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9月28日 星期四

「敘舊」 開創布袋戲新生命

【牛姵葳報導】「我們可以說布袋戲是台灣的一個未來。」敘舊茶飯的老闆陳建華先生侃侃而談地說。傳統、古早味是敘舊茶飯給人的第一印象,無論你是不是熱愛布袋戲,走進店裡都很難不被櫥櫃裡滿滿的布袋戲偶吸引,幾張古董木桌配上紅色布幕圍起的戲台,讓來到這裡的人彷彿置身在早期台灣傳統廟會的熱鬧場景。

位在台北市繁華商圈中的「敘舊茶飯」,一九九九年從原先的泡沫紅茶店轉變成台灣首創的布袋戲主題懷舊餐廳,「推廣台灣偶戲文化、開創現代生活偶戲」是陳老闆的創店宗旨,他認為近年來大受歡迎的電視布袋戲,無法讓表演真正貼近觀眾,因此希望藉由「敘舊」,讓更多對布袋戲有興趣的同好,甚至是對台灣布袋戲文化感興趣的外國朋友,能夠來到這裡感染一絲傳統藝術的魅力。

「無論任何表演,最重要的是如何打動觀眾的心。」二00四年成立的敘舊偶劇團,是一個金光布袋戲表演劇團,與傳統金光布袋戲不同的是,身兼團長一職的陳老闆堅持以野台型式現場口白演出,並且以自創的互動式表演,讓台下觀眾能夠融入整個表演之中,時而讓角色走出後台,時而用劇中人物與在座的小朋友對話,主秀表演完之後,陳老闆也親自走下台教在場的客人如何操作傳統掌中戲,每位來到敘舊的朋友可以藉由實際操作,更進一步了解布袋戲的奧妙,是人人都可以輕鬆上手,人人都可以自由貼近的世界。

除了致力於推廣本土布袋戲生活化,敘舊也以台灣布袋戲國際化為目標,向外拓展台灣文化版圖。陳老闆認為偶劇是唯一不分國界的藝術文化,許多國家都有自己本身的偶劇(如日本人形劇、義大利木偶劇),即使聽不懂語言,也能從戲偶的動作、神情,以及背景音樂融入劇情中,因此除了推廣台灣的布袋戲文化外,也希望藉由世界各國的交流,在觀摩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新的火花。

「必須有創新,才會有未來」是陳老闆對台灣布袋戲發展的期望。他強調「創新是唯一讓你往前走的動力」,因此,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敘舊偶劇團,之後無論在方向、表演型式和技術都會以創新為目標,唯一不變的,「驚奇、互動、歡笑」是敘舊永續發展的生命力。

2006年9月27日 星期三

清大成功湖 生態保育教學園

Photoxiao20huang 【黃玉蓉報導】迎著微風,腳踩著被垂柳的樹蔭包圍的石階。抬頭望去是廣闊的湖面,有小橋通往湖心亭,岸旁楊柳依依,偶有一、二隻白鷺飛來……這裡是新竹清華大學的成功湖,從美景中觀察、學習,是清大引以為傲的生態教學園地。

清華大學位於十八尖山北麓,校內以梅園、梅谷、成功湖、昆明湖等景致著名。成功湖是最大的人工湖,從大門口徒步約五分鐘,是清大人社團、系所吃宵夜、慶生的最佳地點。湖中心的寄梅亭建立於一九六五年,克恭橋連結亭子與岸邊,木製的橋柱是鴿子最愛的駐足處。

五顏六色的錦鯉是湖中最顯目的魚群,常有民眾帶著自家的魚飼料餵食,「別以為亂丟東西下去牠們就會吃,牠們很聰明的」人文社會科學系的丁安立說。因為有人們的餵食,魚群長得「頭好壯壯」。

清大生命科學系上的普通生物實驗課,將成功湖當作生態系觀察範例,讓學生紀錄湖內含氧量、藻類種類及細菌數等數值。此外,校內還開辦「生態與人生」通識教育課,讓學生從校園開始認識新竹一帶的生態環境。

根據生命科學系實驗課所作的實驗顯示,相較於校內的原子湖、相思湖和昆明湖,成功湖是最乾淨的湖泊。原子湖屬於死水,水源唯一來源來自雨水,邊坡都是土坡,所以下雨時水質都會很混濁;相思湖收納來自生科、原科的廢水;昆明湖收納來自女宿和圖書館的廢水,屬於學校水系的下游,水質相較之下就顯得混濁,含沙量高。成功湖的廢水排入少,水質較乾淨,可見到魚和烏龜。

如果三更半夜聽到成功湖出現巨大的水花聲響,多半是壽星被丟到湖裡的「慶生儀式」。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的呂宗祐說,在生日時被丟入湖中表示人緣還不會太差,他自己先跳下去一次,上岸後又被起鬨丟下水兩次,「洗了3次澡還有湖水的臭味呢!」生命科學系同時也是保育社社長的鄭茵蓮表示,湖水之所以有臭味,水中生物的排泄物、人為的污染、藻類過度繁殖使得含氧量減少,水中生物死亡污染水質等等都會造成影響。

成功湖畔有杜鵑花穿插在柳樹間,相思樹的樹蔭更是乘涼時的依靠。湖邊設有涼椅維繞的湖水,椅子面向湖心,可以悠閒的欣賞湖景。一旁的綠地有石桌石椅供野餐休憩,一旁的青草地就是餵鳥的「聖地」。許多人會帶著麵包屑或是餅乾屑來餵食牠們,「可以趁著牠們在啄食的時候靠近牠們喔!」趁著好天氣帶著全家大小來欣賞湖景的鄭先生說,小朋友都很喜歡看鴿子與麻雀爭食的可愛模樣。

原先可以搭乘小竹筏遊成功湖,但校方因安全的考量,封鎖了乘船處。現在除了學生三不五時的跳湖行為,成功湖已成為「只可遠觀而不可近褻玩」的湖。外語系的吳家姍說:「取消搭船遊湖,湖面會比較清幽乾淨,只要能在湖邊餵鴿子、麻雀和魚,就很足夠。」

2006年9月26日 星期二

張月理 從中華花道體驗人生

【吳韻璇報導】自古文人多愛花詠花,梅花堅忍、蘭如君子、竹解虛心、菊花隱逸,唐宋以來群花豐富了詩詞,也豐富了生活,花開花落,雋永了中華民族一千五百年來的文化。

提到中華文化,少有人會想到插花;而提到插花,不少人會想到日本,卻不知日本花道流派其實源自於中國。中華花藝源自魏晉時期佛教的「供花」,後來逐漸演變發展,至明代袁宏道作「瓶史」顯示花藝文化已經健全,成為專門流派。直到滿清戰亂,民不聊生,花道才日漸沒落,被民眾遺忘。

時序進入民國,在一次宴會上,面對美麗的西洋插花,外賓對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的一句:「你們中國沒有插花嗎?」催生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一屆中華花藝大展,民國七十二年,張月理老師在展覽上第一次接觸到中華傳統花藝,此後便投入中華花藝的世界,至今已經二十餘年。

張月理與花結緣三十多年,一開始學習的是日本流派,當時插花並不盛行,她自行到花店學藝,學生只有她一個人。接觸傳統花藝之後,體會到中華插花內在精神,「日本流派較重形式,而中華插花重的是草木神韻。」張月理表示:「芍藥和枯枝那個漂亮?在傳統插花中,各有各的風韻,兩者都很美麗。」插花就是學習欣賞萬物不同的美,「平盤為地」,器皿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大地,而上面的花代表萬物,一盆插花,表現的就是包羅萬象的天地精神。

插花不僅讓人修身養性,也讓人深得啟發,張月理就領悟到:「花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美麗但是短暫,好比人的一生,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就和花一樣。」花道如人道,花的開落、人生的起伏都屬於自然現象不需要懊悔惋惜。插花讓張月理學得的不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讓她學會了「取捨」,因為漂亮捨不得修剪的花,插起來就絕對不會好看,就如同做人有失才有得。

除此之外張月理告訴我們:「從插花盛不盛行,我們可以看見政治安不安定。」因為插花不像其他藝術,只有在經濟政治穩定的情況下,花藝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篤信佛教的她相信:「學插花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因為插花需要三個因緣:有錢、有閒、還要有一顆靜得下來的心。」中國大陸近年來也開始發展花藝,顯示了民生充足的國家,花藝才會蓬勃發展。

愛花的張月理不只和別人一起分享藝術、教導想學花藝的學生,她希望可以將有民族性的藝術推向國際,讓世界認識我們;更希望透過插花讓每個人擁有幸福的家庭,她說:「藉由插花可以改變家庭氣質,讓眼裡只看到美好事物,豐富人的心靈。」如果有人因為插花讓生活有所改善,那將是她最高興的事。

延伸閱讀: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2006年9月25日 星期一

主體性或專業 原民台的難題

Dscn1685 【楊竣傑報導】「原民台台長的遴選是綜合思考的結果,而不只是身分或專業的考量。」公視董事孫大川說明;但烏碼它工團成員,阿洛.卡巴亭.巴奇辣強調「原住民的頭目要獲得族人的認同才具代表性,原民台台長也是一樣的道理。」

二○○七年一月一日,原住民電視台將納入公廣集團,日前公廣集團公佈原住民電視台台長為虞戡平,由於他不具原住民身分,引起社會各界的討論。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九月二十三日舉辦「原住民族與公廣集團的對話」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對談,從不同的觀點看待這個事件。

「沒有人故意找漢人當台長,這是在有限人選下的結果。」公視董事兼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召集人孫大川很無奈的說,規定並沒有明定台長是原住民,而且如果明定身分,是違反人權。他強調選擇虞戡平為台長,是綜合的考量,絕不僅是身份或專業的考量。他希望未來在制度上能夠修改,台長以原住民優先。

阿洛.卡巴亭.巴奇辣認為,公廣集團缺少與原住民的對話,只將公告刊登在公視網頁,對原本就是資訊弱勢的原住民而言,無法引起迴響。公廣集團不斷強調被動納入原民台,卻決定原民台的走向,是很奇怪的事情。原住民擁有自己的電視台,就像原住民有自治區的道理一樣,能夠自治,才是權力伸張。當台長身份是原住民時,才能夠確立原住民的主體性。

「原住民電視台是一個指標,至少有管道,讓原住民可以發聲,也能夠讓族人接受與了解。」阿洛說,大眾媒體對原住民有刻板印象,不了解原住民,而且原住民的政策發展也較特殊,原民台的出現能夠呈現原住民真正的看法,也培養論述的平台。

師大地理系教授汪明暉表示,原民台台長是領導者,對民族的走向有想法,有自主的論述,才符合「民族自覺」的概念。只強調專業,卻不給原住民空間,原住民如何形成專業呢?他希望在明年之前台長能換成原住民,在經驗中累積專業,從做中學,才能夠代表原住民的主體性。汪明暉也批評,公共化是否就等於公廣集團化呢?公共化應該是原住民公共化,而不是公廣集團化,這樣原住民仍然沒有權力與空間。

「原住民台長的責任應該是讓台灣了解原住民台的價值是什麼。」東華大學助理教授林福岳指出,加拿大原住民電視台(APTN)的標語是「與世界其他地方分享我們的故事」,反觀台灣原民台的定位是什麼?定位不清楚,大家就不了解原民台的價值為何。他認為原民台受到太多壓力,原民台長應該有媒體經營能力,能夠「堅持獨立,抗拒壓力」,暢通原民台傳播管道,並有足夠的自主性。

在各種意見中,與談人都希望未來能夠修改制度,讓原住民在主體性與專業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夠產生一個真正屬於原住民的獨立媒體。


2006年9月18日 星期一

市府升彩虹旗 「台北同玩節」登場

【楊景婷報導】第七屆同志公民運動「台北同玩節」十七日展開,台北市政府前升起全亞洲第一面象徵同志的六色彩虹旗,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到場致詞祝賀。本次同玩節系列活動由同志公共論壇打頭陣,現場廣邀學者以及相關人士來探討同志議題。

同玩節今年已邁入第七屆,一早同志團體就聚集在市政府前面等著升旗,現場民眾拿著六種不同顏色的彩球跳起波浪舞,形成一片壯觀的彩虹人海,也緩和了台北市最近對「顏色」特別敏感的政治情勢。馬英九致詞時表示,台北市在同志活動的推廣方面一直不遺餘力,這次升起亞洲第一面的彩虹旗除了代表台北市對同志的友善,包容以及愛,也希望透過活動讓同志族群可以跟主流文化有交流的機會。

對於市府同志公民運動的預算從二000年的100萬遞減到今年的62萬,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王蘋說:「許多議員已經答應幫忙爭取,我們很期待可以追回到當年的100萬。」她並表示這筆公務預算在台灣的台北市是首創,在整個亞洲也是首創,很希望能推廣到台灣的各個城市。

升旗典禮結束後,緊接著舉行「同志公民,同治城市」公共論壇,第一場探討主題為「踏著彩虹進行曲前進」,現場邀請到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何春蕤、台大外語系助理教授朱偉誠以及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謝臥龍,共同討論同志教育在校園的發展。

朱偉誠和謝臥龍在學校內都有開同志相關課程,而且非常受歡迎。謝臥龍說,班上同時存在同志以及非同志的學生,會造成衝突也會有交流,反倒可以幫助大家互相了解。朱偉誠則是希望台灣在博士研究論文方面可以多一點同志議題,不要因為歧視而排斥。

特別的是,何春蕤舉了香港「光明社」為例子,介紹他們如何以看似「正義」的手壓榨同志生存空間。例如,光明社反對設立「性傾向歧視」法,認為立法就代表拒絕接受「不接受非異性戀者」的權益,如同黑人立法反對白人歧視,代表黑人也歧視白人,形成一種「逆向歧視」。另外,他們還發動香港市民一人一信反對立法,同時也向非同性戀的員工喊話,指出一旦立法,以後雇主裁員的時候,為了怕觸法「會先保留同志員工」,造成非同志的失業率上升,如此荒謬的行徑讓在場的同志朋友頻頻搖頭,直呼:「太可惡了!」

台北同玩節系列活動從十七日開始,九月二十八日到十月五日在華山文化園區有同志美展,九月三十日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

2006年9月11日 星期一

戰勝乳癌 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黃偵甯報導】現今四十八歲的Deb,在六年前得過乳癌,手術過後,完全康復。目前的她,成為美國乳癌協會的演講人,並以自身的經歷去鼓勵其他罹患乳癌的婦女,支持他們繼續與癌症奮鬥。

Deb在二十六歲被診斷出子宮異位之後,接受了子宮移除手術,從此無法生育。四十一歲,又發現自己得了乳癌。起初使用藥物控制癌細胞的擴張,之後,她選擇用健康療法─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來增加身體的抵抗力。

除了藥療和食療法以外,她每天到醫院注射維他命,卻因此造成肝、脾等內臟極大的負擔,所以改用每兩個禮拜休息一個禮拜的方式來制止癌細胞的擴展。Deb說:「你不能想像你一天要吃多少的藥,那樣的藥物治療對我來說真的是極大的痛苦。」不僅如此,由於這些療程不在健保給付中,因此一年下來將近花了五千美金。

在癌細胞受到藥物控制之後,醫生詢問他是否願意做乳房移除手術,因為害怕癌細胞會再度擴散。一開始,Deb完全無法接受。她怕別人異樣的眼光,也不敢想像失去了女性特徵之後的她該怎麼面對自己。但因朋友的這句話改變了想法:「無論你失去了什麼,你還是你,你不會因此而改變。」就是這句話成為Deb動手術的動力。

手術過後,儘管已經做好萬全心理準備的她,仍然不敢看自己的身體。幾天後,她才敢正視自己的身體。一開始,她感到非常的沮喪和難過,但接著,她選擇調適自己的心情,因為她知道她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她還是原來的自己。樂觀的她說:「一個人失去了手指,他不會因此而變成另外一人;而我也是如此,不會因為我失去了女性特徵,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就是這樣的想法,讓她再度堅強起來。

然而,在這段治療的過程中,陪在她身邊的是朋友而非家人。Deb說:「我的家人因為害怕失去我,因此他們選擇遠離我。當時,我真的感到很孤單、很無助,我覺得沒有人可以幫我,但因為有朋友以及其他同樣罹患癌症婦女的鼓勵,讓我重新站起來。」

「不過,也因為家人的疏離,讓我更加堅強。這就好像小baby,當他哭的時候,若家人在旁邊安慰他反會讓他哭更久;若有人拍拍他,跟他說你沒事的,你可以的,過了一會兒,他就會擦擦眼淚,跑出去玩。」Deb又說。「正因為我的家人認為我不會好起來,我更要證明給他們看。當然,我還是會有很軟弱很想放棄的時候,但因為朋友以及其他婦女不斷的鼓勵,我又會再度站起來。其實,當你在與癌細胞奮鬥時,最重要的是你的信念─你堅信你一定會好起來。當你這麼想,你就真的會康復,若你總是認為你沒辦法活下去,那最終的結果就是─失敗。」Deb笑笑的說。

移除乳房後的Deb選擇以最自然的方式面對大家─拒絕移植假乳房。目前的她擔任美國大峽谷國家公園人事部的經理,專門訓練新進員工。除此之外,並在大峽谷發起募款乳癌的活動,也向管理許多國家公園的Xanterra公司爭取員工可以戴支持乳癌的粉紅色手環。同時,她更四處為癌症機構演講,並鼓勵那些正在與癌症抗爭的婦女。現在,她正在為了美國十月的乳癌月做許多的準備。

2006年9月7日 星期四

志願服務 培養社會責任感

【黃靖惠導讀】曾華源和曾騰光在《志願服務概論》一書中指出,許多人對志願服務有誤解,以為志願服務是犧牲奉獻,既然是志願,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想做,假使這種觀念沒有辦法改變的話,「勢必­只會停留在濟弱扶傾的慈善行動上,致使志願服務之內涵與功能不易提升與擴大而與民主社會之公民參與接軌,而無法達成現在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志願服務目標」(頁 17)。

他們在書中分析,許多人把志願服務與行善積德混淆在一起,「國內的社會發展不同於歐美,並沒有類似­西方『公民』或『社區』的概念,所以台灣志願服務是從『私利』的角度發而來。例如到廟裡打掃或每個月捐錢給慈善機構,抱持的是一種積個人與家庭陰德的交換觀念」­(頁 38)。

書中指出,推展志願服務為的是要使大眾對社會更有責任感,以利「生命共同體」的形成。志願服務是民眾體­認集體社會生活,彼此互助,才能在公民參與下,建構全民共有的民主社會。同時,志願服務可以提供民眾參與公眾事務,不但可以幫助政府與機構業務的推展,且可以喚­起民眾積極關心社會與其他人。

例如:在美國,有許多職業婦女、高中生與大學生、退休人員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志工的貢獻,贏得各級政府的尊敬,甚至讓志工參與決策。「以加州癌症防治組織為例,該組織的志工來自各階層的社會精英,不僅有學校教師、醫師、社會專業人士,也會挖掘各種具有專才的大學博士生加入服務,因此,志工是組織運作的中心,而不是職工之延伸」(頁 92)。

在民主社會中,對他人的關心及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好的青少年人口並不代表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異,「而是要培養年輕人的就業能力、生活能力、社­會價值和品質,才能維持經濟之不斷發展,以及更好的生活環境品質」(頁158)。因此可知志願服務對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透過志願服務,青少年可與其他人有更多的互動,彼此了解,擴大社會見聞,及碰觸並深思現在社會上的議題­,從中學習以提升思考分析能力,並藉此關心所處的環境及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

雖然志願服務對青少年是一門重要的媒介,但參與志願服務的狀況還是有問題。青輔會一九九七年調查十八至二十四歲青少年中,僅有十九‧五%的人參加過志願服務工­作,因此可知青少年志願服務的參與還不受重視。不過大多數的學生開始志工的活動都是由學校或社團帶動,顯示目前參與志願服務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學校和社團。

不過就­根據保德信公司委託台大社會系在全省所做的研究 調查顯示並非是青少年沒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而是機會不足。「目前有許多公立機構招募青少年志工只限定找數幾個聯考的『名校』學生才可以報名。整體來說,教育部­與其他政府單位應該正式青少年成長經驗中的此一需要,應加強推廣認識志願服務之本職,以開拓志願服務機會,使社會各界願意提共多元化的管道來鼓勵青少年從事志願­服務」(頁 166)。

John Dewey是服務學習的提倡者。他認為假使學生可以參志願服務,將服務融入學習課程,學生將更有效的學習,並成為更好的公民。Dewey強調知識不能像倉庫一樣­,機械式的塞入,而應該是知道什麼(know what),知道如何(know how),和知道為什麼(know why)。所以教導學生不應該讓他們成為旁觀者,而是主動學習者。Dewey表示,「如果呈現知識給學生而沒有讓他們遭遇問題,就如同要求學生與稻草人握手。」

目前美國服務學習是和學校課程結合,但台灣才剛推動不久,因此得先鼓勵學生成立社團,或利用假日或寒暑假期間參加校外志願服務組織來培養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與學­習之風氣。教育部在二○○二年舉辦的「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研討會中提到推動終身學習計畫,就是希望可以藉由e世代青少年,激發他們對社會服務的精神,和提高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的人數,並加以肯定青少年志願服務的價值。

假使服務學習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並有較為完善的計畫,學生將會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影響,有如: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學生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興趣和方向。

志願服務對民主社會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力,但志願服務在台灣是否受到重視,以及是否有足夠且完善的能力資源,有賴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努力。

本書的作者努力的將「志願服務」一詞正確的解釋其定義,並且將國內的志願服務情況與美國相比較,能引起讀者省思。就整本書而言,作者完整的將志願服務的概論及其本質解釋出來,透過比較後也提出他自認為可以更好的方案以幫助國內服務志願的發展。

書名:志願服務概論

作者:曾華源、曾騰光

出版社:揚智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二00三年六月五日

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e起做環保 

【黃玉蓉導覽】自「土石流」這名詞變得耳熟能詳之後,人們注意到大自然反撲的力量不容小覷,便開始提倡要做好水土保持、要保護森林不可亂墾亂伐;政府引領民眾資源做回收、教育­民眾要珍惜水資源、電視媒體有各種節目教授節約能源的妙計……

現在網路蓬勃發展,不分男女老幼,接觸電腦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許多保育人士利用這便利的管道宣傳他們的理念,透過網路無國界的特性傳遞給更多人。網路上各種教­育民眾愛護自然環境,提倡環保觀念的網站更像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致力於野生物之保育、研究與推廣、環境污染防治的研究。創辦的《大自然》季刊,結合學術界做資源考察、復育繁殖及科學研究等報導,­並可下載「保育通訊」,提供歷年來的資源。荒野保護協會可連結「綠色生活地圖」,可以動手畫出自己理想中的綠色台灣地圖。荒野攝影社則擺放野外觀察的記­錄照片,也提供桌布下載,更有野外攝影的講座。

也有依物種不同而架設專門的網站,例如臺灣蝴蝶保育學會提供許多賞蝶的活動讓民眾參與,更可下載賞蝶小手冊,讓初接觸蝴蝶的人更快容易上手。也可得知生態保­育專題講座及推廣演講的日期,還有蝴蝶及相關生態性質刊物的介紹。台灣犬之家清楚介紹台灣犬的種系分類、內在習性、及外表特徵等。更有台灣犬的歷史介紹、分­布狀況還有站長飼養的犬隻照片供欣賞。鳥類在台灣則是介紹台灣有哪些鳥類的特有種,分布狀況及習性,更有鳥類圖片,輔以台灣現在的保育狀況說明。

大專院校的相關科系或研究所也會參與保育的工作,透過網站展示他們的教學成果,舉例來說,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有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訊息,及台灣大型甲殼類資料­庫,有詳細的分類還有特殊種類的介紹。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資訊網一樣也提供了系所最新的研究計劃及相關學術研討會的訊息,還有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訊息供查­詢。

政府也設立了許多相關的網站,做為與民眾溝通的橋樑,讓民眾更容易獲得保育相關的訊息及知識。例如農委會林務局的自然保育網,有全台各地自然保護區供檢索,­保育相關的法規也做即時的更新。此外,行政院新聞局的生態保育網,以海拔高低做為區分,例如在地圖上標示出高山寒原帶的範圍,更介紹了一些較少見特殊的動植­物或植被景觀。農委會所屬的機構許多都與生態保育有關,例如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有生物資料庫可查詢、特有生物研究期刊可線上點閱;水土保持局介紹許多水土­保持的相關法規,提供坡地保育及防災的方法,並可下載水土保持季刊。

此外,也有特定人士組成的團體網站,例如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顧名思義就是用婦女的力量,改善被破壞的環境,也時常像個媽媽似的替消費者把關消費品安全。網站上有條列­主婦聯盟關注的問題,例如非核家園、廚餘堆肥、愛護水資源等,同時也開放「婦女論壇」供網友討論。

隨著環境保育觀念的加深,我們生活周遭的一草一木、一隻狗、甚至一隻飛舞的蝴蝶都有人站出來替他們發聲,誓言要守護他們,並且教育我們了解,很多物種需要保育加­以培育才能永續生存。藉由上述的網站,更多愛護自然環境的人可以串聯起來,可以交流彼此的保育經驗及相關知識,這是便利的網際網路帶來的現代優勢。

2006年9月5日 星期二

了解勞工事務 網路一點靈

【汪毓芝導覽】勞退新制舊制差在哪?到底那些工作傷害可以獲得勞保理賠?外勞政策究竟會不會鬆綁?現在網路發達,想要多了解勞工事務並不再如以前困難。滑鼠點一下,就可以找到­各類你想要的網站及文章。

想要關心勞工相關事務,首先從注意勞工相關消息與議題著手。《苦勞網》算是勞工新聞的ㄧ大集散地,各家自家勞工新聞一應俱全;而利用《HEMiDEMi》共享書籤中的勞­工新聞,也可以找到別人蒐集的各個與勞工相關的議題與評論。

然而網路上勞工相關政策風聲不斷,如果不是定期關心,搜尋檢索出來的資料看得眼花撩亂,可能還是二丈金剛摸不著頭緒,所以關於所有相關政令與國家所提供的資源還­是要官方網站比較準確。《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簡稱勞委會)的官方網站關於勞工的相關資訊內容不少,除了有其會內附屬機關的連結外,也有國內外勞工相關網站、相關資料庫查詢等;加上連結整理簡單扼要,適合­剛開始接觸勞工事務的人使用。

而勞委會以外的公家勞工相關網站還有《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及工研院的《e-safety工安人》。這兩個與工傷相關的網站,在職業傷害教育上有更詳細的內容。

若想爭取權益,集結發聲是比較有用的辦法。除了參加工會,工運團體與人權團體也能給予幫助。台灣的工運團體網站就包括有《台灣勞工陣線》(簡稱勞陣)、《工人民主協會­》、《天主教新事社會服務中心》、替外勞的發聲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簡稱國際勞協)和與工傷相關的工運團體《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等。

和許多歐美國家比起來,台灣的工運相對較少,而勞工的待遇也相對不足。若想吸取國外的工運經驗,關心國際勞工概況,能看一些英文的網頁,同步接收相關訊息息當然­是更好。國外的工運團體如勞動起點 《Labor Start》、勞動網《LaborNet 》、勞動紀實《Labor Notes 》及《國際勞動組織》等都值得參考。

2006年9月4日 星期一

走入安寧療護 貼近生命

【洪欣怡導讀】曾是叱吒風雲的酒家大姊大,一個特殊因緣讓張美麗脫胎換骨進入慈濟,走入癌末病患的世界,機敏的眼、善體的心、靈巧的口,無分晝夜的投入,美麗贏得毎個病人的­信任,當死亡就在前方不遠處,安心靠著她,幽谷同行。」引自於書中作者對張美麗的敘述。

《美麗相伴》一書是由張美麗口述,在聯合報任職記者的梁玉芳紀錄所完成。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是回首美麗的過去,以及讓它轉變的契機;第二部寫的是十個他所接觸­過的案例,而這些患者都用他們的生命在教育她,包括她罹患攝護腺癌的父親。

十九歲時親姊姊自殺,一屍三命,在她年少心靈中埋下了對生命深沉的啟示。後來為了還債,由酒家的幕後股東,走到檯前做現場經理。當年的美麗是這個圈子裡的名人,­人長的漂亮,手腕一流,業務做的頂呱呱。誰也沒想到,有一天她會脫下勞力士,跑到醫院裡去倒尿桶;天賦的敏會善巧及細膩,加上後天的生活際遇,使美麗能超凡地貼­近受苦的蒼生心靈。慈濟供給她一個舞台,但淋漓盡致地舞出,全靠她自己的慈悲與智慧的雙翅,他是人性光輝的極致。

「一個家庭裡有一個人生病,就好像一盤弄亂了的拼圖,散落了一地。」那是人間至苦,而醫院裡這樣的事,天天,刻刻,都在發生。(頁62)美麗一直都有寫日記的習­慣,「我是位病人寫日記,因為他們是用生命在教導我。」美麗說,志工是要讓病人可以信賴,但不能依賴你,許多重大決定,他們仍然必須自己來。生病不是對生命繳械­,不能輕易交出人本來擁有的自主權。(頁78)

美麗總是對想聽她故事的人說,能在病人生命的最後時分與他們相遇,他們願意在病苦時接納她這個陌生人,對她敞開心胸,談他們的痛、談他們對死亡的恐懼、一生的懊­悔、對家人的不捨……,那是她的福氣。她深深的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把她由病人生命中學來的功課,再傳下去──活著,是如此珍貴。(頁90)

美麗從事安寧志工後,漸漸有人邀她分享心得。一路帶領她走入安寧療護領域的趙可式老師叮嚀學生,要尊重病人,若要使用病人的照片,必須取得當事人的書面同意,才­能公開使用這些影像紀錄,保護病人的隱私權。在拍攝或照護過程中,一定也要和醫師及護士有良好互動,事先告知,並取得他們的同意,不會干擾到醫療行為。(頁92­)

「志工要考慮病人的感受,不要自己成為驚慌製造機。」(頁94)等到美麗成為病人,才能體會病人都是由外人的表情、反應來探知自己到底有多嚴重,因此家屬及探訪­者如果驚慌失措,對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是很大的精神負擔──擔心自己是不是不行了而醫師沒說實話,也擔心親人是不是會崩潰?

美麗說,面對病體,只要將心比心,多些「敏感」和「同感」,用些想像力,許多事情就很自然。像是戴上手套為病人清出宿便,「就像是幫小嬰兒擦屁屁。一樣是排泄物­,為什麼對嬰兒,我們就覺得很可愛;對生病的人,就要嫌惡?這不是很奇怪嗎?」(頁100)

這些年下來,對生死、對臨終關懷,美麗有著很深的反省,在一次心得分享的講稿裡,她寫著:

毎天每人要對自己做好臨終關懷,因為人生是無常的,生病不一定會死,死的不一定是癌症。最好的臨終關懷詮釋就是──平時照顧好自己的心。

當志工要學會放寬「期待他人回饋」的尺度。剛開始做志工,可能是一種作業吧!應付一下自己內心的虛榮感(想討些掌聲),後來又覺得不錯。慢慢越做越融入。我可以­用很多是找藉口不到醫院去,可是還是會很想去,因為從中我可以看到人生,再由生活中反映我的人生意義。

很多志工都會說,有很大的無力感,我想提出來一點,我自己怎樣讓這個無力感減低的小小心得。

我記得很清楚,我的指導老師趙可式博士,她講過:我們做這件事情,在病房服務,到底是為了病人的需要還是為我自己的需要?我們常常要分清楚,做這件事情是為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還是真為了病人的好處。

當我感覺到無力的時候,我會覺得為什麼我會有這麼大的無力感,是我自己的成就感無法得到滿足,或者是我對我自己期許落空,所以導致我有這麼大的無力感?我會開始­反省,當然也因此會破解我一點點的無力感。本來我們都是有限的,我承認我的有限!因此,在走進病房之前先做一個祈求:願自己所做都是為了利他,而不是利己。(頁­110)

「志工要懂得怎麼說話才得體,」幽默當然很重要,但美麗提醒:有多少交情,說多少話。互動是沒有固定規則的,唯一標準就是「識相」,見機行事,以己心度他心,既­敏感又能同感。

說來容易,其實志工並不好當,不是懷著一顆善良、助人的心就可以穿上志工背心、出發到病房了。志工惹哭病人,聽來荒繆,卻是真實。美麗說,她看過兩位志工關懷癌­症病人,初次見面,就問:「可憐哪,怎麼年紀輕輕地就得這種病?」問者是沒有惡意啦,可是越問,病人的老母親就越難過,後來竟然痛哭流涕,志工把人弄哭了,不知­道怎麼開口安慰,只好訕訕離開。美麗看了不忍,為家屬,也為志工,她們的挫折感一定很大,「助人也要有智慧」。(頁116)

美麗說,她常警惕自己,不當的詢問與沒有建設性的安慰,只有徒增病家煩惱,大忌之一就是擅自用因果論來解釋為什麼病人會得癌,「在病房說因果,有時就惹大禍,好­像暗指病家是造了什麼孽」,這種你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的事,不要強做解人如果不知道說什麼,不如什麼都不用說,有時只要拍拍肩,問有什麼可以幫忙做的,也就夠了­。

《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說:「思考死亡是為了活著的生命。照顧臨終病人是慈悲與愛的表現。」這些,張美麗都親身實踐了。

書名:美麗相伴

作者:梁玉芳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二00二年五月十五日

2006年9月3日 星期日

和賴聲川學創意

【牛姵葳導讀】「創意是人類最嚮往的一種能力,但我們卻不了解它,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擁有它。」〈頁28〉這是賴聲川下本書最大的目的與動力。在自序裡他提到,大部分人認為創意­是一件神秘不可能「教」的事情,但回想起他自己的創作道路,他覺得自己是從不會慢慢摸索到會的,因此創意應該有方法教才對,就是這個信念演變為日後書中的「創意­金字塔」。

作者賴聲川是創意源源不絕的創作人,1954年出生於美國華盛頓,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戲劇博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他29歲開始劇場創作,至今編導過無數舞台劇、電影、電視影集、劇場導演作品。

雖然身為劇作家,賴聲川認為創意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人人都有創意的能量。前幾年他在印度菩提迦葉,佛陀頓悟的地方,參加一次佛法研習會,在那充滿創意的地方­,他突然有一種新的體認,那就是現在創意教育都在藝術的場域中進行,但太多跟創意有關的學習必須在藝術以外的場域發生才對。他當時的心情是:創意固然神祕,只要­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它的過程、它的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學習它。 

本書就是依照這個原則來逐一剖析「創意」,把創意當作一個金字塔,集合了許多元素,再一層一層由大而小,由外而內抽絲剝繭,使即使對藝術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一窺­創意的祕密。本書大致上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第4章)從創意的基本定義、以及創意的迷思出發,感嘆現在風靡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只不過是各國政­府用來為國家賺大錢、創造市場而想出試圖「經營」創意的各種辦法,創意淪為資本市場另一項可剝削的原料。

有一次他念小學的女兒參加演講比賽,學校事先公布十個題­目,讓學生臨場抽題發揮即席演說的創意。其中有一個題目叫「我的爸爸」,他女兒有兩個同學在《國語日報》上找到一篇叫「我的爸爸」的文章背了下來,準備萬一抽到­時可以派上用場,不巧的是,兩個人剛好抽到同一題,而他們竟然不會講了,讓台下一片愕然。「我的爸爸」的例子雖然只是一件小事,卻點出了社會的嚴重弊病,我們因­為既定的社會結構、深根的傳統思想,使得我們的創意還在原地踏步,社會營造的創意假象,充其量只不過是僵化的創意。

而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創意,創意能學嗎?這點也是令很多人不禁懷疑的部分。他舉出他個人創意經驗中,《如夢之夢》的創意過程來說明靈感顯現的過程,在創意過程中,­我們的腦子就像一台神秘的電腦,平時自動蒐集並且在記憶體某處儲存這些檔案,這些檔案就是創意的原始材料,而在靈感產生創意的那一剎那,這台電腦會有一種機制知­道該從哪裡抓出檔案,然後將這些不同的檔案組合在一起,形成創意構思。人人都能發覺自己腦中那台神秘的電腦,只是看我們自己有沒有組合、並且開啟這些檔案的能力­。

第二部分(第5章~第13章)是真正在談論「創意金字塔」本身。在前面幾章解釋了創意的定義、迷思之後,他開始把自己所體認到的創意理論化、製作成創意地圖,希­望藉由簡單明瞭的圖解讓讀者了解創意並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可以按部就班的學習,是有跡可循的。創意金字塔左右兩端是「生活」和「藝術」兩個場域,分別進行兩種­性質不同但功能相連的學習,「智慧」與「方法」。它們各自連結到底層更大的神秘泉源,創意的泉源。

有一次他和鋼琴師傅聰聊天,傅聰感嘆最近在國際鋼琴大賽中看到­一些年輕人,手指頭太厲害了,可是卻不知道音樂在哪裡,創意的兩大部分「方法」和「智慧」,就是傅聰所指的「手指頭」和「音樂」,現代創意的最大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體系早已把本來一體兩面的事分開隔離,全世界的藝術教育都只重視其中一邊的「方法」和「技巧」,而忽略另一邊的「智慧」,因此創意金字塔的發明,就是希望­打破過去傳統的迷思,平衡「方法」和「智慧」,找到創意真正的學習路徑。

第三部分(第14章~第16章)是在了解創意金字塔之後,如何融合整個金字塔,重新設定自己內心的電腦,讓自己隨時保持在「創意模式」。創意就像一個遊戲,只要­作業系統一旦設定成功,世界自然而然變成一個創意樂園,供我們的想像力和組合力任意玩耍。但創作中,最困難的就是開始。

通常創意構想形成之後,最困難的是第一步­,困難的理由之一,創意作品本身的有機性、完整性,一根草是完美的,同樣地一整棵樹也是完美的,創意工程必須建構出具有完整生命的作品。困難的理由之二,創意的­神秘性並不因為創意構想出現而停止,創意是發現的旅程,必須找到執行的方法。「做」是賴聲川解決第一步無法下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有些事情,­在做之前必須學會做,這些事必須靠「做」才能學。另外建立個人儀式,還有徹底的獨處,都是幫助我們找到靈感,並且發揮創意的方法撇步。

在失命中尋找藝術、還是在藝術中尋找生命?賴聲川在書末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生活和藝術絕對有極高的相連性,但是創意人必須區分兩者,在藝術中我們是藝術家,在生­活中我們是人,許多人卻誤以為創意人的天才就是把生活和藝術混為一談。爵士樂手明格斯說:「誰都能把簡單的事變得很複雜。

真正難的是把複雜的變簡單,不可思議的­簡單,這才是創意。」終究,創意的關鍵還是在聽從自己的心。創意的力量是偉大的,我們的創意能到達什麼樣的境界,最終還是得回到我們的創作動機,更重要、最關鍵­的,還是在相信自己的創意潛能。「最偉大的創意就是改造自己。(吉美欽哲仁波切)」《賴聲川的創意學》,希望能成為打開你潛在創意、改造自己的一把鑰匙。

書名:賴聲川的創意學

作者:賴聲川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二00六年六月二十九日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