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從基地出發 讓夢想起飛

【記者鍾曉雲/新北市報導】在新北市三重區的貴陽街上,有一棟外表平凡的四層樓建築。每到國中生下課時間,就有許多孩子陸陸續續的走進去。裡頭有孩子在上網,有的人在看書,有的人在問功課,時而傳來孩子的嘻笑聲,時而聽到的是孩子們的讀書聲。「這裡是三重青少年基地(以下簡稱基地),一個讓孩子找到自我價值的地方。」館長江思妤說。
05
三重青少年基地,一個幫助弱勢少年找回
夢想及自我價值的地方。拍攝/鍾曉雲
 

二○○一年七月,居住在三重的林先生與林太太有感於三重對愛孩子的愛並不少,只是少了機會,於是無條件的捐出一棟四層樓建築給人本教育基金會,希望讓弱勢的孩子知道,還有一個支持他們的地方。原本一棟平凡的四層樓住宅經過整修與重新規劃後,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一個提供青少年發揮的地基就這樣成立了。

「基地成立的一開始是希望能給青少年一個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空間,譬如有孩子想學吉他,基地就開一個吉他課程教孩子們彈吉他;有孩子喜歡騎腳踏車,基地就帶著孩子們一起到戶外來趟乘著風的單車之旅。」江思妤說。

但這些孩子都是處於有升學壓力的國中生階段,他們或許能在基地快樂的做自己喜歡的活動,但回到學校還是得面對龐大的課業壓力。為了讓孩子們在課業上找到讀書的信心,基地在二○○三年開始做免費的英文、數學的課後輔導,搭配學校的課業進度來做課後加強。

基地在平日晚上提供國一和國二學生免費英文和數學的課後輔導,並且沒有資格限定,輔導老師有的是退休後自願想來幫忙,也有白天上班晚上來輔導孩子們功課。基地的孩子有許多是家庭功能不完整,生活上沒有人照顧,功課沒有人盯等等,有些孩子是自己來到基地,也有的是家長送過來和學校輔導室介紹而來。這裡的課後輔導沒有密集的練習和考試,也不使用權威的方式硬逼小孩子唸書。


07
基地的貓咪。 攝影/鍾曉雲
「我們有兩個教學要點:第一,談思想和概念;第二,我們要從問題開始思考。」江思妤說。在課輔的過程中,老師會丟問題出來讓孩子們思考,例如:負負為什麼會得正?透過對話和討論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真正瞭解並找出事情的原理。對於面臨更緊迫升學壓力的國三的學生,基地協助他們安排自己的讀書計畫,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課輔老師。

每天最多有五位志工來到基地陪伴小朋友們課輔,當孩子在上課遇到問題志工會從旁跟他們解說,並看著他們寫作業,溫習考試。有些小朋友除了課業上的問題,也會有心裡話找不到人說的時候,志工都會當小朋友的好聽眾。

孩子們在這裡找到的不只是唸書的興趣、發揮自己專長的能力,基地給予他們的還有滿滿的關懷。基地裡面有養了兩隻貓咪,其中一隻是基地的小朋友在外面撿回來的。「當時孩子帶貓咪回來就問我們說可不可以養它,我們就說,可以呀。其實這個動作對孩子來說也是種鼓勵,代表我們對他的信任。」江思妤說。

江思妤表示,她們希望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只要這裡的孩子將來有本事做一個平凡的工作,就是她們最大的欣慰。這裡孩子的生命洪流是險惡的,基地所要做的就是讓小朋友們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並且讓大家相信人是有能力為自己創造的。


鍾曉雲/拍攝

延伸閱讀
基地痞客邦部落格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呷好粽,疼惜咱ㄟ囝仔

2011年9月29日 星期四

《我的莒光作文簿》 記錄軍旅生活的心情故事


03
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
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攝影/王湘綾
【記者王湘綾/台北市報導】「刺!殺!刺!殺!刺!殺!」兵營裡,阿兵哥們整齊劃一的跟著班長的口令,練習刺槍術,這是紀錄片《我的莒光作文簿》兩位主角劉海嵐和王閔生,在入伍新訓時的共同經歷,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以兩位主角每週寫下的莒光作文簿為主軸,紀錄軍旅生活的歷程和心情。

《我的莒光作文簿》是導演龍男‧以撒克‧凡亞思的第三部作品,龍男說,這部片是他一九九九年當兵期間時拍攝的,二OO二年才剪接、製作完成,並在當年得到台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之所以開始拍攝紀錄片,龍男說,大學時唸台大社會系,畢業前思考自己未來想要做的事,想到自己很喜歡看電影,「覺得如果自己可以創作,會是很棒的經驗」,於是決定報考台南藝術學院的影像紀錄研究所,為了有作品推薦自己,拍下第一部作品《回來就好》記錄自己未婚生子又翹家的妹妹。

為什麼有機會在軍中拍下《我的莒光作文簿》,龍男說,當時《回來就好》的推出,受到好評,雖然得了行政院地方文化紀錄影帶獎,但因為筆試成績不夠好,因此這部片沒幫助他考上研究所,龍男說,研究所落榜,就必須去當兵,自己在憲兵軍樂隊時,隊長知道自己有攝影的能力,提議龍男為隊裡勤務的執行,做影像的紀錄,「我當然立刻答應」,完成任務的同時,也間接的記錄軍中的生活。

這部片之所以使用當兵的人都必須書寫的莒光作文簿做為主軸,龍男說:「是想要從裡面看到一個人當兵時的歷程經驗」,莒光作文簿一部分像日記一樣,反映每天當兵生活的紀錄,但又因為莒光作文簿必須經過輔導長的批改,使得主角內心雖然沒辦法完全接受當兵的生活,卻又要用文字寫得很享受,「藉著這樣的對比,可以看見軍中生活的壓抑」。
04
主角王閔生分享自己當兵時的心情。
攝影/王湘綾
主角王閔生說,當時大學畢業,很想趕快出社會,表現自己的能力,但卻必須入伍浪費時間,「當兵的兩年,對於未來要怎麼走,內心一直很徬徨」,本來抱持著當兵 就當作練體能,卻又因為人事上的錯誤,自己根本不會演奏樂器,卻被調到憲兵的軍樂隊,「心裡很抗拒」,「只能藉著寫莒光作文簿鼓勵自己」。

加上當時憲兵隊學長的不當管教很嚴重,片中有一段說到,劉海嵐因為動手打學長,被長官訓話,當劉海嵐解釋出手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學長準備拿書砸他的頭,卻被 學長理直氣壯地反駁,「我有打你嗎?」、「我只是手舉起來而已,你有受傷嗎?」、「大家想跟你玩都不行是不是?」最後劉海嵐受到長官責備和處分。

因為不當管教,常常要應付學長們的刁難,王閔生說,每個禮拜自己最期待的一天,是禮拜四的莒光日,因為那天隊上每個人都要收看軍教節目「莒光園地」,「所有人都不能講話,是我內心最Peace(平靜)的時候」,當兵有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責任要面對,「那樣的環境會逼得自己不得不成長」,「因為沒有人會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看過《我的莒光作文簿》的觀眾周弘斌說,看完這部片,讓他重新回味軍旅生活,當兵的日子裡,對未來一定有徬徨,「因為那是一個跟外界隔絕的環境」,在加上每個人在求學的過程裡,碰到的人,他們的經歷、類型會跟自己差不多,但進入軍營,碰到的人來自社會不同的階層、背景,「碰到什麼樣的人,要怎麼相處,說怎樣的話,都是需要變通的」。

延伸閱讀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三合院當教室 傳統融入現代教學


02
現今整修後的三合院外觀/陽光國小
【記者洪祥祐/新竹報導】一棟殘留於新竹市陽光國小內的三合院,原本在建校時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在卻校方委員挽留的建議下,意外重建融為學校的特色建築,並將三合院發展成為課程之一,讓學生們藉此思考歷史建築背後的文化意義,成為學校鄉土教育的一部分。

陽光國小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在建校時,學校腹地內有一戶人家遺留下的舊三合院。陳思玎校長表示,原本校園規劃單位傾向不保存三合院,卻在陽光建校籌備委員們的努力下,認為應該讓校園建築形式奠基在「以教育為主體」時,歷史建築存在意義的思考,讓我們產生文化保存的新思維:三合院的存與廢不再是文化意識形態的爭辯,而是從老師的課程與教學、孩子的學習與體驗,重新思考舊建築存在校園的教育價值與意義。

 原本老舊殘破的三合院,在學校重新裝潢和添購家具後,有了不同以往的風貌,雖將原本的房間改建為多媒體教室和文物展示間,但仍保留三合院原有的建築設計,如茶館、神明聽、灶房、食飯間和雞舍都仍存於三合院中之,將傳統融入現代之中,成為陽光國小獨特的建築。

三合院鄉土課程的內容包括「咱的土地咱的厝」,以多樣的傳統文化為課程主題,如製作沙包,小朋友們自己準備綠豆、針線和縫布等材料,並且靠自己一針一線做出沙包,之後配合傳統閩南語童謠帶活動,讓現在生活在科技發達的孩子們接觸過去簡單有趣的童玩。還有配合冬至的「食圓圓大團圓」,讓家長與小朋友們在三合院中一起搓湯圓,在冬至時一同吃湯圓過冬,並從這中體驗三合院古早的生活樂趣。

三合院也成了當地社區另一個活動場所,當地社區常和學校一起舉行活動,讓居民和師生們一同參加,陳思玎說,像是利用新竹有名的貢丸和水晶玻璃,舉辦「陽光貢丸節」活動,一邊學習水晶玻璃的製作過程,一邊品嚐道地的貢丸,讓學校在地產業結合,拉近社區居民彼此的距離。

回想當初三合院的存廢,陽光國小的學生和老師們,都認為將三合院保留下來是正確的決定,現在三合院已成為陽光國小不可缺少的重要特色,並將這份遺留下的美好繼續維護下去。

延伸閱讀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簡體書哪裡找 向問津堂問津

01
問津堂外觀裝潢成古代庭園
的格局,古色古香。攝影/羅萱
 【記者羅萱/台北市報導】問津堂書店位於師大路上,為一間專營簡體字文史哲專書的書局,店面裝飾成古代庭院的格局,總是吸引了路過人們的目光,若不是招牌大大的寫著「問津堂書店」,誰會知道這是一間書局呢?

在使用繁體字為主的台灣,簡體字書籍可說是少見,當問起了這間書店的緣起,問津堂書店的總經理方守仁微微一笑:「這說來可話長啊。」在一九九一年時,當時本為教師的方守仁,受到之前保釣運動的影響,創立了海峽評論雜誌社,並擔任總經理一職。海峽評論雜誌內容多半是討論兩岸關係及台灣史,方守仁將海峽評論雜誌視為「知識份子力用所剩餘的良心、時間、金錢,所從事的志業。」海峽評論雜誌社中的成員都為兼職,把這樣的一份雜誌當作平台,互相討論有興趣的議題。在成立雜誌社後的第十年,方守仁認為海峽評論為非主流中的非主流,缺乏與讀者交流的平台,剛好方守仁在大學時期曾經在書店打過工,也一直想要開一家書店,於是就在二○○一年,成立了問津堂。

在剛成立之初,方守仁因為對教書倦怠,再加上書店事務繁忙,就辭去了教職一務。當時的問津堂也是一間販賣繁體字書籍的書店,正巧在書店成立後不久,當時的剛好廢除了出版法,問津堂看準了這樣的機會,就進口了部分的簡體字書籍,成為當時第一個「公開」販賣簡體字的書店。而這樣的舉動卻引起了新聞局的關注,新聞局本來要封鎖問津堂販賣簡體字書籍,但因方守仁的據理力爭,新聞局放寬為只限大專用書才可進口販賣,這樣的事件當時還曾鬧上新聞報紙。方守仁也對當時新聞局的舉動感到不解,他表示出版法廢止後許多日本黃色書刊都大肆的進口,但方守仁不懂為何進口簡體字書籍竟然會被管制。

樂觀的方守仁認為,因為被新聞局限制的事件剛好替他展開了知名度,於是他便在二○○五年時成立了簡體字館,開始有規模性的販賣簡體字書籍。方守仁認為經營書店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生存及定位,為了讓書店能夠經營下去,他堅持店面要是自己的,才不用額外擔心店租的問題,專心面對進出貨的壓力;而一開始方守仁就想要成立一間小而美的特色書店,加上簡體字書籍的販售,定位也很明確。
方守仁表示,和大陸比起來,台灣人口較少,兩邊的出版品項經營模式十分不同。例如學術類的圖書,因台灣市場小,所以希望以大陸的出版品來補台灣出版的不足。而經營間體字書籍要克服的難題除了進貨、退貨難以外,還要克服時間差及空間差的問題。因大陸地區地幅廣大,從出版社到倉庫或是門市,可能就各要幾百公里的距離,非常麻煩且耗時。方守仁說:「這些問題誰能解決,誰就勝出,至今我們也還在摸索。」不過十分慶幸的是,方守仁在大陸也成立了一間貿易公司,專門營運出版品項,由於最早申請,他已拿到了在大陸的貿易出口權,大大降低了其中往來海關的困難。

除了技術上需要克服以外,方守仁認為剩下最大的困難就在自己,有沒有鬥志或是看不看得到未來的希望都容易影響經營的心。現今社會電子書崛起,紙本出版品的未來不被看好,但方守仁說:「往前看到許多困難,但回頭又發現有一片藍海。」他看到了尚未做成電子書的舊書籍們的市場,想要利用大陸二手書籍與台灣的書籍做結合,他認為思想與技術拉近,人們的心裡的距離也會被拉近。方守仁認為自己夠大膽且運氣好,同時樂觀,雖然實體書店的未來不被人看好,但他仍說:「這行業看得到希望。」同時也認為問津堂有很大的進步及努力的空間。

製作/羅萱



延伸閱讀

海峽評論資訊網

問津堂書店官網

問津堂聯絡信箱

2011年9月26日 星期一

化悲憤為力量 東海醫院變的有創意


03
東海醫院的匾額現在存放在三重的工作室中 記者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新北市報導】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地震,讓在東勢的東海醫院殘亂不堪,地震發生後,因為當時的住家倒塌,所以全家人暫時搬到醫院的閒置空間居住,後來找到新的住家後就搬離醫院,因此醫院就有閒置空間,徐景亭當時只為了整理家園,但在整理過後發現,醫院有閒置的空間可以做藝術,於是,就在醫院裡辦起展覽,從這一刻起,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創辦人徐景亭開始從事醫院藝術創作,她說,想藉由作品讓民眾對醫院的映像有所改觀,不對醫療器材有所害怕,像是將包包做成血袋的造型,商品推出後,立刻引起不少的討論與回響,客人的肯定是徐景亭持續創作的動力。

徐景亭表示,因為醫院有閒置空間,二○○二年就在醫院辦展覽,也引起不錯的回響,決定開始從事創意商品與醫院設備創意化的設計,並於二○○六年開始投入創意市集。 在二○○九年醫院要拆遷整建時,徐景亭就為醫院舉辦名為「打包」的活動,為東海醫院畫下完滿的句點。近幾年則不斷的舉辦工作營,讓更多人體驗親自設計的感受,在工作營上除了實際操作外,也會邀請講師授課,讓工作營不僅實用且多元有趣。

當初會到創意市集擺攤,是因為徐景亭的姊姊在創意市集擺攤,姊姊就把一半的攤位挪給她用,但現在忙於工作與創作,較少參加創意市集,目前以接設計案、教書及創作商品為主,因此東海醫院的創意商品以寄售及網路販售為主。

徐景亭平常除了創作外,同時也在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擔任講師,她說,在教書的過程中,透過學生的作品與討論,讓她能有新的創意與靈感,師生彼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各有所獲。

徐景亭的創作靈感主要來自醫院,由於家裡在開醫院所以感受特別深,她說「因為從小看著這些醫療器材長大,所以創作以自己的故事為主,將作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以及輕鬆遊玩的心情融入作品中,像將糖果裝入罐子中,看起來就像藥罐一樣,讓客人看到這些醫療器材不會感到害怕,反而覺得新奇又好玩,這就是我創作的出發點。」

由於現在醫院規模縮小,東海醫院已轉型為診所,二○○九年時,由於原先的醫院將拆除重建,因此,診所遷移至第二橫街,在醫院原址拆除前,徐景亭舉辦了一個名叫「打包」的東海醫院告別活動,讓大家能藉由這次的活動,一起為東海醫院做最後的歡樂巡禮;在這次的活動中,還特地邀請了過去幾位東海醫院的好朋友,聊聊過去的東海醫院,徐景亭表示,在聊天的過程中,發現有許多事情是她所不曉得的,要不是透過這次的活動從他們的口中聽到,這些回憶也跟著埋沒在東海醫院裡。

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未來將計劃出版書,嘗試與不同的產業合作,創作出不同的作品,徐景亭說,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就像繼承家業一樣,利用自己所學的設計,將商品擺在對的地方,遇到了解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參與家庭事業。將來還打算舉辦工作營代替展覽,讓大家能實際去體驗操作,而不是只在一旁觀賞而已,由於醫院拆除重建,當時舉辦展覽的空間不見了,她表示,「非常可惜及遺憾,但這是家人共同的決定,現在也只能透過照片及影片回顧當時展覽的情形了。」

延伸閱讀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文山學 學習文山的一切


02
老師盧錫萊(右四)和學生講解和美山步道的故事
【記者林伯驊/台北報導】走過跨碧潭的大橋「碧橋」,接著走入和美登山步道,一群由老師引領之下實地走訪方式認識文山地區的學員,邊走邊學習,這是文山社區大學的「文山學」課程,有時在教室學習,有時實際參訪,來了解文山在地的文化。

文山學進入第二學期的課程,原本是文山社大研究景美地方文史的何文賢老師,想將此課程拉得更長,並放更多內容進入課程,於是範圍擴到整個文山區,並包含文史、生態、景觀、社區議題等等的課程。何文賢認為,文山學就是一種地方學,包含地方性的各種議題。由於包含許多面向,透過文山社區大學平台找到各種不同專長的老師,一同支援此課程。


負責其中一個主題的老師盧錫萊,本身為自然步道協會導覽老師,開課主題為「新店溪左岸及和美山踏察」,此為戶外課程,學員一早從新店捷運站出發,在盧錫萊的帶領下,穿過碧橋,走入和美山步道,之後經過大佛寺、又到空軍公墓、太平宮,經由邊行走邊解說,加上歷史故事,不只是單純觀光。

站在碧潭吊橋上,「大家可以來比較旁邊的北二高、碧潭大橋的橋墩設計,都是有其歷史上的發展有關。」盧錫萊從早期技術簡單,到現在為了避土石流沖斷,解釋橋墩沿革;從和美登山步道進入幸福樂園舊址,盧錫萊講著幸福樂園的停業經過,荒廢後被人傳成猛鬼樂園;之後又在空軍公墓裡說著黑貓中隊、黑蝙蝠中隊的故事。一個早上參觀許多地方,也聽了許多故事。

文山學從開班到現在進入第二期,屬於較新的課程,何文賢表示,此課程目前設定為四期一個循環,之後第三期會有更深入的主題課程,例如以「集應廟」為題,將會用多堂課來上此主題。「課程內容會由廣而深」何文賢說。 何文賢表示,現在社區大學強調與在地做結合,例如有環境保護的課程、在地文化人才培養等,文山學也是一種,他認為,希望能培養一種公民意識,對環境有認識、對社區的面向夠了解,才能爭取自己所要的。

文山學雖然才開辦兩期,榮獲社區大學的精選課程,但一班只有十幾個學生,「叫好,但不一定叫座!」何文賢認為或許事課程時間因素或是學生學習取向不同。未來也許會經由修完課後做社區服務來退保證金,也導入社區服務的概念,使參與此課程意願提高。


延伸閱讀
文山社大部落格

景美地方文史部落格

文山社區大學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原」來這樣做 林南吉巧手做編織

【記者林伯驊/台北報導】現代人追求純手工、與眾不同工藝品,加上環保意識抬頭,那何不如自己動手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文山社大的「『原』來這樣做-活用原生植物進階」,老師林南吉為布農族人,將原住民的基本編織技巧帶到社區大學,並且讓學員發揮創意做出自己的作品。

林南吉教導最基本的編織技巧,一開始做小籃子,之後還會做杯套、竹簾等,學員依程度分別做不同複雜度的物品,「我教完最基本的,他們也會做其它漢式的東西。」林南吉說,他只告知大致上範圍,要怎麼做由學生自己發揮,學生自己學會後會做一些如杯套等漢人的東西。材料使用現有的植物,例如竹、藤、月桃等,而竹子甚至自己處理,買回來後每根竹子經由鋸開、剖半、刮除內裡,再劈成絲、抽絲,才能用來做編織。

「布農族的編織品是因應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不如其他族會做其他用途,越做越精緻。」林南吉說。由於林南吉不是步驟化的每個動作仔細教導,學生學會基本技巧便自行完成,也有做不出來的時候。曾經有學生做燈籠,後來便無法收尾而放棄,林南吉表示,也有一位學生不會做,由他幫忙做了大半,才告訴學生自己作品需自己完成。林南吉認為,要靠學員花時間想,做到「每天都會想,要怎麼編織」,就會進步。

擔任班長的柯鳳琴,上了多期之後,已累積不少作品,例如籃子、茶盤、竹簾、杯套、提袋,她認為做完很有成就感,並且外面買不到、很獨特。

林南吉所住的社區曾花大錢請藝術家做裝置藝術,而他只是喜歡動手做,便親手做佈告欄,之後更親手打造社區的涼亭,引起注意,被社大人員引介至社大開課。現在他做的涼亭都被當是為當地的特色來維護。

「原住民文化的東西如果只在原住民間,不會傳承下去。」林南吉說,布農族各個家族不同,有的擅長做編織、有的會打獵等等,林南吉從擅長說故事的耆老聽許多故事,學習很多原住民的故事。在八八水災後,他與妹妹合作做編織,「社區會做的人都走了,現在政府又提倡多元文化」,讓他了解他要將文化傳承。除了教編織,林南吉也做園藝、教八部合音,盡力傳承原住民文化資產。


記者林伯驊/製作

延伸閱讀

文山社區大學部落格

文山社區大學電子報

文山社區大學

2011年9月23日 星期五

小腳騎鐵馬 文湖單車教室


01
文湖國小學生們單車課程情景/文湖國小提供
 【記者洪祥祐/台北報導】台北市文湖國小教務主任郭瑞芬表示,學校認為生活在都市的小朋友們,每天都必須面臨車水馬龍的交通環境,為了讓學生們從小養成良好的交通觀念,因此藉由騎乘單車作為特色課程教學。利用學校閒置空間學騎單車與認識交通號誌,再到河濱公園實際上路,欣賞淡水河與基隆河沿岸風景,體驗騎乘單車的樂趣。

郭瑞芬說:「常常看到國中小的學生們騎乘單車在大馬路上橫衝直撞,都替他們捏一把冷汗,於是我們就想到利用單車,便於二OO八年開始設計單車課程,教導小朋友們如何安全並遵守交通規則在街道上騎乘。」


學校積極善用少子化後閒置空間和規畫課程,如將籃球場和操場結合規劃為晴天的騎乘教學區,雨天則利用地下桌球教室教學,指導文湖的孩子學會單車騎乘;此外還將閒置教室改建為交通安全教室,擺滿各種交通道路號誌,學習交通安全的重要。同時運用單車工具,規劃進行淡水河河岸查踏和體驗,並於假日辦理單車學校的遊學,邀請家長和老師們共同參與單車休閒運動。

每個年級對於騎乘單車的技巧與要求都不同,從基礎的認識單車各個部位如前煞、後煞和齒輪等,及雙腳不落地騎乘十公尺以上的入門課程,到了高年級後將操場等練習地模擬設如紅綠燈、平交道和行人穿越道等各種情境,待學生們有了一定的熟練騎乘單車的技巧後,才會於假日到河濱公園上路。

郭瑞芬表示,在學校小操場通往一年級教室門庭,曾有學生因為上課進教室奔跑,發生撞斷鼻樑憾事,此處可設計成停聽看的黃色閃燈路口或是十字路口的模擬情境,讓交通安全教學步道可以結合學校安全地圖規畫。,在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走廊等處設置類似交通號誌的安全標誌,發揮如情境教室的空能,提醒學生注意安全,避免意外的發生。

文湖國小計畫於含暑假辦理單車學校,讓其他想學習單車的小朋友們也能一起加入騎單車遊玩的行列,並結合社區舉辦鐵馬遊行,騎遍台北市和新北市各自行車道。未來規劃在校內建置人類單車發展史館,讓學生們能夠從單車的歷史認識單車對於生活的意義。


延伸閱讀
文湖國小

台北旅遊網-自行車道路線

ORZ單車網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活到老學到老 LKK英文也能說得好

【記者鍾曉雲/新北市報導】「I get up at 6:30 a.m. every day, and you? 」「I get up nearly 5:45 a.m…….」這不是英文補習班的會話課,也不是兒童美語安親班,而是一群老人的聊天對話內容。新北市中和區的嘉穗公園有一群老人在晚飯過後聚在公園的涼亭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泡茶聊家常,但是仔細一聽,老人們居然是在用英語聊天。「我們英文真是破的很,但是有一群可以互相練習的夥伴,我也不用怕丟臉啦!」一位六十八歲的阿嬤陳美嬌說。

許建華,是個公務員,年約卅十來歲,是「LKK老人英語俱樂部」的發起人。老先生、老太太們現在對英文的接觸機會可以說近乎於零,要他們開口說英文並不是那麼容易。在每次的聚會就是由許建華帶領老人們一起用英文聊天,教他們簡單的英文句型和會話,用輕鬆的方式學英文。

許建華表示,自己的爸爸退休後,多了許多時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從去年開始他爸爸開始想要來學英文,而自己平日白天要上班,所以先幫爸爸在線上英文網站申請帳號,讓他在平日白天能夠自己上網線上學英文。

以往在晚餐後許建華都會陪爸爸到家裡附近的公園散步,也有很多住附近的鄰居老人們在飯後到公園散步聊天,大家有時候就會在涼亭一起泡茶抬槓。而自從他爸爸開始上網自學英文,許建華在晚餐時間或者飯後,都會問他爸爸今天學了些什麼?有什麼想知道的英文單字不會說?

許建華說:「久而久之,我們的公園散步時間就變成了學英文時間,那些和爸爸一起泡茶聊天的鄰居老人們看到我們用英文互動覺得十分新鮮,所以也被爸爸影響,對英文產生了興趣,於是大家就說好平日晚間飯後來段半個小時到一小時的英語會話練習。看到老人們有學習英文的熱情,我當然也義不容辭的當起了他們的英文小老師。」

LKK老人英語俱樂部是在二○一○年五月成立,並約定於每周一至周五晚間八點在嘉穗公園的涼亭練習,現在參與的老人們大約有八到十位。進行會話練習的方式是大家一起圍聚涼亭裡,許建華會先要大家講出自己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或者今天的心情狀況如何,再告訴老人們這些事情的英文單字該如何說。「我會先把單字用麥克筆寫在紙上,一張A4紙一個單字,這樣老人們看的比較清楚。」許建華說。

許建華表示,老人們學會單字後,在下次聚會就可以用英文來表達,一次說不出來沒關係,兩次還是記不起來他會再教一遍,帶領老人們一起複誦單字,大約四到五次的時候,有些老人已經可以用英文表達他們今天的生活如何了。

「畢竟鄰居老人們大多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英文教育,而我們會話練習主要是激發老人們的學習動力,有這份學習的心是很好的,講的好不好其實沒那麼重要。」許建華說。

「要老人開口講英文有兩個困難的地方,第一是發音,有時候教一個單字的發音可以教到十分鐘。第二是記憶力,老人們的記憶力退化,上一次教過的單字下一次練習的時候可能就會忘記,於是我們每次聚會都會複習之前教過的單字,用多複習的方式增加他們的印象。」許建華說。

有更積極學習的老人就會自己帶紙和筆來做筆記,有趣的是,他們記一個單字不是寫下單字的英文拼法,而是記下單字的中文意思並將英文發音用中文字寫在旁邊。例如「go to bed」去睡覺這個片語會用「夠吐貝的」的方式記下它。

陳美嬌表示,很感謝許建華老師,自己從來沒有想過能夠開口說英文,是許建華老師讓她開始接觸到英文。這麼老學英文真的很困難,一開始什麼都不會說,也都聽不懂,後來就會開始做筆記,而白天在家沒事的時候就會自己反覆練習。「俱樂部練習英文方式的氣氛很輕鬆愉快,雖然我常常是霧煞煞的狀態,但是有學到幾個英文單字就很開心了,很喜歡這種學習的感覺。」陳美嬌說。

「真高興我兒子下班這麼累,還陪我們這群老人練習英文。人就是要活到老學到老阿,尤其現在這麼國際化,學習英文是現代人的必備條件,我們老人當然也要參一腳囉。」許建華的爸爸許復國說。


延伸閱讀
七旬翁課堂學英文

老人多忘事,重新再複習N遍英文

上老人大學的感想 (英文會話輕鬆學初級二 學員 張秀貞)

2011年9月21日 星期三

監所服務 愛的傳遞與回收

【記者謝鈺清/台北報導】中華民國基督教婦女聖工協會自一九八○年三月創立以來,至今已有三十一年的時間,志工們到監所為受刑人進行傳福音、心理輔導等服務,也體認到自己現在所有的生活,是多麼幸福。

基督教婦女聖工協會每週都會有志工到台北看守所、台北少年觀護所等各監所傳遞福音,除此之外,也會對受刑人進行個人以及團體輔導,進行有如心理學、哲學為基礎的勵志性課程,以及生命教育的演講,鼓勵受刑人積極面對人生。在少輔院的部份,志工媽媽也會以聖經詩篇、箴言習字本教導這些青少年練字、英文,甚至也會幫這些青少年縫補衣服,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志工媽媽們的關愛。


這些志工媽媽多是在網路上看到協會的資訊後,主動打電話到協會,表示想要加入服務志工的行列。雖然是由基督教所創立的協會,但也有些非基督教信徒的媽媽到此服務,協會的牧師蔡華章說:「我們是宗教團體,但也歡迎有愛心的媽媽一同加入服務的行列,宗教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服務的熱忱,就可以來當志工。」現在協會有將近二十名志工媽媽,每週輪流至監所服務。

蔡華章表示,在這些服務的經驗裡, 看到了許多人的故事,也了解到許多人雖然做了錯事,但「他們有的是歹命人,並不全是壞人。」像他之前所輔導過的一個年輕人,他因為十七歲販毒而被送到了少年觀護所,但在輔導過後,發現他是因為父親正在服刑、母親得了癌症,為了籌措醫藥費才販毒,雖然他用了錯誤的方式來面對生活的困境,但他做的事是出自於孝心,本質並不壞。

蔡華章說:「手心向下的人是有福的,因為我們是去給,而不是去要。每個人的生命都像是一本書,值得去翻閱去體會。在服務的過程裡,使我了解到什麼是幸福,我也回收了他們給的愛。或許我不能作什麼,我只能用愛,去陪伴一群不幸迷失方向的孩子,我相信愛會帶來改變,希望藉由服務,給社會多一點正面的關懷,也帶給那些不幸的人一絲的溫暖,世界將會變得不一樣。」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基督教婦女聖工協會

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

台灣更生保護會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與日「相親相愛」 學生辦義賣

01
「相親相愛」系列的創作者楊承霖。攝影/吳欣穎
【記者吳欣穎/桃園報導】只要有心,誰都可以發起義賣,主角可以不是富人、藝人或商人,平凡的大學生也能發揮愛心。目前就讀銘傳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三年級的楊承霖就利用Facebook(臉書)成功發起了他生平第一次的義賣活動,他說:「過去我也想過要做類似的事,但我的(設計)實力還不夠,現在我已經可以發起這樣的活動了,很高興我可以做出貢獻。」

「相親相愛」的原型是一顆隨手在Windows內建軟體小畫家上拉曲線、酷似楊承霖室友兼好友的人頭,之後以這顆頭為基本,再擴展成兩顆男女人頭並排的結果,在楊承霖忍不住為他們下了「相親相愛」這個標題後,又繼續延伸了許多小主題,例如「不分派別」、「不分距離」、「不分品種」等。
 
他將這些圖片陸續上傳到Facebook,沒想到卻引起朋友們爭相按「讚」,最後在大家的鼓勵下,楊承霖把作品印成小貼紙發送給身邊的朋友,「原本只是想分享,讓大家擁有我的創作,並不是期待這個系列能創造什麼很特別的意義給大家。」他靦腆的說。

身為系學會幹部,在學會還在考慮是否要發起賑災活動時,楊承霖就決定以「相親相愛」結合T恤義賣,接著他在Facebook上發起「相親相愛 不分你我 關懷日本 你我同行」的義賣活動,以預購的方式開放登記,他準備將扣除成本後募集到的七千元捐到日本,並另開活動頁面公佈成本明細表給預購者參考。

從決定發起義賣、開活動頁面到截止只花了不到二十四小時,楊承霖說:「本來只預計收三十件,沒想到受到大家熱烈的訂購,在七十件的時候我就趕快喊停,畢竟我也只是學生,成本必須自己先墊…這次大概先付了一萬多吧,幸好平時有點積蓄。」之後就是一連串收取款項,及與廠商洽談的浩大工程。由於對衣服材質的不了解,楊承霖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這些T恤材質,但在時間壓力下決定採用廠商推薦的方案,最終的成品T恤非常薄,他對自己的決定感到非常後悔。

02
紅心下有相親相愛的基本圖以及梳有相撲手
髮結的人像,遠看也像是一幅日本國旗。
攝影/吳欣穎
在義賣過程中,還有一個很大的心結一直存在於楊承霖心中。他覺得,「義賣」不僅是一種吸引眾人矚目的焦點,對設計者而言同時也是一種負擔,「設計的人其實都會希望大家喜歡自己的作品,但我卻不知道人家是因為我的創作跟理念來參與活動,還是因為『義賣』兩個字…我也很擔心大家會不會覺得我在斂財,但是到後來我也不管了,這應該只是我個人的心理障礙吧。」

儘管這次義賣過程遇上不少困難,但楊承霖從未萌生放棄念頭。他表示,下次有機會他願意再次發起類似活動,「不過我比較希望以後不要再發生什麼災難了啦,如果再辦義賣,我會更注意成品的細節和品質。」楊承霖笑著說。


相親相愛系列繪作。圖片/楊承霖提供



延伸閱讀

 
「相親相愛 不分你我 關懷日本 你我同行」Facebook活動頁面

 「相親相愛」系列

承霖的部落格相簿

2011年9月19日 星期一

《東海岸評論》 探討東台灣發展


06
《東海岸評論》從一九八九年創辦,發行了兩百餘期, 現
改為以網路媒體呈現。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提供
【記者鄭穎暄/花蓮報導】曾五度獲得行政院人文類雜誌金鼎獎入圍,在二○○二年獲得綜合類雜誌金鼎獎肯定,隔年獲得人文類優良雜誌金鼎獎的《東海岸評論》,是曾任大漢技術學院校長,人稱楊校長的楊守全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基於對花蓮的熱愛,以及對家鄉深切的使命感而創辦。討論從人文角度出發,包括教育、政論、環境、藝術、觀光等。

《東海岸評論》從一開始的半月刊到隔年改為月刊,而後又改成雙月刊,雜誌也越變越厚,平均每期有一百多頁。現任主編吳思鋒說,一開始楊校長是為了參選國大代表而辦雜誌,提供一個與縣民對話的空間,選舉過後,旁人建議停辦,然而楊校長決定繼續以「非營利」的經營方式保留下來。


創辦廿多年來,討論議題從反台泥花蓮廠擴廠運動、蘇花高建置、東華大學誕生到如今的東部發展條例。吳思鋒說,一開始報導政論和教育方面較多,而後依照主編風格決定內容,因為是本綜合類雜誌,所以沒有一定的報導方向。

吳思鋒說,雖然《東海岸評論》所討論的議題共分成六類,「可是想起來都是同件事,講白點就是發展這件事。」《東海岸評論》書寫對過去發展的錯誤或美好,以及對未來發展的想像。

關於《東海岸評論》討論的議題,吳思鋒說:「目前眼見最大的問題就是東部發展條例。」它牽涉到原住民生存的傳統領域、環境破壞等;也有如近期花蓮教育大學與東華大學合併後,地方的發展、土地的增值等。這些議題討論使《東海岸評論》的文章如同一篇篇小論文,而非單純的資訊介紹 。

然而《東海岸評論》在發行十八年、兩百一十五期後,二○○七年因經費不足以及楊守全健康因素,而決定暫時停刊。發行《東海岸評論》的東海岸文教基金會在停刊後,將更多心思投身在花蓮的地方活動上,包括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的營運、表演藝術工作營、記錄片講座等藝文活動,二○○九年還與旗美社大和小地方新聞網合辦公民新聞寫作活動。

直到二○一一年二月底,《東海岸評論》成立網路電子版,使《東海岸評論》如同復刊一般。吳思鋒說,透過網站,期盼花蓮人能對公共事務做出更多關心,這也是過去《東海岸評論》一直在做的。

《東海岸評論》的寫手除了包括編輯本身,也廣邀學校老師、社區工作者、精神健康基金會等寫手、並精選慈濟大學傳播系學生的PeoPo公民新聞台文章。吳思鋒說,《東海岸評論》在花蓮有一定的力量基礎,也有全職的工作人員、以前的顧問和編輯等,透過廣邀寫手,理想上希望成為大家來看花東、思考花東的一個整合的窗口。

對於寫手,吳思鋒說,是依賴對環境認知,誰在寫相關議題去主動尋找,更希望用網站引發出許多潛在寫作者,尤其有特別的角度觀點的書寫者。例如東華大學民族文化學系葉秀燕老師是旅遊觀光的寫手,吳思峰說,現在很多談觀光議題是用數據性的方式呈現,例如有多少遊客,但葉秀燕用「吃吃喝喝」去研究原住民飲食,利用田野調查,用很深入的角度去講旅遊。 吳思鋒說,其實網站的經營,讓過去很多閱讀量都流失了,例如年長的讀者,所以閱讀族群會改變。他說,其實轉型前有預期到,但目前還在尋找比較好的方式去彌補這塊閱讀上的落差。

吳思鋒認為,如果紙本能復刊,當然很好。只是換另一個角度想,《東海岸評論》也可以發行年鑑、精選集或是對某一個議題做專輯,反而有了更多彈性。他說:「議題性的東西很重要。」未來除了找更多人來書寫,即使很少人在做這種地方評論類的雜誌,但或許市場是寬闊的,也希望未來除了花蓮北區,也可以將資源分享到中南區。


延伸閱讀
東海岸評論網站

楊守全-紀錄東台灣

「東海岸評論」電子雜誌發刊記者會

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中西文化並呈的「TIGER虎姿」

【記者詹雅婷/台北市報導】在台北西門町紅樓創意市集販賣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商品攤位當中,TIGER虎姿顯得特別不同,因為這一家衣服的圖樣,與其他的手作創意單品比較起來顯得格外不同,有中國文化的老虎、中國水墨畫,也有在國外流行的數位藝術。
虎哥(化名)從二○○八年才開始計畫,一直到二○○九的五、六月才真正製作出屬於他的第一件T-shirt。剛開始接觸印刷廠進行印製衣服時,虎哥一直遇到衣服出現色塊的問題,到後來才查到是因為用黃版印刷的緣故,而這個困難使他幾乎放棄了製作創意T-shirt的這條路,直到遇到布利克星球,才解決了這個問題。與布利克星球合作後,虎哥改成使用全彩數位直噴機,解決了他的窘境,他表示,這種機器可以直接把圖案直接印到衣服裡,顏色不容易脫落,也不用特別開版。


談到作品特色,強調「把藝術穿上身」的虎哥表示,因為改用全彩數位直噴機的緣故,衣服的圖樣沒有色彩限制。他說:「以一般的創意T-shirt來說,幾乎都是先找到圖,再統一印在衣服上;但我的創意T-shirt則是先選擇衣服的版型,再搭配上適合的圖樣,這樣自製的衣服才會完整呈現畫作的樣貌。」

虎哥利用電腦軟體創造碎形幾何圖形(Fractal)、立體透視幾何圖形(Stereogram)來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他說:「這種圖形在一九七O到一九八O年之間,國外曾經流行過,只要調整電腦軟體的參數係數,每個人的作品幾乎都不一樣,做出相同作品的機率極低。」

而老虎、山水圖樣的國畫來源,是由虎哥的父親親手畫的,虎哥都叫這些衣服「虎T」。他說:「因為國內目前大多數的T-shirt上,幾乎沒有直接用國畫來當作圖樣的先例,也因為去年是虎年,再加上可以順便推廣我爸爸的國畫作品,所以就直接印製在衣服上,當作去年的主題,也免去了侵犯他人版權的問題。」

幾乎每個禮拜六日都會出來擺攤的虎哥表示,目前TIGER虎姿的主要客群為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等的觀光客,可能是因為共同傳承東方的歷史文化,或是經歷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摧殘,想要多保留一點有中國味的事物,所以比較受到這幾個國家的人民喜愛;也因為西門紅樓是古蹟,這邊的人文氣息也比較適合,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夜市和地攤。

從一開始製作T-shirt到現在,作品大致上可分為五種,分別是stereogram、Fractal、Stencil手工筆刻肖像、原住民手繪原鄉時尚圖騰、Caricature Taiwan & Taiwan Caricature Network。而目前正在嘗試、摸索的是Stencil,簡單來說,是一種以鏤空方式呈現的藝術,像是字體、畫作中,每個筆劃的線條都不能中斷。

而Caricature藝術的接觸是來自於認識潘學觀。原本這種藝術是源自於美國、日本,簡單來說,是種誇張、帶有諷刺意味的一種漫畫風格,通常畫中的人物辨識度極高。而這種藝術每年均有大展,尤其以日本最為突出,在日本這種風格被稱作為「似顏繪」。為了推廣這種藝術,在母親節期間,也在紅樓這個地方辦活動,免費幫大家畫Caricature。

對他而言,業績的好壞是一回事,他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是沒有時間壓力的進行,只是想要累積經驗。」至於每次送印的衣服件數,也不會作大量生產,每個作品都只印一件,這樣客人來逛街的時候,才會有「每次逛都有新東西」的感覺。


2011年5月7、8日西門紅樓市集Caricature Live。虎哥/提供

延伸閱讀

Tiger虎姿痞克邦

Tiger虎姿facebook

布利克星球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從「僕人」開始 彭書睿看到不同世界觀

04
船上的船員們會固定進行安全演練。
提供/彭書睿
【記者余庭歡/台北報導】搭輪船或許很享受,但你能夠想像待在船上當志工長達五年嗎?來自台灣的彭書睿,是第一位參加「忠僕號」國際志工船的台灣男生,而他一路從廚房員工做到國際媒體發言人。

二○○○年發生網路泡沫化,在網路公司工作的彭書睿選擇辭職,帶著薪水到美國流浪,一路從西岸玩到東岸,他選擇用「最短的時間去看最多的東西」、「最貧窮的方式過著最奢侈的生活」,除了在一個禮拜之內看了好幾部百老匯表演,為了減少支出,住宿方面也都選擇在朋友的家或是宿舍寄住,在美國待了四個月之後又到了中國,從北到南到處走走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之後,彭書睿回到了台灣。

回到台灣後,彭書睿擔任一位國際講員的招待,在講員離開之前,講員對彭書睿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待過「忠僕號」的姐妹號將近一年的時間,而這改變了我的人生」,「我非常推薦你去,覺得你可以去試試看」。當時彭書睿對於「忠僕號」並不熟悉,只知道他們來過台灣,他也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還是繼續自己的人生。

當過了幾個月之後,彭書睿收到了一個包裹,上面寫著他的名子,打開後發現裡面都是關於「忠僕號」的資料,他很驚訝那位講員還記得這件事情,打電話到總部請他寄資料給自己,「一直到今天我都還不知道他怎麼知道我們家的地址!」那時候剛好因為些微差距沒有考上研究所,而這也變成了一個機會,二○○三年彭書睿開始了他在「忠僕號」的生活。

「忠僕號」(Doulos,希臘文是僕人的意思)是金氏記錄中世界上最老的一艘輪船,建於一九一四年,同時也是海上最大的書店,是由德國非營利機構所營運的,宗旨是Bring Knowledge, Help and Hope(傳遞知識、提供救援、帶來希望),透過文化交流節目、社區服務活動以及海上書城等跨文化體驗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國家。這艘國際志工船船上的成員三百二十名來自全球超過五十四個國家,全是自願性質的加入,目前忠樸號已於二○一○年退役,由姊妹號「Logos II」、「Logos Hope」繼續完成任務。

一開始彭書睿是在廚房工作,在台灣只有沒有下廚習慣的他,有一天碰到所有人廚房員工都暈到不行,值班廚師丟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變出中午給全船三百多人吃的炒飯,「我們有昨天沒有用完的飯,還有過去幾天的剩菜,你就自己看著辦」廚師痛苦的說,一面講一面臉色蒼白。「做不好沒關係,反正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出現在廚房」話講到這裡,廚師就跑到一旁去吐了,「那天當大鍋鏟交到我手上的時候,我真的愣住了幾秒鐘。」彭書睿說。

上船之前,彭書睿就知道對於工作沒有太多的選擇,「這是一艘志工船,每個人不管之前顯赫的經歷,都要重新開始。」彭書睿說,女生大部分都會被派去住房部、膳食部或是書展;男生不是到機房去當「黑手」,就是去甲板當水手刷油漆,少部分的人會被派去廚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華人的關係,彭書睿一開始就被分配到廚房去工作,從洗盤子、切菜開始工作。

而在廚房待了將近一年之後,有一天彭書睿被長官叫到辦公室,當時他還很擔心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原來是長官覺得他很適合擔任「忠僕號」的公關,就推薦他過去了,船上公關共有兩個部分,一個是船航行到一些國家會招待當地居民來船上參觀;另一個則是負責接待世界各地的VIP,而彭書睿也從一開始的招待各國VIP一路做到「忠僕號」的國際媒體發言人,面對CNN、NBC、TVB、NHK、半島電視台等國際媒體和當地媒體。

二○○五年彭書睿擔任媒體發言人,那時候「忠僕號」正在波斯灣,拜訪了一些回教國家如卡達、阿曼後來又到了印度,擔任媒體發言人對他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看到了很多國家的VIP還有總統,「那時候眼界真的看得滿不少的!」彭書睿說。有一次阿爾巴尼亞的總統到船上參觀,開了五輛名車,旁邊一群安全人員,另外一旁則是有很多阿爾巴尼亞人,就這樣一路看著他們的總統走VIP通道,「在台灣我連我們家那邊的里長都沒有見過,到了國外以後有這樣的機會去做很特別的事情!」。

05
彭書睿在忠僕號上擔任國際媒體發言人。
提供/彭書睿
回到台灣後,彭書睿進入世界展望會工作,他說,很開心自己能夠在年輕的時候,可以經歷這些,「現在講話很老成,那的確是因為我經歷過、看過那些東西」,除了看到更多的世界,也能夠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自己的侷限在那裡。

彭書睿認為,不是所有事情都只有一個單純的面向,「雖然這個人是我的VIP,但可能到了下一個城市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舉例,有一次自己接待南韓仁川市長參觀「忠僕號」,過了兩個到了香港接待香港行政長官,大家早就已經忘記仁川市長是誰,如果那位仁川市長在香港上船,誰都不會給他待遇,「i don't even konw his name! 」彭書睿說,到最後每個人都只是人而已,那些聲望、名稱都只是很片面的。

回來台灣後,彭書睿看到菲傭和出去之前看到菲傭的感受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忠僕號」有菲律賓人,和彭書睿是同事關係,當有菲律賓的朋友是同事時,「他跟你家巷口到垃圾的菲傭的地位有什麼不一樣?」「那你怎麼可以看到那些幫你倒垃圾的人叫他們菲傭呢?」彭書睿說,他們是來服務我們的,「我們是不是還能夠用這樣的眼界來看他們?」

彭書睿到很多國、高中演講,都會告訴別人:「我們所知道的世界都試被形塑出來的。」他說,偏偏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世界都是別人告訴我們的,像他曾經給高中生們看過一張照片,照片裡面是很多人搶著一位護士手上的一瓶水,因為當地居民沒有喝過一滴乾淨的水。而這些這片也是那些高中生們這個輩沒有看過的事情,因為在展望會工作,聽過了很多的數據,每五分鐘可能就有個小孩子餓死,但這些都是數字,「什麼時候才能夠對你有意義?」

現在每個人的髮型都很漂亮,彭書睿說,在台灣剪頭髮三九九、四九九、五九九的價錢都可以看到,「但你知道三九九、四九九、五九九可以救多少人嗎?做多少事情嗎?」他表示並不是要每個人都把錢拿出來做好事,「而是當你有這個衡量的標準,你的心境、看世界的角度就會不一樣。」

延伸閱讀

FEAR NOT

OM Internationa

忠僕號

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新好命農夫 創造綠色奇蹟

01
在248農學市集設攤的好命農夫
丸子(左)和滿凌(右)。攝影/洪子恩
【記者洪子恩/台北市報導】哪個農夫有膽量放任自己的田地雜草蔓生?南投名間的新好命農莊卻是用這樣的方式,種出一斤一百元價格的鳳梨,以及上等的「新好命茶」。「好命農夫」之一的丸子(劉鳳如)說:「更可貴的是我們讓整個農田重獲生機,形成一個自然的生態圈。」

新好命農莊原本是一塊世代相傳的農地,以慣行農法(普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農作物耕種方式)種植茶葉與鳳梨。二○○六年阿靚(陳靚)接手這塊只剩母親一人守著的農地,因為自己的父親就是因長期暴露在農藥環境下罹癌早逝,小時候下田幫忙父親時也知道農藥很不好,因此阿靚轉變過去的耕作習慣,以自然農法來經營茶園和鳳梨園。

幾乎未務農過的阿靚從零開始學習,以自然農法經營農地,而隨之而來的就是蔓生的雜草和各類昆蟲的出現。這樣的新概念一開始對於傳統農業出身的玉琴(阿靚母親)也很難接受,老習慣讓她看不下去,忍不住下田去替阿靚拔除野草,雜草蔓生的茶園也惹來鄰居的取笑。

而時間證明了阿靚的方式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她觀察到雖然長在茶樹間的野生龍葵、山茼蒿、番薯葉長得幾乎要比茶樹還高,但是因為茶葉本身不合蟲子的口味,蟲子都只會吃這些「雜草」的嫩葉,因此最重要的茶葉本身反而是完好無瑕的。這與慣行農法的觀念大異其趣,但是卻造成了生態的正面循環,茶叢間甚至也開始有鵪鶉等鳥類開始築巢生蛋,最後玉琴最後也才欣然接受。

02
山茼蒿被蟲兒咬了好多洞,但是ㄧ旁的茶樹兒卻安然無恙。
照片/新好命農莊提供
山茼蒿被蟲兒咬了好多洞,但是ㄧ旁的茶樹兒卻安然無
恙。照片/新好命農莊提供
劉鳳如表示,在這樣環境生產出來的茶,茶質非常的好,因此不太需要去強調製茶人的功夫,茶本身的味道就非常的甘甜。他們的產品絕大部分也都是以綠茶或是輕發酵的茶為主,讓更多的人可以純粹的品味好命茶。

新好命農莊的土地除了茶樹,有三分地種的是鳳梨,他們稱這些鳳梨為「好命旺來」。這些十多年前在玉琴無暇照顧時,被放任生長的二號土鳳梨欉,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長出來的鳳梨卻比隔壁大量種植的鳳梨還好吃,而且是一年比一年香甜,而且與一般的鳳梨相比完全不會「刮舌」。於是阿靚決定採用這樣的自然之道種植,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少見的十二年鳳梨老欉,一斤「好命旺來」可以賣到一百元。

對於茶葉和鳳梨都以自然農法方式耕作,產量只有慣行農法的一半不到,能有這樣的堅持,完全是因為阿靚一行人完全放下了對於產量的計算和利潤的追求。劉鳳如說:「我們秉持的觀念是,對於下田這件事感到開心,讓『享受下田』成為我們的生活模式。對於利潤則從不刻意追求,只要夠了就行。」

03
茶叢之間的鵪鶉巢。 
照片/新好命農莊提供
二○○六年阿靚接管農莊後,陸續召集了七位夥伴共同經營,從生產到銷售,全都由他們自己包辦。成員包括丸子、阿福、滿凌、御明、小琪、以柔以及玉琴等人。他們在新好命農產體系中各自都有負責的領域,也會輪流到248農學市集中親自向客人介紹新好命的產品,以確保他們對自然和土地的熱愛能傳達給每位民眾。儘管過去蘋果日報、一步一腳印節目都採訪過新好命農莊,但是在農學市集中,他們的攤位仍然是一貫樸實,不刻意將彰顯這些報導,這也印證了這些新好命農夫的哲學:捨棄對大量利潤的追求,重於享受下田的生活模式。


延伸閱讀

新好命農莊

新好命部落格

一步一腳印報導

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紅斑性狼瘡病友 美麗的蝴蝶仙子

【記者黃苾瑄/台中市報導】陳筱韻的女兒綺綺(化名)指著鼻樑上到臉頰的位置說,她發病的時候這邊都會起紅疹,「學校裡的同學都說我是印地安人。」綺綺說,紅紅的印記像蝴蝶一樣,所以媽媽又叫她蝴蝶仙子。

三十歲那年,陳筱韻在連續工作一個月後,大腿突然出現了帶狀皰疹,和精神疲憊、癱軟、持續發燒等症狀,一開始她以為是前陣子工作太累,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於是只去住家旁小診所拿藥吃。幾天後,四肢卻冒出一塊塊的紅斑,甚至還引發肺炎,經過詳細檢查後,才發現自己得了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引起的風濕疾病,身體的器官會因為免疫系統的失調,而造成慢性的發炎。這種免疫系統疾病會因個人體質而有不同發病症狀,包含關節炎及關節痛、皮膚紅斑或盤狀紅斑,或神經系統疾病等,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根治紅斑性狼瘡,但是可以透過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減緩病症。

「那時我對紅斑性狼瘡一點概念也沒有,聽醫生說這種病無法治癒,還以為自己得到了不治之症。」陳筱韻說,發病急性期她的鼻樑和臉頰兩側出現帶狀紅斑,當時隔壁鄰居還以為紅斑性狼瘡是傳染病,紛紛對她走避,讓她一度把自己關在家中好幾個月不出門,「路上的人看到我都盯著我看,甚至還對我指指點點,心裡很不舒服,後來就不太想出門。」陳筱韻說。

後來陳筱韻的先生透過朋友得知台北榮總有思樂醫(SLE,紅斑性狼瘡簡稱)病友協會,協助病友坦然面對紅斑性狼瘡,並給予心理輔導的服務,於是鼓勵她去參加,才讓她對這種病有新的認識。「協會裡有很多像我一樣的病友,但他們表現的就像正常人一樣。」陳筱韻說,協會志工告訴她雖然紅斑性狼瘡無法治癒,但只要按時服藥,一樣可以正常生活。

患病五年之後,陳筱韻發現自己懷孕了,她和先生一方面為新生命到來高興,一方面又擔心小孩會遺傳自己的疾病。綺綺出生當時雖然沒有馬上發病,但是三歲時一次嚴重肺炎,讓綺綺也被檢驗出患有紅斑性狼瘡。「當時真的很難過,認為是我自己害了她。」陳筱韻說,還好目前在藥物控制下,目前綺綺並沒有出現重大的危急症狀。

陳筱韻說,綺綺到了要上小學的年紀時,很擔心她會因為病狀而被同學排擠,「以前鄰居對這種病不了解,以為會四處傳染,所以對我既害怕又嫌惡,因此我也擔心綺綺上小學會不會有同樣情形。」陳筱韻說,幸好經過校方和老師宣導之後,小朋友和家長們已經了解紅斑性狼瘡,也知道它不會傳染,綺綺才沒有被異樣眼光看待。

有些人會因為病患身體一塊塊紅斑而害怕與他們接觸,陳筱韻說,任何年齡的人,特別是女性都有可能會罹患紅斑性狼瘡,因此她期盼社會大眾不要歧視紅斑性狼瘡患者,正常看待並接納才是對他們最好的幫助。


延伸閱讀

思樂醫之友協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協會

馬姐的心情故事

2011年9月14日 星期三

立方計畫空間 實驗藝術的不同可能

【記者李季樺/台北市報導】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的立方計劃空間,隱身在水源市場的小巷弄內,如同普通民宅的外觀毫不起眼。拾階而上,映入眼簾的小巧空間,可以席地而坐,觀賞牆上液晶螢幕正在播放「Project 35 短片放映展」,或閱讀展覽資訊,或站著輕鬆聊天。側身,還有個宛如黑盒子的小放映廳,掀開布簾即可自由進出。「這裡就像是自己家一樣。」立方計劃空間負責人之一的鄭慧華笑著說。

在成立立方計劃空間之前,從事獨立策展人工作多年的鄭慧華,經常為尋找合適的展出空間問題所困擾,進而興起將個人工作室改建為藝文空間的想法。「在台灣像這樣獨立營運、擁有自主策劃能力的的空間沒有很多。」鄭慧華說。另一方面,她也希望回到藝術領域重新省視,反思現今台灣藝文生產機制的缺失。「無論何種藝術類型創作,其實從開始發想到完成,中間都有一個過程的存在。」鄭慧華表示,每件藝術創作都與其時空背景、社會文化及生命經驗息息相關,如果只專注於藝術成品上,反而忽略了藝術與社會之間的關聯,「我們希望去關注這個創作過程。」

二○一○年四月,鄭慧華與丈夫、同時也是部落格「音謀筆記」版主羅悅全正式將工作室改建成立方計劃空間。「空間並不是很大,所以它彈性很大。」鄭慧華說,立方計劃空間就如同其名,以計劃作為基礎,具有實驗性質,也容許各式各樣的可能。例如二○一○年九月三日的視覺藝術展覽《親歷幻見-part2》開幕活動,就以街頭派對為發想,邀請林強在立方計劃空間的露天陽台上播放電音,吸引不少人駐足觀賞、聆聽。羅悅全笑著說,擠滿巷弄的人潮甚至還驚動警方。「風格隨性自由,任何人都可以來。」羅悅全表示,這種型態的活動正是立方計劃空間所希望的。

除了作為生活或是實驗的創作場域之外,立方計劃空間也兼具講座、交流之功能。「在當代藝術中,有人可能著重在聲音、音樂、視覺、影像、文學等方面,但它整體就是藝術。」鄭慧華說:「那為什麼視覺藝術和音樂不能有對話?」兩人將如此想法實踐在目前正在進行的「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邀請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音樂與藝術創作者到立方計劃空間進行對談。「我們的目的是希望讓大家知道他們在做什麼之外,為什麼你在做這個?藉此建構在地文化的光譜,讓不同領域去做更多的對話。」鄭慧華表示:「從對在地文化更深刻的瞭解當中,再去想一想,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希望透過彼此交流,為台灣藝術文化發展尋找更多的可能。

對於未來,鄭慧華與羅悅全表示,將持續引介國內外的優秀的當代藝術創作者,長期耕耘尋求與藝術家合作的機會,同時也將邀請相關文化人士舉辦座談,希望帶來更豐富的人文藝術面貌與內容,也重新為台灣斷裂的歷史文化建立起具切身感的觀點與脈絡。


記者李季樺/製作


延伸閱讀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高有智的「小」革命與「大」改變

01
高有智在休耕啟示錄專題採訪與農人的合照 照片/高有智提供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高有智,畢業於台大新聞研究所、台大動物系,在中國時報擔任記者將近十年,因為「我的小革命」專欄讓高有智和採訪室夥伴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他表示,小革命代表一股追求幸福的力量,「小」是因為舉手之勞,「革命」代表生活的改變。只要小小改變,就可以讓世界不一樣。

「對我而言,記者這一行,是人生的必然,也是偶然。」高有智表示,小的時候從來就不想把文字工作當作人生未來的選擇。一直到大學時期,逐漸找到「記者」的工作,成為信仰實踐的人生方向。

二○○二年進入中國時報工作,○八年,高有智從中時政治組轉入調查採訪室工作,在調查採訪室期間與其採訪室夥伴何榮幸、黃哲斌等人,開始策劃「我的小革命」專欄。高有智表示,「小,也可以發揮革命的力量,只要夠堅定。」他認為,台灣各地角落仍有許多正面向上的力量,小人物持續付出,但他們不像政客,只想做事不享特權;他們不談高調,只是默默耕耘;也曾厭倦,卻是沒有選擇放棄,這就是改變社會的一股新力量。

高有智表示,最讓他印象深刻的報導則是一名患有小兒麻痺重症患者唐峰正,從小雙腳和左手捲曲變形,只剩一隻手的力量,靠電動輪椅行動,卻沒被命運打敗,並且積極的推動「通用設計」理念來打破生活中的歧視與不便。

運用創新的想法,以及自身的經歷,唐峰正發明了許多讓身障朋友生活起居更加便利的產品,其中以一支號稱有九種握法,可以握、可以咬、可以用腳夾等方式,適用於不同身障人士使用的U-wing筆為例,因為經由小革命報導後,讓日本原廠設計公司Tripod design社長得知,隨即派專人空運來台,寫下台日「贈筆送愛」的傳奇故事。同時,也讓領有重度殘障手冊,四肢軟骨發育不全的小學生王宣翰,有了更便利學習的機會 。

高有智坦言:「主流記者會越來越寂寞,但身為記者的意義是在於能否發揮影響力,即使只有影響一戶人家,也是對記者的一種肯定。」因為通用設計的報導,讓高有智體會到,縱使只能幫助到少數人,但這也是記者工作的最大意義。這些人雖然運用不同的實踐方式,但只有一個目標,都是希望讓社會更好,更幸福。

此外,高有智也曾下鄉採訪辛勤的農人,以一篇《休耕啟示錄》的報導道出農人休耕的無奈。希望喚起更多人關心台灣農業問題與農村困境,並體會台灣農民對於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高有智在報導中也提到,休耕政策雖達到稻米減量目的,但農民一旦失去自信、不再復耕,農民技術與農業文化也將無以為繼。

高有智表示,在記者工作中難免會有許多挫折與低潮,現實與理想的衝擊常常讓人感到無力,但記者的工作意義就是去化解真實情境的衝擊,從一面高牆找到一條細縫去發揮,只要有微小的空間,並且鑽研,就能繼續找到人們的生活價值。


延伸閱讀

【我的小革命】小唐狂想曲 用設計告別歧視

罕病兒苦尋筆 日社長飄洋傳愛

「休耕啟示錄」專題系列一

2011年9月12日 星期一

藍介洲 盲人狀元


【生命力記者陳芝豔報導】「現實社會裡,對一個盲人來說,的確會有很多外在的限制,像教育機會﹑日常生活行的問題等。而我們只有自己多多努力,一有機會便把握機會,而不是讓機會等我們。」

藍介洲-這位全盲第一屆社工師榜首娓娓道出他從求學﹑工作這一路走來的體驗和感觸。「其實我現在過得和一般的上班族沒什麼兩樣,每天是朝九晚五的生活,平時的休閒活動就是在家聽電視、聽錄音帶,不然,偶爾也會跟朋友出去逛逛夜市。」儘管這樣的生活看似平凡,但對一個盲人來說,所要經歷的過程卻比別人艱辛許多。 
十六歲那年,藍介洲剛考上嘉義農專,正是年輕人懷有美好理想和目標的年紀,但卻因為高度近視,造成視網膜剝離而導致全盲,「那時輟學在家整整待了一年半,也曾經做過傷害自己的事,不過人在緊要關頭自然就是會有一股求生意念。」他笑笑著表示,要是當時他沒有突然反悔,恐怕現在就不能坐在這裡說話了。
「現在回想起來最需要感謝的還是家人,尤其是父母,當時我原本想在家過一天是一天,而且還有眼睛可能重見光明的駝鳥心態,但父母堅持讓我去上台中的啟明學校。對我整個人生來說,這應該算是一個關鍵性的改變吧!」他說,其實家裡有這樣一個孩子,父母還是應該讓他走出去,去面對外面的世界,去適應外面的社會,讓他有能力自己照顧自己對他才是最好的,因為沒有人可以呵護保護他一輩子。 
「其實我的心情和生活都是邊走邊學的,因為每一個階段自然就會有每一個階段的問題要面對。旁人眼裡或許是毫不起眼的小事,對我來說都是新嘗試。」藍介洲說,「唸大學的時侯,從宿舍走到教室要過好幾條大馬路,同學也不能每天都來接我,有時他們會忘記,有時他們忙著翹課出去玩,所以只有自己鼓起勇氣,一次次去面對沒有做過的事。到了現在工作上班,下班後同事會順便載我回家,我想學著和同事相處是很重要的。」
藍介洲現在任職於考試院退輔基金監理委員會,擔任的是電腦打字的工作,「其實剛到這個單位時,心裡還是會有挫折感,因為每天要接觸一大堆報表﹑統計數據什麼的,因為這些東西沒有辦法用點字呈現,盲用電腦也無法克服這些問題。」藍介洲說,「最後跟上司溝通,希望能調到一個自己能力應付得來的工作,才被分派來電腦打字。」 
大學時代唸的就是社會工作的藍介洲說,今年六﹑七月他將被調到台北市社會局工作,未來他希望以親身的經歷,藉用社會工作的方式,去幫助那些和他有同樣遭遇的視障生。「希望我能在身心福利和就業輔導方面,對視障者有所貢獻。」這是他自己對未來的最大期望。

可樂果劇團 演出精采的人生

【記者王華瑋/生命力報導】成立至今已經邁向第九年的「可樂果劇團」是由一群肢體障礙者所組成的劇團。今年終於獲得了台北文化局所頒發的特別貢獻獎,他們透過創作去關懷身心障礙者,也藉由劇團的演出,讓大家重視、關懷弱勢族群。


「一個堅持,只要不放棄總會有機會的。」劇團的導演劉華說。劉華老師投身於這個工作已經十一年了,最初她因為覺得戲劇是身心殘障者可以發展的領域,因此便和中華民國殘障技能發展協會建議成立了現在的可樂果劇團。劉華表示她最初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其實遭到了很多的困難和排斥,大家都認為要殘障者站在舞台上暴露他們的缺點是不好的,而且也認為他們行動不方便怎麼可能演舞台劇。不過劉華說「現在他們知道了,他們可以看到我們有多麼好了。」
可樂果劇團內的肢體殘障朋友目前大約有十名,他們以輪椅代替雙腿,在舞台上做出精采的表演。擔任副導演的宋思賢表示「當台下的觀眾在看我們表演的時候,他們會完全忘了我們是坐在輪椅上的。」通常一般人對於肢體殘障者都是抱著同情的角度,而忘了去重視他們的才華。他們的才華其實完全不遜於一般人,宋思賢表示他們會繼續努力下去,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只要大家來看他們表演就能看到他們的才華與努力。
可樂果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公演,目前他們正在為第八次的公演「長白山上」排練,這次的演出還加入了一些文化大學戲劇系的學生義務演出,這幾個學生都是劉華老師的學生,參加了演出之後他們都表示相當的震撼和佩服。這些身心殘障朋友克服了自己肢體上的障礙,以生動的演出展現自己的才華,告訴自己也告訴大家他們也能做得到!
去年才加入可樂果的唐文傑先前因為拍戲受傷無法再從事特技表演的工作,因為熱愛表演所以仍然致力於劇團。他表示之前的受傷對他的打擊相當的大,而加入可樂果讓他重拾信心,決定投身於此,繼續綻放他的活力與光芒。所有的團員都是熱愛表演藝術的人們,也許他們不是專業的演員,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身上看到自信與驕傲,也希望所有的殘障同胞們都能拓展自己的興趣,展現自己特有的才華。


亞斯伯格孩子在玩耍中成長


【記者李宣/台北報導】目前國內對於兒童的早期療育越來越重視,小寶(化名)在三歲時開始接受ABA(應用行為分析)療法,以操作制約的原理和方法為核心,藉此改變亞斯伯格症患者的行為。雖然小寶在學齡前就被診斷出有亞斯伯格症的傾向,但小寶的媽媽吳均維仍感到慶幸,「至少不是進了國小之後,被同學欺負或是排擠才了解事情的真相」她接著說。
吳均維從小寶出生後,就將紀錄小寶的成長紀錄放在部落格裡,在小寶兩歲半時,有一位香港的網友在吳均維的部落格裡留言,她懷疑小寶應該有亞斯伯格症的傾向,建議吳均維應該要帶小寶去給醫生診斷。由於該名網友本身也有個亞斯伯格症的小孩,所以吳均維當時便趕緊帶小寶去醫院檢查。
「我的小孩就是偏執的濃度濃到被醫生診斷出有亞斯伯格症的傾向」吳均維說,例如她自己無法接受突然發生的事情,她需要有一個心理準備,而小寶的爸爸個性較自我為中心,很難站在別人的立場為他人設想,吳均維認為,這樣的父母特質與小寶的症狀有遺傳上的關連。
財團法人自閉症基金會教學組長程惠明表示,ABA《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是應用行為學派的理論,《應用行為分析》中的「應用」,包括社會可接受的目標,例如能協助孩子的成長、貢獻社會等;「行為」指可觀察及可量度的行為 ; 「分析」指能分析及記錄以更明白行為的轉變。
在台灣早期的ABA療法中,因為理論尚未發展完全,所以課程的設計較偏向給予孩子感官性的獎勵。每一節課老師會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安靜坐在椅子上,如果孩子辦到了,就讓孩子挑糖果盒內的糖果一顆。這個課程小寶上了半年就停上了,當時吳均維非常不認同這樣的課程教法,「我覺得我的小孩不是動物,為什麼要餵他吃糖果?」吳均維說,直到ABA療法在這幾年發展下來較為靈活,如果達成了小目標,改由給孩子一個他最喜歡的東西獎勵他。
之後吳均維經由自閉症基金會的介紹,師範大學有一位楊宗仁老師發展出一套《遊戲教育》的課程,他們與基金會合作,開辦實驗班,吳均維便讓小寶參予這個課程,在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她也看到了小寶的成長,從不懂如何融入小團體到現在慢慢可以學習融入,她認為從練習唸繪本、自由遊戲的練習中,小寶比較能讓自己進入遊戲的情境裡,不再是在角落邊自己玩自己的。程惠明表示,遊戲教育是以遊戲為導向,在遊戲當中改善亞斯伯格孩子在溝通上不足的地方,讓孩子在遊戲中與其他人互動,讓孩子學習如何介入其他人正在玩的遊戲中。這個教育課程每個階段設定不同,從小遊戲、主題遊戲、劇本遊戲到高階的自由遊戲等,針對每個孩子的發展不全的部份做修改。
這些早期療育的課程大多是家長必須自己負擔費用上課,自閉症基金會的社工黃孟萱說,由於基金會是非營利性的組織,資金來源大多是藉由民間的贊助,再聘請相關專業的特教老師或是臨床心理師到基金會為孩子們上課。
現在六歲的小寶,即將要進入小學就讀,雖然他在幼稚園的表現已經可以適應良好,但是吳均維還是會擔心亞斯伯格症可能會有的學習障礙出現在小寶身上,尤其她注意到小寶在唸ㄅㄆㄇ的發音很怪或是對於圖像的注意力也明顯跟其他小朋友不同,在這方面的徵狀上,小寶的職能治療師吳老師表示,這是許多亞斯伯格孩子會有聽神經與視神經的發展不全所造成。
吳均維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讓亞斯伯格的孩子練習許多不同的生活情境,當孩子的「影子教練」,隨時提醒孩子當下應該要做什麼動作或是反應,找到問題就要立即的找方法補救孩子發展不全的部份。

延伸閱讀: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自傳劇 演出自己的故事

【記者林伯驊/新北市報導】舞台上一齣齣的劇碼,演愛恨情仇不同的事,但都是別人的故事,若是演的是自己的故事呢?在新莊社區大學,「自傳劇-演自己的故事」讓同學分享自己的故事,並表演出來,讓戲不再揣摩他人的情境,而真情流露出最真實情感。「自傳劇」故名思義即是演出自己的故事。

教師團之一的張志豪表示,課程分為三個部份,戲劇元素表達、整理自己的故事、集體創作,但「戲劇重視表達,重點是演員的生命故事,觀眾只是輔佐」張志豪說,一切都從演員的身體經驗出發,重點不在演技,是演員演出故事。擔任戲劇部份老師董佳琳,在此課程的表演訓練著重情緒表達,並讓學生能真實呈現他們故事,並也幫忙將材料編成劇本。

在讓學生學習說自己故事時,上課一開始便要大家圍成一圈,輪流分享這幾天的生活。學生有的講述個人情緒問題,或者工作的情形、在校生面臨期末考等等,都拿出來分享。接著老師之一的王郁涵以自己婚禮所做的影片為例,畫面上所回顧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除了感動人心,也請學生回想三件事,從關於自己出生的小故事、生命中重要的人對自己說的一句話、未來的自己如何看待現代的自己,接著分別上台,用三種角度來說,分別為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稱。王郁涵說,讓學生練習從遠的距離看自己成長、也透過第二人的角度,傳達直接的效果。

張志豪表示,自傳劇的概念起源於英國,培養戲劇治療師,並利用戲劇去找「我是誰」的概念。帶有心理學的概念,在台灣現在有大學的社工系有開類似課程。他說,透過自傳劇的方式找到生命經驗,並找到既同情又同理的美感距離,達到真的故事、善的理解、美的感通。在這樣的距離,能夠投入情感且理智的反思。

此門課在新莊社大才剛開,現為第一期。促成這一門課程的職員張繼元,和張志豪同是輔大心理研究所的舊識,在看過其團隊和新莊後西區志工團隊和輔大公衛系合辦的自傳劇活動成效不錯,決定引進社大。張繼元認為,自傳劇從個人出發,其實內容都和社區習習相關,且深入問題不會流於表面。

學生陳祈抒表示,原本只認為此課程和表演有關,本身就有興趣,但後來發現這是一堂會讓自己好好思考,帶大家回想人生,並用過去的經驗,得到新的想法。她認為反而在繁忙的生活能有一個時間反思人生。

此班學生年紀幾乎都是二十出頭歲,和其他社大的課程比起來平均年輕許多,張志豪表示,或許是題材較為新穎,年輕人接受度較高。而班上還有一位年紀接近中年的學員,在人生經驗分享明顯較為豐富,張志豪認為如此增添的上課內容,提供了其他學生多一個人生觀。


延伸閱讀

新莊社區大學Facebook頁面

自傳劇課程介紹

新莊社區大學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郭石城以「獨眼」秘密 幫助教師春風化雨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在中國時報從事記者工作二十年的期間,郭石城跑過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新聞,曾經參與過白曉燕命案的報導,也參與了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系列專刊,獲得卓越新聞獎與吳舜文新聞獎的肯定,目前擔任中國時報教科文線採訪主任。

高中時期郭石城就對新聞產業就有許多憧憬,但真正引導他進入新聞工作的是中國時報的報老闆余紀忠。郭石城表示,在那個言論自由尚未普遍的戒嚴時期,民進黨創黨是許多報紙不敢報導的,但當時余紀忠主張報導,這樣的膽識,使他對記者產生崇拜。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畢業的郭石城,一開始在台灣新生報工作一年多,之後便轉戰中國時報,至今已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擔任記者這個工作,經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事,但有幾個是令郭石城難以忘懷的。郭石城表示,當時在台灣新生報工作之時,曾經與一個資深的攝影記者合作過,這個記者盡責認真,但因為心肌梗塞,最後在自己熱愛的工作中離開了人世。郭石城認為,記者這行業是需要熱情與理想,但也常有挫折,但也因為是對這份工作的熱愛,才能一直持續的前進。

此外,在眾多採訪經驗中,令郭石城印象深刻的是一則「假眼球換真情」的新聞。郭石城曾報導一名任教於桃園縣瑞原國中已有二、三十年的視障教師沈寶二,因為母親懷孕時因服藥不慎,他出生後就雙眼病變,左眼視力零、右眼視力逐年退化至零點零一。由於家境貧困,直到大學為了美觀,左眼才裝上義眼,成長過程等同半個盲人,嚴重視障讓他在升學、求職過程飽受嘲笑、折磨,但沈寶二不曾放棄人生,並且利用自身的經歷給予學生一堂「愛的震撼教育」,讓原本後段班的學生對於人生有更多的領悟,也更認真的學習。

原本遲疑是否要在學生面前摘下左邊的義眼的沈寶二,經由郭石城的說服,因而毅然決然以自身經歷做為活教材,讓學生更認真的面對自己的的未來。「當他當場緩緩摘下左眼珠,瞬間整個教室靜得聽得到細針落地聲。同學們先是訝異、瞪大眼,繼而感動啜泣、落淚,並不是被老師的假眼球給驚嚇,而是體會到老師原來如此辛苦照顧他們。」

經由郭石城的說服,讓學生們上了堂震撼教育,並且也讓壓抑已久的老師有了一種宣洩的管道,「因為他終於能自在的告訴同學他心裡積壓已久秘密,同時對內心也有了些釋放。」

對於未來,郭石城表示,雖然近幾年較少在線上採訪新聞,但當前的目標是希望能幫助新聞後輩,讓他們在自己的領域下發揮得很好。同時,郭石城也以揭發水門案的兩位記者為例,來期勉後輩,「身為記者努力很重要,但機會更是可遇不可求,記者不見得很優秀,但是一定要很細心。」


延伸閱讀

假眼球換真情相關新聞

郭石城相關部落格

白曉燕命案相關聯結

糕菲膳工坊 讓你吃慢滿滿的愛心

【記者高翊華/台北報導】糕菲膳工坊是由劉俠(杏林子)之友會所成立的庇護性商店,希望以劉俠努力對抗病魔的故事為基礎,讓人發揮愛心,協助需要被關懷的人,也提供了一個場所,可以讓更多身心障礙者有更多發揮所長之處,讓他們能成為有活力的生產者。

糕菲膳工訪就業服導員曾韶如說,糕菲是一間蛋糕咖啡複合性商店,主要賣的是簡餐及甜點,店內銷售最好的商品是奶酪。目前總共有十二位身心障礙者員工及兩位就業輔導員,身心障礙者員工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點餐、收錢、洗茶杯等基本餐廳員工需要做的事,偶爾會到外面去叫賣,而就業服導員則是在旁協助障礙者從是店面的經營,提醒他們應該注意的東西,像要面帶微笑、以及處理突發狀況等。

曾韶如表示,員工主要都是由勞工局身障者就業服務中心介紹來的,在進入膳工坊工作之前,都必須經過評估,通過者才得已進入。也會定期有評估的機制,讓表現工作能力強的員工,換到其他庇護工廠工作,也會有其他新進員工補進來,「這樣是為了要讓人力可以有所流動,也讓其他身障者有機會進來工作」。而身為就業輔導員,曾韶如說,這份工作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因為一件事必須要重複很多次,而教導身障者學會一個工作項目,就算只是單純的倒茶、點餐,也至少要花一個月到兩個月的時間,所以必須要很有耐心。曾韶如表示,平常最主要的就是處理突發狀況,因為有時候身障者員工比較容易忘記事情,可能是火鍋的醬料少補了、或是素食和葷食弄相反了,輔導員都必須在一旁注意以及提醒他們。

膳工坊主要的客源就是附近的居民,大部分都對員工很友善,也不會不耐煩。曾韶如認為,他希望來到餐廳用餐的客人不是出於同情心而來的,因為身障者做的服務內容跟其他一般餐廳沒有不同,客人也會得到跟在其他地方一樣的服務。  在膳工坊工作了四年的輔導員曾紹如覺得,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和身障者一起工作很輕鬆,他們都沒心機很好相處,但是有時候在教導他們時必須嚴格,也增加了自己不少的耐心。他說,雖然一般人對身障者都會害怕,那只是因為他們反應比較直接,但他們都很單純。

最令曾韶如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要到外面叫賣時,有位員工就問曾韶如,什麼是身心障礙者?他覺得自己跟一般人一樣,沒有生病,曾韶如就告訴他,身障者沒有生病,跟一般人不一樣的地方只是動作比較慢一點。曾韶如覺得,像有一些路人在消費之前,都會要求身障者拿出證明才肯消費,但是他覺得這樣的行為並不好,其實身障者還是能夠感受到異樣的眼光,他希望大家能夠對他們一是同仁。

雖然膳工坊目前的服務只是賣簡餐和小甜點,曾韶如說,希望在未來能夠有更多可以賣的東西,例如餅乾、布蕾等,讓更多人能夠吃到身心障礙朋友努力做出來的每一份小點心。




延伸閱讀 

糕菲膳工坊

劉俠之友會

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輔導中心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Ecole Cafe 學習另類生活美學

【記者李季樺/台北市報導】位於青田街的學校咖啡館('Ecole Cafe),就藏身在新生國小旁的巷弄裡。來到這裡,你可以在有德國小朋友塗鴨的課桌椅上敲打鍵盤,在被泡泡紙包圍的圓柱燈下閱讀,或是欣賞各式各樣的展覽,或是星期五時在搖身一變成為小型電影院的地下室觀賞電影。「我們希望學校咖啡不只是學校咖啡。」學校咖啡館創意執行黃昭玉說。

學校咖啡館於二○○八年正式成立,由室內設計師王揚恩和二手家具店老闆簡銘甫共同經營。黃昭玉表示,最初是在朋友閒聊中發現,充斥著各式連鎖商店的台北,似乎缺乏有趣的、適合三十歲以上的人去的地方,因此萌生創立學校咖啡館的念頭。而王揚恩、簡銘甫與黃昭玉都曾旅居歐洲多年,始終難以忘懷那樣的人文氣氛。「在歐洲你會覺得任何地方都可以坐,在歐洲不止只有星巴克。」黃昭玉表示:「在歐洲非常多具有個人特色的店,每間店都有自己的個人風格。」之所以命名為「學校」,源自法文'Ecole(意即學校),正是希望這個空間能成為一個教學相長的場域。讓人們在這裡可以像在學校一樣,自由地與朋友討論、撞擊思想與價值觀。從藝術文化、環境保育到社會責任,「我們什麼都談什麼都聊。」黃昭玉表示。

學校咖啡館同時也是兼具音樂、電影、藝術的文化空間。沿著店內角落的迴旋樓梯來到地下室,學校咖啡館特別保留一整層樓的空間,提供藝文展演之用。正如同其名「學校」,希望提供藝術創作者練習與發表的地方。「藝術的發生是很生活的,沒有設限是什麼樣得人才能聽什麼樣的音樂。」黃昭玉表示,目前的展演形態除了較靜態畫作、影像、裝置藝術等之外,也邀請音樂家現場演出,從古典音樂、爵士樂到由DJ播放的實驗性的電子音樂,所涵蓋的音樂類型多元豐富,例如日本爵士口琴家矢次保子就曾來此表演。而除了主動邀約展演之外,同時也開放各界自由申請,並無限制。除此之外,學校咖啡館也非常歡迎學生來此拍片,希望藉此鼓勵學生電影,或者比較具實驗性的影片。

而學校咖啡館的特色之一,正是每月定期舉辦的「沙發電影院」。每月主題不同,通常會結合展覽,由當期展覽的藝術家挑選影片,讓觀眾在欣賞藝術創作之餘,也能夠透過電影更深入了解藝術家的觀點。例如曾在學校咖啡館展覽的藝術家劉文瑄,就推薦《草間彌生之我是女王》作為當月播放的影片。如果當月藝術家沒有太大想法,則會針對那個月展覽的主題發想。黃昭玉表示,「沙發電影院」希望塑造的是一個輕鬆自在的觀影空間,觀眾不一定要到電影院才能看電影。只要一點錢,就能夠享受跟家裡一樣,自在的觀賞電影的空間,而針對片子安排的電影講座,更提供了觀眾之間互相分享與交流的機會。

對於未來,學校咖啡館並無設限,「什麼事情都可能在這裡發生。」黃昭玉表示,除了希望能讓更多跨媒材的作品在此展覽,他們也將持續介紹國外的新興事物,提供台灣藝術文化更多非主流的觀點,讓學校咖啡館成為台北生活與美學交流的平台。


延伸閱讀

學校咖啡館

手感的復歸—劉文瑄的自由塗畫世界

草間彌生之我是女王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將提琴「拉」進數位典藏

【記者賴佑維/台北市報導】臺灣師範大學音樂數位典藏中心與奇美文化基金會合作,從二OO五年開始將奇美博物館所收藏的提琴數位典藏,在網站上可看見各種角度的提琴照片,更可以聽見國內知名演奏家所演奏的經典名曲。

奇美博物館自一九九O年收藏提琴至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提琴機構,與其他收藏提琴的機構相比,最特別的是注重提琴的歷史脈絡,台師大音樂數位典藏中心研究助理吳婉君說,奇美博物館會蒐集每個時代的提琴,就算相對沒這麼好的提琴也會收藏,「因為奇美文化基金會想要特別說明是哪裡不好。」

奇美博物館收藏四百五十年來世界上各國重要製琴師所作,高達六百五十三位大師作品,奇美提琴顧問鍾岱廷表示,我們只對提琴歷史及後人著想,對歷史傳承有所交代,讓後人要研究及使用,不是只在書上看到,而是真實呈現在桌上,可以拉奏的小提琴。

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的主要保存奇美所收藏的名琴,有提琴的製琴師學派與家族,也有介紹知名的提琴演奏大師。其中最珍貴的名琴是台灣奇美基金會於一九九二年購得這把有挪威國寶之譽的「奧雷‧布爾」,由於奧雷‧布爾於曾經是挪威國父奧雷布爾最珍愛的提琴,因而有這樣的名字,吳婉君說,這把奧雷‧布爾已經是無價之寶,挪威政府好幾次想買回去奇美都不肯賣。

所謂的名琴是需要經過具公信力的提琴鑑定機構鑑定過才能算是名琴,吳婉君表示,大體來說,需要音色好、名家製作,更需要經過時間的歷練,吳婉君進一步解釋說,有的提琴可能剛做出來很好聽,但時間一久,聲音就逐漸變質了,好的提琴在經過好的演奏大師演奏過後,聲音會越來越好聽,這也是為什麼提琴需要經過時間的歷練。

在奇美提琴數位典藏計畫的網站上也可以聆聽國內知名演奏大師使用奇美收藏的名琴所演奏的樂曲。特別的是,會依照提琴的產地以及年份搭配演奏的樂曲,例如這曲「喔!我的愛人在哪裡」的作曲家蒙台威爾第出生於克里蒙納,演奏這曲的提琴便是採用同鄉尼可羅.阿瑪蒂所製作。奇美也有將這些樂曲製作城音樂專輯,「奇美提琴理想國─濫觴與輝煌年代」,甚至還入圍第21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演奏獎及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


延伸閱讀

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

耶穌‧瓜奈里名琴-「奧雷‧布爾」

提琴與吉他的歷史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楊淑華 讓友善環境為農民脫貧

【記者陳慕容/台北市報導】楊淑華在二OO九年透過朋友知道浩然基金會的另類全球化國際志願者徵募計畫,毅然決然進入泰國東北農村,並在當地從事長達一年農耕,目前服務於美濃愛鄉促進協會從事城鄉交流與地方發展。

楊淑華畢業於成大歷史系,原本到屏東教國中歷史,教了一段時間後到旗山社區大學服務,選擇了服務農村這塊方向,從那時候開始她開始關心農村議題。「教書了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對農業這方面很有興趣,就開始接觸NGO組織。」楊淑華在那段期間也在美濃從事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工作,如美濃客家博物館、 美濃金瓜寮聖蹟亭。

浩然基金會自二OO八年開始徵求有志於社會運動與非政府組織的志工,並協助他們前往國際進步組織,從實際工作中學習。楊淑華是計劃的第二屆成員,二OO九年出發一直到二O一O十月才回來台灣,「只有我和另外一位中國人一起」楊淑華表示,清邁位於泰國北部,距離曼谷為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合作的國際機構米之神基金會 (Khao-Kwan Foundation,KKF)泰國總部就在那裏。

現代農業中普遍使用農藥以及化肥,破壞了生態也增加了農民對於購買的支出。米之神基金會主要致力於生態農業的實踐,主要從事三項工作,在森林採土培養微生物肥,並自行培育稻米種子,教導農民觀察蟲害並以草藥代替農藥做防治;除了生態外,另外一項重要議題要減輕農民的負擔。「當地農民因為負擔不起農藥化肥以及種子的費用,因此有農民自殺潮的事件發生。」楊淑華說,「其實全世界如韓國、印度都有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藉由自己培育種子,與農民互相交換甚至免費提供的方式,希望能夠減輕他們的負擔。」

在泰國工作的內容主要為稻米留種,留種是為了適應氣候,穩定提供種子來源。「到了泰國後,學習到的其實是經驗上的交流,當地的有機農法和目前快速農業很不一樣。」楊淑華說。當地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推廣農法,米之神基金會主要是幫助這些需要購買昂貴種子的農民另外一個生存的管道。然而稻米經過一二次的收成是無法培育穩定品質的種子,楊淑華說,「一種品種的米需要經過八代才能使種子的性向穩定,所謂一代就是指播種到收割的這段期間,因此需要經過三到四年才能將種子培育完全。」

楊淑華表示,在米之神基金會的安排下,除了在基金會的地上進行種子培育工作,也會到不同農家彼此經驗交流。主要工作就是在農田裡幫忙與挑選穀種,「不太可能很舒服,而幫忙時因為農民都講泰文,我聽不懂,對於一些專業知識就很頭痛。」雖然難以跨越語言障礙,但她表示透過邊看邊做,漸漸的就能夠了解,最後甚至能夠與農民們簡單溝通,和當地的小孩玩在一起。


05
稻穀篩選過程,只能選出形狀相仿並色澤完美的穀。
照片/楊淑華提供
雖然每天從事一樣的工作,從日出到日落,楊淑華卻說這是非常難得的經驗,並回想起來小時後的感覺。「泰國的農村並不像台灣這麼現代化,因此保留了一些過去的事物,去泰國後讓我重新體驗老一輩人的實際,以前純樸的生活,這樣的經驗是同輩七年級生不曾體驗過的。」

在不施化肥與不灑農藥的狀況下,收成狀況會有差,「但是我們主要的目的是將種子培育計畫,希望以不縮短其生長為前提下讓種子健康長成,讓農民不用花很大的成本就可以重出好的稻子。」米之神基金會提倡的有機農業是一個生態循環的過程,利用牲畜的排泄物、森林的土壤來當堆肥,「因此水稻一開始的成長速度會變比較慢」,但長時間下來依然可以長得跟施化肥的農作物一樣好。

從泰國回來後,楊淑華除了受邀到各地參與農業經驗分享座談外,並另外在結合社會企業與NGO力量的青平台基金會鼓勵下,到美濃愛鄉促進協會服務。青平台基金會以一年為一期,藉由連結非政府組織、社運團體與相關專業人員,支持青年以投入公共事務或社會運動為志業的友善環境。

原先計畫的重點便在於農村與環保之上,一共選出了九個地點,楊淑華選擇到當初熟悉的美濃愛鄉協進會,以短期、工讀的方式,協助地區發展。「目前朝城鄉交流這塊領域活動,現在出現的起雲劑問題,就是消費者不知道食物的源頭以及處理方式」,都市消費者離農村太遠,不知道吃的東西從哪裡來。愛鄉促進協會目前與高雄當地農民借土地,使用幾種不同的稻子,作試驗採種。

「生態與農業必須並存,」楊淑華表示,肥料不需要買,可以利用養豬養雞留下的排泄物沼氣循環作為肥料,讓生態的多樣化也能存在農作物區中。「我們未來的目標想朝有機農業的推廣,不要農業化肥,讓農地成為自給自足的境界,是一種循環的概念」。

泰國米之神實習。照片/楊淑華提供 製作/陳慕容



延伸閱讀

【青年黃金十年大夢】 / 另類的嚐試:青年下鄉

青平台 台灣拼IN

泰國米之神報告

浩然基金會

女巫與獨立音樂的故事

女巫店是台灣獨立音樂重要的發展重鎮
【記者馬叔安/台北報導】「女巫店」是所有台灣獨立音樂愛好者的共同記憶,悠揚著素人歌手的歌聲、伴隨黃澄燈光的小型餐廳,一次約莫只能容納幾十個人,卻在過去十多年來扮演台灣獨立音樂最重要的場所。原本因不符都市計畫法令要在六月出歇業,如今北市府決定修改「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增列「音樂展演空間業」,讓女巫店有機會繼續經營。

和所有live house一樣,這裡在平日有寧靜的氛圍、簡樸的裝潢,在午餐時間幾名年輕人聚在窗邊的小餐桌上玩著桌上遊戲;到了晚上,這裡成為尚未嶄露頭角的素人歌手一展長才的舞台,許多知名歌手如陳綺真、張懸、盧廣仲等人也都曾是這裡的坐上賓。每週這裡有表演時,總是擠滿了來自各地的獨立音樂愛好者。周馥儀回憶她在這裡聆賞音樂的情景:「有一次和學弟妹去聽陳明章演唱。那也是我第一次體驗『新生南路巷子排隊人龍』,開始前一小時我們就到女巫店門口排隊。那次,我們幸運的在進場名額中,雖然跟大家相擠而坐、一抬起手肘就會碰到隔壁的人,寸步難行。但歌手陳明章的歌聲,讓我們甘願如此。」


「女巫店」這個名字的由來,起源於負責人彭郁晶對於女性解放的思維,由於女巫是中古世紀受到迫害的擁有智慧的女性,所以用女巫做為店名,更加凸顯這家店的性別意識。走進店中,映入眼簾的是每張坐椅椅背上懸掛著的女性內衣,與滿牆張貼的歐洲女性搖滾歌手的海報,不經意還能瞥見吊在半空隨風搖晃的女巫玩偶。「說真的我第一次進來時有點不自在,但後來就覺得其實滿有特色的。」顧客小綠(化名)說道。


椅背上掛著的女性內衣是女巫店的一大特色
然而「女巫店」的特色不只在於裝置,打開它的菜單,你將看到的是各種別開生面的的菜色名。諸如:「虜賴把」(Screwdriner)其實就是伏特加酒加柳橙汁;「種草莓」(Strawberry Field)則是草莓白蘭地加柳橙汁;「緊湯妳渴」(Gin Tonic)是琴酒加湯尼水。這些讓人得看了說明才恍然大悟的菜色,讓許多顧客一再登門,為的是看看這些名字後的菜色的「廬山真面目」。如果平常沒有歌手駐唱時,顧客也能在店裡吃飯之餘找些消遣,便是店中上百種供人把玩的桌上遊戲:「我女朋友英文不好,這裡的遊戲早期都是外文的,後來才引近中文版。帶女朋友來都不怕沒話題了!」顧客陳明正說道,當時他已和幾個朋友玩了兩個小時的「農場大亨」。
「女巫店」是台灣大多數獨立音樂唱作者的共同記憶,然而最近卻傳出將在六月底結束營業,彭郁晶指出,在台中夜店阿拉大火事件後,本想重新裝潢再出發,但常遭鄰居檢舉而有繳不完的罰單;此外,都市發展發局也警告「住三」區內不得有音樂表演,因而被迫遷址。日前文化局長謝小韞與都發局、建管處、商業處等單位親自拜訪女巫店後,決定修法解套。新北市政府和女巫店負責人彭玉晶溝通後,已確定女巫店將繼續經營下去。




延伸閱讀

女巫店官網

阿拉大火

女巫店停業新聞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維基聚會 邀你一起認識維基百科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現代人生活常少不了維基百科做為知識的來源,但維基百科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呢?二○一一年二月起,藏身在維基百科幕後的維基人,每雙週星期一晚上,都會在生態綠咖啡總店進行固定聚會,對維基百科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已加入維基百科多年的Reke打趣的說:「我們的聚會陽氣太重,希望能有女生一起加入。」

Reke本名王則文,目前是旅遊雜誌的自由工作者,他表示,維基百科的內容是開放大家一起編篡而成,只要參與內容編輯,大家都是維基人,沒有審核資格的限制。目前維基百科靠著管理員的制度來維持基本秩序,管理員由網路社群從維基人中投票通過,管理員具有權限管制維基百科內的內容,遇到有所爭議的部分會將內容刪除。行政管理員則負責對管理員的帳號進行管理,遇到有不適任的管理員,行政員就會封鎖管理員的使用權限。現存的中華民國媒體維基協會目的僅在推廣群眾加入編寫維基百科的行列,不涉入維基百科的編寫程序。

為了避免內容有所爭議,Reke表示,維基百科提供互助客棧這個類似論壇的平台,提供所有維基百科討論技術上或內容上的問題,讓維基人進行交流。此外,在維基百科的編寫守則上,要求編寫內容一定要有確實、可靠的消息來源,如學術論文或新聞等等。但由於所有條目內容的正確性,只能靠編者自己去查證,所以在每一項條目下,維基協會都會放上一則免責聲明,以確保維基百科的中立性,避免編者的個人主觀意識,被大家誤以為是維基百科所持有的立場。

提到維基百科目前遇到的困難,已加入維基百科五年,現為大學生的Ch.Andrew(化名)表示,中文維基百科在政治與演藝圈方面的條目很多人參與編寫,但在其他類別如天文、醫療等專門項目缺人來編寫,Ch.Andrew說:「現在很多人都只是剛好『路過』維基百科,看到有興趣的項目就來編寫,對維基百科這個社群沒有認同感,不會長期參與。」這樣的情形,對於維基百科在擴充內容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困難。

從國中就開始參與維基百科撰寫,現為準大學生的Shack(化名)也表示,「地圖」項目的編輯一直是很多維基人在編寫時的困擾,他舉例,提到台北市的「東區」,有人認為是在天母那一帶,也有人會認為是101大樓那一帶,但由於在實際的行政區上並無明確的規範「東區」的範圍到底在哪裡,每個人對於「東區」的範圍認知都有所不同,因此在編寫的時候,必須特別小心,也無法明確界定這個區域的範圍。

正由於在編寫維基百科時,常有需要討論或不懂的地方,Reke認為,這就是維基人為何需要一個固定的聚會的原因,「雖然網路與skype提供了維基人溝通的管道,但有時候當面對談,還是比較能夠快速的幫助同伴解決問題。」Reke說:「而且有了這樣固定的聚會,能夠讓維基人定期聯絡感情,加強對社群的認同感。」維基人的固定聚會歡迎所有對維基百科感興趣的人加入,Reke希望透過這樣的聚會讓更多人了解維基百科,並加入編寫的行列。


延伸閱讀


樂觀面對乳癌 李月梅把握生命每一刻

【記者黃苾瑄/雲林縣報導】中午時分,李月梅在虎尾立仁國小特教教室裡,一面忙著幫身心障礙孩童打菜,一面看管小朋友是否都坐在座位上,「生病之後讓我更珍惜和女兒相處的時間,也懂得付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更多人。」李月梅說。

兩年前,李月梅被診斷罹患乳癌第三期,一向身體建康強壯的她一時還無法接受這個惡耗,「知道罹癌後我第一個念頭是,怎麼會這樣?我身體這麼健康,平常都沒什麼生病,第二個就想到,我女兒還這麼小,她以後該怎麼辦?」李月梅說。

突如其來的噩耗讓李月梅頓失人生目標,她向建築公司請了長假,經歷了半年意志消沉的日子,「那段時間我整天窩在家裡,不想出門也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整個人就像行屍走肉一般。」李月梅說,不管媽媽和女兒怎麼安慰鼓勵,她就是提不起勁,甚至還有了自殺的念頭。

李月梅說,那天她來到社區大樓樓頂,想要一走了之,她坐在十一樓的圍牆邊往下望,「突然我腦海中浮現媽媽和女兒跪在我遺體旁邊傷心哭泣的畫面,我就捨不得拋下她們。」

直到一年前李月梅以前公司的同事推薦她看「百萬步的愛」,才讓她對生命改觀。「書中丈夫知道妻子將不久於人世,仍然把握最後時光,實現人生的夢想。」李月梅說,書中故事讓她看到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人,就是媽媽和女兒,因而轉念要好好把握和她們相處的時光。

「女兒三歲多時,我就和丈夫離婚了,之後為了轉移傷痛於是埋首於工作,卻忽略了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李月梅說,重新找到生命目標後,她辭去了工作,積極治療疾病,還到女兒就讀的國小當愛心媽媽,幫忙照顧特教班的孩子。「以前我總是不了解女兒的學校生活,現在我不僅和她一起上下學,還認識了她的朋友們。」李月梅說。

雖然醫生告訴她,目前病況還算穩定,但癌細胞還有復發的可能,必須定期追蹤,這卻給了李月梅更大的動力,「知道生命短暫,才會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李月梅鼓勵乳癌病友,不要放棄自己,樂觀面對疾病才能重新找回人生的重心。

延伸閱讀

乳癌防治基金會

乳癌病友協會

康乃馨團體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台灣好茶 吳明洲實踐茶道

【記者王鈞生/台北報導】成富製茶廠成立於一九七八年,由吳明洲接掌父親茶業這十年間不斷的擴大茶園的基礎,除了成富製茶廠外,有機茶園更引進國外的莊園概念,分級進行處理;更設立四季茶館作為有機茶推廣,。吳明洲笑說:「原本是單純的生產茶葉,現在從研發改良到末端行銷與設計全包。」

自從接掌父親茶園後,吳明洲便不斷的拓展生產鏈,他說:「剛開始拓展時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最大的障礙是外國茶葉的廉價傾銷,市面上三斤茶葉便有兩斤是進口茶葉。」於是開始走向品牌導向,他們發現唯有創立自己的品牌才有辦法與市場區隔。此外透過認證也是對茶葉品質最大的保證,除了一般的有機認證外,土壤及水資源這些較細的項目也是努力的重點。

吳明洲說,有機的茶園管理是依自然生態法則,以草生栽培,生態鏈的原理,病蟲的危害自然減少,水分的涵養則仰賴雜草原則等等,而他也將外國的莊園概念使用在茶園的管理中,例如將茶葉依照等級分級處理、烘培。 4. 大學設計出身的老闆吳明洲,在品牌行銷上也不遺餘力,將所學發揮到產品的包裝與品牌建立,「天蒔園」便是明年將推廣的品牌,他期待這個茶葉品牌能為台灣茶增添競爭力,並訂在明年逐漸推廣全台灣,而為了拓展吸引年輕族群也與生技公司合作研發不同的產品。

吳明洲說:「台灣最知名的茶鄉便在南投名間鄉,在這裡農作物最依賴的土壤、空氣、水汙染較少,加上海拔一千七百公尺,讓這裡出產的茶葉口感甘醇、香氣芬芳。」而高山上氣候變化劇烈,他說,茶樹受天災影響較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山上下一場大雪,以為這季的採收泡湯了,但後來發現茶樹不受影響,也表現出茶樹的毅力。

台灣氣候變化明顯,茶葉在一年四季的風味各不同,吳明洲說,像是春茶雨水較豐富,口感顯得較清香;夏茶的澀味較重、口味較濃烈;秋茶水氣減少,口感較溫和;冬茶葉片較厚實,口感也較純厚。而在每年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採茶的最佳時機,這些可提供消費者茶葉的品嚐口感。


延伸閱讀

成富製茶廠

清境好茶日誌

台灣茶業

中原大學志工送愛心到山區國小

中原大學學生希望激起孩童閱讀興趣,把教室彩繪的像城
堡一樣。 照片由林南宏提供
【記者張仟又/桃園縣報導】由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和企業管理學系學生組成的復興桃花源團隊,長期在桃園縣復興鄉的介壽國小提供課後輔導,並於去年在當地為學童興建故事堡,希望能藉此提高學童閱讀興趣。

復興桃花源團隊成立於二○○八年,由中原大學資管系教授劉士豪及生輔組教官艾昌明共同領隊前往山區國小服務,希望落實在地青年的力量來扭轉原鄉的劣勢,讓大學生們運用所學來縮短城鄉的落差。


復興桃花源團隊一直致力於為國小學童進行假日課輔,但是成效卻不如預期,一方面小朋友的成績並沒有因此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中大學生們也無法與小朋友們做長期陪伴,學生們便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資源留在當地的方法,後來決定在介壽國小裡興建希望教室,將介壽國小的音樂教室重新打造成故事堡的風貌,希望孩子能在這佈置的像城堡的空間裡激起對閱讀的興趣。總召資管四林南宏說:「小朋友們都非常喜愛這個空間,因為讓他們覺得彷彿身處童話故事中一般。」

介壽國小的孩童約莫六成是原住民學童。林南宏表示,故事堡不只是讓小朋友會進去讀書,故事堡的樓上是介壽國小的泰雅文化資源教室,所以最重要的是讓老師們有空間能夠傳承泰雅文化。

除了興建故事堡之外,中大學生們也與清雲科技大學同協助當地居民販賣甜柿,希望能藉此改善學童家中的經濟狀況。林南宏說,在一次的活動中讓小朋友寫下耶誕的心願卡片,原本以為小朋友都會寫想要玩具車、模型之類的心願,沒想到有一個羞澀的小朋友在卡片上寫著希望爸爸媽媽工作不要太累,當下的志工夥伴們都非常鼻酸,沒想到在純樸的山上,竟然有這麼龐大的經濟壓力,也因此團隊希望能夠協助他們的父母販售甜柿,減輕他們生活的負擔。

清雲科技大學企管系三年級張郁雯說,以前自己雖然也有過帶小朋友的經驗,但是來山上帶原住民小孩的感覺卻截然不同,這裡的小朋友太過於熱情奔放,總是會像脫韁野馬一般管教不住,而讓志工們傷透腦筋,但是在辦活動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原來對於父母的辛苦是這麼的心疼,讓自己倍感責任的重大,「雖然我們只是大學生,能做的並不多,但我們仍然願意持續付出關懷,希望能夠將正向的力量帶來這裡,只要能看到孩童的笑容,我們再辛苦都倍感甘甜。」


延伸閱讀

中原大學志工團隊 前往復興鄉辦寒假營隊

「海角柿號惜憨兒」 愛心大串聯 

桃園縣復興鄉介壽國民小學

三缺一劇團 共同省思社會議題

【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 三缺一劇團於今年上半年推出兩齣戲劇,分別為賀湘儀的《耳背上的印記》與魏雋展的偶戲《男孩:The Little Child》,三缺一劇團團長李玉嵐說:「上下半年都有推出戲劇,而今年的兩檔戲在去年皆有好評。」她希望能夠重新詮釋,「因為這些戲也都是經過長久討論與排練,才能更加深入的詮釋給觀眾。」她表示,每齣戲都需要準備將近一年的時間。

三缺一劇團於二○○五年成立,團員皆為大學、研究所畢業的年輕人,而李玉嵐為實踐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今年的兩齣戲,由魏雋展以及賀湘儀各自籌措。魏雋展與賀湘儀同樣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表演組,由魏雋展所編導的《男孩:The Little Child》,是由於他想和爸爸溝通而創作的作品,「從小看到父親臥病在床,所以對父親有很多的想像,像是希望和別的小孩一樣有爸爸的擁抱,或是有沒有機會和爸爸玩球等。」李玉嵐說,這齣戲有很多魏雋展與爸爸互動的想像。「他覺得用雲可以表達出另一個世界,那裡有他想像中的父親。」在偶戲裡面,魏雋展將雲改變成許多形狀,就如同他想像中的父親有許多不同的形狀,而觀眾可以透過這齣戲,了解創作者的想像力。

三缺一劇團的戲劇具有十足的原創性,「劇本都是原創的,大多是個人的經驗與生命歷程。」李玉嵐表示,起初她以個人與母親的生命經驗來創作,由於母親在她剛創立劇團時,還不了解戲劇,於是她希望能夠藉由戲劇的創作來表達。「我的母親對孩子教養方面有很深刻的影響。」她表示,她的母親會將劇場誤認為報紙上的演藝圈,「但是這個世界對我家人來說,他們會覺得不可思議,感覺不像外面上班族一樣穩定,他們會覺得你到底在幹麻,會有很多疑問。」於是她藉由自己的故事,也創作戲劇,希望能夠與母親做一個溝通。

李玉嵐說,劇團的戲劇概念多半會由個人生命歷程提升到一個公眾議題,譬如,社會施予的一些束縛與壓力所造成的現象,「每一次的作品都是從自身的經驗提升到社會,希望跟觀眾溝通與對談,「我們每次會和觀眾對談,像是座談會,能了解他們看了作品後想到什麼,或是從他們的生命經驗中會有什麼看法。」她說,劇團也會收到一些邀演,大多是與生命教育的議題有關,或是去學校、社區演出,以及探討都市更新、校園霸凌等的社會性議題。

三缺一劇團過去的作品已累積相當多,而過去曾有關於同志議題的《一百種回家的方法》,這齣戲是述說同志媽媽的故事,「很多法律不站在她們這個族群這邊。」李玉嵐說,例如有兩個女孩非常相愛,但若其中一人生病必須要送急診,另一個女孩卻沒有資格進急診室探視病患,因為法律規定配偶和直系親戚才能進急診室探望,「可是她們兩個相愛啊,又是最親近的人。」當時有很多關於同志情侶的困境,而三缺一劇團藉由深入議題而藉由戲劇詮釋出來。「我們也會和相關團體合作,舉辦座談,希望能夠幫助她們推動法令或引起更多人關注。」

李玉嵐說:「你可以從裡面得到感想甚至是啟發。」她認為,戲劇有趣的地方在於觀眾們能夠在當下看到真實的演出,演員們會很認真的用戲劇告訴觀眾戲劇的故事。「而劇場迷人的東西是,這是大家同心協力合作出來的。」她表示,演出一齣戲,就像是自己懷胎十月的小孩,「有時甚至還會難產。」每一次的創作,她都會思考究竟觀眾是基於什麼因素而觀賞戲劇,而戲劇創作必須要達到什麼樣的層面才是完美的。所以她也認為「戲劇創作是痛苦又迷人的事情。」

「我覺得要再更走出去。」李玉嵐希望三缺一劇團能夠持續的以社會議題為主軸作為方向,並且與觀眾共同探討及省思。「劇場其實沒有這麼複雜,就像手工業,我們必須要很精細的去編織。」從起初成立劇團,名聲尚未打響,到現在的「越演越熱」,她表示:「現在我們的票都一直在熱賣,慢慢走出親友團,開始漸漸脫離人情票了。」


延伸閱讀

三缺一劇團部落格

三缺一劇團FACEBOOK

三缺一劇團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為自閉症者打拼造的「小貝殼」

【記者歐靖雯/台北市報導】「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做完早操後,就開始工作囉。小貝殼工作坊裡的自閉症學員,每天準時上班工作,製作和包裝精油香皂。

小貝殼工作坊是隸屬於社團法人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為有工作意願但能力不足的自閉症及心智障礙者所設立的庇護工場,十二位身心障礙工作者在輔導員范廣慧的指導下,製作手工香皂,同時學習與人相處及就業相關技能,在工作中建立自信,學習自立。


輔導員范廣慧說︰「小貝殼大約在一九九七年成立,一開始我們試過販售芋圓、小盆栽,但是因為不太適合學員,所以一直在做方向調整。最後終於找尋到手工精油香皂,對自閉症的學員們來說,固定的工作模式、重覆的動作,對他們很適合。」

范廣慧表示,工作坊不只要訓練學員們的工作能力,也要培養他們對於「工作」的認知及職場規則,是以工作為主要考量,但同時也希望能經由日常事項,訓練他們各項正確觀念。學習傳遞、禮儀、分享等,每天裡的每樣事情,都是學習的一環。

小貝殼的學員大部份從事清潔、包裝、搬運等服務性質的工作。自閉症學員的一個特性是,當事情分配給他們、做上手之後,他們會安守本分,很勤勞地一直做、甚至做得很快。他們喜歡重複的行為、固定的工作。

范廣慧說︰「我們兩年會做一次職評,若學員工作能力、速度與態度各方面都沒問題的話,會轉介到外面尋找適合的工作。」轉介工作又分為「參加工作隊」與「支持性就業」兩種,前者是由老師輔導帶隊、屬於團隊性質的工作;後者則是由就輔員一對一帶領,陪伴、溝通工作大約兩週的時間,之後由學員單獨工作。

「現在小貝殼有十二位正式學員,有時會收一些預備會員,但人數不能超過太多,因為空間有限。」范廣慧說,大部份學員是自閉症患者,但也有少數的其它障別者,像是精神障礙或智能障礙者。

精油肥皂禮盒的選擇性很多,從單個、香袋、組合花束、到超值禮盒都有,每逢節日,如春節、母親節,小貝殼都會製作不同香味、包裝的香皂。范廣慧說︰「早期較多是販售給學校、政府機關,現在很多人都會在節日的時候作送禮用。」

范廣慧表示,純手工精皂的皂化過程要很久,比例的調配也很困難、不易掌控,這對學員們來講太難,所以從皂基開始的半手工精油香皂。小貝殼使用從越南進口,由天然椰子油、棕櫚油做成的皂基,融化後加入精油淬取液和食用性色料;范廣慧說︰「同時也有不添加色料的素皂,也很受歡迎,未來我們會做出更多的不同味道、特色的精皂。」



歐靖雯/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小貝殼工作坊部落格

小貝殼facebook

廢棄主機板 變身機器人飾品

用電腦CPU做成的台北101。記者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台北市報導】在外人看來是不起眼又佔空間的舊電腦,但又不知道怎麼處理時,就有人從中找到商機,在二00六年時,由三位設計師所組成的picobaby機器人設計團隊,經由他們的巧手與創意,將這些被視為不要的廢棄電容、IC插座等零組件,變成了一件件充滿創意與個人風格的3C手作公仔,不僅創造出屬於個人獨特的飾品,利用廢物利用的概念,用創意來完成環保愛地球的表現。

三個非本科系出生的人,對電腦零件一竅不通,但因為喜愛公仔,而開始接觸手創機器人,從一開始製作時不熟悉,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實驗,才產生了現在大家看到pico baby的商品。設計師葉凱穎表示,當初本科系是學觀光,對電子零件可以說是像當陌生,會開始接觸電子機器人,是因為家人在科技業工作,覺得電子機器人有趣又好玩,所以就投身機器人的設計。 在工作分配上,由其他兩位設計師負責設計和製作,她則負責公關和行銷的工作,在空閒時,也會投入創作與製作的工作。


外觀嬌小不起眼的電子機器人,由於需要純手工製作,在製作上相當耗費時間,葉凱穎表示,製作最簡單的機器人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製作時間,複雜的機器人就需要三到四個小時左右。製作機器人時,必須先將電腦零件從組機板拆下,將電容裡的電解液清除,接著再將機器人的手鎖上螺絲,機器人的眼睛則是用水晶鑲上去的,製作過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有一定的難度與工作傷害,像是在拆除電容時,一不小心就會被割到流血,這些都是外人所不知的。

用心的去創作每一件作品是picobaby對創作的執著,正因為如此,每一項作品都是他們的驕傲,商品不好就會立刻汰換,葉凱穎說:「picobaby中的 pico指的是比奈米還小的皮米(微微米),而baby指的就是這些機器人,機器人就像他們的小孩子一樣。」

現在的picobaby除了販售電子機器人飾品外,也有許多週邊商品像是耳環、T恤、包包等相關商品推出,葉凱穎說,之後將推出USB(隨身碟)等相關商品,將這些商品銷往國外的各個通路,讓更多人看到台灣人的創意與技術。」



延伸閱讀

Picobaby部落格

Picobaby網站

機器人製作過程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