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9月30日 星期三

台大彰友社服 用真心回饋鄉里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能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是彰服所有隊員的理想,而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的永遠比付出的更多,尤其是當看到那些我們服務的人對我們展露笑靨,那真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每所大學通常都設立有高中或地區校友會,以方便各地學子互相聯絡感情,這些社團通常屬於聯誼性社團,然而台大除了彰友會讓彰化地區的離鄉遊子能共聚一堂互相聯絡外,還有彰友社服能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量。


台大彰友社服的全名是台灣大學彰化地區校友會社區服務團,主要是台大彰友人到彰化較偏遠地區為當地社區服務。彰服的活動是由彰化的竹塘地區開始發展,後來擴充到田尾,到最後轉變為現在的萬興和芳苑地區,起初他們的活動是以帶國中生的生活體驗營為主,他們把一些有關知性或生活性的知識利用營隊的方式和這些偏遠地區的中學生做交流。

在經驗了幾期之後,團員逐漸希望彰服能由原本較屬於地區性的服務活動擴大範圍,於是發展成如今「寒高服,暑國服」的走向,所謂「寒高服,暑國服」就是在寒假的時候以帶高中生的營隊為主,這是以彰化縣各高中的學生為主要對象,而在暑假時是以帶國中學生的營隊為主,目前暑假彰服主要活動已經固定在萬興和芳苑地區。而近一年來,彰服更突破只為彰化地方服務的型式,在台北市立弘愛殘障中心辦活動,原本彰服的活動僅限於彰化地區,後來由於一次機緣讓他們遇到弘愛殘服中心的主任,由於殘服中心的主任也是彰化人,當時中心需要援助,再加上幾次活動舉辦的很成功,於是社服便形成在寒暑假回鄉服務,期中則前往弘愛殘福中心舉辦活動。

社服隊的社員黃鴻明目前已經帶過四次營隊,他說在彰服裡他接觸到許多對彰化地區有熱情的人,在參加了彰服的活動之後,他覺得他真正屬於彰化,彰服讓他對彰化找回自己家鄉的感覺,而且回去接觸自己家鄉的國中生和高中生,並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他們互相分享,不但能幫助他們,也使得他自己成長了許多。彰服的團長陳名偉也表示,能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是彰服所有隊員的理想,而在服務的過程中,得到的永遠比付出的更多,尤其是當看到那些我們服務的人對我們展露笑靨,那真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大學生服務社會 也可以拿學分了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大學生參與服務性社團,一直以來都是利用課餘時間,來服務社會中需要幫助的人,輔大的宗教輔導中心這學期打破傳統,將教學、研究及服務三種功能整合,推出結合社團服務與學分制度的「醒新服務課程」。

這堂課的構想,最初是由蕭慧瑛老師所提出,她在醒新社中指導學生已有七、八年的時間。此次針對學生在社團服務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及問題,提出開設課程的概念,希望藉教學來協助學生反省服務活動與社團經營之精神與理念。經過校方的同意,從這學期開始,宗輔中心開了一堂有學分的「醒新服務」課程。


參與課程策劃的郝惠娟修女表示,這個課程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能提升醒新學員們的服務品質及能力,而且這堂課是有「學分」的;而同樣參與策劃的許詩莉修女則表示,這堂課是為協助同學做內心的自我成長,至於最大的目標則在於落實天主教大學「全人教育」的理念。

醒新服務課程的規劃是朝「什麼是服務?」、「為什麼要服務?」「如何去服務?」三大方向設計,內容包含了兩大部份,一是基本課程,一是個別課程。基本課程中包括了人觀、基督宗教服務觀與價值觀、服務員基本陶成、社會工作理論與技術五項;個別課程則分別針對醒新社中七個服務性小隊,開設七類服務對象課程。

此外,有一點很特別的是,這堂課的進行方式和一般的課程不同,學生不必每週坐在教室中上課,因為基本課程將以一個「兩天一夜」集中式的營會辦理,而個別課程方面則由七個小隊依其所服務的對象來設計,如勵德隊是以有偏差行為的青少年為服務對象,港安團以原住民為服務對象,愛愛隊以不幸家庭中的孩子為服務對象,樂生隊則以痲瘋病人為服務對象,敬業、愛盲、及同學會三個小隊也各有其特定的服務象。

其實「服務課程」這個觀念在國外可說是非常普遍,各大學也多開設有相關課程;在台灣,這個概念是這三、四年才開始有人提倡,而國內各大學中,僅台大及東海有相關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不過這兩校目前為止,都是沒學分的,故輔大各院系今年所開有「學分」的服務課程,可說相當具有領導潮流的地位,也是未來類似課程是否該給予學分的重要參考指標。

天主教福利會 向未婚媽媽伸出援手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為了保護無所適從的未婚母親,使她們有個安身的地方住下來,向她們伸出一雙援助的手,讓她們飽受創傷的身心安穩下來。這是天主教福利會所成立的「未婚母親之家」為我們帶來的訊息。

天主教福利會於民國三十八年由美籍神父所創辦,當時屬美國天主教福利會台灣分會,主要工作內容在進口救濟物資,再分配至天主區貧窮家庭。民國六十年,美援停止,但天主教福利會的工作並沒有因此而停下來。是年,法藍西斯.歐尼爾神父利用美援帳戶剩餘的款項成立了未婚母親之家,收容在心理和生理上特別需要照顧的未婚媽媽,特別是未成年的失足少女。


照顧未婚母親,是未婚母親之家的工作,而有精神、智障等問題的未婚媽媽,是他們優先的照顧對象,其次是有經濟、家庭問題的未婚懷孕婦女。福利會現在把她們安置在台北近郊的一層公寓裡。福利會最高可收容婦女47人,現在約有10位婦女在福利會的照顧中。

天主教福利會的行政人員秦羽儀小姐表示,它們對婦女們的服務基本上是免費的,但當遇上未婚媽媽對它們過分依賴或是不負責任等情況,他們便會按情況收費了。她說:「如果她們能了解自己的立場,了解現在、將來所要面對的問題,明白我們只是在幫助她們而不是收養她們,我們便不會收取費用。但是,有些婦女會把責任完全放在我們身上,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我們的確是為她們提供援助,但卻不能讓她們產生完全依賴的心態,所以我們會視情況而收費,要讓她們了解不能完全不付出、不能完全依賴的道理,她們面對事情的態度是十分重要的。」

福利會並沒有限定婦女們的住宿期限,從待產到生產完畢,有需要的婦女可住宿至找到工作或解決家庭問題為止。除了住宿的問題以外,福利會會為產後婦女提供就業或是就學的援助,而婦女與家庭間的問題,亦會透過輔導員們的幫助,務求能解決問題。秦小姐說:「未婚媽媽所遇到的問題,很多時候發生在和家人的關係上,所以我們便會在她們有需要的地方儘量提供協助,例如,我們的工作人員會陪伴她們生產,甚至是陪伴她們坐月子。」

產後的生活便是未婚媽媽們將來要面對的問題,有些未婚媽媽會在產後要求辦理子女領養手續,把子女交由他人收養,於是收容未婚媽媽生育之嬰兒也成為她們的工作,所以它們也設立了育嬰中心,若嬰兒在超過八個月乃未能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為使他們能有類似一般家庭的生活環境,幼兒們便會轉送至他們在關渡成立的中途之家,使他們有較穩定的撫養情境。

由於未婚媽媽的問題日益嚴重,「天主教福利會」未婚母親之家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而事實上,他們在工作上亦遇上一定的因難。其中,資金便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它們的資金主要來自熱心人士的捐款。至於政府方面,由於全省只有一筆補助,有不少團體需要分發,所以是十分不足的。而且在這個家庭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代,很多觀念和以前不再一樣,有很多未婚媽媽和家庭的溝通不足。

在這個家庭問題越來越嚴重的時代,很多觀念和以前不再一樣。一方面,有很多未婚媽媽和家庭的溝通不足,而且大部份家長們的思想仍是十分死板,很多時候,福利會的工作人員根本沒有辦法為他們解決問題,有很多家庭更會把產下來的孩子直接送到它們的育嬰中心或中途家,這無疑是讓天主教福利會的工作更加沉重了。

春暉啟能中心 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我們期待他們出了社會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陳燕飛說。

跨進「春暉啟能中心」,會覺得彷若來到一個加工廠,學員們埋首,比誰都認真地做著手上的工作。他們的容貌或許和你我有些不同,智能可能不及我們,但在「春暉」,他們和任何孩子沒有什麼不同,因為「我們期待他們出了社會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春暉啟能中心的主任陳飛燕說。


民國七十三年,在「義仁啟能中心」服務的陳飛燕,有感於「義仁」收容量太小,而智能障礙者的養護機構需求量太大,便和幾個有相同理想的人,在三重成立「春暉啟能中心」。

中心招收的是十五歲以上心智障礙者,設有教育訓練和職業訓練兩方面:教育上,教給孩子的是:語文與生活、算術、心理建設、人際關係、倫理教育、工作信念等;職訓上,又分農藝、木工、餐飲服務、成衣製作等,目標是期望孩子在出社會後,能夠憑著一技之長謀生。所有的訓練,都是以特殊教育的方法,運用正常化、個別化的原則,增加學員工作欲望,同時灌輸「人需要工作,工作是人的權利也是義務」的想法,讓這弱勢的一群,也有工作的權利,和人的尊嚴。

中心約有三十位老師,大部份都不是特教或社工的相關科系出身。陳飛燕表示,特教畢業的學生,很少會想來這裡工作,但中心需要的老師,重要的不是具備多少的專業知識,而是有沒有心?有沒有相同的信念?若老師是抱著同情的態度來照顧這群孩子,無法以對待一般人的態度面對孩子,只會使孩子在同情與憐憫中生活,永遠學不會社會上常態的互動模式。

陳飛燕說,從中心創辦至今,曾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也有過氣餒的感受,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是他的信仰和感恩。陳飛燕一直感念天主賜予他健全的身心,也相信每個生命來到世上,都是有自身的價值和意義的,所以一直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堅守不怠。

一路走來,儘管曾經灰心、儘管無法改變社會整個結構性問題,但至少「春暉啟能中心」用心在做了,憑著他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陪伴著這群孩子,保有生命中最單純的美好,發覺生命裡最深刻的價值。

【採訪後記】

在「春暉啟能中心」的招牌遲疑了許久,好不容易跨了進入,我們的到訪讓原先埋首一堆積中的學員抬起了頭,眼中充滿了新鮮。正當感覺不知所措,極欲從這些眼光中找到一個可詢問得人時,迎面走來一個女孩,用著不清楚的國語、認真的語氣告訴我:「老師在樓上,我帶你上去。」

訪談的過程中,陳主任帶著我們從一樓到三樓,參觀學員們手工職訓的過程,對這裡的孩子而言,陌生人的造訪,是有趣而易造騷動的。我僅是陌生的、微笑回應他們,開始我們的到來,對他們是不是干擾?而我,又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什麼立場「參觀」呢?

當我走到一樓看成衣加工場時,看見一個女孩從門口走來,就像回到家中一般自然地,和每個人談笑、打招呼,還拿了一本書送給中心的老師。一問之下才明白,這女孩原是中心的學員,是連基本生活起居都無法自裡的孩子,現在,她有自己的工作,與固定的薪水。

我不經猜想,這樣的過程是何等的艱辛動人呢?  「留下來吃午飯吧!」陳主任說:「要了解他們,就去實地參與他們的生活!」所以我留了下來,一起唱飯前歌、一起開動。

看著一個孩子正要添白米飯,被另一個孩子斥責:「怎麼那麼不懂禮貌,客人都還沒添。」一邊說著,一邊將飯遞了過來。我心想,老師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不少功夫吧。

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春暉」,想來當義工,與孩子們實地生活、想捐款經費── 地址:台北縣三重市重新路四段一八四巷二五弄十九號

電話:(02)29763906‧(02)29774848 劃撥帳號:05740304 帳戶:財團法人中華啟能基金會

李欣芠大嘆里長難當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當初是鄰居推我出來參選的,也沒有製作什麼文宣旗幟的,就這樣選上了」當台北市大安區福住里里長李欣芠談到當選過程時,臉上所展露出來的是充滿著疲憊的笑容,因為「要為里民服務須要相當大的熱心與熱忱,」但是對於常常被認為是白領公帑的「里長伯」的職務,李欣芠認為要看個人的意願與積極程度而定。

「其實我也可以不要做這麼多的活動,像辦了一場演講,結果因雨取消,我還得付車馬費呢!」翻開福住里帳簿,李欣芠忿忿地說:市政府一個月給每個里長四萬五千元的辦公室費用,除去必要的消費耗品開銷之後,剩下的經費不足以舉辦活動,以及處理建設性的事務如:購買消防用品、公園綠化!「許多人認為里長只要負責區公所的事務就可以了,其實里長的機動性和服務性質要強許多。要隨時地替里民服務,還要辦活動聯絡感情」講到這裡,李欣芠的表情顯露出付出後的無力感。


談到永康社區發展協會時,李欣芠認為大家都是替居民服務的,但是卻很少彼此結合在一起。「像他們(永康社區發展協會)辦活動時沒有告知我們,因為他們是向都發局申請的」整個代表官方和民間的團體沒有辦法在某些方面相互配合。在經費補助方面,李欣芠也認為社區那邊會比里長取得更多的資源補助。

台灣地區實行社區發展的活動至今未滿十年,相較於國外有數十年經驗的社區團體,我們好比正在學走路的小孩一樣,四處摸索著合適的路,雖然對社區發展有熱誠的民眾逐年增加,相形比較之下,社區本身以及可以獲得的資源補助卻相當的少,而且無法集中運用,不僅是社區居民的損失,更是阻礙政府糾結民心集合民力的最大敗筆。

在台北市里長服務手冊的序,就寫出了里長的正面意義:「里為行政組織中最基層的單元,里長則為推動市政之公共建設之尖兵,其功能發揮與否直接攸關市府政策是否得以落實至家戶,甚且影響民眾對政府的支持程度,其重要性不可言語」但是在里長的定位上,則是屬於區公所的指派與考核,里長的工作內容則包括了「發揮及自治行政工作之推展, 動員里民自動自發參與地方事務,如里內環境清潔維護,鄰里公園認養、守望相助巡守、獨居老人及受虐兒童、 婦女之協助等等.俾充分利用社區自身的人力、物力及財力,以增進里民福祉。」

如此看來,里長的工作已經被消極地限定住了,里長的功能被鎖定成為市政府伸向民眾的使者,如發放老人車票、協助獨居老人、受暴婦女...等。但是其中又有些地方的功用和社區工作者相類似:引起里民「社區民眾」自動自發地參與解決社區事務,以及增進里民福祉﹝如舉辦教學、 演講課程來實行社區教育﹞這其中的定位問題還是個模糊地帶,到底社區發展建設是要以功能社區為主﹝如民生社區發展協會、永康社區發展協會﹞?還是以地理社區為主﹝如村、里...等﹞?

以永康公園為例,本身有著永康社區發展協會,另一方面有屬於福住里和永康里兩個行政單位的服務範圍中,對於地方的一些公益事務,無法結合兩里一協會的力量,共同營造對社區民眾有利的發展;但是卻像如同多頭馬車一般,一但把對地方民眾有利的經費,資源分散之後,對於「社區」整體的建設進度不是一項有利的做法‧\n

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 以教育推動改革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女性勞工問題在社會上一直受到漠視,但其實早在戒嚴之後一年「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就已經開始著手於爭取婦女勞工權益的工作。在男性主導的工作環境中,婦勞中心又是如何推動改革的呢?

為了使工廠婦女與家庭代工婦女能夠透過對權利義務關係的教育,改革資方主導的工會,發展接受女性意識的工會組織和勞工運動,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在民國七十七年七月正式成立。


召集人林美瑢表示,該中心的推動其實早在民國七十二年就已開始,目前的資金來源與資源的獲得大多仰賴該中心顧問團的提供。

目前婦勞中心的主要工作,在對工廠女工方面,主要是以勞工法令研讀班等教育方式灌輸女工對權利義務關係的認識,企圖增加婦女在工會組織中的力量,從工會內部作徹底的改革。而在女性服務業工作者方面,由於缺乏工會組織的整合,目前婦勞中心主要著重在女性服務業工作者的自我保護教育。至於非正式部門女工方面,主要著重在對其健康狀況的關心。

民國八十四年,婦勞中心的網站工作正式上路,目前網頁訊息的更新與設計工作全由林美瑢單獨負責,在人手不足林女士又非電腦專才的情形之下,目前該中心相當需要年輕、熱心的電腦高手加入幫忙。

從民國七十九年開始,基層婦女勞工中心增加了外勞組的工作。其工作內容有二:第一是不分男女的協助非法勞工的遣送工作,減少警方不當拘禁的發生;第二是對遭販賣的無國籍少女(來自泰北邊區或柬埔寨難民營等地)之救濟與遣送。

林美瑢說,當今婦女勞工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工作條件遭到剝削。她認為增加婦女在工會中的力量,從工會內部做出根本改革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而在推動活動時所最常遭受到來自社會的阻礙是社會大眾對婦女勞工問題的漠視;另外,為了避免該中心的活動被貼上政治化的標籤,林美瑢一向強調以教育的方式做改革而避免採街頭運動形式。

「不要等失去了才去挽救,要在工作中循序把問題解決」這是林美瑢推動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各項工作時的中心概念,所以「教育」在該中心的活動中佔有最重的份量,其目的不是要掀起任何強烈卻短暫的風潮,而是想以喚醒婦女勞工自覺的方式,使得合理的工作條件成為理所當然,而非任何人的讓步或恩賜。

劉明淑走出空巢期 關懷老人的世界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因為她認為「用心去關懷他們,就能知道他們要什麼」。所以劉明淑女士憑著以前帶小孩所培養的觀察力,注意老人家的每一個小動作,慢慢的對於每位老人的需求就很清楚了。

午後走入信義老人服務中心,正是老人家們午睡的時間,也是劉女士稍稍可以喘息的時候。


早上七點半起,劉明淑女士就會到達信義老人服務中心,因為她擔心有些老人早到若沒人接應會發生危險,再來就是要先為每位阿公、阿嬤倒好開水,「我擔心他們自己倒水會被熱水燙到」她說。等到老人們全部進入服務中心後,便開始一天的活動。劉女士除了陪老人家做復健運動外,還有唱歌、遊戲治療等活動,一有空閒,劉女士會陪他們聊聊天,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她相信只要「用心去關懷他們,就能知道他們要什麼」。

劉女士和一般的家庭主婦沒什麼不同,為了照顧年幼的孩子,她將所有的時間投入在家庭中,當孩子漸漸長大後,劉女士面臨生命中的空巢期,這時經由在紅心字會做居家照顧服務的初中同學介紹,以及先生,孩子的全力支持,劉明淑女士重新規劃了自己的生涯,她利用早上及下午的時間,到信義老人服務中心做日間照顧的工作,回想她當初投入的理由,只因她覺得「大家對老人的關心比較少」。

劉女士可以說是和機構一起成長的,在日間活動開始時,劉女士就擔任服務人員的工作。在剛接觸老人的時候,劉明淑也常因為無法進入他們的心房而苦惱,但是她憑著以前帶小孩所培養的觀察力,注意老人家的每一個小動作,慢慢的對於每位老人的特質就很清楚了。她說,「帶老人以及帶小孩最大的不同在於很快能得到成果」,「像坐在那邊的蔡媽媽,剛進來的時後非常內向,都不笑的,但是最近只要逗她,她就會笑得很開心,而且還說要收我當女兒」劉女士笑著對我說。而這樣的彼此信任、疼惜大概正是劉明淑女士所謂的成果吧。

走出家庭投入社會並不難,劉明淑女士認為,首先要了解服務對象的狀況,並且願意認同她們,再加上足夠的耐心、愛心以及家人的支持,就能夠當一位稱職的服務人員。走過這一個月,在照顧老人的同時,劉女士對自己的未來的規劃也越來越清楚,懂得滿足是和老人們相處時深刻體會的經驗、智慧。

燭光協會 貧苦老人的明燈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隨著全民健保的順利推展,燭光協會希望藉由轉型,將關注和服務的焦點轉向老人照養的項目上。並在社區中,設立許多社區圖書室,除了積極深入社區外,也希望能號召更多的志工,投入關心老人、照養老人的工作。

七十七歲的吳老先生,獨自一人住在高雄市。他患有糖尿病,卻又因為剪腳指甲而受傷,導致傷口潰爛,需要截肢、動手術。有白內障的吳老先生在一九九八年二月住進高雄民生醫院接受治療。因為他的子女忙於工作,因此向燭光協會申請幫助。在經過協會調查屬實後,志工團就在醫院協助吳老先生做腳部按摩,並利用下課時間,陪老先生聊天,以度過無聊的時光。


早在民國六十六年,高雄地區一群醫界、學界、法界與商界的善心人士,發現台灣經濟雖然日漸富裕,但貧病、急難、無助的病人與老人卻越來越多,而經濟的快速成長,也導致社會道德日漸低落。為了幫助及援助這些陷於困苦的人,他們創立了高雄市燭光協會。

燭光協會的服務地區,主要是在高雄縣市,而服務的對象,則以貧病無依的病人、尿毒症患者與老人為主。不過隨著全民健保的順利推展,目前燭光協會也希望轉型,將關注和服務的焦點轉向老人照養的項目上。另外,燭光也在社區中,設立許多社區圖書室,除了希望深入社區外,也希望藉此能號召更多的志工,投入關心老人、照養老人的工作。

在燭光協會擔任志工的黃美雲就表示,小孩長大後,突然發現自己生活失去了寄託,透過朋友的介紹,她加入了燭光志工的行列。而在親身體驗關心老人的經驗後,黃美雲認為,獨居老人通常都需要別人來關心與照顧。雖然獨居老人因為鮮少與人溝通、交流,導致他們的個性變得孤僻,不過當志工們前去拜訪,陪老人聊天、談心後,他們還是會解開心防,歡迎志工的到訪。除了照顧居家老人之外,燭光協會也從各級學校中,吸收許多志工,並安排志工團進駐各大醫院。這些病院志工團的存在,讓住院休養的老人有了聊天的對象,而且老人的飲食起居,也可以獲得妥善的照料。

燭光協會為了更關心老人的生活,因此對於志工的培養一直不遺餘力。王麗雲就說,志工的愛,就像一盞明燈,溫暖了需要幫助的人。我們的老人家,一到晚年臥病在床的不勝枚舉,因此燭光協會希望用多一點的愛心和耐心,來對待這些智慧的長者。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 您的網路醫生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每一千個新生兒中,約有十個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而每一萬個學童中,約有兩個罹患風濕性心臟病,對於這些小兒常見的心臟病,你瞭解多少呢?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所架構的網站,可提供你進一步的資訊。

透過這個網站,除了可以瞭解基金會的歷史及工作成果外,還可以查尋到台灣學生各種心臟病的人數及盛行機率。另外還有各種心臟病的研究計畫,可以提供專業人士參考。此外,家有心臟病童的家長,也可以透過網站,得知各大醫院有哪些心臟病科醫師。

便便兒童公益網 邀您來瞧瞧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到「便便兒童公益網站」,首先就讓可愛的卡通人物吸引了目光,如果您以為您到達的是一個卡通王國,那您可就錯了!這裡;是一個提供給大朋友、小朋友關懷和支援的好地方。

前一陣子腸病毒肆虐全台,相信仍令不少家長餘悸猶存吧!在這個網站上,就詳細的介紹了腸病毒的預防和療養方式。除此之外,這裡洽請了國內知名大型醫院的兒科主治醫師,如果家中有兒童身體不適,可以上網讓醫生為您您做個簡單的診斷。透過這裡,您可以得到兒科醫師的專業建議,並免費指導疾病的處理方式及兒童保健的相關資訊。


除了孩子生病令家長困擾外,為孩子選擇一個寓教於樂的節目,相信也是令不少家長頭疼的問題,尤其在傳播媒體受到色情及暴力入侵後,兒童節目的選擇更是大意不得。因此,這個網站也推薦了一些適合兒童的電視、電台節目,以及報章雜誌讀物、電腦軟體、網站介紹,為孩子休閒生活煩惱的家長,不妨來這裡看看相關的節目評鑑及建議。

這裡不只為小朋友服務,還提供給大朋友不少的資源。例如網路申訴報案,就在此受理性虐待、棄養及失蹤案,透過與國內警政單位的連結,提供必要的保護和支援。此外,這裡的網路心理輔導可是不受年齡限制的喔!有任何心理上的困擾,都可以來這裡聽聽專家們如何建議。對於教養諮詢、自殺的防治及身心成長輔導,這裡都有相關的資訊以供參考。

至於其他的兒童公益相關活動,舉凡兒童認養、捐款義賣、近日公益活動等,都可以在這裡獲得及時的消息,對於婦幼安全,這裡也提供了反綁架、反性侵害的知識。而婦幼安全相關資源手冊、一般婦幼安全須知,及防護機關網站連結,也都可以透過這裡得到相關的資訊。

北市育兒補助 開始接受申請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生養並重的時代,育兒補助能減輕部分家庭的負擔,給予孩童些許生活補助,讓他們能夠在無憂的環境中成長,在無懼的生活裡茁壯。

自民國八十七年九月七日起,台北市開始接受育兒補助的辦理,申請人可將其相關文件帶到「兒童」戶籍所在地區公所社會課,里辦公室,區政工作站,或以掛號的方式郵寄至兒童戶籍所在地之區公所社會課辦理,批准核發的兒童將每月得到新台幣兩千五百元。


申請的補助資格的兒童,必須是六足歲以下,父母雙方及兒童都設籍於台北市並居住滿一年;然而未滿一歲的兒童則不受設籍於台北市的限制。另外,申請者現不可以托育於公立托兒所或幼稚園,且未領有政府提供的任何補助。除此之外,申請人家庭的總收入平均分配全家人口,每人每月亦不得超過新台幣一萬五千兩百五十八元。

申請人辦理申請時,須先至區公所社會課或里辦公室填寫補助申請及審查表,父母則必須攜帶身份證或駕照、三個月內全護戶籍謄本、台北銀行或郵局存摺以及全戶八十五年度全國檔各類綜合所得資料正本。

如果大眾對於台北市育兒補助有興趣者,可以連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延伸閱讀: 台北市社會局

黎明家園 智障者終身的庇護所

【記者張嘉榮/生命力報導】成立多年的花蓮黎明教養院,深感教養院空間與設備的不足,只能收養約一百多人,年齡還需四十歲以下,一旦超過年齡,就沒有專人照顧他們。「黎明家園」計畫,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午後的陽光,灑在會議室裡,照亮了牆上的一張海報,「那是黎明家園成立後的樣子。它結合學習、生活、教育、工作、生產,將是亞洲第一座多功能收養智障者的場所。」黃院長一面說,眼光卻一直注視於海報上。


民國六十六年,來自加拿大門諾會的羅樂道牧師,和幾位有心人士成立了黎明啟智中心,以停辦的美崙教會附屬幼稚園為校地,收養五到七位智障兒。財務穩定後,七十五年中心另購新地,並由內政部補助興建新的教學大樓,同時購置許多教學輔助用具,大樓完工後,現在教養院可以收養一百多位智障者。

除了人數增加,收養年齡也從兒童擴展到四十歲以下,需要收養的中、重度智障者,並有專業的老師,配合特殊設計的教學用具,教導他們生活的技能,以期能自理生活。學員若有工作能力,教養院會進一步教導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教養院的洗衣部,大部份由學童親自工作,並有對外營業。

雖然有如此的成果,但「黎明家園」籌備處主任陳則明卻看出教養院的不足。一方面教養院能收養的人數實在太少;而智障者老化較快,四十歲以後就要用別種收養方試,這又不是教養院能力的範圍。年齡的限制,讓四十歲以後的智障者生活沒有了保障。「最後,父母連死去的勇氣都沒有,只因為孩子沒人照顧。」院長黃清一認為這是許多智障者父母的心聲。為了打破這樣的困境,陳主任提出了建立「黎明家園」的夢想。

「黎明家園」欲利用五十公頃土地,建立五十個愛心家庭,收容兩百五十至五百個智障者,每個家庭聘請退休人士擔任愛心父母來照顧智障者。同時建立一類似觀光農場的遊憩區,裡面有果園、菜園、牧場、魚池、休閒營地等,並設立餐飲、便利商店、特產及成品展售中心,至於員工,當然就是家園收養的智障者。除此之外,還要設立學院,對象為國內輕、中度國中、高職啟智班畢業,有意繼續向學之青年,學院以人道配合家園修習實用科系,如食品營養、農場管理及觀光服務等學系,畢業授予學位,並輔導其就業。

「智障兒所造成的社會成本與家庭負擔過高」黃院長並舉例解釋,若家裡有智障兒,父母會有一人留下照顧他,即使交給祖父母、菲傭等非專業的人來照顧,那也不能很放心的工作。若他們能有專人教導,並因此學會自理生活,那父母就能安心工作,這樣生產就會增加。若是能教導智障者學會生產,這樣他們就不再是資源花費者,也不再是納稅人的負擔。「也許有人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成本過高,但其社會效益卻更高。」

「尊嚴、關懷、教育他們,使他們從自理生活到自謀生活,最後進入社會化生活。」「配合政府終身教育的理念,我們有了終身教養的想法。」對於黎明家園的目標,黃院長有這樣的看法。黎明家園並將提供成年智障者接受學院教育及良好工作與居家環境,父母離開世間後,由家園予以安置、輔導照顧及管理。

黎明家園的用地,教養院已向台灣省新生地開發處購買土地五十公頃,並獲得同意,內政部也允諾補助興建硬體設施,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購地仍須八千萬。關於這點,黃院長希望各界能夠響應這個計畫,「不只關心、奉獻愛心而已,希望更多人來投入更多;一毛錢的愛心,會得到一塊錢的效果。」成立之後,他們將「不是社會可憐,而是可愛的一群。」

「愛他們,很容易就感受的到。」不久的將來,在花蓮壽豐的河川新生地上,將有許多帶著笑臉,存真可愛的新住民。

花蓮黎明教養院網址:http://www.poja.com.tw/lymin/lymin.htm 劃撥帳號:06456230 戶名:基督教門諾會花蓮黎明教養院

1998年9月29日 星期二

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 上網也可作環保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集結了許多熱愛台灣生命的團體,為灰色的台灣,注入一股龐大的綠色新生命,盼透過網路便捷的傳播訊息,將生態保育的觀念更加落實。

進入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的首頁,便可看到生態保育聯盟的生態保育主題,以最新的行程為例: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在此主題內,可看到生態保育聯盟對此計劃的草案、進展、參與者、活動訊息及留言版。此外,還有一張公開的邀請函,呼籲大家一起來關心森林的問題。當然,也有相關森林的各網站通路。另外,還有森林與樹木的文章,供網友欣賞。


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一個活動或主題的詳細說明,在一九九九森林文化年的計劃草案中,就明白的說明各細節——緣起、主旨精神策略方向、預期目標、活動主題、進行方式、工作項目規劃、時間與進度及角色分工。生態保育聯盟這種詳細的將每一計劃或主題的呈現,可以使對生態保育沒有概念的網友,進而一步去學習如何愛這片土地。另外,可使同樣熱愛生態保育,但卻沒有管道的網友,時時刻刻可掌握活動的行程。在此網站中,不僅刊出許多有關生態保育的文章,更有檢舉信函,對於工業在環境的破壞,十分有嚇阻的作用。

此網站通往相關團體的捷徑,不論是民間團體或是政府機構,更有許多大學相關科系的網站,還有同性質的bbs討論捷徑。另外,還有文教基金會的資料庫,可以讓網友查尋生態保育的相關法規。 聯盟的成立,基於各團體間精神與理念的認同,透過不定期參與聯盟會議的方式,配合各項行動,朝向整合學術、社會資源,促進民間團體提昇、加強民眾對生態保育認知的目標前進,以期能推動我國乃至全地球之生態維護及野生動物保育工作。

生態保育聯盟電話:(02)26600101



延伸閱讀:

1.生態保育聯盟資訊網

陳雅芳 台灣未來第一位導盲犬訓練師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我沒有很偉大的心願,只等著有一刻,能真正有一隻自己訓練的狗,順利成為盲人的眼睛。」即將赴紐西蘭受訓而成為台灣第一位導盲犬訓練師的陳雅芳說。因天性愛狗,而報考盲人重建院導盲犬訓練師一職,便成為她生命中的轉機。

大學畢業後,原本任教於花蓮一所私立中學,卻在一次偶然機會中,得知盲人重建院徵導盲犬訓練師的消息,即使家人反對,仍北上報考。愛狗的她,家中養了三隻狗,在訪問中仍不忘拿出狗狗的照片,自豪的大談養狗經。「如果我沒考上訓練師,一定要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十分愛狗的她這樣說。


七月在新莊盲人重建院舉辦的兩階段訓練師與指導員的甄試,第一次甄選,由院內柯、周老師主考,主要內容如同一般公司應徵模式;第二次則由紐西蘭皇家盲人協會總經理主試,由通過預選的六位取兩位,為導盲犬訓練師及導盲犬指導員,陳雅芳則雀屏中選為訓練師。「作為一個訓練師,最需具備的是承諾、變通性與正直等特質。」主考官即秉持這些原則徵才。

雖然修得教育學分,父母也希望她留在家鄉花蓮任教,但在陳雅芳的心中,總有一份遺憾。「對我而言,這是一個轉機,是一個改變的機會,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像是美夢成真一樣。」她說。原先因為離鄉且工作不穩定而反對的父母,也因瞭解這是一份對盲人對社會而言有意義的工作,而轉而支持。

八十八年三月,陳雅芳將赴紐西蘭接受長達兩年的訓練,以取得導盲犬訓練師執照。紐西蘭在近幾年來,是這方面發展的最好最世界化的國家,也正因此,選擇到奧克蘭郊區的導盲犬訓練中心接受訓練。目前,我國導盲犬指導員已在紐西蘭受訓。導盲犬訓練師主要偏重對狗的訓練,不像指導員還必須學習募款、宣導以及幫助盲人獨立生活等。在受訓期間,需跟著一名合格訓練師實習,從繁殖、照顧幼犬、評量到訓練等課程。

能作為導盲犬的狗主要有:拉布拉多犬、狼犬、黃金獵犬,台灣目前唯一的一隻導盲犬雅琪即是拉布拉多犬,是最適合用於台灣的犬種,個性溫馴、服從性高,較容易訓練。陳小姐眼中的導盲犬,就像是有工作狂的專業人士,平常像隻溫馴的狗,但一旦戴上導盲鞍,就立刻非常專業的工作。

在出國受訓前這段時間,每天都在院中跟著學生一起上課,「常人大多很依賴視覺,但對盲人而言,身體的其他官能更是重要的。」她說,真正實際參與,才察覺到很多平常根本注意不到的事,如感官利用、生活行動等。同樣也是盲人的柯老師常鼓勵學生:面對外界異樣的眼光,自己要先堅強,再用行動證明自己是有用的。

在一般先進國家中,都有立法核准公共場合內可攜帶導盲犬出入,但在台灣,此一觀念尚未落實於法令中,目前有關單位正努力將它列入『身心障礙保障法』。或許正因台灣尚且只有一隻導盲犬,所以此觀念未普及於一般社會大眾心中,但在未來幾年後,導盲犬訓練師與指導員將培育出一批批的導盲犬,以提供所需的盲人同胞,屆時,期望社會也隨著導盲犬的發展而成長。

身為未來台灣第一位導盲犬訓練師,陳雅芳明白在自己肩上背負的是何種使命,不僅是重建院投資的心血,更是全國盲人邁向新紀元的指望。

1998年9月23日 星期三

七十六歲老爺爺 愛心全年無休

【記者張駿妮/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市東湖區的東湖國小,每到小朋友放學時候,總會有一位穿著反光背心、拿著旗幟替小朋友指揮交通的老爺爺,他就是今年七十六歲的徐楚皆,只要小朋友有上課,他就會準時出現,保護小朋友放學時的安全。

徐楚皆退休後,每天過著含飴弄孫的日子。由於兒子、媳婦都是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因此接送孫子上下課,就成為徐楚皆退休後的例行工作。有一天,在他送孫子上課的途中,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在混亂的交通中穿梭,令徐楚皆為他們捏一把冷汗,於是在愛心的驅使下,徐楚皆向東湖國小的輔導室登記成為愛心導護的一員,一轉眼,幾年過去了,徐楚皆仍舊站在街頭,為上下學的小朋友指揮交通,保護他們的安全。


這份義務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要能夠受氣,因為常常在指揮交通時,會遇到駕駛人破口大罵,指責他們防礙交通,而且還有很多駕駛人開車亂闖,不守交通規則,不僅小朋友危險,有時候連指揮交通的愛心媽媽,也都心驚膽跳。徐楚皆說:本來剛開學時,有很多的家長都會自願要當愛心導護,但是做幾天下來都不願意再繼續,第一是因為危險,交通太亂,第二就是常常要受氣,所以大家都不想當了。徐楚皆自願做這個愛心導護,是完全出於愛心,他從來都不希望有什麼回報,若要說有,那麼最大的回饋,就是聽到小朋友一聲:爺爺好,或是看到他們能平安回家,這樣就夠了。他說:這個工作,如果是站在愛的方面來想,就不會覺得辛苦,所以我希望更多有愛心的人來參加。

其實,「快快樂樂上學平平安安回家」不只是徐楚皆的希望,更是小朋友唯一的要求,所以期望有愛心及意願的家長,也能加入愛心導護的行列,替小朋友儘一份心力。

李珞 三地奔忙樂此不疲的義工媽媽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許多人說我做義工是在積陰德,但我覺得做義工的優點則是在自我的成長」在天母、北投地區做義工長達廿年,對這工作樂此不疲的義工媽媽李珞這樣說著。她在正新醫院感受到人情的冷暖,在榮總了解到生命的可貴,在啟明學校則明白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真諦。

「從學生時代開始,做義工就一直是我的興趣。」從在結婚之前,李珞就已在生命線擔任義工的工作。在婚後,由於家庭的關係,使得她有一段時間淡出這個領域,但這並不因此抹煞了她的意念。隨著孩子長大,她也開始重新投入義工的行列。


至於在這三個地方擔任義工的感想,李珞認為最令她成長的地方是在榮總。因為在那裡她所擔任的工作是在照顧癌症末期病患,看見那些即將踏上人生最後旅程的病人與病魔的搏鬥,心中不免有一絲感傷。當然,見到有些病人和他。家人在最後能冰釋前嫌,心裏是十分喜悅的。

在啟明學校,她所擔任的是刊物組的工作,除了每次唸教材供點字人員點字外,另外給她最大的啟示,則是讓她深深了解到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做了這項工作,才讓我知道除了我們明眼人的世界外,盲人的世界一樣是多采多姿的」。但她對現在的社會福利制度並不滿意,雖然政府提倡無差別待遇,但這只是口號,並沒有完全落實,使得許多盲胞朋友無法一展長才,在社會上生存。而我們明眼人的自私,也常常帶給盲胞諸多的不便,這些都是必須要讓政府和社會大眾去檢討和改進的,好讓盲胞在未來有更保障和安全的環境。

另外在正新醫院方面,李珞所擔任的是換健保卡的工作,雖然看似簡單,但有時電腦當機,換卡人態度惡劣,仍然會是工作上的挑戰。尤其當換卡人態度惡劣時,要如何平息心中的怒火,和他心平氣和的解釋,是需要相當的修養和訓練的。而電腦則是許多媽媽最不喜歡碰的東西,尤其是網路資訊更是如此。做這工作不但要督促自己去接觸,更能接收到許多現在流行的資訊,而不至於成為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家庭主婦。

李珞之所以能在一週三天擔任義工的職務,最重要的是丈夫的支持。「丈夫賺錢足以養家,讓我沒有經濟的負擔,才能繼續朝我的志向發展,我很感謝他」。而她最大的心願,當然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一起加入這別具意義的工作,除了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以外,更重要的是能自我成長,對社會有所貢獻。

呂文貴 全盲且智障的音樂天才

【記者張崇賓/生命力報導】一連串悠揚的音符,從多障五班的教室中灑落出來,彈琴的不是賴老師或蔡老師,而是雙眼全盲,並患有智能障礙的文貴。

就讀於台中縣私立惠明學校的他,今年十四歲,雖然只有正常幼稚園學童的智能,卻是老師口中的音樂天才,「任何音樂只要聽過兩三遍,他就能把它彈奏出來;若我在上課時彈錯了一個音,他也會適時的糾正我。」導師賴清容說道。


文貴的母親,在他只有七個月大的時候,便早產生下了他,因而造成視覺及智能上的障礙。由於家境清寒,文貴一直沒有接受任何正式的教育,直到七歲的那一年,在學校同仁拜訪文貴家時,發現多重殘障的他,才將他從需要入山證才可到達的屏東山區家中,帶到學校來。

「剛來的時候,他連說話都不太會,大小便也都無法自行處理,卻能在風琴上敲出小蜜蜂的旋律。」導師蔡秀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發現文貴擁有這樣的音樂天賦,而後,便開始讓文貴接觸鋼琴。在剛開始的階段,由於文貴並未接受過任何正規的鋼琴訓練,因此他常是在鋼琴上「敲」出所聽過的旋律,全無指法及樂理的概念可言。為了教導全盲的文貴,學過鋼琴的蔡老師,通常必須先將曲目彈過兩三遍,讓文貴記下旋律後,再將他的手指放在自己的手上,以便文貴瞭解指法的移動。在蔡老師的循循善誘下,文貴的琴技開始有了進步。

在兩年前一場國際殘障音樂比賽的甄試場合裡,經過東海大學音樂系教授的肯定後,校方決定讓文貴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學習鋼琴,同時在文貴的要求下,也讓他學習小提琴。私底下,文貴則靠著自己的摸索,學會了彈奏手風琴、口琴、爵士鼓甚至鐵琴等樂器。除此之外,文貴也在學校的小小樂團中,擔任伴奏,並於全省巡迴演出中,獲得極大的肯定與讚揚。

然而,最令老師出乎預料的是,在學習音樂過程中,與旁人之間的互動,讓文貴的語文能力也增進不少,或許就如同校長陳麗玉所說,「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一定會有讓人意外的表現!」

天主教安養院 溫馨照顧無依老人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這間位於八里偏僻一角的安養機構,是天主教在台灣唯一一所安養院,不但院內的所有人員都由修女擔任,連費用也靠天主教徒或慈善人士募捐,安養者一旦經過政府認定為貧民戶或失依者,且年滿七十歲,不管身心健全與否,均可至此接受療養與照顧而不必負擔任何費用。院內不僅提供食宿及醫療,修女們還利用閒暇時間教這些老人畫畫、做美術及手工藝品,老人們的成品全放在一個房間展示,只有在同為天主教的輔仁大學校慶中,作品才會公開於外界並為欣賞者購買。

除了美術工藝教室外,安養院中還有一間很大的閱覽室、一間藏書頗豐的圖書館以及三層樓高的教堂。院中的老人雖不見得都是天主教徒,但在天主的環境中待久了,多數人都有在傍晚到教堂禱告的習慣,也藉此感謝神父及修女為他們所做的一切。


「王伯伯,你又在做貓頭鷹啦?」「右邊那隻比較可愛呦。」「那我要把牠掛在床邊。」從他們的眼光及對話中,流露出的盡是滿溢的愛和關懷。看著一張張雖不再年輕,卻帶著純真笑容的臉,已服務四年的涂修女說:「老人們其實和小孩子一樣,只要真心對他好,他會對你更好,因為這兒已是他們的第二個家,而我們,就是他們最親的人。」

老人基金會 老人服務工作的最前線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黃伯伯好,我這裡是老人基金會……,好久不見了,您最近身體還好嗎?……,有沒有像以前一樣,常常去公園運動?……。」這是「財團法人台北市老人基金會」例行的電話問安,雖無法顧及全台約二十二萬的獨居老人,卻是現今台灣最具規模的老人服務機構。

基金會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剛開始是由現任秘書長甘玉玦,和四、五個有志一同的人組成,以有限的經費資源幫助貧苦老人,定期探望無依老人,並送些日常用品,工作相當於現在基金會中的「助養組」。歷時約二年的時間,接觸的個案多了,漸漸發覺高齡化的台灣社會,正隱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老人問題,基金會接著成立「防護組」。不久後,「協尋組」和「救援組」也跟著成立。


基金會依任務不同,分為四個組:

「助養組」會依個案狀況救助貧苦無依老人;並有環境整理、醫療轉介、協助處理其他事物等服務;每逢寒冬或節日,也為貧苦無依老人舉辦相關活動。

「防護組」的工作分兩方面。防制方面,宣導社會大眾對老人應有的尊重,並協助老年人生涯規畫;保護方面,個案的觀察、溝通與保護,嚴重個案的安置,24小時立即救援。基金會做了國內首次有關老人受虐統計資料及分析,老人的受虐,多半來自家屬的遺棄(24.5%)與嚴重疏忽(24.2%),防護組要做的便是挖掘各類老人受虐情形,與家屬溝通,並觀察與保護個案。

「協尋組」在協尋迷失老人上,可以做指紋建檔與比對以協助返家。

「救援組」注意獨居、病患老人的求救訊號,以便24小時立即救援。更在一九九八年七月底推出「生命關懷愛心連線」服務系統,當事故發生時,只需要按下隨身攜帶的手錶型或項鍊型無線發射器,基金會便會派受過訓練的無線電計程車駕駛,迅速前往救援。

這十一年中,基金會關懷貧苦無依的老人超過五千位,協助保護受虐老人千餘位,和中視、聯合報、警廣合作的「我想要回家」迷失協尋,尋獲率高達70%。不僅實際接觸關心許多無依老人,更和社會機構、警察單位、醫療單位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防護救援系統。

在基金會擔任「活動資源部統籌」工作的劉關章表示,現在的老人基金會,一切都上了軌道。但由於是一個私人機構,完全沒有政府補助,費用來源全靠各界人士捐款,所以常面臨經費不足的窘況。若有願意為這工作盡一份力者,可郵政劃撥捐款或至基金會當義工。讓這份服務工作,可以推及更多需要幫助的老人。

電話:2533-3333 會址:台北市明水路593號 郵政劃撥:1878-0202

阿公阿媽上幼稚園

【記者李采鈺/生命力報導】下午四點,三部小型巴士緩緩從新竹天主教社會服務中心開出,車內載的不是小孩子,而是二十多位六、七十歲以上的阿公阿媽、他們就像小孫子上幼稚園,早上八點多搭專車到這裡,下午四點回家。這裡就是負責老人日間照顧的「秋霖園」。

不同於一般二十四小時的安養院,秋霖園只負責老人白天的活動,重點放在生理與心理並重的照顧,有課程、陪伴、活動,使這裡的老人在此獲得快樂與成長。


負責這裡的秘書曾惠貞說,秋霖園的彭爺爺剛到時有輕度的老人癡呆症,脾氣不好,動不動就撞門撞窗戶,可是經過兩個禮拜,彭爺爺變成秋霖園的模範生,會自動幫助別人,隨手撿垃圾、維持環境愛惜公物。鍾奶奶來秋霖園時有痴呆的傾向,曾惠貞說,一開始鍾奶奶頭髮亂糟糟、衣著邋遢,不跟人說話,但現在鍾奶奶卻一點也不像六、七十歲的人,不僅頭髮染過、燙過,穿著鮮豔色調的洋裝,戴項鍊耳環,臉上除了淡淡的妝還有滿滿的笑臉,喜歡與人交談,還常常用自己的經驗鼓勵別人。而這些只是秋霖園眾多故事的兩則。

秋霖園在民國八十七年一月五日開始運作,主要功能是讓家屬能放心老人的日間安全,老年人行動較遲緩,經不起跌倒、滑跤,這裡有照顧員像保母般的看顧,另外讓阿公阿媽白天能愉快的在秋霖園內交朋友,動動手腦以免退化過速,曾惠貞說,藉由每日的陪伴,使這裡有家的感覺,透過團體的支持鼓勵,幫助老人在心理上的恢復。這裡大部份的費用藉由募款捐贈與補助而來,家屬只有負擔少數的費用。所以,在九月二十六日秋霖園舉辦園遊會,是為中低收入的老人以及園中的經費募款,希望能替目前四位中低收入戶的老人籌款,或者是替他們找到認養人,負擔在園中的開銷。

園中的護理師說,每天一開始是護理時間,由特約醫院的醫師、護理師替每位老人量血壓、體重等簡單的檢查,以確定老人的身體狀況。接下來是早操時間,由社工員帶大家做香功,過了十點的點心時間後,就開始上課,課程內容有護理講座,教導如何養身與照顧自己之道,以及簡單的美勞、剪貼等等,午休起床後是阿公阿媽的復健時間,下午是團康時間,社工員會帶一些易完易懂的遊戲,到了四點,阿公阿媽就踏上回家的路。而這也是社福中心忙碌的時刻,社福中心主任曾尚石說,因為人員不足,除了特定的義工之外,我也需要幫忙開車送這些阿公阿媽回家。

曾秘書說,這裡目前已經滿床,我們只想利用僅有的空間,好好的做老人日間照顧,有了口碑之後更希望有其它機構能跟進,讓其它地方的老人們也有機會接受這樣的照顧。

失智老人基金會 提供專業照護

【記者陳怡妏/生命力報導】曾有人用「每天36小時」及「沒有結束的喪禮」來形容失智老人照顧者長期的心情。「失智症」就是俗稱的老人痴呆症,是因為腦部功能退化,而造成記憶力、判斷力和思考力衰退的一種疾病,但因民眾普遍對失智症認知貧乏,加上專業收容機構缺乏,專業人才不足,造成患者家庭困難與種種的社會問題。有感於台灣失智症老人照顧之特異性與迫切需求並未受到重視,天主教會於九月二十一日「世界失智老人日」當天,正式成立「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以加強推動社區化的失智老人照護中心,教育民眾認識及關心失智老人為服務宗旨。

目前失智老人人口約佔台灣老年人口的百分之二到三,也就是說約有三萬到四萬多名失智患者,其中有九成以上由家屬照顧,僅少數在一般療養機構接受照護。由於國人對此症認知不深,因此當大部份老人有身心異常症狀發生時,往往被誤認為是老番顛或老年期的自然退化現象,而延誤了治療時機,加上國內失智症照護機構有限,家屬常獨自承受照顧的壓力,也不知道失智症有許多社會資源可運用,甚至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對失智症也不瞭解,未能有效轉介社會資源如重大傷病卡、老人走失手鍊等供家屬利用。


有鑑於此,天主教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的葛永勉修女及趙懷仁修女於八十四年提出「改建修會為長期照護」方案時,獲得天主教會台北教區總主教及耕莘醫院院長的支持,八十五年開始展開國外考察及資料收集的工作,八十六年起與康泰醫療基金會失智老人服務組推動宣導活動,並在眾多家屬及照護人員的期盼與需求下,天主教會台北總教區、耕莘醫院及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發起成立「財團法人天主教會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開始著手進行各項計劃與活動。

從九月開始,基金會將針對失智老人之特性與照護需求,興建「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提供長期入住、日間照護或臨時托護之照顧方式,以減輕患者家庭的負擔。接下來,基金會將與「耕莘醫院」及「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等單位,結合了大台北日間托老機構,特地於十月一日舉辦「陪失智老人懷舊之旅」的活動,藉由在深坑老街舉行的懷舊活動,幫助記憶力衰退的失智症患者回味美好的歲月,同時幫助家屬交換照顧心得,互相支持。這個活動是免費的,凡罹患輕度失智症能自行走動的老人及家屬,都可參加。另外,為豐富國內失智老人專業照顧經驗,基金會也將邀請香港、新加坡、醫、護、社工及職能治療師,參加十一月五日至六日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所舉辦的失智症研討會。

現在,提供失智症患者服務的社會資源仍十分有限,但許多機構常有找不到失智老人的窘境,而多數患者家屬也不知道到哪裡尋求協助。為了患者家屬及相關機構能善用資源,基金會已著手進行收集台灣地區百餘家能提失智相關服務的機構資料,預計八十八年初可編印成手冊及光碟,以供需要的人索取。

史可蕘 給孤苦的孩子一個家

【記者楊國煌/生命力報導】他是「基督教神愛兒童之家」的院長─史可蕘。在民國五十五年,「神愛兒童之家」的院長史可蕘從美國密蘇里州到台灣學國語。當時,在台大與師大都有一些英文查經班的聚會,在查經班,他認識了兩位來自羅東的基督徒兄弟,也結下了他和台灣的感情。民國六十年,史可蕘就到羅東過農曆新年。離開時,他拿了一本聖經給兩兄弟的父親。「我當初只是說希望他能夠得到一些快樂及喜悅,所以我給了他們的爸爸一本聖經,讓他分享我的快樂。」

第二年(民國六十一年),史可蕘又回到羅東過農曆新年,當時收到聖經的父親,要求他留下來,因為當時的羅東並沒有相關的組織。史可蕘也答應了他的要求,「我們便詢問當時的宜蘭縣政府缺乏甚麼的機關,我們得到的答案是精神病院及兒童之家,於是我們便決定辦兒童之家。」首先,他們面對地點選擇的問題,可是要求他留下來的父親,便捐出一塊地(既現址),因此整個計畫便大致完成。經過了四年的籌備,「神愛兒童之家」就在民國六十五年成立了。


「基督教神愛兒童之家」座落在羅東鎮以南的七公里,風景優美的梅花湖邊。從梅花湖旁大門前第一條路右轉,有一顯著的十字架標誌,那就是「兒童之家」。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兒童之家」並沒有招牌,它不像一般的孤兒院有著一個明顯的招牌,到過梅花湖的遊客,甚至不知道附近有一間「兒童之家」。院長說:「我們並不是不想讓外界知道這裡,基於保護我們的小孩,我不想讓他們感覺和自己外界不同。」

「基督教神愛兒童之家」目前一共有五十五位的小孩,三十六位男生及十九位女生。他們進入「兒童之家」的原因多是父母離婚、家長重病、惡意丟棄、父母受刑、被父母或母親遺棄及父母親雙亡。「兒童之家」目前有四個小孩在院址附近讀幼稚園,國小生讀「廣興國小」,國中生則讀「順安國中」高中生分別讀「頭城家商」,「

蘇澳海事學校」和「宜蘭高中」。 今年更有一位小孩分發到輔大的體育系。

今年是史可蕘當院長的第二十三年頭,在這二十三年內,他遇到了許許多多的事,苦樂參半,「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有些小孩的父母在面對小孩要回到父母的願望時的逃避;有時有些父母過年過節會帶小孩去買東西,這些舉動都讓小孩覺得他們是有人要的,因此便會希望父母能帶他們回去,而當父母知道這些時,就不再來看小孩。因此,我們必須要幫小孩心裡的重建。小孩是無辜的,大人往往只想到自己而忘了小孩的心願。」

目前,史可蕘和妻子都住在「兒童之家」,他們有七位子女,全部都住在美國,目前其中五位已經結婚,也有了孩子,今年的四月中他也回去了七個禮拜和家中的孩子一聚。「我的子女並沒有對於我所做的事表示反對,反而會對我們所做的事感到驕傲,我們的家庭還是很和諧的,我太太生日時,他們都會打電話來祝福。」

「除非上帝帶領我到不同的地方,不然,我應該不會離開這裡。」兒童之家的院長史可蕘說,對於未來,他也沒有任何特別的打算,唯一的打算可以說是他希望有機會的話,能到大陸一帶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常對孩子說我們是老實的人,應該要作一些老實的工作,而不要為錢。有任何人要我們幫他們,我們一定要去幫忙。」

護樹運動 讓永康社區動起來

【記者林建男/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三年夏天,黃色鮮明的布條團團地圍住了永康公園,有別於四周的綠色樹木,這工程布條似乎在告訴永康公園附近的居民:「有事情要發生了。」但卻很少人去關懷這座公園即將要失去五十幾棵樹木,只因為要將公園一半用地拓建成馬路。當時就讀於台灣大學法律系三年級的陳心儀主動的去尋問了這個工程目的後,才發現永康街不久之後就要失去習以為常的一片綠林了。

之後在心儀的大力奔走下,結合附近居民的力量,向市政府'公路局'公園處等相關單位尋問及找尋繼續保有這些樹木的方法。在這樣的努力之下不僅將永康公園的樹保留下來,而且進而成立了「永康社區發展協會」。


「一開始是因為市政府要砍掉永康公園的五十多棵樹,心儀覺得很可惜,就拜託我們幾位比較熱心的居民當起義工這是83年的事了。」在談到當初的護樹運動時,林碧霞臉上泛出了招牌微笑,已有第四代子孫的她,現在是永康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之一。

談到這幾年走過來的歷程時林碧霞說:「剛開始的挫折感很重,像是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人會質疑你的立足點。可是之後收到的回饋會令人相當感動。」提到兩年前的「護樹運動」時,她的表情更是說明了社區工作者所嘗到的喜悅;當時為了使永康公園的樹木能長得更茂盛,就將它們修剪得光禿禿的,雖然之前有辦過說明會,但是很多街坊鄰居看到這樣的情形,還是忍不住抱怨。林碧霞談到因護樹運動而激發出來的「社區意識」時,那和藹的笑容也將這份喜悅傳給他人。

「其實做公共事務的必須要熱誠熱心」、「把它當作自己的家」,尤其是對街坊鄰居互動的增加,對一些共同事務有所連繫,「人見面三分情」嘛!是林碧霞對社區工作者的鼓勵。而「做社區工作的最怕就是沒有資源,沒有經費」所以就必須要充分地利用「在地資源」來舉辦活動,來連絡社區居民間的情誼。譬如說永康社區發展協會在舉辦書法、插花、美術...等活動時就會尋求社區內有相關能力的人來擔任教師的職位如此一來不僅僅以節省經費更可以拉攏附近居民的情感。

台東東興社區 用魯凱文化重塑魯凱家園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為了迎接遠到的訪客,大頭目拿著幾顆檳榔口中唸唸有詞的對著社區入口的守護神祈禱,不久,大頭目高興的說「:守護神知道你們都是善良的人﹐歡迎來到東興社區。」這個別具特色的儀式﹐正是東興社區魯凱族的傳統。事實上,這個以魯凱族為主的社區﹐也正以他們豐富的傳統文化資產重新的塑造屬於自己的社區。

東興社區位於台東的大南,居民以魯凱族為主,也有不少的漢人。走進這個社區,可見街道的兩旁畫著魯凱的圖騰,每一家的家門口也都有一個以傳統圖騰設計而成的家門牌,居民以自己的創意設計家門牌,在交由當地的雕刻師製作。蘇金成村長表示,這誰然不是魯凱的傳統文化,但卻是社區營造的一項成果。另外,為了延續傳統的文化,舉行傳統婚禮﹑恢復傳統年節,蘇村長就緬靦的說:「我的婚禮就是以傳統方式辦的。」而在傳承傳統的技藝方面,更成立了雕刻,編織,豆畫等訓練班。另外,社區內也設立傳統食物的餐廳,可以吃到各種傳統食物,各種野菜以及品嚐小米酒。


雖然東興社區有許多原住民的資產來從事社區營造,藉此也可以有系統的保存原住民的文化,可是蘇村長憂心的表示,有時居民並不能完全瞭解社區營造的意義,動員的成效並不理想,加上有時大家的理念不一致,難免出現小小的不愉快。蘇村長表示,推動社區營造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族人的生活品質能更好,並凝聚族人共同意識,來保存傳統的文化,現在是剛起步,未來還必須更積極。

原音會 找尋失落的原住民音符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原住民音樂一直是原住民文化相當外顯的一部份,也是台灣社會了解原住民的重要憑藉,只是在歲月的淘洗下,音樂文化也面臨急速的流失與變遷,因此如何透過整理與推廣加以保存,事實上已刻不容緩,這也是促使[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成立的首要原因。

民國八十五年,在畢業於師大音樂系的阿美族人林貴枝的奔走之下,[原音會]正式在花蓮成立。由於參與原音會活動的人士一致認為想要將原住民音樂加以保存的首要之務非一套完整的原住民音樂史料莫屬,因此,該會目前著重的即是原住民傳統音樂的整理與考察工作,他們尤重耆老們口頭相傳之儀式或祭典的音樂與舞蹈之研究,例如阿美族豐年祭的重建。


由於原音會的成立時間才短短兩年,所以現在所有的研究工作暫時以花東地區的原住民部落為主,尤其是佔多數的阿美族的音樂,但將這個工作推廣到台灣九族才是原音會的最終目標。該會李副執行長表示,在初步的整理工作完成之後,該會將以出版音樂帶等方式將原住民音樂做更廣泛的推廣。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目前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與國家文藝基金的補助,但是,由於該會的成立時間不長,加上目前對外的公開活動也不多,所以其知名度並不響亮,因此在申請其他政府單位補助方面相當不易,但李副執行長認為這暫不會影響會務的進行。

對於當前原住民歌手當紅的情形,李副執行長認為這代表了原住民音樂的轉型,是屬於流行文化的一部份,並無損於傳統原住民音樂的傳承與研究工作。對於有興趣接觸原住民音樂的朋友,李副執行長也提供了幾個入門的方法:最方便的就是利用市面上現有的書籍或音樂出版品來作第一類接觸,他特別推薦現任教於師大音樂系並兼任該會董事的許常惠老師的著作;另外,今年八月,在一位就讀於花蓮師院的太魯閣族同學的努力之下,該會的網頁也正式出爐,裡頭也包含了相當多的原住民音樂資訊;此外,今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花蓮亞士都飯店也將有一場原音會主辦,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的[台灣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也是一般大眾進一步了解原住民音樂的大好機會。

李副執行長認為,當前漢族與原住民之間的衝突並非只是單方面的問題,想要徹底化開雙方心結,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教育,增加雙方互動的機會藉此在心態上作一個徹底的調整,所以是急不來的。

張惠淑 為自閉的孩子點燈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自閉症的孩子由於溝通上的障礙,使他們看起來有如活在另一個世界,他們需要有人引導他們走入社會,走進人群。擔任弘愛機構早期療癒的張惠淑老師,就是自閉症兒童的那盞燈。因為她堅信「享受教育是特殊孩子的權利」張惠淑老師不只是心疼孩子,也心疼父母,她說「自閉症孩子的父母通常是很無助的」,「我希望能走在這些家庭的前面替他們尋得多些資源」因此張老師很希望自己能多為他們擔待些。

問及張老師當初如何投入這項工作,她說,四年前在托兒所遇見的男孩,是她生涯規劃的轉捩點,張老師笑稱他為生命中重要的男人。


具有幼教經驗的張惠淑老師,在她所帶領的孩子中,發現一位特殊的小男孩,他的記憶很好,卻對老師的叫喚無動於衷。他常在課堂上做自己的事,一但老師出面阻止,小男孩就會大哭甚至尖叫來反抗。那時上課就像是對張老師體力及智力的挑戰,但是這些努力對男孩沒什麼作用,他依然故我的做自己的事,對旁人不予理會。

張惠淑老師就這樣走過一年,一天,她突然在課堂上找不著那個小男孩,張老師急得有如熱鍋上的螞蟻,上上下下的找尋男孩,口中並叫喚著男孩的名子,就在她幾乎叫啞了嗓子時,她聽到樓梯間傳來小男孩的聲音,他說「張老師,我在這裡」這句簡單的表達,對張老師是一大鼓舞。長久以來不曾理會老師的男孩,卻做出回應,可算是自閉症療癒上的一大突破。之後張老師和男孩相處了三年,這之中她陪著他學習,看著他一點一滴的進步,張老師和男孩間深厚的感情,以及和他的雙親培養出的信任感,是日後張惠淑老師投入這項工作的動力。

像張老師這樣熱愛工作,愛孩子的人,仍會有灰心的時候,面對著每年不同典型的自閉症兒童,以及他們層出不窮的問題,讓張老師也有技窮的時候。在人手不夠的情況下,張老師不但要照顧孩子,還要查閱相關資料,以備孩子對上課內容不感興趣時,能即時以其它教材代替,讓孩子保持高度的學習效果,不至於又退回自己的世界裡。

張惠淑老師期許自己能有更大的包容力,來面對孩子各種情形的問題,她總是以「我也可以做到」鼓勵孩子,也鼓勵自己。

特殊教育的路並不好走,不易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是促使特教工作者流動的原因。張老師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特教,因為孩子心中的那片沃土,只要願意開發,他都會發芽。

如果你是大專院校的學校,並在星期一志至五的八點到十二點有空,弘愛歡迎你加入志工的行列,你可直接和弘愛或張惠叔淑老師連絡。

給喜憨兒麵包 不如教他們烘焙

【記者/敦展毓生命力報導】「小胖!乖!把這些麵包拿去放好。」小胖用力的點了點頭,將一盤一盤剛出爐的麵包,整齊的放在展示架上。看他以緩慢甚至是笨拙的行動,做著麵包師父所交代的每件事,但是從他的眼神中卻可以看出認真與用心。而小胖的同事們也都和他一樣,動作並不怎麼敏捷,偶爾還會衝著你傻笑。他們工作的地方也不是一般的麵包店,而是喜憨兒們的工作訓練場所──「喜憨兒烘焙屋」。

在這個暑假,喜憨兒烘焙屋在廣告中大量曝光,也讓他們的知名度隨之提升。不過,對於在幕後為喜憨兒貢獻心力的喜憨兒文教基金會而言,他們的過去,卻幾乎不為人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喜憨兒基金會的過去。


喜憨兒文教基金會是由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演變而來。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成立,是一個由智障者家屬發起,希望為智障者謀求更人性化的生存空間。剛成立時,服務的對象僅限於高雄地區的智障者,但隨著會務的拓展,服務對象也慢慢擴大到所有心智障礙者。八十四年六月,高雄市智障者福利促進會籌募了五百萬元,成立財團法人喜憨兒文教基金會,希望藉此擴充服務的項目,並讓所有的心智障礙者獲得照顧與受教育的機會。這些喜憨兒無法獨立生活、不會照顧自己,往往成為家庭的負擔。喜憨兒文教基金會的成立,就是希望能擔負起幫助喜憨兒,立足於社會的責任。

為了幫助心智障礙家庭分憂解勞,早在智障者福利促進會的時代,他們就委託高雄市立圖書館辦理「智障兒童玩具圖書館」,除了讓喜憨兒們有遊戲的空間外,也提供家長諮詢輔導、親職講座等活動﹔另外,圖書館也有專職的社工,幫助憨兒做職能評估,讓家長瞭解喜憨兒的能力喜憨兒們接受工作態度及行為的輔導與實際工作的訓練,等待到一般就業市場工作的機會。

而在八十六年三月,基金會更成立了「喜憨兒烘焙屋」,以自給自足的方式,提供喜憨兒們一個「職業訓練中心」。除了藉此訓練喜憨兒們的工作能力外,表現良好的喜憨兒更可藉由烘焙屋的推薦,前往職場工作。目前,基金會已經推薦了百餘名喜憨兒到就業市場,例如生力美食、卡薩米亞等。他們希望藉由這些管道,減輕政府與社會大眾照顧智障者的成本。

從高雄市殘障者福利促進會到喜憨兒文教基金會,他們和其他一般的弱勢團體一樣,都曾經歷因為財務困難導致會務無法順利推展的情形。由於當初發起成立協會的委員,幾乎都是殘障或智障兒的家長,在感同身受的情形下,他們當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較完整的照顧。因此,他們無不盡心盡力的幫助協會撐過一次次的危機。

自從基金會成立後,讓整個協會的知名度有了擴展的機會,委員們也就利用多餘的資金,在高雄成立了第一家「喜憨兒烘焙屋」,從此,基金會也就擁有較為固定的收入。今年初,某外商銀行更提供基金會五百萬的無息貸款,讓基金會有更充裕的資金可供運用。基金會在行有餘力的情形下,將「喜憨兒烘焙屋」的業務繼續推展,目前在台北已擁有三家店面,高雄也成立了兩家,因此基金會的經費,在短期內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除此之外,目前也有廣告公司免費幫喜憨兒烘焙屋做宣傳的廣告,這也讓基金會的知名度跟著水漲船高。

目前在喜憨兒基金會擔任社工員的林琇如表示,看著喜憨兒們一步步的成長,並且培養出基本的生活、工作能力,是讓所有的委員、社工們最感到欣慰的事。而在烘焙屋擔任輔導老師的林文珍則表示,在喜憨兒們的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如此的新鮮、單純。雖然在「正常人」的眼中,他們是不正常的,但是正因為他們的想法天真、單純,使得他們也比一般人更加真實、可愛。

景仁殘障教養院 333位折翼天使的天空之城

【記者張維元/生命力報導】「就在前面那個大下坡旁邊」若你在前往位於桃園縣八德市的景仁殘障教養院途中問路,在地人都會用熟悉的口吻以這一類似的話回答你。

景仁殘障教養院收養了三百三十三位院童在全國類似的機構中是收養人數地第二多的,僅次於台南教養院的四百五十人,在這三百三十三人中只有六位是中度智障,其餘皆是重度和極重度智障兒而且其中許多為多重殘障者。


教養院的董事長陳萬生先生原來開設的是景仁醫院,有感於當時將智障者歸入精神科治療是不適當的分類,而且此類病患人數越來越多,於是在民國五十九年開辦了「景仁兒童教養院」,收養四到六歲的智能障礙兒童,後來改為「景仁殘障教養院」,凡是四歲以上患有智障的殘障人士皆為收留對象,其中有些住院者因為很早就已經進入景仁,現在已經五十多歲了。

在住院病患來源方面,景仁殘障教養院每年和桃園縣政府簽約,收養中低收入戶家庭中患有智能障礙及多重殘障的兒童,完全不收取費用,經費來源完全依賴省政府及縣政府的補助。根據在景仁服務已五年的行政人員陳主任表示,景仁現在面臨最大的困境即在經費方面,因為自今年七月一日起,景仁殘障教養院的員工被強制納入勞基法,但景仁的工作性質其實並不適用,因為景仁殘障教養院中每十二位院生就有三位褓母全天二十四小時照顧,院生在晚上就寢之後褓母仍和他們睡在一起以防止事故發生,如此一來,連睡覺時間都必需算做加班時段,而景仁殘障教養院本身完全依靠補助款不對外實行募捐,「補助款是一樣的錢,但人事經費卻因為強制納入勞基法而三級跳,對我們實在是沈重的負擔。」陳主任苦笑道。

點心時間走進景仁殘障教養院,地板潔淨.通風良好,院生個個乾淨整齊,活潑的和褓母開玩笑.玩遊戲,牆上還貼著香港四大天王的海報,若你和他們寒暄問好,他們也會盡量以簡單的的幾個單字友善的回應你,在這棟大樓中,從走廊的扶手設備到各樓層間相通的輪椅專用道,處處可見巧思和用心,「環境都是院生自己打掃,我們不希望只養不教」「去年無障礙空間設計的觀摩,全省許多機構都到我們這邊來參觀學習呢」,陳主任嘴角露出微笑自豪的說道。

「我們是以人性化的方式教導院童,每十二個院童為一個『家庭』,由三到四個褓母照顧,在他們的宿舍中有客廳.房間.廁所,任由院童們自己佈置,平常上午到下午的時間,院童們在褓母陪伴下走到後面的舊大樓由老師為他們上課,舊的大樓就好像『學校』,新大樓就是他們的『家』,年紀較長的的院生,我們安排了一些簡單的家庭手工當他們的『工作』,『工作所得』幫他們開戶存在郵局裡」,景仁殘障教養院就是以此種盡量模擬一般人生活的方式安排院童的時間。

採訪完畢後走出景仁的大門,好奇的騎車沿著先前路人告訴我的「大下坡」向下行,在這個蜿蜒且坡陡異常的下方,看著上面五層樓高的景仁殘障療養院,好像聳立在高崖上的天空之城,在這座城中住者三百三十三位折翼的天使和一群無怨無悔每日超時工作的天使守護神。

1998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三年後台灣將可自行培養導盲犬

【記者莊曉琪/生命力報導】今年五到七月院方公開甄求大學畢業、英文能力佳、喜歡狗及想投身導盲犬領域的有志青年,通過兩階段測試及紐西蘭老師評選,輔大法律系畢業學生陳長青與中興中文陳雅芳脫穎而出,成為第一位未來的導盲犬指導員及訓練師。

這樣一個長期並花費大的計畫,院方表示目前經費上因有內政部、國際獅子會、民間捐款等,尚未有太大的困難,只是在兩三年後,培訓導盲犬必定需要更多資金,仍希望有心的組織或人士,能給予一些援助。


「如果你有一個非常愛狗、每天都有人在家且空間大小適當的家庭,歡迎到盲人重建院來報名登記。」柯老師指出目前最需甄求的便是導盲犬的寄養家庭,因為導盲犬除了接受專業訓練之外,更應先讓其培養家庭化與社會化,才能勝任與盲人相處的工作。

此次新莊盲人重建院甄選導盲犬訓練師及指導員,主要由院內教務主任柯老師及秘書周老師負責執行。訓練師主要是訓練出專業的導盲犬,而指導員則是教導盲人與導盲犬的相互配合。柯明期老師不僅是安排學生受訓生活的教務主任,更是導盲犬的使用者,他說:因為自己是盲人,也使用導盲犬,所以能切身的明白培訓導盲犬是先進國家重要的福利措施,對需要的盲人而言,這樣的培訓方式無疑是最大的福音。

目前台灣唯一的一隻導盲犬,是名叫Aggie的白色母狗,.擔任導盲犬已長達兩年一個月。是民國八十一年開始施行導盲犬時,由澳大利亞買回的狗所生,八十五年送至日本接受真正導盲犬的訓練,同年八月成為正式導盲犬。但同期受訓的訓練師卻因日本未建立制度,以及有關單位尚未瞭解相關資格的取得,而無導盲犬訓練師執照。這樣培育訓練導盲犬的方式,不僅花費大且成果有限,無法供應盲人的需求。

對整個導盲犬發展而言,最大的阻礙便是相關法令上不及其他先進國家的周全,以及尚未獲得國內全面性真正的重視。當我們逐漸步向先進國家的同時,是否也該正視必要的福利措施,加以立法保護。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