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RFID導盲手杖 盲人過街福星

【記者吳佳隆/台北報導】「眼前的黑不是黑,妳說的白是什麼白?」一句歌詞,點出了盲人朋友們心中的世界,在台灣,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過馬路更是盲人的困難,到了路口,沒有路標,看不見現在是紅燈綠燈,更不知道路口間的距離及剩下幾秒鐘。

由北台灣科技學院電子系學生賴昱勳、葉峻利、曾紀凱和周子皓所設計研發的「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與無線電盲人輔助系統」,於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數位訊號處理創思競賽六十七組參賽者中,一舉奪得松翰MCU應用設計組冠軍,研究成果將大大地降低盲人過馬路時的危險與不便;此項研發主要將導盲系統移植入手仗中,時時告知盲人所在路名、前方紅綠燈號誌、路口兩側距離及即時剩餘秒數。

這種新式盲人手杖的設計,主要是利用手杖中的感應器來偵測預先埋設好電子標籤(Tag-it)的導盲磚,並將電子標籤碼轉為語音路標,之後再透過耳機來告知盲人所在位址,達到定位的功能,指導教授張獻中表示此種系統將來也可用於幫助色盲分辨燈號,使重度色盲者可以考駕照;而此項研究仍在研發階段,尚無打算上市。

過去的盲人手杖設計,利用雷達與超聲波僅能探測稍遠的物體,準確性不高,無法知道路行的方位和資訊,而過去的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定位不適用於室內的缺憾,也可以使用RFID技術來補足;但此項系統尚需仰賴電子導盲磚的鋪設與否,研究學生曾紀凱表示,目前市區內即使有鋪設導盲磚的地方,還是常常可以見到被機車佔據的情形,是發展此系統的困難,也曾經有交通部總工程師前來視察過研究,但鋪設的成本更是另一個大問題。

研究此計畫一年多的時間,另一位研究生賴昱勳說當初是老師提出的構想,過程中從寫程式乃至硬體設備全都由四位組員包辦,尤其是寫程式更是使大家絞盡腦汁,才做出了這個可以讓盲人朋友從容不迫過馬路的手仗,但因為目前還在雛型階段,所以手杖的體積較大,若要規格化,未來可以再縮小到像市面上一般手杖的外型。

這項研究自去年年底發表以來已獲得四座國內外獎項的肯定,並代表台灣參賽奪得松翰MCU應用設計組國際邀請賽第四名,也在上海參展並獲得一等獎的肯定

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義診榜樣許瑋玲 服務暖杏林

2006e5b1b1e69c8de5af92e58187e986a_2 【記者李奇瑋/台北報導】台北醫學院中有一群以服務偏遠地區民眾為宗旨的醫學生,他們用熱情與愛心將醫療服務帶入南投縣仁愛鄉的廬山、平靜、合作這三個村落。許瑋玲便是其中一員,去年才剛畢業的她,今年已經考取執照,卻依舊留在這個團隊中,每年抽空兩三個月前往山區進行義診。

許瑋玲自在學期間就一直是醫療隊的一員,由於中學就讀的是教會學校,在耳濡目染之下,一直對到偏遠地區服務十分嚮往。在考取台北醫學院後,誤打誤撞的加入了不是很了解其內容的山服醫療隊。一開始只是想玩玩,沒想到這一加入就是四年。而每次都積極參與活動、熱愛服務的她,成了大家眼中的好夥伴,也是充滿愛心的服務志工。

在學時期的許瑋玲由於沒有醫療執照,因此只能負責學生方面的事務,像是在一開始為村民填寫病歷單、測量血壓、血糖及尿液還有醫師助理及藥師助理……等。今年她考取了護理師執照,開始擔任護理師的工作,對於新工作還有點陌生的她不禁笑著說:「今年是趕鴨子上架,我還是比較想當學生啦!」雖然工作內容不一樣,她服務民眾的心情還是一般。

許瑋玲又是以什麼樣的心境讓她不遺餘力的為義診服務奉獻呢?她表示:「每次到山上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有時候是村民帶給我的,有時候是自己的夥伴。村民的話,因為我們在那裏出隊的時間很長所以有時候,在家訪的時候,都會受到村民或是小學老師對我們鼓勵的話,其實不外乎是很謝謝你們來關心我們,但是,我反倒比較感激他們給我們機會去認識他們,說不上對他們而言是『服務』,應該說是,他們給我們機會去學習。」

大部分的時候感動是支持許瑋玲走下去的最大動力,有時候,看著夥伴們為部落中的孩子們擔心、煩惱,不斷的叮嚀孩子們要好好唸書,讓她既感動又心疼。她說:「有能力去影響一個孩子,讓他不要學壞,真的很不錯。」許瑋玲也記得她曾經幫部落的一個孩子解圍,孩子事後拿了一片口香糖給她,只很酷留下的留下一句話,「好朋友」。這些簡單卻深刻的情誼讓許瑋玲更珍惜每次上山義診的期間。

至於要在醫療設備不足的地方替人看病,對許瑋玲來說是一大挑戰。在偏遠地區的民眾看病一般都要花一、二個小時下山。縱使有了義診服務,設備也很簡陋,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她們更要想盡辦法勸說病人下山診治,但後續就真的是愛莫能助。相較於台北市,許瑋玲表示她現在住的地方一條街上便有三、四家診所,醫療品質差距之大。但相較的在醫病關係方面,部落的人情味就比台北市濃多了。

在許瑋玲人生這一段的服務經驗中,她表示真的很謝謝她的病人給她機會學習。她說:「其實說是幫忙,我們能做的真的有限。」

對於未來,她表示只要有機會,就都不會拒絕參與義診的行列,正在準備美國護理師執照考試的她笑著說:「要謝謝病人,因為他信任你,把自己交給你,所以,你也應該更值得他信任。」(照片由許瑋玲提供)

2008年4月28日 星期一

查勞 唱出阿美族靈魂之歌



【記者陳裕文/台北報導】輕快的音樂,帶著慵懶而輕柔的風格,台上的演奏者正賣力地表演,原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演奏會,仔細一聽,表演的竟是原住民歌謠。這是查勞以及他的樂團巴西瓦里在誠品的演出,渾厚的嗓音融合阿美族歌謠與拉丁節奏,獨特的嗓音更唱出屬於原住民的靈魂與生命力。

身形壯碩的查勞出生於花蓮壽豐橄樹腳,年輕時為了工作跟朋友來到台北打工,之後轉而從事音響工程將近二十年,但在都市生活的日子裡,他其實一直關心著自己出生的部落,尤其當他發現原本依靠漁業為主的家鄉,因經濟發展以及現代化而使得原本美麗的景色一一消失,使得他在三十六歲時毅然決然地決定放棄工作,回到家園從事音樂創作,希望將原住民的文化透過音樂傳遞給更多人,也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讓社會看見家鄉的美麗。

查勞表示,當初放棄工作時,其實有很大的壓力。畢竟原本的工作已經從事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如今一放棄代表馬上就要面對經濟上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有些友人在聽到這個消息時也都持反對的意見,但是或許是因為體內流著阿美族的血液,彷彿有一種責任,引領自己回到故鄉。

因此在查勞的創作中,大部分都以阿美族語為主,他在第三屆原創流行音樂大賽,便藉著輕鬆的音樂描寫出原住民部落中隔代教養的問題而獲得大獎,對他來說,透過音樂,不僅能夠傳承文化、延續部落的傳統,更能銜接先人們的智慧,這也是查勞創作的靈感以及原動力。

回想起在台北生活的日子,查勞有許多感慨,他說:「在都會的生活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比牛郎織女還要遠,在家鄉可以隨意走進鄰居的家中一起吃晚餐,在台北鋼筋水泥大廈的樓梯裡遇到鄰居的時候,對方連頭也不抬的繼續走。」

或許就是這種感慨,才讓查勞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他所創作的《美麗部落》、《巴西瓦里》這幾首歌,就像看遍了都市的繁華,只餘下原住民們最直接純樸的歌聲,也紀錄下對於故鄉的思念與讚美。

查勞說:「銜接先人們的智慧,寫下屬於我們的歌謠。讓這幾百年來的歷史每一天都不斷的上演,猶如阿美族人的靈魂。」近年來從阿美族的郭英男到卑南族的胡德夫,不管是從流行到傳統民族音樂,他們都透過純樸自然的歌聲,展露出原住民的心聲,如今,查勞以自己的音樂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也替傳承原住民文化開啟了另一扇窗。(照片與影片由記者陳裕文拍攝)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愛的兒童書店 堅持走過歲月



【記者偶文琦/北市報導】說起自己經營了幾十年的店,老闆童楷耀不好意思地在電話裡表示:「我們店很小,來採訪的話可能不太好看。」然而這家小小的兒童書店,卻是他一生打拼了三十年的心血,講到童書,童楷耀可是行家中的行家。

愛的兒童書店,深藏於萬華的小巷弄中,一般人行走大路絕對不會經過。老闆童楷耀表明自己是住家兼店面,客廳兼展示場,但依舊堅持把字號打出來,簡單的招牌顯目的掛在家前門楣上,讓人一眼看見就印象深刻。

童楷耀與楊美秀夫婦年輕時一同在書店打工,之後經歷交往與成家。楊美秀表示,當時由於兩人都已經對經銷童書有一定的認識,於是婚後便也決定開設童書店,因此進入這一行。童老闆憶起當時萬華到重慶南路一帶書店林立,經銷書籍是一片榮景,怎曉得幾十年後國人閱讀習慣改變,書店關的關、倒的倒,只剩下少數幾家支撐著。

大部份的童書商都是直接進入學校或向家庭直銷,少有開設實體店面,童楷耀卻異於同業地開了一家店,他笑著說:「同業的是有幾家啦,但取店名的,除我們其他很少……」經營童書店三十年,童老闆了解所有這行的大小事。他表示販賣童書大多是一套一套地銷售給學校或家庭,客群大概是教師與家長居多,童書的種類包括有文學繪本、自然科學讀物、歷史漫畫等等。童楷耀說十幾年前資訊較不發達的時代,許多家長認為只要買書給孩子看就會變聰明,卻沒有悉心了解書籍的內容。而依老闆的個性則是會勸阻家長們三思,請家長們了解內容後再購買,雖然斷了自己財路,但做起生意來比較心安。

問起經營童書店對自己孩子的影響,童楷耀談起是滿臉的驕傲。他表示今年甫推甄上屏東教育大學的長女,自小就愛看書,除了認字比同儕快,也會推薦好書給自己的同學。童老闆表示女兒曾經在班上觀察過同學們,發現成績較好的學生常家裡藏有許多書籍,童楷耀肯定給予孩子一個隨手可得書的環境是正確的。而楊美秀也表示現在會買書給孩子看的家庭已經是居於很少數了。

童楷耀表示,由於國人的閱讀習慣改變,現在不論是企業型書店亦或獨立書店,利潤都十分微薄。而自己也曾面臨事業上的低潮,灰心至極時就想過乾脆轉業算了。然而童楷耀接著表示,目前自己已經進入製作和出版童書的上游層級,他說由於學習到製作的技術,讓他能夠出版一些不那麼大眾化的書籍,例如較少被提到的童話等,也讓童楷耀開創了事業的另一片藍天。

自己的店雖然小,也沒有精美的裝潢,但童楷耀與楊美秀則視為藏寶地。「我們這裡很多書,外面(連鎖型)的書店很多都沒有喔!」說著童老闆秀出了一套立體繪本,每一頁都會配合圖畫發出音效,完全跳脫書籍平版的概念。楊美秀也大方介紹自己喜歡的童書,夫婦兩人在與人閒談間,展現自己對童書店的熱愛。(照片、短片攝自偶文琦)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體罰不當頻傳 定義模糊

【記者楊文馨/生命力導覽】根據教育部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體罰情形仍舊普遍存在。全國二十五個縣市中,平均體罰率有一成五,以嘉義市、彰化縣和屏東縣比率最高,都有三成以上。日前高雄縣一所學校爆發老師揮拳痛毆學生事件,目擊同學以手機拍下施暴過程,才讓整起事件曝了光。汐止也傳出因學生太過頑皮,老師拿木板打手心,導致該名學生指甲剝離、濺血,引起家長不滿。台南一所小學則傳出因未向師長問好,被教務主任要求罰寫一百次「我要問早道好」。類似不當體罰事件頻傳,引發各界論戰。

部落客Tags在《教育, 本來就不該有體罰》一文便提到中,體罰只是一種以暴制暴的手段,無法達到導正目的。
禁止體罰本來就是好事,不管今天學生犯了什麼錯,站在教育的立場,體罰是很糟的一件事。很多人直覺都著重在,沒有體罰,不知道如何去管理學生、學生會愈來愈壞,或是教師會無所適從。不過這邊要提出一點,請問一下,各位有看過體罰過的學生心服口服的了解他做的錯事嗎?還是在體罰完,反叛心理愈來愈重,或是選擇逃避事情呢?

同時,他也強調,以暴制暴的教育手段,只會對學生人格及心理成長造成負面影響。
…體罰的本質就是暴力的一種,如果學生犯的是暴力的錯,那不就是以暴制暴嗎?如果教育的目地是導正學生的問題?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有用嗎?有體罰的狀況下?在家庭就有可能演變成家庭暴力在學校就是威權暴力,短時間或許可以收到 "速效",讓孩子馬上聽話,但是長時間來說,對人格養成和心理成長都是會有影響的。
部落客Hang Lee在《也論體罰》中,則認為,懲罰的目的在於遏阻錯誤行為或事件發生,藉此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但當教育成了一種處罰手段時,原先的目的便會因此消失。

作者舉例說明當年父母為了避免自己到海邊玩耍,每次只要被逮到,便會飽受一頓毒打,但「到海邊玩耍」這件事卻不曾因此中斷,反而讓孩子學會隱瞞。

作家徐敏雄在其專欄《自我與社會的對話》的「過度體罰或完全縱容都不尊重人性」則提到,
其實人們在許多時候確實會需要一些「教訓」來幫助自己記住是非對錯。至於這些教訓要下得多重才能產生觀點轉化,並且將是非牢記在心,每個人可能不太一樣。一些極端人文主義的人士之所以反對體罰,很重要的一項原因是認為體罰會損害學生的尊嚴;但是試問:如果完全沒有讓學生感到挫折、丟臉,又有多少人會記住錯誤的教訓呢?
徐敏雄提到大學時期在一所森林小學任教的經驗,「上課的時候,這位小六學生趴在桌上,完全不理會我在跟他講話。我問他:你們在學校裡也是這樣……對阿!我們想蹺腳在桌上、上課上到一半想走出教室都可以,老師不會管我們。」他指出,過於強調處罰是一種漠視人性尊嚴的方式,但過分重視人本,等同捨棄教育目的,讓孩子無法從教育獲得正確的價值。

部落客Candy Liuy在《不打孩子怎麼教》中,則提到
紀律(discipline)並不是指”懲罰”,而是指”去教導”。……打小孩並不是給他們機會去學習事情的相關後果或是如何解決他們的問題,相反的,會讓孩子害怕,沒有安全和怨恨。
他認為,用打來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為,往往只會模糊事件焦點,讓孩子學會用「多做多錯」的消極態度面對事情,進而逐步喪失思考與摸索環境的能力。他強調,不要過度放大孩子一時犯錯的行為,應多採用「多讚美,少責備」方式教育他們。

儘管有人認為體罰只是一種以暴制暴的手段,並且大力否認它具有教育意義,但也有人主張體罰的用處在於導正他們的行為。

部落客千珮在《適當的體罰》便提到,有些家長過於寵愛孩子,想盡辦法去達到他們的要求,卻間接養成孩子未來任性的性格。她指出,有些孩子在家長和媒體的影響下,學會用不堪入耳的言詞威脅他人,就像在她之前收到的一則短片中,家長非但沒有阻止孩子說髒話,反而在一旁竊笑,無形中鼓勵孩子此一行為。她認為,適當的處罰能夠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所犯的錯,並藉此遏止它再次發生。

而在《從最近教師負面新聞增多的現象-看校園管教》一文中,作者Deidra則認為體罰確實有存在必要,但各界定義卻非常模糊:
……現在校園當中教師的職責越來越重,除了授課、帶班之外,還要擔負大量額外的校務行政工作。如此沉重的工作負擔,若不採取適當有效的「處罰」的話,很難去管教好一個班級的秩序。

大多數的教師和家長其實看法和我一樣,都是贊成適度的處罰。但是問題來了,「體罰」和「處罰」該如何界定呢?一直以來,教育高層或是教師培育單位,都沒有給一個明確有效的管教方法,來取代現行的管教制度。所以也才會讓學校老師在管教上出現難題,因此才會常常會有不當管教的事件發生。
部落客吉他邦手在《教育與體罰》中則提到,禁止體罰雖是一種教育手段,但應該釐清老師教導與體罰的模糊地帶。
……廢除體罰也許ok,但相關的配套措施應該明訂出來,勞動服務、抄書等算體罰否?……否則廢除體罰可能會壓倒維持教育倫理的最後一道防線,以後學生不甩老師,而老師動則得咎, 於是隨便教教得過且過。

2008年4月25日 星期五

山地工作團 以大愛做小事

1822628156 【記者林裕珊/台北報導】第四十二屆的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已進入了預備工作,工作團的幹部在經過講習會、面試後,共錄取了五十五人成為預備隊員,隊員們將於暑假期間進行出隊工作,到部落與當地居民溝通並實行服務工作,這一次的出隊目的是針對有需求的家庭作定期關懷陪伴,服務地點包括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秀巒村之抬耀、石磊、田埔、養老、泰崗、新光、司馬庫斯共計七個泰雅族部落。

山地學習工作團是在一九六七年由天主教耕莘文教院司鐸張志宏神父成立的,當時張志宏率領師大聖母會同學三十多人,到新竹五峰鄉桃山村清泉天主堂朝聖,舉辦村民同樂晚會。 大家在同樂晚會中感受到山地文化之美,同時也體會到原住民生活上的問題,同學們希望能再回山上,為原住民再做些工作,張志宏認為這是培養青年待人處事的好機會,於是便成立了此團。

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年歷史的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是台灣第一個為關懷原住民的社團,以服務山地原住民為宗旨,每年固定培訓學生於暑假期間至部落從事服務工作,希望藉此以學習尊重和謙虛的精神,促進原漢文化的交流。

第四十二屆的山地學習工作團的總幹事郭怡樺表示,希望借由山地學習工作團的能量,去扮演橋樑的角色,能使台灣社會真正的平等和客觀,以尊重的態度和原住民相互了解,讓所有生存在台灣這片土地的人能互助互重。

郭怡樺指出,要當一個山地學習工作團的隊員一點也不簡單,首先要具備與部落居民相處溝通的能力,對部落有基本的了解,以及具備執行出隊工作的能力,在四月至六月期間工作團會為各隊員進行四次的「大團員」,分別為平地訓練課程,部落體驗,討論執行細節,討論出隊相關工作,工作方案設計研討會,最後便會於暑假期間到各部落實行服務工作。

「在山上的期間,我們的隊員會到有需要的家庭中,協助小朋友解決生活上的鎖事,例如:教導他們吹頭髮,刷牙等等。」服務期間郭怡樺遇到不少困難,她說:「回想有一次在泰崗服務時,我無法融入當地,感覺苦澀難擋,自覺招架不住,幾乎要喪失信心,當時有一位江爸爸跟我說:『來到泰崗的第一天,就是泰崗的孩子,不論是喜事或者喪事,都可以參與。』就因為這句『我們都是泰崗的孩子』,我有力量承載泰崗的喜怒哀樂,予以陪伴也予以祝福,直到現在想到這句話,還是有一股暖流在胸膛流動。」

郭怡樺還說:「我最喜歡的德蕾莎修女曾經這麼說『我們只能以大愛做做小事』,我們能做的真的只是陪伴這樣的小事,但是我們能看見的這一點點小事,背後所蘊含著深遠的意義卻不是眼下可見,雖然我們並沒有能力完全提供幫助,但藉著這樣的『同在』,讓他們的心靈得到釋放。」(照片由郭怡樺提供)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無獨有偶 開創偶戲新視野

25e7258525a725e7258925872b295【 記者李金翰/台北報導】偶戲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一定的圖像,無論是傳統的皮影戲、魁儡戲或布袋戲,都跳脫不了既定的印象,但是除了這些傳統偶戲之外,你還能想像其他的戲偶以後現代的意象形式演出嗎?「無獨有偶」結合許多中西不同種類的戲偶,期盼開創出偶戲的無限可能。

無獨有偶工作室」坐落於台北市天祥路三號地下室,團長鄭嘉音當初因為喜歡偶劇而加入了兒童劇團,參與偶戲的演出五年之後,到了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的戲劇所主修偶戲表演,苦學兩年回國後召集了一群同樣喜歡偶戲的好朋友,在一九九九年成立了這個工作室。

鄭嘉音認為:「台灣的傳統偶劇已經演化成一種劇種」。因為民眾對於傳統偶劇的刻板印象太深,所以在台灣要發展偶劇其實並不容易,她認為偶戲其實可以用其他概念或精神來做更巧妙的表達,為此特別提倡了「現代偶劇」這個名詞。現代偶劇的表演裡不僅可以看見平常少見的杖頭偶及懸絲偶,另外也融入了許多較為抽象的劇情,像是「無獨有偶」作品當中的「我是另一個你自己」,在整齣戲當中完全沒有使用任何台詞的呈現,更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情,單純的利用劇中複雜細膩的情感以激起觀眾對生命的深思。

在無獨有偶的發展過程當中,最常遇到的難題就是民眾的接受度,不少民眾認為偶劇只是給小朋友看的東西,以致於無獨有偶經常是一邊演出,一邊還必須重新讓民眾認識現代偶劇。但是隨著他們的推廣,風氣也漸漸傳開,從無獨有偶舉辦的偶戲教室裡就可得窺一二,以往會來上課的多半是想利用偶劇進行教學的幼稚園老師,但最近也有許多劇場工作者前來學習,而這對無獨有偶來說無疑是一種更大的肯定。

「我喜歡戲劇,也喜歡美術,而偶戲正好可以完整的結合這兩種要素」從小就對玩偶有特殊情感的鄭嘉音,在大學畢業前對於戲劇的接觸並不多,會特別喜歡戲偶,起因於小時候家裡是雙薪家庭,父母親長時間不在家裡,養成她從小慣於跟物品對話,或讓物品跟物品對話,也因為這樣的成長背景,鄭嘉音對於戲偶的熱情非常濃厚。

「戲偶並非只是戲偶,戲偶是有靈魂的」,這個認知在鄭嘉音心中是肯定的,鄭嘉音認為戲偶是有生命的,一個擅長操作偶戲的操偶師當然可以操控各種戲偶,但如果沒有與戲偶達成共識,在表演上不只綁手綁腳,在很多時候會察覺到偶會不受控制。這個說法其實其來有自,是她在一九八九年參加的「國際懸絲偶戲學苑」中的講師亞伯特‧羅瑟所說,這句話也在後來許許多多的表演裡對她造成很大的影響,她通常會要求團員們跟戲偶培養感情,當然非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培養,而是透過不斷的練習去體會偶的感受,進一步跟偶作更進一步的結合。

在未來發展上,無獨有偶在「創作演出」、「教育推廣」以及「國際交流」三方面上下了很多苦功,不只是每半年籌備一次的獨立演出,另外在出版品以及固定在國際藝術節上進行的表演他們也都各自得到不錯的評價。未來除了將會繼續以上的活動之外,也會將偶劇與許多表演藝術作更多層次的結合,期盼能激發出更多的火花。讓更多的民眾能認識到偶劇,也讓偶劇在台灣發展出一片自己的天空。(照片由記者李金翰拍攝)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探索小志工 獨鍾學術性服務

Dsc07203 【記者葉怡亨/台北報導】「持之以恆」,是今年初獲得第八屆保德信青少年傑出志功獎的夏定遠,在加入志工行列五年多的心得。第一次擔任志工是國小五年級,當時夏定遠就讀台北市立信義國小,在老師鼓勵下參加第一屆台北探索館的志工培訓營,擔任導覽小志工。回想起某次校外教學在同學面前解說講解,夏定遠仍相當興奮的表示:「很威風。」

夏定遠現就讀台北市立建國中學一年級,從小對科學實驗產生興趣,進入高中後選擇加入科學以及電子計算機研究社。課外時間,夏定遠最喜歡游泳、打羽球和閱讀小說,週末或寒暑假,便到台北市政府內的台北探索館擔任導覽小志工。

五年前台北探索館舉辦了第一屆志工培訓營,當時一百多人的小志工現只剩下不到十人,夏定遠便是其中一位。探索館內共有四層樓,大志工在櫃檯負責諮詢服務,小志工則分布在各個樓層為遊客導覽。最難忘的經驗,是曾經為花蓮來的喜憨兒團體還有視障團體導覽,因為身體或心理上的障礙,對他們講解要更為細心。夏定遠:「跟喜憨兒講話可能要放慢速度,而且要用較白話的字眼,而導覽視障團體的時候,也要注意動線不能太複雜。」

過去就讀台北市立信義國中,三年都拿班上第一名的夏定遠,在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放榜後,以三百零五的高分順利申請上建國中學。當時輔導室的許維峰老師看夏定遠沒有第二次基測的壓力,便推薦他到I Do我願意基督教會擔任夏令營助教,教小朋友科學、數學以及勞作。短短五天的時間,夏定遠只覺得:「小孩子真是太活潑了」。他表示,上課上到一半,會有小女孩撲到身上,下課則會黏在身邊吵著要一起玩。問到當小朋友的助教有什麼困難和方法,夏定遠:「要有耐心。」因為小朋友什麼五花八門的問題都會問,常常也讓他不知該如何回答。

去年十一月,首度由我國主辦的世界盃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在台大綜合體育館舉行。當時主辦單位至建中徵選外語能力強的人擔任外國參賽隊伍的志工翻譯和導遊,夏定遠則因為英文會話能力不錯而順利通過面試,進行兩天的隨隊翻譯。比賽當天,他擔任挪威、丹麥、瑞典還有香港人的翻譯,至於順不順利,夏定遠則表示:「國中有上過英語會話班,所以口說還不錯。」

投入志工行列五年多,夏定遠仍以台北探索館為主要服務單位。他表示,志工服務單位千百種,自己最喜歡這種學術性質的服務。探索館中,同期進來的信義國中三年級學生小志工吳佳洵:「他很認真,假日都會過來幫忙,也常常分享自己的解說訣竅。」志工長李園則表示,從國小一路看著夏定遠考進建中,「這孩子很優秀,導覽也很棒。」希望他能常常過來,磨練自己。 

憑著一本厚厚的志工經驗紀錄,夏定遠榮獲第八屆保德信青少年傑出志工獎。他透露,其實以前就曾拿過保德信志工獎兩次。而多年的志工服務經驗讓夏定遠能輕鬆的和新朋友互動。他認為,保持好心情很重要,最忌臭臉。另外,學生志工要量力而為,斟酌如何將唸書之餘的時間發揮到最大效用,並且持之以恆。(照片為記者葉怡亨拍攝)

2008年4月22日 星期二

陳一姍 走訪歐亞探索風格

E999b3e4b880e5a78d 【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中國時報財經記者陳一姍,過去三年走訪十餘國,從沿海的香港與南韓,到內陸的中亞;赤道的印度,到緊鄰極圈的北歐與愛爾蘭,深入探索這些國家的興起與改變,開啟閱聽大眾的國際視野。

台大經濟畢業後,陳一姍進入天下雜誌,工作三年獲得天下雜誌的獎學金,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政策管理碩士(Economic Policy Management),返回天下雜誌幾年後轉戰報社至今。因此,三年前中國時報著手改版,策畫過去多為雜誌進行的國家專題時,陳一姍參與了所有訪問,並憑「蛻變中的韓國」以及「裝上翅膀的大象-印度專題」,分別榮獲第十九與二十屆吳舜文新聞獎國際新聞報導獎。

待過雜誌與報紙,陳一姍認為報導國家專題時,雜誌較精細化,將之包裝成一個企劃案,因此事前準備周全;報紙則剛好相反,常常出國前一兩天還得跑新聞,許多時候陳一姍都是邊採訪邊探索國家的樣子,從中挖掘國家的風格,相對來說比較靈活,發揮空間更大。

「因地制宜很重要」,陳一姍表示,當今網路通訊發達,在當地大使館、台灣辦公室以及特派記者幫助下,約訪人物不難,難的是交通路線與行程規劃。例如在印度,政治問題要往北邊的喀什米爾,經濟議題要去南方的孟買;而深處內陸的中亞,一個禮拜只有兩班飛機從首爾飛往哈薩克,又過去被蘇聯統治,觀光簽證只有十天的期限,安排好的行程常因簽證過期而耽擱。

走訪多國,陳一姍印象最好的是瑞典,「在瑞典你看到一個國家的大氣」。不同於傳統國家專題報導時從政經與社會角度切入,在北歐,陳一姍與採訪團隊試圖尋找專屬北歐的哲學價值。陳一姍回憶,「某次聚會外面大風雪,一位議員就自己騎腳踏車來,因為瑞典不派車給議員,公務車也只有幾輛」,陳一姍說,「原來一個國家可以如此透明、乾淨」。

對中亞的烏茲別克,這個警察國家令陳一姍提心吊膽。在當地採訪時,陳一姍感覺隨時都有眼睛盯著自己,攝影記者也只能將相機拿低,隨手按快門,「隨便一位路人都可能是便衣(警察),整個國家環繞一種怪異的氛圍」,陳一姍形容。

報導國家專題,除了看到不一樣的世界,陳一姍深深體會到不同的國家與政治環境,人不是生而平等。訪問烏茲別克時,一位帶領採訪團隊的導遊年僅二十出頭,長得帥氣,但眉頭始終深鎖,「他想離開烏茲別克到美國發展,但知道自己沒有辦法,現在準備結婚…」,陳一姍說,眼見一個國家的沒落衰敗,人民想移民尋找機會卻無能為力,「會很不忍心」。

對於台灣媒體缺乏國際新聞,陳一姍認為關鍵在於媒體領導人。她指出,其實民眾對國際新聞有一定需求,但目前並不被滿足。「台灣媒體有在進步」,陳一姍表示,但主事者仍缺乏對媒體的想像,以及可依循的成功模式,「國際新聞就是要包裝一個角度,告知一個趨勢」,她強調,台灣媒體其實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頂著台灣最高學府,以及美國長春藤盟校的學歷,陳一姍不在乎記者被喻為「窮忙族」。「我認為世界上有三種人可以改變社會,一是政治人物,二是老師,三就是記者」,高中便立定當記者,雖然薪水不如身邊進入企業或銀行工作的同學,「至少回首人生,是有意義的」,陳一姍很感謝天下雜誌的栽培,以及中國時報自由的工作環境。

「殷允芃(天下雜誌創辦人)曾對我說,記者是全天下最好的工作,因為沒有一個工作是領薪水學東西,只要你願意,永遠學不完,且一直成長」,陳一姍笑說。(照片由陳一姍提供)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林珮霖 從新聞尋找人性慈悲

P1120755 【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林珮霖過去在多家商業電視台主跑社會新聞,然而找不到人性與慈悲心,迷失一陣子思考記者為何後,毅然決然轉進大愛電視台製作專題新聞,並憑〈窮人天使-尤努斯〉,入圍第一屆金輪獎電視新聞報導獎。

受在中廣工作的母親影響,從小林珮霖對記者這行有無限美好的憧憬。哲學系畢業後進入商業電視台跑社會新聞,體驗最真實的人生與社會百態。但社會新聞跑久了,「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林珮霖表示,一次竟聽見主管在看火災新聞時說:「火燒好大,畫面真漂亮」。

商業電視台主管要求獨家,不僅是有畫面的獨家,還要是有爭議性的獨家,「結果新聞常變成連續劇」,林珮霖曾拒絕跑一則老少配的新聞,「不能讓會演戲的新聞受訪者利用媒體」。藝人倪敏然事件,從對事件關係人夏禕的報導,林珮霖更發覺媒體儼然變成法官與檢察官,如紅衛兵抄家,「怎麼爽怎麼做」,過度擴張自己的權力,失去最基本的道德良知與倫理。

「如果民眾不思考新聞內容,無判斷力,社會將失衡」,林珮霖認為,台灣的社會文化有一部分是媒體教出來的,又所謂的蝴蝶效應,跑了那麼多社會新聞,做為結構共犯,擔心自己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影響,於是決定辭職,重新思考記者的角色。

在一次機緣下,林珮霖進入大愛電視台擔任文字記者,「我曾離職過一次」,林珮霖坦承,不論速度還是節奏感,大愛與一般商業媒體差異很大,是一個抽離現實的媒體,加上具有宗教色彩,剛開始覺得頗壓抑且沉悶。

然而一段時間後,林珮霖逐漸在大愛新聞找到商業電視台沒有的核心價值,例如處理新聞的方式,「主流媒體靠廣告和收視率支撐,大愛沒有包袱、不求人」,林珮霖說,雖然大愛不批判,但在商業電視台批判譴責也暗藏商業機制下的包袱。

現在大愛製作專題新聞,〈窮人天使-尤努斯〉是林珮霖入圍「國際公益新聞金輪獎」的作品,報導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在孟加拉創辦鄉村銀行,藉由小額信貸幫助無法負擔一般銀行貸款的人民創業。

「尤努斯是一位誠懇的人」,林珮霖表示,尤努斯擁有美國的博士學位,到可在美國過著優渥的生活,他卻放下自己,選擇回孟加拉關心影響長遠的民生議題,下鄉幫助更多人,從細微處展現悲憫心,因為「相較於捐錢,孟加拉人需要更直接的幫助」。

採訪期間正值孟加拉政權轉移,時局動盪,但鄉村銀行的還款率高達九成九。林珮霖說,孟加拉人相信人心,沒有對人性失望,一種共識在社會上凝聚,因此能推行簡單的社會制度。反觀台灣的卡債族,孟加拉人顯得更尊重自己。

林珮霖表示,「不要只看負面」,孟加拉人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對於災難和悲苦,他們反到以從容坦然的態度面對,但外界常以自己的角度解讀他們。

對於台灣的電視專題新聞,林珮霖認為商業電視台其實可以排更多好看的專題,如《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若沒有知識性,新聞的用意何在?」,她認為電視台因為發揮空間有限,所以相較於報紙等媒體較缺乏資深媒體人,「每日新聞都由最稚嫩的肉(資淺記者)去支撐」,因此記者自己更要懂得成長,嘗試新的題材,帶給觀眾新的東西。

大眾接收新聞就像孩子愛吃糖,林珮霖比喻,如何養成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正同記者如何多開發、製作更專業的新聞,以供大眾做選擇。(照片林珮霖提供)

2008年4月20日 星期日

玫瑰古蹟浴火重生 舞出生命

Dscf0353 【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今年二月雲門舞集辦公室和倉庫發生大火後,令不少人想起九年前,「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納為古蹟三天後,就被無情之火吞噬。二〇〇三年,舞蹈研究社重建完成,改名為「玫瑰古蹟」,紀念一九四九年,蔡瑞月因白色恐怖被監禁在牢獄時,所創作的經典舞作「牢獄與玫瑰」。

玫瑰古蹟內擺放蔡瑞月生前所用過的物品,包括教學用的琴譜、舞衣以及照片等,參觀民眾可藉此了解「台灣現代舞先驅」蔡瑞月的一生。玫瑰古蹟行政人員蔡小姐表示,九年前的大火燒毀了許多珍貴的物品,包括蔡瑞月由日本帶回來的一箱舞衣。

玫瑰古蹟開辦了多元化的舞蹈教學課程,包括兒童律動、成人芭蕾、爵士舞等,吸引不少民眾參與,並從二〇〇六年起,每年舉辦「蔡瑞月舞蹈節」,以舞蹈紀念蔡瑞月的非凡成就;館內也不定期舉辦油畫展、服裝展,創造了一個多元表演的藝術展演空間。

行政人員蔡小姐表示,「蔡瑞月舞蹈節」每年都會邀請國外的舞蹈大師共襄盛舉,如第一屆的「蔡瑞月舞蹈節」就請來蔡瑞月的師傅,「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綠,跟國內的舞蹈家在古蹟內進行舞蹈和學術的交流。

附近的居民,藝術家兼建築家陳慶雄表示,一九五〇年左右,因為自己的表妹跟朋友都在「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學習舞蹈,所以經常會跟他們來到玫瑰古蹟。「以前學習舞蹈的地點不多,加上那個年代很窮,一般舞蹈社都很難經營,只有蔡老師的舞蹈社,才令人有機會學習到比較正統的舞蹈。」

陳慶雄表示,以前舞蹈社的旁邊全是日式建築,後來經歷大火後,旁邊的日式建築也被燒毀,現在被收歸在古蹟內,成為古蹟內的庭園,「這裡很舒暢,不但保留以前的活動空間,更加設了庭園景觀,是藝術跟建築的結合。」

除了目睹過古蹟的舊貌,陳慶雄還跟蔡瑞月有過一面之緣,「雖然沒跟蔡老師交談過,但我覺得她是一個對舞蹈很執著的人,一生都是為了舞蹈而生存,令人很感動,蔡老師不斷推動台灣舞蹈的發展,深深地感受到,她是為了自己的意向,而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照片由記者冼家慧拍攝)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庇護身心障礙者的大傘

【記者吳佳隆/生命力導覽】有許多身心障礙者需要工作機會,但常因自身工作能力的不足,除了承擔大眾異樣的眼光外,更無法順利就業。

目前國內數目漸增的庇護性工廠,部份的解決了身心障礙者投入社會的困境,由職能訓練師帶領個案進行實作為主的職前訓練,同時也是持續性的復健,在個案結訓後,輔助其進入就業市場,以喜憨兒烘焙屋為典型機構;而政府也以法令輔助條款來保障身心障礙者就業的權益。

庇護工廠專門提供十五歲以上,有意願但工作能力不足的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以提升庇護性就業服務品質,政府除自行舉辦如草山坊之類的職能工作坊之外,更給予社會企業成立庇護工廠補助款及獎金

國內庇護工廠所經營的項目有許多,民間經營的如天主教華光社福基金會的「手工藝庇護工廠」,以刺繡及代工手工藝品為主、財團法人陽光基金會附設加油站和洗車中心和製作手工藝品的羅騰園庇護商店等,而身心障礙者則可以依照該庇護工場主要提供給何種身心障礙病友庇護來進行選擇。

但庇護工廠的經營不易,因為不以營利為目的,有時會面臨經費不足,必須關店的窘境。
<經濟差法規嚴! 庇護工廠自身難保 > TVBS-雲山
因為經濟不景氣業績不斷下滑,加上環保問題營運成本提高,專門協助喜憨兒的「心路洗衣坊」,迫於無奈,宣佈從12月過後,位於台北市的6家洗衣店即將結束營業,未來只留下店面的門市功能,轉送衣服送洗,而目前待在洗衣坊的學員,有2/3面臨失業的命運。

<生意差 庇護工廠內外交迫 >中時電子報-Amy
國內景氣冷,身心障礙庇護工廠也面臨最寒冷的冬天!隨著原物料大漲,加上消費者精打細算,連帶使全台各地的庇護工廠營運也受到衝擊,營業額都明顯下滑;北縣幸好有縣府每年四千萬元的補助,得以繼續維持。不過庇護工廠也擔心情況繼續惡化,終將會無以繼日。
近來因原物料上漲導致市場普遍商品定價提升,庇護工廠更因其所扮演的角色,更不敢提高產品售價,但僅靠政府有限的補助款,打平成本已經算幸運,大部分庇護工廠的財務赤字則是逐漸加劇。
<庇護工廠 撐不過社福寒流!!> 聯合新聞網-嗆紅
喜憨兒基金會副執行長楊琇雁表示,喜憨兒基金會成立十二年來,透過全省十九個烘焙坊和餐廳,服務六百萬人次。楊琇雁指出,「今年麵粉漲價,烘焙成本已經變高,明年人事成本又因勞基法恐增加五百萬元。」
喜憨兒基金會公共事務組專員李怡潔認為,基金會希望透過實務練習,加強社交能力,讓憨兒能夠到業界就業。「雖然今年收支勉強打平,但過去賣得較好的商品,今年都因為景氣影響,訂單大減。」
開車族因為
油價上漲而減少,不管是加油站或是洗車生意都難作,陽光基金會除了募款別無他法,情況並不樂觀。」陽光基金會企宣部主任王君裳表示,油價飆漲,陽光加油站、有機餐飲業與汽車美容中心,一年的業績就衰退七百萬元。

<油品麵粉猛漲 身障庇護工廠苦撐>公共電視-笑笑
油價漲、物價也漲、一般民眾已經受不了、更何況是弱勢團體。像是伊甸基金會位在台中的烘焙工廠、因為沙拉油和麵粉價格不斷上漲、成本比以前增加了七成以上,工作人員不敢想像、未來的日子要如何撐下去。
其實,這些身心障礙者所需要的只是社會大眾的關心和幫助,不一定要去捐獻,其實只要常常到庇護商店消費,就是給這些身心障礙者的最大鼓勵。
<開張半年 畢士大庇護工廠 入不敷出 >-Prudence
院長溫秀娥說,由於身心障礙者的工作特性,做出來的商品也不多,也很難「賺錢」,買原料的錢扣除販售的金額也不敷成本,但若物品有賣出去,就會將金額分給製作的院生,算是「零用金」。雖然金額不多,但他們得到的不只是金錢,而是成就感!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銀髮果果 GOGO恰恰

04 【記者吳彥賢/台北報導】「老人不一定要關在家」。公視「果果恰恰才藝大車拼」節目製作人丁逸筠表示,希望透過這個節目,帶銀髮族走出戶外。年輕人可以推薦爸媽學習才藝,也讓老人們互相交流,其實「退休後也可以這樣過日子」。

「果果恰恰」是為了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而推出的銀髮族節目,希望透過節目中團體的互動,使台灣老人健康福利真正達到「和樂、安心、安養、敬愛」的境界。節目企劃黃雅勤說,基本上是以兩隊友誼競賽的模式,讓老人們將生活與興趣結合,展現退休後學習的才藝成果。當初在電視上看到這個節目覺得很不錯,於是報名來參賽的陳素枝說:「老人要常運動才不會無聊阿,雖然練習辛苦但參加比賽很開心」。


節目中,各式各樣的才藝都有,包括歌唱、跳舞、樂器的演奏、太極拳等等。主持人何篤霖說,來自台灣各地的老人們各有其特性。有的人們優雅、有的含蓄、有的豪放不拘、也有的是熱情又直接。「從這些參賽者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

談到這些老人們,另一位主持人陳亞蘭認為:「與其說我們帶給他們快樂,不如說我們從他們身上得到很多啟示」。而且透過節目「老人退而不休」,互相幫忙,相對的也不會鎖在家裡指責家人。有事情做也會很健康,對社會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循環。參賽者洪初枝表示:「老人們學習才藝並參加活動,身心健康才不會得憂鬱症」。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何篤霖說,在老人身上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有沒有福氣,希望除了主持賺錢之外,還能對社會帶來更多幫助。陳亞蘭也表示:「賺錢是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希望能帶給阿公阿嬤更多快樂。」參加的錄影的林麗華說:「節目很好,家庭主婦的工作壓力一掃而空,得到很多快樂」。

節目中還有專為老人設計的「寶島阿GOGO」單元。丁逸筠表示,透過鏡頭,觀眾們可以看到台灣的青山綠水,還有老人們的「私房景點」,見識台灣之美。

提起製作遇到的困難,丁逸筠表示,曾有澎湖的老人團體想來參加,卻礙於時間地點和經費,無法配合每個人而作罷,「真的很可惜」。她認為,台灣的銀髮族公益節目太少,國外就相對多很多,希望如果有更多節目,觀眾們便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台灣老人家的「可能性」,也可以在他們身上學到經驗和傳承。(照片由公視提供)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廣播站啟用 南澳有了新聲音

【記者王琬婷/台北報導】睽違二十年,南澳又能聽到廣播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與宜蘭縣政府合作,專案協助南澳因地形因素收聽不到廣播的問題,並於日前啓用南澳鄉廣播轉播站,同時頒贈收音機予鄉民及村民代表等。

南澳鄉是宜蘭土地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的鄉鎮,泰雅族人為其主要居民結構,過去廣播發射站遭受軍方雷達干擾及山脈屏障的影響,二十多年來無法收聽廣播。傳播內容處副處長溫俊瑜表示,東部地區地形狹長,南北差距大,廣播站播送有一定的涵蓋範圍,加上未修法前有法律上的限制,很少有業者願意前往偏遠鄉鎮設立廣播站。


二十多年前曾由中廣在此架設廣播轉播站,但由於當地有軍方雷達干擾及經濟效益考量,中廣最後決定撤站。去年副主委劉宗德、委員劉幼琍、謝進男及林東泰等人率該會人員赴宜蘭地區實地訪查無線電視電波涵蓋及收視狀況時,針對南澳鄉民所提出該鄉長年來收聽不到廣播服務的訴求,決議應儘速設法解決最基本的廣播普及服務。

經過NCC、宜蘭縣政府及南澳鄉公所積極協調,決定利用既有的電視變頻機發射站作為機房,發射範圍涵蓋當地的碧候、南澳、武塔及蘇澳鎮的南強、朝陽等區域。NCC技術管理處簡正陳春木表示,短期內會以鄉公所的變頻站作為機房,但長期而言,宜蘭縣政府和南澳鄉公所仍應另覓地點,才能因應播送台數增加的需求。

目前徵選出公營的教育廣播電台、民營的東方、冬山河及蘭陽等四家廣播電台有意願以自籌經費方式,前往偏遠地區從事普及服務,其中東方廣播電台率先籌設完成,先行舉行開播儀式。由於不是新站設立,播出節目內容以東方廣播電台平時播出的節目為主,節目使用語言以台語為多。

目前已開播的電台僅東方一家,陳春木說,教育廣播電台和冬山河應會於近期內加入服務的行列,但確切時間並未向NCC說明。南澳鄉鄉長江明順表示,開播至今,節目內容方面沒有什麼問題,但還是只有一台可以聽,民眾也有向他提出此問題,因此希望能盡快有更多的電台可供選擇。

以往NCC的普及計畫以電信和有線電視普及為主,陳春木表示,這是因為電信普及方面,設有專屬的普及基金,電視方面則有新聞局編列變頻站普及的預算,但在廣播方面,NCC並沒有類似的經費可以使用,只能和新聞局共用預算,因此廣播普及的推動,如有業者願意前往鄉鎮地區服務,NCC的立場將是幫助協調當地變頻站所有者,爭取機房用地,並在技術上提供最大的支援。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北投婦女創意市集 實踐夢想

Dscn3314 【記者林惠娟/台北市報導】每年四次的婦女創意市集舉辦至今兩年,二00八年三月三十日北投婦女中心再次引領著婦女走出自信,以雙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夢想家。

台北市北投婦女服務中心督導王惠敏表示:「我們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都在於提升婦女本身的能力,包括內心的支持和實力的培養。如果只是幫助,他們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仍然不懂得如何解決。」婦女創意市集就是讓缺乏展現機會和銷售管道的婦女,得以曝光和推廣自己的作品或產品。

銷售手工藝品的黃小姐表示,自己是一個單親媽媽,除了工作還必須照顧三個小孩,為了家計想再多一份收入,於是才開始批發或是製作手工藝品在網路上販賣。她說:「其實在網路上銷售東西一定要比較便宜,賺的錢真的不多,所以才會來創意市集,希望多點人看到我的東西就能多點銷售機會。」

另一個賣手工肥皂和玩偶的吳小姐帶著孩子住在單親婦女中途之家─慧心家園,來創意市集設攤是因為正在考慮利用網路銷售商品,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她說:「本來這只是我的興趣,都只做給小朋友送同學,現在想透過網路來銷售,說不定可以增加一份收入,畢竟我還要工作和照顧孩子。」一旁的小男孩,抱著兩個大娃娃竄出來,喊著「買一送一」,吳小姐笑著指說:「我和他說賣掉娃娃才有零用錢阿」。

現場販賣手工藝品的陳喬妤則是參與家政美勞專賣加盟,接受培育成為專業教師。除了製作手工布偶,最令人歡迎的是「不織布蛋糕」,精緻好看。她笑著說:「我是個單親媽媽,本來有一份工作,後來參與DIY加盟,也許是因為學習過程中彼此支持的力量,讓我做到現在。不要看這個蛋糕,只要用心,八到八十歲都可以做。」

拼布老師陳美秀目前都在北投婦女中心教導外籍配偶,她表示拼布只是從前的興趣學習,但因為要照顧生病的爸爸同時又必須照顧到家計的情況下,於是辭去原先的工作到北投婦女中心教課。她所做的拼布並沒有在網路上銷售,她說:「我哪有錢可以買電腦和花時間經營?都是透過介紹的」。此外,對於教學方面,陳美秀則說:「我覺得外籍新娘她們比台灣人更積極於課程」。

督導王惠敏表示,本次創意市集多數婦女大都透過網路店舖銷售商品,原因就在於他們同時要兼顧家計和家庭,網路成為一個良好的媒介,手工創意變成他們另外一種謀生工具,創意市集只是一個推手,讓他們展現自信和機會。她說:「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婦女會主動到我們中心求助,然而我們發現走出家庭實踐夢想者,新移民仍算少數,因為有一些新移民婦女的家人並不願意讓他們出來,因為怕他們學壞。」她認為,是因為媒體對於新移民太多負面的報導,讓大眾誤解,家人認為把他們關在家中可以使他們保有單純。

王惠敏說:「不管是單親媽媽、受暴婦女還是外籍配偶,開發自己的能量,女人不再被動者,而是一個實踐者。」(照片由記者林惠娟拍攝)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周國龍 首創立體魚拓

P11004395b15d 【記者戴湘穎/台北縣報導】台北縣永和市藝術街的魚拓工作室,裡面掛滿著琳瑯滿目的魚拓作品,有大有小,色彩繽紛,做出這些的正是立體魚拓師-周國龍。

周國龍畢業於復興商工美工科,一開始他從事雕塑、室內設計等工作,後來因喜愛釣魚,慢慢的接觸到魚拓藝術,以往一般人所認識的魚拓,是在魚體上塗滿顏料再印在紙張上,周國龍認為紙張容易因氣候影響而毀壞,因此開發出新的拓印方法,他稱之為「立體魚拓」。

立體魚拓的特色是魚的外觀幾乎與實體一模一樣,不管是體型、紋路、鱗片甚至許多小細節都栩栩如生,並且可以永久保存,不會像紙張一樣因氣候關係而損毀,所有的製作過程皆手工而成,吸引許多釣客購買收藏,「每一種魚類都是限量,讓收藏者可以感受到魚拓的價值」。

而立體魚拓的製作方法十分複雜,先運用矽膠、有機合成材料和玻璃纖維直接翻模出來,大約一天的時間可以做好模型,之後再經過加工像植牙、裝眼、加鬚等,將粗糙的魚模型雕塑的更為細緻,最後在使用油畫、壓克力顏料、噴漆等將魚上色,製造出逼真的立體魚拓。

周國龍剛開始嘗試做立體魚拓時遇到許多困難,尤其是上色技巧方面,當時他帶著第一個魚拓作品到基隆水試所要去請教劉振鄉博士,「想不到劉博士看到時嚇了一跳,他是第一次看到立體魚拓,從這之後就一直鼓勵我從事這項藝術」,所以周國龍多年來不斷專研上色技巧,許多公家單位也陸陸續續來請他作魚拓,而他的作品在一九九三年的台北國際漁業展中第一次嶄露頭角,吸引許多國內外的人士參觀。

而這間魚拓工作室位於永和市博愛街裡,這條街其實是永和市公所在一九九八年規劃而成的藝術街,當時請來十餘位藝術家進駐,除了魚拓、陶藝、畫廊、音樂等,另外還有著名的楊三郎美術館,目的是要讓博愛街成為富有文化氣息的街道,提供民眾一個放鬆休閒的空間環境。(照片由記者戴湘穎拍攝)

一開始市公所是想結合當地居民和業者的努力,打造一個休閒又富有教育意義的藝術走廊,所以時常在假日舉辦各種活動,除了攤販的擺設,當地藝術家還會教導居民繪畫、陶藝等等。不過近年來,因為永和市住宅區過於密集,大樓林立加上汽機車頻繁,假日無法清空,導致藝術街逐漸沒落,目前僅剩下周國龍的魚拓工作室。

在這樣的環境變遷下,唯一僅存的魚拓工作室,是如何堅持下去呢?周國龍表示,「以前許多藝術同好者都住在這條街上,如今大家都搬走,實在覺得很可惜」,不過因為住久了感情深,也結交許多鄰居好友,才會捨不得離開。

這個手工的魚拓藝術目前沒有人能傳承,他說:「因為技術十分困難,除了要有美學的基礎,也要靠多年的經驗累積才能夠做成逼真的魚拓,人才實在難找」。他也談到以前有很多想來學習的居民,但都遭到他拒絕,因為他希望找到一個真心想學習,並且不把魚拓當成樂趣而是當成職業的人,將這項藝術傳承下去。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女性地標 標出女人事

E8aabfe695b4e5a4a7e5b08fe6978be8bd8 【記者偶文琦/台北市報導】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女性文化地標於二00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揭幕,地點位於北市中山北路的玫瑰古蹟前,不少蔡瑞月友人與學生都前來憑弔其生前風采。這其實是一系列女性文化地標策畫的其中一個故事而已,目前在台灣已落成十一座女性文化地標,靜靜地在社會上各個角落訴說著女性的故事。

自二00六年開始,基於婦援會及其他團體的共同推動,在與國家文化總會合作之下,開始建立一系列的女性文化地標,記錄台灣百年來的女性典範事蹟。國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在致詞中表示,台灣的歷史有一半是女性打造出來的,沒有歷史就沒有今天;經過三年學者們的田野調查與收集史料後,決心藉著這些地標在各處的彰顯,讓過路人能有機會緬懷過去,認清歷史以創造未來。

目前全台完工的地標總共有十一處,分別是紀念淡水女學堂長榮女中許世賢博士拓荒者出版社女書店基督教女青年會主婦聯盟婦女新知雜誌中華婦聯會卑南族的婦女節以及本次落成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預計五月時還會在高雄旗津落成二十五淑女之墓

女性文化地標的總策劃陳秀蕙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像這樣在各地留下地標以紀念某一族群的文化事業,以前台灣還沒有那個團體做過。在選擇史實題材的部份,只要是這塊土地上,值得紀念的女性故事,都被納入地標的主題之一。」不過陳秀蕙說明這個計劃其實一直是由婦權團體在推動,秉持有錢就做,沒錢就再等待的原則,目前是且戰且走。她表示女性的故事其實不少,現在只做到十二座實在是因為經費的關係。

二十九日揭幕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地標,是由曾涉入四二四刺蔣政治事件的鄭自才擔任設計。鄭自才為建築師,平時也開畫展,不過特別的是他為這一系列女性文化地標裡唯一的男性設計師。陳秀蕙透露那是應蔡瑞月的親屬要求,特別指名的結果。而鄭自才也為自己的作品說明了設計理念,表示整座地標是要呈現蔡瑞月愛跳舞的動態感,可以三百六十度欣賞。另外藉著鮮艷的色彩,來象徵蔡瑞月追求藝術的理念,及其樂觀性格。

談起製作地標的甘苦談,陳秀蕙表示有些人會認為她們在揭起歷史的瘡疤。例如慰安婦這樣的事實,部分當事人的家屬很不願意再度談到這個話題,認為過去的往事給家族帶來羞辱。陳秀蕙說,婦權團體們目前花很多心力在與這個族群溝通,希望能讓他們了解歷史的真相,理解到慰安婦存在是一殖民者的迫害行為,而不是什麼羞恥的事。她同時也表示,許多其他的歷史事件也可能長期被社會誤解,藉著豎立地標,能夠對大眾進行再教育。(照片由記者偶文琦拍攝)


延伸閱讀:

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女書文化出版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馬承諾 反政府伸行銷魔爪

【記者王琬婷/台北市報導】近年台灣新聞媒體普遍存在置入式行銷現象,政府藉置入手法宣導政令也是公開的秘密,政府成為最大的廣告主之一。有鑑於此,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媒體改造學社、傳播學生鬥陣等團體在選前發起「推動總統候選人承諾反置入式行銷」連署,並已獲得國民黨總統當選人馬英九承諾簽署,發起團體也將持續關注並期許馬英九能在當選後實踐承諾。

二00三年「國家施政宣導及公營事業商品廣告之媒體通路組合案」新聞局以十億九千萬元的政府經費進行行政院內十八個部會的媒體集中採購,更指明以「置入式行銷」來進行政策宣導。據前行政院新聞局長姚文智,在二00五年的一場研討會中表示,二00三年至二00五年,共兩次政府媒體通路集中採購案近二十億預算中,部分經費是用來進行媒體置入式行銷。二00八年行政院看守內閣透過新聞局曾公開指出,將投入兩億六千萬元採購文宣商品,其中又有多少金額是採新聞置入式行銷方式處理則不可知。

這次連署一開始由記協提出,原本是針對政府買斷電視台,政令入侵媒體現象,後來由媒改社提出一併納入商業置入性行銷的建議,整合成對整體置入性行銷現象的檢討,目前已有十個國內外社團、276位社會人士在網路連署支持,未來也將持續增加。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這次連署主要針對政府,並在承諾書中主張「總統候選人在當選後的總統任期內,不再編列任何預算進行置入式行銷於新聞節目與新聞報導內,並加速國內相關法令之修訂,以杜絕任何形式之新聞造假與媒體言論控制。」他們對連署人數並沒有太多的預期,而是希望能引起社會大眾對這個議題的關注。

馬英九雖然一開始拒絕,最後也願意簽署書面承諾,管中祥說選後將持續的監督,包括把總統當選人的承諾書上傳至網路,既然當初在參選時雙方均誠信加以強調和保證,就該讓大家看到,並且可以很清楚有沒有兌現承諾。

置入性行銷即是行銷學上的「產品置入」,而新聞置式性行銷則是以付費的方式,透過不醒目的手法,將付費者所欲傳達的訊息以新聞包裝,進而達到影響閱聽人的目的,不同於廣編稿會註明為廣告之方式,因此許多民眾誤以為就是經客觀採訪所得之新聞。

管中祥表示,新聞應該是事實,具有公信力,新聞中的置入性行銷則是利用大眾對新聞的信任,「假新聞之名行廣告之實」,而有錢就可以在新聞中發言,理想可能無用武之地,造成了發言的門檻變得更高。置入性行銷也是對媒體工作者的傷害,讓他們陷入「是在寫新聞還是廣告文案」的痛苦之中。對於經營現實面和專業道德之間的平衡,管中祥說這其實不能完全責怪哪方,而是媒體過多的環境和政策施當的問題,但媒體必須去思考,置入性行銷是不是絕對的,壹周刊或是蘋果日報的收入很高,他們的廣編版都會清楚的標示,「提供充分的資訊」讓民眾去分辨是很重要的。

他說,除了新聞之外的置入性行銷他並不認為是絕對錯誤的,卻是對創作的干擾和限制,戲劇節目中導演和編劇可能必須設計一個鏡頭、對白或場景,只為了一定要喝蕃茄汁或講手機。但戲劇中置入政令還是不適合,尤其是談論像軍購或公投等爭議性政策,便會在無形中影響了民眾的想法。

傳播學生鬥陣在此事件中代表年輕族群立場,傳播學生鬥陣成員葉蒨如表示,他個人覺得置入性行銷很難有對錯的分別,某些可能是創作或美學的展現,在新聞工作中則考驗了傳播科系學生進入職場後的專業,然因兩位總統候選人均展現願意傾聽年輕世代的誠意,便由傳播學生鬥陣代表年輕人發聲,傳達對於置入性行銷的看法。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杭州複製童玩節

【記者彭鈴庭導覽】曾經在台灣宜蘭舉辦過十二年的國際童玩節,於今年起停辦。曾經串連國際間藝術、技藝交流、為宜蘭創造出新台灣經驗受到國際矚目,並締造經濟產值高峰的國際童玩節,於呂國華縣長任內以不堪虧損為由宣布停辦。

在宜蘭童玩節停辦之初,台灣網路部落格圈隨即發動串聯訴求『復辦童玩節』。除了網路串連之外,宜蘭縣民也舉辦了童玩節論壇及黃槿花聯盟。中國杭州政府入口網站上表示:「童玩節從台灣移師至杭州,座落在之江國家旅遊度假的金都極地海洋世界,將在今年的6月28日至8月31期間與大家見面。作為西博會正式引進的一個新項目,童玩節在寶島台灣的宜蘭已盛行12年,每年夏天兩個月的活動期間內,均能吸引為數龐大的旅遊人潮前往遊玩。」

中國杭州複製台灣童玩節,其中台灣南仁湖集團旗下的水靈科技將與杭州政府合作提供活動經驗,在『宜蘭童玩節 中國要複製』(自由03/28/08)、及『童玩節搬到杭州?宜蘭停辦杭州複製』(中廣2008/03/28)文中指出「中國大陸杭州宣佈將在今年七月到八月舉辦首屆『國際童玩節』,內容有『八爪章魚』、『水母世界』等戲水設施, 並邀請包括台灣等十多個國家表演團體參與,和宜蘭童玩節內容如出一轍。」此消息傳出,又再次於網路圈中造成輿論。

台灣角社報導:「承辦宜蘭國際童玩節的蘭陽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松柏表示,去年決定活動停辦後,南仁湖集團曾有意洽購相關設備,但業者後來認為國內市場已飽和,放棄標購,至今這些設施都還在倉庫裡,不過,杭州版的活動和戲水設施名稱都和宜蘭童玩節「很像」。」在此則「杭州複製童玩節」的議題中,諸多的爭議仍待釐清。

部落客markwu表示:
我們當然不能禁止大陸舉辦『國際童玩節』,但是我們可以保護不被『大陸』竊用我們『宜蘭國際童玩節』的品牌價值。文化創意的建置是需要經年累月的,但是破壞卻是小小一個決定就可以。這樣的改變很沈重。
部落客重灌狂人則在杭州複製宜蘭經驗的合法性上提出了疑問:
不知道是被A走還是真的有「交流合作」。…宜蘭童玩節的商標與品牌價值是否有合法、合理的移轉到杭州去,是否有合理的授權金交易,這就不得而知了。
部落客wildrush則以自身與童玩節的間接緣分,為這件事情表達了失望之情:
童玩節真的不是只有童玩節,它的背後還藏了很多東西,只有認真過後的失敗才會令人真心的懊悔,所以童玩節停辦的迴響才會這麼的大,眼淚這麼的多。或許很多人只覺得,童玩節就是帶小朋友去玩一玩,玩累了可以看看表演;但是在背後還是有很多人的付出還有比童玩節表面還要更大的影響力。
在微網誌twitter上使用者ashaw也對宜蘭縣政府提出質疑:
我批判呂國華是因為:未廣徵民意就貿然停辦童玩節、未用心規劃就輕率推出蘭雨節、蘭雨節飽受抨擊就改口說童玩節只是暫時停辦、面對杭州盜用品牌竟然事不關己地說「商業行為、不予置評」。宜蘭縣民苦心經營多年的童玩節,成了杭州商人牟利的工具,面對這樣的「商業行為」,宜蘭縣長怎能「不予置評」。
如要繼續關注此事件後續發展,請見宜蘭青年公共事務協會部落格,或黑米共享書籤:國際童玩節

2008年4月11日 星期五

可樂果劇團公演 台北寓言

_h108820【記者吳佳隆/台北市報導】「加入劇團後,我不但多了自信心、更可以訓練肢體動作和口條。」,坐在輪椅上的劉文玲已加入可樂果劇團十年,正說著加入可樂果劇團後自己最明顯的改變。

可樂果劇團是台灣僅有的一個由肢障人士所組成的輪椅劇團,成立至今已經十二年了,目前正在加緊排練今年四月十一、十二日的年度公演—「台北寓言」的演出。

劇團每年所推出的公演,除了可以幫助肢障者增加自信心與進行復建之外,另一個主要的功能在於「給予行動方便卻生活在(社會)邊緣者一份鼓勵」,讓他們體現到服務與助人的成就與快樂,懂得感恩、惜福,更為大眾提供另類、正當且有意義的休閒活動。劉文玲說,今年的公演「台北寓言」,則是利用戲劇呈現家庭中父親的生病所招致的家族風暴,以此向大眾叮嚀對生命的重視與親情的可貴,加強正面的社會價值。

二OO五年,當時成立九年的可樂果劇團終於獲得了台北市文化局所頒的特別貢獻獎,導演劉華說,經過多年培訓,資深的團員幾乎個個能編、能導更能演,如果劇團不能永續發展,流失了這批人才才是一大損失,「我們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我們的存在及價值,好嗎?」

支持劇團的炬輪技藝發展協會(原中華民國殘障技能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清表示,由於政府財源不足,所以補助經費也跟著緊縮,這對一向必須仰賴政府輔導支持的弱勢藝文團體無異是雪上加霜。每年的劇團公演,對協會對導演對演員而言都是一種考驗,大家必須跟著經費競賽,「但不管結果如何,每一個成員都在焦慮中帶著成長的喜悅、期待和對給予者(指贊助者)的感恩與祝福裡,一天過著一天。」

而劇團的導演劉華表示,大、小可樂劇團都是自己在負責導演的工作,縱使大可樂果劇團成立較久,但相較之下,小可樂果劇團受到外界較多的資源與支持,又有團長王滿玉旺盛的活動力與深厚的人脈幫忙;反觀大可樂果的團員,多靠微薄收入養家,甚至有些是低收入戶,「他們全憑著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全心地投入了劇團中。」

劉華接著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她曾經向團員表示過劇團可能必須要暫時休息一陣子了,當時劉文玲緊緊抓著自己的手臂說:「老師﹗我從正音播音班開始跟隨老師快二十年了,妳不能就這樣拋棄我﹗」,劉華說當時劉文玲坦率的話重重擊痛了自己的心,淚水就在眼眶打轉,「但對劇團未來該何去何從,我真的不知道…」

雖然劇團製作費拮据,但劉華導演要求一切沒有絲毫馬虎,仍保持一貫水準與嚴謹的要求,在練習的過程中,求好心切的她不免叮嚀指正學員的演技,例如要求高舉手勢、移位快點,「再生動點﹗」,聽到這些要求,這些開朗且自信的輪椅演員則是開玩笑地回嘴:「老師,我也不想坐啊!」。同坐在輪椅上的副導演宋勝益說,大眾常抱著同情的態度來看肢障者,但肢障者的才華完全不低於一般人,他們將繼續努力,希望將這些可樂果們一代代的傳下去。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原住民的「WaWa」 你好棒

【記者吳彥賢/台北市報導】想知道原住民小朋友在運動、舞蹈、藝術方面的卓越表現嗎?部落小學裡又有哪些感人有趣的故事呢?在原住民族電視台「WaWa伊啦~嗚」節目中將帶您一探究竟。

「WaWa伊啦~嗚」,是以深入報導原住民兒童校園發展為主軸的兒少節目。觀眾們可以隨著三位主持人,一同踏訪各個部落,孩子們純真的笑和努力向上的一面,都在鏡頭前表露無遺。「WaWa伊啦~嗚」同時也是入圍九十六年廣播電視小金鐘獎多項獎項,最後勇奪「最佳原創音樂獎」的優質兒少節目。

得到最佳原創音樂獎,同時也是節目主題曲的歌,是由花蓮縣秀林鄉水源部落的小朋友一同唱的中文Rap。它是由許多音樂製作人和樂手,從創作拍子到譜曲,最後教導孩子們唱錄製而來。製作人蔣佳晏說:「當初的構想就是想讓孩子們唱,來表達節目精神,他們是同時也是令我最印象深刻和感動的一群孩子」。

「WaWa伊啦~嗚」的名稱,則是來自於原住民部落。在部落裡,大人都會叫小孩「WaWa」,而「伊啦~嗚」則是來自於排灣和魯凱族,有「你好棒喔」的意思。蔣佳晏說:「孩子們不但天真可愛又很棒,所以就以此命名。」

這些來自全國原住民小學的孩子們,有些是體操、射箭或舞蹈的高手;當然也有編織、繪畫、音樂高手等,雖然學校設備或者是資訊環境沒有像都市那麼好,卻能透過努力獲得亮眼成績。在節目中,也會有相關的募款、宣導資訊,讓觀眾們除了進一步了解和欣賞這些孩子外,也能熱心公益的贊助他們。

主持人宋志鴻表示,主持過程中,令他最印象深刻是在花蓮的武潭國小的女壘隊。這些孩子們每天從黃昏練到日落,練習的量跟男生一樣多「我以前當過棒球國手,所以很能體會他們的辛苦。」透過節目,大眾們也可以對原住民有個全新的認知和改觀「其實原住民是很多才多藝,很肯認真學習向上的」。

當初將觀眾族群設定為原住民的蔣佳晏表示,在收到許多老師、非原住民,以及教育大學的學生們寄來的信時,她覺得很驚訝,沒想到有這麼多人關心這些原住民孩子。她也說:「觀眾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力量,伴我走過這一年多」。

雖然現在節目已經停播了,對於已經將許多點子想好,準備製作國中版的蔣佳晏來說,她覺得很可惜。但她也說:「未來有機會一定會繼續製作相關節目的」。

對於現在台灣公益節目的環境,蔣佳晏覺得「有想法的人多,可惜能做的機會少」。現在的兒童節目不外乎卡通,卻大多充滿了色情和暴力。雖然自己在製作節目的時候,成本不多,幾乎是一個人當三個人用,但她覺得只要還有類似機會,還是很願意去做的。

2008年4月9日 星期三

環亞罷工紀實 為觀念奮戰

【記者張巧萱/台北市報導】「罷工這一戰是為了觀念而打,不是為了錢而打」身為環亞飯店產業工會一員的阿彬(化名)說道。這是「環亞罷工紀實」這部紀錄片中每位參與罷工的人堅守的信念,支持他們從第一個小時抗爭到第九十個小時。

由於鄭式家族所擁有的亞世集團積欠銀行龐大債務,使得環亞飯店遭到法院的拍賣,負責人鄭綿綿不願解決勞工薪資問題,在多次資方協調失敗後,近兩百名會員中,有一百五十四人贊成自救,二00六年六月十六日凌晨四點,正式展開罷工。在有限的資源下,會員只能靠自己規劃路線、策劃細節,特別是罷工期間防守性要很強,為的是阻擋替代性勞力進入,握住手中的籌碼。

從罷工開始,全體會員目標一致的對抗外界力量,期間雖然有洩氣的時候,可是會員們互相打氣馬上又能士氣大振。然而正當和資方談判有進展時,非會員的主廚大象(大象)卻陣前倒戈,以自己身為主廚的優勢接受資方開出來的條件回去工作。這件事讓部份會員開始動搖,想要就此打住,向飯店妥協。

工會會員身於憂患,當初敢做罷工的決定是因為有把握會成功,雖然大象帶頭分化的力量很可怕,但是三年前的罷工大象也來破壞,讓會員心有不甘,不達到目的決不放棄。工會常務理事也是這次帶頭罷工的董光漢,再次出來做最後的精神喊話,會員再度凝聚士氣,堅持到最後一秒,這也讓飯店讓步答應匯入資遣費到工會戶頭,讓罷工落幕。

罷工結束,新東家盛事王朝接手飯店,第一個動作就是解雇工會所有幹部,但是幹部成員個個不後悔,工會常務理事阿牛(化名)表示,罷工是他唯一做過值得驕傲,最對的事。當下沒有人知道罷工什麼時候會結束,可是收入停擺、家庭時間失去、親友責難、外界輿論的壓力等內心煎熬卻是每個人的感受。而且大多數會員的家人都認為「一把年紀了有什麼好爭,安定的生活比較重要。」可是會員卻甘願選擇為勞工權益而戰。

被問到為什麼拍攝此片時,導演郭明珠說:「價值觀和理念很重要。他和大家早在二000年就認識了,那時候是以朋友和前輩的身分幫助工會運作。直到前幾年開始學習拍紀錄片,角色才轉換成工會紀錄者。」郭明珠日日夜夜在會員身邊,看見了人性的一面。另外一位參與拍攝的導演鄭小塔則表示,自己在拍攝的同時也參與了這場抗爭,罷工時還幫忙守住出入口。

當初也協助罷工的台北市產業總工會秘書柯逸民說:「這部紀錄片提供了不同的角度,更深層的去了解台灣社會的不同角落,是一群人的生命故事。」他還表示,透過此片我們可以看到勞工如何對抗體制,省思資方和產業結構所隱藏的黑暗面。郭明珠說:「我和工會幹部的人還是常常連絡,我看到他們用活得更好去反彈現實社會的不公。」

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十年百部紀錄片 要華人好看

【記者張巧萱/台北市報導】新浪網創辦人蔣顯斌,於二OO六年底創辦CNEX紀錄片基金會,該基金會為非營利組織,旨在提供交流平台給華人地區的導演,用影像的方式紀錄華人社會。而十年百部華人紀錄片計畫,是CNEX每年設定一個主題並廣邀提案,由兩岸三地藝文與財經界菁英組成的顧問團隊評選,最後選出十部並給予製作經費支持,未來的目標是將作品發行成DVD。

二OO七年主題「錢」總結了一整年的問題,第一年便有三十多部紀錄片提案,最後選出八部由CNEX監製,不只在兩岸三地甚至在國際間都得到熱烈迴響。今年主題「夢想與希望」則是思考在財富累積之後的下一步應該如何?今年分成專業組和學生組,共有八十多部紀錄片投稿,在去年底選出入選的十二部。

這次台灣很可惜,僅學生組一部紀錄片入圍,由台灣藝術大學蘇哲賢拍攝的《街舞》是敘述一群喜愛舞蹈的年輕人追求夢想的故事。片中運用大量的剪接、鏡頭轉換和音樂性強來表現時下年輕人流行的街舞,因此得到評審的青睞。CNEX台北專案助理簡筠柔說:「這部紀錄片很動感令人振奮,看完預告後很期待完整的作品。」

被問到紀錄片在兩岸有何差異時,CNEX台北市場與行銷主任李永忻表示,台灣社會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而且紀錄片拍攝手法和形式也到達一定水平,所以提案的水準都很高。但是在取材上卻屬於微觀地就個案去探討,像是《無米樂》裡的農村生活,於是許多紀錄片常常令觀眾有「哇,原來社會上有這樣的一群人存在。」

反觀中國由於社會集體向前衝,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問題顯而易見,李永忻笑言:「中國現在開門隨處都是值得探討的話題,像是貧富不均、農村人口流失等。」相較之下中國導演是宏觀且大範圍的去探討現今社會面臨的問題和現象。

出乎意料兩岸的學生在取材的角度接近,都純粹訴諸於感性的成長經驗。李永忻表示,除了純熟的拍攝技巧令人驚豔外,學生眼中所流露的熱情和認真的態度更令人感動。

現今媒體報導流於浮面,很少對於社會議題持續追蹤,能長時間專注於文字報導的讀者也不多,於是影像成為最鮮明和真實的介面,而紀錄片更是可以深入探討問題的方式。CNEX固定每年選出十部片,提供當代華人社會十種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年度主題。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小小書房 獨立經營大大夢想

90ed6cc0 【記者偶文琦/台北市報導】「因為對書的愛情,我們存在…」,印在名片上的柔性標語,彷彿是對企業化書城的宣戰。小小書房在負責人劉虹風的一派理想裡,打著自己的獨立宣言,於永和社區裡的巷弄中勇敢經營著。

座落於永和竹林路小巷裡的獨立書店小小書房,於二00六年七月開張,外觀正如其名,小小的招牌與矮矮的屋簷,並不顯眼,但走入一遭,就會令人對此家書店的用心印象深刻。例如店內貼的一張永和文史百點導覽地圖,常是許多來客詢問的焦點。另外凡是寫著祝福的卡片,或是電影與書籍的特別海報等,也都可能在小小書房的牆上看見,處處充滿文藝氣息。

小小書房以銷售文、史、哲、藝文類書籍為主,內容從本土文學到國外當代大師經典等。秉持小小書房鮮明的形象,劉虹風重視讀者與書中世界的接觸與共鳴,常在店內舉辦讀書會,邀請讀者們共同品味當代國內外文學。在這樣的讀書饗宴裡,許多讀者們閱讀當期的推薦作品後,也額外蒐尋其他相關議題的書籍,之後到讀書會上討論與交流,屢有好評。

這家位於巷弄裡的書店,意外地卻已走出當地社區。劉虹風說小小書房有一半以上的讀者都是來自永和以外,而參加寫作班的成員更有些是每星期從台北市區,或是其他地方趕來的,其中大部份都是三十歲左右的在職者。劉虹風對於這些長期為了文學理念而努力的學員們抱持希望,她認為雖然出版業不景氣,但台灣在地作家絕對不可消失。

負責人劉虹風表示,自己目前於永和社區大學教授文學方面課程;基於對台灣出版業的關懷,她不單在課堂上宣揚文學之美,更在小小書房開設一系列的相關課程,以培養新興作家為最高宗旨。「沒有作家,就沒有新書,那書店也無書可賣,這是互相影響的…」劉虹風擔憂地說。目前她在小小書房裡開設了寫作班、編採班以及讀書會等等,都是希望以各種方式帶領人文風氣,使讀者與文學更靠近,也能和獨立書店更靠近。

小小的書店,不單是販賣了豐富的藏書與大大的夢想,另外有許多特色商品,包括唱片、文具、本土藝術家的創意手工,甚至還有天然香皂等,許多都是劉虹風精心挑選考慮後,擺放在店內以增添獨立書店的特色。其中音樂唱片的陳列在小小書房裡占了不小的空間,大多是來自本土獨立製作的音樂,有非主流樂團、台灣鄉土音樂、及其他獨立公司製作的專輯。另外也特別代理了前衛花園的清新音樂,為非主流音樂市場提供另一發聲管道。

目前店裡除了常態舉辦文學方面的課程,同時也有不固定的座談、講座及小型展覽等,預計將來會成為另一文藝界活動與人士的小小園地。劉虹風也表示希望讀者們能夠多多支持獨立書店與本土作家,為非暢銷書留一條生路。(照片截自小小書房網站)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法規鬆綁 勞資雙贏

【記者高毓璘/台北市報導】外勞轉換雇主法規大鬆綁,勞委會近期頒佈一項公告,自九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起,只要原雇主、外勞以及新雇主三方同意,外籍勞工即可轉換工作或雇主,不需要再經過繁複的聘僱程序,並於三月一號起開始實施。

以往受聘的外勞如要轉換工作、換雇主,都必須建立在原雇主過世、歇業或原雇主想將外勞轉出等等理由之上,外勞並沒有任何自由可以選擇雇主;而雇主也會因為轉出外勞的手續太過複雜,而有想轉出外勞卻轉不出去的困擾。勞委會職訓局的蔡寶茹小姐表示,許多外勞由於原雇主死亡、移民等因素,就必須遣返回國,如果還想要來台灣工作,就需要再次經過聘僱的程序,即使有新雇主願意承接,也得重新省理,對外勞與雇主雙方來說都是一大麻煩,因此外勞轉換雇主相關修正法,就是要簡化流程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擾。

「我來太太家兩年半了,但是因為公公過世,所以我得要回去,太太很喜歡我、對我很好,想幫我介紹到別人家工作,可是還是要先回去,才能再來…」麗莎(化名)來自菲律賓,在兩年半前來到台灣,負責看護工作,但由於雇主過世,依照法規,即使三年的約聘期未滿,麗莎還是必須回菲律賓等待下一個工作機會,但現在不一樣了,法規的修正讓麗莎可以經由原雇主的介紹,到另一個家庭工作,只要原雇主、麗莎本人、新雇主三方達成協議即可。

從前規定轉換雇主的過程以三次為限、最多六次,如果外勞轉換作業超過三次仍未找到合適的雇主,就必須由原雇主直接遣送回國,新法規不但取消外勞不得跨區轉換的限制,並將外勞轉換雇主作業改為「轉換期間最長不得超過六十日」,次數不再受限,直到找到滿意的雇主為止,天主教外勞關懷小組的義工房佩莘說,在許多外勞團體與勞委會的長期溝通之下,法規終於鬆綁,而此項法規的實施也讓他們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在未來減少外勞與雇主之間的糾紛與問題。

蔡寶茹表示,職訓局為此架設了一個「勞雇轉換資料庫」,有需要的雇主,可以直接上網登記,並列出各項條件,尋求謀合的外勞;而想要換工作的外勞也可以委託原雇主協助登記以尋求新雇主,法規的鬆綁帶給雇主與外勞更多便利,也讓聘僱過程更為簡化,而所有轉換程序在一天之內就能夠辦好,節省了許多時間,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2008年4月5日 星期六

本土菸業告別 地方農業轉型

【記者李彥民導覽】台灣菸酒公司,在二00八年之後,將不再保証收購台灣本土的菸草,台灣的菸農面臨了重大危機,主要的菸草栽種區,也面臨了轉型的挑戰。

不再保價收購 菸農難熬歹年冬>自由時報
國產菸葉現在進入最後一期採收,未來台灣菸酒公司不再保價收購,今年收購價格雖較去年高,但菸農採收之餘卻看不到豐收的笑容,對於未來何去何從更是茫然,有菸農表示要改種水稻,但也有菸農仍希望著政府能繼續收購……。
台灣正式加入WTO之後,以前專賣的菸酒市場也正式的開始面對自由的競爭,國外廉價的菸草進入台灣,使得台灣的菸農也漸漸失去了舞台。雖然去年(二00七年)有了蘇貞昌前院長的承諾而延至今年(二00八年)才實施,但本土菸業的問題,並未消失。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一:黃昏輓歌篇>中國時報
台灣在加入WTO、廢止菸酒專賣制度前後,政府以發放每公頃一○五萬元廢耕補償金做為手段,獎勵廢耕並收回種菸許可;但為了照顧菸農生計,轉型後的菸酒公司在政府政策指示下,仍以逐年遞減方式繼續收購菸葉。原本應該在今年(二00七年)叫停的「末代菸農」,則因前行政院長蘇貞昌的承諾而再延一年。
再見菸葉>公共電視 PeoPo


對於政府不再收購本土菸草,有部落客也抱持反對的態度,認為政府的政策過份的草率,順應了反菸的情勢,但卻忽略了農民的權益。

美濃菸>小張
菸農最不滿的是政府沒有配套計畫,每甲地只發一百五十萬補償金,任農民自生自滅。以日本為例,也是加入WTO,但日本菸草收購價每公斤還有六百元,這些國家都立法要求菸商使用一定比例的土產菸草。「別人可以,我們為什麼不能?」我們的政府到底在幹什麼啊。
摘菸葉>Nancy
台灣農民菸葉種的少了,但台灣人民抽煙的人口每年劇增。
多數香菸都進口了,為此,高樹及美濃的菸農很不滿意
還集結到台北去抗議過呢...當然,農民永遠是輸家。

台灣主要的菸草生產地,也有農民積極改種其他作物,除了水稻等糧食作物外,也選擇栽植其他經濟作物,來維持生計。

契作到期 菸農有失落感>中國時報
(雲林縣)農業局表示,能夠種植菸草的土地,都是土壤肥沃的良田,將輔導菸農轉作其他作物;目前,林內鄉許多菸田已經轉為種植草莓,而主要栽培區林北村周邊,因為水源豐富,水質優良,將規畫為茭白筍等水生作物區。
如今幾項突破性思維,終於帶來轉變契機,若將菸田轉作為中醫藥草園區,更可望讓美濃擺脫道德枷鎖,從傳統菸城蛻變為益人救命的「華陀之鄉」。
美濃農會理事長朱信強則說,農會近年積極輔導菸農從事香蕉及木瓜轉作,成效良好,加上美濃得天獨厚的好山好水,近年出產的香蕉、木瓜品質都不錯,價錢好的時候,獲益甚至不輸給保價契作的菸葉。……除了香蕉和木瓜,農會也積極推廣紅豆、白玉蘿蔔及稻米改良,外型小巧、口感特佳的白玉蘿蔔,近年在市場崛起甚快,已成為美濃地方特產之一。
除了農業經濟的問題外,菸草農業的發展,也留下許多文化的資產,最典型的就像是菸樓的建築。菸草文化的保存,也成了產菸區地方上的重要問題。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根據學者統計,民國六十七年時,美濃菸樓曾經多達一八一四棟,九十三年田野普查時,完整的菸樓只剩四二一棟,部分拆除或損毀的有四○二棟,九九一棟完全拆除或改建為其他用途,菸樓消失比率超過七成。
以美濃為例,為了保存菸業文化,地方團體也在評估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但對於菸業博物館,地方上也有不同的聲音,擔心博物館會流於「櫥窗式回憶」,反而達不到成效。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曾利用美濃輔導站,在九十二年舉辦為期一個月「美濃菸葉紀」,透過文化展演等活動,希望為美濃保留菸業文化,刺激社區思考文化空間保存的想像,甚至評估成立菸業博物館的可能性。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
中國時報美濃愛鄉協進會前總幹事溫仲良反省指出,主流觀點總以為要成立地方博物館,然而,地方文化團體經營能力薄弱,除非政府願意不斷補助,否則最後不是賣空間成為「商場」,要不然,就是變成「蚊子館」。
有些人對於菸樓的使用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只修繕舊菸樓,只能保存回憶,但卻無法真正活用空間。有些產菸區發展觀光產業,推廣自行車「菸道」之旅,有些地方人士將菸樓的空間轉型成菸樓民宿、菸樓咖啡廳等,嘗試新的可能。

林內鄉現存菸樓18間 計畫改造觀光景點 >黃金之鄉在林內 黃金種子
林內鄉公所目前規畫,將在重興村到林北等菸葉主要種植產地的濁水溪沿線至清水溪交界處,開闢一條自行車專用道,屆時民眾將可享受到騎自行車暢遊「菸道」,欣賞菸樓的建築之美、回味林內鄉的菸草產業歷史,還可看到菸農如何將菸葉製成香菸。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菸樓陶藝館」主人鍾建志以窯燒陶器創作維生,他曾利用家族菸樓作為展演空間,如今構思要自蓋菸樓,提供餐飲、展示和教育用途,在一片拆毀菸樓的風潮中成為另類的選擇。
不過,鍾建志感嘆說,政府花錢去修繕菸樓,畢竟只能保存一時回憶,無法讓這些空間活化,最重要還是得從輔助產業做起,「沒有帶動地方產業支撐,保留菸樓都只是一時,這樣花錢沒有意義。」
除了觀光產業的發展外,對於菸草文化的保留,也有些新的想法,不以單點式的博物館為核心,而是把與菸業有關的文化空間發展成帶狀的生態博物館,更可以保留部分的菸田,不要讓台灣的菸草農業文化只能變成博物館內的回憶。

「末代菸農,何去何從」系列三:文化保存篇>中國時報
美濃社造界近來醞釀推動「屏北平原菸業生態博物館」,菸業文化研究者洪馨蘭說,保存菸業文化不只是保存菸樓等建築物,否則就容易變成菸業回憶的標示館,重點在於保存整個產業的勞動記憶。
她強調,雖然菸業逐漸沒落,政府可以思考保存部分菸田,結合屏北平原過去留下的菸業文化空間,包括美濃菸田、菸樓、輔導站、屏東菸葉廠、內埔菸廠等,串成一條線。
(客委會主委)李永得也思考說,如果能夠保存部分菸田,甚至政府出錢雇工繼續耕作,繼續延續小規模的菸草產業,打造類似歐洲生態博物館的模式,這是展演活的文化,不是複製「小人國」的標示館。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熱情不減 馬戲團吹響熄燈號

Wppl 【記者李金翰/台北市報導】於二OO七年四月正式在輔仁大學成立的「馬戲團」,今年將在輔仁大學的理圖劇場展開第二次公演,但此次公演後,「馬戲團」大部分的團員將於暑假畢業,這次的演出將成為「馬戲團」最後的作品。

「馬戲團」是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六位輔大僑生所共同組成,他們在一次送舊活動的戲劇表演上,發現了彼此對演戲的熱誠,之後更進一步的在二OO六年成立了這個團體,並在隔年四月推出了第一部作品「尋循秘密」。

睽違一年之後,僑生表演團體「馬戲團」於二OO八年四月在輔大理圖劇場推出新戲—刑罰二七一。在第一次公演過後,「馬戲團」利用開場前發的問卷,得知很多觀眾非常喜歡這次演出,更有觀眾表示他們能夠這樣自發性的完成一件事,實在是相當可貴。

在「馬戲團」的成員當中,有四位團員是大四的學生,在畢業典禮過後將會各自選擇就業或回國。對於這件事團長梁國忠表示並無意願延續劇團,而其實當初之所以會成立這個劇團,是因為當初他們創辦這個劇團最主要的用意就在於實踐在舞台上演出的夢想,以及人與人藉由友誼完成一件事的理念,而並不是劇團的成功帶來的知名度或收入。因此對他們來說,只要能夠傳達這個理念就是劇團最大的成功。

「對我來說這是個很重要的回憶」。在大學前完全沒有表演經驗的團員張伊蕙有這樣的看法,雖然較無經驗,但因為其他團員的協助,加上夥伴間傳遞的正面想法,讓她的舞台功力進步神速,也因為團員有共同的目標,讓她漸漸喜歡上戲劇。另外在劇團中擔任導演的鄒惠兒也表示:「還是會覺得可惜,但這真的是很寶貴的經驗」,曾有五年社團經驗的鄒惠兒對戲劇的熱愛自是不在話下,目前三年級的她還是希望可以再有機會表演,但這些將畢業的學長姐或許之後會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身為好朋友的她也只能選擇祝福。這兩位團員都表示如果以後還會有演出的機會,只要能遇到理念相同的劇團,都願意繼續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梁國忠另外也談到,其實第一次公演結束後,就沒有要繼續策劃第二次公演的打算,是因為第一次公演得到許多肯定,加上團員們想要再度演出的意願很高,才催生出這次的公演。

梁國忠表示上一次公演前的準備時間不夠長,在演出上不免遺憾,這次的公演在排練時特地延長時間。另外這次劇團也在演出當中加入更多上次公演時準備較不周全的佈景及道具等元素,希望能讓來觀看的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宣傳新戲上這次也向學校借用了校門口的電視牆,希望能吸引更多觀眾。

「馬戲團」這一次的公演主題是「刑罰二七一」,劇情描述一個被控訴殺害自己小女兒的母親,在法庭上卻不願為自己辯護,懷抱怨恨的大女兒及迷樣的青年為這起事件添增許多懸疑的色彩。此次劇本的靈感是來自於馬來西亞真實發生的案件,「馬戲團」想藉此傳達家庭於社會上結構上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在社會化過程中對孩子的影響。(圖片由馬戲團提供)

2008年4月3日 星期四

打破密室 院長承諾國會透明

【記者王琬婷/台北報導】為催生國會透明化改革,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表達訴求,王金平表示依慣例院長、副院長不會承諾或支持連署,但將在其職權內,積極推動國會透明化。王金平並未說明確切時間規劃,國會透明短期內機會不大,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專任副教授鄭又平說,雖然困難重重,有幾股力量是關鍵角色,專業新聞從業人員、民間社團、網路上公民力量、學術界和大學生。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表示,目前立法院委員會不開放旁聽,院會雖可旁聽,但有三十分鐘的限制,這樣的制度之下,等於民眾完全無法得知國會的運作情形,也無法監督這些高薪的立委們,是否真的有做事來回報選票和人民繳納的稅金。

鄭又平表示,台灣立法院是院會中心主義,朝野協商幾乎成為國會內部運作最重要的機制,其中的利益分配是大家都看不到的。國會改革的聲浪由來已久,透明化的議題在最近幾個月才被廣泛討論,就是因為人們逐漸發現,雖然選舉制度的改革有助於淘汰立院偏風,但席次減半也造成了立委權力的擴張,這樣的改革是不夠的,必須讓議事程序、投票、質詢發言等真實呈現在國人眼前,才能破除立院密室協商的陋習。

一黨獨大的國會現狀,何宗勳認為,若有人監督,便可改善其為所欲為的情形。鄭又平說,國會透明化的必要性不是因為一黨獨大,或是針對某一政黨,而是整個國會必須對選民負責,不能流於權貴和利益團體的操縱。

王金平會見公督盟時表示,議會過程全部上網的工作正在進行,由於網路安全的考量,沒辦法「即時」,大約會延遲約一個小時。關於電視轉播的作法,則將由黨團各派出一位代表,偕同國會記者聯誼會、公視及學者專家,組團出國考察。

何宗勳說,院長雖已表示會開放網路直播,但何時並不確定,還有其實出國考察的必要性也不大,這些可能都是推延戰術,因此他們會不厭其煩的催促。鄭又平也說,推動國會直播最大的阻力便是來自立院內部,這是立法院整個共犯結構的問題,因此立委很難跳出來支持,立院高層也不會積極去推動。

鄭又平表示,媒體經營者受限於商業和政治力量,對此議題大多是採表面推動,實質原地踏步的手法,但新聞從業人員可採取被動姿態持續關心,仍有輿論發酵的空間。學術界和大學生則一直站在改革的先鋒位置,再結合民間社團和網路公民媒體力量,這些便會是國會透明的希望所在。

早年有些有線電視有所謂國會頻道播出立法院開會情形,但收看率不高,因此逐漸消聲匿跡。公督盟政策專員吳鴻駿說,他們也有預想到播出國會直播後,短期內可能不會有什麼人看,但希望慢慢培養民眾收看的習慣,還有若有攸關自身利益的法案的話,民眾就會有看的動機。鄭又平說,國會直播的收視率絕對不會高,嚇阻效果卻很好,因為這是可以看得到的,有些事就算一時矇混過關,在東窗事發時,這些都是最好的呈堂證物,而且以他過去在電視圈的經驗,直播國會的成本不高,對民主的提升,國會效力和問政品質等都有很大的幫助,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獨立書店串聯 發行電子報

【記者偶文琦/生命力報導】「當你出了社會,真正去經營一個文化事業時,你才會體驗到那真的是非常艱難的…」小小書房負責人劉虹風,在自己一手打造的溫馨書店裡,慨然地說著。面對台灣文化產業走下坡,不但出版業要寒冬中求生存,就連下游經銷通路,也得努力殺出血路。

二00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小小書房與有河book草葉集東海書苑以及洪雅書房五家獨立書店共同發行<非獨不可-獨立書店大小事創刊號>。這份電子報的內容形式,為各家獨立書店各自分享店中事,包括推薦書評,店內活動等等,然後集結發行。劉虹風表示,面對企業型書店的強勢,獨立書店唯有串聯起來才得以自保,因此每家獨立書店除了保持並且繼續發展自己的特色,更要藉由其他管道增加曝光率,希望讓更多人了解獨立書店的存在與獨特性。

<非獨不可>的發行已快滿一個月,目前不但在網路上有許多談論的聲音,也開始聚焦媒體的目光,包括主流報業都有記者針對此事在詢問。獨立書店們並不全然將這個電子報當作一個促銷與曝光的管道,是希望能夠讓更多不同的聲音被注意到,也作為一個另一個與讀者分享的小小園地。

東海書苑廖英良表示,其實十幾年來,書店生存環境不易,獨立書店彼此早就有互相合作的想法。而書店之間由於各自擁有特色差異,也難有什麼同業競爭的問題,因此一有人談起,大家就欣然贊成這個活動。廖英良也表示,發一份這樣的電子報預計迴響有限,真正由於閱讀電子報而上門的顧客可能不多,因此看到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網路上及其他的媒體上談論,覺得是不錯的反應。

劉虹風表示,目前亟欲號召其他更多獨立書店,一起來加入網路曝光的管道;她也希望讀者們能多以行動支持獨立書店與出版業,並多增生文學寫手,救救台灣當下微弱的文藝氣息。

有河BOOK負責人詹先生表示,參與<非獨不可>的串聯與發行,其實用意並不全然在於促銷,主要還是希望能讓獨立書店多一個發聲的管道,使得市面上能擁有更加多元的聲音。他也表示,在發行過四期的電子報後,已經有不少讀者知道這個消息,網路上也有許多討論的聲音。而有河Book並不希望將此電子報當做一個促銷的管道,詹先生表示增加生意不是這個計畫的重心。

洪雅書房負責人余國信則透露,自己過年的時候到台中去走了一遭,正好又與同業們聊起獨立書店目前的環境,就跟著東海書苑一起加入了這項串聯。他表示洪雅書房的特色,是以台灣鄉土情懷與社會運動為主,將來不只會在電子報上寫推薦書籍的短評,也會披露一些經營書店的心得、店內發生的趣聞、活動、講座等等,算是一個洪雅與讀者間交流的平台。

小小書房:台北縣永和市竹林路179巷20號
有河Book:台北市淡水鎮中正路五巷26號2樓
草葉集:新竹縣竹北市莊敬三路116號1樓
東海書苑:台中市西屯區台中港路二段60-3號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呂東熹談報業 憶自立精神

【記者王琬婷/台北市報導】台灣自1987年宣布解嚴至今已歷21年,自1988年解除報禁以來,台灣媒體表面上已經解嚴,但媒體生態與心態是否已經真正解嚴了?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呂東熹在回顧「自立晚報」崛起與消失的報告中提到,自立晚報的時代價值,在於它對於無黨無派的堅持,而自立的消失,除了反映現實,報業不得不向經濟低頭的因素,是否也意味者這股精神的消失?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在報禁解除二十年後,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研討會,邀集學界及資深的媒體工作者呂東熹、周慶祥、林元輝、林麗雲、何國華、陳順孝等人發表個人研究之論文,並針對戰後報人與報業的發展,以及其與「轉型正義」的關聯性進行討論和座談。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林照真在評論中表示,他們那個年代的人是比較喜歡報紙的,自立從創刊之後,經歷了改組和停刊,最後走入歷史。這其中台灣政治經歷了白色恐怖、戒嚴時代,遭遇了很大的衝擊,許多報紙在這段時間面臨停刊,甚至很多人在這之中葬送了生命。

所謂轉型正義,是指國家在經過時間的焠鍊之後,在民主和自由程度上有所成長,對過去政府的暴行和不義的行為做出彌補,其中包括司法、歷史、行政、憲法、補償等不同面向的方式。會中林照真也表示,在這裡提出轉型正義的概念,是希望用一種理性和歷史回顧眼光,及超然的態度去面對這些過去。

呂東熹發表的論文中,完整描述自立晚報自二二八事件後,由當時「台南幫」精神領袖吳三連,於1947年十月十日創刊。經歷了四次改組,三次停刊,跟著時代的背景,經歷了政治的起伏,最後由於自立報社內部投資大量資金創辦自立早報,但早報發行不順利,報社經濟吃緊,之後吳三連的過世,和台南幫投資主力的轉移,自立晚報也走入歷史。

林照真也提到,為什麼自立會步入歷史的原因,除了內部問題,政治也是其因之一。1991年國民黨分裂,出現主流與非主流之爭,台灣媒體也面臨選邊站的問題,自由時報和中國時報選擇靠向前總統李登輝,聯合報則支持非主流派系,自立在這之中始終採取不確定的態度,在意識形態的區隔之下,聲勢漸弱,這也是現實的無奈。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