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7月17日 星期三

受刑人藝術創作 刻劃心路歷程

【記者廖宜政/生命力報導】在廿一世紀的今天,「人權」已經被視為國際間普世的價值,文建會繼去年底在總府藝廊舉辦「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之後,今年再度就人權議題推出「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展」及「受刑人藝術創作展」等相關活動。

「二十世紀人權紀錄影像展」影像作品蒐集世界廿四位極具人道關懷的攝影家所拍攝的人權紀錄作品,以「人權與文化」、「兩性的平等」、「特權」等三大主題策劃展出。主要內容包括越南的傷痕、智利的軍事政變、柬埔寨的波爾波特政權、柏林圍牆拆除、蘇聯瓦解、非洲的民族紛爭等。對於世界人權的現況做了一番回顧。

此外,配合這項展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授及布農文教基金會策展人楊孟哲,策劃受刑人參與藝術創作活動,鼓勵宜蘭及嘉義監獄受刑人進行藝術創作,先由當地人權教師及藝術工作者進駐舊監獄,與受刑人協談,藉以啟發受刑人的深刻感受,進而轉化為藝術創作,展現受刑人對幽閉空間、行動受限的心理歷程。同時在展出期間舉辦兩場座談會,深入探討人權與人道之相關議題。

「藝術創作不像技術的學習具有實用性,但在學習藝術創作的一個多月來,我發現藝術充滿多樣性,是屬於精神的層面,可以讓我在思考的過程中,反省內心的世界。」這是受刑人的對於藝術創作的心得。文建會主委陳郁秀說,她認為藝術創作對於受刑人的未來是有幫助的,透過藝術創作,除了可以讓人了解受刑人的心靈之外,也可以提升他們心靈的層次。

嘉獄監獄典獄長廖德富說,受刑人學習藝術創作,可以讓他們思考人生的種種,以及尋求內心渴望的東西,知道自己失去什麼、得到什麼,以及未來要尋求什麼。宜蘭監獄副典獄長楊道忠說,受刑人要的不是社會的同情而是支持,藝術創作可以幫助他們啟發心靈深處,了解人生的意義,進幫助他們重新回到社會。藝術工作者那布也認為,「受刑人真正的牢寵不在監獄,而是在社會大眾。」透過畫筆可以讓他們轉化心境,透過藝術走出自己的世界。

藝術工作者蔡志榮在教導受刑人的過程,得到許多藝術概念的啟發。他發現有些受刑人的作品所使用的「藝術語言」超越現有的藝術家,而同學間為了創作理念的激辯,對藝術創作的執著,現在在藝術家之間也很難看到。他說,聽了同學創作前的自述,發現他們投入的精神和精力,其實不輸給其他藝術家。

此項展覽將自七月二十日至八月四日於宜蘭舊監獄展出,嗣後將於八月十日巡迴至嘉義舊監獄展出。並於七月二十一日及八月十一日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及嘉義舊監獄舉行專題演講及座談會。


延伸閱讀

行政院文建會 

布農文教基金會 

法務部矯正署宜蘭監獄 

法務部矯正署嘉義監獄

2002年7月15日 星期一

寵物健康生活營 了解狗狗想法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狗其實是很聰明的,牠們覺得自己對人類有責任,有自己的想法跟意見,也了解家庭裡的階級關係,知道父親是經濟支柱、母親是食物來源、而小孩就是它們的玩伴。

現代多數家庭都把寵物當成家中的成員之一,但是關於寵物的健康保健問題卻不見的那麼清楚,由台北市建設局舉辦的「親一下」台北暑期系列活動-寵物健康生活營,為有需要的飼主增加不少這方面的知識。獸醫師杜白說:「要先忘記自己是人,才能了解狗的想法。」

七月四日下午二時在台北市立動物之家展開第一梯次的課程的寵物健康生活營,共分為四個梯次,每梯次二十五人全部額滿。動物之家動保員張文爵說,活動因為是全部免費,所以報名很快就額滿。這次課程請到杜白與訓犬師林益瑞在活動中教導報名的親子關於養寵物的注意事項。

杜白表示,狗其實是很聰明的,牠們覺得自己對人類有責任,有自己的想法跟意見,也了解家庭裡的階級關係,知道父親是經濟支柱、母親是食物來源、而小孩就是它們的玩伴。

養狗已經有七年的陳太太表示,去年錯過了動物之家在臺大醫院辦的「動物醫院的一天」,所以今年特地提早到區公所拿資料報名,帶著兩個小孩來參加。遠從高雄來的潘先生一家人,則是養狗的新鮮人,潘先生表示,因為自己才剛養狗不久,對於一些養狗的知識不甚了解,在網站看到這個資訊,就不辭辛勞的帶著自己養的臘腸犬來台北參加。潘先生笑著說:「因為高雄沒有這種相關資訊,所以只好大老遠跑來,狗狗現在還在暈車哩。」

「主人會影響狗,而狗也會跟人學習,所以主人如果有潔癖,狗也同樣的愛乾淨。」杜白說,「所以狗的壞習慣大都是模仿主人」。杜白表示,人類駕馭寵物都是用權威,不是教育,事實上狗的學習是一種遊戲。

訓犬師林瑞益也說,訓犬的意義是建立人跟狗溝通的管道以及相處的模式。對於寵物狗常出現的「分離焦慮症」及「領袖症候群」,林瑞益也提出一些改善方法給狗主人們參考。林益瑞說:「要讓寵物了解自己的階級最小。」

杜白說,以前人類覺得自己很偉大,現在反而回頭來從動物身上尋找智慧。利用動物的都是錯誤的觀念,像動物園的動物關在籠子裡面其實很痛苦。杜白說:「想要增加智慧的話,就要多接近動物。」

對於想要養狗的人,杜白也給了一些建議:「養狗之前千萬要想清楚,是否有時間來照顧狗狗。」另外杜白表示,生命不要用買賣的,盡量用認養的方式會比較好。杜白也說,不要養年齡太小的貓或狗,雖然貓狗的傳染途徑與人類不同,但還是要小心防範,注射疾病預防針與除蟲不能少。

陽明教養院 邁向轉型之路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陽明教養院日前度過二十週年院慶,二十年來陽明教養院見證了身心障礙在台灣發展的歷史,為了啟發中、重、極重度智能障礙者的潛能,陽明教養院致力於結合社會資源,努力向社區伸出觸角。

成立二十週年,陽明教養院一直是台北市唯一公立的身心障礙機關,為了配合特殊教育體系的發展,教養院逐漸由嬰幼兒機構轉型為成人安置教育機構,未來陽明還要隨大環境做出調整,解決因轉型所產生的問題。

教養院家長會長蘇英賢表示,自民國八十七年政府實施隔週休二日後,每到星期五晚上八點就要將孩子帶回家,家長們年紀越大,身體狀況就越差,而且每到了星期六、日就要被綁在家裡,負擔大了很多。因此蘇英賢希望院方可以多負擔一點,能與其他同質性機構一樣恢復六天服務,甚至是規劃七天服務。雖然知道院方可能會有人力不足的問題,但蘇英賢還是希望院方可以克服。

陽明教養院長吳爾敏說,教養機構只能夠補足家庭功能不足,並不能夠完全替代,而陽明面對相關條件的改變也做出了很多的因應措施,如打破女性不值夜班的規定。部分日間照顧機構也實行「延托」,台北市社會局長陳皎眉說,將安置時間延長到與幼稚園、托兒所一樣的下午五點,並有一個小時的緩衝時間,給家長們更大的方便。

陳皎眉表示,目前社會資源有限而且分配不公,北市近十萬的身心障礙者只有約一千五百人可以住進教養機構,身心障礙者對於住宿的需求很大。陳皎眉表示,大型機構已經不是趨勢,未來機構將走向小型化、社區化,而陽明教養院也會隨著社區化機構逐步完成,逐漸轉化為純住宿的機構。

陳皎眉指出,公立大型機構不會再增加,未來都會是公辦民營的形式,但是目前教養機構進入社區,社區仍會有反彈,陳皎眉說:「機構還沒進去,社區裡白布條就拉出來了。」

身心障礙者的人數與需求往往不是簡易的行政措施可以滿足的,機構的設置似乎跟不上成長的腳步,陳皎眉說,二十年來真正不變的是民眾的抗爭與反對,但是實現福利社區化,也是不變的理想。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