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新移民煮出道地「台灣味 」

_5
【記者高珮瑄/台北報導】走進台北是位於萬華的新移民會館,橙色的椅子、美麗的小巴台、融入南洋風的佈置,讓人有回到家中的溫馨,大陸籍新移民Alice說道:「來這裡很開心,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平時一直在家中壓力很大,在這上課可以紓解壓力。」

由於來台灣的新移民越來越多,而大多數的家庭教育程度都較低,因此沒有多餘的錢用來學習語言,他們來台又必須面對許多不是適應的問題,如語言、風俗習慣、婆媳問題等等。因此成立新移民會館,就是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找到一個諮詢的窗口,可以自立更生,活的更開心,民政局的黃建仁說道。而民政局股長劉嘉鳳也表示,「我們有開許多課程,如舞蹈課程、烹飪課、語言課、原屬國語、生活輔導課程,透過這些課程讓他們能夠快速適應台灣生活。」

從前住在大陸福建的陳萍堤到,她最喜歡的課就是烹飪課,短短幾個月的課程,老師教了雞捲、芋泥、鍋粑蝦仁、綠豆糕,而她最愛的就是綠豆糕,因為「家人和小朋友都可以吃,而且自己做的東西既衛生又很吃。」她笑著說。烹飪老師張皓明一面忙著做菜,一面說道「因為很多新移民都不會燒台灣菜,他們的文化、口味都與台灣不同,讓他們學習一邊了解台灣文化,融入菜色中做給長輩吃。」
_3
烹飪課的最後一天,每位學生都必須準備一道自己做的菜餚和大家分享,每道菜前都有學生的姓名,精心的灑上蔥花、小心翼翼的推疊餐包、心滿意足的盯著自己菜餚,每個人七嘴八舌的和大家分享自己菜餚的特色,大家都自信滿滿的,等待他人的稱讚。Alice說:「家人都很開心我能到這裡上課,他們覺得願意走出去學習,是很好的開始。」
新移民會館的志工黃節子表示,跟她們在一起很快樂,因為她們都很單純,對她們好,她們會把整顆心都掏給你,新移民的女性能夠把家庭照顧的很好,也很有毅力,因為從前生活本來就不好,因此現在遇到再怎麼辛苦的事,也會「含」著努力做下去。劉家鳳解釋,「我們希望新移民來到這裡,不要再被認為是弱勢的、可憐的,希望她們能夠扭轉這種印象,有能力的人能夠照顧自己,並且幫助他人。」



延伸閱讀
新移民會館
賽珍珠基金會
宜蘭縣築親庭福利服務中心

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內斂當代藝術 爆發藝術熱情

【記者林昱君/台北報導】一個非假日的下午,在敦化南路上一棟商業大樓裡,充斥在「谷公館藝廊」裡人不是在辦公,而是在欣賞日本新銳藝術家川島秀明與福井篤的作品。

「谷公館藝廊」的創辦人谷浩宇從小對藝術就興趣濃厚,原本希望大學能念美術班的他,卻因為美術系需要考術科而無法如願,「我沒辦法忍受那種畫室的升學訓練,太匠氣、太制式化了。」儘管如此後來選擇就讀歷史系,谷浩宇仍在大學期間大量接觸了藝術史的課程,並在服完兵役後前往美國念藝術史。

雖然赴美研究藝術史,但谷浩宇卻在後來選擇念中國當代藝術。「我覺得中國當代藝術會是下一個充滿爆發力的點。」他說,像現在很有名的徐冰、蔡國強這些藝術家,那時候雖然已經站上國際卻還沒什麼知名度,「但他們的作品張力非常強,也很有深度。」

二○○六年畢業後谷浩宇立刻回到台灣,「中國藝術爆炸的、百花齊放的狀況太吸引我了。」他花了一年的時間來觀察中國當代藝術目前的情況,並成為一名特約記者,開始與藝術家一個個接觸。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更能了解藝術家對藝術的理念,於是有了自己開畫廊的念頭,「我向來都是個很自我的人,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開畫廊我就開了。」

「谷公館藝廊」特質是學術與純藝術性,主要展覽是以中國、日本及東南亞當代藝術為主,但作品風格卻很不東南亞,「或許那是因為我喜歡調性安靜一點的作品吧。」像目前正在展覽的川島秀明與福井篤,顏色並不特別鮮豔,內容也很靜態。

儘管在業界還是個新人,谷浩宇卻已經爭取到許多十分知名的藝術家,「我喜歡和我喜歡的藝術家交朋友。」對他來說展覽是一種緣分,「我想藝術家願意和我合作是因為我夠熱愛藝術吧。」他笑著說。
儘管「谷公館藝廊」的年紀很輕,但二○○八年六月開幕至今,不到兩年的時間卻已累積相當的知名度,台北藝術大學三年級學生李明說,「谷公館藝廊」的每一檔展覽他都會來欣賞,「因為谷公館邀請到的藝術家都很特別,也都是難得看到的作品。」已經是第四次參觀的實踐大學四年級學生黃紀晴也表示,「谷公館藝廊」的作品充滿特色,「我很喜歡這裡作品的獨特性。」

延伸閱讀
谷公館藝廊

川島秀明∣Tomio Koyama gallery

福井篤∣Tomio Koyama gallery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悠遊無「礙」 淡水服務中心成立

【記者劉倚萍/台北報導】不同於淡水老街的喧嘩,走進淡水馬偕街,寧靜且帶有濃濃歷史味。映入眼簾的一棟恰似咖啡館的建築,這就是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淡水服務中心。該中心在十月三十日正式開幕,也完成了行無礙資源協會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長久以來的夢想。
「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於二○○四年八月正式創立,向來透過資訊宣傳管道,例如網路:「行無礙生活網」「行無礙電子報」,以及出版全國第一本報導無障礙生活的「WILL無障礙情報誌」,來達到迅速傳遞各項資訊與福利訊息的提供。終於在今年十月三十日,成立全台第一個行無礙資源推服務中心。

會選在淡水古蹟園區設立行無障礙服務中心,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許朝富總幹事表示,連續五年,淡水為國人旅遊第一名的觀光景點,除了老街美食之外、歷史、古蹟、文化都值得前往探訪。因此首選淡水設置行無礙服務中心,具備指標性的示範意義,可望帶動其他旅遊景點的經驗學習,逐步推展至其他城鎮。

但是剛開始並不順利,原本許朝富夫妻最理想的設立位置是淡水捷運站內,但由於金費有限,他們負擔不起;另外淡水屬於丘陵地,到處都是陡坡,許朝富夫妻,為了找到適合的地點花費不少心力。後來也是因為淡水當地教會人士提供,才能夠有現在這個地點,同時剛好永慶慈善基金會希望與之合作,提供贊助,行無礙淡水服務中心才能順利成立。

「行無礙淡水服務中心」提供無障礙旅遊地點資訊、復康巴士、輔具租借、志工服務等,並將服務範圍延伸至淡水捷運站,讓需要的朋友一抵達淡水,就能享有無障礙環境及服務。同時如果住在淡水的飯店旅館,也能夠租借洗澡椅、洗澡板等輔助。而且服務對象不限於身心障礙者,更擴及年長者與行動不便人士。

為了讓行動不便朋友也能享受淡水的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行無礙歷時九個月實地進行景點勘察,結合當地專家學者及社福前輩的意見,獨家設計出淡水無障礙旅遊路線,包括小白宮、淡江中學、淡水教會、滬尾偕醫館等,在熙來人往的淡水老街,行動不便朋友也能輕鬆悠遊淡水美景。淡水當地教會蘇長老表示,「淡水有很多全台第一,讓我最高興的是這個東西(行無礙淡水服務中心)的產生。慢慢的淡水會改變。」

許朝富表示,年底前已規劃三團無障礙旅遊行程,未來每季皆會安排無障礙旅遊套裝行程,讓更多弱勢朋友能走出戶外,悠遊淡水風光。同時也與當地學校合作,提供志工的預約服務,讓身障朋友不需要一定要等到家人朋友有空才能出門。許朝富說,「這樣身障朋友就不用等到某某團體辦活動,才能出外活動。」

永慶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趙怡表示,「我很高興許總幹事無意間做了這個夢,我們沒有把它當作南柯一夢,當然它也不是春秋大夢。而我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大家同心協力的讓他的發想可以落實。」未來希望能夠發起更多人對無障礙空間的重視,也希望能將無障礙旅遊推廣至台灣其他的觀光景點。





延伸閱讀

台灣騎樓最是障礙

無障礙旅遊,台灣的必修課作者:梁嫣純出處:康健 第110期 2008/01/01 出刊 
《政大菁報》無障礙?有障礙!

愛的手鍊 回家的路在裡面

_毀_~1
【記者鐘翊方/台北報導】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在美麗華廣場,辦了場「協尋e起來 幫他找到回家路」,關於失蹤老人的宣導活動。活動由老盟代言人郎祖筠主持,告訴現場民眾協尋與預防走失的重要,並邀請民眾一起加入協尋的行列。活動現場還設置一面祈福牆,共同為失蹤人祈福。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由全國各地一百多個老人團體組成,致力於老人福利的推動。老盟在一九九六年推動「失蹤成人協尋」工作,而後在內政部積極規劃下,於二○○一年正式成立「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目前中心積極宣導幾項措施「按捺指紋」、「愛的手鍊」及「協尋簡訊義工」。

有高危險失蹤率的人分別是失智症老人、精神病患、智能障礙者。社工督導楊美陵建議家屬可以帶有走失之虞的家人,前往各縣市警局按捺指紋。一但發生走失,透過電腦資料庫指紋比對,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失蹤者找到回家的路。

除了按捺指紋,老盟更大力宣傳一個預防走失的措施-「愛的手鍊」。愛的手鍊,是一條針對有走失之虞者所設計的手鍊。每條手鍊上都鑲有流水編號,及協尋中心的服務專線。服務中心會在電腦中登錄使用者的詳細資料。當民眾在街上發現失蹤者,透過二十四小時的服務專線0800-056789,告知志工手鍊編號,中心會立即通知家屬,並請當地派出所派員處理。楊督導表示,自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推出愛的手鍊後,已有九千一百○八人申請,並成功尋獲兩千兩百九十三人。
陶奶奶九十歲,為中低收入戶,並有失智現象,記得的路只剩下往里民辦公室還有青年公園的路,只要奶奶走錯方向,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里長熱心地為她申請了防走失手鍊,靠著「愛的手鍊」,多次幫陶奶奶找到回家的路。
老盟在推動失蹤協尋的業務中,常聽到家屬焦慮及自責的說:「我們正準備在爸爸身上放聯絡電話、地址」、「還來不及做,爺爺他就走丟了。」等等後悔的話語。因此,與其事後懊悔,老盟積極加強社會大眾「現在就去做!」的預防觀念,並推出「預防走失 愛的手鍊」,使有走失之虞者,能有完善的預防措施,以及走失後能儘速平安返家,以協助家屬預防走失措施的落實。

最後,關於協尋簡訊義工,民眾只要是中華電信門號的使用者,就可以加入義工行列。中心會將失蹤者的資料,發送圖文簡訊給簡訊義工,讓各地的義工可以靠著簡訊內容幫忙協尋失蹤者。

後記:真的很推崇簡訊義工的這項措施!在這個人人一支手機的年代,已經很少有人會去注意內政部發布的協尋失蹤者的海報了吧?透過簡訊,我們就能幫助需要幫忙的人,何樂而不為?我剛好也是中華電信的用戶,當場就填資料加入簡訊義工的行列。如果你是中華電信用戶,真的鼓勵所有朋友一起來參加!


延伸閱讀

失蹤老人協尋中心

內政部老人福利服務

加入協尋行列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假日農夫 城市裡的小幸福

_.JPG
【記者劉崇如/台北報導】「我每天都在想這禮拜要種什麼、要怎麼讓田地更好」洪承郁笑著說,四十歲的他是個標準的都市假日農夫,平日在台北任職工程師,每逢假日則到台北縣林口的田地報到。
「剛好家裡有塊地,種了才發現越來越有趣。」洪承郁說,會當假日農夫是因為自己和太太健康狀況不好,受蕁麻疹所苦,所以改變飲食習慣,接觸有機食物。參與漂鳥營之後,決定好好利用家裡的農地,才搖身一變成了都市農夫。

「像這種青蟲,長大了就會變白斑蝶…」對耕作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經歷九個多月的農作體驗,加上與其他農友的交流、分享,洪承郁對農業已經有更多認識。遇到耕作上的困難時,洪承郁會前往林口的假日漂鳥農園請教園主林元郁和其他資深農夫。

「務農最大的困難還是病蟲害。」洪承郁說,傳統農法用化學性農藥處理病蟲害,卻可能有農藥殘留的問題,有機農法則是用物理性的方法,「例如在作物噴上辣椒水、苦練油,害蟲很怕這種味道。」同樣支持有機農法的農夫邱語玲補充,「蘇力菌也是個好方法,那是一種毒蛋白,害蟲吃了會死掉,但是對人類沒有壞處。」

洪承郁說,以前從沒想到可以藉務農改變自己的生活,不只吃得更安心、身體健康,連心情上也變得比以往富足。「耕作真的讓我和太太變得很快樂!」心理上感到滿足和成就之外,身體狀況也因為飲食調整和種田時的勞動變得更好,「有時候雖然耕作到肩膀酸痛;但是心理上卻不覺得累。」
「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吃在嘴裡滋味就是不同!」洪承郁說,自己以前不敢吃苦瓜,直到吃了自己種的,「才發現苦瓜怎麼這麼好吃!」回想這樣的轉變,洪承郁笑得開心。

一直以來對土地有種放不下的情懷,洪承郁說,自己和太太在花蓮買了塊地,決定退休後當個全職農夫。「雖然現在只能當個假日農夫;可是能在都市中享受務農的樂趣,實在很幸福。」他的嘴角上揚,彎成了美麗的弧線。


延伸閱讀

植物病蟲害的非農藥防治

農業漂鳥

壤病蟲害問題

2009年12月26日 星期六

水中有氧 「孕」動也能好輕鬆

03
【記者陳品君/台北報導】兩位準媽媽們在泳池裡擺動手臂,腳步隨著水流緩緩走動,助教蔡之穎則是在一旁協助並確保她們動作的流暢進行,這個「一人運動,兩人受惠」的水中有氧,不僅是近幾年來新興的健身活動,它也逐漸成為懷孕婦女們的熱門運動之一。根據台灣水適能協會資料顯示,因為水浮力的關係,人在下水之後體重減輕了百分之九十,挺著大肚子的孕婦們除了在水中活動更為輕鬆之外,也可以避免在陸地上常造成的運動傷害。


水中有氧指的是在水中做持續性、大肌肉群且包含身體適應能力(即體適能)的運動。運動過程中頭部都是保持在水平面之上,因此不會游泳的準媽媽也可以下水活動。平常上課也會搭配輔助器材使用,例如蛙掌手套除了輔助人在水中的直立姿勢之外,更能增加身體的受力面積以及協助平衡,穩定控制動作的施行;浮力球則是藉由球在水中的浮力與壓力來提升運動者的肌力和肌耐力。
台灣水適能協會秘書長詹淑珠最早在八年前與台北醫學大學推廣部合作,開設孕婦水中有氧體驗班,之後由於推廣部招收狀況以及場地不理想,協會的這類課程因此停擺七年之久,一直要到去年五月份才又有針對「孕婦水中有氧」來進行教學。其實在這八年期間,詹淑珠一直思考可以在自己的本身教學游泳的環境中,也能另外開一班孕婦水中有氧課,不過礙於協會的事務繁雜,這個想法並沒有很積極地實現,「今年一月知道自己懷孕的時候,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才正式開班授課。」她說。

詹淑珠將之前教學當中的一整套動作沿用下來,對於懷孕後的親身體驗,她說:「自己做這套動作之後,才發覺之前那位學員身體的控制相當靈活,有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孕婦來說反而是種挑戰。」她從中了解到婦女在懷孕之後,體型的變化會影響動作上的施展,例如腹部隆起後在水中所增加的浮力。有了這個經驗之後,她刪除掉容易造成身體不平衡以及彈跳的動作,另外比較著重在身體下半部,像是大腿肌肉、臀部肌肉的訓練,她表示:「因為在生產的時候,這些部位用力的程度比較多,這時候就要先多加強。」
擴大招生之後,協會表示只要孕婦在懷孕三個月後,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穩定期之後,都能夠參加。詹淑珠說:「雖然女性在懷孕之後還是可以運動,不過仍存有一定的風險,所以在招生時會請她們先到醫院做體能檢測。」雖然報名表上都註明參與者需向醫生求得適合運動的身體診斷證明,不過事實上大部分醫生很難對孕婦開出「拍胸補、掛保證」的適合運動證明。對此詹淑珠表示,來這邊上課一定會請孕婦們簽切結書,無論如何自主安全還是要靠自己,旁人都只是協助者。
助教蔡之穎說:「這個水中有氧班有個特別之處,因為比較難招收到同一期的懷孕婦女,所以我們不是以階段或月為限的招收方式,是採取開放式課程。」她表示,大部分孕婦都是十幾週後才中途加入,從一月到現在,陸陸續續已經有十位準媽媽們體驗水中有氧。
現在班上兩位學員平常是上班族,都是在懷孕之後在接觸到水中有氧,希望能藉此能得到體重控制的效果。她們本身學過游泳,所以都能夠適應水中有氧的節奏,甚至還藉由這項運動緩和身體因為懷孕所帶來的症狀。從第十六週開始加入,現在已經有二十九週身孕的黃太太說:「定期的有氧運動改善了原本的腸胃消化問題。」而已經二十一個月孕期的盧太太在參加五週後,腰痠背痛的問題解決了,而她現在也視水中有氧為一種生活上的抒壓方式。

上課期間,蔡之穎會拿著相機在水中四處走動,她表示:「每一次上課我都會用水中相機將準媽媽們的動作記錄下來,一來觀看她們的動作在下回是否需要調整,二來她們也能在生產之後做為一種紀念。」水適能協會在每次上課完會將這些檔案統整,每一年會有個分享會請來生產完畢的媽媽們互相交流,並且回顧這段時間她們的努力情形。

對於水中有氧課程的下一步計畫,詹淑珠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和醫生合作進行研究,瞭解參加水中有氧的孕婦與腹中胎兒在生產前的變化,以及過程當中與生產後的實際效益,期盼藉由學理的支持來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進而從事這項運動。




延伸閱讀

台灣水適能協會

poca(秘書長詹淑珠)部落格

孕婦水中有氧運動 
孕婦水中有氧水中拍攝影片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從尋寶的過程中發現新創意

Blah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走進東區蜿蜒的小巷內,除了看到人來人往的餐廳外,在巷尾的地方還有家寧靜的小店。在微黃的燈光下,blah blah blah設計師陳怡珊正坐在她的位置上不急不徐的勾著毛線,「雖然每天都在工作,但其實像在玩。」她一邊勾著毛線,一邊笑著回答。
陳怡珊雖然在高中時就讀美工科,但對於手工品的設計靈感都是靠自己摸索而來。而當初真正觸動她喜歡手工的關鍵在於她的外婆。「小時候我外婆會教我簡單的打版,有些做衣服的方式也是外婆教我的。」陳怡珊說。後來因為對手工品有濃厚興趣,陳怡珊便先自己看著雜誌邊試著做些包包,二○○五年時她進駐了當時的衣蝶百貨寄賣,以自己設計的飾品及包包為主,直到二○○八年一月才在東區開店。

雖然圓了開店的夢想,但是接踵而來的,就是不可不面對的現實問題。自從開店後,陳怡珊就要自己學著訂價、如何降低成本,再加上在東區開店的昂貴租金,生計問題難以與設計興趣相平衡。陳怡珊說:「當興趣變成職業後,就不能單只為了設計漂亮好玩的東西,還要兼顧營運方面的問題。」
Blah1
走進點看陳怡珊的作品,會看到形狀各異、色彩繽紛的飾品,還有不同素材的結合。陳怡珊說,她有很多的作品跟童話故事有關,像是之前的作品有一隻大鑰匙跟大懷錶,那些作品的創作靈源來源就是愛麗絲夢遊仙境;除了童話,她還會將平常蒐集的素材拼拼湊湊,便會發展出新設計。「像這個在後火車站發現的小鳥再加上有木頭的戒指基座,就是一個新戒指了。」陳怡珊說。

在她的作品裡,素材可說是很多樣化。有皮質、也有鈕扣,還有許多復古風的小物。這些,都是她長年逛古董店及二手店搜到的寶。「我喜歡去尋找、挖寶的過程。」她並且說,這些不是「計劃性」得到的素材對她來說是很珍貴的,而她在國外的朋友也知道她喜歡這些奇怪的東西,於是會特地從加拿大幫她從二手市場蒐集些特殊的花布回來。也因此,她一件作品會充滿風格迥異的風格。
自己也是手工藝品設計者的楊景璇,就是blah blah blah的常客,常常她都會到陳怡珊的店裡去晃一晃,「我覺得她的作品很有手工的感覺,當自己沒靈感或心情很不好的時候就會想去看一下。」楊景璇認為,陳怡珊作品裡的小創意小巧思可以給她很有溫度的感覺。


延伸閱讀

blah blah blah作品相簿
手工飾品自創品牌的心路歷程

聯合書報攤 手創飾品 巧思獨一無二

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醫療史根基 從數位化做起

_-1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連體嬰忠仁忠義誕生,當時全球僅有三個三腿坐骨連體嬰案例,且只有一對在分割後雙雙存活,在危險性極高的情況下,臺大醫院基於人道考量決定冒險一試,終於在兩歲八個月大時,經歷長達十二個小時的手術後成功完成分割,創下台灣醫學界先例,也是全球的第二個案。為避免手術失敗,當時請到師大美術系謝孝德教授,利用銅製作一個按人體比例的模型,且加上表皮,讓醫療團隊實地演練。

這個模型在醫療技術進步後已經失去功用,被放置在台大醫院的庫房裡,直到臺灣近代醫療文物數位化計畫的展開,這些曾經占台灣醫療史一席之地的文物、儀器、模型等,才從布滿灰塵的倉庫裡一一挖掘出來。

本計畫於民國九十一年展開,將日治時期的珍貴資料,如教科書等易脆化的書籍,利用掃描的技術保存。計畫研究助理陳文芬表示,當時的外科教授林芳郁相當重視醫學人文,於是決定將以往的歷史文物數位化典藏,以達到傳承目的,讓社會大眾能夠從中了解台灣醫療史的發展。

一八九五年日本正式殖民台灣,日本人來台時水土不服,更無法適應中醫的治療,於是展開醫學教育,將整套日本醫學教育制度和醫療體系直接移植台灣。陳文芬說:「文物的典藏就是在還原當時的場景,日本人使用了哪些東西當教具和醫療器具,藉由典藏追本溯源台灣醫學發展的起源。」

日治時期的醫療教育原以日本人為主,後來才開放台灣人參與,當時醫療技術不發達,無法利用解剖方式讓學生認識體內組織,因此塑造許多模型提供教學使用。如大腦神經模型,不同顏色的小橢圓顆粒代表不同的神經節,表現不同神經在腦髓中的走向。

_整理歷史悠久的醫療相關文物,計畫團隊遇到相當大的困難。陳文芬表示,許多書籍和病例是用日文及德文書寫,必須找到了解該語言並具有醫療背景的學者進行翻譯,且許多文物已經不再使用,年輕醫師不知道其用法和名稱,只能先查詢資料,再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找到曾經使用接觸過的人進行訪談。

進行計畫已長達九年的時間,陳文芬從沒想過會接觸到醫療領域的數位典藏計畫。她說:「一般人會害怕看到針孔等醫療器材,但在整理文物和儀器時,會想到它曾經服務多少人,那是一種感動」,這些文物更象徵台灣早期醫療的發展,有了基礎,才能造就今天的成功。

陳文芬表示,計畫於民國九十六年將文物、舊籍和老照片等數位化,並建立網站以供民眾瀏覽,並於隔年興建四個資料庫,只要在索引欄位打上關鍵字,就能看見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珍貴資料,也能看到光復後,台灣與日本醫療結合的大匯流。


延伸閱讀

台灣近代醫療文物資料庫系統

連體嬰
忠仁忠義的故事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攀岩教堂 讓孩子學習往上爬

Rock06
【記者朱培滋/新竹報導】「加油加油!還差一步就到了!」新竹湖口教堂內傳出黃天人牧師的加油聲,抬頭仰望正一步一步攀岩向上的小男孩,黃天人說﹕「我們用攀岩,來讓孩子不學壞」。

黃天人在教會服務二十年,因為職業的關係,加上年輕的時候曾經學壞,他說:「後來有教會的人拉了我ㄧ把,把我拉回正途,所以我決定要加入教會來幫助更多的人」。成為牧師之後,他開始做青年輔導,加入社區營造,推動單車道的建設,還利用單車道辦「騎單車淨海」活動,騎到海邊撿垃圾,注重環保議題。

湖口教堂裡的攀岩牆是黃天人的心血,高十二公尺、寬九公尺,這是台灣第一間「攀岩教會」。黃天人說,自己是為了要輔導中輟生和、單親家庭的小孩,以及一些愛翹課亂跑的學生,才去學習攀岩的。「因為教他們攀岩和騎單車,讓他們的精力可以發洩,又能同時結交年紀相仿的新朋友」。

黃天人表示攀岩課程都是兩天一夜,從教他們綁繩結及安全措施開始,再教怎麼攀岩,約上兩次到三次課,就可以來參加攀岩考試,通過後不僅會有證書,還可以留在教會當領薪水的攀岩教練,所以很多學生都很喜歡來這裡。曾經有一個綽號叫山貓的孩子,是個聰明的孩子,但是很愛打電動,課不去上,不吃飯也不上廁所,變成宅男;後來家長送過來,「經過學習攀岩和騎單車環島,改變了很多,現在過著充實的學生生活,不僅每天認真上課,還結交許多好朋友。」

除了攀岩,黃天人也開放自己的家,免費讓想要學習幫助別人、想成長的學生來學習如何「生活」,活動內容是騎單車環島、參加比賽、種菜、參加募款以及飢餓三十,還有學會如何打理好個人生活。他提到,自己曾幫助過一個胖胖的女孩,常常翹課,本身又很沒信心,但是來到這裡後,經過黃天人和太太的訓練,教她怎麼做家事、告訴她做人的道理,陪她說話,女孩也慢慢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現在她決定以後長大要當社工,募款幫助需要的人,每次看到這樣的成長,我都覺得很欣慰」黃天人笑著說。

「現在的孩子被過度溺愛,而大環境下正面的東西太少,我想要努力營造家庭生活,帶孩子親近大自然,讓他們找到年輕人的未來。」黃天人說,現在已經有十七間攀岩教會,他還在努力推動攀岩活動到其他地區,想要用攀岩和騎單車,來感化更多的孩子,除了多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讓孩子們體會「活著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


延伸閱讀

新竹旅遊網-湖口攀岩教會

內灣天人巖屋

基督教湖口浸信會

周邊血移植 捐髓者不痛選擇

【記者徐璽淳/台北報導】白色的病床上,一個俯臥的背影,手緊抓著病床欄杆,忍著針扎進骨頭裡疼痛的樣子……這也許是大部分人對於骨髓捐贈的第一印象。不過,現年三十歲的阿豐(化名),在兩年前選擇了以另一種方式,捐髓給他的妹妹。

骨髓捐贈有三種方式。第一種,就是大部分人知道的,在後腸骨(大約在上臀部的地方)抽取骨髓,而且捐隨者必須在全身麻醉下完成,而捐贈者也必須要住院。第二種,為「周邊血幹細胞」方式捐髓,是由捐贈者抽出的血液中先過濾出幹細胞之後,再將血液送回捐髓者體內,且無須住院。第三種,是為臍帶血捐贈,不過這種方式必須在嬰兒出生時就儲存下來了。

三年前,阿豐的妹妹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症。阿豐的母親也一直不願相信這樣的事實,而阿豐也覺得是妹妹長期值夜班身體虛弱所致。在染色體檢驗後,發現阿豐是唯一符合捐隨比對的親人。一開始,他的母親不希望讓妹妹與死神拼移植成功率,因為有很多案例是在移植之後,身體出現排斥反應而不治。而且,阿豐的身體從小就較為孱弱,他的母親也不希望冒這個險。

不過,後來經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推廣人員介紹周邊血幹細胞捐贈,毅然決定幫助妹妹一起度過人生這一大難關。周邊血幹細胞是較為安全的捐髓方式,不用冒著全身麻醉的風險,更不用擔心出生時未做臍帶血的儲存。想起小時候和妹妹一路互相扶持的情景,他們常在相互鼓勵、嬉鬧下一起成長。阿豐不捨的說,「不願意讓妹妹在這樣的年紀下,和璀璨前程永遠受病魔牽制。」他決定捐髓,但卻花了不少的時間來說服他的母親。

為了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他開始鍛練身體,維持正常作息。還向神明祈禱,「我要妹妹的璀璨人生如實呈現眼前,即使減損我的壽命。」

周邊血捐贈骨髓的過程只需要七天的時間,若是選擇抽取骨髓方式,則要長久的住院觀察。為了讓妹妹早日擺脫病魔的威脅,阿豐辭去了河川巡訪員的工作。他說,在第六天的捐贈過程當中,還一度因為血流量調太高,心臟負荷不了急速的跳動,透析的儀器一直發出了警示聲,但幸好都是有驚無險。而阿豐的妹妹在接受捐贈之後,沒有產生排斥反應,目前她也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為生活打拚。

「原本我瘦弱的身體壯碩了五公斤,虛冷症也悄然消逝,只是捐髓後我有因為壓力太大,而有心悸的問題,但在中醫調養後也逐漸恢復了。」阿豐說,其實,捐贈不像平常人想像的那麼危險,希望大家對於骨髓捐贈有正確的認知。他也想對捐贈者說,「若配對成功的話不要排斥(捐贈骨髓),盡量配合,不要讓白血病友失去一個機會。」最後他也祝福每位白血病友,能早日脫離病苦,重獲新生。


延伸閱讀

台灣癌症基金會─認識白血病

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
信望愛臍帶血基金會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分享好東西 種子交換

_.JPG
【記者劉崇如/新竹報導】新竹縣竹北市的「麵包樹下」麵包店裡,提供茼蒿、香菜、茴香、白蘿蔔、芹菜等等的種子。這些種子來頭不小,母株都是無農藥無肥料栽培的植物,有很多在自家栽種的農夫,帶著盒子、塑膠袋,把這些寶貴的種子帶回家,也有人提供了更多種無農藥無肥料栽培「優良品種」的種子,供大家分享。
提出種子交換的農夫舞龍,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到,「請幫我們好好愛護照顧喔」將種子就像孩子一樣託付給其他農夫。舞龍說,這些優良品種的種子不只來自無農藥無施肥的作物,還是台灣本土種,「如果種子是來自美國、日本,來到台灣還要重新適應,需要施肥、灑農藥幫助他們生存。」因為種子的上一代來自台灣,加上無農藥無施肥,「自然會找到適應的生存方式,而且越種越茁壯。」


舞龍是秀明自然農法的支持者,秀明自然農法即是主張不施肥、不撒農藥的耕作方式,至於如何解決病蟲害,舞龍說,讓生態系健全,昆蟲在這個環境中找到它的食物,「病蟲就不會變成害。」

舞龍說,本土種子在培育多代之後可能會有近親繁殖的問題,所以就要和其他農夫交換配種,才能使種子適應力增強。在新竹,大約有二、三十個遵從自然農法的農夫,「但是有次我們辦交流會,從台中到基隆的農夫都來了!」他靦腆的笑了笑。

為了推廣秀明自然農法和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舞龍定期在新竹縣的竹北、新豐等地舉辦說明會。帶著小孩來參加的林小姐說,「有了小孩之後才開始接觸農業,想租地耕種,利用這種方式讓孩子更親近土地。」胡先生和胡太太則說,「很多的事情都違反自然,台灣平均工作時數過長,連竹科也是,所以才會反思要如何回歸自然,對我們、對大地最好。」

「就算民眾不會變成自然農法的農夫,也要教育他們變成自然農法的消費者。」舞龍說,當消費者一端被建立,自然農法的農產品就會有市場,農夫才有辦法從傳統農法轉型到自然農法。「也會有更多人加入種子交換的行列」,舞龍笑著說。


延伸閱讀

心豐自然田(舞龍的部落格)

自然農法農友聚會

形塑永續價值,開創在地農民市場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姊妹一起來 新住民快樂學中文

IMG_1952_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隨著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誕生,「不要小看新住民的下一代喔,說不定台灣也會出一位歐巴馬總統呢!」萬華社區大學「新住民姊妹班」教師黃國祥說。

兩年前公共電視開始以新移民為主題,拍攝「別再叫我外籍新娘」戲劇,近來,報紙也越來越常刊載新住民的新聞或相關政策探討的報導,黃國祥認為,這一群「台灣之子外籍娘」終於被「關心」到了。


在萬華這個擁有四千多位新移民的老台北,遠渡重洋嫁來台灣的新移民比例,高出台北許多其他地區。而這些「新移民」入境台灣之後,黃國祥說,首先面對的就是語言障礙所造成的生活適應問題,因此萬華社區大學開設的「新住民姊妹班」,即是希望透過每個星期二晚上的相聚,教導姊妹學習中文、改變生活。

「總得努力才能有收穫,『得』是三聲喔!來!一起唸一次」志工玉雯老師在講台上賣力地教導學員,台下近二十位的新住民姐妹們也紛紛張大嘴巴,希望能揣摩出老師的口音,其他的志工老師則來回穿梭於學員座位之間,隨機輔導姊妹們個別的發音問題,一旁角落還有義工幫忙照顧姊妹們的小孩。
IMG_1996_
在這裡,很多姊妹帶著小孩來上課,較大的孩子坐在教室裡跟著媽媽一起學習,看媽媽認真地讀課文、學拼音、寫中文,黃國祥認為,「這難道不是非常正面的身教嗎?」曾經有位姊妹的孩子看到媽媽得到結業證書,在一旁的志工老師問他們兄弟倆:「媽媽厲不厲害啊?」這兩個小兄弟興奮地舉起大拇指,笑容滿面地說:「厲害啊!」黃國祥說:「誰說新移民女性的孩子,不認同媽媽?」

新住民到社大學習中文,也意味著每週能有固定的時間走出家門,黃國祥認為社大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藉口,讓這些新移民姊妹可以適時離開家庭,和其他姊妹彼此建立人際支持網絡,擴大生活的圈子。有生活上的問題,班上的姊妹與志工老師能夠立刻給予支持協助,可以將她們從家庭與生活瑣事的情況拉出來,再加上社大的語言課程時數,能夠幫助新住民申請身分證,在有利益性的前提下,新移民多半也都能獲得家庭的支持。

搭配自編教材,國祥老師與志工老師群們,輪流上台教學,以「我的台灣生活」為主題,運用對話、繪圖、歌唱等多元教學方法,讓新住民在生活背景中學習語文,而學習「買東西」課程時,他們也曾「戶外教學」到附近的家樂福量販店,親身應用課堂所學。

藉由志工老師的安排,國祥老師提供了一個機會,讓社區民眾有機會進到課堂來與姊妹們互動,進而建立彼此的理解與認識,打破對於新移民姊妹原本的各種想像或看法。從學校退休的志工老師陳清和說,和新移民姊妹的相處,讓他很快樂,當看到結業學員因為語文溝通不成問題,而能更近一步參與社大美容美髮等技能課程時,他的成就感更是無法比擬。
在課堂上小天使與小主人遊戲中,學員阮秋簪寫下:「在我心裡每位老師都是我的天使,每個星期二您們都帶來給我們快樂學習中文,愉快笑嘻嘻哈哈……,我很感謝每位小天使」志工老師們相互傳閱著卡片,臉上無不露出燦爛的微笑。





延伸閱讀

萬華社大新住民姐妹班部落格

萬華社大編採社新移民姊妹專題報導
新移民女性的天空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鶴聲兒童武術隊 文武雙全

_5
【記者陳品君/屏東報導】屏東縣鶴聲國小兒童少林武術隊成立一年多,囊括大大小小的賽事獎項。其中還包括去年全國中山盃的少林拳道武術錦標賽團體總冠軍。武術隊表現亮眼的背後,究竟有什麼特別的訓練方式?有哪些讓他們支撐下去的應援團呢?

武術隊的大家長,是學員們口中的「師父」--郭孝海。郭孝海兒時鄰居夙雲法師,是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少林和尚。他三歲時拜師,開始學習少林功夫,至今武齡近六十載,是中國嵩山少林寺武僧團第三十二代傳人。郭孝海在公賣局退休之後,決定將畢生所學傳承給家鄉子弟,延續下去。

武術隊先後曾在鶴聲國中、佛光講堂受訓。由於隊上從一年前的十來人激增目前到五十多位學員,因此場地不敷使用。就在今年七月初,武術隊訓練場地便移師到鶴聲國小川堂,並成為該校其下社團之一。隊上招收對象是以鶴聲國小學生為優先,之後才開放他校學生報名,目前年齡層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有。
由於武術隊沒有接受任何補助,雖然有收取學生報名費,但因為郭孝海強調少林功夫是義務性質教學,因此花費幾乎都使用在器材設備及參賽上。然而武術隊還是面臨到經費不足的問題,所幸在成人班學員以及學生家長的支持下,在今年七月中旬成立了屏東禪武術協會,支持武術隊繼續發展,並且由郭孝海兼任理事長。

每逢周日,是全體務必出席的團練日子。郭孝海早上在帶完成人班,接下來面對三個小時的兒少班──一來便是五、六十人。所幸資深學員組成的帶隊學生,是讓他不至於分身乏術。武術隊雖然規模不小,但平常訓練時,郭孝海會依照學生程度分成:入門組、進階組、兵器組,三個小組,再由老鳥輪流教菜鳥動作,郭孝海則是游走三組之間進行指導。

郭孝海在巡堂時都會隨身帶著一把長器。不知情的人以為,武術師父的兵器總是不離身。不過仔細一看就會發現,原來那是一支「愛的小手」!武術協會總幹事真萍笑著說,因為師父認為習武者的力氣比一般人大很多,所以非常忌諱拳腳之力施在他人身上。而這個「愛的小手」,實際上警戒意味是多於實質懲罰。

學生有過失出現,馬上就會祭出隊罰。「隊上有學生犯錯我就請他爬牆壁。」郭孝海口中的「爬牆壁」,可不是武俠小說中的飛簷走壁。倒立、雙手著地、身體倚著牆,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只要捱上半小時,包準學生日後一定警惕在心,不敢再犯。
武術隊的學員不僅有著犀利的拳腳功夫,郭孝海也意在培養文武雙全的少林子弟。他規定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員,每月必須繳交一篇書法和作文。此外,他也會不定期要求學生研讀經典、背誦詩句,涵養武學素養。

郭孝海說,習武的好處不只讓身體更強壯,還可以陶冶性情。「最高境界的武術是微笑。有一句話不是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對郭孝海而言,能夠不與人相爭並且以武會友,才是最重要的。而這也是他目前教育子弟兵的方式。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二十五歲的歌與事 用音樂述說

【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這裡不是民歌餐廳,只是一間普通的咖啡館,但是卻有兩位拿著木吉他的人在演奏著屬於他們自己的音樂。一張小木桌與兩張小木椅,還有一些簡單的擺設。就連剪票都要小山與光偉親力親為,一切都那樣的自由與隨性,這就是他們在台北藝穗節的表演。

小山與光偉表示,當初會想要選擇吉他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覺得這是一種很自由,很簡單的樂器,而且帶有流浪的感覺,「它的迷人之處就是它的簡單」。光偉表示,高中時他們同是吉他社,他當時有在寫歌,由於那首歌需要兩個人才有辦法演奏,於是便在吉他社裡面物色搭檔,於是就這樣認識了小山。

各自進入大學後,由於課業上以及距離的問題,他們因此而減少了往來。小山表示,這段期間裡,雖然他們沒有一起去表演,但是也沒有停止創作。光偉退伍後曾到「星光五班」去參加萬人初選,但是最後卻止步於百人初選。光偉表示,被淘汰後開始很想再次上台表演,於是便在小山不知情的情況下報名參加了台北藝穗節,因為這樣,高中畢業後就不曾合作的他們再次有了一個表演的舞台。

小山表示,他和光偉寫歌的速度很慢,但是他們都是很用心的對待每一首創作,他們寫的不只是歌,而是他們生活的經驗、體悟,是有溫度的故事,雖然還不夠成熟、甚至有點幼稚,但他們總希望能藉著歌曲,帶給聽見的人一點感覺,回憶也好、感嘆也罷,能夠激起點什麼,那就足夠了。

「經過了多少時間 換取了多少歲月 遺失了多少童年 慢慢長大的我不知不覺 遺忘了從前 曾經憧憬的愛情變成了 現實的世界 為何頭破血流 心很痛 失去了自由...」這首「日日月月年年」是在今年七月時,小山和光瑋受邀到佛光山台北道場音樂營擔任指導老師時唱的,一位團員說聽了這首歌後很想哭,讓年過三十的他很有感觸,「我們的歌與事,我們想說的話語,終於也可以讓人感動」,小山表示,這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25,我們的歌與事」是小山與光偉今年九月初在台北藝穗節的表演主題。小山表示,在他們二十五歲時,他們經歷了許多事情。他們各自經歷了感情與夢想的失落與失去,他們學著失去、學著跌倒、學著丈量夢與現實的距離,學著承受各種拒絕,他們終於知道成長的痛。
藝穗節對小山與光偉來說,是將創作和心情分享給大家的平台。光偉說,除了藝穗節外,他們希望未來在經濟穩定的情況下到各地方去表演,並且會考去街頭藝人的執照,希望繼續以「簡單,清新」的風格來呈現給大家。




延伸閱讀
台北藝穗節官網

小山光偉的官網

小山的網志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東吳搖尾巴社 讓寵物快樂搖尾巴

_.JPG
【記者朱培滋/台北報導】「我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動物都能在陽光下快樂的搖搖尾巴」,東吳搖尾巴社社長蕭力瑩微笑著說,這是他們努力的目標。

搖尾巴社就是動物保育社,蕭力瑩說,主要的社課活動是照顧流浪動物,最主要是小狗,到動物之家打掃、餵食,還有教導民眾養寵物的正確觀念。「因為遇到很多寵物被棄養的狀況,社員要學會如何照顧這些流浪狗,把牠們帶回社團辦公室,才不會被捕狗隊抓走!」除此之外,邀請獸醫來上課,社員並學習如何訓練狗狗做簡單的動作?如何幫狗狗洗澡?

蕭力瑩說,加入社團花很多時間在照顧動物的大小便以及蹓狗,但是時間一長,和動物間有了感情,看到牠們開心自己也開心,自己也認養了很多隻,「曾經和校狗感情非常好,牠很聰明,我們常常一起玩,看到牠可愛的大眼睛,就忍不住要逗一逗,後來因為生病得癌症去世,我哭了一個星期!」
此外,社員陳懷恩說,「之前學校有一隻狗被汽車撞傷,傷勢非常嚴重,把牠送到醫院後,每個人都很擔心,還要籌錢給狗狗開刀。因此他們在學校裡不畏風雨募款,要拜託同學幫幫牠,「只是希望能夠讓狗狗重新恢復活力!」

除了面對生離死別很讓人難過以外,陳懷恩說,「動物不像人類,無法用言語表達感謝」,自己曾經覺得很挫折,認為無論花多少時間,動物似乎都沒反應,但加入社團後,配合社課所教,陪牠們玩耍,只要用心動物也都能感受到,時間一久,慢慢了解動物的習性,也就改變了自己的想法,甚至為社團盡了更多的心力。然而在觀念宣導上也很困難,曾有人問過他們,人都養不起了,管那些動物做什麼?當下陳懷恩不知該如何回答,但在他的心中就是擁有「單純喜歡動物,希望牠們開心而已」的想法。
「台灣真正合法販賣寵物的業者只有四十四家,很多不肖商人買賣動物都不管買家的環境和能力,就隨便低價出售,賤踏生命」,蕭力瑩說,雖然台灣現在養寵物的觀念和環境比以前好很多,可是還是有很多狗狗因為人類的一時狠心,在外面流浪,或被殘忍的方式安樂死,「我加入社團學到如何正確的對待寵物和尊重生命,我想帶著搖尾巴社,去宣導養寵物要有負責任的愛心,希望每個人有一天都能讓動物在陽光下快樂的搖尾巴。


延伸閱讀

搖尾巴社部落格
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板橋動物收容所

那一個禮拜我在甘肅東大灘

E0 02
【記者陳詩穎/台北報導】今年暑假,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三年級的許家嘉參加伊甸基金會的服務遊學團,到中國甘肅省東大灘當地學校去服務。她說,自己剛到東大灘教孩子們時,其實很挫折,「因為只要換個方式問,孩子們就腦筋就轉不過來。」
「我是一個一有什麼念頭就會想去做的人。」她說。今年寒假她參加新竹偏遠山區學校服務的營隊,開啟了她想到國外服務的契機。上個學期末,她在佈告欄看到伊甸基金會服務遊學團的海報,她就覺得自己應該去試試看,因為也許自己今年不去,明年就沒有這個念頭了。她認為,比起參加旅行團,擔任志工更能深入的體驗、了解在地的文化。

在到當地學校服務以前,志工們要事先提出教案,說明自己到當地要如何教小朋友和使用哪些教材。她表示,總共分成物理、數學、化學、認識台灣等九個科目。她負責的科目是「認識台灣」,教案比較容易準備。可是有些負責科目物理和化學的志工,因為不知道當地小朋友的課本,所以教案準備起來就比較吃力。

這是一趟為期十四天的旅程,但是扣掉交通上所需的時間,到那裡實際到當地服務的時間其實只有短短的七天。 這一團總共二十人,分別被派到五到九年級,她則是被分到五年級。

_02_1許家嘉說,當地的孩子他們上課也都很愛說話,可是又很會關心和體貼老師。服務的期間,自己只是睡在學校提供的教室中,也沒有地方洗澡。「十四天中,我只有洗過一次澡。」她說。
最令許家嘉印象深刻的是,在服務接近尾聲時,小朋友的情緒是浮動的。她說,也許是他們知道老師即將要離開他們了,所以會流露出不捨的情緒。更有小朋友說,「我將來長大要學開飛機,因為這樣就可以去台灣找老師。」雖然只是一句話,卻讓她感受到當地小孩貼心的一面。


許家嘉說,「自己並不是一個喜歡小孩而且可以跟他們打成一片的人。」但是這趟旅程讓她發現其實自己也可以做到。或許是那邊小孩的淳樸和貼心,讓自己這樣慢熱的人也可以和他們玩的很開心。當然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還有改善空間,但是和孩子的相處是讓她很難忘的。
「在這短短的七天內,其實在學業或是實質硬體上的幫助真的很有限。」許家嘉說。這次旅程最大的收穫除了和當地的小朋友交流,另一方面就是學著如何跟別人互助相處、學著彼此交換意見,激盪出更好的教學火花。


延伸閱讀

許家嘉的部落格相本
伊甸志工部落格
伊甸基金會志工行動網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黃羊川》看見生命細節之美

1011生~1
【記者巫奇優/台北報導】黃羊川位於甘肅省黃土高原上,這個地方相當遙遠偏僻,居民過著規律的生活。榮獲「第十一屆台北電影獎 非劇情長片類最佳紀錄片」的《黃羊川》便是依此地為名,導演劉嵩以當地居民為主角,最真實的呈現了他們的生活樣貌。這部紀錄片最特別的是,全片沒有對白和字幕,導演笑稱「它還有催眠和肌肉鬆弛功能。」


住在黃羊川的居民,生活總是相當規律而平淡。影片的一開始有個老人對著鏡頭抽著煙,他穿著樸素沒有裝飾的外衣,刁煙的手指有許多皺紋。他們的生活困苦,連挑水都需要走兩小時的路程,若要去到市集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平常如需襪子等生活用品,則向騎著腳踏車上山的小販購買,而生活單純的他們還使用著以物易物的方式,只在雙方喊價不成的情形下才用少許的貨幣補貼。

由於當地居民以務農為主,而務農收成不穩定,難以維持生活,因此青壯年多會外出打零工。離鄉的人因為工資多,常會到鄰近鄉鎮採礦,但採礦卻是個很危險的工作,常常有人因為受傷,導致家庭經濟崩潰。劉嵩表示,有一次他為了瞭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他請當地小學老師讓學生寫作文介紹家庭。有個學生寫道「我很看不起自己的爸爸」因為那個學生的父親就是為了賺錢而採礦,卻不幸意外殘廢,家庭經濟陷入危機,從此生活更加困苦。而這也讓劉嵩感到震驚,才真正知道當地居民生活上的難處。

為什麼想到這麼遙遠的地方拍攝紀錄片,讓觀眾對劉嵩導演充滿好奇。他說「會把這個拍成了一部九十分鐘的紀錄片,不是最初的想法」他表示,會接觸到這個地方,是受邀製作紀錄片《科技遊俠─溫世仁》之因。溫世仁曾是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在二○○三年時逝世。他在生前致力於開發中國西部與關懷其農民,黃羊川便是他投注心血的地方之一,他並將電腦和網路科技帶進當地,希望能用科技改變農村的形式。然而電腦科技對他們生活並無實質上的幫助,因此並不普及,只在市集裡有類似「網咖」的地方有人使用電腦玩象棋遊戲。

在溫世仁先生逝世後,導演所屬的明日工作室希望不只傳記式的《科技遊俠─溫世仁》,更能有部不限題材的紀錄片紀念溫世仁,於是劉嵩想到了黃羊川,並以此地當作拍片主題。他二○○四年首次到了黃羊川,二○○七年再回到當地拍攝,前後各花了一年的時間籌備和後製,共花了三年多才完成了這部作品。

多次接觸黃羊川這個地區,劉嵩說「那是個毫無特色可言的地方,每天的生活沒有任何變化,生命的全部就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和細節。」劉嵩說他們拜訪當地居民都不會事先通知,有一次到了一個家庭,看到地上撒滿的稻穗上,有著一條一條很整齊的,用掃把掃出來的紋路,讓他當下很感動,「他認為即使他們過著貧窮困苦的生活,但對於生活的次序和細節還是很重視,這也是他們生活上的一種尊嚴。」

DSC04478這部紀錄片的特色是完全沒有任何對話和敘述性的旁白。導演在完成前都將旁白準備好了,但在作品完成後發現,用畫面就可以將故事完整的表達。但這卻讓劉嵩在第一次公開放映時相當緊張。他表示當時放映後有人告訴他,看完後感到相當舒服,原本緊繃的肩膀都放鬆了,而放映過程中劉嵩也聽到了三個人的打呼聲,他笑說「原來我的影片還有催眠功能,和肌肉鬆弛。」
由於《黃羊川》畫面拍攝得相當漂亮,有觀眾質疑這部紀錄片是否太過美化這個地方,沒將當地居民最艱辛的一面表現出來。劉嵩說「我拍攝紀錄片,是提供自己的一個角度讓觀眾看世界。」他認為,每一件事物都可以用各種不同的面向去看,而在中國有許多優秀的影像創作者紀錄著中國各地,並用他們的思維去分析、探討農村貧困的問題;然而,身為一個台灣的導演,劉嵩堅持以「欣賞美感」的角度,讓觀眾感受到當地的人和環境。


黃羊川一分鐘預告片/轉錄自YouTube



延伸閱讀

經由網路連結全世界─黃羊川的故事

遙遠而直接

黃羊川官方網站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一公斤的力量

IMG_12~1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區區一公斤,一個嬰兒三分之ㄧ的重量,到底能改變什麼?旅行者如果在背包裡多放一公斤,真能影響社會?遍及中國各省,擁有二萬多名會員的公益旅遊組織「多背一公斤」,以簡單的口號推廣新的旅行態度,已幫助中國超過七百所鄉村小學;四川地震後,半年內協助完成五十所圖書室,間接影響人群超過百萬。
二○○四年,中國一群喜好背包旅行的年輕人,在自助旅遊過程中,無意間發現,風光明媚的景點附近,往往有著一些物質條件極為匱乏的小學;驚訝之餘,他們開始提倡在旅行中「多背一公斤」的物資,希望在旅行的同時,能夠隨手做公益。


隨著專屬網站建立,「多背一公斤」透過簡單的口號,讓每個人都能將自己的旅程變成公益之旅。中國每年有超過三億人次前往鄉村地區旅遊,「多背一公斤」相信,當中只要有百分之一、或是千分之一能多背一公斤,帶給鄉村孩子的物資和歡樂便無可限量。「多背一公斤」IT部門負責人蘇鋭說,「我們期待,每一趟旅程都能變成一次改變世界的行動,不要輕視自己小小的力量。」

總是穿著簡單POLO衫與牛仔褲的蘇銳,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工程碩士,二○○七以來,全職擔任「多背一公斤」的IT負責人。他進一步解釋「多背一公斤」的精神,即是傳遞、交流與分享。也就是出門時多背一公斤,為鄉村學校帶去需要的物資;在學校中與孩子們交流互動,傳播知識,分享快樂;歸來後在1KG.org網站分享資訊,方便更多人參與。

九月底台灣國際志工協會與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邀請他們來台參與「多背一公斤,傳愛寶島行」活動。十三天環島的旅程中,儘管有颱風來搗亂,他們仍走訪四所偏遠地區小學、完成多場公益分享演說並直接深入八八風災地區。

談到走訪山區小學的心得,蘇銳感慨地說,台灣偏遠地區小學的物資比中國豐富太多了,但是不論是中國或台灣的這些小學,都透露出同一種聲音:「物資上的貧乏是可以被克服的,真正缺乏的是和外界的交流,與認識世界的機會。」因此除了和孩子們遊戲,「多背一公斤」成員也和孩子描述中國的種種,並帶著孩子上網,讓他們在「多背一公斤」官方網站上留下自己學校的資訊。
在新竹市香山社區大學的安排下,他們也走訪竹市香山區原住民那魯灣部落,藉由參與豐年祭,進而瞭解都市原住民現況。回憶起和文山社大一同在景美溪上划獨木舟的體驗,「多背一公斤」成員小V(劉明敏)說,剛開始聽到要划「溪」,感覺是一片很美的景致,「應該是小橋、流水、人家的愜意吧!」;然而,實際上文山社大設計的這趟獨木舟體驗,是以河川污染問題作為包裝,期待民眾從景美溪上游划到下游過程中,親身觀察河川、溪水被破壞的痕跡,「上游的清澈到下游完全變了樣,挺震懾的!」小V說。
藉由分享交流,致力於八八風災重建工作的高雄旗美社大,學習「多背一公斤」的精神,創想出「在地消費」、「在地發聲」與「在地紀錄」幾個口號。

旗美社大林吉洋說,鼓勵多背一公斤的在地特產,是以「在地消費」的實際行動支持在地蕭條的產業生計;多背一台筆電,可以將個人的flickr、blog、facebook、twitter、plurk與在地組織發聲網路連結,讓外界持續關注災區重建議題為「在地發聲」;而多背一台相機,即是「在地紀錄」的精神,以求拍下災後社區的照片,協助災區團體紀錄重建過程。




延伸閱讀

多背一公斤官網

多背一公斤寶島行部落格

新竹市青草湖社區大學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罕病兒在家照護 相處多更多

【記者徐璽淳/台北報導】「一個計畫中的baby出現了,但她卻不是計畫裡應該有的樣子……」這是罕見病童語婕媽媽的心聲,也是很多罕病兒的父母同樣遭遇到的情況。在生妹妹前的產檢,語婕媽媽和醫院都沒發現異狀。直到兩個月後,外婆發現語婕活動力不足,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原來是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在台灣,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為孩童發生率第二高的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發病年齡從出生到成年皆有可能發生。由於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存活基因」突變,肌肉發生漸進性退化,逐漸影響患者控制隨意肌肉的能力,如走路、爬行、吞嚥、呼吸和控制頭、頸肌肉等日常動作,但不會影響智力的發展。

現在的語婕,語婕的爸爸媽媽選擇在家照護。語婕爸爸說:「罕病童很少有父母帶回家照護,但是我們覺得,不管是不是生病,語婕都應該得到爸媽的關愛。而且,在醫院一直被其他細菌感染也不是辦法,所以我們選擇了在家照護。」

每個週末,是語婕一家人出外散心的時間。不過,每次出門語婕媽媽都要準備好多的器材,才能安心。像是抽痰機、呼吸器、潮濕瓶等,如果是要出遠門的話,連監視器都要帶著,「就像是一個小型加護病房啦。」語婕爸爸這麼說,「即使麻煩,只要看到語婕的笑容,我們也就不辛苦了。」

語婕的爸爸媽媽常在晚飯後,帶著語婕到街上散散步,「雖然只是在家附近晃晃,但這種簡單對妹(語婕)而言卻很特別,回到家之後還會說:『哇!怎麼這麼好玩啊!』」,語婕媽媽說。不過,語婕其實最喜歡逛百貨公司了,也不用擔心炎熱的天氣會熱昏語婕。

無法自行咳痰或順暢呼吸的病人,必須動手術把氣管環狀軟骨間開一個小洞,作為氣體進出的通道,這稱為氣管切開術。而由於氣切的關係,語婕現在只能依靠鼻胃管進食流質食物。只是,語婕卻很喜歡坐在餐桌前,看著爸爸媽媽吃晚餐,即使無法分享美味,但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晚餐,也是語婕心中的快樂來源之一。

「當初做氣切手術時,醫生說過會影響到她的發聲,但彷彿是上帝送給她的禮物,語婕不但能發聲,還能和我溝通或哼著她喜歡的歌。對我來說,她的聲音像天使一樣,當她開口叫著『媽媽!媽媽!』的時候,一切的辛苦也都有了代價了……。」語婕媽媽這麼說。

「雖然不知道往後的日子會如何,但我一直告訴我自己,希望我們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能讓語婕感到幸福。」語婕媽媽談起,有時,治療的過程讓語婕媽媽看了也難過得掉下淚,但語婕卻極少喊痛,甚至還反過來鼓勵媽媽,這樣貼心的舉動,更讓媽媽覺得窩心。原本在證券公司上班的語婕媽媽,為了照護語婕而辭去了這份穩定的工作。語婕媽媽開朗的說:「想起我無法擁有的夢想,和必須放棄的一切,的確讓我覺得遺憾,不過我擁有了一個『超完美女兒』,我沒看過任何一個比他還貼心或善良的孩子了。」


延伸閱讀

語婕媽媽部落格
罕見疾病基金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步上「星光大道」 成為節能高手

【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在日常生活中必須的能源開銷,如何能夠「節流」,減少能源的使用與支出?在臺北縣新莊市的「星光大道」社區,自去年八月份開始進行節能減碳的社區改造,將電費由去年度八月份的七萬多元降低到今年度十一月份的三萬六千多元,成功地節省下大筆的電費支出,這是如何辦到的呢?

星光大道社區的前任主委楊家法表示,由於去年七月份時適逢電費調漲,便開始著手社區節能設施的規劃,又剛好台北縣政府推動低碳示範社區計畫,於是便開始了星光大道社區為節能減碳而做出的一系列改造。而自去年八月的用電量兩萬五千兩百度、七萬一千三百六十三元的電費,到今年十一月的用電量一萬六千七百六十度、電費三萬六千零八十一元,其中長足地降低用電量與電費,更讓星光大道社區獲得低碳示範社區計畫評比的第一名。

至於節省用電的措施,第一步著手的部份便是公用空間的照明設備。例如地下停車場的紅綠燈號誌、緊急逃生口的指示燈以及樓梯間的消防栓警示燈等等,都將原本耗電量高的舊式燈泡更換為LED燈。長年開啟的日光燈,也將舊式的40瓦日光燈管以新型的28瓦T85燈管取代等等。「光換這些燈管,省下的電費就相當可觀」楊家法說。

還有中庭造景的水舞噴水池與瀑布,都將其關閉不使用;瀑布下方的水池更改造成為生態池,營造出水生植物與魚兒共榮的景觀。而將噴水池改建為生態池,每個月可省下約一千八百度的電。

其他社區內對於節能減碳所做的措施,例如在頂樓設置雨水收集的管線與貯存桶,可將收集起來的雨水用作植栽澆灌以及清潔環境之用;廚餘堆肥桶更可讓種植盆栽與作物的住戶們,作為肥料與有機土的來源;而頂樓以棒球網作為植物攀附的依據物,可以利用攀附上網的植物作為防曬網,減少陽光對於樓頂地面的直接照射,降低大樓內部的溫度等等。

在星光大道社區服務已半年多的警衛洪先生說,節能減碳的這些社區改造一方面美化環境,一方面還有節省能源的功用,加上注重環保與降低碳的排放量又是現在的趨勢,「像中庭的植物重新整理美化過了,變得很有生氣,很不錯滿贊同的。」也有不願透露姓名的住戶表示,雖然自己是上班族,平時無法參與到跟改造環境有關的事務,「但還是希望能夠社區的居民都多多參與,而不是只有熱心的住戶或志工們在做。」




延伸閱讀

台北縣社區節能減碳實作示範計畫

台電社區節電服務隊

計畫委託執行單位: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振興原民文化 從家開始

_3
【記者高珮瑄/台北報導】「牆上一件件木雕作品、一轉身櫃子上是一整排的竹籃,這些全都是原住民部落大學學生的作品,「編織一定要有興趣才能堅持下去,我就很喜歡,身邊的姊妹也都在學。」學習編織課的藍徐玲說,在部落大學可以學到各式各樣的技藝,是個進修調節身心的好地方。

吳元和是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副校長,同時也是南澳碧候國小的校長。從小在泰雅族部落長大在宜蘭的澳花村長大,直到國小三年級,父母認為部落中的師資不齊,就轉到平地的學校,「我到國小三年級,都還看不懂國字。」他說道,直到國中二年級,有天搭火車經過南澳國中,看到南澳國中在夕陽下美麗的景色,就興起了回到部落讀國中的念頭,又轉回部落中的國中(南澳國中)。

因為自身的經驗,了解部落吸取知識的管道很少,才會和其他學校的校長、主任一起合辦部落大學,在部落大學中,有許多跟原住民傳統相關的課程,例如:原住民傳統編織、木雕、舞蹈、部落研究、母語課程等,「期望學員能夠學到一個技術,對他們日後的生活有所幫助。」他表示,而學員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東西,泰雅族的藍徐玲說道:「在學習編織的過程中,學到自信心,看到自己的成品很高興。」

成立部落大學的宗旨是振興原住民文化,吳元和解釋道,原住民受到環境的影響,大都生活在都市,許多文明東西加上原住民自身的文化,兩個加在一起會產生衝突,讓他們漸漸失去自己的東西,「現在很多原住民都不會講母語,像我自己就不太會講母語。」

他表示,這跟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雖然生活在泰雅族部落,但是父母親受到日治教育影響,在家溝通的語言是日語,而外婆說的是母語,在學校上課老師教國語,三種語言的交錯,會造成語言混亂,最後沒有一種語言學的好。

也因為如此,他會鼓勵學校的學生,盡量說母語,但是執行的效果不盡理想,學校老師也只有一個會說母語,沒有環境,自然也沒辦法推行;他舉例,「學習母語,在家中父母就應該多與他們練習,而不是阿嬤反而去學習國語跟孫子溝通,部落本身就應該營造好的環境,讓新生代有機會去學習。」

_1另一項原住民傳統技藝編織,他說,學校每個星期三學校會安排編織課,讓學生學習原住民傳統藤織,可是他們回到家就忘了,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甚至連阿公都不會,「讓原住民的傳統延續下去,真的有一定的困難。」吳元和解釋。

除了環境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一個部落中的人,都應該要共同有維護傳統文化的觀念」,現在反而是非原住民的人在關心原住民的傳統,每次看到論文討論到相關的議題,吳元和感嘆的說,「別人都在關心原住民,而原住民自己卻反而不重視自己的文化。」


延伸閱讀

宜蘭原住民部落大學
台南原住民文化會館

摩登原住民手工藝品

女同志的血淚 同志也有人權

IMG_91421.JPG
【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與其他社會運動相比,策動同志運動的同志朋友們得背負著出櫃與現身的壓力,但她們要的很簡單,就是『平等』而已。」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呂欣潔說。

在現今資訊流通快速的大環境下,許多人對「同志」仍不甚了解,時常有這麼一問:「同性戀是不是病啊?可以治療嗎?」呂欣潔認為,社會大眾習慣替同志預設太多立場,可是這些都不是他們要的,「重要的是能夠出現保障他們權益的制度或者福利等。」

而相較於男同志,女同志又顯得卑微許多。因此,部分女同志決定站出來替自己爭取權益,宣稱「同志也有人權」,於是一連串的女同志運動便風起雲湧的開展了。

早期的同志運動有一個重要特色:大量的知識菁英階級。「大多是媒體人、大學院校的學生來策動,他們掌握文字有一套,也善於運用媒體。」呂欣潔說。除此之外還利用組織串聯,以不同族群的合作和弱勢相挺來創造更大的力量。另外,呂欣潔還提到:「同志運動也採取多人遊行或者面具、聲音的方式創意的迴避了直接出櫃的困境與壓力。」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女同志在異性戀的社會文化裡,有被看到的機會。
「我們之間」是成立最早的女同志團體,它的出現吸引了許多媒體人以副刊正面報導,「可是這並沒有影響諸多民眾看待女同志的方式。」呂欣潔說。一九九二年三月份時,「台視新聞世界報導」以窺奇式的視角報導女同志。事件起源於記者璩美鳳與攝影記者以中性打扮,潛入女同志酒吧,以隱藏式攝影機偷拍,並以負面方式影射知名藝人。
「這個舉動引發了首次媒體與女同志的對戰,且讓女同志的形象大受打擊。」呂欣潔表示。兩年後「女書店」的出現,給了女同志們安全現身與議題探討的空間。
而「拉拉資訊推廣工作室」的成立,也替女同志開闢了一個新的交友管道,呂欣潔說:「它是第一個以推廣、教育女同志上網為宗旨的義工團體。」它的出現使女同志們得以藉由網路交朋友,不僅訊息可快速流通,也讓她們免受社會的歧視眼光。
女同志運動到現在告一個段落,卻衍伸一些問題,呂欣潔表示:「如何在資訊快速流通,接觸大量網路資源的現今,延續台灣的女同志運動?」因為網路提供一個隱蔽性高又方便的交流網絡,但這是否就讓女同志們安於現狀,不再積極爭取所謂的權益?呂欣潔認為,「需要有聯盟、團體的持續推動,才能讓運動持續下去。」因為不管是同性戀或異性戀,愛情的本質是一樣的,都需要被承認,而唯有跟社會對話才會獲得該有尊重與認同。


延伸閱讀
拉拉資訊推廣工作室
關於璩美鳳&台灣媒體偷拍同志事件
何春蕤:婦女運動‧女同性戀‧性解放

2009年12月9日 星期三

為台灣祈禱 艾青用歌聲陪伴災民

【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一二三到台灣,台灣有個阿里山。喘口氣,轉個彎,山谷緊連著海岸,這是我家,美麗的家,你是否仔細看過這地方。。。」艾青表示,從小到大經常面對親朋好友移民或出國的離別,「台灣到底哪裡不好」的想法一直困擾著她,於是她在大學時期自創了-「我祈禱」,希望大家能夠更了解並且更愛惜這個美麗的島嶼。
台大森林系畢業的艾青目前分別有在兩個樂團裡面扮演不一樣的角色,她是愛情小隊樂團的主唱以及Oops!樂團的鍵盤手兼合聲。曾到電台實習以及電視台擔任執行製作的她從小就被父母親告誡說她不可能在音樂界以唱歌謀生,直到在一次的歌唱比賽中獲獎後才開啟了她的音樂路程。

艾青表示,她也覺得自己不會唱歌,所以一直以來都不曾參加任何比賽。但是在朋友的鼓勵下她終於參加了第一屆華人流行福音創作大賞,在那次比賽中艾青得到了最佳歌曲獎。因為這次的比賽,艾青順利獲得了唱片公司的青睞。
在獨立音樂界闖蕩了三年後艾青才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由於製作公司所簽的歌手只有她一位,加上她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在一個人孤軍奮鬥的情況下這三年中她過得格外艱辛。

除了創作音樂,艾青每星期還會固定到醫院的精神病房為病患演唱他的歌曲。艾青表示,雖然他們的行為,表現跟正常人不太一樣,可是音樂是一種可以超越語言的一種東西,甚至具有治療的效果。令艾青感到最奇妙的是有一次病患們竟然跟艾青一起哼唱他們第一次聽過的歌,「在音樂上能產生的共鳴是超乎我所能想像的。」

「這是我的土地,我愛這個地方,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一起為這個地方帶來祝福」,艾青表示,她當初寫這首歌的時候只是單純的希望大家能夠更愛台灣,而不是整天吵著要雙重國籍,要移民。她不曾想過這首歌有一天竟然會為大家帶來安慰,直到八八水災的發生,大家在網路上聽過這首歌以後,「我第一次覺得我寫這首歌一點都不白費」。
八八水災發生後,朱學恆鼓勵大家去捐血,並且設立了一個網站,網站的背景音樂就是「我祈禱」。因為這個原因,讓更多人聽到了艾青的音樂,也被艾青的歌所感動。「我從來不知道這首歌會在患難時給大家帶來安慰」,艾青表示,我第一在這件事情上看見自己的重要。
艾青表示,在接下來一年半的時間裡,她將聯同其他志工繼續到災區去用音樂給大家帶來陪伴,因為她覺得「陪伴是很重要的,音樂只是其中一個管道」。
音樂不單只是可以用來陪伴,關懷別人,也可以用來探討社會議題。艾青表示,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將與一些音樂上的夥伴希望可以用音樂來做些新的挑戰,用創作來討論一些社會議題,發展屬於自己的娛樂產業。




延伸閱讀

艾青的部落格
朱學恆為捐血活動設立的網站

艾青的作品集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與海共舞 黑潮子民的驕傲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每到東北季風吹起時,東部海岸線便熱鬧了起來,有一群勇士站在船頭鏢台上,手持長五公尺、重十五公斤的鏢竿,準備與黑潮夾帶而來的魚群搏鬥,希望在旗魚季滿載而歸,人們稱這群勇士為「黑潮子民」,在廣大的太平洋上,尋找屬於他們的榮耀,影片中的鏢旗魚技術更是黑潮漁業文化的重要資產之一。
台灣東部海岸位於黑潮源頭呂宋島附近,擁有豐富的魚種資源,成為當地原住民和早期從恆春、綠島移居此地族群的經濟來源,黑潮漁業文化在東部漁業組織與習俗的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魚種標本、漁撈技術以及傳承文化結合,完成「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做為推廣和傳承的重要輔助。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包含三項子計畫:黑潮魚類標本和解說的資料庫建置、黑潮海域漁具和漁撈方式的調查紀錄以及黑潮漁業文化的傳承和展示。

首先進行的是標本的採集,水產試驗所於民國一九七四年開始研究魚類,研究船在海洋狀況或魚類調查時捕捉魚群做標本,但隨著時間久遠和管理不易,當時的紙本資料已遭到破壞或遺失,直到五年前跟上數位典藏的潮流,決定將標本資料數位化。江偉全表示,在進行資料數位化的過程中,仍持續做標本蒐集,可重新補上遺失或損壞的標本。

兩年前開始漁具和漁撈技術的文獻調查,今年則利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研究漁業文化和技術的傳承,團隊曾數次與當地船長進行訪談,得知他們從何處學會漁撈技術等。江偉全說:「這個計畫就像族譜一樣,擁有綿密且網狀式的型態,從標本延伸到文化再到傳承,建立了整個黑潮漁業文化的大脈絡。」。

黑潮漁業文化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移民至台東新港的日本漁民,將他們發達的漁業知識和技術帶入台灣,包括魚的種類和漁撈的作業方式等,即使日本漁業移民在台灣光復後紛紛撤離,但他們留下的技術和知識卻傳承沿用至今。

江偉全說:「現在仍靠著漁業謀生的漁民,都是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捕魚,因為船上階級制度嚴格,必須從基層做起,慢慢往上爬才有機會晉升為船長。」東部的海洋漁業不僅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造就漁村組織和習俗文化,更象徵著黑潮子民嚮往的榮耀和責任,在廣大海域中找到生存之道,並傳承給後代子孫。

面對如此龐大的黑潮漁業文化,江偉全希望透過數位典藏計畫讓社會大眾更明白東部海域的漁業生態。他表示,大家都知道什麼是黑潮,但潮來潮往帶來的魚類太多,佔全球魚種十分之一多,且各種魚類甚至還有不同的漁撈技術,例如影片中的鏢旗魚,這些從來沒有被詳細記載過,透過計畫結合所有資料,不僅能夠推廣黑潮漁業的特色和型態,也記錄了這歷經八十餘年的特別文化。
計畫最後希望能以網路超連結方式呈現,民眾在點進一個魚類標本後,可以知道這種類的生活方式、漁撈技術以及作業情形等,再搭配影音資料,建立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促使黑潮漁業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影片主題:黑潮的記憶】




延伸閱讀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追夢女大生 繪出「衣」片天

Jkl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我已經做了,就堅持下去。」李書嫺笑著說。二十歲的她,平常的日子就是像普通大學生一樣去學校上課,但下了課,她的身分就是手工彩繪「閃晶晶」的老闆。她說,這就像是很緩慢的在爬一座階梯,只想一步一步、踏實的走下去。

「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在畫畫了。」李書嫺說。雖然從國小開始,她就知道美術領域之後是她想走的一條路,但父母卻一直不太同意,反而是一直栽培她學音樂,直到升上高中後,才真正願意讓她去讀美術。也因為進入美術系就讀,又希望上大學後可以打工,因此李書嫺就選了彩繪當她的創業項目,不但可以創作賺錢,也可以貼近自己所學。

一件件的白色T-shirt上,畫著各式各樣的圖案,但每件只有一個大主題。「我的特色應該是想到什麼畫什麼。」李書嫺歪著頭說。有時一件衣服上只有一隻鹿或一隻鯨魚,有時又是個巨大的人臉,有時候寫實逼真,有時候卻是可愛逗趣。

「她的畫風沒什麼固定,而且會隨著人的特色去畫。」好友簡良娟說。有次李書嫺送了三件衣服給簡良娟及她家人。因為李書嫺覺得她長得像松鼠,就送了一件畫有松鼠的衣服送給簡良娟,那隻松鼠還有長睫毛跟戴項鍊。如果是送給簡良娟的媽媽,那就是拿鍋鏟的松鼠,妹妹則是隻帶有冷色調的小松鼠。為什麼要畫松鼠給簡良娟?「她長得像松鼠阿。而且很適合他們家。」李書嫺笑說。
從大一到現在大三,彩繪衣服到販賣也有三年的時間,若說到最有印象的一次製作。李書嫺說,有次一個男生透過網路找上她,請她幫忙畫兩件有螢火蟲圖案的衣服當作情人節禮物。
原來,當初男生為了心儀女生的一句話「只要誰帶我去看螢火蟲,我就跟他在一起。」結果男生真的帶她去看了,因此情人節時,男方想以當初兩人認識的經過做成衣服紀念。李書嫺說,很開心會有男生會願意花心思去做東西給女生。「其實還滿感動的。」她說。
彩繪衣服,對李書嫺目前來說,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對自己心態的抒發。對她來說,是證明自己還存在著的意義。


延伸閱讀

閃晶晶個人工作室
把衣服當畫布,穿出自己的個性

彩繪衣服吳真吳美孜首次接觸表現出色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西門起藝 驚艷萬華

IMG_1852_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你知道林青霞擔任女主角上映的第一部電影「窗外」、侯孝賢導演的「戀戀風塵」和李行導演的「王哥柳哥遊台灣」都是在「艋舺」萬華拍攝嗎?

歷史像一個圓,沉寂了二十年,如今,五年級生導演鈕承澤帶著整個劇組,在康定路上的百年老街「剝皮寮」搭景,拍攝預計明年上映的國片『艋舺』,時下最知名的演員阮經天、趙又廷在巷弄間奔馳。

「萬華,是老台北了,這裡的文化是有深度的。」萬華社大教師于文正說。為了讓民眾重新認識這個充滿鄉土味的可愛萬華,萬華社區大學得到萬華區公所支持,共同舉辦「二○○九萬華文化嘉年華西門文化節」,邀請民眾從老電影老故事、旅遊、人文和文化創意等不同面向,重新「溫習」萬華。

指著對面聳立的電影預告廣告看板,于文正說,現在看電影,戲院外牆上都掛著電腦輸出的逼真廣告,與LED螢幕時刻表,傳統的手繪電影看板雖然曾經霸占電影預告產業將近五十年,「但如今都消失了。」

為了留下這些傳統的手繪電影看板文化財讓後人回味,萬華社大特別在活動現場展示幾幅電影小型看板,安排七十五歲看板老師父簡錫欽現場繪製,希望替民眾喚回豐盛的電影記憶。
活動會場中也安排多家艋舺地區商業設置攤位。「好了,這就是美人腿!」、「這是孔雀開屏!」、「和平鴿完成囉!」雙手反覆揮動著演前的一床棉被,不到三十秒,古山園旅社的何仙姑阿姨,馬上就能將手中的棉被折出她口中的「美人腿」花樣,引起一旁民眾的驚呼與掌聲。

古山園旅社,一間隱身在華西街窄小暗巷擁有四十年歷史,曾經是萬華地區第二大的旅社,在廢娼情色產業沒落後,業主轉手由關心社區營造與傳統產業發展的現任經營者林憲忠買下,致力轉型。運用網路行銷,吸引年輕背包客投宿,懷舊的裝潢也吸引多電影前來取景,結合詩友,舉辦詩展,也將小小的紅燈籠點亮窄巷,讓古山園前的摸乳巷洋溢不一樣的文藝氣息。

而在旅社內幫忙的何仙姑阿姨,有感於房間內棉被擺設過於單調,有天靈機一動,運用創意與靈巧的雙手,將棉被折出各式各樣不同令人驚艷的花樣,並一一許上一個優美的名字,如今已創想出四十二種不同折法,不僅讓旅社更具特色,也相繼令許多民宿業者爭相邀約仿效。

為了豐富這場文化饗宴,萬華社大也精心安排懷舊三輪車,搭配文史工作者解說,搭載民眾往返西門與萬華剝皮寮社區。並推出專屬西門的創意商品「趣遊碗」,將西門與萬華間的景色,濃縮在直徑十二公分的青花瓷碗中,捧在手心觀賞時,就像在當地上空翱翔遊歷。原本只是來西門町看電影卻意外逗留一小時的張君萍同學說:「我又重新認識台北了!」




延伸閱讀
萬華社區大學

剝皮寮的故事(peopo公民新聞網)
新西城故事(天下雜誌專題)

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假日漂鳥農園 打造「開心農場」

DSC09513.JPG
【記者劉崇如/台北報導】依照區塊整齊劃分的農地,田埂旁種了一棵棵果樹,林口假日漂鳥農園裡,穿梭著穿著雨鞋的都市農夫,一下拿鋤頭、一下舖網子,全心投入的照顧自己的農地。
假日漂鳥農園的主人是林元郁和邱語玲,夫妻倆從外行開始接觸農業。林元郁原本在一般企業當主管;但是在工作的內容和理念上總是不比理想,剛好林元郁的父親在林口有二分的地,夫妻倆一方面想幫父親的忙,一方面想改變生活,於是開始了經營假日農園的想法。

假日農園,是一個提供都市人體驗農業的園地,以承租的方式,讓一般上班族可以在假日時造訪,耕種自己的田地,當個都市農夫。
「那時說的話,沒想到一語成讖!」邱語玲笑著說,當初看公公辛苦,想勸他退休,「老人家很堅持,不想看田地荒蕪,」於是夫妻倆自告奮勇幫忙,「但是我們認真規劃農園時,老人家卻開始反對了。」

邱語玲說,公公反對林元郁辭掉穩定的工作,認為當農夫沒出息。回想當初的決定,「其實我們也沒有十足把握,所以定了三年時間,如果沒辦法把農園經營起來,再回去當上班族。」
二○○八年八月農園創立之初,邱語玲把市民農園的想法放上網路,「不到三分鐘就有迴響,我自己都好驚訝!」現在,一分大的市民農園已全部被承租,另外一分地保留下來,夫妻種了有機蔬菜,販賣給林口附近的民眾。公公看到農園現在的成績,也感受到假日農夫對土地的關注,「他改變想法,不再反對了。」邱語玲說。

DSC09496「農園的價值,不只讓大家親近土地、體驗農業,」邱語玲說,還有很多假日農夫帶著家裡的老人家和小孩子到農園共享天倫之樂,「每個人幾乎都在這裡找回兒時玩泥土的記憶。」「農園裡的小孩子,往往是農夫的最佳助手,」邱語玲摘下葡萄藤的葉子,上頭有一隻食指大的毛毛蟲,「小朋友們都很喜歡昆蟲,尤其是甲蟲、獨角仙,」利用甲蟲和獨角仙當獎勵,小朋友就會積極的幫忙鬆土、抓菜蟲。

成為假日農夫需要哪些準備呢?「其實根本不需要什麼條件,只要喜歡土,就可以成為假日農夫。」邱語玲說,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單純的多,「不用在職場上勾心鬥角,唯一的敵人就是害蟲,把害蟲搞定就是我們最大的目標。」邱語玲笑著,「現在的生活很快樂。」


延伸閱讀

林口假日農夫的部落格
林口假日農園相簿
假日漂鳥農園

清大志工團 台灣腳迦納行

【記者陳詩穎/台北報導】清大迦納志工團一行十人到迦納的Winneba服務。團長孫立庭表示,本次志工團的目標是「降低當地數位落差。」

清大迦納志工團是和非營利組織OVF(One Village foundation)一起合作,團長孫立庭說,今年是第二年出團,去年主要是以實地訪查、詢問當地需求以利往後企劃鋪路。這次是以去年的經驗為基礎,增加和改善去年的企劃,像是去年是以教學電腦為主,今年則是增加記錄片拍攝和孤兒院等等。

今年的計畫是IT School教學、孤兒院以及紀錄片。孫立庭說,「IT School是教當地如何使用電腦的一個學校。電腦課程是以電腦的基本操作和軟體的使用為主。「去年是偏重在作業系統,對象也只限於學生;今年則是新增自由軟體Slax的教學。」在人數方面,因為去年教學反應很好,今年也讓更多中小學學生與老師參加。

然而,實際教學時遇到的問題也很多,因為學生家庭背景差距很大、電腦教育程度參差,造成教學上的困難。「加上當地網路速度很慢,常常教完一個指令要等上十分鐘loading,導致在教學時效率不佳」,孫立庭說。
孤兒院方面,這次則是以幫孤兒院募集所需物資為主。志工團從敦煌書局和民間人士共募集五百本英文童書,分別捐給迦納當地的兩間孤兒院。也有許多從台灣募集到許多衣物、文具、玩具等物品給孤兒院。
紀錄片的拍攝其實第一年就被提出只是去年執行效率不佳,今年則是先擬好拍攝計畫和主題,讓執行拍攝時能節省時間。她說,「紀錄片主題包括了OVF在迦納的營運狀況、非洲鼓Djembe的製作文化與當地生態之間的關係、Denkyira王朝的歷史等等。」

就拿非洲鼓記錄片拍攝來說,非洲鼓是非洲很具代表性的文化,但因迦納受外來文化衝擊嚴重,深怕如此的文化被沖淡或是遺失。一方面因製鼓需要砍樹對當地雨林生態造成影響。孫立庭說:「志工團希望能夠藉由這部紀錄片來當做文化保存和提醒當地製鼓人雨林生態的重要性。」

孫立庭表示,雖然記錄片拍攝事前都計畫好,可是因為迦納人對於時間觀念非常自由,遲到二、三小時是正常的事。所以志工團常常在等待,最常等待的是司機,再來是等待開會的人員到齊。在紀錄片拍攝行程時,常常因為等待而浪費很多時間,自己認為非常可惜。
「在這二十八天裡,自己看到這塊土地的美麗與憂愁、旺盛的生命力、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熱情、悠閒的風土民情。」孫立庭說,雖然有很多問題目前無解,但這塊歷史悠久的Mama Africa卻仍散發出無盡的熱力。




延伸閱讀

台灣囡仔行迦納部落格
OVF

清大迦納國際志工Facebook 

迦納行相關紀錄片、影片

2009年12月3日 星期四

張桂哖帶您「窺視」女性議題

12173
【記者王湘綾/台北報導】一九九九年,一起震驚社會的「彭婉如命案」掀起婦女權益的社會運動狂潮,各種婦女運動的巡迴講座進入大學校園。當時就讀輔仁大學哲學系「窺視者劇團」團長張桂哖,因而了解女性在社會上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並以此作為舞台劇的創作來源。

張桂哖表示,當年彭婉如被強姦殺害並棄屍野外後,警方找不到兇手引起社會嘩然,經過這個事件她開始投注在女性的各種問題,「作一個哲學家,應該要參與社會改革運動」,畢業後幫忙「臨界點」劇團作影像設計、拍紀錄片的機會時接觸到劇場工作,二○○四年成立「窺視者劇團」,要透過舞台說女性的故事。

關於女同志的題材,張桂哖表示想帶領觀眾一起「窺視」女同志的世界,二○○七年的舞台劇「假面+愛的預想」呈現是女同志在異性戀的主流社會裡,如何矛盾地生活在現實又要勇於面對愛情,劇團也會不定期舉辦座談會幫民眾做性別教育,二○○八年舉辦的「性別運動在現代戲劇的體現」座談會,就是要解釋戲劇中傳達性別議題的方式和意義。

現今媒體多以異性戀為文本,對同性戀沒有正面報導甚至是歧視,在這樣的環境下,張桂哖說:「女同志著男裝,對自己是吃力不討好」,曾經有女同志騎機車與男性司機發生擦撞,結果男姓司機下車看見是打扮男性化的女生,直接就給一巴掌,如果是普通的女可能不會遭到這樣不友善的對待方式。

鑒於自己在成立「窺視者劇團」時碰過經濟困難,不得不回歸現實找份穩定的工作中斷了劇團的發展,張桂哖推出「認養一群藝術家」的活動,捐款一千元以上即成為「窺視者之友」,張桂哖表示,劇團的演員若須顧及經濟壓力,「就無法專心在藝術工作上」,主流企業不會支持以同志題材為主的劇團,所以找理念相同的人捐款給予支持。
二○○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張桂哖將帶著「窺視者劇團」在皇冠小劇場推出新的舞台劇「眾裡尋她」,以臺灣本土的十二位女詩人作品為腳本,並運用同性的愛情故事以及男女演員反串的跨性別遊戲,帶領觀眾一同尋找現代女性詩人的思維和觀點。


延伸閱讀

「窺視者劇團」網站
「維基百科」---彭婉如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網站

家暴不能忍 勇敢去求助

【記者王禹琳/台中報導】 「我那時候真的不知道是如何過日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完全分不清真假是非對錯!」曾阿香是位曾經遭受先生家庭暴力的婦女,她歷過十年多先生的拳腳相向,身心靈都是傷口。
阿香的先生在台中從事建築業,選擇到風光明媚的花蓮去做觀光發展,進而認識住在花蓮的阿香。阿香說,「當時他非常彬彬有禮,對我很體貼,事業也做得很成功,對於我這個鄉下女生來說,完全符合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形象。」

阿香的老公在花蓮工作待了一年,他們也相處交往了一年,這段期間,不管是對阿香還是她的家人,先生對他們都很親切和善。阿香的父母才會如此放心的把女兒嫁到距離遙遠的台中,而阿香也對於未來的生活滿心期待。

結婚之後,阿香的公公婆婆對於花蓮的阿美族媳婦不是很滿意,甚至看不起她,婆婆常常跟她先生抱怨,例如:家事都做不好、很懶惰、到處亂跑之類。婆婆對阿香的行為就像是雞蛋裡挑骨頭,夫妻之間也因此而開始爭吵。

後來阿香懷孕了,公婆對她的態度有較之前好轉,先生也跟以前一樣體貼;阿香第一胎是女生,公婆表面上開心,但是她知道公婆不是很滿意。兩年後,她又懷孕,這一胎是女生,公婆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給她好臉色看。「我婆婆每天一直跟我先生抱怨,說我不孝順、沒有用,連一個男孫都生不出來。而我先生每天在婆婆的疲勞轟炸之下,他開始會罵我、推我、到後來的拳打腳踢。」

阿香遭受到先生的家暴,公婆只會冷冷的看著,連先生的弟弟妹妹看到,也不會設法去制止,阿香在家中根本沒有地位可言。她有時候被打到重傷逃回娘家,但因為十分想念兩個女兒,最後還是選擇回家。
「之後我懷了第三胎,那時我跟我先生跟兩個女兒要搬出去,所有的整理、打掃、搬東西,都是我這個孕婦在做,根本沒有人把我當成孕婦,他們認為我這一胎生出來還是女生。」於是阿香先生的家暴行為變本加厲,懷著身孕的阿香,常常為了保護肚裡的孩子,跪在地上一直磕頭求他,磕到額頭流出血來,先生才停止暴力行為。

第三胎是男生,公婆跟先生都非常高興,但是對阿香的態度依然沒有改變,只要她不小心做錯事或是說錯話,回到家之後又是一頓拳打腳踢,每次被先生打完之後,她都跟孩子說,「媽媽不會痛,爸爸只是在跟媽媽玩」,所以她一直小心翼翼的過日子。
後來阿香接觸了化妝品直銷工作,先生沒有反對,但是婆婆卻不贊成,婆婆覺得阿香每天打扮漂亮往外跑,不照顧孩子,於是跟她先生洗腦說,她外面有男人。阿香的先生也開始懷疑,每天都把她關在家裡不讓她出門,變本加厲打她。

後來有一次,她被打到腦震盪住院,先生還在病床上打她,「我那時候聽到孩子在哭叫『爸爸不要打了,媽媽吐血了』,我才覺得說,我怎麼可以讓我的孩子在這麼可怕的家成長,我不能再吞忍了,我要結束這個噩夢!」
「其實在前幾年時,我被先生打之後,我都有去驗傷,準備要去聲請保護,但是當他一對我好之後,我覺得他有在悔改,所以我就被軟化了。」阿香從以前就累積了很多張驗傷單,一出院之後,她帶著驗傷單先去警局報案,接著檢察官聲請保護令,之後她再去台中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但阿香不想對先生提告,她只希望可以離婚然後取得孩子監護權,跟孩子過著安心的生活。

113社工人員(不具姓名)表示,像阿香這種案例很常見,常常都是因為長期的縱容而使暴力行為更加橫行。如果阿香要提出離婚訴訟,根據民法第一千○五十二條第一項第三款,以「不堪同居之虐待」為由,可以像法院請求裁判離婚。孩子的監護權則是法官會依民法第一千○五十五條之一所列五款之規定,考量子女之最佳利益來決定子女監護的歸屬。阿香的先生經濟狀況不錯,但是他的家暴行為已經構成犯罪行為,所以無法取得孩子的監護權。

阿香表示,目前社會上有許多可以尋求幫助的管道,像是撥打113婦幼保護專線,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隨時會有專業的社工人員輪班接線,在線上提供問題答詢,或轉介適當相關機構協助;如受理保護型一般案件,二十四小時內通報當地家庭暴力防治中心處理;如屬保護型緊急案件,將立刻通報當地警政系統或家庭暴力防治中心。
但是遭受家暴的婦女都選擇隱忍,理由常常是為了給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或是覺得如果沒有先生經濟上的支柱就無法生活。阿香希望遭到家暴的女性朋友們都能夠堅強的站起來,不要再默默忍受了,要勇於追求更幸福的人生。


延伸閱讀

家庭暴力防治網

婚姻危機處理協會-家庭暴力 

113全國婦幼保護專線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舊衣回收 助身障者找出自我

DSC00228.JPG
【記者黃倧賦/台北報導】「要勇敢的走出來,世界不是那麼的孤單,要人接受,自己要先接受自己,走出來才能看到天空,天空不是那麼孤獨,願意去看,會發現更多色彩。」炬光協會理事長廖寶玉說。
位在板橋市新生街的炬光協會,推開門的瞬間,堆積如山的衣物映入眼簾,而這些衣服是他們提供給身心障礙者的一個機會,利用舊衣回收,讓學員們販售衣服,訓練他們的應對技巧。
炬光協會前身為「台北縣板橋市炬光青年志願服務團」,民國七十五年成立後,屬台北縣政府志願服務策進委員會之下的一個分區團隊,廖寶玉說:「一開始我們協會是扮演中間者的角色,當我們知道有身障的個案時,再把個案轉給其他的社福單位。」

廖寶玉說,他們當初是礙於空間的問題,所以只能扮演中間者的角色,後來空間有擴大後,就決定自己做,在民國九十二年向政府登記成立多元就業服務方案。「像舊衣回收,利用其他人不要的衣服,我們帶回來整理,然後再販售出去。」

在創立初期,由於還不知道如何販售這些衣物,只能向附近的回收場兜售,而現在都是以附近的鄰居,以及外籍勞工為主要客群。廖寶玉表示,學員一進來學習時,先不會讓他學習如何販售,會有一名工作人員帶著,先教電腦文書,例如輸入資料,與他們建立一個互動關係,其次教他們如何認識衣服、清洗衣物、燙衣服以及摺衣服,最後才是開始販售衣服。
提到印象最深的學員,廖寶玉說,有一名叫美女的學員,本身有長短腳以及駝背,個性較為孤僻,不喜歡跟人群接觸,已經四十多歲,在此之前從未進入職場工作,也不敢騎機車,在輔導員的鼓勵下,並教導他騎機車,在今年他也來參加訓練課程,現在她敢站在客人面前,與客人應對,並於今年參加在嘉義舉辦的身障運動會。
在照顧身障者的過程,廖寶玉說,「最困難的是要把他們拉出來,許多身障者因為自卑而封閉自己,不敢與外界接觸,只要他們願意走出來,其實天空是很寬闊的,」而我們教導身障學員的老師,本身也都是身障者,我認為身障者教導身障者才能有將心比心的感覺。

延伸閱讀

社團法人臺北縣板橋市炬光協會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運動會
認識肢體殘障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芭蕾精靈與水共舞 前進烏茲別克

01-2
【記者陳品君/台北報導】「叮、叮、叮…」教練拿著叉子敲擊池畔的扶手,水中的四位女生隨著節奏變換動作,原本漂浮在水中的她們揮起手臂來,隨即而來的是抬腿擺動以及一百八十度的翻轉,所有動作都必須在教練的引導下一致進行。場邊的觀眾在每次的動作結束時也不吝給予掌聲鼓勵,就連原本在一旁巡視泳池的救生員,也停下腳步來,發出讚嘆之聲。

中華民國水上芭蕾協會是在四年前籌組培訓隊,加入的隊員因為個人因素來來去去,人數一直是不固定。這次到烏茲別克的培訓來源,主要是依據協會在今年三月舉辦的媽鉗盃所選拔出來的選手。目前隊中有六位女生,不過因為比賽須選手自費,部分家庭無法負擔,實際上會到烏國比賽的只有四位:林燕苓、魏世婷、王若瑜、劉靜璇。

來自台中忠明高中及該校國中部的四位女生組成的培訓隊,因為國內泳池深度標準幾乎沒有達到國際水上芭蕾比賽所要求的三米,所以她們每個禮拜天都會在台北從早上十點多集訓到下午五、六點。中華民國水上芭蕾協會常務理事施玉俊,每週日都會固定往返台中、台北一趟,擔任培訓隊御用司機,至今已持續一年。原本都是利用師大游泳池做為訓練場地,松山運動中心的成立,讓她們多了另一種選擇。

培訓隊的成員每個禮拜練習四到五天,平均每一次要練四個小時以上。隊員魏世婷、劉靜璇本身有舞蹈基礎,但她們認為這對水上芭蕾並沒有太大幫助,「水中芭蕾要憋氣、要學自由式,還要不停地拉筋。」劉靜璇說。

教練Julia 和Emily 都是由協會從俄羅斯請來的老師,其中Emily曾獲世界盃斯水上芭蕾雙人組銀牌。Julia以前曾在其他國家擔任教練,但她認為,雖然這項運動在台灣並不盛行,不過她還是用一樣的標準來指導這邊的學生,畢竟還是要走出去面對國外選手。

培訓隊是在去年開始出國參加比賽,是第一個代表台灣參加水上芭蕾國際賽事的團體,目前對外已參加五場比賽,最好的成績是魏世婷在去年烏克蘭公開賽得到單人項目的第六名。

林燕苓說,最難忘的比賽經驗是今年五月在日本的國際公開賽,那回她在做動作時後,因為要對觀眾面帶微笑,導致防止進水用的鼻夾從鼻樑上滑落進水池中。還好教練都會要求她們在肩頭上別備用鼻夾,比賽才能持續進行。稍後她解釋說:「那是施教練在那次比賽買給我們用的,不過因為是依西方人鼻型去做,比較不適合我們東方人。」
擁有參賽經驗的莊雅文說:「曾經有一次比賽因為下水以後發現水太冷,結果動作忘掉了。」其他隊員們則表示,如果在單人項目上忘記動作,馬上編出動作來繼續下去的話,評審是有可能不會察覺出來,但是雙人或團體項目很明顯就可以看的出來。
對於十一月份公開賽的目標,四位小女生異口同聲說:「盡力就好。」施玉俊認為,台灣發展水上芭蕾已經落後其他國家二十年,目前出國比賽都是累積經驗,和外國人交流、學習為優先。教練Julia表示,雖然培訓隊和其他國家選手相比,有一定的落差,但是希望他們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東西、每次都能進步一點,「比方說之前平均分數是四、五分,就要在下次慢慢進步到六分。」
培訓隊目前在發展上最大的困難點,在於經費的籌措。「培訓隊一年下來的預算大概要三百五十萬,其中有兩百萬是不足的。」施玉俊表示,政府的體育部門沒有編列預算來資助這項運動,學員出國比賽都是要家長自費,不像外國選手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參加比賽,無後顧之憂。為了突破窘境,他們目前努力對外推廣水上芭蕾,「讓更多民眾認識這項運動、瞭解這項運動盡而參與這項運動,才能喚醒政府對我們的重視。」他說。

烏茲別克第十屆公開賽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展開五天賽程,施玉俊在賽後特別另外安排五天的參加當地的訓練營,藉由此機會讓成員們直接和當地的老師進行短期課程教學,期待得到更多收穫。




延伸閱讀

synchrotw (中華民國水上芭蕾協會-家長開設)

水上芭蕾 Club of Taiwan

水上芭蕾影音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用一針一線 溫暖你的心

_1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我喜歡一針一線的感覺。」楊景璇睜大眼睛說。巧克力色的甜甜圈附上刀叉,成為一本書套,用手一摸會發現甜甜圈是「立體」的;色彩繁複的機器人,上面充滿著鋸齒狀的針線痕跡。楊景璇說,無論是在工作或者是休閒的時候,她都會想用手做東西,「是我工作壓力的來源也是休閒的來源」她笑著說。

七十五年次的楊景璇大學原本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但後來因為覺得不適合所以休學。原因是設計類學科都很講究尺寸規格,「我的個性比較隨性,不喜歡量好尺吋。」休學後,二○○五時她開始在網路上販賣自己設計品;二○○六年底,楊景旋提著皮箱在敦南誠品前的街道擺攤。直到去年,她才正式進駐信義誠品四樓的寄賣點。

不織布的開始,起於變形金剛上映的那年。因為變形金剛的魅力,讓楊景璇做了一系列金剛的不織布做品。「看了想說乾脆自己也擁有一隻。」之後,她在有空的時候也會以男友的樣子做機器人,成為她自己的變形金剛。

由於販賣剛開始的兩三年,楊景旋沒有固定的寄賣點,也因此吃了不少的苦頭。「網拍的缺點是客人考慮的機會增加。」楊景璇說。但擺攤的生活也沒比較好,剛開始她在敦南誠品擺攤的時候,曾有一位年紀較長的「大哥哥」說,這裡有「先來後到」的觀念,剛來的攤販只在誠品門口後面比較偏僻沒有燈光的地方擺。

_2經歷了挫折之後的楊景璇,後來終於找到了一家願意讓她寄賣的手工店,認識了一位在同家店寄賣的設計師,在二○○八年底找她一起進駐誠品分攤櫃位。「我覺得我很幸運,可以有機會進百貨公司設櫃。」但在邁入百貨公司後,就是金錢的壓力。畢竟還是要過生活,所以有些商品就可能採用大量生產的方式。「總有部分的商品需要商業化。」

楊景璇認為,有時候做商品做久了,就容易自我迷失。她常想很多工廠也做得出很精緻的東西,大家憑什麼買手工品?有天在誠品信義店的四樓看到了阿原肥皂的專櫃,看到了一塊不規則型的肥皂,原來它是用手工捏出形狀的,所以肥皂的邊不是大家熟知的四方型,而是帶有手捏形狀。「我握著的時候,好像真的可以感覺做的人的溫度一樣。」這也讓她理解手工作品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瑞比手作

臺灣不織布產業資訊網

最新科技情報網不織布新聞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有機風潮 席捲校園

DSC094141.JPG
【記者劉崇如/台北報導】近年來,世界上許多地區出現氣候異相,提醒大家全球暖化的嚴重性。「全球環境議題中,地球暖化為首」綠色陣線協會的吳東傑於世新大學的社會發展講座上說,另外例如臭氧層、生物多樣性、酸雨和汙染等,都名列十大問題之中。

為了愛護地球和土地,有機的概念已被許多人倡導,「有機是有生態性、文化性的,」吳東傑說,有機農業不但低碳,也是新型態的飲食習慣。例如綠色陣線協會一直致力推廣「校園有機日」,目前已與包括新竹縣和興國小在內的十所學校合作,一週選定一天提供有機的營養午餐,讓師生認識有機的飲食,同時支持社區農業的發展。

校園有機日也讓學校做到零廚餘,吳東傑笑著說,「校長會提醒小朋友今天是有機午餐,『要吃光光喔!』,小朋友也都很聽話,成效很好。」

「校園有機日是真正的農村再生」,吳東傑說,校園有機日帶來的效益不只是讓學童吃的健康,認識有機的飲食習慣,同時因為食材來源皆來自當地,減少食材的運送,一方面減碳,一方面因為少了中間商,緊密結合農民和消費者,有公平交易的精神。
吳東傑在講座上提到盛行於歐美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進一步強化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係,吳東傑解釋,社區支持型農業可以建立出一個網絡,有了支持有機農夫的管道,消費者和生產者就可以有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甚至可以協助農場的勞務工作。
有機的話題在國際間燃燒,歐洲已有類似校園有機日的政策,「德國還有有機旅館咧!」吳東傑說,「我們政府的政策實在太慢了,讓這個社會對有機的訊息落後了,也失去興趣和支持。」

吳東傑說,從傳統的慣行農法轉型至有機農業,農民勢必會經歷產量與收入的震盪,此時就須仰賴政府政策了。他建議,政府應發展出綠色補貼政策,先讓有機農業的生產端得到支持,才有辦法培養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另外如校園有機日,若能變成政策去推廣,將更有助於有機農業的在地化。

延伸閱讀
合樸農學市集"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上)by Elizabeth Henderson

合樸農學市集"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下)by Elizabeth Henderson

形塑永續價值,開創在地農民市場

「1839當代藝廊」扎根攝影教育

1839_6_.JPG
【記者林昱君/台北報導】從台北東區的敦南誠品一直到國父紀念館,這裡是台北市藝廊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在幾乎都是以繪畫、雕塑為主要展覽品的藝廊中,「1839當代藝廊」以攝影作品為展覽主題顯得與眾不同。
「1839當代藝廊」執行長邱奕堅十五歲進入協和工商就讀時接觸到攝影,便從此愛上了攝影。「其實當時就有想辦藝廊的念頭。」他說,但當時這個念頭還無法赴諸實行。因為台灣一直沒有完整的攝影課程,邱奕堅便在退伍後先後到美國及日本學習攝影,一九九五年回國後陸續在文化、世新及輔仁大學教課。二○○○年他開始從事畫作的裝裱工作,一步步的希望將心中的理想完成。終於在二○○九年三月,他買下一個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成立了「1839當代藝廊」。
台灣的攝影藝廊極少,而多數的人想到藝術都會認為是繪畫、雕塑,邱奕堅表示這是因為台灣沒有完整的攝影課程,「大學有新聞系、廣告系,但就是沒有攝影系。」現代人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接觸攝影,數位相機、各種照像手機都可以攝影,「但攝影普及不代表大量的人將攝影視為藝術。」他有點激動地說,「你看,為什麼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的攝影展總是在三樓而不曾在一樓?」

邱奕堅舉了亞洲的例子,日本很早之前就重視攝影藝術,而大陸、南韓也先後在一九八○年代設立攝影系,「二十幾年的時間已讓一個孩子長成大人,他們現在這個世代已經將攝影理所當然得視為一種藝術,這也是我們落後的地方。」缺乏攝影教育的情況下已使得多數對攝影有興趣的人缺少自信,「常常會有人說他在『玩』攝影,可是你沒有聽過有人說『玩』畫畫。」邱奕堅說,這就是因為台灣攝影教育不足及攝影創作者對本身的認知不夠堅定。

這樣缺少完整攝影教育及希望能讓攝影被正視為一種藝術作品的情況下,使得邱益堅更希望能推動攝影藝術。「目前希望以辦展覽的方式來讓更多人接觸攝影。」他說。「1839當代藝廊」執行秘書呂尹琳表示,他們藉由朋友間的口耳相傳、發e-mail宣傳展覽,現在也有許多老師帶著學生們來「1839當代藝廊」參觀,「我們希望能從年輕一代開始推廣,將攝影藝術往下扎根。」

「1839當代藝廊」的空間並不大,但麻雀雖小卻五臟俱全,三十坪的展覽空間,還放有許多攝影書籍可供參觀者參考。地點雖位處在鬧區裡但走進藝廊卻顯得舒適寧靜。參觀者黃小姐說,雖然是第一次來「1839當代藝廊」參觀,但整個展場空間很舒服,「在這裡欣賞作品很自在,以後會常來。」

談到未來規畫,邱益堅表示,目前他還在努力推動在大學設立攝影系,將攝影從科系的某一個課程提升成一個專業的領域。而過去在大學教書的時候發現,各系之間的攝影資源無法交流,「自己系上的資源都不想跟別系分享。」他說,希望能夠推動攝影中心,來整合各系的資源。「這樣大家的資源都可以集中,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延伸閱讀

1839當代藝廊

影像視覺藝術中心

台灣攝影學會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用音樂溫暖八八水災災民的心

P10100692.JPG
【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你是否感到疲憊,這旅程太過遙遠,但別讓臉上的灰,禁錮你的笑臉,別禁錮你的笑臉... 」這是Castaway樂團為八八水災作的歌─「微笑」,為的是給孩子們信心,鼓勵他們勇敢走過災後的悲痛。跟著新生活較會南下賑災,Castaway樂團用歌聲撫慰災民受創的心。
在電影浩劫重生裡,主角流落荒島,生活唯一目的就是尋找出路,即使是一個人也不輕易放棄,這樣努力不懈的精神感動了Castaway是團長兼吉他手川崎,也促使他決定在當兵前組成樂團,一圓自己的音樂夢。但是川崎的音樂路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他抱著「能辦個表演就很不錯」的想法來經營一個樂團,久而久之發現其實自己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為「來看表演的其實都是自己認識的人」,直到加入New Life教會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

參加新生命教會舉辦的創意大賽可說是Castaway的轉捩點,因為在創意大賽中得獎,開始接觸到教會的人,也開始感受到被鼓勵的感動,「以往在玩音樂,遇到挫折時時常還會被罵」,川崎表示,教會的人都會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鼓勵他們。受到了教會的感染,Castaway開始想要為社會做點奉獻,這都是川崎當初想都沒想過的,「從來沒想到自己的樂團可以幫助別人。」

P1010006.JPG在七月初時,Castaway與其他歌手發行合輯「信心地圖」,為了替八八水災盡一份力,他們決定用行動支持公益,把專輯全部所得捐獻給八八水災的救災戶,作為災民的重建教育救難基金。主唱路飛表示,「我們用音樂帶給他們心靈上的幫助,看見孩子們堅強的笑容,被鼓勵的反而是自己。」

除了發行合輯外,Castaway也有到災區賑災。「他們缺乏的不僅是物資,還有信心」,Bass手芭樂表示,家園被摧毀,與家人的分離,對災民的創傷太重了,導致他們失去了信心,「我們去是要帶信心給災民,和跟他們建立關係,而不是帶著憐憫同情的心去對待。」


延伸閱讀

Castawayband 官方網站

Castawayband 官方網站2
八八水災賑災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到蒙古當農作志工

1271448342_【記者陳詩穎/台北報導】就讀政治大學企管系一年級的陳豫儒,今年七月參加了由願景行動工作網協會所舉辦的蒙古國際工作營,到當地孤兒院服務。她表示,「這次擔任志工的經驗讓我更了解蒙古。」
陳豫儒說, 自己國中就一直想參加願景的國際工作營,可是規定要滿十八歲才能參加,只好作罷。考上大學後自己再次看到工作營的網頁,又重燃那一股服務的熱忱,就決定去了。她說,「選擇蒙古,因為蒙古是一個地理上離自己很近卻又完全不熟悉的亞洲國家。」
志工團共有十九人,服務的地方是距離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四十五公里遠的布汗市(buhug)。陳豫儒說,「在當地是以陪伴育幼院童和協助當地農民耕作,像是除草、澆水及採收等工作。」

志工們在行前就開始分組,每組負責不同的企劃,陳豫儒是活動組的,負責策劃當地孩子的暑期康樂活動和體育活動。她說,行前策劃活動其實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志工們來自四面八方實在很難排在一起練習,很多活動都是到蒙古當地才排練的。」

「剛到布汗市和育幼院的孩子溝通時,是一件很挫折的事」,陳豫儒表示。蒙古的孩子很有個性,不太想理人,再加上當地的孩子英文能力普遍不好而自己又不會蒙古話,溝通不良讓她以為自己被討厭了。後來有一個英文能力還不錯的蒙古小女孩Jimbure,會找她一起玩,才讓她比較釋懷。

陳豫儒和她的組員共同策劃了「台灣DAY」活動,總共設計了闖關遊戲、帶動唱和戲劇。因為在當地煮東西不方便,所以晚上舉辦台灣食物派對讓蒙古孩子也能吃到台灣食物,品嚐台灣味。讓當地的孩子們可以更了解台灣,也藉此拉近和孩子們的距離。

體育活動方面,本來志工團要教的是躲避球。可是孩子們好像不是很喜歡,反而跑去玩足球。「剛開始有點難過,因為當地的孩子好像都不喜歡策劃的活動。」她說。後來發現其實是當地的孩子很直率,要或不要都會很直接表達出來自己就比較釋懷了。加上因為在足球比賽中需要團體合作,讓自己和孩子有並肩合作的機會。

到了當地另一個服務就是幫忙農務。陳豫儒表示,「當地的農作技術很簡單,就是播種澆水」而且蒙古的農田很大,不只志工要幫忙拔雜草其實育幼院的孩子也會幫忙除草。她說,自己也會趁這時候和孩子聊天拉近彼此的距離。

十四天的相處,孩子們變得和志工比較熟,自己也能夠和他們打成一片。陳豫儒說,離開的時候,孩子們都彌漫著一股不捨的情緒,她收到很多 孩子親自編的手環。而之前和自己不錯的Jimbure到現在都還有用MSN連絡。
陳豫儒表示,十三天沒洗澡的記錄,是在蒙古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事情。她說:「在蒙古當志工,與其說自己去服務,不如說在蒙古學習的一切豐富了我的人生。 」


延伸閱讀

願景青年行動網協會
國際工作營
我在蒙古天氣晴 夏季農作國際工作營

茶農轉型 發展特色茶

19323
【記者劉崇如/台東報導】「來來來!喝完這杯再說吧…」台東鹿野的茶行老闆林妍慧為客人倒茶,忙著講解不同茶種的韻味。林妍慧接觸茶已經有十年的時間,現在有自己經營的茶園,產茶、製茶到銷售全都自己來。

林妍慧說,台灣茶在一九九○年間到達鼎盛時期,被視為國內高經濟價值作物,時至今日,台灣茶在世界上仍名列前矛,甚至有大陸的集團包下一整座山,認購台灣茶。


雖然台灣茶葉的品質備受肯定,但自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進口產品大增,本土茶受到的衝擊,林妍慧說:「雖然不嚴重,但是或多或少有影響啦!」她說,台灣的茶葉市場供不應求,所以仍有一部份依賴進口,進口茶有優勢也有劣勢,越南、泰國等地產的茶價格便宜,但是品質不如台灣茶;而如日本煎茶品質雖好,但是口感難被台灣消費者接受,因此市場有限。

「進口茶不是最大的問題,」林妍慧皺起眉頭,「氣溫節節上升和農村人口老化、青年種茶意願不高才是最大的危機。」全球暖化會影響茶的收成,農村青壯年人口的外移,使得未來「想喝茶還不見得有人種」。

保護茶業,林妍慧認為應該要落實「自產、自製、自銷」,讓茶農種茶、製茶,自己控制利潤,「賺來的錢再投入茶園管理和品質提升上,才是良性循環。」若茶農只負責種茶,收入隨茶菁市場波動,茶農很容易因為收益不好,改種其他作物。
政府自一九九○年代以來,將茶區結合各種活動,期待把鹿野打造成觀光茶園。觀光帶來的成效如何?「只推廣觀光,對茶農是沒幫助的,觀光人口也不如預期。」她說,政府應該要推廣喝茶文化,讓民眾對茶的喜愛度更高,並且發展特色茶,建立地區品牌。

台東鹿野茶葉改良場去年研發了「紅烏龍」做為特色茶,帶有熟果香,是冷泡、熱泡皆適合的茶種,「從『生產型』到『知識型』的高品質特色茶,是現在要轉型的方向,」林妍慧說,「台灣的製茶技術一直是世界頂尖,發展出地方特色茶,就不必擔心低成本進口茶的衝擊。」

為了幫助紅烏龍的推廣,政府已撥七百萬元的預算,作三年的規畫;其中包括紅烏龍料理比賽,並舉辦研習,將紅烏龍的製茶技術介紹給茶農和茶商。


延伸閱讀

台東縣鹿野鄉公所
台灣特色新興茶─紅烏龍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高台飛行傘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ER零錢包 不「紙」這樣

ER1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人來人往的天母創意市集一角,一個攤位上放著各式各樣花色繁複的包包,這些包包多半是零錢包的大小。「看看喔,這些都是用紙做的。」ER老闆許伊瑩與鍾有岳一邊招呼客人一邊說著。手一摸發現,雖然錢包是用紙做的但外表呈現的塑膠質感跟「紙」原本的觸感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ER用唾手可得的材料做成大家意想不到的作品。
ER這兩個字,來自於許伊瑩與鍾有岳的英文名字EIN與RAY,他們從製作紙包到開始擺攤販賣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兩人原是在同家公司上班的同事,皆是負責設計包包,後來因為不想當上班族而離職。二○○八年底,鍾有岳退伍後,原本想衷於自己所學的服裝設計去做衣服,後來兩人偶然逛了天母創意市集,讓他們興起擺攤的念頭,也就這樣開始他們的創意品販賣。

紙錢包的創意來源,主要是來自於「油紙傘」與國外「異材質」的概念。許伊瑩與鍾有岳認為,油紙傘也是用紙做的,只是因為增加了上油的動作,使得紙不但變厚了,還可以防水。因此以油紙傘的概念轉為研發包包。至於異材質,意思是用大家意料之外的材質作成物品,像是紙包包、紙鞋子等。因為他們先前做包包設計的關係,使得他們在蒐集相關資料的時候得到靈感。
ER3
因為錢包用紙做的關係,所以在研發過程中也有許多要克服的地方。像是紙的厚薄由磅數決定,越厚的紙磅數越高。但由於錢包要摺、打洞、印刷,所以紙不能太薄,不然容易破;但也不能太厚,不然就不好造型。另外,要怎麼樣才能讓紙變得更耐用、如何防水也都是他們需要去一一克服的難題。

許伊瑩說,先前電視節目「食尚玩家」在天母出外景,後來訪問到他們的攤位,主持人莎莎還買了小豬圖案的錢包,造成當時小豬的錢包賣得很好。後來他們索性發明了小豬去旅行系列,主題是去各個地方旅行,再把小豬放在當地拍照做成錢包,「讓牠可以去很多地方。」許伊瑩笑說。

在天母設攤已經快一年了,鍾有岳說,最多的感觸還是做手工很辛苦。秀出右手肘關節上的腫塊,「醫生說過度使用關節,組織液都跑出來了。」即使是很辛苦的在做作品,還是會碰到不懂珍惜的客人。「有些媽媽以為我們也是跳蚤市場,在那邊殺價。」許伊瑩說。當下會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也很無奈,幸好現在大家對於手工創意品已經漸漸接受並且有尊重的概念,情況也越來越好。


延伸閱讀

ER1983零錢包

日月潭紙紀念品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原住民天籟 《唱歌吧!》唱給你聽

【記者巫奇優/台北報導】一個不懂五線譜、體育專科出身的小學校長,和一群山地部落的原住民小孩共組一個合唱團,會發生什麼趣事?位於南投的東埔小學裡,就有這麼一個合唱團,每次比賽都會獲獎。導演楊智麟將他們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唱歌吧!》,讓大家看見這群熱愛唱歌的原住民小孩。
東埔國小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部落,當地的居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泰雅族的原住民,部落的環境相當優美,但當地的小孩每天都要走三十分鐘的路程去上學,從部落的一頭走到另一端,漫長的路途上不僅沒有公車,甚至看不見柏油路。

東埔國小合唱團是由校長馬彼得所創立,全校六十六人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是合唱團的團員。合唱團的團員並不會經過挑選,只要有興趣,就會讓他們參加,但馬彼得相當要求他們的紀律,一定要準時完成功課,才能參加練唱。

擔任合唱團指揮的馬彼得,是體育科班出身的,然而不懂樂理的他,怎麼會想合唱團?「我認為創立這樣的合唱團可以幫助小孩建立信心。」他深知原住民小孩和都市小孩成長資源的不同,於是希望透過練唱讓他們正常發展。
這些合唱團的小朋友第一次到外面參加比賽時,聽到都市小孩的合唱後,發現彼此的歌聲相異,有團員說「我們的聲音是錯的,他們的才是對的。」馬彼得認為,這就是因為原住民小孩對自己的信心不足,而他也藉此教育團員,要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欣賞自己的不同,馬彼得說「而事實上,我最後得到了第一名。」

片中雖然也拍攝了原住民小孩家裡的生活,但是對於他們隔代教養或是生活困難的問題,在片中都只有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的探討。楊智麟認為,一方面他並不是社會運動學家,所以他不想深入的探討,甚至提供觀眾觀點;另一方面他則是站在保護小孩子的立場,如果這部片開始放映時,勢必會有媒體追蹤這些小孩的故事,而這並非他所樂見。
現在,馬彼得校長已經轉任他校,但在他的努力下,創立了「原聲音樂學校」。原聲音樂學校是一個類似補習班的學校,在假日上課,每次上課前都會有老師親自帶小朋友到學校上課,不僅學習音樂,並輔導課業和供餐,讓他們有妥善的照顧。而導演楊智麟也透露這是他現在所拍攝的第二集的內容,也希望能透過紀錄這間學校的創立,讓大家了解更多原住民小朋友的生活狀況。




延伸閱讀

《唱歌吧!》官方部落格

新莊報導:「原聲有聲」 紀錄東埔國小合唱團天籟之音

台灣立報:東埔國小合唱團 獲金曲獎肯定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性工作不是罪 要人權也要工作權

IMG_15820.JPG【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販賣「性」犯法嗎?為什麼性工作要除罪?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夏林清引述美籍公娼Victoria Schneider的話:「我們不是被害者,我們對自己負責任,這個工作讓我有能力來照顧自己,也讓我更能面對自己接納自己。」夏林清說,性工作不是一種剝削,而是生存的工具。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在二○○九年十月十日舉辦「性工作:勞動/性權」系列論壇,邀請來賓針對「性工作」一題發表論見,無非是希望「性工作」能儘速合法化。

夏林清以過去輔導雛妓少女轉業的歷程為例。她說,一九七八年起,她做了為期一年的雛妓輔導工作,在雛妓收容所內輔導未成年從娼少女。夏林清說這些少女們多半是因為家境清貧,才走上雛妓一路;而所謂輔導,是一堂堂的技術訓練課程。收容所希望培養雛妓們除了「身體」以外的技能,以便未來轉業之用。但夏林清說,我只遇見了麻木漠然的眼神和哈欠連天的抗拒。

夏林清認為,對少女們進行「糾正式救援」,指的是「學習轉行走向正途」,不如給她們三個月身體休息,這是最實質的利益。

另一也參與過雛妓救援,現為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的陳美鈴也表示,當時她所輔導的課堂上,有少女對她提出質疑:「妳這個年輕輔導員到底能輔導我什麼?」讓陳美鈴啞口無言。

對於訓練課程,性別人權協會國際組召集人倪家珍說,那時候的課程內容是「使用電棒燙燙頭髮」,但這可難倒她了,因為連她也不會。倪家珍說:「我根本沒用過電棒,而且當時流行的是離子燙,這項技藝根本不合時宜。」

雖然雛妓救援目前已經絕跡,但是另一波性權運動─公娼抗爭還沒消失,日日春秘書長王芳萍說,日日春的成立就是要延續公娼議題,而目前的狀態是,立委提案不罰娼、行政院同意修法搬上政治議程。

王芳萍以自己從事妓權運動十多年的經驗表示,從一九九七年對抗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掃黃政策開始,到現在仍持續與政府抗爭,這些年與政府拼鬥得辛苦,但也有許多沉痛,尤其是當跟著婦運團體與政府對峙,身分為公娼的官秀琴跳海自盡時,更讓多數婦運人士不捨,但也更激起他們「全力拼鬥」的決心。
而白蘭昏迷事件,也是讓王芳萍及婦運人士在性權運動上衝刺的動力之一。夏林清表示,白蘭因為家裡貧窮,加上父親與哥哥都發生工作傷害,不得已的情況下,在萬華綁約從娼。後來因政府的掃黃政策,使白蘭沒了工作,想轉行又因為沒有其他技能而處處碰壁;二○○五年,白蘭昏迷,雖被救醒,但因小腦萎縮大腦基底核損壞等原因,至此行走不便及無法辨認方向。

今年五月份,有立委提倡「罰嫖不罰娼」,漸漸將「娼妓問題」搬上議程,王芳萍認為,過去辛苦的抗爭已成為花朵,而政府的行動是妓權運動十年以來小小的進步,她表示,從公娼抗爭、日日春所打的『勞動/性權』運動,到對抗無論藍黨或綠黨在位者的權威,王芳萍說:「我將拿起屬於我的土壤位置的政治性與運動性,轉化壓迫,一路長征下去。」
陳美鈴則說,妓權運動難獨活,不是一條簡單的路,「必須要有年輕人接棒,一棒傳一棒。」才有可能在政府把「娼妓問題」搬上議程之後,進而修法、制定相關配套措施等,達到「妓權等於人權」。

延伸閱讀
三陪小姐:白蘭回家
妓權運動10年後的台灣

妓權會議整理綱要

2009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李天祿的人生 台灣歷史的戲夢

_【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海水雖闊,船頭也會相抵,總有一天一定要出頭天。」這是從小跟著父親學戲的李天祿,在十五歲那年立下重誓,將一生奉獻給布袋戲與傳統藝術。身後留下的豐富文化資產,隨著時間而凋零、損壞,李天祿布袋戲文教基金會與師大圖文傳播系合作,共同執行「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記錄他傳奇的一生。

李天祿於民國前二年出生在台北市北門口一帶,祖父姓何,父親姓許,長子姓陳,四代四姓,反映當時社會老舊的傳宗接代和入贅觀念,讓他自嘆身世淒涼。這位擁有複雜背景的布袋戲一代宗師,在戲台上掌著偶頭,搬演他人的悲歡離合,他人的喜怒哀樂,一生與戲交織相容。


談到李天祿對於布袋戲的貢獻,隨著社會背景的變遷可分為三部分。一九三二年正值布袋戲興盛時期,李天祿自組「亦宛然掌中戲團」,他不拘泥型式的表演,將京劇更緊湊的武打配樂與傳統布袋戲結合,成為「外江派布袋戲」的開山始祖。李天祿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李俊寬說:「他雖然堅持傳統,但吸收不同的元素,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在基礎不變下,擷取其他文化精彩的地方。」

後來布袋戲逐漸沒落,直到五、六○年代有許多外國弟子特地前來拜李天祿為師,李俊寬說:「這群外國學生的舉動引起大家的好奇,為什麼台灣人不學布袋戲,反而是外國人願意大老遠跑來?」,加上當時興起的鄉土文學熱潮,台灣人才開始重新重視布袋戲。

一九八四年,莒光小學創立「學宛然掌中劇團」,正式將傳統文化與布袋戲帶入校園,引起大批媒體報導,再次掀起布袋戲熱潮。接著李天祿與侯孝賢導演合作,參與電影「戲夢人生」演出,率領亦宛然赴法國坎城影展表演,此片還獲得評審團大獎,這齣「李天祿的人生,台灣歷史的戲夢」,將布袋戲和他本人再推向另一波高潮。

身為李天祿的孫子,李俊寬看著爺爺一生致力於傳統藝術的推廣,對於爺爺不藏私的態度印象深刻。李俊寬說:「很多人都會留一手,傳子不傳外,但爺爺不會。」當時李天祿不顧文化界的反對,將布袋戲傳授給外國弟子,他記得爺爺說過,「有人願意學為什麼不教,台灣大學生只會來問問題,這些法國學生是真心想要學的。」

當這些法國學生學成歸國後,演出時便在舞台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用中文寫著「老師李天祿」。李俊寬表示,對於當時陷入中美斷交和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危機中的台灣而言,「這算一種文化外交吧,藉此讓大家認識布袋戲,也認識台灣。」

李天祿的一生影響著布袋戲文化的興衰起伏,師大圖傳系王健華教授認為此文化具有寶貴的典藏價值,先前的保存僅限於制式化的照片呈現,於是決定與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合作,展開李天祿珍貴文物與影音資料數位典藏計畫,並將計畫分為三步驟:文物資料數位化、傳承與資源共享、口述歷史和推廣文化。

王健華表示,第一步是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照片文物,和受到腐蝕的偶頭數位化。接下來會將重點放在傳承和資源共享上,希望把二十年前李天祿親自演出的影像,配上傳承弟子的重新配樂,用現代設備結合,拍成高畫質影像,「就像當初把貓王和披頭四的歌聲抓出來,和樂團重新演奏結合,用原汁原味的聲音呈現,把歷史文化保存得更好。」,並拍攝製作戲偶的過程給後人欣賞,透過影片了解從福建、泉州遠遠流傳過來的優良文化。

%E6%9D%8E%E5%A4%A9%E7%A5%BF%E8%88%87%E5%85%92%E5%AD%90%E6%9D%8E%E5%82%B3%E7%87%A6%E7%A4%BA%E7%AF%84%E5%81%B6%E9%A0%AD%E8%A1%A8%E6%BC%94至於資源共享方面,建立網頁是首要步驟,藉由網路將資料分享出去,設立一個互動平台,讓民眾把自己所收藏的文物歷史與大家分享。王健華說:「文物館的東西不一定完整,布袋戲有太多分支,李天祿有太多弟子,沒有延續傳承的資料到哪去了?我們不知道。所以希望透過民眾互動的力量,找到更多寶貴的歷史。」
最後則是口述歷史與文化推廣工作。希望透過口述歷史,找到布袋戲或文藝界耆老,口述李天祿的事蹟和文化地位,呈現一個不僅只有影音資料的數位典藏,還包括有內涵的生平記錄和貢獻。並將李天祿和布袋戲文化向國外推廣,讓全世界都知道台灣的文化驕傲,也喚起年輕人對台灣傳統文化的興趣。

李俊寬表示,雖然布袋戲是傳統,但對於年輕世代來說,因為從未接觸而產生新鮮感,且布袋戲擁有豐富的文化,連日本音樂、爵士樂都融合其中,「如果只用傳統兩個來定型,那就太狹隘了。」李俊寬建議大家,可以透過看戲開始了解布袋戲文化,透過在音樂和感官刺激上的吸引,加上詼諧有趣的內容,即使知道什麼是布袋戲,也會想要進一步認識。


延伸閱讀

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繪本服務學習社 「 說」出生命教育

_.JPG
【記者朱培滋/台北報導】「到最後,小女孩才明白,要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陣陣的讀書聲從豐年國小傳出,來自輔大繪本服務學習社的大哥哥大姐姐正唸出故事的結尾。
繪本就是故事書,自己是兒童家庭學系的社長李明潔說,藉由唸故事來傳達生命教育的意義,「告訴小朋友生命很重要,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別人的生命,都要好好珍惜」,繪本服學社的社課時間是禮拜二晚上,當天早上八點到八點四十,和禮拜六的下午,豐年國小和新莊、大安運動公園都是他們常去唸故事的地方。


李明潔表示,小朋友一開始都很怕生,有些社員不知道該如何和他們互動,開會時就會提出來討論,要想辦法改進這樣的狀況。社員之一的許茜雯說,他們會用遊戲或是道具來輔助,加上聲音的起伏和說故事的技巧,生動活潑的方法來「演出」故事。「我們會用誇張,漸強漸弱的方式,兩個人互相配合,之前花婆婆的故事,我們會扮成婆婆的樣子,學老年人說話的聲音,小朋友看了都很開心」。

此外,在活動中,小朋友和社員培養了好感情,會告訴哥哥姐姐秘密。李明潔說,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家中有家暴情形,社員知道後,利用社課時間幫她想辦法,並和老師討論,一起協助她不被家暴侵擾。後來,他們透過連絡導師、社工和家長,彼此互相溝通,並定期關心小女孩家裡狀況。

「妹妹,有我們陪伴,你不孤單的!」社員們不斷地安慰小女孩。李明潔說,幾個月後,小女孩笑著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已經比較少打她了。那時候,社員們聽到都快哭了!

許茜雯說,自己在社團裡學到很多經驗,不只是社員間的溝通,和小朋友相處也讓她學到如何適應不同年齡層的差異。雖然花很多時間備課、找教材,「但很喜歡小孩,為了他們,再辛苦都沒關係!」

雖然每個禮拜二早上都要去服務,真的很辛苦,尤其到了期中期末考,大家不但有課業上的壓力,還必須要劃分時間給社團。李明潔說,但「大學未必有很多人了解什麼是生命教育?很多人很驚訝,講故事也可以傳達這麼多意念,其實我們想告訴大家生命是很有價值的!」


延伸閱讀


實習改變心態 醫學生經驗談

_
【記者徐璽淳/台北報導】「在實習時學到對於『生命』新的想法,也跟教科書上很不相同。」高雄醫學院畢業的的準醫生小馬這麼說。「在醫院,面對的是人,當然也有更多的挑戰性。」
目前正在當兵的小馬,二○○八年中旬開始在高醫實習。想起那段日子,他說,「在書上看的,跟實際去做,是真的差很大 。書是死的,而病人是活的。」而在實習過程中也遇到形形色色的病人,其中,有一位七十幾歲,胃癌復發的阿伯,讓小馬印象深刻。

這位住進加護病房的阿伯,因為術後併發了嚴重的敗血症,還有肝衰竭跟肝腦病變。「雖然給予插管及各種抗生素來治療,阿伯的病情依然每況愈下。在跟家屬討論後,他們也同意並簽下了放棄急救同意書(DNR)。」小馬說。而在加護病房撐了近兩個月的阿伯,於某個中午邁向他的生命終點,憑經驗,阿伯恐怕度不到夜晚,而小馬和其他醫護人員也通知家屬,希望他們做好心理準備。但病人家屬卻堅持阿伯要在某時辰內回到家,所以小馬開始了「送行」的程序。

送行,就是讓病人依靠著呼吸器,留著最後一口氣回到家。這樣的步驟,小馬做過許多次,但這次卻讓他鼻酸。因為在過程中,阿伯似乎醒了。「那雙黃黃的眼珠,仍眷戀地望著四周,似乎不肯瞑目;腫漲變形的五指,還是緊緊握住手邊的管線。彷彿不許我奪去那賴以維生的點滴,彷彿跟我們這些白衣死神拔河比賽」,小馬說。他更進一步想,「阿伯真的想死嗎?」、「試問誰又有資格提早結束一條生命?」他談起以前的他,很熱血,想要早點使用所學。但到了真正跟死亡面對面的時候,才覺得自己這麼脆弱。

而其他時候,很多專業與家屬意見間的拔河,更是時常上演。「在學校的時候,理論上來說,成功率太低的,是不太會救的。但真的去面對時,其實決定權還是在病人家屬的身上。」小馬又說,「即使我們醫生都知道,久病無孝子。」

在危急的時刻,很多病人家屬一心一意想讓病人活下來,就算醫生說可能會只剩一口氣,或成為植物人。「可是,不去拼拼看,怎麼會知道?我們也很為難,不過也只能盡本分了。」
想起這些經驗,和在醫院遇到的生死問題,讓小馬深深體會到什麼是「現實」。大學時曾經羨慕牙醫的他,甚至還想過要重考,但這樣的念頭,在實習之後卻是大大的改變,他認為,「大學念了四、五年,總算在醫院時學以致用,也才知道,這就是醫生。以前也會覺得當醫生很累啊,工作時間這麼長,但在實習之後,才發現那才是真正的挑戰。」對於未來想要選擇外科或是麻醉科的小馬而言,這一年的實習生活是個重大的轉折,小馬說,「藉由實習,肯定自己的志向,更找回了自我。」


延伸閱讀
小馬部落格
中華民國基層醫師協會
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支付標準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綠色揪團正夯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打開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共同購買」部落格,「我們是一群善待土地、支持有機小農所組成的共同購買學員,歡迎認同我們理念的好朋友加入我們的行列」幾段文字,訴說出他們的綠色信念。
一股綠色消費的揪團行動旋風,正悄悄地展開……。

一九六○年代,日本首先出現「生活者俱樂部」,結合知識份子和家庭主婦,將消費者力量團結,要求使用更安全無毒、耕作方式對環境土地更友善的農產品和生活用品,展現了不可漠視的綠色消費力量。

與主婦聯盟一同在台灣推廣共同購買的洪友崙,將「共同購買」更清楚的解釋為,把「販賣」與「購買」兩端,從過去「對立」的情況,加以改變為「協和」的關係。不再只是相互爾虞我詐的臆測、惡性競爭下的黑心,而是展開可以對話合作的互利平台,達到生產者與購買者正向循環與環境永續經營。

談到共同購買部落格的建立,高雄第一社大課務專員劉孟佳笑稱:「一切都是偶然」。二○○五年,社區大學開始將農業課程拿到城市開課,城鄉交流之下,學員開始提出:「何不向搭配的產銷班農民團購蔬果?」

眼看時機成熟,劉孟佳把「共同購買」四個字寫在黑板上,並請長期推廣共同購買觀念的主婦聯盟人員一起座談,彼此腦力激盪,進而促成第一社大共同購買機制。
每個禮拜,農民會先將蔬果產銷狀況回報給社大,社大便在「共同購買」部落格上清楚刊登本週蔬果的品名、農民的名字與單價,學員只要以e-mail訂購即可。劉孟佳認為,這樣的運作方式,比較彈性,要吃再訂,也不用擔心這禮拜要出國,家中卻有一籃菜沒人吃。
除了蔬果訂購,他們也安排「共同購買」學員到農地和農民共學,或是請農民來學校開分享會。劉孟佳說,在市場上,有機小農的蔬果,外觀上可能比不上一般農法蔬果,而被消費者嫌棄,常使得小農們心情低落;在分享會上,他們「創造一個讓生產與購買雙方直接對話的機會」,使彼此聲音被聽見,一同討論解決。


延伸閱讀

高雄第一社大共同購買部落格
三重社區大學幸福合作社部落格
主婦聯盟共同購買宣言

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湯英伸故事登台 看見原住民問題

P1010143
【記者王湘綾/台北採訪報導】當舞台拉開序幕,湯英伸死刑的最後審判在觀眾眼底展開,湯英伸的公設辯護律師對他說「孩子,我會把你寫成悲劇英雄的」,於是死刑定讞,使用這樣的開場,陳彥斌藉著「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質問「當下」原住民受到的社會待遇。

二○○九年台北藝穗節,「一番玩藝自製體」推出了舞台劇「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編劇陳彥斌,以諷刺和批判的角度改編作家張娟芬的專欄「殺戮的艱難」,以湯英伸的故事為主軸,綜合自身對原住民社會現象的觀點,要用原住民的角度看待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問題。
湯英伸事件發生在一九八五年,這位原住民青年隻身到台北找工作卻遭雇主欺騙,每日工時長達十七小時,不願加班老闆還會動粗並直罵他「番仔」。湯英伸欲離開,老闆付的薪資不但不到當初約定的一半還扣留其身分證,爭執中湯英伸打死老闆夫妻和其女兒,被以強盜殺人罪移送地檢署,經過三審最後被判處死刑。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這一齣舞台劇便是依照這樣的背景,陳彥斌表示,劇中還使用湯英伸和同樣是死刑犯的陳進興、王文孝、陳金火等刻意傷害他人的人做比較,「湯英伸他不是真心做錯事,而是誤殺」,審視湯英伸的案子,就像是在審視整個社會對待原住民的方式。

為什麼以「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為題?陳彥斌表示,台灣指的是本土,也就是原住民,外國指非原住民的外來者,不管是漢人、日本人、或外省人,「這些外來者用自己的各種角度,批判和審視原住民」,湯英伸雖然只是一個事件,但這樣的意識和原住民問題一直都存在社會中。
而許多描寫湯英伸的故事都不忘提及,他是位天性樂觀的青年,陳彥斌說,整部作品的象徵就是不斷地變動,用充滿原住民弊病的劇情,藉此質疑外來者對原住民天性樂觀的刻板印象,「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但是這樣的說法,卻已經成為每個人從小灌輸的觀念。

陳彥斌說,題材雖然很嚴肅,但都使用趣味的手法處理,劇中有一幕是運用快問快答方式,題目的答案都是以世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為正解,例如:當問到: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哪個比較重?原住民會回答棉花,因為在原住民眼裡棉花較多,就會比較重,這也諷刺著,原住民在世人眼裡純真、不用腦袋思考的刻板印象。
面對自己在劇中使用的嘲諷手法,陳彥斌表示,說起來很難過,「原住民這樣取笑原住民」,但不這樣做也沒有辦法,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光憑自己無法解決原住民的問題,不過他期許自己成功不忘本,未來自己在社會上擁有地位,一定會為改善原住民社會問題努力。


延伸閱讀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演出資訊。
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
王光毅的《原住民死囚湯英伸》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性侵離開校園 給學生無憂空間

【記者游美慧/台北報導】花蓮某國小體育老師從○○二年起至○○八年間,陸續性侵四名校內女童。「我以為這件事會隨著我進棺材!」不幸遭性侵的其中一名受害者表示。本案經花蓮地方法院審理,判處有期徒刑五十四年,執行刑期十八年。

財團法人台灣防暴聯盟於十月十二日舉辦座談會,邀請人本教育基金會南區主任張萍、教育部訓委會專責委員傅木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焦興鎧、教育部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楊心蕙等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教師伸狼手 校園卻封口」之議題。

楊心蕙以花蓮老師性侵學生一事為例表示,受害女童上國中之後,如何向學校揭露國小老師的獸行?。首先,國中輔導老師可以向學務處報告,並且通知校安單位。然後,國中學務處以「公文」通報國小。如此一來,可避免國小為維護校譽而吃案,因有底稿為證。「通報並不可恥」,楊心蕙說,有些學校擔心因通報太多會影響校譽,選擇隱匿。待及無法隱藏時,事情通常已造成極大傷害。與其最後造成憾事,不如一開始誠實面對、解決,將傷害降至最低。
然而,校園性侵案件不只是發生於花蓮,張萍表示,高雄某國立高中校園內共有五匹狼,包含學務主任及教官在內。台南某高職亦發生老師性侵學生事件,最開始的受害者如今已三十歲,由此可知性侵案件發生之久遠。然而,諷刺的是,兩所高中皆獲選為「優質化學校」。南部某高中則是在發現老師不當行為之後,經校評會決議停聘該師兩年,兩年之後,仍可繼續任教。

在這些不幸事件中,張萍認為值得追究的是「共犯結構」。是誰縱容老師的行為?是誰未善盡通報之責?當學校知道老師的不當行為之後,只決議「停聘」該師,表示該師可不必上班卻領半薪,所採取的措施是否正確?「為什麼他們做錯事,我們納稅人還要付他薪水?」九月十號記者會過後,花蓮縣性侵事件的通報數量增加,「因為不敢再吃案」張萍說。

專責委員傅木龍則表示,教育部積極建立「不適任教師資料庫」,避免他校聘請到較不適任教師。之後計畫修訂教師法及教育人員任用條例,將停聘改為解聘。在校園內,成立性別平等委員會,負責處理相關案件,並確實落實預防性之教育。同時,加強校園安全環境建置,傅木龍希望「讓孩子在校園都很安全」。
針對性平會,專門研究性騷擾的焦興鎧認為,性平會可以通報案件、輔導被害人,但不應做調查,調查應由檢調執行。若是校內發生性騷擾、性侵案件時,學校的調查委員會選任,應以外部委員為主,「避免校內委員官官相護」。最後提及,防制性騷擾的根本是「教育」,包含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從根本做起,便可降低不幸事件發生機率。


延伸閱讀
台灣防暴聯盟
人本教育基金會

教育部性平會

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私‧處」把藝術變親切

_
【記者林昱君/台北報導】一個晴朗天氣的下午,走進「私‧處」,純白色的空間搭配著簡單的桌椅,還有一點陽光的斜射,牆壁上展覽著這一次的主題「Time after time」 林燕秀個人創作展。

「私‧處」的老闆 Chris當初從電子業轉到設計公司,因而接觸到藝術。因為希望藝術不再只是高高在上地放在美術館,關起門來等待想看的人,「人最喜歡的就是吃啊,所以就決定把藝術和食物結合,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人接觸藝術。」Chris說,「這樣也能替藝術家們增加知名度。」而把空間設計成純白色也是為了與各種類型的作品結合,「因為白色沒有特定性。」

在「私‧處」負責企劃文案的小必說,因為「私‧處」的展覽是不收費的,也曾帶著滿腔熱血替沒有什麼經費的藝術家作免費的作品佈置、場地租借,「就這樣傻傻的啊,結果去年九月的金融風暴就差點撐不過來。」小必笑著說,「不過還是希望能讓這樣的空間繼續下去。」
「私‧處」的展覽類型沒有限制,也曾有過裝置藝術,「作品從牆壁延伸到客人的頭上,是有點突兀啦!但客人也還是很喜歡啊!」店長Brand笑笑的說。談到最難忘的展覽,Brand說今年一月的「犬幸福」畫展讓他至今想到都還是印象深刻。「是作者王安迪接觸到流浪狗之後所畫的,當時也受到很大的迴響,還有客人說看了很想哭。」
因為想要打造一個完全適合女性的空間,因此取名為「私‧處」。門口的牆壁上畫著三個女生的的畫像,小必說這是「私‧處」虛擬出來的三位女主角Eddie、Vito和Noriko,當初是為了不想讓大家知道老闆是男生而虛構出來的三位女老闆,「我們還替這三位主角寫了一部小說。」
Eddie是典型的時尚都會女子,俐落、獨立自主、時尚、工作能力強。而Vito是不切實際的文藝青年,生活裡只要能盡情追求夢想、藝術、靈魂,其他並不是那麼有所謂。Noriko則是溫柔,包容性強的日系療癒系女性。「每位女主角都代表了不同的特質,各象徵了女性的美麗面貌。」 小必表示,這也是「私‧處」想要表達的,女性有各種不同美麗的特質隱藏在不同的面孔裡。
未來「私‧處」也希望能更增加多一點類型的藝術,像是音樂,位於公館的「海邊的卡夫卡」也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如果店內也能有像是他們那樣的不插電音樂也很好,因為我們希望帶給客人更舒適、自在的空間。」

延伸閱讀

「私‧處」部落格

台北東區美食藝文空間

犬消費/Côte à Côte 私‧處 發現犬幸福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回首棒史一百年 台灣人的驕傲

_-1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一九六八年,紅葉少棒隊打敗同年世界少棒冠軍日本和歌山調步隊,創造「紅葉神話」。隔年,金龍少棒隊美國威廉波特拿下少棒冠軍,捧著錦旗凱旋歸國,那一年的風光時刻開啟了許多人對台灣棒球的記憶,但早在之前,台灣棒球史已經悄悄進行五十年。

台灣棒球史早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日本政府藉由棒球教化人民團結,強調三族共和精神(日本、漢人和原住民)。這些記憶只能透過零星的報導和口述歷史得知,因此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研究所展開「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重新整理台灣近一百年來的棒球歷史,找回一九六八年以前的回憶。

計畫主持人林信成博士表示,當初有成立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想法,是因為棒球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都反映著台灣階段的歷史,無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近一百年的棒史和台灣近代史息息相關,「透過棒球了解歷史,也透過歷史了解棒球。」

一九○六年,日本在台灣成立第一支棒球隊,正式開啟台灣棒球的發展,直到一九三一年,由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奪下日本甲子園大賽亞軍,被賦予族群融合的政治意涵,更營造大東亞共榮圈的意象。從現在來看,當時曾受日本殖民的台灣和韓國,現都躋身為棒球勁旅。林信成說:「台灣棒球的歷史發展都是有脈絡可循的。」

反觀從棒球看歷史,可以知道其反映著社會的變遷。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將體育發展重心放在籃球,因此有句話說:「外省人打籃球,本省人打野球(棒球)。」但在一九六○年,台灣遭遇與聯合國斷交等外交重大危機,當時全民把這群小國手視為抗日、抗美英雄,他們背負著民族興亡的責任出國比賽,最後拿下世界少棒冠軍,中華台北隊也陸續奪下奧運銅牌和銀牌,台灣棒球在全民期盼下於一九九○年達到顛峰。

林信成說:「我不是棒球迷,只是個單純的觀眾,透過書籍和新聞才漸漸了解棒球的歷史,才有建立計畫的想法。」「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共分三部分:台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數位資料館台灣棒球維基館台灣棒球數位文物館

其中最為特殊也最具困難度的子計畫為「台灣棒球維基館」。林信成認為,除了新聞資料的集結,也希望開啟一個共同寫作的平台,集結大家的力量,呈現完整的棒球歷史,因此使用與維基百科相同的技術,建立棒球維基館,讓球迷、網友和研究者共同創作,提升棒球歷史能見度和豐富性。
棒球維基館成立至今四年多,全站點閱數更超過一億兩千萬次,已經成為台灣棒球交流的最大平台,但在製作過程卻遭遇許多困難。林信成表示,管理棒球維基館相當地耗時、耗力,因為開放共同寫作就必須確保內容的正確性,目前連維基百科都無法做到,只能靠使用者自動自發的修改和驗證,「但這都是烏托邦式的理想,因為不是學術研究,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做到查證的工作。」
要林信成推薦一段最值得典藏的棒球歷史,他表示:「大家不知道的更要典藏,越早的歷史需要花更多心力!」例如在日治時期的萌芽階段,「就像人的童年一樣」,只能靠著棒球耆老的口述歷史記錄,「現在是在跟時間賽跑,沒有在他們有生之年建立資料,這些歷史就隨風而去了。」
從棒球歷史的典藏來看,林信成認為大家應該更關注文化資產的保存。他說:「棒球只是運動的一種,而運動也只是人類文化的一環,連棒球歷史都做不好,怎麼保存人類文化?」林信成表示,現在沒有專責單位負責保存棒球文化,棒協或球迷重視的是比賽當下的輸贏,沒有多餘心力在保存工作上,但歷史文化傳承工作是相當瑣碎且繁複的,需要更多人力和單位的合作才能成功。
_
於二○○四年展開的「台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的架構已大致完成,無論是數位新聞資料館、棒球維基館和數位文物館都會持續更新內容,讓更多人窺見台灣棒球歷史的風貌。林信成說:「早期的風光對於現代人不是回憶,因為他們沒有參與過,只能靠新聞資料追憶,一一重建需要更多的心力。」研究助理洪明禪則表示,在口述歷史的訪談中,看著棒球耆老回憶過往,但許多記憶已經模糊,必須依照逐字稿驗證人名和年代等,才知道保存文化的辛苦。

計畫不僅以三個數位資料館呈現,研究助理黃文彥更架設3D虛擬實境棒球博物館,他表示,棒球文物散落在各個角落,且都是靜態呈現,很難把全部集結展覽,希望透過虛擬立體的環境,集中所有資料提供大家做參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