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莽葛拾遺 賦予舊書新生命

【記者羅萱/台北報導】在萬華區這樣早期發展的城市,隨處可見年代久遠的屋瓦。「莽葛拾遺」這間二手書店隱身其中,它回收人們不再翻閱的舊書,經過整理後,放在店內販賣,希望賦予舊書新的生命,也給予萬華新的朝氣。

莽葛拾遺座落在龍山寺斜對面的巷弄中,是間兩層樓的百年歷史的閩式建築,橘紅色的磚瓦及用來砌牆的水泥早已斑駁,窗戶上還掛著日據時代販賣台灣進口香蕉的海報。店內不只販賣書籍,同時也有販賣富有文化氣息的雕刻品。而整間店最年輕的,可能就是吧台的收銀機、咖啡機,以及店長──劉家笙。

這樣一間充滿古味的書店,很難想像是由一群年輕人所經營起來的。問起了這間書店的來由,劉家笙說:「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喜歡看書。」劉家笙表示,剛開始創辦這間書店的中心思想是「再生」,而書是一種資源;是一種知識,原先買書的人看完以後就把書丟棄,如此浪費了書本身的價值。剛好在為莽葛拾遺選址時,在萬華區看到了這樣特別的房子,於是就將它租了下來,開始了「莽葛拾遺」的路。

「莽葛」為一條用來涉水的小船,也就是萬華的古名--「艋舺」。「拾遺」就是這群年輕人的中心理念。莽葛拾遺的對外發言人鄧佩玲說:「剛開始並沒有想說一定要開一間二手的書店,但是有一次到了一個回收場,我們看到一個景象讓我們十分感觸,就是紙是秤斤來賣的。這樣對於一個畫家、一個作家來講,不是太浪費了嗎?」因為怕浪費了一張紙上所乘載的價值,最後便開起了一家二手書店。

莽葛拾遺為永康街「地下階」書店的分店,會在萬華區開分店,有一原因是因為創立的團隊中,有位成員是萬華人。而另一原因是因為萬華除了賣佛家經文書的店家外,沒有書店。劉家笙說:「萬華什麼都有,就是沒有一家真的書店。」這樣一群年輕有野心的團隊,抱持著經營文化事業的理想,便在萬華開設了這家莽葛拾遺。

雖然有兩間店面,但因客層分布不同,「地下階」與「莽葛拾遺」所擺放的書籍及文物也不太相同。劉家笙說:「要是有客人送書過來,我們會先經過整理,再將它分到各分店。像日文書籍或是風水等的書就是送來萬華這邊(莽葛拾遺),西洋、設計方面的就會送到永康街(地下階),文學的話則是大家搶。」這地區住著怎樣的人,這些人會對怎樣的書有興趣,鄧佩玲說:「都是與環境互動後得知的結果。」

曾經莽葛拾遺收藏到一本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出版的書,因為古老而珍貴,店裡視之為非賣品,但是有位五六十歲的客人一而再、再而三的造訪,表明想要購買這本書,莽葛拾遺起初不肯,直到那位客人說出自己的父親曾經是那所大學的學生,由於父親年邁,想送他當作禮物時,莽葛拾遺便完成了他的心願。「書也有這樣的使命。」鄧佩玲說。而曾經也有客人在店中的老照片區,找到了自己以前居住在萬華的親友,便將照片購回。

鄧佩玲表示,萬華的莽葛拾遺,所存放的東西都富有著陳舊的台灣味,及萬華特有的文化,從以前走來的歷史。對她本身來說,對台灣這個地方,只是課本上的模糊印象,參與了莽葛拾遺的經營後,便將這些歷史的痕跡形象化,像拼圖一樣慢慢的拼湊起來一幅屬於台灣的故事。

劉家笙本身是學藝術的,但是他喜歡書。他希望客人來到這間店裡,能夠看到真正的書,看到負載著紀念性價值的書。在店中,只要看到書歪歪斜斜的,便會放下手邊工作,過去把它擺正。他說:「會來店裡的人什麼都有,每天都有印象深刻的事情發生,要是有天從早到晚很無聊,那倒是真的挺特別的。」因為萬華出入的人口比較複雜,他遇過街友半夜在店的前廊大小便,也遇過歷史系教授來店中找尋論文資料。劉家笙認為經營這樣的一家店,獲益良多。客人向他請教,他也同時向客人取經,他因此學到很多也看到很多社會不同的面向。

可能因為商業區位的不同,萬華區被人視為書店的票房毒藥,鄧佩玲說:「開店前就有人警告過我們,書店開在萬華區是一定虧錢的。」而現在經營上的確有些困難,目前得以酒、雕像等的東西來維持平衡。比起商業上的競爭,這群人較重視的是個人理想的實踐,鄧佩玲相信,咬著牙,撐過去就能更好。


羅萱/製作



延伸閱讀

莽葛拾遺

莽葛拾遺聯絡信箱

魚飲食創造健康永續社會

【記者歐靖雯/台北報導】現代人追求健康,對飲食有各方面的要求,在追求健康飲食的過程中,不少人都會發現魚肉是擁用比較多營養的肉類。而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的創始者李嘉亮,發現到在講求健飲食中,原來還可以透過這樣的魚飲食,對社會作出貢獻;因此成立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除了將健康的魚肉供給社會大眾外,還積極的推動魚類生態永續發展以及擴展台灣本地漁產的市場。

稱為台灣魚達人的李嘉亮,曾經擔任《釣魚人》雜誌總監,釣魚經驗超過四十年,他不但著眼於美味的魚料理,還有一顆急著想要搶救台灣魚類生態的心。他對於魚類生態的熱誠,感動了任教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系的黃天佑,讓他們一起創辦了「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
黃天佑一直追求健康的飲食以及支持對社會與環境有貢獻的事業,當他讀了李嘉亮的《台灣魚達人的海鮮第一堂課》後,深深被李嘉亮的理念所啟發與感動,黃天佑說︰「我從來沒有讀過那麼容易懂的健康飲食的書,而且感覺我可以用我的專長幫助他,一起去回饋社會與環境。」於是黃天佑主動去聯絡李嘉亮,提出利用網路為他宣傳魚飲食的文化。

「我們想要成立一個魚飲食文化的社會企業,一個公司可以履行社會企業責任,而且能夠推動社會轉型。」黃天佑說;因此他們成立了「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為消費者提供健康的小型野生魚肉,例如竹筴魚、鯖魚等,利用熟成的方式為消費者加工;另外,他們跟在地漁村合作,直接與漁民購買魚獲,以對分的方式將盈利分予漁民,以提高漁民的收入,避免被購買商剝削。

李嘉亮表示其實小型野生魚類是魚類裡面比較健康的,這些小型魚類含有較多的OMEGA3(奧米加-三脂肪酸),大型魚類的OMEGA3中有一部分是來自吃了小型魚。他說︰「可是小型野生魚是屬於紅肉魚,對於台灣大部分的民眾來說比較難處理,不會煮的會覺得很難吃,這部分需要我們很大力的推廣。」

「因為我們賣的是經過調味的冷凍魚,很多台灣民眾都沒辦法接受,覺得不新鮮,小型野生魚類體內的OMEGA3很容易氧化,必須在捕獲的時候快速的處理和調味,再用真空包裝,才可以保持它們的鮮味與營養,其實冷凍魚只要經過適當的調味與正確的烹飪,跟新鮮魚差不多。」李嘉亮說。

在經營「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中,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難。黃天佑表示,台灣吃本地魚產的市場很小,現在市場上賣的大部分是來自大陸和印尼的魚獲,而這兩個地方的魚獲都比台灣本地的來得多,價錢也相對比較便宜,「這是很難突破的點,我們的小型野生魚是用手釣的,產量當然比他們用大型魚網捕撈的來得少;而且我們賣的主要是紅肉魚,在台灣市場並不大,需要很大力的推廣。」

同時,「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得到了教育部的補助,資助他們教導剛畢業的學生創業及就業。現在,「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裡共有三位青年負責網路行銷的部分。黃天佑說︰「我們把計劃都做好了,讓他們去實行,等他們在實行方面表現得不錯的時候,再教他們去計劃,這樣才會讓青年們知道實行是規劃的基礎。」

對於「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未來的規劃,黃天佑表示,企業現在存有一筆基金,是為將來成立一個專為生態永續發展的非政府組織(NGO),他說︰「NGO和社企是相輔相成的,社企需要NGO的支持,而NGO需要社企的資金,因此我們現在有一筆基金,為未來成立NGO,期望NGO能得到除了我們之外的幫忙,而且在推動永續發展上有更大的空間。」

李嘉亮表示,希望台灣的人民都可以認識健康的魚飲食,也希望能繼續推動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另外,他說︰「希望可以把小型野生魚的市場擴大,讓台灣民眾可以吃到廉價的健康的魚。」黃天佑表示︰「因為自己吃得很好、很健康,所以為了推廣給台灣民眾,多辛苦都無怨無悔。」


延伸閱讀

魚飲食文化社會企業

吳恩文之快樂廚房

台灣綠色產業有限公司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馬躍比吼拍紀錄片 為原住民人權發聲

【記者王湘綾/台北市報導】昏黃的光線下,觀眾一排排的坐在台下,等待主持人介紹導演出場,原住民導演馬躍‧比吼(Mayaw‧Biho)透過一支支的短片,與觀眾分享、對話,認識原住民人權的議題。

青平台舉辦的紀錄片與人權系列講座,第一場主題是「紀錄片與原住民人權」,主講人馬躍‧比吼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在大學時代就拍攝「我們的名字叫春日」、「天堂小孩」等四支,以原住民為題材的紀錄片,馬躍表示,跟紀錄片導演比起來,覺得自己更像是社會運動者,講座一開始,馬躍先播放行政院原民會過去拍攝的宣傳短片,跟觀眾進行問答,找出大眾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畫面裡原住民穿著傳統服飾,手拉著手正在唱歌、跳舞,觀眾陳亮甫表示,影片裡總是刻意呈現節慶表演,卻沒有提到原住民日常中的生活和文化,近期以來原住民的歌舞漸漸地變成一種觀光商品,「我們應該融入原住民的生活,而不要只是單方面培養漢人認同的特色」。

馬躍說,在任何文字形式的記載,提到原住民總會說「他們」而非「我們」,但由於教育環境不良,原住民不容易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長期以來原住民總是沒有聲音可以介紹自己的民族,在漢人的刻板印象裡,原住民的形象就是唱歌跳舞,「漢人對於原住民沒有多元的想像,也沒有多元的文化」。

馬躍小時候,政府總會在豐年祭舉辦傳統舞蹈比賽。馬躍比吼說,自己跟著Pangcah(漢字名稱:阿美族)的族人,一起去表演,台下的評審裡面卻沒有一個是原住民,因為Pangcah的舞蹈動作很大、很活潑,所以總是能得到好名次,布農族的吟唱,很隆重、很正派,但漢人卻聽不懂他們的文化和內涵,舞蹈比賽只是政府單位拿了錢,就要做事,「祭典到底在祭什麼?只是在祭誰是鎮長、誰是縣長、誰是總統而已」。

漢人對原住民的錯誤印象,包含豐年祭,馬躍說,在漢字的字面上看,這是慶祝豐收的祭典,但在Pangcah的語言裡,傳統的祭典從第一天到第五天都有不同的稱謂和意義,是用漢字無法翻譯的。

Pangcah 的文字在現代社會,無法正式使用,Pangcah族人的名字,也是近期才開始正名,過去馬躍曾拍攝一系列「請問芳名」紀錄片,以及「把名字找回來」和「請問番名」,都是為了記錄原住民推行正名運動的過程,還有名字對原住民文化的重要性。

馬躍是在二○○一年取得原住民身分,但在這之前已經開始使用馬躍‧比吼這個名字,馬躍說,「馬躍」的意思是守護在月亮旁邊的一顆星星,名字對一個人非常重要,但原住民卻沒有找回名字尊嚴的權利,身分證還是必須用漢字,而不能使用原住民的拼音。

馬躍說,許多Pangcah的老人,出生在日本統治,被迫取日本名字,等到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又被迫冠上漢姓、取中文名字,曾經有位長老問過他,究竟Pangcah什麼時候才可以用自己的文字和取自己的名字,當時的他雖然沒有答案,但現在他漸漸明白,如果漢人願意尊重、了解原住民,「我們的文化跟智慧才能跟大家分享」。

八八風災後,馬躍跟著被迫遷離家園的Kanakanawu族人,重回高雄那瑪夏的住所,馬躍說,當時他聽到部落耆老唱著一首原住民曲調,而這首歌的內容,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其中的意思,原住民的文化正在流失,因此觸發他想為Kanakanawu寫下生命故事的點子,因而拍了「Kanakanawu的守候」這支紀錄片。

馬躍透過紀錄片,從原住民觀點,呈現原住民族面臨的土地和正名的問題,馬躍說,媒體比較少站在原住民的角度討論問題,雖然自己已經很努力地在拍紀錄片,還是沒有辦法彌補這樣的偏差,所以紀錄片更要從原住民的角度去批判漢人。

藉著紀錄片講座,「我比較想做的是對話」,與大量的觀眾分享原住民的議題,並了解觀眾們對於原住民和紀錄片的想法和問題,雖然這種做法在報紙的曝光率上並不高,這樣的結果對社會運動的進行,成為一個盲點,對導演說也是未來一年的必須要嘗試解決的課題,不過導演仍會堅持自己的路線,「講座加到一百場也沒問題」。


王湘綾/製作


延伸閱讀

馬躍‧比吼(Mayaw‧Biho)二OO八年的專訪紀錄

馬躍比吼的原住民影像運動

青平會「紀錄片與社會運動」場次表

台灣大學 緬甸志工服務

【記者張婷羽/台北市報導】二○一○的暑假,一群關心緬甸華文教育和國際人道服務的台灣大學學生,在台灣大學國際事務研習社的號召下,由台灣學生與來台就讀的緬甸僑生共同組成服務團隊─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再次前往緬甸曾經去過的孤兒院以及新的華文學校做服務和文化交流。團員之一的歷史系四年級學生陳妍希說,大家回國後,不代表服務就這樣結束了。他們不斷地招募新一批同樣滿腔熱血的成員,並把所有的經驗、田野資料和服務精神傳承下去。

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從二○○七年成軍以來,透過一年一度的暑假出隊服務,嘗試設計與提供當地的學生一次比一次設更適合他們的課程內容。而在去年暑假的二十三天服務過程當中,他們去了緬北的密支那孤兒院和兩所華文學校,也拜訪國際NGO-Save the Children﹝救助兒童會﹞的緬甸分會,詢問更好服務服務方向和建議,例如了解緬甸的最欠缺哪一類型的教育等。

陳妍希說,當地有許多從中國南方移居緬甸的華僑,他們雖然在緬甸有去華僑學校接受華文教育,但實行高壓統治的緬甸政府不喜歡讓人民讀書,因此那裡的華文教育資源嚴重不足。當地的孩子也幾乎不太讀書,對自給己的未來沒有計畫。同樣是成員之一的經濟系三年級學生劉舜永說,緬甸書籍很缺乏,鮮少的緬甸學生知道圖書館是什麼。因此,他們計畫在未來的服務行動中,能加入運送書籍並以建立圖書館為目標,培養更多愛閱讀好求知的學生。

因為在出發前就已經得知緬甸是個用電不發達的國家,所以他們就設計了許多有趣的「免電」教案,例如科學小實驗,讓華文學校的小朋友製作3D眼鏡,或讓他們體驗戲劇創作,不但學演戲也讓他們了解台灣的相聲、布袋戲等戲劇文化;他們也透過「生存遊戲」教導當地孩童作緊急救助,如CPR或緊急包紮等。

在華文學校的課程內容大致上有最新科技再生能源介紹,例如太陽能等,還有藝術欣賞、科學實驗、衛生與保健觀念和卡片製作等。陳妍希說,前兩次去緬甸服務都是去災區提供物資支援為主,因為之前服務時期恰逢緬甸水災,之後的服務就是設計大量的體驗活動課程到華文學校以及孤兒院教學。

同樣是在孤兒院做教學活動,陳妍希說,因為在緬北密支那孤兒院有語言方面的隔閡,他們只會講緬語以及一點點不靈光的英語,必須大量靠團員中的僑生翻譯,所以原本設定的服務內容無法完全呈現。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在與小朋友的情感交流上,例如帶他們跳早操或繪畫和素描。

這所貧困的小小孤兒院裡要養八十幾位孩童,這些孩童中,大部分又是在成長的關鍵時期,食量極大每天卻只能吃白飯配鹽巴。平常要想辦法填飽肚子已不容易,物資又非常缺乏,院方根本沒有足夠的餘力去提供他們這樣快樂學習的機會。要離開孤兒院時,所有的十二位團員用自己的旅費替孤兒院買了兩頭牛來替院童搬木材、種田或租給別人耕種,希望能改善院童的生活。

陳妍希說,成員和指導老師都希望未來都能在同一個定點做服務,雖然這也要視他們的緬甸成員大部分家鄉所在位置而定,但他們會盡力做安排。除了想要建立圖書館,他們更希望能看到長期服務下來帶給他們的幫助成果,例如可能會透過讓他們寫作、寫日記來評斷華文能力是否有進步。

陳妍希說,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每一次的服務過程中,都要把他們服務的精神傳承下去。舉例來說,他們到華文學校可以透過宣導讓華文學校的學生也能夠一起到孤兒院服務和幫忙。「如此以來,我們服務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大,助人的範圍也能愈來愈廣。」


陳妍希/提供


延伸閱讀

台灣大學國際事務研習社分享

台大緬甸再「見」家鄉服務隊華文志工教育心得

台大國際志工服務隊介紹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健康醫學網 守護你我的健康

【記者賴佑維/新北市報導】健康醫學網是介紹許多醫學知識的教學網,裡頭除不但中西醫的常識皆有,也有許多有趣的醫學遊戲,社會大眾可以在此得知正確的中藥使用知識、減重知識,以及如何得到健康的身體等,透過網站專業的教學,可以讓社會大眾避免不實傳言的誤導,得到正確的健康知識。

這個網站的建構主要是希望能透過健康醫學網,使中小學教師可以透過網站取得多達一百多件教案和七百多個教學素材的資源。舉例來說,教師想教導學生如何吃得健康,便可上網站尋找與吃有關的教案,下載後即可教導學生如何正確飲食,但健康醫學網也適合一般民眾獲得健康醫學和傳統醫學的知識。

醫學網站比起一般教科書最大的優點在於更新速度快,不像一般健教教科書,可能一年才更新一次。負責建構網站內容的主持人黃雅文表示,最近國人較常說的代謝症候群,網站上都可以見到,許多較新的醫學知識,網站也會隨時更新,希望能讓國人得到最新的醫學訊息。

健康醫學網希望能用生活化、活動化、及趣味化的方式,讓學生能自己學習正確的醫學知識,網站內容主要依預防醫學三段五級與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領域來建構,但是黃雅文也說,除了學生外,這個網站也相當適合社會大眾。網站特別分級就是為了適合大眾,如一般民眾版、學生版、教師版、甚至也有英文版。

學生版的目標族群主要以國中小學生為主,因此學生版主要設計以動畫、遊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教師版則是有許多教材以及教案,希望能讓老師們以更專業的角度指導學生。

網站上有許多有趣的遊戲,可以讓學生擺脫學習就是無趣、沉悶的刻板印象,讓學生扮演華佗、醫生來幫病人治病,例如小小醫生教八法這個遊戲裡,就可以讓學生扮演醫聖,試著診斷病人的病情後,再考慮用中醫八法中的那一法來醫治,黃雅文說,小孩子喜愛動畫,也喜歡活潑可愛的東西,透過遊戲可以讓小朋友更瞭解中醫。

健康醫學網是教育部成立,已經有七年左右的歷史,目前分為內容團隊、技術團隊、經營團隊,黃雅文表示,建構這個大的網站其實是相當困難的,技術團隊負責網站設計、架構、防駭等、內容團隊則主要負責網站內容等專業部份,經營團隊則負責推廣及宣傳健康醫學知識。

平常除了採用研習會、研討會的方式分享教案、或者運動常識等有關健康的議題,培訓老師從作中學外,也有可以讓學生參加的競賽,使更多人可以接觸這個網站。


延伸閱讀

健康醫學學習網

排毒達人知識分享平台

減重數位系統

陳金花: 社會進步從社區做起

【記者高翊華/台北報導】「我只想照顧好自己的社區」,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華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金花說,這就是她的理念。協會至今已成立七年,陳金花表示,當初就是覺得社區感情太冷漠,彼此都不相往來,甚至連鄰居也不曾打過招呼,才萌起想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理念。協會主要的工作就是關懷社區老人和社區裡的守望相助。從一開始會員只有三十多個人,發展至今已經有六十個,而會員大部分是來自於社區裡的家庭主婦。

協會會員會定期到社區裡獨居老人家裡關心與給予照顧,並且會和附近的秀傳醫院、國泰醫院或一些診所合作,舉辦免費的乳癌檢篩或是一般的健康講座,並且在特定的節日,舉辦社區聯歡緩會,聯絡彼此的情感。

陳金花除了是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也是華聲里現任里長,做社區服務已很多年。在成為里長之前,自己就常常到醫院做志工,也會為社區做事。在前任里長卸任時,鼓勵她出來參選里長,成為里長後,希望社區更進步,於是成立了華聲社區發展協會。她說,剛成立之時,最大的困難,是去探訪社區老人時,大部分的人都比較害怕,不敢開門,可是到現在,與那些老人的感情變成像家人一樣。

陳金花說,因為所屬的社區住戶大多比較屬於有錢人,社區內雖然有獨居老人,但多數都是因為小孩在國外工作,自己又捨不得離開台灣,家裡大部份也都有菲傭在,所以並不缺乏實質上的物資,他們需要的,只是需要有人聊聊天而已,「做這麼多年,最欣慰的,就是那些長輩都變得友善。我主要要做的,就是讓他們知道,一直有人在關心他們」。

陳金花覺得,在協會成立之前與之後,最大的不同,就是社區內感情都變好。由於大家開始重視起守望相助,竊盜犯罪的頻率也比以前減少五成以上,「我跟里民說,要同心協力一起做,看到社區裡有奇怪的人或事,要立刻報警,寧願是報錯,也不要里民有一點損失」。

陳金花為社區服務了那麼多年,家人也都很支持,「我們家全部幾乎都是社區裡的志工」,她認為,想要做志工,自己要調整好心態,歡喜做、甘願受,這樣就能做得好、做得久。

社會要進步要從社區做起,陳金花認為,在人口老化的時代,把社區裡老人照顧好是最重要的事,在當了那麼多年的志工,從中得到的成就感,是在別的地方都得不到的。


延伸閱讀

華聲社區發展協會

居家關懷服務協會

社區發展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公益媒體人胡慕情與他的部落格

【記者林幸茹/台北報導】獲得二○○九年華文部落格年度大獎的「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的作者胡慕情,現職公共電視台記者,時常透過部落格來針砭時事。原本只是為了癒療情傷而開始的部落格,現在已成為許多關心環保、人權和社運人士關注的網站。

高中時期就開始參加社會運動,加上從小喜歡養貓狗等小動物,在高中及大學時期就在動物保護協會擔任義工,因此更是對於環保議題有更深一層的看法。胡慕情透露,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有從事新聞工作的憧憬,但是礙於個性,因此便打消念頭。「我的個性比較有稜有角,所以我覺得我並不適合從事需要為人圓融的採訪工作」,在畢業後,胡慕情進入電視台擔任執行製作,但只擔任行政部份的工作並未滿足他的野心,三個月後,因為教授的推薦,胡慕情轉換跑道,到了台灣立報,一待就是四年多的時間。

「一開始部落格的成立只是因為情傷而用來個人的情緒抒發,一直到樂生事件,捷運機場線施工,為爭取樂生療養院民的權益,引發了工程與古蹟保存的爭議,才發覺部落格也是一個傳遞訊息以及串連的利器」,一開始只是純粹轉貼新聞以及延伸新聞的平台,現在,部落格已經不再只有抒發個人情感的功能,胡慕情也將採訪所獲得的資訊放在網路供人閱覽。經由時間的累積及經營,現在連環保署官員也會上網閱覽,並且影響政策,也讓許多人到此了解重大環評過程的真相。

「大學時期不是主修新聞,是進報社之後對新聞才開始有系統性的認知。」胡慕情喜歡採訪人權、環保等硬性題材,她表示:「空談人權很虛無,要有更實際的採訪。弱勢團體的生存權就如同我的阿公阿嬤的生存權,我不認為這是硬,而是與我們的生活週遭的人有更切身的關係。」

她認為,一位好記者一定要有三個特質,「好奇心、同理心以及忍受挫折的能力」。秉持對於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同理心,胡慕情也喜歡走到偏鄉地區去採訪一些主流媒體鮮少關切的議題。例如在八八風災過後,胡慕情也深入原住民鄉鎮,實地觀察災區的重建。在採訪八八水災時,巧遇一名受災戶蔡高利。

因為八八水災使得他家破人亡,蔡高利八十八歲的父親在八八風災後,因驚嚇過度入院,不久後就過世了。在那之前,他的哥哥也在約兩個月前過世。蔡高利有小孩子兩個,加未婚妻,卻因還沒結婚不能算戶籍。於是一家四口只能入住十四坪的房子,在慈濟大愛屋交屋的前一天,蔡高利去看房子,鷹架還在外頭,連磁磚都沒貼,透過胡慕情的幫助蔡高利換到了二十八坪的房子,也不用擔心跟妻子孩子分開了。

「莫拉克風災不單只是天然災害,更涉及了人為因素,應該探討結構性的問題,例如國家政策和建設問題,而不是以一般風災的新聞處理」,帶著生氣與難過,胡慕情說:「如果我不能進入災區實地採訪,我又怎能稱為記者。」因此她利用了在當記者時所建立的人脈,在立報無法給予那麼多資源的情況下,一人獨自搭著高鐵,走入災區實地探查當地的生活情況。

夾雜在主流媒體與部落客之間,胡慕情認為這兩者「有加乘效果」,他坦言,擔任一個獨立媒體或記者是有困難度的,因為獨立媒體像是部落客沒有記者身分,就難以得到受訪資料,更別說信任度。「以前在立報工作時,因為立報知名度不高,受訪者不大願意提供資料,但在公視工作就方便許多」,她認為,在主流媒體工作不但可以增加受眾的信任度,對於取得資訊的管道也方便許多,也減少了受訪者的防備,「差異最多的是以前在立報工作,因為知名度不高,縱使用心寫了半天,也沒多少人看到,而在主流媒體工作最大的助益就是方便了許多資訊的傳遞」。

不要強調太多對於未來的目標,胡慕情表示希望能讓更多大眾看到她寫的文章,揭露更多事實,不單單只是部落格抒發,她認為有許多對於環保、勞工、人權等議題關心的大眾並不會使用電腦,因為仍有許多關心社會議題的老年人,由於不會使用電腦或網路,因此無法獲得部落格上透露的資訊,對於網路新聞的檢索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未來希望透過電視新聞的方式去呈現,讓更多大眾去了解這塊屬於我們的土地。


延伸閱讀

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石墨工房

家西藝術 帶你置身古典歐洲

店外櫥窗裝潢得十分華麗。羅萱攝影
店外櫥窗裝潢得十分華麗。羅萱/攝影


【記者羅萱/台北報導】「家西藝術」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金華街上,店面落地櫥窗裝潢的富麗堂皇,擺上了一張精緻的下午茶沙發。整間店面充滿了古典的氣息,兩側招牌簡單的寫上「版畫藝術」及「西洋古董」。乍看之下就像是一家別緻的西洋古董店,但其實不只如此,它同時也是家「古書店」。

推開家西藝術的大門,放眼望去發現店內收藏的東西非常多,讓人有稍微擁擠的感覺,但卻不失優雅,彷彿置身古時候的歐洲世界。這樣特別的店面,難怪每天都經過這邊回家的沈俐妤同學遲遲不敢踏進店裡參觀,她說:「對這家店很好奇,裡面的東西都很漂亮也很有氣氛,但是感覺都很貴,我還只是學生可能買不起。」對於這樣的看法,家西藝術創辦人劉興華說:「很多人會不敢進來,可能他們認為店裡的東西比較精緻,但我認為這些東西就是『藝術』,這裡歡迎大家來參觀。」

劉興華談到這家店時,說:「這裡跟博物館不一樣,博物館的東西你可能一次就只能看到一種,可能是看到畫的展覽、或是工藝品的展覽、或是古書的展覽,而且不讓你摸。在這裡我們把它擺在一起,一次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可以讓你摸摸看,感受那種生活的氛圍。」

劉興華創辦這間店時,所想呈現的是一種歐洲的生活空間。一九六二年出生的他,曾在德國求學,主修歷史、副修藝術史的他,一念就是念了十年。在德國念書的期間,因為興趣,便開始陸陸續續收集一些工藝古董或是書籍。劉興華在二千年時回到台灣,一開始從事的工作是版權代理的公司。一直到二○○九年的十二月份,因為考量到自己年紀漸漸大了,便興起了想要開店的念頭。於是他就把工作辭了,籌備了些資金,便開起了這間「家西藝術」。

對於如何選購店裡的書或是商品,劉興華表示,「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然後有一定的美感標準,有它的知名度以及價值。」說完,劉興華便拿起了桌上所擺放的雕像介紹其價值以及來歷。劉興華對店裡的每個東西都瞭若指掌,他常說:「在店裡看到的每個東西都有它的故事,要說的話說不完。」

DSC_0016
左邊兩張圖片為一本為了紀念當時倫敦萬國博覽會所製作的書。書中的內容在介紹當時展出的工藝品,每張照片皆為版畫印刷,製作十分精巧,卻也十分費工。
二圖為一本為了紀念當時倫敦萬國博覽會所製作的書,書中內容介紹當時展出的工藝品,照片皆為版畫印刷,非常費工。
羅萱/攝影




店中所收藏的書多半是珍貴的古書。劉興華表示,書是否成套、第幾版印刷、有無簽名,都是影響書價值的因素。某些書也因為製作精巧,甚至連自己都變成一個工藝品。店中最古老的東西也是與書籍相關的,為一張十五世紀時,古騰堡活字印刷的彌撒文,有些文字沒有印清楚的地方還是用手繪的方式補上。年代非常久遠,但因為保存精細,目前還是十分完整。而劉興華也表示,因為店內古書的定價與一般的書籍相比較高,有一、二萬的,也有二十、三十萬的,會來買書的人大部分都是對這方面有愛好、有研究的人,如收藏家,或是一些較消費得起的企業家。

圖為家西藝術的宣傳明信片,圖片中的手為歐洲某墓園中天使之手,象徵保護的意義。而劉興華也利用此象徵,代表了他想守護古物的心。
圖為家西藝術的宣傳明信片,圖中的手為歐洲某墓園中天使之手,象徵保護之意。

家西藝術營業至今,劉興華希望往後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這優雅的空間氛圍,若有機會當然也想開更多的分店。他認為購買古董也算是一種環保,因為重新使用舊物,這樣就不用購買更新的東西,而人們也可能因為古董的東西比較昂貴而更珍惜。劉興華說:「店內的很多東西都已經有一、兩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但我相信只要好好珍惜,它還可以有四百、五百年的壽命。」


羅萱/製作


延伸閱讀

家西藝術網站

家西藝術facebook

家西書社版權代理網誌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視障者當「張老師」 照亮心靈

王兆熙老師。
擔任視障巡迴輔導員的王兆熙老師。
吳韻恬/攝影
【記者吳韻恬/基隆報導】自己有身體上的缺陷,但是還是願意伸出手幫助別人,本身是視障還擔任視障巡迴輔導員的王兆熙老師,除了目前在基隆市成功國中任教,教導視障的小朋友之外,還到救國團基隆張老師中心上線擔任「張老師」,是基隆第一位視障的張老師,他說:「我是一位身障者,都常常感受到的是別人在幫助我,但是我也想要知道幫助人的感受是甚麼。」

王兆熙說明當初會想要去當「張老師」,主要是想要學習怎麼輔導別人,能夠對班上小朋友有幫助,「因為身障者本來不夠努力的話就會容易被社會淘汰,尤其又是視障,當然就要尋找自己有能力貢獻的事」,他接觸過各式各樣的個案,像是有離婚、分手、外遇、課業,甚至第三性的問題都會有人來尋求諮詢,在陪伴這些個案的過程中,他也自我探索,自己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了解之後,就覺得好像沒有那麼痛苦,「看過那麼多煩惱,有時候會覺得看不見似乎是還好的事,會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王兆熙表示,他因為身體上的缺陷,在接受「張老師」的訓練時,當然就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心力,就要在課程訓練期間特別專心的聽老師的講解,不斷的去上課,一再不厭其煩得聽,用聽力來補足視覺的缺陷,也許對於助人是有興趣,他自信地表示,在他努力之下,兩年就考上了,有的人可能要一考再考,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項工作的。

在輔導別人的問題時,他覺得在諮商的過程中很有趣,「張老師」的角色扮演的是陪伴不是說服、給他意見、幫他解決等,就是要用心傾聽,也許是因為眼睛的障礙反而讓他更加用心的聽人說話,其中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第三性的個案,因為第三性的特殊身分常常被異樣眼光對待,還有愛情方面不是很順利,可是王兆熙也只是聽他把所有平常不能對人說的心事全部說出來,讓他有個出口,如此,對於那位個案就有幫助了。甚至聽完這位個案的無奈,就覺得至少自己只是視障而已,沒有解不開的結。

王兆熙是在五歲的時候從樓梯上滑落下來,腦袋裡有出現血塊但是沒有及時發現,結果壓迫到視神經,就在七歲的時候失明了,他從記憶以來就是看不到這個世界。剛開始在很多挫折,覺得自己甚麼事比起別人多一分屏障,是後來在求學過程中對追求知識很有上進心,對於自己的缺陷他認為可以轉變成為幫助他人的經驗幫助,所以十年前他就擔任基隆市成功高中的視障巡迴輔導員了,也在九十九年度獲得基隆市資深優良教師,長期擔任春風化雨的角色,去年還教出一位視障生用原始分數考上台北市立松山高中。

自己本身有視障,還要付出心力教導學生,王兆熙說,對於和自己有同樣視障的小朋友,更有同理心,知道怎麼帶領他們學習,會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況,並一步一步耐心的輔導他們課業。他不斷的進修自己就是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更多,他已經讀完特教研究所,還有平常也經常去參加研習。

王兆熙老師製作非常多的教材,都是有關數學、地理等等的點字圖像,他辦公室的書架上就擺滿了一本本他自行研究和製作的教材,數學裡許多理論都透過他的巧手,利用棉線、點字圖讓課程更容易了解。他說,就是希望小朋友透過這些教材就可以比較輕鬆了解這些領域的東西,畢竟,對他們來說這些領域都比較有困難度。

王兆熙說,張老師要經過的訓練至少要兩年,還要考試和實習種種考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張老師」的,王兆熙擔任「張老師」一年,每周都到該機構服務一次,他表示,就是有興趣助人,從中他可以肯定自己又幫助他人,「這世界何其大,能看到的東西還有很多」,在幫忙他人理清煩惱時,自己也快速的成長了。


延伸閱讀

張老師

救國團

基隆市成功國中

寵物手作 Grace自己來

Grace製作的寵物帽子與領帶 林縉明攝影
Grace製作的寵物帽子與領帶。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台北市報導】西門紅樓創意市集裡,攤位販售的商品以民眾日常生活所需品佔大多數,但卻有一攤以手作寵物飾品為主題的攤位,量身為寵物打造屬於自己的配件與飾品,讓自己的寵物也能有特別的裝扮。二○一○年成立的寵物手作,攤位上的寵物飾品都是由Grace一個人製作而成,Grace表示 ,一開始會製作寵物飾品是因為家中有飼養狗,想給寵物一些裝扮,因此開始自己動手製作寵物飾品。

Grace認為,狗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朋友與朋友之間是互相的,不能只有單方面的付出,我們也要盡我們的能力給予寵物回饋。當初會把寵物飾品拿到市集販售,最主要是因為市面上手作寵物飾品相當的少,但市場卻有這樣的需求,因此將自己製作的寵物飾品拿到市場來拍賣,與寵物飼主一同分享,讓想為寵物盡一點心意的飼主不再苦惱。

攤位上的作品以狗的配件為主,其他還有貓跟兔子的飾品等等,只要適合,各種寵物都能配戴,像是之前就有客人購買回去給貂配戴。飾品的種類有領巾、領帶、帽子等三類。作品的主要靈感來自家中寵物的需求,當她覺得家中的狗缺少什麼時候,就會開始動手嘗試,Grace表示,盡管在製作的過程中遇到不少次失敗與挫折,像是當初為了製作帽子,在製作過程中消耗了不少材料,心情相當沮喪甚至一度想放棄製作,但只要想到自家的狗,背後就有一股動力讓她繼續前進,因為寵物就像她的家人一樣。

對自我要求高的Grace來說,自己認為不夠好的作品,不會拿出來販售,只會拿給自家寵物嘗試,這是良心的問題與金錢無關。 只要在架上的飾品,都是屬於Grace的驕傲與得意的作品。

寵物飾品琳瑯滿目 給寵物飼主不少選擇 林縉明攝影
寵物飾品琳瑯滿目,給寵物飼主不少選擇。林縉明/攝影
經常到寵物手作光顧的洪小姐表示,Grace對於製作寵物飾品相當用心,也會主動和我們交流,詢問我的意見,我也會針對覺得可以改進的地方給予建議,兩人因為寵物而有共同的話題,彼此相處就像朋友一樣,即便我沒有消費,也不會擺著一副臭臉或不予理會。

Grace表示,對待寵物的心很重要,他們就好像我們的家人,找出合適的配件,才能讓寵物更舒適。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Grace勇於將作品分享,並透過與客人的交流與回饋,將飾品做出改良,找到最適合的寵物飾品,這是她所堅持的態度,也是她持續製做寵物飾品的信念。

末來計劃推出寵物專屬床與床架,但由於還在研發的階段,Grace表示,目前只給家中的狗嘗試,等到測試完成後,一定會在寵物手作與大家分享。


延伸閱讀

寵物手作

西門紅樓創意市集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八年級楊曜任 熱血跑新聞當興趣

楊曜任從小就憑著一股熱血當公民記者。
楊曜任從小就憑著一股熱血當公民記者。
楊曜任/提供


【記者鄭穎暄/新北市報導】是誰在除夕夜吃完團圓飯就「殺」去跑新聞?入圍第一屆PEOPO公民新聞獎的楊曜任,當時還未滿十八歲。從小就對跑新聞有興趣的他,至今報導超過一百則新聞,更在公民新聞獎中入圍及得獎多次。他說:「別人打網咖、玩線上遊戲這是他的興趣,我跑新聞這是我的興趣,一樣的東西。」

當同學都在相約下課去網咖玩線上遊戲時,楊曜任卻是去跑新聞,即使是在上課時間接到採訪通知,他還是會經過老師保證不會記曠課下,迅速趕到新聞現場。關於他跑新聞的動力為何,他說:「其實沒想很多,好玩就好。器材不充足,純粹就一股熱血。」

楊曜任對新聞的熱情,其實是從SNG車而來,他說,小時候在路上看到SNG車覺得「很酷」,進而在網路上找到SNG車廠的討論區,從中認識一位線上記者,於是跟著他學攝影。一開始楊曜任只有一台相機,但靠著暑假打工存錢買了第一台攝影機,開始了跑新聞的生涯。

楊耀仁的第一則新聞就是因為打工而來,他說,他十五歲打工時,剛好遇到政府調整基本時薪為九十五元起跳,但是老闆卻只給他七十元的時薪,「我當然不能接受啊!我就寫了這條新聞。」之後這條新聞還上了公視。

十六歲時,楊曜任常往返宜蘭和台北,看到火車站外的計程車司機賺錢很辛苦,加上客運加開班次的競爭,運匠們的生意更差,於是萌生了拍攝專題的念頭。楊曜任上課提早出門為了與運匠聊天,下課也不例外。他說,因為運匠很兇,連續兩個月才終於讓他們卸下心防,拍攝了一個多禮拜,完成了他的第一個長篇專題報導── 「走車人的心聲」。

「有一段時間超認真,連相機和攝影機一起帶出去,騎著腳踏車超重的!」楊曜任說。十八歲以前的他沒有駕照,騎著腳踏車每天都跑新聞,新聞完全獨立製作,採訪、拍攝,連配音都自己來。他說,家人對他跑新聞,不會反對、只會擔心,媽媽還親手幫他車縫了一件攝影機的保護套。

楊曜任大部分集中在宜蘭跑新聞,剛開始消息不靈通,只做「看得到的東西」,但跑久了自然就會累積人脈,之後還跟記者們變成朋友,記者有新聞還會叫他一起來觀摩。

頭城盧宅」的新聞也是記者打電話通知楊曜任,他到現場後,跟里長抱怨怎麼沒通知他,里長說:「我不會電腦,你也沒留傳真。」於是楊曜任才了解到不是每個人都會用電腦,因此去買了一個傳真機,特別設立了傳真投訴管道。但「裝到現在好像都沒人傳真過來。」他笑著說。

在新聞取材上,楊曜任說他覺得有爆點、平常不常看到才寫,例如他寫宜蘭甕窯雞油汙廚餘汙染農田,就是因為他覺得這件事蠻嚴重的、影響很多人而寫。他也不介意跑主流媒體會報導的新聞,他會嘗試採訪各種場面,不會特別愛拍哪種,而是「變成一種學習。」

對於想當公民記者的新手,楊曜任說,抱持熱情很重要,還要能保持下去。身為一個公民,對社會就有責任,在能力範圍以內,拿起相機記錄下來,不必在意身份。他說:「如果你都不認為你是一個記者,人家怎麼認同你?」,採訪得有自信和力量,公民記者與一般記者沒有兩樣。

PEOPO上經營「曜任獨家新聞網」,看似對新聞熱情的楊曜任,卻就讀於資管系。他說,自己對廣電類比較有興趣,喜歡研究硬體設備,所以新聞對他而言,實務操作比較重要。目前他正在當兵,剩下一個半月退伍,考慮著未來該走電視記者或拍紀錄片的同時,對於曜任獨家新聞網,他說,不論未來走哪一行,「之後一定會繼續經營下去。」


PEOPO公民新聞網上十分活躍的年輕公民記者-楊曜任。鄭穎暄/製作。


延伸閱讀

曜任獨家新聞網TBS PeoPo

走車人的心聲

滄海桑田-消失的海水浴場

蜂產品質堅持 螫出一片天

【記者王鈞生/台北報導】說到蜂業很多人可能以為那是傳統產業,不過卻不知台灣蜂業已經悄悄的轉型,更連年外銷日本。「除了本身興趣外,遇到的困難也很多,主要還是因為有家族使命和自己的堅持,」已連續五年在全國蜂蜜評鑑獲獎的園主張至程說。

現年三十八歲的他原主修企管行銷,由於父親的「蜜鄉養蜂園」需要繼續延續下去,於是便跟著太太兩人接續三代家族企業的養蜂產業。首要目標便是摸索蜜蜂的習性與了解心思,一路走來相當辛苦。

他感慨的說,因為市場上混合蜂蜜和假蜂蜜盛行;而蜂業本身成本高、利潤低、技術門檻高。蜂農除了看天吃飯外,還需要不定期更換果園,讓蜜蜂們能夠採集花粉生產蜂蜜,在尋找果園也是最困難的一點,必須要與果園主人事先協商。

另外,面對大陸各類農產品的傾銷與衝擊,他表示,把自己的品質做好最重要,也因為這個行業變化很大,所以必須要研發各類型不同的蜂產品,以因應不同的挑戰,像是蜂子粉、蜂王乳、和甫獲國家優良農產品的蜂蛹膠囊,也因為已經外銷日本長達三十八年的時間,所以對自己的產品格外有信心,以面對未來的變化。

除了持續進行品質的控制外,每年定期送件給政府進行甲級檢驗,以確保自己的蜂場產品安全無虞;在品種的改良上,為了因應暖化,進行蜂群改良,養成高抗菌的品種。另外他還參加各地舉辦的大小比賽,確保觀念與農產品保持在最佳狀態。除此之外,他說:「希望政府看到農友們的用心,對於農業的形象包裝能挹注更多心力。」

農村青年人口的流失,人口大量都市化已是各地農村常見的問題,他表示,現代年輕人不耐辛勞,不過有心從事養蜂業,腳踏實地下去做並了解蜜蜂,就能開發出一定的經濟規模與基礎。就像我們現在蜂場主要是以外銷日本為主,並追求高品質的精緻農業。

希望廣場緊鄰光華新天地,九二一地震後政府為幫助各地農民所建立的農學市集,每個禮拜皆有不同主題的「農產品特銷活動」,張至程表示,難得的機會能北上推廣自產的農產品,這次是「彰化農產品產銷專班」規劃促成,義務上來幫忙。

為了讓企業的產銷管道上更加多元,除了利用一般的平台與產銷機構,他還結合自己所學與網路做行銷,在網路上可看到相關農產品的研發資訊與狀況,更可直接在網路上下訂單與團購。



王鈞生/製作


延伸閱讀

蜜鄉養蜂園

希望廣場

如何辨別蜂蜜的真假好壞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中年轉業 芭樂開創第二春

鄭大哥與芭樂農產品王鈞生攝影
鄭俊達與芭樂農產品。王鈞生/攝影
【記者王鈞生/台北報導】「中年轉業過程困難,隔行如隔山,只有堅持到底,抱著豁出去的想法才能有回收」經營菁芩休閒農場主要以芭樂種植為主的鄭俊達表示。

現年五十三歲的鄭俊達為彰化田中人,於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學生時代時,對燈光設計格外有興趣,退伍過後便加入婚紗攝影產業,十二年後,由於都市化緣故,鄉下青年人口流失,以年輕人為主要客層的婚紗攝影乏人問津,環境逐漸沒落,收入大減因素下,他不得不放棄從事多年的婚紗攝影工作,被迫轉業。

正當面臨轉業的思考時,想到父親已年邁,家裡的水稻農業需要有人扛下重擔,於是他和太太兩人便開始轉學習農業相關知識,先到農業試驗所與中興大學定期舉辦的講習與教學,加上自己的摸索,開始了他的農業之路,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中間有幾度想要放棄,他說:「尤其是當所有的積蓄都付諸流水時,徬徨無助,一切都是努力和煎熬而成。」

不同品種的芭樂供人試吃挑選王鈞生攝影
不同品種的芭樂供人試吃挑選。王鈞生/攝影
菁芩休閒農場前身為水稻田,研究一陣子的農業後,鄭俊達認為水稻利潤低,不符合經濟效益,於是他開始轉種植高經濟作物為主的葡萄,卻因不敷成本而作罷,在幾經考慮後,他決定投入高效益、品種種類又多的芭樂,其中又以無子的水晶芭樂為最大宗。

為了讓自己的芭樂農產更多元,鄭大哥一共研發十幾種的芭樂,像是水晶、國王、紅心、紫芋、蜜香、珍珠、西瓜等等,這每一樣都是他的心血結晶,他表示,每一種品種都需要很高的技術,也由於農場芭樂採用草生栽培,化學藥劑噴灑較少,所以更得不辭辛勞,細心觀察記錄。

新產品芭樂和玄米茶的結合王鈞生攝影

新產品芭樂和玄米茶的結合。
王鈞生/攝影

菁芩休閒農場現已多元化經營,甚至還有「看得到、吃得到」的生態教學體驗,讓自產自銷的芭樂能有更多人認識,此外,農場裡還是個小型加工廠,除了一般的芭樂產品外,鄭大哥還自行加工成芭樂乾,此外玄米茶採用芭樂小果,一芯二葉的嫩芽結合成芭樂玄米茶等等,將芭樂發揮的淋漓盡致,也拓展的銷售市場。

在有機芭樂的每一樣產品上皆有農產品履歷證明(TAP),就像是身分證一樣,從來源到加工過程皆有註明標記,使農產品安全性增高,鄭大哥感慨的表示,農產品履歷落實,很多農夫都在做,立意良好,而政府卻沒有加強宣導,導致消費者觀念落差,不知道履歷的重要性,希望未來能建立農產品履歷的價值。


延伸閱讀

農業易遊網-菁芩休閒農場

菁芩水晶芭樂

什麼是農產品履歷證明

堅持黑線條 哲飛雞「繪」出一片天

每件作品都是他們的驕傲。林縉明攝影
每件作品都是他們的驕傲。林縉明/攝影
【記者林縉明/台北市報導】一份機緣下兩人相聚,小雞與阿哲在當二專同學前,就因為有共同的朋友就已經相識,上台北讀書後,因為共同的興趣,他們投入了手創飾品的行列,創立了哲飛雞,兩人用自己的創意與堅持,共同朝著理想而努力,即便過程在艱辛,有了彼此的陪伴,在創作與推廣品牌上並不孤單。

哲飛雞的成立可以說是興趣與巧合,小雞說,兩人當時在南部是二專同學,後來一起插大到台北念書,由於在台北的生活開銷大,所以必須自己半工半讀,就到朋友的手創飾品店打工,開啟了她對手作飾品的興趣。有一天她看到朋友的一個櫃子,心想如果在上面繪畫的話,會讓東西看起來更實用,由於阿哲學過美術,畫畫是他的專長,兩人就在二○○六年一起從事手作飾品與手繪飾品的行業,建立屬於自己的專有品牌「哲飛雞」。

萬事起頭難,由於兩人想將圖案繪畫在布上,但兩人由於對縫製布料一竅不通,所以都必須麻煩雙方的媽媽幫忙車布,再從南部寄上來,但經過一年的時間後,他們認為媽媽太辛苦,白天要上班,晚上還要幫忙縫製作品,因此阿哲就去買一台簡單的車布機回家研究,但兩人對縫紉完全不懂,必須從頭開始學習,經過不斷的請教媽媽和朋友以及看書學習後,兩人漸漸掌握到訣竅,也越來越上手。小雞說,很難想像阿哲一個大男生,腳踩著裁縫機在車布,那個畫面超級好笑。

哲飛雞最大的特色在於手繪圖案,用油墨顏料在生活用品上創作,像是零錢包、手機包、鑰匙包等。在繪畫前,會先在紙上打草稿,再用鉛筆在布上照草稿畫,最後才用畫筆在布上會出想要的圖形,圖案整體以黑線條為主,且不上色,這是他們的堅持,小雞表示,作品以畫面輕鬆為主,利用單純的黑線條構成簡單的圖案,再由簡單的圖案去搭配與組合變成複雜的圖案。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個堅持,就是不會幫客人畫有著作權的圖案,像是卡通人物或是有人使用的圖案,即便是客人要求他們也一概拒絕,畢竟同樣是創作者,誰都不希望自己的東西隨意被人使用,同樣的也不希望客人複製哲飛雞的作品。

哲飛雞走的是低價位生活實用的飾品,因此深受學生族群的喜愛,客人的支持是他們繼續前進的原動力,與客人相處就好像朋友一樣,即便他們不記得客人,但只要客人娓娓道來之前的經過,就會讓他們回想起來,就因為如此,小雞與阿哲都不希望客人是為了捧場而來,真正有需要再購買,不會因為你這次沒有消費就不理會。讓小雞與阿哲最印象深刻的兩次經驗,一次是在校園巡迴的時候,有一位十分注意他們作品的學生,寫了一張鼓勵的卡片,讓小雞很感動;另一次則是在有一年到宜蘭童玩節擺攤時,攤位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飾品以及一些非賣品,有一位美術老師在看完他們的作品後,將全部的商品都買下來,其中包括了非賣品,小雞說,本來堅持不拍賣非賣品,只供觀賞與展飾用,但那位老師表示要將作品拿給學生觀賞,作為上課教材,最後才會點頭答應。

男生最麻煩的就是兵役問題,阿哲在二○○九年時入伍,哲飛雞就由小雞一個人負責,當時可以說是哲飛雞最低潮的時期,因為所有事情都必須靠小雞一個人去處理,有作才會有收入,一個人在做產量自然會降低,作品少收入當然就少。隨著阿哲的退伍,哲飛雞也漸漸的回到軌道,不管末來如何,盡力做到最好,把哲飛雞推向高峰,讓更多人喜愛,這是將來他們的目標與願景,阿哲說,哲飛雞是一輩子的,這是我與小雞所建立的品牌,是我們的興趣所造就的成果。

小雞則認為即便未來有別的事情要做,也不會放棄哲飛雞與手作飾品,畢竟這是我最愛的事情,即便將來有一天會結束這一切,也希望能是風光落幕,而不是默默收場。


延伸閱讀

哲飛雞

碧華布街

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北大戲劇社 探討人性弱點

【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許多人心目中都會有屬於他們的白雪公主與白馬王子,而這通常是每個人的幻想。台北大學戲劇研究社近日正籌備一場關於幻想與現實之間的戲劇演出,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希望讓觀眾對人際關係的議題有更深的探討,戲劇名稱為《THE PROJECTION》。戲劇導演李文皓說:「這齣戲是以PROJECTION(投射)為主要意念,主要概念由夢境發想而出。」希望藉由這個議題來探討人際關係。

「我們都很嚮往理想的事物。」同時也是台北大學法律學系三年級學生的李文皓,藉由戲劇詮釋人性的弱點,探討人性對虛幻的追求與幻想。他認為一個人在作夢的時候,夢境中會有一種抽象的幻想,「但在現實生活卻沒有實際的對象,於是把理想寄託於夢境中,將身邊認識的人投射於夢境中完美的幻想。」人們通常在現實生活沒有深刻的體會,於是潛意識作祟,在夢中建構虛幻但完美的形體,醒來後卻對現實失落與深刻。

劇情是一個女孩與母親及母親摯友的故事。女孩的母親在年輕時候因車禍而癱瘓,因此女孩從小就照顧母親,但生活因此被侷限,幫母親拿藥、拍背、日夜看護等,每天都要做一樣的事情。女孩卻因成為植物人的母親而無法得到適當的母愛。最後母親因病過世。母親的好友就像投射的概念一般,帶給女孩母愛,讓女孩得到在母親那所沒有的。而為了去表現出戲劇的投射,李文皓用荒謬的方法將對比呈現出來,在故事角色中參雜呈現出溫柔與壞心的雙面人格,讓戲劇產生巨大的變化,闡述人際關係的奧妙。

李文皓說:「特別的手法是夢境中會有抽象的角色,以現代舞表現夢境與心境。」這部戲有很多喜劇與嚴肅穿插的部分,有十分內斂的角色,也有雙面人格的角色。而演員如何適當的展現肢體與眼神的力量也很重要,「我會要求演員對著一個方向凝視二十秒。」通常排戲不能排太久,所以專注力更顯得重要,「不專心不如不要演,專注力不夠就無法完美的演出。」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四年級學生黃暐博,在這齣戲劇中擔任幕後的舞臺總監工作。黃暐博表示:「燈光、音效、舞台設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何發揮到最完美是具有困難性的,而現代舞的呈現也是困難點之一。特別的是,戲劇社的成員這次都是幕後工作人員,因二月中旬剛結束的一部戲為演出幕後人員,藉由戲劇演出的揣摩,由戲劇中學習到幕後人員的工作,此次才有機會正式的擔任幕後人員。戲劇表演地點為牯嶺街小劇場,表演日期為三月廿六日至三月廿七日。


延伸閱讀

牯嶺街小劇場表演單

THE PROJECTION

北大返劇團(戲劇社)臉書

第一基金會 安養老孩子


影片引自youtube

【記者陳慕容/台北報導】廣告中的瑞瑞是位四十八歲的身心障礙者,獨自照顧他的吳爸爸擔心未來走了,孩子該怎麼辦?在台灣高齡化社會下,雙老家庭越來越多。隨著早年訓練的孩子成年,父母漸漸無能力照顧這些心智仍停留在三歲左右的孩子,高齡智障者安養計畫由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專業總監賴美智計畫與創立,而旗下的私立永愛發展中心便提供成年的身心障礙者居家生活訓練、技藝陶冶與住宿安養的服務。

第一基金會有多個發展中心,但來到這裡的身心障礙者大部分是中重度或多重障礙的成人孩子,生活起居都必須要專人輔助。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永愛發展中心張菁倫主任說,「他們無法烹飪或者是從事工作,而且比一般人老化的速度還要快,所以我們希望他們來這邊至少能夠維持現況與體力,並減輕父母的負擔。」



教保員帶著學生一起進行遊戲。陳慕容/攝影
教保員帶著學生一起進行遊戲。
陳慕容/攝
目前成人訓練共有四班,分成生活訓練與技藝陶冶各兩班,各有三位教保員帶領學員上課,平均每四位就有一個教保員陪同,大部分學員上完課就會被送到樓下的團體家庭生活。張菁倫表示這裡會為每個學員規劃一份ISP計畫,「計畫是針對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可能的發展設立為期一年的目標,規畫課程潛能被開發。」課程以物理治療和感官神經課程為主,除了有體能訓練,增進關節活動度與肌力外,設有多功能感官室讓教保員與孩子一起聆聽聲音、感受光影變化外,也進行一周兩次的戶外活動,以觸摸樹葉、花草的方式開發感官。團體家庭每家住六人,同一樓層或上下樓層可能有一個至四個一起生活,「我們提供個別化照顧,希望可以讓他們學習自我照顧的能力」,張菁倫表示。

心智障礙者隨著年紀增加,出現情緒與行為困擾症狀很多。已經工作一年的社工張芯綾當初擔任三天志工後便決定留下來,他說一開始會害怕,但與孩子們相處後彼此適應便漸漸喜歡上他們「其實就好像嬰兒住在大人的身體裡一樣,會給你最真誠的反應。」社工平常記錄孩子們的上課情形,有退化、疾病或正處青春期的學員則必須為他們進行特別照顧與回診。「他們可能有一些肢體上衝突,或者是因為邁入中老年而身體不好,容易感冒發燒」,張芯綾表示。

下課後,學員的媽媽接孩子回家。陳慕容/攝影 
下課後,學員的媽媽接孩子回家。陳慕容/攝影
私立永愛中心和象山及楓橋團體家庭合作,提供夜間住宿,服務對象為十八歲以上重度心智障礙其家庭失去照顧功能者,但像這樣的小型化家庭住宿仍不足,打電話來排隊的父母很多,床位供不應求。「部分都是單親家庭,邁入老年的父母心疼孩子有沒有人照顧,安養計畫主要是希望減輕年邁父母的負擔」,張菁倫表示。「成人雖然定型了,但他們對於生活的渴望和一般人一樣,因此我們提供完善的居住服務與身心健康維護課程,讓高齡智障者有完善的安養服務,而這是雙老化家庭最迫切的需求。」張菁倫盼能有多一點志工參與,也希望各界可以支持高齡智障者安養計畫,讓這些年邁的父母可以放心度過晚年。


第一基金會,實際走訪永愛發展中心。陳慕容/製作


延伸閱讀

顧48歲憨兒 80歲老父揪心 「盼比兒多活一天」社團募款推智障者安養

老婦意外死亡留兩名智障兒 員警籌款濟助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部落格

工作的好幫手-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職務再設計

第一基金會成人發展中心附屬機構

用MOA自然農法 耕耘健康

【記者洪子恩/台中報導】現代的農業大多以增產糧食為唯一目的,雖然成本因此比較低,但是也讓我們不知不覺吃下將各式各樣的毒素。MOA﹝Mokichi Okada Association,岡田茂吉協會﹞因此對於「自然農法」普及化的推行不遺餘力,希望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方式耕種,除了能促進環境永續發展,現代人也能吃出健康。

自然農法由岡田茂吉先生所創,他認為現代的農業方式讓我們得以吃的飽,但是也造成農藥與各種食品添加物遺留在身體內,逐漸減低現代人的免疫力,許多疾病也因應而生。此外,這樣的農耕方式也容易消耗地力。他推行的自然農法以保護人類的健康,並使各地區的農業生產具有永續性為目標,此外,人們也需要從自身的「自然食」做起。

MOA的治療師陳淑芬說:「自然食可以從生活中做起,除了選擇當地、當季的食物,也儘量以淡調味為主,並懷著感恩的心食用,除了能增進健康外,更能增加愉悅。自然農法則是著重在讓土壤自己「健康」起來,利用土壤裡的微生物、作物的天敵來取代肥料及殺蟲劑。」現在的MOA有機食品認證,就是指這種方式種出來的農作物。

自然農法也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雖然講究順應自然,但是土壤的培育、表土的管理及土地的耕種方法都有一套方法,在亞熱帶、溫帶、亞寒的土壤特質不同,也有不同的培養方式,各種地質與地形也有不同的有機栽培技術,對於雜草和病蟲害,MOA也有一套因應措施,但是全都是在順應自然生態系的法則下進行。

MOA的成員在每張桌子上都插了小花。洪子恩攝影
MOA的成員在每張桌子上都插了小花。洪子恩/攝影


MOA在推廣自然農法之餘,也致力於推行美術文化生活及淨化療法。陳淑芬說,美學在身心上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一個人若能享受、欣賞一件事物的漂亮與美好,那個事物就會潛移默化改變一個人的心情、想法、性格,這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比方說在醫院裡置放花朵,可以改變整間醫院的氣氛。現代醫學也證實,人的高興、感動等積極的精神狀態,能提高免疫機能。淨化療法則是在人的病徵出現之前,即將病因找出,並予以預先的治療,利用每個人的自癒能力使身體回復。

MOA自一九八○年創立,並於二○○七年推廣至台灣,致力於教導大眾以反璞歸真的方式求得健康。在MOA的哲學中,要革除世界上的貧、病、爭,就要從個人以及家庭開始行動,他們以三種實際的行動來達成目標,分別是飲食法、美術文化法、淨化療法。MOA現在每周六的上午都會在台中中興大學的有機農夫市集免費提供諮詢,陳淑芬說:「MOA的意念其實是抽象的,因此需要長期的教育,才能建立具體的概念,和更深入的認識,也才能感受到效果。」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MOA協進會

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

合樸農學市集

2011年3月23日 星期三

童玩夢工廠 產出學習樂園

【記者洪祥祐/新北市報導】「每個小朋友都喜歡玩樂,如果學校就像一座遊樂園,還有誰會不愛上學?」新北市八里區的米倉國小就是這麼一座學習樂園,可以在學校裡攀岩、射箭、打陀螺等各式活動。校長吳望如抱著玩樂中學習,遊戲裡成長的概念,將學校打造成玩具魔法學院,讓孩子們連放假都想到學校上課。

米倉國小位於八里龍米路上,依靠於觀音山前,沿著蜿蜒的山坡進入校園,還能晀望淡水河,佔地三‧二公頃的校園,獨特的地理環境,是米倉國小的一大特色。成立剛滿九十週年的米倉國小,原本也受到少子化和學區外流的影響,學生越來越少。

吳望如表示,從前在三重五華國小擔任訓導主任時,時常要去找沒來上學的小朋友,結果都是在網咖、撞球館等地方找到學生,因此常常思考如何解決學生輟學問題,認為問題在於學校不夠有吸引力留住孩子。後轉任米倉國小校長後,便決定動手改變學校,在與家長和當地社區人士討論後,認為學校若能夠好玩有趣,就能夠把小朋友的心留在學校,因此決定將米倉國小改造成一座遊樂學院。

積極參與學校改革的教務主任楊順宇說:「吳校長有許多令人驚艷的新點子,打破我們對一般學校既有的想法,多虧這些改變,學校的班級數不減反增,從原本的一百五十位學生增加到兩百七十四位,獲得很多家長們的肯定。」六年級的呂宗奕說:「很喜歡到學校來玩,覺得和同學們一起做線畫、打陀螺、下棋,好開心,放學我還不太想回家。」

吳望如以美術和建築的背景,在家長和老師的協助下,把創意和環保結合,一步一步改建學校。如將台電淘汰的木製電線桿製成木頭人、警衛室的屋頂改建成可以觀賞風景的嵐停閣、利用廢桌椅將原本連結校樓的走廊拼成棋藝步道、以陀螺台語諧音為名的甘樂館,原是學校堆放雜物的地方,現在成為展示各地蒐集而來的陀螺的小小博物館,和用漂流木營造的魔法森林英語教室,裡頭還有學生在校園中自製的昆蟲標本,讓學校多元化發展。

吳望如說:「一般家長和老師對小孩的評價總是取決於成績,但在我們米倉國小是不排名次的,我們鼓勵孩子從玩樂中學習,找到自己的興趣所長,建立孩子們的自信心。」像是打陀螺就成為學校的招牌,多次拿下前台北縣民俗技藝運動冠軍,還有皮影戲團也多次受邀到校外演出,甚至射箭、陶笛、少林棍、魔術、剪紙等都是學校所規畫的特色課程。

學校也與八里社區結合,將校內樹屋和嵐停閣,規劃成「小米蟲咖啡屋」,只在假日營業,每周六、日總是吸引不少人來此休憩,一邊品嘗咖啡,一邊觀賞淡水河岸風景,成了八里另一個特殊景點。

在學校靠這些特色打出知名度的背後,其實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和付出,期間也遭遇到一些困難,如老師們一開始難以接受,覺得沒必要將學校全部重新打造等問題。吳望如表示,要將學校全面改造,花了許多心思讓老師們認同這些新環境的改變,有了相同的理念,全校才能一同進入建設階段,打造成兼具遊戲與學習的場所。

未來吳望如將朝社區的總體營造為目標,將學校的陀螺特色與地方產業結合,如自己動手削陀螺、製作特色陀螺。和其他學校共同舉辦如「機器人製作」、「玩具修護」等活動,讓八里和米倉國小能增加更多的互動。吳望如說:「童年只有一個,錯過不能再重來,希望每個從米倉畢業的孩子都能保留這些美好的回憶,健康成長。」


謝岱宏/拍攝,洪祥祐/製作


延伸閱讀

新北市教育局

米倉國小

悠遊八里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革命」後 關注消失與重生的文化

中時調查採訪室採訪鍾肇政合影。前排左一高有智,右一郭石城、後排左一何榮幸、左二黃哲斌、右一謝錦芳。 照片/何榮幸提供
中時調查採訪室採訪鍾肇政合影。前排左一高有智、右一郭石城、後排左一何榮幸、左二黃哲斌、右一謝錦芳。
何榮幸/提供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你也許不曾聽過STAYCOOL農村武裝青年這樣的樂團,也不知道在台灣有一間生態綠咖啡集集生態社區家園,更不知道他們究竟都在做些什麼。但現在你可以透過一本名為「我的小革命」的書去了解,原來有人組了一個樂團用力的唱出台灣農民的心聲、有人為了實踐公平貿易的理念,辭去原本的工作投入完全陌生的咖啡領域。「我希望能透過這些報導,傳遞公民社會的理念。」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調查採訪室主任何榮幸說:「重要的是能帶動由下而上的改革行動。」

台大社會系畢業,一九九一年踏入新聞界,曾經擔任過自由時報市政組組長、台灣記者協會創會會長、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的何榮幸,在經過十八年的記者生涯之後,希望能進行自己所理想的調查報導,於是在二○○八年召集了幾位同仁一起合作,成立調查採訪室。二○○九年一月,「我的小革命」專版正式於每周六在中國時報刊出,專門報導台灣社會那些為理想奮鬥、革命的動人故事。

二○○九年十月,由「我的小革命」專版集結而成的第一本書「我的小革命 相信夢想,相信自己的內在力量」出版,引起迴響。總統馬英九更因此於二○一○年先後造訪了其中所報導的生態綠咖啡等,並捐款給書中二十多個團體各二十萬元。第二本「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也於二○一一年二月出版,預計二○一一年四月,第三本「我的小革命 綠色生活」也將問世。何榮幸表示,當初成立「我的小革命」專版就有想出書的計劃,但原先預期只會出一本書,能夠持續「我的小革命」專版兩年,並出版三本書,對何榮幸來說「這已經超過我當初預期的成果了。」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現為自由記者的黃哲斌,也曾是調查採訪室的一員,他表示,原本專版的名稱定為「我的新生活革命」,但經過討論後決定更名為「我的小革命」,一方面較為簡短有力,另一方面也暗示著從個人開始,人人都可以打造出屬於自己的一場小革命。在專版的內容上,他們也曾經考慮要與《生命力新聞網》、《小地方新聞網》及《全球之聲》合作,但因為版面與篇幅的關係,最後只好捨棄。

關於「我的小革命」專版裡這些動人故事的出處,黃哲斌說:「有時候是我們去找故事,但也有的時候是故事會來找我們。」,他舉自己所寫的《泥娃娃巴奈 台東耕耘音樂田》為例,當初透過台灣好基金會得知在台東有一個叫鐵花村的地方,提供台東當地音樂家一個音樂創作與表演的舞台。但在前往採訪的時候,他發現,促成鐵花村誕生的原住民歌手巴奈,她的故事更為動人,於是他得到了一個新的故事方向,透過巴奈帶出鐵花村成立背後的吸引人的故事。

何榮幸也表示,除了調查室成員們各自提供的線索和網路上部落格與朋友們的介紹之外,主流媒體的邊緣角落也是他們線索的來源。他舉例,《十年抗爭 米酒終降價》這篇,就是他在閱讀中國時報上一篇讀者投書時得知有「反對米酒不合理漲價行動聯盟」後,決定要寫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了解。「但事實上,我們捨棄不用的稿子比我們刊出來的稿子還要更多」,何榮幸說:「那些被捨棄的故事都很感人,但問題是它們都缺乏核心價值」。沒有「核心價值」就無法提出具體行動方向和理念給讀者,促使他們跟著一起做出屬於自己的「革命行動」,這也讓調查採訪室不得不放棄很多令人感動的故事。

目前,「我的小革命」暫時休版,改為不定期出刊,何榮幸與調查採訪室的同仁決定推出新的專版,名為「消失與重生」。「我們希望藉由這塊專版挖出在各族群的文化與事物,背後那個具有意義的古老價值。」何榮幸說:「就像第一個將刊出的獵人文化,重點不在狩獵,而是原住民獵人對生命及大自然的尊重與珍惜的態度。」

未來,「消失與重生」這塊專版還將繼續介紹鉛筆、產婆等在台灣正逐漸消失的文化、事物,一方面藉由報導告訴大家現在還有誰在為保存這種文化而努力,這些文化又如何新生;另一方面也介紹這樣的台灣文化價值對台灣的意義。何榮幸說:「我的小革命在功成身退後,我希望能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讓大家去看見台灣。」


楊宛瑜/製作


延伸閱讀

高潮來了

鴕鳥手記

【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

人禾電子報 邀你一起關心環境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由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於二○○八年二月創刊的人禾電子報,今年正式邁入第三年,每半個月出刊一次,目前已出刊至第七十期,訂戶約一千七百多位。點進這期的人禾電子報,主新聞寫的是最近熱門的國光石化議題,它利用一篇關於一座小島的故事,帶著大家一起思考,究竟在賺錢與生活品質之間,應該要如何取捨。此外,台灣野兔的身世之謎究竟是什麼?太平山貯木池的功用是什麼?答案都在人禾電子報裡面。藉由故事或新聞的反問與環境介紹讓大家去思考、了解環境相關議題,就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希望透過電子報能達成的目標。

有感於大自然環境的快速變遷,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們在二○○七年四月二十三日成立了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她們原本各自都有一份外人眼中不錯的工作,像是記者、老師等,最後卻都選擇放棄原本的職業,轉為自然生態保育的推廣盡一份心力。草創初期,基金會只有四、五名成員,發展至今已有十六名成員。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劉冠妙表示,當初創會的資金來自於董事長李佩蓉的積蓄,基金會成立後則藉由小額捐款與企業贊助維持基金會運作。基金會成立宗旨主要有三個,第一,成立環境學習中心,讓更多人能走進大自然並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自然環境;第二,語學校結合推動環境教育;第三,增加大家對永續環境議題的關注。

目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透過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管轄的羅東自然教育中心員山森林生態教育館合作,成為環境學習中心,提供國中、國小戶外教學和環保教育教師研習營,像是二○○九年與二○一○年就辦理了「水環境保育教育種子教師研習計劃」,帶教師們實地走訪大台北的南、北溪場,了解溪邊的生態環境,並希望透過這樣的教師研習營能讓教師們將這些知識與體驗帶到課堂上給學生。基金會也舉辦環境體驗的活動,例如二○一○年的「老樹巡禮」就帶大家去認識老樹的歷史,並找來教練讓大家「攀樹」,體驗大自然的樂趣。人禾電子報的發行則是希望藉由這樣的管道增加大家對永續環境議題的關注。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劉冠妙表示,在基金會成立之初,大家就有共識要經營電子報,「一方面節省成本,另一方面我們也相信網路媒體的使用是一種趨勢。」電子報內容則每期固定會有「環境觀點」、「最新活動」、「活動花絮」、「線上遠足」和「林場二三事」五個專欄,每期均由基金會成員一起檢視內容、挑選稿件,再交由電子報的負責編輯刊登。除此之外,也透過peopo公民新聞平台綠雜誌的定期專欄將相關訊息發布,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關心自己居住的環境。

但在電子報發刊的過程中,也不是一直都一帆風順的,二○○九年一月五日發刊的電子報因為刊載了《熊貓來台幕後五大騙局》及《貓熊奢華,黑熊苦哈哈,保育資源M型化?!》兩篇文章,引起中國部分網民的不滿,導致駭客入侵他們的電子報系統,做為抗議手段。這件事迫使他們放棄原有的電子報系統,轉而使用Google線上論壇做為電子報的發稿平台,「但也因為這樣,我們流失了很多讀者,訂戶從原本的三千多人減少到現在的一千七百人。」劉冠妙說。

對於基金會未來的走向,劉冠妙表示,希望能擴展更多環境學習中心的聚點,並結合大平台的媒體讓更多人可以關注環境相關議題,此外,希望未來能透過今年六月五日上路的環境教育法,讓更多教師、學生能參與環境教育課程,關注環境議題。


楊宛瑜/製作


延伸閱讀

環境教育法論壇

環境資訊中心

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協會

美國IslandWood環境學習中心

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

綠雜誌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更生人從「心」開始嶄新人生

廖國泰開設福將搬家貨運公司,開啟嶄新人生,也幫助更多的更生人。謝鈺清/攝影
廖國泰開設福將搬家貨運公司,開啟嶄新人生,也幫助更多的更生人。謝鈺清/攝影
【記者謝鈺清/新竹報導】「『飢寒起盜心』,如果讓更生人有份安定的工作,吃得飽又穿得暖,誰會做壞事?」同是更生人,現在是一家搬家公司的老闆廖國泰這麼說。兩年前出獄後,廖國泰創立福將搬家貨運公司,開始全新的人生,也雇用其他的更生人,提供他們工作機會,解決生活上的困境。

廖國泰十六歲就被幫派份子吸收,從事越來越多的不法事業,從開設賭場、應召站,放高利貸,到恐嚇取財、傷害,廖國泰被判了十八年的刑期。「失去自由,才知道人生還有其他事可以做」、「你一個人被關,全家人都在陪你關」在獄中沈澱心情,減刑出獄後,廖國泰下定決心揮別過往,給自己和家人一個安定的生活。
更生人的身分,使得廖國泰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碰到了許多的困難,因此選擇自己開設一家搬家公司。剛開始時,身邊的人都不相信他真的要回到正途,做一般的工作,但廖國泰仍然堅持目標,白手起家,所有事都親力親為,創立了福將公司。創業過程艱辛,廖國泰說:「我每一步都慢慢做、小心走,不是怕痛,而是怕再也爬不起來!」他還表示,當兒子從報紙上看到了爸爸真的成功創業的新聞,甚至感動到眼泛淚光。

廖國泰表示,當人們在探討弱勢族群的議題時,更生人經常是被忽略的區塊。更生人出來之後,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無法生存,因此常常會有人走回頭路,進入一種亂源循環。一個人被關,往往影響到的是一整個家庭,救一個更生人,就等於是救一個家庭,也是一種做善事。因此在開設公司後,廖國泰也主動寫信到獄中,提供工作機會給其他更生人。廖國泰說:「只要他們想來,我就願意給他們一個工作。」甚至開玩笑說:「我以前都是在賣女人,現在是賣男人(人力)!」到現在,福將公司將近四十位員工,有一半以上都是更生人。

公司裡的員工都很尊重廖國泰,稱其為「麥哥」。福將公司的員工王宏德說:「真的很謝謝麥哥的照顧,除了工作上的問題外,平常和老婆溝通不良,麥哥也會給我們建議。」「對於現在的生活很滿足,想要過穩定的生活,現在心中坦蕩蕩,看到警察也不用躲躲藏藏,晚上也能好好睡覺。既然有心學好,有錢就好了,不想再走以前的路。」

除了經營福將搬家公司外,廖國泰現在還在社區大學修習「生命教育」課程,接下來還想到中華大學攻讀企管。也到中途之家、新竹監獄和更生保護會等地方演講,他要告訴還在獄中服刑的「同學」們:「社會還是正面的,不要放棄自己,對自己有信心,尊重自己,因為『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廖國泰可以,你們就可以!過去做的事,就當做是一種錯誤經驗,別再重蹈覆轍就好。」


延伸閱讀

福將搬家貨運公司

財團法人台灣更生保護會

新竹監獄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參加扶青 李嘉豪活得更精彩

李嘉豪對志工服務很熱情。冼敏婷/攝影
李嘉豪對志工服務很熱情。冼敏婷/攝影
【記者冼敏婷/香港報導】談起曾參與的服務,香港城北扶輪青年服務團國際服務幹事李嘉豪雀躍的說:「很難忘。」因社團的關係他在兩年前來台北作港澳台三地交流,而今年四月也計劃與中國韶關樂善義工會合作,希望體會當地的生活環境,與當地學生互相交流,瞭解及關注內地貧窮的問題。參與扶青團,他的人生歷練更豐富,大學生活更精彩。

早在就讀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時,李嘉豪便已加入扶青團的服務,最初參與只是想多認識不同的朋友與學習。因參與社團兩年前所辦的台北三地交流體驗之旅, 而與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合作,對顏面損傷及燒傷者有更多認識。這些經驗都增加他對志工服務的熱誠,使他投入其中,在大學時更成為城北扶青團的幹事。

扶青團與校內社團的不同,他不假思索便說:「扶青團系統很成熟,服務多元,多方面發展,成員間關係良好。」扶青服務團不只是服務,更是服務和聯誼並重,以維持團員間感情。而全球只有少數地方沒有扶輪社與扶青團。這表示可以快速在全世界認識朋友,是相當多元的一個社團。

一般人大多都聽過扶輪社,而對扶青團則較少接觸。其實扶輪社與扶青團關係緊密,李嘉豪說:「扶輪社就好像母親,照顧著她的兒子扶青團。」雖然扶青團要依照扶輪青年服務團章程及管理細則運作,不過實際上還是有很多的空間規劃服務和目標。不同的扶青團抱有不同的使命與願景,正因如此,李嘉豪與一班充滿熱誠的志工於二○一一年一月成立香港城北扶青團。創團團長胡詠鈊表示:「成立一個新扶青團、希望帶領一班熱血青年、擴展網路,繼續為社會有需要的人士服務。」

「我們的使命是為扶輪青年服務團的團員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及活動,讓團員互助互學,共同發展個人潛能,透過集結一群有熱誠及對社會有責任的扶青團團員組織有意義活動,由學習、至服務、再領導社會。」李嘉豪說。加入扶青團已有五年的時間,在不同的扶青團學習成長,最後加入城北扶青團成為國際服務幹事。

這一路的經歷體驗使他成長不少,在一次清遠義教服務中,他們一行志工教導當地小孩英語,深深感受到當地小朋友在學習上資源的短缺,沒有教科書、沒有場地好好學習。從小在香港大都市長大的他,除了在探訪中教他們說英文,實際上又能為當地小朋友作出什麼幫助?或許只能透過一張口、多一個渠道向外界表達,以尋求更多的關心與協助。李嘉豪說:「坦白講,辦活動很多時都是活動者比較有收穫。」

正因為如此,他希望更多人參加志工服務,幫助別人同時增進自己的眼界。在四月廿二至廿四日的韶關體驗之旅,城北扶青團將與中國韶關樂善義工會合作,安排志工到痲瘋病院作愛心探訪。這是韶關市曲江區楓灣痲瘋病院,所有病患已治癒但被社會遺忘在角落,希望透過探訪使病患感受外界的關愛,同時使志工對痲瘋病有更深的了解,不再誤會那是不治之症。

他認為,創團第一年,先鞏固現有的成員也很重要,未來將舉辦更多活動使大家更融入這個社團。


延伸閱讀

韶關樂善義工會

國際扶輪社3450地區

香港青年協會

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

「蔗」麼厲害 製糖躍上數位典藏

【記者賴佑維/雲林報導】糖業是日據時期台灣重要經濟命脈,佔了日據時期台灣出口大宗,但是隨著經濟型態的轉變,糖業目前已經是夕陽產業,許多文物都面臨消失的危機,將其數位典藏是必要且急迫的工作,虎尾科技大學教授廖敦如表示,這些東西都快消失了,再不保存就來不及了。

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目前以照片為主,照片分為建物履歷表和老照片。例如員工宿舍、工廠、堆肥場及五分車等,員工宿舍除了照片外,也有詳細的介紹,透過這些照片,現今的人們可以知道當時糖廠內部員工的福利良好,糖廠內部附設許多基本民生所需的建築以及設備,糖廠員工看病、理髮,甚至小孩教育都可以在糖廠內解決。

當年日本人的細心幫了廖敦如很大的忙,例如日本對糖廠每棟建築物都有履歷表及完整平面圖。透過履歷表,人們可以得知建築物的長寬高等基本資料,這對於3D復原作業也有很大的幫助。除了建築物外,廖敦如也對於當時的製糖用具進行3D數位典藏,但也遇到了困難,「越大型的物件越難3D數位化」因為需要用相機三百六十度拍攝,稍微大型的製糖用具就需要更多的人手幫忙。

廖敦如剛到虎科大時,在學校隔壁的台糖引起了她的興趣,讓廖敦如有了著手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的念頭。廖敦如表示,因為想說自己家鄉的故事,讓更多人知道原來以前糖業是這樣子的。才有想將它保存下來。

糖業曾經在台灣五十到六十年代都是外銷品第一名,最高時曾佔全部外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四。另外為了載運甘蔗所使用的五分車也是中南部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隨著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成工業社會,糖業也逐漸沒落,五分車也因為速度過慢而被淘汰。廖敦如教授認為,轉型不可避免,但是人們要記得這段歷史,因此文物保存格外重要,此時數位典藏的價值就出現了。

「但是數位典藏是死的」廖敦如認為數位典藏也需要配合數位學習,才能使人們有興趣去瞭解,運用動畫以及遊戲的方式才是最有效的,廖敦如舉例說,同樣的一件事情,單純照片播放和有卡通人物介紹,哪個你會比較感興趣?廖敦如希望能讓數位典藏變成會說話的故事,如此才能發揮出它的價值。


廖敦如/提供



延伸閱讀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大台灣百科全書-糖業

台灣糖業博物館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手繪2050 關懷地球暖化

2050創立人之一Jerry與2050品牌標誌。吳欣穎/攝影
2050創立人之一Jerry與2050品牌標誌。
吳欣穎/攝影
【記者吳欣穎/台北市報導】二○五○年是科學家預言世界面臨劇變的一年,暖化又是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海冰大量融化後,首當其衝的就是失去棲息地的北極熊,取其概念,加上本身對北極熊的喜愛,A-Kuo與Jerry決定以北極熊為象徵,創辦一個將關懷地球暖化為創立精神的插畫設計品牌「2050」。

標榜手繪,並以動物為設計主題,讓動物做出各式各樣「人」才有的神態與動作,希望以一系列詼諧幽默的手繪商品,如T恤、帽子、飾品與明信片等,將嚴肅的環保與保育問題融入生活中,令大家不再輕易忽視暖化問題。

創立人之一的Jerry原職就是設計師,當他看著老闆愈來愈賺錢,開始覺得自己不該只當過路財神,因為這些明明就是他的作品,於是他Jerry決定離職,再加上父親的一句「畫畫能賺什麼錢?」,更堅定了他創業的意志。

Jerry在二○○七年與A-Kuo合夥,決定將彼此的手繪作品變成其他商品,他們帶著簡陋的小攤位跑遍了台灣各地的市集,從非法攤販變成如今擁有數家店面的品牌,Jerry描述一些當時的生活,只要遇到雨天生意就做不成,平常得躲取締,過年時期警察還會特別加強站崗。

雖然辛苦,但這段地攤時期,也讓他們學了很多,因為長期與客人接觸而逐漸懂得銷售技巧,明白怎麼跟陌生人應對,甚至坦然面對許多只看不買的顧客或是不時冒出的小意外。

除此之外,經營創意事業也多少會遇到靈感發想的瓶頸,遇到什麼都不想畫的疲乏期就去旅行,既休息也培養想法,例如北極熊旅行系列的明信片就是A-Kuo這樣畫出來的。

只要看著別人身上帶有自己的設計,就會覺得很有成就感。某一次Jerry在路上看到自己生平賣出的第一頂帽子,「不記得客人的樣子了,但我絕對不會忘記自己畫過什麼,當時不知道市場上手繪商品的價格,我還記得那頂我賣了三百塊,但那位客人是第一個肯定的人。」也就是因為這股源源不絕的成就感,讓他們選擇繼續堅持下去。


2050手繪商品。部份照片由2050提供,吳欣穎/製作


延伸閱讀

2050系列

A-Kuo的部落格

Jerry的部落格

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吳興國小象山生活 在大自然中學習

【記者洪祥祐/台北報導】「讓象山不只是一個登山、看煙火的地點,而是學生與遊客學習生活經驗與認識自然的寶庫。」這是台北市信義區吳興國小所推動的象山生活課程。課程推手王秀津主任表示,讓老師帶學生們進入象山,實地考察教學,了解生態、蕨類和昆蟲等等,學生在山上動手製作旗幟、彩繪書畫做成象山手冊。並與地方居民、攤販互動,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使學生認識了解象山,體驗不同的學習型態。

王秀津說:「利用吳興國小依靠象山的特色環境,為了讓學生和外來遊客更清楚的認知象山的生活特色,將創造力教育帶進每一位學生日常生活中,引領學生悠遊於象山豐富的人文自然環境,從認識、了解、體驗到珍惜等不同面相,藉由學生的創意營造出新的象山生活文化,是發起此課程的緣由也是目的。」

象山生活課程於一九九五年開辦,課程規畫分為三階段,首先設計教學課程和教材開發,如學期的「象山體驗」戶外教學和「昆蟲萬花筒」教材等,再來規劃活動和營隊等部分,如每年的「自然深耕小綠人」學生營隊和「親子社區探索活動」十五小時,最後將這些成果數位化,建置象山教學數位教材、線上象山生態資源網。」

象山生活為了使學生們能夠認識與了解屹立於社區邊的象山,並知道象山在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舉辦了一系列如教師培育活動、假期作業競賽和象山人物採訪的活動。從小學生的觀點出發,透過攝影、畫筆、文筆所留下的象山風貌。像是蕨妙象山海報創作、昆蟲萬花筒和象山小徑等等設計,讓學生自己去呈現他們所見的象山,藉以不同視野來認識象山的風貌。

學生林勁甫說:「和弟弟媽媽一起爬象山,在山裡抓昆蟲、拍照、找石頭很好玩,從上面看我吳興國小和我家好小哦,覺得作業很有趣。」

針對每個年級的學童,都有設計不同的專屬課程,並規劃每週兩節課的時間操作。一、二年級的課程主要為認識地方特色,如帶領學生們上山看101、市政府,並蒐集當地照片佈置教室。三、四年級則為創作部分,如象山童詩寫作、象山圖畫遊記。到了五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電腦操作能力,則將個人作品蒐集起來,製作成一份簡報,讓學生自己檢視學習成果。

王秀津說:「曾經有一位輔導班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學生雖然成績表現方面有點落後,但他在這課程上找到興趣,收集了許多象山的植物,做成一份份的小百科。這位小朋友說他看到每種植物就有不同的感情,像龍葵就讓他有種寂寞的感覺。將情感的表達投射在植物中,和別人分享,讓我認為課程對小孩有不同的幫助。」

象山生活課程也意外獲得家長們的喜愛,讓王秀津感到開心。家長們,甚至安親班的老師都透過這些特別設計的作業,在與孩童們的互動中,從不同角度發現了象山的另一面。

王秀津表示,課程能獲得大家的喜愛與肯定,是最大的收穫,但現在面臨的困難是,該如何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作品收藏,這需要透過大量的系統化和教師們的整合,才能讓更多人看到成果,是需要花時間克服的一點。

未來捷運象山站的完工,將會吸引更多的人潮來此。王秀津希望,未來象山生活課程所建立的知識系統,能與當地社區整合規劃,將象山的特色完全展現。期待往後能看到吳興畢業的學生,學以致用從事象山解說員或生態環境相關工作,將這份象山情繼續延續。


象山生活課程情形。洪祥祐/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吳興國小

象山小徑

象山親山步道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另類畫廊一○七 實踐生活美學

【記者李季樺/台中報導】位於台中忠明南路上的一○七畫廊,有著融合藝術和老屋、乍看之下以為是私人住宅的外觀;雖然名為「畫廊」,卻完全顛覆商業畫廊的框架與思考;一○七畫廊以純粹「展覽作品」為主的經營形態,展現對藝術創作毫不吝惜的支持和鼓勵,成為外界眼中的「另類畫廊」。

一○七畫廊主人邱勤榮,自稱「假左派」,而知名部落客卡謬佬則這麼形容他:「閒暇時便想要搞革命征服世界,可惜他不懂得如何製造炸彈,也缺乏投置爆裂物的勇氣,但是起碼他渾身行頭都充滿著革命的氣息」。邱勤榮曾在美國紐約從事藝術經紀工作多年,七年前回台後,將位於台中忠明南路上、原屬於妹妹的老屋改建,最初只有車庫的部分,後來才逐漸擴增到整層一樓,形成今日一○七畫廊的兩個主要的展覽空間。

特別的是,兩個空間之間的唯一通道是個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窄門,「我想創造出人走一走,沿著主牆面,那種逐漸消失的感覺。」邱勤榮笑著說。

談到一○七畫廊的創立理念,邱勤榮認為,在西方人們習慣在家接待訪客,藝術深刻融入家庭生活的每個角落,社會大眾對於藝術的接受與尊重,促使藝術能夠蓬勃發展;反觀台灣,「沒有藝術家、只有投資客」,且大多數家庭往往忽略生活美學的重要性。一○七畫廊希望形塑出的,不僅是「逛畫廊看展覽的」的文化,還有「美學自然融入日常生活」的理念,而一○七畫廊二樓目前仍然維持原本的老屋外觀,同時也作為邱勤榮自己的住家,正是邱勤榮親身實踐理念的最好證明。

除了一○七畫廊之外,二○○八年,邱勤榮與鐵雕藝術家蔡志賢,還有一群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們,共同出資創辦位於台中忠信市場內、二十四小時無人看管的藝術展演空間「黑白切」。而「書房Z」,則是在邱勤榮和蔡志賢兩人慫恿年輕人進駐忠信市場未果之後,決定再度投入,以「沙龍」為概念所打造的人文空間。

「黑白切和書房Z是屬於比較庶民的、隨性的,沒有任何商業或營利成分。」邱勤榮解釋道:「但無論一○七畫廊、黑白切或書房Z,都是想表達一種不妥協的精神。」而這三者的經營,也是依照這樣的原則。因此,在一○七畫廊,偌大的牆面可以就這麼讓一幅作品獨佔。甚至,為了不讓參觀者有所拘束,邱勤榮表示,雖然他會準時「開門營業」,但大部分時間他都待在畫廊後面的小院子裡,就是期望提供訪客一個能自在欣賞藝術作品的空間。另外,一○七畫廊一週只開放三天。這樣難道不會經營困難嗎?邱勤榮表示,困難當然有而且還不少,但「當你放棄追求金錢方面之後,自然就不會太在乎了。」

能在一○七畫廊所展出的藝術作品,包括目前展出的「緩慢流動的風景–王紫芸個展」等,都是經過邱勤榮親自挑選。「這跟黑白切不太一樣,黑白切是黑白切是開放給任何人,只要申請幾乎都能在那展覽。這也是黑白切最難得可貴的地方。」

對於未來,邱勤榮表示,一○七畫廊、黑白切和書房Z,這些都只是個開始,他期盼的是未來能夠將這幾個文化空間,還有對藝術的信仰,世代傳承下去,希望影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把握機會勇敢實踐自己對於藝術的夢想,開創台灣藝術的生命力。


一○七畫廊。李季樺/製作


延伸閱讀

一○七畫廊

黑白切

書房Z

卡謬佬部落格

蔡志賢個人藝術網站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調色盤劇團 婦女權益演出來


調色盤劇團演出「幸福家庭煮夫」。邱欣怡/製作

【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現在家庭模式已經改變,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分攤家庭事務,不再是媽媽一個人的工作。」劇中身為職業婦女的幸福媽媽道出現代社會新價值觀 。這是調色盤行動劇團「幸福家庭煮夫」一劇的核心。此劇主要是為了要打破性別迷思,倡導平權。

隸屬於新北市志願服務暨婦女資源中心的調色盤行動劇團於去年成立,至今已有約廿名團員,是新北市第一個以倡導婦女權益為主的劇團。團員多為家庭主婦與自由工作者,以往皆無參與過戲劇的經驗,團裡還有「稀有」兩位男性,他們皆是有戲劇演出興趣才加入。「調色盤」就是象徵每個人都有不同色彩,每個人都能展現自己光彩。

台北縣升格新北市之後,各區的民眾對於新北市有哪些福利都不太了解。許多婦女都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福利可以爭取,如:申請生育津貼、保母系統與職業婦女補助。團長鄭美貴說:「利用劇團這樣不一樣的方式來倡導婦女權益,使得更多看完劇的民眾能夠對婦女福利內容印象深刻。」

團員們演出完之後臉上都帶著笑容,團長鄭美貴說,入團學習到許多肢體表達與動作的技巧,與婦女福利的內容。他們本來生性害羞,要跨出一大步開始學習上台演出,面對觀眾,需要很大的勇氣。「在家裡都對著老公和小孩來練習,增加經驗,使上台不怯場。」團員們都笑說:「最大的困難是背台詞,老了記憶力不好。」

鄭美貴說:「希望更多需要的人得到幫助。」有位鄰居剛生小孩,需要保母照顧,就用入團之後得知的保母系統,很快的就在此網路系統中搜尋到有執照且距離近的保母,來使鄰居小孩有保母照顧。還有一位團員是自由業婦女,入團之後才得知職業婦女能夠申請補助,家中有兩歲以下的孩童即可申請。

志願服務暨婦女資源中心主任林彩媚說:「這是婦女成長最大價值。」希望婦女在入團學習後增能,有勇氣上台表演,藉此獲得自信以發揮,同時也能夠學習回饋,透過每一次訓練來讓每個團員知道,自己也可以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首部戲劇是「婦女權益宣導」,將特殊境遇家庭扶助、保母系統及托育補助福利等福利內容用戲劇的方式呈現。副團長陳儷說:「希望能夠繼續服務更多民眾,演出來給需要幫助的人看。」從機關深入學校,未來將籌備性騷擾有關的戲劇,此劇本是大家集思廣益出來的。

今年計畫演出三十場,希望到偏遠的鄉鎮來進行演出,讓更多婦女了解婦女權益。鄭美貴熱情的說:「希望有更多新血能夠加入我們來推廣婦女權益。」只要有機關團體申請,調色盤劇團都會免費演出。


延伸閱讀

新北市志願服務暨婦女資源中心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調色盤行動劇團

2011年3月14日 星期一

自有一套 小提琴盲師遍桃李

【記者張晏熒/台北報導】在中正紀念堂的周遭緩緩傳來悠揚的樂聲,隨著音樂的源頭前進,可以看見一位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視障表演者,賣力的拉著小提琴,他是陳敦邦,現年五十七歲,是國內首位就讀大學音樂系畢業的視障生,且教過無數學生小提琴的老師,目前也是混障綜藝團的成員之一,常常跟著混障綜藝團南征北討,奏著自己的生命故事。陳敦邦說:「穿著正式服裝拉小提琴是我對自己工作的尊重。」

從小就讀專門學習按摩的盲人學校,但陳敦邦認為,若未來真的要從事按摩行業,生活將會有所限制。有次國際婦女會出資請老師到盲人學校教小提琴,陳敦邦馬上展現積極主動學習,他說:「其實,一開始光要記住位置就很困難,很多同學學不久就放棄了,能撐下來是少數。」

雖然眼睛看不見,但並不阻礙陳敦邦的音樂之路,他在高中時,就曾拿過豎笛的全省冠軍。在一九七五年,陳敦邦更通過資格考試,進入了文化大學音樂系,成為國內首位就讀大學音樂系的視障學生,陳敦邦表示,其實,學校當時是很試驗性質的,若他表現不好,學校以後打算就可能不再招收殘障學生。

成為首位視障音樂系學生,陳敦邦並沒有享有任何的特權,和一般學生一樣得通過共同科目考試,他透過家人朋友幫忙唸樂譜給他聽,他再自己打成點字譜,若是其他考試,他會請人唸出要考試的章節,用聽的記下來,反覆背誦,考試時,他用唸的方式,再請其他年級的學生幫忙寫,陳敦邦笑著說:「以前有很多同學考試都很喜歡坐我旁邊,因為我幾乎都背得滿熟的」陳敦邦也認為,現在的大學給視障生太多的資源了,這樣反而對他們融入正常班級學習的幫助不大。

從大二開始時,陳敦邦就開始一對一家教教學小提琴,對於如何教學陳敦邦自有一套,他會先從背譜開始,要教的每章、每小節他都背起來,這樣學生哪裡拉錯了,他幾乎都可以馬上清楚指正,他揚起嘴角說:「我可是教出了不少小提琴老師,而且我教過的學生在學校裡,幾乎都是最優秀的。」

畢業後,陳敦邦也曾到永和網溪國小一對一指導樂團約莫十年,他是負責小提琴的部分,「若是我教的不好,學生家長會放心把小朋友交給一個盲人教學嗎?」但令陳敦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他覺得最不認真的學生,練琴時都不好好練琴,愛拿字典來考他,但沒想到歲月的流變,這位學生最後卻奮發向上,成為最認真學習的學生,目前還在加拿大教小提琴。

這件事讓陳敦邦開始體認到,不要太早將學生定型,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天資不一,受到啟發的時間和興趣方向不同,而被忽視了。他認為這位學生的媽媽做了一個對的決定,就是不論這位學生不論多麼的不認真,都不放棄讓他繼續學小提琴,隨著時間轉變,在這位學生越拉越好,越來越有興趣,受到啟發以後,展現出來的成果便是不可限量的
陳敦邦不僅教學自有一套,認路對陳敦邦來說,也不是問題,甚至看得比明眼人還清楚。他說:「之前要家教教學時,我可是都自己搭公車到達學生家裡。」陳敦邦說,對盲人來說,「不要怕問」和「經驗」就成了認路的重要關鍵。在他的腦海裡,所有的道路都變成了棋盤式的規劃,北上南下和路巷的多寡的基本概念,讓學生家長只要告訴他地址和大概要搭什麼樣路線的公車,陳敦邦心中便會有個譜。

陳敦邦也表示,日常生活打理,包括自行到達目的地,對他來說,現在看起來是很簡單的事,但是事實上來說,仍是相當不容易的事,走過頭或走錯路,甚至跌倒,也是常有的事,只是要學會想辦法去適應克服。

「不要問我走錯過多少次,因為每次都會錯。」陳敦邦苦笑著表示。縱使如此,陳敦邦說:「但克服迷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走錯了就再走回去,總會到的,只是時間早晚。」同時,陳敦邦認為,他因禍得福的是,雖然眼盲,讓他遇到了很多障礙,但他的抗壓性也因此比一般人強,對於失敗或不如意,他比一般人容易釋懷。「吃苦了,不怕!就繼續做」便是令陳敦邦引以為傲的人生態度。

目前陳敦邦是混障綜藝團的團員,混障綜藝團是混合各種不同障別,所組成的一個團體,譬如說有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語障、截肢、罕見疾病,是一個跨障別的組合,在國內第一個混合障礙的表演團體。陳敦邦常跟著混障綜藝團的團員南征北討到學校、監獄甚至是各處進行演出,讓人們感受到他們堅強而正面的力量,陳敦邦也笑著說:「有機會一定要跟我們多相處一下,此起彼落的嘻笑聲,一定會讓你感受不出來我們和正常人的不同。」

由於小提琴教學市場的萎縮,陳敦邦去年便開始停止小提琴家教的工作,陳敦邦除了混障綜藝團的演出外,他也會到街頭進行表演,陳敦邦說:「其實到街頭表演,可以讓觀眾學會『聽』的藝術,也是種不錯的教育。」

陳敦邦也提起了他在街頭表演時遇到的趣聞:在捷運站附近,常會有以騙取同情心假借不夠車資十、廿元的不肖之徒,有一次陳敦邦在捷運站附近演出時,就出現這樣一名男子,保全全程緊盯著這名男子瞧,怕他偷了陳敦邦的錢,但過了許久,保全告訴陳敦邦,這名男子非但沒有偷取陳敦邦的錢,反而在聆聽陳敦邦的演出後,往表演箱丟下了幾個銅板。可以見得,陳敦邦的表演是如何感動人心。

雖然現在盲用電腦的科技已經算是非常成熟,但陳敦邦仍堅持不用電腦,他說:「因為還有更多書要讀值得讀,要真正的吸收讀進去,而不是電腦的大量資訊去混淆了視聽」陳敦邦對看書相當有興趣,尤其是歷史、地理等方面的書籍,憑藉著精通電腦的視障友人的熱心協助,在盲用電腦中下載眾多書籍資訊裝進陳敦邦的MP3裡,讓陳敦邦在表演之餘,就算堅持不用電腦原則,也可以盡情「聽」書。同時,他也表示:「在我MP3裡,現在就有三、四百本書的量,要讀通讀熟就要花很多時間,而且對於我有興趣的部分,我就會反覆聽好幾次,你說我還需要使用電腦嗎?」

但陳敦邦也表示,其實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有十個左右的視障圖書館,裡面以有聲書居多,他以前常常去那裡借書。他感嘆的說:「以前那裡的藏書量可以夠讀好幾輩子,現在的藏書量更可以讀好幾百輩子,所以對視障朋友來說,書絕對是夠用的,但重點不是在書的『量』或資訊多寡,而在於真正用心讀,讀進去的『質』是多少,這對一般人也適用。」

混障綜藝團的團長劉銘說:「我從來沒看過欠債五百多萬的人還可以談笑風生,但陳敦邦就是可以」由於妻子投資失利,陳敦邦得獨自扛起五百多萬的債務,目前就靠著混障綜藝團、街頭表演及其他不定期的演出還債,但陳敦邦仍樂觀的表示:「事情遇到了仍要開朗面對,總是要讓自己先能活下去吧!就是盡守本分,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這就是陳敦邦的人生哲學。


延伸閱讀

混障綜藝團簡介

飛揚的琴手-陳敦邦(視障)

永遠的勇者幽默、達觀、進取──陳敦邦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手繪大羅天 線條曲線藝世界

【記者詹雅婷/台北市報導】「當別人在看我的作品時出現讚嘆與驚訝的表情,而且急於與它合照留念,這就是我創作得到最大的快樂。」化名為大羅天的詹凱勛,用空閒時間練習手繪能力,告訴自己不能中斷繪畫的技巧;而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展出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分享他腦海中的異想世界。

從小就愛畫畫的詹凱勛,到了上高中,就下定決心要走設計的這條路。他說:「這一條路很辛苦,但是因為喜歡,所以值得。」哥哥詹凱翔表示,弟弟從高中就念設計念到大學畢業,而大學時中間經過了兩次轉學,但都堅持選擇視覺傳達相關科系,從來沒有看過他有放棄這個念頭,就算遇到瓶頸,也會咬緊牙關撐過去,只為了堅持他的選擇;當兵期間,就算是手凍傷、龜裂,他也沒有停止練習畫畫。



詹雅婷/製作

在求學期間,他的手繪作品在學校中的小型義賣做出了成績,口罩、運動鞋、安全帽都成為熱銷作品,但因為有其他的因素考量,像是畫完的成品遇到下雨一摸就掉漆,讓他沒有再繼續製作同類型的商品;而對於進軍創意市集的想法,詹凱勛表示,因為擺攤需要大量的作品,而他製作一個作品需要二到三個小時,相當費工、費時,再加上課業壓力和兵役,所以打消了這個念頭。

詹凱勛說,不論是手繪的作品還是電腦繪圖,所有的作品都是想到甚麼就畫什麼,天馬行空,並沒有看到特別的事物才有靈感,有時候手畫的速度還比腦筋動的還要快,畫出來一個東西之後,其他的部分會以此為中心繼續來作發想。

在創作過程中,詹凱勛也曾遇到相當大的挫折,得不到認同和缺乏靈感是其中最大的兩個因素,但就算是這樣,也沒有讓他產生放棄的念頭,因為他知道,這是他堅持要走的路,不回頭,也不會後悔。

畢業後的詹凱勛,曾經在朋友開設的店家寄賣商品,但終究因為作品太少、過於單一,業績沒有起色,讓他冷靜思索他的下一步要如何走;服兵役期間,他不氣餒地繼續練習畫畫,使他在結訓不久後,就找到工作,在公司負責設計平面活動行銷,但在下班後,他有另外的打算。

對於文創產業來說,屬於業餘的他,選擇接案子來發揮他的想像力進行創作,不論是活動酷卡、商家企業識別系統、商品文宣上架等等,這些將自己的設計運用在實際店面的經驗,都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詹雅婷/製作

目前詹凱勛正在籌備作品集,下一步的計畫,是希望可以展出自己的作品;而展出的形式不僅止於個人展覽,也會朝與咖啡廳做結合,將作品放置在咖啡廳的公共藝術空間,像是牆壁、櫥窗等。他表示,經由慢慢累積作品,等到遇到喜歡自己作品的咖啡廳老闆、或是經營公共藝術空間的人時,就可以讓更多人可以知道自己的理念為何。


延伸閱讀

大羅天facebook

大羅天個人網頁

大羅天無名小站相簿作品集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接受不同 公益旅行從傾聽開始

【記者余庭歡/台北報導】「遇到乞丐該怎麼辦?」旅遊作家褚士瑩,高中第一次自助旅行到印尼,出了機場,迎面而來的是要錢的小孩,突然間他發現,從小寫考卷都會有標準答案,而「遇到乞丐該怎麼辦?」卻從來沒有人教過答案,這使得褚士瑩開始思考課本上所沒有教導的問題,也讓他有了在NPO﹝Not-For-Profit organization,非營利組織﹞工作的想法。

「每天不管什麼場面,不管下了飛機、公車也好,都會看到一群小朋友,然後伸手跟我要錢,」當時還是高中生的他,不覺得小孩子是詐騙集團的一份子,「我那時候想我也只有一點點錢,我給了你,就沒有了!」但疑問卻一直存在腦海中,他發現,好像從小到大都沒有人告訴他「遇到乞丐該怎麼辦?」之後,褚士瑩開始了他尋找答案的過程。

「這個答案,其實是我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我要到NPO組織工作,」褚士瑩開始想,是不是別人伸手要錢,我們就應該給?怎麼給?如果給,會不會衍生出被黑道斷手斷腳、燒傷的丐幫?褚士瑩決定不給,而是踏入NPO組織,「希望能夠透過一個制度的方式,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變成一個隨手隨興自我感覺良好的散財童子。」

二○○三年開始,褚士瑩決定到緬甸,透過國際組織來協助管理位於緬甸北部山區面積約三百英畝的有機農場,「在NPO領域裡,在全世界最難去的兩個國家,其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非洲國家,而是和台灣一樣列屬亞洲地區的北韓和緬甸,」他說,這兩個國家因為對外封閉,禁止NPO進去工作「如果有這樣的機會到緬甸,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緬甸農場二○○六年起正式營運,剛開始透過國際組織,經由留俄農業專家帶領當地團隊開發經營,由上到下共同學習生態平衡的理念,以永續農業為原則,營造社區,不使用化學肥料,不噴灑殺蟲劑,不過度開發土地,不過度使用水資源。

因位處山坡地,水源是在比較低漥的地區,導致高處作物沒辦法灌溉,而緬甸不像台灣擁有電力、能夠有打水的器具可以使用,「一個農地沒有水源,可以灌溉嗎?」當時褚士瑩想到可以使用太陽能,找到利用太陽能來打水的設備。

當時褚士瑩很興奮,拿了構造圖去給緬甸當地的團隊討論,農場主人是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他問,「阿這個東西壞了可不可以修?」「如果說太陽能板裂掉了,還能用嗎?」因為緬甸不像臺灣,買東西不僅方便、壞掉了還可以修理。褚士瑩說:「對他們來說,只要是壞了不能修的東西,就不是好東西!」

褚士瑩說,因為每個月自己固定會到農場一次,可以幫忙替換零件,但農場主人說:「那你一個月才來,是不是就代表說我們一個月都不用澆水了?」後來老先生說,「沒關係你下個月來,我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

「結果我下個月去,我也傻了,」褚士瑩原本以為自己會看到很有規模的設備,卻看到了兩三個很像腳踏車充氣的器具,還有釘了兩片木板,旁邊還柱了一根木頭,老先生說:「這就是我們的灌溉設備!」當場示範「水就真的源源不絕的出來了!」這個由印度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設計出來的抽水箱,「用的是比太陽能還要環保的人力,」再利用拖車上載裝滿水的石油桶,只要抽水箱踩七分鐘裝滿石油桶,就可以灌溉高處的農地了。

二○一○年,褚士瑩帶了八個公益旅行團,到農場去做志工,公益旅行是以旅行為途徑,從事對公眾有意義的事,一個志工配上一個當地人,兩個人一起工作、生活,剛開始會因為語言不同而產生隔閡,透過比手畫腳彼此之間就會有更多的互動。

主婦聯盟也參加了旅行團,褚士瑩說,有一天媽媽們突然放下手邊的工作,喊著「我們要去淨山!」拿著一個布麻袋就去山裡撿垃圾了。「在緬甸當地是沒有垃圾車的,更不要說垃圾袋、資源回收,」褚士瑩說,所以當地人就是把垃圾丟到看不見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我也都看不到那些垃圾了!」但對環保媽媽來說,這些非常的刺眼,她們將垃圾收集起來,教當地居民簡單的分類方法,除了廚餘回收之外,還有教導把塑膠放在下風處焚燒來減少汙染。

這些都是主婦聯盟媽媽們主動帶給農場的,褚士瑩說,透過和當地人一起生活,可以從彼此身上學習到不同的東西,參與團員說,緬甸人民都很單純,所以不用把事情想得太複雜,因為我們的想法常常是以自己為出發點,但我們並不是當地人,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當中給別人負擔。

褚士瑩說:「我們常常想給別人最好的,卻不一定是對方真正需要的,」就像太陽能是現在最新又環保的科技,但卻不一定適用於每個地方,「我所能做的,就是傾聽。」他說,真正的互動是去傾聽而給予真正需要的東西。



延伸閱讀

泰緬邊境漂流:從公益旅行到社會創業家

一個公益旅行者所能做的事

弄曼農場,我的「龍貓森林」

最近的一段公益旅行戀情

公益旅行與生態工作假期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唐氏症小孩 需要社會給的尊嚴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林正俠/提供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林正俠/提
【記者高翊華/台北報導】「雙老政策」,是唐氏症基金會正在努力推動的政策,董事長林正俠說,唐氏症小孩的父母照顧他們一輩子,等到他們老了,那些唐氏症小孩怎麼辦?現在台灣還沒有特別為唐氏症安養問題制定的政策,而這個就是唐氏症基金會目前正在努力推動的。

所謂的雙老政策,希望能夠提供一個社區化的場所,提供給社區裡年紀大的唐氏症患者以及老人,給予看護,彼此也可以互相照顧。林正俠表示,目前台灣對於身心障礙者所提供的資源非常不足。舉例來說,提供給身心障礙者所就讀的學校在新北市也只有一所啟智學校。很多父母會為了患有唐氏症的小孩,而選擇放棄工作在家照顧,這樣一來,會增加許多家庭負擔。一般來說,會認定六十歲以上是老人,但像唐寶寶這樣的智能障礙者大約四十五歲就已進入老年,等到父母年紀也大了,小孩年紀也大了,就變成老人照顧老人。雙老政策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解決這兩個問題。

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十七年前生下了唐氏症小孩,開始認識唐氏症,並且開始幫助唐氏症家庭。他說:「我要做的並不只是幫助唐氏症患者,我要幫的是一整個家庭。因為我相信,一個不健全的環境,沒辦法給唐氏症小孩健全的教育」。

林正俠說,唐氏症小孩,在出生之後,先天上的會伴隨著許多併發症,包括智能不足、肌肉張力低、心臟病、影響視力、聽力等等,幾乎從頭到腳都有功能上的異常,而患者在四歲前死亡的機率是百分之五十,所以治療的費用非常高,也必須花很多心力去照顧。而一個家庭,在生下很多唐氏症小孩之後,也會衍生出許多問題。就像很多父母無法調適,甚至得了憂鬱症、選擇離婚、影響家庭和睦關係。

接觸了那麼多唐氏症小孩家庭,林正俠表示,每一個家庭背後都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他說,像有一個唐氏症小孩,翔翔,在出生之後,他的媽媽一直沒有辦法接受他。翔翔的媽媽每天都努力的上班工作賺錢,可是卻不願意接觸翔翔、不願意幫他洗澡、換衣服,全部都是翔翔的爸爸在照顧他,到現在翔翔已經二十多歲了,情況還是一樣。而另外一個唐氏症小孩,他出生於非常富裕的大家庭,可是除了她的母親,其他家族的人都沒有辦法接納他,也很沒有辦法諒解他的母親生下唐氏症的小孩,所以他和母親都生活的很辛苦。最後他的母親承受不住壓力,就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生下唐氏症小孩的家庭很累,在社會上常常會被人歧視,很多時候,會覺得連尊嚴都沒有。林正俠表示,父母親要調適好自己的心態,會為這個小孩擔心一輩子,雖然很辛苦,但是不能逃避,要好好照顧他、給他一個好的生長環境。 唐氏症基金會所幫助的對象,不只是唐氏症家庭,包括所有身心障礙者。而在五股工業區理所設置的「愛樂發展中心」,是專門提供給唐氏症小孩的場所,在那裡,會有專業的老師教導他們生活自理能力,而所有的費用都是免費。

雖然很多人說,不收錢是破壞制度,但林正俠表示,很多唐氏症家庭家境都不太好,也有很多辛酸的故事,「像有的孩子被家暴、有的被關了三十幾年,那是要怎麼跟他們收錢?」來到這裡,是要給他們幫助,不希望再給他們其它的負擔。


延伸閱讀

唐氏症介紹

唐氏症兒童常見的疾病

母血篩檢唐氏症

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

動物志工情 左湘敏為「牠」尋家

走失的流浪動物將要被主人領走,志工在一旁叮嚀。陳郁雯/攝影
走失的流浪動物將要被主人領走,志工在一旁叮嚀。
陳郁雯/攝影


【記者陳郁雯/台北市報導】「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狗狗貓貓們」,左湘敏一邊招呼著前來認養走失狗狗的民眾,一邊靦腆地說道。左湘敏曾經會購買皮草,但現在不僅是台北市動物之家的資深志工,更是各種送養會與寵物活動的總召。四、五年前左湘敏看到網路上的送養訊息,便帶著一只提籠前往台北市動物之家,但卻發現動物們的體型大都無法容納進提籠中,直到遇見一隻米格魯。她回想當時情景,「我看到牠把自己縮小,四肢貼著身體,自動地進入我的提籠中,我想這就是緣分吧。」

然而左湘敏認養這隻米格魯後,她認為如果能轉手讓別人認養,她就能夠再認養另一隻,相當於再拯救一個小生命,於是便將米格魯轉給旺福樂團認養,而這也是她投入流浪動物志工生涯的序曲。對於左湘敏擔任志工的印象,負責攝影的志工黃承甫堅定地說:「一句話,『貓狗優先』」


台北市流浪動物之家入口。陳郁雯/攝影
台北市流浪動物之家入口。陳郁雯/攝
目前左湘敏服務於位在內湖區的公立動物收容所──台北市動物之家,其隸屬於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提供動物狂犬病預防注射、動物屍體焚化等服務,每天約有二十至四十隻流浪動物被送進去。「在這裡的每一天,你會看到悲歡離合,感受到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左湘敏感慨地說。

由於動物之家每年會接收到政府的補助經費,因此不接受捐款,但急需民眾提供的生活物資與實際行動去幫助流浪動物。左湘敏說:「這裡的流浪動物們至少能夠獲得『飽』,但冬天寒流來襲時,保暖衣物與毛巾仍然很缺乏,牠們的『溫』需要靠大家的力量」。

身為一位動物志工要注意的事情非常多,左湘敏表示,志工們不但要協助活動,也要學習如何餵食、洗澡、處理狗打架、遛狗之後如何再把牠們引回籠內等生活照護課題。同樣也是北市動物之家志工的李芸晏回想起以前幫助一隻狼犬洗澡仍心有餘悸,「這隻狼犬脖子上因為被鐵鍊勒緊,產生腐爛的膿瘡,結果那隻狼犬一甩,血水都濺到我的身上,味道三天都消失不了。」

因此擔任一位動物志工並不容易,除了要適應照顧流浪動物的工作外,心理上也要接受安樂死的制度。左湘敏說:「一年會召進來約二○○至三○○位志工,但最後留下的只有十分之一」。志工們長期照顧流浪動物都會產生感情,當看到他們照顧的動物無法被送養出去,面臨安樂死的命運,心理會無法調適,因此對於那些想要為 流浪動物盡一份心力的人,左湘敏強調「心臟要夠強」。

動物之家的布告欄上貼滿尋狗啟事。陳郁雯/攝影
動物之家的布告欄上貼滿尋狗啟事。陳郁雯/攝影
一般而言,流浪動物若在十二天內無人認養將會被安樂死,而生病無法康復、無法自我生存,以及具攻擊性的動物,會被列為優先安樂死。由於台北市動物之家資源較為健全,因此有些動物會待到四十五天,甚至是一年多。

令左湘敏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四年前,一隻全盲犬被送進動物之家,只會在原地轉圈圈,因此被獸醫認定無法自我生存,而列入優先安樂死的名單。在一次送養會中,志工在舞台的另一端用大聲公宣傳,原在對角的全盲犬竟循著聲音找到志工,並在腳邊依偎徘徊。左湘敏感動地說,「雖然牠看不見,但牠卻能夠感受到你在哪裡」,而這隻全盲犬也因志工們的努力,成功地被民眾認養回去。

為了讓更多的流浪動物可以被送養出去,志工們在網路上發起各式非官方的溝通平台,如架構在愛情公寓交友網站上的「動保康樂隊」、建立在facebookplurk網路社群的「貓狗同樂會」等,集結網路力量轉貼訊息,並藉此招募志工,共同協助送養活動與流浪動物的生活照護,而左湘敏便是動保康樂隊的總召集人。

動保康樂隊是由政府與志工們共同研擬成立,除了提供二十四小時諮詢專線、不定時公布流浪動物近況外,也參與各種類型的送養活動,大致上分為三種類型:動物之家送養會、官方舉辦的大型室內或戶外送養,如寵物嘉年華、世界動物日等,以及動保康樂隊自行舉辦的小型送養活動。


送養活動類型與台北市動物之家志工感想。陳郁雯/製作

認養動物必須要仔細考慮,尤其是無經濟能力者,需要與全家人共同討論,左湘敏說,曾經有兩位女學生在網路上看到一隻狗,便前往動物之家尋求協助,於是所有志工動員幫忙尋找,最後順利找到牠,並被兩位女學生認養回去,但隔天卻又送了回來,原因是父母親不贊同。

因此左湘敏認為,民眾對於流浪動物的基本概念仍需再教育,如民眾僅對品種狗情有獨鍾、不想施打晶片,以及飼養時沒有經過考慮等,她笑著比喻:「有問題的狗都是有問題的主人教出來的,」如果沒有主人的惡意拋棄與錯誤觀念,流浪動物也不會在街上流浪、生病、受傷,或是被安樂死。


如何幫助流浪動物?陳郁雯/製作


延伸閱讀

就來談流浪狗問題

如何接近流浪狗進而收養牠?

流浪狗的照顧

2011年3月9日 星期三

柏楊文物館 寫出台灣歷史

柏楊。柏楊文物館/提供
柏楊。柏楊文物館/提供
【記者謝岱宏/台南報導】位於台南市樹林街旁的一間不起眼的房子,就是「柏楊文物館」的所在處,館內收藏了許多柏楊早期所使用的物品及圖片,並且還仿造了他的房間窗戶外的景色,讓民眾可以看到柏楊在寫作時所看到的事物,而網站方面也呈現了柏楊所創作的小說以及書信圖片,並且明確的標示出柏楊入獄前和出獄後心情的轉換所寫出的作品。

《異域》。柏楊文物館/提供
《異域》。
柏楊文物館/提供





「柏楊文物館」網站中,成列出了柏楊所撰寫過的小說及雜文作品,像是最為有名的《異域》,便是以報導文學手法,描述一支中華民國的忠貞軍隊,奉令撤退到滇緬泰邊區,與命運搏鬥、冀求反攻大陸的事跡,《異域》後來不但被拍成電影,還創下在台灣銷售達百萬冊的驚人數字,是一部成功的戰爭小說。

柏楊,中學時曾參與中國國民黨下的青年團體,並在一九五○年,以筆名「柏楊」在《自立晚報》擔任《倚夢閒話》專欄作家,開始了他的作家生活,他的寫作有小說、雜文、歷史,甚至是後來的《柏楊版資治通鑑》,涉及範圍很廣,也因此在當時頗受注意。

但在這光鮮亮麗的背後,柏楊卻曾經在一九六八年遭遇了長達十年的牢獄之災,當時他因為負責《中華日報》的代班主編,專門負責翻譯美國美國連環漫畫《大力水手》,卻因為翻譯上的疏失被當時的國民政府猜疑而被抓去關,這一關就是十年,並且在一九七二年跟台北其他政治犯一同押送到國防部綠島感訓監獄。

出獄之後的柏楊專事寫作,並在一九八五年出版了《醜陋的中國人》一書,針對華人集體文化和性格上的缺點作出批判和探討,引發全球華人社會熱烈爭論,甚至後來中國大陸發生了學運,中國大陸政府也遷怒到他身上,柏楊一時之間又成為了罪犯,其所有著作在中國大陸遭到全面查禁,一直到二○○四年才重新正式授權出版。

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林信志教授說:「柏楊所生活的年代不是我們可以想像的,也因為這樣他的風評有褒有貶」,作家聶華苓就曾評價柏楊小說和雜文有一個共同點,「在冷嘲熱諷之中,蘊藏著深厚的『愛』和『情』。」

現在的「柏楊文物館」已經成為台南一個著名的景點之一,許多大陸的文學人士到台灣來都必定要來「柏楊文物館」一看,但現在「柏楊文物館」是採預約制度,沒有預約的話是很難進去的,所以不彷透過「柏楊文物館」網頁的方式,一樣可以看到許多有關柏楊的精采內容。


延伸閱讀

柏楊文物館

人權教育基金會 -- 綠島人權紀念碑

國家臺灣文學館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數位典藏 重現消逝的閩南語歌曲

【記者謝岱宏/台南報導】葉俊麟本名葉鴻卿,從小就展現出了他不凡的文學內涵,也因此創作了總數八千多首的閩南語歌曲,可說是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期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便是台南大學與其子女合作的成果,其中典藏了包括了葉俊麟先生的手稿及當年的歌曲曲目,希望能給民眾看到並了解發源於台灣本土的歌曲。

一進入「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便可以聽到悠揚的閩南語歌曲旋律,旁邊的選項還列出了葉俊麟先生所創作過的曲目,目前還有記錄的大約八百首,其中像是「思慕的人」、「淡水暮色」等都是現在還膾炙人口的曲子,另一方面,在網站中還可以看到葉俊麟先生子女所提供的歌詞手稿及報紙所刊登過的相關消息。

日治時期時因為推行國語運動,因此閩南語相對的比較不受到重視,但當時的許多著名歌手像是黃西田、洪一峰等,卻也都還是堅持著對閩南語歌曲的熱愛進行創作。而葉俊麟先生在當時可以說是閩南語歌曲的大師級人物,他不但培養出了許多出色的閩南語歌手,也與洪一峰先生合作寫出了「思慕的人」,內容所說的是洪一峰先生對於每場他的演唱會都到的歌迷的思慕,並非我們所想的男女之間的情懷,非常耐人尋味。

另一方面,考慮到年輕一輩對於閩南語可能較為陌生的情況,國立台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林信志教授說:「我們希望以網頁推廣及教育的方式,讓學生知道之後還可以透過臉書的方式去告訴更多人,或是有父母喜歡的也可以讓他們回味一下」,透過這些方式,希望可以讓閩南語與我們的生活再重新做一個結合。

網站中也計畫之後將葉俊麟先生的歌曲以電子檔的方式呈現,但因為牽涉到著作權的問題,因此則是選擇以重新編曲的方式,另外請演奏家來重新詮釋這些歌曲,讓我們可以聽到不一樣的閩南語歌曲但卻又不失其風味。


謝岱宏/製作


延伸閱讀

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歌謠臉譜

文化公益信託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陳寶慧的一天 喚起生活中的細微大事

【記者陳葦庭/台北報導】你是否也有過這種經驗,當我們把週遭的事物當作習以為常時,就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呢?十三月戲劇場「陳寶慧的一天」將透過詼諧幽默的手法,喚起你心中對於生活的熱情。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有個泛「菜市場」的名字叫做陳寶慧,每天日復一日的忙於家庭瑣事當中,漸漸的她消磨掉他對於生活中原有的熱情,像是一個每天運轉的機器一樣,將一切都當作理所當然,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老公、小孩在外面忙些什麼?交什麼樣的朋友?是不是有欠人錢?。直到一天,她被認錯人的流氓綁架,在這樣的生死關頭,她才驚覺原來自己對生活的不用心早就讓自己流失許多重要的事情,一種對身邊的人的關心與注意。

曾筱光說,現在許多家人、室友、同學……許多的人際互動之間都變得很疏離,尤其是網路的發達,人與人之間的小細節更是無法呈現,我們因此更忽略掉許多微小的事物。透過這部戲,她希望可以達到「映照」的效果,讓來看戲的每個人都可以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其實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其實也是與故事中的人物有許多的類似,甚至可以因為這樣的發現去做一些改變。

十三月戲劇場團長曾筱光曾經也是個全職的家庭主婦,在這次的創作當中,她融入了許多的生命經驗在劇本中,綜合了自己與身邊周遭人的經驗互動,決定將這樣的片段集結呈現在舞台上。去年的十二月「陳寶慧的一天」就已經在高雄公演,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曾筱光開心的說:「有很多中年人在看完戲之後告訴我們說他們認為陳寶慧這個角色演出了他們的生活狀態,例如和家人沒話說……之類的,也有很多學生說他們很認同劇中那個『日復一日』的狀態。


延伸閱讀

十三月戲劇場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裸陳自我的生命意義 從台中十三月戲劇場的《無痛自殺列車》談起

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上帝的考驗 無汗症男樂觀面對

【記者楊家佳/台北報導】就讀高三的張哲維,天生就患有外胚層發育不良症,也就是俗稱的無汗症。這種毛囊汗腺功能異常、身體無法自行散熱的疾病,使他外貌與常人相異,且每次運動完都得立即沖涼。但家中多種宗教信仰培養出他的樂天態度,學會以自嘲的方式與無汗症共處。

十八歲的張哲維一出生就患有無汗症這個遺傳性疾病,哲維出生後,張媽媽也去做了檢查,發現自己有無汗症的隱性基因,而家族中上個得到此病的是哲維的曾曾祖父。這種疾病除了無法排汗,還伴隨著毛髮稀少、缺牙等外觀缺陷,張哲維回憶國小時,被同學嘲笑是「妖怪」、「外星人」等綽號,但他坦然地說:「人對沒看過的東西都會產生恐懼,他們的表現是正常的。」不但不以為意,哲維還常常在遊戲中扮演外星人的角色,成功地與朋友一起玩耍。

目前就讀夜間部高三的他,最大的興趣就是寫小說。晚上去學校上課,白天就在家裡寫上五、六個小時的小說,然後再去日文補習班。提到自己的興趣,哲維整個人都亮起來了,他興奮地解釋,台灣小說界目前主要以出版社為取向,大家對於作者的名字較不熟悉,除非像九把刀那樣具有強烈的個人特色,才會被讀者記住;而日本的小說則是作家取向。這也是他響往日本小說界的原因。

哲維寫的小說並不限於某種題材,舉凡愛情、推理、冒險等類別,只要有靈感他就寫。從國中至今,哲維目前完成了兩部小說,分別是幻想類和推理類,而他也打算在考完大學後,將其中一部翻譯成日文,參加日本的小說比賽。

提到生命中有沒有什麼印象深刻的貴人,張哲維笑了:「貴人是多到說不完的,我非常幸運。」從幼稚園,當時的老師教導他要「往人生的光明面看」,開啟哲維正面思考的態度,對之後的求學有很大的幫助。哲維甚至說:「如果沒有那位老師,現在我不會那麼快樂。」

進入小學之後,開始面臨課業的壓力,而哲維容易鑽牛角尖、想太多的個性,讓他在學業、考試上屢遭挫折;班上的導師每節下課為他個別輔導,教他學習的要領。哲維稱一年級的導師是「開啟我課業的貴人」,從升上二年級後幾乎每次都考第一名。雖然此時的哲唯抓到學習的重點,但人際關係卻不是很好。升上三年級後,導師告訴他「大家都喜歡幽默的人」,教導哲維以幽默、自嘲的方式去和同學相處。而這位老師是對哲維而言就是「開啟人際關係的貴人」。

家人對張哲維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家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父親是天主教、母親為佛教、姊姊信基督教,而哲維則是三個宗教融會貫通。他說:「每種信仰雖然有不同的教義,但都是教導人們要愛護生命。」也因如此,哲維將天生的疾病視為老天給予他的考驗,並以樂觀的態度與無汗症和平共處。

2011年3月5日 星期六

戲劇治療 讓生命看見黑暗中的晨星

【記者陳葦庭/台北報導】現代社會上,有許多人在面臨心理問題時會尋求心理醫生協助,但你知道「戲劇」也能治療人的心理問題嗎?「晨星劇團」團長簡銘興憑著多年的劇場實務經驗,將戲劇的元素加入心理治療中,輔導許多個案走過他們的人生黑暗期。

簡銘興從高中開始接觸戲劇,多次擔任導演的他常常需要幫助自己及演員進入戲劇中角色的生命歷程,因此對於人性上的觀察力與掌握度也較為敏銳,也因為如此,才讓他開始接觸戲劇治療這個領域。他表示戲劇治療是由治療師帶領,透過遊戲、角色扮演、文學創作、畫畫、歌唱…等不同元素綜合起來的一種治療方式,透過這些過程,讓人可以釋放自己內心的情緒與壓力。

簡銘興曾經是國立中央大學心理諮商中心戲劇治療師,也到過飽受莫拉克風災摧殘的屏東林邊鄉擔任災民們的心理治療師,目前在新店新和國小為安親媽媽們開班的他在訪問中分享了許多輔導過的個案。

簡銘興回憶起當時到災區擔任輔導師的過程,在某堂輔導課中,他要求大家下次上課能帶自己懷念的物品來,其中有一位媽媽對這個要求非常的抗拒,不斷的告訴別人自己沒有什麼東西好帶的,因為她認為在那次的水災中,已經把擁有的過去全部沖走,什麼都不剩了,但透過簡銘興不斷的輔導,那個媽媽終於在家中的衣櫃上找到一個陳舊的盒子,裡面放了全家人的照片,也因為她願意去找回自己舊有的東西,開始可以讓她面對水災造成的傷痛。

除了災後的心理治療,簡銘興也分享了他在新店新和國小與安親媽媽們相處的治療經驗,他設計了一堂課稱作「人生大學的最後一堂課」,要大家想像自己明天即將離開人世,為自己寫封遺書,他開心的說:「那個媽媽在上完那堂課之後,就打給自己一個年輕時積怨很深的世仇道歉,才發現,原來對方也一直在等她那句話對不起。」透過這樣的角色扮演與創作,簡銘興讓這位媽媽學會放下心中的仇恨,學會原諒並且讓心靈獲得解脫。

成長於單親家庭的簡銘興,也有過不愉快的童年,他將自己的生命經驗融入戲劇與心理治療當中,輔導了許多的失親兒與兒童憂鬱症的患者,今年晨星劇團也將推出一部全新的兒童喜劇「禮物中的祝福」,以探討兒童憂鬱症為主題,演出時間為二○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陳葦庭/製作


延伸閱讀

晨星劇團

舞台上的夢想家

簡銘興的人生劇場

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飛人集社劇團 「初生」在一睡一醒之間

【記者陳葦庭/台北報導】「Our birth is but a sleep and a forgetting(我們的誕生只是一睡一醒)」創作靈感來自於一首詩,人的生老病死就像是在一睡一醒之間。飛人集社劇團今年與法國劇團東西社合作,用人與偶戲結合的兒童劇,說一段生命的故事「初生」。

「Souviens-toiet Va Vertsoi」,翻譯自法文意思是 「記得喔,要勇敢往前走」,像是母親的一段溫柔叮嚀,故事中的小女孩在鯨魚媽媽的嘴巴裡撿到一顆蛋,原本想要佔為己有卻因為鯨魚媽媽的一段話,小女孩與鯨魚媽媽開始了一段為蛋尋找母親的旅程。旅程中他們遇見了海鷗、小丑魚、海馬爸爸,每一個遇見都有不同的哲理,等著觀眾與小女孩一同來體會。

製作人高名辰表示:「我們減少了這次劇中語言的使用,不希望讓語言去影響觀眾對於故事的想法,讓觀眾在離開劇場時能有自己的答案。」這次的演出大多是以肢體動作去呈現,只會偶爾加入一些話語,透過這樣的方式,每個觀眾對劇中的每一個橋段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

有別於一般兒童劇在大型劇場演出的方式,初生選擇將劇場佈置成一個溫馨的空間,利用階梯與地墊創造出與舞台間簡單舒適的距離,營造出讓小朋友聽床邊故事的氣氛,除此之外,配合燈光的投影效果與音樂的創作,讓觀眾可以走入故事中,建立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節奏。偶戲的呈現方式也相當與眾不同,飛人集社劇團利用日常生活常見的工具,例如:紅白塑膠袋、馬桶刷……創造人偶的新生命,讓這些不寫真的人偶增添觀眾的想像力。

「初生」這個故事是「一睡一醒之間系列」的首部曲,除了「初生」之外,還有「長大」、「生病」、「再見」,共四個故事,飛人集社劇團與法國東西社劇團預計利用兩年的時間演出這一系列的故事,在法國馬賽與台灣演出,要讓大朋友、小朋友一起體會人生的奧妙。


初生的馬賽日記。陳葦庭/製作


延伸閱讀

飛人集社

評飛人集社「超親密小細節」

莎妹劇團:孿生姊妹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拒當「卡」奴 防卡水溝蓋助你安全上路

能防止高跟鞋卡住的「防卡水溝蓋」。陳彥廷/提供
能防止高跟鞋卡住的「防卡水溝蓋」。陳彥廷/提供
【記者吳怡萱/台北報導】有沒有穿高跟鞋被水溝蓋卡住的經驗?或是零錢掉到水溝裡卻因撿不到而感到苦惱?由仁寶電腦工業設計師葉鑫和台灣科技大學專案講師陳彥廷所共同設計的「防卡水溝蓋」便能解決上述問題,不但能防止鞋跟、輪椅被卡住之外,還能避免異物掉入水溝造成淤積而使排水更順暢。

陳彥廷說,台灣水溝蓋的安全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但是一直都沒看見市面上對這方面的改良設計,加上時常看見身邊女性友人穿高跟鞋被水溝蓋卡住而跌倒,不然就是必須繞路而過,才會想要重新設計水溝蓋解決此問題。


「防卡水溝蓋」和傳統水溝蓋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將原本垂直路面的橫軸旋轉成大約二十度的傾斜面,除了能防止穿高跟鞋的女性、拄拐杖的老人以及輪椅使用者被卡住之外,也能避免像是鑰匙、手機或是零錢等小物品掉入而發生撿不到的困擾。

傾斜面的設計能避免鑰匙或零錢等小物品掉入水溝。陳彥廷/提供
傾斜面的設計能避免鑰匙或零錢等小物品掉入水溝。
陳彥廷/提供
此外,由於傾斜面使水溝蓋縫隙變小的緣故,路面上的落葉和垃圾會被隔離在外,不但可預防水溝被異物堵塞而使排水更順暢之外,同時也因行人無法直接看見水溝底部而讓路面更美觀。

陳彥廷表示,當產品模型製作出來之後,有請女性友人實際穿高跟鞋測試,「我還親自穿高跟鞋試走看看」,確定「防卡水溝蓋」是真的不會卡。

葉鑫說,兩人針對「防卡水溝蓋」進行了好幾次改版,原本傾斜面的橫軸是要一片一片拼上去的,但考量到此方式會使成本比一般水溝蓋還要高,因此最後改採一體成形的方式,不但製作上較容易,而且價格也比市售水溝蓋低許多。

(圖左)葉鑫與(圖右)陳彥廷。吳怡萱/攝影
(圖左)葉鑫與(圖右)陳彥廷。吳怡萱/攝影
葉鑫又說,水溝蓋屬於公共設施,本就有必要讓其更「通用」,不過台灣路面規劃主要是針對汽機車去設計,行人的安全問題反而被忽略掉,因此除了水溝蓋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善,像是公車站牌、消防栓和電箱等凸出物,就非常容易造成行人行走時的危險。

「防卡水溝蓋」曾在去年拿下素有「工業設計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德國iF設計獎,今年預計會在六年一度首次於亞洲舉辦的的台北世界設計大會上展出。




延伸閱讀

「防卡水溝蓋」電視新聞報導

2011台北世界設計大會

德國iF設計獎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低調的自由軟體推手 林仕強老師

【記者李婉婷/宜蘭報導】在這電腦普及的時代,網路世界開啟了學生獲得資訊的各種管道,現在老師們的角色已從傳授知識變成領導學生學習,老師們將自由軟體融入教學,透過自由軟體中豐富且多元的軟體,可以引起學生們對學習的好奇心,領導學生主動學習。宜蘭縣教網中心林仕強老師在龍潭國小推廣自由軟體多年,希望將資訊融入教育,藉此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進一步灌輸學生正確的觀念以及提升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林仕強老師,使用自由軟體大約有十年的時間,從排斥到勇於嘗試,並且一直以來在自由軟體的推廣上不遺餘力,如何協助老師們適應自由軟體,並將它融入於教學之中,發揮自由軟體的價值,這點林仕強老師頗有心得。現在不只在龍潭國小推廣自由軟體給其他老師,還辦理多場自由軟體競賽,有給老師參加的自由軟體教材設計比賽,也有針對國中、國小生的自由軟體遊戲設計競賽。讓老師跟學生認識到自由軟體分享的可貴之處。

給小朋友參與的競賽有scratch遊戲設計比賽,scratch是一個圖像化的遊戲設計的軟體,雖然scratch並非自由軟體,但軟體是免費取得的,因此網路上有很多作品可以參考,學生們可以從別人的作品中得到很多經驗,宜蘭縣教網中心便是看上了這點而選擇用scratch作為比賽軟體。老師也教導學生在完成作品後要用創用CC授權的方式分享出去,藉由這樣的學習歷程,讓小朋友學習到自由軟體中分享的精神。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學習,也要把自己學到的分享出去,讓往後的人也能夠獲得幫助。林仕強說,scratch遊戲設計競賽已經是第二屆,往後仍然會持續辦下去。

讓林仕強老師感到意外的是,這次帶隊參加的老師大部份也都不是資訊背景出身的老師,可見各科老師已經逐漸重視運用科技來輔助教學,對此他也感到相當欣慰。而新北市的老師看到這樣的成果,也希望辦一場scratch遊戲設計的競賽,期望能達到培養學生邏輯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目的,更能讓學生從小就體會到自由軟體中分享的精神。

林仕強老師認為,對於不熟悉的事物通常一般人會有些退卻,因此希望能夠藉由同伴之間的群體力量,使學校老師們一起學習自由軟體,老師們擁有相同的資訊背景,在遇到困難時有可以相互討論。他說:「像自由軟體有這麼多好的教材可以運用,一定要跟大家分享!」這就是他多年來堅守的信念。


延伸閱讀

龍潭國小自由軟體之路

自由軟體在台灣資訊教育的應用

知識無國界 軟體更自由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