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視障鋼琴家黃東裕 彈奏生命樂章

【生命力記者/蕭偉媛報導】黃東裕,一位古典鋼琴演奏家,只聽他的音樂,一般人很難想像他是個雙眼失明的視障鋼琴家。但是他用心去領略音樂的美,再用雙手把音符轉換成動人的樂章,將身體上的殘缺,當作體驗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八歲那年,黃東裕因病導致雙眼失明,兩年後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始練琴。黃東裕說,練琴的過程中,他必須不斷的跟鋼琴培養默契跟感覺,去熟悉鍵盤的位置,而這些只能靠著不斷的練習來達成。

除了練琴之外,背譜則是另一項大困難。黃東裕表示,每一首曲子都必須靠著別人讀譜給他聽,然後他再自己把樂譜上的每一拍、每一小節、每一個和弦、每一個樂章,一一的背起來,記在腦海裡。

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幾乎都幫他讀過譜,「如果沒有人幫我讀譜,就算我鋼琴彈得再好都沒有用」,他說。有一段時間,他很苦惱找不到固定的讀譜人,沒有人讀譜,他就如困獸之鬥,徒有一身功夫,卻無用武之地。

但是靠讀譜人的協助來練曲子的辛苦,不是我們可以體會的,一般明眼的鋼琴家演奏時,都會需要樂譜來提醒,但是他看不到,就必須花更多的精力,把樂譜刻印再自己的心裡、腦海裡。八歲失明的黃東裕練了二十多年的琴,每一首曲子,都靠讀譜人不厭其煩的報讀。

一九九九年,黃東裕在中華五眼護盲協會的幫助下,赴奧地利進修,克服了語言與視覺上的雙重障礙。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嘗試跟樂團合作演出。搭配明眼人樂團對視障的黃東裕也是另一項挑戰。黃東裕說,音樂可以藉由聽力相互感受,雖然他看不到指揮的手勢跟表情,但是對他來說,呼吸聲也可以是一種節奏,重要的是用心去感覺。

協會的蓮懺上人表示,多數的人很願意去救濟需要幫助的人,但卻不知道像黃東裕這樣的人,也需要大家去關懷、愛護跟協助。他認為作功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舉辦一場音樂會,讓黃東裕跟明眼人一起表演,卻是一項創舉,而這樣的音樂會也是一種高難度、高挑戰。之所以舉辦這樣的音樂會,則是希望台灣的音樂素養能夠趕上歐洲。

無論什麼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要堅持,黃東裕表示。眼睛雖然看不到,但不能連心都盲了,用心去看去感受,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好。

2000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金義禎 號召痲瘋病友發動捐款

【生命力記者/王思芹報導】現年八十歲的金義禎是江蘇人,民國三十八年時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當時他是一名陸軍少校。在罹患痲瘋病之後,他於民國四十年住進樂生療養院。從外觀上來看,痲瘋病人的外貌為塌陷的鼻樑、四肢萎縮、手指扭曲變形等,這都是因為痲瘋桿菌侵蝕身體的末梢神經而造成的,而且在病發時,會使病人飽受神經痛的折磨。

和其他麻瘋病人一樣,金伯伯說他一開始無法接受生病的打擊,到後來他漸漸調適自己的心情,他說:「遭遇任何問題,不要怪人怨天,必要接受。」加上他接觸佛法,在思想上有了轉變,認為人不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最低限度做到改善自己,靠自己去努力。金伯伯說他就是憑著這個信念過了五十年。

四十八年來,住在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院友們,一心一意想盡力回饋社會,他們曾經支持西藏抗暴運動,也參與慈濟功德會的募款救災活動等等。在金義禎等院友的號召之下,院友們已經發動六次捐款,捐給慈濟功德會的「九二一希望工程」,作為重建災區學校的用途。

在為慈濟籌款時,有院友捐出九萬、十萬元的款項,金伯伯說這些都是他們數十年來的積蓄。院友們是在每個月領取七千八百元的政府生活補助金,扣除每個月一千五百元的公炊費和日常生活支出後,存下這些錢。他表示,院友們都不想當社會上的寄生蟲,想回饋社會。金伯伯說:「不管我們影響的層面是大或小,抱著反映出誠真信實的心去做是很重要的。」他說,政府一年給他十萬元,五十年就欠社會五百萬元,他覺得那是要還的。 

樂生療養院的病人大約有四百三十多位,他們的平均年齡約七十二歲。金伯伯說,樂生療養院本來原有五名醫生,可是隨著醫生們退休而減少,再加上凍省,預算大幅刪減,而且又沒有增補醫生的緣故,因此現在只剩下一名醫生。而護士的人手也不足,只有三十一位。病友們年紀都大了,比較需要他人照顧,然而卻得不到妥善、足夠的照顧。

康泰與您攜手 給糖尿病童新希望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表示,國內幼年型糖尿病病童人數較少,約六千人,一直為國人忽略。康泰自從七十八年成立「幼年型糖尿病童聯誼會」後,陸續在台中、高雄成立分會,舉辦各項活動,協助患者及家屬克服恐懼及適應疾病,相互扶持,彼此分享。

糖尿病不是大人的專利,小朋友也會得糖尿病。這種發生於小朋友身上的幼年型糖尿病,又叫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於患者的體內完全沒有胰島素,必須每天靠注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血糖值的平衡,血糖的變化也較大。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引發失明、截肢等後遺症,因此幼年型糖尿病患比成年型糖尿患者更加辛苦。

一般幼年型糖尿病的治療上,一天需注射二至四次胰島素,家長往往心疼孩童受苦,較小的孩子也相當排斥打針。在迎接新世紀來臨的前夕,糖尿病專家輔仁大學醫學院林瑞祥教授說,為了減少患者對注射排斥,以及更便利地維持血糖平衡,國外正在研發吸入式胰島素及人工胰臟。未來患者除了可利用特殊裝置吸入乾粉狀胰島素,減少注射次數,減輕孩子的痛苦。「此外,病患也可以嘗試於體內植入血糖測量機器,連接胰島素幫浦,持續監測血糖,並穩定給予胰島素,讓患者更容易維持血糖平衡,減少發病的危險。」林瑞祥說。

資深病童家長周媽媽驕傲的說:「我有一對活潑可愛的糖尿病兒女」。她的兒女相繼罹患幼年型糖尿病,讓她幾乎崩潰。加入康泰幼年型糖尿病聯誼會後,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測血糖、注射胰島素、計算卡路里等。經過十多年的磨練,她和孩子們學會掌控糖尿病,而不再讓「它」掌控全家的生活,現在她可以快快樂樂地當義工,鼓勵病童家長學習與糖尿病共處。

資深幼年型糖尿病患林先生與鄭大娟,雖然已步入社會、成家、立業,仍撥空積極地擔任幼年型糖尿病聯誼會的大哥哥大姊姊,關懷年幼的病童,他們的成長經驗鼓勵更多病友有自信地通過人生各階段的考驗。

為了幫助病童及家長學習與糖尿病長期抗戰,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結合幼年型糖尿病童聯誼會,以及醫療人員的力量,於十二月起至明年二月止,特地策劃了「關心糖尿病童系列活動」,包括聖誕聯歡活動、甜蜜家庭成長坊、糖尿病童冬令營及糖尿病童年度大體檢。

2000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姜樂義 用身教做環保教育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在三年前首創了「環保列車」的點子,而走遍全省各地,遠至金門的列車,每開到哪裡,就與當地各級機關、環保團體,或者是學生社團合作辦活動,甚至有時還得自己搭帳棚,準備看版、宣導品、遊戲獎品等等,從人力到物力,全由姜樂義一手統籌。

過去三年來,「環保生活教育宣導巡迴列車」,從北部起頭,下鄉深入全省各縣市,用園遊會展覽的方式,做筷子槍、寶特瓶火箭,示範鎔鋁過程,或是用統一發票的廢紙打成紙漿等等。透過環保宣導和科學工藝的結合,讓小朋友在親自動手做的過程中,暸解到這些東西是資源,不是垃圾。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在三年前首創了「環保列車」的點子,而走遍全省各地,遠至金門的列車,每開到哪裡,就與當地各級機關、環保團體,或者是學生社團合作辦活動,甚至有時還得自己搭帳棚,準備看版、宣導品、遊戲獎品等等,從人力到物力,全由姜樂義一手統籌。

這是工作兼休閒,有時候還全家總動員投入,姜樂義說,他的兒子幫忙顧過攤位,女兒甚至在四歲的時候,還幫忙收過票。而基金會收入的來源,就靠地方政府對資源回收教育宣導的補助,以及他替全省環保局、民間團體、公關公司等等撰寫企劃案,一點一滴累積下來。

「在我有能力寫企劃的狀況下,我要自己賺。」姜樂義說,他不希望讓人覺得他要靠捐款,寧可讓給其他需要團體。而歷任國科會、經濟部、科學月刊,長達十多年從事科技行政、科技教育的資歷,曾經讓姜樂義寫申請補助企劃案的功力,達到二投或三投中一的命中率。

環保對於他,不只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只是把過去好的,惜福的觀念,落實在我自己的生活,然後去推己及人。」姜樂義說,從小家裡東西壞了,修一修就可以再用,他媽媽也會蒐集舊衣服的釦子;外婆把衣服領子穿破了,會翻過來再穿。至於他,從初中就有逛舊書店的習慣,直到現在,還是不太買新書。

儘管工作非常忙碌,但姜樂義認為,他的工作,是和休閒、娛樂「三合一」,無論是到山上收垃圾,或是到各地做環保宣導、演講、開會,對他來說都是休閒。像上次去金門,活動結束完,他們全部的人租了車,全金門跑一遍,「這就是休閒」,他說,而且是人家付錢的休閒。

不用激烈抗爭,在環境社會運動的路上,他用的是「書生型」的改革方式,姜樂義說。他每天上網到環保署的環保論壇,瀏覽、投書,利用到各地開會時表達意見、批判政策,或是指正行政工作上的缺陷。而「這就是我的改革,我做一套給人家看,用身教。」

現在的姜樂義,每天上國內外網站、大學BBS達三、四個小時,閱讀新聞、蒐集環保科技資料;看政府公共工程上網招標的情況等等,「提升自己」﹔晚上則投入撰寫手頭上十幾個企劃案的工作。他說,自己滿喜歡慈濟的一句話:「該做的,去做就對了」。

2000年12月13日 星期三

邁奧雅麗 網路農業之春

【生命力記者/郭玟芩報導】邁奧雅麗農業商城是一個新設立的農業入口網站,專門提供農業相關活動與資訊,以及提供商業買賣等等,甚至還包括生活與旅遊資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健康生活為輔的網站。

董事長張國強先生說邁奧雅麗農業商城是一個專為農業做分類,做學術性分類的網站,其網站有關農業的分區分成農業購物網、農業資訊網、農業求才網等,再依照學術性的分類做更細的區分。例如拿農業資訊網來說,底下將農業所包括的範圍分類成:畜牧、水產、園藝、農機、農藝等等,還將功能查詢分類為農業法規、農業金融、農業環保、農業專欄、農業辭典等等。

張國強說到,成立這個公司的起源是由於一九九八年茂群裕畜牧網的延伸,因為茂群裕畜牧網是專為查詢農業相關資訊所成立的一個全文檢索的資料庫。因為此一網站完全是非營利的機構,為了繼續經營下去,必須再開發新的商業網站。

張國強笑著說:其實當初成立這個網站是因為我本身是省立屏東農專畜牧科畢業的,在這個網路世界四通八達的情況之下,我居然在網際網路上查詢不到有關農業的專門網站,可見這方面的資訊還是很缺乏的,所以我才會想做一個大型農業網站。

其網站的設立,大大的替農民與農產業提供商機,利用網路四通八達的特性將農業原本的弱勢補強,利用網路來傳輸偏遠地區的農業資訊到全台各地,讓地理上偏遠的農產區在網路上能與一般的地區的產業有相同的競爭力。

張國強說到,目前網站的架設已大致完成,只剩下電子報與農業環保部分尚未完成,未來也力當與各農業相關團體爭取合作,以提供最大的服務效能,成為一個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網站。



延伸閱讀:

草地人農情網(即為邁奧雅麗農業商城)

十年工運史 創造新大同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一九八八年,台灣剛解除戒嚴,國人曾視為「民族工業」的大同公司,資方仍然反對勞工自組工會。一些大同員工逐漸想掙脫公司的管制,開始蘊釀籌組工會,以實現產業民主的理想。歷經層層的阻擾,他們終於以十年的青春歲月,贏得底層勞工的尊嚴。

「他們的成長,是這本書中最感人的地方。」大同工會奮鬥史的作者之一廖郁毓說。起初,大同員工在體制內,即使心有不滿,也不敢反抗,畢竟勞工與資方權力懸殊很大,員工最好明哲保身。因此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的支援下,他們從開始的懵懂、恐懼地對抗,到後來,他們就學會了依據法律和工人的持股,以智慧跟資方周旋。

此書的另一名作者鄭力軒表示,八○年代,工人意識抬頭,在風起雲湧的工運潮中,大同工會比那些激烈抗爭型的工運團體,更具韌性。他們的自主性很高,在他們剛開始與資方對立時,還需要「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的協助,幾年後,他們已經能獨立處理法律問題。

大同工會與資方抗爭的過程,曾經使用過「股票工運」的方式。由於大同公司規定員工必須認購該公司的股票,並要求員工將股票委託給公司管理,員工離職時才能取回股票。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卻以員工的股權代理人的身份,厚實自已的影響力,藉此掌握公司的運作。

大同工會的成員看準資方這個弱點,決定以股東的身份爭取出席股東會。此舉扭轉了工人地位的劣勢,由原來的「主僱關係」躍升為「合夥人」,徹底增加工人與資方對抗的資源。在這個戰略的逼迫下,後來資方果然做出不少讓步。

廖郁毓的父母本身就是大同公司的員工,因此在撰寫的過程中,她相當敬佩工會成員奮鬥的精神,才能讓其他員工享有應得的福利。令她感動不已是位工會成員───張照碧。

張照碧和公司內許多員工一樣,以安份的心態忍受公司的制度。工會運動崛起後,他逐步地投入工運。因為積極參與工會運作,張照碧遭到資方解聘;失去工作後的他,卻沒失去與資方搏鬥的勇氣,仍舊投身工會運動,與資方纏訟將近四年的官司終獲勝訴。

「我去訪問張照碧時,他中風住院,」廖郁毓說,「他人雖在醫院,心卻掛念著工會。她的家人說:『他連撘公車都會和司機談工會事務,宣傳工會的好處。真是拿他沒辦法!』從訪問他的過程,我看到了生命的感動。」

「這本書是由下往上看的歷史。」鄭力軒說。他近來在研究台灣社會的勞工運動,當年他在東海社會學研究所時,他深深地被E.P Thomposm「由下往上看」的史觀所吸引。

鄭力軒認為,台灣的社會,如果沒有這些勞工的堅持,不可能進步如此迅速,社會的進展不全然是政治的功勞,更多是底層的推動。

由於此書內容的人物和事蹟廣泛,架構龐大,對此,鄭力軒說,這本書以提供勞工運動教材為出版動機,希望以固定的體裁,方便讀者閱讀,並增添法律案例,可以補充勞工的法律知識。

2000年12月6日 星期三

農產運銷的犧牲品-卑微的農民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當嬌媚的夕日褪去最後一縷薄紅紗後,不久,夜飄飄然地墜落至小鎮上。纖柔如彎眉的弦月在夜空優雅地斜倚著,眉沿綴上熠亮的孤星;稀微的星光下,鼎沸的人聲溶入耀眼的水銀燈光在市場流洩翻騰。

「來!看一下,」鐘秀枝阿婆呼喊著,近七十歲年邁的身子,伸手招喚著來來去去的菜販,「菜不錯啦,看這一下啦!」焦急的招喚聲混雜在擁塞的人群中,似乎永遠傳不到菜販的耳中。

鐘秀枝住在雲林縣西螺鎮大笳苳里,這日她獨自用機車拖著一車的青江菜,到西螺果菜市場拍賣。下午四點就來了,眼看已經六點多了,還賣不到三分之一;六點半村裡有一場宴會,她想趕回去赴宴,卻還有一堆還沒賣出去的菜。

遼闊的市場瀰漫著一股濕冷的腐菜味,鐘秀枝站在濕漉漉的市場角落,碎花斗笠巾包裹下的臉孔顯得疲倦,不停地引頸睜著憂慮的雙眸,按捺不住內心的著急,更不願讓付出五十多天心血栽種的青江菜報銷,於是她揚起瘖啞的嗓子叫賣,只要有菜販走過,她就趨前攔下他們,誠摰地推售她的菜。然而,許多菜販根本無視於她的惶恐,若無其事從她面前穿梭而過。

「妳這太醜啦!」「太細啦!」「太嫩……」「已經過熟了!」好幾個菜販匆促地瞥了一眼後,隨口丟下幾句評語,就揚長而去。更多的菜販一句話也沒留,板著一張臉,用鼻子啍聲氣,即掉頭離去。

接近七點時,終於有個菜販願意仔細鑑定她的菜。「青江菜我已經買足了,妳這葉子都有蛀洞,歹賣啦!」菜販雙手報胸說:「我看這全部算二百五啦!要否?」

「什麼!我賠本不要緊,起碼貼我一點工錢。」鐘秀枝語氣微弱不堪地爭論。

「不可能啦!反正我已經買夠了,二百五,要否?」菜販望著他方,做勢要離去。

「……好……好啦、好啦……」鐘秀枝不得不屈服。

於是,將近四十公斤的白菜換成三張單薄的鈔票。鐘秀枝的晚宴也來不及參加了,而明天她仍必須拖著白菜來這裡賣,繼續面對不可知的遭遇。

「在西螺,菜販比鎮長的權力還大。」在西螺種植蔬菜十多年,相當熟悉菜販的陳陃煌說,西螺地區附近多數的民眾以務農為生,菜價全由菜販單方決定,農民只能順從,所以菜販幾乎掌握西螺的經濟命脈,是「喊水會結涷」的人物。

據當地的菜販表示:西螺地區的農民大多將農產品直接交給他們,再由他們運送到各地的批發市場;菜價訂定的標準,依生產地和消費地的供需情形來衡量。

對此陳陃煌十分不以為然。他說,當蔬菜產量短缺時,消費地的菜價開始上漲了,這裡菜販們就聯合起來不漲價或只漲一兩塊,卻以更高的價錢轉售出去;當蔬菜量稍增多,但市場仍未飽和時,菜販們又放出生產過剩的風聲,藉此壓低菜價,從中謀取暴利。

「這些菜販錢賺太多,沒地開,只好拿去上酒店。」陳陃煌不平地道。

無怪乎,一個人口七、八萬的農業鎮,竟然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酒店,晚上行經台一線西螺段時,遠遠地就可見到酒店的霓虹燈,在漆黑的夜空下綻放妖豔的彩光;豪華氣派的酒店前,經常停滿進口名車。子夜時分,酒店內仍舊歌舞昇平,在酒香和脂粉蜜味的迷薰中,有幾個菜販會想到:跟他交易的農民,早已因一日的操勞,而攤在床上了。

「咱農民若有辦法聯合成立公會,就免逐天擔憂價格。」年輕的蔥農陳正雄忿忿地說。三、四年前,他在台北經商失利後,就回家鄉西螺種植青蔥。

陳正雄說,每當菜價上漲時,電視就出現消費者叫苦連天的新聞;但若是菜價狂跌,甚至賣不出去時,卻沒人來關心他們,好像農民賠錢是應該的。即使菜價上漲仍無法彌補他們農產品的損失,獲利最多只有那些商人。他們農民真正期盼不是暴利,只是求個合理的價錢\n

今年秋冬季,雲林縣古坑鄉柳丁盛產,柳丁從原本一斤十三、四塊錢,跌到十元以下。當地果菜生產合作社緊急辦理促銷活動,甚至以一顆柳丁只賣一塊錢來吸引買氣,成效卻不甚理想。

以前,古坑的竹筍外銷量很大,後來市場逐漸萎縮,迫使許多筍農改種柳丁。「才三、四年而已,現在已經生產過量,」古坑柳丁農廖本益搖頭道。

廖本益表示:柳丁種植費時費工,一年只能採收一次,一斤至少要十二元,才能打平開銷。但是中盤商只肯開價十元,如果自已不賣,別人排隊等著賣。雖然不合成本,也是要賣出去,否則要留下來自已吃嗎?

然而,柳丁一旦轉入商人的手中,就和其他的農產品一樣立即擺脫低廉的身價,搖身化為論斤論兩賣的珍品。果農用一整年的時間施肥、除草、驅蟲、採收,只能賣到一斤十元,不到成本的價格;而商人只需一轉手,盡是利潤,半滴汗水也不必浪費。

「種一年,連本錢就賺不夠,親像在做白工。」一名青年果農黃在興說。三十歲不到的他,與家人合力種植三、四甲的柳丁,他明知所種的柳丁幾乎全無利潤,但清秀的臉龐上依然掛著瀟灑的笑容。他說,要不然要怎樣,就當作找工作給自已做吧!

人文環保關懷─台灣ㄟ店

【生命力記者/楊琇晶報導】「台灣ㄟ店」應該是用台語來發音的,也就是台灣的店的意思。老闆吳成三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聽他念來特別有味道。台灣ㄟ店,顧名思義,店裡的書和商品全是和台灣本土文化、生態環境、早期歷史相關的,店裡的圖畫、裝飾品擺設也具有濃濃的台灣味道,名字簡單,意義卻耐人尋味。

台灣ㄟ店自一九九三年開業至今已經邁入第七個年頭,位在台大對面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沒有華麗的裝潢、穿制服的員工,吳成三一步一腳印不改初衷的經營這家店,一直到現在,能夠自己來的就自己動手,送貨、釘書架、裝潢等等,「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放下身段,做自己想做的事,別人也一樣尊重你。」

這是一家主題顯著且特別的店,吳成三描述,當初會想開這樣一家店的原因,是因為長年在國外唸書,看著外國對於台灣文獻資料蒐集之豐富,而這些台灣的資料卻是在台灣本土看不到的。身為台灣人,應該為愛好台灣書籍和本土文化的台灣人開闢一個可隨時就能找到與台灣息息相關而作為題材的空間,這國內第一家專賣有著傳統藝術與本土文色彩的書店。

店裡最豐富的資訊,是原住民文化的書籍和相關產品,吳成三說:「弱勢族群、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強調的重點,再來是生態保育類、台灣地理環境、台灣歷史等等。」除了書籍之外,店裡的音樂CD、錄音帶也是值得一提的,有許多原住民傳統音樂、台語老歌都是市面上找不到的,有些還老闆親自到原住民部落和原住民接洽的,數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

原本台大附近的書店林立,如今只剩下少數能夠繼續,老闆幽默的說:「這幾年書店沒了,全變成咖啡店了,我算了算,大概已經第十三家了吧!」大書店的威脅不禁讓老闆頻頻搖頭。大書店的開張,使得旁邊小本經營的書店吃足了苦頭,連老闆都不得不另想辦法來彌補大書店所帶來的空缺。

老闆開發了許多新的周邊產品試著取代那些被大書店搶走的部分,像原住民圖騰T恤、環保袋等等,都非常的受歡迎。因為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關係,老闆最關心的還是台灣這片土地的環保,老闆表示:「尤其是環保袋的設計,賣的特別便宜,做得特別牢固,不僅可以欣賞原住民文化之美,也很環保。」店裡還有些特別的環保用品,像是苦搽粉,可以用來洗碗盤、綠茶粉可以用來洗臉等等,這些都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環保要實踐的,不是隨口說說的,所以要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才是。」老闆說。

「台灣ㄟ店」是吳成三的理想也是他的事業,他說:「凡事不要先以利為出發點,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努力去做,這是最重要的。」

2000年11月30日 星期四

興華國小環境教育 寓教於樂

【生命力記者/吳信晴報導】台北市文山區興華國小從民國八十一年開校以全校學生為對象實施環境教育,著重寓教於樂,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連結,讓學生置身於實質環境中進行教學。

環境教育的定義,簡單的說,教育工作者,關心環境,將各種環境問題納入教育設計,培育學生環境倫理的觀念與環境保護的情操,增進學生認識自然資源及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了解人類與自然生態的相互依存關係,培養其致力於改善環境並提高生活品質的價值觀。

該校環境保護小組教務主任闕蓮瑞表示,環境教育讓學生從小認識環境,愛環境。國小生的可塑性大,越早給予學生環境保護的意識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性,越能落實推展環境教育。她並表示,興華國小開校以來獲得全國十大環保學校表揚等各種關於環境保護與環境教育的獎章,可是環境教育真正的成果應該是在學生的生活表現上看出來的,興華國小的學生愛護植物,不會亂丟垃圾。

建設之前已考慮環境教育的興華國小,擁有很美麗綠化的校園,樹木圍繞著整個校園,在三棟校舍每個走廊與窗戶旁邊都有植物。校園所有的植物、動物、昆蟲、及天氣都是環境教學的好教材。興華國小設計校內外教學步道,校內教學步道讓學生隨時可以觀察校園的環境。學校附近設計的校外社區步道包括景美溪、台北市立動物園、木柵垃圾焚化廠、木柵觀光茶園等,增加學生在校外直接學習環境的機會。

興華國小融合環境教育內涵在現行國小各課程中,而在教學活動方面著重寓教於樂的原則,在一個學期大概有四、五次的環境教育活動裡多使用遊戲與影像,給予學生感官的愉快與情感的滿足。六年級學生林思齊與林家瑜說,喜歡玩遊戲,去參觀博物館、植物園,去爬山,也不討厭學習有關環境的事情。

名稱:台北市興華國民小學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一二五巷六號

電話:02-22393070

網址:http://www.hhps.tp.edu.tw/

關懷骨髓移植病人

【生命力記者/王思芹報導】「台灣髓緣之友協會」是一個關懷骨髓移植病人與家屬的全國性公益團體。協會是於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一日,由台大醫院骨髓移植病友、家屬與醫院腫瘤醫學部的相關醫護人員們組成的。目前協會約有二百位會員,基本會員為已接受骨髓移植的病友和家屬。

協會的常務理事兼輔導組負責人楊育青說,目前協會主要是為已經完成以及即將接受骨髓移植手術的病友,提供有關骨髓移植和居家照顧等經驗上的分享。輔導組是由曾經接受骨髓移植,目前情況穩定的志工與病友家屬組成的。在成為志工之前,他們會先接受訓練課程。每逢星期一、三、五的門診時間,志工們會在門診部為病友解答有關醫療性之外的問題。

此外,志工們也會與病友家屬們聊,教他們在家裡如何照顧剛接受骨髓移植的家人。例如,在飲食方面,病友們需要依照醫生的指示不吃人參、靈芝及其他強調增進免疫系統的食品;當病人沒有食慾時,則建議他們讓病人吃一些他們比較覺得吃得下的食物。現年十八歲,已接受哥哥的骨髓移植的白血病病友洪士堅說,有些病友在做完骨髓移植之後會擔心自己的病情可能會復發,他覺得醫生的鼓勵和家人的支持、諒解,對病人來說是重要的。「醫生假如對病人有信心,病人自己也會有信心。」洪志堅說。

協會執行秘書彭貴麟說,病人做完骨髓移植之後需要待在無菌室一個半月,至於甚麼時候才能出院與外界接觸,則要視乎病人的免疫能力等各方面身體狀況而定。在出院之後,病人每一星期至一個月需要到醫院接受追蹤覆診,康復情況好的病人大約一年後就可以重新投入工作。

自從成立以來,協會已舉辦過多場座談會,讓病友們相聚一起、互相鼓勵,例如七月八日邀請了第一位於台大醫院接受骨髓移植的病人現身說法,談自己接受骨髓移植後的生活;十一月十四日則請醫生針對接受骨髓移植的女性病友講解有關未來的生育問題。

彭貴麟說,目前協會缺乏有經驗的社工員負責培訓志工和籌辦活動,而這些工作現在只好暫時由楊育青代理。至於下一年度,彭貴麟表示,協會將計劃成立電腦社,藉由舉辦課程提升會員的電腦技能,為未來工作做準備,同時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讓會員們互相交流和聯絡感情。

協會將於十二月三日,在「全家總動員關懷身心障礙者」園遊會中設立攤位。屆時除了向民眾介紹協會本身之外,也會義賣由做完骨髓移植的病友所做的紙雕和絲襪花。這場園遊會是由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舉辦的,地點是在台北市政府廣場,進行時間是由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

心智障礙啦啦隊 躍動的小精靈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主辦的「第八屆北區心智障礙者啦啦隊比賽」,二十六日在北市府廣場前溫馨登場。三十六隊來自基、北、桃、竹、苗的身心障礙者同台較勁,在喣喣冬陽下揮汗唱唱跳跳,雖然跳得很吃力,臉上卻始終洋溢著笑容。行動不便者則坐在輪椅上,揮動彩帶或彩球,觀眾都報以熱烈掌聲。

去年在中正紀念堂舉行的「北區心智障礙者啦啦隊比賽」,今年參加隊伍增到三十六隊,特別移師到北市府前廣場舉行,分為國小、國中、公開組,參加者的年紀從六歲到五十歲都有。
國小組啦啦隊員穿戴精心製作的彩衣及道具,有的還忙著將臉上塗得五顏六色。當天豔陽高照,家長忙著為孩子擦汗、遞茶水,有的還擔心孩子會曬暈。

不過,小啦啦隊員可是無畏驕陽,認真地跟著老師跳跳唱唱,雖然難免忘了動作或轉錯方向,但是他們仍然樂在其中。幾個重度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在上場後有點怯場,站在隊伍中不知該怎麼辦,老師家長趕緊趨前鼓勵,表演結束後還不忘來一個貼心的擁抱。

在獲得特優的隊伍中,光仁國小和光仁國中在各分組中都榜上有名,成績十分耀眼,光仁國小帶隊老師高麗卿說,這都要歸功於長期的訓練和同學的努力。她說,光仁國小啟智班的孩子們,都是從生活中來學習,因此他們自理的能力比較強,加上一些校外教學,以及與普通班的融合教學,使得他們的適應環境能力較好,學習態度也比較熱切。

而國小組的首獎北市立農國小,則是由兩個啟智班及一個殘障資源班組成,特教組長簡美英說,他們總共有八位老師來負責指導孩子們練習,還有三個醫界的治療師提供專業輔導,強有力的專業團隊就是他們的致勝利器。「喔,當然也不能忘記我們可愛的小朋友們。」簡美英笑著說。

公開組的大部分是年紀較長的殘障朋友,也因此他們表現出來的感覺,帶著點職業表演的味道,彼此競爭性也濃厚些。台北市陽明教養院以近乎整齊劃一動作,良好的默契得到特優,另一個得獎的新竹市香園紀念教養院,則以安排重度智障者伴奏演出的創意,獲得評審青睞。

北市育仁義務班學員是一群受到教育界摒棄的極重度智障者,校方特別安排親子一同上場跳舞。家長陳英豪表示,他們前後練習了三個月。他的兒子陳其良因為身體不適沒有上場表演,老爸上場照顧另一個腦性麻痺兒。

台北市長馬英九也特別到會場頒獎給得獎隊伍。他說,希望能有愈來愈多身心障礙的朋友,藉由這項活動獲得更多自信。主辦的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也表示,活動的意義在於讓身心障礙者走出戶外,有更多讓大眾了解他們的機會,因此將會不斷的辦下去,而且要一次比一次更大更好。

新莊社區健康營造 輔大開跑

【生命力記者/黎烈芳報導】輔仁大學在五月底接受衛生署的委託,在新莊市進行社區健康營造的工作,主要是透過學校結合校內、校外資源來進行。醫學院老師、同時也是社區諮商中心主任陳惠姿說,現代人罹患的疾病有百分之五十是生活模式不當所引起,健康注重要從日常生活開始,社區就是進入民眾生活的基本管道。

護理系老師尤姵文說,社區健康促進是想讓居民了解保健常識及自身醫療權益後,進而讓自己活的更健康。學校的角色是結合校內師生的專業知識及校外的醫療服務,像前陣子社區推行婦女乳房自我檢測,就是先由老師訓練一批媽媽學會自我檢查,然後這些媽媽就成為種子部隊逐漸將這個觀念推廣給社區其他婦女。「透過增加居民健康保健的能力可以加強他們的社區參與度,這也是社區健康營造的積極目標。」

「學生、老師是生力軍,他們進入社區目的不是直接面對民眾,而是培訓種子志工。」陳惠姿說,健康營造包含各方面,陸續會推不同活動,像煙害防制、健康檢查,所需的志工在適時培訓後加入工作,人數多寡依活動而定,十月二十七日舉辦的銀髮族體能促進活動,就動員了大量體育系學生幫忙老人做體能檢測的工作。

新莊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涵蓋新莊市八個里,協辦者包括署立台北醫院、新莊市衛生所、新泰醫院等單位,輔大在爭取承辦中脫穎而出,陳惠姿表示,這是因為學校是中立學術單位,對社區民眾較有說服力,學校師生資源的豐富也是另一主因。

目前輔大與民眾健康促進相關的科系課程包括,護理系的社區護理學、公衛系的健康促進、社區衛生。陳惠姿表示現在參與這項活動的有社工系的老師、體育系的師生、食品營養系的老師等,這些主動參加的志工能整合學校專業資源,帶動社區其他單位。「我們要先開始做,別人才會跟進,連結資源不是各自為政而是互相合作。」

新莊市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將於十二月十七日在署立台北醫院正式掛牌,這項以輔大為主的健康計劃將持續至少三年,有興趣參與此項常態性服務者,可多注意招募志工的佈告,或與醫學院社區諮商中心聯絡。陳惠姿說,疼惜自己、疼惜厝邊,活動就有意義了。

2000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陳永龍 關懷原住民如家人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阿龍」,原住民盲視者莫那能,用台語這麼稱呼陳永龍,他說,雖然自己看不見,但感覺上陳永龍就是瘦瘦的、皮皮的、活蹦亂跳,像「台灣獼猴」一樣,而且滿聰明的。

喜歡爬山,從大學時代就加入登山社,現就讀台大城鄉所博士班的陳永龍,認為自己看待大自然的方式,與原住民相似。而從一開始的爬山認識,到後來的參與部落規劃工作,就這樣,他和原住民們的感情,越結越深。台灣各山區,以及全台一半左右的部落,都曾留下造訪的足跡,陳永龍說,而直到現在,他還經常在屏東的魯凱族、排灣族,以及花蓮太魯閣的部落裡,跑來跑去。

一時興起,或是好久沒看見老朋友了,就到上山訪友,和他們一起吃、一起玩,聊一聊近況,一起生活兩三天。陳永龍說,他也曾到田裡去幫忙收割,和原住民一起上山打獵。「是朋友,有些人則更像是家人,而我也是他們家中的一份子。」每次他回到三地門、好茶或太魯閣等幾個比較熟的部落,「就像是回家的一樣,而他們也覺得,家裡的小孩回來了」。

從九二一之後,經常往災區跑,持續的關切部落重建事務,陳永龍目前在一份專為原住民災區發聲的「原聲報」中,義務性地擔任總主筆的工作,他認為,新資訊的流通與取得,對原住民部落的重建其實很重要。而在去年,陽明山國家公園計畫填掉竹仔湖,他連夜上山查看,看見在不過排球場大的溼地,卻有著材棺龜、台灣水韭及許多保育蛙類,「生物的多樣性就在裡面」,於是他緊急動員台大的學弟妹及親友,適時阻止公園的開發計畫。

投入原住民及環境關懷運動,其實是基於親身對於生命的體驗,陳永龍回憶,自己的父母是那種很善良的城鄉移民,年輕時就北上工作,後來他國中時違建區被拆,只好被迫搬家,父母想把辛辛苦苦存的錢拿出來買房子,結果在都市裡一買就遇到奸商,把他們半生的積蓄全部坑了,母親還因此積憂成疾,得了癌症病逝。

這件事讓他親身體驗到,一般人對都市的想像,是一個進步繁榮的地方,其實當中包藏著許多的狡詐與欺騙。而爬山讓他看到台灣的美,也同時讓他看到,很多地方正很快速的被破壞,整個社會中強凌弱的現象,是非常赤裸裸的。而任何原住民部落的問題,其實是社會問題的縮影,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社會正義不公結果的凝結。如果原住民部落的問題能妥善解決,不只是對原住民,對整個大社會來說,都有好處。

「老龍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有一點冷、有點驕傲,但是只要和他聊過之後,就能感受到,他人其實正好相反。」經常和他一起從事古道調查,好友鄭安睎說,他思考事情深思熟慮;健談,而且往往能切入事務的重點核心。而他非常關心原住民的議題,不是為了求得個人的名譽聲望,而真正是完全的付出不要求回報。

2000年11月9日 星期四

釋悟泓 仗義執言的行動家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從八十一年出家,繼而進入「關懷生命協會」,釋悟泓自此一頭栽進社會運動之中,和身處弱勢族群的動物,定下不解之緣;而後來離開協會,和他的工作夥伴成立「動物社會研究室」,仍是在保護動物的路上,不遺餘力。

國中畢業時想念軍校,瞞著父母一個人偷偷去報名,卻因為陰錯陽差而沒考上的釋悟泓,後來改念中國海專,畢業後因為家庭經濟因素,當過跑船船員,也在進出口貿易公司待過;直到出家時,才在佛學老師的引薦之下,進入關懷生命協會,正式接觸到關懷動物的事務。

「他是一個不能用一般正常的邏輯跟他談的人」,和釋悟泓共事兩年的蘇珀琪說,當初對他的第一印象,是穿著僧服,講話很嚴肅,聽起來就是「大師」高不可攀,無法接近的感覺。然而後來和他熟了之後,才發現,他對自己的外表這些,竟然「完全沒有感覺」。

「一大把年紀也有四十出頭了,卻有著一張娃娃。」和釋悟泓認識三、四年,從事環境信託推廣的陳瑞賓說,在關懷環境的圈子裡,很少會看到出家人,因為基本上社會運動帶有革命性格,在一般刻版印象中,不管世事的出家人,很少會從事社運工作的。

以一位出家人的身份投入社會運動,剛開始確實遭受到不少質疑,釋悟泓表示,曾經有人工飼養野生動物的業者,說他一個出家人怎麼不好好修行,反而去管野生動物的事。也有針對他出家人身分,對於專業知識的質疑,「但這方面我倒不覺得有什麼」他說,專業知識不斷的被挑戰、質疑,本來就是正常的,因為只有不斷的深入探討,才能了解問題的所在。

和他認識將近十年的工作夥伴吳玲如則說,他是個不會停留在思考的階段太久,而是會去實際的去行動的人。舉例來說,他一度曾到處去鋪破損的馬路,因為在他的觀念裡,有些事情不應該被動的去等待,或是像有的人一直抱怨、等著別人去做,而是「應該思考可以用什麼方式去進行。」

「他的個性很真,也就是很直,而且很敢衝。」陳瑞賓回憶說,當初他們想參加環境評議會議,卻被阻於門外的時候,「悟泓他敢去衝撞警察、大門」,而這些他們都還猶豫不見得敢做。

蘇珀琪表示,他是那種勇往直前、仗義執言,看到不平的事絕對毫不遲疑去說的人,而且,「幾乎所有的事都是這樣。」比方說他看電視新聞時,看到某個電視記者說了一句不太該說的話,他一定馬上想到,要寫一封信去告訴那個記者,你不可以那樣說。而「不要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他真的會行動。」因為他覺得有些時候,不應該明明覺得不太好,卻還保持沉默。

「悟泓的頭腦非常的清楚」,陳瑞賓表示,他們合作的團隊,是屬於「不達目的絕不停止」的類型,會從現實的角度,也就是由政策面介入問題的核心,像是為流浪動物植入晶片、人道安樂死,與繁殖場抗爭等等,而台北市現在整個流浪動物的政策,可以說是從他們草擬的「流浪動物白皮書」出發的。

「一件事情的好壞、成敗,都有它很多的因素,也就是佛法中說的『因緣』。」釋悟泓認為,許多事情的背後,往往有它的歷史脈絡與社會背景,因此,他不覺得,推動的事情或組織,有什麼特別值得欣喜驕傲的。吳玲如說,他對動物的感覺也是平平,不會特別覺得收養的流浪貓狗是「寵物」,但因為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他還是會去照顧這些「同居人」。

2000年11月2日 星期四

勞動檢查義工 期待你的加入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依據勞工安全衛生法規定,勞工就業場所之建築物、設備、氣體、粉塵等作業環境必符合安全範圍。「但是我們的人員編制,就這麼少,無法兼顧縣內所有的工廠。」台北縣政府勞工局勞工安全衛生課課員吳仁煜說。為了彌補我們人力上的不足,因此擴大招收安生衛生輔導員。

吳仁煜表示,台北縣內中小型企業居多,小型的工廠特別密集,小企業的財力少,在安全衛生設施上,往往不如大型企業。再加上僱主為節省成本,大多不會主動改善工廠環境;況且,勞工普遍對安全衛生知識不足,即使健康受到威脅,也不自覺。

有鑑於此,台北縣勞工局為了徹底執行勞工安全衛生法令,促使中小企業更加重視勞工的生命安全和衛生情況,因此要加強對企業工作環境的檢查,讓業者改善職場缺失,以減少工安事故發生,因此,特別招收安全衛生輔導專員。

此次所招收輔導團成員,需持有勞工安全衛生乙級以上技術人員,或具有衛生現場實務經驗者。並且依造成員專長成立化學作業組、危險及特殊機械設備作業組和一般作業組。但由於輔導員是無給職制,因此有意擔任輔導員者必須具有服務的熱誠。

吳仁煜說,安全衛生輔導團成立後,將針對縣內安全衛生紀錄不足的企業進行輔導,協助事業單位建立安全衛生機制,並向勞工宣導安全衛生教育,進而達到零災害的目標。

「小型企業沒有工會,一定要靠政府的力量,」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黃真瑋說。就連許多知名的大型企業,安全衛生也不見得做得很好,何況是只有十多人的工廠,因此,非得要靠政府實際推動勞動安全檢查,才能確實保障勞工。

此次安全衛生輔導團預計召募三十名義工,採通訊報名。十一月八、九日在三重市勞工教育中心舉行職前說明會和座談會,現場進行意見交流和意願調願調查。

機構名稱:台北縣政府勞工局 

地址:板橋市中正路六號二樓

網址:http://www.labor.tpc.gov.tw/  

台北綠化志工隊 社區環保之星

【生命力記者/楊琇晶報導】台北綠化志工隊的志工陳媽媽說:「起初參加是想說在家閒著也是閒著,不如出來幫幫社區做點事,想不到這些訓練的課程並非全是枯燥乏味的理論課程,而是對於自己個性、人際關係、甚至日常生活都會用到的課程,例如膽量訓練、肢體語言等,用錢都學不到的寶貴經驗,還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收穫真是想不到的多!」

台北綠化志工隊是由台北市政府建設局、台北縣政府農業局及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所籌劃,並委託財團法人七星環境綠化基金會管理的民眾志工隊。為了培養具有專業綠化素養和知識技術的志工,讓對都市綠化有心的市民也可以為社區的綠化盡一份心力。

台北綠化志工隊是在今年七月正式成立的,雖然成立短短的不到半年時間,但是民眾的踴躍,讓志工隊已經逐漸步入軌道。顧名思義,志工隊所招募的人員,都是自願來參加的,所以進行的相當有效率。志工隊分為兩個小隊,蕨類及多肉植物俱樂部,以及大安公園賞樹俱樂部,以不定期的導覽解說活動,讓志工們親身體驗大自然,在休閒之餘也能了解專業的植物知識。

綠化志工隊為了使組織更為專業,並不是每一個加入志工隊的人都可以馬上成為志工,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訓練講習課程,才可以擁有志工資格。依專業程度和個人能力的不同,志工隊內又分為志工、輔導員、指導員及講師四種不同階段,當然越專業的人員,也就必須經過更長時間和更嚴格的課程訓練了。

課務組組長劉宗玲表示:「現在志工隊的志工和輔導員們都還在訓練和自我了解的階段,所以現階段的重點是舉辦一系列的課程來讓志工和輔導員們增加更豐富的專業知識,等到通過了訓練課程,才會成為正式的人員,開始進入社區位民眾服務。」「志工隊的服務對象是沒有限定的,通常是在各社區、學校及公園進行綠美化活動企劃及解說;綠美化教育的宣導及協助社區環境綠美化維護;協助綠美化活動的辦理;綠美化資訊的通報等等。」

綠化志工隊希望可以聚集台北市所有對綠化環境或環境保護有興趣,又可以親身參予的市民,一起來為台北盡一份心。十月份的綠化志工隊活動,將在十月二十一日星期六組隊前往市立動物園參觀園內景觀綠美化情形,歡迎民眾報名參加。

2000年11月1日 星期三

有機農業 重建武界

【生命力記者/郭玟芩報導】武界社區重建關懷站於十月二十三至十月二十六日在武界社區活動中心舉行社區營造講座,與當地區民進行互動式的座談,並邀集從事社區工作有成的工作者與社區民眾進行互動式的座談,討論重點將擺在於農業型態的革新上。

武界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法治村,武界社區重建關懷站是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總會在武界社區所成立的工作站,工作站內只有兩名社工,工作人員的不足已不是重建工作推行困難的主要原因,原因在於社區居民對重建的參與度更是不足。

武界站的社工馬志強表示,目前部落的農產品多是以青椒、敏豆與甜柿為主,仍屬於傳統型態的農作物,但未來在加入WTO之後,傳統農作物必然受到很大的衝擊。為了提昇競爭力,必須得加大差異化,所以未來的變革將會朝向有機農業的方向邁進。

馬志強說到對於規劃武界社區的重建藍圖,近程先由推動有機農業做起,當有機農業產品的產銷到達一定的成果時,便可在各地組成專賣有機農產的合作社,再藉由合作社的推廣與宣傳,使大家好奇原住民的有機農業產地,再配合觀光景點的維護與開發,近而帶動產地的觀光事業。

馬志強說除了藉由有機農業的推動之外,還要積極鼓吹、遊說地方政府規劃森林遊樂區。就拿東埔鄉與廬山的溫泉觀光事業來說,這些土地原本多半都是原住民所有,但是因為缺乏整體規劃與計劃性的發展,導致多數原住民都將土地出售給漢人,結果漢人將這些地方營造成溫泉觀光景點,而這些原本擁有土地的原住民卻在溫泉旅館中當清潔工。這些例子讓武界的重建工作有了前車之鑑,因此,鼓吹公部門規劃森林遊樂區對於重建工作而言是有其必要性的存在。

接著更要配合護漁的工作,才能達到保護自然生態並能發展觀光事業的目的。馬志強說到阿里山鄉山美村的達那依谷溪護漁的工作就做的非常好(護漁就是維護溪流,使其達到一個適於魚類生存的狀態),護漁成果達到你在溪水中投入一顆石頭,魚兒還會爭相游過來,以為是有東西可以吃。

相對於工作站對重建的規劃,讓社工人員灰心的是居民的參與度不高,馬志強表示社區居民的生活就是種田,種完田,回到家中自然就累了,甚少參與工作站所辦的活動,久而久之越來越缺乏關心,以致於他們並不會在乎社區未來的發展,所以說讓重建工作的推動更形無力。

輔大資源教室 身心障礙學生的家

【生命力記者/周昱良報導】輔仁大學焯炤館一樓一一六室,寫著「資源教室」四個字。它可不是負責鐵鋁罐、保特瓶回收工作的場所;它是民國八十三年教育部補助成立的輔導教室,協助進入輔大的身心障礙學生,幫助他們在生活、學習、職業等各方面的適應。

輔大資源教室現有三位輔導老師,輔導全校就讀於二十八個不同系所,共六十七名身心障礙學生,其中包括視障生、聽障生、腦痲生、肢障生等;並成立「身心障礙學生輔導小組」,由各行政單位及收有身心障礙學生系所的輔導人員組成,負責協調規劃校內身心障礙學生的輔導事宜。

輔導老師黃思維說,開學之前,他們會個別對身心障礙的新生及家長做電話訪談,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狀況,並召集將收有身心障礙新生系所的系主任、助教及老師,展開先前的輔導準備工作,讓系上的老師、學生,或是課程安排、輔助器材等方面做充分準備。

黃思維還說,開始上課後,資源教室會依學生適應的不同差異、實際需要及問題類別,採定時或不定時的個別或團體輔導方式,給予必要的協助;另外也會舉辦同樂會、聯誼性座談會、自強活動及成長研習營等,給身心障礙學生正當的休閒活動及學習一技之長。

課業及人際關係,是身心障礙學生最常有的問題。黃思維說,有的學生只會讀唇語,偏偏老師一直面對著黑板講課;或是老師說話太快、講話不清楚,使得學生聽得模糊,老師也以為那位學生不專心上課,造成雙方的誤解。「我們會請老師講課時速度儘量放慢,上課面對著學生,讓這位同學可以讀到老師的唇」黃思維說道。

在人際關係上,一般生不太願意接近身心障礙學生,說是因為害怕傷害他們。黃思維說,他們在求學過程裡,早就不知經歷過多少挫折及失敗,有時甚至比我們一般人還要開朗,對我們說話無心的過失是不會在意的。只要我們敞開心胸,真誠交往,每位身心障礙學生都可以是很好的朋友。

「目前我們希望的是,透過資源教室及校內各項管道,加強同學認識與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正確觀念」黃思維說道。他覺得,把這些觀念傳遞出去,讓校內外的人更懂得尊重身心障礙者,甚至參與志工,發揮一己之力去服務別人,這才是重要的。

另一位輔導老師說,輔大需要多一點對身心障礙者尊重的教育。舉例來說,有人會佔用校園殘障停車位;推展校內無障礙設施時,在行政上會遇到種種困難,使得推展不易。或許決策者學習尊重別人,試著去瞭解身心障礙者的權益,是我們需要的,否則以尊重人性、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理念,不就失掉它的原意。

輔仁大學資源教室招收輔導志工!

資源教室地點:輔仁大學焯炤館一樓116室
電話:(02)2903-1111轉3115或3118

2000年10月26日 星期四

淡大啟明社 視障生一般生齊成長

【生命力記者/王思芹報導】今年九月是淡江大學啟明社成立滿三十週年。透過參與這個社團的活動,一般生和視障生的社員有了互相了解、互動的機會。

活動組組長潘文凱說,為了讓一般生了解視障生平常會遇到的狀況,他們會玩一些遊戲,例如讓戴上眼罩的一般生走崎嶇不平的道路,使他們體驗原來閉著眼睛走路,因為看不見而需要伸手去觸摸東西的感覺是非常可怕的。而一般生幫助視障生錄製筆記內容、口述教材之外,也學習如何點字,了解視障生閱讀的方式。

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視障生往往給了一般生一些啟示。本身是視障生的潘文凱說,視障生因為視力不好,所以會依賴其他的感官,視障生給一般生的啟發是珍惜自己的視力。在加入啟明社之前,鍾韻雯從來沒有接觸過視障生。她說自己一開始對視障生的一切都感到好奇,而在與視障生相處一年多以來,她覺得視障生對於看事情的角度與一般人不一樣。她說,大部份的視障生比較樂觀。當幹部們在辦活動時遇到困難,感到非常苦惱時,視障生往往會安撫他們的情緒,叫他們想開一點。曾經有一位視障生和鍾韻雯說過:「我連明天發生甚麼事都不知道了,還想那麼多做甚麼?」

鍾韻雯說,視障生比一般人對事情的看法更加直接。鍾韻雯覺得自己比較愛好自由,她在決定要不要接任社長的職位時,覺得自己不太適合領導別人。當一位視障生知道之後,便告訴鍾韻雯,其實她只是怕失去自由。鍾韻雯說,她那時覺得很驚訝,因為那位視障生竟然說出了她一直不想承認的事實。那位視障生告訴鍾韻雯,他和其他人都覺得她是適合的人選。他對鍾韻雯說:「難道你不想為你的朋友做點事嗎?」鍾韻雯說,那位視障生的話給了她信心和鼓勵。

潘文凱在這次週年慶中負責錄製廣播劇,以及慶生儀式的企劃等工作。他說,大一剛加入啟明社時覺得在此社團裡只是被人幫助,可是在成為幹部,籌辦活動之後,就覺得並不是這樣的。當活動辦得成功,例如去年寒假時到台中惠明學校和那裡的小朋友玩遊戲,受到他們的歡迎時,他覺得很有成就感。他很高興自己能當上幹部。

在籌辦活動的過程中,潘文凱才學習到在安排戶外活動時需要先訂好住宿的地方、租遊覽車等等。他說,這些寶貴的社團經驗,算是畢業之後工作的一個熱身,而且是過去在唸啟明學校時學不到的。

潘文凱說,他覺得在大學,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比較淡。如果在大學沒有參加社團,他會覺得生活過得很孤單。潘文凱覺得,參加啟明社,在社團裡有人關心,給他的感覺是蠻溫馨的。當一般生問潘文凱,對於自己身為視障生,視力比較不好,會不會感到自卑時,他回答說,因為眼睛不好,所以想法上也就自然而然地樂觀,能夠看得開。

2000年10月25日 星期三

飛魚雲豹樂團 展現原音之美

【生命力記者/戚凡真報導】在人來人往的台北車站前,如果你試著靜下心來聆聽,一陣陣充滿原住民特色的音樂,將會傳入你耳中。尋著音樂的來源,你將會看到一個特別的小攤位。在這攤位上你可以發現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及幾張原住民傳統民謠的CD和VCD,你將能從這些作品中發現原住民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這是一個屬於原住民的攤位,攤位上的CD及VCD都是由「飛魚雲豹音樂工團」所製作。而「飛魚雲豹音樂工團」是在一個偶然的情況下誕生的,他們的演出開始於去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工作隊進入仁愛鄉互助村進行服務工作,於十一月初他們在互助村為了幫災民打氣而舉辦了第一場部落音樂會。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執行長張俊傑表示,年底為了籌募工作隊的經費,他們將這場演唱會的現場實況壓成CD,再加上先前一場中山堂悼念音樂會的影像VCD,以「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名義出版了「黑暗之心」系列一、二,從今年開始在台北街頭販賣,地點有誠品敦南店和台北車站前。

張俊傑說,單靠街頭演唱擺攤販賣、劃撥以及少數的舖點,系列一與系列二至今已賣出了上萬張,也獲得相當好的反應。這使得部落工作隊籌募了足夠的經費得以繼續下去,也宣佈了「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正式成立。

他強調,「飛魚雲豹音樂工團」是為原住民運動而服務的,因此他們從唱片的銷售上獲得的利潤,除了維持工作隊本身必要的開銷外,就是回饋於原住民運動。

「飛魚雲豹音樂工團」所製作原住民音樂取名為「黑暗之心」,靈感來自於十九世紀波蘭作家康拉德所著《黑暗之心》一書。他們希望能藉由音樂的方式,投射出台灣原住民在外來強勢文化中所受到的忽視,「黑暗之心」希望能讓台灣社會在聽到原音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原鄉之苦。

張俊傑表示,就音樂的內涵來說,他們取材於原住民的傳統歌謠,以部落原有的聲音特質,加上創作者個人沉澱、演繹出來的感情與演唱風格,使整張專輯在編曲方面,呈現出一種低迴、幽遠的味道。這樣的編曲,使聽音樂的人彷彿身處在一片寬闊的草原或森林中,透過音樂他們可以在其中充分的悠遊、駐足、奔跑。這就是原住民音樂與時下流行音樂相較下的特色。

未來「飛魚雲豹音樂工團」的創作目標,將推出成員的個人演唱作品,包括少數的母語創作,並分別以他們所來自的族群命名。音樂對他們而言,是傳承原住民文化的最佳方法。

2000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螢火蟲 陳燦榮的發光世界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看見滿坑滿谷的螢火蟲飛舞有什麼感覺?十年前的一個夜裡,螢火蟲工作者陳燦榮從事野外研究,在苗栗山區過夜時,無意間撞見了這令人不敢相信的一幕。「整個山谷都亮亮的」陳燦榮回憶說,而這美麗、驚喜的景象,深烙在讓陳燦榮的心中,讓他開始有了研究螢火蟲的念頭。

螢火蟲,台語稱為「火金姑」,客語稱為「火焰蟲」,而在大陸某些地區,則稱它為「亮光巴巴」﹔根據古書,流傳著一則「腐草化螢」的傳說,據說螢火蟲本是腐爛的雜草變成的﹔而有些老一輩的人,則認為螢火蟲是「死人的指甲」變成的。

從事螢火蟲研究十年的陳燦榮表示,有些種類的螢火蟲在化蛹期間,會在土壤中為自己築個「基地」,學術上稱為「土繭」,而這些土繭甚至有「門」讓螢火蟲進出,古人之所以會有「腐草化螢」的觀念,大概就是由於這些螢火蟲「打開門」出來,讓人有了錯誤的觀念。

而有一種稱為「台灣窗螢」的獨特營火蟲,則可生活在墳墓草堆中,燐火與螢火蟲的光交雜在一起,他說,老一輩的深信螢火蟲「是死人身體的某個部份」變成的,大概就是因為這樣。

在台灣,螢火蟲的生態研究遲至九零年代才起步,相關的書籍也相當稀少,而由於對螢火蟲的不了解,導致了對螢火蟲的誤解。目前從事螢火蟲研究的陳燦榮,則是全台全面進行螢火蟲觀察、研究的第一人。

退伍後就一頭栽進螢火蟲的世界,陳燦榮說,剛開始研究螢火蟲的時候,由於資料的嚴重缺乏,不僅研究備感辛苦,他還曾受到日譯螢火蟲書籍的誤導,誤以為所有的螢火蟲幼蟲皆是水棲,於是只要一到山裡,就急忙的尋找溪流,蹲在岸邊張大眼睛找尋螢火蟲幼蟲。

而後來,他才發現,其實在全台五十多種螢火蟲種類中,只有三種幼蟲是屬於水棲。陳燦榮說,螢火蟲喜歡生活在溼度高、沒有光害、化學藥劑污染的草叢中,因此在山區、郊區,以及沒有受到污染的都市空地裡,都可以看到螢火蟲。

陳燦榮表示,螢火蟲的卵、幼蟲、蛹都會發出螢綠色的光芒,而發光主要是為了求偶,同時也利用光頻及顏色變化,作為溝通的工具,例如螢火蟲受了驚嚇逃逸之後,會馬上發出急促明滅、顏色變化的光芒,彷彿在告知其他螢火蟲「敵人」的警訊。且不同螢火蟲種類之間,頻率、顏色也不盡相同。

螢火蟲的雄蟲在天剛黑時,會在天空追逐嬉戲,是觀賞螢火蟲的最佳時間。每年三月到五月的春夏之交,則為「台灣的螢火蟲季」。陳燦榮說,他曾在曾文水庫附近看到整株發光的「螢火蟲樹」,也曾在嘉義瑞里,看見成千上萬發亮螢火蟲鋪成的「地毯」,讓他記憶深刻。

螢火蟲是一種生態指標,陳燦榮說,螢火蟲的保育,需要長時期營造出適合的生活環境。目前有些住在近山地區的居民,在屋後留下一片空地,任草叢自然生長,久而久之適合當地生態的螢火蟲種類,即慢慢的飛舞在附近的空地上。而白河某地區的居民,在每年六月兩、三個星期的螢火蟲繁衍期間,關掉附近路燈、拉上居家窗簾,也達到了保育螢火蟲的目的。

成年螢火蟲只飲霜露維生,真正是「不食人間煙火」,而交配後則會在幾天內很快死去﹔陳燦榮說,透過螢火蟲保育觀念的教育深耕,「了解它,才會愛它、保護它。」

相關書籍:《螢火蟲之歌》、《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陳燦榮著

春菊學舍 未婚媽媽的堡壘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社工員王淑芬說,「最近未婚懷孕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所以我們才會想要設置一個專門的機構」。如果家裡沒有人可以照顧孕婦,或是為了逃避外界的眼光,就可以選擇到春菊學舍來。

今年九月設立的「春菊學舍」是收容這些未婚媽媽的處所。除了提供一個安靜的地方讓孕婦健康安全的休養,還有心理、醫療或法律的諮詢陪伴,嬰兒出生後的安置問題也會協助解決,它有別於其他的中途之家,是專門獨立出來收容不管是成年或未成年的未婚懷孕媽媽們。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表示,「未婚懷孕」的道德壓力、污名化帶給家庭極大的不安,也因此會成為家庭秘密,家庭成員極欲快速打壓,未婚懷孕收容機構的設立就顯得刻不容緩。

輔仁大學及勵馨基金會,近日分別做的調查顯示,有六成五的父母認為會要求自己未成年未婚懷孕的孩子,選擇墮胎。勵馨基金會的社工員王淑芬說,勵馨在過去輔導的案子中有部分是未成年少女未婚懷孕,可是都視為特殊案例,還是跟其他中輟的少女一樣安置在中途之家。

紀惠容表示,社會福利及衛生體系幾乎沒有經費支持「未婚懷孕」方案。僅有少數民間團體苦撐服務,國內支持系統不足應是多數父母、青少年,選擇倉促墮胎的解決方式。

王淑芬表示,社會局目前並沒有經費補助,春菊學舍物資缺乏,但勵馨基金會還是堅持做下去;也希望藉此機構的成立,能使得社會大眾注意到這些問題,並引發政府或民間能有配套措施出現。

唐氏症石淵州 努力過生活

【生命力記者/蕭偉媛報導】五十七年次的石淵州是輕度的唐氏症患者,石媽媽說,淵州小時後常會莫名其妙的發燒,但是三十幾年前醫學不發達,所以淵州的病一直被誤診。在醫師大量使用盤尼西林治療後,才發現真正的病因,但是藥物已經對淵州產生了副作用。像現在淵州對外界的聯繫,多半要靠媽媽來完成。

唐氏症是人類常見的一種染色體異常疾病,尤其附帶有程度輕重不同的智能障礙,並且往往伴隨著其他器官的先天性缺陷。他們的發育較正常小孩遲緩,智力發展也不及一般小孩,對社會環境也會出現較難適應的情形。

石媽媽說,唐氏症的孩子並非沒有學習能力,只是需要很多的耐心去教導他們。「你給他一條直線,他就會一直走下去。」她說,淵州是個很執著、很守規矩的小孩,像他在過馬路的時候,一定要走斑馬線、看紅綠燈,不像我們只要看到沒有車就會穿越馬路。

有一次媽媽出門辦事,只有淵州在家,正好有人送米來,但是淵州怎樣都不肯開門,送米的先生告訴他,不開門晚上就沒米煮飯,於是淵州將內門開了一個小縫,要送米的先生將米放在門口。又有一次,大舅媽來家裡玩,但碰巧媽媽不在,淵州也是不開門,他說媽媽教他如果爸媽不在家,誰來都不可以開門。

石媽媽表示,從這兩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只要反覆的教導,唐氏症的小孩也可以慢慢學習很多事情,或許他們的反應沒有一般人好,但是只要有耐心的一直教他們,他們還是可以做得很好。像現在她可以很放心的讓淵州一個人在家,這也是讓他學習生活自理的方式之一。

為了幫助孩子適應工作和社會,石媽媽辭掉自己的工作和淵州一起到成衣工廠做事。但由於工廠的工作她一竅不通,因此只能跟淵州一樣領取少量的薪資,而這份薪水只有先前的三分之一。石媽媽表示,身心障礙者需要比較多的時間適應不同環境,和他一塊工作,可以讓他盡快進入狀況。

離開成衣工廠後,淵州又回到啟智高職唸書,之後參加勞委會的訓練,並在委訓結束後到文化大學工作。石媽媽說,淵州在文大工作的時候,適應的很好,自己從內湖的家搭車到陽明山上工作。但是文大將工作外包後,像搬東西之類的工作,淵州就比較難勝任,因此只好退下來,接受其他訓練。這樣的轉變對淵州心理上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在工作上、情緒上都需要再進行輔導。

石媽媽說,唐氏症的孩子比較不懂得表得自己的情緒,所以也很容易誤會別人的意思。像如果有人開玩笑的跟淵州說他工作做得不好,他會很介意,然後就自己生氣起來,因為他不能理解什麼是玩笑話,而且被責備的時候也不會為自己辯解。

現在社會上對身心有障礙的人還是不太能接受,石媽媽說,那是因為對他們不了解。她希望政府能夠設立類似庇護工廠之類的地方,讓智能不足的人一起工作,在受保護的情況之下,學習一般人正常上下班的生活。這樣既不會莫名其妙的被責備,也不會擔心自己隨時會被開除。

生活上可以自理,但對經濟金錢沒有什麼概念,這是淵州讓媽媽最擔心的地方。石媽媽說,淵州對誰都沒有戒心,太相信別人,雖然媽媽希望讓淵州回歸社會,但是也希望能有比較好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安心安全的生活。

2000年10月18日 星期三

MIHU團隊 重建泰雅雙崎部落

【生命力記者/郭玟芩報導】重建的第一要務就是:想辦法讓大家都有工作才有錢蓋房子。「MIHU團隊部落重建協會」召集人瓦歷斯諾幹說到山地工作機會少,重建工作樣樣都需要錢來推動;因此必須先讓大家都有工作,才會有錢蓋房子,才有能力談重建。

「MIHU團隊部落重建協會」是聚居在台中泰雅族雙崎部落組合屋的九二一受災戶,「MIHU團隊」是台中縣政府立案的重建團體,團隊成員共四十人,自八十八年九月底組成重建團隊,十月開始建造、規劃組合屋,十二月底住進組合屋至今日,目前部落中仍有一百多人居住在組合屋。

瓦歷斯諾幹表示,災後重建的目標是要在未來兩年內讓居民都能有屬於自己的房子,部落重建的重點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便是農業復甦,第二是部落社區的總體營造,第三是不只是要重建地震所摧毀的一切;更要調整部落居民的生活水準以及提昇部落的文化。

山區部落經濟不振一直是災後重建的一大障礙,瓦歷斯諾幹說:就連想拿土地去貸款都很困難。截至目前為止,向銀行申請山區土地貸款送件的有一百八十多件,核准成功的只有一件。申請不到貸款的主要原因是山區的土地價值不高而且山區多屬國家保留地,原住民沒有實質的擁有權。

「MIHU團隊重建協會」為了創造部落的工作機會,特別成立了編織班隊以及農業班隊。將其所自製生產的編織品及蔬果透過直銷方式創造較高的利潤;而直銷的對象多是公司行號與機關團體或社區,尤其特別針對社區部分,希望日後透過直銷的經營方式,與各社區建立交流管道,能達到部落與社區的各項交流;也將農產品直銷部分看成是社區總體營造的一部份。

「MIHU團隊部落重建協會」至目前為止進行的工作有:國中生通車接送、病患送醫工作、成立編織班、兒童閱讀課程、供應學童早餐以及自來水巡水、修護工作,除了自來水維護獲得全盟補助之外,其餘皆是由團隊成員出錢出力,但是面對未來所推動的果農復耕、園地自立造屋、兒童教育費、部落規劃等工作實現的迫近、著實讓團隊成員負擔沉重。

目前MIHU團隊為了讓災區外的社團或人們了解地方基層重建工作、促成在地的重建團體資訊交流與經驗交換,也利用機會自籌團隊經費,至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舉辦「重建演講開步走」活動。演講內容包括:部落災後重建面面觀、台灣原住民歷史發展、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演講所籌得之經費則用來作為兒童教育費、部落規劃、組合屋行政事務費。

2000年10月12日 星期四

NoPorn!防護 百「色」不侵

【生命力記者/李卓君報導】「Porn的英文解釋是色情,『NoPorn』的意思就是『無色情』,為了抑制現今網路色情氾濫的問題,我們研發了這套防『色』軟體,希望可以讓色情網站遠離學校及家庭。」久晉資訊公司總經理張義發說。

「NoPorn!別碰!」防色軟體的作用近似防毒軟體,只要一經下載,每次開機時即常駐於電腦,當使用者嘗試連結至色情網站時,電腦就會即時攔截並提供健康網站的連結。在NoPorn!的資料庫中,隨時會增加最新的色情網站資訊,使用者只要設定一次預約更新時間,便可以定期自動下載最新的色情碼。

張義發說,久晉資訊原本是幫屏東、高雄的學校及政府機關做電腦系統整合的工作,有些客戶會向他們反應,學生們常會利用校園網路瀏覽色情網站,而國外的防色軟體也只能防止連結至國外的色情網站,對國內色情網站一點作用也沒有。因此,他們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研發了這套「NoPorn!」防色軟體,希望經由家庭、學校甚至企業的安裝,能有效杜絕網路色情氾濫、戕害青少年身心的問題。

「我們寫了一套『網路機器人』的程式,每天在網路上搜尋與色情相關的文字圖片,傳回主機,經由我們確定是色情網站後,便會將網站編成色情碼,放入資料庫中供使用者下載。」張義發說,NoPorn!更首創了使用者可「上傳」色情網站網址至主機的功能,只要使用者發現任何色情網站,都可以經由軟體回傳至主機,加強NoPorn!資料庫的防範能力,讓每個人都能成為色情網站的終結者。

NoPorn!防色軟體除了企業版需付費購買,正式版皆可提供一般家庭免費下載,久晉資訊並在日前將這套軟體授權給屏東縣及高雄市政府,供當地國中、小學免費下載使用,希望能與政府攜手為青少年打造一個乾淨無色的上網環境。

目前NoPorn!已研發至2.5版,之前軟體會發生一些盲點,經由使用者反應後也都已經改善,張義發表示,NoPorn!的簡體版及英文版也都已經做好,將在近日內發表,希望也能造福更多國外的社會大眾。

除了全心投入防色軟體的開發,有鑒於現今網路人力銀行的收費昂貴,久晉資訊更在今年九月成立了國內第一家求才求職的公益網站「Free104免費人力銀行」,提供社會大眾一個免費的求才求職環境。「藉著我們網路及資料庫的專業能力,這些可以造福社會大眾的事,做起來其實不難,因此,未來我們仍會尋求機會,貢獻所能回饋社會。」張義發如是說。

雲林醫療荒 等待杏林春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微風徐徐的午後,秋日在偌大的停車場上烙上稀疏的樹影。走進醫療中心,除了幾名探病的人急促的行走,和數條垂掛在通風口下兀自飄動的彩帶外,幽深的迴廊內,一片寂靜。這裡是斗六市雲林醫院---雲林縣境內最高層級的公立醫院。

「若不是沒辦法,我真不想要來。」躺在三人病房內的李老先生皺起眉頭說。他說,如果不是這次病情較輕,他甘願去嘉義或台中治療,才不會想來這裡受苦。
同一間醫院,不同的病房。住在斗南鎮因肺炎住院的張太太,氣憤地掀開淡青色的床單,指著斑駁飄散濃濃霉味的墊子抱怨著。讓她更氣結的是,「一層樓有一百多位病人,竟然,只有三名護士,點滴針插了一半,就趕到另一間病房,還叫我自己打。」她說。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八十八年度統計,雲林縣每萬人口數有三十八位醫療人員,比起最高醫療人員比例的嘉義市,足足少了三倍之多。在每萬人口病床數中,雲林縣只有二十八張病床,比起每萬人口就有二百二十六張病床的花蓮縣,差距有如天壤。

在雲林醫院服務八年多的曾楓婷護士說:「人手不足的情形,一直都是這樣的。」這裡的護士工作量大,加上福利沒有特別的好,很多人護校畢業後,都到私人醫院或外地公家醫院,很少人願意來這個鄉下地方。

雲林縣缺乏高品質的教育環境,除了一間以科技發展為重的雲林科技大學,目前沒有一所綜合大學。「光是想到子女教育和自已再進修的問題,就很少有醫生願意來。」雲林醫院院長李源三沉重地說。以往院方通常依靠其他醫學院來代替訓練醫生,後來,代訓的醫生經常不願意回來服務。除非醫生有個人意願,否則根本沒有吸引他們下鄉的方法。

醫療品質低劣,導致雲林縣居民普遍對縣內醫療不信任。今年天下康健雜誌作了一項「健康城市」調查,民調顯示雲林地區民眾當生重病或需要開刀時,對於居所附近的醫院或醫生的信賴度,竟是台灣本島上最低的。此外,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的慈愛醫院,在籌備成立之前調查,光是當地就有三分之二的民眾因得不到充足的醫療照顧,而必須遠赴其他縣市就醫。

「我四處求醫三十多年了,全省罕有醫院我不曾去過。」一九一六年出生的王天賜回憶。他和老伴倆相依住在口湖鄉草地村內,沿海地區土壤貧瘠,漁業又不豐,此地是雲林境內人口外流最為嚴重的地區。王先生說:「就連北港媽祖病院,也是零零落落,都叫那些實習醫生來醫我們。」因此,時常出外求醫已成他和村裡的人共同的生活方式,雖然不便也無可奈何。

就醫不便的情形,同樣發生在雲林縣東南隅的山城--古坑鄉。蜿蜒綿長的街上,盡是賣土產的攤位和傳統商店,只有一兩家診所和藥房間雜在錯落的招牌中。當地筍農陳金生說,他們這裡只有看感冒發燒的小診所,如果要看其他的病,就要坐車去斗六。但是,斗六往古坑的公車一日只有三班。「若無什麼重病,去藥房捉幾包,吃了就沒事啦!」他微笑地說。

古坑鄉將近三萬七千人,但是根據古坑消防隊員黃明成表示,全鄉沒有一台救護車,發生意外需要救護車時,只能請求斗南或斗六分隊支援,時間無法完全掌握,往往延誤救援時間。

這種內部醫療設施不足,對外又沒有完善緊急救護網的窘境。雲林縣衛生局局長林柏煌語調激昂地說:「沒有錢我們還能做些什麼。」雲林是個窮縣,醫療資源急需中央協助改善,如果沒有錢,他們能開出什麼條件來鼓勵醫療人員回流?

2000年10月4日 星期三

孩子闖禍 父母也得受罰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現代青少年犯罪的比率逐日升高,女性聯合會理事長黃碧芬律師在「親親寶貝-親子法律一籮筐」演講中,探討青少年若犯法時父母該擔負的刑責問題。

「『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是真的」,黃碧芬律師表示,未成年子女若犯了罪,其父母都得負起其管教不周的責任。「不要生下來了卻不養,那跟動物有什麼分別?」黃碧芬律師指出,少年事件處理法以及相關法律的制定用意就是在於要醒戒做家長的要負起教養的責任,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被抓進警察局,其父母不能用不知情來作為脫罪的藉口。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少年之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因忽視教養,致少年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或有第三條第二款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而受保護處分或刑之宣告,少年法院得裁定命其接受八小時以上五十小時以下親職教育輔導。民法第一百八十七條也有規定,未成年子女犯罪所需賠償的部份皆應由父母,也就是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賠償之。

黃碧芬律師指出,像現在的青少年飆車問題,如果青少年因此撞傷人或持刀砍殺,其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都應負起法律以及民事賠償的責任。甚至提供未成年子女機車行駛,家長也算是犯了罪。

可是監護人的資格又是如何認定呢?黃碧芬律師說,如果是非婚生子女,生母在嬰兒一出生便為其理所當然之法定代理人,生父則得由認養程序才能為其監護人。但若生父對其不聞不問,沒有撫養的行為,則法院將裁定強制認領;像現在的藝人齊秦被法院裁定認養其子就是一例。

至於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父親登報說要和其子斷絕父子關係一事,黃碧芬律師說,這是沒有法律效益的,「只要孩子一生下來就永遠不能斷絕關係」,除非是收養的子女才能終止收養權,否則一輩子都不能斷絕關係。倘若犯罪了,將視監護權的歸屬來決定。。

黃碧芬律師說,父母本來就該負起孩子的教養權以及犯罪時所應負擔的法律責任;即使是像英國首相布萊爾,在其子深夜不歸時,還是得帶著其子到警局接受申誡。

「再也沒有人可以拿工作忙當疏於管教子女的藉口」,黃碧芬律師笑著說,家庭教育是每個人在接受教育中是重要的一環,如果每位家長都能確實做好家庭教育,那日益成長的青少年犯罪率將可望降低。

延伸閱讀:

新女性聯合會

感動來自你的參與-輔大慈濟課程

【生命力記者/周昱良報導】「你的感動來自於你的參與!」輔仁大學新開的服務課程-「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課堂上,指導老師劉麗雲這麼說著。

在政治大學開設慈濟課程後,秉著全人教育為教學理念的輔大,也同樣開設這門課程,期望學生在親身的服務過程中,重新思考人生真正的價值,定位自己的方向,學習慈濟無界限、無國界的大愛精神。

推動這次慈濟課程的體育系老師劉麗雲說,她在六、七年前接觸慈濟,看到許多貧困、殘缺的人努力生活,覺得應該盡份心力去幫助他們。除了自己行善,她希望能透過教育的方式,讓服務的心,一點一點擴散開來。「一次六十人服務,下次開課就有一百二十人,這些人又會傳遞給周遭的人!」她覺得,這就是服務課程的精神所在。

慈濟課程中,內容包含社區關懷、企業回饋、賑災及醫療服務,每次都會邀請各領域的傑出志工現身說法,其中包括矽統科技董事長杜俊元、新光產物保險董事長吳東賢及夫人、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等,分享他們的人生經驗、服務經驗,鼓勵學生關懷社會,進而親身參與社會服務。

既然名為「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最重要的是親身服務。修習課程的學生,每人必須實習服務八小時以上,服務類別有資源回收環保志工、醫院志工、機構關懷(安養院、育幼院、仁愛之家、榮民之家、樂生教養院)、偏遠無醫村義診,學生可以依照自己意願,選擇服務的項目。

要花時間下去服務,該項課程的學生蕭偉媛說,選修的人大部分都滿腹熱忱,而且團體服務,會讓自己更有心,更有動力去參與。上課的時候,她感覺像是心靈在接受洗滌,無壓力的兩小時裡,沈澱自己的思緒,從志工的經驗談中,學習待人接物的道理。

劉麗雲說,同樣是慈濟課程,輔大和政大不同在於,政大是商學院所開,強調是企業對於社會的回饋;輔大則是,以全校為開放對象,注重服務課程,尤其是社區居家關懷、遊民照顧、義診等,都是學生服務的範圍。「天主教與佛教的理念是相通的,期望這課程只是一個出發點,在校園中推廣大愛的精神」劉麗雲感恩的說。

「慈濟精神之探討與實踐」課程歡迎同學列席旁聽

上課時間:星期一 第五、六節

上課地點:輔大濟時樓九樓 第九會議室

2000年9月27日 星期三

輔大法服中心 提供民眾法律諮詢

【生命力記者/周昱良報導】「我們不希望民眾因為沒有法律常識而喪失自己的權益!」輔仁大學法學院的法律服務中心助理老師戴志鵬說,為了培養法律系所學生應用所學,推廣法學教育於社會,法學院在民國七十三年設置法律服務中心,協助民眾解決法律問題及提供必要之建議。

法律服務中心原本為學生社團同舟社的法律服務組,後改為法學院常設的法律服務中心,以電話諮詢、書面函覆及當面解說等方式,提供民眾法律問題之建議與解答。諮詢方面,有法律系的指導老師、助教、碩士班或博士班研究生解答,書面諮詢則由司法組四年級,修讀司法實務個案課程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回覆解答當事人。
戴志鵬說,為避免損及律師權益,法律服務中心是不代理民眾撰寫書狀、出庭辯論或辦理任何非訴訟事件的;但對於民眾提出的法律問題,除指導老師與研究生會負責解答外,他們還聘請法律實務專家及畢業後在法律界服務的學長姐,對民眾的法律疑惑提供專業諮詢,而且不收取費用。

民眾一般是以怎樣的法律問題最多呢?戴志鵬解釋道,基本上民眾問的問題千奇百怪,但以車禍、離婚及勞資雙方等法律疑問較多。戴志鵬還說,他們就接過一個個案是車禍現場的肇事圖出錯,使得當事人由被害人變成加害人的法律事件。另外還有許多學生打工,老闆不給薪水的例子,對於這樣的事情,法律服務中心都很樂意給予法律諮詢協助。

除了學校上班時間,法律服務中心在法管學院提供服務外,指導老師張文郁會在星期三到新莊市調解委員會,星期一、二、四、五會有老師及學生到新莊市政府一樓服務中心,為新莊市民提供法律諮詢服務,時間都是上午九點半至十一點半。

「我們希望在未來能夠讓法律服務中心出隊到其他地方,為外地民眾提供法律問題解答」戴志鵬說。目前已有一群法律系學生組成法律服務隊,將展開每兩星期一次的巡迴,到輔大周邊鄉鎮,提供民眾法律問題諮商。戴志鵬補充道,他們今後會透過媒體、網路等管道,帶領熱心法律服務的學生,宣導正確法律知識,提供民眾法律諮詢與建議,讓輔大法學院師生都能回饋於社會。

輔大法律服務中心電話:2903-1111 ~ 2642

你我共攜手 打造新故鄉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拉高國際視野,鼓勵在地實踐。」這句話代表了新故鄉雜誌社的創立宗旨。

成立於八十五年的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為了讓整個學會有個發聲的媒體,以及讓社會大眾了解社區營造的資訊,新故鄉雜誌社於焉誕生。

由於台灣政治、社會的劇烈變化,造成人文及自然生態的破壞,要挽救持續「沉淪」的局面,就必須要凝聚在地居民的共同意識,這就是所謂的社區營造意識,新故鄉雜誌所要做的,就是散佈這種概念。

新故鄉雜誌文字主編林琮盛說,他們一開始蒐集世界各地的社區營造範例,以及對社區發展有特殊貢獻人物的資料,再加上國內致力於社區發展的人士,集結成創刊號,也就是女性社區工作者特輯。一發行之後,也引起了極大迴響,因此在草創期人力物力都十分欠缺的情況下,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為了保持質與量都能兼顧,因此我們是採用三個月一次發行季刊。」

除了傳遞訊息之外,新故鄉雜誌也十分重視與讀者之間的交流。林琮盛說,其實辦新故鄉雜誌最大的目的是在於與讀者的互動,社區的營造原本就是要經過眾人的討論,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第二期的新故鄉,就針對大專中小學生舉辦了「理想的社區」徵文比賽,得獎的作品包含了這些未來主人翁對社區環境的憧憬與建言,就讓他們非常高興,覺得辛苦有了代價。

在去年的秋季號,新故鄉雜誌報導了一系列有關埔里的美麗景色、好山好水,還以照片紀錄了埔里的十大美景。想不到在發刊後幾個禮拜,就發生了九二一地震,這突如其來的一場浩劫,震亂了埔里人的生活,卻也震醒了埔里人的團結意識。

社址就在埔里的新故鄉,試圖在重建之外,喚醒潛藏在人們心中那美好的一面。雜誌社開始進行口述歷史的工作,紀錄人們當時的反應、天搖地動的景況,以及心中的感想,目的就是為了要後人能夠不僅把九二一地震當成是一個歷史,還要讓在埔里的子子孫孫,能感受到住在這裡的人是怎麼攜手度過這段日子。

在地震剛發生不久的那段時期,藉著在地的人脈,雜誌社透過義工從事口述歷史的機會,探訪民眾急需幫助的地方,與救災中心聯絡,彌補了救援體制不足的地方。除此之外,新故鄉也做了重建規劃及個案追蹤的報導,並不定期的召開九二一論壇,提供學者專家的建議讓埔里人參考。

新故鄉雜誌剛在今年初獲得金鼎獎,未來的走向除了持續的強調在地關懷之外,還要針對全台灣各地的社區自我營造,做更詳實的報導,進而與國際經驗互相學習交流,讓台灣在地人能探索出自我的價值,付出心力改變你我生活的環境,讓未來的台灣更美好。

2000年9月23日 星期六

政府媒體互助 建立救災傳播體制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屆滿週年,台灣各界紛紛舉辦各種追思活動以及一週年救災的總檢討。適逢建台兩週年,公共電視也舉辦了「災難報導與媒體的公共責任座談會」,不僅有媒體界人士及政府官員進行面對面的討論,也邀請到日本及韓國等國的救災專業人員及媒體到場,針對重大災難發生之後,媒體與政府相關部門將如何進行有效的配合,提高災後重建效率,並將損害減到最低。

當遇到重大災難時,媒體究竟能帶來怎樣的幫助呢?日本救災傳播權威,NHK的執行研究員小田貞夫,以七十多年前的關東大地震及阪神大地震做比較,他表示,關東大地震發生後,國內人心惶惶,因為國內傳播機制尚未成熟,不僅救災單位無法確切了解災區狀況,甚至國內亦有暴動事件發生。不過在阪神地震時,國內傳播機制已趨於成熟,同時NHK本身也是國內救災體系中的重要環節,經由確切的傳播,不僅能讓國人確實了解災區狀況,更能經由系統化的資訊,使救災部門了解各區需要,進而做有效資源分配,進行救災工作。

政大新聞系副教授孫曼蘋更進一步引申,她說,NHK在神戶市災害對策本部設立廣播站,開始播報相關關生活資訊。兩個調頻頻道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一是對災民廣播,內容包括“平安確認情報”、“生活情報”等,另一個頻道則是貼心周到對災區外國人服務廣播。

根據阪神地震的經驗,在停電停話的情況下,市民是以最原始的口頭傳播和廣播傳播來蒐集資訊,其中口頭傳播居多數,於是傳聞、謠言、不時資訊產生,使災民更加不安,NHK以其累積的信賴感、可信度和綿密的採訪網,在政府授權下提供災民需要的資訊服務,不但顯示日本政府對災區資訊傳布和重視,同時也為媒體公共服務,以及公共媒體的公眾服務本質做了最好的示範。

集集大地震發生初期,政府救災措施中對災區資訊服務幾乎完全空白,雖然新聞局後來和中國廣播公司協調,由中廣台中台在固定時段播出新聞局提供的政府救災復健資訊,還有中不其他二十七家電台和有線電視台也比照辦理,還有巨幅報紙廣告及大批復健政策小冊子送給災民,但這都是十月九號以後、已進入安置階段的事了。不僅除了檢討政府決策層沒有真正懂得資訊及新聞媒體特性的人外,媒體本身也要多做反省。

就採訪層面來看,在尚未成立如日本NHK如此救災體制內的資訊傳播體系,國內傳播資訊混亂,各媒體以自己的方式採訪災難新聞,也將會對救災程序造成困擾。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何榮幸指出,其實在記者實地採訪時,現場拉起的警界線就成了政府與媒體界間最敏感的話題,因此他強調記者應該有一定的自律,以免影響救災工作,同時政府也必須有足夠的資訊提供,才能徹底解決此問題,而非一味要新聞界離開現場。因此他強調政府必須絕對尊重新聞界,雙方必須尋求出一個能使資訊正確傳播,又不影響救災的辦法。

2000年9月21日 星期四

翁麗娜挑戰小兒痲痺 女生向前走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事情總會過去的,要向前看」,現工作於農委會林務局的翁麗娜說。

小兒麻痺曾在四0年代的台灣流行一時,當時出生的嬰兒很多都受到感染,麗娜就是其中之一。在確定身上留下永遠的小兒麻痺後遺症之後,麗娜全家哭了好久,因為比自己大五歲的哥哥前不久也遭遇了相同的事。家中有了兩個小兒麻痺的患者,「大家當然都不好受」,麗娜憶起當時唏噓的說著。
身為一個小兒麻痺患者,要遭遇比平常人更多的麻煩,「小時候上學都是我爸爸騎著腳踏車載我上下學,學校也沒有像現在這樣便利的殘障措施,上下樓都得自己一步步的走」。除了應付學校不便的硬體設備,麗娜還得應付班上小男孩的嘲笑打鬧,甚至還被推倒流血過。

國中畢業後,父親希望她學個一技之長不要再唸書,「女孩子家,有好工作,有好老公,這樣就可以了」。但是因為青少年時期叛逆的心,讓麗娜不想照著父親的路走。「我想要繼續唸書,我想要學習獨立」,憑著這股決心,她離開嘉義到較遠的北港高工就讀,住在學校宿舍,一個人努力的唸書著。

高商畢業後,麗娜在一間打字行當雇員。工作了快一年後,將領年終獎金之際老闆突然解僱了她,原因是覺得她身體殘障不適合工作。「我做的好好的,也沒犯什麼錯,那時候也沒什麼資遣費,就這樣摸摸鼻子走路」,麗娜現在仍然覺得忿忿不平。

在母親的資助下,麗娜自己開了一間小小的打字行經營著;為了怕工作沒保障,也為了怕將來沒飯吃,她決定開始學鋼琴。就這樣白天打字,晚上練琴,「那段七年學琴的日子很辛苦卻也很充實」。

在學琴的期間,教她的鋼琴老師告訴她,應該繼續唸二專,「唸了就是妳的,就是你一生的財產」。因為老師的鼓勵,麗娜在那段時間不僅學好了鋼琴也完成了空專的學業。

「但是打字行的工作我實在是很難負荷,太累了」,麗娜決定參加普考,當個公務員有個安定有保障的工作。「同學告訴我該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所以我把打字行賣掉」,就這樣每天一早起床唸書,中午吃完飯後繼續唸,晚上去補習,回家後又繼續唸到半夜,「不努力是不行的,只有進入公家機關殘障人士才有保障」。

就在快要放榜的時候,麗娜離開了家裡,一個人搬到一間小房子生活。「那時候因為怕考不上,可是又不想讓家裡養,想自力更生」,麗娜笑著說。「我一邊教小孩子鋼琴維生,一邊等放榜」。一直到上榜的好消息傳來,她才又搬回了家裡。

現在在嘉義林管處上班的她,不僅有了自己的一棟小公寓,還繼續完成了空中大學的課程,空大畢業後她還利用晚上的時間到附近的高商旁聽會計方面的課程,「活到老,學到老」,她一直奉行著。

「人的潛力無窮,環境逼迫使人成長」,麗娜笑著說。最近她開始學游泳,繼續挑戰自己的另一個高峰。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2000年9月7日 星期四

行善網成立 公益服務邁向e世紀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千禧年夏末,台灣第一個公益資訊入口網站『行善網』(Chaity On Line),於九月五日下午正式舉行開站記者會,『行善網』的成立,也象徵著台灣的公益團體已經正式邁向e世紀。「老實說,因為公益團體在網路世界中已經遇到了太多困難,所以才會有成立這個網站的構想。」在國賓飯店的記者會現場,『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紀惠容心有所感的表示。

目前已經有四十多個公益團體加入的『行善網』,是由『勵馨基金會』負責統籌。整個網站的構想與規劃一共花費了大約三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在今年夏末完成推出。『勵馨基金會』企畫部主任蕭榮君表示,『行善網』的成立,主要目標是成為一個國內所有公益團體的入口網站,讓民眾可以藉由這樣一個入口網站,得到國內所有公益團體的相關資訊。「本來這個計畫是資策會像經濟部申請的,於是我們也就主動跟經濟部申請接下這個案子,由經濟部補助我們六十萬直接設立這個網站。」蕭榮君說,在整個企劃的執行中,『八足資訊基金會』也表示願意提供免費的網頁空間與相關的教學師資,因此『行善網』便在『勵馨』的策劃與『八足資訊』的共同支援下,正式於三個月內成立。

在網站規劃方面,參與『行善網』規劃的『勵馨』資訊社工員湯蕘萌表示,勵馨除了規劃傳統對公益團體的捐款及志工募集之外,更會利用網路的特性,將電子報、留言版、討論區等網路傳統的工具,由『八足資訊』免費提供硬體空間與公用程式給公益團體使用,讓公益團體可以利用最便捷的聯絡方式,將公益團體本身的資訊快速放到網路上,以縮短公益團體進入網路世界的時間與門檻。「但今天這一切只是個開端,我們主要的重點就是要告知社會大眾,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公益團體的入口網站,歡迎大家一起來使用。」湯蕘萌說道。

在記者會的現場,『勵馨』邀請到『明華園』的當家花旦孫翠鳳來擔任『行善網』的網站代言人。因為『勵馨基金會』認為,讓代表傳統文化的歌仔戲小生孫翠鳳來替網站代言,恰好也象徵著公益行善的行為,已經從傳統的行善方式與管道,正式的向網路化、現代化邁進。而孫翠鳳在致詞時,也舉了自己的親身經驗加以說明:「以前在電視上看到有好多地方、好多人都需要我們幫助,但這些團體的資訊只能在電視上呈現幾秒而已,根本就沒辦法記,還要一個個打電話到電視台詢問。還好,現在有了『行善網』,我想以後可以很輕便的找到這些資訊。」孫翠鳳表示她非常高興可以透過有系統的文字與圖片安排,去瞭解公益團體的相關資訊。「不怕起步慢,就怕你不去做。」孫翠鳳也明白的說。

另外,『行善網』也有規劃網頁編輯課程,供有心發展的機構能藉以架設屬於自己的網站。而且在未來,行善網也將陸續增加諸如「志工人力銀行」、「網路線上信用卡捐款」、「網路專題深度報導」等活動,期待能透過這些活動,讓社會大眾更瞭解弱勢族群的需求,以及每個社服團體的服務內涵。「網路專題活動,可以先由我們內部或相關組織,在每個月先規劃出一個專題,然後再找出專精於那個專題領域內的公益團體,以邀稿的方式讓他們加入討論。」『勵馨』企畫部的督導沈千玉說,目前的『行善網』已經有四十八個公益團體表示願意加入,未來『行善網』將以提供管道、橋樑的角色,讓公益團體主動將訊息傳給『行善網』。「當然我們也會設計出一套追蹤與維持的機制,讓我們不至於跟這些公益團體斷了資訊上的交流。」沈千玉肯定的說。

「『行善網』的成立,經濟部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所以我們秉持著取之於大眾、用之餘大眾的精神,歡迎大家一起使用『行善網』。」『勵馨』的執行長紀惠容說,在網路的世界,企業的腳步已經很快了,公益團體本身的資源就已經很缺乏,實在沒有理由再繼續拖下去。「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出一個東西來,這樣才有辦法讓公益團體趕上潮流,正式邁向e世紀!」

延伸閱讀:

行善網

2000年9月5日 星期二

衛生署鼓勵藥商生產「孤兒藥」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所謂的罕見疾病,是指盛行率在主管機關公告標準以下的疾病,或因情況特殊,經主管機關指定公告者。而罕見疾病藥物就是一般所稱的「孤兒藥」,因為受限於少數的病患人數、市場狹小、缺乏潛在利益,以至於該類藥物無論開發、製造、進口、販售,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無利可圖,乏人問津,如同孤兒般被冷落。雖然如此,行政院衛生署仍然鼓勵國內藥商生產或引進罕見疾病藥物。

罕見疾病基金會副執行長陳莉茵指出,罕見疾病患者用藥固然緊急,但是罕見疾病由於患病率低,以往在社會上是被遺忘甚至是歧視的族群,無論是在病患的發現、診斷、治療、追蹤、教育及就業等。由於礙於許多我國古老的傳統觀念,許多人仍將罹患罕見疾病視為見不得人的事、詛咒、或業障,因而諱疾忌醫。因此,她希望透過立法的保障,可以使這群「弱勢中的極弱勢」一體受益。

陳莉茵說,罕見疾病有將近八成是遺傳性疾病,用藥只是下游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基本人權的問題。例如:患者由於照顧不易,被學校拒於門外,連最基本的義務教育都無法完成。也就是說,除了基本的醫療、藥物之外,罕見疾病患者也因為受限於身體機能的關係,無法享有就學、就業的權力。她認為,法律的制訂除了衛生署之外,也應該一併將社會福利及教育部門列入考量,而不只是著眼於藥物的取得。

陳莉茵說,關於鼓勵藥商對罕見疾病藥物的研發及製造上,只是現階段的一種理想藍圖,在實際實行上是有困難的,因為現階段發現的一萬多種遺傳疾病中,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疾病是有藥物可以治療的,而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的疾病,仍在等待遺傳學專家對人體最後兩對染色體做出解碼,才有發現治療方法的可能。

2000年9月4日 星期一

行善總動員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由郭志祥創辦的善願愛心協會之下的「行善體驗營」標榜不接受捐款,他希望能夠招募到真正想親身幫助弱勢團體的志工。

郭志祥畢業於淡水工商專校,從四年前開始的每個星期天上午十點,他就和來自個個階層的志工在中山女中校門口會和,然後開始一整天的行善之旅,這樣的行為四年來從未間斷。郭志祥回憶說,行善體驗營剛開始時只有不到十人的志工,而且在頭一年向縣市政府及社福單位打聽急難個案時,還曾經被誤以為是騙子。

四年後的今天,參加行善體驗營的固定志工已經超過上百人,曾經參與的人次超過三千人,他們依舊每個星期天上午十點在中山女中校門口會合,三至五人編成一組,前往探視急難個案。展開直接行善之旅。他們的行善項目包括:精神安慰、打掃環境和隨個人心意當場給予經濟援助。

郭志祥說,行善體驗營並不是要募你的錢,而是你的人跟心!他說,行善體驗營並不是不需要錢來幫助別人,而是推翻傳統的慈善機構募款作法,由志工自己將關懷和善款直接交到個案手中。

今年滿四十歲的郭志祥在二十年前還是學生的時候,有一位同班同學因為打工過累導致胃出血,但是沒有錢就醫。當時的郭志祥因為在兼差派發海報,所以靈機一動發動全班同學發海報,將一日所得共三萬八千元捐助給那名同學,解決了同學的困境。從那個事件,郭志祥深深體會救急助人透過眾人的力量可以發揮大而及時的力量,也因此他從四年前開始任職於晚報有較多的時間之後,展開了苦行憎式的直接行善活動。

郭志祥說,每個參加行善體驗營的志工都要簽署「孝順父母及尊重弱勢族群公約」,然後在他的帶領之下,他及志工會訪視北台灣的急難個案,幫助個案度過慈善機構補助款尚未下來的空窗期,等到補助下來即結案。

郭志祥說,四年來行善體驗團沒有遇過什麼挫折,只是很怕遇到下雨或颱風天。他說,也曾經有兩次在中山女中門口等不到任何志工的窘境。

善願愛心協會是全國唯一未受捐款的團體,外出送炭給個案都是出自志工自己本身。行善體驗團自開始這四年來每週固定舉行,未曾間斷。郭志祥說,行善體驗營的下一步要將觸角慢慢伸到中、南部,希望中南部的善心人士也可以一同親身參與。

會址: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84號11樓之1

聯絡電話:(02)27401928

傳真:(02)27400621

行善體驗營集合時間、地點:每星期日上午十點中山女中校門口(長安東路、建國北路交叉口)

2000年9月2日 星期六

楊玉欣 與時間賽跑

【生命力記者/陳玠薷報導】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癱瘓的罕見疾病「三好氏症遠端病變」疾病患者楊玉欣,並不害怕面對她的未來。現在她正在與時間賽跑,全心投入手邊的工作,以便在倒下去之前能夠不悔此生。

二十六歲的楊玉欣,因為罹患罕見疾病「三好氏遠端病變」,導致下半身肌肉萎縮、行動不便。雖然如此,她不僅不向病魔低頭,除了在佛光衛視擔任新聞主播之外,她並且利用休閒的時間擔任罕見疾病基金會的義工。
談到三好氏遠端病變疾病,楊玉欣不會埋怨父母親將帶有缺陷的基因遺傳給自己跟兩個弟弟,相反的,她還常常鼓勵自責的父母,希望他們能早日走出陰霾。楊玉欣說,從十九歲那一年她罹患這個疾病開始,她的心中就不曾有過怨恨和埋怨,取而代之的是堅強的求生意志以及為其他罹患罕見疾病者奉獻的決心。

據了解,三好氏遠端病變是一種極少見的疾病,全世界目前僅三十多例,醫學界尚未發現能有效醫治這個疾病的方法及藥物,在台灣也只有兩個家庭罹患這個疾病。楊玉欣說,在患病初期她只覺得四肢無法使力,接著肌肉便開始纖維化,然後開始萎縮,到現在她必須完全依賴輪椅代步。

楊玉欣談到求醫的經驗說,我國的醫生普遍對罕見疾病的認識不深,加上三好氏遠端病變疾病尚無藥可醫,因此醫師除了建議她做一些簡單的復健之外,也沒有任何更好的方法。楊玉欣眼看四肢持續萎縮的情況不見改善,便在四年前停止接受醫院安排的復健課程,改為靠自己的意志力去面對所謂的「怪病」。

楊玉欣說,她不知道哪一天她會癱瘓、倒下去,但是她不害怕面對未來。她說,也正因為她罹患罕見疾病,她要比別人更認真的生活,去感受「存在的感覺」。

喜歡音樂的楊玉欣現在除了擔任佛光衛視的新聞主播之外,偶爾會發表一些音樂性質的文章,她並且還和一些喜歡音樂的同好組成了「線條室內樂團」,不定期舉行音樂會,希望能為罹患罕見疾病的患者募款。最近一次的音樂會是在八月十九日舉行,由台北縣文化局、台北縣青年創業協會及罕見疾病基金會主辦,共同為罕見疾病患者募款,希望能拋磚引玉,讓社會大眾能更關注少數的弱勢人士。

楊玉欣的生活充實、忙碌,而且她覺得自己忙得很快樂;忙著當新聞主播、練鋼琴、開音樂會、寫文章。問她不忙時做些什麼,她說,不忙時她就靜靜的感受自己的「存在」。

2000年8月31日 星期四

開拓網路服務 勵馨走出自己的路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隨著電子商務環境的日趨成熟,許多國內的企業已經著手於網路經濟的產出。網路書店、網路購物大街、網路媒體的發達,已經衝擊到社會中許多企業未來的行銷走向。但網路的影響不只如此,除了企業公司外,網際網路的出現也替社會中的第三部門:非營利組織(NPO)開啟了新的經營思維。而『勵馨文教基金會』,就是一個懂得如何運用網路的特性,替自己服務加值的一個非營利公益組織。

『勵馨基金會』的企畫部主任蕭榮君表示,其實早在一九九五年,網際網路剛在台灣風行時,『勵馨』就已經著手規劃網站的架設與經營。「剛開始我們對網站的定位,只在於一般的訊息發佈而已。」蕭榮君說,架設網站的原始構想,來自當年一個由勵馨自己舉辦的鐵路巡迴宣導活動。宣導活動的目的就是要在台灣找出十個網站,可以教導兒童學會自我保護。後來這項宣導做久了,『勵馨』乾脆就決定自己也架設個網站。「有了這項構想,所以我們當年就向內政部提案,提案通過後,就由內政部給我們資金,讓我們去規劃網站。」蕭榮君說,在獲得內政部的金額補助後,『勵馨』就主動去尋找其他科技公司,替『勵馨』設計網頁。

而『新絲路公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勵馨』展開第一次的合作。但『勵馨』本身是社福團體,內部並無專業的網站設計人才,因此就由『新絲路』負責提供免費的登錄帳號與師資、再配合『勵馨』人員提供的網站內容,如此一步步的架設起屬於『勵馨』自己的網頁。

「當時國內的網路環境還不成熟,因此我們做這個網站其實也有一定的風險。」蕭榮君說。但即使如此,勵馨還是認為有架設網站的必要。「網路的特性可以做很多事,譬如訊息發佈或線上捐款。而且我們當時有把握,網路在未來會成為市場主流。」以『勵馨』的工作性質而言,儘管在經營網站時,必須擔心輔導對象與捐款者資料外流等一定的風險,但由於『新絲路』方面對他們設計出的線上募款程式在安全上很有信心,因此『勵馨』也就自然的繼續請『新絲路』再幫他們設計線上募款的程式。

在網路捐款的系統設計出來之後,也替『勵馨』本身減少了許多經營開支,譬如透過線上捐款的進行,『勵馨』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資料key in與劃撥單郵寄的成本,或是在瞬間找出捐款者的資料。

在網站架設之前,『勵馨』有一部專屬於自己的平面『勵馨雜誌』。但隨著網站的出現,『勵馨』也漸漸將『勵馨雜誌』上的消息進一步放到網頁上供讀者瀏覽。「但當時國內網路環境還不成熟,不是每個讀者都有電子信箱,所以我們還是將原有的雜誌內容蒐集起來,等過一段時間後再放到網頁上。」蕭榮君說。

不過國內網路環境發展的速度也很快,不久之後『勵馨』也跟著開始計畫電子報的發行。『勵馨基金會』的資訊社工員湯蕘萌表示,其實電子報與電子雜誌的內容並不一樣,電子雜誌是以前平面勵馨雜誌的「網路版」,但電子報則會根據每週不同的主題,跟不同的對象來邀稿。「我們自己內部有個電子報小組,每個星期都會開會一次,專門討論本週電子報的設計內容。」湯蕘萌說。在做討論時,是由總編輯帶頭,各部門最少都會派一代表參與討論。這樣做的好處,一來是各部門都參加,可以把各部門現階段所遇到的狀況確實反映出來;二來是各部門也可以依著自己的所長與情境,選定本週的電子報主題。「而且這個電子報的team,都是自願進來服務的,目前共有八人,勵馨網站上的每篇稿子,都是這群電子報team寫出來的。」蕭榮君補充到:「之前雖然有對外邀稿,但我們最大的願望是可以培養屬於『勵馨』自己的筆政群,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勵馨論壇。」

八頭里仁協會 社區工作急先鋒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初次聽見「八頭里仁協會」這個名字,想必大多數的人都會對它感到好奇,現任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中央大學土木系副教授的陳慧慈說:「『八頭』是平埔族北投的古音,而『里仁』則是希望結合有志之士,協力營造北投成為里仁為美、宜於人居的好所在。」

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四日,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它的成立是受到北投國小師生,一封陳情書的感動,當時北投國小的師生在校外教學中,無意中發現了位於北投公園後方,於一九一三年由「湯瀧浴場」改建而成的「北投公共浴場」,由於浴場年久失修,隨時有倒塌的危機,因此市政府準備將它拆除。

這群師生為了讓這一個代表北投發展的歷史建物可以保存下來,於是用十行紙寫了兩張陳情書,希望市政府能將浴場保留,並加以整修定為古蹟。這樣的行動讓原本就熱心推動北投社區活動的洪德仁醫師大為感動,於是結合一群包括大學教授、企業家、律師、家庭主婦的北投居民成立協會,舉辦研習營、認識溫泉文化相關活動,以幫助小朋友一圓心中的夢。終於,在大家的努力下,市政府同意將浴場定為三級古蹟,並重新整修成為「北投溫泉博物館」。

「除了關懷鄉土人文的發展,我們希望能在社區進行造人運動,藉由各種課程,培養更多的居民從事志工服務。」現任協會理事的謝明海說出了協會的工作重點,因此協會在去年九月開辦了「社區婦女學苑」,推出了「紀錄片同樂會」、「EQ教育種籽人才」、「說故事種籽人才」及「藝術教育種籽人才」等課程,讓社區婦女能有不斷學習和成長的管道。而為了使所學能真正落實在社區,協會也「規定」凡是上過課的學員,必須實際在社區和學校服務三小時以上,否則下一次將失去參與課程的資格。

為了讓協會的理念得以推展,一九九六年二月十九日「北投社雜誌」正式創刊,每三個月出刊一次的北投社,除了提出協會對社區營造的主張外,並且提供居民法律常識、北投古蹟巡禮、親子教育、鄉土人文的訊息,目前雜誌除了寄給會員外,並免費送給北投區的各國中、小老師一人一本,因為唯有他們對北投有充分認識後,才能給學生正確的資訊。

在街坊、公園推動社區藝文活動,讓北投處處都洋溢著藝文氣息,是協會努力的目標,因此協會和北投的國中、小合作,在台北錫口扶輪社經費資助下,於去年四月二十二日起,每個月的第二個週休的星期日,輪流在捷運北投和新北投站的廣場,進行露天音樂表演,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十場。這樣活動的引起北投居民的廣大迴響,也因為活動的成功,捷運局甚至將這種表演形式推展到各個捷運站。陳慧慈說:「這樣的形式才是真正的讓藝文在社區深根,不管媽媽、小孩,都可以輕鬆在自己的生活圈欣賞音樂表演。」

關心北投的發展,使它成為一個里仁為美的地方,是協會的最大宗旨,所以協會對於北投未來的建設發展異常關心。因此市政府預計在北投公園興建纜車的計畫,對北投可能造成的衝擊,成為協會最為關心的事情。協會理事謝明海說:「以前我們對於政府的政策不認同時,頂多是不發言,但是這一次我們要站出來反對。」陳慧慈接著說:「市政府不能在大安造森林,卻在北投毀森林」,因為纜車起站的設置,勢必會破壞公園的原貌和空間,而這對已經將近一百年歷史的北投公園,將是莫大的傷害。

社區熱心的義工媽媽,也在理事長夫人的帶領下,在北投的市場發傳單、進行連署,希望市政府能打消將纜車起站社在北投公園的計畫,幾天的時間就有超過二千人的連署,過程雖然辛苦而,但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們的努力,能讓北投仍然保有一個寧靜的空間,而不是一個人潮匯聚的觀光景點。

八頭里仁協會因為受到一群小朋的感動而成立,五年多來協會的成員懷著對北投的熱切情感,熱心參與各項的活動,而他們的目標就如謝明海所說的:「要復興北投『風化區』」,讓北投成為一個真正擁有豐富人文、藝術氣息的風景文化區。

2000年8月19日 星期六

跳脫本位思考 NGO可以做得更好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今年七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於台北國際會議廳舉行的『邁向二十一世紀台灣非政府組織』研討會中,曾有與會者當場表示,非政府組織成立的目的,就是減少社會公害。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非政府組織在社會體系中的意義,無論國內或是國外。

但台灣現階段非營利組織所面臨的困境,除了法令不全、發展不均衡與彼此間缺乏串聯外,是否還有其他問題?法令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媽?顯而易見,答案是否定的。台灣從解嚴至今不過十年出頭,國內的非營利組織雖然各有其理想與願景,但若要談到彼此間的串聯或整合,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尤其在網際網路問世,開始影響到傳統組織的經營思維後,這個問題更是刻不容緩。

「其實在今日以商業為主的機制下,NGO不可能單單扛著公益的招牌,要求別人配合。」紀惠容心有所感的說,現在有許多非營利組織的自我保護意識非常強烈,不太願意進一步接收網路資訊的新知,因此也在無形中漸漸失去自己在網路世界的位置。「NGO在與營利企業的合作關係中,不是只有錢的贊助而已,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一次的合作中,建立起雙方的長期合作關係。」紀惠容一語點出國內非營利組織,現階段在自身理念與商業機制夾縫中求生存的尷尬情境。此外,紀惠容也表示非營利組織剛開始與營利單位合作,或許會吃一點點的小虧,但非營利組織本身眼光一定要放遠,如此才能順應時代的趨勢,讓自己在社會中繼續發揮應有的價值。「策略聯盟是可以學習的,但在學習的過程中,NGO要自己學會如何去評估這一切的好壞。」紀惠容表示,首先,非營利組織必須先知到自己堅持的底線在哪,再來心胸要寬大、眼光也要放遠,勇於接受新時代的最新資訊,一定可以替自己的服務開創新的價值。而在累積了與其他營利公司的合作經驗之後,NGO也可以將這些合作的經驗將之格式化,建立起來自己靈活運用。「但格式化並不代表一成不變,NGO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活躍點。」紀惠容補充到。

而現在非營利組織進行網路募款的最大困難,就是合作思維太過單一化。「NGO與企業間的合作都是case by case,就是活動完後就結束一切,並沒有繼續跟對方保持長久的合作關係。」蕭榮君也說道,在與其他營利企業合作的過程中,NGO一定要跳脫自己原有的思維與對方進行接觸,除了堅持自己的理念之外,也要瞭解對方要什麼。同理,對方也必須瞭解NGO要什麼,在這樣的溝通下,雙方才能合作愉快。「合作的重點在彼此溝通與學習,不單純只是金錢的補助或知名度的提升。」蕭榮君語重心長的表示。而目前國內的情況,就是營利組織與NGO雙方都沒有一套完整的合作策略,彼此只能走一步算一步,無法對雙方的合作建立出一套有效的模式。「總之,就是大家一團亂。」紀惠容說道。

「與營利公司的合作並不難,只要抓住幾項要領,其實NGO可以與營利組織合作愉快。」紀惠容補充到,彼此學習就是非營利組織在這社會中存在的意義,在與營利組織合作的過程中,雙方必須拋開原有的本位主義,仔細思考合作的意義。這意義不只是現在,也包括未來。「而且若有企業找上門來尋求合作,我們也不能拖太久。因為別人是營利公司,說實話不能等太久。」蕭榮君也說道,『勵馨』在九月份即將推出的新網站,要做的就是廣泛蒐集企業與公益合作模式的背景資料,不只給公益團體看,同時也要給企業看,目的就是要扮演企業與NGO之間溝通橋樑的角色。因為在網路世界裡,公益團體在這趨勢中的定位必須盡快建立,否則所有的網路人才,都將被企業公司吸收殆盡。「到時我們NGO自己還剩下什麼?」紀惠容憂心的說。

紀惠容同時也表示,國內的公益團體或基金會,現階段其實都可以舉辦一些網路人才的研習營,教導網路人才如何運用非營利的思維,給他們教導與訓練,替自己開發更多的價值。「同樣是網路思維,但就是要讓我們看到自己與商業不同的地方在哪。」紀惠容說,NGO在未來一定要有一個網路願景,有了願景之後,才能知道自己在網路世界中的定位,如此方可留住人才。而這部分該怎麼做,是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部分,至於何時要做,則是刻不容緩的事。

2000年8月16日 星期三

陽明山箭竹林 注意防範祝融肆虐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箭竹從今年初開花至今,使原本青蔥的山頭白了大半,乍看之下,誤認是蘆葦花,近看才發覺是箭竹開花後逐漸衰老凋零的景象。雖然滿山的朦朧增益國家公園景緻,但美景背後卻潛藏祝融肆虐的危機。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呼籲,民眾上山觀景,千萬別亂丟煙蒂或煮食,以免造成大火。

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課課長詹德樞,目前陽明山箭竹約略五百公頃,大多數已面臨開花枯萎。箭竹的生命週期不明,沒有科學上的數據,當地耆老曾表示竹類等禾本科植物大約六十年開花結果一次,但都只是傳說。禾本科植物在繁殖上有兩種途徑,一是以地下莖的方式繁殖,箭筍就是箭竹的地下莖,其次是開花結果,在開花後枯萎的箭竹附近地面,有大批的種子逐漸發芽,不過生長的速度每年不到五公分。而枯萎後的箭竹,隨著水分的蒸發,本身就成為極易點燃的「燃料」,對陽明山公園的火災防治有極大的威脅。因此管理處對火災的預防及火警發生後的緊急救援,已有初步的演練。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系研究員呂錦明博士說,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都會開花結實,表示其壽命已到,所以開花結實以延續後代;竹類開花也是自然現象,同樣表示其已到壽命終期,所不同的是竹類開花後並不一定會結實,就算有結實,也是很少,絕不像水稻、小麥之類滿穗果實。

青蔥的箭竹林本是陽明山特有的景觀,目前將近全面開花枯萎,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蔡佰祿先前呼籲民眾上山吃野菜千萬不要點箭竹筍,以免影響箭竹生命的延續,不過近來箭竹全面枯萎的現象卻帶來了另類危機。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觀光課承辦人董人維表示,目前箭竹林內並無人居住,附近只有少數住家栽植箭竹以取得箭筍,但是電台轉播站,及空軍負責北台灣領空安全的嵩山雷達站,正處於山頂且包圍在箭竹林中,目前中廣轉播站附近的箭竹,已在管理處的同意下,將週遭十公尺內的枯乾箭竹清理完畢,不過嵩山雷達站並無針對此大火危機有任何的相關措施,令人擔心。

董人維說,箭竹林開花百年難得一見,管理處原本希望有更多的民眾上來觀景,除了呼籲少吃箭筍以維持生態景觀能維持外,並無其他計劃。但是目前全面開花,卻使得我們不敢過於宣傳,因為原本有爬山習慣的民眾,並無亂丟煙蒂的習慣,若是一經宣傳,卻吸引了大批民眾上山,就難免會有較無公德心的人亂丟煙蒂,造成森林大火。

策略聯盟 公益團體的另一種創意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策略聯盟」是商業整合行銷中最常見的合作模式之一。由於網際網路的快速崛起,跨媒體之間的策略聯盟在現階段的台灣也屢見不鮮。企業與企業、企業與媒體、媒體與媒體間的整合行銷觀念,也隨著網路的發達,漸漸的延伸到了非政府組織之間。而『勵馨基金會』就是在這樣的趨勢下,進行了許多與其他高科技公司或媒體間的種種合作。近來在『勵馨』網站上看到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就是非營利組織運用這樣的合作概念,替雙方再創造價值的一個例子。

「網路名人拍賣會」,顧名思義就可以知道這是一項在網路上進行競標,而得標者可以與名人對談的一種活動。其實這項活動早在去年就已經進行,由於成效良好,所以今年就再舉行第二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勵馨』長期以來都有與一些網路公司或媒體保持合作關係,所以這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就是我們彼此集思廣益,想出來的一種合作模式。」『勵馨』的執行長紀惠容說。而這第二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是由『百色競標網』與『勵馨基金會』、『明日報』一同舉辦,所有的競標所得將捐給『勵馨基金會』。『百色競標網』也表示,為了呼應網友一致的好評,第二波的「名人拍賣會」將與『勵馨基金會』共同合作,結合公益慈善的方式,在6月19日推出。『百色競標網』希望藉此,一方面提昇網路的的公益形象與功能,另一方面藉由名人提昇『百色競標網』的專業形象,並透過一對一與網友的面談,直接瞭解大眾的想法。

自活動開始以來,每一位參與競標的名人,如知名主持人吳念真、政壇人士胡志強、新聞主播張雅琴、蔣雅淇、PC home集團的詹宏志、李宏麟等,皆以極高的價格「成交」,與得標的網友單獨在西華飯店享受下午茶。而本項活動也因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所以仍然持續至今。『勵馨』企畫部主任蕭榮君表示,有些網站在剛成立時,為了打響其公益的知名度,自然必須尋求一些在社會上較活躍的公益基金會,藉由合辦活動的方式來讓雙方互惠。而在『百色競標網』中,有些員工長期以來一直是『勵馨』的贊助者,再加上當時『百色競標網』也才剛成立,需要做一些推廣活動,所以就恰好促成了這次的合作。「『友立資訊』其實也很注重公益,所以在合作的過程中我們也沒碰到很多困難。」蕭榮君肯定的說。執行長紀惠容也表示,其實非營利組織與其他營利性質的對象在進行合作時,營利公司也會依據合作的性質,另外再找尋其他公司一起加入合作。而這次的「網路名人拍賣會」,就是在『百色競標網』與『勵馨』的合作之下,再由『明日報』一起加入活動宣傳,讓彼此可以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互惠。

「其實現在跨媒體間的整合行銷,有許多觀念是可以移植在非營利組織間的。」企劃部主任蕭榮君說到。一個公益團體有了活動的企劃,並非一定要自己才能單獨完成,有時候讓其他企業團體一起參予,可以獲得的迴響將會更大。「公益基金會與其他非營利組織,可以以更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與營利企業合作。」蕭榮君補充到,「讓雙方都可以因此互利互惠,這樣的合作方式我們一直很歡迎。」

『勵馨』在過去也與其他團體有過合作經驗。執行長紀惠容表示,若是進行問卷設計的合作,『勵馨』可以掌握的主控權較多,但若進行其他諸如募款活動之類,『勵馨』要評估的因子也就跟著複雜。「但換個角度想,別人來找我們合作,其實我們自己的利基點空間也很大。」紀惠容說,有些合作方案是可以彼此串聯的,但要如何評估這其中的利弊得失,尤其是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定位與堅持,則是我們必須學習的。但在心態上,『勵馨』絕對不排斥與其他營利性質的公司合作,只要不與基本理念相衝突,各種形式的合作方案,其實都是非營利組織可以考慮的。「非營利組織自己要敞開心胸接受新知,不能一昧的堅持原則,如此到最後反而什麼也不能做。」紀惠容肯定的表示。

郭承威 以感恩的心回饋社會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如果不是郭承威總幹事親口說出來,您可能很難相信眼前這個熱心公益、開朗豁達的人,在十八年前曾經困頓潦倒,甚至因而萌生輕生念頭的那段往事。

目前擔任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總幹事的郭承威,十八年前因為幫朋友作保,受到牽累導致負債高達六千萬,並差一點就要入監服刑。遭受如此打擊的郭承威,不但生活陷入困境,更因一時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打擊而萌生輕生的念頭,幸虧後來在基督信仰的支持下,頓悟人生的真理,一切從「負」開始,後來不但順利償還所有債務,而且還邁向人生的另一個高峰。

因為這個緣故,使得二十五年前在日本就讀大學時開始信仰基督教的郭承威,成為更虔誠的基督徒,並在八十四年六月接受同是基督徒的「致福」(GVC)創辦人委託,暫代「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的總幹事,規劃並執行基金會的業務,就這樣從「暫代」到「正式」,郭承威成為了社會公益的急先鋒。他認為這樣的職務,讓他可以在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後,有了快速解決的管道,並且經由長期且持續的付出,弭補了政府的不足。

篤信基督的他,除了在基金會實際推動助人事業外,同時也在「中華基督教藝人之家」擔任「同工」,經由每個星期固定的課程,他希望以親身的經驗,告訴所有的人,只要不放棄,就算再大的困難都會有解決的一天。而且他認為所有的事情都有一個大老闆(上帝)在主導,而上帝對於所有的事情和步驟,都會以各種預兆來指引,只要能順著這些步驟,所有問題一定都會迎刃而解。

由於體認到教育對未來社會的影響,加上長期從事藝術創作相關工作的關係,目前也是「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理事長的郭承威認為,未來九年一貫教育應該將戲劇、音樂融入課程中,因為「戲劇不僅僅是一個娛樂工具,更是一種教學工具」,因此唯有將表演藝術融入英文、國文等課程中,才能讓學生在最生活化的情況下快樂學習,讓人類最原始的肢體碰觸和動作的本能盡情揮灑。

所以協會在郭承威的帶領下,接受文建會的委託,開設「戲劇親子遊」課程,並經由親子座談會和戲劇教室的舉辦,讓家長、老師和小朋友都能體會表演藝術的美好。也因為深深體會戲劇融入生活和教育的重要性,所以郭承威感嘆的說:「非常遺憾的,台北市到目前還沒有一個兒童劇院,而全國也沒有一座兒童戲劇活動中心。」因會缺乏這樣的場所,將使這樣的理念和活動更難推展。而愛好音樂的他也認為,「音樂的作用不應該只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培養音樂的愛好者,並藉此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唯有經由如此內化的過程,才能讓學生抵抗外界不良的聲光誘惑,讓心靈真正得到成長。

除了在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投入外,主修電影的郭承威在日本完成大學和研究所學業後,曾在日本東映動畫卡通公司任職二年,後來回到台灣自組公司,一度是台灣接日本卡通製作最大的公司。他所製作的卡通「四神奇」還曾榮獲金馬獎最佳卡通製作人獎,也因為這樣的背景,所以曾在「世新大學」和「聖德基督學院」教授舞台、卡通製作等課程,希望經由這樣的管道,將自己所學和經驗,傳授給莘莘學子。

基於一種感恩回饋的心情,郭承威在重新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後,開始親身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目前除了固定對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給予生活費和學費的資助外,每年並將基金會、協會等相關職務的所得,全數捐給印尼約四十~七十位的小學生做為每年的學費。雖然擁有如此的善心,但是郭承威卻堅定的說:「如果是做生意要周轉,那就免談,這是我的原則!」

由於親身的經歷,使得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及不讓耶穌因自己的作為而蒙羞,成為郭承威奉行的人生準則,這樣的信念不但使他的生命價值提升,更成為他獻身社會公益的最大推力。

2000年8月8日 星期二

研華文教基金會 潮流的領航者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基金會應該是一個潮流的領航者,而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組織,而錢雖然很重要,但錢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真正解決問題是在專業!」。簡單的幾句話,研華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蘇治華,為基金會的目標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腳。

已經邁入第二屆的「TIC100科技創新競賽」,就是研華一項創新的活動,這是一個充分運用本身專業進行社會回饋的活動,此項比賽對象為大專院校、研究所以上在校學生,希望透過真實經驗的累積,帶動學校教育理論與實務的結合,培養學生實際產品設計與事業規劃的能力,並將電腦產業所累積的各種PC_based及WEB_based技術應用於各種產業領域,以帶動電腦產業的附加價值,進而建立一個完整的科技創新人才培育系統與公益智庫。

由於獎金豐厚,而且優勝的隊伍可取得產品商業化和草創事業的資金能力,再加上經由比賽過程可具體體驗創業的種種挑戰,所以吸引了眾多在校學子的報名,今年一共有近一百六十支隊伍、五百五十名學生與賽,經過預賽的評審,最後共六十九隊進入決賽,角逐總獎金達一百七十六萬的各項大獎。

為了使參賽同學的創意構想能付諸實行,這次的比賽邀請了包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工研院、政大、臺科大、雲科大、輔大共十七位教授,以及研華、研揚科技三十二位的經理和員工,業師總人數達四十九人。經由這些業師的座談對話、小組指導及發表評審,參賽的同學可以學習到寶貴的實務經驗。

但是,你可能很難想像,長達一年的競賽過程,以及如此龐雜的行政作業,卻只有一位專案人員在負責,因為研華充分運用網路迅速和互動的功能,基金會除了研發和維護競賽「公益智庫網站」所需各種硬體、軟體外,從報名、宣傳、註冊、配對、討論、評審、繳件、通知所有行政作業,完全透過網路來完成,並建立及時回應與聯繫系統,加強團隊通訊與數位辦公室的建立,充分達到減少人力加快速度的效果。

除了充分運用企業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帶動整體產業的進步外,促使「美滿人生」的實現,一直是研華基金會對企業及社會的期許,因此基金會長期贊助如紙風車、九歌、屏風、國家音樂交響樂團及吹笛人樂團…等十餘個單位,贊助藝文團體的發展。並且鼓勵員工參與藝文和公益活動,將人文的氣息帶入生冷的科技領域中。

去年九二一大地震就是研華參與社會公益的具體表現,基金會在親自到災區瞭解災民的需要後,規劃了長達二十一個月的認養計畫,基金會依據災區學校的申請,將每月每名學童三千元,匯入學校代收帳戶,由學校輔導老師依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將經費做有效且彈性的運用。此外基金會亦發動員工進行認養活動,計有四十多名來自各部門的員工參與,以信件、電話聯絡或訪視的方式,陪小朋友慢慢走出痛苦的陰影。

對於基金會的經營,蘇治華執行長認為,「研華文教基金會」是一個「企業型」的基金會,而不只是一個「行善」的基金會。他認為傳統的基金會和從事基金會工作的人,往往把自己定位在從事慈善事業,而缺乏經營企業的的精神,以致於組織、目標和計畫鬆散不明確。所以他覺得:「社會工作者要向企業工作者學習,而企業工作者也要向社會工作者學習」,從事社工的人不應該把自己和企業隔離,而是要思考如何在維持自主的情況下,引進更多企業的協助,讓基金會有更多的資源,從事想做的事。

投入教育的改造,則是研華的另一個工作重點,因為他們體認到教育的良窳將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蘇執行長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有著太多的選舉考量,以致於到處充斥維持性的政策,缺乏長遠、宏關的規劃,學生也因而喪失了學習的機會和環境。

因此面對台灣惡劣的學習環境,蘇治華沈重的說:「當老師不再成長時,學生就不再有機會!」。所以六年前研華開始投入「多元活潑教學(ACT)」的研發,期望經由課程的改造,以及老師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提升,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進而掀起一股「教育創新運動」。

對於基金為未來的發展,蘇執行長信心滿滿的說:「 我們將自己定位為一個世界型的基金會!」因此除了力行本土化外,並朝國際化邁進,將台灣的經驗推展到國外,例如「多元活潑教學(ACT)」就已經在馬來西亞和香港推動,最後的目標是協助所有華人國家站起來。

團隊分工 非營利網站的經營法則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一間辦公室有了電腦,並不代表作業就能電腦化;同理,一個組織有了網路,不代表其對內或對外的溝通就能網路化。經營一個網站就有如經營一個企業,企業內部的資源流動、人力編制、運作架構與觀念移植,都會影響到一個企業未來的發展與走向。網際網路的經營與管理也是如此,由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江明修所主持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正在為其未來的經驗傳承,展開了積極計畫的一面。

「一個網站最重要、也是最能吸引人的部分,就是內容。」江明修教授表示,對非營利組織的網站而言,在缺乏專業的美術與技術人才的支持下,加強本身的內容服務是經營網站的不二法門。因此對『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而言,它提供的主要資訊一定要與網站經營者本身的研究計畫相結合,才能讓這個網站展現自己的特色。

「要經營這樣子的一個網站,首先一定要有個team。」江明修表示,因為自己一人無法撐起網站的所有運作,所以首要之務,就是必須先結合有共同興趣的人,讓大家一起來支撐這個網站,如此才能讓『非營利組織研究網』繼續動下去。所以在平常上課或課餘時,江明修就會與學生們談談網站未來的規劃方向,除了希望可以讓學生們學到東西之外,另外也可藉由網站的經營,讓學生們更拓展自己對非營利組織研究的視野。而且據江明修表示,成立這個網站其實沒有花費太多成本,一來這學術網站是架設在政大之下的,二來網路的硬體資源也是由政大電算中心提供,而江明修研究室也支付得起團隊經營的所需,因此對『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而言,經營團隊本身只要在網路內容上有所加強即可。「其實這個網站要繼續經營下去,除了要有人才以外,另外也要有資源、課程、學程、研究所與學術研究中心的相互配合才行。這幾項非常重要。」江明修說到。

「其實當時加入這團隊的考量,除了這個網站的研究內容與自己的研究主題類似外,另外自己也可藉由網站內容的經營,學到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一位加入江明修老師網站經營團隊,現就讀政大公行所的學生李汪諭說到。在整個『台灣非營利組織研究網』的工作團隊中,通常是由老師提供觀念與想法,然後再由學生們依據老師的想法,替網站作內容加值的工作。整個經營團隊在每個星期也會固定召開檢討會議,由學生們先點出網站運作的問題,在老師與大家起討論之後,再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平常時候,就由學生與老師一起負責蒐集國內外許多非營利組織的相關法規、剪報、期刊與相關研究,只要是對非營利組織研究有意義的資料,大家都會蒐集起來放到網路上供人瀏覽。「網路其實是一個延伸的概念,延伸的主要面向除了網站的研究內容外,另外每個星期一定要有進度,人家才能感受到這個網佔有在動作。」江明修說到。

但是學生總有畢業的時候。所以對「非營利組織研究網」而言,做好知識管理與傳承是現在的首要工作。「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課程與研究所對這網站很重要的原因。」江明修說到,在學校中,江明修自己有開設非營利組織研究的相關課程,除了可以藉此機會讓學生一起加入經營團隊以外,另外也可藉由相關研究計劃的推動,讓研究成果得以發表在網路上,吸引更多對非營利組織研究有興趣的同好上網觀摩。「我們初步的計劃,是先藉由非營利組織的研究,建立起研究者與研究者之間的交流,而後再與其他實務界的團體合作,建立起我們這些學術團體與其他非營利組織間的經驗交流。」江明修說如是說。

『非營利組織研究網』的召集人陳秋政表示,自己的網站經營其實現在也在摸索階段,很多事情都是走一步算一步,只要可以促進非營利組織間的研究或交流,『非營利組織研究網』都願意嚐試。「重要的是,我們仍然是一個以學術研究為主要方向的網站,我們還是堅持我們自己的定位。」陳秋政肯定的說。

2000年8月3日 星期四

專業細心 野鳥學會讓生命再飛翔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每當看到鳥兒受了傷、無力掙扎,我的心裡滿是不忍...。因為牠們只能單純的認命,在自然界殘酷的生存法則中存亡。」野鳥學會的義工林媽媽輕聲地說道。

各地的野鳥學會皆是由對鳥類情有獨衷的愛好者,在賞鳥之餘,發現鳥類的棲息地因為人為因素,使得生態遭到破壞,才有志於成立鳥會,為這可愛的小生命,爭取最後一片淨土,關渡自然公園及台北的雁鴨公園,就是鳥會的成員們,向政府及當地開發單位長期溝通獲得共識,極力爭取來的。並且鳥會對於受傷野鳥的照顧及保育,並有義工提供其專業的幫助。

野鳥學會的義工,在招募進來後,就可以選擇工作的性質,分為保育、行政及繫放三種,其中的保育就是在鳥會裡,安置受傷鳥兒,並送往獸醫院就醫。繫放義工就是在鳥兒就醫後,若需要一段時間的照顧,就由繫放義工提供照料,在情況好轉後,就能放其重歸自然,所有的義工都要受專業訓練,才能確保提供正確的幫助,灌輸民眾對野生鳥類應有的觀念。

走進北市野鳥學會,義工們正在為剛被送來的小雨燕檢查身體狀況。這隻小雨燕星期天在新光三越附近被撿到,那天雨下得很大,小雨燕無力的攤在台階上喘息。雖然因好奇心驅使,圍觀的人不少,卻因為不知如何幫助牠,或怕有病菌,沒人敢伸出援手。終於有個好心的女孩把牠帶回家照顧,卻發現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幫助這隻奄奄一息鳥兒。幸好她透過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的協助下,把小雨燕送到野鳥學會來醫治。

每當野鳥學會的工作人員看到這些無辜的鳥兒受傷,或是營養不良而奄奄一息時,總是有股難掩的心痛。因為牠們是如此脆弱,所以只能認命地接受大自然生存法則的考驗。像小雨燕一生都在空中飛行,靠捕食蚊蠅為生,當牠掉在地面上就表示牠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這時繫放義工的處理方式是盡快為牠們把體力補充到極點,然後野放。若喪失野外求生能力,將會加速被淘汰的可能性。因此要是撿到了野生的鳥類,最好的方式是不要與牠們太過親近,避免讓牠們對人依賴。

保育義工玉貞說,其實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鳥兒不乾淨,身上會有寄生蟲或病菌,其實只有白鷺鷥或海鳥等以魚為主食的鳥類,才會有異味,雖然野鳥身上會有鳥蝨,不過對人體並無任何影響,因此若發現需要幫助的野鳥時,可以放心地幫助牠,在尚未送醫前,先別對牠塞食物或灌牠水喝,因為牠們的食道及氣管很近,若食物誤入氣管,後果就不堪設想,並且能提供設備讓其吊掛棲息,例如棒狀物或紗窗,或用粗布的手套,提供一個有家的感覺的居所。

野生的鳥類有一套自已的生存法則。當牠們掉落在地面上時,往往是受了傷或長期營養不良導致。牠們的食性不一定相同,因此在必要時,可以將葡萄糖水輕劃在喙下,牠就能自行吸收。但許多民眾因為對於鳥兒的愛心,將牠帶回家,不過卻往往不了解這些野生鳥類該如何照顧,而延誤了鳥兒醫治的時間。若民眾撿到受傷的鳥兒,要進快送到當地的野鳥學會,送來的鳥兒會儘速送往專屬的獸醫院治療,必要時會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繫放義工收養,等到牠狀況良好,就會將牠放生,重返天空。

2000年8月2日 星期三

以小搏大 致福創造無限的希望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以有限的資源產生「榮神益人」的最大效果,是致福感恩文教基金會的理念,就如同「致福」GVC(GOD VENDOR CUSTOMER)的名稱一樣,他們希望以實際的社會參與,來表達對上帝的無限感恩。

「致福益人學苑」是基金會最早致力推動的社區文教工作,期望經由社區學苑的設立,推動民眾終身學習的風氣。郭承恩說,當初他們認為,教會大都處於社區中的精華地段,但是民眾除了星期天到教會做禮拜外,其餘的時間教會的使用率偏低,造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基金會決定以教會為據點,興辦類似「社區大學」、「老人大學」的學苑,讓社區想要繼續學習的居民,都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致福除了在經費上給予協助外,更邀集學者專家編著了一本「作業手冊」,作為各分校推動益人學苑的準則和參考。 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就設立益人學苑的「台北靈糧堂」,是最早推動益人學苑的「示範學校」,靈糧堂負責推動益人學苑的史師母(劉育芬),對於致福能夠支持和推動這樣的活動表示感謝,她說:「致福能以此回饋社會,是值得大家鼓勵的」。

目前已經邁入第十一屆的靈糧堂分校,共有書法、繪畫、生活美語、歌唱藝術等十三個科目,共約三個月的課程,每科只收300~1200元的書籍材料費,因此並不會造成民眾的負擔。就在致福的大力推動和各教會的協助下,益人學苑已經從當初的一所,幾十個學生,到目前在全國已有三十四所分校,三千多名的學生,為推動民眾終身學習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雖然「致福益人學苑」已經有不錯的成效,但是郭總幹事及史師母,都對於學員在學苑中所修的課程和學分,無法得到教育部的認可,有著莫大的遺憾,他們都希望政府能早日承認民眾在這裡學習的成果,頒給結業證書,承認學員所修的學分。

郭承威說:「基金會支持在小事上忠心者、支援小時已具成效者,以及以小搏大三個由小而大的原則」。因為他們覺得雪中送炭遠比錦上添花重要,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真正發揮基金會的功效。

秉持這樣的理念,致福贊助「台灣浸信會神學院」進行中輟生的輔導,郭總幹事認為青少年的教育,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及整個社會健全與否有著深遠的影響。他並以已故教育部長林清江在一場座談會上的發言:「會唸書的去自殺,不喜歡唸書的就去殺人!」,點出了目前青少年問題的嚴重性。所以當浸信會神學院提出輔導中輟生的計畫時,基金會就開始給予贊助,經由老師及義工的協助,目前在輔導中輟生繼續升學及返家,都有了不錯的成效。

協助基隆市七堵區堵南國小少棒隊能夠順利的運作,則是致福的另一個「支持在小事上忠心」的具體事實。民國八十五年五月原本在開砂石車的林朝枝,發現許多堵南國小的原住民學生,因為家長忙於工作,因此放學後四處遊蕩,打牌、抽煙樣樣都來,身為原住民的一分子,林朝枝覺得如果不儘早糾正他們的行為,將來可能都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就跟堵南國小借了一間舊教室,將三、四十位學生集中管理,除了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給予課業輔導外,更利用課餘教導他們打棒球,讓學童的精力有發洩的管道。

一開始林朝枝每個月向每位學童家長收取三千元費用,但是過了不久就有不少的家長付不起這筆費用,林朝枝只好自己先墊,但每個月至少六、七萬的開銷,對經濟情況並非很好的林朝枝,畢竟不是一筆小數目,也漸漸成為他沈重的負擔。

這樣的情況經由教會向基金會轉述,並在瞭解實際狀況後,致福除了每個月給予他們四萬塊補助外,並和「樟樹教會」合作,給予學童課業輔導,幫助堵南國小少棒隊順利運作下去。林朝枝懷著無限感恩的心情說:「致福真的是我們球隊的再生父母,他在我們最窮困的時候,給了我們最適時的幫助!」

為了讓基金會發會揮最大的功效,致福將自己定位為「贊助型」的基金會,所以除了基金會想要推動的業務,如致福益人學苑外,基金會大部分的經費是用在贊助和基金會宗旨相符的對象上,並尋求和理念相同的單位合作,避免資源的浪費。郭承恩認為在這種運作模式下,基金會其實只要一個兼職的管理人以身為員,定期的追蹤和監督經費的使用和業務的推動即可,不需要浪費經費在人事費用上,所以目前基金會除了總幹事外,只有一名處理行政事務的人員。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經費不夠,這是基金會目前最大的問題」,郭承威認為這應該也是大多數基金會的問題。對此他提出了個人的建議,他認為政府應該提高所得稅法中,對於捐助給社會公益的免稅額,個人佔所得百分之二十,以及營利事業單位淨所得百分之十可免扣稅的規定,如此將能有效改善目前國內各基金會經費普遍不足的現象。

「以小搏大,一直是我們做事的理念,當沒有人注意他們時,我們給予最適時的幫助,但當外界的資源能夠進來時,就是我們慢慢離開的時候,因為還有更需要我們付出的地方」。簡單的幾句話,郭總幹事為基金會的運作方式下了一個清楚的註解。

2000年7月29日 星期六

苦勞工作站 堅守崗位關懷勞工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任何服務性質的團體,一定要先有組織、後有媒體才能對社會提供服務?當我們已經漸漸對正種思維感到習慣時,『苦勞工作站』的成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不同思緒的啟發。「『苦勞工作站』就是一個網路工作站,我們是在『苦勞網』成立、發揮一定力量之後,才被別人當作是一個團體來看待。」『苦勞網』的實際負責人孫窮理,一語道破『苦勞網』成立以來所經歷的無奈與現實。

「誰說媒體一定要有廣大的讀者群,才能發揮力量?」孫窮理表示,『苦勞網』在當初成立時,並沒有考慮到要替自己的未來多做規劃與安排。「因為我們這些人只是想到要做,然後就真的做了。」孫窮理說,『苦勞工作站』剛成立時,雖然表面上一共有十幾位工作人員,但真正切實在負責行政的,包括孫窮理在內也只有三個人。既然如此,何必要用WWW的介面成立『苦勞工作站』?「一方面是想藉由網路在我們內部形成討論,二來也可以藉由WWW將我們的看法傳達給一般大眾。」孫窮理表示,在『苦勞網』成立之後,大家的生活也漸漸的「網路化」,就是成員兼彼此的看法與經驗,對內都可藉由WWW與其他人進行交談與分享,無須找個時間把大家集合在一起,這樣工作比較機動、效率也可以同時提高。

「其實我們內部的工作分屬也不一定有個準。」孫窮理表示,由於『苦勞網』在成立之初靠的就是簡單的硬體跟人力,所以許多的工作,無論形式或範圍,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像簡報這種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我們大夥十幾人,每人按照自己的時間與狀況,用排班的方式『擠』出來的。」孫窮理說,『苦勞網』其實沒有收入,也無所謂支出。因為電腦線路等架設網站的必須設備,是內部有伙伴在社發所研究,由社發所提供的。至於其他行政類的支出,靠的則是網路上的不定期小額捐款。「最主要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理念,這是支持我們在『苦勞工作站』繼續留下來的原因。」孫窮理肯定的說。

目前『苦勞工作站』的流量,據『苦勞網』內部調查,每日約有三百到四百左右的人數會上網。會上『苦勞網』來看的人,幾乎都是對苦勞議題有興趣的媒體記者,或是全國各工會的幹部。孫窮理表示,有些記者會了製作勞工專題或勞工政策的報導,會來向苦勞網找尋資料,而各工會的主管或幹部有時也會上苦勞網來看看,順便關心『苦勞網』對某件勞工政策的觀察與看法,若有必要,他們則會把各工會的實際運作狀況與困難張貼在『苦勞工作站』上。這些工會幹部的聲音,對『苦勞網』而言反應的其實就是接近第一線勞工朋友的心聲。「『苦勞網』就是因此,才漸漸在工會界與社運界中展現聲音,讓一般人可以注意到我們,而且是以團體的觀點來看待我們。」孫窮理說,儘管目前仍只有極少數的第一線勞工知道『苦勞網』,但他相信唯有繼續不斷的努力,才能讓所有勞工發現原來『苦勞工作站』其實是一個關懷他們、可以替他們發聲的一個管道。

「媒體並不是辦得越大就越好。今天我有十萬的電子報訂戶,不代表就有十萬個願意關心勞工界的朋友。」孫窮理表示,其實台灣的社會運動,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教育,不但沒有社運人才,想搞社運的也不知道要從何處去尋覓人才。所以非政府組織若想要藉由網路媒體創造議題、進而引發社會運動,首要前提就是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與組織間相互串連的意義。「任何一個運動,不可能在不知道參與者背景的情況下就可以發動,更別說是創造。」孫窮理堅定的說。

而『苦勞網』目前的定位,孫窮理表示,對內他們是溝通的管道,對外他們是勞工界的發聲體。他希望的是讀者可以藉由『苦勞網』更關心勞工,並非是擴大自己的讀者人數。若非增加讀者不可,『苦勞網』則會採取議題設定的方式,吸引各種關心不同議題的讀者上網。但要如何拿捏一般讀者與關懷勞工讀者的分際,對苦勞網而言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2000年7月27日 星期四

資源不浪費 愛心不打烊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台北市的夜晚逐漸沉寂,在國泰醫院工作的陳滿足一下班,就急忙到麵包店領取當天沒賣完的麵包,分裝兩大袋後,就緩緩地騎著自行車到延吉平戶內的一戶人家。這裡就是食物銀行的大安分行。

自從晚上九點半後,就陸續有志工將麵包送到這來,進行分裝,在隔天清晨七點,就要送到延吉平戶內有需要的住戶手中,這些居民多為經濟較差的老人或單親家庭,有時對一些孤苦無依的老人來說,這些愛心麵包,是他們精神上的一大支柱。

財團法人中國青年和平團,自八十六年九月起,秉持「資源不浪費,愛心不打烊」的精神,號召熱心的廠商們,把即將失效或過季,但仍有用的商品捐贈出來,經由他們的聯繫與處理後,在結合志工的運送,把這些物資送到育幼院、老人院,及其他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與使用。

中國青年和平團的專案招集人陳大德說,在從事食物銀行的工作,首先要開發捐贈單位,目前的捐贈單位多為一般的麵包店,將來希望能與義美、統一等食品公司連結,或與家樂福一樣大型的購物中心進行加盟。

陳大德說,其實麵包店本身在一天的營業之後,必定會留下賣不完的麵包,有的麵包店會針對這些麵包作銷毀的手續,以免又流入市面,或是在隔天又將沒賣完的再拿上售貨架。這都是消費者不樂於見到的,因此我們的志工在與業者達成共識後,業者多半會欣然同意,在一天的營業結束後,讓志工能到各個據點收回麵包,並且在店家貼上與食物銀行加盟的標誌,其實這個標誌就充分表示麵包永遠新鮮不過夜。

目前已加入捐贈的單位,有惟客爾、聖瑪莉、意盧、丹妮、吉田及和泰興,這些麵包店多以連鎖的方式營業,此外為保持其食品不浪費,也就欣然加入。

惟客爾董事長張俊博說,過去每天都要丟一大堆麵包,已經丟到自己都怕下輩子沒麵食可吃。

如今食物銀行的食物不浪費,的確能在商家身上看到的成效,不僅能有效利用食,更保障消費者能在貼有食物銀行捐贈單位的店家,買地更安心。

目前因為作業範圍廣達社會福利單位,為使食物銀行的運作更加落實,自今年五月起增辦了北市各區的食物銀行分行,目前有大安、中山及文山等三處分行,負責各區的食物捐贈與調配,在大安區共有八個捐贈單位,及九個受捐單位,中山及文山區分別各有四個及三個捐贈及受捐單位,分別針對各區不同的需要來進行調配,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力幫助需要的家庭及社福單位。

位於延吉街的大安分行組長,林嬌霞說,在晚上十點半以前就會有二、三批的麵包由志工收集送來,位於我們這附近延吉平宅的老人在晚上就會陸續來領取麵包,無論是當今晚的宵夜或明天的早餐,我們都很歡迎,也因此我整晚都處於待命的狀態,隨時能提供需要,剩下的麵包會再隔日清晨七點,到附近的延吉平宅發送,希望生活較不寬裕的家庭能藉這愛心的麵包,減輕一些負擔。

曾在八十六年榮獲第一屆十大勤奮刻苦模範家庭,並為北市代表領獎的林嬌霞表示,以前困苦時受到政府的關懷,因此常心懷感激,現在雖然做的辛苦,不過這不僅是一份責任,同時也在志工共同的努力下,使得她更無退縮的理由。

2000年7月26日 星期三

宏碁基金會 人文科技島的推手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現任宏碁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第三波資訊董事長的王振容認為「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問題是要做什麼?」作為一家全球排名前十大的電腦製造商,宏碁在資訊科技和管理已經累積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因此如何將這些資源回饋給社會是宏碁所思考的。他說:「別人做不到或者別人不願意做,由我們來作。我們希望是給大家一根釣竿,教大家釣魚,而不祇是給你魚而已!」因此宏碁基金會將人才的培訓和科技管理的研究發展,當作是基金會業務發展的方向。

「競爭力=價值除以成本,所謂的成本包括了人力、土地、廠房等硬體設施,這些成本的增加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所以宏碁想要開發無形的、軟性的智慧和技術,創造更大的價值,提升台灣的競爭力!」。王振容,說出了宏碁集團總裁施振容創立基金會的初衷。

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四屆的「龍騰論文獎」,就是宏碁最早投入的社會公益活動,這個獎項以鼓勵國內博、碩士之論文研究與產業及生活聯結,期望使學術研究成果,能真正為社會和產業所用。目前獎項分成「資訊科技」與「經營管理」二組,每年都有數十篇的作品得獎,對於促進產業的發展和鼓勵學術研究有相當大的助益。

王振容認為「改變企業總經理以上領導階層的觀念,才是企業能否繼續成長的關鍵」。因此本著提昇台灣產業經營水準和競爭力,促進產業國際化的熱忱,宏碁基金會將原本的「宏碁經驗塾」(AIES)轉型為「標竿學院」,引進世界一流的講師,並在今年四月與全美知名Thunderbird (桑德博)國際管理研究所合作,培養企業國際化領導人才,以開創一個和過去以產製硬體為主完全不同的智慧型軟體知識產業。

建設台灣成為一個「人文科技島」是施振榮的理念,因此如何讓人文和科技能妥善的結合,不讓人文社會因為科技的發展而蒙塵,是基金會積極努力的方向。「龍騰論壇」就在這種思考方向下應蘊而生,期望經由各領域傑出人士的對談,替台灣找到一條更明確的發展方向。去年的「龍騰論壇」就以「e時代的人文關懷」為主題,對於電子犯罪、電子商務、電子生活…等有深入的討論。而今年的主題則為「新世紀與新思路」,並由這個主題發展出六場不同的論壇,分別是廣告的互動浪潮、自主學習的時代、個人隱私攻防戰、電子通訊的迷思、新興的網路文學,以及宗教的數位變革,希望將網路這個新的資訊通路對人類的影響做一個全面的探討。

去年宏碁為了響應台北市政府建構網路新都的計劃,協助民眾利用圖書館資源,與微軟合作捐贈了二十六台電腦、一台雷射印表機、二台噴墨印表機及二台印表機伺服器給台北市立圖書館,藉此推動全民上網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為了幫助台灣「國際商管學會」爭取到世界大會的舉辦權,以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宏碁捐贈了十六台電腦給國際商管學會,作為一九九九年三月 AIESEC在台北舉辦的全球世界大會使用。會後,並由AIESEC台灣區總會將電腦分配給台灣區各大專院校分會(十四台)及總會(二台)作為會務處理之用。

但是王振容副執行長表示,捐贈硬體並不是宏碁喜歡的社會參與方式,因為電腦後續的維修困難,而且如果沒有妥善利用,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況且這些硬體設施應該是政府編列預算採購的。所以「宏碁基金會」寧願在「軟體」下工夫,提供教學和學習的管道,開發社會整體的資源。

王振容說:「錢不是參與這件事情(社會公益)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如何開發智慧」。讓資源不只是少數人享受,而是有更多的人能因此獲利,因此宏碁基金會選擇了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光寶文教基金會 讓社區種籽萌芽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自古以來改變世界的就是那極少數人的工作,我們只要想辦法在過程中將這些極少數的人找出來,堅定的支持他們去做就成了。」現任光寶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張豫偉,短短的幾句話說出了基金會工作的方向與重點。

「光寶文教基金會」是由光寶關係企業捐贈而成立,但是張豫偉秘書長說:「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讓基金會獨立運作,不要讓別人覺得我們只是要幫企業做形象。」況且「企業回饋社會只是最基本的慈善,而不是一個偉大的慈善,因為這是企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以雖然光寶是國內第一家發光二極體製造廠,並在全球擁有四十八個生產基地的高科技產品製造商,但是基金會並沒有將工作重點與本身的產業結合,而是致力於推動社區文教的發展。

張秘書長說:「我們不喜歡做立即看得到的東西,而是希望做扎根的工作,所以我們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他並舉了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例子,他說:「我們花費了鉅資,邀請三大男高音來台演唱,雖然不能說毫無價值,但是如果將這些經費拿去支持基層、草根的藝術工作者,可以讓幾十個團體生存好幾年,而這才是值得我們去推廣的!」

「認輔志工團」的培養和訓練,就是基金會努力重點之一,因為基金會體認到兒童、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而預防性、教育性的輔導工作,要從可塑性最強的兒童時期開始,唯有他們能健全的成長,才可能有一個健全的社會。所以基金會在內政部及救國團張老師的幫助下,與台北市的民族國小、胡適國小、大直國中,及其他縣市約二十幾所的國中、國小輔導室合作,甄選愛心媽媽每週定期聚會,並加以訓練後組成認輔志工團,針對個案狀況展開團體或個別輔導 ,讓這些學童的困擾能得到妥適的解決。

張豫偉得意的說:「這些平時的組織和訓練,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中,就發揮了莫大的功用!」。因為在傷亡慘重的台北市「東星大樓」中,共有八位受災的小朋友,他們都是松山國小的學生,其中還有一位父母都罹難了,基金會在得知消息後,緊急結合了數個認輔志工團,對這些學童進行輔導,讓災害對他們的影響減到最低。基於這樣的經驗,張豫偉更體認到志工團成立的必要,他說:「雖然知道並不容易,但是讓全國的每所中小學都有一個認輔志工團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為了擴大影響層面,以達到「守護城市心靈,共築社區美夢」的理想,基金會也與佳音廣播電台合作製播「社區愛、厝邊情」節目,每週六天、每天一小時,報導了社區工作案例、志工服務的故事、青少年問題、老人福利與國外社區的介紹,由於節目內容製作精緻且深具教化意義。所以在八十六年榮獲金鐘獎(社會建設獎),接著在八十七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廣播文化獎(特別文化報導獎)的殊榮。

另外基金會為了讓社區的概念能深植人心,目前已經出版了社區小百科、社區櫥窗、調兵遣將話社區、尋根之旅、小草的心、生命中的另一種滋養與營造新家園等書籍,期望經由第一線工作者的現身說法,以及專業社區人員的知識,讓台灣的社區營造能邁入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將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的整合與分工,不要有過多、閒置或不足的情況發生,亦是基金會努力的方向,因此從八十八年起,光寶將重點放在廣播媒體製作與書籍出版,而將其餘的業務進行轉介與策略聯盟,例如將生動活潑教學轉介給教育單位和老師;把社區推廣工作交給「光鹽文教基金會」;至於認輔工作則與「得勝者協會」進行策略聯盟,期望經由這樣的分工,讓基金會發揮最大的功能。

光寶的努力讓他們接連獲教育部頒贈「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及行政院文建會的文馨獎(金獎),獲獎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但卻是對他們的付出與用心最大的肯定。

2000年7月25日 星期二

高科技新思維 張老師的經營精神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對「張老師」而言,網際網路雖不是服務事業的萬靈丹,但卻可以替「張老師」的網路諮詢服務加入更多新的元素。除了將原有的網路諮詢系統改為語音輸入外,另外「張老師」也打算將目前位於高雄的「網路諮詢輔導站」再擴充,在台北另外再建一個功能更強、更完備的網路諮詢系統。「張老師擁有三、四十年的輔導經驗,若能把它建立成資料庫,讓一般人可以上網搜尋分享也是必要的。」「張老師」的諮詢輔導處副處長李詩鎮說。

這個資料庫目前是計畫連同台北的網路諮詢輔導站,一起在九月時成立。「因為我們人員有限,無法時時刻刻都待在電腦旁邊。」李詩鎮說,若『張老師』可以將過去輔導的所有個案,一起彙整起來而成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未來一旦有個案需要輔導時,他可以先在網路上看一看,若可以找到與自己類似的輔導個案,他就可以自己看著這些個案諮詢經驗來調整自己的情況。

除此之外『張老師』過去也曾在高雄舉辦過兩次的網路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座談會。其實辦這樣的座談會,原因之一除了基本的經驗分享談以外,其實還有一項重要原因:「畢竟『張老師』是服務事業,在進行網路服務的同時,我們就有可能忽略一些理論面或技術面的小細節。」李詩鎮說。所以,在推行網路諮商服務之後,『張老師』就覺得有必要邀請一些在網路科技與運用方面有經驗、有看法的專家學者們,看看張老師在進行這項服務時,有沒有哪些部分是『張老師』忽略的、或是可以補強的。在整個座談會討論出具體結論後,『張老師』就會將這些點記下來,作為下次服務的參考。同時『張老師』也計畫,將在網路上增加更多互動的效果以利諮詢輔導,同時也舉辦各種團體活動,透過網際網路的聯誼與交流,讓參加活動的人員不必因為活動的解散而失去彼此的聯繫。此外,為了擴大『救國團張老師』的其他服務品質,張老師也利用網路,提供全台各地救國團活動據點的客房服務。

至於對網路上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張老師』則有它自己的一套經營哲學。「就網路諮詢輔導而言,只要軟硬體可以配合,我們甚至也不排除外來使用視訊系統來進行諮商的可能性。」李詩鎮表示,現在非營利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要。「尤其張老師在硬體方面很弱,所以我們在一些活動的企畫與設計上,就必須結合外面的電腦科技公司跟我們一起合作。」李詩鎮說,舉例而言,「張老師」網頁目前的捐款系統,就是「智邦」幫忙設計的;而在七月二十二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ㄆㄛ`ㄧㄡ鳥的希望森林」活動,則是由「張老師」提供活動點子,然後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負責活動網頁的規劃與設計、再由「宏碁」旗下的「宏網電子公司」規劃線上捐款系統。「其實我們都有自己背後的Idea Group,他們每天都會想出許多不同的合作點子,讓「張老師」的活動可以吸引更多廠商的參與。」李詩鎮說。

「三、四十年的服務經驗,就張老師最大的合作資本。」李詩鎮信心滿滿的說。「每個廠商若要尋求合作,當然會找尋對他們自己也有利的方向來談,但只要合作企畫不與『「張老師」的倫理堅持衝突,原則上「張老師」都會樂於嘗試。」李詩鎮表示,「張老師」有的就是在實體世界服務的口碑,現在要加強的,就是網路的技術與硬體方面的更新。

「因為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只是要讓我們自己不斷的成長。」「在這裡無所謂做得夠不夠的問題。」李詩鎮表示,『張老師』還是會朝著目前的社會趨勢,漸漸更新與擴充他們在網際網路上服務的項目。『張老師』未來的計畫,除了高雄、以後連台北、上海、甚至大陸其他地區與海外的華人,只要會使用網路,都可以享受到張老師提供的各種網路服務。「我們的服務願景,就是要做到『哪裡有華人、哪裡就有張老師』的目標。」李詩鎮肯定的說。

2000年7月20日 星期四

北市動物之家成立 歡迎認養愛犬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台北市動物之家坐落內湖區安康路324巷內,原來是內湖垃圾山下的一塊零點五公頃環保用地,設備完善,共可收容兩百多隻大小流浪犬。

北市建設局長黃榮峰表示,這是全東南亞第一所由專業動物保護檢查員執行照料動物,是展現人類對動物尊重的動物之家。他並感謝行政院農委會贊助經費,環保局提供土地,十一名學者專家顧問群義務諮詢的共同成果。在動物之家偌大的空間裡,共有一百六十個籠子,能容納兩百一十三隻流浪犬,安置流浪犬的空間,具備水濂式冷卻空調系統,在屋子前後兩端,設置波浪狀鋼片,使清水從中流過。另一面牆設置兩座巨型電扇,當巨型電扇啟動,就能帶動空氣從水濂式的鋼板中吹過,如此不僅能帶動空氣的流通,更能保持常溫。

根據風動的原理,從上風到下風處,依序安置不同健康程度的狗,分有認養區、大型犬區、一班犬區、加護犬區、病犬區,如此分區安置能降低疾病的傳染,保持現場空氣衛生,處處都顯示工作人員的用心。除了照顧小狗的生活起居、醫療並設置小型遊樂場,讓狗兒能在健康及快樂中得到妥善的照顧。送來的流浪犬會先送到手術室施打疫苗,確保其健康,並加以醫治,就醫其健康程度送到不同的區域安置,等到完全康復了就會往上風處送到認養區,或是送到散佈台北共有70個據點的愛心小站,經由寵物商店或獸醫院,以提供民眾認養。

動物之家收容流浪犬只是暫時性措施,原則上將依動物保護法,把捕捉來的流浪狗收容觀察七天,依晶片尋找主人,或等候民眾認養,七天之後,若收容犬隻超過容量,部分健康情形不良或較早來的流浪犬將以人道方式處死,再委由民間單位焚化處理。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所長林進忠說,我們當然都希望流浪犬能被領養,不過在領養的程序上我們必須評估認養者是否能夠勝任,我們會考量空間、食物、及其家人是否同意讓牠成為家中的一分子,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狗狗跟他是否有緣分。

然而認養流浪犬,對市民似乎是一種負擔,在流浪犬與觀賞用犬間,也有選擇上的偏好,甚至造成收容所爆滿,而狗價暴漲,狗市缺貨的現象。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理事長劉香蘭表示,就時下的觀點,或許養狗不像從前農業社會如此實用,能夠從事保護居家安全的工作。不過工業化的社會,步調緊張、工作繁忙,其實家中應該是可以養隻寵物,不僅能使家庭生活更有樂趣,也能選擇寵物當成我們訴說心事的對象,牠不僅會認真聽你說,更大的優點是牠絕不會跟別人提起。

她說,其實難免有人覺得應選擇名狗認養,例如博美、西施,等小型且嬌滴滴需要人寵的觀賞用犬。但是,一般路上見到的流浪狗,多半是被主人遺棄,這原因有可能因為---牠不是名犬,不過我們要知道,一般的土狗雖然在〝血統〞上,不如那些純種的狗來得正統,但他們的反應及靈敏度是不會輸在血統上的,而且,他們的實用性遠超過小型的名貴狗,他能在主人的身邊守護著,而非呆滯的睡在主人的雙臂中。她說,一隻被主人遺棄的小狗,如今又有了新家,那是一定會惜福的!

建設局表示,市府為了解愛心犬政策執行成效,今年五月委託台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調查研究。發現迄本月份為止,台北市總犬數為廿二萬九千六百四十五隻,其中家犬有廿一萬零九百五十八隻,較去年同期增加九百九十八隻;流浪犬有一萬八千六百八十七隻,較去年同期減少三萬七千一百零五隻,台北市民人數與流浪犬隻數的密度比例,從去年的四十七比一,減至一百四十一點六比一。

網路諮詢 張老師用心溝通新世界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人與人的交流不只單限於電子信件的流通,包括BBS、網路聊天室、甚至影像視訊的傳播,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人與人在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上述的幾項網路工具除了可以傳遞簡單的訊息外,同時也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諮商與感情交流的管道。雖然乍聽之下很難相信,但是這一點,救國團張老師做到了。

先知先覺 未雨綢繆

在網際網路剛以WWW的介面誕生於台灣時,『張老師』就已經意識到,網路溝通在未來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於是馬上就有了建構網路諮商服務的想法。「我們有累積三十幾年的經驗,所以我們有很充足的人才可以每年出去國外接受訓練,順便也可以帶回國外最新的資訊。」『張老師基金會』的副執行長、也是諮詢輔導處的副處長李詩鎮說。「網路諮詢服務的點子,就是這些人在美國看到後引進國內的一種觀念。」於是,『張老師』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一日,正式推出線上網路諮詢這項服務。


萬全的準備 確實的訓練 

「當時吸引我們的,使網際網路它及時、便捷、隱密的特性。」李詩鎮表示,由於張老師從事的是青年輔導的工作,而個案輔導又必須十分重視被輔導對象的個人隱私,所以在網際網路問世後,張老師就覺得這是一項可以用的服務資源。「但剛開始做時,我們實在沒什麼錢。」李詩鎮說,當時張老師在推出網路諮詢輔導的服務之後,為了避免外面昂貴的線路租金,還必須向教育部申請使用較便宜的學術網路TANET,並且同時再向中山大學的美麗之島站申請空間,才能讓這項服務得以持續進行。「當然,在推出這項服務之前,我們自己內部也曾對這項服務做過評估。」李詩鎮說,當時『張老師』考量的幾個點,首先在線路方面,『張老師』共有二十二條線路,足以應付初期的網路流量。其次在人員方面,『張老師』也規劃出了一套排班制度,在每個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特定人員在電腦前負責最新傳進來的輔導個案。「因為網路的服務很量大,而服務量一大,我們需要的人員就多。因此我們特別注意這一環節。」李詩鎮說。至於完整的資訊與場地,則是『張老師』在推出網路諮詢服務時一定要評估的環節。「當我們確定所有的硬體與軟體都能配合之後,才會向外表示我們有提供這樣的服務。」李詩鎮肯定的說。

當然,對於這項服務,『張老師』對內部人員的訓練也樣樣不少。除了電腦技術方面的運用是請網路公司來技術指導之外,其他關於網路對談的技巧與用詞,『張老師』都有對此著墨甚深。「網路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後,我們再慢慢引導它們接受面對面的諮商方式。」李詩鎮表示,如此一來,在第一線使用網路諮詢的輔導人員,他們就必須要使用很精鍊的詞語跟需要輔導的民眾進行溝通,所以基本上,他們都要有受過一定訓練、同時也要有一定資深的程度才能單負起這項職務。當然,若碰到更棘手的個案時,在這些第一線的輔導員後面,『張老師』還有一群更資深的諮商輔導師,可以一起幫忙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對個案進行更多的輔導。「我們有完善的諮詢系統、也有支援系統,可以一起分擔這項服務的所需。」李詩鎮滿意的表示。諮商支援系統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可以幫助第一線的輔導人員進行諮商,以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諮商進行的過程中,確保諮商服務的品質。

隱私性與安全性並重

「網路輔導的形式很多,有的僅靠單純的電子信件傳輸,有的則可以進聊天室,跟在網路聊天室內的輔導老師進行線上對談。」李詩鎮表示,每個輔導老師都有自己特定的帳號,若他接到一個需要輔導的個案,輔導老師就會記下該個案在聊天室的帳號,並且同時告訴對方,以後若有問題,就可以專門找某某帳號的人談。這種作法有些類似對等交流,可以讓需要輔導的一方不會感覺他是「被老師輔導」的。如此一來,『張老師』就可以藉由青少年習慣的溝通模式,幫助青年朋友們進行心理諮商。當然,進行心理諮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保密。李詩鎮表示,『張老師』內部有成立自己的「諮商輔導倫理委員會」,每年會定期的邀請一些在心裡諮商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與義工,來對張老師進來所做的個案輔導方式進行討論與給予建議。除此之外,『張老師』在網路系統上的保密功夫也做到家。「我們有設計網路防火牆,這個系統的設計,只會讓需要輔導的當事人進入系統,不會有隱私外洩的問題。」李詩鎮說。

網際網路仍有它的限制 

在『張老師』推出網路諮詢服務之後,據『張老師』自己內部統計,每年會有近一千到一千兩百的輔導個案,是來自於網路。其實這樣的數量跟『張老師』每年輔導的個案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因為畢竟我們的系統資源有限,我們擔心一旦大力推銷這項服務,我們將沒有足夠的人手與資源可以應付網路上龐大的需求量。」李詩鎮說。「而且網路服務其實也有它的限制。」第一,手動打字慢,只要溝通一慢,就無法確實的表達自己心裡的感覺。第二,溝通的元素絕對不是只有單純的文字。心理諮商這項工作,依然還是面對面的溝通,會比用電話交談、或是網路聯繫來得有效。而且網路服務目前再怎麼好,也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雙方的意思,在這種情形下,很多在溝通間必有的情感的元素無法透過文字傳達到彼此的心中,如此便會使得這種溝通在效率上打了些折扣。

不過李詩鎮也表示,『張老師』目前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系統,可以透過語音輸入的方式,讓溝通者不必再靠著傳統打字的方法,直接讓口語化的字眼來代替琢磨過的文字,如此一來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手動打字溝通所帶來的困擾。這項系統預計在九月時,將連同新的台北網路諮詢站一起同步啟用,李詩鎮表示,「到時『張老師』就可以再擴充自己的能力,對社會作更多的服務了。」

努力與用心看得見

以往救國團張老師給人的印象總是比較傳統、比較安逸,但不可諱言的是,『張老師』藉由服務的擴充來重新定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這種只向自己挑戰的動力,的確可以在非政府組織中建立一個特殊的典範。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問世,並未對張老師造成觀念上的衝擊與行動上的怯步,反而卻更因此讓張老師學習再度思考,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替社會作更多的服務。在社會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不被固定的思維侷限、且同時曉得利用自身的優勢以擴充自身服務的附加價值,將是日後所有非政府組織必須共同思考的方向。

2000年7月13日 星期四

『崔媽媽』 編織經驗分享夢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網站策略聯盟頻繁的今天,我們不時看到不同性質的團體,為了同樣一個議題而開始了合作。從新新聞與PC home成立的「城邦集團」,一直到最近中時網路公司與雅虎的策略聯盟,都在在顯示著台灣在網際網路方面,已經準備好要正視進入電子商務的時代。而非營利組織的網站群,彼此也正在悄悄的,進行一場結盟與合作的計畫。而『崔媽媽社群網站』,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穩定的向前。

其實崔媽媽社群網路在草創時期,並沒有馬上考慮到要替網路上的資訊經驗分享做好完整的計畫。「其實我們草創時期,就只有簡單的幾具電話、幾名義工而已。當時甚至是以手動作業來完成崔媽媽所有的業務。直到服務量越來越大之後,才隨著客戶的要求而漸漸新增業務機具。」鄭欣怡指出,其實『崔媽媽』在初創時期,並沒有馬上要做辦公室電腦化的計畫。現在所看到的設備,都是一步步慢慢「熬」出來來的。甚至『崔媽媽社群網站』的經營,也不過是最近四、五年的事。

「因為住的事不能拖。」鄭欣怡說,只要客戶一急著想要立刻租到房子,他們就會馬上要求『崔媽媽』提供更多的服務。而『崔媽媽』的成立本來就是為了提升無殼蝸牛的權力與服務,因此也就會順著客戶的需求,趕緊增添新的工作設備。然而,以崔媽媽初創時期的財力,根本無法負擔龐大的業務需求,因此崔媽媽所有的電腦設備,都是由『世華銀行慈善文化基金會』、數家電腦公司、與崔媽媽的義工所捐助的;甚至也有熱心的民眾會幫忙捐贈冰箱、辦公文具,讓『崔媽媽』得以正常替一般民眾進行服務。

當時的崔媽媽社群網路,就內容部分而言,只有單純的租屋與搬家資訊的整理,以及崔媽媽在溫州街大學裡社區所做的社區營造經驗筆記。基本上這些在網頁上可以顯示的資料,都是『崔媽媽』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總整理,因此崔媽媽也很希望可以藉由經驗的分享,讓社會上有更多的人或團體願意彼此相互交流。不過『崔媽媽社群網站』在草創時期,完全沒有可擴充的網路資源,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應付資料分享的所需。不過,這時南方電子報陳豐偉先生的一通電話,讓『崔媽媽』從此多了一扇對外的窗口。

「當時陳先生突然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們,說要與我們一起談談發展網路轉載的事情。」崔媽媽的秘書長呂秉怡回憶道:「原本第一通電話,因為雙方對彼此的瞭解還在摸索階段,所以當時我們並沒有談到什麼具體東西。但下一通電話,我們就談出結果來了。」呂秉怡表示,南方電子報的陳豐偉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發現到崔媽媽社群網站中有許多資料,是可以提供許多非營利組織一起參考的。因此在這個動機之下,他打了電話給崔媽媽,表示他願意在他所創辦的南方網路社群中,開一個版的空間給『崔媽媽』,讓『崔媽媽』可以藉由南方網群這個出口,直接與其他更多的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與接觸。崔媽媽可以提供自己這四、五年下來累積的工作經驗給『南方』,而『南方』也可以提供網路技術與空間給『崔媽媽』使用。再加上當時『崔媽媽』也有許多社團的友人建議『崔媽媽』也答應這個合作,所以在這個情形下,『崔媽媽』也就答應了南方陳豐偉的邀請,正式的在『南方社區文化網路』中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崔媽媽社群網路中』的社會議題資料,其實也是跟著『南方』的腳步在走的。」呂秉怡說。

而在與南方成功的合作支後,『崔媽媽』也順勢的跟『OURs都市改革組織』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因為我們跟『都市改革者組織』的成員,擁有系出同門的淵源。」呂秉怡說到,在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者的許多同仁中,有許多人當年是一起在台大城鄉所唸書的、也有許多人是一起念建築的,再加上當年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也一起參與了盛大的無殼蝸牛運動,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淵源下,才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所以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其實是姊妹組團體。」呂秉怡表示,在雙方的合作中,互動方式也與『南方』類似,就是由『崔媽媽』這邊提供較多元的市場內容、還有活動看板等資訊給都市改革者組織,而由都市改革者組織那邊,提供較專業的法律與政策說明給『崔媽媽』,讓雙方可以在內容上,達成相互成長的目標。

因此,類似這種在網路上進行議題合作的方式,未來也很可能繼續在非營利組織之間,扮演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呂秉怡表示,基本上只要是在『崔媽媽社群網路』中刊載的文章,都是可以轉載的。他們願意放棄著作權的問題,讓大家可以在一個較輕鬆的環境下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唯獨要注意的就是,在轉載『崔媽媽社群網路』上的文章時,必須要著名出處。「我們網站做這些事的目的並不是針對內部社區,而是針對外部社會。希望把這些類似的議題與看法,公開出去讓社會大眾可以討論,這樣就可以凝聚我們在社會上的力量了。」呂秉怡說。

延伸閱讀:

崔媽媽基金會

科技形塑社會 理想與能力的拔河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隨著科技的日益提升,許多人現在幾乎已經相信,在未來的世界裡,或許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將會從實體的環境中搬移到虛擬的世界裡去進行。有人已經在網路上創立國家,也有人在網路上架設自己的社區。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訴求,用電子郵件灌爆對方的信箱,也有人藉著一人一信的方式,促使當局改變讓他們不滿的措施。而這些網路上風行的現象,的確也在非營利組織經營者的腦海中,掀起一陣漣漪。

但是,非營利組織是否真的有可能,光靠著網路消息的傳播就有可能產生社會力量呢?答案是:「有可能,但是很難。」

『崔媽媽服務中心』的秘書長呂秉怡就舉出崔媽媽自己的例子:「我們曾經在98年的基層里長選舉時,連同綠黨與都市改革者組織,用網際網路與電子郵件,來進行一場聯合的里長政見會。」呂秉怡回憶道,當時是由崔媽媽與綠黨、還有都市改革者組織一起在台北市北、中、南三區租下一間工作室,先由專業的都市改革者組織撰寫里長選舉時有關社區營造方面的新聞稿,然後傳給崔媽媽,再由崔媽媽豐富的通路管道來替都市改革組織向眾多媒體發表。「因為我們擁有共同關心的議題,所以這一次的合作才有可能實行。」呂秉怡說到,雖然『崔媽媽』曾經有過這一次與其他組織聯合引發社會話題的經驗,但這對目前的非營利組織而言,並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還是一樣,非營利組織什麼都缺。」呂秉怡表示,網路科技現在雖然很發達,但是對非營利組織而言,他們畢竟不是靠網路起家,所以網路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對外發生的管道而已,並沒有想像中好像要讓網路在未來的非營利組織裡擔任要角一樣。首先,非營利組織沒有金錢,沒有金錢,如何負擔得起這種高科技的消耗?其次,非營利組織沒有這方面的人力資源,所以就算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了高科技設備,但如果內部人員的思維或技術沒有趕上科技的發展,仍然無法永續經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現階段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多半都會選擇先把本分做好,至於網路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則是行有餘力才為之。

「以我們網站的『溫州家園』與『生活大街』來講,她的內容就明顯的比崔媽媽的租屋搬家資訊要來得少,而且會上來瀏覽這些資訊的族群,也明顯的不一樣。」呂秉怡說,因為會上來瀏覽社區營造資訊的,很大一部份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是從事文史工作的專業人士,但真正有時間有空閒從事社區家園贏造的人,多半都是些年紀大的人或家庭主婦。而社團組織在從事網路運用這一部份,能力與資源本來就比社區團體要來得容易的多,因為他們的領導人本來觀念就比較新穎。但是在從事社區組織的人中,「老人與家庭主婦平常就比較少接觸電腦,他們又要如何去藉由網路資訊的分享來達成社區營造的目的?」行政秘書鄭欣怡也說到。

「所以若要在網路上經營社區營造,還是要大環境的配合。但這一部份就不是我們非營利組織所能控制的。」呂秉怡說,也就因為如此,所以現在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寧願選擇先把自己的理念、訴求做好,行有餘力才再去考慮網路合作的事。同時呂秉怡也表示,非營利組織若要讓社會大眾聽到你的聲音,除非你可以聯合其它所有相關組織的幫助,否則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所以,即使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真的懂得要如何在網路上進行理念再造,「那也只是順著時代趨勢、或是搭財團的便車而已。」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非營利組織的這一場寧靜的議題結盟,仍正在加緊步伐的進行著,因為大環境正在變,而且變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都還要快。因此非營利組織在網路上的議題聯合與經驗分享上,未來仍然有無盡揮灑的空間。 

非營利組織 尚待政府立法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非營利組織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s),顧名思義,就是在組織的運作上,以實現組織內成員的共同理想為目的,而非以營利為最大的目標,就以全民為重心的公民社會而言,是一種社會上不可或缺的機制。

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是台灣亞洲基金會的首要宗旨。台灣亞洲基金會的前身是美國亞洲基金會,美國亞洲基金會自一九五零年代,即在台灣以透過獎助的方式協助社經發展的工作,隨著台灣在民主、經濟發展的日漸成熟,美國亞洲基金會原擬於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停止在我國的會務運作。然而經由歷年受贈人的努力,與美國亞洲基金會達成策略聯盟,共同在我國繼續推動這個以台灣為主導的非營利組織。台灣亞洲基金會繼承美國亞洲基金會在台灣四十年的基礎,繼續以促進非營利組織部門的發展,為主要的成立宗旨。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琪表示,Npo在美國早已是社會中的一股力量。有別於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部門),進而形成所謂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除了組織本身要非營利外,還必須要具有透明度及責任治(accountability),在內部的業務上,必須具有公開,肯負責任的態度,以受大眾監督,對社會負責。經由各非營利組織及團體的串聯,就能形成一股民間力量,在遇到了政府或企業來不及因應的狀況時,能先作出適當的處理。

在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上,亞洲基金會以舉辦研討會的方式,與各界學者討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以及相關的議題。在去年不僅與國際社會交流,力促政治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外,也以「邁向21世紀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為題,在去年底舉辦六場系列座談會。此外,在今年九月十六日在台北將以非營利組織為題,舉行海峽兩岸的座談會。亞洲基金會舉辦了數場研討會之後,發現法律是最根本的問題。

陳惠琪表示,雖然憲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的自由,不過由於財團法人或基金會的申請,在資金的額度上,有一定的門檻。拿基金會來舉例,就曾經有過高達新台幣兩千萬元,才能成立基金會的金額限制。這原本是為了要預防企業,以成立基金會的方式,並對其捐款,以達成減稅的目的,不過對於資金雄厚的企業來說,根本不構成威脅。因此才又調整回了兩百萬元的金額限制。不過,這對原本就是非營利的組織來說,就是一種的變相的抑制。抑制了非營利組織的成長。他說,或許在戒嚴前,這些限制無可厚非的,不過現在應該是政府要提倡非營利部門的時候了。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助理執行長高永興也表示,要使Npo能夠有效的串聯,首先我們的社會大眾,必須要先有公民社會的概念,大家關心公共事務,熱心參與,對於社會問題採取實際的行動,才能有適合的Npo的運作環境。此外關於法律的規劃,目前對於法人資金的限制是最大的問題。在民法中對於法人的分類有兩種,由以人為主,所組成的社團,和以一筆資金為主的財團(基金會),然而就法人所登記的政府單位而言,有的登記在教育部下,有的是內政部,管理單位瑣碎,管理人員的質跟量都有其限制。因此政府應該對於形成非營利組織,來訂定適當的法規,以便簡化不必要的管理及程序。

政府對於民間的集會結社,有著一定的排斥,資金的分配造成之間的傾軋,政府的相關單位也難免會以一種霸權的態度面對Npo。政府單位應該知道,非營利組織在未來能成為政府的夥伴。

在推動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串聯,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要建立共識,政府應該要進一步了解Npo對於社會的意義,Npo串聯後就能形成第三股力量。陳惠琪說,就像三角形的三邊一樣,凡事要有三邊的均衡力量,才能使得一個東西站的穩。就社會的平衡狀態而言也是同樣的概念,有了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這三方面的力量,才能使社會的發展趨於平衡發展。

2000年6月15日 星期四

高子洋 用音樂創作來記錄生命

【生命力記者/林淑宜報導】「你的家鄉在那魯灣,我的家鄉在那魯灣,從前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還記得前陣子在總統候選人造勢晚會常被傳唱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嗎?這首代表族群融合的歌,是原住民歌手高子洋二十年前創作的。

高子洋,這個近五十歲的台東卑南族音樂創作者,十五歲時就跟部落的朋友一起組樂團。他所做過的歌曲,大部分透過北原山貓歌手陳明仁代為演唱,例如:可憐的落魄人、我該怎麼辦、流浪的落魄人、走向天涯路、相逢酒廠內等。另外還有陳盈潔的豆菜底、方芳的爸爸是七桃人。這些歌曲中夾雜日文、閩南語和原住民語言,再加上有流浪、故鄉等被稱為有「灰色思想」的用字,因此完成後在戒嚴時期全都被新聞局所禁,電視電台一律不得播放。

高子洋說:「我二十一歲在新竹空軍基地服兵役時,看到許多原住民同胞生活困難。於是邀集了親朋好友,成立了一個愛心互助會。」十二月二十五日高子洋生日當天完成「我們都是一家人」、「那魯灣青年」以及「團結在一起」三首歌。並於六十三年元旦在台東知本天主堂廣場公開發表,以慶祝原住民愛心互助會誕生,並收錄在自助會的章程中。然而卻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這首歌,在禁止一切集會結社的年代,在軍中遭受嚴厲的管訓,他在軍中被警備總部的相關人員約談,懷疑他的歌曲中有結社的目的。「當時我對政治的理解只有共產黨殘暴、誓言反攻大陸、解救水深火熱的大陸同胞。」他表示然而這一切並沒有結束。

退伍後到高雄做捆工沒多久,被故鄉管區警員以母親生病為由,誘騙至台東分局﹔就因為他曾在軍中被懷疑有結社目的,而聲稱他是地方上的首惡份子,並送到「岩灣大學」管訓,之後轉到蘭嶼島農場。移送前,那名警員向高子洋致歉,說是奉上級命令行事,請高子洋能諒解他的苦衷。高子洋說:「兩年後回到家中,沒想到這段時間母親病逝、弟弟失學、親人離散。」而同時得知那名警員因將他列為管訓有功,升官成刑警,但沒多久因與黑道掛勾被撤職,之後被車子撞死、妻子失蹤、家中失火,父母連同小孩葬身火海。「這一切都使我看盡人生的無常,對人性價值觀的疑惑,也因此我一度走入了宗教世界。但我不願意受到拘束,所以我又從宗教走了出來。」

「我們都是一家人」在部落和救國團間傳唱。高子洋拿出手稿和錄音帶,證明他自己是作詞作曲者。在要不回版權的情況下,他放棄創作的工作,自己唱自己的歌。對於著作權這件事,高子洋的看法,可用他對漢人和原住民觀點的差異來說明:「當原住民獵到山豬,是呼朋引伴,找全村的人一起來吃,一面興高采烈的唱歌跳舞慶祝。但是漢人不是,他們是一塊一塊割來賣。」很明顯地,這套邏輯不適用於這個商業體系。因為當高子洋知道他的音樂被別人使用,希望得到合理的待遇時,卻被認為小氣,因此讓高子洋感到相當沮喪,這些遭遇使得高子洋希望未來能夠成立一個付費使用原住民音樂的機構。

高子洋說:「我融合不同族群的語言在我的作品中,可以吸引一般人對原住民音樂的認識。」他的音樂裡散發著單純的熱情、來自台灣社會底層的生命力,以及對弱勢者的關懷。他說:「用傳統原住民曲調加上國台語,可以使得我的音樂充滿豐富多樣性。」

「我喜歡看書,藉由看書,可以提昇自己。」就如同高子洋所說的,很多原住民被生活所打敗、被酒精打敗。他說:「也唯有原住民靠自覺團結起來才行。」高子洋現階段的目標,是希望能結合有志保存台灣文化的人士,他說﹕「組織一個跨族群傳統文化協會,讓各族群的國寶級人物不致凋零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傳承。」

2000年6月13日 星期二

人人加一腳 讓原音路更寬廣

【生命力記者/符秀雯報導】原住民音樂在近幾年的音樂市場中,漸漸地展露頭角,諸如張惠妹、郭英男等原住民歌者,在流行音樂市場,或是非流行音樂市場,都有著良好的銷售成績。再者,今年的金曲獎中,原住民工作者的音樂備受肯定,陳建年、紀曉君的得獎,都是對原住民音樂的一大肯定。但是,在傳統的原住民音樂方面,是否也如此受到肯定,或是原住民工作者的努力,真的有了豐碩的成果了嗎﹖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李宏夫表示,他們當然鼓勵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發揮才能,但是他也提到他們執行長曾說,希望那些得獎者不是因為「原住民」的名稱而得獎,是靠音樂本質佳或歌聲優美而得獎。

花蓮師院音樂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宋茂生也說,近年來台灣社會包括政府、民間都開始注重原住民地位提昇的問題,也有許多相關研究開始進行。宋茂生也樂於見到今年原住民音樂在金曲獎大放光彩的情形,他認為原住民音樂被壓抑很久,也該出頭了。因為原住民音樂不論是對漢人或世界其他各地的音樂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目前台灣歌壇流行原住民歌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原住民的音樂。而對於原住民音樂近來流行化的趨勢,應該讓其順其自然發展,尊重多元文化才是比較重要的。

乾坤唱片總監李明德表示,目前原住民在音樂上的創作有兩大類,分別是傳統的原住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而現今唱片市場中以流行音樂為主,民族音樂則相對較少,不過卻各自有一些問題。

在傳統的民族音樂方面,雖然是用原住民的母語發音,一般的聽眾可能聽不懂,但是音樂的特性就在於沒有國界,即使是單純的音符律動都可以感動人心。但是在音樂的著作權問題上,就存在著比較大的爭議性,因為新聞局的政策規定是先發行的人就擁有該歌曲的著作權,所以會發生一個漢人因為收集原住民傳統音樂並發行,而擁有這些原住民傳統音樂著作權的情形,造成法令規定與實際運作的落差,對原住民傳統音樂的保存與發揚造成阻礙。

在流行音樂方面,因為卑南族歌手張惠妹的成功範例,造成許多唱片公司積極到原住民部落中發掘人才,也形成目前唱片市場上常常標榜某歌手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狀況。但是李明德說,原住民歌手所創作的歌曲,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真實誠懇的表達情緒,雖然文字很淺白,但卻都是對生活的體認與感想。

而原住民音樂工作者胡德夫認為,台灣的原住民音樂,是世界上很少能具有多元豐富的音樂元素以及能展現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資產,而它最珍貴的特質,就是能將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語言,經由音樂詠嘆出來。「詠嘆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現,原住民的歌謠已經超越音樂的境地了」。

對於當前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推動發展,胡德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單單只是將原住民音樂的一些旋律、曲調點綴式的放入音樂中,那只是很敷淺地迎合現今唱片市場的流行趨勢,當這股原住民音樂熱潮一退燒,眾人很快就會遺忘當初這些音樂所帶給他們的感動。

「所以要從教育做起」,胡德夫說,教育部在國中、國小的音樂課本裡都能放進許多外國的民俗歌謠,那為什麼不能多收錄一些台灣原住民的歌曲呢?讓國人能更早就認識這屬於自己在地精神的音樂與文化,就要從小透過教育的方式開始培養起,才能對它產生認同與喜愛,也才能激發更多人想把它繼續保存、傳頌下去的念頭。他期盼政府能有負起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責大任,而不是被動地讓民間團體、人士在背後督促著。「這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而是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價值因素。」他以驕傲的口吻說著,原住民音樂應是最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指標,不僅要讓國人明白,也要將它推展到世界各國去。

另一位原音工作者高子洋也表示,現階段的目標,希望能結合有志保存台灣文化的人士,他說﹕「組織一個跨族群傳統文化協會,讓各族群的國寶級人物不致凋零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傳承。」

此外,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的網站負責人何昇華說,希望利用網路將原住民音樂數位化。畢竟現在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網路的力量無遠弗屆,雖然原住民音樂在文字上的記載已經不虞匱乏了,但是將書面上的資料資訊化卻相當缺乏,所以希望透過網路,讓更多的人得以好好的認識原住民音樂。

原住民音樂要發揚光大,並不是單靠一時的熱潮,而是需要政府、民間組織及許許多多的原音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互相搭配得宜,才能將原住民音樂真正的推廣到社會上,再加上網路科技的發達,讓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的到原住民音樂的魅力。

災民失業問題 有待大環境改善

【生命力記者/陳正娜報導】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經八個月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大環境的改變使得災區的居民失去了原本的工作,需要領取政府所發放的各種補助津貼來維持生活。但政府發放津貼的金額再多,也無法滿足災民的需要。

根據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與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中央通訊社民意調查部所作的民調顯示,在有效的三百七十六份對災民的問卷中,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災民滿意政府辦理「以工代賑」或是提供「臨時工作津貼」的作法,但實際上災區的經濟來源仍有極大的問題。

根據南投縣社會科所提供的資訊顯示,南投縣五十萬人中約有十萬人是處於失業的狀態。於是南投縣便開辦許多的職業訓練課程,教導災民習得一技之長。目前南投縣有兩處地方提供職訓的課程,即南投就業站與中區職業中心,並與廠商合作,請廠商提供職訓的課程,訓練完畢後再安排到廠商工作。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副執行長謝志誠則認為,臨時工作津貼數目的多少,甚至是災區就業都不是問題,由於環境的改變才導致居民的失業,產業環境恢復了,道路開通了,失業的問題自然會解決。但是災區內的問題極為複雜,互相牽連,唯有整個環境的重建才是真正的改善之道。

延伸閱讀: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花師音樂中心 為原住民音樂紮根

【生命力記者/李曉嵐報導】花蓮師院音樂教育研究中心自民國八十年成立以來,除了協助培育花蓮縣市音樂教學師資之外,同時對原住民傳統音樂的研究也投注相當多的心力,初期以研究並推廣花蓮地區三大原住民部落-阿美族、泰雅族和布農族的音樂為主,未來將會擴展至其他各族的音樂。

研究中心主任宋茂生表示,全台灣只有花蓮師院設有音樂教育研究中心,在推動東部地區音樂教學之外,因為地處花蓮,他們認為應該要為當地的音樂進行紮根的工作,因此開始著手推廣研究原住民音樂,希望使原住民音樂能更加發揚。

研究中心在民國八十四年曾舉辦全國國中小學教師「原住民音樂鄉土教材資料蒐集方法與實習暑期研習班」,並出版「田野採集報告書」。之後推出「阿美族音樂一百首」書譜及錄音帶、「布農族民謠合唱伴奏集」及「泰雅族母語民謠集」,把位於花蓮地區三大原住民族群的音樂資產文化做了一次有系統的整理。

宋茂生表示,近年來台灣社會包括政府、民間都開始注重原住民地位提昇的問題,也有許多相關研究開始進行。宋茂生也樂於見到今年原住民音樂在金曲獎大放光彩的情形,他認為原住民音樂被壓抑很久,也該出頭了。因為原住民音樂不論是對漢人或世界其他各地的音樂都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目前台灣歌壇流行原住民歌手,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原住民的音樂。而對於原住民音樂近來流行化的趨勢,應該讓其順其自然發展,尊重多元文化才是比較重要的。

音樂教育研究中心在阿美族、泰雅族及布農族的音樂已有相關的研究成果,未來將先蒐集研究卑南族傳統音樂的相關教材,之後再完成各族音樂的研究。

2000年6月12日 星期一

原音會 致力維護原住民音樂文化

【生命力記者/李曉嵐報導】一般人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多是從他們的音樂開始,但是在歲月變遷與文化的衝擊下,原住民文化面對消失與改變的危機,原住民音樂在傳承過程中也出現落差的情形。一群原住民音樂工作者便結合學術界及藝術界的朋友,在民國八十五年成立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主要工作方向為採集、保存和推廣原住民傳統音樂。

原住民音樂不能從社會文化中抽離,因為原住民音樂與舞蹈、戲劇、祭儀和慶典有緊密關聯,宗教與生活也無法與音樂分離,而這些都構成了原住民音樂文化的整體。所以透過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的成立,展開對音樂持續的保存、推廣和發展計劃。

原音會目前的工作著重在調查與蒐集台灣原住民有關音樂民俗的藝術資料,包括出版原住民音樂CD及書籍、舉辦各項相關的活動、鼓勵音樂藝術創作及推廣,未來希望成立台灣原住民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促進原住民音樂藝術的文化交流。

原音會曾舉辦兩次原住民音樂藝術的研討會。第一次為「台灣原住民音樂世界研討會」,邀請各族原住民的代表,由原住民自己來談他們的音樂,讓大眾能更進一步了解原住民音樂。第二次研討會則是有關原住民童謠,原音會執行秘書李宏夫表示,他們認為要讓原住民傳統音樂得以繼續傳承下去,應該要從根基做起。像現在大部分的原住民小朋友接觸比較多的都是漢人音樂或西洋歌曲,對於原住民童謠反而比較不熟悉,因此舉辦研討會讓原住民兒童多了解自己族裡的兒歌。而在今年十二月初,原音會將會舉辦關於原住民祭儀的研討會。

自四年前原住民歌手張惠妹開始走紅流行歌壇,原住民在音樂的表現才為大眾所知,許多原住民歌手也相繼發行唱片,而原住民音樂在今年的金曲獎更是囊括多項大獎。對於這樣的情形李宏夫表示他們當然鼓勵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發揮才能,但是他也提到他們執行長曾說,希望那些得獎者不是因為「原住民」的名稱而得獎,是靠音樂本質佳或歌聲優美而得獎。

傳統音樂因為有些沒有文字、沒有音符,所以在傳承上很容易出現危機。李宏夫認為原住民音樂在創作與傳統上要並行,一方面記載保存原住民音樂史料,同時他們也鼓勵年輕的一輩繼續創作,才能持續地傳承下去。雖然他們的力量有限,而且文化傳承的工作仍須配合整個大環境,所以原音會從舉辦各式活動,像學術演講、樂器研習營等,希望讓一般民眾能透過親身參與來了解原住民傳統音樂文化。

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

地址:花蓮縣吉安鄉東昌村東里九街七十一號

電話:(03)8543513

2000年6月9日 星期五

胡德夫 頌讚原住民音樂的記錄者

【生命力記者/段凱超報導】在民歌興盛的六十年代,和楊弦、李雙澤等人本著「要唱就要唱自己的歌,不然就唱祖先留下來的」原則,胡德夫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融入了許多原住民的歌謠及原住民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故事,讓他的作品呈現出最原始的生命力。「大湖山美麗的媽媽」、「阿里山青年之歌」、「美麗的稻穗」等,都是胡德夫在這時期寫下的代表作。尤以陸森寶作曲,由他填詞的「美麗的稻穗」一曲,至今更成為卑南族裡最耳熟能詳的歌謠。

在民國七十三年的海山煤礦坑爆炸一案中,由於死傷的絕大部分都是原住民礦工,促使了胡德夫正式投入提倡原住民權益運動。首先,在事件發生後不久,胡德夫在台北新公園為罹難的礦工家屬所舉辦的一場募款活動上,演唱一首由他創作的「為什麼」,在歌詞中不斷質疑政府總是漠視原住民的生存問題,沒有善盡對這些少數民族的妥善照顧之責。

同年,胡德夫等人更共同創辦了「台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並由他擔任首任會長。而往後在一次次為原住民發聲的活動場合中,胡德夫也將他們的訴求及理念,融入了自己所創作的歌曲並將它傳唱出來,藉此希望社會大眾能開始去正視原住民問題。

除了創作、演唱原住民歌曲外,在保存原住民音樂的道路上,胡德夫也是不餘遺力。他主要以搜集阿美族、排灣族以及卑南族的歌曲為對象;本身是卑南族的他,對語言完全陌生的阿美和排灣族歌謠,在搜集整理上就備感吃力。「我都是用最笨的方式,就是跑到那些部落待上很長的一段時間,去和那裡的族人一起生活、慢慢地學習他們的語言。」對於音樂,胡德夫有他的堅持-就是要完全去了解歌曲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其所蘊涵的意義,如此才能忠實的記錄下來。

詠嘆高山的雄峻與海洋的變化萬千、農人在收成的季節,感恩這片土地的歡愉歌唱,這些能頌讚並能與大地、自然萬物對話的過程,都是胡德夫在創作方面的理念和靈感來源,也是他想致力保存下來給後代子孫的瑰寶。他認為台灣的原住民音樂,是世界上很少能具有多元豐富的音樂元素以及能展現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資產,而它最珍貴的特質,就是能將日常生活中喜怒哀樂的表情和語言,經由音樂詠嘆出來。「詠嘆本身就是生命的表現,原住民的歌謠已經超越音樂的境地了。」他說。

而對於當前台灣原住民音樂的推動發展,胡德夫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單單只是將原住民音樂的一些旋律、曲調點綴式的放入音樂中,那只是很敷淺地迎合現今唱片市場的流行趨勢,當這股原住民音樂熱潮一退燒,眾人很快就會遺忘當初這些音樂所帶給他們的感動。

「所以要從教育做起」,他說,教育部在國中、國小的音樂課本裡都能放進許多外國的民俗歌謠,那為什麼不能多收錄一些台灣原住民的歌曲呢?讓國人能更早就認識這屬於自己在地精神的音樂與文化,就要從小透過教育的方式開始培養起,才能對它產生認同與喜愛,也才能激發更多人想把它繼續保存、傳頌下去的念頭。他期盼政府能有負起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責大任,而不是被動地讓民間團體、人士在背後督促著。「這不是人口多寡的問題,而是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的價值因素。」他以驕傲的口吻說著,原住民音樂應是最能代表台灣在地文化與人文精神的指標,不僅要讓國人明白,也要將它推展到世界各國去。

五十一歲的胡德夫,至今仍在創作、還在忠實地採集與整理原住民的歌曲。雖一再謙稱自己在原住民音樂的推動與保存方面談不上有什麼貢獻,只是很喜愛自己的音樂,並忠誠地將它呈現、記錄下來而已。但他重拾起祖先所遺留的一切和對音樂執著的精神,以及他經年累月穿梭部落與來訪大自然間,找尋逐漸被遺忘的聲音和對生命頌讚的努力,都足以讓他在原住民音樂的璀璨樂章上寫入一頁。

2000年6月8日 星期四

以工代賑頻變 雪中送炭美意消失

【生命力記者/李芸樺報導】為因應九二一大地震,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專案提撥十億元,提供九二一震災災民以工代賑,但是這一項原本要協助災民的美意,卻在中央救助政策頻頻變革的情況下,讓地方政府與申請民眾無所適從。災民從剛開始申請情形踴躍,到後來卻因為門檻過高、工資過低或者是不堪久等等原因,都各自找工作而放棄以工代賑。

其中改變而且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在補助金和申請對象方面。在補助方式上,原先凡是滿十五至六十五歲的受災居民,經過申請通過,並且工作滿三天,每人每月就可以有以工代賑的薪資一萬三千二百元,每戶最高可補助四人。但在新以工代賑方案中,改為按日、按人計薪,每日五百四十二元,最長以三個月為限。

在申請對象方面,最先是規定必須為年滿十五歲到六十五歲的災民,具有勞工、房屋所有人身分,且房屋全倒或半倒才能申請,一度放寬成為房屋現住人且在當地工作者也可以申請,後來卻又緊縮為申請對象還是必須是房屋所有人,而且必須設籍當地,租屋或寄住者均不得申請,並且每戶以四人為限。但在更後來又推出新的以工代賑方案,改為只要是震災失業者,年滿十六歲至六十五歲,不限勞工身分,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意願並願意接受鄉鎮公所指派工作者,就可以持身分證及工作切結書,登記申請加入為期三個月的以工代賑方案。

對於災民而言,相當困擾的就是在申請對象的資格上面,常常因為自己不是房屋的所有人或是戶籍問題,而失去以工代賑的補助。一位台中縣新社鄉的災民林先生表示,因為小孩的學籍考量,將全家戶籍遷至其他地區,但事實上全家人仍住在新社鄉的房屋中,此次震災後,卻因戶籍不在房屋所在處,而喪失請領資格。

另外一位在南投有申請到以工代賑補助的廖先生則表示,他的工作時間沒有很長,而工作以災區環境打掃為主,他說,補助金對於目前他們的生活多少是有幫助,但他也說,他看到其實有很多真正是震災的直接受害者,卻因為申請資格不符,不能得到補償,實在很不公平。

以工代賑原是希望安定九二一大地震受災者失業期間之基本生活,但以後來的效果來看,似乎沒有達到當初預期的美意,而是否讓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是否幫忙解決災民在生活上的困難,資格的訂定是否照顧到大多數的人,政策實施的時間是否來得即時與恰當等等,應該是檢討這一項政策的關鍵所在。

2000年6月7日 星期三

女聲電子報 聲音就是力量

【生命力記者/游存敏報導】《女聲》電子報主要是由兩位編輯小招和伊瑪貓(筆名)所執筆,由社會上發生的新聞或問題來談論女性主義的相關部分。除此之外也設置留言本讓女人在網路上暢所欲言,抒發自己的看法。此報內容主要分為刊物、留言本及相關女性網站連結三部分。

《女聲》電子報主編之一伊瑪貓說,之所以創辦《女聲》是兩位編輯希望藉此在白天工作之餘,能保持自己與婦女運動的連繫,表達自己對時事和各項女性議題的看法,並藉由逐漸累積的影響力逐步改變大環境中的性別權力關係。

相較於其它電子報網站,《女聲》電子報是女性主義網站,就「婦運網站」而言,目前網路上的婦運網站大多都是現實婦運組織在網路上的延伸。對《女聲》而言,網路是起點,現實才是延伸。

在刊物部分,《女聲》原先是兩星期一刊,以一般電子郵件程式發刊。內容曾刊過《媒體的男性凝視--從胖妹詐財案談起》以及《女性抽煙政治學》等議題。但現在《女聲》訂戶太多,已超出一般電子郵件程式的負荷,因此可能等到解決發信問題之後再復刊。

至於留言本部分,依瑪貓表示,目前社會上女性的聲音總是被忽略,此站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藉著此站來鼓勵女性的發言,來讓女性思考一些事情。整個網站中她最在意的是留言本,那是讓讀者發聲的最大關鍵。女聲是每個女人的聲音,因此必需要有方便的發聲管道,電子郵件對讀者來說還太麻煩,降低發言的成本,這才是重點。小招也希望女性可以藉由這個管道來分享女性自身在性別上受到的歧視、阻礙、經驗或者是想法。在留言本上大多是針對刊物內容或目前時事而討論。

至於《女聲》留言人數不夠熱烈這一點,伊瑪貓說,這個問題部份受限於相關軟硬體技術問題,部份受限於出刊技術仍未解決,而無法有相應的擴充。目前她們希望規劃主題式的討論區,藉由主題式的討論,來帶動討論的意願,並希望在解決出刊問題,能讓女聲更熱絡。  伊瑪貓說,《女聲》電子報設定的對象和範圍,主觀希望是所有的女人,但受限於網路客觀環境,其實讀者大都是大學生與知識份子。未來她們希望能夠鼓舞更多性工作者、青少女與家庭主婦加入討論。

正如同《女聲》在首頁所宣示,「發聲就是政治,是權力,是對主體性的要求。」此報主要在提供女性一個「有話大聲說」的管道,並不提供其他的商業服務,甚至連廣告也沒有。比起其他的商業網站來說,沒有金錢利益也沒有權力的取得,只是很單純的想讓女性藉由發聲而思考,因為思考而發聲。

「網路婦運工作者應該致力的,是讓每個女人都能夠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每個女人都能握有權力,而不是只當另一份報紙使用。」伊瑪貓說。

2000年6月6日 星期二

加速災區重建 改善災民生活

【生命力記者/戴宇岡報導】九二一大地震之後,政府為了協助災民度過災後失業及經濟難關,除了首次嘗試推行「臨時工作津貼」這樣以工代賑的模式,並在八十九年五月八日依九二一震災重建暫行條例第二十四、二十五條規定明文訂定九二一震災重建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臨時工作津貼請領辦法及九二一震災重建僱用災民獎勵辦法,期望給災民最大的幫助。

也許有許多人認為,由於災區內的產業短期內不容易完全復甦,再加上災區民眾的失業情況一時無法趕上的時候,以工代賑或類似臨時工作津貼的做法應該可以有效的紓解災民的生計和經濟困難,但是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的副執行長謝志誠並不這麼認為。

台大農經系教授謝志誠表示,災區目前面臨的並不是就業的問題,而是失業的問題。對災區與災民的經濟情況來說,他們需要的並不是每個月多少錢的補助,更不是要政府給他們公家飯吃,而是希望政府能趕快重建他們的家園。

謝志誠指出,這些中部災區的居民,從前就不是上下班賺錢,而是以賣水果、賣特產來維持生計,對他們來說,無論政府現在暫時給災民什麼工作,都不是能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他們從前就不是過這種生活,更何況只是一些掃地的工作。其實最根本的,應該是盡快改善及恢復災區的產業環境與觀光價值,這樣一來,商店就漸漸開始又會有生意,災區也就能再度回到從前。

目前政府的所做所為,雖然都是必要也必須的,但他們都忽略了最基本的步驟,就是先致力於家園重建,並恢復地方的經濟產業。謝志誠舉了一個例子,假設有一個人,他的房子倒了,對外的通路也被堵住了,我們必須做的並不只是給那個人生活費就好了,最主要的還是要把房子和通路修好,而且缺一不可,因為不管是只有蓋好的房子或只有暢通的道路都沒有用。

現在的災區情況就是如此,由於重建速度緩慢,因此不管怎麼補助或輔導就業,都比不上重建災區,讓災區的經濟活動及觀光事業等熱絡起來重要。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只要讓他們有工作做,經濟就沒問題。事實上,只要重建災區的工作很快的落實,讓大家再度鼓起勇氣走入災區消費,災民的生活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不藥而癒。

謝志誠最後語重心長的表示,社會大眾常常只會看到一件事情的表面,並不會深入去探討它的因果關係,就拿這個臨時工作津貼來說,其實災民的就業問題只不過是九二一大地震形成的結果,而我們最該去注意及研究的,應該是重建的問題,只要地方上的基本建設恢復了,災民的經濟與就業問題根本就不需要擔心。

延伸閱讀:

謝志誠教授 

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

2000年5月31日 星期三

反核大遊行 不分你我一起來

【生命力記者/洪釧瑜報導】「台灣反核行動聯盟」在五月十三日下午舉行「2000全國反核大遊行」,要求總統當選人陳水扁履行競選時的承諾─反對核四興建。這次遊行約有超過五千人參加,不管是社運團體或是以個人身分參加的人,都表現出他們想為台灣盡一份力量的心意。

廖家瑩是淡江大學的學生,她從前是淡江環保社的社員,因為一位學長的介紹,她進入「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擔任義工。她認為,社團活動不單單只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是應該與社會相結合,參與社會運動,才能有真正的收穫。因此,只要是行動聯盟參加的活動,她都會到場當義工,為民眾說出他們的訴求。

李界木是國際環保協會的會長,他除了參加遊行之外,還自製宣傳單四處發送,告訴民眾其實還有比核能發電更好的方法。他表示,三十多年前政府要興建第一座核能發電廠時,他就非常反對,因為台灣位於斷層帶上,而且核電廠本身的安全就值得質疑。因此,這幾十年來,他從反核一到反核四,希望政府能夠重視這個問題。

加拿大籍的史康迪來到台灣已經七年了,在這七年裡他持續參加台灣的反核行動,因為他覺得台灣是一個一流的國家,但是現在世界的一流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都已經捨棄核能發電了,為什麼台灣還要興建核電廠?他還表示,大陸、日本雖然有核電廠,但是都位於相當邊緣、無人居住的地方;反過來看看台灣,面積不大卻有三座核電廠,實在是太危險了。「台灣應該要學其他的國家,教民眾減少用電,並且改用更安全的發電方法,這樣才是長久之計。」史康迪說。

參與遊行的曾文華拿著自製的反核標語,相當醒目地站在遊行隊伍的最前線。問他為什麼想要自己做道具?他表示,這是相當有意義的事情。「我從事反核已經三十多年了,」曾文華說。「因為我本身是學物理的,所以我知道核能的危險。更何況貢寮是個觀光的地方,不應該去破壞它。」

從事環保工作的吳招治目前是第二資源回收物運銷合作社的總幹事。她表示,世界的先進國家已經不利用核能發電了,但是台灣卻還要蓋更多的核電廠。她希望台灣人民能夠用另一種思維,注重地球村的觀念,檢討核能發電的缺失。不僅如此,吳招治還帶著她飼養的小狗COCO一起參加遊行,並在COCO的頭上綁著反核電廠的標語。她說,這也是一個教育小狗的很好機會。

「台灣反核行動聯盟」特別選在母親節的前夕舉辦反核四的遊行,其用意在呼籲台灣人民要疼惜我們共同的母親─台灣,不要讓她受到核能電廠的傷害。遊行路線從台灣大學開始,經過羅斯福路的台電大樓與經濟部,於總統府前解散。

更生復健中心 添殘障者生命光彩

【生命力記者/陳詩怡報導】「爭取殘障朋友所需要的,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協助他們自我發展才能的機會,以配合復健達到自力更生的目標。」更生復健服務中心主任黃智才說。

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上的更生復健服務中心,所服務的對象主要為小兒麻痺患者及肌肉萎縮症者,而其服務的內容包括:諮商輔導,即是給予鼓勵和心理協助殘障朋友,參與諮商問題,共同解決問題;資料轉介,提供有關殘障者福利事項以及復健機構資料;就業協助,建立職業資料檔案並介紹適當工作給殘障朋友。

中心另外還提供裝備交換,所謂裝備交換即是建立殘障裝備存放庫,收集別人不再使用的輪椅、拐杖等輔助用具,以裝備交換或轉介給沒有購置能力的殘障朋友;育樂活動,舉辦各種活動,以培養殘障者的團隊精神,增進彼此間的人際經驗與知識,發展健全的性格。

黃智才說:「每一位需要使用輔助用具的殘障者,在理想狀況下,都應該有其量身定做的輔助用具,就以最常見的輔助用具輪椅來說,然而其訂做的基本價至少都要兩萬元以上,並非所有殘障者都能負擔得起。」更生復健服務中心顧及收入較低的殘障朋友,所以自民國六十二年起即發起裝備交換。

「我們中心所辦的活動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即沒有志工人員,活動構想的提出、籌畫過程及執行完成,大多由殘障朋友自行完成,因為只有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只有讓他們親自加入才能真正的學習到。」黃智才說。

機構名稱:更生復健服務中心
地  址:臺北市106新生南路二段五十四巷八號一樓
電  話:886-2-23924851
傳  真:886-2-23944748
通訊信箱:臺北市106 郵政信箱7 - 553 號
電子信箱:odh@tptsl.seed.net.tw

聽障生游均婷 大學路坎坷

【生命力記者/何佩純報導】十幾年來,從沒看過她這麼沒有信心。」游媽媽心疼的看著女兒。兩年前,聽障生游均婷參加推薦甄試考上了服裝設計系,但是半年的學校生活,卻讓她完全的失去自信。

出生就有聽力障礙的均婷,學習的過程比一般人都要辛苦。當別的小孩子在幼稚園裡嬉戲時,她必須學習口語發音;在國小時就讀的是為聽障生開的特別班;國中則有資源教室,上國、英、數等主要科目。高中念的是普通班,均婷說,在學校的時間固定,也比較長,老師和同學也比較有時間可以教她,雖然上課還是聽不懂,但是比起大學複雜的東西,高中的課程自己念還勉強可以。但是上了大學後,所有的事情都要靠自己,學習上的不方便、課程的無法理解,讓她選擇了休學。

「老師有指派小老師啊,可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不好意思一直麻煩人家。」學過口語發音的均婷吃力的說著,學校為她安排了兩位小老師,由學校付小老師們一些工讀費,但是每個同學的課程和時間都不一樣,有時候也不知道該找誰幫忙。

為了讓聽障生有效率的學習,學校安排聽障學生在資源教室上英文,但是課程少,幫助也就有限,「我喜歡跟聽障生一起上課,在普通班很累」。專業科目回到班上和同學一起上,老師讓他們坐在第一排,均婷說:「但是我什麼都聽不到。」老師雖會盡量寫黑板,但她還是常常誤解老師的意思。

「均婷念服裝設計,常常要做衣服、做裙子,可是她弄不懂老師要的是什麼,所以常常被退回來。」游媽媽說,均婷做事情一板一眼,但是她覺得對的,卻往往跟老師有點差距。「長期下來,她已經變得沒有自信了。」

下學期開始沒多久,均婷便決定休學,越來越大的學習差距,讓她做了這個決定。「有時候她會覺得休學是對的,但又時候她又會很懊惱。」游媽媽說,從上大學到休學,對均婷的打擊其實很大,當初她是滿心歡喜的去上學,現在卻怎麼也不願意再回去學校唸書。

「不想再唸書了,我想去工作。」均婷說,在學校聽不懂老師說什麼,又不知道可以問誰。有一次同學教她教到一半,有事離開要均婷等她一下,一等就是半個小時、一小時,「我覺得已經很久,所以就先走,但是她回來找不到我,又覺得我怎麼不等她」。均婷覺得每天都像這樣充滿疑惑,又常常誤解對方意思,實在不知道上學是為了什麼。

殘障學生回歸主流教育,但是相關的配套措施卻極為缺乏。學校請同學擔任小老師,立意雖好,但能提供的幫助卻很有限。「他們有時自己也不會,你也不能勉強人家。」游媽媽說,小老師也只是學生,我們不能過分要求,他們畢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

看著均婷,游媽媽說,本以為進入大學可以讓她學得一技之長,沒想到卻讓她失去自信。「聽障的孩子因為聽不到,所以容易躲在自己畫的框框裡。」她相信像這樣的例子一定很多,希望政府能提出具體的方法照顧這些弱勢的學生,「不只是讓他們進大學唸書,也要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啊!」

元智藍天環保社 環保工作耕耘者

【生命力記者/李芸樺報導】一九九七年,中壢發生垃圾大戰,由於垃圾車沒有按時來清理垃圾,再加上當時的政府單位並沒有即刻處理這件事,於是民眾便將一包包的垃圾,一天天地堆倒在路上。這是元智大學藍天環保社成立的一個背景。

社團的創辦人張耀聲有鑑於此,認知到環保工作應該從小地方與自身做起,所以便開始在校園中推動垃圾減量、分類與回收的工作。當時校方的反應還算不錯,雙方便共同合作來推廣,而藍天環保社則提供資源回收站的規劃與購買垃圾桶。

一路走來的過程,除了在校園內紮根外,藍天環保社也積極對外發展,大多是與社會團體結盟或者是以接案子的方式來進行合作,社團藉著提供人力的籌碼,可以因此推廣環保工作的理念,也可以有資金的來源。藍天環保社社長陳育民表示,社團通常與國小結盟,並會到國小去做相關的宣導與服務,而目前也正與中正國小有合作,教導小朋友對廚餘回收的一些概念。

藍天環保社在美化環境基金會主動聯絡的情況下,彼此也有過很多次的合作經驗,在園遊會、淨灘、環保營隊等方面,雙方相輔相成,藍天環保社提供人力資源,而美化環境基金會提供資金與工具。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表示,前一些日子藉由一個在新竹淨灘的活動,雙方也對合作的機制做了進一步的意見交流。

對於新一波藍天環保社要推動的工作,陳育民指出,從下學期起,藍天環保社將開始在校園中推廣進行餐盤減量以及全校廚餘回收的工作。餐盤減量的概念是針對現在保麗龍餐具仍然使用很多的現況進行檢討,甚至還將建議校方改用成為鐵製餐盤,藉由清洗後即可再重覆使用。另外還有符合ISO9001的廚餘回收工作,以前廚餘回收工作可能只有餐廳在做,全校性的回收是要讓宿舍、社團辦公室等等的各角落也同樣落實,讓廚餘回收而發酵,進而土壤化,最後變成肥料再重新利用。

每年寒暑假四天的生活體驗營,這對藍天環保社而言有著許多的意義,在傳承也在凝聚社團的向心力。二天的理論課程介紹,二天的實際生態體驗,對交接的社員而言,同時也是學習相關環保知識的好機會。

環保工作一直以來都是蠻吃力不討好的,陳育民表示,除了自己在做工作時,可能會被別人投以譏笑或怪異的眼光之外,還得要背負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要被人家罵的壓力,所以他也說到,要讓大家持續這股服務的原動力,就是要讓樂趣、活動與實際的工作結合,讓活動中真正在做事,而工作的過程也可以穫得樂趣。

最後陳育民提到,社團在招生的人數上存在著一個大問題,也就是人力的不足,真正可以動起來的力量不多,另外,校園學生在配合度上也明顯興致缺缺,而這些都是在推動環保工作時蠻基本的一個隱憂。

聯絡方式:

元智大學藍天環保社社長陳育民 (03)4379613

延伸閱讀:

美化環境基金會

東華後山自然人社 關懷花東土地

【生命力記者/李芸樺報導】後山自然人社在民國八十四年成立,是東華大學第二個成立的社團,剛開始是由自然資源管理所研究生接任社長,直到去年是移交給大學部的第一屆,鄭合倉也就是移交後的第一任社長,他表示,社團發展內部要先奠基再慢慢地向外推廣,而目前已經進入校園的階段。四月底的時候,在校園中舉辦了一個生態保育週暨社團成果展的活動,透過靜態展、演講、電影欣賞與生態之旅的方式,期望增加校內師生對這片土地有更多的關懷與了解。

來到花蓮與台東這一塊美麗的淨土上,隨著東華大學後山自然人社同學們的腳步,你可以一同來體驗與感受自然的律動,透過生態調查,自然人將東海岸的美麗告訴你。

後山,指的就是花東地區,以自然人為名,目的是希望藉著親近大自然,進而珍惜自然生態環境,關懷東部地區自然生態、人文與環境品質。東華大學後山自然人社社長鄭合倉表示,後山自然人社在學術研討方面分為六組,分別是植物、鳥類、昆蟲、岩石、海洋生態與自然生態,將來還會再與族群研究所合作,慢慢加入人文研究的工作。

從整個花東地區到東華大學校園內,後山自然人社透過觀察天上的、陸地的及海中的生物,來體驗大自然生態。鄭合倉指出,例如去年與生物技術研究所一起對花蓮縣鯉魚潭的動植物與生態進行調查,包括鯉魚潭的植物、鳥類、魚類、昆蟲等等,為期半年,並完成書面的研究報告。

今年,後山自然人社則開始進行東華大學校園生態的調查,並將調查結果陸續刊登在社團網頁中的校園觀察手記,將來還會與學校合作,把這項研究資料印製成為書面的導覽手冊,鄭合倉說,這項調查的工作也是他在接下社長職務時,給自己的一個期許,他希望在他畢業之前,校園生態調查與導覽手冊都可以順利地完成。

在推廣相關理念時,鄭合倉指出,非理工相關科系的同學可能會對這方面的知識並不太了解,所以社團藉由舉辦推廣教育,讓社團指導老師與社區媽媽來講解相關的知識,目的是希望讓更多的人不只可以了解花蓮,更能進而了解台灣。

而社團在與黑潮海洋基金會的合作,多是擔任活動中的義工,對小朋友解說大自然。鄭合倉說,體驗大自然的感覺是很好的,有時候賞鯨活動在出海時,可能有人會不適而在船上吐個半死,但是當在看到鯨豚出現在船邊的那一剎那,所以的倦意也都不見了。

至於如何能為大自然來盡一份心力,他則說到希望社團的成立可以作為一把開啟的鑰匙,引起校園師生對保育自然生態的共鳴,等到將來這些人出社會之後,能夠繼續在相關的團體以及組織中服務。

由於學術資源與網路科技的結合,後山自然人社將豐富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在網頁上刊登,加上不斷地增加與更新內容,讓每瀏覽一次後山自然人社社團的網頁,就像經驗了一趟知性的生態之旅。

延伸閱讀:

東華大學後山自然人社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榮欣聯誼會 榮民的堡壘

【生命力記者/游銘宗報導】在民國八十四年成立的雲林榮欣聯誼會,是由雲林榮民服務中心所輔導設立的組織,也是一個專門服務榮民榮眷的機構。無論是老榮民需要就醫或安養、輔導榮民就業,以及榮民眷屬的就學服務,都是榮欣聯誼會的服務項目。

一直以來,行政院的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都是扮演著輔導榮民或榮民眷屬的角色,但是為了加強服務的廣度與深度,所以讓全國各地的榮民服務中心成立榮欣會,希望透過這樣的一個組織,讓基層的榮民榮眷團結起來,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自己站起來,雲林縣的榮欣聯誼會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於民國八十四年成立。

雲林榮欣會的工作人員都是義工,所招募的會員也都從事服務性質的工作。服務的對象包括住院的榮民、獨居的老榮民,榮民子弟與退休軍官。廣義的榮民,其實是指從大陸來台的老榮民、服役滿十年以上的退休軍官,或領有榮民證的榮民,而這也都是榮欣會的服務對象。

針對住院的榮民,榮欣會是定期的號召會員,成立志工服務大隊,前往醫院探視病患,或是替他們做一些復建的運動,有時還與他們聊天幫助紓解平時的情緒壓力。此外,榮欣會也替擔任志工的會員們,不定期的舉辦講座或研習,希望透過學習專業的知識,能夠提昇服務的品質。除了專業的知識,榮欣會還與地方的文化中心合作,舉辦各種參觀活動,陶冶榮民榮眷的性情。

而對於獨居的老榮民,榮欣會也定期訪視,為他們清掃生活環境,維持環境衛生,並且提供協助,讓他們能安養天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許多家庭破碎,其中也包括榮民眷屬,榮欣會特別認養災區兒童,希望幫助他們健健康康的學習與成長。

雲林榮欣聯誼會對於未來的展望,是希望拓展會務,發展組織,讓更多的榮民榮眷一起來參與,幫助更多的榮民朋友。

地址:雲林縣斗六市榮譽路128號
電話:(05)532-2742
傳真:(05)534-0290

南投仁愛茶農 嚴重缺乏採收人力

【生命力記者/陳莉嫻報導】在經過九二一大地震的摧殘之後,從四月起就面臨採收春茶危機的南投縣仁愛鄉,目前已經完成七成的採收,雖然如此,但茶農的損失估計約超過以往收入的一半左右。

九二一春陽社區重建關懷站的幹事蔡玉花說,從四月以來,居住在仁愛鄉的茶農就面臨了採收的困難,主要是因此九二一地震過後許多路面都尚未開通,而在連日的梅雨季造成的土石流威脅下,往年來雇的茶工人數也不足,家家戶戶以往都還可以互相幫忙,但今年每戶茶農全家出動採自己的茶都已經沒有餘力,更沒有工夫去管到別人了。
蔡玉花說,仁愛鄉中有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是原住民,由於仁愛鄉是位居較深山的部份,一直以來鄉中大部分的居民都以務農為生,真的可以說是靠天吃飯,然而在九二一大地震過後不僅對居民的精神造成很大的傷害,對他們的經濟來源造成更大的衝擊,對這些原住民來說,房子倒了反而不是影響最大的,收入出了問題才是讓他們飽受折磨的。

蔡玉花更表示在災後,許多山中原本的水源地也移了位,而作物的生長有賴灌溉,因此要重新拉水管接水源是勢在必行的,但是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金額數目,目前居民生活都已經不寬裕,加上這筆金額又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因此鄉中的農民目前是想要種作物但是又怕,想的是要種些作物來養家活口,怕的是沒辦法收成最後血本無歸,因此目前在春陽站中便在構思要成立一個農耕補助款項,計劃用這筆金額來鼓勵想要繼續務農的原住民。

蔡玉花說雖然有向政府提出需求協助,但政府能提供的非常有限,除此之外,在申請的程序上面有的時候還有條件附加或是必須要等一段時間,但是茶農的困境是不能等的,因此村民才會尋求自救,除了與各方聯繫徵求採茶志工外,也想辦法在銷售方面上尋得出路,因為在透過盤商的剝削後,使得原本就已是低價的茶價被壓得更低,為了不讓茶農的心血白費,茶的銷路問題是另一項重點。

蔡玉花說天災造成的損失是無法避免,想要為這些原住民民們多做一點事,但心有餘而力不足,真的可以使上力的可以說是非常有限,在仁愛鄉中有差不多近萬人的原住民,但其實鄉中已呈現出老人化的狀態,在村中的年輕人嚴重外流,想要出去外面的世界打拼,留在山中的主要是老人小孩,這也許也是採收方面不能加速的原因之一,而蔡玉花也說,有些在外面待不了的年輕人又回到部落中的也有,在遭逢此次的災變後又遇農務困境,有些會不由得鬱悶起來便會喝酒而變得頹喪,這是其來有自的,此外,她也說在資源方面也是分配不均,這也都對這些原住民間接造成影響。

目前這一波的採茶先告一段落,但是下一波的收成在不久後又要展開,因此蔡玉花也希望到那個時候,各界能夠伸出援手拉這些需要幫助的原住民一把。

聯絡方式 :
春陽區重建關懷站:049-803345

南投勞工職業訓練 成效卓著

【生命力記者/陳莉嫻報導】在九二一地震發生過後,對於災區居民最直接最嚴重的影響不是家園倒了,其實是他們的生活經濟受到了影響,許多民眾失業,這在震災情況最為嚴重的南投縣更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問題。

南投縣政府社會科一直在對災後勞工就業這方面做努力,勞資關係股承辦職業訓練的王先生便表示,在南投五十萬中,其實有十萬是失業人口比例,可以說是高的嚇人,而這些災民在震災過後又受到經濟壓力的衝擊,便產生了自殺潮,為了要為這些受災居民提供點幫助,南投縣社會局便與南投就業站與中區職業中心合作提供勞工職業訓練,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改善生活。

職業訓練的對象主要是以受到九二一影響而失業的勞工為主,當然目前仍未找到工作的勞工也可透過這個職訓來尋求協助,除了與就業站和職業中心合辦求職求才的活動之外,也邀請外縣市的廠商前來合辦開課,作為未來就業機會的拓展,王先生表示,辦理職訓必須要有職訓員協助,但是社會局中的職訓員人數不足,因此才會對外徵求廠商的加入,而協辦的機構主要還有當地的國中、專科,如南投高中、埔里高工等等。

社會科對於前來協助承辦的廠家在事前都有經過審慎的評估,除了觀察這些廠家的開課情況之外,也仔細審核他們的師資、結業後學員的就業情況與老師授課態度,為這些需要協助的勞工把關。

王先生說職業訓練的內容設定,主要是經由南投縣社會科社工組的社工走訪南投縣地區做一番評估之後,便找出幾項比較實際又對民眾幫助最大的課程來協助他們,目前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電腦班、室內裝潢班、褓姆班、美容美髮班以及旅遊的嚮導班、小吃班等等,想要接受職訓的勞工在看過簡章之後,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需要接受的課程。

目前這些科目仍然在擴充之中,企圖不斷因應居民求職的需要來做開設,而社會局除了在各新聞媒體發布新聞稿及印製簡介之外,也在南投地區的第四台有線電視設置跑馬燈讓民眾知道這項訊息,目前前來接受職訓的人非常踴躍,幾乎是一開辦就被搶光名額,第一階段的五十四班已接近結業,已有八班結業,預計在今年暑假會將第一階段的班級完成,將開設第二階段的班級,而第二階段打算開一百二十六班,預計社會局將可拿到四、五千萬的預算,而這筆預算估計將可造福至少五千名的勞工。王先生指出在第一階段結業後,在今年暑假將會有各方面的評估數字出來,屆時便可得知職訓的最佳效果。

此外為了獎勵勞工出席課程,社會科還依照「職業訓練實務實施要點暨就業訓練手冊」上的規定,照出席時數給予課程間的補助,此外,社會科還有配套的方案措施,就是勞工創業補助津貼,這是希望鼓勵想要創業民眾,王先生說這配合職業訓練雙管齊下的話,邊際效益會非常高,主要也是希望居民在經濟方面能夠自給自足。

而職業訓練券,主要是由南投職務訓練局所提供,有需要的居民向中區就業站提出申請,在通過審核之後,可前往台中或是台北受訓,雖然王先生表示職業訓練券並不是社會科的承辦範圍,但是職訓局提供的服務有些是社會科沒有的,因此兩者之間的合作算是一個補強的作用,透過這兩者能夠提供給勞工們更為廣泛的協助。

聯絡方式
南投縣社會科:04-5724170 轉勞資關係股

星星的小孩 努力綻放太陽的光芒

【生命力記者/林煙婷報導】「有人稱自閉症者為星星的小孩,因為他們就像星星一樣,那樣的純真、善良,只是不懂得如何像太陽一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亮。」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的網頁上這樣寫著。

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總幹事兼輔訓中心主任董裕榮表示,民國八十年才成立的協進會,原先的服務重點在於自閉症孩子的早期療育,之後協進會思考到孩子若有一技之長,長大後就能更順利的在社會上謀職,因此在八十八年時成立了一個職業輔訓中心,專門輔導十五歲以上自閉症及心智障礙的大孩子製鞋技巧,包括製鞋手工技藝、縫紉技藝及一般性包裝技術。而這個輔訓中心的主要成立宗旨即為「培養殘障者自主自立之生活知能,加強其職業技藝訓練及生涯輔導,以提昇其工作收入,落實殘障福利政策。」

五股工業區有一個規模頗大的身心障礙庇護工場,是台北縣政府運用兩億兩千六百多萬元的身心障礙就業基金所設立的,開全國在工業區內設置庇護工廠的先例。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輔訓中心的「慈泰庇護工場」即是六個受託經營的身心障礙團體之一。

輔訓中心雖然至今才成立了一年多,但成果卻讓許多家長感到欣慰:去年有三位學員取得製鞋的丙級技術士執照,今年三月的學科考試更有八位學員通過,現在正緊鑼密鼓的準備即將到來的六月術科考試,若是考過了即可取得丙級執照。協進會秘書陳增儀表示,自閉症者考這種丙級執照是跟一般的職業學校公平競爭,一樣的學科題目加上術科操作,證明了身心障礙的孩子雖然可能程度比較不好,但不見得不能教,只要認真去學習,一樣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穫。

這樣的成績,不只讓許多自閉症相關團體大開眼界,更鼓勵一些家有身心障礙孩子的家庭把孩子帶出家中,而改變從前那種「反正我的小孩就是什麼都不會」的觀念。

辦公室位於五股鄉的一座小山丘上的協進會,招牌雖然不醒目,但是從每個認真學習製鞋的自閉症學員臉上,我們見到的卻是充滿希望的未來。

聯絡方式
財團法人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
會址:台北縣三重市中正北路508巷21號
電話:2980-2332 2971-8279

辦公室:台北縣五股鄉民義路一段255號
電話:8295-8157 8295-8158

庇護工場:台北縣五股鄉五權路7巷8號
電話:8990-1346 8990-1347

董裕榮 開拓自閉症的一片天

【生命力記者/林慧雲報導】「我把這裡的孩子當作我自己的孩子」,當被問及教育自己的自閉症小孩的方式,和庇護工場的孩子有什麼不同時,慈泰庇護工場主任、同時也是台北縣自閉症協進會總幹事的董裕榮想也不想的就這樣回答。

董裕榮說,他自己本身也有一個孩子是自閉症患者。原本他從事的是和製鞋有關的貿易事業,因為這樣,在孩子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和有同樣遭遇的其他家長們,共同組織一個協會,替這些孩子尋求就學、就業的管道。

董裕榮說,他家中三個孩子,其中排行第二也是唯一的一個男孩,是自閉症患者。當他注意到自己的孩子行為和一般小孩不同,喜歡玩固定的東西、不停玩旋轉的遊戲、叫他他也不理會,帶到醫院去檢查後,才知道是自閉症。發現這個事實,剛開始心情上會覺得怪怪的,身為父母,要承認自己的小孩和別人不同是很難的。甚至許多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會將自閉症小孩藏在家中,因此現在社會上仍有一些無法估計的「隱性人口」。

「提供自閉症患者接受教導的管道,訓練他們的就業能力,讓他們也有機會擁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的父母親心情較能調適,難以接受的心情也才能緩和下來。」董裕榮說明,辦庇護工場提供職業訓練的目的就在於此。

他說,自閉症兒童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因為他們的情緒不穩及某些方面的智能障礙,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能力及意願。小學一、二年級時的功課屬於比較記憶性的,自閉症兒童還能勉強應付,三、四年級後的功課,需要思考的地方像是數學中的加減乘除等計算變多了,自閉症兒童只能進入啟智班就讀,五、六年級後綜合性思考的地方更多,以自閉症兒童的思考邏輯及情緒方面的問題,必須接受一對一的教導才能有效學習,但專業師資不足,大多數自閉症兒童都無法跟上一般學校課程的進度。國中後又面臨青春期轉變影響情緒,對於自閉症患者來說,他們要像一般孩童接受完九年國民教育再和大家競爭,繼續讀高中、大學,是非常困難的。

從發現自己的小孩是自閉症患者,到和其他家長一起共同努力集合資源,讓這些孩子能透過職業訓練開發他們的潛能,並有能力可以規畫自己的人生。董裕榮表示,協進會的家長們,希望能替這些孩子爭取更多的福利,並推動社會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職業訓練,讓這些特別的孩子也能有豐富的人生。

聯絡方式 
財團法人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
會址:台北縣三重市中正北路508巷21號
電話:2980-2332 2971-8279

辦公室:台北縣五股鄉民義路一段255號
電話:8295-8157 8295-8158

庇護工廠:台北縣五股鄉五權路7巷8號
 電話:8990-1346 8990-1347

職訓班 建築自閉兒未來的夢工場

【生命力記者/陳瓊茹報導】「責任、用心、特色」是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附設職業輔訓中心的服務宗旨,輔訓中心主任董裕榮表示,輔訓中心最重要的是要負責和用心,如此才能做出特色。而在董裕榮強調要給予受訓的心智障礙生適當的壓力之下,受訓生們都因此獲得了更多技能及心智上的成長。

二十六位心智障礙生在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附設的職業輔訓中心裡,努力的學習著如何做出品質良好的鞋子,他們白天上課、下午實習,所以除了每天要練習繁複的製鞋技術之外,這些從啟智學校畢業的受訓生們,也要接受職訓中心老師給予有關人際溝通、做人道理等的課程訓練。

輔訓中心秘書陳增儀表示,職訓班上的課程相當的廣泛及生活化,從四書五經、化工常識到新聞報導等,都可以是上課的內容,主要是看孩子們在生活及學習過程中遇上什麼問題,就給予那方面的教導協助。

對於剛進職訓班的孩子,有的不認識字,也不懂數字、公分方面的數學概念,因此必須從非常基礎的觀念教導起,漸漸的再學習針車、打版、做鞋底等一連串的程序。雖然手工製鞋的技術非常繁瑣,但在經過訓練之後,這些心智障礙生們都做得相當的熟練。

陳增儀說,其實他們跟一般孩子一樣,在面對學習壓力時會有適應不良、逃避、說謊的情況出現,譬如有的孩子會因為做得不好,又害怕被老師知道,而把作品給藏起來,或是欺騙老師因為生病而不想上課等。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最重要的是依照孩子個別的差異性及狀況,深入去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來給予協助。

在這個輔訓班裡的孩子,都要面臨著考試的壓力,因為他們都有著要考取丙級技術証照的共同努力目標。就像一般學生要面臨聯考一樣,他們平常就得接受大大小小的考試訓練,而且通常在不到一年的受訓之後,他們就得跟職業學校裡學習三年畢業的一般學生競爭,因此職訓班的學生能夠通過製鞋技術証照的考試,真的是相當不容易。

雖然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考取,但至少在這種壓力之下,這些孩子們都從中獲得了進步的動力,不同於在之前的啟智學校,他們在職訓班裡真正可以學到謀生的一技之長,並且透過輔訓中心的引薦,將來能夠到製鞋廠工作。對於已經在工廠就業的受訓生,輔訓中心也會追蹤他們的狀況,給予適當的輔導及就職再訓練。

職訓班裡不僅授予孩子們全面的製鞋技術,也讓他們發展設計的才華,董裕榮說,如此一來這些孩子們除了可以到工廠上班之外,也可以自己開業,或是有的藝術天份很好的自閉症孩子,可以避免人際溝通方面的弱點,自己從事獨立設計的工作。

在鐵的紀律及愛的教育並重的職訓班裡,這些大孩子們不僅從適當的壓力中獲得了一技之長,更學習到勤奮、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也變得更有自信,並開始對自己未來有了目標及希望。



聯絡方式
財團法人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
會址:台北縣三重市中正北路508巷21號
電話:2980-2332 2971-8279

辦公室:台北縣五股鄉民義路一段255號
電話:8295-8157 8295-8158

庇護工廠:台北縣五股鄉五權路7巷8號
 電話:8990-1346 8990-1347

慈泰庇護工場 讓自閉兒逐夢踏實

【生命力記者/陳瓊茹報導】位於五股工業區的慈泰庇護工場裡,有十一位具有專業技能的心智障礙生,在這屬於他們的製鞋工場裡,他們和一般人一樣的正常上下班,一樣的努力工作,在此建築著自己未來的藍圖。

庇護工場裡的鞋子全都是精緻的手工製品,在那裡沒有一般工厰的機器吵雜聲,看得見的只有每個人專注工作的神情。在那裡工作的人主要為自閉症者,還有幾位是智能障礙、腦性痲痺、及精神病患者,他們皆是自職訓中心學習完後來到庇護工場。不同於外面製鞋業分工仔細的情形,在這裡生產的鞋子,全都是這些大孩子們從無到有的全部包辦製作完成。

李素真及徐翌淳是兩位目前在慈泰庇護工場裡工作的自閉生,兩個雖同為自閉症患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但相同的是,他們皆在丙級技術士證照的考試中獲得了好成績。

李素真是去年考取丙級技術士證照的三位職訓生之一,今年二十三歲的她畢業於桃園啟智學校,是個外表看起來很素淨、個性非常安靜內向的女孩,對於別人的問話,她通常都不會予以回應。能夠取得如此的好成績,她工作時認真、細心的態度是主要關鍵。

其實李素真在前年剛進輔訓中心時,情緒比較不穩定,還會有一些不當的行為出現,是在經過輔導人員耐心教導之後才漸漸改善。輔訓中心秘書陳增儀說,她針車的技巧特別好,動作非常的熟練、快速,雖然是一位個性很「酷」的女孩,但她也跟一般愛漂亮的年輕女孩一樣,喜歡塗指甲油、戴很多的戒指,雖然她比較不會理會別人的意見,但她會負責的將份內的工作做好,絕對不會偷懶。

今年二十歲的徐翌淳就比較活潑,人際互動關係也比較好,是今年丙級技術士證照通過學科測試的八位心智障礙生之一。陳增儀說,徐翌淳容易溝通的個性,將來到外面的職場工作會比較合適。而為了準備即將面臨的術科考試,徐翌淳現在每天都認真的在庇護工場練習。

從板橋海山高工特教班畢業的他,自小到大都是就讀於一般學校,是職訓班裡少數能夠識字的自閉生,程度相當不錯。陳增儀說,他算是「跳級生」,因為在職訓班成績很好,所以讓他直接到庇護工場來實習。而雖然他咬字比較不清,打字容易出錯,但他對電腦很有興趣,以後他也可以朝這方面多多學習。

開朗的徐翌淳常常保持著可愛又憨厚的笑容,並且很愛跟人聊天說話,也很愛寫日記,雖然文字使用能力不太好,但他都會熱心的拿日記給老師看,並且樂於講自己的故事。

其實在庇護工場裡的這些大孩子,有些原本都是情緒相當不穩定、甚至還有暴力、自虐傾向的自閉生,但在經過協會工作人員努力、細心的調教之後,如今他們已不再具危險性,而是一群為自己未來努力學習、打拼的「社會新鮮人」,雖然他們的「社會」是建構在被保護的基礎之上,但對於進入真實的職場,他們仍是相當的期待。

就像徐翌淳,雖然很喜歡來到庇護工場,但問到他以後想不想待在庇護工場工作時,他卻堅決的搖搖頭。對於自己的未來,他有自己的想法,「希望以後可以到外面工廠上班」,徐翌淳說。而事實上,讓自閉兒有能力走入社會,也正是當初創立庇護工場的最終目的。



聯絡方式 財團法人台北縣自閉症服務協進會
會址:台北縣三重市中正北路508巷21號
電話:2980-2332 2971-8279

辦公室:台北縣五股鄉民義路一段255號
電話:8295-8157 8295-8158

庇護工場:台北縣五股鄉五權路7巷8號
電話:8990-1346 8990-1347

南港婦女中心 培訓原住民訪員

【生命力記者/陳詩怡報導】南港婦女服務中心為台北市社會局委託社區婦女協會承辦之公辦民營婦女福利服務機構,在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八日正式成立於南港承德市場三樓,中心為提昇女性自我成長空間,定期舉辦婦女成長課程講座。在今年的四月至七月間,有感於日益受到重視的原住民問題,由市府社會局主辦,南港婦女中心承辦,開設原住民家庭關懷訪視志工培訓課程。

南港婦女服務中心所服務的項目包括,婦女成長課程講座、定時法律諮詢、婦女福利資源轉介、原住民婦女成長團體及個案輔導與協談,使社區婦女在遭遇家庭關係失調與暴力侵犯時,能獲得情緒上支持與心理調適。

由於地處原住民較多的南港地區,所以中心不但為原住民婦女開設成長團體班,還為一般社會人士開設原住民家庭關懷訪視志工培訓課程。「這個培訓課程的目的最主要是希望讓社會上有更多人認識原住民,進而關懷他們。」南港婦中心主任謝玲蘭說。

原住民家庭關懷訪視志工培訓課程內容包括,基礎的志工倫理與精神培訓,認識原住民的鄉土文化,居家關懷訪視及問卷訪問的技巧,訪視技巧訓練團體及同理心訓練團體等課程,課程的講師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和教授及中心督導。

謝玲蘭認為透過這樣的培訓課程,能夠讓社會大眾對原住民有進一步的了解,社會上大多數人將原住民和酗酒、雛妓等社會問題畫上等號,這是因為他們對原住民不瞭解而產生的誤會。「一個崇尚自然的人格特質,為了生活費,連根拔起到都市來求工作的年輕人,沒想到最基本的學歷問題設限了他們工作的範圍,因此原住民的工作多以勞力為主,而原本用來慶豐年的酒,對離鄉背井和接受不平等待遇的他們來說,喝酒變成最好消愁的方法,然而因為社會對於他們的誤解,使得大家把酗酒、雛妓和原住民畫上等號,這是不公平的。」南港婦女中心主任謝玲蘭說。

原住民需要的是關懷而不是憐憫,「經過培訓後的學員,我們不敢說他們一定能成為最好的訪員,但他們至少能對原住民有進一步的了解,經由我們不斷的努力,我們希望原住民對我們中心能產生認同,也能夠了解我們是他們一個值得信賴的諮詢中心。」謝玲蘭說。



機構名稱:南港婦女服務中心
地  址:台北市東新街七十八號三樓
電  話:2653-7054

台灣神學院 關懷新社災區居民

【生命力記者/陳莉嫻報導】台灣神學院在震災發生不久後,便全力投入救災工作,而在那個時候成立的服務隊,便一直為災區的民眾服務到現在,在災變剛發生之時,服務隊主要是在東勢服務,一直到今年二月石岡關懷站成立後,台灣神學院便與其合作,以台中縣的新社地區作為主要的服務地方。

台灣神學院災區服務隊主要分為三個項目,分別是訪視組、兒童組與青少年組。訪視組主要是在災區的各角落尋訪,發現需要幫助的民眾回報給關懷站知道,並在新社尋求當地的資源做最快的協助,台灣神學院服務隊的公關郭嘉慧說,在新社這個地方其實居民不多,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因此他們在訪視的過程當中,算是做一個橋樑的工作,並幫他們找到最直接的機構與資源快速協助這些居民。

兒童組主要是給予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小朋友一點幫助,例如剛在五月底兒童組的成員在石岡活動中心帶一群小朋友,這些小朋友都是比較特殊的,像是隔代教養、單親家庭或是在學習上比較有困難的兒童。兒童組的成員馮同強說,在震災發生過後,小朋友是非常害怕恐懼的,他們主要是希望透過帶領小朋友做活動與遊戲,來疏導他們的情緒及給他們幫助。

而青少年組主要是與新社這個地區的青少年做互動,前一陣子剛落幕的青少年籃球比賽成效就非常的好,青少年組的服務員莊信仁表示,他們在跟這些青少年做活動之時,剛開始這些青少年們多少都會有點敞不開心胸,但是在經過一陣子的相處過後,彼此便漸漸有了默契,莊信仁也說,在五月他們這一梯次的服務隊就要交接了,在剛剛跟這些青少年們熟悉點就要離開,心中其實是覺得可惜與不捨的,但是下一梯次的服務隊也一定會盡力的幫忙這些需要幫助的居民。

目前已從台灣神學院畢業在石岡關懷站擔任社工員的鍾佳玲表示,事實上,目前新社這個地區因為震災所受害的居民,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固定的住所,雖然現在在新社國中旁,有搭建好的組合屋供這些暫時沒有棲身之所的居民居住,或是居民住在自己臨時搭建的屋子與貨櫃屋,但是住在這種地方的居民其實很多都是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及沒有工作的人還有孩童,很多居民在精神方面是有疾病,她們擔心這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因此,這個地方其實是存在著許多問題,如果這些居民有了固定的住所,再加上中國醫藥學院及新社衛生所所提供的門診服務,相信這些民眾會過的比現在更好。

鍾佳玲也說,其實這些災區的居民是很想走出來的,他們也不希望外界的人再稱他們為「災民」,因為這個標籤會讓他們更難過,他們一直在努力希望能讓自己的家園恢復地震前的生活,甚至是比之前更好,叫他們災民只是提醒了他們的傷痛,因此給予他們實際上的協助是比較有益的。

聯絡方式
石岡關懷站:04-572-4170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