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10月28日 星期三

光鹽中心 讓視障者重建自我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服務部專員姜沅廷小姐說:「我們希望能引道視障者走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她說:「現在,視障者的工作大部份只限於按摩而已,但事實上,他們的才華是多方面的,我們希望其他人可以了解到這一點。」盲人在音樂上的才能,己逐漸受到大眾的肯定,而對於肢體表演或視覺藝術方面的才能,則較少有人注意,甚至去開發他們。

而他們正要証明視障者這一方面的才能,成立「光鹽盲友劇團」,十二月初將是他們的首次公演,以盲友們的個人經驗,彙集成劇本,編成精釆、感人的戲劇。透過實際的盲人生活表演,讓大家對於不同程度視障的盲人,以及他的心理狀態,有比較多的瞭解,進而在日常生活中,與視障者有更良性的互動。


另一方面,「光鹽」在未來有六大發展計劃,其中包括:架設適合視障者使用之資訊網(將在本週五公佈)、建立視障電子圖書資炓庫、製作「視障用有聲書」;培養視障者廣播、音樂、文字、舞台表演等專業能力;開辦視障者職業進修課程、助中途視障者重建生活等。對於這六大方向的發展,視障者在與社會、資訊接觸、生活重建上,將可獲得更大的助力。

「我看不見花朵,但想聞到馨香。我看不見太陽,但我也想獲得知識。我看不見車潮,但我也想擁有平安。我看不見太陽,但我也想綻放光芒。我看不見遠方,但我也想走出自我。」這正是光鹽盲友們的心聲,也是「光鹽」為他們所帶來的福音。

盧雪花 聽障小朋友的導航員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活潑歡愉的上課氣氛正是這些孩子喜歡這兒的原因。」盧雪花老師邊說邊和學生玩成一片,師生間的情感極為熱絡,她是新興國中啟聰班特教組長同時也是國文專任老師‧\n

新興國中啟聰班成立於民國六十四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啟聰教育班,教育中重度聽力障礙的學齡孩子,目前有二十多位學生。校方並不教學生手語而是讓他們讀唇語,大部分學生在配戴助聽器或電子耳後,多少可以聽到外界的聲音,只是咬字和口語能力較差,一般人很難聽得清楚他們所說的話。「但是有趣的是,學生間的溝卻暢行無阻,常常我們還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他們已笑成一團。」盧老師興奮的說。


盧雪花老師已在此教書達十年之久,最初三年教的是正常班級,之後才被調來教啟聰班。「在啟聰班因為學生人數少,且比較沒有聯考的壓力,因此相處起來相當快樂。當初我也沒想到自己在這邊一待就待了那麼久,而且根本不想也捨不得走。」

這兒學生活潑與熱情的程度往往會讓人不知所措,也許是怕別人聽不懂他們的話而急於在表情或手勢上做補助。「其實他們都很單純,相較於同齡的孩子,他們的世界純淨也無私得多。他們所需要的,不過是別人多一點的耐心和體諒罷了。」說到這兒,盧老師無奈地嘆口氣。「但是政府並沒有安排一條完整的升學就業管道,縱使國中畢業後他們可以保送高職學習一技之長,但未來就業還是得靠自己找,這對這些聽障學生而言,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盧老師希望政府與社會能給予這些殘障人多一點的福利與包容,讓他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與這個社會時,能夠有足夠的自信,並走出一條屬於他們自己的路。

建中「服務學分」開啟關懷之路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建中學生希望以實際的關懷行動迎接二十一世紀。因此在「二零零一紅樓震撼教育」座談會中,推出「服務新學分」的活動,希望藉由每學期八小時的必修課程將他們對社會的愛具體化。

負責主辦「服務新學分」的活動的左德成組長表示,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藉著每學期八個小時以上的校內外服務行動,多接觸社會即日常生活的環境,藉著親身體驗,感受社會中需要關懷的地方。


在外國,服務已經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像「參與的年代」一書中就提到日本企業界普遍的鼓勵員工在工作之餘投入社工的行列。在澳洲平均每四個人裡就有一個為義工,而台灣的各大學像是台大、成大、輔大等也陸續推出服務課程。服務社會成了一種趨勢,促使建中也在今年開辦服務新學分的課程。

回憶起開辦服務學分的想法,左組長說這是在一次和畢業校友聊天時有感而發的。聽到那位在哈佛留學的畢業校友提及服務課程帶給它的感受及體會時,左組長及教務處其它老師都覺得服務的課程的確能讓學生從實做中學到很多,而且老師們也認為建國中學的學生們有能力在課餘為社會盡心力,所以推出服務新學分的想法,這便是建中開辦服務學分的源起。

「學生原本就具有服務他人的本性,只是過去的教育讓太多人只重視聯考科目以內的事。」建中校長李錫津說。現在由零星及社團式的活動,擴大到全面性課程的形式,學生能從高中起便開始養成服務他人的習慣,長大後變自然能夠關懷社會服務他人。

這項服務學分的活動將從這個學期起開辦,高一高二的學生可以自由的尋找服務對象,或參加校內的服務活動,只要是排除政治、商業、營利及報酬的活動皆可。每服務一次便由機構或團體在學生的公共服務課程紀錄卡上簽名,學生的服務時間必須集滿八小時才算通過,否則必須再寒暑假時將時數補滿。

除了服務學分外,「二零零一紅樓震撼教育」還包括「擺脫致命擁抱」的活動,它是由生物社學生以及生物老師孫蘭芳、廖達姍等人發起,目的是在幫助學校中富有巨人之稱的黑板樹,使它擺脫雀樹寄生及根部的糾纏,而免於因為水分被寄生樹瓜分呈現乾枯的現象。此外,「化腐朽為神奇」是生物老師和學生在校內實踐垃圾減量,以及垃圾再生利用的活動。

以上這一系列活動是師生實現「二零零一紅樓震撼教育」座談會基本共識的具體行動。而建中首創的中學服務學分,將使學生更早投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建中校長李錫津期待,這項活動能讓建中學生有機會多去對社會關心回饋,而不是只會讀書,不會關懷別人。或許這樣就有機會讓社會大眾「不但羨慕你,也會尊敬你」。

張仲鳴 引領大眾走入特教世界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常聽大家說,對身心障礙者要多付出一份愛心、一份關懷。其實對待身旁周遭的每一個人,何嘗不也該以愛心與關懷待之?若我們的身旁有一些身心障礙的朋友,何不以同理心為他們設想,扶他一把、問候他幾句、給他一個微笑,這何嘗不是給他一個學習的機會,為他們的明天帶來更多希望。」特殊教育網站「LOST WORLD」的版主張仲鳴說。

張仲鳴,新竹縣湖口鄉人,今年二十五歲。基隆高中畢業後踏入社會,接著入伍當兵。退伍之後考上高雄師範大學,現在是特殊教育系三年級的學生。


張仲鳴說,會選擇特殊教育系,是因為對身心障礙者的問題很有興趣,而且在台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專業水準有待提升的情形下,覺得自己有親身投入這個領域的衝動。

在大學兩年多的時間中,張仲鳴陸續有機會接觸到自閉症、智能障礙等等有身心障礙的孩子,也漸漸體會到老師、家長和自己在面對這些問題時的無助,並深深察覺多給予身心障礙者學習、工作、和他人溝通等等機會的重要性,「只要有機會,就會給他們帶來希望。」他說。隨著接觸的案例越多,張仲鳴想從事特教工作的心也更加堅定,而這也是他著手「LOST WORLD—仲鳴特殊教育會館」的原因。今年二月,因為高雄師大宿舍裝上網路,上網對張仲鳴來說變的很方便,於是LOST  WORLD的構想也就成真。張仲鳴說,設立LOST WORLD的目的在推廣特殊教育,試圖藉著使用網上資訊的眾多人口和淺顯易懂的文字介紹來讓特殊教育的概念成為通識,並希望結合有志一同者,共同建立一個無障礙的生活教育環境。

張仲鳴表示,目前網頁上的資料大半來自課堂上的作業以及自己的感想。另外,在設立網站的半年多來也有許多相關網站與之連結,使整個資料的廣度有相當的延伸。

對於現今台灣的特教環境,張仲鳴表示,學校方面最主要的問題是各校的政策不一、特教班被視為垃圾班、專款不專用和教師缺乏專業素養等。他認為在現今「融合教育」的潮流下,在職普通班教師再進修以獲得特教專業知識有相當的必要性,如此融合班才能取代特殊學校的成立。另外,在九年國教之後再加一年職業訓練(即所謂十年技藝班),藉此輔導特殊學生就業,並在職業學校中廣設特殊班,張仲鳴都相當強調其重要性。

目前政府對身心障礙者福利制度規劃有欠完善,在輔導其就業方面大多仰賴民間機構,因此張仲鳴認為,對民間相關機構的鼓勵與管理亦為相當重要的特教課題。

「身心障礙者也是社會的一份子,社會中的其它成員若能給予一個無障礙空間,提供更多的資源與協助,讓身心障礙者的「障礙」消失,這不只是身心障礙者之幸,也是整個社會之福。」張仲鳴說。

LOST WORLD 網址:http://www.nknu.edu.tw/~48553035/

戚啟禮 殘而不廢的資訊向日葵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清華大學研究所畢業的戚啟禮,在受傷前擔任新竹核工研究所的視察員。七年前,下班回家途中的一場重大車禍,讓他的脊椎受到嚴重的損傷。自此,頸部以下癱瘓的命運就跟隨著他,而原本的工作,也在長達兩年的病假後被迫放棄。

當他從昏迷中醒來,知道自己從此將不良於行,為了不造成家人的負擔,他一度想以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當時我太太說,自殺就是自己殺自己,如果我堅持不想活,就用自己的手結束自己的生命。然後她把一把小刀放在我的膝蓋上,但我卻連抓起這把小刀的力氣都沒有……,想想自己連自殺的能耐都沒有,當然只能好好活下來了。」訪談進行到一半,戚太太走過來調整戚先生的談話姿勢,讓他躺下來繼續接受記者的訪問。「不好意思喔!我只要坐著超過半小時,就會很不舒服。」戚太太小心翼翼的移動著丈夫高大的身軀,客廳裡頓時安靜了好一會兒。「這一路走來,真的很感謝我的家人。」


談到「居家共同就業計畫」,戚先生精神奕奕的說著他的理想。「行動不便對殘障者在找工作上,有相當多的不便之處。」除了手腳不如正常人靈活外,一些需要勞力的工作也不能勝任,而有些肢體傷殘較嚴重的殘障朋友,連出門找工作都是問題。其實,類似戚先生這樣的殘障者必然還有相當多數存在社會上的某個角落,他們肢體上也許並不方便,但是仍然有能力勝任像網頁或程式設計的工作。「其實社會上有很多企業機關,並不排斥用殘障朋友從事電腦方面的工作,我現在從事的計畫,就是希望能夠多提供一點這方面的資源給需要工作的殘障朋友。」戚先生又談到,目前關於殘障人士的資源或是福利不是沒有,但是卻有分散不集中的問題,等到真正需要尋找資源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千頭萬緒,不知從何下手,至於社會福利政策,又常常欠缺全盤性的考量。因此,戚啟禮先生的「居家共同就業計劃」,就是希望能化零為整,將殘障者的工作機會、福利資源,蒐集之後集合在這個網站上,以便於殘障朋友在資源找尋上的便利。

「其實在受傷以前,我連DOS是什麼都不知道。」出院之後,戚先生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深深覺得電腦這方面的工作,是像他這樣的重殘者可以嘗試的,透過家人朋友買書自習,也漸漸學會了網路和程式設計方面的技術。「我希望能夠將社會上的各種資源,以公益的方式連結在我計畫的這個網站上,未來所有需要幫助的殘障朋友,都會先到我這個地方看看有沒有相關的線索。就像蕃薯籐一樣,集合各種資源達到連結的功能。」

戚先生談到他目前網站架設的情形,表示一切還在初步的規模,眼前最大的難題,就是知道他有這個計畫的人並不多。募款情形的不理想,相關機構的資訊蒐集不足,無疑是眼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自我受傷以來,感受到蠻多的幫助,知道我有這項計畫的企業,也都願意提供能力範圍內的協助,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把這個計畫讓更多人知道。」

因為戚先生殘而不廢的精神,讓他在一九九七年榮獲「資訊向日葵」榮譽獎,表揚一個四肢殘障的重度傷殘者,如向日葵般迎向太陽,不放棄生命的希望。戚先生希望透過這次的專訪,能讓更多人知道「居家共同就業市場」的理想。不論是捐款、工作機會的提供、福利機構的合作計畫,都是對殘障人士的幫助,期待社會各界熱情投入,讓這樣的公益網站早日付諸實踐。戚先生的聯絡方式:

Mail:bejane@educator.nctu.edu.tw 劃撥帳號:19230085

樂山期待援助 建造重殘大樓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踏入台北縣八里鄉長坑村二十一號的大門,映入眼簾的,除了左右兩片綠意盎然的草坪外,便是散落在山坡上的數間磚造平房及同為磚造且攀滿藤蔓的兩層樓辦公室。

這裡是私立樂山療養院,如同院長詹德永所說,現在的樂山,和十年前與教友一同拜訪的樂山比較起來,並沒多少改變,還是一樣的舊房舍、舊建築。由於目前院內所收容的八十一名院生中,以智障、唐氏症、肢體殘障及多重障礙者居多,散布在山坡上的房舍對於院生的出入造成極大的不便,加上下雨時,院生們只能待在空間狹小的教室內,因此自他到任後即開始規劃全新的重殘大樓。

新建的重殘大樓,除了有電梯及無障礙空間等現代化的設計外,還會有禮堂及文康室,提供院生更寬廣的室內活動空間及節目表演的場地,甚至還能放映電影,以免去帶院生外出觀賞影片的麻煩。

雖然籌建重殘大樓的計畫已獲得內政部的同意,但是兩億三千多萬的工程經費中,院方必須自籌的就有七、八千萬之多,對於樂山而言是相當沈重的負擔,因此詹院長希望社會大眾能夠共同伸出援手,幫助樂山,以帶給院生更好的生活品質。

聯絡電話:(02)2610-2013、2610-1643  郵政劃撥帳號:01037335

黑門視障樂團 以音樂滋潤人心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聖經裡有記載一個『黑門山』的故事。黑門山上荒蕪一片,寸草不生,但卻有一口甘泉源源不絕的流出,把樂團的名字取為黑門,就是希望我們的音樂能夠像甘泉一般滋潤人心!」黑門樂團的鍵盤手張志富說。

民國七十九年,伊甸殘障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劉俠(杏林子)有感於國內愛好音樂的殘障人士不少,卻難得出現一支純粹由殘障人士所組成的音樂團體,便決定成立一支由視障朋友所組成的樂團,「黑門」樂團於是誕生。


黑門成立初期,主要以演奏輕音樂和宗教音樂為主,表演場所多為一些公益活動或教會。民國八十六年,伊甸基金會的詹慶臨主任決定替黑門的音樂走向作一確認,對樂團進行改組,並請來別的樂團崔團長前來指導,此時,黑門正式成為一支熱門搖滾樂團,在表演中也正式加入歌唱部份。民國八十六年六月,黑門正式脫離伊甸基金會,成為獨立的音樂表演團體。

張志富表示,黑門的團員大多畢業於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在學生時代都有學習古典樂器的經驗,所以黑門的音樂並不侷限於搖滾歌曲的創作,其它如一般流行音樂、爵士樂等等都可以成為黑門音樂表演的元素。

「生存」是黑門成立近十年來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張志富說,樂團收入其實相當微薄,為了應付日常生活開支,往往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目前團員大多從事按摩業,樂團的練習與表演於是成為副業,所有活動的安排都必須以不與正常上班時間衝突為優先考量,這常使得團員們在練習時不能到齊,甚至不能接下表演工作。

「會玩音樂,並不表示一定能將樂團作妥善的管理,對黑門來說,進軍音樂市場最欠缺的就是一個專門的經理人來統籌規劃。」張志富說。另外,創作量不多、目前尚無強有力的經濟支持,都是黑門遲遲未向流行市場投石問路的原因。

對於有興趣學習音樂的盲人朋友,張志富建議,其實喜歡音樂是不分盲人或一般人的,最重要的還是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練習並多接觸各種音樂類型,從中獲取更多資訊,最後才能真正隨性發揮。

「欣賞一個樂團,最重要的是其音樂風格,而非由誰組成。如果黑門表演的不好,聽眾應該給予噓聲和建議,而非因為我們是盲人,就一昧的讚美我們的演出,這對於我們的進步反而是一種阻礙。」張志富說。

黑門樂團聯絡方式:團長李繼吾電話:090950830, 鍵盤手張志富電話:27602191

法性寶林協會 為學障兒找個家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法性寶林教團的創辦人淨元法師觀察社會環境,認為修行人不應以自求解脫為目標。於是,他一面到處教學,一面帶領徒眾從事社會服務。而在十五年前,師父在偶然的機會中,接觸到一個智障兒輔導的個案,也讓他深深體認到身心殘疾的兒童,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歧視。因此在民國八十三年五月,淨元師父成立了「中華佛教法性寶林文化協會」,除了整合他們所從事的社會服務外,也興起為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辦一個庇護工廠的願望。

因此,為了幫助有學習障礙的兒童及青少年,協會成立了龍樹輔導中心。輔導中心的功能在幫助國中小的特殊班級,辦理職業訓練並提供有關的咨詢服務,使學障兒能具備更成熟的人格與工作能力。輔導中心所辦理的職業訓練,包括教導學障兒如何製作手拉胚、捏陶等陶藝品和由教團所屬事業單位或熱心人士提供的簡易代工品等。除此之外,輔導中心也會舉辦親職教育研習、家長聯誼等活動,讓學障兒的家長能夠藉此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協會還希望能聯繫其他團體或機構,建立服務網路、建立醫學諮詢室,提供醫學諮詢和規畫復健方案。而設置專業輔導室,聘請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則希望能協助學障兒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生活自理的能力,並幫助家長減輕家庭精神負擔。不過,目前因為經費不足,使得這些構想無法實現。而協會最終的目標則是建立「龍樹育幼院」,建立庇護宿舍,提供給學障兒與其他貧苦的兒童,一個安置收容的機構。

負責輔導中心事務的德閩法師表示,台灣百分之八十的學障兒童,從學校畢業後,就面臨無處可去的命運。我們則希望以教團的力量來結合社會善心人士,讓龍樹輔導中心與規畫中的龍樹育幼院,來庇護這群特殊的孩子。

陳樂芸 與病魔奮鬥的三歲天使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樂芸乖……樂芸最可愛……」,在台北縣私立樂山療養院重障看護中心的紅磚房內,社工李素雲一邊輕喚著樂芸,一邊輕拍著樂芸的背,小心翼翼地幫她排出卡在喉嚨中的濃痰……

民國八十四年六月十七日,省立台北醫院人員在院內垃圾桶的蓋子上,發現當時只有一個月大的樂芸,在嚎啕大哭的樂芸身旁,除了一只裝有奶粉、奶瓶及衣物的小袋子外,並沒有任何的隻字片語交代。後來經過小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她患有腦性麻痺、癲癇、氣喘等病症及小腿側彎、輕微兔唇、多項器官發育不全的先天缺陷,確定她是先天性多障畸形兒


由於當時無人當面認領,樂芸便於同年八月,在台北縣社會局的安排下,來到樂山。而後,根據樂山為棄嬰命名的慣例,以樂字輩來命名,並且跟當時院長的姓,姓陳,自此,樂芸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及自己的家。

然而,就如同樂山院內的林玉蘭老師在給樂芸的信中所提到,「今年雖然妳才滿三歲,但是,這是妳每天拼命地,勇敢地靠著意志力與病魔搏鬥所獲得的短暫生命……」三年來,樂芸並未像其他同年齡的兒童,有玩具、糖果相伴;相反的,陪伴著樂芸的,是她長年臥榻的嬰兒床及如同三餐一樣重要的藥水與藥丸。而今年四、五月及六、七月間兩次嚴重的癲癇病發,更讓樂芸成為醫院的常客,甚至以醫院為家。

「六月的那次發病,讓她的病情開始惡化,甚至連醫生都說:『能熬多久,就算多久!』」,在談到樂芸的病情時,長期陪伴著樂芸進出醫院的樂山療養院社工李素雲不禁泛紅了眼。她表示,任何一次癲癇發作都可能奪走樂芸的小生命,雖然前兩次病發,都沒有帶走樂芸,卻讓她的腦神經受損更加嚴重,以前聽到音樂就會揮動的雙手,現在已經不太會有反應了。

李素雲接著說,有些家長看到樂芸每況愈下的病況,都會建議不妨讓樂芸安樂死,但是長時間的相處下來,與樂芸早已培養出深厚的感情,甚至將她視為自己的女兒看待,根本捨不得讓她這樣離開。加上每次就診時,樂芸總是非常乖巧的接受醫護人員的檢查與治療,沒有任何抗拒與掙扎,因此,雖然病情不樂觀,醫護人員也不願放棄對樂芸的診療。而長時間下來,「雖然不知道她是否能感覺到我們對她的關心,但是有時到醫院看樂芸時,也會看到她流下眼淚!」李素雲感傷地說。

雖然大家對於樂芸的未來並不樂觀,但是李素雲仍語帶哽咽地說:「我知道這樣的機會幾乎等於零,但是我還是希望樂芸有一天能夠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穿著漂亮的衣服,快樂地上學去!」

黎安社區 年過半百期待更新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黎安社區是台北市信義區內的一個老舊社區。原本是大安區、木柵區以及松山區的交界,很少人會來在乎這塊地方,市政府後來又把信義區從松山區分出來,黎安社區更是成為了社會孤兒;加上住在這兒的民眾以老兵為主,整體居民的教育程度不高,無法搬遷出這裡,使得這裡的發展顯得緩慢。

「我當初從學校退休之後,看到這裡沒有發展的情形,便想將我自己所學所用還諸在這塊土地上,這裡的衛生設施不好,山坡上又被濫墾伐,衛生安全問題是這裡一大隱憂;加上住在這裡的都是長輩,比較不想有所變動,想要改善這裡的主觀客觀環境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地做。」高火生說:「這裡的建設腳步走得相當相當的緩慢,真的連買個麵包或是郵票都很不方便,我想要改善這樣的情況,就到處去詢問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這個老社區煥然一心,所以就成立了黎安社區發展協會來推動這項工作。」


「其實像附近的黎和社區就向市政府爭取到後面山坡上一塊三公頃的地,用來作為休閒農場。我們也有提出類似的方案,可是卻沒有被通過。反倒是我們黎安社區後面的山上有了越來越多的墓地,這些地主在開發之餘難道沒有想過萬一發生土石流的話該怎麼辦?」高火生認為這些當地亂開發或是亂蓋違建延遲社區發展的居民都應該受到相關的懲罰。「但是老社區動起來就是這麼的不容易,所以只好慢慢來了。」

以黎安社區的遊園會來說,全部的工作人員就是高火生的家人還有幾位比較熱心的鄰居而已,「要使老舊社區的居民動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了,而且這附近的居民都是上了年紀的長輩,他們對於社區發展的觀念﹝也就是經營、推動、發展﹞,比較不能認同,這是老舊社區的通病,也是老舊社區內社區活動推廣所遇到的最大的麻煩。

高火生說「我們黎安社區連個公園都沒有,這附近也沒有什麼學校;教育程度高的人早就遷出去了,剩下的就是這些退伍軍人以及老居民。我是當中比較年輕的,所以我就出來幫大家跑跑腿,推動這些社區發展的工作。像爭取一座公園或是活動中心的,甚至可以讓政府對老社區有所注意,將它列入都市發展規劃的重點。而不要只有在選舉時寫下一大堆的支票!」高火生也認為雖然要老社區動起來或許是難了一點,但是老社區的人情味濃厚,這也是年輕一點的社區所無法擁有的情感啊!

高火生認為做社區工作要有個觀念:有做總比沒做好,要做就要做最好。從事社區發展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任勞任怨,以一種回饋的心來永續經營,如此的話社區的凝聚力才會持續下去。

指南大山隊 原住民的熱情摯友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在指南服務團中,隊員和隊員間互稱巴洞,據團長柯怡如表示,巴洞在原住民的語言裡是青蛙的意思,有一次,大山隊在澳花村出隊時因為遇到大雨,便拿葉子來遮雨,小朋友看到他們時紛紛大喊巴洞,從此以後巴洞成為團員們的代稱。

政大指南服務隊曾獲選為傑人會優良社團獎,以及聯合報糸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第一名。在政大已連續三年獲選為績優社團;代表學校參加全國社團評鑑,更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績優團前十名。政大指南服務團成立在民國五十七年,當時名為『指南社區服務隊』,為政大最早成立的服務性社團。直到民國六十五年,正式改組為『指南服務團』,從事服務工作已二十七年,到目前已經邁入第四十三屆。


大山隊是指南服務團中的一支,主要是以服務原住民為主,成立於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到現在已經有十二年。最初的出隊地點是宜蘭縣大同鄉的南山村,後來改到宜蘭縣南澳鄉澳花村,澳花村的居民是以泰雅族的原住民為主。在寒假、暑假的時候為澳花村的小朋友、青少年、村民舉辦為期七至八天的各種活動和家訪。而在學期中,大山隊的主要活動就是為新店溪洲及中正國宅的原住民小朋友擔任課輔。

每個禮拜二跟禮拜四,在新店的溪洲跟中正國宅,總看的到指南服務團大山隊的巴洞們在為原住民小朋友做課業輔導的工作,在課輔之後,還可以看到大山隊的巴洞們帶著一群小朋友在那邊玩著遊戲的景況。據指南服務團的團長柯怡如表示,在新店的溪洲和中正國宅住的大部份是阿美族的原住民,而大山隊是透過世界展望會的協助,在這兩個地區擇定小朋友固定幫他們做課輔的工作。

寒、暑假時,大山隊的巴洞們則會到澳花村去,除了藉由一戶戶人家的去做家訪藉以更加瞭解居民的生活狀況,有時還會請老師來幫當地婦女上插花課,也會舉辦藍球比賽,帶著村民打打籃球,據說藍球在當地是最風行的運動,偶爾還會辦場園遊會,聯絡居民的感情。當然還有和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營。有隊員表示,每次到澳花村,要離開時總是好捨不得,懷念那裡淳樸的居民和小朋友。

敬仁中心 關懷礦工不遺餘力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一群年紀大約五、六十歲,曾在石碇礦坑奮鬥大半輩子的老年人,腳步蹣跚的走向石碇民眾服務中心,去參加一個由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針對勞委會所頒布的勞保工作傷害給付所舉辦的說明會。

這次「敬仁」所要開此會議的目的,主要是不滿勞委會所提出的補償方案。勞委會所提出的是以工資最低起薪五百二十八元為基準,再依照各級傷害的程度予以補發賠償金,但敬仁覺得這根本不能給予礦工生存的賠償,因此主張以一千二百一十元作為上訴的賠償金額。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王主任表示,「這次舉辦會議的目的,就是要針對在十一月十二日勞委會所公佈的勞保工作傷害給付這條款,來詢問礦工們的意見。」在這工作將近三十年的林姓礦工語重心長地說:「隨著年紀的增加,體能狀況也愈來愈差,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趕快立法通過,不要再拖了」。他另外表示,事實上一日五百二十八元真的太少了,因為光看護就要一日二千元,補助那麼少,如何醫治呢? 


在政府剛播遷來台之時,一切的建設都是需要煤礦的支援,而這些礦工正好就擔負此一重責大任,但當時整個空氣過濾設備太簡陋,礦工們在不知不覺中吸入大量灰塵,而罹患所謂「塵肺症」的疾病。由於醫療費用昂貴,再加上政府並沒有在他們退休時提供優渥的退休金,使得很多礦工沒有治療的經費而死於這種疾病中。但是這次勞委會所提出的補助方案,並未受到大家的採納,因此政府相關單位應該再加以重新謹慎評估,讓礦工們能更接受。 

而主辦單位「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它是在促進勞工參與安全衛生的各種議題和活動。創辦人為比利時籍的華瑞禮神父。在發展的過程中,他們盡力服務遭受職業傷害的工人,於一九九二年六月協助成立「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並在一九九五年四月協助老礦工成立「塵肺症患者權益促進會」,使一向被忽視的職業災害工人,成為喚起社會重視職業災害問題的社會力量。

至於對「敬仁」所舉辦這活動,現場與會民眾均表贊同和支持。高姓礦工表示,「敬仁可以用會員制度的方式來聘專人推動活動,以凝聚大家的團結,但不管今天討論結果如何,最重要的是全體需達成共識,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1998年10月27日 星期二

環保聯盟台北分會 紮根都會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在面對大台北都會生態與環境日益破壞嚴重的情形下,台北分會的宗旨是:透過講座、電影及生態旅遊等各種活動的舉辦,將環保的理念及種子擴散至整個大台北都會區。台北分會前總幹事陳建志說:「重經營草根組織,支援積極參與的團結民眾,是台北分會一貫的理念與特色。」

自一九九二年成立來,台北分會透過媒體的報導,主動去拜訪或是佈線,也有同性質團體邀其共同關心環境的議題。針對於大台北地區的環境保育問題,台北分會主要活動有:反對石門濱海高爾夫、淡水河清流田調、支援全國反核運動、除廢土救鄉土、觀音山濫葬問題、協助漁民抗爭保障淡海河口生態、新店溪垃圾及廢土問題、輻射屋抗爭運動、垃圾問題、空氣汙染抗爭及淡海新市鎮問題等。


台北分會副總幹事呂建蒼表示:「經濟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更美好,而環保是為了達到生活美好的最終目標,而經濟和環保並不是一定如此衝突,但因環境具有不可回復性,所以才更需要環保團體為政府的政策及行政動作做把關及監督。」

觀音山濫葬問題,是台北分會於一九九三年十月開始關切的,舉辦觀音山公害之旅,參觀被指侵佔之大墓園,並持續向蘆洲鄉公所抗議陳情,引起台北縣政府、蘆洲鄉公所特別關切,促使板橋地檢署以竊佔罪嫌偵辦。

輻射屋抗爭的運動更是全國關注的一個大議題,在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台北分會組成輻射傷害工作隊,並在民生別墅成立輻射教育中心,開辦輻射教育營,舉辦中、日學者交流研討會及公聽會。一九九四年三月,集合各地自救會力量,推動協助輻害協會成立;不斷向原委會陳情、抗議,促使擬定輻射鋼筋事件處理辦法。一九九四年五月,舉辦「反輻射、救家園」民生別墅中興法商學院社區遊行活動,是輻射屋運動中首次遊行活動;並為推廣輻射常識,持續舉辦輻射教育營三十餘梯次,受輻射偵測服務者計千餘戶,至今未輟。

陳建志表示:「這種種活動的推動,台北分會主要是教導人民行使自救權及團結權。雖然環保團體在社會上影響力是弱勢,但在大眾的關心上已不是弱勢的。但因人民的認知程度有限,且認知不等於行動力的表現,所以往往在環境的破壞力上,遠超出環保相關團體的補救能力。」 

1998年10月21日 星期三

白雲廣播電台 為公益發聲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在這個商機林立的廣播世界裡,我們希望能成為一股清流。藉著聲音我們可以無遠弗界的傳達理念,藉由廣播媒體沒有障礙的特性,傳遞給人們一個健康自在的身心。」白雲廣播電台的發言人葉香蘭表示。

民國五十七年開始,白雲廣播電台的創辦人白雲老禪師,開始他在台灣弘法、行腳的旅程。這二、三十年的說法經歷,也為白雲師父累積不少的信徒。民國八十五年六月,白雲師父認為時代的變遷,大眾媒體的重要性與日遽增,師父們關在寺院內教育大眾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廣播容易接收的特點,深深吸引師父。於是在電台頻道開放申請之後,經由信徒們的幫助,成立了「白雲廣播電台」。


葉香蘭表示,白雲廣播電台成立兩年來,一直秉持著以人文、關懷、清心、自在為電台屬性,音樂、藝術、資訊、佛法為內涵的創台宗旨。而白雲電台與一般商業電台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由出家人所創辦,也由出家人參與錄製節目,因此在節目中,聽不到色情、暴力,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公益的關懷。

白雲電台節目的內容除了弘法、說法之外,還有許多關懷人文、社區及公益團體的節目。例如在週一到週六早上七點的「早安列車」節目,它的內容包含介紹南台灣的生活資訊外,還包括利用專題報導的方式,訪問慈善社團人物,讓聽眾可藉此關心社會的脈動。另外,週一到週六下午三點的「生活話匣子」節目,則將重點放在對社區的關懷,包括以記者深入社區,對社區的人事物作相關的訪談,舉凡社區的點點滴滴,都是他們著重的焦點,希望藉此提醒聽眾,重視社區生活品質的相關問題。

除了節目之外,電台也提供免費的廣告機會,讓在政府立案的社會服務團體有介紹、推銷自己的機會。例如,以智障兒為服務對象的心路文教基金會、以顏面傷殘人士為訴求的春陽基金會等,都在電台中,有一段屬於自己的廣告時間。而電台的出版部也在每月發行白雲雜誌,將白雲廣播電台、中華佛弟子協會及佛弟子慈善基金會的活動,與大眾分享,共同關心社會慈善公益事業。

目前電台的收聽範圍,是自濁水溪以南,雲、嘉、南、高、屏、澎湖、台東等十二縣市;播放的時間從清晨五點到深夜一點。因為開台兩年來致力於公益事業,因此包括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縣市政府,常會與電台一起合辦公益性質的活動。而電台本身也會與前述的佛弟子基金會及中華佛弟子協會合辦活動,例如「白雲心、暖冬情」的關懷老人活動,將白米、沙拉油、厚衣物等日用品,發送給需要關懷的無依老人。「心手相連、永不放棄」愛心園遊會來關心喜憨兒與前往台南監獄關心受刑人等活動。

葉香蘭說:「白雲廣播電台,自詡為聽眾心靈棲息之地,希望以公益為主的節目內容來淨化人心,洗滌聽眾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擾,呈現清心與自在的休息站。」

白雲電臺收聽頻率:AM一五九三。

關懷不要留白 慈善音樂會上網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由台灣IBM公司、陳張秀菊女士文教基金會所共同主辦的「1998關懷不要留白」慈善音樂會,其專屬網站在今天正式上網!民眾可以透過這個網站瀏覽1998音樂會、慈善活動預告或發展遲緩兒的相關資訊,也可以在網路上進行線上購票、線上捐款等愛心活動。

全新上線的「1998關懷不要留白」慈善音樂會網站,是一個為公益活動所設計的愛心網站。主辦單位台灣IBM公司與陳張秀菊女士文教基金會之所以建立這個網站,是希望藉由網際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擴大宣傳慈善音樂會,並增加參與的層面,同時也方便讓民眾透過快速、即時的網路進行購票與愛心捐款。


陳張秀菊女士文教基金會董事陳盛泉表示,這個為其因癌症過世的母親張秀菊女士所成立的基金會,參與台灣IBM所舉辦的「關懷不要留白」慈善音樂會已經是第三年了,由於其母生前即熱心公益,曾在一年內為慈濟功德會籌得一千萬新台幣的捐款,因此基金會秉持往日的傳統,今年仍共同主辦慈善音樂會的愛心募款活動,希望音樂會門票及捐款所得能夠幫助國內的遲緩兒童。而今年在台灣IBM與廣通科技的協助下,更設立了慈善音樂會的專屬網站,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民眾參與這項公益活動。

台灣IBM公司總經理沈安石則提到,八年前IBM稟持著「以音樂會淨化心靈,用真愛回饋社會」的理念,開始辦理「關懷不要留白」慈善音樂會,希望以音樂會引發大眾的惻隱之心,關懷需要關愛的孩子。八年來,透過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募協會的協助,關懷的對象已涵蓋早產兒、棄嬰、黏多醣症兒童,今年根據聯合勸募協會的建議,將關懷的對象設定於多達十五萬八千多名的發展遲緩兒童。而此次慈善音樂會所有的購票與捐款所得,將不扣除開銷,全數捐給聯合勸募協會,專門用以成立專業早療教育機構,培育專業早期療育人才,並且發展中南部及偏遠地區的早期療育服務。而這次音樂會,台灣IBM除了建立專屬網站之外,更透過本身在電子商業領域的專長,增設網路線上購票﹝SSL/SET安全交易購票系統﹞,提供忙碌的社會大眾方便、即時的網路購票及捐款服務,同時也讓中南部無法參觀音樂會的民眾,可以透過網路,捐款給發展遲緩兒。

淨覺育幼院 受虐兒的家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孤兒已經逐漸的減少,不過,受虐兒的數量卻比以前多了許多。淨覺育幼院所收容的院童,幾乎都是由高雄市社會局介紹而來的受虐兒。這些受虐兒雖然無法像一般兒童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不過,院方會在一個月中,選擇一到二個禮拜天,邀請院童的家長和院童一起渡過。

「在我還是人事不知的嬰兒時,我就被遺棄在路邊。一個好心人將我抱回家,可是他無力撫養我,於是我被送到育幼院」目前在高雄淨覺育幼院擔任「阿姨」的蕭慧誠回憶道。「從嬰兒時期開始,我就與育幼院裡的阿姨、法師們一起生活,我非常感謝師父當初願意收留我,讓我能健康的成長。於是在我高中畢業後,我回到這裡,照顧這些和我有類似遭遇的孩子。」


民國六十二年,現任台灣省佛教分會的理事長淨心法師,秉持著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推行社會慈善事業。他選擇以創辦育幼院,教養無依的孤兒為起點。經過兩年的購地、建築,在民國六十四年元月,淨覺育幼院開始收養孤兒。

蕭慧誠表示,從創辦至今,育幼院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它教養的方式。她說:「育幼院將每六名院童組成一個小家庭,由一位院童稱為「阿姨」的保育員,負責飲食及督導溫習功課等生活起居。」而蕭慧誠目前就是擔任照料院童的「阿姨」腳色。

目前,育幼院內共有七個小家庭,而每個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寢室、小客廳、廚房、衛浴設備等,是一個家庭式的育幼院。而為了養成院童獨立自主的能力,阿姨們會將一起住在院內的兄弟姊妹分在不同的家庭,讓他們不致於養成相互依賴的習慣。。

除此之外,育幼院也提供院童就學的機會,目前收容的四十多名院童,就分別在托兒所、國小及國中就學。這些院童每天都必須在早上六點起床,七點一起出發上學,晚上七點到九點則是晚自習時間,生活可說是相當規律。蕭慧誠表示,在育幼院的栽培下,自己才能完成高中的教育,這也證明只要努力,育幼院裡的孩子,還是可以有高學歷的。

從小在育幼院長大的蕭慧誠表示,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政府對兒童福利的重視,孤兒已經逐漸的減少,不過,受虐兒的數量卻比以前多了許多。現在育幼院所收容的院童,幾乎都是由高雄市社會局介紹而來的受虐兒。這些受虐兒雖然無法像一般兒童享受真正的家庭生活,不過,院方會在一個月中,選擇一到二個禮拜天,邀請院童的家長和院童一起渡過。而因為法律的規章,這些受虐兒必須強制住宿,他們的雙親也必須承擔適當的生活費用,讓育幼院能盡力的幫他們照顧孩子。

與育幼院一起經歷風風雨雨的蕭慧誠說,師父們用佛教慈悲的精神,用心經營這個育幼院,若非他們,自己那有可能活到現在。因此,她用一顆回饋的心,希望能幫助這些院童,一個個走向他們自己的人生大道。

心愛兒童中心 障礙兒的天堂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走進心愛兒童發展中心,便被這群天真無邪的小臉吸引,他們往往不善用言語表達,卻用一朵朵的笑容流露出他們的友善與憨厚。他們的年紀都在六歲以下,正是活動力旺盛、身心發展迅速的時候,卻因為某些原因,在學習和身心發展上有些遲緩、障礙。

民國八十年,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心路基金會,設立了心愛兒童發展中心,是專門針對零到六歲發展障礙的幼兒,如自閉症、重度智能不足、多重障礙等,提供他們早期療育的機構。早期療育的重要性在於,若是在三歲前接受療育,其療效是三歲後的十倍!因此零到六歲是決定孩子長大後,身心障礙程度的關鍵期。而心愛以促進幼兒整體性的發展,並發揮潛能減少障礙的程度,減輕家庭與社會的負擔。


目前「心愛」服務的型態,包含零到三歲的親子幼幼班,及三到六歲的日間扥育,不但有一般幼稚園的課程安排,還結合了專業的訓練,例如語言治療課程,包括溝通訓練、口功能訓練等。社工淑萍說,小孩子都喜歡看圖片、玩遊戲,所以在設計教學課程時,就用遊戲、唱遊、動畫的方式來呈現,也是心愛低結構教學的特色之一,即擺脫教條式的上課模式,而以孩子為中心,以活動為出發點的理念。

社工淑萍說,這裡的孩子大多沒有語言,有些是因為天生聲帶異常,無法發音,有些則是有表達上的障礙,所以在溝通上有困難,像是自閉症的孩子,常常完全不跟別人說話,旁人需要花很多時間與精力,去了解他的喜、怒、哀、樂,也才能給予他有用的幫助。除了用心之外,在教具上也必須讓孩子看得懂意思,知道怎麼用,像這裡的電腦就是觸碰式的,且完全由圖片解說,簡單好用。

「心愛」的老師們,還特別重視他們生活自理的訓練,嚴格要求他們用餐時自己吃不等人餵,鞋襪自己穿脫等,希望能養成他們獨立的習慣,和擁有照顧自己的能力。

然而,這些孩子的成長仍有許多困難,例如教育資源太少、中小學特殊教育設備不足及復建費用太昂貴等,都是障礙兒未來學習的阻礙;另一方面,一般大眾因不了解他們的狀況,有時甚至是誤解,很多人看到他們第一句話就問:「他們會不會打人?」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去排斥、歧視他們,令障礙兒和家長十分難為。淑萍就說:「障礙兒需要社會更多的了解與支持,不要讓他們單純的心靈受到傷害。」

伊甸園不放棄任何發展遲緩兒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從七十一年創立至今,伊甸園一直在做有關身心障礙福利的工作,一開始,服務的對象鎖定成人身心障礙者,面臨的困難很多,如心理、家庭、復健等,而所要付出的成本及代價也相當大。有鑑於此,同是身心障礙者的林錦川總幹事說:「服務應該要往下發展,往年齡低走,若能早期發現便介入,無論對他們的心理、生理或醫療復健來說,都是一大挽回。」所以在八十三年有兒童服務的規劃,著重零至六歲身心障礙者,期以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早期服務以減少困難。

「發展遲緩兒」包含的相當廣,大致上是指所有類型的身心障礙兒童,如腦性麻痺、唐氏症、自閉症等。導致遲緩兒的成因很多,有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另一方面,也因為一般台灣婦女不重視產前檢查,以及醫療資源又往往因地區性的差異而貧富懸殊等原因,而無法在生產前即做優生保健的篩選。


「遲緩兒在三歲前接受早期療育的效果,是日後的十倍。」林錦川先生在專訪過程中不停的強調說。在伊甸園的服務經驗中,有遲緩兒的家庭,不是因為對發展遲緩兒的認識不足,而延遲發現時間,耽誤早期療育機會;就是即使早期發現,卻因為社會傳統錯誤認知,或醫療單位及資源的不普及,甚至是在求助無門的情況下,導致錯過孩子接受早期療育的黃金時間。

在開始推行這項全名為『發展遲緩社區家庭服務專案』之前,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作了一整年的調查,發現目前全國公私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中,能夠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容量只有四千三百七十一人,相較於全國零至六歲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十五萬八千多人,以及一些未被認定的身心障礙者,顯示出台灣早期療育的供給資源仍相當欠缺,故早期療育機構的需求姓氏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一項整體的專案服務,不只針對不足的療育,還包含教育、經濟、權益爭取等的全面服務性項目。林總幹事表示:因為是與7-ELEVEN合作,所以活動明確是對於籌募早期療育基金,但事實上,我們的工作包含的非常廣,只是藉辦活動,募集所需的大筆經費。我們伊甸園只是社會福利機構,能提供的有限,必須跟各大醫院、各科醫師、各種特殊教育單位合作,去整合統一資源,以達成全面整體的服務。

伊甸園預計此公益活動將籌募兩千萬元,主要基金用於協助遲緩兒在早期療育過程中,所需的聯合評估及療育諮詢、醫療費用補助、輔助器材補助、特殊醫療器材補助、臨托照顧服務補助、綜合諮詢專線、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及復健治療、親子教育諮詢和講座。視每一位遲緩兒為一個個案處理,若個案處理順利亦可結案。

「如果,他是上帝給我的功課,我會為他做最完美的準備。」其中一位案例,衣衣的媽媽說。在這一年多的遲緩兒早期療育推動下,成功的個案相當多,例如同是腦性麻痺患者的衣衣與以琳,由原先的行動不便,已經在醫療復健的課程中,會走也會自理基本生活能力了。經由訓練遲緩兒慢慢可以行動,內心感受正常,生活上的認知、感官能力及運動能力等都會有很大的進步。「對遲緩兒放任不管不僅不會進步,還會一直退步。」林總幹事說。

林錦川表示,伊甸園在實行此一專案最大的困難有:經費嚴重不足、專業人員的缺乏、台灣早期療育資源的不足、社會大眾觀念偏差以及政府本身通報系統不夠完善等方面。也希望藉由長期的努力,能慢慢教育社會大眾優生保健、早期預防治療的觀念;讓社會大眾彼此關心,建立一套完整的通報系統;及醫療資源遍及全省,把服務觀念推廣落實到每一個身心障礙者;還有,政府也能積極參與協助。

「因為我本身也是一名身心障礙者,所以深深意識到早期療育的重要性,不僅可以提早獲得良好的生、心理輔導,以建立完整人格,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依賴,更可減輕社會成本。與其讓他以後痛苦,為何不早點動手呢?」林總幹事激動的說。

更生人呂先生從錯誤深淵爬起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很感謝更生保護協會的幫忙,讓我在出獄之後能重新站起來。」曾經因為貪污罪被判刑四年十個月的呂先生,在更生保護協會暫時保護政策的條款下,貸給了四十萬元台幣的創業基金,讓呂先生能夠從事經營麵店的工作。

現年五十四歲的呂先生,生性憨厚純樸;自大學畢業後,經國家考試及格,擔任海關官員一職。他在民國六十年時結婚,現育有一兒一女;家庭為雙薪家庭,與妻子互相扶持,生活過得安定和富裕。但是在民國八十年,他因為一時的貪念作祟,犯下了貪污罪,之後被判入獄,於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假釋出獄。


假釋出獄後,他在他妻子的弟弟所設立的企業行任外務一職,因工作努力,受到老闆重視,並同意他加入三分之一的股份。但他覺得自己創業才是他的夢想,於是他離開了公司,向更生保護會借貸了三十萬元做為創業基金,從事麵店的工作。剛開始經營時因為口碑未建立,前二個月都是呈虧本狀態,幸好更生保護會的追蹤關懷,得知此情況,立即又提供了十萬元的補助,才讓他得以在困境中爬上來;口碑建立了,客人也日益增加,收入也由虧轉盈。他現在已還清所有的貸款,真真正正的擁有他所開創的天地。

承辦這次貸款項目的前士林分會幹事陳科旭回憶當時情形說:「呂先生在獄中表現優良,深獲好評,因此他才能假釋出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要幫助他重拾信心,很高興我們做到了。」而整個輔導計劃的實施,一開始是召開小額貸款審查會,由審查小組一致通過貸予新台幣三十萬元,而後又追加十萬元,以協助呂先生創業;等到穩定後,定期排定繳款日期,請他親至分會繳款,以了解營業情況。而不定期的電話訪問和訪視,從各方面瞭解呂先生的情況,不管是家庭或經濟生活方面,以增加輔導關係的互動。

「沒有老婆的支持,我是撐不下去的,真的很感謝她。」在他服刑的這段期間,家裏的所有經濟重擔都落在呂太太身上,除了照顧家中的兒女外,她有空時就會前往探視呂先生,幫他打氣,並告訴他不用掛心。呂太太堅定的說:「我始終相信他有出息,因為一時的犯錯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要能改過。」

正和社區插花班 媽媽樂參加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我們今天使用的花材是苦楝子、仙丹花以及天鵝絨」、「老師啊!擺不上去要怎麼辦?可以用灑嗎?」「樹枝上的果實會不會太多了一點啊!」每個禮拜一在正和社區活動中心裡都會出現這樣的聲音。這是正和社區所舉辦的社區插花班,請到了前插花協會理事長,現在在慈濟護專以及慈濟醫學院教授插花課程的王國忠老師指導;目前大約有十位媽媽參加插花班,大部分都是家庭婦女,想透過這個活動來學習插花的技巧。

「今天要學的是高花器的插花方式,我們將苦楝子當作客體、天鵝絨是主體‧‧‧」王老師在白板上畫出如何將花材擺入適當的位置。「老師啊!這個苦楝子怎麼剪不斷啊!」一位媽媽對剪不斷的苦楝子樹支感到困擾。「哦!妳要先用花剪順著節理夾緊,再用兩手用力稱開就好了!」王老師傳受剪裁的技巧,啪!的一聲,偌大的樹枝瞬間斷成兩截。每位學員媽媽都十分用心的將花材擺到自己喜歡的位置,也會觀摩起其他媽媽的作品來。


謝媽媽說:「參加插花班可以學插花、美麗一下家裡啊!年輕的時候沒時間學,現在有這個機會當然要好好學。」侯太太表示:「可以在這裡交到朋友啊!這種社區辦的活動應該多參加!」說著說著兩位媽媽就興高采烈地聊起花瓶上的花紋來了。

王老師說在學校上課和教社區媽媽是不一樣的。在學校上課的話要考慮到分數以及實用性,因為上課的時數只有一個學期;但是在教導社區媽媽們的時候卻是非常的輕鬆,因為可以順性發展,也順便可以藉由中國山水畫的技巧,也就是郭熙所說的三遠:平遠、高遠以及深遠,也就是立體空間的表現方式。問到王老師在幫社區媽媽上課的成就感時,他說:「第一可以介紹大家認識各種花材,像今天的苦楝子,也有人叫它金鈴子或是楝子,有毒但是可以做中藥使用;那第二就是學員的成品、技術可以用來美化家庭;第三是從剪剪插插中學習人生的道理;第四則是可以培養學員之間的感情。」「其實花道是一條路,是愛花的路;有時花理和藥理一樣,要順著它的性來擺置,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賞心悅目。」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用愛補缺憾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在早期觀念不良及縫補技術不佳的年代裡,生下唇齶裂寶寶的父母常會傷心自責,外人也會隱指他們做了缺德的事,而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出現後,許多醫院若發現有唇齶裂的兒童,都會開始建議其家長與基金會聯絡,社工人員會針對心理及醫療兩方面進行輔導,排除家長對於生下唇齶裂兒心理障礙,鼓勵家長積極的面對有缺陷的孩子,並教導父母孩子各階段應接受的醫療,如修補唇裂、牙齒矯正、語言治療都是要定期追蹤的。另外,針對清寒家庭的醫療費用,基金會也提供醫療補助。

目前,基金會有兩個成長團體,一是得福家長聯誼會,另一是得福青年俱樂部,家長聯誼會的部分主要是透過活動交流醫療資訊,分享教養經驗,而年滿十六歲的唇齶裂者則透過團體的交流,分享成長心得,並學習疼愛自己,建立信心。


執行秘書徐雪麗表示,雖然基金會具知名度,但大眾卻總是將顱顏缺陷與唇齶裂劃上等號,事實上唇齶裂是顱顏缺陷的一種,只是人數較多,其他如眼距過寬,小耳症等都是基金會服務的對象。徐小姐回憶說,有次走在街上,就看到一個小耳症的患者用頭髮將自己的耳朵蓋住,很明顯的並未接受治療,而許多父母親在生下少見的顱顏缺陷寶寶時,因為不知道如何處理而棄置他們,許多教養院接到這樣的小孩也可能不知如何處理,因此,她希望未來能夠建立大眾對顱顏缺陷的正確認知,讓許多處在黑暗角落的顱顏缺陷患者能夠浮出台面,接受完整的治療.

徐小姐說顱顏缺陷的小朋友成長過程容易遭受嘲笑,我們除了接納他們的缺點外,應更積極的發現、讚美他們的優點,讓他們能更有自信的展現完整的人生。

林堉琪基金會 散播關懷的種子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打從林堉琪先生開創事業時,就認定自己要做一位對社會有幫助的人,所以鄰里的幫忙,貧戶的幫忙,甚至颱風天淹大水救命的幫忙,他根本忘了自己是拼了命的在做每件事。所以在他中年去世後,還有很多想要「好好對別人」的願望,就在林謝罕見女士成立「林堉琪先生紀念基金會」後一一的實踐了。

「救急不救窮」,是基金會在援助機構上的態度,除了捐贈物資給需要協助的機構外,基金會在每年六月會舉辦一項大型活動,希望社會大眾藉著與弱勢族群的相處互動,來親身體會不同於一般人的生活與心情。今年的大型活動以「溫柔相待」,親近身心障礙者為主題,希望透過脊椎損傷主題館的展示,讓更多人由脊椎損傷者親身的例子了解他們的狀況,並教導大家如何預防脊椎損傷,現場還邀請脊椎損傷的朋友擔任解說。在展覽的期間,有許多國小學生利用課餘,由老師帶領前往主題館參觀,還有些大一點的學生是呼朋引伴,自行前往參觀的。


而有別於主題館形式的抱抱博覽會,讓一般民眾和身心障礙者擁抱,這樣不但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讓彼此透過擁抱,感受到溫暖及支持。

此外,基金會還在這個活動中準備了一棵很特別的發願樹,民眾可以將這一年中想要為身心障礙者做的事寫在愛心形狀的發願卡上,掛在枝頭,為自己也為需要幫助的人發願。

寫發願卡雖然只是形式,但是希望藉著這些小小的舉動,種下日後這群人幫助身心障礙者的種子,基金會執行秘書周淑芳小姐表示。

基金會一直在做播種的工作,除了六月的活動外,基金會還會在暑假舉辦兒童夏令營,活動內容每年不一樣,在曾經辦過的喜樂保育願生活體驗營中,讓孩子和唐氏症兒童一起生活一起做活動,就這樣相處了三天,原本因為唐氏症兒童奇怪的外貌,感到害怕的孩子,卻因為這些天的相處讓他們看到唐氏症兒童不方便之處,進而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由唐氏症兒童臉上的笑容中得到喜悅及滿足,周小姐表示這些屬於孩子親身體會的點點滴滴,都可以由他們事後記載的日記裡看見,而那顆愛人的種子則種在他們心中等待發芽。

而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都是由周淑芳小姐和其他兩位工作夥伴合力完成的,從企畫、文案到廣告及工作人員的便當,都是由他們三人張羅,而今年六月的大型活動,基金會的同仁還親自去台北市脊椎損傷協會當義工,幫助脊髓損傷的患者,以了解他們的狀況。

辦出有質感的活動是周淑芳小姐最感到欣慰的地方,而周小姐也在辦活動的過程中藉由不斷的思考以及反觀自己的生活中,發現了自己忽略的事,就比如在辦了環保性質的活動後,基金會就以玻璃杯代替免洗杯子,而周小姐也開始在自己家中實施垃圾分類的工作,並要求親戚跟著做。

明年六月,林堉琪先生紀念基金會仍會辦大型活動,而這活動仍會在一些人心中種下關懷土地與人的種子,期待這些種子的發芽,也期待未來不管在心靈或實質上,台灣對身心障礙者來說是發展的無障礙空間。

真光教養院的困境 你能幫上忙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走進「真光教養院」的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張張友善的憨笑,甚至有孩子伸出手要與你握;再往內走有一個小房間,躺著幾個孩子,有的肌肉萎縮、有的手腳麻痺,總之,以現在的醫學,是無法讓他們在有生之年自由行動的,但是你的問候、對他們的微笑,都可以得到他們笑容中友善的回應;至於二樓的孩子,行動或表達能力上都順暢多了,看見院內的阿姨,甚至就來個熱情的擁抱。

這就是在民國五十九年創立的「真光教養院」,對二十八歲的「真光」來說,一直秉持著「教」、「養」、「訓」、「醫」一貫的方式來對孩子:「特教班」訓練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社會行為的學習;「職訓班」又分為烘焙班、手工藝品班、汽車清潔班,希望孩子學得一技之長;另外有醫師駐診,替孩子們做醫療和復健的工作。


在「真光」工作已經八年的劉青珊(孩子們都叫她劉阿姨)表示,其實「真光」的孩子,會自己有能力出去工作,也真的去工作過,但真的要走出「真光」和人群互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個女孩曾在一個社區家園的麵包店工作,卻因為老闆搬家,她又害怕另一個男孩的示好追求,而重返院中;另外有兩個孩子曾在某電子工廠工作了一年半,因為溝通能力及情緒都比一般人差,裁員時就先想到他們,而失去工作;也有工廠不直接裁員,卻幫孩子換工作,孩子無法接受,只好離職。

然而,對於「真光」的其他孩子,卻連試著去工作的機會都沒有。因為智能上的障礙,病情輕者會幫忙處理院內的雜務;重者則不斷做醫療復健,教導生活自理的能力。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而遙不可及,對他們來說,連出去看醫生都是欣喜若狂的。

所以「真光」最近在夜間籌辦了一些活動和訓練,希望能多給孩子們一些東西,而非每天在院內沒有生活的目標與動力。活動辦起來,較需要的是人力上的支援,「真光」正在接洽附近的「景文工商專校」和「華夏工專」,希望有學生或其他的社會人士,可以抽空到「真光」當義工。

劉阿姨說,現在院內人數已達飽和,因為「真光」雖是收容三到十五歲的孩子,但有孩子是被丟棄在院門口,從小無父無母,也有許多父母將孩子送至院內便置之不理,所以現在最大的院童已經五十多歲。有八成的院童都以超齡,一來教養不易,二來疾病無法循正當管道獲得治療,而這是院內目前面臨的第一個大問題。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院童同時患有食道逆流、胃靡爛、急性胰臟炎和膽囊發炎等多種疾病,在醫院住了二十多天後被送回來,卻依然持續發燒;也有合併精神病的院童,找不到較專業的機構可以轉介,留在院中不但對病情毫無幫助,還會傷害到其他孩子。

另外一個大問題就與經費有關。「真光」在原院地旁蓋了一層七樓的養護大樓,至今一直無法搬進去,因為光中央空調、鐵窗、床的錢就要好幾千萬,向政府申請經費,得到的答案卻是:政府預算不足,請院方分期辦理及自籌,但現在面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真光」真是一籌莫展,所以現在急需各界的捐款,那怕只是認購一個鐵窗、一張床,對於真光孩子可以早一點搬到新家,都是有幫助的。

對於「真光」而言,曾有多少孩子來來去去;曾有許多故事在此上演;曾有許多艱難需一起面對。然而,在歷經許多事後,現在的「真光」想讓每個人知道,你的付出—無論是出錢、出力或純粹的關心,對真光都是有幫助且有意義的。

台北縣私立真光教養院  電話:(02)2943-5961、2940-9488、2942-6201  住址:台北縣新店市永平街20號

劃撥帳號:0017-8211

1998年10月14日 星期三

更生保護會 協助受刑人走向更好的明天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四十三歲的鄭先生,因吸食毒品被判刑六年,透過更生保護會的職訓計劃,讓他具備了修車的技能,使他在出獄之後即投身於修車的行業中,重新出發做人,更生保護會提供再生人一個再生的機會。

台灣更生保護會的前身為「台灣省司法保護會」;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十一日,是一民間組織的公益慈善團體,受台灣高等法院、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所監督。民國五十六年更名為「台灣更生保護會」,辦理台灣省、台北市及高雄市出獄人等保護業務。


而此會的宗旨在於預防出獄人再犯,以仁愛的精神輔導出獄人,解決他們的問題,使他們獲得社會的溫暖與照顧,成為社會有用的人。台灣更生保護會總會位於台北市基隆路,各地方的法院及其分院所在地得設置分會,目前總共計有台北、板橋、士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基隆、澎湖十九個分會。分會為本會的分支執行機構,在其轄區內辦理應受保護人之各項更生保護工作。

更生會對出獄人的保護,是採用自由保護方式,必須經由他們同意或申請後方予保護,大致可分為直接保護、間接保護與暫時保護三種。所謂直接保護是以教導、感化或技藝訓練的方式行之;間接保護則是以補助的方式來輔導出獄的受刑人,如就學方面:積極協助受保護青少年復學,就醫方面:受保護人如患有疾病,因家貧無力就醫,由本會或當地分會送至公立醫院治療。此外另有就養、救濟、就業方面等支助;暫時保護則是暫時支援需要資金救助的更生人為主。而目前更生輔導工作,大多數是由熱心的更生輔導員以一對一的方式,對於應受保護人提供個別的協助。未來也將考慮以團體輔導的方式,讓服務對象相互勉勵、支持、分享重獲新生的經驗。

在實際的關懷活動上,他們除了定時舉辦一些大型的集會,例如:六三禁煙節法制教育反毒宣傳活動、更生保護就業服務研討會、更生保護汽車修護專班等等。他們也會在監獄中辦理職業訓練和出獄後的就業輔導。

「只要有心去改過,永遠都不嫌晚」更生人保護會士林分會幹事黃小姐勉勵更生人應自我惕勵,求人不如求己,也期盼社會大眾能重視這個組織,加入他們義工的行列。

報名電話:2737-1232 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會

楊文娟 陪受刑人家屬一段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今年暑假,喧騰一時的警大拒收學生事件,於今已落幕很久了。家屬具有前科是否應列為招生標準一事,當時被人們熱烈討論著,而政府也立即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法,以學生的成績決定錄取與否,而非背景。但是受刑人家屬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卻沒有因為這個事件的落幕而結束,他們仍是無助且易被忽略的一群。

「財務困難是受刑人家屬最常遇到的問題,也是服務受刑人家屬的紅心字會最沒有能力去幫助他們的部分,因為機構在財力上就很有限,不可能照顧到所有家屬的開銷」,服務兩年多的楊文娟小姐這麼說。有時機構會評估受刑人家庭的經濟狀況,盡力幫助家屬申請低收入戶補助,但家屬到里長那申請證明卻遭到辱罵,里長認為家中發生有人入獄這樣不名譽的事情,怎麼還有臉申請補助,如此便硬生生的砍斷了家屬求助的資源。或許有人會以受刑人家屬需要人權,被害者家屬人權何在,來質疑紅心字會的服務對象,但楊文娟小姐任認為維護這兩方的人權並沒有衝突,受刑人家屬和被害人家屬都應享有人權,也就是該同享社會資源。


外界的不諒解常是受刑人家屬最難站起來的原因。楊文娟小姐眼中的受刑人家屬一直很努力在維繫家庭的完整,他們不希望因為家庭的破碎製造更多的社會問題,但是他們的能力有限,特別是在為經濟的壓力忙得焦頭爛額以後,還要避開親戚朋友的閒言閒語,哪還有多餘的心力照顧下一代,但這並不表示受刑人的下一代都是行為偏差的孩子。有些受刑人的小孩真的很努力,他們在學業上都有不錯的表現,甚至利用課餘打工賺自己的學費。面對至親坐牢的打擊,受刑人的孩子卻不願就此放棄,仍然很努力的想跟上同學的步伐。因此,「不要拿一顆大石頭壓在一株剛發芽的幼苗上,迫使他因為無法向上生長而長歪」楊文娟小姐這樣比喻著。

楊文娟小姐建議,社會大眾應秉持「尊重」的態度看待受刑人的家屬,也就是給他一般人享有的空間,不要任意的貼他們標籤,也不需要刻意的表現關懷。只要能運用同理心關懷家屬,就是對待他們最好的方式,楊小姐呼籲大眾不要用二分法拒受刑人家屬於千里之外,因為在家人入獄前,他們的家庭生活和一般大眾沒有什麼不同,是需要大眾平等看待的。

回顧這兩年多陪伴受刑人家屬上法庭、到受刑人家中做家訪、以及與家屬諮商,楊小姐掃除了剛進機構時的疑慮,像「受刑人家屬真的需要協助嗎」這類的問題,楊文娟小姐已從兩年多的工作中得到答案,所以目前楊小姐仍打算繼續留在紅心字會服務較少人關心的受刑人家屬。

紅心字會的電話:87870304 住址:台北市永吉路30巷102弄9號1樓

中原炬光社 為殘障朋友服務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炬光社到目前已歷經了十七個年頭,原本是為中原大學體育特別班同學成立的聯誼性社團,在民國七十四年時,為擴大服務層面,服務更多的殘障朋友,因此改為服務性社團,訓練社員助人能力,協助復健朋友成長的理念為桃園地區的殘障朋友服務。

在中原大學的服務性社團中,炬光社並不是人數最多的社團但由於人數少,更讓人看到這一群大學生的有心,炬光社的社員吳弘彬表示,由於炬光社的人不多,而每次活動也並不是每個社員都可以參加,所以常常會碰到一個社員要帶好幾個殘障朋友的狀況,像有一次,我們利用假日的時候進行院訪,結果我們的人只有十幾個,院裡頭的院童卻有三十幾個,那天我們還是帶他們到海邊玩,每個人都手忙腳亂的,不過看到他們都露出天真快樂的笑容,總覺得非常的值得,中原大學炬光社主要是以服務桃園地區的殘障朋友為主,他們以關懷殘障,傳播愛心為社團宗旨,除了每學期固定的假日營和自強營外,還常常到桃園縣市內之殘障教養或其他有關之教養院舉行院訪和舉辦義賣活動,到民國七十五年,舉辦第一屆桃園縣復建國中生自強營,幫助學員得到就醫就業等資訊,自強營也成為炬光社的最大活動及主要的精神支柱。


炬光社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三月,到目前已歷經了十七個年頭,其原本是為中原大學上體育特別班的同學成立的聯誼性社團,在民國七十四年時,為擴大服務層面,服務更多的殘障朋友,因此改為服務性社團,並確定服務對象為國中學員,其服務的對象到現在已廣佈到桃園地區的殘障朋友,不再限定於國中生,並秉持幫助別人成長,也就是幫助自己成長,訓練社員助人能力,協助復健朋友成長的理念為桃園地區的殘障朋友服務。

炬光社的主要活動項目在校內包括與輔導中心合作給予體育特別班同學幫助並提供其一些殘障資訊。舉辦社員教育課程和炬光週活動,除了幫助殘障機構籌募基金,為殘障朋友謀福利外,並宣傳殘障服務。針對校內的殘障同學,帶他們去外縣市散心、郊遊。例如,復健育樂營和支援校內的一些服務活動。

而在校外方面則包括院方探訪-利用星期假日,到桃園縣市內之殘障教養或其他有關之教養院探訪,帶給院內之院童歡樂和溫馨。八德殘障教養院、 關西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就是他們常常出現的地方。復健青少年假日營和自強營:舉辦桃園縣市地區之復健青少年的育樂營,因其平時很少有機會可以參加外面所辦的活動。藉由大型營隊的氣氛和作用來建立其自信和歡樂,發揮他們的潛能,也可以多交一些朋友。

輔大慈濟青年社 付出、學習、更感恩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災難的現場,往往可以看到慈濟人來回穿梭的身影,但除了慈濟功德會之外,由大專生組成的慈濟青年社也在各大專院校散發光與熱。跟隨著慈濟的精神,也帶領著社員奉獻一己之力回饋社會。「慈青悲智行,聯誼啟慧根」,輔大慈青社就在一次次的回饋與付出中,茁壯了社內的感情,也點亮了人性中明亮的光芒。

慈濟青年社為慈濟功德會的分支團體之一,在北區各大專院校散佈有十數個慈青社,而慈濟北區大專聯誼會則為直接指導單位。不過,雖然名為「指導」,實際上,聯誼會給予慈濟青年們相當的彈性與空間,因此,各校慈青社的工作由各校社團自行統籌規劃,至於功德會的大型救援活動,例如賑災或救援等,則視慈青社員個人意願決定是否參加。


此外,慈青有一項相當特別的制度,就是各校的慈青社,都會有好幾位「爸爸媽媽」。功德會裡的長輩,社員們稱之為「師伯師姑」,這些師伯師姑,在許多方面提供慈青社支援與協助,某些師伯師姑,更是像社員的父母一樣,傾聽他們的心事,也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在這裡,慈青社長就憶及了大園空難與林肯大郡兩次重大災難,雖然大多數的慈青社員並沒有參與當時的救援行動,但從師伯師姑的親身參與和口述經歷中,他們也同時感受著生命的脆弱和家屬的不堪,這樣的精神交流,讓每一個慈青社員都更懂得感恩。

至於在經費籌募上,慈青社可以在必要時向聯誼會尋求支援,但主要來源仍是以社員繳交的社費為主。關於這一點,慈青社長也頗自豪的說到,輔大慈青社從創社以來,未曾向聯誼會申請過任何補助,所有的支出,都由社上自行負擔。此外,慈青社對社員也有固定的充電活動,每一到兩週一次的聚會活動,以及寒暑假的各種營隊,都是希望促進社員間的感情交流,並從自身的充實做起,領略一種「反諸求己,淨化自心」的哲學。目前輔大慈青社固定的工作,一為協助校內資源回收,每隔週三在定點為同學提供資源的回收管道;其次是每週到新莊仁濟療養院,帶精神病患們活動或遊戲。未來慈青社計畫推出「居家關懷」的行動,定時拜訪關懷新莊一帶的獨居老人。據慈青社長表示,「居家關懷」在功德會由來已久,希望慈青社也藉由這項行動親身參與,從身邊學習付出與感恩。

慈濟人一向稱工作對象為「感恩戶」,因為「感恩戶」所給予他們的學習機會遠比他們所能實質付出的更為珍貴。「我們希望社員透過實際行動,啟發慈悲心與感恩。」慈青社社長說出了每一項行動中最重大的意義,也透露了慈青社最引以為傲的精神。他們不是以高姿態的心理「服務」,而是希望在與感恩戶互動的過程中,懂得回饋與惜福。曾經,有一位經濟環境並不富裕的老人,在最困頓的時候接受了功德會送的一條棉被,當他的環境才剛開始好轉,老人就帶著那條棉被,回到功德會報以當年的關懷。慈濟所重視的,就是這份感恩的心,不論是新社員或是老幹部,他們不說自己在服務,而是在「感恩」與「學習」。

對於新進的社員,他們給予的不是嚴格的教條與規範,而是用真誠的友誼和發自內心的關懷,留住來到這裡的每一個人。「我覺得每個社員都是善良而重要的」,在每次活動中,不分彼此的相互支援與幫助,不吝嗇的分享與付出,再三令慈青社長印象深刻。每次的事後檢討,大家檢討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不過,慈青社也並非完全沒有遭遇挫折。例如資源回收的工作,剛開始推動時同學反應並不熱烈,以實際行動支持的同學並不多,雖然現在工作漸漸上了軌道,但更令人困擾的問題也開始出現。「慈青社提供的是一個回收的管道,我們不是清潔工。」慈青社希望藉由這項活動服務有心做好資源回收的同學,而不是成為同學們的義務清潔工,更不是做為同學們的垃圾桶。此外,不瞭解慈青社的同學,多半會有「慈青社是佛教社團」的刻板印象,實際上,證嚴法師的語錄固然是傳授的心得之一,但社員不一定要是佛教徒,更不必非得吃齋唸佛,一切的活動,重視的是奉獻,更是學習。

「一隻蝴蝶在北京振翅,卻可能引起美洲的一場風暴。」慈青社長以蝴蝶效應作比喻,也透露了她對慈青社的期許。「我們能做的不多,但是希望我們小小的努力,能帶動更多的慈悲與關懷。」透過每個人的親身參與,啟發心中的感恩,也散播更多的愛。

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 找回性侵害受害人的春天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三年,勵馨基金會成立蒲公英輔導關懷中心,希望藉此對由中途之家重新進入社會的少女做追蹤觀察與照顧,並向曾在幼年遭受到性侵害的成年女子提供心理輔導。據警政署八十四年資料顯示,台灣地區受到性傷害的人百分之七十以上均未成年,因此勵馨決定將輔導的重點轉放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於是在今年四月將原本的關懷中心更名為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

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的工作,除了接受遭到性侵害的青少年與兒童的求助之外,也常在校園作巡迴宣傳,提醒大家注意自我保護等事項,以積極的方式達到預防目的。除此之外,受害者家人的心理輔導也是該中心的重點工作。


陳盈君表示,在勵馨從事性侵害防治工作的初期,由於社會大眾多對這類問題的嚴重性採懷疑態度,再加上可利用的資源幾近於零,所以工作的進行相當困難。近年來,由於性侵害防治法的制訂,加上白曉燕案與彭婉如事件引起大眾的關心,目前蒲公英的工作已不若當年困難。

陳盈君說,目前台灣對遭受性害者所提供的援助過程仍不夠細膩,在接受心理輔導之前,受害者所需要的社工人員幫忙和暫時安置、教育等等援助,往往分散由不同機關提供,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強這些機構的整合,使需要幫助的人能在向一個單位求援之後,就能得到全面的照顧。

「社會大眾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倒因為果,例如一個受不了亂倫而離家的少女,為了求生存,她往往必須投入檳榔西施或紅茶辣妹這類容易取得高收入的工作,於是,當問題在媒體上曝光之後,她們清涼的穿著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受害的原因,大家都忽略真正錯的是那些施暴的人。」陳盈君說。另外,受害者的性別並不如一般觀念認為的全是女性,男性受害者往往比受害女性更注重面子問題,所以主動出面求援的人數不多,但其人數並不少於女性。陳盈君認為,如果將把大眾的這些迷思掃除,性侵害防治工作將更容易推動。

蒲公英專線:(02)25508585

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出版了一本記錄勵馨輔導的性侵害受害者案例的書「記得月亮活下來」,有興趣的讀者請撥(02)25509595與勵馨基金會接洽。

創世基金會 電話問安關懷老人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喂…請問林伯伯在嗎?林伯伯啊!我是玉玲,您今天過的好嗎……」「喂…王奶奶啊!我是小張,您的腳好點了嗎…」每天下午兩點開始,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的一隅,便會傳來此起彼落的問候聲,因為他們正在進行獨居老人電話問安的工作。

近年來,由於台灣人口日趨老化,獨居老人問題頻仍,為了避免獨居老人一個人在家時發生意外、生病,延誤送醫時間,自民國七十八年五月起,創世基金會即開始辦理獨居老人問安電話服務,針對提出申請的老人,於每天下午兩點至六點間,在約定的時間內由義工打電話向老人問安,若連續三通電話皆無人接聽,義工則會馬上改撥老人事先所提供的鄰居或親友電話,告知他們前往探視,以防止意外發生。


多年下來,創世基金會已經固定在星期一至星期六的下午,向全省兩百多位的老人提供電話問安的服務。創世基金會老人服務組的梁玉玲表示,由於他們所進行的,是屬於事前預防的工作,加上老人的親友、鄰居,甚至轄區員警都相當配合協助探視老人,因此,真正遇到老人發生意外的情形,較為少見。

不過,他們也發現,其實老人和一般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是相當需要有個傾吐的對象,因為在心理能夠獲得宣洩的情況下,老人的情緒會較為穩定,意外發生情形也就大為減少。為此,他們也特別擴大獨居老人的定義,將白天親人需要上班而獨處的老人,納入獨居老人的範圍,成為提供服務的對象。

在長期電話問安的關心下,創世基金會內電話問安的義工與老人們,都已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每天的電話問安,已不似例行性工作那樣呆板,反而像是兩個老朋友在聊天敘舊,甚至假日時還會一同出遊。就如同梁玉玲所說的,「對老人們而言,像是多了些可以談心的朋友;對我們來說,則是多了可以請教的長輩,這是當初做這工作時所始料未及的!」

愛心育幼院 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成長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我們只希望在這多變的社會中,孩子們不要變壞,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好了。」基督教芥菜種會附屬愛心育幼院的社工陳慧宜小姐說。位於新莊的愛心育幼院,現正收容了四十多位三至十八歲的小童。除了提供他們生活所需,也重視孩子在心理靈命方面的輔導,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身心都得以成長茁壯。

愛心育幼院所收容的兒童,有的是孤兒,有的來自單親家庭,其中包括父母一方死亡,生病,入獄、智障、殘障等情況,當家人認為無法照顧孩子,或者是社會局發現有需要幫助的個案,便會和愛心育幼院聯絡,讓小孩進入育幼院,以獲得適當的照顧。


育幼院把四十多位孩子分成四個家庭,每個家庭由不同年齡的孩子組成,老師便是他們的家長。四個家庭分住四楝平房,房子裡有客廳、廚房、甚至電視,環境尤如生活在家中,社工陳慧宜說:「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家』的環境中成長,互相照顧,分擔家務、讓他們的生活和一般小孩無異。」

孩子們每天會和一般的小孩一樣,到學校上課,下課以後便回到育幼院,做功課或是打球、看電視,星期天還要上教堂禮拜。老師們也會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例如看電影,或爬山等,讓他們的生活不會太枯燥,一切和在家中異,只是老師們代替了家長的工作,盡心盡力的關心、照顧、輔導他們。

由於老師們的責任重大,於是也為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老師的工作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最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並非如想像般『聽教聽話』。」陳小姐說:「四十多個孩子,來自四十多個家庭,每個都會有不同的問題,而且孩子們到了國小、國中便會有叛逆的心理,老師的壓力可想而知。」每位院童都有不同的背景,例如有的在來院之前便在外流浪多年,有的帶著偷竊、蹺家或說謊等偏差行為,糾正他們的行為,便成為老師們的重擔。

孩子的成長、來自家長的期待,孩子在行為上的糾正,便成為他們在工作上的安慰。多年以來,無法照顧孩子的家長,有一天領回孩子以後,或有一天當孤兒踏足社會,所帶來的回應多是正面的。「事實上,他們的自覺十分重要,有些人會變好,有些人卻是越來越壞,我們也無能為力。」陳小姐感慨的說:「我們只希望在這多變的社會中,孩子們不要變壞,知道自己在做甚麼就好了。」

照顧這些孩子,除了老師的努力外,育幼院也十分需耍外界人士的幫忙,例如輔仁大學的愛愛社和黎明工專,便為院童提供了課業輔導。一些由公司或機構成立的團體,也會為他們舉辦活動,在中秋節的時候,便有一家銀行為他們提供了到中原文化村遊玩的機會。

外界人士對他們的照顧,自然是十分重要,但有些時候也會為院童在心理上帶來負面影響。有些有心的社團會前來慰問孩子們,也會帶來一些禮物或其他援助,但相反的,孩子們在心理上會認為自己成為商品,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尊嚴受損。「孩子們現在所需要的,是實際上的幫忙。」陳小姐說:「例如舉辦一些活動、課業輔導,有些有心人會認養孩子,或是直接捐款、捐贈物資,例如有一位熱心的無名士,會定期送來米糧,我們都十分感激。探望或慰問是好事,但有時候的確會為他們帶來心理上的影響。」

林雅晨 走過逆境的九歲女孩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今年九月七日,各報均刊登三重一間民宅發生氣爆,一名婦女喪生,至於氣爆發生原因為意外或蓄意謀殺仍在調查。一則再普通不過的意外新聞,對九歲的林雅晨而言,卻意謂著她與媽媽的天人永別。這個正常家庭生活只佔了目前僅有一小段生命四分之一的小女孩,在兩歲時,媽媽因為受不了爸爸不務正業以及暴力手段而離婚。自此以後,雅晨與一個同樣是父母離異的表姊共同由爺爺奶奶以及一個尚未出嫁的姑姑撫養。

目前就讀興雅國小三年級的林雅晨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不但功課好、人緣好,還喜歡看很多不屬於這個年齡層的書,知識與想像力豐富得連大人都嘆為觀止;在家中,她也是個很乖的小孩,姑姑待她視同己出,加上從前媽媽也不時打電話或帶她出去玩,這一切,在一個尚未懂事就被迫習慣父母離異生活的小女孩心中,已是無比的快樂。只是,這一切都將因媽媽的去世而改變。


雅晨在得知媽媽意外死亡,並於隔天的報上讀到了這則新聞後並沒有哭,仍如往常般玩耍、看書。媽媽出殯那天,雅晨穿著黑色喪服站在眾多親戚中,臉上並無特殊表情,許多人都以她年紀太小,不懂生死之事來為她的面無哀傷之情找藉口,但是她表姊的一句話:「其實她那天寫字的時候手都在發抖。」一語道破了這個小女孩心中的驚慌和恐懼。

事發至今已一個多月,由於雅晨本來就沒有與媽媽同住,因此這一個月的日子與以往並無異樣,只是少了媽媽不時的問候與安慰,她的生命中親情所佔的部份又少了一大半。現在,雅晨的爺爺奶奶年歲已大,姑姑也即將於年底與新婚丈夫搬出去住,這對還未從喪母傷痛中走出來的林雅晨而言,無疑又是一個更大的打擊。她的未來將何去何從?她的人生是否會因為不完整的家庭生活而受影響?沒有人知道答案。

仰山日出 展現宜蘭社區營造成果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這是由宜蘭縣仰山文化基金會所架設的地方性網站,進入了這個網頁後,整個網頁所流露出來的是宜蘭地方整體建設的成果體現;沒有花俏的畫面,只有簡簡單單的網頁資訊,讓想對這塊土地有所奉獻的人來參觀。

仰山文化基金會是在民國七十九年,由宜蘭縣地方人士共同捐款成立的地方性基金會。基金會的宗旨在於透過機金會的力量,凝聚宜蘭地區的地方力量,延續、培育、傳承地方文化。


首先是『近期活動訊息』。這裡面提供了最近宜蘭縣內相關的學術發表、活動預告、或是學習成果展‧從讀書會心得發表到羅東高中的音樂成果展,任何的鄉土活動都可以藉由這個連結查詢到。

接下來會看到的是以仰山文化基金會為主體所建構出來的網站---仰山日出。主要內容包括基金會的簡介、仰山資訊、仰山聯誼會、噶瑪蘭獎、宜蘭厝、社區網站以及陳其南專欄這七大部分。

『基金會簡介』中介紹了仰山基金會的成立原因與經過,並且明確的點出初期宗旨,以及發展的目標。

『仰山資訊』主要是在傳布仰山基金會以及宜蘭地方上的活動預告以及相關報導。

『噶瑪蘭獎』則是獎勵對宜蘭地方人士在文化教育、政經發展、生態環境以及藝術闡揚上有傑出表現者。到目前為止已經頒發第三屆了。

『宜蘭厝』的內容則是在藉由建築師、基金會、政府相關單位、地方人士之力來推動宜蘭,使地上景觀的整體統合性的建設。目前大部分的設計案已經在進行中,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這些建設完成後,勢必更增加鄉民對地方的認同感。

『社區網站』在介紹宜蘭縣內各個社區村裡的網站設計,並且歡迎網友參觀。

『陳其南專欄』則是為社區經營大師陳其南先生所特別設置的連結。藉由網路的便利,將陳其南先生對社區經營的經驗以及相關著作刊登在網上,目前只有自由時報專欄〝台灣的心〞以及新新聞專欄〝七日談〞這兩個連結可以進入,其他的資料尚在建構中。



延伸閱讀:

仰山文化基金會

李裔櫻 從家庭走入社區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我不太會說話,但是我會試著去將我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李裔櫻,原本只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自從四年多前加入永康公園護樹運動後,她便從家庭走入社區中。

「加入社區之後得到了很多的收穫,在以前我所認識的只是家裡的親人,現在的生活圈已經和周遭鄰居打成一片了,見聞變廣、視野也開闊了」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的前任代理事長李裔櫻參與社區發展已經有四年多了,一提到這段日子,她那靦腆的笑容不知不覺的便傳送出喜悅;這段時間社區發展所給她的感想是:「讓大家會為別人設想,並且讓參與者在無形中成長。」


談到她的任內有何作為,她笑著說:「社區是不分你我的。像我們最近辦的一些婦女學院的活動,就是以社區資源、在地利用的方式來舉辦,以合唱團為例,」李裔櫻笑著說:「這應該稱為音樂教室比較合適,上課場地是會員提供的,而擔任教學的老師也是社區協會的一份子‧另外其他的活動像媽媽讀書會也是利用這樣的組織,來幫助社區婦女再接觸書籍知識。」李裔櫻說用這樣的活動來聯繫社區婦女的情誼「不錯喔!」

「會加入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是因為不想看到永康公園的樹被砍伐。慢慢地就融入了以這座公園為中心的社區工作中了。可是在活動的推動過程中,協會和居民間仍不免存有些問題與須要加強溝通的地方。」李裔櫻以修剪永康公園的樹木為例;「社區發展協會與附近居民間的誤解也不是沒有,譬如說在修剪永康公園的樹木時,雖然之前有在公園舉辦說明會來說明修樹是為了讓樹木長的更茂盛;而且請專家勘查過,也請交通局、都發局、環保局做了評估以增加公信力。但是社區居民在看到光禿禿的樹之後,還是不禁地要責怪幾句;就連我們自己看來也會有點難過...」李裔櫻談到發展協會與居民間的衝突點時,眼神暫時地失去了高興的光芒。「因為每個人的見解不一嘛!」

不過這一路走來,李裔櫻還是對整個參與社區發展所學習到的經驗表示及高度的認同,也認為和鄰里之間的互動增強了許多,談到永康,她的眼神總是充滿著信心與對社區的感情。

邱德治 帶領喜憨兒尋夢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即使身為親善大使,我所能做的有限,只是以一個朋友、大哥哥的身份幫助他們。」喜憨兒烘焙屋代言人邱德治說。除了為烘焙屋代言,職籃球員邱德治還藉由每星期的籃球聚會,與喜憨兒們作親密接觸。

結婚不久的邱德治,平時常抽空到育幼院看小朋友,因為非常喜歡小孩,在與妻子得知喜憨兒基金會需要一名親善大使時,即主動積極爭取。「以前在籃球界曾不順遂,今日有點成就,希望能做些回饋的事。」他說,同時爭取此工作的還有主唱喜憨兒烘培屋主題曲的「兩個女生」,經過三個月的審核,終於脫穎而出。


在擔任喜憨兒烘焙屋代言人之前,邱德治從未接觸過心智障礙的人,也不清楚他們是一群怎樣的小孩。他說:「在我的眼中,他們跟一般孩子一樣,也會學習做事,只是動作較遲緩,天真、純樸、沒有隱瞞,是一群最忠實快樂的天使。」

除了在烘焙屋工作之外,喜憨兒很少有休閒運動的機會,為了讓他們身體更健康,每星期的籃球聚會便應運而生。每個禮拜一晚上六點到八點,在介壽國中體育館,可以發現職籃小飛俠邱德治,帶領著一群小天使飛躍於球場,他們雖然動作比較緩慢不靈活,但是卻認真揮汗的練習基本動作。「家貞是最愛動的小朋友,連休息時間她都努力練基本運球、投籃動作,以求做到最好,教他們讓我很欣慰。」他一臉滿足的說。

辦籃球聚會除了教喜憨兒打球健身外,還希望能以籃球作為和社會大眾接觸的橋樑。目前正在甄選十五位青少年義工,在未來將與喜憨兒一同練球,藉此讓一般人認識、瞭解喜憨兒,破除對他們的誤解與傷害,另一方面,喜憨兒也可以藉著聚會,學習如何跟別人互動溝通及相處。未來希望能由點(人)推廣至線(社區),讓喜憨兒與社區的人結合在一起,互相學習發展。

雖然沒辦法教他們做麵包,但是邱德治一有空總會到烘焙屋,與喜憨兒們一起學習或幫忙。「他們不僅打球認真,在烘焙屋更是專注埋頭工作,只要不指責,用愛關懷教導,穿上工作服時,他們是最認真的天使。」他說。

與喜憨兒相處的時間雖不長,邱德治卻常常因他們的一些貼心小動作,而感動不已。中秋節他們會特地帶親手做的月餅,給他們口中的邱大哥品嚐;有時會寫一些小卡聊表謝意;「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小胖因有事沒來練球,得知我腳受傷,寫了一張卡片給我,還送了我一隻小老鼠玩偶,那是他每晚必定抱著大老鼠玩偶的小孩。」邱德治說。

即使身為喜憨兒烘焙屋的代言人,邱德治自己也明白,憑他一個人的力量能做、能改變的相當有限,「我不在意成果,只希望他們身體更健康,習慣運動的方式,更習慣與人們相處,也希望能呼籲社會大眾,藉購買麵包這樣實際的行動,來幫助喜憨兒。」

目前喜憨兒基金會與代言人邱德治以及所有天使們,都努力想實現三個夢:湊足經費蓋「玫瑰園」,讓所有喜憨兒住在一起,不增加父母負擔,又能在專門的照顧下學習成長;每一個喜憨兒都能學得一技之長,能獨立生存;一步步走進社會,獲得大眾的認同接受。

今日樂團主唱 八歲曾得癌症

【記者羅倩翎/生命力報導】二十一歲的Lee是英國當紅樂團911的主唱,舞台上的他健康活潑並且擁有一頭濃密的金髮,誰也無法想像在Lee八歲時,因為罹患癌症接受化學治療,而掉光了所有的頭髮,整天只能躺在病床上,不能上學,更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活蹦亂跳,四處嬉戲。

911是英國當紅的樂團,全球各地都有許多歌迷。九月四日911特別來到台灣,一方面宣傳唱片,另一方面是替中華癌症基金會主唱公益廣告主題曲。唱片宣傳李小姐說,主唱Lee本身也曾是兒童癌症患者,經歷過幼年被病魔啃蝕、掉髮,無法像正常小孩一樣成長的痛苦與心酸,所以他更能感同身受癌症兒童的心情,並且以一個公眾人物的角色,呼籲大眾去幫助這些兒童癌症的小孩,並且表示不論是何種幫助,即使只是一句鼓勵的話,都可以使這些癌症兒童重拾信心,更勇敢堅強的面對疾病。


Lee特別分享了童年抗癌的經驗,八歲時,他突然在學校昏倒,緊急送到醫院檢查,竟然發現他得到淋巴癌,而且已經到了中期。於是Lee開始他五年與癌細胞抗爭的生活,化學治療使他掉光了所有的頭髮,還有無時無刻的昏眩及流鼻血,使身體非常虛弱。長期的病痛,使他無法上學出去玩與朋友為伍,對一個兒童來講這是最殘忍的事。

Lee非常沮喪且自怨自哀,怪上帝不眷顧他。但是,爸爸媽媽不眠不休的照顧與愛的呵護,還不斷告訴他絕不能放棄希望,要朝樂觀正面的方向想,朋友們也沒有因為Lee得了癌症而疏遠他,還是照常到醫院陪他聊天,或是他身體較好時一起散步,朋友們還相約要一起再上學,一起出去玩學,一起出去玩。面對著家人和朋友的愛心,漸漸的讓他重拾信心,努力對抗病魔的侵襲。終於,在十三歲那年醫生宣佈他體內的癌細胞已經控制,可以出院繼續上學。Lee十五歲時癌症曾經復發,不過很快就控制住。

在生病期間,讓Lee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十歲生日時,家人為了給他一個驚喜,悄悄的找了他的同學朋友和鄰居,幫他辦了一個盛大又熱鬧的生日宴會,最令Lee感動的是遠在鄉下的爺爺奶奶也特地趕來為他慶生。

雖然曾經因為病痛讓Lee的身心備受折磨苦痛,也曾經很絕望悲觀,但是家人朋友不斷的鼓勵,及醫生護士悉心的照顧,讓他體會生命的美好溫馨,還有對未來強烈的憧憬,使他戰勝了癌症,重拾健康的人生;這也讓Lee學習到,永不放棄希望與樂觀的態度,二十歲進入歌壇,他也是秉持這種不懈的態度在演藝圈奮鬥。Lee特別要鼓勵所有癌症兒童,要像他一樣熱愛生命勇敢的活下去。

對智障兒的好 他們全都知道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一般人對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多持尊敬態度,但是能瞭解他們工作內容的卻是少之又少。這是一份需要極大耐心和愛心的工作。林老師及蔡老師雖然每天只陪伴智障孩子兩個多小時便精疲力盡,但卻因捨不得這些擁有純真靈魂的孩子而繼續無怨的付出。

「小朋友,這是什麼?」「小白兔對不對?我們一起和牠照相好不好?」一踏進這位在松山火車站附近某國小附設的啟智幼稚班,只見滿室中、重度智障的孩子正排隊等著與兔寶寶的圖案照相,老師們忙碌地看顧他們地一舉一動。


這兒的孩子除了智障、多障兒外,還有自閉症與過動兒,班上兩位老師-林老師與蔡老師必須不時將過動且具攻擊性的小朋友隔離於其他人之外,還得強迫自閉症的小孩做遊戲與吃東西,安撫智障兒不定的情緒等等。雖然每天只與這群孩子相處兩個半鐘頭,但放學後往往已筋疲力竭。

「這些孩子大多沒有口語能力,所以我們教導的重點在於讓他們發音與了解單字的意思,同時加強聽覺、觸覺方面的教育。」一項簡單的發音練習或遊戲,輪完一圈時往往已花費半個鐘頭。「小朋友的配合度會隨情緒與生理狀況有所不同,當中不乏許多突發狀況,所以我們必須隨時注意他們的情緒。」林老師說。

然而,一天當中最辛苦的時間不是教學上的障礙,而是「點心時間」。當十點三十分的鐘一響,只見老師開始手忙腳亂的照顧每一個小朋友吃點心。食物入口又吐出來,點心削掉得滿桌滿地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當中有一個孩子很挑食,總是拒絕吃東西,因此兩位老師必須分工合作地一個抓著他,一個強迫他進食。這個動作日復一日的進行,老師們早已駕輕就熟了。

「當初選擇這分工作的最大原因,是捨不得那些擁有同樣純真心靈,卻於智能上有障礙的孩子。而且從事一般教育的老師已經夠多了,我希望做些有挑戰性的工作,因此我想,如果我能從自己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同時為智障兒做點事情的話,我會很快樂的。」林老師說。「其實帶這樣的孩子時最大的心理建設,就是不要期待他們會有立即的回應與回報,當他們慢慢地學會一個動作,或家長向我們反映小孩子在家裡表現有進步時,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蔡老師接著說:「而且許多家長會自願出錢出力幫孩子們添購新玩具或充當義工,他們的幫忙常常使我們很感動。」

「智障的孩子雖然比較難與人建立關係,但是我們對他的好,他全部都知道。」就是憑著這股信念,與陪著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的喜悅,支持著這兩位老師,使他們願意繼續獻身如此與眾不同的教育事業,並且做得無怨無悔。

1998年10月13日 星期二

三重文化里資源回收 環保又賺錢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在台北三重市的文化里,連小孩拿到寶特瓶都會說要拿到里長家回收。在這個里看不到垃圾堆,更聞不到刺鼻的氣味,而且回收金額目前已累積到四十萬元。

在台北三重市的文化里,連小孩拿到寶特瓶都會說要拿到里長家回收。在這個里看不到垃圾堆,更聞不到刺鼻的氣味,而且回收金額目前已累積到四十萬元。


文化里位於三重市的市中心,介於文化北路與重新路之間。一踏進里長的家,迎面而來的是許許多多準備回收的寶特瓶與紙張,分門別類的放在資源回收車上。里長王錫榮說:「我們今晚星期一晚上要做資源回收,有些里民在這之前就陸續的把資源拿到這裡,可是我等等就要把這些整理,載去回收。每天要做三到四次的回收,我不希望我在做資源回收,也造成別人的髒亂。」

文化里做了十二年的資源回收工作,目前也有不錯的成績。從王錫榮里長家中擺滿了資源回收競賽的獎狀及獎杯,就一目了然文化里在環保方面的成果。王錫榮說:「我們當初做資源回收的目的是為了要垃圾減量,但是做久了,里民也漸漸有環保意識,就連小孩拿到寶特瓶都會說,『拿到里長家做資源回收。』。」文化里每個星期一晚上七點開始做資源回收的工作,共出動了三部車,五十多位的義工,範圍在文化里一帶。通常一個月可以賣三到四萬元,而所賺取的錢都用來辦理社區的活動及一些急難救急之用。經過十二年的努力後,現在已經累積到四十多萬。

王錫榮把資源回收當成凝聚社區向心力的一項工具。「我都把持著一個態度,希望里民都是自發的參與社區的活動;如果你給他們一把掃把,他們心不甘情不願地做,掃把會變得很重,反之,如果都很快樂的做,就算很重的東西都會變很輕鬆。大家都應該歡喜做。」他認為環保是一種良心事業,要不要做也必須看各人的意願。

雖然資源回收可以為社區帶來活動基金,但是回收的價格太低有時卻會令環保工作停擺,王錫榮說,「環保工作都會面對很多的問題,但資源回收是我們自己要做的,所以我們都必須去克服難題。回收價格太低,卻是我們難以克服的‧」目前,玻璃已經停止回收,而紙類的回收每斤只有八角,「一部車可載五、六十公斤的紙,通常我們會有三部車到回收處,但來回要一小時多,一部車只賣得四百多元,這樣都不符成本。」他說,這樣對於一個用心於資源回收的里民,卻沒有鼓勵的作用。

王里長隨身會帶一把小刀片,他說是為了資源回收時的方便。「每個人都說愛台灣,但不應該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而我愛台灣的方式就是讓它更清潔,讓他看起來更漂亮。我們不只是要不亂丟,更要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

紅樹林躍上網路世界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台灣自然生態系列~紅樹林,在此網站中介紹台灣的著名紅樹林所在地,紅樹林是自然的海岸捍衛者,觀察紅樹林向海面的拓植能力,以及後續的植物相演替過程,說明了紅樹林與海爭地的能力。

紅樹林中有數目眾多的不同生物,來到紅樹林,能夠同時一起賞樹、賞鳥又可觀望螃蟹,每天潮起潮落, 各種小傢伙跟著自然的節奏活動、覓食,也完成終身大事。目前台灣北部有九個區域,中部有五個區域,南部最多,有十七個區域,共計為三十三個紅樹林沼澤地。而每區的不同點及特色,網站中也有詳盡的描述、說明紅樹林沼澤地帶是如何形成的。此外還整理了十四個比較適合親子自然觀察的地方,以及交通動線,方便民眾安排行程。


在此網站中,清楚的介紹生長於紅樹林的常見生物﹝植物二十三種、甲殼類十九種、貝類十種、魚類二種、鳥類二十種﹞,不僅有圖片展示,更有專業的說明。如:大眾熟知的彈塗魚,其物種為彈塗魚,俗稱︰泥猴、石貼仔,辨識特徵︰全身為似泥澤色調的灰褐色,並佈滿深色的斑紋,頭部大尾部尖細,雙眼靠近且突出頭頂,特大的胸鰭基部呈肉質化,適於在泥地上爬行。習性︰漲潮時呈緣木求魚之姿,攀附在紅樹林、石頭上休息。另一絕技是能在水面上以尾部就水的方式彈跳來去,其呼吸空氣的能力強於一般魚類,所以能有水陸兩棲的活動空間。﹝網站內容引自:台灣紅樹林自然導覽一書﹞。

介紹完紅樹林的基本知識後,網站更體貼的教導大眾,如何去觀察紅樹林的鳥類、植物類及甲殼類。這也是為了避免過度熱情卻又不知如何去維護自然生態的大眾,無意之間破壞了紅樹林的特殊、寶貴生態。例如在觀察招潮蟹的最佳時刻,是在潮水剛退去之後,最重要的裝備,便是雙筒望遠鏡,若要照相的話千萬要記得不要用閃光燈,因為那會干擾招潮蟹的行為!因此,使用閃光燈是不適合記錄連續活動的。

此網站不僅提供週休二日的全國民眾郊遊的好去處,更在捷運淡水線啟動後,教導民眾認識紅樹林這塊寶貴的生態保護區,透過這些自然生態的資料,去了解環境之美。



延伸閱讀:

台灣自然生態系列~紅樹林

關懷生命協會 相信生命是等值的

【記者生命力/生命力報導】不知你是否聽過「挫魚」這個名詞?那是一種在民國八十一年興起的休閒活動,用尖銳的大釣鉤取代傳統有魚餌的釣法。這樣的活動,在當時的社會引起軒然大波,昭慧法師和保育界及宗教界人士發起了一場「反挫運動」。

因為「反挫運動」,昭慧法師發現,在台灣社會中,非人類生命的不被重視,也開始去思考,每個生命的價於為何?如何去尊重其他的生命?在這些想法下,「關懷生命協會」誕生了。


憑著「以關懷動物 為關懷生命的起點」的信念,「關懷生命協會」在民國八十二年一月十六日成立,工作目標是針對「根本教育」和「推動立法」兩方面,希望整個社會結構,能有更良性的調整。

協會將動物分為「經濟動物」、「野生動物」、「陪伴動物」和「實驗動物」四類:「經濟動物」是指雞鴨牛羊等食用動物;「野生動物」就是獅子、老虎等動物;「陪伴動物」則是貓、狗類,人飼養來當寵物的動物;至於「實驗動物」,就是像白老鼠,專門為實驗而飼養的。

每一類動物在社會上遭遇的困境不同,但無論是哪一類動物,協會想以「人道教育」為基礎,希望藉著教育,讓社會大眾對生命的關懷,是十分生活化、出於下意識的動作,而不是強制的。讓大家知道生命應該是等值的,沒有尊卑貴賤、沒有良莠好壞,而台灣面臨的動物問題,其實就是人的問題,因為我們如何看待生命,我們周遭的動物就會有不同的遭遇。

在立法方面,關懷生命協會聯合了三十幾個團體,成立「社會立法運動聯盟」也加入「生態保育聯盟」,推動許多社會運動改革,期待用議題導向,爭取更多的環境權與動物權,讓目前「以人至上」的法律,可以挪出一些空間給其他生命。較耳熟能詳的是不久前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和在八十二年便一直催生的「動物保護法」,今已三讀通,在長久的爭取下,以後想飼養寵物的,要滿十五歲,且須經過註冊登記,也不可以拿動物來賭搏、娛樂、營業或宣傳。

1998年10月7日 星期三

紅心字會 照亮受刑人家屬的人生路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 當家中有位受刑人時,受刑人的配偶最常遇見的問題在於該如何和孩子說明,要不要告訴孩子家人入獄了,以及該怎麼面對親戚朋友的詢問,特別是曾經一再反對這樁婚姻的父母。面對與親人分離,以及措手不及的經濟困境,還有外界異樣的眼光,及心中的掙扎,這條人生之路,受刑人的家屬走得比別人更辛苦、更無助。

早在十年前,從事社會福利工作的梁蔭民先生,就發現他的個案中就有好幾位是受刑人家屬,為了能提供這群人更完整的服務,梁先生擬定一份專門服務受刑人家屬的計劃,四處尋求機構的支持。紅心字會本著「罪不及孥」的理念,接收了這份計劃,成為台灣唯一針對受刑人家屬提供專業協助的機構。


雖然曾有人質疑這樣的服務對象,他們認為犯錯的人不應該得到幫助,這些人已經傷害了社會,為什麼社會還要負擔他們的生計,該受到幫助的應是被害人的家屬,不是受刑人的家屬。但走過這十年,紅心字會的努力,給受刑人家屬一份力量,讓他們走出家人犯罪的陰影,不至於因為沉重的壓力走向另一條不歸路。它扶持了許多瀕臨破碎的家庭,藉由提供獎學金制度,幫助了許多有志向上的受刑人子女,邁向他們的理想,法律的諮詢及經濟的援助,除了保護受刑人家屬的權利外,也幫助他們重新走入原本生長的社會,運用他們應享的社會資源,還有經過百般波折的懇親會,讓監獄裡的受刑人感受到家的溫暖外,也讓雙親的角色不會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

「他們不需要特別的關懷,只要給他一般人享有的空間」社工楊文娟說。他們沒有義務去承擔另一個人的錯,他有權利站起來,追尋他們的人生。而紅心字會很願意提供這群人這樣的幫助,其服務的項目包括諮商服務,它協助家屬面對司法訴訟過程,並幫助家屬做好心理調適及生活適應,還有不定期的舉辦各類關懷活動。而法律諮詢提供有關交保與羈押、易科罰金、緩刑、接見等相關常識。經濟援助是由社工員評估家庭狀況後,協助家屬運用社會資源以及申請急難救助金或長期經濟補助等。助學服務在每年九月開辦受刑人子女獎學金申請。老弱安置是協助家屬申請寄養服務,或協助老弱家屬住進育幼院、養老院。職訓就業是整合相關資源,提供就業職訓資訊,或轉借到相關單位安排就。若家屬求助問題不是中華民國紅心字會所服務的項目,將再介紹到合適的機構處理。

如果你願意幫助受刑人家屬可直接匯寄台北市永吉路三十巷一百零八號一樓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或是劃撥12661379  紅心字會電話 87870304

福澤基金會 集電話諮商與藝文服務於一身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看到報上刊登福澤基金會洋式插花班招生的訊息,因為不收學費,所以使我興起一股想一探究竟的衝動。」目前在福澤基金會附設美術空間的洋式插花班上課的孫曼玲表示。「原來,福澤基金會是一個社會福利機構,聘請的老師也是基於為回饋社會且認同福澤服務宗旨的心態,前來義務授課指導。既然有這麼好的機會,加上本身對花藝的喜好,讓我毫不考慮就報名了!」

民國六十三年,在高雄市開設皮膚科醫院的羅福嶽博士,發現有許多病人,因為家庭婚姻、生活危機及精神心理等問題而造成生活適應問題。為了幫助這些有困擾的病人,羅醫師向高雄市社會局提出申請,成立了基督教福澤慈善事業基金會。在基金會剛成立時,服務重心在於電話心理諮商,其功能與生命線非常類似,主要是家庭婚姻、兩性問題的諮商及精神心理協談、生活危機調適等。而服務的地區,則是以高雄縣市為主。


在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基金會的創辦人羅福嶽與董事長羅澤仁父子兩人,因為對藝術有高度興趣,且對高雄市藝術文化水準低落憂心,因此他們選在福澤基金會創會二十週年時,成立福澤美術空間,長期展出各項藝術作品,或收藏名作,為提昇港都藝術文化水準而努力。

目前,福澤美術空間除擁有展覽場所外,並設置有圖書資料室,備有美術文史的圖書、雜誌、畫集和相關影帶,供民眾閱覽。另外,基金會為推廣美術活動,延伸美術空間服務功能,在八十四年開辦福澤美藝園教室,聘請老師指導民眾各類手工藝研習及創作。學員的作品成果也會安排在福澤美術空間展出,藉以鼓勵學員發揮個人才華,進而提昇高雄的藝術文化氣息。

福澤美術空間的營運,純粹是社會福利的設施,非營利性質,因此,美藝園教室的課程,也是由老師義務指導,學員只需繳交報名費用五百元,就可以學習到各種手工藝。目前,美藝園教室開設有棉紙撕畫、壓花、紙藝美學及洋式插花班,另外在寒暑假,也會特別為學生朋友開設書法班、繪畫班與摺紙班。

孫曼玲說:「福澤美藝園是一個溫馨和諧的園地,除了有舒適的上課環境外,每位老師也都耐心的指導每一位學員,彼此就像一家人一樣,讓師生能感受到歡愉和諧的氣氛。不但讓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情趣,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也是我在此研習手工藝的另一收穫。」

而福澤基金會的幹事鄭婷婷則表示,基金會從六十三年創立至今,推展許多社會服務的工作。美術空間的成立,讓從前苦無發揮空間的藝術家,有了展覽作品的機會及空間;美藝園手工藝研習班的開辦,則讓平日居家的媽媽們,有擴展生活空間的機會;至於電話諮商輔導的工作,基金會也不因美術空間的成立而忽略。今後,基金會將以服務為快樂之本,行善為幸福之源的精神,提供給服務對象更完善的服務。

中興法商慈倫社 小朋友的良師益友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的慈倫社,分為六個小組,分別是幼幼組、匯愛組、手語組、螢暉組、活動組與聯誼組。它們是以「犧牲享受、享受犧牲」為一致的服務宗旨,其中幼幼組、匯愛組及螢暉組都是以小朋友為服務對象,其它三組則各有其不同的服務對象與工作性質,幼幼組、匯愛組及螢暉組所服務的小朋友,年齡大都分佈在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間,服務的方式大致上都一樣,都以課輔為主,課輔後的活動則由各小組依不同的對象自行規劃。

幼幼組目前是以民族國小四到六年級的小友朋為服務對象,活動的時間由幼幼組本身依實際需要規劃,原則上,一學期大概會有四到五次的活動,而且活動都是安排在例假日,讓家長也可以一起參與活動。活動前,幼幼組組員會先在學校招生,小朋友可自行決定是否要參加,場地由民族國小提供,服務的內容以課輔為主,除了課輔外,幼幼組也會依某一特定主題,設計一些活動,好讓小朋友在活潑的、互動的過程中,學得一些生活常識。


匯愛組目前以福德社區清寒家庭的小朋友為服務對象,課輔方式,理想中是希望能採一對一的方式,但若需要課輔的小朋友太多,就採一對多的方式,而課輔的內容則以學校的功課為主,小朋友可以將自已不懂的地方提出來,由大哥哥、大姊姊來教導,大哥哥、大姊姊也可以自己訂定要教的東西。課輔過後,匯愛組會設計一些遊戲,由組員陪小朋友玩耍,慈倫社的社長張資鍵表示:「小朋友真認唸完書後,總是要玩一玩,所以我們也會設計一些有益身心的遊戲,和小朋友一起玩樂,除了可達到育教於樂的目的外,也可以讓小朋友放鬆一下。」

螢暉組目前是以廣慈博愛育兒所為服務對象,是慈倫社中最特殊的,因為廣慈中的小朋友並不是被父母惡意遺棄或沒有父母的孤兒,父母之所以無法照顧他們,是因為坐牢或無力撫養等問題,因此,造成廣慈的小朋友不論在功課上或表達上,多半無法趕上同年紀的人,故組員在做課輔時,除了需視小朋友的程度不同而調整教法外,更要注意小朋友的心理,和他們多話說,有空帶他們去從事一些戶外活動,以培養小朋友的自信心及信任感。

手語組的活動對象是中興法商所有的學生,活動方式是找一首歌,然後由組員帶領大家學習手語。活動組是慈倫社對外的橋樑,與一般社團的活動組性質不同,慈倫活動組的作用在於,將慈倫社服務的理念擴展出去,如幫忙宣傳捐血活動、舉辦各種義買活動等;聯誼組則是慈倫社社內的溝通橋樑,會定期舉辦社團出遊、慶生及看煙火等動,讓社員間有交流的機會,以增進各組間的感情。

慈倫社社員利用課餘時間幫小朋友做課輔,陪他們玩益智遊戲,付出了很多時間和心力,雖然這樣的付出對他們來說很辛苦,但社員們卻不曾放棄任何一次服務的機會,因此可以和各服務單位有長久的合作關係,也和小朋友建立了良好的動關係,成為他們的良師與益友。

耕莘山地團 從「服務」到「學習」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耕莘青年山地工作團」是一支由北部大專院校學生為主的公益性團體,成立已有三十餘年。服務的主要對象以原住民為主,但近年來由於大環境的轉變,以及族群平等意識抬頭等因素,該團不但在名稱上有所改變,在其他方面也有些調整。

民國五十六年,天主教張志宏神父率領著三十餘名的大學生前往新竹縣某天主堂朝聖,當地原住民的熱情,引領著這群訪客見識到了山地文化之美,但這一趟朝聖之行,卻也同時讓他們感受到了原住民生活上的難題。此行結束後,同學間便有重回山區,為原住民做些工作的提議,而張神父乃匯集了學子們的熱情,組成了一支服務性的團體。於是,第一支山地服務隊就這樣成立了。原本叫做「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現更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


大專院校的學生是這支團體主要的組成份子,每年寒暑假,他們會固定出隊至新竹縣尖石鄉。團員們到當地加入原住民農忙的工作,也輔導山上的孩子們課業或心理上遭遇的問題。工作地點除了以泰雅族為主的尖石鄉之外,阿美族人居多的汐止山光社區,也是另增的工作地點之一。近年來,醫療、農業、法律、獎助學金等項目,也陸續納入他們的工作範圍。團員們用親身體驗的方式,在每次出隊時安步當車,背著行李、食物步行上山,為的就是更貼近山的文化,並感受這種生活化的學習經驗,在每一步腳印中,領略原住民朋友的生活,同時傳達對當地文化的尊重。

但是,學生們的力量畢竟有限。雖說熱情無價,但對於偏遠山區原住民教育上、生活上的種種困境,工作團所能提供的也僅是杯水車薪。「每回出隊都受到原住民的熱情款待,與其說是服務......不如說是去交朋友吧!」一位資深的團員點出了「服務」工作的窘境。事實上,「耕莘青年山地服務團」在八十二年更名為「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除了基於族群平等理想的追求外,也是因為意識到自身力量的薄弱,對於由來已久的積弊,一群大學生能奉獻的只有熱情,對於團員來說,「學習」反倒成了每次出隊最大的意義,在與異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不但更懂得尊重文化間的差異,也趁此機會牽成了一段段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友誼。

原住民曾經對團員說:「你們來不一定要幫上什麼忙,來交個朋友也是很好的」。文化間的交流,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互動和了解,其實就為每一次的出隊賦予了新的意義。一名團員回憶起某次隻身回到部落的往事,印象深刻的談起原住民的熱情。「那一次暑假出隊,離開前和他們約定一定會再回來拜訪,族人們還說,如果我真的回去,要殺一隻雞好好招待我。」那一個隨口說出的約定,讓他一個人懷著忐忑的心回到部落,原本還擔心自己早已被遺忘,但原住民親切的問候,讓他心中原有的疑慮一掃而空。那一天,他們依約宰了一隻雞,歡迎這個老朋友的到來。

「我們很重視和原住民朋友之間的關係。」基於這樣的理念,該團總幹事也道出了工作團的展望。未來的工作,將試著走向常態化,並鼓勵團員多多回到部落,目前希望每年二次的出隊,能夠朝一週一次邁進,雖然一切都還在計畫的初期,不過這個方向倒是可以努力的目標。也期盼歷來寒暑假出隊的傳統,能夠藉由這樣的改變而更趨務實。

社區大學推動全民教育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一九九八年十月一日,在社區大學的「快樂親子攜手行」課程上,課程老師森林國小的校長朱台翔第一次接觸社會大學的學生。她問道,「你們希望快樂嗎?」台下的學生的回答得稀稀落落,學生們已經很久沒上課了,彷彿忘了當學生的生活,朱台翔又問了一句:「你真的希望快樂嗎?」學生們開始適應老師,以雄壯的聲音回答:「真的!」;社區大學在九月二十八日正式開課,讓民眾重新體驗了學生的生活,把教育和生活結合,不分年齡與階級。

設立社區大學的構想是源自於一九九四年台大數學系黃武雄教授的倡議;一九九八年初,關心教育改革的人士-台大數學系教授史英、洪萬生、政大社會系教授顧忠華、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輔大社會系教授成令方、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唐光華、清大社會所副教授李丁讚、清大工學院教授彭明輝、人本教育基金會教改行動部主任阮小芳共同組成了「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著手在全國各地推動社區大學的設立。社區大學校務主任亦是籌辦人之一的阮小芳說,「我們所規畫的社區大學,一方面固然也提供個人的知識成長,另一方面更是要強調人民的公共領域,以進行社會的重整。」


社區大學位於台北市文山區內的木柵國中,目前仍屬試辦階段,台北市政府委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和「社區大學籌備會」,進行「台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畫研究」及「文山區社區大學第一年的試辦計畫」。因為尚未完成法制化的工作,現在社區大學還不能算是正式的學校,「因此社區大學必須以「公辦民營」的模式經營,我們的目標是正式學校。」。阮小芳說。

阮小芳表示,「目前,社區大學的學生一共有一千七十一人,男生有兩百九十三人,女生有七百七十八人,以二十六歲到五十六歲為多數,年齡最低的學生是十八歲,而年齡最大的是七十八歲。民眾的反應都很熱烈。」

「社區大學的課程主要分為學術性的課程、社區活動課程及生活藝能課程。」社區大學代理主任亦是華梵大學工學院副教授蔡傳輝博士說,「學術性的課程包括了人文學、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而社團活動課程則是撤重於如何引導學生開指從切身生活的周遭環境與社區人群付出關懷;在生活技能課程中,主要讓學生培養全新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但是目前,社區大學尚無法源依據,因此無法授予學士學位,但社區大學的課程學分標準仍然和其他的大學一樣,一學分需上課十八小時。「在社區大學的規畫中,修畢一百二十八個學分將可以取得辦理社區大學地方政府首長頒發的文憑;另外,修畢六十四學分,社區大學也將核發結業證書。」蔡博士說。

對於未來,蔡傳輝博士說,「社區大學籌備委員會扮演的角色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各地方的團體組織,能開辦各種不同的社區大學。社區大學是一個社區的學習中心,必須普遍的在全國各地推行。」

社區大學的網址:http://tcu.11.com.tw

張永隆 關懷青少年 永遠不停歇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民國七十九年開始,張永隆就開始踏上義工之路,他一開始是擔任少年輔導委員會的義工,所做的工作是輔導有問題的青少年。「誰說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們社會大眾應該多多關心現今的青少年,以避免他們走向歧路。」

之後他也曾在繪畫欣賞交流協會和少年關懷專線擔任其職;在繪畫欣賞交流協會所做的工作就是推廣以欣賞藝術品或聆聽古典音樂來陶冶並洗滌我們的內在,減少些許暴戾氣息。


至於在少年關懷專線,他有五年的時間是在此機構工作,主要是由台北市政府來補助辦理,其工作內容上是在受理青少年的特別求助,如清寒子弟需要經濟支援或是照顧一些輟學中的青少年,但是這專線卻往往成為青少年抒發內心世界的最佳場所,與原本宗旨相去逕庭。由於機構性質已轉換的太類似於生命線,而且五年的試辦也到期,基於節省開銷的考量,市政府已將它停辦並轉由少輔會來接手。

而現在張永隆除了報名參加再生人文教基金會所主辦活動外,他自己還在一家身心殘障的公益團體擔任義工,這團體是由許多曾在學生時期對此工作熱衷的人所組成的,所有開銷都由自己負擔,可說是十分艱鉅。

「政府現在已在著手加強社會福利工作,但成長速度並不是讓人滿意。」張永隆認為,一個國家要能強盛,社會福利工作是必須要做好的,讓民眾能在無憂又無懼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因此政府應積極的去參與所有公益福利的團體,協助他們的發展更加健全,而整個社會福利制度也將更完備。

這八年義工之路走下來,張永隆可說是百味雜陳。處理個案的無力感讓他的熱忱一次又一次的被澆熄,例如他曾經接到的一個案例是一個貧寒的家庭急需要幫助,但他卻心有餘而力不足,自己無這能力來負擔,只有幫忙著急的向其他單位或團體求助,但又不是每次都能成功。而義工的心態也是他深感無奈的地方,有些義工來幫忙,主要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或是想拓展人際關係,並不是誠心的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遲到和早退的情況頻頻。他也勉勵想要投入義工這條路的人:「擔任義工不是件容易的事,若沒有強烈的熱忱和使命感,義工這條路是不會走得長久的,也希望大家都能加入這個行列,讓社會更溫馨。」

關懷青少年 民間認輔義工培訓計劃上路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民間認輔義工培訓課程已在九月二十三日正式展開,在長達三個月的課程中,它總共設計十一個單元來訓練義工人員。除了教導如何了解青少年的課程以外,還有安排實習,讓這些義工能學以致用。在訓練的師資方面,有台大醫院精神部資深醫師、資深張老師、和公益團體的資深幹部。再生人文教基金會企劃專員譚小姐說:「只要有心,人人都可參加。」

根據教育部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台灣地區國中小的輟學生人數高達八千九百零二名,其中輟學生的犯罪比率是常人的三點五至五倍。而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中,輔導老師與學生的比例是一比六百,由此可知輔導老師的不足將嚴重影響到輔導學生的任務;而再生人文教基金會所辦的這項培訓義工的課程,無非就是要彌補此嚴重的問題。  


給青春一雙健康的翅膀”民間認輔義工培訓計劃,是結合心理、社會、文化、藝術、法律以及活動設計,並由各界學者專家精心擘劃一套針對青少年問題的心理諮詢課程。它是以徵募社區義工、大專青年等等熱心人士進行培訓。結業後依據政府相關單位提供之全省中輟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而他們主要的服務範圍是在新竹少年監獄、台北市立少年看護所、或是依需要適時支援勵馨文教基金會或其他公益團體,可以說他們的能力是全方位的;目前擔任此義工的年紀在二十歲至四十歲的人都有,也可說是沒有年齡的限制。  

「其實帶孩子除了要用心之外,技巧也是很重要的。」第一次參加這項工作,卻已吸收很多這方面資訊的孫媽媽,她始終相信人性本善,相信只要孩子經過耐心的教導,一定會成材。她並語重心長的說道,其實孩子的好壞,父母必須佔大部分的責任,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的,唯有和孩子一同的成長,親子的關係才會良好,也才不會有這麼多問題青少年產生。因此她參與這項工作,除了能夠照顧這些輟學並且誤入歧途的青少年,更重要的是學習自我的成長,讓她在與自己的子女在溝通上沒有隔閡。

對此義工有興趣之民眾,可藉由下列資訊前往詢問: 時間:9/23~12/16 每週三晚上6:30~9:30

上課地點:差事藝文中心【北市和平東路二段18巷9之10號】 主辦單位:再生人文教基金會 報名電話:02-26338921 FAX:02-26338923

飛颺之家 介紹少年輔育工作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很多人會對少年輔育院中基督教輔導人員的工作感到陌生,而在「飛颺之家」的網站中,便有對這一方面工作的介紹,更可以參加他們的認輔行列。在首頁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飛颺之家」的簡介和組織的介紹,一切有關的資料亦可在網站上找到。

在網站中,我們可以了解輔導員們的工作性質和輔導方式,主要是透過小組聚會、以詩、遊戲、聖經故事及小組式分享等方式,引導學生對自我形象重建與基督教之認識。而在出院後,亦會為他們介紹工作或協助他們繼續求學,重返社會。


而在網站中,亦有提到有關輔導員和學生在相處關係上的問題,例如在相互的稱呼和通信上,便會有一定的限制,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輔導員過往在工作上所遇到的困擾,亦顯示了被輔導者在心理和行為上的複雜化,可用輔導工作並不簡單。

而十分有意思的,它們也在網上請各位瀏覽的朋友為飛颺之家的學生代禱,希望他們在靈命上能更新與長大。

輔導員的工作,事實上十分有意義,有興趣參與的讀者,不妨到這在網站參觀一下,其中也有它們活動的消息和一些相關的網站介紹,若希望獲得更進一步的資料,亦可以透過此網站和他們聯絡。

網址:http://members.tripod.com/~enpan/menu.html

用充滿愛的心教育智障孩子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一般人對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多持尊敬態度,但是能瞭解他們工作內容的卻是少之又少。這是一份需要極大耐心和愛心的工作。

「小朋友,這是什麼?」「小白兔對不對?我們一起和牠照相好不好?」一踏進這位在松山火車站附近某國小附設的啟智幼稚班,只見滿室中、重度智障的孩子正排隊等著與兔寶寶的圖案照相,老師們忙碌地看顧他們地一舉一動。


這兒的孩子除了智障、多障兒外,還有自閉症與過動兒,班上兩位老師-林老師與蔡老師必須不時將過動且具攻擊性的小朋友隔離於其他人之外,還得強迫自閉症的小孩做遊戲與吃東西,安撫智障兒不定的情緒等等。雖然每天只與這群孩子相處兩個半鐘頭,但放學後往往已筋疲力竭。

「這些孩子大多沒有口語能力,所以我們教導的重點在於讓他們發音與了解單字的意思,同時加強聽覺、觸覺方面的教育。」一項簡單的發音練習或遊戲,輪完一圈時往往已花費半個鐘頭。「小朋友的配合度會隨情緒與生理狀況有所不同,當中不乏許多突發狀況,所以我們必須隨時注意他們的情緒。」林老師說。

然而,一天當中最辛苦的時間不是教學上的障礙,而是「點心時間」。當十點三十分的鐘一響,只見老師開始手忙腳亂的照顧每一個小朋友吃點心。食物入口又吐出來,點心削掉得滿桌滿地已是司空見慣的事,當中有一個孩子很挑食,總是拒絕吃東西,因此兩位老師必須分工合作地一個抓著他,一個強迫他進食。這個動作日復一日的進行,老師們早已駕輕就熟了。

「當初選擇這分工作的最大原因,是捨不得那些擁有同樣純真心靈,卻於智能上有障礙的孩子。我想,如果我有能力幫助他們一點點,我會很快樂的。」林老師說。「其實帶這樣的孩子時最大的心理建設,就是不要期待他們會有立即的回應與回報,當他們慢慢地學會一個動作,或家長向我們反映小孩子在家裡表現有進步時,就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蔡老師接著說:「而且許多家長會自願出錢出力幫孩子們添購新玩具或充當義工,他們的幫忙常常使我們很感動。」

「智障的孩子雖然比較難與人建立關係,但是我們對他的好,他全部都知道。」就是憑著這股信念,與陪著孩子們一點一滴成長的喜悅,支持著這兩位老師,使他們願意繼續獻身如此與眾不同的教育事業,並且做得無怨無悔。

原住民新聞雜誌 「視」而優則「網」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公視的原住民節目「原住民新聞雜誌」,到九月二十五號已播完第一季的節目。如果您現在才知道有這個節目,不必「怨嘆」您已失去的前十三集,現在,伴隨著更多珍貴的資料,該節目的網站正等著所有人大駕光臨。

公共電視台在每週六晚間九點至十點有一個完全由原住民記者來報導原住民大事的塊狀節目「原住民新聞雜誌」現在,伴隨著更多的資訊,這個節目的網站也已問世。


原住民新聞雜誌網站有兩個相當值得注意的選項。最新活動預告會條列出最近一週全省所有與原住民相關的活動之舉辦日期、主辦單位及聯絡方式;原住民資料庫則蒐集了原住民的生活狀況調查、歷史大事記、人口統計、族群分佈等重要資料,對從事原住民相關研究工作者與關心原住民議題的人來說,這是一項相當便捷的服務。

本網站還設置了全球連線系統,不但可以藉此連結國內的相關學術單位、文化團體,查閱原住民的抗爭記錄等等,還能取得國外原住民網站的相關訊息。另外,意見交流區則開放了所有對原住民議題有所意見的人一個暢所欲言的空間,雖然目前的使用者仍多為原住民。

◎原住民新聞雜誌網站的網址是:http://abori.pts.org.tw



延伸閱讀:

原住民新聞雜誌

台灣特教資訊網 飽藏資源的百科全書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由教育部特殊工作小組委託台灣師範大學建置的台灣特殊教育資訊網,從特教相關活動的訊息到相關特教相關統計數字的蒐集,可說是鉅細靡遺、無所不包,堪稱台灣特教資源的百科全書。

「全國特殊教育資訊網」是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補助,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建置的全國性特教資源整合網站,它提供了特教相關資訊完整的檢索服務。


在電子佈告欄這個項目中,提供了特教動態、活動訊息、專題討論區與留言版等內容,每個主題都再細分成多個選項,如關於智障兒或關於過動兒的相關議題,方便使用者針對有興趣的活動或問題提出看法。而特教動態和活動看板並不僅僅條列出活動的時間與主辦者,更可以看到個別的詳盡介紹。

網站中亦有特殊教育相關圖書論文的檢索系統。使用者可以用輸入資料名稱或關鍵詞等方式查詢各個相關的圖書、期刊與論文。另外,這個檢索系統也提供盲人圖書的查詢服務。

在特殊教育教材與輔助工具的檢索方面,本網站提供了教材教具、評量工具與殘障輔具三個主題。教材教具內有教材教具、CAI軟體和特教影片三項供查詢。評量工具則是指對受教育者的認知能力、學業能力或語言能力等方面之評量標準,可搭配「適用對象」這個選項,找出適合的評斷方式。而殘障者在生活、視覺、聽覺、行動與醫療保健等方面的輔助或復健工具之資訊則可在殘障輔具選項中找到。

此外,台灣特殊教育資源網也提供了全國特教團體、特殊教育相關工作機會、法令規章、特教師資概況等相關統計資料種種幫助我們更接近、更瞭解特教工作的寶貴資訊,值得有興趣者或一般大眾多多利用。

關心病友聯誼會 連接病友的心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當初在追蹤巨結腸症患者時,發現許多患者在出院後,仍有滲便的情形,於是他們開始整理患者的資料,希望將這些病患及家長組織起來,以教育為目的,指導父母親如何教導這些特殊疾病的小孩,並利用團體治療的方式重建病患的心理。

馬偕的社服人員在做病患出院後的醫療追蹤時,發現許多病患在出院後,認為開過刀病應該就好了,後續的醫療護理,心理建設就馬馬虎虎了。有鑑於此,社工人員便開始替某些病患成立聯誼會,讓病患及家長,能在出院後得到更多的資訊。


社工師蔡莉莉小姐指出,當初在追蹤巨結腸症患者時,發現許多患者在出院後,仍有滲便的情形,於是他們開始整理患者的資料,希望將這些病患及家長組織起來,以教育為目的,教導父母親如何教導這些特殊疾病的小孩,並利用團體治療的方式重建病患的心理。如前些日子,他們篩選了一些患有尿道下裂症的青年患者,請了專業醫師,針對一些較為私密性的生活問題進行交流,畢竟,有些疾病並不是做完治療就解決,日常生活的一些問題,都需要彼此經驗分享。

這樣的交流及分享,病患及家長的反應都不錯,蔡莉莉小姐就回憶起在寫追蹤信件時,一個很久沒有消息的病患打電話來,表示由於很久沒回花蓮的老家,所以一直沒收到追蹤信件,好不容易輾轉又收到一封,他非常的高興,並且希望能再回去參加聯誼會的活動。

在馬偕醫院的網頁上,我們可以看到十個不同疾病的聯誼會,但事實上,類似這樣的聯誼會,在馬偕不只十個,一個社工人員可能必須面對十幾個病患,由於各種疾病的聯誼會剛開始是由社工人員主導,許多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必須參與,蔡莉莉希望未來各聯誼會都能培養出一些熱心的家長來領導,這樣一來,社工人員能夠專心的發揮所長,病患也能提出他們自己需要的東西。蔡莉莉表示黏多醣症聯誼會就是一個相當好的例子,由於家長的熱心參與,聯誼會已於去年正式成立協會,因此她希望其他的團體也能朝這個方式發展。

《醫學辭典》 先天性巨結腸症

正常的腸道蠕動除了腸道肌肉之外,還需要神經系統的傳導訊息以控制蠕動。在胎兒發育中,當一段大腸的肌肉層缺乏神經節細胞時,此段大腸便無法正常蠕動而引起腸道阻塞,在阻塞段之前原本正常的大腸則逐漸脹大肥厚,因此稱為〝先天性巨結腸症〞。初生的嬰兒通常在24小時內解出胎便,並且進食。但是有極少數嬰兒無法順利解出胎便,而且腹部會逐漸脹大;或是雖能用肛溫計刺激肛門解出胎便,但是進食不順,始終解便困難,經常便秘,此時就要懷疑此嬰兒是否患有先天性巨結腸症。據統計,新生兒之中約有五千分之一會罹患此病,男。女之比大約4:1。最近的醫學研究結果,找到了至少有三個基因與巨結腸症有關,証據亦顯示此三者之一若有缺陷,的確會造成先天性巨結腸症。

尿道下裂症

尿道下裂是常見的先天性尿道畸形,發生率大約五百分之一,換言之,台灣一年約有五千個新生兒有此問題。由於此病在嬰兒期不會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而且其中65%症狀輕微,所以常常被父母忽略,未予適當處理。尿道下裂是指尿道開口不在龜頭頂端,而在陰莖中段或以下部位.輕微病例只看到龜頭好像有兩個開口,嚴重病例它有三個特徵:

‧尿道開口在陰莖中段或者在陰囊與陰莖交接處。 ‧陰莖彎曲,勃起時彎曲更明顯 。 ‧包皮只覆蓋龜頭背側, 陰莖的腹側沒有包皮。

1998年10月6日 星期二

彭莉萍 從保護動物中體會生命的價值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當初畢業於輔大中文系的彭莉萍,在應徵過協會的工作後,拿了許多關於動物保護、流浪狗問題、和協會介紹的資料回去看,「那些刊物和錄影帶,讓我看了很激動、很痛心,常常看著看著眼睛就紅了。」就因為這樣,她很想,也相信自己可以為動物們做些什麼。所以在應徵後,打了三、四通的電話,去說明自己的誠意,和這工作對她的意義。後來彭莉萍真的如願地獲得這份工作,因為協會相信,這樣的工作,該讓有心人來做。

懷著滿腔的熱血接下工作,彭莉萍才明白自己是多麼有限,她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無法改變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無法順利地推動「動物保護法」快點成立、無法做的事太多,但真正令她想逃避的,卻是關於流浪狗「人道安樂死」的問題。


民國八十七年八月,彭莉萍參與板橋流浪狗收容所的人道處理和執行工作,「我眼睜睜看著八十幾隻狗橫屍眼前,無法接受曾經活蹦亂跳的生命,在瞬間成為垃圾。想起牠們死前痛苦的掙扎、牠們惶恐地叫著、甚至因為害怕而撒尿拉屎……,之後我總是做惡夢,有時候在路邊看見流浪狗,就忍不住流了滿面的淚。」面對這樣接踵而來的精神壓力,彭莉萍選擇了離開。

然而,離開協會卻非想像中的輕鬆,對動物的關切,並不因為離職而從此不想、不碰。她開始質疑自己:離開是否只是為了逃避,不敢碰觸?如此一來,是不是對自己理想的反諷?她從體制內的改革者,成為體制外的批判者,到時候要批判整個社會對動物保護的不用心,是不是等於在批判自己?「我曾經是可以盡一份力的,卻退縮了。」

於是,兩個星期後,她復職了,帶著更嶄新的心情。

這份「嶄新的心情」並不表示工作從此得心應手,而是懂得用較寬廣的尺度來看事情。漸漸地,彭莉萍覺得,這工作不是犧牲奉獻、不是在救動物,而是讓自己成長:她會用「生命等值」的角度去看每個生命;她看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奈;她接觸越來越多和動物相關的議題。

所以,縱使面對工作,無力與難過的感覺仍是免不了,但現在的彭莉萍,不再懷疑自己的工作。因為她明白,推動非社會主流價值的社會運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雖然進展有限,但至少它真的在改變。這些改變,讓她笑著說:「我開始會期待整個社會有一天變的更不一樣!」

環保生活協進會 落實環保於生活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一個小小的行動,其實都能為人類的理想付出具體的愛心,在每個人可能做到最實際的方法中,調整生活習慣,選擇最無害的方式。」環保生活協進會的宗旨,在此段話中表露無疑。「愛護自然與保護環境是健康社會的理想,只要每個人做自己該做的事,合乎大地節律與脈動的愜意生活,並非不能實現。」

環保生活協進會在成立短短的三年中,由「特富野生態之旅」、「新世紀飲食座談會」、可分解的「生態環保筆」、「尊重生命-為流浪動物權益而走」、「蔬食博覽會」一直到最近國內首開紀元的「生態教育與原住民狩獵文化研討會議」,這一連串別出心裁的活動,都可看出對台灣的熱愛與對環境生態的多元化出擊。此外,還定期在師友月刊提供環保訊息的專文,對於催生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觀念,有絕對的落實與扎根效果。


帶領學童從森林砍伐、廢棄物污染認識台灣環境,或是召募義工推廣生活中做環保,抑是發起「拒吃燕窩」活動,在中秋時,喚起國人拒吃燕窩月餅的觀念...‧

環保生活協進會每個動作皆是以能融入一般大眾為主,所以更能使國人從生活中學習環保,而不再只是一種運動、科技或灌輸觀念,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也唯有這種生活化的環保,才能使「生態保育」不只是口號,更是大眾習以為常,而願意去執行的動作。就如:搶救“綠色隧道”的活動,到苗栗大湖、台南玉井與民眾溝通,除了保護綠色資源,也使得居民懂得對先民的文化資產加以保存。或是在「淨食文化」的活動中,針對台灣的餐飲垃圾問題,透過宣導讓平日外食的朋友儘量自行攜帶餐具,減少免洗餐具的大量使用,同時減少感染疾病的機會,尤其在腸病毒肆虐台灣之際,更可看出衛生應建立於環保之上。

自喻為螢火蟲,環保生活協進會說:「光雖微弱卻希望提醒人們注意,微弱也有生命。就像今天台灣,渴望健康微弱的氣息尚存。」雖是三年的行動,無法將台灣長期破壞的大環境做出太巨大的改變,但憑著一股熱忱,環境生活協進會仍是會以超人的行動力與永無怠懈的恆心,持續去完成他們心中未圓的夢,「環境是很難愈變愈好,但用心去關心去保護起碼可讓環境的破壞減緩。」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