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9年12月30日 星期四

集集大震百日祭 災民感謝與哀悼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地震,地震,你到底是何方神聖?為何把我家弄得支離破碎,使我傷心絕望,痛苦不堪,希望地震不要再來了!」一幅來自台中災區小朋友的童言童語,道盡了九二一大地震對災區民眾的傷害。一百天過去了,社會大眾對九二一的記憶逐漸淡去,但災區民眾的傷痛卻未曾遠離。

九二一震災已屆百日,這一百天來,災區民眾感受到許多民間團體對他們的關懷與協助,但相較於政府單位的援助,災民心中卻是感到無盡的失望。為了表達對民間社會的感恩與謝意,同時抗議對政府政策的不滿,來自中部災區的「九二一受災戶聯盟」特於一二二九集集地震屆滿百日這一天,舉辦「十方感謝‧百日哀悼」的活動,希望傳遞他們的感謝和憤怒。

「此刻,要悼念的不只是亡者,更要感謝四面八方傳來的關懷,這些溫暖已讓我們長存心中,永誌不忘。」百日祭的主持人,也是九二一罹難者家屬的何佩珊說。對於民間慈善團體的關懷,地震災區民眾是感謝的,就是因為這一股同胞之愛,讓深陷徬徨無助之中的災民獲得支撐下去的力量。「我們是拋棄悲情,懷著感恩的心而來的。」總指揮陳惠澤這樣說。

相較於對民間的感謝,九二一災盟對政府的措施無疑是相當不滿的。「我們不要只會打口水戰的政府,我們不要敷衍了事的政策,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正關心災民的政府,有建設性的政策!」何佩珊表示。這次的「百日祭」活動,受災戶聯盟要哀悼罹難的二千三百六十一名同胞,要表達的憤怒是政府不當政策所造成的人禍。「燭火是我們的哀悼,火把就是我們的憤怒!」九二一災盟的企劃宣傳部主任曹偉豪如是說。

寒冷的冬天已經來襲,但災區民眾卻仍有許多人只能躲在臨時的帳篷中擋風避雨。拄著拐杖、遠從草屯北上而來的災民說:「我們只想要有一個溫暖、平安的家,我們希望九二一的夢魘趕快離開,壓力遠離!」雖然夜晚的風很大,天很冷,百日祭的燭火不斷被風吹熄,但生命強軔堅忍的災民,他們心中的希望仍然不滅,「期望九二一是整個社會的重生,從此刻開始我們走出陰霾,迎向光明的未來。」何佩珊充滿期許地說。

1999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葉怜惠 與三死囚心靈相會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一開始覺得自己是在幫助他們,但有時候卻覺得反而是自己得到了幫助」。民國八十五年,社會各界為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個死囚,舉辦了一個「死囚平反」的大遊行。當時身為人本義工團團長的葉怜惠,從此開始了和這三名年輕死囚的接觸。

民國八十年,汐止吳銘漢夫婦的命案震撼了社會各界。五名嫌犯中,主嫌王文孝已於八十一年伏法,其弟王文忠,坐了三年牢後也早已出獄,但蘇建和等三人,卻因案情仍有諸多爭議,使得當年的三位十九歲少年,已在獄中以死刑犯的身份,待了近九年的光陰。而在提了四次非常上訴皆失敗的情況下,蘇案義務辯護律師蘇友辰,最近直接向最高法院提出抗告,才終於讓他們獲得一次重審的機會。

「原本和一般人一樣,對這個案子仍是有著懷疑的」葉怜惠說。但是,身為人本元老級義工,多年來跟著史英老師,在相信他的判斷,且知道更多這個案子的相關資料後,覺得那時的遊行主題,要求重新調查的訴求很合理。有了這樣的認同後,葉怜惠參加了八十五年那次的遊行,也開始了三年來持續探望他們三人的日子。

在遊行成功的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後,覺得在為他們的案情努力平反的同時,給予他們實質的關心是更重要的。因此葉怜惠在一位名叫林秋滿女士的帶領下,越過那一道高牆的阻隔,開始了她探望這三名死囚的日子,至今已然邁入第三個年頭。葉怜惠有感而發的表示「三年,也滿久了,希望能快點不用再去看他們了!」只因希望在牢裡待了近九年的三人,能早日重獲自由。

葉怜惠表示,第一次到台北看守所探望他們三人,因為是生平第一次踏進監獄,所以總不免充滿了想像,在到接待室的路上,看見那裡整齊明亮的庭園時,還覺得那裡環境滿不錯的。進到接待室後,身後的門「啪拉!」關上後,突然很清楚的意識到,屋外陽光世界和室內的陰暗的強烈的對比。然後,他們三人就會從裡面走出來。三年後的現在,這種突然意識到的、截然不同的二個世界的感覺,仍舊讓葉怜惠在回憶時覺得無比鮮明。

葉怜惠說,因為這段時間同時接觸了蘇建和的爸爸,她常會反問自己,同樣為人父母,若是自己的子女遇到了這樣的事,是否能有這樣的毅力及行動力,竭盡所能的去挽救他的生命?「我其實對他有更多的敬佩,也因為敬佩他,所以自己要更謙卑,才能讓自己學到更多。」

她說,在跟他們接觸越多之後,自己最大的轉變是,覺得自己其實也沒有比他們強多少,慢慢的就會學得比較謙卑,「原來以為自己好像什麼都懂了,但是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們懂的也只不過是一些象牙塔上的東西罷了」。也因體認到生命的脆弱,更教會她自己在有限的生命中,要好好的把握生命尚存的日子。

挖掘老嫗嫁妝 日本義工貼心服務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烈陽高照的下午,遠從日本來到台灣埔里的義工們分批分隊來到各個災戶家中幫助重建,在幾位懂日文的台灣大學生的幫助之下仔細地詢問災情之後,開始依各個不同的個案所需要的幫助協助災民。

經過九二一的災難之後的災民所需要的幫助是這一群義工所關切的。埔里有一位埔老太太的嫁妝被埋在震成瓦礫的家園之中,在義工們花費一個下午的挖掘找尋之後,雖然金飾已經被壓壞變形了,但是老太太看到找到了金飾失而復得的安慰及慶幸的笑容,縱使語言不通但是看到這樣的表情讓義工們忘卻了一天的辛勞。另外一戶人家的兒子的流年八字被壓在殘破家園的床下,這群來自日本的義工雖然並不很瞭解這一張流年的用途,但是也決定要派出一組人協助幫忙找出這一張寫著流年的紙。

如此重視災民的需要和心聲是這一群義工最大的特色,他們並不以自己的標準評判災民需要怎樣的物資的補助,而是以災民所需要的服務作為工作的內容。壓壞的嫁妝、寫著流年的一張紙,在許多人的眼中也許並不值得多少錢。但是在一夕之間失去一切的災民來說,這些都可能是紀錄著他們生活的一些紀念品,對他們來說失而復得的意義,可能是再多的補助金都比不上的。

目前YMCA賑災中心的工作內容除了每天固定的義工服務隊的出隊之外,也包括了災區兒童臨時托育安親班和災區兒童週末營。服務隊主要由日本義工組成,分組指派到各個需要幫助服務的災戶提供協助。

接受YMCA的義工幫助的災民余玉蘭看到這一群年輕的日本義工來協助她重整家園時表示,很高興看到他們來幫忙,很感謝他們所付出的愛心以及耐力。

日本法政大學的學生渡邊雄志在幾天的義工工作之後表示,之前在學校常常受到一位來自台灣的學長照顧,這一次隨學長來到台灣從事義工的工作是件有意義的事情。談到從事義工的感想,他說:「來到台灣看到埔里的人們都很樂觀,覺得很難得,而且台灣人都非常親切,不管到哪裡都有人拿水果或是煮好吃的料理給我們吃。」至於這次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他說:「在災區遇到一些年長的老婆婆及老爺爺的時候他們都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日語,讓我回想到以前歷史上日本對台灣所做過的一些事情,雖然以前就知道這一些歷史,但是真正接觸到經過這一段歷史的人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震撼,也讓我開始思考歷史上日本所曾經對亞洲所帶來的影響。」

來自日本東京YMCA的三島和康是第一次來到台灣,這次的義工活動他是隨著日本YMCA的一群人一起組隊前來。一個禮拜的義工服務中他曾幫助災民拆除毀壞的房子以及在小學裡協助學生上課。三島和康表示,工作當中語言不通是最大的障礙,溝通不是很方便導致災民資料的收集有些困難。但是,很高興這次來到台灣作義工,覺得台灣人很隨和,也很高興看到台灣的災民都很有精神。

擔任YMCA埔里義工中心的偕進義表示,從事義工服務的活動所獲得的是幫助別人的喜悅,在這樣的工作當中交結朋友,共同傳達愛心關懷以及學習團隊的精神。

義工的工作,跨越了國界以及語言,微笑代替溝通,更完美地表達了一些感謝以及感想;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許多日本的義工來過三次甚至四次,自費來台從事義工的工作。尊重災民的心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服務是這些義工存在的目的。

板橋親子協會 點亮中輟生的明燈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雅娟在高中的求學階段,由於家庭的經濟情況,使得當時的雅娟面臨了必須輟學的危機,板橋市親子服務協會的理事長黃寧秋為了能讓雅娟能繼續升學,便透過協會的公文發函給校方陳情、說明雅娟的情況,雅娟便在協會的幫助下並且半工半讀完成了自己的學業,抱持著一顆回饋的心,現在的雅娟已是親子協會能夠獨當一面的執行祕書。

家慶來自單親家庭,透過板橋市親子服務協會的理事長黃寧秋的輔導,家慶從輟學、蹺家、吸膠、竊盜等荒唐叛逆的少年時期走來,已步入人生的正軌,目前已在入伍服役,只要遇到軍中有休假,還會義務返回協會義務幫忙。

 位居板橋市板新路的台北縣板橋市親子服務協會,自民國八十五年成立至今已邁向第四個年頭,這些真實案例,同時也一直在黃寧秋女士所成立的板橋市親子服務協會,不斷的完成。付出畢生積蓄成立協會的黃寧秋-秋媽媽指出,協會在一開始的主要對象和服務內容是針對十八歲以下的中輟學生做輔導,使其導向人生的正途,度過這段青少年時期的關鍵階段,適時地為迷途的中輟生,扮演了一盞明燈的角色。

然而秉持著關懷青少年、服務社會的理念,協會不只針對十八歲以下的中輟生輔導和關懷,同時也結合社區、透過各類親子活動的舉辦,來拓展親子互動與親子服務。從八十六年至今,所舉辦的活動不勝枚舉,秋媽媽提到,其中協會一系列的「青少年自我情緒管理」研習活動,目的便是為了讓平日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敞開封閉的心靈並且自我了解,更進一步的學習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為了結合社區並且讓社區對這群中輟學生能所改觀,協會便帶領這群中輟孩子與志工投入社區服務的行列,於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共同合力掃街,這樣風雨無阻的社區掃街行動,從八十七年九月發起至今,便未曾停歇。

板橋市親子協會在今年十二月,正式與慶詳文教基金會合作,於板橋市雙十路一段四十四巷十四號成立了「少年家文化教育輔導服務中心」。秋媽媽說,少年家文化服務中心的成立是協會未來最終極的目標,同時也是為中輟孩子成立青少年中途站作準備,期許協會將以板橋市雙十路的少年家,做為社區化的第一個起點,使「少年家文化教育輔導服務中心」的社區化推廣至其他縣市,以擴大服務規模與範圍,並使親子協會和少年家文化教育輔導服務中心的服務內容和對象,做更明確的訴求和細分,讓兩者都有健全而長遠的發展。

罕見疾病患者 尋找生命的出口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

「你們是不是不夠努力?你們藥品爭取了一年多,我兒子還是來不及用!」一位出生即患高血氨症的小嬰孩,原本應該有個長久的未來,但卻因高血氨症的急救用藥遲遲不到,還來不及多看看這個花花世界,二十多天即走完了他的人生,小嬰孩的父親非常悲傷,悲憤地質問著罕見疾病基金會的人員。說起今年感恩節的這個病例,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執行秘書洪瑜黛仍是相當遺憾。

上述的高血氨症只是罕見疾病中的其中一項病類。據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內部的統計,台灣罕見疾病目前計有五十六種病類,有四百多位病人,而這只是資料上的數字,還不包括隱藏在各個社會角落的病友們。


罕見疾病患者的病情雖然多半嚴重,但卻不是無藥可醫的絕症,只是因為患病人數不多,藥品用量少,因而無法量產製造,售價高昂,而且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一般藥商在無利可圖下根本不願進口,在「孤兒藥」法通過之前,罕見疾病用藥都是利用特殊管道、非公開的方式取得,所以,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反而經濟與制度因素成了罕見疾病患者的最大阻礙。

由於受到孤兒藥受到長期的忽視,罕見疾病基金會積極地推動孤兒藥品的進口,終於獲得一些回應。目前衛生署藥政處已開放了五十五種罕見藥品的進口與給付,「政府也是有在盡力的,只是還不夠,我們需要一百四十七種孤兒藥品。」洪瑜黛表示。

「生活品質、安寧照顧、藥物治療是我們對政府希望達到的三大訴求」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的發起人之一,也是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治醫師蔡清標表示。而洪瑜黛也認為,行政院版本通過的「罕見疾病藥物法」只著重在藥品方面,不是全面性的關注患者,因此,罕見疾病基金會和立委江綺雯草擬了一個「罕見疾病法」,希望不只著眼於藥物方面,更要有其他的配套措施,關心罕見疾病患者診治、就學、就業等一連串問題。

至目前為止,罕見疾病相關法案的推動,有藥政處、立委江綺雯以及余政道提出的三種版本,為了促成一個最完善的法案,三方人士已相互協商融合,並共同推出一個更為之健全的「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草案,希望能盡力照顧這些罕見疾病患者,讓這些罕見疾病患者不再是孤兒,不再感到孤單。

台大城鄉所 改造大理街的好幫手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從小就在萬華大理街長大,同時也是台大城鄉所博士班學生的居民戴伯芬提到,最初,大理街就是由一塊台糖土地的抗爭開始;原本台北市政府的都市計劃每五年就要有一次的檢討。大理街這整個區域早年由於中國時報的遷入,都是被規劃為印刷輕工業區,八十六年那次的檢討工作就包括了將工業區改為住宅與工業混合的區域。

萬華大理街愛愛療養院設立於日據時代,從此之後便造成此區流民聚集,缺乏管理的情況。加上早年缺乏規劃且高密度的開發,社區內住商工混和、龐大的車流、狹窄的通道與公共設施明顯不足;使得社區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化,生活環境品質始終難以提升。戴伯芬提到。

戴伯芬回憶到當時,她自己本身原本沒有很強烈的反應,因為以她專業背景的思考,她覺得只要療養院在整體的設計與運用上能夠帶給社區較多的互惠點與空間利用,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計畫,加上當時有部份居民由於期望能夠將社區的經濟商業功能提升,而落入情緒式的反對,使得當時的戴伯芬並不想介入反對的活動。後來,鄰居找上她,希望以她的專業背景能夠提供協助與建議,才讓她開始進入整個活動推行的中心,後來也因為她的關係,城鄉所投入許多的人力與專業資源在整個社區改造的輔助工作上。

在抗爭的過程中,某些居民開始有了社區重新改造的意識與認知。他們開始重新思考社區未來的走向與前景。排開情緒,轉而以具規劃性的態度,運作社區改造的活動。戴伯芬回憶當時之所以會加入推動行列的原因,她說,由於萬華地區整體的商業機制早已沒落,於是社區內一些小型成衣業者當時提出了不同於商業發展性質的建議,轉向提升社區生活環境與增加綠地的規劃。這樣的想法,促使她開始對於這整個抗爭活動感到有所寄望。

當時台大城鄉所的參與人員除了戴伯芬之外,還有八位左右的學生與指導教授。他們以專業的研究與學生實習規劃的模式,調查萬華大理街早年的發展歷史脈絡,了解萬華大理街社區問題的形成原因;並且從現況去分析大理街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透過參與社區會議,提供社區成員關於社區規劃的建議與方向。由於與社區運動直接地接觸,大理街的居民從城鄉所這裡學到了許多專業的步驟與方法,使得推動的工作更順利、也更富規劃性與前瞻性。

現在的大理街,在居民的共同推動上,終於可以擁有完整的四個公園綠地,而且四個公園在台大城鄉所的協助下,都將擁有全新的風貌。城鄉所人員林佩玲表示,城鄉所運用資源,會同各方面,包括建築、都市計畫與環境工程的專家,以現有的基礎,在不影響社區原有生活型態的原則上,為整個大理街的四個公園地規劃出新的風貌。

除了在公園的設計與規劃上台大城鄉所佔有重要的角色外,許多的社區活動也是由台大城鄉所的人員提供許多有趣的創意與概念,才得以順利進行。大理國小老師陳金耀提到,從八十七年的八月到十二月,在城鄉所人員的協助策畫下,大理街連續舉辦了「大理街社區總體營造系列活動」,包括「青少年種子營」、「文化社區催生公聽會」、「阿婆抹粉:大理街社區公園採粧計畫」以及「大理情‧文化薪社區親子活動」和「社區之愛-環保家園」。其中,台大城鄉所大理街工作團隊與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合作舉辦的第五場活動「社區之愛-環保家園」,更是為大理街社區再造活動加溫。透過活動社計,激盪地區環境改造共識、共同參與公園設計、落實環保資源回收、達成綠色消費的新風貌。一共五個系列活動,都獲得社區居民的熱烈迴響,大理街也在十八個月的抗爭活動結束後,開始活出新一季的生命。

向政府要綠地 不落幕的大理社區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台北市萬華區的老舊社區─大理街社區,由於政府早年社區資源分配的不公,社區匱乏的公共生活品質,促使大理社區全體居民展開了一場向政府要綠地的抗爭事件。民國八十七年七月,大理街公園案終於通過,居民在此期間就社區過去惡質的四個區塊共同進行改造,社區目前的一個完整主公園和四個小公園的初步雛形建設的婓然成果,皆為老舊社區的重生與營造,帶來空前的契機和遠景。向政府要綠地,大理社區的自主精神讓這項不可能的任務步步實現,也為老舊社區生命的翻轉立下典範。

「再造社區」、「還我們公園」、「不要漠視老舊社區的的聲音」這是大理街社區居民所發出的聲音。民國八十六年十一月,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老舊社區─大理街社區,由於早年老舊社區資源分配的不公,長期匱乏的公共生活品質,使得居民憤慨的聲音再也無法遏抑,居民憤怒與不平的情緒不僅使社區產生了龐大的凝聚力量,同時也開始了一場老舊社區與政府要綠地的抗爭事件。

事件的開始剛好正值冬天的過年期間,事件主要參與居民,同時也是大理國小老師的陳金耀回憶當時的情況表示,為了讓社區居民有一個共同參與討論的開放空間,便有熱心居民自願出錢、出力,搭設了一座臨時的公共討論棚。在這座小小的開放空間中,居民便風雨無阻的在每個週六的晚上,積極思考如何獲得請願管道和尋求協助對象、瞭解相關法令、因應的對策、達到向政府要綠地的訴求方案和共識等,會議幾乎都是從晚上八點討論到十二點。大理街社區每週六規律而又頻繁的公共活動,便隨著公園綠地的抗爭活動持續了一年的時間、不間斷的行進。其間對外越是遭遇挫折,社區的凝聚氣氛、活動力便越強,為社區抗爭奔走也就越頻繁。

審議公園案的當天,便在促進會的帶領下,當時前往內政部參與陳情的居民便有近百人之多。事件參與居民,同時也是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戴伯芬表示,活動雖然當天是以陳情的名目進行,但現場居民的氣氛極為緊張,衝突隨時有一觸即發的可能,而在得知公園案終於獲得採納通過後,現場居民的安慰與感動在居民熱烈的掌聲迴響中,已不言而喻。

大理街老舊社區公園案的抗爭成功,除了讓社區居民終於擁有了一片實實在在的完整公園綠地外,抗爭期間,面對社區過去的綠地不是分布稀疏破碎,便是遭鐵欄杆、水泥牆,或被廟地佔用的不堪情況,社區居民也開始積極的為這些原被貼上「廢地」記號的四個區塊尋找解決的辦法,這四個區塊後來也在居民的不放棄與台大城鄉所協助規畫的共同努力下,有了新生的契機。然而四個公園的初步雛形與營造,不僅增添了社區所爭取的綠地範圍,為社區帶來了更豐碩的成果,同時也為居民社區改造的遠景,注入強心劑。

大理街公園夢的實現原本很可能是遙遙無期的美夢,但社區居民向政府要綠地的爭取與不放棄,透過居民不間斷的集會、討論、互動與社區強烈凝聚的社區意識,在在都賦予大理街老舊社區不同以往的新生力量,使過去曾歷經繁華的大理社區重新再站起來。當時參與審議公園案的營建署官員便肯定的表示,「社區居民在事件中建立的更緊密的社區群體關係,是花再多錢也買不到的寶貴經驗,也是社區當初意想不到的收穫」。

從抗爭活動的點燃,到社區自發性組織的成立;從居民連什麼是社區都毫無概念,到瞭解自己的社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從情緒的抗爭,再到理性的訴求。在不斷為社區請命和幾乎全體動員的過程中,大理社區高度自發性所展現的強力凝聚能量和社區精神,不僅為遲暮的老舊社區灌注了新生的力量,整個社區鄰里意識的團結一致,也為社區未來的總體營造,埋下蛻變的種子。

灌注社區新生命 大理街的蛻變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經過了社區居民一年的努力,大理街這樣一個老舊社區生命的蛻變,並未因公園案的抗爭成功而落幕,大理街公園案通過後,完成階段性任務的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隨即便發揮了組織的自發性質,以積極的態度開始思考組織的轉型與社區未來的方向,因此促進會提出了「打造糖業歷史的文化社區」的構想,希望透過重現地方文化、活化歷史建物、發行社區刊物、改造社區環境、創造文化商圈等大方向,達成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總目標。

面對社區未來公園的策略規劃,促進會也在台大城鄉所的協助下,舉辦了一系列的「大理街社區總體營造活動」,系列活動雖然分不同的主題及方式進行,但總體的方向皆以建構社區公園與提升居民生活的人文訴求為主要方向,其中系列之一便舉辦了「第一屆大理街社區青少年種子營」,透過周圍古蹟的導覽,提供了社區青少年一個更深入瞭解自己家園的機會,並且藉著社區青少年實際的參與,以建築模型,勾勒出青少年心目中未來的公園藍圖。



另外促進會與台大城鄉所至今仍共同持續進行的社區營造系列之三「阿婆抹粉:大理街社區公園彩妝計畫」,便以城鄉所專業的規劃角度,與居民共同規劃社區舊有的畸零綠地,改善社區的四個公園綠地,營造出符合社區居民需求的公共用地。林健正表示,目前促進會與提供社區專業協助的城鄉已決定將四個公園規畫成與社區文化有關的主題,主要訴求為社區早年的糖業歷史與歷史建築物,以建構成和其它社區不一樣的主題公園。

在社區的內部溝通上,這段不同於公園抗爭階段的轉型時期內,居民的意見和需求仍然是社區極為重要的課題。當地居民陳金耀說,雖然社區刊物在早期有面臨資金、人力及意識呈現上的難題需要克服,但大理街的「戀戀大理情」社區刊物,配合社區環境運動的轉型,仍將會在近期內發出,為社區營造出更優質的社區環境運動指標。

台大城鄉所學員林佩玲,一直以協助者角色參與大理街社區規劃工作,她表示,從社區向政府要綠地等陳情訴求的意識凝聚、抗爭動員到社區現況的關注及營造,不難看出社區居民彼此的高度互動與自發性的社區特色,因此面對社區未來的展望,城鄉所除了社區既有綠地的美化之外,也協助提供了目前持續進行中的「綠生活家園營造計畫」,此計畫除了持續城鄉所改善社區生活品質與公園建設的社區後續發展工作外,更結合地下停車場的設計,期待能舒緩社區長久以來的交通問題。

交通大學材料系副教授的林健正便表示,抗爭事件對自己和社區大多數的人一樣,往往只是一個起點,因為事件的凝聚,使得居民彼此越是了解自己的居住環境、甚至是成長環境,對社區情感的認同也就越濃厚,就更無法抽身不管,而且當居民越是參與社區的公共事務,便越是關注社區未來的發展。因此,大理社區不再侷限在過去單一的抗爭事件,取而代之的則是居民進一步對社區未來的規劃參與及關切。

從促進會主辦、城鄉協辦的社區營造活動裡,所呈現的不僅是老舊社區大理街活化的過程,更是一個老舊社區,將長久以來所迫切期盼的社區願景,轉換成行動與實踐的魄力在進行著。

河洛藝術工坊 延續傳統布袋戲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在五股鄉四維路上的河洛藝術工坊,是李進吉、曾曼鈞夫婦兩人,為了傳承傳統布袋戲所成立的。河洛藝術工坊提供傳統布袋戲一個展示的場所,讓大家能夠發覺到這項傳統藝術的存在。

曾曼鈞表示,會成立河洛藝術工坊純粹是因為小時候常會在廟口看布袋戲,產生了興趣,因此想要傳承這個逐漸沒落的藝術。藝術工坊開設的目標,一方面可以展示傳統布袋戲的相關文物,例如李、曾夫婦兩人所收集的布袋戲偶,另一方面透過和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的合作,請來幾位師傅免費指導學員。

在課程內容方面,剛開始會先教授一些傳統布袋戲的由來、背景等基本知識,再來就進入實際操作表演的部份。曾曼鈞指出,傳統布袋戲的演出,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就是台上操作戲偶,而後場就是背景音樂,主要是北管音樂。

對傳統布袋戲擁有濃厚興趣的曾曼鈞表示,傳統布袋戲與目前電視上布袋戲兩者之間主要差異大致有三個地方:戲偶的尺寸大小、舞台的布景,以及配樂的不同。傳統布袋戲的尺寸明顯地比較小,因此,在操作上,能夠做出許多細膩的動作。舞台方面,是以小而精致的「彩樓」為表演場地,布景是與國劇類似的抽象背景,配樂以傳統的北管音樂為主。而目前電視上布袋戲是採用具體的布景,實際做出山林、花草等。配樂會使用流行歌曲,並且加入許多音效。

「希望大家會覺得布袋戲是很好玩的東西,並不是想像中那麼難,不是學不來的。」一般人聽到傳統布袋戲,都會認為它是很困難的。曾曼鈞強調,就像學音樂一樣,如果不是為了成為音樂家而去學習,其實就沒那麼可怕了,只要有系統地教,一定能學到東西。

「我們最想做的是文化的紮根工作」曾曼鈞這樣說。許多她接觸過的小學老師,對傳統布袋戲都表示贊同,樂於把這個藝術帶到學校傳授給學生。她表示,加上「傳統」兩個字,不一定就是一成不變的,要使傳統布袋戲適合小朋友,就必須在布袋戲的內容方面配合現代生活,且富教育意義,因此,創作新的戲碼成為藝術工坊未來努力的方向。

曾曼鈞一直將傳統布袋戲當成是一種戲劇教育,她說,傳統布袋戲是可以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的。例如小朋友可以藉布袋戲的演出,訓練表達能力。再者,由於時代的變遷,布袋戲也產生了新的功能,如布袋戲可作為母語教學的工具,讓學習更加生動。

李進吉和曾曼鈞夫妻兩人對傳統布袋戲未來的期待,是希望未來能夠有很多學校的老師來到河洛藝術工坊學習,再將所學帶回去給學生們,藉此把傳統布袋戲傳承下去,因此河洛藝術工坊每星期五晚上六點半到八點半,都有提供免費課程,教有興趣的朋友表演布袋戲。

河洛藝術工坊

地址:五股鄉四維路42號1樓

電話:(02)2982-2778 

1999年12月28日 星期二

賴耀星 醫院的快樂義工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在臺大醫院做了五年的義工,讓我對生命有了深一層的認識,不管是有錢人或是窮苦的人,到醫院一樣是生病痛苦,所以對生命中的許多小事就不需要計較太多了,這樣可以讓自己活得快樂些。」賴耀星說。

每個星期五晚上,賴耀星都會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在臺大醫院急診室擔任義工,當一名病患被送進急診室時,他會先幫助醫護人員分類病患、推送病患到適當的看診處,另外也指引家屬掛號、領藥等程序,偶爾也要幫病人換床單、量體溫、量血壓等。有時同一時段內,會突然接二連三地送進很多病患,有的是用救護車送進來,有的是自己慌張地跑進來,他說:「遇到這種情況時,我們就要先安撫受傷情況比較輕微的病患的情緒,先幫助救護車裡最緊急的病人。」

在正式當一名義工前,臺大醫院會先介紹義工認識環境及一般疾病處理程序,並教導他們如何保障自身的安全,例如:接觸針筒時一定要格外小心、要常洗手以杜絕病毒的感染,也會告訴他們急診室中常見的病例及如何因應這些緊急情況。每隔一段時間,醫院會再安排其他的教育課程像是同理心的建設、疾病的專題介紹或是人際關係的課題。「在這樣的持續教育下,我們當義工的就能越來越進入狀況,除了本身的成長外,也知道哪些事情是一個義工能做的,哪些事情是屬於比較逾越範圍的。」賴耀星說。

之前他也曾經在「天主教福利會育嬰中心」當了三年的志工。「天主教福利會育嬰中心」主要是收容由醫院轉介來的棄嬰,有些嬰兒長得很可愛,有些卻一出生就有了身體上的殘缺,整個收容中心大約照顧了將近二十個棄嬰,但只有兩個固定的行政工作人員,其他就是志願幫助的志工兩、三人了,志工們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嬰兒餵奶、換尿布,或哄他們入睡,在這種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他說:「嬰兒滿可憐的,一出生就少人抱,將來長大會缺乏安全感的。」

賴耀星當義工有八年的時間了,當初由於下班後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利用,又在報紙上看到招募義工的消息,於是便開始了當義工的日子,未來也會一直持續地做下去。他認為能做事就是一種福氣,必須有時間、有那份心,更要身體健康,他說:「希望社會上參與做善事的人越多越好。」

導盲犬Aggie 柯明期的黑暗之光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在跟Aggie相處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帶一隻導盲犬,更沒想到能擁有這麼寬闊的世界。」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柯明期說。

民國八十五年十一月一日,柯明期成為臺灣第一個擁有導盲犬的盲人。柯明期說,Aggie帶給他許多的震撼和感動。以前他走路靠手杖,因為路上障礙多、手杖能觸及的範圍有限、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傷而且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不敢走快、也走不遠。現在有Aggie,只要對牠下指令,就能直接到想去的地方;藉著Aggie迅速閃避障礙物的帶領,速度也加快很多。他說:「現在我每天從重建院走七十分鐘、三、四公里到縣立新莊體育場,我活動的空間整個拉開拉大了。」

作為臺灣導盲犬先鋒Aggie的主人,柯明期坦言臺灣民間對導盲犬的認知仍然不夠。即使他和Aggie已經常在媒體上曝光,宣導導盲犬經過訓練、不會咬人、吠叫的觀念,他們出門時還是會遇到民眾問他:「牠會不會咬我?會不會叫?會不會大小便?」也有人不了解導盲犬是執行任務的工作犬,想在Aggie導盲時觸摸牠;此外出入公共場所、搭乘交通工具也常被刁難。柯明期除了藉盲人重建院的資源多做教育的工作,也期盼保障盲人與導盲犬進出公共場所權益的身心障礙者保護法能早日通過立法。

柯明期表示,雖然只要年滿十八歲的盲人就可以申請導盲犬,但是不是每個盲人都適合擁有導盲犬。首先要喜歡狗,第二、要有生活上的實際需要,第三、盲人本身的定向能力必須很強,否則導盲犬也容易迷路。

盲人重建院辦公室的角落裡,毛色金黃的拉布拉多犬Aggie靜靜的趴在柯明期的座位後面。「因為Aggie是活生生的生命體,我隨時要注意擔憂牠的身體狀況,三年來牠就像是我的朋友、家裡的一份子,牠對我來說就好像是『附著在我身上的另一個生命體』。」柯明期說。

1999年12月26日 星期日

關懷植物人 義賣彩繪傳溫情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為了幫助植物人籌募基金,由新學友書局天母店與創世基金會共同合作舉辦的「歡樂天母 彩繪千禧」活動,於二十六日下午一點在台北市天母東路熱鬧進行。現場活動熱烈,附近居民紛紛捐出發票與購買義賣品共襄盛舉,義賣成果豐碩。

活動主辦單位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公共關係部副組長游麗真表示,這是一場聯合天母東路三十六號至四十八號,一共十一個商家所推出的義賣活動。由商家們免費提供義賣品與禮物;參與民眾只要捐出發票就可以兌換禮品。當天義賣所得與發票兌換獎金將全數作為創世基金會植物人安養基金使用。

這場「歡樂天母 彩繪千禧」的活動,於二十六日下午一點準時展開,現場除了有由附近商家自願擺設的義賣攤位外,還有讓參與民眾「捐發票換贈品」的活動攤位。下午兩點開始又有「親子共彩繪」的活動,從三十八號到四十四號的騎樓地板舖了一層白色的畫布,在現場小朋友的通力合作下,白色的畫布上出現一幅幅充滿童趣與溫馨的圖畫。活動末尾,主辦單位邀請了名畫家鄭乃文在一百八十乘二百三十公分的大畫布上以即興的方式創作出一幅以義大利威尼斯河岸為主景的油畫。這幅油畫獲得在場民眾的熱烈掌聲,主辦單位表示,這幅畫也將於明年三月的一場義賣會中出售,所得亦將全數捐給植物人安養基金。

這場活動,在商家與附近居民的熱烈參與下,成果十分成功。一位住在竹圍的葛小姐表示,雖然不住在附近,但是因為覺得活動很以意義,所以和家人從一開始就參與到最後。她說,雖然天氣非常冷,但是參與的民眾很熱烈,讓她感到很溫馨,除此之外,她也表示,這樣的活動能夠結合社區,是很不錯的做法。

創世基金會游麗真表示,活動的目的除了籌募植物人的安養基金之外,最主要的目標是提升社會大眾對植物人議題與創世基金會服務內容的認識。她說,很多有植物人的家庭,因為訊息不發達,加上政府缺乏照顧,往往必需靠自己辛苦地照顧患病的親人,透過這樣的活動,希望能夠讓更多的植物人家庭,知道有創世基金會這樣的組織提供相關協助,減輕他們的負擔。

1999年12月25日 星期六

踏花歸去馬蹄香 騎馬也能當復健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根據目前研究發現,馬術復健不但可以培養腦性麻痺兒童的平衡感、肌肉刺激及統合協調性;而更重要的是,馬術活動可以增加腦性麻痺兒童的自信心、建立自我的概念及自尊。

由「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及「中華民國傷康健復騎術協會」所共同主辦的醫學研討會,12月11日在台南成大醫學院舉行,內容是針對治療性騎馬訓練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主要是探討治療性騎馬對腦性麻痺兒童的影響。

與會講師有台大物理治療系主任廖芳華、成大腫瘤科主任梁永昌,以及新加坡傷健騎術協會會長Mari Parino,共同發表治療性騎馬研究的成果,並進行研討。參與的還有相關科別的醫師、職能治療師、馬術指導人員,以及腦性麻痺家長,共一百多人。

開幕致詞後,首先由梁永昌醫師針對騎馬復健做說明,他說,治療性騎馬訓練對腦性麻痺兒童有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幫助。首先在生理上,馬術復健可以培養腦性麻痺兒童的平衡感、肌肉刺激及統合協調性。例如在騎馬時,身體必須保持直立的狀態,這可以訓練腦性麻痺兒童最欠缺的背肌力,而在馬上轉身、彎腰的動作,則能夠訓練他們的平衡感及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另外還有讓他們拿著東西放到指定的位置,則能夠促進眼手的協調度。

梁永昌所強調的,就是在心理層次,治療性馬術活動可以增加自信心、建立自我的概念及自尊,促進腦性麻痺兒童學習的意願,加強他們口語及溝通能力的表達、激起他們的鬥志及冒險精神。他說,腦性麻痺兒童在馬上會產生一種指揮的意識,有助於他們對自我的肯定;而在與陪騎員及馬兒的互動中,他們可以學習到溝通的能力;他舉例說,在腦性麻痺兒童接受課程一段時間後,都能夠到野外郊遊了,因為馬上的視野帶給他們新的刺激及新鮮感。

而來自新加坡的講師Mari則帶來新加坡發展的經驗來提供分享,她說一開始遭遇到的問題就是馬匹的不足以及新加坡民眾對這種活動的接受程度。由於她們都是外來的工作人員,在技術上沒有問題,因此在稍有成績之後,很快的在1987年就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包括場地的租借、馬匹的費用等等,都由政府一手包辦。

但這卻是台灣所面對的問題。政府並不能有效的發揮力量,而台灣各地的馬場都得面臨經營問題,並不能給予長期的幫助。此外,Mari提到專業志工的養成問題,如何保持義工的專業性,降低流動性是她們努力的課題,這也是志工組成幾乎全是學生的台灣所面對的困境。

Mari說,治療性騎馬最大的目的不是在看出兒童的障礙,而是發掘他們的潛能,再加以訓練。

在觀賞外國的教學影片後舉行了座談會,針對Mari所談到的問題,台上台下有非常熱烈的討論,幾位馬場的主人,都提到如果需要,他們願意支持。而針對這項活動所需不貲的費用,梁永昌教授提出了以健保卡給付的新建議。獲得在場家長的回應。

在廖芳華主任報告國內研究計畫的成果後,研討會圓滿落幕,許多職能治療師覺得,參加這次會議,比在課堂上聽講學到的更多。

西方發展治療性騎馬訓練已經40多年,這次配合國內剛起步的研究計畫,與國外人士交流,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希望透過此次活動,促進國內馬術體育與復健醫療的結合,推動治療性騎馬訓練運動的發展。正如梁永昌醫師所說:「希望未來能為我國拿下殘障奧運的獎牌!」

1999年12月24日 星期五

催生棲蘭國家公園 千人上街頭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今天(二十五日)下午舉行「保護台灣千禧聖誕樹─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遊行活動,希望號召民眾替檜木林上街頭,向政府訴求在兩千年元旦,宣布成立「棲蘭檜木國家公園」。主辦單位並在遊行後舉辦了「千禧森林祭」的象徵儀式,對過度砍伐的樹木表示最深的哀悼。

來自全省各地一千多位保育人士及原住民,今天下午一點半起聚集在敦化南路的誠品書局前,參加這項名為「保護台灣千禧聖誕樹─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的遊行活動。他們手持「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的標語,高喊「守護棲蘭檜木」、「成立國家公園」的口號,並且抗議行政院退輔會森林保育處在棲蘭山區處理枯倒木的行為,是「假保育」、「真砍樹」,已經嚴重破獲原始檜木林的生態平衡。

整個遊行的隊伍在一點四十分從誠品書店出發,沿路經過忠孝東路、光復南路、仁愛路,最後抵達台北市政府前廣場。由於今天適逢假日,加上參與遊行的民眾都很用心的裝飾自己,因此整個遊行隊伍吸引了大批路人的眼光,更有些路人乾脆加入遊行的行列。一位遠從高雄上來的老先生,用綠葉貼滿全身,手中並舉著「神木上街頭─為子孫留一片綠地」的標語,一路上不斷有路人邀請他合照。

而遊行隊伍在三點左右到達市政府前廣場,接著進行「森林祭」的追悼儀式。棲蘭檜木國家公園催生聯盟召集人田秋堇致詞時表示,台灣的森林經過長年的破壞,已經是山河破碎、犧牲慘重。棲蘭山原始檜木林則是上天給予我們的禮物,但是先要考驗我們是否有決心及能力來維護它;如果未來能順利在棲蘭山設立國家公園,就能向上天證明我們有能力維護牠所賜予的珍貴禮物。

九位來自花蓮布農族的朋友,則是用嘹亮的歌聲來表達對森林的敬意。在他們優美的和聲及原住民鏗鏘有力的舞蹈帶領之下,台下的民眾雖然聽不懂原住民的語言,也隨著節奏拍起手來。

而來自二十一縣市的小朋友代表,則是「和大樹打勾勾、和森林約定」,他們用無邪的聲音說出了自己的心願:「謝謝森林和大樹,因為有你們,我們才有耕田的水及清新的空氣,台灣才能成為美麗之島...我們決定長大以後,不再砍伐森林和大樹,並和大家約定,讓台灣再美一次!」之後並將森林誓約轉交給樹人,完成打勾勾的象徵活動。

許多的政治人物也到場聲援,包括獨立總統參選人許信良及他的搭擋朱惠良女士、建國黨總統參選人鄭邦鎮,都上台發表自己的看法,而民進黨祕書長游錫 及國民黨立委陳學聖,分別代表陳水扁及連戰,表示支持設立棲蘭檜木國家公園的行動。甫獲得今年今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的陳明章,也受邀上台演唱本土歌謠。

整個遊行及森林祭的活動大約在五點鐘左右結束,主辦單位並和參與到最後的民眾相約,下一次見面的時候,地點將約在棲蘭檜木國家公園。

1999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劉文章 殘而不廢百步穿楊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在射擊時打中目標,或參加比賽得到不錯的成績,對自己是很大的肯定。」殘障射擊選手劉文章這樣說。他的雙腳在三歲時因小兒麻痺症而無法站立,但卻阻擋不了他對射擊這項運動的熱愛。

「從小就覺得槍是最能代表男性的一個東西,所以想去玩玩看。」劉文章說出他為何會選擇從事射擊這項運動。目前自己經營一家漫畫連鎖店的劉文章,民國八十二年時經由朋友的介紹,接觸到台北殘障運動協會,便開始了射擊這項運動。在加入協會之後,劉文章固定抽空去靶場練習,但剛開始的成績並不好,直到協會請來老國手杜台興,在杜教官的啟蒙之下,成績漸漸提高,慢慢地打出了興趣。

為了能夠更穩健地操控四公斤重的空氣步槍,劉文章藉著舉啞呤和游泳來鍛鍊自己。在一次游泳復健的時候,劉文章認識了也在作復健的謝文蘋。那時候他帶謝文蘋進入射擊隊,兩人有常見面的機會,因此發展出進一步感情,並在今年攜手走上紅毯。

在談到比賽的情況時,劉文章表示,國際上正式的殘障射擊比賽,選手可以選擇站立射擊或坐著射擊,沒有硬性的規定,像他就是坐著輪椅比賽。其中又分成A、B、C三個不同的等級,A級就是在坐著射擊時,不能倚靠任何東西,B級可以靠背,但限制在腰部,C級就允許腋下十公分的靠背。而劉文章則屬於B級中度殘障。

從民國八十二年底參加芬蘭的世界盃起,劉文章參加了許多國際性的比賽,其中有些比賽更拿下傲人的成績。「初生之犢不畏虎」他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當初第一次參加比賽的心情,雖然成績不好,但最重要的是,他以此來累積比賽的經驗,在後來的比賽中發揮出來,射出耀眼的成績。包括去年區運男子空氣步槍金牌,以及今年紐西蘭世界輪椅運動會中拿下一金一銅,取得兩千年雪梨奧運的資格。

劉文章的妻子謝文蘋在射擊方面的成績也很好,在去年的區運中,首次出賽即奪得女子空氣手槍銀牌。平時行動必須靠拐杖的她,是因為大學二年級時的一次發燒,使得腦中樞神經受傷,造成兩腳行動不便。

這對夫妻家中的電視上放著一張靶紙,上面的彈孔命中紅心,形狀很像一個愛心,是劉文章送給謝文蘋的,。他們夫妻倆,不僅射擊技術一流,感情更是羨煞旁人,往後的日子,兩人將互相扶持,繼續走下去。

友愛殘障協進會 關懷殘障朋友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友愛福利殘障協進會」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由於當年十二月政府突然終止發行愛國獎券,使得那時一直在街頭以販賣獎券維生的殘障同胞失去了經濟來源,生活淪落為必須靠著親友的救濟或沿街行乞,甚至有自殺的情形出現,事態嚴重。協進會的創會會長劉基炎先生,看到了這種情形,便四處奔走創辦了此一協進會,旨在幫助肢體殘障朋友謀得求生的一技之長。

從成立到現在,超過了十年的時間,協進會曾經替殘障朋友舉辦了多樣的就業輔導,設立了命理班、篆刻班和電腦班,給予他們得以謀生的能力,同時也開辦了建國南路下的愛心市場和庇護商店、庇護工廠。目前協進會的辦公室樓下,就是一家由殘障朋友經營的衣、帽設計印刷店,專門替客戶設計上衣、帽子的樣式。「協助殘障同胞自立自強,維護殘障同胞基本生存權益。」這就是協會的創辦理念。劉基炎先生說。

協會的總幹事戚念慈談到目前的情形時表示,「友愛福利殘障協進會」並不是一個十分具有知名度的公益組織,在這種情形下,想舉辦活動、想籌措資金都是比較困難的事。他說:「像我們前幾年本來打算在坪林成立一個『殘障者庇護家園』,供殘障朋友種菜、養雞,類似一個中途之家的場所,後來由於無法取得土地,整個計畫就無法完成了。」

戚念慈由於自己以前曾受過傷,深深能體會殘障朋友生活的困難,康復以後,便由於朋友的介紹而來協會工作,原本協進會的運作情形良好時,可以領到一份薪水,現在協會的營運較困難,他也還是繼續服務下去。他說:「目前協進會的主要活動就是在街頭設立舊衣回收站或偶爾與企業團體一起辦園遊會,希望社會的善心人士能協助我們,或是能寄給我們一些發票,甚至捐款到協進會來,讓我們能繼續幫助更多的殘障同胞。」

社團法人台北市友愛殘障福利協進會
地  址:北市萬華區莒光路186號
電  話:23041894

鄭漢琮 以網球開拓視野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它讓我能以更寬廣的心胸看事情。」提到輪椅網球對自己的意義,鄭漢琮思索了一會後說道︰「輪椅網球讓我的觀念、視野更開闊。」在今年二月,鄭漢琮代表國家到馬來西亞參加輪網比賽,得到優秀的成績。而在去年殘障亞運,他更得到一面雙打銅牌,一面團體銅牌。因為經常到外國比賽,鄭漢琮認識到世界各國的選手。他表示,在與其他選手相處期間,更使他在人際溝通上,有長足的進步。

鄭漢琮現年三十六歲,他在幼年時因為患上小兒麻痺,造成行動不便。雖然如此,卻擋不住他愛運動的個性。他從小便喜歡看各種運動比賽,長大後,經濟狀況也穩定了,他便開始以運動來強身健體,並滿足一下自己愛運動的細胞。

雖然在輪網界得到如此成就,但鄭漢琮卻表示,當初他所選擇的運動不是網球,而是籃球。在一九九四年時,鄭漢琮代表國家到廣州進行籃球比賽。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看到幾個傷殘人士在打網球,這才打開他的網球之路。

在當時,礙於國內很少殘障者打網球,因此並沒有廠商引進網球用的輪椅。他表示,當初他是以打籃球的輪椅來打網球的,但是因為兩者在功能上,有著很大的差別,而籃球輪椅比較重,因此打來格外辛苦。在這種情況下,鄭漢琮唯有到澳門買網球輪椅,再運到台灣。

因為網球的關係,鄭漢琮認識到其他的網球伙伴。在一九九五年,他們自資參加日本福岡的比賽,並順利拿下第三名。他們的表現也引起了國家的注意,從此鄭漢琮便成為國家代表隊的一員。

隨著成績的進步,鄭漢琮也數次更換性能更優異的輪椅。而舊的輪椅,他會送給初接觸輪網的小朋友。除此之外,他更當起教練來,他現在正免費教導一名小學生打網球。鄭漢琮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以一顆回饋的心,幫助更多人。他更表示,如有希望學習網球的截肢或脊椎損傷朋友,可聯絡他,他會盡力提供協助。

因為奧運資格賽快將來臨,鄭漢琮每個星期三和星期五,都會到網球埸練習。對於鄭漢琮網球的熱情,他的家人都表示支持,他的兩個女兒,更因為常看到他練習,而喜歡上網球。鄭漢琮的教練林永華表示,鄭漢琮對網球的投入、熱誠和毅力,都是很值得敬佩的。

鄭漢琮先生表示:如有希望學習網球的截肢或脊椎損傷朋友,可與他聯繫。
聯絡電話︰(02)27271616

推動和平的亞洲旅人 吉村誠司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YMCA的九二一賑災中心的義工們結束了一天辛勞的工作之後,回到謝偉青年紀念營區召開例行的工作會議。會議中,每一位先來後到的義工及工作人員都逐一地向大家作自我介紹,輪到吉村誠司先生時,他以一句精神抖擻、聲音宏亮的「我今天很有元氣」簡短扼要並充滿日式幽默的一句話讓在場的每一位義工都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的一個禮拜就來到台灣進行賑災工作的吉村誠司是日本在神戶地震之後所成立的義工團體「元氣村」的副代表。吉村誠司曾在十九歲的時候獨自一個人以自行車及公車到亞洲二十三個國家旅行並且集合了兩百多人組成AOE,分批到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家從事義工的工作。大學就讀社會福利學系的他曾於日本東京市國分寺擔任過四年的市議員,在五年前日本神戶發生阪神地震之後加入「元氣村」,從事災後重建的工作。目前於台灣埔里YMCA九二一賑災中心協助台灣賑災的工作。

吉村誠司表示,從事義工的工作可以實際感受到一些因為距離而無法瞭解的事情,日本在歷史上曾經與亞洲的許多國家發生過戰爭,實際上與一些經歷過戰爭的人接觸或是到過這樣的國家才能真正的傳達體會到戰爭的殘酷以及悲哀。來台灣從事義工工作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在災區約一個月的生活下來,與村民所建立的情誼,一種被村民的愛戴的感覺以及年輕的義工們分別時離別的眼淚,再見的話語都深深的烙印在他的心裡,不曾抹去。

AOE到目前為止都仍然在日本各大學社團中持續活躍地運作著,秉著為亞洲地區需要幫助的災民服務的信念及增進亞洲國家的友誼而努力著。吉村誠司回憶起自己所創立的AOE時感慨地表示,日本一直以來對亞洲地區的國家做過很多事情,義工們花費多年的時間希望能重新建立亞洲國家間的友誼並為亞洲帶來和平。由義工的工作當中,人與人的交流建立了許多友誼,但是他更希望能拉近國與國的距離,這是吉村誠司的人生志業。

對亞洲國家有著豐富及獨特的情感的吉村誠司被問到當初單獨以一年的時間遊歷二十三的國家的經驗時表示,在這旅途當中是一個尋找自己的可能性的過程,必須要自己獨自去面對思考才能夠找到自己。而且學習著人生是一段複雜的選擇與抉擇的過程,在旅途中,由自己決定要往左或往右走。選擇了某一條路而失敗了,要學習重新站起來。一路上所結識到的人是最大的收穫,目前在我的腦海裡留下了許多我在旅行的過程中所遇見的人的面孔,這都是生命當中的寶藏。

對於在台灣的工作,吉村誠司表示,來到台灣成立賑災中心最主要是希望能將日本「元氣村」的一些經驗,以及對於地震賑災的處理方式帶給台灣作為一個經驗的傳承。並集結台灣的留學生,日本的義工及台灣的大學生一同為台灣的重建進一份心力。

吉村誠司表示,來到台灣他覺得台灣的人相當親切,災區的災民也相當樂觀。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台灣鄉下的獨居老人跟日本比較起來相當少,家族親戚之間也都保持親密的聯繫,這是相當難得的事情。在日本,許多獨居老人在災後得不到家人的照顧而過著孤單慘淡的生活。

吉村誠司最後提到,目前工作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人手募集並不順利,希望能有更多的台灣大學生能夠參與這次賑災的活動。

大理街 倒吃甘蔗重現社區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緊鄰中國時報的萬華大理街社區,西隔淡水河與板橋遙遙相望,東接西門町商業核心。綠油油的甘蔗田,曾經是萬華大理街的整體景象。當時大理街大部份土地為沙質泥土,土壤鬆軟,適宜生產甘蔗;從清代開始,就有糖商在此設糖廠,以古法製糖。到了日據時代,日本政府便開始推動巨型製糖產業。光緒二十九年(日本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九零三年),日人建設台北板橋道路,建設現今的西園路,接著又興建大理街才逐漸開始發展成為街市。

民國三十一年(西元一九四二年)日人開設的台北製糖所停閉後,台糖公司接手轉做倉庫使用。之後雖然印刷業曾主握社區產業型態一段時間,但後來因為租金上漲、印刷業退出此地,取而代之的則是成衣批發商與一棟棟的公寓住宅。就像台北市其他的老舊社區的環境一樣,經過了早年缺乏規劃且高密度的開發,社區內住商工混和、龐大的車流、狹窄的通道與公共設施明顯不足;都使得社區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化。

城鄉所學者林佩玲提到,近幾年由於萬華區商業機制的沒落且台北市成衣批發重心轉移至松山地區,使得大理街社區原有的服裝業盛況也不復見。在社區工業與商業機制均漸漸沒落的情況下,工業區粗陋的生活環境早就無法符合居住現代化的基本需求。

台北市政府為配合都市再發展的需求,並且希望能帶動地區經濟產業復甦提升環境生活品質,原先擬定將八‧三二公頃工業區變更為特定住宅用地,後又將範圍擴大至周邊的住宅區,使得整體大理街的地區價值都能有所提升。大理街附近早年接收台北製糖所、擁有大批土地的台糖公司,希望都市發展局能將未列入規劃區內的台糖鄰近土地,也能一併更新整建。當時都市發展局表示台糖可於倉庫用地興建二棟高樓型的商業用大樓,促進該區繁榮。

但是,就在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間,台糖公司打消了興建大樓的計畫,轉而將大理街內台糖倉庫用地出租給西園醫院興建大型療養院。消息一出,引起了大理街附近社區居民的反對與抗議。並組成「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進行抗爭,開始了大理街為社區要公園的故事。十八個月胼手胝足的共同抗爭,不僅社區居民的交流變多、辦過幾次的社區青少年種子營,更有了屬於大理街居民的社區報。這一切的進步與改變,除了各方的協助之外,居民本身的動員力與情感,才是真正讓萬華大理街有如老旦換妝一般,重新感染生命力的最大原因。

現在的大理街居民仍舊持續地在和台糖的土地奮鬥,但是,他們已經因為流過努力的汗水而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四個公園綠地。面對社區未來的規劃與發展,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聯合週邊的社區組織,企圖共同將大理街推向特殊文化社區的方向。爭取台糖日據時代建築物「紅磚疊造古月台與倉庫」,能夠取得政府單位列為歷史性建築物的認同,進而紀錄日本殖民經濟前後,製糖產業在大理街的興衰史,這同時也是一部社區的歷史。大理街居民希望能建構一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社區;其中,保存居民的集體記憶就是相當關鍵的工作。

透過歷史建築物的活化與再利用,大理街未來不僅可以與萬華新站、艋舺青山宮、祖師廟、龍山寺等既有的歷史建築做空間發展計畫的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圈,並為近乎失憶的台北城市,打造一個富人文歷史的地景;尤其當台北市的發展重心不斷東移,萬華艋舺做為台北城歷史起點的特殊位置,也將會擁有新的視野。

1999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方便的鋁箔包 資源回收的孤兒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一個塑膠空瓶可以換一塊錢,鋁罐鐵罐也是回收的重點,現在已經成為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常識。可是或許有些人並不知道,手中輕巧的鋁箔包也是資源回收的項目之一。

在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的大力推廣之下,這幾年台灣的資源回收工作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重視,根據環境保護署今年所公佈的調查指出,全國有百分之六十七的民眾實際進行資源回收工作,去年的垃圾清運量為九百零三萬公噸,資源回收量約五十五萬公噸,回收率為百分之五點七八,超越預估的百分之五點六八。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所回收的一萬四千公噸廢容器中,有回收獎勵金的保特瓶就有三千五百公噸、重量大的鐵罐玻璃瓶加起來也有六千三百公噸;廢鋁箔包只有六百五十公噸,佔總回收量的百分之四。中華民國紙包裝食品推廣協會業務組長孫雅玲表示,由於保特瓶的回收有獎勵金的補助,鋁罐的回收價值高。相形之下,回收經濟效益較低,又沒有回收獎勵金的鋁箔包,也就脫離了回收的行列,成了資源回收的孤兒。

「沒有一種包裝材料是有絕對的優勢,每一種包材都有其特殊的優點。」孫雅玲笑著說。在眾多食品包裝材料當中,鋁箔包使用了最少的原料,符合環保節約資源及經濟的效益。和其他的包裝材料比較起來,因為鋁箔包輕巧、衛生和無須冷藏的特性,鋁箔包從製造、運輸到儲存,都大幅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孫雅玲說,和鐵罐比較起來,鋁箔包的輕巧可以節省相當多的運送成本。

目前台灣鋁箔包所使用的原料都仰賴北歐農業經濟林的木頭廢角料,是屬於源頭減量的材質。而回收後的鋁箔包進到回收廠以後,切碎處理的鋁箔包因為纖維比較長,和一般短纖維的廢紙混合在一起,可以再生出韌性強的工業用紙板。

孫雅玲表示,目前鋁箔包回收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在學校和軍隊,有些學校甚至將回收分類的比政府規定的還細,相對地省去了清潔人員相當多的時間。

事實上,很多民眾根本就不曉得鋁箔包是資源回收的項目之一,喝完直接就丟進一般垃圾桶裡。這樣的情形,從垃圾桶裡許多的鋁箔包空盒就可以略知一二。「有些民眾根本就把資源回收桶當作一般的垃圾桶,把一些不是回收項目的垃圾丟進回收桶裡;有些民眾卻把喝完的鋁箔包丟進一般垃圾桶,到頭來我們還是要幫忙撿起來分類。」在便利商店擔任店長四年的賴小姐,又好氣又好笑的說出基層回收工作的無奈。

隨手一罐鋁箔包為人們帶來非常大的便利,如今卻成為資源回收工作的孤兒。孫雅玲說,除了政府必須修定相關的法令之外,如何改變民眾對鋁箔包回收的認知,應該是提升整體回收率最基本的方法。而政府若能加強這一方面的宣導,應該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脫離回收行列的鋁箔包重新找到溫暖的家。

延伸閱讀

1.基金會資源回收網

1999年12月20日 星期一

走過死蔭幽谷 工殤家屬座談會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臺北市政府勞工局主辦、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協辦的工殤家屬座談會,於十九日在勞工教育中心舉行。會中邀請輔大應用心理系教授夏林清、勞工局機要祕書常建國、牧師陳公亮等人和工殤家屬進行座談與討論,期盼能協助職業災害死亡勞工的家屬走出傷痛。

工傷協會理事長楊國楨表示,工傷協會長期追蹤關懷職業災害受傷勞工的狀況,卻比較缺乏和因職災死亡勞工家屬的接觸。協會為了找出這些家屬,經過長時間尋訪,從公司、勞保局甚至是保險公司一個字一個字抄出他們的資料,才有今天的座談會。協會祕書長顧玉玲說,希望藉由今年的「春祭」和今天的座談會,聯絡這些家屬,「讓受過傷、受過苦的人,共同分享經驗,想想我們能夠做什麼、為亡者找到死亡的價值和意義。」

因職業災害死亡的勞工,不止為他們的家屬留下永遠的傷痛,也留下很多法律、撫卹上的問題。輔大應用心理系教授夏林清表示,職業災害死亡者的情況比一般人失去親人更複雜,他們要忍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還要為死得不清不楚的至親找尋意外的真相。「摯愛的家人死了,但我們還活著,他們的死亡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力量?」夏林清說,工殤家屬必須有和體制抗爭的勇氣,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別人,讓同樣的錯誤不再發生、讓別人活得更好。工殤春祭顧問陳念萱表示,對工殤家屬來說,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愛別人。牧師陳公亮則說,社會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工殤家屬除了期待政策、制度的改變,更應該亟思從苦難中覺醒創造第二生命,才能為自己帶來幸福。

與會的家屬在座談中除了和學者專家面對面,也互相討論分享彼此的經驗。兒子在榮民單位服務的黃先生,和現場許多家屬一樣面臨事實真相不明的困擾,他說,他的兒子在清晨六點多做清潔工作時從服務單位的四樓墜落,唯一的兒子「就這樣無緣無故的死了」。因為沒有目擊者、服務單位刻意模糊調查焦點,至今他仍然不知道兒子究竟是怎麼死的,他和太太除了勞保、退休金,也領不到其他賠償。從汐止來的賴宇泰則說,自從大哥死於職業災害,家計重擔就落在他身上,雖然一路走來很辛苦,但他有時間就會參加座談,因為能「跟大家一起成長,分享經驗,讓大家不會躲在陰影下。」

勞工局機要祕書常建國亦於會中提出勞工公園的構想。他表示勞工的職業傷害是會在未來持續發生的,但是他們是為了社會做出貢獻,臺灣社會在經濟向前發展同時造成的惡果,不應該由勞工或他們的家屬承擔。他認為臺北市將來應設立一座勞工公園,豎立工殤紀念碑,留下臺灣勞工辛勤工作的痕跡。

童話聖誕 愛心禮物募集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在這冷風颼颼、細雨飄飄的冬日裡,您知道那兒是最溫暖的地方嗎?來一趟台北市政府大門口就對了。

為了讓在九二一震災中飽受驚嚇的小朋友們,也能感受到聖誕節的溫暖氣氛,台北市政府特別與Hit FM、SWATCH合辦了這一項名為「世紀之約 童話耶誕」的禮物募集活動。台北市政府新聞處黃淑雲表示,由於距離九二一震災已經將近三個月,民眾對於災區的關切也似乎有降溫的現象,因此,為了表示持續的關心,以及讓民眾了解到「施比受更有福」的精神,又恰巧適逢聖誕節的到來,所以才有了這麼一個別具意義的活動。

黃淑雲說,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幫助災區的小朋友們從悲傷中走出來,也希望不是災區的民眾能意識到,還有其他的地方是需要持續地幫助與關懷的。

在活動還沒正式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有不少的群眾,聚集在市府大門口前,準備將自己的愛心禮物給捐贈出來。黃淑雲表示,雖然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但是前來參與活動的民眾卻明顯地比上一次還多。在主持人與民眾一同倒數後,整個活動便正式開始,拔得頭籌的是一位來自淡水的郭小姐,她表示平常就對這一類的活動蠻有興趣的,而這次為了響應九二一,所以就更應該來了。

這一次的活動還有個特點就是,只要您在送禮物時填妥捐贈卡後,便有機會獲得SWATCH手錶一隻,如果沒抽到的話,也還有賓果遊戲,贈送手錶、T恤、日誌本等。另外還有聖誕老人和無尾熊一同與民眾拍照留念。

在活動同時,也有星盒子、黃品源、蠟筆小嵐、張月麗等藝人,到現場來一同響應這個活動。藝人們表示,希望能夠藉此拋磚引玉,號召大家一同來當聖誕老公公。

黃淑雲說,在廿四日下午四點到六點還有一次的募集活動,到時候,馬市長將與愛心大使阿雅一同帶著禮物到重建區和小朋友們過聖誕夜。據主辦單位表示,今天總計收到將近兩千份的愛心禮物,不過距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所以還是希望民眾能發揮愛心、踴躍參加。

1999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助街友度過寒冬 需要你我他

在寒冷的冬天裡,陣陣刺骨的北風颼颼的吹起,路上人們紛紛穿起厚重的外套、溫暖的大衣來抵抗一波波寒流的侵襲。但是,您是否曾注意到,在這個時候,有一群或是流離失所、或是失去依靠的街頭流浪者,正露宿在公園、騎樓、地下道,甚或是河堤旁邊,用他們那單薄的身軀來抵抗著寒風。

有鑑於此,創世基金會每到冬天,便會利用街友平安站來發放一些冬衣和睡袋等禦寒工具,但是今年的情況有了變化。基金會工作人員謝淑楓表示,今年由於發生了九二一大地震,所以基金會便與這些街友們協調,將睡袋這些東西當作賑災物資給捐了出去救助災民們,所以現在變成是街友們陷入了缺少禦寒衣被的窘境。基金會表示,由於有登記的街友就有七百多名,換句話說,便需要這麼多的禦寒物資。謝小姐表示,目前所募集到的數量非常少,所以希望大家擁躍捐贈。


因此,基金會現在希望各界善心人士捐助睡袋、冬衣被來讓街友們度過這個寒冷的冬天。另外,像是一些感冒藥、乾糧、治療肌肉酸痛的貼布等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非常的需要民眾的捐助。謝淑楓說,其實不只是那些孤苦無依的街友們需要救助,另外有一些是非常清寒的家庭,也急需大家的熱心幫忙。

她提到了一個真實案例,是說有位男子在年輕的時候在外發生了一夜情,事隔多年後,跟他發生關係的這名女子,千里迢迢的到台北來找他,費盡千辛萬苦,他們終於相聚,不過後來因為這名男子事業不順,所以家境便一落千丈。而目前他們是靠打零工維生,而午、晚餐便靠著平安站所發放的便當來填飽肚子。而像類似這樣的故事,在所多有。

所以,謝小姐表示,希望大家能發揮愛心,本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來幫助這些已經是餐風露宿的街友們,讓他們能平安地度過這個冬天。民眾若是想要捐助的話,可以直接寄到平安站,或是打電話至平安站,便有社工會來處理。

創世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北平東路二十八號四樓

電話:02-23967777

街友平安站

地址:台北市大理街八十九號

電話:02-23361247

延伸閱讀

1.創世基金會

林晏弘 輪椅上的桌球勇者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我覺得運動可以讓殘障朋友走出悲情,踏出接觸社會的第一步。」在去年曼谷殘障亞運桌球項目中,拿下三面金牌的林晏弘說,因為在運動中可以毫無顧忌,同時達到以球會友及健身的效果。

目前在台中地檢署擔任書記官的林晏弘,從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桌球運動。雖然他的雙腳因為小兒麻痺造成行動上的不便,但是憑著平時不斷的練習以及一股不服輸的精神,讓他不但參加了系隊,更在大專殘障盃桌球比賽中連續拿下兩屆冠軍。
 從大學畢業之後,林晏弘並沒有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放棄對桌球的熱愛,屢次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林晏弘謙虛的表示,和其他球員比起來,自己算是比較早接觸桌球的,基礎也比其他選手來的穩固,所以成績也比較好。

「但是如果想要有好的表現,『勤』是不可缺少的。」林晏弘補充說道,雖然參加殘障比賽的人數沒有一般比賽來的多,但是競爭還是非常的激烈,要在比賽中拿下好成績,多練習是不二法門。也就是這樣的信念,讓林晏弘在書記官的煩忙工作之餘,每個禮拜依然會固定抽空參加球隊的練習,以保持自己的球技水平。

近年來在中華民國殘障者體育運動協會的安排下,林晏弘開始參加國際性的賽事。由於他的雙腳都不方便,因此被國際殘障體總評定為中度殘障,屬於「TT5級」輪椅組選手。但是林晏弘過去在國內都是在站立組中比賽,因此他在五年前開始改練輪椅組的比賽。

「目前國內的教練大多是一般的桌球選手或教練兼任的,只能夠教授殘障選手球技的部分。但是除了球技之外,輪椅的操控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勝因素。」林晏弘說,國外的殘障選手在輪椅的操控上,明顯的比國內的選手來的好,而這也是國內選手在技術上的瓶頸。

去年在曼谷所舉辦的殘障亞運,林晏弘一口氣摘下了包括男子單打、男子雙打、及團體組三項比賽的金牌,也連帶拿到了明年雪梨殘障奧運的參賽權。林晏弘表示,他把奧運比賽當做是對自己實力的測試,也當做未來是否繼續參加國際賽的標準。

從大學系隊到國內的各項比賽、到代表國家奪下亞運金牌,現在林晏弘有機會參加象徵運動最高榮譽的奧運比賽。不論屆時林晏弘是否能如願拿下奧運的獎牌,他所投注在運動中的奮鬥精神讓人敬佩,他付出的努力更令人感動。

范晉嘉 殘障游泳模範生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一、二、三、四……」范晉嘉在五常國中的游泳池旁,以響亮的聲音,帶領著其他的學生做熱身運動,而學員們也很守秩序,跟隨著范晉嘉的動作熱身。范晉嘉與其他學生都是身心障礙者,年齡都在十至二十歲之間。他們來到這個游泳池,為的是要接受教練的游泳訓練。而范晉嘉不但是當中資歷最豐富的一位學生,也是教練的助理,除此之外,他更多次代表中華台北代表隊出國比賽,獲取多面獎牌。

范晉嘉今年二十歲,在出生時患上了唐氏症。他在十歲時就開始接觸游泳這項運動。范晉嘉的媽媽表示,當初是希望他能保持運動,令身體更健康。雖然范晉嘉也喜歡打棒球與籃球,但因為他的眼睛不好,心臟也有問題,所以選擇了不容易受傷,不用對手也能獨自練習的游泳。

一般唐氏症患者,體型都比正常人矮小,四肢比正常人來得短,而且學習速度也比較慢。范媽媽表示,他們學習一個動作,可能就要花正常人十倍的時間,才能學會。而在范晉嘉剛學習游泳的時候,因為沒有專門的教練指導,都是由范媽媽親自教導,使范晉嘉學習游泳的過程更形辛苦。

范媽媽表示,因為當初她也不太會游泳,所以自己特地去圖書館,借游泳的相關書籍,以自學的方式,教導范晉嘉。范媽媽並表示,每一次帶晉嘉去公立游泳池游泳,都要自己買門票,但因為當時家境不是太好,因此也特別拜託游泳池方面,只收范晉嘉的門票錢,不收自己的錢,而答應自己不下水,只在旁邊指導。這些行為,為的都是要減輕家裡經濟上的負擔,並使范晉嘉有更好的體魄。

直到一九九一年,一個曾經看過范晉嘉游泳的體育教練,希望范晉嘉能參加選拔賽,才真正打開了范晉嘉成為運動選手的路。范晉嘉當時也成功地通過選拔,代表國家到美國參加比賽,獲取他個人的第一面金牌。范媽媽表示,在范晉嘉獲得金牌前後,在個性上有顯著的轉變。在獲得金牌後,范晉嘉因為在游泳上的表現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自信心也逐漸建立起來。從前不敢跟別人接觸的性格,也變得主動樂觀。范媽媽說︰「以前晉嘉在人前都習慣把頭垂下來,但現在卻開朗多了。」

現在,范晉嘉因為工作的關係,訓練的時間也相對地減少了,但是這卻不損他在游泳池中的優秀表現。在六月的美國殘障游泳賽中,范晉嘉仍勇奪二面金牌。除了在游泳池內有優異的表現,在游泳池外,他亦受到其他學員們的愛戴與教練的愛護。其中一名學生說,范晉嘉人很好,而且在游泳方面也很厲害。

范晉嘉的教練陳倫中表示,范晉嘉很懂得體諒別人,並且會很用心的對待每一個人。陳倫中舉例說,有時候范晉嘉看到教練用嚴厲的態度對待其他學生,他都會於心不忍的跟教練說,不要強迫他們,由他來帶他們就好。

與陳倫中親如父子的范晉嘉,當然也很懂得幫助教練,他說︰「有時候教練為學生示範動作,要示範一百次,我就會幫教練示範九十次,教練只要示範十次。」正如陳倫中所說︰「他是一個模範生。」范晉嘉就是這麼一個游泳選手。

陳倫中 殘障泳者的舵手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現年五十一歲的陳倫中,原本是文化大學體育系的老師,在三年前辭掉工作,為的就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教那些需要幫助的殘障小朋友游泳。

「辭職以後才能夠全心全意地來教他們,不然等到我六十五歲退休時,再來教就已經不行了。」定期在台北市五常國中教導殘障小朋友游泳的陳倫中說。現年五十一歲的陳倫中,原本是文化大學體育系的老師,在三年前辭掉工作,為的就是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教那些需要幫助的殘障小朋友游泳。

陳倫中表示,約在一九九二年,才有巴塞隆納殘障奧運會,台灣才開始派隊出去參加比賽。到了九四年時,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協會改組後,協會秘書長來找他幫忙,所以從九四年一直到現在,都是他在教這些殘障游泳選手,大大小小的比賽大部份是由他帶隊出國的。因此,陳倫中也成為了殘障亞運與殘障奧運的游泳教練。

在實際的教導及訓練情形方面,陳倫中以「軟硬兼施」來形容他對於這些殘障者的教學心態。像這些身體有障礙的人,他們的父母通常會害怕小孩受傷害而處處順從他們,反而養成任性的習慣。陳倫中說,他們來讓他教,情況就不一樣了,不會什麼事都順從他們,因此,對他們的改變是蠻多的。陳教練並且提到他教的一個成績相當好的選手,以他為例子,具體說明了他們的改變。

范晉嘉是陳倫中的第一個智障學生,也是台灣第一個進駐左營訓練中心的殘障選手。回想那時帶范晉嘉去左營的情境,陳倫中感動地說,當他們要離開那裡時,中心的管理員郭伯伯,竟然跟范晉嘉抱在一起掉眼淚,那是因為晉嘉都會熱情地向郭伯伯打招呼,看到郭伯伯在做事,也會主動要幫忙,不像一般正常的選手,在那裡受訓,卻不曾和郭伯伯說過一句話。陳教練感慨地說,在他看來,其實有很多人都比不上范晉嘉他們,「最起碼我讓他知道什麼叫做幫助人,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不應該做。」

「有一個全盲的選手,參加殘障亞運,得到一百公尺蝶式的金牌他當初在我們這裡訓練,因為他是全盲的,所以游到後來,他的手都腫起來,頭也去撞到牆,我這個教練真的快做不下去了。」陳倫中感嘆地表示,雖然說這個國家富有,但是卻沒有一個專門給殘障者使用及訓練的游泳池。有一次陳倫中碰見了當時的社會局局長,一位朋友把他的事告訴局長,局長聽了非常感動,就說陳倫中是在替社會局做事,並詢問陳倫中有沒有什麼意見,他就把目前缺乏殘障專用游泳池的問題告訴局長,希望可以解決。

「我原則上是不收錢的,但是家長有時候過節會送一點禮啦!」有一個媽媽帶兩個小孩來陳倫中這裡學游泳,其中一個小朋友是全盲的,另一個則幾乎全盲,她的家境又不好,在外面租房子住,丈夫開計程車,「我怎麼可能忍心跟她收錢呢!?」他表示教這些殘障小朋友是義務性的,純粹是自己想要做的,別人說他傻,他並不在乎,只認為「這有什麼好傻的呢?」

「我們游泳隊的選手當年在特殊奧運會大概領了二十多萬的獎金,他們每個人就拿一半出來給我,家長覺得這獎金等於是多出來的,分一半給教練是應該的。」雖然如此,陳倫中基於自己的想法,還是繼續維持純粹義務性質的服務,不過,他認為這種事要應該由政府來擔心才對。

陳倫中提到他對殘障者學習游泳的看法時說,「我剛開始教他們的時候,是希望教練教選手是免費的,我也希望選手們不要為了獎金來游泳。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在復健。」。陳倫中的學生之中,有些是腦性麻痺患者,屬於重度殘障,平常在陸上走路都有很大的困難,但是在水裡,他們就可以比較自由地動作。他認為以他教游泳多年的經驗,應該能夠幫助他們復健。

陳倫中表示,雖然這些選手出去比賽時,希望他們盡力就好,但是實際情況是有得獎牌的就召見,沒有的就不用,這是很現實的。雖然有提供獎金,但是更重要的是,相關單位應該平常就要照顧他們,多花一點心思去找一些社會資源,來援助他們,但實際上卻沒有。「不過我們還是去做了。與其浪費口舌,天天去拜託,不如我們自己來做。」「當初這些學生都沒有人去教他們」,這就是陳倫中義務訓練他們的原因。教了這些殘障學生這麼久了,陳倫中心裡也有不少的感觸,他說:「跟正常人比起來,反而這種學生比較懂得去感恩。」

瞭解愛滋 讓你遠離愛滋陰影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打開包裝,把保險套拿出來,小心你的指甲,別把它弄破了,然後..」,「要不要驗一下血?我抽血保證不痛喔!」在名為「一九九九傾聽、學習、生活 遠離愛滋陰影博覽會」會場內,不時可以聽到這些話此起彼落。

如果你沒看過在同一時間內,到處都有人拿著保險套晃來晃去,而且還有好多人直接就對著模型試套了起來的景象,那麼,十五日起一直到十七日,一連三天的早上十點到晚上八點,在台北車站北側大廳,你不僅可以看得到,而且還能親自體驗到。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為因應十二月的愛滋防治宣導月,及世界衛生組織的「Children &Yong People:Listen, Learn, Live」主題,特別針對兒童及青少年舉辦了此次博覽會,宣導主題是「傾聽、學習、生活」。期望能夠讓更多的兒童及青少年,對愛滋病有更清楚的瞭解,而能進一步遠離愛滋的陰影。

根據衛生署統計,臺灣地區累計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一日,共有二千六百二十九名愛滋病毒感染者,且目前已有八百五十八名已發病。臺灣地區本國籍愛滋病毒感染者中,以二十至二十九歲年齡層感染者人數最多,共有八百四十一位,佔感染者人數的三分之一。在愛滋的三種主要感染途徑,血液感染、性行為感染、母體垂直感染中,青少年感染途徑主要是經由性行為感染,顯示其對性行為的感染危險性,的確有認識不清及忽視的情形。

衛生署長詹啟賢表示「愛滋病治療期長,對個人、家庭、社會來說都是一種很大的折磨。」詹署長更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人類在下個世紀的三大敵人之一便是愛滋病」,所以不僅要廣泛的對社會大眾推廣愛滋防範的觀念,尤其在年輕族群的認知上的紮根工作,更加需要我們來投注心力。

此次活動共由十九個愛滋病防治的民間團體及衛生團體共同參與,不僅展出其歷年來的愛滋防治成果,也設計了許多的活動讓民眾對這個疾病能有更多、更清楚的認識。而這個愛滋防治宣導月的活動,在台北由疾病管制局藉這次的博覽會活動發起後,全省各縣市的相關單位,也將陸續舉辦相關的活動。

跳躍的音符 譜出關懷的樂章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跳躍的音符」兒童發展協進會,是以扶持長期為神經系統疾病所苦的兒童及家人為宗旨的兒童公益團體,期望能以這樣的組織,幫助許許多多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的小朋友。

當初協會會以「跳躍的音符」來命名,是有兩個意義的:第一是因為當我們的神經系統出問題的時候,動作上就會有所異常,就好像是跳針的音樂,出現不規則的狀況;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要避免以特定的病名將小朋友們貼上標籤,而用這個含有隱喻意義的名稱。

由於神經系統出現問題的小朋友,像是患有癲癇症的小孩,不但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家長也是跟著一起痛苦,另外,這種小朋友也常常是班上同學眼中的問題,讓這些小孩在飽受疾病折磨下,還要面對許多奇異的眼光跟其他同齡小孩的排擠,所以發展協會在開始之初,是跟長庚兒童合唱團合作,一方面以音樂的治療效果撫平他們幼小心靈的傷口,一方面也期待他們能勇敢唱出健康的人生。

協會方面表示,這些小朋友的病情,最主要還是靠醫生及藥物的治療,合唱團的功能,只是要藉由音樂感受的方法,讓這些小朋友得到平靜,更重要的是要藉由音符的流動,來激發小朋友的潛能,幫助恢復腦神經的功能,讓這些小朋友能在音樂的漸進式感染中,得到藥物之外的不同療法,多管齊下的幫助他們恢復健康。

近期發展協會更籌劃了許多的活動,利用更多的途徑與方法來協助這些小朋友,在除了合唱團的教育之外,還拓展到繪畫、電影、讀經等多種照護活動,在一九九九年的三月到六月,也在十一所國小舉辦了一系列有關兒童神經疾病的座談會及演講,希望能讓老師與同學用健全的方式來跟患病的小朋友相處,七月間,也發行了「Tic兒童健康通訊」的刊物,目前也尋求與大的媒體合作,將協會的宗旨更加發揚出去,明年也計劃舉辦國際性的研討會,讓更多的人能加入及關懷這些特殊的小朋友,幫助治療與教育他們。

林家德 用音樂點亮黑暗之光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九二一地震發生時,住在九樓的我,強烈感到生命受威脅,後來從廣播和電視報導中,得知傷亡人數如此慘重,於是我開始思考,身為盲人的我能為社會做什麼。」榮獲八十八年度文建會文藝詞曲創作第一名的視障者林家德,為九二賑災譜寫一首歌曲「再回夢想的地方」,並發行單曲CD義賣,希望幫助災民重建家園。

林家德原本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卻因被選舉時的爆竹炸傷眼睛,使得視力從模糊到完全看不見,對於未來,林家德不知如何面對。「當時心理無法適應,覺得生活很無趣,對於未來感到很徬徨。」林家德在十七歲時才進入啟明學校讀國中,而對於音樂的喜愛也從那時開始萌芽的。「當時學校有很多音樂社團,在耳濡目染下,我也漸漸喜愛上音樂。」林家德的音槳創作才華也在那時奠下了基礎,也成為他大學畢業後選擇在電台工作的原因。

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使得林家德再次受到驚嚇,並真正感受到死亡的可怕,林家德希望藉由歌聲,撫慰災民心中的傷痛。「想像地震發生後,許多人被壓在地底下,多年來心血累積的希望和夢想,剎時毀滅,我心裡感到相當難過。」於是林家德在二十二日當晚,即創作了這一首「再回夢想的地方」。這首歌的詞曲由林家德所創作,藝人朱約信(豬頭皮)擔任編曲,並邀請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的成員,共同參與錄音過程,將這首歌錄製成單曲CD義賣,希望安穩災民不安的情緒,重整破碎的家園。

林家德表示,這首歌曲有分他自己獨唱及和其他視障者合唱,而合唱部分在錄音過程中,由於參與錄音的成員大多皆為視障者,所以無法直接看詞和譜,所以必需一句一句的教導,如此反覆的教唱,直到每位成員都記得整首的歌詞和旋律為止。「由於時間急迫,所以我們熬夜錄製這首歌,雖然也曾經因不斷的錯誤而感到灰心,但經由大家協力合作,終於把這首歌完整的錄製完成。」

林家德認為,雖出自己眼睛看不到,但用音樂來感受世界,能更深刻且貼切地體會每件事物、激發更多的創意,希望藉由音樂的創作,能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陳崇岳 用專業化危機為轉機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救得出人的都是好方法。」曾擔任東星大樓救災總指揮官的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大隊長陳崇岳,總結整個救災過程後表示。

經過九二一大地震的洗禮後,東星大樓只剩斷瓦殘樑,和留在人們心中的點點回憶。然而,在陳崇岳看來,「東星」帶給他的卻是與以往不同的救災經驗。

作為救災過程中下達命令的總指揮官,陳崇岳十分清楚,在當時混亂的救災過程中,他的首要任務就是立刻定訂明確的「遊戲規則」,因為「定出遊戲規則,大家就願意配合與遵守。」

管制線的落實,就是遊戲規則之一,將媒體及家屬隔離在災害現場與圍觀群眾之間,並提供媒體兩個攝影的支高點。但在第一救災現場,除了第一線的救難人員外,一律不準進入,使救災工作能在單純的環境中進行順利。

此外,每天每兩個小時指定發言人,向家屬說明救難人員一切動作背後的意義;以及每天三個時段向媒體說明最新消息,希望通過溝通以減少認知上的差距。他堅定的表示,「我們在跟時間競賽,認為是對的就要執著,只要資料蒐集齊全,確認確定這區沒有其他罹難者或生還者,機器就要進場,就要做破壞,不然對底下的人不公平,不破壞,底下的人根本救不出來。」

憑藉著救人的信念以及對專業的堅持,陳崇岳在下達指令時從不猶豫,「機械本身是無情的,但是如果把人的愛放上去,用六隻眼睛盯著,它就變成很可愛的東西,有機械配合,先把罹難者的身體用木板保護好,再告訴怪手不要碰到有木板的地方,一兩個小時就可以挖出來。」

他繼續解釋說,怪手司機一天在工地工作十幾個小時,使用怪手的靈活度就跟自己的手一樣。在挖掘方面,他們比消防人員更專業,再加上兩旁的監視兵,六隻眼睛緊盯著要挖掘的區域,每一個步驟都小心翼翼,再累再難過,他們卻沒有任何埋怨。

「可是,當連續四、五天挖出來的都是罹難者,心情就越來越沉重,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真的會有種做不下去的感覺。說實在的,媒體要多鼓勵,肯定救災人員的努力。」當第六天救出孫氏兄弟時,救難人員都雀躍不已,「彷彿是老天爺送給我們的禮物,大夥又有了衝勁。」

救災過程中的喜怒哀樂終將成為回憶,未來更具體的作法,就在於平日的演習。陳崇岳語重心長的說,「平時對災害的演練與尊敬,是我們在災難發生時,能處理得最好的不二法門,否則誰都沒有經驗,只有靠平時的演練累積資源,讓每個單位在演練中至少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才能在災害發生時懂得資源如何運用。」

日本元氣村為台灣帶來元氣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五年前,在日本阪神,也曾遭大地震的摧殘,當時在日本出現了一個專為地震的災後重建服務所努力的義工團體「元氣村」。五年後的今天,「元氣村」以日本阪神地震的經驗帶領一組人員來到了經歷過九二一大地震的台灣埔里,與台灣的YMCA(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基督教長老教會埔里鎮謝偉紀念青年營地成立YMCA九二一賑災中心。

甫自YMCA九二一賑災中心初創之時,由「元氣村」所仲介的一個日本大學義工團體IVUSA(國際學生義工組織)動員了六十三位義工,以訓練有素的義工賑災專業,及組織動員義工的方式為YMCA九二一賑災中心的工作創立基礎。之後,陸陸續續有日本國事館大學,櫻之林大學,法政大學,日本YMCA的義工自費來台服務。「元氣村」並提供免費的機票給留學日本的台灣留學生,讓遠在日本的台灣學子可以在台灣需要他們的時候回到台灣為台灣的重建進一份心力。

日本「元氣村」副代表吉村誠司提到,在日本阪神遭受到地震的摧殘之後義工們用自己的力量幫助神戶從災後的瓦礫中重建。五年以來,災後重建的工作仍持續在進行當中,可見賑災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及永續經營的概念。在日本看到台灣發生大地震的消息之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想到不知道自己可以幫上忙,所以就帶了一組人員來到台灣的埔里,希望可以幫助台灣早日走出地震的陰影。

賑災中心的執行幹部游宗仁表示,「元氣村」在九月二十七日就派了三位幹部來到埔里協助建立賑災中心。目前賑災中心的工作方式,主要延續IVUSA的組織運作。游宗仁更一步表示說,IVUSA的組織動員能力非常地強,成員也接受過專業的義工訓練,自詡為一個國際性的團體,許多國際上所發生的災難都會以第一時間抵達,希望以後台灣也可以發展類似的義工組織。

賑災中心主任偕進義指出,目前YMCA賑災中心的工作內容除了每天固定的義工服務隊的出隊之外,也包括了災區兒童臨時托育安親班和災區兒童週末營。服務隊主要由日本義工組成,分組分派到各個需要幫助服務的災戶提供協助。兒童臨時安親班的設立是為了讓災區的兒童能夠受到完善的照顧,讓父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處理災後家園重建的工作。兒童週末營是為了要讓災區的兒童能夠走出地震的陰影,重拾往日的歡笑,安慰他們被地震嚇壞的心靈,再現往日的活力。

負責帶領日本義工的馬場弘一表示,YMCA九二一賑災中心成立至今已經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在這段時間之內主要都是靠日本的大學生及台灣的留學生持續來台灣服務,其中也不乏有人來過三、四趟。目前正在積極招募台灣的大學生來從事義工的服務。

吉村誠司更表示,賑災中心所遇到的困難之一就是台灣並沒有義工保險的制度。基於義工的安全,YMCA賑災中心都會為前來服務的義工投保,但是台灣由於沒有義工保險的制度,所以目前的保險項目都是旅遊保險替代,這將造成相當大的負擔。這也許跟台灣的義工環境及觀念並不發達有關。

YMCA埔里九二一賑災中心計畫長期進駐埔里,從事災後重建的工作。目前仍繼續會仲介日本義工來台服務,同時也積極向台灣的各團體招募有志參與家園重建工作的義工。

1999年12月14日 星期二

天使人力銀行  生命的定期存款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每個人都會有年老的一天,都會有需要別人的一天,所以不如趁年輕的時候,先提供服務,做『儲存』的動作,等將來年老時,就可以心安理得的從別人那兒『提取』服務。」負責規劃整個工作的王祖琪督導說。這就是隸屬於台北市衛生局的「天使人力銀行」所訂出的一套志工服務辦法。

「天使人力銀行」的設立是由於近年來台北市人口逐漸高齡化,衛生局為了因應這種趨勢,便招募志工,給予訓練,希望他們能幫助失去自我照顧能力的中老年人提供家事、身體照顧的服務。衛生局也會將這些志工服務的時數記錄下來,在志工本人或其配偶、子女、父母需要幫助時,給予服務。

天使人力銀行希望建立出一套系統性的作業性流程,從最初的志工登錄、條件審核、初級訓練及持續訓練、頒發證書及服務證,到後來的正式服務、記錄及日後的提取。王祖琪督導表示,目前人力的調度及支配問題對我們整個組織而言,是較困難的工作,現在有兩百八十幾個志工,我們必須按照他們所能提供服務的時間、地點及願意服務的對象、事務來給予適當的安排。

王祖琪強調,志工的評鑑也是個考驗,社會上就曾經發生過志工騙錢或偷竊的事件出現。為了保護失能老人及保證服務品質,人力銀行通常都指派兩人一組一起從事服務;當然,人力銀行也同樣保護志工,由於擔任志工多半都是中年的家庭主婦,所以會依個案所需的服務內容及所處的家庭環境背景,給予志工適當的安排。「我們的志工非常體諒服務對象某些不合理的舉動,或是困難的要求,例如失能老人可能會因身體不適而有攻擊行為,或是必須背著他們爬三、四層樓去就醫。」

未來,人力銀行的服務範圍會漸漸深入到台北市的每個角落。王祖琪說:「我們希望能在台北市的十二個行政區都成立分行,與當地的衛生所或是基金會組織合作,將天使人力銀行的服務範圍擴大,就近提供失能老人所需的服務,再配合著衛生局其他的長期照護服務,給予完整的福利措施。」

天使人力銀行諮詢單位:台北市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

地址:北市信義路五段15號

電話:87801791

延伸閱讀:

1.天使人力銀行

1999年12月11日 星期六

拍賣西門町 義賣獻愛心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年輕人的愛心不打烊!由台北市政府指導,西門徒步區管理委員會主辦,西門徒步區商家所共同參與的「愛心拍賣西門町」慈善義賣活動,十一號下午一點在西門徒步區廣場熱鬧舉行,現場的年輕人熱烈地購買由商家們捐出的各式義賣商品,一齊為九二一賑災盡一份心力。

負責活動推展的「快樂工程工作室」公關主任朱怡錦小姐表示,「愛心拍賣西門町」的活動,是一場聯合西門徒步區二十多個商家,所推出的年終愛心義賣活動,經由商家們的自由樂捐,全部商品的義賣所得都會在活動當日全數捐予慈濟公德會,作為九二一大地震賑災之用。

十一日的活動在西門徒步區管理委員會高文峰主委的敲鑼儀式下展開,為了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這次的活動特別邀請了藝人同班同學為主持人,以及歌手王馨平來加入義賣的行列,主持人呼籲大家少看一部電影、少買一張CD就可以加入愛心義賣的活動,果真吸引不少年輕人的注意力。而顧及年輕人的經濟能力,所有義賣商品都是以原價叫賣,五、六百元的小叮當玩偶、Hello Kitty、布丁狗等可愛商品,都受到西門町年輕男女的歡迎,更有不少是男朋友捐獻愛心,買來商品送給女友的。而為了帶動氣氛,現場更有萬能工專熱舞社的同學犧牲假日來表演,也獲得相當多的掌聲。

「藉由這次的活動,我們要把愛心繼續傳下去。」主辦這次活動的高文峰主委說。在歷經兩個小時的拍賣活動結束前,高文峰主委將愛心義賣所得以及現場人士樂捐的金額,全數交給慈濟公德會,接受愛心捐款的慈濟公德會代表感動地說:「自從九二一地震之後,還有許多災民住在帳篷中,需要大家的援助,而今天看到西門町不只年輕人多,愛心更是多。」

「愛心拍賣西門町」慈善義賣活動十二日下午一點至三點還有一場,地點也是在西門町廣場舉辦,現場所有義賣所得仍將捐予慈濟公德會,幫助九二一受災民眾,歡迎想共襄盛舉的民眾參加。

1999年12月8日 星期三

殘障體總 推動殘障體育的手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在殘障體總成立之前,國內並沒有單位在推展殘障運動,而在總會成立之後,國內的殘障運動才算是正式的起步。所以總會的歷史可以算是一部國內殘障運動的發展史。」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副秘書長劉北陵說。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是國內各項殘障運動的統籌單位,平時除了推展視障、聽障、智障、肢體殘障及其他身心障礙的體育運動外,殘障體總還負責各項殘障運動選手的培訓工作。自從民國七十二年成立以來,殘障體總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的殘障運動會,希望藉此鼓勵具有運動潛能的殘障朋友參加比賽。

近年來,殘障體總更進一步培訓選手參與國際性的賽事,而選手的表現也相當的優秀。今年一月在泰國曼谷所舉行的遠南殘障運動會,我國選手在參加的十一個比賽項目中,一共獲得十六面金牌、十七面銀牌、以及二十面銅牌的優異表現,在參賽的亞洲各國中名列前矛。而早在一九九六年亞特蘭大殘障奧運,李青忠選手便在柔道項目中為我國爭取到第一面的奧運金牌,在桌球項目中也有兩位選手拿到銅牌。

「很多人對殘障運動有著錯誤的觀念,以為殘障選手只是抱著志在參加的心態在比賽。但是事實上,殘障運動比賽和一般運動比賽一樣,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劉北陵說。以國際性比賽來說,選手首先要在國內的比賽中超越奧運第八名的成績,才能取得培訓的機會。在培訓過程中的表現,也必須符合奧運的參賽標準,才能獲得代表資格。而在國際性的比賽當中,所遭遇的對手都是各國殘障運動界的菁英,因此競爭格外的激烈。

劉北陵表示,我國的殘障運動選手在各項國際性比賽中,都有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是在國外比賽獲得獎牌的殘障運動員,卻沒有辦法和一般運動員一樣,獲得同等的獎勵金,這是很可惜的一點。又因為預算不足,所以選手每次出國比賽都是採「精兵制」,希望能用最少的預算達到最好的成績。

劉北陵進一步指出,全國領有殘障手冊的人士有五十三萬,但許多殘障朋友的體能狀況並不適合從事體育活動;身體狀況符合條件的殘障朋友,又不一定對體育活動有興趣。換句話說,殘障體育選手的發掘與培訓工作,要比一般選手來的困難,所要花的心思也要比較多。目前殘障體總的作法,是跟國內幾個殘障學校及庇護中心保持密切的聯繫,其中包括桃園的脊髓損傷庇護中心、彰化仁愛實驗學校以及惠明盲校。

「有很多殘障朋友願意從陰影裡走出來,並且鍛鍊自己成為殘障運動員,這種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劉北陵說,未來殘障體總將繼續培訓優秀選手參加國際性比賽,並爭取機會在國內舉行大型國際比賽,進而獲取媒體的注意,也希望民眾能多關心殘障運動的發展。

誼光愛滋防治協會 發出友誼之光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一九九二年的夏天,幾位愛滋病防治工作人員和感染者,有感於國內缺乏愛滋病教育及防治的民間團體,所以便在當年八月舉辦了第一屆義工大會,後來更進一步的成立『誼光愛滋防治協會』,做愛滋病防治宣導的工作。」誼光社工員黃美黛說。

黃美黛表示,誼光的名字是從「友誼之光」而來的。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對愛滋病的錯誤印象,進而去達到防治愛滋的目的。她指出,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工作內容是服務感染者和教育民眾什麼是愛滋,如何去防範愛滋等這些部分。但是在八十四、八十五年左右,協會改變了服務的方向,也就是比較針對一般大眾來作教育宣導的工作。黃小姐說,除了投身去照顧感染者這些有限的人之外,對一般大眾做愛滋防治宣導也顯得非常重要,而且是越早向下紮根越好,畢竟,愛滋教育不是立竿見影、一蹴可幾的。

現在誼光所提供的服務有電話諮詢、匿名免費檢驗唾液、教育宣導等項目。在電話諮詢這一部份,只要民眾對愛滋病有任何的困擾,誼光表示歡迎和他們聯絡。另外,有關於檢驗唾液,黃美黛表示,因為是免費提供檢驗的工具,所以是希望有真正需要的人才來索取,以免造成了資源的浪費。而且,由於這是利用郵寄的方式,所以在時間上會比較緩慢,因此,黃小姐鼓勵想要檢驗的民眾可以親自到醫療院所去做檢驗,她說:「反正,在那裡其他人也不知道你是誰嘛!」

至於愛滋病的宣導教育,她表示目前有和幾個單位合作,像是和教育部軍訓處合作的春暉專案,就是針對教師給予每年一度的在職教育。其次也會進入校園,以演講的方式來與學生溝通愛滋病的防治之道。另外也會主動的聯絡各縣市的衛生主管機關,一同來進行愛滋的宣導。

像一九九九年世界愛滋病日(十二月一日),便以「打破沉默:用心聽 學習愛」為主題,點出對全球愛滋疫情的關切,而這個重點即在鼓勵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勇於公開討論愛滋病相關議題,希望以這種方式來防止愛滋病毒的擴散,而這也是誼光所一直要宣導的。

黃美黛強調,愛滋病就像其他的疾病一樣,只不過是一種病而已,我們實在不應把它給過於特殊化,所以她也希望大家能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愛滋病的問題,一同來為愛滋病的防治而努力。

誼光愛滋防治協會
地址:台北市博愛路一巷一號三樓
電話:(02)23820859
免費匿名唾液檢驗暨諮詢電話:(02)23755413

第一社福基金會 為智障兒謀福利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我們基金會比較注重心智障礙兒童的學習成果,及幫助他們獨立自主,以研發人員、設計工程師、復健老師及社工人員組成的專業團隊服務,針對每一位身心障礙的人士設計一套能使他們獨立行動的輔助器具。」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推廣組副組長翁玉鈴女士說。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成立於民國七十年,以推廣特殊教育及保障心智障礙者的權益為創辦目的,基金會的工作內容上,在零到三歲的心智障礙兒童方面,有一對一的早期療育服務。翁玉鈴說:「經過醫院的檢定介紹來到我們基金會的兒童,我們會針對每他們個別的情形給予不同的課程訓練,在老師及家長的配合下,一段期間後,孩子通常能有明顯的進步。」

針對十五歲以上、年紀較大的心智障礙者,基金會則給予一些職業訓練,幫助他們學習獨立自主,例如機構內提供烹飪、製作糕點的課程,教導他們做出可口的小點心。擔任烹飪指導的老師說:「我們通常會把教學的整個過程寫下來,然後按步驟一一指導他們,從認識廚具、材料開始。對於智障程度較嚴重的孩子給予較簡單的工作,例如將材料填充到模型內;輕度智障者就可以賦予較多、較困難的工作。當我們基金會有辦研習會時,或每個月有老師生日時,他們都會做簡單的糕點提供給大家。」

另外,對於情緒穩定度較高的心智障礙者,基金會也會將他們組成清潔隊,在老師的帶領下,到社區或公司組織內做清潔工作。翁玉鈴說:「由於我們的清潔隊收費合理且工作品質也不錯,雇主通常都很滿意,所以生意不錯,我們這個月的工作時數都已排滿了呢!」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最大特色是有「輔具資源服務」,給予各年齡層的殘障人士特殊的輔助行動器具,讓他們生活更方便。例如針對殘障人士體重較重的,研發人員會幫他們設計了一套『懸吊式移位機』,讓他們在家中需要移動位置時,不必請他人費力幫忙;針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則研發了『八句話溝通器』,溝通器上面是八個基本需求的圖片,像是食物、水,兒童只要按下他們想要的圖片,溝通器就會有發聲的裝置發出一整句話的聲音,像是『我要吃飯。』「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孩子的父母注意小孩的需求。」翁玉鈴說。

第一社會服利基金會成立至今已將近二十年了,翁玉鈴說:「未來我們將繼續為心智障礙者謀取更多的福利。」   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信義路五段150巷2號2樓之1
電話:(02)2720-7394
網址:http://www.diyi.org.tw

伊甸基金會 幫助遲緩兒五年有成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子云和子瑜是一對雙胞胎,一出生即被醫生判定為「重度」腦性麻痺,終身癱瘓。子云和子瑜一歲五個月時,仍不會走路、不太說話、也不常笑,臉部往往只有一號表情。住在一起的阿姨得知伊甸基金會提供遲緩兒服務,與伊甸的聯絡後,姊妹接受了伊甸的特殊教育訓練課程。

老師不只讓子云和子瑜練習如何走路,為了加強姊妹走路的穩定性,每天幫他們綁上沙袋訓練,但是他們非常排斥,一看到沙袋就哭,後來老師只好以外出散步為誘因,姊妹才肯綁上沙袋,在老師悉心引導下,子云和子瑜一歲十個月時,終於能夠平穩的走路。會走路後,子云和子瑜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例如手的精細動作,可以自己拿水喝,聽老師說話時能夠專注,語言上也有了主動的表達能力。這樣的成長,不只是令伊甸的老師感到振奮,更讓遲緩兒家庭感到莫大的喜悅,進而重拾信心,走出過去的陰霾。

這是伊甸幫助遲緩兒其中的一項成功案例,而這樣的故事一直都在伊甸持續的演出。十二月四日晚上,伊甸基金會在台北的農訓中心,舉辦「遲緩兒服務五週年成果─表揚大會暨募款餐會」,基金會表示許多這樣的故事在伊甸並不是奇蹟,而是家長與伊甸在不放棄下所共同努力奮鬥的成果‧會中也首度表揚、並感謝歷年來推動遲緩兒服務的熱心服務者、社工、愛心家長、醫生、學者、義工、企業等持續默默付出的各界人士,同時也發表了自民國八十三年底至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持續推動「零至六歲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的努力成果。

在執行「零至六歲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前,伊甸基金會做了全面性的年度調查,發現能夠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服務人數有四千三百七十一人,相較於全國零至六歲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十五萬八千多人,若再加上那些未被認定的遲緩兒,顯示出台灣提供遲緩兒的供給資源十分欠缺,因此擴大提供服務及服務區域,積極的擴充遲緩兒早期療育的服務據點便成了基金會首要的努力方向。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陳俊良表示,發展到目前,已服務了五千零七十二個遲緩兒家庭,並且從最初僅有的據點─台北市,擴大到台北縣三峽鎮、基隆市、桃園縣、台中市、新竹市、宜蘭市,再到今天南部的高雄市、高雄縣鳳山市、旗山鎮等共十個縣市。陳俊良強調,能有現在的成果不僅是各界熱心捐助的企業及民眾的支持,更是所有經年累月一直都在默默付出的醫師團隊、特教老師、專業社工與義工們的堅持不懈,才能走過五年的篳路襤褸。

除目前遍布台灣、已經累積的十個主要據點和不斷上升的協助成功案例之外,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基金會也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服務體系,如提供遲緩兒就學與就醫的交通服務,民間的專業團隊評估療育,提供兒童輪椅贈送及租借服務,家庭社區內的臨時托嬰服務系統,此皆為晚會中所展示的成果發表重點‧基今會今年推出了以簡易圖像顯示零到六歲發展歷程,可供家長學習參考的「寶貝發展手冊」,若有需要的家長皆可打電話至伊甸基金會索取‧

現職基隆身心障礙中心吳淑慈主任呼籲,由於遲緩兒三歲前的療育效果是三歲後的十倍,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搶救遲緩兒療育的關鍵時期,持續的關心與與支持是必須的,不僅希望伊甸的成果,遲緩兒家庭能夠分享與民眾的肯定,更期望社會大眾能共同參與、支持伊甸基金會的愛心認養人活動。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愛心捐款帳號:05793779
「遲緩兒專案」 電話:2577-3868轉分機102至109

吳麗玉 發揮人生的大愛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我今年六十歲了。」慈濟義工吳麗玉帶著和藹的笑容,自豪的說出她的年齡,聲音裡充滿了自信及不服老的氣魄。

這裡是全埔里最大的組合屋工地,可以容納三百多戶的災民,在這裡所看到的,都是穿著藍衣服的慈濟會員,他們埋著頭作自己的工作,你看不到有人無所事事。空氣中瀰漫著的,是辛苦付出的汗水和愛心,吳麗玉,就是其中的一份子。

「說起來,可以說是緣份吧。」當初吳麗玉只是慈濟功德會的會員,每個月固定繳一些錢,表達自己的善心。「或許可以說是捐個心安吧。」她這麼說。

在一次機會中,她加入了義工的行列。「當時剛好是大陸水患,證嚴法師發動救災勸募,我的妹妹要我參加,本來還不太願意,想到要對人開口講話,就覺得不好意思。」經過幾番考慮,在行善的考量之下,吳麗玉就踏入了這條路,她戲稱「心甘情願的不歸路」。

在那次募款的活動中,吳麗玉學到很多東西,也讓她更堅定作義工的意志。她說,充滿愛心的人實在很多,但是不瞭解「付出」這個意義的人也大有人在。曾經有人對她說,連自己台灣的人都不能一一服務到了,憑什麼我們要捐錢給大陸人呢?當時她一時說不出話來,卻覺得有一股氣憋在心裡。「後來我想通了,因為大愛是不能分界限的。」她認為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人,這才算是助人的真諦,這就是人溺己溺的精神。

「當初來到埔里的時候,看到這裡的景況,說真的,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吳麗玉來到埔里,已經是九二一過了快兩個禮拜的事了。然而看到殘破的家園,無家可歸、不知所措的民眾,心裡就好像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一樣,她說,真的是有種六神無主的感覺。因此,她心裡所想到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拼了命的做事,早點蓋好房屋,讓災民有棲身之所。

「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超人用。」這是吳麗玉她描述這一個月來趕工的情形。看著眼前的一幢幢的組合屋,不禁對這句話有深深的感觸。「那種樑柱呀,整支都是鐵的,要兩個大漢才能抬著走,不過也不知道那裡來的力氣,我們三個人竟然硬是給它扛起來了。」她邊說邊比劃著,旁邊的師姐,都忍俊不住笑了出來。

「看到一間間的房屋就這麼從無到有,怎麼說,就有種很高興的感覺。」從她燦爛的表情裡,可以想見他心中有多麼高興與滿足。

抽到籤的民眾,已經迫不及待的來看房子了,看著他們開心的樣子,吳麗玉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她說,真的很擔心蓋的房子不能讓他們滿意,現在看到他們不停的感謝,真的會不好意思。

才剛說完,吳麗玉就忙著鋪草皮,扛地磚去了。她說,明天是她的生日,她要留在這裡和災民一起度過,她說,這應該是她這一輩子最有價值的一次生日了,「還是六十大壽喔!」她不忘開心的強調著。

原聲文化藝術團 唱出阿美族的歌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唱出大地的聲音、舞出文化的希望,「原聲文化藝術團」用台東都蘭阿美族的歌聲與樂舞,展現出原住民朋友們的熱情與活力,更以實際的行動表達對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關懷。「『愛』不是名詞、也不是形容詞,『愛』是動詞,是需要行動來表示的。」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呂信雄於十二月五日,在原聲文化藝術團為東基募款義演時感動地說到。

「原聲文化藝術團」是由一群來自台東地區,卻努力在大台北都會生活、打拼的阿美族朋友所組成的一個藝術團體。為了維護逐漸失落、凋零的族群樂舞文化,這一群來自台東阿美族村落的原住民朋友們,共同組成「原聲文化藝術團」,希望能鼓舞客居台北的族人,關懷部落文化傳承的偉大工作,並凝聚族群文化之認同。

成員中有老師、護士、牧師、廚師、學生,還有老人與小孩的原聲文化藝術團,都是利用團員們工作閒暇之餘,來進行傳統樂舞的練習與排演。透過阿美族與生俱來優美高亢的嗓音,華麗多彩的服飾與舞蹈,他們精彩的表演經常令人驚豔與肯定,也因此經常受邀到各地演出,先前更是經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指派,於十月七日代表台灣參加日本「北海道白老愛努族國際原住民節」活動,受到熱烈的激賞。

而原聲文化藝術團不僅只是致力於傳承傳統的部落文化,對於回饋社會的熱忱也是不遺餘力。原聲文化藝術團的義務經紀人李美枝,便是有感於台東基督教醫院對台東鄉里的奉獻,因此利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策劃了為東基義演的募款活動,希望為東基拋磚引玉,為社會盡一份力。「酒是情感的象徵,因為酒愈陳愈香,因此也可以知道原住民朋友是注重情感的。」同樣身為阿美族的知名廣播人李季準說。

原聲文化藝術團絢麗耀眼、熱情精彩的義演,不僅讓台下的觀眾對原住民豐富的文化大為傾心,更是為東基募得了三十五萬餘元的款項。而辛苦籌劃此一活動的李美枝小姐更是得到大家一致的掌聲,對於此一鼓勵,李美枝小姐只是輕輕地說:「我只是做我應該做的事。」

化悲傷為力量 埔里國小浴火重生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小寶是個活潑好動的學生,下課時間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教室前,和其它小朋友們嬉戲玩耍,剛從外縣市寄讀回來的他,似乎相當高與能回來學校上課,即使這裡並非原來美麗的校園、即使這裡沒有寬廣的綠地操場,有的只是水泥鋪成的硬邦邦地面和一間間鐵皮搭成的臨時教室。

埔里國小是南投縣規模最大的國民小學,在九二一震災中受創嚴重,全校師生無不感到相當難過,目前埔里國小由慈濟佛教基金會所認養,希望藉由校方和民間團體共同的努力,重新恢復埔里國小美麗的校園。

今年五月才剛過一百歲生日的埔里國小,設立於民國前十四年,當時稱為南投廳埔社公學校。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全校一百一十八間的教室,雖沒有嚴重的傾斜倒塌,但經由相關單位的鑑定,認為所有校舍結構都已瓦解,必須全部重新興建,全校只剩舊禮堂堪稱使用。

全校兩千多位師生在經過四十五天的等待後,在台糖埔里食品廠的空地,搶搭四十二間簡易教室、三間臨時辦公室,勉強恢復上課。校長黃坤練表示,九二一地震造成埔里國小有八位學生死亡,二位學生成為孤兒,另有八百多位學生到外縣市寄讀,但隨著學校的開學,有許多到外縣市寄讀的學生,都已慢慢轉回埔里國小就讀。

在埔里國小任教十年的蘇麗珍老師,本身所居住的大樓也成危樓,在無家可歸的情況下,曾有一段以校為家的日子,目前則是在外租房,當做臨時的棲身之所。「地震發生後,我的生活剎時亂掉,心理感到相當恐慌,不知怎麼辦才好。」蘇老師在回憶地震後情景時,仍心有餘悸。但即使在外餐風宿露,蘇老師仍擔心學生的安危,每天不是在學校打電話聯絡家長,就是騎著機車去找尋學生。

另一位張清琴老師表示,她在埔里國小已服務二十八年,從未碰過這麼大的地震,在地震過後,看到原本熟悉的學校變成如此殘破,心裡感到相當地難過。而張老師為了幫助撫平埔里居民內心的惶恐,特別在埔里鎮感恩晚會上,動員埔里合唱團,唱出「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安撫了每位受驚嚇的埔里鎮民。「我們希望以歌唱的方式,治療人們不安的情緒,藉由歌聲傳達溫暖的關懷。」

九二一地震造成許多人心理受創,就讀埔里國小三年級的小華,在地震發生後,變得很黏母親,並因為害怕東西會掉下來,而不敢一個人在家。王媽媽帶著小華到外縣市寄讀,但小華並不適應,身體有時會莫名的發抖。王媽媽說,小華有時不發一語,跟她聊聊地震時的感受,她似乎無法理解。直到有天半夜,小華的尖叫聲驚醒了王媽媽,王媽媽才瞭解,地震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早在小華內心深處,烙下難以磨滅的恐懼。

埔里國小訓導主任吳翠華表示,學校會邀請心理復健的學者專家,到校內幫助老師和學生,做心理上的輔導,以聊天和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師生能逐漸適應災變後的不安情緒。而老師在上課時,也會和學生分享地震後的心情,讓學生有機會說出對地震災情的感受。對於情況比較嚴重的學生,會以個案處理,請輔導老師多加注意,以撫平學生們恐懼的心理。

慈濟在九二一震災中,認養多所受重創的學校重建經費,而埔里國小也在認養之列,校長黃坤練表示,由於埔里國小並未在斷層帶上,所以採原地重建方式,目前已和慈濟人員開過重建會議,預計重建經費約需三億,希望在兩年內能完成重建工程,讓學生能早一點回到設備完善的學校上課。

慈濟台中分會公關室李瑞華小姐表示,目前埔里國小重建計劃已到達細部設計階段,將決定教室重建選用的材質,最快希望在明年三月之前能夠發包,但仍需和教育局及校方討論,以統整各方的意見。

擁有百年校史的埔里國小,在這次地震中受損慘重,所有師生及家長,無不希望經由校方的努力和外界的協助,能重現埔里國小原先的面貌,讓學生的歡笑再次在廣闊的校園中任意徜徉。

讓教育重建工作 回歸「人本」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後,災區共計有二百多所中小學受到嚴重損毀,而在這個重建的時期,同時也可以說是臺灣教育史上的一個很大的契機,「既然要全部重來了,那我們剛好可以思考一下,舊有僵化的校園設計及教育體系是否需要重建?我們可以從一個新的教育思想觀點來出發。」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教育重建專案主任徐佳青說。

徐佳青表示,在災區的學校,他們看見很多老師受命要加緊趕課,再加上因為整體教學環境的不理想,不僅老師們在教學上有很大的壓力,孩子們也有很多的浮動心情。「在收容所裡,孩子們每天揹著大書包上學,然後放學回來功課又非常的多,但卻沒有地方能讓他們好好的做功課、複習功課,這樣子的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恐怕會造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人本認為,教育重建工作上應該有優先順序的分別,課程進度的跟上與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師生心理的重建,以及在重建工作上以「人」為根本的理念,正好可在這時思考其真正落實的可能。

教學上混亂的情況,再加上在校園重建問題上,大部分人只是將關注點擺在建築硬體設施上的不足。有鑑於此,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便嘗試從軟體方面著手,針對教育重建工作擬定了幾項計劃。其中在成立教育重建智庫這個計劃上,預計聘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及實務工作者,擔任諮詢顧問,組成教育重建的智囊團;提供給有需要的學校或老師進修的課程,讓他們以自助方式來重建自己的校園。

其次,教育重建工作隊則是要以具體、深入的方式去協助學校進行教育重建工作。工作內容視學校需求而定,包括有:協助教學工作、協助輔導工作、協助家長成長活動、協助學校活動辦理等多方面的協助。但仍以各個學校真正需求而定,以協助而非主導的原則來進行。也因為做這樣的工作,每個投入的人在教育工作上需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所以針對有意願的義工,人本設計了三十個小時的培訓課程,「有了充足的裝備,你才能去幫助人呀!」徐佳青說。

因為這是短期內並不易見成效的工作,所以目前預定將持續一年,而也因為這是一個長期持續性的工作,所以極需要大量人力的投入。但是,在第一階段的培訓課程即將在本月十七號結束,預計二十號開始出隊的同時,第二期的義工招募卻顯得困難重重。所以,人本呼籲「先不要設想你自己能做什麼,只要你有想服務的心情,只要你有滿腔的熱情,歡迎加入人本義工的行列!」

義工報名電話:02-23670151ext.45
fax:02-23625015、23637504
住址;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77號7樓A室\

陳崇岳 愛在「東星」昇起時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資源很多卻沒有愛,一切都是假的。」回憶起兩個多月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曾協助北市東星大樓救災工作的台北市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大隊長陳崇岳心有所感的說,如果有心人要發國難財,不願提供物資,那些被救出來的人又該何去何從?

「七十三人死亡,十四人失蹤,救出來的可能只是一家人的一個成員,前幾天救出來的還會哭、會動,之後的卻只有不完整的、冰冷的一隻手,或一隻腳;三天後就有味道出來,而三餐都在現場解決,看到自己吃的肉都會吃不下。」這些畫面至今仍歷歷在目,無時無刻出現在腦海中,然而,更教他忘不了的卻是發自於人們內心的愛,以及來自各方的關懷。

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救難人員,陳崇岳表示,一般的救災工作最晚兩天內就可處理好。而天災卻不同,尤其地震無法如颱風般事前做好預防,災害一發生就造成嚴重傷亡。慶幸的是這次大地震北市的災區極單純,一棟建築物倒塌,但災情卻非常慘重,整個救災過程達十天之久。

救災期間仍餘震不斷,當時東星大樓已經傾斜了四十度到五十度之間,根本無法提供救難人員一個安全空間。「可是生命的黃金時間只有七十二小時,而救人的工作更是延誤不得,一分一秒都是關鍵時刻。」陳崇岳說著,一邊回憶著災難發生第一天的情景,「情況很混亂,紅十字會還有民間救難協會很快趕到現場,協會義工提供照明,一開始我們就救出了一百零五人;可是另一個頭痛問題又來了,這些被救出來的人要住哪?這時凱悅打電話來說能提供他們一個月免費的房間,作為他們的容身之所,於是問題解決了。」

就像個導演分配角色似的,陳崇岳繼續說道「這時,紅十字會義工進場了,他們必須陪同傷者到醫院,並請院方通知社會局的社工,因為這些傷者的家人可能還在等待救援,當時傷者可說是孤身一人的,需要社工人員的照顧。」「接下來義消也到了,請他們幫忙在現場澆水,負責第二線的救災工作,而受過訓練的救難人員則在第一線……」

聽著陳崇岳滔滔不絕的訴說當日情景,彷彿又看到一個身穿紅色制服,從容的大隊長帶領著救難人員、義工們,正努力的在殘樑斷瓦中找尋一絲絲的希望。

「當天早上六點多,慈濟的人送來便當,端來一碗熱食,已經讓救難人員感動不已;到了第二晚,聽同仁說,有視障朋友來,還帶來按摩椅,說要幫救難人員按摩,我心裡想這怎麼可能,他們一定要我坐上去,我都不好意思,又不好拒絕。」陳崇岳笑著說,視障朋友很可愛,他們用手就能感覺出那些人是混水摸魚,那些才是真正的救難人員,因為救難人員的筋骨都很硬,一摸便知道。

這是一個畢生難忘的經驗,在整個救災過程中,陳崇岳表示,北市的資源充足是讓救災工作進行順利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分配這些資源,「每個義工、志工都有心要幫忙,大家都想救人,而這就是資源,除了第一線的救難工作外,其它工作交由他們負責,讓每個人都能幫得上忙,資源就能達到最大效果的運用。」

1999年12月7日 星期二

中華鯨豚協會 守護臺灣鯨豚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走進位於台大生命科學館六樓的鯨豚協會,滿室的相關書籍、救援資料映入眼簾,牆上貼滿不同鯨種的圖鑑,天花板上懸吊的皺齒海豚骨骼標本不時輕輕晃動,好像還在那片牠曾經生活過的遼闊海洋中泅游。

去年十月才正式成立的鯨豚協會,是個很年輕的組織,它的前身是隸屬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的鯨豚小組,主要目的是加強國內鯨豚資源調查及保育行動,並且推動擱淺和傷病的救援工作,向大眾推廣鯨豚保育的觀念。由於支持及加入工作行列的人越來越多,一九九七年五月,鯨豚小組擴大為鯨豚委員會,由台大動物系周蓮香教授擔任第一屆主任委員,並陸續成立義工及贊助兩個部門,義工部門之下又分為擱淺研究、海上調查、攝影、資訊、推廣教育及公關等6個工作組。

協會的會員葉建成說,最初是因為喜歡鯨豚這樣美麗的海洋生物,所以加入研究鯨豚的行列,他除了做鯨豚的生態調查,也拍攝鯨豚的記錄照片。從九六年當協會助理時,就參與拯救擱淺海豚的他表示,現在的鯨豚協會所建立的擱淺處理組織網,雖然尚未完全,還需要很多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比當初已好很多了。他提到,幾年前臺灣的鯨豚擱淺在通報方面很薄弱,鯨豚擱淺後常常到死亡、發出惡臭,才會有人告知鯨豚小組,因此到了現場通常處理的都是已死亡的個體。

葉建成形容擱淺後死亡的鯨豚個體處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因為牠們的屍體已經腐爛,那種味道、那種惡臭,一般人是不敢接近的。」他說,有一次和一位學姐到台南處理擱淺的海豚,因為必須當天趕回台北,他們在解剖處理完之後就直接上飛機。沒有帶換洗衣物、衣服上沾粘著腐敗的肉屑,習於這種氣味的他們不以為意,卻引來機上乘客抱怨「是不是有人踩到狗屎」,但是他們都不敢講話,因為味道實在太臭了,葉建成笑著說,他深怕因此被空服人員攆下飛機。

在鯨豚的救援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像是供海豚復健的海水池必須保持水質潔淨:包括海水的再過濾、抽取新海水;水中的泥沙、細菌含量不能太多,水位也不能太高,不能超過成人的胸部。協會的獸醫楊瑋誠說,失去行動能力的海豚,無法自行浮上水面呼吸,要有義工和獸醫二十四小時照顧、保持牠們不沉入池中,否則就算是淺淺的水池,也會讓海豚溺死。

目前鯨豚協會接受台東縣及宜蘭縣政府的贊助,辦理賞鯨活動,由協會培訓的專業義工負責解說。熱愛鯨豚的民眾,可以參加一年一次的志工訓練營,藉兩天的課程培養有志成為鯨豚協會義工的人,對鯨豚生理、行為和擱淺處理等的基礎知識,經過核定、頒發證書之後,就能成為協會的義工。想成為解說員的人則有實際海上實習、訓練的機會,要通過正式海上實習,才能擔任解說員。未來鯨豚協會即將出版鯨豚教科書,希望除了救援擱淺鯨豚,也能讓生活在海島台灣的人們,對自己所擁有的豐富海洋資源有更多的認識、從而體驗海洋之美。

中華鯨豚協會

電話:(02)23661331轉12

延伸閱讀:

1.海的巨人與精靈(台大鯨豚研究室、中華鯨豚協會)

1999年12月6日 星期一

啦啦隊比賽 躍動心智障礙者生命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由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所主辦的「第七屆台灣北區心智障礙者啦啦隊比賽──跳躍生命的音符」,在三十二所北區中小學和教養院,共兩千多名參賽者及數千名家長老師的參與下,於十二月五日,在中正紀念堂的藝文廣場上熱鬧的舉行。

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理事長鄭尚淮在開幕式上,提到這項活動的意義;他表示,舉辦這次活動,是希望心智障礙者能展現他們的才能,他說︰「讓他們生命的音符更躍動,使生命表現得更好。」而協辦活動的金鴻兒童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陳家文,更特別打扮成聖誕老人,溜著直排輪討小朋友們歡喜。他在開幕式上表示,因為大家有積極樂觀的態度,現在才能聚在一起,他希望以後也能聚在一起。

在老師的帶領下,雙園國小的小朋友們正式為比賽揭開序幕。雖然他們的動作都很簡單,但他們臉上仍然掛著燦爛的笑容,很用心地做好每一個動作,觀眾也報以熱烈的掌聲鼓勵。對於小朋友們比賽時的表現,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的義工靜儀表示,雖然他們有點緊張,動作有點生澀,但仍然是很活潑,讓人很感動。至於家長們的看法,從他們滿足的表情上就可以知道。

雖然天公不作美,中午開始下起雨來,但仍然澆不熄小朋友們對比賽的熱情。在輕快的音樂下的帶動下,就連還沒有出場的小朋友,都開始舞動起來,展現出小孩子天真無邪的個性,讓現場鬧哄哄的。

中港國小的老師陳勝德表示,小朋友們都做得很好。他說:「他們從三個月前已經開始練習了,因為他們每一個動作都要拆開來學習,不像其他普通的小朋友,看過幾遍就會,所以花的時間比較多。」不過,當他在帶領小朋友表演時,看到他們那麼快樂,那麼興奮,他也感動起來了。陳勝德又表示,他們的學生都會留意別人的眼光,平時在訓練期間都不太積極,但在比賽中有那麼多人在看,每個人都神采奕奕的。他說︰「這些東西在教室裡是教不來的,一定要多參加這類活動,多帶他們出來才成。」

在各校的參賽者陸續出場表演後,比賽也告一個段落。在閉幕式上,台北市長馬英九亦趕到現場,為大會頒發各項獎項,比賽的結果是由百齡國中奪得了最後的優勝。除此之外,馬英九在閉幕式上,也發表了整個活動的結語。他說︰「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的表現跟非身心殘障者的表現,一樣耀眼。所以愛他,便要給他機會。」而最後,活動便在悠揚的音樂下溫馨地結束。

殘障藝文晚會 展現視障者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一九九九國際殘障者藝文晚會」於十二月五日在中山區的大橋國小舉行,由新寶島視障者藝團所帶來的年度新劇-「請聽我說」以及視障者的音樂才藝表演串起整個晚會活動。

「打開台灣家庭的歷史,以早問題家庭是沒啥有,為何隨著社會的進步,咱們的人心也跟著不古....。」隨著歌曲的節奏,新寶島視障者藝團的最新劇碼──「請聽我說」在歌聲中揭幕

「請聽我說」是新寶島視障者藝團最新的一齣舞台劇,主要在描述現今青少年問題與家庭之間的關係。這齣舞台劇的編劇(同時也是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理事長)陳國平先生說,當初寫下這個劇本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現代的家長往往忙於事業而疏忽了與孩子的溝通,加上社會中的黑幫、惡勢力趁這個機會吸收中、輟學生成為幫派的一份子,讓他感到相當的痛心。

陳國平在設定劇中的角色時,是分別以三個不同家庭的子女:家庭幸福的小莉、父母忙於事業而不常與子女說話的阿福、單親家庭,父親又是黑幫老大的阿強與家庭的互動來做對照,提醒父母親不要忘了關心子女的成長。在談到對這齣舞台劇的感覺時,陳國平說:「其實,青少年的內心並不如外表所表現出來的那麼難以親近,他們不過是渴望有人能了解他們內心在想些什麼,體會他們的感受而已。」

當整齣戲落幕,全體演員出來致謝時,主持人調皮的要觀眾猜猜劇中那些人物是視障朋友,幾乎所有團員都站了出來,現場台下的觀眾是一陣驚呼,不斷的給予熱烈的掌聲。

第一次參加演出的蘇春憲表示,參加舞台劇的演出讓他覺得很有挑戰性,能夠去接觸生活中不同的事物,不過如何克服在舞台演出上的限制的確讓他吃足了苦頭。他說,「舞台對盲者而言就像是一個黑暗的空間一樣,在看不見對方的情形之下,還要走到正確的位子跟團員對戲,真的是很不簡單的事。」為此,細心的導演在舞台上設置了警戒線,讓他們可以清楚的了解舞台的動線跟走位。「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之後,我們每個人的默契愈來愈好,我才發現其實演舞台劇不怎麼難嘛!我們也能夠跟明眼人一樣做得很好。」講到這,蘇春憲忍不住露出了得意的表情。

在劇中飾演小莉的王珂瑤是劇中唯一的明眼人。她表示,參與演出帶給她最大的收獲就是認識了這群視障朋友,「裡頭的團員都很開朗、樂觀,也許是他們在生活上都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歷吧,所以他們會特別珍惜開心的時候。有時候他們就像大孩子一樣打打鬧鬧,連老師也忍不住跟他們一同玩了起來...。能夠參與這次演出真的很棒。」

整個晚會除了舞台劇表演之外,在場的視障朋友也秀了一手音樂絕活,表演手風琴、keyboard、口琴、胡琴以及歌唱表演。

拉手風琴的劉懋漳在二十年前就失明了,他完全是靠對手風琴的熱愛一個鍵一個鍵記位置,練習曲子。他笑著說直說手風琴大概是老婆之外最了解他的情人了。表演keyboard的林珠英也是憑著一股對音樂的熱情而努力學習,其中一首與拉奏二胡的溤宏碁合奏的聽海更是引起觀眾莫大的好評。歌手林家德曾經得到國家藝文比賽詞曲組冠軍,在會中他演唱了他的自創曲以及他為九二一所寫的歌曲-「再回到夢想的地方」,動人的歌聲讓台下觀眾直喊「安可!」。

整個晚會的活動在所有新寶島團員合唱團歌之下結束。負責整個活動安排的新寶島視障者藝文協會的藝術行政經理林秀璐表示,希望藉著這次的藝文晚會活動能夠讓更多人認識視障者的才華。她肯定的說:「視障者不需要同情,他們需要的是外界大眾的肯定。希望未來社會大眾能夠提供這些表演者更多的表演場合,讓他們不只是空懷一身絕技。」

原聲藝術團 為東基募款而唱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甫自日本「北海道白老愛努族國際原住民節」歸國的原聲文化藝術團,五日晚上在台北市社會教育館,舉辦了一場名為「塔麓灣的陽光」的歸國公演暨為台東基督教醫院募款義演,期望透過台東都蘭阿美族清新嘹亮的歌聲,傳達他們對長期在台東照顧原住民朋友的基督教醫院的關懷。

「原聲文化藝術團」是一個成員皆來自台東阿美族,但卻長期生活於台北都會區的朋友所組成的樂舞團體,義務經紀人李美枝小姐為實踐服務社會的熱忱,特別策劃這次公演兼具義演性質的演出,來為東基募款。而除了這些原住民朋友外,參與這次盛會的還有立法院副院長饒穎奇、東基院長呂信雄等人,其中饒副院長還帶來連副總統的祝詞,表達對演出的支持。

這次的表演在同為都蘭阿美族的李季準先生的主持下揭開緒募。節目一開始,原聲文化藝術團就帶來阿美族舉行平安祈福儀式的「塔麓灣平安祭」,並且在阿美族兩位頭目潘清文(音譯)與沈泰木(音譯)的領導下,舉辦了一場祈求演出順利的敬酒儀式,表示對天、對地、對祖先的崇敬。

在長達二個半小時的演出中,原聲文化藝術團一共帶來了十三首熱情愉快、壯麗耀眼的傳統樂舞,有旋律優美高亢的「原住民組曲」,有刻劃思鄉情懷的「思鄉情」。其中也包括了大家耳熟能詳、曾被選為奧運主題曲的「歡樂飲酒歌」,而一首「美麗的稻穗」,更是在與會觀眾們的大合唱下溫馨地進行。

表演最後在「感恩的心」一曲中落幕。在最後結束的同時,李季準先生向大家報告現場募得的款項,一共是三十五萬三千五百元,此時許多人士受到現場氣氛的感動,又不斷追加捐款金額,此舉令東基院長呂信雄相當感動。而他在之後接受訪問中說到,東基的募款目前已經超越一半的目標,獲得三億元的愛心捐款,即將展開擴建工程,預計兩年的時間完成;對於幫助東基的人,實在相當感謝,更感謝原聲文化藝術團這次賣力、精彩的演出。

1999年12月4日 星期六

原浪潮 聽一場原住民的音樂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由浩然基金會和義美食品所聯合舉辦的「原浪潮-重見原鄉音樂會」,於昨晚(十二月三日)七點在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這次演出的原住民樂手分別有郭英男和馬蘭吟唱隊、胡德夫、紀曉君、Am合唱團、布農八部合音等音樂人,展現了原住民各具特色的音樂。這場音樂會吸引了大批的人潮,在廣場上排列的椅子座無虛席,還有不少人站著欣賞。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博士因在國外無法參加,錄了VCR片段支持這次的音樂會。。

這場音樂會中,每位樂手都盡心盡力的在演出,呈現最精彩的表演。這次的音樂會主要是希望大家關注原住民災區重建的問題,呼籲各界關心原住民朋友。原住民靠自己的雙手,在災區重建自己的家園,但他們本身的力量還是不夠的,重建需要的是經費,故希望各界可以捐款以作為重建基金。樂手們展現各族的文化特色,藉此讓大家對原住民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並在會中指出幫助原住民重建的管道,希望大家能踴躍捐助。

此外,今晚在會中亦進行了場小型拍賣會,在于美人的主持下拍賣了九條手織麻布。這九條麻織品是由一位九十歲高齡的老阿嬤張玉英(譯名)親手種麻樹,親手編織出來的。麻布的最低拍賣價為一萬新台幣,這次在場的人士叫價都相當熱烈,其中有一條麻布以最高價五萬新台幣賣出。

大約十點左右,這一場原住民音樂盛會便在全體樂手大合唱中圓滿落幕,觀眾亦站著起跟著旋律擺動身軀。音樂會結束後,大部分人潮湧向義賣攤位搶購原住民的音樂CD,以行動表示支持原住民災區的重建。

特地從新竹上來聽這場音樂會的吳美玉表示,她是從報紙上得知,便約了朋友一起上來聽,因為她一直都很喜歡原住民的音樂。「原住民的音樂讓我覺得很感動,這是一種接近大自然的音樂,我聽見了有靈魂的歌聲」她笑著說。而今年二十八歲的葉德昌,是來自東部的卑南族,他是和一群在台北工作的原住民朋友一起來的,他情緒亢奮的說:「這是我故鄉的音樂!今天的節目實在太精彩了!」

來自東部的卑南族音樂人胡德夫表示,雖然在九二一地震,原住民受到嚴重的傷害,但他們是不會放棄的,他們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他作了一首歌激勵同胞們,獻給在九二一死亡的靈魂,其中有一句「Lakatayan」是鼓勵大家加油、站起來的意思。透過他渾厚的歌聲,將歌曲傳達到廣場的每一個角落,引起了台下觀眾的迴響,每人口中同時唸著「Lakatayan」,觀眾的心靈也似乎振奮了起來。

捐款帳號

台灣世界展望會

戶名:台灣世界展望會(注明:資助原住民小學重建)

郵局劃撥帳號:15752467

電話:02-25856300

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協會

戶名: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協會(注明:重建基金)

郵局劃撥帳號:22326877

原權會部落工作隊

戶名:夏潮聯合會(注明:捐給部落工作隊)

郵局劃撥帳號:09409751

1999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藝術治療 啟動生命的旅程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每一張創作不僅描述著病患對生命的熱愛與掙扎,也幫助患者找到了溫柔而強韌的力量,展開了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中華民國安寧照護基金會,與中央建保局及民生報共同合作,為了推廣臨終藝術治療,於北、中、南三地舉辦三場「從藝術出發觀生死-1999生命之旅」臨終藝術治療研討會,十一月六日在台大醫院正式展開。

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表示,藝術治療可以是平面的繪畫創作或美術勞作,也可以是立體的雕塑或音樂、文學或影像的薰陶,因此所涵蓋的範圍會因使用的藝術素材而有所不同。安寧照護基金會公關部執行秘書胡琲珩說,藝術治療除了應用在心智殘障者的醫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外,「從藝術出發觀生死-1999生命之旅」活動所強調及推廣的臨終藝術治療,是將藝術治療應用於即將臨終死亡的病患,給臨終病患不只生理上的照顧,更是精神上的心靈安護,達到中國人傳統所強調的身、心安頓。

十一月六日當天,研討會有近二百五十名的學員參與,其中包括病患家屬、醫生、護士與來自各個團體的義工群。在分享投影片中所提供的癌症病患的畫作後,活動為每位學員提供長型畫紙、蠟筆、彩色筆、色紙和膠水,隨著音樂的播放,在藝術治療師郭育誠及莫淑蘭的引領下,一開始用最簡單的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等,慢慢的描繪出每個人心中的畫面,這幅心中的畫面是生命中最難忘的事、心靈不受限制的畫面,也可以是無邊無際的想望。畫作完成後,藝術治療師同時也請左右的每位學員將自己的畫作一幅一幅的串連起來,學員全體的創作力量使得一幅「生命的河景」呈現在眼前。

另外,治療師也教導學員可將自己長型畫作的起點與終點接合起來,圍成圓狀,在這畫出生命象徵的河景裡,是否看出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同時也提供了學員對生命不一樣的領略。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表示,「生命的河景」是由許多的片段所組成的,每個人的生命長短也不盡相同,但透過活動中「生命的河景」一例,便直接向學員說明了藝術創作所展現的精神是極為龐大與驚人的,所展現的感動也是整個美術療育過程中最深刻的能量。 

郭育誠於會中也提醒學員,對任何一種病患進行藝術治療之前,都必須要對治療者的身、心、靈有所掌握和深入的瞭解,並明確的獲得治療者的治療意願和同意,才能與病患擁有正面的交流與幫助,否則將有可能帶來反面效果。而臨終藝術治療,也絕非以美術技巧為治療重點,而是強調透過藝術的力量,所產生的情感能量轉移,使病患找到精神的慰藉與力量。藉由藝術治療的分享,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也意外地為病患與家屬,共同開啟生命的另一段旅程。

「從藝術出發觀生死系列」秉持著推廣臨終藝術治療的精神,從第一屆「從文學作品談臨終關懷」到連續兩屆的「臨終關懷電影展」、「臨終關懷攝影展」再到今年的「臨終關懷研討會暨巡迴畫展」已歷時五年,基金會表示,明年將會以「音樂會」的方式持續推動臨終藝術治療、召集能量使之有更完善的推廣與發展。在沒有回收只有默默付出的臨終關懷活動裡,面對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的感動與支持,「從藝術出發觀生死系列」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

基隆家扶中心 送愛到災區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各政府機關與服務機構,都迅速地作出反應,為中部受災居民服務。基隆家庭扶助中心就是其中的一家服務機構,到達南投縣埔里鎮和魚池鄉的鄉下山區,派發補給物資,解決受災居民物資短缺的困境。

基隆家扶中心的社工與義工們,曾三次南下發放物資。第一次是在九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包含三名社工的十二人及二台車,到埔里與魚池服務。因為當時餘震不斷,物資嚴重短缺,所以中心發放的也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包括睡袋、油、米、奶粉等。

地震後災民眾多,因此中心把主要的服務對象,鎖定為偏遠山區的兒童和老人,以便更有效率地發放物資,也配合中心服務老人與兒童的宗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老弱幼童。基隆家庭扶助中心的社工員陳志銘是隨隊的社工之一。他表示,因為當時的情況十分混亂,加上南投縣地廣人稀,地震後交通全面受創,住在偏遠山區的災民,根本分配不到物資。而且鎮公所、鄉公所都倒塌了,就算災民到達市區,也不知道到那裡領取物資。

找尋災民是他們發放物資時的一大難題。因為交通不便,加上人生路不熟,他們只好一邊詢問當地居民,一邊向山區進發,當看到有帳篷的地方,便過去派發物資,以及打聽其他災民的聚集地等。參與了這次救助活動的義工郭玲君表示,那些山區的災民都很懂得知足,而且要求都不多。那些災民總是說︰「你們快點到山上吧,那裡還有很多有需要的人。」這些主動的告知與及無私的心態,不但加快他們的救助步伐,也感動了郭玲君與其他義工們的心。

在第一次的救助活動後,基隆家扶中心在十月也曾兩次到災區服務。服務內容主要是為災民們登記,以便於發放救濟金,以及為失去工作的災民,轉介到相關機構,找尋工作等。

除了三次的南下服務外,家扶中心還安排了八十八名受災學生,寄讀在基隆市的各間中小學。而且,基隆家扶中心所隸屬於的中華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也擬訂了一系列的生活重建服務,包括發放救濟金、兒童臨時托養服務、家庭寄養服務、寄宿服務、助學金補助、災童心理輔導與復健與及各項外展定點服務等,以幫助有需要的兒童。

1999年11月13日 星期六

植愛─來自成功高中的祝福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一張張床上躺著一個個,全身抽慉、面孔扭曲的植物人。天啊!那一刻,我幾乎要哭出來了……」這是成功高中的鄒百騏同學親眼看到植物人病患後,寫在週記上的感慨。一幕幕悲慘的畫面,重重衝擊著這些年輕的心。

如同一般的高中生,成功高中的學生也是一群熱情粗心的大男生,但在這些學生衝動的外表之下,卻有著一顆顆感情豐富的心。從民國八十五年開始,在成功高中校方的安排下,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利用軍訓課的時間到創世基金會清寒植物人安養院參訪,同時學校也採取了一個「將功折罪」的方案,就是在學生有觸犯校規的行為時,可以選擇記過,或者是到創世基金會去當義工。

成功高中的主任教官齊聖生教官表示,當初會到創世基金會參訪,完全是一個巧合的機會,在民國八十五年的時候,由於學校響應台北市教育局一項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動,想讓學生瞭解,無照駕駛機車或是闖紅燈。如果遇到嚴重的意外,可能會造成的後果。本來以為對學生而言,只是一項例行的活動,沒想到造成了相當大的迴響,這樣與植物人面對面的衝擊,讓許多偏差的學生,認真思考、真心改過。

在民國八十七年期間,創世基金會在國泰人壽的支持之下,集結了成功高中七十四位學生寫在週記上對參觀創世的感想,出了一本名為「植愛」的書,這本書中的每篇文章,都道出了年輕的學生們,對於生命的無常、世間的不幸所反應出來複雜而感動的情緒,男孩們開始體會到現有的幸福及父母的疼愛,有的開始學會珍惜生命,有的打消了買機車的念頭,有的因此痛恨飆車,更有的人祈禱,上帝能夠多眷顧這些植物人一點。

齊教官也感嘆的表示,現在的小孩用講的、用罵的都沒有用,但當他們到了創世基金會的時候,那種沉重的氣氛及真實的感受卻可以一夕之間改變這些叛逆的孩子,他們的轉變是每位老師、教官都可以明顯感覺到的。教官也說,這樣的活動會一直持續下去,即便有的學生是去的不情不願,但能夠改變一個學生是一個學生,能貢獻一份心力是一份心力,希望能藉此拋磚引玉,讓大家瞭解交通安全的重要,也能發揮人間愛,共同關懷植物人。

1999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用愛溫暖漸凍人的身軀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漸凍症,一種你我或許未曾耳聞的疾病,但它的患者的確存在。也因為社會上對此種疾病的不了解,患者並未如一般的疾病病患,能獲得較佳的醫療幫助和社會的關懷。

有鑑於此,運動神經原疾病的病患及家屬,在台北榮總高克培主任與蔡清標醫師的協助下,於民國八十六年七月二十六日正式成立了「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原疾病病友協會」,以期能夠協助病友接受適當的醫療照顧,爭取合理的權益,不只能增進病友之間的扶持與鼓勵,也希望能夠讓病友及家屬獲得相關的社會資源,同時更希望能促進社會大眾對此疾病的正視及瞭解。

住在北投的羅先生,今年才四十六歲,一年多以前發現自己罹患了運動神經原疾病,卻沒想到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就已經從手腳無力惡化到無法行動、口齒不清的情況。羅太太哭著說,自己的先生才這麼年輕,一家的生活重擔全在先生的身上,這下先生病倒了,姑且不論家中經濟來源的問題;但羅先生日益惡化的病情,以及治療復健的漫長路程,卻是讓羅太太不得不面對的棘手問題。

長久以來,運動神經原疾病的病人,一直是弱勢而沒有聲音的一群。他們被遺忘在社會的角落,無語問蒼天,因為在得病之後,他們忙著求醫、求方、求神,而毫無效果,最後口齒不清、全身癱瘓再也無法發出聲音去求助。而家屬則先是忙於陪病人求醫,接著忙著照顧臥床的病人,心力交瘁之餘,又要面對親人病故之後的萬念俱灰,實在無暇去要求社會的援助。故事一再重演,因此社會上,甚至政府有關單位,一直不了解這個病,當然無法給漸凍人應有的關懷和公平的待遇。

兩年多以來,病友協會曾經在立法院召開公聽會,請立委協助提案,爭取病友的權利,目前協會已爭取到將治療此病的唯一藥品納入健保給付,以減輕病友的經濟負擔;另外,也已經敦促衛生署,將運動神經原疾病有條件的列入重大疾病的範圍。

罹患運動神經原疾病的病人,遭受身心無比的痛苦煎熬,而其家屬則受到精神、體力、經濟、時間等二度、三度的傷害,也許目前的您,身體健康強壯,事業一帆風順,運動神經原疾病有多嚴重多痛苦,似乎與您毫不相關,但病友協會在祝福您珍惜現有的一切之餘,也期待您能夠發揮您的愛心去關懷、去支援這一群在無望無助中承受身心煎熬的病患與家屬。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原疾病病友協會」需要您金錢的援助以及更多義工的加入,如果您行有餘力,請發揮您的愛心。 劃撥帳號:19103794

聯絡電話:(02)2874-3815 傳真電話:(02)2874-3814

藝術治療 啟動生命的旅程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

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表示,藝術治療可以是平面的繪畫創作或美術勞作,也可以是立體的雕塑或音樂、文學或影像的薰陶,因此所涵蓋的範圍會因使用的藝術素材而有所不同。

「每一張創作不僅描述著病患對生命的熱愛與掙扎,也幫助患者找到了溫柔而強韌的力量,展開了生命的另一段旅程。」中華民國安寧照護基金會,與中央建保局及民生報共同合作,為了推廣臨終藝術治療,於北、中、南三地舉辦三場「從藝術出發觀生死-1999生命之旅」臨終藝術治療研討會,十一月六日在台大醫院正式展開。


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表示,藝術治療可以是平面的繪畫創作或美術勞作,也可以是立體的雕塑或音樂、文學或影像的薰陶,因此所涵蓋的範圍會因使用的藝術素材而有所不同。安寧照護基金會公關部執行秘書胡琲珩說,藝術治療除了應用在心智殘障者的醫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外,「從藝術出發觀生死-1999生命之旅」活動所強調及推廣的臨終藝術治療,是將藝術治療應用於即將臨終死亡的病患,給臨終病患不只生理上的照顧,更是精神上的心靈安護,達到中國人傳統所強調的身、心安頓。

十一月六日當天,研討會有近二百五十名的學員參與,其中包括病患家屬、醫生、護士與來自各個團體的義工群。在分享投影片中所提供的癌症病患的畫作後,活動為每位學員提供長型畫紙、蠟筆、彩色筆、色紙和膠水,隨著音樂的播放,在藝術治療師郭育誠及莫淑蘭的引領下,一開始用最簡單的圓形、三角形、多邊形等,慢慢的描繪出每個人心中的畫面,這幅心中的畫面是生命中最難忘的事、心靈不受限制的畫面,也可以是無邊無際的想望。畫作完成後,藝術治療師同時也請左右的每位學員將自己的畫作一幅一幅的串連起來,學員全體的創作力量使得一幅「生命的河景」呈現在眼前。

另外,治療師也教導學員可將自己長型畫作的起點與終點接合起來,圍成圓狀,在這畫出生命象徵的河景裡,是否看出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同時也提供了學員對生命不一樣的領略。藝術治療師郭育誠表示,「生命的河景」是由許多的片段所組成的,每個人的生命長短也不盡相同,但透過活動中「生命的河景」一例,便直接向學員說明了藝術創作所展現的精神是極為龐大與驚人的,所展現的感動也是整個美術療育過程中最深刻的能量。 

郭育誠於會中也提醒學員,對任何一種病患進行藝術治療之前,都必須要對治療者的身、心、靈有所掌握和深入的瞭解,並明確的獲得治療者的治療意願和同意,才能與病患擁有正面的交流與幫助,否則將有可能帶來反面效果。而臨終藝術治療,也絕非以美術技巧為治療重點,而是強調透過藝術的力量,所產生的情感能量轉移,使病患找到精神的慰藉與力量。藉由藝術治療的分享,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也意外地為病患與家屬,共同開啟生命的另一段旅程。

「從藝術出發觀生死系列」秉持著推廣臨終藝術治療的精神,從第一屆「從文學作品談臨終關懷」到連續兩屆的「臨終關懷電影展」、「臨終關懷攝影展」再到今年的「臨終關懷研討會暨巡迴畫展」已歷時五年,基金會表示,明年將會以「音樂會」的方式持續推動臨終藝術治療、召集能量使之有更完善的推廣與發展。在沒有回收只有默默付出的臨終關懷活動裡,面對癌症末期病患及家屬的感動與支持,「從藝術出發觀生死系列」找到了堅持下去的理由。

勵馨 關心九二一受傷的心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長期從事受害少女救援的勵馨基金會在這次九二一大地震也不遺餘力的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著手創傷輔導的活動,以及母子庇護所設立,幫助災區民眾走出地震帶來的傷痛。

勵馨基金會原本在台中就設有工作站,針對中部地區青少年問題作輔導工作。這次大地震後,在東海社工系「九二一社工諮詢專線」的召集下,勵馨也加入了這個社會志工團體的行列,將原有的工作站改制為災區服務站-「台中勵馨關懷中心」。基金會的社工師洪雅莉表示,當時勵馨在處理救災工作時,發現很多災區的民眾普遍有心理上的問題。由於勵馨以前曾有輔導性侵害少女的經驗,所以他們決定著手創傷輔導的活動,以及母子庇護所的設立,幫助災區的民眾走出地震帶來的傷痛。

在輔導過不少地區團體之後,勵馨的工作人員發現,災區的生活狀況看起來似乎逐漸回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但事實上,在大地震後至今已有一個多月的今天,許多災區民眾仍是忘不了地震突來的那一刻,整個房子就在眼前倒塌的情景,或是親人驚慌的叫喊聲等等。這些負面的情緒隨著時間過往仍是不斷盤踞在災區民眾的心中,成為無形的心理壓力。

「舉例來說,許多住在帳篷的災民偶然遇到地面的搖晃仍會感到驚恐,害怕又是另一場地震;或是對未來的生活感到無力與悲傷。」社工師洪雅莉如此的說。她接著表示,「很多災區的老師本身也是受災戶,地震帶給他們的心理壓力絕對不亞於災區的小朋友。如今,災區的學校已逐漸恢復作息,這些老師心情顯得浮躁不安,因為他們自已的情緒都還沒有處理好,又要照顧小朋友的情緒,這給他們很大的心理壓力。」

勵馨所設計的輔導課程是以課堂概念的灌輸與團體輔導的方式,透過輔導人員的帶領下進行。「這樣的課程設計是讓參與成員先認識地震症候群會有的情緒反應,再透過團體輔導的經驗交換及同理心的認同,來幫助參與者解開心結、慢慢的認清楚自已的情緒,並學會如何處理。」她表示,大部份的接受輔導的人情緒上都有顯著的紓緩,這是身為工作人員最大的收獲。

在未來的重建工作,勵馨基金會將著手推動「馨手相連」專案:災區青少年綜合服務計畫──推動「離鄉青少年都市棲息地」以及災區「關馨工作站」的成立,關懷災區離鄉青少年的生活,以及持續創傷輔導的工作,希望「關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角落,重新從地震的傷痛中站起來。

王明風 與埔里一同重振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王明風表示,由於五十年前的一場大地震,讓他從彰化搬到了這向來以好山好水而聞名全台的埔里來。沒有想到,五十年後,又碰上了這樣一場九二一大地震,此間心情的複雜,是難以用筆墨來形容的。

「地震當晚,我剛工作回來,正在放東西的時候,突然間,整個房子就搖動了起來,而周圍也一下子就變的黑黑的,我就趕緊伸手去找手電筒。之後,我就去把我妹妹和孫子從房子裡給硬拉出來,才剛出來,房子就『轟』的一聲倒了下來。」王明風仍心有餘悸的說。

在地震過後,有不少的民眾便冒險地回家去搶救自己的財物。提到這裡,王明風笑著說:「我不像一般人什麼東西都想拿出來,那太貪心了,而且也很為危險。所以,我都會算好時間,每當餘震一搖完以後,我就馬上衝進房子去,隨便抓了一、兩樣東西便趕快出來,就好像小偷一樣。」

談到災後的生活,他說:「剛開始幾天,我也跟著人家去路邊排隊領東西吃,不過看過去,大家手中拿著一個碗等著吃東西,就好像乞丐一樣,而且我也吃不太下,所以,過沒幾天我就沒再去領東西吃了,我吃的東西,都是後來親戚從台北送過來的。」

對於自己人生觀的看法,王明風豁達的說,其實也沒有什麼變啦,發生就發生了,還能怎麼樣呢?這都是天注定的!跌倒了就再爬起來。王明風堅定的說,地震其實不用怕啦,人有手有腳的,還怕活不下去嗎?不用去想那麼多,做人最要緊的,就是要往前看。

至於對未來有什麼打算,王明風說,他不打算去住組合屋,因為現在都一直不停的在震,就算蓋了新房子也沒用,它也會倒下去,誰知道什麼時候還會再來一次大地震。等過一陣子,比較平靜以後,他打算在他原來的地方自己再重新建一棟兩層樓的鐵皮屋。

王明風表示,他從九歲開始就到埔里生活到現在,已經快五十年了,也己經習慣這裡的生活,所以,他將會繼續留在埔里這裡和大家一起重新振作起來。

江太平 埔里生活難太平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你問我想不想搬?我住在埔里一輩子,要搬去哪我也不知道,還在繳貸款的房子倒了,我們也沒錢買新房子。現在有臨時屋,可是那只是暫時的,也容不下我們一家八個人,還不如繼續住在帳篷裡。」在埔里當了四十多年村里幹事的江太平,原本明年就要退休享福了,卻怎麼也沒想到會在退休前遇上九二一這場大災難。

過了大半輩子,江太平表示從沒遇過這麼嚴重的災難。回想起地震當晚的情況,他說道:「那時我正在睡覺,忽然感覺有地震,以為一下子就會停了,可是卻越搖越厲害。我趕快往樓下跑,因為當時停電,又搖搖晃晃的,下樓梯時黑漆漆的,有人兩階做一階踩,差點跌倒,很危險。」雖然江太平很快地從屋內跑出來,但在小時候因生病而行動不便的兒子,則一直等到天亮餘震較小時,才能把他從屋內抱出來。

二十二日江太平一家八口就住進埔里宏仁國中的操場中,他們的家雖然沒有全倒,但也遭到半毀的命運,使他們不敢再回去住。居住在帳篷區期間,吃的東西大都是靠民間團體提供,但令江太平感動的,是許多慈善團體對他們災民的關懷。「一貫道的人幫我們搭起兩個帳篷;有一個佛教團體來這裡替我們念經祈福,我還去他們辦的祈福會,跟著念了一百遍的『阿彌陀佛』;一位天主教的小姐還答應幫我解決兒子的問題。」因為江太平的兒子行動不便,需要別人的照顧,雖然他曾經想過要請看護,或把兒子送到安養院去,可是這些花費讓他根本沒辦法負擔,只能讓自家人照顧他。「現在用來搬運兒子的病床,還是善心人士從台北送來的。」江太平心懷感謝地說。

雖然地震震垮了江太平的家,但身為公職人員的他,對於工作仍是相當關心。「我做了四十幾年的村里幹事,這次地震把鎮公所、衛生所、戶政事務所、地政事務所都震倒了,我們鎮公所的資料只搶救出來三分之一而已。」他表示,原本工作的地方垮掉了,鎮公所就搬到埔里藝文中心繼續服務大家。

「一些很久沒有見面的親戚朋友,因為這次地震,又恢復了聯絡,像我太太就有到東勢去看看親戚,問候他們的情況。」雖然地震使埔里的災情慘重,但許多人卻因此和親朋好友的感情又重新熱絡起來,彼此問候關懷。對於這樣的情形,江太平他樂觀地表示,這應該也算是地震之後的另一種獲得吧!

集體記憶 傳承大地留下的傷痛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猛烈地向台灣發出強力衝擊,取走了上千條寶貴的生命,留下無數破碎的家庭,震動了全台灣人民的心。但是,就像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許多災難一樣,隨著時間的消逝,災難的記憶將不復在新世代的腦海中。為了不要讓台灣所遭受過的災痛苦記憶,再次被人們從心中快速抹滅,由名作家柏楊所發起的「九二一震災集體記憶工作推動小組」稟著追思與教育來整合台灣人對地震的記憶,重建往後台灣人面對歷史的新觀念。

「九二一震災集體記憶工作推動小組」目前已經連署社區營造學會、台灣歷史學會、文化環境基金會、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新故鄉雜誌社、台灣人權促進會等團體,並且正擴大連署中。

推動小組的聯絡人薛麗妮感嘆地說,以我們以往文史工作的經驗當中,台灣人是相當健忘的,所以提出集體記憶這樣的概念是為了要凝聚台灣的共同記憶,台灣應該認知到這塊土地上所曾經發生的事情,瞭解過去發生過的天災,進而避免曾有的人禍。如果沒有記憶或紀錄的話,很多事情都會不了了之,讓我們重複的犯同樣的錯誤,或是不去面對而無法將世代的經驗傳承下去,讓問題不斷產生。

薛麗妮進一步指出,集體記憶推動小組工作的方向為:推動每年九月二十一日為震災紀念日,同時發動各界舉辦救災消防等演練,教育地震防災的觀念。協調中央、地方政府保留災區的原貌,如突起的學校操場成立震災紀念公園,在將來可以規劃為地震紀念公園,做為大地災難的警惕。發動收集震災遺物,作為保留或重建之用途。協調震災、地震博物館地點與形式設立。與城鄉重建風貌配合問題的提出。災變後各種關係的探討,作為震災資料。

如同日本在廣島核爆現場一樣,一棟殘破的建築廢墟,在今日依然挺立,為廣島大地留下戰爭傷痛的共同記憶,讓全球人類共同見證核子武器的殘酷威力。保留災區的原貌成立震災紀念公園的用意也是為了留下災難記憶的依憑,同時也為了這次的創傷作為警惕。目前正由推動小組協商催生中。

目前推動小組舉辦了系列的災區實情系列演講,邀請各不同領域的專家針對此次的震災舉行演講。希望能夠得到更真實、更詳細來自災區的瞭解,讓災民得到正確的援助。並將舉辦三梯的深度關懷與學習之旅,提供與災民面對面的機會,聽取災民的心聲以及需求。

推動小組計畫在九二一滿六十天之後舉辦一個「心慟六十」的活動,希望藉由一系列活動的舉辦可以讓全國的人民得到一個教育的機會,養成居安思危的觀念。

倒塌的幼稚園 哭泣的玩具馬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吳麗珠是一位幼稚園老師,和妹妹吳月滿在埔里共同經營一所幼稚園。原本充滿朝氣的幼稚園,如今卻已成了廢墟,僅剩零落的玩具馬仍留著。吳麗珠與吳月滿現在居住的帳篷正是搭在幼稚園裡面的一小塊空地。

即使只是一間規模不大的幼稚園,卻是吳麗珠、吳月滿姊妹倆的心血。地震後不久,吳麗珠馬上就回到學校去,看到完好無缺的牆壁,覺得很欣慰。沒想到走近一看,才發現幼稚園後面的牆壁全倒了,裡面的器材摔得亂七八糟,只剩下外牆看似沒有受到損傷,其實這已是一棟全倒的建築物。

現在的吳麗珠已經在心中盤算著重建幼稚園的事務,她覺得孩子們的教育是不該停頓的。「現在是他們學習的時候,停了下來,是在浪費他們的時間。」只是,幼稚園的重建,是需要經費的,而她自己也是災民,房子倒了,住在帳篷裡,經濟狀況也是問題,其實沒有能力說馬上重建就重建。

吳月滿也表示,現在災民的經濟狀況是最糟的,又沒有工作,整個家又沒了,要如何維持生活呢?總不成一直等著人的救援,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的。「我一個人一個月要背互助會會費三萬,我先生又有房貸沒清,剛開始動不動就吵架,經濟的壓力真的把我弄得快倒下去了。」吳月滿表示,不久後她將後會寄履歷表到各學校去,她會繼續往教育的路走下去,需要工作才有經濟來源。「我想,現在很多學校是缺老師的,有些老師在地震中也就這樣死了。」說完,她嘴角牽起一抹苦笑。但等到幼稚園復校後,她會回去跟吳麗珠一起打拼。

「復校的事,也只好等政府來拆除後,才有可能原地重建。」熱心教育,喜歡小孩的吳麗珠神色凝重的說:「但是,孩子們這段時間要去哪裡?孩子們的精力充沛,沒有事情給他們做是不行的。」即使知道孩子無處去的問題存在,以她們姊妹兩人的力量根本無力改變什麼。

玩具馬斑駁脫落的顏色,像是一顆顆掛在眼角的淚珠,只有等待著被拆除的命運,在夜晚時分,顯得特別的孤清。昔日熱鬧的幼稚園而今變得如此冷清,孩子們歡樂無憂慮的笑聲何時才能回來呢?

震不散心頭的人影 劉心瑜的心情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我現在很怕看到別人在辦喪事,一看就會覺得心酸酸的。」今年十九歲,從小住在埔里的劉心瑜,在集集大震裡失去了三個要好的高中同學,也和以前的朋友失去聯絡。喜歡看書的她,只能靠著看勵志類的書籍,紓解心裡的無限懷念。

地震當天,劉心瑜記得她還在睡,被搖醒的時候,本來以為只是小地震,沒想到地震越搖越強,連冰箱都倒下來,還停電了。「我還來不及穿好衣服,就往樓下跑,可是家裡的大酒櫃位移擋住了門,我好像被東西砸到,又因為害怕,全身無力軟綿綿的,就昏倒了。我感覺有人在叫我,但是身體就是動不了。」後來還是她的爸爸藉著鋁梯從窗戶爬進來,才把她救出去。

談及九二一地震當晚的情形,劉心瑜仍然覺得害怕,到宏仁國中探望住在帳篷裡的外公外婆的她說,「地震以後,只要有大一點的餘震,我就會嚇得睡不著覺,像嘉義大地震,埔里感受到的震度有五級,我就整晚都不敢睡。」經過九二一地震,劉心瑜的家被鑑定為半倒、不能住了,她只好搬去和奶奶住。也住埔里的奶奶,家中的三合院除了神明廳、客廳和一間小房間之外都倒塌損毀,水電的供應雖然無虞,重修卻也需要一段時間。

想起以前的同學和朋友,劉心瑜掩不住難過的說:「其中一個同學,她家中的四姐妹,有兩個過世,我在葬禮上看到她們的媽媽哭得很傷心,覺得非常難過。一位和我很熟的阿姨,被家裡倒下來的牆壓住,也不幸去世了。」想到和同學、阿姨相處的時光,劉心瑜深深感覺到生命的無常。

「有些朋友失去聯絡,我連他們在那裡都不知道,也不曉得他們的情況怎樣,沒有人可以陪我,我覺得很孤單,很想找人說說話。」劉心瑜也曾託人找過住其他地方、甚至是住台北的朋友,卻都沒有消息;寄信給國中、國小的同學,也全無回音,令她更加懷念過世的好友們。

地震過後流行在埔里的一句話「吃飽等地動」(台語),正反應了劉心瑜的心情。高中畢業的劉心瑜,還有一個在花蓮念商專的姐姐,地震把家裡震垮了,她想找份工作幫忙家計,但在埔里卻找不到工作。劉心瑜想去台中試試看,可是沒有什麼工作經驗的她,總覺得那些說不用工作經驗的,好像都是騙人的。她提起一個去台中工作的同學,本來要應徵服務小姐,結果不但被騙、還染上毒癮;就又覺得不敢去找工作,只好一直待在埔里。

劉心瑜說,「我們家沒有人傷亡,因此我很希望能幫助不幸的人。」十九歲的她覺得,能夠活下來已經是一件幸運的事,親友的去世,也使她更珍惜生命,更想幫助別人。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至今已經過近兩個月,各種重建的工作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災變帶來的傷痛,似乎已經漸漸為人們淡忘。然而,正如劉心瑜對親戚朋友的想念,地震震倒了埔里人的家園,卻震不散他們心頭的人影。

耕莘山學團 甜蜜「水蜜桃」計畫

【生命力記者/張介凡報導】許多年來,山區原住民的生活由缺水缺電的落後情形,在經濟水準提升後雖然逐漸進步,但部落與平地的差距仍在,他們仍然須要社會更多的關心。

以竹山尖石鄉的原住民農民為例,他們主要的農產品是水蜜桃,但農民們除了要擔心天候之外,還要忍受中盤商無情的剝削,而這一年一次的收入,卻是原住民家庭全家人生活費、健保費、和子女教育經費的來源。

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主要是以服務山地原住民為主,從一九九六年的夏天開始,與一群來自新竹尖石大霸尖山的泰雅族青年,為幫助尖石鄉的水蜜桃農,便開始推行「農產品直銷」的計劃;除了替農民帶來較優渥的收入之外,也希望能將最新鮮安全又價格合理的水蜜桃直接送到消費者的手中。

為了減少中盤商的層層剝削,這些原住民水蜜桃農,自己在竹山附近的地區做宣傳,例如夾報、路旁的看板等等。然後建立一個直銷的通道,想要訂水蜜桃的民眾,可以直接打電話跟他們訂貨,水蜜桃農便會親自將水蜜桃送到消費者的家中,並完全以直銷的價格供應。這樣的產銷方式,不但提供了消費者新鮮、價格合理的水果,更可幫助原住民抵制中盤商的剝削,讓他們真正賺到了辛苦的回饋。在外勞日益增多,原住民工作機會日益減少的此刻,這個計劃為原住民農民保留了最後的希望。

邁入第五年的水蜜桃產銷計劃已經愈來愈成熟了,部落中也增設了屬於自己的傳真機、大哥大,原住民農民們自己接單,自己規劃,雖然做得不夠完美,但也已經進步、獨立的許多。山學團的成員特別感謝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包容,讓純樸的原住民朋友藉著販售自己的水果與大家結緣,也可以感受到各界的愛心與關懷。

1999年11月9日 星期二

台東偏遠山區 醫療資源不足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一個月或兩個月一次,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山地巡迴醫療車,總要進到台東較北與花蓮交界,或是較南與屏東緊鄰的原住民偏遠部落,進行巡迴醫療的工作。沒有固定的診療場地,依各個部落的情況,有時在小小的活動中心,有時在荒廢許久的衛生室,地方擁擠,又髒亂。但是,巡迴醫療絕對是必須要持續下去的工作。

以台東縣海端鄉崁頂村為例,這樣一至兩個月一次的山區巡迴醫療,對那裡的布農族居民來說,幾乎是主要的醫療資源。就算是開車,光從部落到台東市區,就要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對於平時就醫造成極大的不便,更遑論沒有車開的居民了。

崁頂村老年人口佔有不小的比例,大部份的疾病種類都是與平時的衛生與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就醫時,身體的問題也多集中在口腔與呼吸系統方面。台東基督教醫院牙科醫師王剛毅表示,大部份偏遠地區的居民,在口腔方面都有較嚴重的問題。王剛毅說,很多老一輩的原住民吸煙與吃檳榔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就算是講得再多,也很難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每次巡迴醫療的醫生來到部落,總是一次就開一個月的藥給病患。然而,在生活習慣不改善、醫療常識又不足的情形下,狀況只不過是一再地重演罷了!往往在病情很嚴重的時候仍不知道就醫,對於生理問題的無知,加上醫療知識教育不普及,連下一代的衛生環境與常識也難有大幅的改進。

靠著台東基督教醫院或是其他醫院久久一次的來訪,崁頂村的居民還可以稍微治療一些輕微的疾病。只是一旦有急診或是重症病患時,遙遠的路程對於病情實在有著極不利的影響。除了崁頂村,整個台東,偏遠地區醫療資源匱乏的情況仍是十分的嚴重,現在只能由地區醫療院所,以自願性的巡迴醫療的方式,進行階段性的舒緩。但是,這樣以月為單位的出外醫療,不僅要付出費用,也需要更多的人力。對這些醫療院所來說,仍舊是很大的負荷。這樣治標卻無法治本的方法,對偏遠地區整體醫療的改善,難以有大規模的幫助。

面臨偏遠醫療的困窘情況,在台東基督教醫院服務,本身也是原住民的護理長蔡美齡說,不論是政府單位或是媒體,大部份的焦點都放在原住民文化層次的回復與保存。但是,卻很少人去注意到原住民或是偏遠地區的醫療與健康。她說,其實,偏遠地區醫療與保健才是最應該首先改善的,沒有健康的身體與衛生的生活環境,那裡來美好與傳承的文化?唯有徹底改善偏遠原住民地區的衛生環境與醫療資源,並且積極進行醫療常識的教育,才能整體提升偏遠原住民的生活品質。

1999年11月4日 星期四

由黑暗再現光明 林德昌的故事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小學畢業那年,也是他的生命開始黑暗日子的同一年。小小年紀就得面對失明的殘酷事實,他曾經因而放棄過自己;但最後因為信仰,他在人生旅途上再次勇敢的站起來,以音樂、運動來散發他生命的光輝,更以自己的生命做見證,鼓勵許許多多的殘障朋友,他是伊甸喜樂視障中心主任─林德昌。

二十四年前,就讀國小六年級的阿美族少年林德昌,原本以為眼睛的不舒服只是因為感冒發燒的緣故,但最後卻因青光眼而導致視神經受損。因為從小頑皮的天性,家長及老師都在他感覺狀況變嚴重,而告知這種狀況時,認為他在惡作劇,並未加以理會。直到六年級下學期,有一天,當他拿成績單回家,竟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在何處,母親才發現事態嚴重。但此時他的狀況只是無法看見文字,生活仍舊能夠自理;直到十二歲那年手術失敗,才真正開始了他生命中不再有色彩的日子,「從拆開紗布到睜開眼睛,那短短幾秒鐘的時間,我的世界整個都變了,那瞬間的絕望令我想要逃避,並湧起離開這世界的意念。」林德昌說著自己當時的想法。

因為無法接受再也不能看見東西的事實,林德昌休學了一年,跟著父母親走遍全台灣的廟宇,到處去求神問佛,也嘗試過各種的偏方,只要聽說有任何一絲絲重見光明的機會都不放過。「當所有方法都用盡,所期待的任何人、事、物都落空時,就越來越覺得,整個都完了。」灰心的他,曾有四次差點動手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也許因為年紀還小害怕面對死亡,也或許對人生並未真正的絕望,他聽從了父母的意見繼續接受教育。

民國六十六年,他在父母安排下進入了台北市啟明學校國中部,接受盲人特殊教育。林德昌因為是後天失明,必須一切由零開始,去探索黑暗世界的生涯。因為心中仍不願接受失明的事實,所以連最基本的點字學習,都讓他學得非常辛苦。學習上的困難,以及跟當時同齡的眼明的朋友比較下,更增加了他心中的沮喪;在啟明的八年中,他必須學會料理自己所有的飲食起居、學會獨處,「對我來講,這是很大的挑戰。」「我想對一個小孩子而言,尤其是後天失明的,這真是一個非常悲涼的感覺。」

因為從小志願就是要投效軍旅、報效國家,所以從小對體魄的鍛鍊,他一直都非常的注意,因此,縱使看不見,在啟明時,林德昌還是參加了柔道社。柔道不僅鍛鍊了他的體魄,也增加了他身體的平衡感,很多人都對他走路時,有別於一般視障同胞的穩健步伐表示驚訝不已。經過三年的苦練,高中起,他年年參加中正盃都抱走冠軍獎盃,在其他全國大賽,也都名列前茅,更在一九九二年,國家第一次組隊參加的巴賽隆納殘障奧運中,贏得盲人柔道比賽銅牌的榮耀;其間,因為已有四年多沒有練習,且是賽前二個多月才臨時被徵召,集訓過程可說是更加的辛苦,但他秉持的理念是「我要抓住每個機會,為上帝做見證。」

從許多盲人朋友的經驗中,讓他認為就算念再多的書,到最後盲人唯一的路還是走進按摩院中,所以,高中畢業後,他在按摩院那個燈紅酒綠的世界中,放逐了自己二年多,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的生活。後來,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就像是毒藥一般在吞噬著自己的生命,於是在七十七年時,他考進了台灣宣道神學院,攻讀學士學位;更在無點字資料及任何特殊環境設備,只能由義工念書給他聽、及錄音帶輔助的情況下,於中華福音神學院,完成碩士學位。因為信仰的緣故,他不僅堅強的一路走來,並且在他的自傳中他說道「眼雖盲但心不可盲,要做更多公益事業,就必須更多提升自己、裝備自己,才能更加服務別人。」

因為喜歡音樂,且想要讓生活有一點改變,所以在得知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要成立一個盲人的詩班後,他開始接觸伊甸。久而久之,他覺得似乎如此的信仰能夠幫助自己,找到一個生命的定位和生活的目標,所以他開始持續的參加這樣的活動。之後,在劉俠女士希望成立盲人四重唱的機緣下,他放棄了按摩院的穩定薪水,加入月俸只有約四分之一的伊甸喜樂四重唱。雖然一開始因為他們的盲人身份而差點租不到房子,拮据的經濟也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很辛苦,但他表示,「進入喜樂四重唱,讓我的生活從絕望、憂傷的生命記號中,重新活得有意義及朝氣。」因為他們證明了,殘障朋友在適當的訓練下,也能夠去表達生命中不一樣的色彩。

林德昌在訪談中數度表示,能有如今的他真的是很感謝上帝,因為信仰,他黑暗的世界才得以重現光明,他並表示,雖然他們殘障朋友是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但是卻也不能因此而只是不斷的自艾自憐,應該自己努力的勇敢站起來,「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生命中的標竿直跑」應該前瞻未來,立定自己生命中的標竿,引導自己更積極、努力。

1999年11月3日 星期三

生態你我他 維護台灣特殊地形

【生命力記者/敦展毓報導】由台大動物系空間生態研究室李怡玫、蘇琇惠、邱鈺淇等三人設計的「生態保育你、我、他」網站,就針對台灣特殊地形、生態保育相關法令、動物保育、植物的悲哀等課題,提供資訊。

而網站中,對於台灣的特殊地理環境有深入的介紹。他們將台灣特殊的地理景觀,如海岸地形、河流地形、泥火山地形、壺穴地形、基隆海蝕地形等,一一做簡介。讓民眾可以藉由網路,就獲得相關的知識。

這些地形大都具備特殊形狀之美,若配合豐富的動植物,更是具備色彩之美。但隨著人類相關的開發行為,如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社區開發、魚塭開闢、林木砍伐、墓地開發等破壞,自然地形正遭受嚴重危害。

關於這個問題,網站也設計了生態保育的相關法令介紹。對於野生動物保育法、文化資產保存法、生態保育區及自然保育區措施等都有完整的介紹。如果對保育法令不瞭解的網友,不妨利用這個網站,可以找到完整的保育法令。

新寶島的故事 陳國平說給你聽

【生命力記者/謝錚誼報導】對於視障者而言,失去了光明,人生就像畫上休止符一樣。但新寶島視障藝文班理事長陳國平卻奮力的要打破這個規則。「失去了光明,難道就代表失去生活的權力嗎?盲人其實還有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只是未曾發覺而已。」

新寶島視障者藝團在民國八十七年四月正式成立,這是國內第一個由視障者所組成的劇團。從八十七年成立到現在,新寶島已經推出了三部舞台劇-分別是描述盲人生活的「黑夜天使」、「黑夜天使心」以及諷刺社會亂象的喜劇「教堂也瘋狂」。團長陳國平談起新寶島成立的過程,心中有無限的感觸。

「盲者失去視力,這並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辦法面對生活,只能接受殘酷的現實。」陳國平以自己的團員為例,曾經就有位團員林家興得過國家文藝獎。還有一個雙眼都看不到的團員,現在在從事運輸業。「事實上,盲人只是身體上的缺陷罷了,只要給他們機會開發潛能,他們甚至能夠做得更好,一點都不輸明眼人。」新寶島的理念就是讓所有的盲人朋友、社會大眾知道這樣一個事實。

為了實現當初的理想,陳國平果真號召了一群對戲劇興趣的朋友,組成劇團,從最基本的戲劇原理開始訓練,一字一句的用錄音機讓團員熟悉台詞,到埸地作實地的排練,靠著背台步的方硬是把所有的走位給記下來。

他說,在排戲的過程中,最難的就是默契的練習。因為在演出的時候絕對不能有NG,在看不到對方的情形下,演員還要能夠配合無間。比如說「黑夜天使心」演出時,指導老師說到主角演到傷心處的時候,其他人要走過去給他一個擁抱;聽到某個人在說話時,我們要面對他,或是不同方向做出動作或表情。在舞台上走位要到那個定點等等,這對團員都是很大的挑戰。

在國立藝術學院王婉容老師的協助下,他們研究出一套解決的辦法--就是在演出的時候,靠著暗號來辨識下一步要做些什麼動作。「有時候團員們還是會好幾個人撞在一起,或是跌成一堆,但是卻變得愈來愈有默契,甚至到後來不用靠暗號,我跟團員可以很快的把手搭起來,或是互相擊掌鼓勵。」講到這裡,陳國平情不自禁的表演起來。

「黑夜天使」所得到的肯定,堅定了新寶島所有人的信心。去年「黑夜天使」在大同區公所演出的當天,甚至有台下的觀眾邀請他們到萬華區民活動中心加演一場。在民國八十八年二月台北市政府在「迪化街老街新生」的活動也邀請新寶島做現場演出。回想起當時,陳國平說,那次是第一次在戶外做演出,對他們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在室內聲音聽得比較清楚,戶外的雜聲太多,好多次團員都聽不見暗號的聲音差點演錯。但這也是一個新的機會,讓他們挑戰自己的極限。

現在的新寶島己經晉身成為全國性的社團,改名叫做「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未來,新寶島計畫要做一個讓盲者全面發展藝術、才華的機構,無論是演戲、詞曲創作、藝文創作等。陳國平相信,只要有心,在黑暗的世界裡,仍舊有新的春天。

 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3之2號6F
聯絡電話:(02)2586-1630

育成洗車中心 慶週年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座落於台北市濟南路口、建國高架橋下的「育成洗車中心」,於日前慶祝成立一週年。一年來,洗車中心提供了殘障朋友一個工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走進社會,發揮自己的能力,達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想境界。

育成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社工員林佳玫表示,當初成立洗車中心的目的在於,這裡的孩子出去就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而社會上似乎對於這些孩子沒有那麼大的包容力。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來設計一個職場來讓他們工作。另外,林佳玫提到,也因為她們對孩子們有相當程度的了解,所以,也許成立洗車中心這種方式對他們來說是比較好的。

育成洗車中心組長江文貴表示,目前洗車中心有大約三十幾名的工作人員,他們所受的待遇與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一樣享有保險、固定工作時數、輪班工作等制度。林佳玫說,在這裡工作的人,大都是智障、肢障、學障,及心理障礙等各種具有身心障礙的大朋友們。儘管如此,他們的對於工作的態度卻是非常認真的,他們認為,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給完成後才能告一個段落,這也是值得大家一同效法的工作態度。

江文貴表示,由於橋下的空地有所限制,造成駕駛人的洗車動線轉彎幅度過大,連帶的多少會影響到洗車中心的生意。因此他們請求市政府來協助改進,而相關單位也表示將會規劃改進。

江文貴指出,洗車中心自從開幕到現在,每個月都還是處於虧損的狀態,而經費來源則是靠著家長募捐,和育成殘障福利基金會每年兩次所舉辦的募捐而來,因此,對於未來是否增辦新的洗車中心,他則是持保留的態度。

另外,由於成立了一週年,為了回饋到此洗車的民眾,江組長表示,即日起到明年四月止,凡是購買一千兩百元的洗車券(共十張),即可獲得免費贈品。

育成殘障福利事業基金會附設育成洗車中心
地點:台北市濟南路口、建國高架橋下
電話:02-27407418、02-27115842
服務時間: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

按摩 歌聲 視障朋友的回饋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九月二十四日起,連續一個月的時間,「因為我們希望能對社會有所回饋,希望殘障朋友也能主動的關懷我們的同胞」帶隊的伊甸喜樂視障中心主任,也是喜樂合唱團的團長林德昌如此表示。

在大家紛紛投入賑災的行列時,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視障朋友也在思索著,自己能為災民們做什麼?有感於救災及受災者的辛苦,他們決定以自己的專長──按摩,及優美的歌聲來為災民們服務。由台北的東星大樓為起點,到台中的東勢、大里及南投的信義、仁愛等共十四個鄉鎮市,兵分二路進行。台中的按摩師以按摩車在每日不同地點進駐;喜樂合唱團則在有祈禱晚會時由台北南下一、二日,白天做約八小時的戶外按摩服務,晚上以歌聲獻唱祈禱。整個「九二一按摩巡迴賑災活動」共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

這段期間,他們的工作量是前所未有的。例如他們進駐到部隊營區時,因為人數眾多,平均一個按摩師大概得為一百多到二百人服務,可說相當驚人;但看到災區有人按摩到一半就睡著的景象,他們就覺得自己也能讓別人減少痛苦,喜悅之心油然而生。已經十六年沒做按摩工作喜樂合唱團的團員們,除了歌唱外,這次也加入按摩的工作行列;只因他們覺得「賑災要不落人後」。

參與的按摩師之一張文彥也表示,他覺得參與這次活動最大的意義是,「我們殘障朋友不是永遠是被照顧的,我們也能夠回饋我們的捐款、捐我們的想法、行動。」他覺得心中最安慰的是「我們的心不是永遠去跟人家要東西的,而是可以去付出的」。

吳彩珠 在彰化「慈愛」的媽媽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民國五十九年,吳彩珠只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虔誠的天主教徒,平日在教堂裡為牧師整理資料,擔任文書處理的工作。丈夫周既中是東海大學僑生輔導室的教官,有三個孩子,她扮演著妻子與媽媽的角色;而三十四年以後的今天,她卻是「天主教省立彰化慈愛殘障教養院」的院長,成了院內一百九十多名學生的「媽媽」。

在吳彩珠二十九歲那年,遇上了美籍露易絲修女,兩人非常投緣。在修女的帶領下,她常到醫院去拜訪病患,主要是以肢體殘障者為主。就這樣每個星期三次的拜訪,便是她人生轉捩點的開始。不久後,她便到「彰化博愛殘障服務中心」工作,正式投入殘障教育。每次出去拜訪,她總是搭清晨最早的公車出去,然後晚上八點多趕回來煮飯,忙得連和家人好好相處的時間都沒有。但家人沒有一句的埋怨,孩子們會先把菜洗好等她回來,丈夫會幫忙她整理家務,家人都全力支持她,讓她沒有後顧之憂。就這樣,走過了十二個年頭。

民國七十一年,天主教瑪莉諾修女提供大埔路六百七十六號土地作為創校之用,吳彩珠受聘為院長,創辦了「天主教台灣省私立慈愛殘障教養院」。剛開始只收容肢體殘障的孩子,漸漸的也接收了智障的孩子,現在的教養院更是以重度殘障的孩子為主。丈夫周既中在退休後,也與她一同在教養院服務。這十七個年頭,經歷了多少的風風雨雨,吞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委屈,吳彩珠就這麼熬了過來。

不久前,曾經有一位性情古怪的家長,常常對教養院的老師們吆喝,在雞蛋裡挑骨頭,常表示對院內事務的不滿,在吳珠珠的面前數落她哪裡做得不夠好,到後來竟氣走了好幾位老師。為此,吳彩珠曾幾度落淚,她不明白為何自己與教養院的老師那麼盡心盡力,最後竟讓人批評得體無完膚。到後來,那位家長自知理虧的離去,不過,吳彩珠卻從來沒有怪過他。「在天主教教義裡面,有一句話:如果人家打了你的右臉,要讓他再打你的左臉。」吳彩珠接著又解釋道:「這是叫我們要原諒別人,不可以記恨。你做了多少,自己是最清楚的,我學會了不在意別人的說法。」

「我把我的精神、智慧、青春、能力都奉獻出來了,我也是時候退休了。」吳彩珠笑著捂住臉,欣慰的說。她表示,現在天主教教會近年來會派修女來接替,等到找到合適的接班人,她將會和丈夫功成身退,兩老過著平淡的生活。「我今年已經六十三歲,而周教官也都七十三歲了,孩子們已經事業有成,但我們還是會和慈愛一起走下去,不過我不再是院長了。」

三十四年無悔的奉獻,一頭亮麗烏黑的秀髮已成了今日的白髮蒼蒼,這數十年的執著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她的半生歲月都在為殘障的孩子付出,愛心教育持續越久,愛就儲備越多,她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笑著說:「上天對我是很好的,周教官的體貼,三個孩子都過得很平安,不曾我讓操心,我覺得我很幸福。」

財團法人天主教台灣省私立慈愛殘障教養院郵政劃撥帳戶:02343367

變調的家園 災民葛貴美的悲歌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地震很可怕,我想回山上去,那邊比較沒有煩惱,生活也比較自在。可是孩子要讀書,在平地的教育資源比較充足,我想孩子大了以後,才會回去。現在日子也是要過,應該慢慢就會回到以前的生活了吧!」一場地震,讓太魯閣族的葛貴美只能和兩個孩子們委身埔里育英國小的帳篷區中,面對以後的生活。葛貴美無奈的說。

地震前一晚才答應請姪女吃牛排的葛貴美,萬萬沒想到夜間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就讓她的家面臨巨大的災變。回想起地震的可怕,她仍是心有餘悸:「地震的時候,整個房子都在動、整個房子都有聲音,就像牛在地裡面動,好像有風在嗚嗚吹的聲音。天很暗,電都馬上斷掉,我還以為是世界末日呢。」由於地震的關係,葛貴美的家雖然沒倒,但也都裂了,她也不敢回家住,她說:「我都不敢住,怕死喔!總是要預防,如果被打到,沒死、半身不遂的話,誰來養孩子?」於是就帶著兩個仍在讀小學的孩子,在育英國小操場上搭起帳篷充當臨時的家。

因為阿美族的丈夫遠在花蓮工作,葛貴美只好一個人在埔里以打零工的方式照顧兩個小孩,而有工可做的葛貴美算是幸運的了,許多的原住民朋友幾乎是無事可做,照葛貴美的說法:「很多人都沒事做,整天晃來晃去,不然就是在曬太陽,曬的臉都黑黑的,像泥土一樣。」雖然說這話時帶著笑容,但她語氣仍是有絲感慨。

而談起地震之後前幾天生活的窘況,葛貴美說道:「我之前在宏仁國中那邊可以領的東西很少,一點一點的領,吃飯都要排隊,人都一直進來、一直進來。領米也是要拿碗,三個人三碗帶回去煮,用小瓦斯煮。那個時候很像難民,去吃飯還排很長的隊。」但令葛貴美不平的是發放物資的義工對她說的話:「這個東西不是給你們用的,是要拿給最需要的人。」什麼叫做需要不需要?葛貴美不解,她也並不願意伸手向人要東西。之前葛貴美居住的宏仁國中,救援物資發放中心區分為一般民眾和原住民區,原住民就只能在自己所屬的中心拿取物資,之後因為小孩的就學問題,葛貴美才從宏仁國中遷至育英國小。

一場地震過後,葛貴美覺得人性都顯露出來了。「有些災民很貪心,領過東西以後,回家換衣服、帽子又再去領。」她覺得有些人也因這場地震變的自私起來,像她的鄰居在地震過後就不滿她養的三隻狗,嫌牠們又吵又髒,讓葛貴美不得不將她從小養大的狗載到外環道路放生。但是她也覺得許多人都很關心他們這些災民,常常有人幫他們祈禱,還有人到帳篷來陪他們唱歌。「還蠻好的。」她說。

葛貴美還要繼續帶著孩子住在帳蓬,問她想不想申請居住組合屋?她說:「手續很多、很麻煩的耶!我不懂啦!要找里長人也找不到,找到了我也不會啊!」她說現在就看政府要怎麼辦了,但是日子還是要過下去,「我想日子應該會慢慢變好吧。」她堅強的說。 

表演藝術聯盟 撫慰災民的心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表演藝術聯盟在九二一地震後,積極號召國內各藝術團隊參與專為災區民籌辦的「藝術關懷教室」,藉由為期五個月的一系列演出活動、互動課程的設計來幫助受災戶撫平心中的傷痛。聯盟的理事長平珩說:「希望能幫受災戶做些事情,藝術或許可以治療他們心靈的傷口。」

加入這項活動的表演團隊共有四十七個,目前都已擬定了初步的課程大綱。金枝演社的代表游蕙芬指出,由於這次大地震讓災區的居民分東離西,原本的社群關係淡化,彼此的人際關係也因此而冷淡起來,所以他們設計的遊戲目的要讓每位參與者都能放鬆心情,從當中學會重建人際關係。「我們會視當地的情況做具體的規劃,讓每個人都可以加入。」游蕙芬說。

萬象兒童劇團的課程則是以災區的兒童為主要訴求對象,他們希望藉由讓兒童一起參與簡單的道具製作、上台演出來減輕兒童的心理壓力。劇團代表洪慶坤說:「我們希望能帶給災區的兒童美好的回憶,幫助他們沖淡痛苦的回憶。」

重新凝聚家庭成員間的向心力,則是大腳ㄚ戲劇團的活動設計宗旨。劇團的課程規劃是以災區的家庭為參與單位,藉由一連串的災區情境模擬活動,帶出彼此的信心並互相表達關懷,透過情緒抒發的課程讓彼此都能慢慢解除緊張的情緒。劇團的代表張瓊文說:「我們希望能控制人數,讓每個人都有抒發的勇氣,再次凝聚家的共同感。」

台北民族樂團的代表指出,他們知道東勢國小目前正打算把埋在地下的樂器挖出來,於是決定聯合當地的國樂社團與自己的團員,幫助他們修理這些樂器,希望能透過藝術團體的彼此協助來為他們重建音樂的學習環境。埔里的藝術團體代表則表示,當地的藝術團體能提供需要的幫助,但希望這些活動的內容設計不要太搞笑,輕鬆的參與方式而不是強迫。

這項「藝術關懷教室」活動,是表演藝術聯盟一系列災後心靈重建長期計劃的第一階段,十月份舉辦過座談會討論相關事宜,應可望在十一月成行。以後各階段的活動形式會視第一階段的成果再做規劃設計,平珩說:「我們要做的是長期的關懷,只要大家都有心,持續的力量將會很強大。」

社區營造學會重建災區家園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在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的第一階段緊急救難工作逐漸告一段落之後,向全國會員召集「家園重建」社區工作義工積極投入災後重建的工作。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執行秘書林晰表示,由於學會的會員分佈於全國各個不同的地區以及領域,所以此次「家園重建」的工作招募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與各相關的團體或個人進行協調合作,藉助各方的力量及專長,以社區營造的基本理念,引發災區社區自主力量進行家園重建,目前已募集到二十多位願意撥出時間參與災後重建工作的義工。

林晰表示,所謂的社區營造,簡單來講就是人的營造,經營社區中的人。譬如說社區中人與人的關係,地方的派系,地方產業,健康等各個面向都是屬於社區營造的一部份。在重建過程中,社區要能秉承共同體意識,共同思考和想像社區的願景,創造地方的未來。在這一次的救災重建的工作中,學會扮演一個仲介的角色,招募集聯絡各地及各不同領域有救災意願的個人與團體,利用學會作為統整規劃協調參與的管道。

林晰強調,重建工作需要長期人力、資源的投入。由於「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刊物「新故鄉」雜誌的編輯室剛好位在災區埔里,目前已經成立工作站,以「新故鄉」雜誌的人員及義工為主,進行一些災後重建的工作。但是,此次招募的義工大多無法負荷長時間進駐當地的重建工作,要如何持續進行家園重建的工作是未來工作的考量。

目前學會已經安排林秀偉的「太古踏舞團」在十一月二十一號到十一月二十五號共計五天的時間,在各災區舉行「與我祈舞」的活動。盼以舞蹈藝術治療的方式,運用人類最原始的肢體本能,讓情緒宣洩,協助災區居民走過地震後的恐懼,體認活在世間需把握光陰,將生命的價值發揮極致,走出災難的陰影。

未來學會也將繼續以類似仲介的方式,藉助各個領域的專長,協調合作的方法,組成九二一重建家園聯盟,並將在近期完成相關網站的架設,期待對後續社區重建工作有更實質的助益。

北原山貓 不只是原住民樂團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北原山貓』指的就是居住在北部的九族原住民,我們的成員有二十人左右,由來自九族的音樂老師以及音樂工作者匯聚而成。在目前所有的原住民樂團中,只有北原山貓出過專輯,而且我們只演譯有原住民味道的歌曲。」從事原住民音樂創作多年的吳廷宏笑著說。

畢業於國立藝專,擅長鍵盤、泰雅打擊樂及傳統歌舞教授的吳廷宏,是原住民音樂團體「北原山貓」的主唱者之一。同時身兼音樂製作人的他,對北原山貓這個「另類」的原住民樂團,有著不一樣的感情。

民國七十五年,他結合了不少旅居北部的原住民音樂愛好者,共同成立「山地樂師俱樂部」,之後改為「北原城市樂團」。民國八十五年取名為「北原山貓」,並與跨國企業合作,在短短三年中將樂團多年的成果重新整理,出版成六張專輯以及一張精選輯。

吳廷宏臉帶微笑的解釋著樂團與眾不同的地方,「專輯中的歌曲主要分為『國語傳唱』與『傳統歌謠』兩部分,我們不會厚此薄彼,九族的歌我們都唱,這張專輯如果收入了阿美族、泰雅族的歌謠,那下一張我們就唱卑南族、排灣族的歌曲。」

他接著說,一般人都以為原住民的歌謠都是以各族的母語為主,其實不然;像是國語傳唱部分,就是族人在工作中朗朗上口的歌曲,再經由樂團重新編曲,重新演譯。歌曲中呈現的是族人的生活、文化「演唱這些歌曲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讓漢人聽我們美麗的歌聲,從中了解族人的文化演進,並有助於學者研究我們的文化。」

就自己多年的創作與演唱經驗所得,吳廷宏說,「泰雅族的歌曲著重在族人對祖先戒律的遵守,就像是『祖先的叮嚀』;相對於泰雅族的嚴謹、單調,阿美族的歌曲旋律優美、華麗;卑南族的歌聲中則充滿濃濃的思念、期盼之情;而排灣族的情歌對唱最有名。」,瞭解各族的特色,在聆聽時就很容易分辨出是那一族的歌曲。

北原山貓的另一大特色在於九族傳統歌謠的演譯,因著沒有共通的語言及文字,使得團員在演唱某一族的歌謠時,就得先學會這首歌的歌詞。而為了減少學習上的困難,他們將這些歌詞以羅馬拼音來標示,間接使九族有了共通的文字。吳廷宏邊說邊在紙上寫著他的學習成果,「泰雅族的問候語是Lo Kah Su,阿美族則是ngay Ho,布農族是u ni nang Mi Ho Mi Sang。」

此外,目前樂團除了專輯的發行,更積極協助災區族人重建家園,為當地的小朋友作心靈建設,運送物資到災區。他們已計畫在十二月到南投、台中及苗栗災區部落作巡迴演唱,為族人募款。

作為族人音樂的希望,北原山貓期望在未來成立「山貓家族」,幫助對音樂有興趣的原住民青年實現他們的夢想,「他們也可以像動力火車這些原住民歌手一樣,唱屬於他們時代的歌曲。」在族人音樂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吳廷宏與團員們樂此不疲,他們對樂團的期許是,「不只是一個原住民樂團而已」。

1999年11月2日 星期二

宋蘭芳 東基廿年的見證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二十年前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的行政人員宋蘭芳,只是個高中剛畢業的女孩子,和其他青少年一樣都有著叛逆的個性,帶著年輕的任性與時髦到醫院工作。她說,當時在宣教士眼中真的稱得上是個異類。由於當時在醫院擔任護理主任的德樂詩宣教士在工作上要求十分嚴格,所以宋蘭芳與幾個年輕的護士就會私下在德教士的背後取綽號,玩著唱反調的遊戲,「當時在他們眼中我們真的是很叛逆的。」宋蘭芳說。

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工作了二十年,宋蘭芳說,雖然工作人員一同工作難免會有爭吵,可是因為彼此有共同的信仰,透過討論與聚會,總是可以解決紛爭。就如同聖經裡所說的話:「不可含怒到日落」一樣,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平靜與體諒的微笑是最常見的。

回憶起二十年前的情況,宋蘭芳說,不論是什麼樣的工作,幾乎每個員工都以能夠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工作為榮。由於宣教士在醫療的整潔與衛生上要求十分嚴格,又加上當時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在設備上算是很不錯的,所以當時整個醫院就給人很好的感覺。宋蘭芳說,對許多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員工來說,這裡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每個宣教士對所有人都像是對待自己的家人一般,不僅對病人如此,對所有的護理或是行政人員亦是如此。

大部份台東基督教醫院的人都是依著共同的信仰在工作,在過去,如果開刀房中病人情況不佳,只要服務台一廣播,所有的工作人員就會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為那位病患祈福、祝禱。現在雖然和過去不同,有的員工並不是基督徒,可是整個醫院對病患的關懷與愛心仍是不變的。

談到早年的情況,宋蘭芳回憶到,對過去的台東人來說,台東基督教醫院就像是一個希望,當時很多人都認為,在台東其他醫院醫不好的病人,只要轉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就會治好的。有些親人在外地受了傷或是患病也都會再回到東基就診。「東基給人的感覺就是安心;不僅病人安心,家屬也放心。」宋蘭芳說。

現在醫院開始著手進行募款的工作,而宋蘭芳便是負責接募款電話的專員。宋蘭芳認為,能夠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是一件讓人興奮而且溫馨的事;因為,總是能夠直接地感受到全台灣各地的民眾,對台東基督教醫院的關懷與支持,看著醫院的捐款數量慢慢成長,就會有充實的喜悅。尤其有的時候一天下來接到的電話幾乎都是詢問郵政劃撥帳號。宋蘭芳說曾經有小朋友自己拿著存錢的撲滿來捐款,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心裡就會覺得好感動。

從前年開始知道台東基督教醫院要擴建,宋蘭芳就覺得充滿了希望與期待。很多台東人在其他醫院就診都曾經失望過,可是想要回頭到台東基督教醫院,卻又面臨到醫院本身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現在知道醫院要改建,很多台東人都很興奮也充滿期待,這真的是一股無形的力量,她說。

楊瑋誠 幫受傷鯨豚重回大海懷抱

【生命力記者/葉宜欣報導】「從牠蕾絲狀的舌頭邊緣,可以看出牠是幼年期的原海豚。另外牠肝臟的顏色不均勻,呈黃色果凍狀,表示牠有脂肪肝,也就是饑餓或過胖引起的肝臟病變……」義務負責講解的楊瑋誠,有條不紊的向學弟妹傳授鯨豚的現場處理技巧和疾病檢驗方式。

星期五的晚上六點半,本該是下課回家吃晚餐的時刻,臺大生命科學館六樓的教室裡,卻仍坐著一群熱愛鯨豚的獸醫系學生,邊吃著便當、邊上著有關鯨豚的討論課程。講台上,放映著一張張熱帶點斑原海豚的解剖幻燈片:「從牠蕾絲狀的舌頭邊緣,可以看出牠是幼年期的原海豚。另外牠肝臟的顏色不均勻,呈黃色果凍狀,表示牠有脂肪肝,也就是饑餓或過胖引起的肝臟病變……」義務負責講解的楊瑋誠,有條不紊的向學弟妹傳授鯨豚的現場處理技巧和疾病檢驗方式。

就讀臺大獸醫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的楊瑋誠,是中華鯨豚協會現任的獸醫。楊瑋誠說,之前並沒有想要當鯨豚的臨床獸醫,後來接觸以後,發現鯨豚領域未知的東西太多了,很具有挑戰性,而且國內外都還在摸索的階段,所以我覺得蠻有趣的,比當狗貓獸醫來得有趣。莫名喜歡鯨豚的楊瑋誠,當初選定的研究所論文,就是以鯨豚為研究主題,也奠定他對鯨豚的認知基礎。

今年楊瑋誠總共處理了六隻擱淺的海豚,他說,每次經驗都蠻印象深刻的。他回憶起今年九月十三日在八里擱淺的海豚,也就是討論會中幻燈片裡的熱帶點斑原海豚,救援的過程仍然歷歷在目。他說,一般海豚的下顎會比上顎長,但這隻原海豚被發現時下顎已因強烈撞擊斷裂,血肉模糊的下顎變得比上顎短,而且上顎骨骼也彎曲變形,「牠被發現的時候,那一截斷掉的下顎還沾黏在牠的口腔前端。」上下顎劇烈的疼痛,使海豚多日無法進食,因此產生前面所說突然性饑餓型的脂肪肝。楊瑋誠推測,這頭海豚可能遭受船隻的撞擊,才會導致如此重傷。 

楊瑋誠說,在照顧牠的兩個星期中,遇到九二一大地震,義工和獸醫也曾猶豫:「大家都在救人,可是我們卻在這裡救一隻海豚,到底那種生命的價值比較高?」但楊瑋誠始終認為救援鯨豚是能力所及份內的事,還是應該繼續照顧這頭海豚。然而,這頭海豚仍在兩個禮拜後的九月二十八日死去。半夜一點三十分,楊瑋誠在台北的家裡接到工作站打來的電話,表示海豚已經死亡。他說,「動物被你照顧兩個禮拜之後,還是死亡了的那種感覺,是很難用言語形容的。」

楊瑋誠表示,國內缺乏大量的經費、人力投入作鯨豚的基礎研究,對鯨豚的知識十分缺乏。目前連臺灣沿海究竟有多少種、多少頭鯨豚,都還沒有很確定的記錄,對鯨豚的疾病也少有研究報告。他翻了翻桌上的「海洋哺乳類疾病概說」說,不僅是台灣,就連國外,鯨豚的相關書籍也很難找得到,這本原文書還是臺大鯨豚研究室的周蓮香教授到國外參加研討會時,一位外國教授送的。

「今天開這個討論會的原因,就是因為懂鯨豚的人太少了。從現在開始培養,將來他們的能力會比我們這一代強。」楊瑋誠說,來參加的學弟妹雖然都還沒畢業,但是有一天,他們都是可以實際到鯨豚擱淺的現場去做事情的人。他說,就算是他自己,在大學時代對鯨豚也一無所知,因為大學所開的課程,針對的都是狗貓等寵物或牛、豬等經濟動物,直到進了研究所,才有機會深入了解鯨豚的生態。楊瑋誠半開玩笑的說,「狗、貓還有人在養,經濟動物還有人在吃,可是鯨豚之類的野生動物研究對某些人來說是『沒有用』。」

鯨豚方面課程的缺乏,反應在鯨豚救援時的「獸醫荒」現象上;缺少有經驗的臨床獸醫,也是臺灣至今仍無成功救活海豚記錄的原因之一。楊瑋誠說,在救援擱淺或受傷的海豚時,醫療的動作多,獸醫的數量卻不足。現場的獸醫,在工作時數長、不知道下一個接替的獸醫什麼時候會來的情況下,精神壓力非常大,到後來自身的判斷力都漸漸下降。「這樣的動物是很難救活的,因為醫生都有問題了。」他說。 

楊瑋誠提起過年時擱淺的那條海豚,在牠的胃裡發現了塑膠製品;後來擱淺的幾頭海豚,血液中的重金屬含量也都過高;而這表示臺灣海域的污染已顯現在食物鏈最高層的鯨豚身上,也許是重金屬污染、也許是人工製品污染。但也就是因為缺乏相關研究,有關單位還不能從這些個案裡知道:臺灣的海洋已經生病了。

不固定的生活、一出動就不知道什麼時候回家、沒有薪水……,種種的辛苦,仍不能抹滅楊瑋誠對鯨豚的熱忱。即將去當兵的他,表示如果鯨豚協會需要,他還會回來工作,因為援救、研究臺灣的鯨豚對他而言,是一種理想,「我把這份獸醫的工作當作事業在做」,楊瑋誠肯定的說。

延伸閱讀:

1.海的巨人與精靈(台大鯨豚研究室、中華鯨豚協會)

1999年10月30日 星期六

愛護北投溪 復育北投石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為了保護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物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北投石,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聯合了北投地區的學校、社團組織,共同發起名為「愛護北投溪、復育北投石」的萬人手牽手繞溪活動。

這項活動從今天早上九點開始,在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展開一連串的活動。包括了萬人手牽手為九二一受難同胞默哀與祈福、宣示愛護北投溪、復育北投石、北投溪分站導覽、有獎徵答、摸彩等。另外,在親水公園的溜冰場,還有一個「北投南投手牽手重建家園」的義賣會,義賣所得將捐做賑災用途。

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召集委員黃桂冠表示,這次的活動是希望能讓民眾了解到北投溪、北投石的重要性,並且意識到這是一件刻不容緩,必須要做的事情。

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陳培源強調,北投石是經過了數十萬年才形成的,所以也算是最珍貴的國寶之一,全世界也只有俄羅斯、日本與台灣有北投石而已,因此也需要大家熱情的參與來保護這珍貴的自然資源。

根據一份田野調查資料顯示,長久以來,因為地熱谷溫泉水源被民眾煮蛋,再加上鄰近地區廢污水排放的影響,所以造成泉水濃度不足,進而無法結晶沉澱形成「北投石」。有鑑於此,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要求立法院修改「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四十九條,在現有條文「珍貴稀有動植物」中,增列「礦物」為「珍貴稀有動植礦物」;並要求台北市政府以都市計劃的方式,將北投石的產地──從地熱谷至北投溪,設立為「北投石生態景觀特定區」。希望藉此來保護北投石這珍貴的稀有礦物。黃桂冠說,希望將來下一代還能在北投溪看到北投石,而不是只能在博物館中隔著透明玻璃來觀賞。

在導覽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大多數的解說人員都扮成女巫的樣子,這是因為在平埔族凱達格蘭人語中,北投是「女巫」的意思,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裝扮出現。而這種打扮,也著實吸引了不少小朋友的目光,間接地,也讓小朋友們更加的注意解說人員的講解。

在導覽結束後,緊接著便是有獎徵答和摸彩的活動。有獎徵答所提供的獎品,是由中華民國礦岩協會所免費捐贈的,藉此達到把大自然當作教室並且寓教於樂的目的,也順便檢視一下今天導覽的成果如何。

北投國小愛心服務隊大隊長林媽媽表示,今天陸續來到現場的民眾,大約有三萬人左右,而手牽手護溪時的人數,也有將近八千人。黃桂冠表示,只要民眾來了,而每一站也都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讓民眾能開始體認到北投溪、北投石的重要性,並且開始參與相關的活動,那麼這一次的活動,就算是成功了。居住在北投的陳先生就表示,發現自己住的地方有這麼珍貴的資產,所以更應該設法來保護它們,使它們免於受到破壞的命運。

北投生態文史工作室\n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395號

電話:02-28925525

崔媽媽十週年 茶會慶生

【生命力記者/林師民報導】「崔媽媽服務中心」十歲了!以提供民眾租屋服務為主的崔媽媽服務中心,今天下午二點三十分到四點,在台北市客家藝文活動中心三樓,舉辦了一個慶祝十週年紀念的生日茶會。會中有多位貴賓到場祝賀,以及許多媒體記者與會,場面十分熱絡。

活動在與會人員和義工們陸續進場後開始,主持人首先介紹來賓,再由來賓一一做簡短的致辭。常務監事沈先生在致辭時表示,他很高興十年來一直不斷地有新的義工加入他們的行列,而提到「崔媽媽」十年來所經歷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他說:「崔媽媽中心這十年來的成就,其實就代表了台灣社會的改革」希望大家能夠堅持當初的理想,讓崔媽媽這個組織繼續茁壯。

另外一位來賓,無殼蝸牛聯盟的召集人李幸長老師在致辭時談到,崔媽媽這個組織十年來所走的路真的是很艱難,能夠持續十年,服務的對象這麼多,真的是非常難得。他並且談到,大約一年前,崔媽媽服務中心的發言人呂秉怡,因為政府一千五百億的房貸優惠方案,來找他開會,他當時不敢說不,因為他不能拒絕一個為維持社會正義而努力的組織。

在來賓致辭結束之後,緊接著是由義工們所演出的一個十年回顧行動劇。在行動劇中,義工朋友以活潑輕鬆的方式演出「崔媽媽服務中心」從草創時期一路到現在,這中間的轉變和所參與的每一個事件,例如組織剛成立的時候,沒有什麼經費,民眾打電話來詢問租屋的資訊,都是靠義工們以人工的方式處理,而當時義工的人數又少,可以想見他們的辛苦,後來有了電腦之後,整個工作方式就改變了。義工們表演得相當生動,不斷獲得台下觀眾的喝采。

精采的行動劇後,馬上就是「崔媽媽」十週年的紀念儀式。在主持人的帶領之下,大家齊唱生日快樂歌,為「崔媽媽」慶生。主持人並安排了一對夫婦,是「崔媽媽」的資深義工,由他們代表切生日蛋糕,場面非常溫馨。

最後就是攝影集發表和崔媽媽組織成長史的回顧。呂秉怡以幻燈片來回顧十年來「崔媽媽」的點點滴滴,每放一張幻燈片,裡面都紀錄了「崔媽媽」這群人努力的過程,台上台下所有義工朋友都有相同的感受。常常一有組織幹部或義工出現在幻燈片上,大家就會開心地討論,現在和以前的不一樣。這本名為「雞婆十年」的攝影集,收集了「崔媽媽」創立十年來種種經過的平面影像。

「崔媽媽」十歲了。就像多位與會來賓說的,「崔媽媽」能夠堅持這麼長的時間,真的是非常難得,未來更應該繼續堅持理想,為社會做更多的事。

延伸閱讀

1.崔媽媽基金會

1999年10月29日 星期五

王妙甄 幫助人就很快樂

【生命力記者/張瓊方報導】「社工本就是幫助人的工作嘛!所以能夠幫助別人就覺得很快樂。在與人的互動中看到大家都有成長,感覺很好。」在埔里基督教醫院擔任社工的王妙甄如是說。

當初因為喜愛埔里的山明水秀才在此工作的王妙甄,從來沒有想到會在這裡遇到九二一地震這樣如此大的災害。她回想起地震那晚的情況說:「地震真的非常可怕,許多的人一下子都湧進醫院來了,都是傷患和家屬的哀嚎聲,場面非常混亂。」由於就住在醫院的宿舍,所以當地震一發生後,王妙甄看到醫院眾多的傷亡景象,也顧不得當時的害怕,就迅速地進入醫院幫忙。

由於社工是屬於醫院的行政人員,無法幫忙傷患的醫療工作,所以王妙甄就整晚忙著安置當時住在院內的老人、病人,以及醫療器材,同時還要幫忙安撫那些因地震受驚害怕的民眾。她說:「地震使得整個醫療大樓都斷電了,電梯都不能下,但七樓都是安養老人,所以我們就只能用被單或擔架,用背的或抬的把老人一層一層搬下去。」對於自己在醫療上幫不上忙,她還說:「社工學的不是醫療這方面的,所以當時有護士要我幫忙拿一個管子時,我什麼都不知道,幫不上忙,自己就覺得很難過。」她還表示,從凌晨地震發生一開始,醫院內的員工就一直忙著工作,直到下午的一、兩點,外界的支援漸漸到時,才能稍微喘一口氣。

談到地震那天晚上晚上的心情,王妙甄說,其實當時根本來不及感到害怕,因為病人一群群的湧進醫院,忙都忙不過來了,壓力很大,根本無暇思考,只希望能盡量幫助他們。但是,當工作暫時告一段落後,開始正視到這麼大的災難,心情才覺得很沉重,有一兩個星期的時間都睡不好,甚至有焦慮的傾向。許多醫院內年輕的護士和員工,都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的災難,心情也是相當難過。

因為九二一地震的影響,原本忙著護理之家工作的王妙甄,現在還要多忙著領導從全省而來的義工,協助安排義工們工作的分配,雖然非常忙碌,但她仍沒有抱怨。問她為什麼會想從事社工這個職業,她笑著說:「聯考填志願時不小心填到的!」但是在埔里基督醫院從事社工一職後,她認真的說:「社工的工作不會一成不變,和人互動的機會非常多,能夠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這讓我獲得很多。」

「希望圖書館」 與您重建希望

【生命力記者/蔡培勤報導】九二一震災過後,災民們的房子沒了,工作也沒了。在這個時候,大都會「希望圖書館」成立了,他們的成立,適時的填補災民受傷、空虛的心靈,也與災民們一同重建新希望。

希望圖書館是由救國團「張老師」與美商大都會人壽,聯合東森電視台以及聯合報等機構,再加上雜誌社與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募集了四萬多冊的書籍而成立的。而主要成立的地方,則包括了埔里、集集、大里、東勢、石岡,這五個在這次九二一地震當中受創較嚴重的鄉鎮地方。

「張老師」表示,當初會成立這麼一個圖書館,主要是想要讓這些災民們,在這段期間內,有些正當的活動可以做。因為,有不少的災民在這次的震災中,失去了工作,相對的,就多出了許多的空閒時間;而且也有很多的學童,由於學校全倒、半倒的關係,而無法順利讀書,而在家休息。因此,也就需要一些正當的活動來打發時間。

像住在埔里宏仁國中救災中心的張鳳英就表示,她本來就很喜歡閱讀一些有關勵志、散文這一類的書籍,不過以前因為要工作太忙了,再加上買書也要花錢,所以讀書的時間就比較少了。像現在,又沒多少電視可看的情況下,她便將空餘的時間都拿來讀書了,這也是她當初所沒預料的另一種收穫。

另外,「張老師」也希望能藉由閱讀書籍的方式,來轉移災民們對這次大地震的注意力,讓不要他們胡思亂想。因為,在地震過後,如果一下子要替災民們做心理復建的工作,相信對那些災民們來說,他們也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倒不如用這種方式,來讓災民們做一些心情的調適,讓他們自然而然的從地震的陰影中走出來。

當民眾到希望圖書館借書時,他們會發給第一次借閱的民眾一張「讀好書、送好禮、尋找力量、邁向希望」的宣傳單,讓民眾在每讀完一本書後就寫下一句自己的讀後心得,再拿給服務人員於宣傳單上的臉譜圖案蓋章。累積七個章後,就讓民眾從圖書館中挑選一本喜歡的書籍回去,作為鼓勵。

「張老師」也強調說,這個圖書館並不只有災民可以使用,就連一般的民眾也是可以來借閱書籍的。另外,因為有不少地區的圖書館也在這次的地震中受到損壞,所以,在這個活動過後,他們將會把剩下來的書籍,全部捐給當地的圖書館作為日後重建的一份心意。

台中張老師中心 電話:04-2066180

災後老人心理重建 需更多關愛

【生命力記者/王惠貞報導】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發生已一個多月,在這場災難之後,許多人至今仍是餘悸猶存,許多埔里災區的老人家們,不僅某些身體上受傷的部分還未痊癒,更甚的是,心理上的無法調適極需重視。

住在埔里南光國小收容所的黃長宗老先生,今年五十七歲,他描述地震當時的情形表示,因為平時都習慣早起,地震發生時已不是熟睡狀態了,才能馬上就醒來。但因停電使得到處都一片烏漆抹黑的,他只能緊緊的抓著床角撐住自己,卻完全沒意識到需要快點逃命,而直到震完了才想到,但那時候房子早已變得歪歪斜斜了,但還好鐵門拉得開,才能順利逃出去。

對未來他表示,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獨自一人居住,所以並沒任何打算,抱著聽天由命的態度過一天算一天。黃先生從五歲就失去父親,妻子在生了二個孩子後也去世了,二個小孩從小就是外公外婆帶大,從小就很少聯絡,他表示,對任何事都已沒有了期待,惟獨對兄姐的眷念,才讓他有繼續活下來的希望,他甚至對自己的姐姐說「如果還想看到妳弟弟就要快來,否則晚了我怕你就看不到了」。

在講到有關親人的種種,黃長宗數度哽咽不語、頻頻擦拭淚水,時而面露痛苦表情、緊閉雙眼仰頭向天,尤其是在說到家人對他的關心,他緊緊握住自己的雙手,情緒非常的激動,他並表示「我現在一天幾乎都要哭六次以上,只能以酒精來麻痺自己,使自己不去多想」。


現年六十七歲葉天雲老先生,和他六十七歲的妻子馮鳳娥,目前住在育英國小收容區內,他們的房子在這次地震中受到嚴重毀損,整棟建築物完全移位,目前已經拆除,全家十九口人只能一起擠在二個小小的軍用帳篷裡。對當晚的逃難情形,馮鳳娥說「阮跑出來後,就一直站在路邊,站到天亮,心裡就覺得很難過,整個人已經是不只害怕而已了,因為那個地震不是只有搖那麼一下,是一直搖不停呢!那一晚雖然下雨,但是也不會覺得冷了,也不會想說要去躲雨,整個人就已經被嚇到都傻掉了。」

馮鳳娥表示,因為受到了太大的驚嚇,她直到現在都還不敢走到任何的建築物內,而之後的一星期,她表示自己完全不能去思考未來,每天食不知味,只能不斷的發呆,直到一個月後的現在都還不見改善,甚至對家中有紀念價值的家族物品,都完全沒想過要去搶救。

在災區開始進入重建的階段後,需要大量的勞力,以至所有災區的青壯人口,現在都已完全的投入工作中,目前白天在帳篷區,舉目所見皆是較缺乏工作能力的老人與小孩,老人家們因家園變色而來的傷痛尚無法抹平,還要面對只能賦閒在家,無力重建自己家園的尷尬與壓力,因此,對災後老人的心理輔導問題,有關單位應有特別的方案去關注。

關心災區智障兒 埔里的「復活」

【生命力記者/何柳楓報導】在埔里鎮玉珠路47號門口,坐著三位皮膚黝黑的女人,正努力的用砂布在清洗著一顆顆七彩繽紛的玩具球。她們談笑風生,卻不曾怠慢手邊的工作。在屋子門口放著一堆堆的紙皮箱,都是裝得滿滿的,像是剛搬遷到的樣子。在她們的椅子旁邊,放著塊長形的牌子,上面清楚的寫著幾個字,「復活啟智中心」。

九二一大地震中,埔里有一萬多戶的房子倒塌被拆掉,其中原本位於埔里鎮中正路的「南投縣天主教私立復活啟智中心」也是其中全毀的一戶。已經有九年歷史的中心,是由美籍專修特殊教育的孟美珍老師所創辦,收容著南投縣身心障礙的孩子。裡面共有二十二名孩子,年齡從兩歲到四十歲,但卻只有四位老師而已。

有六年教學經驗的馬春香老師,是住在霧社的布農族人。她表示,在南投縣裡,身心障礙孩子的教育十分欠缺,啟智中心十分少,規模也不大,許多家庭都不知道該如何教養這些孩子。「地震後,教室倒了,孩子們沒有上課,待在家裡也不是辦法。」

「孩子們還是需要唸書啊!所以我們託人找了好久,找到了現在這個地方。」在中心任教七年老師黃麗雪一臉的欣慰,笑著說:「再兩三個星期,整理完後,孩子們就可以復學了!」她表示,孩子的教育需要持續,不可以中斷,進步空間才會大。接著,她指著正在屋裡整理東西的男生,笑著說:「宏正都會幫忙照顧小朋友,對不對啊?」只見他在一旁用手抓了抓頭,不好意思的低下頭。

二十七歲的陳宏正,有著憨厚靦腆的笑容,不說還很難發現他其實是低智能者。他在屋子內外走來走去,幫忙老師們搬東西,整理教具。布農族的馬春香老師表示,陳宏正是屬於情況較好的孩子,現在正學習跟車,每天都和司機到處接其他學生上課。「我會種植物,會洗車,還煮飯給她們吃呢!」陳宏正指著眼前的老師們,笑著說,師生感情的融洽表露無疑。

擔任行政工作的周玲玲表示,雖然已經暫時找到地方讓孩子們可以復學,但是還是面對相當多的問題。玉珠路的房子,地理位置相當偏僻,是一棟四層樓的房子,教室不夠,場地不大,每天要爬上爬下,相較以往在中正路的平房,對身心障礙的孩子而言,是一種活動的限制。此外,規模本來甚小的中心,經費就拮据,現在更是面對嚴重不足的問題。她搖了搖頭,感慨的說道:「現在整個埔里都在重建啊,大家都一樣,不過身心障礙者是受到忽略的一群,所以我們得趕快復學。」

六個女人,加上一位司機,便是整個啟智中心的陣容了。這裡,是一個充滿愛與溫暖的地方,每一個人臉上都充滿笑意,雖然遇上了大地震,每個人的家園都受到影響,但是他們都將孩子的教育放在心上。他們所關心的,是孩子復學的問題;他們所擔心的,是孩子不適應的情況。

「這是一個陌生的環境,而且空間有限,唯一的好處是空氣清新,我們可以作大自然的教學,也不錯!」周玲玲抬起頭,與另兩位老師相視而笑,在面對惡劣的環境,大家還是相當的樂觀。她表示,等倒塌的殘堆瓦礫搬走後,才能夠開始再原地重建中心。究竟會在玉珠路這偏僻的地方待多久,還是一個未知數。

戶名: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台中教區    附設南投縣私立復活智中心 帳號:22085851

埔里育英國小 孔廟裡上課

埔里鎮清新里的孔廟裡,熱烈討論的聲音和朗朗的讀書聲,隨著清涼的微風,一陣陣傳來。九二一震後,育英國小的小朋友們,在至聖先師孔子的「地盤」上,重新開始他們每天背書包上學的生活。

目前育英國小的學生分兩部在孔廟裡上課,早上是一、二、五年級,下午則是三、四、六年級上課。由於孔廟的教室不足,採取兩班合併的方式教學,有些班級必須拆班,像一年丁班的學生就分別被拆入乙班和丙班上課。育英國小的校長黃木林表示,育英國小十月十一日就復課開學,從十二日搬進孔廟上課,至今已過了一個多星期。他認為孔廟的環境很好,設備不錯,學生上課的情況也十分良好。他說,九二一地震後,有很多學生流失,教學用的器具、媒體也損失慘重,但預計十一月初,就可遷回位於育英國小原址的簡易教室。


就讀育英國小二年級的黃小弟弟說,「上學很好,上課很好玩,而且有很多新同學。」但是和現在孔廟裡的教室比起來,他還是喜歡地震以前的學校,「可以玩躲避球、踢足球。」孔廟的空地不夠大,學校沒有安排體育課,讓喜歡體育活動的他有點不習慣。

一年級的教室裡排著三行、每行各有八張的桌子,每張桌子上都坐著三個小朋友。他們坐在「辦桌」用的塑膠椅上,你一言我一語,教室中的氣氛顯得特別「熱鬧」。一年級的老師黃建勳說,這裡的座位高度不是很理想,對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太高了,不太適合,他們會分心是可以理解的。孔廟裡教室的距離近,相鄰的班級也難免會互相干擾。他有點無奈的指出,地震後小朋友有將近一個月沒有上課,生活常規的教育幾乎是「從頭開始」。

育英國小輔導主任吳耀堂表示,目前在孔廟上課的學生約有七百人,部分寄讀其他學校的學生,應該會在簡易教室蓋好、家裡情況穩定後,回來育英國小就讀。他說,經過這次震災,孩子們的心理狀況都還好,反倒是有些大人在地震中表現出的驚慌,會影響孩子的心情;他們已經在十月一日請彰化師大資源輔導中心的專業輔導人員為老師進行過心理復健,也上網匯集相關資料編成輔導手冊,發給每位老師,做為輔導學生的參考。

十一點半,學校放學的鐘聲響起,育英國小的學生們從教室中湧出,在孔廟中的空地上排起路隊。一位來接外孫的阿媽說,這次地震把學校震得倒光光,埔里的房子也沒一間完整的。她覺得學校上課情形是還好,但是上課時間不夠,只有半天,也擔心小外孫的學業跟不上其他學校的進度。她說,目前最希望的是「學校趕快蓋好」。相信這也是全育英國小師生共同的期盼。

1999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枯立木研討會 棲蘭山成焦點

【生命力記者/彭仁鐸報導】「枯立木與資源保育研討會」今天在台大思亮館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會中除了邀請包括各大學森林系教授及農委會技正進行論文發表外,並針對棲蘭山枯立木及倒木的整理問題進行討論。

這項研討會是由台灣大學森林學系主辦,中華水土保持學會協辦。主辦單位邀請了包括台大森林系李國忠及關秉忠教授、農委會吳俊賢及楊秋霖技正、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以及中興大學森林系姜保真教授等多位學者在會中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包括林業試驗所楊政川所長,以及退輔會森保處黃進和總工程師在內的多位森林界的專家都到場參與討論。


這次研討會的主辦人,台大森林系系主任陳信雄教授在致詞時表示,希望各方的學者專家能利用研討會的機會,交流彼此的意見,並讓廣大的參與者體會森林生態的重要性。

由於整個研討會的重點是放在枯立木的處理及森林資源的保育上面,因此日前引起大眾關心的棲蘭山枯立倒木整理問題,自然也成為研討會中討論的焦點。

首先上台發言的台大森林系李國忠教授表示,森林是應該被經營的,但是經營方式要有妥善的規劃及執行,才能符合保育的原則。以棲蘭山天然檜木林的情況,應該將其分為三個範圍:中心區、輕度干擾區及可經營區。中心區內保持原有的檜木林相,而其餘部分則透過人工輔助天然更新的方式,建造健康多層次林相。如此不僅可以達到保育經營的工作,並可改善林分結構及提供適當的檜木產出,應該是較為可行的方法。

但目前擔任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會長的林聖崇,則是在接下來的發言中表示不同的意見。林聖崇表示,台灣森林已經沒有經營價值,包括重苗、整地、疏伐及林道養護所需要的成本,都比國外來的高。因此從永續台灣森林的角度來看,未來除了呼籲全民減少木材的使用量之外,應該將高山造林的經費轉往境外造林。也就是說,將經濟用的木材移往國外種植,對於台灣本土的森林則予以保留。對於退輔會森保處整理棲蘭山枯立木的動作,林聖崇指出,總歸一句,就是反對!

而林聖崇境外造林的看法立即遭到林試所楊政川所長的質疑,賴所長表示,目前台灣的林地覆蓋率佔全國的百分之六十,自給率卻只有百分之零點四。台灣是屬於地球村的一份子,沒有理由再以境外造林的方式提供國內的木材需求。

農委會林務局楊秋霖技正則是提出較持平的看法。楊技正說,整理過去有關棲蘭山的爭議,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贊成整理枯立倒木者,多基於經濟效益及林相更新的考量;反對者多基於保存天然檜木林及生態保育的觀點。楊秋霖指出,枯立倒木的整理只是生態系經營的一小部分,應該要以整個生態系做為考量。而整個整理的工作必須同時兼顧到生產與地力的維持、森林更新能力的保存及生物多樣性的保留等三項原則。

整個研討會在各方的綜合討論中圓滿結束,雖然贊成與反對整理棲蘭山枯立倒木的兩派學者,並沒有在會中達成共識,但是透過這一次難得的討論機會,已經達到互相溝通的效果。

世新法服社 網路服務隨處在

【生命力記者/邱柏喬報導】「在上個星期,我開車到達學校停車場後,打開車門,突然有一輛機車撞上我的車門。經送醫檢查後,發覺那名機車騎士有輕微腦震盪,他要求五萬元的賠償費,請問我應該要賠償給他嗎﹖」這則案例,是摘自世新法律服務社的網頁內,群組討論區裡網友們所提問的問題。

由世新法服社創立,號稱全國第一個,在網路上提供民眾法律諮詢的服務,是世新法服社由創社以來,一直持續進行著的社會服務。世新法服社本著世新法學院的精神,以「誠正」來設立此網頁,提供民眾更有彈性、更便利的線上法律諮詢管道,透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協助民眾。


世新法服社公關組組長蔡佩珊表示,因為世新法服社屬於草創階段,很多社會服務活動的提案,仍存在著執行上的困難,例如社內的法律播種組仍未能出隊提供服務等,都是法服社需要克服的問題。因此,網上法律諮詢服務遂成為社內最大宗的社會服務。她又表示,他們在網路上回答問題的答案,都是由網路組與解題組解答後,再交由系上的指導老師審核,所有答案都絕不是隨便寫上去的。

網上諮詢服務開始以來,網友反應十分熱烈,一年多來已有超過三百個問題。蔡佩珊說:網友的問題千奇百怪各式各樣都有,包括偷竊、跟會、離婚,甚至斷絕父女關係的問題都有,不過大部分的諮詢都是車禍和打架的問題。

「服務」應是服務性社團所須強調的宗旨,因此世新法服社的社長曾財和亦表示,他們除了在網上提供法律諮詢服務外,亦有其他類型的社會服務。例如舉辦法律生活營、巡迴演講和申訴門診等。在十月十六日,他們就舉辦了申訴門診服務,透過法服社所請到的司法實務人士和社內解題組組員,與有需要的民眾進行面對面的諮詢,以提供協助。這次門診反應熱烈,而法服社亦打算每兩個星期舉辦一次申訴門診,下一次是在十月三十日舉行。

世新法服社

電話︰(02)2236-8563

社址︰台北市木柵路一段17巷1號世新大學舍我樓R805

延伸閱讀:
世新法服社

蛻變後的徹悟 陳國平從黑暗走出

【生命力記者/許志順報導】「為了不再讓母親夜夜躲在房間裡暗自哭泣,我決定重新站起來,尋找生命新的方向。」因為二十歲時的一場車禍,導致陳國平在人生最精華的時段,由血氣方剛的年青人,變成雙眼失明的視障者。

原住彰化縣的陳國平,從小對於繁華的台北就有一股莫名的夢想,希望在這塊土地上打造屬於自己的傳說。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在民國七十八年,當他二十歲在台北求學時,因為去淡水參加一場朋友的婚禮,而在回台北途中,因與朋友熬夜又酒醉駕車而發生車禍。也因為這場車禍,而改變他的一生。「車禍發生後,我的鼻骨以上受傷嚴重,雙眼完全看不見,而且事後還得接受美容和眼部的治療。」

在車禍發生後,雙眼綁著繃帶的陳國平,當時並不曉得雙眼已經完全失明,以為只要過一段時日,就可以恢復原本的生活。陳國平的親友沒有一個人敢告訴他這殘酷的事實,而陳國平的母親和家人也忍著悲痛的心情,每天替他擦藥、放熱水,料理生活的起居,而當陳國平憶及當時治療的過程時,心中仍不免有餘悸浮現。「當時治療必須每週一次,到眼科醫師那邊,以針孔將藥物注射進我的瞳孔,那種痛苦是我的手腳必須被人按住才能承受的。」

經過四、五個月的治療和第二次開刀手術後,病情依然沒有進展,陳國平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必須永遠活在黑暗中。在一次與醫生詳談後,醫生以沈重的心情告訴他這殘酷的事實,當時的陳國平崩潰了,長久以來的希望破滅,未來的路不知如何走下去。陳國平怨恨天地,甚至怪罪陪同他去看醫生的朋友,為什麼沒有早一點告訴他實情。

陳國平回家後心情相當沈寂,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陳國平的母親看到愛子如此難過,一度悲從中來,哭著跟他說:「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陳國平憶及這些日子以來,母親不惜勞苦地照顧他,時常聽到母親在夜裡,一個人獨自躲在房間裡哭泣;心裡總覺得相當愧對母親,因此決定以後要重新定位自己,不再讓母親流淚難過。

陳國平經過一般時間在黑暗中的摸索,在黑暗中重新適應新生活後,如今的他是一位開朗樂觀的視障者,他認為「盲人」對他而言,只是一個名詞,對於他的生活並非障礙的同義詞。此外,陳國平目前也是台灣新寶島視障藝文協會的理事長,熱心於視障者藝術表演的推廣,為視障者爭取更多的表演空間。「現實的殘酷並不能把我留在原點,我希望以熱心和愛心幫助更多不辛的人,讓他們能夠重新站起來,即使碰到再多挫折也不怕,因為若不去做,就永遠是零。」對於未來,陳國平已找到新的人生方向。

徐新華 面對傷痛更積極生活

【生命力記者/吳碧芳報導】還記得那天是端午節下午,徐新華一如往常走進廚房想為自己弄些食物,於是他點起了火,一瞬間飄散在空中的瓦斯爆炸,他的雙臂上從此多了兩道燒傷疤痕,一場人為的疏失使他面臨長達兩年的痛苦復健,以及永遠難以磨滅的傷痕。

兩年前,比鄰的建築公司瓦斯輸送管破裂,建築公司找來瓦斯公司進行修理,瓦斯公司草草了事不說,建築公司也沒有妥善處理,造成瓦斯外漏,飄進家裡一點火就引起爆炸,「還好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家」,徐新華眼望窗外,語帶不平地回憶著往事。

初步在醫院治療後,社工員將徐新華轉往「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繼續後期的物理復健治療,當時突遭變故的他,並沒有自怨自艾;他說:「該發生的就會發生,就當是生命的重新洗牌吧,換個角度想,與其浪費時間不斷回味過去,責怪老天爺,還不如試著為生命尋找另一個出口,另一種可能。」

「既然已經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試著接受它,也許能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抱著這個想法,徐新華勇敢面對大火留在雙臂上的烙印,不僅努力的活著、認真做物理復健治療,更積極幫助和他相同遭遇的人。

在陽光基金會裡,徐新華認識許多燒傷傷友,「我們都一樣,只是燒傷程度不同,但身體、心理所受的傷卻相同。」徐新華看著手臂上長長的疤痕說,一場大火燒掉的不只是一個人一生的心血,甚至燒掉了親情、友情,工作沒了經濟更成為問題;復健期間許多人為了討公道,還有官司訴訟,再加上社會上異樣的眼光;「物理復健醫得好身體的傷,卻治不好心裡的痛」。

因著惺惺相惜的情感,他當起了「陽光」的志工,努力的「以身作則」。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他心有所感的說,身體的傷害只是一部分,重要的是學會重新生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接受自己的身體,那才是真正的「治好」。

徐新華秉持著即使受傷,也不要跟生活脫節的信念,在復健期間不放過任何學習機會。「去上想上的課,去做想做的事。」他參加各種電腦課程、志工活動,並嘗試寫作治療法,透過文字表達出內心的感受,最近他與其他傷友的創作集結成書--《蛻變陽光下》,義賣所得將捐給「陽光」,作為顏面燒傷朋友的治療基金。

帶著自豪的神情,徐新華用右手示範著如何一面作復健,一面又可以餵飽自己。「你看,不用拇指也可以使用筷子吃飯喔,一邊吃飯一邊活動手肘關節,自己發明新的方式,還不是一樣生活;等著別人侍候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做,你累,別人也累。」這就是他的生活哲學。

游好彥舞團需要您的資助

【生命力記者/劉麗群報導】長久以來,游好彥將所有的心力及財產投注在十七年前一手創辦的「游好彥舞團」上,連房子都賣了就只為維持這個舞團,為國家免費培植藝術人才,可是現在他已沒有經濟能力的讓這個舞團繼續運作下去。「我實在是欲振乏力啊!沒有經濟來源要怎麼做下去?怎麼發表新作來取得政府的補助?」游好彥先生說。

「游好彥舞團」是由台灣現代舞的先趨-游好彥先生在一九八二年所創辦,結合了數十位國內優秀舞者及舞蹈學生,成立至今已在國內公演過「魚玄機」、「索-路是人走出來的」、「辭山賦」等現代舞劇,也曾經在一九九二年四月至六月間,下鄉至九個縣市文化中心講解、示範舞蹈教育,讓更多人認識現代舞,「游好彥舞團」更是第一支獲邀至大陸演出的現代舞團體。


十幾年來,游好彥老師一直以任教於文化大學舞蹈系的薪水維持舞團的局部開支,並且免費訓練許多有天份的舞者。但近年來因政府的補助大量減少,使他沒有足夠的經費發表新作,而又在演出所得不豐厚的情況下,舞者們必須在練舞之餘四處打零工維生。另一方面,游好彥舞團租用的全台灣唯一達國際標準的練舞場地,也被迫要退租、設備將被拆除,因此新舞碼的開發更是勢必被迫延後。

立法委員陳學聖得知這樣的情形後,發起了「搶救游好彥與舞者-徵求三百位小額認養人」的活動,希望喜好藝文的個人或願意支助的企業團體能以小額認養或長期認養的方式來幫助游好彥舞團。

游好彥舞團一年所需的費用約為八百萬元,其中包括舞團辦公室費用及新舞劇演出所需的經費,企業可以「部分認養制」-分季開立四張等額支票,共七百萬元或「全部認養制」-一次撥入八百萬元到舞團帳戶,來認養舞團。游老師也會提供扣抵稅款的憑據及安排「身體神經末梢運動」的訓練課程,幫助認養者的企業員工在工作繁忙之餘學習鬆弛神經。

目前這項活動尚無企業界的人士贊助,活動聯絡人孫千詠說:「我們主要是希望能對游好彥老師與舞者有幫助,希望有心人士能以小額認養的方式或是能有企業的贊助,支助他們繼續創作、表演下去!」

專案聯絡電話:(02)23586561孫千詠

結合學術資源 為淡水寫下新史頁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淡江大學中文系,藉著田野調查的方式,結合學術與社區的資源,繼「淡水鎮立體方誌」發表後,「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發表會在籌備了近一年的時間,於十月二十六日淡江大學淡水校園新工館正式發表,會中不僅發表了豐富的驗收成果,也為淡水的人物歷史融入了新的生命。

淡江大學中文系自一九九六年起,便展開一系列淡水地區人物誌的田野調查,以不同的主題類型,對淡水地區的當地人物進行調查,而在今年,淡江大學中文系發表了以淡水地區的傳統商家為著眼點,十個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如「阿婆的海角大飯店-蕭仕敏製作」、「為覺組合大師-劉秀宏製作」、「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周靜興與麻糬的傳奇故事-吳欣潔製作」、「白守興頁數十載,米香雜陳人情味-和利碾米工廠的稻米文化-郭雅雯」……等等。

「記得第一篇寫出來的文章,都是拉哩拉渣的,面對受訪者的回答,尤其牽涉到受訪者較為隱私的問題,也往往不知該如何作為呈現的取捨……」發表會的開始,參與者之一的蕭仕敏緩緩道出了參與這份田野調查工作時,在最初的雜亂無章、到現在的小有成果以及在寫作上面臨到的困難與掙扎。 蕭仕敏於發表會中亦表示,由於所描寫的對象是淡水老街傳統商家之一的「阿婆鐵蛋」創始人的女兒黃玲紅,她本身已經接受過其他媒體相當多次的訪問,因此她會希望不只是能夠去聽受訪者的心聲,更希望能看到受訪者的心情,而不只是一個過程的介紹。與受訪者感同身受的蕭仕敏告白「四十年的歷史,實在不是二千字能夠寫完的,只要有機會,我真的很想為黃女士,再寫出一段她的感人故事」。

同樣是中文系參與學生之一的王妙芸,其採訪的際遇便不如蕭仕敏順利。一開始,計畫所要採訪的對象是淡水老街的傳統皮鞋店,但剛踏入店家,才開口,便當場被皮鞋店的老闆推了出去,傳統鞋店的老闆生氣的表示:「採訪有什麼用!你知不知道已經兩天都沒有人買過我的皮鞋,我家裡的兩個小孩都不知道該怎麼辦。」王妙芸回憶當時的畫面描述「那種難過和沮喪的感覺實在叫人難以忘懷」,同時也反映了對淡水老街部分產業瀕臨沒落的無奈。

參與學生王錦榮,他是十位參與者中唯一的男性,卻依舊免不了被拒絕採訪的情形,不放棄的他透過里長輾轉的協助溝通,終於獲得在淡水從事打鐵業已有五十三年之久的「萬炭伯」同意,進行採訪,完成了「鐵器時代的遺民」。有趣的是王錦榮表示,每次採訪時,一直忙著打鐵的「萬炭伯」幾乎沒有一刻是閒下來的,再加上「萬炭伯」的話又不多,使得王錦榮必須隨時跟在「萬炭伯」身邊,只要找到空閒的機會,就趕緊提出問題請教。王錦榮描述,「萬炭伯」的話雖然不多,卻不時的用道地的閩南腔音強調「話說再多也沒用,我的技巧是要靠眼睛去學、去看的」,流露出對傳承的渴望。

當面臨到有關採訪的困難時,從中協助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指導老師林美惠便鼓勵同學們,每件事情都有它的難度,但一開始都必須傻傻的去做,有問題再說。在這段充滿挫折卻沒有掌聲、沒有學分、沒有酬勞的過程裡,從三十多位參與者到現在僅存的十位同學,憑著這樣的一股動力與發自內心對淡水文化的熱忱,他們寫下了「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這群參與「一九九九淡水地區人物誌」的中文系學生,雖然在採訪的過程中每個人遭遇到的際遇,所面臨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他們對淡水小鎮的熱度確實存在著。

東基對原住民員工的心靈啟發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透過信仰的幫助,台東基督教醫院持續在台東地區陪伴著原住民的身體健康與心靈成長。台東基督教醫院不僅在醫療專業上努力改善原住民的健康,在就業與性靈的成長上也帶領原住民走入不一樣的境界。

三十多年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求診的病患,以原住民佔大多數;除了因為台東地區住了許多原住民之外,醫院裡大部份的護士都是原住民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大部份的護士都是靠醫院與教會的幫助才能完成學業,因此畢業後也都會回到醫院工作與回饋。「當初由於家裡的經濟情況並不是太好,無法以自費的方式就讀護理學校,後來是在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地完成學業。」台東基督教醫院護士長蔡美齡說。

蔡美齡說,能夠在台東基督教醫院工作,讓她感到人生是快樂且充實的。雖然有人勸她轉到其他較有規模與制度的醫院,以獲得更好的待遇,但是,每當蔡美齡想到,到台東基督教醫院來的病人有許多都是原住民時,就告訴自己一定要繼續待在這裡。蔡美齡說:「如果我離開了這裡,那豈不是又少一個原住民的護士來照顧自己的同胞了嗎?」

退休員工吳慶美說,她本身是排灣族原住民,從小就在爭執與紛擾不斷的環境中生活,很渴望能夠擁有平靜與安定的生活。在台東基督教醫院與宣教士們一同工作了二十多年,不僅在工作上是相互協助的夥伴,在生活上與心靈上也是許多原住民員工的導師,自然而然也就漸漸地受到宣教士們平靜信仰生活的耳濡目染。在工作之餘,透過和宣教士之間情感與信仰上的交流,對於自己的人生有更積極的期待與平靜的喜悅。並且在感佩宣教士的奉獻之外,更激勵自己服務與付出的心。

除了就業的幫助之外,台東基督教醫院也讓原住民的護士透過照護病人,感受到那一份源自天生的愛心。而且,透過信仰的力量,讓整個台東基督教醫院,把原住民結合成為一個緊密的團體。使得原住民員工不僅在生活上獲得保障,更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卑南族退休護士孫雪枝說,宣教士們遠渡重洋,來到全然陌生的國度,親手觸摸與照顧跟自己完全沒有關係的病患,就算是最污穢的傷口都仍是用愛心去愛。不禁讓她開始思索如此奉獻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樣的強大力量?後來她知道是信仰支撐了宣教士的行動與毅力,因此孫雪枝也開始投入了信仰的人生。

以信仰為途徑,台東基督教醫院團結了外國宣教士與原住民員工,共同為台東人民服務。在這併肩努力的三十年中,原住民員工在宣教士的義行中獲得了啟發,更在服務同胞的同時,感受到人生的充實與回饋的喜悅。

司改會法律服務隊提供法律諮詢

【生命力記者/林麗純報導】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屆滿一個月,第一線的救災工作都告一段落之後,許多關於法律程序的問題開始浮現。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招集了十位會內的律師、三位工作人員以及二十多位來自文化及東吳大學法律服務隊的學生,成立法律服務隊,針對災區民事賠償及建築相關法規提供免費諮詢。

在十月九號所派遣的第一梯法律服務隊與當地鄉鎮市公所合作,在安置災民的成功國中做定點的法律諮詢服務。民間司法改革會執行長王時思表示,災區的居民所面臨的法律問題基本上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房屋倒塌需向建商索取賠償的問題,第二類為死亡家屬的財產及債務繼承的問題。

關於房屋倒塌需要向建商求償的法律程序,王時思表示,災民應該要注意,在一定的時間內向法院申請假扣押建商的財產,並且利用攝影或是保留現場的方式留下房屋毀損的證據,以便將來裁定房屋受損的責任歸屬。有些災民急於整理家園,粉刷、修補房屋都有可能破壞證據的原貌,造成將來追究房屋損壞原因的困難\n

死亡家屬的財產及債務繼承的部分,王時思強調,雖然這並不是目前最急迫的問題,但是,只要有死亡就會有繼承的問題。如果父母親死亡留下未成年的子女,未成年的子女可能不知道父母留下的財產多或債務多,這些狀況都可能需要依照個案的不同,經過法律的程序登記拋棄繼承或是限定繼承,以免債權人追討發生債務的危機。有些災戶在這次地震中財產受到嚴重損失也可以依照法律程序宣告破產,這些問題都需要借重法律專業的協助。

王時思表示,法律服務隊除了提供法律諮詢之外,還提供假扣押的義務辦理服務。但是,目前遇到的最大問題並不是法律上無法解決,而是在一些社區需要集體提出假扣押的申請時內部的溝通協調以及社區居民猶豫不決所拖延辦理的時間,一方面因為申請假扣押有時效性,建商只需要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完成脫產的手續,災民無法建立共識可能會錯過申請假扣押的時間。另一方面,由於一件法律的訴訟案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得不到立即的幫助,災民往往都轉而求助於行政力量的方式,以抗爭來試圖取得用國家的力量得到幫助。王時思特別呼籲災民,在這些方式之外還有很多基本法律上的保障可以做到,以免失去法律上的權益。

這次法律服務隊到大里時剛好遇到災民們北上參加夜宿總統府的活動,參與這次法律服務隊的文化大學法律學生林美宏表示,災民多數對於法律諮詢抱持猶豫的態度,加上災民積極採取抗爭的方式尋求幫助,更顯得災民對法律上的協助接受度並不高。

民間司法改革會針對這次地震的法律問題整理出一份法律的Q&A提供給災民,給予基本的法律資訊以及可以利用的資源,請有需要的民眾向司改會索取。法律服務隊的工作階段性暫停,預計近期內將統整會內的意見,將來會舉行研討會向行政院提供一些政策性的建議。

民間司法改革會
電話:(02)25231178
傳真:(02)25319373
地址:台北市松江路90巷3號

1999年10月24日 星期日

愛心處處飄 為植物人祈福

【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加油,請不要放棄」、「有願望就有希望,希望你們能堅強的站起來」、「生命的價值不在動靜之間,而在於生命搏鬥的粹練」、一句句來自民眾寫下的祝福,隨著五面大型的風箏,飄揚在國父紀念館廣場。

活動一開始,便在眾人的祝福和目送下,分別將載滿了民眾祈福話語的五面大型風箏,高高放送於廣場的空中,緩緩飄揚。每一面大型風箏的面積皆為四萬平方公分,分別以「愛」、「心」、「處」、「處」、「飄」五個字串成「愛心處處飄」的文字意象,此五面大型風箏與另外由一百二十五面小型風箏所串連延伸的長型風箏不僅放出了所有為植物人祈禱的深切祝福與鼓勵,更釋放出了所有植物人家庭不放棄的希望,期許這份永不不放棄的希望,綿延不絕。

現場籌募清寒植物人家園活動分為募款箱、捐贈醫務車、認捐愛心床及認捐愛心磚四個項目進行,其中捐贈醫務車詹益蒼先生的兒子詹木濱,由於母親今年七月的逝世,深深感到救護速度的重要性,「為了彌補這份缺憾,於是決定將母親喪禮所有的奠儀也就是俗稱的白包全數捐出,算是完成母親的遺憾,為這個社會盡一點微薄的力量吧!」詹先生感慨的道出。

創世基金會副秘書長郭慧明表示,每一個植物人的背後,都曾經有一段在希望邊緣掙扎而令人心碎的故事,尤其是清寒家庭在面臨這樣的困境時,帶來的更是不知所措的雪上加霜,因此秉持著「幫助一位植物人,便是幫助一個家庭」的信念,決心籌建第八所清寒植物人安養院於桃園分院,以盡其可能的照顧在桃、竹、苗地區的清寒植物人家庭。郭慧明亦說明,由於植物人家庭在心靈上所承受的壓力實在非一般人所能體會,因此這次的園遊會的活動不只希望大家能共襄盛舉給那些不會說話、不會走路、沒有辦法做任何事的植物人一個溫暖的家,更讓那些心碎了又碎的植物人家庭能得到一份來民眾而支撐下去的鼓舞。

另外,由於活動籌備期間遭逢九二一大地震,創世基金會為了貢獻出一己之力,本次園遊會的的七十個攤位收入也將捐出,作為九二一災民的重建基金,基金會也表示,凡是因震災而造成植物人者,創世也將提供長期免費的全人照顧。舞臺部份也在主持人吳宗憲及其他相關藝人的帶動下,一有位媽媽亦上台一口氣便拿出了五千元捐贈,使得現場舞台與民眾的熱絡交流達到了最高潮。連主持人亦表示,難得看到活動到最後,人數竟越來越多,整個活動便在藝人的歌聲與不捨離去的人群中邁向尾聲。

1999年10月23日 星期六

莘莘學子 灑下希望的種子

【生命力記者/孫漢威報導】「先生、小姐請您買一條黃絲帶,為災區的民眾灑下一顆希望的種子。」台北市高中春暉聯盟於十月廿四日下午,發起名為「希望種子」的黃絲帶街頭義賣活動,以一條十塊錢的價格進行一連五小時的義賣,所募得的金額將全數捐給行政院救災專戶。

「國難當前,身為高中生的我們,也希望為受災同胞盡一分心力。」春暉聯盟主席沈奕璿嚴肅的說道。他表示,這個活動從九月卅一日開始策畫,經過台北市社會局、教育局及各校春暉社的層層關卡,籌備相當困難,加上各校高中遇到段考,又有所延誤。所幸得到中華民國社團發展協會及校長教官們的大力支持,活動才得以實行。

包括動物園、華納威秀等九個義賣據點,台北市公私立高中職共三十三所學校、兩千五百多名的學生參與,其中北一女中在大本營台北車站就動員了一百七十九名學生。「我們都是自願的,發揮愛心為社會做一點事。這次的義務幫忙,並不算是高中八小時的公共服務課程,而且這邊的募款速度相當的快,不到一小時,我們這一組已經募得了一千五百多元。」北一女中高一學生方琪說。

中正紀念堂站的金甌女中學生蔡琬琳表示,這次的活動不僅相當的具有意義,也可以經由這次的經驗學習如何與人接觸。西門町據點的副站長,大理高中春暉社副社長簡慈妤表示,西門町的情況相當的好,下午兩點多就賣光一千七百六十條的絲帶,之後便以純募款的方式進行,總共募得了五萬四千一百二十二元。 

這次活動共批了萬條黃絲帶,扣除成本一萬元,總共募得了約六十萬元,最快將於十月廿五日劃撥到行政院的救災專戶。同時,參與的同學們也普遍認為民眾募款的踴躍度相當的高,因此這次的義賣活動可以說是非常成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