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12月29日 星期五

行萬里路 國際志工不落人後

【黎荷安導覽】「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台灣的青年不只是在書本中充實,很多人更選擇漂洋過海當國際志工,開拓自己的視野。「台灣青少年志願服務現況」一文提到,大學以下的青少年若從事服務活動,以國內的志願服務居多;到了大學,不僅進行國內的志願服務,更會爭取做國際性的志工。

若是想從事海外志工服務,首先要找到可以提供志工服務機會的組織,組織的總部可能是在國內或是國外,透過網路資源,可以尋找符合需求的志工服務機構;其次衡量自己的特長、能力、有興趣前往的地區以及服務項目;再來參考之前曾經參與國際志工的經驗分享,對於想做海外服務的志工都是一大幫助。

World Volunteer Web」是二○○二年聯合國大會決議後設立的推廣志願服務網絡的網站,為一個志願服務資訊與資源彙整中心。網站左側「Take Action」選項的「Be a volunteer」有超過七十個志願服務組織的連結;「Volunteer Abroad」在首頁提供條件篩選,幫助志工選擇想去的國家、城市、志工服務的類別以及服務的時間長短,Volunteer Abroad 會提供最符合條件的志工服務機會連結。

Taiwan ICDF國家合作發展基金會」招募長期海外志工與短期海外志工。長期志工服務一至兩年,短期海外志工服務一到三個月,服務對象是台灣的二十二個邦交國。

國合會有安排相關志工訓練課程,並且為志工提供機票、住宿、生活津貼。如果想要知道與國合會合作的國家簡介,可以到網頁左側「合作國家」選項,裡面提供與台灣有邦交關係國家的介紹,包括人口、氣候、宗教、語言、產業結構等。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在泰國、柬埔寨提供長期性的人道志願服務,點選首頁中的「柬埔寨發展計畫」、「泰國發展計畫」,可以了解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的進行內容,其中長期志工(需簽約一年)提供住宿及往返機票、生活津貼與保險,短期志工(三個月契約)提供住宿、生活津貼與保險,往返機票自行負擔。

除了以上的國際志工資源網站,有興趣當國際志工的讀者還可以去看看各個志工的分享心得,從志工的經驗分享當中,可以勾勒出到海外不同國家進行服務的生活風貌,各個地區的風土人情與生活經驗各具特色。

GYSD青年志工網」的「志工達人」選項,裡面有參與GYSD志工的部落格連結;「台灣國際青年文化交流協會ICYE」,是一個國際性非營利組織,其宗旨為透過各國青年的交換計劃,藉由跨文化的學習與了解,促進文化交流與世界和平。其網站左側的「主要活動」選項,每一個選項內容,都有曾經參與國際志工的文章分享。

2006年12月28日 星期四

富陽 水泥城市中的生態樂園

Dsc07314 【黃玉蓉報導】台北市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一座藏身於高樓大廈後的原始自然森林公園,與住宅區比鄰而居。園中盡是茂密的林木,蟲鳴鳥叫不絕於耳,幸運的話還可以聽到台北樹蛙低頻率「嘓…嘓…嘓…」的求偶聲,大自然美景就在伸手可及之處。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位於台北市富陽街底,位於台北盆地東南丘陵(南港山系)北側凹谷,緊鄰福州山北側,佔地三點八公頃。原為軍方的聯勤總司令部所有,早年屬於彈藥庫的管制重地,因長久軍事管制隔絕人為干擾,園內林相豐富、蟲鳴鳥叫,保留台北市內難得一見的低海拔森林及溪流等自然資源。

「富陽的空照圖是相當濃密的,幾乎看不到地面」荒野保護協會專案專員林巧玲說,富陽是真正的森林公園,植被密度高,物種多樣,與人造的大安森林公園不同,這種在都會中已很稀有的自然資源,應受到重視與保護。

為保護基地內的生態資源,並進一步創造更佳的棲地環境,公園路燈管理處(公燈處)自二OO四年起與荒野保護協會合作認養富陽自然生態公園,二OO六年三月起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參與認養,進行維護管理及解說教育行動規劃。

結合公燈處志工資源,開放民眾預約解說導覽,「荒野以守護台北市第一座真正的森林公園為目標,進行園區認養後續棲地維護工作,維護生活於園區內的『原住民』」林巧玲說。

「富陽的經營與維護由五個元素組成,荒野、企業、政府、附近居民以及中興大學的學術支援」林巧玲說,荒野以森林生態保育為重,從事教育及宣導活動。企業參與是為了落實企業回饋。公燈處委託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進行環境資源調查及監測,以明瞭基地內生物物種分布,作為公園規劃設計及經營管理策略的依據。

富陽定點觀察組於二OO一年七月正式成立,每月第一周日定點觀察,第二個星期日帶領民眾認識富陽。荒野解說員林力行,原本是在小學任教的自然老師,自一九九九年以來,持續地於此地進行觀察紀錄,為富陽規劃導覽行程。

導覽從介紹富陽公園內的植物物種開始,透過角色扮演植被物種,讓民眾熟悉富陽的林木組成,了解什麼是真正的「森林」。約十人為一隊隨導覽員進一入園區,「雞屎樹的樹葉經搓揉後會有雞屎味……長得像香水百合的大花曼陀羅是有毒植物……血桐的莖葉斷裂流出的汁液會氧化成血紅色……」黃詩芳說,荒野的野外導覽讓民眾大開眼戒,寓教於樂的活動內容規劃讓民眾不遠千里而來。

蘆洲的胡媽媽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參與導覽,帶著望遠鏡、放大鏡、賞鳥手冊等,野外觀察設備一應俱全,「媽媽比小孩還熱衷,還興奮」她說,小孩子很少接觸大自然,難得的機會可以走出戶外,替小孩尋找資源並安排親子同樂。

荒野解說組組長黃嘉鳳說,民眾願意了解、願意到場聽解說是難能可貴的。經過大家的努力,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下一個自然森林公園就會在你家附近。

公園有八個主題區,分別是:入口解說區、生態水道體驗區、軍事涵洞遺址區、自然生態演替區、蝴蝶生態觀察區、次生林相觀察區、溼地生態觀察區、 戀戀蟬聲休憩區。在自然生態演替區,圈圍經人過度使用,寸草不生之區域,「我們把這區塊交給大自然去經營,記錄並展示在阻斷人為干擾後,大自然將如何恢復生機。」林巧玲說。

溼地生態觀察區以架高棧道之方式進行觀察,避免人為踐踏破壞樹蛙生存環境。林巧玲說,「窪地是以前軍事用途所挖的洞,利用自然地形培育蝌蚪」戀戀蟬聲休憩區以架高平台之方式設置休憩區,「把人為的設施及破壞移送,好讓蟬有個棲身之地」,為減低對森林的傷害,鋪設架高的平台,必須利用軌道來輸送工程機具,並且都以小型機具進行整修。

自然資源方面,園區內老樹參天,林相完整,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富陽森林公園棲地完整並維持生物多樣性。

冬季適逢保育類物種台北樹蛙的繁殖期,可愛模樣的台北樹蛙。「富陽公園是少數可以看到台北樹蛙的地方」黃詩芳說,台北樹蛙喜歡躲在遠方的姑婆芋葉子上,利用腳上的吸盤緊抓住葉子,翠綠的身軀隱身在姑婆芋的莖脈中,欣賞牠的美必須靜悄悄的靠近。富陽是全台最大的低海拔烏桕林,冬季是欣賞烏桕的紅葉景觀的好時機,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蠟蟬就吃烏桕的汁液為生。

目前公園內的喬木計有五千餘株,包括香楠、相思樹、血桐等樹種;加上屬於谷地地形,溪流纏繞,潮濕之環境,使得蕨類植物種類頗為豐富,包括筆筒樹、台灣山蘇花、台灣桫欏鳳尾蕨等共四十七種;水生植物則包括水丁香、水蠟燭、野慈姑等共十六種,總計達三百三十一種植物。

此外,公園之動物組成亦十分豐富,包括哺乳類之赤腹松鼠、大赤鼯鼠等;鳥類二十三種,以綠繡眼、白頭翁、紅嘴黑鵯為顯著鳥種;兩棲爬蟲類十三種,如攀木蜥蜴、盤古蟾蜍及保育類之台北樹蛙等;無脊椎動物為園內最為豐富之生物種類,如蝦、台灣椎實螺、蜻蜓、蝶類、蜘蛛及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臘蟬等。

「富陽是台北市是營造生態環境成敗的指標,富陽成功,代表台北市是個健康的城市」林巧玲說,健康都市不僅是公共建設、資訊發達、經濟發展,更需要兼顧到完善的都市計劃,都市中能有個完整的自然森林公園,才是真正的健康城市。

2006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績優志工 開心服務 用心學習

【張伊蕙報導】曾經修讀社工系的黃秋蓉,在眾多志工中出類拔萃,連續兩屆奪得由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所頒發的績優志工獎。黃秋蓉在志工這條道路上努力不懈,不只是到學校上課,更實際運用所學到的,將這門學問造福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二○○二年,剛高中畢業的黃秋蓉立定目標,最後如願的進入了嚮往的大學唸社工系。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社工系其中一門課是需要進行實際的社會服務,那便是她第一次的服務學習經驗。當時黃秋蓉是被分派到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的士林少輔組。黃秋蓉說剛開始的服務都是以最基本的打雜和打掃工作開始,一直到後來她的工作內容才慢慢的轉變。學期過去了,但是黃秋蓉還是固定每個星期三都到士林少輔組報到,她說在那裡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黃秋蓉說:「和這些青少年的關係越來越好,並且能夠為他們解決所面對的問題,我覺得我需要再回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幫助更多的人。」

士林少輔組主要的服務對象是介於十二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及其家長,提倡青少年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休閒娛樂。所以會定期舉辦許多大型活動,例如籃球賽、撞球賽、桌球、歌唱大賽、聖誕派對等,讓青少年能透過正常的管道去輕鬆玩樂。黃秋蓉的工作也由原本的打掃慢慢轉變到負責策劃活動和參與外展。

外展是定期到不同的特殊場所,例如遊樂場、等一些年輕人愛留連的地方去進行宣導,告訴這些青少年關於少輔組的資訊,希望當他們有問題時,能到少輔組尋求協助。黃秋蓉說參與外展讓她實際去接觸這些年輕人,讓她得到了許多課本上所無法學到的。不管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為別人設想的同理心或想要幫助人的心,每一點都從原本的稚嫩變成逐漸穩重成熟,讓她在心智上成長了許多。

黃秋蓉覺得對她影響最深的經驗是到法院實習當關護人。當一名觀護人的職責就是要與少年保護官和少年調查官一起著手調查犯案少年的生活背景。這些犯案少年大多數是累犯,而且所犯下的案件都是較為輕微的。黃秋蓉協助少年保護官和少年調查官深入犯案青年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家庭狀況,接觸他們身邊的人,包括了家人、鄰居、朋友、同學等,最後再整理調查報告並建議法院如何處分這些犯案少年,是要送到感化院或特殊機構。

剛開始實習時,黃秋蓉對這些少年的行為無法理解,她認為這些犯案少年都應該得到嚴厲的處罰。但當她以一位觀護人的身分去進行調查和了解時,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也許這些青少年做錯了事,也許他們講話粗俗,但是卻也有善良可愛的一面,其實本質並不壞。

黃秋蓉在士林青輔組的努力得到了回饋,她連續得到了兩屆的績優志工獎,更讓她清楚的知道她是能夠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力。她有個夢想,希望在未來工作存夠了錢,一定要開一間輔助青少年的機構,造福更多人。

2006年12月26日 星期二

石頭資料館 癡人「頑」石

【黃莉喬報導】「哇!好大的恐龍!」「快來看,是木乃伊耶!」石頭資料館內,尖叫讚嘆聲此起彼落,不管是大人小孩,無不被眼前這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給吸引。位於嘉義市湖仔內路的陳仁德石頭館,不起眼的外觀很難讓人聯想到裡面竟然有上千件的礦物和化石,琳瑯滿目的收藏可媲美國家博物館,而這些都是館主陳仁德熱愛石頭的結晶,他也毫不吝嗇地主動回饋社會,將自己收藏公開展示。

走進博物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恐龍骨架化石,巨大的腿骨,有圓有方,大小不等的各種恐龍蛋,迷你型的貴州龍骨骸,以及恐龍大便化石,還有一億年前的蛇頸龍、白堊紀的鴨嘴龍等多種,彷若置身侏儸紀世界,回到千萬年前人類尚未出現的時代,想像這些巨型爬蟲的生活方式。

從二十八歲開始,陳仁德就探訪世界蒐購奇珍異石,到現在已經走訪了一○三個國家。他在高中時,曾夢想開一間免費圖書館以回饋社會。然而長大後他卻發現,嘉義的圖書館資源已經很充裕,加上一次到花蓮玩,路旁的石販一句「世界上沒有兩顆石頭是一樣的」,觸動了想收集石頭的慾望。於是他開始閱讀化石、礦物圖鑑,他說:「就好像看著郵票目錄來收集一樣,每一種都想收集一件。」到現在陳仁德已年屆七十三,卻依然樂此不疲的從事他的人生志業。

石頭資料館共有兩館,第一館以陳列化石與礦物為主,館內最高齡的石頭有四、五億年的歷史,其中包括在中國大陸遼寧發現的世界最早化石類,二十六億年前由單細胞生物藍綠菌沈積構成的疊層石,還有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蛋等等。這些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億年前的生物遺體或遺跡,如今能在石頭館中與民眾真實相見。

館內的生物化石是陳仁德相當自豪的收藏。不但陳設有原始人的頭骨模型,像兩百三十萬年前的巧人還有北京人,也有三萬年前的長毛象牙。另外他也遠從俄羅斯添購一百五十萬年前更新世冰河時期,生活於西伯利亞地區的大角鹿化石。陳仁德表示,為了讓民眾能見識到最齊全的收藏,因此他購買時力求礦物種類的完整。

第二館雕塑館則是放置民俗文物、圖騰、古錢、紀念錢幣,以及各國名勝古蹟彩色陶板。其中各國名勝古蹟彩色陶板,是陳仁德先生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出的世界瀕臨毀滅的古蹟文物,再請陶藝家陳志弘先生以彩泥燒陶製作風景浮雕,包括英國的史卓貝利宮、秘魯的佩多蘿禮拜堂,還有台灣重要古蹟景點等等,堪稱人類文化精華之縮影。

台灣的地質年輕,無法收集到完整的石頭收藏,陳仁德因此得從國外進口,而其中最困難的問題不只是錢,還有運送過程。像是館中收藏三件西伯利亞出土的新生代生物化石,由於俄國禁止化石的買賣,所以免不了需要偷運回來台灣。陳仁德回憶起十幾年前曾到列寧格勒(現更名為聖彼得堡),不畏艱難與危險運送珍貴的長毛象的過程。「年輕嘛,比較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陳仁德說,由此可見他對石頭的熱愛與執著。

石頭館至今已成立十六年,由於未收門票,政府也無補助,因此至今仍是虧損狀態。陳仁德說:「石頭館全部都是靠自己,可說是『三自』─自營、自足、自給。」八年前政府曾允諾協助另建新館,陳仁德也同意將自己畢生收藏全數捐出,但無奈至一直沒有下文。直到現任市長陳麗珍允諾透過嘉義西部計畫,徵收土地供擴館之用,目前此案已上呈內政部核准通過。

對於石頭館的未來,陳仁德表示會繼續等待,腦中已有很多關於館內擴建的構想,但他暫時不願意透露。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博物館絕對還是免費供民眾參觀,就如同他對石頭的擇善固執。

2006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夢想無限」 台大師生無限夢想

Sun 【劉俊汝報導】酷熱的夏天、冬冷夏熱的鐵皮屋、沒日沒夜的造車、一次又一次的無止盡的修正…所有艱難的條件沒有使他們消沉。

台大FORMOSUN車隊就是在這種狀況下,進行了五年共三代的太陽能車計畫,一點一滴純手工打造出太陽能車,終於在二OO五年世界太陽能車挑戰賽中獲得全球第五名。這群趴在地上造車的學生,顛覆了大眾對台大是研究型大學的印象,證明夢想是可以靠雙手實現的。

「技術是可以克服的!」靠著興趣、毅力與責任感,台大機械系教授鄭榮和在五年前決定要造太陽能車,就在機械系的佈告欄貼出公告:「無法忍受沒有寒暑假、經常連夜趕工、酷暑、酷寒與蚊蟲的同學請不要來。」當時有三十多位學生加入,憑著決心,老師與學生一起翻書、找論文、進行研究,只為了造出完美的太陽能車,要把學校課本上的知識化成實際的車體,他們堅持不放棄,只為了實踐夢想。

「夢想無限」這部紀錄片真實記錄了台大師生造太陽能車的甘苦。從學生造太陽車的種種辛苦:隊員必須犧牲週六到工廠造車,遇上寒暑假還得「加班」、系上沉重的課業壓力、怕女朋友跑掉、家人的不諒解等,到澳洲參賽還必須面對更多難關:克服天氣、吃住、體能及外在壓力等民生問題層出不窮的問題。最終台大學生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FORMOSUN三代車最後帶著台灣國旗達成三O二六公里的挑戰,得到世界第五的佳績。

世界太陽能車大賽WSC(World Solar Challenge) 始於一九八七年,至今已舉辦七屆,主要的宗旨是因應日益減少的石油能源以及日趨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希望透過太陽能車的設計、製作與比賽喚起覺醒以及解決之道。

已經待在車隊六年的隊長張智凱表示,如果沒有興趣,是撐不下去的。每年招募總有五、六十個新人躍躍欲試,但經過一年後大約只剩下二十人,因為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是相當巨大,很多時候付出與收入是不成比例的。張智凱強調,人員雖然來來去去,但留下來的都是最精英的,像FORMOSUN三代車隊這二十六人分成四大組,各司其職,獨立製作,隊長負責協調各組工作,老師就像「教練」一樣,指導、協助他們。

張智凱笑著說:「很多時候懷疑自己是黑手」,太陽能車從設計到完成約需花費一年半左右的時間,頭半年從設計圖就必須不斷修正,等到開始造車時,又會出現更多的問題,「每天都在處理小問題,很沒有造車的感覺」。加上因為費用的不足無法購買組裝好的太陽能板,團隊只好自己學著太陽能板的封裝技術,邊作邊學,竟也完成了太陽板組裝。鄭榮和表示,世界上能組裝的公司不多,別說是大學,他不諱言對學生親手打造的Formosun三代車「相當滿意」。

張智凱坦言:「一直到完成這部車之前,不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偉大的事」,作車有一半時間都是黑暗期,看不到車的樣子,只能重複做著瑣碎的事,隊員們也常常問自己:「意義何在?」,所幸隊員都堅持下來,共同完成目標。隊長強調,大家都很有責任,知道自己在幹麼,鄭榮和也表示,造車不只是興趣、其實已經是一種責任、他已經「上癮了」。

鄭榮和在「夢想無限」片中提到:「如果你原先有一個夢想,然後你去實現,你會發現你的夢想越來越遠大」!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群人很傻,但隊員們認為,「自己只是作該做的事、有意義的事而已」,自己並不特別,也沒有比較優秀,「只是願不願意去做而已」。鄭榮和認為紀錄片不一定能帶給人們什麼,因為很多事情不能只靠「感動」就夠了,但如果「夢想無限」能夠讓社會更重視太陽能議題,讓年輕人知道夢想的重要,勇敢的作夢,這就夠了。

2006年12月24日 星期日

老是愛運動 活力退休新生活

Leejialu 【李家如報導】誰說月曆一定要性感十足的年輕名模當主角?為了鼓勵銀髮族運動,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找來熱愛衝浪、標槍、鐵餅、中東舞等十位特殊運動的銀髮健將,將每個人活力四射的影像製成二○○七年月曆,成為「要活就要動」的最佳代言主角。

「我們希望可以鼓勵成天在家的老人們走出戶外,運動可以讓身體健康,更能認識很多新朋友。」許多人退休後成天關在家裡,幾年下來老化的很快。活動負責人郭芝芳表示,這幾位熱愛運動的老人家,本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談起喜歡的運動就停不下來,充沛的精力讓她佩服不已。

「游泳比較不有趣,衝浪好玩多了,而且還有辣妹。」月曆主角之一的郭長容談到衝浪,七十多歲的他眼睛一亮。「我每個禮拜都會去海邊玩衝浪,平時如果沒事做也會去。」問起風浪大的時候會不會很危險,「那才好玩啊!風浪高人才衝的高嘛!」玩衝浪至今十五年,郭伯伯熱愛刺激的勇氣與活力,讓許多年輕人自嘆不如。

另一位頂著紅色捲髮,外表打扮時髦的黃素真是性感嬌豔的中東舞好手。退休後開始學舞,黃素真擁有令人羨慕的好身材,還曾經代表台灣出國交流才藝。「我以前就是因為上班太忙太累都沒有運動,身體變得很不健康。運動一定要從年輕開始,而且要養成習慣。」現在她全心投入舞蹈,重新找回健康,即使年過六十,依然散發年輕人般的活力與自信。

這十位來自全台各地的銀髮運動達人,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運動經。聊到如何維持年輕人般的活力,每天運動是大家的不二法門。熱衷投擲標槍、鐵餅和鉛球的蘇耀讀今年已經八十一歲,身體硬朗的他想告訴每個人:「運動一定要從小養成習慣,老了才能像我一樣有健康的身體。」

郝蓂英退休後,短短三年學會網球、游泳、踢躂舞、韻律操、排舞。「平常我很忙,一整個禮拜天天都有活動,沒事還在社區幫忙辦活動,簡直比以前上班還忙。」現在她的生活多彩多姿,更努力把活力帶給身邊其他長者。郭芝芳說:「出門運動的老人身體不但會比較健康,還可以認識更多的新朋友,重心比較不會侷限在一些小地方上,更能有效預防老化與疾病。」

郭芝芳提到,月曆發送出去後得到許多迴響。很多老人家也會說:「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像他們幾個人一樣」。她表示:「他們可以,你一定也可以。」只要願意運動,每個老人都可以是月曆裡的主角。她希望能夠藉這個活動喚起更多銀髮族對運動的興趣,宣導「活到老、動到老」的觀念,更顛覆一般人對長者的刻板印象。誰說老人只能整天待在家裡,這群快樂的銀髮運動達人,正是「人老心不老」最佳代言人。

2006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眷村文化節 重現老台北風華

2006 【蔡啟賓報導】當斑駁圍牆上的「反共抗俄」,被嘻哈文化的街頭塗鴉所淹沒,那一張張刻畫著戰爭痕跡與歲月風霜的臉孔,也正消失在鋼筋水泥所構築的都市叢林裡,在關於眷村的一切,已逐漸被放逐至台北回憶底層的同時,十二月十六日到二十四日所舉辦的二OO六台北眷村文化節,要讓人們藉由心靈、雙眼、雙耳、甚至是味蕾,再次地重溫那段塵封的記憶。

事實上,「眷村」乃是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失利後,大批國民政府黨政軍人員、大陸各省居民被迫遷居台灣,政府以興建房舍、安排宿舍方式,將這些新移民群聚的特定區域;類似小型移民聚落的眷村,早期大多是位在市郊、台灣光復後遺留的日本人房舍,後期亦有利用公有地來新建的。眷村是台灣社會中極為特別的人文、族群現象,其生活習慣、文化與語言,極少受眷村外環境所影響,所以長期以來,始終擁有自成一格的文化脈絡。

因此,首屆台北眷村文化節,就選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即古眷村─四四南村的原址舉行,在這北市少數保存眷村風貌的場地,更能讓人感受到,這次眷村文化節強調的氣氛完整性,專辦此次活動的台北市文化局第四科科員林宜君表示:「台北都市更新速度快,眷村拆除的更快,保存根本來不及,目前僅剩的二十多個眷村,預估兩、三年後便完全消失,所以希望也能藉這地點、活動,喚醒大家對它的重視。」

此次眷村文化節的活動內容,包羅萬象,不僅有「眷村影展與文物展」,還有新奇有趣的「眷村媽媽私房菜」、「經典國語老歌之夜」,林宜君說:「這次文化節將以影像為主,加上文物展覽、老歌、美食,取代過往其他活動較常出現的生硬元素,以期更貼近大眾,吸引大家前來懷舊、同樂。」透過感覺、視覺、味覺、聽覺等不同感官層面的接觸,相信會使一般民眾對眷村有更多不同以往的體會。

蕭菊貞導演所拍攝的紀錄片「落地生根─榮眷二代在台北的故事」首映會,將替十六日開始的本次台北眷村文化節,拉開序幕,一直到二十四日結束,為期九天的眷村影展,會以十一部紀錄片,輪流播放的方式,讓民眾從不同角度來更認識眷村;而活動期間內的十七日、二十三與二十四日中午,更會邀請到美食烹飪名家傅培梅傳人程安琪,示範屬於眷村媽媽的私房菜,讓前來參加活動的民眾,一飽口福。

其中「眷村媽媽私房菜」,更是早在眷村文化節開幕的兩個禮拜前,就鼓勵民眾徵文投稿,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眷村美食,發起這構想的林宜君表示,其中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有位投稿民眾回憶起,兒時家境不好,家裡常到巷口麵攤買麵條回家,再加入紅砂糖一起煮,那滋味總令他久久無法忘懷;這種食物感情和故事的結合,勾起了在那物質缺乏的時代,眷村人所擁有的共同回憶。

另外,眷村文物展也展示了,往返海峽兩岸的家書、砲彈檯燈、「一家八口一張床」與一張張泛黃老舊的照片,這些在在反映著在干戈欲動的時空背景下,眷村獨特的生活型態;事實上,本次展覽的文物皆來自,四四南村文史工作室負責人、第二代住民陳慶祥的家中,他說:「我年輕時是學建築的,所以每次看見展覽文物中那個木造的製圖工具箱,都會想起那時候,它是爸爸一點一滴用手工做出來給我的。」現場民眾李友也說:「現在搬進國宅了,以前住的眷村早就拆掉,看到這些熟悉的東西,又讓我想起過去那段日子啊!」

而這次眷村文化節活動中的最高潮,就是二十三日晚間舉行的「經典國語老歌之夜」,與會歌星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例如:謝雷、倪賓、張琪、孔蘭薰、于櫻櫻、金燕等人,前來參加眷村文化節的何老先生說:「這個機會確實難得,我下禮拜六晚上一定要再來,聽聽這些久未露面的老歌星唱唱歌。」

影響台灣有半個世紀之久的眷村文化,不僅在許多老台北人心中,代表著是一段難以抹滅的回憶,對其他地區老一輩的世代而言,它更紀錄著從移民到落地生根間的融合景況。自從一九九六年,「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頒佈後,全台一千多個眷村,都必須在二OO九年前完成遷移、改建,屆時,這個台灣重要的人文資產,也將隨之凋零,目前,中央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皆已積極合作尋求眷村文化的保存之道,甚至也在全台的北、中、南、離島地區,選定數個眷村規劃為「眷村文化園區」,住在眷村已有四十多年的楊老太太對此表示:「政府都努力挽留實體部分了,至於如何喚醒眷村精神與意識,就要靠我們自己每個人了!」所以還是得藉由一般大眾能夠發自內心地,衍生出對它的關心與重視,才能令眷村文化完整地保留下來,於此,這也正是此次辦理眷村文化節的台北市文化局,最期盼獲得的回饋。

無障礙 網路遨遊更自在

【王鈞美導覽】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之後,社會大眾的生活也漸漸的走向了「數位化」,不管任何的人、事、物,皆會進到「網際網路」的世界中,也因此,網路對於人們的影響日漸增加。然而,在絕大多數的網頁設計中,都沒有考慮到身心障礙者在使用上的不便之處。

國立嘉義啟智學校的老師葉志青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在這個資訊數位化的時代,許多網站的建置與網頁的設計就常因為忽略了網頁設計的可及性原則(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而使得身心障礙者在閱讀網頁時遭到許多的困難。」例如:如果網頁的影像、動畫沒有加上替代文字說明,可能會導致視障者無法讀取該訊息;讓人分心、不易關閉的聽、視覺效果可能會對情緒患者造成干擾等。而為了能讓身心障礙人士也有使用網路、瀏覽網頁的機會,於是「無障礙網頁」這個名詞就出現了。

無障礙網頁的設計,最主要是為了讓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肢體障礙、和認知障礙或神經疾病等方面的身心障礙人士在使用網頁資訊時能更加方便,並採行「可及性」的設計,讓不同的使用者,在不同的連線狀況下,都能夠順利的讀取網頁資訊。

建立「無障礙網頁」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讓所有人,而不僅僅只是身心障礙人士,都能夠更加便利的使用網站,所以行政院研考會特別委託專業組織訂定國內的「無障礙網頁開發規範」,並開發「無障礙網路空間服務網」的線上檢測機制,以提供國內網站進行無障礙網站建置時的檢測與除錯的輔助。

2006年12月21日 星期四

陽光部落格 讓愛走上街頭

9508221 【黃偵甯報導】照片中一個穿著白色衣服的人,右手比著加油的姿勢,左手拿著陽光娃娃,背後還有一個二十五的標示,這個人是誰呢?原來他就是陽光基金會的陽宏,是去年陽光「最簡單心願」廣告的男主角之一。

為了要慶祝陽光二十五週年,符合行動關懷的目的,陽宏參與了yam所辦的「夏日的blog傳說挑戰」,其任務是「連續三十天尋找一百位路人體驗穿戴燒傷朋友復建用的壓力衣,並和陽光傷友陽宏合照,而照片中要有陽光二十五週年的這個數字。」

陽光部落格在去年成立,由於當時沒有經費宣傳廣告,因此透過網路行銷的手法,將「最簡單的心願」這部公益廣告放在部落格上。透過網路快速的回應、轉寄,開啟了網路串聯運動。透過這部公益廣告,民眾更了解傷友,網友的加油、打氣,更讓傷友得到最直接的鼓勵。

陽光成功的網路串聯運動,榮獲二○○五華文部落格「年度最佳部落格運動」、「年度團體最佳優格」兩項大獎。不僅如此,此次成功的經驗,更成為其他非營利組織學習的典範,尤其是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使用部落格來作網路行銷。

去年,陽光部落格發起「最簡單的心願」網路串聯活動,受到大家的響應。「在活動結束後,卻遇到了瓶頸,就是如何讓陽光部落格的活動延續」陽光基金會宣廣部組長李憶琦說,因此這次參與夏日部落格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慶祝陽光成立25週年,符合行動關懷目的;另一方面也期望透過本次的活動,持續陽光部落格運動,讓大家更能了解、關心傷友。

李憶琦說,一開始,參與這個活動只是為了傳達陽光「行動關懷」的目的,但透過這個活動,傷友走上街頭,與大眾進行面對面的接觸,才讓一般民眾對傷友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同時了解到他們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陽光基金會選擇陽宏成為這次活動的主角,李憶琦說「因為陽宏之前是最簡單心願公益廣告中的男主角,他的個性較開朗、活潑,代表著陽光的形象,而成為這次活動的不二人選。」

「起初,陽光基金會將活動發放給媒體,只是希望透過媒體可以幫陽宏打氣,沒想到得到了意外的驚喜。」李憶琦說,透過媒體的報導,民眾不只知道這個活動,也將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無論是透過部落格回應或是到現場幫助陽宏完成任務,這些都讓民眾了解燒傷朋友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微笑並以平常心面對。

令李憶琦印象最深刻的是,進入活動的倒數十天,陽宏到了客運總站。雖然經過的旅客來來往往,但詢問了幾位路人後,都以趕時間婉拒。此時居然聽見背後傳來的熟悉的音樂,轉頭一看,原來是電視牆正在播放「最簡單的心願」。在廣告結束時,挑戰小組抓準時機立即詢問坐在電視機前方的路人阿勝。阿勝一開始和其他乘客相同,擔心是詐騙集團,或是想要推銷產品,但挑戰小組邊澄清邊指著電視說:「我們是剛剛廣告裡的陽光基金會啊,你看陽宏與是其中之一的主角,你看看,有沒有認出來…」幸好阿勝再三確認只需要合照後,才放心地參與挑戰。

透過這次的活動,陽宏也有一些感觸。他說:「因為有大家的陪伴,所以這些日子以來的挑戰,才能如此精采!」「我只是一根小小的火柴棒,有了社會大眾的熱烈回應,才能點燃這火花。」希望透過大眾的回應,火花可以不斷的燃燒,成為傷友的鼓勵。

陽光參與夏日部落格活動,不僅讓路人參與其中,也讓網友將關心化為實際的行動,現身到西門町幫助陽宏完成任務,讓挑戰小組感動不已。陽光因此榮獲yam陽光夏日Blog傳說挑戰「互動組第一名」,受到大家的肯定。李憶琦說,未來用行動關懷傷友的活動會持續下去,也會設計更多這樣的活動讓大家參與,讓大家更接近陽光的朋友。

延伸閱讀:

陽光部落格

2006年12月20日 星期三

兩岸公園 大陸配偶e起來

Show1 【劉祥蝶報導】網路世界蓬勃發展,繼電子佈告欄系統(BBS)成為引領話題的網域後,兼具討論區與社群的論壇更成為網友新寵。「兩岸公園」和一般的論壇相同,討論時事、家庭與工作生活心情分享,網友間的感情就像大家庭般。不一樣的是,在「兩岸公園論壇」的網友多是在台生活的大陸配偶。

「兩岸公園」是由兩岸家庭關懷協會所協助指導的網路論壇,提供各單位為外籍配偶開班資訊,也對於來台申請居留等法律問題給予專業的諮詢。當中分為專屬論壇、網路讀書會、好家庭俱樂部、電腦百科、談天說地五個大項目。專屬論壇多討論新聞時事、兩岸焦點、婚姻程序等話題。

在「兩岸婚姻程序」討論區中,收錄政府機關公告外籍配偶申請相關文件,為了使大陸配偶易於閱讀,兩岸公園將申請流程簡化並去除生硬的法律用字,讓大陸配偶們不再因不同的中文用法而感到暈頭轉向。另外已來台的大陸配偶則分享親身經驗,提醒準備要來台灣的姊妹們需注意的事項。

在「第一次去境管局面談有什麼要注意的」的討論中,公園會員leepingi提醒最好攜帶能提出戀愛過程的證明物件,像結婚請客照片、交往信件,每月電話通聯記錄帳單等;公園會員獨行隼說:「四個字~據實回答!」才是面對面試官最佳上策。

好家庭俱樂部、談天說地是屬於生活性的話題,與台灣婆婆的相處,生活習慣的差異,工作時遇到的不平等待遇等。因為同是身處異鄉的大陸配偶,在遇到類似事件總有著惺惺相惜之感,在論壇中隨處可見相互打氣,並提供有效的小方法來適應在台灣的生活。

四川的小倩在「講話沒水準的人」一文中提及,因大陸配偶的地方口音而在工作上被嘲弄,公園會員rain說可以真誠的詢問對方,大陸口音哪裡奇怪。

兩岸公園論壇成立約有六年,當中經過兩次的資料庫損毀,至今累積的會員數已突破三千人,活躍在論壇的會員也超過一千人。四川的大陸配偶雨燕在兩岸公園修復後留言,「就像生活少了些什麼不一樣不自在,謝謝辛苦的工作人員,我們又可以回家了!」兩岸公園並不只是一個網路論壇,並不是電腦關掉便消失不見的,對許多大陸配偶來說,兩岸公園更有家的感覺。

一百六十七位會員投票認為,兩岸公園最能為大陸配偶做到的是,提供兩岸婚姻各項申請手續正確的網路資訊,並能作為打發時間的休閒娛樂。兩岸公園論壇除了提供給大陸配偶網路上的空間,也給其他人一個多認識他們的機會。

一位從吉林來台三年的俊祥媽媽說,她從「兩岸公園論壇」得知新移民會館為外籍配偶開設了許多課程,並提供場地讓外籍配偶們交流。俊祥媽媽說,「兩岸公園論壇」是她最喜歡的網路論壇,如果台灣人也能去看看一定能化解很多的誤會。


延伸閱讀:

兩岸公園論壇

2006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水準書局 築一個愛書人的夢

Img_2169 【蔡啟賓報導】「這本隨便啦!算三百二就好,另外再送架上最邊邊那本,這樣算三百五而已,那本絕對是『本世紀最好看的書』,不然你用租的也行,五折回收它。」水準書局老闆曾大福對一位正要結帳的客人滔滔不絕地推薦著,一邊開心地蓋上「水準書局,為愛書人築夢」的店章。這樣的對話,三十多年來,在水準書局裡,都是全年無休地重複著。

走入位於師大公園旁的浦城街,一塊斑駁的黃色招牌,格外引人注目,走近一看,店門口堆滿紙箱,令人遍尋不著書店的痕跡,誤以為這只是間倉庫。此時,不妨推開玻璃門,讓好奇心引領自己進入一個屬於愛書人的夢。在這裡,將近五十多個書架,書籍疊到和天花板齊高,走道上滿是及膝高的書堆,書和人擠,人和人擠,這就是許多台北人的知識寶庫─「水準書局」。

三十多年前,曾大福用八百元創立了水準書局,從一開始沒有店面,僅用發送目錄來賣書,到現在擠滿人潮的三十餘坪店面,他隨性地說:「一切都是緣分,過程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現在能讓更多更多愛讀書的人獲得快樂。」因此書價便宜一直是「水準」的最大特色;他認為,與其開一百家只賣九折書的店,不如開一家書籍完全是大眾化價位的店。

水準書局賣書的方法很隨性,價錢訂得比最低價還低,讓許多人買得驚訝,讀得快樂。此外,他還藉著客人所買的書來分析,再用誇張的描述和近乎贈送般的超低價,來推薦適合客人的好書。他常說:「希望你看到好書」,很難有人不被他勸學的真誠口氣打動。

曾大福更以「租書」的模式鼓勵人讀書,他說:「任何書都可以回收,知識更是可以流通的。」往往遇到對好書猶豫是否購買的客人,他會在結帳時表示,若看了不喜歡可以用五折回收回店裡,這麼做是為了讓客人去擁有享受這本好書的機會。師大學生鄭蕭宏很認同這項作法:「就好像名產小販的試吃一樣,可以在嚐嚐其中的內容後,再來決定是否要讓它,成為家中書架的一部分。」強調「精神快樂」,這種回饋型的經營方式,透露出曾大福「計較不會快樂」的想法。

「看好書、聽好音樂和去旅行,是我最在乎的三件事」,曾大福脫下厚重的眼鏡緩緩說著。熱愛旅行的他,總在結帳時,向客人推薦有關某某地方風土民情的書,順帶講些自己去到當地的親身經驗。在他的觀念裡,沒錢沒閒旅行的人,可以看些好書,但若是有能力的人,就一定要出去見見世面增長知識。因此「看好書」和「多旅行」,並列在他人生學習的首位。

曾大福覺得人與書的各式互動,如同人生的種種意義。因此,時常有客人一進門,就詢問書的位置,他總會很有耐性地說:「店裡有,但你要先去找找看啊!找一本好書,就像為自己找個好伴侶,要先細心、耐心地找,找到時一定會很快樂的。」愛與客人聊天的他,更是許多客人的「貴人」。「很多客人的另一半都在我這介紹認識的,把水準當約會碰面處,後來結了婚,還會帶小孩回來逛逛呢!」,他開懷地講著。正是這股濃厚的人情味,讓水準不只是間書店而已。

客人林典運表示:「以前唸大學時書很貴,水準的租書服務幫了我不少忙,長大後在國外定居、工作,時常想起水準舒服的氣氛與親切的老闆。這次回台灣,就是想來搬一些他推薦的好書,充實一下我的心靈財庫。」這些話,讓一旁總把「知識是帶不走的財富」掛在嘴邊的曾大福笑得更開懷了。看到有客人空手離開水準書局,曾大福急忙叫住他說:「你再隨便看看,想要什麼,我可以隨便賣。」即使嘴巴說「隨便」,賣得也很「隨性」,然而在充滿愛書人美好回憶的水準書局裡,曾大福用「心」賣知識的哲學,可一點也不隨便。

2006年12月18日 星期一

小志工大夢想 獻愛心不間斷

Campfriendshipannandalemn01003 【張伊蕙報導】輔仁大學社工系三年級的陳瑞蘭說,「我曾經看了一本書讓我有很大的啟發,那本書叫做《無疆界醫生》。我告訴自己雖然我無法成為一位醫生去幫忙那些有需要的人,但是我仍然還是能夠為他們做些什麼。既然我有能力,我能夠做,那我為什麼不去做。」陳瑞蘭因此下定決心要往服務的行列邁進。

陳瑞蘭的服務經驗很豐富,一開始她是先通過教會接觸服務工作,每個星期五到特定地點去送食物給乞丐、老人和一些流浪街民。進入輔仁大學念社工系之後,陳瑞蘭透過了網路以及和老師的交流獲得了更豐富的資訊,於是促使她更積極的投入志工的工作。陳瑞蘭說現今網路資訊非常廣大,只要打下志工或服務等字,便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最新的消息。她先後到盲人重建院服務、義學國小當輔導員、龍山精神療養院、樂生療養院等。她說在那麼多的服務工作中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暑假到美國去當國際志工。

當國際志工需要過人的耐力,除了要適應當地的生活,更要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志工在短時間內培養出很好的默契。但是,每個國家的行事手法不同,所以溝通過程是非常磨人及考驗耐心的。那時候陳瑞蘭也面臨了當志工將會遇到的危機。在面對問題卻無法解決的狀況下,會有為誰辛苦為誰忙的倦怠感,但是她說「這次的服務讓我體認了一件事,就是「Camp for Camper」,也就是生活營最重視的是參與的人。凡事要往參與者的角度去為他們設想,因為也許這便是他們參加的最後一個生活營,如果我們沒有盡力去完成,那我們的營員將抱持著多大的遺憾呀!」

陳瑞蘭最近一次的志工經驗是在暑假時到雙連安養中心進行服務。這間安養院規模非常大而且設備也非常完善。院內住有三百六十六人,平均年齡為八十四歲。在服務的過程中陳瑞蘭的工作包括了和長者散步、聊天、餵食和安排一些康樂活動。從長者身上學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陳瑞蘭微笑的說:「我當志工家裡人不但非常開心,而且還很羨慕呢!因為他們覺得他們沒有辦法去做的事,能夠由我去完成,也很有意義。當志工最大的快樂和滿足就是看見你所照顧的人露出快樂的笑容。只要有這些笑臉,所有的疲勞都不算什麼了。我希望在畢業後能夠很快的投入服務的團隊。我主要還是希望能夠服務老人,就算也許會面對很多的生離死別,但是我堅持著我的信仰,相信珍惜當下,就不會有什麼遺憾。」

2006年12月17日 星期日

點滴灌溉 愛在花田

Lha 【黎荷安報導】「當初加入綠色學校,沒有預料到會把校園變的那麼豐富又美麗。」台北縣三重厚德國小總務主任簡聰義說。在教育局的鼓勵下,厚德國小在二○○五年八月份登錄為綠色學校伙伴。短短一年間,厚德國小充分利用校園空地,規劃成農園以及生態區,讓小朋友在課堂之外,享受栽培作物、觀察小生物的樂趣。

厚德國小從簡單的落葉回收著手,讓學生在打掃時間,將落葉回收,做成堆肥。綠色活動的重心則放在「教學農園」的推動。簡聰義說,學校原本有很多寸草不生的空地,在校方與家長會討論過後,由家長會長率先行動,提供人力,將校園裡許多空地重整,架設水幫浦、引水管線並規劃一塊塊的小農地、生態水池以及雨水回收池。

「愛在油菜花田」是從去年底開始推動的教學農園活動。簡聰義說,油菜花、白菜等屬於十字花科,可以引來美麗的紋白蝶以及其他生物,而且油菜花很好種植。種子是學校家長託人從南部帶上台北,學生們把這個活動當作遊戲,播種、撒水、觀察它、照顧它,看到滿田黃艷的油菜花盛開,「小朋友都比我們大人還要興奮!」簡聰義說。

除了油菜花的種植以外,厚德國小利用學校的廢棄車棚,將車棚鐵架改造成絲瓜棚;有了前面的成功經驗,厚德國小不僅在生態水池培育各式水生植物,又陸續種植了各種芋頭、地瓜、水稻以及向日葵等植物。

不過並不是每一項綠色計畫都那麼順利地進行。「向日葵計畫」原是讓六年級每一班認養一塊地種植向日葵,讓學生在畢業典禮時可以每人拿一朵向日葵進場。然而這樣的美意卻讓一連十幾天的大雨破壞了;辛苦種植的水稻,從秧苗一再被小鳥吃掉,受到病蟲害,以及大雨影響,最後收成也沒有預期來的多。

「很多學生又難過又沮喪」簡聰義說,老師們機會教育,告訴學生,連那麼多人同時照顧一小塊農地,都可能因為各種自然或人為因素而失敗,可以想像從前人們是多麼辛苦地種植作物,「所以特別要惜福啊!」「當然啦,更重要的是學生從這個過程中學到了什麼,才是最大的收穫!」。

自從厚德國小推動教學農園,使得校園處處是農地與作物之後,令人驚喜的是,許多生物也跟著進駐校園。由於生態水池的設置還有水稻區的規劃,到處都可見到許多蜻蜓、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的身影,還曾經看過四十幾隻蟾蜍在水稻區,而油菜花所引來的纹白蝶更是「滿山滿谷」。「現在還有兩、三隻喜鵲已經在水池附近定居了呢!」簡聰義說,小朋友對於這麼多美麗的生物出現在生活周遭,都感到十分新奇,看到蟾蜍、蜜蜂、蜘蛛卵,不僅不會害怕,還會想要主動認識這些生物。

「學校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做成綠色廊道,將附近的生態環境串聯,讓生物多樣性能夠持續發展」簡聰義說,厚德國小由永德公園、二二八公園以及三張公園所包圍,具有很豐富的生態環境。未來透過重整校舍,做成穿透性圍牆(將圍牆降低,用綠色植物以及籬笆取代原本的圍牆設計),因為太高的圍牆會使得生物不容易穿越地域生存發展,綠色廊道的建立將會讓三所公園的生物可以更容易交流,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Simple Life 感動台北的生活節

【牛姵葳報導】「以為可以度假逃避煩亂,花了等待的時候在飛機上上下下,卻沒感受到可以自由的快樂。也許還不如,在自己的城市,釋放一隻紙飛機,如果…」這是台灣初次最龐大的簡單生活企劃。雖然天空飄著綿綿細雨,卻依然不減台北人的熱情,二○○六年十二月二日的華山藝文特區,揭開了一場台北從未出現過的生活饗宴。

活動現場有各個不同主題的舞台,包括大型的「天空舞台」,音樂人以超過三十分鐘不插電型式為主演出;室內的「綠意舞台」,台灣代表性創作團體在生意盎然的Live house中演出原汁原味;「微風舞台」,在風中飄揚的都市民謠;以及從一百五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的十大清新樂團,相約在「音樂自在」。

除此之外,還有台灣史上最大的創意市集,集合最多台灣年輕人的創意,寬敞的草皮讓悠閒於其中的民眾能夠逛的自在;純淨市場,集合台灣所有代表性手感、有機農產品、創意花卉、手工家飾、以及音樂品牌的展示,明亮寬大的室內空間,讓瀏覽的民眾很難不為這些創意工作者感到讚嘆;輕衫逛街,邊走邊逛的T-shirt Market,有許多台灣獨立的T-shirt設計師在現場展示他們的作品,主辦單位獨具巧思的燈光佈置,讓晚上走在這裡的民眾彷彿走在一場創意廟會。

「當初會有這個想法,是因為像陳綺貞、李宗盛這樣真正回歸到創作本質的音樂人已經在台灣市場形成主流。」寬寬整合行銷的總經理,也是這次簡單生活節的執行統籌與行銷總監陳功儒說。從最簡單的unplugged音樂出發,試圖在生活步調緊湊的台北,尋找一種簡單的生活方式,「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於是我們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人,努力在生活中實現美好。

總共花了半年時間策劃的簡單生活節,在籌備過程中同樣經歷許多活動籌劃會遇到的困難,由於第一次舉辦集合了各種創意產業的大型生活節,在邀請國外藝人、場地選擇和會場設計佈置方面都投資了許多經費,陳功儒說,雖然一開始有些民眾抱怨票價太貴,但是當他們真正走進這場簡單生活節,他們會面帶微笑的離開。「這就是我們最大的鼓勵。」他也提到,當天狀況超乎他們預期的想像,台北人的進步,從垃圾分類、煙蒂不落地就可以看的出來。

強調沒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陳功儒希望明年的第二屆Simple Life,能夠邀請更多符合簡單生活的國外代表性藝人來台演出,也希望在創意市集方面能夠規劃更大更寬敞的場地給熱愛創意的朋友,讓大家來到這裡能夠真正享受生活。

「主辦單位辦活動的主題,很符合我們對生活的期待,我們都相信生活中還會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創意市集參展攤位的「奶油&蒼蠅」說,「雖然主辦單位最後確定通知我們(參展攤位)的時間太晚了,使得大家有些怨言,不過好加在最後活動的美好都掩蓋過這些缺點了。」「Simple Life的活動真的辦的很精彩,讓人買票進來有值回票價的感覺。」帶著全家大小一齊參與的林先生說。「參加這個活動的感想就是,台北真的有進步,這個城市的人們越來越關心生活周遭了。」台北教育大學的學生蘇鈺茵笑說。不只是年輕人,在現場也可以看到許多四、五年級的台北人一起來到華山共襄盛舉,很多家長更是帶著自己的小孩前來感受簡單生活的魅力,夾雜在人群中更可以發現有一些外國人也隨著朋友慕名而來,希望一窺這個城市夢想中的生活與進步,因為簡單生活節,創意變得無國界。

喝一杯好的咖啡,聽一首好的音樂,找到一個地方沒有壓力做著喜歡的事,台北市,一個我們居住的城市,人人都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simple life。

新竹社大 E化印尼亞齊與棉蘭

Cgu 【陳靜鈺報導】新竹三所社區大學─青草湖社區大學、風城社區大學、香山社區大學,從二○○四年開始與「印度尼西亞菩提心曼荼羅基金會」合作,將台灣數位資訊傳授當地菩提學校, 除提供硬體資源外,還開設一系列數位課程。

吳孟娟說,原本是菩提心基金會,有鑒於當地華人所獲教育資源不足,華人子女多無機會接觸大學教育,想在當地成立社區大學推廣成人教育。

後來,新竹社大發現當地數位資訊不普及,加上社大數位資源充足。致力向菩提心基金會說明數位資源的重要性後,協助棉蘭菩提學校相關E化的工程。在二○○四年底發生南亞大海嘯,印尼以亞齊市受創最嚴重,新竹三所社區大學又與菩提心基金會合作,將數位學習資源分享至亞齊災區。

菩提心基金會在華人人口較多的棉蘭市,成立了菩提學校,專門提供華人子女就讀,涵蓋了幼稚園到高中的教育。E化菩提學校的計畫,硬體資源已大部分完成,目前開設了許多相關課程,傳授當地學生數位知識,使其產生興趣,在往後能從事種子教師,也能自己動手維護硬體設備。致力於透過舉辦夏令營,增加當地印尼原住民的興趣,使原住民也能享有這份資源。將來有可能在當地成立相關工作坊,期能帶給當地更多協助。

由於一九六五年蘇哈託(Suharto)上台後,禁止華語使用跟流通,直到一九九五才解禁,因此一九六五年出生的華人,華文都不是很流利。除數位資訊相關課程外,社大還在當地輔導學生學習華語,主要透過數位、藝術、歌曲敎唱的方式,簡化華文並吸引當地學生興趣。

亞齊市華人較少,多為印尼原住民,所以必須透過當地政府推廣E化的概念。目前社大正致力於協助當地政府官員學習電腦教育課程,希望將教學方法與數位學習資源分享至亞齊災區。傳授亞齊留台大學生相關數位知識,使他們能利用暑假返鄉,服務當地。

幫助當地推廣E化,碰到的問題是,當地基礎設備不完善。吳孟娟說:「時常上課上到一半就跳電,讓課程進度落後,非常傷腦筋。」因此,在幫助當地建立資訊設備的同時,也會交他們如何建立不受跳電影響的電腦系統,等諸如此類的資訊。「這些資訊在台灣雖然已經是很普遍的資訊了,但是對當地人來說,卻非常受用。」

2006年12月15日 星期五

海外志工 跨國服務 獻愛心

【黃靖惠導讀】繁忙的社會中,還是有許多人會爭取時間,奉獻自己的愛心幫助別人。隨著台灣走向福利國的步伐,近幾年有許多藝人也紛紛加入志工行列,希望能帶領社會大眾一起做志工。台灣非營利機構及政府也提供許多海外志工的參與機會,不但可以拓展個人的國際觀,更能促進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除了能在國內參與志願服務工作外,更能向國外發展,促進國與國之間的交流,也藉此了解彼此的文化。因此《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一九九四年設置了「海外經貿志願工作團」。海外志工前往服務的國家包括與台灣有正式外交關係的合作國家或非邦交國家。長期及短期志工,服務的項目有環境保護、衛生醫療、資訊科技發展協助等。

另外替代役也屬海外志工。外交部於民國八十九年起開始爭取優秀大專青年投效外交技術團抵兵役。《外交替代役》目標在於「擴大役男國際視野,善用役男,推動全民外交,拓展國際活動空間,並培養我國駐外技術團人才」。 替代役男代表國家到友邦或友好國家服勤,擔任農技、醫療、經貿、資訊專家和技師。高素質的替代役男能助於提升台灣援外工作的成效。《新世代役男逗陣行》介紹外交替代役的始末。網內還附有動畫短片讓網友能初步了解替代役的工作。

台灣公益資訊中心》提供了非營利機構志工召募看板。服務類別包括女性服務、兒童服務、老人服務、海外救援、國際交流等琳瑯滿目的志願服務工作機會。

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招收二十二歲至四十歲的男女到非洲、泰國、柬埔寨的偏遠村落和難民營裡,為弱勢族群帶來教育資源、職業訓練及衛生常識。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跨越種族與國界的隔閡,默默的為弱勢族群帶來希望及教育資源和衛生常識。他們認為,「雖然拙於發聲,卻依然無悔,堅持付出,把台灣所賦予的生命力,點滴不漏地留給這個被遺忘的角落」。

2006GYSD青年志工行動網》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架站。網站內容豐富且版面設計樸實。跟其他網站不同的是,海外志工對象為國內各大專院校的學生社團與系學會。出國服務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也有提供國際志工培訓的課程,讓學員了解國際志願服務發展趨勢、建立學員對國際青年志工基本主張的認識以及在海外服務的自我安全維護。

守護大自然 活出「樂活」精神

Getattachment 【黃玉蓉報導】自然環境健康,人才會健康!「樂活」不應只是口號,在追求「樂活」前,現代人必須深入了解大自然,身體力行地守護生態環境,認真感受自然環境的原始氣息,才能活出樂活的精神,成為真正的「樂活」達人。

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十四日在金石堂的汀洲講堂舉辦「國家生態電影節─有影秀台灣」系列座談會,主題為「與自然融合─你也可以是生態樂活達人」。主辦單位邀請到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與台灣作家施寄青,和與會者分享各自的「樂活」經驗。

「現在的生活不健康,人們又不斷地破壞環境,因此才強調樂活的重要性」,李偉文說,「樂活」這個概念從國外傳入台灣,意指持續性健康的生活型態,倡導人們關心環境、愛家人、愛自己。「樂活」就是快樂生活,現代人趨向於追求簡單的生活,愈貼近簡單生活愈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感。

他表示,人們在做消費決策時,應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而「樂活」主要是透過世界各國的消費力量來推廣、提倡,鼓勵消費者以較高的價位購買對自然資源有利、無害的產品。在購買、使用任何產品前都必須考量生產來源、過程是否會對環境有害,「花多點錢買可以謹慎使用的東西是值得的,能節省消耗的資源」。

此外,施寄青在會上也暢談了她的「樂活」經驗。她透露,她在苗栗縣南庄鄉象山擁有一塊山林地,至今已在那兒住了七年。當初那裡原是堆放煤礦碳渣、寸草不生的山地,她與友人見狀後決定合資買樹進行復育,種植紅檜、樟樹、台灣油杉等,把淺根性的竹林砍掉,好讓原生樹種生長出來。

經過兩人長期悉心打理後,豐富的林相果真孕育了許多動物,包括山羌、穿山甲等,「千元鈔票上的帝雉在我們家可是滿天飛翔呢」她得意的說,不等別人提倡樂活,自己就開始身體力行。

「台灣的山林相豐富,型態更是千姿百態」施寄青說,自己的山林生活經驗要落實到法規上,拓展到平地,需要政府及民眾的同心協力,而民眾自覺是主要的動力。「透過教育是唯一的途徑」,她舉例,正如日本政府花了五十年教育合掌村的居民,維持當地的溪流清澈乾淨,讓鱒魚在水裡游來游去。

施寄青說,現代人追求樂活,嚮往大自然,很多人紛紛往山區開拓、遊憩及居住。不過,她強調,只有願意為生態付出的人才可以住在山上,一些人在山上唱卡拉OK,干擾動植物生活安寧,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行為。

在座談會上,兩人皆認為台灣地處亞熱帶,雨水多,一塊地可以自然地變成森林,在山上鋪設草皮是不對的行為。「若硬要種草就必須噴灑化學藥劑抑制草的生長,變相破壞環境」,李偉文說,「破壞大自然的人都是愛好大自然的人」,一般人對大自然了解不深,將可能造成無心之過,引發許多後遺症,因此,樂活族必須先了解大自然,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真正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2006年12月14日 星期四

異國好料理 他「香」遇故知

Show4 【劉祥蝶報導】美食能化解國界的藩籬,音樂傳播千里沒有阻隔。台北市政府舉辦的「二00六新移民文化節-他『香』遇故知」,用異國香料為主題,設立來自泰國、越南、印尼等各國美食料理園遊會,讓台灣新移民在適應台灣文化的同時,融合來自家鄉的好味道。

園遊會的攤位多是來自南洋的美食,泰式酸辣湯、越式炸春捲、印尼炒麵等。其中最與眾不同的是唯一的多明尼加小吃攤位名為「Dominican Bar Boy」,是由西班牙語老師蕾妮絲準備的當地甜湯:紅豆蕃薯和玉米泥。她說一定要用多明尼加當地產的玉米粉,做出來的玉米泥才好吃;紅豆蕃薯則是依照台灣人的飲食習慣,適度地將甜度降低。

來台灣邁入第十三年的蕾妮絲,當有人形容她是拉丁美洲的美女時,蕾妮絲就會用標準的客家話說:「我是台灣人,我是客家人啦!從高雄美濃來的。」喜歡唱歌、跳舞的她,用自己的方式傳播著多明尼加的熱情,她經常受朋友之託到外籍配偶生活輔導班現身說法,也曾經應邀到電視購物台表演拉丁舞蹈。身為一個膚色、語言皆與台灣人不同的外籍配偶,蕾妮絲說自己的生活圈並不侷限在婚姻、家庭裡。

比較台灣與多明尼加生活習慣、文化與風土民情相異之處,會不會造成適應上的困難,蕾妮絲巧妙地形容「食物都是一樣,只是煮法不同,都各有特色很好吃呢!」她認為不管是從哪個國家來到台灣,都是為這塊土地增添了不同的風味,就像手中的這碗紅豆蕃薯湯,除了主原料紅豆跟地瓜,還是要靠肉桂、椰奶來調味,少了任何一樣都無法成就這道甜品的美味,她說將料理中的小智慧運用在台灣現在的新移民社會上,也一樣剛剛好。

園遊會現場就像是一場大型的嘉年華會,感受到各國熱情的多元文化,活動工讀生鄭舜寧說,蒞臨民眾多是新移民家庭,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感受著各國美食文化,也有白髮蒼蒼的老夫妻手牽著手,帶著回憶的眼光說著:「以前我們在家鄉都是吃這個喔!」鄭舜寧表示,新移民文化節的園遊會比起一般的活動,可以看到很多不同國家文化相融合,不會用膚色、語言的不同分出「他們」和「我們」,超越了國籍後,更像一個大家庭。

爭取發聲權 家長日應列公假

Photo201 【汪毓芝報導】阿政(化名)是個國中生,由於他不擅和同學互動,講話又有些大舌頭,因此常在學校被人欺負。班導一直想找阿政的母親詳談此事,但阿政出生在單親家庭,母親是家中唯一經濟支柱,為了賺錢養家,家長日母親只能選擇工作,無法參加,失去聆聽和發聲的機會。

在國內,家長日不屬於公假的範疇之中。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簡稱勞加盟)與台北市教師會聯合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改勞動基準法、幼稚教育法、國民教育法、高級中學法和職業學校法,讓家長參加學校家長日可以獲得給薪的公假。

家長日是老師與家長溝通的橋樑。美國、日本、新加坡,甚至大陸等很多國家都有設立法案鼓勵家長參與孩子學校的家長日。那,台灣呢?雖然我國已實施了週休二日,但由於彈性工時,很多家長在假日還是須要工作。受薪家長若想請假參加孩子的家長日,除了被扣一日薪資,還額外扣除全勤獎金或考勤獎金,「這等於是被剝了兩層皮」,勞動者家長連蔡元鎮副理事長說。

勞家盟政策部主任陳巨擘表示,由於目前參加家長日的家長,一般以中產階級人士居多,導致家長日早已變質為學校募款的工具。此外,老師也私下表示,要當學校的家長委員得捐一個定額,捐了錢的家長委員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特別照顧,不讓學校做常態分班。

桃園縣教師會理事長彭如玉也認為,單親家庭與勞動階層的孩子最需要社會拉他們ㄧ把,但其父母卻為了「顧三餐」不得不放棄參加家長會,導致最該參與家長會的父母反而無法到場。

台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說,我們以往都說教育是窮人翻身最主要的途徑,然而,因勞動階級無法參與學生事務,導致無法透過教育做到階級流動,而成為一種階級複製。

他們相信,公假給薪的方式可喚起家長對孩子校內生活情況的關心,同時也才能讓所有的家長,都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

2006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嘉市交趾陶館 延續台灣絕技

【黃莉喬報導】嘉義地區的藝文重鎮「嘉義市立文化中心」,建館之初就是以美術展覽及提供藝文資訊為展館宗旨,然而在這棟建築物的地下室裡,卻是別有洞天,珍貴的民間工藝品「交趾陶」,微微地展露淡淡的光芒,美得讓人不得不多看一眼。交趾陶館不但是藝品產製的重鎮,更是交趾陶藝師培育的搖籃。

嘉義是交趾陶在台灣發展的故鄉,原本是日本人對中國南方廣東、福建、浙江以及台灣等地,寺廟屋脊上低溫彩釉陶塑之稱呼。交趾陶是極具特色的陶瓷工藝品,三百年來造就了葉王、洪坤福等國寶級名家。嘉義市立文化中心響應文建會建立地方特有文化的政策,為了讓這項素有「台灣絕技」美名的傳統藝術能發揚光大,於二○○年五月十三日正式成立交趾陶館,至今每年參觀人數有近四萬人次。

一踏進入口處映入眼簾的就是工藝大師林洸淅的作品,以及由國畫大師林玉山題字的交趾陶詩屏;右邊展現了交趾陶塑形過程題材和釉採之美;左側還有天馬行空各式各樣的兒童創作作品。館內則分為交趾陶之美區、交趾陶探源區、交趾陶與建築裝飾區、林添木展示區、陶藝區、現代藝師創作區及特展區,另外還有圖書室及鬥牆區等。

交趾陶館的收藏囊括漢、唐、元、明、清到近代大師的作品,並且介紹交趾陶的淵源流傳,其中葉王是台灣交趾陶宗師,後輩林添木亦承續了葉王的精神,將交趾陶的藝術發揚光大。觀眾除了可以了解交趾陶作品的遺存現況,更能在展館以故事了解這些名家的風格。此外,為了重現這些大師級的昔日風采,交趾陶館內特別邀請了薪傳獎得主的高枝明及林洸淅分別仿造廟宇的實體模型,模擬寺廟的交趾陶作品。

建立廟宇的陶藝匠師也從歷史演義、故事、戲劇、民間傳說…等選擇合乎傳統社會道德與時代潮流的題材,像「八仙過海」就是重現葉王想表現神話八仙過海勝利情節的延續;「白兔記」是林添木根據商紂時代文王吃下兒子的肉吐出白兔子的民間故事所製作的。另外,以往在廟宇看到不同派別的匠師「對場」技藝,也能在交趾陶館的「鬥牆」看到二十幾位藝師的作品同置,互相較勁切磋。

嘉義市文化局博物館課張立祿表示,除了這些比較傳統的交趾陶應用,今日的交趾陶藝術領域擴大,例如現代學院派的陳秋美,將交趾陶做成名片、香皂盒、檯燈架等生活用品,甚至有很多藝術師創新開發禮品與飾品,外型新穎富有現代感,為傳統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館內除了有靜態三十七件的作品展出,並定期邀請藝術師開特展,每年也有例行性的動態活動。張立祿說交趾陶館已實現當初建館的目標,兼具典藏、展示、推廣、研究、資訊、教育、遊憩等多元化功能,譬如今年已經要邁入第六屆的「葉王獎」交趾陶徵選競賽,就是鼓勵對工藝有興趣的新人藝師創作,達到推廣、發揚傳統工藝的目的;而每年暑假還有「交趾陶體驗研習班」,傳承交趾陶技藝;接著每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的「交趾陶藝術節」,更有精品展、藝師現場創作、各類相關比賽等活動。

館內特別的是有很多貼心的設計,可以利用與民眾互動的方式來增加參與性:「小嬌子陶陶屋」利用多媒體動畫軟體,小朋友只要用手指觸碰螢幕,就可以模擬DIY製作交趾陶的樂趣;還有「陶藝教室」也會定期舉辦研習班、講座、暑期營等教學活動,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交趾陶館不但保存本土最珍貴的文化資產,更讓這項民間藝術「嘉義燒」得以發揚光大,延續旺盛的生命力。

2006年12月12日 星期二

婦女大學 給妳另類的學習

【蕭安志報導】對於生長在三、四O年代的女性而言,由於生兒育女的關係,有些人很早就進入家庭,在照顧家庭的階段性任務結束後,一些女性朋友選擇以成長課程來充實自己。除了官方部門及民間社團針對女性開設的一般性課程之外,專屬於女性的進修管道,還有婦女大學。

輔仁大學除了日間部及推廣教育部外,在一九九一年和台北縣政府合辦了婦女大學,提供專門的課程讓婦女朋友學習,讓有心學習不同知識技能的婦女朋友再一次進修的機會。課程的內容從過去偏向女性、家務等技能的傳授,發展到具有培養專業工作能力及性別意識的系列學程;給予女性朋友一個既可以和不同工作領域的姐妹聯絡情感的機會,也可以獲得專業知識的學習環境。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如果因為家庭或工作的原因,想要再一次進修,可以藉由進修部的課程來學習,為什麼要進婦女大學?婦女大學的負責人林秀娟表示,婦女大學成立至今已經邁入了第十三屆,其與進修部最大的差異,是婦女大學只需要一年的上課時間,但是進修部需要花費四年的時間。

在一般人的想法當中,學校是職業訓練所。婦女大學想要教導的,並非純粹是謀生的技能。「在經濟發達的今天,必定有不少的婦女已經在家庭經濟上站穩腳跟,她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使自己活得更踏實、更有智慧。」林秀娟說。

「提供一套使人活得更明白的知識體系是婦女大學必須做的。」林秀娟說。婦女大學實施分班制度,提供更多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包含文學與生活班、人生發展班、影傳與生活班、服飾與生活班等等。「開設不同的班,不是為了不同的職業訓練,而是為了去適應不同的興趣、滿足不同的人生需要。」

其中人生發展班的課程,是提供婦女朋友生涯教育、終身學習的環境,循序漸進的引導婦女回顧分享自身的經驗。課堂中老師會聊一些女性生命的故事,也會討論親子的關係、該如何面對代溝、與不同世代的人互動;探討女性自主,分析女性在家庭、工作場域或其他社會場所,所塑造各種角色扮演的調適或衝突,及在追求女性自主所面對的議題。藉由許多案例分析與討論,從實際互動和參與觀察中,體驗不同的觀點。

來婦女大學上課的學生,包含各種年齡層的婦女朋友。證明教育是沒有年齡的限制,只要肯認真學習,都能獲得相當地報酬。不管在家庭的相處或是工作的應對上,如果想提升自己、找對一個適合自己的課程,好好善用並且自我充實,才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

2006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媒希望」影展 媒體改革新希望

1316807525 【楊竣傑報導】「媒希望」影展,藉由四部媒體工作者紀錄片巡迴播放,傳達媒體工作者應重視的勞動權;並讓傳播系所學生反省未來實際工作後,可能會面對的困難與處境。

影展取名為「媒希望」,一方面顯示出台灣媒體環境惡劣,令人感到失望;另一方面則暗示,從人身上找到希望,只要媒體環境改變,未來仍然希望無窮。

影展由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徐沛然發起,並以「媒希望」作為影展的名稱。同為傳播系所的四位朋友,分別是政大新聞系的黃姿華、政大新聞所的劉光瑩、台大新聞所的馬自明與中正電傳所畢業的黃詩凱,與他組成「媒希望工作團隊」。徐沛然說,影展的走向與論述內容都是他們五人集體創作的合作內容。

影展從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到十二月十九日,在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中正大學、慈濟大學與東華大學巡迴放映。四部紀錄片分別為《那一天,我丟了飯碗》、《舞影者》、《走,該往那裡走》與《有怪獸》,並在放映後,邀請導演、媒體工作者與學者座談,期望能從討論中,告訴學生該如何面對媒體環境,並激盪出媒體改革的新契機。

四部紀錄片中,《那一天,我丟了飯碗》呈現商業媒體為了自身利益,犧牲基層員工的權益;在《舞影者》,則跟著攝影記者的角度,了解不同環境下,攝影記者地位的演變。從《走,該往那裡走》,看見傳播科系學生對媒體環境的憧憬和憂慮;《有怪獸》讓觀眾看到商業媒體為了利益,操弄閱聽人的胃口,並愚弄觀眾對真實的認知。

徐沛然說,台灣新聞教育只教導學生專業技術,新聞倫理,卻不探討實際的媒體環境,與記實避禍的情境知識。他與其他四位傳播系所學生組成「媒希望工作團隊」,希望以影展的方式,從媒體工作者的角度看媒改問題,並喚醒新聞教育對勞動意識的重視,改變未來的媒體環境。

徐沛然指出,台灣媒體勞動意識低落,媒體工作者仍然認為自己是高級知識份子,但實際上就是勞工。台灣媒體組織工會的只有十一家,加入的媒體工作者更少,他們應該有自覺,集體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與空間。他認為,捍衛工作條件,就是捍衛新聞品質。

「不談實踐的可能,新聞倫理和道德都是空話。」徐沛然說,當傳播系所教授傳播法規時,卻忽略學生應該了解勞動基準法與勞動三法,未來進入職場,要如何捍衛自身的權益呢?影展以傳播系所學生為主,進行媒體識讀與改革教育,希望能夠回頭影響傳播教育,讓學校重視媒體勞動問題。

當他們希望將影展推廣到各校時,聯絡各校學生組織,卻是影展團隊在籌備時遇到最大的問題。徐沛然說,傳播系所每屆系學會幹部組成不同,對此類活動不一定感興趣;要如何與他們合作,傳達影展的概念,也相當不容易。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影展首場在東華大學,放映「那一天,我丟了飯碗」。放映後導演廖德明和學生圍坐一圈,分享觀影感想,現場學生感受到媒體工作的現實,對未來充滿憂慮;廖德明則告訴學生,不要悲觀,運用「內在革命」,利用更多人的集體力量,才能有效的改變現狀。徐沛然說:「好歹學生有反應。」學生了解媒體的現況後,才知道未來在媒體環境中能夠怎麼作。

延伸閱讀:

媒希望影展

2006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用愛陪伴毎一個唇顎裂天使

Vivi 【洪欣怡報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但對唇顎裂患者來說,他們卻只想跟大家一樣。根據統計,約每六百位新生兒就有一位唇顎裂患者,因此台灣每年就有五百至六百位「新病人」出世;儘管台灣近年來唇顎裂相關手術已經相當成熟,但改變一個唇顎裂孩子的容顏,修補的不應只是那個缺口,還有他們整個生命。

Vivi今年兩歲八個月,左側唇裂和顎裂。Vivi的媽媽表示是,在分娩的時候才得知自己的孩子是唇顎裂寶寶,連孩子都還沒看到,孩子就被送到長庚醫院一個禮拜。「孩子要回來的時候,我真的有點怕,等看到之後,我覺得她真的好漂亮,那一刻我看不到她的缺陷。」

Vivi三個月大的時候動了唇部手術,手術後每天都要按摩唇部八到九次,每次五分鐘,但對Vivi的媽媽來說,幾分鐘的時間卻讓她心痛不已;往往孩子捱不住疼的哭著,大人也陪著她哭,心揪在一起,但手還是要繼續的按摩,Vivi的媽媽說:「孩子比我們更辛苦,我們還可以忍受不是嗎?我想上天給我們特別的孩子,是要我們做個特別的父母。」。

對Vivi的媽媽來說,最難熬的日子是在坐月子那段時間,心情尚未平復,仍不免會想:「為什麼是我?」但很慶幸的是有家人的支持和幫助,熬過坐月子這段時間後,漸漸接受這個事實。她想陪著Vivi好好的一起成長,因為Vivi以後會面對到的問題會很多。也許外貌會和其他小孩有點小小的不同,但是Vivi的媽媽認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我可以從別的方面陪著她。我不後悔生下Vivi,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一樣選擇我的Vivi當我的孩子。」

而另一個唇顎裂孩子庭佑,今年十五歲,他想要的和一般同年齡的孩子不同,不是電玩遊戲,而是一個對其他人來說,也許很普通卻又等了很久的一個夢,一張完整的臉。

庭佑出生的時候,唇部手術沒有很成功,加上因為家裡為了生計,庭佑的媽媽常常無法帶著孩子密集回診,以致於現在他上下顎前後落差明顯、說話口齒不清,常常需要很專心的分辨意思。庭佑回憶小時候,常常被附近小孩嘲笑,加上當地有些人對唇顎裂不是那麼的了解,所以常常會有些閒言閒語傳著。「也許說的人沒有那個意思,但是對媽媽和我,是很大的傷害。」

庭佑的媽媽回想當初帶著孩子住在娘家時,一方面單親家庭要工作和家庭要兼顧不容易,另一方面當地環境對唇顎裂並沒有很足夠的醫療資源,後來為了提供孩子較好的醫療和教育環境,母子倆搬到陌生的城市生活,醫院家裡兩頭跑,希望藉此能補救之前手術失敗和後續拖延的治療。

「其實我對庭佑很自責,但是他總是很懂事的要我別難過。」庭佑的媽媽說,雖然庭佑很想要有和別人一樣的臉,但是儘管這一點尚未實現,他仍然知道自己有很多的才能和長處,這些是別人想要有卻沒有的。

她表示,生下庭佑後,就很怕他被嘲笑,但是她覺得與其擔心會不會被嘲笑,還不如從小培養孩子內在的自信和能力,在面對外在的壓力和挫折的時候,能夠自我肯定。

「語言和外觀的不完美,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全部,庭佑還有很多地方是值得被肯定的;我愛我的孩子,我也希望他可以好好愛他自己。」庭佑的媽媽相信生下庭佑是個上天給她的功課,也是給庭佑的磨鍊;她不會去埋怨,因為相信上天不會給她們無法負荷的考驗。

2006年12月8日 星期五

綠化生活 從校園做起

【黎荷安導覽】什麼是「綠色學校」?「綠色學校」(green school)是指符合地球環境保護觀念的學校,也就是透過教育的設計與實施,使資源的消耗量降至最低、廢棄物等汙染量減至最少的一種學校改造計畫。目的在促進人類與地球的永續發展,同時將「愛護生態」的思維融入學校。

「綠色學校計畫」是以學校為管道,創造符合永續、生態、環保、健康等原則的學習環境。這樣的構想,最早是在歐、美、日等國家的生態學校及健康學校提出,稱為「永續校園」。《社會變遷下的環境教育─綠色學校計畫》,其中介紹「綠色學校」概念的源起以及各國對於「綠色學校」的理解及定義,並且探討在台灣社會變遷之下,「綠色學校」的理念如何發展。

台灣推展「綠色學校」行之有年,其成員多為各縣市的國民小學及中學,《台灣綠色學校伙伴網路》中可連結全台所有加入綠色學校計畫的學校。從網站中,可以得知所有綠色學校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以及過去各類活動的成果。網站還刊載每期的綠色電子報,其中多為環境及教育相關專題探討,如:學校教育如何推展服務學習等主題。另外,綠色學校網站會不定期更新最新環保活動或講座等相關訊息。

台灣的公共電視台也曾經以「綠色大學」作為主題,報導中興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推展「綠色生活」的活動。其中提到一個核心概念:學校不只是一個上課的地方,校園可以是一座都市農園,校園可以是一座生態樂園,校園也可以是綠色生活的實踐基地。「綠色學校」的推動,讓校園師生動起來,由老師帶領學生,從「服務」週遭的環境中去學習,讓年輕學子學習如何愛護大自然、改造環境、關懷生態環境,從而培養「永續經營」的概念。

「綠色學校」的活動在國際間也十分活躍。香港教育學院的《綠色學校》網站,連結了世界各地綠色學校的推展案例,如:美國有一個以能源保育為主題的綠色學校計劃,在校園及社區推廣善用能源;加拿大種子學校計畫,主辦單位提供一百個「如何在學校進行環境教育」的點子,學校可以從中選擇來實踐,也可以自創,然後將其行動的過程及結果,分享給主辦單位。另外還有中國、英國、歐洲等地的綠色學校網站連結。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嘉義鐵道藝術村 「啟動」新視窗

P1000414_1【黃莉喬報導】長長的列車慢慢駛過,轟隆隆的聲音彷彿訴說著昔日的繁華盛況,曾經也有熙來攘往的人潮,曾經也是二十四小時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然而當時空轉變,月台邊奚落的人,似乎代表著後火車站的繁華落盡,但一處新藝術場域的創立,居民記憶中隱藏的驕傲,又再度被喚醒。

以前的北港車頭在台灣光復初期,是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起點,也台糖北港線載客小火車的終點,如今卻不再具有運輸功能。為了在困境中尋找出口,前台灣省政府文化處於一九九九年推行的「鐵道藝術網絡計畫」中,在台鐵的丸三倉庫推出另類空間展。二○○○年七月,文建會在找尋下一個展場地點時,嘉義從五個競爭的縣市中脫穎而出,成立全國第二個鐵道藝術村。

藝術村的硬體空間規劃包含室內與室外,戶外展演區作為大型藝術作品展出及小型表演活動場地。藝術村裡不定期的舉辦各種主題策劃展、表演和推廣活動,向民眾推廣藝術教育;暑期、青年節也有夏令營、學生作品展等活動。之前曾經與中正大學共同辦理的「異曲同工」夏令營,奠定了文教合作的新契機;以及「與藝術家有約」研習營,讓駐村藝術家跟居民互動。館長江培菁說:「就是要把它轉變成地區化、兒童化,成為一個社區發展的新方向,未來更要達到經費自給化、在地化經營管理。」

鐵道藝術村是「非傳統色彩、非正規標準」的大活動場,提供藝術家創作、交流、展演平台與藝術家交流區,像是「練功房」就是利用倉庫打造成專屬藝術家作品發表、表演團體不定向式的表演空間。進駐的藝術家來源廣大,從嘉義到台灣南北各方雲集,是藝術村的寶貴資源。二○○五年一月的「匯流‧再現」聯展,更邀集了歷屆駐村藝術家以創作接力展的方式,展現藝術生生不息的活力。

嘉義鐵道藝術村發展至今已達成初步目標,但發展為藝術家聚居中心的夢想仍未實現,雖然政府積極推動各項藝術活動,但若民眾如果沒有相對的文化素養,很難體會展覽作品的涵義。江培菁說參館的民眾素質參差不齊,「幾乎都是學生和親子家庭,也有做田的阿伯阿、賣羊肉的頭家…」,「人家如果要看名畫,到真正的大型博物館去看就好啦,何必來這邊!」他表示藝術品只是附加價值,鐵道藝術村尤難能可貴的是要讓嘉義民眾有個休閒空間。

然而當初政府的定位錯誤,加上缺乏長期的支持,藝術村未來還有一段很艱辛的路要走。江培菁對此表示,「不能一體適用,而是要落實在地化,結合休閒成為一個『社區園區』才是。」她認為藝術村應該要結合當地企業,擴大舉辦文化活動,如此不但經費較充足,更可以吸引更多人潮參與。藝術村內目前只有三個行政人員、工作人員總共也只不過六個,「大家都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館長笑著說。雖然人力少,但大家仍積極向企業尋求合作意願,「不能只墨守成規,也要去主動拓展。」目前藝術村核心區的倉庫南邊,已有委外經營的餐飲休閒空間。

傍晚的藝術村,音樂悠悠的響著,館長精心設計的燈飾也逐一亮起,人漸漸多了起來,有的是父母牽著孩子,或是三三兩兩穿著制服剛放學的學生。他們不一定是來觀展,但他們就是喜歡來這裡散步、休憩,這就是藝術村最寶貴的地方。本著「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精神,一處單純的空間,不斷求新求變,成為與社區緊密結合的精神象徵,以及優質的藝文休閒場所。

2006年12月6日 星期三

繪畫人生 陳盈泰畫出自信

【王鈞美報導】「在這段學畫的期間當中,我結交了很多朋友,我們互相鼓勵、互相扶持,別人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學畫超過四年的多重障礙重度畫家陳盈泰,在「身心障礙藝術家作品巡迴展」的發表會上說。

陳盈泰就讀中學時,老師有天臨時請假,讓班上的同學們突然多了一堂自習課。他左看看右看看,發現大部分的同學們都在唸書,而不想唸書的他,就順手拿起一張空白紙,把放在一旁的課本封面當成範本,就這樣臨摹了起來。陳盈泰平時都是將紙壓在圖片上照著描,這次突然想挑戰自己的繪畫能力,沒有想到,當他畫完之後,坐在後面的同學對他說:「你畫的很好,跟課本很像呢!」就因為這樣的一個鼓勵,讓陳盈泰對繪畫更多了一分興趣。

國中畢業之後,陳盈泰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概念,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直到進入了萬芳啟能繪畫中心後,他開始學畫油畫,如畫筆的拿法、畫筆的使用方式及功能等,全都是啟能中心的學員們教授給他的,也從此刻開始,陳盈泰開展了他的做畫生涯。

在畫畫的過程中,陳盈泰也曾遇到失去靈感的低潮。每當遇到這個瓶頸時,陳盈泰就會放下畫筆、放開心情,到處多走走、多看看。他說,當畫家抱著快樂的心情畫畫時,畫出來的畫作就會比較明亮;但當畫家抱著不快樂的心情畫畫時,畫出來的畫作就會比較黯淡。所以,當失去靈感或者心情不好時,絕對不要勉強自己畫畫,不然觀賞者是會發現畫裡的異狀的。

被封為「素人畫家」的陳盈泰,因為單純、不做作的個性,深獲老師與同學們的喜愛。他的開朗笑聲以及和同學互相關懷的言語,使他成為班上的開心果。學了四年繪畫,陳盈泰對自己更有信心的說:「在畫畫的世界裡,我找到了自己的天空。」

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地球男孩「看」世界

【黃偵甯報導】二OO四年媒體做了一個關於國人國際觀的調查,結果發現將近八成的人不知道聯合國的會址在哪個城市、不知道每年諾貝爾獎在那個城市頒發。然而,國人並不是不關心國際動向,而是國內媒體在報導國際新聞上,內容略嫌不足。但透過一些專門翻譯文章的部落格,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最新的動態。「地球男孩的世界」─翻譯了許多國際動態的報導,讓我們洞悉各國所發生的大事。

Leonard,是「地球男孩的世界」的格主,目前為師大翻譯所的學生,從二OO四年開始,每天翻譯一到兩篇的國外文章,並張貼在自己的部落格上。一開始,原本是為了考試練習而翻譯,但漸漸的發現部落格很有趣,透過網路的瀏覽,會有不同的網友拜訪他的部落格,甚至寫信給他,因此認識了不少朋友。他說:「自我練習和網友的鼓勵是我持續經營部落格的動力。」

在「地球男孩的世界」此部落格中,主要是從各國新聞網站的文章翻譯國際政治新聞為主。一共翻譯了數百篇國際動態的文章,包括了全世界的新聞、各國家所發生的大事、國際間重要議題等等。現在,他也嘗試翻譯其他形式的文章,像是有關飛機上行動通訊的發展甚至還包含了健康類的報導等等,在內容的取材上較之前廣泛。

Leonard大都選擇台灣媒體較少報導的新聞,擴大網友的國際視野。他不僅翻譯不同的想法,也蒐集不同於主流媒體觀點的文章。此外,對於同一議題的報導,也會翻譯不同於主流媒體的觀點。如伊朗發展核武美國史否應出兵攻擊,主流意見認為動武是處理伊朗問題最好的方法。但卻不知伊朗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因此無論內部如何分歧,仍會團結起來抵抗外侮。

在所有文章中,他最喜歡翻譯的是有關「移民」的議題。如:歐非移民的問題、非法移民的生活以及移民增添了北歐文壇上的色彩等等。他認為在世界邁向全球化的時代下,不同文化間會互相交流,而移民就是個典型文化交流的例子,它所產生的現象與問題一直都存在著。而因著不同的宗教、生活習慣以及民族排他性,每一個國家對於移民問題的處理方式差別很大。透過翻譯這些外國文章,他發現在這個國家所發生的問題可能在其他國家也會發生,有時他們甚至是彼此關連且互為影響的…他認為其中的互通性相當有趣且好玩。

對於部落格未來的發展,他希望翻譯的文章內容更加多元,此外,也可能會找尋朋友一起翻譯文章並張貼在部落格上,讓部落格的內容更豐富。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國際志工 在愛與現實中成長

Cih1 【張伊蕙報導】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透過了舉辦「台灣青年 世界交會-海外服務經驗談」活動,讓四位曾參與國際志工服務的學生來分享他們的海外服務經驗。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的張利安,到泰緬邊境進行數位落差服務計畫;陽明大學國際衛生學程的研究生周芸安、張淑慧和羅慶玲,則分別進行北印度衛生教育宣導、非洲索馬里蘭醫療服務和中美洲巴拿馬醫療服務。

周芸安 北印度衛生教育宣導

周芸安到北印度藏人屯墾區─多蘭吉,進行社區服務。多蘭吉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北方,社區人口數約為一千人,社區主要人口為寺廟喇嘛、女尼、學生。

這次的服務行程包括到當地各主要機構進行參訪包括了寺廟保健中心、寺廟學生宿舍、孤兒院、流亡政府衛生部設立的保健中心以及女尼廟。透過多次的參訪去瞭解各機構的組成人數、性別、年齡分布以及生活方式。也針對該社區的環境、醫療進行簡單的評估。第二部份的工作內容則是要為當地的兒童和婦女進行醫療健檢服務和衛生教導。

這次的服務經驗中,周芸安覺得臨行前應該要仔細的考量當地物資是否容易取得,儘量帶有用的物資或應急藥品。並且應該要對所服務的地區有所認識,包括了解當地人口組成、文化和當地語言等。語言溝通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好的溝通將帶動更多良好的互動。周芸安說:「國際志工的應變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在陌生的環境中,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預測,並且要即刻做出決定。」她也鼓勵國際志工接受訪員訓練,增加自信。

張淑慧 非洲索馬里蘭醫療服務

索馬里蘭位於東非角,人口總數達三百五十萬人。張淑慧在這次的行程中擔任牙科助理及義診期間全隊生活安排人員。在這趟服務學習的旅程中讓張淑慧體會到物資匱乏的真實情況。張淑慧說:「當地有一、兩站的醫療站是廢棄健康中心,中心裡沒有可以使用的醫療設施,也沒有醫護人員的駐診,只有一些技術人員及藥師,還有一些看似過期的藥品。和台灣的醫療設施相較之下,真叫人大開眼界。」

在義診過程中最難克服的是當地電力不穩,所以只能進行拔牙診療,無法進一步治療。牙科團也指導當地牙醫師使用台灣路竹會捐贈的攜帶式牙科設備,也與當地的牙醫師進行牙科經驗交流。張淑慧認為索馬里蘭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客觀因素導致當地雖然擁有許多高科技設備但卻無法使用。例如只有半身麻醉技術、醫院沒有氧氣,張淑慧說:「這個發現真的讓人很驚訝」。

索馬里蘭沒有垃圾焚化爐,因此容易造成呼吸道問題。另外,當地一種常見嚼食植物Khat,易造成低度成癮,當地醫護人員與志工都深受其害。

張淑慧說每位志工本身擁有醫療專業外,願意跑到窮鄉僻壤進行義診,就是一種態度。她也覺得國際衛生合作不一定要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後才能夠參與,也可透過民間方式與國際合作,並與它國建立合作管道開拓國際視野。

張利安 泰緬邊境數位落差服務計畫  

美索是位於泰國境內西北部邊境的重要城鎮,該地聚集許多自窮困緬甸來到泰國討生活的非法勞工與經濟難民,往返泰緬兩地的難民人數超過百萬以上。張利安的服務是為了提供泰國學校的學生與梅道診所新成立的數位機會中心的數位運用,協助資訊啟蒙服務並減緩當地的數位落差。

在小學中,透過教導學生數位相機的使用,也讓張利安等志工了解當地的文化。透過這一次的活動,讓小朋友利用現有的資源學習新科技。另外,也協助新成立的梅道診所成立診所數位機會中心,提供診所、難民青年資訊學習的環境,協助辦公行政以及提升病歷建檔與醫療分析的效率。

透過與Acer公司的合作,為診所籌募電腦並提供他們作為學習資源。張利安教導青少年組裝電腦。剛開始教學因程度不一,所以成效有限,但第二梯則改為教學與諮詢並重,使效果有所提升。

張利安說:「希望這些募捐而得的電腦,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的方便,也希望能朝長期計畫發展」。泰緬邊境資訊志工團未來將逐步轉型成「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將以縮減數位落差等議題的角度切入,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國家。

羅慶玲 中美洲巴拿馬醫療服務

羅慶玲在巴拿馬服務長達一年,當她回憶起這些在巴拿馬服務時光時,常會懷念那些她曾經照顧的小朋友一張張可愛的面容。她在當地醫療孤兒院配合醫生進行服務,也提供生長發展檢查和幫助檢驗視力等服務。在診所時,羅慶玲常會覺得把太多的時間花費在候診與等待上,覺得非常可惜。於是她便開始評估是否可以提供其它協助如健檢、身體狀況評估等,來幫助這群可愛的小朋友。

「在進行服務時很重要的是與褓母們保持良好關係,以便更了解小孩子的狀況」,羅慶玲強調。剛到巴拿馬時,她原本有點無法調適自己的心境,覺得自己就像台灣來的傭人,供人差遣。但是慢慢的,她逐漸的改變了想法,開始與孩子們建立了情感。當結束這段服務之旅時,滿溢的失落掩埋了她,因為她就要離開小朋友,並由下一個志工接手她的工作。她覺得很感激有這麼特別的機會讓她學習了許多從課堂上所無法獲得的寶貴經驗。

這次的活動讓對國際志工有興趣的有志之士了解只要付出小小的努力,就能夠伸出觸角與世界連接產生互動。並且也站在公衛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讓國際志工及服務對象都能夠相互得益。

簡單生活節 享受創意生活

【牛姵葳導覽】二○○六年《Urban Simple Life簡單生活節》在12月2、3日盛大舉行,數十位音樂創作人,數百位創意工作者,數十家手感與耕種品牌,多位生活大師,以及許多的幕後工作人員,為了讓台北有一個簡單享受快樂的角落而努力著。這場第一次集合了眾多工藝人才與學術界藝術人士共同架構全新生活創意,將在華山藝文特區體現成型,結合了音樂、創意市集、純淨市場以及分享書房,帶來不一樣的週末假期。

創意市集最近幾年在台灣掀起一波創意熱潮,每位DIY創作達人運用自己獨特的創意點子,發揮在各種不同的創意作品上,無論是可愛的、幽默的、搞怪的,去一趟創意市集尋寶彷彿經歷一場創意的腦力激盪。《CAMPO生活藝術狂歡節》可以說是台灣最大、也是唯一固定每月常態興辦的創意市集活動(每月第二個週末),在那裡可以找到各類飾品、手工T桖、生活雜貨甚至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搞怪商品,除了CAMPO之外,《華山藝文特區》以及《牯嶺街創意市集》也都會不定期舉辦相關活動,讓喜歡創意以及愛逛市集的你享受更多生活樂趣。

音樂一直是無國界共通的語言,而當音樂結合了個人創意表現,就能成為一符符動人的樂章,並且感動更多的聽眾。雖然台灣的音樂市場一年比一年不景氣,還是有許多新興的音樂創作人正努力創作等著有一天嶄露頭角,藉著網路的發達,沒有多餘的包裝修飾,用最真實的創作呈現最真的自己,《Corner角落》就是這樣的一個創作空間。

若想全方位了解音樂創作,《Music Power》裡提供有各式音樂討論區、音樂DIY創作大觀園提供網友分享自己的創作、還有各個音樂專家撰寫的專欄,讓音樂愛好者可以了解更多元化的音樂類型。除此之外,網路上舉辦了許多音樂創作大賽,如《iwant-music網路音樂創作大賽》、《全球華人音樂創作大賽》等等,對音樂創作有興趣的朋友都可以上網參考。

另外還有許多經過一番努力已經闖出不小名堂的台灣自創品牌,如連日本人都自嘆不如的竹炭杯《澀水竹炭》,專門設計家飾佈置以及手工雜貨的《樂活工坊》,「放任自然」所栽培出來的台灣特種在地米《掌生穀粒》,專門搜集各種二手、廢棄物而製作的環保燈飾《蔡霖時空創意燈場》,其他如園藝、手工皂、DIY保養品等創意產業也都越來越受民眾歡迎。

紅潮激盪 政治性罷工新思維

【汪毓芝導覽】前陣子的倒扁紅潮一度喊出大罷工的口號,使得過去不常出現的「政治性罷工」一詞,頓時被炒得火熱。究竟何謂「政治性罷工」?簡單來說,政治性罷工指的是政治因素導致的罷工行動。在陶在樸的《罷工的政治經濟學》一文中,他將罷工分為「經濟性罷工」、「政策性罷工」與「政治性罷工」三大類別。

「經濟性罷工」指的是勞資利益方面的衝突、爭端;「政策性罷工」主要反映政策與全民福祉之間的矛盾關係,所引發的罷工行動。此外,他將「政治性罷工」定義為公民對執政黨與政府的反抗行為,又稱顏色革命或花朵革命。

目前台灣的法律只保障勞資爭議的「經濟性罷工」,而「政策性罷工」與「政治性罷工」仍處於灰色地帶。苦勞網一篇文章《勞動三法草案 工會「爭議權死體化」》提到,若「新版勞動三法」在立院闖關成功,未來台灣工會運動將侷限在勞資議題上,難以在政策及政治上發揮作用。

回顧早前的百萬倒扁活動,當時倒扁活動也傳出罷工風聲。針對這股「政治性罷工」風潮,勞委會立即發表「雇主於罷工事後可以求償」規勸勞工朋友們不要參加罷工。儘管如此,倒扁總部最終還是採取請假、輪休,短時間離開工作崗位的方式,進行十五到二十分鐘的快閃示威柔性罷工

在這次的倒扁風波中,各界相繼喊出「罷工」的口號,藝人高凌風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高凌風認為,靜坐是無法罷免陳水扁,並在靜坐會場呼籲民眾以罷工的行為要求總統陳水扁下台,引起輿論的高度關切。

究竟大家對「政治性罷工」有何意見、想法?在《政治性罷工,可能嗎?》一文中指出,大部份的人都認為罷工會造成經濟損失,所以都抱持反對態度。在《罷工只會讓倒扁破功》一文中也提到,台灣欠缺超越兩黨惡鬥結構的社會組織或政治力量,導致運動決策者和參與群眾的意識形態南轅北轍,在這樣的困境下,「政治性罷工」可說是寸步難行。

如此看來,無怪乎各黨團工商界紛紛表明不支持罷工運動。「勞動人權協會」一度曾被人謠傳有意發動罷工),隨後急忙跳出來澄清並無此事

話雖如此,但在《探討罷工的總體政治經濟學》文中,筆者認為「政治性罷工」並非一般人所想的那樣破壞經濟,若是處理得宜甚至可以促進整體經濟發展,算是對政治性罷工行為的肯定。

在中時電子報刊載的《沒有階級政綱,罷工必敗》文章中筆者認為,若想要勞動階級加入倒扁,應該改變策略,採取與勞工本身政策相關的政策性罷工比較有可能成功。

如今大罷工的呼聲已悄然退去,但人民究竟能不能為了爭取政治與政策的主導權而發動罷工,仍是有待商榷的議題。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馬凡溫情 讓他們一家更勇敢

【李家如報導】專注的拿著手中的鉛筆,今年小學二年級的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小呈因為水晶體脫位,必須戴著厚重的眼鏡才能看清楚眼前的世界。不過深度遠視的缺陷,並沒有抹煞他對畫畫的興趣,透過厚厚的鏡片,小呈用鉛筆在紙上畫著他最愛的神奇寶貝與昆蟲世界。即使淘氣的弟弟小亨在一旁奔跑,還會不時作弄正在畫圖的哥哥,小呈依舊沉浸在圖畫的世界裡,嘴角還會不自禁的上揚,流露出一股滿足的神情。

許多和小呈一樣的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是因為位於第十五對染色體上的基因發生突變所造成。很多患者會有深度近視或遠視、眼內水晶體脫垂等症狀。模糊的視線常讓馬凡患者的動作比一般人緩慢,因為看不清楚前方的東西,讓他們生活常有許多困擾。

除了眼睛的疾病外,馬凡患者常給人高高瘦瘦、手腳及指頭特別長的印象,這些特徵讓馬凡病患有著「蜘蛛人」的稱呼,但高瘦的體型卻讓他們飽受脊椎後突、側彎等骨頭疾病的困擾。不過最令病患擔心的是心臟的問題,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會有心血管的疾病,所以不能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常見的症狀有二尖瓣脫垂、血管剝離,由於血管比正常人脆弱,嚴重的話還會導致心臟的昇主動脈剝離破裂,造成病人的猝死。

「小呈從小視力就不太好,有時候不小心把玩具掉在地板上,我從遠遠的地方就看到了,可是小呈怎麼找就是看不到。」魏爸爸表示,察覺小呈的視力問題後,有帶他到醫院檢查。當時醫生曾和魏爸爸提過馬凡氏症候群,但他以為只是眼睛的疾病,沒有多加留意。後來因為朋友向他提起身邊有馬凡氏症患者猝死的事情,加上小呈被診斷有二尖瓣膜脫垂、脊椎骨也比較突出,才讓他驚覺這個疾病沒有想像中的簡單。

今年暑假,魏爸爸帶著全家人到榮總檢查,卻發現小呈、小亨與媽媽都是馬凡氏症的患者。回想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一直堅強的陪著家人的魏爸爸說:「剛知道家人生病的時候,心情當然很難過,不過我覺得遇到就遇到,只能勇敢的面對它。」馬凡氏症的來臨並沒有擊倒這一家人,他開始積極尋找馬凡氏症的相關資料,也更關心全家的生活作息。生活中充滿著他對全家的愛的叮嚀,也讓這家人的感情更為緊密。

被診斷出有馬凡氏症的魏媽媽表示自己當初很難接受診斷的結果,感覺很「被判了刑。」不過因為有魏爸爸的愛與鼓勵,讓她覺得身邊有可靠的支柱,也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現在的她靠著自己的信仰,重新告訴自己「一個人心存希望比什麼都重要」,更用樂觀的心態鼓勵孩子,別因為生病就喪失對自我的信心與期待。

由於馬凡氏症候群的患者基因突變點的不同,反映在每個人身上的症狀也有相當大的差別,有些人除了身高突出,在其他方面並沒有明顯的症狀,這樣讓許多馬凡氏症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這樣的疾病。例如弟弟小亨腰椎比較突出,魏媽媽的身高比較高,但兩人並沒有太明顯的症狀。

反觀哥哥小呈的情形就比較嚴重,尤其眼睛看不太清楚,讓他行動的速度會比別人慢。除了有馬凡氏症患者常見的眼睛水晶體脫位病徵,讓小小年紀的他,遠視曾重達一千多度,小學一年級健康檢查時,也發現小呈心室有雜音,經過進一步診斷,發現有二尖瓣脫垂的症狀。

回憶起一次上體育課的經驗,由於小呈看不太清楚,上下樓梯動作比較慢,必須抓著扶手慢慢走。一位走在小呈後面的同學,覺得被擋住去路很生氣,等到終於走到小呈面前時,竟然氣得拿扯鈴棍打小呈。魏爸爸說,由於小朋友年齡比較小,難免會因為不理解小呈的狀況而產生爭執。他在檢查確定後,便向學校反應兩兄弟的情況。而學校反應也相當積極,請每一位老師多加留意,別讓兩兄弟做過於激烈的運動,更向小朋友宣導尊重每個人的觀念。

除了努力與學校溝通,讓兩兄弟能在學校得到良好的照顧。魏媽媽也用積極的態度鼓勵孩子嘗試每一件事。她說:「哥哥有時候會說我有馬凡氏症,而不願意嘗試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疾病不能拿來當做藉口,我只要他盡力就好,而不要先給自己設下一個限制。」也因為媽媽的鼓勵,讓小呈願意股起勇氣嘗試更多不一樣的事情。

雖然手指骨頭發育不是很好,讓小呈握筆的力道比較弱,寫字速度比一般小孩來的慢。但他不因此氣餒,在爸媽的鼓勵下除了努力練習寫字,更用心的投入自己的興趣─畫畫,享受把喜歡的東西用圖畫表現出來的快樂感覺,也從圖畫的世界裡找到了自信。

除了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為了更了解馬凡氏症,魏爸爸也認真的上網找尋有關馬凡氏症的資料,但除了馬凡患者成立的「馬凡之家」提供相關知識與諮詢,國內有關馬凡氏症群的消息實在很少。加上國內對於馬凡氏症的患者的醫療資源不多,缺乏對疾病的整合性判斷與治療。在沒有固定醫生診療的情況下,患者的醫療品質不僅大打折扣,更是國內許多馬凡氏症患者共同的困擾。魏爸爸指出,馬凡氏症候群目前尚未列入罕見疾病的名單,讓許多馬凡氏症的患者無法得到某些特殊的藥物與治療,在醫療上的負擔與權益會比其他罕病患者相較沉重。

除了希望自己的家人能夠與馬凡和平相處,平安的度過每一天。魏爸爸也希望能化自己的小愛為大愛,與馬凡之家齊力宣導馬凡氏症候群的症狀與病因,讓更多潛在的馬凡病患知道自己生病,提早到醫院檢查、定期服藥控制,降低馬凡病患因為心臟血管剝離而突然發病的危險,讓馬凡不再成為患者生命中的麻煩。

2006年12月1日 星期五

特教班小天使 從遊戲體驗愛

【李家如報導】為了滿足身心障礙孩子學習的機會,世界宗教博物館從二○○六年二月十五日到十二月三十日舉辦小天使專案,邀請國中、小特教班的小朋友參加「愛的森林─尋找奇幻獸之旅」,讓這群小天使能從遊戲中滿足學習的需求。

在二○○四年成立的「愛的森林」兒童生命教育體驗館,藉由情境式的森林探險,加上各種精心設計的遊戲和導覽人員生動的帶領,開館至今已吸引許多國小、幼稚園小朋友前往參觀。在一次身心障礙孩童的導覽中,特教班老師發現,這個探險遊戲不僅讓平時羞澀的孩子玩得相當投入,每個小朋友更是認真的融入導覽員所引導的情境中。老師從小朋友熱烈的反應和燦爛的笑容中發現,遊戲的內容不但符合身障學生的能力,更能讓孩子得到視覺、肢覺、觸覺等多重感官學習。

這個經驗讓宗博館開始致力於特教孩童導覽的計畫與培訓,今年初更舉辦為期十個月的小天使專案,免費邀請台北縣市的國中、小特教班學生前往參觀。宗博館教育推廣員陳素華說:「很多身心障礙孩子的生活空間大多只有家庭和學校,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社會上也很少有為這些小朋友規劃的場所。」

為了將這樣難得的戶外學習場所提供給更多特教孩童,宗博館決定舉辦「小天使專案」,讓更多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來參觀。同時,為了要服務這些孩子,每一個導覽員都有接受特教老師的培訓,深入了解身心障礙孩童的學習與人格特質,才能在導覽時確切符合這些孩子的需求。

陳素華表示,愛的森林中有一隻「愛的奇幻獸」,奇幻獸身上的每個部位都與愛有關,例如亮亮的尾巴代表愛是黑暗中明亮的指引,溫暖的柔軟毛皮代表愛讓人感受的溫暖等。在森林裡還有奇幻獸的家人和好朋友,讓孩子能在參觀的過程中,體驗到珍貴的親情、友情等觀念。

她強調這套活動的設計,可以讓孩子在尋找奇幻獸的過程中,得到各種不同「愛」的體驗。小朋友能在奇幻獸爺爺的肚子裡頭玩耍,體驗溫馨的親情,還有各種不同的表情面具,讓孩子能體會各種不同的情緒。最特別的是,在搭配森林所設計的尋寶活動中,小朋友不但能在尋寶的過程中,探索森林裡的世界,更能夠達到手眼協調的訓練。

由於活動的進行有許多遊戲的引導,很多身心障礙的孩子在參觀過程中,對活動的參與相當熱烈。甚至還有小朋友願意在遊戲中克服自己的障礙,去嘗試以往不願面對的事情。陳素華描述一個令她難忘的經驗:「在愛的森林的入口,有一個斜躺的樹洞。有個患有空間幽閉症的孩子,非常害怕這種黑暗的空間,可是在大家的鼓勵之下,他最後真的願意克服恐懼爬過樹洞。」她滿臉笑容的表示,這個舉動不僅鼓舞了在場的老師與導覽人員,對那一位孩子而言,這個行為更是非常大的突破。

在一次的導覽中,她聽到一個孩子這樣說:「老師,我從小到大都沒有離開過汐止,這可是我第一次來永和呢!」這句話不僅讓陳素華覺得不可思議,也讓她體會到這些小朋友的生活空間其實相當封閉。她說:「有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和外界互動,甚至根本沒有離開過自己成長的環境。」

為了使更多孩子接觸到外面的世界,宗博館除了邀請台北縣市的國中、小特教班前往參觀,也開始規劃邀請基隆、桃園縣市的特教班,讓這個活動能有更多縣市的身心障礙兒童一起參與。也期望能藉由這個活動,使更多孩子能和外界接觸,學習與社會互動的寶貴經驗。

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狗狗週記 體驗養狗樂趣

Dogdog 【記者宋春樺】「狗狗週記」是MOMO親子台的節目,這個節目近似於電視寵物的概念,全程紀錄狗狗「Alpha」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讓無法在家養小狗的觀眾,能透過這個節目感受養寵物的樂趣。

「狗狗週記」是由「狗狗日記」延伸出來的節目,「狗狗日記」可以說是「楚門的世界」狗狗版。製作單位以拍攝紀錄片的方式記錄Alpha,透過每天一分鐘的播出,讓觀眾知道Alpha當天發生了什麼事。這個節目,除了在MOMO親子台播放外,台北的通勤族更可以透過Bee TV收看。

製作人郭佳綺表示,「狗狗週記」這個節目會出現,是因為想讓觀眾回顧當週Alpha的生活,並讓那些沒時間每天收看的觀眾能一次看個夠。「狗狗週記」不只將Alpha一週生活的內容完整呈現,更加入了單元「狗狗why why」,透過這個單元讓大家更了解養寵物的知識。

「狗狗週記」忠實呈現Alpha的生活,不擅自評斷飼主飼養方式的對與錯,只提供相關的資料讓民眾了解。郭佳綺說,在Alpha剛出生後被飼主剪尾巴,當時就有人向他們反應「剪尾巴」是不對的做法,但因為他們是記錄者而非參與者,所以他們並不會干涉飼主,他們只告知觀眾「剪尾巴」的由來和歷史。

從出生到今天Alpha已經十個月大了,在這段日子所發生的事情中,Alpha第一次學游泳讓郭佳綺印象最深刻。她說「因為Alpha游泳上岸後就吐血了!而我們當場都嚇傻了!」後來才知道是因為狗狗在游泳時,太緊張嗆到水傷到肺,所以才吐血。

郭佳綺說「做這個節目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她記得有一次Alpha得到犬溫熱,因為犬溫熱是一種病毒性疾病,跟狂犬病一樣致死率極高,通常幼犬免疫力弱,有75%~90%的死亡率;而成犬也有50%以上,所以整個製作小組的人都非常緊張,幸好Alpha在醫生治療後痊癒。

郭佳綺表示這個節目的特色就在於,他們不用教條化的教學方式,而是透過每天播放Alpha生活的片段,讓觀眾了解養寵物的過程和樂趣,並藉此傳遞「尊重生命」的概念,讓大家能透過這個節目更重視「寵物」。

郭佳綺說,製作這個節目後讓她更認識狗狗,也更重視生命。她說,希望大家能因為這個節目更重視「狗問題」,養牠就要愛牠和照顧牠,千萬不要隨意的拋棄牠,唯有這樣「流浪狗」和「虐犬」事件才會越來越少。

延伸閱讀:

狗狗週記

2006年11月29日 星期三

國民美術班 繪出本土情

【陳靜鈺報導】淡水社大透過「亞洲婦女國民美術班」實踐了「讓每個人都可以畫畫」的口號。自二○○四年開始,老師劉秀美帶領著「婆婆媽媽藝術家」,擺脫以往受西方文化影響的藝術表現,透過他們的畫筆,繪出屬於台灣本土文化的藝術。

劉秀美說,過去東方社會的藝術一直受西方文化影響,似乎必須符合西方風格,才算是藝術、才符合主流。日本「浮世繪」的精神,引發劉秀美想發揚本土藝術的想法。開設課程的目的,是希望身為台灣人的學員,透過細心觀察自己所處的社會,發展出符合「台灣味」的文化風格,進而讓民眾發現自身文化的價值。

「文化是免費的,而且是用前人跟自己的血汗和生命累積的。」劉秀美說,希望能透過這堂課,讓沒有機會接觸藝術的民眾,能體驗自己國家文化的美;讓從未受過任何藝術訓練的民眾,能提起筆大膽地創作,落實「國民美術」的精神。

課程中首先從基礎繪畫技巧訓練起,例如:透過觀察水滴、水龍頭等,繪出水的各種型態。通常由老師選定一個生活中的事物(例如:水、睡覺),讓同學畫出有關此事物的生活經驗。透過回想,提供讓學員整理過去經歷的機會,藉此訓練他們放慢腳步細心體察自己的生活。

除在課堂上作畫外,老師還會帶領學員去各地寫生。其中特別的是,寫生的主題不是風景名勝,是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她帶領著學員,觀察著台灣人的生活,在畫紙上描繪出台灣社會各階層的光景。「我們都到能夠表現台灣人生活的地方寫生,曾經去過傳統市場、超市,甚至還大膽地跑去紅包場呢!」劉秀美笑說:「上學期我們到漁港寫生,船艙上打著赤膊的大陸漁工,看著我們這群女生緊盯著他們看,弄得他們不好意思,連我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起來。」

目前學員正致力於在自己的生活圈中推廣。以自身為中心,發揚在地文化,最終希望能讓外人看見富有台灣風格的在地藝術。學員張翠芸說:「上這堂課能夠讓我跳脫制式的生活、重新體驗自己的生活,開啟另外的視野。」學員張琬渝說:「這堂課讓我能夠大膽的展示自己的作品,又了解每個人的生活,很有趣!」

2006年11月28日 星期二

巧妙雙手 創造千面鬼臉傳奇

Ghost 【葉匀安報導】「周杰倫啊周杰倫!眼睛小阿眼睛小!有點歪嘴啊!不要打我媽媽…」泥人吳鬼臉館主人吳志強正以逗趣的話語,賣力介紹著屋內一千七百多面的作品。只聽見民眾笑聲及驚嘆作為回饋,每一雙專的注眼神,可了解這些面具纖細的手工是有多麼吸引人。

泥人吳鬼臉館,館長為吳志強先生,這是台灣首創的鬼臉博物館,也是世界上面具館裡珍藏最多面具的展館。最早,泥人吳創作原本只為打發時間,然而時間拉長,作品越積越多,有了找地點做展館的念頭。鬼臉館最初位於金瓜石,近年來定居九份。

泥人吳,從小就喜歡接觸藝術創作,對於捏塑相當有天分,無師自通。年輕時曾經擔任過廚師,在因緣際會下接觸陶藝,進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開始了泥人面具館的旅途。他說很感謝老天賦予他這樣的天賦,能捏出鬼臉唯妙唯肖的神情,連他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泥人吳喜歡思考新奇的事,時常在想像鬼的模樣。近年來從事創作,就以鬼臉為主題,想像與現實參雜,創作出滿屋子的鬼臉作品,各式各樣,可怕的、逗趣的、誇張的…他說,創作讓他的生活很精采,不論是隨性的作品、幫人做面具甚或幫鬼做面具,他都覺得很榮幸。然而,他也開玩笑的抱怨到,近期創作需多花很多時間,因為一千七百面不同的面具竭盡所能,更多的面具更多的想像,似乎有疲乏的趨勢。

在館內,由於陶土的保存時間最長久,也不亦受環境變化而影響品質,所以大部分的創作都已陶土為主。泥人吳說到,在唐代,唐三彩的陶器柴燒八百度,可以保存至今。然而,泥人吳的面具柴燒一千度,保存性相對可以更永久,這即是採用陶土為原料的原因。

提起泥人吳二十年來創作鬼臉的心得,他幽默的說:「那麼多年了,累積了一千七百多面面具,我依然能繼續創作,我真的是有一套!」泥人吳的親切,以及對泥面具的熱忱,累積著作品,也累積著每一刻創作的心情,不僅豐富泥人吳面具館,也回饋給所有參觀的民眾。

2006年11月27日 星期一

身障者 看牙無障礙

Dentist1 【林汶報導】「你要加油喔!」這是身障者診療前為彼此加油的聲音,雖然診療的過程不好受,但身障者仍是微笑面對,「每當我聽到這句話就讓我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徐玉玲醫師笑著說。幼安教養院新設的身障者牙醫診療室,專為身心障礙者設置的牙醫設施設備,加強照顧院內身障者口腔衛生及牙齒保健服務工作。

由於身心障礙者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的牙齒,常有蛀牙或牙周病、牙結石的情況產生,導致身障者從小就有較一般人嚴重的牙齒問題。並因為缺牙問題形成口腔功能失能,咀嚼吞嚥機能障礙,不只造成口腔健康的危害,更影響整體健康及生活品質。

即使他們的父母願意帶孩子給牙醫定期檢查,也常因看診時不合作又較費時,一般牙科診所接受身障者看診的能力與意願相對降低。因此在去年年底,幼安獲得內政部全額補助八十五萬八千元,提供四樓場地,結合苗栗縣牙醫師公會成立此診療室。

曾在長庚醫院服務過的徐玉玲醫師說,「在不排斥的情況下,就自己申請到這邊服務。」。由於不能與一般人一樣正常溝通,所以診療時間不能太長,以免病患會沒有耐性。而在幼安的病患多為智能障礙,所以一上診療台就容易全身緊繃,需要全部的老師和護士壓住他,才能幫他洗一顆結石。

他們跟一般的小朋友不一樣,徐玉玲說,「在普通人身上做一件簡單的事,但在他們身上很困難。」,除了和照顧他們的老師溝通外,醫師所能做的就是動作快速,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但也會有特例。像腦性麻痺的患者,因為全身肌肉張力強,不太能扳直,所以很難好好躺在診療台上看診,相對時間就會拉長許多。

一個月兩次的看診讓徐玉玲體會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真諦,徐玉玲表示,其實他們的口腔問題沒那麼糟糕,只要小小的幫助就可以趕快好,但困難的是,他們自己並不會發現,他們的照顧是需要外力介入的。

目前口腔衛生教育的成果尚未落實到機構、設施、學校及一般民眾,因為沒有口腔衛教人員,不只身障者,一般人也不太清楚,學校老師不知怎樣正確刷牙及如何教導學生正確刷牙,身心障礙者的照護者和機構內護理人員對口腔衛生教育雖很熱心,但對口腔衛生瞭解不多,也不知從何下手。

不只是台灣,全世界在這方面都是要投入許多資源,因為照顧一個身心障礙者是需要較多的時間及物力。徐玉玲說,雖然捐錢也是幫助他們的方法之一,但還是希望自己的專業能為他們盡一己之力。

台灣的牙科也慢慢在推動為身障看牙的服務,平常看一個身心障礙者是必須要全身麻醉的,連大醫院都做不到。「政府資源少還是最困難的地方」,徐玉玲說,以前在長庚服務時,就曾遇到身障病患只是牙齒腫來看診,但健保局刁難不發補助,醫院也有經營方面的難處,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家長也沒有意願了。

這項福利事業仍是處於剛起步的狀態,不管是醫師或是家長都還有學習和努力的空間。而健保局最近也有提高給付,正常人拔一顆牙是三百元,中度身心障礙者是四百元,重度身心障礙者則是五百元。所需的不止是愛心,也要具備一些醫學常識。因為在看診時需要麻醉或者有突發狀況,都是一般人不常遇到的狀況。

延伸閱讀:

幼安教養院

2006年11月26日 星期日

台灣唸歌 被遺忘的古月琴聲

【牛姵葳報導】「我來唸歌囉,互恁聽哩,無卜怯錢啊免著驚兮,勸恁做人閣著端正,虎死留名啊人留名兮。…事事恰人閣會完滿,囝孫仔代代出狀元咿。」這是傳統台灣唸歌中著名的「勸世歌」,如同歌名一樣,歌詞中說明做人處事的道理,要人良心做事,榮華富貴就像過眼雲煙,切勿貪財等等,勸告世人的意味濃厚。

明末清初隨著閩南移民來台,結合了臺灣風土民情及臺灣民間歌謠發展而成的「臺灣唸歌」,是一種說唱音樂,「唸」相當於說唱的「說」,而「歌」就是「唱」的部分,唸歌就是「半說半唱」,也就是一邊說故事一邊唱歌謠的表演方式,又稱為「台灣說唱」或「台灣歌仔」。

以月琴和大廣弦為主要伴奏樂器的台灣唸歌,早期基本上以「唱」為主,比較少有「說」的歌詞,後來演變為「口白唸歌」,吸收歌仔戲的演唱方式,加上模擬不同人物的聲音和語態,較能生動的描繪、刻劃整個劇情及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在說唱的題材方面,中國歷史故事及民間故事佔大多數,也有台灣的歷史民間故事、勸世教化歌、世務歌和演唱者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故事等;演唱曲調方面則以以江湖調、七字調、雜唸調、都馬調最具代表性。

「唸歌和流行歌曲最大的不同,就是唸歌是按詞配樂,唱腔隨歌詞的抑揚頓挫改變,而伴奏亦隨著變化,這和流行歌曲先創作歌曲,再來填詞的方式很不一樣。」洪瑞珍唸歌團的團長洪瑞珍說。原先是學西洋音樂的洪瑞珍,很喜歡台灣歌謠卻苦於不會唱,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之下開始向從小就靠唸歌走唱的楊秀卿老師學習台灣唸歌。她形容學習唸歌的過程是瞎子摸象,由於台灣歌謠和西洋歌劇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加上楊秀卿老師從小雙目失明沒辦法教她樂理,她只能靠自己不斷摸索練習。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原本只是因為興趣而學唸歌,今天卻為了傳承唸歌而努力。

由於和楊秀卿一起主持綠色合平電台的廣播節目,洪瑞珍發現許多老一輩的聽眾對唸歌的喜愛和懷念依然不減,因此為了發揚傳統唸歌精神,在二○○二年底和一群本土音樂愛好者組成了洪瑞珍唸歌團,團裡除了一些中生代的團員,國寶級藝人楊秀卿、楊再興、鄭來好、王玉川與陳美珠也是其中成員。洪瑞珍說,成立唸歌團的目的是希望能發掘更多國寶級的說唱藝人,並有效培養新的說唱藝術人才,讓傳統的說唱藝術得以薪傳。

洪瑞珍說,由於社會變遷和時代潮流的演變,唸歌與大部分的傳統戲曲一樣正逐漸走向沒落,會彈月琴唸歌的人更是愈來愈稀有,此外,唸歌在發展上一個很大的不利因素,是唸歌純粹只有聲音和樂器的搭配,不像歌仔戲還有演員的肢體動作表演,所以要生存下去更是難上加難,若不好好傳承下去,這個具有濃厚台灣地方代表性的傳統藝術很可能會消失於現代。

雖然成立了唸歌團,可是實際上表演時的觀眾仍佔少數,有很多都是收聽廣播節目慕名而來的老聽眾,看到台上唱著懷念的台灣唸歌,老一輩的阿公阿嬤常常感動的跑到後台和唸歌團的團員分享他們的喜悅。洪瑞珍說,這是他們最大的鼓勵。儘管如此,觀眾族群上的嚴重斷層使得唸歌面臨發展的危機,近年來政府雖然大力推廣台語及本土文化,卻忽略了比布袋戲和歌仔戲歷史更悠久的台灣唸歌,無論在政府補助和學校教育方面都居弱勢的唸歌文化,需要更多台灣人的正視與努力。

「除了不斷的演出,唯有透過教育的方式,傳統藝術的推廣工作才能真正落實。」這是洪瑞珍對台灣唸歌發展的期望。現任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及中正社區大學月琴唸歌課程的指導老師,她認為要傳承傳統文化,除了必須創新,教育是值得下功夫的地方,若能從基礎教育開始著手,讓下一代的年輕人了解台灣民間早期的說唱藝術之美,文化就能向下扎根。隨著時代的改變,傳統唸歌的音樂及表演方式或許已經不再受到大眾的歡迎,但是老祖先代代相傳的唸歌精神,仍然應該繼續的保留、傳承下去。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文化節開跑 國內外娼妓發聲

Sex 【楊景婷報導】第五屆國際娼妓文化節二十五日正式展開,今年是例年來最國際化的一屆,包括美國、瑞典、德國、荷蘭的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妓權運動在各國的發展狀況,並有性工作者現身說法。

文化節由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舉辦,這次主題是「紀念妓運鬥士官秀琴」。綽號「官姊」的官秀琴從八十六年政府決定廢娼開始,就帶領著一群失業的「好姐妹」向政府進行抗議活動,不料今年九月卻選擇投海結束自己的生命。活動以播放官姊生前的紀錄片作為序幕,許多人邊看邊拭淚,連國外的學者都忍不住紅了眼眶。

日日春理事長麗君表示,廢娼九年來,除了少數公娼轉業成功外,有將近七成的人「由公轉私」,現在還是以性工作維生;有些公娼因為轉業失敗、生活困難,選擇自殺或是自殘。她說:「政府花了七千多萬廢娼,不僅成效差,還增加了大量的底層婦女負債。」這種制度不合法,一定要爭取到性工作者除罪修法,不然不會停止抗爭。

活動的第一場論壇由瑞典政府代表Maria Carlshamre以及法律學者Jesper Brryngemark進行對談。Maria說,瑞典政府希望幫助性工作者離開性工作,因為性工作的存在對女性來說是性別上的不平等,代表男性的壓榨;Jesper則表示目前瑞典的法律規定是罰嫖不罰娼。這樣的觀點引起現場熱烈討論,現場有些性工作者更是不滿,大聲的說:「若是沒有客人來源,我們依舊無法生存。」

除了論壇討論,主辦單位還安排了來自台灣、美國以及瑞典的性工作者分享自己的經驗。日日春協會的前公娼小青說,當初因為媽媽欠債,才十七歲就出來做公娼賺錢養家,當時的市長陳水扁下令廢娼後,她為了家裡兩個女兒的學費,只好轉為私娼,生活更為辛苦。

來自美國的Carol Leigh十八歲就開始從事性工作,已經有四十年經驗的她表示,從事性交易不僅單單是以自己的肉體來換取金錢,還可以從客人身上得到依賴和稱讚。Roshina Samboo則是瑞典第一個以娼妓身分在公開場合出現的人,十五歲就進入業界的她還曾經在叢林裡當過慰安婦。Rosihina致力於妓權運動,她表示,娼妓沒有社會力量,不管是政府、老鴇還是客人,每個人都在娼妓的身上進行不同的剝削,她激動的說:「We won’t be quiet!Never!(我們絕不會沉默以對)」談話結束後,她帶來現場的舞蹈表演,火辣的演出令全場觀眾鼓掌叫好。

本次國際娼妓文化節為期五天,除了學術論壇,研討會之外、還有街頭表演以及攝影展,二十八日會舉行性工作除罪大遊行的活動。

延伸閱讀: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2006年11月24日 星期五

珍珠社區 用稻草玩藝術

【張家瑜報導】剛走進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的「稻草工藝館」,眼前就有一群遊客圍著義工媽媽興致勃勃地學做稻草掃帚,旁邊陳列著各種用稻草做成的工藝品,從小型的稻草馬、稻草面具,到大型的稻草畫、稻草掃帚、彩繪草垺等,每個皆充滿創意與巧思。社區媽媽何秀玲很驕傲的說:「這些都是我們去圖書館借書學到的,不只是老師敎的,我們還自己發明了很多種稻草作品。」

「社區裡務農人家很多,稻草大量剩餘,但是受時代變遷生活上已經用不到稻草,加上宜蘭颱風多,稻草常常會阻塞水道,燃燒又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我們就想到利用稻草做工藝。」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張鈺綾邊說邊從外頭搬進一大綑稻草,隨即轉身加入製作掃帚的行列,他低頭做著掃帚滿臉笑容的說,「在社區裡的每個人都會使用稻草DIY。」

珍珠社區一開始是以稻草面具發展為主,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後進感嘆人世間人情冷淡,像是人人戴著一副面具,做每件事都是有目的,因此成立面具表演劇團,並請老師來敎社區媽媽編面具舞,但是因為媽媽們必須兼顧家庭,而後才漸漸將稻草發展成製作多種工藝品。

除了稻草,珍珠社區配合冬山鄉也參與風箏的製作,因為有廣大的廟埕作為風箏體驗場和兩位風箏師傅的指導,社區以風箏技藝的傳承為宗旨,極力推動此項民俗藝術,並設立「風箏體驗館」。

社區另一項特色就是由早期媽媽教室為基礎開辦的珍珠特色餐,其中最為特別的是由李後進命名的「人生四味冰」,也就是酸甜苦辣冰,分別是梅子、南瓜、苦瓜、辣椒所做成的冰品,制法和選材都是由社區居民包辦。

社區除了發展稻草工藝和風箏製作外,不忘關心社區生活上的福利,推動老人福利,鼓勵社區居民活到老學到老,聘請老師敎書法、日語、書法等課程,並定時舉辦義診活動,期望能全方面照顧到社區中一百多位老人家。社區也會和附近學校合作,讓稻草工藝走出社區工藝教室融入國中、小美術教室,讓小孩們能體驗農村社區產業文化的樂趣。

珍珠社區每年七月就會舉行盛大的稻草藝術節,全體社區居民都會熱情參與,期望將自己社區獨特的產業文化發揚出去。「那一大片農田就是社區居民借給協會作為發展社區產業為用的,協會常常在那邊舉辦各式大、小型活動,而社區裡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都會來參加。」社區發展協會組長林昌諒指著藝術節所設立的場地說,「一個社區要成長,一定要有自己的產業,很高興我們找到了。」

2006年11月23日 星期四

新移民表演工作坊 舞出新意

New 【劉祥蝶報導】踏上位在萬華區的台北市新移民會館五樓,這是新移民表演工作坊舞蹈班首期開課的第二次上課。人還沒踏入教室,就傳來夾雜著越南、印尼話的聊天聲,一個禮拜兩次的舞蹈課成為新移民交流台灣生活心得、話家常的姊妹聚會。

一般為新移民開設的課程包括中文、台語的研習班,或指導生活技能的輔導班等,但這次北市民政局開設的舞蹈才藝班卻是頭一遭。擁有二十多年教舞經驗李碧玉老師說,舞蹈是一種會讓人放鬆的運動,在這裡學習東南亞的傳統舞蹈,藉著手舞足蹈的動作認識當地文化,「比起硬梆梆地坐在教室裡聽講座,跳舞不是更能親身體驗嗎?」

李碧玉表示,目前課程是以印尼的傳統舞蹈為主,以後會慢慢加入菲律賓、泰國,及台灣本土的舞蹈。她說來學跳舞的新移民大部分都沒有舞蹈經驗,當她在一對一指導動作時,學員們就會互相討論、練習著剛教過的動作。更特別的是,現在正在教的印尼舞,「還有印尼來的學員會教唱跳舞的這首歌呢!」

「還沒上課前,我還以為要用英文教課呢!」李碧玉原以為語言會成為影響課程進度的大問題,沒想到來學舞的新移民們中文都說得很流利,連台語都說得嚇嚇叫,並沒有成為教舞的阻礙。她說,雖然學員們常常左右搞不清楚,但舞蹈動作比較放得開,有時還會自創新舞步成為李碧玉的靈感來源。另外,比起台灣人學舞時的害羞,這群新移民不僅上課反應很熱烈,還常常要求老師「這個動作太難了啦,再教一次!」增加不少課堂上的互動。

舞蹈班的學員中有位活躍在新移民舞蹈比賽的蕾妮絲,本身也在教家鄉的多明尼加舞。舞蹈底子扎實的她,動作表現純熟,音感節拍也抓得很準確,雖然蕾妮絲表示參加新移民表演工作坊只是興趣,但上課期間還不忘用相機拍下老師的動作,直說回家才可以拿來多多練習。

另一位來自大陸安徽的學員徐楊麗娜雖然沒有學舞經驗,但在這次的印尼傳統舞,步伐輕巧、眼波流轉,就像是當地受過多年訓練的舞者,她害羞地說只是喜歡模仿而已。徐楊麗娜認為,學舞、學語言只是為了充實生活,認識很多同樣都是來自外地的台灣媳婦,才是這次舞蹈班最大的收穫。

藝術與文化無國界,透過身體的擺動,拉近這群新加入台灣的新移民朋友。在沒有壓力的學舞過程,不知不覺將這些不同國家的傳統文化互相交流、融合。李碧玉說:「學舞是快樂的。」文化的學習也同樣可以是快樂的,不僅僅是要求外籍配偶學習本土文化,台灣也應該用更廣的胸襟接納他們的文化。

2006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環保志工 服務認識澳洲

Photo3 【汪毓芝報導】七月的某個上午,八個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帶著他們的行李,走進了澳洲環保志工協會的雪梨辦公室。他們期許,自己除了在澳洲四處遊玩,也可以對地球做些更有意義的事。

澳洲環境志工團(Conservation Volunteer Australia),簡稱CVA。由於有感外來物種的侵擾與人為的破壞,CVA在一九八二年成立,致力於保護澳洲自然環境,現在是國內最大的環保團體。他們希望透過積極的行動,復育受外來物種破壞的環境。CVA的工作包括育林、雜草控制、棲息地重建等,其中最常接到的工作就是植樹與消滅外來種。

澳洲有許多過度生長的外來種,其中一種種子在移民時代遷徙時掉落,在澳洲滿山遍野,導致原生物種無處生長,寥寥無幾。CVA部分工作內容就是清除這些雜草,並重新種植如尤加利樹、澳洲茶樹等澳洲本地的植物。

CVA除了到偏遠山區植樹,他們也配合一些城市與校區計畫,將植樹的活動帶進都市。例如CVA曾在新南威爾斯省的Dubbo,參與一個城市綠化計畫,幫忙清除垃圾,並在橋下創造一個適合種樹的空間,讓當地的小朋友們能在這個空間裡植樹與進行環保教育。

除了固定的成員,他們也利用招募本地與海外志工的方式募集人手。CVA的領隊Matt說,寒暑假自然會有比較大批的人參與志工,但平常也不致嚴重缺人的地步,志工很大部分來自香港。來自香港的志工Billy說,香港的大學為推廣學生為社會貢獻並拓展事業的精神,每年會提撥一筆金費,補助學生參與海外志工活動。

「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我們認識了澳洲的文化,而且結交不少海外的朋友」法國志工Jean說。大部分的CVA志工都認為,在CVA裡最好的經驗除了在做環保,也能認識澳洲,與不同國家的人一起合作,對各國文化都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精神障礙  自我照顧輕鬆做

【林汶報導】陽光普照的週末,位在台北市中山市場旁的身心障礙福利會館有段心靈對話悄悄地開始。是由康復之友協會主辦,前三軍總醫院社工師王芬蘭帶領大家討論精神障礙者如何自我照顧。其宗旨與目的在於幫助精神障礙者有效控制疾病,減少疾病的復發及功能的退化,使日子過得好,過得更有意義。

「朋友真的很重要,有話就需要說出來。」身為病患的小惠說,在自我照顧的方式中,朋友是很重要的一項。小惠娓娓道來自己的經驗,在生病前五年時,沒有任何資源管道可以讓她傾訴,把自己悶在家裡很難受,「孤單的感覺很恐怖,就是要找到朋友說。」進入社區互助團體後,不僅在同學間可以互相學習很多,老師也會適時給學員正向的訊息。

如何正確服藥也是一門大學問,藥的劑量是針對每個人量身訂做的。小惠說她服用藥物已經九年,有次覺得精神狀況不錯,便自己擅自停藥,結果停藥不到兩天就睡不著,因睡眠不足造成高血壓復發。不只心裡出問題,也造成生理上的負擔。面對用藥問題,王芬蘭說,按時服藥、定期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因為有時服藥帶來的副作用是睡不著,就會影響到肝功能。若沒有適時的調整劑量,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此外服藥的小幫手就是寫就醫、調藥紀錄表。如果病患的情況穩定,可以請他自己寫,若不行,可請旁人寫觀察紀錄表。主要記載服用的藥物在睡眠、食慾、心情等方面的影響。例如情緒方面有可能早上、中午都還好好的,但到傍晚就會有莫名想自殺的衝動。或是有重大生活事件的發生,某天心情特別低落,並不是因為吃藥的關係,原來是被上司罵了。

病患通常不會照實跟醫生說,因為多半會怕加重藥量。主動出示紀錄表才能使醫生更了解病患的情況,也較能掌握病情。有了這些記錄,醫生清楚病患用藥的反應、藥量多寡的拿捏。若不寫,用錄音或請朋友整理也是好方法,這樣重點才清楚。

閱讀和運動也是自我照顧的好方法,尤其當睡不著或情緒低落時,拿本書大聲朗誦,情緒也較能平復,王芬蘭說,「如果還是睡不著,就馬上離開床舖找別的事做。」而王芬蘭也建議患者可以藉由繳費作為自己去運動的動力,像是加入健身房或是游泳俱樂部,繳了會費,多半會抱持「不想浪費錢」的心態,督促自己動起來。

「運動時,呼吸較深,可紓解壓力、放鬆肌肉。」王芬蘭說,但在家運動的效果不比在外面好,第一很快就會怠惰,可找朋友一起出去運動,有伴一起才會持久;第二在外的刺激可使讓人心情好的褪黑激素增生,還有多曬太陽也可促進維生素D的生成。但王芬蘭也強調,雖然繳費的動力較高,但要是自願的才行。

王芬蘭說,向別人傾訴是好事,但說多少,如何自我保護和應付別人的關心都是很重要的課題。小萍〈化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就業輔導中心的幫忙下找到工作。一開始面試時,小萍並沒有將病情告知主管,主管發現後就鼓勵她多與同事學習、多相處,讓她不再害怕跟人群接觸。

精神障礙者找工作前,面對的狀況很多,老闆是否理解自己的情況就是一個難題。王芬蘭也提出解決的方法,在進入公司前,就先給主管一張名片,這張名片是支持你、了解你或是輔導你的專業人士,請主管在你發生狀況時可以跟這位專業人士連絡,讓主管了解該如何處理狀況。「也可以跟媽媽連絡,但次數越少越好,免得上司覺得小孩不夠獨立」,王芬蘭說,社工師可以成為病友和主管間的橋樑,而病友們也要找到適合自己、照顧自己的人。

2006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我們同國 直探多元文化

Liu 【劉俊汝報導】不同的族群該怎麼相處似乎是無解的問題,由公共電視製播的紀錄片「我們同國」系列紀錄片,探討了多元族群的相互對話與傾聽,給了族群融合一個新的方向、不同的討論空間。

首部紀錄片「七年級生說族群故事」日前在台北舉行首映會,現場邀請了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製作人呂東熹與導演許伯鑫,現場互動良多,提問熱烈。

製作人呂東熹表示,在這個時間探討族群議題相當敏感且並不討好,但他希望以公視為平台,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理解,這部紀錄片並不預設答案,而是希望給觀眾一個全新的想法、不同的觀點。透過七年級生的眼睛,去看、去傾聽,經由影像與文字去了解多元族群的故事。「我們同國」強調的不是我族與他族的差異,而是在這塊土地上,共同生活擦出的絢爛火花、互相依賴的「我們同一國」。

「我們同國」包含三段故事,第一段是原住民陳樹山與漢人太太的互動。從小生活在部落裡的陳樹山,提到剛讀小學的時候正在推行國語運動,那時候六個年級的狗牌都在他身上(狗牌上寫著「我要說國語」),自此他每天勤唸國語日報,練習發音。後來軍校時期認識漢人太太,經過一番波折,克服雙方家長的歧見才終成眷屬。

婚後兩人因為種族的差異與長年文化習慣不同,有過一段很黑暗的時期。陳樹山表示:「如果要再一次選擇原漢通婚,我選擇不要,太辛苦了」。他說,原住民把山當冰箱,沒有儲存的概念,因為「想要就到山上拿啊!」,而且有飯大家吃,何必分你我呢,類似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爭執不斷,經過長時間磨合才找到相處模式。但陳太太看著陳樹山笑著說:「要不是樹山真的對我太好,我不可能會嫁給他」。現在陳樹山在原民電視台當主播,常常回山上關心原民教育。

第二個故事是滇緬國軍後裔的楊雲龍與高雄姑娘蘇愛婷對話,楊雲龍的父親是國共戰爭時撤退到緬甸的國軍,不久與當地民族結婚,後來撤退到南投清境,生下了楊雲龍。蘇愛婷則是生長在高雄都市,當初嫁給楊雲龍時,還受到父親的阻止,認為「給女兒完善的教育,最後竟然嫁到山上去」,後來經過兩人不斷努力,父親才慢慢接受。

生活在原住民居多的清境,滇緬孤軍後裔的楊雲龍與都市人蘇愛婷從來沒分過你我,他們一同替博望社區努力,現在社區致力於花卉栽種,每當收成時期,全村出動,不分你我。大家包花、分等級等。現在村民有人開民宿、種水果、製作手工藝品等,楊雲龍對於博望新村的文化意識與社區特色相當滿意,他也表示:「重點不是什麼人,我們對這塊土地都有認同感,我們都是台灣人」。

第三個故事是七年級兒子鄭國威描寫父親「大陳義民」鄭俊傑的故事,父親鄭俊傑小時後因家裡遭到變故而成為孤兒、流落街頭當乞丐,九歲的時候走在路上被國民黨拉去當傳令兵,最後國共戰爭部隊退到浙江沿海的大陳島,再撤退到台灣,因為幾乎是最後一波撤退的國軍,因此稱為「大陳義民」。

退休來到台灣之後,鄭俊傑一度熱中於政治活動,希望用自己的手讓清泉崗的忠義社區更好。他表示,曾經有幾次被陌生人指著鼻頭罵「外省仔,滾回去!」的經驗,讓他感到非常難過。但鄭俊傑其實有許多本省朋友,台灣話也相當流利,他不在乎省籍或族群問題,認為這只是,「被炒起來的」,鄭俊傑表示,他吃過很多苦,現在他只希望台灣能夠更好。

公視總經理胡元輝表示,公視所企劃的「多元文化-族群議題」,我們同國紀錄片只是第一波,未來會有更多相關的議題與更多族群的討論,「希望大家可以以更開闊的心胸去多了解彼此」,知道「我們其實是同一國的」。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則認為,這社會缺少太多聆聽,希望民眾可以多聽,而不是一直喧擾。導演許伯鑫表示,他希望這部片可以增加互相了解,減少誤會的機會,有更多的包容,讓大家思考,公視提供了一個多元對話的平台,他期許有更多火花的出現。

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小千星手工創意 創造驚喜  


【郭家伶報導】優雅的花葉、俏皮的彩色圓點、可愛的蕾絲,組成一個個獨特的手工包包。包包的設計師小千星,本名楊千慧,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後,用拼布與色彩玩出充滿自我風格的創意商品。她說:「對我來說,這些包包不只是拼布,還充滿要和大家分享的驚喜與故事。」

106690252_64668e2944二OO五年秋天,小千星的第一個手工包包誕生。為了祝福大學同學結婚,透過小千星一針一線,粉紅色的花朵傳達出恬靜秋日中溫暖、單純的幸福。「秋室」,小千星的第一個手工包包,也開啟她的手創之路。

隔年春天,小千星正式踏進手創世界。沒有任何拼布經驗的小千星,從買縫紉、學車線這些基礎學起 。她笑著說:「一開始很不會縫,還要請媽媽教我。」但作品完成時的開心與成就感,讓她更加投入。之後,她創立品牌Chio Chio,Chi是日語「千」的意思。小千星說:「取叫Chio Chio只是喜歡『小千』這一種可愛的感覺。」

今年三月,小千星第一次擺攤,她對攤子前面有多少人潮不在意,反而感覺是要去玩和認識新朋友,因為能和不同設計師交流是擺攤的樂趣。在擺攤中,也遇到支持小千星的人,有的發出讚嘆也有只是露出微笑,都讓她很感動。

小千星平常在安親班教畫畫,假日一個人扛著沉重皮箱,擠公車轉公車,參加創意市集擺攤,回到家往往是深夜了,她說:「有時候會想自己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但擺攤讓她能和大家互動、親自介紹自己的作品故事、認識不同設計師的作品,一成不變的生活中不斷有新加入的部分,「覺得自己對支持的朋友們有責任,就是要在下一次擺攤中設計出新的東西給大家。」。

除了到創意市集擺攤,小千星也利用部落格和網友們互動。 Little Thousand是小千星的部落格,包含她的作品展示、縫紉技巧分享、擺攤心得,紀錄了小千星的手創之路。小千星說:「起床第一件事是去看部落格,它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新作品,小千星第一件事是拍照傳到Little Thousand和網友分享。「因為部落格而開始和很多不認識的人有互動,知道有人在支持自己的作品。」當有支持者留言問小千星有沒有新作品,變成督促她創作的力量。常常一個人悶在工作室整天趕工,小千星認為「部落格提供了一個溝通和分享的方式」。

用花花草草搭配彩色繽紛的圓點,小千星形容自己的作品是「優雅中帶有俏皮與淘氣」,更希望帶給顧客不一樣的「小驚喜」。打開包包,和外層截然不同的花樣、藏在一角的Chio Chio字樣,還有小千星親筆寫的卡片,介紹每個包包名字由來介紹。「像尋寶、找驚喜,希望作品帶來感動,讓商品變成禮物」。

但是手創工作收入不穩定,甚至有時連買材料的資金也不夠,「看到很漂亮的布,就會想說如果有很多錢就好」,小千星說。「爸爸、媽媽會覺得這樣可以賺錢嗎?但我覺得不需要太多物質享受,簡單的生活就很滿足。希望以後能讓手工創意變成自己的工作」小千星認真的說。

對於手工創意未來的經營方向,小千星希望能找到代工、行銷的人才,自己專心於設計工作。「這是很長的一條路,不管是好是壞,我都會持續。我相信,創意是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她堅定的說。

2006年11月17日 星期五

余秀芷 堅持就會看到希望

【洪欣怡報導】「我的人生像坐了一趟雲霄飛車,當爬到最頂端,出現希望的時候,突然間就有人把你擊落,掉了下來,之後再慢慢往上爬,就這樣子上上下下一路過來,我覺得還滿精采的!」余秀芷樂觀的說。八年前,她曾是正準備在伸展台上展露頭角的模特兒,卻在一夜之間病魔侵襲,下半身失去了知覺。

對余秀芷而言,「走路」是件美好的事情。二OO六年十月十八日,她應邀到輔仁大學演講,一開始就請同學們配合她做一些動作,分別是深呼吸、動動雙手以及用雙腳用力的踏地板。當現場充滿著喀拉、喀拉的腳步聲時,余秀芷說:「好好聽的聲音唷!你知道在你們剛剛做的每一個動作,對很多人來說,是等待很久的一個奇蹟,甚至是努力了很久、很希望達到的一個目標。」

一九九八年,在命運的作弄之下,余秀芷所擁有的未來計畫一切歸零。最初她只感覺右邊腰部酸痛,在休息兩天後,感覺並沒有減輕,背部開始劇烈疼痛,接著左腳也麻到腳底。因為沒有力氣支撐,就往左邊倒了下去。當天晚上去掛急診時,她是走著進去的,但只是經過這短短的一個晚上,她的下半身完全無法行走了。

在一連串的檢查之後,醫生決定為她注射大量的類固醇抑止病毒再繼續蔓延,告訴她雖然確定脊椎有發炎的現象,但卻不清楚病因是什麼。那段時間余秀芷的病情一直惡化,一直往上麻,而且開始呼吸困難,她說:「到了晚上很想睡覺時,就會一直告訴自己不能睡著,因為可能永遠都睜不開眼睛。」後來雖然病情控制住了,停留在胸椎沒有再往上蔓延,但醫生卻宣判,她有百分之八十的機率無法復原。

巨大的打擊,讓余秀芷非常灰心難過。回想癱瘓後第一次坐起來時,她表示:「那是一個很恐怖的事情,因為明明我的腳在我的身上,但是我沒有任何的感覺,在輪椅上前進時,我像女鬼一樣,用飄的,而且一路上都是搖搖晃晃。」

癱瘓後返家的余秀芷,所有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的幫忙才能完成,只覺得自己好像臉上寫著廢人兩個字。家裡為她傷神傷財,病情卻沒有一點成效,曾有的希望漸漸一個一個幻滅。她開始成天自怨自艾,躲在房間將自己封閉起來好一段時間。

余秀芷曾動過自殺的念頭,不想再這樣下去拖累家人,但媽媽對她說過的一句話一直在耳邊出現:「秀芷,妳不要怕,我會一直陪著妳,直到妳好起來為止。」讓她想起住院時,爸媽在晚上會客時間過後,總會到廟門口去,拿著一杯水跪地磕頭,每次最少磕一千個頭,最多是五千個,再連夜把水拿來給她喝的畫面。

余秀芷當下覺得自己很不應該:「從來沒有一個人放棄過我,我卻是第一個放棄掉我自己的人,我覺得我是一個很自私的人,我至少要為我自己努力看看。」於是她下定決心,無論發生什麼事,都要很堅忍的走下去。相信只要努力,就算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也一定能重新站起來。

從此以後,余秀芷再也沒有動過自殺這個念頭,她已經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那就是將她的故事和心路歷程和更多人分享,以自身的經驗幫助那些對生命茫然無助的人;而她對痊癒的目標也更加有動力,相信儘管只有一點點的機會,但是只要堅持,就一定會看到希望。因為癱瘓的這八年中,在第五年的例行檢查時,醫生跟她說:「妳的神經已經通了,而且通到大腿的位置。」

當醫生只能給她沒有希望的百分之八十時,她很慶幸自己抓住的,是那希望的百分之二十,並且堅持下來,成為現在的余秀芷。她也對自己未來的病況有信心,相信自己會在某一年的春天,重新再站起來。

2006年11月16日 星期四

「樂活」達人 環保健康新體驗

Photo202 【黃玉蓉報導】「樂活」就是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一個西方傳來的新興生活型態族群,意為持續性的以健康的方式過生活。美國的資料顯示,有三十二點三%的成人是樂活族,即六千八百萬左右的消費者屬於樂活族。

為了讓一般民眾深入了解甚麼是「樂活」,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辦了「我的樂活DNA」徵文比賽與「樂活達人幸福心體驗」課程,尋找有「樂活基因」的樂活族,推廣愛家人、愛地球的樂活觀念。

樂活的概念是全面性,涵蓋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包括永續經濟(如綠建築、再生能源等)、健康生活形態(如有機食品、健康食品等)、另類療法、個人成長(如瑜伽、健身、身心靈成長等)和生態生活(二手用品、環保傢俱、生態旅遊等),主婦聯盟秘書張佳怡說,「樂活的思考及生活模式,與主婦聯盟多年來推動的環保議題不謀而合。」

「樂活就是一種態度,轉換成一種態度就可以較輕鬆地去面對」樂活提倡愛家人、愛地球,追求一種身心靈的平衡,張佳怡說。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定義「健康」為生理、心理和社會的完滿狀態,不只是身體健康也要心靈健康,「樂活」的生活態度正符合這兩項要素。

她表示,主婦聯盟自成立以來,一直以「生活環保」議題為會務推廣的重點。多年來帶動的環保風潮,包括「垃圾分類」、「廚餘回收」、「廢食用油回收作肥皂」、「拒用免洗筷」等運動,其中「垃圾分類」、「廚餘回收」、「廢食用油回收作肥皂」成為台北市的環保政策。

她說,以前不懂得包裝,只是儉樸的推廣環保活動,而這次是希望能藉由「樂活」這名詞,讓活動變得更新穎,吸引更多人加入。「有些人會覺得樂活是時尚且流行的,會想了解樂活,但不見得會想知道生活環保是什麼,因為生活環保聽起來就像苦行僧一樣。」

經由主婦聯盟積極推動各種愛護生活環境的運動,有更多人懂得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做環保,也因此,這次的樂活徵文比賽吸引許多有志環保的文藝青年,藉由文字發揮他們的樂活觀。

其中一名參賽者歐陽嘉,在他所投稿的《愛護生態環保的人文夢》中寫道:「……當資訊科技變得更為暢通、溝通平台載體更為多元的高速寬頻時代裡,樂活身份的識別將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哲學。皮包裡的不再只是化妝品和塑膠袋、而是衛生筷和環保袋……」


2006年11月15日 星期三

輔大愛愛隊:愛自己、愛別人

【黃靖惠報導】愛愛隊是輔大醒新社六個團隊其中之一小隊。成立於一九六九年,至今已有三十七年的歷史。他們的服務對象以十到十五歲的小朋友為主。

愛愛隊的服務宗旨為「一顆心愛自己、一顆心愛別人」。主要是希望透過愛愛隊團員們的服務,幫助需要被幫助的人,並且把這種意志傳達給其他人知道,藉此喚醒這個社會的愛心,一同幫助弱勢的族群。

愛愛隊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偏遠地區和育幼院國小年紀小的小朋友。公關股長楊子旻表示,小朋友都是比較缺乏資源,沒有受到很多照顧的小孩。像是偏遠地區國小的小孩,大多都是原住民隔代教養,因為家庭經濟的問題,父母離鄉去工作,小孩就交給爺爺、奶奶。至於育幼院的小孩,通常都是家庭狀況不好,不是家暴問題,就是父母離異或犯罪,因此沒有辦法扶養而被送至育幼院。

平常服務是一學期一到兩次,冬夏令營則是一個星期之久。愛愛隊社長吳蕙君表示,平常服務分成兩類,有訓練和活動。訓練指的是透過大地遊戲和演戲等方式,教導小朋友一些自然科學及衛生保健的觀念。活動包括帶小朋友們一起唱歌、跑關、比賽等。愛愛隊在經費充足之下,團員們也會帶小朋友參觀博物館。

服務過程中,令公關股長楊子旻印象最深刻的是可愛的小朋友們,「因為平常很少有人關心他們,所以我們去服務的時候,小孩子都很歡迎我們,也很喜歡我們。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也都會依依不捨。」

出隊服務也很辛苦,楊子旻笑著說:「女生都要當成男生用呢!」服務完後,最大的收穫是和隊員之間長期培養出的友誼。每次出隊,團員都要自己扛著睡袋睡地板,也要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和道具上火車。到了目的地也得入境隨俗,吃、住都要和小朋友一樣。「假使到國小服務,還得接水管在廁所裡洗冷水澡。」雖然辛苦,但樂觀的楊子旻表示,這也可以算是培養適應各種環境的好機會。

另外,最讓她覺得敬佩的則是在育幼院熱心照顧小孩子的義工媽媽和弘化育幼院的創辦者,林伯伯。「不像我們只去十幾天,他們幾乎是花了生命中大半的心力在這些孩子身上,各各都表現樂觀開朗的個性,服務的熱誠是從他們內心散發出來的。」楊子旻覺得,他們都是無怨無悔付出愛心還有時間,不求回報的一群活菩薩。

2006年11月14日 星期二

浴火鳳凰 再次舞起動人雙翼

【蔡啟賓報導】漫步在台北市中山北路,到處林立著,為許多女孩編織一生夢想的婚紗店,此時,不妨轉個身,繞進二段四十八巷,眼前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一個曾經在五0年代完成多少女孩夢想的織紡,它曾因大火而幾近全毀,它主人的一生也是歷盡坎坷,如今,歷經五年修復,喜獲新生的它,就要與它主人的靈魂,來上一段美麗的舞蹈。

談起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一切得從它的主人─蔡瑞月開始。一九二一年出生於台南的她,五歲時,就能以童謠編舞,充分展現她在舞蹈的天賦;一九三七年,蔡瑞月前往日本,拜師於「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這正是奠定她爾後舞蹈風格的關鍵時期。

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戰事、戰線皆呈現膠著,日本境內常派遣慰問團,至戰區鼓舞士氣,蔡瑞月也跟隨舞團,前往南洋巡迴演出,此外,她也在日本國內各地表演;戰後,在返台的船上,她恣意地馬上跳起自己編的舞,充分反映著對故鄉的悸動、憧憬,畢竟,她好久沒有為自己所熱愛的土地跳著舞。

蔡瑞月回國後,積極奉獻於播育台灣的舞蹈種子,一九四六年,在故鄉台南成立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接著,她又於全台各地開設六家舞蹈社,這朵燦爛玫瑰所釋放的芬香,終於飄散在這塊土地的每一處,此時,「白色恐怖」正悄悄地籠罩台灣,並襲向才剛與雷石榆新婚不久的蔡瑞月,一封由蔡瑞月在香港的學生寄來,邀請他們夫妻前來另覓生活的信函,就是改變她命運的原因。

一九四九年,蔡瑞月因受政治迫害而囚於綠島,直到一九五三年才被釋放,甫重生的她,並未遺忘台灣舞蹈文化的傳承,同年,便將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遷至台北中山北路現址,現今國內多數重要的舞蹈家,當時都曾習舞於此,五0年代許多訪台的國外舞團,亦在此排練、交流,儼然是台灣舞蹈藝術的搖籃,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研究小組的鐘天裕也表示:「那時不僅學舞的人,連一些未成名的藝術家,如楊三郎先生,均曾在此集結。」這宛如舊時台北最絢爛的「沙龍」,所被賦予的意涵,絕不僅侷限在舞蹈。

白色恐怖對蔡瑞月的束縛,並未隨「釋放」而卸下,未曾間斷的調查、騷擾,持續地壓縮創作空間,她比以前更加倍努力地投入舞蹈世界裡,這時期的一些作品,均能感受她置身掙扎歲月仍創作不輟的心境,直到一九八0年代,她與兒子雷大鵬移居澳洲,這三十餘年,算是台灣舞蹈史上的黃金時期。

一九九四年,多舛命運的標籤仍未拭去,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因捷運路線規劃,面臨被迫拆除的困厄,但這次她不再是獨身面對,三十多個藝文團體,在颱風夜裡「接力演出」表達聲援,蔡瑞月的學生兼媳婦蕭渥廷,與兩位女性舞蹈家,將身體懸吊在十五樓的高空中,共同演出《我家在天空》─激情的「台北藝術運動」,喚醒了世人對它的珍惜。

這番風潮持續發酵,終於在一九九九年,蔡瑞月舞蹈研究社被認定為,北市市定古蹟,它是第一個因「人」的意義,列入古蹟的文化資產,但就在蔡瑞月返國召開記者會的幾天後,火龍蹂躪了這近五十個寒暑的心血,研究小組成員鄭伊絢回憶起基金會其他人曾告訴她的說:「蔡瑞月認為這就好比失去了自己的女兒一樣難過,不過她卻沒有哀傷太久,馬上又帶領大家清洗火場,並重新在這裡排舞。」

直到二00五年蔡瑞月逝世,她終其一生,對台灣舞蹈的無私奉獻,從被日本戲謔為「舞蹈沙漠」時播下種子,在一片愁雲慘霧中撫育新生的胚芽,最後看見一棵,比圍繞在它身旁的高樓大廈還要高的「文化大樹」,矗立在台北的天空中,這一切,彷彿把「蔡瑞月」這個名字,化為「台灣舞蹈」的代名詞。

去年五月,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修復完成,即使部分有形的文物,已不復見,但連祝融之神也無法吞沒的─無形「人文精神」,依然不朽,「一個文化空間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鐘天裕認真地說,它所蘊含的精神,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不只是個舞蹈社而已,而九月二十九日到十月一日的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正是替明年五月開館重生時,準備要用「舞蹈文化」襲染人心的暖身。

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山林深呼吸  介紹原住民文化

Cag9qv8x 【宋春樺報導】「山林深呼吸」是原住民電視台自製的節目,主要討論的議題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文化特色、山海智慧和部落歷史。節目透過學術的角度解讀原住民文化的優點和特色,特別的是找尋部落中的老人家口述其部落歷史。

製作人林佩君說,一開始這個節目是以宣導山林保育和環保的觀念為主,但是後來卻發現,這樣做會把自己侷限在一個小框框內,而且他們也覺得山林的定義不該只是河川、樹林,也包括在其中的原住民文化,畢竟原住民已經在山林中生活非常長的時間,早就是山林的一份子,所以後來改變路線,增加討論原住民的文化特色和部落歷史。

節目中文化特色的單元,曾討論過花蓮縣秀林鄉銅門村德魯固族的製刀文化,「刀」在德魯固族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德魯固族男女論及婚嫁的結婚儀式中,女方一定要替男方準備一把新刀。在族裡有糾紛必須賠償時,「刀」也是最有誠意的賠賞物品。德魯固族的製刀師說「沒有刀,就沒有德魯固族」,因為它象徵的意義包括「成年」、「自食其力」及「重新開始」。錄影當天德魯固族的族人還帶了刀來現場,林佩君說「當時那些族人帶著刀上台北,還很害怕因為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而被警察抓走。」

「我當初想要找一個達悟族的老人和年輕人來談有關於他們部落的東西。」林佩君說,於是邀請蘭嶼的達悟族到現場口述他們的歷史和文化,包括他們的大船文化和飛魚祭。但是他們卻告訴她,達悟族有一個族規就是尊重年長者,他們覺得老年人的經驗與智慧是寶藏,年輕人需要在旁受教學習,所以也只有長者才能對外發表有關於族裡的事。

林佩君說,後來達悟族的長者來上節目,那位老人家好開心也好熱情,雖然他不太會說國語,但卻堅持要用國語將他們的文化傳遞出來。她說「其實原住民都覺得這個節目讓他們的文化被看見、很多原住民的古老智慧被紀錄和了解。」

在「山林深呼吸」中,曾經介紹過屏東縣霧台村。整個村莊是由魯凱族特色的石板屋建築而成,每一戶屋子的牆面、門楣上,裝飾著百步蛇、陶壺、老鷹、百合花、琉璃珠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圖騰。那一集的節目中還請到成大建築系教授用科學的角度分析石板屋的優點,教授認為石板屋是個冬暖夏涼房子而且百年不壞,碰到地震的次數越多石板屋的縫隙就會越密合,房子也會變得越堅固。

林佩君說,製作這個節目最困難的地方是來賓很難找,因為很多原住民都住在山上,交通不便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再加上他們有很多主題如部落歷史,只有部落中的老人才知道,但是很多老人家的身體不好,不太可能要他們下山到台北。所以現在他們就用出機拍攝的方式,去採訪那些在偏遠山區的部落。

林佩君說,她想持續完成「口述部落歷史」的紀錄工作,因為她覺得原住民的歷史幾乎沒有文本資料,所有的東西都儲存在那些有智慧的原住民長者腦袋裡,她說「如果不抓緊時間趕快紀錄下來,不曉得哪一天部落傳統和歷史會隨著老人過世而消失。這是在跟時間賽跑,我希望盡我最大的努力,收集這些口述歷史。」

2006年11月12日 星期日

惠光 台灣導盲犬的推手

【王鈞美報導】兩年前,《再見了,可魯》這部電影深深地感動了無數人的心,捧紅了劇中那隻聰明可愛的拉不拉多犬,但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原來台灣也有專門訓練導盲犬的機構─「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

一九九六年立案的「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其實早在一九九二年就由位於新莊的「盲人重建院」開始規劃辦理,當初是因為前總統李登輝在舊金山看到有盲人使用導盲犬,悠閒的走在路上,因而產生了好奇心,進而去了解導盲犬。發現當盲人有了導盲犬的陪伴與領導之後,更能獨立自主的生活,就覺得台灣也應該要來推展導盲犬的相關事宜。當時,盲人重建院對於盲人的重建工作表現相當優秀,所以前總統李登輝委託盲人重建院開始籌備導盲犬的訓練中心。

剛開始,基金會中的成員對於導盲犬的概念並沒有很清楚,以為只要有狗就萬事俱備了。但是當從澳洲買回兩隻種公、種母犬,並完成配種繁殖生下第一胎後,才驚覺台灣沒有訓練專業人員,只好委由日本的導盲犬學校派人來台,從第一胎的八隻之中挑了一隻到日本受訓,這就是台灣的第一隻導盲犬「Aggie」。但當Aggie與其主人柯明期回到台灣後才更深刻的了解到,其實導盲犬的發展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

在二OO三年六月身心障礙者保護法立法之前,台灣的導盲犬的保障是不被重視的。基金會的公關組長蔡宇涵說,當年的社會對於導盲犬並沒有太多的認識,使得盲人與導盲犬不管走到哪裡都處處碰壁,像是公車司機拒絕讓導盲犬上車,餐廳不願讓導盲犬進入等等的狀況,再加上沒有正式的訓練師,基金會就需要為狗跟盲人做所謂的「售後服務」,不但要替他們爭取權益,還要不時的派人到家中關切狗與盲人之間的相處狀況等情形。

邁入第十年的惠光導盲犬教育基金會,目前已經擁有兩位合格的導盲犬訓練指導員,還有一位將在明年學成歸國。在立法之後,導盲犬與盲人的活動也受到了相關法案的保障,除了能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之外,並能自由進出任何場所,使得活動範圍大大的提升。

當導盲犬的相關事宜漸漸歩上軌道之後,基金會的下個目標是「培育本土導盲犬」,蔡宇涵表示,之所以會選擇用本土培育繁殖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是成本可以降低。早期如果從國外引進的導盲犬的話,完整訓練大約需要五十萬台幣。但本土培育繁殖的導盲犬,卻可以將成本降低到三十五萬元一隻,甚至當本土培育計畫穩定成熟之後,還可以再降低成本到二十五萬元一隻。

第二個原因是來源穩定,基金會可以不用再等候國外的導盲犬學校有幼犬贈送給基金會時,基金會才有狗可以寄養、可以訓練;第三個原因是在訓練方面可以更符合視障者的需求,例如在語言上,也許可以讓視障者不但能用英文還能用中文下指令。

最後是能減少犬隻適應台灣環境的時間。訓練師發現,狗狗們從小出生在台灣,進入寄養階段後,寄養家庭會帶幼犬出門,使幼犬們非常習慣台灣的環境、氣候,也因此可能會減少一些皮膚上面的疾病,而讓幼犬們更健康、更容易在訓練之後成為正式的導盲犬。

今年四月份,第一代本土培育導盲幼犬出生,目前約六個月大。這一批本土培育的導盲犬將在二OO八年結訓,相信到時能有更多的視障者因為這些本土培育的導盲犬而受惠,本土培育計畫也能因這些導盲犬的上路而更趨成熟。

2006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利用網路資源 寶貝兒童權益

【李家如導覽】台灣的兒童權益議題,經過許多人長時間的奔走與累積,近年來已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與肯定。台灣目前有許多的基金會與社福機構,專為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項問題提供協助。由於網路的普及化,許多兒童福利團體都設有網站,提供自身機構的服務項目與最新活動,讓這股愛的力量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傳播,散佈到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孩子身上。

政府機關中從事兒童福利的機構為《內政部兒童局》,網站中除了介紹此單位的服務項目,也可以查詢兒童福利法規與調查數據,提供政府對兒童福利的宣導資訊與各地兒童福利機構等詳細資料。更設有兒童保護專欄,提供兒童保護工作的詳細指南與計畫。

在民間的入口網站方面,《台灣公益資訊中心》擁有全台灣公益資訊的最新消息,此處可查詢到許多兒童福利團體的網站及最新舉辦的活動,並設有志工招募的看板,提供需要幫助或有心參與公益活動的民眾一個查詢的場所。

部落格近年來已成為許多新、中生代愛用的網路媒體,許多部落格入口網站紛紛成立公益專區,如《Yahoo!奇摩公益》、《Kijiji公益聯播計劃》、《無名小站公益專區》等。由於操作方式簡單,又可以省去自行架站需要編寫程式與定時維護的麻煩,許多兒福團體都紛紛架起自己的部落格,如《台灣世界展望會》、《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等,以定期公佈組織的服務內容與活動消息。

國內目前有許多家庭因為經濟上有所困難,使孩童缺少良好的就學與成長環境。若需要查詢關懷貧弱兒童的機構,國內的《世界和平聯盟》對於兒童少年的照顧不遺餘力。除了致力於台灣貧困鄉村兒童助學認養,更在全省各地設有分會,提供弱勢家庭的兒童關懷照顧、課後輔導等服務。《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對貧困兒童及少年提供經濟協助、行為及心理輔導、營養改善等服務,有心幫助貧困兒童的民眾也可以利用此基金會的「兒童認養」,每個月支付定額認養費,幫助就學中的貧童渡過經濟難關。

幫助國內病童的關懷機構中,《周大觀文教基金會》推動「醫院歡樂成長營系列公益活動」,將歡樂帶給各地醫院中的重症病童,並舉辦許多戶外活動,鼓勵癌童及重症兒童走出戶外、重拾歡笑。《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則提供發展遲緩兒童的早療資訊,舉辦遲緩兒童及家長的訓練課程,幫助遲緩兒加強認知、語言能力等訓練。

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許多兒童福利團體已將許多資訊公佈在網路上,期待讓各個角落的人們了解自身機構的服務項目與消息。若是有需要兒福團體幫助的民眾,不但可以上網找尋適合自己需要的服務機構;有心作公益的民眾也可以利用這些張貼網路的資訊,將自己的愛心傳遞出去,幫助更多需要關懷的孩子,讓台灣下一代的希望能得到更妥善的照顧。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琉園「tittot」 典藏剔透

Tittot 【黃莉喬報導】「門環孤伶懸吊,深瑣著多少歷史舊事,和祖祖輩輩的傳奇。豪門裡的花開花謝,庭院深深…中國美麗的滄桑,靜的讓人激盪…」,這是「琉園水晶博物館」裡陳列的作品─「庭院深深」。

當她在一九九六年以首件具有東方風格的琉璃作品站上世界舞台,屬於中華文化的琉璃之美開始不只是深鎖在門環後,而是以它特有的通透晶亮,散發獨特的人文氣質,進入國際玻璃藝術的殿堂。王俠軍先生打造的「琉園水晶博物館」要讓世界發現東方的莊重而典雅,細膩而溫婉的玻璃藝術。

「tittot」,是中文「剔透」的英語發音,是對藝術、時尚、創意、文化的美好讚歎。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在創辦人王俠軍的努力奔走之下,兩岸三地第一座水晶博物館在琉園誕生。

琉園的水晶作品,以細膩溫婉的創作思維與精緻的手工雕琢,配以現代的俐落而明朗的美感獨樹一格。《唯我獨尊》以東方含蓄內斂的智慧,交織歷史古國雅緻、莊重的豪氣,重新塑造出新世紀的中國酒文化;而《舞馬》系列利用大面俐落的線條,切割出猶如石塊厚重的力道,展現陽剛和陰柔、細緻和壯碩。

此外,每件作品都是用手工打造而成,也因放置色料的多寡而有所差異,再加上進爐後的變化難以掌控,故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就如同美國專業玻璃藝廊Habatat Gallery總裁Ferdiuand Hampson所推崇的:「以創新觀念詮釋中華文化圖騰以及祖先傳承的意境,使中國的玻璃藝術從一無所有推向世界頂端」。

走入琉園的琉璃世界,除了馬上被眼前那些透過光影折射而有著千萬風情的作品吸引,還不時聽到入口旁邊玻璃教室所傳出的嘻笑聲。在這裡不只隔著玻璃窗看琉璃作品,參觀的民眾更可以親自學習製作琉璃,像藝術家一樣,綁著頭巾、戴著墨鏡、拿著吹管,體會玻璃平易近人的創作樂趣。「希望能把玻璃這項藝術廣為宣傳,讓民眾了解他不只是冷冰冰的東西」,琉園水晶博物館許宗林說。除了團體和個人玻璃創作DIY,專為小學生設計的校外活動課程,成人進修課程,琉園希望將琉璃藝術以更多元化的面貌呈現在民眾眼前。

目前館內一共有兩位駐館藝術家,其中一位蔡逸人正為一群從台東遠道而來的原住民朋友示範鑄模技巧,他說:「透過展示、教學、創作交流,可以讓玻璃這項藝術更為活潑,而不再是精緻的展示品。」在博物館內四處都可以看到琉璃的蹤跡,例如桌子中心的鑲嵌玻璃、窗台框架點綴的馬賽克,以及廁所的洗手台…,藝術家的巧思無所不在。

琉璃已漸漸成為當今重要的一種文化象徵,透過琉園的創作,延續東方琉璃工藝的歷史風華,並結合現代美感,讓民眾一同分享玻璃藝術的絕妙,體驗琉璃之美!

2006年11月8日 星期三

兒少優質節目 給觀眾好選擇

【楊竣傑報導】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二OO六年十月五日,公佈第四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共有三十五個節目獲得推薦。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表示,希望這項評選,能夠鼓勵優質節目,並讓觀眾有更多選擇。

媒觀從二OO二年起,每季舉辦「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但這項評選在二OO五第二季到二OO六年第二季,暫停一年。管中祥擔任董事長後,常聽到家長或關心兒少的NGO組織詢問:「什麼樣的節目比較適合兒童與青少年觀看呢?」他感受到,很多人只是需要好的節目作選擇,兒少優質電視節目評選是必要的;因此從二OO六起,便恢復評選。

評選初期,包含卡通與國內外的兒少節目;恢復評選後,將參與節目的資格限定在本土自製節目,藉此鼓勵本土兒少節目的創作與投入;相對報名數量減少,評選過程也可以更細緻。兒少節目評選分為初審與複審:初審由媒觀成員觀察報名節目是否違反基本問題,如廣告化或侵犯人權、性別歧視等問題。通過初審後,再由家長、基層教師、學生、關心兒少的NGO組織與學者專家組成的評審進行第二階段審查。

每人收看節目三個星期後,針對「主題意識」、「表現方式」、「可親近性」與「當事人觀點」四項標準評鑑,以星等評分,五顆星是最高分,「非常推薦」的節目。管中祥認為,這項評鑑經過多人嚴謹審核後,呈現的是綜合評比,較無個人偏好問題。

管中祥認為,現在的兒少優質節目符合「好看與主題意識明確」,內容不會過於嚴肅,還能兼顧節目的內涵;市場反應與兒少團體對評選的節目評價都不錯。他以公視的「古典魔力客」為例,這個節目以簡單的方式,如訪談或故事,介紹古典樂中的人、樂曲或樂器。淺顯易懂的內容,讓古典樂成為小朋友生活中的一部分,輕鬆的看節目時,又能獲得相當多的知識。

兒少節目的質與量,逐年增加,在內容方面,管中祥表示,過去的兒少節目多以成人觀點製作;現在的節目,較能夠呈現小朋友的觀點,讓他們有表達的機會。但他仍認為:「兒少節目應該多讓小朋友參與製作過程。」例如讓小朋友參與製作會議、提供點子或拍攝,這種方式可以提升兒童傳播權。

管中祥以菲律賓為例,他們讓青少年自製新聞,以他們的觀點拍攝政治、經濟、貧窮等社會問題,培養他們從媒體表達意見,也讓社會不只充斥成人觀點。他認為,台灣的小朋友也必須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充分的訊息,因此讓兒童參與節目製作是很有效的方式。

管中祥希望,未來製作兒少節目時,應該思考如何讓節目好看,並兼顧內涵;在製作節目時,從兒童的觀點出發,讓他們參與製作過程。如此,兒少節目的品質必然會向上提升。

為了推廣優質節目,媒觀主動將結果寄給學校及相關機構,並發行電子報;或上廣播節目,如教育電台、佳音電台或警廣等,公佈名單。也有許多組織會主動宣傳,希望讓更多人得到這項資訊。

媒觀在評選結果出爐後推出「優質節目專刊」,刊登部分節目的評審意見,也讓節目製作者發表心得,作為互動的平台。此外,他們會將所有評審與觀眾的意見轉交給參與的節目,讓製作者能夠自我評斷,了解觀眾真正的想法,並從中改進或加強。

2006年11月7日 星期二

國際志工 體驗生命散播愛

【陳靜鈺報導】「愛在加爾各答天空下」是信義社大與文山社大這學期增設的課程,由台灣國際志工協會講師群授課,透過分享服務經驗及提供當地資訊,作為到印度加爾各答「垂死之家」從事志工服務的初步培訓。

在「垂死之家」服務,與在台灣當志工不同。台灣非營利組織發達,按照年資及能力細分工作,每位志工只需完成份內事情。「到印度從事志工服務並沒有具體的條件,只看你有沒有心想做。只要你越投入,當地修女越敢放手讓你做。」國際志工協會瓊齡老師說,在垂死之家,沒有人規定志工該做什麼,必須自己觀察該怎麼做、選擇自己想做什麼,很自主。

「在當地完全不能按照自己的經驗法則做事,很多在我們眼中看來悲苦的事,在當地卻是一種常態。」張瓊齡說,有一次正準備餵病患吃飯時,醫生來義診,當地修女硬是收走病患的食物,幫他檢查身體,病患隨即放聲大哭。台灣志工認為這樣不人道,甚至有人跟修女爭取病患的「人權」。但從當地觀點來看,醫療資源匱乏,碰到醫生義診是很難得的事,當然要配合醫生的時間。

「志工服務不是犧牲,當我們把愛傳給別人時,我們也重新體驗了生命,所以它是一種交流、學習。」張瓊齡說,當地人生活窮苦,所以容易滿足。收到觀光客送的寶特瓶, 就能使他們很開心。曾經有位在銀行上班的小姐跟他們一起出團,看到這點,學會了知足。甚至回到台灣以後,勸她的同事別再買名牌包包。

國際志工協會老師周淑美說,在加爾各答,唯一要做的事就是服務病患,在隔絕平日生活的干擾之下,能讓自己處於純粹的狀態,使志工融入當地生活。在這窮困的環境,會使自己更知足、謙卑。透過服務,能發現不一樣的自我,讓原本認為自己很膽小的人,發現自己的勇敢,能重新體驗生命。

台灣志工剛開始多以同情的眼光面對病患,看到當地人的窮苦,很難接受。國外志工多是用平常心面對病患的悲苦、病痛,扮演帶給病患歡樂的角色。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生命是平等的,並不會因殘障、病痛,失去其價值。

首次面對病患的病痛與死亡,很多人會感到無力。在行前,志工必須接受生死教育的訓練。此外,透過團體分享,能讓志工抒發自己的情緒,並在當下給予其適當的輔導。「志工服務是在別人的需要下,做到我們能做的事。對於那些我們做不到的,必須懂得放下。」張瓊齡說,這是從事志工服務必須具備的觀念。

經過社大初步輔導,學員必須接受協會的行前訓練,培養團體默契及做好心理準備,才能到加爾各答服務。學員沈玉芬說:「我越聽越想到當地做志工,還滿有感觸的。」學員唐令珩說:「看到課堂上的介紹,發現還滿多年輕人在當地服務,跟社會上所描述的很不一樣,讓我滿訝異的。有機會我也想親身去體驗。」

2006年11月6日 星期一

紅十字少年 種植貼心散播愛

Red20cross 【黎荷安報導】「少年服務隊」究竟要做哪些服務呢?樹德家商紅十字少年服務隊社長梁伃欣說「他們做的事情可多著呢!」服務隊會不定時去育幼院與小朋友玩在一起,去關懷身心障礙者,舉辦反毒鐵人活動,教導大家如何作救護工作,或是到旗津淨灘,清掃環境;校內的活動則著重在防火防災防疫的宣導工作。

梁伃欣表示,一個活動的成功與否,事前的準備最重要也最困難。每個星期紅十字少年服務隊都有兩個小時的課程,由學校護理老師或是資深的學長姐帶領學弟妹上課,課程內容分為急救知識教學,技藝教學以及建立同理心的正確觀念。除了急救的知識以外,梁伃欣說,社團會請校外的老師來教壓花、不同的團康遊戲,例如去育幼院時,就可以教導小朋友這些技巧。

如何建立社團的凝聚力,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梁伃欣說,有時候新生剛加入社團,對於團體的運作還很陌生,這時侯就要重新設計課程,同時要有耐心,向新生解釋說明團體的運作方式,並且舉例以前社團成功辦活動的例子,讓同學了解團結的重要性,才能將大家的心連在一起。紅十字少年服務隊指導老師吳滿說,讓學生到戶外做服務活動之前,除了具備專業的急救知識,要先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觀念,同時有顆體貼的心,能夠主動為他人設身處地著想。

梁伃欣說,社團去探訪身心障礙的小朋友之前,首先要上課,學習有關身心障礙者的課程,如何與他們溝通、相處,到了現場,社工也會告訴他們每一個小朋友的情況,提醒他們,身心障礙者會特別敏感,跟他們說話要輕聲細語,不然容易嚇到他們。梁伃欣說,義工們雖然花了一個星期才教會小朋友一個簡單的帶動唱,不過看到小朋友們可以完整的跳完,而且帶著大大的笑容,就覺得付出果然有甜美的收穫。

從來沒有想過會因為這個社團而轉變這麼大,梁伃欣說,在還沒有加入紅十字少年服務隊之前,她的脾氣非常壞,不僅亂丟垃圾,看到身心障礙者除了害怕還會感到不屑,「想到都覺得以前的自己好丟臉」。現在不僅改正了壞習慣,看到身心障礙者還會主動向前表示關心,並且樂意幫助他們,「我覺得他們都有很單純、很美麗的笑容」。吳滿表示,帶領這個社團最大的收穫,就是看著學生一天天的成長,看到他們可以主動幫助別人,發自內心的去付出。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登山教育 環保的根基

【黃玉蓉報導】曾經參與九二一大地震、台中金巴里大樓倒塌及中橫登山隊失蹤救援工作的歐陽台生,高山救難經驗豐富。他從國外的登山學校研習歸國後,便長期投入台灣的登山訓練工作,對登山安全和高山環境的保護不遺餘力。

「人與自然的關係,如果對自然愈關懷、愈注意,大自然便會給你回報」歐陽台生說,隨著從事戶外探險活動人口持續的增加,健行和露營活動量也相對提高。戶外活動者的每一項行為,多少都會對環境造成衝擊,目前的台灣自然環境已無法負荷伴隨而來的污染情況。

歐陽台生說,由於登山者沒有受過環境保護的教育,「國內山友隨處排泄,不僅造成後人的不方便,更將重要的水源給污染」,致使台灣的山區環境不乾淨。除了登山者如廁的問題,山上的飲食及垃圾也是造成髒亂的主要原因。「國外的國家公園如此乾淨,是因為他們有訓練此方面的技術,據我所知,國外嚮導考試有二十%是環境保謢技術,這方面的知識關卡沒有過,就不能當嚮導的。」

他表示,除了灌輸戶外活動參與者自然環境的知識,登山者必須尋找可以「不留痕跡」(Leave no trace)的方法,從事健行、露營、登山探險等戶外活動時,不遺留任何垃圾,也不破壞野外動植物生活,將對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

當歐陽台生提起他曾去國外學登山時,聽到的人都驚訝的說:「登山要學啊?不就是跟著人家走就好了?」有鑒於台灣人普遍對登山教育知識不足,歐陽台生認為,登山教育可以完整地傳承登山技能與文化,學習愛護自然環境,在廣闊的環境中培養遠大的視野。

「有人肯花三十萬去爬聖母峰,卻不願意花三十萬學習登山,爬更高的山跟學習登山技術是不一樣的。」歐陽台生說,若登山者沒接受登山教育,就算爬完世界上所有的山,累積的經驗當中,可能有好幾項都是錯誤的觀念,如此一來,傳授給別人的技能或知識也不會完整。

台灣沒有專門教育登山的單位,讓嚮往登山的人們,只能從許多錯誤和失敗的事件中,來記取教訓和學習。歐陽台生說,「經驗值是個可怕的盲點,是一種土法煉鋼的方式,但它不完整,因為每個人體驗、狀態、身體狀況都不一樣」。登山需要基礎訓練,目前大部分的登山者沒接受過正確的登山教育,所以不自知。「就像有人天生跑步跑得快,卻因為沒有受過跑步的訓練反而造成運動傷害,如果這種人去當教練就會把錯誤傳給別人。」

「台灣的登山技術,幾乎都是從書上學來的比較多」歐陽台生說,很少人願意為了登山技術到先進國家接受訓練。歐陽台生引述了一句話:「Skill learning, only one way, training, training, and training」(技術只有一途就是訓練、訓練、訓練)。他認為,登山教育必須從基礎紮根,就像學游泳,看錄影帶學不會游泳,一定要有教練慢慢帶著游。技術不是能用閱讀、講課及看錄影片等方式學習,要實際操作執行過才能了解箇中奧妙。

他希望藉由登山教育,使台灣的登山者學習德國的「飄鳥」(Wandervoge,Wander是飄泊,Voge是鳥)精神,學習候鳥精神,漫遊於自然中追尋生活的真理,在自然中歷練生活的能力,發揮自己意志的創造力,學習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北市長候選人 教育政見登場

Photoi 【盧太雯報導】台北市長參選人謝長廷、郝龍斌、宋楚瑜、周玉蔻、李敖,今天下午出席台北市教師會舉辦的「教育政見發表會」,針對教科書版本、校長和教育局長遴選等議題,各自提出主張,並且簽下「教育政策承諾書」,保證當選後履行政見,推動教育發展。

五位候選人對北市教育政策各有想法。謝長廷說,為尊重教育專業,政治不可介入教育政策,應以專業能力遴選教育局長﹔宋楚瑜更具體的說明,教育局長應由教師及家長共同推薦產生,而不是市長單獨任命就可以了。

郝龍斌則表示,校長遴選過程,家長、老師參與太少,新任校長應要有百分之六十的教師支持度。周玉蔻在會上承諾,上任後將會立法恢復教師節放假的舊例。此外,李敖認為,台北市教育局獨立於教育部之外,如此一來,才能有效提升北市教育局的素質。

針對先前教科書「一綱多本」或「一綱一本」的教育爭議課題,宋楚瑜與郝龍斌都表示贊成「一綱一本」。郝龍斌認為,在國中實施的單一版本教科書,可以解決目前學生面對一綱多本,不知從何讀起的困擾。他建議,組成跨縣市委員會徵選合適的教科書,再統一發放給各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基測)也以這個版本為命題範圍;考試時則分為兩階段,第一次為北市自辦,第二次再擴及全國,目前台北縣、桃園市、基隆市都有意願參加這個計畫。

但謝長廷卻說,「一綱多本」是世界潮流,沒有必要改回單一版本。他說,如果真要在台北市自辦基測,必須要和其他縣市協商,否則到時問題產生,倒楣的依然是學生。他認為根本的解決方法是推動高中免試入學,並提高社區高中的素質。

教育政見發表會結束後,一部分老師認為,每位候選人僅有二十五分鐘發表各自的教育政見,實在太短,大家聽到的也只是大略的教育方向。不過,他們表示,從這次的教育政見發表會,還是能夠看出每位候選人對教育議題下了多少功夫,增進對各候選人的認識。

北市教師會總幹事羅德水表示,這是北市教師會第一次舉辦這樣的活動,主張參與才能改變現實,所有發言會根據現場錄音寫成文字稿整理成專刊,這些紀錄將會成為促使未來市長實踐諾言的動力。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台灣犬的家」 替台灣犬發聲

Dog 【黃玉蓉報導】「台灣犬保育中心嘯五峰犬舍」負責人陳明南,人稱他為「土狗兄」,與一群喜愛台灣犬的人架設了「台灣犬的家」網站,透過網路向大眾介紹有著三角頭、蝙蝠耳、鐮刀尾、高弓腰的台灣犬。

台灣犬,俗名稱作「台灣土狗」,就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純種狗」,像日本的柴犬、德國的狼犬、墨西哥的吉娃娃等,台灣土狗也有特定的血統、外觀及個性。

陳明南十歲時那年,父親送給他一隻聰明伶俐的小黑狗「泰利」,讓他舆台灣犬結下不解之緣。他表示,由於一般人對台灣犬的了解不深,保育觀念不足,政府單位也未有完善的台灣犬培育計劃。另外,台灣吃狗肉的風氣曾興盛一時,台灣犬幾乎面臨滅絕危機。為了重溫小時後與泰利相處的回憶,陳明南從一九八六年開始,積極尋找台灣犬並進行復育的工作。

「狗不是經濟性的產業動物,狗被歸為寵物,並沒有如豬牛雞鴨等經濟動物有產銷價值」陳明南說,若在商業經營的考量下,可能會由一、兩隻狗不斷與自己的下一代交配,「近親交配會讓後代體型縮小、體質變弱」。母狗年紀太大生下的小狗較不健全,「讓牠功成身退,七歲就結紮」。由於民間個人的力量有限,土狗兄非常希望能由政府機關或有力量的組織,接手培育台灣犬的工作,否則台灣犬難逃繼續被雜化或近親交配基因不良的厄運。

復育工作沒有得到台灣政府單位的協助,陳明南表示失望。他說:「中共軍方在今年五月時,曾透過台商的關係,希望將自己整個狗場移至大陸飼養」,同時也希望他在大陸從事復育的工作,提升大陸軍方作業犬(可以戒護、守衛等功能)的績效,最終遭陳明南回絕。「就是要把台灣土狗的根留台灣啊!台灣犬具有本土化的象徵性,有台灣島在地的精神,跟先民一樣刻苦耐勞的精神」

「大約在六、七年前,幾位犬友抱怨去圖書館都找不到台灣犬的資料,希望我能將我所知道的台灣犬、所見所聞以及飼養的心路歷程放在網路上供人檢索。」陳明南說,技術操作上的都是熱心的犬友幫忙,他們自動自發的義務性幫忙網站的經營,一有犬隻新的照片、媒體報導或是犬友的來信,經過整理後上傳至網站上。

網站的成立讓許多在海外的華僑也對台灣犬產生好奇,進而許多愛狗人士透過網站與陳明南取得聯繫,「甚至遠從加拿大、澳洲、大陸、日本等國家跑來買幼犬」陳明南說,最近忙著送犬隻檢疫資料到出境至澳洲的相關單位,「澳洲不愧是畜產國家,檢查滴水不漏」,犬隻的血液樣本採樣檢驗,層層關卡就為了一圓僑胞們想養台灣犬的夢想。

陳明南在網站上有個「台灣犬專文討論」專區,有心情文例如緬懷死去的狗兒、因為找尋狗場而被交通警察開紅單;也教導飼主該如何教小狗在定點大小便、提供飼養的注意事項等。對於台灣現今的台灣犬保育狀況,有詳盡的描述,包含嘯五峰犬舍歷年來培育過的優秀犬隻,介紹其豐功偉業。

「台灣犬的家」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日文,以及英文版的介面,因應網路無國界的科技時代。四種語系都是由熱心的台灣犬犬友所共同協助翻譯、撰寫。「英文版、簡體版及日文版無法做到與繁體中文版同步更新,是最大的遺憾」陳明南說,希望未來各種語系的資料都能盡善盡美,能讓這網站能代代相傳,永久的流傳。

陳明南說,希望藉由自己的力量,透過網路讓社會大眾注意台灣犬,網站的多國語言化,是為了把台灣土犬介紹到「國際舞台」,讓世界各國愛狗人士能深入了解台灣土犬的特質與內涵, 進而喚起台灣政府的關切,並且進行相關學術研究。

「網路不像平面媒體及電視媒體,而且是永遠保留的,不像電視報導一霎那就沒了」陳明南說,網路無遠弗屆,時效性及廣泛性都能做最大的延展,一方面可以過濾掉一些人,讓真正有興趣的人才會檢索到,對台灣犬而言,這是很大的幫助。

延伸閱讀:

台灣犬的家網址

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來台面談制 大陸配偶免緊張

【劉祥蝶報導】「以前都聽説很多姐妹被問到哭,是不是真的?」、「面談時帶什麼證明文件會比較容易通過?」、「若是面談沒有通過怎麼辦?」談及大陸人民來台制度中增設的的面談制,沒有經驗的大陸配偶如面臨聯考般緊張,對於未知的台灣生活又劃上了一個更大的問號。

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許可新制在二00四年三月上路。相較於舊制,大陸配偶的部分多了「通過面談後,經入出境管理局認定無婚姻異常,才可辦理結婚登記。」另外,在新制實施前已結婚但在三月實施後才申請入境的大陸配偶,仍需通過面談才可辦理結婚登記。不論是首次辦理來台團聚、團聚轉依親居留、長期居留都要先接受面談,通過面談後,可憑入出境許可證及海基會驗證後辦理公證。

乍看之下大陸人民來台新制似乎增加了來台的條件與限制,使得申請的手續變得更繁雜和不確定感。兩岸公園論壇的兩岸婚姻程序的討論區中,面談制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不少大陸配偶看到大眾媒體的報導,擔心面談時會受到面試官的刁難,也會緊張萬一面談沒有過又該怎麼辦。

通過面談的蘇州配偶阿琴說,面談的問題很簡單,只要誠實的回答就絕對沒有問題。問題就像怎麼認識的、家人親屬有沒有見過另一半及其家人、去大陸是公事還是私人諸如此類交往過程。會不會有探究隱私或具歧視性的問題,「有沒有發生關係、什麼時候開始的,這個問題比較難聽,其他沒什麼啦!」她認為自己是真結婚就不用擔心,把面談看作是一般的聊天就好。

面談機制的用意是為了防止人蛇集團利用大陸配偶假結婚方式引進大陸賣淫女子,並非故意為難大陸人民申請來台。提出申請後,會在三個月內安排面試,一旦面試不通過,只要在居留期限內再次提出申請即可。面談不通過最常見的理由,是在面談的過程中,問題回答不明確及無法提出其他佐證資料,證明為真實婚姻。

兩岸家庭關懷協會則表示,在面談時可以準備一些交往、結婚的物證作為佐證。像交往信件、電話通聯記錄帳單,雙方交往經過說明或憑證,也可帶所得稅扣繳憑單、財產證明。要特別注意,回答的答案有可能被再次詢問配偶作為驗證,如果兩人說法有誤,就很可能被認為是假結婚。

面談制剛執行時,曾有大眾媒體披露問太過細節的問題,像「起床哪隻腳先著地」、「兩年前結婚時,丈夫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為人所詬病。然而面談制至今已有兩年,通過面談的大陸配偶都認為,真心要來結婚,誠實回答問題,面試官也不會太為難。

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泰華德 傳揚文化與愛 

Guan 【黎荷安報導】泰華德中文學校,位在美國維吉尼亞州諾佛市。泰華德成立於一九八二年,為了在海外延續中國文化教育以及提供當地學子中文學習機會。

星期六是泰華德中文學校的上課時間,校長張高明說,除了推展中文學習以外,學校更以培養學生服務人群的品格為重,因此學校會不定期帶領學生到當地不同的安養院舉辦活動,一方面向西方傳揚中國文化,一方面對老人們送出愛心。

張高明說,帶去安養院的學生雖然年紀還小,可能對於去安養院義演有趣的感受大於深刻的體會,「但這更確認我們要去努力的方向」張高明表示,泰華德中文學校除了要讓海外的華人可以繼續學習中國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心與付出更重要。

「第一次帶學生去安養院時,看到這麼多老人家喜悅的笑容,既是開心又為這些老人感到難過。」張高明表示,安養院是一個很溫馨的環境,但老人們的子女都不在身邊,所以是很孤獨的。他說,泰華德中文學校帶小朋友去探望老人們,其目的不只是教育小朋友也希望可以帶給老人們歡笑。

每一學年泰華德中文學校會根據學生的時間安排,帶領學生去安養院兩次。張高明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本地不同的養老院辦過七次活動了。」在安養院表演的活動,主要是音樂、舞蹈方面的節目。張高明說,學校會請小朋友表演古箏、鋼琴、小提琴、中國民俗舞蹈、彩帶舞或是安排讓西方與東方的樂器配合演奏,如小提琴與古箏一起演奏。

他表示,今年九月初和學校的古箏老師陳素英合作,跨海邀請台灣的台北正心箏樂團創辦人魏德棟率團來美東訪演,其中一場是在諾佛市的大西洋海岸安養院(Atlantic Shores)義演。

「安養院的老人們看到學生們的表演都很開心」張高明說,許多老人家都是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的樂器,他們不僅好奇,也對下一次的表演充滿期待。「泰華德中文學校會盡力去配合,努力帶給老人家笑容」。

張高明覺得,人年輕的時候為兒女付出一切,努力賺錢養家庭,給兒女最好的教育;盼望兒女成才、過著幸福的生活,把時間、心血、青春付出在兒女身上。辛苦了一輩子,年老時只能選擇住在養老院裡度過餘年,實在讓人心酸。他說,透過學校的教育以及師長的身教,要讓學生們了解父母恩重如山,學習去感恩生活中的一切,透過一次次的「義演」、「服務」,真正地去學習付出愛心,並且隨時抱著感恩的心。

「學校特別鼓勵學生學習付出」,張高明表示,「中國人的文化就是首重孝道,要懂得父母為子女付出的偉大,懂的回報養育我們的父母,這同時也是我們帶學生去養老院的最大目的。」

泰華德中文學校計畫在十二月十七號帶學生去安養院探望老人,張高明希望可以讓老人家提前感受到聖誕節的歡樂與溫暖。

2006年10月31日 星期二

謝隆欽 用教育捍衛地球

1101 【黃偵甯報導】「期望藉由部落格的影響力,能協助大家認識地球的奧妙,提升人們對環境的敏感度,以及對教育現場的關注」謝隆欽說。

《用教育捍衛地球!》是由屏東縣立來義高中的謝隆欽老師所經營的部落格。成立於二00五年五月,不但在同年十二月榮獲第一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最佳應用優格」;最近又再獲肯定,被評為全國創意防災部落格競賽的「最佳哈啦獎」。

談到這個部落格的開始,謝隆欽那時一邊趕碩士論文,一邊幫學生指導科展,但進展不順利,苦悶莫名之餘,希望能和杏壇中的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因而寫下了第一篇文章。

一開始,「用教育 捍衛地球」只是個不起眼的部落格。無意間,他發現部落格可以作為線上教學公佈欄,將地科新聞、延伸閱讀資料、考前注意事項等都放上了部落格。漸漸的,互動回應、留言發問愈來愈多,像是學生會到部落格詢問老師有關於地科的知識、學生也藉部落格與老師聯絡、網友留言討論地震問題等等,這些都為平凡無奇的部落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榮獲最佳應用優格大獎,更成為謝隆欽部落格的另一個轉捩點。透過大眾媒體的報導以及曝光,讓更多不同社群的人得以接觸到謝隆欽的部落格,也讓原本是小眾分享的部落格流量明顯增加,因此讓謝隆欽對部落格有一種責任感,那是他的一部份,這也使得他更加頻繁地更新與樂於分享。

他回憶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他今年寒假到誠品尋書時與學生的巧遇,雖然尋書是無功而返,不過他將這件事情發表在自己的部落格上。過了幾天,竟然就有同學在即時通上告訴他,已幫老師找到了他尋找的那本書!這件事情讓他喜出望外,原本只是將尋書和巧遇學生的心情在部落格上分享而已,卻沒想到部落格的影響力竟然比他想像多更多!

謝隆欽認為部落格讓他的教學變得更多樣與更方便,而他本身也從學生及朋友們的回應當中不斷地教學相長。此外,他也教導來義高中的學生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他希望透過網路讓來義高中的學生能看見更海闊天空的世界,也希望這個世界能透過部落格看見這群學生。

短短一年多以來,謝隆欽已經在部落格上整理分享了上千篇的文章了。對於部落格的未來有什麼打算呢?謝隆欽也很好奇部落格熱潮接下來會怎麼延燒?部落格還能有什麼拍案驚奇的可能?不過在Blog 2.0的革命之前,他仍然會持續努力地分享地球科學教育,他希望能善用部落格的影響力,與更多人分享地球科學的奧妙、讓更多人認識地球環境的脆弱,讓大家都能夠一起來捍衛地球!

2006年10月30日 星期一

三協成糕餅店 淡水文化推手

Lee2_1 【葉匀安報導】「來來來!請進,歡迎試吃!歡迎用茶!裡頭有坐椅可以休息、文物可以參觀!請大家不要客氣的往裡面走喔!」三協成餅舖的店長李志仁先生,每天都如此熱情的歡迎大家。

走進店裡,聽見浪漫的異國民謠,聞著茶香、餅味。傳統餅店結合了文史、傳統與現代藝術,不一樣經營方式,讓店面狹小的餅舖,始終人潮不斷、絡繹不絕。

位於淡水的三協成餅舖,至今已相傳三代。顛覆了傳統,三協成在賣餅的同時,推銷了地方特色。店長李志仁說:餅,是一樣藝術。淡水之所以有人潮,因為具有風景據點以及歷史的特質。然而,我們要賣的,不只是糕餅,更該將淡水文化推銷出去,有如「小白宮餅」,不僅讓餅具有特色,同時也讓大家更了解小白宮的歷史背景與意義。

年雖半百,李志仁秉持著年輕的精神,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在每天忙碌的工作的同時,學習各國語言:日文、英文、德文、法文、義文等,認識國外的朋友,進而接觸異國料理、室內設計,同時也接觸了文史、藝術推廣的工作。提到店內的設計,李志仁說:「我要把所有的idea都放在這小小的店裡。」李志仁請了法籍設計師,將文史工作室、餅模博物館、紀錄片播放室、淡水藝術工作者的作品以及一些藝文資訊統統放進去,讓所有的觀光客也好、客人也好,能夠試吃糕餅與喝茶,也能夠得到豐富的知識與資訊。

在室內動線的設計上,走進餅舖,除了主要的賣場外,最先會接觸到紀錄片播放室。為節省空間,紀錄片的投影幕擺設在樓梯間,來往的人群即可在走道旁的長椅上,邊休息、喝茶和吃糕餅,同時欣賞業餘的紀錄片作者或學生的作品。這樣的構思,對於台灣紀錄片的生態來說,是個有利的推手,同樣的把台灣較為特殊、稀少的文化推廣,引起重視。

再往餅店裡走,可以看見許多傳統的製餅工具像麵桿、餅模等,以及有許多的製作方法及製餅的歷史文獻資料。問到創餅模博物館的動機,店長說:過去一天餅模使用完後,都會晾在門口,每次都會吸引很多人群圍觀。近年來,製餅都半自動化,模子只需要機器母模就夠了,所以將舊式餅模拿來展覽,好讓民眾也能知道製餅過程,解到這快被遺忘的傳統技術。

此外,為了讓觀光客更熟悉淡水的文化,店長匯集淡水的藝術工作者,也空出空間,在店內展出作家們的畫作,不定期更新以及舉辦活動。在藝術推廣的同時,店長也從事文史研究工作,對文化淵源、歷史演變、影響等,作淡水今昔的比照,這些資料都在三協成餅舖裡能取得。店長提到,這些資料與傳統史料不同,在於它翻譯成各國的語言,它也與藝術、現代結合,以跟上現代的流行、全球化的腳步。

對於傳統餅類作改良、創新方面。店長提到,在過去,大家廣泛接受傳統糕餅的口感與風味。但不同於以往,糕餅類不再只適用於傳統的婚喪喜慶,而是成了大都會人的點心、下午茶。因此我們不斷研發,結合異國的風味,以及顛覆傳統的製作方法,創造出不同的口感,讓普遍大眾都能夠接受,並在品嘗不同於傳統風味餅類的同時,也不忘傳統文化的可貴。

三協成已歷經了七十年的歲月,隨著淡水的興衰,一路上風風雨雨,有過許多煎熬與考驗。在面對未來的日子,店長說道,不管今後淡水如何改變,不斷的創新以及堅持傳統,是我們的最終原則。當然,推廣文化是永續經營的概念,我將不遺餘力的為文史工作付出、推廣紀錄片以及提供在地藝術工作者有更多發展的機會。讓觀光客觀賞淡水日落的同時,也體會到淡水文化的美麗。

關愛之家 「盼」有容身之地

1030【楊景婷報導】「哇~哇~哇~」「好,不哭不哭,媽媽餵你喝奶」走上二樓,一個紥著馬尾的中年婦女正在哄著身旁的小娃兒,五顏六色的軟地板上,還有四、五個小孩子,搖搖晃晃的走著。

位於再興社區的關愛之家,是個專門收容愛滋病患者的機構,日前法院以「傳染病患居住在密集住宅區,對居民的衛生健康與心理造成嚴重威脅」為由,判定關愛之家敗訴,必須在期限內搬離再興社區。

目前關愛之家有二十二位收容人,其中包括七位小孩以及十五位成人,七個小孩中就有六位愛滋寶寶。「若是沒有關愛之家,這些愛滋寶寶恐怕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關愛之家的創辦人楊捷邊餵著「盼盼」邊說。

盼盼是楊捷第一個接收的疑似愛滋寶寶(一歲半以前感染者)。他出生時,媽媽正在家裡施打毒品,直到鄰居聽到嬰兒的哭聲,才趕緊將母子兩人送到醫院。醫生發現盼盼出現毒癮戒斷症狀,診斷出盼盼因母子垂直傳染,染上愛滋病。由於媒體將盼盼的消息曝光,造成許多人都不敢到這家醫院就醫,醫院只好決定把他送走。

當時孤兒院不敢接,寄養家庭也不願意收養,楊捷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決定把他接到關愛之家。楊捷說,這些小孩出生時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長大的過程還要遭人歧視,真的很不公平。「會取名叫盼盼,就是盼望他能健健康康的長大!」

楊捷表示,新生兒在一歲半以前會產生新抗體,而盼盼的愛滋病抗體是從母體直接取得。一般上,只要經過悉心照顧,孩子體內的愛滋病抗體,在一歲左右會慢慢消退。果真,盼盼十個月大的時候,醫生再度為他驗血,檢驗結果顯示體內愛滋病抗體已經消失了。

二十二歲的男同志阿宏也是關愛之家的一份子,他在十六歲的時候與男網友發生一夜情,被趕出家門,沒多久到醫院驗血,發現自己染上愛滋。阿宏說,當時數度有想自殺的念頭,也嘗試過用美工刀割手腕,後來被轉介到關愛之家,看到了很多跟他一樣的愛滋病患者,尤其是一出生就染上愛滋的愛滋寶寶都那麼努力的活著,他才發覺「自己應該比他們更勇敢才對」。

目前阿宏在關愛之家,主要是負責協助校園宣導活動,以自己的經驗讓更多人能認識愛滋,接納愛滋。被問到將來的規劃,他說:「希望能找份安定的工作,照顧愛滋寶寶,然後安安靜靜的過日子。」

面對一審敗訴,楊捷語氣堅定的表示,為了保住這個得來不易的家,一定會上訴到底。雖然他對最後的判決結果很有信心,不過,還是預設最壞的打算。他說,現在已經開始在尋覓新住所,假如被迫一定要搬,也會找到另一個安身之地,讓這些愛滋寶寶健健康康的長大。

2006年10月27日 星期五

蝙蝠AMIGO 刺激幼兒學習

【記者宋春樺】「當初製作『蝙蝠AMIGO』的用意,是希望透過節目刺激幼兒自發性的學習和探索。」公視製作人林曉蓓表示,與其給小朋友很多的知識,倒不如讓他們走出戶外親身體驗,藉著與大自然的互動相處,勾起孩童的求知慾。

蝙蝠AMIGO將收看族群定為幼稚園到國小二年級,希望讓小朋友從小關心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與人類間密不可分的關係。「蝙蝠AMIGO」主要分為三大單元,分別是「出去走一走」、「全身動一動」和「親手試一試」。

「出去走一走」這個單元,是由主持人帶著小朋友到山上、海邊,讓他們親自去觀察青蛙、寄居蟹等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林曉蓓說「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小孩了解大自然,他們對大自然越熟悉,才越有可能去關心它、愛護它。」

在製作「出去走一走」這個單元的過程中,製作單位常常會碰到出乎意料的事情,林曉蓓說「因為大自然和小孩子的反應都是不可預測的﹗」,她舉例有一次他們帶著小朋友出外景,到一個大草地上,想讓那些小朋友觀察草地上的生物並坐在上面玩,但是小朋友卻因為害怕草地上有蟲而不敢坐下去,後來經過他們引導之後小朋友才比較不害怕。

「全身動一動」是個教小朋友跆拳道的單元,因為主持人陳怡安是1988年漢城奧運跆拳道示範賽的金牌得主,製作單位為了讓她發揮所長,所以特別設計的。希望透過這個單元,讓小孩發現自己身體的能量,藉著簡單的跆拳有氧動作,讓他們能夠運動釋放精力。

「蝙蝠AMIGO」還有一個烹飪單元「親手試一試」,林曉蓓表示「因為我們覺得廚房也是一個學習的場所。」在廚房中可以認識很多料理工具和食材,並且透過製作餐點,讓小朋友學習如何測量。譬如在製作綠豆湯的過程中,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如何量出三杯綠豆和適量的水。

蝙蝠AMIGO由陳怡安和夏克立主持。林曉蓓說「會找他們兩個人當主持人一切都是緣分。」陳怡安是屬於個性理性,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對待的人;而夏克立則較無理頭、容易跟小孩玩成一片。

現在的小孩都生長在都市中,並沒有真正的碰觸過這片土地,如果不在他們小的時候開始關心大自然,那麼長大後便會漸漸地關閉自己的眼睛。林曉蓓說「我們希望能成為小孩和大自然之間的橋樑。」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優人神鼓 舞台上尋生命曙光

【牛姵葳報導】第八屆台北藝術節於九月二十九日隆重登場,這次的主題東方前衛,強調用東方美學塑造生活的風格基因,以前衛思維打造城市的競爭指標,為微涼秋意的台北街頭,添增了濃濃的藝術氣息。以融合了擊鼓、戲劇、武術、舞蹈與音樂為特色的《金剛心》,在優人神鼓肅穆的鼓聲中揭開序幕,大安森林公園座無虛席的音樂台前,正等待一場力與美的表演饗宴。

舞台亮起,一個個身穿簡單衣袍的男女舞者出現在觀眾眼前,沒有華麗的衣著,純淨是優劇團給人的第一印象。「優」在中國傳統戲曲的意思是「表演者」,「神」是人在高度專注下,所進入的一種寧靜、無我狀態,「優人神鼓」就是在自己寧靜所擊出的鼓聲。一九八八年夏天,創辦人劉若瑀帶著跟隨波蘭戲劇大師果托夫斯基一整年在山林中所培養出的專業訓練特質,成立了位在台北木柵老泉山上的「優人神鼓」。

以最貼近大自然的山上劇場為基地,每天早上,優劇團的團員從山下的台北各地來到山上進行訓練和排練,以山為家,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中,每日清晨上山練拳打坐,午後跑山擊鼓。一九九三年,劉若瑀邀請有近二十年擊鼓經驗的黃誌群進行擊鼓的訓練與創作,從那時起,靜坐與隨後增加的中國武術,變成了優劇團訓練課程的重心──這種將「劇場」和「擊鼓」這兩項藝術結合在一起,並以靜坐作為表演質地的基礎也造就了「優人神鼓」獨特的表演風格。

「加入優人神鼓後,我對藝術的看法從個人的追求轉變成對生命的認識。」資深團員黃士芸(小琳)說。過去就讀傳播學系的小琳,因為學校的話劇社而有機會擔任優的義工,這也開始了她與優的成長學習之路。

「對生命的探索」是小琳加入優之後最大的改變,同時也是優劇團創作與生活的目標,小琳認為優人神鼓最主要的理念與精神就是道(自己生命的修練)藝(藝術技能的學習)合一,並且由道帶領藝,讓藝術不再只是藝術,還包括對生命的懷疑與探索,進而藉由藝術這個管道找尋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以為優人神鼓與宗教有關,因為優劇團總是給人一股「禪」意,小琳笑著說,優人神鼓的精神是更寬廣、無我的境界,不僅限於某個宗教。加入優人神鼓的十二年來,小琳從一開始的完全不會,到現在舞台上的專注神情,「學會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讓她克服了練習與修行的辛苦,讓她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沉靜力量。

「金剛心」是一部結合戲劇、擊鼓、武術、舞蹈與音樂的完全劇場作品。故事內容來自禪宗的四句偈語:「一棒如金剛王寶劍,一棒如撥草尋蛇,一棒如踞地獅子吼,一棒不作一棒用。」藉著一位勇士的修行之路,隱喻人在面對生命未知的恐懼時,如何去除煩惱,尋找智慧,找到定靜的力量。

在環繞的梵音與與藏傳佛教的舞台氛圍中,表演者在舞台上透過靈活的身體、分秒入譜的節奏,傳達給觀眾正向的能量。在表演形式上,「金剛心」將長棍擊鼓與神聖舞蹈融入,成為作品的一大特色,也是優劇團提昇擊鼓藝術的新創舉。作品共分六個曲目:「夢的戰場」、「金剛王寶劍」、「撥草尋蛇」、「踞地獅子吼」、「持劍之心」、「金剛心」。

氣勢浩大的「持劍之心」中,五位男勇士手持智慧之劍(長棍),藉由身體的武術動作敲擊側鼓,此時鼓聲、身體律動與梵唱都在節奏中;而長棍擊鼓則有「棒喝人心」之用。最後,五位勇士拜倒於地,象徵臣服於天地萬物才是勇士。終曲「金剛心」以神聖舞蹈作結,表演者們在精準的節奏、方向、姿勢中,身體了了分明、內心如如不動,終於走向真正的定靜之路,找到生命中的「金剛心」。

「優人神鼓在表演時的專注,以及表演中所傳達的力與美,是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彭淑宜阿嬤說道。看了很多年優劇團表演,身為忠實觀眾的彭淑宜阿嬤覺得每位優劇團的團員都很認真,無論是台下幾年的修練,或台上幾分鐘的表演,他們不只是用身體去跳、去打鼓,他們是用生命在表演,用表演呈現生命。

台藝大視傳系的學生林容伊也因為台北藝術節慕名而來,「第一次看優人神鼓的表演,在簡單的肢體表現中,他們的表演沒有抽象複雜的內容,卻有感動人心的力量。」現場觀眾涵括男女老幼,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外國人,還有一群來自中國少林寺的小和尚前來朝聖,特地到場觀摩見習,優人神鼓的魅力不限國界。

除了修行與表演之外,優人神鼓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訓練方式─「雲腳」,以「早上走路、晚上打鼓」雲腳了西部二十五個鄉鎮、東部九大原住民部落,除了全台灣走透透之外,足跡還遍及巴黎和西藏。小琳說,「王老師希望我們見識更多的文化,以一步一腳印的方式,不急不徐才能真正有所感受。」藉由雲腳,優人神鼓真正落實了「將藝術融入生活,也讓生活進入其藝術」,優人的道路,今後也將邁向更長遠的未來。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