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3月30日 星期五

女性博覽會 邀兩性共襄盛舉

E7938ae58583 【記者謝瓊元/生命力報導】「我們不只關注單一性別,而是以兩性平等的角度來設計。」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副執行長黃鈴翔說,這是女性網絡博覽會整個設計方面的大方向,希望不只是吸引女人來參與,全家大小都可以來看看。

由內政部主辦、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所承辦的「二〇〇七女性網絡博覽會」,是台北市一年一度的大型女性團體博覽會,於三月十七、十八號在台大綜合體育場舉行,主題以「落實兩性平權,邁向性別主流」的方向設計。

這個博覽會共分為七個專區,在「地方共榮區」及「婦女團體平台區」設有來自全台各地政府社福機構及民間女權團體的攤位,透過這一個個攤位可以認識這些團體在婦女運動史上所做的努力及成效。另外,還有「女力影展區」、「女性書坊」、「女性經濟論壇」、「女性部落格」及「未來概念館」。會場並設有舞台區,幾乎每小時都有安排婦權團體的表演節目,像是晚晴姐妹的熱舞、雲林雲萱婦幼協會的性侵害防治短劇等。專區裡比較特別的像是「女性部落格」區,該區設有電腦,提供參觀的民眾操作,體驗專屬女性議題的部落格。

「女性部落格」是由長期致力於婦女運動的婦權會所設立,希望透過這樣的部落格成立,能更快速與網友分享資訊,拉近女性議題與一般大眾的距離。不但能讓女性朋友透過網路社群的親身參與、討論,加深對自己的認識,也能透過網路串聯的方式能認識更多不同領域的姐姐妹妹們,更能推廣一些議題、如兩性平權的觀念至家庭或日常生活中。

在「女性部落格」裡,我們可以看到各個婦權團體的活動訊息,也可以透過超鏈結的方式連接到不同婦女團體的網站或部落格。目前因為剛成立不久,所以內容及功能還不算多,民眾可以透過此部落格查詢資訊或連結其他部落格,但會員功能還未開放給一般民眾,現在只有婦女聯合網會員團體及相關團體能申請。

部落格的操作很簡單,不需要懂得特別的技術,只要能操作電腦就很容易上手,因此設立了女性部落格後,未來人人都可以隨時在上面發表或接收訊息意見,婦權會希望女性部落格可以成為談論女性話題最多的地方,期望不只能扮演一個提供資訊、支援的角色,更能真正協助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例如遇到了家暴事件,便可立即透過此部落格找到相關單位尋求協助。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專區─「未來概念館」,是由一群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的學生所設計的,他們以話劇的方式呈現,「以活力新世界‧性別大發現」為主題,挑戰民眾的想像,破除人們傳統觀念上對性別的迷思。他們要告訴大家:能力不是以性別來區分的!

話劇共有六個不同的故事,各包含六個不同的面向,每個故事都只有十分鐘左右,分別在兩天演出。像是「小丸子沒在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裡,小丸子是個小男孩,從小家人就不會限制他未來要做什麼,而是以鼓勵的方式教育他,所以他的志願就是當護士,而他的姐姐還是個警察。主角小丸子是個小男生,就是顛覆一般我們對「小丸子」是女生的印象,且他的志願還是傳統觀念上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護士。整個故事就是希望告訴民眾,職業不分男女,而是要依個人喜好才對。

「我們的家庭真可愛」裡,以王子跟公主愛的故事為開頭,沒想到出事後居然是公主去救王子。

這個劇同時也參雜了多元家庭的故事,以同志家庭、單親家庭、跨國家庭等面向來呈現。演員兼編劇的研究生彭心筠說,他們想告訴大家的是,不是只有傳統「一個爸爸、一個媽媽」的家庭才是所謂正常的家庭。

彭心筠表示,他們在編導的主要概念就是希望大家不要以性別來思考一切。而會選擇以話劇的方式呈現,是覺得演戲可以結合生活,更能激發民眾的想像。雖然演出的議題很多,但內容短且淺顯易懂,能使民眾思考「一般傳統的價值觀是否才是正確的呢?」性別所的學生也希望兩性平權的觀念在未來都能一一實現,人們能不再對男女有既定的刻版印象。

黃鈴翔說,這次的活動是個兩性平等的機會教育,因此希望除了女性朋友之外,全家大小都一起來看看,讓家裡的孩子能從小就建立兩性平等的觀念,學會尊重別人。女性博覽會之後在台中、高雄也會各辦一場博覽會,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參加。

袖珍博物館 另一個小人國

25c325a825c5259225c225b625c325a525c 【記者沈欣漢/生命力報導】位於建國北路商業大樓的地下室內,從外表來看,你根本不會發現裡面有一個博物館,進入博物館,才赫然發現另一個世界,在這裡一切事物都是縮小的,就像是一個小人國,這裡是袖珍博物館。

袖珍藝術源起很難考究,目前只有一些考古學家從埃及所發掘出一些微型袖珍家具來推測袖珍藝術應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袖珍藝術以娃娃屋的型態出現,是在十六世紀的德國,而娃娃屋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女子兒童。到十九世紀後娃娃屋以十二分之一的比例作為標準尺寸,再加上使用真材實料的製作,讓娃娃屋展現出他的特色。

台灣袖珍博物館的成立是林文仁及林楊錦梅夫婦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在荷蘭發現了袖珍藝術,他們也加入了國際性袖珍藝術協會,參加各種展售會及拍賣會,來收藏更精緻的袖珍品。

博物館從一九九三年開始籌設,在歐美袖珍藝術家提供及各國袖珍博物館以及收藏家割愛下,館內已收藏了二百多件收藏品,有「娃娃屋」及「夢幻屋盒」兩種,依據整棟建築物以及單獨的房間縮小比例製成,而這些收藏品大概可分成巴洛克時期建築、美國殖民時期的豪宅以及中古歐洲的街景等等,其中包含了「樹上礦坑」與「白金漢宮」等作品。

樹上礦坑是一個以比例一百二十分之一的作品,是很有趣很細緻的一項作品,也是展示品中比例最小的一件作品,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礦坑裡的小火車拖著一台台採礦車,礦石則由輸送帶往下送,也可以看到正在辛苦工作的工程師們。

英國白金漢宮建於一七O三年,經過修建完成才有今日所見的規模,在維多利亞女王登基時,才改做皇宮使用,而這個袖珍型的白金漢宮,只擇部份比較有代表性的廳室,以類似的規模再加上創意來表現豪華富麗的裝潢及袖珍藝術。

對於這些袖珍藝術品參觀者王先生說:「這些展示品真的是栩栩如生,那些作家真的很厲害,能夠把實際東西縮小成這樣的比例,還能夠讓展示品很清楚的表現出來。」另一位參觀者詹家銘也表示:「雖然沒有真正去過國外的皇宮還是房屋,但是這些作品,卻展現的很真實,每一個角落的特色也不放過,真的很厲害,來這邊真的是不虛此行」

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台中女監版─濃情巧克力

P10106435b15d 【記者李明潔/生命力報導】在台中女子監獄八坪不到的「巧克力班」,小小的空間,每天卻上演著六位作業課同學的巧克力夢。一顆顆黑得發亮的巧克力,注入了同學手工的用心,也注入她們未來的夢。

在法務部「一監所一特色」政策下,台中女子監獄選擇巧克力作為職訓的內容,培育收容人在監所擁有職業技能,出獄後可以配合職訓局,找到新工作的春天。作業課課長邱淑筠很有信心的說:「巧克力班的同學可是具有丙級烘培執照喔」!

從原物料的挑選、巧克力加熱、塑模、包裝,整個流程全由收容人規劃、完成,流線型的粉紅色提袋,更是由一位擁有廣告科系的收容人設計而成,負責承辦巧克力作業的吳如楦小姐說:「巧克力班真的是臥虎藏龍」。甚至有曾經待過巧克力班的同學,現在已經在外面開手工小餅乾的店。聊到當初為何選擇巧克力做為監所自營作業,邱淑筠說當年法務部部長陳定南參觀台中女監,發現烘培班中的巧克力,陳定南讚賞並表示喜歡,鼓勵可以將巧克力獨立為一項特色。

巧克力作業班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吳如楦表示,首先必須在烘培班取得丙級執照,表現良好加上通過B肝C肝等健康檢查,作業課會挑選收容期較長的收容人,巧克力作業不會斷斷續續,供貨才能穩定。負責塑模的張同學很專業的說,把巧克力倒入模型盒是一大學問,手巧加上動作快,還要不時敲敲打打,把空氣壓擠出來,吃到的巧克力才會緊實;資歷最久達半年的楊同學,邊炒著杏角邊說,火侯控制很重要,不斷翻炒要炒五十分鐘才行。爐火的熱氣紅了她的雙頰,即使帶著衛生帽及口罩,依然看的出她面不改色的專注。

吳如楦說,今年春節的訂單很多,巧克力作業班的同學看到她就怕,表示又有訂單了!九點多就開始忙,扣掉午餐時間,一直到下午四點多才能休息。春節、中秋、母親節還有情人節都是大節慶,問到是否做巧克力做到害怕,楊同學活潑的說:「有喔!也是有做過巧克力的惡夢」。

吳如楦表示,作業課在巧克力與用料的選用上,都是高級且實在。飽實的巧克力,吃的到不同口味的原料,苦甜、牛奶、純白、優格、咖啡、蔓越莓、薄荷、柑橘、葡萄牛奶等等,還有最近為了養生風研發的黑棗巧克力,真的吃的到細碎黑棗,絕不偷工減料。另外,不加防腐劑、低脂、低糖,還有一群死忠老主顧,個人、公家單位、更生保護等機關,口耳相傳下,闖出一番名號。

邱淑筠說,每半年食品衛生的檢驗,品質絕對保證,另外,巧克力自營作業不以營利為主,價格很便宜公道,不過也是有業績壓力,營收的勞動金會回饋巧克力班的同學,三餐菜色就會變得更豐富。


延伸閱讀:

Miss經典手工巧克力(由台中女子監獄作業課承辦)

電話(04)23842256

舞台外的林懷民

【記者林佳蓁/生命力報導】二〇〇五年,雲門舞集到雅典古劇場表演「流浪者之歌」。散場後,林懷民及工作人員正在清除散落一地的稻穀時,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走向台前對林懷民說:「我在這個劇場看了六七十年的希臘悲劇,近年來希臘悲劇中已逐漸消逝的悲傷,今天我重新在「流浪者之歌」中發現。」跟隨雲門舞集到雅典跟拍的「台灣人物誌:林懷民」導演黃建亮,被這種超越文化背景的認同感動,「這是我拍攝過程中,最想傳達給觀眾的感動。」

「台灣人物誌」是Discovery頻道與行政院新聞局一起合作的系列節目,六組台灣的製作團隊,拍攝台灣六個領域具代表性的人物,透過Discovery於全亞洲同步播出。「台灣人物誌:林懷民」道出雲門舞集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成功將台灣舞蹈推向世界舞台的心歷路程。觀眾不但可以看到林懷民創始雲門的點滴歷程,更可以欣賞到雲門歷年來精采的舞作片段,透過雲門舞者美麗的舞蹈與音樂讓全世界認識另一面的台灣。

「當初在選擇主題的時候,自問全世界的觀眾對誰有興趣,因此就選了林懷民。」黃建亮說。以林懷民為主題拍攝的新聞或影片數量眾多,選了這個主題後自然有些壓力。「不過,我認為真正的林懷民沒被發掘。」

除了外國觀眾對雲門的感動外,導演也想讓觀眾看到林懷民身兼數職的複雜性;強硬的領導風格以及對所有表演細節的執著與堅持。身為雲門舞集的領導者,林懷民不僅僅是單純的創作者。拍攝期間,林懷民正為新作「狂草」全球首演密集籌備,他要負擔雲門舞者的生計;要洽談海外表演,必須面面俱到、八面玲瓏,這些忙碌的身影透過拍攝剪接,讓觀眾在「台灣人物誌」中感受到短短兩小時的成功表演背後,林懷民的全力付出。

「在拍片現場,林懷民就是王」不能拍、不方便回答的問題,他都會斷然拒絕。有一次雲門舞集開派對,導演想拍攝林懷民以及雲門舞者下了舞台後輕鬆的一面,林懷民深怕贊助廠商看了之後會認為雲門將錢都拿來玩樂,因此拒絕拍攝。林懷民捍衛雲門以及希望掌控全局的性格,在拍片過程中一覽無疑。

「林懷民的情緒會隨著排戲的情況高低起伏不定,這大概是拍攝中間遭遇最大的困難,」黃建亮說:「有時候他在發脾氣,連劇組都會掃到颱風尾。」碰到這種情形,製作團隊也只好摸摸鼻子,默默退到一旁。

領導台灣最頂尖的舞者,林懷民自然要有令人心悅誠服的魄力與威嚴,對於每一個細節都相當要求,連登台演出後也不放過。每一次演出林懷民總是坐在某個觀眾席上,旁邊跟著手中拿著對講機的舞台總監,隨著每一次演出場地、觀眾反應甚至溫度的不同,馬上透過舞台總監遙控後台調整現場。這些幕後花絮,都被黃建亮紀錄下來,透過鏡頭-----看到不一樣的林懷民。

2007年3月28日 星期三

農場新生活 打造憨兒新園地

【記者鄒家彥/生命力報導】 阿忠是個四十三歲的中度智障者,他在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中學會了清潔、包裝和烘焙等工作,但是阿忠年紀大了,照顧他的爸爸和媽媽也漸漸老去,身體健康大不如前。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是否想過這些憨兒以後的生活該怎麼辦呢?

心智障礙者是指在身心發展期間(自受胎到滿十八歲 ),智力功能顯著低於常人,並伴隨適應性行為方面的缺陷。台灣在一九九五年時,一群心智障礙者的家長認為心智障礙者天真純樸,是永遠善良的孩子,於是他們設立喜憨兒文教基金會,並暱稱心智障礙者為「喜憨兒」。

因為憨兒家長的需求,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去年決定建造一座「喜憨兒農場」,提供年長憨兒一個「終身教育與照顧」的場所。透過農場的大自然生活,能夠讓更多像阿忠一樣的憨兒接觸自然、得到撫慰,也能在這個「永遠的家」享有終身的安養照顧。

喜憨兒基金會的公共事務組組長鄒沛峰說,在基金會原有的「園藝工作隊」基礎下,他們將會擴大培訓更多青年憨兒,讓他們學會香草植物栽種以及景觀設計等工作。此外,也會讓憨兒從事農場內的餐飲服務,提供遊客各種有機健康的香草料理。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內容下,憨兒們能夠從中體會大自然生活的舒適,也能從與遊客的互動中學習適應社會。

除了具備「工作場所」的功能,喜憨兒農場也將提供心智障礙者更多的專業服務內容。農場將融合社會工作、職業輔導評量、社區化就業、職能復健、藝術休閒治療、健康照護、福利事業經營等服務,並請專業人員指導,照顧成人障礙者全面的需求。另外農場業也提供教養服務,負責托育養護心智障礙者;給予職業重建訓練與職業輔導評量;積極舉辦社區活動,落實社會福利社區化的理念等。

在農場內部的編制方面,鄒沛峰說,他們將會分成「老年」與「青年」憨兒兩部份,老年憨兒將以安置和照顧為主,青年憨兒則負責農場工作,讓他們能由「被服務者」轉變為「服務者」。而農場成立經營後,短時間內都將以「園藝工作」為主,讓喜憨兒「園藝工作隊」的規模更擴大,也開展出更多的經營模式,比方外接園藝造景工作等。

鄒沛峰說,在今年的下半年度,基金會將展開更多的宣傳活動,讓喜憨兒農場順利建造完成,也讓更多的喜憨兒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工作園地和永遠的安養場所。

台北童年時光 帶你回味從前

Dscf0077_2 【記者葉邵勛/生命力報導】小朋友的玩具,常隨著時代與經濟發展而變遷,小小玩具,常是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源頭,也是陪伴人們成長過程中最難忘的回憶,更有如生活史的活見證,在變遷快速的台灣社會中,輕巧或精緻的童玩,常隨著經濟發展、媒體產業與外來文化的衝擊而快速變化。

早期的尪仔標、彈珠、木馬與踢毽子,早已成為塵封的記憶,逐漸被五花八門的電動玩具、塑膠產品所取代。台北探索館在二〇〇七年三月十六日至六月二十四日推出「台北童年時光」特展,希望讓家長重溫孩童時的回憶,讓孩子們體驗阿公阿媽或是父母親小時候的童玩樂趣。

在探索館二樓的特展廳,你完全可以感受到正處於一個傳統雜貨街「柑仔店」的氛圍中,各式各樣的童玩正呼喚著你的記憶,包括最膾炙人口的尪仔標、彈珠、陀螺、竹蜻蜓、沙包、棋類、扮家家酒及田園遊戲紮稻草人,草編玩具等台灣早期的童玩。

另外還有從前的漫畫、童書,許多觀展的民眾都對眼前的「諸葛四郎與真平」、「小馬棒球隊」、「小學生」、「國語日報」感到懷念不已,觀展的洪先生表示「那時有漫畫的小孩被同伴奉若大王,因為能買漫畫的,不是家裡很有錢,就是得挖空心思找錢。而扮演漫畫中的人物更是當時同學之間最大的娛樂。」

Dscf0083 許多小朋友對於探索館展示的以前童玩都感到相當好奇及好玩,聽著父母述說著以前的記憶,買過兩條一元的糖水、一元梅子冰、蕃薯籤、雜貨店五元抽一次可以中錢的戳洞樂、一元打彈珠的賭博遊戲。也有許多小朋友看到這些陌生的童玩,便拉著父母想要學習如何玩尪仔標、彈彈珠。館展義工黃秀玲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好玩的童玩,拉進親子之間的時空距離,也能讓孩子了解從前生活的樂趣。

除了固定的展出外,現場還有邀請民俗藝師來教小朋友DIY作童玩,和搭配情境互動設計裝置,以遊戲或自製玩具的方式,讓民眾親身體驗童年時光「玩」的樂趣。

館展人員表示,「我們和現場老師希望著重的是對孩子的推廣,是要學習者當場學習,而不是讓他們拿了材料帶回家做,這樣就失去了教育的意義。之前有一次有小朋友在老師沒有同意之下自己拿走玩具平衡用的彈珠,小朋友被指正後竟然哭了,但是老師還是堅持原則,家長也一起規勸小朋友要遵守規則,這就是對孩子教育。」

台北探索館位於台北市政府大樓內,除了二樓的特展廳之外,還有一樓「台北印象廳」、三樓「城市探索廳」與四樓「時空對話廳」。探索館主要是帶領民眾探尋台北市歷史文化的軌跡,了解現今台北的人文、社會及各項藝文生活資源,也使民眾了解台北市的重大公共建設發展與國際交流互動情形。

展出活動請見台北探索館網站:http://www.discovery.taipei.gov.tw/

2007年3月27日 星期二

自立生活的推動者-林君潔

【記者何怡薇/生命力報導】「真正的障礙並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環境給予我們許多障礙」,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總幹事林君潔說。

林君潔是成骨不全症患者,也就是大家口中的玻璃娃娃。從法律系畢業後無意間上網瀏覽「身心障礙領導人才赴日培訓計劃」的徵選資料,林君潔表示,她本來就對社福這方面很有興趣,「它的課程讓我覺得好像之前就有這樣潛在的因子存在。像是就學或是平常一般的生活,這樣走過來會覺得自己想要在這個領域做些什麼。」憑著這樣的想法,林君潔提出申請,並獲得資格,成為台灣第二位赴日培訓代表。

身為肢體障礙者的林君潔,在日本研修時的主題為殘障者福利推行和自立生活。此外,她還參訪日本各地的身心障礙團體,藉由這些課程及訓練,林君潔發現自立生活中心的設置,讓日本的身心障礙人士可以像常人一樣獨立生活。另外像是手機、洗髮乳等日常用品,日本業者也都為身心障礙者設計了像點字標籤、自動語音顯示來電者及號碼等輔助功能。

回國後,林君潔先在玻璃娃娃協會裡工作,而後在二〇〇七年一月時成立「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問到為什麼想要創辦協會,她說,主要是因為去日本的時候學到很多觀念和知識,都和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完全不一樣。她在日本時,可以自己外出購物、獨自在一般的公寓裡生活,在適當的輔具輔助下,還體驗了開車、滑雪和打保齡球,這些都是台灣的身障者被認為沒辦法做到的事。

「有很多身心障礙者因為過於保護,而被剝奪了許多機會、埋沒了應有的能力,這是很可惜的事,也是社會的損失。」她覺得台灣比較需要這樣的想法跟觀念,還有一些技術的服務,「因為日本的身障者生活的都很有尊嚴,感覺去到那邊就真的像一個人,在台灣有點像貨物的感覺。」

林君潔目前獨自在外生活,身體力行實踐自立生活。問她找房子困不困難,她立刻回答「超困難。」她說,房東會問東問西,或是直接不租你。「硬體的設備要找到已經夠困難了,找到以後還要通過房東這一關,關卡還滿多的。」她也認為一部分是補助的問題,她說,在台北要租一個有電梯的房子或是一樓,房租一定會比一般的房子還要高很多,但是因為政府在這方面沒有非常完善的措施,變成障礙者要揹起很大的負擔去維持自己生活上的便利。

而她所創辦的自立生活協會,主旨在提供障礙者能夠自主生活在一般社區之服務,並集合同儕力量,向社會大眾發聲爭取應有之權利與機會。且協會裡的理監事及工作人員,必須半數以上由障礙者來擔任,這樣才不會讓整個服務和性質走調,林君潔說,「這是讓本來是比較被動接受服務的身障者,轉而主動來服務其他人的一個協會。」另外,協會的服務內容包括介助人(個人助理)服務、同儕諮詢、住宅資訊提供、自立生活規劃等。

介助人制度主要是協助身障者生活上的需要,代替障礙者喪失機能的部份。介助人跟看護有很大的不一樣,看護是把障礙者生活週遭的事都做好好,相對的障礙者也失去了思考能力和自主能力;可是介助人只是代替身障者喪失機能的部份,不會代替身障者決定任何事情,他們必須尊重障礙者的選擇和自主性,「所以例如說你走錯路,介助人也不會告訴你走錯路,他可能就是推著你然後一起走錯路。因為我們強調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是經過很多錯誤的選擇和一些挫折,才能夠成長。」

全會華的堅持 找尋感人照片

E785a7e78987760
【記者盧一伶/生命力報導】走進遼寧街口,你不難發現這棟座落於住宅區中的白色小屋,它是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TIVAC),由喜愛攝影的全會華在一九九九年所成立。

全會華,馬來西亞華僑,爸爸是海南島人,年幼時全家移民到馬來西亞,高中畢業後到日本唸攝影,之後輾轉來到台灣,因為很喜歡攝影,也喜歡台灣的人情味,所以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八年前,有感於攝影在台灣還沒蓬勃發展,使得台灣的攝影家沒有什麼可以發表作品的空間,再加上曾經到日本留學的他,在日本看到許多專業的攝影藝廊,心中不禁納悶:「日本有,為什麼台灣沒有?」因此毅然決然的成立TIVAC。

TIVAC秉持著「要成為影像時代的見證者」這個精神理念,八年來的展覽除了介紹台灣不容易看到的大師作品,也積極找尋台灣優秀的攝影家來展出。「我覺得作品要能夠感動我,才能去感動其他人」全會華說:「做了藝廊以後,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些舊人重新找出來,把新人發掘出來,這樣對台灣的攝影發展才有幫助。」像TIVAC展出郎靜山的作品時,就找到郎靜山晚年未曾發表過的作品來展覽;而這兩年在大陸很火紅的邵逸農,TIVAC在他成名前就已經展出過他的作品。

TIVAC是不收門票的,只要你想看展覽,他們隨時歡迎。因為這個堅持讓TIVAC沒有固定收入,加上全會華不是本土人,因此在資金籌措上也有些困難,沒有錢可以去打廣告。幸好全會華的理念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同,因此獲得了文建會、北市文化局的補助,破報、文化快遞等刊物也會盡可能幫忙登上展覽訊息,TIVAC就在大家的幫忙協助下走過了八個年頭。

初見到全會華,不難看到時間在他身上所留下的痕跡,蒼白的髮絲、深刻的皺紋,但時間並沒有在他的心上起任何作用,他對攝影的熱情一點也沒有消退,反而有增無減,他的眼睛還是非常的清澈,想法也是很感動人,TIVAC的工作人員林宜寬說:「實在很難想像,當初他怎麼會有勇氣一個人就成立了這個藝廊?許多藝廊成立時背後都有一筆錢支持,但執行長什麼都沒有,就成立了TIVAC。」

全會華有感而發的說:「走第一步的人都比較辛苦,但這是我想要的東西,人一生不長,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且當做這事時自己是快樂的,就不用去考慮,也不要去計較,以後會有什麼回報,這段時間我做就好,那我做不做的成?成的話我會很高興,不成也不會後悔,因為這是我能為台灣做的一些事情。」

他的執著不只感動了他身旁的人,也感動了許多藝術家。日本藝術家今道子從來都不出國,原本學版畫的她,後來改走視覺藝術的路,TIVAC在二ΟΟ二年時曾經展出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夠介紹她的作品來台灣,是因為今道子覺得全會華之前所做的展覽都還不錯,而且被全會華的誠意所打動,為了那一次展覽,金道子第一次出國就到了台灣。

每一場展覽,TIVAC都會辦多元座談會,邀請各領域的專家來發表對這次展覽的感覺,並和現場的民眾做討論。其他的展覽開幕時通常都是有一個酒會,大家吃吃喝喝後就沒了,但TIVAC的座談會都還滿受民眾歡迎的,時常都會坐到滿,有時候討論熱絡,往往座談會都不會如預計的時間結束。林宜寬說:「這是TIVAC很驕傲的地方,民眾可以透過座談會得到很大的收穫。」

靠著全會華敏銳的判斷力,TIVAC挖掘出不少有前途的攝影家,幫助他們曝光也幫助TIVAC本身,因為,等到藝術家成名後再辦他們的展覽沒有意義,TIVAC就會只是他們眾多展場的其中一個,但成名之前就看出他們的可能性,也代表著TIVAC有獨到眼光的判斷力。

不管你對攝影有沒有興趣,有時間不妨來一趟TIVAC之旅,那個空間很輕鬆,可以很自由的觀賞展覽品,不會讓人有拘束感。除了有感人的照片可以看,說不定會碰到全會華,聊上個一兩句,聽聽他築夢的旅程,會讓你也有追逐夢想的勇氣。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藍聰文 開進障礙者的世界

E5b08fe585ace4b8bb
【記者何怡薇/生命力報導】誰說駕駛只是負責載送乘客到達目的地的陌生人?專門為身心障礙者服務的台北市復康巴士駕駛藍聰文,就跟很多乘客產生了良好的友誼,「乘客都認識了,每次見面就好像朋友一樣。載到年紀大的就當自己的阿媽看待,年紀比較小的就當自己的妹妹,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家人。」

復康巴士隸屬於伊甸基金會,專門為身心障礙者服務,目前已在台北縣市、新竹、台中和高雄為當地的身心障礙者服務。藍聰文在成為復康巴士駕駛前,一邊在中國時報做排版、文案處理的工作、一邊開計程車,駕駛計程車有十八年以上的經歷。他常常在各大院區看到身心障礙者搭復康巴士,覺得這種車子很人性化,後面有升降機可以直接把輪椅升上去,不用搬運病患,認為這個設備非常理想,從中時退休後無意間在報紙上看到徵求復康巴士駕駛,「所以我就自告奮勇去參加了。」到目前為止已工作了三年。

對於這份工作,藍聰文感到非常快樂,「做這個比做計程車司機有趣多了,」而且也讓他非常有使命感,他說,「我們希望所有復康乘客在我們的服務下能夠平安出門、平安回家,讓他們常常走出家門。」他也表示,做這份工作興趣很重要,因為乘客都是飽受身心病痛的煎熬,所以如果沒有興趣的話,可能看到有些乘客病痛的模樣就倒退三步了。「但是如果是有興趣從事這份工作,就會認為他就是有病痛,他要走出門看醫生,而我們就是開車幫他走出家門,他的病痛才能獲得解決。」

「乘客都很可愛,」藍聰文笑著說,腦性麻痺的患者在口語上表達不清楚,但是很有求知慾,一上車就會聊聊新聞、天氣,「有的司機聽不清楚,就會答非所問」,藍聰文笑著說。還有一位台大的李惠綿教授,把每個司機跟他聊天的內容寫成一篇文章,向聯合報投稿,登出來後每個司機都在傳閱,猜測哪一段寫的是哪個司機,「他的文筆和語氣描述的非常像。太妙了那篇文章,整個版面都佔滿了,太有趣了!」

還有一個在新店工作的乘客,看復康巴士駕駛開車看出興趣,覺得開車好像很簡單,就跑去學開車,要買車的時候還請藍聰文幫他試車、教他路邊停車。有一次下大雨他開車去上班,但是下班後雨停了卻不敢開回家,就打電話給藍聰文,請藍聰文幫他開車載他回家。藍聰文回憶起這件事,笑容滿面的直說「他們(身心障礙者)真的是太可愛了。」

藍聰文表示,開復康巴士EQ要很好,這點很重要,因為面對的乘客都患有疾病,要能夠跟他們有良好的互動,像是跟他們聊天、幫助他們安全的上下車。他說,開計程車時看不到這麼多病痛,像是視障、聾啞、染色體異常、罕見疾病等等,他發現小孩子得病的也很多,「所以看到我三個小孩都很健康,我才發現,以前做父親都傻傻的,還好老天爺很照顧,三個小孩都很健康。看到那些千奇百怪的病,自己反而覺得老天爺對我太眷顧了,對自己的生活會感到比較知足。」

藍聰文說,就好比陽光跟小草,陽光普照,小草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就能夠行光合作用,長的綠綠的、隨風搖曳,這也是在散發它的光和熱。「我覺得人也應該這樣,不是自己好就好,有穩定的收入後,應該發揮自己的貢獻。貢獻也不是指吃剩的施捨給別人,應該是把自己覺得很好的東西貢獻出來。」他還說,健康的人能夠服務別人是一個福報。應該趁健康的時候多服務別人,「就像一個積德的存摺,有服務人家就有在累積,我認為這也是一個致富之道。致富不一定要有錢,錢夠用就好了。」


延伸閱讀:

伊甸無障礙交通服務

伊甸邀你一同身障體驗

【記者蔡妏雪/生命力報導】由伊甸基金會所舉辦的第七屆身障體驗營開跑囉!活動即將在二OO七年三月三十一日早上十點登場,伊甸基金會的志工們正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邀請大家一同體驗身心障礙朋友和他們的家庭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及阻礙,藉由矇上眼睛、摀住嘴巴、坐著輪椅…等方式,體會看不見、說不出、行不得的感受,藉此建立大眾對身心障礙者具有正確的觀念:「身心障礙者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

第七屆推廣組副主委魏振原表示,最早舉辦第一屆活動時,是為了響應「無障礙空間」的建立,例如無障礙斜坡道、無障礙廁所設置、導盲磚的鋪設、騎樓高度的統一、牆壁突出的障礙物消除等硬體設備上的重新規劃,希望社會大眾能給予這些不方便的人有個更舒適的生活空間。而這幾年的目標逐漸擴展到人與人之間的「無障礙」,由於一般社會大眾對身心障礙者的不瞭解,導致他們不願意去接納這樣的人,但是人心上的障礙才是我們必須去克服的。

這屆身障體驗營是替失能家庭募款支持基金,經濟、健康、家庭的婚姻關係可說是支撐家庭穩定的「黃金三角」,如果家庭缺了其中任何一角,甚至產生功能嚴重失衡時,家庭問題將接踵衍生,而這些家庭功能失衡的家庭,就是失能家庭。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成人身心障礙者之家庭、金齡老人之家庭及新移民家庭都是基金會欲幫助的對象。不過要打造生理與心理上的無障礙空間,增進身心障礙者的便利性,並讓這個社會更加地和諧進步才是舉辦這屆的主要動機。

魏振原表示,設計的遊戲內容主要以學習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肢體障礙這四個障礙類別為主;學習障礙是今年的一大特色,他們利用一些學習障礙會出現的特徵,特別設計一款遊戲,讓大家去感受什麼是學習障礙?他跟我們一般認知的障礙有什麼不同?視覺障礙部分類似城市體驗那樣,要大家矇著眼睛,拿著導盲杖,在街道上行走,去體會視障朋友的辛苦;或是要大家矇上眼睛,一起完成一份超大型拼圖。

聽覺障礙就是設計唇語的活動,要大家試著去讀讀看唇語,進而去瞭解聽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讀話、如何和人溝通,是否可以跟我們一樣過得輕鬆簡單。肢體障礙則是要大家把手綁住,然後去曬衣服跟收衣服;或是要一位隊友擔任重殘患者躺在地上,其他人幫他穿衣服。這些活動都是要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出它的意涵,否則用言語是很難去表達的。

活動中還會穿插一些特殊教育的相關專業知識進入,例如什麼是點字?柺杖如何使用?輪椅如何使用?導盲杖如何使用等。在遊戲的同時,也能讓大家更瞭解這些生活化的輔具,也讓大家了解這些協助身障者的輔具知識。活動設計融入探索教育的概念,以分組團隊的方式進行,每一個人都使用這些平常不會使用的輔具,所以在活動進行中,也能更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並且增進一個團隊的默契。

活動指導員如何招募,魏振原說,先由各個籌備委員在自己的學校做宣傳,並且請志工發展中心幫忙,請過去曾在伊甸擔任的志工回來共同參與,如果這些志工的伙伴、同學、同事們有興趣,也會一同邀請來參加。而活動指導員的訓練則是先尋找一批核心志工,也就是過去在伊甸很活躍的或是非常有經驗的志工,由籌備委員們、志工發展中心的社工人員,和這群核心志工共同一起來訓練。

問到籌備過程中是否有發生挫折或困難,魏振原說,應該是活動指導員來參加訓練的次數吧!目前已經有過幾次訓練,可是有人一次都沒有來參加,而且感覺好像每次來訓練的人數都不同,這就會影響到訓練的進度跟活動安排。

魏振原還說,到目前為止民眾的反應是叫好不叫座,捐款一直進來,不過報名參加身障體驗的人數一直不到預期,這是他們目前最擔心的事情。魏振原說,其實現今臺灣社會上的無障礙設計還很差,目前都是不及格的,連台北市也一樣,只要社會上的無障礙設計還有改善的空間,只要社會上還出現很無理的排擠動作,「我相信這個活動就會繼續舉辦下去。」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探索塵囂中的寧靜-信義社大

【記者王翊/生命力報導】在一O一大樓豎立的信義區,是個商業大樓林立、商業發達的區域,但是在信義區的邊緣,卻有些地方是與世無爭,充滿自然氣息的,如象山、四四南村等,都是信義區內分別充滿自然氣息及文化價值的地區,卻常常讓人忽略的地區。

林淑英是信義社區大學的教師,身為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同時又是台北市社區大學民間促進會理事長的她,自然要將生態保育的理念透過社區大學的教育,宣導在更多人的身上,因此他在商業繁華的信義區,透過社區大學來宣導理念。

雖然現在只是社區大學的開學階段,就像一般學校一樣,第一堂課總是要帶領學生進入狀況,而林淑英的教學方式為使用一般人生活就能接觸到的事情來解釋。從日常 的化學藥劑如洗衣精、洗衣粉的檢測,而這些結果會如何影響生態食物鏈;慢慢放大到大台北區域河流的情形,甚至到整個台灣的環境影響。林淑英笑著說:「我怕 一開始講大道理他們會聽不下去。」

在經過學習基本知識之後,就是要學會戶外課的基本技能。當到達戶外時,有一套固定的記錄方式,如果有攝 影器材的話就以相片為主題,再用文字的敘述來補其不足,反之如果手邊沒有攝影器材,就以文字及簡圖來做紀錄。讓學員了解記錄方式之餘,就能夠了解戶外探索 時要注意哪些重點。林淑英說,基本的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有其價值,而經過詳細的紀錄之後,進行追蹤,就能夠了解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文化景觀是否有遭 到破壞。

「我希望讓信義社區大學,成為一個優質自然暨文史方面的展示中心」,林淑英說,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要按部就班,首先的目標是成立一個社團性質的團體,接著人才的培育,就是透過社區大學的課程來訓練,灑下種子,再慢慢的向外發展。

身為課堂導師的洪素娟,也是自然步道協會的講師。她說,都市人生活繁忙,往往會忽略了身邊的美好事物,我們的功能就是提醒他們、協助他們去發掘,讓他們願意為自己社區盡一份心力,因此在課堂的規劃中,接下來還會帶領他們實際的地點如:象山、虎山、富德公園、四四南村等地點探訪環境。

楊欣傳是信義社區大學的學生,他一開始報名的原因只是想要多接近大自然。他說:「聽完老師們的講解之後,我突然覺得對社區有種責任。」曾健銘也是信義社區大學的學 生,他說,在城市裡生活久了,不免會有些麻木,但是看到社區大學課程介紹中有象山的照片,才發現自己忽略了就在身邊的自然環境,身為信義區民的一份子,有 必要維護這個美好的地方,而且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2007年3月23日 星期五

男人當護士 女人開捷運

Untitled 【記者謝瓊元/生命力報導】誰說男人不能當褓姆?女人駕駛捷運會比較危險?還有男人為何一定得事業有成,擔下養家活口的責任?難道嫁出去的女兒就一定是潑出去的水嗎?台北市社會局台北婦女中心這次展出的「聽我看我——男人女人照過來」,就要跨越性別對我們的限制,要大家試著突破傳統思維來看兩性,聽聽不一樣的聲音。

整個展場分為兩個部份,一邊是圖文區,主要是介紹來自八個不同工作領域的男女,這些工作看似平常,但特別的是,做這些工作的人,都是跨越了在傳統觀念上的性別角色;另一邊的文章區,由民眾撰文陳述自己對於社會給予的傳統性別觀念。

在圖文區裡,比較特別的像是大眾捷運駕駛蔡華玲,她是唯一的女性駕駛員。在與社工的訪談中,她提到有次她下車時被乘客發現「是女人在開捷運!」有人嚇了一跳,因為他們覺得「女人開車很危險」;還有身為臺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一位女性外勤主管姜淑萍,現在是消防局永吉分隊長,她說自己對勤務工作的投入與專注,讓性別不再是限制女性的框架。

和電影「奶爸安親班」男主角一樣是男性褓姆的徐立春,他說自己喜歡小孩,不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孩子對他而言,是種「甜蜜的負擔」;在三軍總醫院服務的副護理長許瀚仁,他也是少數從事「白衣天使」工作的男性。社工問他們怕不怕別人歧視,他們一點也不在意的表示,只要自己能夠發揮專業能力,就不用怕別人怎麼看待。

接著在文章區所看到八篇文章,每一篇都是對傳統性別迷思的顛覆。在「查某囝仔要學?」這篇,筆名梅子酒的女性作者說,從小爸爸會要求她和妹妹什麼家事都要學、都要做,但是弟弟卻什麼都不用做,爸爸常說「女孩子家要會做家事,要勤勞點!」他覺得女人如果不會做家事,就會嫁不出去,就像是做家事等於結婚一樣的觀念,讓她和妹妹很不服。所以她在婚前便與先生協議家事要平分。

但沒想到婚後婆婆不許先生做家事,要求她一肩扛下所有家務,因為在婆婆的觀念裡,女人就是要做好照顧家人的責任,使她無法接受,與先生商量後決定搬出去住,不過先生太習慣有人照顧,以至於家事分擔的問題又回到原點。幾經協調,她們各選出不喜歡、不討厭的工作,像先生討厭拖地、她討厭洗衣,就由先生洗衣她拖地。如此一來都能皆大歡喜。

梅子酒說,在兩人分工合作後,覺得自己終於能打破「查某囝仔要會」的傳統觀念,她覺得做家事不該以性別做標準,家事是男女都做得來的事,像她先生現在學做菜學出興趣,自己還很愛研發新菜單呢! 而以男性觀點來看的「有『錢途』才有前途」一文中,作者伯?說,傳統觀念下,社會早已幫男人做好人生規劃:從學校畢業、出社會工作、結婚生子、開創自己的事業,一步步完成後,才是所謂「成功的男人」,女人挑男人也要求「三高」,他笑稱自己連一高都沒有。

他認為社會上對男性的刻版印象長期打擊男性,以他自己為例,特別又是個年過三十的男人,感受便更加強烈。他周遭的人都覺得三十歲後,男人就算沒有自己的事業,至少要有穩定的工作及一定的收入,如主題「有錢途才有前途」,為未來打拼的男人,才是「真正的」男人。

但伯?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快樂、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比較重要,所以他不拼事業,常工作一段時間就辭職去旅行,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把他當異類,認為他放蕩不羈,三不五時會規勸他不要這樣生活,他們說:「工作要穩定才能有前途!」但他反問自己,也想問大家,男人一定要有事業、賺大錢、五子登科,才是成功的男人嗎?

台北婦女中心社工員李湘茹說,有別於以往婦女中心的展覽都是以女性自覺、女權主義的方向來辦,為了因應時代進步、兩性平等的觀念,而且其實發現在性別迷思上男人也有話要說,所以這次活動的宣言「男人女人齊慶祝 性別平權邁大步」。希望民眾可以因為這個展覽而破解對性別角色的迷思,對於性別歧視問題有更深的省思。

北辦迎新春 姊妹歡喜回娘家

P1010677
南洋台灣姊妹會提供遠嫁來台的新住民一個交流的園地,
並舉辦迎春活動,一起過年。(莊惠雯攝)
【記者莊惠雯/生命力報導】正月初二是台灣人回娘家的日子,而遠嫁來台灣的南洋姊妹也不孤單,因為在三月十一號,有南洋台灣姊妹會特別舉辦的「北辦迎新春」,不僅有豐富的午餐饗宴,還有各類活動,包括交換禮物、小朋友戳戳樂時間、熱舞表演等等,讓姐妹們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南洋台灣姊妹會」是一個幫助東南亞姊妹的園地,透過人際網絡分支,讓原本孤單無援的姊妹,有一個彼此互助分享的心靈角落,「姊妹」一詞,是東南亞移住民彼此親密的稱呼,包含著「在這裡,我們就是一家人」的意涵。談到舉辦活動的原因,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林金惠說:「就是要給她們一種溫暖的感覺。」考量在各地生活的姊妹,二月二十四號「南辦回娘家」的活動在高雄美濃先行展開,林金惠說,南部辦公室較早開始運作,所以先舉辦。

從中山國中捷運站下車,往錦州街走約三分鐘,到龍江路口,就會看到南洋姊妹會北部的辦公室場地,踏上公寓三樓,參加的姊妹擠滿了整個會場。三個大方桌上,擺放著滿滿熱騰騰的食物,菜色多元,包括泰式冬粉、印尼蝦餅、菲律賓椰香、印度等地菜餚,其中泰式空心菜是來自印尼的陳麗羨最愛的一道菜,運用蝦醬本身的鹹味取代台灣傳統的鹽巴,色澤較深,口感較重,陳麗羨說:「姊妹回娘家,蠻感動的呀,離鄉背景三年啦,來這邊跟姊妹吃飯。」目前在板橋社區大學教東南亞文化課程的她,透過這次喝春酒的活動,與其他姊妹的感情更深了。

交換禮物是活動主軸,每五人上台排成一列,再從抽籤桶裡抽取一個號碼,被抽到號碼的人,上台把禮物交給對方。另外,還有抽獎活動,白板上有滿滿應景的吉祥話,被抽到號碼的人,選一個和自己有緣的吉祥話,撕開後,有題目或是大冒險,例如「這次迎新春活動是由誰舉辦的?」,通過之後才能領獎;板橋東南亞文化班上學期的班長伍三榮,抽到的題目是要犧牲形象畫個大口紅,親秘書長吳紹文的臉頰,雖然班長害羞,但這珍貴的畫面,也是大家美好的回憶。

活動中,也設計專屬於小朋友的戳戳樂時間,在投影螢幕上,有工作人員細心設計的寓教於樂題目,包括「吳哥窟是哪個國家的國寶?」、「妳媽媽以前住在母國哪一個地區或城市?」等,小朋友都回答的頭頭是道,心滿意足的領取獎品。

休息時間,還有三位工作人員紹文、雅青、小波的神秘、火辣表演,秘書長紹文也難得換上清涼短裙,大跳Y.M.C.A.,台下姊妹都開懷大笑,現場氣氛開心的不得了,還有舒敬倫小弟弟大方秀武藝,單手地板動作,引起一陣尖叫,喜歡跳舞的他說:「我自己學的。」

最後,潘莎、潘瑤帶領現場姊妹和工作人員跳泰國歌舞「My Love」,左手背面在上比阿拉伯數字四,右手正面在下比阿拉伯數字三,隨著音樂節拍交換,配合腰部扭動,身體和腳步的節奏律動,一個接一個的繞著圈,用音樂感染所有人的熱情,畫下活動句點。

負責這次活動的「會員發展部」總召王筱慧說,籌備最擔心的狀況,就是怕東南亞的姊妹來得不多,而當天人數約六十人,跟原本估計的差不多。經費不足,則是限制活動的最大因素,目前南洋台灣姐妹會的經費,主要來自政府所編列的三十億輔導金,他們須寫案子來申請,但像是聚會並不在此項目之中,必須由原本獲得補助的案子中省出經費,才能舉辦。所以希望未來「三十億輔導基金」項目會更多元,讓她們能替姊妹做更多的事。

王筱慧說:「每個角色,都有一個她可以發揮的位置。」該是自己的權益,就要懂得爭取,只要有越來越多的新移住民了解自我權益,過更快樂的生活,就是她們無私無悔付出的最大動力。

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照顧罕病兒 牛媽媽不離不棄

【記者何怡薇/生命力報導】走進士林夜市四百七十九號攤位,擺滿了自製的牛軋糖、鳳梨酥等台灣名產,在大大的黃色招牌「牛媽媽公益之家」下,可以看到牛媽媽和他的大兒子張居義以親切的笑容在招呼客人。而他們的笑容,是經歷了很多辛苦及努力換來的。

本名牛孟珠的牛媽媽,在五歲時父親去世,六歲媽媽改嫁,她和大她六歲的姐姐跟著阿姨跑菜市場,人家訂什麼就幫人家做,以烹飪維生,所以她從小就會做一些台灣小吃,也因此對烹飪產生興趣。一直到高中畢業,牛媽媽離開家鄉台東,到台北唸書,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從台北工專化工科畢業。畢業後留在學校實習,利用空閒的時間到師大家政系上家政課,學一些餐飲方面的東西。

後來結婚生下張居義和張居洋。居義在五歲時被發現罹患癲癇症,還有學習障礙。牛媽媽說,她有一個堂姊夫是醫生,建議她有這種病的小孩最好自己帶,比較能了解狀況,請人帶不僅傷錢、傷神,效果可能也不好。於是牛媽媽就辭掉學校的工作,在家一面做點心一面帶兩個兄弟,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居義的癲癇也在八、九歲時治癒。

雖然有學習障礙,但牛媽媽發現,即使居義唸書很慢,還是有效果,於是就慢慢訓練他。居義也很爭氣,在課業上努力有了成果,「他還接受過馬英九頒發的科學展覽獎狀」,牛媽媽臉上露出濃濃的笑意,驕傲的說著。就在居義的癲癇治好後沒多久,居洋在二○○四年十月被診斷出患有「猝睡症」,居義也在兩年後得了和弟弟一樣的罕見疾病。猝睡症的患者容易感到疲勞、有過度的睡意,甚至會發生猝倒等症狀。牛媽媽說,「當初知道小孩生病的時候快瘋掉了。但是環境會促使你慢慢去接受,因為說真的,看著他們生病,自己也很痛苦。」

由於猝睡症目前只能用藥物控制病情,無法痊癒,再加上隨時可能會有狀況發生,也不適合出去打工,各方面都很有危險,對兩兄弟來說是一種挑戰,牛媽媽說,居義曾經發傳單打工,發到一半就突然猝倒,「我很怕會發生意外,所以就帶在身邊,」再加上平時開店沒有很忙,於是牛媽媽就盡量把兩兄弟帶在身邊,讓他們學做生意。

牛媽媽因為免費教身心障礙者或其家屬做點心而受到很多媒體的關注。牛媽媽說,因為她自己有兩個身心障礙的孩子,所以很能體會家裡有身心障礙者的父母有多辛苦,而且她也認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捕魚」,因此願意奉獻自己所學,教導身心障礙者或其家屬做點心,和如何設點販售。不過目前這項教學活動已經暫停了四個月,因為兩個孩子生病很嚴重,前一陣子又過年,比較忙碌。

問到她對小孩的期許,牛媽媽說,「也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其實我也沒有什麼好期許的,我只希望他們生病能夠好,這是我最大的希望。」牛媽媽表示,她現在採開放態度,所以才會帶著他們做生意,「讓他們體會自己能做什麼,走他該走的路,而不是我希望他變成什麼樣的人,要看他能做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要看他們做自己。」

魔術師貝克馬 散播歡樂與愛

Sign_horse_3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報導】每個人都一定擁有自己的興趣,但往往隨著年紀的增長,忙著上學,忙著上班,而漸漸疏遠了。但也有些人,不但不因工作的忙碌而放棄興趣,反而持續鑽研,進而成為箇中翹楚。

貝克馬就是一個例子,「當初是看大衛布萊恩的街頭魔術秀,而引起我想破解魔術的念頭。」因此一頭栽進魔術的世界裡,每天花數個小時練習技巧,也會重複觀賞魔術大師的教學錄影帶,長久下來,不熟練也難。

平常都會拍下自己練習的畫面,好加以改正,剛好碰上部落格熱潮,便將自己練習的影片放在網路上,沒想到頗受好評。又再加入魔術教學,「Magic Is Life」的人氣也就一路扶搖直上。

想維持部落格的人氣,首先要經常更新,再來是多跟網友作互動,而且貝克馬的文章都附有影片,每次拍攝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身為工程師的貝克馬空閒時間不多,「所以我大多利用假日或半夜的時間。」因此常常熬夜至兩、三點,但仍樂此不疲。

放上魔術教學影片,難道不怕地位不保?「看到網友技術越來越好,甚至還懂的應用各種技巧,這就是我最開心的地方。」有些網友還會指出影片的瑕疵,貝克馬認為,有了這些批評,他的表演也就更完美。

所以雖然又要上班又要製作影片很辛苦,貝克馬仍維持每週至少更新一次,「有些網友以前的個性很害羞,看過我的教學,表演給朋友看,漸漸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好。」為此,貝克馬更加賣力的更新。因為貝克馬也曾是個非常害羞、不愛說話的人,但學了魔術以後,「為了營造表演時的氣氛,越來越敢開口,朋友也越來越多。」

貝克馬幫助的人不只是網友,他還會到許多地方做義演,有一次在精神病院表演,不巧道具準備的是酒瓶,還送給院內病患,後來為了安全起見,怕玻璃破碎會傷到人,他好說歹說,外加保證會再來表演,才用可樂換回酒瓶。雖然義演要注意的事項不少,「可是我學魔術就是為了散播歡樂,所以只要有空我都很樂意。」

貝克馬認為,台灣學魔術的風氣比起國外仍有差距,所以,「我計畫和朋友一起引進歐美最新的魔術道具,畢竟台灣流行的道具都很老舊。」誠如貝克馬所說的,「我想引起每個人對魔術的興趣。」所以也已經準備出書,希望不只是網友,連讀者也能體會魔術的魅力。

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賴東瑩 對抗殘疾的生命鬥士

【記者江詩筑/生命力報導】現年四十七歲的賴東瑩,是二〇〇四年世界輪椅撞球錦標賽國家代表隊,在錦標賽時獲得第五名的殊榮;他同時也是台灣槌球界的常勝軍,家裡擺滿了一個櫥窗的獎盃和獎牌;他是一個專業攝影師,從事拍照、沖洗相片的工作;他是苗栗地區殘障協會的創辦先驅之一,也是殘障協會第一、二屆的常務理事;他是一個小兒麻痺症患者。

 賴東瑩說,他在十個月大的時候就得到了小兒麻痺症,兩隻腳不一樣長,且雙腳無力,所以走路很慢,從小就被人家說「跛腳仔」。他說別人不需要怎麼嘲笑他,光是一句「跛腳仔」就足以把他打入深淵了。 賴東瑩笑說,從小那些故意笑他的人,如果跑得不夠快,「就不要被我抓到」,因為雙腳無力,可能因為補償作用,所以手的力氣比較大,「只要被我抓到,通常跑不掉,一定被我痛扁一頓」。

回憶起當年,他因為家裡窮,所以國中畢業後就去就業。即使在工作時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他還是告訴自己,不要去管別人說什麼,「如果人家說的是好話,就把它記起來,如果人家說不好聽的就不要聽」,他就是這樣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來面對這個社會對他的評價和眼光,他也告訴自己,「雖然我慢是慢,可是我還是會到達終點」。

賴東瑩認為如果想要走出自己人生的路,應先學一技之長,他覺得在電子加工廠裡上班,實在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他走向了自己的興趣,從攝影學徒開始做起。學了兩年,直到老闆說他可以去創業了,便自己頂下一家攝影沙龍來經營,且一人當兩人用,負責兩家相館的沖印工作業務。

賴東瑩有感於當時很少殘障人士敢出門上街,但是他認為「只要自己想開了,就不用去怕旁人的眼光」,所以成立了殘障協會。當年他才二十多歲,賴東瑩說他和幾個朋友決意要發起成立殘障協會,串聯整個台灣省的殘障機構和組織,來和政府爭取殘障朋友應該得到的權益和福利,像是勞健保、殘障低收入戶的補助、牌照稅的免稅、或是如殘障車位等,這些都是團結整個組織跟中央爭取到的成果。

創辦殘障協會的過程中,最困難的莫過於找到其他殘障病友的資料,政府單位不願意透漏其他殘障人士的資料,一般的殘障病友也不常出門,所以賴東瑩就想到了發新聞稿這個方法。他笑說「因為民國六十九年到七十三年間的苗栗地區新聞照片都是我在洗的,所以跟新聞記者很熟」,他便自己撰寫一篇新聞稿,託各報的記者們一定要幫他把這條新聞發出去,後來社會局的人馬上打電話來通知這些籌備殘障協會的人士,不管要查什麼資料社會局都可以提供,「桌子、茶水、資料都疊好了,讓我們慢慢抄,資料堆太高的他們還會幫忙拿下來」。

不管是槌球還是撞球,這些運動賴東瑩都十分拿手。「撞球,我年輕的時候就會了」,他的撞球球友認為賴東瑩可能對球類運動比較有概念,一直鼓勵他來玩槌球,一九九五年全國槌球比賽,他第一次參賽,就和他的隊友一舉拿下全國冠軍,到現在,他還是常常隨著比賽,征戰南北,有出賽幾乎都會抱獎盃回來,他笑稱「很多隊伍聽到苗栗隊就腿軟啦,像拿雞蛋碰石頭一樣」。

賴東瑩認為人生平平淡淡的過就是一種幸福。最感謝家裡人的關懷,他感念的說:「實在是慶幸。」雖然父母親沒有讀過書,但他們從小就鼓勵賴東瑩說「不要讓人家看不起就好了」,對父母實在是只有感謝,他說「感謝的話不用多,實際行動才是最實在的,我願意用這輩子來陪伴他們,平常多跟他們聊聊天呀」。 由於自己身體的缺陷,他也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多體諒一下殘障朋友,「你希望人家怎麼樣對爸爸,爸爸就希望你怎樣對人家」,將心比心,他笑談,最起碼現在我的小孩不會去討厭或是歧視其他的殘障朋友。

台北偶戲館-給「偶」創意

Dscf0059
台北偶戲館舉辦「生活物品創意偶特展」。(葉邵勛攝影)
【記者葉邵勛/生命力報導】雖然只是生活物品,但只要發揮巧思創意,拖鞋、寶特瓶也能夠成為舞台上的男女主角。台北偶戲館在二〇〇七年三月三日至五月二十七日展出「生活物品創意偶特展」,除了主題展覽室的作品之外,還有戲偶DIY教室教導如何利用生活物品創造戲偶,此外也不定期舉辦戲偶研習講座,帶領民眾在戲偶的世界中探索。

這次活動的展出主要是與「台北市環保再生創意協會」合作,目前協會以推動環保資源再生創意教學為主要工作,讓崇尚自然、惜福、愛物、減廢、創意的觀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寶特瓶娃娃是協會的代表藝術品,希望藉由教學推廣傳達環保創意理念。

一個寶特瓶加上不要的絲襪,配上包裝後不要的絲帶等物品,馬上成為讓人驚艷洋娃娃。在展出作品中,你處處可見這些利用丟棄的寶特瓶及生活中舊衣物、舊襪、棉花、羽毛、CD片等廢棄物,組合出的環保娃娃,實在很難讓人想像原本只是廢棄的寶特瓶,只要加上創意的結晶,竟成了一尊尊美麗動人的藝術品。生活用品與廢棄物做創意搭配組合,融入展覽館的各個角落,見到了廢棄物因創意而再生,也美化了生活空間。

Dscf0065
小朋友認真聽講解人員介紹。(葉邵勛攝)
協會發起人連苑伶為資深服裝設計師,多年來從事時裝、禮服、表演服裝設計工作。連苑伶表示,因平日在孩子學校內擔任說故事義工媽媽,也帶領孩子在生活中利用環保素材玩創意,在學校裡影響了很多孩子和家長,讓大家從資源回收的層次,提升為生活環保藝術的層次。台北市環保創意協會就是這些媽媽們組合的「創意團體」。她更表示,自創的戲偶素材更多元,變化的彈性更寬廣,尤其引發孩子思考,與孩子共同創作,比讓孩子作為一個單純的欣賞者更重要的多。

在此次展覽中的許多藝術家之中,有一位致力於用環保創意、原住民藝術來進行偶戲表演的藝術家-黃明道。利用回收物化腐朽為神奇,瓶瓶罐罐天蠶變,而將原住民文化、環保材質與提線偶傀儡戲結合,黃明道可說是台灣首創,黃明道曾在蘭嶼住了三年有感於編織、雕刻在島上風氣鼎盛,於是親手設計戲偶,並成立劇團訓練當地達悟族人製偶、控偶,賦予戲偶新生命。黃明道先生在一年多之前因病辭世,他的妻子也在這次的展覽中提供了黃明道的部分作品,希望能承繼黃明道對於環保懸絲偶的堅持,以及推廣孩童教育的理想。

Dscf0071
回收物也能化腐朽為神奇,變身成漂亮的作品。
(葉邵勛攝)
「生活物品創意偶特展」所要對人們傳達的是,現在的社會資源取得非常的快速方便,使得現代人都忘了創作的樂趣,以及親自動手做的滿足感。希望藉由此次的展覽能將環保再生創意的觀念傳達給大家,不用花錢去買素材,隨手可得,運用創意就能豐富每個人的生活,更可以落實環保,建立與孩子溝通的另一座橋樑。

剪紙藝術守護者-李煥章

Dsc02341
李煥章鑽研剪紙藝術多年,希望剪紙藝術能一直
延續下去。(相振為攝)
【記者相振為/生命力報導】你有辦法在短短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內,從紙上剪出一連串的「囍」字嗎?你有辦法在十秒內剪出一個葫蘆嗎?國寶級剪紙藝術師李煥章不但能做到,更能花不到一秒的時間,剪出一個紙星星!這麼神乎其技的剪法,是李煥章多年鑽研剪紙藝術的成果。

李煥章,出生於山東省臨沂縣,內戰後隨政府來台定居。愛上剪紙的原因,完全跟他的出生環境有關。李煥章表示,在山東一帶,「剪紙」這項技藝對婦女來說是家常便飯,「每個女性都很會剪。」家家戶戶都會剪「窗花」來裝飾窗戶,如女子出嫁了,就剪「囍花」佈置;小孩子上幼稚園,就剪一個「圍兜兜花」;逢年過節,配合節慶剪出各式各樣的「楣箋」,如「吉祥如意」、「歲歲平安」。

李煥章說:「以前家裡那些姊妹、姑嫂手都很巧,會剪會繡,但就是不會畫很多老祖宗所留下來的圖案,所以我就來幫她們畫,同時我也跟她們學習(剪紙)很多。」所以李煥章學習剪紙,完全是跟隨家鄉父老,沒有特別拜師學藝。來到台灣之後,也去上過救國團剪紙研習班的課,但後來還是決定自己研究,就這樣開創了他長達三十多年的剪紙生涯。

對於剪紙,李煥章堅持「不能脫離傳統」。他早年從中央圖書館、故宮博物院的圖書館,收集中國、日本以及世界各國的圖樣,並且花掉無數張影印卡影印這些圖案;也曾經回去中國大陸,收集老鄉各式各樣的圖案,作為日後創作的參考,他笑稱「家裡的圖紙都可以裝一卡車了!」

對於學習剪紙,李煥章說:「學習剪紙不用什麼特別的能力,只有一個要訣就是『熟能生巧』。要從簡單的慢慢到困難,從具體的(有圖案,可以模仿的)到抽象,從單色到套色,然後再不斷的練習。」李老師甚至隨身都帶著剪刀和紙,想到就剪。他笑著說:「有很多學生問我『老師你怎麼剪得那麼好呢』,我都回他,是因為你只看到我成功的一面,沒看到我失敗的一面。其實我在練習的過程中,不知道失敗過多少次才有今天的作品。」所以對於剪紙,李煥章也認為要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的話,就沒有辦法完成一個很精細的作品。」

以一般作品而言,從設計到完成,至少要花半小時,而以他的大型作品「八七仙傳」以及「紅樓夢」為例,兩者都要花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心情毛躁或不能專心,李煥章會選擇停工,等到心情好再繼續。剪紙的過程當中,也會不斷對原本的藍圖作修改,邊刻邊修,直到零瑕疵為止。尤其這些作品都是他自己的創作,格外費工夫。因為慢工出細活,李煥章不但技巧更為精進,也從當中找到更多創作的靈感。

李煥章之所以可以在一九九一得到行政院文建會「薪傳獎」的殊榮,在於李煥章的另一個堅持─「創新」。他平日的休閒就是剪紙,並且在剪紙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點子。在工具上,除了使用特殊的剪刀來工作,老師另外使用美工刀、口紅膠和完稿膠,美工刀可以刻出更精細的紋路,口紅膠和完稿膠則可以讓作品在黏貼時不會出現凹凸不平的狀況。

在材料上,除了傳統的棉紙,李煥章增加了色紙、綾紙、雲彩紙等,讓作品配合不同的紙質,達到更傳神的目的。在技巧上,讓傳統的單色調,在運用套色(在剪好的作品背後配上色紙)、染色(把剪好的作品拿去染上不同的顏料)以及實畫(直接拿棉絲、樹葉絲等材質,直接撕、貼來創作)的技巧之後,使作品呈現更繽紛的效果。

李煥章更獨創一種「摺紙」技巧,配合不同的摺痕以及摺紙方式,讓老師能夠在一秒內剪出一個五角星星,十秒內完成一個葫蘆。他甚至打破一般人對於剪紙的思維,獨創「立體」的剪紙作品,也把東方和西方的藝術合併,讓剪紙更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而最受歡迎的作品包含「紅樓夢」、「八七仙傳」、「壽」(裡面有八仙過海的圖案)以及「龍鳳呈祥」(中國的龍鳳加上西洋的小天使)這些都是李老師自行創作,甚至中西合璧下產生的作品。對此,李煥章得意的笑說:「這些剪紙藝術,除了我的學生之外,其他人是不會的!」

除了剪紙之外,李煥章對於學習依舊沒有中斷。他不但學會版印,也仍然在學習國畫,揮筆寫字也如揮毫一般瀟灑,但李煥章認為剪紙相較於其他傳統藝術,仍然有其獨特之處。他說,就算學了八年十年的國畫,也未必敢拿出來做展覽。但是剪紙藝術就不一樣,在技巧上有一定的剪法和紙法,只要學習幾個月,甚至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作品,就可以拿出來展覽了!

李煥章並且認為,剪紙藝術可以在我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剪紙是非常簡單的藝術創作方式,只要有紙(任何一種都可以,廢紙也行)跟一把剪刀、美工刀,就可以把想要的圖案呈現出來。」更好的是,「剪紙可以陶冶性情,讓自己靜下心來,也可以讓思維變得更縝密,使自己的身心更健康。」

對於剪紙藝術的傳承,李煥章卻顯得憂心忡忡。雖然李煥章現在仍在國父紀念館以及信義、龍山社區大學教導剪紙藝術,但人才的傳承以及政府重視的程度卻大大不足。李煥章表示,十幾年前政府還非常重視剪紙藝術,但是在他以及推廣的官員退休之後,這項民俗藝術也逐漸沒落了。

近年,不但國內剪紙人才逐漸凋零,就連中國大陸的剪紙藝術家也逐漸沒落,正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因為他是唯一獲得薪傳獎的剪紙藝術師,李煥章已經把「傳承」當成自己的責任。雖然近年來學剪紙的人雖多,但真正想要鑽研的卻寥寥無幾,李煥章說:「雖然這幾年教過無數的學生,也有幾個特別欣賞的,也有辦法代替我上課,但仍然沒有一個可以達到『老師傳承』的目的。學生們都只會『依樣畫葫蘆』,只會依照我的樣本來剪來刻,沒有一個能夠像我這樣可以自己創作、不用藍圖就動手切刻的。」

李煥章曾經向文建會提出建議,希望政府重視並延續這樣的藝術,但承辦人卻以「還沒有到達滅絕的地步」為理由回絕。對此,他焦慮的說:「為什麼剪紙藝術還沒有到滅絕、老藝人還沒有到不能教的時候,文建會、傳藝中心卻不支持呢!」

對於未來,李煥章表示會繼續舉辦展覽、在信義以及龍山社區大學上課,並且完成「八七仙傳」剩下的部分;而台北市立圓山兒童育樂中心的「煥章館」也會在今年四月一日開幕,李煥章大部分的作品將在那裡展出。但更重要的,李煥章還是呼籲政府重視剪紙這項傳統藝術,也期盼剪紙藝術可以完完全全的延續傳承。

2007年3月19日 星期一

頑石不撓 郎亞玲的親民藝術

16 【記者盧一伶/生命力報導】「其實藝術並不是這麼遙不可及的東西,它是生活的,我想要把這種想法傳達給觀眾知道。」因為這個簡單的想法,郎亞玲在劇場一待就是二十年。

郎亞玲,畢業於東海中文研究所,畢業後以帶著學生演戲來了解中國文化,學生在台中文化中心的公演獲得不錯的迴響,因此在一九八七年成立「觀點劇坊」,是台中第一個成立的現代劇團。在一九九一年,觀點被文建會列為「全國優良社區劇團」,同年公演「火車快飛、火車快飛」,因為戲中的內容和文建會希望的有所出入,雙方理念不合,於是郎亞玲就將觀點劇坊解散。

解散劇團後,郎亞玲以教學為主,但之後發現,在觀點解散後,台中竟然就沒有劇團了,因此在一九九四年成立了「頑石劇團」。「我們演出的故事也許平凡,但這些都是我們台灣人自己的故事。」和其他的劇團不一樣,郎亞玲的劇團不會去搬演國外的劇本,她認為藝術應該和社會議題、地方文化做結合,因此不定期推出有地方味的戲劇,如「悲情火車站」是反對台中火車站遭拆除的行動劇、「鄧雨賢-返鄉路」說的是台灣民謠代表人物的故事,都是研究過各地文史資料才發展出的戲劇。

郎亞玲表示,許多劇團都是以表演為重,但其實劇團能做的是不只是演戲,也可以為地區文化做點事。除了堅持演台灣人的故事,郎亞玲與頑石劇團也致力於推廣劇團活動,因此也扶植了許多其他地區劇團的成立,藉由劇場研討會吸引有興趣的成員加入,再透過培訓,幫助其他劇團的成立,像新竹市的竹心劇團、台中縣的清水劇團等等,都是在他們的協助下而成立的。

而近幾年郎亞玲也積極發展地方上面的文化閒置空間,像是台中的「二十號倉庫」、「台中酒廠」等,他們都有參與規劃及討論。「古蹟只能放在那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如果可以將它善加利用,像是將它的歷史和藝術作結合,這不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嗎?」大溪藝文之家,就是郎亞玲與頑石劇團的最新力作,她們將桃園縣大溪鎮的「公會堂暨蔣公行館」改造,在不破壞古蹟的原則之下,將整個園區規劃成藝文空間,讓進來的民眾不但可以欣賞藝術,也可以了解這兩棟建築的歷史。

「我們桃園的藝文之家很符合我理想中劇場的想法。在那邊,舞台和觀眾是沒有距離的,可能他們在那邊喝咖啡,我們就在那邊排演;甚至我們一時興起,就做即興演出,和民眾做互動,一切都是很隨興開心的。」郎亞玲的劇場,一直是可以和民眾做互動的,演的戲是要可以讓民眾有感覺的,因此她很鼓勵並努力讓社區的居民可以參與他們的劇團活動。

郎亞玲一直以「戲劇營造‧藝術社區」作為劇團運作的大原則,希望能藉由漸進式的帶領,讓社區民眾參與劇團活動,進而發展出有自己味道的地區劇團,雖然靜靜的努力了二十年,沒有什麼人注意到,而台中的劇團也並沒有如想像中的每年增加數目,但郎亞玲開朗的表示:「雖然挫折一直沒有離開,但我覺得,只要做的事情有意義,就值得繼續做下去。」如同頑石劇團的名字一樣,不論環境多麼的艱辛複雜,為了自己的理念,還是要像頑石一樣堅持下去 。

大陳容顏 窺見生命的面貌

E5a4a7e999b3e5aeb9e9a18f 【記者陳瑋寧/生命力報導】「座落一角的石塊,村名,大陳一村,缺乏的整理是否象徵遺忘?」這段文字是曾家懷攝影作品中名為「遺忘的村子」的圖說。大陳長者的容顏輔以細膩的文字敘述,用影像訴說一個個大陳人的故事。

由富邦文教基金會主辦的二〇〇六富邦青少年發聲獎,號召全台灣十三至十九歲的青少年主動觀察生活週遭的人事物,呈現屬於台灣青少年自己發聲的作品。其中,就讀花蓮縣海星高中綜合科二年仁班的曾家懷拍攝的作品「大陳容顏」在攝影發聲獎獲得優等。

平時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感觸的曾家懷常把當下寫作的靈感結合影像記錄起來,因而漸漸地養成攝影的習慣。在老師的鼓勵下他參加這次比賽,從眷村榮民得到拍攝的靈感。「有一天我看到一個老榮民杵著柺杖在路上慢慢地走,看著他的背影想到他們為國家奉獻這麼多老年生活卻是如此落寞,讓我興起拍攝關懷眷村榮民生活的念頭。」但由於範圍過於廣泛,老師建議曾家懷可以把重點放在特定主題上,於是他想起曾在電視上看過的「大陳一村」。

花蓮縣大陳一村位在花蓮市民意里,緊鄰花蓮榮民之家。一九五五年大陳島居民隨著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國民政府便在台灣設置大陳島的眷村供居民住。年輕一輩的大陳人因就學與工作關係人口外移,村落成為孩童與老人的聚集地。

曾家懷表示他從去年年中就陸續紀錄大陳一村的影像,再從中選出最有感覺的十張照片。拍攝過程中,他最苦惱的是大陳的老人家不願意被拍照,只能不斷溝通讓他們了解。大陳人的口音使他溝通上產生困難,但透過老師在旁協助訪問也一一克服。

十張作品中,曾家懷最喜歡「棲身的小房子」和「陳舊的雜貨店」這兩張。「棲身的小房子」照片中的奶奶因為裹小腳而腳掌變形,年邁的她仍然守著當初政府配給的六坪大房子,吃飯、盥洗都在這狹小的空間,因為這是她唯一的棲身之處。曾家懷說他對這張照片印象深刻是因為裹小腳這種古老的民間風俗在現今居然還能親眼見到,實在是難能可貴。他表示從這位奶奶口中聊到遷移到台灣的故事,雖然生活過得較為富裕,但事實上大陳的長者多少寄望能重回故土。

而「陳舊的雜貨店」這張照片則勾起他兒時的回憶。他童年時在客家庄生活,總喜歡在樹下,依偎在祖母的懷抱,聽著過去的故事。雜貨店讓他憶起那段熟悉的感覺,讓他憶起兒時每每在古早味雜貨店流連忘返的快樂。

「每一張照片都述說著一段故事,在歷史的長廊裡,我是無聲的傾聽者,用鏡頭紀錄生命的容顏」言談中表現出成熟與穩重思維的曾家懷,或許他的攝影技巧還不夠純熟,但從張張紀錄大陳容顏的影像中,讓人聽見一段歷史洪流裡一個個塵封已久的故事。祖母對他敘述的那一段「曾經」將自己與大陳人的過去悄悄地連結起來。透過曾家懷的影像與細膩的筆觸窺見花蓮大陳一村,讓人有機會瞭解不同的族群文化,看見台灣在地文化多元的面貌。

2007年3月18日 星期日

台灣腳逛印度 元智獻愛心

【記者高毓璘/生命力報導】「台灣的志工已經相當普遍了,但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有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哪裡需要我,我就會去哪裡。」林孟嬛是元智企管系的學生,長長的頭髮、淨素的臉蛋,外表看似柔弱的她,卻也和其他同學一樣翻山越嶺,勇敢的前往印度大吉嶺當義工。

元智大學於一九九九年成立了名為「新世紀領袖培育計畫」的社團,冀望能夠藉此培育人才,因此,想要進入此社團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表現優秀者就能夠享有學雜費全免,或申請每學期最高四萬元的生活獎助金,社團也時常舉辦海外遊學、專業實習等課程,以養成學生完善且多元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去年暑假在第一屆前往印度當志工的鄭勝丰同學積極推動下,再度前往印度大吉嶺,讓學生們能夠親身體驗在海外當義工的意義。

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位於海拔三千公尺喜馬拉雅山上,難民中心裡絕大部分都是西藏人,林孟嬛說,由於擁護達賴喇嘛而受到中共欺壓,被迫離開西藏來到印度求生存,他們自成一個小村莊,不屬於任何一個政府,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但也因為這樣,全數的難民都沒有護照,女性或許可以經由婚嫁離開大吉嶺,但那裡的男兒卻終身無法到其他國家闖盪與生活,因此,對藏民來說,德里是他們唯一的目標。所有男性都希望能前往德里工作,林孟嬛表示,到了大吉嶺會發現,那兒都是一些老弱婦孺,人力流失的情況十分嚴重。

「『你們要小心喔!這花有很多刺,千萬不要去摘』」小朋友一邊跟我們這樣說,但是自己卻爭先恐後的幫我們摘花,還做成花環幫我們戴上。」林孟嬛記憶猶新的說著。元智義工們在大吉嶺相當受到當地居民的禮遇,小朋友天天拉著他們去遊玩,大人看到他們都抱以熱情的笑容,「我們去的時候剛好是達賴喇嘛的誕辰,那一天,藏民帶著我們一起跳舞、一起慶祝,我收到了好多條象徵祝福的卡達,感動的心情真的好難以形容!」

雖然在語言溝通上較不容易,但卻絲毫不減義工們對大吉嶺的喜愛,「我們每天都必須走半個小時的路程去教小朋友,但我真的不覺得累,看到他們學會自己操作電腦時的笑容,我的心情真的變得好好!」林孟嬛說她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即使當地不比台灣先進繁榮,但卻有更多濃濃的人情味。

有鑑於當地的數位落差,元智大學的義工們帶了許多筆記型電腦、麥克風、喇叭等設備,希望能教導當地人一些基礎的電腦相關知識,大吉嶺的資源嚴重不足,整個難民中心只有台灣行政院國科會所捐贈的八台電腦,藏民平常根本無法像我們一樣在家中隨心所欲的上網

林孟嬛表示,大吉嶺的藏人都嚮往到德里工作,但要在大城市生存,電腦的基本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義工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藉著這個機會,教他們如何使用office、小畫家等軟體,讓他們往夢想更向前邁進一步。

「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去印度為他們服務,而且我希望待更長的時間,深入了解藏民的生活。」回國之後的林孟嬛,除了繼續擔任義工的角色外,對身邊的資源變的格外珍惜,以前吃不完就丟的習慣改了,浪費水的行為也盡量避免,變的更乖巧、懂事。這次海外義工之旅,對大吉嶺的小朋友而言或許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學習經驗;對林孟嬛來說,更是一輩子值得珍藏的回憶。

2007年3月16日 星期五

西門紅樓守護者-黃永銓

Dscf0057 【記者葉邵勛/生命力報導】在台北西門町你一定看過一棟八角型的紅色建築,紅樓劇場儼然成為西門町的重要地標和觀光景點,現在西門紅樓已經快要一百歲了。

在紅樓劇院旁的杏福花店同時也是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工作室負責人黃永銓,三代世居紅樓後方,西門紅樓是他從小至今重要回憶的一部分,因此才在自家花店成立了「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

西門紅樓文史工作室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當初政府將紅樓劇場列為三級古蹟,黃永銓回憶,從小就在西門町出生成長,紅樓劇場更是兒時偷看電影和玩耍的活動區域,因此至今對於紅樓還是有著很深的情感,才會想要替紅樓成立一個專門的文史工作室,讓更多人來認識紅樓。

紅樓劇場也曾面臨拆除的危機,當初有人提出要將紅樓劇場改建成為商業大樓,盼望能帶動附近的繁榮和商機,幸而當時政府將紅樓列為古蹟與予保存,紅樓才免去了被拆除的命運,紅樓的歷史也才得以延續。

在紅樓文史工作室裡收藏許多珍貴的紅樓老照片和文史資料,都是工作室成立後黃永銓不厭其煩的向他的左鄰右舍蒐集而來。他也期望西門町的商家們一同重視紅樓劇場的人文和歷史價值,讓西門町發展成為一個有文化特色的觀光區。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曾向黃永提出每年舉辦數次西門町的文史導覽,冀望青少年能夠對西門歷史文化有更深的體認,黃永銓也一口答應。黃永銓也希望利用紅樓的廣場提供西門町青少年一個正當的休閒場所,同樣的,他也積極的推廣紅樓劇場的展覽演出,希望能爲西門的社區營造和青少年文化盡一份心。

至今黃永銓還是持續的在為那些參觀的遊客們述說著紅樓的歷史,他說如果沒有人傳承這些歷史,往後就不會再有人記得西門紅樓了。古蹟的人文歷史可以充實人的精神和平靜人心。在當初紅樓的重建時,黃永銓就認為不能單讓紅樓成一棟博物館一定要能夠結合西門現有的文化,因此舊有的市場改成現代化的商店,紅樓也有了不同的風貌,黃永銓希望不久的將來有更多的歷史遺產能像紅樓一樣活化與再利用。

西門町不但見證了歷史,還是新一代流行文化的帶領者,許多懷舊的中老年人在紅樓回味當年往事,更有打扮新潮的年輕一代在這裡逛街、看電影,兩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態在此交流,也滿足了彼此不同的需要。

「CAMPO」 設計出自己一片天

【記者胡梓筠/生命力報導】自從王怡穎寫了《創意市集》這本書後,這個詞開始在台灣發酵,兩年內,各個相關活動層出不窮,上至政府、企業,下到上班族、學生,都爭相參與,但辦創意市集真有這麼簡單嗎?

「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是全台最大,也是第一個定期在每月第二個星期六舉辦一次的創意市集,為什麼會成為全台最大的市集,「CAMPO」公關陳靜亭覺得:「我們除了有市集外,還有音樂表演,以及露天電影院。」

活動多樣化當然很吸引人,而且「CAMPO」也很努力在求新求變,「市集絕不只是手工娃娃、自製T恤和胸章而已。」陳靜亭很認真的說著。所以「CAMPO」利用部落格,提供許多設計創作的相關活動,希望創作者多吸收新知,轉而變成自己的創意。

而且利用部落格還有個好處,「CAMPO」之前集會的地方是台北電影公園,政府認為「CAMPO」有現金交易,違反公園管理法,所以現在都利用網路來告知每個月的活動地點,還可以利用網路跟參加的創意攤位做立即互動。

辦一個活動最需要的,就是場地跟經費,但「CAMPO」是個沒有企業援助的團體,所以他們搭上最近很紅的地方觀光季,爭取和地方政府合作,如此一來,既有地方可辦活動,又能有經費補助。

要成為全台最大的創意活動,付出的努力當然還有很多,但「CAMPO」不在意,因為「每次辦活動,參加人數不是我們最在乎的,我們只在乎是不是每個人都玩得很盡興。」陳靜亭笑著說,即使是工作,也能有很多快樂的回憶,難怪他們不嫌累。

「CAMPO」所散發出的快樂氣息,連大陸也感受到了,三月底,「CAMPO」即將前往上海,讓上海創作者感受一下台灣文化,雖然出國辦市集一定更花費心力,但陳靜亭表示:「越是全球化的環境,越要知道差異在哪裡。」所以「CAMPO」決定讓台灣創意攤位也能開開眼界。

「CAMPO」做了這麼多努力,參加的攤位也越來越出名,陳靜亭說:「我們就是希望這些創意攤位,利用CAMPO提供的平台來突顯自己。」所以以後別再說創意市集就像是夜市擺攤了,


延伸閱讀:


「CAMPO」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創意青年 創「藝」塗鴉

Dsc05947
青少年創『藝』塗鴉營讓
青少年盡情揮灑創意(鄒家彥攝)
【記者鄒家彥/生命力報導】「我希望可以在故宮、總統府或101塗鴉!」這麼挑戰禁忌的想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簡稱「台少盟」)所舉辦的「青少年創『藝』塗鴉營」,這個塗鴉培訓課程招募了十二至二十歲喜歡塗鴉的青少年,藉由這個活動讓青少年揮灑創意,實現美感。

「塗鴉」的行為在現今還是常與「不良幫派」連結在一起,台北市政府甚至在之前訂出「塗鴉者受罰」的規定。但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說,他們盡力與文化局和環保局協商,希望能夠開放更多的空間讓塗鴉者創作。除了已經通過認養的景美河堤牆面,目前也希望爭取西門町電影主題公園的空間以及認養台電電箱,讓塗鴉者能夠盡情揮灑。

台少盟從二〇〇四年開始推動一連串的塗鴉活動,包括「創意塗鴉BUS彩繪大賽」和在景美河堤牆面所舉行「彩妝社區」等。而在今年的農曆年前,台少盟也在大直橋上游和基隆河左岸舉辦「創意塗鴉迎豬年」大型創作活動。

葉大華說,台灣青少年的文化休閒相當不普遍,屬於青少年的休閒活動空間也過少,導致他們沒有適當的場所從事適當的休閒活動。而且台灣的青少年深受「升學主義」的框架限制,除了唸書外,其他技能大多不被重視。不過,青少年應該要有更多自由的休閒空間,讓他們去發揮創意,發現所長。

基於這些想法,台少盟積極的拓展各項青少年的文化休閒活動,而「塗鴉」只要擁有筆和紙就能進行,是一項進入門檻較低的創意活動,讓青少年在參與的同時,不僅能發揮個人創意也能從中認識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這次活動邀請到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講師郭一勤,為大家介紹塗鴉的文化與發展。塗鴉的英文是「graffiti」,它是一種「挑戰權力與資本壟斷空間」的行為,塗鴉者從塗鴉中創作自己的符號語言,並藉著它們傳達個人意見。而現在隨著網路的普及,塗鴉者可以將個人創作上傳到網路,使得塗鴉逐漸全球化。

演講中,同學們在底下看著一張張的塗鴉作品,除了讚嘆塗鴉達人的創意也期許自己能夠像達人一樣厲害。陽明高中的任同學說:「我很喜歡畫畫,看到那麼多的塗鴉作品,希望自己也可以。」

隨後的「實作練習」讓同學有了實際作戰的經驗,每個人手上都拿到一張圖片,照著圖片做出模板後再拿去噴漆,完成作品。同學們個個專心的聽著塗鴉達人的解說,聚精會神的描繪手中的圖片,而熱心的青年志工也在一旁細心指導同學,讓他們一步步的完成自己的塗鴉。

青少年的文化休閒活動是需要長期推廣與進行的,除了「青少年創意塗鴉種籽培訓課程」外,台少盟也積極企劃「台灣青少年創意塗鴉祭」,希望在今年暑假能夠推動這一系列的塗鴉活動,讓青少年文化休閒更落實更完善。

再婚手冊 迎接第二次幸福

【記者謝瓊元/生命力報導】台灣女性的再婚情況逐年漸增,顯示出婦女也越來越能接受二春,但再婚往往比初次婚姻所牽涉到的問題還要複雜。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在西洋情人節前夕推出《春心蕩然─再婚預備手冊》,提供婦女一個參考指標,來告訴他們在遇到二春後,可能會面對到的問題及如何應對。

晚晴副總幹事林怡萱表示,再婚的觀念越來越開放,為因應現代社會與晚晴姐妹們的需求,協會累積多年實務經驗推出《春心蕩漾--再婚預備手冊》,從姐妹們所經歷過的實際案例,再加上由輔導員及律師對二春的常見狀況給予一些建議和方向,透過這一個個不同的案例及建議,使得這些願意再度投入情感的姐妹們能夠做好準備。

手冊主要分為幾部份,第一部份是「拜訪春天~多元二春面面觀」,透過五位晚晴姐妹們的個案來看二春問題的複雜性。協會特別選出五個不同類型的狀況,以說故事的方式呈現。

首先在「只是想要一個家」的故事裡,我們看到主角是一個希望得到家庭幸福的女人,她說,第一次婚姻是為了結婚而結婚,之後丈夫卻外遇不斷,在參加晚晴課程後她才終於決定離婚。離婚後,因為參加成長課程而認識第二任先生,感覺彼此有共同的想法,應該可以再度走入婚姻。沒想到結婚後才發現丈夫是個什麼都要管的人,造成她重度憂鬱症而再度走上離婚一途。

這次離婚後,她認為再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萬全的心理建設與準備,每一段婚姻都應該當做第一次婚姻來經營,婚姻中會面對的各面向問題,不會因為再婚而免疫或有所不同。

另一個故事「十年二春不再等花開」,談的是在離婚後遇到同樣也是二春的對象,她感覺對方各方面條件如不錯是可以結婚的人,對方曾說過要結婚,讓她很心動便決定同居,但這一同居便過了十年,對方卻一直沒有再提結婚之事,讓她很灰心,再加上同居久了,漸漸看清對方的真面目,讓她想從這段關係裡逃跑。

這段關係很像真正的夫妻,卻有很複雜的問題,像是雙方子女、財產等問題,讓女主角看清對方決定要全身而退。她提醒想要尋找二春的姐妹,如果和對方有許多問題還沒協調好,最好先不要同居,她說「因為妳以為的Mr.Right不一定是Right的。」

最後的「再續前緣」,是一對夫妻在離婚後又再度結婚的故事。在結婚多年後,生活太過規律,丈夫在公司長官邀約下常去酒店玩樂,便開始與酒店小姐交往,女主角在知道後傷心欲絕,想盡辦法卻怎麼都挽不回丈夫的心,後來她到晚晴,姐妹們給她很多建議,她才決定離婚。

想不到丈夫在離婚後三個月便跟女友分手,回來求她原諒,而她也願意讓丈夫回來,但仍分房睡,觀察一年後才真正原諒他並再辦理結婚。她說二度婚姻感覺很不同,她學會看開,多愛自己一點,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也不再對丈夫管東管西。

從以上三個故事我們可以發現,二春面臨的情況可能比較複雜,像是自己與對方的心態、或是彼此的前段婚姻的子女或財產問題等。因此在第二部份「春暖花開~輔導員的建議」,輔導員分享再婚建議之外,也提供了「春暖花開~再婚檢核指標及萬用年曆」,針對一些再婚後所可能遇到的問題供女性自我檢視個別狀況;第三部份為「春風化雨~律師的建議」,由協會律師紀冠伶來提供再婚前的法律建議,如子女姓氏問題、財產規劃、遺產分配等。

最後,手冊提供的相關社會資源,包括了晚晴協會、相關婦女機構、大台北地區單親家庭協會及各縣市社會局的連絡方式和服務項目,這本再婚手冊特別結合口袋書及萬用年曆,不僅攜帶方便,內容上更具實用價值,每本酌收新台幣兩百元工本費,有需要的民眾可以向晚晴協會索取。

「目前為止手冊的詢問度相當踴躍,不過男性比女性來得多。」林怡萱表示可能因為在台灣傳統觀念裡,男性再婚是順理成章的,相較之下女性再婚較易受到異樣眼光。本手冊並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為主,如果民眾有更深入的問題時,協會會針對個案提供專業諮詢。

2007年3月14日 星期三

「肉身蛾」金鐘獎大放異彩

【記者林佳蓁/生命力報導】《肉身蛾》這部迷你短劇在去年金鐘獎大放異彩,以客家電視台三年的資歷,在有限的經費以及毫無大牌明星擔綱演出的情況下,小兵立大功獲得了包括迷你劇集節目獎、迷你劇集最佳女配角獎、迷你劇集最佳編劇獎三項金鐘獎的肯定,可說是本屆金鐘獎的最大黑馬。

《肉身蛾》是客家電視台在二OO五年末推出的客家文學系列三部中的其中之一,由高翊峰的同名短篇小說改編而成。故事內容圍繞三個女人- 一個客家籍的女鑑識員;一個嫁給客家人的原住民和一位一心想到台北完成夢想的客家女歌手,她們的人生因為兩件自殺案件而有所交集,不約而同她們都選擇了自殺作為人生最後的答案。

「對於這三個女人來說,死其實是解脫。」林志儒在《肉身蛾》中藉由描述都市底層女性的人生經歷,呈現出女性長久以來被家庭束縛的無奈以及情感世界的不平等,是一部相當沉重但是貼近現實的戲劇。

這樣具爭議性的自殺話題能夠在客家電視台中允許播出,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幸運的是,我接手的時候剛好是客家電視台要轉手到東森集團的過渡時期。」《肉身蛾》導演林志儒笑著說。在電視台交接的時期,新的審核制度還沒有完整建立,因此《肉身蛾》的劇本才能夠順利通過。

除了女性的困境以外,《肉身蛾》中也探討族群議題。不同於客家電視台中大部分戲劇全部客語、角色一定是客家人的現象,《肉身蛾》中包括了閩南人、原住民以及客家人。「現在台灣已經找不到純種的客家人、原住民,還分什麼族群呢?」林志儒說:「那些全部使用客家話的戲劇,其實與現實脫節,而且畫地自限。」

身為客家籍導演,林志儒將他心目中客家人的性格貫穿了《肉身蛾》一劇。「客家人在台灣是隱形的族群,雖然是台灣的第二大族群,聲音卻比原住民還要小。」到台灣來的客家人多半是工農階級,再加上語言的障礙,造就了客家人到外地打拼的時候的畏生心態。片中女主角不願意提及自已的身世、甚至不願意說客語;以及客家人在都市中自掃門前雪,危難時各顧各的情景,都是真實發生在客家人第二代的寫照。

林志儒表示,台北電影節放映本片時,有一位旅居加拿大的客家婦女淚流滿面,《肉身蛾》中刻畫客家人自卑因而隱藏自己,不被他人了解的悲哀,太接近真實的情況而深深感動了她。

《肉身蛾》一劇中大量使用劇場演員是相當大膽的嘗試。林志儒說,以往總有把演員當做道具的心態,「以前拍戲通常是我下達命令『頭抬高點、右邊點,好卡。』」不過在劇場演員的身上,他看到了表演的態度與執著,漸漸地將創作的空間交給演員。「現在在片場只要聽到有人說:『導演說好就好』,我馬上翻臉。」

《肉身蛾》在金鐘獎得到的肯定無疑對於客家電視台有相當大的鼓舞作用。《肉身蛾》編審施懿倫表示:「《肉身蛾》的風格與以往客家電視台的鄉土路線不太一樣,一開始還擔心會抓不到客家電視台年齡層較高的族群,沒想到收視率不降反升,還一舉得了三個獎項。」

台中技院英輔社 英語E起來

【記者馮牧群/生命力報導】「能夠幫助別人的感覺真好!」台中技術學院英語義輔社(English Voluntary Association,簡稱英輔社)社長王思懿回憶花蓮出隊服務時說。

台中技術學院英輔社是由一群具有教學熱誠來服務社會弱勢族群的應用英語系學生所組成。自二OO四年起,便利用每個星期二、四學校午休時間或晚上至周邊小學 (台中市中華國小、太平國小、力行國小、篤行國小)及教會(晨星教會、重慶教會及加恩堂)為單親家庭、經濟弱勢、隔代教養、育幼院、原住民等弱勢學童做英語義務輔導;寒暑假更至偏遠地區(澎湖縣、花蓮縣)服務,希望能藉由這樣的短期英語營來幫助教育資源較不充足的學童學習英文。

王思懿表示,英輔社在二OO五年正式由文藝性質的美語社轉型為服務性質的英輔社,因為社團重點並不是放在社員的英文程度有多好,而是社員該怎麼盡自己微薄的力量來幫助社會上的弱勢學童。同年度,英輔社獲得聯合報系頒發的「大專青年社會服務獎」的肯定,並在指導老師嚴嘉琪副教授的發起下,將出隊服務範圍延伸至澎湖的中正國小、山水國小,東衛國小及龍門國小。

在今年寒假的「花蓮E起來」英語冬令營中,共計有十二位輔導員帶領四十位花蓮山區原住民學童在遊戲中學英文。其課程分為文化、口說能力培養、趣味英文、課外活動;文化包括美國手勢、外國節目、外國迷信,口說能力培養包括自我介紹、英文歌唱,趣味英文包括小吃英文、查字典練習、大地遊戲,課外活動包括體育競賽、鱷魚汽球及古早味童玩。

而營隊中也有「今日心得」的回饋機制,用來觀察小朋友對活動的感受及掌握學習狀況,同時亦可做為營隊成果評估的依據。最後在活動結束時,每位全勤的小朋友都可獲頒結業證書,另外也挑選部分積極學習、表現良好的學員頒給特別獎,希望在正面的鼓勵下,能讓小朋友找到學習英文的樂趣,並且持續地主動學習。

王思懿認為在帶活動的同時,也有教學相長的作用:像是有時會出現小朋友便當只吃一點點,然後就想帶回家留給家人的狀況,社員們看了心中都感到很難過,但這也讓大家了解到要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教他們的是英語,但他們教我們的卻是人生大道理」王思懿說。

除了出隊前的行前訓練外,英輔社平時會請較資深的學長姐來指導社員基本教學技巧和教學教具使用法。此外,由於輔導對象大多是弱勢學童,為了避免輔導員無心的言語傷害到學童和增進輔導員溝通互動技巧,這學期社團準備特別請心理輔導專家來為社員們上心理輔導的課程。目前英輔社已在積極計畫下一次的蘭嶼出隊,希望能達成每個寒暑假都能出隊服務的目標。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從癌末癱瘓到大步行走

【記者江詩筑/生命力報導】苗栗縣為慶祝元宵節舉辦爖踩街遊行隊伍,文聖社區派出了客家傳統音樂「八音班」來助陣,在遊行車陣裡揮汗擊大鼓的是擔任指導老師的詹招發,他曾是一個癌末病友,也是一個目前仍在積極復健中的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炎患者。

詹招發是一個傳承傳統客家音樂的推手,目前正在苗栗市文聖里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八音班教授社區里民客家八音的音樂,例如嗩吶、胡琴、鑼、鈸、鼓等傳統樂器。 「癌不會病死人,但是會嚇死人」詹招發笑說。他在五十一歲時,到長庚醫院作檢查,醫生發現他得到「轉移性淋巴癌」第三期,那時為長庚醫院首例,他說「醫生從頭髮到腳指甲都找不到疾病的原發點」。

他詢問醫師如果開刀的話,治癒率是否有五成時,醫生搖頭;再問治癒率有沒有三成時,醫生還是搖頭。詹招發說,得知自己的存活機率並不高,真的像是被判死刑一樣,踏出診療室的門後也不知怎麼走的,走到長庚醫院外的樹林裡。「眼淚嘩啦啦的不能克制地一直流,都不知道哭了多久」,他一想到家裡的小孩還在唸大學,如果他倒下了,家中的唯一經濟來源就此斷絕,以後該怎麼辦。詹招發說他當時並沒有告知家人有關他罹癌的事,直到家人懷疑,才間接讓他們知道,他得了第三期癌症。

除了遵照醫師的指示做化療和放射性療法,他還自己上網查資料,找有關癌症的書籍,並到處詢問有沒有其他同樣罹癌但已經康復的人。後來經由管道得知一位已經痊癒的病友,他特地去找那位先生。沒想到那個人是作直銷賣藥的,對方和他說如果要治好這個病就要跟他買藥,但那些藥加起來一個月大概要十多萬,他心想「如果吃藥要這麼多錢,我不如回家等死好了」。 在住院期間,他每天都運動一小時,並且爬著樓梯推著機器去跟其他癌症病友聊天,鼓勵彼此,不要灰心,他笑說「其他的病友都不相信他是個癌末第三期的患者」。

「心情要放輕鬆」,雖然說起來好像很容易,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努力做到。詹招發總共歷經三次化療和七次放射性治療,直至現在,除了定期固定的追蹤檢查,長庚醫師已經宣布他身上沒有了癌細胞。

生命總是經過不斷的磨練而更加茁壯。他在五十四歲時,又突然間倒了下去,全身癱瘓,顏面神經受損,他說「到醫院的時候嘴巴和臉都歪了」,苗栗的醫生判定為腦溢血,家屬不死心將他送至家人較為信任的長庚醫院,長庚的醫師初期也判定為中風,可是做了很多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掃描等,都找不出病因,後來由骨髓穿刺後才發現是「急性脫髓鞘性神經炎」,又稱為「基安─巴瑞症候群」。

他在連續進行十天的血漿置換治療後,才逐漸恢復知覺,但還是癱在床上,連續住院兩個月後,才由家屬接回家照護。剛回家時,生活上必須要有人時時照料,談到這,他面露羞赧的說,他對這樣盡心盡力的老婆實在是「無言以對,但感激在心頭,都是老夫老妻了,愛不用特別講出來啦!」 在身體下半身癱瘓期間,他很積極的替自己做復健,自己做運動,練習當兵時所學的體操,杵著柺杖慢慢練習走路,每天早上傍晚散步一小時。

「從ㄇ字型的輔具,換兩支拐杖撐著走,到後面用一支拐杖,現在我不用拐杖也可以自己走了」,八音班的學員江永康說:「去年初的時候,老師上課還要將電動代步車開進教室,現在會騎一般的摩托車來,還站著教學了呢」。詹招發說,即使他現在可以不靠輔助器走路了,「但是兩隻腳還是麻呀!像千百隻螞蟻在咬我的腳一樣的麻癢」。 但他還是靠自己堅忍的意志力撐過來了。

詹招發說他一生歷經大風大浪,小學畢業即進入社會,做過很多職業,也經歷過五年的跑船生涯,一輩子進出手術房八次,他認為人就是要有健康的身體,不然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也是無用的,他對未來的抱持的信念是好好過日子,要趁現在還有口氣,安排好生活,現在他正在做的是盡力的付出自己所學,傳承客家傳統的文化藝術,希望可以讓下一代了解傳統音樂之美。

2007年3月12日 星期一

歌唱達人 越南籍陳氏金水

P1010549_1
陳氏金水榮獲喜「越」迎新春-
「越南人歌唱大賽」第一名。(莊惠雯攝)
  【記者莊惠雯/生命力報導】「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嘹亮的歌聲,細膩的感情,舞台中央拿著麥克風,穿著碎花洋裝的越南籍陳氏金水,獻唱了道地國語歌曲「美酒加咖啡」,台下數不清的越南姐妹,都陶醉在她如痴如醉的歌聲裡。

陳氏金水,小名阿水,來自越南,現年三十五歲。三年前,原本在越南市場賣衣服的阿水,為了讓小孩過更好的生活,不得不離開還在襁褓中的兒子,透過仲介,跟隨著一票越南姐妹來台工作,目前在北縣的長安街當看護,負責照顧模型店老闆馮靖華的媽媽。

剛來的時候,語言不通總是讓阿水很想哭。「晚上,我一個人看字典學,有些很難的字會記不起來,有時候老闆也會敎我。」越南語和台灣口語用法不同,讓她在剛開始買菜時,不知道食物的正確發音,「但是他跟我說一次那個菜名,以後我就知道了。像我這樣跟妳聊天就沒有問題啦。」越南人的熱情,在阿水的談話中表露無遺。

一個人來台打拼,與家人分隔兩地。「當然,很想他們」,阿水的笑容似乎透露著些許不捨,想念老公和小孩的時候,只能透過電話,訴說思念。大女兒十二歲,小兒子三歲多,老公是個水泥工人,阿水的願望,就是能夠趕快賺很多錢,讓孩子們讀書,早點與家人團聚。

從小就愛唱歌的她,好歌藝遺傳自母親,國小到高中都擔任歌唱班的隊長,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賽。對於唱歌的熱情並沒有隨著來台工作而消逝,這次參加由越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單位所舉辦的喜「越」迎新春-「越南人歌唱大賽」,打敗三百五十位歌唱好手,獲得第一名的殊榮。

透過台灣廣播電台的節目,參加這次的「越南人歌唱大賽」,談到選擇「美酒加咖啡」當作演唱歌曲的原因,「描述兩個人的愛情阿,而且有美酒,有過年氣氛啦!」阿水開朗的說。已經是第四次在台比賽的阿水,回想起當時第一次比賽的緊張心情:「在中山堂廣場比賽,很緊張,真的是非常緊張,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上台,一直發抖。」那次多國籍的歌唱比賽,規模盛大,參賽人數達千人以上,然而,阿水依然憑藉著歌藝拿下第一名。

「買很多台灣唱片,喜歡就一直聽」,一首歌反覆練習個二、三十次,這就是阿水練習唱歌的方式。除了愛唱歌,阿水也有好文筆,在「越南人在台灣」等報紙中都有刊登她的文章。對於目前的生活,阿水滿臉洋溢著感激的光芒,不斷稱讚老闆待人親切。「我打破過一個很貴的花瓶,還有一次把鑰匙轉壞,飲水機還沒叫,我就以為可以喝了」,不小心犯錯的阿水很緊張,老闆只是溫和的說,妳不是故意的,沒有關係。

 陳氏金水,一個來台努力工作的媽媽,儘管離鄉背景,卻從未放棄自己的興趣與夢想,歡喜、知足、感恩,她生命中的色彩,靠著自己的力量,發光發亮。

都市部落-凱達格蘭文化館

Dsc02329
凱達格蘭文化館(相振為攝))
【記者相振為/生命力報導】提到台灣的原住民,人們可能可以輕易的想到阿美族的「豐年祭」、達悟族的「飛魚季」、泰雅族的「紋面」以及布農族的「八部合音」等等,但除此之外,是否聽過邵族的「杵歌」?是否知道最兇猛的原住民是布農族和泰雅族?是否知道賽夏族也有紋面的傳統,與為了生存有關?是否知道「潘」姓的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的後代?這些較不為人知的原住民特色,都可以在「凱達格蘭文化館」裡看到!

聽到北投,人們可能會立刻聯想到溫泉。但其實北投、台北盆地、淡水一帶,早先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棲息地,「北投」這個名稱,也是因為凱達格蘭族的族人,誤認溫泉冒出來的煙是女巫在做法,而稱之「巴豆」(巴即女巫,有女巫巡遊之意),北投之名由此演變而來。

而「凱達格蘭文化館」就坐落在這樣一個擁有特殊時空背景的地方。凱達格蘭文化館成立於二OO二年,隸屬於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建築物本身共有十二層樓,包含展示以及教育的空間,裡面的志工、義工,大多是北投當地凱達格蘭族的居民,但亦有排灣、卑南等族的人前來幫忙。一進入館內,就有穿著原住民服飾的工作人員熱情歡迎,在這裡,可以感受到一股特別的原住民氣息。

展示空間的部分,包含靜態以及動態的展覽。前者包含三層的常設空間,利用各民族的特色,佈置屬於各民族的展示區塊,展出現今台灣十三族原住民的圖片(部落以及活動、祭典照片)、文字解說、文物(如原住民的賣地契約、神像複製品等)以及藝術品展示(如珠畫、肩旗、臀旗等);同樣,亦有以凱達格蘭族為主的平埔族完整介紹。

此外,文化館也會跟原民會、專職專科出身的原住民藝術家合作,展出他們個人或工作坊的作品,如去年即展出了「原藝之美」參賽者得奨的作品。有時也會搭配當季的主題,徵展展出,如今年的主題是「南島文化季─一月一族系列活動」,就每個月邀請不同族的藝術家配合展出。文化館也會與其他藝術空間交流,例如與台灣歷史博物館共同展出原住民的藝術作品。

至於展覽館中展出的作品,也有他們的特色。曾瓊慧表示:「原住民藝術創作的概念,有點像十四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都是以自己族群的神話故事為主,但也有展現獨特理念的作品。」眾多的展覽作品中,有一件名叫「融合之瓶」的陶藝作品,雖然館內不得攝影,但這件藝術品的明信片卻早已被搶購一空。

在「融合之瓶」上,有蝴蝶、百合花、百布蛇、菱形等屬於不同原住民部落的飾紋,象徵了「族群融合」。曾瓊慧也說,這件藝術品的特殊之處,就在於與館的理念「文化共榮、族群融合」不謀而合。就如這間文化館一般,雖然藝術品本身並不起眼,但卻擁有極大的理念和使命感呢!

動態展演則是這個文化館的主軸,凱達格蘭文化館行銷企劃人員曾瓊慧說:「活動對象大多以小孩子為主,利用導覽、畫畫、說故事、團體活動、話劇演出,來表演原住民的神話故事以及祭典由來,所以現在小孩子反而還比老一輩的人了解原住民呢!」「我們也可以從小孩子的畫作當中,了解原來幼童對原住民最深的印象就是『飛魚』以及『打獵』。」

像這次的南島文化季,有歌曲、舞蹈、表演的展現,讓居住在台北市的市民,不用遠到他鄉,就可以在鄰近地區接觸到原住民文化。曾瓊慧還表示,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到台北生活,政府才會不斷舉辦「聯合豐年祭活動」,想要以此連結生活在台北的原住民。但其實「豐年祭」這個名詞應該專屬於阿美族,為了不讓這些名詞的專有性消失,「這裡更有保存單一原住民文化的價值。」

但如果原住民來參觀,他們的反應如何呢?曾瓊慧笑著說:「當然要特別小心囉!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族群一定非常了解,所以通常在聽導覽時都會靜靜的不說話,但年長者會對導覽提出修正和建議,並提供更多有關他們族群的特色。」就這樣兩方交流,不但導覽人員更清楚如何介紹原住民文化給參觀民眾,也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完成了一個「文化交流」。

今年文化館的主題是「南島文化季─一月一族系列活動」,從二OO七年一月,至二OO八年二月,進行台灣十三個原住民以及凱達格蘭族的歌曲、舞蹈與文物展出。三月十七日開始正式展出邵族的文物,民眾不妨來趟原住民之旅。

2007年3月11日 星期日

我會演布袋戲 紀錄學偶甘苦

2007_0304pic0019
土登悅生為布袋戲著迷,並加入
巧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陳瑋寧攝)
【記者陳瑋寧/生命力報導】「我覺得學布袋戲是一件很棒、很美好的事」清秀的臉龐、留著及肩長髮的土登悅生在鏡頭前說著她學習布袋戲的感想。

在公視紀錄觀點節目播出、由導演李秀美拍攝的紀錄片「我會演布袋戲」內容描述台北市平等國小四年級女生土登悅生,迷上傳統布袋戲,進而加入社團勤奮學習的歷程。

土登悅生的爺爺是西藏拉薩人,隨軍隊來台後即在台灣落腳。在一次社團活動中她受到布袋戲栩栩如生的表演吸引而加入平等國小著名的巧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不諳台語的土登悅生一路克服語言障礙,勤練基本功和技巧,經過三年訓練,成為巧宛然難得一見的前場演出女頭手。

台北市平等國小巧宛然兒童古典布袋戲團,由國寶級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和長子陳錫煌在一九八八年創立。今年三月將邁入二十週年為台灣歷史最久的兒童布袋戲團。以傳統形式表演,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為操偶,後場為配樂。扎實的技藝訓練、道地的台語口白和現場演奏的鑼鼓樂,時常在各地演出並在韓國、加拿大、日本、澳洲進行海外表演備受海內外人士喜愛。

導演李秀美表示拍攝這部紀錄片是因為她長期耕耘兒童節目,而巧宛然是她接觸很久的兒童劇團。偶然機會下她發現土登悅生不但熱愛布袋戲又肯勤學苦練很有天份,所以決定拍攝一部關於小朋友學習傳統布袋戲的紀錄片。李秀美覺得藉由布袋戲劇情討喜,「戲中戲」的方式能吸引兒童注意,是很適合小孩觀賞的題材。

「我會演布袋戲」紀錄土登悅生從四年級下學期加入巧宛然到她畢業的學習過程。「我不會講台語,講慢一點是能聽得懂,只好死背台詞。不會的就賴著同學問他怎麼發音再用注音寫下來。」台語發音的布袋戲對悅生而言是一大挑戰,影片中能看到她唸唸有詞追著團員問某句台語怎麼唸,同學被吵得不耐煩因而鬥嘴起來的有趣畫面。

剛加入劇團時悅生跟著老師傅陳錫煌學習布袋戲的基本功,手指的指法。她專注地看著師傅巧妙地操縱人偶,發出陣陣的讚嘆聲。學小旦走路,梳頭髮,撐洋傘是她很喜歡的動作。「雖然練基本功很煩,但是把動作做得漂亮時很有成就感」悅生笑著說。隨著經驗增長,要背的台詞越來越多,要記的操偶動作越來越細膩令她感到挫折,因而常興起退團的念頭。但神奇的是每當正式上台表演時悅生總是能流暢地說台語,成功地演出擔綱角色。

「虎來了,妙啊,哇哈哈哈…」直言笑不出來的悅生從加入劇團後,演過「孫悟空大鬧水晶宮」的跑龍套、「判官審石頭」的第二主角馬明還有她苦惱笑聲很怪的「武松打虎」主角武松。悅生表示她還是喜歡演小角色「當主角有夠衰,不但台語要好,而且台詞多、動作多,我不想負這麼重的責任,只想當張三李四啦,小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呀。」

悅生五年級下學期時,前一屆的六年級學生提前退出巧宛然。有人覺得連續三年參加同一個社團有點無趣,也有人覺得每天早上和放學的練習還有做不好得留下來的壓力實在是吃不消。當時,悅生的好朋友,小潔,也加入巧宛然一段時間和她一起向師傅學習。兩個人的教室看似空蕩蕩,卻也因此能一對一從師傅身上學習更多操偶技巧。

面臨升國中轉折階段的小六時,小潔退出劇團。一方面是覺得自己戲份都在打雜有些無趣,一方面也是小潔爸爸認為玩社團玩兩年已經足夠了,要好好放心思在功課上,調適自己的心情來面對不同的升學階段。

小潔的退出讓悅生曾有放棄的念頭,但留下來的動力是她捨不得離開巧宛然,每次完美演出一齣戲的成就感也是她不輕言放棄的力量。悅生的媽媽表示她很支持悅生學布袋戲,雖然有升學的壓力,但是一路參與到最後讓悅生產生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參加這個社團的另一種收穫。

「雖然練習壓力大,但是很快樂,而且我很喜歡大家一起背台詞時團隊的感覺,到現在還是會懷念學布袋戲的時光。」剛升上國一的悅生說學布袋戲的收穫不但能認識台灣的傳統藝術,同時也從師傅身上學到耐心,培養自己的毅力。

李秀美認為,現在的小孩應該要多認識台灣的傳統文化。用現代的眼光來創新傳統的技藝,有創新才有延續,才能讓小孩喜歡布袋戲並產生興趣來學習、傳承。她感到可惜的是,現在的國中沒有任何布袋戲社團,布袋戲技巧在這些團員們畢業後就淡忘掉,反映出現代兒童傳承傳統技藝的難題。

李秀美提到,拍攝紀錄片的期間她每次開學都會問悅生說為什麼還會留在巧宛然,她淘氣地回答:「因為妳啊,如果我不繼續學,妳就會失業,還得賠錢給公視。」因此,李秀美認為,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她與土登悅生一起完成的,沒有她,就沒有「我會演布袋戲」的誕生。

內湖社大 用熱情才藝驅寒

【記者王翊亘/生命力報導】熱鬧的音樂聲從內湖德安百貨旁傳開,國樂、竹笛、太極拳、口琴、長笛、社交舞、肚皮舞等表演紛紛登場。三月份是各社區大學開學的時間,這些表演便是內湖社區大學為了九十六年度春季班的招生所舉辦的成果展,除了招生的目的之外,給學生一個表演的舞台,也與社區交流。

舞台上,吸引最多人路人目光是肚皮舞的表演,伴隨著中東風味的音樂,穿著清涼舞衣的學生不畏寒風,用熱情的舞蹈趕走寒意。而在肚皮舞之後的,則是截然不同的成果發表;帶著肅穆的表情,緩慢的動作,配上中國風的音樂,是帶有無限蘊含的太極拳,一拳一掌,嚴謹的擺出架式。


而除了動態的才藝表演之外,內湖社區大學也在旁陳列靜態的成果展,如油畫、篆刻、插花、國畫,也吸引民眾駐足觀賞;此外,由於近年來內湖的開發程度增高,本來的風貌漸漸的受到改變,因此在地的文史工作社團也在場宣導,提醒民眾要珍惜保留內湖的在地風情。

像是之前被違法拆除的內湖庒役場就是最好的例子,內湖庒役場是一九三一所設立的內湖庒行政中心,且與其附屬內湖區民活動中心已在一九九九年成為市定古蹟,可是當內湖庒役場被違法拆除時卻沒有多少民眾知情。

內湖社區大學成立於二OO三年,所開設的課程十分受到內湖地區民眾的歡迎,像是肚皮舞、社交舞、爵士舞等動態課程都是甫招生便快速額滿的課程;靜態的課程中油畫、攝影、創意拼布等,也是相同的情形。要是晚了一步,只好等到下學期才有報名的機會。

張太太是肚皮舞課的學生,當初是想學跳舞才報名社區大學的課程。張太太說,在社區大學上課除了可以消磨時間之外,也可以認識許多共同興趣的人,「重點是能夠 滿足我們的成就感。」而表演太極拳的王壽杭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說社區大學就像是一個家庭一樣,除了在課堂上互相幫忙之外,在課堂之外也會互相連絡聊天,王壽航笑著說:「歡迎大家一起加入我們」。

黃春雄老師是內湖社區大學教授社交舞的老師,看到台上學生們的表演他很滿意。黃春雄說,這些學生 當初對於社交舞可說是一竅不通,但是經過一兩個學期的課程之後,可算是小有成果。他說,除了自己教的社交舞之外,社區大學其他的課程也是相當有趣,除了才 藝,也能對自己所居住的區域有更多的了解,希望更多的人在閒暇之於,能夠一起來參與社區大學的課程。

被豐富的展覽所吸引的何學鈺是圍觀的群眾之一,她說從來不知道內湖社區大學有這些課程,而且表現出來的成果是如此精采。平常一直待在家裡的她,看到內湖社區大學舉辦的成果展,她也動了報名的念頭,並認真的說:「我一定會去報名!」

自強職場 智障與更生人的庇護地

Untitled00
自強職場至今有十七位智障人士
與七位更生人在職場工作。(梁國忠攝)
【記者梁國忠/馬來西亞報導】「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如何捕魚!」雙福協會的代總幹事陳建孝說,「自強職場」就是一個很棒的「魚池」來教導智障人士與更生人資源回收的場所。

「自強職場」隸屬於雙福協會,陳建孝表示,自強職場成立於二OO二年,自強職場招收的員工必須年滿十八歲,至今有十七位智障人士與七位更生人在職場工作。陳建孝解釋,智障人士在幼小時會進入特殊學校就讀,而畢業後的他們卻難以找到工作機會;更生人也因為社會異樣的眼光而遭到排擠。剛進入自強職場的員工會經過三至六個月的觀察期,待認定後會給予生活的津貼而且提供免費的住宿與膳食。

自強職場的智障員工主要負責資源分類;更生人則負責資源運輸的工作。資源分類主要來自各企業或是民間團體的給予,每天更生人都會帶著智障的夥伴一起到各地去收集垃圾,主要的地區在雪蘭莪與吉隆坡一帶。

陳建孝說,自強職場剛成立時,員工對於撿垃圾的工作而感到不習慣,但經由輔導與灌輸他們環保的知識,使他們漸漸喜歡上自己的工作。

「自強肯定了他們的能力。」陳建孝說,自強職場讓他們的生活過得充實,而且這兒有許多同伴一起工作,有時還會有電影欣賞等的娛樂活動 ,「他們都不想回家了。」

「自強的成績是我們一點一滴累積的。」陳建孝說,唯一不足的是,自強職場的資金不足,使宣傳的工作不能全面,知名度不高。他表示,自強在未來的宣傳工作會透過傳單、教會與媒體的力量,將回收資源的消息傳達給企業或是民間團體知道。

 陳建孝說,「每天早上,智障或更生人都必須輪流準備全體員工的早餐。」自強職場透過生活上的細節,嘗試教導與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讓他們懂得照顧自己而不需要依賴親友。他還強調,「甚至是衣服的清洗也要自己負責。」。陳建孝說,他們僅缺乏一位專業的導師來指導他們專業的知識,讓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回饋社會。

「二手店是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陳建孝說,他們將修理好的電器、衣服等物品轉售給社會大眾,從而獲取利潤亦能為社會進行環保的工作。

最後,陳建孝說,「智障人士或更生人的能力必須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他們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也需要美好的生活。」

2007年3月9日 星期五

基隆故事館 帶你回憶過去

【記者沈欣漢/生命力報導】想像著採礦工採礦的模樣、當年第一大港基隆港的繁華、台灣的第一段鐵路第一段隧道,這些過去的基隆光芒,現在又要展現在你眼前了。 

基隆故事館於二OO六年重新開館,前身為「基隆地方特色文物館」,隱身於基隆文化中心的一角,獲得行政院文建會列入「地方文化館計畫」輔導點之一,館內收藏著許多以前基隆的繁華熱鬧及回憶。 

基隆故事館大可分成「煤都故事館」、「城市漫遊資訊」及「基隆新故鄉社區營造資源中心」三區塊,煤都故事館展示著礦坑內用木頭築起的礦道及採礦車,讓你彷彿也到了日據時代的金礦時期。接著是舊基隆就火車站模型,寬廣的候車空間以及人來人往的流動,可以見得當年火車站的雍榮繁華。 

城市漫遊資訊則大部分是介紹在中法戰爭及中英鴉片戰爭下的基隆,從戰後留下的一些古蹟砲台景點,像是台灣總兵達洪阿及分巡台灣兵備姚瑩多次與英軍對抗的二沙灣砲台、義軍統領林朝棟率軍駐守,與法軍相持長達八個月之久的獅球嶺砲台等等,讓你了解有一段豐富璀璨的歷史所留下的痕跡。 

新故鄉社區營造資源中心則是以影片播映的方式,黑白畫面的雨港、木製的小船以及載滿貨櫃的貨輪,當年基隆為全台灣的首要貿易港口,而到至今,在二OO二年也為全世界排名第二的豪華郵輪停靠站。 

這些基隆故事館所提供的礦車、砲台及漁船,將基隆人早期的生活模式及空間,利用真實的呈現及影片的播映帶領觀眾進入懷舊空間。在館服務的替代役兵王建豪說:「這裡是一個屬於親子關係的空間,既可帶著小孩來讓他們知道以前他們的爺爺奶奶們是在怎樣的環境生活,怎樣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回味以前小時候自己的種種。」 

基隆故事館雖只是一個小小的空間,但卻能夠讓許多觀眾認識過去的基隆、了解現代的基隆、探索未來的基隆。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彩虹女巫 施生命教育的法術

【記者劉芝瑜/生命力報導】「天靈靈,地靈靈,愛的森林,彩虹女巫快現形!」在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兒童館裡,小朋友正齊聲呼喚彩虹女巫現身,為大家說精采的故事,只見留著紫色頭髮,身披斗篷,頭戴巫師帽的女巫,騎著掃帚出現在小朋友面前。「大家準備好要聽故事了嗎?」在女巫的吆喝下,小朋友們席地而坐,聚精會神的準備要聽故事了。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於台北縣永和市,裡面的兒童館「愛的森林」,是個專為三到十歲孩子所設計的親子主題館,擬真的森林景觀,讓一同前來的親子可以森林中探險互動。從一月份開始,愛的森林推出「彩虹女巫說故事」的活動,每週六下午兩點,由志工所扮演的彩虹女巫,會現身在森林樂園中,透過帶動唱、說故事與遊戲的過程,讓小朋友體認生命的意義,並讓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

扮演彩虹女巫之一的志工黃釋慧表示,若能讓孩子從小就學習生命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會是很可貴的經驗。黃釋慧所選擇的故事是「牛美女要減肥」,內容敘述一隻原本體態豐滿、可以提供許多牛奶的乳牛,為了登上雜誌,不惜代價減肥,結果不僅瘦得像一隻沒有脖子的長頸鹿,而且再也擠不出豐富的牛奶。透過故事,黃釋慧希望能讓教導孩子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並且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就刻意改變自己,更重要的是要活得健康快樂。

活動的過程中,女巫會常常向孩子詢問問題,並要求他們參與回答,表達自己的意見,有些小朋友上台後會害羞得說不出話來,在台下的媽媽還會笑著說:「你平常在家不是這樣的啊!」而黃釋慧原本害羞內向的大女兒,在參與活動之後,也變得比較有自信。

在說故事的活動中,不僅是孩子成長學習,擔任女巫的志工也在過程中改變自己。黃釋慧表示自己剛開始擔任彩虹女巫時,有感到些挫折,因為小朋友是比較不受約束的,有時候自己在台上賣力的表演,台下的小朋友卻興趣缺缺,自己玩自己的,讓黃釋慧有種唱獨角戲的感覺,但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她漸漸體認到,在活動中並不是為了要讓自己有成就感,「重要的是和小朋友玩在一起,做他們的朋友」。

除了不要將得失心看得太重以外,黃釋慧認為更困難的一件事是保持自己的熱誠。曾經有一次在帶動唱時,整場只有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跟著她跳,其他孩子都是站在旁邊看好戲一樣,讓黃釋慧感到有些沮喪,但她還是保有熱誠的繼續帶活動,「只要繼續保持熱絡的氣氛,小朋友最後也會被影響而跟著玩」,在過程中隨時保持自己的熱誠,才能讓小朋友也感受到熱情而變得活潑。

本身是單親媽媽的黃釋慧,平時要工作還要照顧小孩,生活步調很忙碌,但在假日時,她還是選擇到宗博館來當志工,在旁人眼裡會認為「你平常都忙到沒時間睡覺,為什麼假日不讓自己好好休息一下?」對於這樣的看法,黃釋慧認為,休息不一定是要待在家裡睡覺之類的,有時候做一些和平常完全不一樣的事情,會得到不同的啟發,反而更有放鬆的效果。


延伸閱讀:

世界宗教博物館

古典音樂會 ‧會音樂的精髓

Untitled_1 【記者盧一伶/生命力報導】偌大的音樂廳中,舞台上的弦樂團認真的表演著葛利格的《清晨》,在容納五OO人的台中縣港區藝術中心中,音質聽其來格外的好聽,就當觀眾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中,突然一個童稚的聲音響起:「媽媽,她為什麼穿小熊維尼的拖鞋拉琴阿?」

仔細看舞台上,團員沒有穿上正式的禮服,反而穿著顏色鮮明的睡衣,腳上也是穿著各式各樣的拖鞋。穿小熊維尼拖鞋的是舞精靈,她是精靈王國裡最漂亮的精靈,放肆精靈和狂野精靈同時愛上她,放肆精靈用小提琴拉出「我愛你」向舞精靈表白,並送給舞精靈一朵玫瑰花;狂野精靈則直接送給舞精靈一束玫瑰花,放肆精靈一氣之下就向狂野精靈單挑,兩位精靈決定透過音樂來競爭誰可以當舞精靈的男朋友……。

仔細看舞台上,團員沒有穿上正式的禮服,反而穿著顏色鮮明的睡衣,腳上也是穿著各式各樣的拖鞋。穿小熊維尼拖鞋的是舞精靈,她是精靈王國裡最漂亮的精靈,放肆精靈和狂野精靈同時愛上她,放肆精靈用小提琴拉出「我愛你」向舞精靈表白,並送給舞精靈一朵玫瑰花;狂野精靈則直接送給舞精靈一束玫瑰花,放肆精靈一氣之下就向狂野精靈單挑,兩位精靈決定透過音樂來競爭誰可以當舞精靈的男朋友。

在一陣激烈的小提琴大賽後,放肆精靈贏得了勝利,兩人相約到動物園約會,這時奏起了《動物狂想曲》,並和現場小朋友互動,猜到是什麼動物來迎接精靈們,就有小禮物;之後放肆精靈和舞精靈結婚,決定環遊世界度蜜月,弦樂團配合不同的國家演奏不同的音樂:西班牙的民謠加上傳統的鬥牛表演、日本的慢板音樂加上團員演日本情侶,離別時男生的假髮不小心掉下,逗的全場觀眾哈哈大笑…...最後的《世界民謠集錦》讓全場觀眾享受到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整個音樂會也圓滿結束。

台灣弦樂團成立至今已經過了十三個年頭,近年來不斷在教育推廣古典音樂上努力。最近三年台灣弦樂團年年推出玩笑音樂會,所謂玩笑音樂(Musical Joke)顧名思義是大開音樂的玩笑,主要指的是將古典音樂改編,融入通俗的曲子,帶觀眾神遊到別地再拉回來。

這種音樂在歐洲行之有年,甚至堪稱西方音樂文化中重要的一環,繼二OO五年成功推出《嘻音哈樂音樂會》之後,二OO六年恰巧遇到莫札特二百五十週年生日,推出《嘻音哈樂音樂會II音樂神童幻想曲》將許多名曲做改編,像是將莫札特的《小夜曲》和卡通無敵鐵金剛做結合的《小夜歪歌》,不但逗的觀眾捧腹大笑外,甚至在公視的「莫札特二五O系列」上當開幕的樂團。

今年的「嘻音哈樂音樂會III精靈鬧元宵」,結合了古典樂和兒童劇的親子音樂會,在台中的場次就吸引了不少家庭前來欣賞,劇中演員們逗趣的互動、說書人生動的表演讓小朋友們哈哈大笑,打破大家對於古典樂以及弦樂團的刻版印象,原來古典樂並不是都需要正襟危坐、不能說話、不能拍錯手,原來古典音樂會也可以這麼輕鬆好玩。

除了在古典音樂推廣上努力之外,台灣弦樂團也在音樂教育上下功夫,今年舉辦了「第七屆台灣弦樂團小提琴比賽」,優勝者可以在中山堂的光復堂舉行獨奏會,這對學子來說是個很難得的機會,因為平常根本不可能進的去,團長鄭斯鈞表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這種機會是不可多得的,也希望透過這種獎勵,對他們未來的發展也有所助益。」

台灣弦樂團的小提琴比賽最不同的地方是比賽時是要把整首曲目給拉完,並不像其他比賽只拉三分鐘,團長說第一、二屆的時候,有參賽者拉完三分鐘就拉不下去,因為他只練前三分鐘,但音樂不是只有前面三分鐘,這樣的學習是不對的,所以現在來參賽的學生都知道要好好把曲子練完才可以參加比賽。

台灣弦樂團成立至今已走過十三個年頭,鄭斯鈞認為這麼多年來最辛苦的事情不是維持樂團的營運,而是一直堅持走下去。例如「玩笑音樂會」,當初在舉辦時雖然受到不錯的迴響,但其實也有反彈的聲浪,有些古典硬派樂迷認為不應該這麼輕率的來呈現古典音樂,但秉持著要將古典樂傳達給更多的民眾了解,他們並沒有就此放棄,反而一步一步慢慢的走下去。

鄭斯鈞表示:「成功的喜悅是短暫的、一瞬間的,但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上,不一樣的挫折卻是不間斷的在打擊你。」因此,能夠堅持下去真的很不容易,台灣弦樂團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不只有不錯的機運,樂團不放棄的堅持精神也是一大原因。

鄭斯鈞表示:「事實上,不管是世界知名的馬友友,或者台灣弦樂團,我們所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就是每天不斷的在拉琴,不管能不能夠出名,只要能將和自己喜歡的音樂興趣和工作相結合,不論是教書或者是演奏,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台中「炭索館」 發揚木炭文化

【記者廖育君/生命力報導】你有聽過馬王堆漢墓女主人辛追千年古屍不腐的故事嗎?考古專家發掘辛追遺屍時,發現辛追形體仍然完整,全身潤澤,毛髮尚在。專家研究結果說明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辛追的棺木四周採用「吸濕性很強的木炭」填實。「據說棺木四周放了五公斤的木炭,木炭吸附作用強,使物體不容易腐壞......」炭索館主人何榮耀先生敘說著「木炭」的好處。

位於台中市南屯區寶山社區的炭索館,館內收藏著各式各樣的炭,包括焦碳、煤碳、木麻黃炭、相思炭、龍眼炭、竹炭、備長炭......等二十幾種的「炭碳大集合」,而每一種炭都有不同的功用。炭索館創辦人何榮耀強調「炭」是「植物」炭化而成,而「碳」是礦石組成的。
   
何榮耀目前是台中市煤炭工會資深常務理事,原本他是五金行老闆,因緣際會便開始經營木炭事業。一開始他賣普通的烤肉用木炭,後來他到中國、印尼去進 口更多種木炭,從中他培養出對「炭」的興趣與熱誠,慢慢的他擴大了木炭事業的版圖,至今已經有十八年歷史。

走進炭索館迎面而來看到一座「炭窯」的模型,是何榮耀親手創作的,旁邊擺放著炭琴,這是台灣唯一的「炭琴」,選擇長度、音質相近的備長炭置於特殊的風箱上,敲出來的聲音就像木琴聲一樣清脆,也可以敲出八種音階。環繞炭索館,緊接著看到了一個個透明器皿裡放置不同種類的炭,這小小的炭索館裡,就蘊藏 著二十幾種炭。

「對木炭的認識,就是對一種文化發展上的認識。」何榮耀說,現代人可能只知道烤肉生火時才會用到木炭,其實炭有很多種,不同的炭,炭化方式和溫度不盡相同,每一種炭也有不同的功用,更神奇的是木炭能增進人類生活健康福祉,例如:木炭能淨化空氣、淨化水質、吸附有害的化學物質、除臭、除濕、隔離電磁波、製作養生食品等。

木炭的多種神奇功效,延申出很多炭的產品,包括炭內衣褲、木炭醋等等,利用木炭醋取代農藥、化學肥料,能使植物健康也使土壤肥沃。另外,何榮耀對於備長炭的有更深入的研究,備長炭是一種經過高溫一千度炭化後的木炭,亦稱為「白炭」。他將備長炭應用到生活上的各種產品,其中包含炭枕、炭的手工皂、炭的沐浴乳、洗面乳等琳瑯滿目。

「阿姨,我還要一杯。」來到炭索館的小朋友跟館裡的小姐要備長炭的淨化水,這看似一般的白開水,裡面放了備長炭,味道特別甘甜,原本只愛喝汽水的小朋友也一直跟阿姨要開水喝,喝了六、七杯。隨後,他們到隔壁「DIY 教室」製作「竹片炭彩繪」。何榮耀說DIY教室有老師會教導學生對於炭的應用,與社區互動還不錯,各機關、團體、個人都可以申請炭索館的DIY教室。
 
何榮耀說明經營炭索館,主要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木炭、竹炭、備長炭的功能、特性,並讓大家對「炭」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何榮耀說,「炭是一種永續經營的文化產業,也是老祖宗智慧的結晶。」他希望藉由推廣木炭文化,對鄉里及社會,貢獻一己之力。除了在台中的炭索館外,何榮耀目前也正在籌劃「木炭博物館」的建造,何榮耀說:「『木炭博物館』已經開始動工了,未來一年後即將在三義龍騰斷橋附近誕生。」他表示會建造不同形式的窯,介紹哪一種木炭用哪一種窯製作出來的,並介紹木炭的歷史沿革,保存木炭的文化特產,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前往參觀。

2007年3月7日 星期三

陳石岸攝影展 看見早年台灣

【記者賴建智/生命力報導】「你們會不會覺得其實是這隻豬在牽著他的主人走路?」指著「牽豬哥」這幅作品的攝影者陳石岸以幽默的口吻解釋著當時他拍照的情形。老舊黑白照片中可以看見一名農人牽著豬隻在馬路上行走的情況,因為角度的問題看起來真的向陳石岸所講的那樣。這是在台灣國立美術館B1展覽室的攝影展-逐漸消失的影像其中的一幅作品,這些照片記錄著早年台中與部分台灣地區的過去風貌與文化。

陳石岸一九三○年出生在台中市,在他十六歲的那年因為台灣光復,從日僑的手上買到了他的第一部相機,而開始接觸攝影工作,是在二十歲時拍攝師範學校環島畢業旅行全程實錄。一九五○年至一九七○年間陳石岸任教於台中市忠明國小與力行國小,那個時期是他創作作品最多的時候,攝影展中所展出的作品也大多來自這個時期,現在則是擔任台灣國立美術館研習班和飛狼山野教育中心的攝影班教師。
 
六十幅展出的黑白照片是由陳石岸所拍攝的照片中挑選出來的,共分為農忙季節、鄉野物語、童年往事、人物意象四大主題,這些照片紀錄著四、五十年前台中當地以及部分其他地區的過去的風貌與文化,是陳石岸在壯年時期所拍攝的作品。

「每一張照片都要有一個故事」,陳石岸除了談攝影上的技巧外,也提出了他拍照時注重的事情,但他也說:「拍照是一種機緣,有的時候你沒有抓住那一瞬間,可能之後就不會有了。」在「讓路」這張作品裡,一群鴨子大搖大擺地走在馬路上,後面的大卡車因為這樣動彈不得,陳石岸說這就是一種機緣,如果鴨子的後面沒有大卡車,就可能沒辦法構成這個故事。

每一張照片不僅有一個故事,也因為它記錄著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它所隱含的意義還有文化與歷史的痕跡。「騎布馬報喜」這張作品中有一名騎著布馬,打扮的很有年味的人,在穿梭於他人的家門時,圍繞著許多小朋友以及其他鄉親在旁邊,這一刻被相機捕捉了起來,也讓我們知道在過去台灣社會的過年文化。

陳石岸能夠侃侃而談自己所拍攝的作品,因為每張照片都真實地記錄下來,並且被賦予意義。展出時間一直到今年的三月七日,有興趣的人能夠到台灣國立美術館來走走看看。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無界限的藝術空間 新樂園

Untitled_4  【記者張晉維/台北報導】漫步在中山北路的巷弄內,你或許會對這個房子感到好奇,推開大門,許多像小丑的布娃娃懸掛在半空中,有的身穿鋼圈做的衣服、有的拿著彩球像是在耍把戲,每個都有不同的動作和彩繪,這是新樂園正在展出的「超馬戲團」,這裡和一般的美術館不同,沒有鋼筋水泥塑造的景觀建築,也沒 有寬廣的展覽空間,新樂園用有限的空間凝聚了藝術家的活力和創意。

 「新樂園藝術空間」在一九九五年成立,由一群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藝術家組成,當時國內的公立美術館較少接觸國外新的藝術,導致這些藝術家無法在一些公立的美術機構發表作品,於是他們決定自己組成像自助會一樣的藝術空間,讓大家都可以在這個空間裡不受限制的盡情揮灑。

一九九O年,這些藝術家在台北市的龍江路上組成了「二號公寓」,取名為二號公寓,是因為這個藝術空間剛好位在住家的二號,後來,二號公寓因為內部溝通的問題而解散,到了一九九五年由部份二號公寓的成員,再加上新的藝術成員共同創造了「新樂園藝術空間」,經過搬遷後才到現在中山北路的位址。

新樂園的運作模式是以兩年為一期,成員以藝術創作者為主,每期結束後成員會自我評估境況,如果成員有其他計畫便會做部分更換,再藉由藝術圈的人互相介紹,繼續加入新的成員,身為內部成員之一的周靈芝,在一九九九年加入,她表示,藉由不斷地變換成員,能讓組織更為活躍,也因為每期都有不同的人參與,在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周靈芝說,因為美術館有評審機制,所以在展覽的選擇上可能會先考慮有名的藝術家,那些年輕又有才華的藝術家,可能因為知名度不夠就失去發表的機會,因此新樂園從二OO一年就開始舉辦「新秀展」,目的就是提供他們一個可以發表作品的地方,讓這些新的藝術家有更多發揮的機會。

新樂園是一個實驗性高的藝術空間,周靈芝說,像之前他們就辦過「跨領域藝術節」,請來了電影、建築、劇場等各領域的藝術家,進行作品展出和探討「跨領域」的座談會,藉由各領域的創作和交流,讓我們知道藝術的創作方式不再是單一的,而是朝向多元結合。

我們常常在中山北路上看到許多外國人和外勞的蹤影,新樂園將此區域的移民特色融入藝術創作,在去年辦了「燕子之城」的展覽,周靈芝也在其中展出了在印度拍攝的影像,特別的是,他們將展覽空間從室內拉到了戶外,在中山北路二段的人行道上擺放裝置藝術,在林森公園內舉辨了樂團表演,以及光點台北的記錄片放映等活動。

社會風氣逐漸開放,類似的藝術空間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但往往都只有曇花一現,周靈芝認為,以藝術空間目前的境況來說,如何持續維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課題,新樂園也曾經差點解散,還好過去的老成員幫忙才又撐了過來,她笑著說,希望新樂園在未來能穩定的走下去,繼續為藝術貢獻。

2007年3月3日 星期六

燭光之家 點燃希望

【記者陳慧盈/馬來西亞報導】在多元宗族的馬來西亞,由一群熱心華裔人士所組成的慈善組織正持續在當地發揚善心,推廣公益。這個名為「燭光之家」的組織,成立至今已經踏入第十四個年頭,並已經應用了約新臺幣兩百萬元來協助四百多位急需幫助的不幸人士。

「燭光之家」理事符愛卿表示,該會秉持積少成多的道理,將各界熱心人士的捐款以不分種族、不分膚色、性別與宗教的方式撥給有需要的不幸人士。她說,曾經就有一位被馬來西亞國大醫院診斷為「不能治療」的病患,幾乎已經被放棄治療,但是該名患上罕見腦神經肌肉痙攣的女病患依然意志堅定地尋求協助,因此燭光之家也依舊給予她撥款。雖然之後女病患的病情仍然不樂觀,但是燭光之家仍然表示不會放棄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會堅持到最後的一刻。

此外,也曾經有一位十六歲就換上腎臟病的男病患陳義勝,父親擔任司機的薪資無法負擔他每週三次的洗腎費用,且家裏尚有五個兄弟姐妹還在求學。因此,「燭光之家」也在經濟上給予他們一家人協助。 除了協助患病人士,燭光之家也撥款給在生活上急需經濟協助的人。例如:丈夫不幸逝世後無法維持生計的婦女與小孩、父母患病,孩子上學費用需協助的家庭、經濟支柱受傷無法養家,生計陷入困境的家庭等等,幾乎是需要協助的,燭光之家都來者不拒。

秉持著「施比受有福,為善最樂」的燭光之家,選擇義款受贈者的方式主要是根據各報章、基金會、公眾所提供的資料來作篩選,並在加以調查後決定撥不撥款。「燭光之家」也堅持該會雖然是由華裔創辦,但撥款將不分種族、宗教,更不含政治因素,歷年來的受惠人士包括了華族、馬來族、印度族等。  

「燭光之家」的善款來源主要是靠會員與社會大眾的樂捐來支撐,對於每一個不幸人士,「燭光之家」所給予的撥款其實不多,介於新台幣五千到一萬元之間,雖然數目不多,但是就正如該會主席馬玉榮所說,他們起的是拋磚引玉的所用,希望激發出更多熱心人士加入行善的行列。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綠色學校 綠化有成

【記者黎荷安/專題報導導覽】台灣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以生態和教學做結合,將校園改造得綠意盎然。有的學校將翩翩飛舞的昆蟲引入校園,改造生態水池,讓小朋友觀察生物,也有學校在校園舉辦資源回收活動。小朋友們實際參與每一個過程,多少師生的汗水落在土地,又有多少笑聲圍繞著校園,這是台灣綠色學校夥伴努力多年的畫面。

什麼是「綠色學校」?「綠色學校」(green school)是指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學校,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汙染量減至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進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同時將「愛護生態」的思維融入學校。這樣的構想,最早是在歐、美、日等國家的生態學校及健康學校提出,稱為「永續校園」。

以創意教學為主張,台北縣立大觀國中在二OO三年加入綠色學校伙伴。為了讓學生與校園拉近距離,《綠化大觀 樹造環境》,大觀國中第一個綠色活動是「樹」造希望。由於大觀國中有許多樹齡年老的樹木,適逢大觀國中第一屆校慶,於是舉辦了讓全體師生票選「希望樹」的活動,熱鬧的全校師生活動,讓學生與師長更加認識校園的一草一木。

當校園中的油菜花盛開,黃艷的花田不僅引來許多紋白蝶,小朋友更是樂在其中,大呼有趣。《點滴灌溉 愛在花田》台北縣三重厚德國小,利用校園荒廢的空地,重新整頓,規劃成一塊塊農園與生態水池。「向日葵計畫」、「車棚改造瓜棚計畫」以及去年冬天種植的油菜花,到了今年夏天大放異彩,佔據師生的心。

試過被上百隻美麗的蝴蝶圍繞的滋味嗎?《屈尺國小 蝶蝶不休》台北縣新店屈尺國小將校園規劃成五個生態區,其中蝴蝶步道區種植多種蝴蝶幼蟲食草樹,夏季引來蝶群飛舞,花朵、蝴蝶、蜜蜂環繞校園,小朋友在課瑕之餘,最喜歡到蝴蝶步道區玩耍、觀賞蝴蝶。

位在車水馬龍的臺北市仁愛路邊,路上高大的喬木和校園裡的綠樹連成一大片綠蔭,台北市幸安國小同樣致力於環境教育的推展。《幸安國小 回收舊愛新歡》讓班級間一起合作舉辦跳蚤市場活動。活動前請小朋友蒐集自己家中不需要的物品、玩具集合到學校,由師生一起討論合理的標價。跳蚤市場當天所賺得的錢,自由樂捐,由學校安排捐獻給慈善團體。透過這個活動,使小朋友明白珍惜資源與回收資源的重要性。

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台北縣後花園 大安庇護農場

Asdf 【記者林汶/生命力報導】全國首座由身心障礙朋友自產自銷的「台北縣大安庇護農場」,於二OO四年七月成立,至今已有兩年多的歷史。身障朋友親手搭起屬於他們的夢想,在這裡的工作大致分成四組,解說導覽、扦插技術、環境維護、產品開發,近三十位的身障朋友,各盡其職。職場輔導員藍國華表示,預計未來將會收到四十名學員,幫助更多的身障朋友。藍國華說:「我們的宗旨就是提供有工作意願但工作能力不足的身障朋友一個完善的職場。」

農場中學員的工作,是從早上九點開始到下午四點,就像一般的上班體制,不僅有輪流維護環境的値日生,學員也有周休二日,還一同訂定了生活公約,像是全勤的獎勵或遲到的懲罰等,加薪或扣薪的條約,都記載的清清楚楚。另外農場中的分區也都明顯標示,像是主要的栽培區,還貼上各學員名牌做分區,不僅要求各人負責好自己的區域,也要彼此幫忙分擔工作;另外還有商品展示區、工作區、及休息時可以使用的圖書區等。

學員早上會一起做晨操,再開始做一些基本的清潔工作,接著就由技術輔導員分配工作,庇護農場的學員陳衍蓁表示,平常除了做簡單的栽培工作外,輔導員也會從基礎教起,告訴他們如何照顧花草,像是肥料的使用、土壤酸鹼值等,在之中學到不少東西。較困難的工作訓練像是植栽生產繁殖、庭園維護、香草茶包製作、手工香皂製作,都需要就業輔導員細心指導、反覆解說。

大安庇護農場是擁擠城市中的一片淨地。走上庇護農場入口的水泥樓梯,會發現這裡的空氣格外新鮮,放眼望去是一片盆栽農場,規模雖然不大,但都是一群身心障礙者一點一滴建構起來的。農場中的盆栽種類商品相當多,像是香草植物、傳統的吉祥盆栽等,另外也有舊花換新花、換花不換盆的外送服務等。而顧客謝先生表示,之所以會到這裡來購買盆栽,主要是因為從報紙上得到的訊息,而且盆栽品質不錯,價錢也很合理。

該農場為提供給十五歲以上有工作意願的身心障礙者一個完善的庇護性工作職場,主要安置樹林、新莊、三峽、鶯歌等鄰近地區的身心障礙者,目前已有近三十位身心障礙者加入。談到經營的現實面,藍國華表示,現在最需要就是能有長期且固定的顧客,這樣一來對每個月的收入也較能固定,經營也比較能趨於穩定。

「光靠政府補助是不夠的」藍國華說,這裡的學員每個月的薪水就是靠商品的銷售,其他就是靠著不定期的義賣活動來補貼農場的收入,所以在經營上相當辛苦,希望能有一些機關提供地方展售,讓庇護農場順利經營。

農場中的商品從最簡單的小品盆栽、香草植物,或專為顧客設計的大型盆栽等,都是每一位在庇護農場裡的工作人員所細心呵護成長的結晶,希望大家能一同發揮愛心多多支持庇護農場的商品,讓他們的自給自足得以更加茁壯。

打開家門 讓愛住進來

【記者林汶/生命力報導】元元〈化名〉是一位寄養兒童,出生後父母親就丟給奶奶照顧,奶奶由於經濟上的困難,只好將元元托給社會局安置在寄養家庭。元元不僅有自閉症,還有過動的現象。寄養媽媽為了元元,參考許多如何照顧自閉兒的書籍,學習如何跟自閉兒對話,還運用練習拼圖的方式訓練他的專注力。寄養媽媽表示也有想過要放棄,不過看到元元的進步,就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在台北縣家庭扶助中心裡,這些愛的故事遍布在各角落。社工師蘇慧雯說,家扶中心除了負責招募和管理寄養家庭,也要扮演寄養父母精神上的支柱。台北縣家扶中心於民國五十八年成立,以關懷為出發點,結合社會資源,為貧困兒童、受虐兒童以及身心障礙兒童及其家庭謀福利。而家扶中心提供青少年及兒童的服務有:經濟扶助、寄養家庭、早期療育。

北縣家扶中心是第一個創辦「認養制度」的中心,認養制度是什麼?透過家扶中心評估、進而招募認養人,條件不限,提供經濟生活的補助,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服務對象為家境清寒、且家庭收入不足以維持孩子正常生活者。全台灣只有世界展望會和北縣家扶中心有做國外認養,但可惜的是,沒辦法親自去國外管理個案,都由國際的家扶中心負責。

「寄養服務」則是政府接到通報,再給家扶中心做二線的安置與輔導。寄養服務與認養制度不同之處,它是屬於兒童福利的替代性服務,當兒童、青少年因原生家庭發生變故或遭受虐待等因素,無法在原生家庭中得到適當的照顧,非不得已需要離開原生家庭,家扶中心就會將這些孩子安置在審查合格的寄養家庭。

寄養家庭審查標準是夫婦具國中以上教育程度、其中一方有固定收入、十二歲以下子女數不得超過四個、結婚兩年以上。此外單親也可擔任寄養家庭,除了基隆和台南尚未開放單親家庭申請,其餘各縣市只要符合寄養家庭的基本條件都可以申請。

北縣家扶中心是全省寄養家庭案件最多的中心,因北縣腹地廣大,加上物價水準較北市低,吸引許多外縣市人口來此定居,北縣成為全省寄養家庭數量最多的縣市。家扶中心除了負責招募、管理寄養家庭,還要管理孩子在寄養家庭的行為情緒。由於政府每個月會補助一萬多元,有些人會以保母心態申請寄養家庭,雖然在生活上有完善的照顧,但精神上卻貧瘠的可憐。「照顧品質的好壞是我們評估的重點。」蘇慧雯說。

兒童保護則是介於寄養服務的灰色地帶,曾經被家扶中心安置在寄養家庭的孩子,但由於監護權還是在原生家庭,經社工員輔導後還是要回去原生家庭。小傑〈化名〉的情形就是屬於這種,小傑的媽媽有精神障礙的問題,時常心情不好就對小傑拳打腳踢,造成小傑時常在外遊蕩。

「媽媽配合度不高是最無力的地方」,蘇慧雯說,因為家中主要照顧者無心改過,社工們也無可奈何。幾乎一個月就會接到一次通報,最近一次的通報是因小傑身上佈滿了大小不一的傷口,被路人發現後,由家暴中心緊急安置,媽媽卻大鬧家暴中心,表示一定要帶回孩子,主因是媽媽覺得之前孩子去寄養家庭學壞了,所以不願讓孩子在去寄養家庭。

在北市家扶中心緊急安置三天後,北縣家扶中心以無評估報告為由,將小傑送回原生家庭,因行政程序上的問題,使小傑沒辦法去寄養家庭。,「父母的態度有問題,但又不到離開原生家庭的程度。」蘇慧雯說,北市和北縣的評估標準不一,雖然媽媽犯了兒童福利法,卻又不到安置的程度,是最無力的地方。

家扶中心的任務就是維繫家庭、補足家庭功能的不足,提供服務的過程雖然艱辛,但希望能為社會上不幸的兒童和青少年創造嶄新的生命與未來。

國光生態園 羊咩咩入校園

Sheep_1 【記者楊景婷/生命力報導】「豆漿、米漿,你們要快快生小豆漿喔。」位於台北縣板橋市的國光國民小學,是國內少數推動校園牧場的學校,為了結合生命教育課程,學校將兩隻一黑一白的小山羊帶入校園,實現都市小孩就近觀察小動物的夢想。

談起成立「羊咩咩牧場生態教學園」的動機,校長陳叡智表示,自己曾經養過兔子,發覺人一旦接觸小動物後,脾氣就會自然而然變得比較柔順。成立生態園,就是希望小朋友能藉由照顧動物、以及透過參與羊咩咩的生命旅程,來學習關懷生命以及懂得負責任。

這個計劃提出後,受到校內師生的支持,家長委員張文雄立刻表示,家裡剛好在經營羊牧場,願意捐贈兩隻小羊給國光國小。住在附近的空姐鄧羚威也將家中的三隻兔子帶來陪羊咩咩作伴,她說:「因為工作的關係沒辦法照顧,得知國光國小有這個計劃,立刻就跟學校聯絡。」

除了羊咩咩和兔子,家長會前會長林煌益還捐了一隻台灣黑土狗「多多」來擔任牧羊犬,位於國小附屬幼稚園的生態園成立後,國光國小儼然像個小型的動物園。兩隻小羊目前皆為七個月大,名字分別是「豆漿」跟「米漿」,由全校師生共同表決選出。提出這個名字的陳奕銘說,因為家裡樓下剛好在賣豆漿,一時興起就有了這個想法。「剛好公羊的毛是白色的,就像豆漿一樣;母羊的毛黑黑,所以叫米漿」。

對於學校多了許多新朋友,小朋友都很高興,時而興奮的摸摸小羊,時而拿草餵食牠們。就讀四年四班的陳宣諠睜大眼睛說:「羊咩咩摸起來凹凹凸凸的好像山喔!」

陳叡智表示,小羊將配合生命教育課程,結合不同主題做教學活動,例如:羊咩咩歌曲教學、羊咩咩美勞、羊咩咩生態觀察等,讓小朋友除了觀察羊咩咩之餘,還可以快樂學習。

至於照顧小羊和兔子的工作,陳叡智說:「學校會安排志工負責,除了每天帶羊咩咩到操場吃草、處理排泄物,也會監督小朋友,避免他們亂餵東西給小羊。」

其實國光國小除了牧場的生態教學,也是北部唯一推行「腳踏車實驗教學」的學校,從去年開始,所有學生都要通過腳踏車「S型」考試才能畢業。不僅學生,老師也要身體力行,陳叡智會定期帶著老師沿著河濱公園騎腳踏車。這個教學計畫實行一年下來,成果非常好,陳叡智得意的說:「小朋友學習能力非常快,今年所有學生都順利畢業!」

在推行「腳踏車計劃」以及「校園牧場」的課程之後,陳叡智表示,下個目標將是結合台北縣救國團游泳池,小朋友只要游過十五公尺就能拿到游泳護照,有護照才能畢業。陳叡智說:「推行這些課程主要還是希望小朋友能在書本之外,學習到不同的東西。」

故宮文化小尖兵 暑期趣事多

Guanguan20palace20museum2 【記者黎荷安/生命力報導】「翠玉白菜怎麼跟我以前看的不一樣?這不是真的吧?」不要懷疑,這是真的。建國中學二年級許博凱表示,今年暑假擔任故宮博物院的高中學生文化志工,在這兩個月中,發生了不少趣事。

許博凱說,在學校偶然看到故宮高中學生文化志工簡章,剛好學校裡有位歷史老師是故宮的成人志工,曾經向同學提起這個活動,另一方面他覺得故宮是一個很正式、很莊嚴的地方,於是與同學一起報名故宮的志願服務。

要成為故宮的志工,還不太簡單。許博凱說,第一階段志工,除了要寄個人的書面資料以外,還會經過面試審核,以及志工培訓。他表示,這次報名共有一百五十人,經過兩次審核後,最後剩下五十人受訓。

「受訓的文物知識課程,比學校課本中的程度還要難。」許博凱表示,在正式成為志工之前,必須經過五天的培訓課程。他說,培訓方式主要是透過上課教學,讓志工認識故宮文物的知識。許博凱表示,每一個志工都有負責的展區,第一階段的志工就是負責巡視展區,提供遊客資訊,如某特定文物的展示地點、服務台位置、洗手間方向等等簡單的問題。

因為來參觀故宮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許博凱表示,常常因為語言或文化認知不同,而發生許多有趣的事情。許博凱說,有一次有位來自中國的遊客觀賞「翠玉白菜」時說:「翠玉白菜怎麼變小了?我小時候看的翠玉白菜比較大,這一定不是真品!」

於是這位遊客到處問服務人員,展示的「翠玉白菜」究竟是真是假。許博凱表示,「翠玉白菜」是故宮很有名的一件翡翠雕刻品,原本放置在北京故宮,之後中日發生戰爭,國民政府把故宮的一批珍寶帶到四川重慶,一直到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向台灣時,也就把這批寶物一起帶到台灣了。

除了「翠玉白菜」的故事,許博凱表示,曾經有位華僑參觀故宮時,看到他們這些年輕的志工,以為他們很可憐,工作很辛苦,還拿小費給他們,不過被志工們拒絕了。「真的是什麼趣事都有!」許博凱說。

「故宮的志工服務時間是很彈性的。」許博凱說,按照個人的時間安排,只要有空就可以去服務。以他自己為例,許博凱說,暑假期間幾乎天天都會去。開學以後比較忙,故宮方面也不會特別要求,到年底以前,只要做滿八個半天就可以了。

許博凱說,從這次在故宮當志工的經驗,除了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情,讓他的志工生活更精采,這次的經驗也讓他對於中國的文物,有更深的認識以及體會。許博凱說,尤其在與人群的互動方式上,無論是跟各地的遊客或是跟來自其他高中的同學,都比以往提升許多。也因為如此,許博凱參加第一階段的志工考核,目前已經進入故宮第二階段的志工服務。許博凱表示,端看未來的時間安排,如果可以的話,他也不排除向成人志工的目標前進。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