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新莊青年公園 登山客打造的生態區

【記者陸政錡、葉智豪/新北市報導】新莊青年公園,新莊區內唯一的生態保育公園,走進園內,登山步道蜿蜒其中,沿途鳥叫蟲鳴,美景盡收眼底,但不說你可能不會知道,這座公園正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最佳寫照,假如當初沒有登山客自發性的在每次上山提一桶水灌溉植物、搬一些石頭來建立步道,我們可能看不到今天的新莊青年公園。

陸政錡、葉智豪/製作

新莊青年公園位於新莊西區,地處林口臺地東南方的牡丹心山系,公園最高處約為海拔二百公尺,北鄰十八份坑山,南接白匏嶺,東與新莊丹鳳地區相鄰,整體園區依據其自然山勢所建,景觀優美,非常適合民眾假日前來遊玩。

擔任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隊長的洪桂山說,在三十多年前,新莊青年公園原本只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因為此處地勢較為高聳,且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坡上,強勁的季風讓高大植物幾乎無法生長,於是整片山坡長滿了芒草和許多矮小植物,大樹並不多,且種類只有一種,也就是能承受強風生長的相思樹。如此情形再加上缺乏人為的管理,在當時,這裡實在很難稱作是一個生態區。

雖然稱不上是一個生態區,當時還是有許多民眾會趁著假日的時候上山健行、運動,他們認為沒有路,就自己走一條出來,久而久之,常常來登山的民眾已經走出了幾條路,並且他們漸漸覺得,這個地方應該可以有更好的自然環境,讓大家都想要來這邊遊玩,於是這些人開始自發性的在每次上山時都提一桶水去灌溉山中的植物,搬一些石頭來建立步道,這就是新莊青年公園發展的開始。

等到提水灌溉和搬石頭已成為上山的例行公事後,登山客之後更一起相約來山上種樹。這些自發性運動漸漸的讓這片原先荒蕪的山坡有了生機,樹木開始越長越高,景色越來越優美,並且在大家的口耳相傳下,提水搬石的風氣越來越興盛,此舉動也引起公家機關的注意,於是在一九七九年,新莊市公所開始闢建青年公園主體園區及環山道路,這也是政府首次介入這片土地的開發。

洪桂山說,新莊青年公園之開發,總共耗費了十多年的時間,但開發的初期因為經費有限,進度也較為緩慢,所以還是有許多民眾會趁假日時繼續提水上山、搬石鋪路,幫助政府開發這片土地。漸漸的在政府及民眾的努力下,這塊山坡越來越像是一座公園,最後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元旦,新莊青年公園正式落成啟用。

一九九八年新莊市公所開始招訓生態保育團隊,主要推手是現任新北市景觀處處長的陳淵泉。本身是獸醫的他,為了推廣新莊青年公園及生態多元化,開始招集志工來幫助公園物種的培植及綠化園區,於是在隔年,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成立,並且在每月單週的星期日,他們就會幫前來公園遊玩的民眾做生態的解說及導覽。現在園區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生態季饗宴,保育團隊也會配合園內物種特定的生長季節舉辦特別的活動。洪桂山說,雖然政府的協助開發相當重要,但新莊青年公園能有現在的樣貌,還是要感謝最先提水上山的那群人,假如當年沒有他們自發性的提水種樹,政府可能不會協助開發這塊好地方,也就沒有今天的青年公園了。

跟三十多年前雜草叢生的山坡相比,如今的新莊青年公園已是一個頗具規模的生態區了,園區內景色優美、生態豐富、步道規劃完善,很難想像這裡曾經只是一片荒地。隊長洪桂山說,雖然新莊青年公園已是一個很棒的生態園區,但許多新莊居民還是不知道這個好地方,反倒是外地的遊客,因為景點的規畫會來公園遊玩,甚至還較許多當地人認識這座公園,因此他們保育團隊往後的目標之一,就是希望能讓更多在地人可以前來欣賞並了解這座公園。

除此之外,新莊自然保育團隊也在規畫,將新莊青年公園與鄰近日據時代就有的水源地做一個連接,形成一個環狀的聯結系統,目前正在改善兩地間年久失修的道路,希望不久之後就能完工,讓生態區範圍更加擴大。

新莊青年公園,一個人為努力過後的生態區,下次有機會來此遊玩時,除了欣賞園中的美景之外,也別忘了感謝先人的努力,因為有他們一步一腳印的付出,才會有今天美不勝收的新莊青年公園。



延伸閱讀

戀戀牡丹心 新莊青年公園

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

新浪休閒新聞-「天下第一山.雙鳳朝牡丹」新莊青年公園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輔大遠距教學 為偏鄉注入教育希望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新北市報導】在每週二及每週四的晚上,擔任課輔老師的大學生利用放學時間,與偏鄉中小學生進行線上一對一教學。大學生拿著觸控筆在桌上的手寫板書寫,電腦上出現的是偏鄉孩子認真聆聽的畫面。遠距教學不僅能讓偏鄉的學生獲得課輔的機會,也能藉由直接的互動,感受來自電腦另一端的關懷。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不僅輔導孩子,也幫助大學生品德方面的成長。
記者陳宣尹、黃佳涵/製作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是教育部在二○○六年為縮短城鄉數位落差而發起,輔仁大學在二○○七年開始參與計畫。運用線上科技,分別在輔仁大學及參與計畫的中小學校的電腦教室統一進行作業,將大學生和中小學生進行集中管控,每個星期二和四都會在電腦教室進行教學。

參與遠距教學的輔大學生在電腦教室裡與偏鄉學生進行一對
一的線上教學。記者黃佳涵/攝影
課輔老師透過電腦指導偏鄉學生課業。記者黃佳涵/攝影

管理學生和老師上課品質的輔導老師郭宸雨提到,每一個班級都設有課輔日誌,會記錄老師和學生互動的情形,還有評估教學的進度與狀況 ,大大增進了學習的成效。「聽到自己輔導的學生考上當地第一志願,每個大學生都覺得像是自己的小孩考上了一樣。」輔仁大學資訊工程學系講師、資訊中心主任林宏彥說。
輔大資訊中心主任林宏彥。記者黃佳涵/攝影
與學生教學、交流的過程中,在大學生的關懷之下,學生與課輔老師之間也會建立起情感。呂慈涵說,曾經有一位輔導老師,指導、陪伴一位學生到他升上國中,甚至在這名輔導老師到了外地讀研究所,仍然持續的關心這位學生,並且將自己的二手衣贈送給這位學生。「大學生在當中學會承諾、學會紀律、學會超越自己。」呂慈涵說,這些都是品德教育的根本。

中華電信基金會在二○○八年十一月開始與輔大合作遠距課輔計畫,透過數位科技,縮短城鄉教育差距。執行長林三元也提及,在觀看課輔內容的紀錄時,會發現學生會與課輔老師聊未來、聊夢想,他們不向學校師長,而是選擇對年齡相近的大哥哥、大姊姊訴說,正是在遠距教學的過程中,雙方彼此信任的實現。

偏鄉遠距教學計畫發展至今,目前全國共有二十八所大學、八十四所中小學參加。提到遠距教學計畫的未來,林宏彥和呂慈涵不約而同地表示,希望未來能找到更多人,願意將這個計畫持續下去,讓這樣的教學與關懷不會間斷。

擔任課輔老師的大學生也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無形間達到了對自身品格的教育,藉由種種與自己學習背景不相符的文化碰撞,讓大學生體認到人生活的處境、社會的結構、資源的分配還有人的存在價值和終極關懷的意義。

延伸閱讀:

數位學伴線上課業輔導服務計畫網

中華電信基金會

輔大偏鄉遠距教學團隊facebook

原愛工坊 讓失業原民找回自信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東縣報導】前新興國小校長鄭漢文在職期間成立了原愛布工坊以及原愛木工坊。女性們創作各式手工布包,而男性則是製作家具,並讓失業的原住民家長可以有所發揮,並有經濟收入,穩定家庭的功能也帶來經濟效益。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在一九九八年到二○一○年鄭漢文擔任新興國小校長的期間,發現學生的家庭環境並不是很好,時常繳不出學費,間接影響學生的就學表現。老師們在進行全面訪視之後,發現有許多家庭問題,像是嚴重的隔代教養或是父母長期失業…等。雖然設有清寒補助,但是無法解決家庭問題以及間接在學生們身上造成心理上的挫折。

一開始鄭漢文從校園環境營造做起,引進了社區文化及永續校園的概念,並且推出「原愛布工坊」。由原民媽媽獨力創作布包,當孩子回家看見媽媽工作的辛苦,積極正向帶動孩子一起努力,老師們發現,家長有穩定收入,學生在學業上也有很大的進步,讓學校的老師都感到十分振奮,對這樣的理念更有信心。

在二○○五年,原愛布工坊穩定了一些家庭的經濟後,開始了有木工坊的想法。先請一、兩位家長幫忙做家具。使用自然工法,利用颱風或者是大水過後的漂流木與一些枯枝來製作,並請失業的爸爸們幫忙,打造自然教室、自然學校。桌椅、花架都使用自然工法來製作,此外這項工作也為一些家庭增添了穩定的收入。

鄭漢文表示,「原住民們流著大自然的血液,木工坊的創作者個個都是好手。一塊塊木頭在他們手上,變成了一件件不可思議的手創木製品,流露濃濃樸拙的手工味,一看就會讓人愛上。」提供工作給原民,讓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天賦,並留在家鄉不必遠行去工作,也讓他們擁有尊嚴與自信。

在沒有補助金的推動下是困難的,因為原委會、勞委會等認為木工坊是在學校體系之下的單位,因此在經費的方面只能向教育部申請,最後因為鄭漢文的推動,讓文化局看到努力,因此得到文建會的社區營造補助金,之後職訓局也將木工坊納入多元就業的體系當中。

永續校園的概念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也讓許多人特地遠道造訪,讓木工坊及布工坊的作品被看見,這些訪客也為他們帶來經濟。木工坊以及布工坊的商品大多是由觀光客親自到工坊選購,除此之外,布工坊的商品在台東機場以及史前文化博物館都有寄賣。

二○○七年,他們也將工坊和學校脫鉤,成立了原愛工坊協會,希望能夠自主經營,持續推動社區營造,並且達到穩定家庭的效果,創造在地就業的機會。



延伸閱讀


魯巴卡茲-原愛木工坊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天然「回家李」 讓災區果農回家

【記者朱仲文、林允中/新北市報導】二○○九年的莫拉克風災後,往高雄縣桃源鄉的道路殘破不堪,兩年來不曾停止斷與修。梅山部落盛產的李子因為缺乏運輸管道,下不了山,成熟的紅肉李就這麼掉落在地,果農們生計告急。上下游網站發現這種現象後,上山與果農溝通,討論方案,合作出「回家李」。

記者林允中、朱仲文/製作


「回家李」產品包含果乾與果醋,由上下游市集推出,從高雄縣桃源鄉莫拉克災區的紅肉李果子製成,標榜天然無添加物,希望借由公平貿易,讓果農能留在山上繼續照顧李子,同時也提供民眾健康的紅李產品。

上下游共同創辦人蔣慧仙表示,交通道路一斷,山上的李子就無法下山,而李子成熟期很短,若是沒有採收很快就會落果在地上,為避免一年的心血白費,只好賤價出售,在這樣的背景下,上下游想到了利用梅山部落紅肉李天然粗放的優勢,開發加工品,並以合理價格公平貿易。

用梅山部落的天然紅肉李簡單加工,上下游找到了豆之家食品公司,用獨家的技術,不需要長時間的糖水浸泡,也不添加人工化學藥劑,經過脫澀、微甜糖漬的程序,製造出鈉含量極低的健康果乾;另外也與杜康行合作推出香醇的李梅果醋。

「回家李」是第一年推出,生產量不多,但是詢問度很高,銷售的情形很好,果乾已經賣到缺貨。蔣慧仙說,希望民眾能因為背後的故事而支持「回家李」,未來還會嘗試推出其他產品。


延伸閱讀:

「回家李」系列開發日記



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打造津梅棧道 輪椅族輕鬆穿越河堤

【記者許夢芸、古佩安/宜蘭縣報導】跨越宜蘭河的津梅棧道,是一座附掛在慶和橋邊的人行步橋,它的源頭建築物是宜蘭社會福利館,橋身主建材採用鋼條、鋼架,行走在上面還有蹺蹺板、划船等健身或遊戲器材,就像空中的健身房或遊戲區,走累了還能坐在橋上的椅子上看風景,置身其中,使人很快的就忘了不愉快的事情。

住在附近的洪哲偉表示,津梅棧道是一個人到了不太需要說話的一個景點,非常適合自得其樂。只要安靜的走在橋上,看著宜蘭河以及休閒的人們在活動,心情不知不覺就會好了起來,曾經看過一個兒子推著坐在輪椅上的媽媽到這裡看風景,心中非常感動,這裡的無障礙空間做的非常好。津梅棧道不僅是方便了許多行動不方便的人、那些坐輪椅的人都可以透過這個棧道輕輕鬆鬆的到河堤對岸去散心、看風景,提供了一個能休息的地方,也讓許多人們休息之餘,看看宜蘭河的周邊風景,還能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古佩安、許夢芸/製作
 
宜蘭社會福利館服務多年的陳小姐表示,社會福利大樓原本是屠宰場,入夜之後就很少人,讓人有陰森森的感覺,但是自從津梅棧道落成後,就成為各社福團體的大本營,也讓民眾多了一個能休息和活動的場所。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津梅棧道橫跨了馬路,直接連到宜蘭河堤的屋橋,通往河堤彼岸,可以節省許多時間,使居民的生活能和宜蘭河連結在一起。在棧橋上,不僅可以看宜蘭河的美景,也可以在慶和橋下休息,河濱公園也有設置自行車道造福愛騎單車的民眾。站在中央感覺很刺激,跟站在一般橋上的感覺不一樣,因為棧道所用的建材是很簡單、很簡略的,例如站在水溝蓋上,從上面看下去,是有穿透感的。整體來說,是個讓民眾能有機會親近宜蘭河的地方。



許夢芸/攝影


許夢芸/攝影

許夢芸/攝影
 
津梅棧道是黃聲遠的作品,設計出屬於自己獨特建築風格的津梅棧橋,打著「新舊省道間連接的開放空間」的標語,因為具有創意性而打造的無障礙空間,不但方便社福館的行動不便者,同時也讓欲越河堤的宜蘭民眾節省了許多時間,因此榮獲了二○○二年台灣建築佳作獎。


延伸閱讀:

全縣首座人行橋樑梅津棧橋 發包動工

津梅棧橋---一座可以讓人邊漫步邊遊戲邊賞美景的吊橋

宜蘭河左岸" 津梅棧道"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眷村故事館 與你一起眷戀台灣村

【記者趙以寧、陳怡雯/桃園縣報導】「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志工爺爺鄭惠錫一邊說著他親身經歷的眷村故事一邊高唱著。位於桃園龜山的眷村故事館,保存了大量的眷村文獻與改建時留下的舊時文物,來自各個眷村的爺爺奶奶們也大方捐贈文物及老照片,他們用熱情與歌聲將文化傳承,一個個關於眷村的小故事來自他們永不止息的生命力。

影片製作/趙以寧 照片攝影/趙以寧



位於桃園龜山的陸光三村,是龜山九個眷村之一,興建於一九六六年。一九八一年興建的陸光三村文康中心,解決了舊自治會辦公室空間不足的問題,也成為附近居民共同泡茶聊天的公共空間。一九九七年的都市計畫中,陸光三村文康中心變更為道路預定地,使其在眷村改建國宅後,免於被拆除的命運。

眷村故事館裡的擺設非常古色古香,四周擺飾著老舊的文物,牆上貼滿已經泛黃的陳年老照片,更隨時播送著鄧麗君與一些老歌手的歌曲。眷村故事館的負責人黃敏潔說:「這張照片就是榮譽館長朱文華年輕時擔任海軍拍的,很神勇吧!」除了眷村居民提供的一些舊時眷村文物,像是電話、書籍、樂器、刺繡工具、軍服、餐具等,還有一區專門擺設眷村居民們演唱平劇的照片。小小的空間裡,涼椅與老舊課桌椅的擺設,為眷村故事館更添幾分人情味。

本身常往這裡跑又熱愛眷村文化的館長顏毓瑩,投身於將眷村文化傳承給下一代,他注意到這一塊未被拆除的閒置空間,與榮譽館長朱文華討論後決定創辦眷村故事館。透過地方居民熱心參與、桃籽園文化協會的用心規劃、桃園縣政府及文建會的協助支持,眷村故事館終於在二○○三年成立。

「我每個星期五下午都來給大家講故事。」志工爺爺鄭惠錫笑著說。鄭爺爺的故事有趣且非常多元,舉凡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小故事、中國錢幣的演進史、「家財萬貫」的成語故事、中國近代的歷史故事以及國民政府遷台前的歷史等,除了這些歷史故事,鄭爺爺還會給小朋友說一些伊索寓言和天方夜譚的故事。

談到眷村的故事,鄭爺爺說:「以前住的房子都很簡陋,都用這種竹子當圍牆,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由於竹子搭建的圍牆隔音效果極差,因此少有家裡遭竊的情況,左鄰右舍彼此互相照應,要是有小偷潛入,只要出點聲音,鄰居們便會當場將小偷捉拿。「好處是不會遭小偷,壞處就是不能亂說別人家的壞話。」鄭爺爺開玩笑地說。這些有趣的眷村小故事讓來眷村故事館的民眾能從談笑中了解眷村的點滴、吸收眷村的文化,這就是眷村故事館的特色:從故事了解文化並得到傳承。

眷村故事館這些充滿熱情的志工爺爺奶奶,他們致力於將那些年、那些故事,生動活潑得烙印在後代的記憶裡,於是這裡也成為他們找人聊天抒發己志的好處所。志工奶奶吳招妹說:「我們給大家講故事,講這些照片的歷史,講這些文物的曾經,來到這裡大家能很輕鬆的坐下來聊聊天。」透過文物、照片,透過這些充滿生命力的爺爺奶奶們的故事,眷村的歷史得以傳承,眷村的文化就這樣被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眷村故事館 懷念眷村全球資訊網

憲光二村&眷村故事館

文建會 地方文化館 眷村故事館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玉米 化身時尚環保杯

【記者丁曉祥、應佳臻/台北市報導】玉米,也能成為環保原料。由玉米製成的聚乳酸塑膠,能夠完全被微生物分解,回歸自然。PLA Studio設計師曾煒捷便將聚乳酸材質與時尚設計結合,發明了可重複使用的時尚環保杯。

記者丁曉祥、應佳臻/製作


近年環保意識興起,許多店家都會提供顧客攜帶環保杯的折扣,可重複使用的環保杯大行其道,但大多環保杯是由一般塑膠製成,汰換若沒有適當回收便會產生問題。曾煒捷便將這個問題減低至最低。他利用由植物澱粉中萃取出的PLA材質,經由低碳排放的製程,製造出可耐熱且可完全自然分解的環保杯。

PLA就是聚乳酸,又名玉米澱粉樹酯,成分取自於玉米、甜菜、小麥等澱粉植物。一般以石油為基質的塑膠產品會含有對環境造成影響的雙酚A,因為有著耐熱、耐撞擊、高透明度以及質量輕的特性,因此大量的被使用。PLA不同於一般的塑膠,因為材料來自於植物因此不含雙酚A,並且在一定的溼度、溫度條件下可以完全分解。


記者丁曉祥/製作
在製造過程上,PLA也比一般的塑膠在製作中碳足跡減少將近百分之六十,曾煒捷表示:「我們還突破了它材質上的限制,現在耐熱可以達到一百一十度,不僅可以微波,也可以進洗碗機。」

曾煒捷的公司原本就是在從事塑膠射出,但他認為塑膠製品無論從生產、使用到最後汰換丟棄的過程都對環境以及人體都造成太大的傷害。因此他便引進PLA材質,結合自己設計方面的專長,創立了這個品牌。

「我們希望藉由設計與時尚的概念將這個材質推廣出去。」將杯身設計成易開罐的樣子,原本食物上的營養標示在杯子上變成了材質以及二氧化碳的產生量。品牌的宗旨Eco Your Life,希望從生活的小事物開始,改善並讓地球變得更加環保。



延伸閱讀

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認養稻田 讓都市人體驗有機農耕

【朱仲文、林允中/台北市報導】凌晨一點,郭登源帶著頭燈,在至善明哲園的稻田中,徒手抓蟲,只因為他堅持不用農藥。「噴灑農藥不是量的多少,到底什麼是在安全標準?有農藥就是不對,我只在乎有還是沒有。」郭登源十年前開始種田,由於看到都市污染嚴重,想為環境盡一份心力,於是改為種植有機作物,並開放民眾來認養稻田,體驗農耕。

記者林允中、朱仲文製作

郭登源堅持他的作物不加任何
藥劑。記者朱仲文
攝影

郭登源年輕的時候從事建築事業,只有高中畢業的他,因為想讀書,進入補習班進修,也因此爭取到管理職,他曾經一次要管理兩百個工人。「我只是工頭啦。」早上的他在工地,晚上有時間就唸書,他對大地有一份熱情,不管是在建築上,還是對他家園的環境。

郭登源不是靠農業營生,當農夫只是
他的興趣。記者朱仲文/攝影
「我爸爸不懂得怎麼用化學農藥,光著腳泡在田地裡,沒幾年他就過世了。」郭登源時常回家幫忙,也暴露在化學農藥、殺蟲劑中,掉光頭髮和牙齒。他看到荒野保護協會,給了他環保的概念,後來他加入農會,認識有機農業,並開始從是有機農業。

因為有了建築概念的基礎,郭
登源理解大地,愛護大地。
記者朱仲文攝影
郭登源的有機稻米,最特別的地方是認養制度。民眾可以用一個月一千元的價格,認養一塊十平的田地,上面種植稻米或是蔬菜等,每個禮拜抽空上來照顧,等到收成後可以享用所有的有機米,每次大約有十五到二十斤這麼多。「收割前我會先通知客人,請他們上山看我碾米。」

郭登源熱心解釋認養田地的制度。
記者朱仲文攝影

「我只是提供一個地方,大家可以來走走,吃吃健康。」郭登源發展的不算是觀光農業,他的貢獻只是不斷的努力進修,堅持他的理念。

記者朱仲文攝影
記者朱仲文攝影
郭登源的農場:
電話:0935611401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三段370巷76號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清大尼泊爾志工 推廣布衛生棉

【記者葉智豪、陸政錡/新竹市報導】清華大學尼泊爾志工團是第一個把布衛生棉的構想帶到尼泊爾的團隊,希望在尼泊爾無妥善垃圾處理的環境之下,取代拋棄式衛生棉,以當地隨手可得的針、線、布就可以製作布衛生棉。

記者 葉智豪、陸政錡/製作

二○一一年暑假,清華大學學生組成的尼泊爾國際志工團,延續前四年的計畫,回到了位於中亞的尼泊爾,做協助義診和推廣衛生保健觀念的服務。其中布衛生棉教學是去年新創的服務,因為當地婦女因為資源匱乏,沒有使用衛生棉的習慣,普通的婦女多是只用一層布代替,甚至有些婦女就直接放任它流血不管,所以產生了婦女病橫行的問題。

文字記錄陳怡琇表示,在當地尼泊爾鄉村發展協會的引導下,了解當地婦女即使在生理期時也都是使用布作為襯墊,但不如衛生棉貼身適用,造成生理期的不適,甚至感染,在這樣的需求下,清大尼泊爾志工團自行腦力激盪研發出布衛生棉,希望在尼泊爾無妥善垃圾處理的環境之下,取代拋棄式衛生棉。

用居民家中隨手可得的棉布,透過簡單的縫製過程,就可以輕易做出布衛生棉,不僅取材方便,當地婦女使用布衛生棉取代原先使用未經縫製布,在生理期時可以更方便且簡單的處理。

陳怡琇說,對於家務繁忙的村民來說,因為平時居民為了生活都要在田地裡辛苦的工作,上布衛生棉課程時,都有踴躍的婦女們來參與, 因此讓他們了解到在當地進行布衛生棉教學有其必要與實用性。今年看到當地有些婦女已經可以自行製作的布衛生棉,還表達布衛生棉對她們的生活有所助益,在生理期間更能受到照顧與維持清潔。

在教導當地婦女時,婦女們對於手織物品非常熟悉所以製作和學習都很容易就可以上手,陳怡琇說,看到婦女們藉由布衛生棉課學習到如何在生理期更照顧自己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及知識,讓他感覺有成就感。


瓶中沙畫 勾勒中東風情

【記者鄭孟蕎、陸家豪/台北市報導】色彩鮮艷的彩沙在瓶中層層堆疊,艾宏柏用沙勾勒出充滿中東風情的圖樣,每個瓶中都裝有一個特別的故事,而「搖一搖不會壞的瓶中沙畫」讓許多人感到好奇,停下腳步來欣賞把玩。這就是瓶中沙畫作家艾宏柏帶給大家與眾不同的異國風情。

鄭孟蕎、陸家豪/製作


瓶中沙畫是約旦的國寶級藝術,是每個人參訪約旦一定要買的紀念品,全世界目前只有四百多個人懂得創作這項藝術,艾宏柏就是其中之一。艾宏柏從十五歲就開始學瓶中沙畫,他說,「別人作畫是用畫筆,由上而下創作;我是用湯匙、筷子,由下而上的創作。」

身為台灣專業沙畫藝術家,在台創作的初期也遭遇到沙質不合的瓶頸,最後決定從家鄉約旦進口沙子。他說,在約旦可以找到很多不同顏色的 沙,很少需要染色,而且粗細、大小和色澤都各有不同。

艾宏柏年輕時在約旦以沙畫創作維生,在一九八六年的時候來到台灣,在師大學習中文後,考上了台大,後來也娶了台灣妻子。在五年前,他一直思考著該如何讓台灣人認識約旦的國寶藝術,更曾經一度想要放棄,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到現在的小有成績。

記者陸家豪/攝影 

艾宏柏很多作品都和駱駝有關,他說,台灣人很喜歡駱駝,因為看到沙子就會想到沙漠,而沙漠裡面則有駱駝,這種題材對台灣人很新鮮。另外也有很多豐富的創作,有關於歷史的、宗教的,除了中東文化之外,也有迎合台灣文化的作品,像是招財進寶的字樣或者台灣特有風景…等,人物肖像的部分,也接受客製化的訂製。

創作過大大小小的作品,艾宏柏甚至還創作過六面的立體沙畫,除了技術之外,比一般作品需要更多的專注力、耐力、想像力和空間概念,連瓶子的形狀都會影響到創作。對他來說這樣的創作就如同是自我挑戰,精益求精。

目前艾宏柏積極的推廣沙畫藝術,每到假日他就會到西門紅樓擺攤,並且現場創作,時常引來許多民眾圍觀,未來也打算舉辦展覽及沙畫教學,希望能夠將這項國寶藝術傳入台灣,讓更多人能夠欣賞。


延伸閱讀

艾宏柏的部落格

閱讀台北主題網-艾宏柏

部落格文章-約旦先生的沙畫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奇諾 築夢踏實的公民記者

【陳怡雯、趙以寧/新北市報導】在社大學習公民媒體課程,因而走向公民記者的奇諾,不論是地方上、社運團體、弱勢團體的報導,都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親和感,因為奇諾給自己角色的定位,一直都是「公民」勝於「記者」。

奇諾本名陳家豐,大學讀餐飲管理學系,畢業後加入板橋社大培養公民記者的課程,從最基礎的拍片、剪片、後製、配樂等,一步步學習,從社大學員變成助教,再成為講師,一路上邊做邊學。成為公民記者後,家人、朋友,都對他的決定感到不認同,但這些壓力,都沒有讓奇諾產生放棄的想法。支持他做公民記者最大的動力,就是看見自己報導的新聞,被閱聽者重視,讓更多人去關心值得被注意的議題。


奇諾對於土地的關懷,在報導板橋地區這塊他自己居住的土地上,展露無遺。板橋是個極具豐富文化歷史和河岸資源的古城,但因為正在興建的台65線,楠梓溪河道上被厚厚的水泥覆蓋住,楠梓溪已經是板橋地區唯一一條沒有被加蓋的自然河流,為了民眾的交通方便,犧牲了原始及美好的居住空間。有民眾和民間團體呼出口號「用高架橋來換河岸親水公園」。不要因為快那五分鐘車程,而放棄了大自然給板橋居民最好的禮物。



奇諾/提供

對於社會亟待解決的課題,流浪貓狗議題就是其中之一,但至今依然沒有適當的解決方法。這次奇諾帶我們到流浪貓狗幸福協會,看到簡陋鐵皮屋中,有許許多多流浪貓狗,協會的義工們,付出大量時間、體力及金錢在照顧流浪貓狗,但屋內的流浪貓狗跟全台灣的流浪貓狗比起來,是一小撮中的極少部分。造成台灣流浪貓狗那麼多的根本原因就是飼主的棄養,而目前政策上的解決方法只有安樂死,奇諾希望透過這篇報導讓民眾知道,小動物的「氧氣」,取決在於我們人類的「養棄」。

奇諾/提供

這篇流浪貓狗的新聞讓奇諾入圍了公民記者新聞獎,這篇報導對奇諾來說,幫助社會大眾看見台灣真實的一面,也喚起台灣人對於弱勢團體的重視,是奇諾成為公民記者後,最讓他感到興奮及值得一件事。

六年後,現在的奇諾成為社大公民記者的講師。他讓我們看見,堅持自己的理想,真的可以美夢成真,也讓更多人對公民記者有好的認識跟期許。

陳怡雯 /製作



延伸閱讀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恩友義診聯盟 為貧者健康把脈

【記者黃約瑟、陳鷖人/台北市報導】以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聞名的恩友診所,因為經費問題停業,轉型為義診聯盟。恩友台北教會傳道許順德說,診所二〇一〇年六月停診後,教會為了繼續照顧沒錢看病的病患,因而構想用聯盟的方式讓義診繼續,在冠泰藥業董事長李志賢的幫助下,終於成功轉型成恩友義診聯盟,現在全台共有七十幾家的診所加入聯盟、提供義診服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義診聯盟診所所在位置
目前恩友義診聯盟屬於創立初期,加入恩友義診聯盟的診所,並不是全部免費看診,各診所可以依照診所的狀況,提供免收掛號費、免收藥錢或是完全免費等不同的服務,未來還將繼續招募更多診所加入。病友在經過恩友中心評估後,恩友中心會發放恩友卡給沒有健保或付不起健保的病患,持有恩友卡的病患可以到各地加盟診所免費看病。

許順德說,當初會創立恩友診所,是因為當時恩友教會的牧師李政隆,遇到很多病人因為沒有錢去看病,而死於很輕微的小感冒;現在診所雖然停了,但是替窮人的健康把脈的初衷,會藉由義診聯盟持續下去。

在許順德的印象中,恩友教會對病患幫助是非常大的,當時每天都有許多病患去診所就診。現在有個住在教會裡的教友,原本是街友,因為沒錢看病,導致感冒變嚴重到幾乎喪命,後來聽警察的建議,來到了恩友診所,不僅治好了感冒,現在更在捷運站前販賣《大誌雜誌》,有了穩定的工作。

未來恩友義診聯盟該如何發展?許順德說,義診聯盟是一定會持續下去的,不過它有技術上的缺失,像是病例該如何建檔、建立貧窮名冊,製作恩友卡等問題。而且希望未來經費充足時,還是可以擁有自己的診所,最好可以在每間恩友教會旁都建有一家診所,替弱勢的病患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照顧。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