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奕霆、張詠絜/台北市報導】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台灣藝術家羅懿君以竹製羽毛的意像象徵候鳥來到關渡社區,凸顯環境、候鳥與人類的連結,以社區互動消弭藝術與人們的距離感,直接走進社區居民的生活之中。
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由關渡自然公園主辦,自二○○六年起邀請來自全球知名的藝術家親臨關渡,以取材自大自然的創作手法,至今已累積二十二國四十八位藝術家共五十一件的作品,並以議題式的思考訂定每年的藝術季主題,傳達「用藝術關懷地球」的核心概念。藝術季中的每一樣作品,皆由藝術家以及關渡當地的社區居民、學生與志工合力完成。
作品「風之翼」與關渡老街上的民宅互相結合。(關渡自然公園提供) |
入園人數下降 催發藝術季的誕生
關渡自然公園,位於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流處,其溼地孕育了豐富的生態資源,成為候鳥、彈塗魚、青蛙及各式蝦蟹貝類等生物的棲息天堂。自二○○一年開園以來,入園的人數一直呈現穩定與成長的狀態。然而,二○○六年隨著禽流感疫情爆發,政府機關發文建議民眾應避免與禽類動物接觸以及涉入相關場所,因此造成民眾恐慌,並使入園人數急遽下降。
韓國藝術家朴俸伎於二○一一年藝術季所創作的作品「呼吸」,運用園區內天然淤積的黏性土,打造與自然融合的蛋型眺望台。 |
議題設定 用藝術關懷地球
二○一二年藝術季主題為「候鳥來了」,目的在於彰顯關渡地區作為候鳥過渡之處的重要性,以及關渡自然公園自開園以來對於候鳥維護的使命,使人們意識到自身所處的環境正因氣候變遷以及人為因素一點一點地改變。然而自然裝置藝術品之於環境,似乎也意味著某種共生的概念。
在關渡老街一處不起眼的水泥牆上,設置了數十個大小不一、五彩繽紛的小型鳥屋,每座鳥屋都連接著圓滾的柱狀木條,彷彿隨時等候著過境的候鳥在此停歇。這是德國藝術家蘇珊‧洛夫的作品「中途站」,她將候鳥的主題帶進社區,使得途經此地的民眾都能在觀賞作品的同時,思考「人類與自然」或是「藝術」、「自然」與「城市」三方的連結。
作品「中途站」形成了關渡社區中的可愛風景。 |
傍晚時分進入關渡自然公園,從園區內的木橋可遠眺夕陽餘暉灑在一座由蘆葦編織而成的鳥型藝術裝置,其高度足足有約三層樓那麼高,然而看似如此壯觀的作品若再細心觀察,不難發現其實鳥型軀體上佈滿了千瘡百孔。韓國藝術家朴俸伎以作品「呼吸」,揭示了「假使有一天環境惡化到連鳥類都無法居住,不久也將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概念,他的作品名稱不僅代表鳥的呼吸,更象徵人類的呼吸。
朴俸伎'承接去年的作品主題「呼吸」,持續以創作關心環保議題。 |
菲律賓藝術家羅傑‧堤彭和志工們合力完成竹編。 |
![]() |
阿維達斯‧愛力山卡的作品「蛋殼居」與大自然環境相互融合。 |
在每一屆藝術季為期兩周的創作期中,每天早晨便可看見來自四面八方、不同背景的志工們魚貫進入關渡自然公園。有的人是在學學生,有的人是藝術治療師,也有人是退休的銀行高階主管。他們皆有志一同、無怨無悔地與藝術家投身戶外的自然裝置藝術創作。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著墨於應用美術及自然環境的結合,由藝術行動及了解大自然的方式,使參與的社區居民、學生與志工和藝術家一起,將創意巧思注入在作品中,一點一滴地從零構築出自然裝置藝術品的誕生。
戴著粗布工作手套,專心地將竹子削成等分的竹條,參與藝術季的志工陳泳辰說,一開始在網路上看到志工招募資訊便興沖沖地報名,「與藝術品的互動儘管辛苦,但是學習到的遠比想像更多」,當藝術創作完成的那一刻,內心莫名地激起某種真實的感動;另一頭,耐心地為作品上漆的志工林欣蓓,正用德文與來自德國的藝術家蘇珊‧洛夫聊天,她表示擔任志工不僅僅是和國際藝術家相遇的難得經驗,更可貴的是因共同理想而聚集於此的志工們,「你們每一個人,都是我生命當中這段閃閃發光記憶裡,那不可或缺的一小塊拼圖。」
![]() |
志工們各自專注地進行手邊的工作 |
藝術品進入社區 增加居民互動
二○一二年,是藝術季將部份作品移向社區展出的首度嘗試,分別是羅懿君的作品「風之翼」,以及蘇珊‧洛夫的作品「中途站」。在關渡老街的創作期間,社區居民皆好奇的駐足流連,張大著眼睛觀望社區中的「新客」。還有民眾貼心地為藝術家及志工貼心地遞上茶水,為炙熱的酷暑注入一股沁涼。吳金玲說,雖然有很多關渡社區的居民進入園區擔任志工,園區也開放民眾進入晨運及免費入園參觀,但園區與社區居民的情感仍然較為薄弱,因此期待藉由自然裝置藝術品可被觸摸及不汙染環境的特性,能夠進入社區被當地居民看見。
起初吳金玲擔心藝術品放置在園區外維護上的困難,以及社區居民提供自家住宅裝置藝術品的意願,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在她挨家挨戶地拜訪社區居民,並作詳細的溝通後,許多民眾竟相當熱情地答應,並且表示無償出借。待藝術品完成後,甚至有居民說「為什麼不選我家?」,表達未來希望能夠和園區合作的可能性。而展期結束,作品要搬離社區時,更有民眾大呼「怎麼這麼快就結束了?我還沒來拍照呢!」吳金玲說,因為是首度進入社區的嚐試,因此只是「試水溫」,測試民眾參與的意願,幸好最後她起先的顧慮都只是庸人自擾。
藝術季也與社區中的關渡國中合作,由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園區擔任志工,與國際藝術家一同進行自然裝置藝術的創作。頂著酷暑艷陽,腳踩著泥濘,參與的學生只是笑著說,「很好玩!下次還要再來!」
關渡國中的學生協助德國藝術家蘇珊‧洛夫進行作品的上漆工作。(關渡自然公園提供) |
二○一三年 「種子」發芽
二○一三年,藝術季將以「種子」為概念、「孕藝」作為主題,表達過去孕育了七年的養份,是時候開始發揮它的影響力,因此本屆藝術季預計將觸手延伸至社區中的醫院與學校,強化社區公共空間的營造。吳金玲說,醫院給人的印象,不應只是藥水的氣味與診間的號碼,而是它療癒人心的角色;學校的定位,也不應只是老師與學生、上課及下課。藝術的特別之處,在於營造社區居民情感的投射,意即以藝術品的進入,喚起民眾與公共場域之間的情懷。
在未來的十年發展計畫當中,關渡將建立環境藝術發展中心,整合社區周遭包含台北藝術大學及關渡宮等在地文化資源,成為關渡地區的營造及發展特色。
藝術季促進與藝術家的國際交流,更喚起社區居民對於土地的關心。(關渡自然公園提供) |
延伸閱讀
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
關渡自然公園
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