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6月26日 星期五

陳奎宏 用點字保單拉保險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早上七點準時起床,習慣性的打開收音機聽新聞,吃完早餐,抱著愉快的心情,到達統一人壽辦公室。視障者陳奎宏的一天就此揭開序幕。

身為統一人壽業務襄理的陳奎宏,目前是台灣唯一從事保險業的視障者。在民國八十五年,統一人壽創辦了「盲人點字保單」,也和愛盲文教基金會合作拍了一支公益宣導片。透過愛盲文教基金會,陳奎宏對統一人壽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下,陳奎宏進入了統一人壽。


「專業知識一定要比別人強。」這是陳奎宏在此工作一年半以來,最深的感受。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的他,對保險這份工作很陌生,但他認為只有靠專業知識才能和其他同行競爭,所以他對每一條有關保險的法條、理賠的收據、遺產稅的規劃等,都背的非常的熟悉。最初,當他在外拜訪客戶時,很多人因懷疑他的服務品質而拒絕。後來因他的專業知識,在短短的一年半裡,簽到了一百五十位客戶,其中有三十位是視障者。

陳奎宏在做保險之前,是位鋼琴老師,生活方式是被動的,而現在的工作卻必須要非常主動才能生存。他說:「化被動為主動,對於一向生活在自我空間裡的盲人來說,是一項大挑戰。但為了使自己活得有尊嚴,這是必須要去突破的。這樣的改變,讓我生活的更快樂、更有希望。」

對於未來的展望,陳奎宏表示,他正在為盲人規劃一個保險訓練課程,希望以後有更多的視障者能夠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他也呼籲社會大眾,不要以有色的眼光評估視障者的工作能力,也希望政府單位開放盲人考保險執照的機會。

視障總機 能力不輸明眼人

【記者楊玟欣/生命力報導】一間三坪不到的小房間裡,林翠萍正忙碌的接電話,看她熟練的動作,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視障者。

「一開始做總機這份工作的時候,很多人都問我看不到電話按鍵怎麼辦?」進入台北縣社會局工作七個多月的林翠萍說:「其實這對盲人來說不是問題,我們可以記住按盤的位置。」剛開始工作時,為了避免按錯轉接鍵,林翠萍在總機用的分機轉接的大鍵盤貼上點字貼紙,「還不熟悉這份工作的時候,偶爾會按錯鍵,有時候會把轉接按成掛斷。」林翠萍笑著說:「不過現在不會了。」


林翠萍因為青光眼造成弱視,現在只有右眼的眼尾可以看得到一點點東西,周遭事物在她的眼中只是模糊的影像。在林翠萍進入社會局工作之前,社會局雇用過各種障別的員工,包括肢障、聽障、精神病患、智障等,就是沒有視覺障礙者,林翠萍回憶應徵時,社會局局長陳光榮還對此表示汗顏,並特地問她,視障者可以從事什麼工作。林翠萍回答,只要不用看字、不用寫字的工作,視障者都能做得很好,因此社會局安排她擔任總機。

如果分機佔線,會在總機閃燈,很多人擔心林翠萍看不到燈號,怎麼知道現在是否佔線,林翠萍認為這些擔心都是多餘的,因為她可以把電話轉過去,用聽覺來判斷分機是不是佔線。「眼明人看什麼都是問題,但對我們來說只是多一個幾秒鐘的小步驟。看不到沒關係,我們可以用聽的來檢查。」

社會局有六個課,每個課專司不同業務,共有一百多個員工。總機必須把每個職員的分機號碼弄清楚,並得分清楚各個部門辦的業務,面對民眾詢問時,才能轉到正確的分機。「一開始,我請家人把同事的名字用大字抄寫的我,這樣找起來比較方便。」不過林翠萍現在不用看「大抄」,也能記住一百多人的分機號碼。「只是美惠、雅惠一堆,有時候會分不清楚。」

為了了解社會局各個課的業務,林翠萍請朋友把資料放大,每天讀一點,現在面對民眾詢問,也能應付得很好。但有時候公佈欄貼出的活動預告,林翠萍無法得知,如果碰到民眾詢問活動內容,就不知道要把電話轉去哪裡。林翠萍說:「像這種時候,就要多問或者用耳朵收集資訊,多聽別人的談話。」

林翠萍剛開始上班,同事會好心的問需不需要帶她去廁所,或陪她一起等公車,林翠萍說:「從這些小地方可以看出這個社會對盲人的了解還不夠。」林翠萍表示他們受過定向行動訓練,這些小事情難不倒盲人。面對同事的熱心,林翠萍總是以「如果你不在我身邊我還是得自己來」的理由婉拒,「因為我不想太麻煩人家。不過同事人都很好,只是因為總機必須『死守』電話,我很難到處串門子,而且像『你今天穿得漂亮』、『髮型很好看』這些聊天的開場白我都不能用,所以有時候跟同事比較難聊下去。」林翠萍笑著說。

「其實我們是很獨立的。」林翠萍家住中和,每天必須搭一個多小時的車到板橋上班。「媽媽只陪我到社會局兩次,我現在都自己上下班。」可能很多人好奇,林翠萍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要下車,她笑著說:「算幾個轉彎就知道了,或者用路況來判斷,像塞車塞得嚴重,我就知道新莊的新泰路到了。」「你別看盲人閉著眼睛好像什麼都不知道,其實他們用心在看、在感覺。」

林翠萍在省立盲人重建院接受職業重建訓練時,學的是按摩,但因為「考慮到一個女孩子做日夜顛倒的按摩師工作很危險,所以放棄這個工作。」民國八十一年畢業後,曾在某公家機關的空氣污染調查計劃擔任總機,後來因為計劃結束,為期九個月的工作也跟著結束。

沒有工作這段期間,林翠萍不斷學習,廣播班、行銷班、電腦班、總機班、甚至化妝班都有她的蹤影。「我記得重建院有個楊主任曾經跟我說過,什麼都學,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用到,所以每種我可以學的課程都學過了。」

「我很感謝社會局給我這個工作機會。」林翠萍認為盲人很珍惜他們的工作,穩定性很高,不會換來換去。「而且總機這個工作很適合盲人,公司行號應該要多給盲人機會,雖然我們看不到,但我們可以多用一份心來彌補。」

1998年6月23日 星期二

賴智傑 以調音開啟盲人的另一扇窗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明眼人聽出一個音要花五秒鐘,我們就要爭取到只花四秒甚至三秒。」在視障鋼琴調音的課堂上,賴智傑向學員解釋種種調整鋼琴的方法與技巧。

星期一的上午,賴智傑來到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準備開始兩個半小時的鋼琴調音訓練課程,參與的是三位視障的學員。


三十二歲的賴智傑,四年前通過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舉辦的「鋼琴調音技能檢定」,領有技術士執照。這項檢定自民國七十三年開始舉辦至今,共有三位考上國家執照的盲人調音師。

賴智傑說,參加調音師的考試,是因為在盲人重建院念書時,接觸到鋼琴調音的訓練課程,當時覺得盲人除了按摩外,若能學點其他技能也不錯,於是就這麼學出了興趣,也真學到了本事。

在完成重建院的調音基礎課程之後,賴智傑前往桃園在一家和重建院有建教合作關係的鋼琴工廠工作,在工廠品管課作鋼琴零件調整與琴弦調音的工作。賴智傑回憶說,在工作期間為了爭取練習調琴的時間,他總是最早上工、最晚離開,一天至少調整十台琴,一個月三百台,一年三千六百台,所以在兩年半的工作中,他至少有七千台以上的鋼琴調音經驗。

摸熟了一台鋼琴上下五千多個零件後,賴智傑回到台北,決定報名參加勞委會舉辦的「鋼琴調音技能檢定」,雖然在他之前已有盲人邱國鐘報名考試且順利拿到證照的例子,但在賴智傑一開始報名時,勞委會的反應卻是「拒絕、不讓盲人參加」,賴智傑於是設法聯絡上邱國鐘,帶著邱國鐘的證照前往勞委會抗議,才爭取到參加考試的資格。

而回想自己的學習歷程,賴智傑說,當初上課的老師雖然都相當認真,但也許是明眼人的緣故,在教導上有些地方還真是力不從心,因為盲人的很多感覺與學習障礙是說不上來的,如此在老師的指導上當然就增添了許多困難。

有過這麼一段深刻的體驗,賴智傑在通過國家考試後,決定以過來人的經驗,把學習調音的心得分享給更多的盲人朋友。目前,在新莊盲人重建院與台北市盲人福利促進會都有賴智傑指導鋼琴調音的課程。

賴智傑說,調音師的種種訓練,不論是音感的準度或者零件修理原則都是「熟能生巧」。拿到執照,的確是一種自我肯定,也能說服客戶,讓人家相信盲人也能調音。然而,真正「走出去」為客戶服務時,存在的是更多未知的困難

「光是找地址就夠傷腦筋了」賴智傑笑著說。

賴智傑是在高二的那年,視力急速衰退而至全盲,「一扇窗關了,另一扇窗就會開啟」是他看不見以後的體會,他說,「我以前從沒想過會成為調音師、會彈鋼琴、會因參加殘障奧運而成為游泳國手。」

接近中午,賴智傑要學員收拾工具,把鋼琴的外蓋裝回去,聽著學員抱著重重的蓋子放不進正確位置的喘息聲,他大聲說道,「左右要一樣高就進去了,進去了,我們就去吃飯,不然,你們就在那練身體吧。」這時,大家笑成一團,其實,賴智傑開啟的又何只是自己心中的一扇窗呢?

盲人林貞伶 指導明眼人學電腦

【記者周靜慧/生命力報導】「在電腦世界中,視障者與明眼人的差距將越來越短。」視障者林貞伶堅定的說。林貞伶目前服務於清華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擔任程式管理的工作,今年已經是第六個年頭。此外,她也兼任推廣教育的電腦課程;在電腦領域,她是明眼人的指導者。

林貞伶因為青光眼病變,在大學畢業那年完全喪失視力。成為視障者後,她做過家教班老師與廣播節目的錄製。在將近四年擔任家教班老師的期間,她請旁人報讀教材與市面上的教學錄音帶來準備上課的內容,學生人數也因為家長們的口耳相傳而越來越多,後來因健康情形不堪負荷而中輟。而後在新莊盲人重建院學習盲用電腦後,才正式接觸電腦。林貞伶在學校學的是國貿,可以說與電腦毫不相關,現在卻靠著這份技能,帶給她穩定的工作。但是,回想當初求職,卻也碰到過阻礙。


在進入清大工作之前,林貞伶曾應徵過某知名企業與公家機關的電腦技術人員,而這兩個單位在試用期後都拒絕了她,尤其與該知名企業接觸的經驗,更使她倍覺挫折。她說,在通過考試及試用期後,基層主管與同事都覺得她可以留下來工作,沒想到最後卻被高層主管以「安全問題」打了回票,至今她仍不清楚什麼是「安全問題」。

林貞伶在盲人重建院曾接觸過按摩訓練,但是瘦弱的她並不適合這份耗體力的工作。而她也認為視障者的工作不應只是侷限於按摩業,電腦程式設計、教學、廣播、寫作等具有獨立性的工作都很適合視障者。尤其是程式設計,由於所使用的都是文字,不牽涉到圖形,現行的觸摸式顯示器,就已經足夠,視障者只要具備邏輯思考,在程式設計方面是可以和一般人相競爭的。

林貞伶認為電腦網路快速的發展,將是視障者資訊獲得的一項利器,尤其透過BBS(電子布告欄)的純粹文字模式,代替傳統紙張,將使視障者的工作障礙減至最低。

對於目前視障者的就業率偏低,林貞伶認為是視障者與企業彼此不夠了解所致。視障者雖然一開始工作的效率會不及明眼人,但是一旦熟練後,視障者在職場的穩定性卻是明眼人所不及的,但是,雇主往往只看到短期的成本消耗;另一方面,視障者的教育技職體系,也可以針對企業的需要去開闢多元的訓練課程,讓視障者的職場範圍更寬廣。

勇於走出傳統的視障者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黃義文三十多歲時眼睛失明,之後便以按摩維生。他說:「以前最好的時候大概一天可以接到五﹑六個客人吧,現在因為經濟不景氣,生意已經大不如前。」在按摩業工作三十多年的邱簡親則說,由於觀光業不景氣,加上抽成的問題,像我們這種年紀大了的按摩師是很難再工作下去的。

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表示,年齡在六十歲至三十歲間的視障者,約有百分之八十從事按摩業。傳統的視障者大量投入按摩業,原因在於早期的啟明教育單一職業培養與社會的限制。負責盲人重建院行政規劃工作的柯明棋說,盲人從事按摩業的收入較其它幾種行業高,如果自己努力一點,一個月大概可以賺到三萬多元,但其它幾種職業都只有兩萬元左右,而且也比較難找到工作,所以從以前到現在,學習按摩的盲人和其它職訓項目比較起來一直是最多數。


負責啟明教育的單位則努力想打破,視障者大量從事按摩業的困境。新莊的盲人重建院開了按摩、鋼琴調音、陶藝和盲用電腦四種技藝訓練;北市啟明學校也從國小部的學生開始接觸盲用電腦,並與北市勞工局合作,訓練高職部學生電腦技能。目前,在電腦、鋼琴調音等行業都已有視障者嶄露頭角。

賴智傑在高二的那年,視力急速衰退而至全盲,「一扇窗關了,另一扇窗就會開啟」是他看不見以後的體會,他說,「我以前從沒想過會成為調音師、會彈鋼琴、會因參加殘障奧運而成為游泳國手。」賴智傑目前是國內獲得調音師證照的三位視障者之一,而他現在也在台北市盲人福利促進會,教導其他視障者調音課程。

服務於清華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的林貞伶,則是大學畢業後,因為青光眼病變喪失視力。大學讀的是國貿,與電腦並無直接關聯,她是在成為視障者後才開始接觸電腦。現在她除了負責清大計算中心的程式管理,同時兼任推廣教育的課程,在電腦領域中,林貞伶則是明眼人的指導者。

林翠萍是北縣社會局的總機,看她熟練的動作,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視障者。很多人問她看不到電話按鍵怎麼辦?林翠萍說:「其實這對盲人來說不是問題,我們可以記住按盤的位置。」剛開始工作時,為了避免按錯轉接鍵,林翠萍在總機用的分機轉接的大鍵盤貼上點字貼紙,她說:「視障者雖然看不見,但是可以用一份心彌補。」

身為統一人壽業務襄理的陳奎宏,目前是台灣唯一從事保險業的視障者。文化大學音樂系畢業的他,對保險這份工作很陌生,為了和同行競爭,他對每一條有關保險的法條都背的非常的熟悉。最初,很多人因懷疑他的服務品質而拒絕。後來卻因為他的專業知識,在短短的一年半裡,簽到了一百五十位客戶。

他們都是勇於走出傳統的視障者,但也在求職的過程中,碰過阻礙。賴智傑在報考證照時,遭遇過行政機關的阻擾;林貞伶通過知名企業的考試後,卻在試用期後,因為企業高層以「安全理由」理由不予錄用。說穿了,逼視障者走回按摩業的正是外界對視障者的不信任。其實,視障者能做的工作就如林翠萍所說只要不用看字、不用寫字的工作,視障者都能做得很好。

1998年6月17日 星期三

龍坡里自然生態步道 擴充社區居民學習環境

【記者施君平/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大安區龍坡里24日在溫州街舉辦「龍坡里社區自然生態步道活動」,導覽民眾認識龍坡里的花草樹木。主辦活動的龍安國小家長生物營營長石正人說:「我們舉辦社區自然步道的目的,就是要教居民及小朋友認識自己的生活環境,因為只有先愛這個社區,才會愛台灣這個國家。」

龍坡里的社區自然生態步道,是都市內第一條自然生態步道,由龍安國小家長生物營的家長及台大植物系郭城孟教授共同策劃。由於溫州社區在日治時代就已開發,當年留下的植栽及土地自發的苗木,加上居民新種的花草,建構了龍坡里一帶豐富的植物生態環境。


家長們邀請郭城孟教授規劃認識植物的課程,並實地了解龍坡里有那些植物種類。為了讓居民認識自己生活周遭的環境,生物營的家長們在社區中進行了植物調查,並實地觀察畫圖,編製了一份「龍坡里自然步道導覽圖」,詳細標示了植物在社區中所在的位置及種類介紹。

生物營成員黃蓉美說:「都市的休閒方式大多都是看電視。郭教授的課程帶我們出來實地認識社區植物,而我們每一個家長都可以是導覽的解說員。」

自然生態步道活動除了有家長擔任的解說員,分批帶領民眾沿街導覽植物,並在溫州街18巷台大學人宿舍前擺設活動攤位,包括寫生繪畫、攝影比賽、製作押花飾品、拓葉、廢紙再生的「手抄紙」的製作;還請主婦聯盟教導民眾綠色生活的概念及有機肥的使用。

家長陳麗貞說,活動的出發點,都是希望能給予民眾生態、環保的觀念。不少附近的居民都帶著小朋友出來參加活動,小朋友們聚集在攤位旁,拿著蠟筆做拓葉畫,或是一邊聽著家長解釋,一邊嘗試做押花飾品和手抄紙。而參加步道導覽的民眾則在解說員的指引下,了解到自己所住的社區不但有日治時代留下來的大王椰,也有平日常吃的水果如蓮霧、芒果的樹種。

過去十年都在郊區風景點推行自然步道的郭城孟表示,芝山岩、仙跡岩及陽明山等地的步道已成為結合休閒與保育功能的自然生態區。首次嘗試在都市中規劃自然步道的他說,這些結合自然環境與人文色彩的都市植物,以及由它們所衍生的生態現象,都是社區步道的解說材料。「社區中的步道能擴充居民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每個地方有它不同的背景,因而會有它的精采之處。」郭城孟說。

郭城孟認為,藉由家長會來策劃這個活動,能讓家長和學校教育結合,整合社區資源;也能讓課本上的概念和社區資源相互對照,成為鄉土教材,使小朋友有實際上的了解。

曾經擔任過生物營動物營副營長的張聖潔說:「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居民對社區有更深入的認識。大家現在都只想到要出國去玩,卻沒想到自己家旁邊就有休閒場所。每天路過的這些花花草草一旦經過解說,大家就能發現社區中其實有許多事值得欣賞。而且,一旦你去注意它,你就不會破壞它。」

帶著兒子、女兒來參加活動的黃昭熙說,舉辦這樣的活動需要長期的準備,而他覺得只是一個里的力量就能做出這麼多東西,是蠻不簡單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家裡種了些什麼植物,現在有人能幫你觀察整理很不錯呢!」

石正人說,這個活動是大家集體創作的結果,希望把每年五月的第四個禮拜天訂為社區步道節,並由里辦公室來號召里民參加;結合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力量,給予小朋友更多的學習空間。

盲人按摩企業化 按摩師表認同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我是二十幾歲失明的,當時到羅東的慕光教養院學按摩,學完剛出來工作的一﹑兩年大概每天只能賺個一千多塊吧。」「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理事,同時也是「中華視障經穴按摩推廣協會」理事的林萬成說,「後來自己覺得本事不夠,不能和別人競爭,所以從那時到現在每年都會去學一些關於按摩的新技術。」

「除了一般的按摩外,我還學過日本指壓﹑針灸﹑脊椎矯正。一般的按摩都停留在只是消除客人疲勞的階段,可是如果加上這些新技巧,按摩便還可以有治療的效果。現代人許多職業病,比如腰酸背痛﹑脖子扭到等等,都可以透過按摩的方式來治療。」林萬成表示,他靠著不斷進修,有時一天的客人可以到十幾位左右。


林萬成說,他每年不斷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希望不要被淘汰,因為現在理容院愈開愈多,如果盲人按摩的技巧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消除疲勞上,那麼許多理容院都可以有同樣的服務,「競爭愈來愈多,盲人按摩的生意當然就愈來愈冷清了。」

面對目前競爭激烈的按摩業生態,林萬成認為除了盲人本身要不斷進修學習外,企業化也是未來的趨勢。「企業化經營可以解決目前許多盲人按摩不理想的地方,比如現在盲人按摩大多是在自己家裡,設備﹑衛生和光線等外在條件會比較不足。但如果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裝潢設備和衛生都比較可以掌握,按摩的外在環境比較好,可以讓客人有比較舒服的感覺和印象。」

林萬成表示,他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而核准設立的社區按摩站將在六月開幕,這是繼愛盲文教基金會成立社區按摩站之後,全台北市第二家。「這是我們協會推廣按摩企業化的一大步,除了硬體設施的進步外,我們會要求按摩師每個月接受在職訓練,以提升和維持按摩一定的品質。還有,因為是企業化經營,我們也會利用商業上的宣傳手法,比如印製折價券﹑開幕七折優待等來吸引顧上門。」

加入庇護性社區按摩站的視障按摩師毛傳淑說,這種企業化的經營方式,讓按摩比較具專業的性質,「比如這裡一節是一小時,加入按摩站的盲人按摩師都需要有按摩師執照。除了服務客人的時間變得較充裕外,我們按摩師的技術可以較有充份的發揮,除了最基本的消除疲勞外,還可以具療效,如治療、矯正腰酸背痛、脖子扭到等。」

毛傳淑剛從啟明學校畢業時,做的是直銷的工作,但直銷需要的成本很高,而且要付出的心力也很大,對一個盲人來說,長時期實在是沒有辦法應付得來。後來她加入按摩公會,到一家有七個按摩師的按摩院工作,服務的主要客源都是飯店的客人,現在因為生意愈來愈差,而台北市第二家社區按摩站又剛好在最近開幕,需要領有執照的按摩師加入,毛傳淑抱著一試的心理,經過按摩站所屬協會甄選的結果,她順利進入社區按摩站工作。

「我覺得現在社會環境對盲人來說,似乎只有按摩是長久之計。因為體認到這點,所以才會努力在按摩這個行業上追求新嘗試。」毛傳淑表示,企業化可以解決許多盲人按摩業存在已久的問題,比如硬體設備上、按摩師素質和客人得到的服務品質上,都能有較好的水準。不過對於才開幕三天的社區按摩站,毛傳淑說:「我現在還是不敢完全放棄直銷的工作,因為不知道以後按摩業到底是可以恢復以前的盛況,還是現像在這樣繼續一蹶不振下去。」

林萬成表示有不少按摩師也有這樣的疑慮,他說:「目前有七﹑八位按摩師加入社區按摩站,其他的按摩師因為企業化剛在起步階段,有的還有所顧慮,怕到時候收入反而比現在更糟糕。」林萬成說:「不過,只要是在社區按摩站工作的按摩師,每個月至少都會領到庇護性工資一萬兩千元和交通費四千元,希望這樣的保障,可以讓更多按摩師願意加入,也希望這是盲人按摩業一個好的開始。」

盲人按摩師 把服務送到有需要的地方

【記者林怡蕙/生命力報導】每週一和雙週四的中午,在台北市市政府內的一個會議室中,會有三、四名盲人按摩師利用市府的午休時刻,為市府人員做按摩服務。這項由伊甸基金會所推動的外展服務,已在市府推行近一年了。

擔任北市訴委會主委的張富美認為這是項很貼心的服務。她說:「平時工作壓力大,弄得脖子很僵硬。以前給洗頭小妹抓抓就覺得梃舒服的,來給他們按摩後,才曉得什麼是正統按摩。」張富美也會向同事推薦按摩的好處,社會局局長陳菊也在她推薦之下去了一回。


為配合市府的作息,伊甸將按摩的時間由一次五十分鐘,調整為二十到三十分鐘,收費方式也隨之調整。在設備方面,因為是利用市府的會議室,沒有床舖來做全身的調理,所以是以肩膀、頸項為按摩調理的重心。市府按摩小組的負責人陳榆汶表示,到會議室按摩的人,女多於男,約佔八成左右,其中又以三、四十歲者居多;客源也都蠻固定的,大概每次來可服務十來個人。

十九歲的楊國松是一位很靦腆的盲人按摩師,自啟明學校畢業後,就考進伊甸基金會,到市府替人按摩還不到一個月。他說:「在伊甸的工作時間比較正常,不像其它按摩院要到深夜才下班。」他還特別提醒民眾在打電腦時,鍵盤位置要比手肘低,才不會造成手部僵硬。

而按摩師外展服務的推手,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弘德發展中心主任張國英表示,伊甸基金會希望突破傳統按摩業被動的角色,主動出擊,讓盲人按摩師能主動走入人群,接觸不同的環境。伊甸也有協助盲人轉業的課程,如電腦訓練、電話行銷、錄音工程...等項目。

「現在盲人按摩師的最大問題是專業不足」張國英說:「而基本上按摩業是一項操作型、勞動取向的工作,除了指上按摩這項技能外,還需要其他方面的素養,諸如健康保健、人際溝通、經營管理...等知識,培養專業、累積客源,才會有穩定的收入。然而許多盲人對於視障界所提供的相關進修課程,並沒有強烈的學習意願,產生所開課程叫好不叫座的現象。目前盲人按摩業是一種『被保護的專業』,在未來按摩市場開放後,盲人按摩師的生存會更加艱難。因此,提昇盲人按摩師的專業素養更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議題。」

張國英並指出,外展服務是秉持著「把服務送到有需要的地方」的理念,從民國八十四年起就有開始辦理,並試著打開各個族群的需要,有需要的機關團體,也可以和弘德發展中心聯絡。目前還有一部按摩巡迴車於每個禮拜三、禮拜六的早上七點到九點,在國父紀念館停放,為一般民眾提供付費服務。弘德發展中心電話:﹝02﹞27391659

按摩企業化 幫助視障按摩師走入人群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按摩是最多視障者從事、也是視障者職種中最傳統的行業。為挽救近年來日益沒落的困境,按摩師不再被動的待在按摩院或家裡等客人上門,相反的,他們利用廣告告訴大家正統按摩的優點,並帶著名片在社區辦的大型園遊會免費替人按摩,發送名片,為自己拓展「業務」。

「我們現在以主動出擊的方式做按摩促銷。」台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總幹事陳志洋說。四月到六月間會有正統按摩的公車廣告和廣播廣告,以促銷日漸沒落的按摩業。


按摩是多數視障者從事的工作,但是近年來明顯的沒落。根據盲人協進會的統計,近半年來幾乎每位按摩師都是三天二位客人,月收入在一萬元上下。本身是視障者的按摩師黃銀松說,以前生意好的時候每天有八、九個客人,但現在一天有一、二個客人就算不錯了。

按摩師陳美月將近六十歲,從事按摩近二﹑三十年。她說,以前北投是溫泉觀光盛地,遊客絡繹不絕,也順便帶動了按摩業的市場。然而現在北投溫泉業蕭條,連帶使按摩業沒落。而且一般理容院的按摩多少也搶了盲人按摩的生意,當了十七年按摩師的林昆明說:「現在許多理容院﹑三溫暖的衛生設備﹑規模﹑裝潢都很好,還有員工獎勵辦法,在制度和規模上我們無法和他們競爭。」

陳志洋說,理容院提供的多半是色情按摩,這使得一般人往往將色情與按摩畫上等號,讓人不敢隨便踏進按摩院,因此流失了不少上班族客人,他說為了和色情按摩做區隔,所以利用車廂廣告來宣導正統按摩,並藉此開發女性上班族市場。

除了外在因素,按摩業蕭條多少也和按摩師自身有關,他們多半在家或在按摩院被動等候生意,由於眼睛不方便,主動走入人群開發客源,對他們而言較為困難。林昆明說,按摩師靠的是自己單打獨鬥,生意當然不能和理容院的按摩相比。從事按摩業三十多年的吳美梓也說,他們是一個人一個人的分散在各處,客戶比較難知道有這些按摩師。

陳志洋說,為了改善按摩師外在環境與本身限制的困境,協進會推出「加強正統按摩職業宣導計劃」。他說,按摩師採「隨叫隨到」的服務方式,或是在按摩院等客人上門,由於這是沒有固定雇主的行業,所以按摩師每個月的收入並不穩定。而且近年來經濟不景氣,按摩師普遍每天服務二個客人以下,俗稱一整天都沒客人的「站黑板」,也每月增加天數。陳志洋認為沒有雇主為按摩師開發市場,使得按摩的優點只能靠老客人口耳相傳,為了避免按摩業被淘汰,協進會才會推出這個計劃。

宣導計劃的內容包括,利用車廂廣告、廣播廣告宣導正統按摩;在上班族聚集的地點散發按摩師電話宣導小冊,讓有需要的民眾可以依冊上的分區名單,找到離自己最近的按摩師;在機場、休息站、車站、社區等公共場所設置按摩站;按摩師在大型園遊會中免費替民眾按摩,並發名片來開發客戶。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按摩業與大型公司或機關行號合作,按摩師定期到合作的機構,讓上班族可以利用午休時間接受按摩,按摩師黃銀松說:「我很贊成這種方式,因為上班族常常筋骨酸痛,而按摩是消除疲勞最好的方法。」黃銀松認為按摩可以提高上班族一天的工作效率,「就好像日本的上班暖身操」。目前台北市社會局每週一、四的中午在會議室有按摩師為職員服務,並斟酌收費。

協進會向台北市政府申請、將在六月開幕的社區按摩站,目前有七﹑八位按摩師加入,協進會理事,同時也是中華視障經穴按摩推廣協會理事的林萬成說,因為企業化剛在起步階段,有的按摩師還有所顧慮,怕到時候收入反而比現在更糟糕。不過,只要是在社區按摩站工作的按摩師,每個月至少都會領到庇護性工資一萬兩千元和交通費四千元,林萬成認為這樣的保障,應該可以讓更多按摩師願意加入,並希望這是盲人按摩業企業化一個好的開始。

陳志洋說,早期的啟明教育只單一的培訓按摩技能,造成目前三十歲至六十歲間的視障者「只此一技,別無他技」的情況,他認為中年視障按摩師幾乎沒有轉業的能力,而每一個按摩師背後都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因此宣導正統按摩可以挽救按摩業的危機,並保障視障者的工作權。

1998年6月16日 星期二

少輔會義工徐士英 十年付出獲頒「金駝獎」

【記者林怡蕙/生命力報導】「做義工,就是『有什麼做什麼』」擔任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義工工作已邁入第十一年的徐士英這麼說。徐士英今年已經七十三歲了,從民國七十六年在參加里民大會,拿到少輔會徵求義工的傳單時,當時他想著,少輔會既然缺人,自己又還有些餘暇,就毅然決然地加入少輔會義工的行列,迄今不曾間斷,也在去年得到內政部的肯定,獲頒志願服務楷模「金駝獎」。

金駝獎是於民國七十三年由當時的台北市社會局局長蔡漢賢所提出的,用以表彰志願服務者。名為「金駝」就是取其堅毅耐勞,不畏艱苦,平凡中見偉大的精神。因為「徐爺爺」熱心、主動參與少輔會的各項活動和訓練,少輔會提名徐士英為金駝獎的候選人。今年的金駝獎由各機構團體推派出一百二十六為候選人,經過初審、複審、決審,共產生了十三位得獎人。得獎人遍及台灣各地,徐士英為三名台北市得獎者之一。


在開始的時候,徐士英先是接受輔導訓練,成為輔導義工,親身去幫助依些行為有所偏差的少年。他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最疼的寶貝,最深的牽掛;孩子一時的迷失,需要我們伸出援手,愛他們、幫助他們啊!」「徐爺爺」的個性樂觀、開朗,喜歡和青少年做朋友。在志工行列中熱心提拔新進。遇到頑強難管的青少年,多在他苦口婆心地勸導下,慢慢地改正不良習慣,重新做人。

徐士英也說:「現代社會父母比較忙,家庭問題比較多。每個家庭的問題都不一樣,有的重男輕女、有的重女輕男;有的家庭很有錢、有的家庭很窮困。其實來接受輔導的孩子都不壞,只是大人沒把他們教好。」他還提到,當的義工以後,人會變的比較積極。因為「有行動,才會對別人有幫助」。

徐士英認為:「當義工的最大收穫是自己可以學習很多,參與許多少輔會安排的課程;並且可以接觸很多年輕朋友,讓自己更有活力。」徐媽媽也說,在徐先生擔任義工之後,常常和「小孩子玩」,心態也就越來越年輕。事實上,徐士英在退休後,全心投入義工工作,不但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及社團活動,人也越來越健康,更開創了退休老人奉獻社會的第二春,找到生活的重心。

徐士英目前每週都會到少輔會幫忙,不論是支援內勤工作,或是修修冷氣機、飲水機…,都難不倒科班出身的他。活到老學到老的徐士英,從未因自己年齡較長而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在徐士英的家中,他隨時都可拿出一疊講座、研習會的資料,目前他每週仍會至少參與一項課程講座,前幾年他還曾經從近內湖的家中,不辭辛苦的一路搭公車到輔大來,聽一場演講哩。對徐士英而言,學習、成長,是他最大的快樂,做義工如是,參與各種講習亦然。

萬丹社區網站 教你說台語

【生命力記者/報導】「萬丹社區」是個新的網站,它是萬丹鄉社區報的網路版,主旨是「關懷生命、關心生活」。主要的網站內容有「發刊詞」、「萬丹采風」、「今日萬丹」、「關懷生命」、「關心生活」、「社區脈動」、「經驗交流」、「認識台語」、「母親節特刊」以及「心得分享」。目前最新的更新日期是六月一日,更新幅度頗大。

「萬丹社區」雖然是個新架設的網站,但其社區刊物「鄉音」卻在兩年前便開始出刊,「鄉音」發刊的主要目標在於關懷生命信息與生活資訊,以及傳遞時代性的趨勢報導與知識。


比較特別的「認識台語」單元,由短篇的文章開始,具有連續性,所以有興趣的網友應該先從第一篇開始閱讀,對字詞之形音義,會較容易瞭解。而註解部份,分羅馬拼音及國語注音兩部分音標,但是羅馬拼音部分的音節無法在網路上顯示。

萬丹原為馬卡道族語,意為「市集買賣的地方」這就是萬丹地名的由來;在「萬丹采風」中,你除了可以以看到萬丹地名的由來,其他還有泥火山的傳奇故事、萬丹地方派系源起以及屏東糖廠大煙囪,另外還有社區的人物誌。

「今日萬丹」中你可以看到萬丹今日的風貌;在「關懷生命」中,有許多的可以體現生命的短文;在「關心生活」中告訴你適齡婚育好處多,認識支票、本票,勇敢的向毐品說不,當心狂犬病,銀行貸款不可不知,法拍屋標購秘訣等生活常識。要看萬丹種植的蘭花揚威國際,你可以看「社區脈動」;想分享社區的各種經驗,可以到「經驗交流」看看。

至於「心得分享」部份,則類似留言版,你可以在這裡寫下你的留言,署名萬丹人的網友便提出萬丹全鄉都沒有自來水供應,不做二等公民的留言,值得相關單位的重視。

「羅漢門傳奇」 帶你認識內門鄉風土人情

【記者林莉雯/生命力報導】位在高雄縣的內門鄉,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網站,名為「內門鄉之羅漢門傳奇」,它的內容包括「內門沿革」、「內門八景」、「民俗技藝」、「觀光特產」以及「人文歷史」等。除了個別的介紹之外,網站為體貼沒有太多時間參觀網站的網友,還特別提供快速簡便的瀏覽方式,方便網友迅速認識的羅漢門文化。

在「自然環境」部份,主要是從位置面積、山川形勢、物產氣候等部份對內門的環境作介紹。而「內門沿革」則主要在介紹內門鄉歷史沿革及名稱的由來。在「人文歷史」單元,則在說內門平埔族,鴨母王朱一貴的人文歷史探索。


「內門八景」是新的單元,這部份主要在介紹內門鄉之自然景勝,包括七星墜地、紫竹生春、龍潭吐霧、虎岫生風、銀屏獻瑞、將軍卓立、金交獨座以及石門聳翠等獨特的景觀,除了照片之外,也有一段文字加以說明。在「觀光特產」中,主要是在說明內門鄉的地理景觀特殊,交通方便登山、健行、採果、攬勝皆適宜。

從介紹範圍含括內門紫竹寺、大竹崙協天觀音寺、台灣第三古老的教堂木柵教堂的「宗教信仰」單元。可知內門鄉對宗教信仰有很大的包容力。在「民俗技藝」部份,則主要在介紹傳承舊有民俗技藝,「宋江陣」、「過渡陣」、「七里響陣」等。

而「金竹村」則在介紹內門鄉最偏遠村落-金竹村當地的民情風俗、龍眼採果、登山步道、烏山獼猴特區。另外為考量到最近所編的「內門鄉誌」是以西半部的觀點出發,相對於東半部的介紹略嫌不足,所以在此特別將東半部邊陲地帶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在「內門鄉東半部導覽」稍作介紹。

另外還介紹內門鄉內的學校,如「金竹國小」是當地的花園小學,經常被媒體爭相介紹,而「實踐大學」則是設立在當地的最高學府。另外「內門鄉立圖書館」則連結到省立圖書館,另有對內門鄉三所鄉立圖書館的介紹。

光纖鋪遍整個社區的 「北成社區全球資訊網」

【記者林莉雯/生命力報導】北成社區位於宜蘭縣羅東鎮羅東市區西側,「北成社區全球資訊網」是由北成社區發展協會,以及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所共同規畫興建的。它最大的特色是社區資訊網路的構想。所謂的社區資訊網路是指利用社區定點光纖網路的架設,提供居民不用出門的終身學習、遠距教學、及迅速的資訊交流,這可以包括視訊教學、視訊會議、社區電子布告欄、社區通訊聯誼網、社區電子式資料庫、在家工作、電子購物、即時交易、網際網路等。

其主要的鋪設策略是以北成國小的資訊站為中心,社區內每鄰近十戶住家為一單位,架設光纖網路。而且,居民只需於第一次裝設時負擔費用,日後經由光纖上網路都不需再花錢。


「北成社區全球資訊網」的網站主要包括「咱的社區」以及「社區營造」兩部份。一進入「社區營造」的單元中,你可以看到初期宣導與動員、社區動員與組織形成、環境小組組織及工作成果、愛心媽媽組成及工作成果、茅仔寮農業發展促進會的推動與工作成果、北成國小的參與及工作成果、資訊小組的組成及工作成果等。

在「咱的社區」中,還細分有介紹社區「地理位置」、「發展歷程」和「歷史特徵」的「社區歷史」,以及介紹社區「大家族」、「老地名」的「家族/地名」,另外在「社區環境」中,你還可以知道北成社區的「土地利用」、「公共空間」以及「建築物分佈」。

最後你還可以在「社區組織」中,了解到北成社區的「居民特徵」、「行政組織」,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寺廟組織」、「文教組織」以及包含大鼓隊、愛心媽媽等「活動組織」等等單元。除此之外,你也可以看到因為外地民眾的遷入,導致老北成人對社區意識薄弱的喟嘆。

基本上,這個網站的架設可說是提供了相當多和北成社區相關的資訊,可以幫助想要了解北成的民眾進一步了解北成,但是最近一次更新日期是九七年的三月廿二日。



延伸閱讀:

北成社區全球資訊網

1998年6月11日 星期四

原住民保留地的歷史

【記者李文怡/生命力報導】「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的公佈,放寬原住民子女而不具原住民身分者、或原住民之非原住民配偶,可以繼承原住民保留地的耕作權、地上權、承租權或無償使用權。」

雖然如此,原住民保留地的所有權仍無法由他們來繼承。由於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規定,原住民保留地的轉移限於原住民,因此原住民所生子女而不具原住民身分者(或配偶為平地人),無法繼承保留地的所有權。事實上,原住民委員會章程中最棘手的就是有關於原住民保留地的問題。


輔仁大學宗教系簡鴻模老師,他的妻子是賽德克族人,所以他算是半個原住民。目前他正為賽德克族編寫祖譜,希望賽德克族能在歷史上留下足跡。簡鴻模多從事與原住民文化相關的社會運動,並根據他的研究在輔仁大學教授「認識台灣原住民」。

「荷屬東印度公司是第一個進入台灣的外來政權,他們與台南地區的平埔族有買賣土地的往來。鄭成功進入台灣時,一方面接收荷蘭人在台的勢力,一方面向北攻打平埔族,以戰爭的方式取得土地。」「清朝時期,滿清抵擋漢人移民台灣,使得原住民仍保有多數的土地。但移民到台灣的漢人,或入贅母系社會的平埔族以取得土地,或直接佔領,到同治十三年,西部平原多落入漢人手中。」簡鴻模說。

在當權者的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原住民保留地正一點一滴地流失。簡鴻模說,「台灣割據時期,日本多依循清朝對原住民的政策,只是日本嚮往台灣的高山區,正式開發,強迫、利誘原住民遷村,限制原住民不得進入這個範圍。台灣光復後,政府宣佈法令,呼籲原住民前去登記屬於自己族群的土地,但登記者實在不多,尤其阿美族,幾乎都沒有去登記,因此使得原住民保留地又再度縮減。」「一九六六年,原住民保留地相關的法令有修改,為了經濟發展,規定只要是合法的公營、民營事業,就可以申請承租開發原住民保留地內的礦業、觀光、工業等,又造成原住民保留地的大量流失。」

雖然由原住民主導的「還我土地」運動,獲得政府以增編保留地作為回應,不過,所增編的地段都是沒有明顯助益的。「一九八四年的『還我土地』運動,要求立委立法保障原住民的土地權與生存權,政府對此的措施是擴編、增編保留地,不過都是許多懸崖、河邊等經濟效益較低的土地。」簡鴻模說。

「日據時代,原住民保留地約有二十四萬公頃,現今卻只有約十萬公頃。原住民團體一直要求能在原委會成立『土地處』,不過一直沒通過,因為一旦成立,就要以原住民的觀點來考量問題,而不在是漢人的觀點,我想這點很難辦到。」「希望有一天原住民能站起來和國家談,並把土地承租給國家。其實原住民並不把土地當成財產,而是一種生活所需,他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此,不論是祭典、部落的文化。」

「其實『原住民保留地開發管理辦法』修正草案的法律位階並不高,只是和行政命令的位階相當,所以它的實質作用並不大,但是卻可以限制財團或企業收購原住民保留地。」但是要求開放原住民保留地的,除了漢人外,也有不少原住民有此想法。不過,如果真的開放,台灣的許多山地可能都會落入財團的手中(如觀光事業)。簡鴻模說,「平權會要求原住民保留地要對外開放、自由買賣,但假如失去保留地,原住民勢必落為最底層。也有不少原住民要求保留地可以自由買賣,因為需要創業的基金。」

1998年6月10日 星期三

鄒興華 走出監獄扶助受刑人

【記者林睿康/生命力報導】生長在桃園眷村的鄒興華,北上赴考高中時,得知同學有難,急需用錢,於是為了幫助這位同學,展開了他搶劫的生涯。在被捕的前一次因為殺害警察,使他一度被判處死刑,最後以無期徒刑定案。

民國六十五年,判刑定案的他先到台北監獄服刑,他為了想唸書,他寫信給當時的法務部長李元簇,終於轉到有設置補校的新竹少年監獄,因為假釋期限未到無法出獄,鄒興華就留在勵德校內當小老師教其他受刑人,等待考試出獄的機會。


七十一年新竹少年監獄暴動,年資最長的他被推出來和獄方協調。暴動平息後,獄方將他轉到花蓮監獄,在沒有學校的花蓮,他在工廠自修,兩次報考不准,其間還寫信尋求總統支持,因為他曾有不良紀錄,且父親又剛過世,因此獄方一度懷疑他是為求製造逃脫機會才做出的要求,但一張達到台大入學標準的成績單證明了一切。

台大畢業之後,鄒興華聯絡舊友想籌兩百萬元,幫助需要幫助的受刑人。在少監同窗范振國的建議下,決定大張旗鼓的做。鄒興華就和曾任社會大學執行長的范振國聯手之下,著手成立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

他們先提出新台幣兩百萬元為基本款項,希望能募集到法定基金會成立所需要的一千萬元,也希望其他和他們有相同背景的朋友或有愛心的社會大眾能加入他們,為獄中的受刑人做一些事。發起的宣言中提到:「只要人心不死,只要制度不朽,只要人還有愛並願意付出,台灣社會的宿疾,終有痊癒的一天。」目前已有多位學術文化界人士加入基金會擔任顧問。鄒興華說,年少時他們混幫派逞兇鬥狠,造成社會不少傷害,如今回頭,希望能重新聚集為社會貢獻的心力,也希望曾坐過牢的朋友,和他們聯絡,共同為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奮鬥。

聯絡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54之7號11-1樓 聯絡電話:02-26338921 傳真:02-26338923 聯絡單位:財團法人社會再生文教基金會

吳維傑──「二度再生」的故事

【記者林納麟/生命力報導】國小未畢業的吳維傑,至今已出版了三本書,在軍中電台有直播節目,而且常常出國作見證、演講,將來還有電視台的節目,這一切都是「二度再生」以後的事。

自少家貧的吳維傑,十九歲便結了婚,本來以為能擺脫過去的生活,可是事與願違,生活並沒有因而改善。「這只是從一個困境到另一個困境罷了。」她說:「很多人也遇到同樣的情況而不知所措。」二十五歲那年,丈夫棄她而去,對她造成很大打擊,那一段日子,她求神問卜、甚至嘗試自殺,真的什麼都做過了。直到有一天,她陪伴友人到教會去,正好聽到神父讀出聖經上的話:「若有人在基督裏,就是新造的人,就是已過都變成新的了。」,這句話讓吳維傑深受感動。於是便鼓起勇氣,重新面對人生,她說:「我把這次離婚稱為『二度再生』,以後是重新生活。」

之後有人把相同遭遇的婦女介紹給吳維傑,曾在婚姻路上跌倒的她,便希望幫助她們渡過難關,從此便當起義工來,之後還和一群有相同遭遇的人,成立「多加」團契,幫助弱勢婦女,後來「多加」在八十四年底改組為協會。

離婚五年後,吳維傑再婚,初時夫婦倆生活十分清貧,但仍然把工作所得投入「多加」,幫助有需要的婦女,後來生活漸漸好轉,她滿足的說:「這是天主的祝福。」在「多加」未組織成協會前,「多加」的開支幾乎全由夫婦倆負責,在協會成立後,她們仍負擔三分之一的開支,但她仍不抱怨言,夫婦倆生活愉快。

在十多年間,吳維傑根據自己婚姻的經驗和所見所聞,出版了「刻骨銘心的在愛」、「從失婚到展翼」、「妳可以自知的內在意志」三本書,還常常出國為婦女作見証、演講,在軍中電台播出有關婚姻的節目,將來在有線頻道上還有直播節目的播出。

抱著宗教的信念,十一年來吳維傑不斷努力,幫助有需要的婦女,但她也坦承自己的能力有限。「一方面有些受害的婦女以為我是為她們『提供生活』,其實我是要幫助她們重新建立自己,她們了解以後,多少會帶來失望和造成傷害。」她感慨的說:「而且台灣的法律,對婦女的保障實在是太少,同類的團體又不多,我們也只好盡力而為了。」

劉恕穎在張老師的日子

【記者黃景珩/生命力報導】民國八十三年還是學生的劉恕穎,在同學的邀約中便投入張老師的工作,後來在張老師服務成為他的生涯規劃。

劉恕穎自從加入張老師後每年都參加青少年自我挑戰營,雖然營隊的生活並不輕鬆,但是仍減低不了他參加營隊的意願,因為在那裡他從孩子的身上看到希望。他們不再是父母口中的問題兒童。在營上,他們必需自己處理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更要和其他的孩子共同完成活動中所交代的任務,他們不但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而這次劉恕穎更是親自擔任起挑戰營的負責人。


最讓劉恕感到欣慰的,是看到每一年都有許多大學生投入義務張老師的工作。雖然,擔任青少年自我挑戰營的工作人員不輕鬆,但是他們都很認真的想為青少年盡一份心力,僅管營隊上必需晚睡早起,活動進行時還得陪他們跑遍中正理工學院,為了孩子他們卻甘之如飴。

這一路走來,有令人感到欣喜的,也有讓人覺得受挫的。剛擔任營隊負責人的劉恕穎,曾經面臨到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拉近理想與現實,在實踐理想的路上需要不斷的自我調整、省思,好讓理想變成具體行動。就比如訓練輔導員獨立自主,且具有包容性,首先需要營造這樣的環境,再加上相關的訓練才能達成,不只是一味的期待,沒有方法步驟自然難以成功。逐漸的,輔導員學會了獨立自主,並其心協力的為共同目標邁進,這是辛苦工作最好的回饋。

回顧這段獻身於張老師的日子,劉恕穎覺得自己學到很多,其中最大的改變在於懂得即使在百忙中也不忘記關心身邊的人。

一個山地服務隊員的心路歷程

【記者董芳芝/生命力報導】她是一個台北師院的學生,社團活動對她來說,不只是為了興趣而已,選擇進入耕莘山地青年學習工作團,就是希望能夠體驗奉獻和付出的滋味。每年暑假,頂著七八月熾熱的太陽,她固定會隨團來到新竹尖石鄉,為住在偏遠山區的山地小朋友提供一些服務,從早期的協助農忙,到現在的課業輔導、獎助求學,她和許多的團員一樣,都是希望藉此給這些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一點實質的幫助。也就是基於這種自我能力的期待,她把暑假大部分的時間,留給了新竹尖石鄉。

但是,長期的貢獻和付出,卻讓她陷入了另一個迷思,在認真給予後後,才赫然發現一己力量之微薄,對於眼前積弊已深的問題,除了無力,更多的是無奈,那麼;所有的堅持和犧牲,就和當初的目標漸行漸遠,久而久之,竟有了一種不知「為何而戰」的茫然。


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為例,他們的經費全然來自社團評鑑的補助和民間的募款,經濟力量的微薄,使得他們難以給予金錢上實質的幫助,每年暑假的課輔工作,也只能給山裡的孩子短期的協助而已。身為隊員的她坦白道出眼前的困境,以山區教育資源之嚴重缺乏,他們的努力實在構成不了任何作用。就在說錢沒錢,說力沒力的情況下,她一度懷疑自己為什麼還留在這裡?

「後來我漸漸知道,我是來交朋友,而不是來給予什麼的。」其實,後來大部分的團員都有了這樣的體認,他們能給的實在太少。因為弱勢族群的問題,是嵌在政治經濟制度下的龐大弊病。二十來歲的學子們,除了熱情,真的拿不出更實質的東西。現實的考量,使得她必須調整當初的心態,這種必須放棄期待的付出,的確曾經使她想要離開。不過,後來她漸漸發現,自己的奉獻,並非全為枉然。

山地的孩子們,把她們當成一個可以談心事的大哥哥大姊姊,即使她們難以給予實質的幫助,每年暑假,山裡的孩子還是會期待著她們的到到來。就是為了這份期待,她為自己的努力找到了新的答案。在一次又一次和這些原住民的接觸過程中,她有機會看到更多不為人所見的真相,對於原住民,一般大眾其實有太多的誤解,而她,就從其中得到了學習的機會,雖然自己的付出,顯然達不到當初的期待,但是這一切對她而言,卻是開展視野的另一扇窗。其實,對她來說,山地服務的工作給予她的恐怕更多

「有時候換個角度想想,眼前的低潮,說不定會成為另一個高潮的開始。」她這樣期許著自己,讓自己走出了那一段無奈。至少她明白,這樣的服務隊還是有必要繼續存在,僅管現實的問題是如此千頭萬緒,助人的熱情卻還是可以讓她在其中有所成長。達不到原來的目標固然可惜,但她相信這種真心的接觸仍然會是一種互利的交流,只要換個方式想想,就會為曾經的茫然找到新的答案,又何必把自己侷限在僵硬的框框裡,拿沈重的問題阻擋前進的路呢?

中央慈幼社 以快樂的心服務孤兒

【記者陳家珍/生命力報導】中央大學慈幼社仁愛工作隊,成立於民國六十年。最初是以中壢救濟院為服務對象,其後中壢救濟院改名為中壢仁愛之家,即今之中壢育幼院。仁工隊的成立宗旨為集合對社會服務有熱誠的同學,對育幼院的院童從事課業、心理、生活等方面的輔導。他們所採取的方法是定期輔導制,並時時舉辦郊遊及同歡活動。仁工隊的目的是使孤苦無依的幼童得到更多的關懷,並使其身心得到良好的疏導。由於仁工隊對參加活動的人員並沒有限制一定是社員,所以也能讓一些沒有時間參加服務性社團的學生,但希望為別人盡一份心力的人,能夠抽空出來為育幼院小朋友盡一份心力。

每個禮拜的禮拜二跟禮拜四是仁工隊例行出隊的日子,在這一天,許多有熱誠的同學就會跟著到育幼院幫院童做課輔活動。仁工隊的前任副隊長黃明珠表示,雖然仁工隊有其一定的幹部群,但隊員編制並不是固定的,它不像一般服務性社團對於參加的人員進行限制,只要是想去育幼院看看院童的學生都可以參加。但是仁工隊有所謂的四加一守則,也就是不私下問院童身世、不私下收受禮物、不做做不到的承諾、互稱哥哥姊姊及帶著一顆快樂的心等五條守則,參加活動的人一定要切實遵守。


晚上六點鐘準時從中央大學出發,七點到八點進行課業輔導的活動,八點到八點四十是休息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大哥哥、大姊姊就可以在這段時間陪小朋友談談天、玩玩遊戲、打打球。八點四十五分出隊時間結束。慈幼社社員蔡佩娟表示,由於一個星期只有兩天短短的時間,所以課業輔導的成效並不大,倒是能陪院童聊聊天、說說話,多少都能對院童的心情產生影響,所以院童都很喜歡有活動的日子。

陳秀蘭用歡喜的心 陪殘障孩子一段

【記者張靜文/生命力報導】走進「聖安娜之家」的二樓,滿屋子學齡前中重度殘障的孩子,或坐或躺或爬,第一次見到這個景象,常會被這一陣混亂所震攝。每當吃飯時間,總會看到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要餵飽嗷嗷待哺的數十個孩子,而且孩子們是你餵他一口飯,他吐出半口。這個工作讓一般人來做,餵一個孩子大概要手忙腳亂上半小時,而他們卻能夠心平氣和地將孩子一一餵飽。問在「聖安娜」服務長達十七年的陳秀蘭,這樣的工作不會很辛苦嗎?「可是我喜歡這份工作啊!」她笑著回答。

在天主教家庭長大的陳秀蘭,從小就很感佩修女們對人世的付出與關懷,在某個巧合下隨著修女參觀「聖安娜」,覺得自己彷彿踏進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這個地方的無助與情感,竟讓她走不開、讓她覺得縱使力量微薄,總有些事是她可以為孩子、為聖安娜做的。


於是她留了下來。幫孩子餵飯、洗澡、作復健、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當初一個簡單而不經意的念頭,至今竟也十七年了。

剛開始接觸這群孩子時,陳秀蘭是很不知所措的,長期住在聖安娜裡和孩子生活、每天為量不少的工作,她卻不知如何和孩子相處,不知他們面無表情之後的想法?那是一份很深的無力感。「後來知道,你怎麼對他們其實他們都感受的到。你對他的好、對他的愛,他不會講、不會表達,卻是放在心中的。」這份認知,讓她不再無力,讓她面對別人的疑惑時,可以微笑回答:「我喜歡這份工作啊!」

然而,面對這樣一份事多薪少的工作,陳秀蘭也曾害怕、退縮、無助、不知為何而為,但卻從未想過不要做。讓她這樣堅持,可以十七年來義無反顧走下去的原因,只是因為她覺得自己何其幸運,有健全的四肢,和樂安康的家庭,受上天如此眷顧,怎能不給人世更多的關懷呢?。所以在聖安娜的日子中,她陪伴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孩子背後那個千瘡百孔的家。所以對陳秀蘭而言,生命中最大的感動,是她明白,許多不幸的家庭可以從她那裡得到安慰與支持。

陳秀蘭只是個平凡的女子,沒有太多高遠的理想抱負,但她用自己的堅持與關愛,陪一群孩子生活,在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日子中,她的心總是快樂滿足的,因為「當你喜歡一件事,好好去做,就是件很快樂的事了。」

血液組織抗原測定盤 造福骨髓移植患者

【記者陳曉菁/生命力報導】對於先天性血液疾病的患者來說,骨髓移植是他們寄予厚望的醫療技術,目前國人雖然開始建立「白血球組織抗原銀行」,但國內仍無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血液組織抗原測定盤。馬偕醫院林媽利醫生有鑒於組織抗原測定必須送至國外的檢定,既費時又昂貴,於是在兩年前展開了一項「中國人血液組織抗原測定盤的研究計劃」。研究成功後,需要骨隨移植的病患將可不再仰賴國外的技術。

基本上,骨髓移植者必須找到白血球組織抗原相符的捐贈者,才能進行移植手術,但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短期內要找到相符者並不容易,透過白血球組織抗原資料庫,捐贈者與被捐贈者間能迅速的配對,減少搜尋的時間。不過林媽利表示,目前國人所蒐集的骨髓樣本,都是送到國外做檢定,費用相當的昂貴,而且會拖長資料庫建立的時間,在建立資料庫上是一大障礙,所以組織抗原的測定是目前台灣血液醫療待突破的技術。


林媽利表示,由於這項研究計劃相當的辛苦,必須篩檢一萬個以上的血清樣本,之前也有許多人嘗試這項研究,但是多沒有具體的成果,所以國內遲遲無法建立起屬於國人的血液測定盤。一九九三年,當日本醫界人士來台參加一項組織抗原研討會的時候,發現台灣尚未建立起國人的血液測定盤時,非常的訝異,於是主動的向林媽利表示,可以支持她從事這項研究計劃,因此這項計劃除了政府的補助外,日本的紅十字會也提供了許多的幫助。

目前,研究計劃進行的相當順利,不過林媽利表示,雖然這項計劃為期五年,但並不是五年一到就結束,國人必須站在這個基礎上繼續作下去,才可能有完整的結果,需要移植的病患也才能更快速找到符合的捐贈者。

陳彥君 重獲新「聲」的女孩

【記者林瑞華/生命力報導】 陳彥君在就讀中山女中時期聽力便逐漸減退,加上病狀剛開始時,常會有頭痛暈眩的現象伴隨發生,使她不但跟不上學校的課程進度,也常為突如其來的暈眩苦痛不已。

陳彥君,一個愛幻想、愛寫作、愛周圍一切事物的女孩,卻因高中時聽覺神經受損,聽力幾乎完全喪失。初由正常人變成一個重度殘障者,陳彥君沒有埋怨上天、也不怪父母,只是擔憂未來該何去何從,也遺憾許多目標與夢想將無法實現。文筆極佳的她,不僅自高中時期就有許多詩文刊載於報章雜誌上,現在更於網路上開闢一個收集自己作品的網站--深藍色憂鬱,並成為名作家劉墉栽培的對象。


陳彥君在就讀中山女中時期聽力便逐漸減退,加上病狀剛開始時,常會有頭痛暈眩的現象伴隨發生,使她不但跟不上學校的課程進度,也常為突如其來的暈眩苦痛不已。

在證實聽力喪失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後,陳彥君的生活逐漸起了變化,她無法再和同學用電話交談,走在馬路上也聽不到後方來車的喇叭聲,生活中頓成一片死寂。於是對外開始封閉自己,拒絕旁人的幫助,只因不希望成為別人的負擔;對家人則容易不耐與動怒。直到她大哥的一句話:「當別人想要拉妳一把時,妳必須先把手伸出來。」改變了陳彥君的想法,使她豁然開朗,不再拒絕朋友的關心與幫助,並且終於能夠敞開心胸面對周遭的人。

陳彥君與劉墉關係的建立,起源於她國中時對這位作家的崇拜,那時便常以讀者的身份寫信給劉墉,提出自己的讀書心得。而劉墉也很欣賞這個女孩的文筆,鼓勵她朝作家方面發展,兩人遂建立起亦師亦友的情誼。聽力喪失期間,陳彥君仍常與劉墉通信,藉著筆,把自己的心情起伏與生活障礙一一告知。劉墉除了心疼她的遭遇外,也希望她把這段心路歷程記錄下來,屆時將出版成書,以她的經驗來感動每一個人。

這段期間靠著網路,陳彥君也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並逐漸對電腦產生興趣,目前在網路上擁有一個名為「深藍色憂鬱」的網站,裡面收集她從小到大的成長記錄、詩文作品集、劉墉文章與畫作作品等,並幫劉墉的作品設計網頁。陳彥君的作品一如其人,充滿感情與浪漫的想像色彩,正是一個二十歲女孩對生活體認與未來憧憬的結合。

去年陳彥君順利考上輔大圖資系,但因為動手術裝電子耳的關係而休學一年。動手術對陳彥君而言,又是一項非常掙扎的心路歷程。「這個世界的聲音我聽過了,我也把爸爸、媽媽以及所有深愛的人的聲音深藏心中,現在我不懂自己還有什麼理由要重新聽到?」這是她害怕改變自己花了兩年時間才適應的狀況時的無助吶喊。然而就在同時,一位護士對她說:「彥君,妳還沒聽過自己的小孩叫妳媽媽吧?如果不開刀,妳可能永遠都無法瞭解那分感動與喜悅。」這句話打動了一個封閉少女的心,使她願意接受這項手術,並不畏麻煩地每個禮拜回榮總做音頻調整與復健。現在,陳彥君已能重新聽到這個世界的聲音了,雖然透過電子耳的設備無法原音重現,但她的生活中再也不是一片寂靜了。

陳彥君很珍惜現在的生活,也感謝家人給她的支持與鼓勵。這條路雖然走得艱辛,卻使她體認到人情的溫暖。  

家哥 拄著柺仗為植物人奔走

【記者江祥得/生命力報導】對一般人來說,西門町所代表的就是屬於年輕人的地方,熱情、活力、流行和所有一切我們對十幾歲的青春所能想到的抽象形容,都能在這個地方找到一個活潑的生命來作詮釋。但是,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在電影街轉角上的那一家麥當勞,有一個拄著柺杖、看起來和這個喧鬧的地段毫不相稱的身影,從不間斷的,每天出現在這裡,向每一個路過的人要求一點對植物人的實質幫助。他就是「家哥」,一個為了改善國內植物人照顧品質默默在努力的另類英雄。

「家哥」從去年的五月開始,就日復一日地奔波於中和與西門町之間,從事募款的工作,他的目的,就是為了成立一個以提供植物人更佳照顧為中心工作的社團組織﹍「台北縣殘障家庭互助協會」。現在的他,每天下午都會出現在中和住家附近的郵局進行募款,而晚上九點到十一點則會在西門町繼續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今年四十歲,育有三子的「家哥」,在兩歲的時候因為小兒麻痺而使得雙腿不良於行;父親因為車禍而不幸變成植物人之後,「家哥」有機會接觸到現今台灣單薄而且品質不佳的植物人照顧環境,「就連規模最大的創世基金會都只固定照顧九十個人,排隊的人那麼多,不知多久才能輪到我們」,有感於政府以及民間對於植物人問題的漠視,他決定放棄其它的工作,全心全力的去扮演改善植物人所受待遇的推動者。

根據現有法律的規定:一個由縣社會局所輔導的社團法人之成立,必須有來自該縣十五個地區、三十個以上的發起人才能提出成立的要求,而這也正是「家哥」目前所遭遇到最大的困難。也許有人認為,這個問題其實只是一則報紙廣告就能夠解決的,但是根據「家哥」的經驗,有太多人是為了沽名釣譽才來要求加入,這對協會的宗旨並無法提供實際的幫助,所以一直到現在,志同道合的「發起人」一直是協會難產的重要原因。另外,由於整個募款的活動只有「家哥」一人在推動,所以其經費仍然相當拮据。

「總不能因為事情困難就不去做吧。」雖然協會的成立仍無確定時間,但是「家哥」認為,作公益事業的人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助己助人、私心少一點,要做好這些有意義的事,最要緊的就是無條件付出的心,然後盡力而為。

1998年6月9日 星期二

荒野保護協會 捍衛花東海岸線

【記者洪孟霞/生命力報導】黑框大眼鏡後,閃爍著孩童般興奮的神情,像是在向他人炫耀心愛的玩具,是那樣的驕傲,那樣的得意。是的,對於李偉文而言,台灣這塊土地,就是他的寶,即使福爾摩莎已不見往日的風采,森林、河流已似日薄西山的老人,不再有活力。但李偉文帶著「熱誠」這顆慢性仙丹,致力使台灣人不再關愛的土地,恢復璀璨如昔。

在荒野協會秘書長李偉文的辦公室內,目光順著幻燈片美麗的景色,彷彿置身在那個海波輕拍,而身後有蒼翠樹林相襯的花東海岸線,鹹濕的海風夾雜著森林芬多精的香氣,竄入鼻息內,令人有說不出的通體暢快。然而就在眼簾黑幕一閃的剎那,美麗的花東海岸竟消失得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聳的防土牆和丟放在海岸線上的無數消波塊。美麗的花東海岸線在低聲哭泣..。


這就是台十一線公路(花東海岸線)拓寬的工程,李偉文說「荒野保護協會並不反對開發,只要可以提高大眾的生活品質。但若對當地人民並沒有實值幫助,只是既得利益者有好處,且對有價值的自然生態有直接的破壞,那就是荒野保護協會要反對的,這自然生態,就是荒野保護協會要救援的。」而台十一線就是荒野保護協會拯救成功的案例之一。

台十一線沿線具有全球罕見的地質景觀(奇美活斷層露頭、鱗剝狀風化地質),是一條法定景觀道路,位於東海岸風景管理處轄區內。但卻以發展觀光、促進地方繁榮、產業東移等種種名目,且以分段包工方式,來逃過「環境影響評估」。李偉文表示「此景觀道路不宜施工,有三點理由,1.利益不大:因花東等地賴以交通的主要是花東縱谷公路,若拓展台十一線並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2.車流量少:平均27秒才1輛車經過,換句話說一天雙向車流才二千輛,實際交通需求並不大。3.損害更大:消波塊組成的防波堤,會加速消波塊底層的沙土流失。防土牆建於順向坡,易造成似林肯大郡的崩坍」

台十一線,在荒野保護協會四處請教學者、專家考察,並向民意代表請願,對政府高層表達意見後,終於在民國85年十月十九日,由公路局指示凍結此拓寬計畫。但此工程已完工17公里,施工中路段有39.6公里,等於破壞了三分之一路段長,雖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但破壞的自然景觀是無法再重現的,台十一線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恢復原來的景觀。因此,李偉文再次強調:「在對我們的環境做無必要的開發時,要捫心自問『是不是對台灣好?對下一代好?」

1998年6月3日 星期三

義工媽媽游若箐 關懷小朋友不落人後

【記者劉學珊/生命力報導】家住台北縣永和市的游若箐,在三年前小兒子進入永平國小就學後,便加入永平國小義工媽媽的行列。「剛開始是因為我喜歡講故事給小朋友聽,剛好永平國小又在招收義工媽媽,便趁這個機會加入,就可以讓更多的小朋友來聽故事。」游若箐娓娓道來當初加入義工媽媽的動機。游若箐表示,在學校中,老師很少會和小朋友說故事,可是小朋友又喜歡聽故事,因此永平國小便讓義工媽媽們到台北毛毛蟲基金會,參加說故事的訓練班,培養說故事的能力。

當然,義工媽媽並不是只有說故事而已,游若箐說:「永平國小的義工分為校內及校外兩部分。校內的義工,分配到輔導室、圖書室,以及做一些資源回收的工作,工作的時間是彈性的。而校外部分,主要就是做導護的工作,在小朋友上下學時,幫指揮交通。」而游若箐是導護媽媽中的中隊長,偶爾她也會到學校圖書室幫忙。


「在平日導護的過程中,常常會有在附近的攤販老闆主動過來幫忙,他們有時還會送早餐給義工媽媽,也有一些接送小孩上下學的家長會跟義工媽媽問候,讓人感覺很溫馨。」游若箐表示,就是因為這些溫情,讓她更有心想多為社區做事。

「在加入義工媽媽後,更可以體會當媽媽的心,也讓我有機會了解社區的一切,知道社區中有怎樣的問題,例如街道有障礙物、公園中設施不佳。」游若箐說。經過種種的考量後,游若箐發現要改善社區問題,單靠她義工媽媽的身份是不夠的,因此她決定參加這一次的里長選舉,而她的訴求就是建立發展社區安全網路、交通安全網、社區文化與環保。

游若箐表示,在她所參選的保安里中有許多老舊的社區,這些社區常常是社區安全的死角,她希望能多建立警民連線的保安系統,讓居民能安心的居住。而交通安全方面,游若箐則是有感於保安里的街道有太多的障礙物,小朋友上下學時常常會走到馬路上,「我希望小朋友有屬於他們走路的空間。」游若箐說。

當了三年多的義工媽媽,游若箐有相當多的感觸,她認為,小朋友雖然被大家當做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其實他們卻是「弱勢」,尤其最近幾年來,發生多起的孩童綁架案,小朋友的安全問題是每位家長的顧慮。她希望每個人都能夠對小朋友付出更多的關懷,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能順順利利的成長。

心智障礙知多少?太平洋公益網告訴您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根據美國智能不足協會的定義,心智障礙是指在發展期間(自受胎到滿十八歲),智力功能顯著低於常態,同時伴隨有適應性行為方面的缺陷。」以上是由太平洋公益網-認識心智障礙網頁所提供的資訊,在這裡,您可以獲得許多心智障礙的相關資料。

除了介紹心智障礙的種類之外,網站上也兼具著優生學的概念,在認識心智障礙網頁上提供了許多預防產下智障寶寶的方法,告訴您形成心智障礙的原因有哪些,讓社會大眾能防範未然。


如果您的家中有心智障礙的成員,正苦於不知道該如何照顧他,您只要連上網站,就能夠得到許多由專家所提供,照顧心智障礙者的資訊,使心智障礙者的家屬能更有系統,有計畫的配合心智障礙的家庭成員各項學習或治療計畫,讓他們能更健全的發展,並且更有效果。

心智障礙者的照顧光靠家庭的力量是很有限的,這時,您或許需要社會上或政府相關機構的協助。在網站上,也提供了許多心智障礙者的福利須知及社會資源的資訊,其中包括了如何申請智障手冊,智障者的就學服務,以及智障者的職業訓練機構等有用的訊息,讓您知道遇到問題時,該向哪些機構尋求援助。

此外,網站上也提供線上討論的功能,提供心智障礙者家屬心靈和意見交流的園地,或是您想要更了解心智障礙,也可以透過這裡和大家討論。

太平洋公益網-認識心智障礙網頁的網址:http://www.pacnet.com.tw/adult/sic1.htm

「社區發展業務」 為北市社區提供服務

【記者鄭珮汝/生命力報導】近年來,社區意識高漲,社區的觀念也愈來愈普及。在生活的周遭,存在管理委員會、自救會、讀書會等各類團體組織,不同的族群及各類組織的個別需求及特質,造就了社區的多元化及自主性。為協助各社區成立自治組織,台北市社會局設立「社區發展業務」網站,提供社區民眾查詢。內容包括「社區發展協會名冊」、「宣導事項」、「大事紀」、「近況報導」、「服務項目」、「申辦表格」。

在「申辦表格」裡提供社區民眾相關表格,包括「社區發展協會申請書格式」、「社區發展協會發起人個人名冊格式」、「社區發展協會發起人團體名冊格式」。此外,台北市社會局為協助社區辦理活動,提供活動經費的補助與獎勵,民眾可在「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獎助辦理社區發展工作申請表」、「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活動方案申請經費計劃書」下載申請表格。


為推動社區發展工作,在「服務項目」裡有社區人才培訓服務的洽詢電話。另外還提供社區發展諮詢服務,內容包括社區發展工作及本市社區發展協會的相關資料。台北市社會局也提供場地,供社區發展協會開會、訓練、講習及聯誼活動等,民眾可利用服務電話洽詢。

「大事紀」、「近況報導」裡有台北市社區的最近活動記事,供民眾查詢。此外,「社區發展協會名冊」裡列有北市各區的社區發展協會的基本資料,可供社區工作者參考。



延伸閱讀: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大草原保護區」 讓您更了解士林的文物

【記者鄭珮汝/生命力報導】「士林小吃」、「士林夜市」是大家對士林最熟悉的印象,但士林為何稱為士林呢?在「士林區的地理位置及地名由來」裡說:「士林舊名八芝連林,或作八芝蓮林,後稱八芝蘭,芝蘭,芝蘭為溫泉之義。後覺其名不雅而改稱士林,取其士子如林之義。因在清代科舉考試時期,士林讀書氣興盛。」此外,大草原保護區網站裡對士林的地理、歷史也有詳盡的說明。

士林不只是觀光夜市和小吃的聚點,更有許多的古蹟、古物,也是文化保存之地。如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的「芝山岩」,為一座孤立於平原上的丘陵,「芝山岩古蹟」裡說:「由於士林的移民都屬於福建、漳州籍,所以,以漳州的名古蹟『芝山』命名。」因為,芝山岩歷史悠久,所以古蹟繁多,包括洞天岩、古城門、蛇蛙石和觀稼崗等等。網頁裡不只對芝山岩的古蹟作說明,更附有各古蹟的照片,讓您可以同時欣賞它的面貌。


除了芝山岩古蹟外,士林區還有著名的三大古廟-惠濟宮、慈諴宮、神農宮。「士林區三大古廟」裡除了附有廟宇的圖片,更詳細地說明廟宇的興建歷史、重修過程等。此外,還附有廟宇內所供奉神明的故事,讓您更明白古廟的歷史。

「士林古街」裡說:「士林新街的都市計劃,除了具有商業交易的考慮外,兼有防盜的功能。」原來遷居此地的漳州人和泉州人起衝突,而毀壞原來的舊街。而新街以慈諴宮為中心,四面設有街道,即現在的大北路、大東路、大西路、大南路,在兩街之交叉點設有隘門,用以防盜,如北隘門位於大北路和小西街的交會點。

對於古蹟文物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利用「名詞及關鍵字」做快速查詢,裡面不但有介紹,更附有豐富的圖集。此外,還有「參考資料」,裡面提供與士林有關的書籍,可提供民眾做更深入的研究。

「中興新村社區資訊網」 連結南投生活資訊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由於中興新村位於省政府的所在地,因此「中興新村社區資訊網」是個同時具有行政作業性質與社區生活的網站,但在比例上,則較著重生活資訊。這個網站的主旨是希望藉各種文化訊息的交流,使社區民眾建立共識,積極地融入社區的生活。

省府相關的網頁有:「我們中興」、「中興懷舊影集」、「地圖與景點」,這些網頁中有中興新村社區的發展歷史介紹、老舊歷史照片的叵顧、和附近公園、農場等可以提供民眾休閒旅遊的風景點。


在社區生活部分,「中興新村社區」的資訊網頁有:「生活資訊」-提供當地一些重要機關的連絡電話﹑天氣預報﹑新聞報告﹑電視節目等。「交通資訊」-提供火車﹑公車﹑飛機﹑輪船等的時刻表。「藝文活動」內有南投地區和全省的社區藝文活動。「電影看板」提供當地電影院的上映電影﹑時刻表﹑影片介紹。

範圍較大、擴及整個南投地區的連結網頁有十多個。進入「機關」,其中有省級機關﹑縣級機關﹑村里公所﹑議員服務處﹑和公用事業的資訊與連結,民眾可以在網上查詢這些機關提供服務的資料或是電話。而「村里服務」讓民眾可以知道村里長可以核發的證明文件,和提供的服務。「教育」提供南投地區的學校﹑補習班﹑托兒所等的資訊。

此外,還有一些較具地方生活化的產業訊息,像「社會」中提供南投地區團體組織的資料,如慈善事業﹑愛心老人安養機構等,民眾都可以在這邊找到相關的資料。「宗教」-內有佛教的佛堂﹑基督教的浸信會﹑教會的聚會活動佈告。「醫藥」-提供南投地區的醫院﹑中醫﹑接骨所﹑清潔服務等的電話,讓民眾選擇與電話查詢。「工商」提供社區內的商家上網,進行店家的消息佈告﹑「交通」內有南投地區的交通網與時刻表等相關產業的訊息,對中興新村社區附近的居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

「中興新村社區資訊網」還提供南投資訊網的超連結,民眾可以因此連接到整個南投地區的行政訊息網際網路。若需要詳細的資料,可到「中興新村社區資訊網」查詢,它的網址是:http://www.nantou.com.tw/chv/index.htm

鄉土教育中心 傳遞排灣族文化

【記者李玟怡/生命力報導】台東縣大王國民中學有感於鄉土文化的逐漸沒落、流失,為延續鄉土文化的發展,蒐集整理排灣族的許多資料及文物,還有鄉土教育教學活動的相關文物資料,規劃設置「排灣族鄉土教育中心」,增進師生、居民對排灣族的認識,保存傳遞排灣族優良的傳統文化。

大王國民中學另外利用兩間教室進行外觀和內部設計,並展開田野調查、資料蒐集和鑑定的工作。


排灣族分布台灣南部,多在屏東、台東兩縣境內,約有六萬多人。在政治組織上有明顯的貴族與平民階級之分,而頭目的繼承以嫡傳為主,不分男女,是一個兩性平權的社會。

在衣著方面,排灣族男性以皮革、女性以棉為主要材料,貴族更是講究線珠等材料。排灣族的住宅通常以石材、竹子為主要建材,石板屋就是排灣族最具特色的住屋。歌舞常與排灣族的日常生活相結合,工作、求偶、祭典都會用歌舞來表達。這些都是「排灣族鄉土教育中心」告訴我們的。

以頭目為核心的貴族階層是傳統排灣族的社會政治制度。貴族擁有部落裡全部的土地,包括水源、獵場,因此平民有向貴族捐獻、服役的任務,而頭目也有保護族人的責任,有賞罰、教育、宗教的大權,並藉此凝聚部落的共識。「排灣族鄉土教育中心」還故告訴我們排灣族貴族與平民間詳細的階級制度。

宗教祭儀是透過靈媒、巫師的咒語儀式來表達一年中的祭禱。番刀、陶甕、琉璃珠是排灣族三寶,排灣族的藝術表現、衣飾、器具都相當講究,而且其紋飾內容具有強烈階級劃分,凡是貴族居室的人像器物、石器都有明顯的雕刻圖樣,因此排灣族有「藝術民族」的雅號。

「耕石樓文史網站」保存台灣文學歷史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耕石樓文史網站」由站長涂順從主持,主要分為三個主題,包括台灣地方文化歷史的保存整理﹑文學寫作專區﹑相關文史網站,此外還有涂順從專長的篆刻區。

進入地方文化歷史區中的「文史著作」中,有很多地方的歷史文化主題,像是「南瀛產業誌」,介紹台灣的民間產業,如龍眼乾﹑竹器業﹑磚瓦業﹑地方歌仔戲等。或是民間藝術﹑節慶源流等多個主題,進入後可以得到許多相關的知識,還包括許多將要消失的民俗技藝。此外,還有台灣歷史中的主要大事,站長整理了多部歷史著述,對這些歷史事件有很詳細的介紹。


「本土文學」網頁中的「台灣文學」,收集許多台灣的當地文學﹑「戲劇」介紹歌仔戲﹑布袋戲及廟會﹑「台灣史」包括台灣歷史的年表,大記事等。「教育機構」﹑「刊物」﹑「文史工作室」﹑「地方社區資料」﹑「基金會與地方團體」等網頁內容提供地方或是社區發展工作很多的訊息,是個小型的網上圖書館。

「篆刻札記」,是涂順從的個人篆刻研究的網頁,有篆刻的簡史﹑以及他在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的教學講義﹑網上教學示範等。

在文史寫作專區內有「文史散談版」﹑「耕石樓副刊」。「文史散談版」中有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文學討論﹑或是民眾發表詩文﹑線上交談,不過內容僅限於文學與歷史。「耕石樓副刊」則是民眾投稿小說﹑新詩﹑文章等的空間,閱讀後讀者還可以發表自己的感言,至於小說通常會有續集不斷的更新。

在超連結部分,耕石樓可以連接相關性質的其它網站,像是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南安國小資訊網,或是由網友提供的網路軟體等等。

延伸閱讀:

耕石樓文史網站

精神病患治療後也可以過正常生活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一個十坪左右的房間,一群人靜靜地在煮東西。有的人先擺餐具,有的人站在鍋子前煎牛排。「老師,電腦課我不能上了,吃完飯我就要先回去,因為下午還要回醫院門診。」「好,那明天的課再來吧。」這是八德復健中心裡的「學員」和工作人員張文穎的對話。「八德復健中心」隸屬於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一個為精神病患在治療出院後,進入社會前的復健中途站。

「廖先生在高二時因為嚴重情緒失調,逃家、翹課、無緣無故咒罵同學朋友和陌生人,被父母送到醫院精神科治療,之後就再也無法上學。」張文穎說:「廖先生的眼睛天生一大一小,從小就得常常遭受旁人岐異的眼光。他記得國小時到家附近去買醬油,途中經過一家工廠,工廠裡許多年輕的工人拿石頭丟他,後來爸媽再叫他去買醬油,他站在家樓下一個小時,不敢去也不敢回家告訴爸媽實情。除了在外面受欺負外,家裡爸媽感情也不好,常會打他。這種壓抑的情緒一直累積到十九歲,終於無法忍受而爆發。


「楊小姐從小在功課上就表現得很優秀,但父母對她的期望很高,達不到所要求的標準就是一陣打罵,到後來她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被打是為她好還壞,在唸大專時終於因妄想症而被送入重度精神病房。」

「經過一連串的治療﹑復健,他們現在變得很替人著想,如果有其它學員偶爾偷懶不想做打掃工作,廖先生會主動表示願意幫忙。而楊小姐為分擔家計,一直想出去找工作,以減輕妹妹的負擔。」張文穎說:「有一位在大學二年級因發病而肄業的張先生,現在還可以教其他人唸英文﹑談一些宗教的問題。」

張文穎說:「這裡有許多學員都是當初被診斷為重度精神病患者的,經過醫院藥物的治療,再到社區復健中心來上課,現在他們可以慢慢去適應一般的社會生活。除了還要定期回醫院門診外,他們已經能和正常人一樣照顧自己,替自己安排時間、活動了。」

張文穎說:「其實讓他們有一個抒發心情的管道是很重要的。像前面那幾位學員如果情緒不穩,就會找我長談,我會分析他們目前的生活情況、告訴他們要試著去思考別人的感受,他們了解後,有時變得比一般人還體貼。而我最欣慰的事,也就是看著他們一天天進步,一天天更有能力走出這裡。」

「我看到了彩虹-盲者之歌」 鄭龍水自傳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冬天烏魚季來臨前,在台南縣及高雄縣交界處的一個小漁村-頂漁村,鄭龍水誕生了,是個手長腳長的白胖娃娃。

童年

鄭龍水的祖先據說是開台元老,他是第十四代子孫。小時候的鄭龍水人很機靈,然而到了三歲左右,認東西的能力卻愈來愈差,因為那時他便患有嚴重的青光眼。父母親為了醫治他的眼睛便帶他到台南去看醫師,結果卻是令人失望的。然而他的父母親並未因此而放棄希望,反而努力存錢,希望將來醫學更發達時,能讓鄭龍水重見光明。小鄭龍水並沒有因為自己眼睛看不見而退縮,反而好奇心很大,到處探險而常常走丟,還好頂漁村中都是熟人,有人見到他就會把他帶回家。


求學

鄭龍水由於眼睛看不見,所以沒有跟同年齡的小孩一樣去上學。然而鄭龍水九歲時,由於台灣開始推動讓盲生到己家附近的小學,和眼睛正常的兒童一起受教育的計畫。所以有一天鄭龍水的姊姊突然帶回來鄭龍水可以上學的消息,全家人都高興不已,於是鄭龍水開始進入國小就讀。

但是,一個視障者要讀書,首先面臨到的便是沒有課本的問題,雖然有輔導老師可以幫忙做課本,但是因為輔導老師一個人還要輔導高雄縣其他鄉鎮的盲生,所以也沒辦法經常照顧他。到了三年級時,他的輔導老師換成王福生老師,這位老師不但一路輔導鄭龍水到高中畢業,同時也成為影響鄭龍水最深的人,以及鄭家的好朋友。在小學時代的鄭龍水也迷上風琴及吉他,在音樂的薰陶下,鄭龍水性格變好許多,同時也影響他的一生。

上了國中後功課變難了,同學也變強許多,鄭龍水不再像小學那般輕易就可以讀到前幾名,失望的他變得孤僻起來。後來由於看到小學同學混黑道的下場,以及回想起小學時大家對他的鼓勵,於是在沈寂一年多後,鄭龍水又開始用功起來,功課也進步許多。

然而當大家都在為考高中而拼命時,他卻沒有高中可上,這使得他既傷心又失望。在王老師不斷努力打聽下,直到要考試前不到半年,王老師才確定鄭龍水也可以參加「盲聾生升高中甄試」。全校的人知道他可以參加考試的消息,都為他感到高興,而各科的老師也盡自己所能的幫他複習功課。在五個多月的努力後,他以榜首的成績,考上了台南二中,在當時可是全村的大事。

上了高中後,功課變得比國中更難、更多,而且更令人沮喪的是,一直輔導他的王老師沒辦法再陪他了。因為當時輔導老師的制度只有實行到國中,還好王老師還是在台南市教書,有空仍會到鄭家,義務性質的幫鄭龍水複習功課。而且由於王老師時間有限,最後連王師母都一起幫著錄製鄭龍水要用的錄音帶,最後為了上學方便,王老師還讓鄭龍水住到自己家中。

然而他還是面臨到跟國三時相同的問題,就是升學的管道不明確。王老師為了怕他失望,也只能一邊逼他用功,一邊幫他打聽學校的事。最後王老師終於確定有三所學校願意收盲生,分別是淡江大學中文系及歷史系、文化大學音樂系、彰化師範學院輔導系。知道了這個消息後,鄭龍水感到格外振奮,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拼了命的用功。考試前的一個月,他搬回老家日以繼夜閉門苦讀,為了怕睡過頭,他請母親無論如何將他叫起來。而鄭媽媽因深知考試關係重大,所以嚴格執行任務,同時也會在鄭龍水的桌上放一杯牛奶或鮮魚、鮮雞湯。

五月,鄭龍水再度以榜首的成績,考上第一志願淡江大學中文系,成為全村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子弟。在離家讀大學前,鄭龍水決定為家鄉留下一些東西,衡量自己的專長及能力,鄭龍水到處籌募經費,為家鄉成立了「茄定之音合唱團」。

到了台北人生地不熟的,還好有淡江大學啟明社的同學幫忙照顧一切。每天有人陪他上學、吃飯,並有完善的「報讀小組」,將書本的內容、上課的講義、筆記,唸給鄭龍水聽,讓他用點字記錄下來。由於求學機會得來不易,鄭龍水每天都會花上三個鐘頭唸書。除了讀書之外,鄭龍水還參加了幾個社團,新鮮人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豐富。

在淡江大學就讀時,鄭龍水認識了不少視障的學長、學姊,他發現學長、姊們人手一支手杖。在學長的教導下,他學會使用手杖。自此之後,鄭龍水擁有了行動自由,到處都可以自己去了。有一次放假,他還一個人帶著手杖,轉了幾次車回到老家,嚇了父母一跳。

工作

大學畢業後,鄭龍水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直到台南圖書館王館長,找他為落實盲胞服務而工作。於是他推動了幾項計畫,包括為盲人點書、錄製有聲書,並開辦點字班、日語會話班、經絡學及腳底按摩課程,每一班都吸引了許多學生。然而,鄭龍水還希望能夠服務更多的盲胞,於是他創辦了第一本有聲雜誌「迴聲」。

然而迴聲雜誌在辦了十八期後,還是無法逃過停刊的命運。鄭龍水還是不服輸,心中仍想著如何能夠服務更多的盲胞,成立基金會的想法,在腦海中浮現。於是在民國八十二年二月,募集到設立基金會的基本金額五百萬後,便成立了愛盲文教基金會。此外,鄭龍水還聯合國內二十九個視障團體,成立「中華民國視障聯盟」,積極爭取盲胞權益。

後來,由於新黨十分肯定鄭龍水的作為,因而在民國八十四年十一月,提名鄭龍水為新黨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並於同年十二月順利當選立法委員。於是鄭龍水便成為全世界第一個視障國會議員,往後他當然還是會奮鬥下去,因為社會服務是他不變的志向。這就是鄭龍水的故事。

1998年6月2日 星期二

透過網站 可一覽保護區之美景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台灣地處熱帶與亞熱帶的交界處,且地形起伏甚大,孕育了相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而藉由劃設各類保護區並加強經營管理,使生物得以在自然狀況下生存與繁衍,並可作為學術研究、環境教育,以及生態觀光之用,則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之一。由台大動物系空間生態研究室所製作的「台灣地區之野生動物保護區」網站,便介紹了十一處已設置或籌設中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概況,可使大眾對於台灣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一番瞭解。

「台灣地區之野生動物保護區」,是台大動物系空間生態研究室所進行的一項研究計畫,此一網站便是將該計畫所出版的圖書整理後陳列在網路上。內容網站中列出了「澎湖望安島綠蠵龜保護區」、「櫻花勾吻鮭保護區」等十一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並且依各保護區的特色,分別介紹其基本資料、成立緣起、地理位置、自然與棲地環境、動物資源、土地使用現況、目前面臨危機、管制事項、道路系統、參考文獻、本區的保育類動物等,並且附上每一區的衛星影像及該區的地理資訊系統圖層,內容相當豐富,讀者可以很快便瞭解台灣所有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現況。


此外,在每個保護區的介紹中,都配有該區的照片,包括該保護區之景觀、區內動物的特寫等,這些照片是由政府單位、研究者及生態攝影家所提供,並且可以點選放大觀賞,相當美觀,並兼具教育的功能。

這十一處保護區,是從民國八十年起,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核定,各縣市政府公告所設立的,這些保護區有三處在離島,一處在森林區,五處在溪流的出海口或臨近區域。這些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包括河口濕地、沼澤、溪流、砂岸、無人海島等,保護的動物種類則以大洋性海龜、遷移性候鳥與水鳥、淡水魚為主。內容豐富而多樣,無緣親自前往觀賞的民眾,也可以透過此網站,一覽這些地區的生物景觀。



延伸閱讀:

台灣地區之野生動物保護區

世界禁菸日 提倡無菸環境

【記者蔣志薇/生命力報導】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董氏基金會在五月卅一日世界禁菸日當天公開呼籲,政府應積極配合世界衛生組織菸害防制之目標,盡速立法提高菸稅,以降低青少年吸菸率,並在公元二千年以前完成菸害防制法修法,完全禁止菸品廣告,禁止在公共場所及工作場所吸菸。

世界衛生組織向亞洲各國警告,「亞洲菸草市場在一九九一年至二千年間將成長百分之三十三,亞洲菸品銷售量居世界第一,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吸菸人口在亞洲,且國際菸草商無不以亞洲為主要市場,積極促銷,開發新吸菸人口。」因此,該區主任Dr. S .T. Han呼籲各會員國,「應加倍努力,抗拒菸商對亞洲促銷,改善亞洲地區菸草消耗量日益增長的現象。」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葉金川指出,目前西太平洋地區已有澳洲、紐西蘭、新加坡、外蒙、越南、法屬波里尼西亞等國達成全面禁止菸品廣告促銷的目標,而我國去年九月十九日全面執行的菸害防制法仍允許贈品促銷、雜誌廣告,在全國高達十一萬個菸販處做廣告等行為,政府與民間應該積極推動修法,在公元二千年以前完全禁止菸品廣告及促銷,以配合世界衛生組織的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即將於七月上任的新任主席,前挪威總理Dr. Brundtland也在目前的年會演講中公開指出:「因為菸就是殺手,所以在亞洲推動拒菸活動,是我就任後要最優先推動的工作之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一九九五年全世界死於菸害的人數已超過三百萬人,預計今年全世界因吸菸死亡人數將達四百萬人,除非人類加倍努力推動菸害防制工作,否則到二千零三十年時,因菸害死亡人數將增加為每年一千萬人。

今年世界禁菸日的主題是「讓年輕在無菸環境中成長」,而國內的菸害防制法無法保障在六十坪以下餐廳及私人企業的工作場所,它只能規範部份場所禁菸;台灣醫界聯盟、董氏基金會鄭重呼籲,政府應積極帶領民間,配合世界衛生組織主張,於公元二千年完成修法,全面禁止菸品廣告促銷,讓公共場所及工作場所全面禁菸。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