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5月30日 星期一

一一擬爾 分享生命的Playback

【郭曉芸報導】「現在,你準備好要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了嗎?任何故事都可以喔,不論是你的生活經驗,或一些情緒、感覺、想法,想說什麼都可以,說給我們聽聽,讓我們一起分享吧。」主持人緩緩導引著,柔和的語調漸漸卸下觀眾的心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輕輕地從不同人口中吐出,然後,演員們動了起來,或音樂或肢體或口白,開始上演著每一個不同的人生故事。

這就是「Playback」,香港將它翻譯成所謂的「一人一故事劇場」。簡單來說,「Playback劇場」是一種即興表演的民眾劇場,它跟所有戲劇表演一樣,具有演員、舞台、導演、燈光、音樂,唯一不同的是它沒有劇本,表演內容來自於觀眾。他們邀請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經驗或感覺,然後演員馬上運用簡單有系統的表演形式,將故事、經驗跟感覺呈現出來。

「Playback」有其固定的表演形式,例如大合唱、流動塑像、轉型、自由發揮等,基本上共通的是四元素:音樂、肢體、布跟詩,藉由這四個元素作各種不同形式的表演。主持人就如同導演,引導觀眾說出故事後,選擇適合的表演形式,請演員將它表演呈現。


國內一直致力於「Playback劇場」耕耘與推廣的是「一一擬爾劇團」,同時也是台灣目前專業的「Playback」表演劇團。一一擬爾劇團團長陳淑慧表示,六年前差事劇團辦了一個「Playback」的戲劇工作坊,前後辦了幾次初階、進階的課程,最早將「Playback」引進台灣,當時她仍是差事劇團的團員,也參加了那次工作坊的學習。

因為她覺得這樣的表演方式很有意義且值得推廣,後來便找了當時同期參加的學員們詢問意見,結果大家都很有興趣跟共識,於是組成了一個團隊,固定每個星期一次團練及一些特定演出。這個情形大約持續了三、四年,直到去年一月才正式成立了「一一擬爾劇團」,劇團也才開始有售票性的演出。

這些年來團體成員長期參與劇團所舉辦相關於「playback劇場」或是運用民眾戲劇以及教育劇場於學校、社區之相關的各種活動,而團員本身來自各個階層,目前多位團員也仍從事於劇場其他相關工作及教育工作。但每星期固定一次團練是他們的堅持,不僅積極培養團員間的默契,同時也是要讓團員對演出的基本能力跟技巧更加熟練。陳淑慧說:「只要有人一次團練沒來,馬上就會覺得跟不上團員的進度,因為大家都會在每次的練習中有所成長。」

其實,「Playback劇場」的表演方式也具有一種戲劇治療的內涵。在過程中,體會到人人都有故事、都有感受,演員如實地演出說故事者的心情,創造出一種積極聆聽的氛圍,同理心、自覺、創造、尊重等學習,自然跟著發展出來。而說故事的人在看完演員的表演後,也多半都能得到一個宣洩的出口。「我覺得從事這項表演得到最大的禮物,就是我在聽見別人故事的時候聽見自己的心;我以為我是和別人的故事相遇,但實際上我是在別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

團員謝華馨笑著說,演員必須專心聆聽故事,然後找尋跟自己相似或相同的經驗與感受,才能表現出來,這是一種「感同身受」的表演。她認為每個故事的背後終究都有一句話沒有被說出來,或許是說故事者說不出來,或許是刻意隱瞞,演員則要努力聽見那背後的聲音將它表現出來,那不僅是一種成就感,也是一種喜悅,對說故事者而言也是最大的滿足。謝華馨說:「所以我每次練習或表演完,都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

劇團成立後,在推廣「Playback劇場」方面,不僅具有知名度,成效也更加顯著,尤其常常受邀到各教育單位演出,辦過幾次初階、進階課程的工作坊也受到迴響。今年開始更展開駐點計畫,以牯嶺街小劇場為據點,除每個星期二晚上在此團練外,今年預定的四次公演也是同樣的時間在此演出;同時每個月的第一個星期二安排基礎課程,開放民眾來學習,一同參與跟體驗好玩的「Playback」。

陳淑慧說:「駐點計畫是為了讓民眾想來就可以來,當他們想要分享故事時,知道只要到這裡來就能找到我們,我們希望跟民眾的生活更貼近,所以嘗試駐點的實行。如果今年成效不錯,會考慮就這樣持續下去。」除了駐點計畫,劇團也積極舉辦校園巡迴、社區展演等活動,目前已經去過北醫及竹師兩所學校,未來歡迎各高中大專院校和社區積極接洽;寒暑假劇團也會舉辦進階課程的工作坊,邀請「Playback」國際組織的專業講師來講習指導,期望國外經驗與台灣本地劇團能有良好交流跟互動。

三月底剛結束的春季公演,主題為「來一段生命對話」。以大風吹的遊戲開場,讓演員和觀眾打成一片,漸漸卸下緊張與不安,然後一個個觀眾開始分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演員們豐富的肢體動作與表情將它呈現,讓說故事及聽故事的人跟自己的生命對話,也跟別人的生命對話。有溫馨、有歡笑、有感動、有悔恨,每個人都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樣的表演,讓人看一次就會上癮。陳淑慧強調:「我們劇團是一種服務觀眾的性質,除了希望觀眾分享生命與經驗外,最大目標仍是讓藝術也能生活化,將生活、藝術、戲劇連結,給人貼近及任何人都能輕易做到的感受。」

2005年5月26日 星期四

桐花伴陶香 客家燒磁巧

【生命力記者廖美雲報導】「五榖文化村配合二○○五年客家桐花祭,推出了陶瓷『桐花精靈』和『桐花天使』為今年的主軸,而其白袍、白鴿、油桐白的設計代表著『融洽的族群和平』、『尊重生態』及『自然資源的善用』」,五榖文化村業務經理湛榮金表示。當人們在油桐花踏青時,桐花精靈和桐花天使會出來報喜訊,給予民眾美好的想像空間。

稻、麥、蜀、稷、菽,這五種榖類代表著「農」,而台灣自古以來以農業立國,苗栗地區也以務農為主,且五榖是本村之名,因此命名;並結合了在地文化傳承和產業永續經營的方式,將廠區開放觀光,進而成立「五榖文化村」。

早期苗栗客家人會生產許多跟生活上有關的陶瓷,如酒甕、陶管、米缸、水缸等等,再加上苗栗陶土品質良好,製陶業慢慢發展起來。去年的客家桐花祭用陶瓷來表現出油桐花,以及讓民眾DIY彩繪陶瓷。今年以夜光大伙房、蠶絲藝品館、竹藝米食館來表現客家文化的特色。

推出夜光大伙房是為了吸引年輕族群接觸陶瓷,在本館中另有一個小空間,牆上以特殊顏料作畫,在黑暗中能放光。其畫作表現客家生活,如農夫牽著牛犁田、竹製籃子、米缸等畫作。除此空間之外,另展示塗有此特殊顏料的陶瓷,讓有興趣的民眾比較塗有特殊顏料的陶瓷在白天與黑夜的分別。

由於成本提高,競爭日漸激烈,五穀文化村目前朝向休閒陶藝觀光、異業交流、策略聯盟方式經營,隨時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也同時朝少量多元化精緻產品方面銷售,增加收入。

參觀民眾黃淑華表示,陶瓷還蠻可愛的,不過在為提倡客家文化所佈置的文化走廊裡,所呈現的客家諺語、客家趣談、每週一辭等,可另加上國語翻譯,讓大家更清楚了解客家文化。


廷伸閱讀:

五榖文化村

2005年5月25日 星期三

新城桐花情 客家風情重現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為期一個月的桐花祭活動進入尾聲,位於新竹縣寶山鄉的新城社區以傳統客家麻糬、蔗糖製作吸引遊客,新城社區理事長李傅秀妹以及社區義工更用純樸客家人的心感動遊客,為桐花祭畫下完美的句點。

「新城社區」位於新竹縣寶山鄉,境內大多屬客家人,新城村內還保存許多客家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築,例如河南堂等,而曾經名噪一時的寶山糖廠也位於新城村。「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於一九九四年六月十一日成立,近幾年由於社區總體營造活動展開,新城社區也辦了一系列活動,例如社區村史活動等。



而這次的桐花祭是新城社區第二次舉辦,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傅秀妹說,當初舉辦桐花祭的動機是,在二○○三年和協會的同仁們到一個社區參加他們所辦的桐花祭活動,當時大家覺得這個活動很有意義,如果配合新城社區境內的好山好水來舉辦,應該也會辦得不錯,於是在去年開始了桐花祭的活動。

桐花祭活動由新城社區的媽媽舞蹈班所跳的客家舞蹈揭開序幕,在優雅的歌舞聲中,只見幾個大男人圍著一個大型、類似碗的木製容器,容器裡面裝著客家的麻糬,男人們手上拿著一根大木頭,不斷的以木頭捶擣麻糬,這就是客家麻糬的製作。新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傅秀妹說,社區上的長老們為了想讓遊客嚐到最道地、最傳統的客家麻糬,特別從自己家中帶來傳統製作麻糬的工具,「這樣做出來的特別Q、特別好吃。」

李傅秀妹說,為了辦這次桐花祭的活動,她和協會的員工花了三、四個月的時間來計畫和準備,礙於經費有限,活動中許多物品都是社區的義工自己動手做,現場可看到的製作蔗糖的工具是社區長老自己家中保存的;活動入口處的牌樓搭建也是社區義工們下班回來一手搭建;甚至有義工為了讓活動更豐富,自己動手做古時迎親的花轎,想在桐花祭活動時,由幾十年前擔任轎夫的社區長老重拾轎夫的任務,搭載遊客;還有義工對李傅秀妹說:「理事長,我晚上都睡不著,我擔心入口處的牌樓做不完,桐花祭活動時間又快到了,怎麼辦?」義工所做的一切都讓李傅秀妹又感動又心疼,「這些義工們都是自願來幫忙,好多人白天還在上班,一下班就來這裡,大家都這麼努力,想辦好桐花祭。」

可惜天空不作美,新城社區辦桐花祭的時間剛好遇到梅雨季節,活動當天還飄著毛毛細雨,原先預定的「桐花步道導覽」,也因大兩而被迫取消。李傅秀妹說:「是有點可惜啦,本來要帶大家走臥龍步道去看油桐花,那裡的油桐花開得好漂亮。」


雖然下著雨,來捧場的鄉民還是不少,李傅秀妹說,「今天來的人也蠻多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社區的居民,雖然昨天晚上下著大雨,心裡有點擔心,但我和義工們都抱著就算下雨也要辦的決心,如果沒有什麼遊客來,那就社區裡的義工們自己玩。」

義工黃郁慧說為了這次桐花祭的活動,她號召全家大小一起來幫忙,旅居紐西蘭多年的她,去年回到台灣,來到新城這個客家村,原本一句客語都不會的她,和當地的居民相處二年後,現在已經可以擔任桐花祭導覧的員工,「我覺得客家人都很友善,而且很有向心力,做什麼事都動員大家一起來做,好像一家人,我很喜歡做新城社區的義工。」黃郁慧說。


延伸閱讀:

1.神乎其技 三義神雕油桐花燈

2005年5月22日 星期日

追蹤門診 守護早產兒的每一步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早產兒,人們所說的巴掌仙子,極低的體重和未發育完全的身體,出生後不容易存活,在出院後,也不代表完全地痊癒。尤其是低於一千五百公克的早產兒是許多項疾病的高危險群,例如敗血症;腦室內出血,未來,也可能會有動作、語言遲緩、癲癇等狀況。

為了讓更多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在出院後,能夠接受更多的資源,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自一九九五年起,結合全省二十家合約醫院,聘請小兒科醫師、心理師、復健師、個案管理師和居家護理師,針對一千五百公克以下的早產兒,給他們全面的照顧,接早期療育,幫助他們早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成長。


追蹤門診分為北中南三區,依照交通方便程度和人口密集度來選擇合作的醫院,而這一些醫院通常也有較好的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早產兒基金會追蹤門診專案秘書童雅琦說明,不是每一個醫院都有成立早產兒追蹤門診的意願,也不是每一間醫院都有人力和心力成立追蹤門診,追蹤小組的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不論是政府或民間,希望更多人能重視早產兒的福利和權利。
追蹤門診的流程,因各個區域醫院和早產兒狀況不同有些許差異,居家護理師劉舜華說,大致上,追蹤門診的人員會到各個合約醫院,去查詢有沒有新生早產兒的個案,經由小兒科醫師和心理師的身體評估和認知發展測驗後,依照孩子的差異,做合適的轉介治療。
在追蹤檢查的計劃中,追蹤門診建議從矯正年齡六個月起,開始定期回診接受完整的追蹤檢查,直到矯正年齡兩歲為止。所謂矯正年齡,是以孕婦的預產期來計算寶寶的年齡,並不是以早產兒出生的日期,假設孕婦的預產期是七月一日,則八月一日就寶寶的矯正年齡就是一個月。

為了早期發現發展遲滯的早產兒,也為他們留下詳細的檢查資料,追蹤門診規劃了五個項目,首先,測量生長指標與營養狀態,測量早產兒的身高、體重和頭圍,是否有發育落後的情形,針對營養的狀態和哺育的攝取情形,提供營養的諮商。

接下來是神經發展與粗細動作檢查,許多早產兒的神經是發育不完全的,沒有神經反射或是不會站立,若發現發展遲緩,可以及早處理;而早產兒也必須做心智發展評測,經由設計過的模型、圖形和玩具,評量早產兒的認知、語言狀況和各種動作。

最後是眼科評估、聽力評估,部分早產兒日後會有遠視或是斜視等後遺症,而視網膜病變的機率更高,持續的做視力檢查,可以提早將有問題的早產兒轉介小兒眼科醫師追蹤;聽力會影響早產兒發展的語言和理解能力,檢測後若發現異常,則會轉介給小兒鼻喉科醫師處理。

「追蹤治療的目的,不只是救活早產兒,更重要是協助他們,看能不能恢復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活」南區個案管理師趙如虹說,因此,在追蹤門診中,在早產兒滿矯正年齡六個月、一歲、一歲半和兩歲時,會通知他們回來做追蹤檢查,之所以只有四次,是因為經費不足,而早產兒的年齡越大,使用的評估工具也有所不同,這一些都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問題。

童雅琦表示,雖然目前健保有給付家長四次的追蹤門診費用,但是,不論是在醫師、管理師等或是記者會及製作手冊的費用,仍是基金會自身的投入,實在是希望政府、民間團體和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早產兒。如今追蹤門診十年了,有了一些成果和研究數據,期盼不只是基金會投入,政府也可以有更多的補助,並且在全省醫院落實追蹤早產兒的項目,加強宣導避免生出早產兒、也愛護早產兒。


延伸閱讀:

1.《早產兒追蹤檢查手冊》,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發行

2.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

2005年5月21日 星期六

師大人獨創的人文社區地圖

【陳玉慈報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每年十月到十二月都會舉辦「人文藝術季」,在前年第三屆人文藝術季的時候,一群師大北基同鄉校友會(簡稱北友會)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製作了一張屬於師大人獨有的「師大周邊地區人文社區地圖」。

負責整個人文藝術季的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秘書王心蕾表示,人文藝術季除了給學生一個社團、學會成果展現的機會,更透過人文藝術季的系列活動,吸引附近社區居民參與,進而拉近與師大社區居民的距離。而人文藝術季每一年都會有一個活動主軸,像去年第四屆是「師大人的文化構圖」,而再前一屆的主軸是「師大人的文化座標」,王心蕾說,根據這個主軸他們規劃了一系列師大校園及周邊社區導覽,以及從自然觀點認識師大周邊植物等活動,讓學生和社區居民對師大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王心蕾表示,製作人文社區地圖的靈感來自荒野保護協會的綠色生活地圖。其實原本王心蕾打算讓學生製作一張師大周邊的綠色生活地圖,但因緊鄰師大的區域綠色植物並不多,因此才改製作「人文社區地圖」,沒想到效果遠比預期的好。

師大國文系三年級現任北友會會長魏映晴表示,會由北友會來製作師大周邊地區的人文社區地圖,除了王心蕾是北友會前任指導老師之外,過去北友會固定每年都會介紹台北基隆的一些重要景點給來自其他地區的學生認識,而先前製作師大人文社區地圖,一方面可以讓師大學生回頭重新認識師大,藉此拓展師大人的生活圈,另一方面也讓住台北基隆的師大學生有機會更深入認識學校周邊的環境,加強對師大的認同感。

擔任北友會人文地圖製作負責人,師大社會教育系社工組三年級林郁珮表示,在王心蕾提出這樣的計畫後,她將北友會十個家族分成七組,依照師大周邊的七個里(古莊、錦華、錦安、龍安、龍泉、龍坡、古風),一一找出該里的人文特色,包括特殊建築、公園、機構組織、及特色人物等。各組先去接觸里長,對負責的里有基本的認識之後,再分頭進行實地的探查。林郁珮說,原本計畫將每組畫的四開地圖拼成一張大地圖,但因為每組的特色和風格不同,後來由另一位北友會成員,師大社教系新聞組三年級廖廷娟將各組的地圖統整,並且清楚標示里名、路名、圖例等。廖廷娟笑說,大概是他畫得太精美了,這張人文地圖還曾在地圖學的課堂上被老師當成範本給同學觀摩。

廖廷娟說,她負責的龍安里的特色在老樹保護計畫,還有許多日式老屋、綠色隧道等景點。而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龍安里的青田社區強調「五教融合」,社區內不但有回教清真寺、天主教聖家堂、臺灣基督教協同會、道教青龍宮等,而且還有蒙藏文化中心,社區的多元和豐富讓廖廷娟驚嘆。而其他的像古莊里最大地標就是師大;龍坡里有著名的文人聚會場所紫藤廬以及公務人力發展中心;錦華里則以老樹聞名;龍泉里有以眾多美食出名的師大夜市及泰順市場;錦安里則涵蓋了師大的教育學院、錦安市場、基督教頌主堂、基督教錫安堂等;而距離師大較遠的古風里有龍泉市場、福聖太子宮及寶血教會等人文建築特色。

而魏映晴表示,藉著人文社區地圖的製作過程,讓她有機會在師大周邊「走透透」,也因此發現平常不會去注意的建築其實大有學問。魏映晴說,像她就發現中華民國紅十字分會就在師大附近的某一棟大樓裡,平常完全沒注意,一抬頭看招牌,才發現原來學校附近藏了這麼多寶。
人文地圖製作完成後北友會曾貼出展示,魏映晴說,展示期間很多社區民眾看到都會上前詢問,不但對於師大學生的創舉表示肯定,同時也很驚訝自己居住的區域原來有這麼多資源。而王心蕾對於學生的成果也很滿意,學生的表現遠超過她預期,只是第一次難免經驗不足,這次的人文地圖其實還不夠深入,王心蕾表示,除了一些有特色的建築和機構之外,師大附近社區中還有很多耆老都是寶藏,因為地緣關係,師大附近住了很多學術界人士,包括很多已退休的大師級人物等,以後應該會計畫加強人文地圖的這個部分。而王心蕾也說,沒想到人文地圖效果麼這麼好,能夠引起社區居民的重視,下一屆的人文藝術季會在這個部分繼續努力,加強師大和周邊社區的互動關係。

流浪三寶杯 為街友關懷中心募款

生命力記者/簡維慶報導
「活著就有希望」、「沒錢更要快樂」、「社工熱情滿滿」三個印著充滿樂觀標語的馬克杯,是台北市萬華社福中心社工楊運生以及其他兩位不願具名的社工為遊民們努力的心血。為了幫遊民找到重新出發的施力點,楊運生發掘遊民的專長,再結合手工藝品,自掏腰包發行「流浪三寶杯」。此外,也希望藉由馬克杯的發行,幫助基督教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募款,為其新居募款。

由於街友關懷中心租約到期,被勒令於六月底遷離,因此必須找尋新的處所,以繼續服務遊民,但資金是另一令人頭痛的問題。看到這種窘境,萬華社福中心的三位社工決定將原本要在四月底義賣的九百個三寶杯,全數贈送給街友關懷中心,以幫助其新居的募款。三個杯子一組,一個杯子一百五十元的「募款價」,預計最少為街友關懷中心募得十三萬五千元。



馬克杯發行的主要推手楊運生,前年年底發掘遊民漫畫家「泊仔」的專長後,便展開製作馬克杯的工作。「泊仔」曾經流落街頭,但是後來被楊運生發現他有畫漫畫的天份,便請他到萬華社福中心,在每期遊民刊物「台北平安報」繪製漫畫,現在則是在萬華社福中心的員工。

杯子上面印有漫畫圖案以及打油詩,漫畫部分由迫仔繪製,而打油詩則由楊運生撰寫,其中頗有勸人樂觀豁達的涵義。「沒錢更要快樂杯」上寫著「更換意念求平安,更得溫飽身平安,快意心生君莫貪,樂自心中富貴現」;「活著就有希望杯」上寫著「就為破曉見天明,有幸有命日日撐,希冀淺嘗苦貧病,望求平安喜樂生」,目的是要勸人面臨重大挫折時,可以冷靜下來,把握關鍵的十二秒,給自己一個機會,再創生命的高潮。

「在兩年前,就有這個構想,只是困難重重。」楊運生說,自掏腰包出了四萬元的他,在兩年前出國考察已經有了發行流浪商品的想法,靈感來自日本的遊民牛奶名片盒、美國的遊民小飾品,經由社工輔導遊民,可以提供給遊民團體內自立救濟的管道。但是由於召募不到設計版樣的義工,所以延宕了很久。在去年底,透過生命力記者錢秀瑀向校內宣傳,才找到熱心的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同學黃俊霖,自願不收一毛錢,為馬克杯設計版型,順利完成馬克杯的製作。
為社工以及學校同學擔任牽線工作的錢秀瑀說:「沒想到人間處處有溫情!在找尋同學幫忙時,雖然已經表明是義工性質,沒有任何報酬,但是黃俊霖還是願意為遊民不求回報付出。」對於校內同學對於社工熱心相助,讓她感到非常的溫馨。
雖然沒有酬勞,但是黃俊霖說:「當作是在做公益,為社會付出一份心力。」由於他之前也曾經有當過義工的經驗,所以這次便自告奮勇的幫忙,也可以因此結合自己的美工專業,獲取社會經驗。


近來自殺人數增加,有許多人因為失業,而走上絕路。楊運生說其實遊民的自殺率非常低,六年來只有兩件案例,也許是因為他們比別人更有韌性,也對人生較豁達,即使在赤貧的狀況下,仍然可以自食其力,所以三寶杯的任務除了要幫助街友關懷中心以外,也希望能鼓勵身處絕境的人們也能快樂的度過難關。 
楊運生說,其實在製作馬克杯前,曾經有想過要製作別的東西,例如卡片、相框等,但是考慮到實際層面,還是以生活用品比較實用,所以才決定要製作馬克杯。未來,如果能夠發掘到更多有才華的遊民、有更多的社會人士投入愛心,不排除製作這些東西的可能,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出一分心力,讓遊民朋友能夠走出另外一片天。


延伸閱讀:

1.遊民畫家「泊仔」 用漫畫表達自己

2.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 溫暖街友心

2005年5月19日 星期四

早產兒追蹤門診 十年成果發表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我們每天最害怕的就是接到醫院的電話,怕聽到壞消息,但又期待是好消息。」早產兒嚴子涵的爸爸說。看著子涵現在活蹦亂跳的模樣,很難想像她曾經命在旦夕,目前,她有學習上遲緩的狀況,一週還要來醫院兩次。
為了幫助更多的早產兒家庭,並傳達正確的生育觀念,早產兒基金會主辦「早產兒追蹤檢查十週年成果發表暨記者會」,與協辦單位新生兒兒科醫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馬偕紀念醫院的醫師們,發表早產兒追蹤門診的成果,現場並有來自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團隊,一同在旁聆聽、交流。


追蹤門診的醫師和個案管理師在發表會上,提到十年來追蹤門診的心得和成果,希望大眾能更加重視早產兒離開醫院後的治療及照顧。一般人對於早產兒的印象,總覺得他們存活率不高,即使活下來也會有很多後遺症。十年前,在北中南區各成立了追蹤門診,針對早產兒作長期的追蹤和治療;十年後,早產兒的死亡率已經逐年降低,早產兒追蹤小組也累積了豐富的資料和經驗。


根據團隊們所做的研究,發表了幾點結論:早產兒的存活率提高、南北早產兒的差異和孕婦轉診對早產兒的確有幫助。台灣早產兒聯合追蹤小組總主持人鄒國英說,早期的醫療技術並不發達,家屬對於治療早產兒普遍沒有信心,因為,體重越少的早產兒的存活率越小,在一九九七至一九九九年間,小於五百公克的早產兒,沒有一個存活,直到二○○二年,已經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的存活率,而其他不同體重出生的早產兒存活率也有明顯的成長,鄒國英提醒父母,不應該放棄任何治療早產兒的機會。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陳銘真表示,觀察十年來的數據資料,發現有許多南北上的差異:在年齡上,北部的孕婦多是高齡產婦,而在產經地位上,南部的家庭則普遍較低,由於背景或生活習慣的不同,提出這些現象,是要讓不同地區的孕婦們,在懷孕前要有多方的考量,例如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年齡適不適合生育小孩,適時地做安胎,或是避免未成年、高齡生產。

早產兒的主要死因以呼吸窘迫症候群為主,其次是敗血症,因為早產兒的許多器官都尚未發育完全,需要藉助其它機器的輔助,如果早產兒的狀況不佳,醫生們通常會建議轉診,到資源較多的醫院做治療,在此,早產兒追蹤小組也提出他們的研究結果。


轉診,可分計畫性轉診和非計畫性轉診,前者是指孕婦在生產前四十八小時,就已經轉到要生產的醫院;後者則是孕婦於四十八小時內,才轉到要生產的醫院。有計畫性的轉診的早產兒,不論是在產生呼吸問題上或是腦室內出血的情況、比率都較低。陳銘真解釋,孕婦若有計畫性的產前轉診,轉到設備較齊全的大醫院,可以使孕婦有比較好的產前照顧,但由於轉診的手續繁雜,也需要做不少的檢驗,因此許多家庭寧願就近生產,而減少了搶救早產兒的機會。

個案管理師梅麗菁也提出呼籲,希望父母不要因為生下早產兒而感到灰心失望,追蹤小組會針對個案給予支援或提供轉介,只是很多時候,早產兒父母也不留意孩子的情況,導致孩子嚴重發展遲緩。在北區個案中,有位媽媽生下早產兒,卻因為不會照顧,不僅沒有給嬰兒打預防針也沒有回醫院診斷,造成嬰兒不會翻坐,肌肉發展不健全,透過社會局的介入才改善,如果父母可以主動尋求幫助,將使早產兒提早接受治療並獲得改善。


舉辦成果發表會,不僅是公佈追蹤小組十年來的心得與成果,更重要的是提醒將要為人父母的家庭,避免不良的生活行為,例如抽菸、使用藥物或情緒不穩定,懷孕年齡小於十八歲或大於四十歲等都較易導致孕婦早產;如果孕婦本來的身體就不好,建議計劃轉診,接受更多的資源和服務;已經生下早產兒的家庭,不妨接受醫院的追蹤,讓這些醫生和管理師來幫助早產兒回到正軌。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會訊,五十二期

2.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

社造溫泉博物館 北投居民總動員

 【郭雨涵報導】來到新北投公園可別錯過了位於公園旁的北投溫泉博物館,英國鄉村式的建築、圓拱列柱環繞的浴場以及馬賽克玻璃藝術,讓人看一眼就難以離開視線,因為它的存在,讓北投地區整個活了起來,小小的溫泉博物館不但記載了北投特有的溫泉史,同時也是北投人民的歷史記憶與在地情感的精神表徵。

一九九五年,北投逸仙國小的師生們,在一次校外教學中發現一個荒廢的浴場,事後調查發現,這個曾號稱東亞最大的北投溫泉浴場,經歷過數次的轉手、增建,變的殘破不堪,昔日的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是一處處髒亂的積水與破舊的瓦稜、瓷磚,後來經過史籍的研究與四處探查下,才得以了解這個一度被當地人視為鬼屋的老舊建築,竟與北投有著一段無法割捨的歷史,因此,在師生們與地方人士的大力奔走之下,透過社區連署方式向當時的台北市長陳水扁陳情,將之核定為三級古蹟,並在一九九八年十月三十一日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




北投的溫泉史要追溯到日本來台殖民時期,在一八九六年日本的大阪商人平田源吾在北投開設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後,北投的溫泉事業便蓬勃的發展了起來,接著,於一九一三年,當時的台北州廳仿造日本靜岡縣伊豆山溫泉的方式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用以招待當時的貴賓及軍官,據館內義工林張瓊櫻表示,泡溫泉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當年來公共浴場泡湯的男男女女們,在大浴池中邊泡湯邊享受觀音山美麗的日落餘暉,而窗外的光線透過窗櫺上的鑲嵌玻璃,投射在浴池中,形成一個彩虹湯的獨特景觀,泡完湯後,再到二樓的榻榻米大廳歇涼、聊天,是一種非常愉快的享受。

之後國民政府遷台接收北投溫泉浴場,作為國民黨黨部所在,當時在地方上較有權勢地位以及入黨的民眾,都可以被邀請來這邊招待,而溫泉浴場也成為當年北投人民的集會場所,有很多上了年紀的北投人們,還在這個地方集體公證結婚過,另外,宴請貴賓的聚會也多半在這裡舉行,之後,國民政府黨部遷移到別處後,溫泉浴場陸陸續續也成為台北縣議會的招待所、國民派出所以及到了最後,變成了堆放電影道具的倉庫,這些人的來來去去使得溫泉浴場日漸破舊而髒亂了起來,以致於後來荒廢,令當地居民遺忘了這個陪同著北投成長的歷史建物。


直到一九九五年的重新發現,現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洪德仁,對於逸仙國小師生的行為深受感動,於是便跟幾個好友協議組成了八頭里仁協會,爲北投地區的社區營造奉獻心力,聯合社區居民的力量通過市政府的重重關卡,得以爭取經費將浴場改建為溫泉博物館,由於公共浴場基本結構的狀況大致良好,沐浴用的溫泉管線亦仍保持,因此在重建過程中,只將殘破不足的部分用新的材質加以修補,之前舊有的檜木、石材等老舊建築全數予以保留,並收集北投溫泉古物、老舊史料及照片圖像等作為館內的陳列,透過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營造、凝聚北投社區意識,重新寫出新的溫泉文化,以擺脫過去溫泉區即風化區的刻版印象,這是八頭里仁協會與北投居民的共同心願,而溫博館不但成為北投社區營造的第一個開端,也因此成為了北投人民的精神指標。

北投溫泉博物館整棟為二層樓式的建物,一樓是還原當年的公共大浴場,長九公尺,寬六公尺,深度由四十到一百三十公分不等,浴池周圍圍繞著圆拱石柱,營造出羅馬浴場的空間感,並在迴廊及小房間中陳列沐浴文化的演變知識、世界各地的溫泉分布與開發資料以及北投溫泉的發展史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展示為,一九○五年日本學者岡本要八郎在北投發現命名的「北投石」,這具有放射性物質的結晶礦石只被發現於北投及日本,而且它也是全世界四千多種礦石中,唯一以台灣地名命名的礦石。

接著二樓的展館陳列主要有溫泉博物館的重建史以及北投的歷史發展等相關資料,遇到假日時,還會播放早期於北投所拍攝的許多台語老片,二樓最主要的空間為榻榻米鋪設而成的活動大廳,此為當年休憩招待的場所,現在主要作為作品展與社區居民的租借場地。

因為溫博館的定位不清,館內常設性的展覽與活動不足,使得文化局恐溫泉博物館成為當地居民的社區活動中心,因此著手委外經營的計畫,遭當地居民強烈反彈,並發起國內第一起以文化產業為題的社造會議,於二○○五年三月七日進行營運簡報向市長馬英九報告,八頭里仁協會公關主任委員何文吉表示,至今問題仍未解決,但是協會與社區居民也已積極策劃許多活動,除了會進一步增加館內的陳列物外,並已籌畫邀請國內多名畫家來館參與展覽,另外在年底也預計舉辦嘉年華會,邀請在地藝術家、音樂家表演,使博物館免於淪落著重商業觀光的取向,而是與當地能夠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溫泉博物館未來的方針及定位將是對北投居民的一重大考驗。


延伸閱讀:
北投溫泉博物館營運 北市府要求勿淪為社區活動中心

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關機運動 苗栗起跑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關掉電視機,這是一個再簡單也不過的動作,但要重新再打開,卻很困難!」為了使閱聽人可以擁有自主性意識,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並且促使電視台可以認真思考,以收視率為唯一依歸所衍生出的眾多媒體亂象,對閱聽人所造成的嚴重負面影響,苗栗社區大學連結國內十多個團體,並且和美國關機組織(TV Turnoff Network)串聯,從四月二十五日開始,舉行為期一週的「關掉電視、扭轉生活奇蹟」運動。



 苗栗社大校長江明修表示,在美國,關機運動從一九九四年就開始,至今已有十一個年頭,一開始是因為美國關機組織認為現代人的休閒生活過度依賴電視,已經影響到個人的身心健康,更嚴重的是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為了要讓大家重視這些問題,因此才開始有了關機的構想。這個運動一開始只有九個組織、數千人參與,到現在全球已有超過兩萬個組織,七百六十萬人投入,這都顯示關機運動已經在世界各地獲得迴響。而運動中所倡導的「關機」,並不是要對抗、打倒電視臺,而是一種反省式的文化運動,關機最終的目的是在「重新打開電視」,看到更優質的媒體和電視節目。媒體改造學社執行委員邱家宜也表示贊同,她認為現在的電視節目內容太過腐化,關機是為了讓電視更好。

 為了達到關機運動的目的,除了去年的三大訴求「思考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媒體」、「關心自己的健康」和「檢視親子生活」外,今年更增加了「規劃旅遊活動」及「參與文藝生活」兩項。北投社區大學主任秘書鄭人豪認為,電視其實是推動社區活動的一個阻礙,倘若大家都可以關掉電視,多到社區裡走走,一定可以學習到更多電視裡沒有的東西,藉著社區裡所舉辦的大小活動,不但可以增廣見聞,還可以促進親子間良好的互動關係。

 今年的關機運動除了與美國關機組織串聯外,也和國內的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及台北北投、新莊、高雄旗美等社區大學一同舉辦,這是台灣首次與國際合作,共同發起全國性的關機運動。除了為期一週的「關掉電視機」活動以外,更舉辦徵文、徵稿活動,同時在全台各地舉辦十五場的講座活動,希望將「關機是開始關心生活」的觀念傳達出去,讓閱聽人可以感受一下沒有電視機的生活。

 高雄旗美社區大學陳春枝說,她一開始只覺得這個活動很有趣,所以也跟著參加,沒想到關掉電視的這一個星期,她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鄰居聊天,「原來一個星期不看八點檔,對我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影響嘛!」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則認為,近年來的電視媒體為了搶收視率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為了搶獨家,不但犧牲新聞專業,甚至有一些原本應該是闔家觀賞的綜藝節目也漸漸走調。為了要還給閱聽人一個更優質的傳媒環境,除了將電視暫時關閉外,也希望媒體可以自我反省,同時也期許閱聽人下一次再打開電視的時候,可以有足夠的能力選擇優質的節目觀賞。

 這次的活動雖然只有一週,但希望藉由這樣的行動,以及五大訴求,喚醒國人對於電視的自主性意識,畢竟關掉電視機只是一個消極的做法,而且關機這個舉動並不代表一味的抗拒電視,而是應該要培養出從中學習如何慎選節目的能力,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節目。面對多元且資訊如此流通的現代社會,唯有自己才可以幫助自己慎選優質的媒體,而不是單一的將所有訊息照單全收而已。



2005年5月15日 星期日

樹火紀念紙博館 延續紙的生命力

生命力記者/郭雨涵報導


厭倦了參觀博物館只能看卻摸不到的痛苦?位於台北市中山區的「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不但讓你看得到,還讓你可以自己DIY體驗做紙的樂趣。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位於熱鬧繁忙的台北街頭中,老式長形街屋經過建築師的設計、改造下,簡約明亮的設計風格,全棟搭配透明與半透明的玻璃裝置,不僅採光充足,就連在空間運用上都安排的恰到好處,而在這樣具有現代感的建築中,不但有個小小的造紙工廠,牆面上佈滿的紅磚、粗糙的水泥牆,彷彿將人拉到了埔里古早風味濃厚的紙寮裡,再搭上館內柔和的燈光,使得這總共一百六十坪大的小博物館讓人印象深刻,在新舊交疊的空間中,處處是驚奇。


整個博物館共分為四層樓,而這四層樓所展示的便是紙的一生,由紙的生到死,以及最後的再生,每一層樓所具有的意義以及教化的功能都不相同,走進館裡,一樓主要的展示為紙的手工藝商品,以及現場示範的造紙過程,讓來參觀的民眾對紙的誕生有初步的認識,接下來走上樓去,映入眼簾的是定期更換的紙藝術特展,陳列各國藝術家的作品,離開特展室往三樓的樓梯走去,牆上設置的是有關於紙的歷史,包含蔡倫造紙、埃及古紙和許多非紙之紙的介紹,通過走廊時,還可以從二樓直接往下看造紙廠的整個運作過程,到了三樓,互動式的問答裝置,讓民眾自己尋找答案,並且陳列了台灣造紙的歷史與演進等,預約者還可以觀賞到再生紙的製作過程,最後,走上四樓,小小的長形空間放了八個水槽,讓民眾能親自體驗抄紙、做紙的樂趣。

十五年前,因為一場意外的空難,使得長春棉紙企業的創辦人陳樹火夫婦不幸過世,原先他想成立紙博物館的心願也因此打住,事後,陳樹火的子女們花了五年的時間籌畫,不僅親自去研修與博物館經營有關的課程,並四處收集跟紙有關的古董,大膽的採用可與民眾互動的展示裝置,希望讓博物館不只能看,也能從參觀過程中得到學習與樂趣,最後終於在一九九五年的十月正式開館,選擇在長春棉紙捐贈的場地,以及人力、物力不足的情況下不斷努力,不僅完成了先父的心願,也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人民更了解關於紙的歷史與文化演進。


位於文化氣息濃厚的中山區裡,樹火紀念紙博館在節慶時常會舉辦活動與社區居民同樂,每到元宵節,紙博館便提供材料及資源讓民眾自行製作燈籠,並帶著自己做好的燈籠遊老街,這樣走出戶外、與民眾多些互動及交流,是紙博館最重視的,而這樣的觀念也促使了美術部落的產生,美術部落位於紙博館的隔壁,不同於一般美術才藝班的是,他們不只讓小朋友們學習畫畫,也讓他們對於畫紙有更深刻的認識,不受限制的作畫方式,採用再生紙的觀念,對於小孩的生活美學及環保意識上都很有幫助,對於未來,紙博館的企劃劉台珍表示,目前正在計畫成立行動博物館,未來將會帶博物館所具有的知識與人力,到台灣的偏遠學校去進行教學,不僅教育小孩們紙的知識,同時也鼓勵他們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在紙博館已經待了七年的陳玉梅,當初因為喜歡接觸小孩的關係,而擔任了館裡正職解說員的工作,這七年的時間裡,陳玉梅陪同著紙博館一起成長,因為長春棉紙企業只是贊助博物館,館裡的大小事物還是由紙博館自己負責管理,所以在經費上一直有很大的問題,幸好因為透過參觀民眾的口耳相傳,才使博物館得以經營下去。每個星期一到六,紙博館都負責帶領預約的民眾進行館內導覽及造紙課程,有時動輒百人以上的團體來館參觀,使原本就不大的紙博館顯得更加擁擠,雖然辛苦卻也甘之如飴,陳玉梅認為博物館事業是值得付出的,因為它可以一點一點的慢慢影響整個社會,而談到紙所代表的意義時,陳玉梅表示:「紙的生命力強,且可以透過再生讓生命重複延續。」因此她表示很喜歡現在的這份工作,也希望能讓更多人學習關於紙的知識。


「麥子不死,種子無以新生」是紙博館成立的宗旨,它取自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二章所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其中所代表的是物質不滅、精神不死的意義,所以在紙博館裡,我們不但看到了紙對人類歷史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背後蘊藏著生生不息,再生、希望的精神。


延伸閱讀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2005年5月14日 星期六

北市社區會館 社區協力聯盟推手

生命力記者/陳玉慈報導

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自去年交由社區營造學會承辦的一年來,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協助台北市各社區團隊成立協力聯盟,而這一年的推動下來,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副館長張台山指出,目前已有初步的進展,接下來就要靠各個社區的合作與配合,才能讓台北市的社區工作推動的更加完善。

張台山表示,有很多社區發展協會都是里長兼理事長,由於里資源有限,人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資源被其他人使用,因此在推動社區工作上,常會因此而有困難。而社區會館大力推動的「社區協力聯盟」,其實就是一個社區的聯誼會,在各社區之間組成的一個跨里界組織,透過協力聯盟的運作,更充分運用社區內的豐富資源。而社區工作會館將台北市共分成東西南北四個區域,對不同區域協助推動不同方向的社區協力聯盟。



經過一年的規劃與推動,張台山指出,目前南區在社區工作會館的協助下,已成立「文山新願景促進會」,主要以文山地區的文化產業作為促進會的核心推動工程,結合文山地區的社區發展協會和文山社區大學的資源,致力於文化產業的發展;北區則有「北投文化基金會」,透過北投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洪德仁的牽線,以及北投社區大學的幫忙,已成立「北投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西區的社區協力聯盟還未形成,由於西區屬於老社區,老年人口比例高,因此目前工作會館主要在協助萬華地區福利化社區的推動,透過財團法人台北立心基金會所承辦的龍山老人服務中心,提供完善的老人安養服務;東區部分,張台山說,由於松山地區的社區發展協會非常零散,目前社區協力聯盟的推動不如預期。

張台山說,社區協力聯盟要成立,必須建立在整個社區有共同目標的基礎上。張台山舉他自己推動的「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為」例,他指出文山新願景促進會是全臺灣第一個正式立案的社區聯合會,主要由文山區各個社區發展協會的成員組成,以觀光產業發展作為整個社區建設的核心目標。張台山說,文山新願景促進會能夠順利推動,最主要因為成員都是文山人,地緣性強,再加上大家都對這片土地有相同的熱情和理想,才能成立一個跨里界、資源共享的大型社區聯合會。新願景促進會根據不同的社區建設項目將聯合會組織分成產業觀光組、文史生態組、公共事務組、社區關懷組等。依照不同的項目,各社區人員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為文山地區的社區建設努力。

而張台山指出,北投目前不像文山區有明確的觀光產業作為社區發展目標,尚未確立社區聯合會的核心理念,目前主要還是以里長為中心,有初步的社區聯誼系統。針對北投地區的社區聯誼會發展,北投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洪德仁表示,其實目前北投北區在北投文化基金會的運作下,已成功串連四十一個社區成立「北投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今年主要以「河川守護」作為社區營造的共同主題。洪德仁表示,這個聯誼會除了推動現有社區營造工作,未來將繼續培養更多的非營利志工人員,藉助志工的力量一起帶動北投地區的社區工作。

西區部分,張台山說,目前是朝向福利社區的方向在進行社區整合,除了立心基金會負責的龍山老人服務中心之外,萬華區的仁濟醫院每天也補助一百個便當,透過社區發展中心的老人送餐服務,提供老人更多照顧。

至於東區,張台山表示目前尚未有共同的目標,因此很難進行社區協力聯盟的推動。張台山指出,松山地區推動社區工作較其他區不易,很大的因素是因為松山地區是商業為主的區域,很多社區都是由店家和商店街組成,社區意識較難形成。而且因為商業為主的社區性質,不像文山區有共同的觀光產業發展目標,較明確且容易凝聚社區居民力量,一同為社區工作努力。而東區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銘章也表示,社區協力聯盟推動並不容易,因為每個社區的特性和需求不同,很難全面統合起來。陳銘章更指出,以民生社區周邊為例,有很多社區發展協會地位和影響力其實不如里辦公室,因此就算成立社區協力聯盟,對社區和里有何實質上的幫助其實還要再評估。

張台山說:「社區發展是一種影響,只能順勢而為」。在推動全台北市各區域的社區協力聯盟工作上,必須依照該地區的發展脈絡和特色去規劃,不能強迫執行或者硬性規定,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當地社區居民自己動起來,這才是社區工作最根本的力量來源。至於社區工作會館接下來的工作內容,張台山形容說:「就是結合小力,變成大力,這就是社區協力的終極目標。」

社區工作會館的經營除了推動社區協力聯盟之外,另外也提供會館位於民生東路四段的場地租借,主要借給各社區舉辦座談會或者靜態展。張台山指出,現在會館還是很少人使用,將來會繼續針對這個部分向各社區推廣,鼓勵各社區善用會館的空間資源。



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  

會館開放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00至下午5:30

會館地址:台北市敦化北路199巷5號3樓

TEL:2514-9600 FAX:2514-9762

cwhall.taipei@msa.hinet.net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台北市立心基金會

2005年5月13日 星期五

神乎其技 三義神雕油桐花燈

生命力記者/彭雅翎報導
全台第一組木製的「油桐花燈」在苗栗縣三義鄉誕生了,神雕村街道理事長曾進財為了二○○五年客家桐花祭,特別自行設計、製作二十六個油桐花燈,懸掛在神雕村街道的二旁,將神雕村的夜晚妝點得亮麗繽紛。


神雕村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廣聲新城社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一九九五年社區總體營造活動時,將其命名為「神雕村」。因村內聚集許多木雕藝術的藝術家及店家,為期許這些雕刻家們能發揮神來一筆的功效,而有此名。



曾進財所設計、製作的油桐花燈採六角宮燈的型式,花燈的主體全用木頭做成,再以三義鄉最富盛名的雕刻技術,將油桐花的花瓣一筆一筆的雕刻上去。最後採用複合媒彩將雕刻上去的油桐花,畫上紅、綠、白三種顏色,「這象徵著青天白日滿地紅。」曾進財說。


「這可是全台第一個油桐花燈呢!」曾進財說,早期客家人利用油桐花的種子榨油,利用油桐花樹的樹木做木材,可是從來沒利用油桐花來做花燈。他是為了桐花祭、為了給遊客一點不同的新意,嘗試以創作的方式將油桐花刻在花燈上,做出從以前到現在全台第一個油桐花燈。
為了設計油桐花燈,從事雕刻已四十多年的曾進財可說是費盡心思,「我是絞盡腦汁花了二、三個月才想出來,因為憑空做出一個東西、要無中生有,真的不容易。」而製作油桐花燈最難之處也在此,「設計最難,要讓油桐花燈既美觀又能表現出油桐花的特色,同時還要兼具實用性,花了我不少時來想。」曾進財說。


而辛苦設計、製作的油桐花燈,曾進財給它打八十分以上的分數,「我很滿意啦!晚上一點燈,整條街都好漂亮,而且附近的店家對油桐花燈的反應也都不錯。」曾進財說。
神雕村裡的店家陳小姐說,街道上自從掛了這個油桐花燈之後,晚上神雕村的街道變得好美,很有詩意,遊客也變多了。


到神雕村參與桐花季活動的遊客廖如燕說:「油桐花燈的六角形狀讓人覺得很有古意,彷彿置身在宮庭的感覺。」而把油桐花刻在燈上面讓人覺得很有創意,也很符合桐花祭的主題。

2005年5月11日 星期三

走進懷舊館 看盡古今天下事

生命力記者/郭雨涵報導

如果有機會走一趟台北懷舊博物館,你一定會被屋裡琳瑯滿目的新聞剪影、人物封面,以及許多歐美早期的老照片、舊文物所吸引,當你瀏覽完整個博物館時,也等於是複習了一遍歐美的近代史,而這些收藏,全是台北懷舊博物館的館主王大偉多年來在國外四處搜尋來的成果,對王大偉來說,館裡的每一個物件都是無可取代、最重要的寶物。

唸美術出身的王大偉,自大學時代就有收藏古董的習慣,因為本身時常到歐、美等國旅行,大多都已參觀過各國的博物館,大至羅浮宮這樣看上好幾天也看不完的美術館,小至在私人住家中所陳列的蛋糕博物館,王大偉覺得一般人看展覽,也不一定懂作品的意義,通常看過就沒了,除了心理上的一些觸動外,比較難吸收知識,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是王大偉一直以來都很重視的,所以他透過展示他所收集到的新聞剪影、歐美文物等,讓參觀的人在觀賞之餘還能清楚的了解當時的新聞事件,每幅新聞剪報的下方都有中文的簡介,如果英文程度不錯的話,也能從中得到當時最新的消息與完整的情報。

從林肯被暗殺、二次大戰、反戰思潮到最近的九一一攻擊事件,館裡陳設了許多國內外重大新聞的剪影,透過圖片及文字的說明,使得來參觀的民眾可以得知比起歷史課本中更為真實的歷史真相或說法,另外,早年知名的電影明星,也可以在這裡瞧到他們的蹤影,羅馬假期的奧黛莉赫本、亂世佳人中的費雯麗,或是不朽的搖滾巨星貓王等,相關的新聞報導與海報、照片,都彷彿將人拉回到了過去。除此之外,王大偉還運用自己的巧思將廢棄的物品重新利用,像馬桶蓋變成畫框,尿壺變花瓶,讓這原本就位於住家中的小博物館,更加生活化,也更加溫馨。

在懷舊博物館裡,你不止可以吸收百年來的新聞歷史,也可以藉著觀看、操弄一些早期的器具,來更加了解早年歐美人民的生活時尚,如:古早的手動式放影機,將一旁的硬幣投入後,搖著滾輪,鏡頭裡的一張張圖片快速翻動起來,透過視覺暫留的影響,一部無聲的小短劇便在眼前上映;讓照片看起來更加立體、生動的影像放大機,把眼睛湊上去一看,藉由調整角度與焦距,鏡頭中的人物鮮明又生動,彷彿像親臨現場一般。

起先只是將收藏這些文物當作興趣的王大偉,平時多半只向親朋好友展示他的收藏品,直到有一天,一位自由時報的記者,不知道從何得知的消息,跑來參觀、採訪這些文物,並向王大偉建議成立一個專設性的博物館,讓更多的社會大眾能了解到這些知識,於是王大偉就憑著一股熱情,在沒人脈、沒資金的情形下,找了一處公寓便陳設起展品來,後來還因為收藏的東西放不下,所以才遷址到目前的所在地,數年的默默耕耘,台北懷舊博物館的名氣仍不響亮,知道的人也很少,博物館的經營困難令王大偉不禁感慨,他說國外的博物館及美術館的成立及管理,多半有企業及政府設法維護,但反觀國內,私人博物館盛行,但多半營運不善,因此,對於台灣這樣的環境感到憂心。

另外,因為近年來推動在地化的文化改造,各地方的特色產業逐漸受到重視,而這樣的發展也帶動觀光業的興盛,但是面對這樣的趨勢,王大偉反而覺得在如此政策的影響下,容易畫地自限,在追求本土化、在地化的同時,對人民的生活素質也應一起提升,如此台灣才能真正站上國際的舞台。

現在的懷舊博物館只能憑著參觀過的民眾口耳相傳,雖然曾經向台北縣政府請益加入「台北縣博物館家族」,卻因活動日期的截止而無法順利加入,目前對於現況只希望能堅持下去,希望有天能受到地方當局的重視,並予以協助,將這些文物收藏介紹並回饋給社會大眾。

館址:台北縣中和市景平路61-8號

電話:(02)2943-5596

採預約參觀制 只開放預約者進行參觀

門票300元

2005年5月8日 星期日

職能治療 幫助過動兒不過動

生命力記者/陳敏如報導

小朋友動來動去靜不下來嗎?跟孩子說話,他卻無法集中注意力聽你要說什麼嗎?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的「職能治療過動兒團體」,或許可以幫助家長解決以上的問題。

每個星期三下午的三點半一到,就會有許多小朋友在榮總的職能治療教室等候,他們是一群經由醫師診斷,判定為過動兒的小朋友,都有過動、注意力不集中或感覺統合功能不足的症狀,只是情況的輕重不一。開辦這樣的團體治療,治療師羅崇文表示,過動兒普遍都有與人溝通不良、人際互動不好或動作不協調問題,讓小朋友有機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動和學習,經由治療師正確的引導思考,小朋友可以在團體中學到如何控制自己衝動的個性,如何表達自己的感覺,並且改善注意力渙散。

開始上課的第一天,治療師們就會開宗明義地說明,小朋友在團體中應該遵守的規矩,大家要努力邁進的目標,家長也會領到一本聯絡簿,裡面有記載每週目標,例如,這一週的目標是不對兄弟姐妹發脾氣,家長可以觀看裡面的注意事項和提醒,來協助小孩子學習如何與兄弟姐妹和平相處。下次上課,就會拿出聯絡簿來統計成績,就像學校一樣,小朋友的表現狀況要打分數,並且有累積制,最後治療結束後可以領到大獎品,以鼓勵小朋友積極表現和學習。


由於課程剛開始時,小朋友彼此都不熟悉,治療師會先在第一天玩認識遊戲,讓大家自我介紹互相認識,之後,則進入治療師們所設計的課程,由於對象是小朋友,因此治療過程也多是以遊戲方式進行。羅崇文表示,一開始的幾週會帶小朋友們玩比較個人獨立可以完成的遊戲,後來則偏向在團體遊戲,例如,在教室的中間虛擬一條河,在限制的報紙張數內,將所有的人從河的一邊運到另一邊,由於紙張不多,每個人又都必須站在紙上,怎樣分配誰先過去或誰要帶頭就變得很重要了,從遊戲中,讓小朋友瞭解合群和互助的重要;有時候還會帶靜態的活動,像是畫圖或是看書等,讓他們學習安靜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觀察過動兒團體的教室,是一間由活動門所圍起來的房間,沒有任何的佈置,和一般印象中該充滿許多卡通和可愛的教室不同,這是因為小朋友很容易被一些牆壁上的圖片或是掛飾所吸引,簡單的教室可以讓小朋友不分散注意力,專心聽台上的人說什麼。羅崇文表示,小朋友的學習除了家長的配合和治療師的努力,也要注意小朋友活動和學習的環境,這樣才可以達到完整的治療。
過動兒的課程設定八到十週,羅崇文說明,透過適當的遊戲並藉由治療師的動作誘導,可以改善小朋友的動作、認知及遊戲能力;安排能提供感覺刺激的活動,透過小朋友主動的參與,挑戰他們處理感覺的能力,達到改善小朋友感覺統合功能的目的。過動兒教室旁邊有一個球池,裡面充滿許多軟球,可以將一些娃娃或是硬一點的東西放在底部,讓他們去觸摸、辨別這是什麼?這樣的活動過程,可以刺激過動兒的神經發展,而經由近三個月的團體活動,大部分的小朋友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都能有明顯的改善。

2005年5月7日 星期六

北醫山服隊 原住民部落義診

生命力記者/林宗翰報導

「雖然到偏遠的部落服務,是件辛苦的事,但看到原住民小朋友的純真笑容,部落居民回報我們無比的熱情,頓時一切辛苦都消失了,帶回來的是滿載的收穫與回憶」,山服隊隊長謝郁珊說。

台北醫學院山地醫療服務隊寒暑假定期到南投縣仁愛鄉的靜觀、平靜、廬山三個部落進行醫療服務。在歷屆學長姐們的努力下,與當地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在宣導原住民的保健觀念工作上不遺餘力。



說起創隊的過程,謝郁珊笑著說,當初之所以會創立這個社團算是個巧合,起因是有學長到當地去旅遊,途中撘便車時,認識了部落裡的居民,得知當地缺乏醫療資源,加上山服隊正處籌備的階段,還在評估服務地點,在這樣的機緣下,幸運地獲得當地村長及學校的大力支持,便正式開始至當地進行服務。

「跟其他山服隊最不同的是,由於我們是醫學院的學生,著重醫療服務是我們最大的特色」,謝郁珊說。她表示,每年寒暑假我們都會邀請專業醫師與護士一起上山進行義診,山地的醫療資源十分有限,三個部落只有一個衛生室,所以就醫對當地居民來說,是件奢侈的事。

謝郁珊也表示,受到生活習慣的影響,飲酒風氣盛、工作勞動力大等因素,高血壓、痛風等慢性疾病是當地居民常見的,另外嚼食檳榔的習慣,無形中也成了居民的口腔殺手;比較特別的是,由於隊上有牙醫系的學生,所以特別著重口腔衛生保健,由於一般人普遍覺得口腔問題不是大病,所以比起其他病痛,主動就醫的情形,少之又少,因此每次義診時,牙醫的「生意」總是特別好,人氣最旺。


謝郁珊說,由於義診十分難得,所以我們希望儘可能提供居民所需要的,像是提供相關的健康檢查幫助居民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情況較嚴重時則會建議他們至山下就醫,提供轉介等相關服務。

談起印象深刻的經驗,前任隊長徐雅繽說,記得有次出隊擔任牙醫的助手,有個原住民的老伯伯,在看診處來回徘徊了好幾次,看得出對於治療有些緊張,在一旁看到這情形的隊員便上前詢問他的狀況,並耐心的跟他溝通化解心防,最後才讓老人家安心接受治療,治療結束後,他激動地握著醫師的雙手,不停地道謝,這一幕使得在場隊員都深受感動,見證了醫者與患者間充滿人性關懷的一面。

除了義診服務外,徐雅繽說「我們也有固定的家訪,家訪的目的除了跟當地居民宣導衛教觀念外,另一方面也藉此與居民聯絡感情,像是幫農民採收青椒、柿子等農作物,對於生長在都市的隊員們,是十分難得的體驗」。

「我們希望山服對隊不僅僅是扮演服務者的角色,而是成為他們的朋友,給予他們一點幫助」謝郁珊說。正因與居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平時也都會保持聯絡,詢問彼此的近況,謝郁珊表示,前年山地部落遭受風災所害,山服隊第一時間就掌握當地情況,確定災情沒有大礙後,事後還透過義賣活動,協助農民分銷水果。

謝郁珊說,「我們能做的真的很有限,只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如同朋友的建議一般,讓他們對醫療保健有所認識,從一個人進而影響整個部落的人,畢竟預防勝於治療,讓他們能真正遠離病痛才是最重要的。」

2005年5月6日 星期五

北投大富翁 守護青山綠水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守護!」「守護!」不同於小時候所玩的傳統大富翁遊戲,「北投大富翁」將你爭我奪的商場競爭轉變成為守護北投資產,用保存地方文化生態資產、認識社區藝術文史、永續經營三大概念為遊戲主軸,設計出一套全新的大富翁遊戲。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信義房屋「社區一家」計畫贊助,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和北投社區大學所設計研發出來的「北投大富翁」遊戲,採用傳統大富翁遊戲的基本架構,只是原本必須用金錢購買土地、藉由開發土地牟利和收取高額過路費,來進行剝削的商業鬥爭廝殺,變成以維護復育、營造守護社區為出發點。


北投社區大學主任秘書鄭人豪說,「北投大富翁」遊戲的構想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發表的日子正好和苗栗社大等團體共同推出的關機運動在相同的時間點,於是決定把這個遊戲列入關機運動中的一環,希望大人小孩都可以關掉電視,走出客廳,一起到社區大學或是郊外走走,不但可以培養親子關係,還可以進一步建立北投居民的社區意識。


在「北投大富翁」遊戲中,原先的新生南北路、中華路等地名,變成北投的自然生態、歷史古蹟、特色產業和人文藝術四大文化資產,每一資產再向下區分成九個點,例如地熱谷、北投文物館、盲人按摩和鳳甲美術館等等。假設玩家走到「周氏貞節牌坊」此點,必須先大聲喊出「守護」兩字,再以靈力值代替金錢,取得守護這塊土地的責任,往後有其他玩家經過此點,必須要貢獻出靈力值,代表要共同支持這塊土地守護的工作。

而遊戲中的「機會」和「命運」,則是用「擔任北投溫泉博物館志工」、「在漢番界碑上任意塗鴉」等帶有教育意義的例子來加減靈力值。北投文化基金會沈瑞絲表示,希望藉由「守護」的概念,來替代傳統以金錢利益為唯一考量的大富翁遊戲。讓人們不要整日生活在汲汲營營的商業社會中,而遺忘了大自然所留下的最美好資產。而「北投大富翁」遊戲藉由較為活潑的方式,讓小朋友多認識北投豐富的人文資產,更由大聲喊出「守護」兩字的方式,從中學習到保存文化資產、維護古蹟等重要概念。在發表會現場試玩後,目前就讀國小五年級的梁皓哲說,這個遊戲真的很好玩,而且他看到很多媽媽曾經帶他去過的景點都有出現在遊戲裡面,覺得很有熟悉感。


「北投大富翁」遊戲紙的背後,則是「新北投-感受溫泉文化」、「舊北投-走訪歷史老街」的旅遊導覽圖,簡介北投著名景點,包括北投石、學仔內等等,並且提供旅遊相關資訊,希望大家有空的時候可以多到各景點走走,陶冶文化氣息。此外,此遊戲最創新的一點,就是有自己專屬的網站,之後會隨時放上最新版的大富翁內容,期盼這個遊戲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未來會與各地國民中、小學合作,建立鄉土教學資料庫,達到社區總體營造的目標。

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洪德仁表示,一家老小關掉電視,一同走進社區中,是一個很棒的點子,除了要讓大家多認識北投這塊具有深層文化意義的土地外,這次北投社大還另外規劃了一系列的「現代公民學程」活動,可以讓大家一同來參與,包括「影片欣賞-城市農民曆」、「門診戒煙、健康又美麗」等活動,前者是播放和北投有關的紀錄片,後者則是有社區家庭醫師為居民的健康把關。除了強調關掉電視的概念以外,更重要的是告訴大家關掉電視後可以更關心自己健康、可以多認識生長環境,而不是單純的關掉電視,脫離生活。

延伸閱讀:

1.苗社大關機運動 喚起沉睡靈魂

U2觀點創作二號 一場優人之旅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

三個愛創作的「優人」,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來自馬來西亞,一個來自花蓮,相隔九百八十六公里的距離,讓他們創造出三個風格迥異的迷人小品。現在,一小時的套裝旅行就擺在眼前,讓你感受三個優人的創作、三個優人的心,你準備好要感受了嗎?那麼,背起你的行囊,跟著我一塊兒往「U2觀點 創作二號」出發吧!

位於台北木柵老泉山上的優劇場劇團,是一個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藝術的表演團體。創辦人劉若瑀曾跟隨波蘭的戲劇大師果托夫斯基一整年在山林中,培養專業訓練特質,並且專志研究「一個表演者」身心的開發,一九八八年夏天,創立了優表演藝術劇團。一九九三年,劉若瑀邀請有近二十年擊鼓經驗的黃誌群進行擊鼓的訓練與創作。隨後又增加了靜坐與中國武術的訓練課程,從那時起成為優劇團訓練課程的重心。優劇團最主要的表演方式和發表作品是將「劇場」和「擊鼓」這兩項藝術結合在一起,並以靜坐作為表演質地的基礎,造就出所謂「優人神鼓」這樣獨特的表演風格。



而U2觀點是優表演藝術劇團團員的一個創作發表空間,所謂「優人」,指的其實就是優劇團的團員。在U2觀點中純粹呈現團員自己的創作,它不只有別於優劇團本身的表演,也是一個開放與充滿各種實驗可能的平台。二○○三年第一次在誠品做出嘗試的第一步,得到許多回應,今年已是第二次的公演。只要團員有任何想法跟創作都歡迎自願參加,自由發表,主題不限;U2除了是團內的團員作品發表外,今年更嘗試和不同劇團、不同領域的友人合作,也有不錯的成效。在來年,U2還會有更多的實驗與青少年劇場的計畫,等待大家的參與與支持。


「因為回憶擁有神奇的魔力,不斷地浮現心底,許許多多的聲音像是吹泡泡一樣,慢慢慢慢地變大…。」作品一號《追憶逝水》是由來自花蓮的阿美族女子林秀金創作、演出。故事大意在講述,某天偶然間,腦中閃過的一幕畫面,綠色的光,勾起了她心中遺忘許久的回憶,而那個畫面最近又再度出現,因此讓她想要追憶,追憶那段已逝的美好過往。林秀金說:「有一陣子看到搖動的樹梢覺得他們在說話,在溝通一種自然界的語言,我好像懂得,但後來再也不能領會了。我想再聽聽他們的聲音,綠色的聲音,綠色的音,綠音。」在表演的最後,依然加入了打鼓的演出,呼應「優人神鼓」的傳統,為這個作品畫下完美的句點。


作品二號《我讀老鷹再見》採用特別的讀劇方式表演,開始時台上一片漆黑,沒有演員,只有聲音緩緩流洩而出。很自然平凡的對話,卻點出了原住民演員伊苞本身深刻的鄉愁以及對自己族裔的情感。而後大大的背景布幕上出現了天藍地闊的照片,伊苞背著行囊站在台上背對觀眾,另外兩個演員則是坐在椅子上,緩緩地念出一段又一段的故事,一段又一段的章節。時而搭配了傳統樂器演奏出的輕柔樂音,時而隨著章節中的場景轉換變換布景的照片,時而台上的演員做出象徵的動作;另兩個讀著故事的演員不是僅僅坐著念,他們也隨著章節中的起伏配合著象徵性的肢體語言傳達書中的意象。這個作品結束在伊苞的鼓聲、吉他聲、歌聲中,她用排灣族的語言說著他們族裡流傳的古老神話,一字一句,用動人的歌聲唱著,一字一句。

《老鷹再見》其實是伊苞在西藏之旅後所寫出的書,在看到藏西的一景一物,在經歷深刻刻苦的旅行,心中湧上的深刻情感促使她寫出了這本書,單純、簡樸卻在文字中充滿了豐富的意象。《我讀老鷹再見》的導演梁菲倚,來自馬來西亞的她也有一起參與西藏之旅,《老鷹再見》給了她很深刻的感動與體會。她說:「伊苞的文字充滿了意象,這文字裡承載了我們的迷失、遺忘、遺憾、思鄉、追尋、懺悔、逃避、感恩、堅持…,這短短的呈現無法完全表達它們,所以我用一個讀劇來作為導引,介紹伊苞和她的文字,願我的分享能引領大家發現《老鷹再見》裡的更多感動。」最後伊苞用排灣族語的表演也是梁菲倚的堅持,「她在漢文為主的主流下,已經用了漢文將書中的字字句句寫下來,這是多麼不容易,所以我一定要她用自己的語言說說話,什麼都好。」


作品三號《Follow you?Follow me?》則是U2觀點總編導張藝生自己的作品,他在十多年前就導過這部劇本的原著《My foot my tutor?》,不過那時完全是照著劇本導戲,當此次決定在枯嶺街小劇場公演時,這個舊日的派出所令他聯想到可能曾發生在此處的罪惡與暴力,便興起重導此劇的念頭。張藝生表示:「在重導這個劇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心態改變了許多,因此在演繹和詮釋上做了很多變動,比如說我加入了大人跟小孩一起跳舞的橋段,表示他們也是可以玩在一起的,我想大概是我變幽默許多了吧!」

人與人之間潛藏著種種的關係,有語言也有非語言的關係。「暴力」經常以一種不為人知的型態潛藏或隱身其中,在不自覺間傷害了別人,也傷害了自己,大人與小孩之間的對立也是這樣的情況。大人常說:「我希望你能…我期望你可以…我不准你…我要求你…」或許是愛的表現,但其實也可能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對小孩的暴力與壓抑,愛和暴力,很多時候只是一線之隔。整齣戲沒有對話,大人和小孩各佔據一方,大人做一個動作小孩就做另一個動作,默默地進行無聲的角力,彼此拉鋸反抗著,究竟是Follow you還是Follow me?戲劇最後,大人走向黑暗裡,代表他仍在暴力中不知迷返,可是小孩卻放開一切,走向觀眾席,表示他找尋了另一個方向,讓他的人生有個新的出路,一切都還有希望。

三個不同國籍的人,來自三個不同的地方,有三種不同的感受跟想法,沒有共同主題的戲劇,在一個小小的劇場中,僅是自由地、完整地呈現出來,靜靜地與觀眾分享那些內心的悸動。

延伸閱讀:

優人神鼓

2005年5月5日 星期四

扭轉生活奇蹟 大家一起來關機

生命力記者/梁家瑜報導
「關機以後就有時間可以談戀愛了!」、「電視新聞重複性太高又暴力,不如不看!」為了響應由苗栗社區大學等團體共同舉辦的關機運動,新莊社區大學在四月三十日下午,舉辦了一場「關機!扭轉生活奇蹟!」公共論壇,會中對於「關掉電視機」的動機、替代選擇以及推動方式進行了雙向的討論與溝通。


這場公共論壇由新莊社大校長鄭先祐主講,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陳志彬與談,與在場的社大學員共同分享「為什麼要關機」的概念。鄭先祐表示,「關機是一項很困難的動作,需要努力才能達成,『開』與『關』兩個動作之間其實有很大的衝突性,但是『關機』這個動作背後最深層的涵義,是人有自主選擇的權利。」由於電視已經融入一般民眾的生活當中,對大家都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但倘若我們今天可以抗拒這個誘惑,就是對自己本身有自我決定的充分權,可以自己決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隨流行,這才是最重要的。


有人擔心關機以後會和世界脫節,鄭先祐說,現在的科技資訊如此發達,除了電視以外,還有網路、報紙等管道可以知道社會大小事,他也強調,最重要的不是在「把電視關掉」這個動作,而是關掉以後「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今天倘若大家都關了電視,結果換成沉迷於網路中,那麼這項活動就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我們應該要深層思考關機以後所做的動作,其實是比如何抗拒誘惑關掉電視的舉動來的重要。


陳志彬就媒體素養的角度說,關機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要邁向一個具有媒體素養的公民社會,「我們不只是要關掉電視,還要改造媒體。」閱聽大眾希望藉由媒體獲得訊息,但卻不知道所獲得的資料是真是假,最後只會落入媒體的控制之中,失去作為人的主體性意識。

當天參與的社大學員蔡淑芬說,她覺得沒有必要做到全面關掉電視,而是應該自己選擇好的節目收看,在場學員也認同這個觀點,並且互相交換意見,討論大家認為優良的電視頻道。

座談會最後,學員分為兩組進行小組討論。就「為什麼要關機」這點,學員紛紛針對現今媒體亂象提出批評,包括「犯罪手法太過詳細,會有教壞小朋友的嫌疑」、「商業廣告不實又誇大」等,使得現在的電視素質一直下降。而針對「關機後的生活」,大家都渴望可以將原本看電視的時間拿去做其他的活動,譬如爬山、與家人多點互動、當志工等。

至於「關機」這個舉動到底是好或不好,則是有兩派的說法,有人認為關機是太過偏激的想法,只要自己可以慎選優質節目,那就不一定要永遠拒絕電視這個產物,畢竟這樣一來,太過極端。但也有人認為,與其每天生活在一堆媒體亂象中,不如徹底隔絕。所以到底要不要關機,最後學員的一致結論是「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對於電視節目的解讀原先就不同,再加上生活背景的差異,因此,自己選擇自己要的是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延伸閱讀:

1.苗社大關機運動 喚起沉睡靈魂

2005年5月4日 星期三

「法扶」 非富人特權

生命力記者/錢秀瑀報導

「我也沒想會不會成功,覺得這是對的,就這樣傻傻的作了!」法律扶助基金會總秘書長鄭文龍說,「當初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北律師公會及台灣人權促進會三個團體於一九九八年間由林永頌律師及我發起結盟,成立推動小組,不斷的研究、擬草案,努力了六、七年,總算成功設立了法律扶助基金會了。」

法扶是依據法律扶助法而成立,目前由司法院捐助,於今年四月二十八日完成法人設立登記,並定今年七月一日正式開辦受理民眾申請。「法律扶助制度,在歐美等民主先進國家,係屬一受普遍性認同之制度」鄭文龍說,包括英、美、韓等許多國家都已經先後設立的類似的機構,而每個國家法律扶助的制度各不相同,台灣的法扶則是參考美國的制度。


目前法扶有四十名左右的專業律師,各有不同的專長幫助諮詢的民眾。而台灣現在有五個法扶的分會,分別在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花蓮等地。台北分會有一百二十名志工,都需要受過一些訓練,以求基本的法律知識,及親切的對待每個求助的民眾。不過,即使有這些人幫助弱勢的民眾,法扶仍然是倍感人力不足的壓力。

「法扶開辦至今,累積的申請案件已經有四千七百多件,通過被扶助標準的約兩千多件,超過全部申請案件的六成」鄭文龍說,不論是與國內的其他機關、或是與國外的法律扶助團體做比較,這個比例都是偏高的。「如果把門檻定的太高,就得相對的踢走很多需要幫助的人」鄭文龍說,例如韓國的法律扶助團體,就必須要律師們判定該案件達到九成以上的勝算才會受理。

民眾如果也想申請法律扶助,只要本人帶官司相關文件和自己的身分證件到法扶基金會的現場,就會有人出面進一步的了解民眾申請的案子。而民眾只要符合「法律案件要有道理」和「低收入戶或財產在一定額度以下」兩項條件,就可以來申請法律扶助。法扶律師們的審核也會在一天內討論完成,並連絡民眾,不會拖延到民眾處理法律案件的時間。

民眾來法扶申請後,法扶律師們便會開始進一步的與他們討論案情,鄭文龍說,律師平均會花五十分鐘討論案情,遇到特殊案件還會花一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與外面的法律諮詢,平均用五分鐘處理一件案件是不同的。此外,如果遇到不會填寫表格的民眾,鄭文龍說,法扶的志工都會幫他們填寫,「這絕對是其他的機關所做不到的」,「我們不能因為民眾不會填表格而不審理一個案件」。

「雖然不能讓社會完全平等,但至少要做到盡量平等」,有一個多坐了兩個月牢的范先生,政府竟然說沒有法令可以賠償給他,還有許多國賠的案件,「明明就是國家的錯,為什麼要讓民眾耗損這麼多的時間和精神來告政府,政府才肯賠錢!」鄭文龍說,「這就代表國賠其實不夠落實」。


今年九月發生的蜂蜜事件,一對頭目父子因為與漢人文化不同的情況下,準備將別人私自盜採的蜂蜜帶去報警,卻被反控搶奪。鄭文龍說,「這是非常經典的案子,為什麼我們不能尊重原住民的文化?」,「基金會除了幫助民眾解決問題外,更會進一步的作社會改造、法令改造」,「因為制度有問題,民眾才會來找我們」。


至於法扶近期欲達成的目標,鄭文龍說,我們希望至少在每個縣市的地方法院都要設有法扶基金會,讓法扶的服務落實,更要求服務民眾的品質要好。此外,台灣的法扶要與他國建立溝通的管道,他說,「至少這樣可以互相觀摩、互相學習」。

2005年5月1日 星期日

清華之愛 散播快樂的種子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
清華大學「清華之愛社」是關懷智能不足朋友的服務性社團,主要和新竹市仁愛啟智中心合作,為中心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們舉辦活動,協助他們融入社會。每個月的例行性活動為假日營和假日club,寒暑假則有四天三夜的智光營。清愛社社長許介瑋說:「我每次活動都抱著和大家一起玩的心情,希望可以帶給他們快樂。」

假日營主要是針對年紀比較小的智能不足學員,由清愛社的同學帶他們出去玩,有郊外踏青,也有烤肉等活動,每個學員都有一位同學負責照顧。而假日club則是和年齡相仿的學員互動,大家聊聊天,分享生活經驗,也會一起去打保齡球或是逛街,這些學員大多都有工作,生活上可以自己獨立。

智光營對仁愛啟智中心的學員來說,是每年最期待的活動,因為他們平時的生活圈比一般人來得小,很難有機會到外面去玩,其中參加的學員是由中心內的老師挑選表現優異的學員參加。智光營是由清愛社舉辦的四天三夜營隊活動,有遊戲和跳舞等,讓學員們可以開心的玩。

有一次舉辦完智光營的活動,清愛社的同學送這些學員們回啟智中心,當他們與學員一一道別時,有一位小男孩走向清愛社社員林瑜智,伸出手來開口對他說:「哥哥,握手,辛苦了,謝謝。」說完就轉身被爸媽接回家了。林瑜智說,小男孩患有智能不足,平常都不愛跟別人說話,那天當他過來主動跟自己說謝謝時,心裡非常的感動。

對許介瑋來說,在一次的智光營活動中,讓他遇到了最大的困難,因為有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學員無法自己洗澡,需要別人的幫助。他說:「學員的年紀都可以當我爸爸了,而且以前從來沒有幫人家洗過澡,一開始要幫他洗的時候,心裡有非常大的障礙。」後來許介瑋以平常心面對,就比較能接受幫學員洗澡了。

許介瑋除了社團的活動外,每個星期還會抽出兩天的時間到啟智中心當義工,中心內的小朋友都很喜歡和介瑋哥哥玩。六年級的陳昱瑋患有唐氏症,平常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但是每次一看到介瑋哥哥來,就會衝上前去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在他耳邊說悄悄話。許介瑋說,有時候在學校覺得悶時,到啟智中心當義工反而覺得很快樂,「參加清愛社讓我心靈成長許多,也學會了關懷。」

仁愛啟智中心老師張秀惠說,學員們在清愛社舉辦的活動表現,會比平常在班級裡要來的活潑許多,「清愛社的同學帶給中心的學員們更多的啟發,和活潑的氣氛,也帶給他們快樂。」



延伸閱讀:

1.新竹市仁愛啟智中心

2.智障兒俱樂部 分享真善美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