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响仁和 堅持做好鼓的態度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响仁和在台灣為知名傳統製鼓老店,王錫坤為响仁和的師傅,從事製鼓已經有二十五年,知名打擊樂團朱宗慶以及優人神鼓都指定响仁和來為他們製作鼓。他以堅持做好鼓的態度,加上創意的思維在製鼓業名聲遠播。目前响仁和新進一位年輕人莊詠埈,王錫坤表示將以自己做好鼓的態度,來傳承給下一代。

响仁和為新莊知名製鼓老店,目前為王錫坤接續下來,他表示剛開始他父親希望他多讀書,因此他沒有傳承的意願,直到他父親過世後,王錫坤開始思考要不要接手,反覆思考後他覺得祖傳的家業在他這一代斷掉便覺可惜。因此下定決心從事製鼓的工作,從零到有,王錫坤花了整整四年多的時間才製作出一個自己覺得滿意的鼓。

從一九八○年到現在,王錫坤堅持的是把鼓作好的態度,一般要曬乾木頭要花一年兩個月,接下來把鼓皮釘上鼓架要花兩週的時間,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雜工,一般來說從下訂單到交貨起碼要一個月,最久也有等半年的時間,堅持這些就是王錫坤的工作態度。他說他收購了一座從他父親手中製作的鼓,使用已經超過六十年,可是聲音卻越來越純。一般的鼓可能用沒幾年就會壞掉,可是一座好的鼓卻可以使用超過六十年,這是他從父親學來的製鼓態度。

王錫坤表示,當你用越做越好的態度來作鼓,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這個傳統手工藝術行業,除了把鼓作好以外,王錫坤說要懂得創新。一般需要用到鼓的大部分是是廟、佛寺以及打擊樂團,現在則有音樂醫療用的SPA和把鼓當成藝術收藏,他說做傳統手工藝術就是要會創新,除了把鼓作得好以外,美觀也是很重要。因為自己也喜歡看一些古文物,從中學習靈感,把這些靈感發揮到作鼓的部份。

今年十月份,响仁和新進一位有心從事製鼓事業的年輕人叫莊詠埈,王錫坤表示將以把自己做事的態度傳給年輕一輩,做鼓是需要時間磨練,好好學一定學得會。最重要的是,堅持做好鼓的態度。莊詠埈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如果第一個步驟錯了,王師傅會叫他再重來,直到正確了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從這裡可以學習到王錫坤要求正確的做事態度。莊詠竣說,傳統藝術需要有年輕人來傳承,雖然大家對傳統藝術不熟悉,但是總要有人來傳承。

生態文史導覽 帶領民眾關懷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新莊社區大學於本月舉辦「溼地與水源頭的對話」活動,邀請關懷水資源及對河川生態有興趣的社區大學學員及民眾,參觀五股溼地及進行大溪的生態與文史導覽,參與者不僅讚嘆導覽老師的精采解說,也讚嘆五股溼地的豐富生態。

新莊社大主任秘書廖秀春說,新莊社大每年都會舉辦公民論壇,對於生態議題舉辦研討會,此次公民論壇針對河川議題,舉辦了多場關於如何管理河川流域、防治水污染的座談會。然而,光是舉辦座談會似乎少了親身體會的真實感,所以在公民論壇後,新莊社大就興起了此次舉辦帶領社區民眾認識自己社區附近河川及濕地活動的想法,且受到新莊市公所的部分經費補助,這次活動才得以順利成行。

十二月十日當天參與的有新莊社大學員及其眷屬、志工、社區民眾,年齡從國中到四、五十歲都有。廖秀春說,活動當天行程原定為在新莊社大集合後,首先到新海橋人工溼地參觀,但因車輛無法進入,所以行程取消,改為在車上觀賞台北縣政府提供關於新海橋溼地介紹影片。廖秀春說,也正因為如此,讓他們在接下來的五股溼地的行程中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參訪。

同樣也參與活動的新莊社大學務組員錢曉珊說,到達五股溼地時,雖然當時天氣有點冷而且也下了點雨,但剛好遇到河水退潮,所以沿路棲息的水鳥很多以及數量密集龐大的招潮蟹,導覽老師不但讓他們使用望遠鏡觀察得更加清楚,並且也提供了許多溼地生態的知識,濕地生態豐富度在地球上僅次於熱帶雨林,但台灣沒有熱帶雨林,濕地更承擔起維護台灣豐富生態的重要功能。

到了下午,至大溪進行生態及文史導覽行程,先至大慶洞口集合,再到武嶺橋下觀察河床與生態,接著參觀老街。廖秀春表示:「導覽老師稱讚我們這次參與活動的學員素質很高,不像之前幾次他帶的參與活動人員都會吵著要採購名產、紀念品。因為這次參與的學員裡有些是受過生態及文史課程培訓的志工,所以素質較好。」

錢曉珊說,以前總覺得到大溪無非就是要採買名產「大溪豆干」或紀念品等,但走進大溪的老街,導覽老師努力解說老街的過去,每棟建築、每塊牌坊及每塊磚都有它的故事,參與者都很專心聽講,讓她覺得原來到大溪遊覽不一定要當採購團。

廖秀春表示,一般人聽到水鳥、招潮蟹等生物都會想到淡水河口,但其實五股溼地的生態豐富度及密度是比淡水還要高的,所以若民眾想要參觀溼地生態都可到五股溼地,而不必跑到淡水。廖秀春說,經過這次活動之後,引起了一些參與學員的興趣,有人希望能夠再到溼地參觀,甚至願意部分自費,表示這是一次寓教於樂的活動。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讓藝術吵上街 《吵》藝術節開跑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由台北市都會創意園區推動協會主辦,以「藝術圍城」、希望把藝術帶到台北市每一角落的概念為主題的《吵》藝術節,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台北市信義區華納威秀行人道區舉行,這次《吵》藝術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一些街頭表演者,提供一個户外表演場地,讓不論是民眾較少接觸的非洲鼓表演,或安靜的街頭默劇表演,都有一個地方發揮所長。

「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塊場地讓街頭表演者很自由地演。」這次《吵》藝術節企劃執行洪凱貞說。在國外很多地方街頭藝人都可以在很自由、沒有管制的狀態下,於街頭表演。洪凱貞說,在台灣,表演者要在街頭演出必須領有街頭藝人執照,舉辦《吵》藝術節,就是希望街在嚴謹的頭表演法規下,讓熱愛表演的人有更多演出機會。

她又補充,透過這次的《吵》藝術節,希望民眾對表演藝術有不一樣的看法,「不是只有在戲劇院、小巨蛋裡的表演才叫表演。」洪凱貞說。她說,這一次《吵》藝術節選擇在華納威秀舉行,主要是因為那裡是民眾的逛街熱點,人群比較集中,自然能讓更多人接觸到街頭表演,而且就是因為民眾只要逛街便可欣賞表演,洪凱貞說:「表演藝術其實可以和生活很貼近。」

另外,用「吵」這個字來為藝術節命名,洪凱貞說是因為要表現出將藝術大放異彩的意思。她說,在很多人心目中,藝術的形象都是偏向安靜,但其實藝術也有活潑的,在《吵》藝術節中不少都是有趣的街頭表演,所以用「吵」這個字形容,正好帶出藝術表演生動的一面,也喻意將藝術帶到每一角落,「吵」上街頭。

而除了街頭表演外,這次《吵》藝術節也展出不少裝置藝術及錄像作品,例如民眾可觀看由數位錄像藝術家在「吵」的主題下,各創作六十秒的短片,在不到一分鐘的錄像創作裡,展現藝術家對「吵」的不同感覺詮釋。另外,又可看看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顏忠賢設計的「吵壇」,這個裝置藝術以竹子搭建而成,民眾可以拍打竹器而發出不同聲音,各種有趣的裝置藝術,提供民眾一個與藝術互動的機會。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的黃亭瑋,在《吵》藝術節中演出街頭劇《賣火柴的小女孩》,描述在世界很多不平等事情發生,加上衝突不斷的環境下,一個在街頭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內容主要是圍繞女孩對世界上的混亂作出的心情流露。黃亭瑋說,希望帶出一個訊息,就是世界上有很多事不如人意,但都該勇敢面對。對於在《吵》藝術節表演的感覺,黃亭瑋說很高興提供了一個場地讓她表演,一些在街頭表演的未知因素,如觀眾、場地環境等,都給她一種在劇場沒有的感覺。

延伸閱讀:

《吵》藝術節官網

2005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紀曉君 唱出南王之歌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原住民歌手紀曉君出身於台東卑南族南王部落,從小紀曉君就受到祖母的影響喜歡唱歌,在因緣際會下由音樂製作人鄭任捷發掘,紀曉君便發了原住民演唱專輯《野火春風》,在一九九九獲得金曲獎流行音樂最佳女演唱人,從此大家開始認識紀曉君這位原住民歌歌手。

紀曉君的助理、同時也是紀曉君的阿姨李培秀說,紀曉君從小就喜歡哼哼唱唱,而紀曉君的祖母在每年的豐年祭就是擔任演唱的角色。祖母教導紀曉君唱傳統原住民的歌,且對發音咬字、聲調韻律都非常講究,因此訓練出紀曉君的好歌喉。

在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所舉辦的民族風音樂節演唱會中,紀曉君演唱傳統原住民的歌,包括以前原住民在打獵時所傳唱的一首古老的歌謠─《鋤草歌》、卑南族在豐年祭時慶祝成年禮所唱的《少年之歌》和《搖電話鈴》。

《搖電話鈴》的故事來源則為日據時代一位原住民少女愛上日本兵的故事。紀曉君在演唱這首歌時說,電話在以前是原住民的心靈窗口,她說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祖母到台北工作,必須透過電話或者錄音機來聯絡,有一次紀曉君對著電話裡的祖母說很想念她,在台北的祖母聽到了紀曉君的聲音,便忍不住思念之苦丟下台北的工作回到台東,從此就再也沒有到台北工作了。

李培秀說,紀曉君堅持用原住民的語言來唱歌,因為她的歌要代表原住民的歌、代表南王部落,在每一場演出中以渾厚嘹亮的歌嗓唱出。紀曉君跟祖母感情很深,對南王部落更有一份很深的情感。

目前在台北工作的紀曉君,心裡還是掛念著南王部落,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所舉辦的豐年祭,紀曉君都很想回去,因為南王部落的家人都期待她回去唱歌。李培秀說,當紀曉君回南王部落的時候,家鄉裡的小孩都帶著高興的心情,圍著紀曉君聽她唱歌。

夢幻湖陸化 威脅保育類台灣水韭

Zizitmf 【廖育寬報導】夢幻湖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水生植物區,周邊林相由柳杉木及芒草組成,這裡生長著約十餘種水生植物,最受人注目的則莫過於水生蕨類-台灣水韭,它是台灣特有植物,全世界也只在夢幻湖看得到。

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生態研究員謝敏忠說:「台灣水韭是水韭科植物在世界上緯度最南的區域,在學術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也因此更顯珍貴。」

謝敏忠表示,水韭是一種水生蕨類,全世界約有七十多種,大部分生長在北半球的溫帶溼地。陽明山夢幻湖水韭的由來,極可能是北方水韭的孢子黏附在候鳥身上,當這些水鳥南下來台度冬,便一併帶來水韭的孢子。他說:「因為陽明山區的氣溫較低,而且只有夢幻湖沒有受到硫磺泉水入侵,適合水韭的生長,於是便演化出今天的『台灣水韭』。」

但近年來陽明山夢幻湖已在自然陸化的過程中逐漸乾涸,連帶造成國寶級植物台灣水韭面臨最嚴重的生存危機。謝敏忠說:「目前僅剩湖心直徑約兩公尺的圓形區域有台灣水韭自然生長,情況相當危急。」夢幻湖地質研究員張秋鵬表示,可能是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岩盤錯動,形成地下出水口,加速湖水流失,使夢幻湖迅速縮小。

張秋鵬說︰「夢幻湖自然演化為陸地也是遲早問題。但我們也在竹子湖旁的沼澤發現新的台灣水韭群。」他指出,公園管理局原本決定要將此沼澤地開發成停車場,供遊客停車。但在發現此地有台灣水韭與台灣原生烏龜材棺龜、台北樹蛙、艾氏樹蛙、中國樹蟾……等繁多生物後,公園管理局便取消此計畫,以維護生態。

對於陽明山公園管理局的應變措施,遊客劉曉玫說:「蓋停車場有其必要性,但我們更應尊重生存於該地的原生物。」她表示,一塊沼澤地的消失,也許短時間而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長期而言,沼澤地一塊塊的消失卻是生態系中可怕的一件事。

張秋鵬也提醒遊客,垃圾千萬要記得帶走,他說:「誰希望自己家中堆滿了垃圾,國家公園的生物也一樣。」而若是看見民眾任意捕捉、採集國家公園內的動、植物,請撥檢舉專線:〈02〉2861-3530

2005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咱兜在十四張 劉氏地方志紀錄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由台北縣文史學會理事長夏聖禮編導的「咱兜在十四張」,是大坪林劉氏家族的地方志紀錄,影片中闡述了劉家人與百年建築三落厝間的歷史淵源,以及當台北縣政府有意將三落厝開發成都市計畫區時,劉家後代對政府徵收三落厝土地的看法。

十四張位於新店市民生路一帶,是新店開發重點區大坪林中唯一的農業保留區。夏聖禮表示,一九九九年,當他得知台北縣政府有計畫徵收位於十四張的三落厝,以配合都市重建計畫時,他便實地探訪此地,探究自清朝即遺留下來的百年建築三落厝,對台灣人民的歷史意義。夏聖禮說,雖然影片的拍攝只到二○○二年,但三落厝的事件,事實上還持續進行著,甚至在今年起了更大的變化,因為台北縣政府已於二○○五年五月份公告,將變更新店都市計畫,配合捷運系統環狀線的開發,使十四張部分區域成為捷運系統用地,一旦確定,未來三落厝將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屬於四合院建築的三落厝,是清朝文人劉廷玉的故居。劉廷玉的後代在日據時期,搬往景美居住,反而是其兄弟劉廷藩的後代住在三落厝。一九七○年代,三落厝裡住了約兩百多位劉家後代,但是至今卻只剩下三戶,分別是劉新進、劉新平和劉黎枝。影片中訪問了劉家子孫對三落厝是否要保留的兩極態度,贊成拆除的劉新泰和劉新鴻認為,現在的三落厝只是個破舊的房屋,無族人願意花錢整修,而且大多數的族人都選擇搬遷,土地已無留下的必要,還不如將它變賣。但另一位後人劉新吉則贊成保留三落厝,他說,三落厝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資產,族人應有慎終追遠的觀念。

然而三落厝究竟有無留下的必要呢?影片中訪談了一些建築學家與考古學家,他們的說法是,三落厝具有百年以上的珍貴歷史,當然須視為古蹟保存。而且從三落厝的建築石材如燕子磚,和自唐朝流傳下來,在脊柱上漆以黑漆的手法,這些都是無法在現代建築中看到的。

三落厝後人劉玉燕感嘆,在她爸爸那一代族人間都還有聯繫,但是到她這一代,大家真的不相往來,而她自己也是在夏聖禮打電話採訪她時,她才知道三落厝背後的歷史意義。她強調,保留三落厝是所有劉家後代的責任,但是劉家子孫卻有不少人贊成將土地變賣,以換取金錢,因此若要保留三落厝,必須要先出錢補償這些人的損失。

夏聖禮認為,在他長期地拍攝下,他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在公家機關,而是劉家人的立場,持有大多數土地權份的人,不是贊成變賣土地,就是採取觀望態度,而持份少的人,也沒有站出來表達想要保留三落厝的立場。他有感於台灣的許多古厝,常在政府未審慎考量下,就被拆除,因此才想藉由紀錄片,讓三落厝的故事有更多民眾知道。此外,他也提出,即使三落厝面臨非拆不可的命運,政府也該列冊清查,紀錄下哪些是具有保存價值的瓦片或文物,未來在拆除時,才能使它們避免遭受破壞。

2005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東華社區 打造市內桃花源

【生命力記者陳姿婷報導】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東華社區,是傍著唭哩岸山的山腳所發展出來的小型聚落,歷史圳道八仙圳亦流經於此。由於社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居民逐漸發展出自然的生態型社區,除了自發性地共同守護八仙圳之外,亦對社區周邊的動植物做詳盡的紀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麗妙說,東華社區將要成為一個「蝴蝶生態社區」。

八仙圳為唭哩岸地區主要的農田灌溉河川,其源於天母磺溪,流經榮總、東華里等地,是關渡平原最主要的灌溉水源,具有歷史及農業價值,還肩負起防洪的責任。然而卻因為先天設計不足及人為的破壞,八仙圳逐漸變成家庭污水排放的場所,平時髒亂惡臭,影響社區居住品質。

有鑑於此,東華社區居民舉辦「八仙圳整治工作坊」,邀集社區居民及專家學者,對於八仙圳的整治計畫提出看法,協會還把大家的對話、意見製作成冊,發送給每一位社區居民。除此之外,社區居民自發性地組織一個「河川巡守隊」,平時人員輪流巡視河川,並做水質監測,若發現有人隨意傾倒垃圾或廢水,就會立刻通知環保署,請他們來開罰。

「像之前我們就有抓到牛肉麵店的,把一包包的垃圾倒到河川中,結果我們就比對餐盒和養樂多瓶,終於抓到了兇手。」陳麗妙說河川巡守隊還有和大學做結合,請老師來上課,教導社區居民水質環保一些相關知識,還加入了河川守護聯盟的行列。問到社區為何會想要守護八仙圳,陳麗妙毫不猶豫地說:「因為它就是我們的河川呀!河流就像是我們的血脈,散佈在全身各處!」陳麗妙還當下捲起袖子,說著八仙圳對於他們來說,就如同血管一樣的重要。

除了整治、守護八仙圳之外,社區居民還為鄰近社區的唭哩岸山和軍艦巖的植物做紀錄,陳麗妙表示,居民由老師帶領之下,一步一步地把這兩座山的植物做詳盡的紀錄,協會還借了好幾本植物圖鑑,對照其特徵和中英文學名,好一一紀錄下來。陳麗妙說,目前走山紀錄植物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接下來他們要把紀錄到的東西,全部集結成冊,讓在地的居民都能認識在地的植物。

東華社區目前正努力種植植物和繁衍蝴蝶,為來期望能打造一個「蝴蝶生態社區」,讓社區裡處處是綠色植物,處處有蝴蝶在飛舞。社區近來還舉辦了「社區綠美化創意競賽」,就是讓社區居民發揮自己的創意,運用植株、盆栽,打造屬於自己的綠色家園。

「我感覺說很多東西你要運用在地的力量,你沒有辦法靠外面的人來幫忙,因為在地的才會有感情,一定要讓居民認識這個社區,愛護這個社區,進而去維護、疼惜這個社區。」陳麗妙說,做社區是在做一個理想,理想是要一直持續不斷去做的,不管有沒有政府的補助,不管有沒有其他人的幫忙,東華社區居民的理想就是營造一個「生態社區」,而他們現在,就在努力朝著理想邁進。


台北市北投區東華社區發展協會

辦公室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致遠三路158號2樓

聯絡電話:(02)2822-9274

2005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古蹟再創造 台北故事的百年記憶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台北故事館是文化局設立的藝文中心,館內設有展覽廳、生活小藝坊、故事茶坊等,並且定期舉辦講座會,像每月在故事茶坊舉辦的「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就是希望邀請許多文人雅士來這裡以文會友,如余光中、幾米等,以提供一個藝文交流的休閒空間;還有搭配展覽主題而推出講座活動,如故事開講系列的「養生茶道」。另外為了明年十一月要舉辦的世界古蹟展,台北故事館也籌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像「我最愛的古蹟」作文比賽。企劃部推廣組組長闕文彬說:「台北故事館就是古蹟再生利用的代言人。」

進到台北故事館,推開圓柱圍繞的大門,是一面赭色透明的牆,這裡原是茶商陳朝駿先生於一九一三年在圓山的基隆河畔修建而成,是台灣僅有的英國都鐸式的建築風格;都鐸式建築是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的建築特色,紅磚砌牆底,木造外牆,壁體外部塗白灰泥,而屋簷下方用垂直及水平木條拼貼裝飾壁面,並塗以藍白相間的顏色。

文化局鑒於老房子的歷史,想藉由成立台北故事館帶出台北城近一世紀的變遷,也希望透過推廣活動讓大家能了解前人的生活。從十月二十九日到明年二月十九日展出的先人養生保健系列,就是希望透過由大眾親自參與養生活動,讓大家了解先人的智慧;如養生源「我的一句話養生祕訣」徵文活動,讓民眾說出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分享;還有「養生工坊」,讓大家自己DIY動手學習前人的養生保健品,如藥草薰香、面膜、養生年菜等,住在士林的張先生說:「這裡的活動讓我更了解保健的知識了。」

故事館目前最大的計畫就是明年的世界古蹟展,闕文彬表示,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將台灣的古蹟介紹給國外知道,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台灣早期的建築特色;另外台北故事館推出了一系列的講座與活動來搭配這次的活動,像「我最愛的古蹟」作文比賽,讓民眾直接書寫自己印象最深的古蹟,使更多人參與這次的古蹟展。

台北故事館希望將老台北的變遷與先人的習俗透過這棟將近一世紀的老房子展現出來,並致力於藝文中心的推廣,不管是透過展覽、座談會還是講座,都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文化交流的空間。闕文彬希望,台北故事館不僅是前人記憶的流傳,更是大家心目中的藝文發源地。

延伸閱讀:

台北故事館

劉庸之工運心、工運情

【生命力記者王亭捷報導】「勞工就要像自家格言『黎明即起,酒掃庭除……』那般,做好基本勞務,一切行為以『責任』和『榮譽』為圭臬」全國自主勞工聯盟會長劉庸以堅定地神情訴說著。

一九八八年劉庸任職於大同公司板橋廠,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好管閒事、充滿俠義精神的人,適時板橋廠正要籌備工會,劉庸在同事的邀約下,不顧父母的反對,擔任工會幹事,踏上工會、工運的這條不歸路。

「碰工會的事就像跟老闆作對一樣,父母當然很反對。當時母親一聽到我要參加工會,馬上就氣暈了,即便十八年後的現在,他們還是不希望我從事工會。其實他們知道發展工會是對的,但就是無法接受自己兒子插手工會的事」劉庸笑笑地回答。

劉庸表示,從事工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但必須忍受經濟上的匱乏,有時還得面對家庭成員不諒解。他說「以我個人為例,在三峽工會成立後,身為幹部的我,得出席參加工會會議,當時資方便以曠職論處。所以有長達二年的時間,月薪不到九千元。還好當時孤家寡人一個,加上以往所存的積蓄,省吃儉用也就過去了。」

不過這還不是劉庸最慘的情況。他表示「後來我被資方以『熱衷工運、有損公司聲譽』為由開除,在跟公司打官司的那段期間,只能坐吃山空,最後還是得靠父母和兄弟姊妹的金援。」因為過去那段辛苦的歲月,讓劉庸特別能體會新興幹部的苦境。對於某些幹部家人的反對聲浪,劉庸也會親自登門拜訪解釋。

如果有勞工對工會事務有興趣,劉庸會希望能同時讓當事人與其另一半了解工會在做些什麼。「當然,拜訪對方時被掃地出門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有些幹部會因為家庭因素而選擇離開工會。」劉庸苦笑地表示。

劉庸說,十多年來工運界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事,例如顏坤泉老前輩執著於工運的精神令人動容。八○年代顏坤泉為南亞塑膠員工,因組工會被老闆王永慶開除,曾經因為協助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安強公司員工處理勞資糾紛而被法院判刑,但他還是輟而不斷,持續參與工運而不放棄,至今仍活耀於工運界。

相較於顏坤泉對工運的堅持,劉庸說,近年來有許多工運領袖參與政治,擔任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卻忘記過去投身工運的理想和抱負,在權力中迷失了方向,終至晚節不保。

「就是因為他們對於階級覺醒還不夠,無法真正認同勞工的身分,導致其意志力不堅,才會出現『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的現象,這是大家必須引以為戒的。」劉庸遺憾地表示。劉庸強調,目前工會最重要的是對幹部們進行思想上的啟發,使其拋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以做工為榮。唯有經過這般自我肯定的過程,幹部們才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依附他人的意見。

鄭村棋 工運才正要開始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王亭捷報導】鄭村棋,參與秋鬥十多年的資深工運人士。年輕時就參加黨外運動,後來受到留學海外的太太夏林清影響,對勞工議題產生興趣。一九八八年組織「工廠小組」,透過張老師生命線在苗栗頭份的永安塑膠廠擔任輔導員,開始接觸勞工。不久,美麗島事件爆發,鄭村棋對政府嚴厲地箝制人民自由感到失望,便出國唸書。

「留學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黨外運動時期所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民主,還有工農階級的問題。摸索的過程中,對工農運動倍感肯定,回國後便堅持要走工運這條路。」鄭村棋表示。

一九八八年苗栗客運罷工案的爆發和對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不滿,工會、工運團體組成二法一案行動委員會,並號召萬人上街抗議政府在勞工政策上缺失,鄭村棋便擔任此次遊行活動的指揮,往後便致力於秋鬥的規劃,與秋鬥結下不解之緣。

「我因為有多年群眾運動的經驗,就跑去參加二法一案遊行的指揮特訓。遊行當天我就拿著麥克風、站在指揮車上,從頭講到尾。」鄭村棋說。

鄭村棋表示,早期勞工對鬥爭動力不足,所以秋鬥必須依據單一具體的個案,也就是受害者取向和爭工作福利的議題進行鬥爭,才能喚起工人上街抗爭。而各團體間對於統獨意識的差別,只能針對共同的勞工議題進行合作,而秋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著。

例如一九八八年的二法一案大遊行,苗客罷工案便是個引爆點,藉由此案顯現出勞工法律的不被落實,成為各工會、工運團體要求政府改善的重點。

鄭村棋說,從國民黨專政時期到現在民主自由化社會,勞工就經濟取向的鬥爭已達一定程度,例如加班費、年終獎金、大量解雇條例和關廠法等的爭取。秋鬥必須走向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勞工必須認清自己是工人階級,具備階級意識。

「當經濟條件的鬥爭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須上升到推翻整個社會體制,可是工人的認知卻還不到那裡。但我們又不願意等待,所以近年來我們開始不走議題和受害者取向,而是希望參與秋鬥者是立場鮮明、對階級問題有清楚認識的人,而不是那些因為個別問題受害,期望藉由短期的抗爭解決自己的問題後,再重回體制者。」鄭村棋表示。

近年來由於產業大量外移等因素,參與秋鬥的人數有日漸減少之趨勢,面對外界評論台灣工運處於低迷期之說,鄭村棋則有不同的見解。

「現在才真正要開始!嚴格地說,以往以受害者為取向的那種方式,只能說是『工會運動』,即勞工藉由工會組織,向資方或政府爭取福利,那就像是勞工運動的暖身,現在才是工運具階級意識的開始。」鄭村棋說。

鄭村棋表示,隨著目前社會矛盾的不斷增強,例如前些日子連教師都走上街頭,要求組工會,所以所有的受雇者將漸漸地了解彼此都是站在同一條船上,所以工運的時代正要來臨。

從秋鬥看台灣工運的發展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王亭捷報導】今年年底,工運界一大盛會─秋鬥,在中正紀念堂展開,此次秋鬥主題定為「斷黑金、還我錢!人民火大行動」,並藉由康康舞、行動劇和黑手那卡西的演出,突顯反財團治國、反官商勾結、反藍綠貪污等訴求,延續著秋鬥十多年來反應勞工心聲的傳統。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社會氣氛由原先受政治嚴密監控轉向自由化,台灣自主工會蓬勃發展,開始向政府爭取加班費、年終獎金等福利,卻因工會法的限制和勞基法的不落實,導致權益不彰。

「戒嚴時期雖然有勞動法,但卻無法實施,所以解嚴代表法律應該要被落實。但有鑑於當時勞工並未有例如總工會、或是類似國外的工黨這樣的組織去推動法令的落實,所以必須藉由具體的受害者案件或工人間共同利益追求來達成,而秋鬥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形成。」工委會總幹事賴香玲表示。

雖然「秋鬥」這個名詞原始於日本的工運,但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工人守法該死」大遊行之後,「秋鬥」便成為台灣工運自己的「秋鬥」。

一九八八年七月苗栗客運爆發勞資糾紛,員工以罷工抵制資方,反遭雇主解雇,史稱「苗客罷工案」。為此,工運團體與自主工會的幹部組成「二法一案行動委員會」(工會法、勞基法和苗客罷工案),並舉辦萬人集體上街遊行活動,表達反對惡法和聲援苗栗客運的訴求。這是第一次眾多工運和工會團體集結力量,挑戰政府體制,而秋鬥便濫觴於此。

一九九二年六月基隆客運引發勞資爭議,工會決議罷工,並在官方介入仲裁後,依法停止已進行十八天的合法罷工行動。不料,資方卻違法,強行解雇罷工者,員工不滿之心高漲,以「開車自救」自行復工的方式,欲迫使資方收回解雇令。最後,工會常務理事王耀梓被以「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

為此,工運團體依循四年前的合作模式,成立「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針對勞委會版的勞基法、工會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提出工人版的意見,並在十一月十二日舉辦「工人守法該死」大遊行,以基客罷工案為例,說明人民的公僕─警察是站在資方立場,打擊守法勞工。

「後來工人發現原先所要求的法律落實,對勞方根本沒有確切的保障,所以產生修法的訴求。又因為當時的許多勞工法都是幾十年前設立的,已不符現在的需求,所以有了立法的想像,而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依此改名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簡稱「工委會」),成為主導秋鬥的重要組織。」賴香玲表示。

工委會成員來自各方團體,彼此間並無上下級的關係,僅就共同有興趣的勞工話題合作,即所謂「議題」式的合作。此後工委會便仿效日本的「春鬥」和「秋鬥」,每年選定某些議題,號召勞工上街,向政府表達其想法。

工委會顧問鄭村棋表示,一九九六年台灣因為產業結構的改變,導致大批工廠外移,失業潮隨之發生,秋鬥的議題就環繞在關廠失業上。不過,由於關廠失業的勞工失去生產單位,其抗爭力量隨著時間而消逝;再者,長期下來政府慢慢對於勞工所提出的要求不再讓步,工人得不到政府的承諾,便向政府妥協,其行動漸趨保守,參與秋鬥的人數也逐年減少。

對於參與秋鬥人數降低這個現象,長期參與工運的基層工會幹部林子文表示,失業率年年升高、工作機會銳減,導致勞工們只能猶如「即將溺死的人,緊緊抓住那根浮木」。勞工們,不敢怠忽現在的工作,更不敢對資方以及國家再有任何動作,目前守住自己的飯碗,能過一天是一天,是勞工們唯一能做的。參與秋鬥似乎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

賴香伶表示,二○○○年政黨輪替後,原本期待新政府會有一番新作為,卻看到執政黨在勞工每兩週工時為八十四小時的「八四工時法案」、勞動三法的修正(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與勞退新制等政策上選擇向資方妥協,造成勞工權益受損。

「選前三黨候選人都簽了每週工時縮短為四十小時的『四○工時』承諾書,阿扁總統上台後,在院會表決時,三黨同時都跳票了。所以目前台灣勞工和民眾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單單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階級的問題,而政黨輪替也剛好提供此議題思考的空間。」賴香伶說。

近年來秋鬥開始偏向「自覺」的議題。賴香伶表示,二○○三年工委會所推動的百萬廢票活動,其目的不只在表達對藍綠政黨的失望,更重要的是讓有投票權的人了解到,其不僅只有投票的義務,還有說不的權利,而這種權利也是對自我覺醒的一種表現。

林子文指出,統獨問題一直是工運團體合作的阻礙。工委會內部團體亦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裂,例如屬於獨派的勞工陣線和屬於統派的勞動人權協會先後離開工委會。

今年秋鬥各團體喊出「掙脫藍綠、人民自覺!彼此對話,鬥陣拚活路!」。賴香伶表示,先讓勞工和社會大眾了解自身的權利,有此基礎後,工運才能繼續下去。林子文也說,未來希望能夠在國中落實勞工權益的教育,讓孩子把這樣的觀念帶回家裡。或許父母親忙著為家庭經濟奮鬥,無暇注意自己最切身的權益,那麼就讓孩子來灌輸他們這樣的觀念,也讓孩子以後進入職場時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協助外籍家庭 融入台灣社會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在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與國泰慈善基金會舉辦的「親子共讀研習課程」裡,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黃怡寧與社會學系四年級賴筱燁配合主辦單位的需要,給予外籍媽媽與孩子在互動遊戲、學習課程、各項活動上支援。除了增進了解外,她們也希望在協助外籍配偶家庭融入台灣社會上盡一份心力。

輔大中文系二年級黃怡寧表示,這學期選修輔大通識課程的「服務課程-人、愛心與服務藝術」,此課程要求至少有八小時的實地服務與體驗。由於對服務小朋友較有興趣,因此,她和另一位同學選擇的服務單位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經過服務單位安排,她們從十一月二日開始,每個星期三到新莊市恆毅幼稚園,在一個提供給外籍配偶家庭的「親子共讀研習課程」裡,提供各活動的協助。

她說,她已經去了兩次,並覺得活動非常有意義,主辦單位為了提供外籍媽媽給下一代較完善且符合台灣社會的教養,策劃了許多活動,讓媽媽們與孩子透過互動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與學齡前子女分享故事,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她表示,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個活動當中,外籍媽媽和孩子共同裝飾一個木框的鏡子,指導人員會指引外籍媽媽多與孩子互動,譬如問孩子們裝飾品的顏色、怎麼擺設比較好看、互相討論,以促進彼此溝通。

她說,雖然服務單位安排她的工作非常簡單,例如登記出席人數、派發歌詞或資料、排桌椅、攝影等,但透過幾天的接觸與相處,她對外籍媽媽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她們有所改觀。在服務之前,她對外籍媽媽的刻板印象是穿著樸素、不會講國語而造成溝通障礙,但服務後,她發現並不盡然。她笑說:「第一天剛抵達那裡,我還誤以為有幾位是台灣人呢!」她說,透過一些肯定自己或表演的活動,她也看見一些外籍配偶都非常努力學習並勇於嘗試,這都讓她感到佩服與感動。

輔大社會學系四年級賴筱燁說,她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小朋友,服務範圍包括陪他們讀書、課業輔導、帶動唱歌跳舞等。她表示,有幾次她到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給予小朋友課業輔導,她發現他們家庭環境欠佳,這些生活條件造成小朋友向她反映他們經常被同學欺負、嘲笑。她說,真正接觸那些小孩後,她覺得他們其實都很乖巧,而且學習能力很快。

她表示,在服務期間,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外籍媽媽每次抱著她下半身癱瘓的大兒子上下樓梯,而小兒子不明事理地一直哭鬧要媽媽抱,讓那位媽媽非常無奈,也感嘆地說「大兒子一輩子就這樣」。在那個時候,一位社工就開導她,並建議她尋求一些福利單位的援助,以讓她孩子獲得治療或運用輔助器。她說,這讓她深刻體認到外籍配偶家庭是很需要社會關懷、資源與協助。她表示,目前雖然服務時數已達到八個小時,但是由於主辦單位嚴重缺乏志工,因此她將會繼續在那裡服務,直到學期末活動結束為止。

「服務課程-人、愛心與服務藝術」這門課於二○○二年開設。授課老師姜樂義表示,在當初開設這課程時,他剛好接下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的職務,他的理想是希望藉著此服務課程和基金會的服務工作可以彼此結合,例如推動許多社區營造工作,或與身心障礙機構合作,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產業發展推廣。現在,這服務課程內容主要是邀請資深志工分享他們的服務經驗和認識值得服務的對象與機構團體。另外,他鼓勵學生以本身專業與創意來規劃與實地服務,並希望他們踏入社會後再接再厲。

漢聲文化館 文化傳揚的橋樑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漢聲文化館」是漢聲廣播電台每週六早上九點至十點的節目,主持人黃信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經,台灣文化為緯,透過傳統歌唱、戲曲、音樂、族群、繪畫、戲劇等面向的介紹,帶領聽眾參加一場豐富的文化饗宴。

「漢聲文化館」的前身是「漢聲樂府」,以戲曲、說唱等任何跟聲音有關的方面來呈現中華文化;大約五、六年前,黃信麗突然發現,節目單只環繞在「音樂」範圍上,會顯得太過狹隘,「本土文化中並不只音樂,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介紹、探究,」因此,轉而有了「漢聲文化館」這個企劃的構想。

「漢聲文化館」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台灣聲情」、「文化饗宴〈美的饗宴〉」,及「人文情懷〈人文關懷〉」。黃信麗將自己的節目比喻成辦一場展覽,而每一個單元就好比是展示廳,「我很希望聽眾聽我的節目就像真的在參觀文化館一樣,每到一間展示廳,就會有不同的主題呈現給聽眾。」她甚至希望,每次和聽眾的互動,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譬如這次的「展覽」以山水畫為主題,那麼「台灣聲情」就是第一展示廳,在這個廳裡她會從台灣的山水畫出發,再去和其他地區山水畫的發展作連結,即使是大陸來的專家,也要先說說對台灣山水畫現況的了解為何?各方學者在這一階段相互溝通,互談理想與發展。

接著在第二展示廳當中,如果本週介紹文化性較強的、需要深入去了解其內涵的主題,便會放在「文化饗宴」;如果介紹偏向欣賞性質的主題,便會將之放在「美的饗宴」中。而第三展示廳「人文情懷」則是著眼於與聽眾的溝通部分,節目來賓會在這時間和聽眾分享自己的想法,暢談未來在自己領域上有何期許、有何發展空間;若是針對發表演出的訊息及演出方向的概念,則會放在「人文關懷」部分。

透過節目的引導,黃信麗希望聽眾能在短短一個小時之中,將過去對中華文化殘缺不全的記憶,慢慢拼湊完整,她表示:「希望透過我們節目中討論,大家能從這裡開始對文化有更多關注跟了解。」

另外,節目也會依當時比較熱門的話題來做節目規劃,像是崑曲「牡丹亭」近期正在台灣演出,她便配合時事製作關於崑曲花旦的介紹,節目內容包括崑曲工作者如何對崑曲做傳承發揚?崑曲到底有什麼好,可以流傳至今?學者專家為何願意投入這項研究?讓聽眾對崑曲有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

「漢聲文化館」以文化傳承為己任,舉凡國劇表演中選角方面、臉譜的畫法等,都可以透過具體說明來讓聽眾理解。民歌演唱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所以節目中,黃信麗也會以不同角度去談以前年代跟現在,因為時代潮流的不同,對校園文化、歌唱文化的影響差異等等。

而在戲曲部分,歌仔戲在唱段方面有其傳統的曲調,像是七字調、都馬調等,透過一系列的介紹,讓聽眾自行體會因不同的曲調、演唱方式,所呈現出來不同的內涵和風貌。另外,將新編的曲調放在傳統歌仔戲當中會有什麼改變面貌?從戲曲需要上如何轉變運用?還有南管北管音樂發展史等,節目中都會帶聽眾去了解。

談到本土文化的部分,黃信麗表示有一陣子大家都很流行談論原住民文化,不過現在原住民文化熱潮比較淡卻了,而客家文化反而開始高漲起來,因此也有聽眾主動來電表示,希望她能在節目中介紹客家八音音樂,一種不管是一般廟會或婚喪喜慶都會用到的音樂。

聽眾林亞萱是從去年開始聽黃信麗的節目,她認為黃信麗的主持風格很有吸引力,會讓人想一直聽下去,而且內容也很多元化,她表示:「她的節目很符合時代潮流,不論是醫療方面、文化方面、或是戲曲方面的資訊都涉獵很廣,也會針對時事做一些比較深入的介紹討論。」


延伸閱讀:

漢聲廣播電台

與漢聲電台 同造「美好家園」

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曲冰服務 體驗部落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因為想擁有不同的體驗、更接近了解原住民,因此輔仁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廖啟峰與社會工作系一年級房貴女在輔大「服務課程I–人、愛心與服務藝術」中,選擇在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曲冰部落服務。他們認為,遠離吵雜的都市,進入一個舒適寧靜的部落,並結識當地友善的居民與小孩,這一次服務更是一個享受且愉快的旅程。

輔大數學系三年級的廖啟峰表示,他從小就在南投長大,也跑遍當地許多地方,但就是沒有去過位於仁愛鄉萬豐村的曲冰部落,因此想乘著服務的機會到曲冰走一趟。他說,之前看了一些影片、資料介紹,以為曲冰是一個熱鬧的觀光區,去了之後才發現那裡人煙稀少,但卻是一個寧靜舒服的村莊。他表示,曲冰部落主要的居民是布農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相比,他覺得布農人比較害羞。

他說,去服務之前已打聽當地設有電腦教室,而且可以無線上網,因此他到那裡就教小朋友利用網路資源,例如登記信箱帳號、如何運用信箱、製作相簿、上傳編輯相片等。令他有點失望的是,當天肯來學習的小朋友很少,大概只有十位,而且有些電腦、滑鼠發生故障,導致許多時間浪費在這些狀況上。他說,讓他感到有趣的是,電腦課結束後,小朋友就好像小導遊一樣,帶他到村莊各處,一面散步,一面介紹景物。

輔大社會工作系一年級的房貴女表示,由於本身是韓國人,因此就有了教當地人做韓國壽司的想法。她說,當天來了六位的布農媽媽,她們以為只有日本才有壽司,因此對韓國壽司充滿好奇。她表示,剛剛開始她很緊張,因為媽媽們都很安靜,她不知道如何跟她們溝通,可是相處過後,大家有說有笑,氣氛也比較融洽。她說,媽媽們很快上手並稱讚韓國壽司非常美味,每位媽媽也做了一些成品帶回去與家人分享,這讓她感到非常滿足。

她說,雖然在曲冰的服務只有兩天一夜,非常短暫,也不能帶來什麼成效,但至少讓她體驗到部落生活,也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譬如村子裡的道路缺乏維修、醫療設施短缺、教育水平偏低等。她表示,她看到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女生左手和左腳有缺陷,導致行動不方便,而且言語有障礙,後來聽當地居民說她從小就這樣,但父母親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她認為,其實台灣有許多社會福利機構可以協助那位女生,讓她從小就接受治療,只可惜當地居民卻缺乏這方面的資訊與資源。

輔大數學系三年級廖啟峰表示,經過這次服務,他也對曲冰部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說,許多內在因素造成部落發展緩慢,這包括曲冰年輕人大量外流、缺乏與外界交流的橋樑等。他也希望政府可以正視並關切部落的問題與原住民需求,以改善當地生活品質與知識水平。


延伸閱讀:
曲冰部落

2005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臺藝大戲劇系公演 請你珍惜當下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到底人死後會到哪裡?會不會不捨得生前的一切?又有沒有因為生前不珍惜當下而後悔?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日間部三年級將公演名為《AFTER DEATH》的舞台劇,劇本改編自英國作家艾力克斯.席勒的小說《藍色的遠方》,描述因為一次交通意外去世的九歲男孩哈利,在死後路途上遇到的一切及感受。

故事描述主角哈利因為騎單車被車撞而喪命,死後要前往藍色遠方,在中途站卻心中念念不忘出事前和姐姐的爭吵。哈利臨出門前和姊姊發生過爭執,還對姊姊說:「哪天我死了,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姐姐竟然回他:「不,我不會,我會很高興的。」就是因為這樣成為了姊弟永不能彌補的痛,而哈利前往「天外天」前,最後的心願就是告訴姊姊,其實他很愛他,在劇中還描述哈利一一向他的家人、好友平靜的道別,只因為不想留下任何遺憾,而全劇就是在哈利後悔和姊姊發生爭執的背景下,描述那種不捨得生前一切人和事的難過。

「我們想讓觀眾知道該珍惜當下。」本劇兩位導演之一的許哲彬說。他說,這部舞台劇重點不在於生與死這樣嚴肅的議題上,只是透過描述哈利在死後後悔自己生前沒有把握機會好好的對待身邊的人,告訴觀眾珍惜的重要,不要輕易的去傷害彼此。許哲彬補充,選這個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是因為有感現在社會上很多年青人因為一些事便自殺,所以希望透過這部舞台劇,為現今新一代貧乏的生命教育出一分力,帶出珍惜的訊息。在舞台的設計上,為了代表人生命的循環,特別把舞台設計成大樹的形狀。

「就像大樹,總有落葉的時候,但不久又長出新葉。」許哲彬說。他補充,大樹型舞台除了代表生命外,這樣的設計還能讓坐在樹幹兩側的觀眾更清楚的看劇,屆時加上不同的燈光效果及各式的道具,把哈利身處的死後世界最真實的呈現給觀眾。

這部舞台劇從行政策劃、編導組、公關宣傳到幕後工作人員及所有演員,全都是台藝大戲劇系日間部三年級學生。「我們全班四十人都是演員,在劇中都負責一個角色。」許哲彬說。他說,由於戲劇演出是一個團體工作,只要是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應該參與,所以不論是導演或是幕後負責燈光的工作人員都要演出,務求讓每位同學都能體驗戲劇演出中團體合作的重要。此外,本劇比較特別的是由兩位導演同時執導,本劇另一位導演陳奕瀧坦言最初擔心可能會意見不合而影響整部劇,但由於互相交換意見,反而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們合作之後激發了火花。」陳奕瀧說。

在多達四十個角色的演員陣容中,導演為了配合主角哈利小男孩的形象,特別選了一位嬌小可愛的女生飾演哈利。「最難演的是一些男生的小動作。」飾演哈利的吳文瑄說。為了演像這個男生角色,吳文瑄說平時特別注意男生的動作,例如坐著和走路的姿勢,此外,為了了解十一、二歲小男孩的心境,還跟她弟弟看卡通。另一位飾演哈利在死後世界認識的小男孩亞瑟-主角之一的楊一嶙則說最難克服的是心理,因為要演小朋友必須以代入兒童的心理去演,這種心理轉變較難掌握,「例如小孩的眼神,說話的型態。」楊一嶙說。

這部舞台劇將於明年一月十日在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八角廳實驗劇場公演,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現場欣賞這部充滿生命教育意義的舞台劇。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平烈浩的「7799-我在樂生院的日子」是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住在樂生療養院拍攝的紀錄片。其中包含了樂生院民的抗爭經過,像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樂生院民前進總統府的抗議行動,還有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質詢樂生療養院院長黃龍德,和行政院衛生署中部辦公室副主任李舜基,揭開了公家機關互踢皮球的片段。

民國六十二年出生於桃園的平烈浩(阿烈),目前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他曾擔任過立報記者,在一年的工作生涯中,曾與青年樂生聯盟接觸,並報導過樂生相關新聞。此外,阿烈的爸爸從民國七○年代起即擔任樂生醫師,長達二十多年,小時候父親偶爾會帶著阿烈一起值班,因此在種種因緣際會之下,他於今年二、三月辭掉立報工作,擔任起樂生志工。

阿烈表示,他從小喜歡攝影,所以在樂生的主要工作是影像紀錄,現在只要學校沒課,一個禮拜會有兩、三天的時間在樂生幫忙。他表示,這部紀錄片事實上是由許多關心樂生的人一起紀錄下來的影片,而他除了拍攝外,還負責最後的後製工作。他說,由於樂生的抗爭活動一直持續進行著,所以現在仍在進行拍攝工作,這部紀錄片也會不斷地進行修改並加入新的片段。他希望能藉由影片讓大眾了解樂生院民抗爭的原因與經過,以獲得外界的支持與政府的重視,直到政府確定樂生院民不須搬遷後,他才會考慮離開。

影片中還談論到民國八十三年,中央政府曾撥款台幣十億元經費進行「樂生療養院整建計畫」,但這些錢卻非全部用來整修舊房舍,而是蓋了一個不適合院民居住的新醫療大樓。舉例來說,院民因身體行動不便,所以搭乘電梯時,常會因電梯門開關的時間過短,而夾在電梯中間。甚至新大樓僅四分之一空間供給院民居住,剩下的四分之三空間是未經立案申請的地區綜合醫院(迴龍醫院),未來有可能開放給外人使用,漠視了院民的權益。

其中最令阿烈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今年八月二十三日,捷運工程開挖到樂生院內的納骨塔附近時,十多位院民立即趕往現場,不顧自身安危,用肉身抵抗工程的進行,還驚動警察出面,最後捷運局才讓步,不從此處開挖,而這些片段也都包含在這部紀錄片中。

就阿烈的了解,新院區成立後,醫療設施和志工團體的人力被拆散,現在的舊院區只剩下護士站,因此院民若要接受包紮等治療時,還須跑到新院區。而且新院區分成前後兩棟,搬遷的院民都住在後棟,前棟似乎有打算對外營業。此外,院民不想搬遷的原因和周遭的生態環境也有關,舊院區的環境清幽,四處都有大樹庇蔭,然而新院區的綠地規劃卻明顯不足。

阿烈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是先將舊院區保留下來,目前較可行的方案是將樂生療養院規劃為古蹟保留地,然而台北縣文化局長林泊佑,卻堅持以捷運工程為優先考量的原則下,遲遲不肯認可樂生有成為古蹟的條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樂生療養院的土地橫跨台北縣與桃園縣兩地,目前桃園縣文化局長謝小蘊,已鑑定樂生療養院有成為古蹟的必要性。

然而,看過影片的劉玉燕提出,一旦樂生療養院成為古蹟後,是否將供給一般民眾參觀,反而影響院民的生活品質?阿烈則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先設法將樂生保留下來,以後的問題政府和樂生院民還可再討論與規劃。

延伸閱讀: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由醒新社樂生服務隊在輔大淨心堂舉辦了一場關於樂生療養院的近況說明會,現場請來了樂生療養院院民來和輔大學生分享在樂生的生活點滴,另外還邀請律師以及人權促進會會長前來說明樂生現況,以及面臨捷運局拆遷所遭遇到的空前危機。

活動一開始先由台南藝術大學平烈浩在今年所拍攝的一段影片作為開場,讓現場觀眾能對樂生院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為捷運工程的施工,導致樂生療養院的舊院區面臨可能被拆除的命運,平烈浩用影像紀錄來和大家分享這一段時間樂生的變化。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現今僅存的收容、治療痲瘋病(癩病)患者的公立機構。由於過去醫療不發達,使得癩病病患被誤解遭到合法孤立,除了被剝奪人權外,還得忍受污名。現在又面臨捷運局將拆遷舊院區,讓樂生院民唯一的生活環境也受到考驗,樂生服務隊隊長曾伊苓表示:「辦這個活動第一就是希望讓輔大學生更了解樂生院現在發生什麼事,第二就是如果有些學生來參加了這場活動,也想為伯伯們做一點事情,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去關懷服務他們。」

院民李天培也到輔大現身說法,訴說當年是如何被國民政府強迫住進樂生院、從入院治療到結婚生子的過程。他在一九四九年住進樂生院,這一住就是五十六年,現在已七十歲的李天培說,當時看到樂生院裡的石碑上寫著「以院為家」時,他就知道這一輩子可能很難再出去了,他曾經問過其他院民何時可以出院,有人告訴他:「如果想出院,只有從後山才可能出院了。」意思是從後山的火葬場,跟著火葬時的煙出院。

李天培說當時大家對癩病不了解,所以進入樂生院的人,全身都包得緊緊的,只露出一對眼睛,當時他的舅舅曾經來探過他時,同樣也非常害怕,出現過一次後便不曾再來過。

他接著說,醫療團隊每個星期看診兩次,但是其實作用不大,因為根本沒有藥可治。當時對痲瘋病最好的治療,便是注射一種叫做「大風止油」的藥物。但是要能接受這種治療得另外付錢,而且這種藥物只是針對皮膚病的治療,其他方面仍然無藥可醫治。

談到在樂生院中的生活,李天培說早期樂生院的生活很苦,大家都只吃得到死肉。他還記得有一次大家弄來一頭小牛屍體,將頭切下丟到垃圾桶,只吃身體的部分,但卻再過了一個多禮拜後,又有院民將小牛的頭從垃圾桶撿回來,又煮了大半鍋,再度吃了一個多禮拜,由此可見當時院民們生活的困苦。後期,院民們才開始自己種菜、養雞,學習自給自足。

正因為在樂生院生活很困苦,很多人無法忍受因而選擇自殺。李天培還曾親眼見過院民上吊自殺的情景,在這幾十餘載間各種人間慘況他都一一見證。後來政府慢慢開放樂生院民的自由,接觸到外界後,院民的生活情況才開始好轉。

這次因為捷運局要拆遷舊院區,所以另外興建了一棟醫療大樓,而當大樓蓋到第九樓時,李天培才發覺:「那棟大樓根本就不適合我們這些行動不便的人居住。」但是捷運已經開始部分動工,開挖了部分院區,「原先住在那塊院區上,也已結婚生子建立家庭的院民們,原本還能享受天倫之樂,現在個個真得是家破人亡。」他表示這真的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法律系的教授,同時也是台灣人權促進會的會長吳豪人,目前正積極推動立法,希望能為痲瘋病患去污名化。「這是我看過最悲慘的抵抗,」平均年齡七十五歲的院民們,任何一次動員抗爭,都非常辛苦。他表示即使今天沒有捷運的事,這些樂生院民在裡面仍然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吳豪人也提到日本關於漢生(癩病)病患的條例重點有三,第一個是恢復名譽,過去被污名化,所以必須由國家來道歉;第二是金錢補償,很難用其他的方法來賠償他們所受到的傷害;第三是老後照顧,政府要有某種程度上的照顧。「如果今天台灣相關法律能訂定的話,那受利的將不只是樂生院裡的三百人,而是散落在各地的漢生病患。」他認為在日本勝訴這件事情,會對未來樂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現為輔大醫學系二年級的李育賢表示,之所以會前來參加這場活動,是希望能了解這些過去因患病而被隔離的病患,在社會重新恢復其自由後,如何再次回到社會上的過程,他說,雖然活動中談的內容跟原本設想的不同,但是仍然很有收穫。



延伸閱讀:

樂生服務隊 服務樂融融

不當隔離癩病患者 擬向日本索賠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台灣漢生病友 對日勝訴

台灣民族舞團 跳出自己的舞步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台北民族舞團由資深舞蹈家蔡麗華於一九八八年創立,舞團演出作品特色,在於紮實的田野調查,包括鄒族舞蹈、車鼓、台灣傳統舞蹈、蘭嶼雅美族舞蹈的深入研究,並賦予傳統舞蹈新生命,二○○○年蔡麗華成立台灣樂舞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台灣漢族、原住民族及中華傳統舞蹈之研究、保存及推廣。

台灣民族舞團行政助理葉迦安表示,蔡麗華在學生時代曾到韓國演出,看見韓國對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推廣非常重視,回來台灣後便下定決心發揚台灣傳統舞蹈之美,深入台灣的民間廟會做出田野調查式蒐集台灣傳統舞蹈,包括車鼓、跳鼓、家將、婆姐、七響等台灣本土舞蹈,遍訪台灣老藝人,採集傳統舞步加以整理紀錄,並將這些傳統舞蹈的特徵編入舞蹈創作中。葉迦安說,蔡麗華早期的作品之一《慶神轎》即融入大量台灣傳統舞蹈,包括八家將的舞步、車鼓的表演形式加入民族舞蹈當中。

葉迦安說,蔡麗華自二○○○年積極推創新民族舞風,以一年演出新民族舞蹈、第二年演出傳統舞蹈的交替方式,引領台灣民族舞蹈創作新方向,培養台灣民族舞蹈新生代。如二○○一年的《異色蓮想》、二○○三年的《華漫》、二○○五年的《牡丹紅》屬新民族舞蹈,而二○○四年的《香火》則屬台灣傳統舞蹈。

新民族舞蹈為蔡麗華自國外學成歸國後,發覺文化一直在改變,因此在舞蹈的編排上加入了西方的舞步─芭雷與現代舞,並在服裝上改良成現代感的服飾,以傳統為依歸,但並非拘泥於傳統,而是在傳統的舞蹈形式中尋求嶄新地呈現,突破肢體空間、音樂、身心昇華的新民族詮釋。

在推廣方面,台灣民族舞團今年到華崗藝校、北安國中、中正高中等舉行校園巡迴教學,舞者張夢珍老師表示,由舞者上台表演車鼓、孔雀舞,老師在一旁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台灣民族舞蹈;十二月份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亦有開放課程讓民眾來學習。十二月十七日、十八日所舉行的《大直社區藝術節》,台灣民族舞團也加入推動社區藝術的文化,使得民族舞蹈在台灣有更多人來欣賞。

延伸閱讀:

台北民族舞團

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光點台北 照亮文化新視野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上的「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台北之家,是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所經營,希望能發展成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空間。館內有專門播放國片或多元文化的光點電影院,並且固定在二樓的藝文廳舉辦講座與座談會;像搭配電影節而推出的「導演面對面座談」,就是希望透過專題演講及座談會的方式,提供與民眾最好的電影文化互動。

光點台北原是美國大使館的官邸,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修復;在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理事長兼導演侯孝賢與台北之家工作團隊規劃後,於二OO二年十一月十日正式開館。光點台北希望提供民眾有別於好萊塢的影片,體會更多的藝文饗宴;透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規劃出有特色、創意的影片,與各式活動,來培養屬於自己的影視觀點;像由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國民戲院」影展,今年就推出像「希臘電影大師專題:安哲羅普洛斯」、「葡萄牙電影大師─回顧歡.西薩.蒙太羅」、「台灣文學:女性影像」等主題影展,讓觀眾可以盡情欣賞各國電影的獨特文化。並且光點台北也藉由空間上的運用,來提供國內電影工作者以及相關文化事業創意人與民眾一個活動與交流的場所。

光點台北今年也搭配二OO五年的第七屆《台北電影節》,在館內的樓中庭舉辦《城市電影護照讀賣》和《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聞天主持的選片指南講座,住在附近的廖小姐說:「這是我期待好久的活動,終於可以一睹這些影片了」;光點之家也會在十二月三十日到明年一月十三日舉辦俄羅斯電影與文學影展,像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三日推出的「哭泣的沙皇」就是俄羅斯列寧片廠近年來最重要的鉅作。

多功能藝文廳是光點台北與民眾最有互動的地方,不僅搭配正在播放的電影推出有關的影展,像「導演面對面座談」與「師徒學苑電影教育」等,還會舉辦各種文化座談會課程與民眾做交流,像是「搖滾世代二-獨立的天空」文化課程,就邀請了多位音樂人士來這裡與民眾分享搖滾文化,還有舉辦像鴉片戰爭DV短片比賽等來提供民眾一個影像的創意空間。

光點台北舉辦的座談會課程不僅有各種不同的議題,並且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洗禮,光點台北還結合公務人員終生學習計劃,以及教師研習計劃一起進行;並且希望能逐漸將二樓的藝文聽發展成為「光點講堂」,並且設計一系列的藝文學習課程,像導演與民眾對談與教學課程等。台北之家公關林小姐表示,希望大家能把這裡當成一個輕鬆的、好玩的、不一樣的,並且透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精心策劃的各樣活動,讓光點台北成為未來台北文化的新據點!



延伸閱讀: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

北醫康輔社 將服務傳向各地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台北醫學大學服務社團之一的北醫康輔社,至今已發展至第二十八屆。每年寒暑假,都可以在偏遠地區的學校或部落看到他們服務的身影,副團長賴秋君說:「能夠將所學用來服務他們,關心他們,是我們感到最有意義的事。」

北醫康輔社成立起因源於一九七七年校方的一次露營活動,團長張豐圃說:「那時在三十二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主辦下,間接的促成社團成立的雛型。」在第一屆社長劉嘉為的帶領下,社員以「服務別人,成長自己」為宗旨,以實際的關懷行動深入各個角落。

身為校內服務社團之一,團長張豐圃表示,相較於另外兩社山服和基服而言,康輔社的重點仍是以服務為主,但在過程中會以辦活動團康的方式來互動交流。康輔在對校內的活動中,主要是參與幫助校內的大型活動,例如校慶、運動會等,張豐圃說:「我們也會協助參與校內社團評鑑的的評審,同時較有社團活動經驗的學長姐,也會受邀舉辦社團研習營。」

在校外的服務活動中,每年寒暑假的出隊服務活動為主要的重點,社員會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國中小學進行服務活動,活動分成兩大主題─育樂營與醫療巡迴隊。今年寒假育樂營隊前往花蓮縣觀音國小,張豐圃表示,育樂營是以一、二年級的社員設計團康活動表演的方式與小孩互動,例如大地遊戲、土風舞晚會、營火晚會等。而三年級學長姐的醫療巡迴隊,則是會在不同區域大範圍的做醫療服務。近期巡迴隊則是到花蓮縣觀音里、高寮部落、長良里、松浦里地區照顧當地居民,副團長賴秋君說:「我們會為當地人量血壓、並請醫生和牙醫替當地居民服務。」

在這些偏遠地區的國中小朋友裡面中,有部分的學童是單親、或是隔代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張豐圃認為,其實他們跟一般小孩子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看起來都很天真淳樸。「有時候晚上活動結束後會帶他們回家,到家裡才發現他們是隔代教養的孩子。」他們同樣的也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張豐圃說:「他們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電腦,也很愛打棒球,但他們也同時保有自己原住民自己的文化。」

從參與康輔社到現在,社員始終以「服務別人,成長自己」為理念。對於社團本身與在外的出隊活動中所累積的經驗,賴秋君表示,加入社團到現在,她看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縮影,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法。張豐圃則強調:「我們每次的出隊活動,我都會要求所有隊員要以身作則,要給這些小朋友最好的行為典範。」

2005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媒體識讀中心 教大眾解讀媒體

【生命力記者江長斌】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媒體識讀推廣中心,致力於讓大眾正確地認識電視媒體,尤其是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因而開辦種子教師計畫,希望藉由提升老師們的媒體素養,讓兒童能正確地解讀媒體。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闕君倪說,財團法人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成立,有感於電視對於兒童的影響,努力提出建言,並出版刊物,致力提升閱聽人的電視環境,開辦種子教師營,種子教師就是由中心教導有關媒體方面的問題,或是如何解讀,然後由各個老師自由報名參加。而刊物像媒體識讀教育月刊是一年八期,寒暑假不出,裡面的內容是有關於媒體教育,何時開辦種子教師營,定期會送到各個國小的教務處或是圖書室。或是跟教育部、新聞局合作,像之前有舉辦「女性電影識讀」,就是教育部補助,跟社區大學和當地的影像中心合作。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種子教師負責人曾小姐說,這個中心還致力於培養種子教師,也就是設計課程,讓老師參與,提升老師們的媒體素養,從民國八十九年起,已培育五百多位,然後讓種子教師在校園裡擴散開來,逐步地讓兒童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教育部在九十一年提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將師資的培育和進修列為重點工作,所以雖然參與的老師要付出額外的時間來上課和在學校教學,但還是許多人報名。教育師資是從社會各界,像是大學的教授或是實務工作者,對媒體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

曾小姐也說種子教師可在此中心刊出自己的實際教案,然後會有一個專家提供意見,此中心也會提出需改進的地方和優點,像是有一組種子教師讓學生體驗同一新聞事件,在不同台的報導有何差異,或是照片遠近、取景的角度不同,是否也造成讓閱聽眾有不同的觀感。

闕君倪說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兒童從小就認識媒體,而一般人對媒體識讀、媒體素養有興趣的,也可至中心索取相關資料,因為除了兒童,任何人都應該具備此能力,讓台灣整體的電視環境品質上升,每位閱聽人也可以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去解讀媒體,進而解「毒」媒體。

2005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輔大原住民校友會 連結社會資源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輔大原住民校友會成立會場,這邊走的啦!」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輔大焯炤館門口立著這樣的告示牌,原住民在校生所組成的社團努瑪社,穿著原住民的傳統服裝,接待回到學校的學長姊們。輔大傑出校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瓦歷斯.貝林表示,回來學校看到原住民的學弟學妹越來越多,「心情很好!」 

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阿乙也出席了原住民校友會的成立大會,李阿乙表示,學校方面幫助原住民成立一個專屬的校友會是希望,「可以透過校友會,邀請校友回來,與學校同學做互動、跟他們經驗傳承。也讓畢業生有機會可以回饋母校。」而原住民校友這部份的業務也會歸入原住民服務中心。

過去輔仁大學沒有原住民校友會時,原住民校友的相關業務是由隸屬於社會科學院底下的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負責。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原住民在校生,幫助原住民學生適應主流文化下的學習環境,提供心理輔導以及獎助學金的申請諮詢。

瓦歷斯.貝林表示,輔仁大學有原住民服務中心,變成校內同學的一個窗口。現在校友會執行校友業務也是原住民服務中心,「讓原住民服務中心做為連結校外的資訊與校內業務的機構。」也比較容易讓校外畢業生,得知校內的需求。

針對校友會能為原住民學生做什麼,目前擔任原住民服務性社團努瑪社指導老師簡鴻模說,「在學校原住民的經費方面我們當然希望校友會可以幫點忙。」社科院院長李阿乙說,成立校友會之後,可以募集獎學金幫助在校生,「也希望有成就的畢業生能過透過這個組織更有系統地幫助在校同學。」

校友會不只是一個讓校友回饋母校的管道,也能讓大學生回饋部落。簡鴻模表示,我們希望校內資源可以跟社會資源做連結,只有成立校友會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目前在原住民部落有很多社區總體營的案子在進行,簡鴻模說,而輔大剛好有很多原住民學生,「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常常找不到可以回饋部落的管道,而校友有很多在從事部落工作。這兩個如果集合起來,那原住民大學生就可以為部落做點事。」

看到這麼多學長姊回來,努瑪社的幸自謙同學表示:「Very happy!」原住民服務中心統籌校內及校友的原住民事務,努瑪社的林同學說,「原住民服務中心,就像我們原住民學生在輔大的家一樣。」平常中午我們原住民學生,都會到原住民服務中心的辦公室一起吃飯,彼此交流生活上的經驗、聯絡感情。可是辦公室的空間太小了,常常大爆滿,希望學校可以給我們大一點的空間。

基隆河導覽隊 左岸單車趴趴走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由南港社區大學舉辦的基隆河左岸單車趴趴走活動於十二月十一日進行,參與人員由南港社大基隆河左岸導覽隊帶領,全體騎著單車,自基隆河六號水門到南港,過程中並由導覽隊隊員向參與人員介紹沿路的人文、生態景觀及環保事項,是一趟知性和充滿人文氣息的單車之旅。

這次活動主要是由於中山社區大學魅力河川社需要為社員安排戶外課程,便提出與南港社大基隆河左岸導覽隊的課程做結合的想法,由導覽隊為他們進行戶外課程,不過此次活動並非僅限中山社大魅力河川社社員參加,而是開放一般民眾也能夠參與,基隆河左岸導覽隊成員張錫塒說,參與者主要有中山社大學員、中山區公所健康中心成員、南港社大學員及家眷等,男女老幼皆有。

基隆河左岸路段由導覽隊分別設置數個站,各站並設站長,平時便對各站的人文、自然環境近況有所了解掌握,此次的單車活動在沿路過程中,就是由各站站長接力導覽,向參與人員介紹各站過去的人文歷史及未來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分為塔悠路段、三張犁截水圳、八卦窯、葫蘆洲吊橋移植、坤元宮、台肥六廠、南港仔口等,各站以其在地的水利、交通工程、人文或經濟建設等命名之。

張錫塒說,當天雖然下了點雨,不過全體還是披著雨衣,一路沿著基隆河堤防邊行進,至坤元宮後才進入市區路段,全程歷時三個半小時。活動完成後,張錫塒說這次的活動帶領讓中山社大對他們表示佩服,在這次活動之前,導覽隊的隊員僅上過一次人文課程,一次生態課程,第三次便開始著手導覽工作,並且自行編寫導覽活動所需的講義。

導覽隊平時的工作是監控注意基隆河的情況,並帶領民眾了解、關懷河岸當地人文環境的變遷。比如他們曾拜訪過基隆河的南湖抽水站,了解該抽水站的泡沫污水處理情形。另外也舉辦過連續三週週末,對舊莊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進行人文傳承教育活動。張錫塒說,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將了解自身人文環境的觀念向下紮根。而同樣也是導覽隊的成員並為坤元宮的站長林鳳春說,她平日擔任南港社大的愛心志工,其他人雖然各自有工作,但平時私底下會互相連絡,持續交流導覽隊的工作事務,有所謂的革命情感。

張錫塒表示,導覽隊未來的計劃有兩個,一個是向腳踏車廠商訂購腳踏車,鼓勵民眾藉著腳踏車沿著河岸運動,一邊親近河川,一邊了解河岸人文環境。另一個計劃是將基隆河左岸導覽隊的設站點擴增至下游的松山段及中山段,直到對整個基隆河左岸的環境了解。

2005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與漢聲電台 同造「美好家園」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漢聲廣播電台「美好家園」節目,於每週日下午四點到四點半播出,主持人賴怡廷說:「我希望可以帶動引導善良風俗,告訴聽眾朋友,台灣還是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也有很多富有愛心、願意犧牲奉獻的朋友。」該節目為國語軍榮眷節目,為軍眷民介紹有何休閒旅遊行程安排,並邀訪各行各業的人,在節目中分享人生心路歷程,以及製作好人好事專題,讓大家了解軍眷民的生活型態。

「漢聲廣播電台」的前身「軍中廣播電台」,一九四九年隨政府遷台,一九八八年才更名為「漢聲廣播電台」,原本電台將聽眾群鎖定在軍榮眷民,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漸漸地開始製作一些適合全國民眾收聽的節目內容,藉由對軍眷民長期的認識,讓其他人能對軍眷民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美好家園」節目內容分別為「人物介紹」、「社區瞭望台」、及「與軍同樂」三個主題,每個月輪流播出。「人物介紹」為聽眾採訪不同行業的傑出人才,其努力奮鬥的生命故事;還有軍眷社區中值得學習的人物,也會在「社區瞭望台」中介紹給聽眾認識;而「與軍同樂」則是與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合作,配合季節每週介紹不同的旅遊行程,例如:武陵農場楓樹、福山植物園、台北茶葉博物館等,並提供軍眷民安排休閒活動的小撇步。

賴怡廷表示,目前仍有很多人並不了解軍旅生涯,認為軍中生活很嚴肅、很古板,「但是只要去接觸就會發現,其實軍眷民中的人都很優秀、多才多藝,而且他們的生活型態也在改變,有餘力的都會去服務社會、社區,或是做志工服務。」她曾經訪問過一個軍人,他的父母親在去年獲頒「銀髮志工」之殊榮,儘管他們都已經七、八十歲了,身體上也都開始有病痛,但卻還是很願意奉獻自己的力量,常常到不同的社區去服務,還有關懷弱勢團體。

「這幾年吹起一股復古風,越來越多人注重鄉土民俗;在這部分,我們也請到一些民俗技藝專家,介紹他們事蹟,幫助傳承他們的技藝文化。」賴怡廷說,她曾經訪問過製鼓界數一數二的師父──新莊的王錫坤,從原本不打算繼承父業,到因父親突然辭世,為了不想讓父親的得意技藝失傳,硬著頭皮接下製鼓工作,儘管過程中挫折很多,但是他仍然咬緊牙關,終於成為製鼓界人人聞之起敬的師父。賴怡廷有感而發:「現在願意學鼓的人真的不多了,必須透過像這樣願意學習的人去傳承這項傳統技藝才行。」

最令賴怡廷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採訪台北縣蘆洲鄉的蕭文福,他從小便失學,因為學識不足,進入部隊之後遭到同伴的歧視嘲笑,因此格外感受到學歷知識的重要。退伍之後他發憤圖強,放棄三萬元的工作,到出版社當送貨員,邊工作邊唸書,後來讀到碩士學位。現在在蘆洲開一間「阿福的書店」,專賣兒童書籍,為了不讓孩子們受到跟自己一樣的苦,請來老師教社區媽媽說故事的技巧,社區媽媽再到書店內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培養他們的理解力,增高他們的求知慾。

住在中國大陸的漢聲電台忠實聽眾楊志發,他說原本他都是聽美國之音和台灣的網路新聞來獲得台灣方面的消息,而關於漢聲是因為去年的金鐘獎而認識的,從此之後幾乎每天都會收聽漢聲廣播的節目。他表示,也許是因為自己身世和國軍有些淵源的關係,當他一發現漢聲是屬於服務國軍的電台之後,便開始長期收聽節目。他還問:「不曉得漢聲可不可以開放大陸的聽眾call in進去表示意見呢?」

延伸閱讀:

漢聲廣播電台

想盪鞦韆 來趟朝陽社區吧

Apipicture 【陳姿婷報導】「再高一點!再高一點!」「啊~加油!快踢到了!」位於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十一日上午充滿著歡呼聲、加油聲,儘管氣溫不到二十度,但仍然聚集了百餘位居民,參與社區所舉辦的「海洋文化季盪鞦韆活動」,大家的熱情與活力,溫暖了整個會場。

活動地點內最令人注目的焦點,莫過於那超級巨大的盪鞦韆了,鞦韆架有三、四層樓高,鞦韆底座距離地板也有一兩公尺,光是要從地面站到鞦韆上,就要費一番功夫,站上去之後,還要使盡全身的力量,把這巨大的鞦韆盪起來。這次主辦的社區發展協會在鞦韆前方,設置一個小圓球,只要誰能盪的夠高,踢中這小圓球,就可以把獎金三百元帶回家。朝陽社區裡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卯足全勁,嘗試盪這巨大的鞦韆,有些居民一站上鞦韆,就開始發抖,拚命狂叫;有些居民卻是非常勇猛,盪的又快又高,輕而易舉的踢中目標,得到了獎金。

「好玩呀!真的很好玩!能夠順便和其他居民連絡一下感情,也非常好!」一位剛剛獲得獎金的民眾興奮的說。不單單是年輕人才敢玩這玩意,老年人也不遑多讓,許多阿伯站上盪鞦韆的氣勢,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小夥子,同樣也是輕鬆的拿到了獎金。拿不到獎金的居民也不用氣餒,社區協會還貼心的為居民準備參加奬「醬油一罐」,獎勵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鞦韆盪累了,中午社區還備有免費的餐點,讓民眾吃個飽飽再回去,這個盪鞦韆活動,可說是人人都有奬,人人都滿載而歸。

社區總幹事李泳潘表示,會舉辦這樣一個活動,最主要是希望能喚起社區居民兒時記憶,並且凝聚社區情感,「在龜山上有一棵百年老榕樹,以前像是理事長還有社區老一輩的人,他們小的時候就用漁繩吊在榕樹上,做成盪鞦韆來玩,這變成是他們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們就想說,把這樣的記憶給抓回來。」

李泳潘說,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建造這巨大的盪鞦韆,除了要打地基之外,還要用起重機搬運鞦韆架,朝陽社區動員了村中各項鐵工、木工及泥水師傅,才完成了這座近十公尺高的鞦韆架。由於盪鞦韆高度頗高的關係,考量到社區居民的安危,社區還另外準備了一條安全吊索,讓民眾玩的更安心。

李泳潘亦表示,今年的盪鞦韆活動只是試辦而已,所以只有社區居民參加,明年大約中秋節的時候,他們要擴大舉行,除了要再架設一座鞦韆之外,還要邀集各地方的好手,一同來一較高下。屆時,還會配合社區的地方產業,像是咖啡、民宿、古竹炮等等,一同做推廣,民眾除了享受盪鞦韆的樂趣之外,也可以順道參觀朝陽附近的自然景色,亦可以打電話請社區規劃套裝行程,來趟豐富的生態文化之旅。

相關資訊:

朝陽社區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路40號
電話:(03)9981981

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貢寮你好嗎 盼建無核家園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台北縣文史學會主辦的「傳統與現代遊移的時空哲學-二○○五地方志紀錄片研習」活動,已於十日、十一日在新店崇光社區大學展開,為期兩天的活動共放映了六部紀錄片。其中崔愫欣的「貢寮,你好嗎?」,是她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二年這段期間,所紀錄下貢寮居民反核四的經過。

位於東北角的貢寮鄉,海岸線約長三十公里,當地居民以漁業和養殖業為生。影片中陳述了貢寮鄉如何成為核四興建地的經過。一九八○年,貢寮鄉被政府選為核四廠預用地。一九九一年十月三日,反核成員林順源,因參與包圍台灣電力公司的抗爭行動,不小心以車輛衝撞造成一名台電保警死亡,而被判無期徒刑。

一九九九年,核四建廠執照通過,當地漁民被強制徵收漁業權,眼看著漁民的生計遭受困難,美麗的大自然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這些居民只能不斷地向政府陳情、抗爭。二○○○年政黨輪替,反核的民進黨執政,貢寮居民原以為核四終將停建,但最後還是讓他們的夢想破滅了。而整部紀錄片是透過對林順源說話的方式,細數貢寮抗爭的始末,也是在肯定他當年的犧牲。

崔愫欣表示,她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關切環保議題,因為想了解反核歷史而來到貢寮,也由於自己的親身探訪,讓她深刻體會到,電視上看似幾分鐘的新聞背後,竟有這麼多的內幕。由於當年政府未徵詢貢寮居民的同意,強制將貢寮鄉定為核四興建地,所以她希望不論反核或擁核的人士看完影片後,能夠了解當地居民的心聲,想辦法一起解決核四會帶給貢寮居民的衝擊,而不是用強迫的手段,讓貢寮人自己承受核四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的問題。

在場觀眾周芳軍提出,雖然他肯定貢寮居民長期抗爭的精神與勇氣,但最後他們仍無力阻擋核四廠的興建,是否有其他人看完後,感到悲觀或沮喪呢?崔愫欣回應,貢寮居民組成的反核自救會在看完紀錄片後,也曾問過她,其他觀眾看完此片後,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傻,抗爭了十多年,最後還是無力阻止政府興建核四?

不過她認為,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想,若不是貢寮居民們義無反顧地捍衛自己的權益,核四廠老早就蓋好了,中間會拖那麼久,就在於地方基層的聲音有適時地反映出來,讓政府不敢貿然行事。而且直到現在,也沒有聽說政府有要興建核五廠的打算。而另一位觀眾陳煥光也表示,當他一看完這部紀錄片後,便打算買下影帶,播放給親朋好友看,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使貢寮居民的心聲散播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

魚蛇鳥獸隨處扔 生態均衡謂放生

【廖育寬報導】「提到放生!你們知道被施放的動物接下來活得好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員郭漢祥說:「不騙你,不是被放的全部死光光,就是原有地的某些物種要死光光。」雖然郭漢祥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不難看出「放生」行為,在專家的眼裡是頗具爭議性的。

郭漢祥表示:「放生,乃是指人類大規模的野放動物行為,像民眾任意棄置寵物並不屬於放生。」他以花蓮鯉魚潭為例,原本潭中水草魚蝦生態相當平衡。然而就在佛教團體放流數千尾草魚之後,天然的水草就完全被吃光了,使淡水蝦沒有地方躲藏。之後另一批團體更大量放生原不屬於鯉魚潭的淡水珍珠石斑,肉食性的珍珠石斑在此迅速繁殖,淡水蝦就成了珍珠石斑最佳的餌料,潭中蝦類幾乎滅絕。

鯉魚潭原有許多依賴捕捉蝦類為生的民眾,因為蝦子的數量突然銳減,只靠捕捉蝦子已無法為生,當地原本著名的炒蝦子和炸蝦餅的特產也因此幾乎消聲匿跡了。郭漢祥說,放生的惻隱之心及美意原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若未考慮動物的來源、生態因素及未具專業知識下的「放生」行為,往往不能達到積德為善的目的,反而易造成嚴重的連鎖危害。

關於「放生」所衍伸出的問題,郭漢祥說表示,商人為供應放生的需要,常不則擇手段濫捕野鳥、海龜等野生動物,造成野生動物大量死亡,加速野生動物的滅絕。他並指出,「放生」後的動物,離開原來的生長環境,常因適應不良而死亡,僥倖不死者,常造成放生地環境改變或生態上不利影響,間接危害當地原有物種的生存。

「我看過的放生業者,甚至有將放生的野生動物捉回,再度售予別人『放生』的。」新店碧潭釣友周恩來說:「放生的人一走,剛剛運來魚的司機、搬運工,通通撒網收回。」他表示,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放生人、寺廟及野生動物都是輸家,只有非法獵捕人及商人才是贏家。

若真要放生,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郭漢祥說:「應先徵求欲放生地管理處的許可,並詢問專家的意見後方可放生。」有提供放生服務的業者郭俊彥指出,放生前也要先確認魚的健康和品種,因為有些不肖業者會以滯銷、不健康或便宜的魚類混充。郭俊彥並建議:「不要一次放生大量的同一魚種,否則生態容易失衡。」

對於佛教團體的放生行為,佛光會覺培法師表示,放生應是基於惻隱之心的隨緣放生,而為了放生去捕捉生物,抓了一千隻,過程中卻死了一半,還不如把放生的錢及活動,用來共同宣導不捕、不食、不殺的保護觀念。他也說:「希望佛教團體以後在放生前,請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思量,民眾也不該隨意放生寵物。」

2005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蝴蝶保育學會 蝴蝶的守護天使

【生命力記者廖育寬報導】「翩翩飛舞的蝴蝶,彷彿是天使的化身,難道要讓它的美麗埋葬在這美麗島嶼嗎?」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義工劉文德說,台灣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野地所能見到的蝴蝶卻正逐漸消逝中,部分種類甚至面臨絕種危機,蝴蝶保育的工作當然是刻不容緩。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於一九九四年起籌備,一九九六年正式成立。學會成立的理念與宗旨為研究、保育、教育並推廣各項與蝴蝶相關的活動和議題。「蝶會是由民間愛蝶人士組成的非營利保育團體。」劉文德說:「除了辦活動引導民眾欣賞、觀察、認識自然野地蝴蝶生態外,蝶會也定期投入區域性蝴蝶調查及環境監測。」

蝶會舉辦的活動主要分為四大類,劉文德說:「有假日賞蝶活動、研習培訓課程、保育專題演講和自然體驗活動。」他表示,蝶會每周六日都會有假日賞蝶活動,以北台灣為主要範圍,行程在一天以內;自然體驗活動則是季節性的賞蝶活動,活動範圍在台灣各地都有,行程也都在二至三天,是較專業的賞蝶活動;研習培訓活動則是為期一個月的蝴蝶教學,每個月都有課程;保育專題演講是每兩週舉行一次,探討蝴蝶生態保育問題。

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陳秀琴說:「我們每週日的免費賞蝶活動可以帶民眾一起觀賞稀有蝶類,像稀有的紫斑蝶和寬尾鳳蝶都有機會看到唷!」她表示,學會也有「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和「解說志工」活動,培訓蝴蝶生態保育人才,招募對蝴蝶有興趣的民眾,加入義工或是解說員的行列。

在蝶會推廣保育蝴蝶多年後,台灣在保育蝴蝶工作上依舊有待改進之處,陳秀琴感嘆的說:「這兩年還是看的見捕蝶者的蹤跡,他們大多捕捉鳳蝶或是台灣特有蝶種,盜賣給大陸或是歐洲的蝴蝶收藏者。」她指出,這種情形台灣南部相當嚴重,可見蝴蝶保育的教育還有待加強,政府也應該加強查緝、加重處罰這些「生態小偷」。

劉文德表示,支援學校、園遊會、展覽活動和企業團體辦理賞蝶體驗,是較易宣傳蝴蝶保育理念的活動,但同時也需要更多志工的幫助。他說,學會希望對蝴蝶保育活動有興趣、熱忱者,可以加入志工行列,想參與賞蝶或蝶會其他活動的民眾蝶會也相當歡迎。



台灣蝴蝶保育協會聯絡電話:(02)28814006

學會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華齡街2巷27號3樓之10

2005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創用CC」授權 分享創意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你聽過「創用CC」嗎?「創用CC」是近幾年在網路上流行的創意授權條款。創作人及著作人透過「創用CC」的授權條款,部分開放著作權利,讓使用人可以在創作人所允許的授權範圍內合法使用著作品,並透過這樣的授權模式提升資訊流通跟增進公眾利益。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提供了公眾一套著作權授權條款,著作人可以透過「創用CC」告訴大家在哪些情況下,他們願意釋出部份或全部之作品著作權。CC所涵蓋的範圍,包括網站、學術、音樂、影片、攝影、文學、教材等。而使用者若是需要用到有使用CC授權的著作品,只要遵守原創作者指定之授權條款規定即可。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創作人、單位加入CC授權條款,像是英國BBC利用CC授權開放大眾使用它的新聞資料庫、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學術單位利用CC允許論文翻譯;甚至台灣也有音樂創作人朱約信透過CC讓大家在非商業使用下改編、翻唱他的作品。

「創用CC」的條款中,以「姓名標示」、「禁止改作」、「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四種授權要素,共可搭配出六種因應不同分享方式的條款。例如有的可能是要求非商業性利用,但是可以改作;也有的可能只要求標上姓名,利用方式或是否改作都不限定。

這樣的授權模式,跟以往的著作權觀念有些差別。「CC Taiwan」的計畫主持人林懿萱說:「以往的著作權授權是『all right reserved』,代表著作者『保留所有權利』,而CC是『some right reserved』,代表的是『保留部分權利』。」有人質疑這樣是否代表「創用CC」反著作權,對此林懿萱表示,CC沒有反著作權,反而是依附在著作權保護之下,讓著作者能行使、調整他的著作權力。

透過「創用CC」完整的授權條款及模式,資訊及創意可以更快的流通、釋放。林懿萱表示,在以往的著作權保護之下,若只想保留部分或放棄所有權利,可能還需要找律師幫忙,而沒有一個較為簡單的方式;透過「創用CC」,使一般人也能容易的釋放權利,讓更多資訊在公共領域流通,促進多元的創意發展。

使用CC授權條款的「阿孝札記」網誌作者陳順孝表示,自己的網誌作品本來就是拿來分享,也沒有營利用途,而且自己也很支持資訊在公共領域的流通,因此在寫網誌時,便利用「創用CC」設定分享條件。

「創用CC」從二○○一開始至今,已在三十多個國家推行。而台灣推行的組織「CC Taiwan」目前除了推廣之外,仍在參與編譯其他條款。林懿萱說,目前他們已經開始培養一批種子講師,未來將讓這些種子講師在校園或是其他地方推廣「創用CC」的思維跟使用方式;而目前也正著手翻譯其他條款,例如『開發中國家授權條款』,並視其內容按照台灣的法律及情況做適當修改,看能不能在台灣使用推行。」

延伸閱讀:

CC Taiwan

孕育藝術人口 由兒童戲劇開始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在國內,很多家長會送孩子去學音樂,學畫畫,讓他們從小便接觸到藝術。近年來兒童戲劇的推廣,正好提供多一個機會讓小朋友接觸戲劇表演,「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我們該投入多點力量給他們。」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執行長張肇洋說。然而,為了培養未來的藝術人口,發展兒童戲劇更顯得重要。

「我們希望透過兒童劇,讓小朋友體驗成長中必經的元素。」張肇洋說。兒童戲劇通常都是透過生活當中的一些故事,用比較適合小朋友的戲劇表演方法演出,如利用簡單易懂的對白,塑造生動有趣的主角,甚至搭建色彩繽紛的舞台等等。

張肇洋說,兒童戲劇最重要的一部份是,它不注重某一表演領域的基本技巧,包容性很大,沒有固定的呈現方式,「例如可以以京劇的表演,加入比較親子的演法把兒童劇演出來。」他補充,親子的方式是指選取親情的故事或營造和諧的氣氛,塑造一個溫馨的環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劇。此外,由於兒童劇可以不同的呈現方式,所以包含在其中的表演藝術有很多種,這樣對小朋友培養不同的藝術興趣有很大幫助。「所以兒童戲劇的推廣,成為未來不同藝術人口的大搖籃。」張肇洋說。

國內主要的兒童劇團都是以專業的表演人員來演出,以小朋友表演的劇團幾乎沒有,在這情況下,令人懷疑那和成人戲劇有什麼差別?「最大的差別在於心態上。」張肇洋說。演出兒童劇,該以小朋友的心情;在規劃上的一切,更應該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想想小朋友會有什麼感覺,小朋友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希望帶給小朋友什麼東西。

張肇洋說,小朋友的領悟力很高,所以和成人戲劇演出不同的是,該慎重地挑選劇本,選出適合小朋友的題材,「每次邀演時,我們都會嚴格審查劇本,如避免出現較低俗的字眼,怕小朋友學會。」例如,成人戲劇的觀眾對象大多是成年人,所以可以演一些較嚴肅的題材,如愛情,政治等等,但就比較不適合兒童戲劇,因為怕小朋友太早接觸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熟的思維。

同時,兒童戲劇通常會特別設定觀眾年齡層的範圍,如適合幾歲以上的小朋友觀看,讓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戲劇欣賞。此外,前兒童戲劇協會協會理事長朱曙明先生也表示,兒童戲劇要具備寓教於樂的功能,太說教不會被吸引小朋友,所以娛樂及教導兩者之間要有一個平衡點。

雖然發展兒童戲劇,對未來培養藝術人口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張肇洋說這條路一點也不好走。「國內二十幾個團,大家都過得辛苦。」他說現在大環境不好,加上企業贊助不多,要發展有一定難度。他慨嘆當政者的不力,更提到每年從政府裡爭取經費補助的情況,每次演出都邀請一些高官到場欣賞,希望得到認同,遊說他們給予多一點支持,「每次都點點頭,但呈交企劃書後,不是等好幾年就是石沈大海」張肇洋說。

然而,縱使走得不易,但兒童戲劇的發展還是要堅持的,也有一定的成果。就像當初向政府爭取舉辦了兩年的台北兒童藝術節就成為了兒童戲劇的指標性活動,入場欣賞的觀眾逐年增加。「像今年,超過了四十二萬人次參加,證明兒童戲劇還是有發展的空間。」

張肇洋說。他補充,其實發展兒童戲劇真正的難處,是缺乏讓小朋友接觸的管道,所以就算每年都要虧損,依然堅持要辦台北兒童藝術節。「因為在台北有這樣大型的兒童戲劇活動,就吸引了全國各地對兒童戲劇的注意。」事實上,每年的台北兒童藝術節都吸引了不少住在各地的家長,帶孩子北上感受這種大型的藝術氣氛。「所以最希望在全國不同地方辦兒童藝術節,讓更多小朋友親身感受。」張肇洋說。

對於兒童戲劇的發展前景,張肇洋說最重要是:「走出去。」不只是用原來的方式,要不斷創新,在創新之餘又不失自己原來的風格。而且,爭取政府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雖然在現在的政經環境中比較困難,但長遠來說,經費確實是兒童戲劇發展中的重要因素。

20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學習障礙生 缺乏社會關懷

【生命力記者江長斌報導】在號稱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的當下,有人快樂地學習著,享受著因改變而所擁有的豐沛資源,像是多元入學方案等,但是也有少數弱勢學生只能靠著自己和父母的摸索以及少數的資源來完成學業,像是學習障礙生小香(此為匿名)。與一般小孩看起來無異的小香,從小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會主動幫弟弟換尿布、洗奶瓶、陪弟弟說話等,沒想到這樣一個得人疼的小孩,居然要受那麼多的苦,在小一時,玩遊戲發生意外,造成腦部缺氧、瞳孔放大,導致日後無法跟常人一樣順利地學習與閱讀。

「也不曉得當初是怎麼走過來的。」陳媽媽哽咽地說著,想當初小學時,小香寫作業是很努力地寫,但卻總是邊哭、邊作嘔、邊抱頭,從下午三點寫到深夜兩點,中間除了喝水、上廁所外,一定是寫完才吃飯。陳媽媽本來以為小香是故意不寫,所以她自己也陪伴在旁不吃,直到小香完成為止。

就這樣的過一學期。後來陳媽媽感到不對,才主動去找心理教授和醫生,做了很多的檢驗才發現,小香竟然是因為小時意外腦部缺氧,造成用腦過度會劇痛難奈,同時手眼會不協調,並且沒有立體感。而小香竟然忍耐一學期的折磨。在得知小香患病當下,陳媽媽痛哭失聲。陳媽媽問上天為何要這樣對待小香,更殘忍的是,竟這樣讓小香渡過了一學期。

之後,陳媽媽主動到學校找輔導室、學務處、導師、甚至校長及校工。在醫院找腦神經科復健科及兒童心智科……等等,希望能夠多得一分力量好幫助兒子。但因為我國的教育部及現行的教育措施全都幫不上忙,雖然有所謂的「特殊教育司」,但必須以專案的方式處理,很麻煩,最後透過別的老師幫忙,安排做測驗,得到較多的補助與資源,但還是排隊排了很久。「有做總比沒做好」陳媽媽說。

學習障礙生一般說來智力正常,但因為腦神經中某種學習功能的異常,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算上遭遇一項或多項的困難,這些困難會導致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問題。因為學習障礙的孩子外表和一般的孩子完全一樣,家長和老師大多會將孩子的困難歸因於懶惰、不用心、不聽話。但只要採取下列方法,障礙生還是可以快樂地學習,像是應簡化指令,好讓他們方便理解,要多讚美,增加其自信心,才不會因挫折而退縮。師大特教系教授洪麗瑜說。

輔大原住民服務社 與毛利人共舞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輔大原住民服務隊,向海外巡禮踏出了一大步。原服隊在今年九月初到紐西蘭進行與毛利人族群的交流之旅。為期一個星期多的旅程,他們拜訪了一些重要的毛利人學校與當地重要的人物,這幾天下來,隊長林吟娟說:「對於他們當地的文化感到很新鮮,但更佩服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維護的堅持。」

在拜訪毛利人的學校中,可以看到許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品,例如像毛利人所編織的衣服樣式,隊員林若雲表示,因為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各族的特色美感都不同,而毛利人只有單一的族群,所創做出來的衣服看起來較為單一,顏色也不會像台灣原住民那麼鮮豔與色彩複雜。

而學校中陳列出來的雕刻品,也令他們印象深刻。林若雲說:「毛利人將他們的文化美學灌注在雕刻中,他們習慣用誇張巨大的人像來表現藝術的雄壯美感。」而在與毛利人彼此用歌舞表演交流中,更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本身文化的認同感。林若雲說:「他們個個高大壯碩的身材,默契十足宏亮的歌聲和專注的神情,不難感受出他們源源不絕的生命活力。」

在活動中,他們也拜訪了毛利當地的重要人物Parato,他充滿紋面的臉是原服隊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他向原服隊隊員們講解著祖先和當地建築設計的意義,隊長林吟娟還透露了他的一項專長,那就是Parato大哥可以把他的祖先名字背得一字不露,從最遠古到現在的祖先名字都難不倒他。

毛利人有他們自己所辦的學校,在學校中可以學到他們自身的語言,但因為受到現實社會環境與競爭力的影響,他們最後也不得不被廣為人知的「英語」所侵占而臣服,隊員廖正念表示,因為社會的現實考量關係,他們之後也只好去念以英語為主的大學以求之後就業順利。相較於毛利人,廖正念補充說到:「台灣目前也有所謂的族語認証,但這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我們是要對自己的土地文化有所認同再去主動學習,而不是被迫以某種名義來強制我們去接觸。」

因為對於毛利固有文化的價值認同,例如編織、雕刻、彩繪傳統等,毛利人更進一步爭取他們的教育權利。隊長林吟娟說:「他們與當地政府爭取辦自己的大學,用自己的語言當教育範本,從民間開始做起,由下而上的努力經營。」而在毛利人的大學所畢業的學生,他們也有特別的教育證書認證,可以讓他們找到工作。

在醫療上,毛利人有他們自己的醫院提供服務,去看病的當地人,因為沒有語言障礙的困擾,所以不必害怕有任何困難,但隊員李自謙表示,在醫療上仍然有醫院分配不均的問題,這是需要解決的。

「毛利人不會向政府要求太多的福利或補助,但他們強烈地要求別人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隊長林吟娟說。也就像毛利人在外與別人競爭時所跳的戰舞一樣,那種壯觀威猛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正是他們文化得以延續的最佳動力。

毛利人最早時是亞洲居民,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當歐洲人還在懷疑地球的彼端有沒有土地時,位於夏威夷南方的夏威基島民,已乘著木筏向南方探索,並在西元八五○年來到紐西蘭。

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橫渡大西洋,給這個杳無人煙的島嶼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長雲裊繞之島。西元一二○○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著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2005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廢油變肥皂 化腐朽為神奇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萬華社區大學愛心志工隊為配合行政院環保署推行環保活動,在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迴車道舉辦「環境大變身 ─ 十分環保」宣導活動,自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四個小時裡不僅有對台灣水污染現況的說明,還有實際示範如何將使用過的廢油製成肥皂,達到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功效。

環保署為提升資源回收的風氣,向大眾提出的建議措施中包括將廢油回收製成肥皂,洽逢萬華社區大學網站上展示了將廢油製成肥皂的成品照片,所以由環保署指示由萬華社大於十一月十二日協同辦理此次活動。活動前半段,由專業人士和愛心志工隊向參與民眾說明水污染的情況及種類,如家庭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牧業污染等。

造成家庭污水的有廚房中使用過剩餘的廢油和清潔劑等,其中以廢油為最大宗,萬華社大愛心志工隊隊員李美靜說,食用油經過使用後成為回鍋油,再用來料理食物恐對人體有害,但使用過一次就廢棄似乎相當耗費資源,且一般家庭對廢油的處理不外乎就是倒進排水管,而污水需花費一定的程序及資源進行處理後排入河川才不會影響河川水質,如果廢油都能回收成為有用的資源,污水處理所需的金錢及資源也會降低許多。

活動後半段,進行將廢油變成肥皂的實際操作示範,引來大批的民眾圍觀。經過一定程序地將固定比例及溫度的廢油氫氧化鈉和水混合攪拌後,待其至乳酪般硬度時切塊,再置於乾燥通風處三週後即可使用。在場民眾看了示範後,不禁嘖嘖稱奇。

李美靜說,經過更多次的廢油製成肥皂的示範教學後,要倡導家庭主婦回收廢油資源再利用也會更容易,使用自製的肥皂也經濟又實惠,製成的肥皂除了洗臉和洗澡外,其他用途都可使用。她表示,愛心志工隊推廣的不只廢油可回收再利用,如破布、廢紙等資源的回收也相當重要,如他們用來包裝自製肥皂的紙盒也是以廢棄的廣告紙折成的。

萬華社大行政專員吳台琪說,目前將廢油製成肥皂的環保措施已由志工們到許多學校及社區附近推廣,而除了推廣環保外,李美靜說,愛心志工隊也定期舉辦義診為社區民眾服務,另外還開了相關課程使社大學員能夠參與社區服務的工作。

延伸閱讀:

萬華社區大學網站

醒新社愛愛隊 齊築飯團海豚山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主要以小朋友為服務對象的輔仁大學醒新社愛愛隊,在這個學期,帶了四十位來自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小朋友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遊玩。愛愛隊隊長,輔大電子工程學系陳鴻霖表示,他們一起玩民俗遊戲、學抽陀螺、切磋棋藝、參觀科學教育館等,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為小朋友增添不少美好的童年回憶。

愛愛隊是輔大醒新社六支服務隊伍中的其中一支。成立於一九六九年,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歷史。他們的服務對象以小朋友為主。隊長陳鴻霖表示,目前愛愛隊約有九十位成員,每學期會進行一次名為「平時服務」的活動,還有寒暑假的服務活動。他說,每學期的平服活動對象會找不同的社會福利單位,而設計的活動也比較短。

他表示,在寒暑假,愛愛隊都有固定的服務對象,在暑假愛愛隊分成兩組到花蓮服務,一組為禪光育幼院服務孤兒,另一組到光復鄉西富國小服務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朋友。在寒假,他們則到桃園的大園弘化育幼院服務孤兒,假期的服務時間長達一個星期。

這次平服活動的執行秘書,輔大社會學系三年級張宇萱表示,這學期我們共四十位隊員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帶領了四十一位小朋友到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一日遊。她說,這活動名稱以幾位策劃人的綽號組成為「飯團海豚山」,希望以有趣、活潑的名字吸引小朋友參加,為他們帶來歡樂的一天。

她說,這次參與的對象是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三重服務處所服務的小學生。他們選擇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活動地點因為那裡有歷史、藝術、科學教育等多元化展覽區供小朋友增加新知識,另外也設有各種各樣的兒童遊戲與玩物,例如遊樂場、陀螺、中國棋、西洋棋、球類等供小朋友選擇。

張宇萱表示,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出發前接小朋友上遊覽車時,她看見一個坐著代步車的媽媽送她的孩子上車,那小朋友非常懂事,推媽媽的代步車到較平坦、安全的地方,跟媽媽道別後就自己上車。她說,這些孩子雖然在比較複雜的環境成長,但他們會比起一般的孩子乖巧、成熟,這一點讓她覺得心疼。另外,她也看到隊員們陪小朋友玩了一整天、逗他們開心、照顧他們的安全,雖然整個行程很疲累,但大家都服務得很開心。

身為營長的陳鴻霖表示,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隊員寸步不離地陪伴他們,他說:「例如我帶那個四年級的小朋友,他很愛跑來跑去,因此我跟他保持距離,但也要觀察他的行為,適時地靠近他、跟他聊天。」他認為,由於當天出席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單親家庭,在人與人相處時,他們會顯得比較沒有安全感,因此隊員需花較長的時間與耐心接觸他們、跟他們多玩後才會信任隊員。

他表示,在活動結束前,他們會向小朋友說:「希望你們以後,若有能力的話,多關懷與服務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以把愛愛隊的服務精神傳承下去。他說,這活動結束後,他們收到許多小朋友寄來輔大的信件,這些回饋讓他和其他隊員感到很有滿足感與成就感,因為小朋友們不僅記得他們,而且還感激他們當天所做的一切,讓他們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部落發展計畫 原住民的山地福音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給予原住民良好的機會,也要告訴他們如何展現專長。」是原住民部落發展計畫的一項特色。提供他們完整的專業技能學習,從廢棄物處理和生物有機肥料這兩項專業著手,提升部落本身的經濟。同時在婚姻教育及學生升學方面提供幫助,提升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讓部落能夠自我發展。

原住民部落發展計畫最早由輔仁大學聖言會代表鄭穆熙神父,在一九九六年發起,他發現信奉天主教的原住民生活困苦,部落的青年不斷外移,但是往都市發展的部落青年沒有專長,沒有好的發展,部落也因為人口老化失去活力。他發現根本原因是部落的經濟條件不佳,年輕人只能出外工作,如果在部落就有良好的工作,自然能留住年輕人在部落。

因此鄭穆熙開始尋找適合部落發展經濟的方法,他的秘書陳雅楨發現政府推廣的垃圾與廚餘回收中,廚餘一直沒有專門處理的單位,但將其轉作生物有機肥,經濟效益很大,與部落農業需要也一致,只是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員才能爭取向政府爭取,於是開始向原住民推廣。

他們先在新竹縣五峰鄉試辦,購買有機肥專用的酵素,地方政府也將收集來的廚餘交給他們處理,很有成效。於是向政府表達希望能承接處理廚餘的工作,並且經由政府的補助在東海大學開辦課程,希望部落的青年可以通過「乙級廢棄物證照」,這張證照不但賦予他們有教導他人製作有機肥的資格,另外,政府的法令也規定每間工廠需要一位有證照的人來管理廢棄物處理,所以連部落的老年人也報考。陳雅楨說:「看到這些部落的長者為了部落,勤奮的讀書,讓我們覺得努力的有價值。」

由於計畫推行良好,目前已經有台灣多處的山地部落跟進,這些地方的人也互相聯繫並向政府收取廚餘且和相關團體購買有機肥所需的原料。目前已推廣至台北縣的山區、新竹、嘉義阿里山、台東花蓮的部落以及南投信義鄉和仁愛鄉,使這些地方的特產,例如五峰鄉的水蜜桃,阿里山的山葵和茶葉,台東米和花蓮的水果收穫更豐盛,品質更好。陳雅楨表示,原住民對大自然很尊重,所以能使用有機肥料,不破壞自然,也希望部落能因此一同發展。

鄭穆熙表示:「部落的經濟提升是第一步,但部落的知識文化提升更重要。」今年的七月到九月,他們也在部落開辦了一系列的課程,例如六次的婚姻家庭的課程,輔導原住民的問題夫妻,另外在輔仁大學開辦營隊,開拓部落青年的視野。輔大校方也表示,願意提供獎助學金供可以升學的部落孩子。原住民青年能夠升學,提升部落教育水準,這些發展才能持續經營。

2005年12月9日 星期五

輔大同窗社 「志」氣比天高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成立邁入第十年的輔大同窗社,是輔仁大學內的男同志社團。大專院校的同志社團,輔大同窗社社長Vino說,一直到現在,,輔大同窗社到現在還是沒有提出申請,主要因素就是出櫃問題。一旦變成了正式社團,只要一參加,就會被別人知道社員的同志身份,會造成某些成員的壓力。

輔大同窗社成立目的,就是提供一個介面,讓男同志們可以認識其他朋友,藉由社團的定期聚會交流感情。社長Vino說,同窗社目前每週都會舉辦餐會,在十一或十二月將舉辦舞會。像之前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和台北同玩節,社員們也都會一同參加,表示支持。

社員小ㄅ說,男同志在同儕團體裡,當其他同學在「看妹」時,自己只能看「妹」旁邊的男朋友。有很多同志不知道要如何去接觸這個圈子,如何交朋友。雖然現在網路發達,在BBS和聊天室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同志蹤跡,但那些感情是給人很虛幻、有目的的感覺,要交到真心好友機會很少。

談到大專院校同志社團的發展情形,同窗社社員小ㄅ說,其實很多大學的同志社團都瀕臨倒社。Vino拿出二○○三年「GLAD」(每年五月由各大專院校同志社團主辦的校園同志甦醒日)所做的文宣,上面列了相當多所學校的同志社團。Vino接著說,大學同志社團生態近來改變非常大,像政大、文化、北大、海洋、東吳等學校的同志社團,因為發生像交接不慎的內部問題,或是招募不到新社員,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Vino說,截至目前為止,輔大同窗社的招募的新社員約有二十人,規模已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今年還特別和大學同志社團最活耀的「台大GayChat」,一同舉辦聯合迎新。

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學校,對同志社團會有特別的態度嗎?社長Vino說,其實同窗社和學校是「曖昧關係」。成立至今邁入第十年,沒聽說學校對同窗社有打壓的事件。他說,要有依存關係才能談打壓的問題。同窗社沒有提出過申請,不屬於正式社團,所以宣傳單因為沒有學校蓋章而被撕掉,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輔大似乎是採取放任政策,但我們也不知學校真正的態度如何。」

第七屆的社長小杰(化名)接受生命力訪問時,曾表示「公開反而更麻煩」、「如果公開招生社員,那內向的同志就更不敢來了。」今年的第十屆社長Vino表示,在BBS、體育系、男廁所貼公告,或是到聊天室宣傳,這都是一貫的宣傳方法,從以前流傳到現在。輔大同窗一直都是在檯面下活動,從來沒有要公開招生的意思。他說,我們不像台大是正式的社團,所以無法在學校擺攤吸引大一新生入社。「你覺得我們要跟那些新生說什麼呢?要怎麼拉他進入男同志社呢?」Vino打趣地反問記者。

2005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一步一腳印 沿著鐵道發現新台灣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當所有的鎂光燈都追逐著柯賜海、許純美,負面消息多過於正面新聞的時候,總經理李濤希望能製作一些平凡、簡單卻深植人心,且真正關懷台灣人民的地方故事,TVBS主播詹怡宜表示。於是每週六、日晚間十一點半至十二點播出的「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將沿著鐵道環島一圈,串聯起新台灣的故事。

無論是前一陣子炒得火熱的濟州島賭博事件,還是最近各陣營因選舉到來而大打口水戰,現在的新聞看了讓人心情鬱悶,主播詹怡宜認為新聞是做給台灣各地人看的,「老用偏狹的台北觀點報新聞太狹隘了!」「一步一腳印」播出至今已繞完台灣一圈,未來還要繼續報導更多正面的地方故事,讓台灣人民知道:台灣其實沒那麼糟!

主持人詹怡宜說:「台灣的好事很多,只是媒體少報而已,題材從來不缺,台灣到處有充滿創意、認真工作的人們,」於是製作團隊沿著鐵軌一站站尋找故事,每個故事是一個點,火車將點連成線,當環島完成就形成一個甚具影響力的面,「我希望能連結每個小故事,呈現出真實而全面的新台灣精神。」

在採訪過程中,製作團隊常會碰到相當有意思的人物,台中縣大肚鄉的永電公司總經理陳樹鍊,外表微胖、耿直,十足的台灣歐吉桑模樣,很難想像他的發明竟然人人都用過。他說他廿六歲時發明了「藝術瓷霧鏡」,搞得詹怡宜一頭霧水,「你們家的『藝術』啊,『藝術』不是都有鏡子嗎?」原來發明的是「浴室除霧鏡」。詹怡宜:「本土化的發音,國際化的成就,讓我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新台灣感動。」

而這沿鐵道繞行台灣一圈的構想,也獲得不少觀眾的認同,甚至有人照著節目走過的路線重新走一遍,曾接受採訪的台東關山草莓園農夫告訴詹怡宜:「節目播出第二天起,我就連續忙了好幾個禮拜,太多人上門了。」

因為今年詹怡宜要照顧小孩不適合出差,因此由吳安琪、張孋嬅、拉娃谷幸接續做下去,節目同樣受到熱烈迴響。像最新一期的單元「黃色芳蹤」,說的是為台灣生態復育默默奉獻的吳聲昱的故事,為了復育一種瀕臨絕跡的國寶植物「萍蓬草」,被人笑是瘋子,但是他仍堅持自己的立場,到現在已經幫四十幾所學校蓋水草生態池,而且分文未取。

黃色芳蹤在TVBS留言板引起討論,網友Justin說:「在小小故事的背後,總有那麼令人動容動情之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卻有著人生大道理,喜歡孋嬅主播切入的角度,讓我看到光明的人生面。」汐止秀峰國小總務主任張淩翔表示,該校一個建置中的生態池也希望能種些萍蓬草,他說:「每週收看『一步一腳印』,讓我有許多感動,也給了我在教育現場的經營有許多的啟發,感謝製作單位的用心。」



延伸閱讀: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走出埃及 盼同志走出另一片天空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是一個標榜以聖經為原則,一男一女婚姻制度為立場,幫助不快樂的同性戀困擾者。加強對台灣青少年宣導同性情誼和性別認同的正確觀念,使青少年對同性戀有正確的了解與看待。

輔導專員王文靜說,「走出埃及」的名字典故是出自聖經故事裡,摩西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今日約旦河與死海的西部一帶),「走出埃及」意思是想幫助一些在感情上、精神上不快樂的同志,讓他們迎向自由豐盛的生命。

王文靜說,在輔導過的案例中,有些女生是小時候被性侵,或是因為一些原生家庭的問題等,讓她們變成喜歡女生。有些人不想再過一樣的生活,所以來走出埃及,輔導員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讓這些人消除對異性的恐懼,並進而產生好感,有好的互動。

王文靜舉例說,有很多十五、六歲的小女生交了小男友,因為他們年紀小,不夠成熟,不知道怎麼做保護措施,所以就懷孕了。墮胎後,有些女生認為跟女生交往很好,因為不會懷孕。這些因為年輕時受到傷害而恐懼男性的女生,是可能因為接受輔導而改變對男性的看法。

有人問,難道同志就是有罪的嗎?不是說「神愛世人」,那為什麼一定要同志改變?王文靜說,神是愛每一個人的。在基督教裡,每個人都有原罪,都要悔改,祂看待每一個人都是罪人。走出埃及並沒有要打壓同志團體,因為他們自己也是弱勢,也沒有力量逼同志一定要改變。

「想要改變的同志也是弱勢,他們不能打壓曾經和他們是同一群的人。」以自己的感覺來說,弱勢族群本來就比較會自我防衛,很多人都會有敵意地問我們問題。「為什麼要排斥我們呢?」她說。如果有人想被幫助,想面對生命,難道不行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自的立場,有人來找我們幫忙,就代表真的有這一群人存在。

王文靜說,很多人的立場不客觀,常常碰到曲解他們的人或是新聞報導,這個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武器,談到一位英國的走出埃及領袖承認,他至今都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向,很多人在接受輔導的過程會「跌倒」,受到很大的挫折,認為改變好難。她認為這個英國領袖還在輔導過程中,出來做領導者還太早,他還沒完全被改變。蛻變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在輔導過程裡,一定會有一些失敗的例子,但卻有些人喜歡拿這些例子來嘲笑,這些人無法理解什麼是改變,但失敗的人自己可以了解當中的過程。

曾經是基督教教徒的男同志小鬼說,我覺得信仰對我來說沒有很重要,所以當信仰跟同志身份衝突,我就選擇離開信仰。「像我就是覺得信仰可有可無,其實搞清楚自己要的應該是最重要。」

男同志小鬼表示:「其實很多問題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也不是那麼複雜。」基本上基督教這個信仰就是一個很喜歡把大家思想都「統一」,畢竟異端對他們來說,在政治還是權力上的掌握都是很大的問題。他說:「如何尊重別人才是基督教自己所最需要學習的,而不是改變別人。」

輔仁大學同窗社社長Vino說,我們跟他們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對於他們認為自己有使命這件事可以體會,但無需因此接受他們。而且我們自認有能力,不需要他們的幫助。他說,其實人都會改變,只要哪天喜歡同性,那他就是同性戀,有天變成喜歡異性,他就是異性戀,這是沒有一定的。時候到了,人自然就會變。

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播客老師吳清源 網路影音當教材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吳清源老師……」以往這句話是出現在教室裡面,但這次不是出現在教室,而是從電腦喇叭裡面出來。台北縣三峽鎮中園國小的吳清源老師利用Podcast,幫國小學童及家長做了幾個播客網站,讓學生跟家長透過遠距的影音,在家也能複習功課跟學習新知識。

Podcast是網路新興的傳播方式,個人可以把自己錄製的聲音、影像搭配著文字放到網路上供人下載,而製作這些檔案的人則稱為播客。透過Podcast,閱聽大眾不用擔心錯過節目時間,也可以使用電腦或是MP3隨身聽帶著走,不被時間跟空間受限。吳清源說:「透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把教室延伸出去,學生在家裡也能複習功課。」

目前吳清源的播客網站有五個: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台語543、國小數學Podcast、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跟故事媽媽說故事。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是針對初學英文的人,介紹簡單的單字片語用法;台語543則是因應母語教學,設置這Podcast來整理分享台語教學;國小數學Podcast跟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是吳清源介紹他的課堂教學資源及教學理念;故事媽媽說故事則是由數位自願學生家長共同錄製,內容有成語故事跟童話等。

吳清源表示,其實剛開始只有架設自己的網誌,內容除了有他的教學內容也有他的一些想法。吳清源說,會架設這個網誌,是因為今年四月時教育局要來做課程訪視,他為了避免紙本浪費,同時又想幫自己做一些教學整理,才架設這個網站;而自己在學校也有指導口語傳播社,對廣播有興趣,所以才在七月架設播客網站。

吳清源說,在教學網站裡他利用聲音檔的方式,製作成廣播節目,讓同學下載收聽,藉此溝通觀念。而有些他覺得聲音不好表達的教材,他甚至錄影之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上,供同學觀看。而在他們班上二十九位同學裡,也有十八位曾經上去過老師的播客網站收聽、收看。

學生家長劉玉玲表示,老師這樣多元的教學方式是不錯的,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學習。吳清源說:「之前還有安親班老師因為不會我教給學生的『懶人減法』,還上來我的播客網站看我的教學。」

吳清源的另外一個播客網站:故事媽媽說故事,是許多自願的學生家長幫忙錄音說故事。吳清源說,在二○○四年暑假開始做時,只是要錄製有聲書,後來有自己的教學播客後,也幫故事媽媽說故事設了一個播客網站。

這些媽媽都是義工性,為什麼會願意幫忙說故事,會不會嫌累?故事媽媽劉美芳說:「錄這些故事是很有意義的,孩子可以聽這些故事,來學習成語的典故,或者就只是聽這些故事,這樣都很好。」「其實我們這樣錄還好,辛苦的是老師,每次錄音或者是準備,都是老師最辛苦。」

架設這麼多播客網站,但吳清源沒有花費很多的金錢在錄製的器材上。吳清源說:「我使用的東西就是一台IBook G4電腦,配上一個外接麥克風,剪輯是用無版權問題的自由軟體Audacity,錄影的話配上一台Sony DV,就這樣而已。」

雖然節目製作費用不高,可是製作過程也曾遇到困難。吳清源表示,因為影音檔案所需空間較大,而免費的網路主機的空間跟頻寬難找,後來放在學校網路主機裡才解決。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音樂的版權,吳清源說:「有時候錄音,會因為週遭有聲音干擾,或是其他原因要用音樂修飾,但是音樂的版權會有點麻煩。」不過他也說,這些節目也都只是純粹教學沒有商業用途。

目前吳清源是台灣第一個利用Podcast作教學的老師,對於以後有興趣加入Podcast教學的老師,吳清源說:「最好是多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因為這樣在製作上可以節省時間。」而多一點人一起做,也可以各盡其專長。「可能有些老師國文比較在行,有些是數學,這樣大家就可以分工,按照個人專長來做。」

延伸閱讀:

《生命力》網路「播客」 做自己的媒體

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

台語543

國小數學Podcast

故事媽媽說故事

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台北偶戲館 傳統劇偶一次看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想要了解傳統三大偶戲嗎?走一趟台北偶戲館,不僅能一次看盡中華文化的三大偶戲-布袋戲、皮影戲與傀儡戲,還有西方文化不同風格的作品同時呈現。

台北偶戲館二○○四年八月成立於市民大道五段上,緊鄰京華城生活館。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九歌兒童劇團經營管理,為台北市十三座官辦民營的博物館之一。一九九八年,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將數十年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期望北市政府能為此成立一處保存兼具展覽的地方,正好碰上新建的京華城捐出所在的這塊土地做為公益用途,於是博物館就在這兒正式成立了。館徽設計為手掌中含有皮影圖像,意味著三大傳統偶戲皆為用手操作的趣味「掌中戲」。

偶戲館分三層(二、三、四樓),由一樓至二樓的樓梯迴旋處即將三大偶戲的發展完整且清楚的呈現於眼前,歷史脈絡跟著自己的腳步緩緩的往前推移。從正門走進的二樓空間為常態性展示區,由三大顏色區塊區分出三種不同的戲偶,從「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經過「絲絲入扣」傀儡區到「影影約約」皮影戲區,三個區塊都兼具動態影音介紹與文字圖像解說;分別有不同的歷史沿革和互動遊戲區,不僅可以觀賞,更能親自體驗偶戲樂趣。看完三大傳統劇偶,接著看看偶劇在國外的發展與特色人偶,異國角色的皮影人偶、傀儡木偶與布袋戲偶,都是館內特有的展品。

三樓空間為創意樂園,包含放映室、工作室、DIY專區等,讓參訪者體驗不同的戲偶經驗。其中包含了主題展覽區,不定期的舉辦各式相關特展。四樓表演樂園主要為黑箱劇場的表演空間,館方不定期安排各式相關的國內外知名偶戲團表演。特別的是,表演之外,常常會設計許多教學互動在其中,大朋友小朋友來到這不僅僅是看看劇偶,而是參與演出。從永和來的謝媽媽笑著說「東西很豐富,也很有趣呢!」而參與了互動式表演的小學一年級謝弟弟也蹦蹦跳跳的玩耍著。

館內收藏並非都是傳統的百年古物珍藏,館內行政專員廖士惟表示:「針對不同主題的需要,而特別蒐集與製作的呈現。」因此,整館的教育、傳承意味是比較關鍵的重點。「真正的文物典藏,有些在學術上也有相關的重要性,因此並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展出的。」他補充說明。

目前館方在松山區已承辦了三屆的松山偶戲文化節,也與附近的幾個鄰里合作,企圖想利用偶戲館特色去建立出社區特色形象。廖士惟表示,既然沒有其他的地緣或傳統文化相關性,就用這個機會將地方塑造成一個有特色的偶戲社區。

館方同時也提供DIY課程,不僅針對學校團體的校外教學部份,也有針對不同的非團體參觀者訂定不同的課程。作品不限於單一種成品,有多種偶戲種類可供選擇。「最可愛的是一種寵物偶,附有小機關,可以讓小朋友做完後馬上牽著走」廖士惟說。

目前館方期望能藉此將兒童戲劇再發展,「培養小朋友,才是讓文化傳統永續經營的最根本之道」。不僅靠著九歌兒童劇團的努力,希望偶戲館也能透過這些國、內外的大、小表演來引發大眾注意且興趣。此外,與國外的交流合作也逐步進行,備有結締姐妹館的計畫。至於國內的最大目標,廖士惟則表示:「全台北縣市的各級學校團體都能至少來參觀過一次。」

延伸閱讀:
台北偶戲館

2005年12月4日 星期日

透過國際串連 提升原住民人權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今年十月初,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與亞洲原住民族聯盟基金會一起合辦「台灣原住民族聯合國國際人權訓練營」。透過這個人權訓練營,讓台灣原住民更知道如何透過國際串連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在全球每一個國家中,當地的原住民族都是相對弱勢。既不是主流文化也不是既得利益者。過去我們可能聽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等名詞,在一九七○年,美洲發起原住民族是第四世界的構想,全球的原住民族可稱為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泛指所有在一個國家內之原有土地與自然資源已被部份或完全剝奪了的原住民後代。」在每一個國家中,或許原住民是相對少數,但是全球所有第四世界的原住民約有三億七千萬人,透過國際串連對全球的政府組織發聲,原住民的需求比以往更有機會能夠得到重視。「如果全部集合起來,聯合國或強權國家能夠不重視嗎?」吳思瑋說。 

所以台灣的原住民應該也必須了解自己該享有的國際人權,以及與全球其他原住民和非政府組織應該如何互動。這次營隊的學員,大多是曾經參加過國際原住民會議的人,以及在原住民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與部落文化工作者。

「我們希望介紹國際的原住民人權的觀念與法案給台灣的部落工作者。希望這些參加的原住民能夠更了解國際原住民事務。並希望他們在了解之後能把這些觀念實際的運用。」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說。

曾經參加三次聯合國原住民會議,協辦人權訓練營的吳思瑋表示,經過這次營隊後,她認為台灣原住民的人權跟其他國家原住民比起來好很多,甚至跟美國、加拿大也有得比。「尤其在整個亞洲來說,台灣原住民的人權已談到高層次的憲法夥伴關係,其他國家甚至還停在基本生命自由財產被侵犯的問題。」

吳思瑋認為,「台灣原住民只有兩個問題:一、原住民不了解自己的權利,所以不知道如何在現有體制下尋求保障。二、中台關係影響台灣原住民參與國際會議的權益。」

對於原住民自身的權益,吳思瑋認為,「應該透過持續的公民教育以及人權訓練營來使原住民了解自身權益。」雖然台灣原住民在國際上某些會議,會受到中國政治力的影響,但仍然可以參加非政府的原住民跨國性組織。

「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喚起原住民青年人一同重視「國際參與」與「在地連結」兩個面向,其實參與聯合國並不難,但持續的人不多,原住民運動需要更多青年的參與。」吳思瑋說。


輔大體育系 讓運動有愛無礙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一群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的學生以本身的專業知識與專長,加入了心智障礙者運動會志願服務的行列。他們為此擔任各比賽的裁判員、解說員、賽前給予熱身運動指導與體適能測驗等。他們的熱心參與讓心智障礙者展現運動才華,以享有更自信、更多歡笑的人生舞台。

這個主題為「開創自我,迎接挑戰」的第十四屆「亞特盃」心智障礙者運動會由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主辦,今年在十一月二十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場舉行。參賽者不分輕、中、(極)重度心智障礙者,都享有機會參加。今年計有一百零七所來自新竹以北、宜蘭、澎湖、台中、台南等縣市各校啟智班、教養機構參與這個活動。比賽項目包括籃球原地運球、壘球擲遠、二十五公尺、六十公尺等徑賽、接力賽、親子趣味競賽,還有室內進行的球類遊戲等。

輔大服務隊的領隊老師包括體育學組王金蓮、運動健康管理組高瑞鍾與運動競技組王福明。領隊老師之一王金蓮表示,主辦單位一直有跟輔大聯繫,在五年前,她就開始帶領體育系的學生每年參與該服務。她說,去年輔大體育系參與的同學有一百零四位,今年只有約七十位,由於人數不足,因此老師也親身參與服務工作。

輔大運動競技組三年級的劉鎮豪表示,去年有參加該運動會的服務,因此今年也想去幫助社會上不幸的一群。他這一次擔任賽跑項目的終點計時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名參賽者跑到接近終點線時,突然停在原地、站在那兒發呆良久,於是,他不斷鼓勵該參賽者前進,給他加油,終於他才提起勇氣完成比賽。他說,從這一點讓他理解到,心智障礙者大部分都很單純,在溝通時需要更多耐心、慢慢引導他們,就好像大哥大姐般細心照顧小朋友。

劉鎮豪表示,在比賽進行時,他看到一些家長除了在一旁為子女打氣外,還跑到跑道上拼命推他們的輪椅,這不僅違反了比賽規則,而且當天下雨,跑道非常濕滑,這樣的舉動太危險了。他說:「當天,我就看到有些選手跑到一半不慎摔倒,幸好有醫護人員在場立即給予援助。此外,家長那樣的行為也會造成參賽者的壓力,使他們無法進行比賽。我認為,運動會最重要是安全與體育精神,勝負還是其次。」

運動競技組三年級的張智翰說:「我參加這項服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三『服務與學習』這一門課,我們必須要有服務的時數。另外,我覺得,能以自己系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去服務別人,這非常有意義。」他表示,當天他擔任機動組的組員,在巡視每場比賽的崗位時,若缺乏人手,他就會給予支援。他說,他們其中一個重要責任是在每個比賽進行前,向參賽者的老師解說比賽規則、各項運動的正確姿勢、動作等,以減低參賽者受傷的可能性,也確保比賽在順利、公正的情況下進行。

張智翰說:「在服務中,我發現心智障礙者跟老師或教練的關係如同家人般密切,除了看見老師在一旁照顧他們、不斷給予打氣之外,有些選手在比賽感到緊張或徬徨無助時,他們都會向老師求助。就像有一位賽跑選手,他不知道跑哪個跑道時,他一直喊『老師!老師!』,然後老師就會安撫他們的情緒,並給予指導。」他也表示,這些服務經驗讓他成長不少,使他更主動關懷弱勢族群,接觸他們後,他也更懂得以不同方式、態度去對待他們。

2005年12月2日 星期五

懷舊卡通特展 帶你走進時光隧道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無敵鐵金剛,無敵鐵金剛,無-敵-鐵-金-剛……」琅琅上口的古早卡通歌曲是否讓你感到熟悉?日前在台北偶戲館舉辦的「懷舊卡通特展-偶的童年回憶」,展出六○年代以來幾部的卡通人偶,喚起大朋友的兒時的記憶。

此次展出作品有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霹靂貓、小英的故事以及海王子等幾部有名的懷舊卡通。展出的人偶多有一定的歷史年齡且珍貴稀少。針對這次的特展也在播映室配合播放幾部卡通作品,包括怪醫黑傑克以及海王子等相關影片。

卡通偶的出現,多是由動、漫畫為基礎,進而發展衍伸出的相關周邊產品。二次世界大戰後玩具業才漸漸開始復甦,到了五○年代,因漫畫盛行、電視普及,卡通動畫也隨著此背景發展,玩具業配合這波潮流,結合內容製作出了各式造型人偶。在此期間又倍受兒童歡迎,隨著此一趨勢,卡通玩偶開始大量生產。

台北戲偶館行政專員廖士惟表示:「任何物體都可能是一個『偶』。」廣泛的定義來說,只要將某種性格與生命賦予某一物體,他就可以是個有意義的「偶」,他補充說明。台北偶戲館結合傳統、西方文化等特性,將「偶」類做一次完整的介紹。這次之所以會有舉辦懷舊特展也是基於這樣的考量而策劃展出。為了這次的特展,館方辛苦地與特定收藏家洽談,希望能爭取展出機會。「這些東西歷史久了,太過珍貴,收藏家幾乎都捨不得借出來,深怕收藏品受到任何傷害呢!」

這樣的一個懷舊特展,不僅在於讓大朋友回憶童年,還能做到親子交流的效果。廖士惟表示,也有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參觀,然後由爸爸媽媽親自當解說員與孩子一同分享童年的卡通樂趣。也許能藉這個機會拉近親子的關係,讓小朋友能了解父母小時候在做什麼、玩什麼。一位謝太太參觀當天才意外得知有這樣的一個特展,高興地說:「都是屬於我們年代的東西呢。」

早年的卡通沒有現今流行的多元化故事;不外乎正義對抗惡方與溫馨親情、友情系列兩大類,表現出的都是非常正向的正義善良。不畏艱難地對抗敵人或是經歷種種困難而努力克服達成目標的故事,激勵了那個年代的兒童;塑造出的英雄偶像也都成為小朋友們的積極目標。

在那個年代,經濟環境還不甚富裕,生活中總是伴隨著自然野趣或一些傳統製作簡單的童玩遊戲(例如:跳格子、竹槍、沙包等)。卡通的出現,英雄故事與溫馨故事的類型滿足了兒童另一塊的需求。將天馬行空的故事由人偶實體化,與兒童能更近距離接觸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卡通偶雖然由台灣代工,但對家庭來說多為奢侈品,因此只能觀看而不能擁有。故此,藉由特展再次將這些夢想的玩具人偶呈現給大眾。

展場內為了配合懷舊氣氛,特地出借九歌兒童劇團相關佈景,將老式雜貨店、小玩具、遊戲以及糖果餅乾等懷舊系列物品一起搭配展出,除了小時候崇拜的英雄偶像,也能再次看見兒時回憶的其他相關物件。

延伸閱讀:

懷舊卡通特展-偶的童年回憶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為了反對樂生療養院遭到拆除,第三波「音樂.生命.大樹下」行動於樂生療養院舉行,大樹下小組透過放映紀錄片、院內環境導覽及邀請音樂人參與演出音樂會等,表達院民、大樹下小組及其他支持團體對於政府將拆除療養院的堅決反對及不滿。

樂生療養院是自日據時代起便用來收容痲瘋病患的處所,集中管理患者並對外完全封閉,使得院民大部分從年輕時便進駐到療養院,由於當時社會痲瘋病是無藥可醫的傳染病,病患們便遭到親友疏離的病患,即使在日本政府撤台後也無依無靠,在這裡一住便是五、六十年。

樂生療養院位於正在興建的捷運新莊線的路線上,基於不妨礙到捷運工程於預定時間內完工,院方於一九九四年將療養院賣給縣政府,並在舊院區旁興建新大樓,做為舊院區拆除後院民們的新住所。在十月三十日舉辦「音樂.生命.大樹下」活動籌辦人、大樹下小組行動聯繫人許雅紅說:「樂生療養院是古蹟,也是台灣的一塊寶,我們曾經多次寄信給地方政府並提出替代方案,但政府不是不回應便是以『將延誤捷運工程半年到一年』的理由駁回。但本來預定在去年拆除,卻遲至今日仍是僵持狀態,寧願耗時間也不願聆聽我們的聲音,政府不也是自己在拖延時間?」

許雅紅接著說:「根據國際的規定,痲瘋病患不能居住在超過兩樓以上,而新大樓卻蓋到八樓,這是政府及院方完全沒有站在院民立場考量的做法,而且院方在決定將療養院賣給政府時,一直到現在十年了,就再也沒有整修過房屋,為的是逼迫這些阿公阿嬤為了安全問題,不得不搬到新大樓。既然正面向政府申訴無效,便靠我們自己持續地舉辦相關活動,希望喚起更多的民眾對這裡的認同,共同支持樂生能夠被保留下來。」

活動當天參與者都能拿到樂生療養院內的詳細地圖,能夠參觀三合院、磚瓦屋等古早氣息的建築,及幾乎沒有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此外,活動內容主要是樂生紀錄短片放映及座談,和幾位支持樂生保留行動的民謠歌手所演出的音樂會。紀錄片內容為描述樂生院民的生活點滴、及已搬到新大樓的院民們在行動上的不便,表達院民認為住了五、六十年的舊院區才真正適合居住的心聲。以及院民自組的樂生自救會到立法院參與公聽會,表達要與樂生共存亡的決心。仍住在舊院區的院民認為舊院區的生活環境空間寬廣,行動方便,有大樹,空氣好,而新大樓的生活環境和醫院一樣冰冷,少了份家庭的溫馨且行動不便。

而音樂行動方面,由林生祥、張懸、達卡鬧、胡德夫、樂生那卡西等民謠歌手,以自己的母語及音樂,唱出他們對生命的觀感及熱忱,也表達對保留樂生行動的支持。

許雅紅說:「舉辦第一波活動時想辦演唱會,那時雖然沒錢,但還是想辦,幸好靠著朋友及一些團體的贊助及支持,還是辦成了。第二波活動時則是小劇場演出的方式。下一波的活動預定要進行『DIY市場』,會有支持樂生的團體所自製的物品進行義賣,所得會繼續用在支持樂生留存。我們會持續在每個月的月底舉行活動,希望是讓民眾自己走進樂生,不必靠我們說服,讓民眾自己就能體會我們要保留樂生的理由。」第四波的活動將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樂生療養院的老市場旁舉辦「自己來市場」。

延伸閱讀:

【音樂.生命.大樹下】行動

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蔡元鎮 有福氣的大肢人

【張美華報導】「你很有福氣喔!以後一定會大富大貴」,蔡元鎮手掌肥厚、鼻頭渾圓、耳垂又圓又大,親戚朋友看到他都這般稱讚他。但是這些特徵就是罕見疾病肢端肥大症的標準症狀。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體內的生長素會不正常的升高,若在青春期前發病,會出現巨人症。若已不再長高時才發病,則這時過量的生長素會使手腳變粗、鼻子變大、眼眶突起、兩頰變寬、嘴唇變厚、舌頭變粗,此外身體的器官也變大。患者會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胳疼痛的現象,壽命會比一般人少十歲左右;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則為一般人的二倍,它也是病人主要的死因。

肢端肥大症根本治療方法是手術,將腦垂腺的腫瘤摘除。由於生長素的作用緩慢,因此患者外表臉型或體型的變化容易被誤以為是年紀增大的關係,以致診斷的時間會延誤,因此腦垂腺的腫瘤都已較大,手術不易拿乾淨,因此在術後,生長素的濃度還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這時就需進一步使用注射針劑治療。

由於大部份病人無法經由手術一次根治,必須長期追蹤和治療,蔡元鎮為此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病友聯誼會「大肢俱樂部」,讓病友互相鼓勵,互相照料和關心,才能使人生更有自信。「沒有人敢跟我們打架」,蔡元鎮笑著說,病友們每次一站出來,個個人高馬大,陣仗很威武。

蔡元鎮表示,病友們都長得很像,就像一家人一樣;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症狀不易察覺,病友們常常隨處搜尋「疑似病友」,希望能幫助更多病友早日發現早日治療;蔡元鎮指出,病友陳絲昭有一次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就意外地發現一名肢端肥大症病友。

大部分肢端肥大症患者需要依靠注射針劑控制生長素,蔡元鎮表示,針劑的取得不易,很怕有一天藥品會短缺。蔡元鎮指出,醫院會以比價的方式採買利潤比較高的藥品,他說,「罕病藥品根本不採購,真是糟透了」;又罕病藥品的單價較高,會佔健保總額給付制的額度,蔡元鎮說,診療一個罕病病患賺的錢,可以賺更多倍正常病患的錢,所以有的醫院根本不採買罕病藥品。蔡元鎮表示,「醫院現在已經變成營利單位了」。

「既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日明月清風下,我還將在後院遍植蓮花」,這是蔡元鎮的座右銘,他表示,在手術期間意外接觸宗教,讓他的人生觀有很大的轉變。他說,生病前他就跟一般上班族一樣,每天汲汲營營賺錢,玩股票;手術後蔡元鎮決定站出來,加入罕見疾病基金會以及弱勢團體權益促進會,幫助更多罕病病友,他笑著說,「付出變得很快樂」,花時間在大愛上,可以幫助更多人。

因為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蔡元鎮治療期間仍然持續在銀行的工作,他說,那時候早上九點去醫院做治療,十點再趕回去上班,面對這種壓力,蔡元鎮不覺得辛苦,他說,「有壓力還是要拼,頭過身就過了呀!」蔡元鎮表示,肢端肥大症有手術可以治療,有針可以打,他說,「我覺得很幸福了」,有的罕見疾病是沒有治療方法的。

蔡元鎮表示,「一路走來,家人是我最大的支持」,但是由於不清楚肢端肥大症的相關資訊,蔡元鎮說,媽媽甚至有一次還跋山涉水,求符水給他喝,雖然知道沒有療效,蔡元鎮還是喝了,他說,「媽媽的心意嘛!」同事間也都不覺得蔡元鎮很可憐,彼此相處就跟一般人一樣,蔡元鎮說,其實把他當正常人,就是對他最好的方式。

目前健保有給付肢端肥大症的手術及注射針劑的費用,但肢大症卻仍未納入罕見疾病其中,蔡元鎮表示,按照現在醫院對於罕病的態度,「未來這些病患的就醫權一定會喪失的」,他指出,希望肢大症能夠早日納入罕見疾病當中,能夠獲得更多的保護。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