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2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勵殘協會 讓身障者自信過生活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身心障礙者不僅僅只能接受幫助,他們也能夠幫助別人。」同為身心障礙者的勵殘協會總幹事宋立蓉說,她們常常會舉辦身障者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鼓勵身障者去幫助其他身心障礙的朋友,因為在助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民國八十七年,由一群拄柺杖、坐輪椅的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台北市勵殘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結合志工的力量,服務各障別的身心障礙朋友,進行三大方向的公益服務,包括幫助身心障礙孩子跨越學習障礙,醫療保健,以及成人身障者的支持性就業服務。

「身心障礙者不僅僅只能接受幫助,他們也能夠幫助別人。」同為身心障礙者的勵殘協會總幹事宋立蓉說,她們常常會舉辦身障者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鼓勵身障者去幫助其他身心障礙的朋友,因為在助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受到莫大的鼓舞,進而達到肯定自己、培養自信的正面影響。

針對國小到高中身心障礙的學生,協會則舉辦一些文化教育活動,譬如「愛在信中,把愛傳出去」活動,宋立蓉說,協會鼓勵社會大眾和志工能寄鼓勵的信給身心障礙的小朋友,藉由信箋的溝通,能增加彼此良性的互動,更能讓身心障礙者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懷。

勵殘協會今年也籌備了一系列的活動慶祝身心障礙者日,譬如搭配勵殘保健計劃所設計的「身心障礙者適應體育活動」。宋立蓉表示,這個計劃是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擁有較佳的體能以及增進身障者的心理健康,協會替想跳繩的身障孩童將跳繩從中間剪開,雖然不能真的跳起來,孩童還是能享受到跳繩的樂趣;或是將網球拍附上一個勾勾,增加身障者撿球時的便利性。同時協會也會加強身障者家人的自我保健及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必要保健常識,盼父母、小孩的體能都可以維持在最佳的狀態。

宋立蓉表示,由於勵殘協會的理事長本身就是醫生,所以協會第二努力的方向就是朝「醫療保健」方面進行協助。協會擁有專業的醫療諮詢服務,身障者有任何問題還可以直接在勵殘協會的網路留言板上提出,協會設有專人進行回覆﹔而協會除了教導身心障礙者如何維護自身的健康,也會開辦父母的心靈成長班。

「我們會陪同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直到他們適應工作為止。」協會最後一部份的工作,就是針對成人身障者的支持性就業服務,宋立蓉表示,從幫助協尋工作的開發階段到一路走來的適應期、穩定期,一個個案往往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我們期盼社會大眾能給身心障礙朋友們支持、鼓勵與關懷,並且用開放的心胸接納他們。」宋立蓉說。

寄養家庭 孩子暫時的避風港

【記者陳香妤/生命力報導】新莊女童疑似遭性侵害而被強制寄養的案子引起許多討論,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秘書室組長陳雅惠表示,站在為孩子著想的立場,兒福聯盟支持家暴中心的決定,將孩子留在寄養家庭。因為傳出這樣的事情,其實父母跟孩子的相處已經出現了問題,而且緊急安置並不是懲罰,而是幫助孩子回家後可以過更好的生活。

陳雅惠指出,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接獲的十個孩子受虐通報中,最後起訴的只有一個,不起訴不一定表示事情沒有發生,也許只是證據不足而已。為了確定回家後孩子是安全的,在小孩被安置的期間,父母和小孩都會進行輔導的工作,父母也可以對將來的生活有所準備。

寄養是指暫時性的安置孩子,而孩子會被寄養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緊急安置,一是貧困家庭。緊急安置是警察及社工員接獲通報後,認為小孩所處的家庭環境對小孩來說是有危險的,於是以公權力強制將孩子暫時寄養。第二個狀況是,家庭目前的狀況養不起小孩,例如家長失業,但並沒有打算將小孩送人,家長就可以申請寄養,申請後需經社工員進行審查,評估。

陳雅惠說,寄養家庭是需要經過訓練的,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和小孩相處,也必須了解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而在寄養期間,社工員要每個月去探視,寄養家庭及小孩的狀況,這段期間內,原生父母可以和小孩會面,一次一天、二天,再漸漸增長時間,視家長及小孩的狀況,決定小孩是否可以回到原來的家庭。

「孩子的隱私權是需要被保護的。」陳雅惠說,以這個事件為例,孩子的父母、老師都曝光了,根據這些線索,實在不難聯想到是哪個孩子。身份的曝光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傷害,這代表往後的一輩子,這個孩子都可能接受到他人異樣的詢問及考驗。

「不要因為這個案子而對社工員有不一樣的看法、有誤會。」陳雅惠表示,社工員在評估過程中是很謹慎的,只要有一絲懷疑會有對孩子不好的情況發生,就會有保護孩子的行動,但社工員的出發點是為孩子好,沒有必要去搶孩子、扣孩子,一切都是基於保護的原則。「一個完整的家,對孩子才是最好的,這也是所有兒童保護、福利工作的目的。」陳雅惠說。


延伸閱讀: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失智老人基金會 維護長者尊嚴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由天主教台北總教區、耕莘醫院、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而共同發起成立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本著「全人」、「全程」、「全家」、「全隊」四全的照顧理念,為照護失智老人而努力。這裡提供了社區服務與居家服務二十四小時諮詢專線、關懷失智老人之服務及活動以及失智症專業養護中心暨日間照顧中心等服務,為失智老人付出最真誠的關懷。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組主任陳俊佑說,失智症的照顧有別於一般失能老人的照顧。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失智症患者疾病症狀的特異性,因此需要特別技巧及專業照顧,他表示,在每個階程都會深入淺出的提出疾病進展的概況,來幫助照顧者能瞭解一些潛在的問題,同時也能針對未來照護加以計畫。



失智症的演變過程是沒有任何人有相同的經驗的。陳俊佑表示,如果能針對這些重點尋求照顧他最合適的方法,並注意到給予這些失智老人生命的盼望、生活的品質,相信能為他們創造一個愛的世界及讓他們活出晚年尊嚴。

陳俊佑說:「照顧失智老人是一項非常辛苦的工作,所有的照顧必須視病患狀況之不同而不斷調整。」他表示,因為每個病患的症狀不見得都相同,其中包括:近期記憶喪失、很難完成多步驟任務、語言表達困難、對時間或地方沒有現實感、判斷力降低、忘記東西的位置、表情及行為的改變、人格改變、對事物不感興趣並喪失生活動症等多種症狀,因此,照顧失智老人,是必須〝對症下藥〞的。

陳俊佑表示,在中心照顧失智長者的方法有以下幾種,首先,要建立一個生活常規,可以減少日常生活產生混亂的狀況,並讓病患有較多的安全保障。再者,盡量讓病患獨立生活,維持病患獨立的生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儘量讓獨立生活的時間愈長愈好,同時在整個過程中,盡量維持病患的自尊,並減少對他人的依賴。

接著就是要幫助病患維持尊嚴,「在這裡每一個被照顧的長者都是仍然有感覺的人,照顧者的不當言語或行動,都會讓他們覺得受傷,應避免病患在場時討論他的情形。」最後,要避免不必要的爭執,任何形式的爭執都會引起病患及照護者之間不必要的壓力,為了避免病患有太多挫敗感覺,盡量維持他生活平靜。最後,保持工作簡單化,嘗試給病患一些簡單的工作,但避免工作內容有太多的選擇機會,以免他們產生混淆,而無法下決定。

「要保持幽默感」他補充說,幽默可以讓生活壓力有一個良好的抒解。「注意安全也很重要」,他說,當失智症患者生理協調能力及記憶力日漸減退時,他們日常生活受傷的機會也就隨著增加,所以要盡可能的維持居家或生活環境的安全性。當然,鼓勵病患保持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要盡量維持病患現有的生理及心智能力,並且可視病患的狀況來安排適當的運動。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協助病患發揮最佳的現存能力,一些經過設計性的活動可以加強病患個人尊嚴及自我價值觀,使病患生命更有意義。

「照顧失智者就是要不斷的發揮創意,不要以為他們是失去智力的一群,照顧他們的過程好比一場鬥智過程,令照顧者的腦筋一刻也閒不下來」,陳俊佑為照顧失智者的社會服務下了這樣的註解。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退化性膝關節炎 老年人多留心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林奶奶最近發現自己開始有點O型腿的症狀,一開始只覺得走起路來很難看,但後來卻發現一碰到比較潮濕的天氣,尤其是夜晚,雙腳便會不聽使喚的疼痛起來,忍無可忍之下才趕快向醫生求助,才發現自己得了一種叫『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疾病。

台北三軍總醫院骨科部劉國揚醫師表示,膝關節是人體中最大的關節,正常的膝關節在骨頭的接觸面會覆蓋一層堅硬而光滑的關節軟骨,以減緩骨頭承受身體重量時的壓力及行走時的振動,達到保護關節的作用。平常在站立或走路時,膝蓋內軟骨平均要承受一倍多體重的壓力,如果關節內軟骨受傷了,便會引發退化性膝關節炎,使得關節在活動時就會有不正常的摩擦及疼痛感。情形嚴重的話,關節內軟骨甚至會完全耗損,在骨頭和骨頭直接摩擦的情況之下,便有關節變形的可能,也就是前述林奶奶的O型腿。

劉醫師說,退化性膝關節炎其實相當常見,剛開始時只有在某種情況下才會覺得疼痛難受,痛過之後過幾天又不痛了,因此大部份的人常常忽視了早期的症狀,一點也不在意,直到膝蓋痛到走不動影響日常生活起居,才趕緊向醫師求助,這時通常有些遲了。

退化性膝關節炎較容易發生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且肥胖的人由於膝關節必須承受較大的重量,所以也是高危險群。此外,劉醫師提醒,如果家族有人曾罹患退化性膝關節炎,或是像膝蓋曾骨折、扭傷;早上剛睡醒時,膝關節會僵硬;走一段路後,膝蓋就會感覺疼痛;上下樓梯時,膝關節會痛或彎曲困難或是蹲下時,膝關節會疼痛甚至膝關節有變形的感覺時,更要特別當心退化性膝關節炎找上門來。

劉醫師指出,患者一定要懂得自我復健的方法,因為這樣不但能減輕肢體的疼痛、增進關節的功能,也可藉由良好的姿勢和運動習慣來延緩關節的老化。復健首要就是保護膝蓋,受傷的膝關節在低溫下,很容易引起僵硬與疼痛。所以,應特別注意膝蓋的保暖工作,儘量穿著褲裝,以避免膝蓋直接暴露在冷空氣之中。

再者,要適度的運動,運動可以增加關節內軟骨的潤滑度,強化關節的承受能力。在運動的選擇上應避免劇烈運動,以游泳或騎腳踏車為主;在家的話可以做做膝關節伸張運動。第三是熱敷,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活絡筋骨並緩和疼痛的感覺。第四要多多攝取含有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的食物,促進血液循環,也加強抵抗關節退化的力量。最後特別要注意一點就是體重的控制,因為肥胖過重的人,關節容易承受較大的壓力,比正常人高出二至三倍的罹患機率。所以為了遠離骨關節炎的病痛,體重控制更是不能疏忽。


延伸閱讀: 銀髮族健康天地

文心中學 迷途少女的中途學校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根據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本條例施行後一年內,全台灣所有縣市政府,應該設置專門安置從事性交易之兒童和少年的中途學校。目前台北市還沒有一所獨立式的少女長期庇護所,文心中學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準備成立。

台北市目前的青少年庇護所,基本上以合作式為主。例如專門收容妨礙兒童及青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的少女的廣慈博愛院。合作式的庇護所,通常和附近的國、高中合作,請一般學校的老師到裡面教授課業。但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治條例後,成立一個中途學校確實是明文規定。

在經過多方的整合,台北市直到民國九十年,中途學校籌設小組正式開始運作,校名已確定為「文心中學」。文心中學籌備小組成員張安娜表示,目前台北市還沒有一個專門的長期性的少女庇護所來收容這些少女,未來文心中學將收容經過法院判定需要特別給予安置教育和輔導的少女。

文心中學目前預定招收國小部一班、國中部三班和高中三班總共七班,學生人數一百二十名,以最多安置兩年為原則。張安娜表示,文心中學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學校,所有的老師和社工人員都是專職,這樣的好處在於可以全心全力照顧這些特別需要關懷的學生。

文心中學最主要的功能,還是讓這些少女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尤其很多從事性交易的兒童及少年很多都是中輟生,課業的學習仍然是必要的。但是也有依據其性向所做的技藝訓練,例如:美容、美髮、烹飪等。

妨礙性交易條例的少女,很多是來自於不幸家庭,沒有及時的協助,往往導致他們價值觀的偏差以及對大人的不信任。所以在文心中學內,心理輔導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專業的社工人員提供專業的心靈輔導。試圖重建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他們可以正常的回歸學校和社會。

文心中學目前仍在籌設階段,地點在萬隆附近,建築物預定在民國九十三年年底前完工。張安娜表示,台北市的中途之家會延遲到現在籌設,最重要是因為地點尋求的不易,找到地點之後又遇到當地居民的反彈。當地居民認為設立中途學校會為他們帶來治安的問題,其實文心中學的學生必須住在學校裡面,跟外界的接觸都必須經過學校的同意。

教育局籌設小組目前正積極與當地居民協調,以營造高人文關懷社區發展為願景。校內的公共設施將回饋給當地居民,開放的公有停車場、附設幼稚園和室內游泳池都將讓他們優先使用。

2002年10月30日 星期三

過勞死 量化基準引勞團爭議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對勞委會用「量化」的標準,作為放寬過勞死的認定和審查,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蔡志杰表示,過勞死的案例有些是過勞引起中風或心血管疾病,有些則是過勞引起猝死,因此用工作時數作為鑑定標準的方法是不適合的。

黃姓曳引司機連續超時工作長達二十六小時,結果在載運陸軍裝甲車時因為過度勞累,導致心肺功能衰竭而暴斃;因為長期無日無夜投入學術研究工作,而疏忽身體健康,導致交大三名教授分別因為肺癌、猝逝和突然昏迷過世;某集團的于姓經理,今年不到四十歲,從來沒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卻在睡夢中爆發心肌梗塞猝死;生前在同事眼中身體十分硬朗的某雜誌社社長,某天到辦公室後突然覺得身體不適而昏倒,撒手離世。這四起都是因為超時工作、睡眠不足、壓力大而造成「過勞死」的案例。

「過勞死」這個名詞原自於日本,指的是長期慢性疲勞後,誘發的猝死,也就是勞動者對存在的疾病不以為意甚至不知道,任由過勞和壓力的遽增,而誘發舊病突然惡化死亡。在台灣,「過勞死」這個說法仍未受到法律的承認,目前勞保局認定是以「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做為判斷。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將於近期內修訂「職業引起急性循環系統疾病診斷認定基準」,做為過勞死的判定基準,除了勞工的心血管疾病是否「起因於工作」或「事發前有超出尋常工作的特殊壓力誘發疾病」外,發病前一天是否曾連續工作二十四小時或前一週每天工作十六小時以上,也被列為重要認定標準。

對於勞委會放寬過勞死認定和審查基準,中華民國工作受害人協會文宣部主任林信儀表示:「勞委會對過勞死的案例都還不清楚,又怎麼去鑑定審查標準呢?」

林信儀表示,勞委會應該建立通報系統,讓過勞死患者或家屬可以在病發前或病發後向勞委會通報,這樣才能收集各種不同過勞死的案例並進行研究。「只有在廣泛收集相關案例,經過分析和了解後才能建立客觀認定標準,畢竟不同的工作環境不同的工作性質,促成病發的狀況和標準示不一樣的。」林信儀說。

敬仁勞工安全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蔡志杰對勞委會用「量化」的標準,作為放寬過勞死的認定和審查也表示不認同。蔡志杰表示,過勞死的案例有些是過勞引起中風或心血管疾病,有些則是過勞引起猝死,因此用工作時數作為鑑定標準的方法是不適合的。他說,勞保局在接獲這類因過勞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案例時,不能只看病歷,應派人前往調查,才能了解病症的原因是否和家族遺傳、生活習慣或是工作壓力等有關。

對於勞委會為過勞死訂出的量化標準,林信儀和蔡志杰都表示,勞委會應該制定適合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工作狀況的標準和規範,才是最客觀有效的。 

「量化」標準不被勞團認同,勞委會則堅持過勞死一定和工作時間長短有關。勞委會表示,如果一個人連在最基本的工作時數,也就是工作八小時都會發生猝死或引發心血管疾病,這絕對是個人的問題,而不是工作時數過多或壓力而導致的死因。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

遛狗繫狗繩 保障安全不能省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台灣出現狗咬人的新聞, 不僅是流浪狗的問題重新浮現,一般養狗的民眾對相關法律及觀念是否有正確的認知?一般的家犬要是沒有繫狗繩,出外要是受到頑童或是其他狗的刺激,也是有可能會造成互鬥咬傷的意外。

就在前一陣子,台南市發生了野狗將三歲女童咬到生命垂危的新聞。釀成此一悲劇的黑色野狗已被關入台南市動物檢驗所做行為觀察,而原先昏迷不醒的女童被送醫至今終於對家人有了反應,醫生表示女童身上四百多處的傷將會造成後遺症。

動物衛生檢驗所獸醫黃淑敏說,有些狗生性較兇,很容易被人激怒。流浪狗因為在外面日子不好過,很容易有防人自衛的戒心。當野狗眼皮垂垂的,呈現想睡覺的樣子,這就是他們準備要攻擊的預備姿態。野狗在外要是傷人被送進各大收容所,獸醫會對這類的犬隻做行為評估,要是牠們在觀察期還是具威脅性,獸醫會適時執行安樂死。

黃淑敏說,流浪狗的問題是社會大眾的責任,平常全省收容所的認養率雖然有五成,但是還是有很多不負責任的人養了又丟,使得這些狗又回鍋成為流浪狗。牠們寄生在社會各個角落,有礙觀瞻甚至危害市民的安全。

台灣出現狗咬人的新聞,不僅是流浪狗的問題重新浮現,一般養狗的民眾對相關法律及觀念是否有正確的認知?一般的家犬要是沒有繫狗繩,出外要是受到頑童或是其他狗的刺激,也是有可能會造成互鬥咬傷的意外。

動物保護法自民國八十七年訂定以來,對寵物在外面活動的行為皆有規範。狗不論體型,在外一律要繫狗繩,違者將處兩千元到一萬元以下罰鍰。但台北街頭到處看的到沒有繫狗繩的狗在和街上的狗打鬧的景象,並沒有看到警察因此給飼主開罰單。這雖然不是什麼怵目驚心的事,但也不能否認這是社會上一個隱形的危機。

擁有一隻大麥町的劉太太說:「我覺得我家的狗很乖呀,別看牠大,牠是很溫馴的,不用繫狗繩牠也會乖乖跟著我走。」家裡有兩隻中型狗的魏念怡認為:「我覺得讓狗狗在公園的草地上自在的跑跑跳跳才能讓牠們活動筋骨。」而目前收養了一隻流浪狗的高中生吳昀則表示,從來不知道動物保護法有這樣的規定,只是覺得在人多的地方應該要牽著狗狗,以免狗狗咆嘯路人。

這些每天都會到公園裡遛狗散步的人們大多都搞不清楚政府的法律,一直以來只是隨著自己的意思遛狗。你我共創乾淨台灣協進會會長奚臺陽從五年前就開始以個人的力量推行「遛狗繫狗鏈,隨手清狗便」的觀念。奚臺陽說:「遛狗繫狗鏈不僅可維護狗及其他路人的安全,主人也可以在寵物們排泄時做隨手的清潔。」

奚臺陽也表示,我們的政府應該不是等到狗咬人、這種血淋淋的事件出現在新聞畫面上,才在各大公園內張貼「不要任意丟棄狗狗」和「遛狗要繫狗鏈」的紅色布條,而是要在法律訂定之時就應廣為宣傳,教育人民。民眾也應時時注意各種公告,很多常識不能天天等著教科書改版再加進去,而是平日就應該要從媒體中吸收新知並身體力行。

正德慈善醫院 造福貧窮病患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正德醫院提供一般民眾免費義診,藥費由民眾自由捐獻,出家眾及貧困者,則完全免費。」演如法師說明正德慈善中醫院的特色。

「正德醫院提供一般民眾免費義診,藥費由民眾自由捐獻,出家眾及貧困者,則完全免費。」演如法師說明正德慈善中醫院的特色。正德慈善中醫院與一般醫院不同的是,醫師和護士皆為佛教徒,不為利益看病,都是發自內心為大家服務,態度親切。  監院師父演如法師表示,創辦人常律師父小時候時,生病的妹妹因為家境清寒,無法支付醫藥費而往生,因此他發願長大以後要救濟貧窮。在籌備設立正德慈善醫院時,常律師父以前講授佛法的聽眾都前來幫忙,有的加入慈善機構會員,每個月固定捐獻一百元,有的則是擔任義工出錢出力。現在除台北分院,在高雄、彰化、新營、甚至海外加拿大、澳洲也都有醫療院所為民眾服務。

演如法師說,在正德醫院落成以前,正德慈善機構便已經開始了義診的活動,有時候在公園或到各鄉鎮幫民眾量血壓、推拿,就像平時中醫療法替大家義診,有時候還會有公家機關或社區鄰里聯絡,再安排義診行程,只要有需要,正德都會到各處進行義診的活動。

正德醫院除了身體疾病上的治療,還提供心靈靜修的佛堂,有時候民眾除了來求診,也會找師父談各種問題。「種如是因,得如是果。」演如法師說,自己在出家之後體悟人生無常,有很多心理上的問題也都需要解決。佛法勸人為善,有學佛的民眾也可以在院內的佛堂學佛、打坐,澄淨下自己的心境,不做壞事。每個人做的事情都有其因果關係,要淨化心靈才能做好事修得福報。

親善組義工邵師姊在正德擔任義工已經十年了,一開始是在雜誌上看到關於正德慈善醫院的事情,覺得很好奇,怎麼會有一個醫院可以不需要付醫藥費就能看病。後來加入會員並擔任義工,來這裡修福報,和民眾廣結善緣,覺得自己在觀念和心智上的成長是最大的收穫。邵師姊說:「身體的疾病要看醫生,心理的疾病就需要找到一個寄託。」心裡有任何問題,義工們都會盡量幫民眾,聽他們訴苦並協助解決。

正德慈善中醫院自創辦以來,秉持替社會大眾服務不謀求利益的善願,提供貧窮的病患一個免費的醫療場所,前往正德醫院求診的江小姐及林小姐表示,正德醫院由民眾自由捐獻藥費的善行,對於長期看病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可以省下許多醫藥費,大家都給予正德醫院肯定和支持。

演如法師說:「我們是長期付出的慈善機構,平均一個月支出都要三百萬以上,還要印製出版品,花費很大。」目前經費都是靠勸募、法會募款而來,在景氣不佳的情況下,希望大家能多發揮愛心,積少成多,哪怕只是認養「愛心福田豬」撲滿,存滿後捐款的活動,也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正德慈善機構還提供清寒學生獎學金,目的就是希望這些學生將來能夠懷著報答的誠心回饋社會,傳承這一份永續經營的慈善事業。


延伸閱讀:
正德慈善中醫醫院

金正元走出封閉 歡喜迎接重生

【記者黃名玉/生命力報導】「從小我就在傳統的大家下成長,不論我有什麼樣的興趣及想法,我都只能壓抑」現在身為台北佛教觀音線協會志工的金正元這樣說,他不知道原來事情是可以選擇的,因為從小到大,母親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

台北佛教觀音線協會志工的金正元,從小就在傳統的大家庭下成長,由於父母權威性的教育,導致個性及觀念上有所偏差,在幾次因緣際會下,接觸了觀音線,才漸漸慢慢改變自己封閉的個性,打開胸襟投身於志工行列,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將愛散播在社會的每個角落。

「從小我就在傳統的大家下成長,不論我有什麼樣的興趣及想法,我都只能壓抑。」金正元說,從小就在非常傳統的大家庭成長,父親與母親的封閉式及強勢觀念的教育導致他對周邊事物沒有正確的觀念,以及在個性方面有所偏差,人際關係不佳。

「我從來不知道可以替自己爭取什麼。」小時候的金正元對童軍活動很有興趣,可是在當時家庭的壓力下,他不但不敢表達,還強迫自己壓抑下去,直到大學才在一次的機會之下圓了參加童軍團的夢。因為他的生長家庭給他的教育,讓他變的很封閉,在之後的求學及就業路上,都帶給他很大的困擾。一直到九年前,當金正元接觸台北佛教觀音線協會志工訓練班,才開啟他走向人生的另一條道路。

在太太的介紹下,金正元開始來到台北佛教觀音線協會。金正元說,在這裡一開始輔導老師會個別面談及輔導,在不斷的諮詢中,察覺自己的內在深層問題。「我從來不知道自己可以暢所欲言的表達自我的想法,第一次我了解金正元可以代表我自己。」

在這裡金正元先接受電話協談,由觀音線協會的專業工作人員及受有專業訓練的協談志工,提供真誠關懷的支持,陪他一起面對他所遇到的問題。於是,原先有些排斥的金正元,也因此漸漸的接受了這裡。接著,他接受了個別晤談,也就是由諮商心理與社會工作的專業人員,以嚴謹的專業服務熱忱,稟持絕對尊重與保密的原則,協助他處理他在人生信仰、人際關係及生涯發展和其他個人生活適應等問題。最後,他透過參與小型團體彼此開放、坦誠的互動,經由相互觀摩、協助、探索、練習的過程,認識用更寬的角度去思考、去學習。

此外,他還加入了這裡每年舉辦志工訓練活動,希望能推廣社會心理衛生教育,發揮自助助人功能。金正元還參與課程作自我進修,課程還有分級,按部就班的上課及接受輔導,再加上這裡每個人都非常親切,像是個大家庭。「我就這樣慢慢的走出成長的痛楚,漸漸的迎接重生的喜悅。」

在接受輔導和自己的努力及掙扎之後,金正元終於確認自己要走的路,用自己的力量彌補了童年的不足。去年考取鄉土語言執照,目前在國民小學擔任鄉土語言兼任老師。他說:「教書賺不了什麼錢,不過這是我想做的事,也是我的興趣。」

他也在觀音線協會當志工,將自己奉獻於公益事業。他表示,其實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幫助自己,藉著幫助他人瞭解他人的想法及困難更瞭解自己評估自己,他是用這樣的心態再為社會服務,為大眾奉獻心力。


延伸閱讀:
台北佛教觀音線協會

給癲癇患者公平的對待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癲癇雖然不算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但是長久以來遭受到人們誤解的眼光,為了宣導民眾正確的觀念以及幫助更多的癲癇病友,台灣癲癇之友協會在民國八十四年成立。

協會創辦理事長,本身也是長庚神經科醫師的施茂雄說,癲癇是一種腦部神經細胞重覆發生突然過度放電的病變,屬於會慢性重複發生的現象,症狀包括喪失意識、肢體抽筋、倒地等,一次發作的時間在一到三分鐘。絕大部分的癲癇發生都與腦部病變有關。他強調,任何疾病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神經細胞傷害,日後都有可能發生癲癇。

談到一般人誤解癲癇的情形,施茂雄說:「跟社會地位、教育程度沒有多大的關係。」他指出,曾經有一位任職高級主管,三十多歲的男性到醫院求診,在診斷出確定罹患癲癇時,氣得拍桌大喊「我寧願得癌症,也不要得癲癇。」最令他感嘆的是,之前有一位癲癇病友被他先生控告詐欺,因為他在婚前沒有說明患有癲癇,他先生以此訴請離婚,結果法官判准成立。

施茂雄表示,現在使用藥物治療癲癇能夠得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癲癇患者如果能夠規律地按時服藥,除了不能開車以及從事潛水、登高等危險的職業之外,他們幾乎與一般人無異,可是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癲癇患者在求學和求職時往往遭受到異樣的眼光。他說:「有國小學童被老師指派坐到最角落的位子,因為老師認為他若隨時病發,會影響到別的同學上課。」他表示,找工作的時候,誠實說出自己是癲癇患者而失去工作機會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為了從根本改善社會大眾的觀念,協會希望能從教育體系著手,先讓為人師表者有正確的知識再去教導下一代。不過施茂雄說:「很可惜的國內師範學校不是很願意配合。」另外,協會也希望能在大眾媒體上發聲,藉由傳播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相關的訊息,他說:「如果一直聽到癲癇這個名詞,聽久了就不陌生,也就不會怕。」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不過由於資金的關係目前還沒有實現,他說:「國內的醫療環境算是不錯的了,接下來就是資金的募集和民眾觀念的改善。」


延伸閱讀:
台灣癲癇之友協會

勵殘協會 讓身障者自信過生活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身心障礙者不僅僅只能接受幫助,他們也能夠幫助別人。」同為身心障礙者的勵殘協會總幹事宋立蓉說,她們常常會舉辦身障者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鼓勵身障者去幫助其他身心障礙的朋友,因為在助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受到莫大的鼓舞。

民國八十七年,由一群拄柺杖、坐輪椅的身心障礙者所組成的「台北市勵殘協會」正式成立,協會結合志工的力量,服務各障別的身心障礙朋友,進行三大方向的公益服務,包括幫助身心障礙孩子跨越學習障礙,醫療保健,以及成人身障者的支持性就業服務。

「身心障礙者不僅僅只能接受幫助,他們也能夠幫助別人。」同為身心障礙者的勵殘協會總幹事宋立蓉說,她們常常會舉辦身障者彼此之間的交流活動,鼓勵身障者去幫助其他身心障礙的朋友,因為在助人的同時,自己也能受到莫大的鼓舞,進而達到肯定自己、培養自信的正面影響。

針對國小到高中身心障礙的學生,協會則舉辦一些文化教育活動,譬如「愛在信中,把愛傳出去」活動,宋立蓉說,協會鼓勵社會大眾和志工能寄鼓勵的信給身心障礙的小朋友,藉由信箋的溝通,能增加彼此良性的互動,更能讓身心障礙者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關懷。

勵殘協會今年也籌備了一系列的活動慶祝身心障礙者日,譬如搭配勵殘保健計劃所設計的「身心障礙者適應體育活動」。宋立蓉表示,這個計劃是為了協助身心障礙者擁有較佳的體能以及增進身障者的心理健康,協會替想跳繩的身障孩童將跳繩從中間剪開,雖然不能真的跳起來,孩童還是能享受到跳繩的樂趣;或是將網球拍附上一個勾勾,增加身障者撿球時的便利性。同時協會也會加強身障者家人的自我保健及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必要保健常識,盼父母、小孩的體能都可以維持在最佳的狀態。

宋立蓉表示,由於勵殘協會的理事長本身就是醫生,所以協會第二努力的方向就是朝「醫療保健」方面進行協助。協會擁有專業的醫療諮詢服務,身障者有任何問題還可以直接在勵殘協會的網路留言板上提出,協會設有專人進行回覆﹔而協會除了教導身心障礙者如何維護自身的健康,也會開辦父母的心靈成長班。

「我們會陪同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直到他們適應工作為止。」協會最後一部份的工作,就是針對成人身障者的支持性就業服務,宋立蓉表示,從幫助協尋工作的開發階段到一路走來的適應期、穩定期,一個個案往往需要三個月以上的時間。「我們期盼社會大眾能給身心障礙朋友們支持、鼓勵與關懷,並且用開放的心胸接納他們。」宋立蓉說。


延伸閱讀:
勵殘協會

防蛀大作戰 國小「漱」起來

【記者盧小輝/生命力報導】台灣地區十二歲以下學童平均每人有三點一顆蛀牙,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黃亦昇理事長表示,在先進國家中已算是「名列前矛」。為了降低蛀牙率,從今年起,全國國小全面實施含氟水漱口計畫,近兩百萬名學童每週都有免費的漱口水可用,由老師帶領集體漱口防蛀牙。

為了提早預防蛀牙的發生,同時宣導正確的防蛀觀念,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合作辦理「九十一、九十二年國小學童含氟水漱口防齲推廣計畫」,將針對全國兩千六百三十四所小學、一百九十五萬多名學生全面推廣。

黃亦昇表示,氟化物使用是目前預防蛀牙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不論是飲水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或口服氟錠,都能有效預防蛀牙。他說,根據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學校一週一次以含氟水漱口的措施,可以減少齲齒發生率百分之三十至五十。

台北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蔡宗平指出,含氟漱口水的使用方式是一星期使用一次就夠了,含著口裡後吐掉,不可吞服,不適用三歲以下的嬰幼兒。

楊梅國小相關表示,含氟水漱口計畫主要是讓學童每週使用含氟水漱口一次,由校護和老師進行指導,每次十C.C.,漱完後吐掉,加上平日正確潔牙,口腔衛生等衛生習慣指導。在漱口過程中,我們都會準備鮮奶或牛奶以防學童漱口誤食,可以喝入減少氟的吸收。

為了尊重家長的意願,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先前會發同意書讓小朋友帶回家給家長簽名,在給各學童家長的宣導單張中,也合併了一項抽獎活動。國小學童若符合規範參加資格,即可參加抽獎,規範包括,確實執行每週含氟水漱口計劃、確實執行餐後潔牙、經牙醫師證明無口腔疾病等。讓學童在保健牙齒之外,還能透過回函抽獎,得到越野腳踏車等大獎。

新莊張媽媽說:「有了這項活動的施行,小孩比較會注意牙齒的健康。」不過也有反對的家長,新莊黃媽媽認為氟過量會中毒,所以不同意兒女參加此活動。根據牙醫師公會了解,不同意參加這項活動的家長主要是對氟化物不了解而產生疑慮。

牙醫師全聯會口腔衛生委員會主委邱耀章表示,以衛生署選擇的含氟水濃度,如果一口氣喝七百到八百C.C.才會有致命危險,不過學校一次只給每位小朋友一口,約十C.C.漱口,危險性非常低;如果小朋友不小心吞下去,趕快喝牛奶沖淡稀釋即可。

治療家庭施暴者 期待更積極強制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了三年多來,除了核發保護令來加強被害人的人身安全外,其中也有針對施暴者進行輔導的加害人處遇計畫。但是在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到九十一年的四月底,地方法院民事庭核發的保護令,有三萬一千多件,其中加害人被裁定需要接受處遇計畫的,卻只有四百二十五件,只佔了百分之一點四五。

處遇計畫實施的對象,是家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它是家庭暴力事件的預防與治療措施。由精神科醫生、社工和心理諮詢師組成的專業鑑定團隊,負責評斷加害人的心理和社會功能,看看是否需要接受處遇計畫,然後交由法官裁定。一般來說,加害人除了具有顯見的暴力因素,像是酗酒、毒癮和慣性暴力的惡習等,會被裁定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外,有些加害人明顯地有男尊女卑的錯誤觀念,也會被認為需要接受治療。

被裁定要接受治療的加害人,要按照規定到警察局和各地的家暴防治中心報到,然後,他們會被安排到輔導治療的單位,大多是鑑定合格的醫療院所、社工團體或有證照的心理諮詢師。這些單位會對他們進行戒癮、精神和心理的治療,最後,評估加害人接受治療的情形,確定加害人不需要延長輔導治療後,處遇計畫就算完成了。

但是,任職女權會女性人身安全部主任的林秀怡卻認為,處遇計畫中還是有很多不合理的部分,譬如法令在第六條中,要求加害人自己去「提示」執行的機關他需要接受輔導,而不是由醫療專業團體主動地評估判斷。林秀怡覺得,這樣的處遇措施很荒謬,一點都不積極。

除此外,屬於保護令款項中一部分的處遇計畫,是在被害人有申請與法官的積極裁定下,才能發揮效力。而且,如果加害人不服裁定,或者是屢次缺席治療,也沒有法律的依據可以強制處分或執行。簡單說來,處遇計畫的漏洞還是很多,執行率也很低。林秀怡希望,立法機關能夠訂立更切合需求的處遇計畫。

雖然如此,現代婦女基金會的督導李仰欽表示,有一些對小孩過分管教的父親,在接受了處遇計畫,有心理衛生的人才和資源介入後,也會試著用比較溫和的方式管教小孩,情形改善了很多。她笑著說:「我相信台灣的專業人才很多,尤其是心理衛生方面的!加害人的處遇計畫才剛剛起步,希望大家能多給它一點時間,我對它的發展抱著很樂觀的態度。」


延伸閱讀: 2002年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家庭暴力報告

2002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大隻雞慢啼 用愛包容學習障礙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台灣俗諺「大隻雞慢啼」意指大器晚成,也是所有學習障礙父母心中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學習障礙是屬於我國特教法中所列身心障礙類別中的一種,而學習障礙的孩子一般說來智力正常,但因為腦神經中某種學習功能的異常,使他們在聽覺理解、口語表達、閱讀能力、書寫能力、計算能力、推理能力上有一項或多項的因難,使其在學校傳統教學下學習產生問題。

由於學習障礙的孩子外表和一般的孩子完全一樣,家長和老師大多會將孩子的困難歸因於懶惰、不用心、不聽話。一位學習障礙兒陳俊瑋的家長謝美珠說:「在俊瑋幼稚園大班時,老師發現他的學習狀況跟不上其他同學,常會責罵他或是認為他很懶惰,這個老師讓俊瑋拒絕上學好一陣子,也著實讓我傷透腦筋。」

在朋友建議下,謝美珠帶著俊瑋到婦幼醫院兒童發展科檢查,經過多種學習能力測驗,最後醫生證實俊瑋是學習障礙中的發展遲緩兒,學習狀況比一般同年齡的孩子遲緩大約一年左右的程度。

「剛開始並不感到特別傷心難過,只是心裡空空的,好像喪失了什麼重要的東西。」謝美珠回憶她得知後的心情。由於俊瑋是家中的獨生子,家中的老一輩並不了解什麼是「學習遲緩兒」,他們認為俊瑋只是「大雞晚啼」,等到長大後就會有進步。因此俊偉的爸爸不同意老師將升上小學三年級,程度卻只有一年級的俊瑋緩讀小學三年級,也不願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俊瑋,申請任何的社會福利補助,父親表示不希望將來俊瑋長大後,有這種記錄影響他的未來。

在家人親友的反對下,謝美珠無可奈何地只好讓俊瑋升上小學三年級,並且讓他參加資源班和學校的普通班,希望一方面藉由專業人員輔導俊瑋,一方面和普通班同年齡的小朋友一同學習。謝美珠表示,俊瑋加入學校資源班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最讓她感到欣慰的是,俊瑋的詞語表達能力,從一開始間斷性的名詞,到現在已經能說出一句意思完整明確的話。  謝美珠表示,因為俊偉的老師建議,教育學習障礙者就是要小班教學,要有專業輔導人員為俊瑋制定個人化進度,並且讓俊瑋發展個人興趣,例如學畫圖等。並且醫生也要求家長,應鼓勵俊瑋大量閱讀和大量運動。因此即使俊瑋跑跑跳跳,讓自己受傷流血,謝美珠也不會制止俊偉的行為,擦完藥後就讓他繼續玩。  談到政府的學習障礙資源,謝美珠表示,感到明顯地不足。她認為,政府應設立學習障礙學校,以能有效的教導學習障礙兒和社區學障資源中心,能提供家長資訊以及諮詢輔導。

對謝美珠來說,她一直堅信著教育學習遲緩兒就是「別罵他,請給他適合的學習機會」這個信念。即使每天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教育俊瑋,但她始終相信只要經過適當、有效的教育,學習障礙者還是可以發揮其蘊藏在障礙下的潛力。即使未來遙不可及,但她還是希望俊瑋能快快長大,並且很認真發光發熱的活著!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學習障礙協會 彩虹媽媽寫彩虹

小班制教學 家長最安心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因為班級人數降低,讓教室空間變的更大,學生可以在教室內進行更多的活動。除了可以讓每位學生擁有自己的小櫃子,更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小小圖書館。」吳容瑜說,教室內的書櫃可以用來放一些課外讀物,這些書提供給學生下課時閱讀,也歡迎學生帶自己的書,與同學分享。

「小班制對於剛升上小學的小學生而言,是非常的重要的。」目前就讀於國小一年級劉姓學童的母親認為,小孩剛從幼稚園升到國小一年級,很多方面都會比較難適應,因為小班制的人數較少的關係,老師可以輕易的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或學校生活狀況,這對於家長而言是比較放心的。

「我覺得我與我的學生拉進了距離。」目前擔任新興國小一年級導師吳容瑜表示,小班制的實施,有助於老師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學生的身上。師生間的互動更多了,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和每個學生進行互動,隨時可以找時間和學生聊天,進而深入的瞭解學生。

民國八十七年,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決議小班制教學的實施:「至九十六學年度止,國中小學一律三十五個人為一班」。目前為止,大部分的國中小學班級都尚能控制在三十五個學生左右,以達到教育部推動小班制的教學理念。

「因為班級人數降低,讓教室空間變的更大,學生可以在教室內進行更多的活動。除了可以讓每位學生擁有自己的小櫃子,更為他們準備了一個小小圖書館。」吳容瑜說,教室內的書櫃可以用來放一些課外讀物,這些書提供給學生下課時閱讀,也歡迎學生帶自己的書,與同學分享。

為解決國小一年級學生背注音符號的困難,老師也特地舉辦「注音符號闖關活動」,經由分組,讓每一個小組進行注音符號的接龍遊戲。吳容瑜表示,因為學生人數減少,使得每個學生都可以親身參與,透過遊戲除了加強對注音符號的記憶,更可以增加學生彼此間的互動與默契。另外,以往學生總是抱怨學校器材不足,吳容瑜說,在教育部推動小班制後,增加學生親身參與實驗的機會,讓學習的效果與樂趣加倍。

吳容瑜表示,過去在大班教學的體制下,老師無法顧及每位學生的差異,再加上統一教材與考試,更無法達成因材施教的理想。吳容瑜認為,每位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學習方式,在程度上也不同,因為人數少,授課老師可以更容易掌握到每個學生的狀況。吳容瑜說,現在的教學不再只是老師教學生而已,透過彼此的互動與討論,提升學生的學習態度。

「其實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可以得到老師完善的關心。」劉媽媽說,以前,兩個較年長的兒子唸國小時,情形和現在差距很大。劉媽媽認為,老大功課好,老師自然而然的會去給予叮嚀;老二功課較差,老師明顯的就比較不去注意到他,對於功課的督促,感覺上並沒有做的很好。劉媽媽強調,現在,只要小孩一有偏差,老師很容易就會發現,並適時給予督導和協助,與家長保持良好聯繫。「老師和小孩的關係拉近了,至於我和老師之間,也因此有更多溝通的時間與機會,這對於小孩是很有幫助的。」

失業潮 五成中高齡勞工遭裁減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根據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顯示,會選擇錄用超過四十歲應徵者的企業不到一成,而會裁減人力的企業中,有五成六以上是集中在超過四十六歲的中高齡員工,裁減的部門則以生產製造、行政總務為主。結果顯示,在不景氣的情況下,過去中高齡失業以勞工為主,現在的失業風則已吹向行政管理階層。

曾在通用公司擔任半導體工程師長達二十四年的許先生,在達到可領取退休金的門檻的前一年,遭到公司的資遣;曾在某食品飲料公司擔任行政主管的林先生,跟隨公司外移到大陸發展,後來因為無法適應大陸生活而回到台灣,已屬中高齡的他發現,舞台已經不在;吳先生曾經是某企業的市場開發主管,曾經為公司帶進客觀利潤的他在一次職業災害後在家休養,期間因為公司把市場轉移至大陸而遭到資遣。這三個都是白領中高齡失業者的案例,顯示中高齡勞工成為了企業最不優先的聘用對象,卻是企業解雇的最優先對象。

勞委會職訓局為了緩降中高齡勞工的失業率而推出系列的救助方案,包括「永續就業工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微型企業創業貸款計劃」等,是否真的協助中高齡勞工開創事業的第二春?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總召蕭忠漢表示,政府忽視二十一世紀各年齡層的就業困難度,只是依舊採用昔日的就業服務和促進制度,套用在所有失業勞工身上,讓中高齡失業族群深陷恐懼之中。「政府的促進就業措施只是中看不中用的急救措施,臨時性的工作機會根本不能解決中高齡失業者長期性的失業問題。」蕭忠漢說。 

「如果真的要給失業勞工開創失業第二春,就應該把限制全面排除。」蕭忠漢認為,政府應該在思考有效解決中高齡勞工失業的方案之前,應該先傾聽失業勞工的心聲,否則促進就業方案都只是治標不治本。他表示,職訓局應該免除中高齡勞工參與職業訓練的費用、並且全面排除年齡歧視,同時延長失業給付的申請期限。

對於職業訓練的費用和年齡門檻的問題,勞委會職訓局則表示,除了屬於公共訓練組的職業訓練需要收取費用外,其他的就業訓練計劃,無論是「永續就業工程」或「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職訓局所提供的職業訓練不僅是免費而且還有津貼的補助。另外,在有工作能力的前提下,職業訓練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不過已經失業兩年,曾任某食品飲料公司行政主管的林先生表示,失業的這段時間,他曾經參加台北市的永續就業工程,但永續就業工程只是屬於短暫性的工作機會,計劃結束以後他就得面臨二度失業。對工作抱持理念和堅持的林先生說,「政府對促進中高齡勞工的輔導救濟措施應該務實一點,創業貸款這類的計劃對失業勞工來說是不實際的,因為誰敢保證創業一定會賺錢?」 

同樣曾經參與永續就業工程的許先生則說:「政府的就業方案並沒有達到延續就業的效果,只有讓中高齡失業者面臨再次失業。」擁有勞工安全衛生管理員和有機溶劑管理員執照的他,失業後曾經屈就大樓管理員的工作,兩年後又被資遣。許先生表示,在和年輕人薪資水平、退休金等相比之下,企業當然寧可選擇進用年輕族群,捨棄中高齡。「國家應該要有正確的定位,確定台灣應該走向何種行業後培養相關人才,就如瑞士的鐘錶業,而不是像現在在失業率高的情況下,碩士去當清潔員,這根本就是浪費教育資源。」 

另外,調查顯示,高達百分之五十九的企業雇用中高齡上班族的比率不到百分之五,中高齡勞工的就業人數比前兩年更少。其中,有高達五成一的企業認為,中高齡勞工的技能不足,不合企業需求;有三成八七的企業基於用人薪資成本的考量;三成一的企業指出,支付退休金的考量是不願意雇用中高齡員工的原因。


延伸閱讀:

1.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2.1111人力銀行

給孩子幸福 不一定要代理孕母

【記者陳香妤/生命力報導】雖然「代理孕母」制在國內尚未合法上路,許多的不孕夫妻仍希望選擇這個方式來完成傳遞香火的任務。在代理孕母合法化的議題中,一直有許多爭議,然而在這些爭執中,很多人只記得站在「醫學」、「法律」、「父母」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卻一直都忘了,也應該為尚未出生的孩子想一想。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研究員陳若喬則提供了以「兒童最佳利益」出發的思考觀點。

陳若喬表示,傳宗接代是中國人根深柢固的觀念,中國婦女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也因為這個傳統的觀念,很多不孕夫妻在確定無法生育之後,還是想以代理孕母的方式,擁有一個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小孩。但這些夫妻是否認真的想過:自己究竟是為了傳宗接代的需求而想要有一個小孩,還是真的是愛小孩?血緣和孩子的幸福究竟哪個重要?

陳若喬指出,代理孕母在懷孕期間所承受的風險是很大的,她是否會真的好好的照顧孩子?若是孩子生出來後有殘缺,成了一個不被期待的孩子,且不被委託父母所接受,這個責任又該歸誰?是該怪委託夫妻的基因不好,還是代理孕母在懷孕期間沒有好好的照顧小孩?最後這個小孩又該何去何從?

在代理孕母合法化的國家中,也曾經傳出不孕父母遺棄代理孕母所生的親生孩子的案例,陳若喬說,其實整件事中,孩子處於最弱勢的地位,因為小孩沒有辦法自己選擇要不要出生,誰來保障他們的生存權益? 

一對不孕夫妻想要擁有自己的小孩,除了目前尚未合法化的代理孕母外,還可以選擇收養及試管嬰兒的途徑,但在試管嬰兒方面,並不是每對夫妻都適用,必須體質相符才行的,陳若喬說,如果父母能打破對於「血緣」的執著,收養會是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以受虐兒童為例,陳若喬說,許多調查指出,大部分的受虐兒童,施虐者都是自己的親生父母,這說明了陷在血緣迷思中的父母,不一定就能給小孩最好的生活。

陳若喬說,給孩子幸福,遠比孩子是誰生的來得重要,在以小孩子的權益為前提下,請不孕夫妻們要想清楚:擁有小孩,一定要用代理孕母這個方式嗎?


延伸閱讀:

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自治社群 一解外勞「鄉思」之苦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來台灣工作是有點辛苦,但是沒有辦法考慮太多。」阿頓今年二十四歲,在印尼的護校畢業之後輾轉來到台灣幫傭,她表示,當時在印尼的生活因不穩定,畢業之後三年之內沒有從事過與護理相關的工作。經過鄰居的仲介,後來到了高雄,在這裡照顧患有糖尿病的李老太太,到現在已經有近兩年的時間了。

阿頓說,他的姊姊在香港當外勞,表弟也在國外當工人,親戚鄰居裡留在印尼國內的人大概只有一半,但是在國外的人並不常互相聯絡或見面,因為他們是規定不能在工作的時候打電話,而且就算在同一個國家工作的人也很難找得到,打電話最多是跟在印尼的家人報平安。

「在台灣其實真的會很想家,台灣看起來跟她的家鄉很像,但是人卻是講著中文。」她說,台灣仍然是個陌生的國度,還要一邊學習這裡的語言,包括了台語跟國語,學習跟生活適應上也常遭遇到困難。「好在附近也有從印尼來的管家,對我很親切。」還帶她去逛印尼商店,買了印尼蝦醬油還有香料,可以做一些家鄉味的菜餚解饞,讓她一解思鄉之愁。

外籍勞工在不知不覺間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社群。在台北幫傭已經有四年的各娜說,去買菜或是接雇主的小孩放學時,會遇到不少的外勞。基於同鄉的情誼她會主動的跟對方打招呼,如果遇到的是「新來的」,那更要多照顧他們。她說:「到不熟悉的環境會很害怕,我一開始也是一樣。」  各娜是菲律賓人,信奉天主教的她表示,他們的工作是週休一日,星期天他們不必工作,如果雇主沒有特別需要,她和附近的十多位同鄉會一起上教堂,之後去餐廳吃東西聊天,她說:「那是我覺得最輕鬆時候。好像就在老家一樣。」  她也表示有些人會想要多賺一些錢寄回老家,星期天加班的話,一天可以領到五百元的薪水。「我希望在台灣工作的外籍勞工不要只想著錢,雖然那是他們離鄉背井的原因,但是這樣的心態只會讓自己迷失而失去了本性。」她與朋友之間的活動並不是個制式化的團體,只是自然而然因為地緣關係而結成的一種活動。她希望在台灣的外籍勞工都能團結起來,多多交流才會過得快樂。

各娜的雇主說陳秀荷小姐說:「我給各娜很大的自由。」她表示,只要各娜要參加活動,她都很爽快的答應。「給她自由時間不僅是合情合理的,生活有調劑,工作情況會更好。」她說,有時候各娜還會跟她借廚房烤蛋糕作為菲傭聚會之用。

雇用各娜三年,陳秀荷說,她知道各娜是一個能幹又聰明的人,在台灣的適應情況很好,在附近的菲傭界是出了名的熱心親切,解決她的朋友們思鄉心切或者適應不良的問題。陳秀荷表示,雇主應該要正視外籍勞工的心理調適,不管是工作上或是情緒上,也要給他們自己的生活空間,理性的照顧他們才會有好的工作效率。


延伸閱讀:
1.各地外勞諮詢服務中心一覽表
2.勞委會職訓局

2002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愛滋病患 工作權利受剝奪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還記得電影「費城」嗎?男主角是一位很棒的律師,卻因患有愛滋病而被公司解雇,他請了另一位律師來幫他打官司,最後終於獲得勝訴。其實台灣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只是結果卻沒有像電影一樣獲得美好的結局。

凱凱(化名)在金融業界上班,並且有一個美好的家庭,有天因為身體不舒服住院檢查,卻意外得知自己患有愛滋病。公司的主管來探望他時,發現凱凱有這種病,等到凱凱出院回到公司上班之後,主管就以凱凱的信用卡紀錄不好而請他辭職。

「有太多像這樣的個案了。」愛滋病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辦公室主任林宜慧說,因患有愛滋病而被解雇的案例其實在台灣很普遍,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對於愛滋病的不了解,以及政府在愛滋人權這方面的立法不夠完整。此外,愛滋病患者也需要自己站出來才能對愛滋患者工作權的發展有所改善。

阿貓(化名)是一個職業軍人,因為準備要升官所以需要體檢,結果體檢發現感染愛滋,長官拿到體檢報告後沒有第一個通知阿貓,卻在開會的時候公開跟大家說阿貓的病,並且要大家在跟他接觸時要小心。在無法承受軍中極大的壓力之下,阿貓最後還是離開了軍中。

林宜慧說,愛滋病現在在台灣不算是法定傳染疾病,再加上目前台灣的愛滋病患者部分都有接受雞尾酒療法,體內病毒的數量有些甚至可以控制到儀器都測不出來。對此台北市性病防治所護理組主任莊小姐也表示,其實愛滋病患者在工作上除了一些危險性較高,像是廚師、餐飲業等不能從事之外,只要平時多注意自己身體的狀況,在一般的工作上是不會對其他人有所影響。

後天免役症候群防治條例第六條之一規定,感染愛滋病毒者之人格與合法權益應受尊重及保障,不得予以歧視,拒絕其就學、就醫、就業或予其他不公平之待遇。違反此條例者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林宜慧指出,像這樣的條例對於愛滋病患者的工作權保障沒有太多的幫助,只要公司行號交了罰金後就能了事。此外,大部分被解雇的愛滋病患者都是因為在公司體檢的時候被發現患有此病,主管或是高層知道以後都會想辦法找其他的藉口解雇他們,因為沒有足夠的證據,所以患者們很難讓法官了解真正被解雇的原因,在無法提出告訴的情況下往往就這樣沒有了工作。

林宜慧也表示,還有一些個案在被解雇以後,就算有足夠的證據,也很難讓他們去提出告訴,因為他們都無法突破自己的心防,因為一旦曝光之後,除了個案本身,他們的家人也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所以促進會到現在都未曾處理過正式訴訟的案子。

聯合國專門為愛滋病的控制和人權問題成立一個部門,但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成員之一,因此沒有受到監督,在愛滋病患的人權以及工作權上的觀念並不是很正確,就連保護愛滋病患工作權的相關法規也不是很完整。對此林宜慧說,希望政府能積極訂定相關法律,像是保護人權法、反歧視法等,除了保障愛滋病患的工作權力和個人隱私,也讓大家這種疾病有所了解,這樣社會大眾才會有正確的愛滋人權觀念。


延伸閱讀:

1.台灣愛滋病防治學會

砸爛我的右臉 紀錄同志心路歷程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獲得第二十五屆金穗獎「優等錄影帶」肯定的紀錄片「砸爛我的右臉」,十月十九日在晶晶藝廊舉辦放映暨座談會。這是一部以身為基督教徒的男同志作為主角的紀錄片,片中呈現男同志如何做出離開或是面對教會的抉擇。

導演陳瓊予和片中主角李人豪都是政治大學廣電系第十屆的畢業生,「砸爛我的右臉」是他們在二○○○年底到二○○一年初,為了畢業展而拍攝的作品。「我們原先沒有想過要拍紀錄片,只打算拍劇情片,」陳瓊予說,他們原本的計劃是將李人豪在教會的歷程以戲劇方式呈現,另外找演員來扮演他,但是,在看完二○○○年的紀錄片雙年展之後,她發現紀錄片其實也能拍得生動活潑,並非只有劇情片才精采好看。在陳瓊予和李人豪多次溝通之後,他們決定改以紀錄片的方式,由李人豪本人真實呈現,他也藉著在畢業展上放映這部紀錄片的機會,向全系老師和同學坦承自己的同志身分。



李人豪在片中表示,在國高中時代,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同性戀傾向,當時出於惶恐不安,決定跟著姊姊一同上教會,希望能以基督教的力量改變自己的性向。然而,宗教的慰藉並沒有解決他心中的困惑,他也逐漸感受到所屬教會對於同志施加的壓力。

當時在教會擔任小組負責人的李人豪,還沒有在教會中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當小組內出現有同性戀傾向的教友,教會就會叫他出面「規勸」教友「改正」性向,這一點讓他無法接受,他說:「教會不願意正視同志的存在,也不願意討論同志議題,只是一再試圖改正同性戀這種行為。」

考上大學後上成功嶺受訓,李人豪暫時脫離原先密不可分的教會生活,他在這段時間裡更加確信自己的同志身分,於是決定對教友們「出櫃」,並且離開教會。「教會從來沒有趕我走,」李人豪表示,離開教會是他個人的決定,雖然所屬教會無法接受同志,他還是可以保有對上帝的信仰。

「李人豪原本參加的教會不願意配合任何拍攝活動」陳瓊予說,「這是我們拍攝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教會以「題材不合適」作為理由,不開放場地讓他們拍攝。但是影片中又不能不出現教會場景的畫面,於是他們便向另一名同樣為基督教徒的男同志、政大同志社團「陸仁賈」的前任社長「小草」(化名)求助,到他所參加的教會取景作為代替。

從小生長在基督教家庭的小草,一直維持著上教會的習慣,他認為基督教可以帶給人心靈上很大的安定感,在教會中他能感受到有如家庭一般的溫暖,無論教會對同志的態度是否正面,都不會影響他上教會的信念。對於李人豪離開教會的決定,小草說:「我一直都覺得這樣滿可惜的,教會還是有它的作用在。」

提到片名的由來,陳瓊予說,原先的片名是「The Sinner」,也就是聖經中「罪人」的意思,在基督教的觀點中,每個人生下來就有原罪、都是罪人,此片名象徵片中男同志的基督教徒身分。但由於紀錄片指導老師希望他們能定出一個中文片名,於是他們就引用《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三十九節所說的:「有人打你的左臉,連右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句話的概念,定下一個具有聖經典故的片名「砸爛我的右臉」。

糖尿病患 等看不見就來不及了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女性第三位,男性第五位,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忽視其併發症,也就是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的嚴重性。」台北市忠孝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何美玲提醒大家。

中央健康保險局台北聯合門診中心舉辦了一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座談會,由台北市忠孝醫院眼科資深主治醫師何美玲醫師主講。何美玲說:「糖尿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女性第三位,男性第五位,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忽視其併發症,也就是視網膜病變造成失明的嚴重性。」

何美玲表示,一般糖尿病患除了會有高血糖、易口渴、頻尿的情況,有百分之七十的患者會合併高血壓,甚至還要洗腎,截肢的情形更是非糖尿病患的四十倍。糖尿病在眼部會造成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其中又以視網膜病變對視力影響最為嚴重,且無法復原,是成年人導致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

母親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周小姐說:「雖然已經做了治療,可是發現我媽媽仍常一直去開燈,在大白天她也覺得暗暗的。」周小姐表示,母親的眼底出血,之前看東西越來越模糊,到最後甚至連電視都沒辦法看了,現在已做過鐳射治療,但還是很擔心以後會失明。至於醫療費用,周小姐說,因為有健保給付,所以不會造成負擔。

何美玲說,患糖尿病越久,罹患視網膜病變的機率越大,若沒有妥善治療,沒有好好控制血糖、膽固醇、高血壓,失明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十五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病理因子是因眼部缺氧,於是眼球開始新增血管。這些新生血管是一種不健康的血管,管壁很脆弱,容易破裂出血,早期情形較為溫和,但到了後期若出血量大或位於視網膜中心,或新生血管對視網膜造成拉扯而行成視網膜剝離,這些都會使得視力嚴重喪失。

「一但造成視網膜病變,除了鐳射治療、手術開刀,最基本的是服用改善循環的藥物來改善血管病變原因。」何美玲說,要延緩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等眼疾,最需要的是定期門診追蹤,並控制血糖及血壓在正常範圍內,另外則是每半年檢查一次,若已動完白內障手術或眼底出血時,則不宜劇烈運動。

何美玲提醒,自我檢測時,若有以下症狀就應該儘早就醫。包含視野中有灰暗影、視力模糊、閱讀時有部分字體模糊、閃光或物體周圍有光環、直線扭曲或影像變形、視覺喪失。糖尿病患通常只注意血糖控制,等到視力模糊或看不見時才來求診便不容易治療,因此一但發現患有糖尿病,就應該請眼科醫師進行一次完整的眼部檢查。

認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之眼部疾病

折翼天使能力不減 拾筆畫出人生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萬芳啟能中心是以能力來作為班別劃分的標準,而不是障礙的類別。」中心職場組組長張義發表示,由於中心是以就業作為目標導向,所以將重點放在學員生活自理及人際互動上的能力,「因為同時對於各種障別提供服務,所以我們進展的速度也許比較慢,對於我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學習與突破。」

民國八十七年,萬芳啟能中心以分部形式在萬芳開始服務,本部位於台北市光復北路,後來因為納莉風災,才全部遷移到現在的萬芳活動中心。因為地處偏遠、交通較不便,所以志工的人數便大幅減少,只剩下六、七位。

中心職場組組長張義發表示,中心的學員大約有六十位,且招收的障別極廣,只要是設籍在台北市的身心及多重障礙者,皆可參加。中心還安排陶藝、繪畫及電腦等職業訓練,請到外面的老師到中心來授課,張義發說,指導老師往往都以極大的耐心與學員溝通,雖然時常要放慢速度或利用紙筆和學員交談,但在看到學員們認真學習的態度與最後的成品,便感到極大的欣慰。

張義發說,學員在中心接受職業訓練的費用不但全免,若住在較偏遠的地區,中心亦會補貼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交通費用。張義發表示,主要是希望身心障礙者能盡量利用中心的資源,透過職業重建訓練及庇護安置,幫助他們在生涯發展過程中,能獨立自主、發展自我,甚至也能如同一般人回饋社會。

「萬芳啟能中心是以能力來作為班別劃分的標準,而不是障礙的類別。」張義發表示,由於中心是以就業作為目標導向,所以將重點放在學員生活自理及人際互動上的能力,「因為同時對於各種障別提供服務,所以我們進展的速度也許比較慢,對於我們來說,這也是一種學習與突破。」

身心障礙者在就業時,容易遇到許多困難。「情緒掌控的不易,只是人的本性。但身心障礙者很單純,因此便很難去應付一些情況,而他人也不容易理解他們。」張義發表示,「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會有人際關係上的危機,只是身心障礙者他們可能被更容易被貼上標籤,因為他們在先天上就可能被認為『不是很好的』」。

張義發表示,目前也有學員成功就業的案例,但因為整個大環境的不景氣,所以身心障礙者想要進入職場也就更加的困難,但是,他說,中心的工作團隊並不會因此停止努力,「畢竟我們的立場就是盡量去創造,幫助他們找到更多的工作機會。」

「因為沒有其他的外務,身心障礙者往往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物上。像繪畫班的學員除了白天在畫畫之外,晚上也畫。為了突破畫法,他們也會不斷的要求自己,並期待中心能給他們更多的幫助引導,他們是相當主動、積極的。」張義發認為,「他們甚至可以畫的筆許多普通人還好,而他們努力執著的精神亦讓人非常感動。」

張義發表示,中心目前的收入,有一小部分來自學員繪畫販賣的所得。除了一般展售外,目前在汀州路有一個餐廳老闆,主動提供場地,作為學員作品的展示場,並且掛畫販售。目前萬芳啟能中心預定十二月份,在重慶南路與忠孝西路口的台開大樓舉辦展覽,現場展售學生的繪畫與陶藝品。

「目前中心仍是以教導學員增加工作能力、職業技能為主。」張義發表示,由於考慮到中心的條件以及能力,只招收在生活上已懂得自理,工作上需要再加強的學員。

「雖然外界對於我們一直都有許多的肯定,但我們直到現在還不敢說我們做的很好。」張義發表示,「這是因為我們服務的對象太多元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加強,中心與學員都一起在成長。」

台北市萬芳啟能中心

守護智障天使 黃怡玲甘之如飴

【記者劉靜怡/生命力報導】「看著孩子們的進步,反而成了我生活最大的動力」在台南瑞復益智中心擔任近一年義工的黃怡玲,雖然現在還是成大的學生,但是每個星期五下午,她都會抽空去益智中心教導啟智兒做功課,或陪他們玩遊戲。

說到當義工的機緣,黃怡玲表示,上了大學後,遇到許多挫折,因此而讓她失去自信心,有次經由慈幼社的活動,偶然來到瑞復益智中心,讓她發現這裡的小朋友,雖然個個都有先天上的障礙,但是,她們臉上所發出的光芒,是那麼的明亮純真,和這些小孩在一起她覺得十分開心,從此就與這些孩子結下不解之緣。

每個禮拜五下午,黃怡玲都會去瑞復陪伴小朋友,給予一些生活上的幫助及課業上的教導。她說,剛開始,因為不了解什麼叫智障兒童,多多少少存有一點恐懼,總覺得他們和普通孩子有所不同,可是在真正接觸過後,她發現,除了反應比較遲緩以外,這些孩子和鄰居的小朋友並沒有兩樣,甚至還多了份純真。

「其實智障的孩子,內心都是很溫柔的」黃怡玲說,曾帶過一個小男孩,每一次她去中心時,小男孩都會主動摘朵花送她,黃怡玲認為,小男孩的舉動,讓她和小朋友的相處之中,找到一種溫暖,長時間後,便產生了親人的感覺。黃怡玲說,像今年初舉行的啟智趣味競賽裡,她看到心智正常的哥哥照顧輕度智障的弟弟,一同合力在趣味競賽裡闖關的樣子,就讓人覺得十分窩心。  黃怡玲說,其實一開始時,她只想藉由當義工,去看看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小朋友,久而久之,她發現其實她才是最大的收穫者,黃怡玲認為,藉由這份工作,不但替自己增加了一些耐心,還得到不一樣的見識。「看到他們的進步,就是我現在最大的動力」。

台南天主教瑞復益智中心

澎湖喜憨兒開店 學習自力更生

【記者周怡珊/生命力報導】澎湖惠民啟智中心的汪美惠老師說,啟智中心老師和神父是站在教育的立場,把喜憨兒從社會的消費者角色轉變成生產者。

澎湖的喜憨兒也有屬於自己的實習商店了!澎湖惠民啟智中心花了一萬多元,向縣府承租下觀音亭公園旁邊的小小空間,觀音亭公園是澎湖的著名觀光景點‚當初澎湖縣政府觀光局在招標時,縣長也希望將這個機會給予身心障礙朋友,最後由惠民啟智中心投資設立了一個名叫惠民喜憨兒商店,販賣的商品很多樣性,從盆栽、花藝、陶藝品到手工拖把,全都是喜憨兒的心血。

由於惠民啟智中心有自己的陶藝工作坊和清潔隊,平常中心都有多方面訓練喜憨兒的就業技能,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成年喜憨兒更是去接受職訊局委訓,商店裡的大大小小,從商品到店員,硬軟體設備,都由啟智中心負責運作。澎湖惠民啟智中心的汪美惠老師表示,在澎湖只有這一家身心障礙朋友的實習商店,在輔導就業的資源上顯得薄弱,離島的民間企業公司行號也比較少,民間單位贊助的資源也就比較貧乏。

開店做買賣,他們也希望社會大眾,多給喜憨兒一個學習的機會。位在澎湖馬公觀音亭公園的喜憨兒實習商店,小小的店面,看起來不起眼,卻是訓練喜憨兒獨立謀生的起點。陶藝、盆栽,還有一把只賣七十元的手工拖把,這些商品都是喜憨兒自己動手做的成果,還有珍珠奶茶,每一杯賣二十五元,在動手沖泡搖晃的過程中,喜憨兒從中體會許多,汪老師說,雖然喜憨兒動作比較慢,但他們認真用心,臉上更是隨時充滿笑容,再刁鑽的客人,碰到笑嘻嘻的他們也不會做出不合理的要求。

商店設在觀光景點,目前店裡有三位喜憨兒店員,為了避免在人潮多時,店員應付不來,中心也特別聘請一位輔導老師在旁協助。雖然時序入冬,澎湖的東北季風又強得很,來觀音亭的遊客可能會減少,但汪老師說,淡季正是養成訓練孩子的好時機。

惠民喜憨兒商店不以商業利益掛帥,希望能輔導喜憨兒獨當一面,並且有適當機會出去就業。汪老師指出,啟智中心老師和神父是站在教育的立場,把喜憨兒從社會的消費者角色轉變成生產者,如此的成本效益,如果從營利方面去考量當然是不合成本的。

汪老師表示,雖然與縣政府承租是兩年期限,但商店希望能永續經營下去。對啟智中心的學生來說,能夠多一點體驗,就多一分希望。 惠民啟智中心 喜憨兒基金會

洗腎艱辛路 腎友協會伴你行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目前約有三千多名需要每隔一天,每次要花四個小時在醫院的洗腎患者,洗腎患者在生理和心理都承受極大的壓力,非常人能想像。台北市腎友協會成立的目標,就是在結合末期腎病的患者,為他們爭取福利和灌輸民眾預防腎臟病的知識。

台北市腎友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五年,目前約有會員五十位,九成以上的會員都是末期腎病患者,每個星期需要洗腎(血液透析治療)三次。理事長吳歆瑜和總幹事魏福禧都是洗腎超過十五年的尿毒症患者,希望可以藉著協會的成立,促進洗腎患者的福利,同時也向外界宣導,讓民眾了解腎臟疾病的可怕。

魏福禧說,很多人對於「洗腎」兩個字,都不是很了解。他說,其實需要洗腎的病人,是因為罹患「尿毒症」,病人無法自行排尿,如果不經由洗腎來排除體中的毒素,不到一天就可能死亡。而引發尿毒症的原因很多,目前台灣有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洗腎患者是因為糖尿病引起併發症所導致。

目前台灣約有三萬個需要洗腎的患者,每年並以百分之十二的速度成長,佔掉的健保醫療資源十分龐大。洗腎患者屬於極重度器官殘障,以台北市來說,就有三千多位領取殘障津貼,在每次洗腎都可以獲得四千一百元的補助。但是這已經是調降補助後的價格,魏福禧說,為了追求較好的醫療品質許多病患通常會自掏腰包。

由於末期腎病的患者,腎臟功能已經萎縮,不靠洗腎或是換腎已經無法維持生命,每個禮拜洗腎三次的痛苦是常人無法想像的。吳歆瑜已經洗腎了十七年,他表示,每次洗腎要足足四個小時,洗腎後的體力很差,因為身體裡的養分已經在洗腎的時候流失。

根據統計,約有九成的洗腎者長期失業找不到工作。除了洗腎的頻率影響到工作外,末期腎病的患者體力差抵抗力又弱,平常人得了感冒一個星期就可以康復,洗腎患者可能要兩個月才會好。這樣的身體狀況,根本沒辦法找到工作。為此,腎友協會也努力為洗腎者爭取福利,希望能為患者爭取工作機會。

魏福禧說:「洗腎病患除了在生理上直接影響到不能工作外,在心理方面所受的折磨更是巨大。」目前台灣社會還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得了末期腎病而需要洗腎的患者,往往被週遭的親友排斥,他說,因為洗腎巨大的醫療開銷,往往使得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陷入困境;加上失業又三天兩頭往醫院跑,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很少,久而久之,患者的精神狀況通常不佳。據他了解,因精神不穩定,有七成的患者需要長期服用鎮定劑。

腎友協會基於許多洗腎患者的生活圈都很狹小,魏福禧說,所以除了定期舉辦心理、醫療衛教講座外,也有腎友一同出遊的活動,希望可以藉著接觸大自然和人群的方式,讓腎友封閉的心,漸漸接受人群。目前腎友協會目前除了每個月有兩千元固定的善款來源外,就是會員每人每年三百元的會費,很多發送給腎友的醫療資料,都是總幹事自掏腰包出的錢。

除了替腎友爭取福利、交換醫療資訊和舉辦活動外,協會的另一個重點就是放在向民眾宣導重視腎臟疾病。吳歆瑜說,國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口味重所以鹽的攝取量過高,加上不喜歡喝水,長期下來腎臟很容易出毛病。固定的尿液檢查很重要,早期發現腎臟疾病便可以早期治療,不用接受洗腎的痛苦。

台北市腎友協會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二十四號四樓 電話 : (02)2236-9261、(02)2236-2028

聲暉協會 帶聽障者走出無聲世界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一個凝聚聽障者家長和關懷人士殷切期盼下的「台北市聽障者聲暉協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正式成立,聲暉協會希望在聽障教育的積極推廣之下,還給聽障者一個公平的社會競爭立足點﹔並能使聽障者走出無聲的陰影,迎向光明嶄新的無障礙社會。

「沒有一位家長願意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孩子由於聽力上的殘缺而遭社會排擠,必須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外界的異樣目光。」聲暉協會傅鳳雲說,協會希望教導家長們在面對孩子們無助的求援時,怎麼從旁協助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用自信的態度過生活。基於這種期望替聽障孩子們找尋心靈解藥的決心,在民國八十一年凝聚所有聽障家長們的力量,成立了「台北市聽障者聲暉協會」。

傅總幹事表示,台北市聽障者聲暉協會成立十一年了,這些年來一直都是由一些熱心的聽障家長,協助聲暉協會運作,這些義工家裡雖然有聽障的孩子,而且經濟情況也不是頂好,但卻仍義務的服務協會,使聲暉協會能夠在沒有固定經濟支援的情況下一年一年的成長。

聲暉協會除了提供聽障者父母們學習成長的機會,使家長增進與聽障孩子間的互動關係之外,還教導聽障孩童如何排除自卑的陰影。傅小姐表示,現在很多聽障孩子都已進入一般的學校就讀,她們會給聽障孩童心理輔導,教導孩子去除退縮的心理,鼓勵他們開展新的人際關係,提昇聽障孩童學習上的品質,讓他們在學習以及面對同學、師長上不再忐忑不安。

聲暉協會雖然主要服務對象是聽障的孩子們及父母,但他們也會對一般不太了解聽障朋友的社會大眾,提供一些認識聽障朋友的學習機會,例如舉辦校園宣導活動。很多人都以為,所謂聽障朋友是不是又聾又啞?總幹事表示,其實聾和啞是由不同的器官受到傷害所引起的,所以聾不一定啞,啞也不一定聾。聽障者雖然因為聽力而影響到語言的學習,但是只要有好的口語訓練,也可以開口說話。「因此以後若看到聽障者時,千萬不要再叫他啞巴。」傅總幹事說。

除了舉辦活動,聲暉協會也積極推動「回歸主流教育」及「早期療育」,也是為了增進社會大眾對聽障者進一步認識,澄清社會大眾對聽障朋友的誤解。傅總幹事說,近年來聽障教育開始漸漸受到重視,口語訓練及聽能訓練,讓聽障者可以像一般人一樣用口說話,只要注意聽,每一個人都可以用紙筆、說話的嘴型、表情或是動作和聽障者溝通。  「我們鄭重呼籲政府重視聽障教育,我們更衷心希望社會打開心胸接納聽障者。這不單單是聲暉協會的期盼,更是所有聽障者的期盼。」傅總幹事說。

中華民國聲暉聯合會 台北市聲暉協會

2002年10月22日 星期二

台北動物之家 人道照顧流浪狗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網路上最近頻傳著台北動物之家目前在改建的消息,文章內容是說,改建中的舊犬舍沒有辦法讓狗狗們繼續居住,所以牠們將被安樂死。台北動物之家獸醫黃淑敏表示,園區只是做部分地板更換的工程,並非外界想像的大工程。且園區有將舊犬舍的狗分送到台北各大寵物醫院,讓民眾愛心認養的配套措施,並不是因為空間不夠,就殘忍地將狗狗們安樂死。

為了要讓小動物們有更乾淨、完善的居住環境,位於內湖的動物之家從十月初開始了部份更新地板的工程,預計在今年十一月底完工。黃淑敏說,園區內兩百多隻狗的排瀉物就算清潔員工每日用大量清水沖洗,臭味和細菌還是會殘留在不易乾燥的水泥地板上,環境不夠衛生,也降低了前來參觀民眾原本想要認養的意願。

新式的地板易乾,且材質軟、易保溫,狗狗們在上面活動也比較不容易受寒。經過特殊的設計,地板會有一點斜度,好讓狗狗們的排瀉物和清潔犬舍的水能順利排入下水道,讓環境可以長時間保持乾燥。黃淑敏說:「加上一個室內的大風扇每天運轉,可以維持空氣流通並去除狗味。」

黃淑敏說,動物之家目前約收容兩百多隻狗,每個月的民眾認養率大概有百分之四十。依照政府規訂,公立收容所內,未植入晶片的流浪狗如果在七天內沒有人領養,這些犬隻就只能送到外面的獸醫院被安樂死。黃淑敏說:「我們不會惡性地將狗狗安樂死,只是一個公立的動物之家無法無限擴充,如果一隻收容了好幾個月的狗狗沒人領養,那外面還有那麼多的流浪狗怎麼辦,這是相對的問題。」

動物之家寵物管理員姚燕春表示,美國的流浪收容所一般只要收到還在喝奶、無法自食其力的狗,就將牠們送上死路,而動物之家的做法是先將這些小小狗們養到兩、三個月大,等到牠們可以自己自食其力的時候再開放民眾認養。

姚燕春也說,如果有傷殘的狗被送進來,症狀比較不嚴重的,獸醫還是會將牠們安置在隔離室盡力治療,但是狗狗如果是流鼻膿,身體嚴重出血、獸醫判定無法醫好、且會影響到其他動物的健康時,才會適時執行緊急安樂死。

動物之家另外一位寵物管理員鄭文義說:「小動物被環保局的人送進來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其基本資料的記錄和行為評估。」每一隻小動物的籠舍上都掛了一張識別牌,上面記錄了遺失地點、犬型、健康狀況和行為評估。鄭文義說,如果狗的各方面的狀態都很良好,個性又很親人、不具威脅性,那麼園方會將牠們盡量地留在犬舍裡,等待有愛心的民眾認養將這些小生命。

黃淑敏表示,動物之家沒有辦法像民間的收養流浪狗的人士一樣,將帶回來的狗狗們全數養到終老。雖然如此,大部份的民間機構沒有政府補助,負擔不起龐大的狗食及飼養開銷,使得狗狗們的生活品質無法和公立的收容所相比。由於有市政府的補助,動物之家的狗狗們每日定時吃兩餐狗飼料加進口肉罐頭。

鄭文義說,在園內有五位獸醫每日都會「點狗」,觀察每一隻動物的健康狀況,以預防各項傳染病的擴散。寵物管理員和志工都會固定將狗個別洗澡,而且只要天氣好的時候都會將狗狗們帶去動物之家附近的空地上溜達。鄭文義說:「我們現在都先將狗狗安置在籠子裡,到戶外時再放牠們出來運動。我們並不是用外界所說的鐵鉤或其他會傷害到狗的方式抓狗。」

黃淑敏說,動物之家一直在改進許多曾經被社會大眾垢病的問題。不管是抓狗的方式、環境的品質等都不斷地在改善當中,另外也開放中小學的參觀,讓小朋友們從小就有愛小動物的觀念。黃淑敏感嘆地說:「希望社會大眾能對安樂死及相關法令有所認知,而不是一聽到安樂死就認為是不人道、不具愛心的一種處死法。」


延伸閱讀:

1.台灣認養地圖網路

2.台北動物衛生檢驗所

3.財團法人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

2002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義工媽媽 走出家庭服務社區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台北縣三民國中義工媽媽陳怡君說:「當義工媽媽不但可以服務社區,還可以充實自己,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對她來說,會當義工媽媽是因為大兒子在三民國中入學時,學校就熱情邀請她,希望她能加入義工媽媽團隊。因此陳怡君便選擇在圖書館中為學生服務,負責幫忙借書、還書、上架歸位等工作。

陳怡君有感而發的表示,當家庭主婦已經二十年了,每天不是買菜就是做家事,很久沒有私人時間看書,所以有了這個機會,她覺得很高興。陳怡君笑著說,有時在圖書館內也會發現一、二十年前所看過的散文集,看到了陪她成長的書籍,那種失而復得的感覺,享受溫故知新的樂趣,讓她有種年輕感覺。

不只陳怡君有這種感覺,台北縣仁愛國小義工媽媽吳美雪也說:「當義工媽媽最快樂的事,就是能夠去幫助別人。」在生活服導組服務的她,除了幫忙學校行政工作外,有時還會幫忙輔導學習障礙或心智障礙的兒童。她表示,自己雖然學歷不高,但是經過學校專業輔導人員的訓練後,自己也能教導這些孩子,看到他們的成長進步,讓她感到自己相當有價值。

吳美雪回想自己當初會加入義工媽媽團隊,是因為學校有為義工媽媽開設的成長課程,邀請許多基金會的專業輔導人員講課,上課內容包括情緒管理以及如何經營家庭,與家人溝通等主題,所以她希望藉由成長課程,能夠對自己,也能對家庭的氣氛有所改善。在花了兩年的時間學習後,吳美雪發現只要用心就能改變自己和家人。她認為,當義工媽媽不但可以充實自己的知識,還可交到許多義工朋友,因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社區,有共通的話題和同樣服務熱誠的心,容易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

吳美雪進一步指出,許多女人在結婚後,將自己關在柴米油鹽的世界,每天過著規律單調的生活,在當了媽媽以後,生活更是以小孩為重心,幾乎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吳美雪認為,當義工媽媽,會對人生有重新詮釋,不但可以充實知識心靈,也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道理,這是一種新的人生體驗。

除了在校內為學生服務外,三民國中和仁愛國小義工媽媽團隊也會走進社區,為家鄉社區盡力,像是蘆洲市文化商圈活動、蘆洲市捷運動土典禮以及蘆洲市各學校校慶等活動,也都能看到義工媽媽們在各種大小會場之間穿梭忙碌的身影。

當義工媽媽的這些日子以來,陳怡君和吳美雪皆不約而同的表示,在不影響家庭的前提下,能為學生和社區有所貢獻,對她們來說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空間不足 流浪動物好擁擠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許多孱弱飢餓的流浪狗,原本四處為家,在街道窄巷中尋覓著下一餐,後來經過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的安排處理下,動物們進入了基金會所擁有的貢寮保育場居住,並予以細心的照顧,讓流浪動物有了避風港。但是目前基金會則因為空間嚴重不足,已經無法再去收容其他的流浪動物。

流浪動物之家當初的成立,是為了減少流浪動物的數量,流浪動物之家基金會的服務人員李昭瑩說:「就是幫流浪動物找個家。」基金會平時對民眾宣導一些愛護動物、不要隨意棄養的觀念;另一方面,也將流落街頭的動物,安排至基金會所屬的保育場養育。

「我們現在能用的經費非常少,已經沒有能力再為其他的動物蓋地上屋。」李昭瑩說,其實保育場附近還有一些尚未開發的空地,但是目前基金會囿於經費的問題,也沒有辦法再去開發、擴建收養動物的住所。

李昭瑩說,保育場處理方式是將十隻左右的流浪狗,安排在約有五坪大的空間讓牠們自由活動;如果是體型小一點的流浪狗,則是十五隻分配一起。但是流浪狗收養的數量愈來愈多,目前保育場有七百多隻的流浪貓、狗,已經達到空間上的飽和,無法再收容更多的流浪動物。李昭瑩又表示,現在如果有民眾送流浪動物到保育場,他們也只得無奈地請民眾先帶回照料。

李昭瑩表示,保育場的經費來源主要還是靠著愛心人士的捐款幫助,政府雖然也有給予基金會經費上的補助,但是數目「非常的少」。所以能使用的錢還是相當有限。

「保育場有時也會舉辦流浪動物的認養活動」,李昭瑩表示,希望愛心人士能夠收留照顧動物,並且也緩和保育場裡流浪動物的數量。李昭瑩也說,因為在保育場的流浪狗很多都是在養老的「老狗」,所以其實會來認養的人根本很少;也有些人只是因為一時興起而來領養,但是過沒多久時間又送回到保育場。

李昭瑩說,目前社會上會有這麼多的流浪貓、流浪狗,主要都是因為飼養者在當初養動物時,沒有做好準備、考慮清楚。開始覺得很可愛、好玩,到後來才發現養飼養動物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就決定棄之不顧;還有就是在棄養時「沒結紮」,才造成今天路上有這麼多的流浪動物。

美麗之島人之島 唱出人權之聲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美麗之島•人之島》(見圖)是台灣首張以「人權」概念作為主題的音樂合輯,專輯中收錄的歌曲,表達出不同身份的小人物心聲,例如:婦女、原住民、失業人口、外勞等。發行這張專輯的台灣人權促進會,希望藉由音樂和人權議題的結合,能讓更多人接觸到這方面的概念。

一提到人權,總是很容易讓人直接聯想到政治,但其實人權和任何議題都密切相關,舉凡受虐兒童、婚姻暴力、勞工權益等等,都屬於人權的範疇之內。「為了不再讓人權和悲情劃上等號,」台權會辦公室主任吳佳臻說:「我們想以年輕、活潑的方式來表達不同階層、不同小人物的心聲。」於是台權會選擇以「音樂」這個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方式,來表現人權議題,希望藉著音樂的流通性,讓人權意識更廣為人知。

「對於從事社會運動的工作者來說,一面推行運動、一面做紀錄是必要的。」吳佳臻說,《美麗之島•人之島》對台權會的意義,一方面是紀錄、另一方面則是宣傳,不只是為台權會這個組織做宣傳,也是在向社會大眾宣揚人權概念,期望喚起大家的重視。

在選擇歌曲的過程中,吳佳臻說,他們多半會先設定想要在專輯中表達的議題,再根據這些議題,從過去已發表的歌曲中尋找合適的。例如:由「黑手那卡西」演唱、表現勞工議題的「福氣個屁」;突顯失業議題、由葉樹茵演唱的「失業男子」;交工樂隊參與反核運動時所寫的「非核家園進行曲」等。然而,在收歌過程中常會牽扯到版稅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許多台語老歌的版權問題十分複雜;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有些歌曲的版稅過高,台權會無法負擔,所以版稅問題是最大的困難所在。

若是找不到符合議題的現成作品,台權會轉而尋找合適的創作歌手或樂團,請他們提供作品。例如外勞權益的議題,台權會就透過「桃園希望職工中心」,找到三名菲籍外勞,請他們在專輯中演唱菲律賓歌曲「Masdan Mo Ang Kapaligiran 」〈中譯:看看你的周遭〉,表達外勞的心聲。

《美麗之島•人之島》不僅請到音樂人朱約信擔任製作人,也集結許多有特色的歌手和樂團,例如:積極參與社運,日前更獲得金曲獎肯定的「交工樂隊」;由工人和工運組織者組成的「黑手那卡西」;作品充滿女性自覺意識的創作歌手何欣穗等人。這使得整張專輯不只具有明確的人權意識,更包含了豐富的音樂風格。吳佳臻說,也許有些人純粹是因為喜歡音樂才接觸這張專輯,但她希望這些人能藉此機會多去了解人權概念,這正是台權會發行這張專輯的目的之一。

大同早療部 遲緩兒成長路不孤單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句口號說得容易,但真正實行起來卻不知從何下手,大同育幼院的早期療育部就真正的能提供遲緩兒的家長這項服務。

早期療育是一種人性化、主動而完整的服務。它是利用各專業整合性的服務來解決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兒童(特別是零至六歲)的各種醫療、教育、家庭及社會相關問題,以便能支持並加強孩子的發展,一方面開發孩子的潛力,一方面減輕障礙程度及併發症,以使孩子能加強和同齡孩子一樣過正常生活的能力。

大同育幼院的院長郭光輝先生表示,在民國八十七年三月起成立早期療育部之後,在民國九十年五月,又受託開始承辦北縣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個案管理服務,一方面主動聯絡遲緩兒童家庭以協助其需求或得適切的滿足,一方面積極連結區域內的相關資源以建構資源網絡。目前大同育幼院早期療育部就是以日托班與個案管理為服務的兩大主軸。

郭校長說,日托班的服務對象是三至六歲的發展遲緩兒童,也有一些家長會在一旁照顧孩子,也能跟孩子一同學習。而院方主要是運用社會工作、特殊教育、醫療及復健等專業團隊人力,提供整合性的療育服務,目的在協助提昇他們生活自理技能、認知能力、語言發展及人際互動還有社會適應能力。

同時,他們也會評估學童的發展狀況,設計適合的教學課程與訓練計劃,運用各類的輔具,提供語言、音樂等復健訓練服務。譬如現在日托班的學童以智能障礙最多,老師更會依照他們不同的狀況個別的與他們聊天。除此之外,老師也會放一些音樂,帶著他們唱遊活動,希望能漸漸開啟他們封閉的小心靈。

家庭服務部分,老師們也會跟家長保持良好溝通,掌握孩子成長進步狀況,必要時也會作家庭訪問了解家庭狀況和需求,提供相關資訊和諮詢服務。當遲緩兒已達到就讀小學的年齡,或在日托班學習狀況良好,經評估後院方會依據學童的個別需求,整合專業團隊的評估與家長共同討論訂定轉銜服務的計劃。

而個案管理服務,郭院長表示,是院方接受早期療育通報轉介中心轉介的個案,進行家訪實地了解個案狀況,針對個案及家庭個別需求,聯繫相關資源,並與家庭共同研擬個別化家庭服務計劃,定期的檢視評估。

到目前為止,個管家庭類型以服務需求最多,內容包括:居家照顧、臨時托育、家庭諮詢、交通服務等。其次為經濟需求,包括生活補助、障礙津貼等,最終的目的在於使遲緩兒的復健療育得以持續,並能獲得穩定良好的家庭照顧。而同樣的,若個案已達就讀小學年齡,則將進行轉銜準備,此時這個個案便會結案歸檔,而在結案後院方仍需持續追蹤半年,以確認兒童及家庭的穩定適應。

郭院長說,父母對於自己的孩子是身心障礙幼兒通常很難接受,因此許多在發展關鍵期的幼兒未被發現,以致錯過接受早期療育的機會。嬰幼兒時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早期的生活經驗及身心發展,奠定一個人未來智力、學習、人格、情緒及社會能力的基礎,不僅一般兒童如此,對於特殊幼兒更是如此。他希望家長都能特別的注意,也希望早期療育的服務能讓身心障礙的幼兒成長的路上不孤獨。

大同育幼院院址:台北縣中和市圓通路121巷2號早療部:(02)2242-1540 


延伸閱讀: 台北早期療育綜合服務網 大同育幼院

江翠慈輝班 給孩子們無比關懷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阿成(化名)的父母離婚,媽媽疏於管教,導致阿成無法適應學校生活,最後中輟,後來經由老師的推薦來到江翠國中慈輝班。在老師的照顧關懷之下,阿成找到學習的另一片天地,逐漸能適應和學習,現在的阿成已是松山工農機械科三年級的學生,成績都在前五名,明年將應考技術學院。

「我們的慈輝班就像一個大家庭一樣。」江翠國中慈輝組組長陳老師說,其實會來慈輝班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因為在家裡得不到溫暖,沒有人能陪他們說話,所以慈輝班的老師對這裡的孩子就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用愛心和耐心教導和照顧他們。

慈輝班楊老師也說,在這裡所有老師都把學生當作是自己的小孩,像是有學生眼睛近視,家長不管,老師就戴他去配眼鏡;還有些學生的衣服太髒,老師們就主動帶肥皂來學校,教他們如何洗衣服。正因為老師們很重視這群孩子,所以他們才願意和老師們溝通,甚至有些學生放學後都喜歡留在學校和老師聊天,活像個家庭。

慈輝班在教育部的政策下成立於民國八十二年,目的是協助遭遇不幸而有中輟之虞的學生繼續就學。有別於一般的國中教學,慈輝班在課程上還有所謂的技藝教育,像西點烘培、美髮、美容等都是課程的一部分。江翠國中慈輝班更是台灣的第一所慈輝班,至今有十年的歷史,目前三個年級共有三十個學生。

阿芬(化名)現在是慈輝班三年級的學生,由於是在單親家庭下生長,所受的關懷較少,國小時的她甚至沒有任何一天是穿著制服去學校上課的。來到慈輝班之後,老師耐心的教導與鼓勵她,並且藉由烹飪課程找出她的興趣,現在的阿芬除了是班上成績前三名,還是拿到學校烹飪比賽第一名的優秀學生。

陳組長表示,來到這裡的小孩因為在一般的科目學習成就低落,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心,最後放棄自己,所以除了在課程上有所改變之外,慈輝班還會固定舉辦一些烘培、美容美髮等比賽讓孩子們參加,還有像是最有禮貌、最佳整潔、守時勤快等獎項也會按時頒發,以增加孩子們的自信心。

陳組長說,每一位來到慈輝班的學生都是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老師們都希望他們將來長大以後,除了可以有所成就之外,還能記得在國中的時候有一個這樣的慈輝班關心、照顧過他們,這樣慈輝班就算是成功了。

RCA公害訴訟事件 有意義無進度

【記者陳香妤/生命力報導】公視紀錄片組製作人蔡崇隆在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舉辦的關懷人權系列講座中,談到了RCA事件如果員工勝訴,具有創下台灣以「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法」勝訴的第一例、讓台灣僱主重視職場環境、及警告歐美等先進國家不要污染了其它國家的環境卻不負責等三個重要的指標意義,可惜的是,目前卻因為證據的不足及研究的缺陷,而使得全案目前並沒有進展。

RCA是指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America)的英文縮寫,一九七○年RCA公司來台投資設廠,曾是台灣外銷績優廠家第一名,也獲選為模範工廠,之後相繼被美國奇異公司、湯姆笙公司合併,但一九九二年停產關廠後,立刻暴發了公害污染問題。因為直接傾倒有毒廢料,使得RCA連離廠區二公里的地下水,都含有過量的三氯乙烯及四氯乙烯,隨著污染案被揭發,也發現了廠區居民和員工罹癌率偏高,根據統計,確定罹癌者已超過千人,目前本案仍在發展中,並未進入實質訴訟。

蔡崇隆說,RCA案件對台灣有三個重要的指標意義,過去台灣企業、跨國公司造成土地、水流的污染,幾乎很難去追究責任,如果RCA案有機會運用新的「土壤及地下水整治法」勝訴,即為台灣成功的第一例,表示新法令行得通,也讓造成土地及水流污染的公司、企業無法推卸責任。

蔡崇隆表示,其實台灣僱主並不是很注重職場環境,而目前勞工的職災、職業病也很難證明與工作有關連性,若是RCA案能被證明員工所得的癌症和工作有因果關係,而湯姆笙公司也願意賠償的話,在台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讓顧主知道職場環境對員工的重要性,如果不去重視,就得付出很大的代價。

而最後的意義在於跨國訴訟,蔡崇隆說,如果今天我們可以追究出責任,要求美商公司負責的話,等於告訴歐美等工業進步國家,不要挾持著先進的技術及比較強的經濟力、政治力,到比較落後的國家污染而不負責,有個很大的警告意義。 

蔡崇隆表示,目前工作者所得的腫瘤和工作的關係並無法由科學證實,卻可以有合理的懷疑,而這個懷疑有超過五十%的可能性。RCA案到現在還無法進入訴訟階段,是因為證據還不足夠。要重建當年的現場,研究者必須拿到員工當年職務、工作所在位置的相關資料,才有辦法證實員工的罹癌和工作確定有關係,但RCA公司並不願提供員工作資料,他們堅持當年的資料已經燒掉了,蔡崇隆認為,也許以訴訟壓力可以逼迫湯姆笙公司拿出當年的資料。

目前RCA案處於停頓的狀態,雖然司改會成立了律師團協助RCA員工,希望可以先假扣住湯姆笙公司在台資金,再幫忙打這場官司,但律師團遇到最大的困境,就是查不到錢在哪裡,也就無法扣住資金。而官司方面,也因為制度的關係,只能在台灣或美國間選擇一地開始訴訟,但自救會內部一直無法決定選擇在美國還是台灣打這場官司,也使得訴訟沒有實質的進度。


延伸閱讀:
1.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2.RCA悲歌

3.RCA女工無助吶喊 只盼正義發聲

數位學習校園計劃 新莊開跑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由台北縣新莊國小和台灣微軟公司合作的「數位學習校園計畫」歷時三個月建構完畢,將新莊國小許多豐富的植物資料數位化,並設立植物教學網站、架構了校園內無線傳輸網絡,學生和老師只需手持比PDA大一點點的平板式電腦,在校園內就可輕便的存取和查詢教學網站內豐富的植物資料庫,這樣的電子書包教學系統讓教學不再只侷限於教室裡。

新莊國小的數位學習校園計畫,是由擁有科技專長及植物學專長的老師們共同完成的。老師們一起整理出國小學童平時對植物分類的特徵,如:巢狀、樹狀,並統計出學生對植物的感受,如:「很香」或「會臭」,建立起適合小學生查詢的教學系統。

「我們不能為了教學而把樹砍下來拿到學生面前,所以有了這個計劃。」負責數位學習校園計劃的顏膺修老師表示,為了讓學生能簡單輕鬆的學習,自己拿著設備就能達到學習的效果,老師們也會設計許多活動,例如玩大地遊戲,讓小學生以植物特徵闖關的方式,實現無線行動教學,寓教於樂。

「小學生拿到這種設備就高興的不得了!」顏老師說,以往許多類似的資料庫對小學生來說都太過艱澀了,而這次的計劃以小朋友的感受為出發,對國小學童而言是比較適當的。

顏老師說,學生只要使用簡易的科技設備就能夠認識週遭的事物,學習效果比以前好很多。而植物的文字、圖片以及所有的影音資料經過長期的收集,顏老師說:「目前已經累積超過七十筆的植物資料、七百多張植物圖片以及二十多個影音檔。」

「我們期盼台灣教育也能為落實網上學習而努力,讓學生、教師及父母都可在任何時間、地點、運用任何裝置上網學習。」微軟公司邱小姐表示,目前政府和教學界都很積極的期望能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數位學習環境,現在新莊國小成功的數位校園計劃,可說是建立起未來推廣無線行動教學及電子書包應用的範本。

資訊志工育人才 公益社會e起來

【記者劉佑豪/生命力報導】隨著全球資訊化的趨勢,非營利組織也面臨到電子化的迫切需求,日前青輔會與財團法人研華文教基金會共同合辦的「推展青年資訊志工方案」,以培訓資訊志工,推動非營利組織e化,並協助社會公益網站的建立為主要目標。

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監事吳淑華表示,協會一開始並沒有網站的架設,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便毅然決定要加入志工方案。指派的志工經過各階段的學習,去年將協會的網站正式推行上路。

「台灣有很多原住民組織,但都位在資源過少的偏遠地區,網路上更是無法見到其蹤跡」吳淑華說,如今能透過協會的網站,將活動訊息推廣各地,例如今年六月底,新竹縣西堡部落的泰雅族原住民所種植的水蜜桃,也是經由協會網站上的推銷,協助他們將這些新鮮的水蜜桃,直銷到消費者的手中,免除中間商的剝削,這樣一來,不但對他們的收入有所幫助,也能藉以改善原住民的經濟。

「因為透過協會網站的架設,讓我更深入的了解協會的想法、組織脈落。其實我們大可聘一個資訊工程師來替我們架設網站,但是聘來的人不一定會深入的了解組織。要讓組織廣為人知,更易於推廣,透過我們自己的人員去培訓,再來替協會架設管理網站,才是最有效的。」吳淑華說。

「為了提升競爭力,它帶領我們更實際的邁向電子化。」身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志工一員的朱自強,在基金會中負責接線、活動與輔導志工的工作,經過「推展青年資訊志工方案」一系列的培訓課程,目前亦擔任資訊工程人員,協助兒盟相關網站之建置、經營和管理,建立更完整的兒童福利資料庫,並統籌、管理會內電腦網路之軟硬體設備等。

朱自強說:「除了提供軟硬體的贊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培訓給了我們理念和方向,更加的了解資訊化的工作流程。進而促進兒盟組織內工作業務電腦化,使兒盟的電子化更徹底。」

青輔會與研華文教基金會於民國九十年,共同推動「協助中小型非營利組織電子化計畫」,落實協助非營利團體架設網站,培訓青年成為資訊志工。培訓課程中涵蓋了電腦作業系統的實務操作、靜態網站的架設、組織電子化的規劃等,進階的課程中更包含了網頁美工設計、網站系統分析。

「現在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已具有相當規模,但在e化的過程中,財力與資訊人才的缺乏,仍處於資源不足的情況。」研華文教基金會執行特助黃韶玲表示,與青輔會等團體的合作,不但能提供軟硬體上的補助,更可透過培訓出來的資訊志工,協助網站建製、管理。黃韶玲說:「透過此計畫的推動,帶動青年資訊志工的積極投入,也能讓台灣的非營利組織徹底e化,更能有效發揮其公益功能。」

家暴服務處 盼建司法友善環境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家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在經歷傷痛後,往往還要走過警政、醫療和司法機構這些多重關卡,一路走到最後,在面臨繁雜的司法程序時,卻往往得不到友善的司法服務,如此的司法,對她們的身心來說,似乎太過沉重了。

現代婦女基金會受台北市政府之託,成立了家庭暴力事件的聯合服務處,就在士林地方法院旁。依著地利之便,服務處的社工提供被害人法律諮詢,陪同她們出庭,也受理其他社福團體轉介的家暴個案。一直以來,她們和法院和社福團體保持良好的聯繫,協助家暴事件的受害人處理司法程序,對於受害人的情緒來說,有相當的安撫作用。

家暴服務處的社工康芸說:「一般被害人出庭的時候,心理的壓力很大,陪伴她們一起出庭,幫忙她們處理司法程序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和法院的互動良好,對家暴事件的司法服務是很正面的。」

在家暴服務處工作了半年,現代婦女基金會的督導李仰欽認為,隨著時代變遷,家庭中可能發生的問題已經遠遠超過家庭成員可以自己處理的範圍,所以家暴受害者的救助和輔導工作,都已有不同的機構在進行,其中包括了警政、醫療、司法以及社會福利機構。而這些機構,其實是環環相扣的,應該要互相協助而且讓資訊流通,形成一個專業的服務網絡,來為家暴被害人服務。

一直以來,家暴服務處向外宣導社會福利網絡的概念,李仰欽說:「社會福利機構間,如果是緊密的聯繫著,可以幫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提供無縫隙的服務,在網絡裡的輔導人員,應該對這個專業的網絡有認同感,而且有一樣的共識,就是以被害人安全為優先。」

李仰欽接觸司法環境多年,她說:「在家暴服務的環節中,司法體系常常是互動最鬆弱的一環,被害人和社工團體,對司法服務有很高的需求,但是卻常常在司法體系裡面碰壁。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協助,司法體系對受害者來說不再是冰冰冷冷的,我們會定期邀請司法人員舉行座談會,互相討論和交換資訊。這是一個能夠讓司法服務更友善的作法,雖然大家都沒做過,沒關係!那就一起來嘗試!」

從事婚暴輔導工作多年的康芸說:「許多社工在幫助受害人進行訴訟手續時,都曾經遇到不耐煩的書記官,或是不願意幫忙保護被害人的法警,社工在司法系統中受挫是常有的事,更何況是沒有經驗的被害人,所以我們希望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協助,多和法院作聯繫來幫助被害人。」

針對有人質疑社工團體和司法機構來往過密,會有審判不中立的問題,李仰欽解釋說:「我不認為會有這樣的問題存在,因為司法系統分成審判系統和司法行政系統,我們所要求的是行政系統的部分,希望他們提供專業來為民眾服務,並且多和社工團體進行聯繫,幫助受害人順利走過審判過程。」

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電話:(02)2831-2321 地址:北市士林區士東路190號 e-mail:mwf_judicial@yahoo.com.tw


延伸閱讀:
高雄市政府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
台北市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小組 處理家暴聯合服務處 士院掛牌

2002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新竹璞玉計劃 衝擊客家文化

【記者黃心怡/生命力報導】璞玉發展計劃位於新竹縣,涵蓋了竹北市、竹東鎮與芎林鄉之間的非都市土地,面積高達一千二百五十公頃。璞玉計畫執行長林健正說,整個璞玉計畫的土地分配中,除了承諾給交通大學一百公頃作為校地建設,還有三百公頃作為高科技「知識經濟產業」進駐之用。

璞玉計畫主要由新竹縣政府、交通大學與臺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共同規劃,希望能將如此廣大的非都市土地,建構成大學校區及無污染性的高科技產業園區。林健正說,為了提供學生與高科技從業人口生活所需,計劃中也有住宅區及商業區的規劃。另外,將有三、四百公頃,規劃為公共設施,其餘五百公頃建地則會發還給地主,做為補償。不過,林健正說,目前各項土地規劃的空間分配,仍還未定案。

在規劃區域上,四處可見二百年前客家農村的原貌,例如:引水用來灌溉的水車、傳統三合院房舍,還包括利用水力運轉碾米的水磨坊。家鄉在竹北六家庄的文史工作者陳板說,開發計畫將對當地客家文化的保存,造成威脅。

如此大規模的計畫,的確引發許多不同的聲音。陳板表示,除了徵收範圍過於廣大、高科技產業進駐意願難以掌握之外,這片土地上到處散佈著農舍、三合院、家廟、伯公廟、古老水圳等客家文化資產,那些該拆,哪些該留,都備受各界爭議。

「為什麼不先聽聽當地人的意見?」陳板說,文史調查做得實在不夠完整,像是寶山水庫附近有一座平埔族墓碑,是台灣少見的平埔族遺跡,卻仍沒有具體的保存或安置計劃。林健正則說,文史調查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所有文化資產都必須經過專業人士鑑定後,才能確定到底有無保存的價值。

族群方面,陳板表示,現在當地只有一萬多客家居民,在璞玉計劃徹底推行後,估計將會湧進十萬個移民人口,客家人反而會變成弱勢族群,文化保存更加不容易。

「贊成開發或不開發,當地居民形成兩種聲音」林健正表示,贊成開發的地主認為,農村隨著人力老化、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參與新市鎮開發是轉型的好辦法;反對開發的地主,質疑政府又來騙地了,認為以往開發案講得很好聽,但配地不足,地主吃大虧。不過,他認為,目前當地居民最關心的,還是徵收價格、配回土地多寡的問題。

「文史保存與發展之間難以平衡」陳板說,日本妻籠的社區規劃以「不賣、不租、不破壞」為社區重建的三原則。「不賣」讓在地居民可以永續經營;「不租」讓當地居民享受到自己當頭家的經濟實益;「不破壞」則能夠持續吸引遊客來觀光,這樣的規劃,讓妻籠住民享受到古蹟保存與在地文化的經濟效益。他希望璞玉計畫也能以「不賣、不租、不破壞」為原則,讓「璞玉計畫」真的成為新竹縣民的璞玉。


延伸閱讀

國立交通大學璞玉計畫暨新校區推動小組

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歡喜成立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罕見疾病由於患者人數少,許多醫療資訊的取得往往比較困難,多發性硬化症病友決定成立他們自己的協會,為多發性硬化症病友發聲、爭取權益。

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於十月五日下午,在雙連教育中心聯誼廳舉行成立大會,當天有來自全省各地共四十多位病友參與出席,分享他們的醫療經驗及心路歷程,此外還有醫師針對多發性硬化症做的專題演講、病友的樂器演奏,讓成立大會顯得既知性又溫馨。

主持人李淑華說,多發性硬化症協會能夠成立是由一群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家屬、醫療界、及社會上關心這個病症的熱心人士所發起,加上幾位熱心的病友多方奔走籌畫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協助,到今天協會終於正式成立,此後全臺灣約二百多位的患者,將可以互相鼓勵、相互扶持,不用再孤軍奮鬥。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曾敏傑表示,健保一年有三千億的預算,可是用在罕見疾病的經費卻只有一億六千萬,顯示政府對於罕見疾病患者的照顧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台大神經部醫師楊智超說,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中樞神經的病變,神經訊號的傳導發生問題,導致患者喪失部份的感覺、聽覺或視覺,醫學界目前至今仍無法找出治病原因,只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部分患者經藥物治療後病情都能控制得不錯,麻煩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會反覆復發,行動不便造成患者會更需要他人的協助。

為了展現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旺盛的求生意志以及傑出才華,會中還安排兩位病友樂器演奏,首先是病友吳沅臻帶來的鋼琴表演,她說第一首「感謝您的愛」是要獻給他的父母親,感謝他們無微不至的照顧;第二首「歡喜就好」則是送給病友們,希望大家都能快快樂樂的生活。再來是音樂家周勳瑜帶來的長笛演出,她說「我們外表看起來和一般正常人沒什麼兩樣,因此很多人都不了解為什麼我們只不過被撞了一下卻倒在地上爬不起來。」道出了很多病友的心聲。

李淑華表示,目前加入協會的病友估計約有一百四十人,希望透過「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協會」的成立能更有效地推動各項服務病友之工作,包括和其他罕見疾病組織共同推動罕見疾病患者就醫、就養相關權益法案的制定。另外,協會已申請加入多發性硬化症國際病友會,成為非正式會員,除了可以吸取其他國家發展病友會組織的經驗外,還可以獲得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最新資訊,提供給國內醫療人員、病友及家屬參考。她說「協會希望能夠提供病友必要的協助,跟病友們一同成長。」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馬雨沛 絕不輸給癌症

【記者劉靜怡/生命力報導】事業一帆風順,感情生活順利,又獲得夢寐以求的出國進修機會,三十二歲那年的馬雨沛,正處於高峰期,人生就像是一條向上攀升的曲線,直達雲端。可是在這最美好的時光裡,命運卻把她從雲端的天堂,推進乳癌的泥沼中。在這種種的考驗下,馬雨沛不但沒有被擊倒,反而讓看清了人生,真正要追求的東西是什麼。 

回想起當年,馬雨沛說,在發現乳房有硬塊時,她正巧申請進入史丹佛大學。在二姊不斷催促的情況下,她勉為其難到醫院檢查,當時醫生判斷是過大的良性腫瘤,她以為兩個鐘頭的切除手術後,她就可以重回美麗人生,不過,卻只是一連串苦痛的開始。

馬雨沛說,第二天回診時,一切情況都變了,醫生表示,手術並沒有切除乾淨,在二點五公分的腫瘤中,發現了零點六公分的癌細胞,所以必須要警急開刀。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馬雨沛說,她的腦中一片空白,不過,她決定打起精神,和家人、醫生一起去了解、面對癌症,這是她第二次開刀。  

四天後,馬雨沛再度回診。「癌細胞還是沒切除乾淨」醫生的一句話,擊毀了馬雨沛的心。「我可以再相信醫生嗎?」、「我大概沒死於癌就先死於手術台」馬雨沛開始拒絕、排斥醫生,不願接受任何治療。但是,親情、愛情的支持與壓力,馬雨沛不情願地接受第三次開刀和乳房重建手術。手術後,馬雨沛開心地認為災難已過,終於可回到人生的正軌,繼續她的計畫,但一切都事與願違。  

手術後兩週,馬雨沛出現了傷口感染,乳房重建也發生百分之一的排斥現象,所以,她第四度走進手術房,這次的手術讓她的一切真正停滯下來。就算是用最強的抗生素二十四小時不斷施打,一個月後,傷口仍然是像一個小黑洞般沒辦法癒合。和醫生協商之後,馬雨沛決定第五次進開刀房,並進行化學治療。  

馬雨沛說,長達四個月的化療,讓她頭髮脫落、眼睛指甲全變灰色。五官、味覺、嗅覺等一切的改變,讓她真正陷入了低潮。「惡夢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我的身體為什麼背叛我」她覺得,人生就像是一節、一節的往下掉,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再爬上去。

化療結束後,醫生對她說,我們能做的都做完了,你可以走了的時候,她真的覺得不知該如何走回自己的人生路,她變的沒自信、沒勇氣走回陽光下。不過親人的支持鼓勵,未婚夫對她的執著,馬雨沛決定要把病養好,她下定決心,再度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找回完整的身體。

十個月中,經歷了七次手術。「重重的跌倒,才能體認到手足的重要性,原來一隻手,一隻腳都像是一張保護網,是家人朋友保護關心著自己。」馬雨沛表示,她深深的體悟到了愛的療法,並仔細思考生命裡還留有什麼。  

「在人生低潮中細數自己的不幸時,也才發現原來我有多幸運」馬雨沛表示,這次的經歷,讓她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義何在,也讓她發覺了以前有多自私。她以前認為,人生就是一條向上的曲線,是一直往上的,所以每天都汲汲於事業。但現在,她發覺事業並不是第一,重要的是能不浪費生命,做自己抱持著熱情的事。

如今,馬雨沛加入了公益團體,用自身的經歷去幫助受到同樣痛苦的人,也和醫界朋友創立了希望協會,推廣癌症知識。現職八大新聞主播的她說,不管未來職業如何改變,公益事業是她一輩子不會放棄的事業。


延伸閱讀

HOPE癌症希望協會

罕見疾病基金會 為罕病患者發聲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罕見疾病患者由於人數少且容易受到社會的忽視,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以來致力於為病患爭取權益,讓他們在醫療以及日常生活上都能受到較好的照顧。

所謂的罕見疾病就是指盛行率很低、少見的疾病,依照我國「罕見疾病及藥物審議委員會」公告,以萬分之一以下年盛行率作為我國罕見疾病盛行率之標準。罕見疾病患者由於人數少,長期以來面臨生存和醫療環境的困難,因此罕見疾病基金會在民國八十八年六月成立,推動醫療人權的提倡、病患權益的爭取、優生保健的推廣及政策制度的改革等各方面,為台灣的罕見疾病患者發聲。

一般人以為罕見疾病發生機率低,應該跟自己沒關係,罕見疾病基金會社工員柯杏枝說:「其實罕見疾病機率雖然低,卻是每一個新生命都需要面對的風險。」他解釋,因為人體約有十萬個基因,而每一個人身上都帶有五到十個不正常的基因,如果碰巧男、女雙方在同一個基因有缺陷,就可能會使下一代出現基因異常的罕見疾病。

罕見疾病基金會社工員徐心馨說,民國八十九年八月「罕見疾病及藥物法」實施後,罕見疾病患者只要經過醫生的鑑定後,在醫療及藥物上都能獲得補助,更在今年九月一日起全數列入重大傷病身分,免去就醫部分負擔,不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會遭遇許多困難,有些罕病兒童因為本身疾病或是外觀上的不同遭受到不一樣的眼光,可能會使他們上學受到阻力或減低上學的意願,針對這類問題基金會目前有一個「就學改善計畫」,到學校舉行宣導演講,讓師生了解罕見疾病,能夠接納患有罕見疾病的學童並給予幫助。

生活有困難的罕病患友,基金會也提供一筆生活補助款項,徐心馨說,其實比較好的方法應該是協助他們就業,甚至是之後提供良好的安養環境,不過因為這類問題牽涉的層面較廣,所以目前還在構想中。而對於照顧罕病患者的家屬,他們不僅需要一些醫學護理上的知識,同時也需要心理方面的諮商,所以針對家屬所舉辦的成長課程,將會是明年基金會施行的重點。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不放棄不退步 小貝殼慢慢在進步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因為小寶是重度的自閉症患者,沒有什麼語言表達的能力。」羅女士表示,雖然接受多年的特殊教育,小寶還是十分被動,當有需求時,才會努力去表達。不過,羅女士卻認為「像小寶這樣已經成年的孩子,只要不退步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屬於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附設機構的小貝殼工作坊,以庇護工廠的方式,提供不再繼續升學的自閉症孩子,一個工作與學習的機會,讓他們能學習自我獨立,能激發孩子手腦並用的創意,從實作中學習,減輕家長的負擔。有時,工作坊也會在現場展示學童花藝、紙藝、代工等作品。

不願透露姓名的羅女士,她最小的兒子小寶(化名),是一名二十六歲的自閉症患者,也是小貝殼的學員。羅女士在小寶一歲時,發現小寶如過動兒般,異於一般孩童。不過,直到小寶六歲時,羅女士才確定小寶是所謂的自閉症兒童。

「就和一般孩子一樣,小寶就讀一般的學校。」羅女士說,後來她將小寶送到國中及高職附設的啟智班就讀。「因為小寶是重度的自閉症患者,沒有什麼語言表達的能力。」羅女士表示,雖然接受多年的特殊教育,小寶還是十分被動,當有需求時,才會努力去表達。不過,羅女士卻認為「像小寶這樣已經成年的孩子,只要不退步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高職畢業後,羅女士將小寶送到小貝殼工作坊,接受小貝殼的訓練。「小寶很喜歡去小貝殼,在那裡做事習慣了,你叫他不要去,他還會難過呢!」羅女士表示,進了協進會之後,對小寶幫助很多,但對於能不能真正踏入競爭性的就業職場,她並不敢奢求,「因為我知道孩子的能力在那裡。」「因為孩子要人陪,也無法獨立工作。」羅女士曾全程陪著小寶,在速食店打工。但後來因為雇主無法接受,加上適應的問題,最後小寶還是終止這份工作。

「自閉症患者最大的缺陷,就是溝通。」羅女士表示,雖然小寶天天到小貝殼報到,但小寶還是很難和其他學員互動,無法擁有正常孩子般的社交活動。「他們沒辦法和人家溝通,所以便很難有社交。」羅女士說。

目前,小貝殼工作坊已有成功協助學員到社會上工作的案例,但因有些孩童無法克服一些行為及情緒上的問題,在老闆無法忍受的情況下,最後多半又回到了家中,學童這時便需要老師一邊輔導一邊教導他們工作。

「因為自閉症的孩子不知道危險,所以要花很大的心力去陪著他們、照顧他們的安全。」羅女士說,小寶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直接從二樓跳下,幸好經過的鄰居機警接住,才保住了一條小命。「那鄰居還和我說他的手酸了一個多禮拜。」

羅女士表示,目前許多心智障礙者家庭很擔憂的問題,便是自閉症孩童未來安養措施。她表示,在美國,二十五歲以上的心智障礙者,都由政府安置,不用家長擔心,台灣的義工不夠,根本無法協助每個家庭,來照顧自閉症患者。「在美國紐約,就連憂鬱症患者,政府都會派人到家中陪伴。」她也希望能藉此喚起政府重視自閉症患者的照顧措施。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

走出去!盲友需要「無障礙空間」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你知道你的一小步對盲胞朋友來說,可能是他們的一大步嗎?後天性失明的張先生說:「閉上眼睛,你會發現要上街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就算有盲人專用步磚還是顯得舉步維艱。」盲人朋友也需要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空間,除了「盲人按摩」他們又能夠從事什麼行業發揮一技之長?

「請問你跟這位先生一樣,在忠孝東路敦化南路口下車嗎?」一位小姐一上公車就開始訊問身邊的每一位乘客這個問題,因為她正扶著一位盲友走向博愛座。盲友張先生說,盲人外出的確是相當的不方便:「但是社會還是有溫情,我遇到很多好心人。」

張先生今年三十六歲,三年半前因為工作傷害而造成雙眼失明。焊槍的火星灼傷了他的眼角膜,讓他成了一位後天性失明的盲友。剛開始的時候他也相當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正值青壯年的他就這麼看不見了。

「回家後的日子比在醫院的日子更難熬。」他說,在醫院時,身邊的每個人都是病人,大家都一樣,但是出院回家後卻讓家人操心煩惱,一方面害怕照顧過頭讓他心裡二度傷害,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日後的生活要怎麼過下去:「看不見,幾乎是頓時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能力。」

「原本熟悉的家,變得像迷宮一樣。」他說,吃飯上廁所都需要家人從旁協助,自尊心和挫敗感一時湧上頭來,覺得命運捉弄自己,不但給家人添麻煩,整個人已經沒有未來性可言了,脾氣變得暴躁灰暗。「我待在房間裡,足不出戶胡思亂想了大概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吧。」

直到張先生的表哥介紹他和家人加入教會,強迫他一個星期出門一次並且讓接受別人的關心,藉著宗教的力量釋放了他不平的情緒,才慢慢的重新走入人群。他表示,教會的兄弟姊妹告訴了他「眼盲心不盲」的道理。有些人雖然四肢健全但是,卻整天做著為非作歹的事情,但是他就因為看不到而變的相當敏感而且心思細膩,他說:「我的價值比那些眼不盲卻心盲的人高多了。」張先生的家人也因他的釋懷,不再逃避他雙眼失明的這個話題,一起討論他以後的生涯規劃。

目前張先生在所屬的摩門教教會任職吉他伴奏,雖然雙眼看不見樂譜,但是大學時代就開始玩吉他的張先生說,他不用譜,只要聽過一次主旋律就能開始伴奏。「反正玩音樂陶醉時,也是會閉上眼睛彈的啊。」張先生談到了音樂顯得興致勃勃。

他說,其實從事音樂或藝術工作也不失為盲人朋友的出路,並不是每個盲人都只能去幫人按摩。他覺得自己已經算是個幸運的盲人,但不是所有盲人都像他一樣能夠自立更生,還有許多人困在自己的世界裡走不出來,而且有些人就算有工作也過得不快樂,「因為他們覺得別人是因為同情,才接納他們,施捨他們一份工作的。」

他說,這個社會也沒有好的制度跟心態來接納盲胞。例如他有一個盲人朋友黃先生,聽說他想要報考國家考試擔任公職,但是高普考卻有一項規定「視力0.2以下者不得報考」,「這不是很過份嗎,盲人難道就不能擔任公職嗎,連考試都不准參加。」張先生一邊按押著優待票公車卡左下角的小圓孔一邊評論著。

相較於殘障朋友得到的社會福利措施,張先生表示,殘障比盲胞來得多而且具體。他以最常見的無障礙空間說,盲人得到的,是不曉得在哪裡就會停止沒有的盲人專用步道磚,而殘障朋友進出銀行或者捷運系統都有無障礙便道和電梯,公車也有為殘障朋友設計的升降系統,但他們總是得靠熱心的路人幫忙攔車、攙扶才上得了公車。

張先生說,失明後他經過一年的時間就開始試著自己出門上教會及購物,「能做到自己上街,是因為我多少還記得這些地方的樣子。」他表示他時常在想,如果對從小就失明的盲友來說,自行出門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如果沒有旁人的幫忙,「只靠輔具上路根本是不夠的。」他說,就他所知台灣的導盲犬只有四隻,而且導盲犬協會並沒有政府的補助,完全無法普及化為盲人服務。

他表示,目前盲友最需要的不是怎麼樣學會認點字,因為對後天失明著的用處並不大,除了培訓他們擁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能讓盲友能放心出門的環境,讓他們也能像平常人一樣自由行動,給他們一個「盲人的無障礙空間」。


延伸閱讀

台灣私立盲人重建院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

紀錄工運發展歷程的《勞動者》

【記者錢乃華/生命力報導】已有十八年歷史的《勞動者》雜誌,一直以紀錄台灣勞工運動作為目標,近日更推出第一期到第一百二十期的合訂本,希望能為台灣的工運發展留下完整的紀錄,也希望藉此能讓更多人了解勞工運動的發展過程。

由台灣勞工陣線發行的《勞動者》雜誌,創刊於一九八四年的五一勞動節前夕,在當時資訊封閉的戒嚴環境下,他們以這份刊物作為發聲管道,向基層勞工和工會幹部介紹勞工權益的基本概念,並且一直以紀錄台灣工運發展歷程作為目標,無論是過去的加工區、客運罷工問題,或是現在的外勞、失業問題,都有許多相關報導加以探討。發行至今已有十八年歷史的《勞動者》近日更推出合訂本,希望能為台灣的工運發展留下完整的紀錄。

「《勞動者》一直堅持紀錄草根的聲音,」台灣勞工陣線副秘書長孫友聯說,為基層勞工和工會做文字紀錄,是《勞動者》十八年以來所堅持的原則。放眼望去,目前國內幾乎沒有發行超過十八年的雜誌,更不用說是以勞工作為訴求對象的小眾刊物。即使《勞動者》在過去時常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甚至面臨決定停刊與否的危機,但是在「為工運做紀錄」的堅持之下,《勞動者》選擇不停刊、但是改變出版形式以作為應變方式,視每一期的預算多寡和文章內容,以單張、報紙、或雜誌的形式不定期發刊,直到這幾年才固定以雜誌型態發行。

《勞動者》雜誌最近推出合訂本,收錄第一期到第一百二十期的內容,共計九冊,對於過去的勞工運動歷程有完整且豐富的紀錄。孫友聯說,勞陣之所以打算發行《勞動者》合訂本,就是希望能讓想了解台灣勞工運動的人,可以完整看到工運發展的經過,也可以作為未來相關學術研究的參考。

民國七十九年左右,《勞動者》主動將「產業民主」的觀點引進台灣,並為各個工會進行勞工教育,向他們介紹「勞工有經營企業的權力」、「勞動力不是商品,而是資本」等新觀念。經過《勞動者》多年來的灌輸概念,民國八十四年後,已有許多工會將「產業民主」作為主要訴求目標,甚至有工會幹部擔任公司董事的例子出現。

除了請學者幫忙翻譯國外文獻,將國外最新的工運觀念介紹給國內的勞工之外,《勞動者》也時常為基層勞工或工會舉辦座談會,針對勞工政策、政府決策等議題,邀請學者與他們進行意見交流;而座談會的內容也會完整刊載於雜誌上,讓社會大眾也能聽到勞工代表的心聲。不過,《勞動者》目前的內容只能和勞工族群產生交流,孫友聯說,為了「和社會對話」,期望未來的雜誌內容能更多元、更具普遍性,讓社會大眾可以更容易接觸並了解《勞動者》以及國內的勞工運動。


延伸閱讀

台灣勞工陣線

多元就業方案 中高齡勞工新福音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為了緩降中高齡勞工的失業率和保障勞工者的工作權益,勞委會職訓局推出「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由政府補助聘請中高齡失業勞工,培養他們再就業的能力,希望在結束九個月的補助之後,失業的勞工仍然可以繼續工作,開始自給自足。

職訓局就業輔導組技士丁小姐說,有意願參加這個就業計劃的中高齡失業勞工可以到全省七大公立就業輔導中心,包括泰山、北區、中區,南區等登記,職訓局將會根據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條件作分配。

丁小姐說,職訓局為了提供持續就業的工作機會,避免參與此就業計劃的中高齡勞工在計劃結束後再次失業,政府決定企業型計畫有一萬名就業名額,社會型計畫六千名,經濟型計畫三千名。申請參加「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企業,政府補助企業失業者安置前三個月,每個月一萬五千八百四十元工作津貼,並要求參與計畫的企業於三個月後至少留用一半以上的進用人員。

另外,結合政府部門和民間團體提供工作機會的社會型計畫,除了讓四十五到六十五歲的中高齡失業者參與外,也提供就業機會給弱勢族群。丁小姐表示,社會型計畫是為了扶助社會中就業能力薄弱者迅速就業,而且由於社會型計劃的工作環境不及企業型具強烈競爭性,比較適合包括身心障礙者、負擔家計婦女等弱勢族群。

為了讓參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中高齡勞工同樣享有一般員工的福利,使他們在發生職業傷害時能獲得保障,勞健保費除了中高齡勞工自負金額外,勞委會也將補助。同時,參與此就業計劃的中高齡勞工也享有公傷假期和其他有薪假期。

對於勞委會職訓局針對中高齡失業勞工推出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召集人蕭忠漢認為,這個計劃對紓解失業人潮和降低中高齡失業率是稍有幫助,但是時間性不長,中高齡勞工需要的是長期性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不是這類就業計劃所提供的臨時性工作。蕭忠漢說,希望政府單位可以推動延長失業給付期限,並且落實就業服務法,強制政府單位雇用中高齡勞工,也許這些對他們更有用處。


延伸閱讀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2002年10月15日 星期二

顏面傷友嘉嘉 單眼看得更光明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別在意別人的異樣眼光,活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臉部患有神經纖維瘤病的嘉嘉這樣勉勵其他傷友。

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非性染色體的顯性遺傳性疾病,患者皮膚上有淺咖啡色斑及神經纖維瘤,但約半數患者無皮膚異常。神經纖維瘤病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型的特徵為皮膚上之斑點及神經纖維瘤,甚至影響視力,第二型則會影響聽力。

在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擔任志工的嘉嘉,是神經纖維瘤病第一型的傷友,除了臉上的神經纖維瘤,只剩一隻眼睛看得見。嘉嘉表示,自己從國小五年級開始接受治療,經過十二次手術,切除臉上的瘤等一些不該存在的東西,並用組織擴張器治療法拉開一般膚色的皮膚,覆蓋過黑色的皮膚,狀況已經比以前好了許多。

「國小國中的時候因為同學怕碰到我碰過的任何東西,怕被我傳染,作業要分組時就被當垃圾一樣,只能看哪一組缺人再去補。」嘉嘉這麼說著,上了高中之後才遇到比較好的朋友,在開刀住院期間,好朋友會幫忙做筆記協助課業,是令她最感動的事情。嘉嘉表示,爸媽並不會因為她臉上的瘤限制她不准出門,除了平時的關懷也給了她很大的空間和自由。

顏面傷友因外貌的關係,在工作上面臨了許多困境。嘉嘉說,應徵工作前往面試時,才到了門口,因為臉上的瘤,對方立刻說不能讓她來工作,於是就被拒絕在門外。現在她仍在找工作中,而平時就在陽光基金會服務。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胡綺君表示,曾經有傷友希望自己「消失在人群中」,神經纖維瘤其實只是種良性的腫瘤,他們想要的是大家以平常心看待,有些傷友因為長瘤而五官變形或手術治療而臉部有所改變,但也不要太去注意他們的外貌。胡綺君說:「有傷友搭公車時一直被盯著看,或被問東問西的,除非他們心理泰然面對,否則對他們反而是種傷害。」

胡綺君說,陽光基金會在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舉辦過神經纖維瘤的義診活動,並設立專案以達成機構服務的願景,如此才有更多的機會和傷友們接觸,以便了解他們的需求,並給予協助。

「別在意別人的異樣眼光,活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嘉嘉鼓勵其他傷友,不管別人怎麼看,都該讓生命活得更有意義。

2002年10月8日 星期二

給植物人一個安養的空間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等了十二年,創世基金會台中分院終於在今年六月立案,社區民眾從反對、抗議到欣然接受,這一路創世走的非常辛苦。

創世基金會台中分院專員宋孟娟說,創世剛搬來時,大樓管委會的人認為植物人會給辦公大樓帶來髒亂,所以一直阻撓,甚至還聯合其他公司單位一起來反對。她還說,那時候創世基金會的外面有人丟雞蛋,有人貼白布條,甚至還有一群人在門口大喊要創世「滾出去」。

「因為他們都不了解安養中心的情形,才會抗議、反對。」宋孟娟說,其實創世裡的植物人都有固定的義工或專員替他們處理大小便,而且安養中心裡的環境也都會有高中學校社團的學生來幫忙維護。

宋孟娟還表示,創世台中分院到大樓的每個公司單位去宣導,還會固定邀請這些單位的員工來創世參觀,讓他們了解創世的安養理念,釐清一般大眾對於安養中心的誤解,除了得到他們的認同,有時還會接受到他們的鼓勵和幫助。

對此,在創世基金會台中分院附近上班的謝小姐表示,創世對他們公司的影響並不大,其實安養中心是很安靜的,而且創世在環境上又保持的很乾淨,不會給大樓帶來髒亂。

創世台北總部公關施小姐也說,一般大眾都不了解植物人,以為這是一種疾病,還有社區民眾認為如果安養中心位在住宅區附近,除了義工來來去去會打擾住戶的安寧之外,甚至還會影響附近的房價。

施小姐指出,其實創世也能了解這些社區民眾的想法,畢竟如果自己的家或是公司附近有植物人的安養中心,一開始一定不太能接受,像這樣的問題沒有誰對誰錯,需要做的只是要跟社區民眾溝通,讓他們對於植物人有正確的認識。

現在創世會舉辦一系列的睦鄰活動,像是社區手工藝品班、媽媽開口說英語、用過期的發票做手提袋等活動,目的就是希望社區的民眾能藉由這些活動能親自來創世看看,讓他們了解到安養植物人的情形,能不再擔心安養中心會對附近的住戶帶來困擾。


延伸閱讀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2002年10月3日 星期四

自閉症協會 帶領自閉兒走進人群

【記者劉邠如/生命力報導】李惠菁表示,在社工員的教導下,自閉症兒童也能在賣場向人兜售,叫賣他們在工作坊中的園藝作品,能夠有很好的表現。「他們其實和一般的孩子沒有兩樣,只是固著性行為比較強。但只要和人熟了,他們一樣會有所回應。」李惠菁說。「自閉兒童並不是只能永遠縮在角落中與自己對話,只要有良好的教育和醫療輔助,他們也能慢慢地重新回到社會中。」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受損傷而引起的發展障礙,目前醫學上對自閉症的成因並無定論,通常有多方面的因素會造成腦部不同地方的傷害,而不是因為父母的養育態度所造成的。一般來說,自閉症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

台北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社工員李惠菁就表示,由於自閉症患者缺乏學習認識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以及基本社交應對的能力,在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方面也有極大的困難,所以在求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比一般殘障人士更大的挫折。因為廠商在募集工人的時候,一般比較傾向僱用只有肢體障礙或是顏面傷殘等較不影響操作功能的殘障人士,而如自閉症等心智障礙的患者,工作的機會便更是渺茫。

自閉症教育協會最初原是由自閉症患者家長所組成的,但也歡迎任何想了解自閉症的人加入。輔導的對象並不侷限於自閉症患者,一般的心智障礙者,在評估個案的狀況後,可以進入協會接受輔導。李惠菁表示,就他們所知道有一些自閉症患者可能是加入一般的心智障礙組織而非他們的自閉症協會,「但站在教育以及幫助他們的立場,只要那些自閉症患者能夠真正的受到幫助,我們並不反對這樣的情況。」

所以協會目前便已成立庇護工廠的方式,一邊教導自閉症的學童,教導的內容,就是增進其人際關係,促進正常語言發展,具備社會化生活能力為目標。「不能因為今天我這方面有缺陷,我就不去接觸這方面。」李惠菁說。所以協會也會設計課程,讓學員學習去和人相處,不是只有獨自的做著工作而不用和人接觸。

到了需要到工作職場工作的階段,初期由就業服務員每天帶自閉症學員每天到職場工作,之後就服員會慢慢的退出,後續再作一些追蹤的輔導。另外還有一種工作型態,是由輔導老師帶著兩三名自閉症兒童一起工作。最終的目標是希望自閉症兒童都能踏入一般性、競爭性的職場。

李惠菁表示,在社工員的教導下,自閉症兒童也能在賣場向人兜售,叫賣他們在工作坊中的園藝作品,能夠有很好的表現。「他們其實和一般的孩子沒有兩樣,只是固著性行為比較強。但只要和人熟了,他們一樣會有所回應。」李惠菁說。「自閉兒童並不是只能永遠縮在角落中與自己對話,只要有良好的教育和醫療輔助,他們也能慢慢地重新回到社會中。」

社工員許淳琇表示,目前遇到最大的難題,就是和家長溝通的一些問題。因為資源的不足,所以場地以及老師所能負擔的學員都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星期六、日的一些課程,學員的年紀及人數都必須要受到限制,家長就因此會有意見,但因協會自己本身並無龐大的財力能負擔,所以有時候並不能符合家長的需求。

目前協會正計劃能成立職業訓練班,讓學員有更多學習的機會,以期早日踏入社會,盡量以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未來的路。


延伸閱讀

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心路洗衣坊 助心障者習一技之長

【記者周怡珊/生命力報導】輕度智能障礙的小元,在位於信安街的心路洗衣坊裡,一會兒忙著打條碼,一會兒忙著點衣,問她工作會不會辛苦,她靦緬地笑著說:「很開心,不會累。」二十一歲的小元,今年三月來到心路洗衣坊,因為從小在育幼院成長,她學會了一切靠自己,但她卻缺乏了協助互動和分享的人際相處之道,甚至可以用自私來形容。不過,在這幾個月,她改變了。

社工老師的鼓勵輔導和同學之間善意的對待,開啟了小元的心。現在她可以算是洗衣坊裡最活潑的一個,每天上班都非常有精神地大聲的跟同事老師聊天,放假還會和同事相約去西門町逛街,人緣好的不得了,每個人都喜歡和她說話,還把家裡的好東西帶來跟她分享,小元說:「我喜歡上班,不想待在家裡。」小元工作技能學習的很快,現在已經學習到難度比較高的工作「打條碼」,因為對心智障礙者來說,分辨數字是比較困難的。



心路洗衣坊的社工鄭小姐表示,「輕中度智能障礙者一開始都會有類似小元的情形,是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自己,比較難去認知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事物,通常這就是他們就業的最大問題。」在訓練過程中,社工人員和老師必須幫助他們克服專注力低、吸收有限、容易分心、比較沒責任感等等問題。這些都需要社工人員和老師很有耐心的教導,心智障礙者有一種固著性,彈性也比較低,「常常講很多遍,還是沒用,我也很生氣,只好罰他們做勞動服務。」鄭小姐說。

會選擇洗衣坊作為幫助心智障礙朋友就業的行業,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公共事務部林子靖小姐表示:「這是一個標準化機械性的工作,比較適合心智障礙朋友。」心路洗衣坊輔導的對象是手部功能健全、有生活自理和交通能力、智能障礙輕度到中度的心智障礙青年。免費訓練他們所有洗衣工作上應該要具備的技術與條件,從體能訓練到洗衣烘衣燙衣摺衣,最重要的是要教導他們工作態度,包括上下班準時、同事間的互動、情緒管理等。

林子靖說:「在工作技能上經過訓練的他們不會有問題,工作態度是雇主比較要求的」鄭小姐也表示:「心智障礙者的優點就是他們對動作重複又單調的洗衣工作不會有怨言,人際互動溝通上是比較會有困擾的地方。」除了工作技能、工作態度,鄭小姐還強調社區技能也是輔導的重點,教會他們坐公車、倒垃圾等等。

目前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分別有五股慈佑庇護工廠、信安店、南京店、政大店四個據點,總共可以容納七十到八十位心智障礙者,在二週到四週的觀察期滿後依學員情形排班,並給予他們每小時六十到六十六元的獎勵金,會評估學員狀況適時轉介他們到一般洗衣店。林子靖表示:「我們的理想是幫助他們有自力更生的機會,獨立與人互動的能力,減輕家庭負擔。」

民學聯 為新世代學運發聲

【記者劉玉琴/生命力報導】現今的大學校園裡,有一群堅持自己理想的學生,默默地推動著屬於台灣九O年代的學生運動,藉由參與社會,完成心目中的理想藍圖。他們代表學生向教育部要求說明調漲學費的理由,他們質疑搜查成大學生的過程不公,他們反對核四,理想非核家園。於是,他們串聯各校學運社團,組成「台灣民主學生運動聯盟」。

現今的大學校園裡,有一群堅持自己理想的學生,默默地推動著屬於台灣九O年代的學生運動,藉由參與社會,完成心目中的理想藍圖。他們代表學生向教育部要求說明調漲學費的理由,他們質疑搜查成大學生的過程不公,他們反對核四,理想非核家園。於是,他們串聯各校學運社團,組成「台灣民主學生運動聯盟」。

成立近兩年的「台灣民主學生運動聯盟」,是一串聯台大、東海、世新、中興等大學學生的常設性組織,以社團為動員方式,集結學生的力量,為學生權益與社會弱勢發聲。從成大mp3抗議事件,精鐘商專罷課風波,到反對核四建廠發照程序不公,民學聯為公義走出校園。

民學聯曾經大力聲援成大mp3事件的學生立場,民學連召集人黃國治是其中核心人物。「當時我們的著眼點在於,檢察官對學生宿舍的非法搜索」民學聯認為,檢調單位不該侵害大眾最基本的權益,而國家立法「禁止重製」,更是將私人之間的司法問題,搬到檯面上,變成刑法問題,這是一個相當值得爭議的地方,「所以我們必須發出聲音,尋求公平合理的解釋」。黃國治說,當時民學聯巡迴全台校園,舉辦說明會聲援成功大學學生,強調「下載無罪,拷貝有理」,學生實在不應該成為著作權法底下的犧牲品。

身為民學聯的創始元老之一,目前還在就讀世新大學研究所的黃國治,和一般學生沒什麼不同。上了大學後,黃國治才開始廣泛地思考社會議題,並且因為抱持著對社會的理想,而加入學運社團。「在台灣,學生唸大學以前並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關心社會議題的聲音。」黃國治說,上了大學,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自然地便一起搞學運。「到後來,幾個學校的學運社團常常一起行動,久了,大家便漸漸有彼此串聯的構想。」黃國治認為,串聯各校往往可以凝聚更多的力量。

民學聯往往跟隨議題走出校園,但現階段民學聯最大的目標,黃國治說,希望能在校園內對學生的思想有所啟蒙。「也許是台灣長久教育體制,以及整個九O年代大環境的影響,大學生對社會議題愈來愈不關心,想對社會有所行動的人也就愈來愈少了。」黃國治認為,對民學聯來說,推動校園內對社會議題思考的熱情,在這個時下,便顯得格外重要了。

殘障者求職 職訓局:盡力協助

【記者洪槿楓/生命力報導】職訓局和就業服務機構除了幫身心障礙者做工作機會的媒合和推薦外,也提供職業訓練和追蹤輔導等服務,並採取各項補助措施協助身心障礙者進入就業市場。

根據民國八十九年「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提要報告」的就業資料顯示,身心障礙就業者中,找到工作的方式,以親戚朋友介紹占百分之三十四點三最多,其次是自己應徵,靠社會福利機構轉介、就業服務機構轉介則分別只占百分之四點七和百分之二點六。整體看來,身心障礙者找尋工作和成功就業的過程中,利用政府各級就業機構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三。

身心障礙者就業所面臨的困難和處境,政府是否負起協助身心障礙者找尋工作的責任 ? 台北市聾啞協進會理事長候昌明不滿的表示,「政府就業輔導中心對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服務幫助不大,甚至可以用放牛吃草來形容,因為很多身心障礙朋友到職訓局或就業服務中心去登記就業後就沒有下文,不了了事。」

針對台北市聾啞協進會的質疑,職訓局輔導員江明志回應道:「職訓局每天都會有幾十個身心障礙者來登記工作,每位來登記的殘障朋友職訓局都會幫他們以個案處理直到結案為止,絕對不會不了了之。」

江明志說,無論是公立或私立的職訓局和就業服務機構,在為登記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安排工作之前,都會為身心障礙者先做生理、心理和能力狀況的評估。能力好的,職訓局和就業服務機構會直接幫他們和有職缺又有意願聘請身心障礙者的廠商做媒合;能力或條件比較不好的身心障礙者,也會為提供他們職業訓練的幫助。

即使是來登記卻缺乏工作意願的身心障礙者,江明志說,職訓局和就業服務機構也會持續追蹤輔導,直到個案工作穩定六個月以後才會結案。「所以,職訓局不可能會對來登記的身心障礙者不了了之,只是不同的個案成功就業的時間也不一樣。」

另一方面,身心障礙者本身對工作類別的要求和薪資的不滿也是阻礙他們成功就業的原因。江明志說:「會選擇到職訓局或就業服務機構登記工作的身心障礙者,幾乎是經過市場體制篩選後屬於身心障礙者中更弱勢的一群,所以他們本身的工作能力和條件是有限的。」職訓局建議,身心障礙者在找工作的時候應該隨時保持著積極的態度,同時降低工作類別的要求,化被動為主動,求職過程才會更順利。


延伸閱讀

伊甸福利基金會

中年失業問題大 第二專長不可少

【記者李宛蓉/生命力報導】失業或是待業中的人口,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本身的競爭力。充實自身之後,可以利用許多新的就業管道多方面嚐試,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

洪昌信先生今年四十八歲,原本在一家貿易公司擔任職員﹔但是在三年前,卻在公司一波裁撤縮減預算的政策下成為了失業勞工人口。「中年失業真的是人生意外的痛苦打擊。」他說。

因為年齡條件的關係,洪先生說,他很難找到願意用他的公司,雖然有十多年相關工作經驗的背書,卻不能為他在求職一途上佔到一些優勢。他表示,這些工作經驗並不代表什麼,對作業的熟悉性以及對企業的忠誠度,對現代求才的公司來說,他一個年近半百的中年人吸引力絕對比不上一個初出茅廬的社會新鮮人。他說:「在這些公司的觀念中,年輕人就有無限的可塑性。」

洪太太目前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工作,女兒也打工賺取自己的生活費﹔洪先生說,他實在覺得很對不起妻子與今年升大三的獨生女,原本應該由一家之主負起重擔的家計,現在卻要家人分擔。他表示,政府的失業補助金對一家人的生活來說,只能算是不無小補。自從他成為失業人口以來,他也不斷的再找工作,尋覓事業的第二春,能給家人一個安穩的生活,但是等到的回應都是令人失望的。

這沒有穩定經濟來源的三年來,他做的最久的一份工作,是在速食店作月班。一個月只能休四天的假,為他帶來每個月兩萬出頭的收入,「跟坐辦公室就能月入七、八萬的生活,實在是不能比較。」他說。洪先生在速食店待了一年半,因為沒有繼續發展的可能而選擇離開。他表示,速食店是工讀生的世界,體力跟熱忱就是年輕人的本錢,經理要提拔出組長也是先從年輕人下手,「怎麼會考慮我這個老人呢。」他又說,以前跟現在的時代也不同了,在他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會幾句英文就可以在公司裡相當吃的開,但是以從前的水準,像他一樣只會半調子英文的人,就只能被社會無情的淘汰了,他說:「我常語重心長的叮嚀女兒千萬不要荒廢了英文。」

目前洪先生仍然是待業人口,他在家裡投資了一台營業用冷凍庫,專門幫朋友的麵包店預作發酵麵團。洪先生表示,看美食節目時興起了想要自己創業的念頭,之後就向朋友請教,從頭學習製作麵包的技巧。他說,一把年紀了要學新的事物很不容易,雖然現在才開始培養他人生的第二專長,他說:「希望有一天我能創業開一家麵包店,不用再看面試人員的臉色,能操控自己的人生,只是如果只靠一己之力,可能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就業情報資訊網的執行企劃的曲軒先生表示,失業或待業中的人口,最重要的就是增加本身的競爭力。充實自身之後,可以利用許多新的就業管道多方面嚐試,找到屬於自己的一份工作。他又說,不論是即將踏入社會的新鮮人,或是尋覓事業第二春的待業人口,他有以下建議給大家參考以增加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外語隨口溜,不一定是要英語,讓自己會多種的外國語言。擁有另類專長可以讓自己在獨特的領域一支獨秀。保持靈活的創意,代表你有源源不斷的潛力。發揮令人愉悅的EQ(情緒商數)及應變能力,將來在職場上就會無往不利了。」


延伸閱讀:

1.聯合報系人事線上(失業專區)

2.104人力銀行

3.行政院青輔會

如何面對情緒障礙兒童

【記者田芸佳/生命力報導】教育部在實施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時,情緒障礙兒童被歸類為「性格與行為異常兒童」,並對其提出正式的定義:「指兒童由於生理、心理或環境因素之影響,導致其生活內容、思考方式或行為表現僵滯或偏差,而在生活中表現出顯著異於生活常規或年齡發展常態之行為,並妨礙到自己或他人之學習、情緒或人際關係者。」 並且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資料顯示,一般學齡兒童的情緒或行為障礙的盛行率約在百分之五道十,而身心發展遲緩兒童表現出情緒或行為障礙的比例更高。

台北市立療養院主任高麗芷表示,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的情緒,孩童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情緒波動」並不等於是「情緒障礙」。但是過度的情緒波動,甚至是持續的緊張或情緒低落卻會嚴重的影響到個人日常生活以及學業表現,進一步導致偏差行為。

高主任進一步表示,兒童很少能主動表達自己的情緒困擾,經常以干擾及偏差行為來傳達內心的情緒波動。兒童因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呈現出來的症狀較多樣化且不典型,例如成年人心情不好通常是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快樂不起來、胃口不佳、容易疲勞與睡不好覺等;但是情緒障礙的兒童卻經常以容易發怒、煩躁不安、不能專心、學習效率低落等來表現。而當孩子出現較長時間的異常情緒或行為改變時,必須考慮情緒障礙的可能性,必要時及早就醫以減少衍生更多的偏差行為。

對於情緒障礙的兒童,高主任說,應該注意的是,盡可能以鼓勵代替處罰,對於好的行為,多給予鼓勵與讚美可以使行為表現更好。鼓勵與讚美必須出乎內心且必須根據「實際、具體的好行為」,否則空泛的讚美不但沒有力量,有時反而給人譏諷的誤會。所以鼓勵的時候,要明確的指出人、時、地以及具體的好行為,如此才能達到效果。對於不良行為的處理,盡可能使用明確、建設性的用語,避免情緒性的責罵,例如:直接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而不要用「你就是這麼懶惰,每天賴床!」「你這麼做,是要故意把我氣死嗎!」等語句。為人父母或師長者,最重要的一定要維持本身的情緒穩定。

而情緒障礙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狀況,父母一定要詳加瞭解,面對影響情緒障礙兒童的社交關係、人際適應、社會適應等問題,家長也可以向相關單位尋求協助;情緒障礙兒童不應該被視為壞寶寶,他們需要比常多的愛和關心。


延伸閱讀


情緒障礙特殊教育

鐵飯碗的背後 老師辛苦誰人知

【記者馬珊/生命力報導】九二八團結大遊行,由原先中小學教師得以免稅所引爆,有人認為基層老師是個錢多事少的工作,使得以往尊師重道的精神,也因為在賦稅不平等的情況下,產生了質疑。

「那時候大家都在說,『不要嫁給窮教員』,因為薪水低,又沒有發展前途,當初甚至連『師』字輩都稱不上,祇是教員而已。教書這項職業,經濟地位相當低,通常也只有女性才會選擇走這條路。」目前已退休敦化國小老師王艾平記得,民國五十年開始教國小一、二年級,薪水只有七百塊,還需要分期付款的方式,才能買一檯八百多塊錢的電風扇,相較於月薪將近兩千元的一般公務員,薪水並不高,要能夠省吃儉用的過日子,才有一般的生活水準。

即使酬勞不高,她選擇當老師的目的之一,卻也是為了能對家裡的經濟情況有所幫助。唸書不用學費,薪水不用納稅,退休之後有退休俸,政府的優惠政策,鼓勵了更多優秀卻無經濟能力唸書的人從事教職。

王老師認為,在當初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對基層教師的福利政策,的確讓老師們有一個經濟雖不寬裕卻很穩定的教書環境。只是,這些年來大家看到老師的經濟地位逐漸提升,教書反而成了熱門行業,大多數的人常常看到老師們輕鬆錢多假多的一面,卻沒有看到長年付出中的辛苦。

靜脈曲張,五十肩,聲帶長繭,粉筆灰造成的呼吸系統疾病,職業傷害也是較不為人知的一面。「我們學校裡還有一位老師,因為下課時間要把廁所讓給學生用,或是有時候忙著與學生家長交換意見沒時間上廁所,因而得到膀胱炎。」當老師不但要靠腦力,體力的付出也不少。

現在生育率低,每個孩子都是父母捧在手心裡的寶,打不得、罵不得,對學生的管教方式常常受到家長的質疑與干涉,但社會上一旦發生問題,受到質疑的卻往往是教育工作者。「以前家長會跟我說,老師,我的孩子請你盡量嚴加管教,盡量打;而現在只是用紅筆在孩子交出的空白作業上,打個紅色問號,家長就投訴到學校輔導室質疑我嚇到小孩子。」王老師說,雖然這僅是少數的例子,但老師的職責,仍盼望家長的能多與老師溝通,並給予適度的尊重。

課稅在老師的經濟地位提升後,成了必然趨勢,九二八遊行的訴求也是希望課得之稅能用在改善教育環境上,並非拒絕課稅。回顧三十年來在教育界的付出,王老師感到相當自豪,但是她也認為,當每位老師都擔負著數十個孩子們的未來,無論課稅與否,一個穩定的工作薪資環境,尊師重道風氣的提升,才是現在老師們心中最想見到的局面。

林吟琪 閃亮星星的守護神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對林吟琪來說,特教班的孩子簡直是『星星般閃亮的孩子』,他們被上天遺忘,卻仍活得如此明亮。

「走上特教這條路,我從不後悔!」台北縣仁愛國小特教班老師林吟琪說。將特殊教育系填為第一志願的林吟琪,大學畢業後就相繼在台北市和台北縣的國小,擔任特教班老師,至今有三年的時間。這期間,因政府明訂特教班孩童分十二類別,且十二種類別又劃分為重度、中度、輕度三種不同等級,所以她接觸到各種形形色色的學生,例如有重度智障、自閉症、腦性麻痺、學習障礙、肢體病弱、過動兒等。

林吟琪每天早上七點到校,然後要為二十二個不同狀況孩子設計不同的教材,為每個孩子安排設定上課時間。她除了在台北縣仁愛國小資源班當特教老師外,還擔任台北縣教育局特殊學生鑑定及就業輔導委員會鑑定人員,幫有身心障礙的孩童鑑定障礙等級。

教書的忙碌和責任感,讓林吟琪幾乎每晚加班到晚上七八點。為了讓孩子能有效快速吸收到上課內容、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她表示,自己會思考一些鼓勵方法和獎賞方式,並且將不互相排斥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上課,希望他們能互相學習。

有時雖然會被他們不專心上課、到處走動或是大吵大鬧惹得很生氣,但她說:「這些孩子並不知道老師為什麼生氣?他們都是無意識在做一般人會感到生氣的事,和普通班的孩子故意惹老師生氣的行為意義是不一樣的。對我來說,特教班的孩子簡直是『星星般閃亮的孩子』,他們被上天遺忘,卻仍活得如此明亮。」

每天和這些孩子相處,林吟琪覺得自己從他們身上學到的比自己教他們的還多,從這些小朋友的反應也可以看出他們的家庭生活。例如有一個重度智障的孩子拿到麻將大小的圖卡,馬上就會搓牌,大喊「碰!」「胡了!」等,這些行為常讓林吟琪感到好氣又好笑。

但是在學校裡,常常路過辦公室的老師同事都會傳來一句:「這麼年輕就來特教班休息囉!」或是「教這種孩子還要加班?」等風涼話,這讓林吟琪最不能忍受。她表示,其實特教班老師的辛苦並不比普通班老師少,而且國小特教老師是教師界不受重視的族群。加上政府每年補助的津貼越來越少,教育資源有限,實在讓她感到特教班老師是「課多」、「錢少」、「事多」、「尊嚴少」。但是即使回報很小,孩子進步機會渺茫,林吟琪還是會堅持下去,讓星星般的孩子能持續閃亮。

貧戶身後事 善願一手包

【記者單明心/生命力報導】根據統計,全台灣每年至少有六千人,因為家屬沒錢處理身後事而無法下葬。善院愛心協會,兩年半來已經幫助一百三十多個家庭,免費幫低收入戶喪家辦理喪葬事宜。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為往生的家人處理身後事是家庭中的大事。但是喪葬費用有時候卻會成為一個家庭的沈重負擔。三十九歲的游先生開計程車為業,妻子則是癲癇症患者。今年七月游先生的母親過世,但當時他身上只剩兩百元,只能草草為母親處理身後事,深感愧疚的游先生事後帶著妻子一起燒碳自殺。

為了避免這種憾事再度發生,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自兩年半前開始,到目前為止也是全台灣唯一一家「免費替低收入戶處理往生事宜」的慈善團體。善願愛心協會總會長郭志祥說,當初是因為在行善體驗營拜訪貧戶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低收入戶在處理家人喪葬事宜上到很大的困境,所以才開始這樣的服務。目前以台北縣市為主要的服務地區,未來也將慢慢推展至台灣其他地區。

「除非不得已,個案也不會找我們幫助」郭志祥說,善願協助的個案,並沒有針對特定對象,只要是低收入戶或是無謀生能力的家庭,善願都願意伸出援手。目前平均每個月有十個案件,百分之六十是從醫院轉介,其餘百分之三十幾才是社會局和慈善團體,很少數有家屬直接跟善願聯絡。

從一開始的喪葬事宜,到最後的靈骨塔位安放,善願一步一步的按照民間習俗來,甚至配合往生者不同的信仰,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目前以火化佔絕大多數,而他們也和中華往生協會申請塔位,免費讓個案使用。其他的費用則完全由每個星期天早上十點在中山女中校門前集合的志工,每人對每件個案最多捐一千元。所累積起來的。甚至有些志工也會親自到殯儀館協助家屬處理後事。

善願愛心協會除了是全台唯一辦理低受入戶家庭喪喪事宜外,也是全台唯一不經手捐款的慈善團體,。郭志祥說,他們也曾經接到直接打電話來想捐錢的民眾,一聽到不接受捐款就馬上掛電話。善願不經手金錢、不接受捐款的原因,主要是希望透過「行善體驗營」的募人不募款,讓有心助人的民眾,親身體驗貧戶的生活。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

懷抱仁愛 伴人走過黑巷

【記者謝曉慕/生命力報導】「不要憤世嫉俗,心中就會有愛,就能快樂的過日子」,在懷仁全人發展中心擔任輔導老師的戴老師如此表示,在輔導的過程當中,幾乎每天都在看人生負面的事件,於是難免會有心情低落的時候,他表示,雖然接觸的人幾乎都是悲傷的,需要幫助的,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真正的去體會人生的意義,懂得如何去珍惜生命與周遭的一切。

「我們不會用自身成功的例子來當做輔導求助者的經驗」,懷仁全人發展中心的擔任行政工作的王先生表示。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認為每個人生都有自己的主題面對前來求助的人,他們會從「心」切入,進而提升求助者內心的平靜,幫助他們去面對人生的困境。

王先生表示,來到這裡的人大多都有兩種目的,一是想要追求自我的確認,另一個則是尋求幫助走出困境,而在這裡除了可以透過讀書會、系列座談、研討會、專家導讀等動態活動來解決心靈的空虛之外,也有專業的輔導老師做一對一的個別諮商,讓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的意義。他說,像三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時,到災區去為頓時失去親人的生還者做心理輔導,因為人在面對重大災難或是突發的死亡事件時,心理常常無法調適,這時候生死的課題就非常的重要,也是懷仁關心的重點。

在社會的變遷,大環境的改變之下,常常會有不可抗力的壓力產生,因此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王先生說:「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豐富的生命力,我們可以心理輔導及諮商的方式,幫助他用更健康更正確的態度去面對人生和困境。」或許不能幫助他們改變大環境,就像是人走入了黑暗的小巷子,但是身旁卻有人陪著他。他接著說:「懷仁就是扮演這樣的角色,我們不去決定他們未來的路怎麼走,但是我們可以陪著他們走下去,直到度過人生的低潮。」但是內心的看法使求助者找回自身健康的心靈積極的態度,是比較重要的。

提及如何幫助求助者,在懷仁全人發展中心擔任輔導老師的戴老師說,並不是給他任何建議,或者是明確的解決方法,最重要的是賦予關心。「藉由全程陪伴及心靈建設來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這裡沒有所謂的結案,因為只要是需要幫忙,隨時都可以回來,持續的關心是我所堅持的。」戴老師說。

對於學員而言,有人認同他可以哭可以發洩可以生病,比聆聽更重要,因為只有認同,才能讓學員知道他所有的表現並非異常。她說,曾經有一位國中生(化名小Q)患有憂鬱症,情緒非常不穩定,常常哭常常鬧,因此人際關係不是很好,導致小Q常有輕生的念頭。由於周遭的人不能理解小Q的種種行為,常投以異樣的眼光,所以小Q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不敢表現出自己的情緒,可是在這裡,我們理解他的所有行為,接受他的所有想法,讓他知道他不是異常,他跟別人沒有兩樣,然後,再慢慢的陪他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身邊的事物,漸漸地走出憂鬱的陰霾。

當然也有輔導失敗的案例,戴老師表示,有些關於親子關係的案例,曾經有一位張女士(化名)由於越來越無法管教孩子,為此前來求助。當戴老師深入瞭解之後,發現問題的源頭是張女士本身的觀念及想法,而影響該親子之間的關係,因此戴老師試著讓張女士改變自己,用更正確的態度去教導小孩,可是,張女士卻還沒「準備」好面對這一層問題,因此他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沒有改善。戴老師說:「是彼此輔導的機緣還沒到,也許張女士會有一天懂得如何與小孩相處,也許有一天機緣到了,問題就會解決。」

戴老師表示,藉著輔導的工作,他看到許多社會問題,看到許多無奈,也正因如此,他更懂得如何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他表示,「不要憤世嫉俗,心中就會有愛,就能快樂的過日子」,有時候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人,爭奪名利的人,都會替他們覺得辛苦。戴老師說,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低潮,都會遇到挫折,當不如意的時候,要做的就是接受挫折,承認錯誤,然後找出問題的源頭,積極改變,只有這樣才能擺脫憂鬱。人往往都是因為沒辦法接受失敗,才會走向憂鬱,因此,她說:「大方地面對挫折其實就是最好的抗鬱良方。」


延伸閱讀

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懷仁全人發展中心 

草港國小蝴蝶園 最生動的教材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台灣素有蝴蝶王國的美譽,鄉間處處可見翩翩起舞的蝴蝶,但近來由於生態環境破壞,使得蝴蝶的數量大為減少、甚至瀕臨絕滅。有鑑於此,抱著一份對蝴蝶的喜愛與疼惜之心,位在彰化縣的草港國小建造了一座蝴蝶園,負起了捍衛蝴蝶生態的保育重任。

蝴蝶園園長蔡正光說,目前蝴蝶園的做法是搭造數個網室的空間,來養育蝴蝶和幼蟲;在網室內也種植多樣性蝶類喜愛食用的花草植物,如馬兜鈴、柑橘類等植物餵食蝴蝶,讓蝴蝶能夠自在地生存,等到成熟之後在進行野放,回歸大自然。「我覺得我們做得還不錯。」蔡正光說。

最近草港國小也開始聯合附近其他的國小,組成蝴蝶生態網。蔡正光表示,他希望藉由大家的力量,為保育蝴蝶族群貢獻一份心力。

「我們現在在國小做蝴蝶保育的工作,是希望教導小孩要有正確的觀念。」蔡正光說,其實大家在小時後都飼養過蠶寶寶,而且都非常細心呵護,這種觀念一樣可以帶到蝴蝶身上,能夠去關心、珍惜蝴蝶;他也期望這種保護的觀念,可以拓展到小孩的家長身上。

「學校也鼓勵學生帶蝴蝶回家飼養。」蔡正光說,例如園內數量較多的紅紋鳳蝶、無尾鳳蝶等,希望藉此讓學生能更深入認識蝴蝶,並且學習如何照顧、保護這些珍貴的昆蟲。

蔡正光表示,目前台灣的蝴蝶保育的情況仍是有待努力,還是有不少人缺乏保育觀念,會去破壞蝶類的生態棲地或是馬兜鈴等植物,造成蝴蝶的生存空間縮小,這些行為都危害了蝴蝶族群的繁衍。

對於蝴蝶園保育工作上的困難,蔡正光說:「學校的位置靠近海邊,所以餵食蝴蝶的植物不容易生長。」蝴蝶的食物馬兜鈴等植物,具有生長慢、容易死的特性,再加上人為的破壞,這方面比較難處理。其他還有經費的問題,雖然農業局會補助一些,但是並不充裕,主要來源仍是學校籌款。

另外,蔡正光也提到,當初建造的網室其實設計錯誤,不應該蓋方形,應該是圓弧形的,因為有許多蝴蝶,像青帶斑蝶就常常不小心「撞牆而死」,蔡正光說,蝴蝶園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延伸閱讀

大自然的舞姬

國科會數位博物館之蝴蝶生態面面觀

中華蝴蝶保育學會

癩蛤蟆:我很醜 可是我要活下去

【記者吳華/生命力報導】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顧問陳王時說:「蛙類在農業時代的台灣是農夫的好幫手,牠們平時以覓食昆蟲為主,住在田裡剛好幫農夫清了許多的害蟲。」一隻青蛙一天可以吃掉數十隻蝗蟲,由此可見青蛙、癩蛤蟆對人類有益而無害,這些兩棲類的動物只要在有水有小草地的地方就能生存,其繁殖力比哺乳類動物強很多,但是因為社會的變遷、農地逐年縮小剝奪了牠們的生存權益。

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解說員謝堂樹指出,蛙類並沒有什麼天敵,但是被人類污染的水源、越來越少的農田和綠地對牠們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響。謝堂樹說:「像新莊這個工業區對蛙類棲地的影響比其他台北的縣市來的大。」陳王時說,蛙類對農藥非常的敏感,人類的世界不停地開發、到處大量噴灑農藥的結果使得兩棲類適合居住環境越來越少,牠們就算一次能產下長達八公尺的卵,也趕不上、敵不過人類的迫害。

在台灣一年四季都能看的到蛙類,其種類可分為蟾蜍科、樹蟾科、樹蛙科、赤蛙科和狹口蛙科,牠們屬於夜行性動物,習性都差不多。蛙類多半住在潮濕的地區,但是像蟾蜍因為演化的關係皮膚變的乾燥,所以蟾蜍可以住在比較沒有水的環境中。陳王時說,不同種類因繁殖期的不一致使蛙類隨季節的變換出現,其中以春夏兩季種類較多、秋冬較少。他說:「秋天有盤古蟾蜍和長腳赤蛙,到了十月就會有台北赤蛙。」雖然秋冬的種類較單一,但是貢德氏蛙、虎皮蛙和台北赤蛙這三個珍貴的保育類都會陸續在這季出現。至於在台北盆地最容易看到的就是澤蛙,牠們只要是在有水的地方就可以活,特徵是背部有短棒狀的突起和口ㄎ一口ㄎ一的叫聲。

台北赤蛙這個瀕臨滅絕的珍貴特有種並沒有放棄台北的都市生存環境,但是在一些污染較嚴重的縣市情況就不這麼樂觀了。新莊市公所獸醫陳淵泉說:「在新莊的幾處綠地像是青年公園、水源地等還是可以看到保育類的蛙,但是數量並不多。」政府除了要積極作保與與復育的規劃外,如何減輕對大自然的污染才是最重要的。

陳王時說,目前台灣雖然沒有蛙類的保育團體,但是在政府的保育規劃區和國家公園內都有特別規劃蛙類的生態環境。動物生存的權益本來就與當地的生態環境息息相關,今天如果有人將青蛙拿去做學術研究,那零星的幾隻數量並不會影響一次繁衍能力很強的蛙類生存,但是如果有人污染牠們可居住的溼地,那這種行為的後果只會造成更多蛙類絕種,在往後夏日炎炎的夜晚,呱呱不絕的蛙鳴恐成絕響。


延伸閱讀

青蛙小站

新莊自然生態保育團隊

兩棲爬蟲類動物收容中心

林美瑢 藍領婦女守護者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的召集人林美瑢女士,十三年來不斷地為台灣的女性基層勞工爭取權益。她常常到工廠拜訪有需要的婦女,或者是婦女主動到辦公室或是透過電子郵件和她談談近況,在了解她們的問題後,她便徵詢律師顧問的看法,提供她們意見。就這樣,林美瑢鼓勵了無數的基層女性自覺自發,參與工會,爭取應有的權益來改善生活。

在高雄長大的林美瑢,母親和當時社區內大多的婦女一樣,都在做家庭手工。她說,「我從小就跟著媽媽在家裡幫人家做手工,辛辛苦苦做出來的東西,人家卻常常不要,在我看來,不論是媽媽還是別的女性,都一直被剝削,做手工的婦女在工作中損失的往往比獲得的還要多。」因此她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深深體會到基層女性勞工的苦處。在林美瑢的母親罹癌死亡後,她的人生觀也因此大大改變。她恍然大悟,金錢雖然能改善家庭生活,但是卻無法挽回母親的健康,於是她開始去關心更多的家庭。

林美瑢說,在八O年代,高雄有許多漁民跟著大企業的船隻出海捕魚,卻因為企業老闆沒有支付在他國海域捕魚的費用,加上當時台灣的外交關係相當薄弱,造成許多的漁民被扣留在外,林美瑢便從探訪他們的家庭開始。她發現,許多家庭都共用一個戶籍,住在違章建築裡。漁夫的妻子更是痴痴地做著手工等待丈夫歸來,他們的小孩就在一旁藉著微弱的燈光看書,生活很辛苦。林美瑢驚覺社會發展的背後,有許多犧牲者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從那時候開始,我已經跳脫不回原來的社會裡了,我覺得我應該和這些弱勢的人站在一起,親身參與他們的世界來尋找一條出路。」

於是林美瑢開始在原住民的部落間遊走拜訪,見到許多原住民婦女被逼迫成為妓女,男性為了微薄的薪水去當建築工,只為了貼補政府要他們興建房子的不足費用。她發現這樣的開發政策是很表面的,在欣欣向榮的背後隱藏了許多的問題,許多原住民的權益在懵懵懂懂中被剝削。

接著,藉由教會的關係,林美瑢結識了許多國外人士。在當時戒嚴的情況下,她靠著許多不同的管道和他們互通聲息,一同關心在經濟發展的背後,基層人民的人權是否也能夠相對提升的議題,包括了基層勞工、雛妓以及外勞問題等等。她開始隨著教會參加反婦女暴力會議和婦女勞工會議等國際會議,九八年後更時常參與聯合國的區域性會議以及各類座談會,向國外人士介紹台灣弱勢婦女的近況,和他們互通訊息。

林美瑢認為,台灣的非政府組織(NGO)團體的組織力很薄弱,太過狹隘,不如國外的活躍多元,她說:「NGO應該作為政府和民間的橋樑,強化彼此間的組織結合力來為民眾向上爭取,而不是成為一種彼此競爭,搶著向政府爭取所需的關係,而政府也應該積極介入經費的使用,了解人民能夠獲得多少。人在貧窮的時候往往懂得分享,在擁有後卻開始吝於付出。如果針對相同議題的婦女團體能夠整合力量,一起規劃行動,相信一定能節省大量的資源。」

一路走來,林美瑢說她一直都很愉快,對未來還是相當樂觀,她會繼續朝這方面走下去,如果可以的話,她想選擇一個社區來工作,針對婦女和老人的問題深入著手。對於台灣的未來,她說:「很多事情不會一直壞下去的,如果台灣的人民能夠多多發聲,強化民間組織的力量來監督政府,很多事大家都可以做的到。」


延伸閱讀 

台灣基層婦女勞工中心

年過六十五 失智警覺不可無

【記者詹淑芬/生命力報導】健保局台北分局於九月二十八日舉辦了一場「忘了你是誰,談失智症」的座談會。主講人三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鄧鐘泉表示,隨著人口逐漸老化,越來越多人開始關心「失智症」。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每年每千人約有十三人會變成失智老人,在目前仍無法治癒的情況下,更需要加強預防保健及醫療照護的工作,以免患者失去生活能力,被家屬遺棄而造成更多的問題。

鄧鐘泉表示,罹患失智症初期時,會出現記憶喪失、判斷力減退、對人事物感到混淆等症狀,但有些老年人可能只是患有健忘症或輕度智力減退,必須經過測試才能判定。一旦確定罹患失智症,患者可藉由藥物治療,延緩病情惡化並試著改善症狀,否則患者會逐漸喪失生活能力,且通常在診斷後七至十年便會死亡,至於徹底根治的方法,目前仍在努力研究中。

鄧鐘泉說,失智症的成因包含不明原因的進行神經退化、中風的血管性失智症及感染等其他各種病因,而「阿茲海默症」則為失智症的一種。根據統計,父母皆罹患失智症,下一代會被遺傳的有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機率﹔父母其中一人為失智症患者,下一代的發生率是父母皆非失智症患者的人的一點五倍。因此,有此家族病史的人須特別注意,飲食方面要營養均衡,平時也要多動動腦,多刺激腦部運作。

參加座談會高齡八十三歲的喬先生表示,自己住在健保局附近,知道健保局有在定期舉辦健康指導講座,都會前往聆聽。關於失智症的保健講座,便給了他許多資訊和收穫,尤其是自己年紀大了,對失智症這樣的疾病更需留意,反正在家也坐不住,多出來運動,才有益健康。

父親患有失智症的劉小姐說,照顧失智症患者真的需要很有耐心,要時時刻刻留意,不僅得照顧老人家生活起居的一切,像是穿衣服、上廁所、餵他吃飯,還得擔心自己的父親走失。劉小姐說:「有幾次就是因為父親擅自出門,還好有先在他身上掛名牌,所以才能去警局接走失的父親回家。」鄭鐘泉提醒大家,照顧失智症患者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若有長者出現失智徵兆,一定要前往醫院檢查並接受治療。

鄧鐘泉建議,預防的方法便是增加語言寫作能力,如參加學習班或平時做些數學運算,有研究指出受過高等教育者,因為腦細胞不斷受刺激,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低了許多,其他則是避免頭部受傷、低脂飲食、戒煙等。鄧鐘泉還提到,老人斑的出現是細胞內充斥著廢物的徵兆,這些廢物正逐步破壞腦細胞和肝細胞等,經過醫學證實,在老人斑中確實檢驗出「鋁」的成分,因此最好不要用鋁製器具烹調食物。他說,失智症所帶來的不僅是患者個人的病痛,還會造成家屬的困境,因此做好預防的工作,才能減少失智症為社會所帶來的問題。

荒野保護協會 雙連埤的守護者

【記者萬親杰/生命力報導】雙連埤,本來是一處位在宜蘭縣的溼地生態區,擁有全台灣唯一的天然浮島景觀,還有許多特有的水生植物物種在此生存。但是,後來因為地主執意開發土地,造成天然生態被破壞得幾乎消失殆盡。為了讓原始的生態景觀能夠繼續留存,荒野保護協會於是努力地進行保護雙連埤的工作。

「雙連埤是一個天然的生態美景,過去有一些電影,如「魯冰花」, 還有許多廣告都是在此拍攝。」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專員張嘉文說,後來地主覺得這塊地充滿商機,於是想要將此發展成一個休閒農業區,在經過宜蘭縣政府核准後,便進行開發工程。張嘉文表示,協會非常反對地主為了開發而破壞消滅原有的生態環境,曾有意向地主購買雙連埤這塊地,並且打算將其規劃為生態保護區,讓原有的生態得以繼續保存,卻得不到地主的同意。

張嘉文表示,因為雙連埤是私人的土地,地主愛怎麼處理,只要政府核准同意,他們也無可奈何。協會也努力地爭取、溝通,儘管地主表示會以自己的方式,做到生態保育的工作,但結果並非如此。在地主開發動工的期間,許多的水生物種和生態景觀都受到嚴重的侵害。張嘉文說:「我們主要能做的就是搶救雙連埤的物種,將水生植物移植到宜蘭其他的湖泊,如陳氏鑑湖堂的水生植物池,讓他們能夠繼續存活。」

「另一方面,協會也會將雙連埤被破壞的情況,向宜蘭縣政府和農委會反應,以期望能夠停止地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張嘉文說。他也表示,縣政府最近也感受到比較大來自保育團體的壓力,所以也比較看重這個問題,已積極和地主對雙連埤地區做處理、協調。

「其實台灣有許多地方都發生和雙連埤類似的情形,地主和生態保育往往有很大的關係。」張嘉文說,當地人期望土地開發以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大自然的生態環境就犧牲了;外地人則希望保存自然生態資源,卻又影響區域的發展。究竟應該先保障人民?還是應該先保障環境?他認為沒有絕對的對錯。

張嘉文表示,希望國人可以多關心、注意週遭的生態環境。他也期望台灣的保育工作能夠落實,不要光說不做,相關法律也能修訂完成。


延伸閱讀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

中華民國濕地保護聯盟

農委會自然保育網

2002年10月2日 星期三

小飛俠 讓青少年自在的「說話」

【生命力報導】「小飛俠熱線就是實際的和青少年對話。」青少年專案輔導員曾威凱說。小飛俠的對象,主要為國高中學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常常在遇到挫折、困難時,因為資源的缺乏,而找不到諮詢的對象。「小飛俠熱線」就是為他們提供一個抒發與傾吐的溝通管道。

小飛俠的任務,是透過電話給予青少年實質上的幫助,經過傾聽、了解、討論然後給予見解。青少年除了可以主動透過小飛俠熱線與輔導員聯絡,在學校方面,也會透過輔導室,將一些認為需要協助的青少年們交給小飛俠來輔導。  曾威凱說:「與張老師、生命線不同的地方是,我們的重心不是放在專業的心理諮商上,而是藉由互動,發展出一種朋友的感覺。」小飛俠做的,是一種溝通、一種看法的交換,讓青少年不管在課業上、人際關係或是情感上面臨瓶頸時,和他們共同解決。平時,小飛俠也會和他們談論一些青少年的現象,例如網咖風氣、飆車事件或是毒品危害等,聆聽他們的看法,並給予正確適當的觀念。



在民生報、自由時報等的婦女版上,小飛俠會不定期的刊登文章;人本教育發行的札記上,也有小飛俠的專欄。與教育廣播電台合作的節目「教改e點靈」,每週針對青少年教育等問題進行探討,讓小飛俠發揮他最大的效益。

本教育基金會目前正舉辦「尋找活水工程師」的青少年工作義工培訓活動。初期培訓的課程,以專題演講的方式,加上圖書會的集體討論,藉此加強概念以及發展義工的多元性。後期則是以見習、實習的方式,讓義工檢視自己的生命經驗,使其更容易的面對青少年。成為正式義工之後,主要擔任工作為,三重青少年館的輔導員、法院榮譽觀護人以及小飛俠熱線的接聽人員。

「因為義工人員的缺乏,小飛俠熱線已經停擺了一年。」曾威凱說,人本教育基金會目前所舉辦的義工培訓活動,就是希望可以藉此有更多的人力投入青少年工作。小飛俠創造了一個青少年可以抒發與傾吐的空間,他就像是青少年的朋友,相信你也可以成為他們的好朋友。


延伸閱讀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賴靜嫻 燃燒生命照亮自閉之路

【記者王春雅/生命力報導】「不管這孩子年紀多大,他是我一輩子都需要負擔的責任。我願意燃燒剩餘的生命,全心撫育他,希望他不完整的生命能更美好......」自閉兒家長賴靜嫻說。

自從二兒子黃梓柏出生後,賴靜嫻就隱約發現到梓柏的成長狀況和一般正常孩子不同,但因為老人家都說「大雞晚啼」,因此不以為意。真正知道梓柏患有自閉症,是因為他到四歲才學會開口說話,而且當一群小孩在一旁遊戲時,梓柏並不會主動去和他人接觸,同時也分不清楚你我他的關係,例如當有人和他說「我是媽媽」時,就必須用手指出自己位置,不然梓柏會說他自己是媽媽。

對賴靜嫻來說,得知自己兒子患有自閉症真的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她也焦急的帶著梓柏到各大醫院做腦波檢查。但許多醫生都表示梓柏需要長期接受輔導,而且也不知道真正的患病原因。賴靜嫻表示,起初她對自己很生氣,怎麼會生下這種孩子?但每當看到梓柏無辜的眼神,不禁對他感到很抱歉,沒有給他一個完美的生命,因此她就下定決心,要將這孩子照顧好。

和丈夫達成了共識後,賴靜嫻為了教育梓柏,除了讓他參加學校的普通班,還每天讓他花兩節課的時間,到資源班上課。她認為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讓梓柏和一般同學相處,學習人際關係,也可以讓專業的特教老師教導他,並且刺激他的反應。而且每學期如果換班級或是換老師,賴靜嫻都會到學校,拍攝全班師生的個人照,並且貼上名字方便梓柏記憶;在家中也會在四處貼上標語和文字圖卡,希望讓梓柏認識更多字詞;到了假日,便帶梓柏到自閉兒潛能發展中心或是到台北縣碧華國小參加自閉兒活動。

在賴靜嫻的愛心教導下,小學五年級的黃梓柏漸漸地有些進步。現在他會騎腳踏車,會溜直排輪,也會用語言表達他想要去哪哩,去年甚至在台北縣繪畫比賽中得到佳作的成績。他也會玩電腦、聽音樂,有時賴靜嫻會陪他一起玩大富翁,看到他拿地雷自己炸自己,不禁讓賴靜嫻感到啼笑皆非。

看到兒子的成長,賴靜嫻欣慰的表示,希望他將來能越來越進步,最好是能夠自立自足,雖然知道不太容易達成目標,但會燃燒自己剩餘的生命,照顧他、教導他,希望使他不完整的生命更美好。

詹金樺 活得精采的罕病患友

【記者邱韻珈/生命力報導】多發性硬化症屬於一種罕見疾病,患者會有視力喪失、手腳麻痺、疲倦等症狀,詹金樺發病十幾年來,力求和正常人一樣,讓自己的人生過得精采,他說:「生病不是我們的錯,我們只是要一個公平的對待。」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身體會產生一些特殊抗體攻擊自己的神經髓鞘,髓鞘是包在神經周圍的一種絕緣物質,若髓鞘受傷,神經脈衝便無法迅速有效地傳送下去,從腦部傳下來的訊息就會發生錯誤,依發病區域不同,也有不同症狀,例如視力喪失、手腳麻痺、平衡失調、疲倦等,是屬於罕見疾病的一種。

在台灣,罹患多發性硬化症的病患人數大約只有兩百到三百人之間,易發年齡在二十到四十歲之間,女性患病機率是男性的兩倍,急性症狀出現時可以用藥物治療控制,但一段時間後容易復發,詹金樺就是在十七歲的時候發病的。

「當時睡起來突然覺得行動有些不方便,然後一直嘔吐,嚴重到爬不起來,我爸揹我去去看醫生,醫生只說是感冒。」詹金樺說著第一次發病的情況。之後,他復原情況良好,「第三天就能小跑步了,除了持續一陣子的視力有點困擾以外,一切都很正常。」直到兩年後準備聯考時,因為白天上課晚上補習太累,突然有一天右手右腳不能動了,這一次長庚醫院的醫師重新做了一次電腦斷層攝影,外加脊髓穿刺抽脊髓液檢查,終於確定詹金樺得到了多發性硬化症。

「別說現在了,十幾年前哪有聽過什麼多發性硬化症?」他說:「會好嗎?還會不會再犯?以後會怎樣?當時各種思緒頓時湧上我的心頭,不知該作何反應。」幸好,他是個樂天派,「日子還是要過呀,尤其要快樂的過。」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不發病的時候他跟正常人一樣,到處遊山玩水、交女朋友、唸書、工作,該經歷的他一樣也沒缺少。

雖然之前幾次的發病讓詹金樺行動有些不便,走路需要柺杖而且不能走太遠,也容易疲累,工作也因此辭掉了,不過待在家裡的他也沒閒著。剛開始寫文章投稿到罕見疾病基金會的會訊上,之後陸陸續續寫了一些短文或有關多發性硬化症的文章,後來他甚至把自己發病十幾年來的心路歷程寫成了一篇真人實事的中篇小說,讓病友能從中讀到一些經驗,社會大眾也能認識多發性硬化症。曾有人稱讚他文筆好,他也會不失幽默的回答「這大概要歸功於以前幾百封情書的磨練吧!」

發病十七年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詹金樺了解到對患者而言最大的悲哀並非來自病痛本身,而是來自社會大眾的誤解。他說:「其實我們並非沒有機會跟正常人一樣生活,但疲勞、壓力、社會大眾的誤解卻是復發的元兇。」因為有這樣的體認,詹金樺近來積極籌備的「中華民國多發性硬化症協會」,即將在十月五日舉行成立大會,集合大約有一百四十五名的病友,目的是希望病友可以互相鼓勵、相互扶持,分享彼此的經驗跟心情,另外也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對多發性硬化症有多一層的認識。

詹金樺認為,長期受病痛折磨的感覺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想像的,除了疾病本身還有在面臨一些人生抉擇時你必須做別的選擇,他說:「我真的很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尤其是身邊的人一直以來陪伴著他、呵護著他,算起來我也是一個幸福的人。」有感於此,他說,不願以患者的身份自居,而以對生命發光、發熱的殷切期盼,為人生奮鬥的目標。

台師大團隊 打造無障礙網路天空

【記者吳珮綺/生命力報導】師大電腦輔具團隊從民國八十九年七月起,開始幫助身心障礙者解決電腦學習上的困難,至今已服務了三十多個個案,其中一半皆為重度障礙者。

師大電腦輔具團隊最近開發了「中文化螢幕協助鍵盤」,研發軟體模擬真實的鍵盤,將鍵盤盤面顯示在電腦螢幕上,使用者只要拿著滑鼠直接在螢幕上點選,就可以把文字輸入到應用程式上。這樣一來,手部不方便或肌無力的患者,就可做到文字輸入,輕易地使用電腦。

罹患罕見疾病肌肉萎縮症的兄弟致仁和致維,時常因為手臂活動範圍有限,加上手指靈活度不佳,準確度不高,在做文書處理輸入文字時,手指按鍵盤就比一般人困難。但透過「中文化螢幕協助鍵盤」,手部不方便的兩兄弟也可以輕易地達到文字輸入的目的。

小毓是國小三年級的孩童,他是位先天粒腺體缺乏的病人。小毓的媽媽表示,小毓無法開口說話、肢體不靈活、手指老是不聽使喚,移動滑鼠對他來講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接受了「師大電腦輔具團隊」的電腦輔具協助之後,小毓可以透過電腦和別人溝通,利用電腦玩遊戲,協助他視力的發展及眼手協調,這對小毓的幫助非常大,替肢體不便的他打開認識世界的另一扇窗。

師大電腦輔具團隊由多位專業人士所組成,他們放棄休假,義務性的為需要援助的病童們一一展開評估、設計及訓練使用等工作,如此不求回報的用心,李天佑說:「我們只希望能為缺少人際互動及充滿學習障礙的身心障礙朋友們,打造一片無障礙的網路天空。」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曾敏傑說:「透過師大電腦輔具團隊的協助,讓許多罕見疾病的病友,也能透過網際網路或電腦遊戲達到自己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現在他們不用只活在自己的天地裡,能和外界無障礙的溝通對於他們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正面的幫助。

師大電腦輔具團隊的主要成員有: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李天佑副教授、長庚大學職能治療系助理教授孟令夫、嘉義大學特教系助理教授陳明聰三位博士,本身為肌萎症患者的電腦工程師楊朝鈞,以及台灣師大資訊教育系的博碩士生,總共約10人。

導護商店多愛心 家長少擔心

【記者盧小輝/生命力報導】最近細心的民眾可能會在中小學校附近商店門窗上,看見一個雙手捧著一顆心的標示,這就是近來頗受矚目的「導護商店」。目前全台北市已經超過四千家,其目的是藉社區守望互助,提供學童上下學安全的守護,甚至達到整個社區安全的聯防網絡。

社區婦女協會理事長陳秀惠表示,「導護商店」的目的與功能就是希望解決現代社會雙薪家庭,父母親無法親自接送學童上下學的因素,透過學區與社區主要道路旁商家的共同幫助,提供學童一個安心的空間。

台大外文系副教授劉毓秀表示,導護商店更完整的架構應是「社區安全愛心站」。她說,當學童被搭訕、跟蹤或偶發事件時,可提供安全庇護場所。同時提供學童急用時之電話借用服務,若下雨也可提供學童躲雨及雨具租售服務。除此之外,導護商店也提供上課時間學生在校外逗留之通報與協尋。

為了讓導護商店的概念落實,社區委員會還繪製「社區地圖」,將主要導護商店網絡標示其上,更重要的是標出治安死角,並透過學校宣導讓學童知道如何運用導護商店資源,進一步還與社區警察合作,加強治安死角區的照明與巡邏。

在台灣社會發生撼動人心的彭婉如事件以及白曉燕事件後,父母親人人無不擔心自己小孩子上下學的安危。陳秀惠表示,但因雙薪家庭父母工作繁忙又無法親自接送小孩,所以首先在內湖碧湖學區就有居民開始發起導護商店的作法,與學區附近主要道路上商店溝通並篩選出一些有保障的商店,在商店門窗上明顯的標示,作為學童緊急庇護的處所。

加入護童行動的文具行老闆黃東木說:「兒童在上下學的途中遭人綁架事件不斷發生,尤其最近常發生女學生上學途中遭綁架事件,更讓為人父母者擔心。」他表示,自己也是學生家長,願意協助警方,以保護學童安全。

konica照相館老闆娘吳曉晶說:「每天在店裡看到學童們上、下學經過店前都會叫我阿姨,建立了親切感。」由於面對路口,交通流量大,意外事故較多,身為小孩媽媽的她也十分關心小孩的安全,因此也加入導護商店的行列,讓小朋友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中正國小家長王媽媽表示,導護商店的施行讓她能更安心工作,也不會整天擔心小孩的安全。

自從碧湖學區施行導護商店後由於成效良好,目前已經有許多學區也跟進,陳秀惠表示,包括仁愛學區、萬芳學區、五常學區以及同德學區都已開始運作。甚至台北縣、台中、台南、高雄市、花蓮市等縣市目前都有參與的動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社區婦女協會

輔大同窗會 關懷有「志」之士

【記者丁威/生命力報導】如果你在深夜十一、十二點的時候,在輔仁大學校內看到有一群人在各系所的公告欄張貼男同志社團宣傳單,別擔心他們會是壞人,因為他們是輔大同窗社的成員。

「很多人都對同志社團有不正確的觀念。」輔大同窗社社長小杰(化名)說,很多人都認為同志社團就是一群同志聚在一起,互相尋找對象,就連同志圈內都會有人這樣誤解同志社團。小杰表示,同窗社就曾經有同志來聚過一次會就沒消息,之後還在同志圈散播同窗會沒帥哥等等的流言。

其實同窗社成立的目的並不是讓同志們來找對象,而是希望藉由這個團體把同志們都聚在一起,讓大家彼此能敞開心胸說話。另一方面,由於聚會的都是同志,所以有很多同志方面的資訊可以互相交流。

阿維(化名)大四才加入同窗社,剛開始因為怕生的原故不太愛說話,即使說話也是非常小聲,後來經過社員不斷的找他聊天、開導他,讓他認識自己、也認識社團,現在阿維已經是個非常愛說話和外向的人了。

小杰指出,其實有很多男同志因為身份的關係都會較內向,無法和系上同學玩得起來,所以同窗社成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讓學校的同志們來社團,因為在那裡大家都是同志,所以比較能放的開,也玩的起來。

同窗社成立至今已有七年的歷史了,目前有大約二十位的成員,社團平常固定一星期聚會一次。此外,有時也會和各校的同性質社團舉辦聯誼活動、愛滋病的學術講座或是同志電影展等等,甚至只要有大型的同志活動,同窗社也會去幫忙。

在所有大專院校裡,只有台大和東吳兩所大學的同志社團是被承認的。小杰說,可能是因為輔大是教會學校,應該不能接受這樣的社團,所以同窗社從沒申請過正式成立,雖然同窗社目前是地下社團,但現在也沒有正式成立的必要。而輔大課外活動組助教李瑀婕則表示,學校其實不會因為是天主教的學校而打壓某些社團,但確實是沒有接到過有同志社團的申請,如果將來有,學校也會接受申請審核。

「公開反而會更麻煩。」小杰說,其實同窗社不需要什麼經費,而且一旦成為正式的社團反而會有更多拘束,如果公開招生社員,那內向的同志就更不敢來了,雖然現在社團內的成員不多,卻也因此更團結、更有向心力。


延伸閱讀

台北同玩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