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明目看世間 見證台灣的歷史

明目看世間 見證台灣的歷史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台北市報導】藏身於溫州街的樹蔭下,沒有招牌,只有老闆手寫的一塊木牌證明其身分,外觀上與平常人家沒什麼不同,門前還略有些凌亂,若不仔細注意很容易就會與之擦身而過。它是從戒嚴時代就敢於販賣大陸書至今的「明目書社」。
明目書社以提供文、史、哲類的學術材料為主要業務,目前除了簡體字書籍外,也發展德文、印度文學術書籍,並且有了自己的出版社,同時提供網路訂書服務。
要讓大陸學術教材 多到像垃圾
老闆賴顯邦在哲學系當研究生時,兼在大陸擔任翻譯,常受朋友所託從大陸攜帶簡體書回台灣,透過親友相傳,又有感於台灣書籍選擇少、簡體字書籍對開拓台灣學術文化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就在台大校門口前擺起小地攤賣書,但因天氣等因素,導致有時無法擺攤,決定開設固定書店來滿足讀者的需求,於是在一九九O年成立了明目書社。鑒於戒嚴時代的台灣是一個封閉的學術環境,老師與學生的資料取得不平衡,對學生的學術材料提供不夠,使台灣教育相對國際間落後;大學生與研究生在做研究時,也需要一些相對冷門的學術教材,因此使賴顯邦萌生賣簡體書的想法。他開玩笑的許下理想:「要讓大陸的學術書籍充分進口,多到像垃圾一樣,讓學生到處都能買到,並使不同語言的書更開闊。」

明書店店內擺設














明目書社的成立與堅持
















明目書店






















客從遠方聞書來 笑談古今成知己
明目書社的風格樸實,甚至有些簡陋,但他們以效率和服務彌補資金的不足。每個星期四老闆會從台中帶著一箱箱新書到台北分店,由工讀生開箱,逐一歸類放進書架,擺不進的則裝箱擺在地上,通常這天會有許多顧客「聞」書而來,迫不及待和這些書籍見面。
也有橫跨各領域的書友特地在週四來與老闆開個小型讀書會,談天說地,如:作家舒國治、楊澤、學者洪禎國等,都是在書社中尋寶時與賴顯邦結交的朋友。賴老闆的兒子說,星期四是賴顯邦固定北上的日子,他時常坐在書店外的小庭院中,隨時歡迎和顧客、朋友們互相交流分享心得。
二十年明目見證 書店難以維持
提到在台販售簡體書的書店,歷史悠久的明目書社必定不令人陌生,取名為「明目」意指在戒嚴時明目張膽賣大陸書,也想傳達讀書使人「明目」的意思。賴顯邦說,簡體書之所以吸引人,是因許多市場小的好書,台灣出版社不願意刊印,而大陸市場需求夠大,好作品能問世的機率較大,但近年來大陸書籍內容逐漸通俗化,好書也逐漸減少。
「回憶當年在台大校門前擺地攤的盛況,書箱還來不及擺好,讀者已瘋狂似地開箱拿書,也不管有沒有需要、先拿再說,就是不能有遺漏。」賴顯邦曾這樣說,而如今在閱讀人口愈來愈少、簡體字書籍大量在台販售、面對大型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傾壓的情況下,嘉義分店已收起、台南分店也處於半營業狀態,只有台北、台中的書店還能在虧損下勉力維持,賴顯邦說:「博客來等網路書店對實體書店造成了致命傷害,它是資本主義精神在書店的體現,純粹把書當成商品,並將造成書店文化生態的滅絕。」

輪椅太極拳 打出生命的精彩

輪椅太極拳 打出生命的精彩(改)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星期六的下午兩點,走進建成國中的穿堂,看到空地上圍成幾個圈圈,每個人坐在椅子上,表情認真,他們是台北輪椅太極拳的學生們,因為身體上患有一些疾病,而導致生活上的不便,藉著打太極拳,不僅能夠活絡筋骨,也能讓心情平靜,努力克服自己身體上的障礙。












學員們專心聽著老師講解太極拳的課程,模樣認真。 

輪椅太極拳 力與美的結合
輪椅太極拳創辦人楊東興常常在公園裡面練習太極拳,一九九六年的某個早晨,結識了日本友人品川先生品川先生坐在輪椅上,覺得太極拳打起來很美,但是因為自己行動不方便,無法打太極拳,於是他羨慕的表示,如果坐輪椅也可以打太極拳就太好了,並且詢問楊東興是否可以教導坐在輪椅的身心障礙朋友打太極拳,於是楊東興將原本太極拳的六十四式,把一些需要轉圈或是下半身的動作刪減,漸漸地發展出現在的二十四式輪椅太極拳。

一九九七年,由台北市體育會太極拳委員會和台北市肢體殘障運動協會共同推廣,楊東興一開始在振興醫院、林口長庚醫院,都有開班授課,現在負責授課的老師魏博南說:「但因為病患是流動的,沒辦法好好推廣,而且有些人意願不高,我們也不能強迫他們」,所以為了推廣輪椅太極拳,二○○九年他們成立了身心障礙輪椅太極拳協會。

協會的成立 發揚殘而不廢的精神
輪椅太極拳協會目前分成三個班,分別是初階班、進階班、精進班,入門者可以從初階班開始學習輪椅太極拳二十四式的基本架式,進階班會進一步學習太極劍、太極棍及太極扇,而最高階的精進班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輪椅太極拳師資種子,考取台北市體育總會太極拳協會C級教練證,到各個社會大學及機關授課,讓更多人知道輪椅太極拳,協會理事長謝綉蓮說:「這樣也可以傳承楊東興老師的宏願並且發揮殘而不廢的精神,也讓自己活出精彩」。

從協會成立至今,因為振興醫院的場地要全面翻修,而遷移到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讓更多肢體障礙的病友們可以學習到輪椅太極拳,在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練習了三年,又因為場地要整修而改到建成國中的穿堂,有很多學生還是持續的練習,魏博南說:「每次看到他們很認真在練習,當老師的很感動」。

輪椅太極拳 空的魔法師
身為理事長的謝綉蓮,對待每個人都相當親切,可以看出他們的感情都相當深厚,她笑著說:「這真的是一個可以終身投資的運動,我們有很多夫妻檔學員,大家的感情都很好也越來越融洽!」現在五十六歲的謝綉蓮,練習輪椅太極拳已經五年,身為小兒麻痺患者的她,不僅容易全身痠痛,也有提早老化及衰敗的現象,小兒麻痺症候群讓她非常苦惱,剛好在身心障礙福利會館學瑜珈,發現輪椅太極拳的招生簡章,從此開啟了她練習輪椅太極拳之路。
謝綉蓮說:「這個運動不需要場地的限制,它的主要招式,著重於手部的運動及腰部的旋轉,對下盤的穩定性非常有幫助」,因為身障朋友從小都是以手代替腳走路,上半身的肌肉使用過度,尤其是肩膀常常感到痠痛,在太極拳這一動連一動的圓型運動裡,她感到自己是創造空間的魔法師,「並且在這自我擴大的空間中,心情會慢慢地平靜與放鬆」。

加入這個協會之後,她發現健康快樂才是生活目標,在這裡也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她的先生也跟她一起來學習輪椅太極拳,她說:「無形之中增加生活樂趣,更豐富心靈的視野,學習中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與智慧。」

輪椅外的世界 更加遼闊
「十幾年前有接觸過一次,但後來就沒有繼續參與」,身為輪椅太極拳協會及生命勵樂活輔健會的成員陳銘孝這麼說著,去年六月他去三峽祖師廟,在爬樓梯時突然沒力,當下他突然意識到自己應該要找一個運動,「因為太極拳的空間時間都是看個人,比較沒有限制」。

同樣身為小兒麻痺患者的陳銘孝,也被小兒麻痺症候群所困擾,隨著年紀增長,以前在玩的手搖自行車現在也比較少在玩了,他認為身為一個身障者,為了身體健康,不能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又不能做太激烈的運動,「那你可能就要選擇一些比較和緩的運動」。
他說:「常常感到疲勞,體力耐力都下降,肌肉也會痙攣」,練習太極拳一年的他,覺得太極拳可以「調心調息調氣」,不僅促進身體肌肉的運動,也會讓身體的機能不會這麼快的惡化。

現在的陳銘孝不僅健康好轉,她的老婆也都會陪著他來上課,許多學員的臉上都掛著開心的笑容,看著這些身障人士,反而不會覺得他們被輪椅侷限,他們的世界其實非常的遼闊。

默默耕耘的水牛 不只賣書的書店

默默耕耘的水牛 不只賣書的書店


【記者姜彥竹、陳庭毅/桃園縣報導】一進門,濃烈的書香撲鼻而來,不大的空間,正中間是原木長桌,兩側分別是兩面書牆,一邊是水牛出版社的新書和展示的絕版書,另一邊則是由店主及各方捐贈的二手書。這是由曾任立法委員和客委會主委、目前淡出政治圈回到家鄉桃園新屋陪伴母親、過務農生活的羅文嘉所開的水牛書店。
社會企業書店 推動偏鄉閱讀
從政治人物到書店老闆,也許有人疑惑為何會有這個想法做這看似毫無關聯的工作,羅文嘉說以往雖處於政治圈,但大部分的工作業務也與文化、傳播相關;再者,因緣巧合之下,在二O一二年接下了彭誠晃先生交棒給他的水牛出版社,又因他從閱讀中得到了許多知識及樂趣,期望推廣鄉村兒童養成閱讀習慣,羅文嘉決定為沒有真正完整書店的家鄉開一家書店,圓了小時候的夢,它就是水牛書店。
和一般書店不同,水牛書店是一家非營利的社會企業書店、城市與鄉村交流的平台,利用賣有機米來支撐書店經營,它採用的模式是:在新屋圖書館借書滿二十本的十八歲以下學生,可以到書店選一本書帶走;帶一本自己的書來換一本店裡的二手書;或有能力的人可以購買的方式,而收入將捐給「我愛你學田」計畫。


「我愛你學田」計畫的有機米
店裡按出版社分類的二手書















店內展示的非賣品絕版書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愛分享的水牛
「讓大家可以去分享和交流的平台是水牛書店的功能之一。」可見「分享」對水牛書店來說是很重要的。「中國有一句古話『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即使你一個人吃得好,你一個人有錢,那都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那叫寂寞。」在談到「分享」這件事情的時候,羅文嘉如此說道。
「分享看起來是分出去,其實是自己得到更多。」羅文嘉從「分享」的過程中得到這樣的體悟。
也就是因為抱著想要和別人分享的心態,水牛書店充滿了分享的味道。把健康的有機米分享給客人;把二手書分享給民眾;把知識分享給下一代。羅文嘉不僅把「分享」的精神注入書店,連對自己的孩子也培養了他們要多分享的好習慣。
走得更遠 影響更大
談到水牛書店的未來計劃,羅文嘉說水牛書店在接下來會陸續在台北和台南開分店,他開心地說「台北的水牛書店還會設立咖啡座,客人可以一邊閱讀一邊享用咖啡。」他還說到了對水牛書店的期許。他希望水牛書店可以走得更遠,因為台灣人很多時候都活在歷史的斷頁中,缺少了一份歷史的延續感。所以,水牛作為一個老出版社應該要走的更遠。
同時,讓水牛書店繼續做別的出版社不做的事情也是羅文嘉的期許之一。「我希望水牛扮演的角色不只是書店或者出版社而已;他能夠用他的存在去做其他出版社沒做的事情。」羅文嘉認為這才是水牛書店存在的更大的意義。
他期望水牛的存在能帶來更大的影響,讓更多人願意做類似的事情。他很樂意和別人分享他的經驗,能把這樣的經營概念推廣出去,讓更多社會企業書店發芽。

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初稿)

【記者楊婷華、謝佩珊/新北市報導】「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唱出莿子埤圳附近居民對開發中部科學工業園區的不滿;中科四期的建設,導致搶水、將使農田缺水而乾涸,不僅農民生計面臨困境,台灣更會失去一片生態豐沃的土地。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理念,正是用歌曲,迫使我們面對必須正視的社會問題。



受楊儒門影響  關懷農業為初衷
農村武裝青年由主唱兼吉他手阿達、以非洲鼓為樂器的阿展,加上大提琴手俐君三人所組成。阿達是樂團中的靈魂人物,十六歲就開始玩團的他,就讀東海大學時參與創立了搖滾音樂研究社,後來因結識了剛出獄的白米炸彈客楊儒門且受其影響,進而關心農業;同時意識到,其實自己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這讓阿達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社會看見農村、了解到農民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如何才能回饋自幼生長的農村、為土地發聲;並思索著如何改善現況。於是,阿達決定用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作為媒介,傳達理念,「農村武裝青年」於焉誕生。

一開始,他們常在獨立書店、咖啡店表演,甚至鄉村廟宇前的空地也作為表演舞台;後來投身於社會運動,漸漸受到關注,鼓手阿展說:「會選擇非洲鼓作為樂器,一方面是想嘗試不同的編排,另一方面是因為它夠機動,可以隨身帶著走,馬上就可以投入到街頭運動。」現在,他們常到大學、音樂表演空間以及農產品市集表演和演講,阿達表示,演講時最常談到的就是支持農業的方式,他認為其實只要購買國產的農產品或是減少到超級市場,多到傳統市場消費,每一個小舉動,都可以是幫助農村的方式。

理念轉變 由教育解決根本問題
從二○○九年創團至今過了四個年頭,隨著社會議題的增加、跑社運的有感而發等,樂團的理念也逐步轉變,可以從專輯歌曲的創作風格中看出。從首張專輯《幹!政府》的憤慨激昂;到第二張專輯《還我土地》時,企圖喚醒人民對土地的重視;延伸到第三張專輯《幸福在哪裡?》的全方位思考。阿達說,一直以來的創作靈感其實就是最近在思考的問題或事件,但是過去創作歌曲時,常常是針對某一個單一的議題,例如〈不願再種田〉訴說農村受到的壓迫、〈沒正義就沒和平〉批判社會已被財團企業控制等;而現在創作的歌曲則是會就多個議體觀察,找出真正的核心價值,並拋出問題,設法讓民眾自己「思考」、尋找答案。

理念的轉變來自於近幾年參加街頭抗爭活動,發現街頭活動是一種非常立即性、當下的社會運動,其成效是有限的,多數議題的後續發展及背後的主因時常隨著活動的結束而不了了之。「許多事情並不是一場社會運動就可以完成,是需要在各個場合去把新的價值傳達給不同的人」,阿達認為,要改變社會核心問題,必須由「教育」開始做起,從小地方著手,才有可能撼動整個價值的結構。他說,教育最重要的即是讓人學會溝通及思考。例如,大多數人認為「多數決」等於民主,但這樣的方式卻時常形成多數暴力,少數族群的心聲難以被重視;這時,「教育」可以讓我們運用溝通,尋找一個顧及雙方的出口;透過思考,將少數人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藉由教育,從小開始培養「尊重不同聲音」的態度。
                                                  
《幸福在哪裡? 期許大眾反思         
農村武裝青年在今年七月發行的最新專輯《幸福在哪裡?》,希望聽眾可以透過歌曲,尋找自己認為的幸福:是知足常樂過日子;是穿華服吃美食,卻忘記水煮青菜的單純滋味;還是居住豪宅,出入以名車代步,卻發現土地已被開發到連踏青的去處都遍尋不著?這個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只希望大眾可以思考,在一昧追求經濟開發的同時,我們是否真的感到幸福。

「沒有想要我們團可以很紅,但希望可以很知名。」對阿達來說,除了樂團的名氣之外,更重要的是人們能從歌曲中聽到他們所想要傳達的理念,而這份理念能帶給社會一股前進的力量;不僅是年輕人,甚至是老人、小孩,在聽「農村武裝青年」的音樂時,都能開始思考歌詞背後的意義,並從中體會到這股驅動社會邁進的動力,進而行動、改變社會現況。

和樸幸福家園

和樸幸福家園

記者蕭祺軒、江昱賢台中市報導走進這喧鬧的市集,你會發現這裡的人們都很開心地互相交談,在這裡的攤位少了人與人的競爭,宛如來到一個大家庭,這就是位在台中的合樸農夫市集,和樸農夫市集於二〇〇六年由一群關切環境、農業以及社區互助的人創立,其中創辦者有靜宜大學的陶蕃瀛老師、東籬農園的陳孟凱先生、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小姐、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等人創立,邀請農友們或加工農友共同打造這片有機群聚,讓農民能與消費者面對面,透過這平台,讓彼此交流,也讓消費者更深刻了解民市集的地產地銷模式,並且能安心地享用農民用心栽種的有機產物。

數位敘事

一步一腳印 互相扶持
  和樸農夫市集雖在二〇〇六年創辦,但第一次市集是在二〇〇七年才開始,從僅限於農民間彼此的往來的交易,到現在能夠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時間與消費者互動,這其中靠的是農友們互相的扶持,在這裡的每個農友都是志工,較有能力的農友去幫助比較需要幫助的農友,靠著分享與教導,彼此的交流,讓這裡的每個農民都能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

  和樸並不會依季節去尋找農友,農友也不用擔心到了一定的季節會沒有產品去做交易,和樸就會鼓勵他們去找另一種方式去做買賣,例如種梨子的農友,當不是梨子生產的時節時,但種梨子的山上有竹子,那就可以在這時節賣竹筒飯,這裡的農友,有和樸的輔助,他們可以有更好的生活。

  資深志工兼前市集聯絡人許家豪大哥分享了黃信義阿伯的故事,黃信義阿伯剛開始轉型有機農業加入和樸,因轉型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家人都不支持,後來透過和樸的幫忙與鼓勵,黃信義阿伯在這裡堅持他的決定,在經過一連串的努力過後,獲得家人的諒解與支持,也因為和樸的幫忙,讓本來內向的信義伯在樸松講課中開講,這當中也就是和樸彼此互相交流、扶持才可以成就這樣美麗的故事。

一步一步的甘苦談
  和樸在這創立這幾年當中,也一定會遭遇到天災等等或者農民參與到一半就放棄了,這當中也有遇到資源不足的情形,但也靠著大家不分彼此,互相扶持才能一路走到現在的成績,和樸農夫市集聯絡人左莉貞說:「市集最怕遇到天災的情況,之前市集曾遇過颱風天,一大早起來,看到椅子都被吹到旁邊的湖裡,但市集並沒有因為這樣而停辦,大家很迅速地將椅子從湖裡撿起來,大家幫忙架設市集,即使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天的市集仍順利地照常舉行。」
  
  許家豪大哥說:「在市集剛開始時,物資十分缺乏,於是大家便共同出錢買了幾十頂大帳棚,而農友在最初也不會搭帳棚,也是靠和樸教導農友如何架帳棚,在每次市集開始前的一大早,大家共同合力架設,那樣大家一同努力架設的精神,也是和樸的所營造的互相扶持。」

和樸精神指標 
  和樸最一開始把深根消費者市場,增加小農的參與機會的理念為定位,市集不只是專注於銷售產品,而是彼此互相扶持的心,透過農友互相幫助,來達到市集的每個農友都能順利完成自己的夢想,這就是和樸與別的市集不同的所在,在這裡找出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們,去做他們想為人們想做的事,和樸農夫市集不管是現在還是未來,都希望能保持著和樸的理念,維護著這大家共同創立的精神。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身障者接受水療 兼顧復健與運動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划水、踢腳、換氣,這些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游泳基本動作,但對身障朋友來說,都需要花一番心力才能完成。醫院中的泳池,並不是拿來給一般病人休閒娛樂之用,而是專門讓部分行動不便的病人復健。物理治療師武而謨投入水療已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他每天幾乎都泡在水裡陪伴身障朋友,讓治療變成一項快樂的運動方式。



透過水療 進行復健
水療是一種在水中所做的復健治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等身心障礙者可以透過水的溫度、浮力、壓力、流速等特性來達到物理上的治療效果。由於身障者平時不像一般人一樣可以自由伸展四肢,但在水中他們的行動卻可以比起在陸地上來的自如。

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透過無障礙設施進入水療池,他們在水中藉由浮力來輔助無力的四肢活動。水療的病患並不求馬上可以學會游泳,他們可以在水中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來拉筋,藉此訓練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水療池可以提供病患身體良好的支持及保護,除了可減輕活動的疼痛感外,還可以降低肌肉張力,達到復健的效果。


武而謨 投入水療十餘年
物理治療師武而謨從事水療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了,他於一九七七年開始在台北市振興醫院服務。振興醫院前身是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原本是針對小兒麻痺兒童提供復健的場所。但一九八○年代開始,小兒麻痺病情逐漸被控制,病患開始減少,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轉型為一間多元發展的綜合醫院,同時也開始著重水中療育的復健計畫。在當時,武而謨剛好本身也喜歡水上運動,便開始全心投入對身障朋友特別設計的水療服務項目。

武而謨幾乎天天都泡在水療池中,他笑說每當有人問他生肖問題,他都會回答自己是屬魚的。武而謨不只是水中的復健師,也是病患的好朋友。目前在振興醫院接受水療的病患還是以腦性麻痺居多,雖然腦性麻痺患者說話並不像一般人那樣地流暢,但武而謨都會耐心地聽完他們說的每句話,也會鼓勵患者要勇敢的下水練習。他說透過團體與個別的水療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病患的病情對症下藥。搭配泳圈等輔助工具與昇降椅這樣的無障礙設施,身障者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比較不費力的進到水療池中中做治療。由於水壓可以促進血液回流,與陸上運動相比,在做治療性的游泳時,心臟負擔較小,對病患來說也是相對安全的一種運動。


循序漸進 水療不求快
今年四十六歲的游勝旭從一九九二年就開始跟著武而謨做水療復健,過去二十年間從不中斷。游勝旭說自己當年在天母街頭散步時,被熱心的武而謨撞見,便開始了他的水療人生。腦性麻痺的游勝旭在接受水療的初期相當害怕,由於平時都坐在輪椅上的他,突然開始要靠自己的力量活動而沒有安全感。在經過武而謨耐心的指導與細心的照料下,游勝旭漸漸地不怕下水,也喜歡上在水中運動的感覺。

在接受水療多年後,游勝旭在前幾個月前開始挑戰不用泳圈。一開始,他覺得又回到最初下水感到緊張的時期。雖然也因此嗆到水,但他抱著賭賭看的心情,與其他接受水療的朋友相互鼓勵,現在已經不那麼感到害怕,也對在水中的自己越來越有自信。他說自從接受水療後,腦性麻痺所導致的手腳肌肉張力已經有所改善,脊椎側彎惡化的速度也會趨緩,現在還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透過水療,游勝旭說自己不但找到一個可以運動的方式,還與許多一同復健的大朋友小朋友成了忘年之交。而武而謨不僅是一位好長輩,更是他的好兄弟。


參與水療 給身障者機會
水中療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水質管理,透過對水溫的監控,將溫度掌控在三十四度至三十七度間,原理在於溫水的熱效應對患者有全身熱療的效用。物理治療師劉宇菁說,標準的水療池目前只在醫院裡面設有,應該要開發更多可以設置水療池的地區,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參加。因為水療的療效不只是身障者適用,一般人其實也能夠在運動時搭配物理治療的原理,促進身體健康。

身為物理治療的同事,劉宇菁說,武而謨可以稱得上是水療的國寶級人物。不論各個年紀或是各種疾病的患者,每個人一到武而謨手中就被訓練得服服貼貼。武而謨不只照顧患著的運動,也參與大家的日常生活,他把每個病患都當成他的朋友。而許多人不相信身心障礙朋友也可以游泳,武而謨則說:「就是不相信才要給他們機會,你沒有給他機會怎麼知道他不行。」




延伸閱讀

快樂的水中海豚

身心障礙者的活動空間,水療給他們一片天空!

身障兒學游泳 媽讚水療效果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原原不斷 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台北市報導】結合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特色,設計出的鞋子概念圖;利用漂流木組合成的大型創作;以銅、鐵為原料創作出原住民圖騰的拆信刀。不論在圖騰的應用、色彩造型的搭配,或是材質原料的選擇,皆已突破以往的創作概念。由台灣文創平台舉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利用全新的創作、嶄新的理念,希望帶給大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同時對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能有更多元的了解。



加入新穎觀念 原住民現代藝術
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成立於二○一一年,主要為扶植台灣的文創產業,期望將台灣文化與藝術引領國際。總監洪兆宣說,當初在構想原住民藝術展的時候,是希望跳脫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思維,讓大家不再只是與琉璃、布匹、太陽等設計做連結,而是加入新穎、大膽的觀念,讓民眾參展時能夠對原住民文化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原住民藝術展共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共有二十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六十多件作品。其中還特別邀請到來自澳洲的易安妮擔任策展人,與台灣文創平台一同環遍全台,拜訪各地的原住民藝術家,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活動,讓外界跳脫對原住民以往的既定印象,加入全新的明亮視野,讓更多人認識不一樣的原住民文化。


傳統文化與共生概念
參與此次展覽的藝術家雷恩,身為排灣族的他,創作概念為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以銅、鐵為原料,搭配著琉璃珠、陶壺、青銅刀等排灣族文化標的所設計出的拆信刀,希望讓拆信成為渴望開啟與接收訊息的美好儀式。

雷恩 圖騰拆信刀
另外,像是藝術家高耀男,本身其實有色弱的問題,只能利用記色塊的方式創作,但他並沒有因此受限,反而創作出大膽且新穎的作品。以男性褲子上的菱形圖案作為卑南族的設計發想;排灣族則是以百步蛇和簡化琉璃珠線條為主要設計;身為阿美族的他,設計自己族群的概念則來自男性與女性的頭飾。高耀男利用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的特色,將傳統與時尚結合,設計出鞋子概念圖。

高耀男 鞋子概念圖設計

台灣文創平台專案經理羅仕宏說,這次的原住民作品除了強調本身的文化外,也重視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像是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的漂流木作品,反映了她童年生活在山裡的景象,更希望表達一種旅程的行徑,回應追尋安放靈魂的精神。安聖惠把漂流木視為殘缺的有機體,用最好的方式拼湊起來。

阿美族藝術家陳德松的作品,與安聖惠的創作恰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天陳德松家門前,聚集了一大堆的鍬形蟲,這樣特別的景象正巧成為他的創作養分,利用樹枝做成的鍬形蟲,表達出人與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同時希望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驚喜與奧妙。羅仕宏說,原住民作品打動人心的原因,時常來自最樸素、簡單的呈現方式。

安聖惠 漂流木
陳德松 鍬形蟲


3D方式呈現多元風貌
原原不斷藝術展,除了靜態的展覽外,還有榮獲世界3D大獎的曲全立導演所拍攝的3D原民舞輯《kurakuraw‧舞琉璃》,呈現原住民的舞蹈藝術之美。羅仕宏說,希望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多元的原住民文化。

參觀過展覽的哈勇.弗歐紀,本身也是原住民的他,認為這次的展覽相當具有前瞻性,帶給人不同的現代藝術觀念。羅仕宏說,希望透過這些新一代的設計,給予更多人不同的啟發,也希望透過舉辦這類的活動,讓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能夠進軍國際。




延伸閱讀

VIBRANT VISION原原不斷─原民當代藝術大展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

台灣文創會館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