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5年12月31日 星期六

响仁和 堅持做好鼓的態度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响仁和在台灣為知名傳統製鼓老店,王錫坤為响仁和的師傅,從事製鼓已經有二十五年,知名打擊樂團朱宗慶以及優人神鼓都指定响仁和來為他們製作鼓。他以堅持做好鼓的態度,加上創意的思維在製鼓業名聲遠播。目前响仁和新進一位年輕人莊詠埈,王錫坤表示將以自己做好鼓的態度,來傳承給下一代。

响仁和為新莊知名製鼓老店,目前為王錫坤接續下來,他表示剛開始他父親希望他多讀書,因此他沒有傳承的意願,直到他父親過世後,王錫坤開始思考要不要接手,反覆思考後他覺得祖傳的家業在他這一代斷掉便覺可惜。因此下定決心從事製鼓的工作,從零到有,王錫坤花了整整四年多的時間才製作出一個自己覺得滿意的鼓。

從一九八○年到現在,王錫坤堅持的是把鼓作好的態度,一般要曬乾木頭要花一年兩個月,接下來把鼓皮釘上鼓架要花兩週的時間,加上一些零零碎碎的雜工,一般來說從下訂單到交貨起碼要一個月,最久也有等半年的時間,堅持這些就是王錫坤的工作態度。他說他收購了一座從他父親手中製作的鼓,使用已經超過六十年,可是聲音卻越來越純。一般的鼓可能用沒幾年就會壞掉,可是一座好的鼓卻可以使用超過六十年,這是他從父親學來的製鼓態度。

王錫坤表示,當你用越做越好的態度來作鼓,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喜歡這個傳統手工藝術行業,除了把鼓作好以外,王錫坤說要懂得創新。一般需要用到鼓的大部分是是廟、佛寺以及打擊樂團,現在則有音樂醫療用的SPA和把鼓當成藝術收藏,他說做傳統手工藝術就是要會創新,除了把鼓作得好以外,美觀也是很重要。因為自己也喜歡看一些古文物,從中學習靈感,把這些靈感發揮到作鼓的部份。

今年十月份,响仁和新進一位有心從事製鼓事業的年輕人叫莊詠埈,王錫坤表示將以把自己做事的態度傳給年輕一輩,做鼓是需要時間磨練,好好學一定學得會。最重要的是,堅持做好鼓的態度。莊詠埈說剛開始學的時候,如果第一個步驟錯了,王師傅會叫他再重來,直到正確了才能進行下一個動作,從這裡可以學習到王錫坤要求正確的做事態度。莊詠竣說,傳統藝術需要有年輕人來傳承,雖然大家對傳統藝術不熟悉,但是總要有人來傳承。

生態文史導覽 帶領民眾關懷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新莊社區大學於本月舉辦「溼地與水源頭的對話」活動,邀請關懷水資源及對河川生態有興趣的社區大學學員及民眾,參觀五股溼地及進行大溪的生態與文史導覽,參與者不僅讚嘆導覽老師的精采解說,也讚嘆五股溼地的豐富生態。

新莊社大主任秘書廖秀春說,新莊社大每年都會舉辦公民論壇,對於生態議題舉辦研討會,此次公民論壇針對河川議題,舉辦了多場關於如何管理河川流域、防治水污染的座談會。然而,光是舉辦座談會似乎少了親身體會的真實感,所以在公民論壇後,新莊社大就興起了此次舉辦帶領社區民眾認識自己社區附近河川及濕地活動的想法,且受到新莊市公所的部分經費補助,這次活動才得以順利成行。

十二月十日當天參與的有新莊社大學員及其眷屬、志工、社區民眾,年齡從國中到四、五十歲都有。廖秀春說,活動當天行程原定為在新莊社大集合後,首先到新海橋人工溼地參觀,但因車輛無法進入,所以行程取消,改為在車上觀賞台北縣政府提供關於新海橋溼地介紹影片。廖秀春說,也正因為如此,讓他們在接下來的五股溼地的行程中有相當充裕的時間參訪。

同樣也參與活動的新莊社大學務組員錢曉珊說,到達五股溼地時,雖然當時天氣有點冷而且也下了點雨,但剛好遇到河水退潮,所以沿路棲息的水鳥很多以及數量密集龐大的招潮蟹,導覽老師不但讓他們使用望遠鏡觀察得更加清楚,並且也提供了許多溼地生態的知識,濕地生態豐富度在地球上僅次於熱帶雨林,但台灣沒有熱帶雨林,濕地更承擔起維護台灣豐富生態的重要功能。

到了下午,至大溪進行生態及文史導覽行程,先至大慶洞口集合,再到武嶺橋下觀察河床與生態,接著參觀老街。廖秀春表示:「導覽老師稱讚我們這次參與活動的學員素質很高,不像之前幾次他帶的參與活動人員都會吵著要採購名產、紀念品。因為這次參與的學員裡有些是受過生態及文史課程培訓的志工,所以素質較好。」

錢曉珊說,以前總覺得到大溪無非就是要採買名產「大溪豆干」或紀念品等,但走進大溪的老街,導覽老師努力解說老街的過去,每棟建築、每塊牌坊及每塊磚都有它的故事,參與者都很專心聽講,讓她覺得原來到大溪遊覽不一定要當採購團。

廖秀春表示,一般人聽到水鳥、招潮蟹等生物都會想到淡水河口,但其實五股溼地的生態豐富度及密度是比淡水還要高的,所以若民眾想要參觀溼地生態都可到五股溼地,而不必跑到淡水。廖秀春說,經過這次活動之後,引起了一些參與學員的興趣,有人希望能夠再到溼地參觀,甚至願意部分自費,表示這是一次寓教於樂的活動。

2005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讓藝術吵上街 《吵》藝術節開跑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由台北市都會創意園區推動協會主辦,以「藝術圍城」、希望把藝術帶到台北市每一角落的概念為主題的《吵》藝術節,十二月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台北市信義區華納威秀行人道區舉行,這次《吵》藝術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一些街頭表演者,提供一個户外表演場地,讓不論是民眾較少接觸的非洲鼓表演,或安靜的街頭默劇表演,都有一個地方發揮所長。

「我們一直希望有一塊場地讓街頭表演者很自由地演。」這次《吵》藝術節企劃執行洪凱貞說。在國外很多地方街頭藝人都可以在很自由、沒有管制的狀態下,於街頭表演。洪凱貞說,在台灣,表演者要在街頭演出必須領有街頭藝人執照,舉辦《吵》藝術節,就是希望街在嚴謹的頭表演法規下,讓熱愛表演的人有更多演出機會。

她又補充,透過這次的《吵》藝術節,希望民眾對表演藝術有不一樣的看法,「不是只有在戲劇院、小巨蛋裡的表演才叫表演。」洪凱貞說。她說,這一次《吵》藝術節選擇在華納威秀舉行,主要是因為那裡是民眾的逛街熱點,人群比較集中,自然能讓更多人接觸到街頭表演,而且就是因為民眾只要逛街便可欣賞表演,洪凱貞說:「表演藝術其實可以和生活很貼近。」

另外,用「吵」這個字來為藝術節命名,洪凱貞說是因為要表現出將藝術大放異彩的意思。她說,在很多人心目中,藝術的形象都是偏向安靜,但其實藝術也有活潑的,在《吵》藝術節中不少都是有趣的街頭表演,所以用「吵」這個字形容,正好帶出藝術表演生動的一面,也喻意將藝術帶到每一角落,「吵」上街頭。

而除了街頭表演外,這次《吵》藝術節也展出不少裝置藝術及錄像作品,例如民眾可觀看由數位錄像藝術家在「吵」的主題下,各創作六十秒的短片,在不到一分鐘的錄像創作裡,展現藝術家對「吵」的不同感覺詮釋。另外,又可看看由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教授顏忠賢設計的「吵壇」,這個裝置藝術以竹子搭建而成,民眾可以拍打竹器而發出不同聲音,各種有趣的裝置藝術,提供民眾一個與藝術互動的機會。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 」的黃亭瑋,在《吵》藝術節中演出街頭劇《賣火柴的小女孩》,描述在世界很多不平等事情發生,加上衝突不斷的環境下,一個在街頭賣火柴的女孩的故事,內容主要是圍繞女孩對世界上的混亂作出的心情流露。黃亭瑋說,希望帶出一個訊息,就是世界上有很多事不如人意,但都該勇敢面對。對於在《吵》藝術節表演的感覺,黃亭瑋說很高興提供了一個場地讓她表演,一些在街頭表演的未知因素,如觀眾、場地環境等,都給她一種在劇場沒有的感覺。

延伸閱讀:

《吵》藝術節官網

2005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紀曉君 唱出南王之歌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原住民歌手紀曉君出身於台東卑南族南王部落,從小紀曉君就受到祖母的影響喜歡唱歌,在因緣際會下由音樂製作人鄭任捷發掘,紀曉君便發了原住民演唱專輯《野火春風》,在一九九九獲得金曲獎流行音樂最佳女演唱人,從此大家開始認識紀曉君這位原住民歌歌手。

紀曉君的助理、同時也是紀曉君的阿姨李培秀說,紀曉君從小就喜歡哼哼唱唱,而紀曉君的祖母在每年的豐年祭就是擔任演唱的角色。祖母教導紀曉君唱傳統原住民的歌,且對發音咬字、聲調韻律都非常講究,因此訓練出紀曉君的好歌喉。

在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所舉辦的民族風音樂節演唱會中,紀曉君演唱傳統原住民的歌,包括以前原住民在打獵時所傳唱的一首古老的歌謠─《鋤草歌》、卑南族在豐年祭時慶祝成年禮所唱的《少年之歌》和《搖電話鈴》。

《搖電話鈴》的故事來源則為日據時代一位原住民少女愛上日本兵的故事。紀曉君在演唱這首歌時說,電話在以前是原住民的心靈窗口,她說在她小時候有一次祖母到台北工作,必須透過電話或者錄音機來聯絡,有一次紀曉君對著電話裡的祖母說很想念她,在台北的祖母聽到了紀曉君的聲音,便忍不住思念之苦丟下台北的工作回到台東,從此就再也沒有到台北工作了。

李培秀說,紀曉君堅持用原住民的語言來唱歌,因為她的歌要代表原住民的歌、代表南王部落,在每一場演出中以渾厚嘹亮的歌嗓唱出。紀曉君跟祖母感情很深,對南王部落更有一份很深的情感。

目前在台北工作的紀曉君,心裡還是掛念著南王部落,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所舉辦的豐年祭,紀曉君都很想回去,因為南王部落的家人都期待她回去唱歌。李培秀說,當紀曉君回南王部落的時候,家鄉裡的小孩都帶著高興的心情,圍著紀曉君聽她唱歌。

夢幻湖陸化 威脅保育類台灣水韭

Zizitmf 【廖育寬報導】夢幻湖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最具代表性的水生植物區,周邊林相由柳杉木及芒草組成,這裡生長著約十餘種水生植物,最受人注目的則莫過於水生蕨類-台灣水韭,它是台灣特有植物,全世界也只在夢幻湖看得到。

陽明山國家公園夢幻湖生態研究員謝敏忠說:「台灣水韭是水韭科植物在世界上緯度最南的區域,在學術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也因此更顯珍貴。」

謝敏忠表示,水韭是一種水生蕨類,全世界約有七十多種,大部分生長在北半球的溫帶溼地。陽明山夢幻湖水韭的由來,極可能是北方水韭的孢子黏附在候鳥身上,當這些水鳥南下來台度冬,便一併帶來水韭的孢子。他說:「因為陽明山區的氣溫較低,而且只有夢幻湖沒有受到硫磺泉水入侵,適合水韭的生長,於是便演化出今天的『台灣水韭』。」

但近年來陽明山夢幻湖已在自然陸化的過程中逐漸乾涸,連帶造成國寶級植物台灣水韭面臨最嚴重的生存危機。謝敏忠說:「目前僅剩湖心直徑約兩公尺的圓形區域有台灣水韭自然生長,情況相當危急。」夢幻湖地質研究員張秋鵬表示,可能是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岩盤錯動,形成地下出水口,加速湖水流失,使夢幻湖迅速縮小。

張秋鵬說︰「夢幻湖自然演化為陸地也是遲早問題。但我們也在竹子湖旁的沼澤發現新的台灣水韭群。」他指出,公園管理局原本決定要將此沼澤地開發成停車場,供遊客停車。但在發現此地有台灣水韭與台灣原生烏龜材棺龜、台北樹蛙、艾氏樹蛙、中國樹蟾……等繁多生物後,公園管理局便取消此計畫,以維護生態。

對於陽明山公園管理局的應變措施,遊客劉曉玫說:「蓋停車場有其必要性,但我們更應尊重生存於該地的原生物。」她表示,一塊沼澤地的消失,也許短時間而言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但長期而言,沼澤地一塊塊的消失卻是生態系中可怕的一件事。

張秋鵬也提醒遊客,垃圾千萬要記得帶走,他說:「誰希望自己家中堆滿了垃圾,國家公園的生物也一樣。」而若是看見民眾任意捕捉、採集國家公園內的動、植物,請撥檢舉專線:〈02〉2861-3530

2005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咱兜在十四張 劉氏地方志紀錄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由台北縣文史學會理事長夏聖禮編導的「咱兜在十四張」,是大坪林劉氏家族的地方志紀錄,影片中闡述了劉家人與百年建築三落厝間的歷史淵源,以及當台北縣政府有意將三落厝開發成都市計畫區時,劉家後代對政府徵收三落厝土地的看法。

十四張位於新店市民生路一帶,是新店開發重點區大坪林中唯一的農業保留區。夏聖禮表示,一九九九年,當他得知台北縣政府有計畫徵收位於十四張的三落厝,以配合都市重建計畫時,他便實地探訪此地,探究自清朝即遺留下來的百年建築三落厝,對台灣人民的歷史意義。夏聖禮說,雖然影片的拍攝只到二○○二年,但三落厝的事件,事實上還持續進行著,甚至在今年起了更大的變化,因為台北縣政府已於二○○五年五月份公告,將變更新店都市計畫,配合捷運系統環狀線的開發,使十四張部分區域成為捷運系統用地,一旦確定,未來三落厝將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屬於四合院建築的三落厝,是清朝文人劉廷玉的故居。劉廷玉的後代在日據時期,搬往景美居住,反而是其兄弟劉廷藩的後代住在三落厝。一九七○年代,三落厝裡住了約兩百多位劉家後代,但是至今卻只剩下三戶,分別是劉新進、劉新平和劉黎枝。影片中訪問了劉家子孫對三落厝是否要保留的兩極態度,贊成拆除的劉新泰和劉新鴻認為,現在的三落厝只是個破舊的房屋,無族人願意花錢整修,而且大多數的族人都選擇搬遷,土地已無留下的必要,還不如將它變賣。但另一位後人劉新吉則贊成保留三落厝,他說,三落厝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資產,族人應有慎終追遠的觀念。

然而三落厝究竟有無留下的必要呢?影片中訪談了一些建築學家與考古學家,他們的說法是,三落厝具有百年以上的珍貴歷史,當然須視為古蹟保存。而且從三落厝的建築石材如燕子磚,和自唐朝流傳下來,在脊柱上漆以黑漆的手法,這些都是無法在現代建築中看到的。

三落厝後人劉玉燕感嘆,在她爸爸那一代族人間都還有聯繫,但是到她這一代,大家真的不相往來,而她自己也是在夏聖禮打電話採訪她時,她才知道三落厝背後的歷史意義。她強調,保留三落厝是所有劉家後代的責任,但是劉家子孫卻有不少人贊成將土地變賣,以換取金錢,因此若要保留三落厝,必須要先出錢補償這些人的損失。

夏聖禮認為,在他長期地拍攝下,他發現最大的問題不是在公家機關,而是劉家人的立場,持有大多數土地權份的人,不是贊成變賣土地,就是採取觀望態度,而持份少的人,也沒有站出來表達想要保留三落厝的立場。他有感於台灣的許多古厝,常在政府未審慎考量下,就被拆除,因此才想藉由紀錄片,讓三落厝的故事有更多民眾知道。此外,他也提出,即使三落厝面臨非拆不可的命運,政府也該列冊清查,紀錄下哪些是具有保存價值的瓦片或文物,未來在拆除時,才能使它們避免遭受破壞。

2005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東華社區 打造市內桃花源

【生命力記者陳姿婷報導】位於台北市北投區的東華社區,是傍著唭哩岸山的山腳所發展出來的小型聚落,歷史圳道八仙圳亦流經於此。由於社區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居民逐漸發展出自然的生態型社區,除了自發性地共同守護八仙圳之外,亦對社區周邊的動植物做詳盡的紀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麗妙說,東華社區將要成為一個「蝴蝶生態社區」。

八仙圳為唭哩岸地區主要的農田灌溉河川,其源於天母磺溪,流經榮總、東華里等地,是關渡平原最主要的灌溉水源,具有歷史及農業價值,還肩負起防洪的責任。然而卻因為先天設計不足及人為的破壞,八仙圳逐漸變成家庭污水排放的場所,平時髒亂惡臭,影響社區居住品質。

有鑑於此,東華社區居民舉辦「八仙圳整治工作坊」,邀集社區居民及專家學者,對於八仙圳的整治計畫提出看法,協會還把大家的對話、意見製作成冊,發送給每一位社區居民。除此之外,社區居民自發性地組織一個「河川巡守隊」,平時人員輪流巡視河川,並做水質監測,若發現有人隨意傾倒垃圾或廢水,就會立刻通知環保署,請他們來開罰。

「像之前我們就有抓到牛肉麵店的,把一包包的垃圾倒到河川中,結果我們就比對餐盒和養樂多瓶,終於抓到了兇手。」陳麗妙說河川巡守隊還有和大學做結合,請老師來上課,教導社區居民水質環保一些相關知識,還加入了河川守護聯盟的行列。問到社區為何會想要守護八仙圳,陳麗妙毫不猶豫地說:「因為它就是我們的河川呀!河流就像是我們的血脈,散佈在全身各處!」陳麗妙還當下捲起袖子,說著八仙圳對於他們來說,就如同血管一樣的重要。

除了整治、守護八仙圳之外,社區居民還為鄰近社區的唭哩岸山和軍艦巖的植物做紀錄,陳麗妙表示,居民由老師帶領之下,一步一步地把這兩座山的植物做詳盡的紀錄,協會還借了好幾本植物圖鑑,對照其特徵和中英文學名,好一一紀錄下來。陳麗妙說,目前走山紀錄植物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了,接下來他們要把紀錄到的東西,全部集結成冊,讓在地的居民都能認識在地的植物。

東華社區目前正努力種植植物和繁衍蝴蝶,為來期望能打造一個「蝴蝶生態社區」,讓社區裡處處是綠色植物,處處有蝴蝶在飛舞。社區近來還舉辦了「社區綠美化創意競賽」,就是讓社區居民發揮自己的創意,運用植株、盆栽,打造屬於自己的綠色家園。

「我感覺說很多東西你要運用在地的力量,你沒有辦法靠外面的人來幫忙,因為在地的才會有感情,一定要讓居民認識這個社區,愛護這個社區,進而去維護、疼惜這個社區。」陳麗妙說,做社區是在做一個理想,理想是要一直持續不斷去做的,不管有沒有政府的補助,不管有沒有其他人的幫忙,東華社區居民的理想就是營造一個「生態社區」,而他們現在,就在努力朝著理想邁進。


台北市北投區東華社區發展協會

辦公室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致遠三路158號2樓

聯絡電話:(02)2822-9274

2005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古蹟再創造 台北故事的百年記憶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台北故事館是文化局設立的藝文中心,館內設有展覽廳、生活小藝坊、故事茶坊等,並且定期舉辦講座會,像每月在故事茶坊舉辦的「繆思的星期五文學沙龍」,就是希望邀請許多文人雅士來這裡以文會友,如余光中、幾米等,以提供一個藝文交流的休閒空間;還有搭配展覽主題而推出講座活動,如故事開講系列的「養生茶道」。另外為了明年十一月要舉辦的世界古蹟展,台北故事館也籌辦了一系列的活動,像「我最愛的古蹟」作文比賽。企劃部推廣組組長闕文彬說:「台北故事館就是古蹟再生利用的代言人。」

進到台北故事館,推開圓柱圍繞的大門,是一面赭色透明的牆,這裡原是茶商陳朝駿先生於一九一三年在圓山的基隆河畔修建而成,是台灣僅有的英國都鐸式的建築風格;都鐸式建築是英國都鐸王朝時期的建築特色,紅磚砌牆底,木造外牆,壁體外部塗白灰泥,而屋簷下方用垂直及水平木條拼貼裝飾壁面,並塗以藍白相間的顏色。

文化局鑒於老房子的歷史,想藉由成立台北故事館帶出台北城近一世紀的變遷,也希望透過推廣活動讓大家能了解前人的生活。從十月二十九日到明年二月十九日展出的先人養生保健系列,就是希望透過由大眾親自參與養生活動,讓大家了解先人的智慧;如養生源「我的一句話養生祕訣」徵文活動,讓民眾說出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分享;還有「養生工坊」,讓大家自己DIY動手學習前人的養生保健品,如藥草薰香、面膜、養生年菜等,住在士林的張先生說:「這裡的活動讓我更了解保健的知識了。」

故事館目前最大的計畫就是明年的世界古蹟展,闕文彬表示,希望藉由這次的活動將台灣的古蹟介紹給國外知道,也讓更多的人認識台灣早期的建築特色;另外台北故事館推出了一系列的講座與活動來搭配這次的活動,像「我最愛的古蹟」作文比賽,讓民眾直接書寫自己印象最深的古蹟,使更多人參與這次的古蹟展。

台北故事館希望將老台北的變遷與先人的習俗透過這棟將近一世紀的老房子展現出來,並致力於藝文中心的推廣,不管是透過展覽、座談會還是講座,都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文化交流的空間。闕文彬希望,台北故事館不僅是前人記憶的流傳,更是大家心目中的藝文發源地。

延伸閱讀:

台北故事館

劉庸之工運心、工運情

【生命力記者王亭捷報導】「勞工就要像自家格言『黎明即起,酒掃庭除……』那般,做好基本勞務,一切行為以『責任』和『榮譽』為圭臬」全國自主勞工聯盟會長劉庸以堅定地神情訴說著。

一九八八年劉庸任職於大同公司板橋廠,在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位好管閒事、充滿俠義精神的人,適時板橋廠正要籌備工會,劉庸在同事的邀約下,不顧父母的反對,擔任工會幹事,踏上工會、工運的這條不歸路。

「碰工會的事就像跟老闆作對一樣,父母當然很反對。當時母親一聽到我要參加工會,馬上就氣暈了,即便十八年後的現在,他們還是不希望我從事工會。其實他們知道發展工會是對的,但就是無法接受自己兒子插手工會的事」劉庸笑笑地回答。

劉庸表示,從事工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不但必須忍受經濟上的匱乏,有時還得面對家庭成員不諒解。他說「以我個人為例,在三峽工會成立後,身為幹部的我,得出席參加工會會議,當時資方便以曠職論處。所以有長達二年的時間,月薪不到九千元。還好當時孤家寡人一個,加上以往所存的積蓄,省吃儉用也就過去了。」

不過這還不是劉庸最慘的情況。他表示「後來我被資方以『熱衷工運、有損公司聲譽』為由開除,在跟公司打官司的那段期間,只能坐吃山空,最後還是得靠父母和兄弟姊妹的金援。」因為過去那段辛苦的歲月,讓劉庸特別能體會新興幹部的苦境。對於某些幹部家人的反對聲浪,劉庸也會親自登門拜訪解釋。

如果有勞工對工會事務有興趣,劉庸會希望能同時讓當事人與其另一半了解工會在做些什麼。「當然,拜訪對方時被掃地出門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還是有些幹部會因為家庭因素而選擇離開工會。」劉庸苦笑地表示。

劉庸說,十多年來工運界有許多令人感動的事,例如顏坤泉老前輩執著於工運的精神令人動容。八○年代顏坤泉為南亞塑膠員工,因組工會被老闆王永慶開除,曾經因為協助高雄加工出口區的安強公司員工處理勞資糾紛而被法院判刑,但他還是輟而不斷,持續參與工運而不放棄,至今仍活耀於工運界。

相較於顏坤泉對工運的堅持,劉庸說,近年來有許多工運領袖參與政治,擔任政府官員或民意代表,卻忘記過去投身工運的理想和抱負,在權力中迷失了方向,終至晚節不保。

「就是因為他們對於階級覺醒還不夠,無法真正認同勞工的身分,導致其意志力不堅,才會出現『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的現象,這是大家必須引以為戒的。」劉庸遺憾地表示。劉庸強調,目前工會最重要的是對幹部們進行思想上的啟發,使其拋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以做工為榮。唯有經過這般自我肯定的過程,幹部們才會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會依附他人的意見。

鄭村棋 工運才正要開始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王亭捷報導】鄭村棋,參與秋鬥十多年的資深工運人士。年輕時就參加黨外運動,後來受到留學海外的太太夏林清影響,對勞工議題產生興趣。一九八八年組織「工廠小組」,透過張老師生命線在苗栗頭份的永安塑膠廠擔任輔導員,開始接觸勞工。不久,美麗島事件爆發,鄭村棋對政府嚴厲地箝制人民自由感到失望,便出國唸書。

「留學期間我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黨外運動時期所爭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民主,還有工農階級的問題。摸索的過程中,對工農運動倍感肯定,回國後便堅持要走工運這條路。」鄭村棋表示。

一九八八年苗栗客運罷工案的爆發和對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不滿,工會、工運團體組成二法一案行動委員會,並號召萬人上街抗議政府在勞工政策上缺失,鄭村棋便擔任此次遊行活動的指揮,往後便致力於秋鬥的規劃,與秋鬥結下不解之緣。

「我因為有多年群眾運動的經驗,就跑去參加二法一案遊行的指揮特訓。遊行當天我就拿著麥克風、站在指揮車上,從頭講到尾。」鄭村棋說。

鄭村棋表示,早期勞工對鬥爭動力不足,所以秋鬥必須依據單一具體的個案,也就是受害者取向和爭工作福利的議題進行鬥爭,才能喚起工人上街抗爭。而各團體間對於統獨意識的差別,只能針對共同的勞工議題進行合作,而秋鬥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著。

例如一九八八年的二法一案大遊行,苗客罷工案便是個引爆點,藉由此案顯現出勞工法律的不被落實,成為各工會、工運團體要求政府改善的重點。

鄭村棋說,從國民黨專政時期到現在民主自由化社會,勞工就經濟取向的鬥爭已達一定程度,例如加班費、年終獎金、大量解雇條例和關廠法等的爭取。秋鬥必須走向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勞工必須認清自己是工人階級,具備階級意識。

「當經濟條件的鬥爭已達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須上升到推翻整個社會體制,可是工人的認知卻還不到那裡。但我們又不願意等待,所以近年來我們開始不走議題和受害者取向,而是希望參與秋鬥者是立場鮮明、對階級問題有清楚認識的人,而不是那些因為個別問題受害,期望藉由短期的抗爭解決自己的問題後,再重回體制者。」鄭村棋表示。

近年來由於產業大量外移等因素,參與秋鬥的人數有日漸減少之趨勢,面對外界評論台灣工運處於低迷期之說,鄭村棋則有不同的見解。

「現在才真正要開始!嚴格地說,以往以受害者為取向的那種方式,只能說是『工會運動』,即勞工藉由工會組織,向資方或政府爭取福利,那就像是勞工運動的暖身,現在才是工運具階級意識的開始。」鄭村棋說。

鄭村棋表示,隨著目前社會矛盾的不斷增強,例如前些日子連教師都走上街頭,要求組工會,所以所有的受雇者將漸漸地了解彼此都是站在同一條船上,所以工運的時代正要來臨。

從秋鬥看台灣工運的發展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王亭捷報導】今年年底,工運界一大盛會─秋鬥,在中正紀念堂展開,此次秋鬥主題定為「斷黑金、還我錢!人民火大行動」,並藉由康康舞、行動劇和黑手那卡西的演出,突顯反財團治國、反官商勾結、反藍綠貪污等訴求,延續著秋鬥十多年來反應勞工心聲的傳統。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社會氣氛由原先受政治嚴密監控轉向自由化,台灣自主工會蓬勃發展,開始向政府爭取加班費、年終獎金等福利,卻因工會法的限制和勞基法的不落實,導致權益不彰。

「戒嚴時期雖然有勞動法,但卻無法實施,所以解嚴代表法律應該要被落實。但有鑑於當時勞工並未有例如總工會、或是類似國外的工黨這樣的組織去推動法令的落實,所以必須藉由具體的受害者案件或工人間共同利益追求來達成,而秋鬥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形成。」工委會總幹事賴香玲表示。

雖然「秋鬥」這個名詞原始於日本的工運,但在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的「工人守法該死」大遊行之後,「秋鬥」便成為台灣工運自己的「秋鬥」。

一九八八年七月苗栗客運爆發勞資糾紛,員工以罷工抵制資方,反遭雇主解雇,史稱「苗客罷工案」。為此,工運團體與自主工會的幹部組成「二法一案行動委員會」(工會法、勞基法和苗客罷工案),並舉辦萬人集體上街遊行活動,表達反對惡法和聲援苗栗客運的訴求。這是第一次眾多工運和工會團體集結力量,挑戰政府體制,而秋鬥便濫觴於此。

一九九二年六月基隆客運引發勞資爭議,工會決議罷工,並在官方介入仲裁後,依法停止已進行十八天的合法罷工行動。不料,資方卻違法,強行解雇罷工者,員工不滿之心高漲,以「開車自救」自行復工的方式,欲迫使資方收回解雇令。最後,工會常務理事王耀梓被以「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

為此,工運團體依循四年前的合作模式,成立「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針對勞委會版的勞基法、工會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提出工人版的意見,並在十一月十二日舉辦「工人守法該死」大遊行,以基客罷工案為例,說明人民的公僕─警察是站在資方立場,打擊守法勞工。

「後來工人發現原先所要求的法律落實,對勞方根本沒有確切的保障,所以產生修法的訴求。又因為當時的許多勞工法都是幾十年前設立的,已不符現在的需求,所以有了立法的想像,而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依此改名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簡稱「工委會」),成為主導秋鬥的重要組織。」賴香玲表示。

工委會成員來自各方團體,彼此間並無上下級的關係,僅就共同有興趣的勞工話題合作,即所謂「議題」式的合作。此後工委會便仿效日本的「春鬥」和「秋鬥」,每年選定某些議題,號召勞工上街,向政府表達其想法。

工委會顧問鄭村棋表示,一九九六年台灣因為產業結構的改變,導致大批工廠外移,失業潮隨之發生,秋鬥的議題就環繞在關廠失業上。不過,由於關廠失業的勞工失去生產單位,其抗爭力量隨著時間而消逝;再者,長期下來政府慢慢對於勞工所提出的要求不再讓步,工人得不到政府的承諾,便向政府妥協,其行動漸趨保守,參與秋鬥的人數也逐年減少。

對於參與秋鬥人數降低這個現象,長期參與工運的基層工會幹部林子文表示,失業率年年升高、工作機會銳減,導致勞工們只能猶如「即將溺死的人,緊緊抓住那根浮木」。勞工們,不敢怠忽現在的工作,更不敢對資方以及國家再有任何動作,目前守住自己的飯碗,能過一天是一天,是勞工們唯一能做的。參與秋鬥似乎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

賴香伶表示,二○○○年政黨輪替後,原本期待新政府會有一番新作為,卻看到執政黨在勞工每兩週工時為八十四小時的「八四工時法案」、勞動三法的修正(工會法、團體協約法和勞資爭議處理法)與勞退新制等政策上選擇向資方妥協,造成勞工權益受損。

「選前三黨候選人都簽了每週工時縮短為四十小時的『四○工時』承諾書,阿扁總統上台後,在院會表決時,三黨同時都跳票了。所以目前台灣勞工和民眾所面對的問題,並不是單單的政治和經濟問題,而是社會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階級的問題,而政黨輪替也剛好提供此議題思考的空間。」賴香伶說。

近年來秋鬥開始偏向「自覺」的議題。賴香伶表示,二○○三年工委會所推動的百萬廢票活動,其目的不只在表達對藍綠政黨的失望,更重要的是讓有投票權的人了解到,其不僅只有投票的義務,還有說不的權利,而這種權利也是對自我覺醒的一種表現。

林子文指出,統獨問題一直是工運團體合作的阻礙。工委會內部團體亦因政治理念的不同而分裂,例如屬於獨派的勞工陣線和屬於統派的勞動人權協會先後離開工委會。

今年秋鬥各團體喊出「掙脫藍綠、人民自覺!彼此對話,鬥陣拚活路!」。賴香伶表示,先讓勞工和社會大眾了解自身的權利,有此基礎後,工運才能繼續下去。林子文也說,未來希望能夠在國中落實勞工權益的教育,讓孩子把這樣的觀念帶回家裡。或許父母親忙著為家庭經濟奮鬥,無暇注意自己最切身的權益,那麼就讓孩子來灌輸他們這樣的觀念,也讓孩子以後進入職場時懂得爭取自己的權益。

2005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協助外籍家庭 融入台灣社會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在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與國泰慈善基金會舉辦的「親子共讀研習課程」裡,輔仁大學中文系二年級黃怡寧與社會學系四年級賴筱燁配合主辦單位的需要,給予外籍媽媽與孩子在互動遊戲、學習課程、各項活動上支援。除了增進了解外,她們也希望在協助外籍配偶家庭融入台灣社會上盡一份心力。

輔大中文系二年級黃怡寧表示,這學期選修輔大通識課程的「服務課程-人、愛心與服務藝術」,此課程要求至少有八小時的實地服務與體驗。由於對服務小朋友較有興趣,因此,她和另一位同學選擇的服務單位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經過服務單位安排,她們從十一月二日開始,每個星期三到新莊市恆毅幼稚園,在一個提供給外籍配偶家庭的「親子共讀研習課程」裡,提供各活動的協助。

她說,她已經去了兩次,並覺得活動非常有意義,主辦單位為了提供外籍媽媽給下一代較完善且符合台灣社會的教養,策劃了許多活動,讓媽媽們與孩子透過互動學習的過程,學習如何與學齡前子女分享故事,增進親子間的關係。她表示,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一個活動當中,外籍媽媽和孩子共同裝飾一個木框的鏡子,指導人員會指引外籍媽媽多與孩子互動,譬如問孩子們裝飾品的顏色、怎麼擺設比較好看、互相討論,以促進彼此溝通。

她說,雖然服務單位安排她的工作非常簡單,例如登記出席人數、派發歌詞或資料、排桌椅、攝影等,但透過幾天的接觸與相處,她對外籍媽媽有了更深的認識,也對她們有所改觀。在服務之前,她對外籍媽媽的刻板印象是穿著樸素、不會講國語而造成溝通障礙,但服務後,她發現並不盡然。她笑說:「第一天剛抵達那裡,我還誤以為有幾位是台灣人呢!」她說,透過一些肯定自己或表演的活動,她也看見一些外籍配偶都非常努力學習並勇於嘗試,這都讓她感到佩服與感動。

輔大社會學系四年級賴筱燁說,她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小朋友,服務範圍包括陪他們讀書、課業輔導、帶動唱歌跳舞等。她表示,有幾次她到一個外籍配偶家庭給予小朋友課業輔導,她發現他們家庭環境欠佳,這些生活條件造成小朋友向她反映他們經常被同學欺負、嘲笑。她說,真正接觸那些小孩後,她覺得他們其實都很乖巧,而且學習能力很快。

她表示,在服務期間,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外籍媽媽每次抱著她下半身癱瘓的大兒子上下樓梯,而小兒子不明事理地一直哭鬧要媽媽抱,讓那位媽媽非常無奈,也感嘆地說「大兒子一輩子就這樣」。在那個時候,一位社工就開導她,並建議她尋求一些福利單位的援助,以讓她孩子獲得治療或運用輔助器。她說,這讓她深刻體認到外籍配偶家庭是很需要社會關懷、資源與協助。她表示,目前雖然服務時數已達到八個小時,但是由於主辦單位嚴重缺乏志工,因此她將會繼續在那裡服務,直到學期末活動結束為止。

「服務課程-人、愛心與服務藝術」這門課於二○○二年開設。授課老師姜樂義表示,在當初開設這課程時,他剛好接下美化環境基金會執行長的職務,他的理想是希望藉著此服務課程和基金會的服務工作可以彼此結合,例如推動許多社區營造工作,或與身心障礙機構合作,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產業發展推廣。現在,這服務課程內容主要是邀請資深志工分享他們的服務經驗和認識值得服務的對象與機構團體。另外,他鼓勵學生以本身專業與創意來規劃與實地服務,並希望他們踏入社會後再接再厲。

漢聲文化館 文化傳揚的橋樑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漢聲文化館」是漢聲廣播電台每週六早上九點至十點的節目,主持人黃信麗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經,台灣文化為緯,透過傳統歌唱、戲曲、音樂、族群、繪畫、戲劇等面向的介紹,帶領聽眾參加一場豐富的文化饗宴。

「漢聲文化館」的前身是「漢聲樂府」,以戲曲、說唱等任何跟聲音有關的方面來呈現中華文化;大約五、六年前,黃信麗突然發現,節目單只環繞在「音樂」範圍上,會顯得太過狹隘,「本土文化中並不只音樂,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介紹、探究,」因此,轉而有了「漢聲文化館」這個企劃的構想。

「漢聲文化館」節目分為三個單元:「台灣聲情」、「文化饗宴〈美的饗宴〉」,及「人文情懷〈人文關懷〉」。黃信麗將自己的節目比喻成辦一場展覽,而每一個單元就好比是展示廳,「我很希望聽眾聽我的節目就像真的在參觀文化館一樣,每到一間展示廳,就會有不同的主題呈現給聽眾。」她甚至希望,每次和聽眾的互動,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譬如這次的「展覽」以山水畫為主題,那麼「台灣聲情」就是第一展示廳,在這個廳裡她會從台灣的山水畫出發,再去和其他地區山水畫的發展作連結,即使是大陸來的專家,也要先說說對台灣山水畫現況的了解為何?各方學者在這一階段相互溝通,互談理想與發展。

接著在第二展示廳當中,如果本週介紹文化性較強的、需要深入去了解其內涵的主題,便會放在「文化饗宴」;如果介紹偏向欣賞性質的主題,便會將之放在「美的饗宴」中。而第三展示廳「人文情懷」則是著眼於與聽眾的溝通部分,節目來賓會在這時間和聽眾分享自己的想法,暢談未來在自己領域上有何期許、有何發展空間;若是針對發表演出的訊息及演出方向的概念,則會放在「人文關懷」部分。

透過節目的引導,黃信麗希望聽眾能在短短一個小時之中,將過去對中華文化殘缺不全的記憶,慢慢拼湊完整,她表示:「希望透過我們節目中討論,大家能從這裡開始對文化有更多關注跟了解。」

另外,節目也會依當時比較熱門的話題來做節目規劃,像是崑曲「牡丹亭」近期正在台灣演出,她便配合時事製作關於崑曲花旦的介紹,節目內容包括崑曲工作者如何對崑曲做傳承發揚?崑曲到底有什麼好,可以流傳至今?學者專家為何願意投入這項研究?讓聽眾對崑曲有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

「漢聲文化館」以文化傳承為己任,舉凡國劇表演中選角方面、臉譜的畫法等,都可以透過具體說明來讓聽眾理解。民歌演唱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一環,所以節目中,黃信麗也會以不同角度去談以前年代跟現在,因為時代潮流的不同,對校園文化、歌唱文化的影響差異等等。

而在戲曲部分,歌仔戲在唱段方面有其傳統的曲調,像是七字調、都馬調等,透過一系列的介紹,讓聽眾自行體會因不同的曲調、演唱方式,所呈現出來不同的內涵和風貌。另外,將新編的曲調放在傳統歌仔戲當中會有什麼改變面貌?從戲曲需要上如何轉變運用?還有南管北管音樂發展史等,節目中都會帶聽眾去了解。

談到本土文化的部分,黃信麗表示有一陣子大家都很流行談論原住民文化,不過現在原住民文化熱潮比較淡卻了,而客家文化反而開始高漲起來,因此也有聽眾主動來電表示,希望她能在節目中介紹客家八音音樂,一種不管是一般廟會或婚喪喜慶都會用到的音樂。

聽眾林亞萱是從去年開始聽黃信麗的節目,她認為黃信麗的主持風格很有吸引力,會讓人想一直聽下去,而且內容也很多元化,她表示:「她的節目很符合時代潮流,不論是醫療方面、文化方面、或是戲曲方面的資訊都涉獵很廣,也會針對時事做一些比較深入的介紹討論。」


延伸閱讀:

漢聲廣播電台

與漢聲電台 同造「美好家園」

2005年12月24日 星期六

曲冰服務 體驗部落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因為想擁有不同的體驗、更接近了解原住民,因此輔仁大學數學系三年級廖啟峰與社會工作系一年級房貴女在輔大「服務課程I–人、愛心與服務藝術」中,選擇在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的曲冰部落服務。他們認為,遠離吵雜的都市,進入一個舒適寧靜的部落,並結識當地友善的居民與小孩,這一次服務更是一個享受且愉快的旅程。

輔大數學系三年級的廖啟峰表示,他從小就在南投長大,也跑遍當地許多地方,但就是沒有去過位於仁愛鄉萬豐村的曲冰部落,因此想乘著服務的機會到曲冰走一趟。他說,之前看了一些影片、資料介紹,以為曲冰是一個熱鬧的觀光區,去了之後才發現那裡人煙稀少,但卻是一個寧靜舒服的村莊。他表示,曲冰部落主要的居民是布農族,與其他台灣原住民相比,他覺得布農人比較害羞。

他說,去服務之前已打聽當地設有電腦教室,而且可以無線上網,因此他到那裡就教小朋友利用網路資源,例如登記信箱帳號、如何運用信箱、製作相簿、上傳編輯相片等。令他有點失望的是,當天肯來學習的小朋友很少,大概只有十位,而且有些電腦、滑鼠發生故障,導致許多時間浪費在這些狀況上。他說,讓他感到有趣的是,電腦課結束後,小朋友就好像小導遊一樣,帶他到村莊各處,一面散步,一面介紹景物。

輔大社會工作系一年級的房貴女表示,由於本身是韓國人,因此就有了教當地人做韓國壽司的想法。她說,當天來了六位的布農媽媽,她們以為只有日本才有壽司,因此對韓國壽司充滿好奇。她表示,剛剛開始她很緊張,因為媽媽們都很安靜,她不知道如何跟她們溝通,可是相處過後,大家有說有笑,氣氛也比較融洽。她說,媽媽們很快上手並稱讚韓國壽司非常美味,每位媽媽也做了一些成品帶回去與家人分享,這讓她感到非常滿足。

她說,雖然在曲冰的服務只有兩天一夜,非常短暫,也不能帶來什麼成效,但至少讓她體驗到部落生活,也看到一些存在的問題,譬如村子裡的道路缺乏維修、醫療設施短缺、教育水平偏低等。她表示,她看到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女生左手和左腳有缺陷,導致行動不方便,而且言語有障礙,後來聽當地居民說她從小就這樣,但父母親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她認為,其實台灣有許多社會福利機構可以協助那位女生,讓她從小就接受治療,只可惜當地居民卻缺乏這方面的資訊與資源。

輔大數學系三年級廖啟峰表示,經過這次服務,他也對曲冰部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說,許多內在因素造成部落發展緩慢,這包括曲冰年輕人大量外流、缺乏與外界交流的橋樑等。他也希望政府可以正視並關切部落的問題與原住民需求,以改善當地生活品質與知識水平。


延伸閱讀:
曲冰部落

2005年12月23日 星期五

臺藝大戲劇系公演 請你珍惜當下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到底人死後會到哪裡?會不會不捨得生前的一切?又有沒有因為生前不珍惜當下而後悔?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日間部三年級將公演名為《AFTER DEATH》的舞台劇,劇本改編自英國作家艾力克斯.席勒的小說《藍色的遠方》,描述因為一次交通意外去世的九歲男孩哈利,在死後路途上遇到的一切及感受。

故事描述主角哈利因為騎單車被車撞而喪命,死後要前往藍色遠方,在中途站卻心中念念不忘出事前和姐姐的爭吵。哈利臨出門前和姊姊發生過爭執,還對姊姊說:「哪天我死了,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姐姐竟然回他:「不,我不會,我會很高興的。」就是因為這樣成為了姊弟永不能彌補的痛,而哈利前往「天外天」前,最後的心願就是告訴姊姊,其實他很愛他,在劇中還描述哈利一一向他的家人、好友平靜的道別,只因為不想留下任何遺憾,而全劇就是在哈利後悔和姊姊發生爭執的背景下,描述那種不捨得生前一切人和事的難過。

「我們想讓觀眾知道該珍惜當下。」本劇兩位導演之一的許哲彬說。他說,這部舞台劇重點不在於生與死這樣嚴肅的議題上,只是透過描述哈利在死後後悔自己生前沒有把握機會好好的對待身邊的人,告訴觀眾珍惜的重要,不要輕易的去傷害彼此。許哲彬補充,選這個有關生命教育的議題,是因為有感現在社會上很多年青人因為一些事便自殺,所以希望透過這部舞台劇,為現今新一代貧乏的生命教育出一分力,帶出珍惜的訊息。在舞台的設計上,為了代表人生命的循環,特別把舞台設計成大樹的形狀。

「就像大樹,總有落葉的時候,但不久又長出新葉。」許哲彬說。他補充,大樹型舞台除了代表生命外,這樣的設計還能讓坐在樹幹兩側的觀眾更清楚的看劇,屆時加上不同的燈光效果及各式的道具,把哈利身處的死後世界最真實的呈現給觀眾。

這部舞台劇從行政策劃、編導組、公關宣傳到幕後工作人員及所有演員,全都是台藝大戲劇系日間部三年級學生。「我們全班四十人都是演員,在劇中都負責一個角色。」許哲彬說。他說,由於戲劇演出是一個團體工作,只要是班上的同學,每個人都應該參與,所以不論是導演或是幕後負責燈光的工作人員都要演出,務求讓每位同學都能體驗戲劇演出中團體合作的重要。此外,本劇比較特別的是由兩位導演同時執導,本劇另一位導演陳奕瀧坦言最初擔心可能會意見不合而影響整部劇,但由於互相交換意見,反而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們合作之後激發了火花。」陳奕瀧說。

在多達四十個角色的演員陣容中,導演為了配合主角哈利小男孩的形象,特別選了一位嬌小可愛的女生飾演哈利。「最難演的是一些男生的小動作。」飾演哈利的吳文瑄說。為了演像這個男生角色,吳文瑄說平時特別注意男生的動作,例如坐著和走路的姿勢,此外,為了了解十一、二歲小男孩的心境,還跟她弟弟看卡通。另一位飾演哈利在死後世界認識的小男孩亞瑟-主角之一的楊一嶙則說最難克服的是心理,因為要演小朋友必須以代入兒童的心理去演,這種心理轉變較難掌握,「例如小孩的眼神,說話的型態。」楊一嶙說。

這部舞台劇將於明年一月十日在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八角廳實驗劇場公演,有興趣的民眾不妨到現場欣賞這部充滿生命教育意義的舞台劇。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平烈浩的「7799-我在樂生院的日子」是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住在樂生療養院拍攝的紀錄片。其中包含了樂生院民的抗爭經過,像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樂生院民前進總統府的抗議行動,還有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質詢樂生療養院院長黃龍德,和行政院衛生署中部辦公室副主任李舜基,揭開了公家機關互踢皮球的片段。

民國六十二年出生於桃園的平烈浩(阿烈),目前就讀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他曾擔任過立報記者,在一年的工作生涯中,曾與青年樂生聯盟接觸,並報導過樂生相關新聞。此外,阿烈的爸爸從民國七○年代起即擔任樂生醫師,長達二十多年,小時候父親偶爾會帶著阿烈一起值班,因此在種種因緣際會之下,他於今年二、三月辭掉立報工作,擔任起樂生志工。

阿烈表示,他從小喜歡攝影,所以在樂生的主要工作是影像紀錄,現在只要學校沒課,一個禮拜會有兩、三天的時間在樂生幫忙。他表示,這部紀錄片事實上是由許多關心樂生的人一起紀錄下來的影片,而他除了拍攝外,還負責最後的後製工作。他說,由於樂生的抗爭活動一直持續進行著,所以現在仍在進行拍攝工作,這部紀錄片也會不斷地進行修改並加入新的片段。他希望能藉由影片讓大眾了解樂生院民抗爭的原因與經過,以獲得外界的支持與政府的重視,直到政府確定樂生院民不須搬遷後,他才會考慮離開。

影片中還談論到民國八十三年,中央政府曾撥款台幣十億元經費進行「樂生療養院整建計畫」,但這些錢卻非全部用來整修舊房舍,而是蓋了一個不適合院民居住的新醫療大樓。舉例來說,院民因身體行動不便,所以搭乘電梯時,常會因電梯門開關的時間過短,而夾在電梯中間。甚至新大樓僅四分之一空間供給院民居住,剩下的四分之三空間是未經立案申請的地區綜合醫院(迴龍醫院),未來有可能開放給外人使用,漠視了院民的權益。

其中最令阿烈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發生在今年八月二十三日,捷運工程開挖到樂生院內的納骨塔附近時,十多位院民立即趕往現場,不顧自身安危,用肉身抵抗工程的進行,還驚動警察出面,最後捷運局才讓步,不從此處開挖,而這些片段也都包含在這部紀錄片中。

就阿烈的了解,新院區成立後,醫療設施和志工團體的人力被拆散,現在的舊院區只剩下護士站,因此院民若要接受包紮等治療時,還須跑到新院區。而且新院區分成前後兩棟,搬遷的院民都住在後棟,前棟似乎有打算對外營業。此外,院民不想搬遷的原因和周遭的生態環境也有關,舊院區的環境清幽,四處都有大樹庇蔭,然而新院區的綠地規劃卻明顯不足。

阿烈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事,是先將舊院區保留下來,目前較可行的方案是將樂生療養院規劃為古蹟保留地,然而台北縣文化局長林泊佑,卻堅持以捷運工程為優先考量的原則下,遲遲不肯認可樂生有成為古蹟的條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樂生療養院的土地橫跨台北縣與桃園縣兩地,目前桃園縣文化局長謝小蘊,已鑑定樂生療養院有成為古蹟的必要性。

然而,看過影片的劉玉燕提出,一旦樂生療養院成為古蹟後,是否將供給一般民眾參觀,反而影響院民的生活品質?阿烈則說,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先設法將樂生保留下來,以後的問題政府和樂生院民還可再討論與規劃。

延伸閱讀: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2005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十二月二十一日下午,由醒新社樂生服務隊在輔大淨心堂舉辦了一場關於樂生療養院的近況說明會,現場請來了樂生療養院院民來和輔大學生分享在樂生的生活點滴,另外還邀請律師以及人權促進會會長前來說明樂生現況,以及面臨捷運局拆遷所遭遇到的空前危機。

活動一開始先由台南藝術大學平烈浩在今年所拍攝的一段影片作為開場,讓現場觀眾能對樂生院民的生活和居住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為捷運工程的施工,導致樂生療養院的舊院區面臨可能被拆除的命運,平烈浩用影像紀錄來和大家分享這一段時間樂生的變化。

「行政院衛生署樂生療養院」是台灣現今僅存的收容、治療痲瘋病(癩病)患者的公立機構。由於過去醫療不發達,使得癩病病患被誤解遭到合法孤立,除了被剝奪人權外,還得忍受污名。現在又面臨捷運局將拆遷舊院區,讓樂生院民唯一的生活環境也受到考驗,樂生服務隊隊長曾伊苓表示:「辦這個活動第一就是希望讓輔大學生更了解樂生院現在發生什麼事,第二就是如果有些學生來參加了這場活動,也想為伯伯們做一點事情,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去關懷服務他們。」

院民李天培也到輔大現身說法,訴說當年是如何被國民政府強迫住進樂生院、從入院治療到結婚生子的過程。他在一九四九年住進樂生院,這一住就是五十六年,現在已七十歲的李天培說,當時看到樂生院裡的石碑上寫著「以院為家」時,他就知道這一輩子可能很難再出去了,他曾經問過其他院民何時可以出院,有人告訴他:「如果想出院,只有從後山才可能出院了。」意思是從後山的火葬場,跟著火葬時的煙出院。

李天培說當時大家對癩病不了解,所以進入樂生院的人,全身都包得緊緊的,只露出一對眼睛,當時他的舅舅曾經來探過他時,同樣也非常害怕,出現過一次後便不曾再來過。

他接著說,醫療團隊每個星期看診兩次,但是其實作用不大,因為根本沒有藥可治。當時對痲瘋病最好的治療,便是注射一種叫做「大風止油」的藥物。但是要能接受這種治療得另外付錢,而且這種藥物只是針對皮膚病的治療,其他方面仍然無藥可醫治。

談到在樂生院中的生活,李天培說早期樂生院的生活很苦,大家都只吃得到死肉。他還記得有一次大家弄來一頭小牛屍體,將頭切下丟到垃圾桶,只吃身體的部分,但卻再過了一個多禮拜後,又有院民將小牛的頭從垃圾桶撿回來,又煮了大半鍋,再度吃了一個多禮拜,由此可見當時院民們生活的困苦。後期,院民們才開始自己種菜、養雞,學習自給自足。

正因為在樂生院生活很困苦,很多人無法忍受因而選擇自殺。李天培還曾親眼見過院民上吊自殺的情景,在這幾十餘載間各種人間慘況他都一一見證。後來政府慢慢開放樂生院民的自由,接觸到外界後,院民的生活情況才開始好轉。

這次因為捷運局要拆遷舊院區,所以另外興建了一棟醫療大樓,而當大樓蓋到第九樓時,李天培才發覺:「那棟大樓根本就不適合我們這些行動不便的人居住。」但是捷運已經開始部分動工,開挖了部分院區,「原先住在那塊院區上,也已結婚生子建立家庭的院民們,原本還能享受天倫之樂,現在個個真得是家破人亡。」他表示這真的是非常不人道的事情。

法律系的教授,同時也是台灣人權促進會的會長吳豪人,目前正積極推動立法,希望能為痲瘋病患去污名化。「這是我看過最悲慘的抵抗,」平均年齡七十五歲的院民們,任何一次動員抗爭,都非常辛苦。他表示即使今天沒有捷運的事,這些樂生院民在裡面仍然受到非常不公平的待遇。

吳豪人也提到日本關於漢生(癩病)病患的條例重點有三,第一個是恢復名譽,過去被污名化,所以必須由國家來道歉;第二是金錢補償,很難用其他的方法來賠償他們所受到的傷害;第三是老後照顧,政府要有某種程度上的照顧。「如果今天台灣相關法律能訂定的話,那受利的將不只是樂生院裡的三百人,而是散落在各地的漢生病患。」他認為在日本勝訴這件事情,會對未來樂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現為輔大醫學系二年級的李育賢表示,之所以會前來參加這場活動,是希望能了解這些過去因患病而被隔離的病患,在社會重新恢復其自由後,如何再次回到社會上的過程,他說,雖然活動中談的內容跟原本設想的不同,但是仍然很有收穫。



延伸閱讀:

樂生服務隊 服務樂融融

不當隔離癩病患者 擬向日本索賠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台灣漢生病友 對日勝訴

台灣民族舞團 跳出自己的舞步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台北民族舞團由資深舞蹈家蔡麗華於一九八八年創立,舞團演出作品特色,在於紮實的田野調查,包括鄒族舞蹈、車鼓、台灣傳統舞蹈、蘭嶼雅美族舞蹈的深入研究,並賦予傳統舞蹈新生命,二○○○年蔡麗華成立台灣樂舞文教基金會,致力於台灣漢族、原住民族及中華傳統舞蹈之研究、保存及推廣。

台灣民族舞團行政助理葉迦安表示,蔡麗華在學生時代曾到韓國演出,看見韓國對傳統文化的保存與推廣非常重視,回來台灣後便下定決心發揚台灣傳統舞蹈之美,深入台灣的民間廟會做出田野調查式蒐集台灣傳統舞蹈,包括車鼓、跳鼓、家將、婆姐、七響等台灣本土舞蹈,遍訪台灣老藝人,採集傳統舞步加以整理紀錄,並將這些傳統舞蹈的特徵編入舞蹈創作中。葉迦安說,蔡麗華早期的作品之一《慶神轎》即融入大量台灣傳統舞蹈,包括八家將的舞步、車鼓的表演形式加入民族舞蹈當中。

葉迦安說,蔡麗華自二○○○年積極推創新民族舞風,以一年演出新民族舞蹈、第二年演出傳統舞蹈的交替方式,引領台灣民族舞蹈創作新方向,培養台灣民族舞蹈新生代。如二○○一年的《異色蓮想》、二○○三年的《華漫》、二○○五年的《牡丹紅》屬新民族舞蹈,而二○○四年的《香火》則屬台灣傳統舞蹈。

新民族舞蹈為蔡麗華自國外學成歸國後,發覺文化一直在改變,因此在舞蹈的編排上加入了西方的舞步─芭雷與現代舞,並在服裝上改良成現代感的服飾,以傳統為依歸,但並非拘泥於傳統,而是在傳統的舞蹈形式中尋求嶄新地呈現,突破肢體空間、音樂、身心昇華的新民族詮釋。

在推廣方面,台灣民族舞團今年到華崗藝校、北安國中、中正高中等舉行校園巡迴教學,舞者張夢珍老師表示,由舞者上台表演車鼓、孔雀舞,老師在一旁教學的方式,帶領學生了解台灣民族舞蹈;十二月份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亦有開放課程讓民眾來學習。十二月十七日、十八日所舉行的《大直社區藝術節》,台灣民族舞團也加入推動社區藝術的文化,使得民族舞蹈在台灣有更多人來欣賞。

延伸閱讀:

台北民族舞團

2005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光點台北 照亮文化新視野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上的「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台北之家,是由台北市文化局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所經營,希望能發展成為以電影文化為主題的藝文空間。館內有專門播放國片或多元文化的光點電影院,並且固定在二樓的藝文廳舉辦講座與座談會;像搭配電影節而推出的「導演面對面座談」,就是希望透過專題演講及座談會的方式,提供與民眾最好的電影文化互動。

光點台北原是美國大使館的官邸,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修復;在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理事長兼導演侯孝賢與台北之家工作團隊規劃後,於二OO二年十一月十日正式開館。光點台北希望提供民眾有別於好萊塢的影片,體會更多的藝文饗宴;透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規劃出有特色、創意的影片,與各式活動,來培養屬於自己的影視觀點;像由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國民戲院」影展,今年就推出像「希臘電影大師專題:安哲羅普洛斯」、「葡萄牙電影大師─回顧歡.西薩.蒙太羅」、「台灣文學:女性影像」等主題影展,讓觀眾可以盡情欣賞各國電影的獨特文化。並且光點台北也藉由空間上的運用,來提供國內電影工作者以及相關文化事業創意人與民眾一個活動與交流的場所。

光點台北今年也搭配二OO五年的第七屆《台北電影節》,在館內的樓中庭舉辦《城市電影護照讀賣》和《台北電影節》策展人聞天主持的選片指南講座,住在附近的廖小姐說:「這是我期待好久的活動,終於可以一睹這些影片了」;光點之家也會在十二月三十日到明年一月十三日舉辦俄羅斯電影與文學影展,像二OO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到十二月二十三日推出的「哭泣的沙皇」就是俄羅斯列寧片廠近年來最重要的鉅作。

多功能藝文廳是光點台北與民眾最有互動的地方,不僅搭配正在播放的電影推出有關的影展,像「導演面對面座談」與「師徒學苑電影教育」等,還會舉辦各種文化座談會課程與民眾做交流,像是「搖滾世代二-獨立的天空」文化課程,就邀請了多位音樂人士來這裡與民眾分享搖滾文化,還有舉辦像鴉片戰爭DV短片比賽等來提供民眾一個影像的創意空間。

光點台北舉辦的座談會課程不僅有各種不同的議題,並且為了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洗禮,光點台北還結合公務人員終生學習計劃,以及教師研習計劃一起進行;並且希望能逐漸將二樓的藝文聽發展成為「光點講堂」,並且設計一系列的藝文學習課程,像導演與民眾對談與教學課程等。台北之家公關林小姐表示,希望大家能把這裡當成一個輕鬆的、好玩的、不一樣的,並且透過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精心策劃的各樣活動,讓光點台北成為未來台北文化的新據點!



延伸閱讀:

《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

北醫康輔社 將服務傳向各地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台北醫學大學服務社團之一的北醫康輔社,至今已發展至第二十八屆。每年寒暑假,都可以在偏遠地區的學校或部落看到他們服務的身影,副團長賴秋君說:「能夠將所學用來服務他們,關心他們,是我們感到最有意義的事。」

北醫康輔社成立起因源於一九七七年校方的一次露營活動,團長張豐圃說:「那時在三十二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主辦下,間接的促成社團成立的雛型。」在第一屆社長劉嘉為的帶領下,社員以「服務別人,成長自己」為宗旨,以實際的關懷行動深入各個角落。

身為校內服務社團之一,團長張豐圃表示,相較於另外兩社山服和基服而言,康輔社的重點仍是以服務為主,但在過程中會以辦活動團康的方式來互動交流。康輔在對校內的活動中,主要是參與幫助校內的大型活動,例如校慶、運動會等,張豐圃說:「我們也會協助參與校內社團評鑑的的評審,同時較有社團活動經驗的學長姐,也會受邀舉辦社團研習營。」

在校外的服務活動中,每年寒暑假的出隊服務活動為主要的重點,社員會到比較偏遠的地方國中小學進行服務活動,活動分成兩大主題─育樂營與醫療巡迴隊。今年寒假育樂營隊前往花蓮縣觀音國小,張豐圃表示,育樂營是以一、二年級的社員設計團康活動表演的方式與小孩互動,例如大地遊戲、土風舞晚會、營火晚會等。而三年級學長姐的醫療巡迴隊,則是會在不同區域大範圍的做醫療服務。近期巡迴隊則是到花蓮縣觀音里、高寮部落、長良里、松浦里地區照顧當地居民,副團長賴秋君說:「我們會為當地人量血壓、並請醫生和牙醫替當地居民服務。」

在這些偏遠地區的國中小朋友裡面中,有部分的學童是單親、或是隔代教養下成長的孩子,張豐圃認為,其實他們跟一般小孩子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看起來都很天真淳樸。「有時候晚上活動結束後會帶他們回家,到家裡才發現他們是隔代教養的孩子。」他們同樣的也受到都市化的影響,張豐圃說:「他們幾乎每個人家裡都有電腦,也很愛打棒球,但他們也同時保有自己原住民自己的文化。」

從參與康輔社到現在,社員始終以「服務別人,成長自己」為理念。對於社團本身與在外的出隊活動中所累積的經驗,賴秋君表示,加入社團到現在,她看到了現實社會中的縮影,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方法。張豐圃則強調:「我們每次的出隊活動,我都會要求所有隊員要以身作則,要給這些小朋友最好的行為典範。」

2005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媒體識讀中心 教大眾解讀媒體

【生命力記者江長斌】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媒體識讀推廣中心,致力於讓大眾正確地認識電視媒體,尤其是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因而開辦種子教師計畫,希望藉由提升老師們的媒體素養,讓兒童能正確地解讀媒體。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闕君倪說,財團法人電視文化研究基金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成立,有感於電視對於兒童的影響,努力提出建言,並出版刊物,致力提升閱聽人的電視環境,開辦種子教師營,種子教師就是由中心教導有關媒體方面的問題,或是如何解讀,然後由各個老師自由報名參加。而刊物像媒體識讀教育月刊是一年八期,寒暑假不出,裡面的內容是有關於媒體教育,何時開辦種子教師營,定期會送到各個國小的教務處或是圖書室。或是跟教育部、新聞局合作,像之前有舉辦「女性電影識讀」,就是教育部補助,跟社區大學和當地的影像中心合作。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種子教師負責人曾小姐說,這個中心還致力於培養種子教師,也就是設計課程,讓老師參與,提升老師們的媒體素養,從民國八十九年起,已培育五百多位,然後讓種子教師在校園裡擴散開來,逐步地讓兒童接觸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教育部在九十一年提出「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將師資的培育和進修列為重點工作,所以雖然參與的老師要付出額外的時間來上課和在學校教學,但還是許多人報名。教育師資是從社會各界,像是大學的教授或是實務工作者,對媒體有一定的認識和研究。

曾小姐也說種子教師可在此中心刊出自己的實際教案,然後會有一個專家提供意見,此中心也會提出需改進的地方和優點,像是有一組種子教師讓學生體驗同一新聞事件,在不同台的報導有何差異,或是照片遠近、取景的角度不同,是否也造成讓閱聽眾有不同的觀感。

闕君倪說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兒童從小就認識媒體,而一般人對媒體識讀、媒體素養有興趣的,也可至中心索取相關資料,因為除了兒童,任何人都應該具備此能力,讓台灣整體的電視環境品質上升,每位閱聽人也可以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去解讀媒體,進而解「毒」媒體。

2005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輔大原住民校友會 連結社會資源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輔大原住民校友會成立會場,這邊走的啦!」二○○五年十二月十二日,輔大焯炤館門口立著這樣的告示牌,原住民在校生所組成的社團努瑪社,穿著原住民的傳統服裝,接待回到學校的學長姊們。輔大傑出校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瓦歷斯.貝林表示,回來學校看到原住民的學弟學妹越來越多,「心情很好!」 

社會科學院院長李阿乙也出席了原住民校友會的成立大會,李阿乙表示,學校方面幫助原住民成立一個專屬的校友會是希望,「可以透過校友會,邀請校友回來,與學校同學做互動、跟他們經驗傳承。也讓畢業生有機會可以回饋母校。」而原住民校友這部份的業務也會歸入原住民服務中心。

過去輔仁大學沒有原住民校友會時,原住民校友的相關業務是由隸屬於社會科學院底下的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負責。輔大原住民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對象是原住民在校生,幫助原住民學生適應主流文化下的學習環境,提供心理輔導以及獎助學金的申請諮詢。

瓦歷斯.貝林表示,輔仁大學有原住民服務中心,變成校內同學的一個窗口。現在校友會執行校友業務也是原住民服務中心,「讓原住民服務中心做為連結校外的資訊與校內業務的機構。」也比較容易讓校外畢業生,得知校內的需求。

針對校友會能為原住民學生做什麼,目前擔任原住民服務性社團努瑪社指導老師簡鴻模說,「在學校原住民的經費方面我們當然希望校友會可以幫點忙。」社科院院長李阿乙說,成立校友會之後,可以募集獎學金幫助在校生,「也希望有成就的畢業生能過透過這個組織更有系統地幫助在校同學。」

校友會不只是一個讓校友回饋母校的管道,也能讓大學生回饋部落。簡鴻模表示,我們希望校內資源可以跟社會資源做連結,只有成立校友會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目前在原住民部落有很多社區總體營的案子在進行,簡鴻模說,而輔大剛好有很多原住民學生,「學校的原住民學生常常找不到可以回饋部落的管道,而校友有很多在從事部落工作。這兩個如果集合起來,那原住民大學生就可以為部落做點事。」

看到這麼多學長姊回來,努瑪社的幸自謙同學表示:「Very happy!」原住民服務中心統籌校內及校友的原住民事務,努瑪社的林同學說,「原住民服務中心,就像我們原住民學生在輔大的家一樣。」平常中午我們原住民學生,都會到原住民服務中心的辦公室一起吃飯,彼此交流生活上的經驗、聯絡感情。可是辦公室的空間太小了,常常大爆滿,希望學校可以給我們大一點的空間。

基隆河導覽隊 左岸單車趴趴走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由南港社區大學舉辦的基隆河左岸單車趴趴走活動於十二月十一日進行,參與人員由南港社大基隆河左岸導覽隊帶領,全體騎著單車,自基隆河六號水門到南港,過程中並由導覽隊隊員向參與人員介紹沿路的人文、生態景觀及環保事項,是一趟知性和充滿人文氣息的單車之旅。

這次活動主要是由於中山社區大學魅力河川社需要為社員安排戶外課程,便提出與南港社大基隆河左岸導覽隊的課程做結合的想法,由導覽隊為他們進行戶外課程,不過此次活動並非僅限中山社大魅力河川社社員參加,而是開放一般民眾也能夠參與,基隆河左岸導覽隊成員張錫塒說,參與者主要有中山社大學員、中山區公所健康中心成員、南港社大學員及家眷等,男女老幼皆有。

基隆河左岸路段由導覽隊分別設置數個站,各站並設站長,平時便對各站的人文、自然環境近況有所了解掌握,此次的單車活動在沿路過程中,就是由各站站長接力導覽,向參與人員介紹各站過去的人文歷史及未來的經濟建設與發展,分為塔悠路段、三張犁截水圳、八卦窯、葫蘆洲吊橋移植、坤元宮、台肥六廠、南港仔口等,各站以其在地的水利、交通工程、人文或經濟建設等命名之。

張錫塒說,當天雖然下了點雨,不過全體還是披著雨衣,一路沿著基隆河堤防邊行進,至坤元宮後才進入市區路段,全程歷時三個半小時。活動完成後,張錫塒說這次的活動帶領讓中山社大對他們表示佩服,在這次活動之前,導覽隊的隊員僅上過一次人文課程,一次生態課程,第三次便開始著手導覽工作,並且自行編寫導覽活動所需的講義。

導覽隊平時的工作是監控注意基隆河的情況,並帶領民眾了解、關懷河岸當地人文環境的變遷。比如他們曾拜訪過基隆河的南湖抽水站,了解該抽水站的泡沫污水處理情形。另外也舉辦過連續三週週末,對舊莊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進行人文傳承教育活動。張錫塒說,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能將了解自身人文環境的觀念向下紮根。而同樣也是導覽隊的成員並為坤元宮的站長林鳳春說,她平日擔任南港社大的愛心志工,其他人雖然各自有工作,但平時私底下會互相連絡,持續交流導覽隊的工作事務,有所謂的革命情感。

張錫塒表示,導覽隊未來的計劃有兩個,一個是向腳踏車廠商訂購腳踏車,鼓勵民眾藉著腳踏車沿著河岸運動,一邊親近河川,一邊了解河岸人文環境。另一個計劃是將基隆河左岸導覽隊的設站點擴增至下游的松山段及中山段,直到對整個基隆河左岸的環境了解。

2005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與漢聲電台 同造「美好家園」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漢聲廣播電台「美好家園」節目,於每週日下午四點到四點半播出,主持人賴怡廷說:「我希望可以帶動引導善良風俗,告訴聽眾朋友,台灣還是有很多美麗的地方,也有很多富有愛心、願意犧牲奉獻的朋友。」該節目為國語軍榮眷節目,為軍眷民介紹有何休閒旅遊行程安排,並邀訪各行各業的人,在節目中分享人生心路歷程,以及製作好人好事專題,讓大家了解軍眷民的生活型態。

「漢聲廣播電台」的前身「軍中廣播電台」,一九四九年隨政府遷台,一九八八年才更名為「漢聲廣播電台」,原本電台將聽眾群鎖定在軍榮眷民,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漸漸地開始製作一些適合全國民眾收聽的節目內容,藉由對軍眷民長期的認識,讓其他人能對軍眷民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美好家園」節目內容分別為「人物介紹」、「社區瞭望台」、及「與軍同樂」三個主題,每個月輪流播出。「人物介紹」為聽眾採訪不同行業的傑出人才,其努力奮鬥的生命故事;還有軍眷社區中值得學習的人物,也會在「社區瞭望台」中介紹給聽眾認識;而「與軍同樂」則是與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合作,配合季節每週介紹不同的旅遊行程,例如:武陵農場楓樹、福山植物園、台北茶葉博物館等,並提供軍眷民安排休閒活動的小撇步。

賴怡廷表示,目前仍有很多人並不了解軍旅生涯,認為軍中生活很嚴肅、很古板,「但是只要去接觸就會發現,其實軍眷民中的人都很優秀、多才多藝,而且他們的生活型態也在改變,有餘力的都會去服務社會、社區,或是做志工服務。」她曾經訪問過一個軍人,他的父母親在去年獲頒「銀髮志工」之殊榮,儘管他們都已經七、八十歲了,身體上也都開始有病痛,但卻還是很願意奉獻自己的力量,常常到不同的社區去服務,還有關懷弱勢團體。

「這幾年吹起一股復古風,越來越多人注重鄉土民俗;在這部分,我們也請到一些民俗技藝專家,介紹他們事蹟,幫助傳承他們的技藝文化。」賴怡廷說,她曾經訪問過製鼓界數一數二的師父──新莊的王錫坤,從原本不打算繼承父業,到因父親突然辭世,為了不想讓父親的得意技藝失傳,硬著頭皮接下製鼓工作,儘管過程中挫折很多,但是他仍然咬緊牙關,終於成為製鼓界人人聞之起敬的師父。賴怡廷有感而發:「現在願意學鼓的人真的不多了,必須透過像這樣願意學習的人去傳承這項傳統技藝才行。」

最令賴怡廷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採訪台北縣蘆洲鄉的蕭文福,他從小便失學,因為學識不足,進入部隊之後遭到同伴的歧視嘲笑,因此格外感受到學歷知識的重要。退伍之後他發憤圖強,放棄三萬元的工作,到出版社當送貨員,邊工作邊唸書,後來讀到碩士學位。現在在蘆洲開一間「阿福的書店」,專賣兒童書籍,為了不讓孩子們受到跟自己一樣的苦,請來老師教社區媽媽說故事的技巧,社區媽媽再到書店內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培養他們的理解力,增高他們的求知慾。

住在中國大陸的漢聲電台忠實聽眾楊志發,他說原本他都是聽美國之音和台灣的網路新聞來獲得台灣方面的消息,而關於漢聲是因為去年的金鐘獎而認識的,從此之後幾乎每天都會收聽漢聲廣播的節目。他表示,也許是因為自己身世和國軍有些淵源的關係,當他一發現漢聲是屬於服務國軍的電台之後,便開始長期收聽節目。他還問:「不曉得漢聲可不可以開放大陸的聽眾call in進去表示意見呢?」

延伸閱讀:

漢聲廣播電台

想盪鞦韆 來趟朝陽社區吧

Apipicture 【陳姿婷報導】「再高一點!再高一點!」「啊~加油!快踢到了!」位於宜蘭南澳的朝陽社區,十一日上午充滿著歡呼聲、加油聲,儘管氣溫不到二十度,但仍然聚集了百餘位居民,參與社區所舉辦的「海洋文化季盪鞦韆活動」,大家的熱情與活力,溫暖了整個會場。

活動地點內最令人注目的焦點,莫過於那超級巨大的盪鞦韆了,鞦韆架有三、四層樓高,鞦韆底座距離地板也有一兩公尺,光是要從地面站到鞦韆上,就要費一番功夫,站上去之後,還要使盡全身的力量,把這巨大的鞦韆盪起來。這次主辦的社區發展協會在鞦韆前方,設置一個小圓球,只要誰能盪的夠高,踢中這小圓球,就可以把獎金三百元帶回家。朝陽社區裡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卯足全勁,嘗試盪這巨大的鞦韆,有些居民一站上鞦韆,就開始發抖,拚命狂叫;有些居民卻是非常勇猛,盪的又快又高,輕而易舉的踢中目標,得到了獎金。

「好玩呀!真的很好玩!能夠順便和其他居民連絡一下感情,也非常好!」一位剛剛獲得獎金的民眾興奮的說。不單單是年輕人才敢玩這玩意,老年人也不遑多讓,許多阿伯站上盪鞦韆的氣勢,一點也不輸給年輕小夥子,同樣也是輕鬆的拿到了獎金。拿不到獎金的居民也不用氣餒,社區協會還貼心的為居民準備參加奬「醬油一罐」,獎勵他們勇於嘗試的精神。鞦韆盪累了,中午社區還備有免費的餐點,讓民眾吃個飽飽再回去,這個盪鞦韆活動,可說是人人都有奬,人人都滿載而歸。

社區總幹事李泳潘表示,會舉辦這樣一個活動,最主要是希望能喚起社區居民兒時記憶,並且凝聚社區情感,「在龜山上有一棵百年老榕樹,以前像是理事長還有社區老一輩的人,他們小的時候就用漁繩吊在榕樹上,做成盪鞦韆來玩,這變成是他們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所以我們就想說,把這樣的記憶給抓回來。」

李泳潘說,他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建造這巨大的盪鞦韆,除了要打地基之外,還要用起重機搬運鞦韆架,朝陽社區動員了村中各項鐵工、木工及泥水師傅,才完成了這座近十公尺高的鞦韆架。由於盪鞦韆高度頗高的關係,考量到社區居民的安危,社區還另外準備了一條安全吊索,讓民眾玩的更安心。

李泳潘亦表示,今年的盪鞦韆活動只是試辦而已,所以只有社區居民參加,明年大約中秋節的時候,他們要擴大舉行,除了要再架設一座鞦韆之外,還要邀集各地方的好手,一同來一較高下。屆時,還會配合社區的地方產業,像是咖啡、民宿、古竹炮等等,一同做推廣,民眾除了享受盪鞦韆的樂趣之外,也可以順道參觀朝陽附近的自然景色,亦可以打電話請社區規劃套裝行程,來趟豐富的生態文化之旅。

相關資訊:

朝陽社區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路40號
電話:(03)9981981

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貢寮你好嗎 盼建無核家園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台北縣文史學會主辦的「傳統與現代遊移的時空哲學-二○○五地方志紀錄片研習」活動,已於十日、十一日在新店崇光社區大學展開,為期兩天的活動共放映了六部紀錄片。其中崔愫欣的「貢寮,你好嗎?」,是她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二年這段期間,所紀錄下貢寮居民反核四的經過。

位於東北角的貢寮鄉,海岸線約長三十公里,當地居民以漁業和養殖業為生。影片中陳述了貢寮鄉如何成為核四興建地的經過。一九八○年,貢寮鄉被政府選為核四廠預用地。一九九一年十月三日,反核成員林順源,因參與包圍台灣電力公司的抗爭行動,不小心以車輛衝撞造成一名台電保警死亡,而被判無期徒刑。

一九九九年,核四建廠執照通過,當地漁民被強制徵收漁業權,眼看著漁民的生計遭受困難,美麗的大自然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這些居民只能不斷地向政府陳情、抗爭。二○○○年政黨輪替,反核的民進黨執政,貢寮居民原以為核四終將停建,但最後還是讓他們的夢想破滅了。而整部紀錄片是透過對林順源說話的方式,細數貢寮抗爭的始末,也是在肯定他當年的犧牲。

崔愫欣表示,她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關切環保議題,因為想了解反核歷史而來到貢寮,也由於自己的親身探訪,讓她深刻體會到,電視上看似幾分鐘的新聞背後,竟有這麼多的內幕。由於當年政府未徵詢貢寮居民的同意,強制將貢寮鄉定為核四興建地,所以她希望不論反核或擁核的人士看完影片後,能夠了解當地居民的心聲,想辦法一起解決核四會帶給貢寮居民的衝擊,而不是用強迫的手段,讓貢寮人自己承受核四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的問題。

在場觀眾周芳軍提出,雖然他肯定貢寮居民長期抗爭的精神與勇氣,但最後他們仍無力阻擋核四廠的興建,是否有其他人看完後,感到悲觀或沮喪呢?崔愫欣回應,貢寮居民組成的反核自救會在看完紀錄片後,也曾問過她,其他觀眾看完此片後,會不會覺得他們很傻,抗爭了十多年,最後還是無力阻止政府興建核四?

不過她認為,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想,若不是貢寮居民們義無反顧地捍衛自己的權益,核四廠老早就蓋好了,中間會拖那麼久,就在於地方基層的聲音有適時地反映出來,讓政府不敢貿然行事。而且直到現在,也沒有聽說政府有要興建核五廠的打算。而另一位觀眾陳煥光也表示,當他一看完這部紀錄片後,便打算買下影帶,播放給親朋好友看,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使貢寮居民的心聲散播出去,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知道。

魚蛇鳥獸隨處扔 生態均衡謂放生

【廖育寬報導】「提到放生!你們知道被施放的動物接下來活得好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專員郭漢祥說:「不騙你,不是被放的全部死光光,就是原有地的某些物種要死光光。」雖然郭漢祥的說法有些誇張,但不難看出「放生」行為,在專家的眼裡是頗具爭議性的。

郭漢祥表示:「放生,乃是指人類大規模的野放動物行為,像民眾任意棄置寵物並不屬於放生。」他以花蓮鯉魚潭為例,原本潭中水草魚蝦生態相當平衡。然而就在佛教團體放流數千尾草魚之後,天然的水草就完全被吃光了,使淡水蝦沒有地方躲藏。之後另一批團體更大量放生原不屬於鯉魚潭的淡水珍珠石斑,肉食性的珍珠石斑在此迅速繁殖,淡水蝦就成了珍珠石斑最佳的餌料,潭中蝦類幾乎滅絕。

鯉魚潭原有許多依賴捕捉蝦類為生的民眾,因為蝦子的數量突然銳減,只靠捕捉蝦子已無法為生,當地原本著名的炒蝦子和炸蝦餅的特產也因此幾乎消聲匿跡了。郭漢祥說,放生的惻隱之心及美意原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若未考慮動物的來源、生態因素及未具專業知識下的「放生」行為,往往不能達到積德為善的目的,反而易造成嚴重的連鎖危害。

關於「放生」所衍伸出的問題,郭漢祥說表示,商人為供應放生的需要,常不則擇手段濫捕野鳥、海龜等野生動物,造成野生動物大量死亡,加速野生動物的滅絕。他並指出,「放生」後的動物,離開原來的生長環境,常因適應不良而死亡,僥倖不死者,常造成放生地環境改變或生態上不利影響,間接危害當地原有物種的生存。

「我看過的放生業者,甚至有將放生的野生動物捉回,再度售予別人『放生』的。」新店碧潭釣友周恩來說:「放生的人一走,剛剛運來魚的司機、搬運工,通通撒網收回。」他表示,在這種惡性循環中,放生人、寺廟及野生動物都是輸家,只有非法獵捕人及商人才是贏家。

若真要放生,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郭漢祥說:「應先徵求欲放生地管理處的許可,並詢問專家的意見後方可放生。」有提供放生服務的業者郭俊彥指出,放生前也要先確認魚的健康和品種,因為有些不肖業者會以滯銷、不健康或便宜的魚類混充。郭俊彥並建議:「不要一次放生大量的同一魚種,否則生態容易失衡。」

對於佛教團體的放生行為,佛光會覺培法師表示,放生應是基於惻隱之心的隨緣放生,而為了放生去捕捉生物,抓了一千隻,過程中卻死了一半,還不如把放生的錢及活動,用來共同宣導不捕、不食、不殺的保護觀念。他也說:「希望佛教團體以後在放生前,請以不破壞生態為前提思量,民眾也不該隨意放生寵物。」

2005年12月16日 星期五

蝴蝶保育學會 蝴蝶的守護天使

【生命力記者廖育寬報導】「翩翩飛舞的蝴蝶,彷彿是天使的化身,難道要讓它的美麗埋葬在這美麗島嶼嗎?」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義工劉文德說,台灣雖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野地所能見到的蝴蝶卻正逐漸消逝中,部分種類甚至面臨絕種危機,蝴蝶保育的工作當然是刻不容緩。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於一九九四年起籌備,一九九六年正式成立。學會成立的理念與宗旨為研究、保育、教育並推廣各項與蝴蝶相關的活動和議題。「蝶會是由民間愛蝶人士組成的非營利保育團體。」劉文德說:「除了辦活動引導民眾欣賞、觀察、認識自然野地蝴蝶生態外,蝶會也定期投入區域性蝴蝶調查及環境監測。」

蝶會舉辦的活動主要分為四大類,劉文德說:「有假日賞蝶活動、研習培訓課程、保育專題演講和自然體驗活動。」他表示,蝶會每周六日都會有假日賞蝶活動,以北台灣為主要範圍,行程在一天以內;自然體驗活動則是季節性的賞蝶活動,活動範圍在台灣各地都有,行程也都在二至三天,是較專業的賞蝶活動;研習培訓活動則是為期一個月的蝴蝶教學,每個月都有課程;保育專題演講是每兩週舉行一次,探討蝴蝶生態保育問題。

蝴蝶保育學會解說員陳秀琴說:「我們每週日的免費賞蝶活動可以帶民眾一起觀賞稀有蝶類,像稀有的紫斑蝶和寬尾鳳蝶都有機會看到唷!」她表示,學會也有「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和「解說志工」活動,培訓蝴蝶生態保育人才,招募對蝴蝶有興趣的民眾,加入義工或是解說員的行列。

在蝶會推廣保育蝴蝶多年後,台灣在保育蝴蝶工作上依舊有待改進之處,陳秀琴感嘆的說:「這兩年還是看的見捕蝶者的蹤跡,他們大多捕捉鳳蝶或是台灣特有蝶種,盜賣給大陸或是歐洲的蝴蝶收藏者。」她指出,這種情形台灣南部相當嚴重,可見蝴蝶保育的教育還有待加強,政府也應該加強查緝、加重處罰這些「生態小偷」。

劉文德表示,支援學校、園遊會、展覽活動和企業團體辦理賞蝶體驗,是較易宣傳蝴蝶保育理念的活動,但同時也需要更多志工的幫助。他說,學會希望對蝴蝶保育活動有興趣、熱忱者,可以加入志工行列,想參與賞蝶或蝶會其他活動的民眾蝶會也相當歡迎。



台灣蝴蝶保育協會聯絡電話:(02)28814006

學會地址:台北市士林區華齡街2巷27號3樓之10

2005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創用CC」授權 分享創意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你聽過「創用CC」嗎?「創用CC」是近幾年在網路上流行的創意授權條款。創作人及著作人透過「創用CC」的授權條款,部分開放著作權利,讓使用人可以在創作人所允許的授權範圍內合法使用著作品,並透過這樣的授權模式提升資訊流通跟增進公眾利益。

「創用CC」(Creative Commons)提供了公眾一套著作權授權條款,著作人可以透過「創用CC」告訴大家在哪些情況下,他們願意釋出部份或全部之作品著作權。CC所涵蓋的範圍,包括網站、學術、音樂、影片、攝影、文學、教材等。而使用者若是需要用到有使用CC授權的著作品,只要遵守原創作者指定之授權條款規定即可。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創作人、單位加入CC授權條款,像是英國BBC利用CC授權開放大眾使用它的新聞資料庫、也開始有越來越多學術單位利用CC允許論文翻譯;甚至台灣也有音樂創作人朱約信透過CC讓大家在非商業使用下改編、翻唱他的作品。

「創用CC」的條款中,以「姓名標示」、「禁止改作」、「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四種授權要素,共可搭配出六種因應不同分享方式的條款。例如有的可能是要求非商業性利用,但是可以改作;也有的可能只要求標上姓名,利用方式或是否改作都不限定。

這樣的授權模式,跟以往的著作權觀念有些差別。「CC Taiwan」的計畫主持人林懿萱說:「以往的著作權授權是『all right reserved』,代表著作者『保留所有權利』,而CC是『some right reserved』,代表的是『保留部分權利』。」有人質疑這樣是否代表「創用CC」反著作權,對此林懿萱表示,CC沒有反著作權,反而是依附在著作權保護之下,讓著作者能行使、調整他的著作權力。

透過「創用CC」完整的授權條款及模式,資訊及創意可以更快的流通、釋放。林懿萱表示,在以往的著作權保護之下,若只想保留部分或放棄所有權利,可能還需要找律師幫忙,而沒有一個較為簡單的方式;透過「創用CC」,使一般人也能容易的釋放權利,讓更多資訊在公共領域流通,促進多元的創意發展。

使用CC授權條款的「阿孝札記」網誌作者陳順孝表示,自己的網誌作品本來就是拿來分享,也沒有營利用途,而且自己也很支持資訊在公共領域的流通,因此在寫網誌時,便利用「創用CC」設定分享條件。

「創用CC」從二○○一開始至今,已在三十多個國家推行。而台灣推行的組織「CC Taiwan」目前除了推廣之外,仍在參與編譯其他條款。林懿萱說,目前他們已經開始培養一批種子講師,未來將讓這些種子講師在校園或是其他地方推廣「創用CC」的思維跟使用方式;而目前也正著手翻譯其他條款,例如『開發中國家授權條款』,並視其內容按照台灣的法律及情況做適當修改,看能不能在台灣使用推行。」

延伸閱讀:

CC Taiwan

孕育藝術人口 由兒童戲劇開始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在國內,很多家長會送孩子去學音樂,學畫畫,讓他們從小便接觸到藝術。近年來兒童戲劇的推廣,正好提供多一個機會讓小朋友接觸戲劇表演,「兒童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我們該投入多點力量給他們。」台北市兒童戲劇協會執行長張肇洋說。然而,為了培養未來的藝術人口,發展兒童戲劇更顯得重要。

「我們希望透過兒童劇,讓小朋友體驗成長中必經的元素。」張肇洋說。兒童戲劇通常都是透過生活當中的一些故事,用比較適合小朋友的戲劇表演方法演出,如利用簡單易懂的對白,塑造生動有趣的主角,甚至搭建色彩繽紛的舞台等等。

張肇洋說,兒童戲劇最重要的一部份是,它不注重某一表演領域的基本技巧,包容性很大,沒有固定的呈現方式,「例如可以以京劇的表演,加入比較親子的演法把兒童劇演出來。」他補充,親子的方式是指選取親情的故事或營造和諧的氣氛,塑造一個溫馨的環境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看劇。此外,由於兒童劇可以不同的呈現方式,所以包含在其中的表演藝術有很多種,這樣對小朋友培養不同的藝術興趣有很大幫助。「所以兒童戲劇的推廣,成為未來不同藝術人口的大搖籃。」張肇洋說。

國內主要的兒童劇團都是以專業的表演人員來演出,以小朋友表演的劇團幾乎沒有,在這情況下,令人懷疑那和成人戲劇有什麼差別?「最大的差別在於心態上。」張肇洋說。演出兒童劇,該以小朋友的心情;在規劃上的一切,更應該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想想小朋友會有什麼感覺,小朋友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希望帶給小朋友什麼東西。

張肇洋說,小朋友的領悟力很高,所以和成人戲劇演出不同的是,該慎重地挑選劇本,選出適合小朋友的題材,「每次邀演時,我們都會嚴格審查劇本,如避免出現較低俗的字眼,怕小朋友學會。」例如,成人戲劇的觀眾對象大多是成年人,所以可以演一些較嚴肅的題材,如愛情,政治等等,但就比較不適合兒童戲劇,因為怕小朋友太早接觸這些問題,還沒有成熟的思維。

同時,兒童戲劇通常會特別設定觀眾年齡層的範圍,如適合幾歲以上的小朋友觀看,讓家長可以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戲劇欣賞。此外,前兒童戲劇協會協會理事長朱曙明先生也表示,兒童戲劇要具備寓教於樂的功能,太說教不會被吸引小朋友,所以娛樂及教導兩者之間要有一個平衡點。

雖然發展兒童戲劇,對未來培養藝術人口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張肇洋說這條路一點也不好走。「國內二十幾個團,大家都過得辛苦。」他說現在大環境不好,加上企業贊助不多,要發展有一定難度。他慨嘆當政者的不力,更提到每年從政府裡爭取經費補助的情況,每次演出都邀請一些高官到場欣賞,希望得到認同,遊說他們給予多一點支持,「每次都點點頭,但呈交企劃書後,不是等好幾年就是石沈大海」張肇洋說。

然而,縱使走得不易,但兒童戲劇的發展還是要堅持的,也有一定的成果。就像當初向政府爭取舉辦了兩年的台北兒童藝術節就成為了兒童戲劇的指標性活動,入場欣賞的觀眾逐年增加。「像今年,超過了四十二萬人次參加,證明兒童戲劇還是有發展的空間。」

張肇洋說。他補充,其實發展兒童戲劇真正的難處,是缺乏讓小朋友接觸的管道,所以就算每年都要虧損,依然堅持要辦台北兒童藝術節。「因為在台北有這樣大型的兒童戲劇活動,就吸引了全國各地對兒童戲劇的注意。」事實上,每年的台北兒童藝術節都吸引了不少住在各地的家長,帶孩子北上感受這種大型的藝術氣氛。「所以最希望在全國不同地方辦兒童藝術節,讓更多小朋友親身感受。」張肇洋說。

對於兒童戲劇的發展前景,張肇洋說最重要是:「走出去。」不只是用原來的方式,要不斷創新,在創新之餘又不失自己原來的風格。而且,爭取政府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工作,雖然在現在的政經環境中比較困難,但長遠來說,經費確實是兒童戲劇發展中的重要因素。

20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學習障礙生 缺乏社會關懷

【生命力記者江長斌報導】在號稱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的當下,有人快樂地學習著,享受著因改變而所擁有的豐沛資源,像是多元入學方案等,但是也有少數弱勢學生只能靠著自己和父母的摸索以及少數的資源來完成學業,像是學習障礙生小香(此為匿名)。與一般小孩看起來無異的小香,從小就是一個乖巧的孩子,會主動幫弟弟換尿布、洗奶瓶、陪弟弟說話等,沒想到這樣一個得人疼的小孩,居然要受那麼多的苦,在小一時,玩遊戲發生意外,造成腦部缺氧、瞳孔放大,導致日後無法跟常人一樣順利地學習與閱讀。

「也不曉得當初是怎麼走過來的。」陳媽媽哽咽地說著,想當初小學時,小香寫作業是很努力地寫,但卻總是邊哭、邊作嘔、邊抱頭,從下午三點寫到深夜兩點,中間除了喝水、上廁所外,一定是寫完才吃飯。陳媽媽本來以為小香是故意不寫,所以她自己也陪伴在旁不吃,直到小香完成為止。

就這樣的過一學期。後來陳媽媽感到不對,才主動去找心理教授和醫生,做了很多的檢驗才發現,小香竟然是因為小時意外腦部缺氧,造成用腦過度會劇痛難奈,同時手眼會不協調,並且沒有立體感。而小香竟然忍耐一學期的折磨。在得知小香患病當下,陳媽媽痛哭失聲。陳媽媽問上天為何要這樣對待小香,更殘忍的是,竟這樣讓小香渡過了一學期。

之後,陳媽媽主動到學校找輔導室、學務處、導師、甚至校長及校工。在醫院找腦神經科復健科及兒童心智科……等等,希望能夠多得一分力量好幫助兒子。但因為我國的教育部及現行的教育措施全都幫不上忙,雖然有所謂的「特殊教育司」,但必須以專案的方式處理,很麻煩,最後透過別的老師幫忙,安排做測驗,得到較多的補助與資源,但還是排隊排了很久。「有做總比沒做好」陳媽媽說。

學習障礙生一般說來智力正常,但因為腦神經中某種學習功能的異常,使他們在聽、說、讀、寫、算上遭遇一項或多項的困難,這些困難會導致他們在學校的學習產生問題。因為學習障礙的孩子外表和一般的孩子完全一樣,家長和老師大多會將孩子的困難歸因於懶惰、不用心、不聽話。但只要採取下列方法,障礙生還是可以快樂地學習,像是應簡化指令,好讓他們方便理解,要多讚美,增加其自信心,才不會因挫折而退縮。師大特教系教授洪麗瑜說。

輔大原住民服務社 與毛利人共舞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輔大原住民服務隊,向海外巡禮踏出了一大步。原服隊在今年九月初到紐西蘭進行與毛利人族群的交流之旅。為期一個星期多的旅程,他們拜訪了一些重要的毛利人學校與當地重要的人物,這幾天下來,隊長林吟娟說:「對於他們當地的文化感到很新鮮,但更佩服他們對自己文化的認同與維護的堅持。」

在拜訪毛利人的學校中,可以看到許多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品,例如像毛利人所編織的衣服樣式,隊員林若雲表示,因為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各族的特色美感都不同,而毛利人只有單一的族群,所創做出來的衣服看起來較為單一,顏色也不會像台灣原住民那麼鮮豔與色彩複雜。

而學校中陳列出來的雕刻品,也令他們印象深刻。林若雲說:「毛利人將他們的文化美學灌注在雕刻中,他們習慣用誇張巨大的人像來表現藝術的雄壯美感。」而在與毛利人彼此用歌舞表演交流中,更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本身文化的認同感。林若雲說:「他們個個高大壯碩的身材,默契十足宏亮的歌聲和專注的神情,不難感受出他們源源不絕的生命活力。」

在活動中,他們也拜訪了毛利當地的重要人物Parato,他充滿紋面的臉是原服隊看到他的第一印象,他向原服隊隊員們講解著祖先和當地建築設計的意義,隊長林吟娟還透露了他的一項專長,那就是Parato大哥可以把他的祖先名字背得一字不露,從最遠古到現在的祖先名字都難不倒他。

毛利人有他們自己所辦的學校,在學校中可以學到他們自身的語言,但因為受到現實社會環境與競爭力的影響,他們最後也不得不被廣為人知的「英語」所侵占而臣服,隊員廖正念表示,因為社會的現實考量關係,他們之後也只好去念以英語為主的大學以求之後就業順利。相較於毛利人,廖正念補充說到:「台灣目前也有所謂的族語認証,但這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我們是要對自己的土地文化有所認同再去主動學習,而不是被迫以某種名義來強制我們去接觸。」

因為對於毛利固有文化的價值認同,例如編織、雕刻、彩繪傳統等,毛利人更進一步爭取他們的教育權利。隊長林吟娟說:「他們與當地政府爭取辦自己的大學,用自己的語言當教育範本,從民間開始做起,由下而上的努力經營。」而在毛利人的大學所畢業的學生,他們也有特別的教育證書認證,可以讓他們找到工作。

在醫療上,毛利人有他們自己的醫院提供服務,去看病的當地人,因為沒有語言障礙的困擾,所以不必害怕有任何困難,但隊員李自謙表示,在醫療上仍然有醫院分配不均的問題,這是需要解決的。

「毛利人不會向政府要求太多的福利或補助,但他們強烈地要求別人要『尊重』他們的文化。」隊長林吟娟說。也就像毛利人在外與別人競爭時所跳的戰舞一樣,那種壯觀威猛而不可侵犯的精神,正是他們文化得以延續的最佳動力。

毛利人最早時是亞洲居民,三世紀時向南太平洋的玻里尼西亞群島遷徒。當歐洲人還在懷疑地球的彼端有沒有土地時,位於夏威夷南方的夏威基島民,已乘著木筏向南方探索,並在西元八五○年來到紐西蘭。

毛利航海家庫珀﹝Kupe﹞在星辰的導引下,率領族人橫渡大西洋,給這個杳無人煙的島嶼取了一個詩意的名字─長雲裊繞之島。西元一二○○年,毛利人已分佈在北島和南島的許多地方。他們從豐富的自然資源中獲取食物並有著簡單的貿易行為,所謂的「毛利文化」便日漸形成,並在口耳相傳的文化之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

2005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廢油變肥皂 化腐朽為神奇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萬華社區大學愛心志工隊為配合行政院環保署推行環保活動,在台北縣平溪鄉十分村迴車道舉辦「環境大變身 ─ 十分環保」宣導活動,自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三時,四個小時裡不僅有對台灣水污染現況的說明,還有實際示範如何將使用過的廢油製成肥皂,達到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功效。

環保署為提升資源回收的風氣,向大眾提出的建議措施中包括將廢油回收製成肥皂,洽逢萬華社區大學網站上展示了將廢油製成肥皂的成品照片,所以由環保署指示由萬華社大於十一月十二日協同辦理此次活動。活動前半段,由專業人士和愛心志工隊向參與民眾說明水污染的情況及種類,如家庭污水、工業廢水和農牧業污染等。

造成家庭污水的有廚房中使用過剩餘的廢油和清潔劑等,其中以廢油為最大宗,萬華社大愛心志工隊隊員李美靜說,食用油經過使用後成為回鍋油,再用來料理食物恐對人體有害,但使用過一次就廢棄似乎相當耗費資源,且一般家庭對廢油的處理不外乎就是倒進排水管,而污水需花費一定的程序及資源進行處理後排入河川才不會影響河川水質,如果廢油都能回收成為有用的資源,污水處理所需的金錢及資源也會降低許多。

活動後半段,進行將廢油變成肥皂的實際操作示範,引來大批的民眾圍觀。經過一定程序地將固定比例及溫度的廢油氫氧化鈉和水混合攪拌後,待其至乳酪般硬度時切塊,再置於乾燥通風處三週後即可使用。在場民眾看了示範後,不禁嘖嘖稱奇。

李美靜說,經過更多次的廢油製成肥皂的示範教學後,要倡導家庭主婦回收廢油資源再利用也會更容易,使用自製的肥皂也經濟又實惠,製成的肥皂除了洗臉和洗澡外,其他用途都可使用。她表示,愛心志工隊推廣的不只廢油可回收再利用,如破布、廢紙等資源的回收也相當重要,如他們用來包裝自製肥皂的紙盒也是以廢棄的廣告紙折成的。

萬華社大行政專員吳台琪說,目前將廢油製成肥皂的環保措施已由志工們到許多學校及社區附近推廣,而除了推廣環保外,李美靜說,愛心志工隊也定期舉辦義診為社區民眾服務,另外還開了相關課程使社大學員能夠參與社區服務的工作。

延伸閱讀:

萬華社區大學網站

醒新社愛愛隊 齊築飯團海豚山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主要以小朋友為服務對象的輔仁大學醒新社愛愛隊,在這個學期,帶了四十位來自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小朋友到北市兒童育樂中心遊玩。愛愛隊隊長,輔大電子工程學系陳鴻霖表示,他們一起玩民俗遊戲、學抽陀螺、切磋棋藝、參觀科學教育館等,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為小朋友增添不少美好的童年回憶。

愛愛隊是輔大醒新社六支服務隊伍中的其中一支。成立於一九六九年,至今已有三十六年的歷史。他們的服務對象以小朋友為主。隊長陳鴻霖表示,目前愛愛隊約有九十位成員,每學期會進行一次名為「平時服務」的活動,還有寒暑假的服務活動。他說,每學期的平服活動對象會找不同的社會福利單位,而設計的活動也比較短。

他表示,在寒暑假,愛愛隊都有固定的服務對象,在暑假愛愛隊分成兩組到花蓮服務,一組為禪光育幼院服務孤兒,另一組到光復鄉西富國小服務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小朋友。在寒假,他們則到桃園的大園弘化育幼院服務孤兒,假期的服務時間長達一個星期。

這次平服活動的執行秘書,輔大社會學系三年級張宇萱表示,這學期我們共四十位隊員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帶領了四十一位小朋友到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一日遊。她說,這活動名稱以幾位策劃人的綽號組成為「飯團海豚山」,希望以有趣、活潑的名字吸引小朋友參加,為他們帶來歡樂的一天。

她說,這次參與的對象是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三重服務處所服務的小學生。他們選擇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為活動地點因為那裡有歷史、藝術、科學教育等多元化展覽區供小朋友增加新知識,另外也設有各種各樣的兒童遊戲與玩物,例如遊樂場、陀螺、中國棋、西洋棋、球類等供小朋友選擇。

張宇萱表示,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出發前接小朋友上遊覽車時,她看見一個坐著代步車的媽媽送她的孩子上車,那小朋友非常懂事,推媽媽的代步車到較平坦、安全的地方,跟媽媽道別後就自己上車。她說,這些孩子雖然在比較複雜的環境成長,但他們會比起一般的孩子乖巧、成熟,這一點讓她覺得心疼。另外,她也看到隊員們陪小朋友玩了一整天、逗他們開心、照顧他們的安全,雖然整個行程很疲累,但大家都服務得很開心。

身為營長的陳鴻霖表示,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喜歡隊員寸步不離地陪伴他們,他說:「例如我帶那個四年級的小朋友,他很愛跑來跑去,因此我跟他保持距離,但也要觀察他的行為,適時地靠近他、跟他聊天。」他認為,由於當天出席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單親家庭,在人與人相處時,他們會顯得比較沒有安全感,因此隊員需花較長的時間與耐心接觸他們、跟他們多玩後才會信任隊員。

他表示,在活動結束前,他們會向小朋友說:「希望你們以後,若有能力的話,多關懷與服務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以把愛愛隊的服務精神傳承下去。他說,這活動結束後,他們收到許多小朋友寄來輔大的信件,這些回饋讓他和其他隊員感到很有滿足感與成就感,因為小朋友們不僅記得他們,而且還感激他們當天所做的一切,讓他們留下美好、難忘的回憶。

2005年12月12日 星期一

部落發展計畫 原住民的山地福音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給予原住民良好的機會,也要告訴他們如何展現專長。」是原住民部落發展計畫的一項特色。提供他們完整的專業技能學習,從廢棄物處理和生物有機肥料這兩項專業著手,提升部落本身的經濟。同時在婚姻教育及學生升學方面提供幫助,提升他們的知識文化水平,讓部落能夠自我發展。

原住民部落發展計畫最早由輔仁大學聖言會代表鄭穆熙神父,在一九九六年發起,他發現信奉天主教的原住民生活困苦,部落的青年不斷外移,但是往都市發展的部落青年沒有專長,沒有好的發展,部落也因為人口老化失去活力。他發現根本原因是部落的經濟條件不佳,年輕人只能出外工作,如果在部落就有良好的工作,自然能留住年輕人在部落。

因此鄭穆熙開始尋找適合部落發展經濟的方法,他的秘書陳雅楨發現政府推廣的垃圾與廚餘回收中,廚餘一直沒有專門處理的單位,但將其轉作生物有機肥,經濟效益很大,與部落農業需要也一致,只是需要有專業技術人員才能爭取向政府爭取,於是開始向原住民推廣。

他們先在新竹縣五峰鄉試辦,購買有機肥專用的酵素,地方政府也將收集來的廚餘交給他們處理,很有成效。於是向政府表達希望能承接處理廚餘的工作,並且經由政府的補助在東海大學開辦課程,希望部落的青年可以通過「乙級廢棄物證照」,這張證照不但賦予他們有教導他人製作有機肥的資格,另外,政府的法令也規定每間工廠需要一位有證照的人來管理廢棄物處理,所以連部落的老年人也報考。陳雅楨說:「看到這些部落的長者為了部落,勤奮的讀書,讓我們覺得努力的有價值。」

由於計畫推行良好,目前已經有台灣多處的山地部落跟進,這些地方的人也互相聯繫並向政府收取廚餘且和相關團體購買有機肥所需的原料。目前已推廣至台北縣的山區、新竹、嘉義阿里山、台東花蓮的部落以及南投信義鄉和仁愛鄉,使這些地方的特產,例如五峰鄉的水蜜桃,阿里山的山葵和茶葉,台東米和花蓮的水果收穫更豐盛,品質更好。陳雅楨表示,原住民對大自然很尊重,所以能使用有機肥料,不破壞自然,也希望部落能因此一同發展。

鄭穆熙表示:「部落的經濟提升是第一步,但部落的知識文化提升更重要。」今年的七月到九月,他們也在部落開辦了一系列的課程,例如六次的婚姻家庭的課程,輔導原住民的問題夫妻,另外在輔仁大學開辦營隊,開拓部落青年的視野。輔大校方也表示,願意提供獎助學金供可以升學的部落孩子。原住民青年能夠升學,提升部落教育水準,這些發展才能持續經營。

2005年12月9日 星期五

輔大同窗社 「志」氣比天高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成立邁入第十年的輔大同窗社,是輔仁大學內的男同志社團。大專院校的同志社團,輔大同窗社社長Vino說,一直到現在,,輔大同窗社到現在還是沒有提出申請,主要因素就是出櫃問題。一旦變成了正式社團,只要一參加,就會被別人知道社員的同志身份,會造成某些成員的壓力。

輔大同窗社成立目的,就是提供一個介面,讓男同志們可以認識其他朋友,藉由社團的定期聚會交流感情。社長Vino說,同窗社目前每週都會舉辦餐會,在十一或十二月將舉辦舞會。像之前舉辦的同志大遊行和台北同玩節,社員們也都會一同參加,表示支持。

社員小ㄅ說,男同志在同儕團體裡,當其他同學在「看妹」時,自己只能看「妹」旁邊的男朋友。有很多同志不知道要如何去接觸這個圈子,如何交朋友。雖然現在網路發達,在BBS和聊天室都可以很容易找到同志蹤跡,但那些感情是給人很虛幻、有目的的感覺,要交到真心好友機會很少。

談到大專院校同志社團的發展情形,同窗社社員小ㄅ說,其實很多大學的同志社團都瀕臨倒社。Vino拿出二○○三年「GLAD」(每年五月由各大專院校同志社團主辦的校園同志甦醒日)所做的文宣,上面列了相當多所學校的同志社團。Vino接著說,大學同志社團生態近來改變非常大,像政大、文化、北大、海洋、東吳等學校的同志社團,因為發生像交接不慎的內部問題,或是招募不到新社員,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Vino說,截至目前為止,輔大同窗社的招募的新社員約有二十人,規模已有越來越大的趨勢。今年還特別和大學同志社團最活耀的「台大GayChat」,一同舉辦聯合迎新。

輔仁大學是天主教學校,對同志社團會有特別的態度嗎?社長Vino說,其實同窗社和學校是「曖昧關係」。成立至今邁入第十年,沒聽說學校對同窗社有打壓的事件。他說,要有依存關係才能談打壓的問題。同窗社沒有提出過申請,不屬於正式社團,所以宣傳單因為沒有學校蓋章而被撕掉,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對。「輔大似乎是採取放任政策,但我們也不知學校真正的態度如何。」

第七屆的社長小杰(化名)接受生命力訪問時,曾表示「公開反而更麻煩」、「如果公開招生社員,那內向的同志就更不敢來了。」今年的第十屆社長Vino表示,在BBS、體育系、男廁所貼公告,或是到聊天室宣傳,這都是一貫的宣傳方法,從以前流傳到現在。輔大同窗一直都是在檯面下活動,從來沒有要公開招生的意思。他說,我們不像台大是正式的社團,所以無法在學校擺攤吸引大一新生入社。「你覺得我們要跟那些新生說什麼呢?要怎麼拉他進入男同志社呢?」Vino打趣地反問記者。

2005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一步一腳印 沿著鐵道發現新台灣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當所有的鎂光燈都追逐著柯賜海、許純美,負面消息多過於正面新聞的時候,總經理李濤希望能製作一些平凡、簡單卻深植人心,且真正關懷台灣人民的地方故事,TVBS主播詹怡宜表示。於是每週六、日晚間十一點半至十二點播出的「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將沿著鐵道環島一圈,串聯起新台灣的故事。

無論是前一陣子炒得火熱的濟州島賭博事件,還是最近各陣營因選舉到來而大打口水戰,現在的新聞看了讓人心情鬱悶,主播詹怡宜認為新聞是做給台灣各地人看的,「老用偏狹的台北觀點報新聞太狹隘了!」「一步一腳印」播出至今已繞完台灣一圈,未來還要繼續報導更多正面的地方故事,讓台灣人民知道:台灣其實沒那麼糟!

主持人詹怡宜說:「台灣的好事很多,只是媒體少報而已,題材從來不缺,台灣到處有充滿創意、認真工作的人們,」於是製作團隊沿著鐵軌一站站尋找故事,每個故事是一個點,火車將點連成線,當環島完成就形成一個甚具影響力的面,「我希望能連結每個小故事,呈現出真實而全面的新台灣精神。」

在採訪過程中,製作團隊常會碰到相當有意思的人物,台中縣大肚鄉的永電公司總經理陳樹鍊,外表微胖、耿直,十足的台灣歐吉桑模樣,很難想像他的發明竟然人人都用過。他說他廿六歲時發明了「藝術瓷霧鏡」,搞得詹怡宜一頭霧水,「你們家的『藝術』啊,『藝術』不是都有鏡子嗎?」原來發明的是「浴室除霧鏡」。詹怡宜:「本土化的發音,國際化的成就,讓我感到一種無以名狀的新台灣感動。」

而這沿鐵道繞行台灣一圈的構想,也獲得不少觀眾的認同,甚至有人照著節目走過的路線重新走一遍,曾接受採訪的台東關山草莓園農夫告訴詹怡宜:「節目播出第二天起,我就連續忙了好幾個禮拜,太多人上門了。」

因為今年詹怡宜要照顧小孩不適合出差,因此由吳安琪、張孋嬅、拉娃谷幸接續做下去,節目同樣受到熱烈迴響。像最新一期的單元「黃色芳蹤」,說的是為台灣生態復育默默奉獻的吳聲昱的故事,為了復育一種瀕臨絕跡的國寶植物「萍蓬草」,被人笑是瘋子,但是他仍堅持自己的立場,到現在已經幫四十幾所學校蓋水草生態池,而且分文未取。

黃色芳蹤在TVBS留言板引起討論,網友Justin說:「在小小故事的背後,總有那麼令人動容動情之處,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卻有著人生大道理,喜歡孋嬅主播切入的角度,讓我看到光明的人生面。」汐止秀峰國小總務主任張淩翔表示,該校一個建置中的生態池也希望能種些萍蓬草,他說:「每週收看『一步一腳印』,讓我有許多感動,也給了我在教育現場的經營有許多的啟發,感謝製作單位的用心。」



延伸閱讀:

一步一腳印 發現新台灣

走出埃及 盼同志走出另一片天空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台灣走出埃及輔導協會」是一個標榜以聖經為原則,一男一女婚姻制度為立場,幫助不快樂的同性戀困擾者。加強對台灣青少年宣導同性情誼和性別認同的正確觀念,使青少年對同性戀有正確的了解與看待。

輔導專員王文靜說,「走出埃及」的名字典故是出自聖經故事裡,摩西帶領在埃及過著奴隸生活的以色列人,到達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今日約旦河與死海的西部一帶),「走出埃及」意思是想幫助一些在感情上、精神上不快樂的同志,讓他們迎向自由豐盛的生命。

王文靜說,在輔導過的案例中,有些女生是小時候被性侵,或是因為一些原生家庭的問題等,讓她們變成喜歡女生。有些人不想再過一樣的生活,所以來走出埃及,輔導員的目的是幫助他們去面對自己的生命。讓這些人消除對異性的恐懼,並進而產生好感,有好的互動。

王文靜舉例說,有很多十五、六歲的小女生交了小男友,因為他們年紀小,不夠成熟,不知道怎麼做保護措施,所以就懷孕了。墮胎後,有些女生認為跟女生交往很好,因為不會懷孕。這些因為年輕時受到傷害而恐懼男性的女生,是可能因為接受輔導而改變對男性的看法。

有人問,難道同志就是有罪的嗎?不是說「神愛世人」,那為什麼一定要同志改變?王文靜說,神是愛每一個人的。在基督教裡,每個人都有原罪,都要悔改,祂看待每一個人都是罪人。走出埃及並沒有要打壓同志團體,因為他們自己也是弱勢,也沒有力量逼同志一定要改變。

「想要改變的同志也是弱勢,他們不能打壓曾經和他們是同一群的人。」以自己的感覺來說,弱勢族群本來就比較會自我防衛,很多人都會有敵意地問我們問題。「為什麼要排斥我們呢?」她說。如果有人想被幫助,想面對生命,難道不行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各自的立場,有人來找我們幫忙,就代表真的有這一群人存在。

王文靜說,很多人的立場不客觀,常常碰到曲解他們的人或是新聞報導,這個時候,沉默就是最好的武器,談到一位英國的走出埃及領袖承認,他至今都沒辦法改變自己的性向,很多人在接受輔導的過程會「跌倒」,受到很大的挫折,認為改變好難。她認為這個英國領袖還在輔導過程中,出來做領導者還太早,他還沒完全被改變。蛻變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在輔導過程裡,一定會有一些失敗的例子,但卻有些人喜歡拿這些例子來嘲笑,這些人無法理解什麼是改變,但失敗的人自己可以了解當中的過程。

曾經是基督教教徒的男同志小鬼說,我覺得信仰對我來說沒有很重要,所以當信仰跟同志身份衝突,我就選擇離開信仰。「像我就是覺得信仰可有可無,其實搞清楚自己要的應該是最重要。」

男同志小鬼表示:「其實很多問題不像他們想的那麼簡單,也不是那麼複雜。」基本上基督教這個信仰就是一個很喜歡把大家思想都「統一」,畢竟異端對他們來說,在政治還是權力上的掌握都是很大的問題。他說:「如何尊重別人才是基督教自己所最需要學習的,而不是改變別人。」

輔仁大學同窗社社長Vino說,我們跟他們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對於他們認為自己有使命這件事可以體會,但無需因此接受他們。而且我們自認有能力,不需要他們的幫助。他說,其實人都會改變,只要哪天喜歡同性,那他就是同性戀,有天變成喜歡異性,他就是異性戀,這是沒有一定的。時候到了,人自然就會變。

2005年12月7日 星期三

播客老師吳清源 網路影音當教材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吳清源老師……」以往這句話是出現在教室裡面,但這次不是出現在教室,而是從電腦喇叭裡面出來。台北縣三峽鎮中園國小的吳清源老師利用Podcast,幫國小學童及家長做了幾個播客網站,讓學生跟家長透過遠距的影音,在家也能複習功課跟學習新知識。

Podcast是網路新興的傳播方式,個人可以把自己錄製的聲音、影像搭配著文字放到網路上供人下載,而製作這些檔案的人則稱為播客。透過Podcast,閱聽大眾不用擔心錯過節目時間,也可以使用電腦或是MP3隨身聽帶著走,不被時間跟空間受限。吳清源說:「透過這樣的方式,便可以把教室延伸出去,學生在家裡也能複習功課。」

目前吳清源的播客網站有五個: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台語543、國小數學Podcast、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跟故事媽媽說故事。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是針對初學英文的人,介紹簡單的單字片語用法;台語543則是因應母語教學,設置這Podcast來整理分享台語教學;國小數學Podcast跟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是吳清源介紹他的課堂教學資源及教學理念;故事媽媽說故事則是由數位自願學生家長共同錄製,內容有成語故事跟童話等。

吳清源表示,其實剛開始只有架設自己的網誌,內容除了有他的教學內容也有他的一些想法。吳清源說,會架設這個網誌,是因為今年四月時教育局要來做課程訪視,他為了避免紙本浪費,同時又想幫自己做一些教學整理,才架設這個網站;而自己在學校也有指導口語傳播社,對廣播有興趣,所以才在七月架設播客網站。

吳清源說,在教學網站裡他利用聲音檔的方式,製作成廣播節目,讓同學下載收聽,藉此溝通觀念。而有些他覺得聲音不好表達的教材,他甚至錄影之後把影片上傳到網路上,供同學觀看。而在他們班上二十九位同學裡,也有十八位曾經上去過老師的播客網站收聽、收看。

學生家長劉玉玲表示,老師這樣多元的教學方式是不錯的,可以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方式學習。吳清源說:「之前還有安親班老師因為不會我教給學生的『懶人減法』,還上來我的播客網站看我的教學。」

吳清源的另外一個播客網站:故事媽媽說故事,是許多自願的學生家長幫忙錄音說故事。吳清源說,在二○○四年暑假開始做時,只是要錄製有聲書,後來有自己的教學播客後,也幫故事媽媽說故事設了一個播客網站。

這些媽媽都是義工性,為什麼會願意幫忙說故事,會不會嫌累?故事媽媽劉美芳說:「錄這些故事是很有意義的,孩子可以聽這些故事,來學習成語的典故,或者就只是聽這些故事,這樣都很好。」「其實我們這樣錄還好,辛苦的是老師,每次錄音或者是準備,都是老師最辛苦。」

架設這麼多播客網站,但吳清源沒有花費很多的金錢在錄製的器材上。吳清源說:「我使用的東西就是一台IBook G4電腦,配上一個外接麥克風,剪輯是用無版權問題的自由軟體Audacity,錄影的話配上一台Sony DV,就這樣而已。」

雖然節目製作費用不高,可是製作過程也曾遇到困難。吳清源表示,因為影音檔案所需空間較大,而免費的網路主機的空間跟頻寬難找,後來放在學校網路主機裡才解決。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音樂的版權,吳清源說:「有時候錄音,會因為週遭有聲音干擾,或是其他原因要用音樂修飾,但是音樂的版權會有點麻煩。」不過他也說,這些節目也都只是純粹教學沒有商業用途。

目前吳清源是台灣第一個利用Podcast作教學的老師,對於以後有興趣加入Podcast教學的老師,吳清源說:「最好是多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因為這樣在製作上可以節省時間。」而多一點人一起做,也可以各盡其專長。「可能有些老師國文比較在行,有些是數學,這樣大家就可以分工,按照個人專長來做。」

延伸閱讀:

《生命力》網路「播客」 做自己的媒體

ABC英文初學者Podcast

台語543

國小數學Podcast

故事媽媽說故事

Ching-Yuan老師的Podcast

2005年12月5日 星期一

台北偶戲館 傳統劇偶一次看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想要了解傳統三大偶戲嗎?走一趟台北偶戲館,不僅能一次看盡中華文化的三大偶戲-布袋戲、皮影戲與傀儡戲,還有西方文化不同風格的作品同時呈現。

台北偶戲館二○○四年八月成立於市民大道五段上,緊鄰京華城生活館。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九歌兒童劇團經營管理,為台北市十三座官辦民營的博物館之一。一九九八年,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將數十年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期望北市政府能為此成立一處保存兼具展覽的地方,正好碰上新建的京華城捐出所在的這塊土地做為公益用途,於是博物館就在這兒正式成立了。館徽設計為手掌中含有皮影圖像,意味著三大傳統偶戲皆為用手操作的趣味「掌中戲」。

偶戲館分三層(二、三、四樓),由一樓至二樓的樓梯迴旋處即將三大偶戲的發展完整且清楚的呈現於眼前,歷史脈絡跟著自己的腳步緩緩的往前推移。從正門走進的二樓空間為常態性展示區,由三大顏色區塊區分出三種不同的戲偶,從「袋袋相傳」布袋戲區經過「絲絲入扣」傀儡區到「影影約約」皮影戲區,三個區塊都兼具動態影音介紹與文字圖像解說;分別有不同的歷史沿革和互動遊戲區,不僅可以觀賞,更能親自體驗偶戲樂趣。看完三大傳統劇偶,接著看看偶劇在國外的發展與特色人偶,異國角色的皮影人偶、傀儡木偶與布袋戲偶,都是館內特有的展品。

三樓空間為創意樂園,包含放映室、工作室、DIY專區等,讓參訪者體驗不同的戲偶經驗。其中包含了主題展覽區,不定期的舉辦各式相關特展。四樓表演樂園主要為黑箱劇場的表演空間,館方不定期安排各式相關的國內外知名偶戲團表演。特別的是,表演之外,常常會設計許多教學互動在其中,大朋友小朋友來到這不僅僅是看看劇偶,而是參與演出。從永和來的謝媽媽笑著說「東西很豐富,也很有趣呢!」而參與了互動式表演的小學一年級謝弟弟也蹦蹦跳跳的玩耍著。

館內收藏並非都是傳統的百年古物珍藏,館內行政專員廖士惟表示:「針對不同主題的需要,而特別蒐集與製作的呈現。」因此,整館的教育、傳承意味是比較關鍵的重點。「真正的文物典藏,有些在學術上也有相關的重要性,因此並不是所有作品都適合展出的。」他補充說明。

目前館方在松山區已承辦了三屆的松山偶戲文化節,也與附近的幾個鄰里合作,企圖想利用偶戲館特色去建立出社區特色形象。廖士惟表示,既然沒有其他的地緣或傳統文化相關性,就用這個機會將地方塑造成一個有特色的偶戲社區。

館方同時也提供DIY課程,不僅針對學校團體的校外教學部份,也有針對不同的非團體參觀者訂定不同的課程。作品不限於單一種成品,有多種偶戲種類可供選擇。「最可愛的是一種寵物偶,附有小機關,可以讓小朋友做完後馬上牽著走」廖士惟說。

目前館方期望能藉此將兒童戲劇再發展,「培養小朋友,才是讓文化傳統永續經營的最根本之道」。不僅靠著九歌兒童劇團的努力,希望偶戲館也能透過這些國、內外的大、小表演來引發大眾注意且興趣。此外,與國外的交流合作也逐步進行,備有結締姐妹館的計畫。至於國內的最大目標,廖士惟則表示:「全台北縣市的各級學校團體都能至少來參觀過一次。」

延伸閱讀:
台北偶戲館

2005年12月4日 星期日

透過國際串連 提升原住民人權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報導】今年十月初,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與亞洲原住民族聯盟基金會一起合辦「台灣原住民族聯合國國際人權訓練營」。透過這個人權訓練營,讓台灣原住民更知道如何透過國際串連來爭取自己的權益。

在全球每一個國家中,當地的原住民族都是相對弱勢。既不是主流文化也不是既得利益者。過去我們可能聽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與第三世界等名詞,在一九七○年,美洲發起原住民族是第四世界的構想,全球的原住民族可稱為第四世界。

「第四世界泛指所有在一個國家內之原有土地與自然資源已被部份或完全剝奪了的原住民後代。」在每一個國家中,或許原住民是相對少數,但是全球所有第四世界的原住民約有三億七千萬人,透過國際串連對全球的政府組織發聲,原住民的需求比以往更有機會能夠得到重視。「如果全部集合起來,聯合國或強權國家能夠不重視嗎?」吳思瑋說。 

所以台灣的原住民應該也必須了解自己該享有的國際人權,以及與全球其他原住民和非政府組織應該如何互動。這次營隊的學員,大多是曾經參加過國際原住民會議的人,以及在原住民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與部落文化工作者。

「我們希望介紹國際的原住民人權的觀念與法案給台灣的部落工作者。希望這些參加的原住民能夠更了解國際原住民事務。並希望他們在了解之後能把這些觀念實際的運用。」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說。

曾經參加三次聯合國原住民會議,協辦人權訓練營的吳思瑋表示,經過這次營隊後,她認為台灣原住民的人權跟其他國家原住民比起來好很多,甚至跟美國、加拿大也有得比。「尤其在整個亞洲來說,台灣原住民的人權已談到高層次的憲法夥伴關係,其他國家甚至還停在基本生命自由財產被侵犯的問題。」

吳思瑋認為,「台灣原住民只有兩個問題:一、原住民不了解自己的權利,所以不知道如何在現有體制下尋求保障。二、中台關係影響台灣原住民參與國際會議的權益。」

對於原住民自身的權益,吳思瑋認為,「應該透過持續的公民教育以及人權訓練營來使原住民了解自身權益。」雖然台灣原住民在國際上某些會議,會受到中國政治力的影響,但仍然可以參加非政府的原住民跨國性組織。

「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喚起原住民青年人一同重視「國際參與」與「在地連結」兩個面向,其實參與聯合國並不難,但持續的人不多,原住民運動需要更多青年的參與。」吳思瑋說。


輔大體育系 讓運動有愛無礙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一群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的學生以本身的專業知識與專長,加入了心智障礙者運動會志願服務的行列。他們為此擔任各比賽的裁判員、解說員、賽前給予熱身運動指導與體適能測驗等。他們的熱心參與讓心智障礙者展現運動才華,以享有更自信、更多歡笑的人生舞台。

這個主題為「開創自我,迎接挑戰」的第十四屆「亞特盃」心智障礙者運動會由身心障礙服務推展協會主辦,今年在十一月二十日,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場舉行。參賽者不分輕、中、(極)重度心智障礙者,都享有機會參加。今年計有一百零七所來自新竹以北、宜蘭、澎湖、台中、台南等縣市各校啟智班、教養機構參與這個活動。比賽項目包括籃球原地運球、壘球擲遠、二十五公尺、六十公尺等徑賽、接力賽、親子趣味競賽,還有室內進行的球類遊戲等。

輔大服務隊的領隊老師包括體育學組王金蓮、運動健康管理組高瑞鍾與運動競技組王福明。領隊老師之一王金蓮表示,主辦單位一直有跟輔大聯繫,在五年前,她就開始帶領體育系的學生每年參與該服務。她說,去年輔大體育系參與的同學有一百零四位,今年只有約七十位,由於人數不足,因此老師也親身參與服務工作。

輔大運動競技組三年級的劉鎮豪表示,去年有參加該運動會的服務,因此今年也想去幫助社會上不幸的一群。他這一次擔任賽跑項目的終點計時員。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名參賽者跑到接近終點線時,突然停在原地、站在那兒發呆良久,於是,他不斷鼓勵該參賽者前進,給他加油,終於他才提起勇氣完成比賽。他說,從這一點讓他理解到,心智障礙者大部分都很單純,在溝通時需要更多耐心、慢慢引導他們,就好像大哥大姐般細心照顧小朋友。

劉鎮豪表示,在比賽進行時,他看到一些家長除了在一旁為子女打氣外,還跑到跑道上拼命推他們的輪椅,這不僅違反了比賽規則,而且當天下雨,跑道非常濕滑,這樣的舉動太危險了。他說:「當天,我就看到有些選手跑到一半不慎摔倒,幸好有醫護人員在場立即給予援助。此外,家長那樣的行為也會造成參賽者的壓力,使他們無法進行比賽。我認為,運動會最重要是安全與體育精神,勝負還是其次。」

運動競技組三年級的張智翰說:「我參加這項服務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大三『服務與學習』這一門課,我們必須要有服務的時數。另外,我覺得,能以自己系上所學的知識與技術去服務別人,這非常有意義。」他表示,當天他擔任機動組的組員,在巡視每場比賽的崗位時,若缺乏人手,他就會給予支援。他說,他們其中一個重要責任是在每個比賽進行前,向參賽者的老師解說比賽規則、各項運動的正確姿勢、動作等,以減低參賽者受傷的可能性,也確保比賽在順利、公正的情況下進行。

張智翰說:「在服務中,我發現心智障礙者跟老師或教練的關係如同家人般密切,除了看見老師在一旁照顧他們、不斷給予打氣之外,有些選手在比賽感到緊張或徬徨無助時,他們都會向老師求助。就像有一位賽跑選手,他不知道跑哪個跑道時,他一直喊『老師!老師!』,然後老師就會安撫他們的情緒,並給予指導。」他也表示,這些服務經驗讓他成長不少,使他更主動關懷弱勢族群,接觸他們後,他也更懂得以不同方式、態度去對待他們。

2005年12月2日 星期五

懷舊卡通特展 帶你走進時光隧道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無敵鐵金剛,無敵鐵金剛,無-敵-鐵-金-剛……」琅琅上口的古早卡通歌曲是否讓你感到熟悉?日前在台北偶戲館舉辦的「懷舊卡通特展-偶的童年回憶」,展出六○年代以來幾部的卡通人偶,喚起大朋友的兒時的記憶。

此次展出作品有無敵鐵金剛、科學小飛俠、霹靂貓、小英的故事以及海王子等幾部有名的懷舊卡通。展出的人偶多有一定的歷史年齡且珍貴稀少。針對這次的特展也在播映室配合播放幾部卡通作品,包括怪醫黑傑克以及海王子等相關影片。

卡通偶的出現,多是由動、漫畫為基礎,進而發展衍伸出的相關周邊產品。二次世界大戰後玩具業才漸漸開始復甦,到了五○年代,因漫畫盛行、電視普及,卡通動畫也隨著此背景發展,玩具業配合這波潮流,結合內容製作出了各式造型人偶。在此期間又倍受兒童歡迎,隨著此一趨勢,卡通玩偶開始大量生產。

台北戲偶館行政專員廖士惟表示:「任何物體都可能是一個『偶』。」廣泛的定義來說,只要將某種性格與生命賦予某一物體,他就可以是個有意義的「偶」,他補充說明。台北偶戲館結合傳統、西方文化等特性,將「偶」類做一次完整的介紹。這次之所以會有舉辦懷舊特展也是基於這樣的考量而策劃展出。為了這次的特展,館方辛苦地與特定收藏家洽談,希望能爭取展出機會。「這些東西歷史久了,太過珍貴,收藏家幾乎都捨不得借出來,深怕收藏品受到任何傷害呢!」

這樣的一個懷舊特展,不僅在於讓大朋友回憶童年,還能做到親子交流的效果。廖士惟表示,也有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來參觀,然後由爸爸媽媽親自當解說員與孩子一同分享童年的卡通樂趣。也許能藉這個機會拉近親子的關係,讓小朋友能了解父母小時候在做什麼、玩什麼。一位謝太太參觀當天才意外得知有這樣的一個特展,高興地說:「都是屬於我們年代的東西呢。」

早年的卡通沒有現今流行的多元化故事;不外乎正義對抗惡方與溫馨親情、友情系列兩大類,表現出的都是非常正向的正義善良。不畏艱難地對抗敵人或是經歷種種困難而努力克服達成目標的故事,激勵了那個年代的兒童;塑造出的英雄偶像也都成為小朋友們的積極目標。

在那個年代,經濟環境還不甚富裕,生活中總是伴隨著自然野趣或一些傳統製作簡單的童玩遊戲(例如:跳格子、竹槍、沙包等)。卡通的出現,英雄故事與溫馨故事的類型滿足了兒童另一塊的需求。將天馬行空的故事由人偶實體化,與兒童能更近距離接觸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卡通偶雖然由台灣代工,但對家庭來說多為奢侈品,因此只能觀看而不能擁有。故此,藉由特展再次將這些夢想的玩具人偶呈現給大眾。

展場內為了配合懷舊氣氛,特地出借九歌兒童劇團相關佈景,將老式雜貨店、小玩具、遊戲以及糖果餅乾等懷舊系列物品一起搭配展出,除了小時候崇拜的英雄偶像,也能再次看見兒時回憶的其他相關物件。

延伸閱讀:

懷舊卡通特展-偶的童年回憶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為了反對樂生療養院遭到拆除,第三波「音樂.生命.大樹下」行動於樂生療養院舉行,大樹下小組透過放映紀錄片、院內環境導覽及邀請音樂人參與演出音樂會等,表達院民、大樹下小組及其他支持團體對於政府將拆除療養院的堅決反對及不滿。

樂生療養院是自日據時代起便用來收容痲瘋病患的處所,集中管理患者並對外完全封閉,使得院民大部分從年輕時便進駐到療養院,由於當時社會痲瘋病是無藥可醫的傳染病,病患們便遭到親友疏離的病患,即使在日本政府撤台後也無依無靠,在這裡一住便是五、六十年。

樂生療養院位於正在興建的捷運新莊線的路線上,基於不妨礙到捷運工程於預定時間內完工,院方於一九九四年將療養院賣給縣政府,並在舊院區旁興建新大樓,做為舊院區拆除後院民們的新住所。在十月三十日舉辦「音樂.生命.大樹下」活動籌辦人、大樹下小組行動聯繫人許雅紅說:「樂生療養院是古蹟,也是台灣的一塊寶,我們曾經多次寄信給地方政府並提出替代方案,但政府不是不回應便是以『將延誤捷運工程半年到一年』的理由駁回。但本來預定在去年拆除,卻遲至今日仍是僵持狀態,寧願耗時間也不願聆聽我們的聲音,政府不也是自己在拖延時間?」

許雅紅接著說:「根據國際的規定,痲瘋病患不能居住在超過兩樓以上,而新大樓卻蓋到八樓,這是政府及院方完全沒有站在院民立場考量的做法,而且院方在決定將療養院賣給政府時,一直到現在十年了,就再也沒有整修過房屋,為的是逼迫這些阿公阿嬤為了安全問題,不得不搬到新大樓。既然正面向政府申訴無效,便靠我們自己持續地舉辦相關活動,希望喚起更多的民眾對這裡的認同,共同支持樂生能夠被保留下來。」

活動當天參與者都能拿到樂生療養院內的詳細地圖,能夠參觀三合院、磚瓦屋等古早氣息的建築,及幾乎沒有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此外,活動內容主要是樂生紀錄短片放映及座談,和幾位支持樂生保留行動的民謠歌手所演出的音樂會。紀錄片內容為描述樂生院民的生活點滴、及已搬到新大樓的院民們在行動上的不便,表達院民認為住了五、六十年的舊院區才真正適合居住的心聲。以及院民自組的樂生自救會到立法院參與公聽會,表達要與樂生共存亡的決心。仍住在舊院區的院民認為舊院區的生活環境空間寬廣,行動方便,有大樹,空氣好,而新大樓的生活環境和醫院一樣冰冷,少了份家庭的溫馨且行動不便。

而音樂行動方面,由林生祥、張懸、達卡鬧、胡德夫、樂生那卡西等民謠歌手,以自己的母語及音樂,唱出他們對生命的觀感及熱忱,也表達對保留樂生行動的支持。

許雅紅說:「舉辦第一波活動時想辦演唱會,那時雖然沒錢,但還是想辦,幸好靠著朋友及一些團體的贊助及支持,還是辦成了。第二波活動時則是小劇場演出的方式。下一波的活動預定要進行『DIY市場』,會有支持樂生的團體所自製的物品進行義賣,所得會繼續用在支持樂生留存。我們會持續在每個月的月底舉行活動,希望是讓民眾自己走進樂生,不必靠我們說服,讓民眾自己就能體會我們要保留樂生的理由。」第四波的活動將在十一月二十七日,樂生療養院的老市場旁舉辦「自己來市場」。

延伸閱讀:

【音樂.生命.大樹下】行動

2005年12月1日 星期四

蔡元鎮 有福氣的大肢人

【張美華報導】「你很有福氣喔!以後一定會大富大貴」,蔡元鎮手掌肥厚、鼻頭渾圓、耳垂又圓又大,親戚朋友看到他都這般稱讚他。但是這些特徵就是罕見疾病肢端肥大症的標準症狀。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體內的生長素會不正常的升高,若在青春期前發病,會出現巨人症。若已不再長高時才發病,則這時過量的生長素會使手腳變粗、鼻子變大、眼眶突起、兩頰變寬、嘴唇變厚、舌頭變粗,此外身體的器官也變大。患者會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骨胳疼痛的現象,壽命會比一般人少十歲左右;腦血管疾病發生的機會則為一般人的二倍,它也是病人主要的死因。

肢端肥大症根本治療方法是手術,將腦垂腺的腫瘤摘除。由於生長素的作用緩慢,因此患者外表臉型或體型的變化容易被誤以為是年紀增大的關係,以致診斷的時間會延誤,因此腦垂腺的腫瘤都已較大,手術不易拿乾淨,因此在術後,生長素的濃度還是不容易恢復正常,這時就需進一步使用注射針劑治療。

由於大部份病人無法經由手術一次根治,必須長期追蹤和治療,蔡元鎮為此在一九九一年成立病友聯誼會「大肢俱樂部」,讓病友互相鼓勵,互相照料和關心,才能使人生更有自信。「沒有人敢跟我們打架」,蔡元鎮笑著說,病友們每次一站出來,個個人高馬大,陣仗很威武。

蔡元鎮表示,病友們都長得很像,就像一家人一樣;由於肢端肥大症的症狀不易察覺,病友們常常隨處搜尋「疑似病友」,希望能幫助更多病友早日發現早日治療;蔡元鎮指出,病友陳絲昭有一次在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就意外地發現一名肢端肥大症病友。

大部分肢端肥大症患者需要依靠注射針劑控制生長素,蔡元鎮表示,針劑的取得不易,很怕有一天藥品會短缺。蔡元鎮指出,醫院會以比價的方式採買利潤比較高的藥品,他說,「罕病藥品根本不採購,真是糟透了」;又罕病藥品的單價較高,會佔健保總額給付制的額度,蔡元鎮說,診療一個罕病病患賺的錢,可以賺更多倍正常病患的錢,所以有的醫院根本不採買罕病藥品。蔡元鎮表示,「醫院現在已經變成營利單位了」。

「既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日明月清風下,我還將在後院遍植蓮花」,這是蔡元鎮的座右銘,他表示,在手術期間意外接觸宗教,讓他的人生觀有很大的轉變。他說,生病前他就跟一般上班族一樣,每天汲汲營營賺錢,玩股票;手術後蔡元鎮決定站出來,加入罕見疾病基金會以及弱勢團體權益促進會,幫助更多罕病病友,他笑著說,「付出變得很快樂」,花時間在大愛上,可以幫助更多人。

因為是家中的經濟支柱,蔡元鎮治療期間仍然持續在銀行的工作,他說,那時候早上九點去醫院做治療,十點再趕回去上班,面對這種壓力,蔡元鎮不覺得辛苦,他說,「有壓力還是要拼,頭過身就過了呀!」蔡元鎮表示,肢端肥大症有手術可以治療,有針可以打,他說,「我覺得很幸福了」,有的罕見疾病是沒有治療方法的。

蔡元鎮表示,「一路走來,家人是我最大的支持」,但是由於不清楚肢端肥大症的相關資訊,蔡元鎮說,媽媽甚至有一次還跋山涉水,求符水給他喝,雖然知道沒有療效,蔡元鎮還是喝了,他說,「媽媽的心意嘛!」同事間也都不覺得蔡元鎮很可憐,彼此相處就跟一般人一樣,蔡元鎮說,其實把他當正常人,就是對他最好的方式。

目前健保有給付肢端肥大症的手術及注射針劑的費用,但肢大症卻仍未納入罕見疾病其中,蔡元鎮表示,按照現在醫院對於罕病的態度,「未來這些病患的就醫權一定會喪失的」,他指出,希望肢大症能夠早日納入罕見疾病當中,能夠獲得更多的保護。

2005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民視第三隻眼 深入台灣社會亂象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民視新聞「第三隻眼」單元於每晚七點的晚間新聞中播出,內容以社會問題、公共議題為主,是一個對近來經常發生在台灣社會的怪現象做深入探討的專題系列報導,試圖導正社會風氣;同時也透過專家學者或事件關係人的發言,讓大眾能有所省悟。

古惑仔砍人、飆車族鬧事、家暴、受虐兒……這些社會新聞,天天都在電視中上演著,但是製作人蔡滄波卻發現,礙於新聞報導的時間限制,每則新聞通常只能約略帶過,卻不能深入探究問題的核心,而且在幾秒鐘的畫面當中為求精采,也常誤導觀眾對事件的判斷,因此他希望能製作出一個能達到警世用意的單元。

於是他製作了「第三隻眼」單元,把整點新聞中類似的新聞事件匯整,再加入更多說明及專家學者的意見,將問題變成比較完整的專題呈現給觀眾,讓觀眾看新聞不再只是知曉一件事的發生,而是從中學到教訓或得到警惕,對社會能有正面導向的作用。

單元播出至今已逾半年,製作超過一百三十集的專題,又以「浪子回頭」系列最受好評,其中「歹路嘸通行」專題更被基隆監獄選為教化受刑人的宣導教材。專題請來兩位已金盆洗手的黑道大哥現身說法,其中一位大哥人生轉了個大彎改當牧師,以前打打殺殺的日子,換來的只有全身不堪回首的傷痕,看到現在少年逞兇鬥狠、街頭鬧事不斷發生,他奉勸年輕人「歹路嘸通行」,好好唸書,否則到頭來痛的是自己的身體,還會連累家人,帶給家人無法抹滅的傷痛。

「兇手悲歌 家屬無辜」單元中就談到了犯罪者家屬所遭受到無法彌補的傷害。去年台中發生女教練殺死女學生命案,加害人的老父親因為愛女心切,到受害者靈前下跪代女認錯。輔導過許多加害者家屬的更生團契也指出,很多犯罪者的親人害怕被人指指點點,心生恐懼而不敢出門。

蔡滄波表示「第三隻眼」屬於難度較高的系列報導,採訪上蠻有風險的,尤其是在製作關於黑道的專題,要關係人以自身經驗出面勸勉社會大眾時更是困難重重,「除非跑新聞累積到一定的人脈,否則很少有人會答應出面接受採訪。」而大部分的受訪者,往往都是經過內心一番掙扎交戰,製作單位在旁不斷給予心理建設之下,才點頭答應接受採訪。

「我們也希望觀眾能一起來思考社會亂象該怎麼改善?」蔡滄波說,之後「第三隻眼」還會陸續推出台灣國會問政亂象、買票問題以及更多社會議題的專題系列報導。



2005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公務機關約聘僱 工作無保障

【王亭捷報導】「公務機關約聘僱是一群由政府雇用的一年一聘非正式人員,既不隸屬於公務人員,亦不被納入勞動基準法的保障當中。」全國自主工聯秘書黃莉君一語道破公務機關約聘僱最受人爭議之處。

公務機關雇用約聘僱已有數十年的歷史。勞工局局長曹愛蘭曾在公開場合提及,公務機關約聘僱濫觴於國民政府遷台之時,由於需要大量人力處理政府內務,但又礙於當時政府視遷台為暫時之舉,不久後將反攻大陸,所以只須聘用臨時性的人員即可。

黃莉君表示,公務機關約聘僱最令人詬病之處,在於其身分定位的問題。由於他們不是經由國家考試而晉用的公務人員,並不適用於公務人員服務法,故另增設「行政院暨所屬機關約聘人員聘用辦法」和「人事行政局聘用人員聘用條例」予以管理。同時,他們也異於一般勞工,並不具備勞工身分,不受勞基法保障,雖然每年都繳勞健保費,卻無退休金和資遣費。

黃莉君強調,公務機關約聘僱與公務員的差別待遇包括同工不同酬、工作權不保等。雖然工作份量、內容與具備公務員資格者一樣,薪資卻相對較少。再者,約聘僱為一年一聘,只要不續約,就喪失工作,無工作權可言。

「有些約聘僱已在政府部門服務十幾、二十年,年年都得與政府簽定雇傭契約,同樣的情形如果發生在民間企業,勞工主管機關便會認定此企業單位有僱用正職員工的需求,判定其違反勞基法,要求限期改善。但現在政府卻身兼裁判與球員,犧牲公務機關約聘僱的工作權益。」黃莉君說。

面對外界的疑議,官方曾回應,由於聘傭人員為一年一聘,並無所謂「身分保障的問題」。再者,每年年終評核評列丙等之聘傭人員,次年即不再續約,並非解約,亦與身分保障無關。

民國八十六年台灣凍省,省府及其底下各單位約聘僱的去留問題受到矚目,那些約聘僱趁機團結一致,要求政府正視約聘僱問題,雖然後來還是不了了之,但是,這是台灣第一波約聘僱捍衛自身權利,有其重要意義。

民國八十七年勞基法擴大適用,惟第三條第二項明定,因某些因素致使適用本法有窒礙難行之勞雇關係,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後之行業或工作者不適用於本法。

黃莉君說,由此可知無須經由立法程序,中央主管機關是可以指定哪些行業不適用此法,所以只要勞委會出具公務機關約聘僱適用勞基法的公告,即可讓全台四十萬的公務機關約聘僱享有勞基法的保障。

去年年底,勞委會針對公務機關約聘僱人員,評估其適用勞基法是否有窒礙難行之處。時至今日,勞委會卻不肯公布報告結果,引發工運團體不悅。

所以現在的問題在於,一旦公務機關約聘僱適用勞基法,將對政府產生兩項衝擊。第一、由於公務機關約聘僱必須比照勞基法,提升其勞動基準,勢必增加人事部門的支出。「這如同民間企業為何要打壓工會是相同的道理,只不過現在資方變成了政府。」黃莉君表示。第二、若公務機關約聘僱適用勞基法,擁有勞動者的身分,便能組織工會,此舉將對政府不利。「對一個政府而言,其如何能忍受底下的雇員組織工會,萬一哪天這些員工為爭取權益而罷工,政府不就癱瘓了嗎?」黃莉君說。

今年一月,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通過「行政院暨所屬機關聘僱改進方案」,每年將淘汰百分之五的約聘僱,被批為齊頭式的變相裁員,約聘僱人人自危。九月份,財政部高雄市國稅局非正式人員,組成高雄市公務機關約聘僱職業工會,反抗政府的不合理對待。「雖然是職業工會的形式,但畢竟已突破過去以往不成立組織的狀態,已是約聘僱的一大進步。」黃莉均表示。十月底,高雄市公務機關約聘僱職業工會於立法院召開公聽會,促使聘僱改進方案暫緩實施。

黃莉君最後仍不忘提醒,雖然日前公聽會上,政府對公務機關約聘僱釋出善意,暫緩聘僱改進方案的實施,但以今年三月行政院政府承諾公務機關臨時人員(與政府簽定臨時性定期契約的員工)適用勞退新制,最後卻政策大轉彎,將臨時人員改視為社會救助人員,使其喪失勞健保與相關的福利,並與政府脫離僱傭關係,處境更陷艱難為例,除非白紙黑字,經由行政機關公佈命令,否則以政府說是一套、做是一套的慣例,約聘僱還是應該嚴陣以待政府接下來的動作。

2005年11月25日 星期五

美國螯蝦大啖 植物園荷花落難

【廖育寬報導】每年夏秋之際,正是台北植物園荷花池中,荷花、蓮藕盛開的時節,但今年此時,卻只見幾朵荷花孤立池中。「你相信植物園的荷花池底有上千隻美國螯蝦嗎﹖」台北植物園管理員陳肇威說:「荷花的根莖成了螯蝦的大餐,比起去年,荷花池的荷花已死去一半有餘。」常於植物園運動的楊小姐也說:「今年春天之後,荷花池似乎就一直是黑壓壓一片,死氣沉沉的。」

美國螯蝦對荷花池的生態迫害究竟有多大呢﹖陳肇威說:「池底被螯蝦鑽的全是坑洞,水草與水生昆蟲大量減少,更別提池中原有的沼蝦幾乎全消失了!」海洋大學水產博士何春義表示,美國螯蝦個性相當兇殘,不但同一水域的蝦子被牠吃掉,體型較小的魚類也進了牠的肚中。

何春義表示,美國螯蝦全身火紅,兩隻大大的螯是可怕的武器,牠什麼東西都吃,身長可以大到十五公分,在台灣可說是橫行無阻。他說:「螯蝦有挖洞的習性,在農田也常造成田埂被挖穿、稻田無法保水的現象。」他並指出,螯蝦同樣也會以大螯夾食秧田裡的禾苗,造成農民的損失。

北區水族業者林志翔表示,當初市場是看中美國螯蝦暗紅色的外型,和大力水手般的大螯,引進台灣養在水族箱供觀賞用。」但卻忽略了魚缸中的觀賞魚也是螯蝦的食物,造成民眾任意丟棄、放生於溪流池塘。何春義說:「植物園、國父紀念館的翠湖、河濱公園和田間水溝,都有螯蝦的蹤跡。」

美國螯蝦大舉入侵,植物園有何應變方法呢?陳肇威說:「園區會定期打撈及誘捕螯蝦,並放養土虱等魚類清除蝦卵。」他也強調,民眾千萬不要隨意放生,否則將處以罰金三千元,更背負破壞了荷花池生態的罪名。他說:「荷花池不但是民眾攝影、寫生、賞鳥、觀賞水生動、植物的重要景點,也是台北植物園的精神象徵。希望大家共同維護!」

網路「播客」 做自己的媒體

【陳家豪報導】你有想過自己做一個廣播節目跟大家分享嗎?或者是用MP3隨身聽聽朋友的廣播呢?網路上有一群「播客」(Podcaster),他們製作自己的節目,在網路上放送;有的是老師的廣播教學、有的是氣象專家的氣象預報。不用昂貴的器材成本,也不用經過繁瑣的申照手續,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媒體。

「播客」(Podcaster)這名字是來自於Podcast,指的就是私人小電台。播客們把自己的廣播節目,放在網路上供人點閱收聽。透過部落格的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時訂閱,節目一有更新便會立即通知。你可以在電腦上下載收聽、也可傳至MP3隨身聽,甚至可以直接利用隨身聽下載聽到最新的播客節目。

「播客台灣」網站的站長Kem表示,網路的發達,還有MP3隨身聽科技的發展,奠定了播客發展的基礎。Kem說:「現在只要一台可以上網的PC、麥克風、還有一個可以讓人下載的空間,你就可以做一個播客。」

播客的許多優點,讓它成為未來網路傳播媒體中,具有相當大的潛力。Kem說,成為播客不用很多的錢,操作又不難,而且它還有許多傳統媒體所沒有的優點。Kem說:「像是傳統廣播節目時間過了就聽不到了,但是播客的東西卻不受限制。而你今天在國外可能就聽不到、看不到台灣的廣播跟電視,但是播客沒有這種問題。一個MP3的聲音檔案,更是方便保存。播客在保存、時間、空間中,擁有很大的優勢。」

Kem說:「其實播客的概念很早就存在著。」像是網路電視、網路廣播電台,都可以算是播客概念的一種應用。但是讓現在發展的播客跟網路電視、電台最不一樣的地方便是RSS訂閱。Kem表示,這個原本用在部落格上的技術,不只是可以用在文字上;透過RSS訂閱,一樣可以訂閱聲音跟影像。透過RSS,只要播客有出新的節目,你便可以立刻下載收聽,如此也使得製播節目變得彈性。你可以一天做一個節目,也可以一週只做一個。

在播客台灣這個網站裡,就是把播客們的節目做串聯。Kem說,許多播客在網站裡做聯播,不只彼此可以做節目的交流,也可以利用討論區交換一些想法、或者是一些關於播客的消息。目前在網站中,就有四、五千個註冊會員,會員分布在台灣、香港、大陸還有新加坡這些華文世界。

Kem說,未來的播客將有可能跟電視一樣,製播自己的影片節目。不過他也指出,影片的模式在現在的台灣網路環境還不太可能。台灣的網路頻寬與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比較之下昂貴許多,在台灣2M/512k的網路大約要一千三百元,而在日韓,相同價格卻能夠有100M/100M的頻寬。網路上影片傳輸需要大量的頻寬,因此在台灣的播客想要播出自己的影片節目仍有一定難度。

延伸閱讀:

播客台灣

2005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台灣黑吉米 混血兒的成長故事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宋明杰導演的「黑吉米」紀錄片,是一部趣味中又帶有敏感戲謔的種族話題。他先以幽默的動畫手法,呈現了二次大戰結束後、台海兩岸間的對峙,到美國大兵來台的歷史背景,短短十五分鐘的紀錄片,令人意猶未盡。

吉米(廖枝龍)的父親是冷戰時期駐守台灣的美國黑人,他與吉米的媽媽(廖錦雲)生下了吉米,不久後即離開了台灣,再也沒有回來。影片中的吉米說,他小的時候常會哭著問媽媽,為什麼人家都有爸爸,而他沒有。由於他的單親混血兒背景,所以在成長過程中,常遭到同學嘲笑,說他是「黑人仔」。

不過吉米的的媽媽表示,她一點都不後悔生下了吉米,如果今天她是和台灣人在一起的話,恐怕就無法生出五官這麼立體的小孩,而且她也不斷地鼓勵吉米,讚美他非常的漂亮。所以現在的吉米,即使在遭受他人異樣的眼光看待時,多半已能處之泰然。

導演表示,他認識吉米是在魔岩舉辦的校園巡迴演唱會中,當時吉米是以變裝的身分演出。由於每次搭乘巴士趕場時,他總是看到吉米一個人孤零零的沒有朋友,再加上吉米特殊的血緣背景,便認為這個人的背後一定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故事。

導演說,十年多前,也有不少人想要拍攝吉米的紀錄片,不過都被吉米婉拒了,所以這次他能順利取得拍片同意權,實在非常幸運。而他和吉米的媽媽正好都是台中人,因此兩人講起話來也特別投機,從中建立起了默契。


2005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街友之家 人安基金會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位於萬華龍山寺附近的人安基金會,是由創世基金會創辦人曹慶於二○○二年成立,展開街友服務,目前設有基隆、萬華、桃園、高雄等十一個街友平安站。平安站的服務重點在「防飢、防寒、防病」。

人安基金會公共關係社會資源部組長賴惠敏說因為社會不景氣,外勞引進,很多人在中年時忽然被公司裁員,頓時失去了經濟來源。在這個知識爆炸的社會,許多社經背景低的人一失業就找不到工作了。

她接著說,有許多人對街友污名化,認為他們都是好吃懶做,是社會亂源。大家都沒想過,很多人其實都是失業的,但他們很幸運的有家人支撐,不用流落街頭。但有很多人沒有專業技能,或是受傷了不能再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無法維持生活所需,就只好到街上流浪。「當你沒有東西吃時,你會有哪些動作呢?」真的沒有東西吃時,只能去翻垃圾桶找廚餘;當你連廚餘都找不到的時候,只好去偷,去搶。這些都是社會一直存在的問題。

人安基金會每日提供午、晚兩餐,由街友自己排班炊煮,以「你做我吃、我做你吃、不做不吃」原則,鼓勵街友自立,互相照顧。人安還提供盥洗場所,但不提供住宿,希望街友自己想辦法,讓自己擁有家。另外,還有和勞工局合作,舉行就業輔導,幫助街友們找工作,或是學習一技之長。

社工員陳昭明說,基金會幾乎每週都會「開案」,審查街友資格,看他們可不可以到平安站用餐。人安基金會的服務對象條件是目前沒有工作,領取的津貼沒超過五千元者。符合以上條件,就會發工作證,依照證件進出平安站吃東西或盥洗。陳昭明接著說,基金會現在正在研發「個案管理系統」,但因為街友是流動性相當高的人口,掌控行蹤非常不易,所以到現在都還在設計階段。

賴惠敏表示,人安基金會非常在意「人身」的問題,對於全民健保的問題相當重視,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有健保的保護。基金會除了幫遊民們辦健保卡之外,還向監察院請命,要求審查健保問題。她說,監察院已經回應表示確有疏漏,會將問題上呈高層。但健保是攸關到全台灣人民,要改變所會牽扯的層面很廣,需要長時間抗戰,目前人安基金會能做的,就是這些了。

談到服務街友碰到的問題,賴惠敏說,一開始沒辦法破除居民對街友的刻板印象,反彈聲浪很大,所以基金會一開始非常低調。幾年來,街友們組成服務小隊,常常舉辦打掃公園,資源回收等睦鄰活動。經過這些努力,彼此的關係已經愈來愈好。

人安基金會在去年十二月份時,曾辦過「街友體驗營」,讓大學生在垃圾桶找東西吃,親身體驗遊民生活。現場也有街友現身說法,和法律顧問與民眾交流。今年七月,舉辦「街友運動會」,藉由拔河、大隊接力活動,激起街友爭取勝利的榮譽心。賴惠敏說,辦活動時看到街友為勝利努力的神情,才發現這些街友其實很可愛,很單純。

曾經是五星級廚師的阿吉伯,因為多次中風,沒有辦法繼續在飯店工作,又因為年過六十五歲,沒有辦法找到工作。但因為有一手好廚藝,阿吉伯現在都會去平安站幫忙煮飯。常常到基金會報到的阿剛伯,因為經商失敗,欠了一大筆債,為了不拖累家人,他把房子賣了還債,自己開始流浪的生活。阿剛伯在人安基金會的安排下,現在到勞工局就業服務中心工作。

「為什麼會有人要睡在這裡?」談到每年十一、二月人安基金會的發放冬衣活動時,賴惠敏說,看到街友們穿著少少的衣服睡在公園,就深深感覺到在這個社會生活的無奈。儘管如此,還是有些許街友堅持不接受基金會發的衣服,認為還是要保有自尊。她接著說,在做服務時,要做好心理建設,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會接受你的幫助,但只要有成功的案例,就會感到非常開心,一切就值得了。

延伸閱讀:

創世基金會

2005年11月21日 星期一

北藝大校狗隊 給狗狗溫暖的家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走進台北藝術大學的校園內,不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一隻隻體型壯碩的狗,舒服地躺在溫暖的草地裡,眼睛炯炯有神地目視著來去的人群。你也會看到一群熱情的大學生呼喊著這些狗的名字,給他們熱情的擁抱,這樣的場景,天天都會在校園中出現,這群熱情的人,正是台北藝術大學校狗隊的成員。

校狗隊於二○○三年創立,創立的動機跟校外的捕狗大隊常來抓校狗有關。隊長吳易蓁表示,兩年前常會出現有人把遺棄的狗丟在校園中,導致校狗問題複雜,而學校請捕狗大隊來抓狗,間接威脅到以前就在這裡的校狗的生存。「校狗原本是學校有規劃要養的狗,原意是希望抵禦外來狗而養的,但隨著時間的過去,計畫這件事的老師也隨之卸任,大家都漸漸忘記當初的用意。」吳易蓁說。校狗隊基於這樣的危機意識,成立了這樣的一個組織來為牠們發聲,確保牠們的安全。

校狗隊目前認養了十一隻校狗,隊員主要是照顧他們的飲食、每個月的固定洗澡日、和定期注射以及醫療方面的事務。在飲食方面,隊長吳易蓁表示,他們都會把飼料固定放在社辦教室旁邊,狗狗們會自動地來吃飼料,飼料的份量都是固定的,因此狗狗不會有暴飲暴食的狀況出現。另外在替這些校狗洗澡和醫療注射方面,吳易蓁說:「我們有跟芸林動物醫院與上哲動物醫院合作,他們會協助我們做洗澡和注射疫苗的動作。」她並且補充表示,當隊員對小狗出現的問題不知該如何解決時,這些醫院也會藉機教導他們有關照顧小狗的知識。

狗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從這些隊員的身上就可以得到印證。隊長吳易蓁回憶表示,學校晚上常常沒有開燈,自己一個人走有時會很危險。但是這些體貼的狗狗們會很善解人意的陪你走過一段黑漆漆的路程,讓你感到一種安全感。由於校狗隊員都是戲劇系的同學組成,有時他們要一起排戱時,吳易蓁說:「這些狗狗們都會沒有怨言的在教室外陪伴我們,一直到我們排戱結束為止,牠們眞的好貼心。」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些狗狗伸出友誼之手。校方和校外人士就曾與校狗隊們產生過些許衝突。吳易蓁表示,由於有的老師不喜歡狗,且校方基於認為牠們危險、不衛生的因素下,一開始會與校狗隊的意見相左或是溝通不順利,而發生校方胡亂讓捕狗大隊或清潔隊把狗帶走的案例。吳易蓁說:「不過之後在我們跟校方保證狗狗的健康狀態,以及校方同意發公文不讓捕狗大隊再進來抓狗的承諾下,雙方已逐漸建立了默契與共識。」

外人有時也會對這些校狗產生誤解。吳易蓁表示,她曾看過有遊客拿傘攻擊校狗的事件。「外人以為牠們會攻擊人,但你只要尊重牠們就不會有事,而且你也沒有權力做出攻擊狗的行為。」吳易蓁說。

「北藝大的校園很大,校內較遠的地方也有校狗存在,我們希望能照顧到校園裡更多隻狗,替牠們植入晶片,以確保牠們的安全,免於被外人抓走的危險。」這是隊長吳易蓁和其他隊員共同的期望。「看到校狗安全,開心地住在學校,就是最欣慰的事了。」

2005年11月20日 星期日

八方位樂團 中西合璧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八方位樂團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六月,是孫文軒結合國內音樂專業人士所組成的團體。成團十年來在全國各地演出超過一千場次,結合中西音樂的演奏方式,以輕鬆、活潑、生活化的曲調,而且具有藝術性,讓一般民眾也能了解音樂。

孫文軒表示,他在留學日本期間強烈感受到,一個沒有文化特色的國家不能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與肯定。回國之後,即決定組「八方位樂團」。孫文軒說,八方即四面八方的意思,團員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再加上演奏的音樂融合中西樂器,代表全方位之意。

孫文軒主修傳統樂器胡琴、西洋樂器鋼琴,選修笙與古箏。他認為中國的樂器低音不足,便再加上大提琴、長笛、鋼琴來補,因此他的音樂風格不太傳統,不同於國樂。把中國的傳統樂器胡琴、笙、琵琶,加入西方的樂器鋼琴、大提琴、長笛演奏便是八方位樂團的特色。孫文軒說,在演出的時候需要配合檔期,團員平時要在學校上課,所以演出的成員不固定。

孫文軒說,音樂的素材來自於生活,讓大家都能欣賞音樂、喜愛音樂為他的最大目標,如果把音樂看成太崇高,那麼音樂便無法融入我們一般生活中。孫文軒表示八方位樂團演奏的種類以台灣民謠、客家民謠、原住民歌謠為主,演奏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改編流行歌謠如伍佰的「愛情限時批」、卡通主題曲及外國舞曲如恰恰和電影配樂「第六感生死戀」,創作曲包括以南胡協奏的「出師表」、大提琴的「屈原汨羅江上」、為紀念九二一所做的「大地傷痛」。以中西合璧的演出方式,加入輕鬆、活潑、生活化的曲調,讓民眾更加喜愛音樂。

此外,孫文軒表示,把八方位的演出場地帶到戶外,包括公園、廣場、廟會等地方演奏,讓一般民眾在公園裡散步聽音樂、去廟裡拜拜時感受音樂、在廣場休息時也能欣賞音樂,讓民眾處處感覺到音樂的生命力。因此八方位樂團經常到全省各地巡迴演出。

孫文軒說,創團初期有人批評他的音樂不中不西,認為他演出的曲目不夠水準,與一般人認為音樂是高尚的理念不一致。但孫文軒堅持音樂來是源於生活,以簡單的音樂來吸引更多人喜愛才是他的目標。孫文軒曾入圍一九九七年金曲獎非流行音樂類「最佳演奏人獎」,台北縣文化局評選為「二○○一年台北縣傑出演藝團隊」,及榮獲第一屆「台北縣九十年度文化藝術人才獎」音樂類得主,他音樂生活化的堅持受到肯定。

孫文軒說,任何音樂都有它的價值,還沒聽過別人的音樂就去批評,未免過於主觀。他鼓勵大家去接受各種音樂,去感受音樂的生命力,才會豐富我們的文化。

延伸閱讀:

八方位樂團

2005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家服法 保障家庭監護工和幫傭

【王亭捷報導】「外勞既然已經被引進台灣,就應該給他們基本的人權。」台灣第一個非教會團體卻同樣關注外勞議題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以下稱TIWA)秘書顧玉玲強調。由於二○○三年二月爆發前國策顧問劉俠被印庸毆打致死案,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此時,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TIWA和許多外勞關懷團體開始展開北中南的串連活動,趁機推動醞釀已久的「家事服務法」,企圖改變台灣勞雇關係中「法不入家門」的缺憾。TIWA於二○○四年十月將家事服務法送進國會,不幸國會會期已到,只得等到今年再次推出。

顧玉玲表示,近年來由於台灣家庭結構的改變,夫妻雙方都投入就業市場,所以在家務的處理或者照顧行動不便、需要人隨侍在側的老人等工作上,都必須仰賴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但是,當「家庭」已經變成職場的一種時,台灣的法律顯然對此視若無睹,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被排除於勞基法外,造成勞資關係不確定的詭譎局面。

一九八九年台灣為了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工程和六年國家計畫,政府同意開放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四個國家的勞工來台工作。一九九一年外勞正式引進台灣,但只限定於紡織、電子、機械和營造等六種行業的申請。隔年,開放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申請。累至今日,台灣目前總外勞人數約三十萬人,而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佔了十三萬,不過,她們卻異於一般的外勞,並不被納入勞動基準法的保障當中,所以超時、超量工作時有所聞,形成相對弱勢的一群。

相較於本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處境更為艱難。她們離鄉背井,到陌生的環境工作,不但語言不通,而且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得待在雇主的家裡,沒有朋友和同事,對於外界資訊的取得也受限於雇主,造成她們對外的社會聯繫網絡薄弱。再加上不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常常出現無償勞動、超時工作和無休假的狀況,使原本就處於性別、種族和階級弱勢的她們更雪上加霜。

顧玉玲舉例說,M(化名)是以家庭監護工的名義來台工作,原本的工作內容是照顧雇主的父親,不過後來卻變成一個星期只要一天到雇主父親的家打掃和帶他去醫院看病,其他的時間都必須待在雇主家洗衣煮飯、做家事、照顧雇主的三名子女和到雇主自營的洗車廠幫忙做清潔的工作,從早忙到晚,每天睡不到五小時。

在長期的無休、超時、超量工作下,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很容易變成家裡的不定時炸彈,二○○三年劉俠遭印傭毆打致死就是一個很悲慘的案例。顧玉玲表示,劉俠和印傭薇娜感情非常好,所以薇娜為了照顧劉俠,兩年來未曾休假,但最後卻導致精神崩潰,並發瘋似地攻擊劉俠。顧玉玲強調「外傭也是人,她們不是機器,需要有適當的休息。」

顧玉玲說,原本TIWA希望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也能一體適用於勞基法,不過,勞委會以家庭是屬於個人私領域的工作場所,而且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難以界定等理由,認為將其納入勞基法有窒礙難行的地方予以否決。因此,TIWA改由設立特別法「家事服務法」來保障其基本勞動權利。

去年十月,家事服務法在立委徐中雄、蔡英文、何敏豪和雷倩提案下完成立法院連署,並正式送入國會。不過,適時國會會期結束,法案被擱置。顧玉玲表示,TIWA今年還會再接再厲,將法案送入國會。

最後,顧玉玲強調,家事服務法並非單單為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所設計的,不論是本籍或者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都應該享有基本的勞動保障,而這也是此法的精神所在。

2005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大愛醫生館 守護您生命的磐石

【生命力記者游雅筑報導】「大愛醫生館」是大愛電視台的醫療節目,由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簡守信主持,今年更入圍金鐘獎最佳文教資訊類節目主持人獎。節目以一個具新聞性、故事性的個案當起頭,先引起觀眾對醫學的興趣和注意,進而使觀眾建立一套正確的醫學常識。

起初會有製作「大愛醫生館」的想法,就是因為簡守信在醫療過程中常碰到一些病人,由於醫療資訊不夠豐富,結果道聽塗說、任意聽信偏方,而醫院給的資訊通常又較制式化,求助無門下,導致病情耽誤,很多生命因而來不及挽救。因此,他希望「大愛醫生館」能為民眾打開親近醫療資訊的大門,「醫療節目不一定都是要很生硬的談如何預防及治療,如何引起觀眾的興趣及注意才是最重要的,進而誘導觀眾擁有正確健康概念。」

「當觀眾因為節目而受到幫助時,那種感覺很特別。」簡守信說,有一集談到脖子、甲狀腺方面的問題,有名觀眾因此而發現自己罹患早期癌症,進而及早治癒,「對於一位年輕的女生來說,這可是改變一生的大事,沒想到竟然是因為一個電視節目。」

對於近日禽流感造成民眾恐慌,甚至出現許多非理性的反應,簡守信表示,其實目前禽流感只會在有限度的情況下傳染給人,並不是走在街上就會得禽流感,但那些和生禽有緊密關係者當然要特別注意,例如生禽宰殺者。

台灣人民一年要吃掉二億隻雞,在飼養及買賣雞隻的過程中,病毒突變的可能性將大增,「如果能少吃點肉,病毒突變的機會就能減少。」當然民眾還是要盡量避免與病毒接觸,盡可能別去有活禽販賣的市場。他也提醒大眾,在進出醫院和市場時要記得戴口罩,勤洗手也能減少病從口入的機會。

醫療節目向來給人一種理論、生硬的感覺,因此製作手法需加入活潑有趣的元素,才容易讓人接受。從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醫療話題,或是著名人物的故事中去找尋多元題材是一個方法。有一回主持人以藝術家梵谷戲劇化的生命故事作為楔子,先讓觀眾對梵谷的遭遇充滿好奇,最後才道出環繞著梵谷一生的正是躁鬱症。經過主持人這麼一說,躁鬱症馬上就引起了觀眾的興趣。

從飲食上也可以發掘很多好玩的醫療話題。很多人容易將奶精和牛奶畫上等號,但其實奶精屬於油脂類,吃多了並不健康;罹患膽結石的病患食用檸檬汁加蘋果是無法改善病狀的,正確做法應立即到醫院就診,醫生會依病情決定是否需要開刀做局部切除,而平時飲食應以清淡為主,減少膽固醇的攝取。

坊間傳言吃飯後若馬上洗澡,對身體會有負面影響,簡守信認為其實是不會的,因為血液循環有它一定的分布,當心跳加快時會導致血管管路的改變,讓某一些血流量有即時性的反應,哪邊有需要哪邊的血流量就會增加,反之就會降低,但並非完全沒有血流量,因此人體血流量的週轉相當靈活,吃飯後馬上洗澡對身體並不會造成傷害。

簡守信感嘆現在有很多標榜醫療資訊性的節目,其實都是賣售藥物的節目,如果大家可以接觸到正確的醫療觀念,便能輕易地從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資訊中脫困。

延伸閱讀:

大愛電視

2005年11月17日 星期四

華岡社會服務隊 孩子們的開心果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人生以服務為目的」,簡單明確的目標原則,標榜以「積極」、「主動」「參與」的服務態度,由都市走向鄉村,由近而遠貢獻心力。自一九七三年成立以來,文化華岡社會服務隊已走過三十二個年頭,致力於偏遠地區國小學童的服務,已有可觀的收穫。

社服隊對外活動分成平服和假服兩種,平服就是「平時服務」,近年來由於配合政府的中小學社團發展計畫,服務的對象以國小的學童為主。平服主要是服務鄰近陽明山上的平等里的小學生,在一學期四到六次,每次七十分鐘的課程中,主要的活動都是以輔導小朋友的課業為主,再依照學校的需要和本身的能力做其他課程的設計。

在課程輔導中,社員對小朋友的幫助不少。社長傅文娟表示,會留下來做輔導的小朋友通常都是寫作業時比較需要人教導的,有夥伴在旁邊協助,他們的速度就會加快,也比較容易專注,有問題可以馬上獲得解答。

在平服中,有時社員也會舉辦一些小活動,讓小朋友與他們拉近彼此的距離。傅玟娟說:「我們一開始都會用戲劇表演的方式介紹自己,先讓小朋友有印象並覺得大哥哥大姊姊很有趣,接著多半會在班級上玩團康遊戲認識彼此,增加小朋友的互動。」她補充說:「安排大地遊戲和戲劇表演最能讓小朋友興致勃勃,慢慢的他們會想開始親近你。」

假服就是「假期服務」,為四到五天的冬夏令營活動,今年假服服務對象為彰化縣二林鎮香田國小,課程除了在平服中有的課業輔導外,社員精心規劃的大地遊戲也十分充滿創意,關卡之一的「賭城風雲」這一關,這個遊戲分成五關,每關需按照籌碼做賭注,小朋友可以自由闖關去挑戰。例如有投球投準的遊戲,進幾顆球就有多少籌碼;也有團體的拼圖遊戲,隊中的每一個人須一起同心協力猜出圖案。小朋友必須去了解團隊的精神並活用,運用集體的腦力激盪來完成任務;在「自然教室」這一關裡,小朋友則是要運用D.I.Y.的精神,利用自己生活周遭有趣的自然現象,完成實驗並利用,例如小朋友必須自己用樹枝葉來拼畫或是寫生。

在活動中,小朋友純真自然的個性讓他們印象深刻,這些經驗對於他們之後該如何掌控活動氣氛有所幫助,傅玟娟說:「這些孩子都很天真自然,開心就會笑得很開懷,有興趣的活動就會很想要去學習;如果在活動中,感到無聊的小朋友也就很明顯的開始說話,吵著要下課,不注意你的表演。」她接著又說:「小朋友的反應都很直接,看他們臉上的表情多半都可以猜得出來小朋友的意願高不高,參與度好不好。」

一次又一次的服務活動,與小孩子近距離的接觸,一起努力的社員都感觸良多,傅玟娟說:「每一階段的服務與付出,過程中常會遇到很多的突發狀況,以及挫折和疲累感。」她舉例說:「營火晚會有時會被無法預測的天候打亂,活動中的螢光棒有時又會故障,讓整個活動表演大打折扣。」但她強調,她很慶幸能夠有這些經歷,讓她得到了很多成長和進步,學會付出。「看見自己準備的課程、表演,讓小朋友或是夥伴很開心和感動,很有成就感,也覺得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開心的說。

2005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家服法 保障家庭監護工和幫傭

【生命力記者王亭捷報導】「外勞既然已經被引進台灣,就應該給他們基本的人權。」台灣第一個非教會團體卻同樣關注外勞議題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以下稱TIWA)秘書顧玉玲強調。由於二○○三年二月爆發前國策顧問劉俠被印庸毆打致死案,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問題再度浮上檯面。此時,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TIWA和許多外勞關懷團體開始展開北中南的串連活動,趁機推動醞釀已久的「家事服務法」,企圖改變台灣勞雇關係中「法不入家門」的缺憾。TIWA於二○○四年十月將家事服務法送進國會,不幸國會會期已到,只得等到今年再次推出。

顧玉玲表示,近年來由於台灣家庭結構的改變,夫妻雙方都投入就業市場,所以在家務的處理或者照顧行動不便、需要人隨侍在側的老人等工作上,都必須仰賴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但是,當「家庭」已經變成職場的一種時,台灣的法律顯然對此視若無睹,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被排除於勞基法外,造成勞資關係不確定的詭譎局面。

一九八九年台灣為了推動十四項重要建設工程和六年國家計畫,政府同意開放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四個國家的勞工來台工作。一九九一年外勞正式引進台灣,但只限定於紡織、電子、機械和營造等六種行業的申請。隔年,開放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申請。累至今日,台灣目前總外勞人數約三十萬人,而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佔了十三萬,不過,她們卻異於一般的外勞,並不被納入勞動基準法的保障當中,所以超時、超量工作時有所聞,形成相對弱勢的一群。

相較於本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處境更為艱難。她們離鄉背井,到陌生的環境工作,不但語言不通,而且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得待在雇主的家裡,沒有朋友和同事,對於外界資訊的取得也受限於雇主,造成她們對外的社會聯繫網絡薄弱。再加上不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常常出現無償勞動、超時工作和無休假的狀況,使原本就處於性別、種族和階級弱勢的她們更雪上加霜。

顧玉玲舉例說,M(化名)是以家庭監護工的名義來台工作,原本的工作內容是照顧雇主的父親,不過後來卻變成一個星期只要一天到雇主父親的家打掃和帶他去醫院看病,其他的時間都必須待在雇主家洗衣煮飯、做家事、照顧雇主的三名子女和到雇主自營的洗車廠幫忙做清潔的工作,從早忙到晚,每天睡不到五小時。

在長期的無休、超時、超量工作下,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很容易變成家裡的不定時炸彈,二○○三年劉俠遭印傭毆打致死就是一個很悲慘的案例。顧玉玲表示,劉俠和印傭薇娜感情非常好,所以薇娜為了照顧劉俠,兩年來未曾休假,但最後卻導致精神崩潰,並發瘋似地攻擊劉俠。顧玉玲強調「外傭也是人,她們不是機器,需要有適當的休息。」

顧玉玲說,原本TIWA希望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也能一體適用於勞基法,不過,勞委會以家庭是屬於個人私領域的工作場所,而且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的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難以界定等理由,認為將其納入勞基法有窒礙難行的地方予以否決。因此,TIWA改由設立特別法「家事服務法」來保障其基本勞動權利。

去年十月,家事服務法在立委徐中雄、蔡英文、何敏豪和雷倩提案下完成立法院連署,並正式送入國會。不過,適時國會會期結束,法案被擱置。顧玉玲表示,TIWA今年還會再接再厲,將法案送入國會。

最後,顧玉玲強調,家事服務法並非單單為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所設計的,不論是本籍或者外籍家庭監護工和家庭幫傭都應該享有基本的勞動保障,而這也是此法的精神所在。

2005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玄奘法律服務社 帶你認識法律

【生命力記者李維綱報導】為了服務玄奘在校師生和新竹地區民眾,讓更多人了解法律知識,由玄奘法律系內的幾位具有法律服務熱忱的同學,並在系主任及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於二○○一年成立玄奘法律服務社。藉由服務玄奘校內師生和附近民眾的法律問題,並且為中小學校舉辦多種法律演講或活動,讓孩子們能夠從小對法律知識向下紮根。

法服社服務對象主要為玄奘大學在校師生和新竹民眾兩大類,社長陳冠如表示,常接到來自學生有關於車禍事件的交通事故糾紛,通常他們介入糾紛是以「和解」的方式為目標,達成雙方的雙贏局面。陳冠如說:「有一次我們處理到一件比較嚴重的車禍事件,肇事雙方似乎在處理事情上有一些衝突,這時我們就會個別約其中一方坐下來談,以圓桌會議的方式詢問各方的意見,用最平和的方式解決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條件來結束糾紛。」

在新竹民眾方面,主要的服務內容為有關家暴或是婚姻上的法律問題案件。大四社員陳律吟表示,一開始他們會詳細紀錄委託人所提供的資料,再經由社員之後一起討論和整理後,向委託人告知目前他(她)所面臨的處境與他所能爭取到的權益,以利之後民眾能夠快速的與他們所委託的律師討論。我們不僅要安撫他們的情緒,也要提供他們最有利的方法解決事情。

法服社在對外活動中,會舉辦法治教育和宣導智慧財產權等觀念。在法治教育中,陳冠如表示,他們是由法學院的老師帶領法服的社員去國小辦法律專題演講,以及播映法律相關的影片,由演講或影片的案例與小朋友討論互動。另外社員也會一起去國小、國中或是高中宣導有關智慧財產權的觀念,陳冠如說:「我們在活動中藉由用是非問答了解小朋友對法律知識的吸收能力外,也會用有獎徵答的方式激勵小朋友對法律的求知慾望。」

「不論是替哪一方做法律的諮詢服務,我們對任何事件都必須站在中立的立場,我們是要給他們雙方正確的法律途徑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要刻意達到一方的利益為出發點。」社長陳冠如表示,所有的法服社員都是要藉著自己所學知識,來替那些受到法律層面問題的人解決困擾,這也是他們創社的精神所在。

2005年11月13日 星期日

輔大兒家系 將愛奉獻弱勢家庭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來自台北縣世界展望會的二十多個家庭,包括低收入戶、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原住民等,在十月三十日來到了輔仁大學,參加由兒童與家庭學系所準備的聚會。除了兒家系教授提供家長們親子講座外,兒家系一年級的學生也為四十四名小朋友設計了多項團康活動與益智遊戲,大家從陌生到熟悉,一起共度了一個愉快溫馨的星期天下午。

兒家系助理教授潘榮吉表示,在執教大四的「家庭、生活與實習」課程四年裡,他的學生已接觸了許多社區的服務單位。他說,在一次機緣巧合下,台北縣世界展望會寫信到系上要求合作,在系主任的委託下,他在去年嘗試舉辦了一個學期四次的聚會,邀請世展會北縣其中兩區的家庭來到輔大,聚會中設有講座、遊戲、茶會等。該活動的舉辦獲得了世展會家長、小朋友與輔大兒家系學生良好的反應與回饋,因此他決定每年都要辦下去。

他說,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把大一的「兒童與家庭導論」這門課與「服務-學習」概念結合,讓大一的同學提早參與社區服務的活動。這不但可以提昇對社會中兒童與家庭領域問題與議題的關注,而且藉由服務學習的實作與反省,同學們更積極、主動參與社會弱勢兒童與家庭的關懷行動。

活動負責人之一,輔大兒家系碩士班二年級顏沁欣說:「由潘榮吉老師主持的親子講座會給家長們一些陪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建議與引導,讓他們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例如在『愛的語言』這主題裡,讓家長知道伴侶之間與孩子們被愛的需要,那包括肯定的言詞、肢體碰觸、精心禮物與服務行動。另外,小朋友的活動分成四個部分:說故事、玩遊戲、帶動唱與做卡片,全由大一的學弟妹精心設計。我的責任在於監督各組教案、器材資源協助以及在他們活動後的分組報告時給予指導。」

兒家系一年級廖美範說:「我是當天活動的主持人,剛開始感到有點挫折,因為我在前面講話、給予遊戲講解時,不時會有小朋友大聲反駁或吵鬧,後來經過我們耐心地教導、說教後,他們的行為都漸漸改善。從這過程中,第一次讓我體驗到當老師的深刻感覺,同時我也學會對待不同個性、特質的小朋友,要以不同的方式溝通,譬如對待國中生就要像哥兒們那樣跟他們聊天,這樣才容易接近他們。」

兒家系一年級邱亦君表示,在陪伴一個較內向的小朋友時,需要付出時間慢慢跟他溝通、關心他,才能了解他的需要。她說:「當我教那位小朋友畫一張卡片送他的父母時,他才對我說『我沒有爸爸,只有媽媽』,我頓時感到很心酸,我便立刻安慰他說『沒關係,把這張卡片送給媽媽並告訴媽媽你有多愛她,好嗎?』從開始只會點點頭到最後表演時,那小朋友跟我跳得很開心,我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兒家系一年級李宛臻說,參與了這個活動後,她不僅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也讓她對班上的同學有了更深的認識。她對班上幾位男生都另眼相看了,因為他們比女生還要細心地照顧小朋友,例如帶他們上廁所、耍寶逗他們開心、教他們唱歌跳舞等。

兒家系一年級郭尚芳同學表示,雖然活動過程中很辛苦、看顧小朋友很累,但跟他們相處後,從陌生到熟悉,還在離開的時候聽到小朋友說:「今天玩得好開心,我下次還要再來!」,她覺得再怎麼辛苦也都值得。

兒家系助理教授潘榮吉表示,在未來,他希望培訓一群兒家系跨年級的志工,長期給予社會弱勢兒童與家庭服務及關懷行動,高年級的同學也可把實務經驗傳承下去。這樣,兒家系同學除了從做中學習外,也以專業知識為社會作出貢獻。

2005年11月12日 星期六

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故居告訴你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仰德大道上的「林語堂故居」,館內許多的舊有設備都轉變為富有藝文色彩的文藝空間,像現在定期舉辦研討會的「有不為齋」是由以前的餐廳所改建的。在「林語堂故居」裡,不僅可以參觀林語堂大師的文學遺蹟(像著作的手稿或是書房等),更可以參加定期舉辦的各文藝活動,如文學座談會、藝文演講、讀書會等,故居管理主任蔡佳芬說:「希望能讓故居扮演大家生活中的藝文空間。」

林語堂是民初享譽國際的知名學者,他曾獲上海聖約翰大學學士學位、美國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等,是一位以英文書寫作而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林語堂故居是民國五十五年由政府興建給林語堂的定所,而林語堂也在此度過了最後的十年,並移靈於故居中的後園裡;此後台北文化局以名人故居、文學生活之方向往藝文中心發展,並由佛光大學取得管理權,於民國九十一年開館。

林語堂故居是由西班牙式建築與中國宅園藝術所組合成的,一進入故居就被雪白的大理石所注目,再配合淺藍色的屋簷,這就是林語堂所欣賞的西班牙風建築;林語堂曾形容此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道盡了故居內的景象,林語堂先生把園林中的池塘擺在中庭,配合院裡的樹蔭,表現出林大師的對中國傳統的喜愛。

「有不為齋」原是故居內林語堂與家人吃飯的地方,裡面的家具如桌子、椅子等都是林語堂親手設計,並且當時為了心愛的夫人翠鳳,在每個桌椅上都親手提了個「鳳」字;後來改成閱讀研討室時取名為「有不為齋」,出自清末政治改革家康有為的名字,因為林先生曾經歷清末動盪的時代,感嘆當時的清末局勢非康有為一人能有所改變,故取名「有不為」。

現在這裡也會定期舉辦有不為齋書院系列講座、學術研討會及藝文活動等,如讀林語堂原著學英文的讀書會,由具有文學素養的英語人才來講解,像最近要舉辦的「京華煙雲」原著學英文就是由前故居主任盧橞榮老師所主講的課程;還有舉辦如「品味初秋」的品茶系列藝文活動,而這也是因為林語堂喜歡在寫作時配上鐵觀音,也因此故居也希望能藉此提倡將文學結合茶香,讓文學成分更加有趣。

故居內的中庭也是這裡藝文空間的重心之一,像過去在林語堂先生百歲冥誕時由佛光大學主辦紀念音樂會,邀請許多文壇人士到場參加。而時常不定期舉辦的二手書交換與拍賣會,也讓大家可以藉由故居的中庭進行文化交流。

林語堂故居在林先生過世後就由台北市文化局所管理,後來文化局轉交佛光大學所經營,而佛光大學也在幾年內透過若干文學活動成功的將故居經營成藝文中心,如今佛光大學功成身退,由東吳大學所管理,而東吳也舉辦一連串藝文活動,像是不定期的音樂會,讓一些學校樂隊有可以發揮的場地,並開始推出上述中的品茶活動,蔡佳芬表示,未來將會朝文學培養中心發展,藉由更多的文學活動,讓故居成為推廣文學的文藝空間。

延伸閱讀:

林語堂故居

2005年11月9日 星期三

水族清道夫琵琶鼠 河川生態屠夫

【生命力記者廖育寬報導】「這種魚現在在淡水河底已經排滿滿了吧!」地中海水族業者郭俊彥指著撈網中一隻不到三公分的琵琶鼠魚說:「小小隻看起來很可愛,但長到四五十公分大你還喜歡嗎?」俗稱「垃圾魚」的琵琶鼠魚,長大後被民眾任意棄養、野放溪流湖泊,已嚴重影響台灣溪流生態。

海洋大學外來種研究者何春義表示,十多年前,隨著飼養熱帶魚的風潮,琵琶鼠魚自南美洲大量引進,標榜有清除水族箱內碎屑殘渣的功能,但近年來卻入侵河川湖泊。何春義說:「由於琵琶鼠魚生長速度驚人,一年可以成長二十至三十公分,且長大後外型不討喜,因此遭到民眾惡意丟棄。」

「本土蝦蟹、魚卵和水草都是琵琶鼠魚的主要食物。」何春義說,由於琵琶鼠魚是底棲型魚類,如果牠的族群持續擴增,可能會消耗水中大部分的初級生產者〈藻類及底層有機物〉,不但對本土魚、蝦之食源造成威脅,也對溪流原有的食物鏈生態掀起巨大變化。

何春義說:「琵琶鼠魚有強韌的骨板,魚鰭好似刀鋒,我自己都被牠刺流血過。」他表示,當琵琶鼠魚遇到威脅時,會把胸鰭及背鰭都撐開,嚇退掠食者,而強壯的胸鰭和能呼吸的胃,更幫助牠在河川枯水期時移動棲息地,因此台灣各地河川皆可發現牠入侵的蹤跡。何春義強調:「目前尚未發現琵琶鼠魚的天敵,民眾最好不要飼養,更不要野放。」

那不要的琵琶鼠魚該怎麼辦呢?郭俊彥說:「不要的琵琶鼠魚可以送去水族館,大部分都有在幫忙處裡回收。」郭俊彥表示,回收的琵琶鼠魚會集中做成鳥飼料,或是做研究用途。而民眾若想要購買底棲型魚種,作清理魚缸之用,郭俊彥建議購買同等價格,且最大不超過五公分的黃金鼠魚作為替代,才比較不會任意棄養、放生。

婦女當自強 土城媽媽展創意

【陳姿婷報導】在土城,有一群媽媽們,每天生活都過的十分充實又忙碌,除了要學串珠、學拼布、學織毛衣、學說日文之外,還要把他們所學,敎給土城其他的社區及學校的媽媽們,這群忙碌的媽媽,都是來自「土城市創意媽媽生活成長協會」。

「創意媽媽協會」,是由一群熱心、喜好手工藝的媽媽們所組成的。提及當初為何有創意媽媽的構想,協會理事長謝慧伶表示,創意媽媽最初是由一群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所組成的,當時的構想很簡單,只是希望能集結土城市的家庭主婦,大家一起來學習。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創意媽媽們設定了五階段永續循環的學習計畫,分別是「參與」、「發掘資源」、「成立組織」、「組織內造」和「持續成長」。

在「參與」和「發掘資源」的階段,創意媽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更多土城婦女加入他們的行列,「最初要招攬會員時,我們是以夾報的方式,或是經由朋友介紹,讓大家知道有這樣的團體。」謝慧伶說,在集結了一些媽媽參與之後,二OO四年三月,第一期的「文化創意研習」活動開始了,創意媽媽依照自己的興趣、喜好去選擇他們所想要上課的內容。第一期的課程有生活糕點、手工蠟燭、毛衣編織、親子數學等等十幾種課程,媽媽們都非常踴躍的參與,成效也非常好。

如今「文化創意研習」活動已舉辦到第四期,會員人數也增加至兩百多人,除了原先即有的課程之外,先後陸續增加了手工肥皂、壓花、日文、皮拉提斯等等的課程,媽媽們運用創意所做出來的成品不計其數,「這一櫃都是媽媽們的作品呢!這裡還有!那邊也是呢!」謝慧伶開心地展示著媽媽們所做的成品,在小小的辦公室裡,堆滿媽媽們滿滿的創意。

二OO五年三月十九日,創意媽媽完成了他們第三階段的規劃,「土城市創意媽媽生活成長協會」正式成立,媽媽們以「土城婦女成長」為宗旨,希望能協助土城婦女學習第二專長、提倡終身學習,於是他們開始進行第四階段的規劃,就是「組織內造」。

在這個階段,媽媽們進行「跨社區幸福分享計畫」,就是讓學習有成的媽媽們,免費到社區及學校敎導其他媽媽手工藝,「當初社區居民還以為我們是哪個政治團體,還不讓我們進去呢!」謝慧伶說剛開始根本沒有多少的社區或學校向他們報名參加,但是到現在創意媽媽們的行程多到都排不下了。謝慧伶表示,社區媽媽和學校的志工媽媽們學得都非常快樂,還有許多人會主動跟他們說要成為創意媽媽的會員呢!

已是創意媽媽資深會員的廖月麗表示,當初是經由朋友介紹加入創意媽媽的行列的,在這裡學到許多技藝,敎到很多好朋友,「讓我感到最大的改變,就是多了份『自信』。」廖月麗說他原本和其他許多家庭主婦一樣,每天就是在家裡煮菜、打掃、等孩子放學、等老公回家,生活一成不變,成為名副其實的「黃臉婆」,但是自從加入創意媽媽之後,每天的生活既充實又忙碌,學了許多拼布、插花等等的技能,最重要的是更有「自信」了。

現在廖月麗除了繼續參加許多課程之外,也到社區及學校敎媽媽們串珠,問他如此忙碌,老公和小孩不會抱怨嗎?廖月麗微笑地說:「他們高興得很呢!我在這裡做的東西,他們都非常喜歡!」

「創意媽媽協會」集結了土城許多家庭主婦,讓他們能再學習、再成長,重新找回媽媽們的自信,找回生活目標,協會不僅要讓土城市的媽媽們能「自主性的永續學習」,未來,還要讓創意媽媽的「作品」,變成「商品」,讓各個角落,都充滿著媽媽們的創意。

延伸閱讀:

台北縣土城市創意媽媽生活成長協會

2005年11月8日 星期二

志工教育訓練課程 讓服務更完善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參加了十月二十日與二十一日這兩天的『九十四年度志願服務基礎教育訓練課程』,從認識志願服務法規、了解志願服務的內涵、倫理與發展趨勢到各校同學、老師的服務經驗分享,這是一個很充實且富意義的課程,讓我更理解服務、懂得服務與體驗服務。」輔仁大學物理學系四年級,江岳聲這麼說。

他說:「其實,我參加這課程最大的收穫是增進對志願服務法規的認識,這包括志工的權力範圍、志願服務運用單位的職責、法律責任等。例如,志工的義務有參與訓練、妥善使用服務証、服務時獲知的訊息應保守秘密、拒絕向受服務者收取報酬、妥善保管運用單位所提供的資源。這些都是每位志工需要知道的,這樣,志願服務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他表示,幫助別人除了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外,當志工也享有許多福利。其中一個是服務年資滿一年、時數達一百五十小時的志工可憑著服務紀錄冊的證明,向運用單位申請「志願服務績效證明」以作升學、進修或就業用途。志工服務滿三年、時數達三百小時以上可獲內政部發出的「志願服務榮譽卡」,在三年內可免費進入收費的公立風景區、未編訂座次的康樂場所與運用文教設施。另外,志願服務績效優良並經認證的志工,也可優先服相關兵役替代役。

輔大會計學系三年級王俐雯說,課程中,我覺得有趣是張鴻安老師帶領的『快樂志工就是我』的活動。這讓我理解到做一個聰明的憨人─志工的樂趣,在無薪水的情況下,大家不分彼此地給予幫助,在付出的同時也相對地學習到許多新事物,並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視野和人際關係,這都是志工們可以尋找快樂的泉源。另外,張老師還邀請兩位輔大聖言志工隊的同學一起分享他們在菲律賓煙山(Smokey mountain)貧民窟的生活體驗與到中泰社區教一些單親、低收入戶家庭小朋友的服務經驗。

她說:「由東吳大學賴兩陽副教授所主講的『志願服務發展趨勢』專題中,我也對美國與日本志願服務的發展現況與趨勢有更深的認識。」她表示,美國與日本有一些共同的趨勢,例如政府在政策與法令上的支持、社區化服務成為主流、企業積極鼓勵員工參與、家庭志工逐漸普遍、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相互結合等,都值得台灣參考並學習。我覺得,像美國推行的『旅遊志工』,也就是到別的國家服務、體驗當地生活,而志工們出國的機票可以抵稅,這也是一個促進志願服務的良好方法之一。

今年輔大第一次承辦由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主辦的志願服務基礎教育訓練課程。訓練對象為行政院青輔會大專院校就業服務及生涯發展資源中心所屬的十五所大專院校(包括輔大)生涯志工隊的同學及新進志工。當天全程參與訓練的同學獲頒志願服務基礎教育訓練結業證書與志願服務紀錄冊。

2005年11月7日 星期一

發揮愛心 幫貧童找回好視力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快去開燈看書!」許多父母常會這樣叮嚀孩子,但同處在台灣的一些孩子,卻是想開燈看書也做不到,只能在昏暗的環境下讀書。台灣世界展望會在今年與大都會國際人壽舉辦「健康童年,搶救寶貝好視力」活動,募款來幫助資源貧乏的孩子找回一生的光明。

台灣世界展望會為了台灣偏遠地區的孩子的健康一直不遺餘力,到二○○五年不間斷有健保費的補助、檢康檢查及孩童衛生相關幫助。該會發現所照顧的兩萬名國小以下兒童,有半數家中沒有適合讀書的光源,有些家庭甚至三、四個孩子用一盞檯燈,台灣世界展望會資源發展處專員鄭維思表示:「我們一直以來幫助這些孩子的健康,卻忽略視力保健的重要,一些經濟困難的家庭,父母也無力照顧,孩子近視沒錢配置眼鏡,一旦錯過三至六歲的黃金矯正期,就變成嚴重的近視。」

這次展望會的健康照顧相較於往年,特別著重視力方面。計畫定期的將孩童帶去專門的醫院做檢查,以及早發現視力問題,並且為孩童配置眼鏡及治療假性近視的散瞳劑,展望會也募款購買台灣飛利浦公司以成本價提供的五千座檯燈,使受助的孩童都能有自己的檯燈。

孩子有光明的眼睛才有光明的未來,台灣世界展望會與大都會國際人壽在北中南舉行大型的募款活動,並請來范瑋琪代言,十月八日在台中舉行,十五日在台東、花蓮、高雄同步進行,希望籌募一千兩百萬來幫助這些孩子,讓他們能健康地學習成長。

延伸閱讀:

「健康童年,搶救寶貝好視力」

2005年11月6日 星期日

把戲劇唸出來 國際讀劇節開跑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一個劇本除了可以配合一切戲劇的要求去演,成為話劇或電影以外,其實還可以唸出來!用朗讀的方法,加上感情,把劇本唸出來就是讀劇。十月中在台北正式開跑的第三屆國際讀劇節,每天舉行不同的讀劇活動,讓你知道也許沒有明星臉,沒有甜美嗓子,也有機會站在台上,用聲音去演戲。

「我希望人人都可隨時地演戲。」第三屆國際讀劇節策劃人之一,也是負責協辦的綠光劇團團長郎祖明說。由於戲劇通常都由專業演員去演,加上客觀的因素,如場地、道具、資金等等,一般人不易參與戲劇表演,「讀劇正好是一個方便,隨時都可演出的表演形式,只要肯唸,每個人都可演戲。」郎祖明說。此外,遇到一些比較困難的劇本,假如先透過讀劇方式演出來,讓演員先掌握劇本然後再演會更有幫助,對一般人來說,則對劇情更容易投入。

今年是國際讀劇節第三年舉行,一如以往,本著「開發劇場觀眾」、「培育創作人才」、「深度國際交流」的精神,希望促進世界劇場和台灣創作的交流與發展。然而今年讀劇節還有一個目標,「我們想把讀劇融入生活之中。」郎祖明說。因此,為了將讀劇推廣,成為民眾的休閒活動,真正融入生活,除了舉辦國際讀劇節令更多人認識讀劇外,還在學校舉辦讀劇活動,學生課餘時可參與讀劇形式的戲劇表演。另外,又和一些企業合作,提供員工另一種休閒方式,不論學生或是社會人士都能接觸讀劇文化。郎祖明說:「希望讀劇成為民眾休閒生活的一部份。」

在長達一個月的國際讀劇節,除了舉辦讀劇講座,到學校辦活動推廣外,在後半部份還安排一些著名劇作家,以讀劇方式呈現其作品,名劇作家王安祈新作《青塚私語》是其中之一。這部劇描述中國文學中兩個相異卻又相似的女性,王昭君和蔡文姬在不同際遇下中的悲情故事,透過京劇的傳統編排模式,呈現她倆相遇時互訴心事的情境,並以讀劇形式表演。

「以讀劇來演,寫起來限制就沒這樣多了。」王安祈說。由於以讀劇方式演出,讓一向喜歡寫唱詞的王安祈在這次的新作中可盡情發揮。她說,平時寫京劇劇本,不可能加入太多唱的部份,但讀劇主要是將劇本唸出來,所以有更多空間讓聲音作主。對於讀劇表演的未來,王安祈希望把讀劇融入京劇當中,以一種小劇場的形式表演,使更多人能以簡單易懂的角度認識京劇。

第三屆國際讀劇節從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十五日舉行,有興趣的民眾不妨認識這種不一樣的戲劇表演方式,怎樣用聲音去演戲。



延伸閱讀:

第三屆國際讀劇節官方網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年11月5日 星期六

部落客出版計劃 印出自己寫的書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在部落客出版計劃(Blogger Publishing Program, BPP計劃)的構想中,讓寫網路日誌的人,利用小額自費的方式,出版自己的書。計劃的發起人傅瑞德(筆名)說:「目前的科技仍然無法取代紙本的一些優點。」「你可以坐著看書、躺著看書,也可以邊上廁所邊看書;但是看部落格,以現在科技來說,大部分還是得坐在電腦前面看。」

網路科技發達,許多人都有自己的部落格(Blog)來紀錄、分享自己的心情或想法。部落格(Blog)又叫網路日誌,是一種方便編寫、像日記一樣的個人網站。而這些編寫部落格的人被叫作「部落客」(Blogger),部落客出版計劃是讓這些原本只在網路上的文字、圖片,印成一本一本的書,為自己的著作留下紀錄。

將部落格印行成書,是另一種為自己的作品做紀錄、保存的方式。傅瑞德說,這些印出來的書,你可以送給你的親朋好友,送給你的忠實讀者,甚至可以當作日後求職、升等用的作品集,「搞不好也因為這樣變成了暢銷作家也不一定。」而印行成書也可以防止網站大當機、資料突然消失的情況。

這樣的出版計劃,與傳統出版書籍有何差別?傅瑞德說,傳統出書是由出版商決定出什麼書、出誰的書,往往都是挑具有市場價值的作者或作品來出書。即使是由作者自費出版,也會礙於傳統印刷製版成本昂貴,費用至少在新台幣十多萬元。而傳統印刷的印量大,一次千本以上的數量也讓個人作者在行銷上也有一定難度。

「但BPP計劃使用的是數位無版印刷,成本降低許多。」傅瑞德說。數位無版印刷不須製版,利用電腦即可輸出印刷,可節省不少成本。而BPP計劃鎖定的書量大約是在兩百本左右,如此也不會造成出書者太大的困擾。傅瑞德說:「把書分給自己的親朋好友,自己的讀者群之後,即使還有剩,也不會多到讓你不知道怎麼辦。」

BPP計劃跟傳統出書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傅瑞德表示,以前出書即使有出版社願意出版,但是可能會在編修或選撰的過程中失去作者的原意;但BPP計劃讓作者自由編輯、整理自己想要放入書中的文字。近日在網路上流行一種以注音文、網路口語、以及同音字組成的文字被稱為「火星文」。傅瑞德說:「甚至我也可以出版一本用火星文寫的書,然後等到老的時候很驕傲的跟我的小孩說:『你看你老爸以前也出過一本用火星文寫的書。』」

傅瑞德根據自己在出版相關業界工作多年的經驗,幫計劃訂下了「新台幣三萬元、印書至少兩百本」的基本門檻。傅瑞德認為,三萬元大約是一個普通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比傳統自費的金額低上許多;這樣的價錢對印刷商而言雖然獲利不多,但也不至於虧本。

不過BPP計劃從開始到現在洽談過的印刷商、出版商,都沒有談出一個好結果。傅瑞德說,有些印刷商是報價過高,有些出版商是想由他們先挑選某些部落客的文章出書,這又違背了一開始計劃讓每個人都能出書的本意。傅瑞德說:「還有印刷商的技術顧問對BPP很有興趣,因為這是技術做得到的,可以嘗試。但是對業務而言,這樣的計劃對他們沒啥獲利,所以最後也無法談攏。」

傅瑞德也跟國內的網誌業者談過。傅瑞德說:「這(指部落格出版)在國外都是由BSP(Blog Service Provider 部落格服務供應者)提供的。」這也是傅瑞德最開始有這計劃想法的起源。「不過雖然他們(國內的網誌業者)說他們對這個有興趣,不過到現在都還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出來。」

傅瑞德表示,因為這計劃實驗性很強,許多出版、印刷商因為類似網路出版的市場機制還未建立,不如傳統出版獲利多,而持觀望態度。但傅瑞德認為,紙本出版跟網路閱讀能利用這計劃建立起新的網路出版規則、新的出版來源機制。

錢流管理細節未定 歡迎給予意見

【生命力記者廖美雲報導】 「勞委會把外勞當小孩看待,可是每一個人都已經是成人,為何可以強迫外勞儲蓄,這根本是種族歧視?!」針對外勞錢流管理政策外,各方都有彼此的看法,勞委會外勞作業組莊國良(見圖)表示,強迫儲蓄可以把它解釋為退休金或保險金,只要沒有發生任何不可抗拒的事情,這筆錢絕對可以全部領回,並且加上利息。」

全國總工會研究處暨新聞處汪英達強調每一個人的需求都不一樣,他曾經聽聞菲律賓人喜歡把小孩送去私立學校唸書,他們沒有能力一學期一次交完,都是每一個月匯錢回去,再加上給父母或兄弟幫忙帶小孩的生活費,繳交電話費、仲介費、所得稅,根本所剩無幾。

 莊國良表示,外勞的薪水每月約一萬五千八佰四十,扣除三千元,還有一萬兩千八佰四十,剩餘的錢外勞絕對可以自由處理,並且勞工和仲介與雇主所簽下的工資切結書還會經過他們國家的協調處審核,勞委會還會再幫助外勞審核一次,絕對保障外籍勞工權力。

莊國良指出這項政策有三個好處,第一、即使外勞回到本國,仍能從個人帳戶領回退稅款,也能協助遇上關廠歇業外勞拿得薪資;第二、審核雇主欠薪或仲介超收仲介費等問題,以金融管制是否有異常流向;第三、掌握外勞逃跑,防止他們沒有參加健保。

針對外勞逃跑,汪英達表示,外勞有分成家庭幫傭、監護工、工廠外勞、漁工,以家庭幫傭和監護工為例,家庭幫傭的名額比較少,而仲介公司會在醫院取得資料騙取政府家中有病人需監護工,而外勞來到台灣發現雇主家中並沒有病人,監護工轉為家庭幫傭,如果不作,可能在本國借的錢無法償還,他們沒有選擇權,只能向仲介低頭,外籍勞工太容易作出違法的事情。

外勞只能在台灣停留兩年,最多可以延一年,外勞頭一年來台灣,根本沒有?因有些外勞剛來台灣是借錢來的,來到後還需向朋友借錢買手機,方便與家里取得聯繫,如果他們在第一年沒有賺到錢,在第二年他們可能會逃跑。

根據民間團體和外勞團體認為勞委會有圖利銀行和帶頭違法之嫌,莊國良解釋這項系統並未指定特定銀行,只要有從事外匯的銀行即可參與這項系統,外勞可自行選定銀行,沒有圖利問題,何況目前外勞多按季或按月匯錢回母國,但有些外勞想省下手續費,卻慘遭地下匯款中心騙光多年薪資。另外,銀行法第四十八條規定,除非有法院裁定或其他法律規定,可收取擔保物,所以並沒有違法。

汪英達強調,對於任何牽涉外勞權益的重大措施,除了應廣邀勞工與人權團體參與討論外,更應由外勞自身表達意見,只要有一個外勞團體認為這是違法人權的,都應該取消。

對於勞工團體指勞委會制定政策未邀各界討論,莊國良表示,開會通知有邀請菲律賓、泰國等國辦事處代表、仲介業者、天主教希望職工中心、台灣人權促進會回、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團體以及銀行業者等共同研商,並未有不尊重外勞。由於民間團體數以千計,我們只能找具有代表性的團體參加,如果想要參加會議的團體,我們都會歡迎。

莊國亮強調,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於三千元是否對外勞負擔太多,可能減為一千,「外勞錢流管理系統」仍在規劃階段,相關實施細節及配套,措施仍將持續討論,在取得社會共識後才會實施。另外,希望民間團體給予意見,使這項制度更加完美,而不是直接反對。

2005年11月4日 星期五

黑猩猩登堂入室 和人類共組家庭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如果黑猩猩登堂入室和我們成為一家人,將會發生什麼事?今年九、十月由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舉辦的台灣民族誌影展,放映了芙拉比雅‧馮特司拍攝的「黑猩猩的家」,即是一部描寫蘿勃塔和菲力普夫婦,如何帶著他們的黑猩猩寶貝-查莉和凱西,共組一個家庭的奇妙故事。

導演芙拉比雅‧馮特司表示,這部片是從一九九一年開始拍攝,由於當時經費不足,直到一九九五年才全部完成。當時他先在紐約市的街頭遇見了這對夫婦,便對他們和黑猩猩的家庭生活充滿好奇,因此才決定要拍這部紀錄片,並希望透過影片和大眾一同分享。

影片中的菲力普夫婦,每天的生活都和黑猩猩緊緊相連。從早餐的準備與餵食,到黑猩猩二至三個小時的遊戲時間,他們都陪在身旁。直到查莉和凱西跑去睡午覺後,菲利普夫婦才可以出外工作。一回家,他們又會帶著查莉和凱西到戶外採果子,接觸大自然。每當夜深人靜時,主人便會和黑猩猩親吻道晚安。

對菲力普夫婦來說,收養查莉和凱西使他們少了和朋友相處的時間,他們不能在家中開派對,不然黑猩猩將會過於興奮。而平常溫柔、乖巧的凱西,常常喜歡自得其樂,但壯碩、調皮的查莉卻老愛捉弄凱西,這樣的行為也常讓菲力普夫婦啼笑皆非。

芙拉比雅指出,在美國,只要擁有執照的人即可養育黑猩猩。查莉和凱西在菲力普夫婦領養之前,本來是要送到馬戲團訓練,但菲力普夫婦心有不捨,才決定自己養育黑猩猩。而芙拉比雅表示,從菲力普夫婦的養育過程中,他們並不建議任何人和黑猩猩太過親密,雖然查莉和凱西已融入他們的生活,彼此建立親密的友誼,但他們與黑猩猩也不時會發生衝突。

有一次,黑猩猩突然生氣,菲力普夫婦花了不少時間才使他們情緒穩定下來,生氣的模樣嚇壞了他們。不過,當鏡頭帶到菲力普夫婦假裝爭吵,以誘使查莉停止攀爬大樹的危險行為時,衷心的查莉果然立刻衝回主人身邊,人類與猩猩間深厚的感情在此刻真實流露。

最令導演印象深刻的一幕,則是當影片進入尾聲時,查莉和凱西在菲力普夫婦的陪伴下,翻閱著一本野生黑猩猩的書籍,這時查莉便用他的嘴巴不停親吻著書中的圖片,還拍拍自己的胸膛彷彿告訴主人,自己即是書中的黑猩猩,舉止間透露著他們想回到大自然的渴望。而影片中的菲力普夫婦也表示,由於黑猩猩是感情非常豐富且不穩定的動物,再加上一隻猩猩可以活到五十幾歲,而且體重多達兩百磅,一旦生氣起來,他們有足夠的力氣可以制服人類,因此黑猩猩最好的歸宿還是原始生活。




牛軋糖博物館 懷舊古早台灣味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提到牛軋糖,是不是就想起古早台灣味的甜品呢?今年二月剛成立於土城的牛軋糖博物館,展出了舊式牛軋糖的製作器具與流程,還有提供團體報名的親手製作項目。館內配合展出的古早味文物也讓參觀者能體驗古早生活的樂趣與滋味。

設於土城的博物館原只為單純的食品工廠,在今年二月份創辦人邱彭毓逝世之時,董事長兼任館長的曾翠娜為完成母親邱彭毓的生前遺願,遂在短期內加速建成博物館。博物館將工廠空間重新作規劃後,將一樓大廳改設為文物展館,主要展出舊式牛軋糖生產器具,與製作的完整流程。二、三樓層則開放為觀光工廠,把製作透明化。

牛軋糖的展出器具包括壓蔗機、到各種原料模型和大型烤箱;過程大致有高溫慢煮食材、攪拌、烘烤、冷卻、切塊與包裝幾個步驟。觀光工廠採透明玻璃窺視法,但由於工廠作業已經機器自動化,因此參觀者能看到的是現代化的機器線上作業實況,同時能與一樓展出的舊式器具做差異比較。二、三層樓則分層展出西式與中式喜餅的不同特色,也規劃了能讓遊客拍照留念的佈景設計。

牛軋糖於五十年前由香港傳入台灣,用於各種喜慶典禮,為相當具有台灣味的代表喜糖。館內的許多相關展覽,包括古代訂婚、結婚用品,還有將中國婚嫁迎娶應有的禮俗一一介紹,讓年輕一輩的人能了解過去傳統的喜慶習俗。此外,配合頗具古早味的糖品,也將博物館打造成具有古色古香的展館,古厝門戶、懷舊三輪車與馬車、櫥櫃等等民俗文物的陳列,替中華傳統文化做傳承工作。

除此之外,館內還特別設有孝親大道,特別強調中華文化中「孝道」的精神。總經理邱義榮表示,創業都有一定的困難處,能繼承發揚家業,都是因為母親的援助與幫忙,因此創設博物館不但是完成母親心願,更是期望能提倡孝親的精神,讓參觀者都能帶著孝親與飲水思源的觀念回去。

館內有藏有一隻「台灣水牛」,客家人出身的創辦人強調要帶有客家勤奮、簡樸與努力精神,展館內的擺設多少看得出客家人的儉樸性格。而「牛」帶給人的印象也是智慧與勤奮的象徵,故此選了這一項作品作為鎮館之寶。導覽人員徐如玉表示,這個面積龐大的水牛,可是有一萬五千公斤的重量。

目前博物館正在與地方積極合作,「既然落根於此,也希望能帶動整個土城的發展。」徐如玉表示。博物館內不僅僅介紹,也順帶將土城桐花節與承天寺作連結,不只是要把博物館打出名號,也希望能帶動土城市觀光。此外,還與附近中小學做合作,讓小朋友除了親自到場參觀,還能自己動手做做看鳳梨酥或是牛軋糖,「小朋友反應都很熱烈,玩得很開心喔!」徐如玉說道。 

未來期望能將博物館的名聲遠播,將牛軋糖所要傳承的台灣味文化發揚光大。不僅是針對國內的大朋友小朋友做傳承工作,也希望能有國外團體一同來參觀,讓世界更加認識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精神。

延伸閱讀:

牛軋糖博物館

2005年11月3日 星期四

走出內心恐懼 「朋友請聽」公演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每個人都會碰上不同的困難,有時候不能解決,漸漸便成為內心無法克服的恐懼,結果永遠都走不出來,就算怎樣努力都無補於事。「朋友請聽」這部話劇就是一個描述一家裡三個人,各有一直解決不了的煩惱,最後怎樣靠著相信上帝而走出自己死角的福音故事。

「朋友請聽」以圍繞描述三姊弟各有不同困難的故事串連整部劇;名女主播何子湘是家中的長女,身為大姐家中大小事都是由她去處理,剛强的性格背後卻有一種內心恐懼,患有先天性癲癎症的她害怕有天在主播台上突然病發,劇中描述她怕打開窗簾,在家怕接聽電話等等,都和她的性格造成强烈對比,並把她不可告人的恐懼在無言中刻畫出來;子沅作為二姐,結婚後為了不被人看低,把錢拿去投資股票,最後反賠光了;子澧是家中獨子,自小便被父親寵壞,視賭如命,最後更因吸毒差點毀了自己一生……。三姊弟各有不能解決不同困難,在朋友的指引下相信主,願意把重擔交給上帝,最後得以從內心的恐懼中走了出來,重拾快樂的人生。

這部「朋友請聽」話劇由「天藝話劇團」負責製作及演出,據團長兼製作人屠益民表示,這部劇籌備了半年,由於演員以至幕後人員都不是專業的,所以這樣短的時間內能夠完成及公演實不容易。此外,整部話劇只有一個布景,就是何子湘的家。看起來簡單,內裡卻滿佈機關,包括一部真的可播放的唱碟機,最特別是假窗戶,在窗外放了一些閃燈,當劇情須要下雨的場景時,便發出閃光,加上雨聲的音效,營造出來的效果很逼真。屠益民表示,為了令整部話劇更像現實中發生,令觀眾更有共鳴,所以把主角的家及週邊環境布置成真的一樣。

「天藝話劇團」是一個透過話劇傳播福音的劇團。以探討人性問題,剖析人生真相,傳遞生命光熱為主要方向,在對白中透過輕鬆,詼諧的手法來討論嚴肅且深刻的問題,例如在感情上或在人生上。從一九八二年成立至今,二十多年來,從開始的四個人,從最早只有一部單機幻燈到今天的五個大組,已完成了近二十多齣的舞台劇,而「朋友請聽」就是今年古奇觀的大型戲劇佈道公演,「天藝話劇團」平均每部劇演出約八到十二場,接觸到一萬多人次的觀眾,可算是台灣少數成功的福音劇團。

「朋友請聽」已於十月十八日晚上在台北市親子劇場完成最後一場公演,吸引了大概三百名觀眾欣賞,全場掌聲不斷,亦證明不論是非宗教或像「天藝話劇團」的福音劇團,也有一定的捧場觀眾,只要是好劇,就會有人欣賞。民眾如想多欣賞此類型的福音戲劇,可多留意文建會的有關演出訊息。

2005年11月2日 星期三

無米樂 台灣人吃台灣稻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從莊益增和顏蘭權導演鏡頭下的「無米樂」,表現出臺南縣後壁鄉的崑濱伯、崑濱姆、煌明伯、文林伯,在面對台灣逐漸凋零的農業環境下,如何秉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堅持再苦也要種稻的精神。

顏導演說,在一九七○年代,台灣米的口碑好、價位高,連日本人都愛吃,但是國民政府卻刻意壓低價格,使農民的利潤降低。而她身為五年級生,常覺得自己是欠這些阿伯們的,不過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用意,並非要大家看完後產生罪惡感,而是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農業議題。

顏導演表示,當他看到七十多歲的崑濱伯,心中一股不安與衝動襲擊而來,因為他年歲已高,辛苦種稻所掙得的錢卻寥寥無幾,因此導演很心急地想留下他們那一代的文化。影片中的崑濱伯還笑說,每個人在一出生就拿了一張生死牌,注定你這輩子要吃什麼飯,而我就是拿到了要當農民的牌子,一切天註定。這些阿伯們種田,並非為了糊口,而是表達對土地深厚的情感,然而殘酷的是,他們也不希望他們的下一代繼續務農,畢竟生活實在太苦了。

顏導演說,在剪接的過程裡,她曾經一度剪不下去,因為每一個畫面都如此珍貴,而且紀錄片不像一般劇情片受人喜愛,害怕太長的影片大家無法接受,所以目前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無米樂」,片長只有兩小時,然而未被剪輯出來的三百四十八小時,包含了阿伯們對政府強制休耕的論述,由於稻米的生產環環相扣,需要很多人一起分工合作,所以一旦休耕便會造成許多家庭的生計困難。此外,這些老一輩的農民們在戰爭的洗練下,曾體驗到糧食危機的痛苦,因此更強調台灣不能沒有自己的稻米,所以才不願放棄種稻。

顏導演表示,她一開始認為以老人和鄉村農業的邊緣問題為主軸,一定無法討好眾人,所以原只想作為學者研究的題材,但現在看觀眾們對阿伯們的支持與喜愛,他最想呼籲的是,看完紀錄片的當下或許很震撼,但開放W.T.O之後,請大家不要忘記台灣農民的辛勞,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多花幾塊錢,一起支持道地的台灣米。

新興閣鍾任壁 布袋戲時裝大師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鍾任壁為西螺新興閣第五代掌門人,小時後從父親鍾任祥學習布袋戲,十七歲時即獨立演出,近年來將布袋戲融入教育性並把布偶改成現代時裝,使布袋戲融入現代生活,今年九月在台北演出學童反綁架宣導深富教育性,發起校園安全的重要性。

鍾說,他從布袋戲最傳統的古典戲文學起,包括萬年青、三國演義、王巢試劍等。又從父親學習劍俠戲,劍俠戲為整合古典戲,將原本由一天演出的戲碼,增加到十天。一九五三年鍾任壁自創的金光戲大俠百草翁風靡全台,鐘說在短短十九年間共演出二千多集。

一九八二年日本人形劇協會來台觀摩台灣的布袋戲,其中還包括日本現代人形劇理事長宇野小四郎,以及NHK、朝日新聞電視台。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人形劇協會的人在當時台北火車站的太陽咖啡廳閒聊要尋找新興閣,當時鍾任壁的四弟鍾任源亦在一旁,聽聞此消息後便轉告鍾任壁,鍾任壁二話不說便答應邀請演出。

在此演出中發生一段插曲,已經考察過其他布袋戲團人形劇團的人說,台灣的布袋戲也不過如此。演出剛開始,大部分的人都帶著睡意打盹,鍾團長精湛的演出驚動人形劇團不停的拍照,鍾說人形劇的人拍到一半發覺底片已經沒有了,可見其布袋戲演出受喜愛的程度。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日本現代人形劇邀請鍾任壁到日本演出。鍾團長從日本歸國後,發覺國外尤重視傳統文化,而台灣的政府卻推行說國語政策,禁止台語布袋戲演出,便自行到台北縣市各級學校舉行義演,推廣布袋戲。一九八八年擔任台大、政大、淡大、三重高中、孝威國小、保長國小、台北觀護所等指導老師。

在此期間鍾團長體認到傳統布袋戲太古板,與現代文明不同,一般學生都看不懂,便著手策畫將布袋戲的劇本融入教育性。一九九四年配合政府的反毒政策,以布袋戲演出反毒劇碼,到全台各校巡演。二○○五年九月,配合文建會、內政部兒童局、教育部演出學童反綁架宣導與藝術教育,以布袋戲演出方式,劇中加入歹徒、警察、學童、老師等現代時裝角色,教導小朋友在校園遇到壞人第一個想到要找的人就是老師,上下學要結伴而行等,發起校園安全的重要性。

鍾任壁現在從傳統布袋戲、劍俠戲、金光戲到現代的時裝布袋戲,從十七歲到現今七十四歲經歷布袋戲將近一甲子,演出經驗豐富,鍾任壁表示如果想學布袋戲或研究布袋戲都可以找他,歡迎大家參與布袋戲。

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淡水河研討會 交流與檢討並行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由大同社區大學承辦的淡水河流域學研討會在今年十月十六日展開,集合一百二十多位政府官員、學者專家、社區大學學員齊聚一堂,分享各自對守護河川的經驗、付出,並整合彼此的問題及意見,更加全盤系統性的規劃。研討會當天上午參與人員在大稻埕碼頭報到,隨後進行「行動教室」的課程 ─ 坐渡船由淡水河,由河流沿線的各所社區大學接力導覽介紹淡水河的文史及生態變遷,接著至大同社大進行研討會。

研討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多面向的河川教育」,由各社大講師介紹河川文史、河川生態、河川美學及河川教育等層面,例如內湖社大介紹內湖附近流域的文史資訊、三重社大提及他們如何藉由讓當地民眾了解他們所在區域的河流,產生認同感,進而願意關心河川問題等。

另一部分則為「流域治理」,由政府官員及民間環保團體進行研討,政府方面對於河川整治提出成效說明,而民間環保團體則提出對河川守護所遇到的困難及對政府執行成效的質疑。行政院環保署水質保護處科長魏文宜在研討會上指出,九十三年度淡水河(未)稍受污染的河川長度比例為百分之六十三點五、嚴重污染河川長度比例為百分之十二點九,相較於八十八年度時(未)稍受污染河川長度比例為百分之五十八點四、嚴重污染河川長度比例為百分之十三點三八,水質有明顯改善。

而淡水河守護聯盟公共議題小組召集人陳健一則質疑政府的執行成效,指出大漢溪下游兩岸污水下水道進度緩慢、大漢溪兩岸工業區的污水管理為何無法確實、板新水廠的水質長期沒有改善、民眾無法經由網站看到水質整治監控的資訊、北宜高速公路坪林段開放通車後影響了水土保持及水質,方便了交通,卻忽略了河川問題。他建議,河川整治的諸多問題必須歸咎於選舉政治、政府建制、文化與公民意識的問題,如果只簡化到單純的技術問題,則河川問題只能空轉,難有實際的面對及解決。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所助理教授李長晏以「高屏溪流域管理委員會」為例,該會是國內第一個流域管理組織,然而執行流域管理時發現地方政府沒有積極參與、疏漏地方人民意見、對於違規的營利單位業者沒有仲裁處罰能力等問題及缺失。他希望以該會為借鏡,倘若日後淡水河流域也成立同樣性質之管理組織,便要注重其運作效能及釐清管理權限。

此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陳建志提出巴西、加拿大及韓國河川整治的例子,如巴西的城市庫里提巴(Curitiba)仰賴國際援助,積極進行河川整治及都市改革,總共花了二十年時間,並獲得聯合國評為「全世界六大適合人居城市」之一的讚賞。反觀台灣,並不需要依賴外援,且花在河川整治的金錢、人力及時間也不下於庫里提巴,成效卻不彰,他認為政府必須拿出決心與魄力才能真正整治好淡水河。

大同社區大學主任秘書張坤華說,經由參與了這場研討會的導覽,他學習到了淡水河各流域區段不同的經濟發展、文化及歷史,並對河川教育及治理有進一步的認識,透過知識與經驗的累積,未來在面對類似的議題時能夠更有概念。他說,在二○○五年底、二○○六年的二月、四月及七月有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及全國河川NGO(非營利組織)會議將舉行,把議題擴大到全國河川。


延伸資訊:
全促會網站

大同社大網站



吉甫勞資糾紛 員工捍衛自身權利

【王亭捷報導】「台灣還有法律嗎?台灣還有公權力嗎?如果有,勞工為何還要自力救濟,走上街頭抗議?」協助吉甫員工處理勞資爭議的自主工聯副會長陳信宏氣憤地說著。以獨角獸圖騰聞名國內的知名成衣老廠吉甫龍馬(UNICORN),今年初爆發資方積欠員工薪資,引發勞資爭議。陳信宏表示,資方在主管機關所召開的協調會中承諾分期給付薪資,卻一次次地跳票,官方對此無可奈何,而員工卻必須在無薪水收入的情況下,每日按時進廠上班,否則就會被資方解雇,顯示法律中勞資地位的不平等。

台灣自創品牌成衣大廠吉甫龍馬,在台南縣麻豆鎮設廠二十多年,其商品行銷海內外,信譽良好。全盛時期工廠雇有員工四、五百人,全省門市五十七家,但目前只剩下員工六十九人,門市也萎縮剩二十餘家。

今年二月,吉甫資方開始積欠員工薪資。四月份,在台南縣勞工局的介入下,員工才從資方取得二、三月的薪水。不料,四月份起,資方又開始拖欠薪資不發放。

陳信宏說,六月份,吉甫員工求助於自主工聯與台南縣產業總工會,希望能討回薪資,此時,縣府相關單位卻告知吉甫員工將會設法調解此勞資爭議,無須其他工會的介入,員工們便將全部希望都寄託於主管機關。

不過,三、四個月過去了,員工仍然領不到薪資,在長期無收入的情況下,只得跟親友或地下錢莊借貸度日,家庭生計岌岌可危,甚至有員工因此得了憂鬱症。因此,吉甫員工再次向其他工會請求協助。

吉甫資方從四月到七月間,總共積欠員工薪資約五百萬,勞工局限期要求資方改善,並以違反勞動基準法,對資方罰款六萬元,不過,資方依舊不給付薪資。「對老闆而言,省五百萬和罰款六萬要選哪一個?而且罰款只罰一次,無連續性。這種法律對資方哪有嚇阻力可言?」陳信宏表示。

八月份,吉甫工會成立,並向縣府申請調解。八月一日的調解會上,吉甫董事長吳祚大承諾將優先發放每位員工每月基本工資一五八四○元,但事後卻未兌現。十九日的調解會吳祚大亦缺席,員工前往台南縣政府和議會向縣長與議長陳情。

八月二十三日,吉甫員工六、七十人北上勞委會抗議,引發社會大眾的關切,因而造成勞委會、勞工局的壓力。九月初,勞資雙方在台南縣勞工局再次調解,董事長首次鬆口,表示有積欠工資之事實,並達成協議─從九月至十一月的每月十日和二十五日,發放工資一五八四○元給每位員工。

「九月五日,老闆再次跳票,我與數名員工開車北上勞委會要求處理,這才撥款下來。不過,廿五日老闆又少付半個月薪資,後來乾脆不給錢了。」陳信宏表示。十月廿一,吉甫員工再次到勞委會抗議,老闆首度同意關廠歇業,員工可以申請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獲得六個月的積欠工資補償,至於退休金與資遣費則於廿七日再議。

陳信宏表示,從吉甫事件可看出兩件事,第一、主管機關對於違法積欠勞工薪資的資方罰責太輕,無法達到嚇阻作用。第二、勞工一直處於弱勢地位,當老闆先違反勞動契約,不給付工資時,依勞基法規定,勞工是不能暫停提供勞務,否則資方有權解雇勞工。

當公權力不彰時,勞工只能透過司法途徑解決,自行向老闆提出告訴,不過,大多數的勞工根本無力負擔訴訟費,更遑論提供擔保金對雇主的財產進行假扣押,如此種種的不平等,造成大多數員工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義民爺爺」 復興客家義民祭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義民祭典的紀錄片「義民爺爺-在風中出征」,經過羅盛達導演長達三年時間的製作,已於八月二十五日公視「紀錄觀點」節目中首次播出。短短五十八分鐘的全客語影片裡,先是平反了一般人以為義民爺即是孤魂野鬼的錯誤觀念,因為他考據出居住於新竹縣的戴家子孫,自清朝所流傳下來的義民執照,這可說明義民爺並非無名無姓之人,而是有後代子孫在祭拜的,這也爲客家族群的義民祭寫下重要的里程碑。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八至二十日是義民祭的重頭戲,在此之前,當年輪到的庄,必須先到新竹縣的枋寮義民廟迎取黑令旗,展開一個月的俸飯儀式。所謂的俸飯又稱為「犒軍」,源自於清朝年間,為對抗林爽文、戴潮春等人的民變,許多客家男子赴戰場作戰,留在庄中的婦女則負責準備飯菜,作為後勤補給。戰役後的倖存者稱為來台祖,而戰場中壯烈犧牲的人,即是現今客家族群口中的義民爺。內政部也於一九五三年,刻意將義民祭和中元節的祭典選在不同時間進行,以區別兩者身分。一九六六年,位居新竹縣枋寮的義民廟建造完成,成為祭拜義民爺的祖廟,其餘還有三十多間分廟。

羅盛達指出,「義民爺爺-在風中出征」拍攝的時間為二○○四年,在大芎林庄舉行的義民祭。大芎林庄是每年輪流舉辦的十五個庄裡最大且最具規模的。他當初為了復興客家文化,並再次重溫兒時記憶,所以決定拍攝一年一度的客家義民祭,其中又以神豬的飼養過程著墨最為細膩。客家鄉親認為,神豬具有靈性,平常要盡量避免受到外人干擾與探視,所以豬仔們都只認主人,人與畜生間產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影片中的潘萬榮阿公也說,在過去,不論生活再怎麼困苦,都要縮衣節食,盡可能的將最好的飯菜留給豬吃,因為他們相信,供俸越強壯的豬仔,越能代表他們對神明的敬重。然而,當潘萬榮看到自己這兩三年來,以養親生小孩般方式飼養的豬仔要被宰殺時,眼中仍舊透露出一絲不捨。由於一個庄每十五年才會輪到一次義民祭,潘萬榮還曾自豪的說,自己算是長壽,才能三次參與飼養神豬的過程,但人算不如天算,潘萬榮竟然在影片拍完不久後意外身亡。這也是導演最難過的一件事。

對於有保育團體撻伐,認為神豬飼養過程中有強迫餵食現象,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表示,現今神豬的飼養過程已很人性化,並非外界所質疑。而且敬獻神豬是義民祭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一般民眾應該對客家文化多理解多尊重。

2005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終生學習 郭道博拉出彩色人生

【生命力記者吳國基報導】 當你到了六十歲,你會怎樣過你的生活?他,六十二歲還繼續在當老闆,每事親力親為;他,六十二歲還去登山健行,體力不比年輕人遜色;厲害的是,他,六十二歲還去學拉手風琴,更考獲街頭藝人的執照,實現以表演音樂娛己娛人的夢想。「只要有信心就行了。」六十二歲的郭道博說。郭道博用成績證明音樂無分年紀,但你可能不曉得,郭道博是失明的。

對本身熱愛唱歌的郭道博來說,接觸到手風琴卻是一次難得的機緣。他說在兩年前,好幾次到陽明山健行,都聽見有人在拉手風琴,剛開始沒有多留意,後來終被琴音吸引而停下來,「好聽極了!我一定要學。」郭道博說。就是憑這種追求自己喜歡的精神,加上好學的性格,郭道博參加了台北市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的手風琴班,以六十二歲高齡學習一件從未接觸的樂器。

郭道博由於看不見,加上年紀大了,在學手風琴的路上確實比別人崎嶇得多。和其他視障人士學習樂器一樣,每次練曲都先要把樂譜造成點子譜,麻煩又花時間,加上郭道博不太懂樂理,在學習樂器上自然更困難,別忘記,抱著十二公斤的手風琴拉奏對一個老人來說絕不容易,可是郭道博仍然對手風琴抱著滿腔熱誠,不但每天不停練習,遇到技術上的困難時不斷請教老師,還有自己一套練曲方法,「有些人聽一次就會拉,我不行,只有背起點子譜來,熟了就愈拉愈順。」他說。

讓自己的音樂與別人分享,是每一件快樂的事。郭道博對此有他的看法,也是他學習手風琴的原因之一,他說:「表演可以娛樂自己,又可娛樂別人,拉得動聽更有成就感!」其實,郭道博本身熱愛音樂,除了手風琴外,也是一名口琴好手,每到聖誕節都會受邀到教會表演。而他在手風琴班結業後,被視障音樂文教基金會鼓勵參加今年六月文化局的街頭藝人執照考試,憑著在露天試場,在評審前表現出色的拉奏技巧,結果在報考表演藝術類的一百八十組中,成為合格的八十七組其中一員,可以合法的在街頭表演。「應該是幸運吧!」郭道博說。雖然並沒有打算以街頭表演謀生,但這張執照的背後,對一直努力學習手風琴的郭道博無疑是一種肯定,而對視障人士來說更是一次鼓舞。

郭道博本身是一家五金店的老闆,平時每天就和太太打理店面,六十幾歲仍不言休,就如他學習手風琴一樣,只要身體還可以的喜歡的就去做,免得自己後悔,「要有終生學習的理想,做到老,學到老。」郭道博笑說。對於未來,郭道博希望有多一點表演機會,更多的機會用音樂令其他人更快樂。然而,他還是最希望以自己的成績勉勵其他視障人士,只要有耐性,有信心,不怕苦不怕困難,就有成功的機會。六十二歲的郭道博用行動證明看不到不是理由,用成績證明年紀並不是問題,只要努力便能成功。

吳平海 拍出移民新娘在台心聲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出生於高雄美濃的吳平海導演,在二○○三年與二○○五年分別完成了「謝婷與她的歌」和「飄洋過海的家」兩部紀錄片,影片中探討了移民新娘在適應台灣人家庭生活的困難之處,還傳達了長期以來台灣人對移民新娘的忽視。

導演表示,自己的家鄉是典型的客家村落,但卻有許多來自異國的移民新娘,因此他很好奇,老一輩思想較為保守的客家人,是否會接納這些移民新娘,而這也是他為什麼想拍這部紀錄片的原因。

在「謝婷與她的歌」中,主角謝婷是一位來自大陸梅州的客家人,當她來到台灣之後,必須採菸葉、開麵店,過著比在大陸還要辛苦的生活。導演表示,這部紀錄片共花了兩到三個月的時間完成。當初會找上謝婷是基於媽媽的介紹,因為導演的媽媽負責教謝婷做麵條。導演還拜訪了謝婷的公婆,所幸他們都很接納她。此外,影片中還不時的以山歌作為畫面的銜接。導演說,謝婷很愛唱山歌,而在他的印象中,山歌是用來表達生活的歌曲,因此便想借用山歌傳達外籍新娘的現代生活。

「天茫茫,地茫茫,無親無戚靠台郎。月光光,心慌慌,故鄉在遠方。」這首歌來自於另一部紀錄片「飄洋過海的家」,歌詞中再次呈現了外籍新娘遠渡來台時忐忑不安的心情。影片著重於東南亞的新台灣媳婦,她們成立的南洋台灣姊妹會。此組織開辦了識字班,由當地的志工媽媽教導移民新娘如何說中文,而藉由慢慢地學習,她們逐漸破除文化上的隔閡,與夫家公婆的感情也漸為融洽。

導演表示,希望透過這兩部紀錄片,可激起台灣人民對移民新娘的重視,因為南洋台灣姊妹會對移民新娘來說,是一個對外的國際窗口,如果政府能好好利用,這些移民新娘,也將會成為台灣充沛的人力資源。

2005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國泰醫療福音隊 用恆心關懷部落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國泰醫療福音隊成立至今,已經六年,六年來這些醫護士每月一次的義診不曾間斷,使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是無醫村,卻能受到現代醫療的照顧。這些付出也獲得當地人的信任,除了身體的治療外,近年來醫療福音隊與教會的青年組隊,扶助當地教會,給予他們心靈上的關懷並傳播他們的信仰。

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國泰醫院的基督徒團契到南投災區義診,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所以發起成立醫療團隊,並以合作村平生、莎都、靜觀部落為服務對象。醫療福音隊的行程從星期六早上開著幾小時的車程,先來到平生部落,這是當地的市中心,一抵達便開始義診,因為病患不少,五位的醫療人員忙得有點不可開交,有些病患甚至是等了一個月才能看病。

醫療隊領隊醫師李偉烈說:「這些年來,我們為當地八百多位村民作了病例卡,這些原住民的因為愛喝酒,身體不太好,糖尿病和肺結核病患在這裡的比例很高,不過在我們的幫助下,很多人的病情已得到控制了。」有趣的是,因為當地人信任醫療隊的能力,很多村民甚至不願意下山到醫院去,而是索取一月份的藥量,等待醫生下次的到來。

醫療福音隊晚上來到較偏遠的靜觀部落作義診,星期日會在靜觀教會帶領會友作禮拜,最近一年,醫療隊和台北的教會青年一同上山,醫療隊義診時,這些大學生則陪伴當地的孩童,分享山下的生活,青年福音隊志工黃琳晶說:「山上的孩子跟我們真的很不一樣,在這樣辛苦的環境,這裡的孩子往往很堅強卻又悲觀,加上這裡的人生活辛苦和疾病的問題,時常有生病或意外死亡的人,也影響了孩子對生命的觀感。」這些大學生希望藉由他們的陪伴,可以帶給這些孩子們快樂,並藉由信仰來改變孩子對生命的態度。

國泰醫療福音隊除了義診工作,目前也配合當地衛生院所,推廣傳染病的防制和衛生保健,醫療隊希望當地人的平均壽命能增加,他們覺得這幾年的努力就有價值了。而青年團隊積極招募高中學生與他們一起上山,希望這樣的孩童照顧可以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國泰醫療福音隊 用醫療傳揚福音

2005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林昌湘 致力傳承中華武術文化

【生命力記者林曉培報導】「武術就是我的生命。」道生中國兵器博物館館長林昌湘年輕時因為興趣而習武,漸漸的成為人生的志業,不僅只是傳授武術與收藏各式各樣的兵器,現今已整理展出。二○○一年在淡水建立了台灣首座的兵器博物館,為國內第一合法私人收藏兵器者。

館內所收藏的兵器,年代從百年兵器到現代兵器,種類分別有長、短、軟、硬、暗、護身等各式兵器;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為國內難得齊備的收藏。所有展出收藏皆是林昌湘跑遍中國大江南北、國內國外辛苦收集、收購而來。博物館從裡到外到內藏展品都是他一路走來的「戰利品」。

林昌湘笑著說:「當初只是興趣收集,不知不覺多到可以整理展裡展出成為博物館。」展出同時,他也希望能藉此機會讓大家能來這看看或接觸武術。現在在各級學校社團擔任指導老師的林昌湘,除了用傳授教學發揚文化外,更希望能藉此展館帶動國人對中國兵器和武術的認識。

林昌湘自幼習武,由學生時代至今也有二十餘年。目前為中華國術總會國家A級教練、裁判;在去年的世界武術盃上也取得了兩面金牌,實力不容小覷。不但是標準的「練家子」外,也因為對中華文化十分感興趣而廣閱書籍,談起中華武術可是神采飛揚,舉手投足間也是架式十足,由此更可清楚的看出他個人與武術的連結有多深厚。

目前展館僅由林昌湘一人獨立經營,他用自己的心力一點一點的累積建造自己的中國兵器、武術志業。收藏文物、研究文物都需要專業的知識學問,兵器也是一樣,他表示,即使有足夠財力的人想收藏兵器,但卻不了解兵器的內涵與意義,那往往無法確切的表現出兵器的精髓,「既然我有興趣、有能力,那麼又為什麼不去做呢?」

林昌湘表示,未來希望能寫一本有關兵器的書,把中國武術完整地傳承外,也讓這些兵器與歷史的意涵能夠流傳下去。藉此機會讓更多人能再回來看看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兵器不再只是大螢幕上的場景道具,大家都能親自到場體會觀看。經由館長的詳細解說,也更能貼近兵器世界。

延伸閱讀:

兵器博物館

地址:台北縣淡水鎮北投里北投子72-1號

電話:(02)2623-8417(參觀須電話預約)

館長手機:0939371650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