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趙大鼻 用幽默對抗癌細胞

01 【記者周佑政/桃園報導】「剛聽到罹患癌症的時候,感覺就像世界要毀滅了一樣。」趙大鼻(筆名)說。本名為趙祺翔的七年級生,在二十三歲那年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但是他沒有因此放棄人生,反倒設立「趙大鼻的抗癌繪圖日誌」部落格,分享自己的抗癌過程。

一九八一年出生的大鼻,喜歡閱讀、繪畫,因為鼻子很大,高中時同學們為他取了「大鼻」的綽號。大鼻表示,自己的人生蠻曲折的,大學開學時遇上九二一地震,畢業時又碰上SARS,當兵時因為練儀隊而手骨折,退伍後,得知罹患淋巴癌,連聖誕節都要做化療。

大鼻表示,一開始得知自己罹患癌症,感到十分灰心,總覺得自己才二十幾歲,人生就要結束,但是他不想讓家人過度擔心,總是故作堅強;直到某天,他決定以正面的態度面對癌症,「為了家人,我自己也相信自己。」大鼻堅定的說。家人、女朋友以及朋友,是支持他的最大的力量,他開始用他自己的方式,樂觀、積極地面對癌症。

02
談到設立抗癌部落格的動機,大鼻表示,希望藉由自己喜歡的繪畫和文字,以幽默的的方式,寫出自己罹癌後的心情,以及抗癌的心路歷程,也希望藉此分享、鼓勵跟他有相同狀況的癌友們。除此之外,大鼻的抗癌部落格也同時分享了,與家人相處的情形,以及大鼻關懷弱勢的活動。

大鼻說:「部落格的力量真的很大。」有一次,他為南投縣的國小募書,本來是希望募集二百本左右,但是最後竟然募集到二千多本。大鼻也表示,部落格就像個有機體,你灌溉它,它就會有迴響。「常常也會有網友分享他們遇到的困難。」大鼻表示,部落格也像在與人聊天,你說一句話,對方也會回覆你。

大鼻抗癌部落格多以搞笑、幽默的插圖與文字呈現,希望能用樂觀的方式帶給網友們大鼻的生活。「噹噹噹噹……買到好書帶你上天堂,買到壞書讓你住套房!今天要向各位鄉民鄭重推薦……」類似的的幽默字句,常常逗的網友哈哈大笑。

03經營部落格,也有遇到困難的地方,大鼻表示,最大的困難是,自己身體狀況以及個人工作的關係,無法每天寫文章,對關心的的朋友們感到抱歉。除此,有時候會有些網友,以較不理性的字句攻擊他,也會讓他覺得困擾;大鼻說:「經營部落格遇到的困難,也都是人生中很好的經驗。」

日記一天一天的寫,在二○○六年出版了《大鼻的抗癌日記》一書,大鼻表示,一開始也沒想到會出書,機會來臨,自然就孕育了這本書,大鼻也將此書部份版稅捐贈「中華民國癌症希望協會」作為關懷癌友公益用途。

「再少的機會都要把握;即便沒有機會,人生還是要活的快樂。」這是大鼻對所有癌症病友的建言。大鼻表示,不論是癌症病友,或是常人遇到不如意時,絕對不要整天沉浸在負面的思想裡,盡量以正面的態度面對問題,每一天都要有所成就,有成就,就會有成長。


延伸閱讀

趙大鼻的抗癌繪圖日誌

大鼻的不童話故事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捕風捉「影」 數位保存早期影像

04 【記者陳琬婷/台北報導】「孫悟空!你在什麼地方!」鐵扇公主氣呼呼的對著屋子裡大喊。為了借到芭蕉扇,孫悟空先前早已化身為小蟲,「我在妳的肚子裡呢!」此時,孫悟空開始在鐵扇公主的肚子裡撒野,鐵扇公主也因此疼得在地上打滾,並哭著求饒。

這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立體動畫片《鐵扇公主》的其中一段。它於一九四一年製作完成,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天礢表示,隨著當年出品人童月娟女士移居香港,片子也被她帶走。但由於沒有能力保存,片子就被當時在香港的法國留學生帶回法國。數十年之後,經由童月娟女士的幫助,我國與法國電影資料館協調,影片現存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民眾可觀賞經數位化後的新拷貝。

國家電影資料館也保存一九三一年發行,卜萬蒼導演、由阮玲玉及金燄主演的《戀愛與義務》。國民黨黨國元老李石曾老先生長期在世界各國居住,最後在烏拉圭過世,教育部與外交部人員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這部片子,但不知如何保存,便將它贈送給國家電影資料館。

03
《戀愛與義務》是一部默片,所以當劇情進展到一個階段後,就會有字卡出現,李館長說這是它特殊的地方。另外,由於它是用第一代的膠卷拍攝,材質不穩,在溫度約四十度左右就會燒起來。所以館方一拿到片子,就趕快將它轉換成安全片,現在已經有一個新的底片和拷貝。

李天礢表示,目前國家電影資料館保存的最早台灣影像,是由荷蘭電影資料館所贈送,大概有一百年左右歷史的《福爾摩沙》。裡面記錄了當年人民的生活狀況,例如種田、捕魚等的實際情形。

「早期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目前進入第三年,李館長指出,將電影數位化最大的目的是便於推廣。從前若要看這些動態影像,就一定要使用膠卷、放映機,但膠卷容易刮傷,數位化後,就沒有這種疑慮。轉成 DVD 形式,或放上網路,只要設備、頻寬夠,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觀賞、供學術研究。另外,若是從前轟動、賣座的電影,也可重新出版 DVD,還是有一定市場。

但是國家電影資料館目前還是沒有將電影全面數位化,館長表示,由於技術問題,現在經過數位化的影片,畫質還是沒辦法與 35 釐米的膠卷做比較。而且目前全球數位規格還沒有統一,就算數位化,到另外一個國家,還是要經過轉換才能播放。所以若不是為了推廣,大部分的電影資料館還是主張保存原來的膠卷。

01 早期台灣動態影像數位化對民眾的具體影響,館長說,現在網站上已經放上台視開播前,由台灣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新聞片,民眾可以藉此了解三、四十年前人民生活的狀況,及當時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他表示,「現在可能已經不存在的人事物,在動態影像裡面還是可以呈現給後代子孫。」

目前利用數位技術修復了一部李行導演的《街頭巷尾》,館長表示,修復一部電影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一年,「看它受傷的情況而定。」數位修復要一格一格修,花很多時間,需要非常細心的人來做。因此,館長指出,目前最大的困難就是經費,沒經費,就沒空間、設備和人力,他無奈表示,「沒有錢,這些數位化根本談都不用談。」

02
未來的期望,李天礢說,希望能得到更多民間製片單位的授權,並把更多搜集到、獲得授權的影片、資料放進網站,他說,「也許到那一天我們就有一個很好的電影資料庫跟網站,可以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那裡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

民眾需加入國家電影資料館會員,方可於電影教室觀賞專題影片展;於視聽中心借閱 DVD、錄影帶;借閱報紙、電影專業圖書、雜誌;並有《電影欣賞》季刊、學術刊物。虛擬部分,民眾可上台灣電影資料數位典藏中心查詢。若需下載使用,仍須經版權所有者同意。


延伸閱讀

國家電影資料館

 台灣電影資料數位典藏中心

「台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在 VCenter 影音平台中上傳的所有影片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加盟青蔥餅 失婚婦女站起來

111 【記者曾仲葳/宜蘭報導】原本已經定居在加拿大十幾年的黃珀朱這次回台灣,和自己的二嫂、還有在宜蘭擁有蔥田的廖小姐以及曾是台灣最知名的苦旦慕鈺華共同創業賣手工三星青蔥餅。原本我是做建築的,但是在吃了我二嫂做的青蔥餅之後,覺得很好吃,於是我就拿去台北給我的好朋友慕鈺華吃,她也覺得很好吃,創業的想法就這樣起來了。

共同創業的四位女性,除了黃珀朱的二嫂之外,其他都是單親女性。基於同理心,她們萌生了幫助失婚或是單親的女性來創業,並且免收她們加盟金。「我們希望協助她們創業,讓她們能自由作主,並且能生活下去。」黃珀朱表示,開業以來,她們已經接到許多電話,但是真正是單親婦女的並不多,很多來電都是失業、家庭陷入困境或是家境困難的人。在聽了許許多多令人同情的故事後,黃珀朱與其他三位創始人開會之後決定,只要經過他們審核之後,很多家境真的很困難的民眾不論男性女性,他們都將給予免加盟金的優惠。

目前在宜蘭地區,黃珀朱她們已經找了幾個據點,可以提供急需工作的人先去那裡打工,等到他們能夠勝任這個工作之後,隨時都可以讓他們出去創業。黃珀朱說,有兩個灘她目前也正在跟宜蘭那裡的農會談,希望能先貸款給需要的人去開業,等到回本之後再來償還貸款。「宜蘭這裡的點我們可以自己找,但是宜蘭以外的地區,我們正在跟悟饕便當談,希望可以在他們全台灣的兩百多家據點附近設點,開設青蔥餅店。」

「有一位宜蘭的孫先生,原本在台北當公務員,退休回來之後因為爸爸生病,而他的妹妹又全身都是病痛,但是以他現在的年齡已經不容易找到工作,所以就來詢問過我們加盟的事情。」慕鈺華食品行的總經理黃珀朱說,除了這位孫先生外,還有一位住在花蓮的先生,因為太太要洗腎,所以必須就近照顧。他目前只能在冬天賣關東煮,生活陷入困境,也希望能夠加盟,在夏天的時候賣青蔥餅。

目前慕鈺華食品行的店面是開在宜蘭縣羅東鎮愛國路35號,黃珀朱說,歡迎全台灣的人來加盟,外島的澎湖也可以,但是金門馬祖地區因為不想把低溫宅配的費用加在加盟者的身上,所以恐怕無法加盟。


延伸閱讀

慕鈺華手工三星青蔥餅

悟饕池上便當

公益專欄--「苦情媽媽慕鈺華 賣起青蔥餅」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反賭博大遊行 要求公投辯論

【記者徐仕璉/台北報導】為反對離島澎湖未來極有可能開設賭場,於三月十五日民眾走上街頭響應「三一五反賭博大遊行」。此遊行由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天主教正義和平組等社團發起,訴求為在民眾達成共識後舉辦全民公投及公開辯論。

遊行活動從十五日下午一點集合,兩點出發,遊行路線由自由廣場﹝原中正紀念堂﹞出發,經過中山南路於景福門轉向凱達格蘭大道。有鑑於賭博已經成為休閒觀光產業中的夕陽產業,對於經濟成長幫助有限,且將孳生許多社會問題,遊行隊伍在凱達格蘭大道上倒退走象徵經濟倒退、治安倒退、環保倒退、政治倒退與道德倒退,呼籲政府切勿把毒藥當仙丹。

澎湖為目前政府計畫成為賭博觀光之地,遊行文宣中提到,過量的觀光人潮與飯店業的廢水將有害於澎湖的自然生態,賭博歪風將毒害當地民眾,甚至下一代的價值觀念。一位澎湖來的陳先生激動高喊著口號,他說,我不想台灣以後的子子孫孫看不到菊島的美麗,也不希望以後老師、家長教不動孩子。

遊行隊伍最後到達凱道,並上演行動劇,劇情內容是賭場在台灣遍地開花後,國名改為賭博共和國(R.O.Casino),「馬國王」下鄉巡視時發生各種社會亂象。最後遊行人潮就在藝人「豬頭皮」等歌手表演結束後,漸漸散去。

徐仕璉/攝影

2009年3月27日 星期五

龍華棋藝社 帶動中小學

01 【記者梁珮綺/桃園報導】龍華科技大學的棋藝社社長邱俊豪一踏入教室,就被一群熱情的小朋友圍起來:「社長!社長!你來啦!我們今天要學什麼啊?」每個小朋友都興奮的叫著跳著,讓邱俊豪是既開心又感動。

龍華科技大學的棋藝社自二○○二年創社後,從第四屆開始,每個學期都有教導小朋友下圍棋的安排,由棋藝社的社長帶領社員,利用每個星期四的下午三點到四點,到隔壁的迴龍國小教小朋友下圍棋。邱俊豪說:「記得那時候是學長去跟學校談,從此之後就是一個傳統,一直流傳到我們這一屆。」

既然是棋藝社,代表社團裡不單單只有圍棋。象棋、跳棋、西洋棋等各式棋類應有盡有,但是為什麼只教導小朋友圍棋呢?邱俊豪說:「象棋比較普遍,大部分的人對圍棋的熟知度比較少。學長做下來了,就當作是一個傳統流傳下去。」

雖然有這項傳統,但是到國小教小朋友圍棋,卻是依照個人的意願而定,沒有強迫,也由於是自願性質,社員在帶領小朋友的時候,更能融入其中,和小朋友打鬧成一片。社員莊永昌笑著說:「與其回家閒閒沒有事做,不如來這裡跟那些小朋友玩一下,學習互動與領導。」

由於國小四年級的小朋友有特別的輔導時間,所以棋藝社主要只教導四年級的小朋友。「我們主要是啟發他的興趣,如果他有興趣,會再自己去找一些管道去學習。」邱俊豪說,棋藝社的宗旨,就是希望能夠讓下一代對圍棋有興趣,也有更多的了解。
02
大部分的小朋友對於下圍棋總是興致盎然,從一開始的愛理不理到後來的積極發問,總是讓棋藝社的社員們感到窩心,雖然累,但是卻很有成就感。社員鄭力鐘說:「雖然說小朋友滿調皮的,有時候還是很可愛啦!但是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光很愉快。」邱俊豪也表示,小朋友下棋的時候總是會很專注。

在教導小朋友圍棋時,會由一名社員在台上講解最簡單的圍棋規則,再讓小朋友一對一自由對弈,然後會在旁邊觀看,如果有問題,可以隨時舉手請社員來幫忙解答。而除了教導小朋友下圍棋外,在每學期末也會舉辦一個三班團體聯合對抗賽,由每班推出三組人馬,一組三個人,最好的前三組可以拿到棋藝社精心準備的棋組一套,小朋友總是開心不已。

不管會不會下棋,只要有心,就算從零開始,也能夠在棋藝社過得開心。莊永昌本來對於圍棋是一竅不通,經過反覆的練習,現在也能夠獨當一面,教導小朋友。「我自己圍棋也不是說很好,剛開始還是要跟著學長一起學習。小朋友問的問題也回答不太出來,不過後來有漸漸進步。」莊永昌一臉欣慰。

03 邱俊豪第一次到國小教小朋友的時候,剛好遇到一個被排擠的小朋友哭了,當下他手足無措,只能請班導師出面,氣氛也相當尷尬。事後回想起來,還是印象很深刻,他笑了笑:「老實說,他哭了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該講什麼,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的話,我也會是一樣的處理方法,但我想我可以做適當的處理了。」此後,對於小朋友之間的紛爭,邱俊豪不會再手忙腳亂,而是有耐心解決,危機處理方式也更有彈性。

由於龍華科技大學必須修滿服務學習的時數,所以滿多人會自願到棋藝社幫忙,忙到最後,會發現其實滿好玩的,不僅僅只是為了填滿時數而幫忙。像是棋藝社的社長通常會由大二擔當,因為大三的學生要開始準備專題,課業上會比較忙,邱俊豪說:「但是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是會去幫忙帶小朋友。」龍華棋藝社已經和小朋友建築出深厚的情感。


延伸閱讀

龍華科技大學棋藝社

龍華科技大學服務學習網

中華民國圍棋圍棋協會比賽規則

2009年3月26日 星期四

噗哧頌 帶來搖滾樂的新氣象

%E8%AC%9D%E7%8E%89%E5%B4%97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兩岸直航後並非只能圍繞著政治議題打轉,而該更加關注的是彼此的文化交流將開拓一個展新的視野。今年二月,台灣的搖滾樂界注入了一股新流,由台灣紀錄片職業工會與噗哧頌(PutsSound Record)一同舉辦的「2009兩岸搖滾影像聯展」,讓我們看見、聽見台灣與大陸搖滾樂團的真實面貌。

促使聯展順利舉辦的關鍵人物就是噗哧頌的阿班(阿Band),是他將搖滾樂團表演與紀錄樂團真實生活的影片結合在一起,也是他以自身的力量,邀請目前在大陸當紅的「惘聞」後搖滾樂團來台表演,讓台灣的搖滾樂團有機會聽到不一樣的搖滾樂風格,促進彼此的音樂交流。

阿班從學生時期就熱愛著搖滾樂,除了常常聽搖滾樂,自己也組了樂團;然而,從小在高雄長大的他,漸漸發現高雄地下樂團發展的困難,許多不錯的樂團有好的音樂卻苦無場地盡興地演出。

「這島的南方應該要有屬於自己的樂團表演與音樂場景」,單純的想法讓撲哧頌就這樣成立了,阿班加上幾個好友憑著對搖滾樂的熱情,自二OO一年成立以來,在高雄已經辦過七次大大小小的現場演出,百花齊放,各自爭鳴,把很棒的樂團聚在一起,讓大家能盡情地聽音樂,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種滿足。

過去,撲哧頌只活躍於高雄;而這次聯展,阿班跨越過了南北距離北上舉辦樂團表演活動。除了讓南北部的搖滾樂團能夠分享彼此的音樂創作之外,最重要的是,有機會邀請到目前在大陸相當出名的惘聞後搖滾樂團來台演出,意義非凡。

阿班倚著對搖滾樂的這股熱忱,即便是自掏腰包來完成這項活動,也在所不惜。他說,惘聞的音樂給了他很不一樣的感受,他希望能夠藉此刺激台灣的搖滾樂團,希望他們能有所成長,也有更多元的創作。

「激動」、「特別新鮮」,這是惘聞樂團吉他手謝玉崗第一次踏上台灣土地的感受。他說,這次來台灣表演主要是能與台灣搖滾樂團交流;相信這是個開始,希望透過文化的交流,未來能有越來越多人關注搖滾樂,感受搖滾樂的魅力。

其實,不管是在台灣或是大陸,地下搖滾樂團多半是非主流的音樂,加上一般人對於地下搖滾樂團表演的印象,大概就是在台上用力地嘶吼、音樂不優美、表演情緒很極端,讓搖滾樂團很難被一般人所接受;但是私底下,他們其實是很有想法的一群人,只是不被大眾所了解。

這次聯展所放映的十一部紀錄片,訴說關於台灣、大陸、與馬來西亞的華人搖滾故事,在舞台上賣力演出場景、私底下樂團成員之間的相處情形、搖滾樂團是怎麼靠自己的力量在非主流的市場中生存等等,這些場景都被真實地拍攝下來,就連平時的生活習慣也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要讓大家更貼近他們。

「關於音樂的紀錄片真的很少,既然有,就拿出來讓人能多關注這些樂團的努力,讓一般人接受」阿班感嘆地說著。透過每次舉辦活動,都希望不管是紀錄片或是搖滾樂團的市場能有些許的改變,激發出更多的想法。

透過這些紀錄片一探地下搖滾樂團的生活,就更能感受他們獨特的音樂創作。謝玉崗也說,這些紀錄搖滾樂團的片子「很有意思」,關注文化,並呈現出樂團與環境擦出的火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體驗與感受,「若一輩子沒感受搖滾樂團現場是種遺憾」。


延伸閱讀

兩岸搖滾影像聯展的紀錄片介紹

惘聞搖滾樂團來台表演前的訪談

聯展的觀後感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來去濕地 北縣人工濕地探訪

IMG_1017 【記者徐仕璉/台北報導】「濕地就是應該開放給民眾去了解,才有教育意義」荒野保育協會副理事長賴榮孝說。二○○九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水保處推動「春遊好去處,溼地生態行」的活動,其中流經北縣的大漢溪畔有兩座人工濕地入選,分別是鹿角溪人工濕地與打鳥埤人工濕地,住在大台北的名眾不訪趁空閒、假日到這兩顆「腎」走走,認識一下濕地生態。

為何把濕地比喻為「腎」呢?正因為濕地有強大的淨化與沉澱功能,水流流經此可以讓流速變慢,水流中的物質因此而沉澱,然後其中的有毒物質被分解,效率極高且價格低廉,因此將濕地比喻為河流的「腎」。鹿角溪和打鳥埤濕地是人造濕地,分別完工於○六、○七年底,鹿角溪位於大漢溪樹林畔,打鳥埤位於板橋畔,前者對外開放後者則否。


鹿角溪人工濕地



沿著樹林的環河路走,就可以找到鹿角溪濕地的入口。鹿角溪濕地約十六公頃,每當假日就會湧進眾多遊憩人潮。鹿角溪自二○○七年五月開放至今已經二十一個月了,成功改善樹林地區排水的汙染。

當鹿角溪濕地營造完成後,樹林地區的教師隨即組成了鹿角溪教師工作坊,除定期進行生態觀察保育外,還著手濕地戶外課程的研發,因此很多關於濕地的教育講習就舉辦於此,如二○○八年七月份所舉辦「我愛鹿角溪」夏令營活動,因為以上這些努力,近年來鹿角溪已經成了北縣濕地教育的模範地點。

 一般遊憩的方式有兩種,其一就是目前最流行的單車旅遊,台北縣目前有全台最完整的單車道,僅大漢溪左岸可以從鶯歌一直騎到新莊與三重的交界,鹿角溪人工濕地就在樹林路段上,騎經此地可以邊騎邊欣賞鹿角溪人工濕地一座一座的生態池,水柳、風箱樹、穗花棋盤腳點綴其中,如果運氣好可能會有鷺鷥從頭頂上飛過。

其二就是沿著鹿角溪的生態步道進行近距離參訪。不但可以了解人工濕地運作的過程特色,更可以觀察濕地帶來豐富的生態系。每到假日,鹿角溪濕地總是吸引了眾多遊憩的民眾,除當地居民外,更有從非本縣市的單車客來此遊玩。一對長住樹林二十年的陳姓夫妻表示,自從去年開始(二○○八年)鹿角溪濕地成為他們散步的好地方,每每有空就會到此走走,更表示鹿角溪從臭水溝變成公園的樣貌,真是不容易。

IMG_0655
打鳥埤人工濕地

打鳥埤人工濕地位於台北縣樹林往返板橋兩條重要橋梁浮洲橋和城林橋間,在河濱公園一旁,昔日曾被使用為垃圾掩埋場,經過復育成為人工濕地,溼地面積約十三公頃,負責處理土城抽水站所排出的汙水,台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負責維護。  

事實上,打鳥埤濕地是不對外開放的,因此要進入園區必須經過一層層的土堆,並不容易,唯有河濱公園旁的第一密植區(一個小土丘)比較容易親近。生態池種植了沉水性及浮葉型的植物如蒙特登慈姑,水岸邊坡種植木本植物如水柳,在植物叢間會有水鳥棲息,生態系也相當豐富。

即使打鳥埤濕地不易近距離參訪,但從一旁的河濱公園或大漢溪樹林對岸就可以觀賞到其生態之豐富、景色之美好。常來此打籃球的吳同學表示,來這裡不但打球還可以欣賞到綠油油的美景,心情真的很愉快。

濕地不僅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棲地與淨化功能,更是民眾休憩、教育的好地方,過去這些寶貴的濕地為了「更有效的利用」,有的成為垃圾掩埋場,有的填土成了建地;如果將河流比喻為「血管」、濕地比喻為「腎臟」,過去因為濕地大肆破壞,台灣各地都留著「髒血」。

然而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濕地問題重新被重視,為了把乾淨還給大自然,保育團體出力,政府與民間財團出錢,欲把壞死的「腎臟」重新植入。就以台北縣為例,第一期的新海濕地到第二期的打鳥埤與第三期的鹿角溪濕地,陸陸續續將有更多濕地被復育,為的就是讓過去骯髒不堪的「濁流」漸漸成為「清流」。

無奈有些人缺乏有環保意識,更不了解濕地的重要,在濕地上從事破壞濕地生態的活動。嚴重的大至有民眾在鹿角溪濕地騎乘水上摩托車,高美溼地民眾玩沙板,或最著名的蕭敬騰燒鋼琴事件,小至如垃圾隨意傾到或在濕地垂釣、捕魚,這些都是相當不妥的。以上不只凸顯某些人公德心不足,更重要的就是應加強國民對於濕地生態的教育,這也是很多保育團體正在努力推行的目標。

賴榮孝表示,未來台北縣市政府與民間的保育團體有意將台北淡水河流域的濕地由點狀(關渡、五股、鹿角溪等等)慢慢邁向帶狀。如此可以將廢水淨化後排出,減少大部分的有毒物質,讓淡水河有能力自淨,進而改善出海口生態;未來濕地在人們心中不再只是遙遠的生態棲地,而是讓人生活品質改善的利器,使人類幸福的良藥。

以下是濕地的生物:

1091  0845 0987


延伸閱讀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中國文化的傳承 儺面具

IMGP4113 【記者溫璟芸/香港報導】大家有沒有看過一些突眼、血盆大口、神色可佈的面具呢?其實不用害怕,因為這些面具是中國古代祭天時禮儀所需要用到的,他們戴著這些面具跳著舞,拜祭天神。這種古時的禮儀稱為儺(音:挪)儀,所以這面具也被叫做儺面具。

儺舞、儺劇已較少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儺面具已成為中國一種民間的藝術品或是出現在大舞台的一種道具,已失去祭鬼神的宗教意義。中國各地都有屬於自己地方的儺面具,但是面具的製作都是以鬼神為主,而且它們都是以木雕而成,神色誇張、神氣活現的。

雲淡先生現年已七十一歲,不知道的人經過他家門口會誤以為他只是一個拾荒老人。其實只是他對我們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失望,他現居於大嶼山大澳也曾在這裡開設商店出售自己的作品,之後由於業主加租所以決定放棄經營。

IMGP4115雲淡先生從小便開始從父親身上學習製作儺面具這一項工藝,加上受到家中教育的薰陶,所以對中國文化有著極大的興趣。其實各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儺面具,雲淡先生說:「在不同時代儺面具都有不同的意義,儺面具最初是出現於周朝,用以祭鬼神。」

他的作品是以中國民間故事的人物或鬼神為題材,可是有些有上色有些卻沒有,對此雲淡先生說:「沒有上色的都是神祇。」他認為上色是對神明的不尊重,而他做的這些作品是希望大家能夠對中國的國教──道教能有更深入的認識。

他除了對儺面具工藝有很深的了解外,也曾經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任教萱法,即是中國書法與國畫。他現在在閒時已經較少製作儺面具,大多放時間在國畫上的創作,無論是人像畫或是山水畫皆有涉足。雲淡先生認為五千年的中國文化是窮盡一生也學習不完,所以也沒有時間再學習西洋的東西。而且他也認為「人是很奇怪的,只要離開了那片土地(中國大陸),所做出來的作品也還是欠缺一種韻味。」

中國文化藝術博大精深,現在願意接觸了解的人愈來愈少,工藝的傳承更加是青黃不接,所以無論是政府或是一般的小市民,也應該放多一黠時間、資源在我們所擁有的傳統文化,才不致於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於無形。


延伸閱讀

中國新聞網

江西儺舞--婺源舞鬼

湘東儺面具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重燃吳家炭窯 北投社大傳薪

P1000469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沿著登山步道蜿蜒向上,在前往吳家木炭窯的途中,北投文化基金會的工作人員和大夥們介紹著當地滿山相思樹的由來,以及它在早期燒炭產業中的重要地位。此時已是陽明山櫻花季的尾聲,當殘存的櫻花美景才剛映入眼簾,頹傾的吳家木炭窯便悄然隱身在身旁不起眼的樹叢中。很難想像,早期住在北投的居民,就是從這裡燒出量多質美的木炭,並揹著它們運送到山下的淡水河。

木炭,曾經是傳統人家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燒炭的技藝更是先人謀生的智慧結晶。北投十八份的居民便是就地取材,採用岩石、土方興建木炭窯,並砍伐相思樹以燒製木炭。隨著時代變遷,木炭窯產業逐漸式微,除了早期的工法技藝即將失傳,全盛時期據說曾達二百多座的碳窯也因乏人照料,多數成了斷垣殘壁,至今只剩三十幾座廢棄碳窯的基座依稀可尋。

由北投泉源里吳欽銘先生所有,有一百六十年歷史,位於中正山登山步道旁的木炭窯,由於有較堅固的「窯厝」(窯體上方防風擋雨的棚架)保護,整體結構包括窯壁、窯龜(窯厝下方拱型的部份)、基座皆堪稱完整,是陽明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木炭窯。然而八十七歲的吳老爺爺年事已高,對於維護木炭窯的工作,也越來越心有餘而力不足。

為了不讓傳統技藝失傳,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發願為吳老爺爺圓夢,修復擁有百年歷史的吳家木炭窯。自關注木炭窯五年以來,北投文化基金會為了這個屬於北投的文化保存工作做出不少努力,如商請中研院劉益昌教授會勘兩處炭窯,與吳家家屬討論保存之道,以及不斷向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申請修復等等。北投文化基金會執行秘書張鈺微指出,只有以天然的素材進行修復,才能重現木炭窯的原始風貌,並通過陽管處諸多的法令限制。

P1000453
因此,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也共同推出了修復吳家木炭窯的課程,邀請有心市民出錢出力,奉獻志願服務的工作假期,親自參與木炭窯的保存。課程內容則是請社區耆老指導以木材、石頭、茅草、綠竹、桂竹等原有自然材質,運用傳統工法,讓學員「從做中學」,親自動手修復木炭窯。「我們總以為前人所使用的方法是過時的、是落伍的,其實這些技術是最複雜,也最有智慧的。」課程專案負責人陳佩研說,設計這樣的課程,就是讓民眾可以親身體驗傳統的修復工法。

「這不只有互助的意涵,更是對傳統工藝的認識和尊重。」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洪德仁說,日本白川町的合掌屋,就是透過類似的社區互助,居民每三十年就要總動員進行修復,才能有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成績。除了短期的工作假期之外,洪德仁也表示未來將與北投社大規劃長期的木炭窯修復課程,讓珍貴的傳統技藝與文化資產能永續地保存下去。


延伸閱讀


我們的土地與農再條例

【記者劉瑋婷導覽】你一定聽過這首兒歌「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假設我們都是兒歌裡的小小主角,每天無憂無慮地走在那阡陌之間,可以跟稻草人打招呼,數數水田中有幾隻白鷺鷥;使盡吃奶力氣地「哇」一聲嚇跑貪吃的麻雀,再偷笑著自己的詭計得逞。

再假設,如果有一天,家門前的小河成為汙水道,山坡剷平了,蓋了一間一間的工廠或是半個月不見有人出入的豪華大別墅,自然也看不見野花,看見的是大別墅圍牆內一盆又一盆的盆栽,沒有白鷺鷥,沒有麻雀,有的只是過去對家鄉的回憶,你,會不會感到憂傷?

台灣農村的景象就像兒歌裡說得那樣簡單而美好,但在未來,這小小的幸福很可能會因為「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只能在記憶裡想念、悼念。「農村再生條例」字面上看起來是農村新生命的開始,可以讓這些世俗眼光中傻氣的農人們一個機會,但,真的是如此嗎?

2008年12月18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逐條審查過農村再生條例的一讀,消息一傳出,在網路上立刻引發許多討論,許多人在聽見這項法案的一讀通過,第一個想法是「這是農村的機會」,但台大農推所博士班學生蔡培慧針對條例內容撰文《在自己的土地上流離失所 -解讀行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提出總評:
1.這是一個土地開發法案。
……農村再生。反而將因土地炒作,致使農村居民被迫給付高額土地稅金而形成制度壓迫……
2.……台灣的農村發展的最佳模式,應該立基於小農生產,做最大規模的合作產銷,而非重整土地資源……
3.在地組織整合,農村將受「強權」把持。……而再生條例中的在地組織整合,勢將限縮農民組織空間……
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蔡建福也在《農村再生條例與台灣農村的再生》提到:
……台灣現階段的農村工作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資源整合與問題討論的平台,這個平台必須是跨部會與跨公私部門的……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兼顧弱勢均衡與發展卓越的需求,擺脫政府疊床架屋的組織習性,定期檢視何者該作為而不作為……

若看了上面的內容依然不了解農村再生條例究竟問題在何處,munch寫下《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一文,簡單明瞭的讓大家可以快速理解主要問題:
第一分鐘!誰來領錢?
……就是同一社區組織,必須先行整合,只能有一份計劃書,如有岐異,就得在地方自行搞定。這樣的限定,大概可以預見傳統樁腳型村里組織和社造理念型團隊組織,大概又是一場爭資源的腥風血雨……
第二分鐘!誰最獲益?再來,就到了再生條例的精髓。
……「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以再生發展區為名,由地方提報,中央核定,地目重新編定。換句話說,上述污染工業都可能透過區域重劃,成為農村再生的一環。
第三分鐘!置死地而後生?
……一大筆錢,分給有計劃的農村整修門面,其中誰可以拿到錢整修,必須在地方先行角力一番,……生活區由居民玩文化景觀,再生區交政府搞工業建設,沒資本的農民,就一旁看人玩。
許多關心這項議題的朋友在網路上自發性的開始進行一系列的議題討論,並且自願到各地舉但農業再生條例的說明會,其中以「護土地‧反滅農」、小地方新聞網的「農村再生條例專題」以及苦勞網是較為具規模、資訊也較為完整的網站, 並積極邀請各地的農家子女關心此議題,小地方新聞網也刊登了「如果您是農家子女……」一文點出條例核心問題,並引起網友熱烈迴響:
不敢稱農家子弟:……問舅舅知道《農村再生條例》嗎?他說:不知。將條例解說給他聽,他沉默不語。問舅舅現在的桃園農村有什麼地方組織,可以規劃農村建設?他想了很久,回答:農會。又回說:這下,農會總幹事肚子會吃得更撐了。……

誰說的,蒜:過年回家時,我特地問了劉先生農發條例的事情,他說他知道有農發條例,但他不知道這陣子農再條例的後續,當我告訴他條文的大概時,劉先生第一句話是:「這會害死這些莊稼人」。然後他皺了皺眉,問我法案通過了嗎?接著我們沉默,再也沒有對這個問題開口說些什麼……。
除了農家子女外,近來在網路上也不斷轉載著建築師孫德鴻的「建築師與農舍:一封給下一代建築人的道歉信 」,內容提到:
……如今單單三星鄉一地每年的農舍增加量就已破百,壯圍、五結一帶則是滿目瘡痍,其他鄉鎮更不用講……偏偏「假農舍」帶來的問題不勝枚舉,包含污染農村環境、加速農地碎化、影響農地日照等等……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更針對此議題作出「農村的生存遊戲」相關報導:



延伸閱讀

台灣土改大事紀

農村再生條例條文詳細內容:請一起關注【農村再生條例】

農村的生存遊戲-再生的爭議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椎間盤突出──潛水鐘裡的鼓手

2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每個樂手多多少少都有因為練習受傷過,只是受傷的輕重程度不同罷了。」從小學習打擊樂的陳同學因鼓手常見的職業傷害之一─椎間盤突出(HIVD)臥病在床。受傷後的陳同學並沒有放棄成為職業鼓手的志向,雖然椎間盤突出是無法完全痊癒的疾病,他仍期望耐心復健的結果可以讓他再度邁向職業樂手的道路。

陳同學高二就獲得了全國熱音大賽的最佳鼓手、大學順利考上音樂系,在海洋音樂季、春天吶喊、金旋獎等搖滾盛宴都有他發光發熱的回憶。兩年前的夏天剛考上音樂系打擊組的陳同學只覺得腰部不太舒服,好像骨頭有點移位的感覺,兩年間,這種不舒適的感覺漸漸成為疼痛,從腰的部分開始一路往下痛。腰痛幾乎是每個鼓手都有的困擾,但陳同學在開始受傷時並沒有警覺傷到了脊椎,仍然照常組搖滾樂團、參加打擊樂團,沒有停掉任何一樣,使情況越來越糟。

在他還可以上學的後期,打鼓不能用盡全身的力量在曲子上,他總是邊打邊想自己是不是不能打太久,練到最後都會因為疼痛而直接躺在地上。二○○八年的春天吶喊,他是穿著護腰忍痛上台演奏。新的一年,陳同學並沒有跟著班上其他人一起升上大三,雖然陸續有接受治療,他也一直以為馬上就會痊癒,到了真的無法從床上爬起來的那一天,他才猶如驚醒一般的嚇了一大跳,想到未來也許無法成為職業鼓手了。

在大三開學沒幾週,陳同學每天都痛到冒冷汗,痛到止痛藥都壓不住,維持著捲曲的姿勢凌晨五點睡著,六點又痛起來。現在雖然可以下床移動,但繞個五分鐘又要躺回床上。 突然失去人生方向陳同學說「天氣很好尤其是下午四五點的時候,我就會想 ,為什麼自己現在只能躺在這裡,甚至未來有可能無法成為職業樂手了,然後就開始不停的掉眼淚 。」

回想起過去可能造成他脊椎傷害的原因,他說,樂器動不動就是金屬、木頭等質量很高的重物,像是木琴一台都十幾、二十幾公斤 ,要搬運、拆卸還有組裝這些樂器,像這種必須反覆彎腰抬重物的姿勢其實很傷脊椎 。裝好之後要調整細部時,都是要用很奇怪的角度跟姿勢去施力調整樂器也經常造成拉傷。長年長時間坐著練習,加上打鼓時身體會隨著節奏有律動,為脊椎增加了不少負擔。

其他常見的鼓手職業傷害還有手腕傷害,鼓手會因為施力方式不對,又一直重複同個錯誤的動作造成手腕傷害,或是鼓棒握太緊,力量回傳到手腕,也會造成傷害。這些傷害常常是永久性的,陳同學的老師就因為初期基本姿勢錯誤造成日後不能打太重的歌曲。所有樂手普遍共有的職業傷害非聽力傷害莫屬,樂手練習或表演的空間大多狹小且密閉,搖滾樂表演的音量又普遍較大,雖然能以塞耳塞的方式來預防,然而真正做到的人其實很少。

01
陳同學原本期望可以開刀一了百了,醫生卻說還要再做觀察。現在陳同學嘗試各種不同的復健,有美式整脊、傳統整脊、吃中藥、針灸還有游泳復健。雖然復健同時雖然無法練鼓,彈彈電子琴也能讓陳同學打起精神面對未來漫長的復健。自從受傷後,陳同學反過來檢討以前是怎麼過的,他認為自己以前沒受過這種打擊,太驕傲了。現在回到比較人文本位的想法,不再執著於做技術高超的歌曲。受傷後陳同學才看見原來世界上還有很多貧窮、生病與缺陷,音樂除了技巧還有許多可以感動人心的內容。


延伸閱讀

鼓手的職業傷害

4成音樂家 飽受耳疾苦

椎間盤突出症及其相關手術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市役所 見證竹塹歷史軌跡

IMG_0083 【記者吳品儀/新竹報導】位於新竹市中心的中央路上,有一棟充滿濃厚日本味的老式建築—新竹市役所。沒有顯眼的標誌,也沒有廣大的佔地,卻見證了日據以來,迄今八十四年的歷史。

最早之前,市役所是日治時期台灣施行地方自治的具體見證。而如今這裡成為展示新竹歷史與藝文的空間,「這是一棟擁有東洋傳統風味的兩層樓磚造建築,從門口外就可以看見西方近代式的屋身、傳統四坡式日本瓦的屋頂,走入大廳後,你看上方,那就是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為了擴張,展現威權象徵的裝飾…。」從小在此地長大的新竹文化局義工沈正和娓娓說到,市役所是舊時代的象徵,也是一種陪伴新竹人長大的記憶。

沈義工指出:「新竹市役所為日據時代大正十四年(西元一九二五年)建造,而面對不同的時代,它也有著不同的身分。日治時期是新竹街役場(相當於現在的鄉鎮公所),之後在一九三Ο年改為市役所,光復後成為北區的戶政事務所,最後於西元二ΟΟ七年十二月廿五日正式改名為『新竹市美術館暨開拓館』(Hsinchu City -Art Gallery&Reclamation Hall)。」而這樣的目的,為的就是使古蹟活化,讓遊客深入探索想像。

他表示:「古蹟活化的目的,就是讓遊客以一種新的方式去體會舊時代的歷史軌跡,在保護及裝潢下後的古蹟,不一定就失真,有時候也會散發一種今昔對比的驚艷」;除此之外,透過市役所,這裡也是讓遊客可以透過模型,一窺新竹珍貴史材的一方,「像是你看到的城門模型,現在只剩下東城門(亦稱迎曦門),其他的三方位只能用模型懷舊了」。

082
現今變成新竹市美術暨開拓館後,一樓成為了新竹市開拓館,展示有關新竹市歷史、文化發展等相關資料,二樓則為藝術主題展覽特區,由文建會補助增加內部設施後,定期舉辦具有地方主題性的各種展覽;而從舊時行政機關至今日的美術與地方人文產業展示館,它扮演著跨越時空的見證者,同時也以古蹟演進的意境,讓在地的居民及遊客可以深入探索,進而認識、瞭解新竹。

對於市役所的未來,二十五年來居住於此的市民賴曉光說:「現在看到市役所會有很大的感觸,看到比鄰在具現代化的稅務大樓旁,新竹市役所的典雅美感,會靜靜的帶我想起從祖父時代就有的歷史軌跡,希望以後到新竹的人,都不妨走進這棟歷史建築,來認識我們新竹的點點滴滴。」

館內風情:


地址:中央路116號地圖連結


延伸閱讀

新竹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古蹟活化


新竹市重要建築與空間特性說明表

2009年3月19日 星期四

較多時間與空間 學習的更好

02 【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第一屆非學校教育博覽會二月廿八日,於北市文山區第二戶政事務所舉行,吸引許多參觀民眾前往參觀。活動設有在家自學教材的展示外,還邀請由民間所發起的自學團體和自學學生當場現身說法,與大家一起分享自學過程。

在家教育家庭共遊團體(2nd Tue)發起人陳怡光(陳爸)表示,孩子的讀書學習,不一定得到學校,體制學校絕對不可能有一對一的教學,多國語言的學習,也不會有太極拳、攀樹的課程。成立2nd Tue的用意,主要是為排除一般人對在家自學會缺乏團體生活的誤會,所以定期於每月第二週的星期二,帶這些自學的孩子走出戶外的聚會。

據陳爸指出,全台目前約有九百個在家自學家庭,其中就有三百人集中在台北市。有礙於政府政策問題,使現在申請自主入學的門檻非常高,「每份申請表格動輒廿十幾頁,許多家長跟本不知道怎麼去填」,陳爸說,以前政府還會舉辦座談會,可是政府認為,舉行這樣的座談會就是「變相的鼓勵大眾在家自學」。其實2nd Tue唯一的目標只是希望能「透過人民小小的力量來平衡公權力」,並且「讓體制看到它(自學)好玩的東西,至少不要去限制選擇這樣的環境。」

03
陳爸的女兒明秀是台灣波蘭的混血兒,小學四年級,並有七年自學經驗的她表示,媽媽每天都會訂出必須做的功課,讓她自己去思考,並且彈性地安排時間。在家學習,不但可以學中文,英文和波蘭文,還可以學做麵包和蛋糕,媽媽每週還會安排她去學溜冰、書法和芭蕾。這讓她直呼:「這比學校有趣多了」。

另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吳若蘋說,她很喜歡運動,所以只有星期五、六才回學校上體育課,其他時間都是在家自學。除了學科之外,媽媽還會安排組裝樂高玩具的課程來訓練邏輯思考,這些都是學校不可能有的。她並且表示,雖然有時後遇到不想上課的時候,「會和媽媽討價還價,不過自己會去想,明白早些完成既定課程就會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就會自動自發的去學習。

現在就讀政大數學系的唐宗浩,原本也是體制下的普通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曾在家自學一年。到了高中的時候,參加「中學在家自學實驗計畫」。對他而言,體制下的教育很「不人性」,課堂上的課程節奏並不適用於所有的人,但老師常需要顧慮到整個班級的需要,而去忽略掉程度不好的學生,對於表現不好的學生,老師與學校常常罵學生,甚至有體罰的情形出現。

唐宗浩說,真正的教育,「幫助小孩找到真心所向是非常重要的」。在他於自學實驗計畫來說,師長是提供經驗與指引方向,而不是那個一直壓迫思考方向的人。他並且表示,一般體制學校,將所有的課程都安排得好好的,學生只要去依照師長所說的做,沒機會去培養判斷力,才會有現在大學生上課很混,並常有「殺時間」的心態,因為他們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

04 當然,在自習的過程之中,唐宗浩也有過非常深刻的體驗。在自學實驗班的時候,政府曾因為行政方便的問題,不顧學生及家長的反應與感受,毅然決定停止該班的課程。為了這件事,一群國中生發起上街連署的運動,儘管面對到社會大眾的側目和漠然,但唐宗浩認為,這是自發性的,而不是被壓迫之下而做的舉動。雖然最後唐宗浩得以繼續完成實驗班的學業,卻在他畢業的二年後,自學實驗班卻邁入了歷史。

對唐宗浩而言,自主學習所學到的,是幫助自己的思考與人生的規劃,而不是盲目服從師長和長輩所安排好的路。對於自己渴望的目標,學著去捍衛並且不依靠他人的力量來達成。唐宗浩說,「在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思考過後,可以學得更多,也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認知和體會。」


延伸閱讀

陳爸在家自學網站

自主學習討論區

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

在家自學申請書下載與辦法參考

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罕病故事媽媽 散播感恩的種子

02 【記者黃明正/台北報導】「各位小朋友大家好,我叫歐玲君,可以叫我Orange媽媽!」在罕見疾病基金會當義工的歐玲君,將自己已逝的黏多醣兒子永強帶給她的成長,化作種子種在小朋友的心中。

去年年底開始的罕病說故事媽媽,是因為歐玲君不經意的提到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有出繪本,他們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去替罕病病童們做宣傳。不久之後,罕病說故事媽媽活動就出爐了。目的在提供一般學童以及教師對於罕見疾病的成因、常見病徵及基本治療等嘗試,以提供病童週遭的師生了解病童需要的特殊照護以及進一步達到友善的學習環境。

藉著精美的繪本,生動活潑的服裝,再加上台灣常見的罕病病例當做教材,教導小朋友們要如何幫助生活中的罕病病童。有一次,歐玲君正在講解一種不能吃蛋白質食物的病,正好有一位小女生就舉手說「我也是耶。」正好讓歐玲君可以機會教育。她讓那位小朋友上前講解自己的經驗,以活生生的範例讓小朋友們知道那「蛋白質女孩」生活的不便。

歐玲君說,在參加說故事媽媽的過程中,感受到小朋友們的天真單純,那種情感上交流讓她很感動,反而是自己收穫比較大,是難以用言語形容的。

回想到自己兒子永強八歲時,有一天對歐玲君說:「媽媽,我知道我來這個世界上的目的了。」「就是要給別人勇氣!」歐玲君對自己兒子可以說出這麼早熟的話感到一陣心酸,又有著極大的感動。

01
永強在一歲多時被診斷出患有黏多醣症,對歐玲君來說打擊甚大,在哭了一個多月之後,因為先生的一句話「妳是為自己哭還是為孩子哭?」,讓她下定決心要好好的幫助永強。黏多醣症患者因為先天缺乏某種分解黏多醣的酵素,導致未被分解的黏多醣會累積在體內,造成骨骼的彎曲變形以及器官功能的受損,目前世界上仍然沒有藥物或方法可以治療。

歐玲君本來很擔心要上小學的永強會不適應,但因為老師介紹永強外型長的像「柯南」,小朋友們也願意當永強的守護小天使,歐玲君的擔憂才一消而散。黏多醣患者的外型特徵有身材矮小、聽力障礙、鼻樑塌陷、關節僵硬變型、膝蓋外翻等,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大多數患者會在童年時病故。

在永強生命最後的兩個月裡,他一直住在加護病房,歐玲君就在此時下定決心在永強走了之後,要到罕病基金會當義工,要將永強的生命故事與更多的人分享。她很感謝兒子永強讓她了解到感恩的意義,不再害怕死亡以及羞於付出關懷。

她將永強的生命故事寫成了一本書《四分之三的幸福》,版稅將全數捐給罕見疾病基金會。


延伸閱讀

歐玲君的部落格「化為千風」

黏多醣症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服務不忘學習 種子隊開跑

001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有機會可以服務別人,我覺得是還不錯的一件事。」已經在服務學習種子隊待了一學期的楊育穎笑得很靦腆,「喜歡服務這種感覺,會想繼續做下去。」

服務學習中心去年三月成立後,每學期都積極招生願意到各個機構服務學習的學生,也有許多學生加入後覺得對於自己的生命體驗很大,所以持續留下來,楊育穎就是最好的例子。楊育穎說:「之前對於服務學習就有興趣,也可以從中學習帶領的技巧,也可以認識一些不同科系的同學。」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的服務機構分為三類:身心障礙類、老人服務類和兒童青少年類,而服務的時間和機構的選擇以志工能夠配合的時間而定,星期一到星期日都有。種子志工主要的工作是帶領人生哲學的同學到機構服務,服務學習中心課程助教陳青雅表示,「種子志工本身要有服務的熱誠外, 也要在這當中學習如何引導別人進入服務的狀況。」楊育穎負責的是以重度智障和唐氏症的患者居多的聖安娜之家。

楊育穎表示,一開始挫折很深,因為聖安娜之家的患者不能像正常人一般飲食,「有的人不肯開口,要花一點耐心和技巧,但是慢慢摸索,就會抓到一些技巧,習慣就好。」照顧這些患者時,旁邊會有社工阿姨指導,久了之後,楊育穎也就愈來愈熟練,並且得心應手。

說到聖安娜之家,楊育穎有些感嘆,「至少我們都是很健康好手好腳,你看到那些人,會發現自己還滿幸福的。」楊育穎固定每個星期天的早上九點到十二點到聖安娜之家照顧患者,家人也很支持,因此,楊育穎沒有後顧之憂。

陳青雅表示,有些學生是一開始因為學分才到機構服務,但是之後都反應這樣的經驗很難得,因為畢業後可能就進入職場,沒有時間再去做這些事情,「曾經有同學到聖安娜之家服務,卻受到很大的震撼,想著怎麼會有這樣的人生活在世界上。他媽媽要他懷著感恩的心去照顧這些人,對他的收穫和影響很大。」

目前種子志工服務隊成員有二十三個人,學期開始,服務學習中心會帶領志工到某一個機構服務,講解志工將來要做的工作,之後還有兩個星期的時間讓志工參訪各個機構,了解各個機構的狀況。學期中也不定期的安排培育課程和心得分享,交流彼此的經驗,讓服務學習做得更好。


延伸閱讀

聖安娜之家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發展中心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種子志工服務隊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投身海外服務 見證成長喜悅

1 【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我常常說我們都在找一群瘋子,花錢去幫助別人還要過苦日子,可是就是因為這些條件的限制,你才會去發現有一些精神層次的東西是更豐富的。」

程敏淑目前在伊甸基金會工作,投入海外志工工作近一年半。回憶一年半前,剛從大學畢業,原本打算繼續出國深造,卻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參與了伊甸基金會舉辦的海外服務遊學團,到甘肅做志工。


投身志工服務的契機

第一次海外服務,她來到了甘肅的西大灘中學,程敏淑說,大陸的孩子就像早期時候的台灣,每天都在念書,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半,沒有其他的娛樂。對當地的孩子來說,如果他們沒有考上高中就無法升學,只能留在鄉下,他們的生命也很難再被改變。

在那裡,學校老師扮演權威的角色,學生的父母在大城市工作,隔代教養問題嚴重,孩子們平時沒有人陪伴。「學生的壓力很大可是卻不知道如何紓解壓力,因此我們會帶團康活動,多陪伴他們。」

「這一次的經驗讓我更清楚看到自己在助人工作上的期待,我也覺得自己是適合的。」程敏淑說,在那裡她認識了很多很棒的朋友,「學生時代的朋友會聊課業或是玩樂,可是在那一群人身上我感覺到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及目標。」經過這次的出隊經驗,她加入了伊甸的行列,除了到世界各地服務外,每年也不忘回到西大灘中學。

而今年,程敏淑第一次出隊時遇到的學生就要畢業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明明我自己是在台灣,可是我卻可以看著那一群孩子的成長,一年後再去那邊,以為他們可能忘記我了,但他們會記得以前和我相處的點滴,讓我非常感動。」


短期志工服務定位

「我自己為服務所下的定義為陪伴、愛與關懷。」程敏淑說,這並不是一種形式上的東西,而是一種心理、感受到被愛的感覺。

在印度服務時,當地一位志工曾告訴她「Just feel like them, don’t feel for them.」,意思是:身為志工應該要去體會他們的感覺,而不是特別去突顯他們的環境有多特別。雖然是服務的心態,但是不要把自己放的高高在上,程敏淑說,「當你心裡想著:『我要服務他們什麼』或是『我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時,其實在你心裡已經把那個人放在比你低下的位置。」

伊甸基金會所辦的多是短期志工服務,與海外當地的服務機構合作。「我們到那邊可以提供當地機構新的刺激及文化經驗。志工是一種人力資源,我們會帶物資及捐款進去,同時給當地志工一個喘息的機會」,程敏淑說。


海外志工經驗分享

當海外志工需要具備「彈性」及「開放」兩個條件。「志工的彈性很重要,我們沒有特定的SOP(系統性的流程),因為每次你所面對的人都不一樣,夥伴也不一樣,所以你很難去準備一個東西是固定的。」程敏淑說,有時志工在出國前會準備很多當地資料,但他們用的是台灣經驗,無法適用於當地,「這個時候志工必須馬上做調整,不論在服務上或是在生活上。」
另外一個需要具備的條件就是「開放」,接受別人的文化。他們到印度服務時,曾有志工表示當地的機構仍有許多可改善之處,為什麼他們不去做?程敏淑說,志工們不知道當地的限制與困難,印度沒有像台灣的文化脈絡與經歷,因此台灣經驗無法套用在外國的生活環境。


分享他人成長的喜悅

很多父母會擅自為孩子報名海外志工服務,但其實孩子都很不情願,這樣的家庭親子關係不見的很好,但是孩子服務回來後卻有很大的轉變。程敏淑說,「出隊回來後,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己孩子的轉變,會打電話來謝謝我們。」

「我曾經帶過一個大一的男生到中國服務,第一天到那邊就大哭。」程敏淑說,來到這裡後,他很後悔以前的年少無知常常翹課翹家,家長幫他報名這個活動,雖然一開始不情願,但在服務過程中改變了很多,這是他開始的第一步。程敏淑說,「在服務中我看到了很多人的轉變,這也是我很喜歡這個工作的原因之一。」


自我省思與成長

「每一次出隊都讓我面臨到人生中最大的課題。」程敏淑說,身為領隊,她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可以滿足志工們期望的要求,但也十分辛苦。「在服務過程中我會看到自己較軟弱的部份,在平常我會逃避,但在那裡,上帝逼著我去面對它、解決它。」

「每一次出隊回來我都有很多的激勵,並且重新思考自己工作的價值。」雖然出隊服務當下很累,但每次回來後做沉澱,程敏淑都會覺得自己成長了許多,也更加認識自己。「他們(志工們)有很多生命上的問題,因為我已經歷過,因此我可以分享我的經驗給他們,這是在普通的工作上是不可能經歷的。我可以陪著別人走過他們的成長,我覺得很幸運。」


延伸閱讀

伊甸志工部落格

MotherHouse垂死之家

智邦公益館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赴美築步道 徐銘謙「像山思考」

DSC1210
徐銘謙十一月二七日在荒野保護協會表示,
因為開闢新的步道,每位志工輪流漆上標示阿
帕拉契山徑步道的白漆。記者范道瑛/翻攝
【記者范道瑛╱台北報導】「鏗鏘!鏗鏘!」一陣陣敲擊大石的聲響,從美國阿帕拉契山脈傳來,握著鐵鍬敲打石頭的,竟是團隊中唯一的「外國志工」,她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徐銘謙,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曾於二○○六年的「客委會築夢計畫」贊助之下,前往美國擔任近四個月的阿帕拉契步道志工,參與阿帕拉契協會的維護步道義工大隊。



當機器不和諧的聲音在步道響起...

今年三十四歲、留著短髮,總是一身牛仔褲、T恤裝扮的徐銘謙,向來關注生態議題。她發現陽明山坪頂古圳步道上,百年歷史的安山岩步道因為長滿青苔,被政府換為透水性不佳、材質較硬的花崗岩,走起路來容易腳痛,於是與幾位山友,發起「刷青苔、救古道」的古道保衛戰。嘗試藉著刷去步道中間的青苔,傳達以維護取代工程的思維,讓步道可以兼顧歷史人文、自然生態以及安全。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李瑞宗指出,「步道全鋪上花崗岩,是一大生態浩劫。」要維護古道的歷史意義,就應當就地取材使用安山岩,追求工法與技術的復原。如今改成現代化的水泥或進口石材,要如何教育下一代,這叫做古道?

二○○二年,一支休旅車廣告,以特殊效果展現休旅車輕鬆穿越湍急河流,藉此強調車子性能。但徐銘謙卻認為車商鼓勵車子開進山林,會助長生態破壞,於是以穿林跨溪 靠我雙腿--RV車廣告投書報社表達不滿。當時她對生態環境的省思,意外引發一連串社會對四輪車風潮的反思,也導引她一直在思考:「如果不用工程,步道可以用什麼更好的方法去維護?」


徐銘謙的疑問,在二○○六年「客委會築夢計畫」的贊助之下,引領她前往美國,尋找替代步道石階工程的方法,並參與美國阿帕拉契協會維護步道義工大隊。




學習像阿帕拉契山一樣思考

「這一條從來沒有任何人說得出正確長度,不斷浮動變化的美國第一條國家步道,究竟是什麼樣子?」徐銘謙說,阿帕拉契山徑南北橫跨美東十三州,全長兩千多英哩,在「國家山徑體制法」的保護下,數十年來全靠來自各地的義工維護整建,是地球上由義工所完成的最偉大工程。

阿帕拉契山徑學校校長華倫所傳授的全程行者健行課程,最令徐銘謙難忘。課程中,只搭外帳、吃冷食、穿步鞋,一切主張極簡化的華倫,「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徹底毀掉,以最低限度的生存本能,去適應與接受所有的狀況」,教導學員地圖資料的閱讀,以及實際走訪山徑等。透過華倫的教導,徐銘謙說:「見識到阿帕拉契山文化發展的細膩,即便是走路這樣單純的事,也容納了多元的思考。

徐銘謙說,她參與的義工大隊在維吉尼亞州山區有固定基地營,四個月中,她幾乎都待在山區,前後參與七個計畫,每次為期一周,大約可修築一公里多步道。



路是人做出來的

徐銘謙說,一直以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來到阿帕拉契山徑才知道「路是人做出來的」,而「做過不留痕跡」,健行客又好走,才是「上乘工法」的展現。而且包括阿帕拉契山徑在內的美國國家步道、國家公園或國家森林所屬的步道,都是依靠公民志工的參與維護,而能微妙地適應著大地的生命力。

探訪阿帕拉契山徑的經過,徐銘謙逐漸勾勒出自己對大地的態度,也提供實踐台灣千里步道的參考作法:「靈活運用現場的材料、地形,使人的施作與周邊景致相互協調。」、「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簡化設計到義工就可以執行。」


千里步道 台灣萌芽

類似阿帕拉契山徑串連步道的夢想,其實在台灣也正萌芽成長。

美國以創新的公民參與模式,跳脫傳統發包公共工程的困境,大幅減少了開挖山林對環境的破壞。徐銘謙相信,台灣要靠公民行動,構築一條環島千里步道也沒困難。

延續這些思考,徐銘謙擔任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糖鐵專案負責人,持續協助參與台灣步道志工制度的建立,以及環島千里步道的串聯,希望以正向、希望與實踐的步道運動,幫助人們重新思考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延伸閱讀


千里步道志工報名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志工江雅惠 領悟「髓」遇而安

01 【記者紀婉婷/台北報導】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為希望能照顧身障者、彼此進行交流的團體,會員中有許多行動不方便的患者,因此需要志工們的協助,如幫忙推輪椅、換尿袋等服務,而個性開朗健談的江雅惠目前已在協會擔任第十一年的志工。

由於工作時間較有彈性,當協會需要志工協助活動時,江雅惠都會盡量將時間空出來,通常志工就是幫忙協助會員,尤其是在舉辦大型活動時,如出遊時幫忙推輪椅、會員大會時擔任櫃台。除此之外,協會也經常舉辦學習課程,如人相學、折氣球等,讓會員多一樣謀生工具。雅惠表示,我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只是志工,在服務的過程中可跟會員一起學習,也是自己得到的福利之一。

曾在馬偕醫院、仁濟養老院、集馨社等不同單位服務過的江雅惠第一次接觸北市脊損協會,是因在國立空中大學就學時參加了社會服務社,北市脊損協會理事郭育雯說,江雅惠為人熱心開朗,在協會幫忙了十年多,照顧、關心了很多會員,會員都很感謝這樣的志工。

也因為有這樣服務的經驗,才能在往後自己父親同樣因意外成為脊髓損傷患者時,能比其他親屬更快做好內心調適,以較專業的方式來照顧自己的父親。

江雅惠表示,平時在協會中都是屬於一對多(少數志工對多數會員)的服務,除了在活動時提供服務外,較多都只是幫助活動順利完成。但在家中就是自己對父親這樣一對一的照護,因此能給予更多的關懷與貼身的照顧。

江雅惠認為志工與工作人員的性質很不相同,志工來就是服務、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只是單純的提供人力。也因為志工畢竟非專業看護,患者及其家屬的包容心也較大,可以讓患者與患者家屬有好的心情。而當這樣的服務變成了工作,或許會形成較大的壓力,反而無法提供比較好的服務。

從事志工服務過程中,當然也常會有遇到問題或不愉快的時候,但江雅惠自己有一套「隨便理論」,她認為,當下先將自己的情緒先平靜下來、對事情不要太在意或太執著,任事情自然發展不要擴大,當情緒累積到一個水平後,再找一個發洩管道,如找朋友聊天、出去玩等方式讓不愉快的情緒不要累積,「就像杯子水滿了就倒掉,之後還可裝更多一樣」,這樣隨遇而安、不過度期望能在服務中能獲得什麼就是讓雅惠這麼多年來堅持當志工的原因。

回想有次協會在陽明山舉辦的賞花活動,江雅惠說,當時是大熱天,脊損患者不適合待在太熱或太冷的環境下,對身體不好,而賞花的途中須經過一個陡坡,當天她協助的男會員認為讓女生推自己的輪椅上陡坡太辛苦,因此堅持要自己推輪椅,整個坡爬完後,會員帶手套的手都磨破皮流血了。「當時我很難過,雖然會員不想讓我太辛苦,也希望自己是有用的人而這麼做,但仍讓我覺得我做得不夠好,一定要改進再改進。」從此雅惠在當志工時,都會更加注意會員的狀況。


在脊損患者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意外造成的傷害。當江雅惠更深入地認識協會會員、瞭解許多個案後,她發現很多會員對生活的積極、對自我的肯定讓他們肯踏出家門,「看到會員願意面對自己的不方便走出來參與社會活動,真的很感動」。

長期在協會擔任志工也讓江雅惠學到,會員除了需要志工實質上的協助,如推輪椅、幫忙倒尿袋外,更需要心靈上的關懷、陪伴。雖然他們身體不方便,但頭腦未受傷,就跟一般大眾一樣,因此也會因他人的關心、甚至一句問候兒感到溫暖跟開心。

在脊損患者的照護上,江雅惠表示,社會上應該多注意無障礙空間的設置,不要設置了卻無法使用或必須拆除重建。像許多的殘障廁所空間都是不足的,有些輪椅根本無法進入。這些無障礙空間的設計都應該先通過實際測試,才能真正服務到殘障朋友,也不會平白浪費經費。

一般大眾在脊髓損傷患者遇到困難時,若未受過訓練其實不建議幫助。因為在協助方面是需要專業技巧的,如:輪椅的推法、如何扶助患者,若不注意很可能會讓患部惡化。雖然大眾能給予脊損患者的實際幫助不多,但一定要做到的是心靈層面的尊重。希望大眾都可以同理心去看待脊損患者,對孩子也要從小教育,不要在眼神、言語方面讓脊損傷的朋友不舒服。

江雅惠給有機會到脊損協會幫忙的志工的建議:



延伸閱讀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

台北市脊髓損傷者協會前理事長劉逸雲的故事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禁女扮男裝 章瑛:無法解決

【記者陳淑萍/馬來西亞報導】馬來西亞回教法規委員會(National Fatwa Council)去年十一月對外公布他們的議決:「女性不可作出男性化裝扮以及舉止」。對於這樣的新條例,引來多組織的反對,但該委員會依然如故的實行這條例,首相署部長拿督阿末扎希(譯音)更是對外宣布非回教徒和非政府組織(NGOs)不可質疑該委員會的決定。

馬來西亞檳城回教法規委員會主席拿督哈芝哈山哈芝阿曼(譯音)一再強調同性戀行為和男性化裝扮在回教裡是被禁止的。他說,雖他不知道其他國家和宗教對於這樣的行為有何看法,但他堅持回教絕不容許同性戀行為發生,無論他是男同性戀者或是女同性戀者。

對於男性化打扮的定義,他只是模糊的表態說,男性化穿著打扮或許不代表她是同性戀者,但如今這是犯法的,所以不可作出這樣的裝扮。而男性化的舉止是同性戀的徵兆,所以更應禁止。此外,他一再強調,一旦在路上發現有人不遵守條規被發現,回教執法人員或是警方將視他們為犯人而捉到回教法庭審判。

他說,女性一旦擁有男性的習慣、性取向或是裝扮都被視為違背真主的真諦。所以他希望家長們高度重視這個問題,應放注重在教學和指導年輕女孩,尤其是在服裝,行為和外觀的指導。
當被問及回教對於新時代女性的看法時,他說在回教的法規裡說,每個人生俱以來都有自然的性傾向,並不會改變。任何人都必須遵從神的旨意,神創造了男子,他們應該表現得像男子;同樣的,神創造了女子,她們也必須表現得像女子。他補充道,任何有違性別特徵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民主行動黨婦女組主席兼大山腳區國會議員章瑛說,馬來西亞是回教的國家,屬於保守的社會,所以這樣的條例可以被諒解。但她覺得大家應該相互尊重,再怎樣,他們都不應該剝奪女性的權利。雖然官方的說法為男女是神的旨意,但她認為中性人、男女同性戀者等性趨向也是上帝創造的。

被問及是否解決方案時,她說:「我想這是無解的答案,只有等,等到社會開放的時候,等到得到宗教的了解之後,才有答案。」


延伸閱讀

Sister in islam-- Malaysian Insider - SIS Hits Out at Tomboy Fatwa

Fatwa on ‘pengkid’ to prevent lesbianism

馬來西亞禁止女子男性化裝扮和女同性戀者行為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美籍青年 服務世界吸取新知

DSC04039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當我們同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當我們同在一起,其快樂無比。」走進台大綜合教室一○二,你看見的是一群台灣青年與兩個碧眼金髮的外國人,一起玩團康遊戲,感受一種跨文化的歡樂氛圍。兩個美國大男生,傑瑞與傑森在二○○九上半年計畫了四個月的亞洲旅程,到四個國家去服務當地需要被關懷的人,他們的第一站-─台灣。

傑瑞麥卡特來自於美國紐澤西,是個忠臣的基督教教徒,他的人生目標是希望能夠宣揚基督的教義,把愛傳到世界各地,服務人們。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組籌了一個組織STW(Serve The World),這個組織的宗旨是宣揚福音、服務弱勢,其運作方法是傑瑞與他的友人一同到美國各州與世界各地去服務、做志工,吸取經驗與知識,回到家鄉後,把他們學習到的東西傳授給組織裡的青年學子,希望藉由教學、傳授經驗的方式,開導他們並且希望未來他們也能跟著自己的腳步,幫助他人。

二○○九年亞洲服務計畫,傑瑞與他的友人傑森將前往台灣、菲律賓、印尼與印度,每個國家將花一個月的時間停留,幫助當地的弱勢團體,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二月初就來到台灣的他們,已經在大台北地區各個老人安養所、孤兒院,或是街頭幫助無家可歸的流浪者。談到台灣,傑瑞認為台灣人很有禮貌並且很友善,不像在家鄉的美國人民那麼以自我為中心,和台灣人相處是一件很輕鬆的事。

除了這次的亞洲服務計畫,去年傑瑞有到過世界各地約十幾個國家,像是去年他們就去了歐洲的三個教會與三個國家,德國、芬蘭與比利時。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芬蘭當志工,由於芬蘭處於緯度較高的國家,當地晝夜很長,因此產生憂鬱、不快樂的徵兆很頻繁,有一次他到當地的一個購物中心的廣場,穿著小丑的服裝,拿著氣球分發給人們,以搞笑幽默的方式扮演著他小丑的腳色,為的就是希望給當地人歡樂,減少他們的憂鬱。他說,那一次真的是一個有趣的經歷,你不用顧慮那樣會不會很愚蠢,穿上小丑的衣服、化上小丑妝,其他人根本就認不出你是誰,你可以盡情的搞笑,製造歡樂給大家。

「從服務中得到新觀點,學習透過服侍」,透過安提阿宣教訓練中心成員徐梅枝的口,翻譯著傑瑞與傑森的話,讓大家更能明瞭清楚的知道他們想要傳達的訊息。演講過程中除了傑瑞與傑森分享著他們的志工經驗之外,他們還說了聖經中耶穌的一段故事,希望藉由故事所衍伸出來的寓意,告訴大家服務並非你做了什麼,而是你得到了什麼。

DSC04063
問及在創立STW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樣的難題時,傑瑞說最大的困難就是等待。每次要出發到其他國家之前,總是要等上一段日子才能申請到簽證,這些攏統的程序讓他想到異國去服務的心難以忍受,但又不得不等。而傑森則說,他遇見最大的難題是他自己與別人。他說每次服務的過程中他總有一些失誤與過錯,每次下定決心要在下次的服務中更進,卻又常常忘記。而他人的問題則是有些人會拒絕他的協助,當別人拒絕他的好意時,他總是心情很挫敗,不過他自己也說,就算一個人拒絕了我,還有其他的人會需要我的關懷與幫助。

談及傑瑞最難忘的經驗時,他說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個二十四小時服務中心,他從早上七點開始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在各各大街上蒐集著就衣服與食物,最後把這些蒐集到的物資給那些住在貧民區的人們,當天晚上他來到洛杉磯陰暗混亂的街頭上,尋找著特種行業與無家可歸的女子,告知他們在洛杉磯有一個地方叫夢中心的地方,那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服務中心,如果他們需要一個地方休息,可以把那裡當作是他們的家,並且發給他們每一個人一張小卡片跟一朵玫瑰花,卡片上寫著「Jesus loves you, you can have a new life.」(上帝愛你,你可以擁有新的人生),傑瑞希望透過自己小小的關懷行動,讓那些失去關懷已久的人得到溫暖,並且勸導他們從善,過著比現在更好的生活。


延伸閱讀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麻煩」症 小羚更珍惜眼前所見

01 【記者李宣/彰化報導】十六歲的小羚(化名)從小就是個體育健將,尤其擅長跑一百與兩百公尺短跑,從小的夢想就是往體育之路邁進。殊不知,有一天的田徑練習中,小羚發生呼吸不順,甚至有休克的症狀,起初醫生的診斷是氣喘,直到小羚的父母看見報紙上的醫學報導,才了解原來小羚患了「馬凡氏」症候群(MFS)。

「馬凡氏症」是一種系統性的結締組織病變,俗稱「蜘蛛人」又稱「麻煩」症候群,主要外在特徵是身材又高又瘦,小羚身高一百六十七公分、體重五十公斤,乍看下是個正常人,其實她兩手臂張開衡量的長度卻有一百七十六公分這麼長,古時候的劉備(傳言其雙手過膝),及高瘦的美國總統林肯均被懷疑為馬凡氏症候群之病患。

台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外科資料顯示,「馬凡氏」症其主要症狀為,胸腔骨骼異常(雞胸或漏斗胸)、高度近視、視網膜剝離導致雙眼失明、最嚴重的併發症是心臟升主動脈剝離破裂造成病人猝死。

從前的小羚視力很好,但是越長大視力越差,兩眼的視差相當的嚴重,「我曾經閉上雙眼走路,試著感受失明的感覺」小羚說,或許是週遭的環境很熟悉,感受不到害怕,但如果哪天一覺醒來就再也看不見了,「我還是要學習生活下去」小羚堅定的說。

不只是視力退化,連記憶力都大不如前,小羚笑著表示,我前一秒要給人兩百二十元吃飯錢,下一秒聊個天,馬上就忘了是多少錢,一點都不誇張。

小羚知道自己得到這種病之後,起初她開始怨天尤人,怨嘆為什麼母親要生下這樣的她,因為這個病,體力也不堪負荷,讓她無法再練習田徑,小羚從體育班轉出之後,便不再練習田徑項目,為了追上以前為了體育而放棄的課業,也讓小羚覺得力不從心,更吃力了一點。

可是小羚沒有因為這樣放棄自己,反而以更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目前半工半讀的小羚,她的父母親原本希望小羚高中畢業之後不要上大學,在家裡休息便好,後來妥協唸大學的夜間部,讓小羚得以繼續進修。

和媽媽約定好,要唸大學必須自己賺取學費,小羚現在彰化的一間小工廠擔任會計,她說,員工和老闆的感情有如家人般的融洽,員工們也都知道小羚的病情,免得萬一發生突發的狀況時,來的及作應變的措施。

小羚現在更珍惜眼見能看到的一切,「馬凡氏症」目前仍無有效治療方法,甚至年齡越大,身體器官會開始退化的跡象更為明顯,「就算有這個病,我還是要好好去愛我身邊的人」小羚微笑的說。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展能中心有助弱能發展潛能

E_(13) 【記者馬伊瑩/香港報導】在香港,許多福利團體會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發聲,爭取他們基本的權利及應有的福利,香港隆亨中心展能中心暨宿舍則是香港一間專為十六歲或以上的弱能人仕而設的日間訓練中心,除了有導師教授學員一些基本的日常知識外,還有活動助理負責訓練時從旁協助中心的學員。陳小雅是當中的活動助理之一,為該中心工作三年多,對中心的課程內容十分了解。

她表示展能中心裡每一位學員,是根據香港社會福利處分配到各地區的展能中心,他們是依照每位弱能人仕的弱能程度去安排分發至不同的中心,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嚴重和極嚴重四種,而她負責的中心是為中度及極嚴重人仕而設。「如果是極嚴重的話,他們本身已經處於昏迷的狀態,不能行動之外,也只能躺在病床打著點滴。」該中心現有一名極嚴重的弱能人仕正接受治療,而中度弱能的人會直接到庇護工場訓練。

所謂的庇護工場,其實是一個集合教育和訓練的地方,訓練內容的分為三部份:第一是肌能訓練,利用跑步機及基本的體能設施來為學員進行步行訓練;第二是藝術發展,中心的導師會因應學員的程度來教他們學會做相框或者是剪紙藝術,此外也會教他們繪畫;第三是比較重要的工作技能,導師會教導學員串珠、包餐具(餐廳及酒店類型)、文書處理等等,讓他們在社會上能有一技之長或是能夠處理自己家中日常事務,平常他們會依照以上三個部份一步一步去訓練,肌能訓練是最基本的項目,進而發展他們各方面的技能。

陳小雅說到這裡,不禁想起半年前的一件意外。「當時我在工場從旁監督學員訓練,走到一個女學員的身旁時,她突然跳起來,瘋狂地抓著我的雙手,其他的助理看到後立刻把她從我身上拉開,可是發瘋的女學員的手指已經把我嚴重的抓傷,傷口還比我想像中的深。」她手背依舊有著一道很深的疤痕,明顯是受了很重的傷,但卻從她口中輕描淡寫地說出來。

她說當初進入這個機構的時候,是她人生第一次接觸這群看起來都不想互動的人,剛開始她對他們仍有某一種恐懼感,這也就是一般人接觸到他們所產生的感覺,對於他們寧願採避之則吉的態度。發生該次意外後,她曾經想過放棄這份工作,當時身邊的朋友也支持她這個決定,認為教導弱能人仕尤如對牛彈琴。不過這一點她很不認同,在一剎那間明白到身邊的朋友是多麼膚淺,而她也差點因而放棄這份工作,最後她還是決定留下來,不但沒有恨那位令她受傷的女學員,反而明白他們的失控是身不由己,連他們自己應有的思想都要教導,更不用說社交禮儀及人際溝通,她覺得弱能人仕也希望學會更多的事,只求有人協助,不帶任何歧視。

舉例來說,中心內其中一門課程就是教導社交禮儀和性知識,他們都教導方式有一對一的,也有些是一對十五,根據人數分成六小組,總共上八堂課,導師會告訴他們一些正常的觀念,及教導他們如何去拒絕不合理的對待,以防止家庭悲劇的發生。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鴻佳庇護 讓心障者歡喜成長

IMG_06141 【記者洪雅真/台南報導】早上十一點,心智障礙者在太陽底下兩手並用,細心的為蔬菜施肥。「心智障礙者比一般人多了那份專注、純真,讓人覺得人生應該要很執著。」鴻佳啟能庇護中心秘書蔡佳玲說。

鴻佳啟能庇護中心是提供心智障礙者一個各方面學習的場所,也是讓他們回歸社會能力、減輕家庭負擔的地方。喜鵲兒之屋,是中心裡面主要提供心智障礙者技藝陶冶,包含陶樂茶坊、陶藝坊、烘焙坊、休閒農場和代工。

像是陶樂茶坊是心智障礙者的愛心飲料店,起先教保老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導他們,現在只要跟他們說要什麼飲料糖份多少要加冰等等,他們馬上就可以泡出來送到面前呢,蔡佳玲笑說,另外當社區舉辦義賣園遊會時,也會帶他們出去參與。其他像是烘焙坊製作手工餅乾;休閒農場種植的是有機蔬菜;陶藝坊練習陶品製作;代工則有DIY折紙盒。

IMG_06121鴻佳啟能庇護中心主要專收十五歲以上智能障礙者,大多經由各縣市社會局轉介,在加入前會有一個月的評估期,決定適合哪一種類的班級。除了班級的課程安排外,也有社區適應的機會,像是帶他們參觀文藝展、去百貨公司購物等,讓他們有跟社會融合的機會。

「刷牙,一般人可能教幾下就會了;但光是拿牙刷的動作,心智障礙者就需花上一個月的時間。」蔡佳玲說,與生活起居技巧相比,技能方面更是需要一個一個步驟去學習,她說,教保老師需要有很大的耐心,但只要繼續堅持下去,他們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在鴻佳服務十幾年的蔡佳玲,對鴻佳上上下下都很熟悉。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去年結婚後第一天回來上班,心智障礙者紛紛興奮地圍繞著她,給予剛結婚的她滿滿的祝福,使她備感窩心。

蔡佳玲感嘆,最近也許因為經濟層面的蕭條,除了中心的捐款不若以往,家長的養護費也受到影響,繳不出來,目前由中心自行吸收,營運上也越來越拮据,呼籲社會大眾對弱勢多一份關懷,讓他們能夠繼續進步、成長。

財團法人鴻佳啟能庇護中心台南市南區清水路222號





延伸閱讀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四方報 匯聚四方移工聲音

2008_11290004[3]
《四方報》主編:張正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在台灣要閱讀到英日法德等歐美日語言的書籍與刊物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與我們鄰近的東南亞,泰國、越南、印尼等國家的文字卻彷彿在書店的櫃架上蒸發。在台灣,二十萬的越南籍配偶與移工找不到家鄉的味道,正如當時在越南唸書的台灣人張正看不到中文字般,身處異地,他們迫切且飢渴於找尋任何一點「家」的蛛絲馬跡。回到台灣後,從事媒體工作二十幾年的他,決心為越南人與泰國人辦報,《四方報》就此誕生。

《四方報》每個月農曆十五號出刊,「因為月圓讓人想家」,可於東南亞商店免費索取,最近《四方報》也與OK便利商店合作,擴大發送範圍,讓讀者可以更方便取得。不方便親自領取的讀者,只需要付二十元的郵資費就可以寄送方式取得報紙。報導與文章以越南文為主,輔以中文翻譯,主要目的是讓台灣僱主與丈夫也能夠瞭解內容,不起疑問。

在越南時,范草雲是一名擁有優異文字能力的記者,後來,她來到台灣從事幫傭工作,每天負責打掃三間透天厝、為幾十個人做飯洗衣。她讀著以越南文寫成的《四方報》潸然落淚。被僱主解僱後,范草雲開始逃亡生涯,在桃園龜山的森林裡,致電張正請求他持續寄這份報紙給她,《四方報》是越南勞工撫慰疲憊心靈的精神食糧。

為甚麼逃跑?張正說,范草雲對於超過負荷的工作並不以為苦,只是被僱主解僱後,藍領移工別無選擇,只能被遣送回國。來台灣賺錢的目的尚未達成,只好選擇逃跑。至今,有兩萬多名的移工行蹤不明,他們不偷不搶卻必須日夜恐慌於警察的盤查。《四方報》為這些逃跑移工開闢專欄,讓他們得以抒發「不得不逃跑」的理由與心情。

2008_11300013[1]
來自馬祖的讀者以中文寫下來台灣的心情。
(翻拍自越文<四方報>第二十五期第二十五版)
《四方報》致力於追求與維護藍領移工在台灣的基本人權。他們曾經撰寫「沒有服務,何來服務費」的專題,指出仲介向移工收取服務費的不合理。文章一出,有幾名比較大膽的泰籍移工便拿著報紙向仲介據理力爭,丟失的權益在《四方報》的協助與自己的親身努力下,索討回來。除此之外,諸如基本工資調漲、取消外籍配偶財力證明等有關移工權益的議題都是《四方報》所關心的。

這份報紙剛柔並濟,除了嚴肅的人權問題,更多的是體現移工自身的情感價值。越南幫傭陳氏桃除了打掃做菜,當她的雙手握住畫筆,更可揮灑出一幅幅關於家鄉、關於愛情、關於勞動的美麗圖畫。《四方報》提供了移工以文字或圖畫紀錄生活的平台,有人用不嫻熟的中文寫下對僱主的感激之情,有人畫蛋糕祝福在越南的妹妹生日快樂,有人寫情詩,有人將自己失敗的婚姻化作文字……越南配偶與勞工豐饒的情感躍然紙上。

為了避免成為「一座越南民族沙文主義的堡壘」,除了外配外勞的議題,《四方報》收錄許多如同志、跨性別與原住民等弱勢團體的相關報導,因為「弱勢集結起來比較有力量」,樂生療養院就曾躍上《四方報》的版面,在台灣的越南人,從此與台灣本身的弱勢族群有了連結。

2008_11300018
讀者圖文並茂的投稿。
(翻拍自越文<四方報>第二十五期第二十六版)
張正於獨立媒體《立報》當了十幾年的記者,接過三、四封讀者迴響,《四方報》發行之後,他一天接到三、四十封利用衛生紙、月曆紙、各種廢紙書寫的信件,熱情的來信證明《四方報》成立的價值。「動員讀者一起關心公共議題」是張正身為媒體工作者十幾年來的願望,這個願望在《四方報》成立後有了具體的實踐。《四方報》成為一個「練習發聲的場域」,讓移工有勇氣在異地爭取權益,紓解情緒。

「證明他們是人」是張正,也是許多外籍勞工權益工作者的信念之一。《四方報》立基於台灣對外勞權益的漠視,張正半開玩笑地說「希望這份報紙趕快倒掉」因為當外勞終於能夠得到平等尊嚴的對待,又或者有其他報刊挺身為他們爭取權益時,這份報紙就算是功成身退。因為除了越南與泰國,還有柬埔寨,還有更多為台灣奉獻勞力的異鄉客,渴求一份屬於自己的刊物。


延伸閱讀

BỐN PHƯƠNG 越文四方報 Bao Bon Phuong

สี่ฝั่ง 泰文四方報

勤推淡水蠟染 譜出獨特「紋」章

%E9%99%B3%E8%B2%B4%E7%BE%8E 【記者黃莙雯/台北報導】以前大學就讀實踐服裝設計系的陳貴美,因為一次到馬來西亞逛街的同時,逛進了一家蠟染店,而深深的被獨特的樣式和設計感所吸引住,這使她心裡暗自下了一個決定,她回台灣一定要學會如何蠟染!

終於,在淡水她找到了一位邱師傅,他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工作室中陳列了各式各樣他的作品而也進行買賣。陳貴美說服了邱師傅開班授課,而也呼朋引伴找來許多學生,一同來學習蠟染的技巧。

蠟具有防水性,把蠟塗在布料上它可以阻隔顏料的滲透,所以在染顏色的過程中,可以依自己顏色的搭配來作多次的上色和上蠟。上色的方式有分兩種,一種是浸染,是用在大塊面積的布料整片放在染缸中;另一種是刷染,是用於小面積的上色。

蠟染最吸引陳貴美的地方是作品的獨特性,每一件染出來的布料都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關鍵就在於在上色時,布不斷的被翻弄,造成布上蠟的破裂,而染液就隨著裂縫滲透到白布中,導至會有不規則的紋路,俗稱「蠟裂」也可稱為「冰裂紋」。就是因為這紋路,使得蠟染更增添了許多難以捉摸的驚喜。

陳貴美時常到淡水各個地方教課,淡水縣鎮民大學、淡水的國小、環球影城、淡水滬尾基金會等。在陳貴美身上不時可以發現她的創作,她的衣服就是由蠟製成的。而她特別喜愛創作中國風格的圖案,她認為「這才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320
其實蠟染最早是出現在雲南,也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中世代相傳,陳貴美表示,希望能把蠟染傳承下去,教導更多人學習蠟染的技巧,「三峽有藍染,我很希望能把蠟染推廣成為淡水的專有特色」。

陳貴美開始從事蠟染創作,已有十年的時間。要成功的利用蠟做出成品需要時間,每一步程序都不能有錯,顏色的濃度與溫度的控制都有講究,剛學習蠟染一定會經常失敗,這是正常的,陳貴美說,其實「失敗作品夠多,就可以當老師了」。許多學生在上課時都不太敢畫,因為她們會害怕失敗,所以陳貴美都是一邊做一邊教導她們。

「雖然蠟染是個老把戲了,但可以加入新的創意」,蠟染吸引人的就是它可以呈現個人風格的獨特性,陳貴美笑著說,「我女兒生下來就是我的頭號粉絲」,女兒還希望能把自己畫的作品都當成自己未來的嫁妝。陳貴美也間接影響到她的女兒用蠟染製作衣服,「但她有她自己一套屬於年輕人的風格」,說到此陳貴美臉上流露出滿足、愉悅的神情。


延伸閱讀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唭哩岸石心 北投社大陶藝情

01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怎麼會有人辦這樣的展覽呀!」一名九十一歲的老奶奶嘆息著。聽到老奶奶的這樣說,徐兆煜老師緊張地趨前詢問,不知道是不是哪裡出了什麼問題。「實在是太棒了,彷彿回到兒時!」看著充滿古早味的拼貼碎花布及琉璃珠與陶藝完美結合,老奶奶由衷的讚嘆,讓徐兆煜鬆了一口氣,卻也不禁莞爾。

北投社區大學陶藝班徐兆煜師生日前於北投區戶政事務所藝術文化走廊舉辦「時光長廊,北投陶藝創作特展」。在這個小小的場地內,透過陶藝傳達現代陶的思維,發展概況及軌跡,同時結合花藝的點妝與燈光的變化,展演出生活陶不同的面貌,和生活周遭利用陶結合互動的關係。


03以徐兆煜的作品「打坐」為例,遠遠看上去似乎只是一塊不起眼的玩意,走進一瞧,才會發現正反兩面都像是一個人正在打坐。徐兆煜說,這就好比人,一面向外,另一面卻要時時向內反躬自省。而徐兆煜的另一件作品「人生」,則是利用搭配其上的花藝在展期間的盛開與凋零,表現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變換,以及人生週而復始的觀念。

作品充滿現代感的學生金語宜,此次展出的作品叫「兩極」,用兩塊陶片組合成兩極的意象。「學陶是一種平衡,平衡現代人繁忙的生活,和匆匆帶過的感受。」金語宜認為,在初學陶藝創作,感受到時間凍結與外境的隔絕,是一種絕對的專注和內心的寧靜。

說起徐兆煜學陶與教陶的歷程,美工科畢業的他一開始其實是在廣告公司擔任廣告設計的。然而在苗栗農村長大的徐兆煜,從小就喜歡在捉泥鰍之後將泥巴捏塑成型,然後拿到柴窯去燒,也因為如此,培養了對陶藝的深厚興趣。徐兆煜說,自己眼睛不好,三十歲那年便辭去了廣告設計的工作,轉而往不太需要用到眼睛,只需要倚賴對感覺的信心及意志力的陶藝工作發展,並回到苗栗家鄉花了三年整理早已荒蕪的地和廢棄的柴窯,卻也漸漸闖出了一片天。

六年前,歷任青江國小陶藝老師,政大、銘傳茶藝班講師的徐兆煜,被北投文化基金會的洪德仁董事長找上,來到北投社大開設陶藝班,第一年卻只有六位學生報名。儘管社大講師的鐘點費是以學生人數來計算,六位學生能得到的薪資,其實遠低於外面的行情,然而徐兆煜認為,就算只有一位學生選了他的課,他還是願意教,而這些學生也常常令徐老師感動不已。

第一屆的六名學生之一,至今都還在上徐兆煜陶藝班的沈美秀說,自己把小孩送去上美勞課的時候,常常都會羨慕他們能夠捏捏這個,捏捏那個,因此當看到北投社大開設陶藝班,便興致勃勃地去報名。「我是一個不會欣賞藝術的人,卻在這裡將自己的視野打開了。」沈美秀特別感謝徐兆煜從不吝於讚美,因為這些讚美都成了她進步的動力。

02另一位讓徐兆煜非常感動的是七十三歲的陶勇君老奶奶,其實這位老奶奶當時是兒子和媳婦幫她報名的,為了不想浪費報名費,陶老奶奶只好硬著頭皮來上課,沒想到卻一上上出了興趣。「她姓陶,生來就是要做陶土的。」徐兆煜說,陶老奶奶才上了一堂課就會捏陶,並且很快地學會了拉坏等技術,令他訝異不已。

「做陶,使人笑口常開」,陶老奶奶將自己的生命力與陶藝結合,在這場特展中以自己的臉為範本做了一個小巧的人頭陶像展出。徐兆煜認為,最難能可貴的是,通常別人用陶雕塑人臉,眼神都會很可怕,陶老奶奶的作品卻完全不會有這種感覺,反而給人一種和藹的親切感。

「我們做陶,因為我們熱愛這塊土地。」徐兆煜說,此次特展展出的陶藝作品大多是以北投的唭哩岸石與苗栗的土混合而成,而「以陶為畫布,以火作畫筆」,一切只為了向大自然學習。


延伸閱讀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蘆葦職訓 心障者的無限可能

2 【記者洪雅真/台南報導】台南科學園區迎曦湖周邊,二十二歲的阿翰頂者烈日,手拿著修剪工具,彎腰下去一步步細心地除草。「雖然工作簡單,但是天氣很熱,需要一定的體耐力。而且每當我開車經過時,還會笑笑的跟我打招呼,這孩子很乖又憨直。」蘆葦啟智中心成人組督導李之琳說。

阿翰是蘆葦啟智中心成人職業訓練班的一員,在南科實習完後,就繼續待在那邊工作,之後因為有一個更穩定的職缺,於是轉換職場到一家五金行工作。身心障礙者從職訓班成功踏入職場的在蘆葦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機率。

在進入職訓班之前,會有專人做一系列對每個個案的評估,是否能在短短幾個月的職訓後適應職場。加入後,會先由就輔老師帶領學員一起跟著做,等學員對整個過程已經熟悉的階段後,再由學員自己動手做,老師轉為從旁指導。

在適應職場部分,李之琳說:「工作態度決定一切」許多個案缺乏現實感,也就是工作對他的意義,於是在訓練時,會有老師配搭一起工作,或是同儕競爭,營造工作情境,讓他們了解。

「不要期待雇主一定要包容」,李之琳說,既然在競爭環境底下,還是盡量要符合雇主要求,不能說因為是身心障礙者標準就降低。身心障礙者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是需要透過老師協助引導,不向一般人能夠自發性的學習。

1在蘆葦裡,同樣也在訓練身心障礙者進入職場的有成人日托班,兩者都是由個人委託或是各縣市中心轉介。不過相較於職訓班,日托班較沒有時間限制,屬於長時間培養,像有代工班、烹飪班、清潔班、手工洗車班等,如果慢慢進步,再經由評估進入職訓班。 

對於職訓班的展望,李之琳說,今年工作機會非常不好找,尤其大環境不景氣,工廠現在都裁員,工作缺相對減少,雖然實習階段雇主不用支薪,但在身心障礙者日後的雇用或工作的保障相對地受大環境影響。

李之琳說,希望大家對身心障礙者在經過訓練後及在職場上給予適當的協助或支持,使他們能有穩定的工作表現,也期許業界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給身心障礙者。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