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伊甸招募志工 讓愛「川」流不息

1 【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伊甸基金會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實行「愛心無國界專案」,從事國際救援行動。除了從海外募集物資及金錢,他們也送輔具到第三世界國家。延續愛心無國界的服務,在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伊甸基金會在第一時間就派人進入四川視察,評估災區的需求,並根據當地需求做出服務方案。

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表示,他們在四川災區評估過程中遇到很多阻礙,「當地所給我們的地震受傷名單錯誤很多,與我們實際的資訊及調查的結果有很大的落差,因此我們輾轉到很多地方視察,為的就是希望找到真正需要由外界投入資源及服務的地方。」

伊甸基金會國際發展處負責四川專案的經理盧有恆表示,「我們希望到四川做的服務,是與伊甸的宗旨有關聯性──服務身心障礙朋友。」他們堅持服務資源不能與其他組織相互重疊,經過評估,他們選擇以復健治療的方式來為四川居民服務,藉由復健治療的介入減少或避免他們成為身障人士。

目前伊甸基金會國際中心組的人員,用接力輪替的方式到四川處理行政、組織溝通以及照顧到四川服務的志工生活。盧有恆表示,在專業服務方面的志工,則是由伊甸基金會對外招募。從去年十二月他們開始在台灣招募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希望有證照的治療師能夠加入他們的行列,一同到四川服務。

四川屬於中國較內陸的地方,缺乏有西醫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在四川當地,大部分的人都還是延用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但川震後,受傷的人數過多,即使是當地的中醫醫護人員,也不足以應付大量的受傷患者。盧有恆說,那裡的患者除了皮外傷,還有骨折、截肢的病患需要長期的復健,因此復健師人力需求增加,四川需要從外地去尋找更多治療師過去當志工。

目前伊甸基金會的駐點服務位於四川的九龍衛生院。盧有恆表示,由於當地沒有醫療專業人員,川震後許多受傷的居民被送往其他地方接受手術,但是當他們回到九龍鎮後,就沒有接受後續的治療,而復健是需要長期的追蹤治療。

盧有恆說,由於中國政府從十二月三十一日開始不再補助災民的醫療費用,許多骨折患者的體內都還有鋼釘內固定尚未取出,而這筆費用對當地人來說相當的可觀,而手術的醫療服務仍是目前當地最大的問題。

2在四川服務的志工十分辛苦,一個星期要工作六天,除了定點服務外他們也需要走很長的路幫患者做居家復健,有時一天要走四、五個小時,盧有恆說。但是他們也得到了很多的回饋,有一次一位志工幫病患看診完後,那位病患很感謝他,給了他一個在台灣從來沒有過的擁抱,讓他十分感動。另一位病患則是一連幾天在看診前都會在路上摘一朵花送給志工,來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鄺偉誠表示,他們現在招募的志工希望能夠在四川服務一個月以上「治療師與患者建立關係,比較能暸解並且熟悉患者的狀況,進而建立彼此的互信關係。因此只有十幾天是不夠的,對患者來說也是不好的,時間越久他們也會比較願意敞開心扉,也較能看到治療的成效。」

盧有恆說,如果只是想要出國學習經驗、認識新朋友或是想累積不同的挑戰,就比較不鼓勵他們來當志工。「當志工事要去服務別人的,應該先確認自己是否願意去提供服務,同時也願意接受出國的挑戰,願意與不同的文化與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工作,在這樣的前提下再去當志工會比較合適。」

第一階段的服務規劃將在今年九月結束,對於未來的服務規劃,鄺偉誠表示,進駐四川當地服務必須有上級單位核准公文,並非一廂情願的口頭約定,因此仍有困難存在。台灣也有很多服務組織無法取得核准,被趕回來,每個地方政策都不相同,他們也在邊學邊修正,未來中長期的服務,也仍然在規劃當中。

盧有恆說,目前伊甸也規劃在暑假帶大專學生的營隊與當地的中小學作互動帶活動。未來他們也期待比較資深或有教學背景的治療師能加入,因此需要志工的執照及學經歷,提供課程教授。如果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可以透過捐款或捐物資的方式,如輪椅、腋下拐或助行器等都能給四川當地帶來很大的助益。


延伸閱讀



關懷邊緣人 林正樑從「心」出發

DSC_0068 【記者李承穎/台中報導】九年前一場火災,燒盡他經營十多年的服飾店,隔年九二一地震,又震垮他好不容易東山再起的新家,讓他露宿街頭;歷經和街友一樣四處流浪的日子,不但沒讓他失志,反倒使他重新看待街友的處境,毅然的投入關懷社會邊緣人的工作,他是台中市希望之光關懷協會執行長-林正樑。

落難的日子,林正樑一家五口睡在市場旁邊,意外地接觸到許多街友,發現他們本身都很善良,但其中有的因為家庭的沒落、欠債或是曾經犯罪,使社會不肯接納他們,只好被迫流浪街頭,林正樑心生憐憫,決定全心的照顧這些曾經一起患難的社會邊緣人;再加上落難時,教會和善心人士都曾從中拉他一把,使他能恢復正常生活,林正樑說:「等到我有能力了,也應該換我扶人一把。」

起初,林正樑到公園裡四處發放麵包,到了冬天就煮麵給街友們,有街友第一次接受到他的關懷,便流淚地對他說:「沒想到社會上還有人願意關心我。」,讓他受到很大的鼓舞;林正樑也安排他們剪髮和洗澡,讓本來髒亂的街友們,保持乾淨的面貌。

後來,逐漸了解他們後,林正樑發現可以利用他們的長處,進而擔任有利於社會上的工作,便成立原名為「希伯倫全人關懷協會」的組織,幫助他們重返社會,而取名作聖經裡的逃城「希伯倫」,其寓意是如聖經中的的逃城一樣,誰犯了死罪,跑到逃城就能夠免罪,林正樑希望能做到「誰沒有家,卻都能在這裡找到家的感覺。」

DSC_0077希望之光的概念是「共生家園」,林正樑和妻子謝慧愉照顧住進協會中的十來位社會邊緣人,有的是街友,也有曾經犯罪的更生人,但夫妻倆都接納當作自己的家人,不僅提供他們食衣住行,篤信基督的兩人,也陪著他們唱詩歌和禱告,透過信仰讓這些無依無靠的邊緣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

林正樑夫妻倆人有次意外看到報紙上紐約更生人組織「黑暗之光」的相關報導,發現這個組織收容更生人,也輔導他們有工作的能力,在報導的啟發下,林正樑將希伯倫改名做希望之光,希望能仿效紐約的「黑暗之光」。「這些邊緣人欠缺的就是重新出發的機會。」謝慧瑜說,第一階段是幫助他們最基本的起居,等到他們有能力重返社會,就希望他們能回饋人群。

「別人不願意做的,我們來做。」林正樑說,去年七月希望之光認養九條地下道,組織希望之光的街友義工隊,每天一大清早到傍晚,同心協力地清除街上的垃圾、檳榔汁或是牆上的塗鴉等等,讓台中火車站的地下道,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另外,他們也打掃收攤後髒亂的夜市,一整理就是五到六個小時,但義工隊都不覺得疲累,反而有種腳踏實地的心情。

不但幫忙打掃環境,為使希望之光永續經營,他們販賣二手的東西,或是讓更生人和街友學習製作水餃或是手工藝品等生活上的技能,再加以對外販售,一方面維持希望之光的開銷,也讓他們逐漸有自己的生活能力。

DSC_0056 因竊盜服刑三年的阿偉(化名)說,出獄後住公園,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幸好林哥收容他,把他當家人看待,現在幫忙清潔環境,生命反倒變得很踏實。曾經吸毒的李先生(化名)也說,當他無家可歸,而且毒品官司纏身時,林哥和師母教他念聖經和禱告,度過痛苦的日子,現在他不僅戒毒,而且也有關心別人,甚至改變別人生命的能力。

林正樑目前正實行「種子部隊」的概念,利用希望之光中,更生人曾經歷過的生命歷程,來勸導那些還沒有走出來的人。例如對於吸毒者的幫助,若是戒毒的去勸導吸毒的人,會有更大的說服力和效果,「這些經歷都是旁人無法提供的,透過他們的力量會很龐大。」

現在,林正樑的「家人」們,有數十位已都陸陸續續重返社會,也會回來看看他們口中的「林哥」和「師母」;談到幫助數百名街友的林正樑,臉上洋溢著笑容,將功勞都歸給上天,給他幫助世人的機會。


延伸閱讀

希望之光部落格

紐約更生人組織「黑暗之光」中國時報報導

2009年4月29日 星期三

1976-獨立壯遊下個十年

001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 「天空異常的藍,我沒有看見,沒有看見雲和彩虹。街上的人們似乎非常滿意,非常滿意即使沒有彩虹。會是美好的一天,怎麼沒有想法?...」-1976壯遊前夕

樂團1976一直被視為獨立樂團指標,二○○八年七月簽入Sony BMG旗下。許多獨立樂迷紛紛上網發聲,質疑簽入Sony後1976就不再是獨立樂團,擔心1976簽入主流公司後會不會像個偶像般被逼著上娛樂節目,甚至寫流行音樂向市場妥協。

0021976成立於一九九六年夏天,初始團員大多生於一九七六年所以取名1976,曲風受英倫八○年代新浪潮與後判克音樂影響。1976早期專輯獲得「自由時報」與「中時娛樂周報」連續兩年推薦的華語十大年度專輯,他們是台灣各大音樂祭首選的邀演團體,也是各重要音樂運動不可或缺的參與樂團。從春天吶喊到海洋音樂祭,從野台開唱到簡單生活節(Urban Simple Life),誠品屋頂音樂節、那牆、河岸留言、地下社會等台灣音樂重要據點都看得見他們的演出。主唱阿凱也是二○○六與二○○八年簡單生活節策展人之一。

壯遊獨立音樂圈十三年,簽入sony對1976來說並不是獨立的結束,而是他們在台灣獨立音樂史上另一段壯遊的開始。1976吉他手大麻(綽號)說,新專輯「這個星球」的創作完全沒有受到干預,1976不是那種可以被控制的樂團「要是Sony想干涉我們的音樂,我們就走人自己製作就好了啊,行銷偶像的方法也不適用在1976身上。」

很多人認為簽約就是賺大錢,其實簽約後1976的收入反而減少,但至少可以使用Sony的錄音資源,不用再到處借錢錄音,而新專輯的錄音品質的確也比過去幾張專輯好很多。簽約對1976來說是一場賭注,五年五張專輯的合約並不是輕鬆賺錢。然而五年後不論成敗,1976的例子可以給其他樂團當做參考,從大公司資源學來的錄音技術可以對台灣獨立音樂圈帶來進步對1976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003「以前在反對的主流市場是在不爽憑那種音樂為什麼可以賣那麼好。」然而這兩年,他們突然發現,以前在對抗的主流音樂市場已經不存在了,樂團出唱片的風氣已經非常普遍,盧廣仲、蘇打綠等創作樂團的銷量也超越許多流行歌手,主流與非主流已經不能以銷量來衡量。然而大部分樂團還是只關在房間裡自己錄製單曲。

過去1976一直是獨立音樂圈花最多錢自己製作專輯的樂團,二○○六年專輯「耳機裡的新浪潮」,1976借錢湊了一百萬飛到北京錄音,有了北京那次比較高規格的錄音經驗,1976又更獨立的製作了下一張專輯「撒野俱樂部」,錄音、混音都自己來。然而1976並沒有以此自滿。「要是1976這十年來也一直都只有這樣,別人會以為這樣就夠了,會學。」

「我們錄音只能租主流藝人用剩的零碎空檔,幫我們製作的也只能是助理錄音師,就是做不出滿意的樣子,當然會氣,為什麼獨立音樂就要是這種品質?」台灣沒有了解樂團的製作人,樂團也不了解如何製作唱片,嚥不下這口氣,1976就這樣簽到了Sony旗下,他們看的並不是這五年能夠多麼大紅大紫,而是五年後成為製作人、錄音師,為獨立音樂留下些什麼。
「...季節轉變的時候,我會背上空白行囊,遺忘的童話,是我的嚮導。等他們美夢中醒來,我已跨越一整個沙漠,...」-1976壯遊前夕

1976相關網站






延伸閱讀

2009年4月28日 星期二

勞動基準法 爭取社工權益

【記者馬伊瑩/台北報導】勞工委員會於今年三月十一日公告社會團體適用勞動基準法,並於今年五月一日生效。這代表今年五月一日開始,受僱於「社會團體」之工作者將全面適用勞基法,然而,社工工會籌備小組樂見這個消息,小組聯絡人田奇峰說這是他們應有的權益。

「二○○六年九月,社工黃盈豪向他認識及透過認識的社工發出一封電郵,內容是他想組織一個小組能為社工團體對政府爭取我們的權益,希望我們能夠加入,最後小組成立,他成為小組的召集人。」田奇峰解釋社工工會籌備小組成立的過程,是透過這個一傳一的方式把這個訊息傳送出去,有些社工或許不會參與小組開會,但會支持工會決定的活動。改善社會工作者的勞動權利一直是社工工會籌備小組的願景,而最基本的勞動條件是符合勞基法的規定。


勞基法並不保障每個社工

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勞委會公告「社會福利服務業」適用勞基法,社會工作者其時大多數適用勞基法,但同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勞委會將「公立醫院」、「公立社福機構」排除適用,另外特別公告「人民團體」不適用勞基法,社工工會認為不適用勞基法之勞工,基本勞動人權受到侵害,例如受僱於政府機關、公立醫院的約僱、聘用人員仍然不受勞基法保障,而受僱於傳教機構和學校的社工究竟是否適用勞基法,仍是不得而知。

「勞委會一直以工會法之中對於勞工組織工會之限制,拒絕我們設立工會申請,所以我們要求勞委會儘速修正工會法,讓全體勞動者能有團體權。」田奇峰表示他們將於四月中舉行座談會,月底另設有記者招待會發佈,並在接下來的五月一日勞動節與一眾社會工作者遊行申訴。

社工工會籌備小組希望勞委會能夠公告一切勞雇關係適用勞基法,並且擴大社會保險的參與,強制五人以下的僱用單位需為其勞工投保勞工保險,望所有勞動者都能夠在法令之下獲得權益保障。


延伸閱讀

劉揆與勞工座談

工會法條例

工會法未能完成三讀立法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用心照顧 龍潭啟智教養院

DSCF0980 【記者周佑政/桃園報導】 財團法人龍潭啟智教養院於二○○一年由許銅設立,當初設立的目的是希望,結合特殊教育的教學模式,給予身心障愛兒童更好的學習方式與環境。

院內主要是收容中度、重度以及極重度智能障礙及多重障礙者,目前共有二十七名院生。由於希望讓外界更加了解教養院的面貌,教養院於二○○五年設立了財團法人龍潭啟智教養院部落格。

柳琮仁表示,一開始設立部落格時,就跟一般機構的「官方網站」功能類似,但是他們覺得,與其只是架設簡介性質的官網,其實可以更深入的介紹教養院,也讓外界能真正了解類似的機構服務的內容,加上上級都很支持柳琮仁的想法,因此才能比較用心的經營部落格。

部落格成立後,柳琮仁以院生的小故事為主軸,並且也會搭配院內的上課情形甚至是院生戶外活動的照片,特別是院生的小故事,常常引起廣大的迴響。

院生小龍自從前年底來到教養院後,「回家」始終是個嘴上說說的字眼。小龍的父親幾年前身亡、母親失蹤、祖父母年邁,照顧他的重責大任一下子落在年僅十六歲的二哥身上,小龍初到教養院時,他的大哥,還在監獄裡面。過年前,小龍的叔叔特地來接他回家過年,叔叔表示,小龍的家庭功能不完全,身為叔叔能做的還是有限,來接他回去過年,應該是最窩心的事,小龍回家前興奮地跟老師說,今年大哥也會在家裡過年,他很喜歡大哥、想跟大哥一起過年。

年假匆匆,前幾天小龍回來了,叔叔帶著姑姑與大哥一同送他回來,這是教養院第一次和小龍的大哥碰面,大哥實際來院看過小龍在院的教養環境以及聽叔叔再次敘述之前與我們接觸的種種經過,終於瞭解叔叔的苦心和教養院的用心,他靦腆笑說,以前不懂事、給大家造成不少困擾,以後不會了,希望能和院方之間有順暢的溝通管道,也期盼在生活能夠自立之前,請叔叔多給予幫忙。

臨別前,小龍哭了,問他為什麼哭?他哽咽地說想要回家,大哥苦口婆心跟他說明現況與不得已之處,並跟小龍保證以後只要有時間會盡量抽空過來探望他,這才讓小龍破涕為笑。

柳琮仁說:「部落格需要常常更新,因為有很多人會透過部落格關心教養院的狀況。」 談到經營該部落格的困難,柳琮仁表示,部落格設立之初,不曉得如何讓網友們注意,加上人手不足、時間不夠,是經營上最大的困難。由於只有一人經營,加上得利用工作之餘,經營起來其實非常辛苦。

部落格設立後,有較多外界資源幫助教養院,柳琮仁說:「透過部落格許多中小企業或是個人會主動提供幫助,從來沒想到部落格的功能這麼強大。」許多大眾媒體透過部落格認識了龍潭教養院,甚至主動報導,也因為透過報導,讓更多人注意到教養院。

柳琮仁表示,未來會繼續經營部落格,除了固定瀏覽的人之外,也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因為該部落格,關心教養院,甚至是身心障礙的的福利。柳琮仁逗趣的表示,即使是不小心逛到我們的部落格,我們也很開心,因為他很有可能因此變成「忠實觀眾」。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龍潭啟智教養院---老師的話

財團法人龍潭啟智教養院---傳遞真情台

財團法人龍潭啟智教養院---小故事專區

他,努力「看」見世界的聲音

0 【記者李宣/台北報導】當你第一眼看見蘇柏光小朋友時,你會覺得他只是一位可愛、活潑的小學生,跟其他的小學生沒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但是當你與他說話時,他會比一般人都更注意你的嘴巴,因為他在模仿你的嘴型,然後仿造你的說話方式,發出他自己的聲音。因為他是先天聽力障礙的孩子。

柏光的媽媽表示,從小柏光和哥哥、姐姐都交由外公外婆教養,因為柏光的爸媽工作忙碌的關係,沒有時間與柏光相處,平日的互動都是與阿公阿嬤比較多。可是柏光的阿嬤從來沒有發現柏光從小聽不見這個世界的聲音,只覺得柏光是個沉默寡言的孩子。直到上幼稚園時,柏光因為發音發不好,帶去檢查,醫生診斷出是中度的聽力障礙。

後來媽媽帶著柏光跑了三四家的大醫院做檢查,最後在長庚醫院買了一組七萬元的助聽器,雖然政府有補助金兩萬八千元,對柏光的爸媽來說,還是一筆很龐大的負擔。「雖然戴上了助聽器,可是柏光並沒有明顯的進步」柏光媽媽說。

柏光平時很不喜歡戴著助聽器,兩年之後,助聽器壞了,才發現原來「這副」助聽器根本不適合柏光,那時,柏光的病情已經惡化,聽覺神經也嚴重受損。換了新的助聽器之後,柏光的媽媽也在親友的介紹之下,到盛豐復健診所接受簡巧崴老師的語言治療學習,還有學校的特教老師,甘老師,在柏光課餘時間,每個禮拜都固定來為柏光上課。

在上語言治療的課程中,簡老師表示,柏光目前練習的是「PROMPT」(觸覺性的發音練習),這是一種重建口腔發音運動的治療方式。因為柏光的聽力有障礙,「藉由他摸我的喉嚨發音的方式,相互觸碰下,柏光才會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聲音」簡老師說。另外還有一項聽力的練習,簡老師遮住自己的嘴型,發出「ㄚ、ㄧ、ㄨ、ㄛ」的音,讓柏光由聽到的聲音寫下他認為的注音符號。

02
雖然柏光有先天性的聽力障礙,可是卻不影響他在學校好學、人緣好的一面。「雖然無法像一般生迅速回應狀況,但只要讓柏光知道開始上課了,就會認真投入」擔任柏光的班導師蘇老師說,柏光在教室時大部份的時間都坐在老師附近,學習能力相當優異,蘇老師舉例,語言上具體物理解十分快速(例如:電器用品、食物、顏色…),抽象物需較多例證才能體會(例如:情緒)所以需要較長的時間。

一周會有兩次為柏光上課的特教班老師,甘老師說,柏光的學習態度樂觀積極。同一個發音練習很多次,他都願意配合。即使面對很難聽得清楚或發得標準的聲音,他也絕不會面有難色的學習。遇到他比較熟悉或是比較有信心的語詞或注音,他會帶著笑容主動說出來給老師聽,「甚至有時候搶第一個回答」。

蘇老師平時在班上對柏光的觀察,柏光在班上的人緣很好,課堂上同學們會主動協助柏光完成作業,柏光不在時也會為他保留資料、整理座位,「印象中,不曾見柏光單獨一個人」蘇老師說。而在特教班上課的時候,甘老師表示,他很在意與同學之間的互動,同學有時沒有等他一起來上課, 還會生氣的哭了。

柏光的媽媽在發現柏光的聽障問題之後,並沒有放棄柏光這個孩子,依舊樂觀積極的與老師以及治療師們保持良好的互動、溝通,蘇老師表示,柏光的家長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家長日或IEP會議(個別教育計畫)皆會出席,也是利用此時和家長能夠面對面的溝通。


延伸閱讀

《認識聽障》

《兒童之感音性聽力障礙》

PROMPT 的歷史和發展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自主工聯 走過工運二十年

146472a13b8eb7
圖片由自主工聯提供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二十年前,勞工們並沒有所謂的工會,勞方權益根本無法落實,以致於勞資雙方的不平等,爆發許多激烈的罷工運動,此時許多勞工團體為了促成工會的發展,就成立了現在專為勞工發聲的—全國自主勞工聯盟。

「勞工運動史就是自主工聯發展史。」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執行長朱維立說。當時因為勞資法未落實,台鐵、遠東和大同紛紛罷工抗議,許多罷工領袖決定組織自主工聯,促進各個產業組織工會的機會,像是桃園客運和苗栗客運的大罷工其中最重要的領袖曾茂興和王耀梓,後來都是自主工聯的幹部。

經過激烈抗爭年代,政府的開放,使各個產業都逐漸成立自己的工會,甚至在兩千年政黨輪替,各縣市的產業總工會逐漸因選舉支票的兌現而籌組,自主工聯的功能性漸顯弱化。

「不過,全國自主工聯仍然保持最佳的戰鬥力。」朱維立說,自主工聯的存在代表兩大意義—不受政府和資方的控制壓迫,而一切都是為了勞工的自主性,避免權益的受損。現在許多勞動政策仍然不平等,自主工聯並不因為產業皆有工會而消失。

例如,勝華科技員工自救會二月九日前往行政院抗爭,策劃此次行動的就是自主工聯,朱維立說,行政院的「跨部會失業因應小組」根本沒有起作用,資方可以任意的裁員,甚至未說明清楚原因,政府如果不正視裁員的問題,勝華科技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失業會持續惡化。

現在,自主工聯正幫助政府內部非正式約聘人員的基本權益,朱維立說,這些人不被政府承認是公務員,所以即使有些人做了二、三十年,還是得看人臉色,隨時得擔心裁員的風險,甚至連勞退薪資和組工會這些基本權利都沒有,政府對企業大喊不要裁員,自己卻沒有以身作則 。

走過二十年的自主工聯,未曾鬆懈過勞工問題,目前他們發起一個活動,凡是領有失業補助金或其他政府救助,卻無法真正改善經濟狀況的民眾,又或是有龐大貸款,政府救助卻幫不上忙的民眾,都可以和自主工聯申訴,以監督政府的每一項政策。


延伸閱讀

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網誌

全國自主勞工聯盟的失業救助政策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農學市集 健康美味的集散地

【記者劉瑋婷導覽】近幾年,在台灣相當流行「市集」一詞,除了創作者的創意市集之外,農產品也有了市集,主要有合樸農學市集興大有機農夫市集、339農家市集248農學市集、微風市集、農村是一所學校……等。

二○○九年第十七期的《MY LOHAS生活誌》三月號針對台灣的農夫市集做出專題報導,內容提及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的特點,包括提供農夫和消費者能直接接觸,對談;透過在固定時間地點設置市集,培養固定的客群。參與農夫市集的多為小農,種植的蔬果量與種類並不多,因此藉由在市集擺攤可開創財源,也免除批發商的抽成。 而在地生產的觀念,不只是提供農民一個銷售好管道,產品具有新鮮味美的優點,還能減少降低運輸時間,具有減碳的環保觀念。

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在二○○一年成立,旗美社大很早便提出農民市集觀念,二○○四年有機耕作班學員集體種出有機米,二○○六年開始嘗試,二○○七年九月就有實體的銷售活動,並成立「農村是一所學校」部落格,並提供「《我們的農夫市集》」的小冊子讓民眾可以更清楚旗美社大的堅持與觀念,而旗美社大也推動產地文化產業拜訪、農事體驗活動,希望以地產地銷的想法支持在地小農,讓生產者與消費者不再有距離。

二○○六年十月成立的合樸農學市集是由靜宜大學陶蕃瀛、東籬農園的陳孟凱、植物保護科技基金會秘書李美雲、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以及社區工作者許婕穎聚集組成,他們認為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合作、志願簡樸過活,一同落實合作、簡樸的生活方式。合樸農學市集規畫有「好好生活」、「好好務農」、「好好吃飯」、「好好讀書」四個主題活動,讓生產者跟消費者可直接接觸,並有定期講座,讓享受當季美味的觀念、市民鄉村間的互利共生的有間關係的想法可以深植人心,而「好好務農」的有機栽培學習課程,更讓消費者有機會成為生產者,直接體驗農夫的辛勞。

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成立至今已一年多,創辦人是生物產業推廣暨經營學系系主任董時叡,透過中興大學的品牌與通路,每週都會有市集活動,集結有機小農銷售有機農產品,並堅持透過興大有機農夫市集販售的農產品必須經過農委會認可的有機驗證機構之驗證,另外興大也與校園內的「農產品檢測及驗證中心」合作,對產地的土壤、水質和產品做檢驗;也請農委會、衛生署和消費者團體,不定期抽檢農藥之殘留情況,並鼓勵消費者對市集中所賣的農產品做評鑑。

北部有248農學市集,中部有興大農學,南部地區的微風市集則是由高雄縣政府社會處與實踐大學觀光系合作規劃成立,地點在婦幼青少年館前庭廣場,提供當日現採產地直送全程不使用農藥及化學肥料的自然農法栽種的新鮮蔬果、社區手工美食,並由生產者親自販售,原本是每月固定會有一次市集活動,二○○九年一月起改為每週皆有市集。微風市集強調對土地有善、健康的/學習的價值心靈交流;不惡性競爭、利益回饋社區、形塑學習生活美學,提供城鄉經驗與資源交流;創造農民合理利潤,傳達農村地方知識。

二○○九年台北也有了農學市集─248農學市集,創辦推手是楊儒門,地點則是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48巷,248農學市集強調的是關注農民的土地的堅持與付出,提供生產者與消費者對話的管道,也希望大家注意到農民的需要,而非同情的姿態看待這些用心對待土地的土地守護者,楊儒門堅持生產者應該親自銷售,讓消費者認為產品是有品質保證的,而農民也應定位為「糧食的守護者」,給予應該有的尊重,網站中也提到:「食物的流通不只是金錢的交易而已,透過農學市集你可以直接和農民面對面接觸、對談,進而了解農民種植的過程與對土地的情感。藉由這樣的互動,讓食物不再只是填飽肚子的食品,而成為一個愛護土地與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

除了實體市集之外,在網路上也有農家市集的運作。339農家市集在網站上以『買農產品,就到【339農家市集】!「愛台灣」不用上街頭,在家裡吃台灣水果就可以。產地直銷,創造農家快樂生產,消費者安心食用的共生環境。』介紹自己,二○○八年六月開站至今,網站上已有一百一十二個農家加入,網站平台的提供者是佳科資訊,因為過去曾幫苗栗卓蘭鎮逸修農園梨山寶蓮園等生產者製作網站,讓他們開始察覺台灣有許多務農者對自己的產品有著一定的堅持,並熱愛著自己的工作,只是因為對於網路資源的掌握與運用不純熟,使得他們錯過發聲的管道,佳科資訊因而開始推出339農家市集上線,免費提供購物平台,讓這群可愛的務農者有個舞台。


延伸閱讀

董時叡─《農夫市集與台灣有機農業的未來

People Post 公民新聞平台─《福氣啦!北部地區有了自己的248農學市集

農學園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生活自理課程 視障生easy學

Pwd-main 【記者紀婉婷/台北報導】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舉辦了許多不同的課程,有珠心算、定向學習、英語、作文等,前一陣子生活自理課程「生活超easy 上學篇」開始招生,讓視障孩子能從生活中最基礎的自我打理學起,除建立自信心外也可減輕父母的負擔。 林彩瑜就是在經過這樣的課程後能順利的打理自己的大小事,媽媽說,「她做的比其他姐妹還好」。

曾為中華社會福利聯合勸幕協會拍攝「用愛相挺 為礙打氣」廣告,上面還有一個姐姐的林彩瑜是家中三胞胎姐妹之一,一開始是弱視,但卻慢慢退化到看不見。現在就正在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中學習生活自理的相關課程。


媽媽吳淑霞表示,在林彩瑜兩、三歲左右時,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主動打電話來進行家訪,後來除透過醫院進行物理、職能治療等讓感知能協調外,也在幼稚園時開始到協會學習珠算,現在讓小一的林彩瑜上生活自理課,從最基本的穿襪子、扣扣子開始學起。吳淑霞說,這些動作好像很簡單,但真的不知道從何教起,幸好能托給專業老師教導,自己再跟著從旁學習。

「你能教我拿筷子嗎?我還想學倒水!」林彩瑜在跟生活自理課老師江淑慎說話時,洋溢著興奮的神情。林彩瑜說老師上課都不會很嚴格,「上課學完練習,困難的事就變簡單了」,一般孩子可以很輕鬆模仿學習的穿衣服、拉拉鍊等日常生活中缺少不了的動作,對看不見的林彩瑜卻是一項項的學習。林彩瑜的姐姐說,上過課之後,林彩瑜在家裡都不需要什麼協助,自己都可以完成。

教導林彩瑜生活自理的是至今投入協會五年的江淑慎老師,在教學之前都會與孩子先接觸,從聊天過程中判斷孩子的需求,進而安排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及時間,也會利用許多教具讓孩子更容易學習。像彩瑜一開始都是媽媽幫忙打理,就必須從最基本的穿襪子、衣服開始教。

IMG_9770
許多的動作都必須要分步驟一項項慢慢教,甚至是將動作倒反過來教。江淑慎表示,就以穿襪子這一個動作來說,她一開始會先教脫襪子,從脫一半到脫到腳尖,也會在襪子兩邊縫上扣子好分辨正反面,讓孩子從脫的過程中先學會襪子的形狀跟構造,再慢慢教穿襪子的其他步驟。教學中也會盡量以鼓勵的方式增強孩子的自信跟學習欲望。

在教孩子的過程中,江淑慎說,她都會盡量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教學,引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不會感到這些學習是另一項作業。讓孩子能在「玩」中學,這樣才能真正引發他學習的動力,未來才會自發性的練習。

江淑慎表示,建立孩子生活自理的困難在於,每一個孩子都是家中的寶貝,家長總希望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讓孩子凡事都不需自己動手,也總害怕孩子在學習生活自理時花費太多時間跟不上學校課程進度,因此跟家長溝通也變得相當重要,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練習。


延伸閱讀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婦權醒覺協會 捍衛女性權益

%E5%9C%96%E8%AA%AA1 【記者陳淑萍/馬來西亞報導】「馬來西亞大山腳婦女權益醒覺協會」經過兩年的努力爭取之後,終於獲註冊,為提升婦女權益運動而繼續努力。凡是單親家庭、貧窮人士及面對問題的婦女,皆可尋求協助。

該會主席兼馬來西亞檳城大山腳區國會議員章瑛說婦權醒覺協會在兩年前就已經籌備委員會,由於她本身忙著處理國家事務,而申請註冊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現在才獲得註冊成合法的協會。

連續三屆成為國會議員的她,深覺女性的權益備受忽略,常常會有婦女前來向她求助,人數多得她的服務中心已無法處理,所以她便成立了這個協會。她覺得,現在仍然很多婦女不知道身為女性的權利,如,有些婦女以為離婚不能獲得贍養費。所以協會想辦些教育課程,並且給予法律的知識而教育她們。

她說,此協會主要為協助面對困難及危機如家暴、婚姻問題(外遇或溝通不良)、貧窮、單親家庭的婦女,該會將給予法律咨詢和援助。另外,該會也將提供教育座談會以提升女性對本身權益的認識。

她說,之前曾有個變性人到她們協會尋求協助,他已經變性成為女子,但身份證卻不能更改,造成她很大的困擾。某天她被警察扣留檢查時,警察看她性別與身份證完全不同,便扣留她,卻不知要把她送到男扣留室或是女的,而這件事鬧得很大。

她說,該會目前有兩名輔導主任和一名律師,以及十幾名會員。未來徵求更多專業或是有經驗的輔導員。談及協會曾遇上的問題,她說由於大家都是志工,沒有全職的員工,所以這兩年大家心態會比較鬆散,現在成功註冊之後,希望能請全職員工,全心投入這樣的運動。

%E5%9C%96%E8%AA%AA%EF%BC%93
該會輔導主任尹夫人原是基督教教會裡的輔導員,恰巧在輔導面對問題的婦女時,認識了主席章瑛並加入了這協會當上了副主席兼輔導員。談起當時的機緣,她笑說,每次當婦女面臨問題都會前來教會裡面尋求她的輔導,而她都會帶她們去章瑛國會議員的服務中心,希望她能協助她們。當章瑛認得她之後,便告知說她正要成立一個婦女協會,幫助更多人。她覺得這樣非常好,便同意參與。

她想起在前一天遇見個被父親侵犯的小女孩,年齡大約十二歲左右。那小孩是向行動黨求助後被送來協會裡,看到她靜靜的站在那裡,不出聲,也不願意讓人觸碰她。她希望有機會可以輔導那小孩,覺得她很可憐,而且如果不及時輔導,她相信那小孩的創傷會變成成長的陰影,揮之不去。

她說前來尋求協助的女性都是來自檳城以及大山腳地區。現在離婚率偏高,所以來的的女性大多是單親母親,因為貧困而帶著孩子前來希望能獲得協助的。

她說:「能幫人是件很開心的事情。」


延伸閱讀


山腳婦女權益醒覺協會 獲准註冊成合法團體

律師公會與婦女團體的爭議

Chongeng for the people of Bukit Mertajam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荒野」奮戰 五股濕地守護者

IMG_0882 【記者徐仕璉/台北報導】台北縣的成蘆橋下、單車道旁有一座看似生態教室的貨櫃屋,時常騎車經過這裡的單車客李先生開玩笑得說:「那是五股濕地守護神的廟啦!」樸質的外觀和宣導的海報掛在外頭,這貨櫃屋是荒野保護協會為了保護五股濕地而設立的工作站,然而這個工作站不只是工作站,它也是導覽輪值基地、它也是生態教育教室,更是五股濕地夥伴的家。

「大家吃飯嚕!下午還要繼續努力嘿。」工作站傳出陣陣的飯菜香,桌上擺著同伴自製的義大利肉醬麵和火鍋,荒野保護協會五股濕地的工作人員一邊用餐一邊討論當天早上的生態調查工作狀況,工作人員的汗衫已經濕透,殊不知是汗水或是和池水,但臉上始終掛著充滿成就感的的笑容;他們從沒抱怨過累,始終不懈地繼續他們的工作,有的進行教育導覽、有的繼續調查生態、有的進行植栽計畫等等。其中生態調查是棲地工作日的最重要任務,保護人員要統計五股濕地各處生物的數量增減或遷移,生物包括水鳥、彈塗魚,水聲昆蟲等等。以上就是他們每月第三周棲地工作日的寫照。

除生態工作日外,每個星期日下午,荒野保護協會的解說員們都會在此地進行五股濕地的導覽與教學課程,帶民眾與學子們認識溼地生態的運作奧妙,甚至還會一起參與計畫工作,如在生態池進行植栽。生態解說員雁子於二月二十一日就帶領著碧華國中學生,進行生態池的植栽活動,主要栽種的植物是台灣萍蓬草,雁子表示,當天他們用的種植方式是所謂的拋擲法,也就是把植物用土裹住,外層再用棉布包住,投擲到深水處,因為棉布會腐爛,因此帶著土的水生植物便可落地生根,不過包的要夠重,不然浮起來就不會長了。

IMG_0946
賴榮孝老師目前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副理事長,他表示,五股濕地正式認養儀式是在二○○四年生態工法博覽會的開幕儀式上,由當時的台北縣代理縣長林錫耀先生將五股濕地的模型交給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這也代表荒野保護協會開始邁向棲地圈維護與管理的範疇。因此協會將未來十年的目標定位在荒地圈護上,並在二○○六年開始第一期荒地管理員的訓練課程。

不過荒野對於五股濕地的情感覺對不僅於此,其實早在二○○二年起,此協會開始介入關心五股濕地,起初並得不到政府當局的認同,還被台北縣政府當成「要糖吃的環保流氓(引自阿孝生態日記)」,然而鍥而不捨的精神、與說到做到的行動力,讓這些工作夥伴在二○○三年得到了初步的肯定,因而造就了二○○四年的認養成功,慢慢的荒野保護協會也把五股濕地經營的有聲有色了,計畫也越來越有前瞻性了。賴榮孝老師表示,北市、北縣政府因為重視環保也看到了我們的努力,所以經費取得上並沒有太大的困難。但其他縣市搖搖欲墜的濕地生態可就沒這麼幸運了,就如賴老師所言:「我們五股濕地案子的經費可能比很多縣市一年的環保推行經費還要多。」


IMG_0889 「我們還有需要努力的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方面」賴榮孝老師提到。濕地的保護概念近幾年來非常風行,歐美先進國家都紛紛講究還地於海、還地於何,但環保不能只靠幾個「有心份子」來推行或實施,如此力量太單薄,一定要全民一起動起來做環保力量才夠大,但要建立這樣的概念,正好就呼應賴榮孝老師所說到的:「教育」。

荒野保護協會在五股濕地的工作人員是默默且熱情的一群,當單車客騎經此都會感受到他們的善意,不時還會互相打招呼,對於有志一同的民眾也不吝惜的展開雙臂,甚至邀約一同午餐。所謂「人本」就是身邊事物付出愛與關懷,關懷這個地球並把「人」和地球上的萬物視為一體;過去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經過一次次災害的反撲,證明環保是目前人類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而「荒野」這群人在五股濕地不求回報的「治療創傷」,可說是人本思維的最好示範,五股濕地生態復育的成就,就是他們最好的代表作。荒野保護協會正在推動把淡水河流域的溼地完全復育,成為帶狀棲地,未來不只可以在岸邊欣賞濕地生態、甚至可以搭乘遊河船在淡水河上欣賞自然之美。

如今全台、全世界有那麼多濕地正遭受嚴厲的破壞,甚至有那麼多環保議題需要努力,非得要全民共同努力加上政府的經費幫助來才有和大自然討價還價的餘地。不為出名,不為己利,為了以後,為了下一代,從自己做起,也從停止破壞開始,就如荒野協會這群人一樣。


拋擲法步驟介紹:

記者徐仕璉/攝影

記者徐仕璉/攝影

記者徐仕璉/攝影

記者徐仕璉/攝影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遊歷洪素真藝術世界

DSC000081 【記者溫璟芸/台北報導】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一個角落裡,正在展覽著洪素真的作品「樹是有血管的」。洪素真是在東海大學社會系畢業的,那時候的她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成為藝術家,到了美國進修後,開始接觸攝影,用攝影來表達她想說的事,後來只用攝影已不能滿足的時候,便開始找尋別的方式,因而加入了行為藝術家的行列。

洪素真長期僑居在美國面對中西文化的衝擊,她在美國曾創作過一系列的作品是表達說從世界各地移民來到美國的人,雖然語言上沒有任何的溝通問題,但是卻仍然存在一種的隔閡,她想用這作品希望能喚起社會對這議題的關注。除此之外,她也積極參加公共藝術,在美國鳳凰城污水廠也有她的作品──水的魅力,作品是以透明壓克力做成的裝置作品,做成water的立體字樣,模仿水的形態可是其中卻充滿不同的垃圾,說明我們水污染的情況。

這一次她的作品是向大眾說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作品是以一具朽木以及紅線所組成的,紅線在她早期的攝影作品已經常看到,對於她來說「紅色是節慶的顏色,是欣喜快樂的」,但是在這作品中看到這般的紅色卻會使人不安。洪素真是想藉由這作品告訴大家樹木與我們本是同根生,但是人類卻如此不斷的破壞我們的大自然。作品雖然簡單但也十分明瞭地表達出現在人與自然間的關切。

藝術與我們生活周遭的事物息息相關,藝術的表達不只是情感的表達,也是對社會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關懷,洪素真的作品正正如此反映了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平衡。


延伸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

文化快遞

大台北設計網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新奇明信片 帶您愛上台灣

01 【記者黃莙雯/台北報導】顛覆傳統平面的風景明信片,黃文志運用創意把明信片變的能玩又實用!一張張充滿著台灣風土民情的明信片,是黃文志與其他三位夥伴共同設計出來的新點子。

喜愛到處旅行的黃文志,常和朋友去歐洲、日本等許多地方拍照、遊玩,他們發現當地都會有代表自己國家當地的特別紀念品,而台灣好像很少見。



直到有一次去完綠島,發現綠島當地的紀念品很多都非台灣製作,許多商品背後都印了「made in Thailand」。他突發奇想,開始設計關於綠島特色的紀念品,包括扇子、書籤、磁鐵等。黃文志說,「旅遊滿有趣的」,喜愛旅遊的他們,開始結合他們的興趣與自己所學的技能,開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一片天。

二○○五年,黃文志和幾位好朋友們成立了最靡國際,一開始以平面設計和接訂單為主要的工作,之後二○○六年完成了第一張明信片,之後,陸陸續續與觀光景點合作。

%E5%B9%BB%E7%87%88%E7%89%87%E6%98%8E%E4%BF%A1%E7%89%87看著他們的明信片,可以發現他們想傳遞的是一種「玩的驚喜」,購買者可以在不經意之中就發現當中的巧思和樂趣。幻燈片明信片、立體明信片、像星座盤的明信片、水晶明信片、原住民明信片都是他們苦心構思的創意。

例如有一種明信片,表面是一個台灣,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台灣的每個縣市可以撥開,看見當地的代表景點為何。還有台灣的著名小吃,是以一種達成表的行式設計,小吃的上方會有空格,每吃一種就可以打個勾,然後可以再寄回自己的國家;幻燈片明信片,因為要透過光看才會看見美麗之處,因此特別做了腳架,以供可以放置在桌子上觀賞。

他們希望購買者可以一同加入玩樂的行列,當中有趣的手法其實都和小時候玩的東西很像,如星像盤、幻燈片。黃文志表示,望能藉由紀念品本身,讓觀光客發出會心的一笑,況且許多人會覺得代表東方人的東西就那幾種,區分不出台灣的特點在哪裡,藉由風景的拍攝,願使他們能清楚了解,「啊!原來這就是台灣」。

%E9%BB%83%E6%96%87%E5%BF%97明信片上的照片,都是由黃文志和工作室同事們一起拍的,對於喜愛旅行的他們來說,這是一舉兩得,九份、淡水、太魯閣、阿里山等許許多多都景點都是他們鏡頭下的寶藏;檳榔西施、腳底按摩、夜市、天燈,也常是他們的選擇題材。

在拍攝立體明信片時,因為常要拍攝路人,但又怕牽涉肖像權問題,所以經常工作同事都要親自當起明信片中的小人偶。黃文志說道,爸、媽還曾經入鏡過,扮演著正要搭高鐵、裝扮充滿「台灣味」的旅客。

黃文志喜愛將舊玩意兒加上新的元素,設計出全新的東西。之後,黃文志期望能脫離單純的紙製品,朝著加進其他物質而再造出更好的作品。


延伸閱讀

【台灣紀念品‧miingift】

Join MIIN,Design Taiwan

設計動態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社工工會期盼勞動權益改善

5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幫助弱勢族群是社會工作者的天職,但鮮少人知道他們的勞動條件惡劣,以致讓社工們竟也成為需要向外求助的現象。不過,有一群社工決定站出來,組成「社工工會籌備小組」,希望能為他們的勞動權益發聲。

「我們要讓社工的勞動權益抬頭。」社工工會籌備小組成員召集人黃盈豪說,社工的工作時間冗長,不僅工作要帶回家做,也沒有正常的週休,因為採取責任制的關係,更不用談所謂的加班費,讓本來薪資已普遍偏低的社工們,感到壓力更加沉重。

「勞基法應擴大適用於社會團體」黃盈豪說,由於勞基法並沒有保障大多數的社工,不僅使得社工幾乎任意的隨資方擺佈,甚至有機構以「共體時艱」來強制回扣社工們的薪水做為捐款,也因為勞基法的關係,社工不能夠籌組工會,讓他們大多有苦難言。

更嚴重的是,勞資雙方的不平等,讓社工暴露在隨時要被解雇的風險。黃盈豪說,有些機構是外包政府的案子,所以聘請社工都是一年一聘,不僅薪水沒有調漲的空間,甚至會讓他們以沒有工作的藉口,輕易將社工開除,讓他們時常提心吊膽。

關於政府外包讓社工無保障的問題。黃盈豪說,目前他們想出一個方法可以解決,法條應該增修,當政府與民間團體在簽外包或委外案件,應在條約明訂年資和累計的相關福利,「若工會正式成立,能夠解決更多社工不平等的問題。」

此外,勞動安全也是社工們需要面對的難題,社工界的女性佔多數,許多社工常遭遇到案主的跟蹤或是性騷擾,甚至是攻擊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工會成立的原因之一。」黃盈豪說,希望有個管道能夠在背後幫助社工。

%E7%A4%BE%E5%B7%A5
「但是大多數的社工勞動意識不高」黃盈豪說,許多社工認為自己從事的是犧牲奉獻的服務工作,不需要要求太多,而且社工的工作範圍廣泛,要召集大家站出來十分困難,「這也是我們需要努力宣傳的方向。」

日前發生了幫助民眾找工作的就業媽媽,竟也成了失業一族的新聞,就顯示出社會工作者缺乏保障。小組成員沈曜逸說,社工追求社會正義,大多數的社工都是用心投入,在金融風暴的現在,更可發揮他們的工作價值。

不過,成軍三年的社工工會,不久前終於獲得勞委會的回應。原來,籌備小組日前在網路上舉辦了「支持社會工作者納入勞基法」的連署活動,號召了千人響應,而勞委會聽到社工們的心聲,預告將在五月一號前將勞基法擴大適用於數量達三萬零四十七個社會團體。


延伸閱讀

社工工會電子報

社工工會籌備小組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越挫越勇 推廣台大四健

01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如果你問我四健會在做什麼,我不能給你一個很精簡切確的回答,因為我們甚麼都做。」,今年台大電機系三年級的台大四健會社長洪輝舜笑笑地說著。繼去年到埔里忠孝國小服務過後,受到花蓮市四健會的邀請,台大四健會會員們將在二○○九年五月二號、三號前往花蓮,與當地農會合作辦營隊,將四健會推廣給當地的人民。


建中畢業、台大的他從九歲便開始接觸四健會,回想起那時四健會給他的感覺,他說會裡面的大哥哥、大姐姐人都非常好、平易近人又熱心服務,因為他們輝舜加入了木柵區四健會,加入四健會後,他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因為他在學業上優異的表現,常常被其他人冠上書呆子、傲慢高大的標籤,後來他又經由木柵四健會的推舉競選四健會國外交流計畫的草根大使頭銜,獲得去美國四健會交流學習的機會,到了美國他體驗了不一樣的四健會,開拓了他的視野。他說美國四健會所做的比台灣務實,例如教導他們的青年學子學習評鑑動物的品質與日常購物,他認為台灣四健會未來可以效仿美國,走上更實用有趣的路線。


當上草根大使的他難免招致許多莫名的忌妒,但他不以為然,反而把這些蜚言蜚語當作是磨刀石,做為砥礪自己的動力。在他心中,四健會是帶給他快樂的泉源,因為在四健會裡,至少在你犯錯的時候有人願意說出來糾正你。雖然過程中有挫折、有困境,但也因為這樣他所學到的東西比其他人更多。談到四健會,洪輝舜說或許會有很多人這麼問,「那是甚麼?」,也因為許多人對四健會並不了解,激起輝舜想將四健會推廣給大眾,因為他認為這是一個挑戰、也是做公益,把好東西分享給所有人,回饋給大眾,這是他的想法。

去年去埔里的忠孝國小辦營隊,洪輝舜說他很感動,因為那次的營隊團康活動當中,他帶領那些國小生玩翻葉子(給每一組小朋友一張紙做的葉子,要他們一整組站在上面不可以超出範圍,想辦法翻到另一面,但還是要站在葉子上)。遊戲之前根本沒有告訴他們這個遊戲的真正意義為何,之後他看著小朋友寫的學習單內容,很驚訝這些小朋友寫出了這個遊戲讓他們學習到團隊合作的精神,就算平常不喜歡某個人,但當要一同解決問題時,就算背起討厭的人他們也不會遲疑。

經過去年埔里的服務之旅,輝舜發現辦創意營隊讓小朋友自由發揮與學習,是台大四健會想要得到的效果,他希望台大四健會能教育這個社會的小朋友正面的人生態度,讓家長們一聽見四健會這個的名詞就會安心的讓小孩參加,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推廣四健會。

洪輝舜說剛進入台大時,他根本沒有想要加入台大四健的念頭,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是木柵區的四健會會員了,所以沒那個必要。但命運之神的牽線,讓他在大一下的暑假,經由木柵四健會的推薦,參加由台大四健創辦的第十三屆領袖營,因為參加了這個營隊,又再度激起了他對四健會的熱情,大二上他加入了台大四健,一加入他就擔任副社長,並且開始著手推動並推廣台大四健,因為當時的台大四健正面臨招不到社員的難題。他說,試過很多種方法想將台大四健推銷出去,但是每次的活動(例如擺攤位、舉辦講座、生活智慧活動等)過後,參與活動的人並未加入他們的行列,但他說這只是使用錯誤的方法而已,他並未因此感到挫敗,反而更加積極的尋找其他方法將台大四健推廣給大家。

1
經過多次辦營隊與其他四健會合作的經驗,他找到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與鄰近的四健會和各個鄉鎮農會合作,透過互動的方式,讓人們了解四健會想做的,就如同我們所見到四健會的標誌,苜蓿葉上的四個大字-身、心、手、腦-就是教導人正面思考、解決困難、發展自我、服務人群和回饋社會。

未來的四健會,輝舜希望這學期自己卸任後,學弟妹能效仿他的作業模式並且創新。他說就算自己已非社長了或是忙於課業,他也希望自己能常常回來幫助他們,他說學弟妹們需要前者的建言與經驗,過去就是因為沒有前輩的協助,台大四健才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他希望透過自己的付出與分享,將台大四健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影像博物館 跨時代歷史回溫

053 【記者吳品儀/新竹報導】「已經七十六年了,這裡被飛機轟炸過,也被侵略殖民過,算算年頭,已經七十六年了…」新竹影像博物館館長塗淑敏緩緩說著。一九九四年起文建會為落實基層藝文發展,倡導「人親、土親、文化親」,根據地方特殊的歷史文物風土民情,才使現今影像博物館得以藝文資源特色而保存下來。

在過去的日子裡,影像博物館換過很多次的身分,從建造的一九三三年開始,頂著全台灣第一座有冷氣設備的歐化戲院吸引觀眾。塗館長說,「那時候我們稱它為『有樂館』,顧名思義,它帶給我們日治殖民下,可以盡情觀賞影片、享受快樂的地方」,只是好景不常,在一九四四年,二次大戰無情轟炸下,有樂館幾乎損毀了三分之一,沒有人再對它賦予期望。

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為了拓展新竹而決定接續經營,把這裡改為「國民戲院」。此時,戲院除了播放電影外,還曾舉辦過音樂會及入伍徵召各種活動。「當時每週佳片上映必車水馬龍」,售票員摸著背後記錄戲院人滿為患的畫作說,但是在一九八○年代新竹縣市分家下,營運面臨了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期錄影帶出租業正興起,娛樂媒體一直不斷的推陳出新,國民戲院逐漸經不起市場考驗,終在民國八十年代停館。

「停館的時候好傷心,因為以前大家都在戲院這談戀愛,那時候我也才二十多歲,聽到訊息時就像失去了重心一樣」售票員說。

IMG_0071
而後經由文建會「全國文藝季」,成功招喚起市民記憶與情感,兩○○○年時終於在「歷史建築在利用」整建計畫下,以傳承國民戲院之歷史文化經驗,讓市民有共有、共享的影像空間為主旨,打造現今的「影像博物館」。塗館長強調,影像博物館現在分為前後二棟,前棟為多功能表演劇場,除了播放電影外,還可將劇場設置的伸縮電動椅收起,提供小型地方實驗劇團表演及彩排;後棟為靜態影像展示館,安排各項靜態影展示,以及影像相關資訊的查詢服務,兼具電影文物典藏、展示、研究及教育等功能。

而今,不管影像博物館過去的歷史到未來可能面臨的變化,它都在為當地的居民留下跨時代的意義,也成為承載市民生活記憶的鮮明地標。

地址:新竹市中正路六十五號   地圖連結

館內風情:



延伸閱讀

玩完台灣

影像博物館

新竹市城市導覽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穿越時空 地圖與遙測影像

【記者陳琬婷/台北報導】「你利用這個圖,一指之間就可以跨越時空。像如果阿嘉要找海角七號在哪裡,不用那麼麻煩啊,這樣按一下就好啦!」廖泫銘笑著解釋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的功用。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是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及計算中心所執行。研究助技師廖泫銘表示,計畫內容基本上有三種,包括從前手繪的地圖、一九四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的空拍影像、及少許早期的衛星影像,以前兩項為大宗。範圍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

地圖來源很多。經濟部水利署在日據時期是總督府的土木局,有當時台灣河川的調查測量資料。農委會林務局、經濟部礦物局分別有當時林地和礦區的資料。內政部在國民政府時期叫「方域司」,保存政府遷台前所有大陸地區的地形圖跟主題圖。總督府時期的土地測量局,就是現在的國土測繪中心,有當時台灣所有地籍資料。航照主要來自美國國家檔案館和工研院能源與環境研究所。

為什麼要典藏這些舊地圖和航空照片?廖泫銘表示,這些圖像都反映當時地理的基本面貌,將它們數位化,對於各領域研究學者來說是地理的基本背景資料。對民眾來講,也是鄉土教育的最佳管道,可了解自己家鄉,土地利用的變遷、聚落的發展等。學生上歷史課,藉由數位化後的地圖與航照,可更加了解歷史空間的關係,增加學習效果。

這些圖像與人的生活十分貼近,廖泫銘舉例,建築法規規定幾年以前蓋好的頂樓加蓋是合法,之後的就不合法,有民眾為了要證明自己的頂樓加蓋是在規定的年份之前就蓋好的,就向他們調舊航照,比對一下就知道頂樓加蓋到底是幾年就已經在了。他說,這些圖像就是「鐵的證據」!

地圖跟航照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當它們經過數位化與適當整理後,就可以被其他數位典藏計畫使用。「它們除了自己本身的價值以外,還可以成為一個歷史舞台,讓其他數位典藏內容在上面表演,」廖泫銘說,「就是你要什麼時代,我就切換那時代舞台給你看。」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是這計畫建置、目前最多用戶使用的功能。台灣堡圖是日本人在一九○○年到一九○四年做的,重要性在於,是台灣第一次實際測量的地圖。從比例尺一千兩百分之一、非常小的地籍圖開始做,縮編成兩萬分之一。內容精細,涵蓋許多訊息,包含當時土地利用、地名、聚落名稱、聚落範圍、街道、水圳等。

1904_(JM20K_1904_435)
廖泫銘說,一九○○年到一九○四年,日本人在台灣沒有什麼作為,還在了解階段,所以台灣堡圖就記錄了台灣在清代的各種面貌,藉由台灣堡圖,我們就可以了解很多資訊。它也是一種語言地圖。當時日本人實地做調查,地名都用日文片假名拼成,因此保留當時地名的語音,現在透過這些地名的發音,就可以知道當時這聚落用的語言、居住什麼族群。

一九九二年遠流出版社曾經出版台灣堡圖,但缺基隆、高雄跟澎湖,因為在日據時期,這些地方是軍事要塞,所以出版社怎麼找都找不到,就直接出版。二○○五年,計畫小組終於在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了缺漏的台灣堡圖,於是將它們複製、帶回來做整理,才完成現在完整的「台灣新舊地圖比對 台灣堡圖」。

另外還有將一套一九五三年所複製的地籍圖數位化,它是日據時期全台灣的地籍圖。特別之處在於,日據時期台灣的門牌不像現在有路、巷、弄,用的是日本的門牌定位系統,也就是使用地籍的地號來當門牌號碼,例如町、目。所以將它數位化之後,想要尋找古文獻中日據時代的地址,現在在什麼位置,就非常方便了。

做這計畫面臨到的困難,他說,初期會花些時間跟其他典藏機關談合作。之後要花很大心力做整理、編目,否則,「就只是把東西從倉庫搬到另外一個倉庫而已。」還有,把缺漏的地圖、航照找齊也要花不少心血。航照底片久了會散發不好聞的化學味道,計畫人員要長時間處在這樣不舒服的作業環境,廖泫銘表示,要忍受這些很辛苦,「可是我們知道這些是很重要的,不得不做。」

關於未來的發展,他說,由於目前法規還是較保守,有軍事方面的顧慮,所以很多圖像都還不能開放,但他認為現在衛星都這麼發達,早已沒有疑慮,還是希望這些內容能夠早日全面開放。並希望能將這些數位化成果做更多加值應用,不然只把地圖、航照丟出來,民眾也不知道如何利用。

專業 GIS 使用者可以透過 GIS 軟體直接取得這些典藏成果。一般民眾只要上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網站就可以利用這些數位化成果。




延伸閱讀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 加到 Google 地圖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順益十五年 博館邁入新紀元

01 【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順益原住民博物館自一九九四年創館以來,至今已邁入第十五個年頭。這不僅對博物館,也對與該館一起成長的林威城主任來說,是個新的里程碑。

林主任自順益開始籌備的時候,就服務於該機構,是館內相當資深的員工。「小時後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去參觀博物館。」他說,「博物館不是沉悶的地方,可以一直去,每次去都會有新的東西。」雖然林主任本身並不是原住民,在任職之前,對原住民的文化也不熟悉,但基於從小對博物館展出的東西所抱持著好奇心,使他在工作之於,投入對珍貴的歷史文物的熱情,這些年來,使他漸漸開啟對原住民文化的興趣。

林主任表示,自創館後,除了自己本身的成長,感受最大的就是開館的時候,一般人將原住民稱為「山地同胞」,對於原住民認識也不夠多,這些年來,從原來的不重視,經由政府的推廣,到現在原住民擁有主流價值存在,而使他們在社會的地位逐漸提高。

目前館內所展出的文物,大都是該館董事長林清福的私人捐贈,而少部份是因博物館展示及典藏需求而收藏。林主任說,很幸運地,雖然順益博物館是非營利組織所營運的機構,多年來未曾接受過政府的資金補助,卻也從沒面臨過資金不足的問題。

02
即使比起故宮博物院,順益博物館顯得小了很多,但是林主任說,博物館走的是「小而美、小而精」的風格,主要的目標不在於賺錢,而是希望將「使用率提升到最高」。

順益博物館每五年都會增添新的內容和展示元素。林主任表示,這次特別請排灣族的薩古留,來為門面上設計代表「榮譽」的圖騰裝飾,此外,也為館內增添音樂體驗區和多媒體互動區。

坐落於台北市士林區的順益原住民博物館,創館於一九九四年六月,是台灣首座以原住民為主題,並且是以私人名義所經營的博物館。該館的常設展區共分為四大部分,當中涵蓋人與自然環境區、生活與器具區、衣飾與文化區和信仰與祭儀區。除了寒暑假定期舉辦寒暑營,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原住民文化之外,每年順益博物館還設有特一部落之特展活動。

「多帶孩子來博物館走走,培養孩子多向興趣。」林主任說,自己感到興趣的工作才能做的久,對他而言,博物館就是發掘知識寶藏的地方。


延伸閱讀

館慶十週年特刊《築夢踏拾》,順益博物館出版。

順益博物館

原住民文化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單親不擔心 單親爸爸俱樂部

33 【記者周佑政/台北報導】談到單親家庭,多數人想到的是單親媽媽,但是我們忽略了有一大群單親爸爸也辛苦的維持家庭。中華民國單親家庭互助協會社工員邱孟麗說表示,單親爸爸所接受到的社會關懷相對較少,加上單親爸爸不易主動尋求相關機構協助,因此單親爸爸所受到的壓力未必少於單親媽媽。

中華單親互助協會除了服務單親媽媽,也是台灣最早為單親爸爸們成立專門諮詢服務的單位,邱孟麗說:「曾經有單親爸爸去單親諮詢機構尋求協助時,遇到服務人員以不禮貌的態度回應。」也因此,單親協會決定開設一個窗口服務單親爸爸。

隨者網路日益發達,單親協會也在二○○六年為單親爸爸成立專屬部落格「單親爸爸俱樂部」。邱孟麗表示,當初成立這個部落格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希望有更多人知道有這個專門為單親爸爸們設立的諮詢管道。

談到部落格設立後碰到的困難,邱孟麗表示,新的部落格沒有知名度,並且不知道讀者對什麼事感興趣;起初他們會貼一些文章在部落格上,但是每天的瀏覽人次很少,於是他們改變作法開始貼一些單親協會的活動照片以及短文章,從這時候起,部落格開始有較多的人觀看。之後,他們還想出利用有聲書的方式將單親家庭的故事放在部落格上讓更多人了解。

「有聲書的部分都是由協會裡的單親爸爸媽媽們自己錄製,有時候這些單親父母們談起自己的故事都會邊錄音邊落淚。」邱孟麗說。由於故事的內容,都是這些單親成員們本身的故事,藉由彼此的遭遇分享給所有讀者、聽眾,希望大家能彼此鼓勵。

例如,部落格上有位單親爸爸談到,單親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單親朋友往往會把孩子當成全部而忽略了自己,等孩子大了自己反而變成孩子沉重的負擔,讓孩子不能安心的去發展自己。孩子很重要但不是全部,要及時規劃自己的生涯,自己活得自信亮麗,孩子就會過得好,很多單親朋友都會說我熬過來了,其實日子要好好的過而不適用熬的,換個想法會很不一樣。

除此之外,單親協會提供單親家庭的適應輔導、社會資源的提供與轉介,以及個案服務,並且會定期舉辦單親成長講座,與兩個月一次的親子戶外旅遊活動,邱孟麗表示,希望透過成長講座讓單親父母們能不斷的成長、學習,也透過戶外活動讓平常壓力較重的單親爸爸媽媽們有喘息的時間,也能跟孩子有更多的互動。

邱孟麗表示,不論是單親爸爸或單親媽媽,單親協會都希望提供他們需要的幫助;特別是單親爸爸們,可能因為是男性的關係較不好意思向相關機構諮詢,可以透過單親爸爸俱樂部部落格尋求協助,或直接與單親協會聯絡,單協很願意提供必要的協助。


延伸閱讀

中華單親協會部落格

單親爸爸俱樂部部落格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平凡快樂來自活出「好天天」

%E5%85%AC%E4%BB%941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美好而無波折的;然而,當生命中因為挫折而感到人生不如意時,應該怎麼面對呢?「沒有人生來天天好,但我們可以活出好天天」,這是心路基金會創辦二十年來的深刻體會,並且推出《好天天》紀錄片來激勵社會大眾,看看心智障礙者們,即使面對不完美的人生,還是活出平凡的快樂。

《好天天》紀錄片,訴說著心路基金會成立的二十年來,是如何不辭辛勞地陪伴一群心智障礙的孩子們成長、是如何不畏艱難地教導這群孩子們步入正常人的軌道而可以獨立生活。



《好天天》一片主要是拍攝三名心智障礙者的日常生活,藉由他們的生命歷程,來描述心路基金會所照顧的這些孩子們,如何努力地學習生活技能,一點一滴地成長。這群特別的孩子可能沒有出色的外表,但是他們有一顆最善良的心;動作可能不夠迅速準確,但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練習,盡可能做到最好。

陳俐君是一位中度智能障礙的少女,不過這點阻礙對她卻構不成威脅。影片中可以看到俐君在超商裡勤奮地工作著,從事清潔與貨物上架等工作;老闆娘說,我們不期待她能做多少事,但是後來發現,她能做的事還滿多的。

在外人眼中,或許認為她會因此而感到痛苦;但是,在俐君身上看不到所謂的沮喪,反而是渡過平凡又快樂的每一天,與母親攜手一同在公園裡數著腳踏車、欣賞飛鴿,簡單樸實卻也開心。

脖子上戴了六年氣切管的唐寶寶黃奕盛,正是「好天天」的頭號男主角,他的呼吸順暢與否都得依靠氣切管,除了容易喘之外,感冒了都要等上一個禮拜才會好。但是,媽媽廖彩藍說奕盛很認命,這對父母來說很釋懷。

123
在奕盛這六歲孩子的小小身體裡,藏不住滿滿的活力與喜悅。黃媽媽說,奕盛的貼心與獨立是她最大的感動,而一路陪伴著他成長,奕盛知足常樂的生活態度,讓他們看見不同的生命視野,「人生只要健康、知足就好」。

而今年三十八歲的邵元傑,雖然因為錯失早期療育的時機而喪失口語能力,但是他不忘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每天下午都幫忙老師收取垃圾。抖抖手中的黑色塑膠袋、再攤開袋口,這樣平淡無奇的小事情,都能輕易地讓單純可愛的邵元傑感到很有成就,露出滿心歡喜的表情。

心智障礙者們生來就注定要為自己「不平凡」的生命奮戰一輩子,努力地存活下去,他們無法為自己爭取權利,卻能與障礙共存,接受自己生而不平等的事實,活出單純、勇敢這樣「平凡」的生命價值。以上的畫面都在「好天天」裡真實刻劃出,歷經兩百分鐘拍攝、剪輯成九十分鐘的影片,導演彭文淳清楚地記錄這些不平凡的孩子們的生命點滴。

在彭文淳的拍攝過程中是沒有任何預設立場的,而是靜靜地站在和這群心智障礙者一樣的高度,「盡可能讓我們的存在降到最低」,用眼睛看到所有的無奈、溫馨,沒辦法拒絕的責任。

他說,希望透過鏡頭內所有的感性與理性,能修正許多人對於心智障礙者的偏見:從可怕的印象變成可敬的鄰居,從可憐的異類變成可愛的朋友,並且進到這些人的心靈世界走一遭,感受他們曾經感受過的苦與樂,悲與喜。

宗景宜身為心路基金會的執行長,帶領心路幫助心智障礙的朋友們渡過每一個難關,由於自己也身歷其境,擁有一個智障小孩,讓她更加能夠體會家長們的無助與悲嘆。她知道有些家長會躲在家裡掉淚,她鼓勵著說,「有些東西我們無法選擇,但是要勇於面對,不要失去任何希望。」只要將困難提出來,社會上一定會有支持他們的人,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再苦也可以活出喜悅,痛苦會過去」。

《好天天》是許多人看完以後一再推薦的紀錄片,資深女藝人張小燕試圖給予社會大眾一個觀念:如果認為現在是個不好的時代,那就來看看這部片,希望能因此看見「自己的幸福、別人的努力」。跆拳道國手蘇麗文也說,從這些心障者的身上看到生命的韌性,讓我們更積極追求人生目標。


延伸閱讀

好天天紀錄片180秒預告片

好天天紀錄片導演彭文淳訪談記實

心路基金會的使命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旅行不忘公益 實踐樂活人生

1 【記者杜宇雯/桃園報導】很多地方的人如果懂得一點點作生意的技巧,他們就不會這麼貧窮,褚士瑩說,「我永遠都沒有辦法忘記我十八歲那一年到印尼旅行,我每天最怕的時候就是打開火車或公車門的那一剎那,因為我永遠不曉得我打開車門後底下有多少小手等著我。」

憶聲基金會從二月份開始舉辦了一系列樂活人生公益講座,第一場講座「在公益旅行中看見自己」邀請到活躍於公益旅行的旅遊作家──褚士瑩與大家作經驗分享。憶聲基金會副執行長曾綉雅表示:「樂活就是用最少的資源過最好的生活,而褚士瑩就是實踐樂活的最佳典範,而樂活這個精神發揮到公益旅行是最直接貼切的」,公益旅行也是憶聲基金會未來所要推動的方向,透過這次演講,希望大家都能做對宇宙有意義的事情。



褚士瑩小時候住在高雄的鄉下,一套諾貝爾文學著作,在他的心理種下渴望到世界各國去旅遊的種子,他說,「諾貝爾文學著作的作者來自不同的國家,描寫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其實我不太記得故事在寫什麼,但我會去幻想書裡所描寫的景色,開始神遊,總有一天是我要看到這些景色。」因此他開始尋找到處旅行的機會或是利用申請獎學金出國,他想要趕快長大去看這個世界。

「只要有點錢,出國旅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褚士瑩在二十幾歲時到美國科技公司上班,他的工作就是到世界不同的地方開分公司,每半年換一個地方,他反問自己:「就算你開很了家分公司又怎麼樣?什麼是你的?你只是去了很多地方,變成一個沒有根的人。」於是他開始思索:我的下一步是什麼?

「我想要再做一點什麼,那時候不管是我自己付錢(出國旅行)還是人家付錢給我(出國旅行),我都沒有辦法滿足。」於是褚士瑩在三十歲前辭掉了原本的工作,利用一年時間完成另一個夢想──到世界各國航海。三十歲後,他為自己設定目標,希望在旅行中為他人服務。目前他擔任全球NGO(非政府組織)的顧問工作,也開始了他公益旅行的路程。

到海外做公益旅行,常常有人質疑道:難道台灣就沒有需要幫助的人嗎?褚士瑩說,「你必須要會回答這個問題,你才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做公益旅行,不然就只是假藉名義到國外去玩。」

褚士瑩提供大家一個答案做參考:台灣需要幫助的人的確很多,但台灣是個開放的社會,這裡有資源可幫助他們。在台灣捐一塊錢就可以發揮一塊錢的效用,但世界上很多地方是集權國家,例如在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過著貧窮線以下的生活,每個月只有七十美金(約新台幣兩千五百元)可用。對他們來說,你捐的一塊錢可以發揮十塊錢的效用。「在台灣大家都可以幫助,可是在其他國家,他們當地的人沒有辦法幫助自己人,但是透過公益旅行你可以幫助他們。」

「公益旅行即使是賺錢也可以是公益旅行。」很多人認為做公益旅行是有錢有閑的人才能去做,事實上現在也有很多打工渡假的機會,例如到澳洲、紐西蘭果園採水果。由於當地人力缺乏,如果你沒有去幫忙,這些水果就會爛掉,之前的人力成本就白費了,但因為有你的參與,阻止了環境資源的浪費,又可以賺到錢,何樂而不為?

很多人也常常問他,身為一個公益旅行家需要必備的條件是什麼?褚士瑩說,其實很簡單,第一,要養成平時就有做公益的習慣,「如果你在自己的國家都沒有做過相關公益活動,那麼你怎麼會『突然』知道他們真正的需要是什麼?他們的心態是什麼?」第二,則是要有旅行的經驗,如果出國第一天就水土不服病倒了,或是不熟悉當地的情況,到那邊第一天就受不了,假使連自己都無法照顧好,不但無法享受旅行,更遑論幫助別人。

「在公益旅行中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褚士瑩問現場聽眾,大家不約而同的說:「是自己。」褚士瑩提出對公益旅行的反思,很多國際志工到其他國家去幫忙蓋房子、教英文或教電腦,但是這樣真的能幫助他們嗎?「你們有沒有想過,勞力工作可能是當地人唯一能做的事,結果你就把它搶走了,只因為你是做免費的,那麼你是幫助了他們還是害了他們?」也許對那些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一口井更甚於學英文、學電腦。

褚士瑩常說:「要做對宇宙有意義的事。」但是大家往往都只想到自己,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很少真的用心去關心別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學會傾聽才能做對別人有益的事。」


延伸閱讀

憶聲科技文教基金會網站

NGO非政府組織台灣網站

褚士瑩部落格

2009年4月11日 星期六

居家訪視 失能老人的救命丹

%E5%90%88%E7%85%A72 【記者黃明正/台北報導】「爺爺,你今天好不好?」弘道老人基金會社工鐘智馨定期訪視新莊這一對老夫妻已經三年多了。而服務了四年的曾阿雪不只替中風的顏奶奶灌食、換尿布更照顧顏爺爺的三餐與起居生活,「對他們比對自己的父母還要孝順」,曾阿雪說。顏爺爺與顏奶奶住在靠近新莊體育場旁菜市場的小巷裡,由於兒女住得遠,平常由社工及服務員代理生活。

今年七十多歲的顏爺爺,平常就跟一般的老人家一樣,但要是喝醉了就會重度失能,甚麼事都不能做。曾阿雪說,有一次她為了幫奶奶補充尿布多跑一趟到他們家,到的時候發現中風的奶奶手一直指向神壇,卻不見爺爺,後來發現爺爺倒在血泊之中,才趕緊將打電話給救護車並通知爺爺的女兒前往醫院。曾阿雪回憶道,爺爺那時跟她說:「我以為是菩薩叫妳回來的。」好險爺爺縫了四、五針並住院觀察幾天之後就回家了。談到這件事時愛面子的爺爺還裝傻說不知道。

而奶奶因為中風兩次,無法用說話表達感受,只能用簡單的肢體語言以及眼神與社工員溝通。曾阿雪說,奶奶其實反應很快,頭腦也很清晰,只是沒辦法說話而已。夏天時因為天氣溼熱,奶奶必須每兩小時翻身一次,不然身體很容易長溼疹,但是只靠社工的一天三到四次的訪視其實不太夠,而爺爺也沒有這麼大的力氣去幫自己的妻子翻身。

2,JPG
曾阿雪說,因為自己的父母已經去世了,所以就把對父母的愛昇華成對長輩的愛。一開始的時候她也覺得照顧兩位老人家很難熬,因為一方面要照顧中風的奶奶,有時也要同時照顧因為喝醉什麼事都不能做的爺爺。但也因為她把爺爺奶奶都當自己真的父母在照顧,就是這樣的態度讓她可以在這麼艱苦的工作當中繼續撐下去。面對現在社會上這麼多棄養子女父母的事件,她說:「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啊,真的很無奈」,因為這份工作讓她看盡人生百態,她也在自己可以負擔的範圍裡盡力去幫助老人家。

在台灣,弘道基金會致力於在照顧老人的福利事業上,服務除了居家訪視之外,全台也設置了多個志工站;並大力推廣尊敬長者的阿公阿嬤節。鐘智馨說,弘道的精神是讓大家可以了解到老人的價值,就像之前的「不老騎士」,引起廣大的社會迴響。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感動更多人。弘道基金會並和台北縣政府簽約在新莊、金山、萬里三地設有服務處,不只提供老人的居家訪視,只要是家中需要有照護的情況都可以提出申請。


延伸閱讀

弘道老人基金會

不老騎士

台北縣政府社會局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阮氏娥 快樂的台灣媳婦

【記者梁家寧/台北報導】走進台越便利商店,耳邊並沒有傳來熟悉的「歡迎光臨」,而是一連串聽不懂的「音節」。「啊,你是台灣人吧!」越南來的阮氏娥改用標準的中文,熱切地介紹店裡的產品,架上琳琅滿目盡是沒看過的包裝。

「這種咖啡呢,是我們店裡賣的最好的,也是你們台灣人最喜歡的。」阮氏娥說,她的店裡什麼都賣,主要是剛來台灣的時候,找不到自己想吃的東西,所以才有想要找進口商進貨的念頭。

其實阮氏娥並不是婚友社介紹的「越南新娘」,講到她和先生認識的經過,她笑說:「真的都是巧合!」八年前,阮氏娥的先生童連傑陪同智能不足的朋友前往越南娶妻,本來只是為了安撫朋友到異地的不安情緒,沒想到自己也取了一個美嬌娘回來。

回想起當年在越南的時候,童連傑已經看了三、四十個越南女子,全都不喜歡。其中一位在場的媒人是阮氏娥姐姐的朋友,立刻打電話要她過去。阮氏娥說「媒人覺得我跟他有夫妻臉,說他一定會喜歡我,結果真的一看就要我!」童連傑也害羞的說,「應該就叫做一見鍾情吧!」

不過阮氏娥的爸爸卻非常反對這樁婚姻,「我爸爸怕我被騙,嫁給很老的、生病的,為了阻止我結婚不但把家裡玻璃全都打破,還大鬧婚禮會場。」但是當阮氏娥的父母親一看到童連傑,了解他的個性後,就變得很喜歡他,也很支持他們的婚姻。

雖然阮氏娥在越南有學過一點中文,但剛結婚時在溝通上仍有些困難。阮氏娥描述,剛來台灣的時候,和先生之間有許多不了解與需要了解的地方,但是因為語言不通,「想吵都沒辦法吵」,所以都以冷戰應對。

當年兩人結婚時,童連傑才二十六歲,沒有疾病殘缺,甚至可算得上是個小老闆,阮氏娥難免會想:「那你為什麼要來娶我?你是不是有別的女人?」常常為這個念頭「鬧」,再加上想家的情緒,使得冷戰的次數跟長度不斷的增加。

有次兩人半夜吵架,童連傑跑去找朋友聊天舒緩情緒,「你半夜還跑出去是要去哪裡?是不是有別的女人?」阮氏娥說,那時她非常生氣,當下立刻打電話給當初介紹她來台的媒人說:「我要回越南!」

「想留住一個好老婆是不容易的」,童連傑說,阮氏娥剛來台的時候真的是很任性,動不動就要冷戰,也常把「回家」掛在嘴上,但丈夫應該要做的是安撫她的情緒,畢竟一個女孩子隻身來到台灣,會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

現今台灣社會中的許多外籍新娘,嫁來台灣後便待在家中處理家務,大多數的家庭都不希望她們外出交朋友,甚至是有經濟能力,但是童連傑似乎一點都不擔心。 「娶人家回來要對人家好,不要只丟錢,就要什麼都聽你的。」童連傑認為,不管是什麼國籍,娶回來就是自己人,就要用心對待。

「結婚是一種緣分,不是遊戲,想要留住一個好老婆那有這麼簡單。」童連傑說,有些人跑到越南娶老婆,娶回來又害怕這個、害怕那個,有些事情愈怕愈會發生。只要夫妻倆互相體諒,有良好的溝通,進而建立正確的觀念,就不怕被不好的想法牽著走,才能有個幸福的家庭。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肯定與鼓勵 讓服務不停歇

DSC02980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不做志工,罔少年。」,年紀輕輕的周芃道出了所有獲得保德信青少年志工獎得主們的心聲,就連現場主持人寇乃馨也不斷地重複這句話。第九屆保德信青少年志工獎二○○九年三月七日,於台北喜來登飯店盛大頒獎,給所有得到這份榮耀的學子們正面的肯定與嘉獎,也希望志工服務這樣的美德,能永續經營,讓台灣成為充滿人、情、味的寶島。

當天頒獎活動,最緊張刺激的莫過於現場頒發的八名全國菁英獎與兩名親善大使,獲得全國菁英獎的包含來自苗栗縣苗栗農工-周欣儀、台中縣明道中學-吳采晏、台北市北一女中-盧宛孜、台中市台中一中-廖唯傑、高雄縣鳳新高中-周芃、台北市西松高中國中部-李存愛、高雄縣仁武高中國中部-劉藝楓以及高雄縣旗山農工-郭合沅。


全國菁英獎得主-郭合沅

全國菁英獎得主之一的郭合沅當天分享他的志工經驗。從去年五月開始,郭合沅參與青輔會輔導的「台青蕉」專案,負責行銷組,號召旗山青年,幫助老農民們推廣旗山香蕉產業;參與開發香蕉食譜、舉辦試吃活動,成立部落格提供香蕉資訊,並成立「台青蕉樂園」,以創意方式讓大家了解吃香蕉的好處。他的用心與信心幫助了當地蕉農阿伯呂明。頒獎當天呂明也親臨現場,將他的祝福與一籃的香蕉交入郭合沅的手中,感謝郭合沅與其他的青年志工們帶給他們新的契機,闖出台灣香蕉業的另一片天。

除了全國菁英獎之外,親善大使得主未來將代表所有青少年志工前往美國,進行文化交流與服務,獲得此獎的分別為台北市中山女中的葛良恩與花蓮市花崗國中的張倫平。


親善大使得主-張倫平



倫平,自六歲時父親過世,母親獨自帶著她和三個姊姊,一直是家扶的受助兒童,受到許多善心人士及社工的幫助,張媽媽一直覺得受人幫助太多了,能回饋就該盡量幫助別人,因此全家人都是志工,希望能讓和她們一樣需要幫助的人、弱勢團體等,都能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DSC03066從小,倫平就與媽媽及三個姊姊一起參加衛生所的活動,培養了許多醫護知識,成為衛生所每次活動時重要的志工;國小時倫平是童軍社的小隊長,國中時成為保健室的小護士,運用她學到的知識助人。小學五年級,倫平破例被錄取成為太魯閣國家公園年紀最小的小小解說員,持續兩三年間,每年利用暑假前往為民眾解說、服務,常常被稱讚,也覺得很開心。

看見社區裡的獨居老人生病沒人照顧、又因行動不便而無法就醫,倫平加入紅十字會,不定期關懷訪視獨居老人,陪他們聊天、為他們做一些簡略的健康檢查,必要時帶他們到醫院就醫。看到公共休閒場所垃圾滿天飛,倫平加入花蓮縣志願服務協會,與志工們在公園裡幫忙撿拾垃圾及進行衛教、在社區內幫忙資源回收、邀集大家一起去淨灘等,致力於服務大眾。至今累積的總服務時數,已經有四百多小時。她希望能前往更多需要服務的社區、做更多社區美化的工作、關懷更多處在社會陰暗角落的人,讓社會上每個地方都溫暖。


延伸閱讀

保德信青少年志工獎

2009年4月8日 星期三

許塗鴉一個未來

01 【記者溫璟芸/台北報導】塗鴉到底是破壞還是藝術?每個人都有不同見解,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變得多元化,塗鴉變成不只是破壞的表現,而是一種繪畫的方式。

台灣的塗鴉藝術有廿年左右的歷史,雖然沒有國外長,可是在台灣也有一群熱愛塗鴉的人。Reach就是台灣塗鴉發展的先鋒之一,而且創立了台灣第一個塗鴉藝術家聯盟「SOULSKOOL」。塗鴉的歷史在二○○○年達到發展高峰,但因為缺乏政府、社會的支持才無法發展的更好。

雖然現在在台北市政府開放了五個自由塗鴉區,包括中山二號美術公園、大安森林公園天母公園、南港公園、長安綠地擴建區、景美河堤,塗鴉客可以在這裡自由發表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些地方都不是十分顯眼,不是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反而是在較隱瞞的地點,可見政府對塗鴉運動支持仍然不夠。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在今年舉辦了二期的街頭拼塗──青少年寒假創意塗鴉營,這是他們第四年舉辦。這次他們的活動選在景美河堤下讓學員們可以盡情創作,並邀請到兩位街頭藝術家ANO和Bounce來當這些年輕人的導師。

02
目前台灣以塗鴉創作的藝術家大概只有廿幾位,而Bounce便是其中一位。他是輔仁大學應美系畢業,他認為創作油畫等作品「只能在在一些展覽、比賽上才能展示自己的作品」,但走上街頭的創作卻沒有任何的限制,想看的人就看,不會因為貧富而有所限制。這次參加活動的青少年有一些是學美術的,希望能學習用不同的媒介去創作,學員黃昱慈、潘慧鈞都希望能藉由這活動擴闊自己的眼界,以後都會持續接觸塗鴉藝術。

本次活動負責人洪曉萍認為這是一個機會能讓青少年能有接觸塗鴉藝術,給這些學員一個學習的機會,因為這個地方算是一個隱蔽的地方,希望以後能在公開的地方展示這些作品。雖然在台灣社會已經開始接受塗鴉是一種藝術而非破壞,但是在台灣具有社會意識的塗鴉作品少之又少,具有社會意識的塗鴉創作者代表為bbrother,雖然有代表人物但畢竟是少數,塗鴉藝術仍未能打進主流文化。

一直以來大家對塗鴉抱持著不好的觀感,但是在台灣仍有人默默為塗鴉藝術發展付出,相信總有一天塗鴉藝術能成為主流文化,讓每個人認識它。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吳汰紝:愛情需要勇氣和希望

01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不要太早就交男女朋友、認真念書比較重要…」許多人或許對這些話感到格外熟悉,由於台灣的民風保守,從小就被給予這種觀念,對於愛情這件事也總是羞於啟齒;然而,世上有太多人因為不懂愛情的錯綜複雜,讓自己在這條道路上走得跌跌撞撞。

「我自己就是個例子,到了三十歲了,卻還不知道愛情是什麼」,吳汰紝導演直率地說出自己的愛情經歷。她自認愛情起步得很晚,在大學時期快結束的時候才展開自己的第一段戀情,只是當時的她對愛情懵懵懂懂,讓這段戀情來得快、去得也快;往後的歲月也因為投入許多心思在拍攝工作上,即使曾經有過戀情,卻總是匆匆逝去。

而就在姊妹淘逸帆結婚的因緣際會之下,吳汰紝展開了她對於「愛情與婚姻」的拍攝旅程。「因為不懂愛情這回事,所以試著去理解」,就這樣,她花費半年的時間,盡可能地將愛情的各種樣貌紀錄下來,於二○○八年的暑假,完成了台灣首部探討婚姻與愛情的紀錄片《尋情歷險記》。

尋找真愛的過程並非都是順利的,在《尋情歷險記》裡,吳汰紝呈現出情侶們在愛情中都可能會面臨到的種種難題,爭吵、在意別人的眼光、背叛等等,都考驗著戀人們是否能有決心走入婚姻、彼此常相廝守。影片中的情侶都曾因為這些問題而感到痛苦,但他們不逃避現實,選擇去面對並且想辦法一一克服,進而找到幸福,彼此攜手一起步入婚禮。

吳汰紝說,她在這些情侶身上看到了勇氣和希望,正是因為如此才擁有幸福的婚姻,而這就是踏入婚姻最重要的第一步。但是不免有人疑惑: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好,難道幸福一定要靠婚姻嗎?在她看來,「婚姻是給準備好的人」,被迫的婚姻永遠不會開心,重要的是能「忠於自己」,並且能夠接納別人進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才會開心。

在吳汰紝記錄著別人尋情過程的同時,自己亦走入影片中成為尋情的主角之一,因為對於當時的她來說,愛情讓她無所適從,「就像我知道要如何當一個好學生、如何當一個好導演,但就是不懂愛情。」

在半年的拍攝期間,吳汰紝說她藉由觀察別人的愛情,而學習愛情與婚姻這門藝術,現在的她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找一個有「決心」的男人擁有一輩子的婚姻關係:有決心克服所有問題、經營好的關係、去相信這個關係的美好,「女人應導演自己的愛情」。

吳汰紝說,現代社會出現「速食愛情」的戀愛關係,多半是因為這些人不了解真正的自己,因而透過一段又一段的快速戀情,來填補心裡的空虛感;然而,一段以依賴關係維持的感情是讓人痛苦的,若自己無法獨處,也就無法與別人相處,這種愛情只是「決心受苦」。

吳汰紝深深地體會到愛情是要被教育的,因為它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人生。現代社會裡,大部分的人對於愛情感到恐懼、恐慌,但是在《尋情歷險記》裡,真正感動人心的愛情其實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懷著希望與勇氣,他們的決心更另人佩服;吳汰紝欲藉此告訴大家,「只要有決心,有婚姻也會有愛情。」

《尋情歷險記》只是吳汰紝「婚姻與愛情」紀錄片系列作品的首部曲,並且在未來的日子裡,她將繼續把所有她所理解到的愛情觀整理好並紀錄下來,讓那些對愛情有疑惑、在愛情路上走得曲折的人,都能透過此片而找到自己要的愛情,懂得追尋愛情的真諦。


延伸閱讀

《尋情歷險記》導演吳汰紝的給一路相挺的朋友的一封信

《尋情歷險記》製片的話

《尋情歷險記》預告片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象圈計畫 集社區資源助孩童

01 【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成年的大象群,在遭遇危險的時候,懂得立即將小象包圍起來,避免受到外界的傷害。伊甸基金會與遠見雜誌共同合作的「象圈工程計畫」,就是為了效法象群以群體的力量,不分彼此照顧小象的精神,保護弱勢社區內的孩子。

遠見雜誌於二○○六年邁入第廿週年,並撥一筆經費給伊甸做資金分配。當時,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受到教會的影響,發現偏遠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政府政策的影響之下,許多學校面臨廢校及併校的命運,使住在偏遠地區的孩童,必須翻山越嶺去上學。因此,伊甸和遠見第一年合作的「迷你特色小學」計畫正式成形。這個計劃是由各小學規劃出有別於學科的課程(如:民俗、生態、天文等課程),以小班制的方式教學,經由撰寫課程計畫後,送交至伊甸基金會,在通過審核後就可獲得資金補助。

02
經過一年後,黃琢嵩發現,偏遠地區兒童因為營養不良,有許多國中生的體型,看起來就像是小學生一樣。由於產業結構外移的關係,出現了大量的新貧家庭,大部分的人早餐都沒吃,不然就是拿科學麵和冰棒來當早餐,使孩子常三餐不繼,那些家庭「飯都沒得吃了,還能談什麼教育?」黃琢嵩說。

第二年伊甸和遠見推出「快樂早餐計畫」,將孩童以分組的方式,委託各組當中一個經濟來源穩定,家庭狀況良好的媽媽,在準備自己孩子的早餐時,也一同準備其他孩子的早餐,做早餐的媽媽可從中獲取每位孩童卅元的補助金,可將這筆錢當作家裡的額外補貼。

由第一年關注偏遠地區孩童的受教權,到第二年重視孩子的健康問題,伊甸基金會與遠見雜誌的合作將的第三年的「象圈工程計畫」,就是聚集社區的各種資源,來幫助這些孩子。

象圈工程計劃的出現,是因為現在有許多偏遠地區的老人及失業的流浪教師,煩惱著找不到工作。在計畫中,把這些有能力工作的資源,聚集到例如學校、教會或協會去,在孩子放學後,幫他們進行課後輔導及才藝學習。這樣一來,不但能解決失業問題,老人從中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在下課後又有地方可以去,不至於在外流浪而犯罪。

03 談起教育和家庭失能的問題,黃琢嵩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某次在教會中,遇見一個高中女生,爸爸在她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過世,媽媽後來交了男朋友,每星期總共只給她三百元吃二十一餐。那女孩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每星期還從她僅存的三百元中,捐獻卅元出來做善事。黃琢嵩接著說,我想她的飲食策略可能就是一天只吃一餐,其他時間都處於挨餓狀態。前陣子那女孩胃不太好,咳嗽居然還咳出血來。據醫生說,那女生平常就吃得少,有機會就一次吃很多,才會造成腸胃的不適應。

在一系列關懷弱勢孩子的計畫中,黃琢嵩表示,主要是期盼能夠藉此創造出一個典範,使這樣的經驗形成一個知識庫,引發社會和政府的跟進。偏遠地區的孩子,所欠缺的不只是錢,更重要的是資源。伊甸以弱勢孩童做出發,目標是在於能夠持續性的運作循環,現在以小孩為主,未來希望能發展到老人,甚至到其他更需要幫助的人。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