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0年7月29日 星期六

苦勞工作站 堅守崗位關懷勞工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任何服務性質的團體,一定要先有組織、後有媒體才能對社會提供服務?當我們已經漸漸對正種思維感到習慣時,『苦勞工作站』的成立或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不同思緒的啟發。「『苦勞工作站』就是一個網路工作站,我們是在『苦勞網』成立、發揮一定力量之後,才被別人當作是一個團體來看待。」『苦勞網』的實際負責人孫窮理,一語道破『苦勞網』成立以來所經歷的無奈與現實。

「誰說媒體一定要有廣大的讀者群,才能發揮力量?」孫窮理表示,『苦勞網』在當初成立時,並沒有考慮到要替自己的未來多做規劃與安排。「因為我們這些人只是想到要做,然後就真的做了。」孫窮理說,『苦勞工作站』剛成立時,雖然表面上一共有十幾位工作人員,但真正切實在負責行政的,包括孫窮理在內也只有三個人。既然如此,何必要用WWW的介面成立『苦勞工作站』?「一方面是想藉由網路在我們內部形成討論,二來也可以藉由WWW將我們的看法傳達給一般大眾。」孫窮理表示,在『苦勞網』成立之後,大家的生活也漸漸的「網路化」,就是成員兼彼此的看法與經驗,對內都可藉由WWW與其他人進行交談與分享,無須找個時間把大家集合在一起,這樣工作比較機動、效率也可以同時提高。

「其實我們內部的工作分屬也不一定有個準。」孫窮理表示,由於『苦勞網』在成立之初靠的就是簡單的硬體跟人力,所以許多的工作,無論形式或範圍,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像簡報這種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我們大夥十幾人,每人按照自己的時間與狀況,用排班的方式『擠』出來的。」孫窮理說,『苦勞網』其實沒有收入,也無所謂支出。因為電腦線路等架設網站的必須設備,是內部有伙伴在社發所研究,由社發所提供的。至於其他行政類的支出,靠的則是網路上的不定期小額捐款。「最主要的是大家有共同的理念,這是支持我們在『苦勞工作站』繼續留下來的原因。」孫窮理肯定的說。

目前『苦勞工作站』的流量,據『苦勞網』內部調查,每日約有三百到四百左右的人數會上網。會上『苦勞網』來看的人,幾乎都是對苦勞議題有興趣的媒體記者,或是全國各工會的幹部。孫窮理表示,有些記者會了製作勞工專題或勞工政策的報導,會來向苦勞網找尋資料,而各工會的主管或幹部有時也會上苦勞網來看看,順便關心『苦勞網』對某件勞工政策的觀察與看法,若有必要,他們則會把各工會的實際運作狀況與困難張貼在『苦勞工作站』上。這些工會幹部的聲音,對『苦勞網』而言反應的其實就是接近第一線勞工朋友的心聲。「『苦勞網』就是因此,才漸漸在工會界與社運界中展現聲音,讓一般人可以注意到我們,而且是以團體的觀點來看待我們。」孫窮理說,儘管目前仍只有極少數的第一線勞工知道『苦勞網』,但他相信唯有繼續不斷的努力,才能讓所有勞工發現原來『苦勞工作站』其實是一個關懷他們、可以替他們發聲的一個管道。

「媒體並不是辦得越大就越好。今天我有十萬的電子報訂戶,不代表就有十萬個願意關心勞工界的朋友。」孫窮理表示,其實台灣的社會運動,長期以來一直缺乏教育,不但沒有社運人才,想搞社運的也不知道要從何處去尋覓人才。所以非政府組織若想要藉由網路媒體創造議題、進而引發社會運動,首要前提就是先弄清楚自己的定位與組織間相互串連的意義。「任何一個運動,不可能在不知道參與者背景的情況下就可以發動,更別說是創造。」孫窮理堅定的說。

而『苦勞網』目前的定位,孫窮理表示,對內他們是溝通的管道,對外他們是勞工界的發聲體。他希望的是讀者可以藉由『苦勞網』更關心勞工,並非是擴大自己的讀者人數。若非增加讀者不可,『苦勞網』則會採取議題設定的方式,吸引各種關心不同議題的讀者上網。但要如何拿捏一般讀者與關懷勞工讀者的分際,對苦勞網而言仍是一條漫長的路。

2000年7月27日 星期四

資源不浪費 愛心不打烊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台北市的夜晚逐漸沉寂,在國泰醫院工作的陳滿足一下班,就急忙到麵包店領取當天沒賣完的麵包,分裝兩大袋後,就緩緩地騎著自行車到延吉平戶內的一戶人家。這裡就是食物銀行的大安分行。

自從晚上九點半後,就陸續有志工將麵包送到這來,進行分裝,在隔天清晨七點,就要送到延吉平戶內有需要的住戶手中,這些居民多為經濟較差的老人或單親家庭,有時對一些孤苦無依的老人來說,這些愛心麵包,是他們精神上的一大支柱。

財團法人中國青年和平團,自八十六年九月起,秉持「資源不浪費,愛心不打烊」的精神,號召熱心的廠商們,把即將失效或過季,但仍有用的商品捐贈出來,經由他們的聯繫與處理後,在結合志工的運送,把這些物資送到育幼院、老人院,及其他需要的個人或團體,讓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分配與使用。

中國青年和平團的專案招集人陳大德說,在從事食物銀行的工作,首先要開發捐贈單位,目前的捐贈單位多為一般的麵包店,將來希望能與義美、統一等食品公司連結,或與家樂福一樣大型的購物中心進行加盟。

陳大德說,其實麵包店本身在一天的營業之後,必定會留下賣不完的麵包,有的麵包店會針對這些麵包作銷毀的手續,以免又流入市面,或是在隔天又將沒賣完的再拿上售貨架。這都是消費者不樂於見到的,因此我們的志工在與業者達成共識後,業者多半會欣然同意,在一天的營業結束後,讓志工能到各個據點收回麵包,並且在店家貼上與食物銀行加盟的標誌,其實這個標誌就充分表示麵包永遠新鮮不過夜。

目前已加入捐贈的單位,有惟客爾、聖瑪莉、意盧、丹妮、吉田及和泰興,這些麵包店多以連鎖的方式營業,此外為保持其食品不浪費,也就欣然加入。

惟客爾董事長張俊博說,過去每天都要丟一大堆麵包,已經丟到自己都怕下輩子沒麵食可吃。

如今食物銀行的食物不浪費,的確能在商家身上看到的成效,不僅能有效利用食,更保障消費者能在貼有食物銀行捐贈單位的店家,買地更安心。

目前因為作業範圍廣達社會福利單位,為使食物銀行的運作更加落實,自今年五月起增辦了北市各區的食物銀行分行,目前有大安、中山及文山等三處分行,負責各區的食物捐贈與調配,在大安區共有八個捐贈單位,及九個受捐單位,中山及文山區分別各有四個及三個捐贈及受捐單位,分別針對各區不同的需要來進行調配,在有限的資源下,盡力幫助需要的家庭及社福單位。

位於延吉街的大安分行組長,林嬌霞說,在晚上十點半以前就會有二、三批的麵包由志工收集送來,位於我們這附近延吉平宅的老人在晚上就會陸續來領取麵包,無論是當今晚的宵夜或明天的早餐,我們都很歡迎,也因此我整晚都處於待命的狀態,隨時能提供需要,剩下的麵包會再隔日清晨七點,到附近的延吉平宅發送,希望生活較不寬裕的家庭能藉這愛心的麵包,減輕一些負擔。

曾在八十六年榮獲第一屆十大勤奮刻苦模範家庭,並為北市代表領獎的林嬌霞表示,以前困苦時受到政府的關懷,因此常心懷感激,現在雖然做的辛苦,不過這不僅是一份責任,同時也在志工共同的努力下,使得她更無退縮的理由。

2000年7月26日 星期三

宏碁基金會 人文科技島的推手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現任宏碁基金會副執行長,同時也是第三波資訊董事長的王振容認為「企業從事社會公益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問題是要做什麼?」作為一家全球排名前十大的電腦製造商,宏碁在資訊科技和管理已經累積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因此如何將這些資源回饋給社會是宏碁所思考的。他說:「別人做不到或者別人不願意做,由我們來作。我們希望是給大家一根釣竿,教大家釣魚,而不祇是給你魚而已!」因此宏碁基金會將人才的培訓和科技管理的研究發展,當作是基金會業務發展的方向。

「競爭力=價值除以成本,所謂的成本包括了人力、土地、廠房等硬體設施,這些成本的增加是無法改變的趨勢,所以宏碁想要開發無形的、軟性的智慧和技術,創造更大的價值,提升台灣的競爭力!」。王振容,說出了宏碁集團總裁施振容創立基金會的初衷。

今年已經邁入第十四屆的「龍騰論文獎」,就是宏碁最早投入的社會公益活動,這個獎項以鼓勵國內博、碩士之論文研究與產業及生活聯結,期望使學術研究成果,能真正為社會和產業所用。目前獎項分成「資訊科技」與「經營管理」二組,每年都有數十篇的作品得獎,對於促進產業的發展和鼓勵學術研究有相當大的助益。

王振容認為「改變企業總經理以上領導階層的觀念,才是企業能否繼續成長的關鍵」。因此本著提昇台灣產業經營水準和競爭力,促進產業國際化的熱忱,宏碁基金會將原本的「宏碁經驗塾」(AIES)轉型為「標竿學院」,引進世界一流的講師,並在今年四月與全美知名Thunderbird (桑德博)國際管理研究所合作,培養企業國際化領導人才,以開創一個和過去以產製硬體為主完全不同的智慧型軟體知識產業。

建設台灣成為一個「人文科技島」是施振榮的理念,因此如何讓人文和科技能妥善的結合,不讓人文社會因為科技的發展而蒙塵,是基金會積極努力的方向。「龍騰論壇」就在這種思考方向下應蘊而生,期望經由各領域傑出人士的對談,替台灣找到一條更明確的發展方向。去年的「龍騰論壇」就以「e時代的人文關懷」為主題,對於電子犯罪、電子商務、電子生活…等有深入的討論。而今年的主題則為「新世紀與新思路」,並由這個主題發展出六場不同的論壇,分別是廣告的互動浪潮、自主學習的時代、個人隱私攻防戰、電子通訊的迷思、新興的網路文學,以及宗教的數位變革,希望將網路這個新的資訊通路對人類的影響做一個全面的探討。

去年宏碁為了響應台北市政府建構網路新都的計劃,協助民眾利用圖書館資源,與微軟合作捐贈了二十六台電腦、一台雷射印表機、二台噴墨印表機及二台印表機伺服器給台北市立圖書館,藉此推動全民上網及終身學習的理念。同時為了幫助台灣「國際商管學會」爭取到世界大會的舉辦權,以提高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宏碁捐贈了十六台電腦給國際商管學會,作為一九九九年三月 AIESEC在台北舉辦的全球世界大會使用。會後,並由AIESEC台灣區總會將電腦分配給台灣區各大專院校分會(十四台)及總會(二台)作為會務處理之用。

但是王振容副執行長表示,捐贈硬體並不是宏碁喜歡的社會參與方式,因為電腦後續的維修困難,而且如果沒有妥善利用,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況且這些硬體設施應該是政府編列預算採購的。所以「宏碁基金會」寧願在「軟體」下工夫,提供教學和學習的管道,開發社會整體的資源。

王振容說:「錢不是參與這件事情(社會公益)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如何開發智慧」。讓資源不只是少數人享受,而是有更多的人能因此獲利,因此宏碁基金會選擇了一條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光寶文教基金會 讓社區種籽萌芽

【生命力記者/陳建志報導】「自古以來改變世界的就是那極少數人的工作,我們只要想辦法在過程中將這些極少數的人找出來,堅定的支持他們去做就成了。」現任光寶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張豫偉,短短的幾句話說出了基金會工作的方向與重點。

「光寶文教基金會」是由光寶關係企業捐贈而成立,但是張豫偉秘書長說:「我們一開始就決定讓基金會獨立運作,不要讓別人覺得我們只是要幫企業做形象。」況且「企業回饋社會只是最基本的慈善,而不是一個偉大的慈善,因為這是企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所以雖然光寶是國內第一家發光二極體製造廠,並在全球擁有四十八個生產基地的高科技產品製造商,但是基金會並沒有將工作重點與本身的產業結合,而是致力於推動社區文教的發展。

張秘書長說:「我們不喜歡做立即看得到的東西,而是希望做扎根的工作,所以我們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他並舉了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例子,他說:「我們花費了鉅資,邀請三大男高音來台演唱,雖然不能說毫無價值,但是如果將這些經費拿去支持基層、草根的藝術工作者,可以讓幾十個團體生存好幾年,而這才是值得我們去推廣的!」

「認輔志工團」的培養和訓練,就是基金會努力重點之一,因為基金會體認到兒童、青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而預防性、教育性的輔導工作,要從可塑性最強的兒童時期開始,唯有他們能健全的成長,才可能有一個健全的社會。所以基金會在內政部及救國團張老師的幫助下,與台北市的民族國小、胡適國小、大直國中,及其他縣市約二十幾所的國中、國小輔導室合作,甄選愛心媽媽每週定期聚會,並加以訓練後組成認輔志工團,針對個案狀況展開團體或個別輔導 ,讓這些學童的困擾能得到妥適的解決。

張豫偉得意的說:「這些平時的組織和訓練,在去年九二一大地震中,就發揮了莫大的功用!」。因為在傷亡慘重的台北市「東星大樓」中,共有八位受災的小朋友,他們都是松山國小的學生,其中還有一位父母都罹難了,基金會在得知消息後,緊急結合了數個認輔志工團,對這些學童進行輔導,讓災害對他們的影響減到最低。基於這樣的經驗,張豫偉更體認到志工團成立的必要,他說:「雖然知道並不容易,但是讓全國的每所中小學都有一個認輔志工團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為了擴大影響層面,以達到「守護城市心靈,共築社區美夢」的理想,基金會也與佳音廣播電台合作製播「社區愛、厝邊情」節目,每週六天、每天一小時,報導了社區工作案例、志工服務的故事、青少年問題、老人福利與國外社區的介紹,由於節目內容製作精緻且深具教化意義。所以在八十六年榮獲金鐘獎(社會建設獎),接著在八十七年又獲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廣播文化獎(特別文化報導獎)的殊榮。

另外基金會為了讓社區的概念能深植人心,目前已經出版了社區小百科、社區櫥窗、調兵遣將話社區、尋根之旅、小草的心、生命中的另一種滋養與營造新家園等書籍,期望經由第一線工作者的現身說法,以及專業社區人員的知識,讓台灣的社區營造能邁入一個更成熟的階段。

將社會資源做最有效的整合與分工,不要有過多、閒置或不足的情況發生,亦是基金會努力的方向,因此從八十八年起,光寶將重點放在廣播媒體製作與書籍出版,而將其餘的業務進行轉介與策略聯盟,例如將生動活潑教學轉介給教育單位和老師;把社區推廣工作交給「光鹽文教基金會」;至於認輔工作則與「得勝者協會」進行策略聯盟,期望經由這樣的分工,讓基金會發揮最大的功能。

光寶的努力讓他們接連獲教育部頒贈「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及行政院文建會的文馨獎(金獎),獲獎並不是他們的初衷,但卻是對他們的付出與用心最大的肯定。

2000年7月25日 星期二

高科技新思維 張老師的經營精神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對「張老師」而言,網際網路雖不是服務事業的萬靈丹,但卻可以替「張老師」的網路諮詢服務加入更多新的元素。除了將原有的網路諮詢系統改為語音輸入外,另外「張老師」也打算將目前位於高雄的「網路諮詢輔導站」再擴充,在台北另外再建一個功能更強、更完備的網路諮詢系統。「張老師擁有三、四十年的輔導經驗,若能把它建立成資料庫,讓一般人可以上網搜尋分享也是必要的。」「張老師」的諮詢輔導處副處長李詩鎮說。

這個資料庫目前是計畫連同台北的網路諮詢輔導站,一起在九月時成立。「因為我們人員有限,無法時時刻刻都待在電腦旁邊。」李詩鎮說,若『張老師』可以將過去輔導的所有個案,一起彙整起來而成立一個完整的資料庫,未來一旦有個案需要輔導時,他可以先在網路上看一看,若可以找到與自己類似的輔導個案,他就可以自己看著這些個案諮詢經驗來調整自己的情況。

除此之外『張老師』過去也曾在高雄舉辦過兩次的網路交流與經驗分享的座談會。其實辦這樣的座談會,原因之一除了基本的經驗分享談以外,其實還有一項重要原因:「畢竟『張老師』是服務事業,在進行網路服務的同時,我們就有可能忽略一些理論面或技術面的小細節。」李詩鎮說。所以,在推行網路諮商服務之後,『張老師』就覺得有必要邀請一些在網路科技與運用方面有經驗、有看法的專家學者們,看看張老師在進行這項服務時,有沒有哪些部分是『張老師』忽略的、或是可以補強的。在整個座談會討論出具體結論後,『張老師』就會將這些點記下來,作為下次服務的參考。同時『張老師』也計畫,將在網路上增加更多互動的效果以利諮詢輔導,同時也舉辦各種團體活動,透過網際網路的聯誼與交流,讓參加活動的人員不必因為活動的解散而失去彼此的聯繫。此外,為了擴大『救國團張老師』的其他服務品質,張老師也利用網路,提供全台各地救國團活動據點的客房服務。

至於對網路上的經驗分享與交流,『張老師』則有它自己的一套經營哲學。「就網路諮詢輔導而言,只要軟硬體可以配合,我們甚至也不排除外來使用視訊系統來進行諮商的可能性。」李詩鎮表示,現在非營利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非常重要。「尤其張老師在硬體方面很弱,所以我們在一些活動的企畫與設計上,就必須結合外面的電腦科技公司跟我們一起合作。」李詩鎮說,舉例而言,「張老師」網頁目前的捐款系統,就是「智邦」幫忙設計的;而在七月二十二日於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ㄆㄛ`ㄧㄡ鳥的希望森林」活動,則是由「張老師」提供活動點子,然後由「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負責活動網頁的規劃與設計、再由「宏碁」旗下的「宏網電子公司」規劃線上捐款系統。「其實我們都有自己背後的Idea Group,他們每天都會想出許多不同的合作點子,讓「張老師」的活動可以吸引更多廠商的參與。」李詩鎮說。

「三、四十年的服務經驗,就張老師最大的合作資本。」李詩鎮信心滿滿的說。「每個廠商若要尋求合作,當然會找尋對他們自己也有利的方向來談,但只要合作企畫不與『「張老師」的倫理堅持衝突,原則上「張老師」都會樂於嘗試。」李詩鎮表示,「張老師」有的就是在實體世界服務的口碑,現在要加強的,就是網路的技術與硬體方面的更新。

「因為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只是要讓我們自己不斷的成長。」「在這裡無所謂做得夠不夠的問題。」李詩鎮表示,『張老師』還是會朝著目前的社會趨勢,漸漸更新與擴充他們在網際網路上服務的項目。『張老師』未來的計畫,除了高雄、以後連台北、上海、甚至大陸其他地區與海外的華人,只要會使用網路,都可以享受到張老師提供的各種網路服務。「我們的服務願景,就是要做到『哪裡有華人、哪裡就有張老師』的目標。」李詩鎮肯定的說。

2000年7月20日 星期四

北市動物之家成立 歡迎認養愛犬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台北市動物之家坐落內湖區安康路324巷內,原來是內湖垃圾山下的一塊零點五公頃環保用地,設備完善,共可收容兩百多隻大小流浪犬。

北市建設局長黃榮峰表示,這是全東南亞第一所由專業動物保護檢查員執行照料動物,是展現人類對動物尊重的動物之家。他並感謝行政院農委會贊助經費,環保局提供土地,十一名學者專家顧問群義務諮詢的共同成果。在動物之家偌大的空間裡,共有一百六十個籠子,能容納兩百一十三隻流浪犬,安置流浪犬的空間,具備水濂式冷卻空調系統,在屋子前後兩端,設置波浪狀鋼片,使清水從中流過。另一面牆設置兩座巨型電扇,當巨型電扇啟動,就能帶動空氣從水濂式的鋼板中吹過,如此不僅能帶動空氣的流通,更能保持常溫。

根據風動的原理,從上風到下風處,依序安置不同健康程度的狗,分有認養區、大型犬區、一班犬區、加護犬區、病犬區,如此分區安置能降低疾病的傳染,保持現場空氣衛生,處處都顯示工作人員的用心。除了照顧小狗的生活起居、醫療並設置小型遊樂場,讓狗兒能在健康及快樂中得到妥善的照顧。送來的流浪犬會先送到手術室施打疫苗,確保其健康,並加以醫治,就醫其健康程度送到不同的區域安置,等到完全康復了就會往上風處送到認養區,或是送到散佈台北共有70個據點的愛心小站,經由寵物商店或獸醫院,以提供民眾認養。

動物之家收容流浪犬只是暫時性措施,原則上將依動物保護法,把捕捉來的流浪狗收容觀察七天,依晶片尋找主人,或等候民眾認養,七天之後,若收容犬隻超過容量,部分健康情形不良或較早來的流浪犬將以人道方式處死,再委由民間單位焚化處理。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所長林進忠說,我們當然都希望流浪犬能被領養,不過在領養的程序上我們必須評估認養者是否能夠勝任,我們會考量空間、食物、及其家人是否同意讓牠成為家中的一分子,最重要的,還是要看狗狗跟他是否有緣分。

然而認養流浪犬,對市民似乎是一種負擔,在流浪犬與觀賞用犬間,也有選擇上的偏好,甚至造成收容所爆滿,而狗價暴漲,狗市缺貨的現象。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理事長劉香蘭表示,就時下的觀點,或許養狗不像從前農業社會如此實用,能夠從事保護居家安全的工作。不過工業化的社會,步調緊張、工作繁忙,其實家中應該是可以養隻寵物,不僅能使家庭生活更有樂趣,也能選擇寵物當成我們訴說心事的對象,牠不僅會認真聽你說,更大的優點是牠絕不會跟別人提起。

她說,其實難免有人覺得應選擇名狗認養,例如博美、西施,等小型且嬌滴滴需要人寵的觀賞用犬。但是,一般路上見到的流浪狗,多半是被主人遺棄,這原因有可能因為---牠不是名犬,不過我們要知道,一般的土狗雖然在〝血統〞上,不如那些純種的狗來得正統,但他們的反應及靈敏度是不會輸在血統上的,而且,他們的實用性遠超過小型的名貴狗,他能在主人的身邊守護著,而非呆滯的睡在主人的雙臂中。她說,一隻被主人遺棄的小狗,如今又有了新家,那是一定會惜福的!

建設局表示,市府為了解愛心犬政策執行成效,今年五月委託台大獸醫系教授費昌勇調查研究。發現迄本月份為止,台北市總犬數為廿二萬九千六百四十五隻,其中家犬有廿一萬零九百五十八隻,較去年同期增加九百九十八隻;流浪犬有一萬八千六百八十七隻,較去年同期減少三萬七千一百零五隻,台北市民人數與流浪犬隻數的密度比例,從去年的四十七比一,減至一百四十一點六比一。

網路諮詢 張老師用心溝通新世界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人與人的交流不只單限於電子信件的流通,包括BBS、網路聊天室、甚至影像視訊的傳播,在未來都有可能成為人與人在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上述的幾項網路工具除了可以傳遞簡單的訊息外,同時也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心靈諮商與感情交流的管道。雖然乍聽之下很難相信,但是這一點,救國團張老師做到了。

先知先覺 未雨綢繆

在網際網路剛以WWW的介面誕生於台灣時,『張老師』就已經意識到,網路溝通在未來將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於是馬上就有了建構網路諮商服務的想法。「我們有累積三十幾年的經驗,所以我們有很充足的人才可以每年出去國外接受訓練,順便也可以帶回國外最新的資訊。」『張老師基金會』的副執行長、也是諮詢輔導處的副處長李詩鎮說。「網路諮詢服務的點子,就是這些人在美國看到後引進國內的一種觀念。」於是,『張老師』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於民國八十五年七月一日,正式推出線上網路諮詢這項服務。


萬全的準備 確實的訓練 

「當時吸引我們的,使網際網路它及時、便捷、隱密的特性。」李詩鎮表示,由於張老師從事的是青年輔導的工作,而個案輔導又必須十分重視被輔導對象的個人隱私,所以在網際網路問世後,張老師就覺得這是一項可以用的服務資源。「但剛開始做時,我們實在沒什麼錢。」李詩鎮說,當時張老師在推出網路諮詢輔導的服務之後,為了避免外面昂貴的線路租金,還必須向教育部申請使用較便宜的學術網路TANET,並且同時再向中山大學的美麗之島站申請空間,才能讓這項服務得以持續進行。「當然,在推出這項服務之前,我們自己內部也曾對這項服務做過評估。」李詩鎮說,當時『張老師』考量的幾個點,首先在線路方面,『張老師』共有二十二條線路,足以應付初期的網路流量。其次在人員方面,『張老師』也規劃出了一套排班制度,在每個不同的時間,都會有不同的特定人員在電腦前負責最新傳進來的輔導個案。「因為網路的服務很量大,而服務量一大,我們需要的人員就多。因此我們特別注意這一環節。」李詩鎮說。至於完整的資訊與場地,則是『張老師』在推出網路諮詢服務時一定要評估的環節。「當我們確定所有的硬體與軟體都能配合之後,才會向外表示我們有提供這樣的服務。」李詩鎮肯定的說。

當然,對於這項服務,『張老師』對內部人員的訓練也樣樣不少。除了電腦技術方面的運用是請網路公司來技術指導之外,其他關於網路對談的技巧與用詞,『張老師』都有對此著墨甚深。「網路溝通的第一步就是要取得對方的信任,有了信任後,我們再慢慢引導它們接受面對面的諮商方式。」李詩鎮表示,如此一來,在第一線使用網路諮詢的輔導人員,他們就必須要使用很精鍊的詞語跟需要輔導的民眾進行溝通,所以基本上,他們都要有受過一定訓練、同時也要有一定資深的程度才能單負起這項職務。當然,若碰到更棘手的個案時,在這些第一線的輔導員後面,『張老師』還有一群更資深的諮商輔導師,可以一起幫忙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對個案進行更多的輔導。「我們有完善的諮詢系統、也有支援系統,可以一起分擔這項服務的所需。」李詩鎮滿意的表示。諮商支援系統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可以幫助第一線的輔導人員進行諮商,以減輕他們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諮商進行的過程中,確保諮商服務的品質。

隱私性與安全性並重

「網路輔導的形式很多,有的僅靠單純的電子信件傳輸,有的則可以進聊天室,跟在網路聊天室內的輔導老師進行線上對談。」李詩鎮表示,每個輔導老師都有自己特定的帳號,若他接到一個需要輔導的個案,輔導老師就會記下該個案在聊天室的帳號,並且同時告訴對方,以後若有問題,就可以專門找某某帳號的人談。這種作法有些類似對等交流,可以讓需要輔導的一方不會感覺他是「被老師輔導」的。如此一來,『張老師』就可以藉由青少年習慣的溝通模式,幫助青年朋友們進行心理諮商。當然,進行心理諮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保密。李詩鎮表示,『張老師』內部有成立自己的「諮商輔導倫理委員會」,每年會定期的邀請一些在心裡諮商方面有豐富經驗的專家、學者與義工,來對張老師進來所做的個案輔導方式進行討論與給予建議。除此之外,『張老師』在網路系統上的保密功夫也做到家。「我們有設計網路防火牆,這個系統的設計,只會讓需要輔導的當事人進入系統,不會有隱私外洩的問題。」李詩鎮說。

網際網路仍有它的限制 

在『張老師』推出網路諮詢服務之後,據『張老師』自己內部統計,每年會有近一千到一千兩百的輔導個案,是來自於網路。其實這樣的數量跟『張老師』每年輔導的個案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因為畢竟我們的系統資源有限,我們擔心一旦大力推銷這項服務,我們將沒有足夠的人手與資源可以應付網路上龐大的需求量。」李詩鎮說。「而且網路服務其實也有它的限制。」第一,手動打字慢,只要溝通一慢,就無法確實的表達自己心裡的感覺。第二,溝通的元素絕對不是只有單純的文字。心理諮商這項工作,依然還是面對面的溝通,會比用電話交談、或是網路聯繫來得有效。而且網路服務目前再怎麼好,也只能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雙方的意思,在這種情形下,很多在溝通間必有的情感的元素無法透過文字傳達到彼此的心中,如此便會使得這種溝通在效率上打了些折扣。

不過李詩鎮也表示,『張老師』目前正在開發一種新的系統,可以透過語音輸入的方式,讓溝通者不必再靠著傳統打字的方法,直接讓口語化的字眼來代替琢磨過的文字,如此一來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手動打字溝通所帶來的困擾。這項系統預計在九月時,將連同新的台北網路諮詢站一起同步啟用,李詩鎮表示,「到時『張老師』就可以再擴充自己的能力,對社會作更多的服務了。」

努力與用心看得見

以往救國團張老師給人的印象總是比較傳統、比較安逸,但不可諱言的是,『張老師』藉由服務的擴充來重新定位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這種只向自己挑戰的動力,的確可以在非政府組織中建立一個特殊的典範。再加上網際網路的問世,並未對張老師造成觀念上的衝擊與行動上的怯步,反而卻更因此讓張老師學習再度思考,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替社會作更多的服務。在社會日趨多元化的今天,如何不被固定的思維侷限、且同時曉得利用自身的優勢以擴充自身服務的附加價值,將是日後所有非政府組織必須共同思考的方向。

2000年7月13日 星期四

『崔媽媽』 編織經驗分享夢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在網站策略聯盟頻繁的今天,我們不時看到不同性質的團體,為了同樣一個議題而開始了合作。從新新聞與PC home成立的「城邦集團」,一直到最近中時網路公司與雅虎的策略聯盟,都在在顯示著台灣在網際網路方面,已經準備好要正視進入電子商務的時代。而非營利組織的網站群,彼此也正在悄悄的,進行一場結盟與合作的計畫。而『崔媽媽社群網站』,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穩定的向前。

其實崔媽媽社群網路在草創時期,並沒有馬上考慮到要替網路上的資訊經驗分享做好完整的計畫。「其實我們草創時期,就只有簡單的幾具電話、幾名義工而已。當時甚至是以手動作業來完成崔媽媽所有的業務。直到服務量越來越大之後,才隨著客戶的要求而漸漸新增業務機具。」鄭欣怡指出,其實『崔媽媽』在初創時期,並沒有馬上要做辦公室電腦化的計畫。現在所看到的設備,都是一步步慢慢「熬」出來來的。甚至『崔媽媽社群網站』的經營,也不過是最近四、五年的事。

「因為住的事不能拖。」鄭欣怡說,只要客戶一急著想要立刻租到房子,他們就會馬上要求『崔媽媽』提供更多的服務。而『崔媽媽』的成立本來就是為了提升無殼蝸牛的權力與服務,因此也就會順著客戶的需求,趕緊增添新的工作設備。然而,以崔媽媽初創時期的財力,根本無法負擔龐大的業務需求,因此崔媽媽所有的電腦設備,都是由『世華銀行慈善文化基金會』、數家電腦公司、與崔媽媽的義工所捐助的;甚至也有熱心的民眾會幫忙捐贈冰箱、辦公文具,讓『崔媽媽』得以正常替一般民眾進行服務。

當時的崔媽媽社群網路,就內容部分而言,只有單純的租屋與搬家資訊的整理,以及崔媽媽在溫州街大學裡社區所做的社區營造經驗筆記。基本上這些在網頁上可以顯示的資料,都是『崔媽媽』多年來的工作經驗總整理,因此崔媽媽也很希望可以藉由經驗的分享,讓社會上有更多的人或團體願意彼此相互交流。不過『崔媽媽社群網站』在草創時期,完全沒有可擴充的網路資源,同時也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應付資料分享的所需。不過,這時南方電子報陳豐偉先生的一通電話,讓『崔媽媽』從此多了一扇對外的窗口。

「當時陳先生突然打了一通電話給我們,說要與我們一起談談發展網路轉載的事情。」崔媽媽的秘書長呂秉怡回憶道:「原本第一通電話,因為雙方對彼此的瞭解還在摸索階段,所以當時我們並沒有談到什麼具體東西。但下一通電話,我們就談出結果來了。」呂秉怡表示,南方電子報的陳豐偉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發現到崔媽媽社群網站中有許多資料,是可以提供許多非營利組織一起參考的。因此在這個動機之下,他打了電話給崔媽媽,表示他願意在他所創辦的南方網路社群中,開一個版的空間給『崔媽媽』,讓『崔媽媽』可以藉由南方網群這個出口,直接與其他更多的非營利組織進行合作與接觸。崔媽媽可以提供自己這四、五年下來累積的工作經驗給『南方』,而『南方』也可以提供網路技術與空間給『崔媽媽』使用。再加上當時『崔媽媽』也有許多社團的友人建議『崔媽媽』也答應這個合作,所以在這個情形下,『崔媽媽』也就答應了南方陳豐偉的邀請,正式的在『南方社區文化網路』中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崔媽媽社群網路中』的社會議題資料,其實也是跟著『南方』的腳步在走的。」呂秉怡說。

而在與南方成功的合作支後,『崔媽媽』也順勢的跟『OURs都市改革組織』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因為我們跟『都市改革者組織』的成員,擁有系出同門的淵源。」呂秉怡說到,在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者的許多同仁中,有許多人當年是一起在台大城鄉所唸書的、也有許多人是一起念建築的,再加上當年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也一起參與了盛大的無殼蝸牛運動,所以在這種特殊的歷史淵源下,才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所以崔媽媽與都市改革組織,其實是姊妹組團體。」呂秉怡表示,在雙方的合作中,互動方式也與『南方』類似,就是由『崔媽媽』這邊提供較多元的市場內容、還有活動看板等資訊給都市改革者組織,而由都市改革者組織那邊,提供較專業的法律與政策說明給『崔媽媽』,讓雙方可以在內容上,達成相互成長的目標。

因此,類似這種在網路上進行議題合作的方式,未來也很可能繼續在非營利組織之間,扮演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呂秉怡表示,基本上只要是在『崔媽媽社群網路』中刊載的文章,都是可以轉載的。他們願意放棄著作權的問題,讓大家可以在一個較輕鬆的環境下進行經驗的分享與交流。唯獨要注意的就是,在轉載『崔媽媽社群網路』上的文章時,必須要著名出處。「我們網站做這些事的目的並不是針對內部社區,而是針對外部社會。希望把這些類似的議題與看法,公開出去讓社會大眾可以討論,這樣就可以凝聚我們在社會上的力量了。」呂秉怡說。

延伸閱讀:

崔媽媽基金會

科技形塑社會 理想與能力的拔河

【生命力記者/林志昊報導】隨著科技的日益提升,許多人現在幾乎已經相信,在未來的世界裡,或許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將會從實體的環境中搬移到虛擬的世界裡去進行。有人已經在網路上創立國家,也有人在網路上架設自己的社區。有人為了達成自己的訴求,用電子郵件灌爆對方的信箱,也有人藉著一人一信的方式,促使當局改變讓他們不滿的措施。而這些網路上風行的現象,的確也在非營利組織經營者的腦海中,掀起一陣漣漪。

但是,非營利組織是否真的有可能,光靠著網路消息的傳播就有可能產生社會力量呢?答案是:「有可能,但是很難。」

『崔媽媽服務中心』的秘書長呂秉怡就舉出崔媽媽自己的例子:「我們曾經在98年的基層里長選舉時,連同綠黨與都市改革者組織,用網際網路與電子郵件,來進行一場聯合的里長政見會。」呂秉怡回憶道,當時是由崔媽媽與綠黨、還有都市改革者組織一起在台北市北、中、南三區租下一間工作室,先由專業的都市改革者組織撰寫里長選舉時有關社區營造方面的新聞稿,然後傳給崔媽媽,再由崔媽媽豐富的通路管道來替都市改革組織向眾多媒體發表。「因為我們擁有共同關心的議題,所以這一次的合作才有可能實行。」呂秉怡說到,雖然『崔媽媽』曾經有過這一次與其他組織聯合引發社會話題的經驗,但這對目前的非營利組織而言,並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問題還是一樣,非營利組織什麼都缺。」呂秉怡表示,網路科技現在雖然很發達,但是對非營利組織而言,他們畢竟不是靠網路起家,所以網路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對外發生的管道而已,並沒有想像中好像要讓網路在未來的非營利組織裡擔任要角一樣。首先,非營利組織沒有金錢,沒有金錢,如何負擔得起這種高科技的消耗?其次,非營利組織沒有這方面的人力資源,所以就算在這種情況下擁有了高科技設備,但如果內部人員的思維或技術沒有趕上科技的發展,仍然無法永續經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現階段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多半都會選擇先把本分做好,至於網路電腦等高科技產品的使用,則是行有餘力才為之。

「以我們網站的『溫州家園』與『生活大街』來講,她的內容就明顯的比崔媽媽的租屋搬家資訊要來得少,而且會上來瀏覽這些資訊的族群,也明顯的不一樣。」呂秉怡說,因為會上來瀏覽社區營造資訊的,很大一部份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或是從事文史工作的專業人士,但真正有時間有空閒從事社區家園贏造的人,多半都是些年紀大的人或家庭主婦。而社團組織在從事網路運用這一部份,能力與資源本來就比社區團體要來得容易的多,因為他們的領導人本來觀念就比較新穎。但是在從事社區組織的人中,「老人與家庭主婦平常就比較少接觸電腦,他們又要如何去藉由網路資訊的分享來達成社區營造的目的?」行政秘書鄭欣怡也說到。

「所以若要在網路上經營社區營造,還是要大環境的配合。但這一部份就不是我們非營利組織所能控制的。」呂秉怡說,也就因為如此,所以現在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寧願選擇先把自己的理念、訴求做好,行有餘力才再去考慮網路合作的事。同時呂秉怡也表示,非營利組織若要讓社會大眾聽到你的聲音,除非你可以聯合其它所有相關組織的幫助,否則一個人的力量很有限。所以,即使哪一天非營利組織真的懂得要如何在網路上進行理念再造,「那也只是順著時代趨勢、或是搭財團的便車而已。」

但儘管如此,我們仍然相信,非營利組織的這一場寧靜的議題結盟,仍正在加緊步伐的進行著,因為大環境正在變,而且變的速度比我們想像中的都還要快。因此非營利組織在網路上的議題聯合與經驗分享上,未來仍然有無盡揮灑的空間。 

非營利組織 尚待政府立法

【生命力記者/石宗仁報導】非營利組織Npo(Non-Profit Organizations),顧名思義,就是在組織的運作上,以實現組織內成員的共同理想為目的,而非以營利為最大的目標,就以全民為重心的公民社會而言,是一種社會上不可或缺的機制。

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是台灣亞洲基金會的首要宗旨。台灣亞洲基金會的前身是美國亞洲基金會,美國亞洲基金會自一九五零年代,即在台灣以透過獎助的方式協助社經發展的工作,隨著台灣在民主、經濟發展的日漸成熟,美國亞洲基金會原擬於一九九零年代中期,停止在我國的會務運作。然而經由歷年受贈人的努力,與美國亞洲基金會達成策略聯盟,共同在我國繼續推動這個以台灣為主導的非營利組織。台灣亞洲基金會繼承美國亞洲基金會在台灣四十年的基礎,繼續以促進非營利組織部門的發展,為主要的成立宗旨。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陳惠琪表示,Npo在美國早已是社會中的一股力量。有別於政府(第一部門)、企業(第二部門),進而形成所謂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除了組織本身要非營利外,還必須要具有透明度及責任治(accountability),在內部的業務上,必須具有公開,肯負責任的態度,以受大眾監督,對社會負責。經由各非營利組織及團體的串聯,就能形成一股民間力量,在遇到了政府或企業來不及因應的狀況時,能先作出適當的處理。

在促進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上,亞洲基金會以舉辦研討會的方式,與各界學者討論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以及相關的議題。在去年不僅與國際社會交流,力促政治大學法學院正式成立「非營利組織研究中心」外,也以「邁向21世紀的台灣非營利組織」為題,在去年底舉辦六場系列座談會。此外,在今年九月十六日在台北將以非營利組織為題,舉行海峽兩岸的座談會。亞洲基金會舉辦了數場研討會之後,發現法律是最根本的問題。

陳惠琪表示,雖然憲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的自由,不過由於財團法人或基金會的申請,在資金的額度上,有一定的門檻。拿基金會來舉例,就曾經有過高達新台幣兩千萬元,才能成立基金會的金額限制。這原本是為了要預防企業,以成立基金會的方式,並對其捐款,以達成減稅的目的,不過對於資金雄厚的企業來說,根本不構成威脅。因此才又調整回了兩百萬元的金額限制。不過,這對原本就是非營利的組織來說,就是一種的變相的抑制。抑制了非營利組織的成長。他說,或許在戒嚴前,這些限制無可厚非的,不過現在應該是政府要提倡非營利部門的時候了。

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的助理執行長高永興也表示,要使Npo能夠有效的串聯,首先我們的社會大眾,必須要先有公民社會的概念,大家關心公共事務,熱心參與,對於社會問題採取實際的行動,才能有適合的Npo的運作環境。此外關於法律的規劃,目前對於法人資金的限制是最大的問題。在民法中對於法人的分類有兩種,由以人為主,所組成的社團,和以一筆資金為主的財團(基金會),然而就法人所登記的政府單位而言,有的登記在教育部下,有的是內政部,管理單位瑣碎,管理人員的質跟量都有其限制。因此政府應該對於形成非營利組織,來訂定適當的法規,以便簡化不必要的管理及程序。

政府對於民間的集會結社,有著一定的排斥,資金的分配造成之間的傾軋,政府的相關單位也難免會以一種霸權的態度面對Npo。政府單位應該知道,非營利組織在未來能成為政府的夥伴。

在推動非營利組織之間的串聯,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要建立共識,政府應該要進一步了解Npo對於社會的意義,Npo串聯後就能形成第三股力量。陳惠琪說,就像三角形的三邊一樣,凡事要有三邊的均衡力量,才能使得一個東西站的穩。就社會的平衡狀態而言也是同樣的概念,有了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這三方面的力量,才能使社會的發展趨於平衡發展。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