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華江雁鴨留情 溼地中學習

學生們利用望遠鏡觀察雁鴨華江國小提供
學生們利用望遠鏡觀察雁鴨。華江國小/提供
【記者洪祥祐/台北市報導】台北市萬華區華江國小,利用鄰近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的位置,發展出「華江心雁鴨情」的特色課程。學校於每學期設計不同的相關課程,配合當地雁鴨季,帶小朋友到公園上課,如操作望遠鏡、觀察大白鷺和小水鴨、認識溼地等教學。並於課後舉辦雁鴨舞蹈、相聲、畫圖等比賽,讓學生了解當地自然環境與特色。

華江雁鴨公園位於華江橋下,擁有廣大的沙洲溼地,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都會有大量的雁鴨科鳥類棲息於此,華江里每年與此時舉辦雁鴨季賞鳥活動,是當地著名的遊憩公園。華江國小教務主任許興華說:「學校為發展出專屬特色,並結合當地社區文化,華江雁鴨公園位處於學校旁,就像是小朋友的後花園,因此決定以此為主體發展,經規劃設計後,於二○○三年正式開始『華江心雁鴨情』特色課程。」

課程規劃分三個不同階段設計,並運用綜合課時間上課,如低年級以「感恩心 雁鴨情」為主題,先帶領學生們認識鳥類、閱讀相關故事、介紹華江雁鴨公園等基礎知識;到了中年級為「關懷生命 活出希望」為軸,帶領小朋友們帶公園實際賞鳥作教學、認識溼地環境和學習如何使用望遠鏡觀賞雁鴨;待小朋友到高年級後,則為「雁鴨健康快樂E起來」,帶領學生製作認識鳥類相關網路資源外,還有動手清潔保育溼地等,最後將所學結合,期待培育學生成小小解說員。

學校也將課程所學與社區結合,每年的雁鴨季華江國小的學生都會到公園裡表演扯鈴、戲劇演出、河畔寫生、雁鴨闖關、雁鴨踩街和賞鳥博覽會等活動,和社區居民與外來參與雁鴨季遊客互動,讓雁鴨季人次逐年攀升。里長楊華中表示,從二○○五年的六百多人到今年已達到一萬多人。學校也與里民共組華江溼地守護聯盟,共同保育這塊華江寶地,凝聚社區間的向心力。

許興華表示,課程發展中也遭遇到許多困難,如課程或造成自然課時數不足、缺乏設備等等,遭到家長的一些反應,再經過多次各方的討論與協議後,利用將雁鴨課程融入各領域教學、和家長參與校外教學等方法,克服這些困難。不過現在面臨最大的狀況是,隨著氣候環境的的變遷,華江雁鴨公園陸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溼地的縮小使得鳥類越來越少,目前只能加強環境保護工作,如讓小朋友當環保小尖兵,去撿拾濕地垃圾等,來延緩陸化問題。

未來華江雁鴨課程的重點,將加強在生態與環境保育部分,教導小朋友們愛惜環境,讓溼地得以永續保存,給予雁鴨鳥類們一個生存環境。並且設置雁鴨教室,作為保存典藏雁鴨文物的空間,讓華江國小成為雁鴨的另一個棲息地。


延伸閱讀

華江國小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

雁形目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政大陸仁賈 讓你有志可伸

【記者馮凱/台北市報導】政治大學早在一九九五年成立的地下社團「陸仁賈男同志社團」,已經在二○○七年成為正式的社團。現在的社長YOYO(化名)表示,目前社團在學校中算是學術性的社團,但同時也具有聯誼性社團的性質,目的是要讓學校中的同志及對同志有興趣的人可以在社團中交朋友,透過參與社課讓同志有一個好歸屬,想了解同志的人可以進一步的認識同志。

「陸仁賈男同志社團」在地下社團階段時,宣傳的方式是相當秘密的,社員常常是在深夜張貼宣傳海報,也常擔心在路上被人家認出來,YOYO說當時的情況是蠻刺激也蠻好玩的,但海報也因為沒有學校蓋章,到了白天往往就被撕掉了。社團正式成立後,宣傳的方式就更為公開了,是透過BBS、張貼海報、建立網路社群及校園社團擺攤招生,而YOYO認為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人際傳播,透過好友介紹的方式。

在學校方面,校方對於同志社團的態度是友善的,也同意社團成員可以用匿名方式簽到,這也減輕同學們擔心身分曝光的問題。而社團的運作大致也像一般社團,社團需要向學校提出活動申請。YOYO說,在這一方面學校並沒有任何差別待遇,完全依照一般社團方式去辦理。

在社課安排上,是希望透過社團活動與相關課程給予社員能量,給予能量YOYO說,像是透過與校方合作舉辦性騷擾、性侵害與性別歧視等議題的講座,讓全校的新生認識這些議題,培養去尊重不同的族群,創造尊重同志的有利的環境。

除了社課的參予,參加「同志大遊行」及「校園同志甦醒日」(GLAD Gay and Lesbeian Awakenin Days)也是社團的重大活動。GLAD是由北部各大專院校同志社團集結成群,舉辦一些有關同志議題的活動,希望校園中的同志族群能被看到、被聽到,落實性別平權的精神。學校方面也會定期舉辦「性別週」等活動,讓學生能夠了解性別平權等議題。YOYO說,社團會舉辦小規模的聯誼,通常是以校內聯誼為主,跨校性質的較少,這樣小型的聯誼將可以促進社員彼此間的了解。社團也會鼓勵有興趣的社員去參加一些同志運動,透過參與遊行活動與社團聯誼將會使社員間關係更為密切。

在校園中的性別平權教育落實上,YOYO說,「政治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及學生委員,都有在校園中推動性別平權的概念。然而性別平權要確實的落實還是有很多進步空間,像是校園中還是有很多人對性別存在刻板印象,而學校老師在講述性別議題時,也許會拿男女間的分工當作例子,說明男生就是要符合社會的期待,某些程度上老師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度是有待加強。

最後,YOYO說,政大是不斷的在推動性別平權教育,但在目前的階段還有許多觀念及社會的刻板印象需要被改變,而這將有賴於校方與學生社團雙方彼此相互努力,才能確實的落實性別平權在各大校園中。


延伸閱讀

國立政治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GLAD15th同遊仙境

政治大學陸仁賈男同志研究社

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為了女兒 陳萾政手工製「皂」

為運動量身打造的運動沐浴皂。陳爸手工皂坊提供
為運動量身打造的運動沐浴皂。陳爸手工皂坊/提供
【記者林縉明/台北市報導】創業都需要勇氣與動力,動機往往是為了追尋利益與夢想,但人稱「陳爸」的陳萾政,卻是為了讓女兒在沐浴時更加方便與舒適,選擇投入研發手工香皂的工作,於二○○八年創立了陳爸手工皂坊,並在去年十一月底投入創意市集的行列,將成果與民眾一同分享,讓更多熱愛運動的人士也能找到適合的肥皂。

陳爸手工皂坊老闆陳萾政表示,因為女兒是網球選手,練習時為了防曬都會在身上塗抹防曬油,在洗澡時候,為了將防曬油清洗乾淨,都要花上一段時間,為了讓女兒清洗更方便,四處尋找市面上所販售的肥皂,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因此決定自己動手製作肥皂,才會有現在的運動沐浴皂。陳萾政說,運動沐浴皂研發後,就發送給女兒的隊友使用,使用過後發現效果不錯,再加上市面上沒有專屬為運動量身打造的肥皂,因此就將運動沐浴皂上市。

肥皂或許對一般人來說是個廉價的清潔用品,但陳爸卻有不同的看法,由於每個人的膚質不同,接受度也有所不同,同樣的東西不見得每個人都適合,他說,為了講求每個人都合適,希望透過客製化的方式,做出符合每個人需求的肥皂。製造肥皂需要用到橄欖油、小麥胚芽、椰子油等十多種元素,再與油和氫氧化鈉混在一起,最後製作出肥皂。

陳萾政說,「原料要夠好品質才會好,我們的肥皂材料是有機的,純天然成份,不添加化學藥物。」店員表示,由於肥皂的成份是純天然的,因此不僅能拿來沐浴,還可以拿來洗臉、刷牙,不會對身體有所危害。由於手工製作成本高,相對的單價就比一般的肥皂高,因此未來陳萾政打算要實施會員制,將客群鎖定在有特殊需求與捨得花錢的客人。

除此之外,還要將商品分類化,鎖定特定的族群,做出適當的調整,陳萾政說,「像是我們將肥皂分割成一小塊,用較便宜的價格讓民眾體驗,體驗過後才能辨別好壞,除了體驗外,當禮物送人也相當合適。」拓展更多通路,也是將來要做的事情,在拓展通路的同時,也會努力將商品朝向平價化,讓更多人能體驗到手工皂的魅力。


延伸閱讀

陳爸手工皂坊

陳爸手工皂坊臉書

手工皂製作

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生命樹》唱出生命的力量

【記者馬叔安/台北報導】北投山區散落著一些小型社區,在山坡小徑的巷弄內,一棟六層樓的小型公寓偶爾會傳出陣陣年輕的歌聲,伴隨著貝斯與電吉他的配樂。在頂樓,原木打造的陽台後,便是生命樹樂團的錄音間與工作室。四個年輕人,在這裡打造音樂的夢想。

生命樹樂團成軍不到三年,但在之前,團員們已經開始創作並表演,從校園到玉山山頂,都曾經響起他們的歌聲。生命樹樂團主唱小王子(原名謝宗廷)與另外三名團員當年都是陽明高中的同學,他在擔任吉他社長時,就和團員周成勳與陳俊傑認識,由於對音樂的熱愛相同,於是便一起投身音樂之路。

他們先後與別人經歷了許多合作的經驗,直到約兩年前,他們才決定組成一個團體。「那時候想團名時,就真的很有趣。」小王子笑道:「我想到小時候玩的一個電動玩具,裡面玩家可以種一種樹,而隨著種下去的元素不同,樹就會長出不同的東西。例如你種一把劍和一個盾牌,就會長出步兵戰士。而那種樹叫『生命之樹』。」小王子微笑著隨手彈起當年創作的第一首歌《生命樹》,說道:「我希望能秉持著『想得什麼果,就那麼栽』的精神,以音樂唱出生命的力量,所以就把團名取為『生命樹』。」

「太複雜,一切從零開始退回到最單純的樣子,熱情燃燒永不停止;這世界,揚起了茫然迷霧;擋不住,下一步該走的路;讓生命,綻放成昂然大樹;去擁抱,真實感動的溫度。」《生命樹》的歌詞唱出了生命樹樂團對生命力的謳歌,對他們而言,音樂不只是抒情的管道,也是影響社會氛圍的重要因素。「我們的音樂和其他流行音樂最大的差別,是我們很少在音樂中愛來愛去的。」 樂團作詞人吳易緯說。

除此之外,《生命樹》也致力於從生活中的小事物上找到對生命力量的詮釋:「所以說我們很多作品的名字,都像些『石頭』或『劍魚』這樣的題材,就是因為我們想從其他生物或是東西上,找到『人』對自己生命的反省。」吳易緯說。

身為常被戲稱為「草莓族」的八年級生,《生命樹》也企圖從作品中找到引領同儕脫離「草莓族」的印象:「我們正好生長於八○與七○年代的交接處,是連接上代長輩和當代年輕人的時代。」小王子說道:「所以我們的音樂除了對生命本身的歌頌之外,也希望給予常被戲稱為『草莓族』的八年級生奮鬥的力量」,在《生命樹》的歌詞中寫道:「隨風箏飛翔著,天真的孩子,赤著腳奔跑在泥濘的未知。尋找孕育生命、純粹的堅持、不怕曲解的現實。」唱出了八○後世代對夢想天真的追求,以及對理想的執著。

《生命樹》四名成員中,小王子、吳易緯與陳俊傑都是輔仁大學的校友,其中小王子曾獲輔大第二十六屆青韻獎創作組「最佳創作獎」,他表示將來有機會一定會常回母校表演,和學弟妹分享音樂作品。


馬叔安/製作


延伸閱讀

生命樹樂團臉書

生命樹樂團官網

生命樹樂團streevoice部落格

優質新聞協會 鼓勵調查報導

蘇正平/提供
蘇正平/提供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由先驅媒體董事長蘇正平等人發起的「優質新聞協會」於二○一一年四月三十日召開成立大會。擔任優質新聞協會理事長的蘇正平表示,有鑑於目前台灣媒體環境缺乏優質的深度報導,優質新聞協會將提供資源給有意願製作深度報導的記者或獨立媒體。

優質新聞協會將於五月底起推動「優沙龍」活動。「優沙龍」預計每月舉辦一次,以演講為主,協會將邀請對優質新聞協會創辦理念認同的人士一起參與沙龍的聚會。蘇正平表示,舉辦沙龍的目的主要在於經營固定社群,集結關心媒體發展與擁有相當資源可幫助協會發展的人,讓這些人可以相互交流、認識。

關於未來協會的計劃,蘇正平表示,目前協會考慮方案有兩個,蘇正平說:「目前初步構想,第一個是希望由協會規劃一般大眾媒體較少碰觸或深入報導的議題,然後集資募款,徵求有意願的記者去進行採訪寫作。第二個方案是建立一個調查報導媒合網站。」他表示,第一個方案的優點是可行性高,金額不用匯集太多,只要募集到所需數量即可進行採訪報導。第二個方案較具有意義但更具挑戰性,因為要考慮的層面較廣,如媒合市場的供需、社會環境的條件等等,且所需金額比較多,所以協會尚在評估這兩個方案是否要同時並行或採取優先執行的方式。

蘇正平進一步表示,建立調查報導媒合網站的構想是參考自美國的Spot.us網站,網站的經營模式是由記者在網站上提出自己的採訪計畫,包括報導議題、採訪對象、預計採訪時程、內容長度、所需金額等等,再由閱聽人指定捐款給任何一個他/她想支持的報導,只要捐款額度達到記者列出的採訪所需金額,Spot.us就會將那筆金額匯給記者,讓記者去執行他的採訪計畫。

「這個媒合制度可以讓很多被各大媒體裁員的資深記者,有另外一個管道可以寫他認為重要的報導;也可以提供就讀新聞相關科系的學生、老師管道,組隊寫一系列的深度報導。」蘇正平說:「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管道出來的報導,會有一定的社會支持,因為採訪的主題是由社會大眾來決定的。」

但蘇正平也表示,調查報導媒合網站在執行上的困難有二,第一,所需要的資金較第一個方案多;第二,在台灣,目前還無法評估願意寫這樣深度報導的記者與願意捐款的民眾是否有一定比例,也就是不能確定媒合的供需「市場」是否已經有達到必備的條件。優質新聞協會目前還在針對這兩點做謹慎的評估。

有別於公民媒體與其他獨立媒體如Peopo公民新聞網苦勞網等,蘇正平認為,優質新聞協會提出的調查報導媒合網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媒體網站。調查報導新聞媒合網站,主要是希望能提供具有新聞專業的人一個媒合平台,有機會獲得資源,寫出自己關注或認為社會大眾應該要知道的重要議題;與Peopo公民新聞網著重公民媒體、苦勞網注重勞工議題報導有很大的不同。但他認為,有這些形式的媒體出現都是好的,「與其坐在電視機前面批判,不如去想現在我可以做些什麼」蘇正平說:「事情不去做就不會存在,但我們可以去嘗試,雖然不一定成功,但如果成功了,我們就可以改變些什麼。」


延伸閱讀

優質新聞協會今成立 推廣優質新聞

Spot.us Blog

SF Public Press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 關懷身邊土地

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的老師及成員們,
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的老師及成員們,包含其它成員共有廿八位成員。從左到右分別為:陳淑敏(Jady)、鄧黃銀蓮(Lotus)、卿卿、呂玉英(ㄚ英)、琪香、阿喜。
鄭穎暄/攝影。



【記者鄭穎暄/台北市報導】你真的關心你所生活的土地嗎?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從二○○七年十月成立以來,推動公民新聞,讓更多人去說自己想說的話。無論是弱勢關懷、閒置場地再利用、南港茶山、桂花季等推廣在地特色活動,甚至推及到政府廉能和環境保護等公共議題。透過報導,社團指導老師陳淑敏(Jady)說,希望能更認識家園,了解自己到底對家園做了哪些建設、又有哪些破壞。

陳淑敏在二○○七年八月參與「社子島地方學GIS種子導師培育課程」,由公視提供平台,南港社大與東吳大學一起合作策畫舉辦,目標是提升地方人文知識以及培育社造人才。她在參與這個課程之前從未拜訪過社子島,只知道是個常淹水的地方,但因為這個機會認識社子島特殊的葫蘆形沙洲和充滿水鳥、草澤等豐富的生態地形,才興起了關懷周遭土地的想法。

社大內關懷生態環境的老師林明志也跟陳淑敏一同參與了培育課程,隨後在南港社大成立「PeoPo公民記者種子培力坊」,身為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的創社社長鄧黃銀蓮(Lotus)在當時只是來社大學習日文,受到林明志的鼓勵加入了培力坊,才知道擔任公民記者沒有想像中難,之後正式在社大成立了公民新聞社。

公民記者的特色是,隨身攜帶攝影機,隨時捕捉有趣和有話題的新聞。社團裡的公民記者阿喜回憶起自己剛開始拍的新聞,在有一次參加登山活動的路途中,發現了一個「木想人生」的招牌,沿路有特殊造型的指示還搭配了標語,一時間覺得很有意思,便放棄了登山而轉向一間木匠工作室。

到了工作室後,才發現木匠是個很有夢想的人,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阿喜跟木匠聊一聊後,把它做成報導上傳到Peopo上,意外得到Peopo精選優質公民新聞,不僅有稿費,還能在公視播出。阿喜覺得奇怪,只是貼些簡單的照片配合上非常小的事情卻非常有意思,可能是不容易注意到才讓報導更有意義。

現任社長呂玉英(ㄚ英)說,她剛開始練習報導的主題是一位義交,從生活的小地方著手報導起,而這篇剛起步的報導也讓ㄚ英獲得了Peopo精選優質公民新聞。除此之外,社大也會給社長採訪訊息,例如河川大會、政府政風處的反貪污活動等,學員有空就會相約一起去採訪。

Lotus說,她從終身學習的社大出發,因為現在是公民主動參與公共議題的社會,為了減少資訊的由上而下,增加下對上的互動,而選擇擔任公民記者。陳淑敏說,主流媒體發聲管道不多,透過網路能傳遞他們想關心的問題,通常「最近的東西反而最遠」,而公民新聞最珍貴的部分就是從身邊去發掘發現有影響力的東西。

公民新聞社裡,常常邀請公視的資深媒體人來教學,例如學習新聞寫做最基本的5W1H,還有學習如何說故事的報導文學技巧,以及攝影、剪接等技術教學,媒體素養週也請公視新媒體部工作人員來演講。陳淑敏也是社團裡的電腦老師,常常陪伴著學員們學習和解決電腦應用和影片製作等問題,社團學員有退休老師、家庭主婦、公務員,還有超過七十歲的公民記者等。

Lotus說,她是一開始連攝影機都拿不穩的新手,有一次去採訪捷運南港和文湖線串連的通車典禮,她拿了一台數位相機和一支錄音筆,穿越過十幾台主流媒體的機器和腳架,擠到最前面去,跟台北市長郝龍斌面對面,這時後面一個攝影師說她擋到他了,Lotus回答:「憑什麼你可以,我不行?只因為我是女生嗎?我也是媒體耶!」嚇到了在場所有攝影師,之後還比媒體早一天搶先報導這則新聞。

曾經有一位老師跟Lotus和社團公民記者說,當記者就是要有熱誠、不畏懼、多觀察,Lotus謹記在心。她說,公民記者不求什麼,只求真求實,他們沒有媒體華麗的文字和剪接技巧,可是平實的報導和大量的照片也可以說故事。公民記者因為不習慣在新聞影片中聽到自己的聲音,也沒學過如何配音,所以會怕配旁白,可是最難的技巧,其實就是不用旁白、沒有字幕,但用最平實的影片也能將故事說得生動。

陳淑敏說,一開始採訪最常碰到就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怕對方只說YES或NO。」Lotus說,遇到滔滔不絕的最好,但怎麼引導他們跟你互動是個大學問。她說,公民記者都「從學習中做、做中學。」公民記者卿卿琪香覺得後製、要一直剪接到順為止最辛苦,而且會對自己越來越要求。

除此之外,找議題的能力才是他們真正面臨的困難,Lotus說:「你不能都是一些活動,還是說我去哪裡玩啊!」他們正在著手於有深度的議題,Lotus覺得老師陳淑敏近期一篇貓空地名的由來讓人知道稀鬆平常但卻沒注意過的問題,很有趣、也是很好的示範。以前Lotus和其它公民記者也共同記錄過台灣新住民的故事,關心臺灣現在多元文化下的移民社會。

陳淑敏說,她還要提醒很重要是當他們在採訪公家機關時,例如廣慈博愛院的BOT案或敏感的軍事重地202兵工廠的綠地開發事件,公民記者不容易接近,被拒絕採訪時,絕對不要偷拍,因為會牽扯到法律,有良善的溝通再做報導很重要,「不要為了報導傷害到自己。」


延伸閱讀

台北市南港社區大學PeoPo公民新聞社部落格

jady-PeoPo公民記者介紹

大姐Lotus-PeoPo公民記者介紹

南港社大公民新聞社公共電視 PeoPo公民新聞精選文章

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Artqpie 佔個空間分享不同感動

【記者李季樺/台中報導】走進位於台中市民權路上的佔空間(Artqpie),路邊撿來的老沙發、鄰居不要的搖搖馬,交織成宛如家一般溫馨懷舊的氛圍。由不同民眾所拍攝的照片,正隨心所欲地佔據長廊牆壁、樓梯踏階、窗格之間,或是屋裡的某個角落。「台灣人不愛在家裡掛很多照片,」佔空間負責人張宗舜笑著說:「所以我想如果把屋子掛滿照片,應該很酷。」

命名為「佔空間(Artqpie)」,不僅結合藝術(Art)和佔據(Occupy)的英文,同時也代表「讓任何人都可以來這裡『佔據一個空間』」的創立理念。「一般人常會覺得攝影是攝影師在做的事情,開展覽更是藝術家在做的事。」張宗舜表示,社會大眾常被「做什麼就該像什麼」的刻板印象所侷限,而忽略正職以外的興趣。但就如同他自己大學就讀英文系,卻對藝術設計情有獨鍾,「可能有些人就真的是『表裡不一』。」張宗舜說。同時,他也有感於藝術村的藝術家,和民眾之間常有種無形的距離感,「我希望能有個比較平民、庶民的展覽空間。」這樣的想法,促使張宗舜萌生成立佔空間的念頭。

二○一○年,佔空間正式開幕。從現在精緻新穎的外觀,很難想像這是一棟有五十多年歷史的木造平房,甚至曾因年久失修,導致牆壁漏水、天花板塌陷等種種問題。「最初這裡就像舊書一樣,黃黃的。」張宗舜說,佔空間籌備初期,他和朋友們自己動手修修補補,把被香燻黑的牆壁重新粉刷,將舊有的家具如鐵窗、床板等廢物利用,總共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將整間屋子改造完成。雖然如此,佔空間仍保留不少舊式民宅的痕跡,例如和室的榻榻米,以及二樓夾層原有的木質地板,「走起來很像地震。」張宗舜笑著形容道。

佔空間目前的展覽型態以攝影展為主,並不定期舉辦文件展、洗片教學等活動。「我覺得攝影是大家最容易去接觸到的。」張宗舜表示,雖然現在各式各樣的拍攝工具唾手可得,一般人也習慣將照片放到部落格上與其他人分享,但對於開辦實體的展覽,卻常有莫名的恐懼感,「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張宗舜說,例如每個月的「人民供攝」活動,會設定與「空間」相關的不同主題,民眾可以透過網路報名並且投稿照片,經匯集整理後,舉辦聯合攝影展。

「我希望參展人可以用最自然的,最接近自己個性的方式去表達,在拍照時候的心情想法。」張宗舜表示,因此他不僅讓參展者自己規劃展場佈置,甚至還可以決定佔空間的開放時段。而來自參展者天馬行空的創意,也常令人感到為之驚豔。「曾經有人將照片用保麗龍和保鮮膜包裝成超市商品的樣子,還貼上價格條碼『Free』。」佔空間的共同管理者陳妮均說。

而除了照片之外,書籍也是另一種「佔空間」的方式。「有一大櫃子的書,感覺還蠻屌的。」張宗舜笑著說,當初因為羨慕有些人藏書豐富,加上與朋友「撞書」的經驗,於是決定發起「書本+橡皮章=佔空間」的活動,只要帶十本或十本以上的書來,擺放在佔空間的專屬區域,就能獲得特製的個人書本橡皮圖章。但最特別的是這些書籍,並非捐給佔空間,所有者隨時可以取回。目的是希望鼓勵民眾主動分享,讓更多人有交流、討論的機會。

對於未來,張宗舜表示,雖然目前許多藝文空間都與咖啡店結合,但他仍極力避免傾向商業化。同時,張宗舜也計畫將展覽資料整理成實際發行的刊物。「展覽其實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張宗舜說,希望藉由各式各樣「佔空間」的方式,讓佔空間成為台中藝術與文化的家。


李季樺/製作


延伸閱讀

佔空間

佔空間flickr

女騎士環島募款 為弱勢少年發聲

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傳統手工皂 轉型再出發

店面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 林縉明攝影
店面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新北市報導】位在三峽老街上的茶山房手工皂坊,於一九四七年由林義財跟弟弟林登賢所創立,當時叫做「美盛堂」,一九六三年時,林義財研發出中性浮水皂,開啟了肥皂的市場。近幾年來,在第三代大哥林祐安跟弟弟林峻丞經營下,將原本的「美盛堂」轉型,重新打造與建立老店的品牌與形象,成為現今民眾所看到的茶山房。

五十年前的「美盛堂」以販賣藥皂為主,主要的成分為乙類成藥,在林義財成功研究浮水皂後,美盛堂的肥皂在軍公教福利中心大受歡迎,但隨著沐浴乳進入台灣的市場,肥皂的生意一落千丈,因此開始將肥皂轉給別人批發,工廠所生產的肥皂託人販售,銷售通路從原本的軍公教福利中心,轉變為一般的小賣場。北區主任林煒婷說:「當時的美盛堂可說是最低潮的時候,面臨做出來的肥皂,卻銷售不出去的情形。 」

第三代林祐安原本在三峽賣茶葉,在朋友帶來的靈感的情況下,覺得可以將茶葉和肥皂融入在一起,於是將三峽特產碧蘿春綠茶拿來作肥皂,興起了製作茶皂的念頭,他認為可以藉此延續阿公的事業與技術,於是就將弟弟林峻丞找回來一起經營,由於林峻丞之前從事旅遊節目的企劃,擅長行銷企劃,因此,哥哥負責研發製作,弟弟負責行銷企劃,兩人重振家族事業,三代共同經營家族事業,讓停工已久的老皂廠得以繼續生存下去,也讓天然的製造技術能夠傳承下去。

轉型成為茶山房後,他們將工廠結合觀光娛樂,於去年成立肥皂文化體驗館,林煒婷表示,體驗館的成立除了讓顧客知道如何作肥皂外,也讓顧客能親眼看到製作過程,對產品才會有信心,結合娛樂方面,讓民眾體驗製作肥皂的樂趣。

對於社會公益活動,林峻丞時常親自參與,並找尋需要幫助的人給予協助,由於從小在三峽長大,所以抱持著回饋故鄉的心,號召友人及員工一同加入三峽偏遠地區小學「助學計畫」,除了提供獎學金給有木國小的學生外,他們認為應該讓小朋友自己耕耘,親自體驗收成的樂趣,於是展開了「絲瓜,孩子的希望」資助計劃,教導小朋友種絲瓜,讓他們學會自力更生,而不是只接受別人的幫助,透過這樣的過程,讓小朋友能夠有所成長,能夠懂得珍惜一切。


延伸閱讀

茶山房

肥皂文化體驗館

有木國小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剩下麵包轉送弱勢 一舉兩得

【記者冼敏婷/新北市報導】中國青年和平團理事長陳大德曾在台北市大安區某一麵包店快打烊時去買麵包,看到店員把賣不完的麵包丟入垃圾袋,他覺得很浪費,想出把麵包送給貧窮飢餓的人的方法,並在一九九六年成立台灣首個以「食物銀行」命名的社福機構。食物銀行專案經理柳冠竹表示:「透過這個活動,深入社區,了解弱勢需求,再提供資源給他們。」

而這個愛心企劃由發展最初只有卅多位志工,到現在已經超過三百多人在服務,願意供貨的麵包店,也超過一百多家,主要服務對象為獨居老人、低收入戶、殘障人士、單親家庭等,服務範圍以台北市與新北市為主。在二○一一年也計劃發起「愛心資源銀行」。另一專案經理王薪如說:「現在服務講求多元化,希望利用網路平台貼出服務對象的需要,主要是一些非物質的服務,如剪頭髮、陪看醫生等,以資源卷的方式發放給需要的人士。」而和平團則擔任連結的角色,根據志工的專長與技能,分配服務不同的個案。

以新莊地區為例,新莊區的志工隊長謝卿香表示,該區主要服務對象為老人與低收入人士,捐贈的麵包店超過十間,志工定期到麵包店提取麵包並分配到各需要的家庭。參與「食物銀行」服務超過七年的志工盧美英,每週都到新莊地區的麵包店提取麵包拿給個案。她說:「曾有個案對於檢查身份證字號的要求而不滿,認為如果真是幫助別人便不應又要確認身份又簽名的,更表示不要再送過來給他。」對於確認身份的程序,柳冠竹表示,這樣是確保送給真正需要的人,而且這些物資都是別人捐的,也需要對送贈單位交代物資的流出。

送贈麵包除了可提供弱勢經濟上的幫助外,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渠道認識他們,與他們建立關係,實際了解他們的需要。謝卿香說:「我們在服務過程中知道他們的缺乏,同時透過與當地里長溝通了解人力資源分配,這樣我們從中便可結合,真正做到社區服務。」從服務中更了解服務對象,立即根據其需求作出安排,這便是在地性服務的重要。

中國青年和平團在今年五月廿八日到五月廿九日發起「萬粽一心 百年傳薪」活動,邀請各團隊志工與受贈族群,一同參與聯合包粽大會師,並將粽子配送與各受贈單位,以達互相關懷的目的。王薪如也表示:「受贈人士並不會一輩子都需要別人幫助,他們也可以成為幫助別人的一群,資源與關懷可以是循環方式進行的。」


冼敏婷/製作



延伸閱讀

中國青年和平團

日月香蛋糕麵包

奇新麵包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煙囪裡的秘密》 與環境的揭發者

劉力仁與國際人道救援團體(知風草)到柬埔寨採訪地雷村跟貧困的華人子弟。劉力仁提供
劉力仁與國際人道救援團體(知風草)到柬埔寨採訪地雷村跟貧困的華人子弟。劉力仁/提供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以一篇「學者調查研究:5鄉鎮罹癌率 六輕『顯著相關』」的報導做為開頭,任職自由時報的劉力仁及其同仁製作了一系列《煙囪裡的秘密--雲林麥寮高罹癌率追蹤報導》,獲得了二○○九年吳舜文新聞報導獎。「記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能透過報導幫助一些人,即使是少數的一群人。」

大學時期就讀環境科學系的劉力仁,學生時代從沒想過哪天記者這個工作會成為他的職業。為何走上記者之路?在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現國家發展研究所)時,開始嘗試投稿過報社,看到自己文章見報,總覺得很快樂,一點一滴開啟進入報社之路。「只要能寫些東西,且不排斥寫些東西的人,就能嘗試進入媒體。」劉力仁說。

劉力仁表示,當時研究所畢業的同學大多成為國會助理、投身教職或成為記者。因此,畢業後他曾在私立高職擔任公民老師,二○○○年自由時報招考,因此從事兩年教職的劉力仁考進自由時報,進入了媒體界。

在進入報社的第一年,劉力仁擔任東北角的地方記者,日夜走訪瑞芳、貢寮、雙溪、平溪等四鄉鎮,用他的筆寫出小鎮中鮮為人知的故事。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化小愛為大,王憶豐基金會」的報導。這篇報導揭露了遭受喪子之痛的王彥斌夫婦,為了紀念就讀鼻頭國小的亡子王憶豐,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仍捐出車禍的保險理賠金,做為回饋地方小學的獎學金。

身為漁民的王彥斌希望成立「王憶豐基金會」,以延續對孩子的愛。受到王彥斌的感動,鼻頭國小的師生也集體向觀光客募款,讓當時資金窘困的王氏夫婦能順利的成立基金會,替這個小小的鄉村留下更動人的佳話。除了東北角地方記者,劉力仁陸續跑過原能會、教育部、交通部,現在主跑環保署及NCC。

二○○九年,劉力仁及曾慧雯、林國賢、謝文華、鄭旭凱、王昶閔、黃淑莉等人報導了一系列關於台塑在雲林麥寮所造成的環境汙染,「台塑一開始認為我們的報導是在找麻煩,但隔年六輕爆炸大火,大眾才意識到六輕汙染的嚴重性。」劉力仁表示,這份報導是獨家掌握到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進行關於台塑六輕運轉十年後,造成六輕所在地麥寮及鄰近鄉鎮,民眾罹癌率偏高的結論。

劉力仁表示,詹長權教授受雲林縣政府委託研究台塑六輕對於週邊環境所造成的影響,這份研究報告是台灣第一次針對石化廠進行廠區周遭民眾遭受健康影響所進行的學術研究報告。由於是相當嚴謹的研究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對於數據的解讀及研究的論斷相當小心。

「台塑不願正面回應問題(六輕報導),總是以非官方學者的私人報告為藉口,拒絕採信,但報告是雲林縣政府委託研究的,具有公信力。」

「當時為了報導六輕,我和劉力仁及攝影記者南下雲林,半夜為了拍攝六輕廠的照片還躲在田埂中,夜裡的六輕廠有如惡魔之島。」一同參與報導的自由時報同事謝文華說。劉力仁表示,為了報導還跑到廟口與當地的長者聊天,附近的學童包包裡總是有著許多不同顏色的口罩,面對環境的污染,也只能無奈的以此為樂。

有了大學時期環境科學系做為學識背景,劉力仁比其他記者對於環境汙染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環境科學的技術面太廣,記者畢竟不是學者,不用懂太深,但要會發現其中的關鍵點。」劉力仁表示。儘管有學識背景做為報導優勢,但仍遇到許多困難。

這份報導出刊後,社會對於台塑六輕所造成的污染才開始有了了解。此外,立法院也開始針對台塑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進行討論。二○一○年年底,環保署更召集二、三十名研究學者,針對六輕問題進行「六輕總體檢」,回應外界壓力。「報導並無法使台塑馬上進行改善,但記者是一個監督的力量,如果能捉到問題關鍵,透過報導,就能擋掉很多不當的利益。」劉力仁表示。

記者並不是一個能賺大錢的行業,但能體驗不同的生活。」劉力仁堅定的說,「持續前進的動力來自於自己的報導能對社會造成影響,即使有一點點的改變都感到欣慰。」


延伸閱讀

地方新聞報導獎 - 煙囪裡的秘密--雲林麥寮高罹癌率追蹤報導

王憶豐基金會相關報導

六輕爆炸報導

2011年5月22日 星期日

好樣本事 體會「好樣的」生活

從店內向店外看去,滿桌子的書以及附有設計造型的桌燈。
從店內向店外看去,滿桌子的書以及附有設計造型的桌燈。羅萱/攝影
【記者羅萱/台北市報導】「好樣本事」隱身在繁華的忠孝東路商圈中,沒有明顯的招牌,也沒有亮麗的店面,取而代之的是店門外許多綠意盎然的盆栽、店內舒服的鵝黃色燈光,以及看起來稍舊的木頭拼接地板。綠色及黃色,自然色調的結合,給人一種溫馨、放鬆的感覺。

而店內的擺設也十分耐人尋味,利用富有古早味書櫃、書桌及打字機作為店內的裝潢,卻同時放著一台最新科技的iPad,播放著許多美麗風景照片。陳舊與新潮的結合,激盪出顧客們對於「享受生活」的更多想像。 好樣本事的店長毛家駿說:「會常來店的的人大致上有兩種,一、喜歡書的人,二、喜歡生活的人。」如此俐落、簡單,便說出了好樣本事這間書店吸引人的地方。

好樣本事是由一個設計團隊所創立的,而毛家駿便是其中之一。這樣的一個「好樣」團隊已經先後開了餐廳、以及民宿,在二○○九年,好樣本事也跟著誕生。毛家駿表示:「當時會有個開書店的想法是想要提供好樣的顧客們一個休息、充電、享受生活的地方。」 好樣本事以藝術類、設計類的書籍為大宗,而為了與正在營業的餐廳做結合,好樣本事也有著許多的食譜,但這些食譜多半是國外購回,無中文翻譯,同時別具特色的食譜。

好樣本事不只賣書,同時也賣許多生活雜貨,如筆記本或是書籤等,這些東西的共同價值就是都十分富有設計感。目前就讀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的趙敏余,對於這樣的一家店情有獨鍾,她說:「因為興趣的關係,很喜歡設計方面的東西,這家店常常會有很多新奇或是很有味道的書或是小玩意。」

為Visionaire,一本設計類雜誌,每期出刊都十分有設計感,且是全球限量發售。為好樣本事的得意收藏。
圖為Visionaire,一本設計類雜誌,每期出刊都十分有設計感,且是全球限量發售。羅萱/攝

毛家駿本身攻讀設計行銷。他認為經營好樣本事,最困難的是在於籌備期,難在如何定位這家書店,如店中要賣什麼、要放怎樣的書、要怎麼裝潢,又如何在範圍較小的書籍中,仍然保持多樣性,這些都是困難、需要反覆思考的地方。經營這間書店有趣的地方是顧客的回流率很高,「什麼樣的人都會來店裡,可能是路過的人看到,覺得很新奇就會進來。

進到店裡會買東西的不多,如果這位客人真的喜歡,會來第二次、第三次,可能才會購買店內的商品。」毛家駿這樣說。 目前毛家駿認為好樣本事是一家非營利為主的書店,來店內不一定要消費,但是可以好好享受生活的氛圍。毛家駿也表示:「會利用店內空間舉辦展覽,讓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互相刺激啟發。」


羅萱/製作


延伸閱讀

好樣團隊vvg部落格

好樣公寓

好樣flickr相簿

2011年5月21日 星期六

愛滋更生人的耕心家園

【記者謝鈺清/桃園報導】更生人在社會上,經常會遭到邊緣化的待遇,若更生人又有毒品成癮者和愛滋病感染者的身分,更是難以融入社會環境。為了幫助這些人重新適應社會,台灣預防醫學學會附設的耕心家園提供了她們一個溫暖的居所。

耕心家園於二○○八年由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宜民所創立,配合減害協會預防治療愛滋的計畫,結合了預防醫學與減害的理念,他認為除了治療,還要配合病患的安置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而且台灣並沒有收容女性愛滋更生人的中途之家,而成立這全台第一個非宗教性的女性更生人中途之家。

不同於一般的中途之家,耕心家園收容的是女性藥癮更生人與愛滋感染者,她們在這裡過的是家庭式的生活,採取自主管理,可以自由進出。耕心家園的副主任李浩燃說:「愈限制她們,反而會造成她們反叛的心理,因此讓她們採用自我約束的方式,她們還是可以由生輔員陪同就醫、求職面試,鼓勵住民外出工作,擁有正常的生活。」

李浩燃表示,這些收容住民之所以會來到這裡,大多是因為社會適應不佳,有些甚至是因為原生家庭都無法接納她們,讓她們回歸原生家庭和社會需要一段時間,耕心家園只是提供她們一個暫時的住所,希望藉由較軟性的方式幫助她們戒除毒癮和心理的調適。除了提供住所外,耕心家園還會不定時舉辦心理課程和舞蹈治療,照顧收容住民的身心靈。

目前共有四位收容人居住在此,耕心家園創辦至今共服務了近三十位住民,在去年曾最多有十八位收容人同時居住在此。李浩燃表示,曾經在此居住的收容住民,雖然有些已經找到正常工作回歸社會,但多數人還是因為再次吸食毒品而入獄,這種自我約束的方式目前仍處建構階段,還在視情況不斷調整資源和方式,希望有更多來自社會各方的協助,在未來能夠推廣到台灣其他地區。

除了耕心家園,台灣預防醫學學會所成立的希望工作坊,提供愛滋篩檢、宣導愛滋病防治教育、法律諮詢、戒癮治療諮詢與轉介等服務,和讓社工們到醫院和監所探訪病患及感染者。愛滋病主要以三種方式傳染,不安全性行為接觸傳染、血液傳染和母子垂直傳染,其中又以不安全性行為接觸傳染和經由共用針筒的血液傳染為目前主要的高危險行為途徑。因此希望工作坊推展「減害計畫」,發放及回收針頭,配合宣導戒除毒品的美沙冬替代療法,從根本降低愛滋傳染的機率。


謝鈺清/製作


延伸閱讀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

希望工作坊

耕心家園

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框架之外 賀照緹用鏡頭說邊緣故事

紀錄片導演賀照提在座談會中,分享自己的拍片經歷攝影:王湘綾
紀錄片導演賀照提在座談會中,分享自己的拍片經歷攝影。王湘綾/攝影
【記者王湘綾/台北市報導】「過去我當過記者、編輯,現在我選擇用影像說故事」,紀錄片導演賀照緹說,經歷過不同的職業,共同之處,都是因為對說故事有濃厚的興趣,轉作影像工作後,大部分都拍攝邊緣化人物的題材,像是道上兄弟、勞工等,目前對全球化對勞工帶來的衝擊特別關注。

二○○六年國家地理頻道第一次開放跟台灣導演合作,賀照緹說,當時她受邀參與「綻放真台灣」系列影片,製作了「蟑螂X檔案」這支紀錄片,此片藉由三方觀點,喜愛蟑螂的師大教授李金盾,研究滅蟑藥劑的台大教授徐爾烈,以及雲南用蟑螂做藥材,研發心臟病藥的李樹楠教授,「希望能發現蟑螂會不會有利於人的地方」。

片子一開始,畫面就充斥滿滿的蟑螂,賀照緹說,「其實蟑螂是我最怕的東西」拍這支片,花了一年的時間跟蟑螂密切相處,晚上做惡夢都會夢到頭髮裡爬滿了蟑螂,剪接時遇上時間壓力,看到公司的同事大家都是一邊看著蟑螂,一邊吃便當,「想一想我們真的很不正常」。

被問到為什麼願意答應拍攝自己害怕的東西,賀照緹說,一部分是好奇國家地理頻道說故事的方式,還有學習面對國際觀眾時,使用不同的拍攝視角,另一部分,則是自己總是會被邊緣的人物故事吸引,而蟑螂也是一種被邊緣化的生物,「所以我想站在物種平等的角度,說這個故事」。

賀照緹說,其實每次自己在拍很害怕的題材,內心即使擔心自己不能勝任,但還是會勇於嘗試,「試完以後,總是能獲得新的想法和觀點進入腦子裡」,這對自己來說就是很大的收穫。

另一個賀照緹拍攝邊緣人物的題材,是當時跟「蟑螂X檔案」同時進行的紀錄片「炸神明」,賀照緹說,會想拍這部片子,是因為拍攝這支片的八年前,為了當編輯的田野調查訓練,到台東去看元宵節的傳統活動「炸寒單」,當時聽到扮演寒單爺的道上兄弟們在聊天,因而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好奇,一直到當了紀錄片導演才有機會拍攝。

賀照緹說,在台北的生活,身邊接近的都是做藝術、做文化的朋友,第一次接近道上的兄弟,對自己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因為自己沒辦法跟他們拼酒搏感情,為了進入道上兄弟的生活,並取得信任,每次的拍攝、相處,自己總是帶著攝影機低調又安靜的守著,讓他們漸漸習慣自己的存在。

賀照緹表示,「拍這部片讓自己跨越生活的邊界,看見新的世界」,但剪接這部片會遇到很多兩難的情況,受訪者信任自己,在鏡頭前說了很多故事,但這些故事涉及了他們的過去、謀生的方式,導演選擇不剪進片子裡,「因為我不能只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呈現」。

幾乎看過賀照緹每一部片的作家張娟芬表示,「蟑螂X檔案」和「炸神明」這兩部片同時進行拍攝,內容卻差異很大,「因為賀照緹跳脫在紀錄片的框架之外」,沒有集中在固定的議題,專門找不熟悉的題材,不斷嘗試。

賀照緹這兩年對全球化的議題特別關注,最新作品是二○一○年發表的「我愛高跟鞋」,內容跟著一雙高跟鞋的足跡,倒敘一雙高跟鞋從產製、包裝、販賣到擁有者購買的整個過程。


影片引自youtube

為了拍攝整條生產線的過程,賀照緹說,我們帶著攝影機跑到全球各地,紐約、中國,俄國,透過鏡頭帶觀眾看到全球化產生的差異,當片中製作高跟鞋的中國女工說道:「如果女工們都穿了高跟鞋,那不就毀了這品牌的價值。」賀照緹說,藉著一雙高跟鞋,我們看到,「這世界是不公平的」。

賀照緹說,好的紀錄片,要能跟觀眾的感情建立連結,也要深入導演想呈現的議題,被問到未來計劃,賀照緹說,自己回歸邊緣人物故事的題材,目前正在拍攝新移民第二代的紀錄片。


延伸閱讀

賀照緹導演個人網站

賀照緹個人簡介

賀照緹專訪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傳愛水餃 單親媽媽的中繼站

【記者謝鈺清/新北市報導】扶養小孩是個重大的責任,對於失業的單親媽媽來說,更是一個甜蜜卻又沈重的負擔。三峽復興堂的丁帥之牧師,看到了教會中的一位單親媽媽因為失業而陷入了困境,本著上帝傳揚愛的精神,創立了「傳愛水餃」,提供弱勢家庭一個暫時就業的機會。

三峽復興堂在二○○八年成立傳愛課輔班,讓鄰近三峽地區,無法負擔課輔班學費的低收入家庭的國中小學生,在下課後有個可以免費進行課後輔導的地方。教會從傳愛課輔班的學生中,了解到有些家庭的單親媽媽失業需要幫助,而成立了傳愛水餃,請她們來工作。在傳愛水餃工作的單親媽媽,都是課輔班學生的家長。而且傳愛水餃不只是幫助這些單親家庭而已,販賣水餃的結餘利潤,都奉獻給了傳愛課輔班。但因為傳愛水餃的經營規模並不大,所以每個階段都只能提供一到兩位單親媽媽在此工作。

三峽復興堂的衛行光教師表示,雖然現在傳愛水餃的收入只足以打平營運的支出,但仍然要堅持做下去。衛行光說:「只能堅持做下去,有好的品管和好的味道,從經驗中學習,靠著大家口耳相傳,慢慢就會有進步。」

衛行光也說到:「做善事不能期待一次做很多,做一個,算一個。並不希望這些單親媽媽們靠包水餃長久維生,傳愛水餃只是這些困苦人的中繼站。」以前曾經在此包水餃的單親媽媽,在拿到包水餃的薪水,稍微解除生活困境後,找到了其他的工作。

現在在傳愛水餃工作的是一位單親媽媽林庭郁。林庭郁表示,剛搬來三峽的時候,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工作,甚至連車錢都沒有,因為女兒在傳愛課輔班上課,透過教會的介紹而來到了傳愛水餃。林庭郁說:「人都有過去,但因為女兒,才有了努力的動力。」

傳愛水餃工作坊已經經營了約有三年的時間,其中有段時間因為單親媽媽離職,而暫停了營業,在二○一○年七月才又開始營業。重新開幕的傳愛水餃,聘請了專業的師父來教導改良水餃內餡口味,加上教會中的姊妹帶入了商業行銷的概念,傳愛水餃有了更好的發展,現在在網路上和門市都可以購買到傳愛水餃。


謝鈺清/製作


延伸閱讀

傳愛水餃

三峽復興堂

傳愛水餃facebook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個人助理 協助身障者自主

【記者吳韻恬/台北報導】很多身心障礙者希望能夠擁有自己的自主性,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現在這個願望不再只是夢想。最近兩年,台灣從國外引進身障者個人助理的服務,由身障朋友向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申請個人助理,以時薪每小時九十五到九十八元的計算方式來支付個人助理的薪水,雙方的關係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原則上。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是首先引進這項服務的團體,從二○○八年三月開始已經試行兩年了,協會總幹事林君潔表示,已經有十幾位的從重度的像是肌肉萎縮到中度的不能行走的身障者都試用過這項服務,都覺得個人助理可以提供他們自己生活的自主性。

林君潔說,個人助理其實就是代替障礙者失能的部分,可以二十四小時輪班制,不間斷的服務身障者,像是服務視障者的個人助理就是代替他的眼睛,帶他去做任何的事情,包括出門,但是思考和決定還是由障礙者自己選擇,個人助理最大的意義就是不管多麼重度的障礙者都可以在自己想要的社區裡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是協助障礙者從選擇中不斷的累積生活經驗,提供很多選擇然後去作決定。

擔任個人助理資歷兩年的黃贊益說,在個人助理出來以前,部分身障者生活圈幾乎都在家裡,他表示,「每天三餐有人送飯給你,然後睡覺,就是生活已經制度化了」,但是現在個人助理的協助下,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想要做什麼,可以購物、約會等,社會參與提升了、生活品質變好了,跟大眾一樣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面,他不會再被孤立了。他有擔任過身障者周志文的個人助理,他們會一起到超級市場購買晚餐要吃的食材,接著和其他的身障朋友一起煮火鍋,幫他們料理、盛食物,讓他們能夠和一般人一樣享受大家一起煮火鍋的娛樂。

個人助理使用者周志文是重度肌肉萎縮,他說,「因為沒有個人助理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彰化面臨過兩天沒有個助的生活,就一個姿勢坐了四十八個小時,真的很痛苦」,生活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顧,需要幫忙的時間量是長的,居家照護是請人來家裡像公務員一樣上下班制的照顧者,他之前請過,可是因為他們是像公務員一樣上下班制,所以到了晚上他就會面臨沒人幫忙的處境,如果是個人助理輪班制就可以減少這樣的情況,一個人被分配約兩到三位助理,分早中晚班,看身障者需要的時間是哪個時段,有的人若只需要晚上就提供他晚上。

黃贊益說,「很多居家照護或是菲傭因為長時間照護,要保持隨時的專心度,就容易有情緒上的壓力」,個人助理和居家照護、菲傭不同的地方在他們個人助理是採同樣性別的協助,而且是輪班制的,不會給予照顧者很大的壓力,而且個人助理和使用者之間的關係很像朋友,有時候還會自己在工作時數外留下來陪他們,建立一種相互關心的情感。但是林君潔說,個人助理因為是協助障礙者自主生活,所以還是有除了朋友之外,尊重工作倫理的規則,做到實際幫助障礙者的角色。

目前個人助理還未能夠被身障者普遍使用,因為個人助理的人數目前是不固定的,是採取像打工徵人一樣,徵到人當個人助理,才能提供個人助理的服務。黃贊益說,重度障礙者需要的照護是二十四小時的,請看護的支付是相當可觀的,加上使用者自付,他表示,「身障者常常家境不是很好,怎麼付得起?」,這項服務應該是能讓身障者普遍使用,雖然支付壓低了,但是對於身障者使用個人助理時間量大,還是一個負擔。所以林君潔說,目前大多靠募款來支付個人助理的薪水,壓低個人助理的時薪以減輕障礙者的經濟負擔,但是現在個人助理的人數還是缺乏,未來希望能推動立法成為政策,讓身心障礙者都能獨立生活。


吳韻恬/製作


延伸閱讀

認識個人助理

公視報導個人助理

台北市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

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

梅山春農場 顏高春種梅之路

【記者王鈞生/台北報導】「以前常常開車經過南橫駐足觀賞雲海,除了人少外,更是景色優美的地方,令人嚮往,在台灣精省,公務員縮編下被裁員,之後便決定來這片山林中生活。」經營著一片三公頃大的梅山春農場的顏高春表示。

除了南橫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外,顏高春說:「剛開始種植梅子時,便希望走有機路線,不施用化學和除草藥劑,所以山中環境自然是首選。」也因為這樣梅子製作成本高,但十多年前銷售價錢低,毫無利潤,於是決定不賣給中間商,自己留著加工成其他產品,過幾年之後,梅精才開始在各地推廣開來,銷路才慢慢回復正常。

起初承租農地想種植茶葉,但礙於開發整地法不能變更作物,便跟地主原住民學著種梅子,與當地原住民間的合作是個巧合,不過也因為這個巧合,才能學習到種植梅子與製作青梅精的方法。

講到自家梅子的產品,顏高春如數家珍的介紹,他表示,梅子必須生長在中高海拔的山區,青梅精是一公斤的梅子大約只能萃取出二十克,在加上長時間的熬煮才完成,除了能抗老化,對現在人經常熬夜加上飲食、生活習慣不穩定,大多呈酸性體質,更有酸鹼平衡的功效,希望大家都能多嘗試。

他感慨的說,梅子不是屬於當季賣的產品,從成熟到出產,必須要持續四五年之久,成本風險相當高,像是八八風災過後,整個梅園被風災侵襲,中間成本的消耗全得要自己吸收,而梅園已經不可再耕種,於是便從高雄市桃源區換到六龜區繼續種植。

顏高春表示,山上務農非常的辛苦,剛開始不熟悉農作,時常受傷,印象深刻的是,背鋸樹木的器具割到小腿,當時情況危急,幾乎深可見骨,他說:「在山上沒有醫院只有衛生所,只能做簡單包紮止血,還好幸運後來檢查骨頭無恙。」現在顏高春腳上還有一道清晰的傷疤。

面對未來,顏高春樂觀以對,他笑著說,精省前,也想著要做個朝九晚五的公務員,一直到退休,誰想到事事難料,之後更遇上了天災,對梅子的堅持也是走一步算一步,對於未來的問題不想多思考,人生沒有一定的事。




延伸閱讀

梅山春農場

青梅精製作

梅子博物館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新台灣之子 「伊」起學習

【記者陳佩儀/台北報導】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自二○○二年八月成立,有鑑於外籍配偶人數驟增,開始提供新移民家庭各項服務關懷。並隨著新移民不同的生命週期發展及適應狀況,從語言學習、夫妻關係、親職教養、就業經濟、身分權益、福利法令等方面進行綜合性服務。

隨著少子化,新台灣之子的比例逐漸增多,目前新移民二代已經在成長,很多已經進入小學的階段,新移民家庭成長中主任朱莉英說:「新移民親職教育是列為排行首要的問題。」

同時他也表示,中心同時讓新移民媽媽學習台灣語文,期待讓孩子從小接觸媽媽的母語及文化,特別開設了越南語文學習班,讓新移民媽媽當起小助教,以貼近孩子世界的趣味課程,吸引孩子增加對於媽媽母國文化的認識。

朱莉英說:「若他們自我認知強、自我認同很好、自信心強;若媽媽心態建設好、自我認知也高,很大方去介紹母國文化給孩子,我認為二代的孩子會比台灣的孩子更有機會去看外面的世界、視野會比台灣小孩還廣、更有優勢的能力。」

中心從去年就著力在培育二代多元領導才能的工作上,並招募一百一十一位三至六年級的新台灣之子參加,設計多元文化,內容有跨國文化、藝術音樂欣賞及分享、理財、人際關係等課程,期盼能開發新移民家庭的多元文化優勢,培養孩子未來成為優秀領導人才的能力。

在課程學習上,朱莉英說,會跟教會、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在社區理有課後輔導班,有志工老師帶他們做功課,除了功課,還有一些多元的學習,如成長團體,在情緒、人際關係上的教導、才藝上的課程,比較屬於性向探索,那還有跟大專院校服務學習的同學結合,像台灣大學跟台北科技大學,依他們的專長開設不同的營隊。

朱莉英說:「去年一個中高年級的女生小芬,他媽媽是越南籍的單親媽媽,就是遇到家暴所以離婚,曾經,因為媽媽的背景,以至於他對自己的身分也沒有自信,他告訴我,透過上課讓他改變對自己、對媽媽的看法,不會再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現在他可以站在很大聲對大家說:『我媽媽是越南人。』我們站在優勢的觀點,讓他們思考自己的角色,讓他們覺得那是你的看法,我一樣可以活得很自在。」

朱莉英說:「未來的願景是希望培養這些孩子成為種子志工,因為他們正在使用這些社會福利的資源,希望他們有回饋心,有人在協助、服務他們,也希望他們在未來也能投入公益。」所以在今年加強公益學習的課題,他是種親子共學的方式但是是公益服務,親跟子一起出去,先從參觀伊甸的社輔單位、養護機構、教養機構等,可以在這個過程跟他們有互動,例如讀報給他們聽,慢慢形成公益服務的概念,等到他有能力時可以回饋,這是今年比較著重的一塊。


延伸閱讀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新移民家庭成長中心

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柯師傅拍紀錄片 用鏡頭保衛自然之美


王湘綾/製作

【記者王湘綾/台北市報導】「柯師傅給人的印象,是跟作品一樣溫暖著守護這個土地的人」,紀錄片導演賀照緹口中描述的這位柯師傅,是公視紀錄觀點的製作人柯金源,柯金源說:「生活在這塊土地,有個感情在」,也因此對環境紀錄片的拍攝,一拍就是十八年。

柯師傅從高中開始對影像產生興趣,本來想當位畫家,但有了照相工具後,發現拍照比畫畫更貼近,也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從一九八○年開始,投入平面的影像創作,擔任自由攝影,柯金源說,一開始的攝影作品,著重在視覺藝術。

一九八六年為了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他放下藝術工作,展開一段自我放逐,柯金源說,當時他回到了彰化的故鄉,看到家門前的小河,浮著一層黑黑的煤油,跟以前小時候清澈、乾淨,可以洗衣、抓魚的景象大不相同,於是他決定利用自己攝影的專長,投入環境議題的拍攝,「有生之年,為土地做一些事情」。

一九八八年,柯金源到《財訊》雜誌當記者,除了跑政治、經濟的新聞之外,也負責跑社會運動,因而對環境問題的時事脈動有更多的掌握,柯金源表示,當時自己除了編輯指派的攝影工作之外,也會嘗試尋找新的環境題材,並主動寫些文字心得跟照片做搭配。

柯金源說,因為自己寫的題材和作品,得到了總編輯的賞識,當一九九三年自己準備轉換跑道,投入紀錄片的製作時,《財訊》的總編輯還為他開闢一個專門寫環境議題的專欄《台灣檔案》,這將近十二年的專欄寫作,也為他自己留下一筆厚厚的台灣環境田野調查資料。

為了拍紀錄片的理想,柯金源表示,他辭去《財訊》的記者工作,同事問他,工作做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辭?但對他來說,「沒有辭掉,就沒有勇氣往前走」,這段慘澹的日子裡,柯師傅專心在攝影專業的精進,有空就跑遍台灣做田野調查,加深自己對自然環境的了解,終於一九九八年他進入公視,製作「我們的島」一系列環境紀錄影片。

二○○六年,柯師傅完成紀錄片「產房」,是專門記錄東北角的海洋志工,用竹子建造人工魚礁,幫助「軟絲仔」復育的過程,柯金源說,這部片除了探討過度漁撈導致海洋資源匱乏外,還有錯誤的海洋復育策略。

柯金源說,過去漁業署在放置人工漁礁前,沒有對地形、環境做詳細調查,反而因此對環境造成傷害,而全台有八十幾處的人工漁礁,放置後就沒有檢測、管理,「丟了就不管了」。

為了拍攝這群志工,柯金源說,他花了十年的時間追蹤,「吃、喝、拉、撒,都跟他們在一起」,片子播出後,得到廣大的迴響,農委會漁業署也修正對人工漁礁的使用,除了事先調查地形,再放置人工魚礁外,也對已放置的人工魚礁有嚴格的檢測。

為了拍攝環境紀錄片,柯師傅上山下海,面臨好幾次大自然中的危險,柯金源說,在拍「產房」時,為了拍攝海洋志工工作的情形,不顧自己只配戴簡單的氧氣配備,硬是跟著下潛到海下四十公尺,當時自己呈現意識不清的狀態,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置身在危險中。

賀照緹說,拍紀錄片很辛苦,大部分的片子都是小成本的製作,導演常常要一個人採訪兼攝影,柯師傅給她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肩膀背攝影機,一個肩膀背腳架,柯師傅常常這樣一個人騎上摩托車,就出去拍片」。

二○○八年,柯金源拍了「夢想系列」的登山紀錄片,拍攝台灣登山團隊征服各大洲最高峰的紀實,也記錄地球暖化後的冰川變化,柯金源說,到南極洲拍攝攀登南極第一高峰文森峰的過程時,除了登山配備外,他還另外揹了三台攝影機、一台照相機,一個人扛著將近五十公斤的重量,跟著登山團隊,「光那十天就幾乎耗掉了一整年的體力」。

雖然辛苦,但柯金源表示:「紀錄片的鏡頭,就像是對抗壞蛋的武器」,透過鏡頭,可以揭露執政者、企業主對民眾帶來的壓迫或危害,二○一○年拍的「福爾摩沙對福爾摩沙」,記錄的就是雲林麥寮鄉民對台塑六輕工業帶來的汙染,做的抗爭。

問到接下來的計畫,柯金源說,近幾年回到彰化,看到大肚溪上漂著一層油汙,石頭丟下去,濺起的不是水花,而是泡沫,那是被石化工業污染的結果,「從事環境議題工作這麼久,怎麼連自己的家鄉都守不住」,目前對國光石化的議題開始做田野調查,未來計劃要拍攝,國光石化的紀錄片。


影片引自youtube


延伸閱讀

柯金源導演簡介

柯金源導演專訪

柯金源導演的網誌

反輻射遊行 民眾要安全環境


一名抗議群眾拿著傳單。周毓翔/攝影
一名抗議群眾拿著傳單。周毓翔/攝影
【記者周毓翔/台北報導】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在五月十四日舉辦了「我家不要電磁輻射傷害」大遊行,現場聚集數百人,由全國二十多個受害者自救會與五十多個非政府組織代表組成的遊行隊伍從行政院衛生署遊行到總統府。

「我家不要電磁輻射傷害」大遊行提出了五點訴求:「建立電磁輻射預警防範制度」、「『電磁輻射』翻譯、定義應具體明確、「室內極低頻輻射應低於2毫高斯」、「電磁輻射產品應標示警語」與「建立公民參與機制」。

這次遊行是亞洲首次反電磁輻射公害,相較於歐美等先進國家,台灣地狹人稠,卻過度投入電力發展,對於居民身體健康有極大的威脅,環保署目前所訂的規定是以不超過833毫高斯的環境建議值為主,然而這個所謂的833毫高斯事實上指的是「瞬間暴露值」,在長時間暴露上最好是不超過2毫高斯,歐美的住宅區幾乎都只有0.7毫高斯的影響,相比之下台灣的上限值卻差了數百倍。

抗議團體質疑台電在一些「特定辦公場所」以不高過2毫高斯的原則進行防輻射的措施,卻拿833的標準在民宅大量興建電塔、變電所,用兩套標準進行建設,所以抗議團體要求正式解釋「833環境建議值」的定義為「瞬間暴露參考限制值」。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會長陳椒華說,他自己的辦公室旁邊就有高壓電,並被測出超過60毫高斯,他常常覺得頭痛,暫時性失憶,並且被診斷出乳房長了腫瘤,他無法忍受這樣的環境把辦公室換了地點之後情況比較有好轉。

民眾聚集在凱道前抗議輻射問題。周毓翔/攝影
民眾聚集在凱道前抗議輻射問題。周毓翔/攝影

來自台中霧峰的顏秀蘭表示他所居住的地方長期暴露在高輻射危險下,他本身有過敏症狀,出現頭痛、耳鳴、失眠等症狀,他說:「非常痛苦」。反對萬隆變電所居民自救會會長余何蓓說,在他家附近不到六米處就有一間變電所。

「北斗、田尾、田中、社頭反超高壓電自救會」副會長陳文雄說,他從美國回來之後本來想住回老家(彰化),沒想到他回來看到的是一大堆的高壓電纜從他住的村莊穿過去,他的鄰居聽到外面電纜的聲音,就很擔心自己健康安危,每天回在高壓電的壓力下。

目前台電正在彰化蓋「南投-彰林超高壓345KV輸配電線路」,沿途經過彰化縣社頭、田中、田尾、北斗、埤頭等鄉鎮,這條線路會影響到超過兩百戶的住戶,一千五百多位的老人小孩,他們是在電磁波影響下容易罹患白血病、腦瘤與失智症的高危險群。

反松湖超高壓變電所自救會會長徐正文說,台電將在基隆河旁人口稠密區蓋超高壓變電所,原本總統府有提出十個替代方案,然而台電卻因為成本上不划算拒絕採用。而對於這次遊行總統府方面表示將在一周後有所回覆。


周毓翔/製作


延伸閱讀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

高頻屏蔽漆實際測試屏蔽效果

電磁波對人體的危害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喧囂中的寧靜 學習的桃花源

【記者洪祥祐/台北報導】台北市公館小學,隔著車潮來來往往的基隆路,卻擁有絕佳的自然學習環境,被喻為「都市中的森林小學」。學校利用生態優勢,規劃出都市中小學少見的環境特色,如蝴蝶園、萍蓬草池、甲蟲區和有機農園等。不僅如此,還有少年足球隊、骨牌、相聲等特色,讓學生從小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培養出獨特的人文氣息。

公館國小位於公館商圈邊際、蟾蜍山下,有著都市的便捷,卻又不失自然的寧靜。校內動植物種類豐富,並且擁有溼地與綠地等天然資源。學校佔地約一萬七千平方公尺,現在共有十二個班級,和近兩百位的學生,平均每人擁有近九十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此外學校鄰近眾多資源,如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和台灣大學,彼此交流和互動合作,像是「大手牽小手」,就是大學生們來幫小朋友做課業輔導。是都市中難得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特色小學。

今年公館國小榮獲教育111標竿認證,校長李鍾慧表示,學校以「三生有幸」計畫出發,即愛生命、會生活、護生態三部分發展,如學校設置蝴蝶園中看到毛毛蟲各階段的變化,了解生命的可貴;並且藉由直笛、足球等課程,讓學生多元發展運動或藝術專長;和利用廢棄電扇、柱子等裝飾校園;以及甲蟲區和萍蓬草池的設置,來力行生態保育。讓每個小朋友從學校得到以後帶得走的能力。

公館國小以環境教育為根基,讓學生即使生活在都市裡,也能有森林小學般的教育情景。如少年足球便是公館國小一大特色,學生們在蟾蜍山下長滿綠地的足球場練習,在志工教練、家長們的幫忙下,參加社區內的比賽,培養孩子的成就感。不僅如此,還有骨牌與史塔克杯的特殊教育。李鍾慧說:「壯觀的骨牌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時間來排成,但推倒只需小手一推,透過這種觀念來做教學方式,讓學生們知道大自然的維護不易、破壞容易的道理。」

公館國小為了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在校內設置許多生態設施,如蝴蝶園便是其中之一,小朋友們利用自然課時間,記錄毛毛蟲每天的生長變化,從結蛹到羽化成蝶,讓學生們理解自然界中昆蟲的生態。除此之外還設立了蔬果園,裡頭種植如蘿蔔、番茄等蔬果,體驗當個小小農夫的感覺,讓小朋友們真正在自然中學習各種知識。

常在學校當愛心家長的大榮媽媽表示,現在小學老師教育的方式大同小異,選擇學校變成以特色為主要考慮因素,就是看上公館國小這樣自然的學習環境,卻又兼具都市便利的交通。才會讓小朋友來公館國小念書,讓小朋友在大自然中成長,培養出不同於都市裡的性情。

公館國小雖擁有如臺大、臺科大等教育資源,但鄰近公家機關如空軍作戰指揮部、臺電公司等公家機關,使得附近少有一般住宅,造成學生短缺和經費問題,現在面臨少子化,使得學校更積極推動改革,李鍾慧表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努力發展學校特色,增加學生數量。現在,只要設籍在台北市,不必遷學區,也能夠就讀公館國小。

李鍾慧說:「未來公館國小將以雙『程』奇謀為策略,運用『工程』走入『課程』,並且結合科技元素,如今年家長捐贈的觸控式電腦,讓不懂英文或注音發音的小朋友能自主學習,融入現有的環境教育特色,成為森林科技小學。」


洪祥祐/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大安區公館國小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公館歷史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低地板公車還有改善空間

低地板公車有斜坡讓身障者可以順利上公車。
低地板公車有斜坡讓身障者可以順利上公車。
行無礙協會/提供
台北市政府公共運輸處副處長梁恆德說,台北市區低地板公車從二○○九年陸續開始服務,現在台北市已經設置六百零二輛公車,到今年年底就會增加到一千輛。目前身障者對於低地板公車的設置都覺得有利他們運用大眾交通工具,只是目前還有一些細部需要改進。現在低地板公車還不夠普及,所以交通部預計增加兩百輛低地板公車投入台北市服務民眾。

身障者劉于濟說,他當初從身旁的身障好友口中發現有低地板公車這樣的設施,覺得很好可以利用,以後就可以坐著公車到處去玩,低地板公車的行駛範圍越來越廣泛,公車路線串聯民生社區、南京東路、台北車站、西門商圈、萬華、中和、板橋等北二市精華地區,希望旁邊的身障朋友也可以多多利用,推廣低地板公車的好處。另外一位身障者李佩軒也表示以後就不用等預約復康車,可以今天早上決定要去哪裡,下午就可以出發。



身障者搭乘公車。 照片行無礙協會提供。
身障者搭乘公車。行無礙協會/提
行無礙協會也在其分會舉辦「低地板公車搭乘的經驗與問題」座談會,眾多身障者和關心此議題的非身障者一同來參加,探討現在台灣設置低地板公車的完善性以及還有什麼改善的空間,一些搭乘過低地板公車的身障者們的經驗分享。

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說,身障者搭乘經驗中也曾碰過抽取式的斜坡板臨時抽不出來、或公車專用道站台過高無法使用的問題,甚至駕駛在靠站停車時,車門對上的是垃圾桶、花台或樹穴等障礙物,輪椅根本無法靠近。另外劉于濟分享,有些低地板公車的斜板,常常會因下雨天,水滲入斜板巢中,導至斜板被黏住猾不出來,他說,「這時要請司機大哥在斜板口『踹』一下,就出來了!我有遇過,204公車是這種的」,而且不太喜歡坐大南的車,因為大南車款的板很短,還有一點高低差。

還有另外一些關於服務身障者的問題,劉于濟說:「公車司機不容易看到身障者在等車,就這樣開過去了!」,行無礙協會專案經理游鯉綺說,台灣的無障礙空間慢慢的建立起來,要讓公車文化也具有無障礙的服務,像是公車司機應該要讓他們認知裡是有身障者乘客,經過訓練、調整態度就會體諒身障者,老人慢、身障者會更慢。

關於公車斜板問題,台北市公共運輸處任禮恩回應,目前公車專用道站台高度約十八公分,低地板公車斜坡板可順利抽出使用,供輪椅上下車;針對因捷運施工調整站台位置,公共運輸處已請捷運局調整臨時站台高度與原公車專用道站台一致。另外一般人行道公車站位,若路樹、候車亭等固著物遷移困難,則請公車駕駛員停靠適當位置,以利輪椅乘客上下車。另目前公車站牌路線圖均已針對行駛低地板公車之路線加以標示。

游鯉綺說,低地板公車的設置對於身障者絕對會是一項福利,至於完善度還是要繼續探討和改進,目前公車雖然設置低地板公車很好,但是還是想要建議公車的設置改進,像是公車內目前只有一個放置輪椅的空間,想要建議台北市公共運輸處是否可以將椅子改成活動式,變成輪椅的放置空間之類的,因為目前低地板公車還是比起一般公車只是多了斜坡裝置,還有底盤較低而已。


延伸閱讀

行動不方便的人注定要孤單一輩子嗎?

台北市公共運輸處

何謂低地板公車?

2011年5月12日 星期四

登機斜坡輔具協助身障搭機

登機斜坡輔具交通部民航局提供。
登機斜坡輔具。交通部民航局/提供
【記者吳韻恬/台北市報導】許多身障朋友爭取多年的登機輔具,終於在去年年底引進,民航局花費一千四百萬元採購廿十一台斜坡式登機輔具,已邀請十數名身障者和殘障團體實際測試,參與測試的行無礙協會表示測試過程都相當順利,剛完成採購的斜坡式登機輔具,在元旦時正式啟用,提供身障的朋友們使用,登機斜坡輔具的設置讓航空無障礙服務更完善。

民航局高雄站的維護組朱識允說,台灣原本有八台適合中型飛機使用的升降式登機輔具,可以在國內外飛行,但所有小飛機都無法用;今年新引進的廿十一台斜坡式登機輔具,是向美國採購,平均每台新台幣六十六萬元。升降高度可彈性調整從八十公分到兩百公分,還有安全防滑設計,可讓身障者坐輪椅登機。

朱識允說,如果一架飛機有旅客需要使用斜坡登機輔具,可提供一般旅客及行動不便者同時上下飛機的需求,同班機其他旅客也同樣走斜坡登機輔具,經推算不會影響搭機時間。

長期關心身障者的行無礙協會,專案經理游鯉綺說,空橋設施是可以同時讓身障者以及一般乘客登機的,就是候機室和飛機連接的通道,台灣不是每座機場都有空橋設施,而小型飛機因高度問題,無法讓旅客從空橋登機;對行動不便的身障者來說,只有靠他人協助、揹著或抱著上飛機,身障者方中偉就因為沒有人陪同搭機,遭航空公司拒絕登機,讓他覺得受到排擠。

國內在有登機輔具的設置之前,搭乘過國內班機的身障者劉于濟表示,身障者在搭機時是困難重重,小型飛機沒有專用的身障者升降梯,就要靠地勤人員搬動輪椅族上下飛機,他就是由家人和飛機服務人員一起抱上飛機,而且是不能攜帶自己的輪椅上飛機的,在飛機上只能長途坐在位置上,所以要行動去上廁所就變得有困難,只能在飛行的旅途中忍住。這樣的設施真的是對身障者幫助很大,提供身障者帶自己輪椅上飛機的權益,可以讓越來越多身障的朋友願意走出家門,和一般人一樣可以到處旅行,增加身障者的社會參與度。

朱識允說,桃園國際機場因全部採空橋登機,斜坡式登機輔具分別放在另外十七座機場,台北、高雄、金門及馬公各兩台、其他機場一台,飛到國內外的飛機都有提供適當的斜坡輔具,身障者只要在搭機前通知航空公司有身障者要搭機,就可以安排斜坡輔具讓乘客上飛機。未來將由航空公司視需求,委託地勤公司操作,保養及維護由各航空站負責。



延伸閱讀

行無礙協會

交通部民航局

台灣無障礙協會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部落客松露玫瑰用刀叉記錄生活

【記者鄭穎暄/新北市報導】進入「松露玫瑰」的同名部落格,映入眼簾的是鮮嫩多汁的牛排,在松露玫瑰的魔法廚房裡,你可以找到油封鴨、烤羊排、鹽酥雞,不論中式或西式、簡單還困難,松露玫瑰以令人垂涎的美食照片搭配輕鬆的食譜教學,吸引了超過一千萬網友前來品嘗這場松露美食宴。

美食部落客松露玫瑰,用滿滿的愛料理美食。 松露玫瑰/提供。
美食部落客松露玫瑰,用滿滿的愛料理美食。
松露玫瑰/提供




二○○六年底誕生的美食網誌,裡頭有松露玫瑰將美食視為情人,用心對待料理的記錄。在傳播界辛苦了十八年後離開,移居荷蘭的松露玫瑰,天天做菜,透過部落格與網友分享愛的料理並紀錄生活,身為家庭主婦的她把部落格當作自己的休閒地,她說:「動手料理很簡單,快樂很容易。」

松露玫瑰說,最早她只把部落格用來備份資料,寫部落格像寫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後來,陸續有出版社找她洽談合作事宜,但都被她回問市場性和自己的定位問題,也可能表現得不太領情等而退縮。直到有出版商總編回應本身就是部落格的讀者,看她的部落格是生活的一部分,還能用她在部落格寫的句子舉例說明等,才合作出了兩本食譜。

不同於一般將部落格文章整理編排後就放進書裡,松露玫瑰認為,廚藝會精進,所以她堅持將料理全部重新製作及拍攝。為了拍出滿意的照片,光是「燉牛膝就做了三次」,還常常忘了時間,從夕陽做到朝陽;為了拍出鮮嫩的羊排,一大早起床做菜,就只為了捕捉到清晨的光線。

松露玫瑰的用心造就出兩本暢銷食譜,她說,她的食譜書在市場上銷售很好,但扣除掉食材,其實所剩無幾,自己的腦力和體力也還沒算進去。她從來無心也不是以商業利益在寫部落格,但若有部落客要朝商業發展,她說,出書後有了名氣,再去做相關產品的推廣,或許有一些經濟效益。

對松露玫瑰來說,她不是在「經營」部落格,而是很喜悅地透過部落格與網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所以她從不缺乏靈感,因為每天都要吃,所以每天都有話題寫。她在部落格裡衷於自我,也從部落格這個窗口認識許多網友,她的成就來自能增進四面八方網友的生活情趣,像是有位女網友因為參考了她的部落格食譜而成功擄獲住先生的胃。松露玫瑰說:「每個網友都是一個世界,透過部落格,我看到更寬廣的世界,這是最大的收穫。」


鄭穎暄/製作


延伸閱讀

松露玫瑰 TuffleRose

廚房新手料理總複習:松露玫瑰的美味筆記

新手料理的99個秘訣:松露玫瑰的魔法廚房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視覺素養學習網 教你看藝術

【記者賴佑維/台北報導】視覺素養學習網是李賢輝在台灣大學任教時所架設,一開始只是為了教學方便且可提供他人方便教學,後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希望提昇全民視覺素養,曾在二○○○年專案補助一年。為什麼要架設這個網站?李賢輝表示:「就是希望可以幫助別人嘛。」

李賢輝說,有些教學網站,字體大小在一般電腦螢幕前適合觀看,但想用來教學,透過投影機放出來,字體卻又顯得太小。當初視覺素養學習網的建構是因為李賢輝上課所需,一開始只是將資料整理成講義給學生使用,後來為了方便上課作成投影片,之後更放上網路供其他在教學上有需要的教師使用。

視覺素養學習網特別的是作品會有完整註解以及可以將作品放大使民眾可以仔細欣賞,李賢輝認為國內許多在網路上放藝術品給人欣賞的網站都不夠完整,只顧著加入特效、3D環繞,卻忘了藝術品的本質,並沒有將藝術品的內涵表現出來。

網友網友黃柏健表示,當初只是報告需要,在網路上搜尋到這個網站,「沒想到內容這麼豐富。」黃柏健也認為,網站上的畫可以放大真的很方便,「許多網站都只有小小的縮圖,真的很不方便觀看。」

談到未來,李賢輝認為網站的最終目標是能像維基百科一樣,能由具備專業水準的網友編撰,又可受到網友監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預算的關係,維基百科的形式可用最低的預算達到最好的效果。



延伸閱讀

美感經驗,可以培養嗎?

如何培養美感

何謂藝術??藝術的定義是.....

戲劇課程 精障者演出自己的故事

【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位於新北市土城區的慈芳關懷中心,以戲劇課程的方式來讓慈芳關懷中心的精神障礙者能訴說他們的故事。慈芳關懷中心工作人員李慈湄表示,起初是慈芳關懷中心和嘿咻綜藝團合作,希望協助精神障礙者能夠在排戲的過程中,對自己的生命更加理解,並且互相分享他們的故事。

每一次的戲劇課程活動,是將成員們分成三至四組不等,每一組都會有一位工作人員陪同參與,在成員們用心傾聽其中一位成員的故事後,大家會一起揣摩當時的情境,並且探究當時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或是讓成員思索,或是詢問成員當時的感受和行動。當每一組排完戲之後,便會依序演出,而每一次的演出結束後,所有成員們會共同討論或是提出問題以及交流感想,而成員們便能在這些過程中,對自己的生命更加理解。

其中一位精神障礙者阿峰(化名)訴說一則曾經演出過的故事,他說年輕時因為剛當完兵,適逢父親中風,加上母親和父親分居,讓父親深受煎熬,甚至交代自己幫忙處理後事,加上父母的感情問題無法改善,而自己的感情方面也不順遂,事事不如意,讓他逐漸在信仰上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他經常會騎車在外找尋神佛,而他也透過尋找神佛讓自己的心情能安定下來。阿峰的故事雖然痛苦沉重,但他在團體中訴說他親身經歷的故事,藉由戲劇表演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從不堪痛苦中對生命歷程有更深沉的理解。由於父親過去時常對阿峰講述神明道德俠義事蹟,因此這些神明也成為阿峰在痛苦時會尋求的管道;阿峰的故事讓我們可以重新瞭解「神明與道德」對阿峰來說,不只是疾病上的宗教妄想而已。

從二○一○年八月慈芳關懷中心的「週年慶」慶祝活動開始,精神障礙者透過戲劇方式讓家長、周遭朋友了解他們的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他們親身經歷,並且長期埋藏於內心裡。戲劇課程成為一種發聲的管道,李慈湄說:「所以都會鼓勵大家要出去演出,對社會訴說。」甚至能夠讓醫療人員了解他們成為精神障礙者的多樣原因。

李慈湄說:「慈芳關懷中心的會員目前共有兩百人,其中參與戲劇課程的人數共有十多個。」透過戲劇表演,精神障礙者在團體中講出自己的故事,甚至在群體合作演出時也能改善醫療人員以及社會大眾對這些精神障礙者的看法、改變對一般精神障礙者的看法及刻板印象。

慈芳關懷中心每個月會有兩次左右的次數來進行戲劇課程,除了戲劇也包含音樂、攝影等其他藝術相關的活動課程,藉由這些方式,讓他們在參與活動時,能在群體中進行互動,也讓慈芳關懷中心的每一位會員得到最適當的照顧與關切,也鼓勵他們自我發揮。


延伸閱讀

慈芳關懷中心簡介

慈芳關懷中心無名

慈芳關懷中心facebook

生命力新聞:嘿咻綜藝團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新莊社大 打造城市農夫的詩畫

【記者林伯驊/新北市報導】近中午時分,太陽正強烈的時候,一批新進的學生正在用心聆聽如何使用鋤頭,將上頭長滿雜物一塊塊農田翻土,準備種植新的作物。正是位於泰山鄉中港西路旁的巷子內,由新莊社大經營的「生態農園」,每學期開設農園班,招生對農田耕作有興趣的人,有人上滿了兩學期便加入農園工作隊,成為長期的志工,不定時的進行維護。

這塊一千多坪的農園最初由新莊社區大學老師鄧旭容無償提供,從二○○四年起開設培訓課程,培養生態志工來經營此塊田地,之後由指導林俊育老師開設大家一起來種菜課程,招收社大學生,使中港西路上鐵皮屋工廠圍繞下,原本是違章工廠拆遷後的空地,慢慢開墾成為農地。六年的經營,生態農園成為了一個富有生態、農田的自然環境,並將其過程集結成《城市農夫詩畫-新莊社大生態農園專輯》的記錄出書主要。

「來這邊本來是要減肥的,沒想到越吃越多!」經過兩學期的課程後,現在是農園工作隊隊長廖豐魁開玩笑的說,「來這邊心境會比較快樂,也認識許多人。」加入農園隊已經三年多的王寶鐶表示,自己本身是農家子弟,喜歡花草植物,「現在如果種不好,會有一種欲望想要種好。」

林俊育依照季節讓學生種多種不同作物,學生也可提出想栽種的詢問老師意見。不過要看時節種,例如前年十月種過小白菜,由於天氣過熱,不到一星期就死了,林俊育表示。

廖豐魁說,這個生態農園是做興趣的,有種菜、有活動、有娛樂。例如大家相處愉快,中午也會在農園煮種的菜一起吃。林俊育表示,學員最大的快樂能夠在耕作的過程中看到生命的變化,這裡就好像自己的另一個專屬空間,已經有歸屬感,加上人都很好相處,種菜是一種快樂的事。「種出來的菜若被蟲吃掉,心會痛欸!」廖豐魁開玩笑的說,透露出對土地的情感。

現在有許多有機農園,但新莊社大的生態農園,不只是農園,也包含生態園區。生態園區盡量保持原始的生態環境,任由植物生長而不干預。而生態農園的自然環境要和人平衡共生,保持和諧的關係,隊員陳正雄表示,一切都順其自然,絕對不使用化學農藥,希望因此能夠留有一個觀察自然生態環境的地方,給學生來觀察、體驗。學員曾美慧認為,在生態區和農作區之間有一條生態廊道,即是人和原始的區隔,要如何保持兩者共存是很奇妙的一件事。

「在這裡種菜不要想以商業角度來看,只想收成的話,去市場買還比較快。」隊員陳正雄說,由於耕種方式以有機、不含農藥的方式,收成絕對比不上一般市面上的作物。但現在有許多人從未種過田,甚至連蔬菜成長都沒看過。陳正雄認為,希望能藉由大人來社大參加課程,回去教導下一代,達到教育的效果。


延伸閱讀


新莊社區大學

新莊社區大學生態農園

新莊社區大學社團介紹

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幽默與諷刺 荒謬劇場好荒謬

照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記者王文萱/台北報導】 「你覺得這個社會浪漫嗎?」出自於《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戲裡的台詞,無疑是一種對這個社會的反思與反動,也讓觀眾不假思索了起來。現在的社會充滿了不安、恐懼,如日本大地震、台灣的國光石化議題等,而《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是一種荒謬劇的呈現,沒有完整、合理的故事情節,但是卻道出許多現今社會引人省思的議題。

《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為重新詮釋羅馬尼亞裔法國人尤內斯柯的作品《禿頭女高音》,而《禿頭女高音》則是一九五○年由尤涅斯科(Eugène Ionesco)所創作出的荒謬主義戲劇。導演廖金旺說:「整齣戲的解構是發展出來的,而戲裡的台詞是我和演員們共同討論出來的。」廖金旺認為,重新解構這齣作品是對現在社會的一種重新反思,「不能說是改編,應該說是一種解讀。」



照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1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廖金旺說:「『禿頭女高音』在當時一九四九年以現實主義與荒謬主義為表現手法,其實是在諷刺二戰後的人們面對當下社會的惶恐感。」他重新解構這齣戲,在戲劇開頭讓演員各自陳述近日台灣社會議題,甚至是國際時事與人物,如歐巴馬、格達費等,目的是「呈現當事人在當下的恐慌狀態。」

「叫做『台北時間』其實是要講在當下,就是我們在台北、在這邊所看到當下的時間。」廖金旺在戲劇裡也提到了世界末日論,他認為,一九四○年代發生二戰,當時面對社會是一種恐慌的狀態,而人們在面對現今社會時,「我們不知道未來我們可以往哪裡走,對我來說是一種世界末日論。」

照片提供/黑眼睛跨劇團3
黑眼睛跨劇團/提供
演員吳柏甫說:「當初在排戲都是非常即興的,一開始不會直接跟劇本做連結,我們對事物重新定義,最後才湊成這齣戲。」戲裡面包含許多與社會議題及現代時事有關的劇情與台詞,演員陳雅柔則是認為:「提到日本大地震是要暗示大家,許多人對身邊災難其實不會去在意,認為這些事對他們來說永遠都很遙遠。」希望觀眾也能在其中產生共鳴。

廖金旺現年廿五歲,是一位十分年輕的導演,在過去有《跳舞吧!胖女孩》之〈新舞步〉的作品經歷。畢業前在學校主修劇本寫作,但對於擔任導演有很多的想法,「在鴻鴻老師身邊有學習一些演出作品,還是會在很多地方繼續發展。」他希望能夠繼續研磨與發展新作品,「未來會繼續呈現實驗性高的劇本,就是說去呈現在當代一些新的東西與想法,而我擅長的是幽默諷刺劇,希望觀眾在笑完之後還可以想到一些東西。」《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由四月廿九日至五月八日於牯嶺街小劇場展開演出。



延伸閱讀

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

黑眼睛跨劇團/現代劇場大補帖

媒體報導《禿頭女高音的台北時間》

芥子志工做好準備 四川助人

輔仁大學進修部芥子志工與當地小朋友合照。李淑芬提供
輔仁大學進修部芥子志工與當地小朋友合照。李淑芬/提供
【記者冼敏婷/台北報導】輔仁大學進修部芥子志工成立僅兩年,但已舉辦不少的服務,培養學生發揮愛心,服務大眾。在二○一○年暑假時更深入四川省涼州雷波縣痲瘋康復院作服務,看到當地醫療設施的不足和了解當地人民生活的困苦。隨志工團同行的還有輔仁大學進修部使命室主任杜金換和宗教輔導老師李淑芬。李淑芬表示:「這個活動很有意義,今年還會持續舉辦這個志工活動,希望把愛傳出去。」

輔仁大學進修部芥子志工是一個學校服務性社團,限輔大學生參加。而服務內容是由芥子志工的幹部們和李淑芬老師共同擬定,在暑假期間會安排前往四川山區作服務體驗。李淑芬說:「那邊的環境跟台灣差很多,在當地服務對台灣學生是一大考驗。」去年參與四川服務的進修部大傳系志工徐翌全表示:「這裡的生活條件極差,很像早期的台灣鄉下,地上踩的都是爛泥巴,牲畜跟人生活在一起,村民們吃飯或是做其他事情幾乎都是在地上進行,環境很髒亂。」

正因如此,欲參與暑假服務的學生須參加完整的志工培訓課程及協助營隊工作才可前往;加上在海拔較高的地方,沒有交通工具可搭乘,要走很多山路,必須確保身體可以適應。就讀進修部法律系志工詹文婷更說:「大家看到通往山上的吊橋都愣住了。放眼看去是一望無際的山脈,看不到有可以達到山頭的路。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沒有想過會是這樣的窘境,地勢迂迴且顛簸,大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山峰的。」

透過這些培訓與服務經驗累積,志工較能適應到中國四川麻瘋村作服務。李淑芬表示,芥子志工選擇到四川痲瘋村服務全因為谷寒松神父在當地服務超過十多年,他向志工們分享在當地的體驗,使志工更了解當地的需求。

任職於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的谷寒松神父,在一九九七年中國大陸考察時,目睹痲瘋病患惡劣的生活環境,促使他救助素昧平生的病患,在二○○○年成立中國痲瘋服務協會。正因這個機緣,輔仁大學進修部芥子志工便於在二○一○年七月十五到廿四日到中國四川痲瘋村服務。

在痲瘋村裡除了一些痊癒的病患外,還有他們的家人,當中更有不少的小朋友。雖然那些住在痲瘋村的小朋友並沒有患上痲瘋病,不過因為特殊的身份,他們都不能出去村子接受一般的學校教育。而當地政府也只是在村裡興建一間國小供他們學習,要接受更高的教育必須經過申請才可到較遠的地方唸國中、高中。安排那些學童到較遠的地方是因為避免鄰近地區的學校學生聽到他們是從痲瘋村出來而被排擠,因此當地小朋友的教育水平相當低。

李淑芬說:「志工主要教導他們一些簡單的英文單字和唐詩,學童從五、六歲到十七、八歲不等。」就讀法律系何采玲志工說:「印象最深刻的是到德昌痲瘋院區,這裡沒有小孩只有老人,他們一直稱呼我們是『天使』。其中一位婆婆握著我的手,激動的跟我說他們都是沒人要才被丟在這裡。我溫柔的回覆她,『不會的,我們都愛你們。』」

當地與台灣最大的差別是,李淑芬說:「生活環境差太多了,志工們雖然都曾到台灣樂生療養院作服務,但跟四川痲瘋村的情況一比,嚴重太多,很多不能磨滅的烙印。」

李淑芬表示:「今年將以營隊方式為當地學童服務,並為當地病人進行衛教關懷服務;同時藉由與中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做校際合作促進學生交流,擴展學生國際視野,開展新思維,從服務中學習博愛與謙卑的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進一步把愛傳出去,感受具價值有意義的生活。」


延伸閱讀

痲瘋病人的守護天使

中國痲瘋服務協會

樂生療養院

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文化淡水」 保留淡水美麗風貌

文化淡水」在一九九六年的試刊號。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在一九九六年的試刊號。
鄭穎暄/攝影
【記者鄭穎暄/新北市報導】你在淡水老街中真的感受得到老街氛圍嗎?稍微留心一下老街上福祐宮旁邊那條小路,踩著蜿蜒的樓梯而上,你可以看到淡水未受觀光規劃前的老街貌,也是最後一條保留了兩百年前淡水歷史建築與繁榮記憶的老街──重建街。

然而地方政府在一九九○年卻徵收了部分古厝,規劃拓寬重建街以利交通。《文化淡水》為保留地方文化而努力,第一百三十二期上寫著「用現代機械衝撞百年歷史,拆毀淡水最後一條老街,摧毀滬尾街坊集體記憶。」是針對去年新北市政府改制前,在年底進行第一階段重建街街屋拆除工程的抗議。

對許多淡水人而言,真正的老街不是到淡水必逛的淡水老街,而是鄰近的重建街。重建街沒有淡水老街熱鬧的攤販和觀光人群,卻有無法取代的濃濃古意。

重建街被稱為「淡水絲路」,從前商家林立,在清代七個通商口岸中,「滬尾」是其中之一,繁榮了靠近淡水河岸的街道們。重建街至今仍佇立著日據、清代或民國初建設的古厝,無論是香燭金紙店、中藥鋪、政商名流的住屋,保存了古厝文化、更保存了記憶。

新北市政府的「重建街拓寬計畫」即將拆除從清代保留下來的古厝,影響到淡水文化的保存。《文化淡水》在十幾年前就對此發出抗議,前任總編輯謝德錫說,他們從重建街頭訪問到重建街尾,這些田野調查都是研究淡水的很重要的素材。

《文化淡水》月刊由淡水文化基金會從一九九七年試刊十五期後,一九九八年正式發行,四版的內容涵蓋淡水歷史文化脈動和公共議題、藝文活動等。謝德錫說,一開始創辦不容易,要另外籌措三十萬存款證明才能向行政院新聞局申請正式立案,以印刷品出版刊物。

《文化淡水》創刊後,又經過一陣摸索才把版型確定,在二○○一年發行到五十六期,卻又因基金會創辦社區大學而將出刊業務停擺,謝德錫說:「沒有專責人士,都是兼辦,基金會有大計畫就會停滯。」刊物直到二○○四年才又再度發行。

透過刊物,淡水居民可以看到淡水的歷史痕跡以及公共議題不同的觀點。現任總編輯戴瑞君說:「很多觀點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站在文化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人文切入點,譬如說道路的興建,有人覺得很好,對淡水發展很有幫助,但我們比較深刻在對於文化的破壞,希望把不同觀點帶給大家,呈現公共議題的另外一面。」

除了近期如火如荼討論重建街的話題,《文化淡水》在一九九七年時,也因為政府為紓解淡水車潮而欲興建「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沿著河岸興建,從台北市進入關渡在經過紅樹林、竹圍,然後進入淡水,為了觀光人潮,這條路將擋住淡水河岸美景,又何來觀光品質呢?於是基金會與在地文史工作室或在地文化維護團體一起成立「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

「搶救淡水河岸行動聯盟」發動在淡水沿岸指定古蹟,利用行政院文建會的文化資產保護法,利用指定當地古蹟做環境影響評估來延緩政府的動工,謝德錫說,政府已經編列預算,沒辦法檔,但他們以古蹟當關卡,總共指定了淡水氣候觀測所、淡水殼牌倉庫(原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駱家古厝、水上機場,海關碼頭等,以此爭取時間,尋找對策。

《文化淡水》從一九九七年第九期寫到一九九八年第二十幾期都在關心「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的建案,透過刊載包含公聽會的內容、送交交通部的陳情書、學者專家的評論以及指定古蹟須做環境評估的拖延對策等實際行動,總算讓政府的計畫延緩下來,但最近政府計畫將恢復紅樹林到關渡北側平面道路建設,謝德錫笑著說:「我們又在抗爭,所以被稱做文化流氓。」

除此之外,謝德錫說,淡水很多古蹟都面臨改變或拆遷,淡水廿十幾個文化古蹟中,透過他們與在地文史團隊的努力,保存了一半以上;甚至在經過十年的努力後,把一個兩百年的信仰,祭拜八庄大道公舉行的殺豬酬神、迎神遶境等活動,終於列入新北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文化淡水》十幾年前申請過政府補助,介紹淡水每個里、每個社區的風土民情,戴瑞君說,那時候剛好政府希望社區可以發展自己的刊物,政府補助都有階段性目標,近幾年比較沒有對應經費。但「文化淡水」嘗試不用政府經費自己來做,想讓自給自足成為常態,經費大多來自定期定額捐款關心地方的人士。

「文化淡水」在試刊期時發展出固定的版型。
「文化淡水」在試刊期時發展出固定的版型。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現在從排版到文章上網都自己做,謝德錫說,早期編排請印刷廠負責美編,戴瑞君則說:「以前不是word時代,照片也沒有像數位相片那麼方便。」現在DIY自己作業,戴瑞君說,雖然還不夠專業,但先從模仿開始,看別人怎麼編,以節省開支為前提做。

《文化淡水》每期發行量兩千份,二○○五年六十六期時向行政院文建會申請補助成立網站,戴瑞君說:「紙本發行數量有限,網路則無限。」而且紙本是雙色版,但在網路上可以是彩色版,現在二○○六年八十三期發行電子版,有計畫補期之前刊物的網路版,雖然文字已經數位化好,但照片還要收集。

戴瑞君說:「期望網站可以變成資料庫的檢索。」將網站變成淡水歷史的記錄。「常常有人打電話來問以前報導過的地方在哪。」她說,某種程度上,刊物提供了檢索的服務,所以網路版若有一個搜尋引擎會更好,而主要還是希望透過網路讓更多人閱讀這份社區報。

「文化淡水」前任總編輯謝德錫。記者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前任總編輯謝德錫。鄭穎暄/攝影
《文化淡水》取材來自地方版的新聞,了解地方的脈絡;也透過在地團體、友好人士消息的提供,加上展覽活動文宣等。每期開編採會議決定內容,廣邀相關人士寫稿,戴瑞君說,採訪的部分不困難,因為編輯有很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掌握採訪素材比較容易,「報紙有沒有把觀點具體和真實呈現」才更重要。

謝德錫也說:「不為特定的人說話,只為公益的事情說話。」他說,編輯作業一、兩天就解決了,不是難事,但面要廣、議題要多才是難處。未來希望《文化淡水》變成一個大家共同的刊物,更多社團和居民能加入他們,讓更多人關心淡水和更多事情能被發表出來。


重建街的故事。鄭穎暄/製作


延伸閱讀


文化淡水社區報

淡水重建街議題-PeoPo Talk(PeoPo Webcast)

淡水古蹟地圖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莊棋銘:自己決定的人生

新活力自立生活責任主編莊棋銘。攝影黃苾瑄。
新活力自立生活責任主編莊棋銘。
黃苾瑄/攝影
【記者黃苾瑄/台北市報導】每天一早坐在特製的電動輪椅上,由西門租屋處到西門捷運站,再搭乘捷運到昆陽站,然後再到位於昆陽街的新活力自力生活協會上班,這是玻璃娃娃莊棋銘的一天的開始。

「小時候我天真地以為,有一天我的病會好。」玻璃娃娃莊棋銘說,因為罹患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導致他全身骨骼極度容易受傷,出門變得十分困難。童年時期的他,整天只能躺在家中,對著天花板發呆。

到了入學年齡時,附近的國小認為莊棋銘無法自理生活,因而婉拒他的入學,從此以後莊棋銘就在家中自學。「哥哥姊姊回家後會描述學校生活給我聽。」莊棋銘說,因此他對外面的世界還是充滿了期待。

直到二○○五年,莊棋銘認識了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的總幹事林君潔,從她口中得知日本正在流行「自立生活」,教導身心障礙的人也能不靠別人自己生活。「她告訴我,在日本就算全身癱瘓的人,也能夠出門過生活。」莊棋銘說,這句話給他很大的啟示,也讓他萌生了走出家門的意念。

更幸運的是,莊棋銘透過林君潔日本朋友獲贈了一台二手電動輪椅,讓他實現了跨出家門的夢想。二○○六年,林君潔開始在台灣積極推動「自立生活」的觀念,和國內社福單位、身心障礙團體舉辦多場自立生活研討會,二○○七年,莊棋銘和林君潔共同創立了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並擔任第一屆理事長。

隔年,莊棋銘決定搬離家,到外頭自己過生活。「當時爸媽很反對,怕我無法照顧自己。」莊棋銘說,但他還是認為自己應該自立生活,最後選擇在西門的電梯大樓租屋,不僅有電梯方便上下樓,距離捷運站也相當近。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父母也看到了莊棋銘的改變,才放心讓他自立生活。「若是我現在還住在家中,每天就得依靠爸媽上下樓梯,這樣對他們反而是困擾。」莊棋銘說。

目前莊棋銘已卸下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理事長的職務,改任一般行政工作,負責撰寫協會文宣或出版品。莊棋銘說,身心障礙者最需要的,是被人傾聽自己的需求,這也是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一直在爭取的。「目前協會積極向政府爭取個人助理的補助,協助更多身心障礙患者能走出家門,自立生活。」莊棋銘說。


延伸閱讀

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

先天性成骨不全政關懷協會

莊棋銘《KIMI的夢世界》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分享好味道 曾國勝不私藏

堅持手工製作的餅乾 林縉明攝影
堅持手工製作的餅乾。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台北市報導】其中堂手工餅乾成立至今已經十年了,在成立的前五年,曾國勝一邊從事業務性質的工作,一邊經營手工餅乾,直到近五年才將工作辭掉,全心全意的在經營其中堂上。由於本身有業務底子,因此在行銷方面對曾國勝來說不是問題,他認為,餅乾只要做得好吃,顧客就會互相推薦,好東西值得與大家分享,自然就會有廣告與業務的效果。

民國五O年代到六O年代,美軍駐台協防,在天母到處可看到美國大兵,當時老闆曾國勝的媽媽就在美軍顧問團服務,專門做手工餅乾給外國人吃,曾國勝說,當時媽媽做的餅乾除了美國大兵吃過外,就只有他吃得到,一般人是吃不到這樣的好味道,所以小時候吃到媽媽做的餅乾是一種享受。曾國勝認為,這樣的好味道應該跟大家分享,經過媽媽的傳授技藝與不斷改進後,其中堂手工餅乾就正式上市與大家分享。
現在市面上所看到的餅乾大多數都是機器做的,一切製作都由機器完成,餅乾的厚度相等,能大量生產,節省成本與時間,但層次與口感較差;純手工製作的餅乾口感較佳,層次較為分明,但製作時間較長,數量也無法像機器製作能大量生產,這是純手工製作所遇到的瓶頸。但曾國勝強調,我們所做的餅乾重質不重量,不會為了生意而去勉強接受大訂單,就算做的出來品質也不見得好,最後把自己商譽搞壞了,反而得不償失,因此現階段以小量訂單為主。

其中堂所做的餅乾是用燕麥所做成的,餅乾的成分與市面上販售的並無太大差別,曾國勝說,我們的餅乾之所以會好吃,最大的原因在於製作過程中,親手去捏餅乾的大小與厚度,且不添加防腐劑,讓顧客可以安心的吃。曾國勝形容,做餅乾就像捏陶一樣,必須全程貫注在製作上,最後才會有好的成品。

好的餅乾就必須有好的原料做搭配,由於每批的原料會有所差別,曾國勝就必須用心去觀察,做出適當的調整,才能做出最佳風味的餅乾。餅乾的製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將準備好的材料合成在一起,接著利用雙手去捏製餅乾的形狀與厚度,最後將餅乾放入烤箱後就完成了,製作過程需要八個小時。

曾國勝每天晚上從十一點就開始準備材料,早上四、五點左右開始製作,餅乾完成後,下午還必須自己外出送貨兼跑業務,因為沒有聘雇員工,只有自己和老婆兩個人在做,所以凡事都必須自己來,曾國勝說,台灣仿冒風氣太盛,如果找人幫忙的話,等學到技術後,很快就會到外面自立門戶跟你競爭,就像當初風靡全台的蛋塔,大家一窩蜂在開蛋塔店,結果最後的下場就是接連倒閉,這就是最好的警惕。

每週六、日曾國勝都會到天母販售餅乾,早上會到陽明山上的水管路步道口擺攤,下午則到山下的天母創意市集,曾國勝說,實體販售以天母為主,因為自己在這裡長大,這裡也是其中堂的發跡地,再加上天母沒什麼名產,或許手工餅乾可以成為天母的名產,地緣性加上獨特性讓他離不開天母,這也是他不到處擺攤的原因。

曾國勝表示,其中堂的餅乾外表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但客人品嚐後都會喜歡,最重要的就是愛心,將那份心放進餅乾裡,這就是我們最大的特色,也是我們的獨特性。顧客陳小姐表示,餅乾吃起來蠻天然的,沒有什麼負擔,買回家後家人都搶著吃。

為了讓顧客吃的安心,每年都會將餅乾送到台北市衛生局做檢驗,並每年投保一千萬的食品責任險,以表示對產品與客戶的責任。


延伸閱讀

其中堂手作餅乾

天母水管路步道

美國顧問團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愛育營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學習體驗

【記者張仟又/台北市報導】由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學生所組成的愛育營,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愛育營專門去偏鄉地區的國小服務。愛育營營長王以清表示,基於能將自己的教育熱忱帶給小朋友,愛育營希望可以將足跡走遍台灣各個縣市,目前愛育營已服務過八縣十一校。

今年寒假,愛育營再次出發前往雲林縣口頭鄉台興國小辦理營隊活動,台興國小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當地居民多以養殖漁業維生,和外界的接觸較少,相對的,小朋友所受到的文化刺激也就不足。因此,愛育營在課程設計中特別加強這個部分,讓小朋友們能夠透過營隊活動而有更好的學習刺激。

營隊活動主要分為中隊課程、分站教學和大地遊戲,課程採用雙人協同教學的方式,由兩位志工一起帶小朋友上課,希望擴展小朋友學習經驗,採取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小朋友體驗不同於平日在校上課的內容及方式,而且運用各種學習方式來提高學習興趣。

中隊課程採用較活潑的方式來教學,上課用的不是課本,而是使用一些道具來教學。王以清說,像上數學課時,就利用紙飛機來教小朋友測量距離,把紙飛機射出去後,再讓小朋友們拿尺來測量距離,透過類似玩遊戲的方式來使教學更輕鬆、更愉快。

分站教學為勞作、表演藝術等藝文性課程,共分為六個課程,分別為書籤勞作、棉線勞作、畫沙勞作、魔術表演、表演帶動跳和手語表演。

大地遊戲則是闖關活動,王以清說,在每個關卡之間都設有關主和志工扮演的流動人物,角色用名牌來區別,配合校方希望愛育營在課程上加強的環境教育,所以每個流動人物都代表一種天然災害,當遇到流動人物時,會教小朋友如何預防或因應各種天然災害。

王以清說:「有一次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場上打球,小朋友充滿活力的樣子,讓我印象深刻,雖然短短的一周對於當地的小朋友來說,我們所安排的課程對他們知識的累積幫助有限,但因為有我們的陪伴,讓這群小朋友能夠感受到關懷與愛。」

愛育營成員林傳陽說:「在這裡我相信付出的與回報的某些部份是成正比,我們付出了那麼多,包含金錢以及時間,我們看到了許多小朋友們的笑容或者是眼淚,與他們在一起的五天裡,雖然這只是人生當中的一小部分,不過這很有可能是他們人生當中一個很大的改變。」


照片由愛育營提供。張仟又/製作


延伸閱讀

政大教育系-愛育營介紹

2011森林之王愛育營

兒福聯盟偏鄉傳愛-雲林縣台興國小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謝文華發掘新聞 從小處著眼做起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從沒想過會當記者的謝文華,因為人生偶然的際遇,讓她在自由時報工作九年,曾經因為揭發教育經費的不足,而獲得入圍個人的卓越新聞獎,對她來說,「身為媒體人,隨便幫助到一個人,就覺得安慰。」

大學就讀中興大學中文系夜間部的謝文華,在大四的時候因為父親朋友的介紹因而進入了《農業世界雜誌》擔任採訪助理,這也是謝文華首次與媒體工作有了接觸。大四畢業後,進入了《中國時報》擔任助理編輯的職務,「助理編輯的工作是一個技術性的工作,壓力很大,也沒什麼成就感,因此就毅然決然的離開。」

離開《中時》後,謝文華開始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試,一連考了三年,之後考上輔仁大學大傳系研究所,在這期間她都在建設公司附屬廣告公司文案部,幫忙托兒所企劃以及規劃賣房子,後來公司財務出狀況,才決定離開建設公司的工作。「不想把文字拿來騙人,不管是產品或是房子,沒試用過怎麼 能向顧客保證什麼。」

「傳播是一種線上學習的工作,不是一般課程能學習的,一位好的記者要能在實務上學習。」研究所畢業後,謝文華剛好遇到《自由時報》招考,但因為想回台中照顧生病的父親,因此也沒有太多的心力在準備面試的東西,但就在一連串的巧合之下,謝文華就進入《自由》工作,直到現在。

剛進入《自由》之時,因為想回歸地方服務,所以謝文華選擇當地方記者。「地方記者負責鄉鎮和分局,也必須實地採訪,最辛苦的是要和線民打好交情。」但也曾因為交稿而感到壓力,謝文華舉例說,有天下午到了要發稿單的時間,但一則新聞也沒有,正要返回地方中心的時候,看到兩個男生身穿破舊走在台一線上,但這卻成為她擔心到發慌的解藥,最後他決定向這兩位一胖一瘦的男子詢問,為什麼獨身走在這荒涼的台一線上,這才知道,這位胖胖的男生為了要追到心儀的女孩, 因此決定為愛走天涯來減肥,以示決心。「最後這個故事竟然被放到假日的全國版,這則為愛走天涯的故事,真的是無心插柳的趣聞。」

二○○七年,當時跑教育線的謝文華因為偶然看到全國教師會網站一位教師的抱怨,「才九月學校水電費不足竟拿學生營養午餐費的錢來補貼。」因為這則留言謝文華決定開始一連串的查證探訪。

因為這十年學校強調E化設備的評比,導致很多學校開始裝設投影機,購置新電腦,以及其他的電器用品,但是台電的電費計算並沒有隨著時代更新,因此隨著電器用品的增加,學校的用電量也隨之增大。「為了省電教室竟然只開一半的燈,學生也引山泉水飲用,更嚴重的是跳電所引發的安全問題。」謝文華激動的說,這關注到的是學童的健康及安全問題,因此聯絡全國各地的記者針對學校水電費補助款開始進行調查。因為這則報導也讓謝文華入圍了新聞卓越獎。

因為這則報導,引發了教育部對於水電費補助的關心。「這三年來教育部將預算從原本各地方五百億,改成教育經費專款專用,也連帶的增加了補助」,「這樣,小孩子就不用再冒著近視以及隨時跳電的風險上課了。」

對於未來的規劃,謝文華表示,希望能繼續從法案和制度面出發,希望可以監督政府針對身障法和兒少法有更完備的措施,進而保障弱勢民眾的權益。


延伸閱讀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

農業世界雜誌

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網站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430向日葵行動 千人躺凱道反核

社運團體發起反核遊行。
【記者周毓翔/台北報導】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國內反核聲浪再起,由約四十五個環團社運團體發起,帶領其他六十多個學生團體與其他個人組織,號召了上千人從國父紀念館遊行一路到凱達格蘭大道反核。
430向日葵廢核行動對政府提出了三點訴求:「廢除興建核四廠、三座舊有核電廠除役、零核災零恐懼」,參加者手裡都拿著向日葵,或是別了向日葵的徽章與裝飾品以表達對活動的支持。

台灣教授協會台大分細所兼任教授陳榮銳說,政府以前都告訴人民核能發電是安全的,然而一般核電廠只能抵六點六級的地震,三座核電廠都距離台北不遠,要是出了任何問題,那種損傷實在難以估計。


抗議遊行隊伍分成了四組,有裝扮特殊的環保團體,也有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一起遊行的親子大隊,還有年輕的青年與大學社團組成的青年反核,遊行時有一台搖滾大卡車,樂團會隨時在卡車上表演並且帶動大家呼口號,而隊伍的最後是電音小隊。

抗議遊行隊手拿核電禁止的牌子。周毓翔攝影
議遊行隊手拿核電禁止的牌子。
周毓翔/攝影
430向日葵反核在凱達格蘭大道上演了大規模的行動劇,模擬核災警報的警鈴,讓全場所有抗議群眾一同躺在地上,模擬若核災發生時,台北街頭死傷的畫面,以抗議政府應該關閉核電廠。

瘋綠電行動聯盟的王雲宜說他們要爭取選擇用電來源的權利,台灣是全世界太陽能科技最大的製造國,然而這些科技卻沒在國內使用反而全部轉向外銷。在台灣,綠電僅僅佔了供電的百分之零點三,而核電有百分之十八,火力發電有百分之七十。

王雲宜說,在德國,政府規定電力公司花多少錢跟發電廠買電,所以綠電才能普及,反觀國內沒有立法,太陽能或風力發電廠賣電不划算,所以不夠普及,他說,政府總是找理由說台灣不適合。瘋綠電行動聯盟的主張就是聯署用綠電,王雲宜說,人民若是都願意漲價用綠電,政府應該也無話可說。

來自花蓮的政大政治系陳同學說,他的家鄉花蓮用電量明明極少,卻要接收大城市發電用剩的核廢料,讓他們活在污染的恐懼之中,他反對繼續使用核電廠製造更多核廢料丟棄到偏遠鄉區。


周毓翔/製作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