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植物萃取天染鞋 環保時尚不脫節

【記者楊婕、葉庭妤/台北市報導】除了吃的有機,鞋子也能不含任何化學成分!投入社會企業多年的楊榮驊先生,拋下YAHOO!奇摩購物中心企業服務部總監的頭銜,憑藉著他的行銷頭腦與創意發想,製作出由植物萃取的純天然染布鞋,是一雙融合土地,四季,情感與文化的鞋。




五十而知天命 打造製鞋王國

企管系畢業的楊榮驊,從小就對設計有興趣,但卻遲遲未投入相關領域,在二〇〇八年,因為一個夢,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認為上帝在裏頭指示他往設計這條路走,做一個更有用生意人,促使他決心轉行。隨著年歲增加與經驗累積,五十歲的楊榮驊想通了,不戀棧高薪頭銜,更不畏承擔未來風險,秉持著信仰、熱忱與設計天分,他想打造的是一個除了謀利外的企業,還能兼顧環境保護,讓台灣的優點更能被世界看見。

楊榮驊運用他所長,將各種行銷手法和包裝策略來幫助社會弱勢,不販賣同情或可憐,而是以創造高品質來符合消費者需求。楊榮驊曾在二〇一〇年創辦吉甲地農業市集,更在今年自己親手設計完全不添加任何化學成分的帆布鞋,他認為,台灣曾為製鞋王國,有一定的潛力與程度能吸引客源,且市場上還未出現有機鞋,他給自己訂的第一個目標,即是將鞋賣給全世界的華人,但是要引起除了台灣以外的華人感興趣來買鞋,首先就是喚起本土意識,讓旅居國外的華人一看到鞋,就如同看到大同電鍋一般親切,楊榮驊將鞋盒與鞋底皆印上華人所熟悉的書法國字,以對台灣的情感連結作為購買的契機。


植物發酵天染布 製程全有機

畫一張製鞋草圖對於學設計的楊榮驊先生來說固然簡單,但這雙鞋必須是純天然,不加任何化學成分,所以尋找鞋底與布料間的黏著劑就成了一大困難,且在使用天然染色布料方面,也必須確保不能因為淋雨就褪色或變形,在廠商合作與工業設計溝通上也讓天染鞋的製程難易度攀升,細節繁多,成本更為浩大。

楊榮驊參與每個製作流程,先是費盡心力尋找天然染布專家,終在南投發掘創辦天染工坊的陳景林,他們合作,使用植物萃取的方式,製造布料多彩效果,像是藍染及柿染,是經過多次浸、曬、塗、洗而製成。而染色的成分多為台灣原生植物的發酵染草,布料上棉與麻雖是由美國進口,但製作流程皆是Made In Taiwan,鞋頭與鞋底還特別選用天然橡膠,就是要讓整雙鞋無毒又環保。至於天然黏著劑則是透過鞋廠代為尋找,但對慣於大量製造的廠商來說,這不僅是費時費力的工程,且市面上沒有人做過有機鞋,讓廠商皆保持觀望或懷疑的態度,楊榮驊前前後後找了四家鞋廠全部婉拒,但他還是不肯放棄,終於獲得位於豐原的勝豐鞋廠認同,與他一起研究每個細節,成果是第一批天染鞋全數賣出,眾望所歸。


單色平淡不高調 長青鞋誕生

天染鞋的特色除了在原料上的選擇與製作程序全天然外,還有一個特點即是平淡、低調。楊榮驊想打敗目前帆布鞋市場中最活躍的美國品牌Converse,打破消費者對帆布鞋的既定印象或形狀,親自手繪出他心目中的帆布鞋樣,長青鞋因此誕生。所謂長青,就是希望不管過了多少年,鞋子始終沒變,不只是顏色或是形狀,都能像剛買來的一樣,永保長青。比起一般鞋,天染鞋更耐看持久,不講究艷麗突出卻匠心獨具,後高前低的鞋墊還是經過特別設計,穿起來更舒適,且環保減碳,如果不穿還能將天染鞋全部回收,惜福惜物。

在自創的吉甲地農業市集成功販售後,楊榮驊選擇突破自我而離開,但他將天染鞋繼續留在吉甲地中延續,吉甲地沿用楊榮驊在任時的製作流程,持續與天染工坊和勝豐鞋廠合作,還有舊鞋回收換購物金等活動促使大家對環境保護盡一分力,持續創造販賣佳績。而楊榮驊也在實踐工業設計在職專班研究所進修,打算結合設計思維與工作經驗,打造出更多美好的事物,為弱勢發聲,為弱勢行銷,為弱勢打開市場並創造更多機會。





2012年12月26日 星期三

虱目魚水餃 樹林志工包住在地味

【記者林思妤、鄭媁/台南市報導】虱目魚是台南七股區的當地特色的養殖漁業,在樹林里長黃寶田的帶領下,和三十幾位志工們花了一年研發,成功推出虱目魚水餃,使用七股海產與當地新鮮食材製作,口味鮮甜。志工媽媽李恆如說:「我們把七股的海味包進水餃裡。」除了推廣當地特色風味餐,未來也考慮規劃向外地販售,帶來新商機。





首次辦水餃節 推廣當地食材
李恆如說,當初會利用虱目魚作內餡來包水餃,是因台南七股區公所想舉辦一個水餃節活動,以拉近社區間居民的感情。而里長和志工媽媽曾一起利用自己種的絲瓜來包水餃,之後改試虱目魚水餃,區公所的人員試吃後都覺得「口味還不錯」。

這個水餃節活動是以樹林里關懷中心的志工為基礎,邀請七股區其他里的志工及外地遊客,共三百餘人前來參加,其中樹林里占了一百個名額,李恆如說:「活動全程免費,每位參加活動的人結束後可以帶二十顆水餃,我們的志工也送一些給獨居老人品嚐。」


研發過程遇困難 配合台南人口味
談到虱目魚水餃的研發過程,李恆如說,我們一開始做的口味偏鹹,經大家吃過後的反應,逐漸將配方改清淡,經過許多次的試吃實驗後,一年後她們終於研發出樹林里的特色風味餐。里長黃寶田表示:「水餃的口味和配方都是我們一直試,那段時間吃到都快吐了!」

李恆如說,水餃內除了魚漿做基底,更包入切丁的魚肚,能夠吃到魚肉的鮮甜,再利用薑汁、蔥和米酒壓住腥味,而南部人喜歡的水餃口感「偏甜」,所以水餃內加入糖來提味。黃寶田說,未來考慮將虱目魚和專做水餃的廠商合作,希望能向外地推廣販售。


農村再生 里民找到屬於自己的樹林
黃寶田說:「樹林里的年輕人都到外地工作,社區居民間的感情不如以前那麼緊密了。」一開始他利用認養農地種植蕃茄、絲瓜等蔬果,由於暑假期間絲瓜盛產,里長便與志工媽媽們嘗試做絲瓜水餃。居民試吃後反應良好,開始研發出虱目魚的口味,並安排志工每週來製作、分送給老人,希望能藉此拉緊居民間的感情。

圖為空地認養,志工在此種植當季蔬果

黃寶田說,除了新研發的虱目魚水餃外,社區的產業文化翻新也是另一個著重的目標。我們希望能推動「農業旅遊」,除了樹林裡的信仰廟宇「康府千歲」會吸引香客前來朝聖、規劃小番茄、絲瓜等農產品讓遊客採收,更提供七股農漁業的導覽規劃,配合政府舉辦更多活動,未來希望能夠帶動樹林里的觀光,讓此地更加繁榮。

圖為樹林區信仰廟宇「寶安宮」,供奉主神「康府千歲」


延伸閱讀

展現農漁村新魅力 七股區樹林社區爭取加入農村再生行列

台南市七股區樹林社區發展協會

七股樹子腳「水餃節」活動



2012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國會議事Live轉播 加速立院透明化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台北報導】立法院的「議事轉播網路隨選視訊(IVOD)」已經於二○○九年第一次正式開播,至今執行了三年半。有了IVOD,民眾能夠同步的觀看立法院開會實況,IVOD會將畫面切成兩邊,一邊顯示質詢立委而另一邊則是答詢官員的畫面,民眾就可以在第一時間了解國會議事的訊息。除此之外,也能依個人需求「隨選隨看」,觀看過去的會議錄影內容。而更重要的,IVOD的開放加速了立法院開放的腳步,使「透明國會」再也不只是口號。




IVOD使立委問政更容易受民眾監督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現任常務理事顧忠華現為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長期投入非營利組織研究及國會開放議題。顧忠華說,雖然我們可以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向立法院索取紙本會議資料,但紙本記錄往往和實際會議有落差。因此IVOD的開放可以讓人民直接地看到立法委員的問政情況,沒有經過剪接、後製,有助於關心公共事務的人們更了解開會內容。

「IVOD 的實施對於一般民眾和立法委員來說其實都是雙贏。」顧忠華表示,因為一般大眾對立委常常有負面觀感,但是透過觀看IVOD,可以讓民眾知道立委的表現不是只有在媒體上所呈現吵架鬧事的片段而已,也有認真問政的立委。而公督盟自二○○八年開始進行立委的表現評鑑,一開始往往只能以「量化」的出席率及發言率等來做依據,但有了IVOD,就能讓公督盟以及參與評鑑的民眾以更「質化」的方式,像是立委的提案內容、質詢內容等來評分。所以說,IVOD也等同給予了立委一個更公平、公正的機會來展露自己。


公督盟常務理事長顧忠華


公督盟對各立委的評鑑書


香港多角度播放及美國的國會頻道
但是,目前現在的IVOD只能看到質詢的委員和答詢官員兩邊的畫面,無法得知會議真正的現場狀況。不像是香港的「立法會直擊」,民眾除了可在網路上觀看每周三的立法院會會議,而且其還提供多角度的全程直播畫面,包含質詢立委、答詢官員、會議全景以及其它不在質詢台上立委畫面。顧忠華表示,多角度播送更能客觀的反應立委表現,像是有些立委可能還沒輪到他質詢,就在台下呵欠連連,或是做別的事等,這都能夠成為加減分的依據。

另外,顧忠華表示,因為目前在台灣網路還存在著數位落差的問題,並非人人都能使用網路,如果可以像美國一樣成立國會電視頻道,就能讓更多人參與公共議題。美國國會於一九七九年成立國會頻道──C-SPAN,C-SPAN全天播放國會議員問政的畫面,不經剪接,沒有旁白,更沒有商業廣告,讓選民了解他們選出的議員在國會內做了些什麼。除此之外,其還提供了選民教育,開設節目帶領民眾一同討論政府公共議題。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黃秀端也指出既然立法院已經裝設數位系統,何不就目前既有的資源來成立國會頻道。

  
繼續促成國會更多的開放
而接下來,公督盟還希望能夠促成更多民眾進入立法院旁聽,因IVOD所提供的畫面還是有其角度上的不足,且現在申請旁聽限制重重,如果能讓更多民眾進入,就能使開會狀況更透明。除此之外,公督盟和青平台基金會Open Data計畫也將合作推出「開放國會」APP應用程式,善用新科技,讓大家能夠使用智慧型手機第一時間更新立法院動態。顧忠華說,雖然IVOD已經實施一段時間了,但離真正的國會開放卻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民主社會中,人民參與民主的機會是很重要的,政府應該將資訊開放,滿足人民知的權利。」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夢想發酵 不老騎士鼓勵老人逐夢

【記者楊士賢、宋宜薇/台北報導】 轟動全台的不老騎士們在二○○七年底,帶著年輕時的夢想和對老伴的承諾,騎車環台,激勵了許多不敢追夢的人,其紀錄片在今年十月上映,截至目前票全台房已突破三千萬,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更因不老騎士的成功,從二○一○年開始推動「不老夢想‧圓夢列車」系列活動,包含了不老棒球聯盟、不老戰士夢以及不老風華夢等。




追求夢想時,你會忘記自己幾歲
六年前,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林依瑩到中國大陸和日本參訪時,見到當地舉辦的活動鼓勵老人家們走出來,她一直認為老人家不是只能待在家裡,他們能做到的更多,而看到參與活動的老人家們開心的神情,使她的信念更加堅定,於是這幾次的參訪結束後,不老騎士的概念在她心中生了根。

經過一年的籌備,十七位平均年齡八十一歲的不老騎士,在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從台中出發,開始為期十三天的環島,路途中,老人家們有的身體不適住院,有的出車禍,但他們還是堅持夢想,完成了騎車環島一圈的壯舉。


不老精神揚名國際
美國知名摩托車雜誌的編輯及探索頻道(Discovery)製作人彼得史塔(Peter Starr),在台灣期間,受到了不老騎士的感動,回國後將在台灣的旅程於知名摩托車雜誌(Motorcyclist)報導出來,也將台灣的不老精神傳向國際。

彼得在今年帶著十位年長的重機騎士來到台灣,從台中出發,用四天的時間玩遍了日月潭、阿里山、太魯閣和花蓮等地,並在旅程中與台灣的不老騎士們會師,彼得表示,很欽佩不老騎士勇敢追夢的精神,並認為這個活動是一個生命轉變的過程。


追夢不嫌晚 不老圓夢計畫啟動 
除不老騎士已進行到三班外,不老棒球夢也是一大亮點,去年弘道曾舉辦了「不老棒球PK賽」,老人家們意猶未盡,便相繼組成了台中藍興虎、台中東興龍和屏東林邊陽光三支球隊,見到長輩們不輸年輕人的活力,林依瑩心想「既然有三支球隊,那麼我們不是就能組一個聯盟了嗎?」,於是不老棒球聯盟成立。

比起PK賽,不老棒球聯盟的成立,激起了長輩們得榮譽心,主動增加了自己得練球時數,並結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這樣的活力讓年輕的志工們自嘆不如,而有了聯盟當然少不了總冠軍,不老棒球聯盟在今年九月舉辦總冠軍賽,除了團體獎外也有安打王、三振王等個人獎項,專業程度直逼職棒。

不老戰士夢給了經歷過抗戰年代的老人家們一個回味的機會,他們一起參加弘道舉辦的軍旅生活體驗營,穿上迷彩服、一起大唱軍歌、排隊報數和訓練打靶,爺爺們回憶著當年的光輝歲月,而在隊伍中也可以看到老奶奶的身影,原來有些老奶奶聽老伴講了幾十年,也想體驗看看在軍隊中充滿紀律的生活。

參與不老風華夢活動的長輩說,「我一輩子重要的事情都在這本相簿裡!多謝你們!」不老風華夢透過十堂藝術創作的課程,藉由剪貼色紙、黏土和毛線等創作,讓爺爺奶奶們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從每週不同的主題記錄、整理自己的過去,互相分享、鼓勵並發掘自己新的夢想,老人家們的故事除了互相激勵,也感動了參與活動的志工們。


N次方個「微孝」造就無限大的「微笑」 
經過兩年的不老圓夢計畫,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今年舉辦了「不老夢想。微笑n X 微笑∞」,內容結合了五百六十八位長者的圓夢歷程,讓社會大眾看見長者們實踐夢想的歷程,也鼓勵晚輩們一起微孝運動,本展覽在十一月二日到十一月十八日於台北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展,並將在十二月二十日到十二月二十四日於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出。




延伸閱讀:

不老騎士-歐兜賣環台日記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不老夢想。微笑n X 微笑∞影像展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冶綠有機棉T 讓你穿出健康

【記者楊婕、葉庭妤/台北報導】近幾年,台灣開始吹起一股樂活風。你一定聽過有機,也可能早就接觸過有機產品,大部分人所接觸到的有機,都是吃的方面居多,但除了吃的可以有機之外,其實穿也可以穿得很有機。秉持著這樣的理念,薛焜中在二○○九年創辦冶綠生活服飾,透過有機棉T帶給消費者一個環保生活、健康永續的概念。





為了給下一代更好的環境
因為想要開創人生的另一個階段,薛焜中離開工作十三年的外商電子公司,而這個新的人生階段,要為未來下一代著想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也能維持家庭生計。薛焜中表示,自己一直都很關心環保議題,因此,想做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正是因為這樣念頭的萌生,進而在二○○九年創立冶綠,提倡綠色消費概念,堅持不是環保材質的不做,不用化學染料,也不以營利為目的,一切從零開始,給自己設定三年的時間努力。

一件有機棉T的產生,第一步就是找棉花, 由於台灣沒有生產棉花, 所以冶綠先找有獲得有機認證的台灣紡織廠, 透過紡織廠來選購國外有機棉花,並找尋設計師一同合作,由冶綠提供想法,設計師設計圖樣,完成原料採購與圖樣設計後,再找台灣當地廠商製造,最後再由冶綠販售之。整個產製過程 ,冶綠全程把關,一手包辦了整個產品設計開發和銷售通路 , 產品也開始從棉T開始延伸到手帕、毛巾等等,商品逐漸多元化。 其中,薛焜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 這些產品到底要賣給誰?哪裡有銷售的通路?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挫折,讓他加倍努力地推廣,從尋找適合的夥伴去主動加入,例如,台中合樸農學市集,到尋找有可能的販售通路,一間一間地親自拜訪,這些都是需要相當一段長的時間才能完成,雖然創業的路相當艱辛,薛焜中仍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至今,冶綠也創立將近四年了,整個營運狀況也趨近穩定 。


不用花大錢也能穿出健康
有機棉花比一般的棉花貴五十%,市面上,一件有機棉T定價大約一千元上下,但冶綠卻採取平價策略,提供的是一件平價的有機棉T,讓大家花小錢,就能穿出健康環保。為什麼冶綠能提供如此親民的價格給消費者?薛焜中表示,其實價格高低不在成本,而是品牌本身的價值,冶綠的品牌核心在於提倡綠色消費、環保生活,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冶綠犧牲掉自己的利潤,將價格壓到這麼低,為的就是提供給消費者一件平價的有機棉T。


消費者也開始具有環保意識
其中,帶給薛焜中最大鼓勵的是,客人們開始在購買時,主動要求產品不需要包裝,甚至客人會將塑膠包套直接拿回來,讓冶綠能夠繼續重複利用,這些行為都可間接顯示出,消費者也逐漸開始有綠色消費的概念,並且自動自發地為環保盡一份心力,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舉動,但帶給薛焜中的感動卻是難以言喻。 薛焜中深信,他所倡導環保、永續以及綠色消費的概念,只要多一個人去做,就可以產生多一點的效益。 現在對冶綠來說,就是要持續地推廣和不斷地做下去,直到有一天,消費者開始意識到他們的穿著也需要有機,從需求面去推動供應面,這樣冶綠也就能功成身退了。




延伸閱讀

冶綠生活服飾官方網站

過半品牌被驗出販賣時尚毒衣

穿上棉花的美麗與哀愁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以書會友 二手書店「永楽座」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台北報導】二手書店「永楽座」位於台灣大學附近的巷弄內,一位愛書人將對書的熱情轉化為實際的空間,以書為背景,傳遞知識與文化給同樣愛書的民眾。





「永楽座」的老闆石芳瑜是圖書資訊系畢業、赴美攻讀傳播藝術碩士,曾在公關公司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辭掉工作將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在這段時間內,她也從事翻譯和寫作,直到寫了《花轎、牛車、偉士牌:台灣愛情四百年》這本書後,突然覺得自己不是寫作的料,而是介於作家與愛書人之間的角色,於是發想了開一家二手書店的計畫,「永楽座」就在這因緣際會下誕生。「永楽座」取自日治時期在大稻埕享譽盛名的劇場的名字,希望除了書之外,也是一個結合戲劇、音樂等藝文活動的空間。


愛書人的二度就業 透過書看見人生

這樣的「二度就業」對離開職場已有一段時間的老闆來說,是很大的挑戰,近年網路書店的出現,使實體書店面臨龐大的競爭壓力,經營一家二手書店比過去更不容易。一開始,老闆將二手書店開在競爭激烈的師大商圈,之後因師大商圈爭議不斷,不願捲入風波,老闆便將書店轉讓給想經營的員工,自己轉戰公館商圈設立「永楽座」台大店。她認為在競爭激烈的「一級戰區」開書店很快就可以見輸贏,若書店無法在這裡存活,更遑論與網路書店競爭。

開一家二手書店,必須收書、懂書、為書編碼與標價,老闆認為最困難也最需要下苦工的地方是「懂書」,從書的內容、作者、價位等要全部熟知,所以不論任何領域、學術的書籍,老闆都照單全收、細細品味,抱持求知若渴的精神使這份工作更加得心應手。除了「懂書」外,「收書」也是很別的體驗,可以看到許多人不同的際遇,曾經有一個女孩,因為要去外地留學,所以依依不捨的將書賣出,在她身上,老闆想起當初準備出國留學的自己,每每回憶到這裡,都會幻想這個女孩現在不知道過得如何、未來又會如何;也曾遇過許多作家、編輯或藏書人,因為潦倒而將書賣出。從收書的過程,可以看見人生的大起大落。


書的饗宴 盼凝聚藝文界

「永楽座」裡,書櫃環繞整個空間,排放著整理得有條不紊的二手書,以文創商品如明信片、卡片作為書櫃的點綴,另外,還提供給學生展出新詩與其他藝術作品的空間。老闆說,開二手書店是想交交朋友,比起在網路上購書,希望這樣的空間可以和愛書人建立情感,所以時常舉辦有關書的活動。「永楽座」主辦的讀書會便是最大的特色,每一場都會邀請書的編者、作者或譯者帶領讀者做專業的導讀,分享內容與討論心得。也不排斥出借空間舉辦議題性的活動,如台大與紹興社區爭議的演講。

對愛書的老闆而言,書是知識的傳遞,書店就是知識傳遞的空間,網路書店或專業書店做不到的事,他們可以做!以書為背景,融合戲劇、音樂、演講等各種活動,正是「永楽座」這個名字的真正意涵。開了二手書店之後,老闆也認識很多藝文人,她認為,台灣藝文界的人才很多,可惜的是都集散各地,希望未來能與其他獨立書店相互串連,舉辦一些與書籍相關的活動,讓藝文界的力量更加凝聚。






延伸閱讀

永楽座的理念與特色

永楽座:愛書人好所在

為何取名『永楽座』?

哲學星期五─《紹興社區違建?!依法行政下那一段被遺忘的時光》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王盛春 用影像關懷地方與弱勢

【記者宋宜薇、楊士賢/南投縣報導】王盛春是中投有線電視的記者,扛著一台攝影機,跟著受訪者過一天的生活,與其說是訪問,他說更像是交朋友。從照顧九二一地震後失去家園老人的女性,到一生奉獻給偏鄉部落原住民的醫生,王盛春用影像記錄著屬於中部地區的人物故事,希望這些真實的奮鬥故事,能化為最直接的力量,鼓勵更多民眾。




從一般新聞到深度報導

在中投有線電視擔任記者及主播前後長達十幾年的時間,王盛春說,「新聞做久了,就開始想做些有深度的專題」,恰好在二○○九年金視獎增設多元關懷節目獎項,讓他決定將社會上弱勢族群的故事記錄下來,他說:「我們並不只是拍他弱勢的一面,更想拍他更光明的那一部分。」例如二○一二年拍攝的「轉個彎是晴天」講述了在斗六因工作意外失去雙手的李清圳,每天風雨無阻的在斗六國中擔任導護志工。影片中王盛春並沒有去強調李清圳的悲慘,反而著重在他如何勇敢面對生命殘缺,樂觀以對。


讓更多人看見那些「奮鬥的故事」
二○○九年「十方長媳」的故事,講述了埔里菩提長青村的建立以及村長陳姿芳為這群九二一大地震後失去家園的老人們所做的奉獻,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老人們在菩提長青村生活的誠摯笑容,也可以看見陳姿芳對老人們的真心關愛,讓人打從心底覺得她不只是村長,更是這群失去家園老人們的「長媳婦」。

而二○一二年「山中的陽光」則描述了一位在南投信義鄉的醫生楊茂銀,放棄了大醫院的高薪收入,數十年來堅守在貧窮的部落為原住民看診。王盛春說在拍攝時,其實並沒有特地為了拍攝紀錄片而找病人來,只是簡單地跟著楊醫生看診、出診等,卻意外拍攝到一位中風的原住民老人,儘管很多人、事、物都忘記,但看到楊醫生卻一下子記起來,除了熱情打招呼,更開心地流下眼淚。

從「十方長媳」到「山中的陽光」,王盛春只是記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卻因為如此,拍攝出的故事更讓人動容,他說拍攝紀錄片並不是為了博取人們眼淚,而是如同節目名稱「彩虹下的幸福」一樣,「可能要經歷風雨,才能看見這麼漂亮的彩虹。」他希望藉由這些奮鬥的故事,讓一般民眾在低沉或是人生困頓的時候,得到力量。


在地方耕耘 更能做自己想做的

當許多人一股腦地前往大型媒體公司就業時,王盛春卻在南投這個地方做記者,一做就是十幾年,他說,有線電視與商業電視最大的不同是,不需要被收視考量所綁住,「有更大的空間,做我們想做的新聞。」甚至因為是在地方深耕的記者,所以對他來說,拍攝紀錄片不再只是採訪,更是與受訪者成為朋友,進入到了他們故事之中,捕捉到更多深入的畫面,這是在大型媒體公司所無法做到的。

而這幾年的紀錄片也讓王盛春獲得了大大小小的獎項,像「山中的陽光」及「轉個彎是晴天」就獲得了二○一二年的勞工金像獎,但他並沒有因此感到自滿,他說,得獎後壓力更大,就會想拍出更好的故事。而除了地方人物的紀錄片外,王盛春表示,他也持續在關注中部地方的發展及深度的議題,例如以南投集集攔河堰的興建對環境影響所做的深度報導等。對於下一部的紀錄片規劃,他說,雖然還沒有確定,但他認為,在中部這個地方還有很多人物故事值得他用影像去記錄下來。




延伸閱讀

勞工金像獎訴說地方基層故事

人生不轉彎

2012勞工金像獎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冠軍綠概念館 會呼吸的房屋

【記者葉臻、黃韻澄╱苗栗縣報導】位於苗栗縣豐湖村乳姑山的冠軍綠概念館,是冠軍建材集團於二○一○年所興建的綠色磁磚觀光工廠,在黑白色調磁磚及大面落地窗的包覆下,讓這占地近四百坪的建築物看起來簡潔有力;除了被透水隔熱磁磚包覆之外,它的側邊是用雨水回收系統製作成的魚池,以及為保留基地內樟樹群所規劃的複層式綠化休憩區。




綠概念館 結合歷史及教學

從概念館入口處的磁磚金字塔,可看出磁磚的演變過程,從底層的素磚,第二層的石板磚、第三層的拋光磚、第四層的木紋磚,到頂層能散發負離子到空氣中,達到健康有氧效果的負離子智能磚,依序展現了磁磚在歷史性沿革中的工藝進步。抱著成立以來重視節約能源的經營理念,冠軍建材決定藉著綠概念館,進一步教育下一代關心歷史及綠色的文化。

館內除了有觀光工廠的產業教育功能外,也透過舉辦各項的活動,成為綠色環保教育的平台,例如與竹南、造橋國小的孩童們繪製磁磚,以及與民眾共同分享如何打造居家綠色風水。


乾掛式磁磚 隔熱保溫空調

而綠概念館本身,藉由多扇窗戶產生的自然通風減少了對空調的依賴,特別的是它所使用的磁磚,例如入口廣場採用再生建材所製成的環保透水磚,兼顧基地透水性與二氧化碳減量,及建築物外層的採乾掛式磁磚、內牆的矽晶泡沫玻璃隔熱保溫防火板,增加了隔熱保溫效果,使建築物冬暖夏涼,名符其實成為會呼吸的房屋。

負責人賴逸如說,除了自然光外館內燈具也採用L E D燈,天窗為「太陽能光電玻璃」,各層樓板鋪有隔熱保溫地坪,降低熱傳導率;就連廁所的設備皆採用有省水標章之器具,而雨水收集池及儲存槽則是用於庭園澆灌。整棟建築內外部,符合內政部規定「綠建築標章」中九大指標中的七項。


環保綠磁磚 民盼企業多使力

館內也詳細介紹了綠色磁磚的產製過程,從土料、球模、泥漿、成型,到乾燥等,所使用的材料皆為廢棄混凝土材料及無害性無機材料,如廢棄陶土粒等。雖是回收再利用資源,品質卻不變,也由於綠色工法製造,在使用時可以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果,而廢棄之後也有專門的廢棄物回收處理,比起一般磁磚,為地球節省了莫大的資源。

參觀民眾黃小姐說:本來是抱著好奇的心態去參觀,沒想到磁磚也有許多令人懷念的歷史,像是用在古早老屋的紅磚、從前用在浴室的馬賽克磚等,從磁磚的發展看見台灣工藝的進步,也對環保意識更為了解。


上圖為冠軍綠概念館外觀
上圖為磁磚金字塔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替派遣工發聲 觀眾上台參與演出

【記者呂紹鋒、徐政璿/台北市報導】坤叔在公司裡勤奮地工作,甚至自願留下來加班,只為了求一份安穩的工作,但身為派遣工,不僅薪資低、沒福利,連能不能維持這份工作都不知道。有天坤叔上班時發生職災,結果公司與派遣公司都不理,互推賠償責任,坤叔該如何捍衛自己的權益?「一僱二主」正是要探討這個普遍存在於台灣職場的勞動派遣問題。


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都採取無薪假、責任制和派遣等勞動彈性化措施來因應。派遣勞工向派遣公司投履歷,派遣公司再將派遣勞工分配到各企業公司上班,名義上在某公司上班,真正的僱主卻是負責派遣的派遣公司。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推出「一僱二主」,運用高度互動性的「論壇劇場」形式,鼓勵觀眾上台取代劇中主角,把自己的想法表演出來,透過討論與實際參與演出,刺激觀眾對勞動派遣議題的思考。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二○○六年成立,常與各地民眾共同討論社會議題,鼓勵民眾表達自己的聲音,並期望擴展劇場的能見度及社會關注。繼去年討論高房價問題的戲劇「小帝寶」,今年再推出論壇劇場第二號「一僱二主」,討論派遣勞工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互動性的劇場形式
論壇劇場是一種互動性的表演形式,多探討社會議題,著重在弱勢族群如何透過劇場發聲,表達弱勢者的社會處境,並讓觀眾介入演出,上台取代演員、改變劇情,與演員共同創作、共同思考議題的可能性。

製作人賴淑雅說,論壇劇場跟一般戲劇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一種互動的、雙向的方式,觀眾看完演出之後,共同探討這個故事裡的角色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如果觀眾對這些問題有想法,可以上台來取代劇中演員,把自己的想法表演出來。

在演出結束後,賴淑雅提出幾個劇中角色面臨的問題,先讓觀眾互相討論看看有什麼解決方法,接著隨機邀請有想法的觀眾上台演出,實際與演員模擬要用什麼方式或什麼對話來解決這些問題,而賴淑雅也會在一旁引導觀眾,讓觀眾明確地表達出他們的想法。

像有觀眾扮演派遣工去向老闆申請職災賠償,說明當初合約上有提到若發生職業災害,公司該賠償員工多少錢,若不遵守將尋求法律途徑;有觀眾說要將事情在媒體上曝光,讓社會大眾評評理,並藉助社會上的力量來爭取應得的權益;也有觀眾扮演派遣工去找公司的工會幫忙,希望透過工會的力量向老闆求償。


從觀眾身上得到的收穫
今年五場演出結束後,賴淑雅表示,每場的互動和觀眾提供的想法都很不一樣,「每一場都很特別,因為每一場都不一樣,這就是論壇劇場」。像有一幕觀眾要扮演派遣工向老闆提出賠償,同樣的情況,有觀眾希望老闆發揮同理心,體諒員工沒了工作又要照顧家庭,但另一位觀眾面對老闆是緊張說不出話的,後來才支支唔唔地向老闆說要將事情報給媒體。賴淑雅覺得那就很真實,因為真正遇到老闆的時候,是會緊張的。

劇中飾演坤叔的傅子豪表示,可以從觀眾那邊獲得一些訊息跟資料,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講,都是一種收穫,透過這個機會讓彼此有一些交流和互動。飾演怡寰的陳姵如說,她很期待在戲劇結束之後,有觀眾取代別人來跟她對話,因為那是很即興的過程,永遠都不知道會有什麼挑戰。


打破「看戲」的形式
談到台灣觀眾比較不習慣上台發表意見,賴淑雅說,她覺得還好,每一場都有觀眾上台,對他們來講,不只是希望大家關注這個議題,重要的是那個形式,要練習打破看戲的形式,而每一場大概至少都會有三、四位觀眾上台,她覺得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賴淑雅表示,最近上演的戲很多,而論壇劇場這個形式對很多觀眾來講很陌生,主題也比較沉重一點,因此宣傳方面比較辛苦,但整體的票房大概也到了七、八成。

對於未來的計畫,賴淑雅說,以後每年一定都會推出一齣論壇劇場,此外,希望明年開始論壇劇場不只在正式劇場演出,能慢慢把論壇劇場帶到社區或學校裡去做推廣,希望除了買票進場的觀眾外,其他民眾也可以接觸到這樣的劇場形式。





延伸閱讀

「一僱二主」官網

派遣工法制化? 勞陣反對 批政府帶頭違法

派遣工被抽成、剝削 無「法」保護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綠色旅遊 在城市遊玩也低碳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穿著輕便環保的服裝,帶著簡易行李和自備的盥洗用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自己騎單車出發,住在環保節能的綠色旅館,享受當季在地的新鮮美食,體驗並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和風土民情,最後購買富有景點特色的紀念品回家,這樣低碳環保的綠色旅遊風潮正在蔓延。


台灣綠色旅遊協會理事長任培義踏入旅遊產業後便持續關注低碳節能旅遊的發展,加上近年來環保意識的高漲,於是結合觀光旅遊業者、學者及相關機構,在二○一○年成立台灣綠色旅遊協會,希望將環境永續概念落實到各式旅遊中,並成為相關產業的行銷與教育平台。 

「綠色旅遊是未來的趨勢。」任培義說,這是一種對環境衝擊最小的旅遊型態,旅遊業者在其中建立良好的設施和措施,如省水馬桶、省電燈泡等設置;旅客自備環保餐具、毛巾等,旅館將給予回饋,無形中雙方都在落實節能減碳、環保教育的精神。旅客除了享受生態,也可在城市體驗人文之旅。

任培義分享,在大城市中,只要以大眾運輸工具或步行體驗當地特色,就體現了綠色城市旅遊的精神。協會目前與臺北市政府合作,推出「綠色台北101」的旅遊路線。「1」代表中山南北路、「0」代表松江路及新生南北路,另一個「1」則是指敦化南北路,以此規劃了各式大小景點,希望外國觀光客來到臺北,一邊欣賞城市的美,一邊力行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

綠色城市旅遊可以透過三個項目來推廣,任培義提到,首先是大眾運輸工具的建立及整合,例如臺北的悠遊卡可以運用在捷運、公車、火車等,讓遊客以便捷而低碳的方式旅行。再者,設置在地的導覽系統,如安排在地解說員、設置AppQR碼,讓旅遊資訊無紙化且快速流通給遊客,有效達到低碳節能的精神。最後,整合社區旅遊的概念,將同一地區的展覽館、商家甚至是巷弄文化,都規劃進旅遊路線,活絡地方經濟。

綠色旅遊在食、衣、住、行、育、樂、購等層面都運用環保節能的概念。「食」就是吃在地當季的有機食材,「衣」即穿著機能舒適、帶輕便的行李衣物,「住」則選擇住在環保的旅館、民宿或綠色建築,「行」方面安排旅客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單車等低碳節能的交通方式,「育」為尊重當地生態、運用環保3R精神(減量、重覆利用、循環再造),「樂」是利用當地的特色與資源打造慢遊體驗,最後「購」是購買具當地特色的特產回家。

旅遊中也融入公益活動,如將旅客消費的一部分金額作為植樹基金,便達成碳補償,在旅遊的同時回饋自然與社會。近來協會也配合行政院環保署推動綠行動傳唱計畫,藉由業者呼籲消費者自行攜帶旅遊用具的作法,減少業者在消耗品的花費,更以此經費回饋至非營利組織。「綠背包」的概念即是旅遊時自行攜帶盥洗用品、餐具、毛巾,減少使用旅館提供的一次用產品。當消費者帶了綠背包時,業者會發放「綠幣」給旅客投入到綠幣箱中,讓業者最後根據綠幣數量來幫助非營利組織。這些活動實質支持綠色旅遊與購買考量到環境的環保、可回收性產品的「綠色採購」理念,將環境永續概念推行至更多層面。

任培義指出,綠色旅遊需要旅遊相關業者以環保意識來規劃或調整生產結構,如善用資訊電子科技、低碳交通方式、服務在地化、設施環保化、活動公益化等。而旅客則要以自我意識來選擇低碳節能的遊玩法,如此才能真正體現綠色旅遊的精神。

協會常務理事兼東南科技大學環境管理系副教授陶翼煌表示,協會短期的目標除了擴大會員基礎,集合永續發展研究的學者和業界討論,更重要的是建立台灣綠色觀光旅遊的標章認證,希望各產業能發展綠色管理計畫書,隨時檢核產業的節能減碳資訊,標示資源的使用量,以此來發放分級認證,讓這套標準在台灣成形。中長期目標則是帶起國內綠色旅遊的風氣,將永續發展、綠色生活的概念融入到生活及各種產業中,透過旅遊來教育每一個人。




延伸閱讀

台灣綠色旅遊協會

點燃低碳旅遊風 「台灣綠色旅遊協會」成立

綠行動傳唱計畫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低塑自然民具 綠兔子推老人工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綠兔子」由Miffy洪閔慧與丈夫陳仁全共同創辦,熱愛旅行的兩人在臺灣各地尋覓幾乎快失傳的手工藝,希望找回手作的溫度。綠兔子同時分享一種少用塑膠的生活態度,透過參與市集擺攤,推廣老職人製作的自然民具,如如竹筷、竹砧板,並配合節氣帶活動,落實健康、環保與簡單生活。

   

「綠兔子」在二○一一年初成立,以家為工作室,Miffy從一位在家接案子寫稿的家庭主婦,成為推廣低塑自然民具、假日動員全家參與臺灣各地綠色市集的擺攤達人。她說,最初全家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的活動,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邀請她辦一個小攤位,她就在那裡教孩童製作環保小玩具,獲得不錯的迴響,之後便開始有了參與市集擺攤的構想。

陳仁全說,「自然民具」一詞出於日本,即「人民使用的器具」。綠兔子希望所有使用過的民具回到自然時,不再是難以分解的垃圾。他們在綠色市集上販售生活所需、設計簡單、環境友善及適量生產等概念的自然民具,產品旁並附有在地生產履歷。這些民具的來源,有些是透過朋友介紹,有些則是Miffy研究臺灣早期文獻,再到各地旅行拜訪仍持續從事手工技藝的老職人。

除了推廣低塑生活,綠兔子也強調「老人工」及在地生產。Miffy曾在家鄉的市場裡遇到一位八十多歲還在賣菜的老奶奶,她告訴Miffy,不出來賣菜就會全身痠痛。這讓Miffy想到,臺灣人對退休的觀念就是努力工作存到退休金,但退休後卻無所事事,整個人衰敗得很快。「其實人應該是要打破我們臺灣退休的觀念,你可以找一個工作一直一直做,不會那麼累,但是你可以做到很老。」

在臺南菁寮旅行時,Miffy的朋友拿了一支手工鵝毛耳掏給她看,她覺得相當具有質感,希望能在擺攤時推廣這項產品。她找到在當地製作耳掏的阿公,阿公原本是開理髮店,經常要幫客人掏耳朵,後來就自己製做耳掏棒。Miffy擺攤時販售阿公製作的耳掏,並改用環保紙盒取代塑膠包裝。之後她每次去臺南都會特別拜訪阿公,他也會寄當地生產的米回贈,展現濃濃的人情味。

推廣「老人工」的過程中,綠兔子並非一帆風順。Miffy希望能復刻老舊的東西,將它變得更現代化,但很多老職人已經不在了,或是不願意改變。她說,臺灣手工製作在五、六十歲的人之間處於斷層,因當時社會經歷經濟起飛,許多東西都改成塑膠大量生產,現今的手工藝大多都是由七、八十歲的人繼續製作。

材料取得不易也是阻力之一。如製作草鞋與帽子的藺草、黃麻與黃藤等,現今已少有農民當成單一作物在種植。Miffy試圖和一些小農溝通,曾有一個阿嬤會搓黃麻,她看到綠兔子推廣的產品後,決定嘗試以家裡的田地來種植。

Miffy曾為《親子天下》雜誌寫節氣活動專欄,她說,人若配合廿四節氣生活,可省掉很多力氣,也比較健康。如四月清明掃墓春遊,他們就會利用植物染製作春遊便當袋。五月立夏就在市集帶活動,利用紙製作跳跳蛙、觀察蟬蛻殼。

從事電子業的陳仁全假日會來市集幫忙。Miffy擺攤,他就在一旁帶節氣活動,教孩童以稻草編成杯墊,用芒草編掃把,中秋節利用柚子皮做成蚊香等。他認為自己以前是不太會跟別人打交道的人,參與市集後為商品做介紹,把好的東西介紹給客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互動是難得的收穫。

「我們一直都是收穫的人。」Miffy說,來買東西的客人都給予很大的支持,有時丈夫參加綠市集教別人製作節氣玩具,還可以向其他擺攤者學來更多技藝。目前Miffy都會將與老職人合作的產品寫成短篇文章放在部落格,有些產品還配有她自己畫的示意圖。

對於未來規劃,Miffy跟陳仁全都表示,等小孩念國中時,能夠找一家跟住家相鄰的店定下來做,並有教室推廣課程。Miffy鼓勵身邊有製作手工藝的人能夠繼續堅持,也希望臺灣的每個地方都能找到他們可以做的事情,讓在地產業得以延續。




延伸閱讀

綠兔子nature miffy

簡單人物>《我的生活寫真》綠兔子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買一捐一 連結消費者與弱勢兒童

【記者余宥宜、蔡連恩/台北報導】小心翼翼的捧著手中那雙黑色小鞋,小男孩含淚開心的說:「這是我人生第一雙鞋!」這個孩子住在尼泊爾,在當地有許多跟他一樣大的孩子都沒鞋穿。台灣社會企業品牌BR Link的員工們帶著四千雙的童鞋來到尼泊爾,這些鞋是由BR Link的消費者為自己買一雙鞋時,同時捐一雙出去而來的,一雙雙都是連結著台灣消費者的愛。


美國知名鞋品牌TOMS,以每賣出一雙鞋,就捐一雙鞋給落後地區小朋友的營運方式為名,他們稱這種方式為「One for One」。因為普遍認為他們的產品既有質感,購買時又有公益的行為,TOMS在歐美的明星之間具有相當高的支持度。而台灣的BR Link成立於二○一一年十二月。販售通路為網路店面,主要販售商品為帆布鞋。就像美國品牌TOMS一樣,BR LINK號召著「One for One」的消費方式,只要消費者買進一雙鞋,他們就幫消費者捐出一雙鞋,並帶著這些鞋去發送給物資缺乏的兒童。目前主要的捐助地為台灣偏鄉部落、印度及尼泊爾。品牌成立至今,BR Link已經帶著鞋子到尼泊爾捐助過一次。              



    尼泊爾的孩子們開心的拿著鞋子合影

一個看見:看見問題與看見方法
綽號小米的陳玟潔是BR Link的發起人也是主要執行者。本身為牧師的她,從前也常到印度、尼泊爾等地做兒童服務。她發現當地許多兒童物資嚴重匱乏,腳上連一雙鞋都沒有,更別說有機會受教育或過上更好的生活。這些兒童光著腳在衛生環境不好的地方到處跑,不僅危險也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沒鞋子穿也讓他們遭到同年紀孩子的恥笑與排擠。陳玟潔說,沒鞋子穿對這些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都有嚴重影響。

長期以來,陳玟潔都在尋找幫助孩子們的方法,而在偶然間她看到了一部介紹TOMS的影片。陳玟潔說;「那時我想,台灣也可以有這樣One for One的消費方式啊!而且TOMS的主要捐助地在美洲,而亞洲其實也很需要。」因為是從零開始,資金和鞋子的製造商是最難尋找的,陳玟潔原先根本沒有管道。但透過不斷的分享想法給親朋好友,開始有不少人認同她的理念而願意加入她的行列。「我常在朋友間及教會的分享會中分享我的想法,再經由他們繼續向外傳播。透過這樣的連結我們很幸運的找到了一個個願意出手幫助我們的人。」經親友及教友們的協助,BR Link現在的主要製造廠商確定為台灣的代工廠。

而因為以前到印度等地服務時,就有固定的合作機構與人士,如印度的牧師克安通、台灣體育大學助理教授謝智謀、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等。陳玟潔於是繼續與他們合作,由他們統計所需童鞋數量與尺寸再回傳給BR Link,BR Link才有詳細的銷售目標和捐助計畫。陳玟潔說;「雖然我以前根本沒接觸過商業、紡織業,但還好一路上有許多人幫忙,BR Link才不只是個想法。」


一個連結:拉起買家與弱勢兒童的連結
「BR Link」這個名稱也別有含意,B代表的是消費者(Buyer),R是受捐助的小朋友(Receiver),而購買的鞋則將他們連結(Link)在一起。陳玟潔表示,從前人們會捐錢給機構,但是景氣不好後越來越少人捐錢,而沒有足夠費用也會越來越難捐助物資給缺乏地區。但是即使景氣再不好,人們還是會去買鞋,如果能在消費的同時捐助,對消費者來說也不會太困難。因此BR Link一雙鞋的價格其實是兩雙鞋的價錢。消費者等於是買了兩雙鞋,只是自己留一雙,另一雙送給小朋友。

陳玟潔也強調,並不是BR Link在捐助,而是消費者本身在做捐助的行為,BR Link只是一個橋樑而已。因此他們希望未來也能有消費者與他們一同前往捐助地點,親手將他們購買的鞋子送給孩子們。BR Link也將在網路上成立「B咖俱樂部」,由一群消費者組成不定期義工團,在BR Link出團前發訊息通知,徵求有意願一同前往的人。


一個改變:同時改變消費者與市場
BR Link的目標是改變,透過One for One的消費模式不僅改變弱勢兒童的生活,也改變消費者。而除了原先設定的三個主要捐助地,BR Link也希望能擴大至其他亞洲地區如中國、泰國北部、柬埔寨等地。然而即使在BR Link所接觸的台灣消費者群中,反應普遍熱烈,鞋子的銷售量卻根本趕不上孩子們鞋子的需求量。但陳玟潔對台灣的消費者及消費市場深具信心。她說:「只要我們的口碑好、鞋子品質也好,大家就會願意信任我們並認同我們的理念。」BR Link現在積極的與企業連絡,同時也與多所學校連繫,希望能將他們的理念帶進企業界與校園。

所有鞋的生產製造都在台灣,這是陳玟潔的決定,一方面保障鞋的品質,另一方面也是想為台灣紡織業製造廠做些能力所及的幫助。而在一千元左右的價格中要包含兩雙鞋的價錢,其實已經近乎成本價。因此,BR Link的利潤只能維持得以繼續營運。這不是一個賺大錢的方法,因此陳玟潔說,如果想要從事類似One for One的方式,動機一定要想清楚。「如果只是想利用消費者的善心來賺錢或是為了打響品牌知名度,這些絕對不是正確的出發點,而且也賺不到什麼錢。」但她也鼓勵真的有心來一同從事類似方式的人,只要有想法就努力去做吧。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腦麻張孝群 開創「傘」亮人生

【記者林思妤、鄭媁/台北報導】張孝群是位腦性麻痺患者,自製研發出兼具防雨、防曬與抗強風的三層手工傘,美麗的傘布深受顧客的喜愛;他右手掌蜷曲、說話時辛苦吃力,但這些不便並沒有造成阻礙,二十多年來他四處擺攤販售,傘桶上的「詩」是他的座右銘,他說:「每把傘背後都有一個故事。」他憑靠努力,開創自己的「傘」亮人生。


後天腦麻 清潔工作萌發製傘興趣

張孝群在五歲時不甚從高樓摔下,頭部劇烈撞擊而成「後天」腦麻患者,小學二年級時便輟學,二十幾歲到三重製傘工廠打工,但因為他手腳不方便,所以只能負責清潔掃地的工作。

張孝群說,他在做清潔工作時開始對製傘工作產生興趣,但因無人願意教,他邊掃地邊觀察,記下步驟,等到大家都下班之後,再拿丟棄的傘骨和布料練習。待在工廠五年下來,經過無數次的失敗經驗,他最終成功做出具有堅固耐用又抗紫外線的手工傘,並開始在台北市東區內販售。


歷歷挫折 皆化為成功之母

張孝群說,一開始製作傘時「失敗次數多到數不清」,實驗了好幾年他才成功;一開始是以流動攤販推著傘筒販賣,而過程中讓他感到挫折的,是無收入時不會遇到警察,但只要有顧客上門,警察便馬上前來開罰單,讓他又氣又無奈。

他又接著補充:「生意有時很不好,像我平常都在東區販售,今天坐車到新竹賣傘,整個早上只賣出了兩把。」他邊整理傘桶,慢慢的說:「有時候大家看到我都嚇、嚇跑了。」不過,張孝群並不灰心,他認為只要心情樂觀,明天又會有新的客人上門了。


獨一無二 富含創作者人生故事

談到手工傘,張孝群表示,每把傘背後都有他賦予的故事和意義,他隨手拿了把靛藍色的傘,撐開來後、指了指傘內的白雲和漸層的色彩說:「這把是我最得意的作品,詩意是雖然在面對這個社會仍不被打倒,但我講話比較慢,不太會表達,所以把這份心情賦予在這把傘上。」

上圖為張孝群最得意的作品

夜深人靜的時候張孝群感觸特別深,每每賣傘給顧客時,會介紹他賦予每把傘的故事,其中的兩把是「枯枝也可以再重生」、「人窮志不窮」傘,這些都是從張孝群的人生去想出來的寓意。「枯枝」傘是指雖然他只念到小學,但並沒有因自己的缺陷挫敗,努力找新出路;「人窮」傘是希望人們不要被這個無情的社會打敗,以堅忍的志氣來戰勝逆境。

張孝群對於自己的手工傘很有自信,最得意的作品是「三層手工傘」,傘的最外層是防水布、中層是抗紫外線布、最內層傘布則有造型小洞,若遇到風時風可從小洞鑽出,降低傘「開花」機率。顧客陳俐穎小姐表示,他的手工傘真的很耐用,花色也相當特別,所以又再度回來購買。


美麗手工傘布 堅持品質

張孝群製作手工傘的時間,八個月到一年可以做出一批大約一千多把,而精美雅緻的傘布是向一定品質的工廠定期批貨,花色和樣式都是靠他自己把關挑選,而也因傘布成本較高,他的手工傘單價大約是從六百元到九百元不等。

帶著眼鏡、面露和藹神情的官先生表示,他是從朋友轉寄的信件得知張孝群的故事,因為對於他本人故事和手工製傘感到印象深刻,想親眼看他本人、給予鼓勵外,他也希望能幫他「捧場」一些生意。他經過張孝群的講解後,二話不說買了兩把傘。

談到未來規劃,張孝群說,他沒有特別期望未來能賺大錢,只希望能藉由這份工作賺些錢以填飽肚子,當看到顧客再次回來購買他的傘時,甚至口耳相傳、越來越多顧客上門,這樣就讓他非常開心了!




延伸閱讀

響應張孝群手工傘 ─ 因為我們心中有大愛!

「看」傘廠師傅技術 張孝群自學手工傘

張孝群臉書專頁



2012年12月5日 星期三

二手書店舊書櫃 宜蘭創意啟航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宜蘭報導】「舊書櫃」二手書店位於宜蘭火車站旁的台鐵廢棄倉庫「宜蘭行口」,是一位年輕人對創業夢想的實踐,也是宜蘭縣政府在「宜蘭行口」規劃集創意、創業、創新概念於一身的「創創新村」的門面,更代表文化創意產業與微型創業在宜蘭的萌芽與成長。




過去台鐵倉庫老舊斑剝的水泥牆上,現在映上了溫暖的燈光,一走近就可以看到年輕的老闆忙進忙出的身影,舊書櫃的老闆莊家泓是語文科系畢業,曾在飯店、觀光農場等地方當過接待,雖然這些工作他都做的得心應手,但他不希望未來的日子在安逸中度過,所以在三十一歲那年,辭去了工作,到澳洲打工留學一年十個月,體驗不同的人生。回國之後,比起找工作,他更想在家鄉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開一家二手書店。



年輕人的創業夢在宜蘭啟航
過去幾年,他曾經投履歷到許多知名的二手書店,但沒有被錄取,所以下定決心自己放手試試看,一邊在宜蘭尋找適合開店的地方,一邊到許多經營有成的二手書店或文創空間考察、學習,如台南的草祭二手書店、台北信義四四南村的「好,丘Good Cho's」。老闆也參加了宜蘭縣政府的「創業啟航班」幸福微創輔導計畫,學習經營實體店面與網路行銷的課程,經過課程的輔導,他寫出的模擬計畫書得到了創業計畫模擬競賽的第三名。為了開一家二手書店,原本老闆四處奔走問了一、二十個地點,最後因為有這個創業計畫模擬競賽的經驗,幸運地順利申請進駐「創創新村」,租金也較便宜,讓老闆消去了找不到合適地點開店的煩惱。

屋內的擺設,不論是桌椅、電燈、裝飾品等家具,都是老闆「撿」來的。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老闆過去喜歡收藏的窗戶框、舊檯燈等二手家具,正好可以派上用場,原本徒有四面水泥牆的空間,現在貼上許多宜蘭文創產業的藝術海報,擺上二手家具,以文創商品裝飾,以及整理得有條不紊的二手書,有時,店裡也會展出攝影作品,「復古」與「創新」的並存,賦予舊物新的生命,整個空間呈現「再利用」的概念。但老闆也了解,單單只販售二手書是無法長久經營下去的,所以也特別去找咖啡師傅學習泡咖啡的技術,現在除了二手書外,店裡也飄起了咖啡香。


以書會友 愛書人的「黃金屋」
與專業的二手書店不同,老闆說,開這家二手書店最主要是想交交朋友,和志趣相投的「愛書人」談書、談人生,也可以提供給民眾一個空間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舊書櫃」時常會舉辦有關書的活動,如「書的旅行」二手書交換計畫、「漂書計畫」分享閱讀心得,許多顧客覺得很幸運可以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想要的書,也有人很高興自己不需要的書可以獲得再利用的機會。

「舊書櫃」的案例,吸引更多的文創產業進駐「創創新村」,而「創創新村」也帶動了宜蘭行口的活化,已經成為未來宜蘭文創產業發展的縮影。不只在宜蘭行口,「創創新村」更希望能扮演帶領宜蘭推廣創意產業、鼓勵創業的角色,給年輕人創業的機會與空間,促成未來創意產業在宜蘭的蓬勃發展。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竹南公館社區 用廢磁磚拼出夢想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苗栗報導】二〇〇七年自台電退休的竹南鎮公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振德,原本只是應前理事長的請求幫忙社區營造工作,隨著前任理事長的突然過世,而臨時接手這份工作。在一次參加地方文化館的課程後,讓他突發奇想,也許能利用拼貼「廢棄」磁磚來創造一個只屬於公館社區的特色,進而使其成為社區產業。




公館社區位於苗栗縣竹南鎮最南端,是竹南鎮唯一位於中港溪南岸的里,東接頭份鎮尖山里,西隔南港溪與造橋鄉為鄰;在一九四六年設里,舊稱「公館仔」。昔日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甘蔗等作物;社區內有多家工廠,以磁磚、木業、紙業著稱,社區居民除務農外,也多到工廠就業。


參加陶藝課程 觸發「拼貼」動機

去年六月和七月,林振德參加社區內地方文化館「竹南蛇窯」開的陶瓷課程,其中有一個課程為「磁磚拼貼」,課程結束後將做好的拼貼貼在社區河床的河堤上,林振德發現,這樣使得河堤變得更加美觀,且之後還有記者來採訪,因此讓他覺得磁磚拼貼也能成為社區的賣點。再加上公館社區為農村社區,沒有什麼產業,因此想藉由河堤拼貼來營造社區特色。


市售磁磚成本高 轉而利用「廢棄」磁磚

因為購買全新的磁磚費用非常高昂,而剛好社區內專門生產一般磁磚的「凱聚磁磚」工廠,他們有許多淘汰的磁磚。因此,秉持著資源回收、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原則的林振德靈機一動,想利用廢棄的磁磚做為拼貼的材料。於是,和凱聚磁磚的總經理洽談後,對方欣然答應,並免費教導他們拼貼磁磚的專業技術以及提供特殊紙張與漿糊。


誤打誤撞 開啟社區產業

一開始,利用廢棄磁磚做拼貼的目的主要是想讓社區內的老人家有事可以做,使他們生活充實並且避免罹患老人痴呆症。沒想到,這些老人家越拚越有興趣,甚至社區媽媽也加入行列,並找來竹南蛇窯的老師前來指導。目前,社區已經完成七十公尺河堤磁磚拼貼,共花了十四個月的時間。

為了將社區的「磁磚拼貼藝術」傳承下去,在去年十月,林振德請「尖山國小」校長及主任安排一〇四位六年級的學生,利用美勞課製作三十乘二十公分寬的磁磚拼貼,讓小朋友們自由揮灑創意,並把他們的作品成列在河堤上。使這些孩童了解自己社區的特色同時並期待將來有人接棒,繼續為社區付出。

隨著知名度漸增,社區接到苗栗縣泰安鄉士林社區的委託,請他們在雪霸國家公園入口處拼貼一幅五米乘四米的原住民圖騰,而這項計劃正在進行評估以及規劃當中。

林振德說,現在社區碰到的困難為不知道磁磚拼貼的主題應該貼什麼比較適當以及磁磚顏色搭配的問題;且社區沒有足夠經費能支付志工交通費及餐費。而磁磚拼貼的修復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困擾,一來磁磚拼貼本身就比較牢固,二來社區內有一組工班負責維護這些拼貼作品。


未來一年 專注於技術升級

林振德表示,未來一年的計劃為請專業的老師來教導磁磚顏色如何搭配、尺寸的拿捏並使拼貼技術升級;最重要的是,要把社區磁磚拼貼的一套SOP流程制定出來。此外,也要持續利用廢磁磚拼貼美化社區,致力將它變成社區產業,且接受其他社區的委託來設計、製作磁磚拼貼,為社區籌措更多經費。如此一來,不僅能回饋社區同時也能讓社區永續經營、發展下去。





延伸閱讀: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荒野號召熱血志工 幫青蛙過馬路

【記者簡淳琪、陳芳儀/新竹縣報導】大約每年的十月份是梭德氏蛙的繁殖期,太陽下山後,他們必須從山林到溪流等待他們生命中的另外一半,然而新竹縣大山背地區山林整治開發後,在溪流和山林間多了一條水泥路,因此當青蛙要過馬路到溪邊,在路程中時常被路過的車輛壓死,新竹荒野保護協會發現後,組織了護蛙小組,號召志工們一起幫青蛙過馬路。



單純的發想 拯救無數生命

二○○八年,新竹荒野保護協會的蛙調小組在大山背發現了數百隻正在過馬路的青蛙,以及上百隻的屍體,其中還有不少即將產卵的母蛙。籌畫了一年,分析各種可實際幫助梭德氏蛙的方法,二○○九年十月,開始了「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招募志工在每天晚上排班,保護繁殖期間危機重重的梭德氏蛙。

成年的梭德氏蛙體長大約三到五公分,在路上看起來就像落葉,很容易被忽視,護蛙活動是用手電筒照射路面,看到突起的小點都有可能是梭德氏蛙,由於他們體積很小,徒手抓很容易對他們造成傷害,因此發現他們的蹤影後,用網子網住,梭德受驚會主動跳起來,跳到網子裡,再將他們放到溪流裡,這樣簡單的動作就可以拯救無數條生命。

新竹荒野保護協會蛙調小組中的領隊鄧雲棟,從小在大山背地區長大,親身經歷山林整治開發,以及溪流水泥化後,生態的巨大轉變,以前晚上可以看到數不清的螢火蟲,在青蛙繁殖期間到處都可看見各種蛙類,現在都消失了。

為了道路交通安全,在水泥路和溪水間興建了紐澤西護欄,保障了人類,卻阻礙了梭德氏蛙,他們無法跳過高約一公尺的護欄到達溪邊,於是滯留在馬路上,就會被車子壓死,因為人為興建的道路,造成動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路過的車子壓死都稱之為Roadkill(路殺),新竹大山背地區時常可見Roadkill的慘劇。



不斷的溝通協調 為青蛙保留原生環境

路燈的設置會誤導青蛙以為太陽還沒下山,而不敢跳出叢林前往溪流,於是和村長以及社區的協調,最後達成協議在每年十月份都會將路燈熄滅,只保留步道上微弱的藍燈,讓青蛙的「生理時鐘」調回正常狀態。還改良了紐澤西護欄,在護欄的底部挖鑿小縫隙,讓青蛙可以穿過,到達溪邊。

梭德氏赤蛙簡介路牌
從山下一進入護蛙專區就可以看見路邊豎立大大的警告標誌,提醒開車的駕駛要多留心路面上的青蛙,路邊還設有梭德氏蛙的介紹看板,經由荒野保護協會的努力,大量減低梭德氏蛙Roadkill的數量。

來不及拯救的梭德氏赤蛙,遭到roadkill

鄧雲棟說,之前發現大山背地區部分路段使用大量除草劑,除草劑對於生態有很大的傷害,會導致生物的死亡,透過和村長不斷的溝通,終於在前年開始以人工的方式除草,取代噴灑農藥。



從小實踐生態教育 讓保育的種子發芽

二○一○年,荒野將「幫青蛙過馬路」的過程轉化成青蛙繪本─『跳吧!梭德』,透過故事媽媽在校園內傳達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並與大肚國小合作號召志工一起護蛙,繪本更能夠感動小孩與大人。二○一二年,荒野將護蛙工作交回給豐鄉村所組成的護蛙團隊,將活動讓社區主導,假日開放民眾親身參與護蛙,實際和青蛙接觸,了解保育的重要。

洪媽媽帶著目前就讀科園國小三年級的小孩,第一次參與這個活動,當天由於蛙量較少,她擔心小朋友會因此失望,想不到小孩卻開心的告訴她:「這樣代表今天沒有青蛙死掉」是件開心的事,洪媽媽說,很多時後不只是大人可以教小孩,從孩子身上我們看到不同角度的世界,參與幫青蛙過馬路的活動希望讓孩子從小就有保護環境的概念。

鄧雲棟說,幫青蛙過馬路不僅是在保護青蛙,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活動教育下一代,當父母親和小孩來到護蛙的現場,感受到和自然的互動,以及生態目前所受到的傷害,經過這樣小小的努力,在下一代心中種下一顆種子,未來能對生態保育有更多的重視。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