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1998年3月31日 星期二

雞婆「崔媽媽」 讓大學里動起來

【記者施君平/生命力報導】「我們的綽號叫『雞婆』!」「崔媽媽服務中心」原本是位於台北市溫州街的一家租屋中心,卻因為看到社區民眾對地方事務的冷漠態度,終於在三年前打破沈默,撥出組織內部份的人力,積極投入社區工作。前兩年連找人參與活動都很難,如今社區民眾卻會主動詢問,附近商家也毫不吝嗇地提供資源,「崔媽媽」的雞婆已經得到善意的回應了!

「崔媽媽服務中心」的成立,原是為了紀念一位在民國七十八年支持「無住屋運動」,但卻在活動三天後因肝癌去世的崔陳水金女士。辦公室座落在大學里,以租屋為服務項目的「崔媽媽」,組織核心為支持無住屋運動的台大城鄉研究所人員。社區人際關係冷漠,雞婆的他們,雖然不是社區的居民,但對於自家辦公室門口的情況實在是看不下去了。


租賃工作行有餘力,他們結合了社工系學生、義工、家庭主婦及社團,從溫州國宅開始了社區工作。

剛開始,由於居民們只對一些吃喝玩樂的活動有興趣,「崔媽媽」所舉辦的卻是維護治安、打掃街道、認養樹木等活動,根本吸引不了民眾參加,發出去的傳單也只有被丟在地上的份。「崔媽媽」決定找一件整個社區都會關心的事來號召大家,他們選中了鄰近的三個社區公園,要替這些公園改頭換面,希望居民能多多在意自己所住的地方。

其中佔地較大的溫州公園是主要目標,「崔媽媽」的人員花了不少時間了解附近居民對公園的利用程度及整體空間的滿意度,發現公園的圍牆減低了社區人與它的互動,而空間的配置也無法配合需求。「在都市發展局及里長的協助下,一連串的會議和行動開始了」「崔媽媽」社區秘書陳嬿靜說:「大家開始了解到,這些活動雖然沒有什麼好處可拿,卻事事關己。」

陳嬿靜說,如何動員居民是重點。由於社區中多是忙碌的上班族,白天根本見不著人影。「崔媽媽」的人員只能在大清早到公園,向早起運動的阿公阿媽打招呼、聊天,問問他們的想法,並告訴他們有什麼活動可以參加;下午又去找玩耍的小朋友,藉著吸引小孩參加活動,讓他們把家長帶出來,達到讓民眾參與的目的。

高里長樂意幫忙,而且也願意聽聽這群年輕人的意見。「況且里長也知道社區中有那些人會對這些活動大力支持,減少了我們自己摸索的時間。」陳嬿靜表示,相對於其他社區團體的組成都是在地居民,能夠全天候地與社區進行互動,「崔媽媽」卻因為是個外來社團,只能花部份時間在這上面,人脈方面實在需要當地人的協助。

「和別的社區不同的是,我們沒有具爭議性的議題來凝聚眾人的力量,大家必須自己意識到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性。」

「三年的努力,已經有成績了」陳嬿靜說:「這裡鄰近台大、師大,附近發展出書店、影印店和餐廳,從前商家只認為自己是租用店面,和居民的界線分的很清楚。」「利用他們的專業,我們設計了社區導覽,拉近了店家和民眾的關係;現在如果我們辦活動,他們會主動提供飲料、獎品,上次還有人提供了好大的一鍋麻油雞呢!」

陳嬿靜提到去年十月舉辦的「溫州賽旗大會」,由居民、社團、商店繪製將近兩個人高度的布旗,要票選出最具特色的優勝者。總共四十幾面旗幟,豎立在溫州公園,參賽者都表現出自己的風格,這是專屬於大學社區的公共藝術,最能代表這個社區的特點。「不論是看到小朋友趴在旗子上畫圖,還是店家要求把代表本店的旗子搬到店門口當做標誌,都讓我們覺得很高興。」

因為下雨而必須回收旗子時,只有兩個工作人員,卻要拆四十多面旗。一位路過的阿婆看到了,主動地幫他們拆纜線,工作人員正要道謝時,阿婆卻說:「啊!我也是『雞婆』啦!」這句話頓時令他們感到「『雞婆』的作法被認同了」。「雞婆」帶來的結果是,學校內會安排垃圾分類的課程、洗衣店則免費提供澆花的水。

「崔媽媽」和社區發展協會合辦了一份社區刊物「溫州花園」,記載了大學里的大小事。目前最教「崔媽媽」擔心的是,溫州公園工程因投標廠商不足而多次流標,「崔媽媽」希望能將建材成本和利潤盡量拉平,好推動廠商前來競標,否則,公園完工不知要等到何時呢!

1998年3月25日 星期三

劉素貞 用心特教二十年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在我班上的學生,就好像是我的兒女一般,我會竭盡所能的照顧他們,愛護他們。我並不覺得啟智班的學生們比正常的小孩笨,對我而言,他們就如同天使一般的純潔,可愛。」任教於基隆市立仁愛國小啟智班的劉素貞說。

劉素貞可以說是台灣啟智教育的先驅。早在民國六十七年,台灣啟智教育尚未成熟的階段,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才二十多歲的她,因為當時任教的基隆市立中山國小校長要求她投入特教工作,便放棄了原本較為輕鬆的一般國小老師的職務,毅然決然的加入特教的行列。


劉素貞笑著說:「當時我只是抱持著上級指示我的工作,我就必須努力把它做好的心態,也沒想到一做就是二十年。」就是這份責任感,成為她從事特教工作的動力。

不是特教科班畢業的她,為了接下這份神聖的工作,必須不斷的到國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現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進修,來充實自己特教的知識。二十年下來,劉素貞從一個特教工作的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現在學校裡啟智班的組長,負責解決各種特教的疑難雜症。劉老師很有自信的說:「或許我並不是很擅長於專業理論的論述,但是二十年的工作經驗累積下來,讓我對於自己實務方面十分自豪。」

劉素貞從事特教工作,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一帆風順。在工作初期,她必須忍受朋友和同事的閒言閒語,甚至是冷嘲熱諷。在二十年前,不懂得特教工作的人,總是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只有能力差的老師,才會被分派去教那些程度較低的學生;所以,當時的劉素貞也被貼上「品管不良的老師」的標籤,讓她感到十分沮喪,還好有家人的支持及鼓勵,才讓她重拾信心,繼續往特教工作發展。

「其實特教工作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單純、簡單」劉素貞說。「有些情況比較嚴重的孩子,連日常生活的瑣事都沒辦法自己打理,必須無時無刻的陪在他身邊才行;加上現在的啟智班定位仍不清楚,往往班上會同時集合了過動兒、智障、自閉症等不同症狀的孩子。對於不同症候的學生,也必須要用不同的照顧方法才行。」「不過,有一個大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用心』去對待這些孩子。」劉老師表示。

除了平時上班的時間之外,劉素貞在星期日還要不定期的到一些身心疾病十分嚴重,無法到學校上課的學生家,做在家教育和心理諮商復健的工作,雖然從事特教工作佔去了她大半的時間,劉素貞說:「只要看到這些孩子們每天有成長和進步,這些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

「我覺得光讓這些孩子受到學校和家庭的呵護是不夠的,因為這些孩子不可能永遠被學校和家庭所庇護。」劉素貞強調:「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要能接納他們,以及政府必須健全社會福利制度,讓這些孩子能和正常人一樣立足在這個社會上。」

王芳萍 走過七年工運路

【記者林怡蕙/生命力報導】王芳萍,民國五十五年生,輔大外文系畢業,她是怎麼從一個準中產階級,到今日認同勞工階級,為工運獻身的呢?這,要從她的大學時期開始回溯。

唸大學時,王芳萍就很關切一些社會不公平的情形,到了大四那年,社會解嚴,各種社會力量、弱勢聲音紛紛湧現,讓她對社會不公平的現象更加的敏感。大學畢業後,她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先是依循常軌地進入廣告公司當廣告專員,在那不到九個月時間裡,王芳萍看到了商場的勾心鬥角,她告訴自己「我不要成為那樣的人!」而決心走上社會改革之路。


辭職後的她,經由介紹進入一家藍領工會─中國時報產業工會擔任秘書一職。那時的她,對勞工問題真的是一無所知,很多時候都會不自覺的以自己的學生背景、中產階級的經驗,試圖去解決勞工的問題,而遭受到很多委屈和挫折。漸漸地,王芳萍能夠站在勞工的位置上,去理解他們的需要和問題,以及他們為什麼行動、為什麼不動的邏輯;並開始學習如何去集結力量來改變不合理的勞資關係。

在那兩年多,她很震撼地發現「一群弱勢團結起來是可以改變制度的。」一群沒有什麼條件的弱勢,要去對抗強悍的資方結構,挫折是難免的。但被壓迫的族群,若是不能挺身而出,「不戰而死,豈不更沒尊嚴?」王芳萍這麼說。

民國八十年六月,女工團結生產線由王芳萍等一群工運工作者在台北成立,因為她們認為「工會運動並不等於勞工運動」,女性勞工更加需要成立社會團體,來對抗既有的階級與性別壓迫。基本上,女線是一個自發性組織,除了一、兩名專員為有給職外,其餘成員包含王芳萍,都是不支薪的,她們都是利用工作以外的時間,來協助、推動女性勞工運動。

後來王芳萍到高雄任職於一家地區性的工會組織,開始接觸到一些工廠女工。該組織在民國八十一年的「安強十全美挾廠事件」中,因為負責人的判刑而解體。但在此時期中,王芳萍為了要更瞭解女工問題,實地到工廠做了七個月工。

這項體驗,使她更能瞭解女工的環境與她們的限制。並且這樣大的環境壓力,光靠個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抵抗的。王芳萍覺得「做工真的很苦」,要花那麼大的力氣,去做那麼重複、單調的事情,一個月才一萬出頭,「為什麼只值這麼一點點?」她不禁要為她們吶喊。

八十五年王芳萍回到台北,仍是在一家工會任職。而女線從八十六年開始介入公娼運動,可說是公娼抗爭背後的推手之一,她認為公娼事件和一般製造業關廠的情形非常類似,所以她能很快的了解到公娼們的不平和不滿,而決心支援她們。

王芳萍認為:「受壓迫者,都有他們自己的限制和背景,也都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和辨別什麼對他們有利、不利的能力。」「弱勢族群有他們自己的拿捏和盤算,只是掙不破社會重重壓制的網。」

王芳萍表示,從事社運,讓她的生命多了幾扇窗口,學會以謙卑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而覺得生活更自在,世界更寬廣。她還說:「做社運,最滿足的就是看到自己的成長,以及其他對象的成長」。

原住民特展網站 重現台灣原始聲音

【記者李玟怡/生命力報導】您大概不清楚台灣台灣原住民的起源吧!雖然到目前為止,台灣原住民的起源仍然沒有定論,但大致上還是有兩種說法比較普遍。第一個說法是「北來說」,認為台灣原住民來自北邊的中國大陸;另一個說法是「南來說」,認為台灣原住民來自於南方海島。

這些都是「重現台灣原始聲音-原住民特展」告訴您的資訊。另外還告訴您「九族」到底是哪九大族群,並用台灣地圖來繪製原住民族群的分布區域,讓您更容易了解。


您應該知道職棒明星郭源治、籃球博士鄭志龍,不過您知道他們都是阿美族的同胞嗎?曾經風靡一時的紅葉少棒隊也是布農族的同胞。除了告訴您一些原住民的知名人物外,「重現原始聲音-原住民特展」還告訴您九族的風俗習慣、特徵及代表文物。

由於時代的變遷,為了因應人類的需求,許多原住民的傳統文化都遭到破壞。「重現台灣原始聲音-原住民特展」有許多相關議題的探討,如原住民文化消失的原因及反省。另外還要讓您認識許多排灣族的文物,如手環、山豬牙項鍊、盾牌等,不但有這些文物的簡介,還有圖片讓您欣賞。

假如您的瀏覽器如網景(Netscape)、探險家(Explorer)已經安裝了Real Player,您還可以任選網頁中的Real Video、 Real Audio格式的影音檔,這樣您就能在線上或網上收看或收聽內容了!



延伸閱讀:

重現台灣原始聲音─原住民特展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關懷弱勢勞工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禮拜天的上午,剛剛做過彌撒的外勞朋友,來到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會議室,「Be still my soul .Be still my soul. Cease from the labor and the fail...」一群外籍勞工正唱著完美的合音。歌詞中流露著渴望著獲得平靜的靈魂,渴望著不再勞動,渴望著不再失敗。享受著一杯熱咖啡,也分享著一週來的工作經驗與生活心得。

「對於我們而言,擴展社交與休閒生活有許多種管道,然而身處異鄉的外勞,卻是相當珍惜這獲得心靈慰藉的機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韋薇修女說。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不但提供勞工法律諮詢與原住民就業服務,另外也幫助因工傷殘勞工與外籍勞工解決各種問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改善弱勢勞工的處境。

談起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創辦,就必須一提「工人神父」古尚潔。來自西班牙的古神父,在民國六十年成立了「勞工關係研究室」,透過各種教育訓練課程與社會行動,為勞動者爭取應有的權益。

韋修女表示,近年來,為了擴大關懷勞工的深度與廣度,「新事」針對外勞勞資關係與原住民就業問題做了更多的關注。

許多外勞做的是家庭幫傭的工作,並沒有勞基法的保障,承受著超時的工作與雇主的虐待,為了償還巨額的仲介費用與顧及工作飯碗,多是選擇了默默忍受。

這時候「新事」就提供了一個幫助的管道,韋修女表示,經由和當事人的溝通,可以選擇透過相關單位和雇主的協調來改善勞工處境,或者是直接訴諸於法律。

而原住民的就業問題,反應的又是弱勢勞工的另一面處境。累積個案輔導的經驗,「新事」體會到對原住民作全面教育訓練推廣的必要性。原住民就業上面臨的問題,有許多相同之處。韋修女說:「法律知識的不足,是最普遍的問題。」

基於此,「新事」每年約會舉辦十次的教育訓練班,幫助原住民認識就業環境與應具備條件,「如何看報找工作、怎麼看出求職廣告中的陷阱、基本勞工法規的講解,這些都是原住民需要知道的。」韋修女說。

長期為勞工諮詢服務,「新事」表示,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社會普遍對於勞工議題的冷漠。「大家對於殘障者,都能賦予相當的同情心,但提到勞工,總覺得他們有手有腳,不算是弱勢。」韋修女說。

「然而這牽涉到的是經濟分配合不合理的問題,勞工付出與所得合不合理的問題,這是基本正義的問題。」韋修女說。

當然看到一些義工慷慨的付出,看到原住民青年自信心的建立,看到鬱悶的外勞漸漸面露微笑,都讓「新事」的成員獲得相當大的欣慰與鼓勵。

「鶯歌有位四、五十歲國小學歷的勞工,無故被老闆解雇,因不服氣而提出告訴,就在我們的協助下,開始研究法條,自己親自出庭,結果勝訴,也獲得了資方合理的賠償。」韋薇修女說出最感欣慰的個案。

韋修女說,在勞資糾紛中,勞工握有的籌碼雖少,但為求個正義與公平而戰的精神,卻是令人感動的。新事希望面臨困境的弱勢勞工能走出來,主動尋求協助,更希望社會能賦予更多關懷,幫助改善勞工處境。

工傷協會以法代劍 為職災受害者爭權益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你知道台灣每年有多少勞工遭受到工作傷害嗎?根據勞委會的統計,近十年來已有一萬名勞工死於職業災害,近五萬人殘廢,廿萬人受傷。而許多勞工受到職業傷害後,卻因為制度與法令的不完善,使得他們在後續醫療、復健,以及向雇主爭取補償的過程中,陷入求助無門的困境。「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正是一個協助工作傷害者爭取權益的組織。

工傷協會是在民國八十一年,由一群工傷者所組成,主要是希望藉由組織的力量與自身的經驗,服務遭受到工作傷害的勞工,並喚起大眾注意,改善對勞工不利的制度,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


「我們是以專業的態度來保護勞工,什麼是專業?法律就是我們的專業。」工傷協會秘書長顧玉玲表示,雖然他們在面對資方時仍會有些敵意,但是他們還是「『以法代劍』,畢竟法律才是我們的武器。」而這也點出法律服務是工傷協會的主要服務項目。由於在許多職災案例中,工人與其家屬對於法令不甚了解,加上忙於醫療與家計問題,因此忽略了法律規定的應有保障或是訴訟的時效,使得雇主有機會逃避責任,導致自身的權益受損。而工傷協會便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於每月第三個週日下午兩點開始,由義務律師受理職災個案,為工傷者爭取權益。

「王先生,你有沒有勞保的證明?」透過電話,協會的秘書余倩如正向求助個案索取相關文件,以便將來的協調工作。除了義務律師的諮詢外,協會也提供電話與面談申訴,並協助勞工進行勞資爭議的正式調解,甚至當調解不成時,協會也會幫勞工進行官司訴訟,為受害勞工討回公道。

除此之外,工傷協會也有許多重要的例行工作。在協會的牆壁上,掛著一大張行事曆白板,上面寫滿了每天的工作項目,例如去大安高工、產業工會進行安衛講習、赴超視參與節目錄影、在立法院召開推動職災保護法的記者會等。這些白板上的事項透露出,工傷協會希望藉由前往學校、工會等團體宣導工安觀念,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同時,接受媒體的採訪錄影,也是協會突顯工安問題的途徑;而召開記者會、座談會,更是爭取勞工集體權益的管道。

至於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常遭遇到什麼困難,余倩如表示,資方的惡意逃避以及法令規定的不完備,是他們在處理工傷個案時,最常碰到的問題。「有時候資方根本就不理你,法律上規定的處罰又很輕,所以他根本不怕你,或者他先脫產,讓你求償無門,」余倩如激動的說。

為了解決制度上的問題,工傷協會與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經過將近三年的研討,在去年完成工人版的「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草案,並且獲得一百零四位立委的連署,於十二月正式成案。因此,目前協會另一項主要的工作,便是推動「職災保護法」的立法進度。

周大觀網站 教導兒童防癌資訊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兒童癌症的年齡分佈,從出生到十八歲均可能罹患,最常見的是發生在三到十歲的孩童身上,但如果即早發現,兒童癌症是可以治癒的。周大觀基金會的網站上提供了兒童癌症初期可能出現的九種症狀,如不明原因的疼痛、紫斑或出血傾向、不明原因的發燒、淋巴腺腫大等。父母若發現子女出現這些症狀,應即早就醫檢查。

周大觀-這個年僅九歲就被癌症侵噬掉的小朋友,他的父母為了紀念他而成立了「財團法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站上除了提供有關癌症兒童的醫療相關資訊外,特別的是,網站內容代表了另一種幫助病童渡過和病魔抗戰的生活方式。如同網站首頁的一段話「我們雖然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我們可以豐富生命的深度;我們雖然不能預知明天的安危,但我們可以充份利用今天。」希望周大觀的創作,能鼓勵所有的病童用另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病痛。


網站上收錄了周大觀生前創作的四十一首童詩,都是他在生病住院後所寫下來的。看過這些詩,等於是看完了周大觀從病發﹑截肢﹑治療一連串的過程。在這些詩句中,周大觀用文學創作的方式,道出戰勝病魔的最大希望,提供其它重症患者在患病時另一種可以選擇的生活態度。

另外,這個網站還超連結了四個有關於藝文活動的基金會,希望把周大觀愛好文藝活動的精神推廣普及,讓每一個青少年在青春健康的黃金歲月時,好好愛護生命,真正做到豐富自己生命的深度。

同時基金會召募、訓練陪伴重症兒童的志願義工,如果你每年能為癌症病童奉獻三十六個小時,可以在網站上填寫義工表格並傳回基金會,基金會歡迎民眾把愛心化為實際的行動。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慈暉文教基金會 替雙和暖溫情

【記者鄭珮汝/生命力報導】「慈暉園」,位於永和市秀朗國小內,約有一千坪的綠地空間,結合雕塑景觀設計及其他休閒設施,園內環境優美,不僅成為學童戶外教學的場所,更是中、永和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由於永和市幅員狹小、公園綠地不夠使用,並缺乏優美之景觀環境。為能改善秀朗國小校園環境,及提供民眾平日休閒活動之良好場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由秉持「改善生活環境、提昇生活品質」宗旨的慈暉文教基金會,建立了「慈暉園」。同時也將「慈暉」──母親的慈懷這個概念,透過雕塑景觀設計,融入園內,以教育下一代。


基金會為提昇雙和民眾的生活品質,舉辦系列的演講、座談會,每年也都會舉行大型演講會,邀請知名人士來做專題演說,如曾邀請林洋港來講孝道的觀念、馬英九提供反毒理念,青少年的心靈改革等,提供民眾生活經驗。此外,也為民眾舉辦急救的訓練課程、消防逃生演練。為推廣本土文化,也舉辦「台語」演講比賽,另有國中、國小的徵文比賽,藉以培養小朋友對文學的愛好。

為培養青少年文化藝術素養,基金會利用當地資源,邀請永和的國中、國小管絃樂團,做音樂才藝表演,及當地的文藝團體,做民俗文物展。該基金會執行祕書劉欹欹表示,為了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地方活動,也舉辦大型的園遊會等活動,希望藉此讓民眾更了解地方,也促進民眾間的交流。

為了更深入社區的發展,慈暉文教基金會開辦了「慈暉社區領導人研習班」。劉欹欹說:「社區的發展需要靠居民的自發與自主。我們希望學員能將經驗和理念,帶回自己的社區。」

參加第四期研習班的學員吳珍韻,目前擔任她居住社區裡的欣欣向榮協會監委,她說:「我們的協會成立一年多,我也將我在『慈暉』所學的經驗帶回來。辦親子活動、老年人的活動等,鼓勵左右鄰居多多參與。」

而第二期的學員張雪娥,在參加培訓後,也成了「慈暉」的義工媽媽,她說:「參與後,知道自己也能為地方做些什麼,而不是像傳統的婦女,只待在家裡。而且我還找鄰居一起去參與、上課。」張雪娥也參加「慈暉」的委員會,她們固定每個月開會,討論「慈暉」的活動需要怎麼做,或計劃她們可為地方做什麼。她覺得還能為別人、為地方做點事,感到很高興。

劉祕書說:「地區及社區要發展的更成熟,是需要居民先對居住地有所了解,進而認同,最後才能產生共識去經營與改善。因而我們盡量利用活動來凝聚居民。」基金會希望未來能真正做到落實「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

「西田社」重振傳統布袋戲

【記者劉學珊/生命力報導】如果您看過布袋戲,那麼您對「雲洲大儒俠史豔文」一定不陌生。在布袋戲盛行的時代,不論是在廟口前搭臺的演出,或是電視台午間的播放,總是能吸引大量的觀眾。

然而,「現在,我們很難再看到傳統的布袋戲」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總幹事謝德錫說,「布袋戲在廟口演出,變成只為了搭配廟會的慶典,而三台也不再播出布袋戲了。」


因為深感布袋戲這個具有豐富民族歷史、鄉土情懷的民間傳統文化日漸衰微,三位台大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於民國七十四年發起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就是為了喚起社會大眾對傳統戲曲的情懷,希望傳統布袋戲能夠再生。

要將布袋戲文化重新推展,「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首先的工作就是「展覽」。走進「西田社」,您可以看到各種角色的布袋戲偶、道具、戲臺,以及劇本等相關文物,「布袋戲不只是戲曲,它也是一種雕刻、刺繡的藝術。」謝德錫表示,戲偶的表情、動作,讓人覺得它們是有生命的,而它們的服裝、穿著,更反映出每個時代的不同。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也走入各社區、學校,舉辦一系列的演出或講座,並且成立各種研習班。謝德錫表示,為了鼓勵孩子們接觸、了解古典的布袋戲,他們在社區開設研習班,教小朋友們表演技術、口白、樂曲及戲偶雕刻、彩繪等,「藉著這些教學活動,小朋友們可以認識到本土文化,以及自己的母語。」

除了開設研習班,「西田社」也在社區做文化導覽的工作。帶著幼稚園及小學裡的小朋友,到「西田社」參觀戲偶,並有專人解說及示範。雖然「西田社」在社區中付出了不少心力,但成效仍然不高。「小朋友們畢竟不可能將時間完全用在學布袋戲上,他們還要上課、補習,來研習班也不過是每個禮拜幾小時的時間。」謝德錫表示,要孩子們完全學會如何表演布袋戲,並不是那麼容易,需要很長的時間,即使有些小朋友有較高的興趣,也受限於時間。

對於這樣的遺憾,謝德錫表示無奈,只希望至少讓孩子們從小就有欣賞布袋戲的機會,不要完全不了解本土的文化,「我們希望布袋戲能伴隨孩子成長。」

保存台灣布袋戲文史資料,是「西田社」最引以為傲的成就。為了讓過去的布袋戲演師們不被社會遺忘,「西田社」不但整理出版各類的文字資料,如「老藝人史料彙編」、「台灣布袋戲女演師的研究與調查」等書,另外還拍攝紀錄片,他們與其他布袋戲社團合作的紀錄片-「走尋布袋戲老藝人-江賜美」,在今年還代表台灣參加「一九九八年新加坡國際影展」。

「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對於台灣布袋戲文化保存工作,可說功不可沒。但就像其他本土文化工作者一樣,他們也希望文化的保存,能成為社會大眾共同的責任,人人抱持著「呷好道相報」的態度,將布袋戲文化傳承下去。

社區文化之旅 重燃社區發展活力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行政院文建會從今年的一月到五月底止,舉辦全省共十場的社區文化之旅。藉各社區的導覽﹐讓參與的民眾觀摩當地的社區營造成果,或對一些較特殊的社區能有所瞭解。據承辦的常明文化學會李娜莉表示:「活動幾乎場場爆滿,參與者來自全省各地。它讓這些社區有重新整合﹑動員的機會﹐也使當地居民藉由參與付出更瞭解自己的社區。」

這次的活動由文建會和常明文化學會選出全省十個社區進行文化導覽,活動日期從今年的一月到五月二十三日,一個月有兩場,活動現仍持續進行中。包括有桃園的大溪街與台三線的古道﹑新竹古賢社區與南寮漁港﹑台中大甲河區內「少數中的少數」-客家族群﹑彰化二水與濁水溪﹑嘉義達娜伊谷自然生態保護區﹑高雄小林的平埔族﹑屏東東港溪溯源﹑台東卑南鄉的東魯凱族﹑花連東部客家的墾拓﹑台南鹿陶洋江家文化保存。


行政院文建會第二處林欣誼表示,社區文化之旅這個案子是在去年三﹑四月時提出,到定案與行政院撥款,籌備歷時一年。文建會在提出企畫案後,下包給台灣常明文化學會去執行。

常明文化學會負責接洽這個活動的李娜莉小姐表示:「我在接下這個活動後,就打電話聯絡各個社區的社區發展協會,但我事先不知道會在這些社區中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許多當地的文史社團或是個人工作室都表示很樂意協辦這個活動,提供相關的資料或是人才當解說員。而更令我感動的是當地居民的熱情,他們會願意提供活動民眾在食宿上的幫助。甚至他們自己就報名參加了。」

曾經參加二月二十八日「彰化二水與濁水溪流域的人文與產業」這場社區之旅的李先生表示,在活動的過程中,最讓他們印象深刻的是解說員的部分。他們對所有的文物作非常仔細的介紹與導覽。再加上活動單位發的口袋書,讓整個參觀活動絕不是走馬看花,他覺得收益良多。此外,二水鄉的居民也派出當地的南管樂團作表演,他覺得當地人相當看重這次的活動,許多居民把上次辦文藝季的紅布條又拿出來掛在家裡的門上,情況相當的熱鬧,整個這個活動辦得相當成功。「若有機會我還想再參加下一場的活動。」李先生說。

林欣誼表示,文建會本身對這些已舉辦的活動都有作評鑑工作。文建會委託業者﹑或是專家學者參加活動,作出評鑑,或是由長官來評估。不過最重要的是「問卷」的訪查,每次活動結束後,主辦單位都會對參與的民眾發出問卷,希望藉由民眾的意見能為他們下次再辦活動時提出建議,或作為修正的方向。讓主辦單位頗感欣慰的是,許多民眾在問卷的後方都留下了許多感性的話。

常明的李小姐提出意見表示,這個活動對那些社區居民來說,除了實際上硬體設備的補助,或是活動帶來當地名產販賣的回饋外,畢竟社區總體營還是個較硬﹑較官方的活動,甚至連每年的文藝季也不例外。只要那個熱度一過,就少有人再去過問這些社區的消息。而社區文化之旅不但提供了一個機會讓其它地方的民眾,或是當地居民一個重新認識這個地方的機會。也因為活動所帶來的動員力,讓他們社區中的居民更加的團結,互動性更大。

「生命線」缺經費 需要大家伸援手

【記者李彥/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生命線協會」有經費籌措的困難?一般民眾普遍認為「生命線」應該是政府機關附屬的一個單位,或有大財團企業長期贊助,不會有資金不足的難題。其實,「生命線」二十九年來,舉辦活動、培訓義工、甚至支付辦公大樓的一切支出,都是由扶輪社、獅子會的會員捐款及生命線的義工們辛苦募款而來,而非一般大眾所想像。

民國五十八年由馬偕醫院籌畫「生命線」時,小小的房間裡僅有台北市北區扶輪社捐贈的兩隻電話。到現在,生命線的電話只增加為三支,而電腦及週邊設備、培訓義工的經費,也都是透過義賣、餐會募款、座談會、演講等各類活動辛苦募款而來的。不僅如此,工作人員還得自掏腰包付車馬費來減少開支。總幹事朱開玉表示,在能省則省的大原則下,協會才有今天一步一腳印的成果。


二十四小時電話服務、水電費和培訓義工的開支很龐大。協會募得的經費永遠不敷支出。總幹事朱開玉說:「以三月十二日的電影義演為例,義賣出去的電影票張數竟為零。」而在新聞報導「生命線」有經費問題之後,民眾紛紛打電話到生命線尋問,才得知「生命線」的實際情況,為了持續生命線的各類服務,民眾便以捐款方式來支持這個老團體。

朱開玉說,很多人在面臨困難、失落時,會打電話或利用網路與生命線專業人員諮商。只是人們在幸運地走出生命陰霾之後,很少會想到,這個民間單位之所以能夠在你悲傷、無助時,助你一臂之力,是因為幕後有二十四小時陪伴你的義工及社會大眾的關懷及捐助。朱開玉也表示,世界上還有更多人需要您伸出友誼的雙手。希望民眾多學習用「心」來看這個社會、自己的周遭環境,這社會一定會更美好。不管經費足夠與否,生命線堅持的理念皆不改變。

希望工作坊 服務愛滋病患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希望工作坊是國內第一個以愛滋病感染者為服務對象的團體,目前希望工作坊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提供:愛滋病中途之家、病患訪視、協助就醫、電話諮詢等。然而由於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病的恐懼,造成希望之家在從事服務工作時的諸多困難。

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希望工作坊,是國內第一個以愛滋病感染者為服務對象的團體。早先是由一名善心女子以自費的方式,建立愛滋病中途之家。不久,因經費用盡,最後這個工作由中華民國預防醫學會接手,成立希望工作坊,擴大為愛滋病患者的服務。後來為了照顧南部地區的感染者,所以在高雄成立了南部辦公室,以平衡南北的差距。


希望工作坊的社工員詹純蓉表示,目前希望工作坊最主要的工作包括:監獄、醫院、性病防治所、感染者家庭等的訪視工作。訪視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給予感染者在情緒及需求上的協助。例如對獄中的感染者進行心理上的輔導,並幫助在服刑過程中的感染者就醫。對於有幸能獲得家人接納,而住在家中的感染者,希望工作坊的輔導工作分成兩方面,一方面是對患者的鼓勵,一方面是對家屬的教育,協助患者與家人間溝通。

此外,協助就醫也是希望工作坊最主要的工作。因為愛滋病具傳染性,會經由血液感染,因此有許多醫生不願為感染者診療。尤其是在外科的部份,在面臨需要開刀的情況時,常會遇到醫師拒診的情況,希望工作坊必須不斷的打電話,才能找到一位願意為患者開刀的醫生。曾有感染者在面臨腳部需要開刀的情況時,醫師竟告訴他,許多人缺手缺腳的也過一輩子,叫他不用開刀了。所以常常有感染者遠從中南部到台北來求醫,由希望工作坊代為尋找願意診療的醫師。

感染者由於身體狀況比較虛弱,所以在就業上也造成困擾。在找工作時必需考慮到安全性,避免易受傷的工作,比如說廚師等。同時,若感染者沒有一技之長,或體質不好,就更難找到工作了。若家人無法接受他們,感染者的生活往往陷入困頓中。

另外,希望工作坊也協助匿名篩檢的服務,並同時提供篩檢前後的諮商服務,讓感染者能夠從黑暗的角落站出來,接受輔導。希望工作坊也提供電話諮詢的服務,給予感染者在情緒上及任何相關問題的幫助。

目前希望工作坊在協助愛滋感染者時,最常遇到的困境是處理感染者的情感問題。對於愛滋病,我們的社會存在著許多道德批判的觀點。同時由於對疾病的認識不足,使得愛滋病感染者,在面對要不要告知親友這關時,面臨很大的掙扎。生怕一旦親友知道後,會產生恐懼;若不告知親友,則又面臨到良心的壓力。對於這種情形,希望工作坊會以心理諮商的方式,為感染者抒解心理壓力。

希望工作坊雖有中途之家照顧感染者,但由於經費有限,所以必須是沒有親人、沒有工作、身體虛弱,簡而言之就是要一無所有的人才能住進中途之家。面對那些暫時沒有棲身之地,還在跟家人溝通中的感染者,希望工作坊有種無法幫得上忙的無力感,只能盡力勸導家屬了。

詹純蓉說,其實現在的藥物對於愛滋病病毒已可控制得很好了,百分之九十的人已可過正常生活。然而,媒體經常報導關於愛滋病的負面報導,使得社會大眾對愛滋病產生誤解,造成許多人懷疑自己是否感染愛滋病,或是一般人對於愛滋病無知所產生的恐懼。

看到以上希望工作坊繁多的工作,大概很難想像希望工作坊只有兩名正職的人員吧。由於經費不足的關係,目前希望工作坊只有一名訪視員及一名社工員,由於他們每週都會到每個有愛滋感染者的監獄、醫院、住在家中的感染者處訪視至少一次,所以平均每天都要跑三、四地方,工作量很大。其餘的人員則由中華民國預防醫學會支援或是志工義務幫忙的方式來進行,所以他們非常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

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希望工作坊 北部辦公室:地址-台北市西安街一段313巷16弄60號       電話-(02)2820-0979

傳真-(02)28205837       E-Mail-cspm@msl.hinet.net

郵撥帳號-11541910(戶名:中華民國預防醫學學會) 南部辦公室:電話-(07)281-0729       傳真-(07)281-0169

E-Mail-A2263466@ma6.hinet.net       郵撥帳號-41848420(戶名:柯乃熒)

請您別放棄「唐寶寶」

【記者蔡琇惠/生命力報導】「唐氏症兒童是成就快樂家庭的犧牲者」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語重心長地道出「唐寶寶」家庭的心聲。

唐氏症是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症,由於唐寶寶多了一個21號染色體,所以容易造成智力障礙或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心臟病、十二指腸阻塞、視力和聽力的缺陷等。


在台灣,每八百個新生兒,就有一個唐氏症寶寶的誕生。換句話說,當其他七百九十九個家庭歡欣鼓舞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同時,有一個家庭正黯然地分攤掉其他家庭的「風險」與「辛酸」。

林炫沛說:「唐氏症寶寶染色體異常也是父母給的,他們並不是貪心要多拿一個染色體,他們沒有原罪,既然您讓他來到了這個世上,就不要放棄他。」林炫沛就碰過家長將小孩遺棄在醫院,任他自生自滅,院方也只好代為尋找教養機構或願意收養寶寶的家庭。

而唐氏症關愛者協會社工朱婷婷表示,不肯接受協會輔導與幫助的唐寶寶家庭也不少,有些家長甚至覺得丟臉,不敢將小孩帶出門。協會只能消極地寄相關資料給他們,希望這些家長能正確、耐心地照顧唐寶寶。朱婷婷說:「如果連父母本身都不要這個小孩,那如何奢望教養院或其他機構好好照顧、教育他呢?」

「上天安排唐寶寶來到您的身邊,或許有另一種用意與啟示。」林炫沛分享了一個實例。一位唐寶寶家長告訴他說:「我有三個健康、有成就的小孩,但一個個都去了美國,就只有這個有點呆呆,卻很天真、可愛的老么,陪伴在我身邊,讓我到了這把年紀,還能享受天倫之樂。」

換個角度想,或許這些唐寶寶,真是菩薩賜的小沙彌,他讓我們正常人更能體會人生的價值,用更寬容的心去對待周遭身心有殘缺的生命。唐氏症關愛者協會會員林太太就說:「自從寶寶出世後,我頓悟許多道理,以前覺得理所當然我該擁有的事物,現在我會用知足惜福的心去珍惜,這是給我一個再教育的機會。」

另外,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徐振傑則表示,因為一般孕婦做產前檢查或羊膜腔穿刺術,只能篩檢出七、八成的唐氏症胎兒,其餘的二、三成醫師也無能為力,這是醫學的瓶頸和盲點。所以,「唐寶寶」更需要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和公益團體的協助與照顧。

徐振傑舉瑞典、日本等社會醫療健全的國家為例,當地的婦女即使生下唐氏症小孩,也不會有放棄小孩子的念頭,因為她們深信自己和國家醫療體系可以好好教養這個小孩,沒有人有權力決定寶寶的去留。

如果您家中有個唐寶寶,請您不要剝奪他正常成長的權利;倘若您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家庭,別忘了給唐寶寶一點實際的關懷,一個燦爛的笑容或熱情的擁抱,就能讓他們感到社會的溫馨,「接納他們」就是對唐寶寶家庭最大的支持。

劉素貞 用心特教二十年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在我班上的學生,就好像是我的兒女一般,我會竭盡所能的照顧他們,愛護他們。我並不覺得啟智班的學生們比正常的小孩笨,對我而言,他們就如同天使一般的純潔,可愛。」任教於基隆市立仁愛國小啟智班的劉素貞說。

劉素貞可以說是台灣啟智教育的先驅。早在民國六十七年,台灣啟智教育尚未成熟的階段,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才二十多歲的她,因為當時任教的基隆市立中山國小校長要求她投入特教工作,便放棄了原本較為輕鬆的一般國小老師的職務,毅然決然的加入特教的行列。


 劉素貞笑著說:「當時我只是抱持著上級指示我的工作,我就必須努力把它做好的心態,也沒想到一做就是二十年。」就是這份責任感,成為她從事特教工作的動力。  

不是特教科班畢業的她,為了接下這份神聖的工作,必須不斷的到國立台北師範專科學校(現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進修,來充實自己特教的知識。二十年下來,劉素貞從一個特教工作的門外漢,搖身一變成為現在學校裡啟智班的組長,負責解決各種特教的疑難雜症。劉老師很有自信的說:「或許我並不是很擅長於專業理論的論述,但是二十年的工作經驗累積下來,讓我對於自己實務方面十分自豪。」

 劉素貞從事特教工作,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一帆風順。在工作初期,她必須忍受朋友和同事的閒言閒語,甚至是冷嘲熱諷。在二十年前,不懂得特教工作的人,總是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只有能力差的老師,才會被分派去教那些程度較低的學生;所以,當時的劉素貞也被貼上「品管不良的老師」的標籤,讓她感到十分沮喪,還好有家人的支持及鼓勵,才讓她重拾信心,繼續往特教工作發展。

「其實特教工作並沒有外界所想像的那麼單純、簡單」劉素貞說。「有些情況比較嚴重的孩子,連日常生活的瑣事都沒辦法自己打理,必須無時無刻的陪在他身邊才行;加上現在的啟智班定位仍不清楚,往往班上會同時集合了過動兒、智障、自閉症等不同症狀的孩子。對於不同症候的學生,也必須要用不同的照顧方法才行。」「不過,有一個大原則是不變的,那就是『用心』去對待這些孩子。」劉老師表示。

 除了平時上班的時間之外,劉素貞在星期日還要不定期的到一些身心疾病十分嚴重,無法到學校上課的學生家,做在家教育和心理諮商復健的工作,雖然從事特教工作佔去了她大半的時間,劉素貞說:「只要看到這些孩子們每天有成長和進步,這些辛苦也就不算什麼了。」

 「我覺得光讓這些孩子受到學校和家庭的呵護是不夠的,因為這些孩子不可能永遠被學校和家庭所庇護。」劉素貞強調:「最重要的是社會大眾要能接納他們,以及政府必須健全社會福利制度,讓這些孩子能和正常人一樣立足在這個社會上。」

詹純蓉 與愛滋病患共餐的社工員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各式海報、傳單、刊物佔滿了整個希望工作坊,只剩下一條小走道及玄關處的空位,社工員詹純蓉正在忙碌的工作。問起詹純蓉為什麼會加入這個工作,她回答這得從學生時代談起。原本詹純蓉五專時唸的是商科,在高年級時,便很想從事社會福利工作,但是那時只是一種莫名的憧憬。畢業後,依著家人的希望到私人公司上班,工作一段時間後,每當思及自己的前程規劃時,仍無法忘情於社工員的工作。所以她便毅然放下已然熟悉的工作,插班考上文大社工系夜間部。

大三時要開始實習,因為本身很喜歡小孩子,所以她便到台北家庭扶助中心,及恩加貧困家庭協會擔任義工。在擔任義工的過程中,她曾經帶過性教育教學活動,因而對愛滋病有了基本的認識。畢業後,剛好看到希望工作坊社工員出缺,由於自己對愛滋病已有粗淺的了解,所以並不害怕,在經過面試的程序後,便開始社工員的生涯。


剛開始家人並不太贊成她做這份工作,認為這個工作危險性高又繁重,後來在她不斷開導下,家人才由反對轉而支持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說剛開始從事社工員的工作時,有感於自己對愛滋病認識的貧乏,所以每天回家都會研讀許多書籍資料,常常讀到深夜,隔天一大早又來上班。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半年多,直到工作比較進入狀況為止。

由於希望工作坊固定要訪視監獄、醫院、性病防治所,及愛滋病感染者的家庭訪問,所以每天的時間經常都是排得滿滿的,一天要跑好幾個地方。這也使她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事情要分輕重緩急,無法面面俱到。此外,愛滋病是一個較新的疾病,防治及輔導的工作都還未建全,經常是邊做邊學,在自身了解不足的情況下,有時她也會擔心這樣是不是會傷害到患者的權益。

由於國人對愛滋病的認識不是很正確,為了破除感染者家屬對感染者的排斥,她曾在家庭訪視時,與患者一起用餐,竟使感染者的家屬誤以為她也是感染者,所以才能表現得那麼自然。有時他們到性病防治所宣導時,也會有病友誤以為他們是感染者,而問他們使用什麼療法,達到良好的復原狀況。總之,出人意料的情形,一直不斷的發生。

在問及未來的生涯規劃時,詹純蓉笑笑說,喜歡的工作,應該是會一輩子做下去吧。面臨工作上的諸多挑戰,詹純蓉表示,現在每天回家還是會儘量多看資料,有新的研討會或治療團體時,也會把握機會學習。「總是要自己學會了,才能以專業知識服務別人。」

一個重生的機會 晨曦會以福音來戒毒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小林到晨曦會許多年了,當年他原本是在馬偕醫院,用藥物控制來戒毒,由於藥物的副作用,因此他剛轉到晨曦會來時,眼睛不會轉,走路轉彎呈直角,唸文章沒有抑揚頓挫,永遠是平音。然而,幾個月後,因著晨曦會戒毒村裡的愛心與宗教力量,他得以從「機器人」變成行動自如的正常人。

基督教晨曦會福音戒毒中心不同於一般的戒毒療養院,它不依賴任何的藥物幫助戒毒學員,而是完全以福音為出發點,使他們能從「毒」的束縛中釋放出來。晨曦會平常都是以禱告的方式來輔導學員,星期天則固定去教堂做禮拜。而透過宗教力量得以悔改的人,可以到各教堂做見證,提供親身經驗讓其他的吸毒者做為參考。


晨曦會創辦人劉民和牧師說:「吸毒者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所事事、好玩的人,另一種是工作環境壓力大的人,這些人只要脫離吸毒的環境,來到戒毒村,生活變的單純,外在的壓力也會減輕,精神上有寄託,自然而然的就會戒毒。」

「吸毒者要終身戒毒。」本身也有戒毒經驗的劉民和表示,他曾經吸毒十年,也戒毒十年,因為「心毒」很難戒,常常會為了一點的挫折和不適應,而又去依賴毒品。所以要徹底脫離毒品與敗壞的過去,必須要靠神的話語來感動與學習,心裡才會平安,因藥物只能治標,唯獨心靈的平靜,才能治本。「我看到墮落的人獲得新生,家庭破碎的重新和好,精神異常者恢復正常,這證明一件事,戒毒不只是行為上需要改變,更需要內心徹底的重建。」劉民和當初在香港的晨曦會,就是因著神的帶領而戒毒,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台灣創辦晨曦會的動機。

晨曦會發展部魏宜蘭說,目前中心面臨最大的問題,是人力十分的缺乏。戒毒學員因為過去背景的影響,常有悖逆、猜忌、挑剔、攻擊的現象,所以福音戒毒的工作人員必須要有相當的耐心與愛心,也因此很難徵求到長期義工。

晨曦會目前在苗栗、台東、台南設有戒毒村,國外方面,設在泰北、緬甸地區。對於未來的展望,魏宜蘭表示,希望在未開發的國家中能夠成立福音戒毒中心,來幫助落後地區的人民。

身心障礙者就業 需要因材施教

【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我不想長命百歲,我只想比我的孩子多活一天!」這是一位智障者家長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所舉辦的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中所發出的心聲。家有障礙兒,成了每個家庭沈重的負擔。尤其是在他們逐漸長大之後,髮鬢也慢慢霜白的雙親,該怎麼繼續照顧他們?他們有能力獨自生活嗎?這些問題糾結在每個憂心忡忡的父母心裡。

為了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國科會和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主辦的「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在三月二十、二十一日於師大舉辦。與會人士包括國科會副主委蔡清彥、教育部次長林昭賢、國內特殊教育專家學者及關心特教的各界人士與家長。會中除了分析歷年特教相關學術研究,也對當前特殊教育問題、家庭教養、職業、生涯安排等議題做討論。


在「身心障礙者的職業教育、輔導與轉銜」座談中,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陳靜江指出,身心障礙者從學校踏入社會參與工作的意義相當重要。對他們來說,要面對一個不利的生存環境時,工作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治療,更可能是他對生命價值肯定的開始。

陳靜江說,在一個講求競爭、效率的職業工作社會裏,環境本身的要求和他們所受的身心限制之間有相當的落差。但是,在學校教育、輔導和社會環境對他們有較正面的回應時,他們可以有很好的工作表現。針對現今特殊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她認為,職業類科的設計應與就業市場需求相符合,器材添購與教材內容也應視學生需求與能力做調整,並且加強與社區的建教合作。根據她長久的研究,洗車是適合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職種之一,她現在不但請洗車業界來學校教導訓練,並針對洗車的流程、技術作課程的設計與修正。因此,學校訓練的職類與策略如何跟市場上運作方式結合,是未來身心障礙者職業教育的方向。

關於企業界,陳靜江除了呼籲給予身心障礙者更多就業機會外,她還希望雇方能依他們的特殊需要做「職務再設計」。譬如顧慮到智障者的交通安全,公司盡量不要排夜班;考慮休閒與家人情感的聯繫,希望不要將他們的休假排在非假日。這種職務上的調整,雖然很細微,但關乎個案是否在職場上適應良好的關鍵。

此外,陳靜江還以腦性麻痺症為例,她說:「腦性麻痺患者雖然在肢體動作協調性上有缺陷,但是在認知功能上非常的好,如果雇方視其能力安排適當的工作,相信他們的可就業性是相當高的。」

學校與職場不應只作各自的努力,兩者之間更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為身心障礙者創造良好的工作機會。台北市智障者家長協會副總幹事胡懿君感慨的說,因為教育和社會體系缺乏溝通聯繫,許多孩子從學校踏入職場之路走的並不順暢。她希望社區的實習能夠落實,學校與職場的轉銜制度能再加強,而孩子進入社會後,負責的勞政體系要有足夠的人才來做追蹤輔導工作,這樣身心障礙者的就業適應問題才能減少。每個父母懸著的一顆心,或許如此才能有稍微放鬆的一刻。

心路洗車中心 洗出殘障者一片天

【記者蔣志薇/生命力報導】「小心腳,不要被車輪壓到了!」「擦的方向錯了喔!」「來,是這樣用力才對!」心路洗車中心的社工人員蕭先生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叮嚀著,他抓著阿坤的手,教他正確的擦車方式,患有唐氏症的阿坤喘噓噓地,滿臉通紅地擦著車。

這是阿坤的第一份工作,今天是他上班的第二天,問他擦車累不累,只見他滿身大汗的搖搖頭:「不累!」問他喜不喜歡這裡,他點點頭:「喜歡!」


位於新店的心路洗車中心,佔地二五O平方公尺,是由新店市公所捐出來的地;和一般洗車中心不同是,其工作人員是由成年心智障礙者及一群富有愛心的社工人員組成的;回憶當初成立的原因,洗車中心主任張玲表示,由於成年智障者被社會接納的程度較低,缺乏技能的訓練,於是心路文教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一月成立「心路洗車中心」,希望藉此創造智障者及其他殘障者的就業機會及職業技能訓練。

張玲說,一般智能障礙者沒有「工作」的概念,他們不知道「敬業」,也不知道什麼是工作態度,所以工作時常常不專心,再加上平常學過的東西如果幾天沒做,馬上就忘記了;像小宇前不久和家人去了一趟歐洲,回來後洗車的程序全忘光了,所有的步驟要重新教一遍;這樣的情況讓智障者很難在社會上謀生,很少有公司願意雇用他們。

心路洗車中心一週營運七天,採自動化洗車方式,目前二十三位工作人員中有十七人是身心障礙者,採二班輪休制,以時薪計算,機台操作的工作人員以殘障者為優先聘用,擦車工作由智能障礙者擔任;上下班要打卡,上班前要先放錄音帶跟著做國民健康操,張玲說,由於智障者運動量比較少,如果擦車前不先做暖身操,很容易扭傷或肌肉受傷;平常自動化洗車,擦車的工作只需要兩個人,但在這裡,要四個人才能完成。

由於收費便宜,許多計程車司機都跑來這裡洗車;就在附近工作的張先生說:「這裡洗車方便,而且便宜,洗得又乾淨;更何況給別人賺,不如給這邊賺!」

在這裡上班對智障者有什麼幫助呢?張玲表示,這樣的工作可以讓他們從不事生產者,變成可以拿錢回家的工作者,不僅增加家庭收入,也可以從中獲得成就感;而平日社交活動較少的智障者,在這裡可以擴大生活範圍,在洗車中心每天人來人往,無形中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使智障者的生活空間不再侷限家庭和自我;而擦車使四肢不停的活動,可以改善智障者的身體機能;當然,洗車中心也希望在這裡工作的人,以後可以到其他福利機構服務。

張玲說,未來心路基金會打算在其他地方成立洗車中心,但前提是必須要有場地,這也需要社會大眾的幫忙。

1998年3月24日 星期二

健全法令 讓收養兒順利成長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兒童福利聯盟收養組共有六位社工員,卻需處理每年法院託交評估的四百多件收養個案。儘管社工人力不足,但是兒福聯盟社會福利部主任白麗芳認為,現行民法親屬編中忽視被收養兒童最佳利益,才是國內收養制度的問題所在。

白麗芳認為整體收養法令應以被收養兒童的利益為優先考量。可是現行民法親屬編的收養法令因為是六十六年前的陳舊法令,對於現行的社會狀況已經不能適用。首先以國內層出不窮的虐待兒童為例,當社會福利團體在處理受虐兒童案件時,想要幫助受虐兒童安排另外合適的生長環境時,由於我國目前並沒有「剝奪」親權的制度,「停止」親權僅能使親權一時停止,並未終止,生父母仍具有出養同意權。因此,會碰到受虐兒親生父母不同意行使出養同意權,受虐兒必須面臨長期居住於寄養家庭。


白麗芳表示,收養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先期對收養者的教育、出養者與被出養者的心理調適,及後續對裁決通過的個案追蹤輔導。所以收養過程,必需藉由社工人員的幫助,協助三方成長,收養兒童也才能健全成長。但是,白麗芳也坦言目前他們僅能夠藉由收養人互助團體,了解部分個案在申請許可後的成長情形。對於由法院轉藉評估的個案並無「法」可以了解申請許可或駁回後的後續情形,這也是目前在辦理收養的社福團體無力可施的地方。

另外,民法視收養為契約行為,只要收、出養雙方達成合意即可,而這不一定符合被收養兒童的最佳利益。白麗芳認為法院的公權力應積極介入,藉由社工人員的調查訪視,針對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做出判決。另外,目前收養關係僅需合意就可終止收養關係,不需經過法院裁定。因此,往往導致收養關係被輕率終止,而在本生父母及收養父母均不願照顧被收養者的情形下,被收養兒童必須面臨困境,造成成長過程的陰影。因此,兒福聯盟目前與立法委員謝啟大正在推動對民法親屬編收養部分條文,希望能替國內收養法令建立完善的制度。

工傷協會以法代劍 為職災受害者爭權益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你知道台灣每年有多少勞工遭受到工作傷害嗎?根據勞委會的統計,近十年來已有一萬名勞工死於職業災害,近五萬人殘廢,廿萬人受傷。而許多勞工受到職業傷害後,卻因為制度與法令的不完善,使得他們在後續醫療、復健,以及向雇主爭取補償的過程中,陷入求助無門的困境。「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正是一個協助工作傷害者爭取權益的組織。

工傷協會是在民國八十一年,由一群工傷者所組成,主要是希望藉由組織的力量與自身的經驗,服務遭受到工作傷害的勞工,並喚起大眾注意,改善對勞工不利的制度,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


「我們是以專業的態度來保護勞工,什麼是專業?法律就是我們的專業。」工傷協會秘書長顧玉玲表示,雖然他們在面對資方時仍會有些敵意,但是他們還是「『以法代劍』,畢竟法律才是我們的武器。」而這也點出法律服務是工傷協會的主要服務項目。由於在許多職災案例中,工人與其家屬對於法令不甚了解,加上忙於醫療與家計問題,因此忽略了法律規定的應有保障或是訴訟的時效,使得雇主有機會逃避責任,導致自身的權益受損。而工傷協會便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服務,於每月第三個週日下午兩點開始,由義務律師受理職災個案,為工傷者爭取權益。

「王先生,你有沒有勞保的證明?」透過電話,協會的秘書余倩如正向求助個案索取相關文件,以便將來的協調工作。除了義務律師的諮詢外,協會也提供電話與面談申訴,並協助勞工進行勞資爭議的正式調解,甚至當調解不成時,協會也會幫勞工進行官司訴訟,為受害勞工討回公道。

除此之外,工傷協會也有許多重要的例行工作。在協會的牆壁上,掛著一大張行事曆白板,上面寫滿了每天的工作項目,例如去大安高工、產業工會進行安衛講習、赴超視參與節目錄影、在立法院召開推動職災保護法的記者會等。這些白板上的事項透露出,工傷協會希望藉由前往學校、工會等團體宣導工安觀念,預防職業災害的發生;同時,接受媒體的採訪錄影,也是協會突顯工安問題的途徑;而召開記者會、座談會,更是爭取勞工集體權益的管道。

至於在平日的工作中,最常遭遇到什麼困難,余倩如表示,資方的惡意逃避以及法令規定的不完備,是他們在處理工傷個案時,最常碰到的問題。「有時候資方根本就不理你,法律上規定的處罰又很輕,所以他根本不怕你,或者他先脫產,讓你求償無門,」余倩如激動的說。

為了解決制度上的問題,工傷協會與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經過將近三年的研討,在去年完成工人版的「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草案,並且獲得一百零四位立委的連署,於十二月正式成案。因此,目前協會另一項主要的工作,便是推動「職災保護法」的立法進度。

特教科技小學 在網路上開學了

【記者王怡萱/生命力報導】國內首座網路特教科技小學了!尤其是家有特殊兒童(聽障、自閉症、智能不足和過動兒等)的家長們,不妨進入「特殊教育科技小學」網站,陪同子女共同學習成長。

「特殊教育科技小學」在國科會科學教育處的支持下,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高豫針對聽障、自閉症、智能不足和過動兒等中、低年級特殊兒童所設計的網路虛擬教室,希望透過網路的互動式教學,誘發特殊兒童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網站內容包括「音樂教室」、 「數學教室」、「鄉土教室」、「英語教室」、「閱讀教室」、「自然教室」、「生活教室」、「美勞教室」和「國語教室」等。


由於特殊兒童具有先天上的學習障礙,「特殊教育科技小學」的教材內容特別加強生動活潑的圖片及動畫設計,並設計雙向溝通介面。如在「閱讀教室」中,小朋友可透過「連連看」的遊戲,學習造詞及造句;在「自然教室」中,小朋友也可選擇作答各種題目,從各種可愛的圖片中找尋答案。

為吸引特殊兒童專心學習,在每個單元結束前,小朋友也可在師長的指導下,接受電腦評量,讓小朋友在作答後,立即看到電腦的成績評量。

「數學教室」和「英語教室」則提供各種適合不同學齡兒童使用的電腦教學光碟,讓小朋友透過遊戲與教學的結合,分辨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並學會加減乘除;也可透過兒歌教唱學英文。

對一般正常小朋友而言,「特殊教育科技小學」的內容可能過於簡單,但對家有特殊兒童的父母而言,這些簡單的課程卻是他們反覆教過二次、三次、四次.....也很難教得懂的。有了這座網路小學,家長們即可透過電腦永不疲倦與厭煩的特色,協助子女克服先天的學習障礙。

1998年3月21日 星期六

終結小媽媽 給我你的手

【記者陳音秀/生命力報導】「現在的青少年,常常努力的瞭解『性姿勢』,卻忽略了『性知識』。」馬英九此言一出,在場的許多人都笑了起來………。

兒童福利聯盟與7-eleven為了避免青少年因為感情一時的衝動而產生更多的棄兒,因


此於三月二十一日下午,在華納威秀廣場舉辦了一場「給我你的手」宣導活動,期盼能夠讓青少年瞭解正確的感情處理方式。

台灣社會目前平均每三天便出現一個棄兒,而未婚懷孕又是棄兒的主要來源之一,「

少一個未婚媽媽,便少一個無依棄兒。」兒盟常務理事馮燕、7-eleven副總經理、心理學教授張怡筠和公益代言人馬英九,都為這個理念在舞臺上畫下了手印代表支持。

整個活動在舞蹈老師曹金玲和馬英九等人的帶動唱下拉開序幕,一些青少年的樂團如

「蟑螂」、「五月天」等也都參與了活動表演,那魯灣職棒聯盟的太陽隊五虎將更捐出貼身用品義賣,來作為「搶救棄兒」的經費。舞臺下除了豎立在旁的手印牆外,另外還設立了「愛的EQ站」,利用心理測驗的方式來幫助民眾瞭解自己的感情態度。一對剛做完測驗的情侶表示:「不錯啊!可以讓我們更瞭解彼此的愛情觀,這樣對以後的相處也蠻有幫助的。」

「給我你的手」是兒福聯盟「搶救生命

棄兒不捨」系列活動的一環。兒盟常務理事馮燕便說道:「兒盟棄兒保護的工作乃是『開流節源』,希望一邊幫棄兒們找到適合的收養家庭,一邊也能強力宣導減少棄嬰的產生。」負責本次活動的執行秘書王育敏也說:「這次活動便是著重在『節源』的宣導,現場散發給觀眾的兩性教育小記事本中,就傳達了許多如兩性交往、婚姻規劃或者一旦未婚懷孕該如何讓嬰兒「出養」的宣導觀念。」

活動企畫戈家黎則說明活動名稱的意義:「第一,是希望青少年將他們的手交給我們,蓋下手印宣誓願意健康理性的處理感情。第二,則是希望青少年的交往能夠從『給我你的手』開始,一步一步經營友情,不要因為衝動而造成遺憾。」現場負責義賣T-恤的社工人員廖瑞楨則表示:「棄兒也有權利擁有快樂的童年,每次去到要將嬰兒出養的未婚小媽媽家去,便覺得小媽媽當初為什麼那麼糊塗、不懂事,讓小孩子一出生便有了遺憾。不過更糟的是,連出養都不敢,就直接將小孩丟棄,造成更多傷害的狀況。」

兒盟「搶救棄兒」的募款活動從一月十九日到四月十二日截止,相關的資料和捐款劃撥單都放置在7-eleven的各個門市單位。接下來,兒盟則要在校園中展開一系列的座談會,邀請學校老師、社工人員和專家學者一起研討更適合時下青少年的「兩性教育」方法,讓健康愛情的觀念更進一步的落實到校園中,從根本來杜絕「小媽媽丟棄兒」的情形。

「給我你的手」活動是「搶救生命棄兒不捨」節源宣導系列中的一個大型宣傳點,現場的青少年除了討論臺上表演的歌手外,對於活動的宗旨則表示:「棄兒問題好像真的蠻嚴重的!」「這些觀念多說幾次,我們自然會注意!」「尤其是喜歡的偶像來講,我們就會更注意。」執行秘書王育敏說:「用青少年能接受的方式,宣導健康友情的觀念,讓更多的少男少女重視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此次活動的目的。」

台灣師大展出「唐氏症家庭照像簿」

【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您瞭解什麼是「唐氏症」嗎?您想看看「唐寶寶」可愛的模樣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愛樓從即日起到三月二十七日止,展出「我們一家都是人-唐氏症家庭照像簿」攝影展,詳實而生動的呈現了唐氏症患者的生活點滴,有興趣的您可以前往觀賞。

根據統計,平均每八百名新生兒就有一位罹患唐氏症;台灣每天會有一個唐氏症家庭產生。唐寶寶不在遙遠的電視畫面或報紙版面上,而是在我們的生活周遭。由唐氏症家長所組成的社團-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邀集了六位專業攝影工作者參與這次活動,希望透過鏡頭引領大家去透視唐氏症患者的內心世界。


協會理事長潘自珍說:「不瞭解唐氏症的人,看到他們肌肉萎縮、舉止怪異的唐氏症患者,很多都覺得可怕,而不敢接近他們。其實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愛讀書、愛唱歌,愛和大家一起玩。透過這次的攝影展,希望能讓大家多多認識他們。」這群可愛的唐寶寶,有乖巧懂事、幫著媽媽和阿姨整理荒蕪園圃的鎮宇;有憑著堅忍毅力、力爭上游,榮獲多項特殊奧運游泳獎牌的晉嘉,還有更多更多,心中充滿愛與真誠的孩子.....

這群生來就帶著缺陷的孩子,無奈的在成長的路上勢必得走的比別人顛簸,幸運的是每位家長願意為他們的孩子無條件犧牲,但父母能照顧他們一輩子嗎?。正如攝影師蕭永盛所說:「當唐寶寶的家庭因為親情無比的力量,無所保留默默的扶持著他們的同時,若是我們的社會也能拿出實際的幫助,不論在教育或就業上能為他們開展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那麼,唐寶寶那種純真閒逸的心靈,或許就不必像現代人一般,重演無可奈何的心靈逐漸枯竭的戲碼。

1998年3月18日 星期三

美髮師林美玉 教導觸法人

【生命力記者/朱慶文報導】「不要幫她們貼上貼上標籤,有時,沒有前科的人比更生人更險惡。」在台北監獄擔任美髮班講師的林美玉說。

林美玉除了在監所教授美髮課程外,同時也在一般的高職授課,他比較了一般學生與受刑人的差異。她認為受刑人比較瞭解自由的可貴,也珍惜學習的機會。她說:「這一班是我從事美髮教學二十餘年來最有成就感的一班。」,也是如此,她們利用了二百五十個小時完成一般高職生三年才能取得的丙級證照。


林美玉從去年十二月進入台北監獄擔任美髮班講師,到今年三月美髮班第一期結訓。她說雖然不敢與監所內的職員相比,但敢說比一般人更瞭解這些受刑人。她認為社會上許多人都帶著有色的眼光在看這些受刑人,弄得這些受刑人心態也有扭曲。其實她們比起一些鐵窗外的人更善良,只是,當初在社會上受到一些壞朋友的影響、牽連,其實只要給她們機會,她們的本性是不壞的。

不過,美髮班在剛開始上課時也不是如此順利。她說,當初有部份受刑人帶著反抗與混日子的心態。所以,林美玉與另一位授課的黃老師在起初的一、二週並不著重在技術的教授,反而是在協助受刑人的心態調整上著實花了一番工夫。

她以一位受刑人小惠為例,小惠在進入美髮班時已經剩下三個月的刑期,因此對於上課顯得毫不在乎,再加上小惠原本就是比較粗曠的女受刑人,對於一些比較細微的技術例如上髮捲等就顯得粗手粗腳,更使得她對於學習的排斥。不過,後來在林美玉的開導下小惠體認到出獄後如果想要有新的生活,還是需要有一技之長,便開始努力的學習,後來甚至在出獄後再回到台北監獄接受檢定考。她說,這在一般人的觀念是不可思議的;因為監所內有著不要說「再見」的禁忌,更遑論再回到鐵窗內參加考試。

林美玉一邊翻著與美髮班學員的合照,一邊說:「她們都還只是雙十年紀的女孩,應該還有美好的前途,只是看社會肯不肯接納她們。」

當問到林美玉是不是還會繼續教下去時,她的答案是肯定的。她說:「我不是有錢的企業家可以捐錢,這種方式,對於社會也是一種回饋吧。」。的確,誰說做善事一定要有錢,其實平凡的你我都可以。

台大醫院志工 每年服務三十四萬人次

【記者劉怡/生命力報導】禮拜一上午九點,挑高的台大醫院大廳湧入掛號的人潮,常德會詢問處前擠滿了滿腹疑問的患者與家屬。張老先生穿著常德會工作服-黃色滾紫邊的背心,在常德會櫃台前熟練的解答眾人的疑惑。各式各樣的問題從不同的地方冒出來,牙科怎麼走?初診單怎麼填?甚至廁所怎麼走都在解答範圍。中午過後門診結束,人潮終於漸漸散去,抬眼一看原來已經過了午飯時間,難怪飢腸轆轆。

問起當初為什麼會到台大來擔任志工,張老先生回憶到,民國七十三年間,他已經自台大醫院門診部的工作崗位退休,一日看到報上刊登台大醫院召募曾在台大醫院服務的離職、退職員工,返回醫院擔任義工的消息,便到台大醫院報到。從那時至今未曾間斷,已服務十二年有餘。常德會詢問處負責人劉素靜小姐表示,當初之所以成立常德會詢問處,是由於台大醫院門診業務不斷擴充,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決定以召募志工的方式來解決病人的各式疑問。


常德會成立之初,是由台大醫院離職、退職員工所組成的志工團體,借重他們原本就以對醫院熟悉的長處,為患者提供更體貼的服務。自民國八十二年起亦開放社會人士參與志工服務。

張老先生認為來台大醫院服務最主要是因為自己本身有這樣的意願,而台大醫院的環境自己也很熟悉,能夠幫助別人也是很好的。加上台大醫院中原本就有很多老朋友在,而且當年一起當志工的伙伴,有很多人也像他一樣做了十幾年,所以每週一排班時間,他都會到醫院來工作。

另外,也有志工表示自己有一天也會老,現在有能力服務別人時多奉獻,這樣才能為社會建立一個良性循環。劉素靜小姐也表示,在常德會的志工中,也有些人是因為以前曾受台大醫院醫師治療而恢復健康,因此便以擔任志工做為回饋。

劉素靜小姐說,常德會詢問處每年提供超過三十四萬人次的服務。每年三月常德會固定召募志工,並於每年九月不定期增收志工,近年來志工人數維持在一百三十人左右。義工的資格是年滿十八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能持續一年每週一次四小時服務,通國、台語者均可親自到台大醫院報名,接受面試。

志工除了需受職前訓練外,院方還不定期會安排各項在職訓練。同時,台大醫院也給服務滿四十八小時的志工門診就醫優待,在服務滿一百六十八小時後,有住院優待。算是醫院給辛苦的志工人員,一些小小的回饋。

常德會自民國七十三年至今,己由原本的諮詢服務擴充,包括圖書供應、病童服務、急診服務、癌症末期關懷服務等等。下次,當您走進台大醫院,無論在任何角落,看到身穿黃背心上面寫著常德會三個字的人時,別懷疑,那就是為台大醫院默默付出的常德會志工們。

被火紋身的溪洲部落

【記者劉家序/生命力報導】「爸爸對不起你們﹗」在工地灌了一天泥漿的張慶豐,回到家後得知孩子因遲繳學費二十天而被學校處分,如此安慰著受傷的小小心靈。

「部落裡一半以上的學童學費都拖繳了一個月左右。」新店原住民部落生活教育協進會主席張慶豐一語道出部落家庭普遍的經濟困境。自從去年中秋節的一場大火讓辛苦建立起來的家園付之一炬後,各戶家庭收入除了維持基本生活開支外,全都投入重建家園的工程。


從溪邊的帳棚搬進屋內,新店溪洲部落許多家庭仍然過著露營生活。「因為屋頂和窗戶都還沒裝好,為了避寒就帶著帳棚進去住,在裡面搭帳棚。」阿美族婦女阿美說。

溪洲部落目前使用的水電都需依賴抽水馬達與發電機,「發電機運轉時噪音相當大,而且三天就要四百元的燃料費和故障時的修理費用,對我們都是很大的負擔。」張慶豐說。

一談到在電壓不足、昏暗燈光下做功課的孩子,部落婦女個個都面露焦憂。張慶豐表示,想辦法把電弄進來,是目前最需要的。關於生活環境的問題,他說:「我們都盡量去克服與適應,畢竟這土地是水利局的,我們住的都算是違建,在法律上站不住腳。」但

台灣世界展望會長期關心原住民生活,不定期前往各都市原住民部落,發放學童獎助學金,八十七年三月間便對新店溪洲部落三十二位學童,發放了九萬六千元。

展望會台北都市原住民服務中心社工張世寧表示,由於違建戶沒有戶籍,因此部落很難向地方政府申請經濟上的補助,所以一到學生註冊時,家長就各憑本事來湊學費,向老闆預支、向朋友週轉或者讓孩子拖繳到發餉日。

展望會社工鄭桂芳表示,展望會雖然陸續在各都市原住民部落間作學童獎助學金的發放,但幫助實在有限,尤其像溪洲部落目前亟需興建經費,沒有安定的家,對小朋友影響實在很大。

鄭桂芳說,火災過後部落家庭氣氛難免陷入低潮,而近年來營造業不景氣造成父母就業不順利,也多少影響學童學習的心情。

台大社研所學生黃薇靜,為溪洲部落學生課業輔導長達半年。她表示,半年來不少學生的成績不理想與退步,客觀環境的困難與內心的沮喪是影響課業的主因。

根據日前台北市政府的資料統計,台北市原住民家庭二千三百戶,人口為七千五百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學生。原住民遷徙到都市謀生,相當大的因素是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同樣的心態也反映在新店溪洲部落裡。

得知展望會的來訪,張慶豐匆匆地從工地趕回來,身為生活教育協進會主席,他義務代表部落對外聯絡與爭取資源,會不會影響工作賺錢的時間,張慶豐的回答卻是:「父親做了八年新店地區的總頭目,大家認為我應有這個能力。」

張慶豐做板模工作,一個月收入約兩萬多塊,家庭開支要一萬五千塊,其餘的錢要負擔興建的材料費和三個子女的教育費。張慶豐說;「兒子國中畢業後曾經去工作一年,但後來還是要他繼續唸下去。」「我也跟大家說,『孩子,盡量讓他們唸書!』」。

正如阿美所說,主席在這裡是「最大的」。然而,張慶豐面臨的經濟困境卻與族人無異。張慶豐說﹕「就當我們是犧牲的一代吧,只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和平地孩子能有更接近的起跑點。」

天主教關懷外勞小組 為外勞爭取權益

【記者王紫蓉/生命力報導】在九年前,政府為了紓解台灣勞工的短缺,而正式的引進外籍勞工,其中尤以菲律賓勞工居多。他們來到這陌生的環境,語言既不通,整天除了工作,根本沒有娛樂可言。因菲律賓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在他們感到苦悶和無助時,教堂就成為他們精神唯一的寄託,也唯有教堂才會給他們一種安全感,因此,神父與修女為幫助外勞在台的諸多問題,而成立了「天主教外勞關懷小組」。

此小組於一九八九年正式成立。這九年來一直秉持著「為外勞爭取權益」的理念,積極防止雇主將外勞視為生產的工具,並且希望國內民眾能夠認識外勞、關懷與幫助他們。


談到如何為外勞爭取權益,天主教外勞關懷小組負責人陳玲萍修女表示,他們會透過教育、立法關說及個案輔導來幫助外。在教育方面,關懷小組會辦一些演講來教導外勞如何儲蓄理財,及認識他們為什麼是外勞,讓他們挑戰自己國家的政府,阻止下一代再次成為外勞的情形。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內民眾辦一些演講,使本地民眾認識外勞。

義工羅先生認為,目前最大的問題在於,雇主對待外勞的不平等、仲介的剝削及強迫定額儲蓄的制度。外勞當初為求能來台灣工作,大多付出台幣八至十萬元的鉅額仲介費,換言之,其在台灣工作的前半年工資(基本工資每月一萬五千三百六十元)幾乎盡入仲介公司荷包。因政府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雇主在工作及生活上的虐待,及被社會孤立的情況下,他們根本沒有錢去娛樂,只能在街上混,做出一些不被社會允許的行為,如:竊盜、強暴等,以致造成外界的不諒解。這是一個循環的問題,該小組呼籲,只要國內民眾不要一味的以負面去評價他們,而多去關懷與認識,相信外勞問題將會減少。

對於此小組目前的運作狀況及處境,陳玲萍表示,政府的不支持與仲介的抗拒是目前最大的問題,再加上此小組沒有公權力,很多個案要透過政府單位來解決,所以推動起來阻力重重。

老朋友專線 由白髮義工關懷老人

【記者王怡萱/生命力報導】「喂,老朋友專線您好」。如果年老的您遇到任何問題,如財產分配問題或居住問題,不知該如何與子女和平相處或久病不癒的您想找人傾吐心中的苦悶,或者您的生活無虞,想找人分享過去的美好時光,您都可以打這支電話。

台灣省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督導何道珍表示:老朋友專線最常服務的個案,以老人家心理諮商居多,開辦半年來,共接到六百多通電話,心理諮商就占兩百多通。有些老人家辛苦大半輩子,兒女長大後分了家產,對老父母就不再聞問。有些老人看到媒體報導獨居老人死在家中的消息,也會感嘆子女栽培越成功,就飛得越遠,沒有一個子女留在身邊,深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不幸的案例,另外老人家也像年青人一樣有感情的困擾,這個時候,打電話到老朋友專線,志工們會傾聽您的心聲,儘力幫您解決問題,而面臨人生的無奈之處,志工們也會安慰老人家要「想得開」。


有些老人身體很硬朗,但退休後,對於生活的安排卻不知如何著手,「老朋友服務中心」會定期舉辦老朋友康樂活動,鼓勵老人走出戶外舒展筋骨。另外志工也會提供您有關老人文康休閒、旅遊、長青教育之資訊,也可協助老人志願服務及就業服務,創造生活第二春,助人自助。

目前在「老朋友專線」擔任義工的十七號老朋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現年五十八歲的他,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原本是一家大型鞋業廠的董事長,由於年輕時對事業相當投入,幾乎將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投注於事業,而忽略了身體的健康,導致步入中年後,即罹患嚴重糖尿病,造成眼底出血,心臟也有心肌埂塞的毛病,在病房中幾進幾出,他終於明白忙了大半輩子,自己也該享受享受、過過清閒的日子,應此將事業作了妥適的安排,即宣布退休。

首先他進入曉明長青大學就讀,看見「老朋友專線」招募志工,認為這是回饋社會,建立自我價值認同的好時機,便報名受訓,經過一百小時的密集訓練,接受許多專業課程的指導,目前他能感受付出自己、幫助他人的樂趣,他常說「老朋友專線」就像老人的生命線,在每一通電話的背後,是一整個家庭的問題,每當在諮詢電話後,他能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人解決問題,或引導受困者朝較開闊的方向去想,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肯定。

何督導表示:「老朋友專線」服務的主要對象為老年人(銀髮族)及一般社會大眾。這是天主教聖心修女會接受省政府社會處委託,開辦「台灣省中區老人咨詢服務中心」,期望透過專家之指導,提供老人福利之諮詢、老人及其家人協談服務。服務內容主要針對年長者的需求,照顧他們的生活。例如有許多阿公阿媽單獨生活,兒女都忙於工作也不在身邊,遇到有任何問題或感覺生活煩悶想找人聊聊時,都可以撥電話到「老朋友」專線,志工們會傾聽老人家們的心聲,熱心幫他們解決任何問題。

如果家中有年長者的子女,對於老人的照顧有任何問題,「老朋友」專線也提供許多有關老人醫療、老人安養、療養及衛生保健之諮詢。另外也教導子女如何照顧慢性病老年患者,定期帶他們做復健、注意飲食調理及衛生習慣等;除了身體的噓寒問暖,子女也應能多瞭解老人家的想法,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感受子女的孝心。

台灣省中區老人諮詢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 (04)292-8585

北市老人照管中心 使老有所終

【記者陳芝豔/生命力報導】「蔡老太太患有高血壓和中風,平時吃飯、排泄都需要靠胃管和尿管,從醫院住院回家後就一直擔心沒有人幫她換管,每兩週回醫院門診一次,對一個行動不便的老太太來說又太不方便了,最後她聯絡上我們,我們幫她安排了居家護理,由醫院的護士定期到老太太家裡為她換導管。」台北市老人長期照管中心的工作人員朱寶琴說。

由台北市衛生局和社會局合作開辦的「台北市長期照護管理示範中心」在去年十二月成立,服務的地區和對象是居住在台北市六十五歲以上,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服務內容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由有需要的民眾打電話到照管中心請求諮詢、協助,第二階段照管中心的工作人員會對老人做各項需求的評估,並安排轉介到合適的管道,如有的老人需要居家護理﹑有的需要住進安養機構,,最後第三階段工作人員會親自到老人家裡做個案評估,並定期追蹤這些轉介到其它機構的老人健康情況,不過第三階段目前僅限於信義區。


照管中心等於是先把全台北市可供利用的社福資源整合起來,再幫民眾做轉介的服務,經過照管中心轉介後,老人可接受的服務包括有「居家護理」﹑「居家照顧」﹑「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不同性質社福單位的照顧」。

此外,照管中心也接受醫院、安養機構等轉介過來的老人。朱寶琴表示,許多老人在出院後,因為沒有醫護人員在旁看顧,會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不知道要從什麼管道得到幫助,現在只要打電話到照管中心,工作人員便會主動對老人做評估,再安排適合的服務。

「其實老人和我們一樣也需要文化和社會行為的刺激。」朱寶琴說,「在台灣,一般有老人的家庭都認為老人只要好好待在家裡就好,許多家庭捨得給小孩子上學費一萬多塊的幼稚園,卻捨不得花錢讓老人也到外面去學習、活動。於是老人的生活空間變得愈來愈窄,心理和生理的功能也變得愈來愈退化。」

所以照管中心希望站在一個老人的角度,不只被動的提供服務,更進一步評估出老人可以主動做的其它活動。如在轉介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除了會讓老人接受必須的醫療和照顧外,如果老人的體力許可,還會請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來幫老人做復健的工作,一個長久臥病在床的老人,哪怕只是動動手、動動腳,對他的健康都是很有幫助的。

朱寶琴表示,有許多子女以為把父母親丟在安養機構,就好像已盡了責任,其實老人最喜歡待的還是自己的家裡。而照管中心的轉介服務,如居家照顧﹑護理和物理治療等,就是讓老人在自己的家裡就可以接受各種必須的服務。

目前居家護理是屬於健保有給付,居家照顧需要自費,不過中低收入戶有部分補助,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則因為還在實驗階段,不做收費。

照管中心的專線電話是八七八0一七九一。

北縣清寒老人住院 可申請看護補助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台北縣政府社會局在它社會福利之下的老人福利政策中,有以下的福利補助。主要針對縣民中較為清寒或是獨居無依的老人,給予多方面的幫助。

設藉台北縣境內,年滿六十五歲的清寒或是無依老人,提出相關的證明文件,可以得到縣府提供的「中低收入戶老人生活津貼」。而清寒家庭老人,設藉台北縣年滿六十五歲,具相關資格,若是經醫院證明須專人看護者,得提出申請。社會局會提供「清寒老人重病住院看護補助」。


為照顧縣內低收入身心障礙者及老人牙齒復健補助,政府有提供低收入戶老人補牙、裝齒的補貼。全口活動假牙﹑半口活動假牙﹑或是固定式假牙(以齒算),只要提出相關的證明即可辦理補助。

或是相關的老人安養服務,縣內貧戶老人,提出證明,縣社會局提供免費送至縣立仁愛之家或縣委託安養機構。最後還有改善老人住宅設施設備的補助。

以上相關的福利內容或是申請辦法,詳情請洽台北縣社會局老人科  電話:(02)29663740

照顧老人 需要「同村協力」

【記者謝蕙如/生命力報導】獨居老人死亡是一個社會問題,政府在相關的老人政策中有提供許多的福利與服務。一位台北縣政府社會局老人科的專員表示:政府在老人福利政策上雖然不是百分之百顧全到每個面,但對一些比較清寒或有需要的老人已提出的福利政策都不致會造成像今天這麼多獨居老人的死亡。可是在實行面上,有些老人的確是被忽略了。因此,政府希望藉社區的力量來補強施行面上的不足。

承辦申請的小姐說,一般都是那些老人自行提出證明到社會局來領取或是透過各鄰里長的協助提出申請,而在每個鄉鎮市公所的民政課也都有提供這樣的服務。通常只要是資格符合了,都可以很容易得到政府提供的照顧與幫助。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在相關的老人政策中,有提供低收入或是清寒的老人生活津貼﹑安養﹑安護等福利服務。但近日多起獨居老人死亡的事件,卻很明顯的暴露了老人問題在處理上的不足之處。政策是提供了,但要怎麼把這些福利觸及到那些有需要的老人身上,也是一個大問題。

一位資深的老人福利專員也表示:上面的政策是提供了,只是在實行上的確也有它的死角存在。因為現在的社會環境和以前並不相像,公寓﹑大樓式的住宅,若再加上沒有系統的社區關懷與運作,會加大許多執行上的困難。而且,鄰里長的工作又不是只有每天在探視該鄰里內的每一個老人,他們還有其它的工作。因此,獨居老人死亡無人知的情況會發生並不是不可能的。很多老人,不一定是沒有錢,而是子女都居住在國外;也有人和兒媳不和,或是喜歡獨居;甚至有的是已經病到都無行動能力了。若是再乏人關照,那他們怎麼會知道自已還有這些福利,更遑論去提出升請了。

所以,在相關的政策配合的前提下,這些老人福利科的工作人員都覺得,在民間除了鄰里長外,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更緊密的社區運作系統來輔助。

一位社區組的小姐說:應該藉由社區工作這種地毯式的關懷行動,讓政府所提供的福利可以達到那些真正需要照顧的老人身上。她說,最初在省政府社會處所提出的社區福利服務政策中,社會福利的推動就是希望藉著社區的力量來前進。針對社區需求迫切性的輕重緩急,促使福利服務之措施,逐項實施。如老人社區﹑兒童社區或一些比較特殊的社區,它們在福利的需求上就會有所不同。

此外,在規劃中,政府也希望結合社區內﹑外資源,使福利措施的規劃,能作全盤整合。如社區中一些基金會,或是公益團體所提供的服務,能先對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而社會局的補助再隨後補上,時效性較大。

專員們都一致認為,真正最需要的還是民眾的參與。社區居民可以自己的行動來影響社區的福利,取代傳統由上而下的公共政策。那種自掃門前雪的觀念應該有所改變,因為,政府相關的政策能顧及到的畢竟也還是有限。如果說由基層社區內、外居民與組織,自動自發參與福利或是服務的工作,再加上相關行政單位、福利機構、團體、學校、寺廟、教堂等,就可以避免許多像獨居老人病死無人知的這種人間慘劇。

一天二十四元 幫貧童重回校園

【記者蔣志薇/生命力報導】「資助兒童計畫」是一種長期的資助方案,資助人每天只要花約二十四元,就可以幫助國內外落後、偏遠地區的貧困孩童和他們家庭的需要,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資助人。

在爸爸被賀伯颱風吹走前,住宜蘭的泰雅族小男孩仲軒和所有幸福的小朋友一樣,安全而無憂,雖然他的家庭並不富裕。但一夕之間,爸爸走了,孤單困苦的媽媽帶著幼小的姊姊和他,不知何去何從。


就在這個時候,住基隆的家庭主婦陳麗香因為「資助兒童計畫」,及時伸出了援手。如今仲軒和姊姊都能繼續上學,媽媽也能安心的重建家園,而陳麗香也成為仲軒家在困苦中的穩定力量。

世界展望會自民國七十四年開始「資助兒童計畫」的工作,一開始幫助的範圍是國內的貧童,到了民國七十九年,其關懷的觸角延伸至全球各地,至今受幫助的貧童已達二萬多名。在聯合國所召開的「關懷兒童高峰會議」中,有六種兒童需要特別照顧:欠缺教育、欠缺醫療、無家可歸、受毒品危害、受戰亂天災影響的兒童及童工,而這些兒童就是「資助兒童計畫」所要關懷的對象,除此之外,受助者還包括了台灣偏遠山地、濱海和離島地區十四歲以下的兒童。

「資助兒童計畫」是一種長期的資助方案,資助人每天只要花約二十四元,就可以幫助國內外落後、偏遠地區的貧困孩童和他們家庭的需要。世界展望會公關郭書蓁表示,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資助人,目前的資助人涵蓋各行各業,包括了教師、公務人員、專業人員、醫師、商人、家庭主婦及學生等。

而「資助兒童計畫」究竟能給貧童什麼樣的幫助呢?郭書蓁說,以國內兒童為例,資助人每個月一千元可以替貧童繳學雜費、購買上學用品、訂購營養午餐或書籍等,受助兒童的家庭也可以有生活上的輔導,如親人親職教育、戒酒座談以及就業訓練;平時也會開辦義診,替幼兒注射預防針,提供醫療上的補助。而資助人與受助兒童藉著照片、信件的交流,可以讓孩子知道「遠方有人在關心我」,資助人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生命改變的喜悅。

「資助兒童計畫」強調,不只是在目前給予孩子幫助,還希望能在往後的日子裡,讓他學會自立,這和其他公益活動只著重在解決當前問題是不一樣的。世界展望會期盼今年能為四千五百名貧困兒童找到資助人,使他們能和其他的小孩一樣安全無慮的生活。

曾文龍 從工廠經營者變成文化工作者

【記者鄭珮汝/生命力報導】對於本土文物感到興趣的曾文龍,但因常久忙於工作,而無深入的研究。七、八年前,他透過友人的介紹,參加了台文聯誼會,因而結識了許多愛好本土文化的人。在這個聯誼會裡,聚集了各式各樣的人,包括醫生、老師及其他一般的上班族等。他們在沒有經費及固定場所的情況下,仍然固定每個月在不同場所聚會,研討本土文化。

在這個聯誼會裡,曾先生看到了一群人,不為什麼,只是因為一份熱忱,在為本土文化,努力著、奮鬥著。其中,有一位陳元興先生,本身是一位牙醫,但卻把他所賺的錢,全部拿出來出一本關於「台語」的書,雖然賣不出去,但他還是把書送給別人閱讀,當時曾先生的內心感動不已。然而,在沒有場所及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及面對本土文化的不被提倡,一年後,聯誼會解散了。


雖然如此,曾先生認為:如果再不去推廣本土文化的話,那以後的孩子將不知道什麼是「本土文化」了。但是,他也知道從事本土文化工作不是一天兩天就可達成的,是需要長久的時間、心力及金錢。在與太太商量許多時日後,曾先生決定將工廠的事務慢慢移交到下一代。在新莊開一間本土文化書局<咱兜-新庄>,裡面有許多的本土書藉,包括原住民 、客家、各地的歷史文化等。此外,還有陳列了傳統的文物,如陶器、布袋戲等。

曾先生雖然對本土文化有興趣,但畢竟所知有限。他開始積極投入一些文化團体,包括新莊文史工作室、新莊文史讀書會、西田社、扶輪社等。透過參與,他結識了許多的同好者,擴展對本土文化的了解領域,也得到許多的經驗。這群愛好本土文化的人,開始積極地協商、計劃如何去保存、並推廣本土文化。如新莊文藝季中的新莊老街導覽;西田社的布袋戲文化保存、老技師的技藝記錄等。

曾先生更希望能把本土文化帶入社區裡。他希望以「咱兜-新庄」做為一個橋樑。一方面他與新莊的國小協商,讓學生把作品,在店內的展覽室展覽。讓學生的家長或社區居民來欣賞。此外,也提供一些陶藝家、畫家在此做展覽,讓社區的民眾也能去享受文化的美味。另外,也開授傳統布袋戲的課程,讓小朋友更了解本土的文物。他希望藉由民眾的接觸,進而能去重視。

雖然近年來,政府及地方開始推動本土文化,如本土文化教材、舉辦文藝活動等,但曾文龍認為,推動本土文化的困難除了經費之外,最大的困難在於一般人的價值觀。他說:「幾天前有位校長,到我店裡去,看到一幅由新莊本土畫家所畫的作品,覺得很滿意。但是,那位校長居然說:『那裡可以買到一樣的,但比較便宜的』…。」曾先生覺得,或許要大眾去重視本土文化,是件艱難的事。但是,他仍然會繼續努力,因為「我只是做我喜歡的事而已」。

推動社區營造 「法國號」不遺餘力

【記者劉學珊/生命力報導】「施比受更有福」這一句話人人皆知,而對「法國號」來說,這更是它為社區服務的指標。「法國號」負責人陳君卿表示,在基督徒心中,都有一個「給」的觀念,也就是付出,藉由「法國號」對居民的付出,讓居民也能夠學習去「給」,再將從社區中得到的服務,反回饋給其他人。

在停滿汽、機車的狹小溫州街道,「法國號」並不顯得特別起眼,但走進這間小小的pub,卻有種溫暖的感覺,心情也可以變得更平靜。「法國號」是台北市溫州社區中一個另類的文化產業,它是由幾位基督教友共同經營的,你可以說它是間pub,也可以當它是間教堂。這間pub形式的教會,不但每個星期天舉行教堂禮拜,現在更走入社區,為居民服務。


身為溫州社區的一份子,「法國號」憑著一股為社區貢獻的理念,興辦社區才藝班,對居民進行才藝培訓。另外,「法國號」的工作人員還在社區辦的活動中,以帶動唱以及才藝表演的方式,溶入整個社區。「我們扮演的是一個連結者的角色」,陳君卿表示,「透過才藝的培訓,將表演藝術,如戲劇、音樂等,與里辦公室配合舉辦活動,來凝聚居民的共識,使這個社區的疏離感與隔閡消失」。

「法國號」最近更成立「致福益人社區學苑」,開設語言班、才藝班等訓練課程,希望擴大能居民生活領域,增進並培養居民生活情趣,以及推動學習風氣,讓居民能有效投資時間。

然而,每個社區營造運動都會有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溫州社區。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共識,是社區營造最大的關鍵。「我們是為了滿足居民的需求而存在,但我們卻也一直只停留在滿足居民需求的點上...。」「每個人都會問這個活動能給我什麼,卻不會想我能給這個活動什麼。」陳君卿認為,社區的維繫是必須靠居民的愛護與關心,單靠一個團體的努力,得到的成果畢竟是些微的,她表示社區營造是需要居民的自發性,藉由「法國號」的影響力,希望居民們能自組成更多為社區服務的團體。

幸福社區地權遭劃分 居民向建商求償

【記者林莉雯/生命力報導】
「我們社區中所有原本建商允諾的公共設施都不見了。」幸福社區是民國七十一年所興建的,但是隨著都市人口密度愈來愈高,建商也不斷地在原本應允幸福社區作停車場、球場、公園及遊樂場的地點上,變更地號、變更地目以興建新的社區。「甚至連我們社區內住戶的門口在會勘鑑界時,分劃為其他社區的土地。」

「我們的水塔也在別人的土地上,要過去還得繞過其他社區。」因為幸福社區位在山坡地,供水有困難,所以是以興建抽水站和蓄水塔來解決居民用水的問題,但是地權劃分之後,整個幸福社區飲水系統的地權都不是幸福社區所有,蓄水塔也變成違建,對整個社區的用水權益影響極大。


「我們的停車場也不見了。」雖然目前在台北,停車場本來就一位難求,但是對幸福社區的居民來說,卻由於建商原本應允了停車場變成別的社區住宅,甚至因為地權劃分的關係,敦南莊子還要把原本屬於幸福社區的巷道歸劃為停車空間,租給幸福社區,更令幸福社區的居民憤憤不平。  「我們連平日都常發生巷內嚴重塞車的情況。」幸福社區,連同後來興建的桃花源、敦南莊子,以及觀星台北,總共四個社區,一千多戶人家,,對外交通卻只有一條八米寬的巷道,整個對外交通自然常常形成瓶頸。

「我們目前的首要大目標就是能夠向建商求償分割的土地。」「根據喪失的土地面積,乘上政府的公告地價,我們甚至可以索賠兩億。」「當然不可能這麼多,但是如果有了這些錢,我們就可以做很多事:找一個地點作社區的辦公室,免得每次開委員會時還得到處流竄。」「甚至利息錢就可以來繳納有線電視系統的收看費用,讓社區內的住戶看有線電視都不用再付錢。」

「因為建商現在又在為巷子內的另一椿建築案預備開工,我們希望能夠透過民意代表的協助將巷內全部予以管制建築,以維護各個社區居民共同的生活品質與權益。」「我們希望能夠結合敦南莊子、桃花園以及觀星台北等社區,進行社區大整合,以聯合抵制建商。」

罹難者家屬需要的 不只是撫恤金

【記者李彥/生命力報導】近年來,災難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生命線」在發生華航空難事件後,特舉辦「走過失落,迎向生命--生命關懷座談會」,來關懷生命。會中三個主要議題是一.協助大眾了解在失落與分離時的生理與心理反應。二.面對失落與分離時,如何渡過悲傷。三.結合四大支持系統建立生命關懷網路。

諮商師李開敏,在座談會中表示,當人們遭受到親朋好友突然離開的悲痛時,一般人在心理層面都會感覺到焦慮、悲傷、驚恐、自責、不安,生理上,會感到胸部悶,腦袋空空的,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社會退縮的情形。因此,政府除了在物質上有撫恤金的賠償外,應加強輔導受難家庭在心理衛生方面的照顧。讓他們能夠面對悲傷,勇敢的走出來,才能得到心靈上真正的解脫。


面臨失落與分離時,很多人都選擇逃避現實,不願相信自己最親近的人遭到意外。有些人因此沈迷於宗教世界,尋求心靈上的慰藉。有些人求神問卜,李慶安則表示,宗教與算命使人們尋求心靈上壓力的舒解。但,和真正專業的諮商在功能上應有角色的區分。在諮商過程中,運用宗教的力量,幫助人對一些在人力上已無法解決的事情上,做一種超脫與壓力的舒解,是有幫助的。但其反應出來的效果,必竟是有限的。唯有與專業的諮商師做心理輔導,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二十九年來,對生命充滿了關懷及疼惜。此次獲得美商大都會人壽贊助,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十一日星期三上午十時至十二時舉辦生命關懷座談會。座談會中邀請到台北市市議員費鴻泰先生擔任主持人,參與座談會者有:台北市社會局主任祕書黃清高先生(社會資源網路),台北市兒童防癌基金會榮譽理事長李慶安女士(社會支持系統),振興醫院精神科楊錦波醫師(醫療網路),諮商師李開敏老師(社會輔導網路)四大支持體系,共同研討如何完善的走過失落而迎向新生命。

淡水商工 幫智障兒當大廚

【記者何易霖/生命力報導】您對於一般智能障礙者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在路旁兜售口香糖的小販嗎?現在,省立淡水商工職業學校餐飲科特教班的學生將要打破您這些錯誤的刻板印象。

省立淡水商工職業學校餐飲科特教班成立於民國八十三年九月,以培養學生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及相關知識,傳授餐飲服務知識與技術,使學生能具備從事餐飲業的技能為宗旨,每年向全國各國中寄發招生簡章,招收十五名學生,對象為經過社會局或公立醫院鑑定,持有輕度智障手冊的國中畢業生。


淡水商工教務處教學組鄭組長表示,現在該校餐飲科特教班共有三個年級共四十三名學生,在三年的修業期間,以修習餐飲的專業科目(包括中式和西式餐點)為主,但是也必須學習國文、英文、數學......等共同科目,並且要定期考試;在餐飲技術檢定方面,也有固定的考核標準,所以就各方面而言,這些學生都必須達到一定的水準,絕對不能混水摸魚。在師資的安排上,學校安排了普通班餐飲科的一流師資予以指導,並且提供了和一般生相同的硬體設備,供這些輕度智障的學生使用,絕對不會有厚此薄彼的待遇。同時,家長也不必擔心學費上會造成任何負擔,因為學雜費的計算方式是依照教育廳所規定的收費辦法收費,在第一年完全免費,第二年和第三年則依照一般省立高職的收費價格再給予殘障生的減免。

在畢業生就業前途方面,鄭組長表示,現階段學校並沒有和任何餐飲業者有建教合作的合約,但是特教班的學生仍然可以在學校附近餐廳找到合適的工作,除此之外,普通班在社會上工作的學長姐們也會給予適時的援助,或是提攜這些學弟妹們,讓他們能找到一份適合的工作。大致上而言,第一屆畢業生的社會適應情況良好。

在學校的努力經營下,全校師生大多對特教班的成立抱持肯定的態度。「上了特教班之後不會再被當成異類,反而學到很多知識,未來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讓我們和一般人一樣有生存的機會。」餐飲科特教班三丙學生江朝義說。

鄭組長表示,現在特教班的學生大多來自北部,尤其以台北縣居多。他希望中南部有志於學習一技之長的輕度智障國中畢業生也能踴躍來報名,共同分享這份教育資源。同時,他呼籲社會大眾:「或許他們的動作慢了點,但是他們一定比一般人用心;或許他們不善於表達,但是他們絕對比一般人熱心。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接納他們,不要再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

若您想獲得更多關於特教班的詳細資料,可以打電話到省立淡水商工職業學校教務處教學組或實習輔導處,電話是:(02)2620-3930。

我們回家吧-癌症末期病患居家療護

【記者周靜慧/生命力報導】兩年前,四十八歲的吳太太被告知罹患肺癌,經過多次的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癌細胞仍轉移到乳房。吳太太獨力扶養三個小孩到大學,每個禮拜她都在兒女的陪伴下到醫院作回診,病情原本在醫師的控制下相當穩定,然而卻因她的兒女缺乏醫療照顧的知識,在吳太太昏睡了四天後才將她送醫急救,經過十五個小時的急救,吳太太仍在隔天早上因尿道感染敗血症而回天乏術。

在癌症躍居國內死因首位的同時,癌症病人的醫療與照顧也相對地得到注意。有鑑於此,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在三月十四日到五月三十日的每個周六,舉辦「安寧居家療護」的訓練課程,期望能使癌症病人在家中,也能得到專業的照顧。


有許多癌症末期病患,除了要忍受癌症與抗癌治療的痛苦,在面臨死亡時,還得接受全套的心肺復甦術,以及各式各樣的救生器械與藥物,藉以勉強延長生命時間。但就病人而言,只是延長了痛苦的肉體折磨,生命應受到的尊重,也因癌症治療時外貌的變型,例如:化學治療所引起的脫髮現象、類固醇等藥物使身材走樣等,再加上精神的打擊、以及臨終時以各種急救方式將管子插入呼吸道等,而將最後的一絲生命尊嚴磨蝕殆盡。

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便是在這種情形下,致力於推動「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 Hospice﹞」。所謂「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便是針對一個不能再治癒的病人及其家屬,提供整體的照顧,藉著解除疼痛或其他不適症狀,並統合心理、靈性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來提高病人及家屬的生命品質。「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不同於一般以「延長生命」為中心的醫療行為,而是積極地解決病人的疼痛及所有症狀,提升最後生命的品質,盡可能達到病人所想要的生活方式。

「安寧及緩和醫療照護」並非慢性療養的機構,而是希望病人能藉著更人性化的治療與照顧,解除病患的病痛,一旦症狀得到控制,那麼最理想的療養還是在家裡。然而有許多病人及家屬雖然很願意在家中接受末期的照顧,但他們擔心家人沒有足夠的醫療訓練與知識,無法應付突如其來的種種症狀。「安寧居家療護」的訓練課程,便針對癌症病人的家屬,進行專業的醫學與心理輔導訓練,使癌症末期病人也能安心在家中療養,走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憂鬱症患者最需要您的「陪伴」

【記者 蔡琇惠/生命力報導】您不要以為憂鬱症只是暫時性的情緒低落,等壓力減少了,或者是時間一久,患者情緒自然會恢復,如果沒有接受治療可能會產生嚴重後果。

曾經處理憂鬱症案例的名恩療養院心理師車先蕙表示,憂鬱症的原因通常是因為病患長期承受壓力,或受到重大打擊,所以情緒會相當不穩定,嚴重者還會有攻擊他人行動出現,甚至患者會有自殺的危險性或自虐的傾向。


車先蕙就曾處理過一個憂鬱症案例,患者一開始是不接聽電話、不吃飯、大量減少社交。後來日趨嚴重,變得不想工作、甚至好幾天不洗澡,身上開始有異味。這時,朋友們才注意到他精神有些異常,勸他接受心理治療。後來,車先蕙了解病患有憂鬱症的原因是一次暗戀失敗的經驗,病患因此而感到頹廢、失落、情緒怪異,逐漸對自己喪失自信心。

知道病患的癥結點後,車先蕙逐步對患者做心理治療,她首先增強病患的自信心,讓患者不再否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接著她和病患溝通感情並不是你喜歡他、他就得喜歡你的一來一往方式,消除病患對感情不合理的期待,協助患者客觀地正視感情問題。在經過心理治療後,這個憂鬱症患者最明顯的改變是哭泣的次數減少、不再亂罵人或發脾氣,也較少出現攻擊性行為。

車先蕙表示,憂鬱症患者情緒會有很大起伏,家屬對病患最好的照顧就是「陪伴」,例如:家屬可抽空陪病患去逛逛街、散散步,做些休閒活動,最好親人也能陪他一起到醫院做心理治療,讓他覺得不孤單,這些都對穩定病患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對於照顧憂鬱症病患要一定耐心,提供他溫暖與關懷,讓病患體會自己的存在,接納自己的每個部分。另外,家屬要對憂鬱症病患周遭的人,傳遞與憂鬱症有關的正確的訊息,讓他們對患者的狀況有清楚的瞭解,不至於責怪患者的被動、消極,這些都能成為協助患者的有利資源。

自閉兒記憶力比你我還強

【記者楊偉正/生命力報導】小庭是一所國小特教班的學生,他過目不忘的能力,相信你我都比不上。例如,這幾年內哪一天是星期幾,他都一清二楚。翻日曆?不用了,問他準沒錯。

在教室裏,小庭總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坐在角落玩組合拼圖的玩具,慢慢的,一朵朵七彩繽紛的花兒,就會從他手中綻放開來,像是在陽光下對著你笑!


小庭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他常常將手揹在背後,低著頭想著心裏的事;偶爾將頭抬起,望著天空,若有所思的喃喃自語。孤獨的他,像是住在遙遠星星的孩子,嘰哩咕嚕的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自閉症兒童和一般人不太一樣,他們常具有驚人的記憶力、豐富的色彩構圖能力;但是不喜歡與人溝通,語言發展相當遲緩。」小庭的老師黃玉華說。小庭就是一萬個人裡面才會出現五個的自閉兒。

到現在為止,還找不出自閉症形成的真正原因。它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種很嚴重的發展障礙,使受害兒童在語言、認知、人際關係、知覺及許多方面都有嚴重的發展遲滯,就像關在自己的世界裏。黃老師說:「因為溝通能力的缺乏,阻礙了小庭與環境間的互動,而與環境互動失敗後的挫折感會導致異常的行為。」例如:小庭在找不到他最喜歡的日曆時,便會緊張的又哭又鬧。不管老師怎麼安慰他都沒有用,只好趕緊到隔壁班去拿一個一模一樣的來,才總算把他的情緒撫平。

小庭很害怕環境的改變,只要老師一準備集合全班到戶外上課,他就會開始嗚嗚啜泣。「有一次教室突然停電,他更是嚇得當場嚎啕大哭。」黃老師看著小庭,語帶不忍的回憶著。小庭就是這麼敏感脆弱,一直深陷在恐懼與驚慌的漩渦。

為了訓練孩子獨自生活的能力,老師常常會讓小朋友結伴一起上廁所。但是,小庭總是走失的那一個。一甲不到的小學校園,他找不到回來的路,而茫茫大海般的社會,那裡又是他該走的方向呢?

篤信佛教的媽媽,常帶著小庭四處問神,問他「飛」到哪兒去了?眼眶含著淚水的她說:「神明告訴我,總有一天我的小庭會回來!」他會回來嗎?可能真的只有神知道。但是,下次你如果遇到了星星的孩子,也許他的行為看起來有點怪,希望你能伸出你的手,以「愛」對待。

照顧唇顎裂兒童 可上網尋求支援

【記者李玟怡/生命力報導】唇顎裂的病因,目前在醫學上仍然沒有發現確切的原因。因此,唇顎裂兒童的父母面對這樣的事實,不應該自怨自艾,而延誤了治療的時機。

唇顎裂兒童的語言學習一直是很大的問題。「中華民國唇顎裂兒童基金會」設有語言資源教室,藉由語言發音復健,加強病童的表達能力。網站上並提供諮詢服務,包含外觀手術醫療諮詢、衛教服務和清寒家庭補助,並告訴家長如何申請基金會的醫療補助。


幫助唇顎裂兒童家庭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讓病童在接納和溫暖的環境中成長,並發展健全人格一直是基金會努力的目標。因此,「中華民國唇顎裂兒童基金會」會不定期舉辦人際關係訓練營,讓病童從相互關懷、扶持及付出當中,試著走出去,以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服務對象是所有先天性頭顱及顏面發育不良的人,除了唇顎裂病童,還有小耳症及其他顱顏畸形的患者。醫療補助的資訊網站上有醫療補助的相關資訊,並有免費的電話諮詢。另有免費資源索取,基金會提供唇顎裂新生兒唇顎裂專用奶瓶、教育錄影帶及教育故事書。

由唇顎裂兒童家長所組成的「家屬聯誼自助團體」,不定期地舉辦活動,增進彼此間的資訊交流,也進一步將病童帶出戶外,藉由活動的參與來訓練病童勇氣及人際關係。

1998年3月17日 星期二

五公益團體 檢舉十二菸品違法促銷

【記者蔣志薇/生命力報導】在董氏基金會執行長葉金川的帶領下,一群民間團體於九日上午,向衛生署呈遞「檢舉報告書」,並提出十八件違法物品,具體證明十二個菸品品牌違反菸害防制法的事實,希望政府能給予處罰;衛生署也重申政府執法的決心,希望業者不要再存僥倖的心理,若經查證屬實,政府也不會坐視不管。

由新環境基金會、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厚生基金會、消基會、董氏基金會等五個公益團體所提出的「檢舉報告書」指出,目前市售的香菸禮盒,有許多附送的贈品價值超過菸品價格的四分之一,如價值八百元的Cartier禮盒附贈精美原木百寶盒,價值一千元的555香菸禮盒附贈隨身聽,價值四百元的 Marlboro禮盒附贈玩具鬧鈴、指向功能的手錶。這些贈品的價格都高於菸品價格,違反了菸害防制法,現場也展示了違法的菸品禮盒。


另外,許多知名品牌如Marlboro、Davidoff、PEACE、SOBRANIE、MILD-- AEVEN、PARLAMENT、L&M、555、FINESSE、峰、BEVEL等,也於贈品及提袋上印製菸品品牌名稱為其促銷。王清峰律師表示,根據菸害防制法的規定,這些違法行為可處新台幣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鍰;而有些品牌不僅在贈品上標示菸品品牌名稱,還在包裝盒上註明:「附送之贈品係符合菸害防制法第九條之合法贈品」。消基會祕書長李鳳翔說,香菸的標示不實在,消費者的選擇會有落差。此舉不只違法菸害防治法,更公然違反公平交易法、商品標示法及消費者保護法,有關單位應予以處罰並嚴格禁止。

厚生基金會執行長吳永乾表示,Marlboro、Davidoff等已有三次的違規事件,依法應停止製造、輸出或販賣六個月至一年。對於這些違法的香菸廠商,政府應該立即處理,徹底落實法律。此外,法條中明文規定,主管機關應有專責單位或專任人員,辦理菸害防制有關業務,但是相關單位至今仍未成立這樣的專責機構。吳永乾認為政府有未盡職責之嫌。

面對民間團體的質疑,衛生署保健處長陳再晉說,政府絕對不會姑息業者的違法行為,希望大家不要懷疑政府查緝菸害的決心。目前查緝的工作的確有困難,菸害防制法在中南部實行的情形也難掌握。因為經費、人手的不足,使查緝的工作難以進行。陳再晉也呼籲消費者,買菸是不聰明的行為,而販賣菸品的人總有一天會傷害到自己最親愛的朋友或親屬。希望業者不要再存僥倖的心理,應儘速改善其違法的行為。

工傷者抨擊職災給付 「看得到拿不到」

【記者游育仁/生命力報導】台灣每年因為工作傷害而死傷的勞工有數萬人,但是由於現行勞保條例的嚴苛規定,使得許多職災勞工若要繼續接受醫療,便無法請領殘廢給付,生計也面臨困難。在立法院十七號的一場記者會中,幾位職災受害人便現身說法,指控法令的不足與缺失對他們造成的傷害。

顧欽傲,曾任大有巴士站務員,民國八十一年,因為機房電線走火,造成全身嚴重燒傷。事故發生後,公司不願出醫藥費,並扣下他的薪資。經過四年多的民事官司,顧欽傲追回二年工資,但是其他補償則由於勞保條例規定,請領殘廢給付必須終止醫療給付,龐大的醫療費用使得尚需植皮、補皮的顧欽傲不敢申請殘廢認定。之後,由於公司將他解雇,使得他還可能面臨勞保給付與資方補償雙重落空的困境。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指出,雖然勞保殘廢給付有一年的延長年限,但是就像顧欽傲一樣,許多的職災勞工是在醫療期間便遭到雇主解雇,若為了將來的生活,工傷者勢必要在醫療未結束前提前請領殘廢給付,迫使工傷者放棄繼續醫治、復健的機會。

除了「繼續醫療或請領殘廢給付」的二選一難題外,有些職災勞工甚至因為雇主違法,未替工人投保,使得工傷者連職災給付都不得請領,無法得到基本的保障。

「我現在一年的醫療費還需要七十多萬,」曾受雇於喬中公司,擔任建築工人的林振弘說。民國八十二年,他拿著鋼筋走在工地兩層樓高的鷹架上,由於木板走道因未架設安全而斷裂,使得他摔落地面,造成下半身癱瘓,家中經濟頓失重心。但是由於公司並未為他投保勞保,使得他連傷病給付與殘廢給付都拿不到。在官司中,業主與承包商互相推卸責任,加上勞基法對於不補償的雇主僅處以六萬元以下的罰鍰,使得公司選擇逃避應補償他的四百萬元。「我今年已經五十歲了,將來我六、七十歲後,誰來照顧我?」林振弘在記者會上無奈地說。

工傷協會的理事楊國楨表示,雖然新任勞委會主委詹火生,對現行的勞保職災保險做出調高給付、放寬認定標準等改革政策,但這些仍舊是蘋果樹上的蘋果,只是把樹上的蘋果變大了,對於弱勢的工傷者來說,還是看得到,卻吃不到。他認為應該透過建立「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從制度上保護勞工,才能解決目前法令設計不足與缺失的問題。

連署提案工人版「職業災害勞工保護法」的三黨立委趙永清、李俊毅、鄭龍水也出席了這場記者會,他們都表示了推動「職災保護法」立法的決心,並要求在場的勞委會代表應立即對受害勞工予以協助,以及加快改善現行制度的腳步。

1998年3月12日 星期四

陳美霞 在鐵窗打開視窗

【記者朱慶文/生命力報導】「希望這期學員,都能在結訓時取得丙級技術證照。出獄後憑著一技之長,順利找到正常工作,重新生活。」更生保讀會板橋分會幹事陳美霞滿懷希望的說。她並且說,取得丙級證照的受刑人,出獄之後大約有七成的人找到工作。

十二日台北看守所舉行第一期美髮班、第五期美食班結訓,及第二期電腦班、第六期美食班開訓。陳美霞表示,以前監所的受刑人在獄所僅能做些簡單的代工,譬如購物袋、溜溜球,但是現在他們可以在服刑期間學習像電腦、美髮、美食班等技藝,並在結訓時接受丙級技術士證照檢定。她指出上一期電腦班結訓的20位學員,都順利通過丙級技術士證照測驗。這對他們出獄後在就業方面有很大助益。


陳美霞回憶當初在開設電腦班時,曾遭遇到經費不足的問題。她說:「現在許多企業主都有心從事公益活動,但是它們直覺想到的是一些肢體殘障,較無謀生能力的族群,或在媒體知名度較高的團體。更生保護會受限於組織的限制,較不可能在媒體作廣告,所受到的青睞就比較少。」

雖然,陳美霞在當初募款時遭遇阻礙,但是一提到受刑人努力學習的經過,她又忍不住的眉飛色舞。她說,第一期的電腦班有一位吳姓受刑人是緬甸的華僑,不會使用注音,而電腦丙級證照的考試需要測驗文字輸入法,但老師所教的又是注音輸入法,使吳姓受刑人在學習上遭遇到困難,進度也落後其他學員。陳美霞說:「本來我們打算勸他自己退訓,但是沒想到他主動向所方提出要求,希望在每天收風後能將鍵盤帶回囚房練習,就這樣每天的練習,他最後也跟其他學員一般的順利考取證照。」

陳美霞說,打擊犯罪固然重要,但更生保護卻是司法保護的最後一環,當累犯率不斷攀升,對於社會犯罪人口不過是個循環。她說:「如果你是個老闆,當有一天一位曾經是受刑人的應徵者拿著證照向你應徵時,請接納他吧!」

1998年3月8日 星期日

公娼 女工 原住民 同性戀 遊行反污名

【記者林怡蕙/生命力報導】在國際婦女節前夕,一場名為「反污名大遊行」於華西街舉行。這是台灣史上 第一次結合公娼、女工、原住民和同性戀等弱勢團體所共同舉辦的遊行活動。目 的是要讓長久以來被貼上污名標籤的弱勢群眾,能在集體中認同自我,在行動中 洗刷污名,邁向光明。

七號下午,遊行活動於華西街公園集合,在同性戀、原住民、女工和公娼代表 戳破象徵社會污名(如變態、低賤、骯髒、愚昧等)的汽球後,遊行隊伍繞行環 河南路公娼館,以仙女棒的舉動象徵「照亮煙花柳巷」。接著穿越華西街夜市, 並在行經萬華分局時,演出「反惡法、要清白」的行動劇,抗議惡法逼使警察與 弱勢人民為敵。最後在龍山寺前進行「尊嚴亮晶晶」的活動。伴著「我們都是一 家人」的歌聲,和原住民盲人詩人莫那能的吟唱聲中,結束了這次的活動。


這次活動由台北市公娼自救會、女工團結生產線和粉領聯盟發起,計有兩百多 人參加。遊行隊伍一路高喊著「反污名、亮晶晶」的口號,以「娼妓反污名,性 工作除罪化;女工反污名,做工有尊嚴;原住民反污名,族群要平等;同性戀反 污名;愛誰我決定」為訴求,引起萬華一帶沿路居民的注目。

一位在華西街夜市賣中國服的楊女士說:「每個人的環境都不一樣,不要去歧 視別人,大家都應享有同樣的尊嚴」。而參與這次遊行的民眾則認為這次的活動 「很有意義」。高舉著「我就是娘娘腔」的孔先生表示:「這是我第一次以同性 戀身份站出來,在大眾面前宣佈自己的性傾向,覺得有一股莫名的感動。」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