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12月31日 星期五

齊東老街 走過歷史的歲月


生命力記者/陳祈廷報導


雨絲穿過齊東公園的香果蒲桃樹,帶來些許涼意,座落於齊東街五十三巷的日式宿舍群,墨黑的屋瓦透露出它的歷史軌跡,靜謐中氾著一股古樸的美麗。

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係台北城中心通往南港、基隆的要津,它也是目前台北東門城外幾乎唯一遺留下來的古街,源自清康熙年間「大加臘堡」地區通往基隆的古道;大約二六○年以上的老街,是台北盆地東西向聯絡道路,為自艋舺啟程,經城內,越東門,至莿仔埒─為齊東街一帶古地名、朱厝崙、中崙、錫口(松山)。

由於聯絡艋舺與錫口兩大港口,因此成為盆地運送米糧至河港的「米道」。清朝光緒十六年周氏家族開發本區域,當時名為「三板橋庄」;日據時代大正九年台灣總督府更改地方官志,劃分齊東街一帶為「幸町」,當時多為灌溉水田與池塘;大正十一年,台灣總督頒佈了「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造就了齊東街一代特殊的日式宿舍群落。

齊東街五十三巷四、六、八、九、十、十一號與濟南路二段二十五、二十七號等房舍,經會勘確認古蹟與歷史建築保存價值,其中齊東街五十三巷十一號已指定為古蹟。由於這些日式宿舍不動產屬台銀所有,且前陣子台銀有意標售,加上日前部份日式建築又遭有心人士蓄意破壞,促使齊東文史工作室的居民大力奔走,請文化局幫忙,目前宿舍是暫緩拆除標售,但未來如果沒有配套方案,日式宿舍的未來仍是岌岌可危。

齊東文史工作室理事長褚陳寶貴說,目前先以已列為古蹟的五十三巷十一號做重點規劃,請文化局著力維修,但她也無奈嘆道,日式宿舍雖然是珍貴的歷史資產,但目前修繕無時間表,是不是會落入「指定保存卻任其傾頹」的命運,實在難說。

齊東街對多數台北人來說,可能從沒聽過,但它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產,日式宿舍群落完整,建築庭院保存完好,還曾出借給偶像劇「流星花園」當作女主角杉菜的家,可見其珍貴風貌。如何善用這項歷史資產,走出齊東街的新樣貌,亦是齊東文史工作室與社區居民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齊東文史工作室總幹事張揚表示,齊東街未來有潛力被規劃成公園巷或遊戲巷,日式宿舍群落與齊東公園扮演著台北城東區最精華,最具有文化生態的角色,也希望成為台灣都會未來都市計畫中,一個文化生態的具體保留區。

大稻埕偶戲館 留住最後的「傀儡」

【李書琴報導】座落於臺北市民樂街的「大稻埕偶戲館」,與有年貨大街之稱的迪化街相鄰,佔地不是很大,但裝潢擺設卻有著濃濃的古早風味,一些幾乎要失傳的戲偶以及逐漸消失中的偶戲文化,在館內都能夠找到他們的影子。

在偶戲館中,許多展示的戲偶及相關物品大多年代已久,傳統表演的戲台、幾個幾乎失傳的偶戲,如傳統閩南戲偶、「聖石傳說」中所謂的金光布袋戲以及從世界各地蒐集的戲偶,讓大家能了解傳統戲偶的樣貌;其他還有表演時所需要的道具、衣服等等,都有所展示,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處濃濃傳統風味的文化空間,館長卻是個金髮碧眼的荷蘭人,羅斌。

館長羅斌,一個從荷蘭遠赴中國來研究偶戲的外國人,在荷蘭研究漢學的他,到大陸學習中文時,第一次接觸到中國傳統的偶戲,從此便對偶戲文化著迷不已。羅斌說:「因為它平民化,讓我更能從偶戲的世界,去體驗中國人的生活。」

中國偶戲文化起源很早,元朝時期便已出現,幾世紀以來,偶戲一直都是市井小民的休閒娛樂,然而清末民初,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卻讓偶戲文化在中國出現失傳的危機。偶雕師傅賴世安說,文革時期紅衛兵到百姓的家中搜尋任何有關中國的傳統文物,當時若被找到就當場處決。中國的戲偶是代代相傳的,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戲偶,當時百姓為了保命,又不想家族相傳的戲偶失傳,不得不委託當時居住在中國當地的外國人帶著他們的戲偶逃出中國,現在留在中國的戲偶是少之又少。而至於台灣,儘管不受文革的摧殘。但早在日本殖民台灣時期,因覺得台灣的戲偶具有保存的意義和價值,將許多戲偶帶回日本收藏,戲偶的數量也已相當稀少。

在文革時期,被外國人夾帶出關的戲偶,部分在中國已經找不到,加上大規模的破壞,有些在世界上也已是碩果僅存。在偶戲館內展示的「懸屍偶」,及西方俗稱的傀儡,就是在文革時從中國流出來的,世界上懸屍偶的數量很少,賴世安說:「製作懸屍偶的技術,在中國已經失傳了,現在僅存的幾尊都是無價的。」

戲偶流散世界各地,目前戲偶種類、數量收藏最多的就在法國。主要是因為,以藝術欣賞的眼光來看,中國戲偶的色彩與生動性都具有收藏的價值,偶雕師父賴世安說:「未來想要看到中國傳統戲偶,居然要到國外才看得到,真是中國人的悲哀阿。」

羅斌對偶戲的執著及研究,使他開始保存偶戲文化的旅程。因緣際會下遇到了當時正在替政府推廣偶戲文化的台原文化基金會理事長林經甫,兩人便開始著手討論建立「台北偶戲館」,羅斌和林經甫為了建造一個偶戲館,就將私藏的珍貴戲偶捐出。賴世安說,但當時政府建立台北偶戲館後,由於之間協調有點問題,於是羅斌就和幾位台原基金會的成員,自立門戶在大稻埕另外設立了「大稻埕偶戲館」,繼續他們保留將要失傳的偶戲文化。

「大稻埕偶戲館」對偶戲的推廣不遺餘力,每個星期六都有表演。藉由對表演方式的改良,與外國的文化結合,用生動活潑的表演方式吸引現在人的注意,從傳統偶戲單方面的表演方式到現在能夠利用偶戲和台下觀眾對話,這是另一種偶戲的表演方式。

館內的戲偶、劇中大多的主角都經由偶雕師父陳錫煌及其徒弟賴世安親手雕刻,從衣服到戲偶的身體,都是經過他們的設計而創作出來的;而其他配角,羅斌說,大部分都是用根據劇情的需要而添購。至於劇本的構思,羅斌說:「沒有刻意將中國傳統劇本和西方結合,是自然而然的將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融入戲偶的生命,透過不同的生命感受呈現出不同的劇情。」這也是偶戲館表演方式多變的原因。

偶戲館計畫不久後,將偶戲館遷館到西寧南路上,利用更大的空間將所有蒐藏的戲偶展示給民眾,讓更多中國人能夠重視自己的文化,期望能地方的傳統文化在台灣的土地上根留,也將會藉由不斷的「創新」開闢偶戲文化的另外一條路。


大稻埕偶戲館
地址:台北市民樂街66號1樓
TEL:(02)25529079
FAX:(02)25528344
E-mail:ttt.puppet@msa.hinet.net

2004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推行導盲犬 北高兩市大不同

生命力記者/劉冠妏報導

一九九六年,台灣出現了第一隻導盲犬Aggie。導盲犬主人柯明期在台北不斷向政府申請法令,經過八年的努力後,才在今年六月十號正式通過「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立法保障導盲犬的工作權。反觀高雄市,在今年二月二十日就三讀通過「視覺障礙者使用導盲犬自治條例」,首創台灣導盲犬使用者行進權的法令依據。

在高雄市通過自治條例時,還未有服役中導盲犬在高雄市工作。今年六月五日,高雄市才有兩隻導盲犬正式開始執行任務。依據自治條例規定,高雄市所有的公共場所皆不得拒絕導盲犬隨行的視障者進入,違者經勸導卻限期未改善者,最高可處以一萬元罰鍰,此法令於今年十二月一日正式實行。

台灣導盲犬協會秘書長陳長青表示,當時所有導盲犬都在台北工作,卻沒有正式的法令來保障牠們,而高雄市通過的自治條例是台灣首見保障導盲犬的相關法令,為台灣導盲犬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正式宣告並保護導盲犬使用者應有的權利。

台灣導盲犬協會教育主任李政忠表示:「當初與高雄市長謝長廷簽署歡迎導盲犬友善都市宣言公告時,想說這應該只是政治人物形式上的動作而已。」但經過半年多來與高雄市政府的合作溝通後,從簽署公告到與教育局推動生命教育課程-「認識導盲犬」、舉辦導盲犬自治條例公聽會等等,高雄市政府都全力推動宣導導盲犬,讓他很感動。

李政忠說:「高雄市的做法是先教育民眾,訂定法令後才讓導盲犬執行工作。」先向學生教育,再到各醫院、銀行、百貨公司辦宣導活動,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才能夠有萬全的準備,也保障導盲犬的法令通過後,讓導盲犬工作無障礙。而台北市卻是先有導盲犬後,才逐漸向政府各個機關申請相關的行政命令。

李政忠表示,目前在高雄市一百五十餘所各級市立學校主講「生命教育,認識導盲犬」的宣導課程,目的是為了讓更多人真正的了解何謂導盲犬,讓導盲犬在高雄市的發展更為順利。而台北各級市立學校並沒有這樣的宣導課程,但若校方願意舉辦認識導盲犬的活動,台灣導盲犬協會很樂意協助讓更多的人了解導盲犬。

陳長青表示,由於導盲犬制度在台灣的起步較晚,在法令層面上缺乏經驗,因此在過去只有行政命令保障使用者與導盲犬權益。現在,北高兩市都已經有保障導盲犬的基本法令通過,接下來就是要教育更多的民眾真正的去了解導盲犬。

2004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正德國中導覽社 淡水古蹟好鄰居


生命力記者/蔡依芸報導


滬尾砲台是淡水古蹟園區重要的歷史遺跡之一,走過當年劉銘傳親題的「北門鎖鑰」門額下方,學生們正分組進行著導覽小志工的培訓工作,他們是台北縣正德國中的學生。「大家看到地上的圓形基座,就是從前放置主砲的地方,因為大砲全部被移走,現在滬尾砲台已經看不到大砲了…」正德國中二年級的郭俊麟為學弟妹解說著砲台的歷史。

正德國中鄰近淡水古蹟園區,為了建立學生對地方文化的認同與了解,同時培養他們服務的精神,學校特別成立文化導覽社。每個星期三下午的社課時間,社團成員在指導老師陳傅俊的帶領下,前往淡水紅毛城或滬尾砲台進行導覽解說、培訓和環境維護工作。由於紅毛城建築年代久遠,結構損壞,目前正封園整修中,因此文化導覽社現階段將服務重心放在滬尾砲台。

來到滬尾砲台,學生會機動性地為個別參觀的遊客導覽、解說。另一方面,他們也依據領域的不同,分成「地理形勢」、「砲台佈局」、「動植物生態」、「歷史背景」四個組,階段性地做導覽培訓,透過反覆的練習模擬,加強解說技巧與熟練度。此外,學生們也配合園區方面的需要,協助從事古蹟維護和清理水溝、打掃落葉等環境整理工作。

正德國中二年級的李偉廷原本是一位害羞、內向的小男生,然而古蹟導覽工作幫助他突破了許多心理障礙,李偉廷表示,加入文化導覽社參與培訓後,除了學會如何解說、介紹歷史古蹟,獲得成就感外,最令他開心的是,現在他已經可以在陌生遊客面前大方地侃侃而談了,擔任導覽小志工讓他建立起自信心,說話變大聲,也使他的性格變得開朗許多。

「導覽工作讓我感到很充實、快樂,每次為遊客解說,我都在心裡告訴自己要把最好的表現拿出來。」接待過香港社區發展研究單位外賓的陳俊彥同學說道。由於家族中多位成員都從事文史保存相關工作,耳濡目染之下,陳俊彥從小就對歷史古蹟充滿興趣,他表示,導覽工作除了可以吸收更多關於文物古蹟的知識,也訓練出流暢的口語表達能力,這些都是在課堂中無法獲得的東西。

淡水紅毛城導覽志工隊長陳傅俊表示,對於許多參觀淡水紅毛城和滬尾砲台的遊客來說,接受這些小導覽員的帶領、介紹是相當新奇的經驗,幾位導覽小志工優秀的精闢解說更讓他們印象深刻。雖然有部分學生在面對遊客時顯得有些膽怯,說話聲音小,解說也較為生硬,但他們的努力與服務精神仍贏得遊客們的正面肯定。有了這群導覽生力軍,也讓歷史悠久的淡水古蹟園區充滿了蓬勃的朝氣。

陳傅俊目前也擔任文化導覽社的指導老師,他特別指出,不少參加文化導覽社的學生原本在班上的學業成績排名都是倒數的,然而藉由服務學習的推動,從事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擬出導覽解說稿,實際導覽訓練,到事後撰寫心得報告,透過聽、說、讀、寫的多元學習,除了增進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讓他們領悟到唸書的方法,在術科表現上有顯著的進步。

「過去許多在地的學生,現在都回來淡水從事文史發展、古蹟維護等相關工作,我相信只要秉持著『教育生根,文化傳承』的精神,將服務學習融入鄉土教育中積極推展,將來這些孩子一定會再回來,發揮所長,為地方所用。」陳傅俊微笑著說。

2004年12月25日 星期六

白水藝文空間 邊緣團體好去處

生命力記者/李姿錦  

白水藝文空間位在台北市民樂街上一棟透天樓房,外面有一個大大的白色W招牌,沿著不到一米寬的小樓梯上去,昏暗的燈光,二十坪大的空間擺放著數張紅色和白色的沙發,牆壁上掛著這次展出的新畫。十年來,這裡是臨界點劇象錄劇團排戲及演出的地方,從去年開始,這裡才被當作藝文空間來經營與開放。

白水藝文空間這個名稱是出自臨界點劇象錄劇團最有名的劇作<白水>而來,此劇作是改編自家喻戶曉的中國民間傳說《白蛇傳》其中的〈水漫金山寺〉一則。團長詹慧玲說,十年前臨界點住進這棟樓房時,還是殘破和空無一物,經過一些簡單的整理及規劃,將原有作為排練的空間定名為<生活劇場>,開放劇場讓民眾進來看戲之後,去年臨界點希望這裡空間使用能更多元化,如舉辦個人小型畫展或是工作坊,於是由團員集資,請來EGG知名設計師連浩延設計目前二樓的空間,這個「生活劇場」才逐漸具體而轉型,目的是塑造一個舒服且多功能的空間。詹慧玲說,「一個舒服的空間,才會激勵出更好的創作」。

白水藝文空間內包括二樓藝文咖啡、展覽場,及三樓生活劇場,平日晚間在這裡也積極舉辦各種小型演出及讀書會,以非常自由、不設限的方式讓各種團體的活動在此交流。詹慧玲說,這裡提供像婦女團體、同志團體、一般邊緣或非主流團體,甚至是愛滋相關防治機構的病友來這裡交流討論,整個空間都可以給預約的團體使用,完全不受限制。

店長李國安說,來這邊進進出出的幾乎是搞藝術的人,會看到滿多形形色色或是滿奇怪的人來,但是一般的民眾來也都說這裡很特別,甚至介紹朋友來。曾經這裡也辦過人體模特兒的表演活動,找來了許多專業人體的模特兒作主題式行為表演。李國安說,「應該只有這間咖啡廳有這樣的演出吧!因為模特兒都沒穿衣服在這裡走來走去呢!」。

「我們容許各種的可能性發生!」詹慧玲說,「甚至是SM團體要在這裡作示範教學,也都沒有問題!」。由於像愛滋團體或是SM團體都需要一個私密的空間,而白水藝文空間就是提供這些團體一個不受束縛的自由環境,在這裡,費用便宜,看情況,最基本的,每個人茶水、場地費只要一百元,且時間不受限制,即使平日只在晚上開放的白水藝文空間,只要有團體預約,就會開放給其使用。如果和詹慧玲交情好或團體真的經費拮据,只要活動有意義,價錢好商量。

令詹慧玲印象最深刻的是,白水的生活劇場曾經舉辦了SM相關主題之戲劇表演,場場爆滿,結果過了不久,許多觀賞完表演的朋友就集結起來,在白水裡成立了SM組織,詹慧玲說,這個空間聚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朋友來這裡參加的活動,她認為,這些行動都是社會運動的一部分。

就如同位在新生南路的茶館紫藤蘆茶館,是當時台灣反對運動的重鎮,詹慧玲也期許白水藝文空間可以藉由如此自由經營的態度,以推展藝文活動的方式參與社會運動的進行,如同她對身為一個劇團的臨界點劇象錄所該扮演的腳色一般期許著。

白水藝文空間

地址:台北市民樂街68號2樓

電話:02-25529550

開放時間:星期一休館;二~五PM5:00~11:00,六~日PM2:00~11:00



延伸閱讀:

1.白水藝文空間

2.臨界點劇象

親善天使團 經營「走動動物園」

生命力記者/陳致良報導


「動物親善天使團」用實際行動,走出動物園,把愛傳出去!台北市立動物園所屬的志工團隊成立「動物親善天使團」,組成「走動動物園」主動走出戶外,台北市立動物園推廣組志督導工王定新表示,「動物園用溫馨傳遞和諧,把愛傳送給無法來園的民眾,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動物、喜歡動物、關懷動物,一舉數得。」

「動物親善天使團」精心打造「走動動物園」,王定新指出,一旦有符合單位申請預約, 「動物親善天使團」會帶著動物標本、骨骼模型、皮毛、小昆蟲如蟋蟀、小動物及透過幻燈片、錄影帶認識動物等組成小小「走動動物園」,讓身心無法自主的弱勢族群能夠感受親臨動物園的悠閒。
 王定新說,「動物親善天使團」是於二OO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配合台北市動物親善大使無尾熊新館落成之際成立,同時宣佈推行「把愛傳出去」溫馨行動,通過觸覺、視覺、聽覺三管齊下,積極打造「走動動物園」,希望能夠借無尾熊保育大使的親善形象,讓社會大眾感受動物園的社會責任。

動物親善天使團成立後,前後驅車前往桃園「關懷長期呼吸照護兒童病友聯誼會」探望靠吸管維持生命的小朋友外,也到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城區部附設醫院」為年老病患者服務。 

雖說服務時間僅有一至兩個小時左右,不過,事先的籌備工作難免花費不少功夫。王定新以到桃園「關懷長期呼吸照護兒童病友聯誼會」服務為例,「由於動物本身可能具有衛生方面的問題,因此,動物親善天使團在考慮是否帶著活體小動物隨行時,就必須與申請單位先行溝通。」

王定新說,當時負責「關懷長期呼吸照護兒童病友聯誼會」醫護工作的護理長,在與「動物親善天使團」從不同的專業領域考量後,共同想出一個特別的點子,「我們決定使用昆蟲箱來布置一個蟋蟀的家,從蟋蟀的鳴聲,營造出一種大自然環境的氛圍」,動物親善天使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首次任務。

王定新表示,動物親善天使團在「把愛傳出去」溫馨行動進行之際,除了藉由幻燈片、錄影帶等器材將野生動物如大象、企鵝、無尾熊,獼猴、梅花鹿等介紹給大家外,也不忘向大家宣導生態保育觀念,「我們始終相信,愛護必須先透過認識與瞭解,之後自然能引伸到關心與關懷。」 

對於宣導生態保育觀念,王定新舉出實例,動物園會攜帶自製的動物生態影像紀錄影帶,如「企鵝非常影帶」就是藉由邊播放,邊請解說志工在旁搭配做趣味旁白。志工透過動畫、講故事方式,再運用製作簡易手工藝以及玩遊戲等方式,讓「參觀者」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學習如何保護野生動物。

「把愛傳出去」溫馨行動曾透過媒體報導,同時在動物園的官方網站設立申請的訊息,不過,外界反應普通,王定新表示,「動物親善天使團」並沒有氣餒,「雖然僅有兩次的活動,但我們深刻體悟到社會上還是有人沒有行動能力走訪動物園的。」因此,動物園將會繼續推動這項活動。

至於「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城區部附設醫院」的服務,王定新說,幻燈片可能無法吸引老人家、動物貼紙對長者也無法發揮功效,原來老人家最愛動物毛皮,「記得剛開始時,那些老人家對道具教材沒反應甚至有點抗拒,到最後反而抱著毛皮不肯放手的舉動,讓志工們哭笑不得。」

此外,貼心的動物親善天使團也在活動結束時分發動物貼紙給「參觀者」,作為「到園一遊」的紀念。

另一方面,台北市立動物園志工服務隊副隊長黃顯章表示,「物親善天使團成軍兩年,兩次的任務都很成功,不過,服務的需求與原有預想落差不小。

有鑑於此,黃顯章說,即日起,只要是身心障礙團體、且無法親自到動物園參訪的團體,例如醫院、特教學校等,以一天往返行程為限,都可以向動物園申請動物親善天使團的到訪,讓「把愛傳出去」以實際行動走出動物園,融入社會各個角落。



延伸閱讀:
1.動物親善天使團送溫馨

圖說:「動物親善天使團」組成「走動動物園」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動物。左起長頸鹿姐姐、王定新、黃顯章。

2004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紀和成 舞動生命奇蹟

【李喬偉報導】二十二歲的紀和成,是鳥與水舞集的成員,這個舞團由視障和肢障者組成,常到各地為受刑人和身心障礙者演出。雖然紀和成有視覺障礙,在舞台上,他仍自信的舞動肢體,跳出曼妙舞姿。

紀和成小時候,因為看東西看不清楚,去醫院檢查,被診斷罹患視網膜病變,雖然雙眸看起來與正常人一樣,但視力卻會逐漸退化,終至全盲。

視覺的障礙,從不影響紀和成的求學意志。從國小到高中,他唸書總是藉著字體放大機來閱讀,因為字被放大,螢幕上一次只能顯示一、兩個字,而文科的字多,念起來特別吃力。紀和成說,最不好唸的科目是地理,因為地圖在放大機上,只能看一部分區域,無法一次看全圖,需要自己在心裡拼湊全貌,所以考地理的時候,他都用心靈地圖來作答。


高中念三重工商的資料處理科,課程用到許多數據表,常看到眼花撩亂,而考試的時候,無法用字體放大機,所以每次碰到數據表,紀和成只能把臉貼近看考卷,然後拿著一把尺,對齊一排排的數字,從上往下、從左往右找。

高中畢業後,紀和成曾報考技術學院的資處科,但是那間學校中途改制,招生名額變少,視障保障名額也隨著減少,他因而落榜。這個突發狀況,讓紀和成的母親,驚慌地跑到學校去理論,校方也說了各種理由,最後他們的結論是,反正視障看不到螢幕,學電腦也沒用。

這個挫折,讓紀和成體認,以後不可能朝電腦的方向走,他下定決心要學一技之長,於是進入新莊市盲人重建院,學習點字和按摩技術。

在學習按摩技能的期間,紀和成加入鳥與水舞集,他知道自己的眼疾無法治癒,但是藉著運動可以減緩視力退化,而自己也喜歡戶外活動,正好藉著舞蹈來活動肢體。

紀和成表示,剛開始學習舞蹈,常會擺錯姿勢,和團員互相碰撞,但是顏翠珍老師都會分段做動作,讓團員觸摸她的肢體動作和表情,團員再從內心自行揣摩舞蹈意境,慢慢就能體會老師要他們表達的動作。

「和成非常有上進心,也很樂觀。」顏翠珍表示,紀和成雖然有視覺上的障礙,但最重要的是跨出那份「心的障礙」,透過自信的舞動,可以讓他感受到自己無限的潛能。

現在除了參加舞團,紀和成也有按摩工作,但是為了和舞團一起演出,他每個禮拜六都會向公司請假。他表示,以後不太可能當舞蹈家,現在跳舞純粹是興趣,因為眼睛終究會全盲,最後還是得靠按摩維生;但是藉著舞蹈,找到了讓他在生命中堅持下去的動力。

2004年12月22日 星期三

新莊社大生態社 自然保育自己來


生命力記者/安鴻綺報導

來到位於台北縣泰山鄉中港西路一百三十六巷裡,這裡有一塊被新莊社區大學稱為「生態園」的實驗農地,是由一批生態志工們共同規劃及營造的新大自然生態系統。

標榜著完全無毒、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無鋤草機的「生態園」,總面積約有三千三百平方公尺,這是新莊社大生態關懷社於今年八月十日正式成立後,自九月開始,由十五名社員集結起來,利用鋤頭親手進行農地上的挖掘。提供這塊土地的新莊社大生態關懷社社長,也是自然步道協會生態解說員的鄧旭容表示,一開始他是鑒於現今台灣的土地多被人為過度使用,失去了原有的生態平衡,所以想藉由提供這塊土地,結合新莊社大後來因應的「生態志工培訓課程」,把專業知識應用在實際操作上,將生態保育的概念與知識推廣出去。
 鄧旭容表示,「生態園」主要分為三大區塊,第一區為農園區,為有機植物的種植區,基本上社員可以將自己喜愛的植物或種子帶來栽種,現在已見蘆薈、到手香和蕃薯葉等生長成效;第二區為昆蟲鳥類區,主要多種植一些可以吸引昆蟲的食草,如:三刈葉、柚子、白鷄油、台灣天仙果,和一些誘鳥的植物,如:番石榴、桃子、山櫻花和木瓜等,目前已見蝗蟲、青蛙等動物出現;第三區則為自然演替區,即是放任植物自由生長,在完全不受人為干擾的狀況下,讓土地自然生長,「想藉由這樣的方式,來達到生態平衡」,他說。而且,在生態園裡,為了不讓台灣的固有植物滅絕,因此多以栽培原生台灣的植物為主,如:茄苳、水柳、構樹、楠木、樟樹、血桐、芒草、田菁等。

「生態園」裡所使用的是有機肥料,社員們將天然的落葉雜草、動物排放出的糞便,加上各自從家裡帶來的廚餘,用自然堆肥的方式,經過發酵後,便成了最天然的肥料。社員之一,同為有機堆肥專家的涂金鐘說,「我們就是要把垃圾的資源變成肥料,這是最傳統也是最無害的方式」。他也強調,這塊土地之所以被稱為「實驗農地」,就是因為所有的實際操作都是在理論的前提下所建立起來的,例如:混種理論,這是在同一塊地上同時種植十幾種植物,「若只種單一植物,會引起病蟲害,所以想藉由實驗性的種植來驗證這樣的理論是否成立。」涂金鐘說。

默默在這片土地上耕耘的生態關懷社成員,是一群對於生態保育具有高度熱誠的志工們所集結起來的社團,社員們於每周三上午及每周六下午固定到現場實地操作,從完全未被開墾的土地,到如今已見農園區與昆蟲區有茂盛的植物生長(見圖),社員們憑藉著一股傻勁,親手編織著這個屬於每個人心中的夢想,副社長簡婷玉表示,這一切真的都是從無到有,最初的概念只是單純地想讓這個工業都市多那麼一點點自然綠地,讓每天生活在城囂中的都市人,有一塊可以完全享受大自然洗禮之處,她笑說:「雖然忙碌的時候很辛苦,但是在留了這麼多汗後,只要吹到涼爽的風,就感覺很健康自在!」

此外,剛起步的「生態園」,除了可讓社員們達到親手栽種的樂趣,更能夠讓他們將自己栽種出來的「成果」帶回家觀賞或食用,體驗一下與市面上所販售的有什麼不一樣,因此,這樣的方式更有教育上的意義。而生態園未來的走向,即是朝著教學目標邁進,目前的藍圖是計畫與泰山地區鄰近的國中小學實行建教合作,所培育出來的種苗將提供學校作研究,讓這些小朋友可以親身體驗到大自然的奧妙,藉由實地觀察的方式,來建立他們對於生態保育的基礎知識。另一位副社長吳錦雲也強調,未來生態園裡的昆蟲鳥類區即是要建立一個「網市」,讓蝴蝶和其他昆蟲可以聚集在這裡,成為一個蝴蝶生態區,她也表示,動物、植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最大的網絡,「生態就是永續保育」,她說。



延伸閱讀:


新莊社區大學

行政院新聞局生態保育網

大觀國中服務社 文史導覽小尖兵

【蔡依芸報導】「我們現在穿過的迴廊很黑,請大家注意自己的腳步,小心別跌倒喔,過了前面這座寶瓶門後,耀眼的光線照在臉上,就像重見天日的感覺,這光景我們稱作『柳暗花明又一村』。」台北縣大觀國中二年級的黃子瑋向參觀林家花園的遊客解說著。

如同黃子瑋一般,大觀國中還有大約三十名學生擔任板橋林家花園的小小導覽員,他們都是服務學習社的社員。服務學習社每年會透過演戲和發傳單的方式,向一年級學生宣傳林家花園導覽志工的工作性質、內容,吸引有興趣挑戰自己的學生參加徵選。指導老師張雅婷表示,在第一階段的篩選中,他們會以台風與口語表達能力作為考量指標,通過的學生便可參與導覽員培訓。

在服務學習社的號召之下,今年約有六十多名學生加入培訓行列,他們人手一本由社團老師編撰的服務學習手冊,上面印著密密麻麻關於林家花園各庭院樓閣、一景一物的歷史淵源和相關資訊,學生們認真背誦著手冊上的資料,跟著二年級的學長姊穿梭在林家花園小徑間,汲取解說的經驗和秘訣,一邊動手不停歇的作著筆記,所有的努力都是希望在正式的導覽員考試中能有很好的表現(見圖)。

儘管懷抱著滿腔的服務熱忱也付出實質的努力,然而解說員考試對這些青澀的國中學生而言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去年參與培訓的三十六人中,最後只有十六人順利取得導覽員執照,不少學生在遭遇失敗的挫折後忍不住落淚,但最後他們還是收拾起淚水,每個星期固定跟著社團到林家花園做環境整理、古蹟擦拭等工作,以行動表達他們對社區文化遺產的關懷。

大觀國中的小小導覽員除了為到訪的其他中等學校學生做解說工作,也直接面對一般遊客,幾位表現優異的導覽員甚至可以接待外賓或國外姊妹校學生,用流利的英文向國外來訪人士講述林家花園之美。服務學習社社長林王育珉曾經兩次接待外賓,她表示,第一次為加拿大來參觀的人權學者解說時相當緊張,雖然學校的英文老師會事先幫他們擬好英文稿,但她仍會擔心忘詞等問題。有了第一次經驗,十一月份在為網界博覽會的外國老師導覽時,她已可用對話的方式和他們互動。

就讀二年級的王俐婷也是非常傑出的解說員之一,當初她會加入服務學習社,積極取得林家花園導覽員資格,完全是憑藉著一股熱忱與對歷史古蹟的喜愛。王俐婷說,得知有外賓來訪,他們事先都很認真的背稿,雖然實際上陣時難免會緊張,但從事英文導覽工作也磨練出他們的臨場反應,讓他們可以很快的接收外國人提問的訊息,並把自己要說的話在腦海中迅速的中翻英表達出來。對王俐婷而言,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互相勉勵就是最大的動力,陪伴著她在志願服務這條路上持續而堅定的走下去,日前她也順利進入二OO四年青少年志工菁英獎複試。

對王俐婷和大觀國中許多擔任林家花園導覽志工的學生來說,解說工作除了增長他們的歷史知識和對中國園林建築的了解,從服務過程中,他們也學習和陌生人接觸、應對的技巧,訓練出自己的口才與膽識。最重要的是,遊客們專注聆聽的神情和對導覽學生的讚譽,都讓他們感受到無比的充實感和快樂。

許多到林家花園參觀的遊客,在聽完小小導覽員的介紹之後都不禁豎起大拇指,對他們的服務熱忱也十分稱許。林家花園正職導覽員何麗玲表示,大觀國中學生在介紹導覽工作上都非常賣力、投入,其中有三位學生更是優異,表現水準和正式導覽員不分軒輊,部分學生雖然因為年紀輕、經驗不足,和遊客互動較生疏,偶爾會有怯場的情形,但大體上這些小小導覽員的表現都相當良好。「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莘莘學子對社區文化古蹟的熱情,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何麗玲說。

媒體識讀教育 進入國小校園

生命力記者/王才羚報導

台視董事長賴國洲成立「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目標是培養兒童多元思考能力,進而對媒體有批判性的思維。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媒體識讀教育著重兒童思想的啟迪,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總召集人曾敏玲表示,目前中心的資源,主要投入在國小師資的培訓,希望小學老師可以利用課堂外的時間,將媒體識讀教育落實到小學生身上。

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的前身為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主要是做研究來為閱聽眾發聲,並對電視文化現象作分析。二000年,創辦人賴國洲,有感於媒體環境在商業競爭下,傳遞越來越多帶有負面偏頗價值觀的訊息,長期下來會影響閱聽人的想法,將基金會改組為「財團法人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相信透過國小師資的培育計畫,可以將媒體識讀教育落實在小學生身上,提昇國內兒童媒體素養。

曾敏玲表示,教育中心推廣的對象是國小學生,希望從小扎根,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媒體識讀,並有媒體識讀的觀念,對於媒體釋放的訊息,有批判思考的能力,減少社會一些負面不好的現象。小學生一天內,有八個小時的時間都跟老師在一起,所以教育中心才有師資培訓計畫,曾敏玲說:「希望老師藉由課堂或是生活中培育小朋友媒體識讀的教育,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國小媒體識讀教育師資培訓計畫」目前邁入第九期培訓課程,每期半年,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寒、暑假,有兩天的培訓課程,內容有專題講座、媒體實務及媒體參訪,主要讓受訓的老師了解什麼是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研究員張宛瑜表示,對於新手老師,教育中心會請種子老師來實際教授如何製作教案和授課經驗;第二部分是每兩個月辦教學研討會,幫助老師彼此之間作心得交流;第三部分是在假期後四個月內,老師可以在固定班級每月實際教學一次,以便教育中心有效追蹤學生反應。

張宛瑜說,媒體識讀觀念可以運用的地方很廣泛,網路、廣播、電視等,所以希望老師可以把媒體識讀教育活潑、輕鬆化,教學時,注意師生間討論、同儕分享、小組辯論及實際製作媒體內容,以對話的方式,形成一種共同參與的活動,激發學生的想法。張宛瑜表示,很多老師會用媒體識讀的角度出發,利用當下的新聞事件或流行文化,與小朋友分享、溝通。

曾敏玲說,課程在每年寒、暑假採取自由報名的方式,來參加研習的老師,通常懷抱理想,來吸收新知,他們認為媒體識讀這方面的教育很重要,不該被忽略,但其實老師的外務很多,有些甚至身兼學校的行政事務,或是學校本身也舉辦研習活動,和媒體識讀的教學衝突,所以,希望教育部可以儘快落實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把媒體識讀教育落實到九年一貫教育中。

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目前已培育五百餘位國小教師,接受媒體識讀教育的學童達萬餘名,張宛瑜說,未來教育中心開始提倡「親子共視」,希望父母可以抽出時間陪小孩一起看電視,小朋友的心智尚未成熟,電視裡面有一些東西,需要大人去做引導,和孩子溝通,所以中心開始和一些家長團體接觸,宣導「親子共視」,希望讓小孩子有個正面的媒體識讀教育的基礎。

張宛瑜表示,現在小朋友喜歡上網,喜歡網路遊戲、MSN即時通,因此今年開始,教育中心針對兒童心理學和網路媒體識讀部分,開授進階課程,希望可以讓媒體識讀教育更多元,可以影響更多孩子。教育中心的四位研究員,也開始走進校園,和各個小學的教師會合作,以遊戲或辦理講座的方式,和小學生有更近一步的互動。

另外,媒體識讀教育中心,目前的出版品有,媒體識讀教育月刊及媒體識讀教育叢書等視聽教材,其中媒體國小識讀的教學手冊有兩本,一本是「我把遙控器變聰明了」,這本教材是針對高年級學童所設計,包括引導兒童解讀電視語言、了解戲劇綜藝與廣告、破除刻板印象及了解電視暴力等,另一本是「媒體教育親子學習本」,針對中、低年級學童設計的教案包括:培養正確收視習慣、認識電視分級、卡通知多少、建立兒童消費關和介紹電視新聞等。


延伸閱讀:

1.媒體識讀教育中心

王虎城愛心馬拉松 分享志工經驗

生命力記者/陳致良報導


過去二十二年來,當你走入台北圓山動物園或是目前的台北市立木柵動物園時,是否被一位個頭小、音量大,穿著黃色背心,上面加繡「問我」字樣,手持擴音器的志工伯伯吸引?若你有問題向前去,對方一定熱心為你介紹動物園的一切,沒錯,此人就是人稱「王老虎爺爺」的王虎城。

台北市立動物園七十五歲的資深義務解說員王虎城,是動物園志工隊裡服務最久、年資最深的隊員。認識他的人都知道,王虎城現在仍可安步當車,徒步縱橫陽明山曲徑,臉不紅、氣不喘,輕鬆登上大屯、七星主峰,甚至在幾年前從清晨由淡水的家摸黑慢跑到木柵當志工,可謂老當益壯。

他表示,五十二歲那年從軍中退休後,一心打算找個不要錢、但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情來做,某日,報上一則「動物園招募義工」的新聞吸引了王虎城的目光,「我當初覺得動物園的工作不外是看看動物、看看遊客,總歸是件快樂的事,不過,我錯了!」

經過首次面試後的密集受訓,王虎城發現動物園需要的是一批為遊客解說的志工,這和當初的想像有些差距。無論如何,為了順利被錄取成為志工,他認真聽講,回家後還努力翻閱女兒的高中生物課本,甚至天天到動物園自修。

王虎城指出,到了關鍵性的甄選關卡,主考官要他介紹鼻樑上有一道白線的冷門動物「白鼻心」時,他急中生智上了台前拿起粉筆,在自己的額頭與鼻樑間抹上一道白線,用緊張的鄉音大聲地說:「白『筆』心,是台灣的小型哺乳類動物,牠的特徵就是……」

因此,主考官終於決定錄取這位年齡是其他應試人兩倍的退休海軍中校,王虎城就在退休第二年後開始與動物園結下不解之緣,迄今二十二年。

他表示,要為動物代言,首先必須具備正確及充份的知識。因此,他的背包隨時放著筆紙,講習課永遠是搶坐第一排,「或許是曾在軍中當了多年教官,除了動物知識外,若加上說、學、逗、唱的肢體語言,同樣的動物由我解說,感受就會不一樣。」

二十餘年的磨練,王虎城的解說技巧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參觀團體在預約時,指名要王虎城「領軍」,使他儼然成了動物園的「紅牌」。他說,「也因為這樣,近年來許多單位、機關在志工招訓時,都聘請我擔任講師,分享個人志工經驗談。」

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裡,除了王虎城這位「大老虎」,園內還有一位「小老虎」,也就是他的兒子王定新。目前是動物園推廣組志工督導的王定新說:「大老虎現在更忙了,到處受邀主講及分享志工心得,跑遍全島,對於經費不足的單位,鐘點費幾乎不收,甚至還自掏腰包負擔車費。」

王定新指出,大老虎在園內有吃鱉的時候,若碰到阿公、阿嬤台語團,講台語硬是「嘸通」;小學生則最愛糾正大老虎的四川發音,如梅花鹿說成梅花「驢」,驢子又說成「綠」子。

老園長王光平曾在一次公開的場合如此讚揚:「動物園有三寶:林旺、金剛、王老虎。」王定新表示:「大老虎最近已有老化的徵兆,不能再像幾年前一樣,在清晨由淡水的家摸黑慢跑到木柵。」

另一方面,王虎城目前也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志工解說員,主要引領每位草山遊客感受山川草木、地形人文等自然美景,協助國家公園宣揚關懷自然、大地,傳遞環境保育理念。他說,擔任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讓我覺得自己愈來愈年輕,愈做愈有信心,並會一直做到走不動為止。

2004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梁玉芳藉新聞說故事 牽動人心

【陳致良報導】二OO四年第三屆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新聞採訪報導獎」得主梁玉芳表示,「新聞報導本身除了必須具備新聞性,記者應隨著社會脈動發掘最新新聞議題,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新聞報導。」

對於獲獎作品「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她說,新聞具體化、故事敘述報導寫作、不刻意賣弄煽情以及從觀察細節發掘新聞焦點等因素的寫作報導,讓她這次的入圍作品能夠在一片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中,梁玉芳藉由受訪者的談話及交流,帶出外籍新娘背後鮮為人知的真實故事,例如報導嘉義縣太保市新埤國小外籍新娘的識字班情形,描述大人小孩聚集一堂的熱鬧場面,彷彿帶領讀者進入外籍新娘的上課實況,讓報導更趨具體化。

另外,她也透過個人細心觀察,把外籍媽媽在街頭求助路人教導孩子寫功課的真實情況,用敘述故事的寫作方式娓娓道出母愛的偉大,讓讀者看到外籍新娘溫情的一面;至於外籍新娘阿玲在台灣慘遭丈夫虐待的報導,梁玉芳不去追究「兇手」的種種殘忍手法,相反的,她藉由阿玲與母親之間互相扶持的故事,寫出親情的可貴,報導動人不煽情。

梁玉芳指出,在開始策劃撰寫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時,必備的工作包括蒐集相關新聞資料、多方面汲取意見以及參考一般人看法,她表示,在這個講究速食的時代,「新聞報導趨向具體化更是當務之急,現在讀者要求的不僅是新聞報導,他們更需要動聽的故事。」

她說,當初撰寫「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主要是發現跨國婚姻已經成為國內的一種流行趨勢。因此,報導內容著重描述外籍新娘、台灣新郎及雙方親人的觀念、並探討相關教育、人權和移民政策等方面作批判性思考。

她表示,「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在於從人的價值觀去探討外籍新娘現象,首先在採訪過程中觀察一些細節,從細節中發堀新聞背後隱藏的小故事,再以多個故事個案作為報導焦點,讓報導更加趨向具體化。

就一般人印象而言,大家可能覺得外籍新娘的後代會受人排斥或感到自卑,不過,系列報導中「Toro妹真情告白」的故事,讓讀者看到這些孩子自信的一面,尤其一句「我是混血兒,混血兒比較漂亮」的對白,讓人哭笑不得。此外,梁玉芳也透過孩子的敘述,訴說母親嫁來台灣後辛勤及思鄉的故事,讓讀者更加貼近外籍新娘的真實生活,引起共鳴。

此外,由於許多人對外籍新娘有錯誤的觀念,她表示,「我希望透過採訪把所見所聞作真實紀錄,改變一般人對外籍新娘存有的偏見及刻板印象,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例如外籍媽媽也跟台灣一般媽媽一樣,大家都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在家裡一樣伺候公婆。

她說,「南洋新婦過台灣」系列報導原本鎖定深入台灣各地與印尼採訪,不過,由於面對語言及聯絡等問題,最後臨時將採訪地點移師越南。無論如何,報導通過文字將新聞背後的真實故事呈現於讀者眼前後,最大的收穫是讓外籍新娘議題多了一個談論的空間以及交流管道。

梁玉芳在大學時念資訊管理,研究所則改念新聞,在進入報界初期曾擔任科技資訊記者,後來抱著一股對社會公益活動的熱衷選擇加入社團記者行列,專門報導社會老幼婦孺慈善團體相關新聞,直到兩年前正式出任專案新聞中心記者。

加入報界後,除了榮獲今年度卓越新聞獎外,她還寫過寫過一些與公益相關的書,包括《記得月亮活下來》、《第一時間》(合著)、《愛,補人間殘缺─羅慧夫台灣行醫四十年》以及《美麗相伴》。

其中《記得月亮活下來》一書,是她受到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特別欽點進行採訪,走訪勵馨「蒲公英兒少治療中心」性侵犯下的受害者,梁玉芳表示,「記者除了建立新聞權威性,受訪者及採訪者之間的信任感也不可忽視」,只有透過彼此的信任,才能夠建立更加完善的聯絡網,對未來採訪之路有利無弊。

針對目前國內平面媒體公益新聞路線的佈陣,她指出,就聯合報而言,公益新聞除了以社團新聞路線為出發點外,還會開闢公益新聞相關版面如「世間人」版,專門報導社會上需要協助的弱勢或團體,兩者表面上看似分開進行報導,「實際上社團新聞的來源也可能成為『世間人』的個案之一。」

至於公益新聞未來的發展趨勢,梁玉芳相信公益新聞還是有其存在意義,她說,「讀者都很不爽現有的媒體新聞報導」,因此,公益新聞的出現往往成為社會亂象報導的平衡點,讓讀者看到媒體善意的一面。

延伸閱讀:
1.聯合報系公益網
2.卓越新聞獎歷屆得獎作品

吳若權剖析 媒體現況令人憂心

生命力記者/王才羚報導

作家吳若權十二日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媒體素養」專題演講指出,「台灣媒體四化令人憂心忡忡!」台灣媒體日趨片面化、娛樂化、商業化及扭曲化,影響收視民眾的價值觀,電視台不重節目品質,以收視率高低掛帥,令人憂心。

富邦文教基金會配合學習工作坊舉辦系列「媒體素養」講座,特邀吳若權演說,講座在台北師院舉行,共吸引約百位民眾參加,接近講座尾聲時,吳若權和現場觀眾玩有獎徵答遊戲,反應熱烈。

吳若權表示,當前台灣媒體怪象,不難發現與衝突、暴力、搞笑等脫離不了關係,新聞內容沒有深度,無法帶給觀眾值得思考的議題與空間,在商業化導向下,收視率成各家電視台追求目標,媒體為了求「快」,忽略平衡報導,犧牲追求新聞的真相與品質。

「看報紙或電視新聞應該多看幾家媒體,從不同角度建構事件原貌,才能累積寬廣思維。」吳若權不諱言指出,最近台灣高唱流行歌曲「脫掉」,間接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觀。他在電台主持節目接受call in時,有位國中生聽眾說他最愛的主播是王仁甫,顯見娛樂新聞和傳統新聞無法分辨,媒體過度娛樂化,使得很多節目內容變得低俗,七點至八點的晚間新聞也趨向娛樂化,令人擔憂。

吳若權說,台灣新聞炒作過度,企業主重視收視率調查;但在金字塔結構來看,占多數的中下底層群眾反而容易成為影響決策的一環。所以,做為現代閱聽人,更應該懂得慎選媒體。吳若權強調,我們應學習保持清明頭腦,不要被媒體牽著鼻子走,給自己更多的理性空間,不要讓惡質的媒體環境影響我們的價值觀。

從事貿易工作的觀眾王小姐表示,隨著媒體品質惡化,大眾要保持一顆清醒的腦袋,懂得做「選擇」,選擇適合自己觀賞的節目,不要隨波逐流,媒體報導什麼,就盲從相信,我們應該要做自己思想的主宰者。吳若權表示,若遇有不想看的節目,寧可關機不看、轉台或是寫信給製作單位抗議,這是我們公民應有的權利;反之,遇到優質媒體,要主動介紹更多人欣賞。

吳若權指出,商業媒體力量太龐大,所以要從媒體識讀教育做起,讓民眾有能力選擇媒體。現在有很多民間團體正在努力從事媒體識讀的教育工作,這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可能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後才看得到成果,吳若權建議,應該要有一個具有領導能力的人或是團體站出來,整合所有民間團體的力量,配合教育制度的改變,將媒體識讀教育列為公民教育。

2004年12月18日 星期六

古蹟樹影齊東街 香果蒲桃節登場


生命力記者/陳祈廷報導


台北市的齊東街為台北東門城外唯一留下來的古街,居民為保護街廓生態與歷史,特地結合當地生態舉辦非常特殊的香果蒲桃樹嘉年華。位於齊東街日式宿舍群落旁的二十六棵樹紛紛在最近開花結果,吸引樹雀、錢鼠、甲蟲等生物來覓食,老街的居民為了感念先民拓殖歷史,藉由香果豐收舉辦生態文化活動,包含︰生態、文史導覽、香果蒲桃餐品嚐等,不僅讓外地人開了眼界,也拉近社區民眾的距離。

香果蒲桃樹的樹種其實源自日據時代南洋的移植,齊東公園內儼然形成豐富的動植物生態,香果原產於南半球,特別是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度、澳洲。值得一提的,在日式宿舍群落的大樹當中,香果蒲桃樹是在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由東南亞引進到台灣的主要樹種之一。它的親戚是︰芭樂、蓮霧、無尾熊的食物大葉桉等。

其實,一開始社區居民對香果蒲桃樹並無好感,因為香果蒲桃樹非常高大,果實累累掉下來後都會爛掉,反而不甚美觀,之後社區居民觀察到,香果蒲桃樹吸引了大型的樹雀紛紛在附近結巢,而且其他鳥兒經常在公園裡東倒西歪的振翅難飛,鳥類專家與居民也一致指出,香果成熟時往往在樹上就發酵成果酒成分,吃了成熟的紫色果實就會有喝醉的現象。

除此之外,在地上挖洞的錢鼠、甲蟲也經常因為吃了果實而行動遲緩,為了觀察這些現象,居民紛紛組成生態觀察小組,社區小朋友也因為對齊東社區的蒲桃樹和生態環境做調查而獲得國語日報全國文化資產調查國小組冠軍。

活動當天,會吹樹葉的老師張文山還特別用香果蒲桃樹的樹葉吹奏懷舊歌曲,周遭的香果蒲桃樹迎風婆娑起舞,更添情趣。另外,齊東社區文史工作室也教大家如何用香果蒲桃樹的果實染成美麗的紫色的布,還有用紫色的樹果拓印、繪畫,呈現與生態結合的原生風貌。

特別的是,當天居民也用香果蒲桃樹入菜,做成蛋糕點心、蒲桃酒、果凍等風味餐,嚐起來酸酸甜甜,是難得吃到的滋味。負責做果凍的劉媽媽一家人說:「我們是從南部搬來的,知道這香果蒲桃很好,所以就自己做果凍和大家分享。」藥典中也提及,色、香、味兼具的香果有美容及壯陽等功效,是易得又好利用的食材。

齊東文史工作室總幹事張揚說,我們用香果蒲桃來呈現嘉年華的主題,主要也是希望能吸引相關文藝單位重視齊東老街的發展,所以也有社區老照片的文史導覽,像當日就有七十多歲的社區老先生在導覽過程中發現自己小時候在老街的留影,非常有趣。張揚表示:「我們透過人的聲音與生態做結合,透過活動來活絡社區。」

齊東文史工作室希望藉由熱鬧的嘉年華會,來讓大家關心老社區的近況與發展,並由此發現老街區也能有新面貌的萬種風情。利用原本社區歷史建物、古蹟與老照片的巡禮,喚起日式宿舍群落歷史價值。最重要的,也是由人與人的互動拉攏社區共同意識,共同為老街的未來努力。

齊東文史工作室理事長褚陳寶貴也說,以後每年都會辦,藉由相關活動產生社區的凝聚力,「耆老藉由活動回來,我們收穫滿多的,願意回來看我們做到那裡,就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客家玩透透 暢遊全台灣


生命力記者/賴柔蒨報導


李志中,曾經製作過「歡樂一百點」、「連環泡」等知名綜藝節目。母親是客家人,聽得懂客家話但不太會講,在機緣巧合下製作「客家電視台」的「客家玩透透」,一個非商業導向的節目,從去年七月開台播出至今,跑遍全台灣的客家景點。他說,「我們就像在寫旅遊日記一樣!」

「客家玩透透」是目前少數以「旅遊」為主題的節目,主持人以寫日記的方式帶觀眾遊玩,例如主持人來到高雄美濃鎮,先去製作客家油紙傘,中午享用客家美食,接著到大衛營渡假山莊嚐試各種休閒設施。節目以一日遊的方式進行,李志中指出,主持是沒有劇本的,「我們只有先架構出節目的順序,例如,一個園區玩遊戲的次序,其他要講什麼話都是現場和主持人溝通的。」主持人可以自由發揮,因此節目的不但活潑,更添了幾分自然。

「客家玩透透」剛開始的宗旨是以全台灣六大縣市的客家族群作為節目的中心,帶觀眾認識客家村莊、介紹客家景點。「後來我們發現台灣各地都有客家人,不是只有六個縣市,像宜蘭『三星』鄉就是客家鄉,幾乎沒有人知道,到底多少人才稱得上『客家庄』呢?像一些只聚集幾十個客家人的小聚落,我們也會去報導。」李志中說。

節目後期被定位成「一個講客語的旅遊節目」,以客家人經營的旅遊景點,和年輕人喜歡玩的為主,例如,劍湖山世界、墾丁悠活麗緻渡假村、高空彈跳等等。「客家人也要旅遊啊,很多客家人看了我們節目以後,知道某些農場是客家人經營的,就會去那裡玩,彼此互相認識,大家用各地不同腔調的客家話溝通。」李志中接著說,「我們讓客家人可以到處去找台灣各地的客家人玩!」

李志中說,「我們的目的是針對年輕人的旅遊節目,強調年輕化、趣味性,這個節目算是客家電視台中最活潑的節目。」節目吸引了年輕的族群,甚至是非客家的年輕人,而一般收看客家電視台較年長、客語流利的客家人,反而不會看這個節目。李志中說明,由於主持人小鍾和廖家怡,客語並不流利,改以國客語交替的主持方式,反而貼近一般年輕人的語言,「因為年輕人都是這樣,有一句沒一句的講。」跳脫了客家電視台原本嚴謹的模式,該節目以活潑的調性吸引其他不具客家背景的年輕人,「那些想了解客家文化,不是客家人,也聽不懂客家話的人,就會看我們的節目。」

「剛開始作這個節目真的很難、很累。」一方面是較年長的客家收視群,不適應主持人無厘頭及國客語參半的主持方法;另一方面,客家監製委員會曾經因為主持人在某集中的一句客家話說不夠標準,認為不符合客家電視台的精神。「不過收視率會說話。」李志中說,「現在那些監製還會建議我們要更三八、活潑一點。」

「客家玩透透」跑遍全省各地,去過四百多家「休閒農場」,由於客家人都靠山居住,因此經營休閒農場是普遍客家人的行業,但卻鮮為人知,他們通常不會對外表態自己是客家人。一開始製作單位要求農場老闆講客家話,但幾乎每個人都說自己因為太久沒講或是講不好而推託,在製作單位堅持下,他們總是勉強的開口,李志中說,「每次他們講客家話,都說的很好、很順。而且每個人講完還會問大家自己講的好不好,其實每次都很好。」李志中表示,現在出外景只要表明是客家電視台,會說客家話的人就會直接開口,「這個現象前後的差距真的很明顯,我認為是客家電視台喚醒的很多客家人,他們不再害怕說客家話。」

李志中認為,客家電視台加強了大眾對客家的連結性,例如現在大多數人看到「桃竹苗」地區就會聯想是「客家庄」,過去沒有這麼強烈。不過電視台節目以客語發音,的確縮小了收視群的範圍。「其實不見得是客語節目才能傳達客家文化,用國語一樣可以做到。」李志中解釋,「用客語教客家油紙傘的製作,跟用國語教,哪一種的成效比較大?」會講、會聽流利客家話的只有年長的客家人,但需要接受客家文化的對象卻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假如節目目的是傳承、推廣客家文化,更應該使不同族群的人都收看,並因此了解客家文化,這才是成功的節目。」對此,台北縣客家傳統文化協會理事長何月霞表示,「客家電視台一定要用客語發音,否則就喪失客家電視台的意義了。」

李志中表示,「客家玩透透」會繼續作下去,也同時期許未來客家電視台能注入新的元素,使節目更時尚。何月霞則表示,希望增加競賽型的節目,「這樣可以讓客家鄉親團結在一起,也增加趣味性。」李志中認為客家電視台可以製作與商業電視台拼收視率的節目,讓非客家族群的觀眾也能收看客家電視台的節目,讓客家文化更普及。



延伸閱讀:


1.客家玩透透

2004年12月11日 星期六

芭比娃娃館 緬懷過去創新未來

【李書琴報導】座落在台北縣泰山鄉楓江路上的「泰山鄉地方文化生活館」,在四周都是工廠之中特別顯眼。來到文化館四樓,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打扮艷麗、可愛的小娃娃在櫥窗中展示著,這裡就是喚起泰山鄉民回憶的「芭比娃娃博物館」。


走進芭比娃娃博物館,就好像進入了時光隧道。展示過去照片的「時光走廊」上,看到泰山鄉的過去從傳統以農業為主,到因為美商「美寧公司」的設廠生產芭比娃娃,逐漸轉型成為以工商業為主的生活型態,一張張照片訴說泰山鄉民過去的點滴,曾工作於美寧公司的吳秀巒說:「娃娃館是我們泰山人共同的回憶,也是美寧人的回憶。」

「一個芭比娃娃的製作是需要層層分工的。」吳秀鑾說,從娃娃的頭到腳以至於配裝、出口都在泰山鄉完成,每個關卡都有很嚴格的分工及控管,也因為如此,美寧工廠當時的員工就多達七、八千人,也因為代工的收入遠多餘農業的收入,所以家庭代工也有三、四千人,帶起了「家庭代工」的風潮,在當時台灣經濟剛起飛時,這樣的工廠算是很具規模的。

館員張淑華說:「在美寧公司設廠以前,泰山鄉並沒有現在繁華,美寧公司設廠引來了人潮,也帶動了商機。」泰山鄉的泰林街附近到處都是小吃、餐廳以因應美寧人潮,因而繁榮。到了民國七十六年,因為大陸勞力較為低廉,於是美寧公司將台灣工廠關閉,到大陸發展;而當時的工廠,則由美寧員工們改為小工廠,繼續奮鬥。

這段屬於泰山鄉民的回憶促進了芭比娃娃博物館的成立,館內的娃娃也是當時美寧員工提供的,張淑華說:當時的芭比娃娃一個就要台幣一千多元,對當時月薪只有六百元的美寧員工來說,芭比娃娃算是一項奢侈品,所以美寧員工就私帶娃娃出關,有的是本身就有些許缺陷的可以說是「獨一無二」,所以說「不拿才奇怪」。除了早期的娃娃之外,最近美國還設計出一批有別於一般身材嬌小的芭比娃娃---「ALEX娃娃」,身材比例和名模媲美,比一般芭比娃娃高大,而這個在台灣各地尚未上市的「ALEX娃娃」,卻早已在博物館的收藏之列。

除了一般芭比公司推出的系列娃娃,館方也收藏許多泰山鄉居民根據當地的歷史特色所設計的娃娃。就拿「軍裝娃娃」來說,由於「敢部隊碉堡遺址」位於泰山鄉附近,因此泰山鄉也曾舉辦設計軍裝娃娃比賽,許多得獎作品也在館內展示並列為館藏;還有許多由當地民眾所設計的,不同風貌的娃娃,種類相當多,不管是走華麗風、休閒風、日本風、原住民風等的娃娃都有所展示,相當豐富。

館長王冠蘭說:「造人、造景、造產是泰山社區總體營造的三大目標」,藉由培訓一批推廣人員,宣傳芭比娃娃的製作,進而將整個社區導向「芭比娃娃社區」,希冀帶來觀光產業的興盛。對於娃娃服裝的設計,泰山鄉的社區培養出一批「種子媽媽」,專門到各個學校教授娃娃衣服的設計縫製等,實行「造人」的計畫,這項計畫在泰山鄉得到很大的迴響,泰山鄉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娃娃衣服的設計中,其中一個頗具特色的是以日本漫畫中的角色所設計出的娃娃,和服的裝扮、日系的髮型,顯示出芭比娃娃未來發展的潛能;其他還有環保概念所設計出的衣服,在館內也會不定期更換及展示。

造人、造景在泰山鄉的社區發展都進行順利,張淑華說:「未來將藉由芭比娃娃來達成造產的遠景。」以軍裝娃娃的設計概念為藍圖,發展出屬於泰山娃娃產業的新傳統,希望將來能在泰山鄉泰林路上都可看到芭比娃娃的主題店,讓芭比娃娃的衣服也能夠給真人穿,替對芭比娃娃裝有憧憬的人實現夢想,也讓泰山鄉發展出屬於泰山鄉的地方產業(造產)。

地址:泰山鄉楓江路26巷26號4樓
電話:8531-1406 
開館時間:星期二~五 9:30~17:00 
星期六~日 9:30~18:00 
星期一 休館。

2004年12月10日 星期五

徐匯中學愛心服務 落實生命教育


生命力記者/蔡依芸報導  


「來,張開嘴巴吃飯喔…」一群大哥哥坐在發展遲緩的小朋友身旁,耐心地餵他們進食(見圖)。這一幕發生在三重聖心兒童發展中心,這些大哥哥們則是台北縣徐匯中學的學生,每天中午他們都會到這裡陪伴患有腦性麻痺、多重障礙、唐氏症或自閉症的學齡前孩童,協助餵食、飯後刷牙、梳洗以及整理環境。

徐匯中學推行社區愛心服務已邁向第六個年頭,當初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服務精神,讓他們實際幫助三重地區的弱勢者,因而催生了這個服務學習計畫。透過地區訪談,了解到聖心兒童發展中心、厚德兒童特殊教育發展中心與愛德養護中心的需求,於是開始安排學生到各個機構服務。  
 徐匯中學將每天的第四節課列為生命教育課程,配合社區愛心服務活動,將死板的課堂講授轉化為學生親身體驗做志工的活教材。每天上午十一點,二十二名學生在校門口集合完畢後,分別跟隨帶隊老師搭乘公車前往聖心和厚德兒童發展中心。在那裡他們陪伴小朋友玩耍、吃飯,並幫忙打掃環境,十二點半左右小朋友準備午休前,他們便集合返校填寫回饋單、吃午餐,然後回班上課。回饋單是讓學生填寫對服務活動的意見和自我表現評估,作為校方與學生溝通的媒介。  

高三的林昱辰,從國一就讀徐匯開始便跟著學校做社區服務工作,日積月累的服務經驗加上擔任慈濟環保志工的影響,培養出他對志願服務的熱忱,高二時他也開始負責厚德兒童發展中心帶隊老師的工作。林昱辰表示,一開始接觸這個服務活動時,由於對這些身心障礙的孩童不熟悉,面對小朋友看到陌生人出現打鬧的情緒反應,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和正確拿捏分寸,然而隨著經驗累積,現在他和小朋友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有些孩子甚至會主動找他玩耍,讓他十分開心。「我從服務中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每一次和小朋友相聚的時光都讓我很期待、珍惜。」他說道。  

徐匯中學的社區愛心服務活動規定全校學生都須參與,但是由於時間調配彈性也不佔用課餘時間,絕大多數學生對於身為這個服務活動的一份子態度都相當正面。許多學生表示,參與服務除了磨練自己的耐心,學會愛心包容他人,也讓他們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懂得知福惜福。就讀國三的鄭傑文說,第一次看到那些智能障礙的小朋友時非常震撼,讓他深深了解到社會上還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  

聖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郭寶彩表示,原本小朋友都會偏好給某位老師餵食,但是自從每天都有不同的大哥哥前去陪他們吃飯、玩耍,他們也漸漸學習著適應不同的人。許多孩童期待著大哥哥的到來,每當他們看到徐匯的大哥哥都會顯露出欣喜之情,雖然每天只是短短的一小時,但是藉由這樣的互動,小朋友們學會將抽象的「等待」實際表現出來,每天接觸不同的大哥哥,小朋友們也會有意想不到的進步與成長。此外,徐匯學生協助小朋友吃飯、盥洗、打掃教室,也減輕了中心老師們的負擔。  

徐匯中學生命教育中心嚴秋蓮主任表示,在推行服務學習計畫上,除了讓學生實際投入服務工作親身體驗之外,也要透過事後回到班上的「反思」與「互惠」階段,讓學生們深入了解服務學習的意義。「一次的服務活動或許看不出徐匯學生們的成長,但從這幾年的愛心服務推行下來,我發現這些孩子的內在特徵的確和其他校學生不太一樣,他們都保有著一份對人的憐憫心。」嚴秋蓮主任說。  

相較於美國和一些進步國家,台灣的服務學習推廣仍處於起步階段,在多元性與普遍性方面都不及這些推行服務學習行之有年的國家。對此,嚴主任也表示服務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憐憫階段,他們希望透過更多不同的方式,包括志願服務、體驗教育、校際合作等,並結合社區資源,拓展服務學習計畫的面向,達成學生、弱勢團體與社區彼此學習、互惠的目標。

2004年12月8日 星期三

小腦萎縮樂團 奏出生命的凱歌

【陳若涵報導】小腦萎縮是目前醫學尚未研發出治癒方法的家族遺傳性疾病,最明顯的症狀是動作協調性變差,意識清楚但行動不便。在十二月五日舉辦小腦萎縮症疾病宣導音樂會,是別名「企鵝家族」的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舉辦,十五位病友以不協調、顫抖的雙手敲擊鼓面,打擊出不向疾病低頭的生命樂章。


小腦的功能包括了動作的協調以及姿勢與步伐的控制,小腦萎縮初期症狀是行動會搖搖晃晃,無法協調,另外有些患者的肌肉張力減低,眼球轉動異常,講話含糊不清等,這種情形會越來越嚴重,直到意識清楚但無法行動及言語。小腦萎縮症主要為基因突變顯性遺傳,遺傳給下一代的機率約為五十%,發病年齡從五歲到五、六十歲都有,篩檢僅能告知受檢者是否為患者,目前尚無可完全治癒的方法。

小腦萎縮症疾病宣導音樂會的目的是希望社會大眾能了解小腦萎縮這種罕見遺傳病,消除一般人的誤解與歧視。病友協會理事長朱穗萍表示初期的病患走路時會搖搖晃晃,常被人誤會嗑藥或喝酒,對病患的傷害很大。她家中六個弟妹都是病患,從悲痛中一路走來,決定化痛苦的力量來關懷更多的病友,奔走成立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為了幫助病友增強手部協調及建立自信,小腦萎縮病友協會在去年十二月成立「企鵝家族原野非洲鼓樂團」,指導老師為非洲鼓講師鄭振炫。朱穗萍表示,音樂本身就能撫慰人心,樂器演奏的動作則具有復健的效果,病友在敲敲打打的音樂中,在疾病這條路上敞開心胸走下去。

手拍打鼓對一般人來說可能很簡單,不過對上下台及坐上椅子的動作都需要旁人扶持的病友們來說並不容易,加上每人病症程度不同,老師必須花更多心思深入了解每位團員的狀況,配合他們的能力教導。因為行動不便,團員花比常人更多的時間到練習的場地,加上不能久坐,練習時間也不能長,病友也是志工的李健全說「我們行動困難,體力會很差,不過我還不想認輸。」贏得全場的掌聲。

團員口齒不清晰的喊「照過來照過來!」,輪流表演自己獨奏的橋段,在台下許多觀眾多是病友的親屬,獨奏完後總會聽到「太棒了!」、「好厲害喔!」等等讚美、歡呼的聲音,在演奏的過程中台上台下笑容不斷。用不協調的雙手演奏,不小心打錯還是努力跟上節拍,一位團員在表演過程中不小心把鼓弄倒,旁邊的團員合力幫他將鼓重新擺好,雖然大家行動都不方便,還是互相扶持。

音樂會有台北創世紀室內暨吉他樂團、福德國小打擊樂、南湖國小小小太陽英語劇團及台灣銅管五重奏樂團等團體共襄盛舉,對協會都很樂意出一份力。像今年五月銅管五重奏樂團舉辦創團十週年音樂會時,就幫助小腦萎縮病友協會募款,團長陳錫仁說「我們藉著音樂向大眾宣示,去認識、預防並研究小腦萎縮病症的重要性,這樣的音樂會讓我們覺得很有意義」。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地址:北市昆明街208號7樓
電話:(02)2314-7035
愛心專戶 郵政劃撥:19572151
戶名:財團法人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延伸閱讀: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
小腦萎縮症病友組打擊樂團奏出生命樂章

萬華社大 把愛帶進中正國宅


生命力記者/安鴻綺報導

「謝謝你們!真的謝謝你們!」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拉著志工的手,激動地這麼說著,他是住在台北市中正國宅裡的胡寶玉伯伯,也是長期接受萬華社大關懷的獨居老人。每週五下午的中正國宅,總是可見一批身穿橘色背心的志工,前往拜訪長期以來持續關懷的獨居老先生們,這些自SARS期間,便一直對獨居老人付出不間斷愛心的志工們,是萬華社區大學裡的成員。

自去年五月份開始,萬華社大將探視中正國宅裡的獨居老人這項行動,列入其社區服務基本內容。由於當時正逢SARS期間,新聞媒體揭露一位獨居老人病死於家中,卻無人察覺,台北市社會局有鑒於此,於是由萬華社大負責關懷中正國宅裡四位個性較為孤僻、平常不會參與社區任何活動的老先生們,持續至今。

固定於每週五四點半到中正國宅探視四位獨居老人,每次時間約一小時,這是萬華社大志工們的基本行程。帶領志工們的是於社大服務年資較深,現年五十多歲的洪玲芬女士,她表示,當初會接下這份工作,主要是因為自己的年齡較長,和這些獨居老人較能進行互動和溝通,且加上自己的膽識又大,所以才能在SARS期間,毅然決然走進中正國宅。

每當逢年過節,志工們會精心製作一些應景的東西,來送給這些老伯伯們,如:過年自製春聯,幫他們貼在門上;遇到元宵節或是中秋節等節日,志工們便會準備應景物品,使老伯伯們也感受一下過節的氣氛。

和這些獨居老人們相處,至今已有一年半的時間,志工們和老先生們之間的互動方式就宛如朋友,甚至像親人一般,不過這也是經過一定時間所培養與建立出來的,回想初次見面,這些老伯伯的冷漠與不理睬的態度,洪玲芬想到就覺得感慨:「其實我也一度想要放棄,不過我想到如果將來我老了,一旦子女都不住在我身邊,那我不也成了獨居老人?」就是這種「將心比心」的想法,使她與這些志工們就算自掏腰包,仍堅持不間斷地關懷下去。



洪玲芬也舉了胡寶玉伯伯的例子,胡伯伯為一個退休的老榮民,現年八十多歲,每逢寒暑假,志工們都會各停訪一個月,而在今年暑假過後,當志工們再去探訪胡伯伯的時候,發現胡伯伯家中多了一位大陸新娘,負責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胡伯伯看起來十分高興,但志工們也表示並不會因此而終止對胡伯伯的關懷,「關懷久了,自然就把自己當成他們的家人一樣了」,志工鄧和華說。

然而,關懷獨居老人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承受的,志工黃永儀表示,每每看見這些老先生們,都會覺得心酸,同時無力感也會隨之而來,「我們畢竟不能給他們什麼!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陪陪他們聊天,聽聽他們說話,只要看到他們的身體仍舊健康、心情依然開朗,我們就很開心了!」他說。

如今,萬華社大的關懷行動仍繼續在做,縱使這一年半內,有老伯伯因病痛逝世,令志工們不勝唏噓,但是他們仍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為中正國宅裡的這幾位需要被關心的獨居老人們,付出一份發自內心的關懷。

台北平安報 遊民必備讀物


生命力記者/錢秀瑀報導


由台灣官方第一份爲遊民創立的「台北平安報」,在二OO三年十月開始發行,萬華社服中心的社會工作員楊運生,在人力、物力都不足的情況下,還是努力的爲遊民創造了一個屬於他們的言論空間,「流浪只是一時的」,楊運生說,我們希望遊民可以面對自己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心聲。

二OO三年八月,楊運生受邀到日本大阪去參加一項,專門為遊民所創報刊的會議。大阪當地也有為遊民所創的雙月刊,名為「路情」。「路情」創刊於二OO三年三月,而爲遊民創立刊物這項服務,在許多國家都已經是行之有年的了,例如舊金山、澳洲、羅馬尼亞等地,都有屬於當地遊民的刊物。因此,楊運生也開始了創造「台北平安報」之路。

「台北平安報」屬於月刊,每個月所發出的份數約有三百到三百五十份,固定的版面有四版,若該月有特別的訊息要傳達,再以夾報的方式補充。除了頭版有當月「台北平安報」的簡介外,二版是來自勞工局街友工作站的就業相關訊息,提供遊民們最近的就業資訊。第三版則是有關醫療保健方面的資訊,推廣衛生保健的重要,或是基本醫療常識。最後,第四版是生活訊息的部分,當月有什麼與遊民相關的活動消息都會被刊登在第四版,例如義診、洗澡車巡迴等。同時也會有一些訊息通報,例如向遊民勸導,提醒遊民不要被不法集團利用為人頭申請信用卡等。「一開始我就這樣試著作作看,之後的模式就漸漸固定下來像現在這樣了」,楊運生笑著說。

值得注意的是,每期的「台北平安報」都找來遊民畫家「泊仔」畫四格漫畫,「除了可以讓遊民的原有技能再現」,楊運生說,「還可以以簡單的漫畫形式,讓遊民更容易閱讀」。此外,每三個月「台北平安報」就會加入八格漫畫「遊民超人」,讓遊民在閱讀「台北平安報」時,不僅方便,更具有娛樂性。「泊仔」之前就曾在廣告公司上班過,所以擅長畫漫畫,還曾在皇冠出版社出過一本名為「蜀山劍俠」的武俠漫畫。「在我們看過他的漫畫之後」,楊運生說,「我們都覺得不找他來幫平安報畫漫畫太浪費了」。在年節期間,遊民外展還想請他畫一系列的賀年卡來義賣。

政府目前仍沒有設立「台北平安報」的預算,所以每個月都是請勞工局街友工作站幫忙印出所需要的三百多份報紙,而專職處理報紙運作的只有楊運生一人,他說,「連折報紙的工作也都是我和街友工作站的一些社工人員自己動手作」。他說,「台北平安報」除了由每個遊民外展的社工人員親自發給所負責區域的遊民外,也會放在救世軍、活水泉等長期爲遊民服務團體的地方,方便遊民取用。「台北平安報」的消息來源多來自於遊民外展的社會工作員,從他們平常與遊民的接觸、談話內容,或是自己上網搜尋最近的相關新聞,遊民外展負責萬華區遊民的社工人員張獻忠說,「我會看時節想平安報的內容啊,例如冬令到了,就提供他們保暖的方法」。

為了體貼識字率不高的遊民們,張獻忠說,每週在活水泉教會爲遊民所辦的禮拜上,他還會用國、台語朗誦一次「台北平安報」的內容,以確保大家都知道平安報這個月所要傳達的訊息。此外,楊運生特別把「台北平安報」的字體放的很大,讓遊民可以更輕易的閱讀。

談到創「台北平安報」至今所遇到的困難,楊運生說,「投稿的遊民太少了,畢竟絕大多數的遊民書寫能力都不行」,他說,創辦到現在只有一個遊民詩人「小寶」寫過一篇新詩。張獻忠也說,其實我們很想鼓勵遊民寫出自己的心聲,如果真的無法書寫出來,「我們也可以幫他們撰寫自己的故事,由他們口述。」

「台北平安報的最後目標就是雙向性,並且可以與台灣其他地區、甚至其他國家的遊民報刊交流」,楊運生說,雙向性就是希望遊民以外的人也可以看到這份報紙,讓他們更加了解遊民,進而更關心遊民議題。至於與其他縣市或是國家作交流的這個部分,他表示,目前跟我們有所交流的只有跟日本大阪的「情路」聯繫,而台灣其他的地區目前也都沒有發展出專為遊民創辦的報紙。

導盲犬搭公車 三重客運有一套


生命力記者/劉冠妏報導


導盲犬終於可以不受限制的搭乘交通工具了。今年六月四日,立法院已三讀通過《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明文規定導盲犬,包括導盲幼犬及退休導盲犬,可以自由進出公共場所,場所所有權人不得拒絕,否則將予以罰鍰。

三重客運為宣導導盲犬可以搭乘公車的觀念,並且希望能夠提供視障者良好的服務,特別製作了「導盲犬友善公車」備忘錄,希望讓三重客運所有的司機真正了解導盲犬,同時將這樣的觀念宣導給社會大眾。新莊市長黃林玲玲表示,對盲人及導盲犬提供社會服務,是企業關心弱勢族群的表現,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建立同業及大眾對於導盲犬無障礙的正確觀念以及重視。

三重客運業務部經理陳燕熙表示,當視障者與導盲犬上車時,司機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載,並以導盲鞍與訓練用背心來判斷導盲犬或是訓練中幼犬。此外,必須保持溫和口氣、友好態度、不得催促,並且提供視障者所需的服務。陳燕熙強調,司機必須告知乘客保持「三不一問」原則,不摸、不叫、不餵食以及主動詢問視障者是否幫助。

盲人重建院教務主任柯明期是全台灣第一位使用導盲犬的視障者,他說:「剛開始帶導盲犬搭乘交通工具時,真的是四處碰壁。」柯明期曾試著依賴導盲犬Aggie搭乘公車到台北市,經過長時間的等待,好不容易有一班公車因為有乘客要下車而停靠,但司機一看到他帶著一隻狗,隨即怒聲斥責並叫他們下車。柯明期跟司機解釋說:「牠是導盲犬絕對不會咬人也不會影響到其他乘客。」但司機的態度卻很惡劣並且硬是要他替Aggie買一張車票。

類似這樣的狀況層出不窮,遭受歧視的狀況也一直都沒有改善。甚至還有些惡劣的司機,在他們的腳步還沒完全站穩時,便迅速的關上車門加速離去,使得導盲犬受到驚嚇。當時,對於導盲犬工作權並沒有法律保障,柯明期對於這樣的狀況也無能為力,台灣也還沒有導盲犬的觀念,社會大眾對於導盲犬根本不了解,這些因素讓他們沒辦法走出去。

為解決搭乘交通工具的問題,柯明期便向當時的交通部部長蔡朝陽提出陳情,最後交通部同意向基層單位發布一張「視障者得以帶導盲犬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的行政命令。但基本上,行政命令的公佈並不代表執行上能夠徹底,柯明期還是無法通行無阻,並且時常遭到惡言相待。直到《身心障礙者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的立法,才有正式的法律條文來保障導盲犬的權益。

柯明期說:「立法之後,遭受到不友善對待的情形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但還是有少部分的公車司機及商家,拒絕他們進入。」他表示,現在已有法律保障,如碰到這樣的情形可以訴諸法律,藉由法律的力量來制裁。在立法之後,雖然在法律上對於導盲犬的工作權有所保障,但還是沒辦法讓所有的民眾完全了解相關規定。所以,要讓社會大眾真正的了解導盲犬並且尊重牠們,並不只是立法保障其工作權。立法固然是一個基石,而接下來宣導教育民眾的工作也是相當重要的。

我的親骨肉 與障礙者互動的橋樑

生命力記者/嚴譽國報導

為配合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由財團法人廣青文教基金會所主辦的二00四第四屆「圓缺之間」身心障礙者影展已從十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四日於全省六個地點結束播映。而今年總共有「我的親骨肉」、「打雪仗囉!」、「視界大不同」、「阿福的三不曲」、「在一起的時光」、「有緣一家人」等六部紀錄片參展。今年的影展從高雄開始,巡迴了雲林、宜蘭、澎湖、花蓮後,最後一站則來到了台北,完成全省的巡迴展出。而台北是以「我的親骨肉」作為開幕片。

「我的親骨肉」是拍攝一個單親媽媽和她十一個所領養的不同障別的小孩生活的影片。這十一個身心障礙的小孩,有嚴重燒傷的、肢體殘缺的,也有痲瘋病患和行為障礙者,但是,她們的媽媽蘇珊以寬闊的胸襟、細心的照料每一個孩子,希望他們不因為身心上的障礙和覺得和一般人不一樣。而從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所有的孩子都是願意面對自己、接納自己,且並不感覺自卑的。

而在「我們親骨肉」影片放映結束後的座談會中,策展人游惠貞表示,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苦中作樂,雖然這些身心障礙的小孩在生活上必須要面臨各人不同的辛苦,像有的是肢體殘缺、有的是嚴重燒傷到連洗澡都令他感到相當疼痛的,但是他們仍然很開心的享受他們的人生,而媽媽蘇珊讓他們能夠都接受自己的殘障,也是相當厲害的。

主持人李燕表示,影片中其中的一個小孩Joe,讓我們理解了其實情緒上的障礙有時是比肢體障礙還要更嚴重的,Joe本身除了罹患一種會讓肺部產生泡泡,如果不利用呼吸器把泡泡從肺部吹出來,很可能窒息而死的病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本身是個過動兒,且有暴力傾向,這個令他無法專注於某件事物,且容易因為他人所說的話而想易怒。所以其實並不是他不願意去愛人,而是因為他的暴力傾向使得他很難去愛人、與人好好的溝通。

在座談會的最後,廣青基金會榮譽執行長劉銘表示,在國外,大部分的領養不會因為小孩有缺陷而拒絕,他們都是用愛來包容的,這是很難得的;而台灣大部分都是找漂亮的,相較起來,台灣還是要和國外多學習。

對於「圓缺之間」影展的宗旨,策展人游惠貞表示,圓缺之間的「圓」字代表的就是一個人完美的人生,就好像一個圓一樣,一點缺陷也沒有;而「缺」字則代表的是身心障礙者。「圓缺之間」影展就是為了要讓障礙者與非障礙者之間,建立起互動的橋樑所舉辦的。另一方面,游惠貞也說,雖然影展每年只需要幾部影片,但是實際上是非常難找的,因為要符合影展主題的影片,是很少的,所以也特別感謝劉銘先生,到各國去尋找適合的影片。

另外,劉銘也表示,苦難有時候是祝福的化身,殘障後我們才能體會到生命是多麼的可貴,而且,殘障其實只是一個外表,心理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嗑古典音樂圖書館 一起嗑音樂

生命力記者/李姿錦報導


在台灣大學附近的小巷子裡,「嗑古典音樂圖書館」座落在公寓一樓,館內擁有兩千多片古典及爵士的唱片還有三百多種的音樂導覽的課程可供民眾聆聽欣賞,除此之外,館內還備有三套專業的音響設備及裝潢如歐式咖啡廳的舒適空間。館長王重德說,「倉庫裡還有兩萬多張唱片呢!」。

「嗑古典音樂圖書館」成立之今已經十五年了,原本「嗑古典音樂圖書館」是在南京東路上,從開幕便十分受到民眾喜愛,馬英九夫人、宋楚瑜的女兒都是這裡的常客,後來才遷移到台灣大學這裡。王重德說,曾有一些民眾出國回來發現嗑古典搬家,以為關閉了,但因為後來又發現「嗑古典音樂圖書館」,而高興得不得了。

當時王重德在南京東路成立「嗑古典音樂圖書館」,有三百坪的空間,圖書館內包括畫廊、咖啡廳、演講廳,音樂欣賞室等,當時非常受到民眾的歡迎,但因為經費不夠,所以遷移到現在在台灣大學附近三十坪空間的公寓一樓裡,不過,這裡仍是人文藝術味濃厚的音樂欣賞室,擺放著各式的古董老家具,及滿牆的音樂CD,在這裡音樂就是書。

這裡收集了兩萬多張的各種類型的古典音樂,及音樂導覽課程如西洋音樂史、美術史等,由蔣勳及劉岠渭等知名學者主講,是長期義工也是活動企劃的執行長王德維說,聽完這些課程後會對古典音樂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以後聽音樂時再也不是只說出「很好聽」的形容詞了。

目前「嗑古典音樂圖書館」在平常日早上到晚上劃分三個時段的「私人體驗時光」,供五人以上十五人以下的團體預約場地。六、日下午一點開放一般民眾進館,每人一百二十元,館內會提供一壺英式下午茶及一組隨身聽及耳機,館內的音樂導覽課程及CD都可以聆聽。

王德維說,這裡希望音樂不是只有被死板板的欣賞,預約的團體可以在這邊舉辦生日派對,或是上班族的早餐會議,活動結束後,用一小時來欣賞音樂,也會增加了工作效率。王德維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新人來這裡預約拍婚紗照」,他們希望透過團體聚會的分享,得到更多音樂藝術交流的互動。

「就是因為太喜歡(古典音樂)才會像傻子一樣作了這麼多!」王重德笑笑的說,為了分享他最愛的古典音樂,即使十五年來,已經賣掉了兩棟房子投資在這座「嗑古典音樂圖書館」,堅持為了音樂而不放棄。但經費來源仍是目前最大的問題,以咖啡店的形式來經營也是希望能夠收支平衡。曾經也有民眾上前來要以五千元購買館內的一片CD,但是王重德堅持不賣,王重德說,因為希望能讓更多人分享到古典音樂的美好,所以還不惜砸大錢,請知名的講師來錄製音樂藝術課程。

「嗑古典音樂圖書館」未來預計印製一系列音樂藝術課程CD發送各學校或是藝文活動單位。王重德的夢想,是繼續把「嗑古典音樂圖書館」推廣到新竹、台中、高雄等各城市,讓更多人分享到古典音樂藝術。



延伸閱讀:

1藝術有聲大學公益美育平台網頁

2藝術有聲大學網上即時互動分享社群網頁

3嗑古典音樂圖書館的相簿

客家精神 盡在「我的故鄉」

生命力記者/賴柔蒨報導

「我的故鄉」是客家電視台的節目之一,以客語發音,介紹台灣各地的鄉鎮、聚落,並報導該地區客家人的開拓歷史,和其獨特的風俗民情,期望透過節目讓大眾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及各地獨特的客家文化。

節目製作人同時也是主持人的李寶珍(寶哥),本身就是住在桃園龍潭鄉的客家人,寶哥說:「節目除了可以為客家鄉親介紹台灣風情以外,更希望年輕人透過節目了解過去長輩們辛苦奮鬥的歷程,體認客家人的硬頸精神,硬頸就是不怕苦不怕難,凡事一定堅持到底。」

節目播出一年多,深入介紹台灣由北到南各地的歷史背景、名勝古蹟,並從各地發掘客家文化,例如,蘆洲的客家美食「菜包」、屏東的客家式豆漿等等。也報導客家人為了保存文化所做的努力;例如,基隆市僅有約四萬名客家人,政府為了保存客家文化,而成立了客家禮俗研習班,傳承客家人傳統的祭祀習慣。「蘆洲市客家協會」,曾遠赴紐西蘭同鄉會做客家文化的交流。此外,節目中會將當地客家人和當地閩南人的生活做比較,希望各族群間能互相了解。

寶哥說,做節目最難忘的,就是客家人二次遷徙的故事。早期居住在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由於居住地區土地過於貧乏,耕種困難以致生活條件差,於是展開了大遷徙,移居至台北和花蓮一帶。當年的客家人,飽受他鄉閩南人的歧視和打壓,憑著毅力打拼,至今都有一番成功的事業。他表示,節目訪問到很多這種背景的客家人,「每次聽他們娓娓道來過去的艱難,都令我十分動容和敬佩。」寶哥也指出,這段歷史鮮為人知,因為一直以來客家歷史文化都沒有被重視,「我們利用節目報導許多客家歷史,希望可以傳承下去」。

製作客語發音的節目,寶哥感慨的說,「現在越來越少人講客家話,真的好可惜啊!」他表示,苗栗和竹南一帶,大約有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閩南人和少部分客家人一起居住,客語幾乎都被同化了;台中太平雖有幾萬名客家人,台中大里的客家人則佔一半,卻都不常聽見客家話。「就連我們去採訪老一輩的客家人,他們是知道我們是客家節目才開始講客家話,平常也都用國語;還有現在雖然有很多客家歌謠的課程,但其實大家都是上課唱唱客家歌,下課也一樣講國語。」

居住在石牌的張秋泉是位老家在苗栗的客家人,自從客家電視台開播以來他就是忠實觀眾,他說,「客語節目應該要發揚光大,台灣媒體這麼多,就只有這一台專做客語節目的實在不夠。」張秋泉尤其偏愛「我的故鄉」,「『我的故鄉』以客語介紹台灣各地的背景,除了可以讓老一輩的了解台灣本地,更可以傳承客家文化和客語。」他表示有一集介紹了苗栗客家人的傳統食物「豆腐飴」,是客家人家庭常見又好下飯的食物。「現在越來越少人知道這個食物了,但是節目還深入介紹它的做法,真的很好。」

寶哥指出,「我的故鄉」引起了純粹客家地區,如,桃竹苗一帶約百分之七十的客家人,對節目都有熱情的迴響,也就是說「我的故鄉」在這些客家人中受到了重視;然而,客家人佔少數的大都市,寶哥明顯感覺到人們對這個節目的冷淡。不過,在全省跑透透的過程中,製作單位接洽過的鄉鎮市公所、民意代表等等,也都開始看「我的故鄉」,他們雖然不是客家族群,但都希望對客家文化有更多了解。寶哥說,「台灣是多元文化的社會,客家族群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史古蹟、文化產業,例如花卉、蔬果等等,希望大家都能更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了解這塊土地上各種不同的文化。」



延伸閱讀:


1.哈客TV網

2.讓客人當家發聲葉菊蘭一手催生客家電視台

3.客家電視台何去何從?

苗社大關機運動 喚起沉睡靈魂

生命力記者/王才羚報導

台灣苗栗社區大學在今年四月針對校內學生,舉辦了台灣第一次的「關機運動」,活動採自由報名的方式,參加者須簽署一週不看電視的承諾書。活動進行期間,參加者必須關掉電視機並自我監督,同時,苗社大也舉辦各項的活動,讓大家重新思考家庭價值、鄰里關係,及希望有什麼樣的媒體,此舉不僅引起地方人士關注,也讓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有了新的啟發。

苗社大主任秘書長王本狀表示,今年四月所辦的「關機運動」,是一個很成功的經驗,活動發起前對苗社大的學生做問卷調查,發現同學平均一週花在電視上的時間是十五至二十小時,在社大的時間只有三小時,但大部分學生卻認為這三小時的收穫遠超過花在電視上的十多個小時。因此,苗社大發起「關機運動」,希望大家可以遠離媒體,重新思考自身的價值。王本狀表示,很多參與活動的家庭主婦說,關了電視,才發現自己的視野及活動範圍可以不再侷限於客廳裡,王本狀說:「從此活動中,我們發現很多沉睡已久的靈魂,終於甦醒了。」

王本狀表示,關機運動所搭配的活動有三個部分:一、重新醒思家庭的價值,看看自己是否因為過度依賴媒體而忽略和家人的互動與關懷,二、晚飯後運動健身,帶領學生做游氧舞蹈、瑜珈和太極,讓總是黏在沙發上的身體動起來,三、深度思考媒體功能,台灣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派出專業老師辦了五場專題講座,引領學生了解媒體的功能。

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管中祥,這兩年在世新有份「SayNoToMassMedia-無電視大自由」的作業,希望學生能夠有一個禮拜的時間不上網、不看報、不聽廣播、不看電視,之所以會有這項作業,主要是希望在活動中同學能感受到「媒體對我們有多重要」、「沒有媒體我們也可以活的很美好」。

管中祥表示,沒有媒體的日子,我們會發現突然多了許多時間,可以作更多的事、見更多的人、聊更多的天;沒有媒體的日子,我們的日子可以很單純、可以不被媒體搞得心情煩躁、搞得心驚肉跳。不過,絕大多數的同學沒有堅持到最後,道理很簡單,現代人很難擺脫媒體糾葛。

政治大學廣電系講師郭力昕表示,台灣媒體的問題確實很多,媒體也佔去我們許多時間,但不能否認,對許多人而言,媒體已經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郭力昕說,苗社大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但有些人真的很難脫離媒體,對於那些無法自我監督拒看電視的人,關機運動的確只是消極做法。郭力昕說,所以除了關掉電視,我們還要懂得如何掌控電視、解讀電視,甚至是積極的改變媒體環境,身為公民的我們,絕對有權利去要求一個完全乾淨且優質的媒體頻道和環境。

近年許多社大開設「媒體識讀」相關課程,包括「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以及「富邦文教基金會」等多個民間團體也走入社區及中、小學進行相關的演講與教學,郭力昕表示,目的是希望讓社會大眾具有認識與解讀媒體的基本智能,此種能力的養成,是期待我們能不輕易受到媒體左右、能自主的選擇節目並進一步的產生改變媒體的行動。

目前苗社大聯合全國社區大學營造中心正在籌辦全國性「關機運動」,目前時間定在明年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一日,將和美國同時連線進行關機運動。王本狀說,目前中部以北的學校都已談妥,只剩南部幾所學校還在接洽中,希望可以透過全國的社大力量,讓全民都可以重新檢視自身的人際互動與媒介的價值。

2004年12月4日 星期六

阿達老師 媒體教育十年勤耕耘

生命力記者/王才羚報導

十年前,綽號「阿達」的邱政達老師,在資源豐富的板橋大觀國小服務,成立全國第一個「傳播教育中心」,希望透過此傳播教育中心,讓學生了解,電視新聞不只播出新聞節目,其中還包含傳播教育的觀念、傳播品質對道德的影響,使學生清楚知道自己可以同時成為新聞的傳遞者與接受者。

邱政達老師表示,當初成立此傳播教育中心的動機很簡單,希望學生改善並提高語文及表達能力,深入了解新聞,製作適合自己的新聞節目,讓學生親身參與新聞的製作,這樣的做法,會比單純收看電視新聞得到更多的成長與進步。

當時傳播教育中心的學生,主要以高年級的同學為主。邱老師說,新聞工作難度很高,對小朋友而言是一大挑戰,他讓中心裡五、六年級的學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職,記者們負責採訪撰稿,副控室的學生負責電腦字幕操作,主播負責選稿播報,節目於每天中午的午餐時間,對全校師生做live播出。邱老師表示,自己本身不是傳播科系出身,為了經營此中心,只好不斷尋求專家學者及相關業者的意見,和同學一起面對困難,在尋求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成長。

邱老師說,他教導小朋友選擇的新聞,富有教育性,內容包括植物學和動物學新聞、文教新聞、校園內的趣事新聞等,這種學習方式,事半功倍,比教育小朋友一大堆艱深難懂的媒體素養理論要有效。

過去許多團體參觀過「傳播教育中心」,但他們卻無法跟進實施,在邱老師離開大觀國小後,「傳播教育中心」也因此停辦。邱老師說:「很少有老師願意做媒體識讀的教育工作,從早忙碌到晚,又必須不斷去接觸、鑽研新聞傳播的新知識,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可說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邱老師離開大觀國小後,轉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五年級的導師,雖然沒有了傳播教育中心,但邱老師仍不放棄媒體識讀落實小學生的教育。

在附小五年四班的教室裡,有一部架著角架的攝影機,一張佈置如同主播台的桌子,和一位堅持教育小朋友新聞傳播知識的老師。邱老師每天要求班上同學手寫一篇新聞稿、下標題,或是改寫新聞,同學要自己去搜尋與篩選新聞的內容與題材,每天早自習時間或中午午餐時間,由一位學生上台做新聞播報,透過電視機播送出畫面,一個學生每週至少有一至兩次的機會上台做小主播。班上的李光閔同學說,每天上網找尋新聞並播報新聞,在整個過程中,自己越來越喜歡新聞;而蔣宗元同學表示,這樣的訓練使自己的語文能力進步很多。

邱老師笑笑表示,孩子如果看電視新聞而不會學壞,家長就該偷笑。他說,現在一小時的新聞節目,四分之三是社會及政治新聞,以收視率為目標,電視劇充斥暴力血腥的鏡頭畫面,也不適合小學生觀賞,卡通節目不是東洋就是西洋,不僅造成嚴重的文化侵略,呈現暴力、不正常和投機取巧的面向的內容,也會扭曲小孩的價值觀,小朋友沒有能力辨別節目好壞,真的很讓人擔心。邱老師表示,與其看惡質的電視節目,不如讓小朋友自製新聞節目,把教學結合娛樂,可說是一舉兩得。

邱老師說:「大環境如此不堪,沒有人會替我們做,所以我只能自己來,或許力量微薄,但我仍相信,基礎教育的力量很強大,這也是我對教育仍然充滿熱情的主要原因。」

2004年12月3日 星期五

陽明十字軍 服務精神病友最用心


生命力記者/黃瑜文報導

「希望十字軍是這些精神病友們與外界溝通的橋樑,不要讓他們以為自己被社會隔離。」陽明大學十字軍精神醫學服務隊隊長李律虹說。精神醫學服務隊成立於今年初,與玉里醫院合作,計畫在每年寒暑假為當地的精神病友舉辦活動,至今已經出過兩次隊。

陽明大學十字軍社成立於一九七八年,早期是以子宮頸癌防治和社區預防醫學的服務為主,這些服務隊已經停辦。十字軍現有的服務隊有人權教育隊、人文醫學營和精神醫學服務隊,其中精醫隊是今年初成立,也是第一個為精神病友服務的大學服務性社團。

精醫隊的活動內容有做早操、團康、晚會和歌唱比賽,還有帶病友們逛市場等動態活動,並教他們摺紙、作卡片、手工藝品(見圖),還有個別訪問的靜態行程。教病友製作卡片、手工藝品等有「成品」的活動,可以使他們能從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李律虹說,暑假活動中當他們在教病友摺紙時,病友還開心地告訴他們,他還記得寒假時十字軍曾經教過的摺紙。

「我們希望能帶給病友們的,不是專業的醫療效果,而是溫暖與驚喜。」在出隊之前,隊員們都必須參與精神醫學相關課程,對該領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並參與活動討論。「出隊的隊員都是以醫學系低年級生為主,尚未真正的接觸到專業課程,但醫學生的優勢是,我們可以比一般人更容易理解精神疾病是一種病」社長蔡淑怡說。

「其實住在玉里醫院的精神病友,只是生病的大人,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交心。」李律虹說。一開始因為彼此還不熟悉,病友們的配合度比較沒有那麼高,在跳早操的時候,甚至有病友跑到外面去抽菸,而不願參與。但是經過幾天的相處下來,有的病友可以拉著他們談天說地、聊聊心事,在最後一天他們準備離開時,還有一位病友特地五點起床為十字軍們送行,還送給他的輔導員一本聖經作為感謝的禮物,並寫信聊聊生活近況,一直到現在他們還有持續地通信。

玉里醫院是全國擁有最多精神療養床的醫院,在玉里鎮上,居住約五千多名精神病患,而玉里醫院就有兩千多名,收容了台灣半數的嚴重精神病患,是精神醫療的重鎮。要進入醫院長期收容,必須通過政府的層層審核,還要排隊排好幾年,其中以低收入戶的精神病患優先,幾乎所有住進去的精神病患,就注定終身要以玉里醫院為家。

「問到病友們最關心的事情,他們幾乎都表示很想家,也想念自己的家人」李律虹說,在與病友們的訪談中,有許多精神病患,雖然病情已經控制的很好,但是由於沒有很好的家庭支持系統,所以有家歸不得。「失去家人支持的他們,只能把玉里當做自己的終老處,這空氣好、風景優美的美麗的小鎮,似乎又蒙上了些許的悲哀。」

李律虹說,一開始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不知道可以帶給這些病友們什麼」,因為服務對象是比較特別的精神病患,幸好參加精醫隊的十字軍隊員,都曾經參加過其他服務隊,大家憑著多次的服務經驗和與病友的互動過程,慢慢修正活動內容,「希望能為他們規律且有點平淡的生活,帶來一些刺激,也增加他們與社會互動的機會。」



延伸閱讀:

1.行政院衛生署玉里醫院

2.陽明大學十字軍社

2004年12月2日 星期四

全國身心障礙博覽會 愛心嘉年華


生命力記者/蔡依芸報導

隨著背景音樂緩緩奏下,舞台上三十名表演者賣力擺動雙臂,全神貫注地打著太極,他們是台北市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的成員,他們打著一般人熟知的拳法招式,然而特別的是,他們不是站立著打太極,而是坐在輪椅上。表演結束,立刻贏得滿堂喝采,二OO四年全國身心障礙者博覽會也在這套絕妙的輪椅太極拳中展開序幕。

輪椅太極拳是五年前由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創設,目的便是為了讓行動不便的朋友也能藉由運動調養身心,每星期六下午他們固定在振興醫院教身心障礙朋友打太極。委員會輔導組長魏博南說,這次在博覽會表演的身心障礙太極拳,參與的肢障朋友相當踴躍,在登台前雖然有些人比較緊張,但正式演出時都將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雖然沒有腳步陣式的變換,但手部與上肢動作極致的協調性,將太極的氣勢完美呈現。

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十二月三日定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為響應這個重要的日子,慈暉文教基金會協同全國各身心障礙團體於十一月二十八日,在中正紀念堂舉辦了第二屆的全國身心障礙者博覽嘉年華會,共有六十多個慈善愛心團體、兩百多家中小企業與百大社團參與。

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的展覽區中,一個擺放著各式精美的手工精油香皂、果凍蠟燭、花束與手工藝品的攤位吸引了許多群眾的目光,每件商品都是出自於「小貝殼工作坊」成員的巧手完成。「小貝殼工作坊」是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所設立的庇護性工場,提供心智障礙者啟發教育、職業訓練服務以及人際生活輔導。經由此次博覽會,工作坊的朋友將他們最好的作品呈現出來,在成果展現之餘,同時進行愛心募款,看到民眾踴躍購買,也讓他們成就感十足。

博覽會中,自閉症家長協會共擺設了十個攤位,義賣兒童玩具、書籍和二手衣等多樣產品,其中許多義賣品是來自民間企業團體的愛心捐助。承辦人鄒佩佩表示,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除了幫助身心障礙的朋友募款,籌措教育、醫療、職訓等經費,也希望鼓勵更多的特殊兒和家長走出戶外,和外界接觸,同時增進各公益組織間的交流。

此外,這次博覽會的一項特別之處,便是「藍星童軍團」設置的身心障礙體驗營,在會場的一個角落,一群學齡前兒童開心地玩著套木塊、滑盤、截球入網、傳聲筒等遊戲,一大群孩童中只見兩三位身心障礙的小朋友頂著天使般無邪的笑容,用他們較為遲緩的動作和大家同樂。體驗營中的遊戲都經過特別設計,幫助學習較為遲緩的孩子,訓練他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平衡感外,也讓他們感受童軍活動的樂趣。

藍星童軍團成立於一九九六年,是台灣首支智障童軍團,目前共有童軍三十二人,成員由不同程度的腦力受損者、唐氏症和自閉症患者所組成,家長即為服務員,以童軍家庭方式經營。藍星服務員高美華表示,雖然在此次博覽會中參與體驗營遊戲的身心障礙孩童比他們原本預期的少許多,但透過此次活動,也讓一般孩童體會身心障礙者的不便,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與接納,發揮了舉辦博覽會的意義。

二OO四年全國身心障礙博覽會的宗旨為「跨越障礙,與愛同行」,會中包含了身心障礙者的優良作品展覽、才藝展現、健康義診、園遊會義賣和身心障礙體驗營等各類活動(見圖),目的便是為了從食、衣、住、行、育樂等全方位宣導屬於身心障礙者的權益和措施,讓身心障礙者能和其他人一樣,擁有充分平等的人權。



延伸閱讀:


1.藍星童軍團

2.台北市自閉症家長協會

奉獻一生 導盲犬辛苦了

生命力記者/劉冠妏報導


「再見了,可魯」在各地引起導盲犬的風潮,在電影中真實呈現出導盲犬的一生。牠們為視障者工作的時間其實也就幾乎是牠們的一生,因此不僅在導盲犬培訓上是一項大工程,並且牠們的職業生涯其實也是相當辛苦。


常被喻為「盲人的眼睛」的導盲犬,在台灣目前還是以由引進國外為主,主要是從日本、美國及紐西蘭等國將導盲幼犬帶回台灣培訓。不過在考量照顧以及環境的問題上,日本引進的犬隻導盲犬體型較小,適合國內盲人的體型,也較適合國內的盲人使用,同時照顧上也比較方便。

惠光導盲犬中心訓練師陳雅芳表示,幼犬從出生後六至八週起,開始在寄養家庭生活,學習社會化。一歲至一歲半左右,回到訓練中心,經測試篩選後進行約半年的導盲犬訓練課程,平均十隻幼犬當中,只有5到7隻可以成為真正地導盲犬。訓練師會觀察幼犬,個性及行為不適合的會失去成為導盲犬的機會。被淘汰的導盲犬會先徵詢原本的寄養家庭願不願意繼續收養或是進行認養活動。

從寄養家庭回到訓練中心後,訓練師首先訓練牠們服從的態度,因為服從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條件,而訓練過程必須用鼓勵來代替打罵。陳雅芳說:「導盲犬帶領盲人,是基於對人的信賴及感情,因此對牠們也必須付出愛心來提高牠們工作的意願。」在訓練過程中,導盲犬的壓力其實是很大的,牠們必須要非常專心的聽從訓練師的指令以及注意路上的狀況。

訓練師會帶著導盲犬上街做實地的訓練,例如搭乘交通工具以及到各種公共場所,讓導盲犬習慣帶領人行走的感覺。一般的狗行動範圍只有自己身體的大小,而導盲犬的訓練是要把人納入牠的行動範圍內。如果走路碰到障礙物,就必須要牠停下來,表示前面有狀況。當遇到障礙物時,訓練師會下達往右或左的指令,但如果左右都不能通行時,導盲犬必須要懂得如何繞過障礙物。因此導盲犬是執行盲人所下達的指令,了解環境則是盲人的責任。經過大約半年的訓練後,訓練師會帶上眼罩,完全由導盲犬來帶他上路。

順利結訓後的導盲犬,便要與盲人配對。助理訓練師李欣怡說:「在配對部分必須要依照盲人的個性,行動能力等各方面來選擇適合的導盲犬。」例如,不愛出門的盲人所相配的導盲犬就不能是活潑喜歡出門的,而必須要是能夠長時間等待及穩定性很高的導盲犬。配對完成後,盲人必須與導盲犬共同訓練一個月,當一切訓練全部完成後,導盲犬便真正的成為盲人的眼睛。

台灣目前的導盲犬以拉布拉多拾獵犬為主,大型狗的壽命約12年左右,因此牠們正式開始工作到退休約八年的時間。當牠們的身體經過評估後不適合繼續工作時,就由退休導盲犬的收養家庭收養,卸下導盲鞍過平靜日子。

台灣第一隻退休的導盲犬Aggie,目前正住在盲人重建院義工王紫光家中,Aggie幾乎每個禮拜都會跟著王紫光回到盲人重建院與柯明期小聚,他們也都知道Aggie的身體狀況不如從前,相處的時間也不多了。因此,他們希望Aggie能像一般的寵物,放下導盲犬的身分,快樂的享受退休後的生活。

輔大原漢志工助原民


生命力記者/胡乃楨報導

輔大原住民志工服務隊今年正式成立,未來將更有組織性的前往部落服務。目前二十四名成員中,有一半的原住民,一半的非原民學生。服務隊負責人魯凱族的awai趙秋蓮表示,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學生在服務隊中彼此的文化衝突、認識與交流,是促成服務隊成立的最大原因,「原漢交流是這個團體最大的特色與目的。」

其實,早在三年前,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即成立,並且開始回到部落服務。過去採用臨時招募志工的方式,志工們彼此相處時間不夠,了解不深,非原住民志工可能還對原住民抱持著某種刻板印象,對服務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awai說:「心態該回到原點,重新認識原住民。」服務隊成立後,讓原漢學生能在不同的場域中互相學習,尊重彼此的文化,這也是成立服務隊的宗旨及目標。

組織化後的服務隊在前往部落服務前,服務隊會先給志工們上課。一方面是為了能讓他們對台灣原住民有基本的認識,並了解部落的情形,才能在服務原住民時避免誤會或語意上的溝通問題:另一方面,是要讓志工們了解什麼是服務,以及怎麼樣的服務才恰到好處。

在蘭嶼的達悟族主食以芋頭、地瓜、海鮮…等為主,與身在都市裡的學生們有著很大的不同,awai說:「這三年來,服務隊中最特別的就是與蘭嶼的長期合作。而最重要的是到底是誰服務誰。」所以首先的第一個課題就是要融入他們的文化裡,跟他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生活。

另外,輔大原住民志工服務隊跳脫過去只是送物資至部落這樣物質化的服務部落方式,先了解他們需要怎樣的幫助,再去為他們規劃、設計課程,以傳達文化意涵的精神方面為主,而不是將漢文化及價值觀強行植入部落裡。最典型的就是「文化研習營」,是由服務隊為蘭嶼地區的居民設計文化課程,由服務隊找了解蘭嶼那塊土地的當地長老授課者。awai說:「我們是活動的推動者,但不是參與者,我們去協助他們而不是同化、改變他們的生活。」

服務隊前往蘭嶼也受到許多的文化、習慣、生活的衝擊,awai說:「在台北,可能很多人認為檳榔不是高尚的食物,但對達悟族人來說檳榔是他們給上賓的禮物,相當珍貴。」在台灣,刻版印象中的原住民都喜歡喝酒,參與服務隊到蘭嶼的李瑩盈說:「他們喜歡喝保力達加椰奶,是他們迎賓的飲料,那不是酗酒,而是透過喝酒展現他們的熱情。」

李瑩盈說:「說我們是服務隊太沉重,我們才是在那裡學習。」原漢間彼此實際的相處,才是服務隊主要的目的。面對服務隊的未來,awai說:「原住民志工服務隊,希望讓原住民在出社會後也能真的回饋部落,而非原住民也能繼續做原住民的好朋友,一同努力,畢竟,部落與服務隊雙方的成長,才是服務隊最大的收穫。」

達利‧伊洛 譜出現代原住民歌謠

生命力記者/陳孝慈報導


原住民的歌謠,經過時代的洗禮,流傳了下來,那原始的音符,出自最美的人聲,而歌詞則出自原住民們內心深處的詠嘆。在泰雅族村落中,一位熱愛原住民歌謠的男人─達利‧伊洛,以他對泰雅及音樂的熱愛,譜出了多首動人的原住民歌謠,並將所學的現代音樂融入傳統歌謠中,這一步,讓達利在原住民音樂又添了一片新的領域。


生於桃園山區的達利,與大部份的高地原住民一樣,自小就與大自然為伍,因此對於大自然的崇敬,一直放在心中。他與族人們一同生活,一起唱泰雅的歌謠,對於音樂、泰雅與自然,達利從未曾放棄過任何一項。這份執著,成了他踏上創作原住民新音樂的動力。曾跟隨過老師學音樂的達利,以自己的經驗知識,將曲譜出,同時將自己本科系所學的資管技術,應用其上,以電腦合成音樂的方式,創出不同曲風的原住民歌謠。而本身喜歡雷鬼音樂的達利,甚至將其用在原住民歌曲上,「可惜曲調套不太上去!」他笑著說道。

作詞作曲一手包的達利,對於泰雅的熱愛,充分表現在他所創作的歌詞中。「我作詞,都是以母語,即泰雅族語言為主。原住民沒有文字傳承,好不容易有了羅馬拼音可以將文化語意寫在紙上,我想將歌詞填在我所愛的音樂上。」達利說道。在《我愛泰雅族》這首歌中,搭配倫巴的曲風裡,反覆唱頌著「我愛泰雅族」這句歌詞,強調他對族群的熱愛,而歌曲中「我要送你一份愛的真諦,散播在每個高山和那個海洋,我愛我的阿美族,泰雅族…」,各族名稱的出現,更表現出「他深愛著全體原住民」的心情。

「不同的音樂風格,需要在靈感來時才會出現。有時深夜靈感來時,我也會馬上把它寫出來。」對於音樂的熱愛,讓創作音樂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份。而這份熱忱,也促使他想召集好友及後輩們組成樂團,到處表演,而他也確實付諸行動了。雖然計劃進行不是一帆風順,但是達利對於此願景,仍抱持著高度的期待和努力。

由於原住民沒有文字,他們的文化無法具體地保留下來,加上受到平地文化強烈衝擊,使得原住民文化漸受同化。「原住民不是封閉的一族,我們也會聽流行音樂,也和平地人一樣住在鐵皮水泥搭的屋子中。原住民的音樂也是,它是可以改變的。」對於將流行音樂融入原住民歌謠創作中,達利抱持這樣的想法。但是對於歌詞創作,他把對泰雅及自然的熱愛,填入曲中,將之結合在一起。這是他對原住民原始文化的堅守。

臺灣原住民的歌聲,在一九九六年的亞特蘭大奧運中,是在《Return To Innocence》這首歌中以「未知」的身份,首次被全球的人注意到,這也使得國內開始對原住民歌謠產生關注。原住民的歌謠,配以原始自創的樂器演奏出,未經修飾中帶有濃厚感情的曲調,讓大眾沉醉。達利將那份原始的氣息,帶入了流行界,但他不忘他的族群、不忘大自然給他們的一切,以創作的方式讓平地的民眾知道,他對泰雅的愛及自然的敬仰將隨他的歌謠散播出去。



延伸閱讀:


1泰雅學生會全球資訊網

自然境界 帶領顧客探訪自然之美


生命力記者/李姿錦報導


在捷運中山國中站附近,位在巷子裡的「自然境界」,是一家專賣自然工藝品及登山用品的店,負責人蕭家崑說,「自然境界」的精神不在他所販賣的物品,而是希望傳達給愛好自然人們一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理念。因此,『自然境界』也定期舉辦各式國內外旅遊與自然講座,並提供簡章供顧客索取。


「自然境界」今年邁入第十二個年頭,原本是位在台灣大學附近,直到四年前才搬到目前復興北路的店。店內許多的工藝品,例如像木製的老鷹雕像、動物造型的項鍊及耳環等,都是蕭家崑這十幾年來在國內外四處旅遊收集而來。在林業試驗所上班的Tombosan,是店裡的常客,他說,從「自然境界」在台大時期的時候就時常來逛,看看店裡每個月的新的產品,他尤其喜歡自然境界裡的有關自然的書籍,因為比一般書局還要豐富。

除了店內的一些工藝品和登山用品,「自然境界」不時舉辦自然講座及戶外旅遊,自然講座是免費的,店內除了簡章及海報供人們自由參閱外,還會用電子郵件的方式來通知顧客。主要負責企劃戶外旅遊的「自然境界」的店長陳佳恩說,她們常帶顧客去郊外探訪大自然,國內他們常去的景點有礁溪、阿里山、合歡山等,到了那些景點,他們還會特別帶客人到一般旅客不會到的地方,「因為我們是要去跟自然交誼,去找花找蟲找鳥的。」他們也時常舉辦國外旅遊,曾經他們在亞馬遜河看到類似始祖鳥的後代,也到南極探訪企鵝的故鄉,有趣的故事多的說不完。

陳佳恩說,他們去郊外,蕭家崑會拿出他許多法寶,例如飛蛾燈,吸引飛蛾過來停在布幕上,客人就可以直接在看到飛蛾的樣子;還有錄有六十多種鳥叫聲的錄音筆,到了郊外,蕭家崑先用望遠鏡一探是何種種類的鳥,再放出那類鳥的叫聲,鳥兒就飛過來,彷彿是在看誰在叫牠一樣,非常有趣。 

而「自然境界」聚集了許多愛好自然的人,在店裡的工讀生邱懷萱說,因為喜愛賞鳥的緣故,從很小的時候就認識蕭家崑了,後來考上了台北大學,因緣際會下就在這裡工讀了。時間一晃眼就兩年了,在這裡工作讓他結交不少朋友。Tombosan說,像這種以自然為主題的小店很少見,由於大家都愛好自然,談論的話題也特別多,「來久了都變成老朋友一樣」。

蕭家崑說,人的一生中,有兩種錢要賺,第一是銀行的存款,第二就是心理的財富,然而第二種是要多與自然接觸才能獲得的。不是只有一天兩天去郊外爬爬山,就可以體驗到自然的美和真意,然而「自然境界」就是一個「以自然會友」的地方,也衷心期待會有更多朋友來探詢自然之美。

自然境界

地址:北市復興北路308巷8號

電話:02-25181435



延伸閱讀:


1自然境界網站

2自然境界電子報

哲學諮商 以理性解決問題

生命力記者/莊雅晴報導

一位大二的女孩,她一直相信現在所讀的科系,就是她最大的興趣,未來也會從事相關的工作。有一天,她忽然覺得對目前所學,一點興趣都沒有。她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也不知道是否該繼續留在這個再也引不起她興趣的系上,於是她決定尋求外界的幫助。


輔仁大學校長也是哲學系教授黎建球表示,在諮商的過程中,諮商師首先了解女孩的問題,清楚女孩過去如何認清目前所學正是她的興趣,並探討為何會對其失去興趣,是本質上的問題或是遇到了什麼挫折,導致現在的想法。在諮商師一步步引導其思考後,發現女孩原來只是不能夠適應系上一位老師的教法,而不是真的沒了興趣。於是諮商師問她:你可不可以不受這個老師的影響,繼續留在系上,堅持你的興趣及未來的方向?

透過諮商師的幫助,女孩以哲學的思考方式,探索問題的根源,進而得到答案。哲學諮商就是這樣一種當你在遭遇問題時,透過哲學探求事物本質的思考模式,幫助你釐清思路,討論可能的選擇與結果,找到解決問題方法的一種諮商法。其最終目的則是希望在諮商的過程中,讓當事人學習到哲學思考的技巧,並透過哲學的觀點改變其人生觀,建立自己的生活哲學。

很多人會覺得哲學聽起來很高深,是種很理論的東西,怎麼會與諮商有所關聯。黎建球表示,哲學其實是個很實際的學門,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方向。它和諮商一樣都是一種「方法」,也都是幫助我們解決生活困境的學門,只是諮商提出符合人身心需求的輔導方法。他也提到,其實心靈問題本來就屬於哲學的範疇,哲學諮商只是將哲學帶回到這個學門原來的任務。近年來,許多心理治療法像是意義治療法、完形治療法,都是哲學與諮商的實際聯結。

而哲學諮商與一般心理諮商很大的不同點是,哲學諮商不主張用藥,另外,在諮商過程中,諮商師並不會去處理當事人情緒方面的問題,只偏重在帶領當事人理性的思考。而由於哲學諮商是由諮商師帶領當事人以推理的方式進行,因此想要藉由哲學諮商來解決生活中的困境,本身必須要有清晰的思路,以進行推理及分析。但其運用的範疇,其實與心理諮商的領域相同,像是人際關係、家庭問題、婚姻關係、中年危機以及人生意義的追尋等,都可以是哲學諮商探討的範圍。

哲學諮商的提倡,豐富了諮商多樣性,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就表示,對於各類的個案,他們嘗試提供許多角度的意見,讓當事人能夠多方面去思考,以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方法。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定期會舉辦哲學諮商工作坊,幫助大眾藉由哲學智慧與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問題。目前輔仁大學哲學系也設立了哲學諮商學群,一系列的課程,融合了哲學諮商的理論與實務,以培育更多專業的哲學諮商師,期望給予大眾心理諮商的另一種選擇。



延伸閱讀:

1.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劉應雪 永遠的愛心大使


生命力記者/安鴻綺報導

又到了每週四的晚上七點鐘,走進了台北市立百齡高中的七○七教室,在「愛心大使成長營」課程上,一位掛著老花眼鏡,在台上認真唸著自己帶來的哲學小故事和同學分享的學員,她是將愛心服務當作終身事業的劉應雪女士。

也許是因為不服老的個性,臉上永遠掛著燦爛笑容的劉應雪,在她身上完全看不到一絲絲已是近六十歲阿嬤的痕跡,「心態年輕,自然就顯得好看」,她說。同時由於好學的個性,已領有插花老師執照的劉應雪,平日就加入許多地方團體組織,如:三重家政班和讀書會,藉由這些團體的活動參與,不僅讓她獲得豐富的知識,也訓練了她與不同個性的人之互動能力。因此,在愛心服務隊裡,她宛如每個人的大姊姊一般,一旦同學之間有什麼疑難雜症,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她。
 在談到當初是如何接觸士林社大愛心服務隊的契機時,劉應雪只是笑笑地表示,一開始是因為士林社大開辦時,她上了一門叫作「心靈團隊再造成長營」的課程,內容多以提升自我開發的授課內容為主,但只辦了兩期,劉應雪與約十位同學都覺得很可惜,於是和授課老師商討是否應再讓相關課程繼續開課,士林社大因此開辦了「愛心大使成長營」課程。當「愛心大使成長營」課程上到了第四期之際,學員們決定將所學得的知識付諸於實際行動,愛心服務隊因而成立。

剛於今年八月卸任社長職位的劉應雪表示,愛心服務隊於每月固定有兩次在台北車站和峨嵋街兩個定點設立捐血中心,這是服務隊最基本的公益活動,而且每次一定都是全員到齊。她也表示,每次站在捐血車旁,拉著路人來捐血,不僅是磨練自己的修養和說話態度,更是培養自己的誠懇心和親切態度,看著原本對於捐血毫無概念甚至是排斥的人,經過自己的宣導和說服,最後走上了捐血車的那一刻,此時便是她從活動中得到的最大成就感。

另外,社裡也會和其他弱勢團體合作,常有許多不定期的愛心活動,如:今年八月,愛心服務隊主動與宜蘭羅東幸夫愛兒園合作,舉辦了台北圓山兒童樂園一日遊,劉應雪表示,當時帶著這群小朋友,他們天真的眼眸、幸福的笑容,開心地玩著每一種遊樂設施,這樣的景象看在她的眼裡,心裡盡是感動。另一方面,服務隊員也常與自己年齡層相仿的老年人們作心靈上的交流,如:樂山療養院、士林區浩然敬老院、陽明敬老院等院,她說,由於自己和這些老年人屬於同等輩,因此和他們互動時,都能夠從他們的眼神中感受到內心的孤寂,所以透過慰問及與他們聊天的方式,才能讓他們有被尊重的感覺。



因此,在愛心服務隊裡,劉應雪感受到了真正的快樂。她表示,不論是去養老院或是孤兒院,只要看到這些小朋友或是老人們給她一個不經意的微笑,她都會感動上大半天,「最大的感動來自於我們並不用花太多的心力,卻能使他們獲得滿足的感覺」,她說。

然而,並不是每次的活動都有上天眷顧的,「愛心工作這條路其實並不好走,做這個工作,總覺得老天好像要考驗我們的愛心和耐心」,劉應雪舉了一個讓她印象最深刻的驚險經驗,一次到羅東訪視幸夫愛兒園的旅途中,原本早晨晴朗的天氣,下午突然下起大雨,導致濱海公路山壁有如洩洪一般,使車輛完全看不到前方的路,最後所幸平安通過。類似的事件雖不僅一次,卻使每位隊員更加堅定愛心服務的這條路。 

問她從事愛心服務迄今最大感念是什麼?劉應雪表示,感謝有家人的支持,讓自己一路走來不寂寞。至於對自己在愛心服務工作的自我定位,劉應雪表示,唯有每個人都付出一點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的更美、更和諧。另外,她也針對是否將愛心服務工作當作事業來經營的問題,下了一個這樣的結論:「愛心服務工作絕對是我的終身事業!」

2004年12月1日 星期三

歡樂那卡西 遊民唱歌拿獎金

生命力記者/錢秀瑀報導

近幾年來,隨著對遊民制度的發展,以及社工人員長期與遊民間建立的良好關係,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能為遊民作的,不再只有收容安置而已,也開始進一步的照顧到遊民的休閒層面。「遊民其實很喜歡唱歌啦!」萬華社服中心遊民外展的社會工作員楊運生說,所以歌唱比賽這個構想一推出,報名人數很快就額滿了。

「歲末高歌拿獎金,快樂唱歌比樂趣」,二OO四年十二月四號的下午一點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在萬華區柳鄉區區民活動中心,舉辦了「歡樂那卡西」卡拉ok大賽。邀請台北地區的遊民朋友們能共襄盛舉。活動籌備至今,二十個比賽名額早已額滿。台北市政府社會局的黃鈺倫說,「歡樂那卡西」雖然只能讓遊民報名參賽,但是當天還是歡迎社區民眾一起前往觀賞。

「歡樂那卡西」比賽分為兩階段,會從第一階段選出前六名進入複賽,最後獲得前三名的參賽者分別可得到一千五百元、一千元和五百元獎金。此外,旺旺文教基金會將贈與到場的所有民眾,外銷日本的餅乾作為紀念品。活動主持人是協辦團體之一的中華民國紳士協會副理事長霜文程,評審委員則是找來退休的音樂老師。黃鈺倫說,「我們希望把歌唱比賽辦的比較正式。」將從技巧、台風、特色等多面向去評選前三名。比賽當天還有許多精采的活動,除了會讓現場所有的人票選出心中「最受歡迎漂泊走唱歌曲」外,社會局更找來了青少年街舞及銀髮社交舞團體到現場表演。

「歡樂那卡西」由台北市社會局所規劃,遊民外展的社會工作人員宣傳。社工員將活動消息刊登在每個月發送給遊民的「台北平安報」中,同時將消息告知長期服務遊民的活水泉和救世軍等民間團體。楊運生說,不是每個說要唱歌的就讓他報名,因為想要報名的人數太多,為了歌唱比賽的品質,會要他們先唱兩句來聽聽,他笑著說,「今天就有一個女遊民,跑來跟他們說他會唱廣東歌,說著說著就唱起了上海灘。」當然,最後這個女遊民可以參加比賽。

黃鈺倫表示,辦「歡樂那卡西」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展現遊民的才能和次文化,讓大家更了解他們。更希望能藉由這次集合遊民與居民的機會,在同歡的氣氛薰陶下,促進居民與遊民、遊民彼此間的互動。他還說,「這樣的場合也是社工人員觀察遊民型態的好機會。」「歡樂那卡西」是今年額外增加的活動,黃鈺倫表示,辦這樣的活動會增進遊民對社區的認同,「一旦遊民認同社區,相對的帶來的破壞也就會減少。」楊運生說,這次的歌唱比賽以中正和萬華兩區的遊民為最多,事實上,台北地區就是以這兩區的遊民人數較為集中和大量。

「幫助遊民的政策是有階段性的。」黃鈺倫說,社會局最早只有遊民收容等服務,以滿足遊民生存的基本需求為主。一九九八年遊民外展成立後,遊民與社服人員間的關係更親密了,因此社會局也開始著手規劃一些娛樂性質的活動。「他們不像我們一樣有休閒活動,例如看電影、郊遊啊,所以能夠幫他們規劃一些休閒活動是好的。」除了即將舉辦的歌唱比賽,在今年十月社會局也首次為遊民們規劃了一個「平溪放天燈—知性之旅」,參加的人數就有六十人,黃鈺倫認為,知性之旅可以辦得成功的原因就在於,社服人員們可以確切的掌握遊民的心態和生活習慣。因為今年知性之旅的成功,所以明年確定會舉辦類似活動,至於明年是不是還會有歌唱比賽,黃鈺倫說,「那就要看今年的成效如何囉。」



延伸閱讀:

1.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