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3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服務—學習」工作坊 推展成果豐碩

【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輔仁大學耶穌會使命特色發展室,與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合作推行「服務─學習」四年計畫的推廣,目的是要將「服務─學習」的理念深植在各大學院校,並強調專業與服務結合的一種概念,原本預計在今年五月份要舉辦「第二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與實務工作坊」,因為SARS而延至十月二十五日在輔仁大學舉行,並強調師資培育之重要性。

大家都以為「服務─學習」的概念,是要落實到學生身上的,但是,很多老師其實都不是很瞭解什麼是「服務─學習」;輔仁大學使命特色發展室秘書鄭寶彩說:「很多老師都以為『服務─學習』就是開設課程,其實不是這樣,『服務學習』是要把服務、學習和專業融入課程。」所以,師資的培育,成為「服務─學習」重要的元素,倘若老師對「服務─學習」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將理念實踐在學生身上,那種效果才會是完整的。因此,淡江大學教育科技系教授高熏芳與基隆市七堵國小教師吳秀媛,就針對「職前教師專業服務學習課程規劃」做了一個研究報告。

畢業於輔大英文系也曾經是醒新社社員的高熏芳說:「以前參加醒新社時,曾經到盲人重建院去做服務,當時只是覺得服務別人是做好事,到那裡念英文報給盲人聽,又可以練習英文,更覺得服務中有收穫,其實現在看來,那就是一種『服務─學習』。」但高熏芳強調,在師資培育裡,所強調的是「專業服務學習」,傳統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能的培育,卻忽略了專業精神的培養,所以,只培養出教書匠,而未重視到教學也是一種服務精神,所以必須將「師資培育」與「服務─學習」做一個結合,將教育專業拿到現場做服務,才是「專業服務學習」。

七堵國小的老師吳秀媛,因為曾經擔任高熏芳的研究助理,因此,在她進入國小教書後,也產生了從小就將「服務心」根植在孩童心中的動機,於是,她也將「服務─學習」的概念放在小學生的課程裡;吳秀媛表示,在推動的過程裡,遇到相當多困難,除了家長的反應、學童安全問題之外,還有社區接受的意願以及校方的支持與否,所以吳秀媛說,「服務─學習」的推動是需要社會上所有支持的系統,包括校方、老師、社區以及家長,如此,才能順利的推動「服務─學習」。

靜宜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胡憶蓓以「靜宜大學教育學程課程設計為例」,說明靜宜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對於師資培育的作法,他們針對沙鹿鎮低收入戶的孩童做課業輔導,在「課程設計」這一門選修的課程裡,學生必須親筆簽名表達服務意願,並且要具備責任心和服務心,課程的規劃上,首先會請沙鹿鎮社會課的人員給學生們講習,因為有些低收入戶家庭的家長,有精神上的問題或是有前科等。為了學生安全,所以要告訴學生如何防範意外的事情發生。對於服務對象採取一對一教學,胡憶蓓說:「有時候課業輔導口碑好的時候,那些接受課業輔導的小朋友還會呼朋引伴來參加。」

另外,在課堂中,前半學期對學生講授理論,後半學期學生則是運用習得的專業知識,針對那些低收入戶的孩童,設計並執行營隊活動;胡憶蓓表示,課業輔導是「外加的」,可能並不能直接與課程內容相同,但是營隊活動卻是「融入的」,設計和執行的過程雖然辛苦,但是,學生卻能夠從過程裡體會其中的意義;胡憶蓓說:「我們的身教,影響學生未來的身教,因此師資的培育,是相當重要的。」

瑪咪兒童書店 打造孩子的夢

Korea03記者于正秋/生命力報導
瑪咪兒童書店位處於熱鬧的台北市三水市場、龍山寺及成衣批發區周邊,但一走進瑪咪兒童書店,卻是另一番素雅寧靜的天地(見圖)。

瑪咪兒童書店成立於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創始人吳孝柏是在萬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書店成立源起於吳孝柏對萬華這塊土地的成長環境有著深刻的體認和使命感,就在孩子相繼出生的同時,環顧萬華地區,沒有一家書店可以提供當地居民在文化上的補給與休閒,也希望能給孩子豐富的學習環境及成長空間,因此成立了瑪咪兒童書店。

嗎咪兒童書店的初期是以兒童文學為主,搭配兒童文具等商品。後來轉型成為專業的兒童書店時,方向轉以日文圖畫為主。為了推廣日文圖畫書,店內舉辦了一系列的活動,例如:日文繪本研習營、日語基礎班、繪本賞析、兒童手製繪本、媽媽讀書會、國內插畫家源畫展等等。瑪咪兒童書店店員莊雅芳說,初期是希望讓國內更多的孩子接觸到這些作品,並藉由創作及互相觀摩,使孩子有更多的空間成長,讓視野更加寬廣,培育出下一代插畫家,而在這兩年來,又開始轉型以英文繪本為主。

瑪咪兒童書店店員顏茹芳表示,之前也開過了兒童啟發課程,但怕小孩子太小聽不懂課程,因此這些活動的對象幾乎都是三歲以上的兒童。這些課程活動的內容是請國小的英文老師來書店內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也請一些大姐姐們來說故事等等。她說,但是這些活動在這一、兩個月內停掉,因為目前總公司正在計畫新的活動以及兒童啟發課程。

顏茹芳也表示,書店目前的走向是以英文繪本為主,在瑪咪兒童書店的英文閱讀世界中,將提供優質的英文圖畫書培養小孩英文閱讀能力,並且書店裡也提供四個重要的英文閱讀方法,一是鼓勵小孩使用語言表達他所要的感受與需求,二是閱讀讀物給小孩聽,三則是透過遊戲的方式,鼓勵小孩多聽及多讀,激發小孩的讀寫能力發展,四則是讓小孩沈浸在書寫的環境中,這是瑪咪兒童書店希望讓小孩成為一個英文的自然閱讀者。

顏茹芳表示,瑪咪書店裡的書都是他們精挑細選美國的原文圖畫書,以經典作品、得獎作品、著名插畫家等主題來作為分類。同時,瑪咪兒童書店也是圖書批發商,這些書店裡的書也可以在中、南部的其他書店買的到。這些繪本和其他原文書來比較價格不高,因此有很多國小老師來這裡購買書,帶到自己學校裡給學生作參考。

在未來,瑪咪兒童書店定位在成為更專業的兒童繪本館,同時提供更專業的服務,店內設有商品書籍的電腦查詢、店內導覽、瑪咪上網站等等,還會提供學術界、本土插畫家原畫展、插畫家做繪本的研習與發表作品空間。

2003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多盡點力 你我都是家暴防治種子

日前社團法人中華溝通分析學會在板橋海山教會舉辦了為期兩天的危機家庭暴力防治研習,這次的課程重心在於希望培訓出危機家庭暴力防治種子教師,整合來自警政、社政以及心理諮商領域的專業講師,對志願報名參加研習的學員進行一系列的訓練(見圖)。

希望麥克 仁心麥克

【記者高必恬/生命力報導】

希望麥克,一個以外勞及雇主間權益探討為主題的個人網站。或許有人會好奇,怎麼會有人願意為了關懷外勞權力而去成立一個個人而非公司營利的網站?創作「希望麥克」網站的麥克就是一位真正願意為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的人。

麥克從一九九二年就投入了外勞仲介公司,並從事業務方面的工作。人說高官不知民間疾苦,麥克雖然是業務主管,每天為了業務忙的不可開交。因為繁重的工作,他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外勞在台灣需要的幫助。直到後來發生了幾件的外勞異常狀況,自己處理之後才知道原來外勞需要的幫助其實很多。幾次向公司反應無效之後,就率性填了離職單,一度暫時離開職場,開始尋找資料架構希望麥克這個網站。
麥克表示,他記得有位外勞在入境工作不到三個月時,某天在工作現場昏倒送醫,經診斷之後確定是腦部腫瘤,必須開刀。當回報給雇主知道時,居然是立即要求他把外勞送回國。但狀況相當於植物人的外勞,根本無法上飛機。經過向公司反應之後,公司竟無人願意下達決定,也沒人與雇主溝通,醫院只見翻譯員及麥可奔走忙碌。後來外勞還是開了刀,病情穩定之後就轉往一般病房休息。此時雇主壓力不斷,仍是一直要求麥克將生病的外勞遣送回國。依勞保規定,外勞除醫療行為發生時政府代為給付之外,在復健期間,政府及雇主依法負擔期間的最低薪資。如果復健期一個月,雇主不過負擔幾千元,對一個一年營收幾十億的工廠,簡直是雞毛蒜皮。麥可表示,在外勞異常狀況發生時,就要當成自己的事情來處理,不推不拖,才不會使外勞權益再次受損。

或許是因為麥克的仁心,造就了他對爭取外勞權益的這一份衝勁。他說,之前有個外勞因酒後騎車而車禍往生,事前他就已告誡過雇主千萬不要給外勞騎機車,沒想到雇主不但不聽勸告還買機車給他們。等到事情發生之後,雇主還把事情一股腦的推給他處理。從外勞國外文件認證、國內外交部翻譯驗證到檢察官開立死亡證明,他全部一手包辦,再找葬儀社把外勞火化送回國。前前後後兩個月,他因此瘦了五公斤。繁複的工作讓他消瘦,但在得知外勞家屬確實拿到台灣勞保給付跟肇事卡車賠償後,他才安心了許多,瘦下去了五公斤也因而跑了回來。

麥可說,當他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看到許多人生離死別,就覺得自己不應該在這樣的公司待下去了。便下定決心離開公司,但當時手頭上的客戶還是很多,不能說斷就斷,不然客戶的權益損失,外勞的引進也會產生問題。他東送西送,把案子都一一交給其他的同事接手,自己只留下了一家較熟識的公司,之後便開始架構網站的計劃。麥可表示,一開始也買了書自己要來架構網站,但是因為先天的「英文辨識不良症候群」的病情太重,自己似乎無法獨立架站,到最後只好花銀子請別人來做。負責架構網站的人就把麥克提供的資料輸入進去,麥可說,當他看到屬於自己的文字呈現在眼前時,也不禁留下了幾滴熱淚。網站開始營運之後,來信的人漸漸開始變多,當然,他也是有問必答。

現在的麥克,又重新開始在人力仲介公司上班。他說,跟客戶介紹外勞時,都先說他們的缺點再說優點。很多業務都是不先講清楚拼命接單,等到最後外勞逃脫或是發生異常時再來處理問題。許多家庭類勞工的雇主也不合法,家庭類的勞工只能做家庭內照顧小孩或者是照顧老人,無法從事商業行為。但仲介外勞進來做商業行為的人卻比比皆是,顧海產店、早餐店、賣水煎包這類的,他通通都不做了。最大的心願是想開一家自己的人力仲介公司,永遠只辦合法的案件、公司簡單、生意普通、雇主高興、外勞也能在台灣安心賺錢,他自己就很開心了。

由於麥克對外勞的仁心及正義感,不平於公司的不負責任。他說,即使站在桌子上對上級主管開炮都無法平息他的憤怒。如此一般的向上表達意見,使他成為總公司主管的頭痛人物。但是面對於架構這個網站,他表示,他很想在外勞需要援助時,適時的伸出援手真正幫助他們而不是在面對客戶(雇主)的壓力下去剝削外勞的權力。每家仲介公司都是一個營利單位,營利是第一目標,沒人會真正願意把外勞權益擺在第一位。所以他才會架構這個網站來顯現個人對於外勞市場及權益的看法。他說,架構這個網站是真正在做我自己覺得對的事。


延伸閱讀: 1.希望麥克

2003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逢甲大學 打造全新資源教室

【記者林佶緯/生命力報導】

為了照顧全校五十多名身心障礙學生與教職員,逢甲大學特別向教育部爭取補助經費,設立了一間全新的「資源教室」,從今年四月開始,所有器材與人事的分配至十月完成,教室內有全新的液晶電腦與印表機、特別加大的電腦螢幕、助讀輔具器材,桌椅可以任意調整高低,內部擺掛著鮮花及世界名畫,並請兩位輔導老師隨時提供服務。

逢甲大學諮商輔導中心主任潘才學表示,「資源教室」是專門為身心障礙學生所設計,提供學習與聯誼的空間,讓身心障礙學生能在便利、幽雅、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學習、積極成長,不但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並能增進在情緒、人際、社會及職業等各方面的適應,幫助他們克服身心的障礙,進一步培養健全的人格,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

潘才學表示,身心障礙學生通常較不希望被視為特殊的一群,他們希望能獲得同等的對待,但卻也常隱藏自己的困難,造成學習及生活上的問題增加。因此,在輔導上須格外謹慎費心,除了瞭解他們在生活與人際上的狀況外,還要特別注意在學習上的困難,例如:視障生需要板書大一點才看得到,考試時需要放大影印考卷;聽障生必須坐前排,以方便讀唇語等等,都需要老師與同學幫助。

逢甲大學資源教室輔導老師林君穎表示,「資源教室」不只提供身心障礙者學習的空間,也讓他們能互相聯誼,提供一個整合交友、休閒的空間。教室內有兩位輔導老師,能夠幫助同學解除疑難雜症。 

潘才學說:「運用『資源教室』的設施與輔導老師的編制,將更有系統地進行對身心障礙學生的輔導。」包括協助課業、生涯、生活等問題的解決,舉辦聯誼活動、團體輔導、生活體驗營、工作坊和參訪活動,辦理廠商參觀、第二專長強化或訓練、職場人際關係講習研習、職場實習等。其中,最特別的是身心障礙學生還可以申請伴讀同學及課業輔導同學,協助他們的學習。


延伸閱讀:

1.逢甲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森林小學 有不一樣的老師

【記者周弘斌/生命力報導】

孩子們在山林間一邊呼吸著芬多精,一邊在被尊重的學習環境中學習如何熱愛生命,如何追求自我的實現,這是已經成立了十四年的森林小學的教學現況。但是社會大眾雖然已經能接受森林小學不同於一般國小的教學理念,卻多半不了解,森林小學的老師也是從傳統的師範體系畢業的嗎?負責教育就讀森小的小朋友的老師,和普通國小的老師有甚麼不同呢?

「開放式教育絕對不是不管小孩!」人本教育基金會教育中心的專案企劃何淑真說。森林小學的教育理念是要「提供給孩子一塊好的土壤」,讓孩子能自主的發展,發自內心的疼惜生命,而非只知道執行大人的指令。她並且指出,森小的學生在學科上並不是放任學習,而是有不一樣的目標。例如社會科的學習目標之一就是「能欣賞細緻的語言是甚麼」,透過閱讀文學作品讓學生了解欣賞文字的快樂,知道國文課不只是死背書而已。

不同於一般教育體系的老師,森小的老師所受到的訓練並不是如何把國語數學教好,而是怎麼樣才能讓學生對「人」有更多的了解,並且讓他們可以看到世界的很多面向。「我們每一堂課都希望提供給學員一個特別的觀點。」何淑真說。為了要達到這個目標,人本教育基金會請到了公視資深製作人馮賢賢談媒體教育的課程、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談藝術賞析,這些特別的課程都是為了讓參加培訓課程的老師有不一樣的視野。而在「尋找自己的身體」這門課當中,人本請到了太古踏舞團團長林秀偉授課,在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教學中,實際讓上課的森小老師們從體驗身體的律動,到思索「人」、「小腦」、和「知識」這三者的關聯。

「來參加森小老師培訓課程的人,從學校老師、銀行、保險、資訊等各行各業都有,主要以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年齡層最多。」何淑真表示。想成為森林小學的老師並不容易,上完二十二堂課程之後,還必須實際到森小試教十天,之後再經過人本教育基金會評鑑通過,才能當上森小的老師。而因為試教的十天裡,老師們都必須待在汐止白雲山上的森林小學裡住校,每天還要設計很多的教案,「很多人都說,在實際深刻接觸森小的教學理念後,對原本價值觀的衝擊很大。」何淑真說。

經過這樣的過程還能留下來的老師,普遍比一般師範體系出身的老師多了一份教學的熱情。「森小的老師都恨不得把自己的所長一股腦的教給學生,所以甚至曾經有學生向老師說:『老師,我們只是小學生耶!』」何淑真笑著說。


延伸閱讀:
1.森林小學師資培訓課程

2.人本教育基金會

2003年10月23日 星期四

外勞詩文比賽 苦澀歷練砌出璀璨詩文

【記者高必恬/生命力報導】

第三屆外勞詩文比賽暨頒獎典禮於十月五日下午在台北市二二八公園舉行,典禮由主持人以國、英、外勞的原鄉語言三聲帶同步揭開序幕,接著是由各地的外勞組成之團體表演各國當地傳統舞蹈(見圖),當外勞們看到家鄉的傳統舞蹈登上舞台時,莫不鼓掌叫好。尤其是當永吉國小學生演奏泰國傳統音樂時,群聚的外勞們更是開心的大笑鼓掌歡呼,彷彿他們在這裡得到了家鄉那一份親切感。而當馬英九市長進入會場時,更是受到外勞們熱情的擁戴,不少女性外勞紛紛拿著相機捕捉市長的身影。

外勞詩文比賽於今年進入了第三個年頭,有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外籍勞工有這樣的藝文活動。然而,在當今外勞繁重的工作之餘,把辛勞轉變成美麗的詩句對他們來說卻是一項最簡單容易的休閒活動。台北市外勞就業諮詢中心陳先生表示,這幾年來參加的幾乎都是女性,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做家庭或醫療看護工,工作比平常在工廠的外勞要繁重的許多,他們在休息時也不完全能夠到處跑,多半關在家裡,在家沒事只好想東想西,想著如何把心聲轉換成詩句。 
「...當一個異鄉人站在您的土地上,彷彿入侵者必要接受充滿敵意的審判,我不曾有犯罪的思想,然而異鄉人似乎帶著原罪,我像是一個被鐵柱圍關的囚犯...」這是節錄自第二屆外勞詩文比賽第二名Bleesie的「台灣,一個讓我築夢的國度。」詩中所見,彷彿是外勞在台灣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而詩中所透露出的卻是一絲又一絲對台灣雇主及這片土地的無奈。

「福爾摩沙的四季 日子充滿了思念 似乎沒有邊界 香煙裊裊的佛堂前 我照顧著最縫製最後歲月的阿媽 二二八公園裡的楓葉變成了橘紅色 成為往日英雄的歷史見證

這也在一個受到限制、窄小天空中 形成一個永恆 是鳥兒們在都會裡玩耍的角落」這是節錄HOMIATI ARJO UTOMO所做的「流浪者日記」,是本屆比賽第一名的作品。

參展作品經由三度審核,其中因為語言不同的關係,所以詩文皆經由雙語人員翻譯之後,再經過潤飾轉翻譯至中文版版本。除了樂觀以外,詩文比賽三年來,外勞寫作的詩文內容,從憎恨台灣雇主及怨忿無奈的情緒中,跳脫到了以思鄉、想念家人及照顧病、老人的角度去撰寫他們的詩文。今年的作品特色:文字豐富、意象鮮明、比喻精妙、情感流露自然,詩作中呈現主題以異鄉心靈的告白及情感的吶喊為主要的詩作意境。甚至評審們也覺得,外勞所抒發寫出的詩文,程度超乎他們想像的好太多了。

得獎的作品當中,作者皆為家庭監護工或為家庭幫傭,陳先生表示,一般家庭以幫傭的名義申請外籍勞工,所要的費用比家庭監護工來的要多,但是一旦申請到了外籍勞工,多得是叫他們做東做西,包辦一家大大小小一切雜務,甚至還有誇張到出借給鄰居親戚使用。

陳先生表示,多數女性外籍勞工總是這麼地操勞,她們常認為自己被禁錮在雇主家那個小小的世界,只能待在堡壘裡靜靜的轉換人生的歷練至詩句當中。另外也有在醫院照顧阿公阿媽的外勞們,有時也會碰到醫護人員的歧視。在醫院照顧病患的日子,往往有外勞在台灣待個兩年,或許就遇到兩三個老人往生過世。不僅論他們照顧病患每天必做的翻身、擦拭身體,甚至有時還要幫助老人排便這樣的辛苦,再加上已有感情的老先生老太太過世,更是讓他們內心帶來了甚大的衝擊。

台北市外勞福利措施已經建立不錯的管道,陳先生說,諮詢中心這個點很多外勞都知道,因此當他們被雇主不當的待遇,或者是有被指使到去做其他工作的不合理情況發生時,很多外勞都知道要來這裡找他們幫忙。而且現在也有做外勞廣播頻道,以泰、印、菲、越南四國語言來進行節目的撥放以及求救管道的宣導。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功效其實很大。很多外勞在倒垃圾,推阿公阿媽到公園散步時,他們都會群聚在一起聊天交換資訊。

資訊的便利,讓外勞們更了解如何捍衛保障自身的權益,也讓他們再受到雇主或仲介公司不平等待遇時,不再那麼地擔心受怕。

風雨生信心,陳先生說,這些外勞能吃的苦,除非我們親眼看到,不然真的很難想像他們能吃的了這麼多的苦。歷經難以想像的磨難之後,外勞們無奈的心情早已昇華成了樂觀抱持希望的詩句,因為他們知道,在走過了佈滿荊棘的道路之後,再也沒有更難熬的困境會在前方等待他們了。


延伸閱讀:
1.台北市勞工局
 2.北市外勞詩文比賽 首獎詩作獲高度肯定

植栽救蝶 還給蝴蝶一個自然棲地

【記者趙詩玲/生命力報導】

每天生活在都市叢林中的你,有多久沒親近大自然了?別說你沒時間,就在台北市區裡有一座美麗的蝴蝶後花園,等著你去探索!台北市中山區公所、士林區公所、台灣蝴蝶保育學會、法鼓山北二轄區於十月十九日共同主辦一場「劍南路蝴蝶生態復育教育暨青山淨水登山活動」,正式向大眾介紹劍南蝶園。

劍南蝶園步道的南端出口位於自強隧道口東側,北端抵士林外雙溪至善路劍南橋,東邊為大崙尾山,往西可通抵劍潭圓山。步道總長大約有五公里多,這裡蘊藏著多達九十種的蝴蝶,還有許多蜜源植物、昆蟲、鳥類以及兩棲爬蟲。健行活動的內容包括「劍南蝶園元年」宣示授證,人文與生態的駐站解說,以及表演節目與抽獎活動。

一路上不但可以欣賞到生態自然景觀,主辦單位還精心設計活動關卡向民眾進行一場蝴蝶教育。其中一關展示出蝴蝶的幼蟲,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張聖賢說,蝴蝶幼蟲在即將要變成蛹的階段是最危險脆弱的過程,幼蟲自身會先將內臟融化,只剩下類似DNA的最小細胞進行分裂與重組,進而結成蛹,如果不小心受到外界的碰撞,蛻變成蝴蝶後可能會「缺手缺腳」。

過去,台灣以蝴蝶王國自居,是什麼原因讓蝴蝶消失這麼快?張聖賢說,棲地的水污染是一個原因,因為水邊有許多植物都是蝴蝶很喜歡的,而且雄性蝴蝶需要吸泉水,來幫助製造類似荷爾蒙的東西以「轉大人」﹔還有道路開發,以至於蝴蝶賴以生存的蜜源植物減少﹔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是另一個主要因素,例如檳榔樹和竹子種植過多,導致物種過於單純,蝴蝶也會因此受影響﹔植物應該要豐富多種,才能吸引多種蝴蝶,彼此相護相剋,維持生態的平衡。

一位參與民眾在途中發現綠葉上有一隻大琉璃紋鳳蝶的幼蟲而欣喜若狂,吸引來不少爭相拍照的蝴蝶迷。張聖賢馬上解說,三刈草和三腳龞是大琉璃紋鳳蝶最喜愛的蜜源植物,靠近一點看會發現幼蟲的頭是仰起來的,可能是因為怕熱的緣故吧!而且蝴蝶還有一項很厲害的功夫,在樹葉上結的蛹通常都是綠色的﹔在樹枝上結的蛹則是褐色的,以此來達到保護色的功效。

在健行的柏油路線上看到許多台灣隨處可見的擋土牆,張聖賢語重心長的表示:「現在的人築襂

身心障礙手足營 教導互助互愛

【記者林韻如/生命力報導】

「家中有身為障礙者的家長常常會反應家中身心障礙的孩子與正常孩子間有相處上的問題,所以由社工們設計了這次的活動。」心路大同兒童發展中心的社工員何麗君表示,家中若同時存在身心障礙的孩子與正常的孩子,家長常常反應有互動及教養的困難,而這些身心障礙兒童的兄弟姊妹們往往會因為年紀尚小,還不懂如何與這些特殊的孩子相處,所以由心路大同兒童發展中心舉辦了「他不重,他是我兄弟-身心障礙兒童手足快樂成長團體計畫」,目的就是為了讓家長及這些正常的兄弟姐妹們多了解身心障礙者,並且能夠幫助自己身心障礙的手足。

大同兒童發展中心是屬於零到六歲身心障礙兒童的早療中心,負責這些小小身心障礙者的早期療育及復健治療,而這一次關於身心障礙兒童手足的團體計畫則是該中心成立以來的創舉,何麗君表示過去中心多半針對這些身心障礙兒童的家長做輔導或是資源轉介的動作,但這一次是由於家長們多有這樣的要求,才由社工們著手設計出這樣的一個活動,希望先從這些小小身心障礙者的兄弟姊妹們做起,進而讓大眾都能用健康的心態來面對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
何麗君表示,這些小小身心障礙者由於身體或精神的狀況和大家都不相同,所以他們的手足們往往會因為不了解狀況而對他們產生誤解,因此很難與他們互動。何麗君說:「一些年紀較大的兄姊會因為同儕異樣的眼光而排斥自己的手足,相對的年紀較小的弟妹也多半不了解為什麼爸媽總是會比較關心自己情況特殊的兄姊,而會與他們爭寵,這都是不正確的。」所以他們要經由這次的活動教導這些身心障礙者的手足們了解、以及認識他們的兄弟姐妹。

何麗君表示活動包括五個梯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活動,例如第二梯次的「親親寶貝」遊戲,就是希望透過彼此互動的遊戲讓成員能夠自在表達對於身心障礙手足的感受;另外在角色扮演「他不重,他是我兄弟」的活動中,藉由角色的互換,讓成員實地體驗身心障礙手足在生活中所遭遇的不便,並且加上與成員之間的雙向討論,了解成員期待中與手足互動的情況,以及現實生活中互動的情況,來教導這些孩子們如何調適與改變,讓這些小小朋友真正認識身心障礙朋友,並且釐清他們錯誤的想法和感受,進而幫助這些身心障礙的朋友。

何麗君說:「這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她表示希望能藉由這一次機會拋磚引玉,由小而大化解外界不瞭解的眼光,同時更讓這些身心障礙者與他們的手足都能藉由這一次的機會能夠更進一步互相認識、互助互愛。


延伸閱讀: 1.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無汗症基因解析 許下一代好健康

記者徐宗斌/生命力報導

今年七月宜蘭發生四名年輕男女喝農藥自殺造成兩死兩傷的慘劇,當事人之一罹患的無汗症,也在媒體報導下成了焦點,究竟何謂無汗症,並且使人產生輕生的念頭呢?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小兒遺傳科醫師蔡立平表示,婦幼醫院是國內唯一提供無汗症基因診斷的醫療機構,可及早檢查出無汗症胎兒,好讓家長做一選擇。

蔡立平表示,無汗症的全名是「外胚層發育不良無汗症」,發生率至少為一萬五千分之一,屬於一種罕見疾病,通常較易發生在男嬰身上。患者臨床上的症狀為頭髮稀疏、既乾且細短,眉毛及睫毛幾乎是缺乏的,下眼瞼周圍多皺紋。另外,因為負責發育為汗腺、皮脂腺、毛髮及牙齒的外胚層受到基因突變,導致先天發育不良,所以患者也無法正常長牙,即使長出來的牙齒也是發育不全,無法達到正常咬嚼的功能。 

二○○二年五月北市婦幼醫院開發無汗症基因分析檢查,針對無汗症的患者進行基因
由於外觀上的特徵,常使病患造成心理的創傷,更甚者如宜蘭喝農藥自殺的少年,因為情緒不穩而走上自殺之路。蔡立平說:「人的價值不在他的外觀。」病人最重要的要能自我調適,要告訴自己有這樣的疾病並不可恥,應該要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擊倒疾病,而不是被疾病所擊倒。

二○○二年五月北市婦幼醫院開發無汗症基因分析檢查,針對無汗症的患者進行基因診斷。蔡立平表示,當時是因為病人的需要,所以開發了這項技術。目前分析了七位病患,所有的患者都找到了基因突變的位置,診斷率高達百分之百,除了有一名病人是自己突變之外,其他患者都是屬於遺傳型的,也就是說,患者的母親都是帶原者。

蔡立平說,目前只有一位帶原的母親勇於嘗試產前基因分析檢查,她在懷孕九週大時進行診斷,確定肚子裡的胎兒是完全正常的女孩,甚至連帶原都沒有,而得以繼續懷孕,同時在出生後經臍帶血確認無誤,不僅舉家歡慶,連參與的醫療人員也沾染了歡樂的氣氛。

蔡立平表示,建議曾產下無汗症孩子的婦女,不妨選在下次懷孕初期接受血液基因篩檢,若檢查出胎兒為無汗症患者,可選擇在懷孕二十四週前以人工流產方式處理,也可選擇生下,並且只要能夠確定突變的位置,就可以確定是否有家族遺傳,即使是有遺傳,也可以經過產前診斷避免疾病的再發,對於患者家族都無疑是一大福音。

輔大資管 人本思維專業學習

【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畢業專題」,一門聽起來相當普通的課程,對於各大專院校資訊管理系來說,是一門必修的課程,但是,在天主教輔仁大學的資管系中「畢業專題」卻是一門別具意義的課程。這個課程,不但能讓學生發揮在大學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更讓學生運用到這些專業知識去為社會做一些服務服務。

每年,輔大資管系三年級的學生必須修習這門必修的「畢業專題」課程,大四的時候必須完成專題的製作,課程的內容是為一些服務性組織或是非營利的公益組織設計、並製作他們所需要的電腦系統,「電腦系統」這個名詞聽起來非常抽象,舉例來說,過去資管系就曾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製作「生命力公益新聞網」的編採作業系統。

輔大資管系系主任張銀益說:「資管系的教學核心是要培養一個好的軟體人才,但是,也希望學生能夠自發性的願意為一些非營利組織製作他們需要的軟體,加上與輔大淵源已久的耶穌亦會希望資管系能開設專業與公益結合的課程,因此就發展成現在資管系『畢業專題』。」所以,這門課程基本上是希望服務與專業能夠並存,也要讓學生在服務之外,獲得實質的學習效果,達到服務者與接受者雙贏的局面。

「畢業專題」關係到的並不只是服務對象的獲得而已,更是一個教育成果的展現,因此資管系學生所服務的對象都是經過老師篩選過後,再由學生來選定服務對象,執行前必須對服務對象做一系列的訪談、資料收集,來瞭解對方的需求,並且依照服務對象的需求,設計出他們需要的軟體。在過程裡學生會發現到一些組織的弱勢財力,藉此激發學生服務的意願,「資訊教育中有所謂的網路志工,這些網路志工就是為一些非營利的網站做發展或維護的志工,這也就是我們資管系所期望的,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貢獻專業給社會」張銀益說道。

資管系四年級的楊慕潔說:「完成專題製作後,心中也產生一種想法,希望將來到畢業後,行有餘力時,也能多幫忙一些缺乏經費的非營利組織或服務性機構設計系統。」

每年資管系都會有系統專題發表會,這個發表會的目的是要展示大四學生在過去一年為一些非營利組織所製作的軟體,今年預計在十月三十、三十一日兩天於輔仁大學濟時樓九樓舉辦,當然,這些為某些特定的非營利組織所製作的軟體若符合該組織的需求,資管系就會在每一學年的下學期舉行一個系統受贈儀式,將系統贈送給這些組織,這種作法不但讓學生的專業所發揮,更加上服務的人本概念,學生與被服務者雙方發展出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微妙關係,充分發揮「服務─學習」的核心概念。


延伸閱讀:輔大資管系

台北市古亭國小 客語教學好榜樣

【記者俞孝璋/生命力報導】

自二○○一年九月母語教學政策實施後,在國中小學九年一貫的課程中,學生必須從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其中選一個來學習,頓時中小學生們接觸鄉土語言的機會大增。而早在這之前,台北市古亭國小的劉仁春和邱秀芳兩位老師,便在課堂中教小朋友一些簡單的客家日常用語,播下了客語教學的種子。後來這兩位老師一個帶一個,讓校內許多的客家籍老師也投入他們的行列,就這樣古亭國小在客語教學上,開始的比其他學校早一步。

現在教育局在母語教學政策上,是指派支援老師到各校去教學,不過二○○一年剛實施時,由於支援老師人力不足,缺額的部分就得由各校想辦法了。在古亭國小任教多年的陳玉芳老師表示,自己便是在當時投入客語教學的。因為本身便是客家人,當時有這個機會,也沒想很多便加入了,而教客家話得到的成就感,更是遠超出她原先所想的。「因為客家文化本身就很有趣,我們只要把它好玩的地方告訴學生,他們自然就會想學,而且學的很快。」在課程設計上,陳玉芳會以角色扮演或遊戲的方式,引領學生的興趣,她欣慰的說,有些程度好的學生,甚至可以用客家話朗詩呢!

古亭國小在客語教學上的用心,慢慢名聞遐邇形成美名。除了每個學期末校內會自行舉辦成果展,讓客語老師們分享教學成果和心得。在二○○一和二○○二年分別辦的兩場客語教學觀摩,更是吸引了各方人士前往參觀取經。陳玉芳表示,現在很多學校或單位想問客語教學的話,就會找古亭國小。今年八月的台北義民祭,古亭國小也應邀表演客語詩朗誦,他們更以客家歌曲為配樂,編了一套舞蹈來慶祝這客家大節。

鑒於古亭國小的客語老師人才濟濟,教學上更領先群倫,台北市政府也請古亭國小參與編製台北市鄉土語言教材的「常用生活百句-客家語」。因為這幾年來的客語教學經驗和豐富的師資,古亭國小現已成了客語老師培訓中心,定期舉辦客語老師研習營,幫助更多有志的人取得支援老師資格。目前古亭國小下一個計畫,是要編一本客語教師指引,是給客語老師的一本教學手冊。讓這些老師在教客家話的時候,有個指引的方針。

現在教育部的支援老師的數量已漸充沛,目前古亭國小的鄉土語言教學全由支援老師來上了。雖然有著英雄無用武之地之嘆,但陳玉芳表示她和其他客家老師,還是會在平常課堂時,教學生一些客家用語。眼見當下年輕一輩的客家子弟都不大會說客家話,成為一文化斷層,陳玉芳希望藉由客語教學,讓下一輩的孩子們能傳承這份文化,使客家文物能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

1.古亭國小全球資訊網

2.客語教學資源庫

2003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特殊家庭的家長們 共搭彩虹橋

【記者王華瑋/生命力報導】

「彩虹媽媽寫彩虹」是彩虹媽媽為特殊家庭的家長們所架設的網站。彩虹媽媽本名劉秀雯,彩虹是她十一歲大的兒子,天生患有脊髓殘障及發展遲緩。「彩虹媽媽寫彩虹」這個網站始於一九九八年底,最初成立的原因是因為多年前,一個朋友生下了患有自閉症的孩子而向她求救。在她們連絡的當中,彩虹媽媽發現國內特殊家庭的母親大多很孤單,她希望能將自己的經驗及資訊分享給大家。

因為彩虹媽媽一家人長期住在美國,拜美國殘障福利法完善之賜,彩虹接受著完整並建全的特殊教育及復建。彩虹媽媽認為,國內的特殊教育雖然有趕上國外的水準,但是整體的連繫管道不夠通暢,每個部門單位各做各的,才導致國內特殊家庭的媽媽們常常求助無門、不知所措。最初架設「彩虹媽媽寫彩虹」的時候,彩虹媽媽以日記、記事的方式,寫下照顧彩虹以來的經驗,以及她在國外所收集到的資源,彩虹媽媽希望籍由這些記事,提供她們全家的特殊教育實戰經驗及資訊給關心特殊教育的家長或社會人士。

「彩虹媽媽寫彩虹」的主要成員大約有二十位左右,網站上的內容主要分為「彩虹媽媽記事簿」、「郁宜老師時間」、「瑜菁護理手札」、「彩虹媽媽日記」、「媽媽日記聯盟」、「最新情報資訊」、「快樂廚房」等,另有維他命代購及特惠商品區。郁宜老師是一位特教老師,她會不定期的提供一些特教相關資訊在網站上;而瑜菁則曾經是一位護士,她也是不定期的提供一些醫療上的資訊給大家。她們都是主動加入的。

瑜菁曾在網站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裡面寫到「因為認識彩虹媽媽,讓我好像活過來一樣。即使已經離開工作一段日子,但卻有站在崗位上工作的感覺。這次聽彩虹媽媽說,因為我幫忙查資料,幫助了遠在法國的小女孩一家人。這感覺真好,因為網路,彷彿成了觀音的千手千眼,聽到了需要幫助的聲音,所以幫助即時送達。」;「跟每一位媽媽,讓我們把愛傳出去給需要關愛的人,一雙溫暖的手支持他們,因為,證嚴上人說過『能幫助別人的人,就是菩薩』。」

因為「彩虹媽媽寫彩虹」這個網站,這些特殊家庭的家長們互相鼓勵、互相學習,他們也許從沒見過彼此,但因為互相憐惜,所以對彼此都有相當特殊的感情。彩虹媽媽表示,架設這個網站最大的成就在於爸爸媽媽們的迴響,大家互相扶持著一起前進,為自己的寶貝尋求最好的照顧。近來陸委會也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彩虹媽媽也打算出版一本書,為特殊家庭發聲。

彩虹媽媽表示,彩虹是她最大的驕傲,因為彩虹相當努力,從沒放棄過自己。她希望這些家長們也不要放棄自己的孩子,不要灰心,要勇敢的走下去。彩虹媽媽期望能有更多人加入這個網站,重視他們的聲音,未來她更希望能在國內成立一個「特殊家庭互助中心」,讓特殊家庭的家長們不再孤單無助。


延伸閱讀:

彩虹媽媽寫彩虹

政大種子社 為校園散播實踐種子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一座森林的形成,不是在於憑空期待擁有一株株高大的神木,而是貴在實際的播種,將種子散播到森林的每一處角落。」政大種子社社長陳曉雯這樣解釋著「種子社」的由來。

政大種子社,在近幾年學生活動趨於沉寂的政大校園裡,為目前唯一僅剩的學運性社團,是一個相當年輕的社團。自二○○○年成立至今,他們透過討論會、座談會,以及親身參與的活動中,嘗試以社會中不同的弱勢族群,例如勞工、女性、原住民等觀點,去呈現台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的本質,希望透過對台灣社會的反省與觀察,讓學生們能認識目前社會結構中的問題與矛盾,體認到個人與這個社會的緊扣相連,以及自己在未來社會中的定位,進而以實踐的精神,走出校園的象牙塔!
然而,陳曉雯表示,例如台大的學生社團有兩百多個;其中擁有悠久歷史的學運三大社─大學論壇社、大學新聞社、大陸社,至今仍相當活絡。而政大僅有一百多個學生社團;這顆新生的種子正在摸索、成長中。一些較受爭議性的社團,例如同志性社團等,至今遲遲無法通過校方審核得以正式成立,逐漸變成隱形化社團存在於校園內。陳曉雯說,「由此可見,政大校園的保守風氣,連帶影響到社團活動的氣息─寧靜、沒有動能。」

陳曉雯說,種子社正慢慢開始成熟,我們必須先聚集社團內部的凝聚力,了解每個社員的想法,用他們自身的經驗做討論,再連結社會議題,讓社員們意識到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並以實際行動來拒絕對社會不公的妥協。凝聚社團內部的動能後,才有力量發展串連其他社團的活動,像播種一樣,滲透校園各個角落,讓每個學生更能積極關懷這塊土地,參與社會公義。

陳曉雯表示,他們積極與友好社團,包括台大大新社、大論社,相互合作。她說,學生運動不應該用科系或學校來加以分隔,藉由彼此的經驗交流與互動,更能將這個勇於實踐的精神傳達出來。

這顆新生代種子,因為年輕,不帶有任何窠臼和包袱,具有無限自由、創意、與生命力,他們相信,改變是有可能的,不管自己的力量多微小,只要將這顆勇於實踐的種子散播到每個人的心中,相信力量的累積終將能以行動來改變社會的不合理面貌。


延伸閱讀:
1.政大種子社

2.抗議政府放任失業率不斷高漲、修惡法壓迫工人、勞動人權協會宣示舉辦「反失業反惡法」五一勞動節遊行

3.司機的勞動生活與文化訪調

全國衛教中心 不打烊線上醫生

【記者徐宗斌/生命力報導】

由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主辦的全國衛生教育資源中心於十月十五日舉辦週年成果展。這個以整合國內衛教教材資源為使命的民間組織,在一年多內,將台灣地區一百七十八個知名的醫療衛生單位研發的一千六百多份衛生教育單張、手冊與影音教材、以及五百名衛教專家收錄在衛生教育資源網中,免費服務一萬名的會員,儼然已成為國內醫療人員及學校教師執行衛生教育工作的強力後盾。

康泰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說,當康泰開始籌備設立「全國衛生教育資源中心」時,有不少醫療界友人質疑民間團體哪有那麼多經費與人力去整合國內衛教資源,這要感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在成立之初補助部分的經費,全國衛教資源中心得以在去年六月底正式成立,並啟用衛生教育資源網,獲得海內外各界好評,原先採觀望態度的醫療機構,陸續加入成為合作夥伴,與大家共享衛教資源。

全國衛生教育資源中心林壽惠主任指出,過去尋找衛教資料有如大海撈針,自從衛生教育資源網架設成功以後,使用者只需鍵入關鍵字或點選分類即可查詢到相關教材與專家導讀,凡是衛教單張,皆可在網路上瀏覽全貌及下載列印,其他教材也可以查詢到相關發行單位聯絡電話。網內所收錄的一千多份教材是由專家顧問從三千四百份衛教資料精選出來,凡過時、資訊錯誤、印刷差等不適合的教材皆已淘汰。

林壽惠表示,衛生教育資源網是專為衛教人員量身打造的衛教資料庫,過去的十四個月來,就吸引了一萬多個會員加入,而登錄的會員中有半數為醫療界人員,三成為一般民眾,兩成為教師,甚至還包括一百多名香港、中國大陸、澳門、美、加、英、法、德的華人會員,透過網路提供無國界的衛教資源服務。

根據全國衛生教育資源中心的統計,過去一年來,最受歡迎的的教材是行政院衛生署發行的「上班族身心健康操」,上網閱覽人次高達四千多人。另外糖尿病、高血壓、腦中風等教材點閱率較高,符合國人好發疾病型態。海報、視聽類教材最受歡迎教材種類,實用性與運用性高,但是數量僅佔國內衛教資源的十分之一,林壽惠建議衛教人員未來可以朝此方向研發。

陳良娟表示,雖然全國衛教資源中心今年度面臨經費短缺危機,但是康泰仍本持著揀別人不要做、不願做、做不來的精神,繼續擴充衛生教育資源網的功能,持續收錄最新教材,今年七月底與衛生署合作,將「衛教宣導媒體~教師資源手冊」全部上網。因此在衛教資源網不僅可以看到教材,還有專家設計的活潑教案可參考。

全國衛生教育資源中心宣佈即日起正式開放「衛生教育教材資料室」,方便衛教人員閱覽實體教材,十月底將推出的「衛教活動佈告欄」,提供醫療人員衛教宣導管道,民眾未來在衛教資源網即可查詢到各地衛教活動訊息。

網路A「好康」 賞孩子們一片清淨

【記者林佶緯/生命力報導】

有鑑於網路垃圾日益猖獗,康軒kids945學子網與添火文教基金會、網護科技將聯手推出「尋找網路環保糾察隊,揪出網路壞學生!」網路活動,以避免兒童與青少年使用網路時,不知不覺間吸收各種垃圾訊息。同時也推出「好康精靈撥接上網程式」,可以在上網時,濾掉不良資訊的網頁,以保護青少年及兒童網路身心安全健康。

所謂的「網路垃圾」,是泛指色情、毒品、暴力、藥物等不良的網頁或網站。目前兒童及青少年接觸網路的時間越來越長,據網路調查結果表示,現在的青少年幾乎每天都會接觸網路一至兩個鐘頭,有些人甚至超過五個鐘頭。康軒文教基金會研究企劃組組長黃茲怡說,網路在青少年平常的休閒活動中幾乎已無法取代,他們寧願把自己鎖在房間裡打電腦,也不願多出去走走。
康軒文教基金會發言人許牧民指出,青少年因好奇心作祟,容易誤觸網路垃圾的地雷,但他們在尚未了解性教育及道德觀念輔導之前,就吸收網路上某些人刻意低劣化的垃圾資訊,很容易扭曲對「性」、「毒品」、「暴力」的印象。

黃茲怡指出,青少年上網儼然已成為一種趨勢,但網路世界裡龍蛇雜處,父母親有時看得到卻管不到,因此青少年接觸過一些不當的資訊後,行為舉止可能會造成偏差。而本活動希望青少年上網談談他們親身經歷過接收到網路垃圾的感想,並在網路上署名宣示:「以網路環保糾察隊之名,揪出所有的網路垃圾。」活動從上星期至今已加入了五百餘位糾察隊員,而網站也提供「好康精靈」兒童安全上網撥接程式,讓擔心兒童受到網路垃圾傷害的家長們下載,能給孩子們一個乾淨的網路空間。

「好康精靈」的使用方式與一般IE網路瀏覽器一樣,下載後安裝即可使用,差別在於「好康精靈」能擋掉更多的廣告視窗,或是發現有不當資訊例如SEX、藥物或暴力的字眼時,該程式能阻止這類網頁或視窗開啟。

不過黃茲怡表示,目前「好康精靈」程式只限於傳統數據機撥接使用,由亞太電信公司提供免費撥接專線,但該程式尚未支援到寬頻網路,設計程式的網護科技公司正積極與電信業者洽談合作方案,除此之外,只要下載並使用「好康精靈」撥接上網的人數達多少人,網護科技即捐款相等人數的金額給添火文教基金會,幫助重度殘障朋友居家學習電腦網路。

添火文教基金會 網路環保糾察隊 台灣網護科技

2003年10月21日 星期二

慈佑庇護工場 洗出身心障礙者的夢

【記者林昱旻/生命力報導】

在喧囂的五股工業區內,座落了一個滿懷愛心的工場--慈佑庇護工場。由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所創設的慈佑庇護工場,是藉由台北市心路洗衣坊的經營模式發展而來,目的是為了提供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期望他們能獨立謀生,回歸社會。

慈佑庇護工場社工員王微雅說:「慈佑庇護工場的創立是很不容易的,看著它從無到有,有著很深的感受。而且工場的創立,最有福氣的就是學生了。」慈佑目前是大台北地區,由身障團體所創設的機構當中,規模最大的洗衣工場,由台北縣政府所委託辦理,公辦民營的中央工場模式之洗衣庇護工場,目的就是要服務及愛護身心障礙者,輔導他們走向就業之路。

今年九月經人介紹來到慈佑庇護工場工作的學生小佩表示,自己目前的工作是摺衣服,而到工場來不但可以上課,同學間的相處有時還會有小玩笑,生活過的很快樂。王微雅說:「目前工場內大約有四十名像小佩這樣的心智障礙者,而其實這些心智障礙者的學生,都是很貼心、單純沒有心機的,會來到工場工作,也都是本身有意願求職,由家長帶過來報名的。」

「別人講一遍就會的事,要對他們講十遍才會。」王微雅說,在這裡所有的工作人員,不論是輔導老師或是社工人員,都必須要有很大的耐心,才能教導這些孩子,此外本身也要對洗衣廠裡的各個步驟及流程相當熟悉了解才行。對於這些學生的教導方法,他們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而大部分的教學還是用嘴巴說給他們聽再由他們親自動手去做,非必要指導老師不會動手協助。王微雅說:「有情境才能真正體驗工作的內容,所以他們一定要自己動手,從做中重複學習才能熟悉工作。」

洗衣工場的工作分配相當細,剛加入的學生都是從摺疊衣物開始做起,之後再慢慢依照他們的學習情況讓他們進入不同的區域工作。工作的態度和工作的技能是他們學習的重點,而在工場工作兩年後,會由社工人員經由平日的職業輔導評量來安排、協助進行就業。

王微雅說:「未來工場還是會持續的招生,讓有需要的學生來做訓練,也歡迎社會大眾踴躍送洗衣物,讓身心障礙的朋友們更有機會接受訓練,一圓就業的夢想。」

2003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你的社團第幾等 學生自治不分等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二○○一年起,台大積極堆動「社團評鑑」的政策,由社團自由選擇參加,今年開始,校方強制校內兩百多個社團,都參加評鑑制度,若未參加評鑑的社團,直接列為乙等,並停止任何活動補助費。

「每個社團的屬性都不一樣,怎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評鑑呢?這樣荒謬的制度是不合理的。」台大大學新聞社幹部黃立嫻這樣說著。

台大大學新聞社,自一九五七年創「大學新聞」刊物至今,批判社會中許多議題與意識型態,除了在教室裡討論、思辨外,更重視「實際行動」,今年更在維護「學生自治」的立場上,站出來反對校方的社團評鑑制度,並積極結合其他社團的力量,激發學生們的思考精神,讓其他學生們一起來關注學校社團政策的發展。

所謂「社團評鑑」,是依據社團的檔案資料(社團簡史、幹部社員名冊、會議記錄)、帳目及財產設備保管狀態、社團活動及績效、社辦及借用場地之清潔、社團規模及社員參與的情形、指導老師的評鑑,這六個項目作為評鑑的標準,經由「社團評鑑委員會」審核後,將所有的社團劃分為優、甲、乙這三個等級。再依據等級給予獎懲,包括優等的社團給予優先補助經費的權利、乙等社團予以停止活動補助費、連續兩年評為乙等之社團,除了停止任何活動補助費、學校設備之出借及其他行政支援外,並請學生自治團體及社團輔導員會建議解散。

黃立嫻表示,社團評鑑制度有待質疑。其中評鑑的項目就不合理。她說,社辦的整潔與否、社員人數的多寡,為什麼可以作為減少活動補助金的理由?有些社團人數雖少,但社員們的感情極好,大家熱衷參與社團每個活動,並積極投入,認真經營自己的社團,在其中獲得學習與成長,卻因社團規模過小,被停止活動補助金,甚至強制倒社,如此藉由社團評鑑來打壓小眾社團,是相當不公平的。再者,每個社團的屬性都不一樣,有大有小,有邊緣性、主流性、學術性、服務性、文化性等等,怎能以統一的標準加以比較?而社團活動與績效,將如何被轉換成書面報告呢?單純以書面報告來評鑑,不但流於儀式化與制式化,並且沒有客觀的依據。此外,社團評鑑委員會的二十人中,竟僅有五位是學生代表,其餘十五位全是校方代表。

台大課外活動指導組表示,校方是依據教育部的規定──每所學校需有社團評鑑的制度,來獎勵優良社團,因此在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由學生自治團體及社團輔導委員會會議通過後,訂定「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評鑑辦法」,以輔導學生社團健全發展,提高社團活動品質,增進社團榮譽。

黃立嫻表示,台大的學生社團相當多,名存實亡的泡沫化社團也不在少數,但評鑑的精神仍有不合理的地方。她說,從評鑑的項目與給予獎懲的標準看來,學校似乎有意藉「社團評鑑」制度,來打壓部分社團,留住符合「校方標準」的社團。她表示,參與社團活動,是學生喜歡做、願意投入的,這是「學生自治」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校園自由風氣的象徵,社團的存亡,應由學生們負責承擔,不需經由校方插手。而如今的社團政策,徹底違背了學生自治的精神,所以他們堅持反對的立場,積極捍衛學生自治的精神,並呼籲其他同學們一起加入他們的行列。

黃立嫻說,一個社團的力量是有限的。以往反對的聲浪總是只出現在三大社中。現在社團評鑑的問題,與大家切身相關,正能藉此結合各社團的力量,激發大家的思考,勇於用行動來突破現況。她還說,大新社將與其他社團合辦社課、發共同刊物與親自拜訪小社團等方式,來做社團的連結,以達到共識,讓校園內的每個學生都關注社團評鑑的問題,積極爭取「學生自治」的真正精神。


延伸閱讀:


1.國立台灣大學 學生社團評鑑辦法

「陽光」普照 開啟視障者資訊視窗

【記者林佶緯/生命力報導】

二○○三年九月台灣愛盲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龍水、中國盲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李傳洪、中國盲人協會副主席騰偉民與大陸中科院華建集團總裁黃河燕,共同舉辦陽光資訊系統密碼鎖移交儀式,並正式授權台灣愛盲文教基金會在台灣地區合法使用這套「盲用」電腦系統。

由大陸中科院華建集團研發成功的這套盲文電腦軟體原本採用大陸版簡字,後來經過與台灣愛盲文教基金會共同研商開發出「陽光資訊系統台灣繁體版」。陽光資訊系統是專門為視障朋友設計的一套輔助軟體,透過語音、點字輸出,使視障朋友也能使用「視窗系統」。
台灣的視障者很早就接觸點字符號,但點字系統在大陸方面並不盛行,因此在繁體版本特別支援了台灣視障朋友習慣使用的點字機,讓台灣盲胞享受使用電腦資訊更大的便利性。

同為盲胞、目前在愛盲文教基金會資訊組任職的楊煥嫌,一邊按敲打著鍵盤,一邊接受著採訪。他說:「這是截自目前為止,盲用電腦系統發展最完善的軟體。」在鍵盤下側約兩公分的地方,點字機正快速地排列楊煥嫌所輸入的文字,他伸手把放在一旁的電腦螢幕打開,螢幕上緩緩浮現「視窗」的畫面,接著他把電腦喇叭也打開,從喇叭傳出女性的聲音:「我的電腦、網路上的芳鄰」。隨著鍵盤上下左右選取,所到之處都有語音提示。

楊煥嫌表示,語音部分是由大陸製作,因為大陸的盲胞已經習慣聽語音提示來操作電腦,但台灣的盲胞大部分卻是用慣了點字符號。因此這套系統來到台灣時,不只是繁體化,更重新設計過使這套系統與點字機結合使用。不僅能夠聽取語音,也能在點字機上所排列的符號進一步確認由鍵盤所輸入的指令。楊煥嫌打開WORD,他開始鍵入自己的名字,同時從喇叭中發出:「楊,楊柳的楊,煥,榮光煥發的煥,嫌,嫌棄的嫌」。經由電腦語音的指示來確定用字是否與使用者所想的相同。

由於盲人所使用的點字符號,是以注音符號為主,因此字體的辨識並未能百分之百的正確。加了語音系統後,即使是WORD或EXCEL的使用上也大有改善。目前「陽光資訊系統」由愛盲文教基金會取得權利,這套系統一套售價約一萬兩千元,凡是視障者或視障機構訂購可享有優惠。


延伸閱讀: 1.愛盲文教基金會 2.十年有成 愛盲替盲胞開了一扇窗

金曲歌王劉劭希 以唱歌紀錄客家

【記者俞孝璋/生命力報導】

「我參加金曲獎,就是想得獎,但是我想得獎並不是要證明我有多屌。我的生命價值不是靠一個獎盃來決定的,我想得獎是為了爭取一個機會,把我心裡的話,透過語言、行動,向更多的人講出來,因為我單打獨鬥很久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陪我一起打群架。」這是二○○三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劉劭希的得獎感言中的一段,很直接、爽快地將他對獎項的感覺說了出來,也把他那股「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人生態度宣洩無遺,自號瘋爵士的他並非狂妄自大,只是不喜歡照著市場的遊戲規則玩。

說起劉劭希與音樂接觸的歷程,他說:「小時候曾學鋼琴數年,結果連拜爾都沒學完就放棄了。本以為跟音樂無緣,大學時生了一場大病,病癒後腦中突然充滿了音符,不吐不快。」自此劉劭希立志成為一個音樂家,靠著自修學音樂,無師自通的他就這麼越玩越入迷,也玩進了職業樂壇。

在音樂界工作了十幾年,劉劭希看透了台灣的樂壇。他認為台灣沒有音樂市場,只有流行偶像市場。做來做去都是過度包裝的音樂,心灰意冷之下,他開始想:「為什麼我不用自己的母語,來做自己想做的音樂?」就這樣他開始寫客語歌,並在二○○二年發行了第一張專輯「嘻哈客」。雖然用客家話來唱,劉劭希在自己的專輯裡投入了很多不一樣的元素,像嘻哈、搖滾、放克等曲風,他要做的是嶄新的客家音樂,能吸引年輕一輩來聽,讓人重新認識客語之美的音樂。

二○○三年的「野放客」專輯,讓劉劭希一舉得到了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和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兩個獎比起來,得到最佳專輯製作人獎讓他高興多了,因為那是和所有專輯來競爭的,得到這個獎,才代表客家音樂可以走上主流舞台。而劉劭希坦言許多客家老一輩不喜歡他的音樂,認為客家山歌才是真正的客家音樂,得到獎之後,反對的聲音變少了,也多了客家的年輕一輩出來支持他。對劉劭希來說,做客家音樂不只是做音樂,更是在做文化。他希望藉由自己的音樂,為客語文化做一些保留,為這個逐漸走向死胡同的文化留下更多的東西。

客家族群在台灣其實人數不少,但會說客家話的人口卻越來越少,客家的二、三代多半被這塊土地的主流文化同化了,他們可能說國語、說閩南語,但不會說客家話。許多客家頻道,製作的節目也是留在客家庄的老一輩客家人才會看的,這是劉劭希所憂心的,要是年輕族群都不認同這份文化,走下去的路斷了,那客家文化終究會結束。

劉劭希金曲獎得獎感言的最後一段說道:「明年的金曲獎,『八方來客』專輯會繼續參加,我還要爭取上台說話的機會,要是不讓我上台,在台下嚷嚷也行。」讓客家的聲音給更多人聽到才是劉劭希的目的,至於有沒有市場他早就沒在管。他和其他同樣用客語來演唱現代音樂的如謝宇威、顏志文等都是抱著同樣的心態,縱使做這些專輯是賠本的,我也要繼續做下去。劉劭希更希望他的音樂不只在客家頻道上播放,他很有自信地認為,不管你聽不聽得懂客家話,你都該來聽這好音樂,就像你會去聽英文歌日文歌一樣。


延伸閱讀:

1.瘋狂音樂網

2.國慶音樂晚會 台日歌手人氣大車拼

3.流浪者之歌音樂節 十七日起在台北市展開

林淑英 守護環境不遺餘力

【記者鄭雅云/生命力報導】

「現代人對環保的意識很弱,你常常可以看到台灣人的家裡乾乾淨淨,走出戶外卻一派髒亂」,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林淑英說。

林淑英畢業於國防醫學院護理系,一九八五年在基隆海軍醫院服務退休後,決定投入「主婦聯盟」志工,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她說,因為學的是醫護,再加上曾在醫院服務過,深深發覺國人治療癌症得付出很大的代價,所以當她用公共衛生的角度看癌症的肇因,才發覺環境的改變是人類得癌症的最終原因,便毅然加入環保志工的行列。

一九九八年,我國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區大學成立,在籌備期間請益許多民間團體來社大開課,其中就包括了主婦聯盟;主婦聯盟一向推動環保不遺餘力,便設計一門「環保生活家」的課,課程兼具理論與實作,以林淑英為主導,由六至七位老師輪流擔任課程教授,同年九月二十八日,還由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敲第一堂上課鐘共襄盛舉。

林淑英說,他們教導學員們如何製作黃豆粉,以及用苦茶子作成「ㄉㄟ ㄎㄡ」代替化學合成清潔劑等。「環保就該落實在生活中。」她說,但是願意花錢來上這課的人真的很少,她只好用募款的方式直到財團法人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成立。她語重心長地說,很擔心我們的下一代,收入不夠付水電費、垃圾處理費、醫療費用等,「可能有一天連空氣也需要用錢來買!」想到這裡,她就更努力的去推廣這樣的觀念。

談到環保,令人不禁想起前陣子該不該設立北宜坪林交流道的風波?林淑英說,若連這問題都要公投決定,那麼問題的本質應回到這條高速公路該不該建?「這是個資訊不對等的社會。」她說,或許環保署認為已了解全盤狀況,但是民眾卻毫無頭緒;又例如台電每年做公關宣傳核能電廠,卻鮮少教育國民:他們是怎麼處理核廢料?風險有多大?若不要核能發電會有什麼影響?

「當台電花兩億宣傳核能發電有多好時,我們環保團體可能連兩百萬都湊不到。」林淑英強調,環保局應該做好環保教育,公投更不能在大家都不了解狀況的時候使用。所以她在社大服務,不僅僅是為了推廣環保觀念,更是在落實環保教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身體力行。

不僅僅在社大任教,林淑英在中央廣播電台、台北電台等有許多與社大、環保相關的廣播節目。林淑英說:「因為有參與,所以了解更多。」她認為社區大學的推動是知識解放的運動,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再接受教育,最近她正著手社區營造課程,將環保意識與社區保護結合;另外也和中華民國步道協會籌畫烏來紅河谷及新竹橫山的自然步道。

林淑英說:「我記得證嚴法師曾說過『願有多大,路就有多遠』。」雖然近年人民的環保意識已有提升,但還趕不上生態被急遽破壞的速度,「我常看到人們捐款給慈善團體,卻鮮少有捐給環保團體」。她說,將環保意識推廣出去,不但是政府、環保署或環保局的要務,更是你我的義務。


延伸閱讀:


1.臺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

東吳大學服務學習 關心獨居老人

【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台北市內湖區一處高樓林立的清白里社區裡,住著一群已經被社會和歷史遺忘的人,這些人是曾經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兵以及眷屬,他們在社區邊緣的墓地週邊定居下來;有些戰後來台的軍人,終身未娶,在年老後成為獨居老人,需要人關心和陪伴,一群身穿紅背心的東吳大學服務隊就成為服務獨居老人的尖兵。

住在清白里簡陋房舍,經歷過韓戰的七十五歲爺爺唐志普(見圖)說:「東吳大學的學生常常陪我們這些身體不好、又不愛出門的老人出去玩,關心我們的生活,舉辦許多活動陪伴我們,讓我們感到非常窩心。」

東吳大學服務隊的成立,並不是一般的社團活動,而是一門課程,這門課程是由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主任林至善所開的「服務學習」。「服務學習」在東吳大學是屬於全校選修的課程,林至善說:「東吳大學把『服務學習』放在廣博教育領域裡,希望同學能夠在『服務學習』的過程裡啟發對自身的反思。」

由於東吳大學「服務學習」課程是全校選修的,所以,選修這門課的同學不一定都有服務經驗,針對這一點,東吳大學會定期舉辦「志願服務基礎訓練研習營」,讓沒有服務經驗的同學對於「志願服務」有較深入的認識。另外,參觀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也是課程的重點之一,林至善表示,東吳大學「服務學習」是以探索、澄清、體驗、實踐和內化為重點,希望學生能夠在「服務學習」過程裡探索服務的目的,澄清刻板觀念,體驗並實踐服務的熱誠,最後內化成為主動的驅力。 

東吳大學位於內湖區,林至善認為:「內湖人就必須關心內湖事。」所以就將「服務學習」課程的實習部分安排成社區服務將課程與社區作連結,主動去關心清白里的一些獨居老人,定期為他們舉辦慶生會、麻將比賽以及郊遊等活動,也由於清白里社區緊鄰康寧國小,加上清白里這些獨居老人的特殊歷史背景,使得林至善興起一個念頭,就是為這些歷史做見證和紀錄並提供給康寧國小作為歷史教材,因此,東吳服務隊也做紀錄口述歷史的工作來紀錄歷史的軌跡。

目前就讀於東吳大學心理系四年級的裘友棣說:「我們家平常就有做慈濟的工作,因此,看得很多,也感受很多,但是卻不曾親身接觸,一直想貢獻一己之力服務社會需要服務的人,也成為我的心願,我覺得這是一個實現心願的好機會,修了這門課讓我能夠稍微實現我的心願,我覺得不在乎能做多少,但是我一定盡力的去做;『服務學習』讓我看到並學到許多東西。」

一位去年才剛踏出校園的東吳校友,現在擔任台北縣東海高中國文老師的廖芝萱也表示,在工作之餘,常常想起穿上東吳服務隊紅背心的感覺,發現社會有這樣一群值得我們去關心的人,我們就必須盡心盡力去做好,覺得關心他們,是我應該做的事情,修過「服務學習」後,讓我對於長輩的想法有更深的理解,更能和他們溝通。

目前清白里的老舊建築大多已經拆遷,有不少過去居住在當地的獨居老人也被安排遷離故居,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組員葉美君表示,我們會再和里長聯繫,希望能夠找到已經搬離清白里的獨居老人,並且繼續以相同的熱誠服務他們,課外活動組預計在今年十二月二十日舉辦踏青活動,再邀請這些需要關心的老人們出遊。

林至善說:「很感謝清白里里長陳東源先生提供一個機會和情境給同學實習。」在課程的實習部份,與東吳大學關係最密切的除了清白里的老榮民外,就屬清白里的里長先生了。林至善以及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的組員經常與里長陳東源聯繫配合「服務學習」課程的進行,在經費方面也有錫口扶輪社的熱心贊助,使得課程能順利進行,讓學生有充分的服務資源。


延伸閱讀:

1.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發展導盲犬 你我一起來幫「盲」

【記者趙詩玲/生命力報導】

「有一隻導盲犬就像有一個朋友在帶你。」這是台灣導盲犬協會教育宣導主任李政忠使用導盲犬Turk一年多的感觸。他憶起有一次過馬路時,Turk走出去五六步就停住不動,即使他再向Turk下指令,Turk也無動於衷,後來他感覺到有東西過來,用手一摸竟然碰到一輛遊覽車,只和他相差幾步路的距離,他笑說:如果我那一天是用手杖的話,可能就被車撞了。

台灣只有盲人重建院與台灣導盲犬協會這兩個機構團體在執行發展導盲犬的相關工作,雖然導盲犬在台灣已經發展有十年之久,但是礙於相關法令、國人觀念與人才師資等種種問題,最近一兩年才有較明顯的建樹;現在終於有了本國的訓練師與指導員,可望在未來自行培育導盲犬。台灣目前共有八隻導盲犬、一隻種犬和十隻正在寄養家庭中訓練的導盲幼犬,而實際在帶盲人走路的導盲犬只有六隻,顯示出台灣的導盲犬資源嚴重不足。
目前執行任務的導盲犬皆是在國外訓練完成再引進回台的,所以台灣的環境對導盲犬來說是項很大的挑戰。全台第一位導盲犬使用者同時也是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的柯明期先生說,台灣的人車太多且擁擠,像是機車此類動態的東西會鑽來鑽去,狗不知道要怎麼判斷;而流浪狗的隨意吠叫不僅會干擾導盲犬的專注度,而且比較膽小的導盲犬會因此害怕而停止,甚至不敢繼續走只好轉回頭;另外,台灣街道隨處可見的垃圾,尤其是丟棄的食物,對導盲犬來講都是比較難面對的誘惑。

由於相關法令的不足,導盲犬剛在台灣上路時可說是處處碰壁;現在雖然已經取得出入公共場所以及搭乘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行政命令,但是卻落實推廣得不夠徹底。李政忠說,有時候坐公車拿出行政命令表示導盲犬可以搭乘交通工具,有些公車司機會說「我不看這種東西的」來拒絕他。柯明期(見圖)也表示,通行的相關公文都是給高層主管,基層司機不一定有這種認知,所以常會遇到類似情況,「但是這不能怪政府,應該回到運輸公司本身內部的宣導問題」。

不僅是相關法令的促成,國人的觀念與接受度更是導盲犬發展中重要的一環。李政忠正是肩負起推廣教育的使者,他認為最好的改進方法即是做學生教育,於是他發公文到教育局,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是教育宣導的目標,一年有超過一百場的課程。柯明期更表示:「宣導是永遠不停止的!」因為新的人口一直誕生,所以宣導永遠不能間斷,台灣在這方面還需要好幾年的耕耘。而宣導的方式不僅包括媒體報導,甚至是帶著導盲犬去各地演講,藉由當場解釋與示範,聽過的人就會更了解導盲犬。

針對導盲犬未來的發展,柯明期表示還有兩個重點需要努力。其一是立法問題,政府應將導盲犬的相關法令確實立在「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中,因為現在的行政命令只規定公家單位可以讓導盲犬進入,而私人的機關與商家不在受限範圍內,需要靠確實的立法才能夠全面規範;另一個重點即是更進一步的正確宣導,甚至將導盲犬的相關內容納入小學課本裡,讓小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在法律保障跟人民認知與了解的兩個管道之下併行發展是他未來最大的期許。

那麼一般大眾可以幫什麼忙呢?李政忠說,最實質的當然就是捐款以補助經費。另外,「當你在路上遇到視障朋友,一定要按照三不原則對待導盲犬」,「三不原則」即是「不摸」、「不叫」、「不餵食」,如此才不會妨礙導盲犬工作的專注度,確保視障者的安全。擁有導盲犬觀念的民眾將正確的觀念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接納導盲犬。


延伸閱讀: 盲人重建院 台灣導盲犬協會

2003年10月15日 星期三

創世募發票 稽徵機關來幫忙

【記者倪竹薇/生命力報導】

提到財團法人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很多人都會想起「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這句標語。但是隨著發票中獎率節節降低、景氣又不佳,再加上其他的基金會也跟進了募捐發票的活動,使得創世募得的發票張數減少、平均每張發票可得的金額也逐年下降。二○○二年全年平均每張發票可得○.九七元,到了二○○三年一至七月,每張僅有○.六九元。

創世基金會各個分院都有獨立的帳戶,除了政府補助、民眾捐款之外,主要的經費來源便是募得的發票對獎獎金,而發票又依募集的地點做劃分,例如北縣新莊、三重、板橋等地的發票就歸板橋分院所有。創世基金會公關社資部謝幸珊說:「我們的發票大概有幾種募集方式,一是在商家、加油站、百貨公司和學校等放置捐贈箱,還有帶著學生上街頭募集發票,再來就是創世會舉辦活動來勸募發票。」近年來,創世也開始和稅捐稽徵處、國稅局等稽徵機關合作,搭配活動進行發票勸募。

本來稅捐處為了鼓勵民眾索取統一發票,會用財政部每年由部分營業稅規劃而來的宣導經費購買紀念品,在舉辦的園遊會、登山健行、歌舞晚會等活動上,讓民眾憑發票兌換,在兌換過的發票上蓋章,民眾還是可以自行保留發票對獎。一九九七年開始,台北縣稅捐稽徵處和創世基金會板橋分院的羅秘書洽談合作,由稅捐處在宣導活動上提供紀念品,供民眾憑發票兌換,但兌換紀念品的發票則全數收回,捐給創世基金會。 

北縣稅捐處負責宣導活動的稅務員李姍俞說:「這樣子比較好,一樣有請民眾索取統一發票的宣導效果,還能幫助創世基金會。」近年來因為景氣萎縮,經費縮減,活動規模縮小,北縣稅捐處的活動多半搭配縣府舉辦,只要有稅捐處的攤子,就一定會有創世的發票箱,而除了最早和創世合作的稅捐處總處之外,各分處也開始在宣導活動上勸募發票。李姍俞呼籲台北縣民:「只要是參加縣政府舉辦的活動,記得隨身帶一些尚未對過獎的發票,不但可以交換一些實用的紀念品,還可以幫助貧困的植物人。」

輔大聖言志工 走向世界

【記者于正秋/生命力報導】

輔大聖言志工創立於二○○一年,今年邁入第三年,為社會、學校提供了不少的服務。輔大聖言志工的計畫執行人張鴻安表示:「聖言志工就是學習讓自己的生活成為無私的行動,讓自己的生命成為神聖的語言,而聖言志工隊是輔大唯一經過政府立案和北縣政府同步進行,並且獲領志工服務證的志工隊。」

張鴻安表示,輔大聖言志工隊是由輔大學生組成,而服務的對象群體可分為三部分。第一個服務對象是校內的教師、職員以及學生,而所舉辦的活動幾乎皆以學校為主,例如校慶活動、聖誕節活動、復活節、在台北縣主辦的全國運動大會以及在寒暑假的服務體驗營等等。

第二個則是台北縣的社區,像今年四月聖言志工隊就到台北縣的後港區服務「鑰匙學童」。所謂的鑰匙學童是因父母親在外面工作,因此上學、放學都是自己一個人回家的孩童。而在這個學期中,志工們則是到泰山鄉去服務低收入家庭的學童,教他們一些英文、成語、魔術、食品營養等等的課程。 

第三個則是「愛維養護中心」,從聖言志工隊的前身──種子志工隊開始,養護中心的服務歷史已經長達四年之久,而對象都是成年行動不方便的中度殘障者。張鴻安也表示,因為種子這個名稱太多,因此在去年改為聖言志工。

另外,此志工隊也有兩種主軸的培訓課程,一是服務學習課程,另一個是服務體驗課程。其中,服務學習課程是為了配合政府所規定的服務法,因而實施了十二個小時的基礎訓練,及十二小時的特殊訓練課程。而他們的服務課程內容也包含了志願服務的內涵、精神、法規、倫理的了解及外國語言訓練、人際關係、自我肯定、選擇意義、台灣志工發展、信仰與人生等課程。每學期所舉辦的服務體驗課程都不一樣,每學期也都固定去北縣社區及愛維養護中心,經過這些服務體驗課程讓志工們實際去實習,範圍涵蓋了校內活動、宗教節慶、社區等多元服務。 

張鴻安表示,聖言志工隊希望能成為一個與國際接軌的志工團體,他說:「我們要讓志工們走向世界化,到世界各國服務。」

2003年10月9日 星期四

新社會學生鬥陣 反對教育商品化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新社會學生鬥陣」,簡稱「新學鬥」,是由世新大學草根工作室、東海大學人間工作室、台灣研究社、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田中央文藝工作室、中興大學黑森林工作室,這四所院校、五個社團組成的。「鬥陣」含義有二; 其一,「鬥」是鬥爭之意,即為了反抗不公義、不平等的壓迫,以實現新社會的理想,其二,「鬥陣」用台語發音,即是國語的「一起」,擴大來說,學生運動不是孤單的某個社團組織,而是團結與集體的行動,在追求新社會的道路上,極盡所能地爭取最多的大學生加入「新社會學生鬥陣」,結合學生的力量,來改變社會不平的面貌。

才成立一年多的新學鬥,就已積極參與許多社會議題,包含台灣農業議題、反戰反核議題、勞工問題、反私有化議題、學生教育議題、反智慧財產權議題、性別平等議題、災區民眾議題等等,並常常與社運組織合作,共同關注基層人民生活與學生的權益。今年更在維持人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下,站出來投入反高學費的行列,爭取學生應有的權益。

新學鬥北區代表黃國治表示,自從教育部力行「教育自由化」政策,政府美其名是放下權力,不干涉各校的發展,讓學校更多元、更自主,但實際上,為適應「教育自由化」政策,諸如:校方學費調漲的限制鬆綁、減少教育經費的補助、公立大學法人化等等,學生卻得到越來越差的學習環境。他說,教育經費遭刪減,使得校方轉而從學生著手,提高學費,來填補各大專院校教育經費之不足,這使窮苦學生們拒擋於大學豪門之外,或淪為「打工為主、就學為輔」的「部分工時」勞動者,影響了求學的品質。

黃國治說,在順應「自由化」的潮流中,不論公私立大學都開始努力想辦法自負盈虧、將本求利,如此一來,校園變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校方以追求最大利潤作為目標,導致教育商品化,嚴重損害學生的受教權益。他說,今年經立法委員揭露多所私立大學的盈餘都上億元以上,然而許多學生卻必須靠助學貸款來繳學費。可見在教育自由化的時代裡,原本屬於公共性質的教育事業,現在卻淪為企業集團的私利所主宰,學生的權益儼然已被財團的利益所取代。所以他們必須站出來,提出反高學費的主張,呼籲每個學生,注視自己應有的權利。

黃國治說,雖然並非每個學生都受到高學費的影響、承受打工的壓力,但教育是基本人權,更是基本需要,有快快樂樂的學習,才有美好、希望的未來,這是政府照顧每個人民需要的根本責任。所以,即使受教權不平等的影響只在部分清寒的家庭中發生,但這都屬於社會不公義的現象,需要積極地被改變。

因此,他們和新世代青年團、反高學費行動聯盟等組織合作,藉由各種反高學費的演講、說明會、抗議行為,來宣傳他們的理念:「現行的高學費政策讓我國教育往『商品化』、『市場化』的方向走,有錢人可以受到好教育,沒錢人就不行。」黃國治表示,他們將繼續聲援反高學費運動,希望能喚醒全國大學生正視


延伸閱讀:


1.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2.新世代青年團

3.新社會學生鬥陣

兩性工作平等法 婦女保障有漏洞

生命力記者/許立潔報導

小麗在國際美容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已經四年半了,去年一月她懷孕六個月時,公司欲將她調到外縣市(嘉義)。在就業歧視委員會的評議下,根據就業服務法第五條之規定,認為此公司有就業歧視,罰鍰三十五萬元。今年小麗懷了第二胎,公司不但將她調職數次,最後還以「離職」之名退掉小麗所有勞、健保,變相解僱小麗。因此小麗依兩性工作平等法向主管機關申訴。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裁定,調職不屬於性別歧視,但解雇小麗已構成懷孕歧視,罰鍰一萬五千元。


小麗這時開始懷疑,難道去年三月八日開始施行的兩性工作平等法,對女性的工作保障反而減少了嗎?
 費時十二年才通過的兩性工作平等法,從二○○二年三月八日開始實施,這對於女性工作權益的提升具有宣示性的意義。「兩性工作平等法」共四十條,闡明實現工作平等權與促進工作平等措施所規定的兩性勞工與僱主權利義務的具體條文,包括:性別歧視的禁止、性騷擾的防治及促進工作平等措施。

現任台北市兩性平等委員會委員之一的王蘋說,「兩性工作平等法」是針對性別歧視所制定的「特別法」,它的層級比「就業服務法」還要高,因此現在要申訴工作上的性別歧視時,「就服法」已經不再適用。但「兩性工作平等法」在法條的制定上確實有不夠周延的地方。

從小麗的個案來看,去年一月,也就是在「兩平法」實施之前,用來裁定性別歧視是根據「就業服務法」第五條,美容公司因為小麗懷孕而讓她不斷調職,依法就業歧視委員會裁定,構成性別歧視,這家公司必須付出三十五萬元的罰金。

在「兩平法」通過施行後,性別歧視的案件是經由「兩性工作平等委員會」評議,但「調職」這一項並不存在這個法條所列舉的性別差別待遇之中,因此雖然這家美容公司是刻意讓懷孕的小麗數度調職,卻因不適法而無法處罰。

王蘋說:「『兩平法』通過施行之後,因為法條訂的比較細,因此有時候判定性別歧視的案子比過去難。」在「就服法」所指稱的「性別歧視」是用「不公平待遇」來表示,雖然不明確,但指涉的範圍也比較大。

二○○二年一月二十六日就業服務法修法後,對就業歧視的僱主的罰鍰提高到新台幣三十萬元至一百五十萬元。王蘋認為,同年三月實施的兩平法,有罰則的條文少,而且最低一萬、最高十萬的罰款對僱主的影響實在不大。「想想看,因為性別歧視把員工解雇的老闆,只要付一萬元的罰金就了事。對他來說,這比一個月要花二、三萬僱妳一個人還划得來!」

王蘋也指出「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在人員配置上的問題。「就業歧視委員會」的成員至少要十三人,但依照兩性平等工作法的規定,「兩性平等工作委員會」只要有五個人就可以成立。王蘋表示:「五人實在太少,代表性不足。」

兩平法在「性別歧視」這個觀念有明確的禁止,王蘋認為這是進步的。但是她也提醒女性勞工,「兩性平等工作法」現行立法規範方式,對僱主的罰則少,多半只是提出僱主的「努力義務」。因此並不是有了「兩平法」妳的權益就受到完整的保障,參與工會仍然是必要的。「法律提供某些保障,但也可能分散掉集體的力量,」王蘋說:「別忘了,好不容易爭取到的權利,都是用群體的努力換來的!」

兩性平等暨就業歧視網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 2003台灣女性職場工作友善度大調查 兩性工作平等法通過後~職場婦女顧職減壓配套福利座談會

都市中的大自然「草堂花譜」

【記者林怡甄/生命力報導】

想要認識大自然嗎?想要加入生態保育的行列嗎?現在你不用帶著全家大小上山下海了,荒野保護協會在交通便捷的北投捷運站旁建立了「草堂花譜」。一個結合溼地物種保育、自然生態教育及教學的生態池,以舒服自然、富教育意義的概念打造一個引領大眾前往大自然的橋樑。

「草堂花譜」的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溼地組的義工朱清煌是最大的助力之一,原本就從是和花卉植物相關行業的他,在參加過幾次「荒野」的教育活動之後,不可自拔的陷入了溼地物種的保育工作,他說:「被感動了,『荒野』中的每個人大概都是瘋子,著了迷似的保護著我們的大自然,讓我也成了瘋子的一員。」就是這樣的心情讓他著手建立「草堂花譜」。

朱清煌說:「別人可以保護流浪狗,我也可以保護這不會呼救卻無比珍貴的溼地植物。」他出錢、出力的在關渡平原上租了這七百多坪的空地,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協助下,將這塊地規劃成一個新型態的「生態保育池」,除了有「景觀池」、「隔離池」之外,也會以水族箱陳列水生植物,讓民眾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水生植物在水面下的面貌。在圍籬上,種植各式誘鳥、誘蝶的植物,讓「草堂花譜」可以自成一個生態系。

為了可以平衡「草堂花譜」的基本開銷,一個小小的露天咖啡座、以及販賣一些好看又好養的水生植物成了計畫中的一部分,也讓前來參觀的民眾不用擔心吃喝的問題。

歷經三個月的籌備、規劃時間,「草堂花譜」即將在十月底開放第一批的教育解說活動,預計可以容納一百八十種的水生植物。物種的來源除了靠「荒野」的溼地植物庇護中心提供外,朱清煌只要一有時間就會往水生植物可能出現的地方鑽。如同尋寶般地收集豐富的物種,各種珍貴的水生植物如野菱、鬼菱、蓴菜、台灣水蕹等,皆盡收在其中。池中更有最近保育團體積極呼籲保育的蓋斑鬥魚,讓這個生態池可以不受人為的干擾回到自然中。

便捷的交通,讓民眾可以不用花很多的時間在交通上,這是朱清煌當初選擇將「草堂花譜」建立北投捷運旁的原因之一,乾淨舒適自然的環境也讓習慣都市生活或是很少接觸大自然的民眾可以放開心胸的認識大自然。

「草堂花譜」的成立讓「荒野」的溼地保育推廣進行地更加順利,也能讓民眾更容易,也願意親近大自然,讓荒野保護協會可以募集更多願意幫助保育生態的民眾,使溼地保育觀念推廣地更加順利。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長榮服教 為學子播下服務種子

【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期待學生在畢業三、五年後能夠因為『服務與學習』課程對社會有更強烈的服務動機,也藉『服務與學習』在學生的心田種下服務種子。」長榮大學服務教育組組長蘇文彬(見圖)這麼說道。

長榮大學「服務教育」制度分成「基本服務」、「工讀服務」和「志願服務」三個部份,目的在培養學生生活知能、積極的人生觀、敬業、服務和積極參與的公民意識來落實「全人教育」理念。「基本服務」的課程名稱為「服務與學習」,在長榮大學是大一和轉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目的是要學生能夠瞭解服務的內涵以及服務的方式,蘇文彬說:「掃地,是服務眾人最普遍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長榮大學的「服務與學習」就有掃地的勞動服務實習課程,要學生從打掃校園,服務自己、也服務他人的行動來體驗服務的內涵。

蘇文彬表示,「服務與學習」並不只是掃掃地而已,在課程安排上,除了掃地的勞動服務外,每週還會實施一小時的授課,授課內容是提供師生對話空間,藉各項生活議題的討論與分享,讓學生更能瞭解服務內涵與真諦,所以師生對話是課程中最重要的部份,以這樣的作法引導學生自我反思。學生在一年的「服務與學習」課程中會遇到六個不同的學長姐,由學長姐來擔任小組長監督他們勞動服務的過程,每個小組長會有不同的特性,同學必須去一一適應;蘇文彬說:「這樣的環境就像是一個虛擬的職場,所以在『服務與學習』的過程裡,學生可以磨練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做好溝通和持之以恆的精神,也希望學生能在過程中體驗『服務與學習』背後的意義。」

在「工讀服務」部份是以大一「服務與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同學,作為遴選的對象,有志擔任小組長的同學可以報名參加為期兩個月的小組長培訓,蘇文彬說:「這樣長時間的培訓,可以觀察學生的耐力,從培訓中觀察一個『人』的穩定性是相當重要的。」在工讀費部份,是以每年學雜費中的百分之三作為工讀獎學金,蘇文彬表示,長榮大學在這方面的工讀金不及其它學校的金額,最主要的目的是不想用錢創造誘因,而是希望小組長能夠參與活動、工作,有心態上的認同而非著眼於工讀費,以這種內在的使命感來吸引小組長的加入。 

目前,小組長的組織方式是以社團化來進行,服務教育組希望以社團化來創造誘因,蘇文彬說:「希望在社團活動的過程裡讓同學能在快樂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資管系四年級的陳志峰說:「在服務教育組擔任小組長雖然工讀金不多,但是這裡的每個人都和我有共同的想法和目標,喜歡那種全力以赴完成任務的感覺,真心的投入,真的可以學到很多實質上的東西。」社工系三年級的劉峻瑋也說:「參加小組長培訓是好奇心的驅使,加上學長姐的邀請,所以就這樣成為服務教育組的一份子,在工作和服務學校的過程裡,我常發現新的自己而有所省思,也學習到更多人際溝通和資源管理的知識,當然,所有小組員的相互鼓勵也是我繼續作下去的動力。」

「志願服務」方面,服務教育組會調查長榮大學附近社區的需求來徵選「志願服務」的同學,近一、兩年發展成所謂的「榮譽服務」制度,當學校周邊的社區有普遍上的需求時,就以自願參加徵選的學生為主,指派學生去從事服務工作,蘇文彬表示,這種作法,可以培養學生個人的榮譽感,也能為學校爭取榮譽,所以稱為「榮譽服務」。

蘇文彬說,長榮大學附近的中洲火車站是本校學生交通上最密切的地方,而附近的髒亂也多是由長榮的學生所造成,因此,服務教育組就與中洲車站合作,讓長榮的學生去做例行性打掃服務,也請站長擔任督導的工作,學生部份就指派有意願且在「服務與學習」表現良好的同學去,這種作法也得到附近社區的好評。


延伸閱讀: 

1.長榮大學服務教育組

愛與尊重 肌萎者也要行動自由

【記者林韻如/生命力報導】

病友芝芝,一出生就被醫生診斷為肌肉萎縮症的患者,罹患肌萎症的她無法自己行動,在手腳都無法出力的狀況下,芝芝的媽媽黃太太必須照顧她日常生活中一切的需求,黃太太說:「芝芝從小就沒有自己翻過身。」黃太太除了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食、衣、住、行之外,也因為芝芝的雙手沒有力氣,無法自己推輪椅,所以必須隨時跟在芝芝的身旁,讓她可以行動,黃太太表示,芝芝的日記中常常都會提到:「如果有一天可以走路。」黃太太說:「芝芝很想要能自己行動的感覺。」

李家兩兄弟,同時也是肌萎症的患者,小學起就坐上輪椅的他們,全身上下,僅有手指可以行動,出入都倚賴著一台專為他們量身訂作的電動輪椅,雖然還是相當的不便,但是他們仍然用他們僅有的行動能力,爭取在樹林高中擔任義工遞送公文的工作。
肌肉萎縮症屬於一種基因缺損的遺傳性疾病,患者因為基因缺損使肌肉細胞功能逐漸喪失,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受損的程度就越為嚴重。初期跑步像鴨子,很容易跌倒,中期以後脊椎前凸,由下肢開始需要利用支架輔助,最後會因肌肉功能完全喪失而無法行動,中華民國北區肌萎縮症病友家屬邱媽媽說:「他們屬於有思想、會說話的植物人。」對這一群無法行動,受限於輪椅的病友而言,他們共同的願望就是能夠有自由行動的權利。

十月八日在三重商工舉辦的亞特盃心智殘障運動會中,主辦單位特別為這一群罹患肌萎症的朋友舉辦一場表演賽,病友們在使用電動輪椅或是家人協助的情況下,達成了他們在操場上奔馳的心願。已參加活動長達十年的病友家屬邱媽媽,目前家中也有一位罹患肌萎症的孩子,在這一次比賽中拿下了電動輪椅組的第二名,雖然參加比賽的人只有三位,但拿到獎牌的那一剎那仍然相當開心。邱媽媽表示目前肌萎症無藥可醫,單靠復健延緩病程,但也終有要坐上輪椅的一天,同時罹患肌萎症的病友,由於因為病程的關係多以青少年居多,仍然需要出門上學,在學校中也需要因應課程移動,所以無障礙措施對這一群毫無行動能力的病友而言更為重要。

病友家屬李先生說:「台灣殘障設施與國外相比實在相差太多,人行道因為沒有斜坡不能走,騎樓又常常擠滿了機車。」常常可以看到許多病友因輪椅無法在人行道行走,而冒險走慢車道的情況,李先生表示有些地方雖然設有無障礙設施,但是斜坡坡度卻高達二、三十公分,完全無法使用。「這是剝奪了他們最後一點點行動的自由。」

目前罹患肌萎症的病友都需要隨時有家人陪伴在身旁,還在求學的朋友也需要家屬陪伴一同上學,學校內的無障礙設施也不能完全符合這一群病友的需要。邱媽媽表示,有的時候學校方面接獲肌萎症或是肢障朋友家長的反應後通常都沒有下文,因為通常罹病的只有一兩位小朋友,所以無法配合他們的需要改善現有的設施。「這對這些孩子來說都是相當不便的。」北區肌萎會的社工朱慧敏則表示,目前台灣罹患肌萎症的朋友,有三分之二都是學生,分散在各地,求學對這些孩子來說相當辛苦。邱媽媽則希望建議政府能夠為這些肢障的小朋友在每一區成立一所無障礙學校,讓所有病友可以集中上學。「這對小朋友來說比較輕鬆,同時對必須長期陪伴身旁的家屬來說也是一件福音。」

朱慧敏表示,雖然目前全台灣罹患肌萎症的朋友仍是少數,但目前他們希望能夠結合大家的力量,保障罹患肌萎症的朋友能有最基本能夠行動的空間,提昇他們的生活品質,用愛與尊重讓這些朋友能夠跟我們一樣擁有出門透氣的權利。


延伸閱讀:
1.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2.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3.用愛心和耐心 陪伴肌萎症病友
4.台師大團隊 打造無障礙網路天空

2003年10月8日 星期三

法鼓山祈福動禪 讓你心平身安

【記者張貴婷/生命力報導】

「只要心安就會有平安」,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他希望每個人都能自然而然地從生活中安定自己的心,然後再去安定別人的心,這樣一來人人都能得到平安。所謂的心靈環保是將本來自私的心轉化而成一顆奉獻的心,幫助別人,助益子孫。

「法鼓山二○○三心靈環保全民博覽會」於九月二十八日在新莊體育場熱烈展開,活動包含靜態的聖嚴法師祈福法會、戶外的五大環保主題活動區以及首次公開表演的「千人八式動禪」,人人扶老攜幼參與,場面盛大。


祈福法會邀請到四位積極投入環保公益事務的環保人士,台灣女婿劉力學說:「環保已經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來自加拿大的他甚至比台灣人更重視台灣的環保,他每天利用廚餘堆肥,從自己的家中做起到整個社區共同響應;黑熊媽媽黃美秀曾為了研究台灣黑熊,獨自在山中住了很長時間。黃美秀說,她並不感到辛苦,因為在深山裡她看到其他台灣人所無法感受到的美景。她說,「要做好環保要從心靈環保做起,環保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生活,一種修行!」台灣需要全體人民的支持與關心。

阿里山鄒族三美村村長高正勝對於達娜伊谷的保育工作不遺餘力,他說,不要等待政府幫忙,而是要從自己做起,「再讓政府跟著我們的腳步來做。」長年在生活中力行環保的周瑜芬說,雖然她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一隻小鴨子還是可以游出牠自己的小水道。」只要她持續努力的做,對這社會還是有貢獻。

相對於體育館內的知性講座,場外的動態活動同一時間在大太陽底下如火如荼的展開。「環保健康飲食區」提供各式各樣可口的素食佳餚,並一律禁止使用免洗餐具,呼應環保主題。手足健全的家庭共同在「口足畫坊」體會身心殘障者生活上的不便,從中發覺四感的意義,也就是對自己的一切心懷感激,並盡一切力量為別人製造福氣。「環保教育園區」則由張老師諮詢中心、主婦聯盟等社會服務團體擺攤,為有需要或有困難的民眾解決問題,並提供新知識。

「環保心樂園區」則將傳統童玩與法鼓山精神串聯結合,讓大人小孩都能從遊戲中了解「心五四運動」的精要。心五四運動是法鼓山此次活動的重點主題,內容由聖嚴法師舉出例子加以解釋給民眾明白。四安就是在心理上少慾少求,對他人敬愛;四感是對一切心懷感激;四要是了解自己需要的不多,而是想要的太多;四福是體會自己的福氣並為別人創造福氣;四它是在面對困境時,勇敢面對處理它。

最後的重頭戲「八式動禪」於傍晚登場,在聖嚴法師的帶領下,上千人的動禪隊伍穿著白上衣走進陽光草地上排隊準備做操,雖然人數眾多,但全體的動作卻是非常整齊一致,形成一幅特殊盛大的畫面,全場鴉雀無聲,進入「動靜之間皆是禪」的境界,民眾楊綺說,做完八式動禪,我覺得全身放鬆,「比花錢去做SPA還要舒服」,未來一定會持續做操。

果醒法師說,八式動禪不會受到地點與時間限制,希望大家都能學起來並教給其他人。未來還會推出適合上班族的坐式動禪,藉此來服務更多需要運動的民眾。

關心國營事業 學子倡反私有化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前陣子台鐵工會所發動的會員大會,至今許多民眾仍搞不清楚原因,但選擇在今年國人團圓的中秋節癱瘓鐵路營運,遭到各界的抨擊居多。然而,有二、三十個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實際行動來支援這項遭大眾質疑的台鐵風波,堅持反對國家建設民營化,來捍衛公共服務。

支援反私有化活動的學生包括輔大黑水溝社、台大大論社、台大大新社等,這些學運社團的學生們,都參與過許多校內外的議題,他們除了關心學生本身的權益,更關切為許多社會問題。

輔大黑水溝社社長蔡坤成表示,學生身為社會的一份子,未來就在社會職場上,成為就業人口之一,所以更應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例如「勞工運動」,來改善目前的勞動狀況,那將來學生進入社會,就能享受較好的勞動條件。他說,在目前世界走向「私有化」的趨勢中,資本家為了累積私人利益,無形中造成民眾的公共權益受損,這是每個人都無法置身事外的。所以在「基礎建設不應該私有化」的前提下,他們決定站出來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

台大大論社徐沛然則表示,國營企業若民營化,私有企業用利潤邏輯來經營公共事業,將會造成少數民眾的權益受損。從台汽、台鐵、中華電信的案例來看,一但民營化後,私有企業基於利益的立場,必定會裁撤那些不會賺錢小站與精簡人事成本,如此一來,住在遍遠地區的民眾們的通車權益、通訊權益,由誰來負責呢?被裁員的中高年齡失業勞工該何去何從呢?這些弱勢團體的公共利益不被重視,卻被資本家的利潤取而代之。而政府無法承擔這些由民營化所衍生出來的社會成本,卻由社會來吸收,無形中成為許多社會問題。他說,基於關懷人民的基本需求,維護民眾的公共福利,他也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

蔡坤成表示,國營建設應該「透明化」與「公共化」,促進民眾對於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監督,由民意機關的監督,來確保公營企業以增進全民福祉、促進社會穩定進步、善盡社會責任為前提,非以「賺錢」為唯一目的。若一旦私有化,政府就無法加以監督與管制,公共福利的品質將深受影響。他認為,政府應該承擔社會福利、提供民眾高品質的公共服務,並維持人民基本生活的各項權利,包括食、衣、住、行等等。所以在堅持反對國營事業私有化的立場上,他將會繼續支援此項活動。

國營事業是否該「私有化」的戰爭似乎還沒有結束。這群大學生們,雖然不是參與主要核心的工作,但他們都竭盡一己之力,用實際行動關懷社會議題。


延伸閱讀:

1.輔大黑水溝

2.反私有化論壇

台灣狗醫生 撫慰心靈的天使

【記者趙詩玲/生命力報導】

一位罹患巴金森症的老爺爺,因為抱在懷裡的一隻小狗而笑顏逐開,在物理治療師、飼主以及狗醫生的協助之下,老爺爺離開久坐的輪椅,緩緩站起身來牽著狗狗慢步走著,在此刻的恆安老人養護中心裡,平凡的狗狗化身成南丁格爾,醫治撫慰每一個人的心靈。

狗醫生出診之前,老人養護中心的物理治療師會先與老人養護中心的醫生及護士討論治療目標,再依狗醫生的體型大小以及特性與適合的病患做搭配進行輔助治療。台灣狗醫生創辦人陳秀宜說,像大型狗就適合做一些跑、跳的動作。一位歷經九次中風的老奶奶在飼主侯先生的協助之下,不斷把狗狗最喜歡玩的球或骨頭丟出去,讓哈士奇狗醫生「雅虎」做拾回動作以達成輔助治療的目標,藉此讓老奶奶活動上肢﹔比較活潑的米格魯狗醫生「吉米」還表演「裝死」,搏得老奶奶一笑,帶來歡樂與趣味。

「我沒看過一隻狗在出診時尾巴是垂下去的!」陳秀宜說,狗醫生的評選標準一定要穩定度高,並且擁有超強的親和力,百分之百不排斥陌生人,還必須要可以忍受壓力,這些壓力來源包括:熱情的擁抱,不舒服的撫摸,以及人聲吵雜等。所謂穩定度高是指當主人離開狗狗時,狗不能產生分離焦慮;主人回來時,可以完全配合每一個指令。除了技術以外,還要鑑定狗狗與主人的默契好嗎?出診時愉快嗎?以及勝任這項工作嗎?

藉由狗醫生的出診,老人養護中心的爺爺奶奶們不但得到心靈上的撫慰﹔更可以在與狗醫生的互動之中活動、舒展筋骨。陳秀宜看著罹患巴金森症的爺爺說,巴金森症是一種無法治癒的病,腦細胞只會一直退化,所以需要不斷的外在刺激來延緩退化。說完後陳秀宜突發奇想,拉起老爺爺的手圍成一個豎立的圓圈,在飼主游小姐的誘導之下,讓雪納瑞狗醫生「Angel」做跳火圈的動作,這樣的動作不但輔助老爺爺從輪椅上站起來、舉起雙手築圓圈、彎下身來讓狗醫生跳過去,所帶來的愉悅氣氛也讓老爺爺笑了。

「只要不退步就是進步,這是我們對狗醫生最大的期待。」陪同老人參與輔助治療的台北市恆安老人養護中心鄭護士說,中心引進狗醫生輔助治療已經三年了,最大的效果就是讓老人家得到情緒上的撫慰,增進笑聲與互動。每當狗醫生要來時,老人們都會很期待﹔還有一些老人家有自己特別喜愛的狗醫生,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狗醫生沒來就會很失望。

目前台灣狗醫生協會總共有四十隻狗醫生,流浪狗與家犬各佔半數。陳秀宜說,原本的初衷只是想減少台灣的流浪狗,進而發展狗醫生是想讓大眾了解狗與人的另一層關係,到最後飼主因為透過狗醫生課程與狗兒相處得更為融洽,這一切的「沒想到」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正面影響。狗醫生飼主游小姐說,「Angel」本來很膽小,害怕接近陌生人與狗,經過訓練後進步很多。有一次出診時,一位婆婆一直到活動時間結束都不肯離開「Angel」,「可能覺得一放手狗就不會回來了吧」,令她印象深刻。

「對所有事情都不能抱絕望的態度!」陳秀宜就是憑著這股毅力一直往前走,之前面臨缺乏經費以及教室不合適的問題都迎刃而解。現在狗醫生的上課教室非常接近陳秀宜理想中的藍圖,整間教室全都是透明玻璃,陳秀宜說,這是希望讓大家都可以觀看到狗與人的和諧互動,在十年之內把狗醫生的正確觀念完整地帶給大眾是她對自己的期許。


延伸閱讀:

1.台灣狗醫生

2003年10月4日 星期六

羅四維神父 實踐全人教育精神

【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第一屆主題為「全球化下的全人教育」的「羅四維神父講座」於十月四日在輔仁大學濟時樓舉行(見圖),第一屆的「羅四維神父講座」具有一項特殊的意義,那就是要為在台灣無私奉獻三十年的社工系教授羅四維神父慶祝七十歲的大壽。羅四維神父開啟了「全人教育」先河,與會的校友在「全人教育」的議程裡,說出了對「全人教育」的看法以及羅四維神父對自己的影響。

一九七二年,天主教耶穌會派羅四維神父來台灣擔任輔大社會系系主任,之後的三十年中,羅神父全身投入教育工作,他以人為本關心這個世界,更關心的是如何發揮人的潛力。在教育理念上,他重視的是「引領」,學生在他的引領下總是能讓學生發展自己的特色,這就是「全人教育」所要發揚的精神。

輔大社工系老師劉可屏在會中用自己的方式解釋全人教育時表示,一個孩子,他並不只是有身體,和腦子而已,一個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事,他必須同時重視身體、心理、社會、情緒各方面的發展;這麼多年來學校所推動全人教育,大概就是在說明這樣的精神,所以一個孩子在教育中各方面要發展和啟發,有很多種作法,除了在課本上,其它很多活動,也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沒有一個方式可以簡單的說是真正的「全人教育」,並認為「全人教育」是一個能幫助「人」在各方面都發展的一種教育,所以方法和途徑是很多的。

社會系系友也是現任社會系副教授的王慶中對於「全人教育」提出了「面對一個問題」的看法,這是一個互動的問題,王慶中說:「民國八十二年寫了一篇文章叫「為什麼不發問」但是十年後這個問題仍然存在。」王慶中從自己任教十三年的經驗裡,發現有很多學生不喜歡開口說話,不喜歡說出自己的感覺,上課的時候該開口的時候而大家不開口說話,這是王慶中每天上班都要面對的問題,因此王慶中表示,對於「全人教育」空洞的話已經說了太多,反正都做不到,那麼就應該先從面對「為什麼不發問」這個問題開始。

社會系系友王大修也以「令人敬畏又值得親近的羅神父」為題來闡述「全人教育」的意涵。王大修表示,羅神父對他最大的影響是告訴他做事情的程序、瞭解自己要的是什麼,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王大修說:「羅神父讓我們學會了,你決定要什麼?想什麼?都要說出來。」學會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知所進退,使王大修以及他的同學在社會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他感覺羅神父是「全人教育」一部份的一種呈現。「在小組討論的課程裡,讓我學會了扮演什麼角色應該說什麼樣的話,在過程中也激勵了我的成長,羅神父幾次帶領我到國外去,開闊我的視野,看到原來世界上有很多的人在悲觀的大環境中,也一直在努力,也讓我認識了一個多元的社會。」王大修這麼說道。

社工系系友張淑瑩以「老闆教我認識尊重」來闡釋羅神父對她的影響,張淑瑩稱羅神父為「老闆」,她說:「覺得老闆好像是在訓練我們每個人,把團體看做是大家的,而不是Leader一個人的,團體中人人都值得被尊重,而非只尊重權威人士。」她也說,當年一個從鄉下來的小孩,對權威是害怕的,但是在老闆的教學方式下,讓我在團體中得到最好的東西,就是懂得發表自己的意見,老闆也讓我瞭解到「批評別人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是沒有意義的,而我為什麼不去批評別人有可能改變的地方呢?」這對張淑瑩的人生以及現在輔導學生的工作有相當大的影響。張淑瑩說:「在全人教育中有一個東西是相當重要的,那就是知識要一直重複的被解構和建構的,並且,不論對於什麼身份地位的人都要尊重的。」她最後表示,「全人教育」就是一個人健康的身心統整的狀況,老闆其實早就實踐全人教育,他不是傳授研究法而已,他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好人。

社會系第三屆畢業的系友林寶桂表示有幸到輔大來念書,覺得輔大為學生做得相當完美,林寶桂回憶起羅神父在一九七四年暑假帶領他們到全國的天主教機構作巡迴訪問,林寶桂感動的流著淚說:「從訪問過程中,看到很多事情做得非常的完美,讓我們學習,以後就是要去幫助需要我們幫助的人,也讓我覺得在社會上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們去幫助的,而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也讓我選擇工作時,以輔大的這個精神去幫助需要我幫助的人。」她認為,輔大落實了「全人教育」的精神,影響她非常深遠。

羅神父表示,時間改變了,人也改變了,發現學生的需要很大,但是要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要如何給學生足夠的關懷?羅神父說:「大家都以為我有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其實我沒有,這個世界是沒有一個完整的教育,我們都在學,二十年前與二十年後時間不同,學生也不同,所以我也一直在調整。」


延伸閱讀:

1.輔大全人教育課程中心

2.中華民國全人文教協會

2003年10月3日 星期五

家連家 讓精神病友的心同在一起

【記者林昱旻/生命力報導


隨著精神病患者的權益愈來愈受重視,精神病友家屬的教育也愈來越重要。長久以來,國內的家屬教育課程卻嚴重不足,有鑑於此,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取得了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課程」的授權,期望能對病友家屬們有所幫助。

「家連家」原名Family Link,意指精神病友們各個家庭之間的聯繫,除了藉此機會給他們一個交流溝通的地方,也希望以淺顯易懂的家屬教育課程,讓家屬們更了解如何與生病的家人相處,並且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計劃」一開始是由美國NAMI家族組織所發起,他們策劃了一共十二課的課程。而後由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趙雨龍老師引進香港,並將教材翻譯成廣東話,濃縮為八課的課程。台北縣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劉麗茹說:「美國的家屬教育課程是比較針對白領階級的,所以課程內容較深且廣,但事實上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多屬於中下階層,因此為了美國與香港文化上的差異、民情的不同及社會福利醫療需要較多,將教材修改為八週的課程,讓家屬們更容易接受與瞭解。」

目前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計劃已於二○○三年由香港正式授權台灣,由台北大學社工系老師魏芳婉接觸。今年第一階段的八週課程已結束,劉麗茹說:「第一次的課程面臨到的最大困難是招生的問題。由於上課地點只有台北大學,交通的問題是最為棘手的,此外,有些家屬不願再回顧家人生病的情景,所以也不願意來上課。」

參加課程的學生,除了病患家屬外,也有學員本身就是患者,但病情已穩定。劉麗茹說:「我們挑選學生的資格相當嚴格,一定要本身是病情穩定的患者,或者是直接照顧病患的家屬才能參加。而參加的人也都抱著想找到確切答案,及學習新資訊的心態積極參加。」

「我們希望能給家屬一個觀念,看待生病的家人要以『病』的方向去思考,因為錯的是『病』而不是『人』。」劉麗茹說。有些家長期待過高,以為回復到生病前的模樣才算真正的康復,但事實上,對精神病患者而言,只要病情穩定就是好。所以上這些課程除了給家屬們學習新知的機會,心理上的建設也是一大重點。

「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計畫」的課程一共八週,課程內容主要有澄清病因、讓家屬了解精神病是腦部的問題所造成、多了解和生病的家人相處的方法、雙向溝通的重要性、及面臨狀況的處理,並教導他們如何制定「個人」的康復計畫,而其中較困難的一課是了解藥物,劉麗茹說:「認識精神科藥物對於家屬們而言是較為困難的一部分,所以希望經過評估將這一部分加以簡化。」此外,告訴家屬們照顧病人不一定要犧牲自己,適度保持自己該有的喘息空間是一定要的。

第一屆的課程結束後,劉麗茹說:「學員們都覺得有所收穫,且更加了解精神疾病。」現在台北縣康復之友協會正在為第二屆的「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計畫」招生,期望能夠更加推廣這套課程,好幫助更多受苦的家庭。

2003年10月2日 星期四

日照大家庭 重建長輩自信心

【記者徐宗斌/生命力報導】

二○○○年五月十八日台北市社會局委託中華民國志工協會辦理的松山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見圖)開幕,開始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目的在於照顧失能與失智的老人,使長輩們能享有群體生活,延緩老化過程,並舒緩家屬照顧壓力,讓家屬能有喘息的時間。日照中心目前服務的長輩有十四位。

社工員陳雅琪說,許多家屬都覺得長輩們年紀大了,應該要好好享福,所以什麼事都不讓長輩們動手,漸漸地長輩們失去成就感,也失去了自信心。在日照中心裡,長輩們一起參與簡單的家務,如收碗、擦桌子,透過這些簡單的工作使長輩們逐漸自然地像是在家中,同時也能獲得小小的成就感,讓他們找回逐漸殞落的自信。
松山日照的一天,由早上七點半搭乘交通車的長輩們抵達時開始,一早來中心,先讓長輩們喝茶、看報歇一會,再由護理人員為他們量血壓、脈搏、心跳及呼吸,確定長輩們的身心狀況。接著就帶長輩們一起做軟身操,活動活動筋骨,為稍後的復健運動時間做準備。中午用餐後,就是午休時間了,讓長輩們休息到下午兩點半再開始安排活動。下午的活動以文康休閒活動為主,例如做做手工藝品;大約下午四點半後,就開始有家屬陸續來把長輩接回。

除了每天固定的活動安排,每逢節慶或是長輩的生日,志工們都會舉行活動,讓長輩們感受到日照的溫馨。除此之外,每三個月還會舉行一次戶外活動,到台北市區或近郊的風景區走一走散散心,讓長輩們的生活視野更遼闊。

由於中心內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們是一起活動,一些失能的長輩因為不了解失智症,所以對失智長輩一些奇怪的行為產生不諒解。陳雅琪說,以前就發生過一位偏重度失智的婆婆,會去翻別人的東西看、拿別人的手機,使失能的長輩都不願意和她在一起。因此,日照中心每三個月就會舉辦一次衛生教育課程,讓失能的長輩認識失智症,使他們能了解為什麼失智的長輩會有那些奇怪的行為,進而去諒解失智的長輩,讓大家可以愉快地在一起。

陳雅琪表示,日照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讓長輩們的社會性功能恢復。社交技巧是失智長輩最後才會退化的,因此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關心、照顧別人的本能與欲望,日照提供了長輩們彼此互動的媒介,有些熱心的伯伯、婆婆甚至會幫其他長輩們服務,慢慢地他們由陌生到熟悉,彼此互相照顧,就像是家人一般,使長輩們不再有會被家人遺棄的恐懼感,而是感到家人是因為在乎才會將他們送到日照,所以陳雅琪說:「來到松山日照的長輩是很幸福的!」

日間照顧中心聯絡電話:(02)2761- 8900  臺北市老人日間照顧現況與展望

避免空巢危機 台大大論社將轉型

【記者林純禎/生命力報導】

一九七○年代的台大校園裡,瀰漫著一股愛國真心與民族自覺的氛圍,成為當時「台大保釣會」主要社團之一的大學論壇社,是台大學生運動中相當活躍的「三大社」-大學新聞社、大學論壇社、大陸社之一,大論社還曾參與當年的保釣運動與六一七遊行示威。雖然「台大保釣會」最終宣告解散,然而由保釣運動所激盪出來的迴響、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的熱情,以及開始對國家社會付出前所未有的關切,卻是不容忽視的。

那個時代的痕跡,在今日的台大校園裡已不復見。當年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相當活絡、踴躍,而現今的學運社團,有些因吸收不到新社員而相繼倒閉,或只剩下核心幹部四、五位。新社員難招,也成為台大大論社的頭痛問題。

台大大論社社長徐沛然表示,學運性社團不僅新社員難招,而且流失率又高,因為他們選擇用很直接的方法來關心社會,例如示威、遊行、抗議、絕食靜坐等等,目的是希望藉由運動達到宣傳的效果,讓大眾正視社會每個角落的問題。然而,這樣的活動卻很難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達到具體的成效,在挫折感比例居高於成就感的情況下,許多社員紛紛不幹了。

他說,社團站在非主流的角色,確實比較辛苦,要時常和別人辯論,維持自己的理念;又因為經常舉辦大型校外活動,而缺乏和新生互動的機會,無法讓新生確實了解學運的理念,加上學生們尚未真正踏入社會,無法親身體會許多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還有不去面對社會議題的空間。所以新學員對於學生運動常常只是三分鐘熱度,最後承受不了壓力,就漸漸流失掉了。

面對社員不足的困境,徐沛然說,這學期會多把重點擺在校內的討論議題,包括性解放、勞工、反戰、校園權利等議題,轉型成為趨於軟性的讀書會、討論會,讓新生對議題產生興趣,在討論的過程中,也讓他們了解學生運動的內涵。

既然運動不見得有成效,為何一定要運動呢?徐沛然說,讀書所習得的知識,應當要應用在生活之中,若只是一味地待在教室裡討論,無法真正改變社會問題。因此必須將其想法和理念付諸於行動,才是學生讀書的用處。所以,雖然決定將社團轉型為較軟性的學術性社團,他還是會堅持自己的理念,投身社會議題。

醫療與篩選 提昇流浪狗收容品質

【記者趙詩玲/生命力報導】

「一方面對民眾遊說,讓民眾清楚飼主責任﹔另一方面對官方遊說,讓官方意識到教育工作與他們有關。」環球愛犬訓練學校企劃湯宜之說,面對台灣流浪狗的認養問題,未來要做的就是提昇流浪狗的收容品質。

日前由板橋市公所主辦的「珍愛狗寶貝」愛心認養流浪狗活動,現場共提供五十隻流浪狗讓民眾認養。湯宜之看著圍場裡的流浪狗說,其實這些流浪狗的健康狀況都不是很好,所謂「提昇收容品質」是指流浪狗在提供民眾認養之前,必須接受完善的醫療照顧,甚至是犬隻的性格篩選,把狗兒健康地送出去,棄養率就不會那麼高。

認養家庭需要通過「愛心闖關」的考驗才可以登記認養,是這次活動不同於以往的地方。第一關「認養Q&A」考驗認養主是否已考慮清楚準備接受新成員﹔第二關是「健康訪談」,獸醫師李先生說,這一關負責一般的物理健康檢查,並且評斷犬隻的健康狀況是否適合打預防針﹔第三關「教養諮詢」有專業的訓犬師為認養主解答犬隻行為、訓練排泄等問題﹔最後一關則是認養登記,並免費為犬隻注射狂犬病疫苗、植入晶片。

這次活動的關卡設計是由環球愛犬訓練學校協辦的,湯宜之說:「關卡設計是希望有機會讓大家停下來思考一下,特別是教養諮詢區,我希望訓犬師能教導認養主人如何度過這一夜,不要星期一又把狗送回來。」

運送犬隻的專車一到,民眾馬上一窩蜂圍過去,五十隻流浪狗在一個半小時之內就被認養光,湯宜之感觸很深地說:「牠們以前都是有主人的呀!可見棄養率有多高。」大部分的民眾對狗都沒有養育與結紮的觀念,簡單的說就是「大家對於飼主責任很模糊」。在大台北都會區最常見的就是教養問題,飼主常常因為犬隻亂吠,以及大小便問題而隨意丟棄。

湯宜之表示,她希望每個飼養家庭都可以清楚飼主責任,包括了對犬隻的醫療、教育等方面,並且需要一定的經濟能力,如此在認養狗之前才有知識做必要的考慮與判斷。

「動保團體普遍與官方對立。」湯宜之笑說,一開始他們自願協辦認養活動的時候,官方對他們的態度是害怕以及不信任的,不知道他們要來搞什麼鬼﹔經過一年的合作與溝通,官方已經能慢慢接受並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同時身兼板橋收容所大學生義工經營指導老師湯宜之又說,指導學生義工一同參與活動,是希望帶學生們看清現況,在這個活動中沉澱,也希望能組織學生義工做飼主認養情況的追蹤。


延伸閱讀:

1.環球愛犬訓練學校

僑光學院「服務學習」 重視人文關懷

Egg02記者王睿成/生命力報導

僑光技術學院是第一所將「服務學習」課程列為全校必修的技術學院,讓學生到校外擔任志工,作為必修學分,也是領先其它各校的創新作法,首開國內大專院校之先例。

通識中心講師兼實習行政督導鄧明賢說:「有感現在年輕人生活過得太富裕,導致對社會沒有關懷之心,對人沒有愛心,對於身旁的事物也不懂得珍惜,所以才開設全校必修的『服務學習』課程,希望能在教育中讓學生體驗社會真實面。」鄧明賢也強調,僑光技術學院為一商業技術學院,因此學生在畢業後必定要跟人群接觸頻繁,因此,也可以藉由「服務學習」課程,讓學生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

僑光技術學院「服務學習」課程安排為一學期,每一學期有十週的「志工服務」,有修課的同學至少每週要有兩小時服務時數;在服務單位的分配上是以填寫志願的方式來進行,但是,每一個單位所需要的志工人數不一定一樣,所以有時候學生會被分發到自己比較不想去的單位。而通識中心在單位分發上仍會以學生安全為第一考量,因此希望學生選擇離家近的單位來服務。

鄧明賢認為,國內有許多大學都有「勞作教育」或是「勞動服務」之類的課程或學分,這和僑光的「服務學習」是不完全相同的,讓學生到非營利機構作志工服務,學生從一開始抗拒到學期末作實習成果發表報告自己所見所聞的時候,看到很多同學有脫胎換骨的改變,這就是「服務學習」最重要的目的;這種讓學生走出校園的「情境學習」才會讓學生實際體驗社會的另外一面,激發出更進一步的省思。

目前,僑光「服務學習」課程領域分為非營利機構、公益團體、以及針對社區人群三個大方向,在社區人群方面也包括了老人服務、身心障礙服務、醫療服務以及兒童福利等;在建教合作的對象考量上,該單位一定要有專責的指導老師,其次是最好已經有志工團隊運作,讓學生更能有一個仿效學習的對象,鄧明賢最後提到「讓學生從作中學,得到學得來、用得到、帶得走的東西這是我們最希望的。」

鄧明賢回憶起去年資管系二技部畢業的鄭清澤同學,他這麼描述鄭清澤:「鄭清澤同學是資管二技部的學生,他的服務單位是惠明盲童育幼院,這位同學最特別的地方是他在修完『服務學習』課程後還持續擔任惠明的志工,去照顧院內的小朋友,直到他畢業出國留學。由於鄭同學有電腦方面專長,所以他也常常指導院內老師一些電腦相關技能,因此獲得惠明院內老師的好評,在鄭同學畢業那天,惠明的院長帶著院內小朋友到場獻花,並頒發『傑出志工楷模獎』給鄭同學,他是僑光的驕傲,也讓我們對於『服務學習』的正面影響和社會的貢獻更有信心。」

惠明盲童育幼院的社工蕭麗美說:「鄭同學的付出相當自然,使我們接受幫助的人也倍感輕鬆;他的主動積極讓我們很感動,看到院內保育員和行政人員的電腦能力不足時,他主動提出為我們上電腦課,得知院方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有足夠的電腦硬體設備時,他積極在親人中尋找資源。為了他服務的孩子,他上網尋找幫助這個孩子的專業資料。整個教學及幫助過程和他體貼、傾囊相助的心胸,讓我們懷念至今,他的愛心與熱情,在在發揮出生命的高貴,我們為他感到驕傲。」(見圖)

運動加美食 今年教師節很「原」味

【記者俞孝璋/生命力報導】

今年台北市的教師節很「原」味!台北市原住民民俗體育運動會及原住民農特產品展售於九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在台北市中山足球場舉辦。這次參賽的有十一個原住民族群,共二十五個團體。在風和日麗的秋陽下,各族勇士拿出看家本領,比賽撒網鋸木、彈弓射擊,看看誰才是真好漢。

大會由卑南族的傳統習俗「刺福球」活動展開,以往是卑南族收穫祭或是大獵祭的時候才會舉行,由長老將包著月桃葉的福球往上拋,族人再以福球竿去搶接,類似漢人舞龍舞獅的搶青,得球者便能得到祝福,明年大豐收。這日則是由台北市長馬英九穿著卑南族的傳統服飾,來拋福球,參賽男子無不爭先恐後,棒來棍去,想要搏得這個好彩頭。比賽的項目還有撒網、鋸木材、拉巴樂、負重接力、射獵、彈弓射擊、頂上功夫、大隊接力還有拔河等。撒網是以漁網來捕軟式棒球,拉巴樂則是媽媽拉著坐在檳榔葉上的小孩賽跑。

這次已經是台北市政府舉辦原住民文化祭以來,第五次的民俗運動會了。與賽的原住民們表示,參加這個活動最主要是覺得好玩,跟同鄉會的朋友一起來運動運動,也可以跟其他團體或同鄉會作交流,看他們個個比的揮汗如雨,拔河時全隊卯足了勁,甚至還有人摔跌在地。在馬格拉海同鄉會上陣時,因為對手沒來不戰而勝,主持人戲稱他們是「蹲」的勝利,讓全場人笑開了嘴,可見他們有多樂在其中。

在中山足球場周圍,台北市政府也設了一百一十四個攤位,讓原住民們申請擺攤,販售他們的傳統美食像石板烤肉和小米酒,還有傳統手工藝品和服飾,他們以不同的產物,來推銷原住民的文化。許多原住民甚至是遠從花蓮、台東、南投、高雄等地方來的。

來自台東縣關山鎮的陳秀英,這次全家都上來擺攤,賣的是石板烤肉。問她為什麼這麼不辭路途勞遠,要來台北參加這個農特產品展售,她說雖然路很遠,又要自己坐車過來,但她覺得參加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可以推廣原住民的美食,讓大家知道石板烤肉的美味,讓社會大眾更了解他們。今年已是她第二次來參加這個活動,明年台北市政府繼續再辦的話,她一定會再來。

而從花蓮縣新城鎮過來的鄭羽鈞,今年來這賣著自己親手編織的原住民服飾,有帽子、衣服還有包包,還有一些耳熟的音樂團隊如飛魚雲豹音樂工團,他不但賣著原住民的CD,更現場高歌了好幾曲。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他們都懷抱著同樣的心情,想要將屬於原住民的習俗文化,推展到這個社會,讓更多人來認識他們,分享他們的文化成果。


延伸閱讀:

1.台北市政府原民事務委員會

學費和不適應 原住民教育兩大難

【記者俞孝璋/生命力報導】

近年來政府及民間不斷大力提倡對原住民固有文化的傳承與維護,推動鄉土教育、舉辦原住民文化祭等,讓大家能更了解原住民族。在珍惜這份逐漸式微的傳統文化之外,原住民族在工作上的競爭力問題,是另一個該去關注的焦點。在現今學歷掛帥的社會,書讀的多少似乎已和能力畫上等號。以原住民學生來說,有念到大專的不多,甚至少數原住民學生在國小或國中便中輟了,探究原因,多是因為經濟或是在校不適應問題。

原住民學生的升學率不高也是非己所願,學生自己以及家長們都希望可以學生們可以繼續升學,透過受教育來提升經濟及社會地位。但許多原住民家庭對此是心有餘力,力有未逮。繳不繳得出學費成了原住民學生繼續就讀的一大絆腳石。雖然各縣市政府單位都有提供獎學金,許多民間單位如TVBS、富邦文教基金會也有為原住民族建立獎學金。可是就偏遠山區的原住民來說,天荒地窮謀生不易,縱使有補助,仍是不易湊齊學雜費。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國小,這學期便有四、五十位原住民學童繳不出營養午餐的錢。為了讓孩子求學得付出的代價,是許多原住民家長心中的痛。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教育文化組顏國昌組長表示,居住在台北市的原住民普遍經濟環境不錯,沒有學費之虞,但有少數學生在學校感到不適應,之前有名原住民國中學童投書市長,反應在學校受到老師歧視。在派專人了解輔導後,此事件已告一段落。另外台北市今年原有九位國中中輟生,在輔導下已有七位復學。而因為人口較少,原住民學童中輟比率偏高的台東縣,台東縣政府教育局學務管理課李志成課長說道,台東縣也是有針對中輟生作輔導,深入他們的問題所在,就每個人的狀況作出最適當的協助。

台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局文化教育課藍國徵課長也指出,原住民學生繼續升學大專院校的不多是個問題,在國中便中輟沒有完成學業更是個隱憂。許多原住民學生向他們反應,學費原本就是個問題了,在學校的學習成就感又不高,感到不適應,讓他們更無心就學。以台北縣來說,原住民學生輟學的比率是一般學生的六倍,因此台北縣政府特別在原住民分布較多的鄉鎮市配置輔導老師,全縣二十四個,針對原住民學生在學習上的問題加以輔導,就課業上的幫助或是心態上的建立。另外在國中小裡有爲原住民學生特別開設族語班,讓他們能夠學習自己的族語,在一般教育之外,也爲他們文化的傳承作努力。藍課長說,要避免原住民們在教育上的惡性循環,是他們現在最希望做到的。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日照大家庭 重建長輩自信心

Monkey02 【記者徐宗斌/生命力報導


二○○○年五月十八日台北市社會局委託中華民國志工協會辦理的松山老人日間照顧中心(見圖)開幕,開始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服務。目的在於照顧失能與失智的老人,使長輩們能享有群體生活,延緩老化過程,並舒緩家屬照顧壓力,讓家屬能有喘息的時間。日照中心目前服務的長輩有十四位。

社工員陳雅琪說,許多家屬都覺得長輩們年紀大了,應該要好好享福,所以什麼事都不讓長輩們動手,漸漸地長輩們失去成就感,也失去了自信心。在日照中心裡,長輩們一起參與簡單的家務,如收碗、擦桌子,透過這些簡單的工作使長輩們逐漸自然地像是在家中,同時也能獲得小小的成就感,讓他們找回逐漸殞落的自信。
松山日照的一天,由早上七點半搭乘交通車的長輩們抵達時開始,一早來中心,先讓長輩們喝茶、看報歇一會,再由護理人員為他們量血壓、脈搏、心跳及呼吸,確定長輩們的身心狀況。接著就帶長輩們一起做軟身操,活動活動筋骨,為稍後的復健運動時間做準備。中午用餐後,就是午休時間了,讓長輩們休息到下午兩點半再開始安排活動。下午的活動以文康休閒活動為主,例如做做手工藝品;大約下午四點半後,就開始有家屬陸續來把長輩接回。

除了每天固定的活動安排,每逢節慶或是長輩的生日,志工們都會舉行活動,讓長輩們感受到日照的溫馨。除此之外,每三個月還會舉行一次戶外活動,到台北市區或近郊的風景區走一走散散心,讓長輩們的生活視野更遼闊。

由於中心內失智與失能的長輩們是一起活動,一些失能的長輩因為不了解失智症,所以對失智長輩一些奇怪的行為產生不諒解。陳雅琪說,以前就發生過一位偏重度失智的婆婆,會去翻別人的東西看、拿別人的手機,使失能的長輩都不願意和她在一起。因此,日照中心每三個月就會舉辦一次衛生教育課程,讓失能的長輩認識失智症,使他們能了解為什麼失智的長輩會有那些奇怪的行為,進而去諒解失智的長輩,讓大家可以愉快地在一起。

陳雅琪表示,日照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讓長輩們的社會性功能恢復。社交技巧是失智長輩最後才會退化的,因此在他們的心中始終有關心、照顧別人的本能與欲望,日照提供了長輩們彼此互動的媒介,有些熱心的伯伯、婆婆甚至會幫其他長輩們服務,慢慢地他們由陌生到熟悉,彼此互相照顧,就像是家人一般,使長輩們不再有會被家人遺棄的恐懼感,而是感到家人是因為在乎才會將他們送到日照,所以陳雅琪說:「來到松山日照的長輩是很幸福的!」

「紅絲帶」開播 愛滋病友勇敢發聲

【記者林盼昀/生命力報導】

「紅絲帶的天空」正式開播囉!社團法人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理事長張維表示,哈囉同志網路廣播自九月二十二日起,開始播出「紅絲帶的天空」,這是個教導愛滋感染者如何不讓自身權益受損的節目,同時也請到感染者現「聲」說法,讓其他愛滋感染者也能為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

「我們在九月二十九日已播出第二集,主題是在教導大家防止愛滋侵權的『小撇步!』」張維說。愛滋感染者權促會秘書長林宜慧在節目中講解「如何保障病情的隱私權」時表示,戶籍所在地往往與本人所處的地方不一樣,所以衛生所打至戶籍地時,常會洩露感染者的病情給家人,這時感染者可自行打電話至衛生所,請他們不要再打電話至家裡,就可保障自己病情的隱私權。
張維表示,接下來的節目會每個禮拜更新,主題皆不一樣,也會邀請愛滋實務工作者談談工作經驗,讓社會大眾正確地了解愛滋知識與人權狀況。

張維從事愛滋實務工作已長達十年,和一般學者專家不同的是,實務工作者會直接接觸感染者,幫助他們處理任何生活上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及爭取應有的權益。他表示,一直以來,愛滋感染者的權益都被打壓,例如:隱私權、醫療權和工作權等,感染者常在接受治療時,被醫護人員在無意間洩露病情給家人知道,完全沒有隱私可言。

張維說,根據調查顯示,在種種的權利中,感染者最重視的就是個人隱私權,其次是醫療權,最後才是一般社會大眾印象中的工作權,「連個人隱私都沒有、得不到良好的醫療服務,身體不健康,怎麼在社會上工作?」

「權益促進會運作需要透過個案、媒體和政府發聲。」張維說,有時需藉由這些管道,才能讓社會大眾正視感染者的權益,權促會的力量才能藉以發揮。例如,媒體曾報導過捷運拒絕愛滋感染者搭乘,這也是權促會透過媒體發表,讓愛滋感染者能得回自身應有的權益。

張維表示,權促會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還給愛滋感染者應得的權益,台灣不像歐美國家對愛滋知識已很了解且開明,所以協會也努力為愛滋感染者爭取「去污名化」,讓他們可以勇敢的面對自己,面對社會。

哈囉同志網路廣播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003年10月1日 星期三

鄭豐喜文教基金會 愛心義賣書展

【記者王華瑋/生命力報導】

鄭豐喜文教基金會是一個關懷肢體殘障的基金會,由其遺孀吳繼釗女士為董事長,主要致力於無障礙設施及設立肢障學生之獎助學金。鄭豐喜文教基金會近日來於台北西門捷運站舉辦愛心結緣義賣書展,自九月十一日開始,到十月十二號結束。本次書展共計約有一百多家出版社參與義賣,共計有二十多萬冊庫存新書以五折的優惠價出售。

鄭豐喜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何祖瑛表示,一年一度的愛心結緣義賣書展是鄭豐喜文教基金會每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基金會自一九九一年開始即不定期舉辦義賣書展活動,最初第一年是由遠流出版社負責人王榮文號召了二十多家出版社將庫存新書拿出來義賣而募得了四百多萬,接下來每一年都得到熱烈的迴響,規模越來越大,由原本二十多家出版社到現在已成為一百多家出版社共襄盛舉的大規模書展。

而愛心義賣書展所得,將全數捐贈作為身心障礙者的獎助學金及相關公益活動。以去年為例,基金會總共頒發九十餘位肢障學生的獎助學金,全部金額計一百一十九萬四千五百元。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的獎助學金主要分為兩類,一為國內 ( 研究所、大學、大專 ) 獎助學金;另一為國外深造獎助學金。何祖瑛表示,基本上基金會會讓每個申請的學生都得到補助,只是會依情況的不同而有不同金額的補助。獎助學金原則上是針對肢體障礙的學生,基金會是希望這些肢體障礙的學生雖然體力不如人,但是腦力不會輸人,希望這筆獎學金能鼓勵他們多讀點書、力爭上游,將來能夠靠學問自力更生。

何祖瑛也說到,每年舉辦書展,他們都會努力的去做改進,不論是在宣傳方面或是書籍的擺設方面,都希望能在顧客的建議下越作越好。例如近兩年,基金會會把顧客的資料留下,以寄明信片的方式通知他們書展的舉辦日期。正在買書的陳先生即表示,他年年都會來參加書展,因為覺得既可以買到便宜的書,另一方面又可以幫助他人,希望書展能繼續辦下去,他一定年年都還是會來。

自去年開始,基金會也在愛心義賣書展之外附設辦理「認養貧困圖書室」慈善活動。有意者以捐款三千元為基本單位,基金會就會以捐款購買書籍,捐贈給一些需要書的學校、孤兒院或是教養院等。

生態保育從「荒野」做起

【記者林怡甄/生命力報導】

在大家忙著保護稀有動植物的同時,有一群人他們選擇保護環境,他們以保護生物棲息地為宗旨,讓珍貴的棲息地可以離開人為的干擾,朝荒野的方向演進,以期後代子孫能從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荒野,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

一九九五年,在這樣的目標下,「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了,將原本零散的力量結合起來,團結成一股堅強的信念,將動植物保育的觀念回歸到原本。若希望自然物種完善地生長,就要給它們一個完整的生存空間。所以荒野在鎖定棲息地保護的原則下展開了生態保育以及保育知識教育的推廣,一直到現在荒野剛在九月二十一日過了八歲生日。八年的時間讓荒野成長了許多,但在荒野人的眼中他們的付出永遠都是不夠的。

荒野保護協會執行秘書王元才說:「愈是努力的保護珍貴的棲息地,愈是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從一開始推動棲蘭山成立國家公園到最近成立的『溼地庇護中心』,八年裡荒野發起了許許多多的保育行動、議題,像是「綠色生活地圖」,讓社區的居民可以一起來認識生活環境的美,成立兒童教育組,讓保育觀念從小根植小朋友的心,這些活動成功的讓許多人發現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是開心的一件事。

二○○三年也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國際元年」,在這一年中走出台灣,在尼加拉瓜及菲律賓正式成立了分會,將保護棲息地使其能依自然法則演替、保存自然物種的觀念散播出去,荒野將以專業而熱忱的心為國際社會帶來真正的貢獻與改變。

目前擁有七千個會員家庭的「荒野」,在推廣環境自然教育與保育觀念上,讓民眾從親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開始,最後才談保護大自然。一年單在全國各地舉辦演講超過二百八十場。協會主辦的戶外活動及自然體驗,一年在一百五十次以上,並且積極的培育解說教育人才,並在各地成立分會和聯絡處,以全國性組織的凝聚力將自己壯大再壯大,以保護更多需要保護的棲息地。

王元才表示,「荒野」其實是提供給大家一個「行動的機會」,花一點點的時間就可以認識大自然,認識生命的價值。就像文化地質系畢業的他,從荒野的義工到現在成為荒野二十二位專職員工之一,已經三年多。他說,其實荒野的工作就像接力賽一般,有力氣的人就跑遠一點,累了就會有人來接棒,荒野不斷的在招募義工、招募會員,也努力的讓舊會員、老義工願意留下來和荒野一同成長。

雖然「荒野」每年的會員人數都在穩定的成長,但還是跟不上都市開發的腳步,會員以及保育人士的心意總是跟不上「荒野」的支出,還是有許多寶貴的棲息地需要「荒野」為它們發聲,「荒野」希望大家能花一點時間認識他們,也希望被感動的人可以一起加入「荒野」的行列。


延伸閱讀:

1.荒野保護協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