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饑餓的學童 懸殊的偏鄉教育

【記者黃子曦/生命力導覽】曾幾何時,我們的社會教導孩子要拚上明星學校,考張名校文憑。正當學子們為了前途和理想苦苦奮鬥時,也有一群孩子可憐得連基本溫飽都無法被滿足。既然連拚生活的動力都沒了,更甭說是跨過名校門檻。教育有貧富差距,如今吃飯也存在著嚴重懸殊問題。繳不起午餐費學生人數逐年攀升,尤以偏鄉最為嚴重。在這些地區,孩子們的早餐往往是「隔夜的營養午餐」,更多時候家長們連營養午餐費都繳不出來,小孩也只能聽天由命。這些孩子被多重弱勢啃噬著,如此下來只會造成更強烈的城鄉差距,形成週而復始的惡性循環。

一位老師在一篇《我想要營養午餐費》的文章中表示,當家長沒法繳出營養午餐費時學校都會允許拖延或讓老師先墊上。雖說等補助款發下來時再扣除,但也有老師可能連墊出去的錢都拿不回來。這名老師在他的部落格上和網友們討論了學童營養午餐面臨的現況,認為最大的問題仍舊落在政府身上。

上面的「貪官」,「投機政客」跟「皇宮貴族」們啊,你們出口閉口都是幾千萬上下,我們只要幾百塊就可以打發一個小朋友一個月的營養午餐。甚至當看到身在都市的學校,被批評營養午餐不夠豐富,影響學生發育,希望增加營養午餐費造福學生等等的新聞時,瀟灑笑的很酸,在我們社會的邊緣角落都有學生繳不出午餐費,哪還想到什麼營養午餐不夠豐富。
越來越多小朋友有挑食的毛病,但在偏遠地區有好一部分學童別說挑食,甚至連吃上一頓營養午餐都成問題。楊朝祥在其文章《正視原住民學童學費及營養午餐費的問題 》便談論到了這點。
……不少縣市山地鄉原住民學生有三分之一繳不起學費與營養午餐費,為了不使學生無午餐可吃,有些由老師、校長代墊,有些學校則以分期付款方式請包商先供應午餐,暫時解決了民生的問題,但如果政府不予經費支援或設法解決,學生隨時有斷食的可能。即使有善心老師或社會人士代繳午餐費,也僅能暫時獲得溫飽,但自尊心可能因此受到傷害,對人格的發展恐將有不良的影響。
網友歐失利姆認為寧可期盼政府照顧貧生,倒不如鼓勵孩子們發奮圖強,灌輸努力向上的觀念,自怨自艾也於事無補。
營養午餐……我以前都是自己帶便當。若有錢吃午餐我都把錢存下來買書!有一餐沒一餐我還是活下來了!我想要靠哪些狗官們不如靠自己,還有給學生要努力向上觀念,不然一直自願自哀(自怨自艾)也是沒法解決事情的。
網友Kirstie的觀點和歐失利姆不謀而合,他觀察到弱勢族群從尋求政府的協助逐漸轉向民間求救,但老百姓能為他們做的又是什麼?
不知從何開始,這些需要幫助的人事物,似乎不在渴望政府幫助他們轉而向民間求救!這社會有愛心的人真的很多,但是又不知從何幫起,我想我們提出點具體幫助的點子也許更實際一點,但市井小民又能做些什麼呢?
版主也針對網友提出的疑問做出回應:
的確,學校的補助款或圖書資源幾乎都是從民間機構來的(政府也是有,補助一些人數跟廚工的津貼),例如TVBS(午餐補助),關懷機構,天下雜誌,台積電。市井小民可以做的事情或許很小,但是積少成多,想法跟觀念是可以潛移默化的,但是就是因為很多法律上的規範,讓人伸展不開來。
同樣關注偏鄉學童溫飽問題的部落客亞斯蘭空軍第一狙擊手斥責政府把義務教育的責任推給人民,與其拿錢去做一些不切實際的建設,倒不如多花些錢補助弱勢的、沒錢吃飯的學生。
這是怎樣?義務教育的經費還得靠民間單位來補助?個人認為這個錢是政府應該要出的,為什麼要讓民間團體來買單呢?當然,牽涉到財政負擔和財源依據,這個錢是很難找出來的,因為大部分的經費拿來蓋蚊子館、花錢買外交、正名、多花兩倍錢買和別人一樣的舊武器……
網友Robin Tseng 將自己念書時代吃的營養午餐和現在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做了對比,他發現台灣的教育體制給予孩子的待遇是多麼的寒酸,教育環境是越來越退步。
民國六、七十年代,當我還是小學生,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吃營養午餐,那時的台灣經濟正在起飛中,我當時就讀的僑和小學因為有美援及僑胞贊助的因素,成為雲林縣第一所提供免費營養午餐的小學,猶記得那時的菜色十分多樣.豐富且美味、可口。 但事隔多年我回到母校拜訪校長,當我看到午餐菜色時內心驚訝不已;簡單的3菜1湯……午餐經費有限,每個小朋友只分到十七元的午餐經費,扣除人事費用已所剩不多。十七元不到的預算能提供怎麼的午餐給我們的下一代?
營養午餐資源不均的個中原因除了資源分配不當外,家長的態度與觀念也影響了孩子的溫飽。一名偏鄉教師minniechiu感嘆部分家長有錢燙頭髮、買酒喝,但就是不願意拿錢出來給孩子吃營養午餐,老是由老師們代墊著,似乎在利用老師的善心。
……有些家長根本就賴定班導師,班上有一戶人家,兄姐均在高年級,小的二年級在我班上,他們家就在學校附近,爸媽整天遊手好閒,一大早就醉醺醺的。學校補助午餐費他家大的兩個已經佔去缺額了,所以我班上小的要交每月五百元,但是他媽媽本來月初交,後來變成十號, 越拖越晚,週而復始……

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黑暗之光 原民詩人莫那能

【記者陳裕文/台北報導】雙眼全盲並罹患甲狀腺癌,有多少人能承受這種生命之重?但是對著名的排灣族詩人莫那能來說,這一切彷彿是上天給予他的試煉,他並沒有因此而被擊倒,反而更加堅強,如今莫那能透過他的詩表現出台灣原住民族強韌的生命力,也記錄下當代原住民的集體記憶和困境。

出生在台東縣阿魯威部落的馬列亞弗斯.莫那能,年輕時本來考上空軍機械學校,但是因為視力有問題,而無法進入就讀,為了負擔家計,不得不離開家鄉,到外地的大城市中工作,他做過砂石工、捆工、搬運工、屍體清洗工,但是命運似乎不放過他,不但罹患肺結核、甲狀腺癌,二十歲後更因車禍而雙眼全盲,莫那能說:「當時的確很難接受這些事實,不過也是因為眼盲才讓我有更多思考。」

對莫那能來說,假如不是因為失明,他很可能也會因為不滿過去社會所造成的不平而犯錯,但眼盲讓他從紛擾的外界中解放,他用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族人的遭遇,乃至於發生在台灣所有弱勢族群身上的事。

也是在這個時候,莫那能開始參加了社會改造運動,與胡德夫等人成立了「台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致力於土地、勞工、雛妓,到現在的文化保存問題,而在推行原權會的過程中,受到許多漢人朋友的鼓勵和啟發,莫那能開始以口述吟誦的方式,進行詩歌的創作,透過詩作,他找到了宣洩自己感情、想法的出口。

他說:「對自己的創作很震撼,是這個時候才發現,世界上有另外一種管道,能讓心裡的聲音出來,讓大家聽見,我只有國中畢業,文字運用的能力本就不高,失明之後,文學對我來說更是艱苦。但在詩作發表有了回響後,我就有所期待,希望我的詩可以為受苦的同胞們帶來安慰、鼓勵。」

莫那能的創作主題大多來自於原住民所遭遇的各種議題,包括現行教育體制對原住民文化、語言傳承與發展的影響,他不捨為生活出賣自己勞力的同胞,所遭遇到的各種不平待遇,他同時鼓勵自己的族人勇敢地站起來,捍衛自己的尊嚴與文化。

例如在《我真的不知道》一詩寫道,「預備好虔誠的心,等待豐年祭的來臨,縱然這個年不好過,好歹採些祖先愛吃的野菜,迎接他們的靈魂歸來。可是,豐年祭過後的第三天,法院卻來了通告,說是侵佔了林務局的財產,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世代食用的野菜,已是法律保護下的公共造產…」就呈現出近來原住民權利受到侵害的現象。

失明後的莫那能成為專業的按摩師,與妻子共同開設了一間按摩院,提到生活的現況,莫那能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沮喪和悲觀,反而樂觀的表示「只要日常花費省一點就可以過活了。」

對莫那能來說,看不見這個世界並不是一種遺憾,更不是一股絕望,在一片漆黑的世界中,他用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以及為原住民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替自己建構了一座色彩斑爛的天堂。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劉信男 腦溢血復健模範生

【記者洪昇緯/桃園報導】幾乎每天下午,都可以看到劉信男阿伯來醫院的復健科報到,從干擾波、電療、熱敷、跑步機等等。他是這裡的常客,他說,如果要戰勝自己的病痛,就要每天活動!

劉信男平時的興趣是爬山、釣魚、游泳。三年前,他在游泳池畔做SPA的時候,突然中風,而這些嗜好,也在一夕之間永遠離開了他。劉信男腦溢血之後,領了身心殘障手冊,醫生判定他為殘障。那時的他右半身行動不便,坐了輪椅,生活大小事情都要太太照顧。「中風前兩個月我跟其他人一樣,動都不想動。」劉信男說,那時候讓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無法再從事這些喜歡的活動了。

「以前每次我一遇到醫生,就問他說,『我好得了嘛?』每次問不同的醫生,每個醫生都說沒辦法完全好。」劉信男卻一直沒有放棄復健,三年來的堅持,成為復健狀況是醫院裡最快、最好的一個。現在他已經不需要拐杖,就可以自己行走,生活起居也都可以自己處理,於是他成為醫院裡的模範生。「醫生都跟我說,最多也只能恢復到平常人的百分之九十,我已經達到了。但是只要一停下來不動,馬上會退化。」劉信男現在不再問什麼時候會好,而是堅持自己的復健,用長期抗戰的心態來面對。

劉信男也常常鼓勵病友們要戰勝自己,「每次我回署北(衛生署台北醫院)拿藥,都會去拜訪一些病友,我都用自己的例子告訴他們。」劉信男看過很多例子,許多人都是自己放棄自己,「看過太多人都不想動。其實就是需要毅力而已。」而他也努力的堅持自己復健的毅力。「我每天都會來復健啊,下午時段都要把復健做滿,每個器材都用,大家都說我都來做夠本的。」他笑著說,就連晚上睡不著都是起來運動。

然而促使劉信男堅持下去的原因,其實就是家人與親情。「我兒子每次放假都會帶我到處跑,去運動,帶我復健。」家人的付出使劉信男感到溫馨,但另一方面卻是愧疚。「剛開始不會想太多事情,可是復健到差不多兩個月,頭腦清醒了,開始會亂想。」中風之後附帶的情緒不穩開始捆擾劉信男,晚上開始有失眠的傾向,影響自己的作息。他開始跟醫師拿安眠藥,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家裡的負擔。六十歲退休之後,經濟方面完全由兒子負擔。而他最在意的,其實是兒子的幸福。「每次想到自己變成這樣,都會想哭。」劉信男接著說,「自己當時中風癱瘓、嘴歪,講話都有問題。我怕會影響兒子的婚事。人家看到公公是長這樣,會怎麼想?」

但是這些並沒有擊垮劉信男,反而成為他復健的最大動力。「睡不著,我就想說我要努力復健恢復健康,起床就開始運動。但連我太太都看不下去,一直到最後醫生說你要好好休息,開了安眠藥才好好睡覺。」劉信男覺得這樣的人生也沒有辦法怨歎,只能靠自己。「遇到都遇到了,還能怨歎什麼呢?」但劉信男絕對不是認命的人,而是勇於超越自己的病情。

「我等下還要去跑跑步機。」他說。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長庚志工服務 為您跑腿帶路

Dsc02476【記者李奇瑋/台北報導】一踏進位於敦化北路的長庚醫院台北院區,便有一群穿著黃色背心,帶著口罩的人員隨即熱心上前詢問民眾是否需要幫助。他們是長庚醫院的志工服務團,填補人手不足的醫院行政體系,也提供民眾簡便服務與指引方向。

長庚志工服務團大部分由已退休的民眾或是家庭主婦組成,為了建立較其他院區更為嚴謹的工作制度,而在學學生以課業為重,時常為了考試或是作業請假影響排班,因此不接受學生申請。團體內並自行制定上下班打卡及請假的制度,將排班時段的固定性提高。在入團之前也會先進行一連串的社服課程,讓服務志工對工作內容有更深的了解。

工作內容則大致分為三部分,櫃檯指引、器材租借、病房服務。櫃檯指引負責在各個入口處協助民眾尋找所要前往的部門,並提供諮詢;器材租借負責管理輪椅等器材的租借服務,並協助行動不便的病患;病房服務則是協助處理病患的簡單需求,例如到院進行洗腎的病患,通常在其洗腎過程中會感到不適,負責病房服務的志工通常會陪伴其患者直到恢復為止,而洗腎過程十分耗時,志工們也會就近為病患準備一些簡單的餐點供患者充飢。

擔任過兩屆服務團團長的陳瑛表示很多人不喜歡醫院的感覺,但是他卻很喜歡這裡的人情味,他們會協助陪伴行動不便的民眾從排隊、掛號、看病到領藥,有時候光服務一個民眾就能消耗一整天的時間,但是在那之中得到的安慰與成就感卻很難形容。

遠從新竹前來台北長庚進行產檢的林小姐表示她剛在路途中遺失了錢包,無法搭車返回新竹,心急如焚的她向志工們請求協助。長庚志工熱情的協助他報警並引導他前往社服處處理相關事宜。林小姐說:「還好有她們的幫忙,不然還真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台北我又不熟。」

除了在醫院內服務外,志工服務團也會到村里服務。陳瑛說:「我們也會協助市公所進行市民健檢,每次都要好早起床,還得花很多心力與老人家溝通,幫助他們填表格,雖然常常會有性子急的老人家不依照規定讓我們很為難,但我們還是會盡量做到讓每個人都能滿意,更重要的是健康。」

陳瑛表示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SARS蔓延的時期,那時候人人自危,能不出門就不出門,更別說是上醫院了。但是志工服務團的同志們不怕病魔的威脅,依舊準時出現,繼續為民眾提供服務,讓她十分感動。

長庚志工服務團的流動性不高,許多人一做就是十幾年,擔任志工已經十四年的萬君豪說:「取之於社會就要用之於社會。我在這裡十四年只學到一件事,就是愛心。」

陳瑛也表示,雖然當志工有時很辛苦,但是學到的東西是自己的,十幾年下來基本的醫療常識也進步了很多。她說:「幫助他人是快樂也是成長,付出的最終受益人會是自己。」(照片由記者李奇瑋拍攝)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生態大富翁 守護你我家園

Cimg2685【記者廖芷妍/台北報導】不同於傳統的大富翁遊戲,新莊社區大學將原本在競爭商場上你爭我奪的大富翁,變成保存自然生態、守護生物多元性的遊戲。不僅放在社大網站上供民眾免費下載,還鼓勵國中、小學將它當成教材的一部份。

新莊社區大學於九十三年間開始投入生態園的運作,透過生態關懷社講師、學員和志工的努力,將一塊鄰近工廠的貧瘠土地開發成一處生態綠洲。他們強調無人為的干擾,不用挖土機翻土、挖水池,取而代之的是社員們揮灑著汗水,胼手胝足的打造這座天然無毒害的生態園地。「剛開始是一個夢,工廠林立的這個地區,土壤不知道有沒有問題,但如今已通過驗證,讓我們可以更安心地去實現夢想。」新莊社大主任秘書廖秀春笑說。

為了與民眾有進一步的互動,同時將生態志工培訓的成績紀錄下來,社員們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最好玩,又可以當紀錄的遊戲。經過一番的討論定案後,「生態大富翁」就塵埃落定,開始著手執行,生態關懷社人才濟濟,有人負責提供有趣的點子,有人則提供可愛的插圖。大富翁方格上的每張照片都是一個小故事,記錄著生態園的歷史及每位社員的回憶,玩遊戲的民眾跳到不同的格子,同時也跳入照片中的故事。

大富翁的起點,就是生態園的起點。社大講師鄧旭容表示,一開始這塊土地長滿雜草,荒煙漫草中,志工們徒手整理土地,拔草、挖水池、利用天然的竹子搭起棚架,為了配合他們的辛勞,前四格都與生態園建設有關。特別的是跳到第五格時,照片是一間「生態廁所」,跳到這格的民眾必須請志工說明廁所的使用方式。廖秀春說,當初設置生態廁所,就是不希望有人為破壞,大家如廁後的糞便,可以拿來做堆肥,成為一個自然循環。

除了小故事,遊戲中還有許多照片是生態園培育出來的生物,不僅增加遊戲的多元性,也使玩遊戲的民眾認識到不同的物種。此外,生態大富翁還設置「機會」,當民眾跳到機會格時,必須抽取一張卡片照著上面的指示執行動作,像是說出遇到污染要撥環保局報案電話080-066666、422是世界環境日或生態園地址等,讓大家對守護自然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〇〇七年慶祝淡水河水官生日,新莊社大也受邀參與活動,他們製作大型的生態大富翁海報,邀請民眾一同遊戲,從四、五歲的小朋友到七、八十歲的老人家都樂在其中,玩得不亦樂乎。「有人一下就過關,有人卻怎麼走都走不到,真的很有趣。」廖秀春說。

為了使遊戲推廣更廣,社大將遊戲放在網站上,提供民眾免費下載,也歡迎各級學校拿去套用、更改或改善此遊戲,變成教材的一部份,讓學生都能更懂得愛護大自然。廖秀春表示,廖秀春表示,目前也有國中、小學老師將遊戲拿去學校使用,當成生態課程的一部份。

放眼未來,廖秀春與鄧旭容希望將重心放在生態農園經驗上,好好經營這塊土地,同時針對不同年齡層,提供不同的服務,多元發展活動與遊戲,也希望有能力的人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守護這塊土地。(照片由記者廖芷妍拍攝)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丁曉菁 用影像紀錄教育典範

Img_0033 【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公視節目部經理丁曉菁,自二〇〇四年起拍攝《魔鏡》、《校長不哭》、《頂上有光》與《紐西蘭尋羊記》四部紀錄片,將關懷教育議題的心轉化成影像,刻劃堅持理念的教育工作者。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台北街頭首次出現以教育改革為主題的遊行。呼應「四一〇教改大遊行」,十年後,公視常態節目《紀錄觀點》廣邀各界與編制內導演,合作拍攝一系列以教改革為主題的紀錄片-〈教改系列〉。

若以「四一〇教改大遊行」做為起點,十年來,國中教育的變化最少、最慢,丁曉菁表示,決定開拍〈教改系列〉不久,彰化一所國中老師在校門口下跪,為後段班學生請命,實地了解後,發現外界批評的國中教育,長期以來問題一直存在,以動畫歌劇形式諷刺能力分班的《魔鏡》遂而誕生。

「除了探討問題,我們也希望找出不一樣的典範」,丁曉菁說,呈現議題與現況外,她不斷尋找「獨特經驗」,即不向現實妥協、堅持教育理念的教育現場工作者。當年教育部為鼓勵各縣市嘗試「九年一貫」與教學統整創新,選出「標竿一百」學校,在「標竿一百」評選會上,透過各校經驗分享,丁曉菁認識了前台中縣立豐陽國中校長白璋;另外在全國教師會舉辦的《第一屆Super教師獎》,發現基隆市銘傳國中老師李健次。

《頂上有光》以李健次做為第一人稱,自述從被評為不適任教師,到憑信活潑教學與創意思考,帶領學生獲得德國紐倫堡發明展銀牌與銅牌獎;《校長不哭》則描繪相信常態分班與全人教育的白璋,最後在升學主義與外界壓力下提前退休。

「大家對主流價值難以抵抗」,丁曉菁表示,即使在白璋的領導下,豐陽國中展現其他學校孩子沒有的自信、體貼、欣賞他人,但家長對創新教育方式的不放心,以及少子化的減班壓力下,多數老師仍選擇投靠傳統的升學主義。

丁曉菁指出,民主時代每個人理應能自由表達想法,但台灣的教育界還不習慣接受「異」見,價值趨向單一化,例如髮禁、考試主義,致使一旦有老師想要挑戰傳統、發出不平之鳴,皆得承受排山倒海的壓力,因而評估受訪者的「耐壓指數」,常是拍攝教改紀錄片最大的困難。

「紀錄片其實某部分還滿血淋淋、殘酷的」,丁曉菁表示,好的紀錄片不只拍攝受訪者想呈現的一面,如何以誠實為前提,使受訪者願意在鏡頭前直接表露自己的挫折與困頓,在在考驗媒體工作者的素養與功力。

〈教改系列〉播出後,外界回饋非常熱烈,包括師大的教師培訓與教改團體的座談會,皆曾邀請丁曉菁與觀眾面對面互動,「透過一部一部的紀錄片,讓教育變成可以是公共對話的議題」,丁曉菁認為,議題先要有對話,才能慢慢凝聚共識,進而走向整體文化的改變。

丁曉菁舉例,《魔鏡》播出後三個月內,《教育基本法》便明訂禁止學校能力分班;髮禁與體罰的條規也在相關紀錄片播送後一一鬆綁。雖然大家不一定遵守規定,仍暗地違法能力分班,而轉換深植大眾已久的升學主義,更需要長時間的推移,但「法令的改變很重要,因為那是一個國家的價值公佈與樹立」,丁曉菁說。

「教育不應該把人分類,教育應該尊重個別差異」,丁曉菁支持常態分班,她認為與不同能力的人學習,才能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出類拔萃的學生本是領導者,應該協助他人解決各種困難,但順利通過一關關考試與蒼白的生命經驗,反倒使他們在面對能力不足的夥伴時缺乏耐性與同理心。

對於台灣的中學教育,丁曉菁認為青春期是孩子探索自己的機會,「人本來就要先認識自己,再認識山川河流」,她表示,現在完全顛倒,學習的心被教育體制限制、熄滅。

每個人茅塞頓開的速度不一樣,有些人就是需要時間等待,因此,丁曉菁相信教育不是設計一套殘酷的制度,以此宣判一個人的能力,教育應該平等對待每位學生,誘惑他們學習,畢竟「人要有自信心才能夠做好事情,才能夠找到自己的方向」。(照片與影片由記者黃致鈞拍攝)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博物館變「活」 關渡新視野

Img_6910 【記者林佩儀/台北報導】 這一天,博物館裡的展覽品變得栩栩如生,牠們不是再被關在櫥窗中的歷史文物,或是生物化石、美術雕像,而是一群有生命、有活力的展覽品。在館中,海岸林、紅樹林、過境的候鳥、青蛙和招潮蟹等,都是供人們觀賞與學習的最佳模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的師生,為了迎接五月十八日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提前一天於關渡自然公園舉辦「Look!博物館在這裡」慶祝活動,藉由這塊台北市珍貴的最後溼地,讓博物館「活」了起來。

「這裡就是一所活的博物館,鳥類自由飛翔、孩童可以在草地上自由奔跑,讓同學不只是透過建築物裡的幾個物件,而是運用活教材,讓學生更愛土地和環境」副教授劉婉玲說。目前就讀研究所的一年級學生楊敏慧則表示,「濕地中生物活的保存、活的收藏,和博物館中讓標本恆溫恆濕不易腐敗的概念是相同的。」


活動總召集人葉宜芯表示,今年在選擇活動主題時,因為注意到自然環境的劇烈變遷,及世界暖化的嚴重性,師生因而開始共同思考:如何將博物館對人的愛與自然結合?大家突發奇想,覺得博物館不一定要典藏死的標本,打破過去對博物館一板一眼的觀念,讓民眾知道博物館其實可以就在身邊。

關渡自然公園成立於一九九六年,現由臺北市政府委託台北市野鳥協會經營管理。劉婉珍說:「在聽過了這裡從無到有的故事,讓我很感動,台北市居然有這麼一個了不起的地方,那一定要讓全台灣的人都知道。」

園區面積共五十七公頃,這麼大一塊肥沃的土地,曾經一度成為濫倒廢土者的天堂,在經過各界保育人士不斷努力催生下,才說服台北市政府規劃此區為關渡自然公園。劉婉玲認為,雖然園區缺乏經費及人力,卻能藉由愛護大自然的心,將這裡保存下來

五十七公頃的保育園地,擁有珍貴的濕地資源與天然環境,為東亞大陸邊緣候鳥遷徙的重要駐地,特別是雁鴨科與鷊鴴鳥類的主要度冬區,歷年來有多達兩百九十種的鳥類累積紀錄,為國際鳥盟列屬重要鳥類棲息地(IBA)之一。

園區內部規劃分為保育核心區、戶外觀察區、主要設施區和永續經營區。保育核心區是不對外開放的管制保育區,但可從園內的自然中心對外眺望,觀察以池沼、草澤、泥灘等環境構成的生態環境。在戶外觀察區分為東南賞鳥廣場、西南賞鳥廣場、堤防區和關渡自然保留區,民眾可以在枕木步道上觀賞紅樹林生態及泥灘地活動的鳥類。主要設施區有六大區域,親蟹觀察區是其一大特色,在春季到秋季的退潮時,在《親蟹平台》上可以觀察到不同蟹類的洞穴及其有趣的覓食行為。在永續經營區內,人工的「發現心溼地」為一處溼地功能的戶外教室,猶如天然汙水處理場一般,可以淨化河川水質、增加溼地入流水源,創造多樣的棲地環境。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周功鑫說:「在台北有這樣一塊福地,收集這麼多珍禽,是我們的福氣。」

(照片由記者林佩儀拍攝)

「從母姓」引發不同聲音

【記者林惠娟/台北報導】婦女新知基金會今年(二〇〇八)舉辦「母親節從母姓徵文活動」,投書熱絡─有人引用自己的故事表示支持,也有人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去看。婦女新知開拓組主任趙文瑾表示:「我們立場是支持姓氏自由選擇」。

雖然民法親屬編1059條有關子女姓氏之規定,自二〇〇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起修改為「由父母書面約定」,不再以「從父姓」為原則,但多數的家庭仍選擇從父姓,從母姓變成一種次等的選擇。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從去年五月至今年二月間,申請出生登記者共有十八萬六千七百七十二件,其中約定從母姓者僅有兩千四百六十五件,約佔總數的百分之一點三。婦女新知協會表示,新的法律雖然賦予子女從母姓的權利,但是在現實人際關係與家庭倫理的脈絡中,還是以父姓作為家庭意義傳遞的主軸。

該法律其中一項規定,若父母離婚「有事實足認子女之姓氏對其有不利之影響者得向法院請求變更子女之姓氏」,母親必須提出法院判決並且由法官自行評斷裁決,成年子女則必須父母雙方同意才可更改姓氏。許多離婚婦女也在這次投書中表達自己對姓氏更改的挫折,因為如果沒有前夫的同意,幾乎很難有機會可以成功在繁瑣的訴訟程序中主張她們本應具有的權益。「監護權媽咪」聯盟為此提出聲明:「以現在的法律要改從母姓,一定要父母雙方約定書。使極度渴望切割不堪回首婚姻的單親母親們,無奈的讓這個難堪的姓氏如影隨形。」

婦女新知協會強調:「姓氏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認同與記憶的傳承,是我們對於家庭情感的需求與想像,不應當也不能是單一的父系唯尊。『從母姓』不應當被視為不得不然的次等選項,從母姓的孩子也不應當莫名其妙的承受各種污名與標籤。」

徵文活動特別獎得主A小姐認為:「華人社會一向重視傳宗接代,子女過去只能從父姓,是造成「重男輕女」觀念不斷持續的主要原因,害得許多已婚女性如同生育機器,生了女兒就得再生,直到生出兒子,才算對夫家人有所交代。姓氏就是一種對家人的紀念與認同,不應當只有認同父姓才叫做『正常』。」不過她也因為擔心小孩遭受到異樣的眼光和為了對公婆有所交代,讓小孩名字只有兩個字,在台北的時候用媽媽的姓加單名,到了高雄鄉下加上爸爸的姓變成三個字。

趙文瑾對從母姓活動樂觀的表示:「因為牽涉到整個社會文化和祭祀傳統,一時之間要讓大家接受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希望能透過公領域的推動,慢慢型塑民眾的討論和注意。我們也發現民眾已經逐漸看到這件事,傳統觀念我認為在既定的文化中已經開始鬆動。」但她也說到不少民眾打電話到機構抱怨,持反對意見。

有投稿人認為姓氏只是家族符號,它與男女平權無關,並對姓氏自由選擇感到擔憂的表示:「姓氏雙軌制將造成家族制度瓦解,漢文化鏈也將造成斷鏈現象。」也有人認為從父姓或是從母姓不是那麼重要,只要一家能和樂,那才是最重要的。

2008年5月24日 星期六

網路文章的稿費問題

【記者廖之綺/生命力導覽】部落格的興起,是因部落客可隨意的發表自身意見,讀者也可以免費的閱讀有用的資訊,參考不同於平面、電子媒體的思考模式。但隨著部落格愈受大眾矚目,其幕後重要人物的部落客的名聲,也如同名人般在網路上流傳。

許多部落客文章也逐漸受到平面媒體的注意。平面媒體發現部落客的好文,進而要求再次刊登在報章雜誌上,一方是名字再次曝光,另一方則是希望用新的文章吸引平面媒體的閱讀者閱讀購買。原本應該是雙方之間各有互利的交易行為。但在此之間,卻發生了部落客寫手的稿費問題,在網路間議論起來。

平面媒體刊登文章理當支付稿費給其寫手,稿費的計算也應以一般行情為底,再適寫手名氣及能力往上加值,但這原則似乎無法放在平面媒體與部落客寫手之間。

平面媒體的「一稿不二投」和「一稿不二登」原則,影響至部落客的稿費,由於部落客的文章已在網路發表,而平面媒體則認為因文章已曝光,當然不能以正常價碼來給稿費。

部落客米果在切身之痛下,發表自己所感,嘆網路文章的悲哀與他對此的立場,她認為在網路發表過的文章,換至平面媒體時,就如同二手貨般。而因一開始在網路上發表可免費閱讀,所以就有一種「免費被閱讀的宿命」,必須一路免費或廉價下去,甚至被要求「重寫一遍」。米果對網路文章的宿命,表達她的想法:
最近我又有了新的思考邏輯,而且面對平面媒體編輯,膽子已經比較大了,我會跟他們說,在部落格寫文章,純粹是因為「爽」,讀者恰好看到,是因為「緣分」,如果你們要刊登,因為文章所有權是我的,而你們也跟讀者收錢,有獲利,等於你們拿了我的財產去轉賣,雖然只有一次刊載權,還是必須按照規定付錢。不能因為這些文章在我部落格是免費閱讀的,就必須一直免費下去。
此既帶有批判又感嘆的文章在部落客間流傳,也不少有相同遭遇的部落客相繼呼應。部落客傅瑞德更探討現今「一稿不二投」、「一稿不二登」和「一稿不二賣」的觀念的轉變,他認為「一稿不二投」是印刷媒體時代的觀念,更是作者的基本道德;但網路內容易複製,更經常看見重新排版組合的文章,況且網路的版權模糊地帶多,把「一稿不兩投」解釋成「一稿不兩登」似乎不符合現今網路時代。
在印刷媒體時代,也許「一稿不兩投」跟「一稿不兩登」可以畫上等號,但現在是不一定的(然而「不兩賣」的基本美德還是不變);只要雙方在版權和報酬方面有共識、內容的呈現方式略加變化、媒體本身根據自己的調性加以彙整,其實重複刊登並不見得會影響閱讀。
除了探討此問題外,傅瑞德更替部落客寫手發聲,把這些交易行為,回歸到人與人的尊重:
也許你(某些媒體或窗口)理直氣壯、認為這是文章如何如何之後值得的價碼,甚至這裡可以暫時假設你是對的;可是你忘了一件事:這不是與人交陪的方式。講得直接一點,如果你不尊重我,即使我的文章真的一文不值,我跟你還有什麼合作好談?
而知名的部落客酪梨壽司在閱讀米果的文章後,也有所感觸,但也了解讀者在閱讀網路免費文章後,很難再消費平面媒體,這也看出平面媒體在利益考量下的難為。但酪梨壽司也不免替心中的怨恨出氣:
那些動不動就批評部落客「死要錢,太商業化」、「背棄部落格無私分享精神」的人,最好都不靠自己的專長賺錢、最好都不用上班為五斗米折腰,最好是無私到願意將每個月薪水都掏出來分給網友實踐共產主義,否則哪有資格囉唆別人不夠清高脫俗有靈氣?
此議題也延燒到馬來西亞的部落客黃德峻,他提出許多平面媒體的高傲態度的問題:
平面媒體總是認為自己是最厲害的。他們認為當他們讓你出現在報紙或雜誌裏,你應該感到榮幸。曾經遇過一些記者和我邀文,我問說可不可以用blog裏的文章,他們欣然答應。我給了他們在blog裏貼出的一些文章,可是卻被要求重寫,重寫後又不滿意。而且這樣做是沒有酬勞的。曾經有一位元記者很突兀地告訴我說,我上報紙就應該高興,不要斤斤計較那麼多。
而部落客迴紋針在其文章「部落客新價值?」中提出平面媒體對部落客的應有態度:
傳統媒體如果真的想藉助這些人的力量來達到行銷的目的,就要拿出合理的行銷預算與資源來。
而此議題的探討,站在部落客的立場,更可用作家陳映真在「在粗糙裡看見美麗的可能」一文中的一段說明:「跟今天一樣,媒體需要令人著迷的作家,來促銷媒體。媒體賣得多,廣告價值高,作家的稿費也就高。」

從BLOG 看身障生母親辛勞

Dsc03910 【記者張芷瑄/台北報導】你可曾在網路上看過有關母親撫養身心障礙的孩子感人故事的部落格?因應母親節,開拓文教基金會舉辦「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母親節網路聯播活動,希望透過活動中的文章,讓大家了解身心障礙者的處境,給他們更多支持與關心。

開拓文教基金會舉辦此活動已有十年的時間,今年邀請陽光基金會蘆葦啟智中心龍潭啟智教養院第一社福基金會台灣風信子協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台中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共同參加「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文章聯播活動,每個參加活動的團體至少準備三篇文章,以便每日更新文章,並透過黑米群組、張貼活動貼紙等方式,增加活動的曝光度。

在活動的部落格上,有許多關於敘述母親辛勞及身心障礙的孩子對於母親感謝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名為「守護神的星願」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吳素瑛談到這個故事表示,這篇文章的媽媽生了三個孩子,最大的孩子是自閉症,第二個是蠶豆症,最小的安安是肢體和智能上的障礙,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安安媽媽辭掉原本工作,專心照顧三個小孩。

安安的媽媽一度有一、兩年時間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是不停的忙著照顧三個孩子,不能做任何別的事,那時整個人崩潰,還想過帶三個孩子自殺,最後在極度絕望中安安媽媽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尋求專業諮詢管道,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想法,漸漸走出陰霾,安安媽媽體認到唯有先放鬆自己,才能帶給朋友和家庭其他正面影響。

另一篇部落格文章「只要她長大」敘述一個得了罕見「歌舞伎臉譜症候群」小女孩方含的故事,光仁社會服務基金會研究員張揚韻說以目前所知症狀,方含最為嚴重;但是她媽媽很用心,常常和老師討論如何幫方含作復健,並且將方含教導得很好,張揚韻表示方含是個很開朗且落落大方的小女孩,她媽媽現在最大的心願是期待醫療的進步,能幫助方含順利的長大。

談到此活動希望帶給社會的影響,吳素瑛表示,她從事社工因此接觸很多身心障礙孩童的家長,大部分都是消極去面對,「或是看著辦的心態,且會有一些失望的情緒。」 希望透過一些不同案例的文章分享,激勵那些家長,珍惜現在所有的,不要放棄,多看孩子的優點,沒有什麼是不能解決的,因此希望透過部落格讓家長有一些正面的想法。

開拓文教基金會研究員簡伶光說,希望透過這次活動,讓大家更了解身心障礙者的不便與辛苦,可以多體諒他們,不要再有錯誤的觀念「聽到很多關於歧視身心障礙者的故事,像是我有聽到關於顏面傷殘的人走到路上,路過的媽媽就對她的小孩說:『你看!如果不乖就會變成那樣。』應該要矯正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認知。」再者,希望增加各個公益團體的曝光度,讓民眾了解這些機構從事的服務內容,且讓身心障礙者及他們的家人知道尋求協助的管道。(照片由記者張芷瑄拍攝)

2008年5月23日 星期五

子宮頸癌疫苗安全嗎

Dsc04092 【記者林惠娟/台北報導】台灣女人連線從四月十五日開始至五月十日於全台灣各地區進行子宮頸癌防治宣導會「子宮頸癌疫苗—他們沒告訴妳的事」,介紹主要引起子宮頸癌的HPV病毒〈人類乳突病毒〉,並且表示所謂的子宮頸癌疫苗並不一定能完全有效防止癌症,「定期做子宮抹片檢查」仍是最根本的防治之道。

新店慈濟醫院祝春紅醫師表示:「引發子宮頸癌的相關病毒HPV主要經由性行為接觸傳染,人群約有一半以上人口會感染,有八成是暫時性的,會自行復原,因此感染後兩年期間有可能測不出來」。他並說明:「一百多種類型當中,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比率是由16和18型的病毒感染,若無自行復原且持續感染兩年以上,最後產生病變,即會導致陰道或陰莖等部位的癌症。而HPV疫苗即是預防此兩型病毒並針對九到二十五歲未感染女性施打,保護期為五年」。

HPV疫苗真的可以防癌嗎?立法委員黃淑英則對此表示:「目前研究僅進行了動物性研究五年,對於潛伏期有十年的癌症實際上的幫助,與對人體副作用風險仍未可知。對於貿然的提倡全面施打,我持保留態度」。

黃淑英認為:「HPV疫苗研究針對孩童人體進行的研究預計於二〇〇九年完成,基於對女性身體健康權益的考量,我認為到時安全性確立之後,才可以全面性的鼓勵施打」。另一方面她也批判:「現今藥廠為了行銷的目的,積極遊說政府做全面性的施打,並且已經引起社會的焦慮。國家應該做效益的評估,提倡衛生教育觀念和進行研究,等到健康報告出來以確保女性後續反應的健康狀況才可」。

祝春紅醫師也表示:「施打HPV疫苗後仍有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機率會罹患子宮頸癌,所以女性最重要的還是健康意識、健康行動和健康管理,像是避免多重性伴侶、安全性行為和定期抹片檢查,因為保險套能夠減少大部分HPV的感染,而每年的檢查可隨時追蹤異常情況並及早治療」。

因此,黃淑英表示,為了女性健康不被藥廠利用而犧牲,她認為:「女人應該在被告知的情況下去選擇」,而子宮頸癌最根本的防治之道是「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台北市議員許淑華也表示:「女性的權益應該被重視、被告知,我也對HPV疫苗感到憂慮」。〈照片由台灣女人連線提供〉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NCC陳情案 新聞頻遭檢舉

Photo【記者王琬婷/台北報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公布今年第一季處理人民陳情傳播內容案件情形分析報告,陳情案件總計三百二十五件,有關電視之陳情案有兩百九十五件,占90.77%。被申訴的電視頻道以民視新聞台十八件最多,次為三立新聞台十六件;經營多頻道的電視業者,則以東森電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遭檢舉達三十七件最多;若以節目內容統計,則新聞節目遭檢舉七十四件為最多。

新聞台和新聞節目遭檢舉的情況嚴重,以其違規的類型來看,大多數是被民眾認為節目分級不妥,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新聞節目無論在何種時段播出,所有新聞片段都應屬普遍級,太過血腥暴力、色情的片段,或是畫面處理不足等,都是涉及違規的情形。

另何吉森也指出,民視和三立新聞台,多因新聞立場和內容並未兩面具陳等引起民眾不滿,但因維護言論自由,且法律上也很難清楚界定新聞的公正客觀,大多數並未成案,有部分則因涉及違反選舉罷免法,移請中央選舉委員會處理。

人民陳情案之處理程序,原則上先由承辦單位審閱陳情資料,不見得被檢舉就會成案,或是會被處分。如果經由初步判斷涉嫌違法,或可能涉有爭議者,則進入委員會議審議等程序。截至目前進入此部分程序陳情案共有四十件,占12.31%;其中十一件已完成處分程序,發函改進兩件、警告兩件及罰款七件。

目前確定遭罰款的包括E娛樂、國興衛視、東森戲劇台、TVBS-G、冠軍電視台、年代MUCH台等,幾乎都是因為播出轉骨、減肥等資訊性節目,涉及節目廣告化而遭受處份。

在民眾的陳情方式中,以電郵及經網站反映者,合計達三百一十九件,占98.15%,何吉森表示,民眾經由網路陳情的情況踴躍,其中有許多民眾經由NCC設立的「電視妙管家」網站系統申訴,可見民眾也漸學會利用「電視妙管家」達到電視把關的效果。

若依NCC檢舉違法傳播內容獎勵要點,檢舉民眾依規定可領取罰款的1%做為獎勵,目前統計符合領取獎金規定者有三十九人,何吉森說,預計今年六至七月可完成獎金發放,另外大多數民眾檢舉時並未留下姓名及基本資料,不符合獎金領取要件,因此強調民眾在檢舉時須將資料填寫齊全,才不會損失自身權益。(照片由記者王琬婷拍攝)

2008年5月21日 星期三

元智兒服 助孩童迎向陽光

1868416999【記者張芷瑄/桃園報導】元智大學向日葵兒童服務社,曾榮獲全國大專院校服務性社團特優獎,兒服社以向日葵為社花,希望本著和向日葵一樣的陽光精神,以「盡我所心,服我所愛」為出發點,將歡樂和服務散播給小朋友,讓他們遠離憂愁,迎向陽光。

向日葵兒服社在一九九九年成立,兒服社主要與桃園縣自閉症協進會桃園啟智學校合作,服務對象包括自閉兒、啟智兒童、單親家庭兒童,期許培養專業能力和有經驗的社員;寒、暑假的育樂營則是以山區小朋友為主,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教育優先區」;目前服務的對象還包括學校附近社區的單親小朋友,每週一次為他們進行課後輔導。

談到服務的經驗,向日葵兒服社社長傅聖博表示,單親家庭小朋友和一般小朋友沒什麼不同,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教導他們課業和陪他們玩,而「自閉兒通常不太理人,常常自己玩自己的,活動比較難帶,有些自閉兒通常有言語上的障礙,沒辦法和別人溝通。」這時候就必須拿出吸引他們注意的東西,這種東西稱為增加物,通常是糖果、玩具之類的,增加物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鼓勵,也能讓他們對陌生人敞開心胸。

傅聖博印象最深刻的服務經驗,他說,他曾經帶過一位自閉兒童,在數理方面推論很強,「像是問他兩千年三月六日是星期幾,他可以馬上回答出來,雖然他們在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上比較有障礙外,但他們通常都會對某件事情很有天份,像是畫畫或數理等。」在社團擔任美宣的程琬婷談到服務要注意的事項時提到:「我們在啟智學校服務時,會稱那邊的學生為帥哥、美女,而不是稱他們為小朋友,不能給他們還是小朋友的感覺。」

傅聖博曾獲得代表社團榮譽的元智大學銀質獎章,他表示,當初是因為喜歡小孩子才加入這個社團,慢慢從幹部做起,現在他當上社長,他認為得到銀質獎章應該歸功於社團,他只是碰巧當社長而已。他提到未來社團的發展方向,他認為現在社團的服務對象侷限於山區、單親家庭、身心障礙小朋友上,至於其它還需要服務的孩童,希望以後的兒服社能一一完成這些願望。(照片由記者張芷瑄拍攝)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李雪莉 檢討扭曲的國中教育

Img_0028 【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決定三十一萬學子人生方向的國中基測,將於五月二十四日登場,《天下雜誌》主筆李雪莉以〈我不想上學〉為題,系統性探討扭曲的教育機制與市場邏輯,及「優勢者更競爭,弱勢者更弱勢」的國中教育。

五月下旬,新政府上台,全台三十一萬國中生也摩拳擦掌,準備擠進高中窄門。「當馬(準)總統說自己每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時,我姪子也是每一年在外吃七百個便當」,李雪莉發現,國中生是一群很特殊的教育產物,在體制裡過著「很糟的生活」,聯考時代國二、國三才開始苦,為什麼現在孩子國一就愁眉苦臉?「這麼多的孩子到底經歷了什麼樣的生命歷程?」,種種現象促使李雪莉撰寫〈我不想上學〉。

長期關注教育議題,李雪莉表示,過去教改報導多著重在「點的批評」,例如一綱多本、多元入學,欠缺系統性的檢討及具生命力的故事,「記者不能高高站在雲端」,她試圖找出扭曲的真正理由,「把問題講得清楚、全面、有個答案,這是媒體的責任」,因而在點出癥結之餘,李雪莉訪問多位歷屆教育部長與學術人士,尋找解決方案。

百分之五十第一線採訪,百分之三十資料分析,百分之二十因緣際會,構成了〈我不想上學〉。「有些故事不是設定好」,取決於記者的採訪功力與巧合,李雪莉舉例,在深究教師「減班超額」的問題時,受訪者表示主因是少子化,但她思考:全台都在少子化,那為什麼有些學校不會有此問題?有沒有別的原因?遂而發現一所國中基測成績的好壞,決定了招生的多寡,於是挖掘出「老師PK老師」的殘酷現況。「記者不能偷懶,要自己去找故事」,李雪莉說。

在大環境越來越不信任記者的情況下,如何打開受訪者的心房講出真實狀況,使受訪者願意相信記者的專業能力並衷於事實報導,是製作〈我不想上學〉最大的困難。李雪莉表示,每個人都受過教育,教育議題最能朗朗上口,但許多人選擇迴避本質,認為教育問題「不就是這樣嗎?」,李雪莉則反問:「真的是這樣嗎?」,她認為經過採訪過程的不斷挫折與打擊,反而在舊問題中談出了新的觀點與角度,給予讀者新的洞見。

「整個系統背叛了後段的孩子」,李雪莉回憶,在台東採訪的空檔,曾出國深造的她陪當地小朋友念英文,當問一位國三學生”What’s your name?”時,他回答:「在黑板上」,李雪莉追問”You are Brian, right?”,透過反覆鼓勵,原先不敢說出自己名字的Brian才終於開口。

「我永遠記得那孩子的表情」,李雪莉說,隔天遇到Brian主動與她打招呼,「那是多大的跳躍!」,李雪莉認為,應該讓孩子知道大人並沒有因為學業表現不佳而放棄、看不起他們,但在台灣的教育體制下,這類孩子過去被扼殺了多少興趣與信心?又和台北部分私立學校已開始用英文教數學相比,「這是多大的落差?」。

李雪莉不斷強調,教改政策造成的新階級必須很認真被對待,社會不同階級有不同資源無可厚非,然而教育應該是縮短貧富差距,不是深化階級。但在科學數據量化、一元價值標準,以及高張力的學習環境下,優勢中的孩子生命更扭曲,競爭更嚴峻,訓練更軍事化;弱勢中的孩子生命更弱勢,不論學業或經濟上,包括鄉村的部落孩童,都市的失衡家庭,以及一百二十萬的隔代教養,教育已演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對於台灣的國中教育,李雪莉認為仍在沉睡中:過去一代能力分班,縱使從聯考中僥倖生存,但一路走過來,「真的有比較好嗎?」,她質疑,許多高學歷的知識分子人格卻不完整,自私自利,人生缺乏長期的戰力;而被分在放牛班,沒通過聯考的,時至今日處於社會中的相對弱勢。我們能以此下一個評論:教育不就是這樣?李雪莉表示,這是一種對教育問題無感且麻木的回應,不夠正面,而記者此時的責任,就是問一個不同的問題,說一個不同的故事,恢復大眾的感知。

任何制度都是由「人」來操作設計,沒有好的人才,再好的制度都無法執行,李雪莉相信,教育是人才的根,而人才才是台灣的根本。(攝影/黃致鈞)


延伸閱讀:

李雪莉(2008)。〈我不想上學〉,《天下雜誌》

2008年5月19日 星期一

韓國棟 肩負教育二十年

Img_0031 【記者黃致鈞/台北報導】「教育記者的使命是隨時想著這條新聞會對學生、老師、家長造成什麼影響?」,《中國時報》記者韓國棟,主跑教育新聞近二十年,現為台灣報業最資深的教育記者。

師大公領系畢業後,韓國棟進入國中教公民,後至台大攻讀三民所(今國發所),任教於高職期間,一位老師認為韓國棟讀了那麼多書何不走新聞?對國家貢獻較大,遂進入中時體系跑教育與社會新聞至今。

由於沒受過專業的新聞訓練,剛當記者時韓國棟壓力很大,直到民國七十六年的淡江大學實習銀行弊案,當時淡大校長張榮耀在眾多老記者中,只接受韓國棟專訪,工作逐漸步上軌道。二十年來,從國民黨政府的毛高文、郭為藩、吳京、林清江、楊朝祥,民進黨執政的曾志朗、黃榮村、杜正勝,到即將上任的鄭瑞城,韓國棟已經歷九任教育部長。

「教育議題是錯綜複雜的」、「是非對錯很難論定」,然而許多剛上線的記者對教育的觀念與理念不夠深入,韓國棟指出,最近引發話題的「一綱一本與一綱多本」,準教育部長表示一綱多本是世界的趨勢,但為什麼七、八成家長支持一綱一本?因為教科書的選用與考試制度下的升學壓力息息相關,但資淺記者較看不到問題的關鍵。

過去業界曾留傳把新聞從「清水變雞湯,雞湯變清水」的順口溜,但韓國棟認為清水變雞湯是背離事實。他表示,記者要幫讀者解讀新聞事件及其影響性,例如當年九四課綱去中國化的歷史爭議,韓國棟看出問題後,決定「將這則新聞好好呈現出來」,最後不但引起社會極大的震撼與討論,九四課綱也因此延後一年,演變成今天的九五課綱。「我可以把雞湯煮得更好喝」,韓國棟說。

曾有明星高中家長向韓國棟投訴學校不讓他的孩子參加畢業旅行,縱使參加也要家長隨行在後。當時報社安排半版給這條「誇張的」新聞,然而採訪校長後,發現原因在該位學生精神狀況不穩,他警覺一旦刊出,勢必帶給該位學生更大的傷害,於是要求報社不得刊登,自己也「一個字都不能寫」。韓國棟表示,「記者要考慮到新聞的後果」,因為「新聞不能害人,要解決問題」。

「學校教育三樣東西最重要:師資、課程、教材」,韓國棟回憶,當年國內第一套針對台灣編寫的教科書-《認識台灣》〈歷史篇〉、〈地理篇〉、〈社會篇〉,〈社會篇〉召集人杜正勝首次將日「據」時期改成日「治」時期,結果不僅與當時的教育部長吳京起衝突,獨派與統派更在教育部前互相叫囂、丟雞蛋,直到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請辭,日「治」論定為日本「殖民統治」,才得以平息。而此件教材引發的風波也令韓國棟印象深刻。

對於當前台灣的教育環境,韓國棟指出中學教育的改革最為迫切。韓國棟常問教育官員,「多元入學的『元』是什麼意思?」,答案是「能力」,為什麼進入技職取向的高職,評量標準還是套用學科導向的基本學力測驗?韓國棟表示,現在的國中無法因材施教,學生不能適性發展,考試制度限制了學生各自的能力,與其學沒有興趣、跟不上腳步的科目,何不專心學習技術層面?

而台灣教育的根本問題,在於歷屆教育部長,以及操縱教育政策的人皆位處高社經背景,教改僅針對社經背景高的孩子制訂。韓國棟解釋,國小為減少學生壓力,雖然濃縮了授課時數,但對沒有足夠能力指導或送孩子補習的家庭,過去依賴的學校教育卻遭到剝奪,造成城鄉落差,更嚴重的,社會階層無法流動。

「改革要找到問題的核心以及切入點」,韓國棟以海比喻當今教改只看到海平面,卻看不到海面下的洋流。

韓國棟表示,面對各項教育政策,教育記者應該思考:學生的升學壓力、老師的背課壓力、家長的經濟壓力有沒有因此減輕?「不要說是教育記者的使命,任何從事教育行政工作者或教育部官員一定要想到這些問題」。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原始力量 為您身聲演繹

【記者李金翰/台北報導】在很多人的心中,表演藝術不外乎就是音樂、舞蹈以及戲劇,而在現今台灣藝文界中,表演團體的演出也大多集中一種演出模式,但身聲演繹劇場卻打破了這個迷思。成立於一九九八年的身聲演繹劇場,由來自各方領域的四位優秀人才開辦,在十年的歷程裡當初四位創團者只剩下目前的團長簡妍蓁及藝術總監吳忠良,但他們秉持著當初自然簡樸的風格,由於身聲並不刻意去侷限表演形式,基本以肢體及擊樂為主,藉此呈現簡約風格。

「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演出的形式應該以靈感激發的原點為主」簡妍蓁認為各種藝術在創作時,都一定有個靈感的激發點,並且應該由這個靈感原點來決定藝術的模樣,而不應該受限於創作者長年來固定的演出方式。

既然選擇了跨領域,在創作過程中各種藝術的創作者的紛爭也是在所難免,簡妍蓁認為這種衝突是工作中的一環,應要勇於去迎接及面對,並且這些衝突會產生出正面能量而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不同的火花也會在觀眾眼中呈現出不同的樣子,觀眾可以以戲劇角度或舞蹈角度來做解讀,也開創了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

「敲打其實是一種人類本能的原始行為」,簡妍蓁認為人自一出生就有敲打的本能,因此身聲劇場的演出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敲擊樂器,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鼓,簡妍蓁認為台灣人在欣賞藝術上似乎較偏愛來自西方的藝術,但許多中國傳統藝術也有其迷人之處,例如身聲劇場常用的中國大鼓。

鼓在傳統認知裡較不具備音階的變化,演奏方式也較為單純,但卻是感染力最強也是最能表達力量的一種樂器,因此身聲特別注重鼓的演出,在一般的訓練時也會加強擊鼓技巧。在身聲十年的歲月裡,回到人的原點及與大地的結合是他們所追求的目標,而鼓的演奏也最能將這些原始的力量展現出來。

在身聲創立之初,團員們的收入不太穩定,靠著兼職來增加收入。後來簡妍蓁在一次參加亞維儂藝術節中,看見了法國人精緻的街頭表演因而大受感動,也因此開始接觸了街頭表演,並發展接頭表演成為身聲的特色之一。在她的要求下,每一次的街頭表演都必須要跟劇場上的演出一樣精彩,小至化妝大致演出內容每一個細節都絲毫馬虎不得。

街頭表演是一種互動程度很高的演出,觀眾的反應是立即且迅速的,像副團長張偉來,從剛開始的生疏到漸漸對街頭表演產生興趣,有一次在西門町的街頭演出中還有觀眾因他的演奏而感動落淚。另一位資深團員劉佩芬則曾在台中的街頭演出中,以靜態方式表演,整整三小時的演出中有位觀眾不忍離去。這些街頭演出的經驗也讓演出者的演出得到更多磨鍊,在招考新團員後,簡妍蓁甚至會要求這些團員進行街頭演出,讓他們能夠藉此得到更多的啟發。

自從二〇〇六年遷移至現今的竹圍工作室之後,身聲劇團開始跟當地藝文空間作起聯結,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五在工作室附近舉辦火舞活動之外,利用工作室附近的空地進行演出,開創工作坊讓民眾前來研習,將藝術在當地深耕,到當地鄰近的小學上課,將藝術傳播給這些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營造出由社區帶動藝術的氣氛,簡妍蓁也希望能透過這樣的形式,讓藝術以更簡單的方式進入人民生活,也創造出接近藝術的捷徑。

2008年5月17日 星期六

無障礙旅遊 身障者也能出遊

【記者賴又嘉/生命力導覽】無障礙旅遊的概念在國外已行之有年,包括德國、義大利、日本等國家,發展已趨成熟。近年來國內各身障團體也積極推動無障礙旅遊,包括華民國殘障技能發展協會伊甸基金會等社福團體,都會定期針對身心障礙者舉辦國內外景點的無障礙旅遊,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台灣無障礙旅遊發展協會也陸續成立,與旅遊業者及專業人士合作,規劃無障礙的旅遊路線,讓身心障礙者也能享受旅遊的樂趣。

過去一般人都認為無障礙旅遊是專門給身心障礙者們參與的行程,而行程必須提供全程無障礙的硬體環境。其實無障礙旅遊的對象非常廣泛,除了身心障礙者外,包括高齡長者、孕婦、嬰兒、兒童等,其實都涵蓋在無障礙旅遊的服務對象中。

桃園縣政府於今年初開始規劃「無障礙圓夢旅遊」,成為國內第一個推動無障礙旅遊的政府部門,而第一次的無障礙行程,便帶領許多當地的身障朋友遊大溪老街與李騰芳古宅,打破過去必須大老遠前往台北參加旅遊的不便。

參與此次活動的月兒分享大溪之旅中談到旅遊時如何克服古蹟的障礙環境,有詳細描述:
午餐過後一行人,十台復康,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有名古蹟~李騰芳古厝,當我看到門口的階梯就傻眼了!哇!!裡裡外外好幾個階梯,怎麼進去?能進去嗎?我的是電動輪椅耶!很重很重呢!真的能安全開進去再開出來嗎?很多的問號都在志工們合力幫忙下一一化解,志工們架設斜坡板,將一台又一台的輪椅〈二十一台輪椅〉,慢慢的、小心的,協助推進出去古厝內參觀,好奇妙,每出去玩一次,都可感覺到我又完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務,一路走下來!原來我可以做的到的事真不少,我能去的到的地方都不一定數的清了,也許!一般人挑戰的事、去的地方都沒有我多!
行無礙牽手無礙北埔之旅中,談到身障人士如何在旅途中克服障礙:
主辦單位租了一輛我沒見過的大型復康巴士,外觀看起來跟一般「國光號巴士」沒啥兩樣,其實真是大有玄機唷中間的車門比一般公車要來得大,因為裡面有讓身障朋友使用的升降機。
大復康內部的空間也十分寬敞,有預留輪椅的固定位置還有許多扶手輔助,讓身障朋友在巴士內可以便利移動。
行無礙同時在文中提到,台灣的無障礙環境仍有許多可改進之處:
北埔老街上有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對於身障朋友而言,要進古蹟或歷史建築是件「不可能的任務」畢竟古蹟與歷史建築在過去的時空環境裡,沒有「無障礙環境」的規定與思維加上古蹟維護緣故,要兼顧「無障礙環境」有它的兩難,所以我們只能在門外遠觀‧‧‧
伊甸基金會舉辦的「台港交流之旅」,則讓人看到台港無障礙環境的差異。劉惠燕台港無障礙環境比一比中,談到香港無障礙環境的完善:
一下飛機,映入眼簾的是香港地小人稠的景象。而令人感動的是雖然空間有限,但是陸橋郤設有斜坡方便身障者使用,臺灣不管地下道或陸橋都沒有為身障者設想,任由身障者冒生命危險橫越馬路。而導遊在介紹當地交通工具時,特別提到,除了四通八達的地鐵外,有些公車也設升降梯供身障者使用。
即便是香港的遊樂園,都足以作為台灣無障礙環境的模範:
今天來到香港迪士尼體驗無障礙之旅,一整天的遊玩,既興奮又感動,因為從來沒有在遊樂區玩的如此盡興。因為實在太方便了,任何遊樂設施都可以玩,對聽障者也有服務,唯一缺點可能是視障者還無法提供服務。比較特別的是,有些遊樂設施有提供輪椅座位,若無輪椅座位者則有特殊輔具幫助。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新移民媽媽 溫馨過母親節

Dscn3382 【記者林惠娟/台北報導】今年(二〇〇八)台灣婦女展業協會舉辦「新」「馨」知我心母親節感恩系列活動,首次以新移民媽媽為主角,舉辦繪畫、徵文比賽,並進行慶祝活動和頒獎,讓新移民媽媽的母親節過得很溫馨。

慶祝活動一開始,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秘書長陳瑪利就於致詞時帶領現場新移民姊妹以母國語言大聲說出「媽媽,我愛你」─有人大方說出,有人開心而害羞地笑,有人甚至感動落淚。陳瑪利說:「我之所以讓每個姊妹以母國語言表達,就是希望能讓大家再一次對自己的母親表達感恩和愛,我相信即使在多麼遙遠的地方,媽媽還是感受的到,也因為大家都身為媽媽才更能夠理解媽媽的辛苦,而妳也正在這個偉大的位置上」。活動中除了展現出新移民媽媽們的熱情和活力,也讓她們的孩子以行動表達感謝,場面溫馨。

陳瑪利表示,婦女展業協會自九十五年以來辦理新移民各項服務,發覺大眾對於新移民的負面評價很多,認為她們出去工作或學習會學壞,三年前更有許多新移民婦女的丈夫會跑到協會來監視,甚至控制她們的行動;其次,她們在家庭的地位也較不受重視,經常會被婆家認為是「買來的」。雖然現今這樣的情況已有些許的改善,但陳瑪利也強調:「會出來參與課程或活動的大多算是被疼惜的一角,冰山底下遭受家暴、控制的多數仍不被看見。」因此,各項活動和課程除了陪伴、幫助她們,還要讓她們展現自信,更希望能被大家看見。

在本次活動中獲得繪畫第一名的「小草」〈化名〉,將自己比喻為微不足道、看似柔弱卻很堅強的小草。來臺五年的她認為生活上最大的困難是語言和文化觀念,婆家和很多人仍然會認為她是被買回來的,再加上語言的隔閡讓她被週遭的人看不起。她說:「台灣好人很多,壞人也很多」,像是婦展經常性的陪伴和精神上的支持,讓她覺得很感動;至於那些歧視她的人,她則表示不想去管了,並強調:「我現在常常和別人聊天,也常常到很多地方學習,小孩都是我要帶大的,為了小孩,我什麼都可以做!」

她的畫很簡單,是一支含苞待放的花朵,並款款寫下:「愛花不要讓花枯黃,愛一個人不要讓她難過」

獲得徵文比賽第一名的劉異坤─「寫給母親一封信」,來自大陸河南省,在母親的保護下獲得良好的教育並任職於公家機關,但因為「愛」讓她拋下了一切,和前夫結婚來到台灣。可是沒想到丈夫前後表現不一,完全想控制她並且對她施暴,無奈下只好離婚收場。劉異坤表示:「我不想再回到大陸去,都已經拋下一切了,現在回去該如何面對親友呢?更何況我還有孩子要養。」堅強的她一個人獨立扶養稚齡的兒子,她說:「我現在每天平均工作十八個小時,再怎麼累只要看到小孩的笑臉就覺得很値得。」

她並給自己下了一個這樣的注解:「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想我是學到了什麼」。

「我曾經看過當有新移民婦女走進捷運的時候,週遭的民眾全都自動的離她遠一點,空出了一個圓溝」,陳瑪利感慨地這麼說著,並就此表示:「我很希望有一天能夠達成婦女展業協會當初的宗旨─自立、自主、自在。新移民能利用她們母國的優勢,來彌補她們可能不足的地方,也希望藉由不斷學習過程,讓她們更適應社會,也讓社會和她們自己看到女人的珍貴。」她並說道:「有很多新移民告訴我『我們嫁來台灣,就是台灣人』」。(照片由記者林惠娟拍攝)

女性影展 教你當個快樂媽媽

Dsc03886 【記者張芷瑄/台北報導】母親節除了切蛋糕外,你有別的選擇。今年母親節,台北市立圖書館與台灣女性影像協會合作舉辦女性影展,針對母親和子女間的關係探討如何做個稱職的媽媽。會中邀請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簡偉斯與民眾對話,分享意見交流。

會中播放的第一部影片名為「三個孩子四個媽」,是全國教師會首部監製的紀錄片。片中敘述三個不同背景和個性的國中生,一個出自單親家庭,一個父親在大陸工作,另一個雙親是原住民。三個結構不同的家庭,不只描述父母親在孩子國中時期扮演何種角色,並由於有熱心的老師,讓他們這三個孩子不至於走上歧途,重新找回樂觀且努力上進的故事。

第二部片名為「她是我媽媽」,講述一個職業婦女,在上班和睡覺時間除外,堅持每天要保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假日常和朋友出遊。起初女兒很不諒解,認為她們母親很隨性、自我、不太照顧這個家庭。最後因為丈夫的體貼,母女間的互相了解,漸漸能體諒母親的心情。在影片的最後,女兒講出她的想法,她說她一開始很不認同她母親,但是最後發現到家庭是大家的,需要彼此不斷調整心態,才能和樂圓滿。

影片放映完畢,簡偉斯分享觀後感,令她感觸較深的是第二部片。她說,片中主角是很平凡的職業婦女,反映一般中產階級的家庭,但由於主角喜歡閱讀,累積智慧,開拓自己的眼界,跳脫傳統女性以家庭為重的感覺,此部片富有濃厚的人生哲學。女性在還沒走進家庭以前,常保有很多自己的時間,但是進入婚姻後,要考慮很多因素,家庭就像一個框架,現代的母親要努力走出這個框框,讓自己多和外界接觸,多充電學習,才能使自己過得更有品質。

來參加影展的師範大學胡學生分享她曾參加「她是我媽媽」的導演座談會經驗。她說,此片的導演正是主角的女兒,導演在會中曾說,因為不能理母親有時不顧家庭的感覺,因而拍攝此部紀錄片,在拍攝其中了解到母親的辛勞。會中一位幼教老師表達自己的意見,她表示:「家庭就像一個框框,就算不想參與,家人、小孩都會給你壓力,要跳脫這種生活,不然會很沉重,要多給自己空間,多參加座談會、表演之類的活動。」

台灣藝術大學教授吳玲宜表達對「三個孩子四個媽」看完後的想法。她提到,在影片中的三個學生,只有原住民小孩沒有課業上的壓力,因為他的雙親較不要求他的成績,反而過的很快樂,她覺得很感慨,為什麼台灣的教育體制除了讀書沒有其他讓各方面的孩子發展的空間,像那個原住民孩子在歌唱方面很有天分,但還是要制式化的往讀書方面發展,這是台灣教育該檢討的地方。(照片由記者張芷瑄拍攝)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天使使壞 顛覆你的想像

【記者楊文馨/台北報導】「唉呦!康康你的光環太亮了啦!」、「這樣什麼都看不到了!」善良的小天使康康在做完一百件好事後,如願獲得頭上這個耀眼的光環,可是最近他卻備受困擾,原來光環替他帶來了許多煩惱。於是,康康決定要用一百件壞事來抵除之前做的好事,讓光環從此消失。

這部《小天使學壞記》原著陳景聰曾獲頒第十四屆文建會兒童文學獎,三年前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推出的童話什錦面系列,該作品曾與《雞米花》、《筋斗雲找工作》共同演出,廣獲各界好評。

如今重躍舞台,鞋子劇團執行製作詹嘉筠表示,今年社教館將該劇評選為優質兒童劇,遂將於本週六、日(五月十七日及十八日)在社教館重新搬上舞台,讓更多人欣賞這部極俱矛盾又衝突的兒童劇。

詹嘉筠指出,小天使想變壞的原因在於光環帶給他的困擾,於是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再做一百件壞事,煩惱已久的問題便會消失。「除了敘述康康在一連串學做壞事中遇到哪些困難,更重要的昰,讓家長學習放手讓孩子嘗試錯誤。」

她認為,當孩子朝不好的方向發展時,家長會想盡一切方式阻止或導正他們的做法,但嘗試錯誤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唯有這樣的途徑,才能讓他們成長。她覺得大人們應放手讓孩子學會面對、嘗試。

取自湖北話鞋子的諧音「ㄏㄞˊ ㄗ˙」作為劇團名稱,擁有十三年舞台技術的資深製作人賴慧蓉表示,除了希望拉近劇團與孩子的距離,另一個涵意為「每個人都有一雙鞋,藉這雙鞋子走進孩子的異想世界。」

賴慧蓉指出,近年來兒童劇團經營不易,民眾購票進場的意願愈來愈低,加上各國劇團來台瓜分市場,許多藝術表演團體只好咬牙苦撐。她以先前雲門練舞場遭祝融吞噬為例,清楚說明「即便是國內著名的表演團體,也要將練舞場建在偏僻的地方,目的便在於節省開銷。」

此外,她也表示,隨著日趨嚴重的少子化現象,也是導致劇團經營困難的原因之一。賴慧蓉認為,國內經濟不斷下滑,首先犧牲的就是藝術,加上國人欣賞藝術的風氣不如國外興盛。「逐年減少的生育比率已經造成愈少人觀看兒童劇,加上景氣不佳,願意購票進場的人實在不多。」

導演陳威宇表示,這次演出的戲碼因受限於場地,已刪除了部分情節,道具、演出內容等部份雖無太大變動,演員也從舊有版本的六人,縮減為五人,但多達二十人的角色,考驗著演員與劇組的臨場反應。

台大生物機電系畢業的陳威宇,因喜愛表演,國、高中便加入了音樂等表演社團,也曾參與各大劇團的演出。演員出身的他,在一次自編劇中,被紙風車劇團相中,成為了編劇與導演。之後,輾轉到了鞋子兒童實驗劇團擔任這次戲劇的導演。

談起如何指導演員,他笑稱自己只是在做裁剪的工作罷了!他認為,每一位演員都有自己的詮釋方式,作為導演,只需要提點一下,不用通盤指導。「我所做的就如同剪裁一樣,演員給我一塊紅布,我只需要概略地指點要黃的多一點,或者其他的顏色。角色該如何詮釋,一併交由演員自行安排,我的工作只是隨著他們給的東西,要多一點或少一些罷了!」

《小天使學壞記》將於本週六(五月十七日)、日(五月十八日)在 台北市社教館文山分館兒童劇場演出(台北市景文街32號B2)。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中正社大 設關懷老樹部落格

Clip_image002 【記者廖芷妍/台北報導】為了保存台北市具有價值的樹木,維護都市自然文化景觀,台北市文化局於九十五年間開始以「打造你我的寶石地-社區老樹巡禮」為號召,進行北市十二區關心老樹行動。位於交通匯集、行政中樞的中正區也不例外,一年多來,社區大學不僅開設相關課程照顧樹木,還成立部落格建構完整的樹籍檔案。

樹木是這個城市的綠色居民,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最佳橋樑,它努力的淨化空氣、水土保持、提供優良的景觀,默默守護著你我居住的地方。有鑒於樹木的重要性,中正社大開始配合文化局的政策,設計課程輔助關心老樹行動,吸引不少的學員及家屬參加。

課程包括兩部份,前兩週先由老師先為老樹作簡介,內容包括「認識文化資產」、「老樹價值」;第二部份時間再由講解老師親自帶領學員及親屬前往戶外尋找老樹,為老樹作實地測量,確切了解老樹對社區居民的重要性。

身為部落格發起人同時也是中正社大主任羅于婷表示,許多學員都認為,原本對自家社區的樹木一點也不了解,甚至不會測量它的年齡。但是自從加入關心老樹的活動後,現在不但能夠深入了解老樹的狀況,也會主動維護生態,同時更了解如何尊重生命、愛護自然。

目前「中正區老樹巡禮部落格」共有二十九筆資料,每篇文章都詳細記載樹木的位置、品種、年齡及其狀況等,不僅仔細描述老樹附近的環境,也向附近居民求證老樹的歷史背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關於行道樹的文章會定時上傳,讓社區居民共同關心這個議題,共同維護環境。

羅于婷表示,當初的構想就是想將所有的老樹資料做整合,只要學員有訪查過的老樹,都會將資料及照片匯整,上傳到部落格。這樣才不會「船過水無痕」,也能增加議題性,讓居民和學員一同參與。

「剛開始進行樹籍資料建檔時遇到許多困難」,羅于婷說,由於學員並非樹木方面的生態專家,一開始接觸這個領域都感到很陌生,許多資料也都撰寫的不齊全,需要靠校長及老師改寫他們的文章或做更深入的指導。經過一次又一次修改,才將完整的資料放到部落格裡,提供民眾瀏覽。

對於未來老樹巡禮部落格的發展,羅于婷笑著說:「我們一定會持續經營下去。」更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學習到自然生態與人文相關知識,達到寓教於樂的功能,同時也能結合學員與居民的凝聚力,將社區的事變成自己的事。(照片由中正社區大學提供)

2008年5月13日 星期二

NCC交棒準備 廣納各界聲音

【記者王琬婷/台北報導】本屆NCC委員即將卸任之際,NCC舉辦一連四場「回顧既往策勵未來」系列座談會,分別邀請電信及傳播領域的業者和學者專家,針對各項業務交換意見,回顧自民國九十五年二月成立迄今兩年餘的成果,並將經驗傳承給下屆委員會參考。

與傳播領域學者的對談中,由該會蘇永欽主委主持,邀請胡幼偉、張錦華、鍾起惠、黃葳威、陳百齡、羅世宏、高玉泉等7名學者專家參與討論。部份學者表示,為使NCC面對未來數位匯流時代,持續以專業前瞻態度,扮演聰明的管制者的角色,NCC現有權限應適度擴張,如有關國家整體資源(如頻率)之規劃及產業之輔導、獎勵,可統合由單一機關辦理;另NCC專業能力也希望能有所提升,這可透過加強研發,強化同仁對財務、產業經濟之訓練來達成。

在確保NCC的獨立性方面,主要業務預算可由業者繳納之規費提撥一定比例支應,人事任免應不受外界不當因素干擾;業者對NCC處分不服的個案,可直接以行政訴訟來救濟,以避免其他機關對個案的干預。

學者們也主張NCC必須接受外界監督,如增加決策的透明度、委員會議可定期對外公開、對重要議題可考慮於台北市以外地區舉行聽證會,以增加公民參與的機會,另參考環保相關法規引入公民訴訟制度,使社會大眾有監督NCC的管道。

與電信領域學者專家座談中,其一致希望能修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第6條,讓更多產、官、學界優秀人才能擔任NCC委員,使NCC未來能在面對數位匯流的時代,持續以專業前瞻態度,扮演聰明的管制者的角色。第一類電信事業(含綜合固網、小固網、2G、3G、電路出租)、第二類電信事業,電信產業發展協會及部分廣電業者代表,在第二場座談中,針對批發價格之訂定、電信普及服務之推動、通訊傳播管理法的立法、行動簡訊的規範以及頻段規劃、市場主導者的管制等議題,希望NCC能多加關注與妥善因應。

最後一場座談會中,主持人NCC副主任委員劉宗德一一回顧兩年來的努力方向,包括通訊傳播的匯流,通訊傳播管理法草案及NCC組織法第四條完成修正等。本場與會者主要是傳播領域業者,多數業者針對廣播調頻第十一梯次開放有所疑慮,認為在目前市場環境之下,廣播業者生存本已不易,並不適合再增加廣播頻道,電台數量太多,頻導干擾嚴重,節目品質會下降,也會造成惡性競爭。另外地下電台問題嚴重,廣播數位化的規劃等,希望NCC能對廣播未來更加深思熟慮。

對於各界建言,NCC表示除了現場的簡單回應之外,也會逐一詳實記錄,座談會結束之後,會彙整問題並將完整答覆公告上網,此資料也將留存給下屆委員會,作為經驗傳承和施政上的參考。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囍格華 本土創意的發聲地

25e825aa25bf25e6259525b425e525a425a【記者偶文琦/台北報導】走進囍格華,牆上多幅大型Logo馬上吸引來客的眼光,這每一個小櫃,都代表著一群台灣本土設計師,囍格華為這些自產自銷的新興設計提供一個曝光介面,負責人劉小華表示:「我們特意保留每個品牌的獨特性,讓他們的風格更彰顯出來。」

人潮熙來攘往的通化街夜市中,囍格華挑高的招牌與屋頂,還有特意擺設的燈光,使其有著別於傳統夜市的新穎感。這是一家專門代理國內創意手工設計品牌的小店,並且以獨立設櫃的方式保持各品牌的獨特性與風格。劉小華表示,這些設計師都是囍格華自己去聯絡的,他們藉由市面上的雜誌或者其他資訊,來挑選符合囍格華風格的品牌,並請這些設計師來店裡設櫃寄賣。

劉小華表示自己與其他三位女生都是做創意手工起家,經歷過自產自銷的克難時期。他表示做創意手工的辛酸不少,以前就親身經歷過在創意市集裡遭同業眼紅的威脅。還有許多優秀的創意商品,由於設計精巧又實用,遭到對岸市場的仿冒。劉小華透露有幾個十分受歡迎的本土設計品牌已被抄襲得亂七八糟,生意一落千丈。劉小華惋惜的表示許多當紅的設計師已經快沒有生存的空間了,但購買的民眾並不注重品質與原創,也令人莫可奈何。

在台灣不健全的創意市場打滾幾年後,幾個年輕女生開始擁有創業的念頭,於是就在去年夏天四個人合夥開了這家在夜市裡的小店,從粉刷、燈飾、裝潢等,樣樣自己動手,甚至連木工都是自己拿榔頭慢慢釘。小華說:「真的是很累。」

而說起自己店舖的風格,劉小華想了想就說「囍格華」三個字很可以代表。他們希望呈現的是有本土風味的,因此捨棄流行的英文Logo改用中文;另外「格」與「華」兩個字則是店主人本身的喜好,特別是華也是負責人的名字之一,除了代表這家店並不是每個設計師都可以來寄賣,也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現年輕創業的活潑心情。

環顧店裡零零總總的品牌,劉小華表示店裡的設計師都很優秀,大多是秉持著一份對創意手工喜愛的心,一路上跌跌撞撞邊做邊賣。這裡的設計師除了全部都出自台灣本土,也大部分是從學生時代就接觸創意手工。裡頭不乏有得過國際大獎老品牌,例如爆炸毛頭與油炸朱利就曾入選過德國慕尼黑〔TALENTE國際競賽特展〕及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等等。設計師也藉由部落格等管道對鋪貨商家給予建議,雙向溝通方便且頻繁。

四個合夥之一的小晴自己也設計創業飾品在店裡擺放,顯眼的「囍」字讓人一眼就看出是小晴的作品。劉小華表示由於本身也有在設計創意手工,因此對於這種工作的辛苦很了解。他表示在他們自己的店裡盡量讓設計師們擁有更大的空間來擺放作品,對於設計師所設的標價也少有意見。因此談起夜市裡的殺價文化,劉小華就苦笑說只能夠對每一個客人慢慢解釋,或者是自掏腰包送一點小贈品,而無法有議價的空間。

囍格華雖開設未滿一年,但幾個創業女生很有信心。他們表示目前店內已經有十幾位本土設計師的作品,再過一陣子就要將店翻修,引進更多新興品牌。(照片由記者偶文琦拍攝)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聯手護溪 拒湳仔溝「加蓋」

3011 【記者林佩儀 /台北報導】位在台北縣板橋的湳仔溪,由於特二號道路板橋路段施工,將在湳仔溝上空「加蓋」建高架橋,板橋最後一條露天河流恐將因此消失。

『板橋,會因為「湳仔溝」而有不同的面貌,請大家一起守護板橋最重要的水澤文明。』枋橋河流協會的林秀美,正在為了即將被「加蓋」的湳仔溝而努力著。

兩年多來,和同在大關國中教書的邱子容四處奔走,拜訪里長、校長、民意代表、政府官員,積極開說明會、印傳單尋求連署,他們渴望獲得板橋民眾的支持,渴望更多人聽見他們的聲音,成立枋橋河流協會後,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保存板橋最後一條的露天河流-湳仔溪。

但是,許多民眾會問,「板橋為什麼需要保留湳仔溝?」

枋橋河流協會的陳建一說,原來板橋的文明發展史,就是河川的使用史。曾經板橋充滿了河流,從板橋的地名就不難發現,舉凡湳仔、新埔、後埔、港嘴、……等,皆為河流沖刷出來的地形。早期農業灌溉,水運運輸,都和這些河流息息相關,也使得板橋迅速發展。原是水鄉澤國的板橋,在轉型為工商業社會後,溝澗成為污水排放處,灌溉效用消失,河川開始被鋼筋水泥覆蓋,漸成了馬路底下的臭水溝。現在僅存的露天河流,就是湳仔溝,河川附近空曠的綠地,是板橋難得一見、沒有人工水泥的自然景緻。

湳仔溝雖然現在還是有一點「臭味」,但縣政府正規劃綠化及水質淨化工程,讓河川恢復昔日清流。湳仔溝被許了一個美好的夢,板橋人期待著,湳仔溝將成為他們假日休憩、遊玩、親子活動的最佳場所。枋橋河流協會表示,湳仔溝的自然景緻,串聯週遭的地方特色文化,使板橋擁有成為觀光水岸都市的大好潛力,但這樣的城市願景,可能會因為「高架橋」的興建,將永遠消失在板橋人的心中。

高架橋,將會帶來噪音、高溫、與落塵。屆時,水不會清,草不會長,魚蝦也不會來,對生態衝擊不容小覷,板橋文明可能失去環保意識與生活文化。曾親眼在湳仔溝看到一條眼鏡蛇從對岸游過來的居民林小姐說,台北縣政府舉辦溼地教育,卻一面將湳仔溝「加蓋」,對於生態保育的觀念似乎有點矛盾。「或許交通會更便利,但是民眾不一定會更快樂。」林秀美說,「我們擁有一條腹地大,有潛力的河川,我們需要的是發展與環保並重的經濟。」

原本在九十四年經建會在經過評估後,提出若特二號道路不經過板橋湳仔溝的三條替代路線,不過最後決策維持原案。陳健一說,台北縣政府提出「大河治縣」的口號,卻決定將板橋唯一的水澤特色代表湳仔溝「加蓋」,在現今全世界都在「去高架橋化」的潮流下,唯獨板橋卻要蓋起高架橋。

河川孕育著歷史,也成為一個城市所有居民共同的回憶。韓國首爾的清溪川,在市長李明博執政期間,拆除橋上高架橋,讓河流重見天日,使得週遭景觀美化,觀光人潮湧入,替當地製造無限商機,也成為各國河川整治借鏡的例子,韓國並將遺留的高架橋墩保留,作為教育後代子孫用。

林秀美認為,這是一個「美感經濟」的時代。板橋有一個別於其他城市的優點,湳仔溝可以使板橋,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水岸城市。「我們兩位媽媽(指曾子榮),都是老師,都在教小孩,我們不只是抗爭,爭取生態保育,我們更希望板橋有一個讓人願意停留的地方,醞釀人和土地的感情,我們需要一個理想的公部門,帶領我們成為令人尊敬的人文都市故鄉。」協會目前訴求的,就是希望政府能向民眾召開說明會,邀請專家學者集思廣益,是否夠保留湳仔溝,另尋替代的方案。

重大決策改變背後尚牽扯多方層面,特二號道路的改道可能牽扯經費增加或房屋拆遷的問題。目前特二號道路工程進行到一半,如何在經濟建設與永續發展,發展出對雙方都有利的最佳決策,更待政府民間相互協商結果。(照片由記者林佩儀拍攝)


延伸閱讀:

清溪川的死亡與再生:我們學到了什麼?-李永展2008/01/12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

跨河橋開工 湳仔溝整治正式啟動-板橋市全球資訊網

偏鄉特色學校 化危機為轉機

【記者黃子曦/生命力導覽】陽明大學教授洪蘭曾說:「廢掉一所小學,未來可能要多蓋一間監獄!」孩子是國家未來資產,但缺乏教育的孩子又如何成為社會棟梁?被遺忘在偏鄉的學校相繼面臨併裁廢的命運,但有些學校卻秉持對教育的熱忱,努力不懈地擺脫關校的厄運。這些學校利用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轉型成為特色學校、發展特色課程,成功在山窮水盡之際生存下來,成為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郭雄軍是特色學校的重要創始人之一。當年憑著八位學生、十三位教職員,還有二隻脖子上掛著名牌的校狗漁阿花和漁阿皮這麼單薄的人力,締造了台灣教育界的「漁光奇蹟」,改寫漁光沒有明天的歷史。

自翡翠水庫闢建後,漁光國小一直被認定會步上北勢溪源流一帶的學校廢校的後塵。為了挽救學校免於消失,校長郭雄軍想出了「遠來專案——假日遊學計畫」,更自己帶著教學團隊發展遊學課程,以漁光方圓十公里的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全作為自然豐富的教學場域。郭雄軍不僅沒有成為外界預言的「學校終結者」,還把漁光變成「遊學名校」,促成北縣教育局推動「特色學校方案」。漁光國小的成功轉型吸引不少媒體、學術、企業、社區營造等教育圈外人士到訪,人潮高達十幾萬人次。

台北縣石碇鄉的雲海國小從二〇〇二年起開始推動特色教育。校方認為,藍靛曾經是石碇的產業,藍染的文化值得由學校及社區共同傳承,遂決定開辦雲海藍染工坊,重新定位學校於課程發展中的角色,使「社會-社區-學校-教師」發展成為一種關係伙伴。雲海國小也配合石碇鄉公所,成為「石碇博物館家族」的一員,共同為提升石碇鄉的觀光產業,為當地的文化藝術貢獻一份力。其中一位老師陳麗能表示:

為了校園永續生存,避免面臨廢校的危機,讓學生有更穩定的學習環境,大家利用假日推廣特色學校課程,支援社區各項活動,每項活動幾乎動用到每位老師,但我們相互打氣,相互支援,學生學習也更豐碩,我們看見孩子們的進步,看見家長的感動,雲海真的成了我們的大家庭。
來自長庚醫院的朱兆基醫師在參加活動後發表心得表示:

原來學校是可以這麼地親近自然,學習是可以如此地貼近生活。對平日只能任由忙碌主宰生活步調的我而言,這時間流轉裡難得的悠閒自在學習,格外令人珍惜。這趟文化學習之旅中,令人讚嘆的不僅是雲海的美,更令人動容的是積累在藍染文化傳承中珍愛這片鄉土的心意。

另一名參與的學員黃麗美也十分陶醉於藍染的學習過程:

「難得的假日,體會一下當學生的滋味,忽然間羨慕起學生能坐在椅子上,聽傑出的老師細細解說『藍染』的點點滴滴,幸福的感覺湧了下來,嘴角也往上翹了呢!親手製作『藍染』,只顧沈醉DIY的樂趣忘了維護衣服,就這樣……,外套也染上了幾筆,一時間成為同事的『開心趣聞』(都當老師了還弄得滿身……)。」   

野柳國小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他在逆境中闖出一片藍天。校方認為海洋有無限的資源,認識海洋的課程是海島台灣重要的課題之一。因此該校規劃了獨木舟體驗運動,希望透過課程讓學員實際接觸海洋,體會海洋環保的重要性,建立保護地球與大海的觀念。
針對這項特色課程,有網友給予他們積極的回應及鼓勵:

的確,台灣是海島國家,但國人對海洋相關知識卻相當貧乏。貴校得地利小朋友能參與這樣有意義的活動真的很棒。建議貴校可以發展此項特色,成為北縣的海洋獨木舟體驗運動種子學校,也是不錯的idea喔!     

台東縣一所小學,校名極具東洋風味;無獨有偶,這所長濱國小與日本滋賀縣長濱市的長濱國小同名。在一次機會下,兩所小學締結姐妹校,建立「台日長濱文化交流」,積極推動兩所長濱國小的文化交流。台東長濱曾舉辦日本長濱繪畫作品展覽活動,與此同時也將長濱中小學生的美術作品,送到日本長濱文化藝術會館,讓日本長濱地區民眾可看見台灣長濱國小學生的表現。

除了長濱國小, 台東縣都歷信義國小也獨具特色。「都歷」是原住民語「好棒」的意思;小朋友們當然也絲毫不遜色。阿美族傳統敲擊樂器是這兒小朋友的強項,優美清脆與低沈而雄厚的音符纏繞搭配,具有層次與節奏,十分悅耳動聽。


除此之外,信義國小的棒球隊也相當優秀。該校校長張瑞祥積極推動棒球運動,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還籌辦「東海岸杯少棒賽」,提供孩子切磋球技的機會。校長表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需要被顛覆。有些孩子棒球打得好,成績也都名列前茅,「打球或運動,不能只靠蠻力亂打,而是要用頭腦,清楚的分析與運用戰略,才可能打出好球。」
                
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台北縣與宜蘭縣的十四所特色小學透過結盟連結方式,分享教育資源,促進師生互訪與課程教學交流,讓學生上課地方變得更大、共享資源更多。十四所小學都是教育部推展特色遊學優選的學校,雖然學生人數不多,但都有各自的精彩。這些學校包括台北縣米倉國小的陀螺、五寮國小的竹子、插角國小的劇團、石碇國小的戲茶、雲海國小的藍染、中角國小的衝浪、大坪國小的擂鼓、野柳國小的海蝕地質、猴硐國小的煤礦及瑞柑國小的青蛙等主題課程;加上來自宜蘭縣的大進、武塔、湖山、羅東等四所小學,各具特色與學習價值。

部落客yyc以『北歐理念台灣化』的概念來形容這種類型的共享。

「資源共享」是北歐一個相當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在北歐是從托育開始不斷地灌輸小孩,讓小孩從小就內化這樣的精神。小孩學會資源共享,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植入小孩心中。這幾所學校的學生們如果常有實際課程交流,那麼小孩腦中的關係網絡會多此一各面向,不無小補。

由於目前的人都生得很少,很多都只有一個,小孩的人際關係網絡很單薄。有的小孩甚至根本不知道五倫中的「兄友弟恭」是什麼,因為他/她沒有兄弟姊妹,也沒有堂表兄弟姊妹。即使學校的教育有教,但是若沒有實際體驗,一切都只會是抽象概念、作文時的文藻。透過學校的結盟,小孩的認知就不會只停留在我是這個學校的學生。相對地,他/她會實際體會,他/她雖是念A校,可也受益於其盟校B、C...等的資源、老師,甚至可能認識盟校朋友,將來可能彼此幫助等等。就長遠來看,這不就是在潛移默化共同體的概念?!因此,這樣的結盟,有其內蘊的教育意涵,值得一推。



部落客林煜騰談到,特色學校並不代表學校的特色,反之是能夠突顯學校特殊性的經營效果:


特 色學校超越一般教育價值要求,因此與其他校有明顯的區隔。以優質教育經營為基礎,超越利害關係人期待/需求,提供鮮明學校品牌經驗、產出特殊品牌價值。經 營學校若有創意、則能讓教育夢想起飛。創意可以讓學校有特色,讓行政、教學受歡迎提振學校組織氣氛。所以特色學校是一個社區學校、優質學校、品質學校、永 續學校。 
                

延伸閱讀:


特色學校與台灣遊學

沒有翅膀也可以飛

善用環境資源 瑞平國小重生

柳暗見花明:偏遠小學再生契機

2008年5月9日 星期五

搶救諾亞 傷鳥最後復健天堂

2139167771_5f690faa0b_o【記者林佩儀/台北報導】在工商業發達的高雄市左營,存在著一個收容傷鳥的自然生態園區:「諾亞溼地」。「諾亞溼地生態協會」於二〇〇六五月正式成立,原本諾亞僅為一區近四百坪貧瘠的建築商廢棄土地,在協會執行長江啟章親手打造下,諾亞從零開始建立,各類受傷、生病、斷翅、失親;被棄養、被虐待的鳥類,在諾亞被收容、診療、復健。野放是諾亞的最終目的,也是諾亞對園內每一隻傷鳥的承諾。

如今,諾亞卻遭逢關閉危機,龐大的飼育費、地租和水電費讓諾亞吃不消。即使諾亞的帳戶僅存七百二十一元,執行秘書Momo說:「生命能活下去一切都值得,只要諾亞存在的一天,就會永遠照顧這些傷鳥們。」

江啟章棄高薪 只為救傷鳥

在二〇〇四年盛夏,江啟章辭去原本在大陸高薪工作,來到高雄梓官鄉援中港漁塭,由於援中港被徵收建軍方用地,工程動工造成生態衝擊,江啟章拿起梯子爬到樹上,挽救約一百七十隻的幼鳥,就這樣,江啟章開啟了他人生拯救傷鳥的旅途。

江啟章變賣家產,將所有經費投入野鳥保育,如今已花費約七百萬元。諾亞的自然生態池區建立後,原本空無一物的貧瘠荒地,變成了生意盎然的小型人工溼地。許多從政府、鳥會、動物園及民眾送來的傷鳥,江啟章都悉心照料,直到牠們有能力飛翔、自行覓食,就會進行野放,從鷺科水鳥到貓頭鷹的猛禽類,保育到非保育類,江啟章都代為收容。

「看著他投助全部心力,你會感動他挽起袖子在做這些沒有人在做的事。」Momo說,有許多人都說他「瘋了」,但在Momo眼裡,江啟章對傷鳥的執著與專注,卻是她義務加入諾亞,堅持服務下去的動力。

野放為最終目的 再苦都值得

諾亞園區備有觀察箱、三座大型復健籠及野放區,傷鳥被給予水、食物及藥物治療,痊癒後進入復健籠學習如何自行獵食謀生,經過評估後被野放。諾亞像是醫院,更像一所學校,讓傷鳥「畢業」回到大自然就是諾亞的最終目的,傷鳥必須經過學習的過程,拿到「畢業證書」後就可重返大自然。若是斷翅、瞎眼等「殘障」的鳥類則被安置在園區內實行「半野放」,諾亞承諾將要永遠照顧牠們。

Momo表示,今年發現鳥類撞玻璃、被高壓電擊的傷鳥特別多,在哈利波特盛行時,更有許多貓頭鷹被棄養的例子。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獵捕或飼養猛禽都觸犯法律。在台灣,獵人捕捉猛禽販售;「馴鷹」族群也越來越多,當無力飼養時及棄養。

去年一年諾亞收容四十二隻保育類鳥類,野放十八隻,其中八隻因為缺乏謀生能力,諾亞將會永遠照顧牠們直到老死。Momo說,曾經看過被矇眼、腳被套環、被掛上手機吊飾、被虐待到全身脫毛的鳥類來到諾亞,唯一能做的,就是全力搶救。

義工驚嘆大自然復育能力

在諾亞幫忙的義工並無支領薪資,也不是專門科系畢業。Momo表示照顧傷鳥不困難也不複雜,「你把自己縮小,當成是一隻鳥,用心觀察就會了解。」 曾經一隻鳳頭蒼鷹被送來諾亞,吐血、嘴巴張開呼氣,情況非常嚴重。在適當補充水分、提供藥物後,情況漸趨穩定,慢慢的可以自行進食,最後評估野放。Momo說,「初我們都認為沒希望了,但是大自然環境,自己會治療自己。」

因此,在諾亞的鳥類不需被磅秤、測量、照X光;諾亞也不和野鳥建立感情,因為牠們非貓狗類的「寵物」,對人類依賴或產生感情就完了。除了餵食或觀察,諾亞的義工們不會隨意觸碰牠們,只是在遠方等待牠們再次翱翔天際的那一刻。

孕育生命 諾亞保育水鳥

園區成為小型的人工濕地,營造了物種豐富的生態環境。除了收容傷鳥,目前也積極進行鷺科水鳥的保育工作,諾亞認為牠們就像鳥類的「弱勢團體」,因為不是保育類動物而不被注意,當大家都在關注黑面琵鷺過境時,卻忘了這些鷺科水鳥,已在我們的土地上慢慢消失。事實上,在許多農田漁塭驟減後,以前常見的白鷺鷥、野鷺數目已經越來越少,諾亞預估十年後會達到需保育數量。

水鳥是地區的水質鑑賞員,當牠確信環境良好就會繼續棲息。曾經到諾亞作客的候鳥鳥大白鷺及小白鷺,就是諾亞最大的鼓勵。「我們只是選擇了一個比較少人在走的路」,Momo說,「我們先來做(指保育水鳥),希望有一天政府會有機構重視。」

經費不足 諾亞遭逢關門危機

聖經故事中的諾亞造方舟,帶領生物逃離大洪水,讓物種得以繼續繁衍。台灣版的諾亞方舟才剛起步,卻面臨消失的危機,協會在沒有任何經費補助下,開銷完全由江啟章一人承擔,直到去年十二月才開放民眾捐款及義賣活動。

今年初到三月,諾亞已接獲七隻的傷鳥,開銷最大的就是飼育費,沒有資金的來源,諾亞將會撐不下去,剛建立起的救援管道也將頓時消失。協會發起「永續綠洲一元救諾亞」活動,目前雖有熱心民眾捐款,但是並無大型企業的定期贊助,諾亞預估最後一筆經費只能撐到今年五月底。

台灣無官方專門收容傷鳥機制,各地鳥會通常也僅提供賞鳥活動,諾亞期許的是建立完善的收容程序,因為鳥類性命非常脆弱,搶救生命分秒必爭,若各地都有類似諾亞的機制建立,則串聯起的力量將會加乘。(照片由諾亞濕地生態協會提供)



(圖左為現在園區面貌,圖右為諾亞未開墾前樣貌。)

2008年5月8日 星期四

東吳心語 期許當聽障生的耳

1406985513
【記者張芷瑄/台北報導】 「三個十加四個一等於多少?」不同於一般課輔,東吳大學心語社到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用手語或是筆談,為啟聰學校學生進行課業輔導;在校內時,利用心語週和發行刊物,向其他人介紹聽障生的生活,希望喚起大眾對聽障生的關心。

東吳大學心語社由法律系學生吳明橦創立,他認為當初學校社團沒有服務到聽障生這部分,故成立心語聾友關懷服務社,因名稱太長,改名為心語社。心語社社長林孟瑩說,除了每週固定到啟聰學校教導課業,每年暑假還會在啟聰學校舉辦營隊,和小朋友同樂,每學期固定出兩期有關他們社團的刊物-心言心語;在心語週時,攤位上會擺設有關聽障生的介紹,放映紀錄片,讓大家更了解聽障生的生活情形與面臨的問題。

每週東吳心語社固定到啟聰學校,一進門,就可看到學生熱情的和社員招手,林孟瑩說:「因為我們接觸的都是啟聰學校這些學生,從暑期營隊到平日課輔都一起相處,和他們蠻熟的。」他們的服務內容主要是在住宿生晚自習的時間,教導他們課業及檢查低年級的功課,社員傅珮珮表示:「我的手語沒有打的很好,不太會表達,只能用簡單手語加上筆談教導他們課業。」

在啟聰學校擔任住宿管理員的陳秀廷,主要負責維持晚自習秩序和批改作業,她表示,啟聰學校學生都是從國小三年級起可以選擇住宿,學校招收從小學到高中的聽障生,大部分的聽障生都是天生,其餘的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時得了德國麻疹或是發燒過度所造成的「許多聽障學生多半有多官能障礙,像是情緒障礙或是肢體障礙等。」

提到聽障生較易面臨的問題,陳秀廷說,在他們學校學生溝通都以手語表達,較易產生誤會;而且東西很容易壞,因為聽障生聽不到,對物品的力氣的拿捏無法掌握,林孟瑩表示:「剛開始來服務時,常會聽到他們用力敲桌子或是踢椅子的聲音,還以為他們在生氣,才發現原來是他們沒辦法掌握聲音的大小,所以了解他們的習慣在服務來說是很重要的。」

在服務的經驗中,林孟瑩認為服務這群小朋友很愉快,因為無論她帶活動或是課輔,小朋友給他的反應都很純真和直接,相處起來很愉快,往往活動結束後都會拉著他們拍照或是找他們簽名,但是她提到應該要加強心雨社的手語能力,她說:「因為我們手語不純熟,往往只能和國小小朋友溝通,因為他們比得比較慢也比較簡單,國高中的學生多是以自然手語為主,會看不太懂,所以我們會找手語老師在每星期時加強社員手語,讓我們在服務時能進行的更順利。」

(照片由記者張芷瑄拍攝)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傾聽孩子 來自十一國的祈禱

Img_0307 【記者楊文馨/台北報導】來自蒙古、菲律賓、史瓦濟蘭、羅馬尼亞和台灣等地的合唱團齊聚台大綜合體育館,藉由歌聲唱出他們對世界的期望。五月三日舉行的「與世界的兒童做朋友」祈禱音樂會,邀集了全球各地的兒童撰寫祈禱詞,從中選出一百六十三名赴台分享,除了用歌聲征服在場觀眾,透過禱詞,讓民眾了解當前兒童所面臨的三大困境,即是貧窮、戰爭與環境問題。

羅馬尼亞十四歲少年安卓立(Nica Narcis Andrei)的禱詞中寫道:「有沒有許多孩童像我一樣,在戰爭中等待他們父親回來…。」安卓立的父親因家中經濟困窘,到外地工作,久久才回家團聚一次;而朋友的父親遠赴伊拉克作戰,讓他深感沒有父親在身邊的孩子有多麼悲哀。安卓立假想深受戰爭所苦兒童的心境,以第一人稱寫下這段禱詞,期盼各地飽受戰火之苦的兒童,都能停止痛苦。

來自澎湖的陳瑞麟,今年才十三歲,但他已立定志向要當一位醫師。他說:「許多落後地區沒有很好的醫療資源,我希望以後能當醫生,這樣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年僅十歲,來自玻士尼亞的小男孩愛德莫維克‧維希(Ademovic Vehid)則說:「在他生長的地方,環境非常惡劣,既使四處充滿惡臭,人們還是毫不在乎地拋下手中的垃圾。」在他的禱詞中提到,他試著想像母親口中那座清澈而明亮的湖畔,但看到的卻是充滿垃圾的情景,他感到非常地慌恐。

台灣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指出,全球超過十億以上的兒童,生活在非常艱困的環境下。「有九百七十萬的兒童活不過五歲,他們沒有辦法過五歲生日,有九百三十萬的孩子,他們沒有辦法上學。而有一億五千八百萬的孩子,在十四歲之前,他們從事非常辛苦而勞力的工作,他們是童工。有一億兩千五百萬的孩子,他們沒有乾淨的水可以喝。在超過兩千萬的難民當中,有九百五十萬的孩子他們在難民營裡面沒有明天。」他期望社會大眾能夠一起關懷世界兒童所面臨的困境,同時他也希望大家能伸出雙手,一起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來自菲律賓的蘇利高(Surigao)兒童合唱團,在演唱一曲《為愛興起》(Stand Up For Love)時,令現場觀眾大為驚艷,澎湃而有力的歌聲緊扣觀眾目光,就連主持人張洛君也疾呼:「主唱應該去參加星光大道。」團員格拉葛拉‧許樂‧美(Galagala Shielah Mae M.),因擁有一副好歌喉而感到相當自豪,她開心地說:「與團員一起禱告,讓她感到非常安心。」團員Gerzon也表示,自從加入合唱團後,除了讓聲音變得更悅耳、動聽,透過與其他人一起禱告、分享心情,使他的性格變得更好。

2005年蘇利高合唱團參加展望會舉辦的「獻上感恩 迎向豐盛」音樂會,以令人激賞的歌聲獲得全場熱烈回應,同時也為台灣貧童募得助學金。

薩爾瓦多的和平大使合唱團(Peace Ambassadors)則以生動、有力的手勢及悠揚歌聲擄獲眾人的心。台下一名小女孩聽得如癡如醉,高舉雙手隨著激昂的歌聲全程伴舞。演出時,團員們頻頻用手指向天空,該團指導老師,同時也是薩國知名歌手Marinellay說:「這樣的動作代表承接來自上帝的愛與力量。」她表示,上帝的力量與愛存在於空中,伸手去抓,所代表的正是承襲來自祂的愛。

音樂會進行到一半,突然來了段小插曲,原來是來自蒙古中部的阿斐希爾(Arvayheer)計畫區合唱團的成員,在唱完了第一首《羊骨遊戲》後,無預警集體下台,嚇得主持人張洛君直說:「其實主持人也很緊張。」但隨即便以幽默口吻化解尷尬:「這就是遊牧民族的特性啊!」除了見識到主持人臨場反應快,也感受到孩子天真、單純的一面。(照片及影片由記者楊文馨拍攝製作,影片內部分照片由世界展望會提供)

2008年5月6日 星期二

活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Dscf0457 【記者冼家慧/台北報導】「我們的博物館是『活』的,每天都有師傅示範製作戲偶的過程。」導覽員張綠綺說。「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是一個具備典藏、展覽、表演、教育推廣、學術研究等多元功能的文化空間。

現時,博物館內多達五千二百件以上的戲偶收藏品,某一部份是來自於博物館創辦人林經甫二十多年來,在世界各收藏而來的珍品。林經甫是「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他的母親石錦華,為了支持兒子長年推動文化志業的理想與熱忱,免費捐地建館,因而造就博物館的成立。而為了紀念先父林柳新,林經甫把博物館命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

陳錫煌是「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駐館偶戲大師,現年七十七歲的他每天都會在博物館內雕刻戲偶,在他的記憶中,仍可上演五百多齣布袋戲的戲碼,因而被張綠綺形容為「活的博物館」。現今,陳錫煌除了在博物館內開授布袋戲教學課程外,亦擔任「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的專屬表演團隊「台原偶戲團」主演、藝術指導,雖然陳錫煌經常被別人稱為國寶級布袋戲大師,但謙虛的他表示,自己在布袋戲世界裡仍是學習階段。

四層樓高的「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收藏了不同類型的戲偶,包括金光布袋戲、傀儡戲偶等。張綠綺表示,博物館跟一般戲偶收藏家在收藏的重點上有所不同,「一般偶戲收藏家只是單純地想收藏偶戲,我們是想展示布袋戲偶在歷史轉折點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有人會認為我們收藏的布偶不是歷史最悠久,但每個人對古董的定義不一樣,古董的定義是跟個人情感有關。」她表示,基金會已收購林柳新偶戲博物館旁邊的一幢建築物,以作擴建之用,「我們希望六年後能夠成為全亞洲最大的偶戲博物館。」

為了達到亞洲最大偶戲博物館的目標,「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早已跟世界接軌,除了展出台灣傳統布袋戲外,亦加插越南、柬埔寨等亞洲地區的偶戲展覽。他們是世界上收藏「越南水傀儡」最完整的博物館之一,工作人員經過在越南三次田野調查,收集三十多件越南水傀儡文物,並在館內設置一個水池,將不同造型的越南傀儡以浮在水面上的方式展示。而為了讓參觀者有機會體驗越南水傀儡文化,更在室外的花園,模擬了一個越南表演現場的水塘,讓參觀者親自操縱水傀儡。

2008年5月5日 星期一

鹿港古解團 細說古蹟覽名勝

E9b9bfe6b8afe58fa4e8a7a3e59c98【記者葉怡亨/台北報導】國立鹿港高中位於文風鼎盛歷史悠久的鹿港古鎮,為配合多元化全人教育發展,於一九九五年創立古蹟解說團,於週末和寒暑假在鹿港各大古蹟駐點解說,並且從事鹿港地區文史調查,推動學校與社區結合,服務鄉梓並回饋社區居民。

鹿港高中古蹟解說團創立至今邁入第十三個年頭,秉持發揮文化教育和古蹟維護的精神,除了定期在假日舉辦定點活動,提供正式與實習解說導覽人員以及觀光諮詢服務外,也配合學校藝文或高中職社區化活動,舉辦民俗採風或研習等相關事項。
古解團在鹿港高中的社團中算是小有規模,目前擔任第十四屆團長的黃君毅說:「社團雖然有名氣,很受學弟妹歡迎,但是必須付出很長的時間才會得到成果。」他表示,雖然一開始社員人數大爆滿,但往往也有部分同學會覺得無聊,或嫌駐站麻煩而退出。

儘管如此,古解團第十三屆團長孫培珊的一句話,不但讓黃君毅有繼續留下來的動力,也讓他從小團員晉升到團長的職位。「古蹟這類的東西,你學多少就是你的,別人是拿不走的。」黃君毅提到,會加入古解團,是過去在旅遊時曾受過導覽人員的專業解說,覺得相當佩服。進入鹿港高中後,發現校內也有類似的解說社團,便選擇加入,希望藉此訓練口才,學會與人互動的技巧。

「導覽讓我有勇氣面對遊客,不再怯場,也從中學到很多經驗。」黃君毅說,目前有一年半的導覽經驗,解說過的年齡層從國小學童到八十五歲的老人都有。問到是否在導覽上遇過困難,黃君毅也坦承,曾遇過遊客發問到自己未準備的領域,只好請對方留下聯絡方式,之後再找資料回覆。此外,如果遇到解說上的障礙,也會請教歷屆學長姐,一起討論出解決辦法。

黃君毅表示,平常社團上課,會安排學長姐分享導覽解說的經驗,並且傳授內容與技巧。如果鹿港有解說研習營,也會都會安排團員參加。「學長姐會教我們對遊客的應對方式,或是不同年齡的遊客,要用什麼方式來達到最佳的導覽效果。」黃君毅說,這些課程結束後,會舉辦口試和筆試,篩選出解說員。

回想起第一次導覽,黃君毅:「遇到不少挫折,但也學到很多。」他說,第一次沒透過學長姐幫忙,從接洽到路線安排以及講解,光是一開始的安排路線就很痛苦。黃君毅表示,鹿港雖然不大,但如果一次八個小隊一起跑,在路線規劃上會顯得相當棘手,需要事前模擬規劃地非常詳細。

創立邁入第十三年,古解團第九屆學長楊順宇:「古解團當初還是一個抵抗力不足的小孩,靠著歷屆團員的努力讓這個小孩慢慢變的強壯。到了這屆,這個小孩會變更強壯或是夭折,就看他們(第十四屆)的努力了。」

團員王歡蒂表示,對古解團有割捨不掉的感情,在這遇到很多像家人一樣的朋友,學到很多東西,也增加自己的自信、成就感和勇氣。「這個由鹿港高中裡各個不同科系、不同年級組成的社團,已經變成我的第二個家了!」

黃君毅:「心態很重要。」他說,在古解團裡不能獲得實質上的滿足,卻能學會很多學校沒有教的東西。目前古解團以國語為主要導覽語言,台語為輔。另外,古解團也曾安排過同步翻譯人員,為外國遊客解說。「目前我們外語能力都還是要再加強。」黃君毅表示,雖然學校曾安排他們參加校外舉辦的外語導覽研習營,但要達到流暢的外語導覽,仍要需要付出更多心力和時間。(照片由黃君毅提供)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馬偕護專 越南尼泊爾傳溫情

Cimg0125 【記者葉怡亨/台北報導】去年暑假,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幼兒保育科學會,和中華藝文資源發展協會聯合舉辦「GYSD─台灣青年國際志工服務」,安排幼保科學生到越南及尼泊爾進行華語教學,宣導衛生觀念。

目前就讀幼保科二年級,同時擔任學會會長的羅淑虹表示,到國外服務要知道自己的心態是什麼,「是去關懷,還是去玩。」第一次出志工服務,就遠赴尼泊爾,羅淑虹:「這是我們台灣第一次出這種性質的志工服務到尼泊爾。」

出發前曾安排到青輔會參加訓練,然而實際走訪尼泊爾,才發現想像與現實,的確存在一片落差。羅淑虹說,尼泊爾和台灣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即使在首都加德滿都,路上都會有泥巴,不時還可見到汽車停靠路邊,等牛經過的有趣畫面。「在台灣可能對什麼都不知足,去了才發現,為什麼他們生活那麼辛苦,還能那麼快樂。」

在尼國的志工服務,主要是衛生觀念的宣導。羅淑虹提到,她們特別從學校的褓姆教室帶了一些輔助道具配合教學。「我們準備了一個像人頭這麼大的嘴巴示範如何刷牙,它的牙齒真的都很大顆。」另外,志工隊也傳達正確的洗手步驟給小朋友。

重視英語教育的尼國,從小就能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因此到尼國的服務也以英文為主要溝通語言。「有時候會遇到一些語言上的障礙,要請老師翻譯。」羅淑虹提到,教學上以「想太多」為主,避免準備不足,什麼都多想一點當備案,在活動冷場的時候很有用。回想剛到尼國,小朋友覺得陌生害羞的景象,羅淑虹表示,可請當地人將自己的綽號用尼泊爾字寫下,拉近和當地人的距離,更快打成一片。

同樣走出台灣,到越南進行華語教學的賴郁涵表示,回台灣後心態成熟很多,「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同行志工李宜欣:「學會知足。」

十天的時間,賴郁涵和李宜欣造訪茶溫伊甸幼華語學習中心以及越華幼稚園兩地。賴郁涵說,越南人不懂英文,沒有國民教育,甚至連越南字都看不太懂。小朋友要學中文,主要是因為爸媽到台灣工作,或是父母有一方是台灣人。雖然當地的老師會講中文,但有時還是要使用肢體語言來克服溝通上的障礙。賴郁涵笑著說:「我在那邊買東西就時常比手畫腳,因為也無法用英文和他們溝通。」

「教室秩序難掌控,學生會跑出教室。」是賴郁涵心中最大的痛。她表示,那邊的教室沒有門,遇到小朋友想跑出去玩,就只好用桌椅將教室隔成一半。而同行和當地的老師則是站在旁邊,看你如何反應。「帶小孩的經驗和上台帶活動不同,也考驗到自己對事情的臨場反應。」除了志工服務,這也是她們正在學習面對的。

除了華語教學,剛到越南,志工們也和當地老師分享如何教學及使用教具。李宜欣說,越南的老師知道雖會使用輔助教具教學,但不曉得要如何去製作,便利用前幾天的時間,相互指導交流。

對於志工服務,羅淑虹說:「兩個人不認識,但是我開心能讓對方知道,然後跟著笑就夠了。」她提到,當志工要有那個心去服務,把快樂傳給他人。父母對於自己到尼國服務,也表示既然要做服務,就去國外看看,回來才會長大,不做井底之蛙。

賴郁涵:「入境隨俗,到當地就要融入,不要排斥。」她提到,雖然越南環境較沒那麼先進,衛生觀念也須再加強,但買東西的時候也不能表現出「好便宜」或是「很髒」的感覺,會讓當地人覺得被嫌棄。「出國一趟,比在國內待十個活動學到更多。」她表示,因為看到的人不一樣,不同的環境家庭背景,回來後會更知足。(照片由記者葉怡亨拍攝)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越南小吃 越南情

【記者高毓璘/北縣報導】在台北縣八里國小對面,這間小小的越南小吃攤,總是擠著滿滿的人潮,嬌小的身影在店裡來回穿梭,「每天中午都特別忙,好多客人來找我,很開心他們這麼喜歡吃我煮的東西。」張福燕(阿燕),一位來自越南的移民配偶,每當接近中午時分,就是她一天中最忙碌的時刻。

阿燕在十年前經由婚友社介紹,嫁到了台灣,雖然一開始語言不通,但她和老公卻有著特別的默契,感情一直都非常融洽,「應該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吧,我在越南的時候看到他,就決定要跟他來台灣了。」剛來到台灣時,語言上的問題,為阿燕鬧了許多笑話,「去市場買東西,我說我要冬瓜,但老闆卻給我茼蒿,每天去買菜都要比來比去的,花了好多時間。」但幸運的是,附近的人都對阿燕非常友善,不僅教她說國語、還教她做台灣菜,因此剛到台灣的那段期間,阿燕可是一點也不寂寞。

談到阿燕為什麼要開店,她說,之前就有鄰居建議她,既然這麼會燒菜,不如開一間店,賺錢補貼家用也不錯,但當時阿燕嫁來沒多久,每天忙著照顧女兒和家務,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經營店面,而阿燕的老公在五年前退休之後,開始從事捕魚的工作,可是漁夫的工作時間相當不固定,時常十天或半個月才回家一次,漸漸的,她待在家裡開始覺得無聊,再加上女兒也大了,於是才真正考慮開店的事。「女兒說最喜歡吃我煮的東西,所以我想可以開一間越南小吃店,讓大家都能吃到我的家鄉菜。」於是,阿燕就這樣靠著好手藝,在家門前開起一家小吃攤。

小吃店裡賣的都是道地的越南菜,有酸辣河粉、蕃茄海鮮麵、鴨仔蛋等等,每一樣都相當受歡迎,許多住附近、也同樣是離鄉背井嫁來台灣的越南新娘們,幾乎天天都要來報到,「阿燕做的東西好吃阿,有家的感覺,每次吃完心裡都覺得很溫暖,我也常常帶小孩來吃,讓他知道媽媽的家鄉味。」越南新娘阿秀(化名)這麼說。

雖然沒有很大的店面,也從未做過宣傳,但阿燕的越南小吃攤,在八里已經是遠近馳名,大家都知道,在八里國小附近有一家麵店,老闆娘總是紮著馬尾、笑咪咪的,用她那不完全標準的國語,問客人東西合不合口味、歡迎下次再來。現在已經有更多的人,大老遠跑來,為的就是品嚐阿燕做的道地越南小吃,阿燕說,自從開了小吃店之後,她的生活每天都很充實,雖然忙進忙出,但是卻十分開心,只要一聽到客人開口誇讚她煮的東西很好吃,她就會對自己多了一份信心,而想要更努力做出讓大家都滿意的佳餚。

阿燕的成功,對許多移民配偶來說,都是一項很大的鼓勵,阿燕讓她們知道,雖然離鄉背井,但只要靠著努力,生活也可以很幸福,阿燕現在每年都會回越南探親,並告訴越南朋友自己的故事,「大家聽了都好羨慕,說我嫁了好老公,也都想來台灣喔!」而在八里鄉的移民配偶們,都將阿燕當成學習的對象,期望能像她一樣,融入台灣的生活,也希望大家能將他們當成台灣人。

「現在的我,不覺得自己和台灣人有什麼不一樣,我嫁給台灣人、生活在台灣十年、女兒也是台灣人,我已經在這裡生根,對台灣,有著很濃很濃的感情,雖然偶爾會想家,但在這裡大家都對我很好,只要有女兒、有老公陪我,我一點也不會孤單。」

特別的母愛 給特別的孩子

20080502 【本報訊】「提起中和走廊愛哭班的班長,施家小女當之無愧,老師、媽媽抱著公主在走廊流連了一個學期,對學校一直無法適應,哭到媽媽一度想放棄上學,還好老師威脅利誘得宜,公主沒有回家繼續享福,媽媽也留下來繼續魔鬼訓練。就這樣,公主開始練站練走、小手做事、眼睛看看,雖然還是繼續哭哭,但也一點一滴的進步;媽媽還是抱抱惜惜,但上課時都能用力配合,難得的是媽媽總是笑口常開。 」

「我看的是精神科,每三個禮拜要拿一次藥,而且要吃一輩子的藥,很多的高血壓、糖尿病都要吃一輩子的藥,一次拿藥拿三個禮拜,還有藥就不能拿藥,不好又要被關在精神科病房,一關就是關六年,六年不是六天,都不能出去。我聽護士說,有的人一年都沒人來看過他,而我父母親,在我最失望、最絕望的時候提攜我,拉我一把,使我消除了焦慮,讓我快快樂樂,每年過年的時候,都穿新衣、穿新鞋、戴新帽。」

母親節即將到來,許許多多的孩子,從幼稚園到上班族,無不加緊腳步與家人籌畫母親節活動,無論是訂一個蛋糕,還是請媽媽吃頓飯,都是感謝媽媽這一年來的辛苦與付出。然而,台灣還有許多身心障礙兒的媽媽,在屬於自己的節日這一天,仍然需像個陀螺般轉呀轉的為孩子打理一切,永遠都沒有休息的時間。

為了讓社會了解身障兒母親的心情和處境,十一個身心障礙服務團體從五月二日起聯合舉辦「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母親節網路活動,一方面鼓勵身心障礙家庭的媽媽和孩子在「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部落格發表心路歷程,另一方面號召網友在「身心障礙資訊站」共同推薦媽媽的心聲、孩子的感恩,進而給予身心障礙兒家
庭更多的鼓勵和支持。

參與這項活動的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資源開發組副主任陳依伶表示,每個媽媽對懷孕中的孩子都有期待與想像,但當孩子帶著先天性的疾病或缺陷出生時,對媽媽都是一大打擊!身體有缺陷的孩子讓媽媽必須經常地帶著孩子求醫、上復健課程,同時,也需要更加重視親子關係,不讓孩子的特殊成為被「溺愛」、「驕寵」的理由,也不讓孩子的特殊成為孩子「退縮」、「不合群」的藉口,這當中的辛苦及花費的心力都不為外人知,因此希望藉由這次合活動,讓大家知道身障兒媽媽的付出,及孩子對媽媽的感恩,當然也邀請各界網友到「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部落格坐坐,給辛苦的媽媽們加油、打氣。

聯合舉辦「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活動的團體包括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台中市視障生家長協會、光仁社會福利基金會、真善美啟能發展中心、開拓文教基金會、台灣風信子協會、龍潭啟智教養院、蘆葦啟智中心、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陽光基金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延伸閱讀:

1.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孩子

2. 身心障礙資訊站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東吳基服 散播歡樂到國小

【記者張芷瑄/台北報導】東吳大學基層服務團以「基於我心,服務人群」的宗旨,在課餘時間從事志工活動,寒暑假固定到資源不足的國小舉辦育樂營,秉持著貢獻服務及教育自我的精神,為社會盡一份心力。

基層服務團於一九八〇年成立,為了鼓勵大專學生參加服務活動,體認服務的意義和社會的實況而成立。基層服務團是由行政、服務隊、專案、志工隊四大架構組成,其中服務隊固定寒暑假到偏遠地區國小舉辦育樂營,志工隊則負責一些公益活動及國小聯課教學部份,團長李惠傑表示:「我們要求基服人必須為服務工作和自己負責,在訓練和服務當中成長,在服務的過程中,藉此了解到隱藏於基層間的問題。」

課餘時間,基服團會舉辦一些志工活動,像是和創世基金會合作,在各大鬧區募集發票,到養老院幫老人家推輪椅,陪他們到戶外走走,舉行淨溪活動及殘障體驗營;這學期開始,和附近國小合作,固定每週五小學聯課時間,教導孩童。寒暑假時間,服務隊會到北縣市或外縣市舉行營隊,期許將歡樂帶給偏遠地區的小朋友,團務發展委員張育鳳表示:「我們去的地方多半是參考教育局發佈『教育優先區』的國小,那邊多半資源較為不足。」

以張育鳳自身的經驗,她說,去年她到北縣某山區國小帶營隊時,講到有關媽媽的話題,發現幾個小孩臉色不太對,最後有人跟她說這邊的小孩很多都是單親家庭,從小沒有媽媽,從這次之後,她體認到以後帶營隊時要更謹言慎行。她也提到,每次表演都要不斷的背台詞、排演,讓她覺得很累,「不過只要看到小孩子天真的笑容,一切都值得。」

東吳基服團每次在招生週總會積極的吸引新血的加入,招生組長簡暐城說:「我們會利用海報、沿路喊口號、帶動唱、發送DM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希望一起加入服務的行列。」不過,團長李惠傑不諱言指出:「現在願意服務的人越來越少。」學生都忙著打工或課業的事情,較少人願意投入服務性社團這類活動,比起從前,現今招生已越來越不容易。

談到加入基服後的感想,只加入一年的郭景泰表示:「我發覺可以認識很多人,不論服務或是帶活動、表演方面都學到很多。」張育鳳也說:「希望藉由我們帶的育樂營隊,讓那些偏遠地區孩子暫時忘記資源的匱乏,快樂的過生活,小朋友的快樂是我們服務的最大動力。」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