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3年2月27日 星期四

陪林旺爺爺 再逛一次動物園

【記者曹璐明/生命力報導】

為了紀念台北市民心中永遠的林旺爺爺,市立動物園從二月二十八日到三月二日起一連三天舉行「永遠的林旺爺爺」追思活動,全國各級學生憑學生證即可免費入園,一同表達對林旺爺爺的思念。

動物園為紀念林旺,園中不停的播放「林旺的家」及「快樂天堂」的歌曲,從小朋友的童言中,「媽!好可憐,大象死了」,讓空氣中充滿對林旺爺爺的思念。

動物園追思活動歸劃了四個區塊,第一部分:從長臂猿島到雨林區步道,設置十二塊看板介紹「林旺爺爺英雄史」;第二部分為「林旺!聽我說」,讓大家把話留下來;第三部份是「永遠的林旺-紀念花坊」,讓民眾獻花;第四部份為「生命的王者」,讓民眾憑弔林旺故居,對牠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在小朋友親手畫的大象插圖留言紙上寫著,「我覺得你可以活到一百九十二歲」、「我愛你林旺爺爺」、「你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偶像」表達出他們想對林旺爺爺所說的話。更多小朋友是將自己心目中林旺爺爺的形象畫在紙上,將它們貼在一個大象形狀的留言版上,連帶小朋友們來的爸爸媽媽也留下了心中最後的感動,如葉敏淑寫下的「謝謝你在我的青春歲月裡,都有你作伴」。

林旺不只是小朋友心中的最愛,更是台灣四代人共同的記憶,牠走了,讓許多人依依不捨,一位當時曾在廣州中山大學唸書的老奶奶,即與林旺在惠州公園有過一面之緣,她說:「今天我是一定要來憑弔林旺這位老友」。

動物園行政郭秘書表示,在林旺爺爺往生之後,動物園收到許多民眾關心的電話,為了讓民眾能追思林旺,舉行了這一系列紀念永遠的林旺爺爺的活動。郭小姐說:「我們還是會將林旺爺爺的喜歡吃的食物擺在牠的故居中,像牠仍然還在世上一樣。」從圓山到至今的木柵,郭小姐已經和林旺爺爺相處了二十多個年頭,對於林旺將要被製成標本一事,雖然心中感到不捨,但是為了之後的紀念、教育和研究上的目的,她還是表達了肯定之意。

民眾曾經幫林旺慶祝一次又一次的生日會,至今,林旺爺爺已經走了,下次到了動物園,無法再看到林旺悠閒的在白宮之中踱步,嘴中吃著鮮嫩青草的模樣,但是你還是可以陪伴著牠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如果你也有許多和林旺爺爺一同的小故事,剩下兩天的假期有時間的話就到動物園走走吧。


延伸閱讀:

1.臺北市立動物園

亞馬遜義診 給平凡學生不凡體驗

【記者簡國帆/生命力報導】

一個大學生,參加台灣路竹會義診,到了亞馬遜河流域,會遇到什麼樣的衝擊?陳智沛就是這麼一個例子,他是中山醫學院三年級的學生。陳智沛說:「大二的時候,只是聽同學在說,稍微知道有台灣路竹會這一個組織,沒想到就真的加入了志工行列,參加義診。」。而其中一次,也是讓他經驗最特別的一次,就是去年暑假時,隨隊到亞馬遜河流域去。

「我們去的地方其實是亞馬遜河的兩岸部分,沒有到完全跟外界失去聯繫那麼誇張。」陳智沛回憶到剛到第一個義診地點時的情形,「我們到第一個點的時候,酋長帶著全村的人都在碼頭邊迎接我們,真的嚇一跳,因為他們的醫療資源實在太少,所以很歡迎我們。」陳智沛說,在將近一個月的日子裡,沒自來水沒電,好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很天然、原始,「雖然我有帶錶去,但是到後來幾乎都沒用到,因為那邊的時間概念都被模糊了。」

義診地點一共有七個,每個地點都會停留兩到三天,看診時間從天亮開始,中午休息一下後,繼續到完全天黑為止,「因為晚上沒燈,所以只能看到天黑,但是儘管看這麼久,每次都會有很多人排在外面來不及看。」

對於義診,陳智沛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我想多了解多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了解多一點義診的流程,另外,也可以感受一下不同的衝擊,到國外義診又有不同,還包括文化上的衝擊。」讓他比較印象深刻的,是那邊的重男輕女觀念很重,當志工隊裡的男生對已婚婦女微笑,那些婦女會閃躲,怕的是被丈夫誤會,「而且那邊的十大死亡原因最高是自殺,尤其是女生,因為她們承受不了這些壓力。」

當地貧富差距很大,治安問題很多,所以他們到達時,當地政府派了一個保安人員佩槍全程跟著他們。在當地衛生所裡看診時,都會讓病人先進來後,再把門用鐵鍊鎖起來,讓警察在外面守著,「很有趣的是,就在看診中,停在外面的警車車燈就被偷了一個。」

「我們到的第一天,大家都帶著相機,四處照相,不知道那邊很禁忌照相,他們認為一旦被照相,靈魂就會被帶走。到了黃昏我們知道實情後,有傳出要對我們不利的流言,會長就要我們當天晚上留在營區裡不要亂走,還好後來沒有怎樣。」

在義診中,「一個小女孩因為臉部發膿很嚴重,積在臉上越來越大,路竹會醫師決定要動小型手術割除,但她父親堅持要用他們傳統的巫術跟草藥來治療,氣氛一陣緊張,溝通很久以後,她父親才答應動手術,治療好後,才很感激地答謝我們。」陳智沛說。

「而且,因為我們都是搭小船到下一個地點,有一次擱淺,四處又很荒涼,找不到幫助,只好幾個大男生下去推船,推很久才推動,這是在台灣難得體驗到的。」陳智沛回憶道。

他也說,一方面是想趁學生時代,空閒時間比較多時,多參加社會活動,體驗義診的生活,還能夠學到醫療方面的東西。另一方面,出社會後,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為了自己的事情在忙,鮮少有時間參加社會活動,趁著現在多參與一些。 陳智沛表示,在義診裡,必須要讓心態開放一點,對很多事情,要主動去了解學習,才有參加義診的意義。

有愛無礙網站 學障教育的圖書館

【記者丁羽禪/生命力報導】

「有愛無礙Family─學障、情障互動網站」是國內第一個針對學習障礙和情緒障礙問題所建置的網站,網站又細分為For Kids(學障兒教學及遊戲)、For General(讓社會大眾認識學障)、For Teachers(特教老師專用)三個部分,分別提供豐富資源給不同需求的使用者,是一個結合教學性、互動性和及時性的「學障圖書館」。

「有愛無礙」網站是由新竹師範學院特教系和明新科技大學資管系所合作,歷經八個月的籌備實習建置完成,並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上線至今。其中,新竹師院特教系教授孟瑛如不但是網站的「母親」也是「超級管理員」。架設網站的理由,孟瑛如說,特殊教育原本就是一種小眾的教育,尤其學習障礙是一種隱性的障礙,不像智能障礙是從外觀上就看的出來,因此有學障的孩子在學業和適應上的問題,常被家長或老師忽略,而被認為是懶惰、努力不夠。

孟瑛如本身就是研究學障特教的專才,發現許多家長、老師對學障都有一樣的誤解、疑慮,不知道該如何教導學障兒,於是很用心的規劃了這個網站,希望這個網站能為所有關心學習障礙或情緒障礙者提供一個相互支援與分享的園地,也讓所有不了解學障、情障的人,能以更多元的觀點、更包容的態度看待學習。

如何充分利用「有愛無礙」網站的資源呢?孟瑛如表示,一般訪客可以先從For General的部分進入,因為這部分就是為了關心學障和情障的社會大眾所設計﹔在For General的「特殊教育區」裡可以讓你從定義、特徵、鑑定、安置教學、親職教育甚至成因等各種介紹,來徹底了解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自閉症等特殊教育。在「資源區」裡則可得到各種外援的資訊,包括各行政、學術特教單位的資料,各縣市社福機構、醫療單位的資料,還有國內外輔具、書籍、錄影帶等個人不易取得的學障特教資源。「線上諮詢」則可讓家有學障兒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填寫紀錄表,在線上取得專業特教教師的諮詢協助。

「有愛無礙For Kids」則是專門為有學習障礙小朋友所設計的網站,For Kids是仿照現在流行的動畫人物「阿貴」的型式,藉由豐富的色彩和活潑的電腦動畫構成「黛兒的世界」,讓小朋友可以跟著黛兒一起學習數學、國語、英文、自然等學科。孟瑛如說,有學習障礙的孩子通常智力正常,但因腦神經中某種學習功能異常,讓他們在聽、說、讀、寫、算、音樂、藝術上遭遇一項或多項困難,這些困難導致學習發生問題,以學寫字為例,普通的孩子可能只要練習五、六遍就可以學會一個字,但學障的孩子卻要練習一百四十二遍才能學會,這對家長、老師來說都會吃不消,在For Kids網站中,學障兒可以透過網路直接運用這些多媒體教材,反覆學習直到真正吸收為止。

孟瑛如表示,學障兒在訊息的接收處理上異於常人,所以For Kids是採用特殊的特教規則來設計,例如:用豐富的顏色刺激學障兒的視覺、用可愛的動畫以增加理解度等等。尤其學障兒不太會拼音,所以無法順利使用一般的中文輸入法,這時就可以利用特殊的鍵盤為無障礙教學輔具,讓他們更有效率地學習。

至於「For Teachers」的部分,可說是讓特教老師自我成長、在職進修的網站,它提供各種進修資訊、教材、教案給這些「學障教育的第一線尖兵」們,尤其For Kids裡面的多媒體教材及遊戲,也都提供給特教老師下載,老師們可以充分運用專業的輔助學習教材,再加上特殊教育的教法,激發學障小朋友的潛能,讓學障兒用更合適的方法學習。

「有愛無礙Family─學障、情障互動網站」不僅受到特教人士肯定,也獲得1999年網際金像獎最佳教育網站的榮譽;「有愛無礙─For Kids」也獲選為2000年千禧兒童十大優質網站;「有愛無礙─For Teachers」則連續在2001年、2002年度被評鑑為優良的教師進修網站。 




延伸閱讀:1.有愛無礙Family

繫上紫色緞帶 表達和平渴望

【記者張穎涵/生命力報導】

甘地說:「所有的歷史都告訴我們,最後的贏家是愛而不是戰爭!」一群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有感世界動盪不安的局勢,希望能夠盡一己之力來喚醒人們嚮往和平的冀求。這股理念促使他們聚集一起,計劃於二月二十八日發起「二二八繫上紫色緞帶,表達和平渴望」活動。以一週佩帶紫色緞帶、車子貼上紫色貼紙、轉寄電子郵件的方式,進行對世界和平的訴求。

活動發起人之一,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教授葉春華說:「人類是希望和平的,表達的方式會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反戰團體,只是將希望和平的心聲發出來。」她表示,希望大家在二二八後一週別上緞帶或貼上貼紙,表達對和平的渴望,並經由每位佩帶者的解釋與傳佈,將希望和平的聲音散發出去。葉春華笑著說,就像電影「讓愛傳出去」的劇情一樣。

葉春華表示,因為經費關係,所以想到用緞帶、貼紙和電子郵件的方式推廣活動。至於緞帶的顏色,葉春華說:「紫色有智慧與勇氣的含意」。活動另一發起人許雅惠則表示,當初也考慮過其他顏色,但像綠色、藍色等都容易有政治聯想。

目前「二二八繫上紫色緞帶,表達和平渴望」活動已從各個面向著手展開。許雅惠指出,長庚醫院、榮總、和東元公司都已拿到數百份紫色絲帶。此外,他們也在飛碟電台的「音樂吹吹風」節目推廣他們的理念。葉春華則表示就學校方面輔仁大學已有兩千份紫色緞帶,其他學校則繼續在接洽中。

輔仁大學「二二八繫上紫色緞帶,表達和平渴望」活動已提早開跑,由文學院學生代表會會長李尚儒負責推廣活動。回憶第一次戴紫色絲帶的情形,李尚儒說:「覺得怪怪的」。因為只有他一個人戴,看起來很突兀。但他心想「戴了都戴了」也就沒拿下來。李尚儒笑著說,現在只要有人問他為什麼戴紫色絲帶,他就會很開心。因為只要有人問,他就能解釋一次,把和平的觀念再傳給別人。

「在做這件事情時,我們並不預估結果會如何。」葉春華說。她認為,雖然目前社會主流只問結果,但她仍相信這個世界的價值觀並非只有唯一的結果論。因為許多事並非立竿見影,即使可能沒結果,但也可能會對某些人產生影響。葉春華希望,「在傳達這項理念時,能夠藉此觸發人們對於和平的渴望。」

葉春華指出「二二八只是第一波活動的開始,未來還會有接連著第二波、第三波的活動」。她表示,日後也計劃建立專屬網站,以和平、包容的面向為主要內容。「二二八繫上紫色緞帶,表達和平渴望」活動,將於二二八當天下午兩點到五點會在台北新光三越,華納威秀,西門誠品,和Sogo百貨門口四個地點發送紫色緞帶和貼紙。

長庚社服處 服務社會不落人後

【記者盧威廷/生命力報導】

長庚社會服務處的社工葉嘉嶽說:「長庚社服處同時也培養處理醫療爭議的能力,如協助解決醫療抱怨、糾紛等。透過社服處的協助,病患或家屬將獲得更好的溝通管道。這是長庚社服處近兩年的目標。」

台灣許多民眾都到過長庚醫院看病,但很多人不知道長庚醫院除了提供醫療服務之外,還提供特別的社會服務。長庚社會服務處的社工葉嘉嶽表示,長庚醫院以公益為訴求,希望在解決病人病痛之外,也幫助病人處理心理問題與醫療設備方面的問題,醫院對社服概念非常重視,因此成立社會服務處。

葉嘉嶽說,長庚社服處的服務對象主要以急性病患為主,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個案,避免家屬操心病患病情的問題。另外,社服處也執著於關懷、回饋社區,定期舉辦預防保健等工作,提供民眾不用到醫院也可以接受健康檢查的服務。

在關懷弱勢方面,葉嘉嶽說,社服處也會舉辦原住民義診,例如到新竹縣的尖石鄉偏遠醫療不發達的地區,使當地民眾可以得到醫療服務,並了解正確的醫療知識。葉嘉嶽也補充,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長庚的災區醫療一直沒有中斷,並配合心理醫生,幫助災民心理重建。同時在當地辦理訓練營隊,讓民眾可以學著靠自己的力量化解危機。

葉嘉嶽表示,在醫療領域之外,長庚社服處還有定期對獨居老人的照顧,和育幼院服務。葉嘉嶽說:「服務獨居老人是社服處最大的特色。志工們會先從鄉鎮公所或是社會局提供的名單中,收集資料,再一家一家實際去看,評估後選取其中較需援助的七十八位個案,由志工分四組共十三人,定期探訪這些獨居老人,給予關懷和照顧。

葉嘉嶽說:「我剛開始服務的獨居老人是個婆婆,當時她是九十一歲,身體還是很健康。每星期除了志工會去拜訪外,每年社服處還會邀請她及其他獨居老人一起來圍爐、吃年夜飯。看到她每年都能來,身體很好,大家都很高興。」

「志工發現婆婆身體上的一些問題,便持續讓她就醫,她也很願意配合。透過志工每星期的叮嚀吃藥和幫她拿藥,她心臟病的問題就沒有再發生過了。婆婆也很感激我們的服務,有問題她也知道要找誰幫忙。」葉嘉嶽補充。

另外,葉嘉嶽表示:「自一九九九年起,長庚率先使用醫療保健服務專車,專門用在服務婦女醫療保健及社會服務的工作上,提供子宮頸抹片或乳癌防治等服務,成效很高,到目前為止有超過一萬五千人接受過這樣服務了。」

長庚社服處成立至今已經有二十五年了,目前的人員編制已經擴增到二十四人。葉嘉嶽說:「社服處除了上述的服務之外,在這一兩年之內,將朝成立病友團體努力,以個案方式協助相同疾病的病患,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力量走出困難,交流相同疾病經驗並互相支持,以有限人力達到服務大眾的目標。」

另外,葉嘉嶽表示:「長庚社服處同時也培養處理醫療爭議的能力,如協助解決醫療抱怨、糾紛等。透過社服處的協助,病患或家屬將獲得更好的溝通管道。這是長庚社服處近兩年的目標。」

殘障的社工 不一樣的實習體驗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可能因為自己也是腦性麻痺患者的關係,會讓病患及家長感覺比較親切。」這是台大社工系鄭仁懷到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參加社工實習的感想。他說:「也因為如此,我發現了一些其他社工沒有注意到的問題。」

鄭仁懷是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成立三十年來的第一位殘障學生,目前就讀於台大社工系四年級。台大社工系學生在學期間必須有實習經驗,由於本身是腦性麻痺患者,鄭仁懷選擇了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

「一開始去實習的時候抱持著很大的理想。」鄭仁懷說:「可是真正投入其中,會發現自己能做得真的很有限。例如我不能像一般社工行動自如在外頭闖,只能在協會幫忙接接電話,替病患及病患家長作相關內容的諮詢。」跟他們接觸久了,鄭仁懷感覺自己很幸運,他表示,因為自己不靠柺杖也能站立,但有些腦性麻痺患者可能一輩子都離不開輪椅。 

鄭仁懷說:「對腦性麻痺患者而言,最困難的還是在肢體行動跟心智發展兩方面。根據最近十年歐美的經驗,如果患者在三歲到六歲間接受『早期療育』,心智發展有百分之八十的機會恢復正常。」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裡的同舟發展中心就是專門負責早期療育,鄭仁懷在實習的過程中就有一個星期待在同舟。

「在同舟發展中心的碰到的事情最接近真實。」鄭仁懷提到,因為自己也是腦性麻痺患者,所以不管是對病患或者是病患的家長而言,都感到很親切。「來同舟的第二天,就有家長主動問我問題。」 

鄭仁懷表示,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不難看到一些「危機」!鄭仁懷說:「我常聽腦性麻痺兒童的家長對著自己小孩說:『你看,那個哥哥雖然行動不方便但也是唸台大的喔!』」聽到這樣的話,令他感到擔心,「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更何況唸書並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他怕自己的較成功例子,反而讓家長心理不平衡,對孩子而言適得其反。 

他進一步指出,「身心障礙者的家長需要再教育。」在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實習的日子中,鄭仁懷常看到家長對自己小孩的復健『異常』熱心,例如病童尚未能站立,就被父母要求一些更高難度的動作。「這簡直是一種慢性自殺!」鄭仁懷想告訴家長們不應該幫孩子決定人生,能做的是從旁引導與建議。 

面對未來的人生計畫,鄭仁懷說:「先考取社工師執照再說。」對於社工這個工作,他的想法是:「不是投入馬上就會有結果,但是很值得。」

迷你台大勞工社 社員熱情不迷你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曾經在「學運世代」中,參與種種大小遊行的台大勞工社,如今不過是個只有四名社員的小社團。但雖然人數不多,社員們仍充滿著熱情,因為在這裡,有許多他們在課堂上所得不到的感動與啟發。

走進台大校園,順著椰林大道走到底,在台大圖書館的左側,有一棟專供學生社團使用的第一活動中心。進入第一活動中心中的二三八室,目光很容易被牆壁上斗大字體的彩色噴漆吸引,此處是台灣大學勞工事務研究社的社辦。

十多年前台灣學生運動相當興盛,台大許多學運社團都在那時紛紛成立,勞工社也是其中之一。在學運發達的時代裡,台大勞工社參與過反高學費、聲援原住民等活動,當時社員人數達到數十人,聲勢頗為壯觀。但隨著學運退流行,台大勞工社的人數也逐年下降,目前社員人數總共只有四人,是個不折不扣「超迷你」的組織。

就讀台大人類研究所的汪英達大一時就加入了勞工社。他說,勞工社除了會參加勞工遊行之外,平時也會播放與勞工相關的紀錄片,讓社員們配合時事相互討論,有時則邀請專人演講,增廣社員的視野。此外,勞工社在一年半前還曾主辦「『看見外勞』,台大文化週」的活動,讓台大的學生進一步認識外勞。汪英達表示,勞工社除了能激發學生對弱勢團體的熱情,還能夠讓他們思考,自己能夠實際為弱勢者做什麼。

現任的台大勞工社社長莊儒泓是經濟系的學生,他說:「當時會想加入勞工社,是想對照上課所學的知識。」他提到,上課所學的東西,大都是以自由市場為理論。「這些理論是站在一個資本家的觀點,我感覺跟現實是有差距的。」

莊儒宏說:「原本對勞工社的印象很模糊,大概就只有『左派』兩個字。」但開始參與勞工社的活動後,他才清楚了解,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兩種解讀。「在這裡跟我在經濟系所學到的東西,幾乎是完全對立的。但往往就是透過這種對立的過程,才能真正讓我看清楚事情的真相。」他還說,兩套完全不同的理論並不會讓他感到矛盾,相反地,因為在勞工社的日子,讓他更能體會在課堂上所學背後所代表的義涵。

另外一位社員鄭安佑則認為,每一次參與活動,不管是聽演講、看紀錄片或是遊行,在他的心中都是一種「累積」。鄭安佑笑說:「這種『累積』會漸漸減少,但總能夠適時補充起來。」他表示,像去年參與完「五一勞動大遊行」後,隔了很久沒有較大的活動,開始覺得「無力」,結果正好碰上「九二八教師上街頭」,又把感覺找回來。他說:「就是因為不斷有感動,所以我會想待下來。」

對於當前勞工運動的發展,他們也分別提出看法。莊儒泓說:「當年『學運世代』時許多跟勞工站在一起的領袖,現在因為掌握了政權,立場已經完全不同,這是我們必須去反省思考的。」汪英達則說:「目前的執政黨雖然以前是跟勞工走在一起的,但他們強調的是右派民主,最終目的在政治,未必真正了解勞工。」鄭安佑也認為,勞工運動是一條漫長要奮鬥的路,不是政黨的輪替所能解決的。

楊佳羚 性別平等教育推手

【記者顏慧怡/生命力報導】

「我到大二都還在買大學聯考簡章!要不是大二下學期,聽到台大外文系劉毓秀老師的『西洋文學概論』, 讓我遇到女性主義,我早就休學離開師大教育系了。」現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楊佳羚,這樣敘述著她與性別議題接觸的開始。

九年前,師範大學發生教授性騷擾女學生的案子,由於同校的關係,楊佳羚成為受害女同學的代言人,和教授、校方、媒體與社會多次正面交鋒,這是她第一次的實戰經驗,也是台灣婦運重要的里程碑。從那次事件以後,台灣有了第一次的「五二二台灣女人連線反性騷擾大遊行」。

在生活中,楊佳羚就是學生們認識性別平等的最佳教材。有一次,她去剪頭髮,本來想剪「王菲頭」,卻被髮型師剪成「張學友頭」。剛開始,學生們對她的頭髮相當感興趣,紛紛前往訓導處去「觀賞」她的新髮型,許多學生疑惑著說:「為什麼這樣叫『不像』女生?老師明明就是女的。」

擔任教職幾個年頭,楊佳羚有感於自己一直在付出,希望能再多吸收些最新的知識,於是她前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進修。從研究所一年級開始,楊佳羚接到來自全台灣各地學校的邀約,希望她能到學校去講授關於性別教育的主題。在演講的過程中,遭遇到很多挫折,「我記得,曾經有一所學校邀請我去演講,演講結束之後,卻聽到來自學校長官們的斥責,他們認為我造成校園內男性與女性的對立,破壞了原來和諧的校園氣氛。」

楊佳羚還提到一次不好的經驗,有一個學校在期中考結束的下午,邀請她去與老師們分享講授性別課程的經驗。「我一到那學校,就感受到老師們的不耐煩。果然,演講一開始,老師們不是聊天,就是拿出考卷來批改。後來有位老師跟我坦承,他們只是想應付規定的研習時數,不是真的對這個主題有興趣。」

雖然發生過一些令人喪氣的經驗,不過,也有幾次讓楊佳羚相當振奮。「有一次我講完同志議題之後,走下講台,一位老師急急忙忙走過來跟我分享她對於同志的想法,她的情緒相當激動,眼眶泛著淚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的兒子就是同志,平常在學校,他都不敢讓同事知道這個事實,深怕同事們取笑她沒教好自己的兒子。」

原來在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女性發聲的她,希望能在性別平等教育的領域做更深入的探討,於是在二OO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與幾位在不同崗位投注性別教育的工作者,一起籌組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期待協會能為性別平等教育盡一份心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因為經費考量,僅有兩位工作人員,卻要負責相當多的業務,像是協會內部會員的進修、安排各理監事到全國各地學校的演講等等。協會的網站目前仍在催生中,楊佳羚希望,如果有想為性別教育貢獻的有心人士,能來幫忙協會網站的製作。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六十巷九號五樓

電話:(02)23638841

藝術治療 「藝」治受創兒的心

【記者王紹瑛/生命力報導】

藝術治療是透過藝術創作而做的一種心理治療,對因意外而身心受創的兒童有顯著的療效,藝術治療師呂素貞表示,藝術治療屬於視覺藝術的範疇,因此更能讓肢體受創的孩子發揮,透過創作的過程得到心理的復健、整合,重新找回自信。

呂素貞說:「信任關係的建立是藝術治療中最重要的第一步。」由於孩子對意外的發生感覺驚恐,嚴重失去安全感,而身邊的大人們也可能因為孩子的受傷而自責,有時更無法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況。因此,創造安全的情境,與孩子建立信任的關係,讓孩子感覺受傷的他是被接納的,他才能放鬆下來進入另一個復原的階段。
「我們會依孩子的狀況,選擇適合的媒材讓孩子創作。」呂素貞說,例如孩子只能在醫院病床上活動的話,大型的壁報紙就不適合了。開始時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挫折感,呂素貞表示,我們會選擇合適的媒介,引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從創作中找回自信。

幫助孩子願意創作才是藝術治療的首要目標,呂素貞表示,一般人都誤以為藝術治療是從孩子的作品中分析出問題所在,才能去解決問題。「當孩子在創作時,其實就開始了心理治療。」呂素貞說,由於創作可以讓人釋放情緒,達到放鬆的效果,而且孩子專注於創作時,也會暫時轉移注意力,忘卻身體上的疼痛。

「當孩子不願意創作時,我們也不會勉強他。」呂素貞說,其實讓孩子說「不」是心理復建中重要的一環,因為孩子在意外發生後,無助感隨之襲來,他無法拒絕醫生所安排的其他治療,但在藝術治療的時段,他可以自由表達意見,而我們也會尊重他,讓孩子確實感受自己有選擇的權利,並非任人擺佈。

「曾經有位八歲孩子小英(化名)因吃火鍋不小心而嚴重燙傷,在藝術治療過程中,一直退縮,不願動手。」呂素貞說,在一次的聊天過程,小英提到自己心愛的小貓,「告訴我,小貓長什麼樣子?」,「耳朵是什麼形狀?

尾巴有多長呀?」呂素貞一邊問著一邊用彩色黏土捏起小貓的樣子,當小貓栩栩如生呈現在小英面前時,他受到很深很深的感動。「下次換你來試試看唷。」呂素貞鼓勵著孩子,自此之後,小英也開始他的藝術創作,不再抗拒了。

呂素貞說,當孩子在創作分享時,我們會用心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他是完全被接納的。並且,呂素貞強調,如果孩子不願分享,我們也不會勉強,因為當孩子創作時,就已經有心理治療的效果了。

有時候讓同質性的孩子聚在一起做團體藝術治療比一對一時更有效果,因為這些有相似意外經驗的孩子彼此同病相憐,感覺較不孤單,也會容易興起創作的意願,而原本不肯動手的孩子也會因此願意嘗試動手創作。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

阿福的書店 讓親子共讀有福了

【記者王俊文/生命力報導】

台北縣蘆洲市永樂街上,有一間兒童書城「阿福的書店」。書店主人蕭文福愛書、惜書,並落實好書大家讀的觀念,提供書店空間作為讀書會的場所,推動讀書會運作,帶動地方讀書風氣。

「阿福的書店」剛過完兩歲生日,將邁入第三個年頭。蕭文福與妻子楊雪惠陸續推動成立六個讀書會,包括孩童與成人專屬的讀書會。為鼓勵親子共讀,更成立了「蘆洲種子小大讀書會」的親子共讀班。讀書會的經營費用全數由「阿福的書店」支出,與會成員不需要繳會費,即可享受好書共讀分享的樂趣。
蕭文福指出,店名取為「阿福的書店」不是經過命理大師的指點,而是在傳統戲劇中,常常會看到名叫「阿福」的總管,在小公子身旁伴讀。為了陪伴兒童度過豐富充實的童年,便和幾名同好決定舉辦讀書會,而「阿福的書店」就是為支撐讀書會運作而開業的,書店內的孩子都稱呼蕭文福為「福爸爸」。

「阿福的書店」目前有六個讀書會,由讀書會老師扮演導讀者的角色,讀物為以繪本故事書為主。有時會請小朋友事先閱讀指定讀物,有時候是在店內共讀,再由討論交換彼此的心得感想,每逢寒暑假時還會在國語日報副刊發表閱讀心得。

「蘆洲種子小大讀書會」開放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小朋友與父母一同參加,由於孩子的感受力隨年齡成長而有不同,「阿福的書店」也有「小小大」讀書會,開放父母親帶著一歲半至三歲半學齡前幼童,藉由聆聽音樂、小故事,與參與活動達到啟發式學習的效果。每星期六上午,還有「音樂故事」兩個讀書會,藉由故事與音樂的結合培養孩子的律動感,分別為幼稚園小班至小學二年級的兒童,與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的學童所設計。

「阿福的書店」也為成人們開辦「成功讀書會」,使其利用工作之餘的時間,分享彼此的讀書經驗,達到心靈深處的交流。蕭文福說,在工商社會的繁忙工作壓力下,讀書會的成員在這裡找到精神寄託,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就是走出書店,先前談論的話題都不要放在心上,這樣大家才能自然地將心靈深處的想法表達出來。

讀書會的老師是幾位熱心的媽媽,在讀書會創立之初接受說故事訓練,從沒有經驗到成為優秀導讀員,並到附近國小擔任說故事媽媽義工。蕭文福說,「蘆洲種子小大讀書會」的重點除了親子共讀之外,還希望藉由散播種子,讓親子共讀的觀念推廣出去。

讀書會目前運作的困難是經費來源,堅持不對會員收費的蕭文福,是希望能在大環境不景氣中,盡量減輕父母親的負擔。蕭文福說,為了讓愛書的同好可以花更少的錢買到喜歡的書,「阿福的書店」多以優惠價出售,所以只能以微薄利潤支持讀書會運作。目前蕭文福白天在重慶南路某家書報社擔任業務員,盡可能努力賺錢支付讀書會與阿福書店的開銷。蕭文福表示,儘管工作辛苦,但感受到孩子們經過讀書會薰陶出來的氣質,想到孩子的成長就是希望,便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參與讀書會的民眾表示,「阿福的書店」提供了與孩子共同閱讀的機會與增進親子互動的環境,所引進的外文繪本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國際觀。蕭文福樂於分享閱讀的喜悅,只要是在店內擺置超過一年以上的書籍,都會捐贈給有需要的人或單位團體。日前蕭文福更發起捐書活動,廣招愛書人參與,讓成立不久的蘆洲市立永安圖書館獲贈兩千多本童書;他為縮短城鄉差距,也捐書給鄉下地區的圖書館。目前他更計畫廣招愛書同好於蘆洲市立圖書館舉辦書展,期望將好書共讀的觀念推廣給更多人分享。


阿福的書店地址:台北縣蘆洲市永樂街31巷16號1樓電話:(02)2847-2609

智障者老化問題 需要社會重視

【記者王慧嶺/生命力報導】

「面對台灣快速的老化社會,智能障礙者的老年照顧服務,在未來的十年裡絕對會是必須面臨解決的課題。」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胡宜庭表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開始重視這樣的問題,並進行長期的跨國研究計畫。

胡宜庭認為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問題,可說是沒有太多的關注。於是她希望智能障礙者老化的照顧模式應儘早進行研究,建立我國老年智能障礙者機構照顧的技術。同時要呼籲醫學界應重視這個課題,對智能障礙者的各種因為老化帶來的相關疾病,應該要有更多的探討。
胡宜庭說:「由於醫療技術的發達,食物及營養的充足,使得許多智能障礙者存活的比例大大提升。再加上照顧技術的提高,更延長了智能障礙者的生命。」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長,智能障礙者到了老年之後,除了原有的障礙仍然存在之外,還會伴隨一般老人的疾病。

她表示:「從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智能障礙者大多數都合併有精神疾病及行為異常的問題。」因此如何將智能障礙者的障礙與其疾病分開來看,又如何觀察其行為與心理的變化與老化有關,將是探討智能障礙者老化及照顧問題的核心。

「智障者的家庭需要的是整體的照顧,而不是憐憫與施捨。」這是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創始時的理念。由一群智障者的家長所成立的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在二OO二年時,決定秉持著「給智障者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的信念,走出來為自己的「傻寶貝」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尊嚴。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除了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個案管理服務」、「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發展遲緩兒個案管理服務」、「成年智障者職前技能訓練服務」、「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身心障礙者休閒活動班」之外,近期更將重點擺在智能障礙者的老化問題及長期照顧問題上。

「父母深情,永不放棄」是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創始理念,然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及家人,總有一天會老去、會離開,這時對於這些根本沒有能力因應老年生活的智能障礙者而言,他們將如何支應老年生活的開銷,將是一大難題。胡宜庭說:「我們能做的只有了解與規劃,真正的推動還是要藉助政府的力量」。所以我們的政府與社會,絕不能排除這群弱勢中的弱勢,而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讓智能障礙者有個美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

聾老師岑清美 推崇啟聰學校的好

【記者陳沂璘/生命力報導】

自幼失聰的岑清美,憑著自己十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她自己求學時的親身體驗,認為採用口語並用教學的啟聰學校,能夠提供給啟聰生一個最佳的學習、成長環境;因為在啟聰學校裡,啟聰生不會覺得孤單,他們能用手語和老師、同學溝通,老師會為啟聰生做健康良好的心理建設,讓啟聰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在校內認識同伴,與同學成為好朋友,學生的心智都能在心情開朗愉快的狀況下發展健康。

回首自己的求學歷程,岑清美說,當年她沒有選擇唸啟聰學校的機會,只能進入一般學校就讀;她記得當時班上的老師、同學都對她很好,看起來她書讀得不錯,但實際上,她的心裡卻是問題重重。
當時的她發現身邊所有的人都聽得到,她以為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聽不見,只有她一個聾人與眾不同,以為自己聽不到任何一點訊息是應該的,這令她感到害怕也因此缺乏自信;上課的時候,她聽不到老師說什麼,當然也沒有人會比手語,她都只能呆坐在位子上,她只能很用力的看,很認真的看,除了看,還是看,卻沒有辦法了解。「表面上好像很好,其實心都是支離破碎的。」她用手語表達。

有人認為比手語溝通會使啟聰生過度倚賴手語,阻礙了他們的口語學習能力,但岑清美卻認為,強迫聾人學習口語是一種欠缺了解與尊重的強勢舉動,因為對他們來說口語是單向的,即便是他們學會說話,他們仍舊聽不到,他們無法接收聽覺性資訊,無法完整清楚的知道對方的意思,往往造成彼此的誤解;於是,一般人以為聾人是傻的,笑他們笨。「畢竟聾、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請聽人嘗試親身體驗塞住耳朵、封住嘴巴不說話一整天,就能多少體會我們的感受,也能夠了解我們的想法。」她一邊微笑一邊用手語表示。

她記得小時候上課時,老師會認為你不懂是應該的,你懂是因為你聰明,但其實這累積已久的觀念是不對的。岑清美表示:「不懂,是因為沒有提供良好的手語環境讓學習無障礙;懂,是因為不知流下多少淚水和無數不眠夜晚拼命K書換來的成績!」許多的啟聰生就在常人錯誤的觀念下,從來就不被了解,因此心裡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使得情感表達滯礙,甚至連人格的發展都受到扭曲。

因此岑清美認為,啟聰生能夠藉著手語,充分的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感受,讓他們打開心窗,走出心房;就拿她自己來說,二十年後現在的她接觸到了手語,藉著手語能夠和別人溝通,反而喜歡上了手語,也找到了快樂。

岑清美更提出了進一步的概念,她表示,「deaf」是一個專有名詞,意即聾人,是一個擁有其獨特文化的族群;一般人往往認為聾人是一種殘障,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她認為聾人不是殘障,而是一個擁有自己的歷史地位和語言的少數民族,就像原住民一樣,只不過一般人的語言是聽覺語言,而他們的是視覺語言罷了。

她還說這種觀念在國外已經逐漸推廣開來了,美國、歐洲都從這個觀點出發,重新檢討有關聾人在教育、社會地位等各方面的改變,陸續修正政策、法律上的缺失,並且紛紛設置聾人專門學校,不吝惜花大錢創辦聾人最高學府,像是美國華府高立德大學

(Gallaudet University)。除了立法保障手語地位與研究手語經費,政府更從人權精神出發,大力推展全面性手語翻譯社會。

反觀台灣,卻面臨了啟聰學校學生銳減,家長不願意將聾生送至啟聰學校就讀的情形,一些特教班老師家長甚至還禁止小孩學手語、用手語,認為只有學會口語才有希望。岑清美就曾經遇過有家長不顧自己小孩想留在啟聰學校唸書的心聲,即使知道子女的學習狀況糟糕,仍堅持讓小孩唸普通班的例子。她認為有些家長並非為自己的聾子女設想,而是為了顧及面子、怕丟臉,不願意坦誠面對問題。她很感嘆的表示,聾人自己要用的語言卻無法由他們自己來主導決定,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岑清美深切呼籲,希望社會大眾打破聾人是殘障的迷思,給予聾人應有的尊重,了解他們的文化,認同他們的視覺語言,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手語翻譯人員,把手語推廣出去;聾與聽雖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只要互相包容尊重,一樣能打破隔閡,一同溝通交流。


延伸閱讀: 台中啟聰學校

2003年2月26日 星期三

馬戲團與動物園 動物其實不快樂

【記者張晶茹/生命力報導】

當你興奮地觀賞馬戲團內老虎跳火圈、小熊騎腳踏車時,可曾想過這些違反動物天性的行為是經過許多不人道的訓練而達成的。當你在動物園拿著相機對著動物猛按快門時,可知道其實它們因過度囚禁而出現了一些病態的刻板行為。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理事長釋悟泓表示,早在前年,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就有針對馬戲團的訓練過程進行偷拍,並且發現「動物每天都是在壓力下渡過的」。這種壓力來自於:肢體暴力。例如在泰國表演的大象,馴獸師的棍子都是帶有鉤子的,當他拍右腿,大象就抬右腿,而這種非大象天性的動作必定是經過長期不斷地挨打,讓大象了解到鉤子所代表的意義就是痛,不抬腿,就會被打。而一些下跪的動作訓練也是如此。除此之外,馴獸師還會施行言語暴力,以不斷地辱罵方式使動物屈服。而這種折磨式的訓練,釋悟泓說的確會造成動物的精神崩潰,雖經過長期馴化,如果被逼至忍耐極限,潛伏的凶惡獸性便會發作,釀成意想不到、無法收拾的悲劇。

另外,釋悟泓認為對動物權益影響最鉅的就是空間狹小,馬戲團所能提供動物的活動空間有限,而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牠們約有十六到十九個小時都是被囚禁在擁擠的牢籠中,只有在表演時走動的空間還算大些。目前已有許多國家或地區明令禁止馬戲團利用野生動物做表演活動,包括瑞典、新加坡、紐約等。因此釋悟泓也表示,要廢除這種違反動物權益的最根本解決之道還是在於修法管制。

「動物園」,一向被視為孩童教育的良好場所,但實際上卻不然。釋悟泓說,儘管動物園花上大筆經費大興土木,動物的生活環境還是無法與原棲息地相提並論,而且有些是屬於群居性動物,例如大象,但動物園根本無法供養這麼一大群的動物,使它們無法表現自己的自然行為。此外,有些動物天性為自己出外找食物,而非直接餵食。即使吃得再好,釋悟泓認為「動物的福利還是不好。」

動物園所給予的空間雖不若馬戲團般狹小,但仍是有限。有些動物在過度囚禁下,會產生自殘的行為。而另一種「刻板行為」則是因為想要逃跑,所以動物會不斷地在活動範圍內走來走去。到最後得知終究無法逃出牢籠,就會一動也不動(即使照常進食),這種行為稱之為「學習而來的絕望」。動物的求生欲望也會因此而消失,根據釋悟泓表示,這些動物所繁衍的後代其實是不適合在野外方生的,因為它們已經失去了一些最基本的天性。而不管是馬戲團還是動物園中的動物,其壽命都比在野外自然生長的動物來得短。

釋悟泓認為無論民眾是抱持什麼樣的心態去參觀動物園,以教育為出發點也好或是純粹親子之旅,不要忘記了越多的人潮,會給動物帶來越多的緊迫與干擾。而且孩童也不是在自然的情況下認識動物,與原始的野生動物仍有一段差距,因此要欣賞動物美麗的姿態,到野外觀賞是最自然的。

釋悟泓表示,孩童無法從馬戲團學習對環境和動物的尊重與關懷,動物園也不是動物們的天堂。提昇人道教育,讓兒童從小正確認識野生動物,愛護動物,生態關懷才不會流於口號。


延伸閱讀:

1.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2.關懷動物生命協會

3.zoos

4.zoo check

5.What's happening at the zoo?

楊佳羚 性別平等教育推手

【記者顏慧怡/生命力報導】

「我到大二都還在買大學聯考簡章!要不是大二下學期,聽到台大外文系劉毓秀老師的『西洋文學概論』, 讓我遇到女性主義,我早就休學離開師大教育系了。」現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楊佳羚,這樣敘述著她與性別議題接觸的開始。

九年前,師範大學發生教授性騷擾女學生的案子,由於同校的關係,楊佳羚成為受害女同學的代言人,和教授、校方、媒體與社會多次正面交鋒,這是她第一次的實戰經驗,也是台灣婦運重要的里程碑。從那次事件以後,台灣有了第一次的「五二二台灣女人連線反性騷擾大遊行」。

在生活中,楊佳羚就是學生們認識性別平等的最佳教材。有一次,她去剪頭髮,本來想剪「王菲頭」,卻被髮型師剪成「張學友頭」。剛開始,學生們對她的頭髮相當感興趣,紛紛前往訓導處去「觀賞」她的新髮型,許多學生疑惑著說:「為什麼這樣叫『不像』女生?老師明明就是女的。」

擔任教職幾個年頭,楊佳羚有感於自己一直在付出,希望能再多吸收些最新的知識,於是她前往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進修。從研究所一年級開始,楊佳羚接到來自全台灣各地學校的邀約,希望她能到學校去講授關於性別教育的主題。在演講的過程中,遭遇到很多挫折,「我記得,曾經有一所學校邀請我去演講,演講結束之後,卻聽到來自學校長官們的斥責,他們認為我造成校園內男性與女性的對立,破壞了原來和諧的校園氣氛。」楊佳羚還提到一次不好的經驗,有一個學校在期中考結束的下午,邀請她去與老師們分享講授性別課程的經驗。「我一到那學校,就感受到老師們的不耐煩。果然,演講一開始,老師們不是聊天,就是拿出考卷來批改。後來有位老師跟我坦承,他們只是想應付規定的研習時數,不是真的對這個主題有興趣。」

雖然發生過一些令人喪氣的經驗,不過,也有幾次讓楊佳羚相當振奮。「有一次我講完同志議題之後,走下講台,一位老師急急忙忙走過來跟我分享她對於同志的想法,她的情緒相當激動,眼眶泛著淚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她的兒子就是同志,平常在學校,他都不敢讓同事知道這個事實,深怕同事們取笑她沒教好自己的兒子。」

原來在婦女新知基金會為女性發聲的她,希望能在性別平等教育的領域做更深入的探討,於是在二OO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與幾位在不同崗位投注性別教育的工作者,一起籌組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期待協會能為性別平等教育盡一份心力。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因為經費考量,僅有兩位工作人員,卻要負責相當多的業務,像是協會內部會員的進修、安排各理監事到全國各地學校的演講等等。協會的網站目前仍在催生中,楊佳羚希望,如果有想為性別教育貢獻的有心人士,能來幫忙協會網站的製作。


延伸閱讀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六十巷九號五樓

電話:(02)23638841



延伸閱讀:

1.校園聖殿的性別迷思

螢火蟲花園 尋夢新天地

【記者邱文秀/生命力報導】

在台北縣三峽鎮,有一座螢火蟲花園,園內除了可觀賞在都市不易見的螢火蟲外,每年春季油桐花開時還可以賞花。

負責人陳建興表示,二十年前他買下三峽的這塊土地,準備讓家人渡假時用,在整理土地時無意間發現了這裡有許多的螢火蟲;當他看到小孩見到螢火蟲後驚喜的表情,便決定要保育日漸稀少的螢火蟲。

陳建興表示,原本他只想將螢火蟲花園地當作家族聚會的休閒場所,但隨著園內保育工作的進行,螢火蟲花園知名度也越來越高,許多人慕名而來想觀賞螢火蟲,所以便決定開放給遊客參觀,至今已有五個年頭。

螢火蟲園區原本是一畝荒廢了幾十年的梯田。陳建興說,整座園區從花草樹木到復育螢火蟲的水溝及小池子都是他和太太親手建造的。為了保護螢火蟲,他更保留上坡的一大塊土地不去開發,禁止參觀的遊客進入。

陳建興說剛開始經營螢火蟲園區時,他和太太完全不了解螢火蟲的習性,而國人對保育螢火蟲這方面還未起步,沒有什麼資料可供參考。陳建興表示,由於陳太太早年參與了許多日本的環保運動,對保育及環保都很有概念,所以他們從日本取回許多書籍及資料,靠著自己的摸索走到現在。他說,目前園內的螢火蟲種類從八種擴充到十二種,如水生螢火蟲及陸生螢火蟲,都可在園內發現他們的蹤跡。 

陳建興表示,螢火蟲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能生長在不受農藥污染的環境;但受都市開發及大量使用農藥、殺蟲劑的影響,他們生存的領地正一點一滴的被人類侵占。陳建興說,「光害是造成螢火蟲數量減少的兇手之一。」 每到了交配時節,路旁林立的路燈也會影響到他們的繁殖及生存。為了螢火蟲的保育,螢火蟲花園在入夜以後,便完全不開燈,只點蠟燭來當光源。

陳建興說羽化後的螢火蟲成蟲大約只有一個星期的壽命,在完成交配後很快便會死亡。由於噪音也會影響到螢火蟲的交配繁殖,所以他要求來園區參觀的客人都必須保持安靜,所幸大家都十分配合。即使園區內同時有兩三百名遊客,除了蛙鳴蟲吟外幾乎聽不到一點人為的噪音。

陳建興表示由於有不少學校會來此做戶外教學的活動,所以園區裡有放映室及教學影帶提供給教師使用,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螢火蟲的生態,對保育工作也有所幫助。

現在陳建興幾乎每天都會來照顧螢火蟲花園,他說每天接觸大自然,聆聽蟲鳴鳥叫,人的心靈似乎都被淨化了,個性也有轉變。他表示三、四月份時,油桐花開,加上處處飛舞的蝴蝶以及入了夜後成群的螢火蟲,可說是園區一年四季當中最美的時候了;園區也會不時舉辦放天燈等活動,民眾假使想偷個閒遠離都市的塵囂,不妨在那時打個電話預約前往欣賞。


延伸閱讀:


1.螢火蟲花園

2.境資訊中心/螢火蟲

肝癌新剋星 高頻肝癌治療儀

【記者邱文秀/生命力報導】

肝癌對國人來說是常見的疾病,歷年來一直高居國內十大癌症的死因之一。萬芳醫院謝茂志主任說:肝癌治療方式首推以手術切除腫瘤部位,其他治療方式還包括:酒精注射、動脈栓塞等。但手術有其風險,且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以開刀方式治療。

謝茂志主任說近三年前國內引進一項治療肝癌的新儀器-高頻肝癌治療儀(見圖),可提供病肝癌患者另一項新選擇。這儀器是利用在很高的頻率下產生熱量,將肝癌組織燒死,利用超音波導引,把高頻肝癌治療儀的探針插入肝癌腫瘤中,然後依照機器設定的時間產生足夠的熱量把癌細胞殺死。
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不適合動手術的病患,謝茂志主任表示,有的病人心臟及肺有問題,動手術全身麻醉可能會引起生命危險﹔另外,本身肝功能已不佳的病患,也不適用以開刀方式切出,因為手術時除了切除癌細胞外,為了安全距離也會割除旁邊一部分健康的組織。如此本身已患有肝硬化或是肝功能不佳的病患,很有可能引發肝衰竭。

謝茂志主任表示,高頻肝癌治療儀除了適用於上述病患外,對開刀懷有恐懼,排斥手術的患者,也可以高頻肝癌治療儀治療,病患除了局部麻醉外,不需再經過全身麻醉。不過此儀器對在四公分大小以下的腫瘤較具療效,四到五公分的腫瘤效果就得打折扣,而超過五公分以上的腫瘤或是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各處的患者則不適用於本儀器,手術或是化學治療才能得到比較好的療效。

高頻肝癌治療儀固然有許多優點,但謝茂至主任表示由於他是經皮穿刺,利用超音波的導引來將探針刺到肝癌病灶中,而肝臟在人體處的位置有部分可能被肋骨擋到,使得探針無法穿刺到肝癌腫瘤中,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就還是要用開刀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每項醫療儀器剛問世時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謝茂志主任說高頻肝癌治療儀雖然不是剛研發的新產品,目前國內也才剛引進三年,但此項儀器的前景看好,儘管當下國內尚只有幾家醫院在使用,北部目前也只有萬芳醫院於去年引進,目前使用此項方法治療的病人還不多,但治療完後恢復情形都很良好。此儀器的應用原理經過發展改良將來還可用來治療其他病症,造福更多的病患。 


延伸閱讀: 萬芳醫院

智障者老化問題 需要社會重視

【記者王慧嶺/生命力報導】

大部分的人不了解心智障礙者,常會感到害怕甚至排斥;又不知要怎麼和他們溝通,也看不懂他們的表達。然而,這些有終身性障礙的人,卻在社會上佔了二%至三%的人口比例。

「面對台灣快速的老化社會,智能障礙者的老年照顧服務,在未來的十年裡絕對會是必須面臨解決的課題。」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總幹事胡宜庭表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早已經開始重視這樣的問題,並進行長期的跨國研究計畫。
胡宜庭認為台灣政府在這方面的問題,可說是沒有太多的關注。於是她希望智能障礙者老化的照顧模式應儘早進行研究,建立我國老年智能障礙者機構照顧的技術。同時要呼籲醫學界應重視這個課題,對智能障礙者的各種因為老化帶來的相關疾病,應該要有更多的探討。

胡宜庭說:「由於醫療技術的發達,食物及營養的充足,使得許多智能障礙者存活的比例大大提升。再加上照顧技術的提高,更延長了智能障礙者的生命。」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增長,智能障礙者到了老年之後,除了原有的障礙仍然存在之外,還會伴隨一般老人的疾病。

她表示:「從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智能障礙者大多數都合併有精神疾病及行為異常的問題。」因此如何將智能障礙者的障礙與其疾病分開來看,又如何觀察其行為與心理的變化與老化有關,將是探討智能障礙者老化及照顧問題的核心。

「智障者的家庭需要的是整體的照顧,而不是憐憫與施捨。」這是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創始時的理念。由一群智障者的家長所成立的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在二00二年時,決定秉持著「給智障者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的信念,走出來為自己的「傻寶貝」爭取應有的權利與尊嚴。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除了發展「特殊教育學校個案管理服務」、「身心障礙者個案管理服務」、「發展遲緩兒個案管理服務」、「成年智障者職前技能訓練服務」、「臨時及短期照顧服務」、「身心障礙者休閒活動班」之外,近期更將重點擺在智能障礙者的老化問題及長期照顧問題上。

「父母深情,永不放棄」是智障者家長協會的創始理念,然而這些孩子的父母及家人,總有一天會老去、會離開,這時對於這些根本沒有能力因應老年生活的智能障礙者而言,他們將如何支應老年生活的開銷,將是一大難題。胡宜庭說:「我們能做的只有了解與規劃,真正的推動還是要藉助政府的力量」。所以我們的政府與社會,絕不能排除這群弱勢中的弱勢,而是要建立健全的制度,讓智能障礙者有個美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

月亮的孩子 自我實現的林世諒

【記者杜艾倫/生命力報導】

「唸啟明學校是我的轉捩點,讓我有喘息的機會,轉換心情,也讓我有自我實現的動力。」身為白化症患者的林世諒說,國小國中都接受正常體系的教育方式,因為外表異於常人,受到嘲弄卻只懂得以暴力來宣洩,唸了啟明學校之後,有了很大的轉變。

白化症是一種基因遺傳疾病,由於缺乏黑色素,皮膚及毛髮都呈現白色。因為畏光,白化症患者也被稱做「月亮的孩子」。「零點一左右的視力、易於老化以及易患皮膚癌的皮膚,都是白化症者存在的問題。」林世諒說。
當時的啟明學校多半都是全盲的學生,「在正常的學校,我是弱勢,但在啟明學校,他們都需要我的幫忙,他們變成了弱勢。」林世諒說。一直缺乏想要自我實現的動力,林世諒看到全盲的學生在課業及才藝方面的積極表現,讓他有了重拾書本的念頭。

雖然當時在大專甄試失利,林世諒在從事按摩工作一年多後捲土重來,考上淡江大學歷史系。林世諒表示:「淡江大學是最早收視障學生的,他們的人力和設備資源都非常的充足,除此之外,淡江還有歷史悠久的啟明社,這些都是其他學校視障學生羨慕的地方。」啟明社協助學校的視障學生,解決許多課業及生活上面的問題,社團上充足的人力,讓林世諒獲益良多。

現在的風氣開放很多,大家看到白化症者也不再大驚小怪,「當然也要拜染頭髮的風氣所賜啦!」開朗的林世諒笑著說:「還有小孩說要跟我染一樣的顏色呢!」。他說,白化症者在人生的前半段,要面對的是外表的問題,後半段則是視力方面的障礙。視力只有零點一左右的林世諒說,在求學時期因為看不到黑板,很多白化症者在國中畢業後選擇放棄升學。

不論是外表或是視力,白化症者在一一克服之後,最終要面對的,就是感情問題。「再怎麼開明的父母,都沒有辦法馬上接受。」林世諒說,感情路上,從來沒有女方的家人贊成他們的交往。他說,如果和正常人交往,他們通常要扮演比較強的部分,除了自我建設之外,還要給對方足夠的支持和力量,去面對家人和朋友的質疑。

林世諒在大學時代認識了現在的老婆,「即使結婚四年了,老婆的家人還是不太能接受。」他笑著說,她的神經比較大條,所以還承受得住。他也補充:「其實就算夫妻倆個都是白化症患者,也不一定會生出白化症的小孩,這是基因排列的問題,但是對方的父母通常不了解這麼多,就只能憑外表去評斷這個人。」

現在在土地銀行資訊室擔任辦事員的林世諒,是同事口中的「阿諒」,開朗的個性讓他和大家相處的非常愉快。工作上,由於嚴重的弱視,使他無法負擔在一般大小的電腦螢幕前長期作業。雖然他曾向上級反應過,希望能夠申請視障的輔助工具,但是申請過程繁複,林世諒也就打消了念頭。後來他以視力為由,要求調換職務後,才卸下了重擔。,「現在的工作就很輕鬆啊!」阿諒笑著回答。

身為「白化者聯誼會」負責人之一的林世諒說,當初聚集一些白化症朋友來發起這個聯誼會,主要是希望白化症者能夠敞開心房,交換彼此的經驗、互相交流。「但是很多比較優秀的白化症患者不願意參加這種聚會。」他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在正常的社會上,適應得很好,甚至很有成就,參加白化者聯誼會,只是提醒自己其實是異於常人的。

雖然聯誼會推廣的成效不大,但是參與過的人,心胸都會比較開闊,對於病患的家屬來說,透過每一次的經驗分享,都能得到他們疑惑的解答。現在的白化者聯誼會,因為成員散居各地,也因為工作繁忙無法投入全部的心力,再加上經費的問題,林世諒說:「我們一年才聚會一次,未來彼此都需要更大的動力和目標,來繼續維持聯誼會的推動。」

走在時代尖端 北商銀工會的蛻變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二日,國內第一家銀行工會-台北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成立,至今將近十四年。勞陣出版的「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一書中,不僅介紹了北商銀工會的歷史,更點出了銀行工會如何因應金融環境,跟上時代腳步,真正到照顧到銀行勞工的權利。

「工會的存在,是以一種『平等』的觀念為基礎。」現任北商銀工會理事長鍾馥吉說:「從前有人會以為,『拿人錢手軟』,其實這種觀念不正確。」他說:「老闆跟員工立足點是平等的,因為老闆用錢請員工作,而員工是付出自己的青春為公司賣命。」鍾馥吉進一步說明,「而且,錢是有可能再賺回來的,然而人的青春,卻是一去不復返的。」

在北商銀工會創立初期,這種「平等」的觀念是特別被強調的。在具體做法上,諸如保障女性的婚後工作權、員工分紅配股等。以前北商銀的女性員工一旦結婚就會被「勸」自動離職。然而這只是一項不成文的規定,在法律上站不住腳,工會抓住這一點,終於迫使北商銀的主管破除多年的「惡習」。鍾馥吉說:「早期工會做的一些努力,歷史已經還給他們一個公道。」他說:「前陣子北商銀公佈了一項金融銷售人員的排行榜,許多名列前矛的,都是工作多年的已婚女性。如果沒有當初的堅持,那來現在的成果。」

「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一書中提到,一九九六年是北商銀工會發展的高峰,爭取銀行業納入勞基法,北商銀工會扮演領導著的角色,最後甚至造成勞基法的全面擴大適用。從此之後,北商銀工會有了「遵法抗爭」的依據。除了銀行業納入勞基法之外,同一時間北商銀工會還率先推動「勞工退休金免稅」議題。鍾馥吉說:「以前沒有納入勞基法保障的行業,員工的退休金有一半視為所得,會被課與重税。」鍾馥吉說:「退休金是員工人生當中最後一筆大錢,這樣的規定,對員工無疑是一大剝削。」鍾馥吉認為「勞工退休金免稅」的推動完成,是北商銀工會至今最大的成就之一。

近年來,銀行業經營環境危機重重,觸發合併與金融控股的風潮,也迫使工會必須做出些改變。北商銀工會創始人之一,也是現任的秘書長蔡詩聰說:「以前工會關心的是員工權益,公司究竟經營得怎麼樣,對工會而言並不重要。」鍾馥吉則說:「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深深覺得:『員工的權益』與『公司的永續經營』是緊緊綁在一起的,所以工會也得擔負監督經營的角色。」

鍾馥吉進一步指出,「員工處在第一線,對公司的決策利弊得失甚為清楚。」「工會要推動員工親自參與公司的決策,實踐『產業民主』。」鍾馥吉說:「具體作法是讓工會能到董事會上發言,成為一席代表員工意見『勞工董事』。」至於勞工董事是否真能落實,今年五月就會有進一步的答案。

從「平等觀念」到「遵法抗爭」到「產業民主」的努力,北商銀隨著時代調整步伐,讓官方或資方傾聽最基層勞工的心聲。蔡詩聰說:「從北商銀工會的例子,證明了工會一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延伸閱讀:

1.工運長工---台北國際商銀工會秘書蔡詩聰專訪

勞陣出書 激發白領勞工意識

【記者郭沛軒/生命力報導】

一直以來,銀行員被視為像金飯碗的工作,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很難讓人跟「弱勢族群」聯想在一起,然而大環境的不景氣,合併、金控的風潮下,銀行員同樣連最基本的工作權都被威脅。

今年一月,勞工陣線出版了「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一書,紀錄了台灣第一家銀行工會崛起、茁壯的歷史,這本書不僅道出了一般銀行員的心聲,也重新檢視了「工會」的存在意涵。

有鑑於國內白領階級對工會的陌生,北商銀產業工會的秘書長蔡詩聰早在三年前就有一個構想,希望以文字紀錄的方式,一方面為北商銀產業工會的發展作一個「歷史保留」的工作,一方面也給有心參與工會者,一個最實際的實戰經驗參考。但他個人苦無額外時間撰寫,正好去年當時服務於勞陣的夏傳位對此感到興趣,在勞陣充分授權與蔡詩聰等人的協助下,經過了九個月的努力,終於促成了「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一書的誕生。

「對勞陣而言,出版這本書的目標很明確,它是一本工會的教育書。」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孫友聯進一步說明:「我們對這本書的期許很大,不僅希望一般的銀行老闆、員工能夠閱讀,更希望能推廣到不知工會為何物的一般白領階級。他們不一定要購買,只要在書店架上看到時翻一翻,觸動他們的勞工意識,說不定就能為工會的發展儲存能量。」

北商銀產業工會的理事長鍾馥吉說:「一般民眾對於銀行員存在著過於美好的想像,主要是分不清楚公營行員跟民營行員的差別。因為早先在戒嚴時代,銀行大部分是公營的,而即使民營也是受到保護的。」「但是金融業開放後,銀行數量大增,民營行員不像公營的那麼有保障,講穿了,就跟一般的勞工一樣。」

孫友聯表示:「受雇者即勞工。」,他說:「這是很清楚的。只是像銀行員這樣的白領階級平時不會去注意或承認自己是個勞工的身分。只有在遭到裁員、領不到加班費的時候,『勞工意識』才會被激發出來。」

北商銀產業工會的秘書長蔡詩聰也補充說:「在個性上,銀行員本來就比較『精』,很會『算』,講難聽一點是比較怕死、短視、本位,沒有像藍領的勞工有勇氣。」鍾馥吉則說,根據他的了解,白領產業有工會的比例甚低,甚至還有許多是「閹雞工會」(工會的人事由資方操控)。

蔡詩聰說:「以前的時代政府不希望勞工組織工會,以各種手段使工會無法壯大,現在時空環境不同了,法令甚至鼓勵勞工組成工會,對工會的存在。」「最主要的問題來自於勞工本身對工會這個組織的認知還不夠。」鍾馥吉希望藉由「銀行員的異想世界」一書,給一般的白領階層更多的啟示,更進一步認識工會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延伸閱讀:

1.台灣勞工陣線

2.台北國際商業銀行產業工會

公益團體博覽會 民眾認識好機會

【記者陳怡帆/生命力報導】

第二屆公益團體博覽會於二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在國父紀念館廣場熱烈展開。第一天上午的「二○○三年民間團體新春祈福茶會」,眾多公益人齊聚一堂呼籲政府、民眾、企業一同來做公益,並且相互打氣期許今年能更積極地推廣公益活動。主辦單位公益社團服務協會也表示,希望透過這樣的機會促進各社團的交流,而三天的活動也是各團體服務成果的展現,使民眾藉此認識這些公益團體,一同做好事。

新春祈福茶會中,參展的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同時也宣佈「人人公益網」的開站。「人人公益網」是台灣第一個「點擊捐款」的網站,藉由瀏覽者每天點一下網站上的公益團體圖示,這家公益團體就會收到愛心企業的捐款,「愛心就在您的彈指之間」這樣的構想就是希望將社會大眾的愛心與企業家的愛心連結,一同來關懷社會。

除了公佈「人人公益網」開站,會中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也介紹籌備中的「公益圖書網」,未來將作為非營利組織出版品的交流平台,使許多無法在公開場所販賣、取得,但卻相當有意義的優良出版品能得以廣傳。

另一個也正在籌備的「公益數位村」,是有鑒於公益組織受限於經費而導致科技軟硬體的落差,而結合商界、地方政府與民間公益組織的計劃,期能於台灣建構區域性數位村,提供整合性的軟硬體設備及資訊,以提昇公益組織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未來預計提供公益團體的服務有:電腦軟硬體、資訊科技訓練課程、小型會議及訓練場地……等,並將開發公益共同軟體以減低組織運用的資訊科技的阻力。

公益社團服務協會執行長林勝勤表示,活動最主要目的是牽起人民團體的聯繫,有的團體是有資金但無人力,而有些則是缺乏資金,這樣的機會可以讓各團體交流學習,互通有無。他也提到,博覽會中有些資源較缺乏的小團體,礙於資金人力的因素無法自行舉辦類似活動,藉這樣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成長。

關於博覽會中有近一半是販賣食物、商品的營利攤位,林勝勤回應說,這也是現在公益團體或民間社團應稍做調整的觀念,近年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政府在民間團體的補助減少,而各社團如何透過與企業結合的義賣,以及各團體自主性的開闢財源,這都是對團體發展相當重要且需要學習的。

關於這次活動的成效,林勝勤表示,由於天公作美三天的天氣都很適宜出遊,使國父紀念館的人潮不少,而藉這樣機會讓團體走出來接觸民眾、民眾可以更深入認識團體,至於後續的聯繫則是要視民眾情況而定。參展團體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的楊榮容則說,若以捐款為目標是沒有達到,但這此協會設攤主要目的在讓民眾了解「至善」是什麼團體,服務的內容有什麼,因此還是有收穫。而華航的跳蚤隊三天的努力也有近六萬元的捐資,將全數捐給創世基金會。

「老朋友專線」 傾聽銀髮族的心聲

【記者曹璐明/生命力報導】

面臨台灣社會高齡化的挑戰,老人需求的多樣多變,社會上也一直缺乏「老人心理諮商」、「老人福利諮詢」的專職機構,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有鑒於此,特別委託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會開辦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至今中區服務範圍包含台中縣市、苗栗縣、彰化縣、雲林縣、南投縣中部六縣市。服務相目包含老人福利諮詢、福利機構查詢、老人家庭、社會環境、人際關係等心理調適問題、老人保護與老人法律之諮詢。

「老朋友專線」社工員蕭麗華表示,「老朋友專線」透過專家及熱心志工之參與,為老人及其家庭提供福利、醫療保健、健康休閒等諮詢服務與心理協談,以協助解決老人各方面問題。有人形容他們就像「老人的生命線」、「老人的張老師」。其實,只要是與老人相關的問題,也歡迎子女、一般社會大眾及相關老人機構團體來電。



蕭麗華對於成立「老朋友專線」的幾個關鍵提出說明。她說,關於志工,他們來自各行業,對於社區服務有熱誠及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提供策略建議及適當心理協談。因此,這裡志工們都須有幾個基本條件,年齡要在三十六歲以上、有大專以上的學歷及服務熱誠。並且必須經過完整的基礎課程訓練,像是聆聽與同理心、老人的心理與精神疾病、老人福利服務與資源網路等課程。合格後還須實習才能成為正式志工。

「老朋友專線」志工簡小姐表示,透過訓練課程及專業技巧,使她更懂得「以老人的眼光看待老人」。她說,當志工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不斷得吸收有關老人健康、福利等資訊,使她不斷地在成長,也更了解晚年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老朋友專線」每年所處理的案件近兩千件,老人的困擾從生理的健康到心理的孤寂都有,並且家屬與老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有時也會有些困難。蕭麗華對「老朋友專線」遇到的老人的問題提出幾個案例,如七十二歲的張奶奶,她子女事業有成,為鄰居所羨慕,但幸福的外表下常感嘆全身病痛,孤單寂寞,無人了解。蕭麗華說「此時我們會發揮我們的同情心,令人她感覺到我們的關心,並且透過電話的問安,給予持續性的關懷。」

八十歲的阿勇伯,他眼睛看不太清楚且行動不方便,也沒有結婚,獨居在鄉下。常吃泡麵度日的他,想知道政府有沒有老人津貼之類的錢可補助。她說,「此時我們主動協調整合老人所需要的資源,並做適當轉介,及對個案訪視追蹤輔導。」

「老朋友專線」為了提高專線的普及率,老人及家屬除了打電話之外,也可親自到中心面談,對於說話不方便的,可透過寫信或上網,由專人負責回覆。為了推廣社會大眾了解老人、關愛老人,「老朋友專線」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成長營活動、社區演講、廣播節目、及書籍等文宣資料,供社會大眾參加或索取。

每個老人都有權利享有一個健康快樂,有尊嚴的晚年。對老人而言,即使上了年紀,人仍有能力自我成長和改變,對子女而言,每位子女都有權利知道可以幫助長輩的資源。任何有關老人的問題,歡迎您撥0800-228585,讓免費的「老朋友專線」解答您的問題,並傾聽您的心聲。


延伸閱讀: 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

2003年2月25日 星期二

捍衛客家母語 林勤妹以聲作則

【記者郭羿婕/生命力報導】

「八月半、月光圓,月半當晝食粄圓,豆沙月餅甜又圓,卵黃月餅香又圓。八月半、月光圓,食了月餅笑連連,月圓人圓大團圓,家庭美滿就係圓。」

這是一首客家歌謠,「八月半」指的就是中秋節,是客家人相當重視的節日,此詞便描寫著中秋節「月圓人團圓」的意境。作者是目前任教於苗栗縣頭份國小的林勤妹老師,對於客家文化,她總有著一份「捍衛」的責任感。

一九七O年畢業於台北市立女子師專﹝今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校師資科音樂組的林勤妹,除了本身的音樂專長以外,也喜歡文學,身為客家人的她,獨鍾客語寫作,創作客家歌謠與詩詞吟唱就是她的嗜好,也是專長。「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將音樂、文學與客語結合。」所以林勤妹不僅寫曲,對於客家詩詞的寫作與吟唱也很有一套。

「從事創作,要比別人有更敏銳的觀察力,閱讀是很好的培養工具。」林勤妹說,她從學生時代就很喜歡閱讀各種書籍,不僅磨練出觀察的敏感度,更讓她體認到維護文化資產的重要性。而她一直在身體力行的「捍衛客家母語」行動也就應運而生。

「因為喜歡寫東西,所以我也喜歡投稿,不管是客家詩詞或是評論文章,都希望可以藉此呼籲大眾。」從一九九一年起,林勤妹就開始投稿有關於維護客家文化的文章,她表示,當時社會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不如今日,所以很多人都覺得她這樣的作為很「另類」。

林勤妹說:「其實這樣呼籲的影響性很低啦,但是我總覺得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所以別人覺得我很奇怪,倒不如說我比較先知先覺。」她表示自己很早就體認到客家文化日漸衰落的嚴重性,但憑自己微薄的力量,只能盡力而為。

在轉任頭份國小之前,林勤妹於龍潭國小服務了三十年,其中除了不斷投稿、到各地演講、實施國語、客語雙語教學以外,還與龍潭國小校長范姜運榮達成共識,在校園中成功推動了客家歌謠教學,並且讓全校師生重新認識了客家語言文化。

對於這種客家母語在校園內生根,也讓客家歌謠散播校園的做法,林勤妹表示:「推廣客家話,就要從教育基層做起。」她舉例說明,現在的教育趨勢傾向「國際化」,卻又同時要求「本土化」,於是在九年一貫的體制下,小學生既要學習英語又必須兼顧各種鄉土語言,對學生來說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負擔。

再者,她表示,鄉土語言幾乎是不考試的,所以相對之下,學生和家長也容易將重心放在其他科目上,「這會讓本土的族群語言流於『次方言』,族群語言的消失真的是指日可待。」林勤妹說,這樣的制度既是推手,也是殺手,讓母語斷層逐日浮現。「所以對我們客家人來說,母語的傳承不但很辛苦,也可以說真的是很可悲啊!」

林勤妹擔任過許多合唱團的指導老師,二OOO年調任到頭份國小之後,自然也成為頭份國小合唱團的指導老師之一。林勤妹表示,只要他接手一個合唱團,就會在音樂中融入客語,因此,頭份國小合唱團便於同年三月重新組織,開始推廣藝術與人文的教學,以作為推動校園裡母語教學的原動力。

此外,她一直有個想法:「光自己會客家歌謠有什麼用,當然要讓大家一起學習才有效!」因為有這樣的出發點,讓她開始不斷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等單位爭取經費,錄製客家歌謠、詩詞吟唱的CD,她認為大家一起來學唱這些客家歌謠會有更直接的效果。

林勤妹表示,許多客家歌謠的曲調與所描述的情境都是比較傳統的,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接受,「古老調的客家山歌特色還是必須給予保留、傳承,但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也不能裹足不前。」因此,她推廣客家詩詞吟唱的方式,便是「保留傳統、再創新」,創作新曲調,再將詞寫得更生活化,讓客家歌謠也能融入新的元素。

推廣客家詩詞吟唱這麼久的時間,林勤妹獲得許多殊榮與讚譽,這些都帶給她莫大的成就感及支持的動力,「但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實在太小了,希望有心人士都能以實際行動來珍惜母語資產,不要讓鄉土語言只能一直處於弱勢地位。」這就是林勤妹一直以來最大的期望。


延伸閱讀:

1.頭份國小客家合唱團

2.推廣客語詩詞吟唱、客家童謠快樂行]

賞蝶活動 讓你更親近蝴蝶

【記者任亭萱/生命力報導】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長久以來一直舉辦著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專題講座、深度自然體驗賞蝶之旅、解說員培訓等等,這次由行政院農委會指導的「週日賞蝶推廣活動」,不但獲得了許多好評,也吸引了許多民眾參加。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於二月二十三日在北投的貴子坑舉辦賞蝶活動,參加民眾約三、四十人。活動中指導員沿途介紹民眾看到的蝴蝶和一旁的植物及小昆蟲。參加民眾黃媽媽說,她本身很喜歡大自然,參加此類活動季可以舒展身心,又可以增加一點自然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帶小孩出來走走、看看美麗的蝴蝶,總比一天到晚在家打電動來的好!」

蝶會的解說員陳宗鋌表示,蝶會常舉辦的「專題講座」,屬於較靜態的活動,雖然仍會有有興趣的民眾參與,但人數畢竟不多,況且小朋友聽演講也比較坐不住;而「深度賞蝶之旅」可能會到金門、蘭嶼或東台灣等地方舉辦一趟旅程通常需要二到三天,對忙碌的台北人較不適合,而適合有時間想深度了解蝴蝶的人。因此,蝶會特別為了屬於「賞蝶入門階段」的民眾設計了一系列「週末賞蝶」活動,挑選了十數個交通便捷的台北近郊地區,帶領民眾賞蝶,只要用短短一個上午的時間,就能欣賞到蝶舞翩翩之美,希望能藉此將蝴蝶保育的觀念推廣給更多人知道。

「除了觀察各種不同的蝴蝶的生態之外,週末賞蝶活動還會配合當地所生長的植物或棲息的鳥類等進行介紹,因此參加賞蝶活動也等於經歷了一次全方位的自然生態導覽。」解說員邱孟德表示,「許多家長帶著小朋友前來進行親子賞蝶,不但藉著假日出外活動活動,也有正面的教育意義。」

蝶會另一位解說員屠美芬認為,蝶會雖然會定期培育志工、解說員,但少數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而賞蝶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民眾能親眼看到、感覺到原來蝴蝶是這麼美,但同時又是這麼脆弱!她希望能藉由解說員的解說,及和民眾面對面的接觸,有效宣導保育蝴蝶的觀念。

接下來的賞蝶活動,將於三月二日在景美的仙跡岩舉辦,另外,蝶會也會陸續在劍南路、烏來桶后溪、虎山和富陽公園等地舉辦週日賞蝶推廣活動。


延伸閱讀:

1.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全國首座狗公園 最快六月底開幕

【記者詹云嘉/生命力報導】

因應養狗人士的建議,全國首座狗公園將選在基隆河畔的美堤河濱公園開幕。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所長林進忠表示,由於目前尚屬籌備階段,還需舉辦里民說明會與當地居民溝通,若取得居民同意,最快可在六月底前開幕。

林進忠說,會選在美堤河濱公園的原因很多,相較於大佳河濱公園,美堤的人潮較少,在這設立狗公園,較不會影響來運動的人;而且美堤離住家較遠,狗的叫聲也較不會影響到附近的住家,加上有停車場,更是增加了本身的方便性。另外,考慮到大型犬運動量大,美堤河濱公園的廣大腹地,相對也比一般公園來的適合。

鑒於狗公園的規劃,是以狗狗為主體的開放設計,所以狗公園中會有專為狗設計的各項設施。林進忠表示,狗公園會設置大狗、中狗、小狗區,大狗區將以開放空間為重點;中狗區會設一些運動設施;小狗區則會放置趣味性玩具,以供狗狗們使用。關於場地大小,也會盡量以寬廣為主,像是在大型狗的部分,就會至少規劃出五十公尺上的跑道,不過還需和臺北市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協調。

狗公園的四周都會設置圍籬,林進忠說,這樣狗狗們不用狗鏈就可到處活動,飼主也不用擔心狗兒會跑出公園。但是,進入狗公園的狗,都應該是有寵物登記,以及接受過狂犬病預防注射。由於狗公園的重點在教育宣導,所以會在公園內設置有關保護動物、寵物登記、寵物節育,以及如何養狗的告示版。

林進忠表示,未來狗公園也會不定期舉辦小型活動,例如規劃小型班級,請來訓犬師來示範如何訓練狗狗;同時派動物保護檢查員到此巡視,不但可對不合規定的飼主加以勸導,也能加強民眾與政府的溝通與互動機會。

美堤河濱公園的狗公園,是個具有試辦及示範性質的狗公園,林進忠說。如果未來狗公園的反映良好,民眾都符合規定,是有在其他地方另設狗公園的可能。雖然現在許多鄰里公園禁止溜狗,但最大的目標,是希望將來能在每個社區公園,歸畫出一個小小園區來作為狗狗活動的地方。用圍籬圍起來,有限制的去使用,旁邊也可以像外國一樣來擺一些咖啡座。但若是民眾負責程度及公德心不夠,不主動清理寵物的大小便,他們也不敢去推動。

林進忠表示,狗公園開幕後的前一、兩年,將由承辦此項業務的台北市衛生檢驗所來經營,之後將委託民間來維護管理。有關其他設施,例如夜間照明是否設置,以及詳細的管理問題,都會請學者專家、愛狗人士來作進一步的討論。


延伸閱讀:

1.黃歡與狗狗的會客室

2.催生狗公園,網路「狗」友連署盼「馬」給承諾

2003年2月24日 星期一

伊甸之愛 弱勢者的希望

【記者盧威廷/生命力報導】

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社教宣廣中心公關組組長呂惠萱說:「對伊甸來說,社會福利的工作永遠不夠,只能說每個環節都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畢竟需要被照顧的個案一直在發生。」

「台灣早期的社會福利狀態很糟,可以用荒蕪來形容。很多身心障礙者,例如劉俠女士,有無法接受教育,在社會上不受重視的狀況。」伊甸基金會資源發展處社教宣廣中心公關組組長呂惠萱表示,當時的社會,一般人覺得家裡有了身心障礙的孩子,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所以都會把孩子藏起來,不讓她們與外界接觸,所以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活得很痛苦,連接受教育的機會都沒有。

呂惠萱說,當時的劉俠覺得她應該能為身心障礙者做些事情,所以加入義工行列,後來激起了她創辦伊甸基金會的想法。藉由友人的幫助及自己的文學稿費和國家文藝獎金,她終於如願的成立了伊甸基金會,也經過她不斷的努力使得這基金會由原有的兩三個人變成現在的六百多人,共同為弱勢族群服務。

呂惠萱透露,基金會剛成立時的目標以幫助成年的身心障礙者為主,宣揚早期療育的觀念。一般身心障礙者因為沒有一技之長不好找工作,所以對自己沒有信心,呂惠萱表示:「我們開設很多的職業訓練班,訓練他們學習一技之長,然後再輔導他們就業,讓他們相信自己對社會還有所貢獻,肯定自己。」

呂惠萱說:「劉姐認為這種關懷弱勢族群的愛應該要推廣出去,將對象擴大,甚至推廣到國外去,以達到地球村的目標。因此,基金會發展至今,我們的服務對象已經擴及到遲緩兒、身心障礙的成人與青少年、金齡長者、災民、原住民、國內外地雷受害者。」

呂惠萱表示:「 對於遲緩兒而言,我們不僅幫忙教導小孩,同時也對他的家人進行觀念宣導,讓他們了解遲緩兒的照顧,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這種資訊交流,也可經由這些家長間的傳遞,到整個社區的傳遞,甚至傳播到整個社會上,讓一般人都了解遲緩兒,達到以少數人之力服務多數人的目的。」

在災民、原住民方面,呂惠萱說:「災難發生後,我們不只是提供物資救援,我們還會到當地去協助救災,教導當地人救災事項及觀念,讓他們學習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原住民方面也是如此,讓他們能夠靠自己的力量來做事與學習。」

國內外地雷受害者部分,呂惠萱表示這只是基金會國外服務工作的一環。呂惠萱說:「國外有很多國家,醫療資源很貧乏,人民很貧困。今天踩到地雷,可能雙腳被炸斷了,卻連一台輪椅也買不起。對他們來說,簡直生不如死。因此我們提供很多輪椅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助他們解決行動上的困擾。」

呂惠萱說:「對伊甸來說,社會福利的工作永遠不夠,只能說每個環節都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畢竟需要被照顧的個案一直在發生。然而成果最豐富的部分,可算是國外救援的工作,對伊甸來說這是新的拓展,近年來也普遍受到國際媒體的重視。」

不久之前,劉俠去世了。呂惠萱表示:「劉姐的去世只會更堅定伊甸服務弱勢的決心,社會服務的工作將不會因此而停止。伊甸將秉持劉姐的遺志『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繼續服務弱勢族群。」

2003年2月23日 星期日

肌萎患者邱玉燕 用毛線勾織生命

【記者蔡佩鈞/生命力報導】

邱玉燕生命中離不開兩樣東西,輪椅和毛線,她在分秒的生命中和類型不明的肌肉萎縮症奮戰著,即使雙腳無法自由行動,她卻用她的巧手勾織出生命,她相信每個人的人生角色都不同,上帝一定會為每一個人開另一扇窗。

「你應該嘗試編織,靜下來你可以品嚐到什麼是幸福。」臉上堆滿笑容的邱玉燕這麼說。邱玉燕已和類型不明的肌肉萎縮症奮戰三十餘年,即使雙腳不便須坐輪椅,她仍用毛線一針一針的勾織出她樂觀的心聲。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聯合勸募協會二月二十三日在台北捷運大街,舉辦「弱肌寶寶聯合作品展」,展覽作品結合十八位病友創作,共計四十二件,作品內容包羅萬象,包括國畫、水彩畫、蠟筆畫、素描、編織品、平面美工創意印刷、黏土、文章等,擺在台北捷運大街兩旁,彩繪愛與夢想天空。這次的活動,是鼓勵全省肌肉萎縮症的病友都能走出來,所以也有病友遠從高雄到台北來參加活動,肌萎縮病友協會理事長劉永華說:「我們希望能讓病友利用有限的生命,作出無限的延續,讓病友也能發揮出自我的才華。」

邱玉燕就是當天其中一位創作者,她的作品包含有毛衣、背心、圍巾、披肩帽子、斗篷、手套、娃娃玩偶等等,每一件獨一無二的作品都耗費了她許多心思與時間,她說她在和生命賽跑,但是她要用編織紀錄生命,並且把編織的技巧傳授出去。

邱玉燕小時候學走路即有異樣,從她有記憶開始走路就會跌倒,到了國小五年級就無法站立,必須長期坐在輪椅上,從小媽媽就是她的雙腳,邱玉燕的活動範圍只能限於家裡的床、書桌及客廳桌子。到了十三、四歲她慢慢全身不能動,直到今日,輪椅已經陪伴了她三十五個年頭。邱玉燕說:「有一次媽媽外出四小時,我急得想上廁所卻一點辦法都沒有」,深深道出了無法自由行動的無奈。

「我小時候很想畫畫,可是就是畫不出來;想寫文章,又一點文筆都沒有,所以我就把畫不出來的痛苦,寫不出來的煩惱,用針線編織出來。」即使身患肌肉萎縮症,邱玉燕仍積極的在她開創的「千慧手藝社」實現自我的夢想。她說,自己習慣當個藏鏡人,覺得這樣做起事來比較沒有負擔,可以經過不斷修正把事情做的更好,發揮空間因此會更大,她不好意思的笑著說:「我不大愛出鋒頭,但是我有點工作狂。」邱玉燕珍惜著生命中的每一秒,希望能夠做出更好的作品,每回作品完成之後,都會帶給她莫大的成就感,讓她有動力再編織下一個作品。

即使雙腳無法行動,邱玉燕卻擁有一副巧手,以前她也嘗試編過中國結和做玫瑰花,但是就算技巧再好,手部的力道卻不夠,「人家做出來的中國結又挺又美,我做出來的卻軟趴趴」她打趣說道。除此之外,她也覺得編織就像做人一樣,動手做前要先思考,在編織過程中可以經過不斷修正進而做得更好,因此,邱玉燕選擇了編織這條路。她編織的毛線作品受到許多人的歡迎,每逢聖誕節前夕,從國小生到七十幾歲的顧客群都讓她應接不暇。當她聊到和顧客與學生之間的相處,她說:「有的時候也會被客人刁難,困難就在於如何突破技巧,但是我都盡量去忘記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希望睡一覺起來就好了」,而邱玉燕最大的夢想,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舉辦師生編織創作展,及出書教大家織毛線。

從小到大行動都必須倚賴媽媽的她,每天卻仍充滿衝勁,問她是如何能如此樂觀積極的面對生命,她說,首先要承認自己是殘障人士,然後多看別人的長處,因為任何一個人都有值得學習及被尊重的地方。每個人的生命角色都不同,要懂得發揮自己的優點,她說:「因為上帝一定會開另一扇窗給你。」

雖然邱玉燕總是樂觀知命的面對每一天,但是她也曾經度過生命中極不順遂的時候。最令她傷心難過的事情是在二00一年九月納莉風災,台北地區淹大水,除了大批的貨品資產的損失外,多年來的創作心血,大部分都來不及搶救而付之流水。

邱玉燕說,其實從家族、鄰居、學校到整個社會,她已經得到了很多,「不要怕別人看,因為別人其實給我更多,我回的只是一個微笑而已」,對於社會她抱持著感恩的心,但是她也提到希望政府能夠研發功能更好的輪椅,讓身心殘障者能夠有更便利的生活器具。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2003年2月20日 星期四

罕病兒家長曾敏傑 把愛傳出去

【記者蔡佩鈞/生命力報導】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曾敏傑,也是罕病兒的家屬,他將對孩子的小愛化為大愛,帶領著基金會把愛傳出去,幫助更多罕病的家庭。他也鼓勵家長除了自己應該努力「做功課」掌握孩子病情外,更能透過病友會和許多遭遇同樣困難的家長互相鼓勵作經驗的分享。

現任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曾敏傑,任教於中正大學,同時背負著罕病兒家長的重任,但如同曾敏傑所說的:「事情來了,你就是要去勇敢面對並接受它。」
十年前曾敏傑和太太在留學美國時生下了兒子,不料出生後第二天卻發現孩子呼吸急促、體溫低,有低血糖症狀,後來經過馬偕醫院一連串的檢驗,發現兒子成為了全世界第二十六個「白胺酸代謝異常」案例,而在兒子臥病在床時,急需一種配方奶粉來降低血液中的阿摩尼亞,因此在「借藥」的機緣下認識了罹患「高血氨症」的吳秉憲和他的母親陳莉茵,奠定了後來創辦基金會的契機。

曾敏傑說,剛開始知道孩子得了罕見疾病的確相當恐慌,但是他比一般家長幸運,能夠經由醫師確診這一步驟進而掌控病因,及時控制孩子的飲食,避免蛋白質堆積。反觀,許多家長在生下孩子後,不能馬上了解病情,以致孩子在出生後不久,在轉診、誤診中以及錯誤的飲食照顧下犧牲了生命;即使孩子能存活下來,龐大的醫藥費和取得不易的配方奶粉,也使得許多家長因此放棄了孩子。曾敏傑體認到國內的醫療資源缺乏,許多廠商不願意製造輸出罕病病患必需的配方奶粉,和陳莉茵在一九九八年起開始籌募立案基金,希望能幫助須己付龐大醫藥費用的家長,並且在一九九九年六月正式成立基金會。

身為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大家長,曾敏傑也同樣歷經其中的煎熬,「當我兒子在馬偕醫院昏迷一個禮拜時,我的心也跟著七上八下的,最後有些朋友建議我念佛經。」他說,念佛經除了希望能經由一些力量喚回小孩,也期盼能將慌亂的心轉移到平穩的境界,不去想一些負面的想法。

曾敏傑說:「有的時候,當親人無法體會你身為罕病兒家長的痛苦,真的是令人很難受。」像過年時分,大家回鄉團聚,曾敏傑卻因為孩子病情發作不能回家,遭到長輩怪罪,也是令他有苦說不出,他有感而發:「如果這個社會或是我們週遭的親朋好友能多少了解罕病兒家屬的痛苦,我們身上的重任就會減輕一些。」

為了孩子,他們的生活都很保守規律。他說:「身為罕病兒家長的壓力確實很大,因為我們要不斷注意孩子的病情發展,更要保持和醫療院所的聯繫。」除了要確保孩子的血糖穩定,一天二十四小時還得每三小時餵一次奶。他說:「有一次因為我和太太的疏忽,晚上忘了餵孩子奶,天天要吃『宵夜』的兒子,第二天竟出現歇斯底里和類似癲癇的狀況。」因此,他認為家長的態度在罕病兒的病情中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個罕病兒只是一個隨機的錯誤,並不是任何人的錯,曾敏傑鼓勵所有罕病兒的家長,不要放棄任何一條生命,他說他說,「比起三十幾年前,現在能夠幫助罕病兒的資源管道多很多了。」除了自己閉門造車努力為孩子的病情做功課外,更要走出來多和病友協會連絡交流作經驗的分享。

談到基金會對於台灣罕病的貢獻,曾敏傑說,基金會讓「罕見疾病」這個名詞更為廣泛的被報導及討論,讓社會了解到一些罕病的病例,並深入了解這些家庭的困境。而二○○○年在基金會推動下三讀通過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使國家除了解決藥物問題之外,更能結合治療與預防保健,照顧到罕見疾病在社會福利的區塊。而目前基金會在推動的「第二代新生篩檢」活動,也已在地方政府落實,像金門縣已在基金會的補助下進行這項活動。

嫌疑人 別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

【記者徐展青/生命力報導】歷經十一年審判的蘇建和案,三名死囚疑遭刑求而被取得自白定罪,日前終因證據不足無罪釋放。民間司改人士特別呼籲司法不應以自白為辦案中心,而應強調科學與證據,並加強宣導嫌疑人也保有緘默與聘請律師等基本權益。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靜萍說,不當刑求的案例多半發生在警訊階段,嫌疑人送交檢方或法院後,才發生刑求的情況則相當少見。

不當刑求取得自白,嫌疑人被定罪的案例時而有之。林靜萍表示,以自白做為證據,在法理上本來就廣受爭議,有學者甚至認為自白只是一種陳述,不能算是證據。

「自白的爭議主要因為自白違反人性」,台灣人權促進會法務主任王信仁說,人心都有袪凶避禍的特質,但自白卻是要人自願坦承罪行,明顯與人的普遍心態相違。而且,嫌疑人的自白是否真得出於自願,也難以定論,不過,基於相信人仍有基本的良心,自白在法律上仍有其證據能力。

王信仁表示,我國司法對自白的重視源於中國傳統刑典觀念與台灣文化的影響。他說,「誠如包青天、藍色蜘蛛網等連續劇劇情,法官只要旁敲側擊、迂迴套出嫌疑人的話,就可以要求嫌疑人認罪,彷彿司法正義就得以伸張。」

不過,戲劇往往只演了前段,忘了後面。王信仁說,殊不知現代司法在取得嫌疑人的自白後,還需經過嚴格的科學檢驗,與其他人證、物證的補強,自白才具有證據能力。但由於這些戲劇的誤導,社會大眾對自白就是有力證據的印象也就根深蒂固,難以更正。

「徹底杜絕刑求取得自白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防範不當刑求,而是要確立自白不具證據能力」,這點目前在世界各國都還未有先例,王信仁表示,就算不可能確立自白不具證據能力,至少也應要求司法,不能單憑被告的一份自白就定罪,應該還要有其他物證的補強。

林靜萍也表示,我國刑事訴訟法修正後第一百六十一條規定,若檢察官採用自白起訴被告,檢察官就必須負實質舉證的責任,證實這份自白的真實性並說服法官,才可以列為起訴罪狀。

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警方進行訊問時必須全程錄音。但林靜萍則說,每當不當刑求的爭議發生時,卻常發現警方推託錄音帶、錄影帶遺失的情形。「警方有責任要保管好訊問的錄音帶和錄影帶」,她表示,這除了是保障嫌疑人之外,這更是警方證明自己未進行刑求,還自己清白的方式之一。

王信仁則表示,儘管警方存有訊問的錄音、錄影帶,但仍有可能透過轉錄、剪接等手法做假,甚至只對部分過程錄音、錄影。

王信仁舉白曉燕案中的張志輝為例,他說,張志輝接受警訊的過程也有錄影,不過卻發生張志輝中途去上廁所,錄影機因此關機,再次開機拍攝時,張志輝已是從頭到腳濕透,並坦承涉案,這不禁令人懷疑張志輝是否在廁所遭到潑水等不當刑求。

「一般大眾有權知道自己的基本權益。」林靜萍說,嫌疑人除了不應遭刑求外,還保有緘默與聘請律師等權利。她說,嫌疑人並非所有警方的訊問都必須配合回答,可以選擇保持沉默;而聘請律師陪同製作筆錄,一方面是因警訊時律師在場,能減少警方刑求逼供的可能,並確保筆錄的完整,另一方面也防範嫌疑人做出不利自己的供詞。

林靜萍說,嫌疑人應該要知道,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六條規定,遭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等不正方式取得的自白,是不能做為證據。若真有刑求逼供的情節發生,嫌疑人也可以提出抗告,要求法院主動調查。

我國司法視自白為證據之王,而像英美國家則不依賴自白做為證據,林靜萍說,未來司法也不應以自白為重,應強調證據法則與科學辦案。不過,依照近年司改會的調查指出,我國司法在法醫與證據鑑視上,無論是人才和水準都相當欠缺,未來司法要提昇辦案品質,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關愛生命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記者陳怡帆/生命力報導】「唯有認識大自然,才懂得關心、愛護大自然」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會長陳湖皋說道,這樣的理念也就是協會宗旨「愛.生命.大自然」的最佳體現。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以推動自然教育為目標的,十幾年來靠著許多默默付出的義工,讓大眾及孩童們從都市走入自然的領域,並培訓許多解說員,落實教育推廣,期盼大眾藉由了解自然而尊重生命、愛護大自然。

是什麼樣的因素促發陳胡皋關注自然教育?陳湖皋談起以前在教畫時,小朋友把草莓、西瓜畫在樹上,讓他驚覺到現代教育跟大自然脫節的危機。他說,當時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同樣感到孩童自然教育的重要及社會戶外活動提供的匱乏,於是大家將年終獎金捐出湊成五十萬,於一九八九年向社會局申請立案,「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便孕育而生。

關於協會名稱的來由,陳湖皋談起唸美術系時,國畫大師林玉山帶給他「以大自然為師」這樣的觀念,也就因此開啟他對大自然的關注。爾後他為畫室取名「大自然藝術中心」,一次颱風摧毀了畫室的招牌,說也奇妙招牌上唯獨留下「大自然」,而此三字也就成了協會名稱的發想。

「我們這裡是一群有心的人匯集起來的」陳胡皋說道,在沒有政府補助的困境下,每個會員都是義工並出錢維持協會的運作及課程的安排,也因為他們的付出才使協會能有現在的辦公室及迷你圖書館,不需像從前為尋覓教室所苦。他表示,協會從最初以台北近郊親子活動為主,讓父母孩子一同再教育,如烏來、娃娃谷的昆蟲營,探訪山中精靈的賞鳥營,也有木柵、石碇的茶之旅,客家文化之旅等多元活動。

此外,陳湖皋指出,近年協會更增加大自然學苑的課程以培訓解說員,鼓勵更多人投入介紹大自然的工作,為協會注入年輕的新血,輔以地質考察、自然觀察、古蹟人文等深入旅遊活動,增加學員知識的深度。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也相當歡迎教學單位、企業委託辦理的自然教育活動,如一九九九年承辦台北市社會局中正社會服務中心的清寒家庭親子活動,或是與誠品合辦的天母巒樹節活動等。

「因為了解,才有關懷」珍.古德的名言始終是陳湖皋對自然教育的目標,他認為唯有藉體驗接觸認識哺育的大自然,才能正確地疼惜花草樹木,這時才懂得關懷、尊重生命的真義,一如協會的宗旨「愛.生命.大自然」。


延伸閱讀:

1.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遠來是客? 外來物種衝擊本土生態

【記者任亭萱/生命力報導】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但是當外來物種對台灣這個島嶼既存的生態體系造成危害時,這種遠方來的「客」似乎就不太受歡迎了。

通宵的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總經理張玉成針對此問題表示,隨著人類的遷移,而將物種輕易的引入原棲地以外的地區,一旦適應當地環境而逐漸繁衍並建立族群,當地的原生生態系統必隨之漸次地產生變化,而陸續引發一連串的外來種問題。

張玉成指出,許多人因為貪新鮮而選擇飼養一些珍奇的寵物,而飼養一段時間之後便將這些外來物種隨意棄置不理,或將牠們帶至山谷溪流處放生,許多外來種的動植物因在環境上適應良好,加上天敵較少加快繁衍,如此大量繁衍的結果造成對本土動植物生態的嚴重衝擊與傷害。

而園區中媒體公關部的張慧娟小姐,則進一步舉例說明了外來物種對生態的影響:「如民國六十九年由阿根廷引進台灣飼養的福壽螺,因為牠們未符合經濟效益而遭棄置水溝或排水渠中,導致七○及八○年代廣泛入侵稻田傷害農作物,帶來了龐大的損失,這是較受重視且較廣為人知的例子。」

「另一個就是吳郭魚,牠們在外來魚種中算是入侵最久分佈也最廣的。由於吳郭魚耐污染、成長快、繁殖力強、領域性強以及體型通常比本土溪流原生魚種大,因此一但逸入自然水體當中,往往在短暫適應後即十分迅速的建立族群,進而改變當地原生生態,甚至在河川中已成為優勢種,如整條東港溪吳郭魚就佔了百分之三十七,可以想像牠們在台灣分布的情形,令人憂心。」張惠娟說。

張玉成也提到:「我們在溪流中發現生命力極強的『琵琶鼠』,因其習性會以口吸吮進食,原本是飼養在魚缸清潔環境的,而遭主人棄養放生後,不但許多水中魚兒受創,連許多水生植物也遭其傷害不淺。因此飼養外來物種的寵物時要特別注意,千萬不可隨意棄養或放生,不然小小的疏忽會對整個生態造成相當大的影響。」

「外來種生物侵入本土,不但會改變當地棲地環境、生態平衡,更會減少物種歧異度,對生物多樣性殺傷力十分大。」張育成呼籲,「因此政府應嚴加管制進口或走私外來物種;而飼養外來種動植物當寵物的人,也要重視本土生態環境,唯有政府與民間共同重視此問題才能讓台灣本土動植物受到保護。」


延伸閱讀:

1.西濱海洋生態教育園區

博愛服務中心 讓肢障者殘而不廢

【記者黃衿瑩/生命力報導】「要懂得以媽媽的心,來照顧他們。」彰化縣博愛服務中心的董事長陳蕭翠霞說,有一次買菜時,看到一位肢體殘障的小女孩,趴在地上叫賣,引發了她創立博愛服務中心的動機,以提供大眾相關殘障福利的諮詢服務,並滿足肢障者對於自力更生的渴求。

原名「彰化縣私立博愛傷殘教養所」的博愛服務中心,已成立三十年,宗旨為提供全台灣各地殘障青年身心復健及就業輔導的職業訓練,以「博愛」為出發點,由一群關心殘障福利的人士共同支持成立此一非營利性機構。成立之初只有三個人,無固定場所,由工作人員前往彰化地區肢障者家中,分別教授縫紉、編織、人造花、烹飪等技藝。直到更名後,洽借彰化縣婦女會及私立惠民習藝所部分房舍作為辦公室及學員就職訓練的食宿場所,規模始漸漸擴大,如今已擁有一幢與地方人士合建的「博愛大廈」。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經費」陳蕭翠霞說,博愛服務中心主要經費來源為政府補助和社會上各個善心團體的捐助,幫助訓練肢障者自立自強、獨立生活,三十年以來,已訓練學員數達六百餘人,就職率達七成以上,目前也計劃招訓盲胞朋友。但隨著學員人數的增加,經費日益緊縮,以往一年的訓練課程,如今已縮短為半年。

陳蕭翠霞說,藉由全省登報的方式,讓中心招募到不少志工人士的幫助,但是博愛服務中心目前還是非常仰賴各界的補助,以提高師資水準與充實教學設備。

博愛服務中心目前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肢障職業訓練,提供學員電腦班、刻印班、縫紉班三班,招訓對象為領有殘障手冊,年滿十五至四十歲之肢障者。博愛服務中心社工楊麗滿表示,中心提供學員心理輔導和職訓課程,並幫助學員找工作,給予學員庇護和支持,以避免學員在找工作時碰壁受騙,如薪水計算方式對學員不利等情形。

楊麗滿說社會上目前肢障者的就職機會微薄,同樣的工作機會,學員的競爭力較低,因此還是有賴公家機關提供職缺。職缺的多寡,則是由勞委會職訓局根據博愛服務中心的就業輔導成績,也就是就職成功率的高低,來提供職缺數。為了保障學員的權益,若學員在結訓兩年後還未找到工作,可再回到中心受訓。

由於博愛服務中心擁有三十年的歷史,在彰化地區小有名氣,因此有不少業主願意與中心合作,主動提供職缺。楊麗滿表示,博愛服務中心電腦班中有幾個成功就業輔導的案例,如有學員在彰化高中、育達補習班等教育機構,擔任文書處理及檔案管理的工作,也有學員於台中晚報、台灣日報等媒體,擔任美工排版的工作,皆有不錯的工作表現。

李柯素華也表示,現在學員畢業後,大多還是從事賣彩卷、雕刻和打鑰匙等工作,技能的教授,則必須隨著社會局勢不斷地做調整。


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博愛服務中心

地址:彰化縣彰化市南郭路一段六十號

電話:(04)7224197

傳真:(04)7220617

快樂義工徐淑琴 把病人當親人

【記者丁羽禪/生命力報導】徐淑琴是馬偕紀念醫院贊助會住院組的組長,從一九九六年加入馬偕醫院的義工行列,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七年來她從「學妹」義工晉升到擔任住院組的組長,她覺得當義工去服務病患,讓她越來越快樂。

「當義工,當然是越做越快樂啊」馬偕紀念醫院贊助會住院組組長徐淑琴說。徐淑琴從民國一九九六年加入馬偕醫院的義工行列,至今已有七個年頭。七年來她從「學妹」義工晉升到擔任住院組的組長,她覺得當義工去服務病患,讓她越來越快樂。

一九六四年,馬偕醫院院長羅慧夫的夫人邀集許多醫生太太,組成了「婦女贊助會」,仿效美國婦女參與醫院服務,是國內第一個有組織的義工團體。隨著團體規模越來越大,服務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於民國七十年改組定名為「馬偕紀念醫院贊助會」。目前馬偕贊助會有將近九百位的義工,共分為急診組、支援組、門診組、兒服組、住院組、櫃檯行政組、燙傷病房組、老人照顧組等組別,為台北馬偕醫院和淡水馬偕醫院的病患及家屬們,提供最即時、親切的服務。

要成為馬偕醫院的義工必須經過四次共十六小時的職前訓練,經由學長和學姊們的帶領,慢慢熟悉各組的工作內容,最重要的是必須培養「同理心」。徐淑琴說,義工就是要有同理心才能真正體會到病患的需要,簡單而言,就是要成為病患的家屬,把每一位病患都當成家人一般,自然而然就會誠懇的付出。以住院組來說,有些病患根本沒有家人在一旁陪伴照護,孤孤單單一個人待在醫院裡頭,又要承受身體上的病痛,因此住院組義工對他們付出關懷、排解他們心裡的鬱悶,扮演著家人的角色。

徐淑琴說,她每週四早上到馬偕醫院去當義工,陪病患聊天談心、紓解家屬的心理壓力,甚至要幫行動不便的病患洗澡等等,雖然一個禮拜只有短短三小時的時間,卻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例如,有個病患一開始根本不理人,明明還可以活動卻不肯洗澡,髒到讓隔壁床的家屬跑來抗議,徐淑琴跟其他義工們很有耐心的去跟他溝通、輪流不停的勸導他,終於讓他乖乖進浴室洗澡﹔另一個病患則是從對義工們不理不睬,到現在會主動拿著吉他,興致勃勃的要唱歌給大家聽。這些事情看起來也許微不足道,但如果沒有義工們付出的時間、愛心和耐心,這些病患可能至今還不願意打開他們的心門。

徐淑琴本身是家庭主婦,雖然不用上班,但是她可以說是「專職」的義工,除了擔任馬偕贊助會住院組組長之外,徐淑琴還在家附近的小學和廟宇擔任義工,教授插花、幫忙資料處理工作、擔任導護媽媽等等。徐淑琴說,在醫院當義工和在其他地方當義工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醫院的義工是跟「人」最接近一種,最能深切感受到人的喜怒哀樂。當了七年的義工,她深深覺得,每個人的情緒都掌握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生病雖苦,但還是可以苦中作樂啊,要繼續悲觀、還是能夠轉為樂觀,都只是取決於每個人的一念之間罷了。

除了幫助病患所帶來的快樂,徐淑琴也很享受和其他義工同伴的相處,大家一起照顧病人不分你我,若有其他義工們在工作上遇到困難,身為學姊的她總是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者大家共同商討該如何解決﹔並且徐淑琴也會定期為住院組的兄弟姊妹舉辦郊遊、聚餐等活動,使組員們彼此之間能有更多的互動。徐淑琴說,當醫院的義工也不是沒有困難之處,許多人雖然有想為病患服務的心,卻因為一開始在與病患相處上遇到挫折,或是無法持之以恆每個禮拜到醫院報到,還沒享受到當義工的快樂,就紛紛打了退堂鼓。因此馬偕贊助會每年都在招募新血,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義工的行列,在付出、學習與成長的過程中,成為一個「越來越快樂」的義工。

唉唷喂呀專線 讓孩子不再唉唷喂

【記者王紹瑛/生命力報導】「我的好朋友突然不理我了,怎麼辦?」、「昨天爸爸媽媽在吵架,我好害怕唷。」、「我到底可不可以交網友啊?」目前台灣九到十二歲的兒童煩惱指數偏高,且超過四成的小朋友選擇將煩惱放在心裡。兒福聯盟為了能讓小朋友將煩惱一吐為快,成立了「唉唷喂呀專線」,透過擔任「哈囉值日生」的大哥哥、大姐姐在電話中傾聽兒童的煩惱,一起面對生活中的疑惑和挑戰。 

兒盟家庭服務組副組長陳春妙表示,要讓小朋友說出心底的話,首先就是要和他們建立關係,讓孩子相信你。「建立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哈囉值日生林恬說,其實有時候一些小孩子是因為無聊才打專線電話,但經過幾次的聊天後,漸漸地和他們熟悉,建立起關係。慢慢地,小朋友就會吐露心聲,接著就可以針對問題一起討論解決方法。

「我們不會急著告訴孩子該怎麼辦,而是陪孩子看問題,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林恬說,我們希望能透過專線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引導小朋友去看問題,而不是直接告訴他們如何處理。「我的同學突然不理我了啦!」這是林恬最常接觸到的案例,「這時我就會問問他以前是否碰過類似的情況,或是請小朋友猜猜看為什麼他的同學不理人了。」林恬說,如果小朋友猜出原因,哈囉值日生就會和小朋友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問問他有沒有碰過類似的狀況,而當時是怎麼處理的?如果自己沒有經驗,那麼有沒有看過其他人是怎麼解決的?藉由一連串的引導,讓孩子清楚知道問題癥結,進而自己想出答案。

此外,陳春妙指出,當志工評估小朋友需要更進一步的協助時,如遭遇到性侵害、以負向行為吸引大人注意的兒童,除了透過哈囉值日生在電話中給他們鼓勵外,還會再詢問孩子的意見,是否願意接受更進一步的輔導,例如連結當地社會資源看能給孩子怎樣的協助、作家庭訪問、遊戲治療等。

林恬曾經遇到一位遭表哥性侵害的小女孩,她說:「當時小朋友雖然覺得無所謂了,但我還是希望她接受進一步的輔導,於是徵求孩子答應後,透過社工的協助聯絡勵馨基金會,讓她能得到更專業的幫助。」

或許小孩子的煩惱在大人眼中看起來為微不足道,但它就是會盤旋在兒童的心中造成困擾,林恬說:「和小朋友說話時,要以同理心,站在他們的立場幫他們想,這樣小孩子才會願意說出煩惱。」

陳春妙表示,根據兒盟依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這四方面對兒童作問卷調查發現,目前台灣九到十二歲的兒童煩惱常常感到有煩惱,且超過四成的小朋友因為不想說、說了沒用,或是不知道跟誰傾訴而將煩惱放心底。

另外,由於現代社會中的家庭多以雙薪結構為主,父母親忙於工作,相對的就缺少時間好好跟孩子聊聊天。因此,兒盟成立唉唷喂呀專線,希望透過志工的幫助,解決小朋友的煩惱和挫折。

了解拒學症 拯救障礙學童

【記者杜艾倫/生命力報導】不想上學是大多數人求學必體驗過的心情,但如果是恐懼上學,家長們可要多留意一些了,孩子可能是患了「拒學症」。財團法人吾心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顏薇玲表示,在發現孩子發病的初期,千萬不要罵他們,盡量別提到學校的事,給他們一些時間空間去緩和情緒。

國內對於拒學症的研究仍然在啟蒙階段,對民眾來說這是個相當陌生的名詞,容易令人將拒學與學習怠惰聯想在一塊,因此,顏薇玲決定致力於拒學症的教育與宣導,提高國人對於拒學問題的重視,正確了解病患的需要。

拒學症廣義的來說,是指學生在學習壓力無可逃避的情形下,對學校中的一切產生不合理的恐懼及排斥反應。在累積精神壓力之後,無處宣洩,轉由身體的症狀來表現內心的痛苦。顏薇玲說:「很多拒學症的孩子都伴隨著身心症,也就是心理影響身體的症狀,像是發燒、拉肚子,讓許多家長誤以為孩子生病,進而耽誤到病情。」  嚴重的病患,會有憂鬱症、易怒、自我傷害、封閉,甚至是家庭暴力,曾經有案例一整年不洗澡,也不跟家人接觸。造成拒學症的原因很複雜,家庭關係、老師和學校、同儕校園暴力,或是學生本身的性格,都有可能是影響拒學的因素。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否則將來或許連上班都會有障礙。一般來說,治療成人所需的時間和心力都要比孩童來的多。」顏薇玲表示,有個就讀國中二年級的個案,常在數學課和體育課前感到噁心和胃痛,老師和家長一度以為是小孩子裝病,如果對拒學症有一定的了解,會發現這其實是發病初期的身心症狀。

「台灣報紙三天兩頭出現拒學的新聞,只是沒人了解問題的嚴重性,相關的研究和學者也有限,所以在台灣做教育宣導其實很難,尤其是要面對老師和家長。」顏薇玲說,在日本,政府已經有訂定相關的措施和研究機構,甚至為拒學症病患建立中途學校。日本學校的輔導老師已經有能力協助解決拒學生的問題,但是在台灣,由於不夠了解,時常出現老師或是家長責備小孩,處置不當的情形。

吾心文教基金會籌備拒學症的資料一年多,在成立初期,為因應台灣社會的情況,不斷蒐集國內關於拒學症相關論文的研究。目前網站準備正式上線,提供民眾網路圖書館做資料查詢。由於基金會成立不久,人力有限,所以只提供個案轉接,依照個案的經濟情況和症狀,介紹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是心理治療輔導師,給予正確治療。

「揚起彩虹旗」 述說同運十年歷史

【記者蔡智傑/生命力報導】一九九○年二月,台灣第一個女同性戀組織「我們之間」成立了,為前所未有的同志運動開創了美麗的起點。隨著社會不斷開放的腳步,同志運動在第一個十年得到了豐碩的成果。於是,去年九月心靈工坊出版社出版了「揚起彩虹旗」的著作,為同運十年記錄這歷史性的一刻。

在九○年代以前的台灣,同志運動還是個陌生且禁忌的字眼,直到「我們之間」的成立,台灣的同志運動才如雨後春筍般開始蓬勃發展。一九九三年,台大成立了第一個被校方承認的校園同志團體,並且在九五年發起了第一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受到學生社團的鼓舞,第一個全國性的同志組織「同志諮詢熱線協會」也在二○○○年正式成立了,同志運動至此也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里程碑。同時隨著網路與媒體的資訊流通,同志逐漸擺脫了悲情的包袱,用更積極的態度,去延續這場未完成的革命。

「要記錄這麼龐大的歷史,真的是一件大工程。」心靈工坊的企劃總監莊慧秋說。靠著過去曾經編輯相關書籍的經驗,莊慧秋找來了許多同志朋友幫忙,試著在繁雜的資料庫裡,描繪出這段歷史的真正輪廓。

「我們不是要生硬地去紀錄一段歷史,我們要的是一份經驗的情感。」所以莊慧秋用邀稿的方式,讓那些曾經長期參與同志運動的人,用說故事的方式,來回顧這一路上的快樂、挫敗與成長。「不過礙於篇幅的關係,這些作者的名單難免還是有遺珠之憾。」莊慧秋說,同志其實不是只有大學生跟中產階級,還有更多被忽略的少數同志族群,例如勞工同志跟扮裝同志,這些才是真正需要被聽見的聲音。

在「揚起彩虹旗」中,一共有近三十位曾經參與同志運動的朋友貢獻他們的故事,除了有社會大眾已經熟知的同運人士,例如許祐生、陳俊志之外,還有更多是默默為同志付出卻鮮為人知的。「他們雖然也許不曾在台面上侃侃而談,卻是同志運動中最堅強的一股力量。」莊慧秋還說,為了不讓社會大眾誤解只有同志會關心同志運動,她堅持在書中要有來自非同志的聲音。於是,長期關注性別研究的何春蕤,以及曾經參與婦女運動多年的張娟芬,都為「揚起彩虹旗」帶來了更多元化的面貌。

莊慧秋認為,「揚起彩虹旗」不是一本專門寫給同志看的書,她更希望這是一本讓社會大眾了解同志運動的入門書。「要社會大眾接受同志,就要先讓他們知道同志都在做些什麼。」莊慧秋說,已經有大學的教授跟她表示要用「揚起彩虹旗」當作日後性別教育的教材,讓她感到很欣慰。

「下一個十年,我們還有更多要做的。」談到同志運動未來發展的問題,莊慧秋說,現在的社會環境比起以前好太多了,不管是接受資訊的管道還是社會對同志的接受度,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她發現新世代的同志對於同志運動的關注越來越少。「其實還是有很多問題存在的,特別是法律層面的問題。」莊慧秋相信,等這些校園同志將來踏出社會,真正感受到同志權益的依舊不公平後,還是會再掀起另外一波運動高峰的。

「所有運動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運動消失,因為那就代表著,已經沒有需要抗爭的了。」莊慧秋引用了一位同運人士的話,期許著同志運動那未知的未來。「十年只是一個階段,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這樣的歷史記錄下來,等到下一個,甚至下下一個十年時回頭來看,我們會慶幸當初所有的堅持。」莊慧秋說,這就是「揚起彩虹旗」賦予同志運動的時代意義。


延伸閱讀:

1.心靈工坊

主仁安養中心 關懷老人一舉一動

【記者簡國帆/生命力報導】「對於來安養的老人,就是用愛讓他們感受到關懷。」基督教芥菜種會附設主仁老人安養中心主任陳輝雄表示,或許老人們會想家,也吵著要回去,這時安養中心就會用愛讓他們放開心胸,安心地和其他老人一起生活。

安養中心共照護四十五名平均年齡八十歲的老人。當老人無法自理生活,如有肢體障礙、心理障礙像躁鬱症等;或者是家庭健全但沒有多餘的能力來照顧他們時,才會送他們到安養中心來接受照護。陳輝雄說,家人都會讓老人親自來看過環境,先徵得老人的同意。

到了安養中心後,照護人員會依照每個人的個性來分房;安養中心也會培養他們的興趣,安排適合的休閒活動,如平時下五子棋,或是唱歌等,更可以上網、玩電腦。

照護人員潘秀惠說,照護老人最重要的,是要關心他們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從他們的血壓到大小便,都要無微不至,「要你主動,他們才會有回應。」潘秀惠也說,照護老人要很細心、敏捷,不只在生理方面,心理狀態上更要隨時觀察。

潘秀惠說:「四十五個人的話,就有四十五個案子,要很細心去看,有人心情不好時都不講話,也有人是喋喋不休,要很注意去看」,主動去溝通、開導,通常能有不錯的效果。在活動中,照護人員要負責製造氣氛:帶老人們融入活動,播放老歌讓他們回憶、歡樂。而且在平時,主動找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會拉著人聊起當年悲歡往事,潘秀惠表示「老人的生活中,過去的部分占的比例比較高。」。

潘秀惠表示,有時候老人們就像一兩歲的小孩,會有任性的時候,要很有耐心地陪伴他們,這些都要靠工作經驗以及技巧;不同的是,老人比小孩多了許多的人生經歷,也比較敏感。陳輝雄也說,很多時候想家的老人必須自己去調適心理狀態,試著融入安養中心的生活,才能更快樂。

2003年2月19日 星期三

鳥類養殖家蔡佳邦:勿隨意放生

【記者詹云嘉/生命力報導】住在台北外雙溪山上的蔡佳邦,在自己的土地上飼養了各式各樣的鳥類與動物。他說,許多人喜歡買鳥來放生,卻不知道小鳥的食性,隨意放生的結果,讓小鳥們不知以何為食,這種隨意放生的觀念應該改變,不要使放生變成了殺生。

蔡佳邦家中所飼養的野生動物以鳥類為主,光是鳥類就有一百五十七種,隨處可見藍孔雀與白孔雀到處行走,或是野鴨與黑天鵝在水池旁休息。長期飼養下來,已繁殖超過兩千多隻,其中飼養最多的就是雉類,包括啼雞、銀雞、金雞、印尼番仔雞等。

除了有自己從外國進口的金剛鸚鵡、豪豬、鴯苗等動物外,還有他多次從山中解救回來的野生鳥類。他表示,這些色彩繽紛小鳥就是被人隨意放生山中,他見牠們在垂死邊緣,而將牠們帶回來飼養。

蔡佳邦說,要保護動物不是隨意放生,而是應該先交給有經驗的人士飼養一段時間,了解其生態與習性,並讓其適應環境,再拿回大自然放生。山裡和住家旁養的狗,雖然是名犬,但也都不是他買來的,而是在路上發現,被人拋棄的狗兒。他說,現代人壓力大,喜歡養條狗來作伴,但有時因為狗兒太吵被鄰居罵,就隨意把狗丟棄,不但浪費國家經費,也容易引發傳染病。

談起飼養這些野生動物,現年已經七十多歲的蔡佳邦說,完全是從趣味開始,對鳥類情有獨鍾的他,到現在為止,飼養鳥類也有五、六十年的時間了。由於小孩都在台北生活,加上長久工作下來也存了一些錢,於是在二十多年前,他決定由竹山搬到台北來,買塊地來養老,順便在這塊地上,飼養喜歡的雞類、鹿等動物。

在別人的介紹之下,他知道了可繁殖動物作為生計,蔡佳邦說,為了飼養這些動物,需要閱讀許多的資料,長期下來,不但累積相當多的經驗,與日本專家交流,也繁殖了不少動物,甚至賣給了動物園。

他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自己的這塊地上規劃出一個生態保護區。使這些動物除了自家欣賞外,也可以讓幼稚園或是小朋友們來參觀與親近這些動物,順便認識當地的植物與生態。

思想的改變 是推動學運的良方

【記者陳彩娥/生命力報導】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CM-HK),是由香港各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所組成的一個跨院校組織。香港學生運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關心社會事件的學生日漸減少。雖然如此,SCM-HK仍堅持著創辦是的宗旨,「關心社會、踐行公義、見證基督、推廣天國」。

成立至今已二十二年的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CM-HK),是由香港各大專院校基督徒學生所組成的一個組織,「關心社會、踐行公義、見證基督、推廣天國」是該組織的宗旨。

SCM-HK除了是跨院校的組織外,同樣是「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World Student Christian Federation)的成員,不時與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學生運動舉行交流活動。

SCM成立於五十年代,是全香港首個跨院校的學生組織,曾在七十年代停止了一切活動。隨後,在一九八一年由一群關心社會的大專學生重組,恢復原來的活動。SCM-HK認定大專學生為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因為他們深信學生就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具備活力與知識,同時勇於嘗試、反省。

SCM-HK強調關注社會上不平等、不公義的事情,所以經常與其他團體參與社會運動,他們曾向香港政府提出有關基本法二十三條的建議、支持爭取居港權的港人子女留港定居問題等,實行以基督教福音的角度,關注弱勢社群和整體市民的福祉。

每年SCM-HK都會舉辦各類活動,如研討會、講座及生活體驗團等,目的是希望藉著活動,能使學生反省自己作為香港的中國人的社會責任。SCM-HK曾先後舉辦生活體驗團前往台灣、菲律賓、泰國及南韓體驗生活。

但隨著時代的改變,學生的思想、所關心的東西亦隨之而變化。現SCM-HK執行幹事尹凱榮表示,與六、七十年代的所謂學運火紅年代相比,現在的學生比較難接觸,若要遇到關心社會的學生就更少了。

去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的麥頌禮則表示,關心社會事件的大學生是有的,但真正能夠做到關心社會事件的學生,只有一小部分的人。尹凱榮說,要使學生真正做到關心社會,外在因素的影響很重要,就是要有好的環境與空間,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尹凱榮認為,這一方面香港是有的,並不是一個問題;真正困難的問題,尹凱榮認為應該是全球化的影響。

他表示,在全球化影響下,各界對教育的看法已經改變,以往大家的認知,大學是一個培訓人才的地方,但現在卻出現學生進入大學,是為了到商界服務或為了全球化服務的觀念,這情況特別出現在資本主義思想濃厚的社會裡。

尹凱榮強調,現今的學生普遍受到這種主流意識、價值的影響,學生若想真正關心社會上的事,困難不在於要不要關心社會,而是要改變自己過去的觀念、看法,甚至要否定自己過去的想法、價值,這種個人意識、內在的改變才是最困難的。

面對現今的學生運動情形,尹凱榮說,SCM-HK由本身支援學生運動的角色,轉向為推動學生關心社會的角色,甚至進一步成為學運的參與者。雖然目前SCM-HK的角色並不是最理想的,但他認為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必經的階段。


延伸閱讀

1.世界基督徒學生聯盟

當「心智障礙」不再是障礙

【記者王慧嶺/生命力報導】智能障礙的孩子,不再需要躲在矮牆後哭泣。因為大家的瞭解,他們可以與人拉近距離。因為大家的接納,他們也有了付出的機會。這就是心路基金會規劃「成年智能障礙家園」的動機。

「媽媽要你學會三件事:刷卡方向要正確、按鈴動作要清楚、下車站牌要記住,將來有一天,媽媽會老去,公車和捷運,將帶著你去繼續單飛,飛出屬於你自己的明天。」

這首獲得九十一年度台北公車暨捷運詩文現代詩首獎的詩文,也許你並不陌生。簡潔的文字道出一位母親對智能障礙孩子的擔心和叮嚀,感動了許多的人。這是一位真實的母親-劉碧玲女士的作品,這首詩文同時也成為心路文教基金會公益廣告的腳本,將透過媒體把對智能障礙者的關心,傳達給畫面前的每一個人。

「當父母年老時,他們的孩子可以交給誰?」這是心路基金會規劃「成年智能障礙家園」計劃的主要動機。擁有一個無法自立的孩子,是父母難以老去的牽掛。「成年智能障礙者心路家園」計畫能夠提供成年智能障礙者一個溫馨、穩定的居住場所,並依其潛能融入社區的生活。其效果不但能減輕年老父母與家人,對智能障礙者未來安置的擔憂,並能提供智能障礙者獨立持家生活能力訓練,讓他們有獨立生活的可能。藉由日常互動,增進大眾對智能障礙者的了解,並促進社區融合。希望能為身心障礙者及其家長,開拓出尊嚴與希望的道路。

心路基金會公共事務部專員林子靖說:「在以前,要是家裡有一個智能障礙的孩子,那個家庭就會對外築起一道牆,從此與外界隔離,似乎再也不屬於這個社會。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只是一味的捐助,而是要幫助他們融入人群,找出他們在社會上的立足之地,並重新認識自我的價值。」

於此而成立的「成年智能障礙者心路家園」計劃,預計將募款運用於購置大台北地區適合智能障礙者的居住房舍,並規劃指導智能障礙者在「自我照顧」、「居家生活」、「社區生活」、「健康照護」四大方面有實際的成長,不但訓練他們的獨立生活技能及獨立持家能力,更進一步轉介到合適的服務單位,讓智能障礙者也能為社會所付出。

「用愛彌補永恆的缺憾」是心路一路走來的信念。身心障礙雖是一輩子的缺憾,但林子靖相信只要有愛和關懷,就能在這條路上開展無限生機。 財團法人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博愛服務中心 讓肢障者殘而不廢

【記者黃衿瑩/生命力報導】位於彰化縣的博愛服務中心已成立三十年,提供全台灣各地肢障青年身心復健及就業輔導,以「博愛」為出發點,由一群關心殘障福利的人士共同支持成立此一非營利性機構,以提供大眾相關殘障福利的諮詢服務,並滿足肢障者對於自力更生的渴求。

「要懂得以媽媽的心,來照顧他們。」彰化縣博愛服務中心的董事長陳蕭翠霞說,有一次買菜時,看到一位肢體殘障的小女孩,趴在地上叫賣,引發了她創立博愛服務中心的動機,以提供大眾相關殘障福利的諮詢服務,並滿足肢障者對於自力更生的渴求。

原名「彰化縣私立博愛傷殘教養所」的博愛服務中心,已成立三十年,宗旨為提供全台灣各地殘障青年身心復健及就業輔導的職業訓練,以「博愛」為出發點,由一群關心殘障福利的人士共同支持成立此一非營利性機構。成立之初只有三個人,無固定場所,由工作人員前往彰化地區肢障者家中,分別教授縫紉、編織、人造花、烹飪等技藝。直到更名後,洽借彰化縣婦女會及私立惠民習藝所部分房舍作為辦公室及學員就職訓練的食宿場所,規模始漸漸擴大,如今已擁有一幢與地方人士合建的「博愛大廈」。

「我們最需要的就是經費」陳蕭翠霞說,博愛服務中心主要經費來源為政府補助和社會上各個善心團體的捐助,幫助訓練肢障者自立自強、獨立生活,三十年以來,已訓練學員數達六百餘人,就職率達七成以上,目前也計劃招訓盲胞朋友。但隨著學員人數的增加,經費日益緊縮,以往一年的訓練課程,如今已縮短為半年。

陳蕭翠霞說,藉由全省登報的方式,讓中心招募到不少志工人士的幫助,但是博愛服務中心目前還是非常仰賴各界的補助,以提高師資水準與充實教學設備。

博愛服務中心目前接受政府委託辦理肢障職業訓練,提供學員電腦班、刻印班、縫紉班三班,招訓對象為領有殘障手冊,年滿十五至四十歲之肢障者。博愛服務中心社工楊麗滿表示,中心提供學員心理輔導和職訓課程,並幫助學員找工作,給予學員庇護和支持,以避免學員在找工作時碰壁受騙,如薪水計算方式對學員不利等情形。

楊麗滿說社會上目前肢障者的就職機會微薄,同樣的工作機會,學員的競爭力較低,因此還是有賴公家機關提供職缺。職缺的多寡,則是由勞委會職訓局根據博愛服務中心的就業輔導成績,也就是就職成功率的高低,來提供職缺數。為了保障學員的權益,若學員在結訓兩年後還未找到工作,可再回到中心受訓。

由於博愛服務中心擁有三十年的歷史,在彰化地區小有名氣,因此有不少業主願意與中心合作,主動提供職缺。楊麗滿表示,博愛服務中心電腦班中有幾個成功就業輔導的案例,如有學員在彰化高中、育達補習班等教育機構,擔任文書處理及檔案管理的工作,也有學員於台中晚報、台灣日報等媒體,擔任美工排版的工作,皆有不錯的工作表現。

李柯素華也表示,現在學員畢業後,大多還是從事賣彩卷、雕刻和打鑰匙等工作,技能的教授,則必須隨著社會局勢不斷地做調整。

財團法人彰化縣私立博愛服務中心地址:彰化縣彰化市南郭路一段六十號
電話:(04)7224197  傳真:(04)7220617 彰化縣博愛服務中心

喜歡手語 馬原原奉獻啟聰三十年

【記者陳沂璘/生命力報導】「聽障的孩子們只需要你加強他們溝通的管道,多給他們刺激,他們的表現不會輸給正常人。」任職於台中啟聰學校超過三十年的馬原原老師,認為啟聰學校能帶給啟聰生良好健全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正面積極的人生觀。

「馬老師馬老師,你可以教我一下這一課國文註釋的手語要怎麼比嗎?」走在校園內的長廊,一位國文老師匆匆忙忙的趕上來,詢問馬老師「荊軻」的手語該怎麼比才能讓班上聽障的學生瞭解;馬原原老師,任職於台中啟聰學校已經超過三十年的時間,她面帶微笑,不疾不徐的一一用雙手比劃、解釋給國文老師看,儘管是課本上艱深的詞彙都難不倒她。

因為出生在豐原,所以父母親便取名為原原的馬老師,在學生時代因為社團的關係接觸到了手語,從此就對手語產生了興趣,於是在家事職業學校畢業之後就選擇到台中啟聰學校任教,一教就教了三十年。

三十年教學經驗下來,馬原原認為,其實聽障生的智能並不輸一般的學生,只不過是因為聽不到,在訊息接收方面的刺激不夠;「也許他們語言能力比較弱,但並不表示他們在文書處理上就比較慢,許多學生在繪畫、電腦動畫上都有很不錯的表現;聽障的孩子們只需要你加強他們溝通的管道,多給他們刺激,他們的表現不會輸給正常人。」

雖然最近提倡讓啟聰生「回歸正常」到一般學校的啟聰班、資源班或是正規班級唸書,馬原原卻認為啟聰學校有存在的必要;「許多家長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到啟聰學校來唸書,他們認為來啟聰學校就像是被點標記一樣,其實在啟聰學校裡,他們與老師、同學相處愉快自在,他們能充分表達自己,有自己的朋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他們的心理能夠健全成長。」在啟聰學校裡,他們為學生心理建設,做一個「正面積極的聽障人」。

啟聰學校的教學內容及設備上,馬原原說,其實政府的照顧很好,從電腦到餐飲科的實習場所等設備都有;學校也會輔導學生考證照,參加中英打檢定,校內師資也十分完備,尤其學生人數較一般學校也少,學生所能使用的資源是很充足的,「可惜家長卻因為不願被『點標記』而拒絕讓聽障生來讀啟聰學校,這真的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

馬原原表示,其實聽障生遇到最大的困境還是在就業上,他們比較難用一般方式表達自己,在社會上真的是「無聲的一群」,許多企業主往往因為他們聽不到就認為聽障人難溝通而不願意雇用;「其實他們好手好腳,工作認真,也許無法用說的,但仍舊能夠用筆談來溝通,許多業主在嘗試雇用之後都紛紛稱讚他們表現得很好,真的可以說是『用過就知道』!」

「非常愉快!」在問到這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下來心中的感想,馬老師非常爽快的這麼回答,她說最大的快樂來自於和學生們溝通,能夠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和外界溝通,就是她最大的快樂了。

紅十字會課程 培訓合格看護

【記者邱藝青/生命力報導】紅十字會給人的印象,似乎都專注在國際救援方面,其實紅十字會早就與政府或企業合作,推出了照顧服務員的訓練課程,通過考核的學員,不但可以拿到證照,成為合格的服務員,更可經由紅十字會的媒介找到工作,對於要二度就業的人來說,是一項福音。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在台灣有一個總會、三個分會及包括金門、連江共二十三個支會,每一個分支會獨立運作,總會只是負責聯繫各分支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居家服務員承辦人劉誼蓉表示,所以每個分支會的服務員訓練計畫都不相同。

以總會來說,兩年前由企業開始贊助,以專案計畫的方式,在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台中市、雲林縣、台南縣、新竹縣及高雄市八個縣市,將原本的病患服務員和居家服務員,結合成照顧服務員課程,由各分會自行企劃課程。由於有企業的贊助,所以學員只需繳交少許的費用即可。

修業完成後,會要求學員每週要有四小時的回饋,回饋的工作內容要視當時的個案所需。劉誼蓉舉例,有些獨居或行動不便的老人每個月需要定時回醫院拿藥,就可由服務員陪伴,服務員的工作內容也包括了幫行動不便的病友做家事、清潔身體等等。

總會的統計數字中,九十年度有四百八十多人通過考核,有兩百五十多人找到工作,就業率接近五成。九十一年度合格的有六百多人,有受薪工作的有兩百多人,也達到了三成左右。

與總會專案計劃所不同的,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與衛生局長期都有委託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獎卿護理展望基金會護理之家、臺北市立中興醫院及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辦理照顧服務員職前訓練。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承辦居家服務工作的護理師張雅雲表示,服務員訓練包括了居家服務員、病患服務員和安養院服務員三種,學員必須要自費參加,結業後會由社會局與衛生局共同頒發證書,不需有志願服務。課後並會舉辦求才座談會,了解有多少人有就業的需求。

張雅雲說,現在台灣社會逐漸走向高齡化,不論是家中或是醫院,對於照顧服務員或是合格看護的需求越來越大,來接受照顧服務員的訓練,不論是要二度就業,或是家中有需要服務員的人,都是很大的幫助。最新一期的課程將在三月中開課。

阿嬤的秘密 台灣慰安婦紀實

【記者梁少威/生命力報導】「我當時是二十歲的千金小姐,卻被日本人這樣糟蹋,回家後還要對父母隱瞞這件事,帶著滿身的傷,我的後半生全都毀了。」阿桃阿嬤淚流滿面地說,她現在只希望日本政府能向她道歉賠償,給她一個公道,畢竟這五十多年來,日本政府帶給她身心上無限的痛苦,並連帶造成她後半生囚禁黑暗牢籠般的生活。

民國八十七年九月十七日,台灣首支慰安婦紀錄片試映,該片由婦女救援基金會資助完成,為了還原歷史真相並聲援台灣慰安婦對日本政府的控訴。事隔五年,台籍慰安婦對日本政府的控訴面臨被駁回的窘境,多年的努力似乎回到原點,但歷史真相不會改變,以下是當年紀錄片內容的重現。

一九九二年,三位曾在二次世界大戰遭日軍強徵做慰安婦的阿嬤,出面控訴日本政府當年的惡行。第一位是當年做藝旦的高女士,她面容憔悴地描述這段歷史,她是坐了兩個月的船被人騙到緬甸做慰安婦。到了緬甸的港口,日軍用大卡車將她們這群年輕女孩載往山上軍營,看著崎嶇的山路,她知道自己逃不出來,只好自殺,三次都沒有成功。

「我的工作從早上八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眼睛一睜開就要開始接客,日本軍人根本不把我們當人看,有一次我們在吃飯,一個日本軍人看我們不高興,罵我們中國奴,接著打翻我們吃的飯並對我們拳腳相向。我們為他們犧牲服務,卻得到這樣的待遇實在不公平。」高女士氣憤地指出當年日軍的迫害。

在公園小舞台上,她唱著當年做藝旦時唱的小曲,唱給台下的老觀眾聽,搭配二胡聲也唱出當年無限淒涼與悲情。

第二位是陳女士,由於當年欠別人三十塊錢,為了還錢只好答應對方要求,到餐廳去幫人泡咖啡端盤子,其實是被騙去緬甸做慰安婦。當年十九歲的她,白天要接阿兵哥,晚上要接士官,幾乎完全沒有休息時間,這樣做了三年,隨戰爭漂泊兩年,回台灣時已經是五年後的事了。回家後還不能告訴家人自己的工作,也不敢結婚,連哭也不敢讓人知道。

第三位是台灣首位出面控訴日本政府的劉黃阿桃阿嬤,當年家住中壢的她,由於家貧,才二十歲的她就在艋舺替人煮飯。當時一家賓館前貼了單子,說是日本軍隊在徵看護婦,她看了就去應徵。「我從高雄搭船前往南洋,當地的房子都是用椰子樹葉搭的,見到了軍人招待所幾個字,我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阿桃阿嬤表示。

「當時有一個日本歐巴桑在管我們,她規定每人每天要接二十個客人以上,若不聽話還會被打。」阿桃阿嬤說,她直到了罹患瘧疾才被送回台灣,這期間經歷不少戰亂,她掀起上衣露出肚子當年被炸彈碎片撕裂的傷疤,望著深深地傷痕她忍不住悲從中來,老淚縱橫傾訴心中埋藏五十多年的痛。

慰安婦阿嬤打官司 各方兩肋插刀

【記者梁少威/生命力報導】楊淑如的阿嬤曾經是慰安婦,由於她阿嬤的關係才加入婦援會工作,她曾代表已過世的阿嬤到日本出庭,她表示:「坦白說,希望阿嬤們的晚年能過得好就好了。她們經過心理治療後才漸漸恢復,總是看她們聚在一起聊往事,聊到最後全部都抱在一起哭了,但透過這樣的互相傾訴埋藏心中五十多年的秘密,她們的心理上是得到治療了。」

二○○二年十月十五日,前台籍慰安婦請求日本政府損害賠償訴訟案,經日本東京地方法院判決駁回所有要求。這樣的結果對於三年多來,努力向日本討回公道的阿嬤及婦援會志工們,無疑是沉重的打擊,雖然當時日本義務律師團表示將在二星期內上訴,但至今進一步上訴行動仍未展開,台灣慰安婦的平反更顯得雪上加霜。

婦女救援基金會社工督導賴采兒表示,三年多的訴訟,我們一共出庭十五次,三十七個個案由九名原告阿嬤代表出庭。這期間,日本方面的義務律師一直很幫忙,因為他們也認為當年的日本政府十分不對,雖然在日本收到不少黑函罵他們是賣國賊,但他們仍秉持公正原則為阿嬤們打官司。

「日本方面一直不肯妥協的原因可能有兩個。」賴采兒透露,「第一,是覺得丟臉,因為這在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第二,是因為無力賠償,由於這事件可能牽扯到當年廣大戰爭受難者賠償一事,包括南京大屠殺、各國慰安婦、強制徵兵、強制徵招勞工、七三一部隊等受害者的賠償,以日本目前經濟狀況可能無法負擔這龐大支出。」

「婦援會目前正極力爭取日本國會參議員對慰安婦議題的支持」賴采兒說,經過多年的努力,已有一百三十五位日本參議員同意在這議題上支持慰安婦,但日本國會有四百多位議員,要取得半數議員同意仍需努力。

至於國內方面對慰安婦的援助,賴采兒則指出,目前已立法通過規定內政部每月必須發給前慰安婦阿嬤每人一萬五千元的生活費以及健保全額補助。除此之外,內政部還代墊日本民間基金企圖賠給阿嬤的每人五十萬元,用意是使阿嬤們拒絕接受日方無誠意的賠償。

對於阿嬤們與日本政府的官司,賴采兒則無奈表示:「韓國政府是領導全民在聲援他們的慰安婦,他們也因此贏了一場在日本下官審判的案子;我們的婦援會帶阿嬤們到日本打官司時,我國駐日代表日本交流協會則完全不出面,政府也沒有公開支持我們的慰安婦,甚至不談一句話。」

賴采兒表示,目前婦援會與政府最大的妥協,就是內政部維持對阿嬤們一定的補助,還有落實教育下一代歷史的真相。如果不讓下一代認識這段史實,未來年輕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這段悲慘的事件,只是盲目地哈日。

婦援會的企宣人員楊淑如則表示,這是國際性的議題,台灣政府也只能提供檯面下金錢的援助,檯面上的出面牽涉政治問題,政府的推動十分困難,因為慰安婦的問題是六十年前的事,政府可能考慮全局才有此作為。

楊淑如的阿嬤也曾經是慰安婦,由於她阿嬤的關係才加入婦援會工作,她曾代表已過世的阿嬤到日本出庭,她表示:「坦白說,希望阿嬤們的晚年能過得好就好了。她們經過心理治療後才漸漸恢復,總是看她們聚在一起聊往事,聊到最後全部都抱在一起哭了,但透過這樣的互相傾訴埋藏心中五十多年的秘密,她們的心理上是得到治療了。」

楊淑如透露,未來勝訴是很難了,因為國際法規定戰爭受害的追溯權是五十年,日本政府則規定二十年,且一切訴訟都依日本法律規定,且身為歷史證人的阿嬤們日漸凋零,由子孫輩來控訴日本則立場更顯薄弱。若經過三、五年後還是敗訴,未來能做的也就是教育落實,讓下一代知道這段歷史。

「我們曾經對於小學生做過問卷調查,發現百分之八十的小學生了解慰安婦事件是由媒體而非上課用教科書。這顯示我們教科書對於慰安婦的歷史陳述不夠。」賴采兒透露,「我們最後能做的也只有照顧好阿嬤們的身心,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阿嬤敢站出來控訴日本政府,因為接受了心理治療。未來我們的使命,是讓年輕人知道,這不是仇日而是了解歷史的真相。」

2003年2月18日 星期二

台灣客家山歌團 創新傳統客家歌謠

【記者郭紋先/生命力報導】清亮的歌聲伴隨著柔美身段一同的展現,且看表演者愉悅地唱著客家山歌,女團員比著蓮花指在舞台上徐步環繞,展現嬌柔的一面,男團員拿著扇子表現其瀟灑,並和女團員一同唱和,這就是「台灣客家山歌團」獨特的表演方式。不同於一般的合唱團,只是單純的藉由歌聲表達樂曲,「台灣客家山歌團」更在說唱間加入身段的表演,使得樂曲的呈現更加活潑、生動。

「台灣客家山歌團」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團內的藝術總監呂錦明先生表示,當初成立的原因是由於早期並無有關客家山歌的專業表演團,許多客家山歌的愛好者於是聚在一起成立了此團,讓這些客家歌謠愛好者有聚在一起的機會,藉由表演的方式推廣客家山歌,並薪傳客家音樂文化、提昇客家歌謠的演藝水準。

目前團內約有三十多人,除了二十多位團員外還包含演奏樂器的樂手。年齡層多為四十歲左右,只有少數為二十多歲。較年輕的團員多是新加入「台灣客家山歌團」,他們其中有人士因為看了「台灣客家山歌團」的表演後深受吸引,於是前來報名,希望能成為其中一員。「我們並不是所有來報名的人都接受」,呂錦明說:「由於山歌團不只是要唱歌,還要有身段的表演,所以來報名的人都必須通過聲音和身段的考試,才能成為新團員。」

「台灣客家山歌團」除了擴大採集山歌、研究各地唱腔之外,還創作新曲。呂錦明先生會將一些山歌改編成合唱的方式,呈現樂曲不同的風貌。若有作曲家創作出新的客家樂曲,「台灣客家山歌團」也會挑選出合適的曲子來表演。至於舞台上的身段表演,例如先前表演過的「採茶戲」,還特別請專人前來教導團員,以求完美的演出。

由於「台灣客家山歌團」的演出十分特別,來自各方的邀約不斷。除了在四月六日台北中山堂有表演外,五月的師大藝術節、還有五月九日在中壢的萬能技術學院也能看到他們的演出,對客家歌謠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觀賞。


延伸閱讀:


1.台灣客家山歌團

宜蘭首套客語教材 嘉惠客家學子

【記者郭羿婕/生命力報導】隨著近年來政府對鄉土教育的大力推展,客家母語的傳承日漸受到重視,各縣市學校陸續編制適合當地的客家語文教材,而宜蘭縣第一套小學客語教學手冊也已經於去年底出爐,是由教育部經費補助、宜蘭縣內的教師群所共同編寫而成的。

教材編輯的總召集人是蘇澳鎮士敏國小的校長李汪燦,他表示這套教材總共分為三冊,分別適合國小低、中、高年級的學生使用,是以教學生講客家話為重點,採注音符號發音,還配合書籍錄製有聲CD,讓學生可以邊聽邊學道地的客語發音,其中,更收錄了幾首傳統的客家童謠,使學生也能從歌曲中認識客家文化。除此之外,輔助教學的網站也正由黎明國小的吳雪連老師建構中。

同樣也是教材編輯人員之一的林鳳英老師表示,這套教材的特色是強調「在地」,「大多以我們宜蘭縣的觀光景點、景物來做主題教學,或者跟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有關,例如大家熟悉的冬山河、羅東運動公園等,都放在書裡用客語重新介紹。」她還說,其中比較值得一提的是關於「玉蘭茶園」的部分,玉蘭茶園是宜蘭縣境內的一個部落,客家族群所佔的比例很高,尤其「客家擂茶」更是當地特產,書中也有特別介紹。

此外,為求完整呈現客家文化,各地一些較為特殊的客家景物也是教材的重點,例如新埔粿仔條、湯圓、米食糕點等客家傳統美食,還有新竹的義民廟,都收錄其中。林鳳英說,她還親自前往新竹拍攝相關的客家景物,讓教材更為生動。

這套教學手冊的編輯委員總共有四位,每一位老師都是以參加過客語研習營、會說客家話為優先考量;林鳳英說,當初李汪燦找她一起加入編輯團隊時,她一口就答應了,「雖然知道會很辛苦,但我自己身為客家人,聽到這樣的消息真的很開心,我就說『當然要做啊!有這麼好的機會讓學生學習客語,為什麼不做?』」

林鳳英表示,現在客家文化沒落的程度實在太嚴重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客家族群的一份子,也越來越少人講客家話,所以理所當然對客家文化感到很陌生,「實在很可惜呀,但我們也只能盡自己的力量去編輯教材,希望學生們真的能夠學到東西,我們就覺得很欣慰了。」

「編制這套教材,比較可惜的是時間跟經費不足的問題。」林鳳英說,這套教材的籌備時間只有兩個多月,對所有課程內容都一手包辦的他們來說,真的有些匆促;此外,由於書籍的美編工作必須另請專業人士處理,再加上有聲CD中的童謠也必須買下版權才能收錄,所剩的經費其實很有限。

由於新學期才開始,因此這套教材還在試驗階段,目前尚無確定會實施的學校。「假如將來時間與經費都許可的話,我們願意再繼續發展更多的客語教材,」林鳳英說,這是宜蘭縣客語教材的起步,卻是維護客家文化的一大發展,帶給他們許多希望,「相信未來的本土語言教學,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延伸閱讀

1.宜蘭縣政府教育局

2.客家人母語教學百花園

拒絕陸砂開採 還八色鳥一個家

【記者張穎涵/生命力報導】多位立委及保育團體於本月十五日在立法院開記者會,向中央為八色鳥請命,希望政府能將八色鳥的棲息地雲林縣湖本村枕頭山劃為保育區,並停止陸砂開採。

立委賴勁麟指出,約三年前雲林縣政府就開放枕頭山陸砂開採,但因一連串的保育抗議行動暫緩開發,沒想到現在又面臨到同一個問題。


中華民國野鳥協會理事程建中表示,八色鳥是世界級的保育鳥類,全球才兩百多對,國際鳥盟(BirdLife)將其列為全球性受威脅的鳥種之一;每年四月,約有十多隻八色鳥會到台灣雲林縣湖本村枕頭山,渡過繁殖季。他表示,只要一季不能繁殖,影響就很大。

雲林縣議員尹伶瑛表示,雲林縣政府一邊強調綠化造林,一邊開放枕頭山陸砂開採,做法矛盾。此外,地方政府同意從九十二年一月到九十三年三月,開採五公頃以下陸砂不需做環境影響評估是法律漏洞。她認為,在五公頃以下的環境應都屬於環評的範圍。立委陳學聖則說,廠商將一個大範圍切成很多小範圍開採,是「表面合法,實際違法」。

尹伶瑛指出,去年六月湖本村被國際賞鳥雜誌評選為「國際賞鳥旅遊景點」。今年四月國際賞鳥人士就要到台灣看八色鳥,若他們看到湖本村開採陸砂,危害八色鳥的棲息地,對台灣生態保育的形象是一種傷害。

賴勁麟表示,兩千年九月,國際鳥盟季刊(World Birdwatch)以八色鳥作為雜誌封面,報導台灣如何保育八色鳥。但今天政府竟要在八色鳥的繁殖地開採陸砂,他認為,台灣完全沒有保育成功。

「黑面琵鷺死亡的事件已受到國際鳥盟關切,八色鳥不能再出紕漏」立委趙永清說。他認為,農委會應劃定湖本村為八色鳥棲息地,對人民做換地或土地徵收的動作,落實湖本村成為生態村的規劃。

尹伶瑛則表示,當初國際鳥盟建議將湖本村劃為保護區,農委會表示同意。但雲林縣政府表示,若要將湖本村劃為保護區,農委會應負責土地徵收的費用,以目前公告地價來算,共約台幣七十億。

對此,農委會保育科長方國運回應,只有劃定為保護區的土地政府才能徵收,至於保護區的範圍則是由縣政府規劃。另外,由於土地徵收所費不貲,農委會恐無力負擔如此龐大的費用。 

程建中認為,若能將湖本村化為保護區規劃成生態村,發展生態旅遊,對當地民眾的收入也有幫助。尹伶瑛表示,湖本村是國際鳥盟季刊(World Birdwatch)評選的「國際模範村」,也是八色鳥的故鄉,希望中央能重視這個議題。


延伸閱讀:

1.台灣數鳥

豆腐鯊逐年減少 台灣難辭其咎

【記者張晶茹/生命力報導】鯨鯊,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身長可達十八公尺以上。不同於我們在好萊塢電影「大白鯊」中所認定鯊魚都是凶狠及殘暴,鯨鯊是相當溫馴的動物,但近幾年來由於其市場價格不斷飆漲,牠們的生存也面臨了重大的危機。

鯨鯊由於肉質細膩,嫩白如豆腐,又被稱作「豆腐鯊」。因性情溫和,漁民也戲稱牠為「大憨鯊」。主要分佈於熱帶與亞熱帶水域,包括大西洋東、西兩岸;西印度洋;中太平洋及東太平洋。以浮游生物、甲殼類、烏賊等為食物,行卵胎生。而牠的移動和浮游生物的消長、珊瑚礁的產卵及水溫的變化有極為密切的關連。隨著鯨鯊肉普受歡迎且價格節節上昇,漁民對捕捉鯨鯊的意願也相對提升許多。但依據漁業署委託專家學者調查研究結果,近年來因鯨鯊之持續漁獲,其捕獲量已由每年可捕獲約兩百五十尾降至每年不到一百尾。由於供不應求,從東南亞走私進口的鯨鯊也不斷增加。雖然根據台灣鯨鯊研究計畫總主持人莊守正教授表示,捕獲鯨鯊數量明顯下降的原因可能為水溫的改變、餌料生物的不足、黑潮流的改變及漁民的捕抓,但莊守正也說,身為鯨鯊最大的消費國,「台灣人民的確要為鯨鯊數量的減少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莊守正表示,鯨鯊壽命約可達一百年,以生物學的角度,生命總長的百分之二十則為生物的成熟期,就鯨鯊而言,則約要二十歲才會成熟,由於相當晚熟,其懷孕機率也較低。成熟的鯨鯊身長約有十三公尺,但近幾年來,台灣所捕獲到的鯨鯊身長卻只有四到五公尺,顯示這些都還是未成熟的鯨鯊。如果漁民沒有節制的捕殺,鯨鯊是有可能會滅絕的。目前已有菲律賓、印度、馬爾地夫等國禁止捕捉鯨鯊,但莊守正說由於海洋是連在一起,鯨鯊又是如此龐大的動物,光只有地區性的禁止是無法達到效果,需要各國共同努力才行。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CITES)於去年十一月在智利所舉行的會議中,已將鯨鯊列於保育動物的附錄內。雖然並沒有禁止鯨鯊的捕捉及貿易,但須取得輸出國的「輸出許可證」才可進行貿易。如此一來,莊守正表示非法走私的鯨鯊便會大幅減少。

莊守正說,要保育陸地上的動物比較容易,而海洋中的動物跟經濟、民生有關,「一但牽扯到民生與經濟,問題就會變得很複雜。也許會有人抱怨政府保護了魚群,卻沒有照顧到民眾。」因此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管制鯨鯊的捕捉。而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釋傳法則表示,媒體對於捕捉到的鯨鯊都只會將目光集中在牠有多巨大,肉質如何等。「這是相當錯誤的訊息」,等於變相地鼓勵漁民去捕殺更多的鯨鯊。應以資源永續經營的角度來教育民眾。莊守正也表示到各地漁港演講時,發現漁民的保育觀念提昇許多,對於演講內容也都能夠理性的接受,畢竟他們也都了解海洋資源是有限的。 

雖然澳洲、馬爾地夫等地都有發展鯨鯊的觀光業,但莊守正認為台灣的機會並不大,因為鯨鯊數量不多,不容易被看到,再加上基礎的研究不夠,因此未來台灣若要發展鯨鯊觀光業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延伸閱讀:

1.愛鯊客

2.邁向鯨鯊保育之路

3.鯊魚保育在台灣

創世服務街友 開辦洗澡、炊事車

【記者陳垚安/生命力報導】創世基金會為服務街友,預定於四月一日起,在桃園縣市開辦「洗澡車」、「炊事車」,幫助街友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此外,也藉此了解台北以外其他地區的街友人數及資料,進一步協助他們重返社會。

創世基金會陳鼎勳表示,目前位於萬華的平安站每天約提供一百位街友吃飯及洗澡的地方,在板橋也以發放便當的方式幫助街友,成效十分不錯,但是,由於台北縣及桃園縣市幅員廣大,無法依此方式做定點式的服務,因此開辦「洗澡車」及「炊事車」,以流動的方式提供街友基本的生活需求。

目前這項措施首先由桃園縣市開辦,預定三月中會先在桃園試辦一次,四月一日起將正式實施,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台北縣也會儘快跟進。目前創世共有一台炊事車及一台洗澡車,是由新光人壽捐助。

這兩台車是由貨車改裝,「洗澡車」具備有三間洗澡間,含熱水器。「炊事車」部分則具備瓦斯、電鍋、過濾溫水筒、保溫筒等器材,陳鼎勳表示,屆時,將由創世一名炊事員,加上一名社工,和街友共同合作,完成炊事作業,再讓街友們享用。

由於街友傳達及接收資訊不易,所以,「炊事車」及「洗澡車」將會採流動方式,進入較偏遠處,陳鼎勳表示,實施此項措施,另外一個目的在於統計台北以外的街友人數及資料,目前,創世知道的街友人數,較清楚的只有台北市(約一千兩百人),其他縣市尚不清楚,因此,希望藉由這項服務,讓其他縣市的街友能得到幫助,並進一步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朝一日能重返社會崗位。

目前,這項措施以北部為主,其他地方暫時沒有服務,但是,新竹預定在三月一日、台中於四月、高雄於五月,會以訂購或發放便當種種形式先幫助街友解決「食」的問題,進一步了解後,才會再規劃定點或流動炊事的可能性。

創世除了將提供「洗澡車」及「炊事車」的服務外,也有提供街友重返社會的管道,目前創世有在輔導街友賣烤蕃薯,初期創世會先提供一百台斤的蕃薯及木炭,當街友賺到一萬元時,便需獨立作業,自己補貨,目前已成功兩例。此外,創世也和台北市勞工局的街友工作中心合作,幫助街友就業,成功率頗高,不過,陳鼎勳表示,目前類似的就業措施,只有台北市較健全,其他縣市尚找不到協助管道。


延伸閱讀:

1.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肢障者用電腦 電腦輔具輕鬆搞定

【記者林家弘/生命力報導】去年,勞委會委即委託第一復康輔具中心,推動以電腦輔具協助肢障者提昇就業能力的專案。此專案主要是針對中重度肢障者,以提供、設計電腦輔具方式,協助他們進行電腦方面的職訓,進而創造能獨立就業的個案。

除了一般所常見到的輪椅、義肢等常見的輔具外,你知道還有所謂的電腦輔具,能協助肢障者使用、學習電腦,並進而幫助他們就業嗎?

在去年,勞委會委即委託第一復康輔具中心,推動以電腦輔具協助肢障者提昇就業能力的專案。此專案主要是針對中重度肢障者,以提供、設計電腦輔具方式,協助他們進行電腦方面的職訓,進而創造能獨立就業的個案。第一輔具職能治療師洪千雅說,因為肢障者對於電腦的一些基本操作,如滑鼠拖曳、點選等動作,並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夠進行,所以便針對這些電腦輸入硬體做功能上的修改或是重新設計。以按鍵式滑鼠為例,將右鍵、左鍵、拖曳、連點兩次這些動作以四個按鍵代替,對那些無法使用一般滑鼠,但尚能用手、腳、或是口操作按鈕的使用者來說,操作起來便顯方便許多。

另外像頭控滑鼠,則是對於脊髓受傷導致癱瘓、四肢無法動作的使用者設計的輔具,只需利用頭部、嘴部的擺動,以粘著特殊貼紙的棒子指定操作方向,並經由電腦螢幕上架設的接收器進行接收,即能輕鬆操作電腦;迷你鍵盤的設計,則針對肢體無法做一定距離移動的使用者而設計,如單側中風的患者等,鍵盤大小僅有一般鍵盤的二分之一左右外,且為了使用者方便操作按鍵,還特地將每個按鍵放大。

「我們在設計這些輔具時,會評估殘障者身上活動力最佳的部分來作開發」洪千雅說,「並考量到可複使用的部分,以避免動作過度重複造成傷害。」有些肢障者的頭部、頸部可以活動,但因為在一段時間內,重複且頻繁的動作可能會造成這些部位受傷,故考慮選擇其他部位代替,例如:使用嘴巴藉由口控桿來操作電腦。

除了電腦輔具外,也有一些簡單的輔具設計能夠協助身心障礙者工作。像智障兒從事棉花棒的包裝工作,由於障礙者的數字認知不足,便設計出具有一定數量凹槽的器皿,並訓練他們把棉花棒填足凹槽,達到一定數量後,再進行包裝。另外尚有切蛋器座墊的發明,不僅可穩定切蛋器在操作時產生的震動,並搭配上一個粗把手,可讓肢障者以單手進行操作。

談到電腦輔具提昇肢障者就業能力專案的成效,洪千雅表示,二十三位接受輔導的肢障者中,從先前半數個案只能在家中待業的情況,進步到超過一半比率的肢障者具備生產能力,能夠在庇護工廠中就業,或是在自行開設工作室,在家中當個SOHO族。其餘的個案,也多能繼續接受勞工局或其他社福機構所舉辦的職訓課程,加強就業能力,「在專案輔助的一年內,會持續地追蹤使用者的情況,有些個案進步到想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有打字的需求,我們再提供不同的輔具予以協助、修正。」

此外,第一輔具尚提供職務再設計的專案服務。所謂職務再設計,即針對殘障者在工作流程中,無論是職場環境的不便,或工作操作上的困難,由專案人員對整體環境做出評估與改善,並提供適當的輔具,以協助殘障者在就業上獲得方便。洪千雅舉一家僱用聽障員工的拉麵店為例子,每張桌子上都設置有招呼燈,當客人有需要時,只要按下按鍵,聽障員工就知道哪桌客人正等待服務;另外為了方便與客人溝通,並在身上搭配「提醒溝通器」,只要按下特定的按鍵,客人就知道服務生要表達的意思。

第一輔具如何協助殘障者選擇合適的輔具?洪千雅表示,為了節省器材成本,他們會先建議他們在市面尋找現有、適用的輔具;若市面上的輔具與需求有所差異,則針對使用者狀態與活動需求將輔具的外型、材質、或功能做調整。甚者,像是癱瘓等活動能力極差的個案,在市面找不到合適的現成品,最後再由團隊評估殘障者的需求,進行輔具的開發。

2003年2月17日 星期一

「瞎」餃「聾」包 視聽障者手下的美味 

【記者徐展青/生命力報導】打著「瞎子賣蝦餃,聾子賣籠包」的口號,標榜著全國第一家視障庇護餐飲店的「黑又聾-ㄒㄧㄚ餃館」自去年九月開張,而館內負責烹飪、點菜、跑堂服務的工作人員,都是由一群視聽障者所組成。

ㄒㄧㄚ餃館所屬的庇護單位「顏色狂想館」,原是由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所創立,不同於過去庇護商店單打獨鬥的經營模式,顏色狂想館還同時擁有抓龍館與新寶島小劇場,將ㄒ一ㄚ餃館的餐飲結合按摩與藝文,使顧客在用餐之餘,還有享受按摩與藝術表演等更多方的選擇。

ㄒ一ㄚ餃館的創立理念源自於藝文協會理事長陳國平的想法,陳國平說,他曾經光顧一家駐有盲人樂團演奏的餐廳,當時他心中希望世上也能有一家盲人的餐飲店,不僅是只駐有盲人樂團演奏,而是盲人也能做餐飲工作,終於「黑又聾-ㄒㄧㄚ餃館」在去年正式開張了。

「盲人不一定只能做按摩」,陳國平表示,盲人按摩雖然是視障者謀生的技能之一,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他說,許多盲人機構都認為視障者只有學習按摩才是正統,而ㄒㄧㄚ餃館的成立就是希望鼓勵擁有餐飲興趣的盲友能夠走出來。

ㄒㄧㄚ餃館基於考量視聽障工作人員的安全,餐點設計方面,陳國平說,料理手續過於複雜的一般菜餚,並不適合視障人士執刀烹煮,所以當初才決定以危險性低、安全性較高的籠包、蝦餃、鍋貼等餃類食品,做為主打的菜色。

ㄒㄧㄚ餃館開張之前,這群視聽障的工作人員都經過兩年的職前教育,ㄒㄧㄚ餃館特別聘請了專業廚師來擔任講師,教授包餡、烹飪與訓練手藝,陳國平說,工作人員的受訓期間,除了必須有手語翻譯輔助教導聽障者外,授課的講師甚至還必須閉上雙眼,揣摩盲人如何在黑暗中完成料理手續,以便教導視障的工作人員。

「餃子大小不一、口味鹹淡不均與內餡外露等等,都是視聽障工作者當初一開始常面臨的情形」,不過經過員工本身的多加練習,陳國平說,許多困難都可以克服,例如視障者常無法很明確辨示調味料等等,就盡量不要使這些物品移位,讓視障者記住使用的東西位置。「許多辛苦往往不是一般人所能見到」,陳國平說,「曾經有工作人員因為練習,手就被燙傷一百多次。」

陳國平表示,ㄒㄧㄚ餃館的餐點強調品質,每一顆蝦餃都真得包有一隻鮮蝦,而堅持絕不賣過夜的餐點,則是對衛生的保證,顧客才能安心食用,至於當日賣不完的餐點,ㄒㄧㄚ餃館也會分送左鄰右舍或附近的育幼院、老人院。對於餐點的真材實料,陳國平說,ㄒㄧㄚ餃館不求取社會大眾對視聽障者的同情與憐憫,而是以實力與口碑來面對市場,他說,ㄒㄧㄚ餃館未來的願景是希望能開設分店,幫助更多視聽障者。

ㄒㄧㄚ餃館的工作人員陳美蓮表示,ㄒㄧㄚ餃館給予她的幫助實在太大了,不僅使視障者能夠擁有正當的職業,也提供視障者穩定的收入來源。重度弱視的陳美蓮主要負責ㄒㄧㄚ餃館的點菜與上菜等工作項目,她說,ㄒㄧㄚ餃館內的工作人員都有固定的工作內容,彼此間的合作則靠默契,需要與聽障的同事溝通時,聽障者也都很聰明,可藉由讀唇語理解對方的意思。  

「我們缺乏的是機會,而不是基因」,陳國平說,因為不了解盲人,政府與社會大眾往往不認為盲人能和一般的明眼人競爭,盲人在政府與社會幫助庇護的保護傘下,大多只能從事按摩工作,他說,盲人其實並不缺乏一般人擁有的工作能力,盲人缺少的是公平的就業機會。  

陳國平說,ㄒㄧㄚ餃館的店名「黑又聾」本來就意指著活在黑暗中而看不見的盲人與耳聾失聰的聽障者,主要是表達他一直希望「跨障別」合作的理想。陳國平還說,除了視聽障者之外,未來更希望能打破障別的分歧,並結合肢障等身心障礙團體,發揮共同的力量。


黑又聾-ㄒㄧㄚ餃館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214號1F 電話:25581081#16

2003年2月13日 星期四

翠湖服務中心 協助智障者自立

【記者林家弘/生命力報導】位於國父紀念館光復南路入口旁的翠湖服務中心,有家特別的冰淇淋文化館,店裡頭除了擺設各式各樣的頗具古意的冰淇淋文物外,在這實習的陽明教養院院生,更總是帶著靦腆的笑容與認真的態度為每位上門的客人服務。

這些學員原先在國父紀念館二樓的「開心坊」社區實驗商店見習,在去年十二月館方收回開心坊的場地後,由中敦公司與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以建教合作模式試用三個月,僱用他們擔任店內的服務人員。

帶領院生的輔導老師劉月英說,實習生是從教養院「自立」、「建成」兩班挑選程度不錯、穩定性夠的院生,經過福利工廠的訓練,由院方評估,再決定讓他們到外面業界來接受磨練。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院生由專車接送上下班,從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實習時間慢慢調整變長,讓他們慢慢去適應這個環境」。

「嘉莉的學習意願很高,很多事教一、兩次就會,口語表達能力也不錯,喜歡跟外面接觸,不過個性有點害羞。」劉月英說,像是比較細微的工作,如烘培、壓花、折餐盒等,都是嘉莉拿手的項目。

另一位院生阿煌的個性稍微沉穩,主要是負責外場與清潔的工作。「阿煌很喜歡熱烘烘的氣氛,對熟悉的人嘴巴則很甜。」對工作已經熟悉的他,端餐點給客人、餐後的善後工作等,用不著老師在一旁提醒,就能自動自發把事情做好。

老師表示,剛開始實習的第一個月,主要是讓院生能夠熟悉這裡的工作場所,情緒維持穩定後,只要稍微提他們醒該做的事情,都能把工作完成。「現在他們已經習慣這裡,而且很喜歡店內的環境,前幾天碰上放假不能來店裡幫忙,他們還一直吵著要過來。」

談到顧客反應,中敦公司總經理陳宏江表示,當院生為客人服務時,他們常會介紹狀況給顧客了解,而百分之九十的客人對於這種建教合作的模式感到認同,有時還會特別鼓勵這些院生,和他們聊上幾句。「訓練好後,他們工作態度很專注,不像一般人或許還會趁閒摸魚」,陳宏江說,「學員表現很不錯,現今階段是以適應環境為原則,經過三個月的評估期後,再觀察他們能否在沒有輔導人員的協助下,自己獨立完成工作。」

「現在我們已經在招募義工,將由義工接下輔導老師的棒子,來帶領這些學員。」陳宏江表示,透過義工的協助,讓他們與外界接觸並獲得更多的學習經驗。希望未來還能與大學院校相關的科系,諸如心輔系,或是專門的研究單位合作,針對院生的工作表現、習性、以及進步的幅度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藉以獲得標準、系統化的資料,提供院方或民間企業做為訓練、了解智障生的參考依據。

劉月英說,其實很多院生的能力都不錯,不過遇到某些情況,如環境過於吵雜,或是遇到不友善的客人,會使他們的情緒受到影響、產生壓力,有些學員在心裡的想法悶著不說出來,有些甚至可能出現癲斜的症狀。「同樣一件事,一般人花一個小時,他們則要花費兩倍的心力去完成」,「不過他們卻不好意思說累」,劉月英表示,平常會去特別觀察學員的身心狀況能否應付工作,彼此就像家人、朋友般地相處,才能去慢慢地打開心防、與他們做溝通,告訴他們累了就要說出來。

「像另一位院生小樸(綽號),數字能力沒問題,工作時間也可以持續很長,現在正被麥當勞僱用,每天都能自己搭車上下班。」,「有些家長過於保護他們的孩子,長期與外界缺乏互動,反而喪失了自立的能力。」老師表示,在這裡實習的院生平常和外界就多有接觸,而且店內的開放性環境有別於院內的實習工廠,能夠直接與社區做互動,讓他們體會不同的事物,並進一步學習謀生技能。

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02)28611380
翠湖服務中心:台北市仁愛路四段505號 台北市立陽明教養院

曉明給老人尊嚴、陽光、盼望

【記者曹璐明/生命力報導】台中的曉明社會福利基金會是由天主教聖母聖心修女會所成立的,以實踐福音愛的精神,服務需要照顧的弱勢族群。先後成立長青大學、志願服務隊、護理之家,並籌設曉明山莊,為更多一輩子辛苦奔波的年長者服務。

曉明基金會執行董事吳富柔修女說:「在弱勢族群領域裡,我們的服務項目多為老人領域的部份。因此在台中,人們亦稱我們為專業的老人服務團體。」這裡對健康的給予知性與靈性的培養、對生病的付出關心與實質照顧、對憂傷抑鬱的以尊嚴與溫馨陪伴。



為使社會大眾認識老人教育的重要性,曉明基金會亦創辦了曉明長青大學。這裡的一千六百多個學生,分為一百多個班級,年齡都超過五十五歲以上,吳修女表示課程內容包含了醫療保健、休閒生活、觀光語文、藝術生活四科系,銀髮族們可選擇最有興趣的課,腳底按摩、土風舞、英、日語、山水國畫等課程都包含在內。透過這些教育課程及活動,銀髮族可擁有身、心、靈全人健康的生活。

吳修女說:「那裡有需要,我們就往那裡服務。」這兒的曉明長青志願服務隊,訪視獨居貧病老人。若有老人需要照顧時,我們可由資料查詢、台中縣市公所的通知或他人的通報知道哪裡有老人需要照顧。有時到了現場才發現,有的老人是許多天沒有吃飯的,有的是行動不便或甚至有些已失智了,此時我們會給他們所需要的鼓勵、照顧及生命的價值。

「許多人對照顧老人沒有興趣,因為老人的年齡愈大,他的記憶和體力也跟著倒退。」吳修女表示。所以,曉明原有的惠華醫院轉型為護理之家,收容慢性病的老人以累積養護經驗。專業護理人員每日測量血壓、醫師的檢查及復健治療,都已屬於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部份。再加上慶生會、唱歌、棋藝聯誼競賽等團體活動,使他們活得有價值、有尊嚴。同時,為了提供老人及家庭福利諮詢與心理協談,設有0800-228585免費服務專線,以協助解決老人各方面問題。

最後,吳修女說:「為了使更多人能夠得到幫助,目前我們正向曉明山莊老人生活園區計劃邁進。」她說明「修女們察覺台灣人口急遽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因此出售位於台中市的修院,為了在台中縣太平市購買土地,用以籌設曉明社會服務園區(簡稱曉明山莊),亦是這幾年來最花心血的計劃之一。在水土保持作業完成的曉明山莊,目前準備蓋房子。希望能在不久的將來,興辦老人安養中心、青少年福利服務園區、宗教靈修中心等機構,以及提供沒有家的老人一個充滿愛心與關懷的「家」。

2003年2月12日 星期三

加強對動物認知 讓狗醫生不寂寞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狗醫生」是台灣狗醫生協會理事長陳秀宜理想中流浪狗的出路,但是台灣流浪狗的問題,必須經由教育飼主才能根治,對動物的生理心理及行為有充分的瞭解後再去飼養,讓狗醫生都活得有意義,活得不寂寞,也能得到牠們被尊重的社會地位。

「我們現在的困境,就是人們對狗的認知仍然不夠。」台灣狗醫生的創辦人陳秀宜表示,原本她創辦狗醫生的目的,是藉由讓人們看到狗兒們的附加價值,進而提高動物的社會地位,達到減少流浪動物的數字,但是目前仍是在一步一腳印克服種種的困難。

在經費及培訓方面,狗醫生目前面臨的是交通的不便及教育場所的缺乏。陳秀宜說,狗醫生的飼主是出診時的當然義工必須全程陪伴,但是有些飼主沒有開車,而出診場所又是在偏遠的地區時,就造成了問題,因為大眾交通工具是不載程動物的,「難不成我們要規定飼主必須自備交通工具嗎?」她說,小型犬搭公車要做到不落地,但是狗醫生也有不少大型犬,的確造成出診上的不方便。

陳秀宜指出,理想中的狗醫生培訓場所,是戶內戶外連成一體的空間。她說,台灣的公園不讓狗進入活動,她反倒還不喜歡帶狗去公園,「也許公園有很多狗蝨、細菌會讓狗狗生病。」陳秀宜表示她非常期待台北市政府除了推動志工團隊,領養流浪狗培訓成狗醫生外,在明年也有支持關於硬體設備的計畫。

台灣狗醫生目前還多半是由醫院方面主動提出邀約,請狗醫生們造訪院方。不過在狗醫生協會草創之初,許多醫院仍是將狗醫生們視為傳染病的媒介。但是經過這些年在醫院方面的宣導,加上狗兒們檢疫工作的加強,現在這些健康活潑的狗醫生們都能夠為需要他們的人服務。

陳秀宜說,「動物療法就像是我們研究出了一種新的藥」,最主要的觀念改變,是醫院方面看到了狗醫生能帶給醫療上的效益,遠比擔心他們會帶來的副作用高出許多,於是漸漸能夠認同這種「新的藥」。

目前將過合格認證的狗醫生有四十隻,其中有七隻原本是流浪狗,還有三隻是從台北動物檢驗所出身的。台大獸醫系費昌永教授表示流浪狗有百分之九十都是遭人為遺棄,只有少數百分之十的原因是狗離家出走。

陳秀宜說,她的初衷是能讓流浪狗有一技之長,得到牠們的社會認可。目前媒體的焦點也都放在流浪犬也可以當狗醫師之上,但是他們的培訓速度永遠追趕不上狠心拋棄狗的人。如果不加強灌輸飼主的認知,台灣流浪動物的問題永遠沒有辦法得到解決,狗醫生協會努力的成果也只能拯救一小部分狗狗的命運。

「每一家的狗都是狗醫生。」陳秀宜說,經過實驗證明,因為動物在家庭裡扮演了氣氛調和的角色,有養狗的家庭平均心跳比一般人慢,平均壽命會比較長,就是寵物在家裡扮演狗醫生的證明。狗醫生的未來除了流浪犬、家犬之外,其他的工作犬如果能加入狗醫生的行列,譬如與消防搜救犬合作等等,讓所有狗醫生都活得有意義,並獲得社會大眾的重視。


延伸閱讀:

1.台灣狗醫生(官方網站)

2.台灣狗醫生(奇摩家族)

導盲犬 導出視障者新視界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導盲犬常被人們喻為「盲人的眼睛」,牠們可以引領視障者在危機重重的都市中自由地穿梭,使得視障者能不必靠別人幫忙,也能過著獨立的生活。今年四月份成立的台灣導盲犬協會訓練師陳長青說:「我想在台灣,兩萬五千名盲人可以靠著導盲犬過更方便的生活。」

導盲犬常被人們喻為「盲人的眼睛」,牠們可以引領視障者在危機重重的都市中自由地穿梭,使得視障者能不必靠別人幫忙,也能過著獨立的生活。目前全球已有超過一百多個國家正致力於導盲犬的推廣工作,台灣在這方面還屬於萌芽期。今年四月份成立的台灣導盲犬協會創辦人兼訓練師陳長青說:「在我之前,國內並沒有人正式成立推廣導盲犬的團體。我想在台灣,兩萬五千名盲人可以靠著導盲犬過更方便的生活。」

陳長青說,由於導盲犬是工作犬,所以並不是一般的寵物犬都能勝任,一定要是受過導盲訓練的狗生下來的小狗才能作導盲犬的培育及訓練。導盲犬通常選體型較大、個性溫馴的犬隻做培育,由於拉不拉多及黃金獵犬的訓練時間較短且成功率較高,所以世界各國大部分以訓練這兩種為多。當適合作訓練的小狗長到兩個月大的時候,訓練師就將牠帶往「寄養家庭」,作為期一年的社會化生活。在這一年當中,狗狗必須習慣跟著寄養家庭的人進出各種公共場所,像是電影院、餐廳、電梯及乘坐大眾交通工具,牠們必須學習如何在公共場合內保持安靜、不隨地大小便等。

在寄養家庭表現良好,健康也沒有瑕疵的情況下,訓練師會將小狗接到訓練中心做六到八個月的導盲訓練。陳長青說,國外的訓練中心包含了狗舍、室內及室外的模擬訓練場,就像學開車一樣,有各種的路障及道路讓狗狗們學習。當導盲犬「畢業」之後,訓練中心就會將牠們與盲人配對。陳長青說:「配對就像是人在相親一般,走路的速度、體型和個性是未來狗與人是否能一起生活的重點。」

導盲犬只能吃狗飼料,一旦牠們嚐了人類色香味具全的食物之後,很可能在執行導盲任務得時候會被路上的食物引誘,而衝向食物,忘記了身後主人的安全。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有一點很特別,陳長青說,導盲犬多半都是用英文訓練,主要是因為英文的指令多半只有一個字,像是sit(坐下)、stand(起立)、forward(前進)等,比兩個字的中文發音好記很多。另外,導盲犬只聽的懂英文的指令也能防止被路上不知情的人們用中文勸誘。狗狗們所受的一切訓練都是以主人的安全為最優先考量。 

陳長青說,在國外,導盲犬的生活權益都已受到政府的立法保障。牠們身上會穿著可以讓人識別的導盲犬衣服,如此一來就可以陪主人搭大眾交通工具,也可以自由地進出餐廳及公共場所。在台灣,大眾運輸系統各單位已同意讓導盲犬自由進出,但是其他的地方還是得靠法律政策及教育的推行,才有辦法使牠們通行無阻。

幾年前偶然的一個機會,陳長青接觸到國外導盲犬推廣的活動,有感於國內沒有訓練導盲狗的計劃與人才,遂前往紐西蘭皇家導盲犬訓練中心,花四年的時間學習如何訓練導盲犬和如何指導盲人和導盲犬互相適應配合。目前協會處於草創時期,會內尚無訓練好、可以與視障者配對的犬隻,也沒有正式的訓練中心,但陳長青已帶領這個協會加入了「世界導盲犬聯盟」。今年五月他成功地將美國底特律導盲犬訓練學校贈送的四隻合格成犬和台灣的四位視障者做指導配對。視障者只要有行動能力並提出政府開的殘障證明,就可免費向協會申請導盲犬。陳長青說由於是免費申請,所以協會真的需要大家的愛心和善款,才能讓導盲犬的培訓紮根於台灣。

台灣導盲犬協會義工趙正安說:「我是深受一個日本介紹導盲犬的節目感動,所以想為自己國家內的導盲犬協會盡一份心力。」目前有四十名義工在維持協會的運作。陳長青說:「台灣的導盲犬培育計畫要能與國外做師資和經驗上的交流,並透過政策的保障,才能為國內的視障者謀福利。」


延伸閱讀:

1.台灣導盲犬協會

小小導盲犬 要找台灣養父母

【記者周怡珊/生命力報導】台灣導盲犬協會執行秘書蔡佩芸表示,寄養家庭在導盲犬養成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導盲犬必須在幼犬時期就習慣和人類親近接觸及相處。寄養家庭應該給幼犬充分的關愛,讓它們自然的養成溫馴的個性,並習慣人類的生活環境。

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四十個國家,總計約七十所導盲犬學校,正致力於導盲犬的推廣,成效斐然;反觀國內不論在資訊的取得以及訓練的發展,資源都十分有限,一直停留在摸索階段。為了讓導盲犬在台灣紮根,台灣導盲犬協會對外界徵求第一批的幼犬寄養家庭。

台灣導盲犬協會執行秘書蔡佩芸表示,寄養家庭在導盲犬養成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導盲犬必須在幼犬時期就習慣和人類親近接觸及相處。寄養家庭應該給幼犬充分的關愛,讓它們自然的養成溫馴的個性,並習慣人類的生活環境。

擁有導盲犬的視障者,就像重新獲得一雙眼睛一樣,可以不必再依賴旁人的幫忙,過著獨立自主的生活。所以,導盲犬常被稱作盲人的眼睛。台灣目前有將近五萬名視障者,但現在國內只有六隻導盲犬。蔡佩芸說,除了其中一隻是跟著主人從國外回台灣之外,其餘的都是由協會引進,導盲犬接受的是英語的指令,未來台灣自己訓練導盲犬也會使用英語訓練。

經過紐西蘭皇家導盲犬訓練中心四年專業訓練的陳長青,是國內唯一專業導盲犬指導員,他表示,幼犬大概在一兩個月斷奶後就送往寄養家庭,接受基本訓練及養成日常生活習慣,除了不能以人類的食物餵食、每天要有足夠的散步或運動時間之外,也不能讓幼犬上床睡覺和過度溺愛,與一般寵物犬截然不同。

陳長青表示,寄養家庭必須經過謹慎的篩選,基本條件首先不能是獨居的家庭;五歲以下的幼童不可超過一人,太小的小孩會影響到幼犬;家中也不可有其他寵物犬,因為會分散主人的注意力;家庭成員中至少要有一人每天外出不能超過四小時,並且願意花時間陪伴和教導準導盲犬。除此之外,還要能經常帶領準導盲犬外出以適應社會環境,像是搭乘交通工具、上餐館等。

蔡佩芸說,當幼犬經過十到十二個月的成長期,就要離開寄養父母送回協會,進行更進一步的訓練。訓練完成後,導盲犬將與視障朋友配對,進行一個月的共同訓練期來培養默契。這是國內首度募集導盲幼犬寄養家庭,寄養家庭所給予導盲犬的關愛與教育,會深刻影響導盲犬日後的行為舉止表現,更攸關盲人的安全。


延伸閱讀:

1.台灣導盲犬協會

2003年2月11日 星期二

楊笙銘 畫出野鳥一片天

【記者張穎涵/生命力報導】賞鳥一定要到高山上嗎?其實鳥兒就在我們身邊。新生代野鳥畫家楊笙銘秉持這樣的理念,希望民眾能透過他的畫,了解到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欣賞鳥的風采。

從一月中到三月二日止,楊笙銘在關渡自然中心展出三十六幅野鳥畫。關渡自然中心公關企劃經理謝玉珍表示,這是關渡自然中心第一次辦野鳥畫展,展出的野鳥畫,大部分是台北可看到的鳥種。像黑面琵鷺,小白鷺,大冠鳩等都可在關渡平原或陽明山看到。

楊笙銘從小就對鳥類情有獨鍾,小時有養鳥的習慣,但每養一陣子就發現鳥的毛色變淡。直到他看了Discoveryc頻道,才驚覺鳥在野外比較活潑漂亮,之後他就不再養鳥了。

雖然不養鳥,楊笙銘卻培養出另一個嗜好─畫鳥。他表示,看到活生生的鳥卻不能留住影像,實在很可惜;如果用攝影器材拍下來卻又昂貴,念美工的楊笙銘,最後決定自己把鳥畫下來,沒想到越畫越有興趣。

楊笙銘大概畫過五十多個鳥種,至於總共畫了幾幅他也記不得了!他說:「畫鳥最重要的是眼神,一隻鳥畫得再精緻,只要眼神不對,就會像塊木頭。」楊笙銘表示,國外畫鳥大部分是用油畫,但他覺得油畫太過紮實。「我習慣用水彩畫鳥,因為水彩明亮輕快,符合鳥的特性,讓人一看就覺得很舒服。」

畫鳥也會遇到瓶頸,楊笙銘說,有些畫圖的盲點自己看不到,所以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畫給高中恩師劉興治看,平常則會參考老婆的意見。他提高聲音說:「我老婆和我是小學同學,認識二十多年,厲害吧?」

為了畫鳥,從高中到現在,楊笙銘蒐集了不少鳥的圖片資料來參考,畫室的桌上鋪滿了大大小小的鳥類圖鑑。楊笙銘說,很多圖鑑都是國外畫的,可惜台灣和國外鳥種、環境不同,有時買回的圖鑑完全不能參考,加上台灣鳥類圖鑑和照片不多,有時還是得靠自己觀察。問他是不是要到深山裡才能看到鳥類?楊笙銘一聽馬上反應:「那麼危險我才不去」!他揚其眉毛說:「光是陽明山,關渡的鳥就看不完!」

提到台灣的鳥類保育,楊笙銘表示,以前他曾經在馬路邊看到商人在賣老鷹和大冠鳩,大家對保育鳥類都沒什麼概念。但現在有鳥會等組織向民眾宣導,保育工作進步很多。楊笙銘說:「保育鳥類畢竟是一種國際趨勢。」

這次在關渡中心展畫,楊笙銘帶著老婆兒子一起去觀察觀眾的反應,他表示聽到別人的讚美覺得很欣慰。楊笙銘目前在電子公司上班,只利用禮拜天作畫,他希望未來能成為職業畫家,專門畫野鳥。他說:「 人生就是該有個目標」。


延伸閱讀:

1.關渡自然公園

2.樺璟畫坊 楊笙銘跨年度師生聯展

台北福利聯合國 整合各界資源

【記者邱藝青/生命力報導】為了有效的整合社會上的資源,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與四十個民間單位宣示結盟,成立台北福利聯合國。結盟的對象包括了企業界、大專院校、醫療界、基金會及民間公益團體等。希望能藉由台北福利聯合國的成立,有效的連結各領域的資源,並以總體的角度規劃福利,盼望能達到個人安心、家庭溫暖、社區有愛的目標。

去年年底慶祝三週年的台北福利聯合國,目前的結盟對象已達到兩百個,所執行及持續推動的方案共約兩百六十個。秉持著「資源整合」及「全民參與」兩大理念,台北福利聯合國的成立宗旨指出,「這個世界,不能沒有愛;否則,人們將不知為何而活。這個世界,不能沒有勤勞的工作;否則,愛將只是空中樓閣。這個世界,不能沒有……很多、很多;但真正的希望,則寄託在--『互助合作』。讓所有的資源有效連結;讓民間、政府充分合作,讓我們建構一個互助關懷的福利社會。」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第一科科員洪玉來表示,台北福利聯合國是由社會局各科推出承辦人來承辦這項專案計畫,社會局內共有七科,每一科都有特定的服務對象,台北福利聯合國的服務對象,也是由社會局七科提供,包括了老人、身心障礙、兒童婦女、少年等。每個月也會針對不同的對象,藉著結盟對象的人力、物力、財力,由社會局來企劃及分配資源,來辦許多的活動,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付出關懷。洪玉來也說,成立了這個福利聯合國後,企業單位要捐助也有較明確的對象。

結盟之後,由於資源較多,所以社會局辦的活動也比以往更多。根據洪玉來表示,到去年十二月的統計,三年來共辦了兩百六十個活動,籌募到七千八百三十萬的資金。去年舉辦的活動包括了老人服務、珍愛家庭服務、身心障礙服務、危機家庭及心理衛生服務、兒童青少年服務還有社區及殯葬服務。活動的內容包括了出遊、捐贈之外,也有許多的座談會,對象除了弱勢團體之外,也包括了全體市民。

這項計畫,彌補了市政府資源的不足,也更有效的將各界的愛心,送給真正需要的人,避免了許多浪費。台北福利聯合國現在仍繼續在招募結盟夥伴,有興趣的團體可打(02)2725-6956與洪玉來聯絡。

2003年2月7日 星期五

振興客語文化 從學校生活做起

【記者郭紋先/生命力報導】有鑒於客語長期的邊緣化,及提昇客家學生對客語知認同及使用之意願與能力,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徵求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的合作,實施「客語生活學校實施試辦,於校園中營造生活化的客語生活環境。

雖然政府在國小有規劃客家語言課程,但家長或學生不易接受、或是缺乏練習的機會及場所,視客語課程為負擔。為了提昇客家學生對客語知認同及使用之意願與能力,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以下簡稱客委會)提出「客語生活學校實施試辦」的計劃。希望徵求有意願推廣客語的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於校園中營造生活化的客語生活環境,以達到推廣客語的目的。

目前客委會正在徵求、遴選有意願參與「客語生活學校實施試辦」此計畫的學校,只要各公私立國民中、小學及幼稚園對此計畫有意願參與,都可向各縣市教育局提出申請。遴選時間自即日起到二月二十日結束,之後會公佈遴選通過的學校,整個計劃的試辦時間將從三月一日到十一月十五日止,長達八個月。獲選的學校需自行設計具體有效推動客語的課程及活動,將客語推廣並融入校園生活中。客委會將依照各校所提的活動及課程計劃及具體可行度進行審查,並核發補助經費。每校最高補助金額為新台幣三十萬元整。

客委會中此計畫的負責人之一楊小姐表示,對於整個計劃的推動,客委會及教育部都會提供協助。去年教育部招考進許多通過客語教學師資檢定的人員,但一直苦無機會使這些人員發揮長才。藉由此次活動的試辦,將派遣這些客語師資檢定合格的人員到通過遴選的各校,擔任教導學生客語的職務。

為了推行此客語生活學校的實施,整個學校,包括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及學生之間,在校園中的生活都必使用客語為主要的使用語言。推行起來會遇到困難嗎?客委會楊小姐認為由於各校已事先知道此一要點,會提出申請一定是對推廣客語很有興趣或有信心能達到此目的。但初步估計可能會以桃竹苗地區的學校對於此活動較為踴躍。目前尚未有各校正式提出申請的書面資料,所以無法告知確切要參加此計畫的名單。預估通過遴選的學校名單,將於二月二十日後公佈。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客家阿婆網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