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跨年守夜祈福 迎接森林文化年

【生命力記者/洪孟霞報導】為了沿續搶救棲蘭檜木林一系列的活動,以及預定一九九九文化森林年的環保運動做暖身,「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大會北區團體」於一九九九年的前夕,在農委會前的廣場開始倒數計時,共同為森林守夜祈福。

由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及生態保育聯盟共同發起,上百個參與團體及單位形成的「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大會」(簡稱森林大會),在今年推展民間團體自發性的環境保育運動「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在台北地區的第一個活動是在農委會前舉辦「為森林守夜祈福」。

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在八十七年的最後一天晚間八點正式展開,全台共有八個地方(台北、基隆、台中、嘉義、台南、高雄、宜蘭、花蓮)同步舉辦「為森林守夜祈福」活動,一起秉燭倒數計時迎接「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共同為「永續台灣生命力,重建森林新文化」而努力。

晚會是由原住民為整個森林守夜祈福的活動做開場,由於原住民是森林的子民,因此他們更了解應如何去愛森林。所以「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不僅對關切森林的人士有重大的意義,對與森林相處數千年的原住民們,更是有深切的感受體會。

排灣族盲詩人莫那能朗誦他的作品「對森林的呼喚」,娓娓道來對昔日森林美貌的懷念,莫那能還敘述著童年的往事,來說明原住民是如何的愛護這片祖先遺留下來的珍產。同樣為森林子民的達卡鬧,自彈自唱的表達出對森林的愛,希望能藉著歌聲引起眾人的共鳴。

接下來的活動,有環保人士賴春標及金恆鑣的演講,另外還有賴春標多年研究棲蘭檜木林的幻燈片,一棵棵的美林就在一九九九年的前夕,透過賴春標而呈現在農委會前的廣場。

到場的立法委員沈富雄說,家中有三個人吃素,其出發點是為了使地球少一點負擔,與此次為森林請命活動的意義是不謀而合的。沈富雄還說:「有心為地球前途的人才會到這裡來,人類保護地球的主角,就是在場的各位。」

同樣到場的立法委員葉菊蘭則表示,這種守夜活動有別於其它的飆舞或是煙火的慶祝,她說:「為下一代子孫的命脈守夜,是最有素質的守夜。」葉菊蘭並向眾人表示,未來會在立法院中,會致力保護棲蘭檜木。

由綠黨生態支黨部召集人,陳光宇所策劃的捕鼠器劇團,所演出的行動劇,以棲蘭檜木做為老實樹,當主持人問及:「退輔會是幫助台灣森木的好人?」棲蘭檜老實樹立即全身發顫,全體倒下。而當主持人問及:「將退輔會趕出森林好嗎?」棲蘭檜木老實樹就忍不住其興奮,拚命的手舞足蹈。不時讓現場發出會心的笑聲,後因應主辦單位及現場民眾要求,捕鼠器劇團又趕緊臨時加場,為晚會帶來高潮。

最後活動在眾人持著蠟蠋迎新,召集人張國龍的開鑼儀式中,正式結束,但也意味著,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的到來,對於環保或是森林的保育,將再向前邁向一大步。

1998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林富潤 生命路坎坷

【生命力記者/林瑞華報導】狹窄的樓梯、昏黃的燈光、三坪不到的房間中堆滿了待換洗的衣物和一張木床,這間位於療養院頂樓的房間內住著一位無法講話,也無法聽到任何聲音的老先生—林富潤。

年近六十歲的林富潤自從五歲時患了一場重感冒,發高燒傷到聽覺神經後,就無法再聽到聲音。「小時後我們家很窮,根本沒有錢讓他去治療,只有一直拖時間看奇蹟會不會出現,沒想到一拖就是一輩子。」林富潤的哥哥林德潤感慨的說。

一頭白髮、小腿瘦到骨頭外僅覆著一層皮、鼻子內插著一根直接連結到胃的管子、雙眼深陷、口水不斷從嘴巴流出的林富潤從來沒有接受過教育,在看不懂字也不懂手語的情況下,除了家人外無法與外界做任何溝通,也因此終生未娶。

五年前的夏天林富潤突然中風,當時他下半身全部癱瘓,無法靠自己進食。每當肚子餓或包的紙尿布溼時,只能發出伊伊呀呀的呻吟引起旁人注意,才會有看護人員用針筒把幾近液狀的食物打入插在他鼻子內的鼻胃管,若不巧旁邊沒有人在,他就必須一直躺著直到別人出現,更何況不是每個人都懂他想表達的內容是什麼。那段時間林富潤常常因為病痛而臉部扭曲或因為沒人了解他的需要大發脾氣,並數度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現在情況雖然比較好轉,可以自由活動,但他仍無法自己吃東西,所以我們不得不將他送入療養院。」他哥哥說。

林富潤住在療養院的這段期間,最辛苦的就是照顧他的哥哥,每天往返於家庭及院中。他知道這麼做無法替弟弟減輕任何痛苦,反而每次見面都覺得不忍,有時甚至想,若能結束富潤的生命的話,或許他就不會再那麼痛苦了。但既然這是不可能也無法實現的事,他只希望能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有生之年好好陪在弟弟身邊,不要讓他孤伶伶的一個人走。

他哥哥說:「其實連我也記不得富潤的聲音了,每次看到他時心中總覺得很痛,一個生命怎麼會活得如此坎坷?」沒有人瞭解林富潤的內心世界,也沒人能體會他受的痛苦,這樣活了半個世紀的他未來將何去何從,這個答案就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林富潤一家人曾經尋求某些宗教慈善團體的幫助,但因為他父母去世後留了一間房子在他的名下,不符合那些團體規定的申請人必須無不動產的資格,因此一直以來只有家人照顧他。林富潤的哥哥希望社會能多注重這些家庭,讓他們在身體已經受到傷害的情況下不要再一次受到心靈的傷害。

李一虎 走出智障者的一片天

【生命力記者/羅倩翎報導】241、254是李一虎常搭去上班的公車,中重度智障的他,現在可以自己出門搭車到工作地點,三十幾年來他不曾出外工作過,但是八年前他進入了心路文教基金會,一項支持性就業的輔導方案,讓他得到生平第一份工作,並且在工作中找到自信與快樂。

第一次見到一虎就被他憨直的笑容吸引,一進門就笑嘻嘻地和記者問好,還很禮貌的請記者喝茶,他友善有禮的態度,幾乎讓人忘記他是一個智障者,教過一虎的特教黃老師更說:「一虎的節儉與樂於助人在這裡是出名的。」目前一虎白天都自己搭車到萬芳發展中心,上課或是做些文具用品的代工,除此之外在每個禮拜三,一虎會自己坐車到當代雜誌做打掃的工作。

雖然一虎是智障者,家人卻沒有因此放棄或歧視他,仍會教他日常生活的技能,如洗碗掃地等,還是把他當成家裡的一份子。尤其一虎的哥哥特別關心他,不希望他整天待在家裡很無聊,於是就送他到心路,雖然一虎沒有上過學,但是經由他家人平時的教導,一虎在語言溝通及肢體表達的評估中都是良好,使他在日後的課程學習與職業訓練上減少很多阻力。

一虎在外工作時也受到許多人的照顧。他第一個工作是到信安市場,負責掃地工作,他每次都準時到達,掃地工作也做得很確實,加上他溫順有禮的態度,市場裡的人沒有不喜歡他的,尤其是袁媽媽,每次一虎來市場打掃,他都會煮些紅豆湯,糕餅等點心給一虎吃,噓寒問暖地關心與鼓勵他,讓一虎和週遭的人都很感動,也給了他很大的信心與支持。

萬芳發展中心的職能治療師許華慧說:「其實台灣像一虎這樣的中年個案很多,但是幾十年前,像心路這樣的福利機構數量並不多,對身心障礙者的了解又不足,所以存在許多偏見與歧視,很多人就這樣被忽視犧牲掉了。」「許多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因為他們不願意站出來,很多像一虎這樣的個案,他們生命的潛能與價值就沒有機會被發掘﹔其實,身心障礙者也有他們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而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家人本身要丟開偏見與歧視,願意站出來走入社會。」

一虎個案的成功,不僅為他開創了美好的遠景,也減輕了他家人經濟或照顧上的負擔;自從一虎有工作賺錢後,平時節儉的他,終於也會買些汽水糖果慰勞一下自己,看他喝著用自己賺來的錢買的可樂,那份滿足與驕傲的神情可以知道他的快樂與幸福。萬芳發展中心現在仍持續規劃一虎的就業計劃,許華慧表示:「除了希望幫他接洽更多的工作機會外,並將一虎的每一筆收入都存下,渴望作為他日後的養老基金。」

學習障礙者或許是天才

【生命力記者/張靜文報導】聽到「學障兒」,你的感覺是什麼?是將「學障」與「智障」劃上等號?或浮起一個念頭:「好可憐!這個人的一生只能在無知中度過」?還是以同情、憐憫來與他相處?若你知道英國首相邱吉爾、電燈發明者愛迪生、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許多名人,都是學障,或許會用另一種角度來看「學障兒」。

在「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學會」和「讓我們一起認識學習障礙」兩個網站中提到,學習障礙是各種不同學習異常的統稱,智力雖然在中等或中等以上,但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使他們在聽、說、讀、寫、推理、數學等學習上,出現一項或多項的障礙而被認為是智能不足。要分辦學障與其他症狀,必須到各大醫院的兒童精神科或小兒精神內科接受鑑定。

目前的學障人口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男生比女生多(男女比例約8:1)。雖然學障人口不在少數,但一般人對於學障兒的認識都普遍缺乏,使學障兒為此而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責罰,造成他們不但成績差,挫折感高,也會造成人際和親子關係欠佳,而產生行為問題。

所以網站的資料顯示,在自殺兒童、輟學兒童、不良少年、監獄囚犯、遊民等社會邊緣人中,學障者比例都特別高。他們之所以會走向社會的極端,一來,因為學障者的外表與一般人相同較容易遭忽略;二來,就算發現有學障的現象,現今的台灣也沒有一套教育是針對學障兒而設計的。

換句話說,其實只要個別化和多樣化的教學可以在台灣實現,用適當的課程去激發學障兒的潛能,發展其生活興趣和特長,我們也可以像國外一樣,在學術領域中,學障兒也佔了一席之地!

若你想對學習障礙有更深、更多的瞭解,以下有二個網站可更參考:  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

這是「台北市學習障礙者家長協會」的網站,網頁中包括了「認識學習障礙」、「認識學習障礙家長手冊」和每期的會刊簡訊。

「認識學習障礙」中簡介學習障礙的成因,說明學習障礙對孩童及社會的影響,並點出教師和政府目前能為學障者的。

「認識學習障礙家長手冊」是專為家有學障兒的家長做的。裡面的內容除了對學習障礙的基本認識外,並提醒家長該如何做、提供可協助的單位。

另有每一期的會刊簡訊內容,全文登錄在網站中。  網址:http://www.hello.com.tw/~tigger  讓我們一起認識學習障礙

這是目前國內有關學習障礙的專業網站。在「大隻雞慢啼」中,談學習障礙的定義、分類、特徵和成因,讓大家認識學習障礙;「別罵他,請給他適合的學習機會」中,提供了學習障礙的教育資源,也教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去面對學習障礙;「誰能幫助我」則是相關的諮詢和法令;另有「參考資源」提供相關書籍和網站介紹。

擦亮眼睛看教育

【生命力記者/董芳芝報導】由人本教育基金會編著發行的「擦亮眼睛看教育」,書中共收錄了二十五篇談論國內教育的相關文章。文章作者多為國內的教育工作者,以個人相關的經歷與觀察,對國內教育現況提出建議或批評。

本書中對教育現況的批評,大致可分為幾個部分來討論,一為全人教育的落實,其次則針對義務教育的合法性及合理性做出評析,最後再提出國內教育內容設計上的死角。

首先,本書對於國內現行的教育體制,咸認為是僵化且工具色彩濃厚的。然而人本教育的理想,應該是培養健全完整的人格,且尊重個別的差異。因此呂俊甫教授在本書中提出呼籲,認為教育的目的應在探索和發展每一學生的潛在能力。而黃炳煌教授亦認為,「教育」不應淪為「訓練」,因為教育重視的是整體性的塑造,教育重視每個個體之間的差異,教育更應該是結果與過程並重,而不是單以結果論斷一切的。但是國內以標準答案作為評量依據的方式,以及填鴨式的教育政策,再再暴露出教育的盲點。

此外,義務教育究竟是國民的義務或權利?這個問題在十二年國民教育醞釀時又再度被炒熱。對此,謝小岑教授以法律的觀點,指出接受國民教育的未成年人,並不具備盡法律義務的完全行為能力,因此,接受國民教育對學童而言是權利而非義務。而陳伯璋教授則認為,具有法令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往往容易在教育的歷程中,變成「標準化」、「一元化」與「排他性」,甚至具有獨特的政治意識。如果國家的權力不能適當的義務教育加以區隔,那麼義務教育將更與「宣傳」或「灌輸」相去不遠。

而幾位教育工作者的親身經驗,也提供了我們思考教育內容的其他角度。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吳麗芬以高比例的補習學生人口,突顯出現狀亟待解決的問題。張海潮則從童年時幫父母親算帳買菜的的經驗,初步學習到了對數字的概念,他也藉此提醒家長家庭教育對孩童學習的啟發性。而作家燈心則認為國中生作文內容普遍貧乏,原該是洋溢的想像力被生硬的教材壓抑。比如國中生、高中生熟悉的「愛蓮說」或是「五斗先生傳」,乃至於「論語論孝道」或「麥帥為子祈禱文」,在內容上都偏重說教意味,難以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雖然這些文章本身並無不妥,但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養成以及創造力的運用,不見得有正面的助益。而曾再三天半之內改完七百份大專聯考作文考卷的周彥文,則對試卷上頻頻出現的錯別字以及引用失誤的典故,感到啼笑皆非。更令他訝異的是,七百多份的試卷,結論都套上同一種價值觀、同一種答案。教育內容的統一化及標準化,由考生的答題方式可見一斑。

幾位作者從專業的角度,提供不同的思考方式檢視當今的教育問題。對於教育,如果您也有心,不妨聽聽這幾位教育工作者的經驗,進一步探索國內教育的現況及走向。

呼籲投保機車險 伊甸走上街頭

【生命力記者/張崇賓報導】「投保機車強制險,送愛心到伊甸」、「不要讓柯媽媽的淚白流」、「朝令夕改,拿民眾生命開玩笑」、「政策急轉彎,踐踏法律原則」……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今天﹝三十日﹞下午舉辦「強制機車責任險公益宣導遊行」,近百名伊甸的台北地區員工走上街頭,呼籲民眾勿因財政部的政策改變,而延誤投保機車強制險。

強制機車責任險依法應自明年元月一日起開始實施,然而一般民眾除了透過媒體獲知,財政部有意延後未投保者罰鍰起始日至七月一日的消息外,財政部迄今均未正式公告予以證實,不但造成已投保者心中的不滿外,也使得未投保的民眾,普遍抱持著觀望的心態。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同時也是這次遊行的總指揮陳俊良表示,因政策急轉彎而延誤投保的民眾,萬一在明年一月一日至六月三十日期間發生車禍,肇事者不僅有可能被追繳數萬元到上百萬元,車禍受難者也會無法獲得應有的權益,更恐將引發行政措施延誤危及人民生命財產的爭議。

陳俊良說,朝令夕改同時也帶來不少的後遺症。伊甸基金會為了幫助視障朋友安心就業,藉以開發新職種「電話行銷」,以行銷「強制機車責任保險」,平均每天都有上百通的詢問電話,自從政策急轉彎,延後六個月罰鍰之後,現在每天只有近十通的詢問電話。雖然伊甸曾去電財政部、交通部等相關單位了解,但是被詢問者都推說不清楚,而無法得知正確答案,加上各報媒體說法不一,造成訊息錯亂,民眾根本不知所措。同時民眾心存觀望及僥倖的心態是可想而知的,甚至還有人問延後半年之後是否會再延?陳俊良語重心長地表示,政府的威信在這次事件上,顯然已蕩然無存。

到場呼籲民眾投保的立法委員丁守中則表示,雖然現在已有三百多萬輛機車投保,若非訊息錯亂,將會有更多的民眾投保。因此財政部應該站出來說明清楚,以確定落實既定政策。對於這樣的說法,財政部保險司鄭燦堂科長則說,政府既定的政策將會如期實施,但是對於罰鍰期限的問題,鄭燦堂仍未正面回應。

伊甸基金會呼籲,民眾勿心存僥倖,應盡速投保機車強制險,不要讓當初奔走七年,促成強制機車責任險三讀通過的柯媽媽淚白流。

心臟病童基金會 提供篩檢服務

【生命力記者/陳曉菁報導】在二、三十年前,有個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家中需承受沈重的經濟負擔與精神壓力,一位病患的母親,在收到親友們贈送給孩子的生日禮金時,有感於照顧此類孩子的辛苦,於是將禮金捐給台大醫院的呂鴻基醫師,希望他能成立一個基金會來幫助這些孩子與家屬。民國六十年,在多位醫師的奔走之下,台灣第一個醫療基金會「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誕生了。

目前,基金會有幾個主要的工作項目,補助中低收入家庭心臟病兒童醫療、手術、居家照顧以及器材等費用,獎助有關小兒心臟病的防治及研究計畫。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基金會透過省教育廳的補助,對全省學童進行心臟病篩檢工作,執行秘書花玉娟表示,由於有些先天性心臟病並沒有辦法立即檢查出來,有些學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做了激烈的運動而導致猝死,透過定期的篩檢,可以早期發現這些潛藏的病童,早期治療。但這項工作由於凍省的關係,目前除了台北市外,其他地區都必須暫停等待相關單位指示,才能再進行。

四年前,基金會開始登錄建檔心臟病病童的資料,將其病歷以及生活狀況做完整的記錄,並整合醫療資源長期追蹤輔導,並在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成立了登錄中心。另外,基金會也篩選出二十五個醫療設備資源較優良的醫院簽訂合約,只要病童在這些醫院就醫就可依規定向基金會提出補助的申請。花玉娟表示,合約醫院是經過嚴格評估過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病人的就醫品質。

花玉娟表示,未來,基金會的工作目標是繼續增加登錄中心的資料,讓病童在就醫上能有更完整的病歷資料。

宜蘭梅花社區 老社區新氣象

【生命力記者/林建男報導】梅花湖是宜蘭八景之一,而在梅花湖的周圍,圍繞著大陴、茅埔城、下湖三座聚落,所屬的行政單位是得安村,也就是梅花社區的基地。

梅花社區的成立是從舊部落延續而來。得安村村長謝啟禎說「因為居民都是老厝邊」大家都認識,彼此間有個照應,從村頭到村尾都熟透透了,經營起來自然有力,不會像都市型社區般沒有向心力。

在梅花社區,還有保存用茅草蓋的房子,而且還會辦營隊來教導大家蓋茅仔厝的方法。蓋茅仔厝的方法是先將樟樹固定支撐好,當作柱子,再用竹子和菅芒草的莖為在四周,當作牆壁,再將大約一尺長的一捆捆的茅草,鋪在房子上面,當作屋頂,這樣的屋頂不會漏水,因為茅草捆得密密的,一層層的,雨水就沿著屋簷滴落。一進門的右手邊是臥房,左邊是廚房,正廳前面是祭神的地方,後面是另一間臥房,這就是茅仔厝。

這裡的居民以農業為主,五十年前還可以看到茅草蓋的房子,到了三十年前左右,所有的茅仔厝都被水泥屋取代了,而原本種植茅草的田,不是改建其他的作物,就是任其荒蕪。最近幾年,梅花社區引進在日本很流行的槌球運動,並且在石板屋前荒蕪的空地上蓋了槌球場,每年都會舉辦槌球比賽,謝啟禎說「還得過冠軍喔!」。

值得一提的是梅花社區活動中心的三樓展示館,這裡保有以前農業生活的日常用品,從製作糕餅的模子到古老的竹床都完整的收藏在這裡。梅花社區能保有這些古物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因為發展不起來。因為在得安村和羅東鎮之間,隔著一座公墓,謝啟禎說「自然在剛發展的時候,不會先考慮到我們得安村。」就因為得安村和外界的溝通不易,使得年輕人往外流動,村裡的人口變少了,謝啟禎說「開大路,可以讓人口回流」。最近鄉公所有意將得安村的土地重新規劃,引起了地方居民很大的反彈,因為規劃好的道路會經過一些居民的房子或是土地,居民必須遷移房子或是接受土地縮減的事實。謝啟禎說「當初沒考慮到我們,現在說要蓋馬路就蓋馬路!」其實地方居民不是不願意配合政府的措施,而是事先溝通沒做好。

得安村的長輩們群集在村裡唯一的一家餐廳中,閒聊著德安村的過去,談到以前的鄰居,聊到以前種的作物,從茅草到稻米,還有種著其他的水果。聊著聊著,舉起酒杯談未來,大家都笑了,因為槌球運動,讓得安村重新找到了活力。茅草屋孤獨的立在荒地上,何時能替它找到一個伴?我想也不用找了,因為有它熟悉的朋友在它的身邊打槌球。

採訪後記

這次拜訪梅花社區,要先謝謝生命力記者莊曉琪的父親,還要謝謝得安村村長謝啟禎先生,因為在梅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不在的時候,幫我介紹了梅花社區的近況,另外,他教我如何去蓋「茅仔厝」,還幫我介紹陰石和陽石,這兩樣都是從宜蘭上游的廣新溪搬來的。還要感謝得安村前任村長、鄰長和現任的鄰長,因為他們也幫我介紹了梅花湖和附近的一些環境。

從台北出發時,心中只有想著如何融入地方,也就是怎麼樣讓自己成為當地的一份子,尤其是我們這群如過客般的記者,更加的會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惘,好在得安村的前輩們很照顧我,讓我可以盡情的採訪。也終於,我的新聞稿中,出現了有故事畫面的敘述。

郭秀珍 耕耘吉林社區

【生命力記者/林建男報導】在民國八十三年按照當時市政府的規定,結合了中吉、中莊、中原三個里,形成所謂的「行政里」,也就是「吉林社區」。在當時身為成立協會的主任委員,前中吉里里長吳素丹,就因為職務上的需要,常常和郭秀珍的婆婆交談,漸漸吸引郭秀珍從事社區發展的工作,沒想到一加入,就被選為理事長。

「就當是一種學習吧」郭秀珍表示,剛開始的時候,她參加培訓社區成員的活動,學到了一些經營的方法,也將這些方法運用在社區開會當中,慢慢的,就能將理想與現實結合,也帶起了吉林社區的動力。但是畢竟社區中的意見也有分歧的時候,郭秀珍說她只能盡力的溝通,彼此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去協調不同意見之間的差異。假如真的溝通不了的話,「那就要做到告知的責任」,不要為了辦活動而傷了居民間的和諧。

其實從事社區工作,還是要和鄰里長配合,這樣動員起來的力量才會大。在平時就要常常和里長、鄰長聯絡。跟他們溝通時態度要溫和,假如他們能和社區的發展觀念一致的話,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假如不認同的話,社區也應該尊重里長。

郭秀珍說經營社區時,她有三不政策,就是不政治、不宗教以及不利益。不限定政治意願和宗教信仰因為這是自由心證的看法,就像選舉的結果並不代表社區的屬性一樣;同樣的,利益團體若是侵入社區之後所引起的連鎖反應,更會將營造社區之後培育出來的凝聚力打散了。

郭秀珍很簡單的將吉林社區走過的這段路分成四個階段。首先是開創期:整個吉林社區以許多的活動來吸引民眾融入社區的運作中。邁入第二年後是成長期,在這之間辦了一次盛大的園遊會,向居民展現這一年來社區經營的成果。第三年,是展現期,吉林社區得到許多單位,譬如行政院、教育局、市政府...等這些單位的褒揚與鼓勵。郭秀珍說第四期則是吉林社區的豐收期,所有的付出都受到來自社區內外的肯定。

郭秀珍說吉林社區的發展並不是到這裡就結束,在她的第二個任期內,首先必須做好的是傳承的工作,就是將這兩屆的經驗好好的傳給其他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們。最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加強社區中老人生活的看護,同時也要多多舉辦關懷青少年以及小朋友的活動,培訓社區中的人才,最後希望能將這些關懷的行動和休閒活動結合在一起。

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

【生命力記者/陳家珍報導】布農族主要是分布在哪些地方?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跟別的族群有何不同?田哲益在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中提供了相當完整的答案。

在書的第一章,田哲益詳細的介紹了布農族的分布狀況,而在衣的方面,田哲益也在第二章服飾文化有如下的敘述:「布農男子也有於上衣穿著紅色衣服,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穿著紅色衣服,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穿著紅色衣服,只有獵取過人頭、山豬、山鹿的英雄才可以穿,穿紅衣表示英勇的意思」,在服飾文化的這個章節也詳細的介紹了布農族特有的服飾文化,在其他各章節也都針對飲食、住居、生命祭儀及生活娛樂等做了一番詳細的介紹。而作者在各神話或傳說之後皆附有「背景分析與說明」,以呈現布農族的文化背景,作者並試著解析神話傳說故事背後的深層內涵。

原住民的文化,在曾經相當盛行後,似乎要邁入枯萎的處境。田哲益在書序中提到:「要解決這種處境,當務之急是原住民必須肯定自己的文化,去蕪存菁並為自己創造歷史生存的空間,參與世界的脈動。音樂、藝術、文學等都是可以使用的媒介,藉由這些媒介傳遞原住民的歷史、文化的心聲」這也就是田哲益寫這本書的目的。

達西烏拉彎˙畢馬,漢名田哲益,一九五五年生,台灣省南投縣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畢業。

台灣布農族風俗圖誌出版於一九九五年,由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本書再一九九五年曾榮獲順益台灣原住民文化研究出版獎。

後山原住民之歌

【生命力記者/陳家珍報導】想不用親自踏遍原住民部落?就能瀏覽到原住民的各種風情嗎?那麼看看後山原住民之歌可能是一項很好的選擇,後山原住民之歌內容包括各個原住民族群的各種祭典儀式、巫師傳奇、具有特色的住宅、各部落具有特色的人物、甚至還有自然美味的單元,介紹原住民的特產來讓大家了解。

後山原住民之歌是林建成所著,在後山原住民之歌這本書中,本書是以族群來分章節,分別介紹阿美族、卑南族、雅美族、布農族、排灣族和魯凱族等的各種生活方式。圖片在其中佔了相當大的份量,從圖片中可以欣賞到阿美族豐年祭時盛大的場面,也可以看到各種令人垂涎欲低原住民特有的食物。

在林建成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在拉亞的針線情這篇文章中就寫到有關於阿美族的服飾:「傳統衣飾多半以黑色為底,上端配合圖案,這分為男裙─族語為卡拉普,女裙為達利普,男女裙的圖案各有不同」,在這本書中,每篇文章都像一個小故事,而且圖片相當多,所以內容豐富又有趣。

林建成在書序中表示:「當年僅基於一種不忍看到這些豐富的族群文化瀕於消失的想法才不自量力的一頭栽進原住民文化的領域。」「近幾年來,我則在思考一件事,與其無法挽住流失的腳步,為何不回過來找尋原住民那一份亙古以來存在的堅強內在蘊含」,所以他化成文字與圖片敘述後山這塊土地原住民的奮鬥足跡,讓它從新綻放在我們身邊。

林建成,生於台東東海岸寧埔部落,畢業於國立藝專美術科,他從一九八二年開始從事原住民文化寫作與水墨創作,一九九○開始在自立早報的東海風情發表原住民圖文作品。一九九二年出版散文集雲水故鄉,於台灣日報發表原住民圖文誌,並發起成立後山文化工作群,推動後山文化。一九九三年出版頭目出巡圖文集,原住民采風水墨作品在台北展出。一九九四年出版小米酒的故鄉攝影文集。一九九五年出版後山原住民之歌、後山老厝。

後山原住民之歌於一九九六年十月,由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公司出版。

1998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搶救森林 一二二七大遊行

【生命力記者/洪孟霞報導】「為森林而走」遊行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的下午二點,從台北市南海路農委會前正式開走,其路線是沿著南海路、和平西、東路至金山南路,轉仁愛路,至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藍大道,至中山南路的監察院,最後至行政院陳情。一路上眾人舉著「搶救台灣巨靈 還我土地自然」、「要扁柏 不要賀伯」、「刀下留樹」、「森林抗暴」、「遣責退輔會 假保育、真砍樹」等標語。

環保聯盟台北分會評委廖憶美說:「這個活動主要是要求退輔會停止第三期的棲蘭檜木(紅木及扁柏合稱)的砍伐,雖農委會已在日前宣布暫停,但搶救棲蘭聯盟仍希望農委會不是宣布『暫停』,而是『終止』砍伐;並設立國家公園,以確保終止其開發行為,使樹木自然演進。」

為「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聯盟」主召集人之一的賴春標,在一開場的演說中即表示:「此遊行的關心點有二,一為保護台灣僅存的森林資源,二是導正破壞林地的砍伐者,走向正途。」

活動中,有前退輔會的棲蘭檜木砍伐的工人何先生,在眾人面前進行著懺悔自白,遊行大眾皆給予肯定及掌聲。另外,還有綠黨所策劃的四個行動劇,分別是在農委會前、凱達格蘭大道上、監察院前及行政院前。用他們的肢體動作來說明棲蘭檜木的悲情心聲,並諷刺農委會及退輔會的伐木動作,已違反了保育林地的政策。

主婦聯盟副董事長陳曼麗表示:「對於台灣林地的關心,在十年前早有陸陸續續的動作,而今的搶救棲蘭檜木聯盟則是連結了整個台灣的環保團體,共同為台灣的林木做一個保衛戰」,針對標語中的「要扁柏 不要賀柏」,陳曼麗說:「台灣人要怎麼樣過日子,取決我們怎樣對待台灣這片土地。我們不能再沈默了,因為大自然反撲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在一九一O年時檜木的砍伐量過度,在台灣僅存阿里山、太平山與八仙山等三大林場,但如今,全台殘存檜木美林僅存棲蘭及秀姑巒地域。宜蘭環保聯盟理事長劉淑惠說:「因此於情理法,宜蘭都有資格興建國家公園,來保護這些稀少的珍貴樹林。並且希望森林保育處能做到『名符其實』,確實地保育國土,而不要藉保育之名,而做砍樹之實。」

參加遊行的民眾楊平表示:「台灣保育觀念起步雖晚,但還來得及,但是政府的觀念尚未革新,在整體作為及方法仍須改進。且台灣的民族性和環境都不允許有更積極的行為,但仍可以做得更有技巧性,例如:要求政府站出來和環保團體公開對話,不要讓環保團體的力量被稀釋了。」

這次的遊行從下午二點一直到下午六點正式結束,一路過程熱情有衝勁,卻也和平落幕,遊行隊伍從農委會前的二千多人,走至終點行政院時,已浩浩蕩蕩的有五千多人,沿路也有民眾拍手叫好,或是加入其行列中,可見台灣的環保力量,已漸漸在凝聚。

相關棲蘭檜木的詳細資料,請見生態聯盟網頁:http://ultra.iis.sinica.edu.tw/~ngo

全國搶救棲蘭檜木林聯盟聯絡方式:02-25701198



延伸閱讀:

1.生態聯盟網頁

1998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台科大社服團 維修電器有一套

【生命力記者/陳家珍報導】台灣科技大學社會服務團的服務範圍相當廣泛,包括有社區服務、課業輔導、山地服務、電器維修等。其中最特殊的就是電器維修。

對社會服務團來說,電器維修算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因此它在服務團中也自成一組。大部份的山地服務隊在以前也都有從事電器維修的服務,但近幾年大部份都已經取消了這一項服務,然而對於社會服務團來說,由於原本社員中多有這方面學有專精的同學,這幾年來非相關科系對維修有興趣的社員也越來越多,在校內甚至還有維修週的活動來幫校內同學及師長服務,而在社區服務及山地服務中,電器維修也是主要的服務項目之一。

團長尤天霖表示:「我們電器維修通常都是駐站服務,也就是在我們要服務的地區,尋找一個地點,通常都是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在早上九點的時候收件,到下午四點的時候,就可以來拿回去了。」

「有一次我們暑假出隊,在山上做電器維修服務時,從居民送來的舊式收音機中,跑出了十幾隻的蟑螂」這是尤天霖在出隊的過程中,記憶最深刻的一件事。「有時候也會碰到我們不能修理的時候,比如電磁爐,因為其元件不是市面上買的到的,所以大部份都只能退回去給原本送來的居民。不過只要是能夠修復的,我們一定盡力完成。」尤天霖說。

社會服務團秉持著只要需要服務的人,他們就提供服務的原則,在今年六月,他們得到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第六屆大專青年服務獎第二名;目前也剛剛獲選為中華民國傑人會全國十大傑出服務社團之一。

除了電器維修外,社會服務團還有一項特點,那就是傳愛獎助學金的提供。尤天霖說:「我想我們社團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除了做服務以外,我們還提供一個傳愛獎助學金供社區中的高職生申請,獎助金的來源主要是校內便利商店裡的募款發票和一些社會服務團體的捐助。我們希望能藉由這筆獎助學金,能鼓勵社區裡的高職生繼續努力向學。」

身心殘障諮詢網 快捷醫病諮詢

【生命力記者/須冠達報導】國科會應用網路科技,於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建立了「身心殘障諮詢網」,希望能提供一個便利且無負擔的諮詢方式,讓大眾在面臨身心殘障的情況時,有一個解決疑難雜症的管道。

「身心殘障諮詢網」目前的設計是以特殊教育、輔助器材與復健做為三個主要的服務方向,諮詢者所提的問題會由特定專家來作回答,而常見的問題與專家顧問群的答覆,未來將會依分項歸類出來並且定期彙整成為問題集,以方便使用者參考。另外,此諮商網將不會公開諮詢者的個人資料,使用者可以安心提出問題。

此網站結合了國內身心障礙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協助身心障礙者與社會大眾增加對身心障礙相關問題的初步瞭解,提供專業的線上服務。顧問小組成員不但學有專精,且多為相關領域的權威人士,而這樣的組合就是希望民眾有身心障礙的困擾時,能透過一個適當的管道了解問題所在,不至迷惘而延誤最佳就醫時間。

除了主要的問題諮詢服務外,「身心殘障諮詢網」也提供了相關網站的連結,可供上站查詢者更多的資料,目前約有三十家復健機構與十八家病友協會可供查詢。

此網站目前僅提供有關特教、復健、輔具三大類別問題的諮詢,未來在能力許可的情況下會再增加服務的項目,但所有的諮商服務將只限於網路上,而答覆也只針對個案做原則性的意見提供,所以進一步的問題解決仍必須由實際機構和專業人員來執行。

社區家園 給智障者家的感覺

【生命力記者/羅倩翎報導】家園裡的輔導媽媽,最少都在這裡工作八年了,對社區家園都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問她們會不會想換工作,她們都靦腆一笑說:「早就習慣這裡了,沒想過要離開。」

民國七十九年成立的社區家園,隸屬於心路文教基金會,因為相信每個人都有其生命潛能與生活價值,認為不論障礙程度經重,都應生活在你我的社區中,不應該被隔離在社會之外,憑著這種理念,在八十六年時社區家園更轉形成專門停供住宿服務的中心,並標榜著家庭式的服務方式,希望在自然情境的教導下,培養家園成員的生活能力,例如照顧自己、家事的處理、環境打掃等。

目前家園共居住了十七位成員,五到六人為一個家分三組;白天他們到萬芳發展中心,上課或是接受職業訓練,有些則到社區做打掃工作,每天都有專車接送,一回到家園,三位輔導媽媽會在門口迎接他們,一邊噓寒問暖一邊不忘提醒他們換鞋,彼此親近的模樣彷彿是一家人。

家園很重視學員的生活自理能力,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到穿衣打掃都嚴格訓練,但學員們因天生的限制記憶力較差,常常昨天才教的是今天又忘了,輔導媽媽只好再重頭教起,需要很大的耐心。到了晚上睡覺時間,是輔導媽媽最緊張的時間,因為怕睡著時,哪個學員睡不著就自己推安全門跑出去了,所以輔導媽媽睡覺時總是提高警覺,不敢睡沉了。

每個禮拜三、四,是家園的休閒活動時間,由學員們自己提意見要做甚麼,有時到社區公園散步,或到便利商店採購日常用品,或是去看場電影,有一次還到力霸百貨逛街呢,活動內容可說是多采多姿。而待在家園裡時,他們也很少閒著,三不五時就在客廳唱卡拉OK或開場舞會,還有接龍牌局和電動玩具可消磨時間,休閒生活的安排非常充實。

看到學員們一張張的笑臉,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快樂,家園生活化的設計提供一種健全良好的安養方式,但是家園成立九年來卻無法擴大規模,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成本過高資金不足,這裡的輔導員翁媽媽就說:「社區家園的方式對身心障礙的朋友真的不錯,但是私人機構的力量畢竟有限,還是需要政府來推動全面的設立與規劃。」

邱香凝 盲人有聲書的把關者

【生命力記者/董芳芝報導】「這套錄音帶是由清華大學盲友有聲書籍服務委員會義工製作,專供盲友免費使用……由義工…,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四日錄製,歡迎收聽。」這是一卷有聲書的開頭,在清大盲友會裡,有一群工作人員,為盲友提供一卷又一卷的有聲書籍。清大中文系四年級的邱香凝,也在這裡為有聲書的生產工作著。

香凝在盲友會負責品管,也就是對有聲書進行品質上的管理和監督。盲友會裡的有聲書籍,都是由義工錄製而成的,而香凝的工作,就是把義工錄製後寄回盲友會的成品,重聽一次檢查有無錯誤或不妥適之處,挑出瑕疵後,再將建議寄回給熱心的錄音義工。

香凝說:「有時候聽錄音帶的速度可以很快,但如果一些問題比較多的有聲書,重聽起來就會比較耗時。」由於盲友對書籍的理解,完全是透過一個人的聲音,因此香凝在重聽錄音帶的時候,通常不會拿原書對照,這樣一來,只要她聽到不太流暢的地方,大概也就是盲友比較會迷惑的地方。據香凝表示,最常發生問題的部分,就是書裡的對話。因為大部分的書都直接用引號表示對話,但是在錄有聲書的時候,如果不特別加上對話者的身份,就很容易讓人聽的一頭霧水。

香凝說:「有些義工很可愛,會故意變換聲音來區分說話者的不同,甚至在書前或章節間加上音樂。像我們有一位義工,因為本身就在從事配音的工作,他錄的有聲書就蠻精彩的。」

在盲友會裡工讀了兩年的香凝,在剛接觸這份工作的時候,也花了一段時間摸索。香凝說,剛開始聽錄音帶的時候,有時候會不知道該怎麼明確的告訴義工錄音帶裡可以改進的地方。香凝說:「像錄音帶裡的雜音,有些是日光燈電頻聲,有些是冷氣馬達聲,我們必須要分辨出來,清楚的給義工建議。」香凝還提到了令她印象頗深刻的第一次工作經驗。她說進入這個工作聽的第一卷錄音帶,就是一卷狀況百出的作品,所有可以犯的錯大概都聽到了,香凝戲稱那位熱心的義工是她的入門教材,讓她很快的進入工作狀況。不過,就在她努力的寫完一張建議表寄給那位義工後,那位義工卻沒有再寄錄音帶來了。

盲友會裡書籍的借閱,大多是用郵寄的方式,盲友只需要打電話來借書,再由盲友會將書寄給欲借閱的讀者。一般說來,平均每四十頁就要用上一卷錄音帶,所以有時候工作量大的時候,錄音帶堆積的樣子也挺讓香凝頭大的。除了品管之外,香凝自己也是義工之一。她說,有些書她很喜歡,她希望能用自己的聲音錄給盲友欣賞,這也是她除了工讀之外還加入義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為這分工作,也讓她對盲友的世界有了不同於從前的瞭解。香凝提到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經驗。「有一次,有兩位盲人到盲友會來,我帶他們到大門口搭車。他們開朗的態度讓我很感動,除了眼睛看不到之外,他們真的和一般人沒有不同。」每當同學問起她的工作時,除了耐心的解釋她的工作內容外,還會努力遊說親朋好友一起加入有聲書的錄製。

談到了國內對視障者教育資源的提供,香凝也有一番自己的看法。她說,每當聽到義工寄來教科書類的有聲書時,她心裡就會特別有感觸。香凝說:「像那些英文教科書、電腦書,即使看起來都很吃力,我都會擔心盲友是不是真的聽的懂錄音帶的內容,他們學習的熱誠真的很讓我感動。」香凝的同班同學也有人在擔任錄音義工,每次錄到專業書籍時,總會特別戰戰兢兢,希望能讓盲友輕易吸收書裡的內容。她說,有些學生會託他們錄製教科書,在她所知的讀者裡,就有一位全盲的高中生委託他們錄參考書,這個全盲的高中生不但沒有放棄學習,在班上的成績還是第一名。香凝說:「盲友對我們的委託,就顯示了相關單位對視障者教育資源的提供不夠。」對於國內提供視障者資源不足的情形,香凝有著這樣的感慨。

在這裡工作的兩年,讓香凝對視障者的議題也開始產生關心,例如這次的選舉,她就會特別留意參選人對視障者的福利政策,對於報上刊登的相關消息,也變的比較敏感。香凝說:「對這個領域有了比較多瞭解,也是我在這個工作上的獲得吧!」

曾宜臻 用音樂彩繪視障人生

【生命力記者/江祥得報導】每個禮拜六,曾宜臻總是會出現在中山北路的雙連教會,與所有愛好胡琴的視障或明眼朋友,分享他近二十年來練琴的心得。「牡羊座的我,個性可是很搞怪的喔!」沒有一般人對視障者灰色的印象,曾宜臻以琴聲來彩繪他的音樂生涯。

曾宜臻,二十九歲,嘉義人。小學到高中都在台中啟明學校度過,大學畢業於文化音樂系國樂組。目前除了在台北市音樂文教基金會開設的音樂課程中指導胡琴之外,也在台北市雨農國小、台中啟明學校和中央研究院等單位任教。

「我是從十歲開始學胡琴的。當時啟明學校都會替住校學生安排晚自習,因為不喜歡唸書,只好選擇參加社團,所以剛加入國樂社時,根本沒想過要把胡琴學好,還曾經練琴練到睡著呢。而真正開始想要有所進步,是因為在五、六年級時遇到一位在社團兼課指導胡琴的吳老師,他算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而接下來在台中啟明的幾年,和在文化大學的學習過程,曾宜臻也都有遇到幫助他進步的老師。

由於視力不佳,曾宜臻在學琴的過程中所遭受到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讀樂譜和指法的學習。曾宜臻說,他通常會先請別人唸譜,他再將其背下來,然後反復的練習,一方面加強印像,一方面修正背譜時發生的錯誤‧在指法的學習方面,曾宜臻相當依賴老師以手帶手來指導,「所以說,指導視障者學習音樂的老師,他們的愛心和耐心都是超人的。」

曾宜臻的教學生涯開始於大學剛畢業時。那時,他任教於一家私人開設的音樂教室,薪水只能勉強餬口。但在那一段時間他也發現,指導學生,最重要的是去瞭解學生的心理,因為在他的經驗中,學生的日常生活會很明顯的影響他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也正是一個學生能否有所進步的重要關鍵。

談到對視障者和明眼人教學方式之間的差異,曾宜臻說,對於明眼的學生,他會在正常的教學之外要求學生多看、多聽一些音樂資料,藉此來幫助進步。而在視障者方面,因為他們看的視覺能力太弱,所以一些較為抽象的音樂技巧,比如說手指按胡琴的絃時所要保持的距離,他都要花更多的時間講解,並且不斷地以手帶手,用觸覺的方式來教學。

對於現今的視障音樂教育環境,曾宜臻認為,最大的問題是出在一般人總是將視障者視為特殊的一群,不是太過小看他們,就是給予過多的同情。「常會聽到有些老師在指導視障者,總是抱持著慢慢教,教會就好的態度,事實上,在指導視障者時,也要給予他們壓力,如此一來,他們的學習效率才會被激發出來。」而在視障師資的聘用方面,曾宜臻說,最重要的是學校是否有給予視障者肯定,在他的經驗中,只要視障者有發揮的機會,他們做的並不會比明眼的老師差。

郭駿武 點出大專服務性社團迷思

【生命力記者/董芳芝報導】由人本教育基金會主辦的「青少年問題研討營」,會中邀請了人本教育基金會新竹分處主任郭駿武先生就大專服務性社團發表了一場演講。演講中郭主任就大專服務性社團面臨的困難及瓶頸,提出了一些建議。

郭主任指出,大專服務性社團最常面臨的問題可分為三類,第一是資源的整合與運用,第二是經驗的傳承與累積,第三則是心態的建立與調整。首先,在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方面,郭主任鼓勵大專同學可以多多利用民間的力量與資源。郭主任說,學生有的是時間,民間有的是金錢,然而服務的工作,卻是兩者缺一不可。大專社團對外在資源及外來支援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的資源畢竟有限,不妨向民間甚至是官方尋求支援。舉凡企業界或是像人本這樣的公益團體,以及教育部、青輔會,都可以成為大專社團在活動推動上的資源,甚或為服務性社團打開拓視野,這些都可以供有心的同學利用。比如這一次的青少年問題研討營,當初人本基金會再為活動經費苦腦時,也為了支援的取得頗傷腦筋,後來是向青輔會提出申請,青輔會通過之後,便在經費上支援了這次活動的舉辦。郭主任並強調,資源的多頭開發或是社團間的相互合作,會好過社團關起門來單打獨鬥。

其次,在社團經驗的傳承上,郭主任強調累積的工作是不可忽略的。郭執行長指出,大專服務性社團在經驗累積上最常面臨的困難就是斷層的問題;他認為,由於大專社團的成員流動性極高,因此在社團精神與活動風格上,也往往會所不同。因此郭主任建議,經驗傳承的工作及新進成員的養成,都是不可忽略的步驟,唯有透過團員對社團相同的認知,以及經驗和資源的不斷累積,學生社團才能在服務工作上有更系統化的規模。

最後,郭主任認為在心態上必須要破除本位主義及「服務」的高姿態概念。他說,服務工作本來就是越多人參與越好的,如果本位主義作祟,會使得社團吝於向外尋求合作或資源,郭主任認為這一點是相當不利於社團的成長的。此外,參與的同學應該要抱著學習的精神,不要認為社會服務工作是一種施捨,而應該用一種同理心感受被服務者真正需要的東西。郭主任同時指出,他發現許多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同學往往會對現狀產生無力感,甚至因此而覺得迷惑或沮喪。對此他認為許多社會問題本來就是不單純的,參與服務工作的同學最好不要抱著改變現狀的期待,只要憑著一己的熱情與力量付出,就一定會有影響力。

「很多工作,不要在投入前就預設它的困難度,只要放手去做,就會有學習,就會有影響。」郭主任希望參與服務性社團的同學,發揮更多年輕人的熱情,只有透過新血的不斷投入,社會工作才有持續的可能。

居家喘息服務 照顧失智老人

【生命力記者/陳怡妏報導】家中有中度失能以上老人的家庭,其家人往往必須花許多時間來照顧,有些家庭裡,夫妻兩個人都要工作,因此會請專門的人看顧,有些則由家人親自照顧。不過由於失智老人常完全無法自己處理生活,如吃飯、洗澡、穿衣等的必須的活動,加上他們有些行為常是會傷害到自己,如自己跑出門而忘了回家等,因此家人總是要全天候的守在他們身旁。

因此,為了讓照顧者有可以暫時放鬆的機會,讓他們也可以有出去走走或整理家務等的時間,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提供了免費的「居家喘息服務」,服務種類有很多種,比如有日托、夜託、居家護理、個人照顧及家事服務等不同項目,有需要的人,可以依自己的情形去申請,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02)2369-8366

關懷小耳症兒童 從家庭輔導起

【生命力記者/陳曉菁報導】根據醫學統計,大約一千五百至二千個小朋友,就會有一位小耳症病童,一年至少有兩百多個小耳症的小朋友出生,但大部份的人對這種臉部畸形病症不瞭解,國內小耳症相關的資訊也非常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今年度起開始加強對於小耳症病患家庭的的服務,希望能連結起這些家庭的經驗,讓病患的家屬能盡快走出悲傷,也幫助這些臉部缺陷的孩子積極的面對人群。

在外觀上,小耳症的孩子與唇顎裂的孩子一樣,常較引人注目,小耳症發生的原因主要是胚胎形成的初期,第一及第二對鰓裂的形成發生病變,造成後續耳朵,上頷及下頷形成,產生了發育終止或發音不良的情形。因此病患的外耳看起來就是發育不全或根本沒有耳洞,而內部也由於發育不全聽力受損。

由於外觀的不同,孩子們第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就是別人異樣的眼光,今年國小四年級的魏小弟弟就是位小耳症的孩子,魏爸爸指出,由於外表的關係,同學比較不敢接近他,但生性頑皮好動的魏小弟卻喜歡跟人交朋友,就會想些方法來巴結同學,有次老師發現他花了八十多元買糖果請同學,第二天更花了一百多元,老師趕緊老師將此事告訴魏爸爸,在魏爸爸的詢問下,才知道他將爸爸平時給他的零用錢存下來買糖果請同學,希望同學會喜歡他,跟他作朋友。

而由於聽力不良,小耳症的學童學習狀況也會較吃力,魏爸爸表示,聽力不良常導致魏小弟弟注意力無法集中,因此他會要求老師安排前面的位置,回家會也會特別加強他的功課。

基金會執行秘書徐麗雪表示,先天性臉部缺陷的孩子,也許在小的時候並不以為意,但在年紀漸長,開始意識到容貌美醜的概念後,就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魏爸爸也指出,還沒有帶孩子參加基金會的活動時,孩子總是以為世上只有他一個人長這樣,現在魏小弟弟終於能明白世上還有很多是跟他一樣的。

目前,基金會已舉辦過一場小耳症座談會,並與恩物兒童工作坊合作一般家庭與小耳症家庭的交流活動,讓一般正常的小朋友能夠直接瞭解這群長的不一樣的孩子。未來的一年,基金會也將陸陸續續舉辦更多的活動,集合更多這樣的家庭進而成立「小耳症家長聯誼會」,讓患者家庭共同分享問題及情緒,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新舞台 殘障藝術家的另一個舞台

【生命力記者/莊曉琪報導】近年來,企業回饋的風氣很盛,主要有直接捐款幫助慈善公益團體,或針對議題關懷、提供幫助的方式,中國信託在藝術表演場地嚴重缺乏,以及欣賞表演藝術不夠普及的情況下,用四億元建造了一個結合音樂廳與戲劇廳雙重功能的表演藝術場地--「新舞台」,提供表演藝術團體、觀眾、以及企業體一個網狀的藝術天地。「『新舞台』會視表演團體需要幫助程度的不同,而有減免的措施。」「新舞台」公關部經理黃麗雲表示。

當初為了辦視障藝術日,活動總策劃朱萬花,花了幾年的時間,跑遍了所有能承辦或合辦的團體,她說:「以社教館來說,最多就只能做到提供免費的舞台場地,而非人力或其他的協助,或許是因為一般的公家機關,有太多的規定及原則,並不可能因為我們而破例,但是與『新舞台』之間,卻沒有太多辛苦的溝通,就得到我們想要的一切援助。」黃麗雲表示,因為視障藝術日的表演藝術團體都很傑出,所以基金會願意提供免費的場地、補助節目製作上的經費、提供執行上的人力(約二十五位)等支援,以求辦好兩屆的活動。

「新舞台」於一九九七年四月正式對外營運,與一般表演廳最大的不同是,對身心障礙者提供平等的對待。在剛開台時,便考慮到視障朋友的藝術欣賞權利,演出時,會針對視視障朋友需要,準備點字節目單。而在表演舞台內外的無障礙設施上,也不斷徵求身心障礙人的意見,以求在未來做到盡善盡美,同樣是視障者的藝術日發起人朱萬花說:「在這樣普遍不重視無障礙空間的社會中,我覺得這是很可貴的。」

「不是施捨,『新舞台』只是把我們當成學音樂的人,因為知道我們的音樂成就不凡,很看重我們,卻不帶有任何同情的味道。」去年曾在視障藝術日當天,舉辦個人鋼琴獨奏的黃東裕說。他表示:再好再新的鋼琴,都需要有實力的人去彈,才能將它們的聲音發出來,而相得益彰,但許多文化中心,即使擁有兩大世界級明琴,卻只願意提供盲人鋼琴家三葉的琴,然而,「新舞台」不僅願意免費提供好的場地及琴,還讓我有平時使用館內名琴的特權,「真的很感謝他們」黃東裕說。

除了對視障人協會所主辦的視障藝術日,提供所需的援助外,還有在一九九八年六月時,給予扶輪社所主辦廣青合唱團表演場地的補助,以及於十二月二十四日,提供免費的場地給果實文教基金會,辦學生聲援防制愛滋的活動等。 「表演藝術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上的弱勢團體,是需要幫助的,基於服務表演藝術團體的宗旨,『新舞台』會一直不斷的推動藝術休閒普及化的概念,幫助需要協助的表演團體。」公關經理黃麗雲表示。

十個擺脫癌症病夢魘的故事

【生命力記者/陳怡妏報導】「走過生命惡潮 ──十個擺脫癌症夢魘的故事」這本書,作者邱秋員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社會服務室主任,以其從事醫務社會工作二十三年的專業經驗與感想為題材,依不同的個案,以小故事的方式來敘述,並穿插介紹各種癌症預防及治療的方法,並強調社工人員在癌症醫療團隊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書中,作者將內容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是給癌症人家屬的一些指引,他特別強調的一點是,癌症對許多人而言,是十分可怕的疾病,得了癌症就好像被宣佈了死刑一般,但其實現在的醫學發達,只要提早發現,治癒的可能性很高,癌症已不再是絕望的疾病。不過,許多人仍對「癌症」不夠了解,得知自己或親人得癌症後,常會因不知如何處理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作者將癌症病患及家屬常會遇到的問題提出,並依其專業知識,提供最適當的處理方法。 

比如,家屬知道自己的親人得了癌症後,常會選擇不告訴病人他是得了癌症,原因是怕病人承受不起這樣的打擊,但如此一來,有時會導致醫治過程不順利。此外,像病急亂投醫、家屬心理負擔、對死亡的恐懼等問題,作者也提供了詳細的建議。

第二部份是十個癌症病人的實例,且各自是不同的病症,有鼻咽癌、乳癌、子宮頸癌、卵黃囊肺腫瘤、大腸惡性腫瘤、胃癌、結腸直腸癌、肝癌、口腔癌、肺癌這十個,以小故事的方式敘述,將十位癌症病患抗癌的過程一一寫出。

其中患有卵黃囊肺腫瘤的,是一位年僅十八歲的高三學生「小木」,家人知道治療是無法挽回他的生命,只能延長他的生命或改善他的生活品質,但還是同心合力地關心、協助他。全家除了哥哥因為在國外就學而無法陪伴小木外,父母及兩個姊姊都在病房陪伴。對小木而言,得了卵黃囊肺腫瘤對他的生活雖然造成很大的衝擊,但也因為生病的緣故,而使小木一家人能夠再團圓起來。小木國中畢業時,父母分居,小木與母親同住,父親則在外與一個阿姨同住,兄姊皆在國外唸書,整個家四分五裂。後來在高三時,小木因胸痛且高燒不退,送到醫院診治,被告知肺部有腫瘤,需轉到大醫院再檢查,於是轉到了作者服務的醫院,診察後確定是卵黃囊肺腫瘤。

接受了三次的化學治療後,醫生評估小木的身體狀況,認為不須再積極治療,只需給予支持性的治療,家人也意識到小木的生命即將凋零,因此更加努力的讓小木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好好享受曾經失去的家庭溫暖。半年後,小木離開了人世。

在這本書中的第三部份是關於癌症病人與其家人所能尋得的協助有那些。由於作者本身是社工師,加上他的工作就是幫助癌症病人和家人渡過生命的惡潮。累積多年的經驗,作者認為社工師在病人、家屬和醫生中,扮演了「橋樑」的角色,以其專業知識和善於溝通的技巧,提供病人和家人心理上的依靠,幫助強化醫生和病患間的信任感。

這本書的每一個部份,都是作者邱秋員結合多年實務經驗而來,從剛開始發現得了癌症時,家屬、病人要注意的事、可尋求的協助有那些,到真正開始和病魔搏鬥時所需要的、所能做的又有那些,都一一深入淺出的表達出來,就像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在序中所寫到的「它不是一本枯燥無味的醫學或社工教科書,而是許多小故事的結合。當讀者看完這本書之後,不但可以獲得癌症的基本知識,而且具備了對抗癌症的基本武器。」

台安醫院社會服務室 專業輔導

【生命力記者/黃景珩報導】俗話說「一人生病全家倒楣」,有時的確代表了病患家屬的心情,台安醫院社會服務室的陳怡潔主任表示,病患及其家屬所要面對的常常不單是疾病本身,還包括心理壓力、家庭經濟、未來生活等心理和社會的問題。在醫院裡,陳主任看到許多原本小康的家庭因為家人出事而垮了甚而自暴自棄。

陳怡潔指出,醫院不應只是治療患者的疾病,還需幫助病患及其家屬解決心理和社會問題,而社會服務室就是這群幫助患者重新在社會中站起的人。

陳主任表示,台安醫院的社會服務室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組成,服務的項目包括協助病患及其家屬與醫護人員的溝通,特別是醫護人員較難啟齒的病情,如癌症,這時社工人員除了幫助醫生解說病情外,他們也會陪在情緒不穩定的患者旁邊,傾聽他們的心聲,為他們解答疑惑,給他們鼓勵,同時也給他們心理及情緒方面的輔導。

社工人員還會視病患需要,幫助他們轉往其他的福利機構,這樣的轉介過程,可依協調的方式,補充醫院資源的不足,必要時還需用倡導的方式,統整民間的資源。而提供經濟管道的援助,像是政府機構,扶輪社等基金會,以及醫院的福利基金,社工人員都會視病患的情況幫他們申請。

在患者的療程將要完畢時,社工人員便開始替病患安排,輔導其職業或復建,並擬出院計畫,以及長期安置與照顧的相關事宜,這也是社服室的服務項目之一。

近年,社服室還增添了協助處理意外傷害事件的相目,協助受虐的老幼婦孺,棄嬰及流浪漢,以及身分不明的意外傷害者,以及情緒失調的病人,社工人員除了在療癒的過程陪伴他們,也幫助病患連絡家人,並提供受虐者及刑事案件的受害者相關權益的諮詢。

每天都要面對許多不同類型的病患,並處理各種緊急事件,陳主任認為了解患者的需求是達成任務的重要目的,一但得知病患的需求,便可依其狀況,決定處理問題的優先順序,同時協調各機構,以取得需要的資源。

因此,這份工作最需要的能力便是協調溝通,陳主任表示,有時因為其他單位的負責人對其職務的熟悉度不夠,或是彼此對工作的理念不同,都會造成溝通的障礙,甚至引發衝突或是拖延,這時澄清彼此的信念,達到共識就變得很重要。

在兩年多的工作中,陳主任幫助了各式各樣的病人解決困擾他們的問題,無形中培養了面對問題並加以解決的勇氣和信心,因此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陳怡潔主任都相信問題一定能獲得解決。陳主任認為工作上的專業並不是用來賺錢,工作上的專業是用來幫助病患,也幫助自己面對家庭和生活時都具備良好的協調處理能力。

回顧這兩年多的工作中,陳怡潔主任並不將幫助他人視為一種成就,她說自己只是盡心盡力的完成所托付的任務,而盡心盡力便是她在工作上一慣的信念。

唇顎裂兒童基金會 關懷唇裂兒

【生命力記者/張靜文報導】「我的小孩是唇顎裂兒童,所以唇顎裂兒和他的家庭所面臨的問題,我都感受過。」在提及「中華唇顎裂兒童基金會」的創辦動機時,董事長陳崇德如此說。

唇顎裂,即一般所俗稱的「兔唇」,在現今的醫學上仍沒有確定的成因與預防方法,有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母親懷孕初期的外在環境因素。這些唇顎裂的孩子除了顏面的傷殘外,也可能有牙床畸型或咬合不正常的現象、因為鼻骨不正常發育所引發的呼吸問題、還有聽力或語言發音上的問題。

這些生理上的問題,都是現代進步的醫學可以克服的,在長達近二十年的矯治過程中,唇顎裂兒童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反而是基金會比較重視的問題。

陳崇德說,「每當有小孩子認為自己是殘障時,我都會摸摸自己光溜溜的頭髮,笑著說,我連一根頭髮都沒有,是不是也是缺陷?也是殘障?」他想讓這些孩子們知道,除了唇顎裂,生命裡有許多事,也有可能會遭人嘲笑的,其實這些都沒什麼,本來就沒有人是完美的,「孩子還小,不一定聽的懂,但慢慢、慢慢跟他說,給他時間,他終是會長大、會瞭解的。」

陳崇德表示,儘管基金會提供外觀手術醫療諮詢、設「語言資源教室」,協助唇顎裂兒語言發音及表達能力、做家庭訪視、舉辦家庭聯誼,分享經驗,基金會的工作還是著重在唇顎裂兒童的輔導與復健上,希望給唇顎裂兒和他們的家庭,一份有利的支持和陪伴。

為了加強這個面向的服務,使社工員不致每次打電話時孩子都在上課,基金會在八十七年將工作時間調整到晚上九點半。另外在一、三、五晚間六點半到九點半,開放「兔寶寶專線」,受理電話諮詢服務,提供醫療諮詢、護理常識及社會福利資訊。

陳崇德表示,基金會的工作偏重家庭輔導,除了幫助唇顎裂孩子用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外,也陪伴家長去面對這家中有個唇裂兒的心裡負擔。不同於「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較著重在醫療方面的協助,所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曾有過和「中華唇顎裂兒童基金會」合作的念頭,但陳崇德考慮到兩個組織的理念、架構和資金都不同,要合流可能會有困難,所以多方考量下仍是決定照以前的方式繼續走。

對一個有唇顎裂孩子他們的家長,都感覺有人陪伴,不會孤單。

1998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改善空污 吉林彭福社區做先鋒

【生命力記者/林建男報導】假如你最近走在吉林社區,看到有人背著一個發出達達聲的背包,領口上有個白色的塑膠套時,可千萬別訝異,因為這些居民正在為我們的環境做空氣品質的偵測,這項測試所得出來的資料,將會做為環保署日後設定空氣品質的數據,除了吉林社區,另外還有來自彭福社區的受試者。

目前環保署在全台灣共設有71處的空氣品質偵測站,不過大部分偵測站並沒有包含到人群集中處的空氣情形,所以環保署委託中山醫學院龍世俊教授來進行這項台灣地區空氣品質及個人曝露計畫偵測活動。這項計畫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與社區的合作,請社區中10名居民配戴臭氧偵測器以及空氣粒子採樣器,希望在採集到的數值資料中,來看看在個人以及環境中會影響臭氧以及懸浮粒子存在的因素以及可以研究出改善空氣的方法。

中山醫學院龍世俊教授說臭氧以及懸浮粒子影響人們健康,尤其是呼吸系統的健康,因此希望這項計畫所獲得的資料可以發現到影響空氣品質的因素以及改善方法,譬如限制廢氣排放量...等,這項計畫要在每個社區進行一個星期左右,目的是希望能詳細的蒐集資料。

參與這項計畫的社區居民,必須要配戴兩樣東西:一是臭氧偵測器;另一個是攜帶式的幫浦。臭氧偵測器只要別在衣領附近就可以了,但是幫浦必須要隨身背帶,但是在運動、洗澡或是睡眠時,可以將這兩種偵測器放置在和人等高處,作相似情形的偵測,這會對個人日常生活造成一點點的不便。除了這兩樣測量工具外,還必須每半個小時填寫一次空氣品質調查表,以便統計測量出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空氣污染源。另外還要在個人住家裡、外各放置相同的臭氧偵測器和幫浦,作為對照數值用。因此龍教授必須先到受試者的家中拜訪,選擇放置對照組偵測器的位置,在鄰近的新興國中附近也有空氣品質偵測車,隨時的紀錄附近空氣品質的狀況。

1998年12月17日 星期四

籌募兒童輪椅基金 義賣起跑

【生命力記者/張崇賓報導】為籌募兒童輪椅基金,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十七日宣布與三商行及美泰兒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從即日起到明年一月底止,在全省三商百貨門市進行芭比娃娃的義賣活動,希望小朋友在選購聖誕禮物的同時,也能發揮愛心,為需要輪椅的殘障兒童盡一份心力。台北市長陳水扁與藝人高怡平在記者會現場也與主辦單位共同捐贈一輛兒童輪椅給重度腦性麻痺的雅婷,藉以拋磚引玉。

台北市長陳水扁表示,由於他的太太坐了十三年的輪椅,因此他非常清楚輪椅的好壞對使用者的影響。他回憶說,當初太太使用的是一般成人的輪椅,不僅規格上的不合適,造成上下床及盥洗、如廁都需要家人的幫助才能完成;同時坐墊的不理想,也必須每二十分鐘按摩一次,以避免褥瘡的發生。如果殘障兒童只能坐不合適的大輪椅,情形將會更為不堪。

因此,陳水扁對於伊甸基金會為殘障朋友所做的努力,表示極度讚揚及感動,認為伊甸充分扮演了「有限政府做無限事」中,民間力量幫助政府達成「做無限事」的重要角色,同時他也對企業體在成功之後,參與公益活動,回饋社會表示認同,並呼籲社會大眾能夠盡多一份心力支持這次義賣,為殘障兒童多一分福音。

雅婷的媽媽楊太太表示,雅婷在出生兩個月後,就發現她無法走路,雖然經過復健,雅婷已經可以使用助行器行走,但是平時接送她上下課,輪椅還是最方便的工具,而伊甸所提供的兒童輪椅,不但尺寸依據雅婷的身材來設計,乘坐較為舒適,同時輕便的材質在乘坐計程車時,也相當便於收放。至於現在雅婷所使用的輪椅,已是根據雅婷成長後的身材,向伊甸所申請的第二把輪椅,如此的調整,將會把不合適輪椅對殘童的傷害減至最小。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陳俊良則表示,許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因為行動不便,需要輪椅的輔助器具,可是在台灣以往只能訂做或由國外進口,價格上大約需要三萬至五萬元左右,對身心障礙兒童家庭來說,是一項相當沈重的負擔。同時孩子會長高,輪椅的汰換又是一大問題,大多數的家長只能選擇最簡便的方式,購買現成的成人輪椅,或以手推車代替,卻易造成二度傷害,嚴重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及復健狀況。因此伊甸自民國八十五年結合研究輪椅專家,積極投入兒童的輪椅設計和製作,目前贈送的兒童輪椅以十吋、十二吋、十四吋、十六吋四種尺寸,設計上除了十六吋以上,每一種尺寸均可伸縮各調整一吋,同時也提供成長中的兒童,免費更換輪椅的服務。

然而陳俊良指出,根據內政部統計,直至八十六年底,台閩地區零至十四歲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有三萬四千零二十四人,重度以上的多重障礙及重度肢障約佔百分之二十一 ,也就是起碼有七千一百四十六人需要兒童輪椅。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量,陳俊良呼籲社會大眾能夠踴躍參與兒童輪椅的募款活動,才能讓這群沒有「行動」能力的孩子活動起來。

申請兒童輪椅電話:(02)2577-3868轉200周先生。 捐款專線:05793779(註明兒童輪椅) 戶名: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1998年12月16日 星期三

謝誼臻 樂觀迎接生活的弱視生

【生命力記者/陳怡妏報導】謝誼臻,一個一百八十公分高,有著壯碩身材的男生,若不仔細看,你很難發現他是一位視障生。目前就讀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社會系社工組四年級的他,並沒有因為自己弱視的關係,而放棄求學的路與自己的未來。

「我的弱視是天生,媽媽說是她懷孕時的疏忽,讓我一生下來,眼睛就這樣子。媽媽覺得對我有所虧欠,所以總是盡力對我和兩個妹妹一樣公平。」謝誼臻說,「雖然我的眼睛比較差,但在學習的路上,我和正常人一樣,從小學、國中、高中一路唸到大學,尤其在大學這四年裡,我真的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東西。」

謝誼臻的弱視程度屬輕度,他表示他不戴矯正眼鏡時,視力是零點一,戴上眼鏡後是零點三。看遠的東西時要戴上眼鏡,但看近的東西時,卻不能戴眼鏡,不然看不到。此外,他也說,他晚上出門會比較危險,因為路上那些燈在他看來,是一團又一團的光暈,燈光愈多,對他的阻礙愈大。

回想自己的求學歷程,謝誼臻說,「我唸小二的時候,班導師教我們寫字,我因為視力的關係,寫出來的字,每一筆劃中間都空了一段距離,老師知道我的情況後,打電話要我媽媽送我到啟明學校去唸書,可是媽媽不肯,因為她覺得我和一般人是一樣。」謝誼臻表示,當時老師的做法真的讓他的小小心靈受創,「我每一天回家後,都躲在房間裡練習寫字」。他表示,不過後來每個老師都很照顧他,同學欺負他時,也會為他主持公道。

謝誼臻說,小學的候時,同學常會取笑他,但最讓他感到奇怪和難過的是,竟然有人罵他「私生子」。對於同學的取笑,他表示他回家後,從來沒有跟父母親說過,不過有一次真的是忍無可忍,於是和取笑他的同學,打了一架。

上了國中以後,謝誼臻表示,自己弱視的情形,加上個性比較直和衝,讓人際關係陷入了谷底。由於眼睛天生的缺陷,和別人說話時,別人常覺得他不禮貌,甚至有人因此找他的麻煩,他說:「我那時候真的不知道自己眼睛到底有什麼問題,我只是看不太到而已,為什麼會因為這樣被圍毆兩次?」,後來藉著照鏡子的方式,他才知道,原來他在看別人的時候,眼球的方面是偏向對方的右邊,因此對方會以為自己沒有看他,而旁邊的人卻以為他在瞪他。誼臻說:「所以其實我只要朝右邊看就可以了,不過我通常會先告訴跟我在說話的人,以免被人誤以為沒禮貌。」

「我能考上大學其實是家人意料之外的事,父母其實沒有想過我竟然考得上!」謝誼臻說,其實他從小就想當老師,「小時候覺得當老師很幸福,可以跟學生一放寒暑假。」中興法商社會系,是他重考一年以後考上的,不過他表示,他第一年就考上了別的學校,可是校方對視障學生有歧見,認為視障生就一定要唸五年才能畢業,因此他才決定重考。

身心障礙的學生要進大學唸書,憑的除了自己考試的成績外,志願的選填及學校的規定也是重要因素。一心想當老師的謝誼臻,沒法進師大,卻唸了中興法商社會系,他說:「這是因為法商規定一年最多收五個身心障礙的學生,而且限在法律系和社會系,但我對法律沒興趣,所以填志願時,中興法商只填社會系,可是說真的,當初我對這個系是完全陌生的。」

人說大學有必修三學分──學業、社團、愛情,誼臻表示這三學分他都修過了,而且滿有收穫的。誼臻說,他參加的社團是「一貫道」,會有這宗教信仰是因為小時候,媽媽有帶他去求道,但那時候根本對宗教沒什麼了解,上了大學之後才主動接觸,他說:「我們會有定期的聚會,而且一些畢業的學長也會回來教導我們,我們還有學煮菜,我已經會做披薩、蛋糕、果凍、巧克力蛋糕、壽司等的東西。現在在學的是水果雕刻,有人會問我,這麼精密的東西,我眼睛不好能學得好嗎?其實我只要靠近一點看就可以了啊!」

學業方面,誼臻表示,他大一、大二的時候,幾乎都在玩,這段期間的成績不是很好,也因此而無法修教育學程。到了大二下,自己突然有所領悟,才開始認真思索社會工作的意義,自己能做的又有什麼。到了大三、大四,學校有安排到機構實習,讓學生有機會可以將理論的東西和實務方面結合。誼臻表示,他有到桃園的家扶中心去實習過,工作的內容是和督導員一起去探訪中低收入戶家庭,他自己單獨接過四個案子,不過這四個案子都是督導員分派的,比較沒有大問題的案子。誼臻還說,實習使他對自己將來,要從事社會工作有更堅定的信心。

「四年下來,我的收穫很多!」誼臻表示,在人際關係方面,他的個性改了很多,不像以前一樣那麼直和衝,他說:「我現在有六個很好的朋友,且而都是知心的、可以陪我一輩子人。」在專業知識方面,誼臻則說:「我現在對自己非常有信心,而且我準備畢業之後,去考社工師的執照,也會去找工作,希望將所學得的知識好好運用,幫助更多需要幫助人。」

郭亦倫 堅強面對生命波折

【生命力記者/林瑞華報導】郭亦倫,一個自國二起便全盲的視障生,靠著自己樂觀的天性及家人的支持,於今年七月毅然決然的走出盲人的世界,走入正常人的群體中。目前就讀於台北市松山高中一年級的他,決定在學生時代就提前適應這個社會,也讓社會接納他,於是放棄讀專為視障生設置的啟明學校,憑著自己的實力考上一般高中,目前在學校的成績也維持在中間的水準。

郭亦倫自幼便右眼全盲、左眼弱視,靠著放大鏡的輔助,他原本還可以模糊地看到一些影像,也能寫字,因此自小學到國一都是讀一般正常學校。然而在他十二歲時,左眼的視力也全部喪失,郭亦倫不得不進啟明學校學習點字、用盲人杖輔助行走等一切盲人必須學習的生活技巧。「但是由於起步已比一般視障生晚,所以現在在閱讀和打字方面會比教吃力,往往讀出一段文章的意思要花上很長的時間。」他說。

郭亦倫從彩色的世界進入全黑的世界是他及其家人意料中之事,只是他們沒想到這一天會來得這麼快,但他還是很快地接受與適應這一切,並於兩年的啟明國中教育完成後,藉著松山高中應屆招收兩名全忙生的機會,憑實力考取。「如果我繼續念啟明學校,高中畢業後一樣要面臨進入社會的問題,現在既然可以提早接受正常社會的試煉,我希望自己可以儘早被接納。」他說。

松山高中是台北市唯一收全盲生的高中,但招收名額非常少,目前僅收三名學生。他們自創一套點字教學,學生們有教科書全文照翻的點字課本,並且學習用「金點一號」盲人專用電腦打字,郭亦倫平常用課本與一般學生在教室上課,只有考試時用電腦作答。特別的是,教他們打字的老師也是一位盲人。

在所有的科目中,最讓郭亦倫頭痛的是英文和地理。英文方面,他必須從新學習abc的英文點字,且英文的點字法與中文相同,是由符號組成,若一個單字的字組長的話,他必須用手摸很久才能讀出這個字的意思。地理方面,點字課本能翻譯的僅課文部分,很多的地圖及圖例均無法照翻,因此郭亦倫只能死記某些地名與當地的氣候、產物分佈狀況,這對他而言是很吃力的事。

「雖然目前與一般同學競爭,我的壓力很大,但未來考大學時我可以參加視障生考試,屆時題目一定會比現在簡單很多。我希望未來能朝電腦方面發展,如果有大學的資管係願意收全盲生的話。」郭亦倫接著說:「至於現在我最希望的,就是能像其他盲人一樣可以自己一個人走到任何地方,而不再侷限於自己所熟悉的天地中,這我還要勤加練習,因為我真的好想好想接觸世界上其他的事物。」在郭亦倫的觀念中,眼睛看不到不代表生命的缺憾,他要用心來感受這個世界,把自己的生命活得比別人更多采多姿。

弱視王信中 透過話筒賣保險

【生命力記者/張崇賓報導】「喂,您好,這裡是伊甸基金會,請問您知道政府規定明年開始,機車必須投保強制險嗎?」視力只有零點一,身著襯衫、領帶,梳著西裝頭的王信中,正在伊甸的辦公室內,打電話推銷伊甸與保險公司合作的機車強制險業務。

今年二十六歲的王信中,因為患有白化症,也就是俗稱的白子,導致天生的中度弱視,然而這樣的遭遇,並不影響他天生的樂觀心態,他說,「或許是因為從小到現在,我所接受的都是正規的教育,而非特殊教育,加上父母們也不認為我和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所以我也覺得我是正常人。」

王信中表示,雖然國小入學時,父母曾經帶他帶啟明學校試讀,但是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上大大的數字,叫他辨識時,他還能認得出來,便被認定不符合入學標準,而前往一般的國小就讀,也因此讓王信中有著不同於一般天生視障朋友的成長歷程。

在求學的階段中,除了沒辦法看清楚黑板上所寫的字之外,並未造成王信中太大的困擾,「既然看不清楚,就只好用心聽了,要不然就借同學的筆記來看;雖然課後並沒有特別用功,但是或許因為用心聽講的關係,也一直都維持不錯的成績。」王信中回憶著說。

至於人際關係方面,王信中表示,雖然在國小階段,頑皮的同學會謔稱他「白毛」、「外國仔」等綽號,但是到了高職、二專之後,卻都能和同學建立起不錯的情誼,他說原因就在,「一開始人家看你這樣子,也不知道你好不好相處,但是當你主動和他們接觸後,他們就會發現,其實你也沒有什麼不一樣。」所以就算到現在,王信中也還常和昔日的同窗好友一同出遊。

畢業之後,王信中曾在家中寺廟裝潢與古蹟維修的事業中,擔任員工與財務管理的工作,但是生性活潑的他發現,自己仍較偏好與人接觸的工作,同時也想擴充自己的人際關係,因此王信中便報名了伊甸基金會所辦理的電話行銷班課程。

在半年的理論課程中,王信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及適合的工作,同時也對未來有了正式的規劃,他說,「既然眼睛不行,那就靠嘴巴」,所以,他立定了志願,希望在十年內能夠成為一位成功的行銷講師。

然而,想要成為成功的行銷講師,除了理論方面的充實之外,也必須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因此行銷班最近所進行的實務訓練,王信中便視為訓練口才,累積實務經驗的途徑之一;至於理論方面,除了上課所學,王信中也在課餘積極的參與演講活動,一方面補充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藉機學習如何當個行銷講師。

現在的王信中,雖然只是在伊甸基金會的辦公室裡進行電話行銷,但是他仍身著襯衫、領帶、梳西裝頭,一副標準的行銷業務員打扮,他說,這個構想是源於他的偶像—日本保險王原一平,因為這位超級保險業務員,在接聽客戶電話時甚至起身穿好西裝,這種對於客戶的尊重,讓他十分敬佩,所以希望學習這樣的精神,也為未來的行銷之路做好準備。

視障音樂基金會 助視障者重生

【生命力記者/江祥得報導】「成立這個基金會,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推廣盲人的音樂教育,希望藉此能開啟視障者另一條謀生的管道,讓喜歡音樂的或有音樂專才的視障者在按摩業之外,能找到其它選擇。」台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的公關葉秀麗說。

葉秀麗表示,目前推行視障音樂教育所遭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於視障音樂教育在各級學校中都只有不定「點」的活動舉辦,缺乏了「面」的政策推動。面對這種情形,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現在以多舉辦巡迴演出或促成視障者和其它特殊教育單位聯誼等主動出擊的方式來加以改善。

「只有不斷的舉辦視障音樂活動,並且要使有音樂專才的視障者能夠加入音樂教育的行列,定期舉辦成果發表,如此才能持續的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但是,光是舉辦更多的活動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後續的紀錄工作。只有所有的活動都具備了詳細的紀錄,我們才有辦法向大眾做宣導,並且得到他們的迴響。但是不可否認的,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因為人手不足,在這方面的實行一直有相當的困難。」葉秀麗說。

葉秀麗說,目前的視障音樂環境,只有政府機關和民間力量緊緊相扣才能真正有所改善,視障朋友也才有機會讓自身的音樂才華成為謀生的方式之一,而不必空有一身好功夫,卻因為礙於生活而使英雄無用武之地。

在視障樂團「啄木鳥」擔任小提琴手的陳敦邦說,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成立之後,各視障樂團之間有了較多的聯繫,而他們也更容易取得表演的機會。而陳敦邦認為,目前該基金會最需要在活動的宣傳上多加強,「畢竟,只有宣傳作的好,活動才會有人知道。」

台北市音樂文教基金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三年十一月,目前的服務項目有建立視障表演人才的資料庫、提供視障者免費的音樂課程、製作視障音樂語音雜誌、提供視障音樂獎學金、舉辦視障音樂節和國內外的視障音樂交流。而其主要資金大多來自該基金會董事提供、愛心人士捐款以及包括台北市教育局在內的政府機關之補助。

專訪郭登聰老師

【生命力記者/黃景珩報導】郭登聰老師表示,近年來政府所舉辦的社工師考試,不但讓社會工作者的定位更清楚,也將台灣的社會服務提升至另一境界。

郭老師曾在台北市社會局以及內政部社會司工作擔任研究員的工作,在這段工作期間,郭登聰老師對社工人員面臨的問題曾經做過探討,加上他這些年累積的工作經驗,郭老師認為,剛踏入社會的社工人員所面臨的是編制以及專業化的問題。

就郭老師的分析,投入市場的社會工作者多半以政府機關或是民間單位為主,而編制問題便發生在投入政府單位做事的社工身上,因為不同於其他公務員具有高普考的資格,這群在政府機關做事的社工人員常弄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我算不算是公職人員」,是一個常在他們心中打轉的問號,也正因為職位界定不清,連帶的工作劃分也出了問題,因此有時難免有專業知識無法發揮,學非所用的抑鬱。就如同要一位具有心裡諮商背景的社工人員承辦政令宣導及相關活動,令人覺得力不從心。好在社工師的鑑定考不但讓社工人員的地位合法化,同時也肯定了社工人員的專業地位。

社工人員的專業化很重要,尤其在近年內慢慢變成一種趨勢,郭老師說,專業的未受肯定,或許是台灣社會工作的品質無法提升的原因之一。此外,因為社工人員不足造成社工的工作量太多,一位社工人員通常需要身兼數膱,甚至有些社工還需負起募款的責任,解決機構才力、資源的缺乏都是使社會工作者無法發揮所長的原因,外界不夠尊重社會工作者以及他們的專業,還有社工的待遇不高都是踏入社會的社工人員面臨的困難。

郭老師在社會福利漸被重視的未來,社工人員的專業地位及權威將促使社會工作朝向兒童、老人、婦女等…議題分化,他期待社會工作不再只是救濟的角色,而是希望能更積極些,為弱勢者爭取福利,進而解決社會問題;也就是說,社會工作者不再只是將受虐兒童從家庭中隔離,進而幫助家庭重建,使得受虐而能重返一個健康的家,並在家中好好的長大。

朱萬花 推動盲人音樂藝術的雙手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朱萬花說:「小時候,一直想跟哥哥出去玩,哥哥都會說;『瞎子要跟甚麼!』從那時開始體驗到,原來自己看不到是跟別人不一樣的,生活很有限而且別人也會排斥,當時這麼小的我,就懂得要認命。」先天白內障的朱萬花,家中有兩個同是視障者的姊姊,在七歲時,開了一次眼部手術,才讓她擁有辨識光影的視力。也正因為年幼的不適應,她兩隻手都曾因跌倒而斷過,呈現輕微外彎的現象。

學齡時期的她,趕上第一屆在家鄉南投辦的走讀教育,就是讓盲人與一般學童一起上課學習,雖然家裡住在山上,通學不易,朱萬花還是南投縣所有走讀學生中成績最好的,也得到老師的讚賞。十一歲時,上台北啟明學校,第一學期便拿到了第一名,但因為想家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家人也覺得盲人學歷不重要,便休學了。


兩個姊姊在按摩界的表現相當傑出,十七及二十一歲便獨自開業,可說是台灣很年輕便開按摩業的代表人物。大姊常告訴朱萬花:「按摩是盲人終生的職業,不把按摩學好就沒有未來。」,但因小時曾摔斷過雙手,按摩時無法使力,朱萬花在學校時培養的成就感,因為按摩而完全崩潰了。「難道真的盲人就只能做按摩嗎?姊姊都這麼優秀,我卻跟不上她們的腳步,我自卑的害怕去面對這樣的生活。」她情緒激動、聲音哽咽的說。

在那一段灰色的成長歲月中,她開始錄下所有辛酸史和心情,一卷一卷的卡帶,是她最大的財產。「雖然盲人幾乎都從事按摩,但我那時常在想,為什麼不能走廣播呢?」現在身兼數個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的朱萬花說。

「也許人生錯過了一次正式受教育的機會,就只能靠自己去學了。」為了彌補沒有學歷的遺憾,她開始參加各種研習進修班,在兩年的按摩進修班裡,結業學科成績仍是第一名,也正因此,她重拾了一些失去許久的自信。「透過中醫,我克服了用力的方式,結婚後在跟先生創辦的按摩院中,我還是最紅的呢!」朱萬花自豪的說。

真正找回自我成就感的關鍵,是在她參加伊甸園合唱團的那一刻開始。她說:「我自己知道不應該一直待在按摩院裡,該有些屬於自己的東西。」雖然對於點字樂譜及唱歌技巧,完全沒有基礎,但在老師的細心教導下,兩年結業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藉著伊甸園對她的重視,她在許多表演活動中都擔任很重要的角色,也在當中找回了自我,她說:一個沒受教育的人,同樣能充實自己的心靈。

「在選擇了婚姻後,我放棄了所有的活動,因為人是不可能只為自己,我必須為另一半完成一些事。」她開始與同是視障的先生創業,照顧公公婆婆,拼命賺錢以供應小姑、小叔求學。在所有的負擔一一完成後,她開始質疑:我一生究竟為誰而活?生活的目標是甚麼?在決定要找尋自我後,她不回首的往前走。

「結婚多年,我真的很想要小孩,常常跟別人的小朋友玩,但是,我就是很害怕,害怕生出來的孩子也會看不到。」朱萬花激動地近乎落淚的說。懷孕後,她更覺得徬徨,她的父親鼓勵她說:如果生下看不見的小孩,你們會更知道如何照顧他們,培養他們成為像你們夫妻這樣獨立有用的人。現在的她,擁有三個健康的小孩,渡過了那一段接一段的矛盾時期。

「我覺得很幸運,跟小孩的溝通很順暢,他們不會因生身長在不同的環境而自卑,反而都很尊重、體貼我們,常常會幫我們提東西、整理信件等。我記得有一次,女兒要我去學校參加母姐會,我很害怕到學校,小孩會因自己爸媽跟別人不同而覺得丟臉,那時老師要家長去找子女,一起跳舞,我很惶恐,因為我根本看不到她,她突然跑過來抱著我,說:『媽媽,我在這裡。』拉著我的手跟著大家一起跳帶動唱,我真的好感動....」朱萬花眼中含著淚,笑著說。雖然擁有許多頭銜,但朱萬花認為只有母親這個職務是一輩子的使命。她說:「我最大的人生目標就是---小孩長大後,能自豪的跟所有人說,雖然我媽媽眼睛看不到,但她是最愛我的人。」

「我這一生真的都相當幸運,我身邊的朋友對我影響都很大。」她感謝地說。西羅亞合唱團團長,啟蒙我的音樂專長;中廣製作人葉姿吟是我廣播工作上的老師,也是我生命中的知己,她總是讓我明白生命不絕望,肯定我及所有盲人的音樂才華;而新舞台的辜館長,在推動盲人的藝術領域上,提供援助讓我得以實現辦盲人藝術日夢想;....「他們願意在我最挫折時,讓我知道我是不孤單的;在我最得意時,讓我知道不能得意忘形而停下來。」

朱萬花想告訴所有身心障礙者:「我希望大家都要有信心,所有你們的夢想都是會實現的。以我來說,雖然眼睛看不到,但我從不埋怨上天,也不會奢求能看見,因為失明,我學會更多尊重別人、待人接物的處世態度,也才有執著完成夢想的毅力。」

朱萬花目前需要一些有心從事志工的人加入,若有意願服務視障朋友的人,或對廣播興趣者願意擔任報讀工作的人,可洽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 電話:25991234

復學四次中輟生 回歸求學路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談起政旻時,黃明玉老師認為,「關係建立」是整個輔導過程很重要的一環,也是需要花最多時間的,所以每次去做家訪,也不一定會照著之前的目標去做。對於黃老師而言,她的重點只是去和他聊天,聊什麼都好,去建立彼此的共同話題,去瞭解這個孩子,也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信任的人。

關係建立後,她更能站在政旻的處境去同理他所面臨的壓力。父母希望他重能回學校,當別人眼中的好孩子;老師視他為一個大問題,認為他會帶壞全班同學;而社會上,聽到「中輟生」,便認定他是壞學生、不良少年;當同儕朋友邀著要要翹課、要夜遊,明明不想去,又擔心失去朋友;然而最大的壓力來源,還是自己的自制力薄弱,心裡知道不好,卻又無法鼓足勇氣去改。


黃老師指出,他會適時地與政旻聊到對未來的想法,「無論回答有多糟,都不去批判,而是讓他自己去想,重要的是,讓他知道,有人可以在他需要時幫他。」

後來,政旻向黃老師提出想要復學的想法,黃老師也不敢馬上承諾他可以回校,因為每個學校對中輟生的處理方式不同,有些學校視中輟生為燙手山芋,希望轉介給家扶中心的個案最好別再回校惹麻煩了,而且,學校有學校的考量和立場,黃老師在和學校有較詳盡的溝通後,再回頭與政旻談,讓他明白,即使有機會回去,復學就表示自己願意提起勇氣,面對過去讓他逃離學校的那些問題。

回到學校,老師們不太相信政旻是真的有決心回來,尤其導師更是冷眼旁觀、冷言冷語,致使兩人的衝突越演越烈。面對學習成就低落的成績、學習動機不足的自己、教學熱誠不高的導師,政旻開始後悔復學,繼續在外遊蕩的日子。

輔導關係繼續了一陣子後,政旻又萌生起復學的想法,對於他的第四度復學的想法,黃老師依然很認真的面對,「一個中輟的孩子會提復學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所以只要他們有學習的熱誠,儘管是一點點,都是值的重視的,我都會去支持、去陪伴。」找出問題癥結後,為政旻轉了班,換了環境。

現在,政旻是個國一的學生,已漸漸找到了學習的樂趣,黃老師說「政旻仍然是我的個案,現在需要做的,是希望能在著一年內,陪他適應常規的教育環境。」 〈採訪後記〉

決定了這一期的採訪主題後,有人問:「中輟生是弱勢團體嗎?」問的我一陣茫然。老實說,這個問題是我之前沒想過的,然而,做完這則採訪,想表達的是:在我的立場,中輟生的確是社會中弱勢的一群。

常常覺得,這個社會太強烈的主流價值觀,造成了許多的社會邊緣人,中輟生便是其中之一。對一個孩子而言,整個生活就是唸書,彷彿學歷與成績就是評判一個孩子價值的標準。

我想問的是:若一個親切善良、快樂開朗,卻不知如何消化課本中的知識的孩子,他是個壞學生嗎?若一個俏皮精明、反應靈活,卻根本不喜歡讀書,成績總是吊車尾,他是個笨學生嗎?

其實,每個每個人,都該是獨特而不同的,可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被社會化,拋掉一些與生俱來的獨特,去適應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有些人適應得很好,有些人卻在過程中被淘汰、忽略。在不斷的世代交替中,這群社會化很好的人不知不覺的,瓜分了所有的社會資源。

所以,我們的法令有「強迫入學條例」(註一),告訴大家:受國民教育是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它強迫每個孩子回校唸書,卻忽略了這群學習成就低落的孩子逃離學校的原因(註二),孩子回去後,面對同學的異樣眼光、渲染其英雄行徑、老師的不接納不諒解……,這樣的狀況,縱使整個報告數字很漂亮,意義又在那裡?

當新聞報導又出現青少年的犯罪事件,或許我們可以想想每個孩子背後的無奈與無力;想想孔老夫子在數千年便說過的: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註一〉依據強迫入學條例第九條及第十條規定相(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遇有中途輟學學生,尋下列四個步驟督責其家長執行強迫入學:(一)家庭訪問,勸告入學;(二)書面警告,限期入學;(三)罰緩(一百元)並限期入學;(四)繼續罰緩,至入學為止。

〈註二〉北縣家扶中心辦理「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追蹤輔導工作」,在八十六學年度中輟生輔導執行業務上,就北縣五十所公立國中,一百四十四名中輟生,作了輟學原因的統計(依實際發生情況多重選擇):

一、

個人因素:1.學習成就低落【83】;2.對所有學科均無興趣【76】;3.學習能力低【11】;4.自願打工賺錢【6】;5.智能不足【6】;6.精神異常【6】;7.懼學【1】。

二、

家庭因素:1.監護人對其教育期望低【42】;2.家庭關係不正常【30】;3.親屬失和至無法安心上學【23】;4.家庭漠視該生【11】;5.全家下落不明【6】;6.賺錢貼補家用【5】;7.家庭發生重大變故【5】;8.在家照顧弟妹幫忙家庭【2】;9.家人限制其上學【2】;10.舉家躲債【1】。

三、 學校因素:1.對學校課程無興趣【109】;2.與某些師長關係不佳【16】;3.考試壓力過大【5】。 四、

同儕因素:1.受不良同學影響引誘【78】;2.與部份同學關係不佳【23】;3.受欺壓致不敢上學【2】。 五、

其他因素:1.不明原因的失蹤或出走【13】;2.結婚【2】。

游明德 空中監獄網服務更生人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我設立空中監獄這網站的目的,除了要提供正面的資訊來向大眾介紹監獄,也希望為更生人及其家屬提供服務並達到教育大眾的目標。」這是目前在監獄擔任教誨師,從事心理輔導的專員游明德的心願。

游明德,現年四十四歲。他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就開始在南部的監獄擔任教誨師一職,從事幫受刑人心理輔導的工作。而在服務這二十四年的歲月中,他深深感慨現在犯罪率日益增加,犯罪年齡逐漸下降。因此,他藉著本身的電腦能力,在網路上架設了一個專為更生人服務的網站─空中監獄。


游明德架設這網站,是因為他認為由於時下的電影對監獄的描述太過負面,因此為了矯正社會大眾對監獄的印象以及介紹犯罪矯正機構的正面訊息,他透過這網站向大家宣揚。此外,他也希望讓沒犯過罪或是有犯罪念頭的社會人士,在看過此網站後,能有所警惕。

當然,向更生人介紹能夠幫助他們的團體─更生保護會,以及讓監獄相關工作人員能抒發自己的感想,也是游明德設立此網站的原因。不過他所想要真正表達的,是想藉由這個網站來警惕青少年不要吸毒,他說:「現在的犯罪案中,有三成是煙毒犯,而且有許多是青少年,他們有時為了吸毒不擇手段,搶劫或殺人,比比皆是。」而在這則網站中,游明德除了向大眾介紹毒品的種類外,他更針對使用毒品後的後遺症做一詳細描述,以求達到教育及嚇阻的效果。他指出,未來最好能有吸毒後大腦解剖的照片,加強震撼的效果。

為受刑人以及受刑人的家屬提供服務,是游明德想在這網站中表達的理念。「不過這網站的架構還未完全,缺點還很多。」在缺點上,他舉一個例子,他想架構一個目前尚未上網的探監知識,「探監方法分為四種。第一種是電視接見,是針對更生人生病無法接見或是重刑犯,透過電視和攝影機和家屬見面。第二種是一般接見,受刑人的家屬前來探視,在公開的場地中會面,是電影裡常見的接見模式。第三種是特別接見,單獨面對面。第四種是電話接見,更生人打電話回家和家屬談天。」此外,他希望的是這網站不只是為更生人服務,更可為更生人的家屬甚至所有的社會大眾服務。

而游明德最終想要完成的目標,是將網站教學化。除了有照片可供觀覽,有更多相關防治毒品的資訊可供大眾參考,最重要的是讓社會的犯罪人數不要再增加了。

北縣家扶中心 照顧兒童青少年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小明今年國二,因為對學校科目沒有興趣,漸漸不去上課而輟學,整天不是待在家裡就是到處遊蕩,學校老師把他的情形轉介給北縣家扶中心,經過家扶中心社工不斷的輔導與溝通,終於說服小明再度回學校上課。

台北縣家扶中心隸屬於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成立至今已有將近三十年的歷史,主要在幫助像小明這些有生活或學習問題,零到十八歲需要協助的兒童及少年,讓他們也能擁有正常的童年和安心向學的環境,希望每個兒童及少年都能在良好的條件下發揮潛能自立自強。


家扶中心服務的內容包括對貧困兒童的協助,社區兒童的服務,受虐兒童的保護,鄰里保母的訓練及寄養兒童等許多項目,而中心還會不斷規劃各種服務項目,希望能幫助更多兒童與少年。像在去年十月及今年七月,中心又多增加了中輟生輔導和棄嬰收養兩個項目,而這兩個方案都由台北縣政府社會局委託及補助。

現在全省共有二十二所家扶中心,服務性質與台北縣家扶中心相同,但是北縣家扶中心最先提出中輟生及棄嬰收養的服務,創新了家扶中心的服務領域,因為承辦效果與評價良好,所以有許多其他福利機構也起而效尤。

中輟生的服務主要是輔導國中因故輟學的學生,經由學校老師共同提出情形較急迫的一兩位學生,交由中心的社工做個案追蹤,輔導他們重回學校﹔中心的社工黃詩文說通常在輔導後比較有希望復學的學生,大多是輟學時間短且家庭情況不錯的同學,如果輟學時間很長又已在工作者,很多都不願意再回到學校了。

今年七月才增設的棄嬰收養服務,是為了因應現在棄嬰安置的問題,黃詩文表示棄嬰轉介的管道,大多是透過醫院及警察局等的通報,有些嬰兒剛出生就被丟在醫院或被放在荒郊野外,父母親都不知去向。只要送到中心的案子都以個案專門處理,會先把棄嬰交由寄養家庭照顧六個月,並在這段期間協助尋找嬰兒的親生父母,若六個月過後仍找不到,就正式接受合格家庭的領養。而中心在嬰兒被領養後,仍會不斷定期追蹤孩子的成長情形直到十二歲為止。

黃詩文說家扶中心的服務範圍很廣,只要是需要幫助的兒童及少年他們都很樂意協助。家扶中心總部更計劃在明年要增設兒童早期療育的機構,讓關懷的力量也延伸到心智障礙兒童身上,提供更多機會給需要幫助的人。

賴慶隆 凝聚社區向心力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集福社區,背後倚靠著觀音山,有百分之九十的居民順著北勢溪居住,剩餘百分之十的居民則是住在山腰上,相形比較之下,參與社區的活動力也就比較少。而且集福社區位於五股工業區的近郊,有著許多的就業機會,相對也在社區中出現了許多的新式公寓大樓。這兒附近的新建大樓,讓鄰近的老房子看起來更顯的落寞與不協調,但是在參與社區發展協會辦的活動上,集福社區發展協會會長賴慶隆說「老居民會比住在新公寓中的人,更踴躍的參與活動」。

因為在地居民的鄉土意識比較重,會對這附近的環境與人群多加關懷;外來人口的衝擊,就像新公寓的住戶,會對集福社區造成某種程度的衝擊,賴慶隆說有許多的問題,譬如說他們不願走出大樓,我們也走不進去,大樓管理委員會有沒有權力管理所有的住戶?大樓居民如何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如何吸引大樓居民融入這個地方?這都是可以經由大家討論來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將集福村的向心力,從老居民到新居民整個連結起來。


慢慢地,集福社區的民眾漸漸地參與活動,會員從原本的八十多位,到現在的兩百多位,加上活動中心落成之後,附近的小朋友都會到這裡遊玩,開始對自己的鄰居有認識。不過也造成另一種困擾,那就是小朋友們會破壞活動中心的建築,譬如亂在涼亭上刻字,亂丟垃圾,拆掉水龍頭好洗車...。「最近有想要找人來管理這個問題」賴慶隆說,畢竟要讓大家認識到愛惜公物的重要,所以可能會請人來幫忙管理。

賴慶隆說在地的社區都是要靠在地民眾的幫忙,本身的凝聚力夠大,外界才會對這個社區有所肯定。其他社區發展協會面臨到的問題,像經費短缺、人力不足...等,也都有在集福社區中看的到,不過,好家在鄉公所、村長以及地方上的耆老都很幫忙,尤其是在地的力量,會讓不同的聲音、反對的聲音,產生完美的共識。譬如說對活動的流程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時,集福社區的長輩耆老們會居中協調,讓摩擦的程度降到最小,因為維持和諧是社區發展的最大目標。

談到對「社區發展協會」的看法,因為這是從國外傳進來的觀念。賴慶隆說這樣的觀念和台灣鄉下的傳統關念一樣,鄉下有廟、有晒穀場...等空曠地方,可以讓人聚在一起討論鄉里中大大小小的事,只要經過聚落裡的長輩耆老討論決定後,事情就解決了。因為這兩種觀念基本上都源自於對地方的回饋。只是「社區發展協會」這東西引進了國內,經過了人為的定義、制度化之後,捨去了原有的「敬長」觀念,造成現在許多人對「社區發展協會」的功能還搞不清楚。但是現代社會中,缺乏可聚會的場所,相對地方的凝聚力就難以結集。

採訪後記:

車子騎向觀音山,隨著路標轉入成泰路,這是往觀音山的唯一的一條路。向前走了不久,又邊出現了一棟鐵皮屋,壁上漆上了「集福社區發展協會」八個大字,這是集福社區的活動中心,在中午時分籃球場上沒有小朋友的蹤影。向前敲了敲活動中心的大門,發現沒人在這看管,詢問了當地的長輩才知道辦公室和活動中心是分開的,只好請長輩指點集福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住所。 發現這裡,算是種緣分,因為和生命力的工作同伴來爬觀音山的時候,在車上瞧見這個社區。集福村的街道,給人一種寧靜感,至少對生活在都市的我而言,這裡的道路有著兒時都親切。一開始到活動中心想要和負責人聊聊,沒想到沒人在,可真急壞了我,幸好,憑著一張嘴,問出來理事長住所,這要謝謝當地的一位長輩。

祖靈的腳步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由於沒有文字,使得台灣原住民的歷史在過去幾乎完全被遺忘的;近年來,許多原住民以第一人稱的開場,開始對自己的部落和歷史進行書寫,「祖靈的腳步」就是這樣的一本書。

卑南族居住於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依祖先起源的神話傳說可以分為兩個系統。包括石生的知本系統和竹生的南王系統。石生支系,包括知本、建和、初鹿、泰安、利嘉等區。竹生支系,包括南王、檳榔、寶桑等部落(從南王分支出來)。「祖靈的腳步」是以卑南石生支系為主體來介紹其文化。


「祖靈的腳步」是由汪美妹等十三位分別來自巫師、祭司、神父、傳道者等身份的口述者道出屬於卑南石生支系的神話、傳說、人文風俗等等的記憶圖騰,再經由曾建次神父編譯、整理出四十八篇各自獨立,但也環環相扣的文章,書中包括卑南歷史中人類的起源、初鹿泰安等部落的形成、和後來荷蘭、日本、以及國民政府到達台灣時的情形,建構出一部完整的卑南石生支系部落史。

曾建次神父出生於一九四二年,為卑南族知本人,他畢業於輔仁大學神學院,現任天主教台東市知本天主堂主任神父、天主教台東縣大南天主堂主任神父、知本部落原住民文化發展委員會會長。

曾建次在書序中表示:「當我慢慢長大,知道一些有關於我們族群裡頭的故事後,我回顧自己曾受過的教育,生在台灣,我們所看的書,尤其在口傳故事方面,不是國外西洋就是中國大陸的,可是自己本身出生地的故事,整個教育界和社會都很少被提出,以致我很困惑也很遺憾,怎麼沒有我們的東西?因此我就想,我們有那麼多好的東西,為什麼不把它發表出來呢?」

有人會認為信仰基督宗教的對自己原住民的文化會批判的特別厲害,何況是一位神父;但曾建次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他們民族的精神很多也和耶穌基督的精神很相似,「似乎耶穌基督給我一個使命:你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民族,不吝嗇地展現出來,分享給別人,身為卑南族人,如果卻因為我是一個神父而來貶低自己的文化,這個我沒辦法接受。」

「祖靈的腳步」於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六月三十日,由晨星出版社所出版。

北市大湖里 公投衛家園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十二月五日是台灣的三合一選舉,所有的民眾都在這一天決定,市長,立委以及市議員的人選,但是在台北市大湖里內,居民則要進行另一項的公民投票,表達居民“反對慈濟功德會於保護區蓋醫院”或“贊成將基地闢建為水保公園”的意願。大湖里的合格選民有八千零九十九人,當天的投票人數達五千三百零三人,而投票的結果則是反對慈濟與保護區蓋醫院佔八十六爬線,而贊成將基地闢建為水保公園有十二爬線,其中有兩爬線的廢票。針對這樣的公投結果,大湖里辦公處總幹事黃長和表示滿意,他也會把公投的結果提呈至關單位,以便協調的工作。

大湖里的合格選民有八千零九十九人,當天的投票人數達五千三百零三人,針對這樣的公投結果,大湖里辦公處總幹事黃長和表示滿意,他也會把公投的結果提呈至關單位,以便協調的工作。


大湖里是擁有台北市第一大湖,原有的範圍為二十公頃,後一因開發成功路時,被不當的開發,後又遭到非法的填土,現在僅存九公頃。去年的大湖山莊的水患問題,引起居民及政府的多方注意,同時,慈濟功德會欲在原有的湖泊的保護區上蓋十二層的醫院大樓,建築面積達五十四萬坪多,結果引起當地的居民的不滿及抗議。黃總幹事說,因為大湖有調節水量的功能,如果在大湖的保護區蓋醫院的話,將會縮小大湖的面積,積水量也會減少;一旦有大雨或颱風,去年的大湖山莊事件,隨時都會上演。因此為了大湖里居民的財產及性命,他們才趁三合一的選舉,也同時舉辦了公民投票。

公民投票內,有十二爬線的居民贊成將基地闢建為水保公園,黃總幹事說,他們的主要訴求的是想把原本填土興建的成功路給架高,讓大湖的恢復原來的面貌,水流互通,減少洪患的可能。另外他也希望水保公園的建立,可以帶給里民一個休閒的地方。

針對這次的興建醫院的爭議,慈濟功德會的相關人員曾多次的與當地的居民舉辦過說明會,但大湖里的里民認為慈濟對於這件事的處理上,未見妥善與誠意。黃總幹事說,就上一次的說明會來說,他們是在說明會召開的前一天,才收到慈濟的通知,因此他對這種短時間召開的說明會的態度感到質疑。

而在慈濟功德會方面,則是表示,他們是在說明會召開的前一個月就通知當地的里長;而針對公投的結果,慈濟功德會說要等環評估報告的完成後,才做發言。

正德中醫院 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台灣的愛心慈善事業,在近年來蓬勃的發展,但社會上道德倫理與人心卻日漸淪喪。而造價數億元的寺廟處處可見,卻往往成為觀光地區或廟店。廟宇若只供信徒燒香拜拜而不知傳道解惑及推展各種社會公益事業,則失去以佛神設教,潛移默化眾生向善的真義。」正德慈善中醫醫院的創辦人常律師父說。十二年前,常律師父創辦正德文教基金會,他有感於許多宗教慈善單位,將大眾的善心花在購地、蓋廟上,因此他希望正德能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實行真正的慈善。

常律法師認為,社會上最應該幫助的就是殘障、重病患者,或是意外傷亡卻沒有錢解決現實生活的人,然後透過慈善醫院給予免費的治療和幫忙,這樣慈善事業才算是落實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此,正德慈善中醫醫院自創辦以來,就以醫治眾生病痛為宗旨,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使用順天科學中藥的上等藥材,讓醫師們更能發揮所長,達到較好的治病效果。


正德醫院與一般醫院最大的不同在於,到正德看病不需要付掛號費,且醫藥費是由病患自由捐獻。而自從全民健保開辦以來,因為加入健保將有眾多的限制,例如正德醫院所堅持的不收掛號費、一次可領七天份藥粉等,因此正德醫院並沒有加入健保的行列。常律師父認為,少了這些限制的正德醫院,才能真正達到照顧貧苦眾生的目的。

而為了控制醫療品質,正德醫院也規定醫師每天看診不可超過五十位,並且以講病為主,看病為輔,讓病患除了得到治療外,也能獲得與疾病相關的資訊。此外,正德中醫院的醫師群,雖然各個在外皆有高薪的身價,卻因為受到佛法的感召,不計較低薪,加入正德慈善中醫院為眾生看診的行列。

既為病患治療身體病苦,同時也讓他們感受到對生命的關懷,也是正德中醫院與一般醫院不同的地方。正德醫院堅持要醫師能用醫療來傳揚法理,不僅為病人治病,還要用佛法的觀點,啟發病患的良知良能、道德觀念,並幫助他們解決心理上的問題。

自正德醫院創辦以來,平均每月的藥材費用達到數百萬元。如此龐大的支出,全都由正德基金會的會員們每月所交的會費與不定期的募款活動所得來支付。但是,為了照顧更多需要被照顧的大眾,常律法師也將醫療的觸角慢慢從高雄伸向新營、埔里、台北等地,並透過義診的方式,讓正德的醫師們到偏遠地區,照料更多的病患。

常律師父也希望藉由正德中醫醫院的精神,能長期的照顧貧苦眾生,關懷社會大眾,繼續推動正德的慈善事業。  佛教正德文教基金會  TEL:(02)2711-1153

FAX:(02)2776-1604

1998年12月15日 星期二

源真基金會 免費提供醫療諮詢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台灣民眾常不管大病或小病都往大型醫院報到,因此造成醫療資源未能有效發揮,有鑑於此,一群有心人在今年四月成立了「源真緊急醫療諮詢基金會」,提供民眾免費的醫療諮詢,讓民眾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適合自己病情的醫療資源。

基金會執行長康肇雄指出,歐美先進國家為開放式醫療體系,醫師只要能力好,可以通過許多醫院的認證,加上家庭醫師制度非常健全,民眾有輕微的病痛只要由家庭醫師處理即可,若遇重大疾病,醫師就可輕易帶著病患進入大型醫院,尋找適合病情的醫師,同時家庭醫師也可以成為該病患的主治大夫,為其講解病情。但在台灣是屬於封閉式的體系,民眾一般性的小疾病多半找開業醫師處理,有嚴重疾病時,民眾只能像購物一樣,先遊走各大醫院尋找自己認為可信的答案,或是迷信名醫,以致延誤病情。


目前基金會至各大醫院尋訪了百位熱心的醫師,有需要的民眾只要打電話或者到基金會,與專業的護理人員進行免費諮商,基金會便會依其病情聯絡醫師,醫生若認為有能力處理,患者就可到醫院掛診。康肇雄表示,民眾常因不懂自己的病情亂就醫,導致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像有次,有位病人乳房長了纖維瘤被誤診為惡性腫瘤需切除,醫生切除後才發現是不用切除的纖維瘤,病人當時只有自認倒楣。如果能有諮詢的單位讓病患找到更專業的醫師,這樣的情形就能避免了。

康肇雄表示,台北市之前有成立一個緊急救援的指揮中心,各醫院必須將病床數通報至該中心,有緊急病患時,才能指揮119運送病患,但由於經費龐大,加上許多大型的私立醫院配合度不高,因而裁撤掉。現在119只好自行研判該送往何處,若遇醫院無法處理,又得重新聯絡別家醫院,因而耽誤了急救的時效性。因此除了一般性醫療諮詢外,基金會也希望建立起緊急醫療諮詢中心,扮演緊急醫療指揮的角色,讓需緊急就醫的患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病床及醫療資源‧\n

源真緊急醫療諮詢基金會 諮詢專線:(02)25641008

1998年12月14日 星期一

多國原住民齊聚為原民會慶生

【記者劉沛岭/生命力報導】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滿週歲了!為慶祝成立一週年,原民會十二月十四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行周年慶,總統李登輝也應邀出席,並接受國內外原住民代表呈送象徵世界大同的地球模型和代表各族的紀念品。總統在致詞時說:「看到各族的原住民齊聚一堂,就證明了世界大同在台灣的存在。而今後原住民委員會要努力的方向,就是要致力於提昇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品質,不管是在教育、經濟、社會地位方面,都要大家一起努力。」

周年慶的節目及活動包括台灣及國外原住民表演的致賀舞,並利用投影片透過大螢幕呈現原民會成立以來的政績,同時也頒發原住民大專獎助學金。


原住民委員會於八十五年十二月十日成立,是我國民族政策的一項創舉,對原住民政策的制定及相關權益的保障,都有整體的規劃。例如社會福利處就負責提供失業輔導、推廣醫療衛生、落實少女保護等等的功能。像去年台北縣三鶯橋下原住民違建戶拆除後的生活,原住民委員會也派員了解並協助安頓。在提昇教育文化方面,原民會將八十五年度的「原住民公費留學」保障名額增加為四名,就是一個實際的例子。

1998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各族一家親 原住民台北相見歡

【記者劉沛岭/生命力報導】配合一九九七原住民月的「各族一家親」活動於十二月十三日七點在中正紀念堂熱鬧登場。由台灣九族及來自世界各地十五個國家的原住民表演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其中來自南美秘魯的原住民帶來閩南語歌曲「流浪到淡水」,更是贏得現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晚會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主委華加志致詞並點燃象徵團結的火把後揭開序幕。華加志說,希望藉著這個活動,讓國內外的原住民發揮手牽手心連心的團結精神,共同創造和諧美好的遠景,真正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境界。


來自各地的原住民在晚會中穿著傳統的服裝表演屬於自己的歌舞。整個晚會由台灣鄒族的「請神舞」展開序幕,在他們的習俗中,這支舞可以將天上的神請來人間為來自各地的朋友祈福。其他如庫課群島的原住民用海螺吹奏音樂,英國的原住民表演傳統的風笛,而諾魯族的原住民則展現了力與美兼顧的舞蹈。

主持人大衛王以國、台、英等三種語言穿插在活動中,展現其獨樹一格的主持風格。不過,來自加拿大史克米司族(Squamish)的鮑伯(BobSaapluk)說他非常非常喜歡這些表演,只是看節目之前實在是等太久了,讓他覺得很無聊。晚會最後在台北山舞團的豐年祭的歌聲中結束。

紐西蘭凱魯族(CookIslanda Maori)的斐威(VaiweVeiao)說,雖然跟其他原住民的語言不通,但彼此之間的肢體語言就讓他覺得很親切。從屏東來參加這次活動的阿美族原住民潘勝富也有相同的感覺。他表示,雖然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是見了面,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有一種熟悉的感覺。潘勝富還說,如果下次有機會,要請這些朋友到他們的部落住幾天,畢竟,台北是都市人的地方,感覺不一樣。

原住民委員會專員楊文源說,希望這次活動除了促進國內外原住民的交流之外,也能讓更多的人瞭解並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

1998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歲月百寶箱 道出老人心酸史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生命是有限的,回顧使它成為無限。」歡喜扮戲團導演彭雅玲說。經過九個月的蒐集,聚集各地擁有豐富歷練的老人們的故事,所創作出來的十五口「歲月百寶箱」,十一日起開始在大同育幼院展出十天,現場還請到其中五位阿公阿嬤來現身說法,來述說自己人生酸甜苦辣的故事。

活動在十一日下午正式展開,中和復興國小四年級的同學還特別來這裡做校外教學,表演的阿公阿嬤看到活潑可愛的小朋友,說起故事來特別慈祥和藹,而小朋友也很會撒嬌東一句「阿嬤」西一句「阿公」,逗得阿公阿嬤都眉開眼笑樂極了。


因為這些阿公阿嬤的經歷都很特殊,有接生了三、四十年的「接生婆阿嬤」,有五個女兒都嫁給不同國籍的「國際丈母娘阿嬤」,還有從小愛演戲的「最佳女主角阿嬤」,和做了兩次孤兒的「苦命阿公」。每個故事都很精采動人,小朋友個個聽的「耳」不暇給,隨著故事的起起落落,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歡樂。

其中有一位王秀清阿媽說她三歲喪父,母親因家計要到越南做生意,要離開的早上秀清阿媽躲在奶奶身後不出來,母親只好將她留下,沒想到從此和媽媽分離五十五年,好不容易隔了半個世紀與母親重逢,母親卻在一年後在越南病逝,留下了無限的遺憾與相思。阿嬤說到傷心處一度哽咽,小朋友和現場聽眾也忍不住紅了眼框。

小朋友對阿公阿媽的經歷感到好奇新鮮,都十分踴躍的搶著問問題,一直追問「生小孩要抱到廁所洗嗎?」「頭太大會不會生不出來?」「抗戰是甲午戰爭嗎?」「

逃難沒東西吃要吃甚麼?」童言童語讓人不覺莞爾,也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氣氛熱鬧溫馨。

聽完阿公阿嬤說故事,現場就開放給小朋友自由參觀;阿公阿嬤會站在自己做的箱子前解,這些箱子是由他們的舊照片、日記、剪報等做成的,刻印著那一個年代的歷史痕跡,也包含著老人們生命中的酸甜苦辣。最後小朋友還準備了禮物要送給他們,並一起拍照簽名,在時間限制下,小朋友才依依不捨的向阿公阿嬤道別。

1998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清大盲人圖書館 盲友的書香園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在清大,有一座專為盲人而設的圖書館,裡面除了藏有八千四百五十本的點字書籍外,還有五萬一千五百零九卷有聲書母帶。平常盲友們若要借閱書籍,只需要打個電話到盲友會,再由盲友會將書寄給欲借閱的盲友。而有聲書籍的來源,多由盲友會裡的義工錄製而成。該委員會還設計了一個「排行榜」,定期統計出有聲書籍錄製卷數最多的前十名,和借閱書籍最多的前十名盲友,公佈在這個榜上。

這個為盲友貼心設置的有聲圖書館,其背後也是大有故事的。據清大盲友會的行政人員楊小姐表示,圖書館的發起人是現任靜宜大學校長李家同,當時正在清華大學擔任教務長一職。李家同教授在美國柏克萊求學時,他的指導教授就是一位全盲人士。那位教授在十七歲自高中畢業後,並沒有因為視覺上的障礙中斷求學之路,他不但考上了麻省理工學院,也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李家同對這位教授的求學歷程頗有所感,認為國內提供給盲友的教育資源實在不足。於是就李教授開始籌募基金,著手籌備這座圖書館,而教育部在得知這項計畫後,也提供了經費上的補助。


目前盲友會裡共有五千多名的義工,義務為盲友們從事有聲書籍錄製的工作。這些義工多半是社會人士,其中也不乏學生。楊小姐表示,這次排行榜上的第一名,是一位國中老師,她在半年內共錄成了一百五十餘卷的母帶,以這樣的速度算來,平均一天要完成一卷。楊小姐對於義工願意撥出工作和家庭外的時間為盲友服務,感到十分佩服。從八十年進入盲友會至今,楊小姐在這裡服務也有七年多了,「當初會從事這樣的工作業也是因為緣分吧!但是我很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人性的光明面,其實我們的社會並不是像媒體描述的那麼血腥。」目前楊小姐主要的工作,是負責有聲圖書館的行政事宜。但有聲圖書管裡的義工或是讀者,對楊小姐來說都並不陌生,「我們和盲友的接觸主要都是透過電話,但是憑著聲音,我們還是能夠認識彼此。」談到和盲友們相處的過程,楊小姐認為一顆平常心是最重要的。「盲友們雖然無法從表情看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但是透過肢體上的接觸或撫摸,他們一樣可以用言語外的東西交換心裡的感覺。」

此外,盲友會也相當歡迎更多的義工一起投入有聲書錄製的工作,凡是有興趣者皆可與盲友會聯絡。  清大盲友會  電話、傳真:03-5721595

地址: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光鹽劇團首演 視障者真情告白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由天主教光鹽愛盲中心主辦,籌劃多時的盲人劇團演出「目中無人,心中有美-走出黑暗的MODEL-」,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日,在國軍文藝中心正式公演,為台灣的視障者活動打開新一頁。

當天觀眾的情況十分熱烈,入座率達七成以上。有觀眾表示,對這次盲人劇團的表演寄望甚高,也有人表示十分好奇。


表演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我駕著翅膀穿透黑夜」,以盲人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心聲、幻想世界為主幹,共分為七個單元故事。

劇中情節講求的,是與台下觀眾的互動,讓觀眾一起想像全世界都是瞎子的情況,也訴說他們的情感和困境、日常生活。其中包括盲人按摩師的生活甘苦、領殘障手冊時的矛盾心情和尷尬場面、全都是視障者的幻想世界、表現盲友日常娛樂生活的廣播劇和歌仔戲、盲友們對幫助過他們的熱心人士,所表達的感謝心情等。都是笑中有淚的感人故事

最後的單元「生日快樂」,便是台上視障者的真情告白,讓他們一起訴說他們的心願。

「我希望我的妹妹能得到大家的原諒,雖然我眼睛是因為她而瞎的,但我和家人已經責怪她很多次,我已娙原諒了她,她也很內疚了,希望她能原諒自已。」

「我希望我兒子的視力不要再衰退了,我倆只餘下他一雙眼睛,希望他健康快樂。」  「我希望來世能看見東西,而且要看得清清楚楚。」

「我和我的太太都是視障,但我們還是深愛對方。老婆,請讓我下輩子再娶妳一次。」......  一段一段一真情告白,讓不少演員和觀眾流下眼淚。

而到了第二部「走出黑暗的MODEL」,則是和之前風格完全不同的服裝秀。所有服裝由專人設計,而台上的模特兒則大部份視障者。

配合了音樂和舞蹈,台上的視障們都表現得十分專業,無論轉身、走位、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充滿了美感,台下觀眾們反應熱列。很多觀眾表示完全不會感到模特兒是視障者,也無法分別出來。

在觀眾熱烈的掌聲下,表演結束,最後由光鹽的大家長,蘇清富先生上台致詞,他說:「透過這次活動,希望社會上更多人士能明白視障者的心聲,也了解視障者同樣能從事正常人的表演、活動。」

一位觀眾表示,對於這次表演十分感動和滿意。他認為我們應對盲人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關懷,這一切是十分重要的。

輔大服務課程 給同學多元體驗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雖然自己還是一個大學生,沒有經濟能力幫助需要金錢救助的團體,但我很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目前就讀輔仁大學國際貿易與金融系三年級的石雅智,於今年上半學期選修了法管學院新開的服務通識課程,希望能多接觸社會上的弱勢群體。

輔仁大學法管學院於今年上半學期新開了一門「財、經、法、政與社會責任」的服務通識課程,期望藉這樣的課,達到讓大學生體會並走入社會弱勢族群與瞭解某些社會服務機構的運作過程,進而能夠利用自己所學的財經法政等知識來回饋社會。


課程內容包括演講及機構參訪。演講方面,校方邀請了中國人權協會理事長柴松林、前台北市議員湯明達、台北市財政局局長林全、政大經濟系教授王國樑等多位政治、經濟界的專家擔任演講人;機構參訪方面則是不定期的帶學生到政府機關或弱勢族群團體中服務,例如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崔媽媽服務中心等,讓他們實地瞭解社會上一般人較不容易察覺的現象。

除此之外,課程還規定每個選修的人在學期內必須至少有八個小時到社會團體中做實地服務。主要是希望藉著學生親自走入弱勢群體,進而達到社會關懷,教授們更期望這樣的課程能為學生帶來新的思想、感受,訂立更正確的人生原則。

在八個小時的服務課程中,石雅智選擇了恩加貧困家庭協會的小朋友為服務對象,到中心去教小朋友作業、或念故事給他們聽、或帶他們玩遊戲。「其實社會上一般人對貧困家庭的狀況都不是很瞭解,當三餐都無法溫飽時,家長如何對孩子的教養問題付出關心?我知道自己並無法幫助他們什麼,只期望在帶他們做作業、玩遊戲的過程中能帶給他們快樂和溫暖。」她說。

恩加貧困家庭協會中有一個大約十四歲的孩子,不但無法用清楚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且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很慢。「如果在外面的世界中,這個孩子一定會成為被欺負的對象,但是在這裡,有我們這群義工陪著他,可以讓他有安全感,並得到充分的照顧。」石雅智說,她同時也希望學校方面能漸漸多開類似的服務課程,讓更多的同學一起參與。

世新法律服務社 以所學做回饋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由世新大學法律系學生所成立的「法律服務社」,本著「服務人群」的精神,運用自身所有的法律專業知識,除了希望幫助需要法律諮詢人,能在最短的間內獲得解答,也希望能藉著一些法治教育的活動,讓還在唸國小的小朋友,也能學得一些基本的法律觀念。

世新大學法律服務社社長李宗翰表示,法服社內共分有八組,其中負責向外提供法律服務的有三組,分別為網路組、申訴門診組及法播組,服務的對象沒有限制一定要是世新大學的師生,只要有需要,任何人都可選擇自己最方便的方式去諮詢。


為了讓需要法律服務的人,能很快速、方便的獲得解答,法服社在其網頁中設有「問題集錦」及「法律諮詢」兩個單元,問題集中收有別人問過的問題,及當時的回答可供參考,若你想要問的問題之前沒人問過,或是情況不同,也可以在「法律諮詢」這個單元中,留下你的問題,法服社的人便會在最快的時間內,回答你的問題。李宗翰說,其實除了在網路上的服務外,法服社的社團辦公室內也有專人留守,以便隨時為需要的人服務。

申訴門診組的活動,目前是固定在隔週二日休的星期六早上,有約兩個小時的時間,可接受民眾預約法律服務,李宗翰表示,這是因為有些問題需要當面談,而且要解釋一個法律問題常常要幾個小時的時間。而在所接到的案例中,學生問的通常都是與租房子及車禍有關的問題;老師會問的,則以著作權法這方面的問題居多,其他還像有學校BBS板工程設計師也曾主動向法服社詢問。

法播組是以國小學生為主要服務對象,以法治教育為主。目前法服社有國中、國小巡迴法律常識宣導的計劃,只要有意願的學校都可與他們接洽,李宗翰表示,現在已確定服務對象有「志清國小」,活動的內容可能是有獎徵答及法律短劇等,目的是希望法治教育能從小做起,法律的觀念能從儘早根基。

除了平常所能提供的服務外,法服社也希望把握寒、暑假的時間,舉辦法律生活營或到較偏遠國小去服務,但因為法服社是這個學期才成立,因此寒、暑假的活動仍在規劃階段。李宗翰說:「法服社的成立對法律系的學生而言,是一個很好的磨鍊機會,實際的進行法律諮詢,可以提早接觸民眾,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世新法律服務社:www.geocities.com/Tokyo/Gulf/3370/a2.html

草屯醫療網 提供醫療新資訊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台灣省立草屯醫療院網站。它總共分成十項訊息可供參考〈本院簡介、醫療服務、勒戒中心、醫療資源、社會福利、學術研究、醫學常識、意見交流、NEWS、科室介紹〉。醫療服務在介紹療養院的掛號與相關服務項目;勒戒中心是在介紹勒戒所的宗旨、活動、任務;在醫療資源上,則是在介紹他們的病床和醫療設備;學術研究是有關草屯醫療院歷年的醫學研究。

至於醫學常識方面,在介紹精神方面的疾病;而科室的介紹,則是在介紹醫療院所有的部門,它們的任務和責任。而在網上,它也有線上掛號可供民眾使用。此外,若想要查詢台灣省政府衛生處或台灣省政府資訊中心,也可利用此網站進行連結。


由這個網站的查詢,可讓民眾知道這醫療院的所有資訊,對中部的民眾來說,是非常方便和迅速的。

台北市立療養院 專業網路診療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立療養院網站已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二日開始運作。在這個網站上,共分成十八項的項目,來介紹它這個組織的服務。

在本院簡介上:初步介紹該組織的運作情況;學術研究則是在研究精神醫學、心理衛生、物質成癮、內科及神經醫學之著作論文;有問有答則是醫師群提供專業服務回答網友問題。活動先知則是介紹機構的活動預告和學術活動;意見交流則可和院方相互交流,解決問題。


在逛遊晃走這個類目中,民眾可經由此網站,到其他相關資訊網站: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醫療資源是介紹台北縣心理衛生中心、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等其他相關醫療機構。醫學常識是介紹精神醫學一般常識及處理方式與心理衛生、物質成癮、內科及神經科教育宣導資訊。而醫療服務上,此院提供相關醫療服務:掛號業務、門診時間表、主治醫師群、初步病患基本資料表列印。

門診服務則是各種證明書表應備證件及處理期限,精神殘障鑑定與應共享之權利。急診服務在介紹工作內容、服務容量和急診標準等。住院服務是在辦理住院手續和費用。為你介紹病房和住院提供的醫療服務。日間留院是在職能治療和物理治療。戒癮服務則是在藥癮治療的介紹。社區服務在介紹社區心理衛生服務。復健服務在介紹康復之家、職能工作坊。

而進入此網站,將會對台北市立療養院的一些服務項目更加了解,而病患民眾也可以進入這網站直接辦理線上醫療掛號,省去了還要到醫院排隊掛號的麻煩。這可以說是利民的網站系統,有興趣者,可洽網址:www.tcpc.gov.tw/main.htm

賴惠美 倡導正確社區觀念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復美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賴惠美說:一開始是因為黨部認為除了里辦公室外,服務基層的空間還很多,剛好市政府當時又在推行社區發展的活動,所以就結合了復士、美仁兩里,經過兩次籌備會、一次成立大會之後,正式成立了「復美社區發展協會」。

由於復美社區沒有自己的活動中心,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很難去凝聚所謂的社區向心力。「所以我就辦郊遊活動」賴惠美高興的說,一開始的話,附近的民眾會對這樣的活動有著安全上的顧慮,但是必須不斷地和居民溝通,並且要找信用程度高的旅遊公司來承包每次的活動;「真的大家都會擔心」,但是活動一辦出成果來,口碑就有了,那接下來的活動就會辦的比較順手了。


賴惠美認為,相對於社區發展協會而言,里的角色也很重要。因為這兩個組織都是為地方民眾服務的組織,但是常常會在定義上、運作方式上有重複或是相互阻礙的地方;對於這樣的相對的狀態,賴惠美認為,這並不是好不好的問題,假如在誰對誰錯上爭執的話,受害的是當地的民眾;若這兩個組織能相互補強對方,便可以多為地方民眾做更多的服務。

像之前市政府也會關心每個發展協會的情況,社區發展協會,設工作小組推動社區活動,會對每個社區做評鑑,舉辦社區間的觀摩…,但是這些政策無法很明確的幫助社區發展面臨到的問題,如社區活動中心。賴惠美認為不僅僅是政府要加強社區營造的推動,而非重點式的補助,最重要的是,像許多民眾會對「社區發展協會」和「里辦公室」的功能上區分感到困惑,這樣就會產生誤會;透過教育或宣傳,讓正確的「社區」、「社區發展」的觀念能夠重新的植入社會大眾的心中,並且要吸引年輕人對社區運作的愛好,讓願意從事社區工作的人回流。政府可以在宣傳或是在政策上多給予社區發展更大的幫助。

蔡美娟 我的抗癌歲月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就醫學上的機率來說,一個人要得到兩種以上的原發性癌症機率相當的小,但是本書的作者蔡美娟就是這樣的癌症病患,婚前發現自己得了癌症,切除了右邊的乳房。不久,又發現卵巢有腫瘤,不得不切除右邊的卵巢,只剩四分之一的左卵巢,留為日後生育之用。兩年後,又發現令一種原發性的癌症----甲狀腺癌。之後,癌症轉移到肺部,腦部。今年三月,蔡女士自知時日不久,每日清晨奮起寫作,完成了她的遺作<我的抗癌歲月>。

在作者四十年的歲月中,有十二年的歲月在與癌症病魔對抗,從本書中,我們除了可以看見蔡女士十二年的抗癌病史外,更可以看出台灣的醫療生態問題,實習醫生把病人當練習工具,醫生想找病人當實驗對象,例如在一次手術中,為了取出裝置在體內的注射器,兩名實習醫生開著振耳的音樂,心不在焉的替她進行手術,試了許久還是無法取出體內的注射器,後來手術醫生才接手替她完成手術,最後竟發現根本沒替她上麻藥。


另外書中也揭露赴大陸就醫遭航空公司的刁難,過境香港時,航空公司以無醫生證明,怕她意外在飛機上死亡為由,不准她轉機,讓她獨自一人坐著輪椅在櫃檯前苦苦等候,她因體力透支昏睡了過去,醒過來時才有位好心的工作人員幫她上了飛機。而在大陸就醫時還必須忍受大陸對台胞種種不合理的剝削制度。一個百病纏身的病患,除了要承受身體內在的痛苦外,還必須去對抗外在體制的迫害與人情的冷暖,儘管如此,蔡美娟還是展現了高度的勇氣與生命力。抗癌十二年中,蔡美娟並沒有終止對社會的關懷,她更與友人籌組婦女救援協會,幫助雛妓、受虐婦女、慰安婦等弱勢的婦女。

作者在書中提到,在幾度瀕臨死亡的時候,都是靠著自己的意志力,堅信著幾種活下去的理由---期待兒女長大、回報家人的支持、感念那些比她更難受的人,而當被醫生宣告只剩幾個月的生命時,也曾勇敢的對醫生說:「你不是上帝,豈能斷言我生命的長短!」這樣的信心療法都在僅要的關頭,發揮了力量。

本書就像劉大任先生所寫的序中提到的:「這本書不僅是一本抗癌的紀錄,不僅是鼓癌症病人積極奮鬥的進行曲,它還應該是每個人面對自己僅有的一生的一本重要參考書。」

1998年12月9日 星期三

黃文鈺 真情對待流浪狗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踏進新莊流浪犬收容所,一百多隻狗馬上因為陌生人的造訪,而吠聲鼎沸起來,顯的驚慌失措。管理這個收容所的黃文鈺,正在清洗地面,抬起頭來說:「你隨便走走看看。」

「當牠知道你是友善的,就會慢慢靠近你了。」當記者蹲下,伸出手要撫摸籠中的狗時,工作告一段落的黃文鈺在一旁笑著說。在狗兒們熱情的歡迎下,驕傲而得意地介紹:這隻最愛玩水、這隻很怕人、這隻是這裡最兇的……,如數家珍,像在對朋友介紹他的孩子。


每天早上七點之前,黃文鈺就會來到收容所,開始清洗地面、餵狗。他表示,因為狗的排泄物很多,所以一天要洗三、四次狗舍,另外還利用空餘時間替狗洗澡。因為感覺到狗只吃飼料,養分是不夠的,所以到了中午,黃文鈺會上市場,去向肉販要剩下的雞頭煮給狗吃,有時候肉販不給,只好用買的,月入三萬多的他,就花了一大半的薪水買狗食。在他眼中,這裡的狗是最棒的,所以希望給牠們一個舒服又健康的環境。

黃文鈺表示,他原先在清潔隊負責資源回收的工作,卻因為人事上的調動而轉到這裡工作,做了兩年,和狗兒們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越來越喜歡這份工作。對他而言,狗的善良、沒有心機,是人類所不及的,他相信自己的付出,這群狗感受的到,也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今天所做的,會是一種福報。所以他說:「清潔隊的人事太複雜,如果隊長要把我再調回去,可能會辭職,和朋友一起辦流浪狗收容所。」

黃文鈺覺得,他所知道的流浪狗捕捉和管理方式,有很多的不健全。過去就有捕狗的人,依一黑二黃三花四白的花色,直接送進香肉店,賺一筆外快;也有收容所虐待狗的方式是:潑汽油在身上活活燒死。聽到這些事,會令他覺得很難過,期待自己也有能力辦一個私人的收容所,用人道的方式對待狗。

雖然夢想何時實現是個未知數,但至少他很認真的在當一個愛狗人,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去照顧身邊的狗、尊重牠們也是有價值的生命。


〈採訪後記〉

這段時間跑了一些流浪狗收容所,發現想實地去瞭解、深入訪談是件極為困難的事。大部份收容所聽到「實習報」便避之唯恐不及,若以做報告的名義去,又不准拍照,還有些收容所參觀是需要送公文的,最下策只好告訴他我的狗丟了,想去收容所看看,沒想到對方竟推說:「收容所整修中,已經很久不捕狗了,你的狗應該不會在這。」

在跑了中和、新莊、三峽、鶯歌和板橋流浪狗收容所後,看到了幾個問題:

曾經有一次看到清潔隊員捕捉流浪狗,用鐵絲鉤住脖子,使力拉扯上車,任狗淒厲的叫聲引來一群圍觀群眾,捕狗者卻置若罔聞。更有些狗因為極度反抗,在送至收容所時已傷痕累累。

收容所的位置大部份在垃圾場旁,環境髒亂,易生病媒,導致狗感染到更多疾病。而且垃圾場衛生極差、交通不便的環境,讓走失狗的人不亦來認領,想養狗的人又缺乏認養意願。

而鶯歌流浪狗收容所更是設在河堤上,風冷又大,吹的紙片翻飛、鐵片嘎嘎作響,我站了十幾分,便感覺頭被風吹的有點暈,據管理者表示,牠們會幫狗洗澡,用洗車的高壓水管……,「那狗不會冷嗎?」「那裡會,不會啦!」那時,我看到一個籠中,關著一隻母狗和小狗,不解為何這種中型狗只生一個孩子,一問之下才知道,有三隻幼犬因為天氣冷而死了。還有一個颱風天,狗籠紛紛從河堤被吹落至河邊,有些狗逃不出狗籠,便這樣死了……。

大部份的狗舍都過於擁擠,與其說是流浪狗的收容所,不如說它是個牢籠。對於一隻流浪狗而言,進來這裡,極少有機會找到一個有愛心的飼主,於是就注定失去生活中表現自然行為和免於恐懼的自由,在此生、老、病、死。

另外,管理人員的人手不足、專業不夠也是待改進的。有的收容所收容的犬隻過多,卻只有一個人管理,如何要求工作能做到多好呢?而且,管理者都是清潔隊的一員,缺乏專業的技能。

以上這些,是看過五個收容所後發覺的問題,比起八十五年「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所做的調查報告,情況以大有改善,主要的原因是近年來環保意識的抬頭和媒體的揭露。在此期待的是,有朝一日,政府可以負起這樣的責任,從教育民眾做起,同時正視流浪狗問題,當人要去參觀,可以聽到:「歡迎,歡迎!」



註:參考資料《犬殤—台灣公立流浪犬收容、留置場所調查報告》。1997/2/20。關懷生命協會。

史碩仁 推動社區學校做環保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合作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專業的廢棄物回收處理公司,作用在使台灣的零散中.小型回收商的加以整合,並提供回收制度的建立,法律諮詢等,為台灣奠下一個良好的回收體系。負責人史碩仁說:「資源回收為環保的一環,也是環保的基礎。」

對於整個社會環保,合作環保科技公司有計劃地和學校合作,先行推動台北高雄等大都會區的中小學的資源回收,如:天母國小.實踐國小.中山國山.中山女中.景美女中等數十所學校,且越益擴大,幾乎整個基層學校,使資源回收從教育中紮根,並擴及至家庭.大學社團.社區及環保團體。史碩仁表示:「由此可看出合作環保科技公司的環保運動,是著重於行動.積極.和基層的配合。」


史碩仁說:「環保行為需要有商業或是經濟的誘發性。」因此,就連在推動學校的資源回收計劃中,也會給予學校固定的回饋資金,使之添購新的讀書刊物。同時,會在學校辦理社區座談會,了解各社區的需要,為各個學校.社區設計因地制宜的資源回收方式。並帶領著學校師生或是社區團體到回收處理廠,參觀如何的「化腐朽為神奇」。當時是史無前例的利用教育手段,來教導孩子做環保,因此也受到當時環保署署長趙少康的大力表揚。

每噸原生紙需要二十顆大樹,而在台灣每年有三百二十二萬公噸的需求,相當於七百萬顆的大樹。史碩仁說:「台灣的再生紙業以往都是回收別的國家,對台灣本土的資源回收幫助甚少。」因此,史碩仁才會如此積極的呼籲做環保,他又說:「環保眼光要世界性,行動要本土性。」

合作環保科技公司和史碩仁,不僅幫助了台灣的拾荒業者所有整合,在「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環保議題上,更是有一套完整的資料搜集,因此,許多民意代表在觸及「焚化爐」及「戴奧辛」時,都會藉助史碩仁的資料或是文章。

史碩仁說:「環保的行動需以經濟互相結合,但須和政府站在對立競爭的角色上,如此才能有進步的空間。」每個人都有心力為台灣環保而努力,但誰來凝聚這些力量呢?目前,合作環保科技公司和史碩仁等著大家的加入。

合作環保科技公司附屬的網站,「綠色地球村」,有許多相關於環保的資訊及新聞,對環保有興趣的人士,可上去流覽一番。

黃友森 做環保無國界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黃友森,自小就對自然環境及生物間的生態倍感興趣,這種興趣的培養,使得環保的概念在他心中逐漸萌芽成長。黃友森的妻子是大學的教授,為了妻子,黃友生在二年前從美國來到台灣,正式成為台灣女婿。而黃友生的環保概念,也逐漸擴大從美國到全世界,他說:「在哪裡就去找那裡的環保,就去做那裡的環保」。

黃友森現在以生物博士的身份,在南港中研院的物理所任職。黃友森說:「一直對環保就有興趣,但是剛來台灣時,中文不好,所以沒有辦法以環保的工作做為正職。」爾後,他就自己看報紙找環保團體接觸。因緣際會的黃友森的友人在國外認識環保聯盟台北分會的會員,因此黃友森透過這層關係,終於和台灣的環保團體開始有更深一層的接觸,也漸漸了解台灣環保生態上的問題所在。


黃友森在美國有加入一個環保團體,Essential Information,所以黃友森就成為美國環保團體和台灣環保團體的交流媒介,而 Essential Information充裕的環保資料也就透過黃友森,在台灣的環保團體中被引用。

對於台灣的環保問題,黃友森表示:「政府需要公佈真實的環境汙染數據,而不是讓民眾處於一個盲目生存的環境。」對於國內的環保團體,黃友森說:「相對於美國比較小,也比較沒有錢,所以影響力相對地也比較小。但整體而言,台灣的環保意識,都已有明顯的進步。」

由於都是熱愛環境的人士,所以黃友森在台灣有一群有相同看法的友人,共同為整個地球盡一分心力。黃友森現階段的工作,就是幫台灣參加一個國際性的環保會議POP (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 ),這個會議是在討論需受控制產量的種物學物質,如:農藥.冷煤.戴奧辛..共十二項。

黃友森也會去參加核能的抗議活動,或是上電台節目談談焚化爐,當然也有個人的文章發表,但礙於中文的不通,所以只有在美國的環保雜誌及台灣的英文報紙可見其論點。

「地球只有一個,它的環境出了問題,無論是誰也跑不掉。」黃友森這麼說。所以在他的觀念中就是「我們都是地球人,環境需要地球人來保護。」

視障藝術日 看見盲人新生命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盲人的聲音,總是沒辦法完整的傳達。」台灣視障藝術日發起人朱萬花表示,即使擁有藝術的專業,台灣盲人的音樂地位卻仍扮演慈善募款的配角,而無法與藝文界齊頭並進,基於此遺憾,在得到新舞台的全力支持後,即定每年十二月舉辦視障藝術日,而今年的重點在表現生活藝術。

本身也是視障者的朱萬花說:「雖然盲人可以是專業的按摩師,但事實上,我們會做的事很多,擁有的才華不該被埋沒。希望藉這個活動讓社會大眾知道,盲人需要更多的幫助,同時也能回饋社會。」


當天在新舞台的一系列藝術日活動,從下午兩點正式開始,有明盲小朋友說故事比賽,參賽者不局限於視障小朋友、露天咖啡音樂饗宴、生活藝術展、黑暗生活體驗營(見圖)及晚上購票進場的視障聲樂家徐雅惠演唱會。在寒冷的冬天中,仍吸引上千位民眾駐足聽音樂、喝咖啡、泡茶、下棋及參與體驗。

在激烈的小朋友說故事比賽中,唯一的視障參賽者---王芃,脫穎而出得到第三名,她說:「雖然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失明很可憐,但我還是很樂觀快樂呀,希望大家能給我們一個機會。」就讀於一般小學的她,求學上最大的困難就是點字書及有聲書的不足。「同學都對我很好,幫我很多,很謝謝他們。」她說。另一個明盲的小朋友表示:每個人都應該去體驗別人的生活,就會知道自己是多麼幸運。

活動廣場的路旁,設置了免費露天咖啡座,舞台上「全方位」搖滾樂團,熟練的演唱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吸引滿座的民眾停下來欣賞,安可聲不斷。「全方位」是由五位視障者組成的樂團,鍵盤手吳先生說:雖然我們看不到,但表演的專業與一般樂團幾乎沒甚麼不一樣,卻礙於視障者的身份,而無法公開的演奏,這對我們及「五眼樂團」等由盲人所組成的音樂團體,都是不公平的。

在盲胞茶藝、棋藝和牌藝的生活藝術展中,會發現有一位身穿棒球服,眼睛明亮有神的李政忠茶藝師,一邊與前來品茶的民眾喝茶聊天,一邊還手不停的沏茶,凡路過的人都會問他是真的看不到嗎?他笑著說:「因為自己愛喝,我泡了十六、七年的茶,靠聽覺及觸覺,習慣久了就能泡一手好茶,還訓練出耐高溫的本領呢!」身為視障棒球隊一員的他,驕傲的向一同喝茶的民眾,講述球隊去美國比賽的故事。

新舞台的中庭廣場上,活動當天排了一長列的民眾參加黑暗生活體驗營,藉由五關暫時停止見光的挑戰,體驗盲人的真正生活。當天許多家長帶著小孩來闖關,「看不到的時候,好難過喔。」一位參加體驗的小朋友說,一旁的媽媽表示,讓他們體驗一下,才會知道自己有眼睛的幸福。另一位家長也說:「這樣的活動真的很好,讓小朋友知道愛惜眼睛的重要。」凡是過關的人,協會還會贈送一張寫著「用心就會看見」的小卡並用點字寫上參加者的名字,作為紀念。

「雖然他們年紀都還小,帶他們來當義工,讓他們瞭解盲人的生活,就不會再對盲人指指點點,歧視他們了。」一位帶著兩個小朋友的義工媽媽說。這次活動的義工約有一百人,大多是學生及企業和獅子會的朋友,帶著由盲人徐小姐編織的手工藝品,穿梭在人群中義賣。

除了一般民眾的熱心參與之外,同是協會會員的視障朋友,約有一百人都特地趕來參加。其中一位遠從台中上來,任教於啟明學校的柯先生說:「今天真的很高興,沒想到場面這麼熱烈,各種呈現盲人生活及才藝的攤位,都有那麼多民眾參與,

這種活動應該要多辦,讓社會大眾瞭解我們,除了眼睛看不見,跟一般人幾乎沒有距離,而且健康的人應更珍惜我們給大家的啟示。」

活動發起及主持人朱萬花表示:「希望透過每年的視障藝術日,提昇國際交流的機會,也希望能建立完整的志工制度。」

中原愛愛山服  原住民的好朋友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每年寒暑假,一定可以看到一群大學生在苗栗泰安鄉的中興村跟錦水村這兩個村落出現,他們就是中原大學的愛愛山地服務隊。

對愛愛服務隊來說,國小育樂營是他們的主要活動,育樂營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他們會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引發山地小朋友的學習樂趣,希望小朋友能藉由營隊的活動而學習到人際互動及一些小常識。愛愛山服的社團長顏博文表示:「有一年的活動是以科學營為主,我們的課程就包括有許多小實驗,例如,小小毛細孔讓小朋友觀察毛細孔的奧妙,有時也會開有關兩性關係的課來教導小朋友如何與異性相處。」


顏博文說:「其實近幾年來,原住民的生活已經改善很多,服務隊上山有時反而不像是在服務,而是在被服務,我們所能做的也只有多多鼓勵當地的小朋友,培養喜好學習的精神,鼓勵他們往好的方向走,儘量給他們一種模範罷了。」

在出隊的期間,隊員們也會分配好家訪的區域,出去從事家訪的工作,而在他們出去家訪的時候,可以看到他們手中都拿著手工藝品,顏博文說:「很多人都知道原住民對於手工藝很擅長,然而愛愛隊的隊員們通常在家訪的時候,都會從山下帶一些手工藝品上去,一方面當沒有話題時,可以當做一種救急的物品,也就是當隊員們找不到話題開始訪問或訪問到一半,不知如何接下去時,他們就可以把手工藝品拿出來和村民一塊研究討論,由於愛愛隊在當地服務已有一段時間,所以村民也都習慣了這種方式的訪問,這也是當地村民做一種交流。」另外,愛愛山服也有舉辦球賽,球賽也算是當地的盛會,而在出隊結束時,隊員們也會舉辦惜別晚會來跟村子裡的人告別。

愛愛服務隊隊員林美禎則表示,中興村和錦水村是泰雅族的部落,山服隊在中興村已經服務十幾年了,居民和隊員們已經建立起默契,有時隊員們在非出隊期間上山,村民還會很熱心的想要招待大家。而在錦水村,由於服務的時間不長,很多東西都還在慢慢摸索當中。

「山服的目的是在消滅山服,愛愛山服也不例外」顏博文說,看到原住民部落愈來愈進步,一直到有一天山地服務隊不再有需要存在的理由,這才是這些山服隊隊員最快樂的事。

劉媽媽 兩個喜憨兒的母親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從孩子出生到現在,這一路走來真的很累,而我們父母所能給他們的也只有健康和快樂而已。」身為兩個喜憨兒的母親,劉媽媽感慨的說。大成和大盛兩兄弟,就是劉媽媽心中最割捨不下的孩子,因為他們都是一般人口中的「智障」。

劉媽媽說,透過報紙的廣告,她發現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這個團體,也就是喜憨兒文教基金會的前身,可以幫助她照料兩個智能不足的兒子。而大兒子大成從啟智學校畢業後,面臨了就業的問題。就在這個時候,喜憨兒基金會成立了庇護工廠,解決劉媽媽的麻煩,大成也成為庇護工廠第一屆的學員。


由於工作能力不錯,大成在庇護工廠學習了兩年多後,被推薦到電子零件工廠工作。原本以為可以稍微放心的劉媽媽,卻怎麼也沒想到個性溫和的大成,因為和同事的相處發生問題,只待了兩個多月就被送回庇護工廠。

去年三月,喜憨兒基金會成立第一家喜憨兒烘焙屋,在庇護工廠中表現不錯的大成,也被輔導老師分派到烘焙屋中,學習新的工作技能。今年八月,大成又有一個進入職場工作的機會──幫忙摺紙盒子,這份工作大成十分喜歡。可惜因為薪資實在太低,在基金會人員的建議之下,大成只好忍痛放棄了這份工作。大成目前還在烘焙屋工作,等待下一個工作機會。

而大成的弟弟大盛也遵循著哥哥的模式,從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庇護工廠,並透過基金會的推薦,先後到德州炸雞和7-11工作。劉媽媽說,雖然哥哥大成比較會和朋友玩在一起,不過在職場的工作,卻是弟弟大盛較能適應。

大成今年二十七歲、大盛也已經二十一歲,陪伴兩個寶貝兒子度過二十多年歲月的劉媽媽,看見他們兄弟倆慢慢的成長,心裡有無限的感慨。望著在一旁打電動玩具的大盛,劉媽媽說:「既然生下他們,我們夫妻當然有責任教養他們長大,不過我們所能給予他們兄弟的,只有健康和快樂而已。」她還說:「看到他們長大了,當然很高興。但是,我和先生的年紀也大了,說要照料他們一輩子,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這個此生最大的難題,真的很無奈。不過大成和大盛很幸運,碰到能幫助他們的人,也讓我們家庭的負擔減輕不少。」

對於基金會的幫助,劉媽媽心中有許多感激。她認為,基金會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件奇蹟,而在經費、人力都極缺乏的情形下,他們還是一步步的照著既定的目標前進,照顧眾多的憨兒們!劉媽媽表示,許多憨兒的家長和憨兒本身,都將希望寄託在基金會上,因此為了眾多的喜憨兒和他們的家長,基金會一定要長久的走下去。

1998年12月2日 星期三

鼎灣寫作班 受刑人的心靈港灣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如果有一本書,有一本收錄我們作品的書,一定很好。我要把這本書和我的朋友及子子孫孫分享,告訴他們,我在監獄裡參加寫作班,我的心在文學時空裡飛翔,像一隻小鳥一樣。這裡寫作的感覺很好。」這是在澎湖鼎灣寫作班所出版的「來自邊緣的故事」一書當中,一位受刑人的親身體驗。

澎湖鼎灣寫作班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九日成立,而當初之所以有成立寫作班的構想,是因為歐銀釧在去年到澎湖文化中心演說時,正好澎湖鼎灣監獄典獄長廖德富也來聽演講,演說後他向歐銀釧表示,澎湖監獄有一千多名受刑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因此希望歐銀釧能到監獄開寫作班,來發現這些受刑人的故事,而歐銀釧也對此提議深深感動,答應了這項請求。它是由熱衷於文學的四位作家──民生報記者歐銀釧、報導文學作家張典婉、詩人沈花末和小說家呂則之來親自教導。


而在他們四位指導老師這一年多來的指導之下,到目前為止,共出版了二本這些受刑人的作品;第一本是「來自邊緣的名信片」:它是從受刑人的作品之中,選出了八段的短篇作品,而後再加上四位指導老師所寫的短句所計劃出版。第二本是「來自邊緣的故事」:它是一本正式的監獄文學著作,裡面內容所要表達的是這些受刑人內心的故事,它是由四位老師在五千多份的文章或信件裡,選出其中四十六位學生的作品,然後交由探索出版社社長劉秋鳳印刷出書,而所有版權的收入,都歸在寫作班之中。 

「來自邊緣的故事」這本書的執行編輯蕭麗媛說:「由於當時經費缺乏,因此歐銀釧等四位指導老師,都是用自費的方式,每個月前往鼎灣監獄來指導受刑人的寫作。」她並表示,也是因為歐老師的熱忱,才能使這寫作班繼續下去且作品不斷。

當然,並不是每件事情剛開始都那麼順利,寫作班也不例外。指導老師沈花末表示,一開始時,報名參加的人並不是很踴躍,所以整體成效和作品品質並不是很好,但時間一久,參加的人數也日益增多,作品也就連綿不絕的增加了。而在這寫作班的受刑人,都可藉寫作的機會來省思自己,讓自己成長。

沈花末說:「寫作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治療,期望已經出獄或是仍然身在其中的朋友們,能夠繼續寫作。經由寫作,可以淨化自己、淬勵自己,使自己成為社會上有用之材。」她並表示,目前寫作班均已一切步入正軌,在未來的日子裡,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供欣賞。

善牧網站 帶你了解社會上的不幸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是以服務不幸少女及婦女為主的社會福利組織,我們可以在他們的網站在了解他們的工作情況,而且還可以看到心情故事,了解未婚媽媽的經驗和不幸。

在善牧的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十分簡潔但卻十分溫暖的的網頁,也可以看到志工和神職人員們的努力。


我們可以在「善牧」的網頁上,了解他們的服務和他們對社會的需求。他們除了募款、招募志工外.他們也希望得到社會人士捐贈二手書,為他們的青少年服務中心、婦女之家的婦女及兒童、少女中途之家的少女建立一個書庫。

他們也需要一些家中小孩用過的體育用品、玩具等,希望能提供給在青年服務中心和婦女之家裏,目睹婚姻暴力的受虐兒童青少年和小孩。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網上接觸到他們的出版品,主要是一些不幸少女的心情故事。另外,還可以訂閱他們的書刊,只需十元郵費便可,有興趣者可在網頁上查詢。

希望為「善牧」提供援助或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到以下網址:

http://www.info21.com/sisters

黃淑玲 走出癱瘓陰霾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那年,黃淑玲只有十六歲,卻因為一場車禍,導致脊椎損傷,下半身癱瘓。一向活潑好動的她,在無法面對這樣的事實和之後處處受到歧視的情況下,曾兩度泛起尋短的念頭,但在不斷的信心重建之後,她不但樂觀的接受殘障的事實,還在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任職,為同為脊隨損傷的殘障朋友貢獻一份心力。

「車禍那天是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七日……」,談到那場車禍,黃淑玲還能夠清楚的說出日期,並記得那是在打工下班後,男同事騎機車順道載她回家的路上,但是對於車禍當時及隨後所發生的事,她卻一點印象也沒有。


「我半睡半醒的昏迷了三天才醒來,醒來後,卻發現雙腿失去知覺,不能移動。」黃淑玲說,經過醫師的檢驗,她才得知自己因為胸椎骨折,壓迫到神經,導致下半身完全癱瘓。

這樣的事實,對於國小參加田徑隊、國中打籃球及高中參加舞蹈社的黃淑玲而言,根本無法接受,加上每天生活起居必須靠家人照料,及龐大的醫療費用,必須靠單親家庭中,以開計程車為業的父親,及輟學賺取醫藥費的弟弟來負擔,讓她直覺身為家中的大姊,不但無法分擔家計,反而成為家中的累贅,因此,黃淑玲萌生了尋短的念頭。她說,「那時家裡沒有安眠藥,所以只好把家中所有的中藥加在一起,拌水喝下去,想要一走了之,沒想到只是睡了一覺,就醒過來了。」

自殺失敗後的黃淑玲,仍然繼續消極的活著,直到後來回到醫院做復健時,周圍的病友改變了她的看法。「當我回到醫院做復健時,看到身旁許多中風的阿伯,都還在努力的做復健,因此我告訴自己『既然都已經癱瘓了,未來的路還是要走下去!』。」黃淑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說道。

在自我對話重建信心後,黃淑玲不但積極的進行復健,也參加職訓班,學習電腦排版,並在桃園脊隨損傷庇護中心擔任文宣工作,而後經由庇護中心的介紹,黃淑玲得到了一份在相館的工作。「那算是我正式踏入社會的第一個工作,沒想到一天必須工作十三個小時,薪水只有一萬五千元!而且老闆也常抱怨我的動作太慢,其實是相館內的空間太狹小,我坐輪椅根本很難移動!」黃淑玲憤慨地說。在體力無法負荷的情形下,黃淑玲只上班一個禮拜,便辭去這項工作。

由於在外租屋的她,必須負擔房租及水電費用,又不想跟家裡拿錢,因此,黃淑玲仍積極地尋找工作,但是多數的雇主得知她是殘障者後,便回絕了她的應徵,甚至有雇主說,「妳行動不方便,為什麼不待在家裡,而要出來工作呢?」,對於這樣的歧視,為了謀生的黃淑玲通常只能黯然接受。

後來她終於在一家廣告公司,找到一份選舉電話拜票的工作,但是還是遭到欺負,黃淑玲氣憤地說,「老闆本來說做完剩下的二十五天,就有一個月的薪水,沒想到選舉完,連論天計酬都沒有,拿幾千塊就要把我打發走!」。對於出社會後,這所遭遇到這一連串不平等的待遇,黃淑玲感到著實心寒,對整個社會也失去信心,因此,再度回到家中。

回到家中的黃淑玲,由於再次陷入人生的低潮,因此又產生尋短的念頭,所幸這次好強的她,靠理智戰勝了消極的人生觀,一再地告訴自己,「其實只要不把自己當殘障,還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也因而對生命又從新燃起希望。

現在黃淑玲經由朋友的引薦,在脊隨損傷者聯合會擔任公關的工作,不但為其他脊隨損傷的殘障朋友提供必要的服務,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心路歷程奮鬥的好榜樣。回想起發生車禍後的種種遭遇,黃淑玲表示,這五年來,她嘗盡了人間冷暖,看透了人性,卻也因此讓她學會用另一種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最重要的是,她體會到只要不看輕自己,殘障者依然能像正常人一樣活的自信又自在!

同志諮詢熱線 給同志另一個家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因為有相同的生命經驗,因為都曾有過一段苦悶的青春,所以Hot-line裡的人特別心疼同性戀者,創辦「同志諮詢熱線」是他們共同的期望,他們希望透過電話,傳達他們對同志的關懷。如今「同志諮詢熱線」的夢想在他們手中一點一點的建立起來。

Hot-line的格局就像一般的住家,有個不算大的客廳及幾個小房間,明亮簡單是它給人的第一印像,身為Hot-line一員的Chara介紹著說,這些傢具全是由Hot-line會員捐贈來的,就連這間屋子也是會員們自掏腰包租下來的。所以說Hot-line是會員一手捏大的,一點也不誇張。


Hot-line,也就是「同志諮詢熱線」,它是由「同志公民行動熱線」、「Queer's class」、「教師同盟」、「性與性別諮商協會」等同志團體共同發起,這些發起者都曾獨自背負著同性戀這個祕密,有過一段找不到自我認同的年輕歲月,他們不願再看到其他同志因為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人,或是在一般的諮商機構中再一次的被傷害,所以設立「同志諮詢熱線」,除了提供相關書籍、同志酒吧等資訊外,還包括資源的轉介,緊急問題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希望它成為同志的另一個家,一個他們可以休憩、談心,以及被接納的地方。

目前Hot-line仍處於初創的階段,負責接聽電話的同志多屬於性與性別諮商協會中具有輔導專業知識的會員,或是受過輔導訓練的Hot-line成員,他們會在星期六、日、一的晚上七點到十點接聽電話,每通電話以三十分鐘為限。

Chara表示,除了被動的接聽電話外,Hot-line還希望舉辦適合青少年的小團體,讓處於青少年階段的同志更了解自己外,並認識更多的朋友以拓展其資源,讓他們的青春期擺脫苦悶多些色彩。

「Queer」又稱怪胎,是同志的另一個名字,他所隱含的意思是,正因為我和你不依樣,所以你要尊重我,此外不要在不了解的狀況下對同志先做判斷,不要關上彼此溝通的門,讓大家因為了解而相互尊重。這些是Chara對異性戀的建議,

同志諮詢熱線電話 23640270 . 23640271

林佳慧 陪青少年走過青澀歲月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青春期是每一個孩子情緒最不穩定,最容易產生行為偏差的階段,我很希望自己能在他們無助時拉他們一把。」目前就讀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三年級,同時也擔任台北諮商輔導中心「張老師」義工的林佳慧說。

佳慧自去年暑假參加「張老師」青少年輔導組義工訓練班,並於今年七月正式成為義務「張老師」的一員,目前與另外一位成員共同輔導五個國中女生。張老師機構對成員在個案的隱私權及輔導的專業度上要求很嚴格,義工們在最初的一年中固定輔導五個小朋友,但是除了對他們行為或問題偏差的輔導外,不能涉入個人感情。小朋友們也無法知道輔導人員的電話或生日等基本資料,只有在固定的輔導時間中能和義工談自己的心情。一年後,雙方的關係就斷了,個案如果想再和輔導人員聯絡只能透過寫信並由中心轉交。


佳慧目前已輔導這五個孩子半年了,他們多半由各校輔導室轉交過來,在學習、行為、家庭、人際關係上多少有偏差,或是對自己的自信不夠,無法正常的與一般人相處,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常受周圍朋友的排擠,也比較不易相信別人。因此佳慧剛帶他們時不太知道要如何溝通,且雙方感情尚未建立,孩子們都不願把心理的話講出來,每當佳慧問問題時,那些孩子只答「我不知道」。「那時我有很深的無力感,不知道該怎麼與他們溝通,但我安慰自己那只是一個過度期,也不會因此而否定或懷疑自己的能力。」經過時間的累積與溝通,孩子們現在都會主動找她談自認為是秘密的事情,把她當成好朋友,這是佳慧最感欣慰的。

在輔導的過程中,佳慧從不幫孩子們做決定,她盡量在不涉入自己價值觀的立場下,幫他們分析一件事情的優缺點,但最後的決定由他們自己做。「這樣他們才會想得比較多,以後碰到困難時才有能力靠自己解決。」她說孩子們的未來還是得靠自己去走,她能給的只有鼓勵、支持、溫暖與接納。「我希望藉著我的一點點力量,能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他們的未來走得比現在更順遂。」

「我並不期望自己能在一年內改變這些孩子的觀念,只能從對話中找出他們的偏差為何,並透過其他的方法讓他們自己警覺原來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進而自己去改正。」佳慧說。然而在輔導的過程中,她也從中學習到許多東西,不會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事情,而能接納不同的意見與聲音,而這些,才是她輔導過程中最大的收穫。

賽夏族記者 高維光為原住民發聲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從事這份工作,有時候就像是拿著竹竿去打蜂窩,還沒下手,就知道會弄得滿頭包,但是,這些事情卻不能因為困難,就不去做!」公共電視台原住民新聞雜誌節目的記者高維光說。

高維光,賽夏族人,本名Kaleh Kalahe,來自苗栗縣南庄鄉東河部落,景文高中夜間部電子科畢業。原本在桃園少年撫育院擔任伙夫工作。民國八十三年,公共電視臺開辦原住民記者的訓練,高維光經由朋友的介紹參加考試,最後因為熟悉賽夏語而入選。經過三個月的訓練後,即加入原住民新聞雜誌的工作至今。


高維光表示,目前他選擇題材的方式,是以自身四周所能獲知的問題為起點,再藉此將問題點的探討從點擴張成一個面,以此來做深入的討論。「其實一般對原住民問題的定義是相當空泛的,譬如說土地問題,我們怎麼知道是哪一族的土地遇到了什麼問題?但如果我們鎖定其中一個部落的土地問題為例子來說明的話,那整個問題就比較容易清楚的呈現。」

高維光表示,時間壓力是他從事這份工作最常遇到的問題。目前原住民新聞雜誌專題製作的方式是以兩人為一組,每兩個禮拜要完成除了後製之外所有的工作。「為了搶時間,有時就很難兼顧專題的深度。」高維光說。

和一般新聞工作一樣,高維光也常遇到採訪要求被拒絕的情形。遇到這種情況,他通常採取長期抗戰的方式,先求和採訪對象接近成為朋友,然後加以溝通,藉此來達成採訪的目的。

高維光認為,目前一般媒體對有關原住民消息的報導,最大的問題出在很少以原住民的角度來呈現新聞,以及對原住民文化的不瞭解。「例如某一家報紙對賽夏族矮靈祭的報導,強調的竟然是『自己開車來參觀矮靈祭是最方便的,還可以順道在附近洗溫泉』,這種報導方式不但忽略了大批遊客所可能對祭典進行造成的妨礙,也違背了矮靈祭原有的贖罪、懺悔的精神。另外,這篇報導所附的照片,竟然通通是有關阿美族人的活動。其實原住民只是一個通稱,每一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文化。」

高維光說,他並不想以說教的方式來作有關原住民問題的報導,他一直在嘗試以較為生動的方式來製作所有他所負責的專題。「太高太遠的問題對我來說並沒有太大意義,發生在我們身邊且和原住民切身相關的話題,才能引起我的高度興趣。」

箭靶小牛合唱團 唱出唇顎裂樂章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有隻很會唱歌的小牛,生下來時頭上就出現一個箭靶的圖案,其他的小牛對於他的長相都感到相當奇怪,有許多小牛常拿著箭往牠頭上練習,日子久了,頑皮的小牛乾脆替這隻小牛取了個外號叫箭靶小牛。有一天,他忍受不住別人的嘲笑,做了一個頭罩蓋住自己的臉,並且祈禱老天爺讓這個令他難堪的圖案消失,家裡的人都不知怎辦才好,直到有一天,維也納合唱團的多明哥團長要他忘掉小小的缺陷,加入他們,用歌聲去安慰所有悲傷的牛,於是箭靶小牛加入合唱團,成為最受歡迎的小牛,而他臉上的圖案不再被人嘲笑,他們還覺得好看極了。」

這是第一屆羅慧夫基金會用愛彌補文學獎得獎作品,別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民國八十七年十月份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招收了六到十二歲的唇顎裂的小朋友,以故事的主角箭靶小牛為名,成立了「箭靶小牛」合唱團,經過一個月的練習,十一月二十九日這群小朋友用著他們嘹亮的歌聲,在北區親子聯歡年會會場上,唱出了他們第一首表演歌曲「用愛彌補」。


一般患者家長最感憂心的莫過患童語言的問題,其實只要經過專業人員的評估指導及正確的練習後,每個孩子都可以引吭高歌,唱出快樂的音符。合唱團的指導老師,也是基金會的義工爸爸彭彬書表示,唇顎裂的小朋友手術逢補後,還必須要經過專業人員的語言治療,而唱歌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在訓練的過程中,他特別加強母音的訓練,使他們能夠將歌詞唱的更清楚。

彭老師自己的孩子七個月大,也是個唇顎裂的寶寶,從他個人的經驗以及一個多月的訓練過程中,他發覺也許這群小孩沒有其他合唱團的小孩有著光鮮的外表,父母親也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及耐心,但他們非常的活潑聰明,個個都喜愛唱歌,有次練習時間遇到颱風,家長和小朋友還是不畏風雨,全員到齊。

彭老師語重心長的表示,他看過不少夫妻在懷孕五六個月後,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缺陷時,冒著生命危險拿掉孩子,他認為,有這樣的孩子並不是誰的錯,更何況台灣在這方面的醫療技術已經遠遠的超過日本、美國,外表的缺陷已經有辦法修補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如何努力的充實自己的內涵。

目前合唱團還繼續招生中,彭老師希望不久的將來能夠也成立類似的青少年合唱團,讓唇顎裂青年也能從歌唱中增加自己的信心,並像故事中的小牛一樣用歌聲散播愛與快樂。

在網路認識愛滋病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認識愛滋病,是現代健康教育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中華台誼光愛滋防治協會」的網站中,我們可以得到十分豐富的相關消息。

和其他的學術性網站不同,「誼光」的網頁是表現得十分親切的,我們可以在上面看到十分豐富、可愛的動畫,但這並不代表它的內容有任何的不足,相反,它的內容十分之廣,從一般對愛滋病的認識,到治療的問題都有涵蓋。


進入「誼光」的首頁,可以見到很多相關的選項,其中包括愛滋病與法津、女性與愛滋病、男同志、兒童、新新人類、性交易、甚至最新統計數據等,十分清楚。

在「愛滋病」一選項內,我們除可得到愛滋病的解釋外,還可得到諮詢及檢驗、免費匿名檢驗、治療與自我照顧等各項服務。

另外,它們也強調正確性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對青少年性教育、婚外性行為、性交易、保險套的用法(還有數位影片)等較禁忌的話題也有所介紹。

愛滋病毒感染者及病患除了疾病所引起的生理病痛之外,多半還要面對大多數人的異樣眼光與遣責。過度同情或不必要的指導糾正,同樣會形成感染者及病患內心無法承受之社會高壓。

對於這種心理上的壓力,「誼光」的網站可沒有半點忽略,在「社會支持」選單中,可以得到一些資訊,對病染者或其家人、朋友能有一定的幫助。 延伸閱讀:

中華台誼光愛滋防治協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