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行萬里路 國際志工不落人後

【黎荷安導覽】「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台灣的青年不只是在書本中充實,很多人更選擇漂洋過海當國際志工,開拓自己的視野。「台灣青少年志願服務現況」一文提到,大學以下的青少年若從事服務活動,以國內的志願服務居多;到了大學,不僅進行國內的志願服務,更會爭取做國際性的志工。

若是想從事海外志工服務,首先要找到可以提供志工服務機會的組織,組織的總部可能是在國內或是國外,透過網路資源,可以尋找符合需求的志工服務機構;其次衡量自己的特長、能力、有興趣前往的地區以及服務項目;再來參考之前曾經參與國際志工的經驗分享,對於想做海外服務的志工都是一大幫助。

World Volunteer Web」是二○○二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後設立的推廣志願服務網絡的網站,為一個志願服務資訊與資源彙整中心。網站左側「Take Action」選項的「Be a volunteer」有超過七十個志願服務組織的連結;「Volunteer Abroad」在首頁提供條件篩選,幫助志工選擇想去的國家、城市、志工服務的類別以及服務的時間長短,Volunteer Abroad 會提供最符合條件的志工服務機會連結。

Taiwan ICDF國家合作發展基金會」招募長期海外志工與短期海外志工。長期志工服務一至兩年,短期海外志工服務一到三個月,服務對象是台灣的二十二個邦交國。

國合會有安排相關志工訓練課程,並且為志工提供機票、住宿、生活津貼。如果想要知道與國合會合作的國家簡介,可以到網頁左側「合作國家」選項,裡面提供與台灣有邦交關係國家的介紹,包括人口、氣候、宗教、語言、產業結構等。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在泰國、柬埔寨提供長期性的人道志願服務,點選首頁中的「柬埔寨發展計畫」、「泰國發展計畫」,可以了解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的進行內容,其中長期志工(需簽約一年)提供住宿及往返機票、生活津貼與保險,短期志工(三個月契約)提供住宿、生活津貼與保險,往返機票自行負擔。

除了以上的國際志工資源網站,有興趣當國際志工的讀者還可以去看看各個志工的分享心得,從志工的經驗分享當中,可以勾勒出到海外不同國家進行服務的生活風貌,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與生活經驗各具特色。

GYSD青年志工網」的「志工達人」選項,裡面有參與GYSD志工的部落格連結;「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ICYE」,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其宗旨為透過各國青年的交換計劃,藉由跨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促進文化交流與世界和平。其網站左側的「主要活動」選項,每一個選項內容,都有曾經參與國際志工的文章分享。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富陽 水泥城市中的生態樂園

Dsc07314 【黃玉蓉報導】台北市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一座藏身於高樓大廈後的原始自然森林公園,與住宅區比鄰而居。園中盡是茂密的林木,蟲鳴鳥叫不絕於耳,幸運的話還可以聽到台北樹蛙低頻率「嘓…嘓…嘓…」的求偶聲,大自然美景就在伸手可及之處。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位於台北市富陽街底,位於台北盆地東南丘陵(南港山系)北側凹谷,緊鄰福州山北側,佔地三點八公頃。原為軍方的聯勤總司令部所有,早年屬於彈藥庫的管制重地,因長久軍事管制隔絕人為干擾,園內林相豐富、蟲鳴鳥叫,保留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低海拔森林及溪流等自然資源。

「富陽的空照圖是相當濃密的,幾乎看不到地面」荒野保護協會專案專員林巧玲說,富陽是真正的森林公園,植被密度高,物種多樣,與人造的大安森林公園不同,這種在都會中已很稀有的自然資源,應受到重視與保護。

為保護基地內的生態資源,並進一步創造更佳的棲地環境,公園路燈管理處(公燈處)自二OO四年起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認養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二OO六年三月起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認養,進行維護管理及解說教育行動規劃。

結合公燈處志工資源,開放民眾預約解說導覽,「荒野以守護台北市第一座真正的森林公園為目標,進行園區認養後續棲地維護工作,維護生活於園區內的『原住民』」林巧玲說。

「富陽的經營與維護由五個元素組成,荒野、企業、政府、附近居民以及中興大學的學術支援」林巧玲說,荒野以森林生態保育為重,從事教育及宣導活動。企業參與是為了落實企業回饋。公燈處委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進行環境資源調查及監測,以明瞭基地內生物物種分布,作為公園規劃設計及經營管理策略的依據。

富陽定點觀察組於二OO一年七月正式成立,每月第一周日定點觀察,第二個星期日帶領民眾認識富陽。荒野解說員林力行,原本是在小學任教的自然老師,自一九九九年以來,持續地於此地進行觀察紀錄,為富陽規劃導覽行程。

導覽從介紹富陽公園內的植物物種開始,透過角色扮演植被物種,讓民眾熟悉富陽的林木組成,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森林」。約十人為一隊隨導覽員進一入園區,「雞屎樹的樹葉經搓揉後會有雞屎味……長得像香水百合的大花曼陀羅是有毒植物……血桐的莖葉斷裂流出的汁液會氧化成血紅色……」黃詩芳說,荒野的野外導覽讓民眾大開眼戒,寓教於樂的活動內容規劃讓民眾不遠千里而來。

蘆洲的胡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參與導覽,帶著望遠鏡、放大鏡、賞鳥手冊等,野外觀察設備一應俱全,「媽媽比小孩還熱衷,還興奮」她說,小孩子很少接觸大自然,難得的機會可以走出戶外,替小孩尋找資源並安排親子同樂。

荒野解說組組長黃嘉鳳說,民眾願意了解、願意到場聽解說是難能可貴的。經過大家的努力,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下一個自然森林公園就會在你家附近。

公園有八個主題區,分別是:入口解說區、生態水道體驗區、軍事涵洞遺址區、自然生態演替區、蝴蝶生態觀察區、次生林相觀察區、溼地生態觀察區、 戀戀蟬聲休憩區。在自然生態演替區,圈圍經人過度使用,寸草不生之區域,「我們把這區塊交給大自然去經營,記錄並展示在阻斷人為干擾後,大自然將如何恢復生機。」林巧玲說。

溼地生態觀察區以架高棧道之方式進行觀察,避免人為踐踏破壞樹蛙生存環境。林巧玲說,「窪地是以前軍事用途所挖的洞,利用自然地形培育蝌蚪」戀戀蟬聲休憩區以架高平台之方式設置休憩區,「把人為的設施及破壞移送,好讓蟬有個棲身之地」,為減低對森林的傷害,鋪設架高的平台,必須利用軌道來輸送工程機具,並且都以小型機具進行整修。

自然資源方面,園區內老樹參天,林相完整,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富陽森林公園棲地完整並維持生物多樣性。

冬季適逢保育類物種台北樹蛙的繁殖期,可愛模樣的台北樹蛙。「富陽公園是少數可以看到台北樹蛙的地方」黃詩芳說,台北樹蛙喜歡躲在遠方的姑婆芋葉子上,利用腳上的吸盤緊抓住葉子,翠綠的身軀隱身在姑婆芋的莖脈中,欣賞牠的美必須靜悄悄的靠近。富陽是全台最大的低海拔烏桕林,冬季是欣賞烏桕的紅葉景觀的好時機,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蠟蟬就吃烏桕的汁液為生。

目前公園內的喬木計有五千餘株,包括香楠、相思樹、血桐等樹種;加上屬於谷地地形,溪流纏繞,潮濕之環境,使得蕨類植物種類頗為豐富,包括筆筒樹、台灣山蘇花、台灣桫欏鳳尾蕨等共四十七種;水生植物則包括水丁香、水蠟燭、野慈姑等共十六種,總計達三百三十一種植物。

此外,公園之動物組成亦十分豐富,包括哺乳類之赤腹松鼠、大赤鼯鼠等;鳥類二十三種,以綠繡眼、白頭翁、紅嘴黑鵯為顯著鳥種;兩棲爬蟲類十三種,如攀木蜥蜴、盤古蟾蜍及保育類之台北樹蛙等;無脊椎動物為園內最為豐富之生物種類,如蝦、台灣椎實螺、蜻蜓、蝶類、蜘蛛及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臘蟬等。

「富陽是台北市是營造生態環境成敗的指標,富陽成功,代表台北市是個健康的城市」林巧玲說,健康都市不僅是公共建設、資訊發達、經濟發展,更需要兼顧到完善的都市計劃,都市中能有個完整的自然森林公園,才是真正的健康城市。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績優志工 開心服務 用心學習

【張伊蕙報導】曾經修讀社工系的黃秋蓉,在眾多志工中出類拔萃,連續兩屆奪得由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所頒發的績優志工獎。黃秋蓉在志工這條道路上努力不懈,不只是到學校上課,更實際運用所學到的,將這門學問造福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二○○二年,剛高中畢業的黃秋蓉立定目標,最後如願的進入了嚮往的大學唸社工系。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社工系其中一門課是需要進行實際的社會服務,那便是她第一次的服務學習經驗。當時黃秋蓉是被分派到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的士林少輔組。黃秋蓉說剛開始的服務都是以最基本的打雜和打掃工作開始,一直到後來她的工作內容才慢慢的轉變。學期過去了,但是黃秋蓉還是固定每個星期三都到士林少輔組報到,她說在那裡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黃秋蓉說:「和這些青少年的關係越來越好,並且能夠為他們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我覺得我需要再回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幫助更多的人。」

士林少輔組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介於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及其家長,提倡青少年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休閒娛樂。所以會定期舉辦許多大型活動,例如籃球賽、撞球賽、桌球、歌唱大賽、聖誕派對等,讓青少年能透過正常的管道去輕鬆玩樂。黃秋蓉的工作也由原本的打掃慢慢轉變到負責策劃活動和參與外展。

外展是定期到不同的特殊場所,例如遊樂場、等一些年輕人愛留連的地方去進行宣導,告訴這些青少年關於少輔組的資訊,希望當他們有問題時,能到少輔組尋求協助。黃秋蓉說參與外展讓她實際去接觸這些年輕人,讓她得到了許多課本上所無法學到的。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別人設想的同理心或想要幫助人的心,每一點都從原本的稚嫩變成逐漸穩重成熟,讓她在心智上成長了許多。

黃秋蓉覺得對她影響最深的經驗是到法院實習當關護人。當一名觀護人的職責就是要與少年保護官和少年調查官一起著手調查犯案少年的生活背景。這些犯案少年大多數是累犯,而且所犯下的案件都是較為輕微的。黃秋蓉協助少年保護官和少年調查官深入犯案青年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接觸他們身邊的人,包括了家人、鄰居、朋友、同學等,最後再整理調查報告並建議法院如何處分這些犯案少年,是要送到感化院或特殊機構。

剛開始實習時,黃秋蓉對這些少年的行為無法理解,她認為這些犯案少年都應該得到嚴厲的處罰。但當她以一位觀護人的身分去進行調查和了解時,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也許這些青少年做錯了事,也許他們講話粗俗,但是卻也有善良可愛的一面,其實本質並不壞。

黃秋蓉在士林青輔組的努力得到了回饋,她連續得到了兩屆的績優志工獎,更讓她清楚的知道她是能夠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她有個夢想,希望在未來工作存夠了錢,一定要開一間輔助青少年的機構,造福更多人。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石頭資料館 癡人「頑」石

【黃莉喬報導】「哇!好大的恐龍!」「快來看,是木乃伊耶!」石頭資料館內,尖叫讚嘆聲此起彼落,不管是大人小孩,無不被眼前這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給吸引。位於嘉義市湖仔內路的陳仁德石頭館,不起眼的外觀很難讓人聯想到裡面竟然有上千件的礦物和化石,琳瑯滿目的收藏可媲美國家博物館,而這些都是館主陳仁德熱愛石頭的結晶,他也毫不吝嗇地主動回饋社會,將自己收藏公開展示。

走進博物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巨大的腿骨,有圓有方,大小不等的各種恐龍蛋,迷你型的貴州龍骨骸,以及恐龍大便化石,還有一億年前的蛇頸龍、白堊紀的鴨嘴龍等多種,彷若置身侏儸紀世界,回到千萬年前人類尚未出現的時代,想像這些巨型爬蟲的生活方式。

從二十八歲開始,陳仁德就探訪世界蒐購奇珍異石,到現在已經走訪了一○三個國家。他在高中時,曾夢想開一間免費圖書館以回饋社會。然而長大後他卻發現,嘉義的圖書館資源已經很充裕,加上一次到花蓮玩,路旁的石販一句「世界上沒有兩顆石頭是一樣的」,觸動了想收集石頭的慾望。於是他開始閱讀化石、礦物圖鑑,他說:「就好像看著郵票目錄來收集一樣,每一種都想收集一件。」到現在陳仁德已年屆七十三,卻依然樂此不疲的從事他的人生志業。

石頭資料館共有兩館,第一館以陳列化石與礦物為主,館內最高齡的石頭有四、五億年的歷史,其中包括在中國大陸遼寧發現的世界最早化石類,二十六億年前由單細胞生物藍綠菌沈積構成的疊層石,還有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蛋等等。這些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的生物遺體或遺跡,如今能在石頭館中與民眾真實相見。

館內的生物化石是陳仁德相當自豪的收藏。不但陳設有原始人的頭骨模型,像兩百三十萬年前的巧人還有北京人,也有三萬年前的長毛象牙。另外他也遠從俄羅斯添購一百五十萬年前更新世冰河時期,生活於西伯利亞地區的大角鹿化石。陳仁德表示,為了讓民眾能見識到最齊全的收藏,因此他購買時力求礦物種類的完整。

第二館雕塑館則是放置民俗文物、圖騰、古錢、紀念錢幣,以及各國名勝古蹟彩色陶板。其中各國名勝古蹟彩色陶板,是陳仁德先生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出的世界瀕臨毀滅的古蹟文物,再請陶藝家陳志弘先生以彩泥燒陶製作風景浮雕,包括英國的史卓貝利宮、秘魯的佩多蘿禮拜堂,還有台灣重要古蹟景點等等,堪稱人類文化精華之縮影。

台灣的地質年輕,無法收集到完整的石頭收藏,陳仁德因此得從國外進口,而其中最困難的問題不只是錢,還有運送過程。像是館中收藏三件西伯利亞出土的新生代生物化石,由於俄國禁止化石的買賣,所以免不了需要偷運回來台灣。陳仁德回憶起十幾年前曾到列寧格勒(現更名為聖彼得堡),不畏艱難與危險運送珍貴的長毛象的過程。「年輕嘛,比較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陳仁德說,由此可見他對石頭的熱愛與執著。

石頭館至今已成立十六年,由於未收門票,政府也無補助,因此至今仍是虧損狀態。陳仁德說:「石頭館全部都是靠自己,可說是『三自』─自營、自足、自給。」八年前政府曾允諾協助另建新館,陳仁德也同意將自己畢生收藏全數捐出,但無奈至一直沒有下文。直到現任市長陳麗珍允諾透過嘉義西部計畫,徵收土地供擴館之用,目前此案已上呈內政部核准通過。

對於石頭館的未來,陳仁德表示會繼續等待,腦中已有很多關於館內擴建的構想,但他暫時不願意透露。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博物館絕對還是免費供民眾參觀,就如同他對石頭的擇善固執。

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夢想無限」 台大師生無限夢想

Sun 【劉俊汝報導】酷熱的夏天、冬冷夏熱的鐵皮屋、沒日沒夜的造車、一次又一次的無止盡的修正…所有艱難的條件沒有使他們消沉。

台大FORMOSUN車隊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進行了五年共三代的太陽能車計畫,一點一滴純手工打造出太陽能車,終於在二OO五年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中獲得全球第五名。這群趴在地上造車的學生,顛覆了大眾對台大是研究型大學的印象,證明夢想是可以靠雙手實現的。

「技術是可以克服的!」靠著興趣、毅力與責任感,台大機械系教授鄭榮和在五年前決定要造太陽能車,就在機械系的佈告欄貼出公告:「無法忍受沒有寒暑假、經常連夜趕工、酷暑、酷寒與蚊蟲的同學請不要來。」當時有三十多位學生加入,憑著決心,老師與學生一起翻書、找論文、進行研究,只為了造出完美的太陽能車,要把學校課本上的知識化成實際的車體,他們堅持不放棄,只為了實踐夢想。

「夢想無限」這部紀錄片真實記錄了台大師生造太陽能車的甘苦。從學生造太陽車的種種辛苦:隊員必須犧牲週六到工廠造車,遇上寒暑假還得「加班」、系上沉重的課業壓力、怕女朋友跑掉、家人的不諒解等,到澳洲參賽還必須面對更多難關:克服天氣、吃住、體能及外在壓力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的問題。最終台大學生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FORMOSUN三代車最後帶著台灣國旗達成三O二六公里的挑戰,得到世界第五的佳績。

世界太陽能車大賽WSC(World Solar Challenge) 始於一九八七年,至今已舉辦七屆,主要的宗旨是因應日益減少的石油能源以及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希望透過太陽能車的設計、製作與比賽喚起覺醒以及解決之道。

已經待在車隊六年的隊長張智凱表示,如果沒有興趣,是撐不下去的。每年招募總有五、六十個新人躍躍欲試,但經過一年後大約只剩下二十人,因為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是相當巨大,很多時候付出與收入是不成比例的。張智凱強調,人員雖然來來去去,但留下來的都是最精英的,像FORMOSUN三代車隊這二十六人分成四大組,各司其職,獨立製作,隊長負責協調各組工作,老師就像「教練」一樣,指導、協助他們。

張智凱笑著說:「很多時候懷疑自己是黑手」,太陽能車從設計到完成約需花費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頭半年從設計圖就必須不斷修正,等到開始造車時,又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每天都在處理小問題,很沒有造車的感覺」。加上因為費用的不足無法購買組裝好的太陽能板,團隊只好自己學著太陽能板的封裝技術,邊作邊學,竟也完成了太陽板組裝。鄭榮和表示,世界上能組裝的公司不多,別說是大學,他不諱言對學生親手打造的Formosun三代車「相當滿意」。

張智凱坦言:「一直到完成這部車之前,不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作車有一半時間都是黑暗期,看不到車的樣子,只能重複做著瑣碎的事,隊員們也常常問自己:「意義何在?」,所幸隊員都堅持下來,共同完成目標。隊長強調,大家都很有責任,知道自己在幹麼,鄭榮和也表示,造車不只是興趣、其實已經是一種責任、他已經「上癮了」。

鄭榮和在「夢想無限」片中提到:「如果你原先有一個夢想,然後你去實現,你會發現你的夢想越來越遠大」!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群人很傻,但隊員們認為,「自己只是作該做的事、有意義的事而已」,自己並不特別,也沒有比較優秀,「只是願不願意去做而已」。鄭榮和認為紀錄片不一定能帶給人們什麼,因為很多事情不能只靠「感動」就夠了,但如果「夢想無限」能夠讓社會更重視太陽能議題,讓年輕人知道夢想的重要,勇敢的作夢,這就夠了。

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老是愛運動 活力退休新生活

Leejialu 【李家如報導】誰說月曆一定要性感十足的年輕名模當主角?為了鼓勵銀髮族運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找來熱愛衝浪、標槍、鐵餅、中東舞等十位特殊運動的銀髮健將,將每個人活力四射的影像製成二○○七年月曆,成為「要活就要動」的最佳代言主角。

「我們希望可以鼓勵成天在家的老人們走出戶外,運動可以讓身體健康,更能認識很多新朋友。」許多人退休後成天關在家裡,幾年下來老化的很快。活動負責人郭芝芳表示,這幾位熱愛運動的老人家,本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談起喜歡的運動就停不下來,充沛的精力讓她佩服不已。

「游泳比較不有趣,衝浪好玩多了,而且還有辣妹。」月曆主角之一的郭長容談到衝浪,七十多歲的他眼睛一亮。「我每個禮拜都會去海邊玩衝浪,平時如果沒事做也會去。」問起風浪大的時候會不會很危險,「那才好玩啊!風浪高人才衝的高嘛!」玩衝浪至今十五年,郭伯伯熱愛刺激的勇氣與活力,讓許多年輕人自嘆不如。

另一位頂著紅色捲髮,外表打扮時髦的黃素真是性感嬌豔的中東舞好手。退休後開始學舞,黃素真擁有令人羨慕的好身材,還曾經代表台灣出國交流才藝。「我以前就是因為上班太忙太累都沒有運動,身體變得很不健康。運動一定要從年輕開始,而且要養成習慣。」現在她全心投入舞蹈,重新找回健康,即使年過六十,依然散發年輕人般的活力與自信。

這十位來自全台各地的銀髮運動達人,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運動經。聊到如何維持年輕人般的活力,每天運動是大家的不二法門。熱衷投擲標槍、鐵餅和鉛球的蘇耀讀今年已經八十一歲,身體硬朗的他想告訴每個人:「運動一定要從小養成習慣,老了才能像我一樣有健康的身體。」

郝蓂英退休後,短短三年學會網球、游泳、踢躂舞、韻律操、排舞。「平常我很忙,一整個禮拜天天都有活動,沒事還在社區幫忙辦活動,簡直比以前上班還忙。」現在她的生活多彩多姿,更努力把活力帶給身邊其他長者。郭芝芳說:「出門運動的老人身體不但會比較健康,還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重心比較不會侷限在一些小地方上,更能有效預防老化與疾病。」

郭芝芳提到,月曆發送出去後得到許多迴響。很多老人家也會說:「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幾個人一樣」。她表示:「他們可以,你一定也可以。」只要願意運動,每個老人都可以是月曆裡的主角。她希望能夠藉這個活動喚起更多銀髮族對運動的興趣,宣導「活到老、動到老」的觀念,更顛覆一般人對長者的刻板印象。誰說老人只能整天待在家裡,這群快樂的銀髮運動達人,正是「人老心不老」最佳代言人。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眷村文化節 重現老台北風華

2006 【蔡啟賓報導】當斑駁圍牆上的「反共抗俄」,被嘻哈文化的街頭塗鴉所淹沒,那一張張刻畫著戰爭痕跡與歲月風霜的臉孔,也正消失在鋼筋水泥所構築的都市叢林裡,在關於眷村的一切,已逐漸被放逐至台北回憶底層的同時,十二月十六日到二十四日所舉辦的二OO六台北眷村文化節,要讓人們藉由心靈、雙眼、雙耳、甚至是味蕾,再次地重溫那段塵封的記憶。

事實上,「眷村」乃是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利後,大批國民政府黨政軍人員、大陸各省居民被迫遷居台灣,政府以興建房舍、安排宿舍方式,將這些新移民群聚的特定區域;類似小型移民聚落的眷村,早期大多是位在市郊、台灣光復後遺留的日本人房舍,後期亦有利用公有地來新建的。眷村是台灣社會中極為特別的人文、族群現象,其生活習慣、文化與語言,極少受眷村外環境所影響,所以長期以來,始終擁有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

因此,首屆台北眷村文化節,就選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即古眷村─四四南村的原址舉行,在這北市少數保存眷村風貌的場地,更能讓人感受到,這次眷村文化節強調的氣氛完整性,專辦此次活動的台北市文化局第四科科員林宜君表示:「台北都市更新速度快,眷村拆除的更快,保存根本來不及,目前僅剩的二十多個眷村,預估兩、三年後便完全消失,所以希望也能藉這地點、活動,喚醒大家對它的重視。」

此次眷村文化節的活動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有「眷村影展與文物展」,還有新奇有趣的「眷村媽媽私房菜」、「經典國語老歌之夜」,林宜君說:「這次文化節將以影像為主,加上文物展覽、老歌、美食,取代過往其他活動較常出現的生硬元素,以期更貼近大眾,吸引大家前來懷舊、同樂。」透過感覺、視覺、味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層面的接觸,相信會使一般民眾對眷村有更多不同以往的體會。

蕭菊貞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落地生根─榮眷二代在台北的故事」首映會,將替十六日開始的本次台北眷村文化節,拉開序幕,一直到二十四日結束,為期九天的眷村影展,會以十一部紀錄片,輪流播放的方式,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更認識眷村;而活動期間內的十七日、二十三與二十四日中午,更會邀請到美食烹飪名家傅培梅傳人程安琪,示範屬於眷村媽媽的私房菜,讓前來參加活動的民眾,一飽口福。

其中「眷村媽媽私房菜」,更是早在眷村文化節開幕的兩個禮拜前,就鼓勵民眾徵文投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眷村美食,發起這構想的林宜君表示,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位投稿民眾回憶起,兒時家境不好,家裡常到巷口麵攤買麵條回家,再加入紅砂糖一起煮,那滋味總令他久久無法忘懷;這種食物感情和故事的結合,勾起了在那物質缺乏的時代,眷村人所擁有的共同回憶。

另外,眷村文物展也展示了,往返海峽兩岸的家書、砲彈檯燈、「一家八口一張床」與一張張泛黃老舊的照片,這些在在反映著在干戈欲動的時空背景下,眷村獨特的生活型態;事實上,本次展覽的文物皆來自,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第二代住民陳慶祥的家中,他說:「我年輕時是學建築的,所以每次看見展覽文物中那個木造的製圖工具箱,都會想起那時候,它是爸爸一點一滴用手工做出來給我的。」現場民眾李友也說:「現在搬進國宅了,以前住的眷村早就拆掉,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又讓我想起過去那段日子啊!」

而這次眷村文化節活動中的最高潮,就是二十三日晚間舉行的「經典國語老歌之夜」,與會歌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如:謝雷、倪賓、張琪、孔蘭薰、于櫻櫻、金燕等人,前來參加眷村文化節的何老先生說:「這個機會確實難得,我下禮拜六晚上一定要再來,聽聽這些久未露面的老歌星唱唱歌。」

影響台灣有半個世紀之久的眷村文化,不僅在許多老台北人心中,代表著是一段難以抹滅的回憶,對其他地區老一輩的世代而言,它更紀錄著從移民到落地生根間的融合景況。自從一九九六年,「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頒佈後,全台一千多個眷村,都必須在二OO九年前完成遷移、改建,屆時,這個台灣重要的人文資產,也將隨之凋零,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皆已積極合作尋求眷村文化的保存之道,甚至也在全台的北、中、南、離島地區,選定數個眷村規劃為「眷村文化園區」,住在眷村已有四十多年的楊老太太對此表示:「政府都努力挽留實體部分了,至於如何喚醒眷村精神與意識,就要靠我們自己每個人了!」所以還是得藉由一般大眾能夠發自內心地,衍生出對它的關心與重視,才能令眷村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於此,這也正是此次辦理眷村文化節的台北市文化局,最期盼獲得的回饋。

無障礙 網路遨遊更自在

【王鈞美導覽】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社會大眾的生活也漸漸的走向了「數位化」,不管任何的人、事、物,皆會進到「網際網路」的世界中,也因此,網路對於人們的影響日漸增加。然而,在絕大多數的網頁設計中,都沒有考慮到身心障礙者在使用上的不便之處。

國立嘉義啟智學校的老師葉志青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在這個資訊數位化的時代,許多網站的建置與網頁的設計就常因為忽略了網頁設計的可及性原則(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而使得身心障礙者在閱讀網頁時遭到許多的困難。」例如:如果網頁的影像、動畫沒有加上替代文字說明,可能會導致視障者無法讀取該訊息;讓人分心、不易關閉的聽、視覺效果可能會對情緒患者造成干擾等。而為了能讓身心障礙人士也有使用網路、瀏覽網頁的機會,於是「無障礙網頁」這個名詞就出現了。

無障礙網頁的設計,最主要是為了讓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肢體障礙、和認知障礙或神經疾病等方面的身心障礙人士在使用網頁資訊時能更加方便,並採行「可及性」的設計,讓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連線狀況下,都能夠順利的讀取網頁資訊。

建立「無障礙網頁」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讓所有人,而不僅僅只是身心障礙人士,都能夠更加便利的使用網站,所以行政院研考會特別委託專業組織訂定國內的「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並開發「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網」的線上檢測機制,以提供國內網站進行無障礙網站建置時的檢測與除錯的輔助。

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陽光部落格 讓愛走上街頭

9508221 【黃偵甯報導】照片中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人,右手比著加油的姿勢,左手拿著陽光娃娃,背後還有一個二十五的標示,這個人是誰呢?原來他就是陽光基金會的陽宏,是去年陽光「最簡單心願」廣告的男主角之一。

為了要慶祝陽光二十五週年,符合行動關懷的目的,陽宏參與了yam所辦的「夏日的blog傳說挑戰」,其任務是「連續三十天尋找一百位路人體驗穿戴燒傷朋友復建用的壓力衣,並和陽光傷友陽宏合照,而照片中要有陽光二十五週年的這個數字。」

陽光部落格在去年成立,由於當時沒有經費宣傳廣告,因此透過網路行銷的手法,將「最簡單的心願」這部公益廣告放在部落格上。透過網路快速的回應、轉寄,開啟了網路串聯運動。透過這部公益廣告,民眾更了解傷友,網友的加油、打氣,更讓傷友得到最直接的鼓勵。

陽光成功的網路串聯運動,榮獲二○○五華文部落格「年度最佳部落格運動」、「年度團體最佳優格」兩項大獎。不僅如此,此次成功的經驗,更成為其他非營利組織學習的典範,尤其是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使用部落格來作網路行銷。

去年,陽光部落格發起「最簡單的心願」網路串聯活動,受到大家的響應。「在活動結束後,卻遇到了瓶頸,就是如何讓陽光部落格的活動延續」陽光基金會宣廣部組長李憶琦說,因此這次參與夏日部落格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慶祝陽光成立25週年,符合行動關懷目的;另一方面也期望透過本次的活動,持續陽光部落格運動,讓大家更能了解、關心傷友。

李憶琦說,一開始,參與這個活動只是為了傳達陽光「行動關懷」的目的,但透過這個活動,傷友走上街頭,與大眾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才讓一般民眾對傷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了解到他們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陽光基金會選擇陽宏成為這次活動的主角,李憶琦說「因為陽宏之前是最簡單心願公益廣告中的男主角,他的個性較開朗、活潑,代表著陽光的形象,而成為這次活動的不二人選。」

「起初,陽光基金會將活動發放給媒體,只是希望透過媒體可以幫陽宏打氣,沒想到得到了意外的驚喜。」李憶琦說,透過媒體的報導,民眾不只知道這個活動,也將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無論是透過部落格回應或是到現場幫助陽宏完成任務,這些都讓民眾了解燒傷朋友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微笑並以平常心面對。

令李憶琦印象最深刻的是,進入活動的倒數十天,陽宏到了客運總站。雖然經過的旅客來來往往,但詢問了幾位路人後,都以趕時間婉拒。此時居然聽見背後傳來的熟悉的音樂,轉頭一看,原來是電視牆正在播放「最簡單的心願」。在廣告結束時,挑戰小組抓準時機立即詢問坐在電視機前方的路人阿勝。阿勝一開始和其他乘客相同,擔心是詐騙集團,或是想要推銷產品,但挑戰小組邊澄清邊指著電視說:「我們是剛剛廣告裡的陽光基金會啊,你看陽宏與是其中之一的主角,你看看,有沒有認出來…」幸好阿勝再三確認只需要合照後,才放心地參與挑戰。

透過這次的活動,陽宏也有一些感觸。他說:「因為有大家的陪伴,所以這些日子以來的挑戰,才能如此精采!」「我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棒,有了社會大眾的熱烈回應,才能點燃這火花。」希望透過大眾的回應,火花可以不斷的燃燒,成為傷友的鼓勵。

陽光參與夏日部落格活動,不僅讓路人參與其中,也讓網友將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現身到西門町幫助陽宏完成任務,讓挑戰小組感動不已。陽光因此榮獲yam陽光夏日Blog傳說挑戰「互動組第一名」,受到大家的肯定。李憶琦說,未來用行動關懷傷友的活動會持續下去,也會設計更多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參與,讓大家更接近陽光的朋友。

延伸閱讀:

陽光部落格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兩岸公園 大陸配偶e起來

Show1 【劉祥蝶報導】網路世界蓬勃發展,繼電子佈告欄系統(BBS)成為引領話題的網域後,兼具討論區與社群的論壇更成為網友新寵。「兩岸公園」和一般的論壇相同,討論時事、家庭與工作生活心情分享,網友間的感情就像大家庭般。不一樣的是,在「兩岸公園論壇」的網友多是在台生活的大陸配偶。

「兩岸公園」是由兩岸家庭關懷協會所協助指導的網路論壇,提供各單位為外籍配偶開班資訊,也對於來台申請居留等法律問題給予專業的諮詢。當中分為專屬論壇、網路讀書會、好家庭俱樂部、電腦百科、談天說地五個大項目。專屬論壇多討論新聞時事、兩岸焦點、婚姻程序等話題。

在「兩岸婚姻程序」討論區中,收錄政府機關公告外籍配偶申請相關文件,為了使大陸配偶易於閱讀,兩岸公園將申請流程簡化並去除生硬的法律用字,讓大陸配偶們不再因不同的中文用法而感到暈頭轉向。另外已來台的大陸配偶則分享親身經驗,提醒準備要來台灣的姊妹們需注意的事項。

在「第一次去境管局面談有什麼要注意的」的討論中,公園會員leepingi提醒最好攜帶能提出戀愛過程的證明物件,像結婚請客照片、交往信件,每月電話通聯記錄帳單等;公園會員獨行隼說:「四個字~據實回答!」才是面對面試官最佳上策。

好家庭俱樂部、談天說地是屬於生活性的話題,與台灣婆婆的相處,生活習慣的差異,工作時遇到的不平等待遇等。因為同是身處異鄉的大陸配偶,在遇到類似事件總有著惺惺相惜之感,在論壇中隨處可見相互打氣,並提供有效的小方法來適應在台灣的生活。

四川的小倩在「講話沒水準的人」一文中提及,因大陸配偶的地方口音而在工作上被嘲弄,公園會員rain說可以真誠的詢問對方,大陸口音哪裡奇怪。

兩岸公園論壇成立約有六年,當中經過兩次的資料庫損毀,至今累積的會員數已突破三千人,活躍在論壇的會員也超過一千人。四川的大陸配偶雨燕在兩岸公園修復後留言,「就像生活少了些什麼不一樣不自在,謝謝辛苦的工作人員,我們又可以回家了!」兩岸公園並不只是一個網路論壇,並不是電腦關掉便消失不見的,對許多大陸配偶來說,兩岸公園更有家的感覺。

一百六十七位會員投票認為,兩岸公園最能為大陸配偶做到的是,提供兩岸婚姻各項申請手續正確的網路資訊,並能作為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兩岸公園論壇除了提供給大陸配偶網路上的空間,也給其他人一個多認識他們的機會。

一位從吉林來台三年的俊祥媽媽說,她從「兩岸公園論壇」得知新移民會館為外籍配偶開設了許多課程,並提供場地讓外籍配偶們交流。俊祥媽媽說,「兩岸公園論壇」是她最喜歡的網路論壇,如果台灣人也能去看看一定能化解很多的誤會。


延伸閱讀:

兩岸公園論壇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水準書局 築一個愛書人的夢

Img_2169 【蔡啟賓報導】「這本隨便啦!算三百二就好,另外再送架上最邊邊那本,這樣算三百五而已,那本絕對是『本世紀最好看的書』,不然你用租的也行,五折回收它。」水準書局老闆曾大福對一位正要結帳的客人滔滔不絕地推薦著,一邊開心地蓋上「水準書局,為愛書人築夢」的店章。這樣的對話,三十多年來,在水準書局裡,都是全年無休地重複著。

走入位於師大公園旁的浦城街,一塊斑駁的黃色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店門口堆滿紙箱,令人遍尋不著書店的痕跡,誤以為這只是間倉庫。此時,不妨推開玻璃門,讓好奇心引領自己進入一個屬於愛書人的夢。在這裡,將近五十多個書架,書籍疊到和天花板齊高,走道上滿是及膝高的書堆,書和人擠,人和人擠,這就是許多台北人的知識寶庫─「水準書局」。

三十多年前,曾大福用八百元創立了水準書局,從一開始沒有店面,僅用發送目錄來賣書,到現在擠滿人潮的三十餘坪店面,他隨性地說:「一切都是緣分,過程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現在能讓更多更多愛讀書的人獲得快樂。」因此書價便宜一直是「水準」的最大特色;他認為,與其開一百家只賣九折書的店,不如開一家書籍完全是大眾化價位的店。

水準書局賣書的方法很隨性,價錢訂得比最低價還低,讓許多人買得驚訝,讀得快樂。此外,他還藉著客人所買的書來分析,再用誇張的描述和近乎贈送般的超低價,來推薦適合客人的好書。他常說:「希望你看到好書」,很難有人不被他勸學的真誠口氣打動。

曾大福更以「租書」的模式鼓勵人讀書,他說:「任何書都可以回收,知識更是可以流通的。」往往遇到對好書猶豫是否購買的客人,他會在結帳時表示,若看了不喜歡可以用五折回收回店裡,這麼做是為了讓客人去擁有享受這本好書的機會。師大學生鄭蕭宏很認同這項作法:「就好像名產小販的試吃一樣,可以在嚐嚐其中的內容後,再來決定是否要讓它,成為家中書架的一部分。」強調「精神快樂」,這種回饋型的經營方式,透露出曾大福「計較不會快樂」的想法。

「看好書、聽好音樂和去旅行,是我最在乎的三件事」,曾大福脫下厚重的眼鏡緩緩說著。熱愛旅行的他,總在結帳時,向客人推薦有關某某地方風土民情的書,順帶講些自己去到當地的親身經驗。在他的觀念裡,沒錢沒閒旅行的人,可以看些好書,但若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面增長知識。因此「看好書」和「多旅行」,並列在他人生學習的首位。

曾大福覺得人與書的各式互動,如同人生的種種意義。因此,時常有客人一進門,就詢問書的位置,他總會很有耐性地說:「店裡有,但你要先去找找看啊!找一本好書,就像為自己找個好伴侶,要先細心、耐心地找,找到時一定會很快樂的。」愛與客人聊天的他,更是許多客人的「貴人」。「很多客人的另一半都在我這介紹認識的,把水準當約會碰面處,後來結了婚,還會帶小孩回來逛逛呢!」,他開懷地講著。正是這股濃厚的人情味,讓水準不只是間書店而已。

客人林典運表示:「以前唸大學時書很貴,水準的租書服務幫了我不少忙,長大後在國外定居、工作,時常想起水準舒服的氣氛與親切的老闆。這次回台灣,就是想來搬一些他推薦的好書,充實一下我的心靈財庫。」這些話,讓一旁總把「知識是帶不走的財富」掛在嘴邊的曾大福笑得更開懷了。看到有客人空手離開水準書局,曾大福急忙叫住他說:「你再隨便看看,想要什麼,我可以隨便賣。」即使嘴巴說「隨便」,賣得也很「隨性」,然而在充滿愛書人美好回憶的水準書局裡,曾大福用「心」賣知識的哲學,可一點也不隨便。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小志工大夢想 獻愛心不間斷

Campfriendshipannandalemn01003 【張伊蕙報導】輔仁大學社工系三年級的陳瑞蘭說,「我曾經看了一本書讓我有很大的啟發,那本書叫做《無疆界醫生》。我告訴自己雖然我無法成為一位醫生去幫忙那些有需要的人,但是我仍然還是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既然我有能力,我能夠做,那我為什麼不去做。」陳瑞蘭因此下定決心要往服務的行列邁進。

陳瑞蘭的服務經驗很豐富,一開始她是先通過教會接觸服務工作,每個星期五到特定地點去送食物給乞丐、老人和一些流浪街民。進入輔仁大學念社工系之後,陳瑞蘭透過了網路以及和老師的交流獲得了更豐富的資訊,於是促使她更積極的投入志工的工作。陳瑞蘭說現今網路資訊非常廣大,只要打下志工或服務等字,便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新的消息。她先後到盲人重建院服務、義學國小當輔導員、龍山精神療養院、樂生療養院等。她說在那麼多的服務工作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暑假到美國去當國際志工。

當國際志工需要過人的耐力,除了要適應當地的生活,更要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志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很好的默契。但是,每個國家的行事手法不同,所以溝通過程是非常磨人及考驗耐心的。那時候陳瑞蘭也面臨了當志工將會遇到的危機。在面對問題卻無法解決的狀況下,會有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倦怠感,但是她說「這次的服務讓我體認了一件事,就是「Camp for Camper」,也就是生活營最重視的是參與的人。凡事要往參與者的角度去為他們設想,因為也許這便是他們參加的最後一個生活營,如果我們沒有盡力去完成,那我們的營員將抱持著多大的遺憾呀!」

陳瑞蘭最近一次的志工經驗是在暑假時到雙連安養中心進行服務。這間安養院規模非常大而且設備也非常完善。院內住有三百六十六人,平均年齡為八十四歲。在服務的過程中陳瑞蘭的工作包括了和長者散步、聊天、餵食和安排一些康樂活動。從長者身上學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陳瑞蘭微笑的說:「我當志工家裡人不但非常開心,而且還很羨慕呢!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沒有辦法去做的事,能夠由我去完成,也很有意義。當志工最大的快樂和滿足就是看見你所照顧的人露出快樂的笑容。只要有這些笑臉,所有的疲勞都不算什麼了。我希望在畢業後能夠很快的投入服務的團隊。我主要還是希望能夠服務老人,就算也許會面對很多的生離死別,但是我堅持著我的信仰,相信珍惜當下,就不會有什麼遺憾。」

2006年12月17日 星期日

點滴灌溉 愛在花田

Lha 【黎荷安報導】「當初加入綠色學校,沒有預料到會把校園變的那麼豐富又美麗。」台北縣三重厚德國小總務主任簡聰義說。在教育局的鼓勵下,厚德國小在二○○五年八月份登錄為綠色學校伙伴。短短一年間,厚德國小充分利用校園空地,規劃成農園以及生態區,讓小朋友在課堂之外,享受栽培作物、觀察小生物的樂趣。

厚德國小從簡單的落葉回收著手,讓學生在打掃時間,將落葉回收,做成堆肥。綠色活動的重心則放在「教學農園」的推動。簡聰義說,學校原本有很多寸草不生的空地,在校方與家長會討論過後,由家長會長率先行動,提供人力,將校園裡許多空地重整,架設水幫浦、引水管線並規劃一塊塊的小農地、生態水池以及雨水回收池。

「愛在油菜花田」是從去年底開始推動的教學農園活動。簡聰義說,油菜花、白菜等屬於十字花科,可以引來美麗的紋白蝶以及其他生物,而且油菜花很好種植。種子是學校家長託人從南部帶上台北,學生們把這個活動當作遊戲,播種、撒水、觀察它、照顧它,看到滿田黃艷的油菜花盛開,「小朋友都比我們大人還要興奮!」簡聰義說。

除了油菜花的種植以外,厚德國小利用學校的廢棄車棚,將車棚鐵架改造成絲瓜棚;有了前面的成功經驗,厚德國小不僅在生態水池培育各式水生植物,又陸續種植了各種芋頭、地瓜、水稻以及向日葵等植物。

不過並不是每一項綠色計畫都那麼順利地進行。「向日葵計畫」原是讓六年級每一班認養一塊地種植向日葵,讓學生在畢業典禮時可以每人拿一朵向日葵進場。然而這樣的美意卻讓一連十幾天的大雨破壞了;辛苦種植的水稻,從秧苗一再被小鳥吃掉,受到病蟲害,以及大雨影響,最後收成也沒有預期來的多。

「很多學生又難過又沮喪」簡聰義說,老師們機會教育,告訴學生,連那麼多人同時照顧一小塊農地,都可能因為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而失敗,可以想像從前人們是多麼辛苦地種植作物,「所以特別要惜福啊!」「當然啦,更重要的是學生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才是最大的收穫!」。

自從厚德國小推動教學農園,使得校園處處是農地與作物之後,令人驚喜的是,許多生物也跟著進駐校園。由於生態水池的設置還有水稻區的規劃,到處都可見到許多蜻蜓、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的身影,還曾經看過四十幾隻蟾蜍在水稻區,而油菜花所引來的纹白蝶更是「滿山滿谷」。「現在還有兩、三隻喜鵲已經在水池附近定居了呢!」簡聰義說,小朋友對於這麼多美麗的生物出現在生活周遭,都感到十分新奇,看到蟾蜍、蜜蜂、蜘蛛卵,不僅不會害怕,還會想要主動認識這些生物。

「學校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做成綠色廊道,將附近的生態環境串聯,讓生物多樣性能夠持續發展」簡聰義說,厚德國小由永德公園、二二八公園以及三張公園所包圍,具有很豐富的生態環境。未來透過重整校舍,做成穿透性圍牆(將圍牆降低,用綠色植物以及籬笆取代原本的圍牆設計),因為太高的圍牆會使得生物不容易穿越地域生存發展,綠色廊道的建立將會讓三所公園的生物可以更容易交流,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Simple Life 感動台北的生活節

【牛姵葳報導】「以為可以度假逃避煩亂,花了等待的時候在飛機上上下下,卻沒感受到可以自由的快樂。也許還不如,在自己的城市,釋放一隻紙飛機,如果…」這是台灣初次最龐大的簡單生活企劃。雖然天空飄著綿綿細雨,卻依然不減台北人的熱情,二○○六年十二月二日的華山藝文特區,揭開了一場台北從未出現過的生活饗宴。

活動現場有各個不同主題的舞台,包括大型的「天空舞台」,音樂人以超過三十分鐘不插電型式為主演出;室內的「綠意舞台」,台灣代表性創作團體在生意盎然的Live house中演出原汁原味;「微風舞台」,在風中飄揚的都市民謠;以及從一百五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的十大清新樂團,相約在「音樂自在」。

除此之外,還有台灣史上最大的創意市集,集合最多台灣年輕人的創意,寬敞的草皮讓悠閒於其中的民眾能夠逛的自在;純淨市場,集合台灣所有代表性手感、有機農產品、創意花卉、手工家飾、以及音樂品牌的展示,明亮寬大的室內空間,讓瀏覽的民眾很難不為這些創意工作者感到讚嘆;輕衫逛街,邊走邊逛的T-shirt Market,有許多台灣獨立的T-shirt設計師在現場展示他們的作品,主辦單位獨具巧思的燈光佈置,讓晚上走在這裡的民眾彷彿走在一場創意廟會。

「當初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像陳綺貞、李宗盛這樣真正回歸到創作本質的音樂人已經在台灣市場形成主流。」寬寬整合行銷的總經理,也是這次簡單生活節的執行統籌與行銷總監陳功儒說。從最簡單的unplugged音樂出發,試圖在生活步調緊湊的台北,尋找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於是我們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努力在生活中實現美好。

總共花了半年時間策劃的簡單生活節,在籌備過程中同樣經歷許多活動籌劃會遇到的困難,由於第一次舉辦集合了各種創意產業的大型生活節,在邀請國外藝人、場地選擇和會場設計佈置方面都投資了許多經費,陳功儒說,雖然一開始有些民眾抱怨票價太貴,但是當他們真正走進這場簡單生活節,他們會面帶微笑的離開。「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鼓勵。」他也提到,當天狀況超乎他們預期的想像,台北人的進步,從垃圾分類、煙蒂不落地就可以看的出來。

強調沒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陳功儒希望明年的第二屆Simple Life,能夠邀請更多符合簡單生活的國外代表性藝人來台演出,也希望在創意市集方面能夠規劃更大更寬敞的場地給熱愛創意的朋友,讓大家來到這裡能夠真正享受生活。

「主辦單位辦活動的主題,很符合我們對生活的期待,我們都相信生活中還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創意市集參展攤位的「奶油&蒼蠅」說,「雖然主辦單位最後確定通知我們(參展攤位)的時間太晚了,使得大家有些怨言,不過好加在最後活動的美好都掩蓋過這些缺點了。」「Simple Life的活動真的辦的很精彩,讓人買票進來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帶著全家大小一齊參與的林先生說。「參加這個活動的感想就是,台北真的有進步,這個城市的人們越來越關心生活周遭了。」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蘇鈺茵笑說。不只是年輕人,在現場也可以看到許多四、五年級的台北人一起來到華山共襄盛舉,很多家長更是帶著自己的小孩前來感受簡單生活的魅力,夾雜在人群中更可以發現有一些外國人也隨著朋友慕名而來,希望一窺這個城市夢想中的生活與進步,因為簡單生活節,創意變得無國界。

喝一杯好的咖啡,聽一首好的音樂,找到一個地方沒有壓力做著喜歡的事,台北市,一個我們居住的城市,人人都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simple life。

新竹社大 E化印尼亞齊與棉蘭

Cgu 【陳靜鈺報導】新竹三所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風城社區大學、香山社區大學,從二○○四年開始與「印度尼西亞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合作,將台灣數位資訊傳授當地菩提學校, 除提供硬體資源外,還開設一系列數位課程。

吳孟娟說,原本是菩提心基金會,有鑒於當地華人所獲教育資源不足,華人子女多無機會接觸大學教育,想在當地成立社區大學推廣成人教育。

後來,新竹社大發現當地數位資訊不普及,加上社大數位資源充足。致力向菩提心基金會說明數位資源的重要性後,協助棉蘭菩提學校相關E化的工程。在二○○四年底發生南亞大海嘯,印尼以亞齊市受創最嚴重,新竹三所社區大學又與菩提心基金會合作,將數位學習資源分享至亞齊災區。

菩提心基金會在華人人口較多的棉蘭市,成立了菩提學校,專門提供華人子女就讀,涵蓋了幼稚園到高中的教育。E化菩提學校的計畫,硬體資源已大部分完成,目前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傳授當地學生數位知識,使其產生興趣,在往後能從事種子教師,也能自己動手維護硬體設備。致力於透過舉辦夏令營,增加當地印尼原住民的興趣,使原住民也能享有這份資源。將來有可能在當地成立相關工作坊,期能帶給當地更多協助。

由於一九六五年蘇哈託(Suharto)上台後,禁止華語使用跟流通,直到一九九五才解禁,因此一九六五年出生的華人,華文都不是很流利。除數位資訊相關課程外,社大還在當地輔導學生學習華語,主要透過數位、藝術、歌曲敎唱的方式,簡化華文並吸引當地學生興趣。

亞齊市華人較少,多為印尼原住民,所以必須透過當地政府推廣E化的概念。目前社大正致力於協助當地政府官員學習電腦教育課程,希望將教學方法與數位學習資源分享至亞齊災區。傳授亞齊留台大學生相關數位知識,使他們能利用暑假返鄉,服務當地。

幫助當地推廣E化,碰到的問題是,當地基礎設備不完善。吳孟娟說:「時常上課上到一半就跳電,讓課程進度落後,非常傷腦筋。」因此,在幫助當地建立資訊設備的同時,也會交他們如何建立不受跳電影響的電腦系統,等諸如此類的資訊。「這些資訊在台灣雖然已經是很普遍的資訊了,但是對當地人來說,卻非常受用。」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海外志工 跨國服務 獻愛心

【黃靖惠導讀】繁忙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會爭取時間,奉獻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隨著台灣走向福利國的步伐,近幾年有許多藝人也紛紛加入志工行列,希望能帶領社會大眾一起做志工。台灣非營利機構及政府也提供許多海外志工的參與機會,不但可以拓展個人的國際觀,更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除了能在國內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外,更能向國外發展,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藉此了解彼此的文化。因此《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一九九四年設置了「海外經貿志願工作團」。海外志工前往服務的國家包括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合作國家或非邦交國家。長期及短期志工,服務的項目有環境保護、衛生醫療、資訊科技發展協助等。

另外替代役也屬海外志工。外交部於民國八十九年起開始爭取優秀大專青年投效外交技術團抵兵役。《外交替代役》目標在於「擴大役男國際視野,善用役男,推動全民外交,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並培養我國駐外技術團人才」。 替代役男代表國家到友邦或友好國家服勤,擔任農技、醫療、經貿、資訊專家和技師。高素質的替代役男能助於提升台灣援外工作的成效。《新世代役男逗陣行》介紹外交替代役的始末。網內還附有動畫短片讓網友能初步了解替代役的工作。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提供了非營利機構志工召募看板。服務類別包括女性服務、兒童服務、老人服務、海外救援、國際交流等琳瑯滿目的志願服務工作機會。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招收二十二歲至四十歲的男女到非洲、泰國、柬埔寨的偏遠村落和難民營裡,為弱勢族群帶來教育資源、職業訓練及衛生常識。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跨越種族與國界的隔閡,默默的為弱勢族群帶來希望及教育資源和衛生常識。他們認為,「雖然拙於發聲,卻依然無悔,堅持付出,把台灣所賦予的生命力,點滴不漏地留給這個被遺忘的角落」。

2006GYSD青年志工行動網》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架站。網站內容豐富且版面設計樸實。跟其他網站不同的是,海外志工對象為國內各大專院校的學生社團與系學會。出國服務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也有提供國際志工培訓的課程,讓學員了解國際志願服務發展趨勢、建立學員對國際青年志工基本主張的認識以及在海外服務的自我安全維護。

守護大自然 活出「樂活」精神

Getattachment 【黃玉蓉報導】自然環境健康,人才會健康!「樂活」不應只是口號,在追求「樂活」前,現代人必須深入了解大自然,身體力行地守護生態環境,認真感受自然環境的原始氣息,才能活出樂活的精神,成為真正的「樂活」達人。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十四日在金石堂的汀洲講堂舉辦「國家生態電影節─有影秀台灣」系列座談會,主題為「與自然融合─你也可以是生態樂活達人」。主辦單位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與台灣作家施寄青,和與會者分享各自的「樂活」經驗。

「現在的生活不健康,人們又不斷地破壞環境,因此才強調樂活的重要性」,李偉文說,「樂活」這個概念從國外傳入台灣,意指持續性健康的生活型態,倡導人們關心環境、愛家人、愛自己。「樂活」就是快樂生活,現代人趨向於追求簡單的生活,愈貼近簡單生活愈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感。

他表示,人們在做消費決策時,應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而「樂活」主要是透過世界各國的消費力量來推廣、提倡,鼓勵消費者以較高的價位購買對自然資源有利、無害的產品。在購買、使用任何產品前都必須考量生產來源、過程是否會對環境有害,「花多點錢買可以謹慎使用的東西是值得的,能節省消耗的資源」。

此外,施寄青在會上也暢談了她的「樂活」經驗。她透露,她在苗栗縣南庄鄉象山擁有一塊山林地,至今已在那兒住了七年。當初那裡原是堆放煤礦碳渣、寸草不生的山地,她與友人見狀後決定合資買樹進行復育,種植紅檜、樟樹、台灣油杉等,把淺根性的竹林砍掉,好讓原生樹種生長出來。

經過兩人長期悉心打理後,豐富的林相果真孕育了許多動物,包括山羌、穿山甲等,「千元鈔票上的帝雉在我們家可是滿天飛翔呢」她得意的說,不等別人提倡樂活,自己就開始身體力行。

「台灣的山林相豐富,型態更是千姿百態」施寄青說,自己的山林生活經驗要落實到法規上,拓展到平地,需要政府及民眾的同心協力,而民眾自覺是主要的動力。「透過教育是唯一的途徑」,她舉例,正如日本政府花了五十年教育合掌村的居民,維持當地的溪流清澈乾淨,讓鱒魚在水裡游來游去。

施寄青說,現代人追求樂活,嚮往大自然,很多人紛紛往山區開拓、遊憩及居住。不過,她強調,只有願意為生態付出的人才可以住在山上,一些人在山上唱卡拉OK,干擾動植物生活安寧,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在座談會上,兩人皆認為台灣地處亞熱帶,雨水多,一塊地可以自然地變成森林,在山上鋪設草皮是不對的行為。「若硬要種草就必須噴灑化學藥劑抑制草的生長,變相破壞環境」,李偉文說,「破壞大自然的人都是愛好大自然的人」,一般人對大自然了解不深,將可能造成無心之過,引發許多後遺症,因此,樂活族必須先了解大自然,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真正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異國好料理 他「香」遇故知

Show4 【劉祥蝶報導】美食能化解國界的藩籬,音樂傳播千里沒有阻隔。台北市政府舉辦的「二00六新移民文化節-他『香』遇故知」,用異國香料為主題,設立來自泰國、越南、印尼等各國美食料理園遊會,讓台灣新移民在適應台灣文化的同時,融合來自家鄉的好味道。

園遊會的攤位多是來自南洋的美食,泰式酸辣湯、越式炸春捲、印尼炒麵等。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是唯一的多明尼加小吃攤位名為「Dominican Bar Boy」,是由西班牙語老師蕾妮絲準備的當地甜湯:紅豆蕃薯和玉米泥。她說一定要用多明尼加當地產的玉米粉,做出來的玉米泥才好吃;紅豆蕃薯則是依照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適度地將甜度降低。

來台灣邁入第十三年的蕾妮絲,當有人形容她是拉丁美洲的美女時,蕾妮絲就會用標準的客家話說:「我是台灣人,我是客家人啦!從高雄美濃來的。」喜歡唱歌、跳舞的她,用自己的方式傳播著多明尼加的熱情,她經常受朋友之託到外籍配偶生活輔導班現身說法,也曾經應邀到電視購物台表演拉丁舞蹈。身為一個膚色、語言皆與台灣人不同的外籍配偶,蕾妮絲說自己的生活圈並不侷限在婚姻、家庭裡。

比較台灣與多明尼加生活習慣、文化與風土民情相異之處,會不會造成適應上的困難,蕾妮絲巧妙地形容「食物都是一樣,只是煮法不同,都各有特色很好吃呢!」她認為不管是從哪個國家來到台灣,都是為這塊土地增添了不同的風味,就像手中的這碗紅豆蕃薯湯,除了主原料紅豆跟地瓜,還是要靠肉桂、椰奶來調味,少了任何一樣都無法成就這道甜品的美味,她說將料理中的小智慧運用在台灣現在的新移民社會上,也一樣剛剛好。

園遊會現場就像是一場大型的嘉年華會,感受到各國熱情的多元文化,活動工讀生鄭舜寧說,蒞臨民眾多是新移民家庭,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感受著各國美食文化,也有白髮蒼蒼的老夫妻手牽著手,帶著回憶的眼光說著:「以前我們在家鄉都是吃這個喔!」鄭舜寧表示,新移民文化節的園遊會比起一般的活動,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國家文化相融合,不會用膚色、語言的不同分出「他們」和「我們」,超越了國籍後,更像一個大家庭。

爭取發聲權 家長日應列公假

Photo201 【汪毓芝報導】阿政(化名)是個國中生,由於他不擅和同學互動,講話又有些大舌頭,因此常在學校被人欺負。班導一直想找阿政的母親詳談此事,但阿政出生在單親家庭,母親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為了賺錢養家,家長日母親只能選擇工作,無法參加,失去聆聽和發聲的機會。

在國內,家長日不屬於公假的範疇之中。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簡稱勞加盟)與台北市教師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改勞動基準法、幼稚教育法、國民教育法、高級中學法和職業學校法,讓家長參加學校家長日可以獲得給薪的公假。

家長日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樑。美國、日本、新加坡,甚至大陸等很多國家都有設立法案鼓勵家長參與孩子學校的家長日。那,台灣呢?雖然我國已實施了週休二日,但由於彈性工時,很多家長在假日還是須要工作。受薪家長若想請假參加孩子的家長日,除了被扣一日薪資,還額外扣除全勤獎金或考勤獎金,「這等於是被剝了兩層皮」,勞動者家長連蔡元鎮副理事長說。

勞家盟政策部主任陳巨擘表示,由於目前參加家長日的家長,一般以中產階級人士居多,導致家長日早已變質為學校募款的工具。此外,老師也私下表示,要當學校的家長委員得捐一個定額,捐了錢的家長委員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特別照顧,不讓學校做常態分班。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彭如玉也認為,單親家庭與勞動階層的孩子最需要社會拉他們ㄧ把,但其父母卻為了「顧三餐」不得不放棄參加家長會,導致最該參與家長會的父母反而無法到場。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說,我們以往都說教育是窮人翻身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因勞動階級無法參與學生事務,導致無法透過教育做到階級流動,而成為一種階級複製。

他們相信,公假給薪的方式可喚起家長對孩子校內生活情況的關心,同時也才能讓所有的家長,都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嘉市交趾陶館 延續台灣絕技

【黃莉喬報導】嘉義地區的藝文重鎮「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建館之初就是以美術展覽及提供藝文資訊為展館宗旨,然而在這棟建築物的地下室裡,卻是別有洞天,珍貴的民間工藝品「交趾陶」,微微地展露淡淡的光芒,美得讓人不得不多看一眼。交趾陶館不但是藝品產製的重鎮,更是交趾陶藝師培育的搖籃。

嘉義是交趾陶在台灣發展的故鄉,原本是日本人對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浙江以及台灣等地,寺廟屋脊上低溫彩釉陶塑之稱呼。交趾陶是極具特色的陶瓷工藝品,三百年來造就了葉王、洪坤福等國寶級名家。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響應文建會建立地方特有文化的政策,為了讓這項素有「台灣絕技」美名的傳統藝術能發揚光大,於二○○年五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交趾陶館,至今每年參觀人數有近四萬人次。

一踏進入口處映入眼簾的就是工藝大師林洸淅的作品,以及由國畫大師林玉山題字的交趾陶詩屏;右邊展現了交趾陶塑形過程題材和釉採之美;左側還有天馬行空各式各樣的兒童創作作品。館內則分為交趾陶之美區、交趾陶探源區、交趾陶與建築裝飾區、林添木展示區、陶藝區、現代藝師創作區及特展區,另外還有圖書室及鬥牆區等。

交趾陶館的收藏囊括漢、唐、元、明、清到近代大師的作品,並且介紹交趾陶的淵源流傳,其中葉王是台灣交趾陶宗師,後輩林添木亦承續了葉王的精神,將交趾陶的藝術發揚光大。觀眾除了可以了解交趾陶作品的遺存現況,更能在展館以故事了解這些名家的風格。此外,為了重現這些大師級的昔日風采,交趾陶館內特別邀請了薪傳獎得主的高枝明及林洸淅分別仿造廟宇的實體模型,模擬寺廟的交趾陶作品。

建立廟宇的陶藝匠師也從歷史演義、故事、戲劇、民間傳說…等選擇合乎傳統社會道德與時代潮流的題材,像「八仙過海」就是重現葉王想表現神話八仙過海勝利情節的延續;「白兔記」是林添木根據商紂時代文王吃下兒子的肉吐出白兔子的民間故事所製作的。另外,以往在廟宇看到不同派別的匠師「對場」技藝,也能在交趾陶館的「鬥牆」看到二十幾位藝師的作品同置,互相較勁切磋。

嘉義市文化局博物館課張立祿表示,除了這些比較傳統的交趾陶應用,今日的交趾陶藝術領域擴大,例如現代學院派的陳秋美,將交趾陶做成名片、香皂盒、檯燈架等生活用品,甚至有很多藝術師創新開發禮品與飾品,外型新穎富有現代感,為傳統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館內除了有靜態三十七件的作品展出,並定期邀請藝術師開特展,每年也有例行性的動態活動。張立祿說交趾陶館已實現當初建館的目標,兼具典藏、展示、推廣、研究、資訊、教育、遊憩等多元化功能,譬如今年已經要邁入第六屆的「葉王獎」交趾陶徵選競賽,就是鼓勵對工藝有興趣的新人藝師創作,達到推廣、發揚傳統工藝的目的;而每年暑假還有「交趾陶體驗研習班」,傳承交趾陶技藝;接著每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的「交趾陶藝術節」,更有精品展、藝師現場創作、各類相關比賽等活動。

館內特別的是有很多貼心的設計,可以利用與民眾互動的方式來增加參與性:「小嬌子陶陶屋」利用多媒體動畫軟體,小朋友只要用手指觸碰螢幕,就可以模擬DIY製作交趾陶的樂趣;還有「陶藝教室」也會定期舉辦研習班、講座、暑期營等教學活動,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交趾陶館不但保存本土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更讓這項民間藝術「嘉義燒」得以發揚光大,延續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婦女大學 給妳另類的學習

【蕭安志報導】對於生長在三、四O年代的女性而言,由於生兒育女的關係,有些人很早就進入家庭,在照顧家庭的階段性任務結束後,一些女性朋友選擇以成長課程來充實自己。除了官方部門及民間社團針對女性開設的一般性課程之外,專屬於女性的進修管道,還有婦女大學。

輔仁大學除了日間部及推廣教育部外,在一九九一年和台北縣政府合辦了婦女大學,提供專門的課程讓婦女朋友學習,讓有心學習不同知識技能的婦女朋友再一次進修的機會。課程的內容從過去偏向女性、家務等技能的傳授,發展到具有培養專業工作能力及性別意識的系列學程;給予女性朋友一個既可以和不同工作領域的姐妹聯絡情感的機會,也可以獲得專業知識的學習環境。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如果因為家庭或工作的原因,想要再一次進修,可以藉由進修部的課程來學習,為什麼要進婦女大學?婦女大學的負責人林秀娟表示,婦女大學成立至今已經邁入了第十三屆,其與進修部最大的差異,是婦女大學只需要一年的上課時間,但是進修部需要花費四年的時間。

在一般人的想法當中,學校是職業訓練所。婦女大學想要教導的,並非純粹是謀生的技能。「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必定有不少的婦女已經在家庭經濟上站穩腳跟,她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使自己活得更踏實、更有智慧。」林秀娟說。

「提供一套使人活得更明白的知識體系是婦女大學必須做的。」林秀娟說。婦女大學實施分班制度,提供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包含文學與生活班、人生發展班、影傳與生活班、服飾與生活班等等。「開設不同的班,不是為了不同的職業訓練,而是為了去適應不同的興趣、滿足不同的人生需要。」

其中人生發展班的課程,是提供婦女朋友生涯教育、終身學習的環境,循序漸進的引導婦女回顧分享自身的經驗。課堂中老師會聊一些女性生命的故事,也會討論親子的關係、該如何面對代溝、與不同世代的人互動;探討女性自主,分析女性在家庭、工作場域或其他社會場所,所塑造各種角色扮演的調適或衝突,及在追求女性自主所面對的議題。藉由許多案例分析與討論,從實際互動和參與觀察中,體驗不同的觀點。

來婦女大學上課的學生,包含各種年齡層的婦女朋友。證明教育是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肯認真學習,都能獲得相當地報酬。不管在家庭的相處或是工作的應對上,如果想提升自己、找對一個適合自己的課程,好好善用並且自我充實,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媒希望」影展 媒體改革新希望

1316807525 【楊竣傑報導】「媒希望」影展,藉由四部媒體工作者紀錄片巡迴播放,傳達媒體工作者應重視的勞動權;並讓傳播系所學生反省未來實際工作後,可能會面對的困難與處境。

影展取名為「媒希望」,一方面顯示出台灣媒體環境惡劣,令人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則暗示,從人身上找到希望,只要媒體環境改變,未來仍然希望無窮。

影展由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徐沛然發起,並以「媒希望」作為影展的名稱。同為傳播系所的四位朋友,分別是政大新聞系的黃姿華、政大新聞所的劉光瑩、台大新聞所的馬自明與中正電傳所畢業的黃詩凱,與他組成「媒希望工作團隊」。徐沛然說,影展的走向與論述內容都是他們五人集體創作的合作內容。

影展從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到十二月十九日,在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中正大學、慈濟大學與東華大學巡迴放映。四部紀錄片分別為《那一天,我丟了飯碗》、《舞影者》、《走,該往那裡走》與《有怪獸》,並在放映後,邀請導演、媒體工作者與學者座談,期望能從討論中,告訴學生該如何面對媒體環境,並激盪出媒體改革的新契機。

四部紀錄片中,《那一天,我丟了飯碗》呈現商業媒體為了自身利益,犧牲基層員工的權益;在《舞影者》,則跟著攝影記者的角度,了解不同環境下,攝影記者地位的演變。從《走,該往那裡走》,看見傳播科系學生對媒體環境的憧憬和憂慮;《有怪獸》讓觀眾看到商業媒體為了利益,操弄閱聽人的胃口,並愚弄觀眾對真實的認知。

徐沛然說,台灣新聞教育只教導學生專業技術,新聞倫理,卻不探討實際的媒體環境,與記實避禍的情境知識。他與其他四位傳播系所學生組成「媒希望工作團隊」,希望以影展的方式,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看媒改問題,並喚醒新聞教育對勞動意識的重視,改變未來的媒體環境。

徐沛然指出,台灣媒體勞動意識低落,媒體工作者仍然認為自己是高級知識份子,但實際上就是勞工。台灣媒體組織工會的只有十一家,加入的媒體工作者更少,他們應該有自覺,集體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與空間。他認為,捍衛工作條件,就是捍衛新聞品質。

「不談實踐的可能,新聞倫理和道德都是空話。」徐沛然說,當傳播系所教授傳播法規時,卻忽略學生應該了解勞動基準法與勞動三法,未來進入職場,要如何捍衛自身的權益呢?影展以傳播系所學生為主,進行媒體識讀與改革教育,希望能夠回頭影響傳播教育,讓學校重視媒體勞動問題。

當他們希望將影展推廣到各校時,聯絡各校學生組織,卻是影展團隊在籌備時遇到最大的問題。徐沛然說,傳播系所每屆系學會幹部組成不同,對此類活動不一定感興趣;要如何與他們合作,傳達影展的概念,也相當不容易。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影展首場在東華大學,放映「那一天,我丟了飯碗」。放映後導演廖德明和學生圍坐一圈,分享觀影感想,現場學生感受到媒體工作的現實,對未來充滿憂慮;廖德明則告訴學生,不要悲觀,運用「內在革命」,利用更多人的集體力量,才能有效的改變現狀。徐沛然說:「好歹學生有反應。」學生了解媒體的現況後,才知道未來在媒體環境中能夠怎麼作。

延伸閱讀:

媒希望影展

2006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用愛陪伴毎一個唇顎裂天使

Vivi 【洪欣怡報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對唇顎裂患者來說,他們卻只想跟大家一樣。根據統計,約每六百位新生兒就有一位唇顎裂患者,因此台灣每年就有五百至六百位「新病人」出世;儘管台灣近年來唇顎裂相關手術已經相當成熟,但改變一個唇顎裂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應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

Vivi今年兩歲八個月,左側唇裂和顎裂。Vivi的媽媽表示是,在分娩的時候才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唇顎裂寶寶,連孩子都還沒看到,孩子就被送到長庚醫院一個禮拜。「孩子要回來的時候,我真的有點怕,等看到之後,我覺得她真的好漂亮,那一刻我看不到她的缺陷。」

Vivi三個月大的時候動了唇部手術,手術後每天都要按摩唇部八到九次,每次五分鐘,但對Vivi的媽媽來說,幾分鐘的時間卻讓她心痛不已;往往孩子捱不住疼的哭著,大人也陪著她哭,心揪在一起,但手還是要繼續的按摩,Vivi的媽媽說:「孩子比我們更辛苦,我們還可以忍受不是嗎?我想上天給我們特別的孩子,是要我們做個特別的父母。」。

對Vivi的媽媽來說,最難熬的日子是在坐月子那段時間,心情尚未平復,仍不免會想:「為什麼是我?」但很慶幸的是有家人的支持和幫助,熬過坐月子這段時間後,漸漸接受這個事實。她想陪著Vivi好好的一起成長,因為Vivi以後會面對到的問題會很多。也許外貌會和其他小孩有點小小的不同,但是Vivi的媽媽認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可以從別的方面陪著她。我不後悔生下Vivi,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一樣選擇我的Vivi當我的孩子。」

而另一個唇顎裂孩子庭佑,今年十五歲,他想要的和一般同年齡的孩子不同,不是電玩遊戲,而是一個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很普通卻又等了很久的一個夢,一張完整的臉。

庭佑出生的時候,唇部手術沒有很成功,加上因為家裡為了生計,庭佑的媽媽常常無法帶著孩子密集回診,以致於現在他上下顎前後落差明顯、說話口齒不清,常常需要很專心的分辨意思。庭佑回憶小時候,常常被附近小孩嘲笑,加上當地有些人對唇顎裂不是那麼的了解,所以常常會有些閒言閒語傳著。「也許說的人沒有那個意思,但是對媽媽和我,是很大的傷害。」

庭佑的媽媽回想當初帶著孩子住在娘家時,一方面單親家庭要工作和家庭要兼顧不容易,另一方面當地環境對唇顎裂並沒有很足夠的醫療資源,後來為了提供孩子較好的醫療和教育環境,母子倆搬到陌生的城市生活,醫院家裡兩頭跑,希望藉此能補救之前手術失敗和後續拖延的治療。

「其實我對庭佑很自責,但是他總是很懂事的要我別難過。」庭佑的媽媽說,雖然庭佑很想要有和別人一樣的臉,但是儘管這一點尚未實現,他仍然知道自己有很多的才能和長處,這些是別人想要有卻沒有的。

她表示,生下庭佑後,就很怕他被嘲笑,但是她覺得與其擔心會不會被嘲笑,還不如從小培養孩子內在的自信和能力,在面對外在的壓力和挫折的時候,能夠自我肯定。

「語言和外觀的不完美,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庭佑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被肯定的;我愛我的孩子,我也希望他可以好好愛他自己。」庭佑的媽媽相信生下庭佑是個上天給她的功課,也是給庭佑的磨鍊;她不會去埋怨,因為相信上天不會給她們無法負荷的考驗。

2006年12月8日 星期五

綠化生活 從校園做起

【黎荷安導覽】什麼是「綠色學校」?「綠色學校」(green school)是指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學校,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汙染量減至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進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同時將「愛護生態」的思維融入學校。

「綠色學校計畫」是以學校為管道,創造符合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等原則的學習環境。這樣的構想,最早是在歐、美、日等國家的生態學校及健康學校提出,稱為「永續校園」。《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其中介紹「綠色學校」概念的源起以及各國對於「綠色學校」的理解及定義,並且探討在台灣社會變遷之下,「綠色學校」的理念如何發展。

台灣推展「綠色學校」行之有年,其成員多為各縣市的國民小學及中學,《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中可連結全台所有加入綠色學校計畫的學校。從網站中,可以得知所有綠色學校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以及過去各類活動的成果。網站還刊載每期的綠色電子報,其中多為環境及教育相關專題探討,如:學校教育如何推展服務學習等主題。另外,綠色學校網站會不定期更新最新環保活動或講座等相關訊息。

台灣的公共電視台也曾經以「綠色大學」作為主題,報導中興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推展「綠色生活」的活動。其中提到一個核心概念:學校不只是一個上課的地方,校園可以是一座都市農園,校園可以是一座生態樂園,校園也可以是綠色生活的實踐基地。「綠色學校」的推動,讓校園師生動起來,由老師帶領學生,從「服務」週遭的環境中去學習,讓年輕學子學習如何愛護大自然、改造環境、關懷生態環境,從而培養「永續經營」的概念。

「綠色學校」的活動在國際間也十分活躍。香港教育學院的《綠色學校》網站,連結了世界各地綠色學校的推展案例,如:美國有一個以能源保育為主題的綠色學校計劃,在校園及社區推廣善用能源;加拿大種子學校計畫,主辦單位提供一百個「如何在學校進行環境教育」的點子,學校可以從中選擇來實踐,也可以自創,然後將其行動的過程及結果,分享給主辦單位。另外還有中國、英國、歐洲等地的綠色學校網站連結。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嘉義鐵道藝術村 「啟動」新視窗

P1000414_1【黃莉喬報導】長長的列車慢慢駛過,轟隆隆的聲音彷彿訴說著昔日的繁華盛況,曾經也有熙來攘往的人潮,曾經也是二十四小時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然而當時空轉變,月台邊奚落的人,似乎代表著後火車站的繁華落盡,但一處新藝術場域的創立,居民記憶中隱藏的驕傲,又再度被喚醒。

以前的北港車頭在台灣光復初期,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起點,也台糖北港線載客小火車的終點,如今卻不再具有運輸功能。為了在困境中尋找出口,前台灣省政府文化處於一九九九年推行的「鐵道藝術網絡計畫」中,在台鐵的丸三倉庫推出另類空間展。二○○○年七月,文建會在找尋下一個展場地點時,嘉義從五個競爭的縣市中脫穎而出,成立全國第二個鐵道藝術村。

藝術村的硬體空間規劃包含室內與室外,戶外展演區作為大型藝術作品展出及小型表演活動場地。藝術村裡不定期的舉辦各種主題策劃展、表演和推廣活動,向民眾推廣藝術教育;暑期、青年節也有夏令營、學生作品展等活動。之前曾經與中正大學共同辦理的「異曲同工」夏令營,奠定了文教合作的新契機;以及「與藝術家有約」研習營,讓駐村藝術家跟居民互動。館長江培菁說:「就是要把它轉變成地區化、兒童化,成為一個社區發展的新方向,未來更要達到經費自給化、在地化經營管理。」

鐵道藝術村是「非傳統色彩、非正規標準」的大活動場,提供藝術家創作、交流、展演平台與藝術家交流區,像是「練功房」就是利用倉庫打造成專屬藝術家作品發表、表演團體不定向式的表演空間。進駐的藝術家來源廣大,從嘉義到台灣南北各方雲集,是藝術村的寶貴資源。二○○五年一月的「匯流‧再現」聯展,更邀集了歷屆駐村藝術家以創作接力展的方式,展現藝術生生不息的活力。

嘉義鐵道藝術村發展至今已達成初步目標,但發展為藝術家聚居中心的夢想仍未實現,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各項藝術活動,但若民眾如果沒有相對的文化素養,很難體會展覽作品的涵義。江培菁說參館的民眾素質參差不齊,「幾乎都是學生和親子家庭,也有做田的阿伯阿、賣羊肉的頭家…」,「人家如果要看名畫,到真正的大型博物館去看就好啦,何必來這邊!」他表示藝術品只是附加價值,鐵道藝術村尤難能可貴的是要讓嘉義民眾有個休閒空間。

然而當初政府的定位錯誤,加上缺乏長期的支持,藝術村未來還有一段很艱辛的路要走。江培菁對此表示,「不能一體適用,而是要落實在地化,結合休閒成為一個『社區園區』才是。」她認為藝術村應該要結合當地企業,擴大舉辦文化活動,如此不但經費較充足,更可以吸引更多人潮參與。藝術村內目前只有三個行政人員、工作人員總共也只不過六個,「大家都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館長笑著說。雖然人力少,但大家仍積極向企業尋求合作意願,「不能只墨守成規,也要去主動拓展。」目前藝術村核心區的倉庫南邊,已有委外經營的餐飲休閒空間。

傍晚的藝術村,音樂悠悠的響著,館長精心設計的燈飾也逐一亮起,人漸漸多了起來,有的是父母牽著孩子,或是三三兩兩穿著制服剛放學的學生。他們不一定是來觀展,但他們就是喜歡來這裡散步、休憩,這就是藝術村最寶貴的地方。本著「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精神,一處單純的空間,不斷求新求變,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精神象徵,以及優質的藝文休閒場所。

2006年12月6日 星期三

繪畫人生 陳盈泰畫出自信

【王鈞美報導】「在這段學畫的期間當中,我結交了很多朋友,我們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別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學畫超過四年的多重障礙重度畫家陳盈泰,在「身心障礙藝術家作品巡迴展」的發表會上說。

陳盈泰就讀中學時,老師有天臨時請假,讓班上的同學們突然多了一堂自習課。他左看看右看看,發現大部分的同學們都在唸書,而不想唸書的他,就順手拿起一張空白紙,把放在一旁的課本封面當成範本,就這樣臨摹了起來。陳盈泰平時都是將紙壓在圖片上照著描,這次突然想挑戰自己的繪畫能力,沒有想到,當他畫完之後,坐在後面的同學對他說:「你畫的很好,跟課本很像呢!」就因為這樣的一個鼓勵,讓陳盈泰對繪畫更多了一分興趣。

國中畢業之後,陳盈泰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直到進入了萬芳啟能繪畫中心後,他開始學畫油畫,如畫筆的拿法、畫筆的使用方式及功能等,全都是啟能中心的學員們教授給他的,也從此刻開始,陳盈泰開展了他的做畫生涯。

在畫畫的過程中,陳盈泰也曾遇到失去靈感的低潮。每當遇到這個瓶頸時,陳盈泰就會放下畫筆、放開心情,到處多走走、多看看。他說,當畫家抱著快樂的心情畫畫時,畫出來的畫作就會比較明亮;但當畫家抱著不快樂的心情畫畫時,畫出來的畫作就會比較黯淡。所以,當失去靈感或者心情不好時,絕對不要勉強自己畫畫,不然觀賞者是會發現畫裡的異狀的。

被封為「素人畫家」的陳盈泰,因為單純、不做作的個性,深獲老師與同學們的喜愛。他的開朗笑聲以及和同學互相關懷的言語,使他成為班上的開心果。學了四年繪畫,陳盈泰對自己更有信心的說:「在畫畫的世界裡,我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地球男孩「看」世界

【黃偵甯報導】二OO四年媒體做了一個關於國人國際觀的調查,結果發現將近八成的人不知道聯合國的會址在哪個城市、不知道每年諾貝爾獎在那個城市頒發。然而,國人並不是不關心國際動向,而是國內媒體在報導國際新聞上,內容略嫌不足。但透過一些專門翻譯文章的部落格,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最新的動態。「地球男孩的世界」─翻譯了許多國際動態的報導,讓我們洞悉各國所發生的大事。

Leonard,是「地球男孩的世界」的格主,目前為師大翻譯所的學生,從二OO四年開始,每天翻譯一到兩篇的國外文章,並張貼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一開始,原本是為了考試練習而翻譯,但漸漸的發現部落格很有趣,透過網路的瀏覽,會有不同的網友拜訪他的部落格,甚至寫信給他,因此認識了不少朋友。他說:「自我練習和網友的鼓勵是我持續經營部落格的動力。」

在「地球男孩的世界」此部落格中,主要是從各國新聞網站的文章翻譯國際政治新聞為主。一共翻譯了數百篇國際動態的文章,包括了全世界的新聞、各國家所發生的大事、國際間重要議題等等。現在,他也嘗試翻譯其他形式的文章,像是有關飛機上行動通訊的發展甚至還包含了健康類的報導等等,在內容的取材上較之前廣泛。

Leonard大都選擇台灣媒體較少報導的新聞,擴大網友的國際視野。他不僅翻譯不同的想法,也蒐集不同於主流媒體觀點的文章。此外,對於同一議題的報導,也會翻譯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觀點。如伊朗發展核武美國史否應出兵攻擊,主流意見認為動武是處理伊朗問題最好的方法。但卻不知伊朗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因此無論內部如何分歧,仍會團結起來抵抗外侮。

在所有文章中,他最喜歡翻譯的是有關「移民」的議題。如:歐非移民的問題、非法移民的生活以及移民增添了北歐文壇上的色彩等等。他認為在世界邁向全球化的時代下,不同文化間會互相交流,而移民就是個典型文化交流的例子,它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一直都存在著。而因著不同的宗教、生活習慣以及民族排他性,每一個國家對於移民問題的處理方式差別很大。透過翻譯這些外國文章,他發現在這個國家所發生的問題可能在其他國家也會發生,有時他們甚至是彼此關連且互為影響的…他認為其中的互通性相當有趣且好玩。

對於部落格未來的發展,他希望翻譯的文章內容更加多元,此外,也可能會找尋朋友一起翻譯文章並張貼在部落格上,讓部落格的內容更豐富。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國際志工 在愛與現實中成長

Cih1 【張伊蕙報導】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透過了舉辦「台灣青年 世界交會-海外服務經驗談」活動,讓四位曾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學生來分享他們的海外服務經驗。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張利安,到泰緬邊境進行數位落差服務計畫;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的研究生周芸安、張淑慧和羅慶玲,則分別進行北印度衛生教育宣導、非洲索馬里蘭醫療服務和中美洲巴拿馬醫療服務。

周芸安 北印度衛生教育宣導

周芸安到北印度藏人屯墾區─多蘭吉,進行社區服務。多蘭吉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北方,社區人口數約為一千人,社區主要人口為寺廟喇嘛、女尼、學生。

這次的服務行程包括到當地各主要機構進行參訪包括了寺廟保健中心、寺廟學生宿舍、孤兒院、流亡政府衛生部設立的保健中心以及女尼廟。透過多次的參訪去瞭解各機構的組成人數、性別、年齡分布以及生活方式。也針對該社區的環境、醫療進行簡單的評估。第二部份的工作內容則是要為當地的兒童和婦女進行醫療健檢服務和衛生教導。

這次的服務經驗中,周芸安覺得臨行前應該要仔細的考量當地物資是否容易取得,儘量帶有用的物資或應急藥品。並且應該要對所服務的地區有所認識,包括了解當地人口組成、文化和當地語言等。語言溝通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好的溝通將帶動更多良好的互動。周芸安說:「國際志工的應變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測,並且要即刻做出決定。」她也鼓勵國際志工接受訪員訓練,增加自信。

張淑慧 非洲索馬里蘭醫療服務

索馬里蘭位於東非角,人口總數達三百五十萬人。張淑慧在這次的行程中擔任牙科助理及義診期間全隊生活安排人員。在這趟服務學習的旅程中讓張淑慧體會到物資匱乏的真實情況。張淑慧說:「當地有一、兩站的醫療站是廢棄健康中心,中心裡沒有可以使用的醫療設施,也沒有醫護人員的駐診,只有一些技術人員及藥師,還有一些看似過期的藥品。和台灣的醫療設施相較之下,真叫人大開眼界。」

在義診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是當地電力不穩,所以只能進行拔牙診療,無法進一步治療。牙科團也指導當地牙醫師使用台灣路竹會捐贈的攜帶式牙科設備,也與當地的牙醫師進行牙科經驗交流。張淑慧認為索馬里蘭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客觀因素導致當地雖然擁有許多高科技設備但卻無法使用。例如只有半身麻醉技術、醫院沒有氧氣,張淑慧說:「這個發現真的讓人很驚訝」。

索馬里蘭沒有垃圾焚化爐,因此容易造成呼吸道問題。另外,當地一種常見嚼食植物Khat,易造成低度成癮,當地醫護人員與志工都深受其害。

張淑慧說每位志工本身擁有醫療專業外,願意跑到窮鄉僻壤進行義診,就是一種態度。她也覺得國際衛生合作不一定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後才能夠參與,也可透過民間方式與國際合作,並與它國建立合作管道開拓國際視野。

張利安 泰緬邊境數位落差服務計畫  

美索是位於泰國境內西北部邊境的重要城鎮,該地聚集許多自窮困緬甸來到泰國討生活的非法勞工與經濟難民,往返泰緬兩地的難民人數超過百萬以上。張利安的服務是為了提供泰國學校的學生與梅道診所新成立的數位機會中心的數位運用,協助資訊啟蒙服務並減緩當地的數位落差。

在小學中,透過教導學生數位相機的使用,也讓張利安等志工了解當地的文化。透過這一次的活動,讓小朋友利用現有的資源學習新科技。另外,也協助新成立的梅道診所成立診所數位機會中心,提供診所、難民青年資訊學習的環境,協助辦公行政以及提升病歷建檔與醫療分析的效率。

透過與Acer公司的合作,為診所籌募電腦並提供他們作為學習資源。張利安教導青少年組裝電腦。剛開始教學因程度不一,所以成效有限,但第二梯則改為教學與諮詢並重,使效果有所提升。

張利安說:「希望這些募捐而得的電腦,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方便,也希望能朝長期計畫發展」。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未來將逐步轉型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將以縮減數位落差等議題的角度切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國家。

羅慶玲 中美洲巴拿馬醫療服務

羅慶玲在巴拿馬服務長達一年,當她回憶起這些在巴拿馬服務時光時,常會懷念那些她曾經照顧的小朋友一張張可愛的面容。她在當地醫療孤兒院配合醫生進行服務,也提供生長發展檢查和幫助檢驗視力等服務。在診所時,羅慶玲常會覺得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候診與等待上,覺得非常可惜。於是她便開始評估是否可以提供其它協助如健檢、身體狀況評估等,來幫助這群可愛的小朋友。

「在進行服務時很重要的是與褓母們保持良好關係,以便更了解小孩子的狀況」,羅慶玲強調。剛到巴拿馬時,她原本有點無法調適自己的心境,覺得自己就像台灣來的傭人,供人差遣。但是慢慢的,她逐漸的改變了想法,開始與孩子們建立了情感。當結束這段服務之旅時,滿溢的失落掩埋了她,因為她就要離開小朋友,並由下一個志工接手她的工作。她覺得很感激有這麼特別的機會讓她學習了許多從課堂上所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這次的活動讓對國際志工有興趣的有志之士了解只要付出小小的努力,就能夠伸出觸角與世界連接產生互動。並且也站在公衛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國際志工及服務對象都能夠相互得益。

簡單生活節 享受創意生活

【牛姵葳導覽】二○○六年《Urban Simple Life簡單生活節》在12月2、3日盛大舉行,數十位音樂創作人,數百位創意工作者,數十家手感與耕種品牌,多位生活大師,以及許多的幕後工作人員,為了讓台北有一個簡單享受快樂的角落而努力著。這場第一次集合了眾多工藝人才與學術界藝術人士共同架構全新生活創意,將在華山藝文特區體現成型,結合了音樂、創意市集、純淨市場以及分享書房,帶來不一樣的週末假期。

創意市集最近幾年在台灣掀起一波創意熱潮,每位DIY創作達人運用自己獨特的創意點子,發揮在各種不同的創意作品上,無論是可愛的、幽默的、搞怪的,去一趟創意市集尋寶彷彿經歷一場創意的腦力激盪。《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可以說是台灣最大、也是唯一固定每月常態興辦的創意市集活動(每月第二個週末),在那裡可以找到各類飾品、手工T桖、生活雜貨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搞怪商品,除了CAMPO之外,《華山藝文特區》以及《牯嶺街創意市集》也都會不定期舉辦相關活動,讓喜歡創意以及愛逛市集的你享受更多生活樂趣。

音樂一直是無國界共通的語言,而當音樂結合了個人創意表現,就能成為一符符動人的樂章,並且感動更多的聽眾。雖然台灣的音樂市場一年比一年不景氣,還是有許多新興的音樂創作人正努力創作等著有一天嶄露頭角,藉著網路的發達,沒有多餘的包裝修飾,用最真實的創作呈現最真的自己,《Corner角落》就是這樣的一個創作空間。

若想全方位了解音樂創作,《Music Power》裡提供有各式音樂討論區、音樂DIY創作大觀園提供網友分享自己的創作、還有各個音樂專家撰寫的專欄,讓音樂愛好者可以了解更多元化的音樂類型。除此之外,網路上舉辦了許多音樂創作大賽,如《iwant-music網路音樂創作大賽》、《全球華人音樂創作大賽》等等,對音樂創作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上網參考。

另外還有許多經過一番努力已經闖出不小名堂的台灣自創品牌,如連日本人都自嘆不如的竹炭杯《澀水竹炭》,專門設計家飾佈置以及手工雜貨的《樂活工坊》,「放任自然」所栽培出來的台灣特種在地米《掌生穀粒》,專門搜集各種二手、廢棄物而製作的環保燈飾《蔡霖時空創意燈場》,其他如園藝、手工皂、DIY保養品等創意產業也都越來越受民眾歡迎。

紅潮激盪 政治性罷工新思維

【汪毓芝導覽】前陣子的倒扁紅潮一度喊出大罷工的口號,使得過去不常出現的「政治性罷工」一詞,頓時被炒得火熱。究竟何謂「政治性罷工」?簡單來說,政治性罷工指的是政治因素導致的罷工行動。在陶在樸的《罷工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他將罷工分為「經濟性罷工」、「政策性罷工」與「政治性罷工」三大類別。

「經濟性罷工」指的是勞資利益方面的衝突、爭端;「政策性罷工」主要反映政策與全民福祉之間的矛盾關係,所引發的罷工行動。此外,他將「政治性罷工」定義為公民對執政黨與政府的反抗行為,又稱顏色革命或花朵革命。

目前台灣的法律只保障勞資爭議的「經濟性罷工」,而「政策性罷工」與「政治性罷工」仍處於灰色地帶。苦勞網一篇文章《勞動三法草案 工會「爭議權死體化」》提到,若「新版勞動三法」在立院闖關成功,未來台灣工會運動將侷限在勞資議題上,難以在政策及政治上發揮作用。

回顧早前的百萬倒扁活動,當時倒扁活動也傳出罷工風聲。針對這股「政治性罷工」風潮,勞委會立即發表「雇主於罷工事後可以求償」規勸勞工朋友們不要參加罷工。儘管如此,倒扁總部最終還是採取請假、輪休,短時間離開工作崗位的方式,進行十五到二十分鐘的快閃示威柔性罷工

在這次的倒扁風波中,各界相繼喊出「罷工」的口號,藝人高凌風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高凌風認為,靜坐是無法罷免陳水扁,並在靜坐會場呼籲民眾以罷工的行為要求總統陳水扁下台,引起輿論的高度關切。

究竟大家對「政治性罷工」有何意見、想法?在《政治性罷工,可能嗎?》一文中指出,大部份的人都認為罷工會造成經濟損失,所以都抱持反對態度。在《罷工只會讓倒扁破功》一文中也提到,台灣欠缺超越兩黨惡鬥結構的社會組織或政治力量,導致運動決策者和參與群眾的意識形態南轅北轍,在這樣的困境下,「政治性罷工」可說是寸步難行。

如此看來,無怪乎各黨團工商界紛紛表明不支持罷工運動。「勞動人權協會」一度曾被人謠傳有意發動罷工),隨後急忙跳出來澄清並無此事

話雖如此,但在《探討罷工的總體政治經濟學》文中,筆者認為「政治性罷工」並非一般人所想的那樣破壞經濟,若是處理得宜甚至可以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算是對政治性罷工行為的肯定。

在中時電子報刊載的《沒有階級政綱,罷工必敗》文章中筆者認為,若想要勞動階級加入倒扁,應該改變策略,採取與勞工本身政策相關的政策性罷工比較有可能成功。

如今大罷工的呼聲已悄然退去,但人民究竟能不能為了爭取政治與政策的主導權而發動罷工,仍是有待商榷的議題。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馬凡溫情 讓他們一家更勇敢

【李家如報導】專注的拿著手中的鉛筆,今年小學二年級的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小呈因為水晶體脫位,必須戴著厚重的眼鏡才能看清楚眼前的世界。不過深度遠視的缺陷,並沒有抹煞他對畫畫的興趣,透過厚厚的鏡片,小呈用鉛筆在紙上畫著他最愛的神奇寶貝與昆蟲世界。即使淘氣的弟弟小亨在一旁奔跑,還會不時作弄正在畫圖的哥哥,小呈依舊沉浸在圖畫的世界裡,嘴角還會不自禁的上揚,流露出一股滿足的神情。

許多和小呈一樣的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是因為位於第十五對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很多患者會有深度近視或遠視、眼內水晶體脫垂等症狀。模糊的視線常讓馬凡患者的動作比一般人緩慢,因為看不清楚前方的東西,讓他們生活常有許多困擾。

除了眼睛的疾病外,馬凡患者常給人高高瘦瘦、手腳及指頭特別長的印象,這些特徵讓馬凡病患有著「蜘蛛人」的稱呼,但高瘦的體型卻讓他們飽受脊椎後突、側彎等骨頭疾病的困擾。不過最令病患擔心的是心臟的問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心血管的疾病,所以不能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常見的症狀有二尖瓣脫垂、血管剝離,由於血管比正常人脆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臟的昇主動脈剝離破裂,造成病人的猝死。

「小呈從小視力就不太好,有時候不小心把玩具掉在地板上,我從遠遠的地方就看到了,可是小呈怎麼找就是看不到。」魏爸爸表示,察覺小呈的視力問題後,有帶他到醫院檢查。當時醫生曾和魏爸爸提過馬凡氏症候群,但他以為只是眼睛的疾病,沒有多加留意。後來因為朋友向他提起身邊有馬凡氏症患者猝死的事情,加上小呈被診斷有二尖瓣膜脫垂、脊椎骨也比較突出,才讓他驚覺這個疾病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今年暑假,魏爸爸帶著全家人到榮總檢查,卻發現小呈、小亨與媽媽都是馬凡氏症的患者。回想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一直堅強的陪著家人的魏爸爸說:「剛知道家人生病的時候,心情當然很難過,不過我覺得遇到就遇到,只能勇敢的面對它。」馬凡氏症的來臨並沒有擊倒這一家人,他開始積極尋找馬凡氏症的相關資料,也更關心全家的生活作息。生活中充滿著他對全家的愛的叮嚀,也讓這家人的感情更為緊密。

被診斷出有馬凡氏症的魏媽媽表示自己當初很難接受診斷的結果,感覺很「被判了刑。」不過因為有魏爸爸的愛與鼓勵,讓她覺得身邊有可靠的支柱,也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現在的她靠著自己的信仰,重新告訴自己「一個人心存希望比什麼都重要」,更用樂觀的心態鼓勵孩子,別因為生病就喪失對自我的信心與期待。

由於馬凡氏症候群的患者基因突變點的不同,反映在每個人身上的症狀也有相當大的差別,有些人除了身高突出,在其他方面並沒有明顯的症狀,這樣讓許多馬凡氏症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這樣的疾病。例如弟弟小亨腰椎比較突出,魏媽媽的身高比較高,但兩人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

反觀哥哥小呈的情形就比較嚴重,尤其眼睛看不太清楚,讓他行動的速度會比別人慢。除了有馬凡氏症患者常見的眼睛水晶體脫位病徵,讓小小年紀的他,遠視曾重達一千多度,小學一年級健康檢查時,也發現小呈心室有雜音,經過進一步診斷,發現有二尖瓣脫垂的症狀。

回憶起一次上體育課的經驗,由於小呈看不太清楚,上下樓梯動作比較慢,必須抓著扶手慢慢走。一位走在小呈後面的同學,覺得被擋住去路很生氣,等到終於走到小呈面前時,竟然氣得拿扯鈴棍打小呈。魏爸爸說,由於小朋友年齡比較小,難免會因為不理解小呈的狀況而產生爭執。他在檢查確定後,便向學校反應兩兄弟的情況。而學校反應也相當積極,請每一位老師多加留意,別讓兩兄弟做過於激烈的運動,更向小朋友宣導尊重每個人的觀念。

除了努力與學校溝通,讓兩兄弟能在學校得到良好的照顧。魏媽媽也用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嘗試每一件事。她說:「哥哥有時候會說我有馬凡氏症,而不願意嘗試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疾病不能拿來當做藉口,我只要他盡力就好,而不要先給自己設下一個限制。」也因為媽媽的鼓勵,讓小呈願意股起勇氣嘗試更多不一樣的事情。

雖然手指骨頭發育不是很好,讓小呈握筆的力道比較弱,寫字速度比一般小孩來的慢。但他不因此氣餒,在爸媽的鼓勵下除了努力練習寫字,更用心的投入自己的興趣─畫畫,享受把喜歡的東西用圖畫表現出來的快樂感覺,也從圖畫的世界裡找到了自信。

除了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為了更了解馬凡氏症,魏爸爸也認真的上網找尋有關馬凡氏症的資料,但除了馬凡患者成立的「馬凡之家」提供相關知識與諮詢,國內有關馬凡氏症群的消息實在很少。加上國內對於馬凡氏症的患者的醫療資源不多,缺乏對疾病的整合性判斷與治療。在沒有固定醫生診療的情況下,患者的醫療品質不僅大打折扣,更是國內許多馬凡氏症患者共同的困擾。魏爸爸指出,馬凡氏症候群目前尚未列入罕見疾病的名單,讓許多馬凡氏症的患者無法得到某些特殊的藥物與治療,在醫療上的負擔與權益會比其他罕病患者相較沉重。

除了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與馬凡和平相處,平安的度過每一天。魏爸爸也希望能化自己的小愛為大愛,與馬凡之家齊力宣導馬凡氏症候群的症狀與病因,讓更多潛在的馬凡病患知道自己生病,提早到醫院檢查、定期服藥控制,降低馬凡病患因為心臟血管剝離而突然發病的危險,讓馬凡不再成為患者生命中的麻煩。

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特教班小天使 從遊戲體驗愛

【李家如報導】為了滿足身心障礙孩子學習的機會,世界宗教博物館從二○○六年二月十五日到十二月三十日舉辦小天使專案,邀請國中、小特教班的小朋友參加「愛的森林─尋找奇幻獸之旅」,讓這群小天使能從遊戲中滿足學習的需求。

在二○○四年成立的「愛的森林」兒童生命教育體驗館,藉由情境式的森林探險,加上各種精心設計的遊戲和導覽人員生動的帶領,開館至今已吸引許多國小、幼稚園小朋友前往參觀。在一次身心障礙孩童的導覽中,特教班老師發現,這個探險遊戲不僅讓平時羞澀的孩子玩得相當投入,每個小朋友更是認真的融入導覽員所引導的情境中。老師從小朋友熱烈的反應和燦爛的笑容中發現,遊戲的內容不但符合身障學生的能力,更能讓孩子得到視覺、肢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學習。

這個經驗讓宗博館開始致力於特教孩童導覽的計畫與培訓,今年初更舉辦為期十個月的小天使專案,免費邀請台北縣市的國中、小特教班學生前往參觀。宗博館教育推廣員陳素華說:「很多身心障礙孩子的生活空間大多只有家庭和學校,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社會上也很少有為這些小朋友規劃的場所。」

為了將這樣難得的戶外學習場所提供給更多特教孩童,宗博館決定舉辦「小天使專案」,讓更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參觀。同時,為了要服務這些孩子,每一個導覽員都有接受特教老師的培訓,深入了解身心障礙孩童的學習與人格特質,才能在導覽時確切符合這些孩子的需求。

陳素華表示,愛的森林中有一隻「愛的奇幻獸」,奇幻獸身上的每個部位都與愛有關,例如亮亮的尾巴代表愛是黑暗中明亮的指引,溫暖的柔軟毛皮代表愛讓人感受的溫暖等。在森林裡還有奇幻獸的家人和好朋友,讓孩子能在參觀的過程中,體驗到珍貴的親情、友情等觀念。

她強調這套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孩子在尋找奇幻獸的過程中,得到各種不同「愛」的體驗。小朋友能在奇幻獸爺爺的肚子裡頭玩耍,體驗溫馨的親情,還有各種不同的表情面具,讓孩子能體會各種不同的情緒。最特別的是,在搭配森林所設計的尋寶活動中,小朋友不但能在尋寶的過程中,探索森林裡的世界,更能夠達到手眼協調的訓練。

由於活動的進行有許多遊戲的引導,很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在參觀過程中,對活動的參與相當熱烈。甚至還有小朋友願意在遊戲中克服自己的障礙,去嘗試以往不願面對的事情。陳素華描述一個令她難忘的經驗:「在愛的森林的入口,有一個斜躺的樹洞。有個患有空間幽閉症的孩子,非常害怕這種黑暗的空間,可是在大家的鼓勵之下,他最後真的願意克服恐懼爬過樹洞。」她滿臉笑容的表示,這個舉動不僅鼓舞了在場的老師與導覽人員,對那一位孩子而言,這個行為更是非常大的突破。

在一次的導覽中,她聽到一個孩子這樣說:「老師,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汐止,這可是我第一次來永和呢!」這句話不僅讓陳素華覺得不可思議,也讓她體會到這些小朋友的生活空間其實相當封閉。她說:「有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和外界互動,甚至根本沒有離開過自己成長的環境。」

為了使更多孩子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宗博館除了邀請台北縣市的國中、小特教班前往參觀,也開始規劃邀請基隆、桃園縣市的特教班,讓這個活動能有更多縣市的身心障礙兒童一起參與。也期望能藉由這個活動,使更多孩子能和外界接觸,學習與社會互動的寶貴經驗。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