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鍾永男改屋 新舊融合再出發

【記者葉臻、黃韻澄╱台北報導】這是棟巍然獨立於水泥建築間的木造房屋,柔和的燈光撒在綠葉與褐色的木板之間,透過櫥窗可看見屋裡談笑風生的客人和唱著藍調爵士樂的歌手,與屋子的寂靜感形成對比,一來一往之間彷彿有著許多的故事。這裡是建築師鍾永男在二○○九年,將屋齡八十七年的日式木造老房子重生為一座充滿歷史韻味的咖啡館。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的鍾永男,在過去大多以規畫大型社區建案為主,民國九十三年承攬了農委員林務局復舊台灣三大林場之一林田山伐木聚落的再造工程,開始了他與老房子間的緣分。林田山伐木聚落的再造工程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在看到屋子的時候覺得真是破到不行,木樑雜亂無章,我告訴他們這超出我能力範圍,請他們另請高明」但承辦單位對他的信心及鼓勵,還是讓他決定接了下來。

他自己找了個老師傅,採用傳統工法、傳統材料、傳統匠師;用了七、八年的時間,從調查繪圖、解體、再重建,將園區裡的場長宿舍、木工廠、魚販部、倉庫、機械工廠,改為咖啡廳、展示館、日式宿舍、木雕展示室。將那些缺乏保養、漏水腐朽、白蟻蟲害嚴重,甚至屋頂塌陷、屋瓦不存、雜草叢生的殘亂現場,修復的挺立,完整,再度有了光輝。






而這棟綠島小夜曲咖啡廳,是他改造過的老屋裡最小,卻成為了最亮眼的一棟。 這棟日式木造建築是他二○○七在政府拍賣會上得標,鍾永男本來要將它拿來當個人辦公室,但在改建過程中街坊鄰居對老屋的好奇讓他有了「分享這棟老屋」的新想法,也成就了後來一樓的咖啡館。

由於該屋結構上的特別,鍾永男發展出新的方法來改造它,「不是拆解而是新舊共存,是兩套結構系統的設計。」他以鋼架支撐在老舊的木質樑柱背後,拆除原有隔間,在不破壞房子原始結構的前提下完成。「改造一個老房子需要很多的時間,除了房子的材料、工法,還要調查他過去的用戶、歷史、改造目的,並不只是改造房子本身而已。」鐘永男說,木頭建材比起鋼筋水泥,在製造過程產生的廢棄物及後續拆建處理上都較環保,對地球也較沒有傷害。

同時,鐘永男也是改建元培科技大學的主要推手,他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歷經好幾年將所有的舊校舍翻新,甚至改建了圖書館和學校入口的長廊,在過程中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建,選用改造方式,保存部分舊有外觀同時加上新設備,減少了資源的浪費。

鍾永男強調,房子的保存要有他的目的,要有想法,知道怎麼再利用,然後去落實他。用新時代的想法加上老時代的空間,是他的目的,讓所有進來的人都可以感覺到老房子的歷史,看見新結構輔助之下房子的舊肌理,「新加舊後再出發,成為一個小亮點」。而這些被鍾永男賦予新意義的老房子,也在這個新時代潛移默化其他志於環保老屋的人士,在不同的領悟之下,鑑往知來。




延伸閱讀:

聽老建築說故事

創意城市-再生之城

老屋欣力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OpenOffice 不花錢也能合法使用

【記者宋宜薇、楊士賢/台北市報導】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在大學校園張貼宣導海報,強調「電腦軟體要用就要買,使用者就該付費」,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商業軟體確實必須花錢買,但網路上還有許多自由軟體,提供大家免費使用。OpenOffice就是這樣的自由軟體,不但功能不輸商業軟體,還讓大家免費使用,自由研究、修改、複製和轉送。



Openoffice前身為德國公司所研發的辦公室軟體,一九九九年由昇陽公司買下後是出了其原始碼,目的是透過提供免費、好用、開放的作業軟體,來打破辦公室軟體中微軟的壟斷狀態。然而卻始終難撼動微軟市場。二○○九年甲骨文併購昇陽,兩年後決定贈與Apache基金會,並將他列為年度發展項目,五月發表的3.4.0版本至今已全球下載超過了兩百萬人次。

Openoffice和微軟office功能相去不遠,除了文書處理word之外,還擁有試算表、簡報、繪圖、資料庫及公式編輯器等功能,且其開放檔案格式(ODF)比微軟更早通過ISO國際認證,獲得政府及許多民眾的採用,最重要的是,Openoffice與其他作業軟體是相容的,也就是說即使你收到了微軟的Office文件也不必擔心無法開啟

但早期Openoffice進入台灣時,並沒有中文使用者在程式團隊中,因此常出現中英文使用上的差異,例如字數及字詞的計算不準確等,但這樣的問題卻在楊士青加入後得到修正。

楊士青是現今Openoffice後續軟體開發與維護工作委員會成員之一,他原本只是一家公司的網路系統工程師,後來因轉換工作關係接觸到Openoffice,開始深入研究。在二○一○年時他受到昇陽的邀請,成為當時Openoffice的開發工程師及講師,在各地作Openoffice的相關講學,認識許多相關社群朋友,並在與Openoffice中文社群的合作下,讓原本其中文版本上的使用問題得到提出及修正。

Openoffice贈予Apache基金會後,楊士青成為台灣首位進入開源團隊的成員,改善了Openoffice在正體中文版本上的字數計算問題。

自由軟體究竟有甚麼優點?楊士青表示,自由軟體的特性在於開發週期短,一但發現新版本有使用上問題,只要會修改程式的人即可立即更改上傳,就算不會更改程式也可以提出問題讓其他程式設計師更改。另外,她表示在後PC時代,每個人手中可能不只擁有一台電腦,因此一台電腦一個作業軟體的形式相當花費金錢,舉例來說傳統微軟Office需要花費5290元才能安裝在一台電腦使用,相對於此,可隨時下載且免費的Openoffice 則顯得便利許多。

楊士青表示, 4.0版本預計在二○一三年二月推出,將針對原本被認為較單調的外觀介面作設計,讓未來的使用者介面能更為活潑。並會針對正體中文版本的中文字型顯示錯誤進行更正,希望修正後能更有利於中文使用者使用。




延伸閱讀:

Attila人間研究所-自由軟體的迷思(一)




2012年11月27日 星期二

直潭國小山林教育 「樹」立自然情

【記者費肇安、簡子祥/新北市報導】你曾經親手種植過一棵樹嗎?相信多半的人沒有這種經驗,但是,對於直潭國小的學生而言,他們卻早就體驗過親手將樹木埋進土裡的觸感,直潭的教導主任說過孩子們要:「走出教室,迎向自然」,直潭國小的生態教學,不僅僅讓孩子們到室外親近自然,更讓孩子們直接看到生命的可貴。



直潭國小位置在新店的直潭社區附近,從小粗坑口下車後,走進小粗坑路大約二十五分鐘後便可抵達,這個位於半山腰上,新店溪旁的學校,周遭群樹環繞,倚著豐沛的大自然環境,直潭國小的教育方式也大有不同,除了課本裡的內容之外,學生也必須走進大自然,學習跟環境相處。

自從第一屆校長與老師共同討論出自然生態課程架構後,經過每一屆的傳承,看見老師願意在課程當中的投入,也讓生態課程的豐富度跟完整度逐漸提昇,推動初期,山林教育課程不但沒有受到家長的反對,反而獲得許多迴響,教導主任盧娟娟表示,這裡的環境讓學生更能將自己的個性發揮出來,因此也促成了「創新學習場域」的學習要素,而規畫一系列的山林教育課程讓學生認識社區內的動植物,並且繪製生態地圖,不但讓學生對生態保育有相當的認識,同時也能享受悠遊山林的樂趣。

在這種生態環境優渥的背景,直潭國小的課程安排便十分有特色,甚至安排學生漸漸走出校外。「發現地圖」課程中,低年級是「校園地圖、花花蝶藏寶圖」,中年級「五月雪步道地圖、呱呱蛙藏寶圖」,高年級「蕨色步道地圖、啾啾鳥藏寶圖」;林木保育課程中,低年級有「校園植物、Discovery雨林森林影片」,中年級「文山農場、台大農學院參觀」,高年級「坪林水土保持教室、台大農場」,而全校性課程則如:種樹、福山植物園參觀等,這些都是直潭國小的孩子們的必修科目。

種樹,是這次生態課程的上課內容,生態老師張聖賢站到講台上之後,隨即從袋子中拿出一株盆栽小樹,對於熟悉生態的孩子們並不覺得小樹特別,但是張老師接下來的話卻深深吸引了孩子們的視線,「在盆栽裡的樹大家都看過,但是,我們今天要一起把這株小樹給重回土裡,等到將來10年之後,他就會長得比現在每一個小朋友都還要高大。」

「除雜草要連根拔起,而且還要把上面的土給甩乾淨,不然雜草的生命力驚人,很快就會再長出來,然後就會開始搶土裡的養分」張老師說,孩子們聽到後每一個人都抓起了一把一把的雜草用力把他們連根拉起,還不忘用力地往地上砸,希望可以把土給砸掉,草除完之後老師請一個小朋友拿著一根比她還高的鐵鍬用力把土挖開,但及使盡了全力,土地卻絲毫不為所動,最後只好請老師出馬才終於挖出一個小洞。

把樹埋進去之後就要把土給填滿夯實,不然樹長大之後就會歪向一邊,小朋友拿起了一塊又一塊的泥土,塞進洞裡,不管指甲會不會髒掉,也不理弄髒的衣褲,十幾雙小手就這樣壓在土上,深怕剛埋進去的樹會跑掉一樣的用力壓著泥土,幾番工程,大家才終於種完一棵樹。

一棵小樹,已經讓全班汗流浹背,卻也得到滿滿的收穫跟成就,盧主任說,「教育應該是要和生活、環境結合」,透過課程讓學生們與自然互動,從在校園裡親手種植一棵樹、栽種一棵植物,觀察校園內的動植物,更進一步到觀察整個生態,這種教學方式,將繼續在直潭國小裡,教導出更多熱愛大自然的學生。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25日 星期日

跨國學生服務 協助印尼產業行銷

【記者余宥宜、蔡連恩/新北市報導】印尼爪哇島的東南方,有一個名叫魁貝特(Krebet Village)的小村莊。村民以傳統木雕蠟染為生,但卻近年來卻面臨產業蕭條,生存愈加困難。今年「印尼中小企業海外服務學習」團隊再度前往印尼,十餘位跨國管理學院學生前往魁貝特村,以互惠服務方式,運用所學專業知識,協助當地蠟染業生產製作與行銷規劃。


輔仁大管理學院在二○○九年時成立了「印尼中小企業海外服務學習」跨國服務團隊,至今已是第四屆。這個團隊由輔大發起並與印尼、菲律賓、韓國三個國家的大學合作。四屆以來,服務的方式一直是由印尼的聖那塔哈瑪大學(Sanata Dhama)尋找需要協助的弱勢產業並策劃服務計畫,再由其他三校的學生過來協助參與服務。四個國家的學生會打散並組成幾個小組分別到不同的店家和工廠服務。這個團隊並非純粹服務弱勢,而是將社會企業概念融入到服務中,協助弱勢企業有能力自行做改善。

整體的規劃到實際服務全由學生自行進行。他們在出發前會學習一些相關課程,例如會計學、經營管理、印尼語、國際禮儀等。實際服務時,則運用這些學習到的知識服務弱勢產業店家,多半是協助他們行銷自家產品、商店的擺設規劃、目錄製作等。二○○九年至今的前三屆,團隊服務的地點一直都在印尼的日惹,服務產業類別則是日惹四大傳統產業:紡織蠟染、木雕、陶土、竹編。今年,團隊再次回到了日惹,這次服務的產業則是木雕蠟染業。

魁貝特村是個以木雕蠟染聞名的小村莊,幾乎所有的村民都以木雕蠟染為業。這些蠟染都以純手工製作,製作流程首先將未上色的木雕表面磨平、打底,再一層一層上用蠟煮成的染料,最後曝曬乾燥後在上亮光漆。產品樣式包含動物造型木雕、木盤、手鐲等。然而,近年來這個堪稱日惹蠟染村的小村莊卻因廠商低價收購再高價賣出的剝削行為,使得村內蠟染業所得的微薄利潤幾乎無以維生,產業發展越來越艱辛。但在今年夏天,一陣暖風吹進了這個經濟低迷的小村莊。

 在魁貝特村,服務學習團隊的大學生正專心的為木雕蠟染店家計算訂單量。這些行銷規劃工作例如印名片、製做目錄、擺設規畫、網路行銷等是學生們主要的服務工作。每一個小組會依照所分配店家的問題來規劃不同的行銷方式。例如,有些組是利用成立專屬網站或Facebook社群,企圖開創網路通路及打響知名度,而有些組則為店家製作新目錄、新名片和規劃新的店面擺設,來為店家創立新的品牌形象。輔大統資系的黃怡華說:「運用平常在學校學的知識來幫助他們對我們來說也是練習機會,而看到他們的銷售量慢慢改善我也會覺得有成就感。」

但他們在不熟悉的地方做著不熟悉的工作,遇到的許多問題也是原先無法想像的。黃怡華表示,最多時候是兩地文化上的適應困難,譬如飲食習慣和衛生清潔習慣。有時候他們得忍受悶熱天氣兩三天卻只能在沒有任何遮蔽物的地方洗澡。另外,在這次的服務中,學生除了協助店家行銷規畫,還會幫忙製作蠟染,但由於不熟悉,製做起來相當吃力。黃怡華說:「我忙了一整天就只完成一個蠟染,但做完後手卻已經痛得不得了。」

即使服務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但多數學生還是覺得收穫很大。除了服務他人所獲得的滿足以外,他們似乎還得到了別的。企管系的葉欣宜說:「以往在學校學了這麼久,到了當地實際運用時才發現原來以前根本沒學會。但也因為有了這次實做的經驗,我才知道課本上的理論和名詞是怎麼一回事。」另外他們也從印尼的就業環境中觀察並反思。黃怡華說:「印尼當地產業的一些大問題是產業性質像、生產力低、品質不好、人力便宜,而這些都跟台灣的企業環境很不一樣。也常常聽同組服務的印尼學生說,很羨慕台灣,很想來台灣。但是我覺得台灣的就業環境同樣也有不同的困難。」

團隊進行四屆以來,印尼當地企業傳回來的成效回饋都相當不錯,印尼的聖那塔哈瑪大學也表示願意繼續合作下去。如果其他團體有興趣來從事這樣互惠的服務學習則有什麼需要注意與準備的呢?輔大企管系老師林耀南說:「首先是兩方校方要大力支持並互動密切,再來則是學生的專業能力要具備。」他特別提到進行服務的學生必須要了解服務學習的內涵,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來服務的。而輔大管理學院院長李天行則提醒,事前國際禮儀的培訓相當重要,文化、環境的差異也是學生出發前要認知清楚的。





延伸閱讀:

輔大管院2012服務學習團隊成果

輔大企管 幫印尼手工企業創造商機

台科大印尼文化節 教蠟染風箏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中途視障電腦學習 閱讀無障礙

【記者黃瀞瑩、曲潔君/台北市報導】研究生張雅惠八年前因為實驗爆炸意外失明,以前的她因羨慕同儕有著一口流利的英文,便獨立靠著聽廣播、看英語雜誌努力學習,意外發生後不幸失去視覺,所有的知識學習都顯得毫無效率,連電腦也無法使用,英語的學習被迫中斷,但是憑著一股不放棄的精神,她到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學習盲用電腦,利用螢幕報讀軟體上網找到所需的資料,更能自主收聽英語教學課程,一圓盲人世界裡資訊平等的夢。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積極幫助中途視障者學習電腦,重建自信,為他們開啟另一扇窗,建立一個真正資訊平等的時代。成立於二○○四年一月,有聲書推展學會主要在幫助視障者學習電腦使用技巧並建立無障礙網頁。藉由電腦的學習,中途視障者可以獲得資訊,並能與他人互動,建立自我價值。

有聲書推展學會秘書長李秀鳳表示:「台灣的盲胞人數中,後天盲人數較多,許多因意外或疾病造成失明,許多中途視障者曾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極高的知識水準,有聲書學會幫助他們繼續學習,協助更多盲胞朋友。」由有聲書學會所引進的數位有聲書,早在國際間成為主流,台灣則處於落後。有鑑於傳統錄音帶對於視障者使用上的不便,一九九六年在歐美幾個先進國家的有聲書圖書館發起成立 DAISY聯盟,視障者只需使用TAB鍵或方向鍵,電腦會自動導讀文章,可依照章節、標題,有效率地找到要閱讀的篇章。

目前學會中共有一百多名盲胞學員,多為病友介紹,李秀鳳表示:「台灣的醫生對這方面的資訊也不是很了解,反而比較專注在治療這方面,像是社會福利這塊他們比較沒有涉入,多半的學員都是在看病時經由病友介紹才來到這裡。」秉持服務的精神,課程全為免費,許多教師也是盲胞,更拿到電腦軟體應用丙級證照,藉由自身經驗的轉移,更貼近視障者封閉的心靈。

每年透過向政府申請補助經費,開設中途視障者學習課程,以保障視障者在職場不會遭受歧視,職訓課程一周四天,採小班制教學,由於看不見螢幕,因此盲胞多利用鍵盤快速鍵代替滑鼠。

初學的中途視障者藉著對鍵盤的印象,學習正確的鍵盤指法,並使用倉頡輸入,進而學習快捷鍵的使用以及網頁搜尋的功能,了解現代網頁架構和設計的缺失後,學員們學習如何寫網頁,設計無障礙網頁,就如同無障礙空間一般,將公開給大眾使用的網路資訊設計成讓所有人都方便擷取資訊,使盲胞能順暢的獲取網站的訊息。

但對盲胞而言,最難的電腦概念卻是資料夾的分層,教師曾道明說:「管理檔案的概念須透過肢體的接觸才能清楚的表達,這對盲胞學員而言是抽象的概念,把學員的手指交疊,他才能了解資料夾分層管理的概念。」教導中途視障者電腦報讀軟體的使用和電腦教學,讓視障者擁有更好的網頁瀏覽能力、提高文書處理能力以及培養獨立獲得資訊的技能,藉由這樣的學習,提高視障者對自身信心不足的問題,藉此使視障者在生活各方面更加獨立,並創造更多中途視障者的就業機會,不枉費其所學知識。

許多視障者對於自身條件不佳感到自卑,也阻礙了他們的社會參與,古素華今年三十一歲,自幼罹患先天性糖尿病,身高僅有一百二十三公分,八歲即失明,由於自卑感作祟,她把自己關在家將近二十年,完全沒有接受教育,一次藉著廣播節目接觸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害羞的她甚至連來電洽詢時也不敢表明自己的視障身分,經由學會人員鼓勵後,她終於表示有意想學習電腦,但家住桃園的她通勤不便,學會老師曾道明便每周都到她家親自教導,慢慢地帶她走出自我封閉的心靈,從基礎的鍵盤位置開始學習,現在的她進步許多,已經能自主使用網頁導覽,甚至學習HTML語法,打算以自身所學造福更多視障同胞。

有感於視障者使用網頁的不便,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與內政部合作,舉辦「無礙自由行」的推展活動,將到各大專院校演講,未來也會擴及中南部學校,使更多擁有網頁設計專長的明眼人,能理解視障者在使用網頁時所遇到的障礙,將來發揮所長時也能顧及到這群需要關懷的朋友,讓人人皆能自由地徜徉在網際網路這片無盡的資訊中,達到真正的「資訊平等」。





延伸閱讀

台灣數位有聲書推展學會

奇摩公益:中途視障者重建--大家一起來幫盲

DAISY電子書平台

Free On Web 無礙自由行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藏種於農 為農業發展攜手努力

【記者許君蝶/台北報導】隨著環境氣候的變遷、未來地球即將面臨石油短缺的問題,糧食的自給自足與農業永續發展越顯重要。「藏種於農」是由合樸農學市集結合台大農藝系種子研究室、銀川永續農場、伊聖詩美學生活館及豆之味豆腐坊共同推動,就是為了提高台灣糧食自給率、維持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一個長期計畫。




「藏種於農」指的就是農民保種運動,自古以來農民自行留種,經過每年的篩選過程,便能逐漸找出最適合當地環境、氣候的品種,並且保存下來,這樣的動作無意間就替人類進行了種子保育的動作。然而,隨著商業、科技的發展,這樣農民留種自用的習慣,已逐漸被人遺忘,現在的農民多從種苗商或公家機關購買種苗,大量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不但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農民也失去了發現並保存優良品種的機會。

由於基因改造食物的普遍,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深深體會保種技術的重要,二○一○年底,合樸農學市集的召集人陳孟凱聽過了郭華仁教授的演講,便希望能落實農民保種、育種的理念,於是除了結合銀川永續農場、伊聖詩美學生活館、豆之味豆腐坊幾個多年的合作夥伴,「藏種於農」的計畫就此展開。

「藏種於農」計畫從認養銀川永續農場的兩公頃有機農地開始,進行稻米與大豆輪種、參與式育種、生態渠圳復育等工作;透過教育推廣的活動,拜訪銀川有機米的產地,讓參與者能夠深入了解農業的運作、體驗農務的辛勞,從了解產生支持的力量;參與式育種,即是希望將保種、育種的權利及技術回歸農民,重新培育適地適種的品種,不僅保障農民生計,也恢復農產多樣性。

所以「藏種於農」也希望建立一個種子交換的平台,透過種子的蒐集與交換,保存與分享種子,有興趣栽植的民眾,都可以寫信至合樸教育中心進行提供或索取種子的動作,與各地的農夫交流,同時也將這些優秀、強韌的品種留給下一代。

而「藏種於農行動工作坊」就是希望集合各界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能夠更深入了解藏種於農,並且了解這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農業其實並不遙遠。在工作坊的活動中,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陳孟凱,拿出了一根根稻穗,仔細的解說稻米的生產,一顆小小的種子便能長出三千甚至更多顆的稻米,但這樣高報酬率的農民,卻是經過一層層的剝削,處在社會最低層。我們身為農業的受惠者,更應該有義務去認識農業,跳脫從一貫從經濟、工業層面去看待農業的思維。

陳孟凱提到,所謂的「綠色革命」,也就是高產量品種的誕生,雖然足以養活地球上數十億的人口,但也代表農民必須配合大型機械、農藥及化學肥料的使用,農民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環境也因此受到破壞。經過種苗商的壟斷,農民也失去了種子的自主權,全球糧食供應也集中在少數品種,如果有一天氣候或病蟲害等不可抗的因素,造成這些少數品種的糧食作物滅絕,全世界也會面臨斷糧的危機。

「藏種於農行動工作坊」希望透過階段式的認識、到實地走訪農地,由觀念、實務至理論一步步體會藏種於農的重要性,集合擁有共同理念,願意長期支持的夥伴,從影響身邊的人做起。陳孟凱表示:「我們才剛起步,這是一個長遠的計畫,希望藉由一步步腳踏實地的累積,未來『藏種於農』的願景足以在社會上落實」

未來「藏種於農」除了繼續在合樸公田及其他基地,透過實際的田間操作,累積留種、保種、育種等技術層面的經驗與能力外,除了繼續積極透過工作坊推廣,也預計在全省各地農夫市集,推廣藏種於農與種子交換的經驗與做法。計畫聯絡人田麗卿表示,藏種於農是一個至少九年的長期計畫,就像一顆種子落了地,需要澆灌與呵護,我們正在播種,播下一顆顆藏種於農的希望種子;也希望播下的每一顆種子,都能萌芽、成長。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加油姊阿珠跳舞 為身障工作發聲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台北市報導】「九八向右,九五向左,開進車道,停車熄火,拿起油槍,準備加油!」「還有洗車的服務,讓你愛車亮如新。洗刷刷,洗刷刷,完成了!完成了!陽光加油,歡迎光臨!」這是一支為身心障礙人士工作權發聲的舞蹈,由加油姊阿珠所發起,是以加油站的SOP作業流程來編製的「加油洗車舞」。



加油舞的緣起是由於建國橋下的陽光庇護加油站,預定在三月整修後重新開幕,卻遭來附近居民的強烈抗議。而加油姊阿珠是陽光基金會的行政人員,她在吃午飯時看到這則新聞,覺得很訝異,隨後浮現一個念頭,要為這群身心障礙朋友發聲、打氣。於是,阿珠編了一首加油舞,邀請基金會的所有人一起跳,並錄製成影片在網路上教學,得到了廣大的回響。

建國高架橋下的加油站,其實已設立了二十八年。前期是中油在此設站,不過,自九年前開始,這裡便被政府訂為身心障礙工作者的庇護工場,讓身心障礙團體來承包,給身障者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期間包含心路、伊甸身心障礙團體在此經營,而今年是陽光基金會得標,由於站體設備老舊,基金會決定進行站體更新,換掉油管、油槽,並規畫更好的加油動線。

附近住戶、里長和議員在開幕時拉起白布條抗議,認為加油站會影響交通,加油的車子太多造成住戶出入不便,要求遷走。雖然,加油站的設置實際上是沒有違法的,卻讓身障朋友非常擔心和沮喪。

「加油舞主要是希望社會大眾要正視身心障礙者的工作權,幫助弱勢,給予他們支持;另外,同時幫身心障礙夥伴打打氣、讓他們有信心、能更開心努力的工作!」阿珠說。

這支舞蹈,不僅變成了陽光加油站的暖身操,身障朋友都很喜歡跳,甚至也接到外面許多回響,像是yahoo奇摩、新光人壽、新光金控、拜爾藥廠、阿瘦皮鞋等,員工們都結集起來主動和阿珠聯絡,一起跳加油舞,上街為身障工作權發聲。阿珠說:「身障夥伴他們默默練習很多次,開幕時,我去現場,他們還衝來我前面跳給我看耶!還有共同響應的企業、單位,都蠻熱情,他們會自己準備道具、加油棒、用看版寫上『去陽光加油』。」

身心障礙者必須經過一連串的能力評估、反覆訓練才能夠開始工作,狀況較好的能到一般公司做支持性的就業;其他則需要透過庇護型就業。陽光加油站半數以上的員工是身障人士,約六十名,對他們而言,擁有穩定的工作,才是自立生活的開始。阿珠說:「人們可以用實際行動去加油,給他們支持、打氣。而在社區融合方面,我們希望能透過更和平的溝通,不要用激烈的方式,讓居民接受他們。」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都市裡的綠寶石 林口野步森林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新北市報導】熙來攘往的大馬路旁,一片綠葉成蔭的大型樹林總是能吸引路人們的目光。走進由枯木搭建而成的入口小徑,蟲鳴鳥叫、草木扶疏,讓人不禁感嘆「原來在都市裡,也能有如此富有野趣的地方存在」。




林口野步森林以前被稱為「雜木林」,與林口高中僅隔著一道圍牆。相較於一些具備經濟價值的樹木如:檜木、樟樹等,雜木林的樹木大多被認為無用且多餘的,因而被冠上「雜木」這種較為鄙視、輕蔑的用詞。為了重新賦予這片都市中的森林一個嶄新意義,社區規劃師陳信甫特地將此地命名為「林口野步森林」。「野步」二字意思為「野外散步」,旨在希望能在都會區裡,保留一個原始的生態環境,讓大眾擁有親近自然、呼吸新鮮空氣的機會。

林口野步森林現址被登記為未開發的國宅用地,在日治時期是林口台地上種植茶葉的農地,為了林口地區新市鎮的開發,農地周圍的水塘被填平、周圍樹木也被砍伐殆盡,野步森林原有的自然生態受到破壞,但因許多原因,開發工程一直延宕。

在長時間未經大規模人為干擾的條件下,許多生存適應力強、能在惡劣自然環境中生存的「先驅植物」開始出現,如:山黃麻、白袍子及構樹等,將這片受到人為威脅、規模高達五公頃的大面積土地,修復成我們今日見到的野步森林。

二○○九年時,陳信甫與一群林口社區大學的學員,觀察到這片雜木林有著在一般都會區裡罕見的自然景觀,認為這樣的環境具備生態教育的潛力。於是陳信甫與林口社大合作,向新北市政府城鄉局申請社區輔導補助計畫,希望推動這片「雜木林」成為一個「位在都市裡的環境教育中心」。

一群年約七、八歲的小朋友,睜大眼睛地觀察綠葉上的小黑點,陳信甫說:「這其實是一種鳳蝶的幼蟲」透過實地的觀察與體驗,傳遞相關生物知識。從當地鳳蝶的種類、習性、主要食物,到整個蝶類的生長歷程,讓大眾體驗到自然生態的特別之處。

雖然林口野步森林的生態環境為常見的低海拔次生林,並沒有特別突出的保育類動、植物,但因為位處於容易到達的都會區內而顯得特別珍貴。此外,在野步森林內大眾可以觀察到完整的生態系、了解不同生物間的相互關係,就像是一本「都市裡的自然課本」,讓大眾從中學習到豐富的自然知識。

陳信甫表示,希望可以透過野步森林,改變社會大眾對自然的輕視態度。野步森林的貢獻在於讓大眾從日常生活中接觸自然、培養生態常識,並改變大眾既有的「生態美學」觀感,不要只是欣賞外表光鮮亮麗的植陂,而是要從生物的角度出發,仔細觀察容易被忽略的野花雜草,深入了解各種生物存在的重要性與意義。

為了維護林口野步森林的生態環境,陳信甫與林口社大成立了「林口野步森林之友」志工社團,號召各地志工一同守護這片珍貴的自然野地。陳信甫說:「其實我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拔除具傾略性外來種野草,如:大花咸豐草等。」雖然面對人力不足、外來種野草生長過快等困境,但志工們仍盡力營造適合原生植物生長的環境,吸引依附原生植物生存的動物來此定居,增加野步森林的生態多樣性。

除此之外,為了符合當地的生態特色,志工們還根據植物學者的調查報告,找出原本就出現於林口台地的原生植物,從中挑選出適合野步森林的三十幾種植物幼苗,由志工們彎著腰、用雙手將一株株原生植物幼苗種植於野步森林。

「林口野步森林之友」成員曹小姐說:「其實我以前經過野步森林,只覺得這裡荒郊野外、雜草叢生。」但在經過多次的生態課程與實際觀察後,才發現原來野步森林擁有如此豐富又有趣的動、植物,多次參與志工活動也讓曹小姐體驗到的大自然的生命力。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宜蘭鄂王社區 重振舊城百工技藝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宜蘭報導】宜蘭市鄂王里里長林銘信,從小經常從父親口中聽聞祖父輩建造廟宇的事蹟,並默默地將它們深植於心中,不曾遺忘。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社區裡的傳統技藝也逐漸沒落、失傳,對此感到十分可惜的林銘信在二〇〇三年當上里長後,開始推動復興百工技藝的計畫,試圖再現宜蘭舊城西門的百工盛況。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製作


宜蘭於一八一〇年建城,以昭應宮為中心,東西南北各一百八十丈,圍成一個圓形,設有東西南北門。鄂王社區即位於舊城西門及北門的交界處,因西勢大溪其中一條支流「西門溝」流經西門,所有的貨物都集中在西關廟卸貨,因而造就了西門的繁榮,各行各業在此聚集,成為商業重鎮。

清領時期,因宜蘭建廟必須從外地聘請人才,於是林銘信的祖先從雲林西螺遷往宜蘭定居,並從事「大木」的工作,所謂大木,就是設計和建造木製建築的棟樑結構;曾祖父林發、三叔公林木水、四叔公林老虎以及祖父林烏樹更組成了「林家工班」,當時宜蘭大木的工作幾乎都是由他們負責。

在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七日成立鄂王社區發展協會後,林銘信開始進行田野調查,他發現社區裡有許多珍貴的技藝,卻無人傳承,對此感到非常可惜的他,與同社區的彰師大美術系副教授陳世強討論多次後,決心進行社區藝師技藝的復興。計畫於二〇〇八年正式開始執行;隔年,結合社區的藝師以及當代藝術家共同完成了光大巷的圍牆設計。光大巷的圍牆設計包含了社區木雕地圖、社區歷史大事記、舊城陶磚壁畫、石刻百工圖等等。

林銘信表示,在重振傳統百工技藝的計畫中,包括光大巷百米圍牆的設計、社區藝師們作品的製作等等,碰到較困難的部分為藝師之間的磨合以及作品理念的不同;計畫執行至今四年,較困擾的情形為電燈、油漆等所產生的維修問題和遊客亂丟垃圾所造成的髒亂。

在「蘭城百工」官方網站中,講述了許多社區老藝師的故事,其中一位蓪草紙花藝師黃德河,從八歲起就開始學習造花技藝,至今已超過七十個年頭。因為塑膠花盛行而沉寂了二、三十年的他,在重振傳統百工技藝計畫中受到社區以及歷史研究者的發掘和重視,進而重新對自己的傳統技藝燃起傳承的希望,並以擁有此項技藝為傲。

而另一位經林銘信邀請加入的燈籠藝師林朝欽,二〇一〇年自郵局退休後正式投入重振傳統百工技藝計畫,他表示,雖然燈籠並不在舊城西門傳統百工的行列裡,但社區有需要,加上會一點技巧同時也是興趣所在,因此致力研發、改造傳統燈籠。

林朝欽說:「傳統燈籠是以竹片、木條固定模型,外面再罩上紙張或布;改造後使用有八片模板的模具來製作燈籠,外圍繞上碳鋼線,外罩材料有塑膠、紙等多種素材」。同時他也表示,傳統燈籠的實用性並不高,為了不讓傳統工藝就此沒落且和傳統市場區隔開來,他設計出「多功能裝飾罩」,套上多用途接環後,可以當作燈籠、花瓶、吊燈以及檯燈來使用,不僅具美觀、實用功能,也含有環保概念。

未來,林銘信計畫成立各具傳統特色的匠師博物館家族,主要是把舊城藝師的工作場所再進行改造,打造為博物館;而社區內的楊士芳紀念林園也將成為藝師作品展覽的空間。同時,也計畫以「地方文化館」做為舊城的資源調查及展示區,成為認識舊城文化的窗口。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糕菲手工蛋捲 身障庇護生揮汗築夢

【記者林思妤、鄭媁/台北市報導】穿著黃色背心的雪雯站在騎樓下,正賣力地叫賣著;現年二十歲的她曾因水腦症所苦,兩年前媽媽帶她到糕菲庇護工廠,左手因病萎縮,無法動手製作蛋捲,只好單手拎著自家產品到外販售。雖然雪雯比常人反應慢一些,但經過工廠的訓練後,她努力克服障礙,取得一技之長,現在已能獨當一面。

記者林思妤、鄭媁/製作


糕菲庇護工場隸屬於劉俠之友會,二〇〇六年由劉俠的朋友們草創,目前有十八名身心障礙的員工,年齡從十八歲到四十歲,待最久的已超過六年,工廠內十二名員工負責製作和包裝蛋捲,其餘到外面兜售。

雪雯的同事小洲負責的工作是把麵糊倒上發燙的鐵板,壓平後再捲成蛋捲;社工老師趙含章說,二十五歲的他來自單親家庭,媽媽上大夜班以維持家計,他經常為了省錢,經常會不吃午餐,或是買個麵包果腹而已。

教導製作蛋捲的吳芸庭表示,新進學員一開始都是從「包裝區」先開始訓練,工作一段時間後,會到「放涼區」把一批批剛做好的蛋捲擺置、放涼,如果工作狀況穩定後,學員們會先觀摩其他同事製作蛋捲的步驟,下班前半小時讓他們試做看看,最後再自行操作。

雪雯的媽媽二〇一〇年向勞工局申請女兒的工作,等待他們評估能力後,將雪雯分配到離家近的糕菲工廠。理事長王淑真小姐說,雪雯因左手萎縮而無法製作蛋捲,剛開始只能負責分裝蛋捲;工作上手後,才讓她到外頭銷售產品。

負責督導的林一助說,大部分的學員背後都有個心酸的故事。像是曾罹患水腦症的雪雯,手術後家人曾叮嚀糕菲工廠別讓愛女頭部受到撞擊,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雪雯在一旁補充:「我以前頭好大好大喔,我還看到我媽跪著求醫生救我耶,頭還敲到地上喔。」

今年初媒體報導,糕菲刻意壓榨身障員工使其無法領到合理薪資,輔大社工系郭登聰教授表示,《身障法》規定庇護工場以「個人產能」分配月薪是合法的。此外,該工場曾發生過員工性騷擾事件,王淑真表示,事情發生地點並非在工場內,雖然目前當事人都已離職,但現在對庇護員工已加強兩性教育觀念,以及在工場內加裝兩台監視器,避免再發生類似情況。

王淑真表示,糕菲的最終目標希望能改立為「中途之家」,一樓作為工廠,二樓則提供員工住所,並給予身障朋友們一個工作機會,讓他們找到自我的價值。





※延伸閱讀:

糕菲庇護工場

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

劉俠之友會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社工陳雅楨 與原住民共創有機部落

【記者楊婕、葉庭妤/台北報導】一群阿里山上的原住民農友,為了守護祖先所留下來的好山好水,在光原社會企業的帶領下,放棄以往的慣行農法,不再使用化學藥劑,而將廚餘轉化成有機肥料來耕耘土地,並且透過各大市場與網路商店賣出辛苦耕耘的作物,一步一步從二〇〇九的四十二頃地到如今百頃地,成就了今日的原住民有機部落。

記者楊婕、葉庭妤/製作


光原社會企業執行長陳雅楨,是打造這片有機土地的幕後推手。在公民新聞平台PEOPO的報導中提及,陳雅楨從大學時代便積極參與社會工作,從心智障礙、早期療育、老人關懷、受暴婦女到原住民社區工作,都有相當豐富的服務經驗,為了拓展視野,還曾到印度與各大國際志工作交流。其中,原住民生計問題是她最關切的,她看到了年輕勞力外流、教育程度低落,還有酗酒和婚姻狀況頻頻,陳雅楨分析種種因素,將這些結果歸因於經濟狀況使然,陳雅楨說:「因為他們貧窮」。這些原住民沒有財力,就算有農地也不知道該栽種何種品項才能賺錢,更別說是分析市場未來趨勢與選擇通路了。

為了改善原住民經濟弱勢的情形,二〇〇〇年陳雅楨在輔仁大學原住民專案辦公室擔任經理時,即是推動原住民的教育培訓,傳遞農業知識與技術指導,在新竹縣五峰鄉與嘉義阿里山的原住民部落中來回奔走。一路走來,陳雅楨研發許多有機且低成本的耕作方法,例如將廚餘轉作成肥料,並架設有機液肥的機器,使從肥料製作到生產都是有機操作,且能同時讓作物的耕作成本下降,利潤卻是豐沛的。

秉持著讓原住民能自給自足的理念,陳雅楨在二〇〇五年成立了「瑪納有機文化促進會」,是一個非營利的原住民自治組織,幫助農友選擇適當的作物栽培,並規定統一價格,不隨意漲跌,使瑪納成為產品的集散中心。除此之外,瑪納還提供作物的有機認證、免費的農友教育訓練、以及微型貸款等。陳雅楨在組織中擔當秘書長,其他職務則由原住民農友們接掌,互助互利。但是,非營利組織缺少營利機構協助開創通路,所以如何將農友的產品送出市場,便成了一個大問題,因此陳雅禎作了另一項重大的決定━創建一個屬於社會企業的通路機構。

二〇〇七年,陳雅楨先率領團隊參加若水國際所舉辦的社會企業創意大賽,從二百一十二件稿件中拔得頭籌,更在二〇〇八年參與帝亞吉歐主辦的第五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中獲得一百一十六萬元的圓夢金,陳雅楨就此透累積了不少資金,除了發展農田管理與蟲害防治的教育訓練課程之外,還與合夥人王鵬超先生創立了「光原社會企業」,屬於社會企業的通路機構終於在二〇〇八年正式成立。

光原幫助農友掌握市場脈動,提供農友諮詢並協助市場調查,與瑪納合作後,光原營收的百分之一會撥給瑪納,還另外將盈餘的百分之十提供出來支持原住民創業。光原的出現,有效解決瑪納的通路問題,如今通路擴展上不僅在里仁與慈心兩大有機商場皆有據點外,還在網路商城PChome開創網路行銷,搭配土地認養活動,增加消費群,讓更多人注意到那群默默耕耘的原住民。

陳雅楨的努力不間斷,在未來,她更打算讓農友入股,使他們能直接從有機農業中獲利,改善原住民經濟能力,讓原住民在地就業化,使人才不再流失。陳雅楨說:「社會企業,是一種行動,一種理念,我們的目標,是讓公平正義落實在農友、消費者與農地上」。




延伸閱讀:

光原社會企業 培育部落有機農業

社企介紹 農業經營

有機上網領頭人 黃岳永培訓青年社會企業家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自閉兒捏黏土 手腦並用玩出成就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臺北市採訪報導】現今父母重視教育,孩子若患自閉症,部分父母會陪孩子玩黏土。孩子小小的手,來回搓揉紙黏土,往往捏出讓大人不解的作品,但也捏出了自信。「用紙黏土,陪他們走一段路。」瑞莉格兒童美術教師李莉萍平和而堅定地說。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製作

「美術就是愛的教育。」李莉萍說,手做紙黏土提升孩童穩定性,讓孩童手腦並用。這些孩子不需他人指點,就能聚精會神地捏出風格獨特的作品,獲得成就感。

秉持著對美的堅持,李莉萍持續致力於紙黏土教學的動力。「藉由手作這個東西,來啟蒙這些小朋友。」她說,音樂屬貴族教育,不易普及,但美術跟生活息息相關,「黏土在美術教育裡,算是很重要的素材,塑造他的立體感,啟發孩子的小手肌肉。」透過創作、配色,可以學習美、推廣美,讓美的東西傳遞下去。

平日,李莉萍喜歡以黏土捏塑出各類實體物、創作,「常出去看到什麼,回家就想試試。」教學教室內擺著各式作品,白色瓷盤內,盛著深色藍莓、鮮紅草莓、鵝黃香蕉切片、如白花花奶油花蛋糕、迷你蒸籠內的壽桃、肉包、餃子等,這些作品乍看之下以為是真品,觸摸後,才恍然知是黏土捏塑的。

李莉萍隨意地搓揉著白色紙黏土,撥下一塊塊黏土,搓揉成片狀,左拼右湊,轉眼間,一朵玫瑰成形。對李莉萍而言,捏一朵玫瑰不費力,卻有玫瑰真實美感,是捏塑的魅力所在。

李莉萍國中就開始學習揉製紙黏土,就讀台南家專、台藝大工藝設計系, 也曾向日本正規師範老師學習,一路學習下來,讓她對捏塑有深厚地底子。畢業後,就一直從事黏土工作、教學,至今三十餘年。

日本老師擅長捏人偶,他傳授紙李莉萍黏土的基本技術。和老師不同風格,李莉萍比較喜歡造型可愛的玩偶、動植物。為了讓作品更為真實,她仔細觀察、研究實體,再創作。舉例而言,李莉萍喜歡花草,曾為了捏塑蘭花,拍攝了許多蘭花的照片、買很多的蘭花,「就要時常接觸,瞭解後,就會栩栩如生。」

談到創作的困境,李莉萍說:「我喜歡嘗試新的實驗,想要黏土附著在其他東西上,如玻璃上、木頭上。」有時紙黏土材質特性,沒有那麼容易掌握。如紙黏土附著在玻璃上,會因為水分被吸收,陰乾後有裂縫,而修補接縫如何不著痕跡,就是技術。

李莉萍說,紙黏土和陶土不同,紙黏土成品只需陰乾,不需烘烤。紙黏土不易龜裂的特性,適合孩子練習、發揮創作。相較之外,陶土沒有水就無法靠離心力拉出型狀,且烘烤也容易龜裂,易失敗。

除教學、創作外,瑞莉格也不斷創新研發新黏土。「我們的商品在創新上面,因為不停研究新的產品,我引以為傲。」李莉萍說,過去瑞莉格生產線只有傳統紙黏土,現今則年年研發新黏土,親子黏土、如木質的木屑土、石頭黏土、陶塑黏土、奶油土等,符合不同需求。

李莉萍說,瑞莉格也推出奶油土,深獲蛋糕師傅青睞。為求技藝精進,蛋糕學徒必須不斷練習擠奶油,而食用奶油練習失敗後,就得重新打蛋白,耗費許多時間,而奶油土則可讓學徒若失敗,可不斷重複使用,節省時間。

瑞莉格早期只有製造紙黏土原料,將考試卷印刷、裁切後剩餘的紙張打成紙漿,融合黏土、黏膠、藍寶樹脂,做成紙黏土。一九九○年代後,開始研發新黏土,並結合教學、創作,推廣黏土。黏土研發由妹婿劉瑞年負責,黏土推廣的推手是李莉萍與妹妹李莉茜。

致力於教學、創作與研發,但面臨少紙化、少子化,黏土市場是否能持久,李莉萍說:「黏土能做多久,我們也不知道,但我們很努力去研發。」在市場上也陸續推出黏土文創商品,結合在地文化,如造型黏土繫上中國結,作成吊飾,讓大家都能接觸、喜歡黏土,這也是瑞莉格未來努力的方向。





延伸閱讀

瑞莉格紙黏土

台灣文化創意教育發展協會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盲人門球 張開雙耳用聽的打球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台北市報導】膝蓋微彎,手肘後拉,站在中間身材高大還戴著眼罩的球員阿曄奮力一投,球便筆直的往對方衝去,三名同樣帶著眼罩的守門員向球撲去卻仍舊擋不住,碰的一聲打到後方得分板。場邊教練哨音響起,「A組得分,學弟們要加油,別輸給阿曄學長了喔!」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製作

盲人門球為殘障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視障者必須利用聽音辨位來判斷球的方向以及速度。門球比賽每隊為三個人,一邊攻擊時,另一邊就防守。攻擊方將一個如籃球般大小的球擲出,當防守方聽見球滾近的聲音,就會朝球撲去,形成一到人牆將球擋下,拿到球後立刻回攻。這項運動需要展現個人技巧,更強調於團隊的合作,所以有人說:「盲人門球運動是一項球似籃球,球門似足球,而擲球動作像保齡球的運動。」

而這項運動為維持公平競爭的原則,依據視障者的視力進行分級。B3組尚有殘存視力,B2組有微弱的光感,而B1組則是全盲。但是在比賽當中,不論是哪一級都仍須配戴眼罩進行比賽,而且因為球員是靠球滾動發出的聲音來辨別方位,所以奧運也規定比賽中觀眾必須保持安靜,只有在進球或半場結束時才能鼓掌。

鍾興曄,大家都叫他阿曄,現年三十歲,出生時因為視網膜出了問題,所以只剩下些許殘存的視力,家中也只有他一人這樣。高中時來到了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校門球社也剛好再推廣徵收新球員,也就此踏入了他的門球生涯。

阿曄說,剛開始練習的時候,真的感到十分的困難,雖然從小就生活在黑暗的世界裡,但是要靠著聽力去攔下快速滾動的球,對他來說還是一大考驗。但是他當時只想說不要放棄,好不容易可以有運動的機會,千萬不可以放棄。

在不斷的練習下,過去曾代表台北市參加全國殘障運動會、亞洲區的殘障錦標賽。阿曄說:「我打了十幾年球,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的身障者走出戶外多運動,不要因身體的缺陷而失去了運動的權利,更無法享受流汗以及運動後的暢快感覺!」身障者本來就不容易有運動的機會,所以他才會在畢業之後仍舊一個星期回來一次,讓自己保持運動的習慣也陪著小學弟們練習。

目前台灣有台北市立啟明學校,以及台中市立啟明學校在進行門球運動,但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務主任,同時擔任門球隊教練的許世景坦承,目前因為場地以及學員的不足,門球並無法在台灣大力的推廣,像是校內的門球練習場也並不符合一般比賽的標準。「我們學校有門球社在推廣,但是像台中啟明學校就比較缺人,所以就慢慢沒落了。」許世景說,就連指標性的全國會長盃盲人門球錦標賽也曾停辦過。台灣的盲人門球隊也因此遲遲無法有相當大的進步,當然就無法和其他亞洲區的國家抗衡,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帶領台灣的門球隊,參加殘奧會的選拔賽。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文化街屋小藝埕 展一九二○風華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台北市報導】一九二○年代,是台灣文化最豐沛的年代,在大稻埕老巷弄中即可窺知一二。駐足在老街中,竟然遇到西蒙波娃﹗仔細一看,還有林徽音、蔣渭水…… 遊行隊伍宛若一九二○年代名人堂,穿著長袍、紮著辮子的男女知青共襄盛舉,這是文化街屋「小藝埕」的書店主辦的「夢遊1920s」變裝遊行活動,喚醒了大稻埕一九二○年代的記憶。「小藝埕」是由周奕成夫婦與理念相同的創業團隊合作經營的文化街屋,也是他們構想中的文化聚落「大藝埕」的起點。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製作


周奕成曾為學運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前民進黨青年部及文宣部主任,也曾創立第三社會黨。在第三社會黨的活動告一個段落後,二○○八年轉而投入文創產業,與陶藝家蕭立應推出「台客藍」陶藝品牌。之後,周奕成夫婦租下位於永樂市場對面、原為李氏家族所有的百年建築,並與他們在臺北藝術大學創新育成中心結識的創業團隊共同創業,二○一一年「小藝埕」在此誕生,現在不遠處已有第二棟文化街屋「民藝埕」的出現。

「小藝埕」的名稱來自「大稻埕上賣小藝」,而一九二○年代是「小藝埕」的核心精神。為什麼在大稻埕?又為什麼是一九二○?在大稻埕,可以看見巴洛克式、日式、閩式建築,或許有人會問台灣本土文化到底在哪?一九二○年代是個很特別時間點,不只是大稻埕的商業鼎盛,世界上還同時發生著許多事,西方的革新思潮在亞洲流行,如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產生,以及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不論是西方、中國、日本,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後發展出新的特色,就是當時台灣的本土文化,也是「小藝埕」想延續的一九二○年代的概念。

「小藝埕」位於永樂市場正對面的巷子內,一樓是書店「Bookstore 1920s」,擺放的書籍與原創產品都與一九二○年代的精神有關;書店的隔壁是「印花樂」,溫馨的氛圍搭配精美的布藝設計品;一樓的一隅是「北藝風概念店」,由北藝大「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所設計的文創商店,是年輕藝術工作者發表創意設計品的平台;二樓是爐鍋咖啡;三樓是舉辦講座與藝文活動的「思劇場」。

除了文創產品,「小藝埕」還想傳達公共空間的概念。公共空間絕非只是民眾可以自由來去的公共場所,許多民眾誤以為公共空間一定是非營利空間,其實不然,無關營利與非營利,如同十八世紀西方的小酒館、咖啡廳、沙龍等,雖屬私人經營,但其中知識無阻的交流、文學的對話、藝術的萌發,使這些空間產生了真正「公共」的價值。

周奕成的太太林曉雯表示,現今許多非營利的開放空間,或許因資金不足,沒有特定的人管理,最後淪為蚊子館,他們認為「小藝埕」不應只是做為一個展演或販售文創產品的空間,還必須具備使民眾願意並且想要踏進這空間的親民感。作為一個公共空間,「小藝埕」提供了一個文化與藝術交流的空間,創立一年多以來,時常舉辦新書發表會與文化講座,讓民眾在裡面感受歷史、看見文化、交換文學與藝術思想,並融入大稻埕的在地文化,實踐「公共」的意義。

二○一二年的大稻埕,仍然充滿台灣傳統產業的生機,布莊、茶行、中藥行林立,年貨大街的稱號家喻戶曉。不同的是,有了「小藝埕」與「民藝埕」的點綴,未來還會有第三棟、第四棟文化街屋的出現,形成周奕成夫婦構想的文化聚落「大藝埕」,促成文藝復興,進而再推新文化運動。





延伸閱讀:

大稻埕變大藝埕 打造台灣第三次新文化運動場景

大稻埕的消失與重生

「第三次新文化運動」號角響 大稻埕的消失與重生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手」護土地 打造自己的千里步道

【記者陳芳儀、簡淳琪/新北市報導】志工們頭戴工作帽,手著棉布手套,分別拿著鋤頭、鐵鍬、十字鎬等工具一個接著一個的走進最原始的山林,用鐮刀除雜草開闢道路,用鋤頭將地面剷平,用畚箕搬運大石頭,在坡度陡峭的路段鋪設石階,所有步驟都以人力完成,沒有機械開發,打造全台灣是唯一一條由志工們全程「手」護的自然步道。

記者陳芳儀、簡淳琪/製作

手作步道獨特的地方在於,勘查地形時會將景緻和地形結合,像是前山步道會行經櫻花樹再繞到後面的湖,還能看到月桃樹自然形成的一個廊道,之後再走到可以觀海的平台,讓步道結合當地的特色,發展出屬於每個地區獨有的風景。

位於新北市金山的兩湖生態園區為合家歡協會所有,屬於私人用地,協會將整座山林交由千里步道協會規劃,目前後山步道已大致完成,前山步道規畫花兩年時間可以完成,千里步道協會結合志工們一起打造一條最貼近自然的步道。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的徐銘謙,是登山愛好者,長程健走之後卻發現膝蓋酸痛不適,本來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和山友們交換意見後發現,原來長期踏在水泥石階會使膝蓋疼痛,大家都有這樣的困擾。

二○○六年他便前往美國阿帕拉契山,尋找替代步道石階工程的方法,學習自然步道的工作結構;阿帕拉契山徑是一條帶狀的國家公園,全程都靠志工打造以及維護,步道都以當地材料,結合疏通水流的概念,手作出一條長達三千四百公理的步道。

徐明謙隔年回國開始推廣手作步道,以就地取材為原則,運用當地的石塊、廢棄木材、落葉、沙子,打造出「做過不留痕跡」、登山客又好走的無痕山林步道。

二○○七年開始,結合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的概念,召集許多志工共同參與手作步道,在經過專家們實地勘查之後,沿著勘查路徑,尋找當地石頭、廢棄木材鋪設出階梯,就地取材找木樁固邊坡,運用自然工法設立石階以及疏通水流順著流向建置排水系統,讓大地可以透氣而不是被水泥覆蓋。

荒野保護協會步道志工培訓課程講師李嘉智表示,他們所選擇的路徑是蜿蜒在山林裡的,就像生活在山裡的動物選擇行徑的路,不會像政府工程施工後的水泥石階那麼筆直,也盡可能地保持山林內原始的樣貌,只整理出寬約一人行走的小徑。

運用自然工法鋪設步道很耗時,整天工作下來能夠完成的石階不會超過五階。李嘉智說,鋪設步道的每個步驟都是靠人力,假設用電鋸鋸一棵樹只需要五分鐘,用鋸子鋸一棵樹要兩小時,「我們還是會選擇花兩個小時用人力完成」,不希望有任何機械進入山林。

目前就讀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博士班的侯佳彣表示,親手做步道的感覺很棒,很有成就感,不破壞自然環境,又可以為大家建造一條能夠親近自然的路,整天在山林裡工作,還能舒緩平日壓力,手作步道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合家歡協會金山家庭服務小棧的副棧長黃毅遠表示,以最自然的方法打造人能走的路,不僅可以維護生態,人走起來也不會受傷,金山兩湖生態園區兩年後全山步道就會完成,但是「手作步道沒有結束的一天」,志工們會一直努力下去。

徐銘謙表示,未來規劃完成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複製在阿帕拉契山國家公園學習到的步道經驗,「將人為施作的擾動降到最低」,將全台灣的步道串連起來,讓山林不受到人為破壞,也讓愛登山的人可以不再為膝蓋疼痛所苦。




延伸閱讀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青平台Open Data計畫 開放新生活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台北報導】在丹麥,一名女士運用政府的Open Data建了一個叫做findtoilet.dk的網站,只要用手機輸入你所在的位置,這個網站上就可以找到所有鄰近你的公共廁所,幫助了許多極需使用廁所卻找不到廁所跟因膀胱問題而不敢出門的人。Open Data或稱作「開放資料」,指的就是資料可以被任何人自由、重複的使用而沒有太多限制。這個議題在過去的兩三年內,逐漸由歐美慢慢延燒至臺灣。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製作

Open Data這個概念被提出來已有數年之久,但真正受到關注是在二○○九年一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喊出開放政府的口號之後。青平台基金會Open Data計畫,由從法國留學歸國,具有自由軟體背景的計畫總監張維志負責,自二○一一年七月Opendata.tw網站開始營運以來,期望能建立一個大眾討論Open Data的對話空間,讓不同的聲音產生,彼此激盪。

張維志說,Open Data最重要的就是資料和資料之間的相互搭配,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資料的用途。張維志舉例像是巴黎市政府開放了行道樹的資料,舉凡樹種、數量等等訊息應有盡有,但是人們會想說:這些資料能做什麼?而巴黎就有人把行道樹資料和過敏源資料結合,並推出手機應用程式,造福了廣大有花粉過敏症的市民。「資訊流通之後的價值並非金錢可以衡量的,它具有更多的延伸價值。」

「資料所伴隨而來的權力很大。」像是英國衛報在拿到國會議員上萬筆的核銷單據後,把它們全部掃描上網,掀起一股全民查帳的熱潮,找出議員亂花錢的證據並迫使這些人下台。二○一一年六月,蘋果App Store公車資訊類排行榜的冠軍「大台北極速公車」遭到台北市交通局因未合法申請資訊為由,強制切斷系統。由於該應用程式的資料來源來自於台北市政府公車運輸處,但開發者未申請授權,因此促發此事件。「台灣的政府依舊很不開放。」,張維志說道。在台灣,要求政府開放資料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擁有資料的政府不願意釋出資料,因為害怕把伴隨著資料而來的權力給予大眾;而大眾則是不知如何參與Open Data。

因此,青平台Open Data計畫最大的目標就是讓Open Data能夠成為「全民運動」,他們透過翻譯Open Data手冊、舉辦講座、營隊等等,讓關心Open Data的人到一般大眾都能夠更加了解這個議題。青平台Open Data計畫除了期望能夠扮演觀念傳遞者的角色外,更希望能夠協助大眾一起實作Open Data。「我們推動Open Data,除了期望能促成政府資料全部開放外,更重要的是要降低每個人使用和取得資料的門檻,讓人民能夠認知開放資料後所能帶來的改變。要讓大家知道,只要你願意分享就能得到更多的回饋,Open Data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