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3月31日 星期四

記協年報發表會 透視傳媒大環境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記協十歲了!臺灣新聞記者協會從一九九五年成立至今,已經過了十個年頭,從去年開始,記協開始發表年報,主要目的是紀錄記協近年來成長的軌跡,同時也有記協對新聞工作環境惡劣的憂心與提醒。今年年報主要針對「新聞專業」、「新聞自律」、「傳播環境」、「記者甘苦」和「國際交流」五大面向做探討。


已退休的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針對新聞傳播教育與傳播產業工作間的接軌問題提出個人看法,他表示由於大學教育大眾化、傳播學科聲望下跌與學術評量唯論文是問,造成傳播教育素質下降,畢業生基本能力不足,但是當前媒體品質下降與傳播科系教育結果間的因果關係,遠不如媒體文化,「媒體文化才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陳世敏認為台灣媒體商業掛帥情形嚴重,媒體經營者以利益為考量,幾乎沒有媒體在持續推動從業人員進修的計劃,造成媒體品質一直下降,且目前新聞工作者非本科系出身比例高,從事新聞傳播工作不需專業證照,也沒有組織監督專業規範是否被遵守。陳世敏說:「媒體文化是決定媒體表現的主要力量,由於媒介文化的內涵完全操縱在組織經營者手中,因此媒體的經營者要負媒體品質不佳的絕大部份責任。」因此新聞界應努力建構專業文化,強化專業進修並且肯定專業的努力,如此才有可能使媒體品質變好。

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姚人多認為在新聞自律方面,台灣的媒體與政治已經營出一套「和解共生」的原則,從被人詬病已久的政媒兩棲,到一味包裝、美化某些政治人物的媒體偏袒,「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媒體的大老闆們把所屬公司當成生財工具,這些老闆通常不會思索社會責任、新聞倫理」,並進一步指出大老闆的目標就是:媒體是要賺錢的。姚人多建議,應該採取另類思考,或許可以從藍綠媒體的和解來逼迫政治上的藍綠和解。


近年來台灣傳媒環境八卦化、羶色腥化的現象嚴重,媒體進入了競爭激烈的戰國時代,為了追求閱報率,只以商業利益為第一考量,忽略新聞專業與倫理,媒體改造學社召集人管中祥說,去年的「選舉灌票」和「風災作假報導」,都是惡性競爭的結果。雖然去年政府也提出多項相關政策,例如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建立公共廣電集團、廣電頻道重新定頻,而民間也有苗栗社大的關機運動等,都是想要使台灣的傳播環境變更好,可惜的是政府在內容規範的著墨遠超過整體媒體結構的改造。而媒體本身也有些許地方必須要做改進,例如媒體間「重北輕南」的情況嚴重,外縣市後勤資源與安全訓練較少,造成地方記者的負荷沉重。

回顧過去十年,記協一步步地茁壯成長,展望未來,公共電視新聞部採訪主任余佳璋用記協當選國際記者聯盟(IFJ)候補執委,以及透過IFJ抗議中國阻撓台灣記者採訪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努力,說明台灣新聞界已經向全球發聲,過去的辛苦耕耘終於萌芽結果,他表示,未來希望可以讓更多媒體從業人員出國採訪和交流,達到和國際接軌的目標。


世新大學新聞系三年級黃佳琳認為,現在媒體競爭激烈,大老闆們以「賺錢」為第一考量在經營媒體,使得媒體在惡性競爭下,日漸失去格調,被出資的廣告商或政治人士所左右。雖然媒體改革絕非一朝一夕可達成的,但只要人人從自己做起,維護身為閱聽人應有的權利,我們還是可以拒絕不好的媒體。

針對年報內容,以及近年台灣傳媒環境,記協提出幾點建議與呼籲,包括行政院應儘速三讀通過「政府資訊公開法」、避免政媒兩棲現象、新聞工作者應踴躍加入媒體工會或專業組織以集體力量維護新聞工作權等等,期盼往後看到更好的傳播環境。



延伸閱讀:

1.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大客家社 邀你來作客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在台大校園內也吃得到傳統的客家菜包、粄粽和北埔擂茶?由台灣大學客家研究社所舉辦的客家週活動,從三月十四日開始至三月二十日,除了讓你吃到這些著名的客家美食外,還請到劉劭希等客家歌手來一同歡樂。


為期一星期的客家週活動,從三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在台大校園內擺設攤位,賣些客家美食及客家歌手的專輯等。十九、二十日配合台大的杜鵑花節邀請到客家歌手劉劭希、顏志文、林生祥和東東等人到現場舉辦握手簽名會,其中來自高雄美濃的歌手林生祥星期日以簡單的T恤、牛仔褲現身台大校園,並以親切的客家語向歌迷介紹自已。

台大客家社社員賴珮瑄表示,同學對客家美食都非常捧場,從中午十一點半擺攤開始,包括傳統客家菜包、粄粽和北埔擂茶等各式客家美食一一上桌,大約在十二點半全都賣完了,「沒想到客家美食這麼受到同學受歡迎。」


台大客家社長張繼泓說,社團從寒假開始籌備這次的活動,而且這是客家社第一次舉辦客家週,從前客家社的活動都是屬於較靜態的,如演講等。而這次剛好邀請到數名客家歌手,便想設攤位賣些客家美食,將活動擴大舉辦,希望藉此打響知名度,讓台大的師生們知道有客家社這個社團,也想讓大家認識客家文化。

台大客家社是國內第一個成立的校園客家社團,自一九九一年成立至現在已有十五年的歷史。張繼泓說,目前社團在每個星期一的晚上有客語班的教學,並請專門教授客語的老師陳惠智來授課,客語班除了台大的學生可參加外也開放給外界的人參加。


有時禮拜六下午五點半到六點,台大客家社在客家電台FM93.7錄製《駭客新聲代》節目,平時則和師大、文化、政大的客家社有四校聯合社課,主要的上課的內容是帶大家參訪客家庒或參觀客家的建築等。台大客家社的社員包含了桃竹苗及高雄美濃等地的客家人,除了客家人外,社團內也有道地的閩南人。

張繼泓是從大一加入社團,大二升任社長,「大一還是社員時,覺得新鮮、好玩,再加上自己是客家人便自然而然加入了。」他說,大二當上了社長,自然有了社長的使命,「我想最先要做的是先將社團的名號打出去,雖然社團成立了很久,但全台大共有二百多個社團,有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台大有客家社。」


張繼泓說:「名號打出去後,我想在現在的課程中多增加一些較動態、活潑有趣的課,例如出外參訪客家庒等,因為現在課除了教授客語外,便是教與客家文化相關的課程,如果多增加動態的課程,可能社員會比較有興趣。」

台大社工系三年級的林漢岳就是從小生長在彰化的閩南人,他說:「我會參加客家社,是因為想多瞭解與自己不同族群的文化,上大學前很少接觸客家人,所以在大一剛入校園時,看到有客家社這個社團便加入了。」經過客家社三年的薰陶,讓林漢岳會聽也會說少許的客家話,除了學到客家文化外,林漢岳也發現客家美食與閩南人食物不同之處,「客家的食物比較簡單樸實,像客家湯圓,就是小湯圓加湯去煮,不像閩南人的湯圓,除了用湯煮外,湯圓裡還有包餡。」


特別的是,台大客家社中還有一位研究所的學長,材料所二年級的王品凡說,「我本身是來自新竹的客家人,念大學時在寶島客家廣播電台當義工,對客家文化的東西很有興趣,研究所時念台大,發現有客家社就加入了,從前在電台受到很多長輩的愛護,現在在社團就想說把我在客家電台服務的經驗帶給學弟妹,讓社團的活動更豐富。」

2005年3月29日 星期二

掌中風華 前進校園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小巧的舞台佈景、簡單的樂器,沒有華麗的聲光,沒有壯大的配樂,「西田社布袋戲團」在台北縣光華國小演出「蛋國故事」敘述蛋國裡正邪對抗的神祕故事,走進校園,以國台客三種語言,要讓小朋友們感受布袋戲的熱情。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成立於一九八五年,由三位熱愛古典布袋戲的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發起,致力於推動傳統布袋戲。由於在媒體上推廣需要許多資金,西田社以「做苦力」的方式,一步一步走進校園,深耕社區。如今社團裡的成員多是研究生、大學生,他們以走入校園、和學生互動的方式宣揚布袋戲,並且為了不同的觀眾,訂做不同的劇本,喚醒群眾的注意力,要讓布袋戲深入每個社區。

現任團長邱豐榮畢業於輔仁大學大傳系,原本是拍攝紀錄片的導演,後來轉而推動傳統藝術,邱豐榮表示,當初接觸布袋戲,是因為離鄉背井讀書,離家的鄉愁使他對於記憶中的傳統事物有了投射的情感。後來藉著研究書籍,跟「小西園」掌中劇團團主許王學戲,越來越喜歡推動布袋戲這份「工作」。

邱豐榮說:「藉由戲劇的演出接觸人群,可以感受到現場觀眾的互動,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之前從事傳播,觀眾喜不喜歡作品、和作者的互動,都只能透過投書、網路,「媒體不能很快的了解觀眾的要求」加上從事媒體要求客觀中立,跟喜歡對事物完全投入的邱豐榮本性不合:「需要熱情,卻必須保持客觀,對我來說很難。」於是他選擇成為一位藝術工作者,這樣一來,就可以完全沉浸在藝術的天地裡。

西田社成立以來,以「入校園」做為最主要的推動方式,邱豐榮表示,西田社根據不同的觀眾,設計符合他們的劇本,並且只要兩個人就可以到校園演出「其餘的戲班因為編制大,人數多,設備多,需要較大的場地,不太可能到學校裡跟小朋友互動,而且也比較難為了小孩子另外編劇。」

因此,他們的劇本試著去融入小孩子的世界,「現在的小孩比較自我,不會乖乖的跟著大人安排好的劇情去走」邱豐榮說:「他們希望被大人尊重,也喜歡頑皮的捉弄大人。」因此像是本次「蛋國故事」劇中的主人翁,而且也有著不愛讀書,天真頑皮的形象,希望獲得小朋友的共鳴。邱豐榮希望一開始讓觀眾喜歡劇本,漸漸的讓角色慢慢具有代表性,打動閱聽眾,成為劇團的代表形象,這樣推動才算成功。

布袋戲原本是民間祭拜時,用來酬謝神明的戲曲,如今原本的功用漸漸消失,但是還保留了娛樂價值,但邱豐榮表示,人體是有極限的,傳統的演出技法受到了限制,無法比得過影像的生動效果,所以才會有霹靂布袋戲的出現,「結合聲光影像才能保留布袋戲娛樂觀眾的價值。」因此西田社未來也會結合影像,透過網路媒體,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

邱豐榮也表示,未來還會讓小朋友針對劇情,自己設計人物。可以看到自己設計的戲偶出現在舞台上,參與度也會提高。雖然開班授課的目標因為人數、經費的不足現階段無法達成,不過西田社將來還是會繼續的進入校園,邱豐榮說:「我們的布袋戲秉持著教育的目的,不誇張,也不為了搞笑降低劇本格調。」

在台北縣光華國小的這場演出,以客家布袋戲為主,布偶們穿上客家服飾,負責操作戲偶的邱豐榮,以國台語夾雜客家話的形式,希望小朋友們藉由語言,體會到客家布袋戲的形象。一開始,小朋友們對於客家話並不熟悉,可是慢慢的在演出過程中,現場的學生可以用簡單的客家話回應台上的表演。

身為客家人的邱豐榮表示:「語言是一個文化最真實的部分。」透過語言,可以讓閱聽眾的腦海中浮現一個族群的形象,配合戲偶的服飾打扮,讓小朋友們接受這種形象。在校園演出的過程,除了讓小朋友操作戲偶,也讓小朋友看看、摸摸幕後的樂器,在場的老師也表示:「他們的演出真是老少咸宜,大人看了也很開心。」


延伸閱讀:

西田社網站

張秀枝 雙手編織出鹿港的美麗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
人家說「一府二鹿三艋舺」,此話道盡鹿港過去之繁華似錦。現在的鹿港以傳統技藝、美食小吃、古蹟建築聞名;傳統技藝又以燈籠彩繪、錫器、紙扇、神雕、木雕、線香等等最為世人所知,而燈籠彩繪更是有薪傳獎的加持而聲名大噪。但是燈籠並不是只有那光鮮亮麗、色彩炫目的外表,撐起整個燈籠的骨架要是做得不牢固,也不會有美輪美奐的燈籠彩繪。


住在天后宮附近,官後巷內小房子的張秀枝阿嬤,就是鹿港鎮製作燈籠骨架的老前輩。沒有醒目的店面,門口只掛著一個小小的長方形招牌,寫著「張秀枝燈籠編製」,而阿嬤工作的地方就是進門約五坪大小的小前院,阿嬷運用她那靈活的雙手和已寫著歲月痕跡的小刀,快速、精確又不含糊的將約八公厘寬的細長竹片,從中間切開成兩片約四公厘寬的竹條,再將數十條竹條交錯編製出燈籠的骨架。這一項好手藝,都是當年張秀枝阿嬷從她母親那裡學來的。張阿嬷用帶著點鹿港腔調的台語說:「以前的女人,都綁著小腳呀,根本不方便出去方作討生活。那該怎麼辦呢,為人母、為人妻的,又要帶孩子,又想要補貼家裡生活所需,就只希望能過的更好一點,只好編燈籠,能賺一點是一點囉﹗」她也說,她們家的女人已經做燈籠骨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奶奶做,媽媽也做,她好像也沒有理由不會。

張秀枝阿嬷的母親從七歲就開始做燈籠的骨架,做到九十多歲還沒有中斷,算一算,與燈籠作伴已經超過八十多年的光陰。張阿嬷自己也已經做燈籠骨架做了超過四十年。她完全遵循古法製作,現在的燈籠骨架與百年前的燈籠骨架可說是如出一轍;張阿嬷說著說著手上也沒閒著,開始把玩小的燈籠骨架;原本捆在一堆,呈長條狀又皺乾巴的燈籠骨架,阿嬷隨手一抽,從骨架上下兩端一壓,一個圓滾滾的燈籠骨架立刻出現在眼前,彷彿就是古早元宵節每人人手一個的燈籠。阿嬷說,這是小型的燈籠骨架,製作起來比較簡單,大概約十五到二十分鐘左右可以完成;她旋即又跑上樓去拿了大型的燈籠骨架,直徑大約有八十公分,她說做好的話大概需耗時超過三十分鐘。張秀枝阿嬷笑呵呵地講:「上次有電視台來採訪燈籠彩繪的,還跟我把這個大燈籠骨架借去上電視亮個相咧﹗」


但是就如同許多傳統的產業一樣,阿嬷獨門的絕活很有可能後繼無人。雖然她也常常應邀去外面做些表演性質的教學,並不時開班授課,但畢竟對現代人來說這不是一項可以填飽肚子的正式工作,來學習的人多是抱著輕鬆好玩的心態。張阿嬷說,她的孩子也知道如何編製燈籠,可是面對現實環境的壓力,還是必須選擇出去上班打拼。隨著鹿港風情萬種的景象,正在逐漸消逝的同時,燈籠骨架的製作的技巧也面臨著無人承接的窘境。

張秀枝燈籠編製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官後巷47號
電話:04-777-7380

師大社區服務隊 植愛安康社區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
「服務就是落實在生活周遭,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從平時的服務當中,建立起一種服務的態度」。師大社區服務隊秉持著這樣的宗旨,每學期固定到北市的安康社區服務。


隊長許雅斯表示,安康社區屬於老舊的社區,加上生活機能欠佳,使得當地房價比起其他地區來的低。經過社會局統計當地居民多數為低收入戶、獨居老人等弱勢族群,雖然在當地設有志工室,進行輔導就業等工作,但由於人力有限,無法完全照顧到所有需要幫助的居民,因此包含服務隊在內,目前也有許多大專社團到社區內進行服務。

「雖然無法提供居民什麼實質上的幫助,但至少希望能把快樂帶給他們」許雅斯說。服務隊主要對象為社區內的長者及國小學童,像是他們會教小朋友做勞作(見圖)、陪他們玩遊戲,也有類似參觀天文館的戶外課程。而針對社區的的長者,也有一系列的活動,像是陽明山、三峽老街都曾是參觀的行程,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帶平時很少出門的老人家到戶外走走。


「其實長者有時候就像小朋友一樣,只是與他們的相處模式有點不一樣」許雅斯笑著說。她表示,面對兩個年齡層截然不同的服務對象,方法上當然也要有所不同,像老人家其實很需要人陪伴,陪他們聊聊天,傾聽他們的想法,心態上當作照顧自己家中的長輩一樣,如果他們有不想參加的活動也不勉強,只要他們開心就好。而小朋友則因為很容易受到同儕影響,即使對活動有所抱怨,只要一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玩,就會想要加入,所以只要能營造遊戲的氣氛,活動就算成功了一半。

許雅斯表示,服務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困難,像是有小朋友會抱怨活動太幼稚、很無聊,過程中始終表現得興趣缺缺,雖然如此,但每次活動卻還是可以看到他來參加,面對這些情形,隊員們會告訴自己放開心胸,以包容的態度給予關懷,化解他們的心防。另外,則是有長者因為只會說客家話,所以隊員只能用比手畫腳的方式與他溝通,雖然如此他並未因此就拒絕隊員們的關懷,反而自始自終臉上都掛著微笑,親切的態度讓隊員倍感窩心,在服務的同時,也感受到他那份體貼的心。


「我們非受過訓練的社工人員,所以無法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只求盡自己的能力,對他們有所幫助」許雅斯說,未來服務隊仍將持續服務安康社區,除了現有的服務內容,希望能更落實社區服務的精神,使更多居民受益,或許可以透過像是美化社區、社區環境清潔等活動,與社區產生更多的互動。

2005年3月28日 星期一

真理大學天倫社 用愛關懷病童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  

「雖然他們身體上有缺陷,但純真的笑容絲毫未曾消失在他們臉上,每個孩子都是生命的鬥士,更是最美麗的小天使」。真理大學天倫社每學期從台北縣淡水搭渡輪到僅有一河之隔的八里樂山療養院去探望病童,就像社名一樣,期許自己用如同關懷家人的態度去關懷每個服務對象。


社長林純瑜說,樂山療養院主要是收容一些身體殘缺或患有特殊疾病的病童,像是畸形兒、過動兒等,由於有些疾病需要特別的醫療照護,所以家長選擇將病童安置在那裡,會不定期去探望,然而也有一些病童是在出生時就遭到棄養,變成孤兒。

她表示,有些病童雖然外觀上有缺陷,但其他部分,像言語、智能方面都跟一般小朋友一樣正常;有些則是行動不方便需要長期躺在病床上;少部分病童因為無法言語,活動時還得社工師在一旁幫忙解讀病童的情緒反應,感到高興時,他們會發出微弱的聲音來表示。


林純瑜說,每次的服務分為上下半天,上午主要是以園內的環境清潔為主,幫忙掃掃園區或清理水溝,讓病童能有舒適的環境療養;下午則是與院童同樂的時間,社員們會牽起病童的手,教他們簡單的帶動唱,從歌詞到動作,一個一個動作耐心指導,讓行動不便的病童也能一起參與;而除了帶動唱,有時也會用說故事來吸引小朋友,怕小朋友坐不住,隊員還精心設計道具,以誇張的表演方式呈現,或是指定小朋友演出故事中某個角色,反應都十分熱烈。「其實病童只要看到我們造訪就很興奮,有時候並不需要什麼特別的活動,只是陪他們玩一玩,他們就很開心」林純瑜笑著說。

談起服務的過程,社員許耿碩表示,「其實第一次服務時,由於對他們不瞭解,難免會很緊張,很怕會不會有什麼狀況發生,也怕活動無法吸引病童的興趣,然而實際參與後,才發現其實他們並沒有什麼不一樣,反而更保有兒童純真的一面」。


林純瑜則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患有水腦症的雙胞胎姊妹,水腦症患者最顯著的症狀便是頭圍特別大,看起來頭大身體小,除了外觀上的畸形,甚至會影響到患者的智能發展。記得大一第一次去服務時,她們還只是小嬰兒,直到最近一次去探訪,看到她們已長大許多,雖然身上疾病無法完全根治,但看到她們的成長,內心仍有說不出的感動。

「每次活動結束,小朋友總是會依依不捨,雖然很希望能盡快與他們見面,但我們會避免跟他們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以免因為不確定的因素,讓他們的期待落空,造成心靈上的傷害」林純瑜說。


談到服務上的困難,她表示,由於現在大學社團的招生不易,要能定期到校外服務,人力資源不足是最大的關鍵。針對這個問題,日後或許會考慮由社團負責籌畫活動,讓校內有興趣的同學能一同來參與,不侷限社團內的成員,讓服務工作一直順利地推展下去,林純瑜說。

2005年3月27日 星期日

發現情緒 聆聽身體的聲音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我曾經很壓抑自己的情緒,直到我發現上班寫字時,手竟然會不由自主地抖,晚上很累卻睡不著時,我才開始檢視自己到底怎麼了?」在健保局上班的李小姐表示,那時因為家中婆媳問題不斷,她將所有的錯歸咎於自己身上,總覺得都是自己不好,長期下來的壓力開始使生活出現問題,直到她開始接觸「情緒管理」的相關課程,才發現適當的表達和抒發情緒真的很重要,但卻從來沒有人告訴她、指導她如何發現和管理自己的情緒。

許多中醫和臨床研究發現,情緒對身體健康有相關的影響,長期的焦慮會影響胃的功能,過度的憤怒、嫉妒、報復心重會影響肝臟,在實際接觸的案例中,諮商心理師劉懿慧說,像憂鬱症的病患就是沒辦法把內心的話說出來,總覺得即使說出來也於事無補;暴食症和厭食症的患者,也是因為遇到無法處理的事情,就像是感情問題、家庭因素或課業壓力等,抑鬱寡歡地累積了許多負面情緒,進而導致暴食和厭食的傾向。


情緒,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感覺,一般人卻容易忽略自己的情緒,認為只要過一段時間,不開心或是氣憤的感覺就會消失。其實,情緒是可能一直累積,而造成以後無法彌補的傷害。例如,小時候被虐待所產生的負面情緒,隱藏在內心深處而得不到紓解,長大後同樣對下一代施以暴力。

劉懿慧說:「小時候我們很少被教導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是情緒是不會不見的,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它所要表達的意義,壓抑越久反彈的力量會越大。因此,教導情緒管理並不是要你去壓抑,反而是要找到管道去抒發和控制。」很多的社會案件,例如情殺或是家暴,很多都包含情緒管理不當的因素。


要好好管理情緒,首先,得要先學會如何發現自己的情緒,瞭解自己、察覺自己的感覺,才能學習到了解別人,但是能夠正視自己內心情緒的人,大概不超過百分之三十,劉懿慧指出,有的人認為自己對任何事物沒有感覺,但其實只是習慣性忽略而已,當內心鬱悶或不舒服的時候,都會以「可能是最近太忙了」或是「睡一覺就沒事」來說服自己,而這就是一般人忽略情緒的行為。

如果已經瞭解自己,那麼接下來便可以進一步做情緒管理,如此當情緒來的時候,才不會漫無目的地擴散,有時候表達情緒是可以改善事情,但有時候是不行的,必須因所遇到的人、事、物做變通。例如,對一個遲到的人大發雷霆並無助於事,好好地跟他說明自己很生氣並希望他下次不要再犯,才可以繼續要進行的事情,也不至於讓場面難以收場。


最後,可以使用自己的情緒跟別人的情緒去達成一個共同的目標。劉懿慧說明,像最近發生南亞大海嘯,如果我們能夠同理感受到喪失親人的感受,不去壓抑這份感覺,並將它昇華成另一種幫助別人的情感,實際地幫助災民,情緒就不會被卡在心中,也是一種有效的釋放。

情緒的管理是需要練習的,劉懿慧表示,在課程中,可以藉由同理心的訓練,去體會別人的感覺,或是分享這禮拜印象最深的事情,彼此學習傾聽和表達心情,這些活動平常就要練習而且要落實,像一般企業裡面情緒管理的課程需要八到十週的練習,經由多次練習才能把理論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不然很多人是知道卻做不到。


她也建議一般人應該多去聆聽自己身體的聲音,聽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有的時候真的不知道從何下手,或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管道去抒發情緒,還是可以尋求諮商人員幫助,例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是打張老師專線,上網查一些提供諮商服務的單位,不要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哀傷或痛苦,試著說出來,才會更快樂、更健康。


延伸閱讀:

1.《情緒勒索》,蘇珊、佛沃著,杜玉蓉譯,智庫出版社

2.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2005年3月26日 星期六

新莊社大 建立你的媒體素養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
媒體資訊過度發達的今日,我們所認知的世界、價值觀都是由媒體的解讀詮釋所建構出來的,例如,美國攻打海珊是拯救伊拉克人民、時尚就是美等觀點,許多事物在媒體的包裝下,便成為壹言堂的準則。新莊社大「媒體,挖!挖!哇!」課程講師紀佳嫻認為,閱聽眾習慣單向地接收媒體訊息,而此課程就是要打破這個單向傳輸的傳遞過程,讓大眾擁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隨媒體起舞!


「媒體,挖!挖!哇!」是初次於新莊社大開課,此類的媒體素養課程,也是第一次在全國各大社區大學系統性地全面開辦。此課程之所以會在各社大成立的主因是,公共電視基金會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合作,在二○○四年十月份開辦媒體素養「社區種籽師資培訓營」。期待在完成受訓後,種籽師資能在社區大學開設「媒體素養」課程,在社區大學內引導一般民眾認識媒體素養。研究所主修社會教育學的紀佳嫻表示,大學時代就有在媒體打工的經驗,對媒體一直有著高度的興趣,看到公視主辦此培訓營,就很自然的去報名了。

「媒體,挖!挖!哇!」從今年三月十一日開課到至今,學員中一半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另一半則為二十幾歲的青年人,前來上課的動機都是為了想了解媒體真相和媒體生態。課程中,紀佳嫻不用傳統的單一講述方式,而是鼓勵大家發言,將自己的疑問丟出,學員們意見交流。


舉例來說,有個中年的女性學員曾在課堂表示,自己最大的夢想就是移居歐洲,因為他認為這是個浪漫的國度。紀佳嫻就帶領學員們以文化的角度切入,討論歐洲「浪漫」的刻板印象是如何被塑造而成。長久以來,歐洲便讓人聯想到倫敦巴黎、法語、古堡這些意象,不外乎是因為電影的拍攝、文學作品的介紹等各種大眾媒體的推波助瀾下,讓大家有此聯想。且歐洲文化自古以來就被美國所崇尚,以美國文化馬首是瞻的台灣,更覺得歐洲文化之高貴。

紀佳嫻認為,很多課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開放式結局反而更激盪大家的想法。每個人的媒體素養觀點是沒有標準的,所以教學重點側重於引領大家進入課程主題,課程內容的主體則是希望由學員們的意見所組織而成的,培養出每個人獨立的敏銳觀察才是最重要的,而非將自身觀點強加在學員身上。


開設此課程最需要注意的部份在於將專業詞彙口語化。此外,課程的內容也需依照學員們的背景調整,學員中女性就佔了六位,故「流行時尚」、「電視購物」和「媒體中男女形象的塑造」等女性感興趣的課題比例就會增加。「給予學員想要的其實比自己想給予的更為重要! 」紀佳嫻說。

未來「媒體,挖!挖!哇!」的課程規劃將會如何呢?紀佳嫻笑著說,其實媒體素養是一個長期推動且須向下紮根的觀念,但是一般大眾對仍缺乏媒體素養且認為這可有可無。本季就只招收到八名學員,課程差點無法開辦。所以未來只要一直有人投入此運動,且課程可以順利開設,讓各社區居民能培養此觀念,這就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2005年3月24日 星期四

政府遊民政策 日學者來台借鏡

生命力記者/簡維慶報導

日本政府為研究遊民問題,補助大學做研究專案,針對東亞地區四個城市菲律賓馬尼拉、韓國首爾、台灣台北和日本東京的遊民生活模式做研究,以供政府政策參考,因此三位日本學者來到第三站台北,做為期兩天的考察。三位學者在比較台北與東京的狀況後,對於台北的遊民政策有很大的肯定。

這三位日本學者分別是宇都宮大學社會學教授田卷松雄、中部學院大學助理教授文貞實、廣島大學都市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青木秀男。由於這個考察不是政府間的正式交流,而是以私下的學術考察為由,因此省去了公文往返,以及與政府正式接觸,直接由萬華社福中心社工員楊運生帶領三位學者四處參訪。兩天的行程中,包括了勞工局街友工作站、平安居、創世平安站、中和遊民收容中心,以及各個遊民聚集地點包括台北車站、中正區、萬華區等。


田卷松雄說:「自從一九九○年代日本經濟泡沫化以後,日本的遊民問題有日漸嚴重的趨勢。」單是東京一個城市的遊民,總共就有七千多人,佔城市人口比率的千分之零點五,而台北市遊民則有六百多人,佔城市人口的千分之零點一二,東京遊民比例比台北高出了五倍之多。但東京還不是日本遊民問題最為嚴重的地方,大阪在一九九八年就有八千六百六十人,至今仍持續增加中。因此,日本政府正在研究與模擬社會福利措施,以因應日漸嚴重的遊民問題,到各國考察以及研究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三位學者在參觀後,都異口同聲的說:「很驚訝台北的措施比日本還要好,台北市政府對於遊民政策的參與遠比東京、大阪政府來的多。」文貞實說:「為遊民服務的機構,多偏向民間或者是教會團體的民間組織,這是日本跟台灣的相同點。但是在政府方面,台灣則是付出的比較多。」


他解釋說,日本全國共有四個政府成立的遊民收容中心,稱為「YOSEBA」,負責暫時提供遊民住宿以及介紹工作,但是台灣除了每個縣市都有遊民收容中心以外,每個遊民還有補助金可以領。此外,連中央政府的勞工局都設有街友工作站,平時也會提供許多物質上的資源給遊民,因此日本政府提供的資源與台灣比起來相形見絀。

台北市政府社工員楊運生表示,三位學者對於台灣遊民政策的印象頗佳,但在兩天內要參觀各個地方,行程實在太過緊湊,所以他們已經安排了八月再來台灣考察。「這次的參訪行程,我們的遊民政策給了日本人好印象,代表我們的付出也值得了。」楊運生說,台北市的遊民措施讓先進國家日本刮目相看,使得負責服務遊民的社工人員都感到相當的欣慰。

國北師歌仔戲社公演 春草闖堂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

突然轉涼的天氣,淅瀝淅瀝的大雨落下,晚間七點的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大禮堂中,伴隨著雨聲、鑼鼓聲,歌仔戲社的第十一屆社團公演「春草闖堂」正式登場。舞台上,漂亮的相府千金和兩個丫環禮佛歸途卻巧遇吏部尚書之子吳獨,吳獨因屢次求婚不成遂起非禮搶人之念,幸得英雄薛玫廷及時相救!一段英雄救美的戲碼剛剛結束,但是美救英雄的故事才正要緩緩展開。

薛玫廷這廂才護送相府千金返家,吳獨馬上又在那廂強擄民女張玉蓮,並在一番拉扯下,以磚頭擊殺張玉蓮致死。此景又被薛玫廷撞見,於是一氣之下將吳獨擊斃並前往府衙自首。相府丫環春草得知薛玫廷殺人自首一事後,便潛入公堂一探究竟。只見蠻橫無理的吳夫人早已端坐府衙之上,強逼那無能的胡知府,要將薛玫廷「亂棍擊斃」!春草見狀,只得硬闖公堂見機行事,且一路過關斬將,解救恩公,更促成自家小姐的一段良緣。

國北師歌仔戲推廣研究社成立至今已十二年,集結了一群對歌仔戲滿懷喜愛與熱情的年輕學子,在課餘時間全心投入歌仔戲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學習跟表演。當初是因為一位學姊非常熱愛歌仔戲,輾轉聯絡到孫翠鳳老師願意自費來授課,故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了社團,就一直延續至今。社團現在的指導老師則是芝山雅韻戲劇團的團長周淑芬,負責唱腔、身段、舞台走位的指導,以及為社團選擇合適的表演戲碼。

社團公演就是畢業公演的歌仔戲社,戲中要角皆由將要畢業的大四社員擔綱,平時只是一般普通學生的吳玫君、王虹晶、唐子雯、陳炳琳,為了自己大學社團最後的一場戲,如今個個粉墨登台。不輸給專業歌仔戲團的講究扮相、美麗服裝,是圓滿表演的第一歩,簡單明白卻緊湊的劇情牽扯著觀眾的心。台上的演員徹底融入角色的個性中,一舉手一投足就宛如化身般,不論是落落大方、舉止優雅的相府千金;蠻橫跋扈、無理取鬧的吳夫人;機伶慧黠、伶牙俐齒的辣丫環春草;無能懦弱、趨炎附勢的牆頭草胡知府,他們的全心投入,不見羞赧的演出,更是入木三分。前場鑼鼓音樂鏗鏘響起,熟悉的歌仔戲曲調流洩而出,台上戲角兒嗓子一拉,口中唱出的字字句句,不僅是他們苦練多時的成果,也是他們大學生涯的社團美好回憶。


演出最為逗趣的要屬王虹晶所飾演的胡知府了,她極富喜感的的肢體動作與生動表情,配合上劇中極力想要討好卻又被春草耍得團團轉的悲慘命運,惹得台下的大小觀眾看得哈哈大笑。而唐子雯則是挑戰一人分飾二角,分別扮演兇狠霸道的吳夫人以及天真傻氣的丫環秋花,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讓她在排練時都快精神錯亂,深怕自己分不出來。但正式演出時,唐子雯換一套衣服就是另外一個人,自然又恰如其分的表演,也獲得了觀眾的肯定。飾演劇中最重要角色春草的吳玫君,從以前總是武藝高強的形象,轉換為體態輕盈、文謅謅說話又伶牙俐齒的小丫環,對她而言也是一大考驗。可是登台後的她,搶眼出色的表現讓人印象深刻,聰慧伶俐的身影在人腦海中揮之不去。

雖然只是社團公演,但整齣戲的用心程度卻與一般專業表演無異。將近一年的準備時間,演員們讀劇本、練唱、練身段、排戲、走位,全心全力的付出為求最完美的表現。縱使身段不如專業團員俐落,唱功不若專業團員純熟,但演出時的用心讓觀眾感受得到他們的努力。演出中縱使有些小小的突槌,像是講話時官帽不小心掉了下來、在地上一陣翻滾後腰帶斷掉、在後台換衣時麥克風沒關就說話…等等,卻無損表演本身的精采度,只換來台下觀眾的包容與會心一笑。

演出結束後的吳玫君、王虹晶、唐子雯等人都顯得興奮且激動,吳玫君說:「真的是感恩,感恩,再感恩。加入歌仔戲社讓我改變很多,尤其是個性,也讓我學習到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唐子雯則說:「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了,那麼…就謝天吧!真的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能參與這次的演出,這次的畢業公演會是我一生中很難忘的經驗。」王虹晶表示,雖然與專業級水準有一段差距,但是大家對於學生社團的包容跟鼓勵讓他們銘謝在心,她非常感謝撥空前來觀賞的師長與來賓們,也誠摯地希望大家可以繼續支持歌仔戲社,讓歌仔戲這本土劇種能夠越來越興旺。

除了原本的雨聲、鑼鼓聲,兩小時後還伴隨著觀眾熱情的喝采聲,國北師歌仔戲社的畢業公演「春草闖堂」熱鬧落幕。溫馨的氣氛中,微涼的雨夜裡,歌仔戲為大家也為即將畢業的他們畫下了一個圓滿的句點。

2005年3月23日 星期三

內湖安全社區與國際接軌

生命力記者/陳玉慈報導
「先生,請問要不要幫您叫計程車?麻煩給我們您的住址與電話,我們有簽約合作的車行,可以讓您安心到家。」台北市內湖區的安全社區計畫中,目前已經初步完成「安全餐廳」的規劃,除了讓民眾能在飲酒後平安回家,更保障民眾用餐環境的安全,讓民眾吃得開心,也吃得安心。 


台北市內湖安全社區促進會總企畫的李宗勳說:「安全社區計畫不是一個活動,而是一個運動,而運動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李宗勳協助推動安全社區計畫已兩年多。除了總企畫一職,李宗勳目前是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在推動安全社區計畫的過程,充分貢獻自己的警政管理專長,並且在今年順利完成「安全餐廳」、「代客叫車服務」兩項計畫的推動,李宗勳目標將內湖打造成更適人居、更有生活品質的社區。


台灣推動安全社區活動已兩年多,今年四月是驗收成果最重要的一刻。李宗勳說,屆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將派人前來評鑑,如果順利的話,就可以在今年十月通過認證,成為WHO認可的國際安全社區(Safe Community)正式成員。

內湖並不是台灣唯一推動安全社區的地方,除了台北市內湖,還有嘉義縣阿里山、台中縣東勢鎮以及花蓮縣豐濱鄉。李宗勳指出,這四個地區分別可做為台灣不同族群、產業結構的代表,內湖是大都市、商業為主的社區;而阿里山是山地部落,以高山原住民為主;東勢為一般鄉鎮,以農業為主;至於豐濱則是以平地原住民為主的人口結構。


WHO的國際安全社區認證共有六個固定指標,但隨著地區的特性和特色不同,還有十二個細項供認證參考。例如內湖主要在推動代客叫車服務、安全餐廳、賣場安全,包括建築物的安全逃生設計、停車安全等;東勢目前最主要是在建構一個「農業安全」概念,包括讓民眾知道農藥、農具的安全使用方式,以及推動老人與兒童居家生活安全的部分。

李宗勳表示,內湖本身社區資源豐富,且內湖的社區意識較強,然而這對推動計畫卻不一定有正向幫助,因為資源多,相對的意見也較分歧,所以實際推動一個新觀念很不容易。在推動安全社區計畫的過程中,李宗勳強調,並不是只有推動計畫本身而已,而是要將「安全社區」的理念深入內湖人的心中,透過這樣理念的建構,才算真正達成安全社區計畫的使命。


而宣揚理念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辦活動。過去兩年間,促進會和內湖區公所合辦區運動會,一方面增加「安全社區」概念曝光機會,同時也藉運動會宣傳相關的運動安全社區理念。另外,促進會也不定期安排到內湖地區的中小學進行專題演講,根據不同的領域安排不同的專家,將安全社區的理念向下紮根。李宗勳認為,一旦觀念建立,對後續的推動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整個安全社區計畫不只內湖安全社區促進會在推動,而是結合當地的政府行政資源,包括內湖區公所、里長、內湖區的警政單位等,以及各級醫院、商家、宗教團體等,才能建構一個完整的安全社區網絡。李宗勳說,他負責策劃內湖安全社區中的「安全餐廳」和「代客叫車服務」計畫已推動半年,能夠順利推動就是靠著餐廳、計程車行,以及警政單位的配合,李宗勳說:「一旦有共識,就好辦事。」大家的合作,使計畫推動的更迅速且更普及。目前內湖「安全餐廳」計畫正式合作的餐廳有九家,李宗勳表示,未來計畫希望全內湖的每家餐廳都能成為合作的伙伴,讓內湖的餐廳能給顧客更良好的用餐環境。


此外,針對內湖區眾多的大賣場,促進會正在推動「賣場安全」相關計畫。李宗勳表示,要吸引廠商參與這樣的計畫是不容易,但是廠商在能夠提升形象的「利誘」下,通常也會願意配合安全計畫的推動。只是這樣的推動不是短時間內一蹴可及,必須在長時間的觀念建立後,才能進一步擴及到實際的執行的層面。

全台四個安全社區每半年都會定時舉辦交流座談會,藉著成果發表和經驗分享,可以截長補短,並且根據其他社區的建議和指教進行改革,這樣計畫推動的速度和效果,會比只有自己單方面努力快、且又大得多。此外,各國也經常舉行安全社區交流座談會,透過跨國的經驗分享,不但對推動計畫有更大的助益,同時也增進我們的國際視野及國際聲譽。


通過認證,對台灣而言是很大的肯定,象徵國內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兼顧地方特質與國際化標準。而四個社區若都能順利通過認證,李宗勳指出,將以這四個社區為基礎,成立台灣安全社區認證促進中心,將安全社區的觀念向台灣其他社區推展,協助更多社區通過國際安全社區認證,讓全台灣的居民享有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延伸閱讀:

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台灣安全社區推廣中心籌備處)

安全社區網絡

2005年第三屆亞洲區安全社區研討會官方網站

WHO安全社區推動計畫官方網站

古意盎然古農莊 新新人類新體驗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
現代人出門以汽車代步,洗衣服用洗衣機,缺了什麼就去便利商店買;這些現在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數十年前,甚至百年前可不是這個樣子。去一趟台中縣太平市古農莊文物館,你就有機會好好了解一下過去台灣農村時代的台灣人是怎麼生活的了。


古農莊的莊主張友吉是農村子弟,畢業於霧峰農校,也因此對於農家的東西特別有興趣。他在三十多年前花了自己兩個多月的薪水買了個破舊的牛車輪,開始了他的古物收藏生活。已經在此服務將近十一年的解說員呂芳明說:「他是個念舊的人,又帶著心懷感恩的想法,才開始了他收藏古農村用具的興趣。他希望這樣的農村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就怕這些東西沒人理它,有一天就消失了。他想要讓老一輩的人可以懷念,可以看看自己是如何熬過以前艱苦的日子;讓年輕人也能夠回頭看看自己的祖先,當初是如何披荊斬棘,運用自己的智慧,來開拓這塊土地。」

一開始的古農莊只是個小小的鐵皮屋,裡面有著各式各樣早期農村時代的日用品,像是女人的木製梳妝台、鏡子,土土俗俗的偉士牌機車、破舊不堪的農具、手搖式的空襲警報機、第一代熨斗、旁邊還有小窗簾的老式電視等等,張友吉在一九八五年開放免費參觀,並自己擔任解說員,讓一般民眾都可以來了解過去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他利用地震補助的經費將古農莊重新整建成現在的樣子:小小的鐵皮屋仍然存在,但是外面是小小的庭園,有著卡在樹上的茅草屋與以前儲存稻穀的大穀倉,還有仿由市區到台中縣太平市的橋樑「一江橋」的小造景。呂芳明說:「過去的人的智慧不能小看喔,你看大穀倉為何底部要做成弧形的呢﹖因為這樣老鼠才不會跑進去啊」大大的牛車可說是古農莊的招牌,車上還放了一個小鐵籠,裡面還關了隻小豬。走到廁所,門上還分別寫著「查某」「查埔」等河洛話用語。古農莊也不全是老古董,其中男廁的設計可說是結合了以前的場景用具與莊主的幽默。

門口新建大廳的樓上,現在放置了許多農村時代的生活用具。像是斗笠、全套的簑衣,也就是以前的雨衣。解說員呂芳明順手拿起了鈴鼓,說以前農村時代鈴鼓搖一搖的聲音一傳出來,就知道有人來賣女紅了,所以女紅也叫做「招美人」;地上的水泥也有學問,水泥台語叫做「紅毛土」,是因為過去水泥傳進來台灣是在荷蘭人統治時期傳來的,當時的台灣人看荷蘭人都是紅毛仔,所以叫做「紅毛土」;雜貨店稱作「柑仔店」是因為以前的雜貨店賣的東西,都是放在竹製的盤形器皿上賣,這種器皿台語就稱作「柑仔」,所以雜貨店就稱作「柑仔店」了。最讓人印象深刻是幾塊破舊的洗衣板,呂芳明說:「這幾塊洗衣板,早就已經爛到快不能用了,送給你也不會想要。但是這些都是曾經有人用過的,是有歷史痕跡的。以前的媽媽洗衣服,就在這上面用力搓呀搓的,你看日積月累,洗衣板的刻痕都快要消失了,甚至都快要破掉了,我們從這塊洗衣板看出來媽媽的偉大。」


古農莊除了禮拜一休息之外,其他時間只要有先預約,都可以來參觀並有解說員訴說每一個古物的故事。呂芳明說:「到現在都十多年了,我從來沒有把這裡每一樣東西解說完過。」由此可知古農莊的收藏品之多。要是大家對早期台灣農村時代的器具或是生活用品有興趣,不妨利用假日來這裡走一趟,來個時光之旅吧﹗

古農莊文物館
電話:04-2270-5419
地址:台中縣太平市光興路1378巷38號

延伸閱讀:
古農莊

賴鳳琴茶染 重現大地色彩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因為工業的發達,科技生產的進步,有許多的傳統產業被取代而消失,傳統的染布技藝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在社區大學任教、曾在政治大學舉辦「大地之染」特展的賴鳳琴老師,鑽研茶道十年,不停開發茶染、植物染技巧,希望這項「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藝術」可以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在還沒有化學工業染料的時代,想要讓衣著有顏色,藉助的當然是自然界的植物,像是傳統的客家藍染使用大菁當染料,利用紮、綁、夾、上蠟等做法使布上浮現美麗的花紋,賴鳳琴說:「傳統的染法做起來不僅麻煩、費時,而且無法大量生產。」自然的,在工業時代來臨後,手工染布便失去了發展的空間。

喜愛喝茶的賴鳳琴,初學茶道時很喜歡邀朋友到家中泡茶,不過泡茶時難免會潑濺到桌面上,時常弄髒了茶桌上的桌巾,賴鳳琴發現,這樣不僅要時常清洗桌巾,更重要的,會讓不小心弄髒桌巾的朋友感到尷尬、難堪。心細的她想了一個好辦法,用水墨畫的技巧用茶將桌巾上色,這樣不僅看起來自然,也不擔心再多的茶潑濺在上面。


賴鳳琴此舉開啟了進入「傳統植物染」的大門,她發現用茶染的布看起來典雅、而且接近大自然。作出興趣的她自行拜師學藝,查閱許多書籍,也從茶染起步,慢慢接觸其他的植物,像是玫瑰、洋蔥、大菁、指甲花等素材,並且藉由染布,讓她認識許許多多的植物,「目前可以用來做我染布原料的植物,就多達七十幾種。」

桌巾、絲巾、圍巾、大提包到穿上身的衣服,賴鳳琴的作品包羅萬象,一開始拿來當作擺飾、餽贈朋友,後來許多學生向她拜師學藝,賴鳳琴說:「傳統染法需要相當大的耐心,縫花紋的時候,縫製跟拆線都很花時間,而且很難做出一模一樣的花紋,所以幾乎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作出名聲以後,南港社大、政治大學等都希望找她做展覽,讓民眾了解到染布技術的美,尤其南港是茶山所在地,「茶山對於保存傳統茶文化卻獨缺茶染方面感到很遺憾」賴鳳琴說:「所以他們現在希望重現茶染技藝,讓大家都能看得見這些文化。」

於是賴鳳琴除了以染布品味生活,也開始意識到文化保存的使命。在政大展出「大地之染」時,便以台灣產的六大茶種:包種、烏龍、綠茶、紅茶、白毫、鐵觀音為主,染出六種風情。

社區大學教導學生時,賴鳳琴也鼓勵他們創新,希望培養出學生的興趣以後,可以有更多人來推動傳統植物染,「因為怕學生染不出顏色失望,我每次上課以前都自己試了又試,做足功課才敢上場。」賴鳳琴笑著說。學生江金基學習染布一年,表示很有興趣,會自己購買原料來做,江金基說:「我們不可以失去固有的東西,應該要好好的保存下來。」


賴鳳琴的學生也有來自服裝設計系的學生,表示設計服裝之外也應該知道怎麼手工染布;賴鳳琴還教導過一位罹患憂鬱症的學生,學習染布之後,因為花費心思,找到成就感跟自信心,他說:「我現在都不會再失眠了!」讓賴鳳琴感到很開心。


賴鳳琴也希望,可以把這些技藝散佈到每個人的家裡,讓大家貼近大自然,欣賞天然的美。

2005年3月22日 星期二

「趕路的雁」 更生人的中途之家

【簡維慶報導】位於台北縣淡水鎮糞箕湖山區,「趕路的雁」庭園咖啡坐擁著淡水的河水山色,頗有世外桃源的感覺。坐在露天的咖啡座椅上,可以俯瞰淡水、紅樹林河口,眺望著對岸的觀音山。對於厭倦城市喧囂的都市人來說,這是個暫時可以逃離塵世的好去處,而對於極需心靈重建的更生人也是絕佳的地點。


這個地方原本是一整列的空屋,創建人劉昊和林雲敏夫妻兩個人利用閒置空間,在這裡蓋起了一片園地,成立了「趕路的雁」。在這邊,五位服務人員清一色都是男人,每位服務員臉上笑容可掬。庭園咖啡旁的另一棟屋子,是他們的宿舍,稱為「弟兄之家」,他們互相稱為弟兄,彷彿就像一個大家庭,不過其實每個人在來到這裡以前,確也都是令人退避三舍的「兄弟」。

希伯崙全人關懷協會北投分會總幹事劉昊,是這裡的負責人,也是弟兄口中的劉哥,他說:「來到這裡的弟兄們以家的模式互相依靠,這就是弟兄之家的由來。」劉昊曾經從事貿易的工作,但是在一次生意的失敗後,與林雲敏投入社會關懷工作,並且在二○○四年七月徒手創立了「趕路的雁」以及「弟兄之家」,兼收戒毒戒酒以及問題少年;九月開始,透過更生保護會介紹許多更生人前來,漸漸步上軌道。


除了水電費等行政費用兩千元,和弟兄們每個人的伙食費四千五百元、零用錢五百元,是由更生保護會士林分會提供以外,「趕路的雁」庭園咖啡的營運自給自足,還必須提供弟兄們住宿的「兄弟之家」大大小小的事物,例如電器用品等都是由趕路的雁提供。

「基督信仰是這裡支持的重要因素。」劉昊說,店名「趕路的雁」便是聖經裡的典故。此外,他強調重要的是信仰的本質,而不是宗教的本身。他說:「信仰的表現就是指在生活中表達,同時付諸行動。」所以為了付諸信仰、生活、行動,建立了一個融合三個因素的生活圈,他說:「三個串連在一起,才可以達到理想。」


在這裡,劉昊跟妻子就像是這裡的家長,也像老師,帶領著這裡的弟兄們,前前後後總共有二十六個人到這裡學習。劉昊說:「這裡沒有制式的感化教育,而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這邊提供的教育有心靈復育、專業訓練、以及心理輔導。」

每天早上八點半,劉昊便教大家讀聖經來復育心靈,接下來職業訓練也陸續展開。職業訓練則分為工程、園藝、餐飲三大類。工程方面包括了油漆、水電的工程,是到外面接任案例;園藝以及餐飲方面,則是在庭園咖啡裡面學習、訓練。來這裡的兄弟經過了在這些課程中什麼都做、什麼都學,為重返社會做心理方面及就業方面的建設。


現年四十歲的楊連能,來這裡已經有六個月的時間,是最資深的弟兄,見證了這裡從無到有。他說:「以前對未來一點希望都沒有,現在則多了許多盼望。」因為吸毒而入獄的他,前前後後入獄多次,跟家裡要不到錢就到處流浪,也與家人失去了聯繫。「到了這邊以後,受聖經的影響很大,比較想要認真向上,也會對未來著想。」

三十七歲的林進益說:「在這裡與世隔絕,以前的酒肉朋友都找不到了,比較不會受到影響。」曾經是幫派份子的他,陸陸續續坐了十多年的牢,出獄以後找不到工作,又受朋友影響,因此他找上了更生保護會。透過更生保護會介紹到了弟兄之家,他說:「來到這裡以後,才可以不受影響,默默的改變。」


「大頭仔」李建宏雖然到這裡的資歷只有一個月,但他說心靈跟生活都變的很實在。曾經有違反槍砲彈藥、毒品、傷害、侵占前科的他,入獄了七、八次,到了這裡以後,還受洗為基督徒,決心改過向上。「粗重的工作我都做,但是最怕端碗盤。」他笑著說,粗手粗腳的他就是拿這種精細的工作沒輒。

「我們還想成立姊妹之家、青少年之家,未來,說不定會成為一個村呢!」劉昊說,他未來的理想,就是能夠幫助越來越多的人,從社會的邊緣拉回來,「不管是更生人、戒毒、戒酒,這裡都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跟氣氛。」林雲敏也說:「這裡還有美麗的風景,香濃的咖啡,希望社會大眾多多到這來走走,也給予愛和關懷。」

北投社區報 拉近你我在地心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希望藉由《北投社區報》,可以讓北投的居民以『北投,我的家』為榮,強化居民的社區意識,進而緊密連結整個大北投。」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前理事長陳慧慈表示,《北投社區報》除提供北投居民和生活相關的訊息與議題外,更刊載美術展覽等藝文消息,未來也希望和溫泉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富有文化內涵的北投社區。

八頭里仁協會已創辦九年多,剛開始主要是發行三個月一期的《北投社雜誌》,內容偏向社區議題的討論與理念的闡釋,以及抱持著將自主性社區營造的經驗紀錄下來提供給其他社區作為參考。理事長楊俐容表示,在去年底,他們發現雖然《北投社雜誌》雖有達到現有目標,但社區角度不夠,再加上雜誌花費成本高,且只有學校老師、協會會員和志工才有,社區居民很少拿到,一般社區居民無法親近,因此有了另外出版《北投社區報》的念頭,希望透過即時的訊息傳遞,可以讓北投居民在第一時間知道北投所發生的大小事,並且可以透過社區報所提供的版面,將居民的意見即時反應出來,更能激發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意識。

此外,雖然《北投社雜誌》和《北投社區報》所關注的,都是發生在北投的事物與相關議題,但前者由於籌備時間較長,對於議題可以做深入且詳細的評論,因此文字深度較高,一般社區居民無法親近,而後者則是為爭取時效性,所以不會做很論文式的描述,但可藉由立即的傳播效果,使社區居民可以馬上了解身邊所發生的事情。楊俐容說:「北投和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消息在正式媒體很少看到,看到的都是已經定案了,其實有很多議題相關的訊息應要更快、更有效、更及時讓居民看到。」因此,在去年開始著手社區報的編輯事務。 

《北投社區報》自二○○四年八月創刊以來,固定於每月第四個星期四發行,採取免費夾報以及定點發送的方式,將這份刊物發送到新舊北投地區居民的手上,從創刊的兩千五百份開始,經過五期耕耘後,現在的發行量已達到四千份。


與《北投社雜誌》相比,雖然《北投社區報》只有四個版面,但卻提供了北投在地人一個資訊傳遞與意見發表的平台。從北投當地富有歷史涵意的溫泉博物館,到新時代下的產物-捷運新北投支線都是社區報的內容,透過及時且深入的描述,讓北投居民可以再一次認識所生長的環境。例如新北投的火車站當時由於捷運施工必須要拆除,用一元的象徵性代價售予彰化的民俗村,北投居民認為一個富有北投當地歷史意涵的建築,實在不該被放到其他縣市,於是有一群人就開始計畫要讓火車站回到北投,社區報在知道了居民的期望之後,將這個訊息刊登到社區報上,不但在北投當地引起極大的迴響,國內幾家媒體也相互報導,引起大家的重視,這就是當初社區報所希望達到的目標—藉由北投在地的刊物,喚起北投居民的社區意識。

而社區報當期議題的決定,通常都是透過關鍵的人物或團體,譬如社區內的其他社團機構或行政區公所等單位,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志工群。楊俐容表示,希望往後可以讓北投居民「路見不平,拔筆來寫」,所以社區報特地提供版面,歡迎社區居民投稿,可以寫對於北投的想法、評論或者是在北投生活的感觸等,尤其鼓勵在學學子投稿,希望將鄉土教育從小開始扎根,讓每個北投居民都可以為了自己所居住的這塊土地盡一點心力。


此外,對於較具爭議性的議題,例如北投纜車是否建設等,社區報都提供了版面,讓所有北投居民可以自由投稿抒發自己的看法,並且會將這些看法送到政府的相關部門,希望藉由這樣的互動,讓北投可以變的更好。曾經有一位讀者投書表示,覺得北投溫泉露天浴場牆壁上的幾個鮮紅大字和四週景觀很不相調,透過這位讀者的建議,第二天浴場管理單位也覺得整體的效果不佳,所以做了改變,這就是《北投社區報》的成效之一。

未來社區報主要的方向,是希望可以使報紙變成雙向的媒介,希望投稿過的人,可以繼續關心社會議題,這些人就會變成社區營造的種子,使社區互通管道越來越好。在北投當地已經住了四十多年的黃蕙雯說:「我覺得有默默一群人在為北投努力,很用心查資料,把北投的特色突顯出來,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古蹟溫泉,並且進一步認識北投。而且蠻多社區議題的確有被提到,可以很快的反映出社區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份刊物不錯。」

延伸閱讀:

1.北投社區報

2.八頭里仁協會

2005年3月21日 星期一

后里張連昌 薩克斯風吹響全世界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
肯尼˙吉來台灣手握薩克斯風,陶醉的表演讓人津津樂道,難以忘懷。但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沒有好的工匠製作精良的薩克斯風,這些樂手縱使擁有一身絕活,恐怕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台中縣的后里鄉,是西方世界的樂器薩克斯風製造的重要產地。每年都會參加在德國與美國舉辦的「世界樂器大展」,可見製作水準在全球有一席之地。為何今日的后里會是如此的面貌﹖這都要從一把火說起。

張連昌居住在台中縣后里鄉墩西村,自小學畫,同時也熱愛西方樂器演奏。台灣光復初期的一位鄉紳張基盤,自日本買了一把當時來說頗為珍貴稀少的薩克斯風,因緣際會之下與張連昌共組樂團。當年的張連昌是擔任小喇叭手。在一次意外當中張基盤的家被燒毀,心愛的薩克斯風也不能倖免。張連昌趁此機會研究薩克斯風的內部,裡面的機械構造極為精密複雜,他利用自身的繪畫底子,耗時約三個半月將所有零件繪製成立體圖。


他的孫媳張太太說:「阿公(指張連昌)學的是平面繪畫,可是薩克斯風的結構是立體的,對他來說其實是個挑戰。在台灣也沒有人從事薩克斯風的製作,當時一切都得靠自己,沒有老師,只能夠自己摸索。而且薩克斯風在製作的過程中,阿公還不幸傷了右眼,薩克斯風是在右眼幾乎看不見的狀態下完成的。」張連昌先生不但圖畫成了,兩年多之後,他更是完成了台灣第一把自製的薩克斯風。在一個人力不足、材料難尋的年代,這可以說是小地方的一個大奇蹟﹗後來這支薩克斯風更是外銷給了一位玩樂器的菲律賓人,而在當時的菲律賓生活水準要比台灣好的許多。

對薩克斯風製作已經有了心得的張連昌,並未因此而自豪自傲,擁有這項獨門技術的他,反而是回過頭來幫助自己的家鄉子弟。張太太說:「當時后里這個地方有些孩子沒有出路,又不愛讀書,阿公就叫他們過來做學徒,也不會在乎說這是自己家裡的獨門絕活,也不會想說只把技術傳給自家人。阿公是個擇善固執的人,做不好的東西會直接摔掉,再做一次,做到完美為止,對於品質的要求非常嚴苛。等到他們出師,阿公也毫不吝嗇,一定協助他們自立門戶。」

現在去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還可看見館中收藏著鑲有銀色蛟龍圖騰的中國風味薩克斯風,薩克斯風各零件的拆解訴說著製作薩克斯風的故事,還有許多張連昌的畫作。當然,也少不了正準備製作薩克斯風的零件與機器。第三代接班人張宗瑤說:「阿公雖然當時在薩克斯風製作上已經有了名氣,但是仍然持續不斷在作畫,牆上全部都是他的作品。」


問到現在經營上有什麼困難,張太太說:「最困難的時刻阿公已經克服了,剩下的基本上都不是什麼大困難。要說的話就是台灣當地的資源不豐富,原料不易取得,要從日本進口。」而且雖然他們的產品銷遍全球,卻沒有自己的品牌,純粹只是代工,未來也期許可以創造出自家品牌。

要是你還是對他們沒什麼印象的話,可以找找某汽車公司曾經在后里拍的廣告,就是在強調薩克斯風第一代張連昌到現在第四代的四位小女生,隨著世代交替,薩克斯風所創造出的地方文化將繼續綿延下去。下次到中部,別忘記抽空去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參觀﹗


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
地點:台中縣后里鄉公安路41號
電話:04-25562363 0921-369241

北縣推動社區無菸 空氣好新鮮

生命力記者/陳玉慈報導


「我兒子也很愛抽菸,但自從我們社區開始參加無菸社區計畫以後,他在家抽菸都要偷偷摸摸地抽,而且也開始計畫要戒煙了!」台北縣板橋市光華里里長吳道民,目前擔任台北縣衛生局無菸社區計畫的無菸志工,吳道民將以他自己曾深陷菸癮二十年的親身經驗,作為推動社區無菸化的宣導項目。

臺北縣政府衛生局保健課無菸健康社區承辦人陳逸欣表示,所謂的「無菸社區」,首先社區之公共空間包括樓梯間、電梯間、交誼廳、游泳池等,除吸菸區(室)外,皆不得吸菸。而社區內包括便利商店、雜貨店、檳榔攤等菸品販賣商必須撤除菸品廣告。此外,無菸社區計畫更要努力推動社區內無菸家庭的增加,也就是在家中不吸菸的家戶數至少增加百分之五。衛生局將協同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的專家學者,根據各社區的需求進行無菸計畫,同時衛生局也在各社區招募無菸志工,志工在培訓結業後將繼續深入社區,將無菸計畫推廣至社區每個角落。


今年有台北縣板橋市光華里、三峽鎮冠倫大國B區、新莊市中國海B.C.棟、新店市百忍社區發展協會、板橋市雙新社區發展協會、新莊市營盤社區發展協會等六個社區參與第一屆無菸社區計畫的示範社區。

台北縣政府衛生局自去年十一月開始推動台北縣無菸健康社區計畫,今年則將目標放在志工培訓及社區無菸計畫執行的部分,預計在今年十月完成六個無菸社區認證,最後逐步將無菸計畫推廣至整個北縣。

陳逸欣指出,其實無菸社區的構想在兩年前就已提出,但像無菸社區這類型的菸害防制活動,對許多民眾而言就像糾察隊一樣,也害怕和政府合作會有所牽制,因此無菸社區計畫的參與度一直無法提升。此外,無菸社區計畫推動開始的時間正好遇上去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陳逸欣表示,除了時間點的影響,菸害防制的相關議題本來就不討喜,因此種種因素皆影響了活動的推廣效果。但在台北縣衛生局、各鄉鎮衛生所及各健康社區營造中心的協助推動下,去年底終於順利展開無菸社區計畫,共有二十多個社區參與初步的訓練推廣課程,最後選定六個較有意願的社區來推動計畫。

衛生局將無菸社區計畫主要分成三個部分推動,首先是「無菸志工」和「無菸大使」的培訓計畫,接著成立各社區計畫執行委員會,各社區在衛生局的協助下開始推動社區的無菸計畫,活動內容由各社區自行設計。最後今年十月衛生局會聘請專家學者,針對各社區的推動狀況給予「無菸健康社區」授證。

無菸社區計畫中,需要各社區的「無菸志工」和「無菸大使」來協助推動整個計畫。陳逸欣指出,參與計畫的各社區都有派人參加志工訓練,這些志工在今年四月完成一定時數的培訓課程後,即可成為正式志工,屆時將擔任社區菸害防制活動重要的代言人及宣導人員,並且協助維護社區無菸環境,勸導社區民眾不在公共空間吸菸,以及輔導、勸導社區菸品販賣商將菸品下架、廣告撤除等。

吳道民表示,由於目前仍在計畫推動初期,必須先從建立居民觀念的地方做起,像他自己就一直鼓勵他吸菸多年的兒子利用這個機會戒菸,吳道民說:「雖然戒菸真的不容易,但只要有恆心和毅力,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而且健康還是最重要的啦!」而他已陸續在社區內貼上各種禁菸的宣導標語和海報,並且在社區內各種公開活動場合都提倡禁菸。吳道民還提到,其實很多里長自己都會抽菸,每次里長聚會三五個人一抽,整間房子都瀰漫菸味,既不健康也不舒服,所以他要大力推廣無菸的概念,希望能有更多的社區一同響應這樣健康的活動。

陳逸欣表示,無菸計畫最終目標希望能將無菸概念推廣至全台北縣,但因現在吸菸人口仍居高不下,短期內不可能立刻達成「社區完全無菸」的成果,因此透過無菸大使和無菸志工的協助,將逐步把無菸的健康概念普及至台北縣各區。

奉心關懷隊 奉獻心力關懷社會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


「阿公,手放在滑鼠上,然後看螢幕,看到箭頭沒?對對對,就是這樣!然後慢慢移動將箭頭放在你想要的地方。」「阿媽,你有沒有看到這個黑黑長條形的符號在閃?這就是游標,你現在可以開始打字了。來,我教你唷……」在高雄縣國立鳳新高中的電腦教室當中,這樣子的聲音此起彼落地響著。


這是鳳新高中的學生正在教社區的老人學電腦,這些老人家大多是獨居老人,兒女都長大到外地成家立業了,很少有時間可以回來看看自己的父母,連帶的連孫子孫女一年都見不到一面,但是又很想念這些晚輩,於是這群學生就想教這些長輩學會收發電子郵件來和晚輩互通有無,學會上網瀏覽獲得新訊息,也好和年輕的一輩有話題可以溝通。


這一群學生都是鳳新高中A捷網路研究社的成員,他們發起成立了「奉心關懷隊」為社區服務盡一份心力。透過社團老師吳翠玲老師和吳郁芬老師,尋找附近可以提供服務的地點,知道了社區當中有一個老人公寓,這是政府登記立案的崧鶴樓老人公寓,因此他們在繁忙的高中課業之餘,利用兩個月的時間,共四次活動、每次活動兩小時,結合鳳新高中電腦研究社的資源和A捷網路研究社的人力,來教授社區長輩電腦。

在教授的過程中,其實學生們的心中有著擔憂,畢竟他們的電腦知識不是最專業的,對於能不能將長輩教好這件事情,多少有著不確定感,再加上跟長輩要用方言溝通,所以語言也是一個問題,後來他們運用「一對一」和「多人接替」的方式完成了這一項服務。當初在決定要教老人電腦時,大家找了很多教科書,但是因為市面上的書本對長輩來說不太容易讀,後來大家就決定自己撰寫講義,先由其中一位同學先寫出一份講義綱要,然後其他人再根據這份綱要撰寫自己適合教學的講義,這算是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中,他們克服了「自己沒有很專業的想法」,讓長輩們得以適應這項現代科技,他們現在已能簡單打字與上網瀏覽;在電腦教學的過程中,長輩也教了他們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在與長輩的互動當中,他們也學習到長輩的哲理和數十年的人生經驗,也算是教學相長吧,這正是「奉心關懷隊」成員努力在落實的「奉心」觀念,不管任何事情都用心去做到最好,組長說:「創新、突破、榮譽、卓越,是我們整個隊伍對於這次的『長青電腦班』共同的目標跟方向吧!」

創立A捷網路研究社的吳翠玲老師說A捷最大的宗旨就是「培養學生關心社會且具國際觀之胸襟」,運用網路指導學生從事線上學習課程。因此帶著「奉心關懷隊」參與了第四屆的台灣青少年千禧計畫,以「『關懷週遭,由我做起』─擴大少年關懷網路人際網,共創和平新大地」為服務主題,除了開設長青電腦班,還有運用校慶義賣協助「世界展望會」贊助義賣活動、幫忙創世基金會募集發票,而這些活動都是由學生所構想發起的,老師只是站在從旁協助、和對外聯絡的角色上,主要的活動行動者都是學生。「奉心關懷隊」還分別在二○○三年得到高中組社區服務獎白金獎和親善大使金牌獎、二○○四年高中組社區服務金牌獎和親善大使白金獎的殊榮。

2005年3月19日 星期六

「與鹿共舞」窺探台灣水鹿生態

【鄧維湘報導】「鹿是保護森林的精靈,而人類則是鹿的守護神。」每次搭捷運時總可看到這樣一塊海報看板,上面有著人與鹿嬉戲的景象,以及流傳於原住民部落關於人與鹿的神話。經過時代變遷與經濟的開發,人與鹿的關係也許已不如海報呈現得那樣密切,但依然有人默默地守護著這些森林中的精靈。荒野保護協會定期舉辦的「繽紛世界•自然大不同」系列講座,特別推出「與鹿共舞」專題,邀請大家一同深入瞭解台灣水鹿的生態。

台灣水鹿是本土最大的哺乳類草食性動物,最重可高達三百公斤,身體直立可和一般成年男性等高,分布於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之原始森林中,中央山脈區及花東山區較多。除了在草原可見到水鹿外,在森林溪流附近也是牠們活動範圍。「牠們喜歡生活在平緩坡地。」這次專題主講人,同時也是拍攝水鹿多年的生態攝影師劉思沂說。「鄰近森林的草坡地以及泥漿地常可見到他們的蹤影。牠們會混和自己的尿液,以及眼睛下方的眶下腺體在泥土上摩擦做出領域。」

台灣水鹿是很強勢的物種,在人類登陸台灣以前,他們沒有天敵;即使是現在,他們依然能夠維持一定的數量。劉思沂說:「水鹿物種強勢,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但必須要自體控制數量,才不會導致生態失調。」但水鹿卻對周遭環境造成不小的傷害,「水鹿喜歡摩擦自己的足蹄,常造成樹幹環狀脫皮,還有森林周圍的幼樹死亡,抑制了植物生長。」劉思沂說。「不過,有些泥地卻也因為牠們的踩踏而長出野花。這就是生態的奧妙。」

原來專拍台灣山景的劉思沂,開始拍攝水鹿其實是一次機緣使然。「我拍攝山景的海拔其實很接近水鹿的活動範圍,但我從來沒見過水鹿,頂多看到牠剛留下的排遺,還濕濕的咧。」他笑著說。「直到有一次在拍攝南湖大山時,在森林中似乎看到什麼身影閃過,於是我穿過森林,見到一隻水鹿在溪流邊玩耍。那時,牠玩耍的水聲嘩啦嘩啦在整個山谷中迴響,我拼命按快門,一下子就把整捲底片用完了。」這是劉思沂第一次看到水鹿;這一天,他總共看到了十一隻。

曾經有朋友問劉思沂說:在拍攝時會不會想要摸野生水鹿?「我曾經過有過這個念頭,但從沒付諸實行。」劉思沂說。「人在食物鏈上絕對高水鹿一層,因為我們是雜食性動物;而水鹿也知道我們絕對有能力吃掉牠們。」他繼續說:「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減低自己的敵意,試著讓牠們接納我們,絕對不是把他們當成寵物一樣撫摸,而這是出自於對動物的尊重。」

劉思沂從小在都市長大,大學唸的是理工科目;至於生物,國中以後就沒碰過了。「我想表達的是,」劉思沂最後說:「從事野外活動是有潛力的。收集資料、閱讀別人的研究報告、參加生態保育的演講以及像我一樣自己慢慢觀察,你就踏出了探險的第一步。」

劉思沂愛上拍攝水鹿後,還曾經從鹿茸業者的水鹿養殖場抱回一隻小鹿飼養,想說「自己養一隻來拍」。他說:「我每天親自用奶瓶為牠奶,還不准我的狗咬牠,睡覺也抱著牠一起睡,我的狗還挺吃味的。」雖然極盡照顧之能事,但小水鹿最後還是不幸夭折,據說原因是「吃到拖鞋」。劉思沂說:「養殖場的老闆解剖後告訴我,有一小片塑膠拖鞋卡在牠的消化系統,造成牠胃脹氣死亡。」

「繽紛世界自然大不同」系列講座接下來還有螃蟹、植物、蝴蝶、鳥類以及外來物種等多樣化的主題,有興趣的民眾可於每月的其中一個週日前往林業博物館自由參加。詳細參加辦法及地址請參見荒野保護協會網站。

延伸閱讀:
1.荒野保護協會

預防親密風暴 跟危險情人說掰掰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何謂「親密風暴」?其實指的就是情侶之間的暴力行為,不論是精神、行為、言語或性等方面,只要造成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都是暴力行為。那大眾該如何知道,另一半是不是危險情人?怎樣做才能避免約會暴力?如何跟情人和平地分手?

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和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合辦的「預防親密風暴記者會」,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親密關係中的暴力現象,提醒大眾,甜蜜的背後也有可能隱藏著危機,情人之間除了該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外,還要研判關係中的暴力風險。


記者會中出席的有,光智青少年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陳珠璋、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淡江大學諮商輔導所教授洪素珍、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鍾素英、台北市家暴中心成人保護組社工師林佩瑾和中華衛生心理協會理事長王行,分別針對親密風暴提出自己專業領域上的看法。

探討產生危險情人的原因,王浩威提供一些時代背景上的說明,現在的家庭生活和早期的不同,小家庭取代了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家中只有獨子的情況也很普遍;現代的父母多給予孩子許多個人空間,讓小孩擁有自己的玩具或是房間,造成兄弟姐妹互相學習和互動的機會不多,彼此之間沒有分享和交流,導致個人佔有慾很強;長大後,可能演變成想獨佔另一半的念頭,即使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的極端行為,導致產生危險情人。

洪素珍說明,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暴力的潛在因子,會產生暴力的原因很複雜,並非隨時隨地就會發生,通常是多重因素所造成,不能只靠一種論述來評斷對錯,因此親密風暴並不等於男人打女人,這是刻板且狹隘的觀念,應該要聽聽雙方的故事,才能真正釐清並幫助他們。

危險情人通常有一些特質,相處間會透露些線索,譬如,總是甜言蜜語,容易呈現自吹自擂、與家人關係不睦,甚至個人主觀地感到不滿與被忽視、堅持伴侶應該凡事順從自己的要求、有酗酒和吸毒習慣等,鍾素英表示,最好在發現這些情況時,謹慎評估要不要交往;如果已經交往,盡量放慢交往的速度,尤其避免身體上的接觸和金錢上的往來,才有可能安全的脫身,「除非已經很清楚對方的背景,否則兩個人最好的不要涉入對方的私生活過多」。

根據醫療上的經驗,王浩威認為會施暴的人通常普遍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容易受損,例如有一些男方學歷低於女方的狀況下,女方很容易會讓男方感到自卑,因而引出暴力行為;此外,洪素珍也提出另一個觀點:施暴者不一定就是權力高或較佔上風的那一方,有時候較無權力的一方,才會使用各種行為和手段,想盡辦法將情人留住,因而產生暴力舉動。

情侶之間的約會很正常,留意一些資訊和常識卻可以保護女性避免在約會中,遭受身體上的暴力。林佩瑾說明,性侵害也是暴力的一種,一般大眾普遍認為,性侵害者通常是陌生人,但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有許多被害者是認識加害人的,因此,林佩瑾提醒女性,不論是跟誰出去,要留意約會的場所,例如挑自己熟悉或是人多的地方;暸解自己身體接觸的底限,千萬不要傳達不明確的訊息給對方;不要忽略自己的直覺,在感覺不對時就要堅決表達停止,「愛和喜歡的表達形式很多,卻不代表一定要獻上自己才是最愛的表現。」

經過評估與觀察之後,假設決定離開對方,安全且和平地分手也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學問。「分手的過程必須緩慢,否則有可能激怒對方而惹來殺身之禍。」鍾素英說明,一切盡量循序漸進,不要讓對方感到有任何異樣,也不要刻意逃避對方。通常危險情人不願分手的原因,在於認為對方仍具有魅力,以及雙方有金錢的牽扯,因此,只有讓對方感到麻煩、負擔或是索然無味時,才有可能自動放棄交往。

社會上情人間的暴力與傷害事件不斷,涉及的不僅是兩人之間,也容易波及他人。王行表示,身為現代人,除了應該具備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外加一項研判危險情人的能力,避免發生暴力的風險,更何況暴力無分社會階級和性別,親密風暴有可能就出現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延伸閱讀

1.評估量表「他是個危險人物嗎」(高雄市立凱旋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鍾素英和心理師湯淑慧設計)

「釀造」勞動文化 釜內現風華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

踩踏著十年以上的階梯,進入滿溢著啤酒味的工廠,四個超過三公尺高,用來釀造啤酒的金銅色巨大糖化釜佇立在眼前。會場講解員說:「當時日本有人來台看到建國啤酒廠的四座糖化釜後說:『日本那時只有兩座糖化釜,就覺得很珍貴,還成立了一個文化區,而建國啤酒廠竟然有四座。』」在帶有歲月痕跡的糖化釜中空的內部,「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用多媒體設備將啤酒廠的故事呈現給民眾。

擁有八十六年歷史的建國啤酒廠是台灣第一座的啤酒工廠,一九一九年設廠,隔年工廠設備完成後,生產了第一批的台灣啤酒問世。而也由於在一九九三年將製作過程採用全自動電腦控制,更成為了台灣第一座橫跨傳統與現代的啤酒廠。但在一九九六年前後,受到民營化政策下公賣局改制及精省政策影響,菸酒公賣局開始進行關閉建國啤酒廠事宜,二○○○年年中,公賣局為了加速關廠,正式停止供應原料給啤酒廠,於是建國啤酒廠正式宣告「斷炊」。


在經過關廠的事件的風波後,員工們為了讓工廠重新運作而到處奔波勞累,也終於在二○○○年十二月正式要回了這個充滿歷史的台灣第一座啤酒工廠,讓它再度開業。對於在這邊工作的人而言,這座啤酒工廠—建國啤酒廠,是他們曾經失去過,拼了命去要回,但現在仍然有可能再失去的寶物。為了讓民眾了解到這座啤酒廠光榮與艱辛參半的歷史,也讓民眾能體認到在這邊工作的勞動者的辛苦,因此出現了這次由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所主辦的展覽。

「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展出時間於三月十二日到三月二十日,展覽的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風光」代表著過去、「顯影」代表著現代、「容顏」代表著未來。這三大部分的展覽方式有別於一般的攝影展,是一種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內容放在巨大的糖化釜內,並且結合多媒體的聲光影音效果,像是以投影的方式等,來呈現這次的展覽。展覽中照片的主題多以員工們勞動時的身影、以及一些由員工自行提供的照片等等影像為主。參與這次拍攝工作的鍾宜杰說:「希望能夠把古蹟和照片連結在一起,當參觀展覽者進入到糖化室之後,期待他們能夠有所聯想,體會到當時這個地方工作的人的辛苦。」

負責展場設計的陳偉是歐洲傳播學院傳播媒體藝術所的博士生,他說:「以前就常常在想,如果用影像來說故事,到底能表現出什麼,來看展覽的人真的能理解攝影者的目的是什麼嗎?我們若用一般的方式保護古蹟,到底有何意義?」「如果只把古蹟當成古董,是不能夠體會在它背後所賦予的意涵。看過這麼多的展覽之後,覺得裝置藝術可能是突破這一瓶頸的方式。」因而在這次的展覽中,藉由影像和古蹟的結合,再透過多媒體的呈現,而出現了這次「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展覽的表達方法。

由於作品被放在糖化釜內展出,使得來看展覽的人必須要彎著身體才能夠看到內部的影像,這是一種創新的表達方法。鍾宜杰說:「當初在看過這個展覽場地之後,發現到放在糖化室裡的四個糖化釜,會嚴重妨礙到來參觀展覽民眾的觀看,這是非常不利的一點,於是就決定把作品放在內部呈現,這樣就可以讓民眾強制去看已經是古蹟的糖化釜,能夠讓民眾在看作品時,同時也能夠了解這個古蹟。」

在糖化釜內所展示的多媒體展覽效果,或許有很多民眾會抱怨說聽不清楚聲音的部分到底是在講些什麼,鍾宜杰表示:「這是要呈現出在真正的工作環境當中,勞動者是沒有辦法聽清楚旁邊的人在說什麼的,在勞動的現場,機器的聲音非常大,勞動者都必須要帶上耳塞來工作,更何談聽清楚旁邊的人說的話。」所以透過這個聲音的處理方式,希望能稍微呈現出一點現場的感覺。

鍾宜杰表示,當初原本是希望能夠由工人能自己拍攝照片,用自己的方式來呈現自己,但是由於推廣不盡理想,「因此還是由自己來拍攝,也找來了兩位自己的學生來幫忙,當時非常擔心的一點就是怕自己站在一個非勞動者的角度來拍勞動者,怕會不能夠體會勞動者的心,會有表達不夠周全的問題。」最後花了半年時間所完成的共有五十幾捲底片,然後由苦勞網、以及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一起挑選出一百多張的照片,來呈現出這次的展覽。

「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的第四個部分的展覽是「台灣的喝酒文化」,藉由放在糖化釜內的卡拉OK,來呈現出台灣人喝酒時的熱鬧景象。此外,在看完展覽之後,展覽會場旁也準備了啤酒讓民眾能夠盡情暢飲,希望前來參觀的民眾能夠透過這最後一項的展覽,在這充滿啤酒歷史的台灣第一座啤酒工廠,親身體驗一下台灣的喝酒文化。




展覽資訊:「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

地點:建國啤酒廠(臺北市八德路二段85號)

主辦單位:建國啤酒廠產業工會

策展單位:苦勞網

指導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

時間:三月十二日到三月二十日 每天早上十點到下午五點




延伸閱讀:


1.搶救建啤大作戰之「終究沒能留下來」

2005年3月18日 星期五

謝洧銘的巧手 三義木雕的榮耀


生命力記者/石震達報導

氣勢磅礡的山水,威武剛毅的十八羅漢,鬼神看了都敬畏三分的鍾馗;這些都是謝洧銘木雕珍藏館的藝術文化瑰寶。

苗栗縣三義鄉這個地方以木雕聞名各地,沿著一整條街滿坑滿谷的店家在賣木雕工藝製品,如何才能區隔出自己與其他店家的不同,謝洧銘何以在此立足打出自己的一片天﹖他說:「這裡有三十多家店,但是有很多作品是從大陸來進口在這裡租個店面賣,大部分都大同小異。而我們堅持做自己,作品原創,自己設計,使用台灣本土的木材製作。而且買木雕這種東西是要靠緣分的喔﹗可不是想來買就一定會有收穫回去,要看你跟作品有沒有這份緣。」他還提到,客人的意見也是他們創作的動力。木雕中常見的彌勒佛多是手持元寶,有客人向他反應這太普通,希望多作一些變化。於是他設計了一邊手持人參、一邊手持如意的彌勒佛,合意即「人生如意」;而「三破鍾馗」的「三破」則代表破除不好的事物、破除噩運、解除心中的掛念,迎接新的一天,朝向光明。


謝洧銘的父親謝炳金,早年也從事木雕業,既是啟發謝洧銘的恩師,也同時是阻撓他進入木雕業最大的障礙。居然有人不希望自己兒子接棒﹖謝洧銘說:「我父親從早期就從事木雕業,他深知這個行業的辛苦,太過粗重,希望我多方嘗試其他的事物。可是我本身就很喜歡木雕,從小耳濡目染,也沒有人逼我。一九九八年開始正式進入這個產業的時候我父親還說:『你到時候就知道辛苦了』,看來當初他還滿希望我失敗的。除此之外,我在這一行並沒有遇到什麼大挫折。」對謝洧銘來說,木雕不再只是一個討生活的方法;木雕是他的興趣、他的職業,甚至已經成為他的生活、他的理想與他的使命。

謝洧銘認為,現在的木雕製作跟以往不同。過去他父親那一代,主要都是跟著師父後面學,從設計到製作都是一個人。現在則是趨向分工,他自己本身負責設計作品,雕刻的工作主要由其他師父進行。他設計的東西好,雕刻的師父也不能含糊,才能產製出完美的作品。他的店主要由三位師父:徐明秀、蔡德裕與陳德隆負責雕刻工作。他們來頭可不小,都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木雕展覽、藝術創作比賽,並且獲獎無數,戰功彪炳;徐明秀曾應邀一九九五三義木雕博物館開館展出;蔡德裕曾在二○○一台灣區木雕創作比賽傳統木雕類佳作;陳德隆在二○○二年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木雕類第二名、二○○三台灣區木雕藝術創作比賽複合媒材類第二名、二○○四全國木雕比賽木雕類第二名、全國木雕比賽複合媒材類優選。謝洧銘在接收上一代智慧的同時,還研發出自己獨特的雕刻方式,類似西方的浮雕來雕刻木頭。在雕刻前必須放置乾燥的時間是一般木頭的幾十倍,不用上漆,看起來就與希臘神話故事浮雕類似,不過更增添了中國獨具的風采。他說,這種技巧使用上非常傷害眼睛,完成一個作品就必須要休息很久,所以產量很稀少。

而新一代的木雕業也面臨一些危機,大陸人才輩出,產量豐富,資源齊全。加上現在台灣木材短缺,千百年才成形的木材,短短一、兩個月就會用完。而且作品雖然獨創,但是不免被別人抄襲,傷害相當大,畢竟木雕的內容是沒有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一般來說他們也不太接受記者採訪,也是避免在電視或平面媒體亮相後造成作品曝光率增加,成為別人模仿的對象,避免暴露太多商業機密。另外謝洧銘也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吃不了這麼多苦,眼裡看見精刁細琢、美輪美奐的作品,卻沒能想像累積這樣深厚的功夫背後,需要付出多大的心血努力。人才的斷層也是當今台灣木雕的問題之一。

少年唱歌仔 傳統見傳承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

「我們歌仔戲社的最大特色,就是都演歡樂的喜劇戲碼吧。畢竟我們都只是學生,跟專業的演員比起來,其實演悲劇的歷練並不夠,無法將它詮釋得很好。所以我們在表演時都選擇一些開心快樂的喜劇戲碼,這樣跟觀眾的互動較多較好,也讓來觀賞的人看得愉快。」國北師歌仔戲推廣研究社副社長唐子雯笑著說。

歌仔戲是台灣傳統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但在時代往前走的腳步中卻漸漸消失了蹤跡。可是其實還是有一群年輕學子對歌仔戲滿懷喜愛與熱情,在課餘時間全心投入歌仔戲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學習跟表演,國北師歌仔戲推廣研究社就是其中之一。成立至今已十二年的國北師歌仔戲社,當初是因為一位學姊非常熱愛歌仔戲,輾轉聯絡到孫翠鳳願意自費來授課,故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成立了社團,就一直延續至今。社團現在的指導老師則是芝山雅韻戲劇團的團長周淑芬,負責唱腔、身段、舞台走位的指導,以及為社團選擇合適的表演戲碼。


進入大學後才加入社團開始學歌仔戲,談到學習遇到的困難之處,社長王虹晶說:「我個人覺得要說一口字正腔圓的台語最難,而且歌仔戲中有些語句比較艱深,要讓人家聽得懂我們在唱什麼說什麼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唐子雯則認為自己在唱腔與身段的學習上碰到較大的困難。因為完全是第一次接觸,以前並不熟悉這樣的表演方式,在體態和歌唱上跟以往養成的習慣有差異,會產生不適應的情況,但最辛苦的還是必須改掉積習從新學起。周淑芬說過,學戲是需要天分的,有天分的人能夠駕輕就熟;若是沒有天分的話,則必須要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心力來彌補。成為社員勉勵自己努力的最佳話語。

唐子雯表示,社團在歌仔戲的創新上比較沒有著力,主要是在學習傳統的歌仔戲表演,包括戲曲以及身段。現在許多歌仔戲都是野台戲的形式,不過野台戲為了讓一般大眾都能看懂,所以都非常通俗,尤其在說話上都比較口語白話。但歌仔戲社所學的完全是較典雅的傳統歌仔戲,注重身段、咬文嚼字是最大優點及特色,因為指導老師本身是傳統出身,因此對此點特別堅持。相對來說,在表演的戲碼選擇上就會挑選比較簡單的劇情跟內容,讓觀眾都可以看得懂也能夠接受,不至於因艱深的辭彙聽不懂而感到負擔,影響了看戲的樂趣。

社團最重要的活動便是一年一次的戲劇公演,也是最盛大的表演。平時則是會有些小活動,比如說受邀到社區或老人院做表演,有個與大家交流的機會。公演則類似畢業發表的性質,由大四的學長姐負責最多的戲份,將在社團所學的成果好好展現出來。周淑芬則會從各路戲曲中選擇好的劇碼將其改編成歌仔戲,劇本寫好後再依據每個人不同的個性分配角色,演員的個性就是角色的個性,這樣詮釋出來的戲劇才具有說服力。這次的公演也是一樣,國北師歌仔戲推廣研究社第十一次的社團公演,劇碼為「春草闖堂」,是周淑芬根據將要畢業的王虹晶、唐子雯、及社團總務吳玫君三人的個性所量身選擇的劇本。戲分最重的三人,分別扮演與他們個性相近的胡知府、吳夫人及丫環春草,當演員的個性與角色融合為一,表演本身打動人心的程度會更為深刻。

「春草闖堂」的故事在講述,宰相府的機智小丫環春草,為了救小姐的恩人薛玫廷一命,闖入衙門公堂與糊塗知府、跋扈夫人槓上,運用本身的聰明機智,使計耍得知府大人暈頭轉向、氣喘吁吁,最後終於順利將人救出。在救人的過程中發生許多爆笑的情節,演員的詮釋也非常活潑,是一部令人看了會哈哈大笑的輕鬆喜劇。吳玫君說:「這一齣戲不像一般傳統英雄救美的故事,它是另類的美救英雄。雖然我覺得歌仔戲看的應該是身段跟唱腔,內容是其次,可是這次公演的故事內容頗為曲折有趣,大家可以好好欣賞。」戲劇想傳達的意涵則是「有理走遍天下,沒有地位尊卑、性別差異的分別」。春草雖然只是個小小的丫環,但是對事情卻據理力爭,具有過人的勇氣與才智。這對一個封建社會中地位卑微的女性而言是多麼不可能的一件事,但她卻做到了,這種精神其實值得讚許跟效法。

「只要掌握基本功夫跟基本唱腔,歌仔戲其實就是再從這些基本的東西延伸,可以自己填詞來唱,或者可以花費更多心思在角色的揣摩與演繹上,這才是最有趣好玩的部分;而且,學到最後看到自己有好的表演會很有成就感。」吳玫君說。國北師歌仔戲社希望有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這項傳統藝術的傳承,不要因為覺得很陌生或過時而排斥它,只要真正接觸後會發現它其實是很有趣的表演工作,是具有台灣傳統藝術之美的表演工作。不然,至少也先看看這些年輕人唱歌仔戲,鼓勵他們這分傳承的心。三月二十二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國北師大禮堂免費入場,歡迎大家來看看傳統歌仔戲與年輕人的活力激發出來的璀璨火花。

2005年3月15日 星期二

徐國淦 為勞工發聲的孤獨筆耕者

生命力記者/王珮瑤報導

「我是個反骨個性蠻強的人,直到現在當記者還是這樣子」,聯合報勞工線召集人徐國淦自稱其生命特質是倔強、愛打抱不平、不肯屈於現實,這樣的個性,讓他對政治記者的光環避之唯恐不及,反倒自願投身在被視為冷門路線的勞工新聞。

出身農家的徐國淦回憶,小時候在家幫忙的長工在每年過年時,往往都送自家最好的閹雞給他家,使他心中產生,為何長工長期幫忙家裡事務,卻把其家中最好的東西送給雇主?讓徐國淦感受到勞工身為弱勢者的處境。


進入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後,徐國淦曾對當時擔任老師的王洪均表示他對台灣政治體系的不滿,看不慣政治社會體制的規範。王洪均回他說,這社會上有太多不公平、不正義的事情,如果你只是這樣叫一叫,你能發揮什麼什麼力量呢?只會被這個社會所摒棄,但「如果這個社會,因為你的正義之筆而改變了一個社會的不公平的現象,你可以做多大的事業。」點醒了徐國淦從此決心走入文字記者的行業,以筆來對社會產生影響。

從早期的中華日報、台灣時報到現在的聯合報,原先跑政治線十多年的徐國淦表示,雖然在報社享有較高地位及重視度,不但「走路有風」還能和高官接觸,但政治圈中的利益、力量的交換的黑暗面與他愛打抱不平、不肯屈於現實的個性衝突,因此在聯合報工作時,決定離開政治線,加上原本就對勞工議題有相當的興趣,他便向當時的採訪主任表示希望能轉到勞工農業路線,成為勞工線記者,並以在職生的身分跑去念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鑽研勞工法令。

常以農人和記者做比喻的徐國淦說:「一個農人用農耕製造稻禾、造福很多民眾;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應該靠筆耕來影響這個社會。」勞工線讓他找到能為弱勢者發聲、爭取尊嚴的空間,即使勞工新聞不受重視,他仍抱持著寧願做一個很孤獨的筆耕者,來為這個社會追求到一些公平正義的理想。

「台灣勞工很可愛、但是台灣勞工也很可憐」,經常接觸勞工運動的徐國淦回憶起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工運。在一九九○年代末期,台灣發生多起勞動者為了老闆惡性關廠倒閉進行抗爭的事件,其中,桃園聯福製衣廠勞工為了抗議老闆李明雄惡意倒閉也走上抗爭之路,當年,徐國淦就陪聯福員工夜宿勞工委員會門口。

徐國淦說,聯福工廠百分之七十的工人來自金門,這些心態單純的勞工認為,能夠進入聯福是他們的光榮-即使一個月不到二萬元的薪水,多數員工在工廠一待就是十幾二十年,勞工們在耗盡一輩子的心血後,即將領取退休金時,老闆卻突然關廠倒閉,一毛錢也拿不到,他感嘆地說,他們(聯福勞工)把青春、希望賣給了老板,最後卻落得這種下場。但這不是少數案例,「台灣社會上這種案子比比皆是。」

「報社不認為這些新聞是新聞」徐國淦說,媒體老闆不考量社會責任,而是考量讀者喜歡看什麼、報紙內容就做什麼,相對之下,讀者不常看的勞工議題等公益新聞,也就不受重視。

談到台灣勞工面臨的困境,徐國淦點出政府與勞工雙方的問題。他說,在台灣,不論是哪個政黨執政下的政府,從來不曾告知農民、勞工「你有很多的權益被遺忘了!」許多藍領、白領勞工都不知道勞基法能夠保障勞工的工作權益,如雇主在哪些情況不能隨意解雇勞工。而農民工人更因為普遍教育程度不高,對於其基本權力的自覺性低,缺乏平日與資方溝通、爭取基本權利如:工資、遣散費制定等觀念。在事後被老闆關廠倒閉、權益受損之後,才來勞委會進行抗爭。「變成一個被剝削、再剝削的團體。」

因此,在報導內容上,「我承認有私心」。徐國淦面對政府在法令制定上給與公司企業及勞工的利益與保障,是像一高一低的翹翹板一般不公平的情況時。他採取對於勞工運動者的部分苛責不會那麼重;但對政府機構的批判會較犀利的報導手法。試圖透過新聞扭轉勞方、資方在法規利益上的不平衡。

另一方面,徐國淦表示,如何讓勞工在公民社會教育中了解自身權益,是幫助勞工擺脫被剝削困境的方法。因此,在報導勞工議題之餘,他也親身投入勞工教育、擔任勞工法規講師。徐國淦說,因為勞工教育需要許多人願意全心全力投入推動,但「從事勞工運動實在是太苦了!」因此,他不會寄望徵求投身勞工教育者和勞工教育的效果如何,只求能持續推動下去,雖然「效果可能永遠看不見,但是不管有沒有效,就是去播種!」

志工服務課 讓學生走出校園

生命力記者/蕭淵南報導

為推廣服務學習的精神,輔大在通識課程中,開設了「志工服務」課,讓學生可以藉由學校通識課程參與校外服務活動。課程指導老師沈淑芳表示,學生透過實地志工服務學習,可以擴展生活領域,進而認識社會的不同面貌。

志工服務課是在二○○一年時開設的,為輔大「服務學習導向—人本與專業知識整合計劃」下的服務課程。課堂要求學生必須參與至少十二小時的實地志工服務學習,希望藉此培養學生對社會的關懷意識、社會觀察能力與反思能力,並且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


沈淑芳表示,服務學習是一種動態的教育方式,其中之一就是志工服務。而志工服務的本質就是就要與人、與社會接觸。由於學生的生活範圍大多只侷限在學校,比較少有與社會機構接觸的機會,因此希望透過這堂課,讓學生有機會到各個機構服務學習,進一步瞭解社會的不同面向。

參與志工服務課的護理系謝佳櫻同學表示,由於她喜歡狗,因此決定到流浪動物之家服務,在那裡幫流浪犬洗澡、照顧流浪狗。謝佳櫻說,選擇和自己系所不同的服務單位能,可以認識不一樣的環境。

護理系王渼雅則因為科系的關係,所以選擇到醫院服務病人,在醫院幫忙鋪床、照顧病患。王渼雅說,修這堂課在醫院一方面可以獲得學分,另外也可藉此熟悉將來工作的環境一舉兩得。

志工服務課是以老師做輔助者,學生為主體的方式,由學生自行尋找自己想要,並且適合自己的服務單位。沈淑芳說,老師主要提供服務資訊,讓學生自己去選擇。這樣的作法除了可以讓學生有較高的意願參與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尋找服務對象的過程中,找出自己的興趣。

而為了讓同學獲得較多的經驗,課堂要求學生將十二小時的實地服務分成四次,每次三小時進行。沈淑芳解釋說,「這樣學生可以接觸到不一樣的人,才能獲得較多的經驗。」

三年來課堂學生曾經服務過的單位包括了派出所、社區管理委員會、學校、圖書館、美術館、流浪動物之家、醫院等不同類型的機構。由於每個學生的服務單位不盡相同,各自有不同的體驗,因此課堂中也安排同學們在參與實地服務之後,進行經驗分享,互相交流。

沈淑芳說,雖然不是每個同學都對服務充滿熱忱,但在實際參與志工服務後,漸漸地就會有所發現和成長。服務課程最重要的就是要認同服務的精神,願意投入才會有所收穫。沈淑方強調:「只要有服務意願,你的投入跟收入就會成正比。」

「捏」造半世紀 傳承盼佳音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走進「阿榮伯」的家,屋內四處擺設著一尊尊大小英雄,威風凜凜的五虎將、氣宇軒昂的關老爺,這些都出自人稱「阿榮伯」的捏麵師父黃文榮手下,不只一般人印象中站立的捏麵人,就連掛在牆上搶眼的巨幅花鳥圖,竟然也是阿榮伯一手捏出來的!

說起捏麵師父,台北縣新莊地區的人都知道「阿榮伯」的名號,就連阿榮伯自己也說:「說黃文榮大家可能不知道是誰,講阿榮伯大家就知道啦!」阿榮伯小時候喜歡跑到廟口看擺攤的師父捏麵人,看著看著自己也開始動手做,一捏就捏了近六十年。


捏麵人又稱「捏江米人」,相傳最早在三國時代,諸葛亮攻打南蠻勝利歸國,渡江時遇到狂風暴雨,便用米麵做皮捏出小人祭祀,後來漸漸演變成為現今的捏麵人。在一、二十年前捏麵人還很風行的時代,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拿來祭祀神明,也就是所謂的「供桌」,將麵皮捏成各種動物、花鳥用以祭拜,祭拜完了,大夥蜂湧而上搶奪,搶到的人就可以將捏麵人帶回家,討個吉利。

阿榮伯回憶以往廟裡舉行大拜拜的時候,滿桌供奉的「山珍海味」都是出自他一人之手,在當時,阿榮伯的捏麵技術不僅得到各方認可,還多次應文建會、觀光局邀請前往新加坡、韓國、美國、日本等地表演,宣揚中華文化;也曾經為電視台製作道具,像是著名的楊麗花歌仔戲、西遊記等。阿榮伯說:「孫悟空偷吃的千年人參,就是我用可以吃的材料捏出來的哩!」

後來漸漸地很少人需要拜拜用的捏麵人,阿榮伯於是失去大展身手的機會。不過阿榮伯捏麵半世紀以來,自己研發出許多全新面目的捏麵人,做成平面的圓盤,當作牆上的小掛飾,看起來就像一個個擁有立體圖樣的小盤子;捏成各種昆蟲塗上漆以後栩栩如生,曾捏了五百多隻在昆蟲展中展示;牆上的巨幅花鳥畫不僅是靜態擺飾,接上電源,居然是一幅「花燈畫」,燈光從畫中透出來一閃一閃,鳥兒們動了起來,還發出清脆的鳥叫聲。

阿榮伯還告訴我們:「這幅花鳥畫已經擺了十多年啦!」除了在題材上創新,阿榮伯在材料上也不停改進,以往的材料,都是在麵粉裡加上防腐劑,但是日子久了還是會腐壞,阿榮伯研發之後加入特殊的藥材,讓麵粉可以十多年來都不壞,而製作材料煮麵、揉麵,正是他做捏麵人最辛苦的步驟。

阿榮伯做的人物,都是以古裝為主「現今的捏麵師父每個人專長的種類都不一樣」阿榮伯告訴我們:「像這一種的也就只有我一個人做而已。」市面上的捏麵人,都是以卡通人物為主,阿榮伯有時候為了討小孩子開心,也會做一些卡通人物,「但是那不是傳統的捏麵人,傳統的人物做工精細,也很難做,我的小孩子都不想學,沒有興趣。」面對後繼無人的困境,阿榮伯也沒有辦法。

以前阿榮伯會擺攤位、會到大學高中教學生做捏麵人,但是如今的狀況已經不一樣,擺攤位必須付租金,阿榮伯說:「這些捏麵人賣貴了,沒有人要買,賣便宜了,我的做工不划算,付租金之後,要怎麼賺才賺得回來?」而到大學開課,學生人數不足、收入不夠,無法靠這項技藝渡日,傳承的動作也就做不下去了。

現在阿榮伯只偶爾接一些訂單,「人家如果有需要,我就做給他。」不過什麼時候能開班授課,讓這項民俗技藝得以落地生根還是未知數,阿榮伯表示如果政府機構有人重視,願意推動,派人學習,出資讓他來教導學生,那當然是可行的。畢竟要以一己之力傳承文化是困難的,阿榮伯希望大家能多多重視這些民俗技藝,而他自己還要繼續捏下去嗎?阿榮伯嘆口氣說:「現在老啦!懶得做啦!」

2005年3月13日 星期日

疾病與保健 把關自己來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

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台灣已經邁向高齡化的社會。如何活得有品質、活得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了台灣民眾所重視的養生課題。新莊社大於本季開設了「疾病與保健,只是個人責任?」的公共衛生課程,希望透過專業公衛人員的講說,能讓學員們更了解身心健康的保健之道。

「疾病與保健,只是個人責任?」課程已開設有兩季之久了,從去年三月成立到現在,深受學員們好評。本課程以傳染病與慢性疾病為主軸,除提供個人保健之道,更深層分析此類疾病的社會因素以及慢性病主要致病因子-肥胖問題。此外,如減肥塑身、優生保健以及憂鬱症等課題,也是本課程將討論的重點。


課程講師馬真敏表示,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二○○三年台北市民主要死亡原因,前十名依序為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炎、腎炎、腎徵候群及腎變性病、事故傷害、慢性肝病及肝硬化、自殺、高血壓性疾病。上述疾病多為慢性疾病,「自殺」更是近幾年來引起社會大眾注目的社會問題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自殺在青、壯年組死因均居第三名,更顯現出此一族群的不穩定性及抗壓性的不足。

馬真敏認為,現今台灣的生活條件十分富裕,疾病的類型也從急性傳染病到現今的慢性病和自殺等文明病。活得健康雖然是每個人已經都具備的觀念,但實際落實起來,仍然有相關知識的不足。有許多學員都屬於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人,不免有些慢性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印象最深的是,有位廖姓學員,患有高血壓和痛風,雖然家中有看護照料,但卻對自身疾病的相關知識略顯貧乏,上了此課程後,不僅更加了解自身身體狀況,還反過來監督看護是否正確照顧自己。而現在社會的不確定因子很多,希望透過課程中對自殺或憂鬱症課題介紹,讓學員們可以更關心家人和了解自身情緒,避免此類悲劇發生。

「我長久以來是家庭主婦,家管的壓力讓我患了憂鬱症,因為先生為此堂課程學員,發現了我的病情,除了帶我去醫院看診,還鼓勵我走出家庭,多接觸外界,現在我才能有開朗心情,進而服務大眾。」新莊社大尊賢之友社社員曾修真說。

馬真敏表示,人一生中一定要進出醫院,生於醫院也死於醫院。對公衛體系,包括基層衛生機構衛生所、全民健保制度及醫療部門的醫病關係,有基本的認知的是必要的。前一陣子流行的日劇「白色巨塔」以及仁愛醫院的邱小妹妹人球案,都是最好的上課教材。

有了健保制度之後,造福了許多重大疾病患者,但同時也有更多的小老百姓負擔著每月的健保費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病友流向大型醫院,民眾有迷信大醫院就一定好的觀念,因健保局的給付及民眾自付費用不高,且我國醫療保險法對於疾病等級分類與醫療院所等級分類的配合並無明文規定,再加上少數不肖醫師危害病人的安危,造成一般民眾皆迷信大醫院的醫師,使大量小病病友流向大型醫院,除了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外,也使得真正需要住院的重大傷病病友,沒有床位可用。

更甚者是中小型醫院、診所紛紛關閉,平均每個月有三十家五十床以下的醫療院所關門。醫師們在外開業不易,結果大型醫院越蓋越大,以容納大量湧入的病患,如此一來又間接造成城鄉之間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希望透過這些觀念的傳遞,讓大家了解這項社會福利制度,進而為對自己的醫療品質把關!

張月理 從中華花道體驗人生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提到中華文化,少有人會想到插花;而提到插花,不少人會想到日本,卻不知日本花道流派其實源自於中國。投入花藝三十餘年的張月理老師,目前是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的資深教師,代表過台灣參加兩岸傳統花藝展覽,也參與過多屆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花藝大展,張月理說:「中華民族是愛花的民族,而插花是我們重要的傳統文化。」

張月理的故鄉在花蓮,三十多年前的某天,她在銀行內見到一盆日本池坊流派插花,當下便被美麗的花朵吸引,「我也要去學」張月理馬上下了決定。當時插花並不盛行,她居住的地區也只能找到兩間花店,張月理自行到花店拜師學藝,學生只有她一個人。而一開始學的,是日本流派,張月理說:「其實很多國家都有插花,西洋的插花、日本的插花,那時還不了解中華傳統的插花。」


在重要場合或是宴會上,花朵常常被拿來當做擺設。在一次宴會上,面對美麗的西洋插花,外賓對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的一句:「你們中國沒有插花嗎?」催生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一屆中華花藝大展,一九八三年張月理在展覽上第一次接觸到中華傳統花藝,此後便投入中華花藝的世界,至今已經二十多年。

中華花藝源自魏晉時期佛教的「供花」,後來逐漸演變發展,至明代袁宏道作《瓶史》對

插花的器具做分類、解析,顯示花藝文化已經健全,成為專門流派。直到滿清戰亂,民不聊生,花道才日漸沒落,被民眾遺忘。

接觸傳統花藝之後,張月理體會到中華插花內在精神,「日本流派較重形式,注意表面的外觀,常常修剪,而中華插花重的是草木神韻。」張月理表示:「芍藥和枯枝那個漂亮?在傳統插花中,各有各的風韻,兩者都很美麗。」插花就是學習欣賞萬物不同的美,「平盤為地」,器皿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大地,而上面的花代表萬物,一盆插花,表現的就是包羅萬象的天地精神。

「學插花最重要的是平靜的心」張月理說:「插花是需要持之以恆的。」有些人或許被外

務所干擾,或許沒有耐心,就很容易半途而廢,也有人因為太過忙碌,而放棄繼續鑽研。插花不僅讓人修身養性,也讓人深得啟發,張月理就領悟到:「花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美麗但是短暫,好比人的一生,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就和花一樣。」花道如人道,花的開落、人生的起伏都屬於自然現象不需要懊悔惋惜。插花讓張月理學得的不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讓她學會了「取捨」,因為漂亮捨不得修剪的花,插起來就絕對不會好看,就如同做人有失才有得。

愛花的張月理不只和別人一起分享藝術、教導想學花藝的學生,也參與許多展覽,她希望可以將有民族性的藝術推向國際,讓世界認識我們;更希望透過插花讓每個人擁有幸福的家庭,她說:「藉由插花可以改變家庭氣質,讓眼裡只看到美好事物,豐富人的心靈。」而張月理最高興的,莫過於看見學生因為插花,改善了生活品質,得到心靈上的平靜。

延伸閱讀: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王美玲 終年不休的扇平解說員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

在高雄縣茂林鄉的扇平科學生態教育園區,在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當中,其中有一位解說志工就是一位中學教師─王美玲。她現在服務於國立鳳新高中生物科,到了假日就會上山「獻身」成為解說志工。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扇平?扇平是一個生態保護區,也是一個自然生態教育區,對於都市人來說,到了扇平好像回歸到大自然一樣。這裡有著濃密的森林,還有許多的物種在這裡共同生活著。有一群人為了保護、研究這裡的物種而努力,只是為了讓後代能夠看到更美麗的世界,還有一群付出的志工,他們負責為遊客解說當地的歷史或是週遭動植物的習性,讓大小朋友了解之後會更珍惜大自然。這些解說員們,平時有自己的工作,到了假日就自願上山成為解說員。


王美玲回憶當初之所以跟扇平結下不解之緣,是因為在大學時代,系上舉辦了一次生物營隊,那是她第一次來到扇平,森林浴和輔助教學等活動,讓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後來同事邀她一起參加解說志工的行列時,她認為跟自己的教學領域相關,印象又很好,因此就參加了。

到目前為止,王美玲已經在扇平生態教育園區當了七年的志工,主要在展示館內值勤和回答遊客問題,如果有預約解說的團體,則帶隊進行園區解說;在特有生物研究中心當了一年多的解說志工,主要在解說教育館內帶隊館內解說,服務對象較多元,而且國台語都要會,因為有七八十歲來遊覽的阿公阿媽、也有小學生和大學生。

她說在當志工的過程當中,她等於有一個不斷反覆複習的機會。因為是生物相關領域,不但是自己的本科系,又是現在平日工作的教學內容,在服務單位當中,也有舉辦各項的研習活動,也從中間獲得很多新的資訊,在跟志工、遊客和管理單位之間的互動,不管是付出、分享和回饋,每一次都讓她有新的感受。志工之間也會互相分享資訊,如新的生物據點或是戶外活動等等,這些對於學校教學上都有幫助。

用一句話來形容志工的意義,王美玲說:「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付出,但是獲得的更多。」雖然她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是在精神上,她所獲得的卻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也是因為有這些人在背後默默的付出,也因此我們可以享受到很好的知識。

2005年3月12日 星期六

青年才俊藝術節 用戲劇彩色人生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

「其實簡單來說,這齣戲是關於兩個作者尋找自己的一部作品。」中原大學話劇社演出作品《陳媽媽特攻隊》導演潘嗣文說。故事講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要拍攝一部有關拉拉劇團新戲《陳媽媽特攻隊》的紀錄片,兩個導演開始有了交集和衝突,在拍攝的過程中也各自對自己的作品有了新的體認。潘嗣文表示,拍攝紀錄片本來就是一件可議的事,在圓形的鏡頭下、方形的框架裡,所謂呈現的真實也是導演建構出來的,這樣的真實值得大家思考。他笑著說:「不過在表演中有一段是要紀念我的老師,所以它也是一部很我自己個人的作品啦。」

中原大學話劇社的率先登場,揭開了第六屆青年才俊藝術節的序幕。由劇樂部劇團辦理的「青年才俊藝術節」自一九九九年起開辦,至今已是第六年。劇樂部劇團團長謝其文表示,以往每年均有「大專盃話劇比賽」的競賽活動,向來是大專院校的戲劇相關社團作為各校間聯誼及觀摩交流的重要管道;但是自它停辦之後,這些大專院校戲劇社團因此無機會展現學習成果。謝其文說:「我們覺得非常可惜,大專院校學生年輕、熱情的創造力有助於表演藝術注入新血,而且台灣的藝文風氣還是不盛行,表演觀賞人口一直都屬於少數。其實大專院校學生是藝文活動的中堅觀眾群,應該好好培養。」為了培養藝文活動的重要種子,帶動藝文觀賞風氣,讓青年學子有揮灑熱情的空間,劇樂部劇團便開始推行起「青年才俊藝術節」此一大專院校校園戲劇展演計劃。


劇樂部劇團希望「青年才俊藝術節」能為有志戲劇的青年另闢一方天地,在盡量減少經費等蕪雜事務的情形下,焠鍊其最精彩的藝術生命。因此劇團提供所有行政工作和技術上的支援,包含場租、印製宣傳海報以及些許的製作費等,而戲劇的演出、製作等其他工作,包括劇本、舞台、音效、燈光、服裝的設計、裝台及場控,則完全必須由參演的大專院校戲劇社團自力完成,這是參演「青年才俊藝術節」的要求。在報名之初,就要繳交一份完整的演出企劃案供劇團審核,只要劇團認為不錯就可通過演出。「基本上我們都會給報名的學生機會,每一屆都歡迎學生們踴躍報名。讓學生親身去做,在做中學,藉由一次又一次的實驗中激發更多元的創意,並累積做事跟做好事情的經驗,對表演藝術而言這是非常好的。」謝其文說。

中原大學話劇社此次是第一次參展,潘嗣文表示,以前中原話劇社多半在校內或僅在桃園地區四所大專院校校內聯演時演出,這是第一次在校外並且有售票的表演。他很高興能有這個機會,在過程中也學習到不少寶貴經驗,覺得很有助益。其他第一次參展的還有台北的銘傳大學傳話工作坊以及石碇的華梵大學無印堅果流動實驗劇團,文化大學再現劇團與中央大學細胞工坊分別為第三次與第四次參與藝術節。開辦六屆以來,「青年才俊藝術節」漸漸穩定成長,報名參展的學校增多,也有些學校有固定不錯的票房,例如世新大學話劇社便歷屆皆有優秀的表現。

本屆的「青年才俊藝術節」戲劇展演自三月四日起到四月二日止,活動時間約為一個月。往年都在十一、十二月份舉辦的藝術節,常常與大專院校學生的期中考試撞期,考慮到這點,因此第六屆延至今年三、四月才展開,適逢寒假結束學期剛開始的時間,較不會給學生帶來壓力。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除中原大學話劇社的《陳媽媽特攻隊》已於三月四日、五日演出結束外,其餘五校在接下來的每週五、六或日,依序在皇冠小劇場有演出,分別是銘傳大學傳話工作坊《好吧!》、華梵大學無印堅果流動實驗劇團《食道無間》、中央大學戲胞工坊《今日休假街頭賣藝的解構主義者》、世新大學話劇社《人間蒸發十三紀》、文化大學再現劇團《白色人魚》。而世新跟文化兩所大學此次更首度挑戰,在一天的時間內裝台跟演出,十分具有挑戰性。其他詳細相關資訊可上劇樂部劇團網站查詢。

謝其文表示,明年開始,也就是第七屆「青年才俊藝術節」預計要以競賽方式來進行,以鼓勵優秀的同學與學校團體。因為國、高中有『超級蘭陵王青少年短劇比賽』,但大專院校熱愛戲劇的學生卻沒有這樣一個相互切磋求進步的平台,所以劇團期望能走向「青年才俊競演藝術節」的方式,吸引更多優秀同學與學校團體一同參與,但因有部分質疑聲浪反對,因此可行與否還在評估中。

延伸閱讀

劇樂部劇團

李梅樹紀念館 大畫三峽在地情


生命力記者/郭雨涵報導

若提到三峽,祖師廟常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地方,整間廟無處不雕、無處不琢,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但就在祖師廟的附近,卻存在著一個被當地人所忽略的紀念館,裡面紀錄著台灣著名畫家李梅樹的畫作與文物,每到假日,祖師廟擁擠的人潮、繚繞的檀香、四處拍照的遊客與冷清的紀念館形成強烈對比。

這個位於三峽安溪國小附近的李梅樹紀念館,坐落在當地社區大樓中,館的經營都是由李梅樹的子女及家人所擔負,大家平時上班,等到假日時輪班管理、並進行解說的工作,由於李梅樹的畫作模特兒多為家人,所以常常還可看到畫作中的人物在場現身說法,李梅樹的次媳婦陳淑惠就說:「因為不愛給他畫,所以在畫的時候都會翹嘴。」


李梅樹的作品多為以女性為模特兒,因為他認為女性具有姿態美、髮型美、服飾美及膚色美,比起男性變化較大,且色彩鮮豔飽滿,而他的畫法,注重光線的變化與折射,作品內容高亮度、高彩度,立體感十足,來參觀的人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以發現畫中主角永遠是正對並凝視著自己,另外,館內還陳設了李梅樹早年學習畫作、求學的一些物件,連畫中的道具也出現在館中,且經過解說員細心的講解及訴說小故事後,都能讓民眾更了解李梅樹的創作理念及畫法、技巧等。 

談起畫家李梅樹,他的兒子、媳婦們不約而同的說「他是個很嚴格、要求完美的人」,於一九○二年出生的李梅樹,自小生長在一個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因此對於美術及音樂很有興趣,自一九一八年就讀台北國語學校師範部(今國立台北師院)後,接觸正式的美術教育,自此對繪畫沉迷不已,之後並進入了東京美術專校西洋畫科(今日本國立東京藝術大學),一生堅持寫實畫作的風格,並紀錄台灣鄉土之美,回國後積極參與在地事物,曾任縣議員及農會理事長等身分服務鄉里,並於一九四七年設計規劃重建三峽祖師廟,成立了三峽祖師廟重建委員會,帶領雕刻家、藝術家進行重建工程,廟裡的一磚一瓦,從石刻到木刻,李梅樹常親自到場監督,而選材之精確、雕功之細緻,不難看出李梅樹要求完美的個性,然而重建工程一做就是幾十年,而三峽也因為祖師廟的漸漸有名,開始繁榮了起來,大量資金湧入祖師廟,不料在一九八三年李梅樹去世後,三峽祖師廟的董事會於一九九○年解散了重建委員會,並將工程發包給大陸進行代工,導致廟裡雕刻作品前後不一,破壞了原本的一致性,而原本以藝術面向重建的祖師廟,後也因董事會的不重視及缺乏專家來規劃,使得剩下的工程到現在仍未完善。

「藝術無涯,生命有限」是李梅樹生前的理念,也基於這個想法,在李梅樹過世後,他的兒女便決心幫他成立一個紀念館,一開始成立於一九九○年,原名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一九九五年四月才遷入現在的地址,並定名李梅樹紀念館,長久的經營下來,因為缺乏經費,導致館內許多畫作多已失修,要修復卻又沒有足夠的錢,紀念館執行長也是李梅樹的小兒子李景文說「從開館到現在已經花了將近八千多萬,因為不想把畫賣掉,所以只好過一天算一天」。

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說「一般來館裡參觀的人多半是外地的人或觀光客,三峽的人來看的反而比較少」,一語道出李梅樹紀念館與當地結合性不高的無奈,雖然積極與當地學校或居民合作,進行教育課程及說明等,但是居民的參與度不高,甚至社區的人也頗有微詞,即便成效不佳,他們仍選擇繼續的付出,希望能達到教育下一代文化傳承與藝術推廣的功能,以達成李梅樹生前認為個人應奉獻於國家、奉獻於社會的理念。

成立至今十五年,行政院文建會現指定李梅樹紀念館為地方文化館,並在三月十三號將舉行正式的揭牌儀式,當天將有音樂會及合唱團等活動,希望能更拉近與地方社區的緊密性,以達到傳承藝術、文化教育的意義。

李梅樹紀念館

參觀時間:每週六日,10:00 AM-05:00 PM

週一至週五開放團體預約

館址︰台灣台北縣三峽鎮中華路四十三巷十號

電話︰02-2673-2333   

傳真︰02-2673-6077

延伸閱讀:

李梅樹紀念館網址

劈腿事件座談會 檢討網路新聞化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中國時報三月二日以頭版頭條方式大幅報導一件原本流傳於台大批踢踢實業坊(PTT)中的網友杜撰劈腿事件,引起網友對大眾媒體從BBS直接獲取新聞的方式感到不滿。國內多個文化社團在五日下午舉行共同座談會,會中指出媒體應該檢討「從網路製造新聞」及性污名化的舉動是否得宜,以及探討網路文化所帶來的新傳播方式。

由文化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媒體改造學社、RESET網路雜誌等社團共同舉辦的「網路是新聞製造便利店?性污名是媒體血庫財源?-網路劈腿新聞事件座談會」,針對電視與報紙紛紛從網路中摘錄網友們的討論來找新聞,以及媒體為了收視率與銷售量的利益考量,選擇最有賣點的「性」議題新聞大作文章做深入探討。


會中RESET網路雜誌編輯朱玉立說:「針對許多常不當挪用或使用網路發言的媒體,應該要發展出較合理公平的態度來處理。」而這次媒體直接公開當事人的資料及照片,她強調大家應該要認真思考媒體的界線在哪裡。

媒體改造學社代表張正也表示,網路和傳統媒體無法真正的切割開,所以在面對眾多訊息的接收與傳遞時,媒體應秉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精神處理每一則新聞事件,才不會未來又再爆發一次類似的事件。

「媒體把你妖魔化以後,是不會替你平反的。」文化研究學會理事長何春蕤認為,有時候新聞議題本身並沒有聳動性,但因為報導採取了極度保守的角度,才會引來爭議,造成「性」的污名化,例如之前引起軒然大波的學術網站內的動物戀網頁,記者並未詢問學術專業人的意見,而是跑去詢問身為修女的善牧基金會執行長,造成保守回應引發出衝突效果,使得新聞更加聳動化,所以何春蕤建議應該要連結不同的運動團體,為性權漠視所牽涉到的不平等抗爭。



PTT的新聞部長,同時也是媒體公害板板主的謝賢(LUKAKA)表示「這場座談會已達成實質共識-訴求媒體應該尊重他人的隱私,但其實最主要還是要回到人權來著眼,這種讓人備感壓力的窺探是不對的,無論來自於媒體或個人。而這次座談會因為已抓出眾矢之的-媒體,使討論聚焦於此,但事實上『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媒體背後是大眾對他人隱私的窺私癖與審判欲。」

座談會後,多位網友成立「網民對抗媒體暴力聯盟」,抗議媒體惡質的表現,發起人之一的PTT使用者涂豐恩(sharpy)表示,座談會附加的效果是讓關心這件事情的人,特別是PTT的網友們,有一個機會聚在一起,討論進一步的行動。除了六日下午在台北車站以街頭行動向中時表達不滿外,接下來還計畫有陸續的行動,如跟其他媒體觀察團體串連、並鼓勵閱聽人直接打電話向中時抗議。

2005年3月11日 星期五

來內灣 看漫畫 認識劉興欽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還記得阿三哥、大嬸婆和小聰明這些漫畫嗎?這些由國寶級本土漫畫大師劉興欽所畫的漫畫,將要有個家了!由新竹縣橫山鄉九讚頭文化協會,在新竹縣內灣成立的劉興欽漫畫暨發明館,在今年三月二日起正式對外開放。

劉興欽漫畫館,是九讚頭文化協會利用鐵路局內灣火車站後方廢棄宿舍改建而成的。漫畫館館長董秀珍說,在一九九九年時,為了推動內灣地區的觀光,而以住在內灣隔壁村大山背的本土漫畫大師劉興欽為特色,希望能藉由他來打響內灣的名號,於是便在內灣著名的景點上用劉興欽的漫畫人物來做裝飾。而在二○○三年,協會為了更完整呈現劉興欽,便打造一個劉興欽漫畫暨發明館。
 漫畫館除了介紹劉興欽的生平外,也蒐藏著劉興欣的漫畫約有五、六十冊,包括《丁老師》、《小聰明》、《阿三哥大嬸婆遊台灣》和《機器人》等著名的本土漫畫。其中《阿三哥大嬸婆遊台灣》這部漫畫,是以劉興欽的故鄉為故事背景,阿三哥的人物和故事是來自劉興欽本人,大嬸婆的故事靈感由來則是他的母親。

而劉興欽除了創作漫畫之外,也發明了許多產品,例如丁字型冷熱水龍頭、自學機、語言自學機、智慧寶珠、音樂演奏鞋和鴛鴦刷等。博物館内目前展覽他其中一個有趣的發明─「鴛鴦刷」,每天放洗澡水之前都要先刷浴缸,可是劉興欽覺得拿肥皂塗抹後,再拿刷子刷乾淨,又得開水龍頭清洗,要三道步驟才能完成刷浴缸,這樣的工作實在太麻煩。於是他發明了一個兩用刷,一面是刷子,一面是肥皂,還可接在水龍頭上,使用很方便,並給它取了一個浪漫的名字─「鴛鴦刷」。

漫畫館共分為三棟,第一棟以介紹劉興欽的發明史與漫畫史為主,展館中有他過去的獎杯與獎狀,還有發明的東西。第二棟包含時光隧道、視聽中心以及劉興欽工作室,介紹漫畫是怎樣產生的,其中也有互動式遊戲。在第二棟與第三棟之間的中間空地上有親子互動,包括機智問答、親子閱讀區等。

第三棟則為藝品部及特別的礦坑隧道,董秀珍說內灣早期盛產媒礦,為了讓孩子體會礦坑工人的辛苦,便設置了這樣一個區域。走入礦坑隧道須趴下來,拿手電筒前進,讓小朋友實地體驗礦坑工人伏行前進的辛苦。

擔任館長的董秀珍原本是九讚頭文化協會的義工,因在九讚頭文化協會辦的活動中,表現出色而被提拔出任館長,沒有館長經驗的她說,剛接任博物館時由於要處理整修的問題,裝潢、設計都要想辦法,每天都來博物館報到,「很忙而且很累。」而且由於經費不足,博物館從成立前到現在,員工都只有一位,就是館長董秀珍。

「雖然辛苦,可是為了社區,我還是做!」董秀珍說,其實博物館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大家到內灣時更瞭解劉興欽,除了認識他的漫畫也認識這位少見的本土級漫畫大師,「我最希望的是家長或老師能帶小朋友來這裡,讓小朋友認識劉興欽老師的漫畫,進而達到博物館教育的功能。」董秀珍說。

除了教育,董秀珍更希望利用這樣的博物館為社區帶來就業機會,「由於我們是自給自足,希望將來有盈餘了之後,可以請社區的居民來這裡工作,做導覽員、解說員都可以。」

遊民避寒新措施 保護遊民渡低溫

生命力記者/簡維慶報導

乍暖還寒的三月,台灣竟然出現了五度以下的低溫,在各地也創下了歷年的紀錄,這時對所有人來說,能窩在溫暖的家中棉被裡,是再舒服不過的了。但是有一群人卻無法享受著這種家庭的溫暖,必須在街頭受寒受凍,他們便是各地的街友遊民。不過,今年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提供了新的方案,使得街友可以在三月四日到三月七日寒流來襲時,到旅社以及萬華社福中心捱過最低溫的那幾天。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首次與兩家萬華區的旅社合作,提供街友暫宿,住宿費用在三百元到五百元不等,包括交通費都由市政府補助,最多的時候,提供了六名街友暫宿在旅社。另外也開放萬華社福中心,在夜間八點到隔天早上七點開放讓街友暫宿,並且提供街友睡袋、泡麵,在五天總共收容了十多個街友。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社工員黃鈺倫說:「由於這次的低溫下探五度,以往年救濟物資的情況來補充,可能仍然無法撐過低溫,再加上平安居以及中和遊民收容中心都離街友原本露宿的中正、萬華區有一段距離,所以社會局便採取新措施。」新的措施,是以地利之便,在萬華區兩家旅社,以及開放萬華社福中心。萬華社福中心社工員楊運生表示,有意願的街友都已經送到平安居、中和遊民收容中心,但也有街友不願意遠離聚集地,所以就送到鄰近的旅館和萬華社福中心。

「由於街友已經習慣露宿街頭,喜歡自由的感覺,有的人甚至不想離開原本露宿的地方。」黃鈺倫說,在擴大夜訪的時候,有的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是已經有一套應變寒冷的方法,而不想離開,所以只好發給他們熱食跟睡袋。

往年寒流來襲期間,台北市社會局會結合民間的救濟物資,以夜訪的方式,來維護街友的安全。夜訪通常在天氣最冷,也就是入夜以後展開,由各區社工人員到各個街友聚集地巡視街友的身體狀況及避寒情形,並發給街友們禦寒衣物、睡袋、熱食等來應付寒流。此外,如果發現街友的身體有特殊的情況,社工員便會把街友送到街友收容機構平安居、中和遊民收容中心。這兩個機構個別可以暫時收容三十五名以及七十五名街友,並且為二十四小時開放,所以只要街友有需要都可以隨時入宿。

黃鈺倫說:「場地的租借,是整個措施進行最困難的地方。」社會局在前年的冬天時,就已經有這個構想,詢問過各個活動中心以及旅館商家,但是都被一概拒絕,無法找到合適的地方,最後想出了折衷的方案,開放萬華社福中心辦公室,「但這畢竟不是一個很好的睡眠環境,所以還有改進的空間。」黃鈺倫說。

此外,黃鈺倫說,希望社會大眾在寒流來襲的特殊情形下,可以多接受街友在可以遮風擋雨的公共區域暫時露宿,例如在台北火車站的街友,時常會被驅離,但在特殊情況,希望社會大眾能給予關懷及寬容。

黃鈺倫表示,在這五天中,最令人感動的是社工人員對於街友們的付出以及關懷,在低溫的天氣必須穿梭於各個街友聚集的地點關心街友。她說:「社工室的全部五位男性社工,晚上還必須輪流在萬華社福中心值班陪伴街友過夜,而早上繼續正常工作,真的非常辛苦。」她也表示,不過在未來寒流來襲的時候,這個方案仍然會繼續使用,社工人員仍然會繼續為街友付出。

2005年3月10日 星期四

尊賢之友社 關心社區孤獨老人


生命力記者/陳映竹報導

「老人家就像小孩一樣,要人家多注意,只要付出關懷,他們就能打開心胸,活得更開朗。」尊賢之友社社長張中貞這樣認為。

尊賢之友社為新莊社大的社團之一,成員雖然只有十八人,但對獨居老人或弱勢家庭,付出的關懷卻不落人後。成立於二○○四年九月的尊賢之友社,其實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去年六月行政院青輔會輔導新莊社大開設十堂志工培訓課程,課程結束後,學員們想發揮所學,便於九月份成立尊賢之友社,以服務新莊地區的老人為近程目標。


從去年成立至今,短短的五個多月,尊賢之友社共幫助了十五個案例,對許多處於社會邊緣的家庭及被人漠視的老人伸出援手。案例的資料查詢起初都向新莊市公所或社會局調閱,但事實上,曾有家庭為了申請補助款項而謊報經濟狀況,故實際生活情形可能與資料登記有出入。現在,尊賢之友社的社員多向當地鄰里長或鄰居們互相詢問,了解社區內是否有需要幫助的家庭,以彌補公家部門資料的不完備。

「服務老人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要長期追蹤、關懷,才能獲得老人家的信任。但與老人家有感情後,他就會殷殷期盼我們的到來,無形之中,也是一種壓力,算是甜蜜的負荷吧!」張中貞笑著表示。「印象最深的案例是有位馮先生,雙腳殘障,臥病在床多年,我們除了幫他打掃環境,並鼓勵他智能不足的兒子要堅強,他的病情也一度好轉。但今年二月時,馮先生生驟逝,大家都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無法相信此噩耗。」

以「個案關懷」為主是尊賢之友社的一大特色,尊賢之友社將這份愛心付諸行動,深入拜訪每個個案家中,幫他們打掃環境、健康檢查、經濟補助以及聆聽他們的心聲。這些付出使得尊賢之友社榮獲了青輔會和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辦的二○○四年「社區大學社會關懷+支持體系」計畫,榮獲「特優」獎,是台北縣唯一獲特優獎項的社團。

張中貞表示,目前尊賢之友社並沒有與任何公家機關結合,經費來源完全靠著社費收入來支撐。因此當有需要長期的經濟援助的案例,尊賢之友社便會告知獅子會和慈濟等資源較豐厚的民間慈善機構,請他們一同伸出援手,持續關懷這些社會邊緣人。志工的投入是長期的事業,故今年三月七日社大開學後,尊賢之友社將開辦教育訓練,召募新血,培訓另一批志工夥伴。

社員曾修真說:「我以前患有輕微的憂鬱症,參加社團後,看到這麼多比我不幸的人,由衷認為人要惜福,要即時行動,並感到自己對於這些弱勢老人的重要性,憂鬱症也逐漸痊癒了。在我還能活動以前,我一定還會為他們服務!」

2005年3月8日 星期二

台灣早櫻 為您帶來春天的消息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

櫻花色彩鮮豔,風姿綽約,每到花季,落英繽紛,「花吹雪」的美景因而得名。想要走在落滿櫻花瓣的「櫻木花道」上,在台灣就可以看到囉!由台北縣三芝鄉主辦的「台灣早櫻」活動,邀請您一同來觀賞台灣原生山櫻花。


三芝鄉有「小雞籠」之稱,冬天雨量充沛,氣溫偏低。而野生山櫻花喜冷涼、耐雨水,所以過去三芝鄉曾經是野生山櫻花的生長地。不過自然生態唯恐人為破壞,經過台灣多年來經濟發展、時代變遷,使得三芝櫻花逐漸消失。三芝鄉公所民政課課長曹志卿說:「任何地方都一樣,興建住宅、開闢道路、農地改建,於是生態美景就此消失,這就是社會進步的代價。」


一九九六年,前鄉長花村祥憶起兒時滿山櫻花搖曳的生態美景,而有了復育台灣原生櫻花的構想。從一開始的購買花苗、辛勤施肥除草,到定期勘查,歷經九年的努力,如今三芝鄉的櫻花樹已有一萬兩千株,而「櫻木花道」也長達四十公里。「我們的櫻花不像陽明山或是其他地方一樣是一整片的。」這次活動的工作人員民政課花秀梅說。「三芝鄉的櫻花是種在道路兩旁,所以我們有所謂的賞櫻步道。這算是三芝櫻花的一個特點。」

山櫻花為台灣原生櫻花,俗稱緋寒櫻,屬薔薇科櫻屬的落葉喬木,在櫻花中花色偏深,也是櫻花種類中最耐寒也最耐熱的品種。在台灣中北部山地海拔三百到一千八百公尺常見。花秀梅表示,之所以選擇台灣山櫻花,除了前鄉長花村祥的個人感情因素,及保護台灣原生物種原因,主要考量是三芝鄉的自然環境。台灣山櫻花的花形是呈現「倒鐘狀」,意即是向下開放的,有別於日本的櫻花。「三芝鄉雨量豐沛,唯有種植向下開放的台灣山櫻花才不易積水在花朵中,耐得住多雨的氣候。」花秀梅說。

櫻花復育有這樣令人滿意的成果,平日的照顧當然不可少。「我們的櫻花平日都有農業課的專人在照顧,除草澆水不可少外,春夏兩季還各有一次施肥。」花秀梅說。雖然山櫻花屬性堅毅,但每逢豪雨侵襲,賞櫻民眾也只能「無花空折枝」了。

曹志卿說:「大雨常常把櫻花的花瓣打落,造成賞櫻的景觀不如預期,我們的心情也就隨著氣候陰晴不定。」他繼續說:「還有些民眾由於過度『愛護』櫻花,愛到把整株櫻花挖回家種,於是常有櫻花被連根拔起的情況發生。我想這就是賞櫻活動最讓我們苦惱的地方了

這次的賞櫻活動自二月十九日至三月十三日止,週六、週日捷運紅樹林站前備有免費接駁公車,上午九點到下午兩點半每半小時一班。除了可以沿著賞櫻路線細細欣賞櫻花美景外,三芝鄉公所還舉辦了影櫻比賽,邀請大家一同捕捉櫻花綻放的燦爛時刻,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共襄盛舉。

「自然影像館」 紀錄台灣豐富生態


生命力記者/鄭東寧報導


「讓民眾看到台灣美的一面,自然的一面,用多跑、多看、多角度的方向來呈現出台灣的風景。」李學主的網站《自然影像館》想要介紹出一般人不知道的台灣風景,「台灣其實是一個生態寶庫,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的生態系。」從五年前開始,每個月兩次,李學主跑遍了台灣,希望用豐富的角度拍出台灣多變的生態環境,喚起大家對這片土地的關愛。


李學主在日常生活間,常常會拍一些有趣的小生物,然後把它們的影像放到《自然影像館》的網站上,他認為鏡頭角度應該要豐富而且有故事性以及趣味性,這樣才能夠吸引觀賞者的注意。


李學主的《自然影像館》網站,主要包括了四個區域:DV最新作品、DV水中攝影、DV教學區、攝影日誌區等,在這幾區都會提供他所拍攝的影像。在DV教學區中,李學主現身說法,親自上鏡來教導一些DV基本使用上的方法,還有一些取景的技巧等;在攝影日誌區中,則介紹了一些拍片上的過程與心得;在DV最新作品區中,則是李學主日常生活中所看到有趣的東西,而用DV將它們紀錄下來的珍貴影像。

放在《自然影像館》網站上的影片大多是一兩分鐘的短片,但是要拍這一兩分鐘卻要花一小時左右的時間,李學主從取材、攝影、剪接、到後製的工作全部都一手包辦。「希望能夠做為學校教育上老師的一種輔助教材。例如說當老師上課在介紹蜘蛛時,可能有時只有簡單的圖片,不能活潑地給學生看到蜘蛛的影像,而這時就可以用影片來呈現出較為活潑生動的另一種教材。」

李學主十二歲時從韓國來到台灣讀書,他做攝影「越做越有興趣,而且是非常非常喜歡。」李學主認為攝影本身就是一門藝術,是需要靠著自己的創作來呈現出結果的一種作品,「因此當成品出來後,會覺得很有成就感。」從事攝影工作時,開始是以拍攝人為主,之後在拍攝大愛台的「大地與人的對話」時,將拍攝主題漸漸變成了「環境」,而在一次到台南菱角田中拍攝水雉時,發現了生態攝影的奧妙。「那時是用長鏡頭在拍,覺得怎麼會有這麼美的鳥,一隻大隻的鳥,慢慢地走在菱角田上,突然覺得為什麼以前都不知道居然會有那麼美的東西。」之後李學主就愛上了生態攝影。

「生態攝影是一項挑戰,但是有了挑戰之後就會有熱忱。」因為動物不會理攝影者有沒有架設好攝影機,一個精采的畫面或許只有一秒,但它極有可能是花費了幾千倍的時間才能拍攝出來。李學主在拍攝築巢在土裡的虎頭蜂時,為了要拍到蜂巢內部的影像,還必須先要挖個洞將攝影機放進土裡;拍攝高雄縣大鬼湖的沼氣時,更要考慮到天氣等等因素,以及長時間翻山越嶺的艱辛。對他來說,拍攝時只有想到構圖、畫面,只看到攝影機螢幕裡的世界,對於他而言,那裡的世界反而是更安全的。

李學主未來想要帶著攝影機到世界各地走走,拍下世界各地生態的景象,或許在五、六年以後,會開始拍攝有關人的紀錄片。對於《自然影像館》網站,李學主表示:「可能會在下個月在網站上放些較深的東西,大概包括了拍攝時的心情,以及一些構圖等等。」

延伸閱讀:

1.自然影像館

2005年3月7日 星期一

客家花布 重現九讚頭人文公社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客家花布,從前客家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從頭巾、手袖和服飾,到生活中門簾、燈籠等都用花布製成。這個隨客家文化逐漸式微而不復見的花布,如今在九讚頭文化協會的「人文公社」所成立的花布班中,找到了屬於它的新生命。

位於新竹縣橫山鄉的九讚頭,有內灣線小火車經過,是一個居民以客家人為主的小村莊。一九九三年十月開始,九讚頭有一群年青人,開始著手紀錄關於此地的人們、故事及傳說,且自費編輯月刊,不斷地舉辦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並在一九九八年成立了「九讚頭文化協會」,協會內包含許多團體如水牛牯假期學校、客家布偶劇團、人文公社等。
 九讚頭文化協會兩年前於新竹縣橫山鄉十分寮舊台三線成立了人文公社,規劃為生活圈農特產的對外窗口,也為社區營造了一個永續就業的發展空間。其中客家花布是公社的特色,最早他們以九讚頭的覡婆廟傳說為出發點所發想的「九娃娃」幸運布偶,以客家花布作為材料,開始做起,後來更創新做出整套的衣服、手機袋、筆袋等等,去年公社成立了第一期的花布班,讓社區的婦女來上課並請專門的老師來教授。

在人文公社工作的公社職員劉琳妹說,從前客家人最喜歡用的花布,是那種紅色、粉紅色等鮮豔的顏色,上面有大朵大朵的牡丹花,紅色代表喜氣,牡丹花則代表富貴,「客家的新娘子最喜歡用它了,可以拿來做棉被套、枕頭、門簾等好多好多東西。」

但現在的生活中幾乎看不到花布的存在,劉琳妹說,大概在一九六○年代客家花布還很多人在用,但隨著時代改變,越來越少人用了,「現在連供應花布的布商都只剩少數幾家,有些花色甚至賣完就停產了。」劉琳妹感嘆得說。

而人文公社為什麼想重新找回這個即將流失的客家文化,劉琳妹說,主要是想客家人這個傳統的花布就這樣不見,實在太可惜,便想辦法找人、找資源將它重新救回來。

劉琳妹從民國五十幾年就開始斷斷續續的做裁縫,做過洋裁、娃娃、娃娃服飾的她,在去年以政府提供的擴大就業的方式,等了二、三個月,終於等到了在人文公社的工作。住在九讚頭的劉琳妹:「一方面是離家近,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本身對客家花布的裁縫有興趣,才會堅持想在這裡工作。」

天天到公社報到的劉琳妹說,有時工作量多的時候,要從早上忙到晚上八、九點。而政府針對中高齡及弱勢的失業勞工,提供包含產業輔導、照顧服務等工作機會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工作時間只有半年,領半年的薪水,但劉琳妹卻是天天來,「我現在來這裡工作,領的錢很少,根本不能當作是薪水,但我還是每天一早就來,忙完才走,我想就當是做義工吧!」已經在社區做義工四、五年的劉琳妹笑笑地說。

到公社參觀的遊客彭虹燕就說:「可能我比較年輕,我自己也是客家人,但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棉被套之外,其它地方很少看到客家花布,沒想到它有這麼多的用途啊!」看來人文公社除了替客家花布找到新的方向,也為年輕的客家人傳承這精彩而多元的文化。



延伸閱讀:

1.九讚頭社區資訊網

2005年3月6日 星期日

你領我養 幫你一圓寵物夢!


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

由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主辦「你領我養,攜手愛牠」流浪狗領養活動,自推出以來,受到許多愛心人士的響應。不同於一般領養活動,「你領我養」無須擔心飼養空間問題,只要每天節省二十元,保護動物協會就幫主人照顧認養的狗狗,直到認養終止或狗狗死亡為止。

「我們的狗大部分都是流浪犬,或是別人撿到送來,要不就是有人惡意遺棄在門口。」保護動物協會秘書長黃慶榮說。「另外還有一些狗是從政府手中搶救出來,這些狗如果沒有即時被收養,就即將面臨安樂死的命運。」


黃慶榮本身是獸醫,也有經營寵物店,針對客戶做了簡單的市場調查。結果發現很多人都想要領養狗狗,但礙於環境及空間的限制,無法付諸行動,於是產生「你領我養」的概念。「這個活動整整準備了一年的時間,」黃慶榮說。「確定狗的數目、植入晶片,這些都需要時間;將資料建立後,便不怕有『偷渡客』了。」原來養育場中有些飼養人員為了私利,會擅自接收人家棄養的狗,造成養育場多出許多來路不明的狗狗;為避免這這種情況,建立狗狗資料的事前準備工作不可馬虎。

雖不用擔心飼養空間,但狗狗不在身邊,飼主難免會擔心狗狗是否得到完善的照顧。黃慶榮說:「我們都有獎懲制度,用心的我們都會嘉獎,抱著僥倖心態對狗狗不好的我們一定會懲處;同時,狗狗如果生病或有任何狀況,我們也會請獸醫治療。」

在保護動物協會網站,飼主可以透過視窗,觀看位於八里保育場的狗狗現況,這裡同時也是保護動物協會所收養的所有狗狗的家。但網路不僅無法隨時更新、觀看區域不廣,電腦設備不夠完善也無法觀看。黃慶榮說:「我們以前有想過定期通知主人狗狗的狀況,但後來發現時間及金錢耗損太大,只好作罷。現在,只有狗狗被領養回家或是死亡我們才會做個別通知。」

「你領我養」最多可五個人領養一隻狗,目前為止,已有六百六十人領養了九百一十隻狗。如果想要直接將狗狗帶回家飼養可以嗎?「當然可以。」黃慶榮說。「在我們這裡,是一個人要照顧很多狗;在飼養家庭裡,是一隻狗被很多人照顧;只要有人願意將狗狗領養回家,其他認養者都必須無條件放棄。」他繼續說。「狗狗的幸福當然是第一優先。」

領養回家後,保護動物協會也會注意狗狗被領養後的生活情形。「一般來說我們會打電話詢問狗狗的狀況,有時甚至親自登門拜訪,以確定狗狗有得到飼養家庭的完善照顧。」黃秘書長在記者問到如何追蹤狗狗領養後的情形時回答。「如果發現有家庭對狗狗不好,我們可以隨時將牠帶回。」

黃慶榮表示,並不是每隻狗狗都可以讓人領養,或是在認養期間暫時帶回家照顧。「不健康的狗狗我們會留在收容所治療;另外不親近人、無法適應人類生活的也不接受領養或帶出收容所。」那這些狗狗豈不是沒有被領養的機會?「我們會加強訓練,讓狗狗多跟我們的工作人員相處,使狗狗能盡快適應人類,對人類產生信任感,以提高領率。」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是一個完全依賴善心人士捐獻的民間團體,當初推動這個活動時,也遇到許多困難,包括本來位於淡水的收容所因為居民的抗議而拆除,以及為了興建及租用現在的八里保育場而積欠貸款等。

「但我堅決推動這個活動,」黃慶榮說。「仰賴民間捐款推動活動最重要的就是做到『透明化』,我們讓民間人士看到我們所做的努力,讓他們瞭解錢用在哪些地方,捐款就會源源不斷。」黃慶榮說。「目前我們所積欠的貸款已還清,下一步就是要買一塊地,建立一個完全屬於我們的合法收容所,提供狗狗更好的環境。」

「請多捐錢捐人!」黃慶榮強調,捐錢是最實際的幫助,如果是飼料或其他物質資助,會造成工作人員照顧上的困難,像是狗狗吃不慣或養成挑食等問題;捐人方面,協會非常需要有愛心的義工及訓練師來幫助忙照顧收容所裡的狗狗。

「每個領養人的愛心都足以讓我感動。」黃慶榮說。「素昧平生,卻願意認養狗狗,我很感謝他們。」

想要更進一步瞭解「你領我養」的活動細節,請參考下列資料: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會址:106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63號3樓之6

電話:02-2704-0809

傳真:02-2704-0991

網址:www.apaofroc.org.tw

E-mail:apaofroc@ms9.hinet.net

劃撥帳號:01296665

戶名: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八里保育場(原流浪動物之家)

台北縣八里鄉長坑村4鄰16之5號

電話:02-2619-3412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2005年3月5日 星期六

走過三十年 成功蝴蝶館靜待蛻變

生命力記者/郭雨涵報導

台灣素有蝴蝶王國的美稱,因在這小小的海島上,所擁有的蝴蝶種類便高達四百多種,但一九五○到一九八○年代,蝴蝶加工業的盛行,以及開發政策與都市的快速發展,使山地森林資源極速縮減,以往滿山滿谷的蝴蝶,如今已難再見,然而,在台北市一個小小角落中,有一個館藏豐富,收藏種類多不勝數的蝴蝶館,儼然為一個小型的蝴蝶王國,它就是成功高中蝴蝶館。

創辦人陳維壽小時候因為在學校的樹叢上,發現了一個蝴蝶蛹,起初不以為意,覺得它長的很醜,但是過了幾天,美麗的蝴蝶破蛹而出,幼小的陳維壽當時看到這幕景象,內心深受感動,從此對蝴蝶著迷,並許下一個建造蝴蝶皇宮的夢。直到今日,已經七十多歲的陳維壽,到現在仍對蝴蝶生態保育付出不遺餘力,持續在學術界及蝴蝶保育界活躍中。


於中興大學植病系昆蟲組畢業後,陳維壽選擇回到母校成功高中教書,有鑒於當時國內並無專門收藏、展示昆蟲資源的博物館,陳維壽於一九六八年開始構思、籌備這兒時的夢想,原欲在當時圓山舊動物園設館,並在一九七六年向市長提議,但適逢動物園遷建計畫的延宕,以及昆蟲館工程設計上發生嚴重錯誤,在園方已開始動工的情形下,雙方無法達成協議,因此只好暫於成功高中校內設館,一九七一年一月正式開幕後,陳維壽在缺乏經費及完善設備的情況下,自己成立了生物社,該館的經營重擔便全落於師生手上,並將自己大半輩子的昆蟲收藏、蝴蝶標本全數陳設於館中,多年來除了教育局不定時的經費補助外,其餘多由陳維壽師生自掏腰包的努力維持,才有今天的蝴蝶館。

成功高中蝴蝶館不僅是全台第一座,更是全亞洲數量及種類最完善之昆蟲博物館,全館擁有總標本數約五萬件,其中在館內展示者有三萬件,收集昆蟲種類達一萬種,其中不乏世上罕見的珍貴標本,如:「模式標本」陰陽蝶、五翅怪蝶以及以陳維壽命名的「維壽鳳蝶」等。

這些數量豐富的標本,有些為相識者所贈,也有以高價向收藏者購買,但大多數收藏多是陳維壽三十年來搜尋的標本。陳維壽發現「維壽鳳蝶」是在南投山區的馬拉巴村一帶,這種當時未曾被發表的變種鳳蝶在全世界只出現過十隻,非常珍貴,為了追尋蝴蝶的蹤影,陳維壽還一度在南投的山區迷了路,最後靠著原住民們的幫忙整整搜尋了一個星期才抓到這珍貴的新品種,隨後在日本學術界發表,並且為了紀念這次的發現,便用陳維壽的名字來命名,這段經驗至今令他難忘不已。

在蝴蝶館籌備之時便已參與的管理員鄭戊乾,本身就對於製作標本有濃厚的興趣,在求學時正好是陳維壽的學生,畢業後回母校任職,便與陳維壽師生合力建造了蝴蝶館,問起對陳維壽的看法,鄭戊乾認為陳維壽是一個肯犧牲肯奉獻的人,也很佩服他在蝴蝶保育工作上的執著,談起蝴蝶館,鄭戊乾不免感慨,長年的經費、人力不足,使得以往蝴蝶館一直為學校的負擔,但隨著近年推動社區,協助其他學校資源發展,及多年來蝴蝶館在國際上備受肯定,都使得蝴蝶館成為成功高中最大的特色,校方現也致力於這樣多元化的方針發展,更有許多學生因此對生物、自然科技產生濃厚興趣,而蝴蝶館也成為大眾的學習資源,除了每年定時有許多中小學、托兒所,甚至慕名的觀光旅客前來參觀拜訪,陳維壽等人也經常舉辦演講及研習會,讓北部的生物老師進修學習,擁有更專業的知識。

除了色彩艷麗、稀少珍貴的蝴蝶標本外,館裡還收藏了許多昆蟲標本,有外殼硬如冑甲的甲蟲類、前肢狀似鐮刀的螳螂類以及具社會性的蜂類與蟻類等,其他還有蛾類和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雙翅目、脈翅目、廣翅目等昆蟲,而在館裡的盡頭,則是一間動用了一萬六千隻蝴蝶及少許甲蟲所佈置而成的宮殿,房間裡介紹的是當年蝴蝶加工業的歷史,不論是用蝴蝶雙翅所拼湊出的畫,還是天花板上一隻隻排列井然有序的蝴蝶,走進蝴蝶宮殿裡,一面不由得讚嘆佈置的精細,一面也不禁感嘆當年台灣人民為求溫飽而大量殘殺蝴蝶的慘痛歷史,藉著如此大費周章佈置蝴蝶宮殿,以求喚起台灣人保育蝴蝶生態的意識,正是陳維壽別具巧思的用意。

目前館裡的設備經已老舊,但從一九九六年陳維壽退休以來便到處尋覓新處擴建蝴蝶新館,在幾經波折下,終定於成功高中原校址內,欲重建體育館並在其中增設蝴蝶新館,到三月中時將對外招標,若一切順利,可望完成規模最大最完善的昆蟲博物館,完成蝴蝶王宮的最後夢想。



延伸閱讀

成功高中蝴蝶館網址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2005年3月3日 星期四

莎妹劇團新戲 七年級遊戲劇場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

「一個舞台‧兩個演員‧二十分鐘‧四齣戲‧原創音樂‧多媒體結合。」相同的遊戲規則之下,七年級如何遊戲劇場?莎妹劇團十週年、二○○五年的開春新戲「e‧Play‧XD」,由生猛勁爆的七年級當家,以主題策展的概念進行,在劇中分別呈現「月神與角人」、「Crossover NO.1」、「在那裡的美好」、「∞」四部作品,透過五個創作者的集體創意,成就出不同題材、不同風格、不同表演手法,卻是七年級獨特又迥然各異的想法傳達,「玩藝術」的真實呈現。

「e‧Play‧XD」這齣戲是一個整體概念,由所謂e世代的七年級生編導,規定他們在既有的遊戲規則下「玩」藝術、遊戲劇場,「XD」則是七年級慣用的網路語言,代表鬼臉、好玩。戲劇創作團隊由蔣韜、陳銘峰、許思賢、蔡柏璋、葛昌惠五個台大戲劇系及研究所學生組成,莎妹劇團藝術總監魏瑛娟曾於台大戲劇系授課二年,這五位年輕創作者是她的優秀學生。魏瑛娟表示,任教時發現自己跟七年級的思維有許多差距,引發她的好奇心,便出題目找他們做戲,藉此讓七年級好好檢視與表現自己這個世代的想法,並且以他們的經驗來創造劇場表演的無限可能性。


同樣一個舞台,且在舞台先設計的情況下,四位導演必須配合舞台設計發展劇情。因此他們紛紛挑戰舞台,陸續在舞台上加了零零落落的大小道具,以道具來延伸戲劇的意涵;四部作品每一部都只能有兩位演員,戲劇演出只有二十分鐘,必須搭配自創音樂並跟多媒體做結合,在看似困難重重的限制下,這些七年級的藝術創作者仍是激發出無限的創意跟表演呈現,將他們日常的生活、思考、創意、哈拉與社群經營都帶進劇場。呈現出四部迥然不同、風格各異的作品。

「月神與角人」中,其實想要傳達的是導演蔣韜個人的歷史觀,「女神信仰」與「被宰割的神」。認為造物者是女性,而男性因忌妒女性具有生育能力,便否決女性創造萬物的說法,認為大腦才是一切創造的思維,但是也因為大腦才創造出其他戰亂、紛爭等負面的東西。戲劇中女神與男性的結合,他們有了共同的孩子,他們的後代,是人類,也就是我們。蔣韜運用了大量的道具作為象徵和符號呈現意象的概念。蔣韜笑著說,「很多人都說看不懂我的戲,因為實在太複雜抽象了。不過這次結合了音樂跟多媒體,大家又可以看到美美的服裝跟視覺效果,就當作是看一個美美的MTV吧。」愛玩搖滾樂的他,以音樂會結合劇場方式呈現,鼓與吉他的現場演奏,頓時讓劇場成了小型音樂會。

「Crossover NO.1」則一開始由廣東話緩緩講述著一段故事,另一位演員同步用中文翻譯,這樣的開場吸引了眾人的注意。「到底要演什麼呢?」心中這麼好奇著,但是台上的兩位演員卻只是搭配著幻燈片跟小小道具,或站或坐或趴地講起自己父母親的故事-僑生在台灣的故事。導演陳銘峰本身就是香港籍僑生,他表示,這次藉由演員的家庭真實背景作為藍本出發,根據演員父母作為僑民在台灣的背景,與他自己本身的身分認同和家族情懷作連結,希望將中國傳統重「情」的價值觀以簡約手法呈現給觀眾。「我只想要演員淡淡地說故事就好,不需要誇張的肢體動作。我希望觀眾被說服感動是因為真的演員而不是假的角色,人站上舞台變成演員,而角色只是演員的扮演。Crossover表示,表演是在角色與演員之間的那條中間線,不斷來回跨越,也代表想要模糊劇場虛構和真實的界線。」陳銘峰說。

許思賢則一本初衷,從網路構思表演題材。「在那裡的美好」以網路殺人事件為引,導出網路成為現代人慾望的投射體、虛幻的一面。劇中男主角塑造出自己理想的女孩,將其投射在網友上,卻因真實的網友不符想像而將她殺害,在網路上他扮演著理想中的她,又不斷沉浸在回憶中,回想著如果當時怎樣怎樣就好了。女孩的死並沒有使男孩獲得救贖,因為他始終活在虛幻中走不出來。許思賢認為,現在的人依賴網路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照片、視訊、聊天,越生活化越好,似乎這樣就能表示自己活著。就像劇中一樣,就算人死了也仍然可以在網路上活著。但如果網路建構出來的真實就是真實,那活著真正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最後一部作品「∞」,將五個看似沒有關連的片段,串成了密不可分的關連。「很多事情,轉個彎,來點創意,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奇。」是蔡柏璋這次創作的源頭,他寫出非常生活化的故事劇本,並讓演員自由發展、即興發揮,由五個幾乎一樣的動作,發展出五段完全不一樣的荒唐故事。蔡柏璋說:「我們常常在重複一些愚蠢的事情,在親人離開人世的時候爭奪財產;在網交之後發現對方是恐龍而逃跑,我們常常模糊焦點,我們常常在不適當的時候,做出不適當的事,很可笑,也很無奈。但其實在有限的生命裡,有無限大的可能,在有限的知覺裡,有無限大的創意。不是不存在,只是你看不見。不過,如果你願意讓生活轉個彎,或許會發現意想不到的可能。」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簡稱莎妹劇團,劇團團員在大學時代就已開始合作,當時的成員大部份來自台大話劇社及夜外文系直線劇場。雖然成員陸續畢業,但團員間的聯繫和創作並沒有停止,由於不方便再使用「台大話劇社」名義發表作品,於是一九九五年夏天開始使用劇團主導創作者魏瑛娟長久以來就想使用的名字「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對外發表作品。劇團以原創劇本及前衛劇場美學為特色,創作題材、形式、議題不限,素以前衛實驗著稱。近年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文化交流與國內藝術節相關活動,展演作品美學新穎,屢受肯定。

延伸閱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青草湖社大 關懷南洋媳婦

Showletter 【陳映竹報導】「與這些學員上課很好玩,是與台灣學員上課截然不同的經驗。每當課堂上提及過去在家鄉的點滴時,大家都變得更活潑、話更多了。台灣對他們是一個充滿新希望的地方,他們在家鄉時拼了命都想來,所以愛台灣,他們是絕對的。但台灣人對他們的到來似乎就有比較大的質疑,就連他們的丈夫或是公婆也多多少少存有這樣的疑慮。」青草湖社區大學外籍配偶初級中文識字班教師鄭錚樺在授課的過程中,有這樣深刻的體驗。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在「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指出,今日台灣,台灣外籍及大陸配偶已有三十一萬人,目前台灣外籍配偶人數已經超過三十萬人,其中東南亞的外籍新娘佔了一半以上。新竹地區的外籍配偶數目也在不斷的成長中,數目已達一萬多人了。為了幫助這些南洋媳婦儘快適應台灣的生活,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開設「外籍配偶成長課程」,讓他們適應台灣的生活,融入社區中。

「幾乎每個社大、補校都有成人識字班或是教導外籍配偶識字的課程,但是卻都不實用,外籍新娘不是小孩童,已經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爸爸起床看報紙、媽媽起床做早餐』等國小低年級學童的教材,對他們而言是不實用的。他們所需的是運用中文將生活經驗與台灣社會相結合。」鄭錚樺如是說。故青草湖社大運用本身強大的電腦資訊資源,把現今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資訊工具-電腦,融入「族群文化融合:外籍配偶中文學習與生活適應成長課程」,利用電腦軟體教導學員們中文筆順。「用電腦學中文」成了青草湖社大與其他機構最大的區別。

以「電腦學中文」雖然是本課程最大的特色,但對迎娶外籍新娘的家庭而言,真的實用嗎?多數這類的家庭,屬於社經條件較不足的階層,雖然電腦網路在台灣普及率之高,對他們而言,電腦仍是高價位的奢侈品。為克服此問題,青草湖社大課合作,社會局婦女兒童少年福利課將提供新竹市婦計劃未來將與新竹市社會局婦女兒童少年福利幼館作為外籍新娘活動的場地,讓他們可在此館區自由的使用電腦。

鑑於新竹市東南亞籍人口日益增多,社會局也委託青草湖社大培訓「社會局外籍配偶志工隊」,志工隊培訓完成後分發到新竹市各部門單位,包括戶政事務所、監理所等,幫助前來辦事的外籍新娘和勞工。此外,社大也鼓勵學員與丈夫一起來上課,在課堂上使用電腦學習,丈夫也可一同複習以往所學並且參與妻子的生活。

課程本身除了教導外籍新娘運用電腦學習中文之外,更有趣的是情境式教學。假設課程中今日的主題為購物,老師會事先去拍攝新竹地區各個大賣場和百貨公司的外觀照片,讓學員知道平時可去哪裡購物,並教導他們各種購物的字彙用語,例如:拍賣、特價、打折等。外籍配偶程度並不差,有些甚至比台灣丈夫還高,這些情境式學習法,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速的融入台灣當地生活,對於社區的發展是絕對有利的。

目前擁有二十多位學員的外籍配偶識字班,已堂堂邁入第二季的電腦班了。當初青草湖社大委託新竹市政府民政局戶政課調查新竹市外籍配偶人數,扣除其他區域及中國籍新娘,青草湖社大一共寄出兩千多封信函,告知這些外籍配偶們青草湖社大的開課資訊。起初招收了三十多位學員,目前剩下二十多位,包括了越南籍、印尼籍、泰國籍、菲律賓籍。其中仍以越南籍人數最多,還有一名菲律賓籍的男性配偶呢!

除了學習到學員們的母語,鄭錚樺最大的收穫便是法律知識的認知,教導外籍配偶時,不免要了解他們在台灣的法律地位,「有一位越南學員,來台一年後,丈夫便去世了,也沒有生下小孩,沒了居台的理由。但她很想留在台灣,我們社大的人員便為她出入各機關,詢問各種可居留台灣的可能性,包括工作居留、被收養、再婚等相關理由,目前她考慮以再婚或被婆家收養的方式留台。雖然過程講來是幾分鐘的事情,但是卻花了我們好幾個月的心力去處理,加上台灣相關機構的辦事人員也沒有遇過這類案例,處理起來真的很麻煩。這也算是一種終生學習吧!」

2005年3月2日 星期三

牧人隊 關懷弱勢家庭學童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 

根據去年商業週刊一份「隔代兒與單親兒趨勢調查」發現,這類家庭不完整的孩子除了需要經濟援助之外,心理諮商也相當重要。唯有給予這些孩子心理上的支持及關懷,才能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走得更順利。現在有一群七年級生正默默地身體力行,利用課餘的時間到宜蘭偏遠地區的國小,為弱勢家庭的小朋友服務,他們是北市師的「牧人隊」。

有別於一般社團廣納各系學生參加,牧人隊的組成,清一色是校內特殊教育學系的同學,正因如此取特教兩字,併為一個「牧」字,始有牧人隊之名。


創隊成員之一的吳嘉明表示,他們的服務對象包含了單親、隔代撫養、中低收入戶、失業勞工等家庭的小朋友。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們接受教育的機會較處弱勢,牧人隊最大的目標在於透過情意教育與體驗學習的概念,來彌補他們先天學習環境的缺陷。情意教育是重視學生的情緒問題;體驗教育則是經過規劃和設計活動、虛擬生活情境、檢視生活面向幫助這些家庭的學童培養自我認知的能力。這些學童無法完整獲得來自家庭的溫暖,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遭受挫折而缺乏對人生的正面價值,牧人隊正是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感受來自社會上的溫暖。

透過與青年志工發展協會合作,去年度牧人隊前往宜蘭幫助偏遠地區的學童,從事前企畫書的提案到課程內容,都是隊員們親身參與設計,配合系上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輔以生動有趣的遊戲,培養學童建立人際關係及情緒管理的能力。隊員陳韻如表示,我們曾設計類似大富翁的遊戲,有快樂、生氣等不同情緒的格子(見圖),當小朋友走到時必須跟大家分享曾經有過的經驗,再由隊員適時引導,讓小朋友學習情緒表達,懂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整學期的培育計畫約十至十二週,所以隊員們幾乎是週週出隊,放假日大家還在睡夢當中時,他們早已搭上火車,前往宜蘭開始一天的服務工作。創隊剛滿一年的牧人隊,無論服務精神或工作表現都是有目共睹,在去年獲得青年關懷NPO創意大賽社會服務組的首獎。

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小朋友們從原本的生疏、排斥,到後來結業時,都把隊員們當作最信任的朋友、可以傾吐心事的對象。其中一個小朋友平時看起來很活潑,起初以為他只是家境比較清苦,在解除心防後,他才道出媽媽是家暴受害者的秘密,可見孩子一直是獨自承受著心理壓力,令人鼻酸。

也有結業後的小朋友,會三不五時打電話關心隊員,寫寫小卡片告知自己的生活近況,這些小舉動都讓隊員備感窩心。隊員何沛妮說,參與服務工作最大的成就感便是看到小朋友發自內心的成長與改變,與其說單方面提供小朋友幫助,其實自己也是獲益良多,算是當老師前的最佳實習機會。

目前牧人隊除了固定的培育計畫外,寒暑假也有舉辦成長營,甚至不定時與其他社服機構合作,只要能力所及,他們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透過這樣的教育方式,在關鍵的時刻拉這些孩子一把,避免因學習機會不均等,斷送孩子的大好前途。

2005年3月1日 星期二

黃朝份「彩繪」傳統 「手編」藝術

金雞報喜,黃朝份老師討喜的手編公雞


生命力記者/吳韻璇報導


中國宮殿建築中,龍飛鳳舞的壁畫,色彩鮮豔的彩繪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份,而這些漂亮的壁畫,都是以人工的方式,一筆一筆勾勒上色,需要相當細膩的技巧以及過人的耐性。黃朝份正是台灣不多見的傳統彩繪師父。

傳統彩繪分為「北體」與「南式」,黃朝份擅長的「北體」也就是宮殿彩繪,由大陸傳到台灣,龍鳳圖形顏色鮮豔、華麗,並且以石膏粉造成立體浮雕的效果;「南式」則是台灣本土廟宇常用的彩繪,內容大多以人物、花鳥為主,屬於平面彩繪。黃朝份參與整修過的忠烈祠、圓山大飯店,都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彩繪建築。


十幾歲開始當學徒學作畫,黃朝份早期在西門町畫作電影看板,後來印刷技術發達,慢慢的手工畫作被印刷取代,在朋友的介紹下,轉行開始宮殿彩繪。一開始除了寺廟擴建裝潢,也常常接到來自國外的訂單,後來,中國大陸的產業開始起飛,對岸工資便宜、市場廣大,漸漸吞食台灣的傳統市場,於是這項工業大多外移,台灣的彩繪師父現今都紛紛轉行,回憶以往,黃朝份說:「當初只把它當工作看待,不知道這是什麼傳統藝術,也沒想過它會有沒落的一天。」

宮殿彩繪雖曾紅極一時,以往得用手工畫作的天花板、雕樑畫棟,今日也已經用塑膠模大量生產,省時省力。為了傳承這項手工藝術,黃朝份曾在台北縣新莊市農會開課,以原有的技巧加以改革,傳統的彩繪原料是用牛皮膠混合石膏粉,順著圖案描出輪廓,讓圖案有立體的感覺,這項功夫最困難,也最需要長久的耐心,黃朝份教導學生不在牆上而在三夾板上作畫。

不過由於傳統彩繪要學成,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當時在農會他的學生以家庭主婦為主,這項要耗時耗工的功夫不受歡迎,黃朝份說:「要看見一項作品要好幾個星期、好幾個月,這不符合學生想要的,他們想要速成、可以馬上看到成果的東西。」在農會開課六年以後,學員越來越少,加上九二一地震沒了教室,此項課程便停開了,期間雖然新莊市公所表示想在社區大學開課,但是黃朝份笑著說:「以前在農會,免費的都沒人有興趣了,更何況要花錢!」

既然需要耐心、要下苦工的技藝不受歡迎,黃朝份開始教授他的另一項才藝─傳統編織。手工編織是黃朝份小時就培養的興趣,他年幼時看到隔壁的阿伯用草葉編織小東西,覺得好玩,於是也開始自己做來玩「沒想到以前的一項興趣,現在可以拿來討生活。」黃朝份說。

現在在社區大學任課的他,將這項藝術從基本手法開始慢慢創新,編織出許許多多可愛的小東西,編織的原料也從難以取得的林投葉,改成緞帶,後來又改成隨手可得的吸管。黃朝份說:「吸管做起來不但容易,而且也可以廢物回收利用。」但是在一般觀念裡,用葉子編織還是比較有傳統的感覺;緞帶編織做起來顏色鮮豔漂亮,還算可以接受;用吸管的話,比較多人不覺得它是一項傳統藝術「因為看起來小小的,也不顯眼。」

不過吸管學起來簡單,一兩個小時就可以上手,可以讓更多人投入手工藝品的世界。由於社區大學的課都是短短三個月,現在黃朝份開的課大多是初級班,有許多學生曾表示想繼續學更深的技巧,但是因為人數分散各地,目前還無法在固定的地方成班,即使如此,黃朝份仍然抱持對藝術的熱忱:「只要有人想學,我就會繼續教,才不會讓這些傳統藝術越來越沒落!」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