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10月29日 星期五

下課花路米 帶領兒童探索台灣

【記者賴柔蒨/生命力報導】

「下課花路米」是公共電視台針對國小中、高年級所製作的兒童節目,「花路米」是follow me的諧音,希望小朋友在下課後可以跟著主持人一起「follow me,go」來進行本土的「城鄉探索」。播出至今已近三年,深入淺出的內容獲各界肯定,尤其獲得小朋友的喜愛,製作人孫芳鵑說,「這是一種幸福的滋味。」

孫芳鵑曾製作公視的「咕奇小精靈」、「天線寶寶在台灣」。她說,當初會製作「下課花路米」是源於政府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公司希望以此製作出新型的兒童節目,「要以九年一貫作為基準來製作兒童節目,內容一定要跳脫學科範圍,一個禮拜做四天,就要有源源不絕的題材。」於是節目分作四條線,分別是「自然」,其中包含科技和生活;「文史」,目前擴大到藝術;「物產」,以此延展出文化、技藝;最後是「活動」,也就是九年一貫新的教育政策,希望老師運用自我的創意空間來安排學習活動,例如社區探訪的活動等等。
「下課花路米」注重「從生活出發」,從生活周遭的「城鄉探索」與「鄉土語文」為起點。以金門為例,針對四個路線介紹:金門特有一種名為「栗喉蜂虎」的夏候鳥;以砲彈製作而成的菜刀;金門貢糖的製作過程;主持人和金門「述美國小」的同學,一起認識風獅爺的歷史跟緣由。這四條線分別於星期一到四播出,此外,
每一集的最後會由主持群中的「豆油伯」教大家和主題有關的台語以及有趣的台語諺語。

孫芳娟表示,現在製作群會自己設計教學資源,提供適合的學校作為教材;她舉例,像每年的婦幼節我們都會以這條線來發想創新的內容,今年就策劃南北兩所小學的互換,「我們先帶一個學校的小朋友到另一個學校作參訪,再互換,讓小朋友去體驗不同的課程。」

節目運用「替代式學習」由四位主持人自行發現問題,然後自己找答案,如同代替小朋友去探索解答。孫芳鵑表示,節目宗旨也就是九年一貫所提倡的精神「教小朋友學習的方法」。她認為,「學習的方法」是指小朋友自己發現問題,然後搜索解答的途徑。假如是透過網路找資料,還要懂得查證,因為網路的資料不一定正確,最後要用現代化的工具將報告呈現。「我認為這一套學習的方法是九年一貫提倡的精神,這樣的學習模式可以學習團隊合作和資訊搜查,教小朋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我們一開始就很受到大家的注目」,孫芳鵑說,「這樣一個節目,一個替代經驗的學習,主持人出去親自作探索,不像一般的教學節目用旁白來教導小朋友。假如我們要教如何製作陶土,就一定到現場去做一個。」因為小朋友沒看過這樣的節目,會覺得主持人很好玩,

公視於開播半年後,獲得新聞局評定之優良廣播暨電視兒童節目「最佳製播機構」大獎。孫芳鵑說,公視製作兒童節目時候要求要有「教育顧問」,由資深的老師擔任。教育顧問主張,小朋友很多荒謬的想法,都是創意的來源。於是,節目既然是替代式學習,三位主持人等於代表小朋友無數個奇奇怪怪的想法。孫芳鵑說,在每集開始引導問題的部分,主持人不管各種奇奇怪怪的問題都會直接提問,要有小朋友的精神,直接問,不要怕丟臉。

三玉國小六年級林子婷說,「雖然我比較喜歡看日本卡通,但自從知道有下課花路米以後,我記得就會去看,因為可以學到很多。」光復國小六年級的陳韶慧說,「下課花路米很多內容都很好玩,希望老師可以拿來做教材。」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資管系一年級的陳韻竹表示,假如小朋友能夠多看這種教育性的兒童節目,對他們的成長一定很有正面幫助,尤其現在很多外國製的卡通,內容不時有暴力或是兩性之間的話題,很多學齡兒童邊看邊學習,潛移默化中不知道會造就怎樣的結果。

「下課花路米」的網站上有現任國小教師結合節目內容所設計的教案,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自行下載。「公視教育資源網」中節目教學資源區提供「下課花路米」的教師手冊和遊戲本下載,豐富的節目資源希望給國小師生更多「教」與「學」的啟發。

對於未來,孫芳鵑,希望以後節目中,能夠讓小朋友來擔任探索者的角色,製作更多元的節目內容,「只要是小朋友覺得有興趣的事情,我們都希望能夠突破困難來製作」。


延伸閱讀:
1.公共電視教育網
2.下課花路米

2004年10月28日 星期四

寶貝我們的希望 實現貧童求學夢

【記者陳致良/生命力報導】

「寶貝我們的希望」新聞單元記者李玉佩表示,「寶貝我們的希望」新聞單元的難能可貴,在於它透過真實新聞影像突顯社會弱勢最貧困一面,帶領觀眾彷彿身歷其境,一景一物深深烙印觀眾心中。新聞播出後立刻獲得善心人士踴躍捐款,幫助更多貧童脫離弱勢的一群。

「寶貝我們的希望」新聞單元每年配合暑假及寒假進行籌款活動期間,每次目標鎖定約二萬名受惠學生,自二OO二年暑假首次播出後,媒體報導力量與社會人士踴躍捐款,迄今已經協助超過七萬八千五百一十三名小朋友,讓他們能夠無憂無慮上課,一圓貧童求學夢。
李玉佩說,「寶貝我們的希望」透過TVBS新聞節目播出以來,「募款活動成功幫助貧困小學童解決書籍費、代收代辦費、營養午餐費等問題。」

「寶貝我們的希望」主要由全國各地國小校長提供採訪個案,「在接獲個案後,製作小組首先聯絡校長了解有關孩童家庭真實狀況,經由校方證實學生處境後,就能夠成為基金會受惠人。」此外,製作單位也與家輔基金會社工保持聯繫,共同協助社會弱勢。

「寶貝我們的希望」採訪工作偶爾會出現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狀況,其中包括原本已答應接受採訪的對象,由於家庭成員之間出現溝通問題,在關鍵時刻突然拒絕受訪,她表示,雖然採訪遭拒,基金會仍會為其提供援助。

針對最難忘的採訪經驗,她指出,「原住民三鶯橋下討生悲歌」個案叫人感到心酸不已,「如果不是親身體驗,大家一定很難想像台灣有很多孩子,沒有錢繳交書籍、代收代辦費」。

她表示,「原住民三鶯橋下討生悲歌」個案的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孩子,在三鶯大橋下的河川地過著幾近原始的生活,他們的家沒有水沒有電,每日三餐都靠學校資助,一旦遇上暴風雨,還必須面對屋子慘遭摧毀的窘境。

「寶貝我們的希望」的報導播出後,偶爾引起一些平面媒體跟進報導,例如原住民三鶯橋下討生悲歌以及台東紅葉國小新聞個案,李玉佩表示,「這讓需要協助的社會弱勢獲得更多關懷」。

李玉佩作為「寶貝我們的希望」的製作班底之一,除了報導引起社會關注外,最開心的就是接獲採訪對象的來函,「他們透過最簡單的文字向記者表達最真誠謝意,無形中激發製作小組的整體士氣。」

一個新聞個案從籌備到完整播出,大約需要兩個星期完成,她指出,「目前共有三組人全台走透透進行相關報導,其中包括三名文字記者以及三名攝影師。」

一路走來,跑遍全台各個角落進行採訪,她說,每次看到受訪者面對生活上的種種困境後,「頓時覺得自己是幸福的人」。因此,李玉佩會更加珍惜目前擁有的一切,通過電視影像傳達正確訊息,共同塑造愛心社會。

她表示,TVBS無線衛星電視台秉持「事事關心」理念,於一九九九年成立「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藉由媒體力量從事回饋社會的公益活動,其中「寶貝我們的希望」作為基金會專案之一,通過新聞報導為社會貧窮小學生籌款,讓國家未來主人翁發芽茁壯。

值得一提的是,「寶貝我們的希望」已經推出的新單元「夢想起飛」,公開徵選有特殊才能如繪畫、音樂、體育、歌唱等的孩童,並給予長期資助及計畫培養,讓他們在未來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有多元化的發展。


延伸閱讀:

1.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

2.寶貝我們的希望

3.寶貝我們的希望之夢想飛起

懷念火車頭 鶯歌攝影展

【記者嚴譽國/生命力報導】

位於鶯歌舊火車站「懷念的火車頭-網羅鶯歌攝影展」,是由台北縣政府主辦,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承辦。攝影展以舊式車站風味加以裝飾,一張張經過遴選的照片,述說鶯歌古往今來。邱榮明所拍攝的「陶藝野趣」榮獲這次影展的金牌獎。

這次攝影展的內容主要與鶯歌當地相關的照片為主,如傳統工業(陶瓷、拉胚、窯場等)、鶯歌城的涵洞、矗立在外的鶯歌石以及在建築方面得過獎項的鶯歌陶瓷博物館,都是很多作家拍攝的題材。
邱榮明所拍攝的「陶藝野趣」榮獲金牌獎,照片主角是一個南非人,黑白照片中,他認真的看著自己親手做出來的陶瓷的神情;照片裡主角不論是身上或者是臉上的線條、皺紋都拍的相當的清楚。鶯歌陶瓷博物館工作人員馬佩瑤表示,這次攝影展令她印象最深刻的照片就是這張「陶藝野趣」,而之所以讓她印象深刻,是因為她覺得不論是在線條、光線、明暗以及找一個南非人來拍,這些都是相當好而且有特色的。

這次的攝影展展出的照片都是透過徵件比賽的方式所遴選出來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工作人員馬佩瑤表示,這些照片有些其實都是有很多年的歷史,它們所呈現的是從前鶯歌的面貌,而這些對當地人都是有許多的回憶的。

但是也有不只是鍾情於照片的民眾,簡先生簡太太表示,他們沒有太去注意照片的內容,只覺得走在攝影展的長廊上,感覺好像走進了時光隧道一般,歷經過去到了現在。簡太太又表示,她很喜歡攝影展那些充滿著古早氣息的懷舊車站、懷舊店舖的裝飾,因為她覺得從前那些舊的擺飾其實是很漂亮的。

鶯歌陶瓷博物館工作人員吳麗芬表示,這次的攝影展算是鶯歌陶瓷嘉年華其中的一個活動,鶯歌陶瓷嘉年華是鶯歌每一年都會舉辦的活動,其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認識鶯歌之美。

莫那能 為原住民爭取權益二十年

【記者胡乃楨/生命力報導】

馬列亞弗斯‧莫那能,漢名叫曾舜旺,是一位出生在台東縣阿魯威部落的排灣族作家。高中才離開部落的他,充滿期待的來到城市,但這卻是一段不愉快的日子。憤怒在他心中化為動力,使他成為目前原住民最大的人權團體「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簡稱原權會)的創始人之一。從一九八四年至今,不斷的在為原住民權益努力,希望有天原住民問題可以真正的受到重視。

莫那能高中後就離開部落,在都市中經歷了人情冷暖。他說:「那時候被介紹去工作,他們覺得原住民好騙,就押你的身分證,讓你根本離不開工廠。」當時,在他心中已有為原住民權益找到出口的想法。二十四歲那年一次車禍中,他昏迷了一星期。醒來後,右眼失明,左眼變弱視。打擊雖然大,卻未將他擊倒,反而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生命的真諦,透過文字,將心中的激情傳遞出去。
一九八O年代莫那能與胡德夫等人及成立了原權會。為此,他寫下《恢復我們的姓名》這首詩,也因為這首詩讓他受到重視,被人尊稱為盲眼詩人。「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台灣歷史的角落,從山地到平地,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表現出他對現實的無奈。此後,他更創作了許多反映原住民現實社會窘境的詩作,如《為什麼》、《當鐘聲想起時》…等,並且用他渾潤又淒美的歌聲唱出身為原住民的悲傷、無助卻又源源不絕的生命力。

原權會關心的議題相當廣泛自八O年代的土地、勞工、雛妓到現在的文化保存問題。例如:因為他們的努力,使「吳鳳」這樣對鄒族原住民有殺傷力的傳說自教科書上刪除。莫那能說:「其實原住民的問題沒有被重視過,我們要的不是同情,而是不再受歧視。」但這不是一個口號就能夠改變。「近幾年都在強調本土化,但是部落裡本土化的落實是教台語不是族語,這不奇怪嗎?」

對於原住民的問題莫那能有他的一番見解,他說:「原漢衝突已不再是原住民問題的根源,但是政府的政策不完備,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如政府近年努力推動原住民的文化觀光產業,阿美族的豐年祭是每到夏季必要的盛事。「現在看到的豐年祭是看到大批的媒體記者和官員熱情的參與,唱歌跳舞,但是誰又真正重視本來這樣慶典的意義與神聖性」莫那能說。

另外,在教育上也出現相同的問題。他說:「現在要求會說母語考大學才能加分,問題在於能夠唸完高中考大學的原住民有多少?許多原住民連高中都沒得唸,除了培養原住民精英中的精英,更該重視的是如何使原住民的教育普及化。」

提起原住民的未來,莫那能說:「要解決原住民的問題,並不是只有靠原住民自已的努力,而是要串聯起所有的弱勢族群,整合後,一起向主流意識對抗。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2004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外籍配偶識字班 輕鬆學習好環境

【記者趙毓筠/生命力報導】

「夏天、很酸、很辣」一句句的簡單國語,從教室內徐徐傳出。在裡面上課的是一群認真努力的外籍配偶們,對她們而言,由伊甸園基金會所籌辦的國語識字班,不只是學習中文的好地方,更是她們同鄉聚會的開心時刻。

社工陳雅緗說,這個國語識字班,主要是以教導外籍配偶能學習更多的中文詞彙,並能看懂簡單的中文為目的。上課內容相當的輕鬆活潑,老師常運用聯想的方式,鼓勵同學們多發言。例如一個夏天,就讓外籍配偶聯想到了家鄉的炙陽,也聯想到那酸辣美味的當地菜餚,不知不覺就學習了更多的中文句子。
越南配偶張秋雲說:「這種有趣簡單的上課方式,能夠激起她們的學習興趣。」同時她們也能藉由學習來認識更多家鄉朋友,在中文及越南話交雜的學習過程中,上課氣氛就像是一場同樂會般熱鬧有趣。

「學習有困難,要怎麼克服,全都要看妳自已有沒有興趣。」張秋雲說,當初她剛來台灣時,同樣也遇到語言的問題。與公婆溝通、教育年幼的小孩,以及無法閱讀本地資訊等問題,都曾經是她生活中的壓力。因此,當社會局郵寄中文識字班的課程推廣時,她就馬上來參加國語識字班。在努力的學習之後,在溝通方面已經沒有問題,而且也能看得懂電視內容了。張秋雲說:「對於學習中文不要害怕,只要自已對學習有興趣,不論什麼困難,一定都可以克服的。」

「有些人以為我們只是在幫助外籍配偶,卻不知我們其實在服務過程中學習了更多。」陳雅緗說,在協助她們學習中文、技能時,自己並不會感到有成就感,不是因為她們學習成果不理想,而是這群可愛的外籍配偶們就像她的家人、朋友般,共同互相成長、學習。

陳雅緗和許多外籍配偶成為好朋友,還學會了一些越南話,「有時當我去市場時,常會遇到許多外籍配偶們向我打招呼,都會讓我覺得相當開心呢。」陳雅緗說,當你遇見外籍配偶時,不要吝惜與她們交談,她們的中文溝通能力絕對沒問題。

國語識字班每個禮拜五早上九點至十一點,在台北基督明志禮拜堂上課,授課對象是想學習中文的外籍配偶們。如果有帶小孩,也可以委託社工幫忙照顧。陳雅緗說:「希望能有更多的外籍配偶,能參加國語識字班;同時也冀望有更多的兒童教育義工能加入我們的行列,共同為她們服務。」

國語識字班課程
主辦單位:伊甸社會福利中心-台北基督徒明志禮拜堂
聯絡電話:(02)29815105
地址:台北縣三重市明志街112號

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微小看世界

【記者李書琴/生命力報導】

話說毫芒雕刻,最早的發現是在三千年前的中國甲骨文作品上。到了隋唐,應試考生參加科舉考試時,有的考生為了作弊就將小抄寫在衣服上;到了宋朝,藝術家以玉石、果殼、牛骨、象牙等材質,雕刻人物、動物、山水景物的作品;而明、清時期,開始有黃金的微小物創作,由於明清時期戰亂頻繁,導致毫芒雕刻的技巧逐漸失傳,目前在中國大陸、台灣的雕刻家屈指可數,而陳逢顯便是仍在這塊領域中耕耘的藝術家。

陳逢顯小時因作品受到老師的青睞,對藝術漸漸產生興趣,就讀稻江美工科時,學習到了許多工藝方面的技術,之後就進入到中央印製廠工作,負責的工作是在製版部門雕刻印鈔票用的鋼板,使他有機會接觸到細微雕刻的技術。在工作閒暇之餘,便用雕刻鋼板的工具刻出了他的第一件作品「鳥語花香」,同事們都覺得很新奇,激發陳逢顯投身豪芒雕刻領域的興趣,沒想到一投入就是二十三年。而在這二十多個歲月裡,陳逢顯為能讓更多人了解這樣的藝術,更在新店自家二樓,成立了「陳逢顯豪芒雕刻館」。
在館內陳逢顯的作品依照不同的主題定期的更新,每件作品也都讓大家嘆為觀止。其中最令陳逢顯自豪的就是將「唐詩三百首」,全文三萬多字一字不漏的刻在如瞳孔一般大小的「微小書」上,重量也只有0.三五公克,陳逢顯說:「微小書的製作難度高,一本微小書需要耗時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其製作的艱辛,足以見得每件都是嘔心瀝血之作;另一件作品則是在縫衣針孔內雕刻出六隻熊貓,平均每隻只有沙粒般的大小,在這小小的面積上,每隻熊貓都有各自不同的表情,栩栩如生,也顯示出他微雕技術的細膩。

陳逢顯說:「我的下一個目標是無字天書。」利用微雕工具在透光的紙上,刻劃細微的紋路,以來構成每個字,透過有色的光線照明,才能讓肉眼清楚看出裡面的內容,他說:「雖然很費時、費力,但有生之年我會將他完成。」

由於毫芒雕刻耗時、傷神、傷眼力,在這領域中投注心力的人是少數,但陳逢顯秉持者心中的一股熱誠,堅持在毫芒雕刻藝術中堅持下去,想要讓全世界都看到毫芒藝術,讓全世界給予毫芒雕刻藝術更多的掌聲與喝采。

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台縣新店市安康路一段207巷17號
2212-5794
0935768362


延伸閱讀:

1陳逢顯毫芒雕刻館

張大光 打造魔幻故事屋

【記者李姿錦/生命力報導】

剛成立於二00四年六月的「故事屋」,座落於信義路上的一座大廈的二樓,中午時間一過,許多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到這個奇幻的地方聽故事,一出電梯門,就看到整面藍色的牆壁上,海底總動員的角色在向孩子招手。這是一個專為小朋友設計的說故事空間。

原本是金革的唱片企劃,張大光以他獨特的眼光,與幾位朋友成立了可以讓小朋友隨時聽到故事的「故事屋」。因為女兒出生,當了兩年的說故事爸爸,加上創立「故事屋」本來就是張大光的夢想,便開始付諸實行。今年張大光開始上網搜尋世界各地是否有「故事屋」,發現有說故事的活動,卻沒有一個可以時常聽故事的地方,由於張大光有行銷企畫的經驗,所以開始著手進行。
各個具有特色且易讀的創新版本故事,題材來自於張大光看了許多的格林童話,再與同事們腦力激盪後的結晶,並另外印製成書。張大光說,故事寓言裡都有要告訴的小朋友的道理,他一一畫重點並標示。發展出一連串正在故事屋上演的主題,故事的主題會以生活、 品德、家庭篇等的概念來進行,如「我會愛惜東西」、「勇氣」、「醫生與吃藥」,每個主題下還有三個故事。每場次有足足六十分鐘的時間,老師用說、唱、演的方式,搭配著巨大的圖本及創意的道具,如此精心的營造下,「故事屋」裡,總是會不時聽到小朋友的哈哈大笑聲。

張大光說,之前帶小朋友去誠品聽故事,發現故事書上的圖片太小了,而且有國內的繪圖故事書有「圖不對文」的現象,小朋友不易了解故事內容,導致小朋友聽了五分鐘,「就開始浮動」。經過不斷的觀察與實驗,他將想法付諸於行動,製造了許多輔助教材,如「三隻小豬」裡頭的一推就倒的木屋、被吹氣掀起屋頂的稻草屋和屹立不搖的磚頭屋,皆請設計師設計成立體的教材,讓小朋友身歷其境。

「故事屋」裡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空間設計,特別找國內兒童劇舞台設計師黃日俊及黃建達搭建三個不同主題的魔幻空間,如「天空之城」、「巨人的餐桌」和「奇幻森林」,牆上的壁畫營造出活潑又可愛的童話世界。這些房間裡都放了一本比大人還高的書,裡面的圖片,都是由張大光請專門繪畫童書的畫家為故事特別精心設計。張大光說,畫家跟他反應說「好像在畫分鏡圖」,但是這樣的結果使得故事情節跟圖片更為融合,小朋友被圖片吸引住了,也就更能專心的聽故事。

張大光說,故事具有很神奇的力量,能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小朋友日常生活的行為。曾有一個家長說,小朋友回去自己學著穿鞋子,穿好了之後很高興的大叫說:「媽媽,跟張爸爸說我會自己穿鞋鞋。」有一次一個老師帶著整個班級來聽故事,一開始整班很吵鬧,張大光也感到奇怪,說故事時小朋友的反應很浮動,走來走去而且東張西望的。然後張大光就用故事問題一個一個問小朋友,小朋友搖搖晃晃但卻都坐好等著張大光繼續說故事。下課後,老師直呼:「太厲害了!…我們是『好動兒基金會』特地來這。」讓張大光感到十分的印象深刻。

原本是兒童劇團的演員,小朋友口中「巧虎老師」的薛青妍,講故事時,生動的表情和動作把小朋友逗的又叫又跳。有的家長會陪伴小朋友一起聽故事,吳靜怡老師說:「有時家長甚至比小朋友還要樂!」她們最開心的是看見小朋友們跟媽媽說,他們還要再來。一位媽媽鄭愛敏當初是聽朋友介紹而帶她自己五歲的女兒來聽故事,她說,來這邊聽故事可以增加小朋友對事物的想像力,以前她們都沒有這樣的環境,所以會想持續帶小朋友來這裡。「Uncle(指張大光),好好笑!」她的女兒徐靜怡開心的說著。

目前「故事書」的營運靠故事場次的門票收入維持,張大光說,看到小朋友在故事屋那麼開心,讓熱愛小朋友的他感到每日工作都很愉快充實。二00五年的目標是繼續設立分店,「希望小朋友到哪都聽得到故事」。


延伸閱讀:


1故事屋網站

2相關新聞

小格格鞋坊 手工繡鞋的維護者

【記者陳孝慈/生命力報導】

西門町,聚集多樣文化於一區,在西寧南路上的一角,就座落一家以手工繡鞋為主的小格格鞋坊。身為師傅,同時也是店長的潘品光先生,偕同潘家上下,一起經營著店面,至今四年多來,默默從事著製作及設計繡鞋的工作,致力保存手工繡鞋這項藝術。

因父親從事做鞋的工作,潘品光自幼就與鞋子接觸甚多。先是從送鞋開始,看著父親做鞋的背影,漸漸地,也學會了做鞋,「看著父親做,我也就跟著學會了。」潘品光說道。對有著紮實的功夫底子的潘品光而言,要做出漂亮的手工繡鞋,並不是件難事,不僅如此,潘品光更自行設計樣式,讓手工繡鞋的樣式更多元化。「架上有好幾雙鞋是我親自設計後,交給其他師傅去做。」潘品光摸摸手中的鞋,就像是一塊至寶般,他眼中透著藏不住的喜悅。
小格格鞋坊並不是傳承自潘父,而是潘品光白手起家的店面。看著父親製鞋,潘品光當下就決定要自己開一家店面,以從事電子業多年所籌到的資金,終於實現了開店的夢想。

本著對鞋與設計的熱衷,潘品光很快就發現了手工繡鞋的魅力。繡花本是中華藝術中重要的一環,自古以來,刺繡被用於多樣化的裝飾上,如服飾、鞋類、布幔裝飾…刺繡是一項具有濃厚中國之美的藝術。現在雖然有許多繡花是透過機器織成,但是也僅止於線的紡織。若是要求有立體感,就必須要用立體的飾品裝飾,例如串珠、中國結編織等,這些都需要以手工的方式一個個繡上去。「機器不會分辨顏色,但人會。這就是為什麼繡鞋必須要是手工的,而做出來的成品絕對比機器更具有動感性。」

「手工繡鞋還存在著一項優勢,那就是『力道』」潘品光表示。一般而言,製鞋的機器所做的鞋都是皮製類的,皮的軔性比一般布強,硬度也比較大,因此機器所須出的拉力也較大。「我曾想試著用機器量產繡鞋,但是因為機器的拉力太大,即使調到出力最小,仍會把脆弱的布拉破。想想,其實人手是最巧的工具,除出力的大小可自行調整外,也較機器靈活許多,做出來的成品也比較能保有原來的藝術品味。」潘品光聳聳肩,笑了笑,「不過就是生產的量會變小罷了。」

對於繡鞋這項藝術,潘品光很想將之傳承下去。但由於現在的工業技術進步,機器生產鞋的速度之快,不是手工能夠比上的。加上製做繡鞋其實是需要眼力及臂力,例如:要將鞋拉出漂亮的線條、固定,及壓鞋模這些作業程序,都是需要一定的臂力,加上做鞋的工具並不便宜,「若不是真心想靠此行為生,而僅是想學學技術的人,根本不會想去買做鞋的工具。」另外,因為製鞋的工資並不高,對現在的人而言,也不太有人想從事此行。「就算是我現在認識的師傅,他們也都表示子女無意繼承。」這種後繼無人的情況,令潘品光覺得無奈。

潘品光也認為,這項技術是有必要傳承下去的,繡鞋若是就此失傳,就像是又有一項傳統消失於世般,以後僅能在博物館隔著玻璃箱觀看。他更幽默的表示,「以後要是大停電,機器不再能製鞋,大家不是都不用穿鞋了嗎?」

店內有許多來自日本的顧客穿梭其中,挑選試穿著滿意的繡鞋,這場景相映著牆上許多日本雜誌的報導,潘品光表示:「有百分之八十的客人都是日本人。」繡鞋遠播日本,可見其魅力非凡。

談笑間,一位客人拿一雙鞋走向櫃台,表示是慕名而來的。看著顧客們歡欣的神情,潘品光由衷地希望這項藝術不會消失,如同他對繡鞋不滅的執著般,永流傳於世。

華山何處去 共識待凝聚

【記者陳祈廷/生命力報導】

自文建會提出「新台灣藝文之星」草案後,關心華山未來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方人士,紛紛對其內容提出關切和質疑,難道在老基體上蓋高樓就保證了創意與文化空間?因此當初力爭保留這塊閒置公有地的藝術家湯皇珍等人,計劃舉辦一系列「敢問文建會,華山何處去?」的相關活動,表達他們需要有效的文建會,不要「蚊」建會老是蓋房子養蚊子。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位於八德路一段和忠孝東路二段一帶,地大而完整。民國八十六年六月,藝術家湯皇珍等人因籌辦「你說我聽」中法藝術交流,意外發現廢棄十年的台北酒廠,此酒廠仍保有過去台北產業與生活的空間記憶,非常適合成為一個與城市生活相結合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於是發起串聯各領域之藝文界人士,共同爭取這塊閒置的公有地,希望保留舊建築作為提供戲劇、美術、音樂、舞蹈、電影之展演空間,並舉辦各項國際性大型藝文活動,使其成為一個全民共享文化活動的重要基地。
今年為因應政府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之文化創意產業計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華山藝文特區」正式轉型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園區被塑造為兼具藝文展演、創作工作坊、創意產業平台、附屬休閒消費性設施之場域,朝建構文化創意產業培育與展示基地、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之終極目的,跨出了第一步。

而今年八月,文建會提出了「新台灣藝文之星」計劃,希望整合現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之「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新十大流行音樂中心和文化部辦公大樓等新設施興建計畫,運用舊刑警局用地、台鐵所屬部分基地,以及華山部分基地結構成新舊共構之綜合性文化設施群,除作為歷史建築再利用之新典範以外,整合成為藝術、設計以及媒體文化等三個主要領域之文化創意產業發信基地。

然而此項計劃卻引起當初力保華山藝文特區的藝術家們、鄰近社區文史工作者和中華民國藝術環境改造協會人士的討論與質疑,認為文建會在草率的規劃或失當的開發建設下,華山豐富的藝文生態與具備歷史記憶的空間古蹟,很可能被犧牲漠視。

中華民國藝術環境改造協會執行長陳幸均認為,文建會的大方向不對,而且一直在抹殺我們的力量,做單方面的說服,他們利用公共資源壓制公民意見,表面上說可以再討論,私底下卻動作頻頻,「我認為這是緩兵之計」我們希望有好的管道,打開溝通機會,不要淪為被操縱的一群。

文建會則有不同聲音。「我們現階段做得是對台灣文化的通盤檢討,台灣缺少跨領域和國際接軌的空間,台灣需要首都文化園區。」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的秘書陳霖表示,文建會針對「新台灣文藝之星」有三項基本原則:一是古蹟不能破壞,二是新舊建物共構,就是新舊建築並存;三是增加藝文活動的彈性。他說:「文建會能理解他們鄉愁似的感情,但藝術是大環境的走向,不能一直用他們的觀念在思考。」

華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揚表示,基本上社區居民不會反對華山的開發計劃,社區工作者也持續向文建會提出理想的創意產業藍圖,可惜被接納的程度並不清楚。我們只是無法了解為何修繕費用九千萬立院已經編列了卻遲遲不展開。我們擔心的是:「故意讓大家看到現有的殘破現狀,讓輿論加速拆除歷史建物事實。」

到底文建會有沒有善用九千萬預算?陳霖說:「修繕一直再進行。」古蹟修繕工作是今年發包,預計明年中能夠修復完成,並達到古蹟全面性再利用。面對各方意見,文建會會持續溝通,以「審議式民主」的方式,開放對話。何謂「審議式民主」?他表示,就是委託第三部門,如民間相關機構,有系統的去執行,但是,「最大的基礎是理性。」不流於口水之爭才能擴大參與層面,做最大的溝通和協調。

為華山這塊藝術園地請命的藝術家們及文化人士們表示,希望藉由之後的一連串藝術形式,來傳達華山支持創意與對古蹟級文化景觀的高度尊重,並共同扮演監督國家文化政策的機制。文建會方面則表示他們不會預設立場,先讓建築師規劃設計,過去的華山一直處於模糊想像,定位不清,文建會現在則提出一個較清楚的發展定位。

照目前情況來看,兩方說詞不一,離各方期待的「共識」凝聚還有很大一段距離,在缺乏良善的溝通下,華山的未來,還是茫茫未知數。


延伸閱讀:

1行政院文建會

2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2004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士林社大愛心服務 讓世界更美麗

【記者安鴻綺/生命力報導】

「愛讓世界更美麗,……」,美妙的旋律加上動人的歌詞在耳邊播送著,這是士林社區大學「愛心服務隊」的社歌,同時也是引自中華民國台灣選美協會的會歌。這支極富愛心的團隊位於台北市百齡高中的士林社區大學裡,全隊約四十人,成員來自全省各地,無論何時,只要有服務隊員在的地方,就能看到他們用充滿愛的心來看待每一件事物,以親切的問候來對待每個人。

在全省十六所社大裡,士林社大將關懷精神化為實際行動,在依循創校宗旨「善待自己,關心別人,愛讓世界更美麗」下,成立了「愛心服務隊」。「愛心服務隊」全名為「愛心大使成長營服務隊」。成立於二OO三年八月三十日,社長林啟杉表示,社團的成立是因為學校有一門「愛心大使成長營」的課程,上課內容為服務實踐,著重於人際關係和社區關懷。每次上課,學員可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小故事,這樣的訓練,激發學員們自發性地想,能為需要幫助的人做些什麼,進而有成立愛心服務隊的念頭,並以實際有規劃的行動進行公益。
成立至今,愛心服務隊對於社會上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如每月固定兩次在台北火車站和峨嵋街兩個定點設立捐血中心。此外,他們也會不定期地參訪弱勢團體,如宜蘭羅東樂山療養院、士林區浩然敬老院、陽明敬老院,除了提供物資上的幫助,也會以團康遊戲、節目表演等方式與這些病友、老人們進行心理上的互動,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上的溫情。

今年八月,愛心服務對主動與宜蘭羅東幸夫愛兒園合作,園內的小朋友多為受虐兒、單親家庭子女、曾遭受家庭暴力或遺棄兒,為了使這些小朋友在童年裡留下美好的回憶,愛心服務隊特地提供兩輛遊覽車,舉辦台北圓山兒童樂園一日遊,讓這六十八位小朋友走了一趟快樂的校外教學。

在愛心服務隊裡,也常發生感人的故事。曾經有一位女學員的先生因車禍差點成了植物人,於是在上課當天,愛心服務隊的全體成員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大家手牽手,運用念力來祈禱,結果這位女學員的先生不久後竟奇蹟似的復原,「是真愛感動了天吧!」士林社大副校長張禮修說。

另外,在社團成立的主旨方面,張禮修強調,現代人常常將愛心掛在嘴邊,卻不肯動手去撿地上的一張紙屑,「要如何喚起冷漠的人性?」便成了士林社大一直以來所關心的議題。

對於愛心服務隊未來的走向,張禮修也表示,現在的目標即是加強與士林地區的緊鄰關係,畢竟社會是由各個不同的社區所拼湊出來,加強與士林當區的互動便顯得格外重要。至於下一步該強化哪一部份,她表示,將以服務外籍配偶為主。因此,現在也正募集雙語志工,讓他們成為和這些外籍配偶們溝通的橋樑。

不過,與一般志工服務性質的社團相較,愛心服務隊的入社條件顯得嚴格許多,正式加入必須具備下列兩項條件:一、必須參與過三次服務隊的活動、二、必須有服務社三人成員以上的推薦函,這兩項條件審核通過後,經過與面試者簡單的口語溝通,再決定是否錄取。「這份工作是給真正想幫助弱勢團體的人」,社長林啟杉說。如此一來,一旦成為服務隊一員,便可直接透過行動來表現對社會上弱勢團體的關懷。

愛,變得不再只是口號而已了。

板中北一 社會關懷小尖兵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

秋日午後的台北街頭,一群身著創世基金會黃色背心,手持發票勸募箱的高中生穿梭在西門町各個角落,對著來往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斷問著:「先生,手邊有發票嗎?」「同學,有沒有發票可以捐呢?」「隨手捐發票,為植物人建立家園。」他們是板橋高中慈幼社與北一女中及幼社的學生。

十月二十三日的募捐發票活動是由板中慈幼社發起,北一及幼社響應,共同合作完成。板中慈幼社社長陳妤婷負責和創世基金會聯繫,從事前的報名聯絡、物品器材準備、募捐地點及動線安排,到事後開立收據等事宜,都由學生主導處理,這讓他們從志願服務過程中,學習到人際接觸、溝通協調和辦理活動的技巧。
勸募發票看似容易,在過程中學生們卻常遭遇到困難。部分商家會對在店門前募捐發票的學生義工態度不佳,會下驅逐令或示意其走人,但真正令學生感到心寒的是,不少自便利商店步出的民眾宣稱自己沒有發票,並對志工冷眼相待、不理不睬。此外,也有少數民眾懷疑學生是詐騙集團份子,讓他們哭笑不得。

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民眾依然相當有愛心,仔細翻找隨身包包只為捐出自己的一份心意。板中慈幼社副社長劉人豪表示,雖然現代人在人際相處上表現得比較冷漠淡泊,但在勸募過程中,他們也的確感受到來自社會人群的關懷,其中不乏素昧平生的路人為他們加油打氣,讓他們心中滿溢著暖暖的愛。

台灣各高中類似板中慈幼等類型的服務性社團經常會機動性地發起發票募捐活動,今年暑假,板橋高中便聯合南港高工、松山家商和北士商三校的慈幼社成員共同舉辦了勸募活動,募得近六千張發票。創世基金會公關薛淑珚表示,學生若是以主動報名、義務服務的性質參與發票募捐活動,通常都能獲得相當豐碩的成果。在學生口中的「薛阿姨」眼裡,這群熱心、積極的學生處理事情的成熟度、應變能力和仔細不馬虎的態度都令她相當放心。

創世基金會長期以來,將募捐而來的統一發票中獎金額,用來幫助清寒植物人、失智老人以及街友。根據統計,二OO三年創世基金會募得的發票總數多達六千八百多萬張,中獎金額將近五千四百萬元,二OO四年截至八月底止,募得款項也已達到四千三百多萬元,這些都是由各單位、團體和默默付出勞力汗水的志工們一張張愛心所累積出來的成果。

除了發票募捐活動,北一及幼社也不定期到育幼院和老人院進行院訪,關懷孤兒與需要陪伴的老人們。她們做的事情不外乎和小朋友玩遊戲、說故事給他們聽,和老爺爺、老奶奶聊聊天,聽他們話當年,過程中她們除了學習到如何和小朋友互動,也吸收不少人生哲理。

北一及幼社長華珮君有感而發說道:「看到小朋友天真無邪的笑容,彷彿所有的課業壓力都在瞬間消散了。」板中慈幼社社長陳妤婷說,在志願服務上,他們希望能做的更多、更好,真正將慈幼社的精神發揮出來,未來將計畫為弱勢團體義賣巧克力和慈善募款。

2004年10月21日 星期四

詹悅民 助人為樂的青年志工菁英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

「我不知道一般人如何定義志工,對我而言,志工就是從身邊的小事情做起,甚至是從『微笑』開始,因為志工等同於服務,而服務帶來的快樂會讓人自然就有了笑容。」這是「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得主詹悅民對志工角色的詮釋。詹悅民由一千三百二十六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是獲頒二OO三年青少年志工菁英獎的三十位傑出志工之一。

詹悅民,畢業於南港高工,高一時開始投入志願服務工作。加入志工行列的動機可以追溯到較年幼的時期,小時候自覺平凡的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沒什麼用處、不被需要的人,「當時,我就想著,如果有一天,能成為一個被需要的人,幫助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該有多好!」他說。基於這個信念,詹悅民試著學習協助他人,貢獻一己之力。
身為班聯會主席與糾察隊成員,詹悅民平日熱心參與校內各項活動、事務的籌畫和執行並從事地方社區服務,每學期的服務時數都超過二百五十個小時。當初會一腳踏進校外志願服務領域,主要是因為一些社福團體發函到校提出臨時活動需求,由學校推薦學生參加,讓詹悅民接觸到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崇友文教基金會與YMCA等公益組織,開啟了他一連串的服務學習之旅。

除了平時機動性地參與各基金會的活動,如關懷憂鬱症病友、玻璃娃娃等弱勢族群,協助辦理志工培訓外,詹悅民在暑假時也積極投入由各公益團體合辦的有聲世界聽障工作營、有聲世界親子休閒營與身心障礙休閒營等活動,協助輕中度聽障的孩童和家長學習聽力與表達,也透過不同的活動設計,和身心障礙朋友互動,將熱情與歡樂傳遞給他們。

在有聲世界工作營中,詹悅民和其他青年志工負責籌畫各項活動和遊戲,透過治療遊戲、認識遊戲、車康、冷笑話遊戲、認識生態活動以及不同主題的大地遊戲和營火晚會等活動,讓聽障孩童打開心防,鼓勵他們多聽多說,增進其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同時經由與外界的接觸,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走出戶外,面對自己並勇於嘗試各種事物。在營隊活動近尾聲時,詹悅民收到了小朋友溫暖小手做的葉拓卡片和圖畫,這份質樸而真誠的心意讓詹悅民體會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真諦。

從聽障營的「陽明山-陽明書屋」、原住民體驗的「花蓮-東華大學」到肢障營的「宜蘭-石城鄉營地」,詹悅民和其他志工夥伴們即使日夜顛倒、疲憊不堪,但總會相約在日出那一刻聚在一起,彼此安靜不語,彷彿助人的快樂早已帶走所有的疲倦和煩惱。

藉著志願服務的經驗累積,詹悅民也漸漸體認到「服務學習」的深義。經由服務身心障礙者,他學習到與聽障小朋友溝通的技巧及方法、助聽器的功能和注意事項,了解聽障孩童的成長困難與遭受的社會歧視。此外,輪椅搬移的技巧,無障礙空間之規定及設計施工,認識身心障礙者之相關福利與法律保障,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困難與不便等都讓他有許多收穫。

然而,在從事各項服務過程中,詹悅民也曾遭遇過一些挫折和打擊。他曾在服務一位老人時,遭受到對方以冷言冷語相待,甚至是言語帶刺的傷害,讓他十分難過。此外,在針對不同需求和目的設計活動時,志工們也常會因為彼此意見不合而產生爭吵。詹悅民表示,在「活動的用意與目的」及「各項考量因素」間平衡點的拿捏不易,是他認為較困難的部分。

儘管如此,對自己要求甚高的詹悅民仍會排除一切阻礙,和志工夥伴們溝通,盡可能讓活動達到預設的標準,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南港高工訓育組組長張繼仁就表示,詹悅民除了熱心公益、主動積極外,也是一個相當要求自我的學生。

在學校資源方面,由於南港高工和一些社福團體互動密切,若基金會有需求,校方會幫忙解決、支援,或是提供相關公益組織辦理活動所需的各式燈光、音響、器材設備,由詹悅民及班聯會成員負責居中的聯繫、器材運送等工作。

身兼數職又長期投入志願服務工作,詹悅民經常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也因此家人對其擔任志工的行為一直抱持相當反對的態度。「從事志願服務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我希望能把握住每個機會,用自己的真誠和關愛,告訴需要幫助的人:『我會在』!所以,無論如何,我還是堅持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他說道。

詹悅民目前就讀於屏東科技大學,展望未來,他希望能多辦理身心障礙者的工作營,或是為孤兒及單親家庭兒童舉辦出遊、團康活動,讓他們有機會一圓心中的夢。此外,日前順利落幕的「聽見山林裡的聲音」青少年洗車募款活動,是幫助屏東偏遠山區的原住民學童募得一些教育經費,詹悅民也計畫在校內成立服務性社團,深入山區部落,關心款項實質運用情況,觀察學童教育問題,和北部基金會人員互相配合、支援。

青少年志工菁英獎最早於一九九五年創設於美國,引起廣大迴響,形成一股國際風潮,台灣則於二OOO年開始舉辦,今年即將邁入第五屆。這群獲頒獎項的志願服務生力軍秉持著奉獻助人的精神,盡其所能的將愛傳遞到每一個角落,以實際行動證明青少年也可以發揮對社會的影響力。

二OO四年青少年志工菁英獎活動也已開跑,報名日期為九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凡居住在台灣地區,熱心參與公益活動,對促進社區福利有具體貢獻的國中、高中(職)、五專一至三年級在學學生,都可報名參加甄選,詳情可撥打洽詢電話(02)87126639或上網查詢。


延伸閱讀:

1.青少年志工菁英獎

2.保德信人壽

3.青少年洗車募款

4.2003青少年志工菁英獎今頒獎

5.胡志強接見青少年志工菁英獎得主

東華大學原住民生抗議津貼跳票

【記者胡乃楨/生命力報導】

東華大學學生自治會於十月十八日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前廣場舉行抗議,針對政府遲發的住宿津貼表達不滿。經過學生與原民會雙方協商,決議將補發第一屆原住民民族學院學生的住宿津貼,並承諾將著手規劃屬於原住民的專屬教育體制。

東華大學原住民學生們穿著自己族群的傳統服飾,舉著布條,以歌曲唱出自己的心聲,並由自治會的會長方喜恩帶頭呼喊口號,要求原民會的委員能與學生們進行對談。除了東華大學的學生外,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與蔡中涵也參與這次行動,更有來自台大、政大、台北科技大學的學生冒雨前來支援。
現場除原民會主委陳建年,原民會教文處處長汪秋一、東華大學原民院院長童春發、教育部高教司官員也一同出席,共同參與討論、檢討。一開始,陳建年對此次活動釋出相當善意,親自下樓邀請所有學生到會議室參與會談,後來他與立委發生言語衝突,使得場面一度混亂,還因無法達到共識憤而離開。但方喜恩向陳建年下跪求情,後方學生高喊「聽學生說!聽學生說!」,才使雙方能繼續展開溝通。

此次活動訴求可分為三點:一、東華大學在第一屆原住民民族學院招生簡章上承諾,原住民學生可獲得住宿津貼,但三年前第一次發放後,再無發放,所以要求原民會補發。二、要求在有法源與行政程序支持下常態性的發放住宿津貼。對此,陳建年表示,關於第一屆的招生簡章上的承諾原民會並不知情,但為顧及學生權益,原民會承諾於今年十月底發公文,要求東華大學提報並發放九十一至九十三學年度的住宿津貼,並積極推動常態性的發放補助津貼。

自治會新聞發言人潘昱帆表示,民族學院的科目中,有六個族語的專業必修。但由於教授族語的老師並不具有教授資格,所以只能以兼任的方式上課,「讓擁有族語專業的老師受限於東華大學的體制內不能在校專任,這不只影響老師,更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的權益。」所以第三個訴求是建立原住民需求的教育體制,使原住民學生能擁有完整的師資。對此汪秋一表示,東華大學民族學院提報後,原民局將會與教育部討論並作出具體解決方案。

中央大學汪汪社 鍾愛流浪狗一生

【記者黃瑜文/生命力報導】

「中央大學汪汪社」平時負責照顧校園內的流浪狗,並為牠們結紮,也定期幫流浪狗洗澡,在照顧一段時間後,將牠們送到「桃園縣鍾愛一生流浪狗關懷協會」,每個星期日讓民眾認養流浪狗。社長楊惠雯表示,他們一直在努力宣導「以認養代替購買,以結紮代替撲殺」的觀念,希望未來可以使流浪狗的數目降到最低。

楊惠雯說,當初創立社團是因為中央大學校園內的流浪狗愈來愈多,學校的措施只是請捕犬隊將牠們抓走,因為不忍心看到牠們受苦,所以在前幾屆學長姐的愛心下,成立了中大汪汪社,但是因為社團無力負擔那麼多的流浪狗,所以他們尋求管道,協助這些流浪狗找到溫暖的家,於是開始與桃園縣「鍾愛一生流浪狗關懷協會」合作。
汪汪社社員與協會的義工們,利用每個星期日到中壢市區舉辦流浪狗送養活動,一開始先由民眾挑選自己喜愛的狗,再由義工與飼主做面對面的訪談,確定飼主可以完全付出愛心去照顧流浪狗後,再繼續填寫認養犬隻紀錄等相關表格,現場並有獸醫免費為小狗做健康檢查、施打預防針和晶片植入等。

桃園縣鍾愛一生流浪狗關懷協會負責人劉淑芬表示,小狗的來源有中大汪汪社同學照顧的學校流浪狗,也有些流浪狗是從中壢街頭帶回,由愛心義工和愛心媽媽飼養,經過一段時間的細心照料後,於星期日帶到會場供民眾認養。

送養民眾鄭慧敏說,家裡已經養了七隻流浪狗,因為無法再飼養其他更多的小狗,於是將狗帶到會場來,希望「讓生命有個出路」。家住龍潭的翁敏倚表示,因為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而特地到此來認養小狗,翁敏倚抱著自己剛認養的小狗說:「當我第一眼看到牠時非常的感動,當下就決定要認養牠了。」

有一次劉淑芬為了幫朋友找回被捕犬隊誤捉的狗而踏進收容所,發現流浪狗們沒有水也沒有食物,鐵絲還在掛在脖子上,「那裡簡直是個人間煉獄」。因此讓她興起一股想照顧流浪狗的決心,劉淑芬說:「如果每一隻狗都有一個家來照顧牠們,狗狗會是幸福快樂的。」

劉淑芬表示,認養活動從二○○一年十二月開始到現在,已經送養了一千七百多隻的流浪狗,也因為有汪汪社的同學和義工們幫忙,才能讓送養流浪狗的活動進行得如此順利。劉淑芬說,不看不聽只能躲避,但是流浪狗的問題仍舊存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面對,雖然能力有限,但是只要盡最大的努力就夠了。」

送養活動地點:中壢市SOGO百貨對面停車場\n因為冬天即將到來,氣候不穩定會對小狗的健康造成威脅,所以定期的流浪狗認養活動於今年10月底結束,以後將不定期舉辦,詳情可上網站查詢。


延伸閱讀:

1.中央大學汪汪社

2.桃園縣鍾愛一生流浪狗關懷協會

現實治療法 讓你面對真實的自己

【記者莊雅晴/生命力報導】

「你想要的是什麼?」「你現在在做什麼?」現實治療法就是用問問題的方式,讓當事者去檢視自己的一種療法。「我們必須幫助當事人檢視自己,讓他們去面對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陽明大學心理諮商中心主任張傳琳說道。

現實治療法是一種行動治療法,它要當事人去了解並接受現在的自己,發現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之後,訂立一個能夠讓自己改善且進步的方向,並以自身的行動去改變現況。


一位高中生對於父親擅自規劃了他的將來感到不滿,覺得父親不了解他,而父親卻認為自己兒子不上進。原本互動就不是很好的父子倆,誤解不斷加深,最後兒子決定翹家。治療師知道此狀況後,問這對父子一個問題,你希望與孩子(父親)是怎麼樣的相處模式?爸爸希望能常與孩子聊天、假日的時候能一起打球;兒子則希望爸爸是一個可商量的導師,能了解自己,不是規定自己。在雙方都期望溝通的情況下,他們決定從假日一起打球開始,好讓彼此能跨出第一步。雙方關係慢慢的好轉後,治療師教導父親用第一人稱表達出他為何會如此要求他的孩子。

原來從小住在南部的父親,因讀書考進銀行工作,便認為唯有讀書未來才有保障,因此他用自己的方式,想讓孩子也能過得好。但父親忘了考慮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而孩子只是愛藝術與設計多於讀書,他無法想像自己做了父親那種工作,將會是一件多可怕的事。經過溝通,雙方雖然還是無法達成共識,但在了解各自的想法後,兩人便不再因為對彼此的誤解而吵架,取而代之的則是理性的溝通。

張傳琳表示,現實治療法就是這樣一種簡單的療法。先檢視自己,發現自己要的是什麼後,便訂定一個可行的目標,接著實際去執行。然後便以同樣的模式,讓自己越來越進步,並達到最終的目標。

現實治療法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親子關係的改善外,婚姻關係的協調、孩童適應不良、導正青少年行為偏差以及生活中任何困境,幾乎都可以藉由現實治療法來獲得改善。

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專任老師甯國興表示,現實治療法非常簡單且明瞭,是一個自己就可以操作的療法,只要清楚其理論,就可以運用在自己身上。無論是減肥、生涯規劃、感情不順遂甚至是失意的時候,都可以問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只要釐清了這點,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無論你將現實治療法運用在什麼方面,最重要的是,你絕對不可以放棄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用結果去評斷自己。

樂團開「暢」 盼媒體公共化「通」

【記者廖如君/生命力報導】

「你想看閃靈樂團表演嗎?你想聽滲透的音樂嗎?對於許多樂迷們來說,當然很想!」薄荷葉樂團鼓手鄭凱同說,然而,台灣的獨立音樂者在商業媒體充斥下很難有管道能夠暢所欲言,希望藉由今天的演唱會,訴求未來能擁有更多元、寬廣、不受商業拘束的音樂空間。

「催生媒體公共演唱會」在9月19日於公館的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The Wall),共有八個非主流樂團登台演出,表演者之一的妮波寺樂團在台上呼籲,支持媒體公共化是不分季節的,「不能用大拜拜的心態來看待表演」,在參與促進媒體公共化的活動之外,平常也應該經常來這裡走走聽一聽音樂。
樂團開唱前,首先播放英國公視BBC製作的音樂節目\"Later...with Jools Holland"的精華集錦。此節目在英國是愛樂者最喜愛的音樂表演節目,包含眾多音樂類型,主持人不僅常自彈自唱,節目訪談也都以專業音樂內容為導向,活動中播放此節目精華主要是希望台灣媒體公共化後也能製作非商業性、具有文化價值的音樂節目。

當天的表演團體有著不同的曲風,不同的音樂風格,但透過表演,把支持媒體公共化化為行動,有許多樂團都是不計酬勞地演出。媒體改造學社成員的林生祥在今日的演出中表示,「公共化一定要做,今天的演唱會只是個開始」。他認為豐富的音樂節目,會在無形中種下音樂素養的種子,長期積累之下,台灣才會有優秀的音樂人。

傳學鬥的成員廖宜政表示,以往媒體公共化的論題只侷限於學院、傳播圈內或是研討會,很少接觸到民眾,然而一般民眾對於媒體公共化才是最有影響力的一群。他說:「今天的活動,目的是使樂迷們不只是聽音樂,也了解到媒體公共化對自己與社會大眾的關切性,以後也會有許多相關活動向民眾推廣此理念,讓社會上對公共化的需求更擴大,使政府、立法院等人士重視。」

廖宜政舉公共電視台的例子,公視目前對於傳承次文化不遺餘力,但台灣其實給予公視的電視製作經費有限,廖宜政說:「政府在資助前,會考慮到這個節目到底有沒有人要看,因此節目首先要獲得大眾認可,讓政府看到花這個錢是值得的,因此我們推動媒體公共化的過程中,逐漸將重心放在民眾身上。」

催生媒體公共化先從鼓勵多元音樂發展開始,民眾有了概念進而支持,才能讓政府漸漸了解品質好與大眾口味是能夠兼顧的,廖宜政說:「政府目前有表示一些回應,例如之前新聞局長林佳龍提出公共廣播集團的新政策,另外政府也做了一些媒體公共化的承諾,但還是沒有提出具體的措施,希望這些都不是口號而已。」目前對於支持媒體公共化有一項連署活動,若你支持媒體公共化,你可以到下方網站簽名連署。


延伸閱讀:

1.支持媒體公共化連署活動

2.媒體改造論壇

3.傳播學生鬥陣

蘋果日報楊金燕 愛心暖流傳全台

【記者陳致良/生命力報導】

蘋果日報「暖流」版發揮媒體力量,報導社會上需要救助的弱勢族群,協助遭遇生命及生計難關者找到一線曙光,從中匯聚讀者愛心,並引起共鳴。

「暖流」開版功臣之一的記者楊金燕表示,台灣社會弱勢族群數之不盡,他們需要獲得大眾的肯定及關懷,重新站起來面對新生活。「暖流」作為媒體的一份子,主要是希望能夠透過新聞報導,「集合讀者愛心與力量,讓台灣弱勢族群看到明天的希望」。
詢及為何選擇加入蘋果「暖流」記者行列,她說,「這是機緣的安排」。從二00二年六月自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後,憑著一股對社會公益的濃厚興趣與熱忱,在機緣巧合下進入一個對她而言略為陌生的採訪領域。

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後,楊金燕連續三年在南投地區加入義工行列,她在災區看到災民最悲慘的一面,不過也從災區婦女身上學習如何堅強面對生活。九二一大地震讓楊金燕對社會服務工作者的默默付出感到欽佩,因此希望能夠透過本身的專業,讓「暖流」為社會弱勢出一分心力。

她表示,從二00三年蘋果創報加入「暖流」迄今,走過一年又八個月採訪歲月後,「讓原本純粹對公益工作的熱愛,因自己的一點投入,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與感動。」

她說,在加入「暖流」採訪行列初期,每當採訪身心受苦的弱勢時,總會一時感觸落淚,尤其面對受訪對象病逝時,偶爾無法走出悲傷情緒。不過,同行社工一句「把傷心事的心情放下,才能給人家力量」的開導,讓她重新振作起來。

楊金燕指出,大部分人其實都不願讓別人看到本身最落魄的一面,當對方願意接受「暖流」採訪時,除了要面對生活上的貧困交迫窘境,受訪背後也隱藏一種拋磚引玉的成效。「透過記者深入報導,大家能夠更加體恤身旁面對同樣遭遇的人,從中發堀同理心及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懷,一舉數得。」

她表示,「暖流」主要是通過社會服務團體以及社工人士提供檔案來源,當「暖流」接獲個案時,經過一番仔細查證後才正式進行採訪及提供援助,以防居心不良者伺機詐騙。

隨著蘋果日報進軍台灣創報以來,蘋果的作風或新聞報導取向讓各界議論紛紛。因此,她說,「暖流」在初期報導時,外界總是先入為主認為蘋果報導「是灑狗血、是賣弄傷感」。

無論如何,「暖流」的新聞報導以實際行動獲得社會各界人士肯定,加上蘋果日報閱讀率逐漸攀高,許多人「慕名而來」尋求協助。她表示,「暖流」有別於一般社會救助新聞,「暖流」記者不會「報後不理」。

她說,所謂「報後不理」就是「暖流」記者在新聞個案見報後,將會進行其他後續工作,其中包括與受訪對象保持聯繫以及追蹤後續報導,讓讀者進一步了解受訪者的最新狀況。

一路走來,楊金燕看盡各式各樣的悲慘故事,「暖流」報導讓她更加了解生活的意義,清楚知道要有堅持以完成使命,「尤其通過相互陪伴、專注聆聽及鼓勵,讓社會弱勢族群繼續撐下去」。


延伸閱讀:

1.暖流新聞報導

2.頻果日報

3.頻果日報慈善基金會

三立優質節目 發揚在地精神

【記者賴柔蒨/生命力報導】

三立臺灣台的「草地狀元」和「用心看臺灣」在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兒童及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的評鑑中,多次獲得肯定;「草地狀元」於二00一年亦獲得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節目獎。除了製作這兩個節目外,也是「冒險王」的製作人王淑娟說:「兩節目的一貫精神都是發揚在地文化。」

「草地狀元」挖掘即將沒落或是鮮為人知的行業,發揚各行各業的精神,傳達只要是專精、熱愛,行行都是狀元的宗旨。「用心看臺灣」把臺灣分割成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全國走透透深入介紹各鄉鎮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幾年前本土意識漸漸提高,三立電視將綜合台改成臺灣台,製播貼近臺灣人的節目。王淑娟發現,當時電視節目一窩蜂的介紹具有社會地位的名人,以收入多寡作為功成名就的定義,他們開始逆向思考、重新定位「成功」,於是「草地狀元」告訴觀眾,不管什麼職業,只要認真生活、努力打拼,就會被肯定,就是「成功」。

王淑娟舉例,製造「簑衣」這類將要沒落或是根本沒人知道的行業,做簑衣的阿伯都說快要收起來不做了,但在節目報導後變得有價值,認為自己好像變成國寶級了。「我覺得這就是公益節目發揮效益的地方」她說。

「用心看臺灣」替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做介紹,希望用鏡頭捕捉臺灣的全貌。王淑娟指出,當初製作這個節目時並沒有考慮收視率,因為她發現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短期看不到變遷,但是長期下來,改變很大。「尤其是921之後 ,影像紀錄人驚覺要加快腳步。」

兩個節目在一開始製作上的大難題都是受訪者不敢,也不願意接受採訪,「他們會說自己的工作沒什麼啦!快要收起來不做了。也沒什麼好講的啦!」王淑娟認為,早期很多人對自己的行業不看重,難以啟齒自己是種田或是作黑手。「我們想告訴受訪者職業不分高低,我們是比較不同處,而不是社會地位的高低,當他們發現自己被尊重,進而也會看重自己的行業。」一直到現在,民眾變得會爭相推薦自己的東西,希望被報導,反而製作單位需要篩選。「我們都有很深的體驗人們在這點的轉變,這是很正面的的改變,很感動,我希望以後小孩子在填寫資料卡的時候,可以不用考慮說爸爸是買肉羹麵或是水泥工。」

除了對人的影響以外,王淑娟認為這兩節目對地方產業具有貢獻。王淑娟舉例,早期傳統的麥芽糖是手工製作,非常的費工,很多人認為用機器取代就好了。但是當節目介紹傳統手工麥芽糖有那麼多的好處之後,觀眾朋友開始指定購買傳統手工製的麥芽糖。

更顯著的是觀光的提昇。王淑娟舉例,屏東的車城的綠豆蒜是一種冰品,當時禮拜五報導完,隔天經過那裡想跟老闆打個招呼,沒想到老闆完全沒有打招呼的時間,「因為客人實在是太多了,讓我們很驚訝。」節目帶動了觀光,這個影響是很大的。「當有這樣的需求就會有市場,這些傳統產業就會有生存下去的機會。」

清大經濟系三年級的劉又偵常看草地狀元,「我認為這個節目都很有質感、親切感,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她說,草地狀元將臺灣各地的人文工業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容秘辛介紹給觀眾,沒有特別強調能賺多少錢,比較著重在製作過程。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吳儒佳表示媒觀的評審每期都不同,評鑑的內容取決在製作單位寄過來的那一集,原則上這兩個節目的收視群很廣,不侷限在兒童或青少年。退休國中教師林琇玲表示,「草地狀元」之所以吸引她收看,是因為她會以節目中所介紹的人物,他們努力、奮鬥的精神作為自己生活的借鏡,也會建議自己的孩子去看。

「用心看台灣」有些工作人員發願要把三百一十九個鄉鎮都作完,大概需要六年的時間吧!為什麼這麼堅持呢?「因為我們都看到自己的存在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價值,製作行腳類節目而讓人和行業改變,這種成就感是很大的。」王淑娟說。「有些行業其實介紹過了,但是我認為只要是人不同,經營理念就會不同,就有值得推廣的地方,不同的技巧、態度,都有其存在價值,我相信可以一直做下去。」

王淑娟指出,團隊一直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就是製作「臺灣大百科」。「我個人希望以網站的方式呈現,成為最齊全的臺灣資料庫,串聯所有資源,集結台灣史、人物、景點、美食。成為不論是外國或本地人,了解臺灣的一個平台。」

2004年10月20日 星期三

大同社大志工社 散發愛與服務心

【記者安鴻綺/生命力報導】

走進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國中裡的「社區大學」辦公室,總是可以看到一群和藹可親,穿著制服的阿公阿嬤,在他們臉上永遠掛著笑容,並且親切地迎接每一位學員。是的,他們就是大同社區大學裡的志工,大同社大將這群可愛的志願服務者集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校務志工社」,在隊長陳俊傑先生的帶領下,志工社即將走入第四個年頭。

走進位於台北市大同區建成國中裡的「社區大學」辦公室,總是可以看到一群和藹可親,穿著制服的阿公阿嬤,在他們臉上永遠掛著笑容,並且親切地迎接每一位學員。是的,他們就是大同社區大學裡的志工,大同社大將這群可愛的志願服務者集合起來成為一個有組織的「校務志工社」,在隊長陳俊傑先生的帶領下,志工社即將走入第四個年頭。
大同社區大學「校務志工社」自二OO一年成立,就字義上來看,校務志工社似乎只著重於校內的行政工作,其實不然,志工社常常走入社區,不定期依照大同區公所提供獨居老人和低收入戶的名冊,前往其住所,進行送米等慰問動作。另外,遇到了開學日或逢年過節,志工社也會舉辦相關活動,如:開課說明會、設立攤位等。

志工社的成員現達約八十人,且多半是原來參與社區大學課程裡的學員。志工社副隊長趙幼美表示,當初會加入志工社最大原因,是在二OO一年社大剛成立時,正在召募志工,所打出的口號是一旦加入志工社,即能享有一堂免費課程,基於這點好處,她加入了志工社。過程中,趙幼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她常與學員們在課程結束後相互分享,如:烹飪、插花、歌唱教學等課程,每當一個課程結束,他們便會彼此交流,也因此結交了不少好朋友,「真的很快樂、真的很好」,趙幼美在說出這句話的同時,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另一位與趙幼美同梯次加入志工社的陳俊傑,現任職位是志工社隊長,現年六十八歲,不過他並不是大同區的居民,而是每日於桃園住區通勤往返,問他為什麼要如此辛苦,陳俊傑只笑笑的說:「這樣才不會老啊!」陳俊傑也表示當了志工後最大的不同,在於改變了他以往的說話方式和態度,他認為到了社區大學上課後,才知道原來有太多的社會常識是自己所缺乏的,無論是有形或無形的,尤其是能夠和很多人作知識或經驗上的交流。而對於志願服務的認知,陳俊傑表示,「志工絕對是社會成長的動力」。 

不過志工社的成立,一開始並不是太順利,大同社大主任秘書張坤華表示,由於志工社是一群由平均年齡五十歲的阿公阿嬤所組成的團隊,他們各自有既定人格,且都有一定的社會經驗累積,因此如何將這些個性派的個體,組織成一個和諧相處的團體,是一開始他必須要面臨到的最大難題。張坤華舉了一個例子,即是今年三月間志工們為大同區戶政事務所佈置的「大同文化藝廊」之舉,過程中團員們曾面臨挫折,一度認為無法完成這項任務,不過就在張坤華對大家「少說話,多做事」的叮嚀下,這些阿公阿嬤們終於完成了這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不僅讓戶政事務所的員工刮目相看,更是一個提振志工社成員士氣的極大轉捩點。

此外,大同社區大學一直以全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為辦學宗旨,針對此點,張坤華也提到,志工社的成立無疑在朝著這個目標來努力,「要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事」,他說,同時這也是志工社成立的最大意義所在。另外,除了訓練志工們平常的校務行政工作和定期舉辦活動外,主管們也會不定時安排「知性之旅」,來豐富這些年長者們的心靈,如:參觀清水祖師廟、走訪大溪老街等,不僅是單純的旅遊,而是藉由這樣的實地探訪,讓他們了解原來外面的世界是很大的,且也能從中獲得相關常識。

至於要如何才能勝任志工一職呢?趙幼美表示,其實擔任志工的基本條件是必須要有一顆真誠的心,且不怕低姿態。而且在正式加入志工社前,也要經過兩天相關的培訓,每次八小時,培訓的內容主要在訓練與人的應對和溝通能力,如:說話禮儀。她也強調志工並不限性別年齡,只要有熱誠服務的精神,且合乎上述條件,都歡迎來加入志工的行列。

若有民眾也想加入大同社大校務志工社,請電洽: (02)2556-0230 、(02)2555-6008或電子郵件:amy1210@tatung.org.tw。


延伸閱讀:

1.大同社區大學

楊英風美術館 用藝術看人生

【記者李書琴/生命力報導】

楊英風,一位曾被法國<<美術研究>>雙月刊譽為「指導世界未來雕塑方向之大師」,也是啟迪雕刻家朱銘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分布於全球,世界各地都留有他的創作,透過藝術作品刻劃自己及周遭人的人生。

在台灣,楊英風結合建築與浮雕的作品,大多都坐落於校園中,光是交通大學校園內便收藏十二座;一九九七年時,為紀念宜蘭先民墾荒的精神,更在宜蘭縣政府廣場大膽結合枯木與不鏽鋼雕塑,矗立起「協力擎天」的作品,大刀闊斧的氣魄令人印象深刻。
「倡導中國文化現代化,齊心研究中國生態美學」是楊英風美術館的宗旨。博物館外觀成狹長三角的侷促空間,不易引人注目;走進館內,層層相疊、樓中有樓,從地下室開始慢慢向上攀升,運用了中國庭院的設計方式,使得空間的變化豐富,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感,這就是楊英風的精神。美術館主任游元隆先生說:「美術館的格局是楊大師親自監工所完成的。」

地下室大多佈置楊英風的早期版畫,如「土地公廟」主要是描述台灣鄉間小民虔誠的心,及各時期的藝術作品和楊英風的生平事蹟;而在二樓方面,展示的是鑄銅作品;三樓則是主題式展示區,展示著楊英風結合了現代都市外觀和東方思想的不鏽鋼藝術作品,及一些近期的作品。

楊英風美術館內部更包含了研究中心,游元隆說:「楊大師先前就有數位化的觀念,會將照片歸類編號存檔。」研究中心因為楊英風先生的用心,並著手積極的整理出楊英風先生重要的著述、論文、日記以供大眾研究,成立了一個楊英風數位美術館,將楊英風生前彙整好的資料透過數位科技,傳播給大眾。

楊英風的作品在各個不同的時空背景產生了不同的風格,最大的轉折是在因緣際會下前往羅馬進修,在羅馬,他體認到東、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領悟出「天人合一」的哲理,長子楊奉琛說:「這一時期造就了一代大師的創新理念,大膽且前衛。」

而楊英風最足以為外人稱道的莫過於首創了「景觀藝術」,楊英風眼中的景觀藝術不同於西方的「地景藝術」,景觀一詞是指廣泛的環境,及人類生活的空間,包括人類思想及感官可及的空間。以日月潭教師會館的浮雕「日月光華」為例,在日月雙神的浮雕上,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形容日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解釋月神,是以中國天人合一的詩性、智慧和中國的生活美學、生態美學所凝結出來的造型藝術,在台灣這是第一件景觀藝術作品。因為楊英風先生的創作風格,「景觀藝術」一詞也在藝術界傳開了。

楊英風的精神影響了他的家人、他的學生,並以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作品告訴世人,藝術不是商業化下的產物,而是因應著環境去造就自己的藝術,不是為己也不是為別人。楊奉琛說:「父親在藝術上無我的境界,使我投身進入這個領域。」也因秉持這樣的的堅持,楊英風的作品也才能享譽國際,深深打動每一個人。

楊英風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31號
聯絡電話:2396-1966


延伸閱讀:

1楊英風美術館

「家書」一劇表現母親寬容的愛

【記者陳若涵/生命力報導】

在一片漆黑中,只聽見母親吟唱童謠哄小孩,一切似乎都回到兒子還沒長大之前母子間的親密,直到知道兒子是同性戀之後…這是同黨劇團新戲「家書」的開場,是關於同性戀兒子與媽媽之間關係的掙扎,「台灣只有我們跟台南的另一個劇團會演同志戲劇」團長邱安忱說。

因為對戲劇的著迷,邱安忱投入的小劇場工作行列,在出國進修之前他就曾為戲班子劇團編導過同志作品。赴美進修並拿到表演創作藝術碩士之後,回國後組「同黨劇團」,演出的主題都是關於性別問題,探討同性戀議題。有別於過往同黨劇團推出的同志「身份認同」及「自我追求」相關議題作品,新作「家書」將方向轉回到同志家庭,那切不斷的血緣關係,從母親的觀點探索家庭與同志的關係。
父母總希望孩子能平安長大、成家立業,但這傳統的生命價值觀被「我子女是同性戀」打擊之後,要如何面對悲傷、憤怒的內在情緒。「家書」是邱安忱訪問同性戀家庭,加上自己家裡的親身經驗為藍本而編劇而成的。原本請到一位同性戀者的母親要在十六日下午那場表演後上台說心路歷程,但最後她還是無法突破而臨時取消,邱安忱說覺得非常可惜,不過尊重她的決定。

在劇中母親角色由極體劇團藝術總監吳翠文演出,邱安忱本人演同性戀的兒子。吳文翠以肢體表演著稱,在劇中她用較誇張的肢體語言表現出母親心中痛苦的掙扎,邱安忱說吳翠文表演意境像是詩人。邱安忱說自己演戲的風格是比較寫實的,吳翠文是抽象意境的風格,兩人有如此極端的差距,在兩人在排戲時反而激發很多創意。

邱安忱在「家書」中身兼導演、編劇及演員數職,他說為了代表母子之間關係的掙扎,開場時母親身上纏繞著一條紅絲巾為象徵,以痛苦的獨白開場,然後以紅絲巾牽引出兒子,兩人之間的紅絲巾就像是切不斷的血親一樣,不過又像在拔河,在性向的問題間不斷角力。母親說「陰陽交合不是這個世界最自然的事?為什麼會有同性戀?這麼簡單,不用學、不用教,你為什麼會搞錯?是不是跟左撇子一樣,一直努力、一直訓練,還是可以跟大多數人一樣用右手?」

發現自己的兒子是同性戀之後,母親她心中的掙扎與痛苦讓她產生了逃避的念頭,無法體諒與了解。母親用盡方法想讓兒子變成她所謂的「正常」,請教醫生、求神拜佛、介紹相親,甚至開始責怪自己。在一幕母親急著求神拜佛,一支支供神的白色蠟燭逐漸把自己圈在一個小框中,兒子在蠟燭外默默面對母親的封閉,卻又無可奈何。邱安忱說劇中的道具都很簡單,但是都有象徵意義。除白色蠟燭表象母親封閉自己之外,當母子兩人回憶起以往親密的回憶時,舞台上會灑紅色花瓣在兩人身上,營造出親情的溫馨。

「你終究是我的兒子,媽媽只是心疼你走了條辛苦的路」在最後一慕母親體諒,母子的親情永遠是最珍貴的。邱安忱表示「家書」最重要的是要表現父母對孩子的愛,那是最無私寬容的,這是整部戲最感動人的地方。

邱安忱說同志戲劇困難的地方就是不容易推廣觀眾群,除同性戀者外,可能一般異性戀者會沒有興趣。針對此點,他表示之前的戲都是同性戀者的觀點,「家書」的突破是由母親的觀點來引導整部戲,以後同黨劇團就是以這方向走,從非同性戀者的觀點出發,會讓一般人覺得跟自己更有關係。 

邱安忱觀察後發現同性戀觀眾一般比較喜歡看熱鬧、歡樂的劇情,這次「家書」議題比較嚴肅,出現的問題就是同性戀觀眾不愛看。他舉八年前作品「新天堂公園」為例,那部片雖然是設計為悲傷的結局,但搞笑歡樂的橋段很受歡迎,在前年三度重演還是場場爆滿,很受歡迎。他說那有點誤打誤撞迎合到觀眾口味,如果叫他再作相似的戲他應該就做不出來了。「我覺得表演藝術應該要從自己的生命中出發,我做的東西就是自己會感動的,這是我目前製作戲劇的出發點」所以目前最重要是做自己認為好的、自己會感動的戲,如果要刻意迎合市場口味,邱安忱認為做不出來好戲劇的。


延伸閱讀:

1新書發表:「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

2有志一同來唱戲 同黨劇團慶三年

都市政策公民會議 北投居民初試啼「聲」

【記者陳祈廷/生命力報導】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日前在北投新民國中召開。此會議為台灣第一個有關「都市政策」的公民會議,也是台灣第一次試辦線上公民會議。這次會議的參與成員為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北投公民,一起討論北投老街的何去何從。

公民會議最早是由丹麥發展出來的一種民主參與機制。近年來由台大社會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引進,已試辦過「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等,主要是希望藉由公民對政策議題進行有效的辯論,提高一般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並集結他們討論後的共識觀點,做成報告,供日後決策參考。
因為公民會議還屬民主的實驗階段,所以參與民眾對公民會議的精神主體未必了解透徹,會想尋求以前里民大會的討論模式。主辦單位北投文化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張鈺微表示,我們不會預設立場,以前民眾習慣被會議程序操控,「但我們希望讓民眾知道他們才是討論的主導。」

除了面對面的公民會議,網路視訊的公民會議也同時舉辦,主辦單位還想了解線上公民會議操作的困難,也想比較面對面和線上會議的差異。北投社區大學副主任楊志彬說:「其實這次主要還是把焦點放在面對面會議,線上會議則是藉此測試北投居民對視訊開會的接受程度。」

國外的視訊會議技術目前已趨成熟,但台灣由於受大環境的限制與頻寬能否負荷的影響,可能會有不能同步的狀況。因此北投文化基金會就幫參與線上會議的十一位北投居民免費升級寬頻上網。楊志彬表示,如果未來線上會議能突破種種限制,就能擴大參與面,如弱勢族群就可多加利用它來發聲。

這次公民會議為期五天,主要針對北投老街區的未來發展交換意見。與會的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研究員王章凱表示,北投的定位不清,無法明確指出公共設施的需求,導致發展遲滯。會議首日民眾對老街區的發展討論已多所著墨,是要開發產業吸引商機如淡水小鎮?還是致力保存地方特色,善用溫泉資源?大家的意見紛雜,還沒有明顯共識。

坐在旁聽席一整天的北投居民葉媽媽說,因為關心北投,愛惜這邊的居住環境,所以參加旁聽。她對會議成員的討論時而拍手讚同,時而發表個人意見。她說:「這樣的公民會議真的能代表全體公民嗎?」會議成員王同學也表示:「有的人一直說別人已經說過的話,實在有點浪費時間。」

對此,張鈺微表示,公民會議的抽樣參與成員一定無法完全代表全體,但已經在過程中盡量做到公正、客觀。如有必要,也不排除再安排其他不同公民再做會議召開。另外,公民會議會因為議題的不同而影響民眾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會視情況改變主持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公民會議背後的精神。」

目前公民會議在台灣還是初始階段,在公民抽樣、議題選擇、資料蒐集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少,做為社區討論公共議題的模範,且結合社區大學的社教功能與意義,北投居民已向前一大步了。


延伸閱讀:
1北投文化基金會

2004年10月8日 星期五

《部落之音》紀錄部落重建

【記者 胡乃楨/生命力】

在九二一地震發生後,瓦歷斯˙諾幹和阿(女烏)回到了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泰雅族雙崎部落,為重建災區,也為傳承泰雅族文化的理想。這樣的熱情激起了《部落之音》作者李中旺的好奇心,想為此留下紀錄。片中紀錄了歷斯˙諾幹和阿(女烏)的努力、奮鬥、遭受打擊到失敗的過程,最後也以兩人的離婚最為整部紀錄片的結尾。

今年全景傳播基金會共推出七部關於九二一的作品,其中有四部已經上映,三部還在後製階段。全景傳播基金會更安排了《部落之音》在播放後,讓導演與參與者現場對談。李中旺說:「你們看到的遠不如我們拍到的,我們拍到的遠不如我們在現場看到的。」如此,透過與觀賞者直接的互動,使其完整、全面的了解片中所欲表達的意涵。


九二一地震發生至今已五年,在李中旺的《部落之音》中,是紀錄五年前災後的徬徨無助、猜忌多疑,及越來越不堪一擊的泰雅族部落。片中以一位原住民廣播主持人巴亞斯引觀眾進入時光隧道,回到五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回憶裡。雙崎部落在九二一地震後,面臨資源缺乏亟須外援的窘境裡。當時,有二十三戶人家可以住進組合屋中,沒有組合屋的,可領到數千元的租金。但是在資源不足又分配不均的情況之下,資源大都優先送往組合屋,使組合屋中的原住民與部落其他地方的原住民行成兩個集團,相互的猜忌、爭奪,甚至部落的人認為:資源只認得組合屋。除此之外,部落中老一輩的人與中、生代的觀念、信任,和權力的分配,更撕裂了這個部落原有的團結。

雙崎部落最嚴重的就是水源問題。他們用的水是黃濁濁的污水,而且是原住民自己找源頭,用水管接的,不是自來水。諷刺的是,雙崎部落是在政府規劃的水源保護區。

整部片的靈魂人物是只現聲、不現身的原住民廣播主持人「巴亞斯」。他代表的是作者本身的發聲者、意念的傳達者。他以幽默、諷刺的廣播內容表達對雙崎部落的惋惜,更對現實環境抒發不平之聲。例如:他提到八、九個月未能搶通的道路,居然能在短短十幾天搶通,原因是官員要巡視災區,必須經過雙崎部落。這反映了在現實世界裡的不公平,也難怪李中旺打趣的說:「本來這部片還想叫『這就是台灣』,因為雙崎部落根本是整個台灣社會的小縮影。」

在拍攝當中,李中旺曾經試圖想放棄這樣的紀錄片,他說:「何必要將這樣黑暗的東西紀錄下來,真的感覺很無力。」但是在團隊中的夥伴不停的鼓勵和支持,讓他一次次打消了放棄的念頭,完成這部作品。 

在進入後製作業時,本來李中旺希望在片子完成後,能在雙崎部落的自由國小播放,並邀請所有出現在片中的人一起參與觀賞,但最後因時間未能配合而作罷。不過,他也表示:「當這部片在其他地方播放時,希望能喚起大家對九二一災難和人性的反省、激起共鳴。」

雙崎部落也是原住民作家亞歷斯˙諾幹的家鄉,他帶著理想回到了家鄉,但可惜的是,他的理想並未實現,最後帶著遺憾離開。但李中旺說:「以這件事來說他是失敗了,但不代表他永遠失敗,經過失敗後的反省檢討,說不定下次他還是會出現在雙崎部落,繼續為理想努力。」就如同片中的亞歷斯˙諾幹二OOO年在自由國小的畢業典禮上所說:「這個被震碎的部落,永遠是你的部落。」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