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5月27日 星期三

多加團契 幫助離婚婦女找回自己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陳太太結婚三年,因常遭到先生的虐待,不得已走上離婚一途。對她來說,這是個非常大的打擊和痛苦,也產生過無數次自殺的念頭,直到她進入了多加團契,因著耶穌的愛,使得生命充滿喜樂,更學會寬恕先生的過錯。 

多加團契是在民國七十七年,由一群婚姻破碎的教會姊妹們成立。創辦人吳維傑說,多加團契以福音的角度為出發點,透過電話協談輔導,職業訓練,例如裁縫等課程,還有一些情緒管理、溝通藝術、心靈醫治講座,來幫助她們走出婚姻的陰霾,活出真實的自己。她又說,為了不讓孩子受到破碎家庭的負面影響,多加團契也會不定期的辦有關兩性教育、親子關係的演講。


「你來試試耶穌。」曾經也遭到婚姻破碎的吳維傑表示,她會對每位來多加團契求助的婦女傳福音,因為她自己就是個見證,吳維傑說:「自從我認識了耶穌基督,從原先的失望怨恨,氣憤不平,甚至有自殺的念頭,轉變為認識自己的罪,接受基督的救贖而原諒配偶,為配偶祝福禱告。」吳維傑認為,唯有饒恕對方,心中沒有恨意,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樂。

多加團契的全職義工張依潔表示,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輔導人員非常地缺乏。因為台灣社會離婚率急速的增加,求助的婦女也愈來愈多,而義工需要經過一定的訓練,才能做輔導協談的工作,所以常有供不應求的現象。

多加團契目前有三個中途之家,但都是私人庇護所,由教友提供自己的家讓受虐婦女暫時居住。對於未來的展望,吳維傑表示,希望政府單位能夠提供合法的庇護所及更多的經費,給予婚姻不幸福的婦女更多的保障。

助少年健康成長 家庭與學校同等重要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小楷十一歲,國小五年級,因為偷竊罪進入少年觀護所。在少觀所於端午節前夕所舉辦的懇親會,他負責舞獅表演的打鼓工作。沒有家人來會客,小楷表演完後獨自吃著扶輪社送來的麥當勞,他說:「我好想家、想媽媽,出去後不會再犯錯了,我有寫信跟媽媽說對不起啊,媽媽是不是不原諒我?」。母親節,小楷的媽媽與家人沒有來看他;這次的懇親會,他又失望了。

小楷的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是電子工廠的作業員,平常因為忙於工作而疏忽照顧小孩。小楷說:「以前放學回家,家裡都是只有我一個人,好無聊,我只有跑出去找朋友玩」。心理諮商師于白儂說,現在的父母由於普遍忙於物質生活的追求,而疏於對小孩的「教養」。她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教養」,教養應該是給予小孩心靈與物質生活上的慰藉,並適當給予孩子行為上的導引,尤其在兒童與青少年階段更是重要。現代父母普遍重視物質,卻缺乏對小孩的心靈呵護是不正確的。


另外,她並不贊成台灣將犯錯的兒童送到少年觀護所。她以加拿大為例,對於像小楷一般的犯錯兒童,都是送到環境良好的寄養家庭,給予重新的家庭生活。台灣的少觀所雖然也給予少年犯教育課程,但畢竟是封閉式的監所模式,懲罰意味大於教育。

台北少年觀護所主任官泰平指出,除了家庭教育外,學校教育對於少年犯的更生也是相等的重要。在許多累犯的少年中發現,當他們回到學校後,師長常會對少年犯貼上標籤,甚至告訴其他同學不要接近他們。最後這些少年犯,只有中輟學業,再投入以前素行不良的同儕或是為幫派所吸收利用。

官泰平憂心的說,暑假將屆,又將進入少年犯罪的高峰期。在漫長的暑假,雙薪家庭如果不能注意小孩行為,妥善為他們安排活動,在缺乏家庭與學校關注下,青少年可能會染上不良習性,甚至被吸引犯罪。

官泰平認為,青少年犯罪問題,應該是社會整體的責任。一個少年犯的造成,有可能會影響社會三、四十年。只要每個人站在自己崗位上,盡能力幫助周遭所接觸到的少年,其實就有可能替社會減少一個問題。

從部落到都市─山光社區的阿美族遷移史

【記者林莉雯/生命力報導】「當時我的部落發生乾旱,玉米收成不好;為了生活,我的先生就到台北來工作。」這是一位居住在山光社區的受訪者--黃金蘭女士所敘述的一段話。從這片段的口述遷移歷史中,可以發現當初原住民是為著生活,而離開故鄉到台北工作奮鬥。

「山光社區」位在汐止鎮,是一個都市原住民社區,社區居民多是由台東、花蓮北上的阿美族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並委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為「山光社區」架設網站。網站重點放在原住民由部落遷移到都市中的種種現象,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加以呈現;惟目前部份資料仍在陸續建構中。


山光社區網站中的「社區簡介」中,有社區的基本資料,如社區環境、人口特徵、本籍或出生地、社區印象、社區形成與變遷、年齡分佈、教育程度、社區組織與制度以及社區大事記等。

除此之外,「山光社區」的口述歷史部份,分為「山光社區訪談錄」,以及「部落回流人口訪談錄」兩個部份,「部落回流人口訪談錄」主要在談當初遷移至都市的原住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甘心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中;藉由這些實際故事的說法,讓關心「山光社區」的人可以了解原住民由部落來到都市的種種心路歷程。

另外,「原住民藝文小館」則提供筆繪的原住民圖像,在「原音重現」部份,還可以聽到阿美族部落歌謠「歡喜歌」的重現,不過比較可惜的是這部份還在測試中,收聽並不穩定。

透過汐止山光社區採集和編寫原住民都市移民遷移歷史,串連原來居住在花蓮、台東部落阿美族人「生活與共」的部落生命體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山光社區」還將視野擴大到國際;不僅和花蓮的「洄瀾網」相連結,也提供他國原住民網站的連結,如南美洲的馬雅,以及北美的印地安等。



延伸閱讀:

山光社區

心理諮商師打開少年犯心中的結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FRANK 與哥哥原是在加拿大的小留學生,後來父親經商失敗,只好放棄學業回國。在小學同學介紹之下,找到一份提供膳宿的工作,沒想到這份工作後來卻帶給FRANK 十年的牢飯。

擔任台北少年觀護所心理諮商師的于白儂說,事發當時, 距離 FRANK 回國剛好一個月。當時,是一個星期日的早上,熟睡在公司宿舍的他,被一陣打架吆喝聲嚇醒,呈現在他眼前的則是前一日的借宿者,被老闆及其他同事用木棍追打的頭破血流,後來老闆率領其他人匆匆下樓,留下一名同事和被害者。後來同事央求他幫忙將被害者送到醫院,他基於善意便答應同事的請求。豈料上車後,車子越開越偏僻,到了一處荒涼的墓地,只見老闆和其他同事早在當地等待,二話不說將被害者拖下車殺害後焚屍,而他目睹了這一切。因為這個案件,FRANK 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


于白儂說, 第一次與 FRANK 接觸是在一次心理治療的舞蹈教學裡, 她注意到FRANK 很認真的學習,但總是同手同腳。在每次舞蹈教學結束後,于白儂總會和每個少年犯「擁抱」,感謝孩子們一天的投入和辛苦, 但 FRANK 總是刻意的躲開, 直到于白儂追問,才知道原來 FRANK 覺得自己犯了殺人焚屍案,他恐懼自己身上的罪惡會玷污了于老師。

于白儂說,在FRANK的案情中,她從心理測驗分析中發現,FRANK是個內心壓抑的小孩,而且在目睹殘忍的焚屍案後再加上司法判決的重罪,對於旁人已不再信任,同時認為自己是罪惡、污穢的。因此,如果在司法矯正體系中,不加入專業心理輔導人員,類似像FRANK的孩子,將會在心裏烙下永久的傷痕,行為模式也會逐漸偏離常軌。

FRANK 經過于白儂不斷的心理諮商下,逐漸恢復與旁人的交往,後來在一次少觀所晚會中,他終於撲向于白儂的懷抱,。 現在 FRANK 已經移轉到台北看守所,在他寫給于白儂的信中說道:「非常感謝于老師為我所做的一切,我有一個想法,當我出獄之後,再回到少觀所現身說法。妳放心監獄絕不是我的人生,它只是我人生中的一塊絆腳石,一場小挫折,而這些絕對不能阻止我。」

于白儂說,對於少年犯而言,在往後漫長的人生中,的確監所只是一個小石頭。但是更重要在於社會如何幫助他們,拿去這心中的小石頭,不讓他們走出監所後,繼續仇恨社會與人群。

通化街熱鬧慶祝客家文化節

【記者劉學珊/生命力報導】五月二十三日的通化街夜市未到夜晚,便已是人聲鼎沸。下午兩點,在穿著客家傳統長袍的台北市長陳水扁敲大鑼後,為期兩天的「一九九八年台北市客家街路文化節」正式揭幕,沿街可聽到炮竹聲,還有客家傳統的花鼓隊遊街。

今年的客家街路文化節,已經是第三屆了,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主辦,客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羅志鴻表示,希望藉這次的節慶活動,讓台北的客家鄉親認識自己的新故鄉,並且讓其他族群的朋友,也更了解客家文化。


主辦單位表示,通化街的客家人多半是呼朋引伴而來,慢慢的就在當地形成一個客家人集聚的社區。目前通化街的客家人佔了當地居民三分之一的比例,通化街上有許多店面也都是客家人開的,因此選擇在通化街舉辦客家文化節,是最適當不過的。

這兩天因為天公作美,又逢週休二日,在節慶活動開始之前,通化街就已經有不少民眾攜家帶眷的來湊熱鬧了,而有些攤位也提早擺設,讓早到的民眾可以先參觀。

在兩天的節慶中,整個通化街可以說就像一個客家博物館。在客家美食區,您可以嚐到傳統農村的麻糬、客家菜包、桔子醬、美濃板條等,現場還會表演傳統美食的製作過程;而客家藝品區則可以觀賞到來自苗栗三義的木雕及美濃的紙傘;另外還有傳統文物區,讓您重溫早期客家農村的器具。

當然,客家歌謠也是整個活動的重點,除了有攤位販賣客家歌曲專輯外,二十三日晚上,更請來客家創作歌手,如新寶島康樂隊中的黃連煜、顏志文等人,舉辦一個「另類客家搖滾演唱會」。主辦單位特地也展覽四十年前通化街的老照片,其中包括民國五十七年通化街大淹水的照片,讓通化居民重溫往事。

另外,在通化公園的「街頭戲院」,則播放紀錄片-「客家人在台北」,片中以通化街客家居民為主角,紀錄社區中客家人的遷移史,以及人生觀感,希望能與台北居民共同分享台北客家人的故事。

除了市長陳水扁到場開幕外,北市民政局長李逸洋、立委葉菊蘭、市議員李慶安、魏憶龍等都一同來參與這個節慶。

賽夏族矮靈祭的傳說

【記者李玟怡/生命力報導】傳說中,在現今新竹縣五峰鄉的賽夏族部落中,曾經闖入一群黑又矮的族人,被賽夏族稱為「達隘」。「達隘」很快就介入賽夏族的生活,他們聰穎過人,指導賽夏族農耕漁獵編織的技能。

「達隘」的身體雖短小,臂力卻很大,擅長巫術。但酗酒後卻喜歡做非道德的惡作劇來凌辱賽夏族人,常調戲良家婦女,賽夏族族人懼怕矮黑人對他們施行巫術,敢怒不敢言。在矮黑人的指導農耕技術及調戲良家婦女的情況下,賽夏族對於他們一直是有恩有怨的雙重心態。


後來,一名朱姓青年的妻子受到凌辱,朱姓青年憤而將矮黑人在酒足飯飽後休息用的樹木砍倒,並用土掩蓋,使得許多矮黑人墜入深谷而死。

之後,賽夏族的農收、漁獵不佳,連年飢荒,山洞中有哭號聲,大家便認為是矮靈作祟,於是請求矮靈的原諒,消災祈福。於是矮黑人的長老將技能傳給賽夏族族人,並教導他們祭拜儀式及過程,定於秋收月圓時祭拜。

「1996年苗栗縣賽夏族矮靈祭」告訴我們矮靈祭的傳說。多年來,賽夏族的矮靈祭一直在僻靜的部落中默默地進行,但由於近來媒體的廣為宣傳,變成人盡皆知的民俗祭典。

賽夏族的矮靈祭一直是神秘古老的,在祭典過程中,常有不尋常的現象出現,被附身的說法最多了。所以矮靈祭的禁忌很多,比如:在矮靈祭進行前,不可以對既定程序有所疑惑,要心地虔誠;儀式進行時,因為不是慶豐收,所以要心存敬畏,而不是狂歡;儀式進行後,祭歌、祭舞只能封存於記憶中,不得有任何商業性表演或展示。只有朱家或特定人才能進出「靈屋」,一般人不觸及「神鞭」或其他忌物(尤其是孕婦)。

矮靈祭中迎靈及送靈是不容許其他部族參與的,一般人可以參觀的是三天三夜的娛靈部分。在網頁中,除了矮靈祭的緣由、禁忌外,還有詳細說明祭典的程序及過程。由於矮靈祭是屬於二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的情況,在一九九六年的矮靈祭正好是屬於大祭,所以網頁中還有許多慶典時的圖片可以觀看。

「1996年苗栗縣賽夏族矮靈祭」的網址是http://www.xpoint.com.tw/html/ilg/ilg.htm

喜連莊社區資訊網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喜連莊社區是台北縣蘆洲市第一個擁有全球資訊網站的社區,由社區居民朱祥偉利用業餘的時間設計主持,網站的內容著重在社區居民生活訊息的交流和意見交流等。

這個網站內有「社區報馬仔」﹑「蘆洲廣播站」﹑「生活收音機」﹑「好站倒燒報」﹑「兒童網路國」﹑「健康電視台」幾個網頁。


「社區報馬仔」中有生活便利手冊﹑交通相關訊息與百貨公司集。生活便利手冊內有統一發票開獎號碼,以及一些與居民生活相關的訊息;交通相關訊息網頁中有各個大眾交通運輸的時刻表,像火車﹑台汽﹑統聯﹑飛機等;而百貨公司集,就是百貨公司的一些打折﹑活動等的消息。

「蘆洲廣播站」網頁中提供蘆洲市內的政府單位,分局﹑派出所﹑農會﹑圖書館等公家機關的地址電話。「兒童圖書館」提供網路空間給社區居民進行交流的地方,像是鼓勵小朋友寫E-mail給站長,或是寫文章給其他有上網的小朋友看。「生活收音機」則是讓民眾可以在這邊寫寫心情留言或是分享溫馨小品,至於「健康電視台」就是提供與生活健康有關的訊息給民眾。

比較特別的是這個網站中的「好站倒燒報」,在這個網頁中主要介紹的是一些新的網路資訊技巧,或是讓比較懂網站設計的網友在這邊提供他們的經驗或是技術。像是網頁動畫圖書館,讓網友可以在這邊下載一些畫面資料。「首頁製作百寶箱」,教一些首頁製作的技巧或是方法;或是免費的5MB網頁﹑WINZIP95﹑PC-CILLIN﹑南極星等。在這個網頁中,不只是喜連莊的居民,只要是熱心的網友都可以向站長申請在這傳遞訊息。

「喜連莊社區網站」是個小型的社區網站,在熱心居民的參與運作下,成為蘆洲地區資訊提供或交流的中心。

如有需要可到喜連莊社區網站:http://members.tripod.com/~sealan/sealan.htm/

「華城天地」 一份豐富居民生活的社區月刊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位於台北新店的華城社區是北部一個有長遠發展歷史的社區。十二年前社區內的居民想要有一份能記錄社區歷史的刊物,從最初溝通住戶情誼﹑活動簡訊的小冊子,到今天每期八個A4版面彩色印刷的刊物,現在還有網上中英文對照的「華城天地」月刊。

「華城天地」月刊的內容,多是社區內的新消息或是生活資訊的提供,還有社區內教會的活動等。如果想要了解這個社區發展歷史,可以到「華城簡介」﹑「華城社區」﹑「出版始末」﹑「社區月刊」等網頁。這些網頁中清楚地記錄大台北華城社區的發展過程,內容是中英對照,是目前社區網路中比較詳盡的一個,它並可以提供全球社區工作者社區發展的指南和一些社區工作的經驗。


在社區生活資訊的部分,「社區回顧」中介紹華城附近的學校,提供居民可選擇的小學。「華城教會」是社區中的教會網站,有教會公佈的許多訊息,如活動﹑禮拜等,不單是基督教徒,一般的民眾都可以參加。「資訊知訊」是華城社區提供網友們最新資訊科技知識的網頁,像這期介紹的就是視聽軟體的新突破-MP3。

這個網站內的「當期目錄」和「當期焦點」,每個月會隨著新期月刊的發行,在網上作更新。這兩個網頁中條列出這期的重要內容,或對某些消息作深入的探訪。此外,這裡也可以查到「華城天地」過去幾期的內容,是月刊網上書庫的所在。

「華城散記」網頁中的文章﹑新詩﹑小說等是社區居民投稿獲刊登的。「人物專訪」,每期會訪問不同的人士,受訪的人物可能是醫生,談論一種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或是社會上成功的人士,分享成功的經驗等等。「讀書會」﹑「活動看板」則是社區內活動的消息,像是家庭才藝班﹑國畫班﹑插花班﹑演講﹑兒童夏令營等。

如有需要可到下列的網址:http://www.geocities.com/EnchantedForest/Glade/8981/

義消夫人的天使之音

【記者李彥/生命力報導】位於士林文林路,在士林交通分隊隔壁,義消們辦公的二樓建築物裡,隱隱約約地傳出鋼琴演奏及義消夫人練唱的歌聲。

台北市士林義消夫人合唱團,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合唱團團長蕭正雄說,六年前,他們曾到羅東拜訪當地的義消。在聯誼會上,羅東的義消夫人合唱團,演唱了一些歌曲,增添不少聯誼會上熱鬧的氣氛。他說,藉由唱歌可以增進義消之間的感情,又可調節心情。經由義消鼓掌通過之後,士林義消便自組了一個合唱團。


目前合唱團人數約有三十多位義消太太,合唱團雖不採強制參加法,但幾乎所有的太太都加入合唱團的行列。她們固定在每個星期二晚上,七點半到九點半,由士林國小音樂老師吳美雲指揮、教導,選擇歌曲練唱。

「義消太太們都非常認真學習、同學之間的感情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先生們都很支持。」吳美雲說,義消夫人合唱團,同學彼此之間都有濃厚的情誼。義消夫人張太太說:「一星期中,最快樂的時刻,就是到合唱團來唱歌。」

台北市士林義消夫人合唱團,預定今年七月去日本的大阪、福岡做兩場義唱,行程為八天。團長蕭正雄說,此次由日本消防局邀請他們,為了做最好的表演,出國前一兩個月都要加強訓練。他說:「義消夫人的表現及吳老師的教導都是一級棒的。」

蕭正雄也說,他們每兩年出國演唱一次,成立到現在曾到過菲律賓、日本兩國參觀演唱,每次都深得好評。他說,他們算是幫國家做國民外交。但政府方面沒有金錢上的補助,都是義消們自掏腰包或靠義消顧問來募得。今年三月,消防局成立三週年時,她們曾在新光三越義唱慶祝。

義消夫人合唱團不只義唱,也常做一些公益活動,到愛心孤兒院、博愛婦孺教養院等地訪問。士林中隊副中隊長謝宣仁說,他很高興合唱團能夠帶給人們希望與快樂,也帶給自己與家庭的歡樂。他非常支持他太太參加「台北市士林義消夫人合唱團」。

特殊奧運會 人人都是第一名

【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加油!加油!」阿寶在三千多位觀眾的加油聲中,跌倒後又爬了起來,一步一步緩緩的跑向終點線,投入媽媽的懷抱。

除了患有腦性麻痺症的阿寶,新竹以北八十九個學校啟智班、教養機構,三千五百名身心障礙者、家長、義工和教師,在五月二十四日齊聚台大運動場,參與台灣北區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該活動由中華民國及台北市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主辦,主辦單位於八十一年有感國內心智障礙者普遍缺乏運動,導致身心發展不良、學習力低落,因此採用國際特殊奧運規章來辦理運動會,讓心智障礙者享有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以達運動與復建雙重功效。今年已邁入第七屆。

特殊奧運會比賽和一般比賽項目大同小異,這次競賽包括擲壘球、急行跳遠、二十五公尺、五十公尺、一百公尺、二百公尺、四百公尺混合接力、八百公尺混合接力、桌球個人技術賽、籃球個人技術賽和親子趣味競賽。比賽依據選手的能力分組,讓每位身心障礙者都能增強體能及自信。

場上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參賽,有些被突來的槍聲嚇得大哭,有些搞不清楚該往那裡跑,但是在場邊家長的叫喊加油聲中與熱心義工的幫助下,不管輸贏快慢,每個人都跑完力了全程,而且最後都可以站上頒獎台,領到一面屬於自己的獎牌。

一位家長說,他的孩子為了今天的運動會,一大早就起床準備了,跑完後又拿到第一名,更是興奮的不得了。義工張婉瑩表示,雖然他們身心有缺陷,在比賽的過程中跌跌撞撞,但是看到抵達終點後高興的又叫又跳的模樣,更覺得他們的難得與可愛。

另一位義工說:「大太陽下孩子難免會鬧情緒,許多突發的狀況也會發生,但是只要看到他們快快樂樂的奔跑在場上,所有的辛苦都會化為烏有,盼望能為他們再辦一次運動會!」

每日與死神搏鬥的海洋性貧血患者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黃陳秀今年十七歲,身材卻比同年齡的人嬌小,小小的身材每天背負著打排鐵劑的醫療器材,二十四小時裡,有十個小時的時間在施打排鐵劑,因為她是海洋性貧血患者。

海洋性貧血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疾病,由於先天血紅素不健全,所以血球容易破裂而縮短紅血球的壽命。在台灣約有百分之六的人口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約一百二十萬人)。海洋性貧血分為甲、乙兩型,如果父母為同型的帶因者,每次懷孕便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機率可能生下重症患者。因此如果夫妻雙方都是帶因者,那麼產前檢查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目前台灣地區約有四百多名的海洋性貧血重症患者,這些患者終其一生,都必須定期輸血,平均約是每三、四個星期輸一袋或更多。但是由於長期性的輸血,會導致鐵質沈澱於體內各個部位,造成器官衰竭,所以每天都要注射四瓶排鐵劑來排鐵。

在全民健保還沒開辦之前,所有費用都需自行負擔,若是一天打四瓶,以每個月三十天來計算,光是排鐵劑就要花掉六萬元,因此許多患者只得減少注射的劑量,但是後遺症便是成長遲緩、鐵質沈澱導致器官衰竭。像黃陳秀身高就只有一百四十二公分,體重也只有三十六公斤,同時由於鐵質沈澱在心臟、脾臟,所以就併發心臟病及糖尿病。吳璧妃說,養大一個患有海洋性貧血症的孩子,大約要四千萬元以上。

患者黃陳秀表示,她出生後不久就發病,從幾個月大即開始輸血治療。為求達到良好的排鐵效果,每天必須用可以定量注射的醫療儀器,以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十個小時以上。中華民國海洋性貧血秘書長吳璧妃說,試想平時有木屑刺到手,都會感到極不舒服,更何況是一根長約兩公分的針長時間停留在皮下。

海洋性貧血唯一的根治方法,就是骨髓移植。然而數萬人中才有可能遇到一個基因相合者,有的人甚至一生都遇不到合適的對象。而且骨髓移植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一但細菌感染,患者就會有生命的危險。黃陳秀說,她本來有一個大她六歲的哥哥,同樣也是海洋性貧血患者,但是哥哥在十歲時,因為骨髓移植造成細菌感染而過逝。

十七歲應該是還在讀書的年紀,黃陳秀卻沒有在學校讀書。她表示因為海洋性貧血及併發症的關係,她必須經常請假,最後只得放棄就學。她還說,在年紀比較小的時候,她因為常要背打排鐵劑的醫療器材上學,常遭到同學們的排斥。現在則更因體力沒辦法負荷,無法繼續就學。然而,在黃陳秀心中,還是很希望能夠回到學校讀書。

吳璧妃表示,海洋性貧血的患者幾乎每一天都是在與死神搏鬥,過著活一天就是賺到一天的日子。身體上受到病痛極大的折磨,像有一位現年三十五歲的患者,由於鐵質沈澱在心臟,每次發作起來都會痛到用頭去撞牆。也常有患者的家屬打電話來求助,表示他們實在不忍心再在孩子的身上扎針了。協會的工作人員只能不斷的灌輸他們一個觀念,現在一時之痛,是為了以後不會有併發症著想,大部份的父母都是抱著這樣救孩子的信念才能支持下去。

此外,由於醫學上、社會福利的進步,使得患者平均壽命延長。但是吳璧妃說,如果不能給患者適當的心理輔導,那麼讓他們在死亡陰影下,過一日算一日又有什麼意義呢?因此她呼籲衛生主管機關重視這個問題,在提供醫療照顧外,能夠教導患者醫療常識,及面對疾病的正當觀念。

吳璧妃 為海洋性貧血者帶來尊嚴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吳璧妃是中華民國海洋性貧血協會的秘書長,也是一位患者的媽媽。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活得更好,所以她教自己的孩子,要跟疾病共存。為了使其他的患者走出自己陰暗的角落,她希望將陽光帶進他們的心底......。

人稱杜媽媽的吳璧妃,她說第一次看到地中海性貧血這個病名,是在她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在某一次的產前檢查時,她看到自己的病歷表上,蓋著疑似地中海性貧血的字樣,當時她就請教醫生,這樣有沒有問題,醫生要她不必擔心。由於第一個孩子出生後,健健康康的,所以她也沒再特別注意這個問題。


等到懷了第二個孩子時,她又想起這件事,於是在到馬偕醫院產前檢查時,又問醫生有沒有關係,醫生檢查後,也要她安心。為了避免誤診,於是她又到榮總、三總做了檢查。在民國七十九年時,還沒有健保,所以做這樣的檢查必須自己付費,一次就要花掉上千塊,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這些錢她也不敢省。同樣的,醫生還是跟她說沒問題。孩子出生後,體重三千九百公克,非常健康。然而,到了三個月大的時候,孩子變得易哭易鬧、不吃不睡,經過診斷,杜媽媽才知道自己的孩子真的得到海洋性貧血。

由於一股不甘心的情緒,杜媽媽要求家族中所有學醫的親戚朋友,幫忙找來有關海洋性貧血的資料。白天照顧孩子,晚上就努力的閱讀資料,就連大學教授多達數百頁的論文都不放過。終於知道這個病必須跟著自己的孩子一輩子,為了照顧孩子,她將工作辭掉,至今與這個疾病,已對抗了九年。

九年前,社會上還不盛行打醫療官司。憑著一份毅力,在沒有律師願意承接她的案子的情況下,杜媽媽自己學寫狀子,以傷害罪的罪名,告當初主要誤診的馬偕醫院。在法庭上,當檢察官問到,馬偕醫院到底傷害了杜媽媽什麼時,杜媽媽表示,馬偕醫院帶來的是他們家永遠的傷害。最後,雖然沒有勝訴,馬偕醫院也沒有依杜媽媽的要求,成立海洋性貧血基金會,但是這個案例已經變成醫學院中的教材。對於杜媽媽來說,能夠提醒未來的醫師注意這個病,這樣就夠了。

由於她熱心的個性,在照顧自己的海洋性貧血協會。杜媽媽說,原本這些病友大多都是躲在自己的角落裏過日子,有了這個協會不但能增進彼此的情感交流,也會辦一些聯誼、康樂活動,打開患者的心胸。

協會成立的第一年,杜媽媽就跟幾個病友的家長一起參加世界總會在倫敦的大會。在那裏,他們看到外國的病友們不但個個都過得健康開朗,而且其中甚至不乏結婚生子的人。這種情形帶給他們很大的震撼,讓杜媽媽他們覺得視野豁然開朗,知道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可以活得這麼好。所以回國後,協會便致力於患者的心理輔導,希望國內的患者,也能像國外的患者般,活得健康而有尊嚴。就像他們要求加入世界總會時,總會的人給他們的任務一樣,「將陽光帶進台灣患者的心中」。

瑪利亞啟智學園服務身心殘障者十五年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瑪利亞的天使,瑪利亞的天使,讓愛永不止息......」這是許久前,大家耳熟能詳的瑪利亞啟智學園廣告主題曲,但是,您知道瑪利亞啟智學園是在從事哪些服務工作的嗎?

民國七十二年,瑪利亞啟智學園的前身-愛兒復健啟智教室成立,附屬在台中市順天醫院小兒科之下,結合了小兒科學,復健醫學,啟智教育,為中部地區的殘障兒童服務,而後又曾搬遷到台中市莊小兒科診所;民國七十七年,因為接受啟智復健的孩子日漸增加,於是便成立了瑪利亞文教基金會,將原來的復健啟智教室改名為瑪利亞啟智學園,藉以擴大服務的範圍。


經過多年來的經營,瑪利亞啟智學園已經確立了主要的服務方針。瑪利亞啟智學園職員沈美雲表示,現在學園主要服務對象是從出生到三十歲的各類身心殘障者,包括肢障者,例如小兒痲痺、腦性麻痺,和心智障礙者,例如唐氏症、語障者,以及行為障礙者,例如自閉症、多動症,多重障礙等等,現在共計有二百零五位學員,其中又以心智障礙者佔大多數。

現在學園教學的時間為週一到週五上午八點到四點半,由於學園招收各種身心障礙的學員,因此在課程上的安排也頗具巧思,依照不同的身心障礙類別,分為啟智組-主要為智能障礙,啟情組-主要為情緒障礙,啟仁組-主要為多重障礙和肢體障礙,啟愛組-為主要極重度腦性麻痺患者,等等不同大組別,並且依照其障礙程度,在這幾個大組之下再另分成為幾個小組,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沈美雲說,學園現在聘請多位專任的特教老師,以最少一比一,最多一比六的師生比例來從事教學活動,教導學員感覺綜合訓練,例如透過操作電腦,訓練學員們的視覺與手並用的統整,以及家居生活自理訓練,例如折棉被,以及做運動體能訓練,例如翻跟斗等教學,並且提供相關的諮詢服務以及定期門診。

由於學園招收的對象為出生到三十歲的各類身心殘障者,因此屆齡的學員往往必須透過學園的轉介到其它的機構,重新適應新環境。沈美雲說:「適應新環境對這些身心殘障者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往往這些人會排斥新的團體。」「因此,基金會已經著手辦理『霧峰教養家園』的計畫,期盼能早日成立終身的教養場所。」沈美雲表示。

此外,學園也極需要義工以及經濟的支援,沈美雲表示:「如果您對特教工作有興趣和熱誠,不論您是上班族、家庭主婦或是學生,都可以加入義工的行列,或是您願意用金錢贊助學園的建設,我們也會十分感激。」

義工洽詢專線:(04)2590690轉分機24 藍小姐  郵撥帳號:2025132-8 財團法人瑪利亞文教基金會

張文彥 國內唯一盲人馬拉松選手

【記者蔡琇惠/生命力報導】談到跑步,多數的民眾會想到英姿煥發的馬英九。但您知道國內卻有一位盲人馬拉松選手嗎?

從小弱視的張文彥非常好動,在家坐不住,由於家住永和又喜歡大自然,所以常到河堤去練習跑步。國中的時候更經常參加賽跑,可是因為視力上的障礙,張文彥從來沒得過名,失敗的經驗讓他下定決心更要好好地跑下去。


十七歲時他就讀於新莊盲人重建院,跑遍了輔大校園、貴子路,每逢星期六他還會和朋友相約去爬泰山,張文彥表示,當時他最高記錄是跑輔大四百公尺操場六十圈。

後來張文彥進了啟明學校唸書,高三時為了能順利考取大學,他常趁社監不注意偷偷跑到浴室唸書,由於宿舍規定九點半要就寢,所以他只好把浴室當書房、洗衣機當書桌、衣櫃當書櫃,就這樣唸書到半夜。有一次唸到清晨五點多,張文彥就閉著眼睛走路,他彎腰撿東西時卻不小時撞倒桌角,導致眼睛出血,從此,他就無法看見任何東西了。

張文彥經歷了人生的黑暗期,他不能隨心所欲的走動,更不能從事他最喜愛的跑步。後來他在一次經穴病理按摩班認識了台北市野雁游泳慢跑協會的會長李嘉雄醫師,在他的鼓勵下,張文彥開始馬拉松的練習。

「一開始會有恐懼感,常會被石頭、坑洞絆倒,下坡時由於衝力太快,還會發生被野狗追的情況。」張文彥表示,馬拉松需要營養、運動、休閒、情緒兼顧,所以每一次的跑步都要維持愉快的心情。雖然難免會有挫折、倦怠感,但只要有旺盛的企圖心,就能堅持不放棄,即使速度慢也要有毅力跑回終點。

由於盲人跑步需要有陪跑教練指導,兩個人用繩子綁著手腕一起跑,所以張文彥每天清晨五點就和指導教練吳興傳去跑步,風雨無阻。有時下大雨,他就在室內繞著大樓跑。張文彥說,讓自己努力,咬緊牙關撐過去,才能拼出好成績。

在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公關部門工作的張文彥,是專業按摩師,負責推廣按摩業務。民國八十一年隨同紀政到北京參加兩岸交流慢跑活動,由於他是唯一的盲人選手,在中共的堅持下,大陸派了兩名弱視選手陪他一起跑。當地的電視台還特地去訪問張文彥,因此,他也算是揚名全中國。

後來,張文彥陸續到日本、紐約參加馬拉松比賽,他最佳的成績是在紐約馬拉松比賽創下四小時零八分的成績,在兩、三百名殘障選手中拿下第二十六名的成績,而在全部二、三萬名的選手中名列六千名,可說跑得比一般馬拉松選手還快得多。

「愛與國際社會福利與無障礙環境而跑」,張文彥表示,他一生的目標是跑遍全世界。他希望一九九九年可以參加殘障亞運,然後晉級參加公元兩千年的雪梨殘障奧運,對於這個比賽張文彥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可以達成,也會盡全力去爭取。

除了馬拉松訓練之外,張文彥還爬過四十六層的新光大樓,一個階梯接著一個逐一往上爬,他希望藉由自己的摸索,證明沒有危險後,鼓勵盲胞也可以一起加入他的行列。他會一直跑下去,證明給大家看,他不是在作秀,也不是為比賽而跑,這是他人生的目標。

1998年5月25日 星期一

台北布農族 研習布農事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為了讓原住民孩子體驗祖先在面對大自然及種種人文環境所發展、累積的文化精髓,共同留住屬於原住民文化的根,台灣世界展望會台北都市原住民服務中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區布農中會,特別為居住在台北市的布農族青年及孩童,在淡水天生國小運動場舉辦了一場傳統祭儀研習活動。

上午的布農祭儀介紹與學習是靜態的活動,由部落長者以布農族母語教導傳統祭儀,研習的祭儀有巫術祭與小米播種祭。


擔任講解的田榮順牧師解釋,巫術是一種宗教行為,巫師需脾氣溫和、有良好的操守,經由學習具有占夢的特殊能力,巫師行巫術可以為族人醫病、趕鬼與指點迷津。

而小米播種祭是一種歲時祭儀,田榮順牧師解釋祭儀的過程︰當已決定隔日要舉行播種時,參加祭儀的人不可睡覺以避免不吉祥的夢兆影響來年的豐收。拂曉時分,帶著酒和一株蘆葦筍,割除雜草,然後做宣示性的播種,同時插立事先串好了的蘆葦筍在農地中央,以祝禱小米豐收。

午餐聯誼時,大會準備了包括布農族主食小米在內的傳統美食。大會主席高蘋元說,有些都市孩子甚至連主食小米都沒見過,透過這個活動,也希望讓新一代的布農族青年,學習體認傳統技藝與真實的原住民文化。

下午的布農族搶婚祭是活動的高潮,由北農教會負責示範傳統搶婚過程。陳天順傳道解釋,搶婚是布農族傳統婚禮之一,傳統布農並沒有戀愛,婚姻的締結是在男女雙方雙親談攏後,刻意安排女方落單行進,由男方幾人在路上埋伏趁機將女方帶回家裡,適時殺豬宴客而完成婚事。

一旁看著搶婚祭的布農族人余富貴說:「這次並沒有演出搶婚過程的細節,因為真正傳統的搶婚祭要三天三夜呢!」而在搶婚祭中刻意安排的二度「搶錯新娘」也成為祭儀中的一大「笑果」。

一位布農族母親在活動後表示,在輕鬆歡樂的祭儀氣氛下,更提醒自己以嚴肅的心情看待祖先文化傳承的流失,以認真的心情帶領孩子參與相關的活動,讓原住民文化得以再慢一點消失。

1998年5月20日 星期三

更生人揮別過去 牛排館中重建新生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進入阿忠的牛排館,窗明几淨中帶著輕柔的音樂。在廚房阿忠則揮汗煎著牛排,此時已是晚餐時分,外面一桌桌的客人正等著鮮味的美食。阿忠年方三十,是這家牛排館的老闆,但一年多前他卻還是身陷囹圄的煙毒犯。

看到阿忠親切的與客人打招呼,和俐落的牛排手藝,他和其他牛排館老板沒有兩樣。他笑笑說:「標籤是別人貼的,要怎麼做則完全看自己,你不想再做壞事,誰也不能強迫你」。阿忠說,想和以前的生活劃下句點,不再重蹈覆轍。他坦承的確有以前的朋友在他出獄後找他,但是他覺得唯有和毒品圈劃清界線,才有可能遠離毒品。而且,他也不再想過以前提心吊膽的日子了。


阿忠掙扎的說出誤入歧途的過往,這對他而言是段不願揭開的回憶。他說,在當兵前和其他學生一般,是張單純的白紙,白天開計程車,晚上則在高職夜間部唸書,直到入伍服役徹底改變他的一生。在當兵時受到同儕的影響,他學會吸食毒品、賭博,到後來退伍後,開始變成批發毒品的中盤商,一直到入監服刑。

出監後,阿忠經由朋友介紹很幸運的進入一家牛排館工作,由於先前他毫無餐飲業的經驗,因此,從外場最簡單的接待客人開始做起,慢慢的進入廚房學習烹煮牛排的經驗,直到現在的牛排館要頂讓,他才靠著自己的積蓄、父母的資助、和更生保護會的小額貸款,將這家牛排館頂下來。他笑著說:「現在牛排館的生意還不是很好,不過我還要努力一段時間,看看能不能把業績拼起來」。

阿忠和大部分的更生人一般,不願意將自己服刑的過往告訴他人。他說,他出獄後,所結識的朋友與同事沒有人知道他曾服刑的過去。因為誰也不敢擔保,旁人是否能以正常的標準來看待他們,不帶著異樣眼光,這也是更生人回到社會後最大的掙扎。

阿忠曾經不斷反問協助他創業的更生保護會幹事陳美霞,我真的算更生人成功的例子嗎?陳美霞說,或許以阿忠事業的規模而言,還是剛開始草創的階段,談不上成功;但是,以他努力掙脫黑暗的犯罪,努力向上的精神,卻是值得社會給他掌聲。

黃明鎮 為獄友打開希望之窗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你看過《超越死亡線》這部以獄中教化死囚為題材的電影嗎?片中海倫修女致力於囚犯的心靈改革,而這也正是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的生活寫照。

黃明鎮在民國六十一年赴美留學,研讀犯罪治裁學,並在美國政府機關擔任公職。十二年前回台灣探親時,他覺得台灣犯罪問題嚴重,所以在朋友的幫忙下,進看守所傳福音給囚犯,正好遇見了更生團契的創辦人陸國棟先生在佈道,在這樣的一個機緣巧合之下,黃明鎮就成了陸國棟所說的「我相信你就是神為我預備的那位接棒人。」


當黃明鎮決定放棄在美國所打的基礎,回台灣來接這薪水不到原本的五分之一的工作時,親友們起初並不贊成,但黃鎮明憑著對上帝的信心感動了他們,並且使他們認為黃明鎮是上帝揀選的人才,必會蒙福。

這些年來,黃明鎮常常奔忙於全省各地的監獄、輔育院,甚至地院少年法庭及職訓總隊之間,積極參與教化輔導的工作,例如他會在每個星期一佈道,及星期二和星期四為囚犯個別輔導。「我深深覺得犯罪的防治並不是那麼沒有希望,有許多的受刑人或虞犯,因為我們付出了一點點愛的關懷,就受感動,立志回頭,重新做人。所以,別以為獄中囚犯都是壞人,其實他們也有人性善良的一面。」這是他在更生團契服務了近十年的體會。

黃明鎮認為傳福音給死刑犯與一般人犯一樣,希望在他們臨刑之前,能夠受到福音的感召,洗淨他們靈魂的罪。「實在不忍心眼睜睜看著他們從「監獄」走進「地獄」,輔導死刑犯,在他們執行死刑時,我寢食難安。」他說。

通常人一旦犯了罪,都會盡力掩飾或推卸責任,以獲得輕刑,真正悔改、伏首認罪的少之又少。「人犯掩失過錯的心態一旦養成,出獄後對整個社會的危害更大。」所以,黃明鎮認為目前監獄極需發揮教化功能,讓人能真正地從心底悔改。

原住民部落工作站 畫道部落天空的彩虹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十一年前,彩虹婦女事工中心在華西街發起的一場遊行,開啟了國內對雛妓問題的重視,相關機構也陸續成立。而由於階段性任務的達成,「彩虹」轉而進入原住民部落作預防性的工作,目前已在全省十二個鄉設立了部落工作站。

工作站台北辦公室督導劉邦彥表示,部落工作站的設立,是為了加強對於部落兒童與青少年的成長教育工作。以原住民少女雛妓問題為例,相關機構做的救援與安置都只是亡羊補牢、補破網的工作。要解決少女被賣、從娼的問題,從教育著手才是預坊的根本之道。


目前部落工作站針對家中有六至十八歲少年的家庭,進行定期的家戶訪視,一方面了解少年的動向,另一方面知道家庭的問題所在,作成紀錄加以追蹤輔導。

工作站另一工作重點是親職教育的輔導,劉邦彥說,原住民家長在溝通與管教子女上,多半顯出不知如何面對的情形,目前工作站透過和教會與學校的合作,在部落中舉行演講與座談會等親職教育輔導,藉此幫助親子關係的建立。

目前每個工作站都有一位工作人員,他們本身都是原住民,大部分是花蓮玉山神學院的學生。劉邦彥表示,透過原住民對自身文化背景的瞭解,在部落輔導工作上是一項利基,希望也能藉此提高部落裡社會工作的專業程度。

由具原住民身分的社工員來輔導原住民部落工作是值得肯定的,但隨著社會工作專業度的日受重視,部落工作站也顯現了一些隱憂。劉邦彥表示,以去年國內第一屆社工師考試為例,畢業於神學院社會關懷學系的同仁,因非社工本科系畢業,所以就不具考試資格。雖然具不具有社工師證照並不能限制社會工作的進行,但在社會外界所持的專業認同上,甚至在舉辦活動時對政府協助經費的申請上,未來勢必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彩虹婦女事工中心的「原住民部落工作站」,主要在推行成長教育輔導這類的長遠工作,雖然短期內較難看出成果,但是「工作站」卻堅持為族群發展所做的付出,希望為原住民的天空畫道永久的彩虹。

秀朗社區發展協會 提供多項活動設施給民眾使用

【記者鄭珮汝/生命力報導】「幾年前,福和橋興建後,橋下有一大片的空地,經由里長們和一些民眾的反映,希望能利用這片地來做為民眾的活動場所。後來經由向永和市公所提出申請,由市公所提供經費,在橋下興建秀朗社區活動中心,而由社區發展協會管理。」秀朗社區發展協會林照美說。

秀朗社區發展協會裡有文康室、閱覽室,備有茶具、棋具和書報雜誌,供社區民眾使用。此外,還有卡拉OK設備,在每星期四晚上時,許多愛好歌唱的民眾,會聚在一起唱歌、泡茶聊天。民眾梁桂蘭說:「唱卡拉OK時,很多人來唱歌、聊天。剛開始時,大家也都互相不認識,唱久了大家也都熟了,也愈來愈熱鬧,每個人都很盡興。」


協會也設立媽媽教室,讓喜愛跳舞或插花的媽媽來參加。參加插花班的梁桂蘭說:「剛開始時,就『喜歡插花,想請老師來教』。後來,我也參加了,在插花班裡認識了很多朋友,也學到很多東西,生活也比較豐富。最近,又有參加了新設的手語班,也很有趣。」林照美表示協會裡也購買了一些國樂樂器,計劃將請老師來教授。

在每年的中秋節時,民眾會自己準備點心、菜餚舉行聚會,舞蹈班的媽媽們也會來表演,大家一起歡渡佳節。端午節時也會舉辦包肉粽大賽,場面熱鬧,香味四溢,每個人都吃的不亦樂乎。協會在每個星期日舉辦登山活動,讓民眾在平日工作之餘,到戶外享受大自然,及活動筋骨。

雖然協會設有媽媽教室、卡拉OK時間,和在節慶時舉辦活動,但活動中心場地規劃不完善,卻造成使用民眾減少。林照美說,由於協會公告,要讓活動中心做為考生的讀書場所,而且福和橋外又興建了公園,結果民眾轉移陣地,減少來這裡聊天、下棋;但是由於環境吵雜,空氣也不好,結果考生也很少使用。此外,活動中心的場地很寬敞,許多民眾時常來租借,舉辦傳統喜慶的「辦桌」或大型會議等,使得原本擺設在活動中心的乒乓球桌,和一些已經有點損壞的運動器材,都被收起來了。因此,目前這部份並不打算再開放使用。

醒新社在樂生療養院的二十五年足跡

【記者王怡萱/生命力報導】輔仁大學醒新社,共分為六個小隊,包括勵德、愛愛、港安、敬業、愛盲及樂生隊,其中樂生隊是專門服務長期居住在樂生療養院的病患們,除了每週日下午定期探視服務外,每年還舉辦兩次的「愛之旅」活動,讓病患可以到戶外走一走。

台灣省立樂生療養院設立於民國十九年,位於新莊市與桃園縣交界處的迴龍。在此的患者由於早期社會貧苦,生活衛生條件不好,營養不良且無治療的特效藥,在日本管理台灣時期,所有病患即集體強迫住院,許多人青年時即進院,如今已垂垂老矣,在這期間,甚少與社會大眾接觸。由於麻瘋桿菌會侵蝕病患末梢神經而造成外部形貌改變,如鷹手、塌鼻及四肢萎縮,因此,外界不了解病情的真實情形,容易心生誤解而排斥他們。


樂生隊成立於民國六十二年四月六日,二十五年來,一直秉持「傳播正確痲瘋病知識,喚醒社會大眾正視與關懷痲瘋病患者」之服務精神,希望社會能真誠的接受他們。

每週日下午兩點,樂生隊的同學一如從前至療養院中,數十人的成員編成六組,分佈各舍區和病友話家常、下棋或唱歌,幾位同學到羅伯伯床前,在吉他悅耳的樂曲中合唱「望春風」。一曲終了,學生都稱讚羅伯伯歌藝驚人,他總是不好意思的回答著:「無啦,只是興趣啦!」

樂生隊員李雅芳表示,目前住在療養院的病患幾乎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家,他們已完全習慣療養院中的生活型態,就算家人可以接受他們,他們還是願意繼續住下來,有些不了解該病的人,對他們投以異樣的眼光,還是會令他們感覺不自在。有些同學在服務初期,因為不了解該病也曾心生恐懼,其實麻瘋病的傳染必須和病患有長期接觸,且被傳染者本身需相當虛弱才可能染病,更何況現在的痲瘋病已有特效藥可醫治,患病初期發現,也可以完全治癒,並沒有什麼好怕的。

由於樂生隊同學赤誠投入,和患友搭起友誼的橋樑,帶給病友無比的精神慰藉。病友的床頭、桌墊極慎重地貼著同學贈送的學士照和結婚照,還有每年的康乃馨仍保留著,雖是小心意,卻宛若親人的感情般,樂生隊隊長詹俊昇表示,伯父母當他們是自己小孩、孫子般看待,每次遇到大考功課忙時,比較沒時間去探望他們,考完試後,伯父母們見到我們來了,都非常高興地直問說:「幾天沒看到你們,心裡實在怪怪,好像啥米代誌沒做。」

談到樂生療養院的年度大事「愛之旅」活動。目前任職於統一企業的輔大校友,也曾是樂生隊一員的張永吉回憶著說,當年舉辦「愛之旅」活動,有不少伯伯、伯母是第一次踏出樂生大門。如果行動不便的病友,同學們二話不說地背起他們四處瀏覽,終能一賭電視裡看過日月潭、八卦山、蘇澳港的廬山真面目,看到他們玩得開心,陽光灑在他們歷經風霜的皺紋上,每一位伯父母都笑顏逐開和同學一起拍照留念,同學們也感受到孤獨的他們是需要熱情生命的關懷,幫助他們逐漸擺脫自卑感束縛的。

晁成婷出書 分享唐氏症家庭的經驗

【記者蔡琇惠/生命力報導】「孩子,我們愛你,我們祈求上天賜予你力量,因此喚你為予力...」《我的女兒予力》這本書的作者晁成婷說,在予力進小學那年,她曾嘗試去找唐氏症本土家庭紀錄,希望藉由別人的經驗去瞭解未來唐氏症家庭要面對的問題。可是在台灣關於唐氏症大多是外國的個案,從專家、醫師又得不到想要的解答。於是就把予力這幾年來的生活整理成紀錄,希望藉由這本書和唐氏症的家庭分享經驗。

這是一本唐氏症家庭的生活紀實,晁成婷在出版之前也一再掙扎,該不該把自己最私密的家庭生活赤裸裸地呈現,而且基於保護予力的立場,她也不願予力曝光。可是,她又不希望別的唐寶寶家長要像她一樣從頭開始一步一步的摸索,在一次次挫折中才學得到經驗,她不要自己一路顛跛走來的歷程一再上演。為了讓其他有唐寶寶的家庭能彼此分享經驗交流,她說服了自己。


晁成婷說,予力剛出生時醫師並沒有明白地告訴她小孩有問題,只說這個小孩怪怪的。她到坐月子中心不到一天的時間,護理人員就三番兩次勸她把小孩子帶走,不希望造成中心的困擾。就這樣她只好匆匆忙忙抱著孩子、背著行李在寒風中等待家人接她們母女回家。

一開始知道予力是唐氏症時,她從震驚、懷疑、憤怒到絕望,天天以淚洗面,甚至躲在家中不敢出門。朋友們安慰她說,這也許是上帝認為他們是最有愛心的父母,所以賜給他們這個小孩。當時,晁成婷非常生氣,覺得是上帝開她玩笑,為什麼她沒有和上天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能默默的承受?就這樣她封閉了四十天。

當時晁成婷想過要結束生命,以為生命不存在,痛苦也會跟著消失,也曾考慮是否要把予力送走。不過有一天,她看著予力疑惑著:「為什麼這個小孩不會笑?嬰兒應該最天真,可是為什麼我從來沒看她笑過?」晁成婷一時心血來潮就逗著予力玩,予力竟然笑了,而且笑得好開心。她突然領悟,一個有愛、有笑的母親,孩子也才會跟著開心。而且,當她發現先生早已跳脫傷感,積極打電話詢問有關唐氏症的問題時,她決定不再怨天尤人,要好好去面對這個新生命,儘管予力與眾不同。

「即使是殘缺的小孩,身為一個人的權利也要受尊重,不應該被剝奪。」晁成婷提到,唐寶寶和一般的小孩一樣,也需要信賴、關懷和讚美,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次的突破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舉予力吃飯為例,平常人吃一口飯是輕而易舉的事,可是對予力來說,從拿湯匙、舀飯到精確地送入口中,每一個動作都要經過反覆的練習和不斷的學習、訓練。所以每當予力學會做一件事時,他們一家人都會陪予力一起開心、慶祝。

問到晁成婷最需要社會給他們什麼幫助時,她說,希望政府能提供最貼近人性的需求,不要只是用錢來解決一切,真正去瞭解唐氏症兒童成長需要的幫助,如口語的發長、治療;她希望學校能提供唐寶寶做療育的課程,讓他們不斷進步;她希望將來予力也能成為參與社會的一份子;她希望予力能平安健康的長大;她希望...。

其實,晁成婷就像是予力的影子般,孩子在哪,她的目光就要跟到哪,是一刻都不能鬆懈的責任,孩子的安全問題是他們精神和時間上的負擔。不過晁成婷說:「家是最後的包容,也是最重要的避風港,父母要清楚地瞭解唐氏症未來要面對的問題,而且是愉快、心甘情願地接受。即使沒有辦法承受,也要找出對孩子最有利的方法,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考慮把孩子送給教養院或願意收養的家庭,不過這是下下策,但千萬不要把小孩關起來,扼殺他的生命。」

精神病患的中途之家 康復之友協會

【記者陳芝豔/ 生命力報導】「禮拜一我們上的是衛生教育,禮拜二上音樂樂理﹑陶藝,禮拜三有讀書會,下午會帶大家出去郊遊,禮拜四上烹飪和書法課,禮拜五有舞蹈和KTV,週末則有義工媽媽來教大家做瑜伽。」這是「八德社區復健中心」平常為精神病患復健者所安排的活動。工作人員張文穎說,許多原本在醫院經診斷為重度精神病患的患者,在經過治療和復健後,也可以和普通人做同樣的活動。

「康復之友聯盟」由全台灣十九個「康復之友協會」組成,像「八德社區復健中心」就隸屬於「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協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精神病患者,協會的功能分照護和就業兩種性質,在照護方面有「康復之家」﹑「團體家庭」﹑「長期照護中心」。就業方面則有「庇護性工廠」﹑「支持性就業」﹑「競爭性工作職場」;支持性就業是有輔導人員在旁照顧,而競爭性工作職場則完全由患者獨立工作。一個精神病患者出院後,可以先接受照護性質的幫助,如果情況允許,協會會進一步替他們安排工作。

聯盟監事王傳淵表示,現在協會裡的患者都是從醫院轉介過來的。協會先幫個人做情況的衡量,看他需要在社區復健裡待多久,有的三個月就可以了,有的需要再延長時間。之後,再幫他們依復原的程度找適當的工作。

王傳淵說,他在這個領域服務已經二十三年,當初有成立服務團體的構想,完全是以一個醫生的立場,對病患和病患家屬感到同情。由於當時缺乏法令和醫療上的保障,家屬除了要付出心力照顧病患外,還要忍受外界異樣歧視的眼光。到了現在,在法律和醫療上的改善當然不少,但目前遭遇最大的困難仍是民眾的觀念問題。許多公司老闆或家庭不願雇用一個曾患精神病的人,雖然協會裡的設計是幫患者找到工作,但真正投入職場的患者少之又少。以全台灣來計算,只有百分之五的就業成功率。

王傳淵說,未來的計劃有三個方向,第一是成立一個農場休閒旅館,旅館的服務人員由精神病患者擔任,這樣他們就可以在沒有激烈競爭壓力下的環境工作,希望建立這種精神病患者的工作環境模式給其它團體參考;第二是推動精神衛生法的修法,王傳淵目前親自參與修法工作,他表示現在因為健保對精神病患的醫療給付太低,許多醫院寧可被罰錢也不願意增設病床;第三是推動大眾對精神病患觀念的改變,從增加教科文預算著手,在各學校宣導和成立心理輔導中心,除了從學生時代就建立對精神病的正確觀念外,也能讓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抒發心情的管道。

殘障生期待最寬的大學窄門

【記者周靜慧/ 生命力報導】珊珊最可愛的表情是微笑,雖然她不會開口說話,但她那「呵呵~呵呵~」的笑聲,卻是她二十年來表達感情的唯一方式。

珊珊小時候因為父母抱她的時候不小心摔到,直到學齡前才發現她聽不見聲音,送到醫院檢查,醫生說她傷到聽覺神經,聽不到聲音,也沒辦法像正常小孩子一般開口叫爸爸、媽媽。因此,從小到大,珊珊只能發出「嗚嗚~呀呀~」這種沒意義的聲音。

由於先天的不足,珊珊在求學的過程中要花比正常人更多的時間唸書,然而她一直是個用功的學生,從來不曾為了聽覺的缺陷而放棄自己,和一般人一樣嚮往自由的大學生活。對珊珊而言,在學業上最頭痛的科目是英文,因為她無法體會到ABC的涵義,英文單字只是二十六個字母的排列組合,為了考試都得死背下來而無法實際運用在生活上。

珊珊在去年聯考時,因為英文學科的成績太差,以七分之差沒考上心中的第一志願-國立藝術學院。台北啟聰學校的老師表示,國立藝術學院是目前在聽障設備上較為完善的學校,因為申請教育部的補助必須有八個以上的學生是聽障生,由於這幾年都有學生考上國立藝術學院,因此在設備上比一般學校更充足,教授也比較能了解聽障生的需求。

一位黃姓家長提及,今年的視聽障礙生及腦性痲痺生大專校院升學甄試,總共有一百三十五位聽障生參加考試,錄取五十四名,表面上看起來,錄取率百分之四十,但事實上卻有重重的限制;有些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具備克服聽障的設備、有些學校規定學生學科成績要達到某些標準〈如:國文、英文須達六十分或高標以上〉,或要經面試核准、須具備口語或溝通之理解及表達能力、聽力損失在四十分貝以下,長榮管理學院在簡章上還載明「不要全聾,全聾者較不適」,這些限制都讓中重度聽障學生望而卻步。

台北啟聰學校的老師嘆了口氣說,其實不能怪各個學校門檻太高,因為孩子們進入大學以後,如果學校得不到教育部的補助,沒有聘請聽障老師、增添視障生的擴視機與增設殘障輔導室等服務殘障生的相關設計,學生在上課時無法吸收老師上課內容,在求學時必定會遭遇挫折,無法和一般的學生競爭,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目前有幾位啟聰學校的學生畢業後雖然考入大學,但是在求學中遭遇太多挫折,讀了半個學期就休學了。

學生家長王媽媽說,其實即使是這些殘障考生來參加考試,仍然有程度上的差異,有些學生是輕度聽障、有些是中度、有些是重度,重度聽障的學生在無法聽、說的情況下成長,比起那些輕度的學生來說,是辛苦多了,而在這種起跑點不一的情況下,又有許多限制,對重度聽障的學生而言,考大學實在是相當困難的。教育部的官員表示,不只聽障生如此,視障生也有類似的問題。

陳姓家長無奈的說,殘障生需要一些領導者來推動這方面的教育改革,雖然大學對正常學生而言不再是窄門,但是對殘障生而言,何時能有一間殘障生的專屬大學,恐怕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視聽障礙生 升學路坎坷

【記者楊偉正/ 生命力報導】「咚!咚!咚!」一陣急促的鼓聲在校園響起,一群「沈默」的考生「聽」到之後,緩緩的走進教室準備應考。這是今年視聽障礙生及腦性麻痺生升學大專院校甄試考場的一角,為了讓聽障生能感應,所以用低頻的鼓聲代替鈴聲告知考試的開始和結束。

八十七學年度視聽障礙生及腦性麻痺生升學大專院校甄試,於五月十六、十七十八日在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展開,包括大學、四技二專、二技、五專各組共有三百四十四位考生參加。和一般大專聯考一樣,其中不乏捲土重來多次的考生,為的都是希望能擠進這扇大學窄門。

一位孩子已經重考兩次的家長表示,雖然孩子從小失明,但是很希望能繼續升學,所以儘管一再失敗,還是一試再試。她還說,就算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因為無法跟上學校進度而中途放棄的學生也大有人在。這些孩子先天能力就差人一截,但是必須與一般正常的同學一起上課,如果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相關資源(例如點字書),勢必還得吃些苦頭。

兩年前考上輔大音樂系的張林峰說,幸運的考進大學後,還是得面對沒有點字考卷、點字用書的問題,課業上仍有很大的困難存在。而在學校資源教室提供協助有限的情況下,他必須找班上同學幫忙報讀,自己作成點字讀物,來完成功課。

關於視障生升學困難的問題,啟明學校老師陳瓊如說,各學校招生的名額實在太少,以音樂系為例,這次只有文化大學國樂、西樂組各兩名及嘉義師範學院兩名,輔大自從兩年前招了一位之後就未再提供名額。希望各學校提供多一點機會給這些學生,讓他們能接受更多的教育。

針對今年未招生的原因,輔大音樂系主任方銘健表示,不是不提供盲生就學機會,而是系上過去從未有過盲生教學的經驗,許多專業課程是否能讓盲生接受仍待評估,所以還要看明年該學生升上高年級後,能否適應學校的課業,再做繼續招生的決定。

在五月豔陽下,有些盲生使用打字機,逐字的打出答案;有些則緊依著檯燈、貼近桌面,一字一字吃力的作答;有些甚至以報讀的方式,聽服務員口述問題後,說出答案再請他代為作答。這些孩子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考上理想的學校,繼續他們的求學之路。

在克服身體的殘障之餘,他們力爭上游,但是光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夠的。為了讓他們能走的更順暢,還有待相關單位的通盤配合,與教育制度的改善才能完成。

蘭陽智能發展中心-智障者的另一個家

【記者何易霖/ 生命力報導】依據聯合國流行病學的統計,心智障礙者佔人口比例為百分之二點二,以目前台灣二千萬人口計算,估計大約有四十四萬名心智障礙者,以每一位心智障礙者平均分屬於一個家庭的比例來推算,全台灣大約有四十萬左右的家庭家中有一名心智障礙者。

在繁忙的社會中,要有餘力來照顧家中的每一個份子已經算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更何況是那些擁有心智障礙的成員的家庭,要花費更多的心力來照顧他們,往往因此使得一個家庭陷入苦境。

為了因應社會上的需求和變遷,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智能發展中心於民國八十三年四月一日正式成立,以提供智障者職業訓練,並協助安置,加強智障者生活自理訓練與社會適應為主要目的,收容宜蘭縣內十五歲到四十五歲的中度或重度智障者,藉以分擔心智障礙者家屬的負擔。

蘭陽智能發展中心依照智障程度的深淺,將訓練的內容分為三組,分別是:外勤清潔隊-負責中心的清潔工作,以中重度無動作障礙的智障者為主。餐飲組-負責中心員工及學員每天餐飲的準備及烹調為主,並以清潔工作及包裝代工為輔。職業陶冶組-以極重度學員為主,從事基本的外勤清潔隊以及餐飲組的職業訓練。

此外,發展中心也增設了學齡安親班,主要招收國小啟智班學生,教導其生活自理訓練,諸如穿衣服,綁鞋帶,和學校課業的加強,著重於團體活動的帶領和人際適應。

若您想更了解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智能發展中心的相關資料,可以透過網站的連結,得到您想要的資訊。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蘭陽智能發展中心

「省府身心殘障福利網站」 告訴您殘障福利哪裡找

【記者何易霖/ 生命力報導】「依據現行的社會福利法,對於國內身心障礙者,政府依照其收入多寡和身心障礙的程度,每個月會給予兩千元到六千元不等的生活補助費,若您或您的家人是身心障礙者,可千萬別讓您的權利睡著了!」

以上是由「台灣省政府身心殘障福利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在台灣,隨著人們平均所得的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政府在照顧一般人民的福利之餘,也開始重視身心障礙者的福利,在法律上增加了許多條文來保障這些在社會上屬於弱勢的一群人。

但是,往往身心障礙者不熟悉法律,使得政府的美意常常因為他們不熟悉法令而大打折扣,喪失了原本該有的權益。

現在,只要透過網站的連結,就可以彌補這些缺憾。只要連上「台灣省政府身心殘障福利網站」,在這裡,舉凡政府對身心障礙的鑑定類別,身心障礙的相關法規,以及如何申請身心殘障鑑定和核發身心殘障手冊等等資訊,馬上就可以一覽無疑。

如果您是身心障礙者,想要透過職業訓練,學習一技之長,卻苦無求助之道,那麼您可以經由網站上的連結,獲得全省提供身心障礙者職業訓練機構的資料,進而從中選擇一所最適合自己性向的機構參加職業訓練。在有了一技之長之後,卻苦無缺乏創業基金,透過「台灣省政府身心殘障福利網站」,您也可以獲得如何向政府申請「身心殘障者創業貸款」的資訊。

1998年5月16日 星期六

關廠失業工人 勞委會前怒吼

【記者游育仁/ 生命力報導】「我們只要求勞委會好好監督老闆,把欠我們的還給我們,」在耀元電子工作已十八年的張淑花激動地說。

五月十五日,是勞委會主委詹火生就職滿百日的日子,在這一天,有數個因為資方惡性關廠導致權益受損的工廠員工自救會,陸續到勞委會前抗爭,希望詹火生能協助勞工,提出進一步的解決之道。這些勞工之中,有進行抗爭已五百多天的東菱自救會,也有剛在勞動節前夕被資方惡性關廠的桃園耀元電子自救會,以及月底將要關廠的三重太中電子員工。

東菱自救會在去年此時,便於勞委會門口絕食夜宿,使得當時新上任的勞委會主委許介圭召開公聽會,並於一個月後提出就業獎助與就業貸款兩項因應方案。然而,自救會會長吳菊梅指出,就業獎助需於找到新職業後連續工作六個月,才能領到一年最多六萬元,「連吃飯都不夠」,根本無法幫助勞工。

至於所謂的就業貸款,是指資方欠勞工多少資遣費,勞工便可向勞委會貸多少錢,第一年免還,但自第二年起,勞工需依年息三釐償還本息。自救會指出,這樣反而使勞工「從債權人變成債務人(欠政府錢)」,問題並沒有解決。他們認為,政府應該代位求償,先墊付關廠工人的資遣費,再由公權力向雇主催討。

而最近才遭受關廠失業的耀元電子,則發動了一百六十多位勞工,前來勞委會與資方談判。耀元的員工指出,資方在四月三十日下午才告訴他們歇業關廠,違反應於一個月前公告的規定;此外,資方也積欠員工的勞健保費以及未提撥退休準備金,再加上資方已經脫產,並將土地、廠房等資產向銀行超貸,使得他們求償無門,即使拍賣雇主資產,銀行也排在第一順位,因此他們希望藉由勞委會的協助,能與資方達成協議。

至於太中電子,資方之前已陸續資遣許多員工,目前還剩下四十多位,而資方將於五月底關廠。然而其中有二十多位到七月便可達到辦理退休的二十五年年資,因此他們認為資方明顯是在逃避退休金給付,此外,資方也表示目前沒有現金支付資遣費,需等到土地拍賣掉以後才有辦法,但何時則不能確定。

東菱自救會的會長吳菊梅認為,耀元和東菱的老闆幾乎就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首先,兩方的雇主都先行脫產,藉此逃避支付資遣費;其次,資方也都將土地、廠房等資產向銀行超貸,除了資金流向不明外,法院拍賣這些資產的所得也必須以銀行為第一補償順位,勞工一毛錢也拿不到。而雇主積欠勞健保費用,以及未依法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也是惡性關廠案件中經常可見的。吳菊梅和其他許多勞工都質疑,為什麼銀行可以超貸給這些雇主?為什麼政府沒有盡到監督的責任,而放任雇主如此行事?

「我們只要求勞委會好好監督老闆,把欠我們的還給我們,」耀元電子的張淑花激動地說。她在耀元已工作了十八年,家中有兩個各讀國中、小的小孩。「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只好站出來爭取啊,」她說,工廠說關就關,但是現在找工作「人家都不要三十五歲以上的,」張淑花一臉無奈。

同樣的情況,東菱的員工感觸更深。「現在很多電子零件小到要用顯微鏡看呢,我們這些人眼力、手工都沒辦法了,」四十二歲的陳金蘭說。她在東菱做了二十四年,只差一年便可退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如今她在另一家電子廠上班,但因為技術進步,需要很細密的專配,使她覺得再做也做不了幾年,「但是只有五、六年年資,也沒有辦法申請退休金啊!」她認為,東菱的老闆明顯違法,但卻可以躲起來,不受到法律制裁,「政府都要求勞工要依法行事,那當雇主違法呢?政府又做了什麼?」

在勞工們的陳情之下,勞委會先後與耀元及東菱等代表協商,而最後的協商結果,耀元案要等隔天董事長張君寶到勞委會簽下切結書,限期清查積欠勞工的金額與資方的財產,也因此耀元的員工決定夜宿勞委會,確保隔日老闆會簽下切結書。至於東菱的部份,勞委會副主委指出失業保險即將開辦,開辦後將廢止就業貸款,東菱的員工要把握此機會。此外,勞委會也叮嚀太中的勞工要小心資方在關廠前將廠內機器拍賣掉,損失自己的利益。

在確定要夜宿勞委會後,耀元的員工便鋪好布條、煮好晚餐,許多年輕的員工吃完飯便開始玩撲克牌。東菱自救會的會長吳菊梅在離開時,在車上看著車窗外的他們,感慨地說:「希望他們能很快就有圓滿的解決,要不然走上抗爭的路,可是很辛苦的。」

1998年5月15日 星期五

「我要安全長大」 兒童安全日慶祝活動

【記者林怡蕙/ 生命力報導】即日起到五月十七日,靖娟兒童安全基金會在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正舉辦「我要安全長大」的活動,內容包括小朋友闖關遊戲、鞋子兒童劇團的演出、和各類兒童安全的看板說明和實物展現。

五月十五日是兒童安全日,靖娟基金會受北市社會局的委託,舉辦為期三天的系列活動。在當天上午,靖娟基金會公佈一項由三千多名國小學童所做的街頭和校園危險事件票選,在街頭危險事件部分,發現小朋友最常發生的是「在街上被狗追」,最害怕的是「在路上被綁架」;而在校園內的話,則是最怕「被侵入校園的不良分子傷害」。在現場的展示看板並針對這些事件,做一系列的解答,告訴小朋友應該如何避免或解決危險。

在「兒童安全園遊區」中,有玩具安全、交通資訊、飲食安全等七個檢核站,告訴爸爸媽媽還有小朋友,要如何分辨安全玩具、如何選擇安全的兒童汽車座椅等,還有十個小朋友安全闖關遊戲,只要全部闖關成功,就可以得到一份紀念品。在「小小雜貨店」中,小朋友只要辨識出食物的製造日期和保存期限,就可以過關;在「娃娃的家」裡,則要小朋友指出家裡有那些是危險、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位在「室內展示館」內的安全充電站,則有各種和兒童安全相關的書籍、手冊和綠影帶展示,並會定時放相關影片。另外鞋子兒童實驗劇團,也會在每天上午十點和下午兩點,演出「守護天使訓練營」,看天使長怎麼把「貪吃」、「懶惰」、「緊張兮兮」這三位小天使,訓練成可以保護小朋友的「守護天使」。

這次的活動結合了二十多個單位。台北市市長陳水扁在開幕時也到達會場,他並許願道:「平安就是幸福,就是希望,願小朋友都能平安長大。」另外,北市社會局局長陳菊和靖娟基金會的理事長林志嘉等人,也紛紛說出對小朋友的祝福。

1998年5月14日 星期四

「少了一條腿,沒有路好走」 伊甸基金會籲民眾反地雷

【記者王怡萱/ 生命力報導】那年她十七歲,人稱村莊第一美人。某日下午,她和往常一樣到金門的海邊採草,誤踩地雷,一條腿當場炸爛,右腿截肢,在醫院住了許久。最後在父親的逼迫下,嫁給了一位視障者,堆疊四十多年的鬱悶之氣,她說:「少了一條腿,沒有路好走。」

李錫盛十九歲時,民國四十六年,在金門古寧頭南山村山頂的路間行走而誤觸地雷,被迫輸血及截肢。過了幾個月,發生八二三砲戰,左腿再度被砲彈所傷,加上舊傷復發,傷部再度切除,目前裝了義肢。回金門後,他求職無門,好不容易學習到理髮的技術,卻因無法久站只得另謀他職。李錫盛表示,在金門誤觸地雷而遭截肢命運的人,至少有三十位以上。

穆罕默德因為不忍見阿富汗家鄉許多無辜的大人、小孩因觸雷而導致傷殘,甚至死亡,而加入阿富汗除雷組織,接受除雷等專業訓練,並曾在最危險的雷區清除兩百五十顆地雷。一九九三年八月一日,當他正在執行如往常除雷的工作時,卻誤踩地雷,而失去左腳。在家修養了一年後,他又回到阿富汗除雷組織繼續從事反地雷的工作

來台參與伊甸基金會「愛無國界--一九九八亞洲反地雷研討會」,坐著輪椅的穆罕默德和腳裝義肢的金門人李錫盛,都是地雷受害者的生還者,像他們這樣因地雷而失去肢體乃至生命的人,在全世界每二十分鐘就會發生一件,每年約有兩萬五千人受傷,其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無辜的民眾,特別是兒童。

伊甸基金會創辦人劉俠表示:她出生於軍人家庭,在成長過程中歷經八二三砲戰、九三砲戰,深刻體認到戰爭的殘忍與無情。在民國三十七、三十八年間看見許多受傷的官兵因戰爭而痛苦,她相信因誤觸地雷導致傷殘的民眾更是無助而可憐。她說道,現在日子過的太平許多,戰爭已遠離我們,但因應戰時所需而埋下的地雷,目前光在金門的李光廟前,至少就有五百顆以上未爆,就像許多的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危害我們的生命。劉俠表示,「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基於國際人道救援的精神,我們有義務伸出友誼的雙手,盡一分地球公民的責任。」

劉俠進一步說,以從事十六年身心障礙福利的經驗,深刻瞭解因地雷受害致殘在行動上的需求。在全球如火如荼展開反地雷運動之際,伊甸基金會去年初即意識到地雷問題的重要性,而於自一九九七年三月積極推動「愛無國界--支援全球反地雷,愛心輪椅送殘友」活動,希望匯集大眾的力量,籌募輪椅來幫助因誤踩地雷而失去雙腿的朋友,讓他們可以走出戶外,開始上學、復健、接受職業訓練、工作,重新展開新的生活。

1998年5月13日 星期三

婦女新知提供貼心的「女人104」服務

【記者林怡蕙/ 生命力報導】查號台是民眾生活中的好幫手,一通電話就為我們省下許多翻電話、找電話的時間和力氣。由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所承辦的永樂婦女活動中心,就秉持著這個精神,設立「婦女資源網路中心」,期許﹝02﹞25500708這線電話,能夠成為女人的104!

希望藉由這隻電話,讓需要幫助,卻不知該找那一個單位的女性同胞,能透過這個資源轉介的服務,由專業的義工為她尋找社會資源,使她的需求得到解決的管道。女人的104的服務範圍是以女人的切身問題為主,包括:法律、醫療、婚姻家庭、文化資訊、二度就業、托兒托老……等等各類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平均說來,婦女資源網路中心每個月約接到三百多通電話,來電者以卅到四十歲的家庭主婦為多,詢問的主題多半是婚姻諮商。有時來電者會劈頭就問「要怎樣辦離婚?」其實這很多都只是表面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受過專業訓練的專線義工就會多和她談談,設法進一步地了解她的需要,釐清她的問題。此外,也有些案例是未成年少女打電話進來,詢問有關墮胎的事宜。

婦女新知協會並不同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不過她們都是起源於「婦女新知」雜誌-台灣第一本女性主義刊物,民國七十六年解嚴後,「婦女新知」轉型為婦女新知基金會,致力於從修法、立法層面來爭取婦女權益,為台灣的婦女運動努力至今。由於基金會依法不能招收會員,無法收納更多的婦運夥伴,於是高雄、台中先後成立婦女新知協會。台北的婦女新知協會亦在八十三年成立。簡單地說,婦女新知基金會從法律、制度面來改進婦女權益;新知協會則可以吸納會員,致力基層經營,開辦各類課程,提供婦女諮詢服務。

目前協會以「婦女參政」為主要訴求之一,面對明年的三合一選舉,還特別提出培養「女選民」的概念。什麼是「女選民」呢?婦女新知協會的總幹事林綠紅說:「就是讓女性同胞不只是女性投票人,還是一個具有女性自覺、關心女性議題的女選民;讓女性訴求能夠擁有『市場』,如此一來婦女權益才會受到重視,女性才有不再居於法律弱勢的一天。」

協會初步的計劃是印發「投票指南」和舉辦教育講座,來教育女性選民,讓女性同胞「認識政治」,不再只是依丈夫選擇去投票的應聲蟲。協會還有舉辦「婦女學苑」安排法律講座、社區人材培訓和婦女成長課程,以及「女人茶坊」讓女性能夠就一些特定話題,彼此分享,彼此交流,和婚前講座等活動,期望能為婦女朋友提供一個多元化的學習與討論空間。

晚晴一路耕耘 邁入第十年

【記者林怡蕙/ 生命力報導】鈴鈴鈴,晚晴的輔導專線總是響個不停,對婚姻出現危機或單親路上出現困擾的婦女來說,「晚晴」給了她們最溫暖的支持和幫助。

「先生外遇」是投訴最多的問題,不過晚晴絕對不是個鼓勵離婚的團體,一位不願具名的晚晴會員彤彤說,離婚只不過是一個處理婚姻問題的「方法」及「手段」而已,它並不是一個「絕對的惡果」。所以離婚無所謂好壞,就看你是不是在適當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決定。



晚晴的輔導幹事蔡依芬也說:「沒有人能夠幫他人做決定。就算是站在一個社工員的立場,也僅是告訴輔導對象,她現在有那些選擇,又每個選擇可能會導往什麼樣的結果,再讓案主自己做決定。」

而往往女性同胞在婚姻上出了問題時,腦中就很直接地只想到離婚一途,不過這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所以當晚晴的專業義工接到這樣的電話時,就會先給予她們接納與支持,進而引導求助者多敘述一下自己的狀況和所處的情境,來找出問題的癥結,並鼓勵她來參加晚晴的自助團體。

自助團體是由晚晴的資深義工,帶領婚姻出現危機以及有單親困擾的婦女,透過彼此傾聽、彼此分享的過程,來讓參加的婦女朋友,能夠在團體中產生共鳴、彼此鼓勵,從中得到新生的力量!目前每週有四次這種傾訴團體,意者可自由參加。晚請婦女協會的前身就是叫做「拉一把」協會,是個非正式的民間團體,它結合了婚變的婦女,相互扶持、共同成長。這樣的精神,晚晴會永遠的傳承下去。

此外晚晴也提供法律諮詢,蔡依芬特別提醒女性朋友「自己的財產,自己要把握」。就算財產是在妳名下,倘若沒有向地方法院提出「特有財產申請」,將來要劃分財產時,男方還是有請求權,得以取得一半的財產。另外,當更改戶籍所在地時,如果是由地方法院所管轄的話,也必須要重新提出申請,否則無效。

在對於單親家庭的協助方面,晚晴表示,一般單親家長張羅家計都來不及了,很難會想到要去參加成長團體;倒是幫助單親家庭的子女,成效會比較大。所以晚晴目前著手於介入學生團體,與國中、國小的輔導室合作,為單親家庭的子女,進行八到十二次的輔導團體。

藉由一些活動的設計,來提高他們對自我的認同度和肯定自我價值。根據晚晴的問卷統計顯示,參與的學員對這些活動的安排有百分之八十五的滿意度,更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學,有在參與類似活動的意願。

自民國七十七年正式登記立案算起,晚晴協會已經步入第十個年頭了,今後將依循三大方向:傳承「拉一把」精神、支持單親家庭走快樂的路、推動民法親屬編修法,繼續努力!回顧過去十年,展望未來十年,晚晴願意「陪伴女人,走一生的路」。

媽媽選里長 提出「母親的承諾」

【記者施君平/ 生命力報導】「我本來一直享受著家庭生活,因為擔心參選會把生活攪亂,而猶豫不決。但是我女兒對我說:『知識分子不應以家庭為唯一角色,媽媽妳也要注重個人的成長。』所以我覺得應該跨出這一步。」參選大安區農場里里長的溫秀鳳,在一場屬於母親的「真情告白」茶會中,說出她決定參選的心情。

一群參與「專業里長連線」的十七位女性候選人,八日下午在「紫藤廬」舉行一場「真情告白」茶會,相互分享她們如何克服母職角色、先生的阻力與自己的心理障礙,而決心投入選戰、經營社區的心路歷程。她們並以母親、女性的切身經驗,提出一份「母親的承諾」,包括:終止家庭暴力、推動社區守望系統與防暴教育、設立社區托育中心、爭取獨立於家庭之外的里辦公室等,來表達對社區工作的期待。

媽媽們出來參選里長,最先面對的就是先生和孩子的接受度。大安區龍坡里的吳寶珠說:「孩子說,我已經因為是家長會委員而忙得找不到人,如果參選,就更找不到我了。但是我告訴他,媽媽如果能把這份愛推展給大家,受益者會更多。」士林區芝山里的宋麗華則說,先生本來反對,但她覺得,女人的抉擇為什麼要由男人來決定?後來因為小兒子留在學校的時間愈來愈多,加上和先生反覆溝通,才出來參選。

士林區中央里的鍾慧珠最放心不下的是五年級的小兒子。兒子在四歲時罹患「杜馨氏肌肉萎縮症」,醫生曾說他活不過幾年,如今則靠輪椅代步。但兒子卻很支持她的想法,對她說:「媽媽如果妳放學不能來接我,我會請同學陪我回家;如果妳沒空煮飯,我們就吃炒飯,買便當也可以;妳不要考慮我這麼多。」學校老師告訴她,兒子在上美勞課時突然用手撐著桌子站了十分鐘,這讓她覺得兒子還是有好起來的希望。她參選,也是想為兒子多做些公益事,為他祈福,希望他會復元。

大安區全安里的林美蓉從前開安親班,房東把房子收回去後,她就在家裡幫先生整理帳目,日子閒了下來。里長訓練營開辦後,先生主動幫她剪報;她則一直在掙扎,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家庭和社區兼顧?但先生叫她不要考慮這麼多,並認為這是一個訓練孩子獨立的機會。現在女兒能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又有先生的支持,她就更放心的參選了。

中山區康樂里的蔡秋環覺得自己的能力夠,但先生之前一直是拉著她而不是推著她的一雙手,反倒是大兒子支持她,主動召開家庭會議,並告訴她:「我們已經長大了,妳參選後我們會更自愛的。」先生的態度也因此轉變了。她參選後,家庭氣氛變得更融洽,雖然外界有不少品頭論足,但她覺得只要有家庭支持就夠了。

士林區蘭興里現任里長趙鳳南說:「做里長給了我很多智慧,孩子也變得更獨立了。」前幾天她摔了一跤,眼睛腫了,九歲的小兒子從廚房拿了一條抹布在她臉上不停地擦,雖然抹布是髒的,但她覺得兒子真的長大了。

曾參與婦女新知協會女性領導人才培訓的郭秋鑾說,以往里長對於家庭暴力都抱著「別管家務事」的態度,其實,主動引介婦女團體,提供防暴資訊,透過各種協會的再教育,都能避免家庭暴力的發生。

在推動社區守望系統與防暴教育方面,蔡秋環說,不管是導護商店、義工隊、還是社區通報網路,其實都已經存在於社區之中,但需要一個地方作為常態性的溝通地點;而對於一向被認為柔弱的女性,則應教育她們對自己有自信,並教導其面對暴力的應變方法。

曾開過安親班的林美蓉認為,雙薪家庭的普遍,使得社區托育的需求增加。市府應該提供一塊閒置的公有土地,建立社區托育中心;而社區家庭主婦接受專業的保姆訓練,就可以輪流服務,不但可以保證社區托育的品質,也能促進社區婦女的二度就業。

士林區名山里現任里長邱美利以親身經驗指出,獨立的里辦公室可作為里民開會、婦女成長班、兒童讀書會、以及子宮頸抹片檢查的地點,人來人去使辦公室充滿了人情味,同時也不會干擾家庭生活的作息。

「資優生輔助計劃」 幫助單親清寒兒童

【記者蔣志薇/ 生命力報導】許多資優生受限於家庭貧窮的環境而埋沒了他的潛能,「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改善他們的環境,讓璞玉雕琢的非常美麗!」賽珍珠基金會董事長馮閑妹說。

「資優生輔助計劃」便是基於這個理念而來,目的在協助家庭、經濟及文化地位處於弱勢的資優兒童,使其發展潛能,成為學有專精、品性良好的人,並對人類做有意義的貢獻。但不是所有的資優生都可以參加這項輔助計劃,他的年齡必須在七至十一歲之間,來自單親、清寒的家庭,由學校推薦,經過資優甄選委員會評定為資優、或有特殊才藝,才可以接受輔助。

今年基金會甄選了八位為長期輔助的對象,除了智力資優外,有的是在體育方面有非常突出的成績,如跆拳道;有的則是在音樂或美術上有很好的表現,基金會的祕書柯宇玲說,這些小孩和平常人都一樣,只是有些人脾氣怪了點,比如小方在美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但是他說話總是非常簡短有力,回答只有「是」、「不是」、「有」、「沒有」等單字。

為了讓這個計劃順利的進行,基金會每年都會辦理講習和協調會,輔導老師擬定適合各個學生的教育計劃,並且定期召開評估及檢討會,希望能給予資優生最好的幫助。八十七學年度的補助金額約為六十三萬元,在補助的項目方面,除了獎學金,還包括了書籍費、學校活動及其他與學校有關的花費、制服補貼、身體檢查及心理測驗、特殊才藝培養、文化活動津貼(如夏令營、音樂會等),在生日時還有生日禮物。

「資優生輔助計劃」今年已邁入第十二個年頭,參與第一批輔助方案的學生都將陸續從大學畢業,看著這些孩子一路走來,馮閑妹欣慰地說,這些孩子都很優秀,也很可愛,希望他們不論是繼續深造或是進入社會,都能有更好的表現,並且能夠回饋社會,也希望第二批的資優兒童,在經濟壓力減低之下,能夠專心的念書及發展自己的專長,除了有良好的成績表現及特殊才能外,還能擁有健康的身心與良好的人格特質。

原住民文化園區 讓你認識九族

【記者李玟怡/ 生命力報導】台灣的原住民是屬於南島系的民族。依據其漢化的程度可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漢化深的平埔族主要住在西部平地,約分為十族,由於漢化的關係,平埔族已經失去原有的語言和習俗;而漢化淺的高山族多居住在山區,分為九族,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九族。

雅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酒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時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排灣族崇拜百步蛇;而魯凱族受排灣族的影響極大;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泰雅族的男子過去以「獵頭」聞名;曹族又稱鄒族,古時也有「獵頭」的習慣;在高山深處常有布農族的聚落;賽夏族的矮靈祭名聞遐邇。

「原住民文化園區」有台灣原住民的一些簡略的介紹,另外還告訴大家台灣原住民的由來,以及目前分佈的地區和人口數。

在經濟上,台灣原住民還沒有明顯的職業分化,大致上仍是自給自足的狀態,尚未達到經濟交換的境界。主要的生產型態是農耕、狩獵、捕魚、採集,而採集是男女老幼都能參與的方式。

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簡單而原始,他們的生活能力強,對於飲食、居住、衣著不甚講究。在宗教信仰分面,台灣原住民是印度尼西亞圈內諸民族中,受外來宗教影響最少的民族,他們大多保有其固有的信仰,而祭儀是對於宗教信仰的一種實踐行為。「原住民文化園區」介紹了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也說明了一些原住民祭典的意義。

阿美族舉辦盛大的慶典活動,感謝神靈的恩惠,這就是著名的阿美族豐年祭。除了台灣原住民中九族的概況外,「原住民文化園區」還特別對阿美族的豐年祭及泰雅族的祭典做介紹。


延伸閱讀


原住民文化園區

安康社區等待社工支援

【記者劉學珊/ 生命力報導】由於「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許多社區經由社區推動者的努力,不斷地在進步、成長。然而,也有一些社區,因為缺乏人力資源,讓當地也想促進社區發展的人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台北市安康社區便是一個例子。

安康社區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當地居民大多是低收入戶,社區中有許多獨居老人、中輟生,還有殘障人士,雖然台北市社會局有各種的補助津貼,如老人生活津貼、兒童津貼等,經費上沒有太大的問題,然而社工不足的現象卻著實困擾了他們。

其實安康社區中,社工們所服務的項目算是蠻健全的,比如說對於獨居的老人,他們會針對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照顧,健康情形較良好的老人,當地社工有在宅服務,替老人們買飯、洗衣,陪他們聊天等;而若是身體較不好的老人,他們會結合民間團體提供老人特別的護理照顧,或是輔導他們進老人安養中心。在對中輟生的輔導上,他們計劃與台北希望社會服務協會合作,輔導這些中途輟學的孩童。他們還提出社區環境改造計劃,希望讓安康社區更進步。

像這些服務、計劃,是需要許多人來進行的,可是,安康社區卻只有四個社工員,因此,雖然有許多的計劃與服務,對社區卻無法有實質的幫助。「四個社工員,要服務一千多戶人家,每一位的工作量是很大的,結果可能就有很多戶居民沒有辦法照顧到。」安康社區社工員吳小姐說。

「其實有很多大學的社團會到安康社區來服務,他們主要幫小朋友做課業輔導,或帶著老人們參加活動,這些對社區的幫助是很大的,但學生畢竟沒有受過專業的輔導訓練,他們能做到的也就是陪陪老人、小朋友。」吳小姐說。而在安康社區服務的師大社區服務隊社長陳智泓也有相同的感覺,他表示,由於年齡較相近,他們比較可以得到輟學孩童的信任,但頂多也只是跟他們聊聊天、玩遊戲,由於部分孩童都有家庭上的問題,即使他們願意說出心裡的想法,卻由於大學生沒有專業的社工經驗,無法真正深入其家庭,進行輔導。

因此,即使關心的人再多,沒有一些受過專業訓練的社工員來服務,就無法很深入的對每個家庭進行輔導工作。吳小姐表示,其實在許多社區都有社工員缺乏的情況,因為現在去考社工師職照的人不多,會到低收入戶社區工作的人也較少,而服務性的工作是自動自發的,他們只能期望有更多的團體來幫助這些社區,而社工相關科系畢業的學生也能盡量發揮所學,來這些社區服務。

人力和交通 老人在宅服務的難題

【記者陳芝豔/ 生命力報導】「深坑鄉目前調查出需要服務的老人有五、六十位,每星期三會由一位醫生、護士和志工組成的小隊前往探視,但那一天能照顧到的大概也只有六、七位老人,其它時候只有我這個護理長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到深山野地裡去探望。」深坑鄉衛生所的護理長簡麗媚說。

台北縣衛生局在今年一月起籌劃了六個偏遠鄉鎮進行「老人在宅服務」,三月份正式開始運作執行。衛生局第五科課長蕭順蘭表示,選定烏來﹑深坑﹑石碇﹑平溪﹑金山﹑瑞芳這六個鄉鎮的原因是,這裡的老年人口比率都偏高,佔鄉鎮人口的百分之七以上。衛生局先請當地村里幹事主動調查發掘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再派人前往個案評估,目前已建檔的資料有兩百多位老人需要服務。

蕭順蘭說,在宅服務的內容偏重在醫療照顧方面,時間則是每週一次,除了當地衛生所的醫生和護士外,也外聘了台大和耕莘醫院的醫生幫忙。「目前最大的困難是交通問題,有許多需要服務的老人都住在深山野地裡,而那些老人光靠每星期一次的醫療照顧是不夠的,我們曾經和社會局商量,請他們提供居家服務員,每星期多撥點時間替老人做其它的服務,但社會局目前的居家服務員無法顧及到偏遠地區,所以衛生局也只能儘量做到醫療上的幫助了。」

社會局在宅服務人員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地方上的志願服務團隊組成的義工,義工是直接從當地招募、接受訓練;另一類是需要由使用者付費的服務員,社會局委託台灣省紅十字會和身心障礙者協進會招募和訓練。後者的服務地區包括板橋、三重、土城、樹林、中永和、盧洲、新店、汐止、五股和泰山。社會局老人服利中心表示,這些服務員的服務對象都是當地的老人,不可能叫一位家住板橋的服務員跑到其它偏遠鄉鎮去服務,成本太高,偏遠鄉鎮只能靠當地志工幫忙了。

「深坑鄉現在實際投入志工服務的有五位,五位都是家庭主婦,真正能撥出的服務時間也是有限,衛生所裡的醫護人員必需要兼顧到衛生所裡的門診服務,能實際參與在宅服務工作的也只有我自己了。」簡麗媚說,「出去探視是有配備摩托車,不過因為深坑的幅員蠻大的,又都是山路,我每天能去探訪到的大概也只有四位左右。」衛生所的人員表示,老人們以前就住在山裡住習慣了,而且因為經濟因素,也不太可能搬到比較市區的地方。交通或許是目前還無法解決的問題,不過人力不足的窘境應該可以靠當地民眾的幫忙而獲得改善。

中原里里長帶領里民守望家園

【記者鄭珮汝/ 生命力報導】新莊市中原里里長趙勇成說:「兩年前,幾乎每天都會接到電話說:『里長,我的機車不見了』『我的什麼東西被偷了』。而警力上的協助又很難,況且地方上的事情,住在這裡的人也比較清楚。所以,聯合了鄰長,成立『守望相助會』,來改善這裡的治安和民眾的居家安全。」

守望相助會剛成立時,全是由民眾自發性參與,約有二、三十人,每天由四個人來值勤,從凌晨十二點至凌晨四點。義工劉秋松說:「剛開始值勤很幸苦,平均一星期二次。而且大家白天還要工作,所以輪值時,就趁下班後快點補眠。雖然有點辛苦,不過是為自己生活的地方出力,也很值得。」趙勇成說:「熱心的民眾也愈來愈多,目前已經有五十四位義工,平均一個月二次,也減輕了義工們的負擔。」

趙勇成說:「我們也請中港派出所,在一些路點上,設立巡邏箱。」每次以二人為一組輪流出去巡邏,一趟的時間約三十分鐘,包括一些重要道路、巷道、公園及學校附近。巡邏時若發現那棟公寓的大門沒關或壞了,也會幫忙關上,並且貼上一張字條「幾點幾分大門沒關」或「大門壞了請儘快修理」,通常被提醒的十戶裡也會有八戶儘快的改善。趙勇成說:「我們希望不只是靠義工的力量,民眾平常也能重視自己的居家安全。」

守望相助亭是挑高的二樓建築,底下可以讓行人通行,視野較廣,深夜時可監看燈光較暗的地方,如發現可疑的人,可聯絡巡邏的義工去查看。出去巡邏的義工如遇到比較嚴重的事情,可以無線電呼叫亭上的義工,請求協助或報警。另外在中信國小及中平國中設有警鈴,一旦有人闖入,警鈴馬上連到守望相助亭和中港派出所。

趙勇成說:「有時候遇到打群架的,就趕緊呼叫亭上,請求報警。也遇過有一個女人自殺,趕快把她送醫。還有半夜逗留在公園的少女,通知她的父母來帶回。」「自從成立守望相助會以來,里裡面的失竊率大幅減少,居家也比較安全。但是,最近小偷好像知道我們的值勤時間,會利用凌晨四點到六點,這一段時間犯案。我們也將先在重要路口,裝上兩架監控系統。等到有經費時,再在每個巷口裝上監控系統,希望能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除了守望相助會的義工之外,還有一群熱心的煮飯媽媽,每天為巡邏的義工煮點心。煮飯媽媽陳碧珠說:「兩年前,在偶然的情況下,知道里長太太每天為義工準備點心。我覺得一個人做太辛苦了,所以就和朋友商量,也請她們再找一些人,結果一共有三十一位媽媽參加,每人固定一個月裡的一天,來煮點心。大家煮久了也都有了責認感,輪到時也都會替義工們準備好吃的,讓深夜值勤的義工不會挨餓,也有體力來為我們巡邏。」

內政部提撥經費獎助推動社區發展

【記者謝蕙如/ 生命力報導】為提升全省社區發展工作的成果,內政部社會福利科每年都編列一筆預算,作為推動社區工作的基金,這筆預算主要用來獎助各社區的公共設施建設或是補助相關的各項活動。由於基層的社區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根據內政部內部的資料顯示,獎助的經費已從七十八年度二千九百萬元,逐年增加到八十六年度的一億八千萬元。

內政部社會司社會福利科陳允文表示,今年撥下來的款額是二億三千五百萬元。這筆補助的經費主要是用在幫助各社區一些如社區活動中心﹑社區守望相助工作﹑美化環保設施等的硬體設備;或是獎勵舉辦各種社區活動﹑發行社區刊物﹑社區工作講習﹑社區志願服務團隊等。此外,內政部也會不定期舉行社區發展研討會﹑座談會,舉辦社區巡迴輔導﹑出版專書譯著﹑和內政部發行的「社區發展季刊」,這些都是在預算內的工作。

此外,陳允文也表示,在申請的程序上多是由各個社區工作團體向當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提報相關的補助項目﹑補助額﹑必備的證明文件等,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上呈到公所﹑縣市政府做先行的檢查,然後才到內政部。不過難免也是會有些申請案資格項目不符合,像是證明文件不符或是不齊而遭退回的。基本上,整個程序大概是半個月左右。

「因為是透過各地的社區發展協會,所以在方案的宣傳上不會有什麼問題。從我負責這個計劃以來提出申請的社區非常的多,每個月都有好幾件,大部分是活動的獎助,其它的項目則還好。不過,並不全部的案子都是透過社區發展協會來做的,像最近有一個台灣省社會處辦的社區研習,就是交給各地的鎮公所來承辦。」陳允文說。

不過,根據北市新店市的華城社區的工作者廖瓊媛表示,華城社區早就知道有這個補助方案存在。且他們辦一份社區刊物-「華城天地」已經辦了十幾年了,所以曾經試著去提出申請補助,但是提出兩次申請都沒有通過,她的相關證明文件才送到新店市公所時就被退了回來,理由是因為,市公所認為華城社區的範圍並不是涵蓋到整個里,而且這個刊物並不是一項開放給所有里民參與的公共建設,所以資格並不符合。「一個里的補助只有幾千元,手續又麻煩,不過,雖然幫助不是很大,但最近還是會再一次提出申請試試看!」廖瓊媛說。

淡大樸毅團為精神病患注入活力

【記者何易霖/ 生命力報導】在樸實的北新庄,正在舉行著類似聯歡會的活動,台上台下,有男有女,有老有少,隨著音樂的旋律,他們大聲歌唱,隨著節奏的搖滾,他們盡情揮舞,好不熱鬧。很難看出這些如同一般人一樣狂歡的人是精神病患。

這是由淡江大學樸毅團台安組在台安精神病院所舉辦的活動,對於團員來說,這群精神病患,是他們的好朋友。為了幫助這一群被社會所遺忘的一群人,淡江大學樸毅團從民國七十八年開始,以台安精神病院的病患為服務對象,與精神病患們結下不解之緣。

「其實精神病患一點也不可怕,一般人往往因為鮮少有和他們接觸的機會,所以會對他們產生誤解。」「和他們接觸之前,我們也會有心理上的恐懼,但是實際上和他們相處過後,就會發現他們並無異於常人之處,比方說,他們可以神色自若的和你聊天,很有條理的回答你的問題,如果不是事前知道他們的病史,你很難想像他們有精神上的疾病。」談到精神病患,台安組的組員們一致表示。

現階段淡江大學樸毅團台安組服務的對象,是以輕度的精神病患為主,每個學期大約會有三次到四次的出隊服務,服務的方式有時是一般性地在醫院中舉辦聯歡會或帶帶團康活動,有時則會帶他們到戶外活走走,像這個學期台安組就曾經帶領這些精神病患參觀故宮,以及到淡江大學放風箏。

因為服務的對象固定,醫院裡的病患和台安組的組員們都已經彼此熟識,甚至成為好朋友。楊曉萍說:「每次出隊服務的時候,他們一見到我們,就會熱情的和我們噓寒問暖打招呼,有的人甚至還記得我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在這個樓上樓下彼此見面都不打招呼的時代中,他們能有這樣的表現真的是太可愛了。」

台安精神病院社工員表示,院內的精神病患並不常出門,因此他們非長常珍惜每一次到戶外的機會,所以他們也會很守秩序,儘量不給台安組的同學添麻煩。台安組這一群充滿活力的大學生,為這些精神病患們注入了一股動力,藉由精神生活上的充實,可以減少病患對於藥物控制的依賴,對於他們病情的穩定有非常大的幫助。

精神科醫生林明雄指出:「精神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夠了解它,不夠了解面對它時,患者和一般人之間的隔閡也就越大,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就會造成精神病患對自己或別人的攻擊與放棄了。」

楊曉萍說:「在醫院願意接受治療的精神病患,病情多半受到一定的控制,並不會隨便的攻擊別人,和正常人沒有兩樣,大家應該多給他們機會,讓這群人能夠走出晦暗,擺脫精神病的陰霾。」

脊髓損傷庇護中心 讓脊髓損傷者跨出第一步

【記者鍾慧敏/ 生命力報導】「脊髓損傷患者需要的不是家人過度的關心,而是肯讓他走出家庭,學習新的一技之長。」本身是脊髓損傷者的張世明說。

民國八十一年成立的脊髓損傷庇護中心,便是以收容、訓練、輔導為主要業務,協助患者重新適應新的生活,以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此外,庇護中心也積極地宣導預防脊髓損傷,協助脊髓損傷患者獨立自主並學得一技之長,減少國家、社會的負擔,提供患者社會適應及就業、就養、職訓之場所,維護其基本生活品質與生存尊嚴,使其再度跨出家庭走入職場,建立積極的人生觀。

庇護中心的張世明主任表示,目前國內有兩萬多個脊髓損傷患者,有兩千多人登記有案,但在庇護中心受訓的患者卻只有兩百多人,也就是說,仍有兩萬個左右的患者,沒有和脊髓損傷聯合會接觸過,相對的,他們得到的資源可能也比較少。

張主任說,我自己本身受傷二十五年,前十六年都是在家裡度過的,有一次突然胃出血,在住院的那段期間,才重新對生命有了新的體認。當時心裡想,「我不能在家裡繼續窩下去了」,於是便參加了職業訓練,學習另一項技能,在團體的生活中,重新學會面對人群。脊隨損傷患者,最怕的是不肯面對自己生病的事實,成天在家裡自暴自棄,依賴家人過度的保護與關心。

庇護中心的中途之家,是藉由課程訓練與患友經驗傳承,排除患者從新適應社會的困難,由輔導中心協助輔導患者,促其建立積極的人生觀。並有職訓中心,訓練各類職種所需之就業能力,教導患者專業課程,還加入生活技能教導、休閒運動培養、人際關係重建等課程。也有實習農場與工廠,訓練患者學習生產技術和正確的工作態度,讓輪椅族群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為社會提供一份生產力。

除此之外,為了讓脊髓損傷患者能順利就業,庇護中心也藉由與廠商合作的機會,以及社工司與就業服務處的幫助,轉介患者進入職場。張主任說,目前受過訓練的患友,大多從事電腦或文書處理的工作,而且適應的狀況都不錯。為了因應電腦化時代的來臨,目前庇護中心也開了許多電腦方面的免費訓練課程,幫助患者順利就業。

張主任表示,脊髓損傷患者最需要得到的幫助,不是大眾同情的眼光,而是了解與關懷,同情只會造成患友的心理障礙。此外,更多的就業機會也是對脊髓損傷患者最大的幫助,有許多公司寧可受罰也不願意僱用殘障朋友,他們其實不了解我們,絕大部分的殘障朋友對公司忠誠度很高,不喜歡任意更換工作。

張主任感慨地說,其實最終我還是希望能勸導大眾,特別是青少年,不要開快車或飆車,在感情失意的時候,也不要輕生跳樓,因為這些都是造成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一。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地址:桃園縣八德市茄苳路725巷79號電話:(03)379-8702 傳真:(03)379-6268 - E-mail

財團法人桃園縣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資源教室」教學讓聽障生進步多

【記者楊偉正/ 生命力報導】下午三點五十分,仁諭和明原與班上其他三十三位同學,大聲的朗誦老師早上教過的課文,作為今天課程的最後複習。咬字清晰的仁諭和明原,若不是戴上助聽器,很難看出他們是中度的聽覺障礙學生。這樣明顯的進步,是他們兩個回到普通班上課兩個學期後獲得的成績。

就讀新莊裕民國小三年十二班的仁諭和明原,在學校回歸主流的教育理念下,除了國語課在「資源教室」上課,其餘的課程都留在普通班,與其他一般的小朋友一起學習。

和一般「啟聰班」全部課程都在同一個班級上課不同,裕民國小實施的「資源教室教學」,將所有的聽障生依能力分為「自足班」和「資源班」兩類。這兩者的區別在於學生到「資源教室」(也就是啟聰教室)上課時數的多寡。「自足班」適合聽覺障礙較嚴重,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學生,因此,美術、體育、音樂、團體活動等藝能課程,是在普通班上課。而國語、數學、自然、社會等術科課程在資源教室上課。「資源班」則適合聽障程度較輕,口語能力較佳的學生,除了國語、數學回到資源教室,其餘的課程都到普通班上課。這兩種班的共同點都在於,讓這些聽障孩子,有和一般小朋友接觸的機會。

仁諭和明原的老師黃雅玲表示:「他們剛來普通班上課時,有上課不專心、無法融入班上正常作息的情況,而且在課業上也和其他人有明顯的差距。但是經過一年的學習,他們藉由團體的規範,在生活常規上自律許多;並和其他同學能夠無礙的溝通,最明顯的是,有正常的語言學習環境,他們口語表達能力有很大的進步,這是他們在特殊班裡學不到的。」

黃雅玲也說,由於普通班要照顧的學生比較多,她沒有辦法針對仁諭和明原施予特別的輔導,但是將他們排在靠近自己的座位,以便教導和訓練讀唇;此外,她還找了三位「小老師」坐在他們旁邊,協助他們瞭解老師的教學和要求,並耐心的聽他們說話,陪他們一起遊戲。漸漸的,他們兩個都能適應這個環境。

啟聰班老師詹鳳君表示,和仁諭和明原一樣屬資源班的聽障生有二十幾位。利用資源教室的小組教學或個別指導,老師可以擬定個別化的教學計畫,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施以適切的輔導。而將他們回歸到普通班,與一般的孩子一起上課,不僅可以去掉「特殊兒」的標記,有助孩子正常心理發展外,普通班的學生也學習到和聽障生相處的機會,是提供雙方共同成長互動的好環境。這是學校實施「資源教室」教學的目的。

另一位啟聰班老師溫美文也指出,封閉的特殊班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受保護的環境,卻不見得幫助最大。讓他們在開放的班級中自由學習,雖然有點像「放牛吃草」,但是學的更多。正如普通班的黃雅玲回應的話:「我們老師能給他們的,遠遠比不上小朋友給他們的多!」回歸主流,讓聽障兒在正常的環境中學習成長,是這些老師的共同心願,也是他們想給孩子的最佳禮物。

盲胞也可以打棒球

【記者蔡琇惠/ 生命力報導】打棒球對一般人來說或許是興趣,也可能是抱負、職業,但對於盲胞來說,「打棒球」,原本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這個夢想在兩年多前實現了。愛盲文教基金會在八十五年十一月成立了「愛盲蝙蝠棒球隊」,這是國內也是亞洲的第一支盲人棒球隊。

令人好奇的是,盲胞看不見,連行動都成問題,又如何打棒球呢?愛盲蝙蝠棒球隊的總教練林智意說,所謂「盲人棒球」跟一般的棒球當然不同,所有上場的打擊員及守備員都必須戴上眼罩,使用的球是會發出嗶嗶聲響的圓球,壘包則是會發出聲音的圓柱,只有一、三壘。打擊者在擊出球後由觀測員告知在那個守備區,提醒球員注意,而打者也必須依照指示選擇跑一壘或三壘,只要摸到壘包就算得分。

林智意說,其實盲人棒球最主要是訓練盲胞的體力和反應能力,對於沒有受過定向訓練的盲胞來說,走路就會歪歪斜斜的,更不用說跑步了。所以對球員而言,能夠循聲音直直往前跑可說是一項挑戰,必須要有靈敏的反應和正確的判斷力。也因此盲棒在比賽進行時是禁止喧嘩,以免干擾球員辨別聲音來源,只有在裁判做出判決後,觀眾才能替球員加油喝采。

打過棒球的人都應該知道,揮棒是最難訓練,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捉到「球感」,所以在訓練盲棒球員的過程,教練必須擺出標準動作讓隊員觸摸、學習,藉著模仿調整打擊姿勢。至於球感就要靠球員不斷的演練,和投手餵球的技術。

蝙蝠隊球員陳冠武說,揮棒的時候並不是從聲音來判斷擊球時機,他們是靠「數節拍」來打球,投手在投球時會喊「set、ready、ball」,而第四拍就是所謂的最佳擊球時機。陳冠武表示,打出球的剎那只有一個字能形容「爽」,他說那是一種驚喜、成就感,所以隊員每到星期一就盼望著星期六的到來,練球是他們一個禮拜最興奮的時刻。

盲人棒球最特別的是投手和打擊者是同一隊,所以平常就必須培養彼此的默契,不像一般棒球是投、打之間的對決、廝殺,投手在比賽時會不斷鼓勵打者,盡量讓他們擊出球。陳冠武說,如果打者一直打不到球,對方的防守球員也會覺得很無聊。其實,勝負對他們來說是微不足道,最重要的是盲棒能夠一圓他們的棒球夢!

另外,除了視障者是必然成員,盲棒隊不可或缺的就是「志工」,像投手、捕手、觀測員都必須明眼人擔任,林智意希望有熱心、愛心、恆心的民眾能夠加入盲棒,陪盲胞一起練球,也為推動盲棒盡一點心。曾有志工表示,一位從小失明的隊員在擊出球後興奮的說「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打到球」,這句話是他堅持參與盲棒的原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2000年世界盃盲人棒球賽將由愛盲文教基金會主辦,這也是在國內首次舉辦世界盃級的運動比賽。不過,在積極推動盲人棒球時,也要考慮國內是否有無障礙環境的專用球場,讓盲胞可以快樂又安全的打棒球。

1998年5月12日 星期二

保衛家園 烏坵鄉民拒絕核廢

【記者游育仁/ 生命力報導】今年的反核大遊行中,有一支生力軍加入反核行列,那就是身穿野戰服,走在隊伍最前頭的金門縣烏坵鄉民。「我們穿軍服的目的是要防守前線、保衛家鄉,」從小在烏坵土生土長的高淑美說。

今年三月初,台電選定烏坵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優先評選場址,引起烏坵人的強烈不滿。發言人葉福華說明,小烏坵島只有零點四平方公里,扣掉軍用設施與民房後,只剩下零點二平方公里,「而台電去年的評估報告還說核廢料放置場面積最少要一平方公里,但是現在卻為了符合烏坵島的情況,將標準放寬到零點二平方公里。我們問台電的工程師,他們卻說這只是大概的數字,可以再調整,這分明就是騙人嘛!」

此外,居民們也舉出實例,說明烏坵不適合放置核廢料。他們指出,國際原委會曾呼籲勿將核廢料放置在小島上,因為小島的濕氣重、鹽分也重,會加速廢料桶的腐蝕。「而我們在烏坵挖井,挖下去冒出來的都是海水,這樣的環境適合放置核廢料嗎?」葉福華質疑台電的選擇是否恰當。

「其實烏坵島上有很多原始的自然景觀,應該要列為自然生態保護區,」高淑美表示,由於烏坵長期受到軍管,因此很少有外人進入,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地方。「像沿岸的石頭受到海水侵蝕,都非常漂亮,而且烏坵也擁有伯勞鳥、灰面鷲這些珍貴鳥類,應該要好好保護的。」高淑美說,可惜因為太少人去了,沒有人知道烏坵的美,所以沒有申請成為保護區,「現在也來不及了。」

如今,台電突如其來的宣佈,打擾了居民的生活。「我們年輕人沒有關係,但是卻可憐老一輩的人了,」高淑美無奈的說,「他們辛苦大半輩子,好不容易可以悠閒過生活,卻又要為這件事奔波、上街頭抗議。」而目前的請願活動,主要是由烏坵旅台居民發起,他們犧牲自己的假期,希望能阻止台電的決策。「有時候,就算是在上班時間,也要請假參加,畢竟是自己的家園,當然要自己來保護啊!」一位烏坵居民說。

台電:會慎選核廢料處置場場址

針對烏坵鄉民認為,台電變更核廢料場址最低面積的規定,其中可能有問題,以及烏坵島不適合放置核廢料等質疑,台電表示,變更面積規定是參考了學者專家的意見,並且會再進行地質環境調查,絕對沒有預設立場。

台電核能後端營運處的林處長表示,民國八十五年台電徵選核廢料處置場地點時,有八個鄉公所提出同意書,選擇的對象比較多,所以那時將標準訂的比較保守。後來因為各鄉公所陸續退出,加上參考了學者專家的建議,而原委會也有類似要求,才將處置場最低面積由一平方公里放寬到零點二平方公里以上,並沒有預設立場。

此外,林處長指出,接下來還需要經過一年的地質調查及環境影響評估,再送交政府審核,整個過程相當嚴謹,現在並未確定將來核廢料處置場就會設在烏坵。而台電也蒐集了許多鄉民的意見,將來在評估時會慎重考慮。

從資源回收到抗爭醫療焚化爐 吉慶社區展現力量

【記者林莉雯/ 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北投區的吉慶社區已連續兩年當選最佳社區,今年更是十大模範環保社區,而這一切都源自於社區居民的有效結合。目前他們在強力宣導的則有資源回收自己來以及抗爭醫療焚化爐等社區相關議題。

現在有七十多位義工的吉慶社區,當初成立社區發展協會的原因,只是單純的想要結合社區的資源,將社區的人力與財力作一個結合、統籌及分配,一直演變到了今天的規模。他們結合的方式,除了會在元宵節、中秋節等民俗節日舉辦社區活動,聯絡社區居民感情之外,也有各種才藝班、媽媽班等,提供社區居民一個學習的管道,

資源回收自己來

台北市環保局從四月份起在北市部分區里,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措施一個月以來,帶來資源回收呈現七成的成長幅度,有鑑於此,吉慶社區理事長黃勝宗認為,其實社區資源回收可以不需要政府強迫實施,社區居民也可以自己來,所以便在社區內大力宣傳資源回收的概念,當然這回收工作不像群英里等七個里一樣採取徵收垃圾費的方式。

黃勝宗表示因為顧及到各里考慮的因素不同,所以並沒有和相鄰的里共同推動,只有在自己的社區刊物以及公佈欄上大力宣導。同時配合目前北市垃圾定時定點回收,在週三及週六時做回收的工作。居民一般來說還算配合,但是對於回收的成果,則缺乏相關的數據。

焚化爐的抗爭

黃勝宗在得知政府將在北投區加設醫療焚化爐,並與一般垃圾焚化爐合併,以解決北市大量醫療器材處理問題的兩年來,陸續舉辦了兩場公聽會,探知民意的趨向,也透過媒體反應當地民眾的看法。例如,五月一日在新北投捷運站所舉辦的「台北市區走透透」的活動,當地民眾便為了避免建設可能帶來的空氣污染及環境污染,也是對醫療焚化爐的處理的不信任,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

同時吉慶社區也與北投區其他四十個里的里長,聯合署名向市府抗爭抗爭,寫陳情書,終於在今年五月初得到台北市長陳水扁的承諾,在他的任內,為體恤民意,絕對不會在北投蓋醫療焚化爐。除了反應當地對醫療焚化爐的強烈反對之外,民眾對北投現有的一般垃圾焚化爐所帶來的噪音、污染,感到憂心,希望垃圾能夠減量。黃勝宗也說,希望市府對北投當地民眾進行免費的身體健康檢查,以確保北投垃圾焚化爐不會造成市民健康的危害。

溫馨吉慶的網站架設

除了這些共同議題的意識凝聚之外,黃勝宗說,目前有社區網站-「溫馨吉慶」,分為人、事、時、地、物等五個方面,主要在介紹該社區的大小事情。當初會開始架站,是因為社區中剛巧有人懂這方面的東西,也有心為社區盡一份力才開始的,但是因為只有一人負責,有時網站的更新會較慢,而且有些單元都一直在「施工中」,是比較為可惜的地方。

1998年5月10日 星期日

三死囚母親的願望-親手接過兒子的康乃馨

【記者朱慶文/ 生命力報導】母親節應是所有母親享受天倫的時候,但對於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位死刑犯的母親來說,卻已經度過七個心神煎熬的母親節。她們相信兒子的清白,努力與司法搏鬥;儘管檢查總長已經為蘇案提起三次非常上訴,但是,在最高法院還沒有回應之前,她們仍然需要度過沒有兒子承歡的母親節。

涉及民國八十年台北縣汐止鎮吳銘漢夫婦命案的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三位死刑犯,於民國八十四年二月四日三審判決死刑定讞。由於該案的審理與判決,無論在採證、事實認定方面,在法界、學界及社會人士中都引起極大爭議,使得前檢察總長陳涵前後共提起三次非常上訴,列舉二十四項重大疑點,但都遭最高法院駁回;前後任的法務部長馬英九、廖正豪則擱置三人的死刑執行。

歷經多次的救援活動,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下,蘇建和三人仍然在生死之間掙扎,使得蘇案成為台灣司法史上的難題。由於莊林勳長期在生死煎熬下,已經出現精神耗弱的現象,令三位母親更擔心的是,即使將來能夠救援成功,從看守所出來的卻是精神崩潰的兒子。

目前,長期為蘇案辯護的律師蘇友辰、人本教育基金會等民間團體所組成的「死囚平反大隊」、以及立法委員謝啟大,正合力推動修訂赦免法第六條修正草案,於第三項增定:「刑事案件經法院判決確定,經檢察總長提起二次非常上訴被駁回者,法務部應擬具辦法,建請總統成立特別司法委員會,進行調查評鑑,依第三條規定赦免權。」如果經評鑑結果確認,原確定判決無誤,三死囚有罪,應該命令法務部長儘速執行;反之,應當宣告無罪。

謝啟大說:「人不是神,神又不可能為人職司司法。因此,當人職司司法時就不可能完美,必有冤案發生」。因此,如何在司法外為被冤屈的人,尋求一條補償、保護的途徑,成為台灣社會的重要課題。

蘇建和、劉炳郎、莊明勳三人的母親,雖然不擅言詞,但是,她們與其他母親一樣愛護自己的孩子。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時思說:「當台灣的司法不能證明蘇建和三人有罪,就請將孩子還給她們,不要讓她們繼續在母親節流淚」。

1998年5月9日 星期六

學習不留白 把中輟生找回校園

【記者蔡昕玫/ 生命力報導】針對中途輟學生的輔導,目前由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基督教台北靈糧堂、基督教勵友中心成立善牧少年服務中心(西區)、東區少年服務中心及北區少年服務中心,而教育局則與善牧基金會、基督教教會聯合會、台北靈糧堂合辦多元性向發展班、社區少年學園和愛之旅中途學校。

以東區少年服務中心來說,目前主要是透過中心內的社工主動到撞球場、泡沫紅茶店等翹課學生較常逗留的地點,藉由聊天與其慢慢建立關係後,再邀請他們到中心參加活動,如直排輪、球類運動、電影,以及藝術欣賞、創作、成長課程等。社工人員湯智凱表示,藉由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生們學習人際互動、情緒管理與認識自我。

而愛之旅中途學校及善牧學園則為輔導中的中輟生規畫一系列課程,包括學校的重要科目以及較為輕鬆的音樂、運動、團體活動、電腦等。愛之旅中途學校社工何紀瑜說,他們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回到學校,因此在課程內容及上課作息的安排上,均循序漸進使學生能夠銜接、適應。

善牧學園志工蔡碧純表示,其實為學生安排課程主要是啟發學生的興趣,而不是真的以教學為目的,「如果要他們每天乖乖坐下來聽你上課,那跟學校有什麼兩樣?我反而覺得這些中輟生很聰明,對事情很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又勇於表達,我們想要啟發的就是他們的這些能量、創造力。」

蔡碧純說,輟學生並不都是壞孩子,他們也許是因為家庭因素,也許是因為無法適應學校的教育方式、或實在是對唸書沒興趣,甚至是因為和老師、同學發生衝突而不想再上學。「每一個人都像鑽石一樣有很多個面,不能光以某一面的表現否定他,而應該啟發他的其他面。」她說。

然而,許多在這些機構中受到輔導而回到校園的學生們,卻遭受到老師和同學異樣的眼光,「甚至有的學校會叫學生先到訓導處、輔導處去坐一個禮拜,觀察以後再回教室。」蔡碧純表示,這樣貼標籤的行為會對這些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響,不少人因為適應不良而再度離開學校。

目前負責中輟生輔導的機構普遍面臨了兩大問題:人力與經費的不足。有關當局給予的補助不足,使得社工、師資的聘請困難,而輔導成效、規模也將受到影響。蔡碧純表示,中輟問題不單純的只是教育問題,或學生的學習問題,而是整個社會都必須正視的社會問題。

1998年5月8日 星期五

迷途少年 需要媽咪牽引

【記者朱慶文/ 生命力報導】阿斌一個人坐在禮堂的角落,看著其他少年犯跟著家人談天說笑。台北少年觀護所八日為少年犯舉行母親節懇親會,現場湧進二百七十位家長,但還是有少年犯和阿斌一樣沒有家屬前來會客,落寞的坐在角落。

另一方面,在社會治安不佳的情形下,于白儂認為國內司法對於少年犯的態度,已經脫離教育的層面而開始趨向嚴懲。她以最近四名青少年涉嫌輪姦而分別被判處十八年的重刑為例,這或許合乎大眾的斬奸除惡心態,但是以長期的眼光來看,其實是為社會塑造出更多的陳進興。她說其實應將少年犯視為心理不健全的病患,透過長期的心理諮商來導正行為。

目前,國內以心理諮商觀念來輔導少年犯並不普遍,于白儂是少數心理諮商師走進獄所的。從去年十月她開始接觸少年犯,已經給少觀所帶來一番新氣象,今年三月少觀所更首開先例的替少年犯舉辦DISCO PARTY。少觀所主任官泰平也肯定于白儂輔導少年犯的成果,他說,少年犯其實還有許多好的潛能可以開發,只是要看家庭、社會、獄所如何去幫助他們。

于白儂穿梭在沒有家屬會客的少年犯之中,聽他們傾訴,這些少年犯終於展開笑顏,開心的說:「于媽咪,下一次要來看我喔」。但是,于白儂畢竟只有一個人,面對國內逐漸升高的少年犯罪率,如何讓更多的于媽咪幫助少年犯走入正途,才是社會應該深思的問題。

1998年5月6日 星期三

更生團契 受刑人的希望

【記者王紫蓉/ 生命力報導】呂先生在年輕時,因為結交了一些壞朋友,所以常進出監獄,造成家人對他的不諒解和婚姻的破碎,直到他在獄中遇見了更生團契,才真正的體會到愛與關懷,使他能夠從罪中悔改,從基督的角度來建構新的價值觀,現在的他已成為大家眼中的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了。

更生團契是由一群基督徒成立,所以他們主要以福音為出發點,傳揚基督的愛,利用進監探訪、禱告、輔導、函授課程的方式,使受刑人重新認識自己與真理,了解什麼是真正的罪,而不只是法律上的規範而已。而服務的對象,包括在監人、出監人(更生人)、有犯罪傾向的青少年和受刑人家屬等。

「一人坐牢,等於全家坐牢。」更生團契副總幹事姚榮輝牧師表示,受刑人的配偶和子女會遭遇經濟上的困難、別人的嘲笑、心靈的創傷,尤其是孩子形同在單親家庭成長,因此,為了使受刑人子女不致自暴自棄,而落入犯罪的循環圈,更生團契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以受刑人的名義送禮物給他們的未成年子女,並且長期的協助受刑人的配偶與孩子能重建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使受刑人出獄後能被家庭接納而不致再犯。

更生團契輔導胡鵬飛表示,很多受刑人在監獄中,表現得很好,願意承認及悔改他的錯,但一出獄後,因不能適應社會,受到挫折和誘惑,所以再犯率很高。因此,更生團契為了讓出獄人能徹底的改變,設立了中途之家,使他們藉著生活在一起培養其規律的生活、改變壞習慣、適應社會環境,住滿一年後,便會安排工作給他們,或提供獎學金讓他們繼續升學,並且鼓勵更生人參加教會活動,以建立新的價值觀、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更生團契祕書徐玉枝表示,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受刑人出獄後的追蹤輔導,因為很多人出獄後,便失去了連絡,導致出獄人很容易再犯罪。另一點感到很無力的是,在輔導時,受刑人不能完全的配合,因要他們放下原有的價值觀和行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常會碰到半途而廢的情形。

全國的獄所分佈很廣,目前受刑人數約有五萬人。所以姚榮輝表示,目前只有永和設有中途之家,希望未來全省各地能設有更多的中途之家,來幫助更生人有徹底重生的機會。

輔大展開原住民週 師生穿著傳統服飾上課

【記者李玟怡/ 生命力報導】輔仁大學努瑪社、醒新社港安山地友團合辦的第二屆「原住民週」,五月四日至八日在輔大校園內熱烈展開。開幕式邀請原住民立委瓦歷斯‧貝林、台北縣議員宋進財等到場參加,活動期間,原住民學生還會穿著傳統服飾到校上課,是原住民週活動的活廣告。

外國籍的副校長詹德隆在開幕致詞時表示,「中國是由最大的漢族和小族共同構成的,大、小族間應該和平相處、彼此互動才有好處,尤其是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化都相當珍貴,應該保存下來才好。」

除了開幕式時熱鬧、活潑的原住民舞蹈,另外播放原住民傳統音樂與參加的校內師生及來賓共襄盛舉。五月四日晚上在輔大焯炤館還舉辦「原住民紀錄片展」,藉由紀錄片的播放,不僅希望讓原住民朋友對自己族群各方面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喚醒本身的民族意識,也希望漢族朋友能藉由影片去了解原住民。

由於時代的變遷,收藏原住民傳統服飾實在不易。原住民傳統服飾及文物展是由輔大織品服裝系協助舉辦的,織品服裝系現存有台灣及大陸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透過服飾的展出及現場同學的解說,參觀者更深入了解原住民傳統服飾中所蘊藏的智慧與文化內涵。

賽德克族立委瓦歷斯‧貝林指出,他曾帶蘭嶼原住民訪問菲律賓南島族群,才發現台灣原住民文化保存地相當完整,應該更加強維護。瓦歷斯‧貝林並認為在大學裡的原住民應該多多回去關懷自己的文化,「大學生應該回到自己的部落,了解自己的文化,並為自己的族群做點事。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工作室,大學生應該多多回去。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語言有責任,我們要讓它們能繼續傳承下去,這是原住民所呈現最珍貴的部分。」

輔大醒新社港安山地友團公關股的程香綺表示,「原住民週系列活動的主要目的是邀請全校師生看到、認識並能了解原住民文化,並希望原住民的社員也能從活動中意識到自身族群所面臨的問題,(如母語的消失),多了解母體文化。」「一般人聽到原住民就會聯想到酒、雛妓等不好的方面,這是我們的認知不正確,希望能藉由這次的活動讓大家多多了解原住民,原住民和一般人是一樣的。

替惜福中心尋覓棲身的厝

【記者朱慶文/ 生命力報導】惜福分享中心位於台北縣中和市復興路的一座陳舊公寓,儘管外面掛著的招牌已經斑駁,裡面卻蘊含著創辦人李彩與一群義工對社會的熱情。但是,現在他們遭遇困難,這棟公寓即將面臨拆除改建的命運。

李彩於十五年前創辦惜福分享中心,尋找一些工廠廢棄的半成品,經過處理後再分送到需要的機構與個人,例如,育幼院、中低收入戶...等。這在今日環保意識高漲的台灣,可能不算什麼,但在十五年前,卻是連政府單位都還沒有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觀念。與李彩結識十五年的王女士,可以說是惜福中心創辦時的元老。她說,完全是李彩對資源珍惜的精神,使得惜福中心的義工們無怨跟隨著她,享受付出的喜悅。

王女士說,目前惜福中心在全省有三千多位的義工,中心的運作完全靠著義工本身的捐款,並不接受外界的捐款幫助,蒐集來的資源也不轉賣,而是完整的轉送出去,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向中心登記索取。目前位於復興路的公寓,也是一位善心人士借給中心,當作倉庫使用來擺放回收的資源。現在,因為整棟公寓都要改建,倉庫中大量的回收資源將面臨無處安置的困境。

在王女士的眼中,李彩處處為人設想,像惜福中心收取資源的時間選在凌晨時分,因為,收取資源的大型車輛在白天出現會造成交通的不便。另外,從八十二年起,惜福中心就不再接受各界的頒獎與媒體的報導,因為李彩認為獎牌與報導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如果不是目前中心面臨場地的問題,她是不會在媒體露面的。而現在李彩的身體也因為長期搬運大型資源品,而造成腰部脊椎的問題,但是,她總是讓人推拿一番,又和義工們一起工作。因為,這種付出的喜悅非物質可以替代。

十五年的時間,惜福中心在沒有社會與政府資源幫助下默默的付出。李彩說,希望有政府單位或企業團體出面,讓中心有塊適當土地安置回收資源,她與義工們會繼續無怨的幫助社會處理資源。一位住在惜福中心附近的胡先生無奈的說,現在台灣錦上添花的人太多,慈濟有人一口氣捐了好幾甲的土地,惜福中心只要幾坪的地卻遍尋不著。

現在,李彩仍然獨力四處尋覓土地,如果有多餘土地資源願意長期出借的人士,可以電話與李彩聯絡,電話:22486635。

淡大慈幼社 充當淡水地區小朋友「假日褓母」

【記者何易霖/ 生命力報導】在這個工商社會中,父母親常常因為要工作而無法在週末假日陪伴家中的小朋友。為了讓這些小朋友能有充實而愉快的週末假日,淡江大學慈幼社的社員以大哥哥大姊姊的身分,代替小朋友們的父母親,陪伴小朋友渡過無人陪伴的週末假日。

淡江大學慈幼社是全校規模最大的服務性社團之一,相較於校內與校外許多同質性的社團,慈幼社的服務對象是以淡水當地的國中及國小學生為主。

慈幼社為了界定服務的範圍及對象,現在共分為四個小組,包括歷史最悠久,已經成立了二十五年的圖書室組,以服務居住在當地活動中心附近的小朋友為主,以及服務淡水忠山國小、淡水國中的忠山組和淡水組,另外還有最近幾年才新成立,服務竹圍國中的竹圍組。在以往,四個組每個星期都有固定的出隊,但是最近因為配合週休二日,有時會兩個禮拜才出隊一次。

慈幼社副社長黃台影說:「現在慈幼社雖然分成四個組,但是都是本著『自立立人,自愛愛人』的宗旨來照顧小朋友,對待他們就像自己的親弟弟妹妹一樣,每一個組的本質可以說是相同的。」他表示:「現階段慈幼社出隊服務,主要是陪小朋友做團康,以及用輕鬆活潑的方式教導小朋友一些日常生活上和課本以外的知識為主。」

為了讓每次出隊的內容充實,輪到當週出隊當「老師」的社員,必須在出隊前將「課程大綱」準備好,並且要在固定的團聚時間內讓其他社員驗收。社員黃俊達說:「為了要讓每次出隊能圓滿達成任務,準備課程大綱對我們來說是一件大事,如果準備的不夠充分,有時會在驗收時當眾被學長學姐批評甚至是臭罵一頓!」社員林芸菁表示:「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如果事前的準備不夠充分的話,很容易就會被他們問倒。還好有嚴格的『品管』,所以這方面的問題就能夠適時避免。」

雖然社團活動佔去了他們多半的時間,但是慈幼社的社員在課業上仍然有相當優異的表現。「我們社團裡面有許多人是全班甚至是全校前幾名的高材生呢!有了這麼多同儕的壓力,讓我們這些平時不用功的人想不用功都很難,否則成績和別人差一大截會覺得好丟臉喔!」社員李名哲說。對於參加服務性社團會使成績退步的謬論,在慈幼社裡已經完全被打破。

為了維護社團本身的品質以及培養社員們的責任感,慈幼社也有許多強制性的社規,例如三次無故不到便開除社籍等等。不過因為社員們對社團都有很強的向心力,會觸犯這些社規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二十多年來,慈幼社伴隨許多小朋友成長,雖然社員有世代的交替,但是他們服務的熱誠以及奉獻不求回報的心是不變的。他們衷心的希望社會大眾能像他們一樣,能多關懷這一群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帶領他們走向正確之路,而不是讓他們誤入歧途,變成將來戕害社會的一份子。

黃榮輝義務救火二十六年

【記者李彥/ 生命力報導】「做義消就跟信阿彌陀佛一樣,不求回報。」台北市義消士林分隊長黃榮輝,繼父親自義消退休後,加入第二代義消服務行列,已有二十六個年頭,他相信「好心有好報」,以積功德的理念,持續為台灣社會付出。

黃榮輝在士林大南路經營一家西服店,店裡的擺設與一般西服店沒有什麼不同,到處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布料,而黃分隊長穿著印有「義勇消防幹部訓練聯誼會」字樣的白襯衫及掛在牆上的無線傳呼器、紀念碑,是店裡最特別、最醒目的。

黃榮輝談到加入義消的經過時說,在他小時候,父親是當地的義消,因此他們七兄妹深受父親的影響認為在自己有能力、有時間的時候,就應該付出自己的心力,發揮大愛、慈悲心來投入這個社會。三兄弟長大後,因父親的鼓勵,紛紛加入義消及義警的行列。

他說,差不多二十年前,當時因為交通不方便,只要一有火警,警鈴響起,消防隊員開消防車繞一下巷子,義消們便紛紛放下手邊的工作,跳上消防車去救火。而現在警鈴響起,義消們利用自己的交通工具,不到五分鐘的時間,他們就可以到達出事現場。

黃榮輝說,他們的工作主要是幫助警消接水袋、維持現場秩序、抬擔架送醫等,他也很惋惜地表示,「英雄無用武之地」,義消們也一樣可以站在第一線,為救人而努力,將災害減到最低。沒有足夠的消防衣、防毒面具、氣筒等裝備,因此災害關鍵時刻也只能站在第二線。

以去年賀伯颱風為例,士林中隊,第一分隊的義消們為了讓受災範圍不再持續擴大下去,並將災害降到最低,以交接方式救了三天二夜,冒著山崩的危險,挖出倒塌的房屋和受難災民,弄得滿身都是泥土。黃榮輝說,救災、救人之後,雖然身體很疲憊,但只要想到自己又做了一件好事時,他說這種感覺真的很好。他非常鼓勵現在的年輕人,在下班或有空閒時,加入義消這個大家庭。

「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 鼓勵青年工作者的加入

【記者謝蕙如/ 生命力報導】「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UCOM,是個推動社區發展活動的團體組織。在網路上的UCOM提供各社區資源訊息,也提供一個能夠讓青年社區工作者互相討論學習的空間。

當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已經普遍深入各地時,「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希望能夠把社區工作的根基向下紮深到年輕的一代。UCOM期望自己能帶頭成為一個推動青年與社會大眾參與社區營造工作的組織,也希望校園中的新一代或是社區民眾認同社區工作,進而參與社區工作,讓青年與社區相互成長。

除了在實際上推動的各項活動、講座、研討會外,UCOM也設立了專屬的網站,結合各地的社區資源、訊息,讓全國的工作者可以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或進行活動的刊登。這個網站空間也成為他們互相討論與學習的網路教室。

在UCOM的網站中有三個網頁:「臺灣ㄟ社區」﹑「青年學生」﹑「交流櫥窗」。在「臺灣ㄟ社區」主要是台灣各社區的簡介,讓各社區團體可以透過網路的流通介紹自己給全國的民眾認識。還有「即時報馬仔」﹑「社區大代誌」公布各社區最新的活動;「社區論壇」與「臺灣社區經驗報導」是兩個可以意見交流的網頁,可供登刊文章、或是提供經驗分享等。

「青年學生」提供有志於義工服務的讀者最新的活動消息,並介紹一些網頁設計的資訊。「UCOM電子報」

提供了最新的社區大事,而此報可經由網路免費訂閱或讀取。「交流櫥窗」就是社區工作者的工作討論區,資訊交換區,或是心情留言板,透過網路的連絡,成為全國社區訊息的交流站。

不一樣的刺青 泰雅族黥面文化

【記者周靜慧/ 生命力報導】如果您沒有到過原住民部落,不認識原住民朋友,或不了解原住民的文化,泰雅黥面文史工作室的網站邀請您認識他們,向您介紹泰雅族黥面的文化。

不論台灣或日本人類學者,對泰雅族的研究甚多,但對泰雅族四個族群之一的東賽德克族群(花蓮縣)的研究報告及文獻資料極為缺乏,所以一般人往往無法了解泰雅族整個社會文化現象。而受到漢化教育的影響,年輕一輩的原住民各族對過去的歷史文化也不甚了解,也因缺乏台灣原住民文化的教材,於是,原住民的歷史模糊了,文化也無法傳承下去,只知道漢堡而不知道台灣原住民的竹筒飯,知道國父推翻滿清而不知原住民抗日烈士莫那魯道。

網路上的泰雅黥面文史工作室,便是透過「黥面老人」的口述歷史及遺址材料的收集研究、解析,認識到早期泰雅族人生活的面貌,部落裡的每一位黥面老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一個族群部落的「文化史」。泰雅黥面文史工作室告訴我們早期的泰雅族人黥面的由來,與黥面用的工具、黥面老人、泰雅族的文物等照片,網站上還蒐集與泰雅族黥面相關的報導,讓一般人都能對黥面有基本的了解。

如果您覺得想更進一步了解泰雅黥面文史工作室,在網路上也能得知他們座落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二鄰二十八之一號,是一個靜態的展示空間,該工作室的經營形態,採開放式、不收門票與販賣。現有一百多幅珍貴黥面老人的相片,及泰雅族文物陳列在簡陋鐵皮屋內,藉由黥面文化引領他人欣賞異文化的特色,體會人類豐富的創造力。

小型的社區圖書館 -「網路社區學院及資源網」

【記者謝蕙如/ 生命力報導】「網路社區學院及資源網」是一個提供資料﹑社區互動﹑最新訊息刊登的多功能社區網站。這個網站是個小型的網路社區學院,提供社區工作者學習的管道。它還提供社區工作經驗與相關的政府社區資源,讓最新的社區資訊與社區可以在這互相交流。

這個網站的特色是它的網路學院性質,在提供資料這部分相關的網頁有:站內資料全文檢索資源引介﹑社區公私部門資源補助資訊﹑社區聯盟網站﹑與電子報。民眾可以敲入關鍵字,透過內部的搜尋系統尋找所要的資料,相關的社區資訊就會出現。還有與其它社區網站和相關性質電子報間的超聯結,可擴充的訊息相當豐富。

「法令規章」﹑「社區不可不知的權益法源」,這兩個網頁是學院裡的圖書館,內容提供許多社區團體組織、活動集合、大廈管理等相關的法規,或是一些政府部門提供的補助獎勵等政策規章,這是社區工作者不能不看的網頁。

在社區互動方面有:「社區叩應」﹑「社區留言」﹑「城市論壇」這三個網頁,這是這個網站讓全省各個社區工作者與學者專家討論工作心得﹑交換經驗的地方,也是政府機關與民間對於有關的社區活動議題或是活動籌備的討論區。在這些網頁中也不乏熱心民眾針對某些社區問題所發表的言論或是工作人員抒發意見。只要在表格中填寫好意見或資料後直接寄回主站就可以了。

在最新社區訊息方面有:「活動消息」﹑「各社區團體可在此張貼活動消息」﹑「城市營造的觀念新知與專家講座」﹑「提供各社區報內容簡介與刊登」等網頁。在「網路社區學院及資源網」這個網站刊登社區活動是免費的,民眾可以在此獲得社區活動的最新訊息或是參觀其它社區辦的活動。而講座部分,則是刊登各項最新由政府或是民間主辦的演講﹑講座等。

「網路社區學院及資源網」是個多功能的社區工作網站,由一群熱心社區工作的人組成運作,再加上相關政府單位的補助,使這個網站能更有效率的執行與擴充。這個網站提供給社區工作者﹑民眾﹑機關等很大的便利性,有資料的查詢和活動的刊登,還可以在此進行互動與交流,顧全了學術的性質與實用的性質。


延伸閱讀

網路社區學院及資源網

林郭來春幫助心智障礙者不遺餘力

【記者 何易霖/ 生命力報導】「我只是想讓和我有一樣遭遇的家庭有個依附而已」,談到組織基隆啟智協會的動機,林郭來春只用簡單的一句話來回答。

對於林郭來春而言,在組織基隆啟智協會的背後,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在十多年前,家中有心智障礙孩子的家庭可以說是被社會所遺忘的一群」林郭來春回憶道。和其他類似的個案家庭一樣,林郭來春在剛開始照顧孩子的時候,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求助無門。曾經,她為孩子到到社會局和市政府等公家單位奔波求助,希望能得到些許生活上或經濟上的支援,但卻四處碰壁,或杳無音訊。

「時間久了,自然會興起一股『求人不如求己』的念頭。於是就和其他比較熟識,而且有相同遭遇的朋友,組成基隆啟智協會,本著自濟濟人的原則,開始幫助其他個案家庭處理當初自己求助無門的問題」林郭來春說。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現在基隆啟智協會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除了例行性的幫助個案家庭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之外,協會更增設了課輔班,讓學齡中能自理生活的心智障礙小朋友在結束早上學校啟智班的課程之後,能夠繼續在課輔班複習功課,並且聘請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來教導這些孩子,根據心智障礙程度的差異,調整師生比例為一比五到一比一不等,以提高教學效率。

林郭來春說:「現在協會遇到最大的困難,在於經濟上的缺乏。」由於協會的成員清一色都是心智障礙者的家長,協會的財務來源多由這些成員來負擔,在財源不充裕的情況之下,協會的一些理想作為,例如擴充課輔班硬體的資源,讓啟智班的孩子學電腦,以及多聘請幾位專業的特教老師等計畫,往往無法付諸實行。「現在協會打算以認養的方法,透過社會大眾一年一百元的經濟支援,協助協會來幫助心智障礙者」林郭來春表示。

「現階段心智障礙兒的問題,光靠民間的力量是不夠的,政府也應該正視心智障礙者的問題,諸如設立庇護工廠或社區家園等,讓他們能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林郭來春表示。

握緊萎縮的手 寫出美麗的字

【記者楊偉正/ 生命力報導】我真想跟他們一樣到學校唸書,只要我還站得起來!」楊長昇靜靜的說著。每個早晨,當所有的孩子背著書包,或跑或跳的上學去時,長昇和弟弟宗樺、盛發只能坐在家裡,透過玻璃羨慕的看著,因為不幸的他們都得了罕見的肌肉萎縮症。

十九歲的長昇,臉上有著同年齡孩子少見的堅毅,從修長的上半身可看出,他原本應該是個高大魁梧的男生。但是因為病魔的吞噬,他的身體瘦得只剩下皮包骨,不僅失去行動的能力,手也因為萎縮而無法舉高,喝水、寫字都變成了非常吃力的事。弟弟宗樺的情況更是嚴重,全身骨骼都已經變形,沒有辦法支撐身體,只能傾靠在爸爸為他製作的椅子上,吃飯、上廁所都得靠爸媽的協助。罹患重病的楊家三兄弟,卻沒有因此失去求生的意志,反而更勇敢的與病魔搏鬥。他們異口同聲的說:「因為有愛我們的爸媽和老師。」

談起三個孩子,楊媽媽感嘆的說:「他們以前可都是活潑又健康的孩子,尤其長昇小時候還得過健康寶寶比賽的優勝呢!」長昇也回憶起小時候,他也是一天到晚蹦蹦跳跳、到處玩耍的。「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回蹲著在地上玩,要站起來時突然覺得好吃力,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腳步變得越來越沈重、越走越慢,還常常莫名其妙就跌倒。想和同學一起上體育課,可是腳卻軟趴趴的,連跑都跑不動,而且還一直抽筋。」長昇說,「爸爸發覺不對勁,送我到醫院診斷才知道得了『肌肉萎縮症』。」

發病後的長昇,身上的肌肉一點一滴的萎縮,手腳也漸漸失去了功能,憂心如焚的楊爸爸、楊媽媽帶著他跑遍了各南北各大醫院,遍訪各大名醫,但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結果:「現在的醫療仍沒有辦法解決。」就在他們徹底失望的時候,更大的打擊卻接二連三的來臨。宗樺、盛發也陸續的發病了。「當初爸媽還抱著希望,期盼我長大後不會跟大哥一樣,可惜老天卻老早就安排好了!」有著圓滾滾大眼睛的宗樺無奈的說。宗樺和盛發也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出現同樣的症狀,甚至病情還更嚴重。

為了醫好三個孩子的病,楊爸爸和楊媽媽幾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除了跑遍全省各地中西醫,也遠赴海峽對岸學針灸、推拿術。只要有人告訴他們那裡可以治好病,從事小生意的夫妻倆,就會立刻拉下鐵門,揹起三兄弟趕去。

「不知道那裡來的消息,說嘉義梅山那兒有個人很厲害,曾經醫好過像我這樣的病,爸爸當然不肯放過這個機會,每隔兩天就帶我們去一趟,回來後又要加緊趕工。爸媽把賺的錢和時間幾乎都投入在我們身上,實在是太辛苦了!」弟弟宗樺體念父母的辛勞,感動的說著。

「五年前聽鄰居說,雲林台西那裡有人會治肌肉萎縮症,爸媽就帶我們去給他看。聽說,那是本省最西端的海口。有個八十多歲的老先生,他看了我們後笑著說:『醫的好!醫的好!』」哥哥長昇說,「我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奶奶還特地留下來照顧我們。弟弟待了一個月就想家,哭著要回去,所以媽媽就先把他接回去了,只剩下我一個繼續接受治療,天天打針、針灸、用薑搓揉,飽受痛苦。過了半年還是沒有什麼進展。」

病痛纏身的兄弟,沒有因此而屈服。更難得的是,孝順的他們想到的不是身體的痛苦,而是為了他們奔波辛勞的父母。最令長昇印象深刻的是,到萬華一家中醫診所治療的經過。「趴在床上拉筋,痛的我哇哇大叫,但是我不能哭,因為媽媽更辛苦。回到家後敷藥,要先把藥包用很熱的熱水泡過,經由媽媽的手壓乾後,再敷到我們身上。連續治療了兩個月,媽媽的手被燙傷好幾次,而且還腫了起來。為了自己的身體和媽媽,我一定要忍耐。」懂事的長昇緩緩的訴說。  說起三個孩子的求診經歷,楊媽媽有一言難盡的感嘆和無奈。「用台語說,真的是『有神問到沒神』」她說,「為了治好他們,我們夫妻倆走遍了各地,找了無數的名醫和密醫。除了向醫生求助,算命、求神問卜,只要能想得到的也都試過了。這幾年來,我們付出的金錢和精神,不是別人所能想像的。為了節省大筆的醫藥費,我們自己學針灸、推拿按摩,也把一包包的藥拆開來,研究裡面的成份,然後自己配來用。復健器材、輪椅也都是自己做,畢竟日子總得過下去,不能被龐大的醫療支出拖垮。」

這樣不眠不休的為孩子奔波,加上工作的勞累,楊爸爸終於累垮了。楊媽媽難過的說:「有一次我先生累到連拿著碗吃飯,手都一直發抖,全身無力、腳也站不穩。我都嚇哭了,以為他跟孩子一樣得了肌肉萎縮症,驗血過後才知道不是。但仍舊很不幸的,得到了甲狀腺亢進的病,整個人瘦了一大圈。」儘管醫師囑咐不能太勞累,但是為了這個家,為了三個無法行動的孩子,楊爸爸還是得繼續一肩挑起。

楊家三兄弟罹患肌肉萎縮症後,雙腳無法行動,手也漸漸的失去力氣,因此紛紛中斷了學校的教育。由於長昇很想繼續唸書,父母便安排他到彰化仁愛學校就讀,在那裡,上進的他仍保持著班上的第一名,但是卻連起床都成問題。他說:「每天早上起床時,我總是在快爬起來時又摔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終於成功,但是其他同學早就已經梳洗完畢,進餐廳用餐了。」。因為生活起居跟不上別人,所以長昇只讀了一學期就回家了。

因為就醫而辦理休學的宗樺,在中斷三年後想重回原校繼續完成學業,可是學校卻以無法照顧的理由拒絕他的復學。經過父母多方奔走,才終於找到「新莊思賢國小」願意讓他就讀。思賢國小的老師瞭解他們兄弟的境遇後,不但完成他讀書的心願,還主動的幫他補回過去遺漏的課程。可惜天不從人願,宗樺的身體狀況不好,只得又請假在家休養。思賢國小的蔡老師,知道他們兄弟對求學的渴望,便主動到家教導他們,讓他們兄弟倆終於完成了小學的學業。

年紀最小的弟弟盛發,在去年進入了「新莊頭前國中」就讀。他的兩個哥哥羨慕的說:「弟弟最幸福了,每天都能讓爸爸抱著去上課!」但是,獨自在學校裡求學的盛發卻一點也不輕鬆。行動不方便的他,連上廁所都無法自理,只好隨身攜帶著尿袋。有一次還因為同學的不小心,盛發從輪椅上摔下來,門牙撞斷了好幾顆。在普通班就讀的他,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得花費別人好幾倍的功夫。

「託弟弟的福,我們能在家上國中的課程。」長昇和宗樺說,「感謝頭前國中的陳秋麗和王麗華老師,每個禮拜都來家裡教我們唸書。」學校知道他們兄弟喜歡玩電腦,便送了一台電腦給他們,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儘管身體殘障,他們永不放棄,追求學業與生命;儘管遭遇不幸,他們沒有埋怨,只有惜福與感恩。

「因為盛發克服身體障礙的精神值得大家效法,所以獲得省教育廳優秀身心障礙學生的表揚。」提起盛發的難得,陳老師的臉上泛起了肯定的微笑。

肌肉萎縮的楊家兄弟,仍握緊無力的手,咬著牙一筆一劃的寫著。宗樺說,「我雖然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快樂的在草地上玩追逐遊戲,但是,我可以繼續的寫下去,因為我還有一雙手。」

鄭龍水 全球第一位盲人國會議員

【記者劉怡/ 生命力報導】鄭龍水,全球第一位盲人國會議員,在立法院裏,他憑藉著手杖及導盲磚穿梭於立法院中。在議場及委員會中,他憑著簡單的點字稿進行質詢,直接而犀利。在會議中,與官員對談社會福利政策,可以談上一大段話,而不需準備草稿,發言又快又有條理,如果不是他帶著墨鏡,旁觀者鐵定看不出他原來是個視障者。

身為一個視障者,他最關心的就是各項社會福利工作,因為一個國家是否進步,可從其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福利等層面來判斷其進步的程度,尤其是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已具相當程度時,社會福利政策更是重要指標。因為國家不但可以照顧人民的基本需求,更能夠針對每個個體、弱勢族群及以整體社會進行全面規畫。

就鄭龍水的觀察,我國的社會福利政策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以解嚴為一分水嶺。解嚴前,政府將社會福利視為一種恩惠,帶著施捨的心態在做;解嚴後,由於媒體管道暢通,資訊增多,人民漸有自覺,因此輿論、民意加上自覺團體的奔走下,社會福利才逐漸開展。

然而,解嚴至今已十二年,他認為這麼長的時間應該夠一個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福利政策,但是由於我們的政府習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根本沒有一長遠的考量。無論是從政策面、組織面、人材面、預算面來看,均無法負擔現有的需求。他又以社會福利預算為例,我國自民國八十一年到民國八十七年,殘障人口從二十五萬多人增加為五十萬五千多人,而預算卻沒有增加,由此可見社會福利的不足。現在的社會福利預算,不但是患寡、患不均,還患貪,以最近內政部社會司暴發的弊案來看,正可以證明這點。鄭龍水在質詢時也提到,「目前的殘障人口有五十萬五千多人,其中根據調查有五千多人是與醫療體系聯手假冒殘障,以瓜分微薄的殘障福利,令人不齒。」

另外,他覺得對於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的保障,也有令人可議之處。雖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公家機構每百人要雇用百分之二的身心障礙者,民間企業每百人要雇用百分之一的身心障礙者。但是,民間實施的成效竟優於政府機構,許多例子如中央銀行、台電等公家單位寧願被罰款,也不願雇用身心障礙者,鄭龍水說,這簡直就是「自打嘴巴」。

他說目前在就業市場上,以輕度及中度殘障的肢障者、聽語障者較易被錄用,視障者、脊髓損傷者等在就業市場上則較少工作機會。所以鄭龍水以本身是視障者的立場,為視障者找尋合適的工作機會。他表示由於視障者對於聲音特別敏感,非常適合總機或中華電信查號服務的工作,所以他正推動中華電信多用視障者從事查號工作,但目前還遭到一些阻力。

鄭龍水以自己為例,他是一個盲人,都可以成為立法委員,而且問政素質不比其他委員差。所以,只要提供足夠的資訊,視障者一樣可以像正常人般工作。他將社會福利工作視為一生的職志,無論如何都會繼續走下去。至於會不會繼續當立委呢?他說,一個民意代表想做的事,是不可能在一屆裏完成的,至少要兩三屆吧。

徵才園遊會提供殘友就業機會

【記者蔡琇惠/ 生命力報導】四月二十六日早上飄著雨,打電話到殘障之友就業輔導協會問,今天的園遊會照常舉行嗎?電話那頭傳來篤定而有力的聲音:「風雨無阻!他們已經出發到會場了。」「風雨無阻」正說出了殘友們向上進取及積極加入工作崗位的心。

「天生我才必有用」聯合徵才園遊會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行,由中華民國殘障之友就業輔導協會主辦,目的是為了讓企業雇主能更瞭解身心障礙者人力資源的開發與運用,使殘友發揮所長,提供一個理想的工作環境,讓殘友能貢獻自己的能力。

殘障之友就業輔導協會就業輔導員陳君安表示,由於早期國內特殊教育不受重視,殘友在學歷偏低的情況下一職難求,因此殘友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四十以上。但多數殘友工作意願甚高,唯求職最大困難是就業資訊太少,不然就是因為身心障礙而屢遭拒絕雇用。

儘管殘友在工作機會上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但園遊會的現場他們仍神采奕奕地顧著一個個的攤位,康乃馨、中國結、俄羅斯娃娃等。他們不要施捨與同情,而是希望大眾肯定他們的工作能力與表現。

中途失明的穆志雄說:「給我們一條魚,不如教我們怎麼釣魚!」他希望大家不要以憐憫的心情去看殘障朋友,事實上,多數的殘友都有謀生的能力,只是看公司行號能不能接受他們,給殘友們一個機會。

園遊會當天有一百多位殘友參加面試,報名相當踴躍,這次的聯合徵才有六十六個企業雇主提供了七、八十個就業機會給殘友們,所以錄取率相當高。陳君安表示,一般殘障朋友進入企業工作,大多是從事行政類的文書處理,所以協會都會免費開設電腦技術班及電腦文書班,讓殘友能學得一技之長以增加就業機會。

不過陳君安表示,雖然政府在法律上保障殘友的工作權,但是事實上,一般公家機構錄用殘障朋友的情況仍遠不及私人企業積極。針對這一點,省政府社會處社服員王淑貞說,除非像警察、消防這些高危險性的單位,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不聘用殘友外,其他公家機構規定,每一百人個員工要雇用兩名殘友。她舉省政府員工為例,一百六十多位中就有五位殘友,其中還包括兩位重度殘障的朋友,以重度殘障朋友一人以兩人次計算,省政府錄取的殘友是七員,還比規定的率取數高出一倍。

另外,王淑貞說,如果一般機構沒有達到錄用殘友人數,不足的名額就必須依勞基法規定的最低薪資繳交給縣市政府就業基金,相反的,若錄用殘友超額的機構,政府還會給予一半薪資的補助以資鼓勵。

其實多數的失業殘友是因為找不到工作,並非沒有能力工作。尤其對中途殘障的朋友來說,他們都具有高學歷及工作經驗,期待的是能遇到肯接納、賞識他們的雇主,讓殘友能靠他們的力量養活自己,活得更踏實。

1998年5月5日 星期二

到網路上遨遊「三坑子」客家村

【記者劉學珊/ 生命力報導】「三坑子」是一個位於桃園縣龍潭鄉的客家村,您可能會好奇這個聽起來帶點鄉土味道的村莊是否有什麼特色,那麼您不妨到「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去看看。

「當年村中有三條小坑,中央一條名叫『火劫尾坑』,南邊一條是當年通溪邊蔗的小坑,叫『蔗坑』,北邊一條叫『鴨母坑』,由於這三條水渠,三坑子因此得名。」這是「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對「三坑子」地名由來的闡述。

「三坑子」的歷史景點有永福宮、開庄伯公、廢磚窯、挑擔古道、大平山等,如果您想更深了解這些地方的歷史,「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會一一的告訴您。而在當地常民風俗中,有「三官大帝及開漳聖元祭典」,有「荷葉先師誕辰」,還有村民為求庇祐平安,在每年農歷八月初二、初三舉辦的「伯公戲」和「平安戲」。這些資料,您也可以在「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上看到。

「水清稻香三坑村」不僅僅是架設給國人參觀的,它在首頁及每幅圖片下,都有英文註解,目的是希望能讓國外的朋友,也能對我國的社區文化有所認識。

「水清稻香三坑村」網站中,對「三坑子」這個客家村莊有很詳盡的介紹,告訴您這個社區的特色,但是它並不像其他社區網站,有些觀光、氣象、交通等資訊服務,可是卻能讓您在科技發達的網路上,感受到鄉土的氣息。

1998年5月2日 星期六

東門國小學童為性受害兒儲存希望

【記者林怡蕙/ 生命力報導】東門國小十五個班級認養7-Eleven提供的「生命蛻變存錢筒」,來關懷受性侵害的小朋友。小朋友所儲蓄的錢將在五月底捐給「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一位小朋友說:「我每天都會把錢放到存錢筒裡。」

該校校長金梅先指出:「這次認養存錢筒的班級是由小朋友透過表決,自己決定要幫助其他小朋友的,而這顆小朋友關懷小朋友的心,是最可貴的。」

名為「治療傷痕,乘愛而飛」的活動,是由勵馨基金會和7-Eleven一起推動的,目的在籌募受性侵害兒童的輔導基金,讓四月份成立的「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能運作得更順利,以提供遭受性侵害的孩童更專業的協助。

在認養存錢筒的儀式中,小朋友朗聲道出他們對性侵害小朋友的祝福:「希望他們從黑暗走到快樂,忘記過去的不愉快,讓以後過的更快樂。」二年級的小朋友也說:「希望他們走出不愉快的陰影,祝他們天天快樂健健康康。」

根據警政署的統計,台灣每年有一千多名未滿十八歲的兒童遭受性侵害。以去年為例,到警察局報案的有八百四十餘起,然而因為性侵害不易被舉發,實際上的案例可能是報案數目的十倍以上;也就是說台灣每年約有八千四百多名的兒童遭受傷害。

勵馨基金會的企劃督導謝儒賢指出,「沒有嘴巴的孩子」是專業治療人員給受性侵害兒的形容詞,因為這群小孩經常被加害者威脅,而不敢告訴父母,甚至有些小孩在說了之後,被爸媽一句「小孩子別亂講話」,而嚇得更不敢吭聲,永遠躲在暗處哭泣。因此勵馨希望藉著這些活動,讓兒童能夠遠離性侵害。

這是勵馨基金會繼去年「遠離兒童性侵害--找到ㄊㄚ,保護ㄊㄚ」之後,再度舉辦的幫助受性侵害兒童的活動。

1998年5月1日 星期五

勞工大團結 圓新社會之夢

【記者游育仁/ 生命力報導】號稱是近年來,由勞工自行發起的最大規模工運遊行「新社會之夢—五一受雇者圓夢行動」,一號下午在熱鬧的台北街頭展開。儘管出發時下起了大雨,但仍澆不息兩萬名勞工有話要說的熱情。遊行隊伍最後到達行政院門口,在遊行代表與官員協商後,得到「一個月內要與勞工會談」的承諾,結束了遊行活動。

這次遊行,是由全國產業總工會推動籌備委員會(簡稱全產總)所發起,並且結合了其他自主工運團體,以及原住民、外勞等族群,是國內工運界少見的大團結行動。包括台電、中油、電信等國公營事業工會,以及八個縣市的產業總工會,都動員了上千人參與這次的遊行,聲勢浩大。此外,學運團體也首度與工運結合,有世新、淡大、師大、輔大、台大、清華、東吳等多所大學的學生社團參加這次遊行,並喊出「工學鬥陣」的口號,反對教育部的高學費政策。遊行有六大訴求,包括「要工作,反失業,開辦失業保險」、「要團結,反壓迫,解除工會戒嚴」、「要均富,反財閥,反對賤賣全民資產」、「要參政,反金權,實施公費選舉」、「要安全,反職災,職災保護儘速立法」、以及「要教育,反漲價,確保人民受教權」。

遊行隊伍在下午三點出發,一出發便下起大雨,然而勞工們仍興致高昂,除了有由自主工運團體組成的「黑手那卡西」,與外勞一起唱歌,鼓舞士氣外,沿路上的口號聲與歌聲也此起彼落,絲毫未受大雨的影響。而仁愛路上的中華電信總公司,也有員工在門口、或是伸出窗戶、甚至在屋頂上,為經過的遊行隊伍,尤其是電信工會的員工加油,顯見勞工們的團結力量。

隨後隊伍在立法院前集結,但並未得到行政院官員的回應,指揮者便將隊伍移到行政院門口,要求相關部會首長出來接見勞工。平日車水馬龍的忠孝東西路與中山南北路交叉口,頓時成為「勞工廣場」。

勞工團體派出二十多位代表進入行政院,與勞委會主委詹火生、經建會副主委李高朝、教育部次長楊國賜進行協商。最後官員們在協議書上簽字,同意最慢將在一個月內,針對勞工所提出的六大訴求提出回應,並與全產總及相關代表進行會談。全產總籌委會執行秘書丁勇言表示,對於活動的結果仍有些遺憾,原本是希望行政院長蕭萬長能出來聽聽勞工的心聲,但因為蕭萬長不在,所以也只有接受其它官員的回應。

丁勇言也指出,將來在會談時會爭取設立定期性的勞工論壇,增加官員與勞工之間的溝通。他認為,爭取對話是要靠實力的,如果行政院對於這項協商結果跳票,他相信,全產總有能力再將官員逼上談判桌。

「今天的行動是力量的開始,不是結束,」張緒中說,「我們的活動正是在累積下一波抗爭的能量。」

原住民跨夜靜坐 呼喊「要工作,不要外勞」

【記者劉家序/ 生命力報導】台灣原住民勞工聯盟、台灣原住民族權利促進會、原住民傳播聯盟、玉山神學院牧羊會、台北原住民大專學生中心、台大原聲帶以及政大塔路灣社等原住民相關社團,共同發起了「要工作,不要外勞」陳情活動。勞委會主委詹火生也出面回應勞工的要求。活動從四月三十日深夜開始在勞委會大門口跨夜靜坐,一直持續到勞動節當天。

活動聯絡人以撒克.阿富表示,接連兩年的靜坐抗議,看到政府機關仍是官僚本位處理問題,無法解決原住民族長久以來所面臨的經濟、失業困境;今年的再次群聚,為的是要告訴政府不要口惠不實,要拿出實際的做法解決問題。

據估計,台灣原住民總人口數為三十八萬人,從事勞動動人口約佔四分之一,應不超過十萬人,而根據勞委會的統計,登記有案的外勞人口數為二十五萬人。

活動召集人馬耀.古木牧師表示,外勞人口的激增,已讓在台灣的原住民淪為第四大族群,外勞應是補充台灣勞動力的不足而非取代台灣勞工。可是近年來,政府不但無視原住民嚴重的失業問題,還一味地迎合企業資本家引進大量廉價外勞,刻意忽視外勞所帶來的許多社會負面問題,如傳染疾病、犯罪事件等。政府在造就重大工程建設,精進成本的同時,卻也犧牲掉了原住民的基本工作權。

實施「原住民失業救助」則是活動的另一訴求。以撒克表示,原住民多從事無一定雇主的勞動工作,未納入勞基法,勞工權益毫無法律保障。失業救助不同於失業保險,因為低收入的原住民勞工連基本的勞保、健保費用都付不起,哪還有錢來繳失業保險費用?所以,既然是政府不當的外勞引進而造成原住民失業問題,就必須有失業救助來紓解原住民的失業困境。

午夜十二點,勞委會主委詹火生出面回應大家的要求。他表示,原住民的失業並不等同於外勞的引進,對於原住民的就業追蹤、職業訓練及訓練時的津貼等訴求,詹火生都表贊同。但對於可照顧到許多原住民勞工權益的另一訴求–「將無一定雇主勞工納入勞基法保障」,詹火生並無正面回應。

十二點三十分,在馬耀牧師的帶領下,參與陳情抗議的原住民手牽著手,在勞委會門前繞著圈子,哼著歌謠,開始原住民族傳統的祈雨祭。在原住民傳統裡,遇到風不調、雨不順,族人就透過這祭典來祈雨、祈福。在深夜的台北街頭進行這樣的儀式,更加突顯出當今原住民族所遭遇的生活困境。

五一勞動節上午,抗議團體繼續前往經建會與原民會陳情,原民會主委華加志出面和代表協談。他表示,現行勞委會的失業救助的確很難照顧到失業的原住民,日前,原民會已決定成立委員專案小組,來個別處理原住民失業救助問題。同時在抗議團體的要求下,華加志也允諾未來專案小組的委員將有民間原住民代表的參與。

「要工作,不要外勞!」兩百多名來自全省各地的原住民發出心中的怒吼。在四月三十日的夜晚,這簡單明瞭的口號回盪在土地銀行的門口,回盪在勞委會樓下的窗堂,卻不知是否也能盪進政府相關單位官員的心中?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