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3月31日 星期日

綺綺的願望 喜願來實現

【記者張元齡/生命力報導】 雨下的很大,但卻澆不熄微風廣場上民眾的熱情,他們不時的鼓掌歡呼,而女主角綺綺則是披著格子披肩、戴著帽子,羞澀的站在舞台上,以微小的聲音頻頻說著「謝謝大家、謝謝大家」。

綺綺是一個十七歲的女孩,兩年前,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中斷了求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辛苦的化學治療,雖然如此,但是綺綺並沒有放棄她的夢想,當一位服裝設計師。一年多前,喜願協會知道了綺綺的心願,即開始幫忙綺綺達成願望,從在無菌室中畫的五百幅設計圖中,挑選十五件,幫她圓夢。直到今天,綺綺個人的服裝發表會終於實現。

服裝發表會是在「葉樹涵銅管五重奏」的音樂聲中揭開序幕,輕鬆悠揚的音樂帶給全場溫馨的氣氛,接下來,服裝發表會正式開始。現場的模特兒是由美國學校喜願社及時尚名模公司義務幫忙演出的,共有十五位義工模特兒穿著十五套綺綺設計的服裝走秀,就連配件也是綺綺自己設計,每一件都獨具風格,並且色彩豐富,樣式活潑,散發著年輕與朝氣。鑽石諮商中心也都提供鑽飾來搭配綺綺的服裝,並在會後提供出來義賣。

現場有很多民眾與受邀來賓一同為綺綺打氣。以「臥虎藏龍」一片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的香港設計師葉錦添也到場為綺綺加油,他認為綺綺的衣服有種很特別的感覺,看得出來是從圖畫中走出來的,並且也邀請綺綺八月來參加他的服裝發表會。他說道:「妳會是當天最重要的貴賓」。

走秀完後的義賣活動競爭激烈,每套服裝都有民眾頻頻喊價,底價有的三千、有的五千,但幾乎都喊到萬元以上,一位服務軍職的吳先生在開始沒多久,就以一萬二的價錢購得一套衣服,他說這是第一次參與公益活動,覺得衣服很有特色,也可以順便做公益,感覺很好,以後會繼續參加。

喜願協會表示,綺綺的圓夢過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其中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例如製作服裝的廠商高健智先生、服裝設計師卓平英小姐、時尚名模公司辛帝老師……等等,都提供他們專業上的建議與幫助,真的很感謝他們。

喜願協會於一九九四年在台灣成立,宗旨是協助國內三到十八歲的重症病童實現心中最大的願望,八年來,已完成四百位兒童的心願。未來,將會繼續努力完成病童的夢想,但是有些小朋友的願望實在傷透了大家的腦筋,例如要去皮卡丘的世界玩,雖然很難,但是大家一定會盡力。

雨仍舊很大,但卻澆不熄大家為綺綺加油的熱情,也無法影響現場溫馨的氣氛,今天下午的微風廣場,似乎又看到了台灣人在九二一地震時互助的情形,人與人之間那份原始關懷互相幫忙的情誼。

2002年3月28日 星期四

勝利影像處理公司 生命的勝利者

【記者傅怡璇/生命力報導】勝利影像處理公司是一群重度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設計公司,包含網頁設計、POP,由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的接案中心,幫他們對外接案子再交由他們來完成,今年才成立,已開始運作。

負責輔導他們的社工鄭錦華表示,公司的成立概念來自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的居家職訓課程,許多重度身心障礙者因行動不便,即使有心要學習一技之長,也常因外在因素而阻礙。例如中心一位學員琇鄉,是個脊髓損傷患者,四肢都沒感覺,曾經到桃園接受復健訓練,也曾赴友好復健技藝社及伊甸基金會接受電腦職訓,例如網頁設計,但交通往返都要靠家人陪伴,直到參加居家職訓課程後才免除往來奔波之苦。因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將電腦課程製作成光碟郵寄到學員家中,學員透過光碟學習多媒體電腦程式,學習上若遇到困難可透過每月面授課程、e-mail取得解答。

勝利影像處理公司裡的八位成員都是居家職訓課程出來的,希望他們能在工作上發揮他們所學的,是公司成立的宗旨。接案中心是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的社工、助教共三位所組成,負責幫公司接案子、出面競標,再交由他們來完成,例如最近標到一個林業試驗所的案子。接案中心是庇護的角色,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的問題。接案中心希望他們能跟外面其他公司站在同等地位一起競爭,因此作品要符合市場要求。

接案中心的李志清老師是藝術總監的角色,他表示自己以前在業界工作過,對設計公司運作很清楚,外界的設計公司是常態運作,設計師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可利用的資源,能獨立接案並完成案子,但公司的成員以前在參加居家職訓課程時缺乏實務的經驗和技術,是在一個被保護的環境中學習,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不希望課程的結束就是學員的終點,藉由勝利影像處理公司從中學習一些實務的經驗。他負責把一個案子先去分析,再依個人專長或興趣交由適合的人做,他們做好後他再去審核看是否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這是目前公司的基本運作狀況。雖然有時會面臨學員無法完成案子,因時間有限最後由老師來完成,他認為公司才剛開始運作,難免會有類似的問題。希望將來能達到每位學員都能獨立接案的目標。公司的成員因外出不方便,都是在家工作的上班族,不需到辦公室上班,有問題透過電話或網路就可解決,對身體重度殘障的他們是非常適合的一份工作。

勝利影像處理公司成員蔡美貴說,自己不到一歲時罹患小兒麻痺症,數年前因為脊椎側彎壓迫心肺,成為重度殘障者。接觸電腦已經五年,當初因自己喜歡畫油畫,想把作品放在網站上才學電腦,那時屬於玩票性質,但在參加居家職訓課程後才決定走上這條路。在工作上她遇到的問題比較少,可能是在居家職訓課程時,她經由朋友的介紹在外面有做一些案子比較有經驗。她和公司大部分人一樣,以前沒有工作都待在家裡,因此雖然現在工作很辛苦但卻非常充實。她希望外界的人不要用同情的眼光看他們,他們要用實力證明自己。最近她POP的作品被客戶接受,將用在恆春一個展覽中,她非常高興、很感謝接案中心的老師從旁不斷幫助她,她才能完成作品。

鄭錦華說:「我們已經幫他們鋪好一條路,剩下的就靠他們自己。」她認為身心障礙者要學得一技之長,並不是不可能,希望外界能多給他們鼓勵,他們可以做的更好。


延伸閱讀

身心障礙者服務資訊網

台北市私立勝利身心障礙潛能中心 

泰山鄉民總動員 逗陣來讀書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人類科技日新月異,您擔心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嗎?為了貫徹全民「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泰山鄉公所延續去年鄉民大學的人氣,今年再推出「九十一年第一學期課程博覽會」,讓所有鄉民都能「逗陣來讀書」。

泰山鄉長、同時也是泰山鄉民大學校長的李國書表示,自從教育部在八十七年提出終身學習年之後,泰山鄉在社會教育方面的成就便一直受到肯定。去年度兩期的課程都吸引了大批鄉民踴躍參與,因此今年再度和輔仁大學、明志技術學院、黎明工專、泰山高中、天主教奇蹟之家等十一個單位合作,推出了二十七個學分班來服務鄉民。

泰山鄉公所秘書室主任徐明慶表示,推動鄉民大學教育是該公所「終身學習、鼓勵發展」計劃的一部份,「我們希望能夠鼓勵民眾『逗陣來讀書』,因此提供了包含生活技能、生活知能和生活休閒三個層面的課程供民眾選擇。」

徐明慶說,目前因為仍在發展的階段,財務部分有一半是台北縣政府所補助,但是鄉公所以結合教育、社會和行政資源的方式節省成本,例如上課場地由其他學校免費提供以降低開銷,「我們希望能在未來所有的行政及教育費用都能由學費的收入來負擔,這樣才能作到永續經營的目的。」

泰山鄉民大學最重要的特色在於課程安排是「需求導向」,徐明慶指出,鄉公所在開課程前都會以問卷的方式了解民眾較需要或是較有興趣的課程為何,再行安排課程。此外,由於整個泰山鄉地域是呈L型的分布,為了讓民眾免於通勤之苦,所有課程皆在每個村里平均開課,達到普及的效果。「開課至今,電腦資訊項目一直是最熱門的課程之一,今年我們也加開化妝品與美容保養品的相關課程,讓民眾了解化妝品中的真正成分有哪些。」他說。

鄉民大學的課程中,除了有實用取向的水電維修教學、應用英日語和資訊課程外,還有由輔仁大學師資指導的「健康促進與維護」課程,教導鄉民們正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並且了解現代人常患的疾病及預防方式。

目前整個鄉民大學學生主要是以三十歲至四十五歲間的藍領階級較多,其中也有不少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一起上課。今年第一期的課程預計招收七百六十八位學生,每個學生皆可報名一堂以上的課程,每堂課程皆為三十六小時,泰山鄉民僅需繳費一千六百元,非本鄉鄉民則需繳交兩千元的學分費。除了缺席兩次視同未結業外,修畢課程的學員皆可獲得附有兩學分證明的結業證書,表現優秀者將於結業式時予以敘獎鼓勵。

在泰山地區指導日語會話課約五年的周昌葉說,來上課的學生大部分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雖然也有一些年輕人也會來上課,但人數還是比阿公阿媽要來的少。

現場等候報名、今年七十二歲的張學鬻說,「反正閒著的時間也很多,加上過去學了很多次的英文會話都忘光了,所以今年打算來這再學一次。」

現場民眾也有一塊兒前來報名的夫妻檔。從去年即開始來此進修的鄭幸福夫婦就說,「有需要就來這兒學嘛!除了想要充實自己,小孩目前在學習上也遇到了瓶頸,未來也可以教導小孩子。」

所有鄉民大學九十一年度第一學期課程的報名時間從三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三十一日,有興趣的鄉民皆可至泰山鄉公所報名。報名時需檢附身分證正本及影本,和一吋相片兩張。如果外鄉鎮民眾亦有興趣報名上課,可在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間先行登記,如課程尚有餘額,便可在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間至泰山鄉公所正式繳費報名。

建構溼地生態圈 復育台北赤蛙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台灣淡水溼地生態多樣性教育園」是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目前在進行的溼地建構實驗與「台北赤蛙」復育的計畫。他們選定在市立動物園內三千坪的次生林丘陵地上,構築一座台灣低海拔淡水濕地生態多樣性教育園,作為瀕臨絕種的台北赤蛙基因庫保存處,也傳遞人們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觀念。

這個計畫是國內第一座結合保育、研究、教育等多元化功能的生態園區。計劃執行長劉國同說,建立這樣一個溼地生態區,一方面可以保存一些多樣性生物物種,台北赤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作為中小學生重要戶外教學場所。

劉國同表示,一般生物應該是以塊狀區域的方式存在,而台北赤蛙族群量稀少,且在台灣呈點狀的分布。以前數量很多,但現在只在台北縣、屏東、中壢桃園一帶有,其他地方很少發現,是個很脆弱的物種,只要一開發,水田棲地被破壞,赤蛙也就無法生存,物種隨時會消失。

民國八十九年,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林慶華帶領兩棲爬蟲類研究團,正式展開在台北縣三芝鄉的台北赤蛙研究計劃。後來他們和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接觸,發現雙方意見投合。於是兩計畫結合,做一個類似溼地的地方來實驗,邊做邊修正,發現這樣的溼地還可以結合很多功能,創造有教育性、推廣性、保存性、及觀賞性的棲地環境,讓民眾了解野外溼地切面的情形。

台北赤蛙是一種小型的美麗青蛙,黃綠褐色的身體配上黑白色的背側,多生活在乾淨的水田池塘等草澤區。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林華慶說,因為水質污染、農藥使用和棲地沼澤草澤都被人開發破壞的原因,台北赤蛙濱臨滅絕危機。

計劃中的埤塘與草澤位在溼地生態區的核心位置,以觀景大玻璃視窗呈現溼地生態切面空間,民眾可看到溼地植物水上面水下的不同樣貌、游泳覓食的青蛙和蝌蚪;工程規劃生態區為開放空間,配合季節性枯水期、滿水期和常態期的水位消長,形成一個很自然的生態區,能吸引台北赤蛙等蛙類及動物來棲息。

「我們現在做的,是營造台北赤蛙等溼地動物的家。現在才做到一半,好幾種青蛙和動物就自己跑進來了。」劉國同說,他們要做的溼地計劃,是多樣性的保存物種,實驗一個自然環境的棲地,觀察研究物種適應的問題,而不只是單一去塑造一個動物明星。動物組組長林華慶也說,台北赤蛙的野外棲息地一直破壞,沒辦法去維護只好做保種的工作,「我們還是優先希望能保護野外棲息地。很不幸,台北赤蛙都在私人土地內,如果要保護,常會和私人利益相爭。」林華慶表示,現在三芝鄉的台北赤蛙大概不到五十隻,也都在私有的水田裡。他們現在找三芝的老師推動保育教育的課程,讓小孩子知道他們那邊有水田、水生植物動物和溼地。

第一階段的溼地構築工程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目前仍在施工中。草澤、小溪流、岩壁已經完成一定的規模,也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植物,譬如萍蓬草、蘭花。負責溼地構築工程的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文賢說,一個溼地環境的形成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現在要瞬間達成一個溼地生命最多樣豐富的最顛峰狀態,要給予一定的補助,譬如水源、營養源的供應、植物栽植及動物的使用。「為了營造這個溼地,埋在地下的管線總長度就有好幾公里。大部分工程和細部設計都由我們自己做呢!」張文賢說,從設計到施工,他們一手包辦。

「在這裡,你不用穿潛水衣、潛水鏡,潛到水裡、驚擾動物、把水弄混;也不用守在電視前,就可以觀察到水下世界。」張文賢手裡一邊仔細地將電線纏上膠帶,一邊接著說,這個計劃也用作「生存棲地適性選擇的試驗」,設計幾個流水環境和溼地的區塊,讓浮葉性、沙草科、淺水區或是流水區的水生植物生長,做一些溼地生物實驗觀察和統計,看它們偏好在哪一區塊的位置聚集和活動,未來做野外棲地改善或環境復育時,可以套用這個模式,提供台北赤蛙的適存空間。

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畢業的研究員黃兆鎮背著兩大袋土壤,來來回回攀爬在人工岩壁上親自施工。「我也可以只坐在辦公室打高空,畫畫設計圖、寫寫企劃案,這些對我來說很簡單,」黃兆鎮說,要一個念到碩士的人,來做現場基層施工的東西是不太容易的事,許多來應徵的人,來沒多久就離開了,但他認為,工程的每個機制都有用意在,親自施工更能將設計和實際工程做更好的連結。「許多生態工程設計得很好,可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實際施工狀況,工人也不了解真正用意,結果工程做出來很令人失望。」黃兆鎮說,就拿他們在溼地旁構築的一條溪溝來說,從整地、到水管怎麼配、如何放石頭、如何植栽佈景、讓溪地多樣化、瀑布和深潭的實際情景,都是累積了很多野外觀察經驗。「可以讓別人做啊,但是我不信任。我覺得從頭到尾自己來做,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看著他慢慢長大,這種感覺是很深刻,是無可取代的。」

雖然去年年底才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的一百萬元獎金,目前計劃最大的困難仍是經費不足。「那一百萬只夠我們做那面岩壁。」執行長劉國同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基金會的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替他們省了不少錢。

溼地今年年中就會開放給民眾參觀,不過後續工程還是會繼續進行,未來更可以觀察一條溪的剖面情形。林華慶說,大家以前都不會去珍惜這些溼地環境,以為只是一些雜草,很難跟生命聯想在一起。「溼地水下的生物世界是多麼豐富,希望大家可以去愛護這樣一個自然生物棲息地。」


延伸閱讀

台北赤蛙

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開放動物認養 保育更上層樓

為台灣蛙類保育加油

環境督察隊 大地的保姆

【記者謝雯淇/生命力報導】平日負責督導地方政府執行環保工作,一有環境緊急事件必須馬上處理,常常還得忍受民眾非理性的陳情電話,這就是今年三月一日成立的環境督察大隊所職掌的事項之一。環境督察大隊分北、中、南三區,總部位於台中,負責督導直轄市及縣市政府環境保護執行事項。

北區環境督察大隊一組組長陳明杰說,環境督察大隊主要的職掌在於污染源的抽查複查、污染防制執行的協調監督、污染源及環境污染調查、污染通報及緊急處理等事項。對於困難度較大的污染源稽查工作,環境督察隊會進行複查及抽查,也就是指跨縣市具有行政轄區限制的案子,例如,河川污染的流竄,常常橫跨好幾個縣市,此時就可由環境督察隊做一整合、協調的工作。而環境污染調查則指的是環境監測,包括空氣、噪音、水質等。目前北、中、南三區皆有進行環境的監測工作。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預報空氣品質、紫外線指數等,都是由他們所提供的。而在水質方面,他們也有做歷年河川水質的品質監控,觀察河川水質品質的變化。至於污染通報及緊急處理,則是指有意外的緊急環境事件發生,環境督察隊必須馬上派人到現場處理。

環境督察隊的上班時間與公務人員並無不同,但二十四小時皆有人值勤,一旦遇到緊急的事件還是必須馬上應變。陳明杰說,前陣子的板新水廠,有人通報遭受油污染,雖然那時大約傍晚五點多左右,已經接近下班時間,仍然必須趕緊出動人員去現場做一番檢測、補救措施。他也提到,幾乎週六、週日也得隨時待命,以應付突發的狀況。

對於執行任務上遇到的困難,陳明杰表示,由於環境督察大隊從三月一日成立到現在,有許多方面仍是需要去調整、適應。內部方面就是同仁的工作意願、情緒,由於工作職掌的劃分並未分的很清楚,對於工作的影響較大。此外,則是行政層級的問題。陳明杰說,送一件案子要由承辦人員蓋完章,接著交給隊長、副大隊長、大隊長,再送到台中總部,在總部裡還要經過層層手續,才送交環保署。而對於緊急事件的處理,則不須經過繁複的手續,是由隊裡先進行處理,並且同時通知總部及環保署等相關單位即可。他們希望對一般案子的決定,也能夠減少經手的層級,以期達到更好的工作績效。

此外,環境督察隊也受理民眾的環境申訴事件,民眾只要撥0800-66666,就可進行申訴,撥打之後按1,是直接進入當地縣市環保局,按2則是進入環境督察大隊。陳明杰說,若打電話進去的民眾有留下電話,他們都會進行售後服務,也就是會打電話詢問申訴民眾處理的結果是否滿意。

陳明杰同時也表示,有些民眾要求所居住的環境是零污染,嫌住家附近工廠噪音很大,打電話進來申訴,督察隊也做過一番了解,但由於民眾自身居住的房子位於工業區,自然很難避免此種情況,不過,仍有許多民眾卻覺得是環境督察隊並未確實執行,因此督察隊幾乎每天都會接到民眾的抱怨電話。雖然如此,環境督察隊的人員面對這種情況,仍將抱持著為民眾服務的精神處理。

人道援助 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台灣醫學聯盟最終極的目標,是希望藉由國際間人道組織的合作,將台灣的地位推向國際舞台。而提供當地經濟及技術的援助,更可以將台灣的文化蔓延到更多地方。

台灣國際醫學聯盟(TIMA)在今年三月至十二月,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三的晚上,定期舉辦一系列國際健康講座。台灣國際聯盟的專員林秀鈴表示,聯盟希望藉由舉辦講座,讓更多人關心國際上重視的健康議題。國際健康講座之後將會探討包括性別、國際健康醫療援助及國際醫療性非政府組織等議題。

聯盟的創立者鄧昭芳醫師在民國九十年召集一群醫界的好朋友,為了人道關懷與幫助台灣登上國際舞台而努力。聯盟之下分成十個委員會,分別是國際事務委員會,募款公關委員會、環境委員會、醫學倫理與人權委員會、人道關懷委員會、緊急醫療委員會、國會聯繫委員會、發展委員會,加上新增的婦女與健康委員會及兩岸事務委員會。

聯盟秘書長黃嵩立表示,聯盟一方面期望透過國際醫療組織間的交流,加強國際對台灣公共衛生與民主進展的瞭解,並為台灣贏得友誼與尊重;另一方面建立非官方的國際關係,協助台灣參與國際衛生組織(WHO)。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喚起台灣民眾對國際人權關懷的意識,讓更多的個人或組織能夠參與國際事務。

台灣特殊的國際地位,使得台灣民眾長期與國際社會的交往侷限在專業與經濟層面,在這種國際限制之下,藉由非政府組織的交流,將是開啟台灣外交的另一扇窗,瑞士成立的國際紅十字會就是最好的範例。黃嵩立卻認為,台灣在非政府組織間的外交做得並不夠。人道援助是助人利己的雙贏之舉,一方面能在他人需要幫助時提供支援,另一方面藉由與世界各國的接觸,改善台灣國際地位之餘,也能夠了解自己在歷史與世界中的定位。

黃嵩立表示,想要參與國際事務,就必須先了解它們。雖然台灣的邦交國大部分是在南美或非洲,但是台灣醫學聯盟認為應該從鄰居開始做起,第一步就是前往東南亞國家做實地考察,藉由了解當地的非營利社福組織,體會當地的文化,貧苦民眾的需求,也了解社福團體在當地的運作狀況以作為進一步合作的基礎。   

執行顧問黃麗娟表示,目前聯盟所辦的活動仍以教育大眾,提倡國際人道救援為目標。除了這次與台灣藥師公會合辦的國際健康講座之外,青年國際事務人才培訓營也正在招募學員。這個培訓營的目的是在培育國內非政府組織(NGOs)之國際化人才,並加強在學青年參與國際事務能力。黃麗娟說:「我們希望青年透過培訓營的參與,了解國際NGOs的工作內容,讓台灣的學生更有國際觀和人道關懷精神。」

台灣醫學聯盟希望藉由與政府外交單位的合作,人才的培養,國際社福團體的交流三軌並行,並藉由國際間人道組織的合作,將台灣的地位推向國際舞台。而提供當地經濟及技術的援助,更可以將台灣的文化蔓延到更多地方。

取消寶特瓶獎勵金 各界看法不一

【記者謝雯淇/生命力報導】寶特瓶回收從九月份開始,將領不到五毛錢獎勵金了。有民眾擔心如此一來,拾荒者的生計是否會受影響,對此,環保署表示,已從三月一日起,調高六項其他材質的補貼費率,以彌補取消寶特瓶獎勵金所帶來的虧損。

寶特瓶回收自民國八十年就已開始,實施至今,相信許多民眾都有將寶特瓶拿去便利商店回收的經驗。寶特瓶回收獎勵金,從剛開始的一個寶特瓶可以換得兩元,到一個可換得零點五元,而環保署在今年三月公告取消獎勵金。

對於為何環保署要取消獎勵金,資源回收管理基金會廢容器負責人連奕偉表示,取消寶特瓶獎勵金主要有三點理由,第一是要遏止業者短漏報寶特瓶回收的數量。連奕偉說,目前市場上寶特瓶的回收率大於百分之百,但是,理論上回收率不可能大於這個數字,主要原因則為業者短報應繳回收處理費的寶特瓶數量。例如,業者實際生產一千個寶特瓶數量,卻只向政府提報生產五百個寶特瓶的數量,少繳其餘五百個寶特瓶的回收處理費。

針對此一情形,環保署過去做過補救措施,對業者加強查核,也把業者名單送交法院處理,但是仍然有很多業者利用公司法的漏洞,換個名字,重新營業。第二,飲料業者同樣在市場上競爭,有的合法,有的非法。例如,同樣的礦泉水,有業者以一瓶三元批貨給店家,有的則以二塊半的價格批貨,少了的五毛錢則是短繳的寶特瓶處理費。而對消費者來說,品牌有時並非重要的考慮因素,對店家而言,批貨的價錢愈低賺的錢較多,因此,市場上的競爭通路,大部份被非法業者佔據,如此一來,合法業者也被逼著一起同流合污。

第三,一般人想到資源回收幾乎會與寶特瓶劃上等號,但是資源回收並非只有寶特瓶而已,鋁箔包、紙盒包等,也是可以回收的項目之一,按照環保署的政策,不希望只回收寶特瓶,其他材質也可以做回收。因此,排除這種選擇性的回收心態也是原因之一。基於以上的考量,環保署決定取消零點五元的獎勵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賴偉傑表示,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的用途廣泛,就算沒有零點五元的獎勵金,還是會有許多人做寶特瓶的回收,相對而言,廢日光燈管、保麗龍等,就比較少人會去做回收。不過,他也表示,寶特瓶回收率不可能大於百分之百,例如,寶特瓶在製造過程中,也有良窳之分,對於製造品質較差的,卻也同樣可以換得獎勵金,這是一個弊端。而且,政府也是可以對飲料業者以抽重稅的方式,來保障業者繳納寶特瓶處理費。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表示,取消寶特瓶回收獎勵金是可惜的事,但是對於回收率是否會下降,要等到開始施行之後才能看得出來,目前一切都只能算是假設性的說法。此外,有拾荒者表示就算回收獎勵金取消,寶特瓶還是會拿去回收,因為不回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資管會廢容器負責人連奕偉也說,目前資源回收工作做得較好的是都市地區,有許多鄉鎮市至今還是沒有人推動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工作。

針對回收獎勵金取消,有民眾認為拾荒者的生計會受到影響,連奕偉說,整體國家社福方針,環保署只佔其中一部份,不應該完全把拾荒業者的生活水準,要求在環保署身上。而環保署已於三月一日公布提高其他六項材質的補貼費率,除了可以彌補取消寶特瓶獎勵金所帶來的虧損,也可以提升其他可回收材質的回收率。


延伸閱讀

寶特瓶回收獎勵 環署擬取消

脫衣舞孃到公娼 談性產業合法問題

【記者簡明珊/生命力報導】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長王芳萍覺得,回到現實面,的確是有人需求,才有娼妓的產生。而與其強調性產業的非法,還不如承認它合法,因為只有在性產業合法的大前提下,不管是反對性產業或贊成性產業者,才有協商、爭議的空間。

性工作,在各國一直都有相當程度的污名,性產業合法化與否,也一直是爭議所在。日前在台大校園舉行一場勞工議題的影片和座談會,放映影片《脫衣舞孃組工會》和《我要幹下去》,探討性工作者面臨的問題及心路歷程,並邀請日日春互助關懷協會秘書長王芳萍來討論性產業是否該除罪化、合法化。

《脫衣舞孃組工會》是由Julia Query口述,她是一名女同性戀者、脫口秀名嘴及某位女性主義健將,她發現能賺錢的工作,是到舊金山惡名昭彰的劇院「淫浪淑女劇院」跳脫衣舞,因此她成了脫衣舞孃的一員。在其中脫衣舞孃面臨被客人偷拍,公開在市場上販售,而她們向老闆反映,卻不被理睬,以及老闆的種族歧視,依她們的膚色、胸部大小分類,來決定演出次數,還無緣無故扣薪水或開除她們。最後她們忍無可忍,走上街頭高喊爭取自己的權力。和老闆一連串的對峙後,她們終於組成工會,為自己爭取權益,並幫助其他各地脫衣舞孃組成工會。

《我要幹下去》是超視「生命.告白」製作的節目,描述台灣公娼的故事。在一九九七年陳水扁宣布廢娼後,引發公娼的抗爭,一群原本飽受污名、歧視的公娼,因為失去工作,逼她們站出來替自己抗爭。由佳佳、小雯和秀琴三位公娼訴說她們的故事,為何從事這行,她們的訴求是什麼,在這群女人身上,看到不一樣的人生經歷。而公娼所引起的爭議,除了性工作者的污名外,整個龐大的性產業問題,才正要開始。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秘書長王芳萍在座談一開始就說,在第二部影片中大家所看到的公娼,她們目前的生活情形,像佳佳在做私娼,常常面臨經濟問題,到處跟人家借錢,而小雯目前在老人茶室做泡茶工作。她說,這兩部片性工作者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社會脈絡所造成的情境不一樣,性產業的發展絕對和政治或經濟的發展有關,特別是經濟發展。她又說,像脫衣舞孃是比較娛樂性的,也是年輕女孩願意投入表演身體一部份的行業,對性的道德感比較沒那麼重,因為不涉及到性交易,所以她們可以上街爭取權益,甚至組工會。

王芳萍認為,台灣的公娼基本上是農村轉型工業化過程中,因為農村人口過多,而那些娼妓很多都是老大,必須負擔家裡經濟。在那種情況下,有的女人到酒廊或賓館賺錢,有的則到合法的娼館,也就是現在廢掉的公娼,因為當公娼必須經過家人同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當公娼的情況家裡是知道的。因為經濟狀況差而從娼,和美國喜愛展現自己身體為表演的脫衣舞孃,這在階級上的地位是很不一樣的。

王芳萍表示,脫衣舞孃在有意識的情況下,組織工會為自己的工作爭取到更好的勞動條件,但公娼是在無預警的狀況下,集體的被迫關廠失業,所以公娼集體走上街頭抗爭,只為爭取工作權。她又說,不過公娼爭取的工作權比脫衣舞孃更尖銳,因為她們不是在現有的工作環境爭取她們應得的,而是她們失去了那份工作。她說,廢娼後緩衝兩年,到正式廢娼已經一年,她回頭再看《我要幹下去》,感觸特別多,因為廢除公娼,從合法變成非法,她們被迫從熟悉的生活環境走出來,去做別的工作,但因為從娼生活墮太多次胎,身體已經搞壞,沒有能力也沒有體力,生活不見得更好。

王芳萍也說,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從開始發動妓權,爭取公娼工作權,但還無法談到性產業合法化,因為整個社會基礎並不夠,只能打階級和工作權的運動。但廢娼後日日春努力要推動的,是一些社會辯論和座談,在性的議題上有進一步更細緻的對話,從性產業運動談未來性工作的發展和可能性。她強調,過去女性主義者在這個議題上爭議的地方,是性產業也許是一份工作,但也同時將女人物化、商品化,但只有性產業合法化,她才覺得是對性工作者的保障。

王芳萍覺得,回到現實面,的確是有人需求,才有娼妓的產生。而與其強調性產業的非法,還不如承認它合法,因為只有在性產業合法的大前提下,不管是反對性產業或贊成性產業者,才有協商、爭議的空間。她表示,台灣只有在性工作不需背負那樣大的污名後,性工作者才敢站出來爭取自己的工作條件,就像美國的脫衣舞孃一樣,因為在某種道德層面或法律層面的合法,她們敢走上街頭為自己爭取工作權益,而台灣如果性產業一直不合法,那些性工作者沒有權力,也不能為自己爭取權利,這是她認為在討論性工作的爭議上,應該先解決的問題。

此活動負責人勞工社社長黃郁茜表示,當初設定的勞工議題,是「被主流忽視的勞工階級」,她覺得性工作者就是典型的代表。她說,看完了兩部片的感想,她覺得美國的脫衣舞孃對性工作很坦然,覺得那是一份工作,但回到台灣的公娼,好像那成為一份工作都是問題,這也是不同社會環境造成的差異。她又說,她對性產業的想法是,她支持性工作者爭取工作權,畢竟那是一份工作。

如同《脫衣舞孃組工會》一位脫衣舞孃說的:「身體是我的,別的女人沒有權力評斷我的工作,因為她們不了解。而身體是我的。」和《我要幹下去》裡女性主義者何春蕤說:「性工作,根本就不值得大家用特殊的眼光來對待,它只是一份工作。」我們對性工作的誤解,其實是來自於我們對性的扭曲認知。究竟性產業能否合法化,是日日春,和每位性工作者努力的目標。


延伸閱讀

台北市公娼自救會

從公娼抗爭到性勞動者運動

虛擬的網路世界 真實的文化殿堂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帶動學習e化新趨勢的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Culture Affairs, School of E-learning)開學囉!CASE第一期的課程以「社區營造」為主題,多面向的遠距教學內容,結合了科技與人文,讓醞釀文化藝術的環境變得更廣闊了。依照行政院文建會的施政重點─「社區總體營造」所設計的專業化課程,以文化推廣為主要目的,一來保存本土文化,二來步入國際。

CASE於三月十五號正式開站,僅只有短短三週的宣傳,剛開站便有一千多人註冊,反應熱烈,接受度高,第二期在四月十五日截止報名。文建會網路學院CASE的成立是與中國文化大學推廣部共同合作,採用文大的網路教學平台,這項遠距教學的操作系統完善,只要學員有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網上提供的課程資訊,豐富多元,可隨興趣選修。文化大學推廣部創新發展處的王怡芳認為,E-learning具有學習上的指標性,報名人數比預期中多,是很非常令人高興的一件事,目前約有一千六百多位學員註冊,系統負荷及維護方面的負擔確實變大,但是本著對文化的執著與貢獻,相信這些付出是值得的。

CASE目前推出「社區營造」的課程分為核心以及選修。核心課程包括「社區營造總論」、「社區空間營造的理念與實務」,而選修課程則包括「文化產業與社區商圈」、「地方環境改造與社區美學」,每門有六個小時的專業課程。線上不但提供授課的影音畫面,還搭配了相關教材並設公共討論區,加強師生對話空間,有線上老師專門負責解惑,也有助提昇學習動機。CASE在社區文化課程上的設計,透過學理、政策面與社區工作者的實際需求三個層次而制定,授課的老師也都是這方面的專家,結合理論與實務,課程的專業性高,要修完課程不單要上課,考試、發言次數、交作業,樣樣都馬虎不得。

王怡芳表示,大眾對E-learning的接受度比預期中的高很多,網上學習其實沒有什麼門檻限制,基本配備是一台可上網的電腦,只要會簡單的操作,就沒什麼大問題。E-learning可以將學習資源遍灑全台灣,使人人都可以享用。她說:「CASE下一步將走向國際化,台灣在社區營造方面的水準是很高的,很多社區工作者都很優秀,也很用心在做,跟中國大陸比起來,說領先個二十年並不為過。」而CASE不僅是一個「教學媒體」而已,更是一個「教學活動」,透過互動性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會更好。現在電腦硬體市場成熟,上網速度也越來越快,正是推行E-learning的好時機,而最主要的困難仍在使用者的習慣問題。

王怡芳說:「很多人因為心理障礙,認為電腦很難,就卻步了。」所以首要工作必須突破使用者的心防,改變其使用習慣,只要操作習慣了,其他方面應該都沒有太大的問題。許多在職的民眾,往往因為時間、交通或是種種不可抗拒之因素,以致於打消了再進修的念頭,E-learning就可以解決這方面的難題,不僅能妥善利用零碎的時間,省掉浪費在交通的時間與體力,更不受地區性及時間性的限制,依照自己的學習步調學習,就有興趣的議題鑽研。E-learning尚且提供了終身學習的管道,一方面可以發揚本土文化,另一方面E-learning也開啟了個人參與全球化教育更多的管道。

王怡芳指出,以往文建會為了做文化的推廣,或是相關課程的培訓,都是透過研習會舉行,三天的研習會下來,要花大約兩百萬,只有一百多人受惠。而透過網際網路,可以將其效果拉大,人數多了,開銷少了,文化也會加速傳遞,E-learning的確是一個推廣文化藝術的好工具。現在電腦族越來越多,可以藉此開拓文化建設的版圖。

CASE的學員大致可分為三類,包括學生、老師及公務員,王怡芳欣慰地說,有許多銀髮族像退休老人等,都抱持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來參與;在始業式時,也有從屏東特地上來台北參加的朋友,都讓她很感動,她很佩服這些網路學習的先鋒,希望他們繼續努力,堅持到最後。透過CASE簡便又多元的學習機制,將文化藝術的種子散佈到各個角落,期待民眾的加入。


延伸閱讀

文建會網路學院

中原大學 營造全人教育村

【記者張予晅/生命力報導】中原大學於三月二十九日舉行「全人教育村」動工典禮,預計二十個月的時間可完工,中原大學學務長許政行表示,學校不該只重視知識技能的教育,還要重視學生的身、心、靈,所以規劃一處全人教育村,期許中原大學更真正成為一個全人教育的校園。

以基督教精神創辦的中原大學,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且與眾不同,「上帝愛任何一個人。」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院長林治平說:「所以不管你有什麼,只管你是什麼﹔既然是人,上帝就愛你。」在中原大學,強調尊重每一個生命個體,除了教育知識技能,還要教育塑造人格,追求自我的生命價值,達到「全人」的教育。

為落實全人教育的理念,中原大學規劃「全人教育村」,它的外觀設計強調親和力,注重思考、對話的空間。內部為人文與教育學院各科系:特殊教育學系、應用外國語文學系、通識教育中心、教育學程中心及語言中心與特殊教育中心等列為與全人教育有關科系,並設有校牧室、禮拜堂,並有圖書館、劇場、心理輔導中心、健康中心等,讓「全人教育村」兼顧學生的身體、心智、靈魂,從健康、心理輔導、學識教育、才華發揮到宗教諮詢、追求信仰,都有完善的照顧。

其中學識教育除了特教與語文類,加強推廣通識教育課程,以「天、人、物、我」四學類為區分,林治平解釋,所謂「全人教育」,就是將「人」重新找回來的內部建造工程:重新認識「人是什麼?」「我又是誰?」找到自己與神,自己與這個大社會,自己與其他人,及自己與自己的關係,發揮屬於自己的潛力,學習彼此尊重,而「天學」即認識神的宗教性課程,「人學」指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建立,「物學」偏向生活、物質等追求學習,「我學」則是探索對自我心理的認同與肯定。

林治平表示,中原的學生功課也許不是頂尖,但老師對他們最大的期望是成為一個真正的「全人」,也就是一個能夠愛生命、愛別人,尊重自己、尊重別人,服從真理、享受自由,身體強壯、精神飽滿,真正滿足、真正快樂的人,期待「全人教育村」,以全人教育培養學生追求美滿圓融的人生。

鶯歌教育協會 鳴出教育新聲

【記者游皓雲/生命力報導】「如果你是他,你願意過這種生活嗎?」越區到台北就讀明星學校,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上學,下了課還要到處去補習,晚上十一點才回家,孩子對讀書越來越沒有興趣,每天在學校考試成績不理想,被體罰成了家常便飯。

「台灣的教育,從國民中學就已經開始走偏了,我們的孩子,從國中到大學,就跟著這樣的腳步,走偏十年。」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的瞿老師說。「我們這一代的教育,已經來不及補救了,現在只好努力拯救下一代,救一個算一個。」

「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目前其實是鶯歌地區的私立大立實驗文理短期補習班,此補習班成立四年以來,有別於社會大眾對坊間補習班的一般印象,採低學費政策,並且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打破傳統以升學、分數為導向的教育型態,反而實施無體罰教學,強調以尊重、善待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學生。一個補習班,以這樣的教學方式來營運,免不了會遭受來自學生家長的輿論壓力,瞿老師表示,大部分家長的心態,其實還是以學業分數為重,認為在老師嚴格的要求之下,學生才有可能考出好成績,但大立補習班仍堅持實施愛的教育,到九十學年度為止,大立補習班的學生參加升高中入學考試,已經連續兩年無人落榜,公立高中錄取率甚至高達七成以上,顯示出他們堅持愛的教育、絕不體罰學生的理念是正確且可行的。

二○○○年底,為發揚教改精神,大立補習班有了成立「青少年暨兒童教育關懷協會」的構想,當時大立補習班就到台北縣政府辦理補習班重新登記,成為正式的非營利事業團體,目前鶯歌鎮青少年教育關懷協會正在招募會員,一但會員人數達到標準,協會就可以正式成立並且運作,屆時補習班也會結束營運,將所有補習班資產捐贈給協會,預計從今年暑假開始,他們將會以另一種形式,繼續在鶯歌地區,致力於教育改革的相關工作。

瞿老師說,鶯歌地區的教育,存在著很多問題,由於鶯歌位於台北縣的邊陲地帶,算是偏遠地區,地理位置又很接近桃園,所以很容易被台北縣教育高層忽略。協會成立後,首先將會在鶯歌設置一個社區學院,站在與學校平行的角色,希望可以先努力改變家長們對教育「應該」如何實行的刻板印象。初步計劃是先試辦一些成人發展的教育課程,免費提供給鶯歌鎮民。瞿老師表示,因為青少年的教育,有很大的一部份都來自家長、長輩,所以有很多問題,必須從成人教育先解決起,如果成人被教育的夠完善,則他們對下一代的教育就會有正面的影響,這才是治本的辦法。

「因為我本身受過西方教育,所以現在看到台灣的教育現況,會帶來一些文化的衝擊。」瞿老師指出,在補習班任教以來,他曾經遇過家長對孩子要求甚高,讓孩子越區到台北就讀明星學校,每天清晨五點就起床上學,下了課還要到處去補習,晚上十一點才回家,孩子對讀書越來越沒有興趣,每天在學校考試成績不理想,被體罰成了家常便飯,一直到他看不過去,開始跟家長溝通,改變家長的觀念,他問這位極度重視學業成績,只知道逼孩子讀書考高分,卻從來不關心孩子心裡怎麼想的家長:「如果你是他,你願意過這種生活嗎?」漸漸地才改變了學生家長的想法,後來這個學生進入五專就讀,讀的非常快樂,跟家人的互動關係,也變的非常良好。

瞿老師說,在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還是有遇過一些無法說服家長改變想法的情況,他們仍把孩子送到重視分數、以體罰來逼出考試成績的補習班,有些孩子過了一陣子,成績仍然沒有起色,家長才想通,體罰可能不是唯一逼孩子讀書的方法,才又把孩子送回大立補習班,但是老師們發現,這樣的孩子,反而更是難教育,因為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定型,甚至習慣做錯事就是要被體罰,突然沒有了體罰,得要花更多時間,才能訓練孩子上軌道,願意心甘情願聽老師的話。可見,體罰或許是可以看到一時的效果,但是同時也帶來很多副作用,無法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反而又因為體罰,間接產生了其他的問題。

協會目前已經開始發行電子報,並提供與教育有關之法令與資訊的諮詢服務,未來將會不定期舉辦社區親子教育座談會、青少年及家長之各類活動、生活營、及課程,協助家長如何關心子女並達到有效的溝通…,協會正式成立之後,將會繼續在鶯歌地區,將教改的理念傳遞出去。

「崇愛」出發 堅持「第一」

【記者劉志君/生命力報導】第一兒童發展中心主任賴美智說,要做的工作是那麼多,等待被照顧的孩子是那麼迫切,但是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待的,建立完善、快樂的學習園地,是我們和社會大眾共同的責任,「幫助一個孩子,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

來到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崇愛發展中心,是申達開的門,申達本身也是中度智障的患者,經由中心的職業訓練課程,現在已經是中心的總務助理,負責大門的管理、郵件收發和辦公室的清潔,崇愛發展中心的社工人員戴米娟說,這些工作看似簡單輕鬆,其實單調繁瑣,一般人不一定有耐心做,但申達都能克盡職責。

崇愛發展中心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十月,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將敬老院改制為心智障礙者教養機構,並委託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辦理,以公設民營的方式經營。

中心內目前的學生人數有八十八人,日間訓練部有六十八人,夜間訓練部有四十一人,收容的對象是年齡在十五歲至四十歲,並設籍於台北市與台北縣的中重度智能障礙、自閉症、多重障礙者等心智障礙者,以日間訓練、職業訓練和就業輔導等方式培養學員獨立生活的能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崇愛發展中心是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底下唯一有提供住宿服務的服務中心,訓練住宿學生處理日常生活的技能及安排休閒活動,使他們早日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宿舍公共區域的清潔都是由學員輪流打掃的。

崇愛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玉英表示,經過完整的職業訓練,學員們不僅擁有了一技之長,更多了一份自信心,這時,中心就會為他們尋找工作的機會,並在現場進行一對一的輔導,直到他們可以獨立作業為止。

心郁是一位中度智障者,接受中心輔導一年,民國八十五年六月進入大安郵局服務至今,由原本的工讀生成為正式的月聘職員,戴米娟說,當初老師們花費許多心力指導心郁,加上家長的配合和心郁自己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目前這種由支持性就業輔導員負責協助心智障礙青年成功就業的個別就業安置,工作的地點多是便利商店清潔工作或電子廠、書籍裝訂廠的作業員,而雇主的反應也都不錯,瑩鑫電子公司的主管江東城說:「這些孩子在我這裡工作的情況不會輸給一般人!」

還有另一種就業輔導是組成機動工作隊,成員有四至五位心智障礙青年,並由就業輔導員帶領在社區住宅大廈提供清潔打掃的工作或臨時代工服務,並賺取薪資。

副主任劉玉英表示,剛開始他們是免費的在一些天橋和中心附近清掃,後來在民眾的詢問及建議之下才成立了清潔隊。目前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之下有恆愛、崇愛、博愛三個機動工作隊,在經過工作訓練後,為企業、社區及家庭提供清掃與臨時代工服務,還有隨隊輔導員現場指導,以保持最佳服務品質。

除了就業輔導,崇愛發展中心還有職前訓練和職業訓練的班級,前者是針對極重、重度障礙者增強他們的自我照顧、基本社會適應、體能和休閒生活技能,並重視職業陶冶,如:芽菜培植,以便銜接上職業訓練的課程。

而職業訓練組則是以培養就業所需的工作態度與習慣,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重點,並依學員的興趣和身心特質分別訓練,如:製作便當、中西式點心、資源回收、代工組裝、清潔服務等技能。

「尊重每一個生命,也確認生命的價值,不在外顯的成就,而是內在的善良與真誠」,是財團法人第一福利基金會的信念,第一兒童發展中心主任賴美智說,要做的工作是那麼多,等待被照顧的孩子是那麼迫切,但是經費的短缺卻使我們面臨極大的壓力,孩子的成長不能等待,建立完善、快樂的學習園地,卻是我們的責任,「幫助一個孩子,就是幫助了一個家庭」,她說,希望社會大眾能奉獻一點時間或金錢,給予他們多一點支持。

照顧僑生 王絮清不遺餘力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接管僑外組是一種緣份。」天主教輔仁大學僑外籍生輔導組組長王絮清表示,上任未滿一年就獲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所頒發的輔導僑生績優人員獎她自己也覺得很意外。在未來,她仍會盡自己的責任希望更多的僑生可以得到幫助。

私立輔仁大學僑外籍生輔導組組長王絮清上任未滿一年即獲得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所頒發輔導僑生績優人員獎。這不僅是王絮清個人的光榮,同時也是輔仁大學的光榮。王絮清表示,接管輔大僑外組對她來說是一個機緣,她說:「我一直和僑生很有緣,到現在一些畢業許久的老僑生都會和我聯絡,我覺得這是一種緣份。」

王絮清自民國六十八年從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後即到教務處註冊組任職,而於民國八十三年轉調學務處擔任秘書一職。在民國八十九年八月從學務處轉到僑外組就和僑生結下不解之緣。到了輔大僑外組後她開始帶領輔大僑生參與更多由僑委會和教育部僑教會所舉辦的活動,更全力配合僑委會和僑教會的政策照顧僑生,給予僑生最大的幫助。

「在今年的僑委會舉辦的春節聯歡會中,我們學校的僑生有呈現節目,還得到很高的評價。」王絮清說。她也表示,目前輔仁大學的校長非常關注僑外組的發展及關心僑生,以致她更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我想,我扮演著一個願意聆聽的角色。」對於有需要幫助的僑生,王絮清都會在能力範圍內給予最大的幫助。「由於輔大的僑生太多,我們僑外組沒辦法照顧到每一個人,所以我希望有需要的僑生可以主動來僑外組找我們,我們一定會盡力的幫助大家。」

校內僑生的活動,王絮清除了負起監督的工作,更是親力親為。像今年度的「僑外生嘉年華會」王絮清更是參與策劃。她非常驕傲今年的嘉年華會可以邀請到新莊市市長黃林玲玲出席開幕典禮。同時,她亦表示這一次的嘉年華的成功完全是因為大家可以全力配合,讓活動可以進行得非常的順利,她更要感謝輔大同學的參與,也感激僑委會及僑教會長官的出席,讓活動可以劃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同時,王絮清亦為輔大家境清寒的僑生爭取了更多校內工讀的機會。王絮清說:「除了原有的僑外組、學務處、課外活動組等行政單位外,我們現在還爭取到學校的游泳池、夜間部等單位的工讀機會。」她表示,增加工讀機會就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僑生得到幫助。但是,她亦指出,需要幫助的僑生仍是非常的多,未來她會努力爭取更多的工讀機會讓更多的僑生同學在經濟上可以得到一點幫助。

她認為,目前僑委會及僑教會的政策已經做得非常周全。她更表示,僑委會和僑教會的政策都非常的明確,同時也是配合僑生在進行。唯一覺得遺憾的是僑委會在「僑生課業輔導」這一環上要求嚴格,讓她在執行的時候有一點困難,她表示:「因為僑委會的要求是要有六人或以上才可以開班,還要求必須是學校專兼任講師。我希望在這一點上僑委會可以彈性一點,比如可以讓高年級的學長姐來給予課業的輔導。這樣會比較方便,也比較簡單。」

在未來,王絮清仍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助更多的僑生,同時她亦期許在台求學的僑生可以「平安、順利地求學」,在自己的課業上多用心並加強與同學不管是本地生或僑生之間的互動。

港源國小 教學展現客家田園風貌

【記者劉朝弼/生命力報導】「港源國小雖然小,卻是一所結合社區及鄉土的學校,讓學生們能夠從生活中學習知識。」港源國小校長黃進昇說。港源國小座落在南投縣國姓鄉,全校師生僅有四十多人,有別於城市中大學校的集體教育方式,這裡的教學方法更顯得特別,是一所偏重自然教育的山林田園小學。

農人們耕種收割的景況、古蹟廟宇的歷史導覽、甚至是紙廠的造紙過程,都曾出現在港源國小的教學課程中。校長黃進昇表示,由於學區內的學生非常少,目前學校各個年級的學生,最多不超過十二人,最少的只有兩、三人,不過,也因為如此,使得「迷你小校」、「迷你小班」成為了學校的特色,老師們和每位學生有更多互動的空間,課程規劃上也更能夠因材施教。

港源國小校地狹小、地理位置偏遠、教學設備的許多限制,是長久以來的問題。有鑑於此,在歷任校長的長期規劃下,建立起一種和當地農村社區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除了在校園內開闢田園區,提供師生種植各類植物照顧觀察之外,也設置了社區田園教學步道,安排學生走出校園參觀各種社區古蹟及農村工作,並配合社區民眾合作教學,讓小朋友們能夠在實際參與下,學習生活的知識。校長黃進昇說,港源校區內的居民很多都是畢業的校友,或在學學生的家長,社區內的一景一物也都是小朋友們所熟悉的,當他們進行校外教學的時候,感受也就格外深刻。

九二一地震後,港源國小許多地方受損,由於各界踴躍捐款協助復建,及桃園市公所認養學校重建工程,才使得重建工作能夠在去年十一月順利完成。總務主任雷兆春來到港源國小服務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了,他說,重建後的港源國小為了展現社區營造理念、在校內增設社區活動中心,也因為學區內擁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客家族群,在學校的建築及教學上表達了客家傳統的特色。對於客家文化的傳承,學校除了依照客家三合院結構興建、在校內設置「客家文史工作室」,保留展覽相關文史資料,也積極推動一到六年級的客家母語教學,邀請地方耆老或客語老師協助教課,並由專家教導客家民謠及傳統藝術,讓學童能夠了解完整的客家文化。

校長黃進昇表示,港源國小融合了「自然田園」及「客家鄉土」兩項特點,除了目前的種種設計外,學校正在規劃成立一間「田園教學工作室」。這間工作室將蒐集並展覽早期農村所使用的的各種農具,也將提供以前所用的「灶」來做「粿」,讓學校師生、社區民眾,或者是來訪的客人都能前往參觀,體驗以往農村的生活狀況,也順便用「灶」來感受做「紅龜粿」、「年糕」、「湯圓」的感覺。黃進昇說,這樣的教學方式是希望能培養學生對家鄉熱愛的心,往後面對國際化、都市化的社會,也不要忘了懷著一股鄉土情懷。

育嬰休假留職停薪 員工不奢望

【記者周德蘊/生命力報導】兩性工作平等法已於三月八日實施,此法將使我國婦女之就業權得到進一步的保障。但因為部分條文並未訂定罰則而引進爭議,全國總工會的楊偉忠說,兩性工作平等法的立意是好的,但因沒有明訂罰則,雇主不一定會遵守,如此一來法律形同一個空殼。針對這個情形,台北縣勞工局勞動條件科的督導黃瓊妙說,兩性工作平等法有規定各級主管機關要設立「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因此雇主若是未遵守兩性工作平等法,員工可以到此委員會申訴,提出損害賠償。

楊偉忠說,現在經濟不景氣,政府要拼經濟又要提升勞工的福利,如此有些互相矛盾,兩性工作平等法最後可能會造成雇主因此而不雇用女性勞工。對此,黃瓊妙說,企業會認為此法完全是在保護勞工,但其實保障勞工權益對於提升產業的競爭力是有幫助的。女性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的特質,雇主在聘用員工時注意的應該是員工的專業度,而不是因為這個法令。但任職於眼鏡公司的邱小姐說,很多公司都因為不景氣而在裁員,她們不敢仗著有兩性工作平等法就向公司要求請假。畢竟公司若是經營不下去,員工也沒飯吃了。眼鏡公司的雇主李先生說,公司的生意不好都快要關門了,員工如果還要要求生理假、留職停薪、育嬰津貼這些有的沒的,那公司真的乾脆倒閉算了。

另外,留職停薪的部分也是本法受爭議處,黃瓊妙說,這個部分不只針對女性,男性也可以享有同樣的權利。兩性工作平等法中規定,受雇於三十人以上之企業,任職滿一年後,勞工若有三歲以下的小孩,就可以申請最長兩年的育嬰假,並規定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發放。黃瓊妙說,男女唯一比較不同的地方是產假:女性受雇者分娩前後應給予產假八星期,男性受雇者則可以在其配偶分娩時給予陪產假二日,此規定是根據保護母性之原理而來,並沒有過分保護女性之處。但勞工們所真正擔心的是,在留職停薪期間的工作若由他人代替,日後欲返回原工作崗位時,雇主可能不再繼續聘用。部份企業也認為,此項規定將會增加企業的人事成本。

黃瓊妙說,兩性工作平等法立法的宗旨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促進兩性工作平等。目前到處充斥兩性薪資報酬不對等、單身條款及禁孕條款等不正常現象,而具體的做法就是要排除就業歧視的障礙,此法將有助於剷除這些現象。


延伸閱讀

兩性工作平等法

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擬以社會保險方式發放

兩性工作平等法 外勞適用

職場女性『真』平等?

魏正宗 教你認識僵直性脊椎炎

【記者陳建宇/生命力報導】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一種不為大眾所認識、熟悉的免疫風濕性疾病,一直默默的蔓延在我們之間。但是,在嘉義榮民醫院家醫科主任魏正宗醫師的宣導下,越來越多的民眾了解了這種疾病,更能正視這種疾病。僵直性脊椎炎是種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織的慢性疾病,其鈣化僵硬,使脊椎失去柔軟度而形如竹竿,早年被稱做「竹竿病」,部分病患會演變為嚴重的駝背。

和別人不一樣的是,魏正宗不僅是醫師,同時他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和所有的病友一樣,在發病之初,他出現了腰痠的症狀,接著連走路都感到困難,即便他是醫學院四年級的學生,也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他直覺就是運動傷害之類的問題,並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直到魏正宗在台中榮總免疫風濕科實習時,才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罹患了僵直性脊椎炎。經過了X光檢查以及驗血之後,證實了他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不過在正規的治療下,他把握了治療的黃金時期,病情控制得相當好。

但並非每個病友都那麼幸運,更多的人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罹患此病,而四處求醫,往往花了大筆的金錢卻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反而延誤了治療的良機。等到真正診斷出來時,關節已經嚴重受損,只好開刀替換人工關節。

因為見到許多病友的經歷,再加上魏正宗本身也是此病的患者,促使他決定要向社會宣導這種疾病。在民國八十五年,他和許多病友共同組成了「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正式從事衛教的工作。同時,他也架設了許多相關的網站,希望能獲得更多年輕朋友的注意。

「就是因為不認識這種病,所以病友才會感到恐懼。」魏醫師說。由於這種疾病好發於年輕人,很多人因為不瞭解,就產生了恐懼的感覺,甚至影響了病友心理的健全,年輕的生命就蒙上了陰霾。為了使病友們都能有正確的知識,魏正宗希望從書面的手冊以及網路媒體雙管齊下地來宣導,讓病友及社會都能對僵直性脊椎炎有明確的認知。

為了得到更多更新有關僵直性脊椎炎的資料,魏正宗更在去年申請自費出國進修,到了英、法、美國等對僵直性脊椎炎研究相當豐富的國家學習,帶回了更多的新知,藉此增進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本土研究的進行。  傳統上總是認為僵直性脊椎炎是沒有辦法完全治癒的,甚至有些對此病不甚熟悉的醫師還會告訴病人不會好了,只能每天吃止痛藥。但如今僵直性脊椎炎的研究發展迅速,魏醫師相信在五到十年之內,會有重大的突破,屆時病友們一定可以獲得更好的治療。

魏正宗強調,目前台灣約有四萬多名僵直性脊椎炎的病友,但是他相信至少有一半的病友並不知道自己罹患此病症,更遑論接受正確的治療。因此他呼籲大家,如果早上起床有下背部疼痛、脊椎僵硬的感覺,而在輕微運動之後覺得較舒緩的話,就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應該特別注意,不要貽誤了治療的時機。


延伸閱讀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

中國痲瘋協會 關懷病人無所畏

【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 在台灣談起痲瘋病,第一個令人聯想到的就是樂生療養院,但是隨著醫藥的進步,台灣痲瘋病的流行已經在控制之中,而且病人也明顯地減少。於是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兼中國痲瘋協會理事長谷寒松本著服務痲瘋病人的精神,他開始注意到中國還有三十二萬的痲瘋病人,面對這麼多的痲瘋病人,他知道不能只靠一己之力,於是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動,終於在二○○○年十二月九日成立「中國痲瘋協會」谷寒松說,雖然是在台灣登記,但是卻取名中國,這是因為除了台灣以外,大陸有更多的痲瘋病人需要幫助。 

說到大陸的痲瘋病人,谷寒松雙手合十,皺著眉頭深思了好久才說,大陸的痲瘋病人比當年台灣的痲瘋病人還可憐,他們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多半生活在廣東、廣西、雲南、四川和江西等南部省份的偏遠山區,因為生活環境的貧窮和衛生條件的落後,使得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感染痲瘋病,而且在感染之後根本無處可醫。後來在一九五二年時,中國政府頒布一則有關痲瘋病的全國性醫療政策,決定將痲瘋病人聚集在指定的痲瘋村裡生活,以執行妥當的控制措施和病例研究,但這也等於宣布痲瘋病人從此遠離人群的生活。

谷寒松說,直到今日,痲瘋病雖然已經可以有效地用藥物控制和治療,一部分的痲瘋病人也漸漸從痲瘋村走回社會,過著正常人的生活。但是多數的病患仍然被隔離在窮鄉僻野,乏人問津,他們過的是無水無電的原始生活,三餐無繼,房子也是斷垣殘壁,破爛不堪,環境之惡劣好比是人間的地獄。更嚴重的是那些肢體變形,無法行動的老弱痲瘋病人,生命的延續對他們來說就好像痛苦的延伸。另外,更令人憂心的是痲瘋病人的下一代,他們出生在與世隔絕的痲瘋村裡,和痲瘋病人生活在一起,沒有合法的身份,就等於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存在,更不用說上學讀書、寫字的教育問題了。

谷寒松在親眼目睹大陸痲瘋病人的現狀後,開始和位於澳門的「利瑪竇社會服務」還有位於香港的「中國痲瘋病人服務團」合作。三個團體一起做事,團結力量大,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整合彼此的力量,以避免重複或無謂的經濟開銷。他說:「我們並不想白白浪費那些善心人士的捐款。」

三個團體從改善痲瘋村的環境開始,以一個特定的縣市興建一所痲瘋康復院為概念,這類的痲瘋康復院,在設備上擁有一棟全新的住屋、一間普通的餐廳與廚房以及一間診療所,這間診療所還可以充當簡單的手術室和嚴重病患的住院區,稱得上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而教育問題更是刻不容緩,在痲瘋村裡的兒童,受過教育的可說是少之又少,因此需要一間可以同時涵蓋少年、青年、壯年三個學齡層的綜合學校。谷寒松說,「很感動的是,我們的努力受到很多人的肯定,連當地人都跑來幫忙。」他舉例像是有一位任教於四川大營盤小學的王文福老師,家裡雖然育有三個子女,但卻願意只領著每個月六十塊人民幣的微薄薪水來教書。

谷寒松表示,兩年以來,我們接觸過十六個省份,一百個痲瘋村,很多問題已經獲得改善,但是偏遠地區的交通工具、道路改善工程、供水系統和電力設施等,這些問題都還有待解決。雖然有很多外籍修女或神父在當地服務,但是人手卻還是不足,他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招募中國當地的修女,很令人高興的是,從協會成立到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修女加入服務的工作。」

在大陸服務痲瘋病人光是有一股熱忱是不夠的,最需克服的困難是中國特殊的共產制度和複雜的行政架構,谷寒松說,「一般人是無法隨便進入痲瘋村的,像我第一次到中國去看痲瘋病人時就碰了釘子,後來才知道原來要進入痲瘋村是需要向政府申請的。」民間團體的愛心服務再加上政府機關的實質援助,才會是計畫得以成功的基礎。

最後,已經服務痲瘋病人二十餘年的谷寒松眼角泛著淚水說:「痲瘋病人是我靈修路上的導師,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忍耐,不怨天尤人。當他們說,谷神父是我們的神父時,是我最大的榮幸。」

RCA女工無助吶喊 只盼正義發聲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由台大社會系與大學論壇社合辦的第五場影展,探討性別、階級與勞工問題,當天播放兩部RCA自救會抗爭的紀錄片,共同討論這群中年失業並長期受到含毒原料污染,導致癌症勞工們的心聲與遭遇。紀錄片中說明RCA污染事件的緣由,以及RCA自救會抗爭的過程,片中並訪問到曾在RCA工作的受害者,透露出她們內心的悲痛與對政府的不滿。

美國家電第一品牌RCA於民國五十八年至台灣設廠,民國八十一年停產關廠,逾萬名的員工就此失業。民國八十三年趙少康揭發RCA工廠污染事件,長年以來工廠將有毒廢料、有機溶劑隨意傾倒,造成廠址土壤嚴重污染、地下水也被破壞,成為永久污染區。離廠區二公里遠的地下水也含有過量的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超出正常標準一千倍。

至RCA關廠離台後,陸陸續續傳出員工得到癌症的消息,根據RCA自救會顯示的資料,民國八十九年前,在一千多位離職員工當中,因得癌死亡的人數已有兩百人,且數目持續增加中。這些員工罹患乳癌、卵巢癌、肝癌、肺癌、大腸癌等多種癌症以及腫瘤,罹患癌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很多。

環保署於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宣佈RCA桃園廠址為永久污染區,同年要求RCA公司進行污染整治工作,分為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是對土壤、地下水的整治,第二部分是健康風險評估。在土壤部分,政府已花兩億台幣進行整治工作,但在地下水部分則是非常困難,原因在於有機溶劑是一種比重大於水、且難容於水的污染物,無論是吸入、食用或是皮膚接觸,都有致癌的可能;而政府在員工與附近居民的健康補償,卻是置之不理。

工傷協會專員楊國楨說,當年RCA事件鬧得很大,媒體爭相報導,但是根據長期協助職災者的經驗來看,他當時就認為這只是一個高空的火花,可能只會曇花一現,後來真如之前所料,火花慢慢不見了,這些人也漸漸消失。

楊國楨表示,目前在台灣,職業病的鑑定是很弱的一環,還沒有好的建制。他表示,曾經有一名醫生說過:「正常人也會得癌症,你們如何告訴我得癌症是因為與工作有關。」楊國楨說,這樣一句話就可以打死我們這一群人。

RCA自救會會長梁克萍說,民國八十七年我們到監察院提出糾正案,因為RCA從民國六十四年至八十年間,共有八次公安檢查不合格,但是有關單位並沒有處罰、或勒令他們停業。長久下來,員工受到傷害都不自知,「我們真的是不自覺啊!當初還不明白為何工廠內的主管都喝昂貴的蒸餾水,到現在才明瞭,原來我們一直喝著有毒的地下水。」

梁克萍表示,當時國家在糾正文內承認卻有疏失,可是後面附註了一條,因國內流行病學專家的缺乏。梁克萍說,如果因為這樣沒有辦法鑑定,那為什麼至今已做了三次流行病學研究,而且三次的結果都不相同。第一次結果認為RCA員工罹癌比率偏高,第二次指出得乳癌的比例偏高,第三次是說罹癌與在RCA工作無因果關係。她說:「我們常自我嘲笑,我們是最大的一隻白老鼠。」

梁克萍表示,RCA污染的事件在國內是第一宗,沒有其他的案例可作比較,流行病學專家只能拿這次事件做實驗。她說,每次在行政院、立法院時常自諷:「這個流行病學的帽子戴在我們頭上不適合,但是我摘它也摘不掉,戴也戴不了。」至今,這些員工仍因流行病學研究無法將其認定為職業病,而得不到任何幫助。 

「我們的命真是比土地還不值錢。」梁克萍說,政府花兩億元為土地做整治,不停沖洗這些受污染的土壤,政府都願意把這些土地一再沖洗,卻對罹癌的員工漠不關心。她說,其實這塊土地永久都不能再使用,因為地下水的整治工作沒有做好,受到污染的地下水到處亂竄,廠址兩公里內的土地都受到污染了。

梁克萍表示,這幾年來,看到身邊許多好姊妹都相繼因癌症過世,心裡的痛讓她決定永遠都要為RCA這些女工抗爭到底。「我每次去看她們,都不敢進門,因為她們的眼神都是呆滯地看著天花板,我的眼淚就不停的一直掉。」她說,有一個朋友癌症末期快去世了,醫生要家人帶她回家,回到家後依習俗把她放在地上,但是她突然醒來,並大叫不要睡地上,一直說不甘心就這樣死了,那年她才三十九歲。

太多這樣令人傷心的故事,梁克萍說,就算四個人當中會有一個人得癌症,但是為什麼都集中在RCA女工的身上。她說,我們的生命一直在凋謝,每次抗爭的人數越來越少,慘劇不停的發生,每次的抗爭都讓我們身心俱疲,只希望政府能夠重視我們、救救我們。


延伸閱讀

RCA工殤戰鬥網

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苦勞網

RCA公害訴訟事件 有意義無進度

重度智障者 也能為人服務

【記者陳蓉容/生命力報導】「他總是把收執聯撕得很漂亮,印章蓋得很整齊。」、「他做事非常地細心,任何工作都要做到好為止,所以大家都很喜歡找他做事。」心路文教基金會人員吳正雲口中的「他」,就是現年五十三歲的重度智障者,黃秀雄。

吳正雲表示,黃秀雄小時候因為發高燒的緣故,所以造成心智上的障礙。加上那個時代的父母,對於心智障礙的認識不多,認為他只是學得比較慢而已,並不清楚孩子有什麼樣的問題,也沒有給予任何的指導課程,所以黃秀雄才會變成重度智障。吳表示,心智障礙者越早接受治療,智力情況也會越好。   

直到五、六年前,黃秀雄姊姊的小孩,由於大學就讀社工系,接觸到專業的知識,認為應該讓舅舅出來接觸社會。於是才帶著黃秀雄開始參加心路的聯誼會,透過與大家的互動,學習各項新的事物,從家中真正走了出來,接受專業的訓練。   

吳主雲說,教導心智障礙者,需要以漸進式、勸告式、分離式等方法來訓練。她說,譬如黃秀雄由於從小並沒有接受教育,幾乎不太認識字,所以當他學較難的字時,輔導員就會先把字先分成左右兩邊,等他記住以後,再合併起來讓他記憶。據黃的姊姊表示,黃秀雄以前在家裡不太愛講話,透過心路人員不斷地訓練糾正之後,語言表達已經進步很多了。

吳主雲表示,心路給的是生活上的訓練,而不是非常正統的訓練。依照每個孩子的程度,給予不同的訓練內容或工作,輔導人員只需示範幾次工作的程序之後,孩子們很快就能上手了,也能從中得到很大的滿足感。

黃秀雄的個性溫和,吳主雲表示,這可能是因為他生長在一個愛的家庭裡,父母兄姐都給予他相當多關愛的緣故。而這樣的家庭,也讓他情緒相當穩定,沒有自卑感,無形中增加了學習的效果,待人也相當的隨和。

去年,黃秀雄最值得驕傲的就是,榮獲台北市十大榮譽市民的殊榮。吳主雲說,他得獎的原因,是因為他本來是需要別人照顧的弱勢族群,但是多年以後,角色變換了,現在他反而到許多團體裡幫忙。這樣的榮譽同樣也帶給許多心智障礙者希望,證明他們不只需要別人的幫忙,相對地,他們也能提供社會許多幫助。

現在的黃秀雄生活過得十分充實,除了到心路幫忙之外,有空時,也會到其他機構去義賣東西、對對發票;另外,他為了彌補不識字缺憾,剩下的時間,則到補習班去學習寫字,希望將來能夠做更多更難的事情,分擔基金會裡的工作。

由於黃秀雄是重度智障者,語言能力還不是很流暢,所以記者在採訪時,完全透過輔導人員吳正雲來轉述;而黃秀雄只是坐在旁邊,認真地做著自己的工作,偶而聽到自己的事,就會露出笑容,問他事情,也都是笑笑地看著你,簡單的回答幾句話而已。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雅文的天使 永遠的倪安寧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一個人最大的價值,不是究竟能做多少事,而是可以活在別人心中,讓人永遠懷念」。倪安寧就像這句她曾經說過的話,活在所有跟他接觸過的人的心中,像清晨第一道劃破黑暗的陽光,像一場及時雨,改變了聽障兒的苦難,也滋潤了所有人的心靈。每個人只要走進雅文聽覺口語基金會,就會知道,倪安寧女士雖然已經離開人世,但是她的精神依舊充滿雅文的每一個角落。

倪安寧生前曾在聊天中與她基金會的同事說:「我小時候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可以救全世界的人。」一個天真小孩的童言童語,許出了如此宏大的願望。倪安寧在民國六十七年來到台灣,嫁給鄭欽明並生下兩個美麗的混血女兒。小女兒鄭雅文因為先天聽覺障礙,幾乎全聾,倪安寧卻不願放棄希望。她不要鄭雅文必須一輩子只能比手語,無法跟一般人溝通,所以想回到美國看看,或許會有辦法可以幫助女兒。

倪安寧最後在加拿大遇見了Judith I.Simser,Judith的兒子也是先天聽覺障礙者,但是在「聽覺口語法」的訓練之下,不但取得大學學位,還當了律師。「聽覺口語法」跟一般聽障者觀察嘴型的口語不同,而是利用聽障兒的剩餘聽力,或是植入人工電子耳的方式幫助孩童重新獲得聽覺潛能後,依學習語言自然發展之程序,在有意義的情境中,透過會話式的互動,讓聽障兒童學習傾聽、說話及語言。所以接受聽覺口語法訓練的小孩不但可以與普通人溝通,連接聽電話都不是問題。倪安寧認為這就是她想要的方式,所以在讓鄭雅文接受聽覺口語法的訓練之後,將這一套訓練方式帶到台灣來,成立了「雅文聽覺口語文教基金會」。

倪安寧曾說:「我希望讓二十年後的台灣,再也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兒童。」台北雅文的老師陳姿均認為,倪安寧就是這麼一個有愛心的人,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治療方式,就希望更多人可以得到幫助。在基金會草創初期,有個小男孩的聽力微弱到必須裝電子耳才能夠接受訓練,但是他的家庭狀況沒有錢幫他裝電子耳。倪安寧知道了這個家庭的處境,實在不忍心讓小男孩失去學習說話的權利,所以就全額補助了電子耳的費用。這樣的狀況不只發生過一次,常常員工也會好奇錢是從哪裡來的,倪安寧總是會說,是某個善心的人聽到了基金會有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大受感動而捐出來的,但大家都知道,還是她自掏腰包的時候多。

有一次,一個住在彰化的家長為了想要多上一堂課,提早了一週來到基金會,而事前並沒有通知就突然闖進了正在開會的辦公室,打斷了倪安寧與老師們會議。大家都覺得這個家長太過莽撞,至少應該先打個電話通知基金會,但是倪安寧卻跟老師說:「不能讓家長大老遠跑來就這麼回去,那我去跟那位家長聊一下天,你們趕快去準備教學器材。」常常也有家長跟基金會約好了時間,卻遲到一、兩個小時,讓大家覺得很難接受,但是倪安寧反而會幫家長說話。聽語訓練師王文惠說:「基金會員工都認為,倪安寧是一個懂得體諒也最不自私的人。」

陳姿均談到:「倪安寧總是讓人覺得,跟他相處很舒服。她能包容每一個人,而且讓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受到尊重的。她用心關懷每一個人,總是知道別人的需要。」雅文的老師都知道,在這裡是不需要餓著肚子工作的,因為倪安寧每天都會提供午餐和點心。員工只要工作太累,臉色變差,倪安寧馬上就會察覺並且體貼的遞上一罐維他命,讓員工補充營養。

倪安寧在兩年前被檢查出罹患乳癌,這個消息讓所有認識她的人感到不能接受,因為她總是那麼開朗,帶著陽光般的笑容,不像是會生重病的人。而她即使是自己遭到病魔的侵擾,也不會忘記行善,並且捐贈了兩台「小小『抹』香鯨號」子宮頸癌篩檢車,給台灣癌症基金會,讓更多婦女可以及早發現病症,得到治療。擔任過衛生署副署長的黃復源曾在一篇追思倪安寧的文章中寫道:「倪安寧總是為別人著想,自己遭遇挫折時,則只是一笑置之。即使是罹患這種人人聞之色變的事情也一樣,在她身上看不到沮喪,完全沒有病人的樣子,大家仍然看到一個鬥志昂揚的倪安寧。」

兒童情緒方程式 需父母用心解答

【記者陳敏慧/生命力報導】「我的孩子最近會偷東西,我生氣之下打他罵他,可是他還是無動於衷,怎麼辦?」「最近我的孩子不喜歡上學了,我不知道他在學校發生什麼事,該怎麼辦呢?」以上都是平常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常見的問題。在現代繁忙的社會中,兒童情緒困擾個案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這意味父母親在忙碌的生活步調下,對自己孩子的照護顯得力不從心,當他們開始發覺孩子行為開始脫軌後,才發現自己長期疏於管教,而悔不當初。

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於日前舉辦「從兒童發展看情緒困擾的孩子」講座中,邀請台北市立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林亮吟,來告訴參與座談會的父母親們瞭解孩子情緒困擾的問題,以及該如何幫助孩子解決成長過程會碰見的難題。

林亮吟表示,人的情緒總共分為四大類,分別為:愉快、難過、憤怒與恐懼。兒童的情緒發展開始於出生後的第六週,首先是表現愉悅,這代表生理上已經有食物填飽肚子的愉悅感。當孩子成長至第三十二週後,會開始發展其他三類–難過、憤怒、恐懼的負面情緒。

影響兒童的情緒發展的因素包含:孩子天生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隨著年齡增長後的性格轉換、生活在何種社會與文化環境下、學校的同儕環境等。兒童在家庭環境下的情緒困擾,最常見是兄弟姊妹間的「手足競爭」。第一個孩子出生後,父母往往給他最好的呵護,但是當有第二個孩子降臨時,老大開始產生嫉妒感,因為他感覺到父母沒有給自己昔日的注意力和呵護時,會將嫉妒與憤怒轉移到老二。

另外,長期生活在婚姻失和家庭中的孩子,心理上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往往壓抑自己情緒,久而久之,便產生了憂鬱、驚恐的情緒。而在家庭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在情緒發展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極端的情緒反應或是情緒發展遲緩的現象。他們在情緒的表達上,比起發展正常的孩子會顯得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心中的感受。

在場的一位家長憂心地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被老師處罰,連續被處罰了兩個星期,孩子在情緒上有很大的反彈,甚至討厭上學。面對這樣的個案,林亮吟表示,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下,也會產生情緒困擾的問題。不論是在同儕相處情境、學校老師的教育方式等,都會影響兒童心理成長。孩子與同學的相處中可能會產生焦慮不安的反應,害怕自己不受歡迎。老師的教育方式好壞與否,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學習意願。

面對情緒困擾的孩子,要如何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呢?林亮吟表示,家長應該面對事實,用幫助孩子的心情告訴他,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困難,爸爸媽媽可以幫他想辦法。以鼓勵和支持的方式,傳達父母對他的關心。千萬不能用很急躁心急的態度去面對孩子,如果以這樣的方式解決方法,會使孩子的自尊心低落,使得他更不願意更改他的錯誤了。

「我的孩子今年才四歲,頑皮的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處罰他,該怎麼做?」一位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林亮吟建議,當孩子頑皮、做錯事後,家長應該耐心的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假如孩子倔強地爭吵不休,父母盡量不要對孩子表現怒氣,應該讓彼此有個空間冷靜,父母應該婉轉的告訴孩子:「我跟你現在不要討論這個問題,我與你都該想想問題該如何解決,等你冷靜下來了,再跟我討論好嗎?」

林亮吟建議家長們,與孩子相處不要有不耐煩的態度,而是要耐心的聽聽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相處愉快,一旦他們有情緒困擾的問題,才能夠解決得恰到好處。

基隆監獄 為受刑人消除犯罪圖騰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刺青,被現在e世代年輕人視為追求流行美感的象徵,只是,受刑人身上的刺清常會被認為是罪惡的圖騰,犯罪行為的表徵。

今年一月二十三日,台灣基隆監獄與新泰綜和醫院合作辦理紅寶石雷射去除刺青義診活動。基隆監獄秘書巫滿盈表示,此活動主要的目的是要結合社會資源,幫助推動矯正工作。許多收容人往往因為一時好奇或朋友慫恿而去刺青,日後卻留下無法磨滅的烙痕。在重新踏入社會時常會被別人投以異樣的眼光,阻礙他們浴火重生的機會。獄方此舉,是希望能撕下這社會大眾所認為的罪惡的標籤,消除偏見,幫助他們順利走向更生之路。

活動的主要提倡人基隆監獄典獄長官泰平,曾經擔任過台北少年觀護所的主任長達五年之久,由於青少年的刺青行為非常普遍,所以在他任內,便曾經推動過青少年犯消除刺青的活動。當時的合作醫院就是新泰醫院,在合作的過程中,官泰平對其整形美容中心先進的技術,以及與監所配合的效率印象深刻,故而促成再次合作的機緣。

根據該監獄對全監四一一名收容人所做的調查,有刺青者共二五九人,刺青的部位以手臂與前胸居多,刺青的圖案多為動物或人像,如龍鳳虎蛇、鬼頭、女人、日本浪人等。刺青之後,有六成以上表示後悔,其中有八十五人表示願意去除身上刺青。基隆監獄教化科長林自強表示,這些希望消除刺青的收容人多半是因為刺青紋在身上久了,當時嚐新鮮的念頭已不復存在。那時認為很特別的圖像,如今看來已無任何意義。不過,他也表示,也有人只是單純的認為圖像刺的不夠好看而想去除。

由於活動只有一天,但是想消除刺青的人數過多,考量到時間問題,獄方預估只能有一半的人參與。所以規定必須在監表現良好、刺青範圍不大且有強烈意願想消除刺青的收容人始能參加。對此,基隆監獄衛生科代理科長陳建儒表示,為了公平起見,獄方在一個月前就發布消息及審核標準,如果收容人本身意願高,自己便會力求表現。而許多人也祇是在一開始湊個熱鬧而已,實際意願並不高。他也表示,有些受刑人因為刺青面積過於龐大,有人甚至刺滿全身。獄方考量到如果幫他們消除刺青,可能需要花費一整天的時間,如此其他人便無法受惠。故而此次消除刺青的面積通常只有一個巴掌大。

消除刺青之後,獄方仍需做後續追蹤。針對紋身部位、圖案、範圍大小、癒後情形、去除效果及自身滿意度進行個別談話。所得到的結果滿意度是界於尚可及良好之間,也沒有發炎情況的產生。陳建儒指出,像這樣的雷射手術,在手術中通常會打麻醉針,但之後仍然會痛上三天左右。在手術後如果能施以完善的冰敷,復癒時發炎的情況並不多。

林自強指出,並不是每個收容人都能在一次的雷射手術後刺青便完全消失。這關係到每位收容人刺青的深淺度。雷射手術所能做的保證是讓深變淺,讓淺變無。刺青較深的收容人無法只經過一次的手術就完全消除,而獄方在辦理此活動的宗旨是,既然做了,那就要做完全套。所以他們現在正在積極辦理第二次的消除刺青活動,達到完全消除刺青的目的。林自強表示,活動時間可能會在今年六月間,但是一切都尚未底定。


延伸閱讀

法務部矯正署基隆監獄

2002年3月27日 星期三

一雙打造殘障動物義肢的手

【記者林利樺/生命力報導】金華動物醫院院長張維學,全國唯一一位會製作寵物不鏽鋼殘障車的獸醫,約在十四年前,憑著自己的興趣與助人解決問題的情況下,開始無師自通的自己動手替朋友的動物製作殘障輪椅,使他的朋友高興的不得了。此後,他便憑著這份熱忱,自己從做中學、慢慢摸索,並不間斷的研發、改良;因此幫助了許多的殘障動物與傷心的主人,重新拾回歡樂。

殘障動物其實和肢體殘障人士一樣,需要靠義肢、輪椅等輔助器才能方便活動。約十幾年前,在國內尚無人能自製這些動物殘障器具之前,殘障動物與主人唯一的希望便只能仰賴美國、日本進口的輔助輪椅。它的價錢約二到三萬元不等,但這昂貴的價錢往往會令飼主望而生畏;此外,它更不是量身訂做,因此常造成輪椅本身使用的合身問題。

因上述原因,所以購買的人並不多。所以,像殘障較輕微的動物,如後腳萎縮的,就靠前腳爬動拖行,但長期下來,動物卻會拖的雙腿皮破血流;或是重度殘障的動物,像是前腳截肢的或是更嚴重的,主人往往只能選擇安樂死來結束動物的生命。

張維學表示,他之所以會自己製造動物殘障輔助器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是他本身的興趣,他說他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事、解決問題,像是修地板、屋頂的瓦片。此外,他太太和他都認為,這是做功德、助人的好事,所以每當假日他放棄休息,只為幫飼主趕工做出殘障輪椅時,張太太也不會阻止他。

張維學表示,他目前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收費的問題。因為每當在製作這些輪椅時,他並不是穿著白袍,而是工人的打扮,所以每當交貨收錢時,客人往往將他視為焊鐵工人而和他討價還價,有的還會說他高價詐欺或是不肯按原本說好的價格付錢。這些原因,常常讓張維學有苦說不出,因為他的價格約九千到一萬五千元左右,和國外的價錢相比,真的是有便宜許多。此外,若是飼主無法一次付清,分期付款也可以。

此外,除了價錢與國外相比較便宜以外,張維學的殘障輪椅還是替動物量身訂做,之後若有不合適,還可以免費修改。他說,一般人往往會認為他想靠這個賺錢,但並非如此。他說,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它的工錢當然會不一樣。他認為今天我是以一個專業的獸醫來設計、製作這個輪椅,它的費用當然會有一定的價格。

張維學說,其實做這些殘障輪椅,是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功夫與心力。像是在焊接好之後,還要拿模造紙用力的去把表層燒黑的部分搓亮,光是這個步驟就要花他三個多小時,所以是相當的辛苦而且吃力不討好,這也就是為何一般的獸醫不願去做的原因,但有一些大眾卻都不了解這箇中辛苦。

而且張維學表示,製作這些輪椅並不是為了想賺大錢,因為他說他大可穿個白袍、開個刀,只要四十多分就可賺四、五千,有的甚至開刀貴的可以賺一萬多,又何必做這個工作,做了三天才九千多,而且還穿的像個工人、流滿身汗、假日不能休息,甚至還不太被人尊敬。但是因為這是他自己本身的興趣,並且又能幫助別人與動物,所以到今天他仍是不斷的製作與研發。

至於這些殘障輪椅或是輔助支架的使用者,並不是只限於狗才可以使用。正因為是張維學他自己替動物親手量身手工製造,所以不限於狗,只要是動物,他都會想辦法幫主人與動物們解決問題。像是他也曾經幫一隻兔子製作前腳輔助器,使得兔子可以滑來滑去。

張維學建議,若是當自己的寵物遇到斷肢問題時,處理方式其實與人差不多,最重要的就是止血問題,應迅速拿毛巾按住或綁在傷口上方,然後立刻送到醫院來。正因為動物不像人類有救護車可以迅速送到醫院,所以主人對動物的第一處理是相當重要的。

張維學表示,正因為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所以目前國內沒什麼獸醫願意去學習這個技術。所以也就是說,全台灣只有他一個人會設計與製作殘障輪椅、輔助具。此外,張維學打算將他的「藝術品」送去美國申請專利,讓自己辛苦的製作品獲得保障,也讓台灣人在國際上更有面子。


延伸閱讀

亞東動物醫院

中途失明者 殘而不廢

【記者周德蘊/生命力報導】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視障者只能做按摩師。但視障協會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開發視障者的職業範圍,並幫助在生命中途失明的人適應視障生活,終身行動自如。

台北市勞工局委託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施行的「中途失明者輔導計畫」,今年已進入第三年。視障協會秘書長林志洋說,由於台北市對於視障者的照顧較為缺乏,並沒有專門照顧視障者的機構,因此這個計畫希望能讓不便到重建機構接受輔導之中途失明者,在面臨此一鉅變時,適時獲得需要的服務與諮詢,協助其重新看待自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逐步適應視障生活。

林志洋說,由於台北市自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到八十九年七月間,新申請視障手冊的人數高達六百零五人。在就業年齡層,即十八到四十五歲中,中重度視障者共計有七十一人。這些人很多都是在生命的中途才成為視障者,而不是天生的。他說,視障協會經由問卷調查,從中挑選出意願較高的十二人進行輔導,項目包括:心理輔導及居家生活自理訓練、定項行動訓練、點字初階訓練、盲用電腦訓練、職業重建、職前適應成長團體、職前技能訓練、就業輔導等。希望讓十二位中途失明者在定向行動方面達到「一年訓練,終身行動自如」的最高目標。

另外,在職業重建部份分為:一、回歸原本職業之輔導;二、轉介職業訓練單位,並進入「社區化就業服務」體系進行就業媒合。林志洋說,視障者的就業服務困難度頗高,在職前訓練方面,有時候這些中途失明者想要的職業訓練,因人數不足而未能開課,或是錯失開課的日期,無法從頭學起。而在就業部分,因為有些企業認為雇用視障者會增加人事成本,所以不願意僱用他們。因此在去年的輔導案例中,以從事按摩師的居多。但視障協會替中途失明者的新職能開發成果斐然,還有其他的中途失明者分別從事電話銷售員、保險業、點字校對、電腦語音員、商店助理等。

視障協會的社工員邱如卉說,訓練這些中途失明者的老師,一部分是從新莊盲人重建院請來,另一部分從師大請來。而職業訓練是今年才開始的,教師多半是從本協會理事長的人脈中去尋找。

林志洋說,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視障者只能做按摩師。但是大多數的視障者也都想突破這個瓶頸。而且現在各種美容瘦身中心和民俗療法也都有按摩服務,視障者就算從事按摩業也受到競爭壓力。因此,視障協會希望未來能規劃發展一個低產量並且能給予視障者安全工作環境的工廠,例如紙袋、紙盒工廠,幫助視障者自立謀生。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

2002年3月21日 星期四

文大長春課程 為銀髮族量身定做

【記者張元齡/生命力報導】「我們在這裡很happy(快樂)!」「我們可以kill time!(消磨時間)」這是由文大推廣教育部長春系列課程中英文基礎班的「老」同學們口中說出來的,他們都是已經年近六十的快樂銀髮族。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開設的課程五花八門,其中「長春系列」是專門為銀髮族量身訂做,設定為專門給四十歲以上長者所上的課程。負責長春系列課程的行銷中心組長蘇晉賢表示,長春系列自一九九二年即開始,成立已有十年。文大推廣部對於課程的規劃十分謹慎,有專門的企劃中心在規劃每一個系列的內容。

長春系列的課程大略可分為語文、休閒、藝文、健康養身和公益講座五個類型。語文類型有英語、日語兩種,各個程度的課程都有,從初級班到新聞英語會話班一應俱全;休閒類型包括建築欣賞課程、古蹟巡禮、觀察自然生態….等等,這些課程幾乎都是在教室外上課,十分活潑;藝文類型的課程包括卡拉OK、書法、繪畫…等等,很適合老人家們培養空閒時的興趣;健康養生類型的課程就像太極拳、氣功、藥膳、中醫的課程;公益講座的內容十分多元化,有時候是講健康方面的知識,有時候是講和年輕人的相處之道,有時候是提供一些稅務方面的處理辦法。

蘇晉賢說,其實每一類型的課程都很受到銀髮族的喜愛,可能是因為課程比較活潑的關係,其中又以休閒和藝文兩類型更受大家注意。

文大推廣教育部的長春系列課程會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鄰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提供給老人們一個良好的休閒環境,很多老人們都是早上到公園運動,等到九點多時,就過馬路來上課。但是,蘇晉賢說,他們最大的特色是「服務」。當銀髮族們發現自己已經沒有生活重心的時候,長春課程提供銀髮族一個可以培養興趣的地方。

爺爺奶奶來上課,並不是純粹的休閒而已,很多都是來追求年輕時的夢想,或是趁自己還能學習的時候,多學一些自己真正想要或是有興趣的東西。蘇晉賢認為,老人們對學習的專心度,是遠遠的超過我們的,而且,對學習來說,其實他們的需求並不是那麼高,他們主要是在追求「自我」的部分,希望追求自我的理想。

但是,也有一些銀髮族來上課是因為其他的因素。學員曾太太說因為孫子上小學,學校有教英文,孫子回來會問「阿媽,『狗』怎麼說?」「阿媽,『貓』怎麼說?」讓她不得不來學些英文好回去教孫子。而巫太太則是因為現在去國外旅遊的機會比較多,讓她覺得國際語言是很重要的,所以才來上英文課。曾太太說來上課之後,她們覺得真的很不錯,因為這是專門給銀髮族上的課,所以在這裡可以交到很多年齡相近的好朋友,而且老師都很有耐心,不懂的地方會一直重複教授,再說大家學習能力都差不多,也不會覺得自己比較不行。巫太太認為,可能學習成效不會一下就有,但是長久下去一定會有進步。

在這裡上課的銀髮族,很多都不只上一種課程,巫太太說:「我早上上英文班,下午還要上卡拉OK班,以前還有上電腦班。」她說,之前有在別的地方上過課,但是卻覺得還是這裡比較好,除了這裡的選擇性比較高之外,也因為這裡的課程很多都是一貫的,從初級班到高級班都有,而且大家的年齡都一樣,上起課來感覺比較好。

長春系列課程是專門為銀髮族所設計的,所以在篩選老師、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都會與一般的課程不太一樣。蘇晉賢說,「耐心」是最重要的,因為在教年紀大的長輩時,通常都要重複很多很多次,所以老師的耐心是一定要的;並且,教學時不能太嚴格,如果過分嚴厲可能會有損老人的自尊心;教學步調要比較慢,讓老人們能吸收;所選擇的內容也都是比較生活化、比較活潑的類型。

教長春英文基礎班的林于詩老師說,和教成人班比較起來,教銀髮族的時候速度要放慢,玩的遊戲也要比較簡單,不用給他們太大的壓力。而和其他年齡的學生相比,他們學習起來是非常快樂的,也很用功,十分積極、努力。和他們相處時,是很自然的,他們也很喜歡開玩笑,而且不像一般學生還會打瞌睡,永遠是精神飽滿。老人家們都很可愛,也會像普通學生一樣,希望中間下課能夠久一點,希望最後一節課來開同學會,喝下午茶。林老師說,還有的老人更可愛,會在下課時偷偷來跟她說「其實今天上的課,我全部都『霧茫茫』!」。

六、七十歲的老人們上課時,教室內雖然是輕鬆的氣氛,但大家仍然都全神貫注,努力聽講;到了下課,教室裡就像在開同樂會般,巫太太幫盧太太刮沙,大家一起吃東西、聊天,就像認識了數十年一樣的熟稔。長春課程對銀髮族來說,已經不再只是一個課程而已,而是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了,而且,上課,也會讓他們找到生活的另一個重心,重拾自信。

電子書包 把書包變輕了

【記者游皓雲/生命力報導】教育部計劃希望在二○○五年以前,能全面實施使用電子書包。台北市南湖國小以及大同高中,將會率先試用。老師及學生們,目前對於這個全新型態的電子化學習用具,都懷著相當期待的心情。

背著裝有近十本課本的書包上學,對台灣的國小學童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為了改善此一現象,教育當局計劃研發「電子書包」,未來學生只要帶著一個集所有課本內容於一身、不到一公斤重的電子書包上課,將不再是夢想。

台北市教育局資訊室主任韓長澤表示,教育部計劃希望在二○○五年以前,能全面實施使用電子書包。今年四月份起,台北市南湖國小以及大同高中,將會率先試用。目前初步計劃,只將國語科的內容,放入電子書包內,可能要等到下一個學年,對試用情況仔細評估之後,再加入其它科目,進而再推廣到台北市各個學校。不過由於只是試用階段,韓長澤說,暫時不考慮學生把電子書包帶回家,而是只在上國語課時才會讓學生使用,這段時間,可以讓學生開始熟悉電子書包的使用方法,也避免學生因為還在摸索如何使用電子書包或因為好奇,而不小心造成故障等問題。

目前試用的所有經費,將會由教育局、中央大學、以及電子書包廠商分別補助,學生家長不需負擔任何費用。而未來全面推廣時,一個電子書包價值約台幣四萬多元,經費問題要如何解決?韓長澤指出,未來若能擴大實施,硬體設備的需求量勢必增加,需求量一增加,價格自然就會往下降,並且教育局同時也在尋求各種管道,提供補助經費,盡量不增加學生家長在這方面的負擔。而在外縣市的學校方面,中央也希望加緊腳步,整合出配套措施,讓各地的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使用電子書包。

台北市南湖國小,預計將從今年四月份起,開始在五年級的三個班級試用。南湖國小教務處資訊組組長溫博安表示,當初決定試用班級時,是經過各班的問卷調查、與老師、家長、及學生各方面的溝通,才會選定這三個班級。不過老師及學生,目前對於這個全新型態的電子化學習用具,都相當期待,而老師們也必須因應電子化教學的趨勢,接受在職教育,才能夠具備利用電子媒介進行更多樣化的教學的能力。因此,電子書包的適用,不僅對學生來說,是學習上的一大改變,就老師而言,也可以說是一大挑戰,試用的成功與否,最直接利用電子書包進行教學的老師們,將會承受不小的壓力。

除了台灣之外,大陸的上海、北京,以及新加坡、香港,也都陸續提出電子書包的概念。溫博安說,電子書包的普及,目前看來,是一個趨勢,但是仍然有一些課程,像是美勞、書法、音樂…等,是電子書包無法完全取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子書包是否真的能為學童減輕書包重量,還是反而會造成學生除了背著原本的書包,又得加上電子書包的反效果,以及經費問題是否能徹底解決,台灣的教育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酒」病纏身 戒酒無名會除酒癮

【記者陳敏慧/生命力報導】「我姓陳,我是個酒鬼。」「陳,你好」這樣的對話每天在戒酒無名會中出現。戒酒無名會是一群曾飽受酒精之苦的朋友,以彼此互相提醒、鼓勵與支持的方式來戒除酒癮的自助式團體,他們心靈上相互扶持與督促,都可以漸漸擺脫酒癮。

曾小姐,自她十五歲第一次接觸酒之後就成了酒癮患者。剛開始接觸酒的曾小姐非常會喝酒,認為酒精是生活的必需品,每天身邊絕對少不了酒。酗酒對人體的傷害是漸進的,當曾小姐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機能出現問題時,連帶的心理也開始焦慮、不安。「當時的我好害怕,找了醫生救我,後來醫生抽我的血,然後送到美國去檢驗。」「我告訴醫生,我要的是如何戒除酒癮的方法,為什麼要檢驗我的血啊?」曾小姐當時生氣地對醫生說,極欲戒癮的慾望非常強烈,無奈當時酒癮患者的治療對她而言沒有多大的幫助。後來在一位醫師介紹下,加入了戒酒無名會。

「剛進入團體時,我天天流眼淚」曾小姐說,她不相信這樣的團體能夠幫助她到哪種程度,為什麼要用禱告的方式,祈求上蒼給自己力量、原諒自己的過錯,禱告不就是一般基督教徒的宗教儀式嗎?許多的疑問,種種的不適應,對曾小姐而言是一個考驗。參加過幾次團體的聚會後,她才慢慢瞭解在這樣一個沒有領導者存在的團體,是很自由的。成員之間都有一個共同心願:戒酒,透過禱告的方式,是自己的心靈直接與上蒼對話,祈求上蒼給她更多的力量去戰勝酒精,這樣的上蒼是不含有宗教意義的。各個成員的經驗分享給她帶來更多想戒酒的決心和警惕。

在戒酒無名會的康復計畫中,團員在每一次的聚會中必須閱讀兩本書,這兩本分別為「戒酒無名會」與「十二個傳統與十二個步驟」。第一本書的內容包括如何戒酒的的康復步驟、四十多篇酗酒者真實的戒酒過程與困難、成員間該怎麼互助的方法和有關酒癮的問題探討等。第二本書則是戒酒過程中該遵守的十二項戒律。每天的聚會中,團員挑出這兩本書裡的章節,然後輪流朗誦出來。結束朗誦後,每個人在心裡默想、檢討自己是否有遵循這些戒律。之後,團員間分享心情故事,有沒有遠離酒精。如果自己碰了酒,就該誠實的說出來,讓大家知道才可以隨時警惕自己。一直讓自己保持清醒不接觸酒精的人,則是被大家鼓勵一直保持下去。直到聚會結束前,大家會手拉著手圍成圈圈,一起呼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口號。

同是戒酒無名會成員的王先生說,大約十七歲就開始與酒為伍了,當時和朋友的聚會就是不斷的拼酒,別人喝酒會適可而止,但是他一碰到酒就像瘋了一樣,「當時任何烈酒難不倒我,甚至喝酒就像喝水一樣。」王先生模仿當時喝酒時的模樣,舉起杯子的右手竟顫抖的厲害。王先生說,酒癮越來越大時,連續喝了二十多天,沒有吃任何食物,整個人渾渾噩噩,一醒來,就不斷找酒。這樣的生活,終日使妻子與孩子生活在絕望、灰心的心情下。當妻兒離開他之後,王先生對自己開始有了自覺,加入了戒酒無名會。

酒癮患者天生對酒精是沒有抗拒力的,因為酒癮者本身的體質和一般人不同,簡單的說,自己是對酒類過敏的體質。據醫學資料顯示,對於一般人來說,不會發生嗜酒如命的現象,但對酒類過敏的人來說,無論以何種方式飲酒,根本不能安全的使用酒精。王先生說,他今天是酒鬼,這一輩子將是酒鬼。要擺脫酒癮的方式就是遠離酒精,成員朋友裡太多家破人亡的例子,許多人的家屬在心理上、生理上受的折磨讓他覺得難過又愧疚。曾小姐說,「家屬為了自己的丈夫孩子能夠戒酒,弄得心力交瘁,先生喝酒後,對妻子飽以拳頭。最後妻子竟得了精神分裂症。辛酸很多,真的讓人難過。」

陳先生說,前陣子錢包不見,心情不佳又喝了酒,對人生有許多負面的想法,後來想到戒酒無名會的朋友們為他打氣,他心裡上感覺很溫暖,尤其他們私底下勸他少喝多想,他覺得事情過了就算了。

現在的戒酒無名會,每天依舊舉行成員聚會。藉由每天生活的經驗分享、心情的抒發、成員間互相打氣,告誡大家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情,真正遠離酒精才能避免成為酒徒。戒酒是一輩子努力的任務,對他們來說,沮喪與不安都是貪杯的結果,記取教訓,愛自己也愛惜身邊關心自己的人,檢討自己的過失、時時警惕。

鵬程啟能中心 搭起與社區的橋樑

【記者傅怡璇/生命力報導】結合社區資源是鵬程啟能中心最主要的特色,中心透過不斷地宣導、實際行動,帶重度身心障礙者幫忙打掃社區公園,讓社區的人知道其實他們可以做的和一般人沒兩樣。

一位鵬程啟能中心的學員,出生時因難產導致腦性麻痺,四十多年前的社會無法提供他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他不能到學校上課,媽媽請人在家裡教他,日子久了媽媽年紀大揹不動他,無法帶他到醫院做復健,有天他自己在家做復健,不小心跌倒造成全身癱瘓,照顧起來很費心力,當時他媽媽因此得了憂鬱症。直到中心成立後,把他接過來照顧,現在復健情形良好,家裡負擔也沒那麼大了。這是鵬程啟能中心的個案。

鵬程啟能中心隸屬於育成殘障福利基金會下,是屬於重殘養育機構。鵬程啟能中心組長程繼頤表示,當初台北市政府有鑑於傳統的安養中心多設在偏遠地區,且以養育為主,沒有提供教育,決定在台北市社區內設置養護中心,使身心障礙者能藉由和社區的互動,拉近與社會的距離。因此台北市許多地方,例如信義區、松山區等,都有類似的機構,鵬程啟能中心所屬的社區就是鵬程里。

鵬程啟能中心共有三十位學員,都是重度身心障礙者,造成原因有先天的,如腦性麻痺,也有後天的,如車禍。年齡是十五歲以上,各個年齡層都有,中心除了養育外還有教育訓練,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訓練,如飲食、漱洗、如廁、穿脫衣,以刷牙為例,兩年前台北醫學院曾贈送中心多套音波牙刷,輔助他們刷牙。重度殘障者本身因手無法靈活運用,刷牙對他們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牙齒痛他們也不會像正常人一樣能順利表達,因此容易造成牙齒的疾病,除了每天定時刷牙外更要定期看牙醫,他們一天要刷三次牙,一次是工作人員用音波牙刷幫他們刷牙,其他兩次則訓練他們用普通牙刷,學習如何刷牙。雖然剛開始很困難,但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有些學員已可以自己刷牙。

此外,中心還會依照個別身心狀況提供不同的復健,例如學習如何坐起,讓他們靠著牆壁使身體可以坐直、或如何站立,用皮帶把他們固定讓他們可以站立,以免跌倒,因為肢體重度殘障需要不同器具輔助,這些復健工作由台北醫學院復健師定期來做。中心也依個別身心狀況不同分成三個班,第一班以復健為重心,由復健師或工作人員協助做一些復健工作。第二班多半是腦性麻痺患者,依個人興趣教他們不同的東西。第三班以增進他們的工作能力為主,讓他們學會一技之長,以家庭代工為主,每年都會有一次評估,如果情況良好就可出去工作,有些學員已在大賣場工作。

結合社區資源是中心最主要的特色,中心透過不斷地宣導、實際行動,帶學員幫忙打掃社區公園,讓社區的人知道其實他們可以做的和一般人沒兩樣。一般人對於重度身心障礙人士常會覺得恐懼,他們常遭受社會異樣眼光,鵬程社區的人也不例外,但經過實際接觸後,社區的人完全改觀,非但不害怕還會主動到中心當義工,關心中心內的身心障礙者,中心也會不定期舉辦出遊,社區也會有人當義工協助他們,這也是當初中心成立目標之一。

中心採住宿方式,學員平時都住在這裡,假日時家屬可把他們接回家。這裡採光良好,空間寬廣,進出口都設計能讓輪椅自由通過,通風也很良好,給身心障礙者有尊嚴的生活照顧。對於低收入戶,政府全額補助,父母年紀有六十五歲以上的身心障礙者都優先收容,中心也是為減輕重度殘障者的家庭負擔而成立,他們希望不僅提供身心障礙者的生活環境,更有良好的學習場所,在這裡每位身心障礙者對工作人員而言都是特別的,中心希望身心障礙者不但能被社區接受,更能被社會接納,讓他們能回饋社會。

對「自我保護」 抗網路不當資訊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個人電腦與上網功能幾乎是每一個家庭必備的設施,在網路的虛擬世界中,大量的資訊夾帶的不單純只有智慧結晶,它帶給了人們前所未有無垠的想像馳騁空間。但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而言,要能準確判別網路的虛虛實實,免受不當資訊帶來的影響,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網路色情帶來的價值觀扭曲,對兒童人格發展有潛在的影響。

教育部與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基金會有鑑於網路使用率有升高的趨勢,為提倡兒童在網路上的心靈安全,以保護兒童及青少年免受不良網站及不當資訊影響,推廣宣導防治的工作,在北中南東四區,分別舉辦「如何實施兒童網路自我保護教育」研習會,主要讓家長與學校老師們注意到這個潛在問題,進而教導兒童使用網路的正確觀念。由輔大推廣部協辦的北區「如何實施兒童網路自我保護教育」研習會,於三月二十號在輔大舉辦,主講人為輔大圖書資訊系毛慶禎副教授,會中對不當資訊的防治提出詳細說明,其校方及家長能有效地了解及杜絕孩子受不當網路的影響。

毛慶禎在演講一個實際例子開頭,敘述他的兒子向他詢問「什麼是塑膠炸彈?」而且告訴他,「我會做塑膠炸彈喔!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如此令人驚愕的童稚言語中,頓時點醒了父母親正視網路所引發的問題,孩童在網路使用上的自我保護程度到底有多少?毛慶禎的演講透露出現時下e世代的年輕人,對網路的接受度很高,在家庭中,孩子使用網路的時數及純熟度都比家長還要高,網路資訊的開放流通,讓兒童能更輕易地接收到網上的不當資訊,要掌握孩子使用網路的情況著時不事件容易的事,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必須要有『撇步』,採以主動及被動的管制,做適當的保護教育」。

主動的管制包括學生自覺與同儕壓力﹔而被動的管制包括使用過濾軟體、時段管制、位置管制等方式,避免兒童與不當資訊的接觸。前者是花費最少且效果最好的,不過比較難以掌控,是故必須藉由後者的配合,以達成目的。

根據資策會今年一月底的調查報告指出,我國上網人口達七百八十二萬人,網際網路連網應用普及率成長至百分之三十五,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使用網際網路,上網即將成為全民運動﹔並就台北市議會的網路民調統計,全球有八萬二千個英文色情網站,八百個以上中文色情站台。且八成五的青少年普遍知悉網路上存在色情網站,而且在知道網路色情後還上網瀏覽的比例相當高,約有四成。對於網路色情無國界、無孔不入地氾濫於大眾網路,國人早已憂心將對青少年造成嚴重的衝擊與影響。

毛慶禎並表示,青少年為未成年人,父母親對於青少年的行為必須負完全的責任,國內的法規並未對網路資訊做明確規範,像色情資訊,只要到入口網站搜尋,往往是垂手可得,而其對兒童的影響,是不言可喻的。採用過濾軟體是必要阻絕不良資訊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如國外還有推行所謂網路資訊分級的制度,可以在個人電腦帳號上做設定,過濾出不適宜兒童觀看的網站,但國內在這方面尚未做的很好。

不過,他強調,採用這些管制手段都是為了輔助父母親及老師監控孩子上網的情形,既然管制,就會有負面影響,孩子的創造力也會因此慢慢地被侷限了。所以說,最好的方式是成年人要多花時間對子女灌輸正確的觀念,教導其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自我保護的方式,以因果關係耐心的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判斷,一昧的禁止並不能讓青少年完全免於接收不當資訊的危險。


延伸閱讀

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台灣展翅協會〈原終止童妓協會〉

勞工退休金新制 北市有異議

【記者周德蘊/生命力報導】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已於九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經行政院審查決議通過。草案中,勞工退休金制度分為三種:個人帳戶制、附加年金制及其他年金制三制並行。但此條例只能保障勞工在加入新制後所能夠領取的退休金,並沒有其他措施能保障勞工在加入新制之前的年資及退休金權益。

現行的勞基法規定,勞工必須在「同一事業單位」服務滿二十五年,或是在「同一事業單位」的年資滿十五年且年滿五十五歲,即可自請退休。而事業單位每個月必須提撥員工薪資的百分之二以上,做為退休準備金。勞工要達到上述的退休條件才可以領退休金。因此,有許多勞工因為轉換工作或失業等因素,而造成年資中斷,無法領到退休金。

而勞工退休金條例草案規定,新制實施後,新就業者、離職再進入職場者一律強制加入新制,原來適用勞基法的勞工,則可以選擇使用新制或沿用舊制。選擇新制的勞工,工作年資不會因為服務單位不同而中斷,但繼續沿用舊制的勞工,就必須擔心公司是否會永續經營,否則一旦關廠、歇業,年資中斷退休金也跟著泡湯。

新制中的個人帳戶制,是由雇主替員工開立個人專屬的帳戶,每個月提撥員工薪資的百分之二以上到該帳戶。帳戶跟著員工走,員工到了另一個單位服務,該單位的雇主亦提撥員工薪資的百分之二以上至該帳戶,不會因為換工作而造成損失。附加年金制則如同保險一般,但規定薪資提撥的上限為百分之六。年金給付率,有就是利率,為千分之八,三年精算一次,概念上是屬於商業保險。其他年金制則是由雇主自行決定提撥退休金的其他方法。

台北市勞工局對於新制提出了反對意見,在現行的勞基法中,工作年資無法累積是領不到退休金的關鍵,有許多事業單位擔心必須支付退休金,而不願雇用中高齡勞工。但因新制並沒有對勞工舊有的年資問題做解決方案,修法條文中只以「自行協商」的方式處理。因此新制實施後,更是讓雇主免責,只需負責新制的提撥,舊有年資卻一筆勾消。針對此問題,勞工局舉辦了四場座談會,和勞工朋友們討論該草案的問題所在,並且表達了台北市的立場。負責承辦該座談會的徐英傑說,勞工接不接受新制的重要考量,是在於選擇新制後,原有年資如何確保、如何結算,但台北市政府多次向勞委會提出建議條文,勞委會都不予以接受。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局長鄭村棋所提出的建議條文為「個人確定給付制」,是將現在所有存放在中央信託局的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變成一個單一的基金專戶,由中央統籌管理。勞工達到退休條件時,直接向該基金領取。雇主仍按月提撥員工的退休準備金,由勞工保險局統一收繳。

徐英傑說,若三種制度同時施行的話,會令勞工朋友們一點都不清楚。但由於勞委會不接受台北市政府的建議條文,因此未來草案正式施行後,會再舉辦類似的座談會,幫助勞工朋友們更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權益,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退休制度。


延伸閱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天母媽媽走出來 捍衛陽明山生態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去年五月,「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正式成立。天母地區一群家庭主婦,為了保護陽明山上的自然湧泉,不被自來水處拿去做包裝礦泉水、破壞生態,於是組成自救會。此時卻發現,湧泉開發的真正目的,是因為陽明山要進行大型開發案。另外,她們還發現磺溪兩旁加高堤防、縮減河道,且將在河岸河床鋪上水泥。這群媽媽決定與居民及相關民間團體結合,自救會正式更名為「草山生態文史聯盟」,致力保護她們生活的這塊土地。

去年三月,陽明山湧泉確定不再供應天母地區用水,將被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用來生產礦泉水。議員陳雪芬帶著居民抗議,並且成立「關心陽明山自然生態及湧泉自救會」。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成員徐美女表示,生產礦泉水,依市政府的講法,一年將會為市政府帶來兩千萬收益。但這對生態的破壞非常嚴重。一天生產兩萬箱礦泉水,五百箱就要一輛卡車,大卡車每天在陽明山來來回回跑,會製造空氣污染,也讓交通問題更嚴重。由於湧泉地點在半山腰,還要蓋好幾個加壓站。為這小小營利大費周章,竟然破壞生態。後來一次公聽會上,自來水廠表示山上有開發案,才發現原來是位在國家公園旁的保護區被變更興建住宅區。

六之六住宅開發案的地點,原本是山上的保護區,不適合蓋房子。但在李登輝擔任台北市市長時,因為人口迅速成長,為避免房子供應不敷需求,在民國六十八年變更為住宅區。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成員孫蘭英說,但現在環境改變,孩子出生率比以往低,北市空屋率高,應該停止這樣的政策。

孫蘭英表示,將山上湧泉開發做為礦泉水,其實是藉口。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加壓站將水送上山上去給那些還不知道是誰的台北市市民來用。「我們的訴求,是希望陽明山不要過度開發,造成交通衝擊,排放廢水,破壞環境。」整個開發重劃區有五十四公頃,相當於一整個天母,或是兩個大安森林公園的範圍。現在開發區的山林樹木都被砍伐殆盡,無法保持水土,造成淹水和增加土石流災變的機率。另外,當初北市由陳水扁執政時,這些住宅區要統籌做一個污水處理廠。但現在為了省錢,完全未做聯外排水系統,改成自家的化糞池來處理,而且還要直接排到山溝,污染下游的磺溪。

接著,這些居民又發現磺溪旁三四十年樹齡的原生樹木一下子被砍光,為的是要重建堤防,加築兩公尺高的水泥牆,阻斷居民親水活動,「原本很多水鳥,加高堤防後,連鳥都飛不進去了!」孫蘭英說。此時,自救會舉辦公聽會,也前往相關單位抗議,要求停止六之六住宅開發案。當他們發現抗議效果不大後,這群主婦決定與居民及相關民間團體結合,正式改名為「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發展,一開始時,是一個媽媽林煌育的先生去爬山時,看到整片樹被砍光光,回來告訴林煌育,林煌育又告知同棟樓的鄰居,再發展到學校的媽媽、校際的媽媽們。她們開始聯誼,關心此開發案的發展情形。這些媽媽不用上班,所以孩子上課先生上班後,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關心社區發展。「孩子放學我們就『下班』回家!」孫蘭英說。「後來一些職業婦女也加入聯盟,幫忙做電腦、文書的工作。然後我們再去找政府官員、議員商量資源、寫公文啦。」

她們先用連署的方式,讓居民知道知道這個議題,從學校成長班、社團、先生公司、同學、親戚朋友開始連署,找議員找開公聽會、寫公文陳情。每週開一次會,討論新的議題與請專家學者來上課。

「納利颱風來時淹了很大的水,我們半夜都不睡覺,打電話通知下游中游的媽媽們,看看水位在哪裡。納利颱風過後一早,我們就上山勘查坍方和淹水處。」孫蘭英說,六之六開發案,把野溪都破壞。原有的山溝,為配合他們的規劃,將野溪填掉改道。於是野溪的水就亂流亂跑,下大雨時山下的居民都嚇壞了。颱風來時,淹了二、三十公分,整個馬路黃土一片,不知道哪裡是路、哪裡是溪。這些都是因為開發案,使得樹被砍光的緣故,土壤鬆動,無法做好水土保持。

當環評委員上山評估六之六開發案時,她們也上山去。「我們這些媽媽很厲害,緊迫盯人,找這些環評委員一個一個打電話,邀請他們上來實際勘查。譬如我們告訴交通環評委員,交通狀況實際是什麼樣,交通評估報告是假的,數據是不真的。我們告訴負責什麼項目的環評委員那項的實際情形。」孫蘭英說。

去年十月份,她們的努力有了成效。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受邀參加台北市環保局在市政府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第十九次審查會,內容也討論到保護區變更住宅區六之六。聯盟帶了很多海報和受災照片、資料給環評委員看,也因為之前帶著一些環評委員到山上勘查,爭取到說話發言的機會。這次開會讓環評委員做出決議,重做保護區變更住宅區六之六的環境影響評估,為開發工程設下更嚴格的條件。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現在正為「搶救磺溪」做努力,不讓磺溪被市政府以粗糙的施工方式進行堤防加高及整治工程。如果按照政府的原定計畫施工,磺溪河床河底會被鋪上水泥,變成一條「大水溝」。

目前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遇到的問題,聯盟成員徐美女表示,最主要是沒有在社區將議題擴展得很徹底。在國外,社區對環境的力量是很大的。聯盟希望將議題擴展到社區,也是未來的方向。具體的方式,是將議題用小團體的性質去引導參與。另外,也計劃出版刊物,紀錄與宣傳。而聯盟做了一年下來,這些媽媽都會累,希望有新的人進來替換。期望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更大,社區的人都能參與,讓整個環境變得更好。

肌萎患者羅麗秀 挑戰人生坎坷路

【記者劉朝弼/生命力報導】「弱勢者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同情,而是均等的對待。」肌肉萎縮症患者羅麗秀緩緩地說。小時候就罹病的她,雖然連生活起居都還需要人家幫忙,但每個工作天卻仍然坐著電動輪椅,往來處理電腦工作室內的大小事務。望著從無到有、自行創業的「麗廬電腦工作室」,羅麗秀說,與其依賴別人的憐憫與施捨,空等機會的來臨,不如自己創造機會。

羅麗秀大半的生涯過得並不順暢。三歲時的一場高燒,讓她記憶中的童年只剩下了那似乎永遠也注射不完的點滴、永遠也吃不完的藥。由於高燒導致雙腳逐漸使不上力,多年來家人帶著她四處求醫。然而,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反而因為意外摔傷了脊髓,更造成漸進的四肢癱瘓及萎縮。長久以來的求醫過程,離鄉背井、以醫院為家早就成了習慣,也培養起羅麗秀獨立的個性。在認知自己的疾病難以治癒以後,雖然難過悲傷,卻也認清現實、仔細思考未來的日子。

曾經利用所剩無幾的存款小本經營雜貨店,也曾經坐著輪椅四處販售文具,羅麗秀家境並不好,甚至連行動所需的電動輪椅都還是慈善團體募款捐贈的。她說,因為自己的求學教育不完整,加上手腳幾乎癱瘓,在求職過程中受到不少委屈,許多人對她也都是另眼看待。「我最感到挫折的一件事,就是當我終於有了電動輪椅,也找到販售文具的工作時,有一次我懷著很單純的心到了一間國小,卻被學校主任在大庭廣眾下吆喝,廣播要求學生不要買我的東西,否則就要依校規處理。那時的感覺真的很難受,覺得為什麼連學校這種地方都找不到人情味。」

由於工作一直不穩定,羅麗秀因此找上資策會的李淑玲老師,向她學習了半年的電腦文書,自己再下苦工慢慢摸索、學習,學成之後並試著向外收費招生,教導一些電腦的基本操作。羅麗秀笑著說,因為自己的學生各年齡層都有,狀況也各自不同,在教學過程中很有成就感,現在許多的學生都學有所成,也有部分的人在從事電腦相關的工作。

羅麗秀和一般正常人一樣,也曾有過一段恩愛的婚姻生活。二十一歲那年,和一位在職軍官的巧遇讓他們彼此廝守了十多年,一對寶貝女兒的誕生帶來了幸福的喜氣,與丈夫互相扶持奮鬥的結果也促成了「麗廬電腦工作室」的成立。但是好景不常,面對癌症病魔一點一滴的侵蝕,羅麗秀終究失去了自己摯愛的先生。她說,當初兩人一起走過艱辛的時刻,拿著房子向銀行貸款開創電腦工作室,先生一直逼自己學會排版設計軟體,以便不時之需能獨當一面,沒想到卻真的先走了一步。「我的先生過世,就像我的天塌下來一樣,雖然也曾有過尋短的念頭,但是我還有兩個女兒,不管再怎麼樣,路還是要走下去。」

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羅麗秀獲得了政府頒發全省十大殘障青年獎,且由於處境相同,也致力於殘障人士的輔導工作。她曾經擔任南投殘障協會理事、更親手創辦南投縣脊髓損傷者協會的愛心後援會義工隊,也曾在南投縣埔里基督教醫院專門輔導一些殘障的病患,羅麗秀表示,有愛的人生才會有色彩和光熱,如果每個人都能像一盞燈,那麼這個世界就不會再有黑暗。

九二一地震過後,震垮了羅麗秀在南投縣埔里鎮唯一的房子,雖然生活艱辛,她仍舊咬緊牙關撐起了電腦工作室。羅麗秀說,自己雖然很苦,但社會中還有很多生活更淒涼的人,將來如果行有餘力一定要幫助他們。她也呼籲社會大眾對弱勢者能夠以鼓勵代替歧視,讓弱勢朋友有更多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走入露德之家 走出愛滋之痛

【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 在社會大眾的印象中,愛滋病通常會和不名譽、不乾淨或是不道德畫上等號,因此,當愛滋病患者得知自己感染愛滋時,內心的恐懼是一般人所難以想像的,如果再加上家人的不諒解、朋友的排斥或是社會的疏離,很有可能逼得愛滋病患者結束生命。

根據衛生署統計,截至去年為止,台灣已有三千八百多人感染愛滋病。有感於一年比一年增加的愛滋患者,天主教露德之家在民國八十六年結束了三十七年的育幼工作,轉型投入關懷愛滋的行列。

露德之家現在有六名全職和兩名兼職社工人員,輔導過的個案已達數百位,將近七成的個案是由工作人員訪視時發現,醫院或是機構轉介的約有兩成,只有一成左右是患者主動求助。天主教露德之家主任謝菊英修女說,主動上門求助的人很少,這是因為愛滋病患者十分害怕身份曝光,深怕一但愛滋的身分被發現會沒有朋友,甚至會遭到社會大眾異樣的眼光。而也就是顧慮到愛滋病患者怕曝光的問題,在露德之家的隔壁特別開闢一間聯誼中心,只開放給愛滋病患者,會不定期舉辦各種戶內和戶外活動,例如身心調適系列座談會、新藥發表會或是打保齡球、唱KTV等。

露德之家目前提供的服務最主要的就是個案的諮商輔導,針對愛滋病患者情緒低落、人際關係、擔心曝光、家人問題、就業知能、住屋需求、安全性行為、發病等議題,進行輔導。其中愛滋病患者對於情緒支持方面的需求度最高,謝菊英說:「愛滋病患者最需要的就是建立關係。」因為他們在患病後,總是會選擇隱瞞病情,所以沒有辦法隨意向他人討論,這時候就十分需要尋求心靈的慰藉,透過露德之家不但可以接受工作人員的輔導,更可以藉由聯誼餐會認識其他病友,在相互扶持之下走出生命的黑暗期。謝菊英也說,對於個案的輔導項目中,就業資訊是較弱的一環,因為如果是透過露德之家的介紹,這樣就容易會被發現是愛滋患者,對他們反而造成傷害,所以只能幫助愛滋患者上網找工作或是參與就業訓練。

除了個案輔導以外,露德之家目前有十位服務人員,包括工作人員和志工,會定期到全省監獄和看守所探訪感染者。謝菊英說:「記得有位愛滋受刑人只要稍微靠近鐵窗,大家就會離得遠遠的,好像怕被傳染一樣。」她還說,愛滋病患者在監獄中是必須被隔離的,不但要面對長期服刑的痛苦,還得忍受獨居的陰影,也因此他們承受較大的壓力,所以,露德之家特別關心愛滋受刑人在獄內的輔導工作。在受刑人出獄後,也會協助其就業或生涯規劃。另外,對於監獄管理人則會提供相關的愛滋資訊,避免因為害怕感染而引起管理不當的問題。

謝菊英表示,台灣的愛滋病患者有百分之九十是男性,當他們知道自己得了愛滋病後,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好像是被宣判了死刑,但是這種強烈的無助感卻又礙於社會的眼光而無處可發。她舉例說,曾經有一位愛滋病患者畫了一座運動場,在運動場的隔壁又畫了一座山,但是山上卻佈滿墳墓。還有一位患者畫了一條小路,畫裡沒有塗上任何顏色,只在小路的終點寫著「死亡」兩個字。

謝菊英說,在服務過這麼多愛滋病患者後,她最感動的是看到病友們那種對生命的韌性,有些病友的免疫能力已經接近於零,卻還是非常珍惜生命,認真的生活著。她說,很多人剛進來時都很徬徨無助,覺得生命中只有死亡一條路,但是在接受社工人員的輔導和病友的相互鼓勵後,反而看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像是有一位病友,以前看到蒲公英的種子時,總覺得生命好像蒲公英一樣,風一吹就沒了。來了露德之家一段時間後,他再看到蒲公英的種子被風吹走時,他卻說:「我看到了生命的重生。」謝菊英說:「這是我們最感到欣慰的。」

雖然在台灣所有的愛滋病患者中,台北的患者佔了將近一半,但是露德之家還是希望可以服務更多台北以外的患者,像是在去年八月就曾經遠赴花蓮、台東和綠島監獄進行愛滋病的宣導工作。儘管露德之家的活動只限愛滋患者參加,謝菊英還是期盼可以多多宣導愛滋的觀念,因為唯有讓大眾了解愛滋病其實並不可怕,這樣才能使得社會對愛滋病患者少一分歧視。


延伸閱讀

台灣露德協會

台灣誼光協會

自閉症潛發中心 啟發孩子的心

【記者劉懿嫻/生命力報導】 在三重,有一所專門為自閉症兒童設立的發展中心,叫做「自閉症潛能發展暨日扥中心」,附設於三重福利大樓一樓,收容對象為台北縣兩歲到學齡前的自閉兒童,向來以家長陪同學習的訓練班課程為主,今年縣府提供新場地增加了日扥班及才藝班各項服務。

自閉症潛發暨日扥中心是由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所附設的發展中心,自八十三年起在三重厚德活動中心地下一樓開辦「學前訓練班」,兩年後才遷移至今日的位址,並改為現在的名稱。有鑑於中心內部場地較小,服務時間往往受限,抑或無法滿足一些父母上班、孩子無人照顧的困境,今年增設了日扥班,如托兒所般地讓孩子全天待在中心裡。此外更增加了才藝班,包括美術班、加強班、電腦班、作文班等,讓自閉兒童長才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或幫助孩子在學習落後上能更加強。

走進中心教室裡,擺著十六個大字「隨機應變、把握機會、就地取材、隨時隨地」,社工劉梅英表示,這就是老師及家長教導自閉兒童的最高指導原則,掌握日常生活能夠給自閉兒童的機會教育,讓孩子更能融入一般生活,說來容易,要確實做到卻不簡單,她表示中心最具特色的訓練班,就是一個由家長陪同學習的班級。自閉兒童通常極度沒有安全感,有了家長陪同,也順便讓家長學習在家如何教育小朋友。

訓練班目前共有十九位學生,分上、下午兩班,通常下午班學生屬於較輕度,早上還能在一般幼稚園上課,下午再過來中心裡。此外,中心裡常有戶外教學,其地點近則至附近的公園玩耍,遠則舉辦兩天一夜的宿營,能讓他們體驗更多不同的生活。中心裡收學齡前兒童主要為開發自閉兒的學習能力,好讓他們能順利上小學,適應群體生活。日扥中心老師蘇素香表示,自閉兒童自尊心很高,挫折容忍度也很小,對沒有預期的改變會不適應,她笑著表示對於許多自閉兒童不合理的舉動,一般老師也許會覺得小孩子頑皮難教,但是她建議站在欣賞的角度去看他們,這樣一想便會帶給自己很大的快樂。當初會選擇自閉兒童的教學工作,因為她認為發展空間且能得到的成就感最多。

擔任了八年的中心主任陳秀鳳表示,外界通常對自閉症不甚了解,開玩笑時也常笑人「很自閉」,這些對真正的自閉兒童都有很大的傷害,自閉症看似外貌與一般人無異,卻是集所有障礙為一身的一種症狀,最常出現不與外界溝通的情況,對外人沒反應,不會說話、不願表達、有固定行為模式,陳主任表示中心是台北縣委託社團法人底下的機構,屬於公辦民營的團體,來自於政府的補助經費並不多,且陳主任最希望得到關於專業部分,以及課程、師資的協助。然而,多年來台灣對自閉症的專業還不足,因此中心裡的老師前往香港協康會受訓,目前中心便是以香港的教學模式為藍本。

自閉症的孩子最重啟發,目的是要開啟一扇他們所不知道的窗,不要讓他們封閉於自己的世界裡,因此,反覆及耐心的教導是最重要的元素,陳主任表示中心裡的老師多半都是先有一顆熱誠的心願意來服務,才去做特教的進修訓練,得到內政部認可後才來教書。目前中心內共編制了一位主任、一位社工、五位老師、一位行政助理,卻仍有人手不足的問題,需要大量義工的幫忙,陳秀鳳主任希望能有更多的義工來了解、幫助自閉兒童。

生命無障礙 共築新夢想家園

【記者叢慧芸/生命力報導】「生命無障礙,社區新人文」是角落關懷協會所秉持的理念與精神,角落關懷協會理事長連美滿以角落關懷協會作為一個新起點,致力關懷幫助身心障礙者,進而推展到對社區土地的熱愛,企圖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創造出無障礙的環境、新的社區典範以及新的夢想家園。

角落關懷協會理事長連美滿參與關懷身心障礙者的工作多年,她本身經營了一家角落咖啡劇場,提供身心障礙者學習、工作的場所。在角落咖啡劇場成立兩年後,於民國八十八年,連美滿創辦了角落關懷協會,希望藉由一個社會團體的組織,推廣她多年來秉持的無障礙概念。

「如何達到生命無障礙?」連美滿說,一般談到無障礙,就會直接聯想到空間,像是導盲磚、斜坡道、扶手等等。但是如果打從心裡就沒有無障礙的概念,事實上是很難對無障礙環境有周全的設想。她說,新聞曾有這樣的報導,導盲磚竟然導到大樹,連美滿表示,如果有關單位只把無障礙設施當作一份工作在執行,而沒有用心去體會身心障礙者真正的需要,那麼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角落關懷協會推廣宣導的是無障礙理念,協會行政人員吳惠玉表示,社會大眾易對身心障礙者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許多事情無法完成。她說,大家應該以平等的心去對待身心障礙者,而不是用保護的心態,這就是無障礙的精神。理事長連美滿說,像眼明的人看到視障朋友的演出,會發現視障朋友們不是他們原先所想的什麼都不能動、不能到處走,心中有這種想法後繼而會去改變對視障者原有的觀念與印象,對於視障者的認識就不會只侷限於狹小的範圍。

吳惠玉表示,協會常主辦一些身心障礙者的活動,讓民眾更進一步了解身心障礙者,對他們有一新的界定與認識。像協會曾舉辦過角落社區音樂會,邀請陽光小雨二重唱表演,這是由肢障朋友們組成的合唱團。

當無障礙的理念到達一個程度後,進一步會關心到身心障礙者權利的部分。連美滿表示,很多身心障礙者在受教育的時候,不是那麼的公平。她舉例,當我們小時候字寫不好時會被苛責,但是身心障礙者字若寫不好,這個部分就容易會被忽略、跳過,很可能就因為他們被社會大眾貼上了標籤,而失去了很多機會。連美滿認為,我們是否應回過頭來思考,該怎麼平均的分配,提供身心障礙者的相同的資源。

角落關懷協會以實際的行動將身心障礙者推到群眾中,協會為了讓身心障礙者有相同工作的權利與機會,為了讓企業主能夠晉用身心障礙者,協會把身心障礙者直接帶到職場上,讓他們以工作表現直接打動企業主的心。

連美滿表示,以角落咖啡劇場、角落果汁吧為例,角落關懷協會一直與他們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她說,很多人認為身心障礙者的工作效率很慢,但是在角落果汁吧裡,這些身心障礙者從打果汁、把果汁倒入杯中、蓋杯蓋、插吸管這一連串的動作,都非常的迅速。連美滿說,角落果汁吧是在員工餐廳內經營,中午休息或下班時,會湧入一堆人潮,客人流量大,這時就會要求身心障礙者動作也要跟著快。連美滿表示,這樣經營下來達到了功效,已有許多其他的攤位希望協會也能介紹工作人員到店裡工作。

連美滿從長期參與身心障礙者的過程中,她了解到可以從社區著手,為身心障礙者創造新的學習環境與機會,她希望從社區發展中,讓無障礙環境理念更加落實,連美滿表示,從社區這個小的單位開始,可以慢慢讓更多人接近與了解身心障礙者的純真,進一步關懷、尊重身心障礙者。

因為這樣的想法,連美滿在當初成立角落關懷協會時,另一致力宣導的重點就是打造平等尊嚴之公民社會願景,以關懷、責任、機會、互助、社區的概念,希望能協助弱勢族群、推動社會權與環境權,拉近人與土地以及社會的關係,點亮這塊土地的新希望。

絕處逢生 梁瑞鈞十年荊棘路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一年,就讀於日二專機械系的梁瑞鈞,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原本順遂的人生全然風雲變色。當時,他年僅二十歲。

車禍讓他的頸椎受到傷害,胸部以下全部癱瘓。清醒之後所面臨的就是一個被車禍撞散的人生。他足足在醫院待了兩年,這期間,父母親為了照顧他而將工作辭掉,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經濟更加雪上加霜。車禍所引起的司法糾紛使得梁瑞鈞的父親必須奔走於醫院和法庭之間。梁瑞鈞說:「當時,大家真的是萬念俱灰。」

當時的梁瑞鈞是憤世嫉俗的。知道自己的病情之後湧上心頭的是強大的失落感。他說:「本來什麼都好好的,但是一醒來之後,卻什麼都沒有了。」而且他無法在忍受自己的苦痛時,還得面對別人的歡樂,所以,他不希望有任何快樂的畫面出現在他面前。「那時候真的是每逢佳節倍感傷啊!」梁瑞鈞感嘆的說。

出院之後,行政院勞工局所舉辦的有關電腦與網路整合的職能訓練,是梁瑞鈞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捩點。這樣的職能訓練,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特質做評估,並讓重度殘障者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之中,學習訓練有關電腦與網路的基礎技能,尋找他們的潛能。

訓練了一年之後,梁瑞鈞仍然沒有辦法找到固定的工作。他說:「這就是身心障礙者在職能訓練結訓之後所面臨到最大的困難,即使職能訓練也無法解決完全解決問題。」身心障礙者因為身處弱勢,所獲得的資訊途徑與深度不足,往往喪失了學習的機會。因為長久脫離社會而與社會脫節,導致他們無法順利的重返社會。

往後的日子裡,梁瑞鈞賦閒在家,應用職能訓練所學得的電腦知識,開始慢慢的接觸到網路,透過網路的資訊雙向流通,他開始拓展視野。一開始他只是利用網路來打發時間,從蕃薯藤身心障礙資訊網獲得了許多有關身心障礙者的資訊。  直到今年,由梁瑞鈞以及其他的身心障礙者在「台北市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統籌之下,結合社工員與專業設計領導人組成的一個多媒體平面設計專業團隊正式對外營業運作,命名為「台北勝利影像處理中心」,工作包括了網頁設計、FLASH動畫製作等。梁瑞鈞為其中一後製人員,這是他人生中的另一個轉捩點。

梁瑞鈞所有的自信全部來自於訓練,來自於整體社會資源所給予他的再造及重建。「台北勝利影像處理中心」所做的職前訓練是屬於居家職訓,以後的工作模式也是採取居家就業模式,因為身體重殘的人是很難出外工作的。但也就是因為他們足不出戶,與社會格格不入,所以很難博得一般人的信任。梁瑞鈞認為,現在一般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雖友善鼓勵有餘,但是個別認知不足。因為不了解而導致的誤解使他們對身心障礙者的潛能不具信心。然而,梁瑞鈞表示:「我們往往比一般人更有上進心,因為我們已別無選擇。」

目前「台北勝利影像處理中心」仍處於草創時期,許多問題仍待解決。一開始他們要做的便是創造口碑,打響知名度。梁瑞鈞明白指出目前身心障礙者所面臨的困境,他認為目前身心障礙者往往只有在選舉等特殊場合才有機會被突顯,且目前的許多公益團體所辦的活動,常被公眾人物用來作為表現愛心的工具。在實質上,對身心障礙者僅是黑夜中璀璨的煙火。梁瑞鈞說:「我要的是真實掌握在我手中的東西。」

在十年的殘障生涯中,梁瑞鈞歷經了許多風風雨雨,他說:「你的自暴自棄不會讓你更快樂,也不會讓地球停止運轉,或許你連死都不怕了,何不孤注一擲,奮力一搏!」然而他強調,他現在仍然在努力當中,殘而不廢是因為社會資源支持後的現狀,而不是時間流逝等待的必然結果。目前支持他走下去的動力就是他有目標、有自我期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與特質而設法走下去。


延伸閱讀


2002年3月20日 星期三

「客」人發聲 推廣客家文化不寂寞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過去因為大環境因素及閩南語連續劇風行,客家族群一直無法成為主流文化的一部份。公共電視日前推出記敘客家先民胼手胝足歷程的「寒夜」,其中的客家話對白除了令不少客家民眾感到溫馨之外,社會大眾也開始對客家文化感到興趣。

作家李喬所策劃的FM91.7「客家文化廣播電台」,於一九九六年開始試播。李喬的姪子、也是目前擔任台長的彭來玉表示,當初就是為了推廣客家文化而成立這個電台,「整個電台業務多半是由一群熱心客語教學的國中、小老師義務協助。」由於當時客家文化仍不受重視,多數專家都不看好電台能撐下去。

「過去也曾有立委希望我接手經營電台,但是當時我對商業電台興趣不大而婉拒了。」彭來玉說,「後來我雖然人不在苗栗,但是一接到李喬籌組客家電台的邀請後,自己身為客家人,還是決定回來為客家文化做點事。」現在六年過去了,在毫無官方的補助下,「電台讓不少專家跌眼鏡。」他笑著說。

目前客家文化電台是採二十四小時播出的方式,所有的節目都是以客語進行,節目主持人除了有作家兼董事長的李喬和台長彭來玉共同發聲之外,還有過去知名藝人澎澎主持的客語山歌教學節目「熱線人生」,以及由蘭英主持、介紹客家習俗和諺語的「愛的園地」。但是礙於苗栗多山的地形的限制,「我們的電台發送範圍僅限於苗栗地區,甚至到了三義一帶就無法收聽到我們的節目了。」

除了電台本身的客語節目外,彭來玉說,過去也曾經和苗栗地區的小媒體「中原週刊」合作,目前則是與「新故鄉」雜誌合作,共同推動客語教學和發行客語週報,未來電台也會加入客語新聞的製作和播報,並且和地方社區活動結合。

他也表示,電台一年前策劃了「客語山歌免費教學」的活動,在去年的二月已正式展開。電台在每期三個月的課程中,邀請了知名的客家山歌作曲家林展義和楊鳳琴擔任講師,並在培訓結束後再篩選表現傑出者,由唱片公司協助製作唱片上市。「由於是免費的,因此每期的報名人數都爆滿。」彭來玉說,「但是因為錄製的攝影棚租金相當高,我們也只能在賠本最少的情形下進行這項活動。」

對於日前在公共電視上映的電視劇「寒夜」,彭來玉也相當興奮地說,「我們也有一直支持和協助他們的宣傳活動啦,我們也是在節目中不停地替他們做宣傳。」畢竟,能在推廣客家文化工作領域找到同好,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

彭來玉也說,目前「客語山歌免費教學」的活動仍會持續下去,凡是對客語山歌有興趣的民眾都可直接向該電台聯絡。


延伸閱讀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客家阿婆網(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台灣動物之聲 聽見動物的心聲

【記者謝佳振/生命力報導】您知道台灣也有為動物爭取權益的媒體嗎?鑒於台灣地區的動物普遍受到人類的不當對待、甚至是虐待和傷害,關懷生命協會欲藉著教導民眾「動物權」的觀念,來改善台灣地區「弱勢動物族群」的遭遇。

「台灣動物之聲」總編輯、同時也是「關懷生命協會」的秘書長釋傳法表示,該季刊是「關懷生命協會」於民國八十二年成立時所發行,主要的宗旨是希望能加強動物權的宣導以及動物保護計劃的執行。此外,該組織也會參予動物新聞的處理或是協助辦理相關的活動。

釋傳法說,由於在民國八十一年時,台灣各地曾經有「挫魚」、「挫鴨」等極為慘忍的活動。於是在釋昭慧及佛學會學生的號召下,決定為這些「無辜」的生命爭取權益,並且創辦了「台灣動物之聲」季刊(Animal’s Voice of Taiwan)。

釋傳法指出,這份季刊的訂戶多半是有動物保育權觀念的人士,對於文章內容都能感同身受;同時,這份刊物也能影響到平時未注意動物保護新聞的大眾,使他們產生共識。

釋傳法表示,目前該協會在進行的計劃包括了爭取立法保護「實驗動物」、「流浪動物」的有效管理措施、鯊魚虐殺及保育計劃,以及評估台灣公立動物園的管理制度。今年初已經完成了新竹市立動物園及高雄市立動物園的評估報告。她指出,「木柵動物園雖說是管理制度不錯,但是國外比木柵好的動物園多的是。」

目前的計劃中,釋傳法認為爭取立法保護實驗動物是最困難的。「畢竟我們要對抗的是實驗室中的高知識分子」,她說,「但是除了這期刊物之外,未來這仍會是我們的重點計劃。」在國外,許多的研究單位早已有管制實驗動物的法令和規定。但是國內雖然已有動物保護法出爐,政府及相關單位在這方面努力仍然不足。

她表示,今年五月五日起,該會將和數家國內知名廠商聯合舉辦保育動物的一系列活動,讓台灣民眾能真正接受動物權的觀念。「畢竟動物保護運動是在挑戰人類對動物的優越意識,對動物的宰制行為。可以說是在挑戰體制,也在挑戰人民的思想。」釋傳法說\n


延伸閱讀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實驗動物中心

台灣動物之聲

中寮巧手 染出一片天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 位於臨時搭建的中寮鄉公所前面的組合屋,是巧手植物染工作坊的所在。每天早上八點就可以看到中寮鄉二十位左右的媽媽們開始動手製作植物染布。從採取植物到設計染布、剪裁、行銷全都是出自這些媽媽之手。

巧手工坊是民國八十九年災後進駐中寮災區的中華民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提出「中寮植物染生活產業」的構想,邀請台灣工藝研究所共同合作,在同年五月申請文建會補助通過後成立的。當時共有十位媽媽報名參加植物染的訓練,經過一個半月的密集訓練後,在九月自組為「中寮植物染巧手工作室」正式走向植物染布之路,也走向人生的另一個選擇。

這些農村媽媽們,年紀最小二十出頭,最年長的已六十歲。地震發生後家庭都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惡劣景況。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之下,她們從廚房走出來,開始從事植物染布的工作。

植物染的過程看似簡單卻花時花力。媽媽們主要是把當地主要植物如檳榔、芒果樹的枝葉剪裁過後,先經過淘洗後,分三次放入染缸萃取染液,再把染布及染劑放進去染色。在這過程中,加熱降溫及染液重量的斟酌都必須十分準確。而每種植物都有不同的顏色,譬如果樹多半為黃色,檳榔樹則多為藍色。

從最先開始做的昏天暗地,到第四個月每人依總收入平分下來才各有八千元的薪水,即使現在收入仍然不甚穩定,卻做得越來越有信心的地步,媽媽們回想起來,雖然辛苦,卻覺得十分值得。「在這裡做的都是自己有興趣的東西,工作起來不會覺得乏味無聊」負責裁縫的張媽媽說。而這些媽媽們會到全台各地展覽擺攤,如此來往奔波,除了多賺點錢之外,更是因為自己對這工作的喜歡及認同。有的媽媽總是下班回家後,還縫布縫到半夜二三點,有的媽媽則是在回家路上撿到新的植物,便馬上回家就開始先試染了起來;有的媽媽則是把工作坊看的比家還重要,生病了還是要趕過來看工作室,這裡可以看出她們對自己的工作室有多在乎。

在工作室裡,大家都各有所職,有些媽媽在房子後方負責熬枝葉染布,有些媽媽負責設計圖案,有的則負責會計及對外開會聯絡事宜。沒有如企業的上下班打卡制,同是女性的身分,讓整個工作室的氣氛十分溫暖沒有一絲緊張。而且因為都具有為人妻、母的角色,媽媽們在身份上的相同點,讓彼此能更加了解對方處境,許多生活上的問題,她們也都相互幫忙解決。譬如還未就學的小孩,有的媽媽就會帶來工作室,忙的時候,其他媽媽們就會幫忙彼此照顧,或是跟公婆相處上的問題,生活上的煩惱,都會在這裡找到解決,得到安慰。

協助工作室運作的工作者,現為中原大學研究生的楊金燕就在文章中曾提及:「透過巧手工作坊,她們彷彿重新找到了一個可以自主、可以傾聽,可以相互依賴的情感空間。」在工作室裡,媽媽們親切的招待來訪者,並且拿出設計完成尚未上架的作品要來訪者幫她們估價,傾聽消費者的聲音,告訴來訪者哪些植物會染出什麼顏色等。在這過程裡看到的不是工廠女工疲累的身影,而是一群視「工作即是遊戲」的女性身影。

現在工作室雖然每個月有來自台灣工藝研究所購買產品的固定收入,但是經濟問題還是十分吃緊。尤其是勞委會職訓局提供的永續就業工程基金將在今年五月停止補助,對收入不算好的她們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現在工作室正努力轉型,除了繼續努力尋找客源之外,媽媽們也走入社區去學校教植物染,或是教導來訪的遊客DIY植物染,除了賺取收入之外,更在這些講座中找到了以前身為家庭主婦沒有的自信心。而工作坊也在今年農曆年參加台灣社區重建協會提出的「春節災區好禮促銷專案」,五月也會繼續參加協會規劃的母親節促銷專案,努力找尋新的客源。

從中寮巧手工作坊的成立到現在,除了讓我們看出災區民眾如何自立自強之外,更讓我們看出農村婦女如何脫離純粹的家庭主婦身份,找出個人的自信心及主體性。以前她們總覺得走出中寮就覺得遠,現在足跡遍及全台灣正是因為她們這一年多來藉由植物染跨出了身為災民、家庭主婦的界線,染出一片新的天空。


延伸閱讀

中寮巧手工作坊 

台大慈幼義光 孩子的守護天使

【記者林佳緯/生命力報導】「育幼院的小朋友把我們當成朋友,不是嚴肅的老師,也不是囉嗦的大哥哥大姊姊﹔而對我們來說,他們是另外一群學弟妹,偶爾打個電話聊聊天,關心彼此最近過得如何。這一切都是自願的,不帶任何強迫意味的。」台大慈幼義光社社長莊宗樺一臉認真的說著。

台大慈幼義光社,是台大慈幼社底下的一個分支,和其他服務性社團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和服務對象是採取一對一的輔導方式。其他服務性社團也許是在一個學期中,舉辦一些活動,如夏令營、歲末晚會等等,藉以和服務對象達到互動,而慈幼義光社與位在木柵的伯大尼育幼院和中和的大同育幼院合作,每個社員會各自認養一個小朋友,每個禮拜一或禮拜四作課業輔導,因為是一對一的方式,社員與自己分配照顧到的小孩子,關係當然更親密。根據社上資料,曾經有社員,因為一進大學就參加慈幼義光社,後來繼續待在台大念研究所,共六年,都帶同一個小朋友,從國小四年級開始輔導到國中畢業,這樣的感情,不是其他服務性社團可以比擬的。

慈幼義光社主要的服務對象是育幼院裡的孩子,又因為服務地點的不同而分為「青青」與「豆豆」兩組,「青青」組和木柵伯大尼育幼院合作,「豆豆」組則和中和的大同育幼院合作。「青青」組部分,主要有一個「攜幼」活動,曾經辦過參觀清大、捷運之旅等,藉由一些課外教學和小朋友熟悉,建立感情;「豆豆」組則是每個週六會辦一個「週末營」,設計一些如性教育或自然科學的課程,讓小朋友邊玩邊學。不管是「青青」組或「豆豆」組,都會有固定的課業輔導服務時間,社員們看自己週一或週四哪一天有空,利用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去育幼院,一對一幫自己分配到照顧的小朋友解決學校課業問題。

育幼院裡,各個年齡層的都有,小孩子彼此會爭吵會打架,院裡的老師沒辦法一次照顧那麼多個,社員除了可以幫忙課業上的輔導,也會各自進修心理輔導知識,替小朋友解決一些生活上心理上的問題。小朋友裡當然會有一些不願意合作甚至刻意抗拒來自外界的關心,慈幼義光社每週都會有不定期的聚會,大家就會把這些問題提出來,一起商量對策。像其他服務性社團一樣,社員中午如果有空都會自動到社辦公室報到,一起吃飯;每週一、四要去育幼院輔導之前,也會聚會;每週社團也有開設進修課程,教大家一些與小孩子的溝通技巧等;社團還有自己的團版,大家在版上留言,聯絡感情,社員彼此的感情,就是這麼經營出來的,用這樣溫馨的氣氛,真心去感動育幼院的小朋友。

一對一的輔導方式,其實是很辛苦的,必須具備一定的毅力和耐心,於是在學期一開始招生時,就會要求前來入社的同學,至少要服務一個學期,每週的課業輔導時間也一定要出席,社長莊宗樺說:「育幼院的小朋友很在乎我們這群大哥哥大姊姊,如果常常失約,會很傷他們的心。用真誠去對待小朋友,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是很溫暖的。」

目前慈幼義光社大約有四十多個社員,在台大裡面,其實是個小小社團,但這個小社團卻經營的有聲有色,默默的在社會的一角,用他們的力量發光發熱。

2002年3月14日 星期四

葉樹賢 從做唱片到做慈善

【記者呂嘉鴻/生命力報導】很難想像,一個曾經在大唱片公司任職,製作過王菲、那英、張宇等大牌歌手專輯的唱片企劃,會開始幫一些弱勢團體企劃、舉辦慈善演唱會,且不求回報。群體工作室負責人葉樹賢,自從離開唱片公司後就開始默默地作這些被一般人覺得吃力不討好的「傻事」。

回想起當初會開始幫助弱勢團體,葉樹賢認為可以說是偶然,並非刻意。當初在大唱片公司做了多年的企劃,深深覺得在大公司的機制底下,常常絞盡腦汁的創意及計畫,都可以在唱片公司老闆短短的一句話之下完全否決。這樣的環境,讓他覺得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主性,也越來越無聊。於是,正值三十出頭前途大好的他,毅然地離開了唱片公司。開始成立群體工作室製作一些小眾的劇場音樂。

而就在這段人生觀有了改變的時候,因緣際會接觸到長期幫助原住民兒童及東南亞難民兒童的「中華至善協會」,他便隨即開始幫助他們舉辦慈善演唱會,並且找來唱紅「魯冰花」一曲,同時本身也有原住民血統的歌手曾淑勤一連舉辦了多場慈善演唱會。

葉樹賢表示,今天他會開始幫助這些弱勢團體,不是因為「道德使命感」驅使他去做這些事。而是主要在於他的人生觀及心境,有了轉變。簡單來說,他認為現在的自己,已經不想要再被太多的規定,綁在身上。所以即便他幫助這些團體籌備、製作、找歌手演出慈善晚會他全都沒有要求酬勞。

「今天台灣社會的問題眾多,需要幫助的人也太多了。」葉樹賢認為他並不是把自己定義「慈善家」的身份。而是他認為今天的他在心境的適合之下做了他喜歡做的事而已。迎合大眾或估算要得到多少錢已非他所關心的問題。所以他不會限定只幫助那幾個慈善團體。近年來他主辦或幫助過的團體包跨出版「被單」專輯幫忙籌備預防愛滋基金或是幫助舉辦原住民兒童教育基金慈善晚會、台灣同志人權協會及脊髓傷害協會等等就可以知道他關心的面向非常寬廣。

而在與這些慈善團體互動的時候,他發現許多事情討論起來非常愉快。因為沒有太多的金錢壓力。譬如他在跟曾淑勤合作的過程,就發現根本不必討論到一場演唱會一首歌要收多少酬勞,唱片公司要抽成多少。因為歌手是誠心地想要幫助慈善團體,此外如中華至善協會在跟他合作的過程中也沒有要求歌手或他要募得多少的善款才算成功,或是製作「被單」慈善專輯的過程中,歌手都是義務性的參與,而唱片發行後也不用擔心銷售量或盜版的問題。

在離開唱片公司開始做這些慈善活動的過程中,當然會有困難。也常常面對旁人的質疑或訕笑,認為他真是笨,好好的高薪工作不做,跑去搞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葉樹賢說他雖然偶爾也會覺得難過或矛盾,但他換個角度來看,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許多事反而可以做的更好。譬如跟曾淑勤合作演唱會的過程中,大場地有世貿中心就用,沒有的話,永康公園小場地也行。

葉樹賢回想當初曾給自己定下「二年」的時間來做慈善活動,之後就會停手,原因是他實在不喜歡面對人群。但是一連做了那麼多的慈善活動之後,他反而不再要求自己有個終點在眼前,讓時間困住,而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走下去。

根與芽計畫 根植人心改造環境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台灣科技大學與台灣大學幾位學生,去年組成「根與芽工作小組」,共同策劃一份「環境生態共生圈公館—台北」專案,希望能夠結合學校週邊資源來關懷附近的自然生態圈,並落實環保。

這項專案內容涵蓋四個環節,分別是動物、植物、資源再利用及後勤資源。動物部分,是從學校週邊的生活空間「公館」做為起點,推廣一連串的生態保育活動。觀察研究公館地區的原生動物,建立生態資料庫、舉辦活動,讓附近中小學生都能認識並認同,進而投入保育行列。植物方面,則是希望結合公館地區的學校和單位,宣揚「尊重原生物種、廣植綠樹萬千」的理念,美化環境。

在動物和植物環節的推動部份,「根與芽」曾經舉辦「生態綠手指」活動,請講師教導學員如何栽種原生植物;「飲水思源」讓參加民眾瞭解最早台北市飲用水的源頭和污染情形;「根與芽月系列計劃活動」則是訂每年十一月十日為「根與芽日」,譬如去年的根與芽日,估計約有一千人參加。當天上午珍古德博士和教育部長曾志朗合力在台科大校園裡種了一棵樹,下午則讓參加活動的孩子們化妝成動植物,如紫花酢漿草、雨傘節等角色扮演。台灣科技大學「根與芽工作小組」副社長郭雨汶說:「這場化妝表演真是精采!很有趣,又可讓孩子們認識動植物的特色。」讓孩子們來參加,藉著孩子們的心靈紮根,和帶家長一起來參與的影響力,更能推動環境教育和參與力。

郭雨汶說,原本打算推行在校園裡栽種原生植物,以及可讓蝴蝶棲息的蜜科植物。而這計畫教育部原本也有考慮,但因顧及校園原先生態問題,所以暫時沒有推動。未來做好評估後,將由教育部提供技術人員,根與芽工作小組再來配合執行推動。

在根與芽工作小組策劃的專案中,「資源再利用」則是希望能真正落實資源回收,自備杯、碗、筷、袋,也計畫向公館商家宣導珍惜資源與能源的觀念。不過他們更注重「能源節約與再利用」,未來想跟台科大校內系所資源結合,開發更省電省水的用法,並做出一套完整的計劃來說服學校和社區商圈使用。「後勤支援」環節則是前三項工作的依靠,此小組負責組織內的資源籌措分配、工具使用訓練、人員調度和協調工作。

「根與芽工作小組」的成立,起源於一群學生,辦了一場「火焰之舞」活動,觀賞來自愛爾蘭舞團的踢踏舞影片欣賞。一位管理研究所的林老師覺得,在火焰之舞中,表演最精采之處,就是所有舞者整齊劃一的舞步所凝聚的團隊精神。他和學生於是興起想法,以關懷自然和落實環保為宗旨,成立一個團體,並向外界推動他們的理念。當林老師看到「根與芽」這個名字時,覺得很好,決定正式使用這個名詞作為對外名稱。事實上,「根與芽」是「珍古德協會」在國際上推動的環境教育計劃,當珍古德協會發現台灣有人使用他們的名字,兩相比對之後,發現雙方的性質和理念很相似,於是結合資源,正式成立台灣科技大學「根與芽工作小組」。

根與芽工作小組社長許雷吉說,在學校因社團辦公室空間和資源飽和,所以根與芽工作小組不爭取學校補助,例如社辦、經費。他們找來學校一棟大樓頂樓的廢棄空間,自己牽電線、刷油漆、鋪磁磚等,本來要花十幾萬元,自己動手做後,幾千元就搞定了。至於活動經費,則是向青輔會或其他團體申請獎金、補助金、以及接活動案子作為經費來源。而與台科大內EMBA學生的互動性高,也是找到所需資源的好方法。

「EMBA學生都是業界人士,他們幫的小忙,對我們來說,是幫大忙。幫忙是非金錢上的,運用他們的現有資源,譬如請胡一虎教我們怎麼寫新聞稿。而他們在功課上有所需要,我們也同樣能提供互惠的資源。」許雷吉認為這是根與芽能迅速成長和接下大案子的重要原因。「我們希望能像非營利組織一樣,」許雷吉說,這樣做也是為了讓學生親自和業界接觸,能明瞭業界是什麼樣的情形,不讓學生和業界脫節。

根與芽工作小組目前正遇到社團轉型的問題。剛開始成立時,定位不清、沒有架構、活動太緊湊,以致於讓許多新進的大一學生馬上接手籌辦大型活動,雖能讓他們迅速成長,卻也會有揠苗助長的反效果,許多成員受不了壓力而離開。不過根與芽工作小組的成員有許多是來自企管系和資管系的學生,具有管理的專業知識,因此讓他們反省到整個社團的組織架構和分工問題。

「沒加入『根與芽』前,不會對環境那麼關注。加入後,學會關懷身旁的環境生態,進而認同參與。」副社長郭雨汶說:「我們要真正認同我們理念的人,真正去實踐,從自身做起,而不是只是要一堆人來辦活動。像為了不製造污染,我們每個人現在都隨身攜帶碗筷杯子喔!」郭雨汶表示,社員人數不多沒關係,但要懂得整合資源,可以結合其他社團、團體組織。「我們也可以到社區內附近的安養院作關懷和宣傳理念,讓他們在閒暇時,也能做原生植物植栽工作。」郭雨汶說:「沒有經費,就做沒有經費的事。」


延伸閱讀

根與芽

ROOTS & SHOOTS(珍古德網站)

同黨劇團 戲數同志來時路

【記者張思潔/生命力報導】同黨劇團導演邱安忱原是戲班子劇團的導演,在戲班子劇團裡,他就已導出了許多齣同志題材的戲。那一時期,戲班子劇團是由他來主導,所以在當時,戲班子劇團的走向是較偏向同志題材的。然而其他團員並不希望劇團因此而被定型,再加上雙方在表演上的理念不合,後來他出國深造,主修表演藝術創作。從美國學成回來之後,邱安忱便創立了同黨劇團,並將在美國所學的方法演技及歌唱技巧運用於劇團上。

邱安忱認為同志本身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寫,而台灣目前對同志的研究少之又少,如年長同志口述歷史、同志發展運動史等。而社會大眾對同志的印象有許多仍停留在刻板印象。他本身是個同志,對同志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到目前為止他所導的戲,其實都是在描述同志的歷史。未來,他也希望能導演一齣以自己的故事為主軸的戲。劇團的特色,是以同志題材結合歌舞劇,兼具通俗性及藝術性。他認為歌舞劇通俗可以貼近人心,但是仍然得維持一定的藝術性。

同黨劇團成立於二OOO年底,從創立以來,分別演出了「不想一個人寂寞」及「戀愛世代」兩齣歌舞劇。劇團草創之初,經費短缺,團員更是只有邱安忱一個。在「不想一個人寂寞」。招募演員時,邱安忱選上了四個沒有表演經驗的女生,且當時尚未有固定的腳本。沒有劇本,演員沒有表演基礎,那時候,他們甚至沒有排戲的地方,而被迫到中正紀念堂的地下道走廊去練習,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最後邱安忱決定用女孩子們的感情經歷來作為劇本,其中便包括了一個女孩子的同性戀情。

「戀愛世代」是一齣顛覆傳統異性戀主流價值的歌舞劇,邱安忱架構出一個虛擬的時空,在那個時代,同性戀才是主流,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樣的異性戀是不見容於社會的。邱安忱試圖以立場互換的方式來陳述早期同性戀遭異性戀霸權壓迫的歷史。他表示,這樣的表演方式,得到了許多同志的讚賞,他們認同這樣的構想,也喜歡這樣的劇本。然而,仍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在製造雙方衝突對立。

在宣傳方面,一切都很克難的在進行,當時「戀愛世代」的主角之一,也是目前飛碟電台的DJ,透過他的關係,同黨劇團的演員可以上飛碟電台節目做宣傳。在平時,演員們還得客串工讀生,到處發放宣傳單。邱安忱表示,宣傳雖然辛苦,但是效果卻還不錯,當時表演期間正值期末考,但劇院裡也坐了九成滿。

在今年六月,同黨劇團將上演一齣新的舞台劇,名為「世世代代」,主要是以倒敘的手法,陳述目前台灣一著名同性戀酒吧老闆賴二哥的故事。劇情橫跨民國五0年代到九0年代,他從雙性戀轉變成同性戀的過程,從無知、懵懂、到了解。邱安忱表示,賴二哥可以說是台灣同性戀早期的代表人物,表演的雖是賴二哥個人的人生歷程,但是卻足以表現當時男同性戀的處境。

目前劇團的最大問題就是經費來源,雖然票房不錯,然而劇場出租費,編曲者、編舞者、演員的人事支出,仍然高過票房支出。邱安忱本身有另外一個正職的工作,是歡喜扮戲團的企劃。他需要靠現在的工作來支撐同黨劇團。但是,即使環境困難,他仍然要堅持下去,他說:「歡喜扮戲團是我的工作,但同黨劇團卻是我的理想。」

幼吾幼 故事小阿姨的童話世界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故事阿姨說的故事好好聽喔」、「一聽到泓櫟阿姨,好聽的故事就來了」這是一群小朋友對故事小阿姨們的期待。每個禮拜,在豐原市立圖書館中,常會看到一群小朋友圍繞在故事小阿姨的身邊聽故事,有時故事講完了,小朋友還會纏著故事小阿姨再說一個,這就是故事小阿姨的魅力。

「當初,在豐原市立圖書館看到小朋友不是在看卡通就是在寫功課,這樣的童年生活是不夠的」故事小阿姨王淑娟說。於是她就向圖書館提議,組一個故事小阿姨,專門說童書給小朋友聽。並像童書「花婆婆」的角色一樣,去做一件讓世界變得更美麗的事。她說,之前有參加一些故事媽媽與親子故事等相關課程,在當故事小阿姨之前,都是在家裡說故事給自己的小孩聽,到圖書館說故事算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故事小阿姨陳佩貞也說,和淑娟是一起受訓認識的,因為在家裡也常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就被找來說故事。

「說故事其實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累積。」故事小阿姨王淑娟說。她認為,說故事要保有一顆純真的心,先和孩子培養默契,藉由說互動的故事,拋出問題,讓孩子去思考,並且聆聽他們的想法,給予正面的回應。故事小阿姨陳佩貞也說,孩子會期待聽故事,拋出問題引導孩子,提昇孩子的興趣。故事小阿姨藍淑美也認為,說故事來吸引孩子,讓孩子喜歡學習,沒有動機。並藉由故事的結果,讓孩子說出心理的話,修正孩子的一些想法。

「說故事其實是種腦力激盪,有時候孩子會有出奇不意的答案。」故事小阿姨陳佩貞說。她認為,千萬不要給孩子負面的刺激,這樣只會傷了他們的心。故事小阿姨藍淑美也說,有時大人的觀點和小孩的觀點差很多,有時聆聽孩子的想法,比較不會出現代溝。故事小阿姨王淑娟回憶說,有一次講巨人的故事,問道小朋友巨人的皮膚為什麼這麼白,有人說是因為擦了麵粉,有人說是用了SKII,還有一個說是因為巨人長太高,曬不到太陽,所以皮膚這麼白。一個問題,引出這麼多答案,這就是啟示。

其實不只一般小朋友喜歡聽故事,身心有障礙的小朋友一樣喜歡聽。故事小阿姨王淑娟說:「有一次去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說故事,剛開始有點害怕,但接觸後發現他們其實與正常的孩子一樣喜歡聽故事,當看到他們的眼睛,聽到他們的叫聲,我知道其實他們聽得懂。」故事小阿姨陳佩貞也說,有一次到家扶中心說故事,知道他們是心理受傷的孩子,雖然有時做出摀耳朵的動作,但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也是喜歡聽故事的。

「有時後孩子其實很可愛」故事小阿姨王淑娟說,「記得一次有個小男生對我悄悄的說:『泓櫟阿姨~明天我要跟妳結婚喔』,感覺好像變年輕了。」她也笑著說,有時候小朋友會把他們珍藏的葉子、小石頭送給她,她很珍惜,因為這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故事小阿姨陳佩貞回憶說,有一次下雨天,原本想說應該沒有小朋友會去市圖聽故事,到了市圖後,才發現有一個小朋友在等著聽。那天,她就只對那個小朋友說故事。

「人都是需要掌聲的」故事小阿姨陳佩貞說。她認為,有時候如果孩子不想聽故事就不要勉強他們,讓他們做自己的事,不然一個人唱獨角戲很沒意思。故事小阿姨也說,其實說故事不難,編故事才是大學問,如何編的讓幼稚園到國小六年級都願意聽才是真功夫。小朋友不像大人,故事無聊就直接說,有時聽了有股挫折感,但想到那些認真的表情,辛苦是值得的。

「說故事的人還是太少了」這是故事小阿姨們的共識。故事小阿姨藍淑美說,很多社區的家長都放不下這顏面來說故事,認為自己說的不好,不然就是推託沒時間。其實說故事,才能了解孩子在想什麼,減少代溝。故事小阿姨陳佩貞也說,很多家長來市圖,只是帶著小孩來還書,還完書後就走了,很少會留意有這樣一個說故事團體。另外,故事小阿姨王淑娟也說,最近想要在社區大學開設一門說故事的課,培養更多的人來說故事,並且收集大家不要的童書,成立一個二手童書圖書館,讓故事永遠在這社區說下去。

開懷「少奶奶」 保健大作戰

【記者黃雅暖/生命力報導】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乳癌防治組組長張玉梅說:「當我知道自己得了乳癌後,真希望醫生幫我打一針,讓我永遠不要醒來算了。」在台灣,每天有超過十名的婦女罹患乳癌,高居婦女癌症的第二位。許多婦女知道自己得了乳癌後,總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會有輕生的念頭。

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乳癌患者找不到諮詢的管道,和可以抒發焦慮的對象,於是民國八十三年五月第一期開懷保健班就這樣因應而生,希望以服務乳癌患者為目的,以人為本的提供身心靈整體照顧,用同理心去傾聽她們的聲音,協助她們手術後早日走出陰霾。

開懷保健班一年會開五個梯次,分別是在每年的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和十一月,到今年的三月為止,已經有四十期的歷史。一期的課程約有九個小時,分成三天來進行,參加的對象以乳癌手術後一年內的新病友為主。課程完全免費,只是在第一天上課會酌收保證金,等到最後一天時還是會全數退回。張玉梅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學員不要缺席,這個課這麼好,不上完太可惜了。」

在三天的課程裡,可分為身體和心理兩大方面的重建。關於身體的課程有:自我照顧須知、如何增強免疫力、運動和飲食等,尤其是在飲食方面。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說,很多乳癌病友總是常被警告什麼不能吃,什麼一定要吃,再加上做完化療後的食慾不振,最後反而變得不知道要吃什麼好,所以飲食的課程就是要教導病友正確的觀念,不但要吃的健康也要吃的快樂。

心理方面有新進病友的自我介紹、資深病友的經驗分享和前耕莘醫院醫科主任院牧關懷員沈承昭修女所講述的心理調適的課程。在最後一天還有氣功運動班,因為在切除乳房和拿掉淋巴後,手臂容易痠痛,氣功運動可以幫助病友手術後的復健,以減少身體上的不適。另外也有配帶義乳的課程,協助手術後乳癌病友身體形象的重建,以恢復自信。

張玉梅表示,很多人在得病後都會覺得自己怎麼這麼倒楣,好不容易聽從醫生指示開完刀後,醫院卻無法提供太多術後的衛教課程,病人不知道何去何從的情況下,很容易感到徬徨、不安甚至憤怒。因此,開懷保健班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參加的乳癌患者有歸屬感。張玉梅說:「要讓她們覺得這裡的人都是同一國的,這樣她們才能真的敞開心胸。」

一位第二期的資深病友在課程中開朗地表示,她很感謝老天爺讓她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病,因為乳癌這種疾病在社會中不至於被忽略,國內外有很多乳癌的研究正在進行,從以前必須切除大片胸肌到現在可以局部切除,藥物和科技一天比一天進步,說不定哪天又會出現新療法。而且在罹患乳癌後,她開始放慢腳步,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和態度,她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先自己走出來。

張玉梅回想有個令她難忘的病友,這位病友在切除乳房後得了憂鬱症,每天總是哭哭啼啼地鬧著要自殺,參加了開懷保健班後,一直到現在還會每個禮拜和同期學員一起作氣功、爬山,完全看不出當初消沉的模樣。張玉梅說:「這也是我們最感到欣慰的。」

罹患乳癌已經是第十一年的張玉梅,在經驗分享的課程上,她開玩笑地說,「我都能活這麼久了,你們不要擔心啦!」但是她也語重心長地說,生命的長短不重要,品質才是最重要,上帝要你得乳癌就是要你停下腳步,多用心去關懷週遭的人事物,不要輕易浪費生命。正如同執行長陳良娟所說的:「上帝雖然將你關閉了一扇門,但卻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

文山特教學校 障礙孩童新樂園

【記者劉懿嫻/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又將多一所特教學校了!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文山特殊教育學校」在歷經將近八年的籌備與規劃,於今年二月一日成校,並在三月七日由馬英九市長掛牌揭幕後,學校正式掛牌運作,將於今年暑期開始招生。

校長林麗華表示,文山特教學校最大的特色是採不分類的教育方式,也就是十四種障礙類別的學生,從零歲到十八歲、包括幼兒、學前、國小、國中、高職到失學成人之補習班教育,都可以收,籌備主任柯平順形容道:「我們是用你丟我撿的方式來收學生,人家越不收的、越需要協助的,我們都收」,這種精神令人佩服。在收費方面,由於所收學生都將以重度殘障學生為主,因此學費幾乎由政府補助,學生家長肩上的重擔降可以少很多。若這些正值國小及國中階段的殘障孩童,能融入一般主流的教育環境,就盡量接受普通教育。而幼兒與學前是與一般正常兒童的融合教育,上課時分組教學,遊戲時在一起,也訓練一般兒童培養愛心與同情心,幫助與自己同齡的小朋友。

在這裡的老師,也都採「上班上學制」,只要學生在學校,老師就不會離開,隨時在身邊照顧著學生,因此在這裡一個班級都只有十位左右的學生,幼兒及國小般設置兩位老師,國中及高職班則設置三位,並有一位助理老師,雖然收的是重度的特殊學生,卻不提供住校服務,林校長說家庭與親情對特殊學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而且要老師們二十四小時都照顧著這些學生,壓力也相當的大。

台北市目前有三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北區有台北市立啟智學校,西區有雙園特教資源中心,東區是芳和國中資源教室,加上啟聰、啟明學校,而南區自民國八十三年即開始籌備設校,將與台北市的特教學校連成一個網路,平衡台北市南北區特教資源。文山特教學校原本叫做「文山特殊教育實驗學校」,後因認為孩子不是「實驗」的產品,因而除去實驗兩字,目前校舍已完工,但尚未取得營運執照,因此學生是借用木柵國小校舍,目前有三班的學生。掛牌儀式後,學校運作正式開始,包括招考教師,以及各種障礙學生的招生及評鑑是否能夠入學等。

文山特教學校新校舍位於秀明路一段,為了營造一個適合重度與多重障礙孩子就學的無障礙環境,校方做了許多貼心的設計,如班群教室設計,每層樓是一種班別,不會互相干擾,貫穿整棟樓房的的無障礙坡道,根據文山特教學校的籌備負責人柯平順主任表示,學校在建造時,除了他去上課的時間外,都待在學校裡監工,主要怕設計圖與實際的誤差而造成將來對孩童有所影響,他舉了一個在校門邊牆上一般人身高腰部處的一個插座護套為例,他說,本來那裡要放一盞很漂亮的燈,但是後來覺得,萬一以後小朋友在玩耍或走路時,會容易撞到,於是他馬上叫營造商除去這個燈,於是只留下了插座。

在這裡不只有教育環境,還提供了學生復健及醫療環境,有具復健功能的水療池、新穎多用途的體育館、兼具遊戲與治療功能的舞蹈教室與小劇場、多元功能的智能與心裡測驗室、觀察室、注意力訓練室、溫馨的家庭生活訓練室……等。由於這裡的孩子障礙情形較嚴重,室外運動場使用機率不大,因此全以戶內的設計為主。林校長表示,將學校蓋的漂亮舒適,可讓障礙學童的家長們有被尊重的感覺,如此一來,也能提供孩子優良的硬體設備予以使用。

尋找送愛天使 把愛送到各角落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連公益團體也受到這股不景氣的影響,這是因為企業界對公益團體的捐款大幅減少。古語有云,以不變應萬變,在這股經濟不景氣中,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舉辦了「尋找二千零一位送愛天使」活動,希望社會大眾可以發揮愛心小額捐款,讓公益團體可以有足夠的經費得以維持運作並幫助有需要的人。

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主要任務救援及協助遭受商業性剝削之未滿十八歲兒童;同時,與國際相關機構交流與合作,杜絕跨國加害者。可是由於經濟不景氣,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從企業界得到的捐款相應的減少,為此該協會舉辦了「尋找二千零一位送愛天使」的活動。

該協會監事何碧珍說:「兒童是社會永遠的資產,保護他們,創造、維持一個安全、善意的成長環境是每個大人無可推卻的責任。」為此,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於一九九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正式立案,開始在台灣展開提昇兒童人權與預防兒童從娼的各項工作。

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的秘書長李麗芬說:「其實『尋找二千零一位送愛天使』的活動在去年十一月就開始了。」取名為「尋找二千零一位送愛天使」是因為去年是二○○一年。但是,李麗芬表示,這個活動並不會因為到了二○○二年就停止,反而會一直持續下去。

李麗芬說,終止童妓協會不是營利團體,基於經費的問題以致今年還沒有計劃動態活動的配合。她表示,去年十一月送愛天使的活動開始時,就把「尋找二千零一位送愛天使」的海報送到各全家便利商店張貼。民視也制作了一則免費公益廣告宣傳此項活動。她還說:「去年平安夜台北愛月電台也在不特定時段播送有關天使的歌曲。」播送天使歌曲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可以透過廣播得知這項消息。

但到目前為止,這項活動只找到了兩百位的送愛天使。李麗芬表示,這項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希望尋找到更多的送愛天使。她說,只要每個月捐款兩百元,持續一年就可以成為送愛天使,並得到一張天使卡。她還指出,民眾可以透過信用卡、劃撥等方式把款項寄到中華民國終止童妓協會。款項分別為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及其他四種。捐款的民眾可獲贈送愛天使的胸章,藉此希望送愛天使把愛送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僧伽醫護 廣植福田

【記者林于蕙/生命力報導】走進僧伽醫護基金會,看到的是一間間的看診室,和一個明亮潔淨的佛堂。這裡不論是工作人員或是義工,都以溫暖的微笑問候:阿彌陀佛。

財團法人佛教僧伽基金會今年已邁向第五年,服務過的僧眾達上萬人次。基金會組織底下包含了五個委員會,分別是臨終委員會,醫事推廣委員會,保險委員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及會務推廣委員會。基金會的經費來源多是十方捐款,並不會主動招募大筆的金額,這是因為保持基金會的獨立性,也讓更多人可以種下善因,增加功德。

基金會平日所處理的工作,除了不定期的大型義診及每週日僧伽義診中心提供的小型義診之外,協助出家師父辦理健保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僧伽基金會除了幫有能力投保的出家師父辦理手續,成為代投保單位。在台灣學習佛法的外國僧侶不少,這些從西藏來的喇嘛或是印度的僧侶都不屬於健保的投保戶,生病時的負擔就相當沉重,而僧伽基金會就曾經幫助過一位住院的西藏喇嘛,因為他沒有保險,也無力支付醫藥費,所以基金會全額補助三十幾萬元。

關於基金會的起源,佛教僧伽基金會的發起人之一,疾病管制局主任秘書施文儀笑著說:「我與創辦人慧明法師認識的很早,他在出家之前還算是我的師弟呢!。」施文儀在大學時代就常常利用假日幫師父看牙齒,而在溪濂淨院結識了還沒出家的慧明法師。由於慧明法師因為研究佛法過於勞累,身體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體認到僧伽醫療的不足,加上她本身是戒律學的僧究,了解一些嚴格的戒律問題造成出家人接受醫療的不便,觸發了創辦這樣一個基金會的想法。

佛家重視內心的修為勝於肉體的保養,嚴格的戒律也使得一些女性的僧伽不願意接受男醫師的診斷,從此打消看病的念頭。會宗長老說:「僧伽平日雖然隨合,生活起居都不講究,但是對戒律相當的重視,尤其是比丘尼。」另外許多師父長年住在深山裡修行,醫療環境欠佳,這個現象在健保提前開辦之後更加嚴重,因為有些師父進入山中閉關修行,對外界的資訊毫無所知,有些僧伽並不知道必須繳納健保費,所以積欠健保局好幾萬的債務,也無力繳納。

生、老、病、死是人世間的常律,即使一般人崇敬的僧侶也不例外。施文儀說:「曾有一個老和尚,因為年紀太大了,被弟子送到了安養院,時間久了,就沒人記得去看他。後來我們注意到這個老僧,除了請義工幫忙照顧,改善這位老僧的環境,更強烈意識到僧伽老年的安養照護工作也是相當急切的。」當這個意念傳達出去之後,就有一些信徒很熱心,捐出土地讓僧伽醫護基金會蓋安養中心,不過現在地點尚在評估階段。

《僧伽醫護》是基金會每兩個月發行一次的月刊,它是一份兼具佛法和醫學的刊物。這本刊物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僧伽對醫護常識的了解,同時也讓醫護人員及居士了解僧伽醫護的重要性及特殊性。雜誌中除了基金會的活動報告,人物介紹之外,大部分都是醫療知識的傳達,教導讀者如何在健康上趨吉避兇。最近一期的僧伽醫護上就介紹了瑜珈養生的方法,希望能夠鼓勵出家人除了心靈上的修練之外,身體所需要的健康運動更不能忽略。

施文儀說:「因為醫療無國界,只要是佛陀弟子都應該受到照顧。」基金會不是服務特定道場,不分任何佛教派別,只要是有需要的僧眾,都可以得到適當的照護。

大馬婦援中心 「沒人該受虐待」

【記者彭泉豐/生命力報導】婦女援助中心(Women’s Aid Organization)簡稱WAO,是馬來西亞第一所幫助婦走出暴力的本土援助中心。WAO 於一九八二年六月正式成立。當年,「馬來西亞前鋒報」報導了這項令人振奮的消息。同年九月,WAO 幫助了第一名前來尋求的婦女。

「沒有人應該遭受虐待」,這是WAO 一直相信的。WAO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權利保護和掌控自己的命運,所以他們堅持社會中任何支持婦女可以或應該受到暴力對待的習俗都必須被挑戰及消滅。因為沒有一個男性可以控制或是虐待女性。同時,女性沒有義務對男性的暴力行為負責,以致WAO 認為對女性施以暴力是一種罪行。提升及建構一個尊敬、保護及男女平權的社會是WAO 的任務。

WAO 除了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婦女住宿外,也另外提供面談及電話輔導的服務。需要幫助的婦女可以撥電話到WAO ,WAO 會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為有這些需要幫助的女性提供指導及服務。

在二○○○年,WAO 就曾經為超過一千名的尋求幫助的婦女提供服務。而在過去廿年,除了有超過兩萬名婦女撥電話到婦女援助中心尋求幫助外,還有九百六十八名婦女前往WAO 尋求面談的服務。

印度籍婦女瑪莉亞(化名)就是其中一名向婦女援助中心求助的婦女。十七年來她遭受到丈夫的暴力對待,瑪莉亞的丈夫在外人的面前對她特別好,也非常的體貼,別人都羨慕她有一個好丈夫。然而在家,她丈夫卻變成另一個人似的,總是對她施於暴力,還說:「妳是我的老婆,我可以對妳做任何事。」也常常用一些非常惡毒的字眼來辱罵她。在瑪莉亞一直都以為每個人的婚姻都和她一樣,所以她並沒有向任何人求助,只將這些事告訴了她的親哥哥。她的哥哥告訴她有關WAO ,可是瑪莉亞卻認為沒有人可以幫得了她。直到她哥哥去世後,她覺得一無所有,她要逃離的慾望變得特別強烈,瑪莉亞才前往WAO 向輔導員說出了她的故事。在接受WAO 的輔導後,瑪莉亞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她覺得現在的自己比以往更堅強,也勇敢說出自己的故事,藉此幫助別人。目前她在一家幼稚園任教,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並開始了新的生活。

「瑪莉亞的故事」只是WAO 其中一個案例。在未來,WAO 希望可以朝他們所一直堅持的理念「沒有人應該遭受虐待」繼續走下去,希望更多受到傷害的婦女可以得到幫助。

滑鼠按一下 輕鬆做公益

【記者徐郁芬/生命力報導】公益廣告台詞中常常聽到「捐一點點的錢,你就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捐錢的確是最直接的方式,除了傳統的捐款方式之外,現在在網路科技化的時代,你多了一個新選擇─電子捐款(E-Giving),動動滑鼠,在網上填入你的捐款基本資料,Click送出,短短兩分鐘,愛心就即時地傳送到需要的地方。

社會上有許多弱勢的族群需要被照顧,非營利組織扮演了中介的「愛心大使」的角色,募款一向是非營利組織主要的經費來源,而且大部分屬於小額捐款。傳統的募款管道以郵政劃撥、銀行匯款、信用卡等方式佔多數,但免不了要常常「跑一趟」或者是花時間填資料,才能送出愛心。而網路具有無遠弗屆與方便、快速的特色,不論你身在何處,隨手一點,就能做善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資訊工程師Eric表示,線上捐款的特色包括了:不受時空限制、提高捐款意願、縮短作業流程、節省募款人力、降低作業成本等。

電子捐款機制出現的時間不算長,但是它的效用與潛力是受到肯定的,一方面可以開發更多潛在捐款者,一方面因應電子化時代的來臨,這樣的功能所提供的便利性將會有越來越多人的使用。聯合勸募在為九二一大地震募款時,成立了一個賑災聯盟,從九二一到十月底,在四十天內,募到七百多萬,其中不乏海外華僑及來自國外的捐款,網路無國界、零時差的特性,凝聚了社會對九二一災民的關懷。線上捐款所發揮的功能,由此可見一斑。

根據聯合勸募所做的調查發現,捐款者e化的情形相當高,有百分之八十八‧七的受訪者曾上網,其中天天上網者更是佔百分之三十五。在聯合勸募與花旗銀行合作的「真愛天使,讓愛起飛」的活動中,二○○○年透過網路捐款金額為六百多萬,二○○一年更是大幅攀升到八百多萬。聯合勸募公關專員胡玉芳表示,聯勸十分看重線上捐款這項資源,雖然現在大環境中,還有許多人對於電子化的服務有著不信任感,總覺得手上要拿一張紙,有憑有據的才會心安﹔不過,現在e世代的年輕人,越來越習慣網上購物,資訊時代為未來的新趨勢,有越多元的管道,也用能促使不同族群的人捐款。加上傳統的募款管道受限於營業時間或是手續麻煩等因素,網路科技正好改善了這些問題。

一般大眾對網路捐款最大的不信任原因是安全問題上的顧慮,個人資料保密性的問題,總是被列入考量範圍中。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Eric表示,網路沒有百分之百的安全,就像信用卡也有偽卡問題一樣,與其擔心線上捐款的保密問題,受到駭客入侵的機率或許還比較大。不過有一個前提是,我們所採用的保密機制是有經過審慎處理的,是採用伺服器數位憑證SSL加密機制保護。胡玉芳表示,所有的線上捐款機制,一定都會加密處理,大家可以利用一個小技巧檢查,例如聯勸線上捐款的網頁上,在每個網頁的右下角都有保密的符號,使用者可以點選進去看看線上捐款的保護措施﹔有的網站上會再http的後面加一個s,變成「https://」,這樣就表示該網頁是在安全保密下的,捐款者可安心使用。

台灣非營利組織約有兩萬多個,規模大多屬於中小型組織,員工平均五~六人上下,其經費來源近九成是來自民間或企業的捐款,另透過舉辦活動之收入以擴充組織經費來源。一般募款活動多藉由募款園遊會、餐會、義賣會、主題商品、主題事件……等方式,對募款對象宣達理念與訴求,讓募款對象可透過購買義賣商品或直接捐款,幫助公益團體募得所需的款項。非營利組織有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所以當一般小型的公益團體在舉辦募款活動時,常常碰到的問題是人力、財力或是物力的不足,造成有名氣的組織才能募到足夠款項的情形。聯勸胡玉芳表示,線上募款它的活動爆發性強,可以加強活動宣傳以及招募的效果。科技的利用,不但提供捐款者便利的服務,在人力精簡上也是有所助益的。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資訊工程師Eric說,舉唇額裂兒童為例,這類小朋友要經過一次或一次以上手術才能修補外觀上的缺陷,另外有事後的語言治療及心理輔導,要花的費用一般家庭無法負荷,我們建構線上捐款的機制,提供多一項管道,為這些需要的人廣募財源,希望能幫助他們。他又說,「只要您覺得所捐出的錢有意義,不論任何捐款方式,都能用到這些需要的人身上,而網路捐款,是方便且省時的一種管道,經由此途,必會讓這個社會製造更多的快樂。」胡玉芳說,「網路科技可以提供更深入化的服務,實現社會福利的概念,怎樣利用網路服務大眾,是重要的思考點,其他如網路徵信、線上招募義工等,也是值得去好好經營的。」

保育行道樹 需要你我來參與

【記者謝雯淇/生命力報導】處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裡,若能多點綠意,不只心情變愉快,植物也能經由光合作用淨化空氣。但隨著都市的發展,往往忽略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前的台灣是樹木叢林,現今已成了水泥叢林。

不論是行人、機車騎士、汽車駕駛等幾乎都有這個經驗,只要是在台北的街道上行走,一定會發現空氣污染非常嚴重,只要一有車輛經過,行人皆會掩鼻暫時停止呼吸,惟恐吸入車輛所排放的廢氣。所幸我們的道路兩旁有種植行道樹,能幫助空氣的淨化;在夏天時也能使過往行人有所遮蔽,減緩陽光的照射。

一般民眾對於街道、人行道種有行道樹似乎習已為常,未曾深思行道樹到底有那些功能。其實除了淨化空氣的功能外,行道樹尚有其他的功能。林務局輔導課課長陳麗美表示,行道樹栽植範圍如果夠大,形成綠帶,可以遮擋陽光,達到遮蔭效果,同時樹木也會透過蒸散作用調節氣候。例如敦化南路上的行道樹,一片綠意,也可以降低溫度,提供駕駛、行人舒適的交通環境。由東海大學教授賴明洲所編著的「行道樹栽植技術手冊」也提到,植物對聲音具有吸收、反射及偏向的作用,因此可減輕戶外環境的污染,亦即噪音之控制。

此外,行道樹尚有保障行車安全、作為街道或行政區域指標等環境上的功能。道路中央分隔島上的密植灌木,可以遮斷對方車燈眩光的效果,路旁的行道樹則可以控制人車分道,使駕駛人心理產生安全感並保障行人安全。且由於樹木枝幹之柔軟堅韌,可以減輕車禍的傷害;此外,行道樹青綠的樹葉和豔麗的花朵,都可以減少駕駛人緊張的情緒,恢復眼睛疲勞,間接保障行車安全。行道樹可以利用不同的樹種和栽植形式,使街道各具特色,造成人們特殊印象,便於街道的辨認。

目前各縣市均已有縣市樹。陳麗美說,由於樟樹是原生種,且有驅蚊的效果,因此過去台灣種植的行道樹以樟樹最為普遍。但是,學者專家發現樟樹有很多病蟲害,嚴重甚至會造成樟樹的死亡。後來,挑選樹種即以能抗病蟲害,生命力較強,抗污染性高,樹形漂亮者為考量。例如,忠孝東路上栽種的美人樹,即俗稱的木棉花,當花朵盛開時,滿樹佈滿紅色花朵,即以美化為目的所栽種的。另外,榕樹樹形高大,且病蟲害較少,也是常見的行道樹種

現今台灣珍貴的行道樹以台東卑南鄉所種植的茄苳樹最為古老,長達兩千公尺,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陳麗美說,當初道路要拓寬時,是從旁徵收私人土地,以茄苳樹當作分隔島,分隔成快車道、慢車道,如此一來,即形成一條綠色隧道,增加了道路的美感。較為可惜的是,過去台南玉井的芒果樹也是珍貴行道樹之一,由於道路要拓寬,雖然有許多民眾、民間團體的請命,還是難逃被砍伐的命運。

行道樹的權責是屬於道路的一部分,以那一條路是隸屬於那一交通單位管理,即由其負責維護,包括修剪、施肥、澆花等。每當颱風季節要來臨前,即要事先檢查其支架是否牢固,以免颱風期間造成樹木的倒塌,甚至影響民眾的安全。行道樹有分植穴、綠帶兩種栽種方式。一般人行道上所採取的是植穴,就是在人行道上,固定一個範圍內,種植行道樹,這樣的種植方式,樹木的抓地性較弱,由於根的生長範圍被侷限住,且由於台灣騎機車者多,停車時幾乎把人行道上的空間都佔滿了,甚至還會有人把機車停放在行道樹生長的植穴裡,壓到行道樹的根,嚴重的話,行道樹的根會被壓破,對行道樹造成極大的傷害。

陳麗美說,「行道樹暫時管理辦法」當中有提到,這樣是違法的行為。甚至在行道樹上掛招牌、自行砍伐修剪行道樹等也是違法的。我們也要尊重行道樹生存的權利。過去,台灣被稱為「福爾摩莎」,意即「美麗之島」,是指台灣充滿了綠意,有許多綠色樹木、綠色森林。但是隨著都市、工業的發展,也相對犧牲台灣的土地,包括樹木減少、山坡地水土的流失等問題,一般民眾並不會很關心這方面的問題,往往等到問題發生,人們才會產生危機意識。

宜蘭縣是一個推動綠化成功的案例。陳麗美說,宜蘭縣從陳定南當縣長時即很支持宜蘭推動綠化的工作,繼任縣長游錫昆(方方土),現任縣長劉守成等,皆很支持地方上進行綠化的工作,因此宜蘭縣有很多地方建設、公園都充滿綠意。綠色博覽會即是推動綠化的好例子。

此外,陳麗美也認為綠化觀念應從小就養成,她建議將綠化保育的觀念納入國小學童的教材裡,從小的時候就接觸,比較能養成習慣。畢竟如果要教育現今的民眾要愛護大自然,要有綠化的觀念,不要任意對樹木進行砍伐、修剪等工作,一般民眾對這方面的關心是較為不足的。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

行道樹的真情告白

藝術治療師 勾勒生命的感人故事

【記者劉志君/生命力報導有兩位藝術工作者,他們工作的地點不是在學校當老師,不是從商賣畫,也不同於一般的自由創作者,而是在醫院,他們是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莫淑蘭夫婦。

郭育誠說:「因為我們兩個人都愛漂亮,所以從小就開始畫圖。」因為熱愛藝術,他們還曾到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義大利求學六年,回國前夕,思索未來出路時,他們覺得美應該有更有形的用處,希望把美術上獲得的感動讓更多人分享。回國後,在醫師鍾昌宏的邀請下,參與安療護學術研討會的演講,並在台大緩和病房主任醫師陳慶餘的支持下,進入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投入美術療育的臨床實務。

「醫學上想突破的,不只是身體的照顧,還有心靈上的安寧,因為人是身心交錯的。」郭育誠說,如果把肝癌的痛苦指數分成十分,真正的肝痛只有三分,剩下的七分是心痛,病人為什麼叫的那麼大聲,是因為心理上的痛。而藝術治療就是藉由平面的繪畫創作、美術勞作,或立體的雕塑等創作過程,瞭解病人內心的想法,並配合輕柔的音樂讓病人放鬆。

研究顯示,成功的溝通,語言的成功率只佔百分之七,非語言的部分佔了百分之五十五,其次才是態度等等問題﹔郭育誠說,除了肢體動作等,畫畫也是一種非語言的表達方式,美術療育就是一種轉移作用,提供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機會。

「轉移作用往往超乎想像,當人們的意念集中在美好的經驗或回憶時,疼痛的注意力會很自然地變弱,無形中讓身心靈多了點呼吸的空間。」郭育誠表示,透過作品可以了解病人的意願和問題,計劃療育目標,經由適當的媒介提供欣賞與創造;在過程中病人可以舒緩身心症狀,有助於其自我整理及生命意義的肯定,透過美感經驗的運作和支持,與自己做最深層的接觸,對維持內在與外在世界的平衡有很大的幫助。

他還說,人天生都有美的知覺,從藝術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可以得到自由寬廣的思想,由內產生的自發力量,來面對生活裡種種狀況,並超越有限的生命。

郭育誠說,有些病人把傷口當作美麗的圖案,有些人則把身上接排泄物的管子戲稱為裝置藝術,從排斥、厭惡到接受,樂觀積極的態度為身、心、靈帶來生機,也讓周邊的親人學習如何面對死亡的陰影。

莫淑蘭說,十九歲的廖弟弟第一次畫自己的手時,雖然因為胸腺癌呼吸得非常喘,但還是很高興地將作品完成,旁邊還寫下一行字:「畫畫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刻」,表示畫畫可以忘掉煩惱,留給家人紀念。

廖弟弟從小就夢想有一天能成為出色的漫畫家,他慶幸在生命的最後一段日子,認識了莫淑蘭和郭育誠,帶領他進入繪畫世界中,所以他珍惜每個清醒的片段來作畫:一張形單影隻的椅子素描,透露了他內心的孤寂,「心目中的英雄」是他對自己的期許,披著薄亮婚紗的少女,則是他「心中的新娘」。

莫玉蘭說,還記得,一個星期後他再見到我們,不斷的問我們:「你們為什麼不每天來?」沒多久,他就往生了。往生前,他特別交代家人,不要將這些作品火化,留作紀念,因為他相信精神可以永存。

「我們面對的病人都是我們的導師,因為他們正經歷著人生只能經歷一次死亡。」郭育誠說:「癌末病人的生命週期通常都很短,我們不敢把它當作研究,只能以真誠的心,希望把一切做到最好。」  


延伸閱讀

死亡可以美麗而無懼

臨終藝術治療忘懷病痛

人文走廊--畫出生命的色彩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