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12月28日 星期四

視障鋼琴家黃東裕 彈奏生命樂章

【生命力記者/蕭偉媛報導】黃東裕,一位古典鋼琴演奏家,只聽他的音樂,一般人很難想像他是個雙眼失明的視障鋼琴家。但是他用心去領略音樂的美,再用雙手把音符轉換成動人的樂章,將身體上的殘缺,當作體驗人生的另一種方式。

八歲那年,黃東裕因病導致雙眼失明,兩年後在家人的鼓勵下開始練琴。黃東裕說,練琴的過程中,他必須不斷的跟鋼琴培養默契跟感覺,去熟悉鍵盤的位置,而這些只能靠著不斷的練習來達成。

除了練琴之外,背譜則是另一項大困難。黃東裕表示,每一首曲子都必須靠著別人讀譜給他聽,然後他再自己把樂譜上的每一拍、每一小節、每一個和弦、每一個樂章,一一的背起來,記在腦海裡。

他身邊的親朋好友幾乎都幫他讀過譜,「如果沒有人幫我讀譜,就算我鋼琴彈得再好都沒有用」,他說。有一段時間,他很苦惱找不到固定的讀譜人,沒有人讀譜,他就如困獸之鬥,徒有一身功夫,卻無用武之地。

但是靠讀譜人的協助來練曲子的辛苦,不是我們可以體會的,一般明眼的鋼琴家演奏時,都會需要樂譜來提醒,但是他看不到,就必須花更多的精力,把樂譜刻印再自己的心裡、腦海裡。八歲失明的黃東裕練了二十多年的琴,每一首曲子,都靠讀譜人不厭其煩的報讀。

一九九九年,黃東裕在中華五眼護盲協會的幫助下,赴奧地利進修,克服了語言與視覺上的雙重障礙。學成歸國後,他開始嘗試跟樂團合作演出。搭配明眼人樂團對視障的黃東裕也是另一項挑戰。黃東裕說,音樂可以藉由聽力相互感受,雖然他看不到指揮的手勢跟表情,但是對他來說,呼吸聲也可以是一種節奏,重要的是用心去感覺。

協會的蓮懺上人表示,多數的人很願意去救濟需要幫助的人,但卻不知道像黃東裕這樣的人,也需要大家去關懷、愛護跟協助。他認為作功德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舉辦一場音樂會,讓黃東裕跟明眼人一起表演,卻是一項創舉,而這樣的音樂會也是一種高難度、高挑戰。之所以舉辦這樣的音樂會,則是希望台灣的音樂素養能夠趕上歐洲。

無論什麼事情,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要堅持,黃東裕表示。眼睛雖然看不到,但不能連心都盲了,用心去看去感受,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好。

2000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金義禎 號召痲瘋病友發動捐款

【生命力記者/王思芹報導】現年八十歲的金義禎是江蘇人,民國三十八年時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當時他是一名陸軍少校。在罹患痲瘋病之後,他於民國四十年住進樂生療養院。從外觀上來看,痲瘋病人的外貌為塌陷的鼻樑、四肢萎縮、手指扭曲變形等,這都是因為痲瘋桿菌侵蝕身體的末梢神經而造成的,而且在病發時,會使病人飽受神經痛的折磨。

和其他麻瘋病人一樣,金伯伯說他一開始無法接受生病的打擊,到後來他漸漸調適自己的心情,他說:「遭遇任何問題,不要怪人怨天,必要接受。」加上他接觸佛法,在思想上有了轉變,認為人不要去做損人利己的事,做任何事都不要自私,最低限度做到改善自己,靠自己去努力。金伯伯說他就是憑著這個信念過了五十年。

四十八年來,住在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院友們,一心一意想盡力回饋社會,他們曾經支持西藏抗暴運動,也參與慈濟功德會的募款救災活動等等。在金義禎等院友的號召之下,院友們已經發動六次捐款,捐給慈濟功德會的「九二一希望工程」,作為重建災區學校的用途。

在為慈濟籌款時,有院友捐出九萬、十萬元的款項,金伯伯說這些都是他們數十年來的積蓄。院友們是在每個月領取七千八百元的政府生活補助金,扣除每個月一千五百元的公炊費和日常生活支出後,存下這些錢。他表示,院友們都不想當社會上的寄生蟲,想回饋社會。金伯伯說:「不管我們影響的層面是大或小,抱著反映出誠真信實的心去做是很重要的。」他說,政府一年給他十萬元,五十年就欠社會五百萬元,他覺得那是要還的。 

樂生療養院的病人大約有四百三十多位,他們的平均年齡約七十二歲。金伯伯說,樂生療養院本來原有五名醫生,可是隨著醫生們退休而減少,再加上凍省,預算大幅刪減,而且又沒有增補醫生的緣故,因此現在只剩下一名醫生。而護士的人手也不足,只有三十一位。病友們年紀都大了,比較需要他人照顧,然而卻得不到妥善、足夠的照顧。

康泰與您攜手 給糖尿病童新希望

【生命力記者/莊曜聰報導】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良娟表示,國內幼年型糖尿病病童人數較少,約六千人,一直為國人忽略。康泰自從七十八年成立「幼年型糖尿病童聯誼會」後,陸續在台中、高雄成立分會,舉辦各項活動,協助患者及家屬克服恐懼及適應疾病,相互扶持,彼此分享。

糖尿病不是大人的專利,小朋友也會得糖尿病。這種發生於小朋友身上的幼年型糖尿病,又叫做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由於患者的體內完全沒有胰島素,必須每天靠注射胰島素來維持正常血糖值的平衡,血糖的變化也較大。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會引發失明、截肢等後遺症,因此幼年型糖尿病患比成年型糖尿患者更加辛苦。

一般幼年型糖尿病的治療上,一天需注射二至四次胰島素,家長往往心疼孩童受苦,較小的孩子也相當排斥打針。在迎接新世紀來臨的前夕,糖尿病專家輔仁大學醫學院林瑞祥教授說,為了減少患者對注射排斥,以及更便利地維持血糖平衡,國外正在研發吸入式胰島素及人工胰臟。未來患者除了可利用特殊裝置吸入乾粉狀胰島素,減少注射次數,減輕孩子的痛苦。「此外,病患也可以嘗試於體內植入血糖測量機器,連接胰島素幫浦,持續監測血糖,並穩定給予胰島素,讓患者更容易維持血糖平衡,減少發病的危險。」林瑞祥說。

資深病童家長周媽媽驕傲的說:「我有一對活潑可愛的糖尿病兒女」。她的兒女相繼罹患幼年型糖尿病,讓她幾乎崩潰。加入康泰幼年型糖尿病聯誼會後,陪著孩子一起學習測血糖、注射胰島素、計算卡路里等。經過十多年的磨練,她和孩子們學會掌控糖尿病,而不再讓「它」掌控全家的生活,現在她可以快快樂樂地當義工,鼓勵病童家長學習與糖尿病共處。

資深幼年型糖尿病患林先生與鄭大娟,雖然已步入社會、成家、立業,仍撥空積極地擔任幼年型糖尿病聯誼會的大哥哥大姊姊,關懷年幼的病童,他們的成長經驗鼓勵更多病友有自信地通過人生各階段的考驗。

為了幫助病童及家長學習與糖尿病長期抗戰,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結合幼年型糖尿病童聯誼會,以及醫療人員的力量,於十二月起至明年二月止,特地策劃了「關心糖尿病童系列活動」,包括聖誕聯歡活動、甜蜜家庭成長坊、糖尿病童冬令營及糖尿病童年度大體檢。

2000年12月14日 星期四

姜樂義 用身教做環保教育

【生命力記者/楊貞莉報導】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在三年前首創了「環保列車」的點子,而走遍全省各地,遠至金門的列車,每開到哪裡,就與當地各級機關、環保團體,或者是學生社團合作辦活動,甚至有時還得自己搭帳棚,準備看版、宣導品、遊戲獎品等等,從人力到物力,全由姜樂義一手統籌。

過去三年來,「環保生活教育宣導巡迴列車」,從北部起頭,下鄉深入全省各縣市,用園遊會展覽的方式,做筷子槍、寶特瓶火箭,示範鎔鋁過程,或是用統一發票的廢紙打成紙漿等等。透過環保宣導和科學工藝的結合,讓小朋友在親自動手做的過程中,暸解到這些東西是資源,不是垃圾。

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姜樂義,在三年前首創了「環保列車」的點子,而走遍全省各地,遠至金門的列車,每開到哪裡,就與當地各級機關、環保團體,或者是學生社團合作辦活動,甚至有時還得自己搭帳棚,準備看版、宣導品、遊戲獎品等等,從人力到物力,全由姜樂義一手統籌。

這是工作兼休閒,有時候還全家總動員投入,姜樂義說,他的兒子幫忙顧過攤位,女兒甚至在四歲的時候,還幫忙收過票。而基金會收入的來源,就靠地方政府對資源回收教育宣導的補助,以及他替全省環保局、民間團體、公關公司等等撰寫企劃案,一點一滴累積下來。

「在我有能力寫企劃的狀況下,我要自己賺。」姜樂義說,他不希望讓人覺得他要靠捐款,寧可讓給其他需要團體。而歷任國科會、經濟部、科學月刊,長達十多年從事科技行政、科技教育的資歷,曾經讓姜樂義寫申請補助企劃案的功力,達到二投或三投中一的命中率。

環保對於他,不只是一天、兩天的事,「我只是把過去好的,惜福的觀念,落實在我自己的生活,然後去推己及人。」姜樂義說,從小家裡東西壞了,修一修就可以再用,他媽媽也會蒐集舊衣服的釦子;外婆把衣服領子穿破了,會翻過來再穿。至於他,從初中就有逛舊書店的習慣,直到現在,還是不太買新書。

儘管工作非常忙碌,但姜樂義認為,他的工作,是和休閒、娛樂「三合一」,無論是到山上收垃圾,或是到各地做環保宣導、演講、開會,對他來說都是休閒。像上次去金門,活動結束完,他們全部的人租了車,全金門跑一遍,「這就是休閒」,他說,而且是人家付錢的休閒。

不用激烈抗爭,在環境社會運動的路上,他用的是「書生型」的改革方式,姜樂義說。他每天上網到環保署的環保論壇,瀏覽、投書,利用到各地開會時表達意見、批判政策,或是指正行政工作上的缺陷。而「這就是我的改革,我做一套給人家看,用身教。」

現在的姜樂義,每天上國內外網站、大學BBS達三、四個小時,閱讀新聞、蒐集環保科技資料;看政府公共工程上網招標的情況等等,「提升自己」﹔晚上則投入撰寫手頭上十幾個企劃案的工作。他說,自己滿喜歡慈濟的一句話:「該做的,去做就對了」。

2000年12月13日 星期三

邁奧雅麗 網路農業之春

【生命力記者/郭玟芩報導】邁奧雅麗農業商城是一個新設立的農業入口網站,專門提供農業相關活動與資訊,以及提供商業買賣等等,甚至還包括生活與旅遊資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健康生活為輔的網站。

董事長張國強先生說邁奧雅麗農業商城是一個專為農業做分類,做學術性分類的網站,其網站有關農業的分區分成農業購物網、農業資訊網、農業求才網等,再依照學術性的分類做更細的區分。例如拿農業資訊網來說,底下將農業所包括的範圍分類成:畜牧、水產、園藝、農機、農藝等等,還將功能查詢分類為農業法規、農業金融、農業環保、農業專欄、農業辭典等等。

張國強說到,成立這個公司的起源是由於一九九八年茂群裕畜牧網的延伸,因為茂群裕畜牧網是專為查詢農業相關資訊所成立的一個全文檢索的資料庫。因為此一網站完全是非營利的機構,為了繼續經營下去,必須再開發新的商業網站。

張國強笑著說:其實當初成立這個網站是因為我本身是省立屏東農專畜牧科畢業的,在這個網路世界四通八達的情況之下,我居然在網際網路上查詢不到有關農業的專門網站,可見這方面的資訊還是很缺乏的,所以我才會想做一個大型農業網站。

其網站的設立,大大的替農民與農產業提供商機,利用網路四通八達的特性將農業原本的弱勢補強,利用網路來傳輸偏遠地區的農業資訊到全台各地,讓地理上偏遠的農產區在網路上能與一般的地區的產業有相同的競爭力。

張國強說到,目前網站的架設已大致完成,只剩下電子報與農業環保部分尚未完成,未來也力當與各農業相關團體爭取合作,以提供最大的服務效能,成為一個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農業網站。



延伸閱讀:

草地人農情網(即為邁奧雅麗農業商城)

十年工運史 創造新大同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一九八八年,台灣剛解除戒嚴,國人曾視為「民族工業」的大同公司,資方仍然反對勞工自組工會。一些大同員工逐漸想掙脫公司的管制,開始蘊釀籌組工會,以實現產業民主的理想。歷經層層的阻擾,他們終於以十年的青春歲月,贏得底層勞工的尊嚴。

「他們的成長,是這本書中最感人的地方。」大同工會奮鬥史的作者之一廖郁毓說。起初,大同員工在體制內,即使心有不滿,也不敢反抗,畢竟勞工與資方權力懸殊很大,員工最好明哲保身。因此在有限的資源和人力的支援下,他們從開始的懵懂、恐懼地對抗,到後來,他們就學會了依據法律和工人的持股,以智慧跟資方周旋。

此書的另一名作者鄭力軒表示,八○年代,工人意識抬頭,在風起雲湧的工運潮中,大同工會比那些激烈抗爭型的工運團體,更具韌性。他們的自主性很高,在他們剛開始與資方對立時,還需要「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的協助,幾年後,他們已經能獨立處理法律問題。

大同工會與資方抗爭的過程,曾經使用過「股票工運」的方式。由於大同公司規定員工必須認購該公司的股票,並要求員工將股票委託給公司管理,員工離職時才能取回股票。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卻以員工的股權代理人的身份,厚實自已的影響力,藉此掌握公司的運作。

大同工會的成員看準資方這個弱點,決定以股東的身份爭取出席股東會。此舉扭轉了工人地位的劣勢,由原來的「主僱關係」躍升為「合夥人」,徹底增加工人與資方對抗的資源。在這個戰略的逼迫下,後來資方果然做出不少讓步。

廖郁毓的父母本身就是大同公司的員工,因此在撰寫的過程中,她相當敬佩工會成員奮鬥的精神,才能讓其他員工享有應得的福利。令她感動不已是位工會成員───張照碧。

張照碧和公司內許多員工一樣,以安份的心態忍受公司的制度。工會運動崛起後,他逐步地投入工運。因為積極參與工會運作,張照碧遭到資方解聘;失去工作後的他,卻沒失去與資方搏鬥的勇氣,仍舊投身工會運動,與資方纏訟將近四年的官司終獲勝訴。

「我去訪問張照碧時,他中風住院,」廖郁毓說,「他人雖在醫院,心卻掛念著工會。她的家人說:『他連撘公車都會和司機談工會事務,宣傳工會的好處。真是拿他沒辦法!』從訪問他的過程,我看到了生命的感動。」

「這本書是由下往上看的歷史。」鄭力軒說。他近來在研究台灣社會的勞工運動,當年他在東海社會學研究所時,他深深地被E.P Thomposm「由下往上看」的史觀所吸引。

鄭力軒認為,台灣的社會,如果沒有這些勞工的堅持,不可能進步如此迅速,社會的進展不全然是政治的功勞,更多是底層的推動。

由於此書內容的人物和事蹟廣泛,架構龐大,對此,鄭力軒說,這本書以提供勞工運動教材為出版動機,希望以固定的體裁,方便讀者閱讀,並增添法律案例,可以補充勞工的法律知識。

2000年12月6日 星期三

農產運銷的犧牲品-卑微的農民

【生命力記者/陳其育報導】當嬌媚的夕日褪去最後一縷薄紅紗後,不久,夜飄飄然地墜落至小鎮上。纖柔如彎眉的弦月在夜空優雅地斜倚著,眉沿綴上熠亮的孤星;稀微的星光下,鼎沸的人聲溶入耀眼的水銀燈光在市場流洩翻騰。

「來!看一下,」鐘秀枝阿婆呼喊著,近七十歲年邁的身子,伸手招喚著來來去去的菜販,「菜不錯啦,看這一下啦!」焦急的招喚聲混雜在擁塞的人群中,似乎永遠傳不到菜販的耳中。

鐘秀枝住在雲林縣西螺鎮大笳苳里,這日她獨自用機車拖著一車的青江菜,到西螺果菜市場拍賣。下午四點就來了,眼看已經六點多了,還賣不到三分之一;六點半村裡有一場宴會,她想趕回去赴宴,卻還有一堆還沒賣出去的菜。

遼闊的市場瀰漫著一股濕冷的腐菜味,鐘秀枝站在濕漉漉的市場角落,碎花斗笠巾包裹下的臉孔顯得疲倦,不停地引頸睜著憂慮的雙眸,按捺不住內心的著急,更不願讓付出五十多天心血栽種的青江菜報銷,於是她揚起瘖啞的嗓子叫賣,只要有菜販走過,她就趨前攔下他們,誠摰地推售她的菜。然而,許多菜販根本無視於她的惶恐,若無其事從她面前穿梭而過。

「妳這太醜啦!」「太細啦!」「太嫩……」「已經過熟了!」好幾個菜販匆促地瞥了一眼後,隨口丟下幾句評語,就揚長而去。更多的菜販一句話也沒留,板著一張臉,用鼻子啍聲氣,即掉頭離去。

接近七點時,終於有個菜販願意仔細鑑定她的菜。「青江菜我已經買足了,妳這葉子都有蛀洞,歹賣啦!」菜販雙手報胸說:「我看這全部算二百五啦!要否?」

「什麼!我賠本不要緊,起碼貼我一點工錢。」鐘秀枝語氣微弱不堪地爭論。

「不可能啦!反正我已經買夠了,二百五,要否?」菜販望著他方,做勢要離去。

「……好……好啦、好啦……」鐘秀枝不得不屈服。

於是,將近四十公斤的白菜換成三張單薄的鈔票。鐘秀枝的晚宴也來不及參加了,而明天她仍必須拖著白菜來這裡賣,繼續面對不可知的遭遇。

「在西螺,菜販比鎮長的權力還大。」在西螺種植蔬菜十多年,相當熟悉菜販的陳陃煌說,西螺地區附近多數的民眾以務農為生,菜價全由菜販單方決定,農民只能順從,所以菜販幾乎掌握西螺的經濟命脈,是「喊水會結涷」的人物。

據當地的菜販表示:西螺地區的農民大多將農產品直接交給他們,再由他們運送到各地的批發市場;菜價訂定的標準,依生產地和消費地的供需情形來衡量。

對此陳陃煌十分不以為然。他說,當蔬菜產量短缺時,消費地的菜價開始上漲了,這裡菜販們就聯合起來不漲價或只漲一兩塊,卻以更高的價錢轉售出去;當蔬菜量稍增多,但市場仍未飽和時,菜販們又放出生產過剩的風聲,藉此壓低菜價,從中謀取暴利。

「這些菜販錢賺太多,沒地開,只好拿去上酒店。」陳陃煌不平地道。

無怪乎,一個人口七、八萬的農業鎮,竟然有十幾家大大小小的酒店,晚上行經台一線西螺段時,遠遠地就可見到酒店的霓虹燈,在漆黑的夜空下綻放妖豔的彩光;豪華氣派的酒店前,經常停滿進口名車。子夜時分,酒店內仍舊歌舞昇平,在酒香和脂粉蜜味的迷薰中,有幾個菜販會想到:跟他交易的農民,早已因一日的操勞,而攤在床上了。

「咱農民若有辦法聯合成立公會,就免逐天擔憂價格。」年輕的蔥農陳正雄忿忿地說。三、四年前,他在台北經商失利後,就回家鄉西螺種植青蔥。

陳正雄說,每當菜價上漲時,電視就出現消費者叫苦連天的新聞;但若是菜價狂跌,甚至賣不出去時,卻沒人來關心他們,好像農民賠錢是應該的。即使菜價上漲仍無法彌補他們農產品的損失,獲利最多只有那些商人。他們農民真正期盼不是暴利,只是求個合理的價錢\n

今年秋冬季,雲林縣古坑鄉柳丁盛產,柳丁從原本一斤十三、四塊錢,跌到十元以下。當地果菜生產合作社緊急辦理促銷活動,甚至以一顆柳丁只賣一塊錢來吸引買氣,成效卻不甚理想。

以前,古坑的竹筍外銷量很大,後來市場逐漸萎縮,迫使許多筍農改種柳丁。「才三、四年而已,現在已經生產過量,」古坑柳丁農廖本益搖頭道。

廖本益表示:柳丁種植費時費工,一年只能採收一次,一斤至少要十二元,才能打平開銷。但是中盤商只肯開價十元,如果自已不賣,別人排隊等著賣。雖然不合成本,也是要賣出去,否則要留下來自已吃嗎?

然而,柳丁一旦轉入商人的手中,就和其他的農產品一樣立即擺脫低廉的身價,搖身化為論斤論兩賣的珍品。果農用一整年的時間施肥、除草、驅蟲、採收,只能賣到一斤十元,不到成本的價格;而商人只需一轉手,盡是利潤,半滴汗水也不必浪費。

「種一年,連本錢就賺不夠,親像在做白工。」一名青年果農黃在興說。三十歲不到的他,與家人合力種植三、四甲的柳丁,他明知所種的柳丁幾乎全無利潤,但清秀的臉龐上依然掛著瀟灑的笑容。他說,要不然要怎樣,就當作找工作給自已做吧!

人文環保關懷─台灣ㄟ店

【生命力記者/楊琇晶報導】「台灣ㄟ店」應該是用台語來發音的,也就是台灣的店的意思。老闆吳成三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聽他念來特別有味道。台灣ㄟ店,顧名思義,店裡的書和商品全是和台灣本土文化、生態環境、早期歷史相關的,店裡的圖畫、裝飾品擺設也具有濃濃的台灣味道,名字簡單,意義卻耐人尋味。

台灣ㄟ店自一九九三年開業至今已經邁入第七個年頭,位在台大對面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沒有華麗的裝潢、穿制服的員工,吳成三一步一腳印不改初衷的經營這家店,一直到現在,能夠自己來的就自己動手,送貨、釘書架、裝潢等等,「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放下身段,做自己想做的事,別人也一樣尊重你。」

這是一家主題顯著且特別的店,吳成三描述,當初會想開這樣一家店的原因,是因為長年在國外唸書,看著外國對於台灣文獻資料蒐集之豐富,而這些台灣的資料卻是在台灣本土看不到的。身為台灣人,應該為愛好台灣書籍和本土文化的台灣人開闢一個可隨時就能找到與台灣息息相關而作為題材的空間,這國內第一家專賣有著傳統藝術與本土文色彩的書店。

店裡最豐富的資訊,是原住民文化的書籍和相關產品,吳成三說:「弱勢族群、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強調的重點,再來是生態保育類、台灣地理環境、台灣歷史等等。」除了書籍之外,店裡的音樂CD、錄音帶也是值得一提的,有許多原住民傳統音樂、台語老歌都是市面上找不到的,有些還老闆親自到原住民部落和原住民接洽的,數量很少,所以非常珍貴。

原本台大附近的書店林立,如今只剩下少數能夠繼續,老闆幽默的說:「這幾年書店沒了,全變成咖啡店了,我算了算,大概已經第十三家了吧!」大書店的威脅不禁讓老闆頻頻搖頭。大書店的開張,使得旁邊小本經營的書店吃足了苦頭,連老闆都不得不另想辦法來彌補大書店所帶來的空缺。

老闆開發了許多新的周邊產品試著取代那些被大書店搶走的部分,像原住民圖騰T恤、環保袋等等,都非常的受歡迎。因為在台灣土生土長的關係,老闆最關心的還是台灣這片土地的環保,老闆表示:「尤其是環保袋的設計,賣的特別便宜,做得特別牢固,不僅可以欣賞原住民文化之美,也很環保。」店裡還有些特別的環保用品,像是苦搽粉,可以用來洗碗盤、綠茶粉可以用來洗臉等等,這些都不會對環境造成傷害。「環保要實踐的,不是隨口說說的,所以要落實在日常生活裡才是。」老闆說。

「台灣ㄟ店」是吳成三的理想也是他的事業,他說:「凡事不要先以利為出發點,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後努力去做,這是最重要的。」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