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6日 星期三

張梅娘 用創作尋自己的根

【記者蔡以真/生命力報導張梅娘,阿美族名LAHOUK,從事原住民藝術創作有十二年的時間,她利用大自然的貝殼、豆類、玉米…等素材做為創作素材,「我用大自然的東西,表現原住民最自然的生活」。

張梅娘表示,自己的作品多以大型設計為主,創作材料完全取自大自然,沒有任何人工材料,作品以展現原住民生活化的面向為主。去年張梅娘受邀在亞太文化博覽會中展示原住民花藝,作品改用圖畫的方式呈現,「往年我的大型設計都像是會場的配角,現在我開始將我的作品精緻化,就像在欣賞一幅畫一樣」。

張梅娘說,在台灣學習藝術創作時,老師都會幫你把材料準備好,給你相同的材料、相同的樣式,讓你做出相同的作品。直到民國八十二年,張梅娘到法國里昂花藝學院研習時,在作品創作上才有較大的領悟,她說:「法國老師把所有不同的材料堆在全班學生面前,你要用什麼就拿什麼。」法國的藝術教育,讓張梅娘在作品素材的使用上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除了在創作素材的使用上有了改變外,張梅娘發現同行的加拿大與斯里蘭卡藝術家的作品都極具其民族特色,反觀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則受日本影響太多,反而呈現出一種既不東方、也不西方的藝術風格,「我在那裡真的受到很大的心理挫折,我決定要開始尋自己的根」。

回台灣後,張梅娘開始翻閱關於原住民文化的書、參加許多有關原住民議題的座談會,「雖然我是原住民,可是我之前一點都不懂什麼是原住民文化」,經過將近兩年的摸索,她開始將原住民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她也提到,目前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在技術面上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但卻缺乏原創性,多數的藝術品仍停留在模仿的階段,用相同的材料、相同的色彩,作相同的藝術品,「這些創作規則都是別人早就設定好的」。

「鄉土性及生活化是我創作的理念。」張梅娘說,她創作時的材料都是從工作室附近撿來的,像是颱風吹倒的木頭,或是河流裡飄的浮木,利用這些天然的材料,配合上原住民的傳統圖騰及色彩對比的特色,或者用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做為創作的靈感。

她說:「很奇怪,剛開始我的作品漢人較能接受,花蓮的原住民反而不知道我在做些什麼,他們認為我做的東西並不是真正屬於原住民的東西。」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近兩年來,花蓮的原住民漸漸了解她所做的是什麼,也開始能接受她所做的作品。

張梅娘表示,現在原住民手工藝品盛行,加上目前國際間各個國家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原住民文化,因此,她覺得台灣原住民藝術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我認為原住民對大自然的表現一直拿捏得很好,所以我常常鼓勵許多原住民藝術家要創作,我也相信,五至十年後,台灣的原住民藝術所呈現的不會只是手工藝品,而是一種更深層的藝術表現。」


延伸閱讀

台灣原住民藝術創作者─張梅娘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