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1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養兒不再防老 晚年褸褸難行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唉!現在的社會,養兒防老的觀念是再也行不通了。」望著癱瘓在床上,兩眼無神的老人,北區老人之家的社工人員,深深地嘆了口氣。北區老人之家,從民國八十二年起,開始陸續完成癱瘓老人的養護院舍,凡年滿六十五歲以上,具有低收入戶資格,癱瘓在床領有殘障手冊之貧苦長者,就可以申請住進老人之家。其位於烏來必經途中,依山面湖,風光綺麗,在這樣景色幽美的地方,卻住了一群沒辦法自己站起來好好欣賞的老人家。

這些住在養護區的癱瘓老人,有許多已經是完全不良於行,甚至沒辦法自己處理任何事宜,只能靠社工人員一口口的餵飯,一樣樣地維持他們的基本清潔。有些還能自己活動的老人,多半也需要輪椅或拐杖的幫助,才能緩緩地移動腳步,到自己要去的地方。

在許多天的寒冷之後,好不容易見到一抹陽光,許奶奶拄著拐杖,步出戶外曬曬太陽。嘴裡輕哼著「小城故事」的旋律,眼裡一直盼著院區大門出現她期待的身影。「我的小孫子今天下午會跟他阿姨一起來看我哦!」許奶奶開心地笑著。這些老人家們雖然是一大群住在一起,不怕沒有伴,可是最讓他們開心的,還是自己的家人來看他們。

假日的中午,許多老人家的子女,陸續上山來看望自己的父母,王奶奶一看到自己的女兒,馬上放下正在用餐的碗筷,抱著女兒說:「媽媽好想你。」其他的老人家無不露出羨慕的眼神。還沒看到孫子的許奶奶,也忍不住擔心家人是不是不來了。雖說老人之家的規定是,來這裡的老人都要自己有意願且同意者,院方才會接受申請,可是如果不是有一些經濟上或生活上的因素,有誰願意離開家人生活呢?再好的養護環境,畢竟是比不上自己家溫暖且熟悉。

老人之家總務組的盧小姐認為:「我們教養小孩的方式及觀念,真的有需要修改的地方了,過去的傳統觀念一直延續到現在,大家都只會教小孩如何與他人競爭,而忽略了人本的思想,所以當這些子女用利益的角度在看照護父母這件事時,老人家最後的去處就只有這裡了。如果能夠像國外一樣,建立服務回饋累積的制度,在年輕的時候投入多少時間及能力來服務,將來老的時候國家就分配相同的服務給自己,這樣的制度也許會比養兒防老來得實際些吧!」

目前北區老人之家最需要的就是志工人員的加入,由於政府的預算有限,所以編制的人員並不足夠,占地不小的養護區也只有三名養護人員,而護士小姐也只有一位,看著那些四肢萎縮,疼痛不己的癱瘓老人,連吃一碗打成泥狀的食物都痛到一直喊著:「俺娘喂!」院方真的希望能有更多的志工加入,一起為這些己經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付出一點心力,給予更多的關心。

倡絕育 動物聯合國開展新方向

【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台灣現在的流浪動物之多,光靠收養及收容所其實是不夠的。真正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方法就是生殖控制,也就是絕育。」負責「動物聯合國」絕育計劃的聯絡人廖瑪琍說。

「動物聯合國」(UAN)是一個提倡動物福祉,拯救動物的組織,總部位於美國加州首府沙加緬度,組織成立的宗旨是拯救危難中的動物,並且宣揚一個更人道的世界。「動物聯合國」從民國八十八年開始加入推動台灣動物保護法的落實,協助拯救流浪動物來推廣台灣的動物保護觀念。一直以來,因為相信生殖控制才是解決流浪動物過量的根本辦法,「動物聯合國」也積極參與動物絕育計劃。

廖瑪琍說,因為工作,她長期投身動物保護法、動物保育的推動,有機會和美國許多動物保護團體聯繫。藉著去年去美國進修的機會,她向「動物聯合國」提議了幫助台灣流浪動物絕育的計劃。「美國方面做的討論和評估是很有系統的,而且也很仔細,所以這個方案在決定的過程中也花了不少時間」廖瑪琍說,「當計劃開始實行的時候,大概是今年六月了」。

「動物聯合國」絕育計劃從今年六月開始到八月底止,兩個月的過程中,和台灣動物保護組織合作,提供經費讓台灣的流浪動物免費實行絕育手術。透過廖瑪琍的居中聯繫,「動物聯合國」共為關懷生命協會的愛心媽媽、流浪動物基金會和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所屬的部分收容所及部分已經被收養的,共約七八十隻的狗兒、貓兒們進行了絕育手術。

八月底,所有的資料和紀錄被整理成光碟,並對所有費用出具證明,絕育計劃暫告一個段落,短時間內不會有新一步計劃。「我們在計劃的過程中,原本是不預備做宣傳的」廖瑪琍說,「不過因為引起媒體的注意,國內外一些媒體和動保團體刊物都報導了這項計劃,所以也增加了和『動物聯合國』未來繼續合作的可能性」。

廖瑪琍表示,因為經費有限,能夠實行絕育的狗、貓數量不多。七十隻,這樣的數目和台灣街頭成千上萬的流浪動物相比,或許是微不足道的,卻希望這樣的舉動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台灣的流浪動物問題光靠收養或者餵食沒有辦法完全解決,因為收養再多,也有數量的限制,路上的狗還是會不停繁殖,流浪動物的問題很難有解決的一天」廖瑪琍語重心長的說,「絕育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我們希望藉著這樣的活動,將絕育的觀念推廣開來」。

林麗媚 「手」護聽、聾溝通橋樑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現任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之一的林麗媚,現正在中天新聞台接受訓導,不久之後將上主播台擔任手語翻譯主播。她開始學習手語是在民國六十八年的秋天,那時候台視「五燈獎」節目的手語歌比賽單元正讓手語大大的流行了起來。

當時的林麗媚只是一個剛考上五專的新鮮人,卻在大姊、二姊相繼因為這股「手語熱」而到手語之家學習手語之後,也和三姊一起到手語之家「報到」了。然而,四個姊妹中,只有林麗媚一個堅持到了現在,還沉醉在手語的世界裡,並且以手語為聾人和聽人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樑。

當參加中華民國聾人協會手家(手語之家)志工團所主辦的聽障專題講座的觀眾們,不管是聽人或聾人,在聽到或由現場手語翻譯得知這段由手家出身的手語翻譯員所做的經驗分享,都對林麗媚對於手語的這份堅持歡欣鼓掌。

在林麗媚的手語啟蒙課程中,她遇到一位常來旁聽的穿著空軍軍服的大哥哥。看著他用手語和教學的聽、聾老師對話著,更是讓她對手語深深著了迷:「竟然完全不用開口說話也能夠溝通,這實在是太神奇了!」也在這位大哥哥的指引下,林麗媚由借給手家上課的龍安國小教室,來到了當時位於愛國西路地下道旁的手語之家。

從此之後,在林麗媚五年的求學過程中,大半的時間都是在手家度過的。因為回家的路上要到手家附近轉車,所以一放了學,她就背著書包、穿著制服,甚至瞞著媽媽往手家跑。在這個一大群聽、聾朋友們聚集的地方,林麗媚用無聲的語言和他們交談、聊天,分享一天中所發生的趣事,和不足以為外人道,只有懂得手語的人才能樂在其中的神秘感。林麗媚表示,也是在這段日子裡,手家的人們幽默開朗的個性,讓她卸下了害羞、恐懼的面具;隨著手語技巧的精進,她也開始受邀在學校手語社團任教。

林麗媚從學校畢業之後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和學校所學無關的手語翻譯工作,為當時自美載譽歸來,剛成立攝影工作室的陳英宗擔任手語翻譯和開發客戶等相關工作。之後擔任中華民國殘障福利促進會的手譯員,主要擔任中視午間手語新聞的播報工作;接下來回到手家擔任值班、會務等工作。一直到民國七十八年,結婚後專心成為家庭主婦,而漸漸淡出了手語工作。

林麗媚說,畢竟在手語之家有過許多成長和美好的回憶,於是在手家的俊樂老師的鼓勵和先生的支持下,再次到警專的手語社任教。在這中間,林麗媚已經有整整七年沒有接觸手語了。再踏出社會的決定,當初讓她面臨了極大的掙扎。她說:這是身為家庭主婦跨出家庭的一小步,卻是改寫我生命的一大步!

在開始重新教起手語之後,林麗媚發現自己手語能力的不足,便開始重返手家放下身段,將經驗歸零,重新以一個學生的身份謙卑的學習手語。在這之中,許多從前就在手家認識的良師益友們都紛紛來鼓勵、探望。像是現任聾人協會的常務理事的陳濂橋老師、執著於推廣手語的振輝老師等等。

之後她也擔任了手家的社會服務組組長,考取了台北市政府的手語翻譯員證照,一直到現在即將要再次站上手語主播台。在一次次的挑戰中,朋友和家人都全力支持著她。林麗媚說:我也一直告訴我自己:「你們都相信我,我也要相信我自己。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也因此她更伸展了生命的觸角,在服務聾人的路上一直往前走。

她說,「我有時候在想自己上輩子是不是聾人,而且是不會手語的聾人,所以這輩子才會花一半的時間在學手語。」但她不但不曾埋怨,反而很慶幸能融入聾人朋友的生活中,讓他們認為自己和他們是「同一國的」,甚至有時忘了她是個聽人。手語豐富了林麗媚的生命,讓她成為聽、聾人間的溝通橋樑。如她所說的:聽、聾都是最珍貴的寶藏,只看你是否有這福份,願意花時間、精力與之分享。

法令空窗期 街頭藝人難自處

【記者陳宣/生命力報導「這位先生!這裡不能表演,請你馬上離開,否則跟我回警察局一趟!」這已經是Adam第四次遭到警察驅逐了,Adam來自美國,平時在貿易公司上班,街頭表演是他的興趣,每到週末,他便如同國內其他愛好街頭表演藝術的人一樣,到西門町、國父紀念館等地方表演。雖然現在西門町的人行步道已經過市政府重新規劃,開放給街頭藝人表演,而國父紀念館的廣場上,每逢週休假日也常會有街頭藝人不定期的表演,即便如此,仍發生不少街頭藝人遭警察驅逐,甚至逮捕的案例。

對此,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員呂宜玲表示,事實上,台北市政府一直很鼓勵街頭的表演藝術,也持續在推動,並於民國八十四年起,開始發放街頭藝人們表演證照,然而由於發放的只是證照,出於北市政府的善意,並無實質上的法律效力,無法真正地保障街頭藝人,因此在法令正式通過前,若發生街頭藝人遭警方驅逐的情形,並無法透過法令去解決。

她說,目前由於缺乏相關的法令規範,因此面對此種情形,北市文化局僅能採「個案」的方式協助處理,如打電話、或發信函給警方,向他們說明,因為事實上,警方也沒有錯,他們必須依法取締,那也是他們的職責,而警方也表示,他們不會刻意找藝人們的麻煩。

而目前法令還處於審查階段,最快也要到明年一月才有可能通過,呂宜玲說,事實上,北市政府從八十四年開始發放證照後,便以開始籌劃相關法令,但其中牽涉到的條文、單位十分複雜,因此耗時較久,她指出,以表演空間來說,那些公共空間可以開放給藝人們表演、如何管理這些公共空間、如何連繫這些空間的有關單位、管理權的隸屬等等,問題非常繁雜。

關於正在審議的法令,呂宜玲表示,法令的方向是在建立一個原則性的架構,由北市政府來管,文化局居於協調地位,協調、溝通各單位,讓藝人們能在這個框架下自由表演,此外,除了達到使藝人們自由發展的目的外,也希望能盡可能地開放公共空間,那麼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個單位的規定都不同,使得藝人們無所事從,求救無門。

而對於在這段過度期間仍想表演的藝人們,呂宜玲則建議,可以採「申請活動」的方式進行,例如,如果是在國父紀念館,便向國父紀念館申請,以辦活動的名義表演,但必須要注意的是,如果街頭藝人是以辦活動的名義表演,便不能接受民眾給的「賞」,即民眾看表演時給藝人們的小費,警方也表示,其實街頭藝人之所以常遭驅逐或逮捕,往往就是因為他們接受觀眾給的賞,在相關法令尚未通過之前,那樣的行為是違法的。

休閒農業 創造台灣綠色奇蹟

【記者魏明芳/生命力報導明年一月一日我國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入WTO之後,我國必須依照WTO的規定,調降農漁畜產品的進口關稅,消除目前所採用的管制進口、限地區進口及削減境內補貼等農業保護措施。未來農產品的進口量會增加,部分不具競爭力的產品因而減產,同時農業的整體結構也將面臨很大的的改變。

為了減少加入WTO後所帶來的農業衝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因應對策為綜合考量產業、農地資源、勞動力資源等三方面進行規劃。其中,有關農業調整的因應方式,以發展具潛力的精緻農業與休閒農業,來提升農業的競爭力。除了鼓勵並教導農民種植有機稻米、蔬菜之外,政府也提倡休閒農業的發展。

休閒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閒增進國民農業及農村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

由於,政府已實施週休二日,加上工業化之後帶動整體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不像過去只希望多賺一點錢,相反的許多人也開始重視娛樂活動,對於休閒旅遊的需求大幅提高。因此,加入WTO之後,休閒農業可望成為另一個農業改革管道。

農委會休閒農業研究人員簡嘉良說,休閒農業是政府最近積極推動農業轉型的一項方案。鼓勵農民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環境和農村文化,讓遊客體會農村的生活型態。

他說,今年政府推動「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協助及輔導各縣、市、鄉鎮的農業局、規劃休閒農業的發展,並由政府提撥一部份的補助經費,成立公共設施,以便遊客參觀。

所謂「一鄉一休閒農漁園區計畫」,簡嘉良表示,農委會為了提倡各鄉鎮發展有特色的休閒農業,結合當地的產業資源和特殊文化,就鼓勵該地的農業機構計畫休閒農業的經營,並邀請學者專家及行政院建設委員會、文化建設委員會、勞工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觀光局、水土保持局等單位派代表組成審查委員會,而審查的評分標準以七十分為合格。

簡家良更進一步的表示,目前已有四十八個鄉鎮通過審核。政府也正積極的建設硬體及軟體設備。四十八鄉鎮的開園活動也將陸續展開,其中比較成功的案例為,上月才剛開園的南投縣埔里鎮所推動的休閒農業區,宜蘭縣冬山休閒農業區。

宜蘭縣農會休閒農業服務中心約聘人員徐儷文說,宜蘭縣共有三個休閒農業區,包括中山休閒農業區、玉蘭休閒農業區及枕山休閒農業區。基本上,玉蘭休閒農業區以產茶葉為主,沈山休閒農業區則以產水果,至於中山休閒農業區除了產茶以外,該地也種植各種水果。

目前,宜蘭縣的休閒農業已發展兩年,徐儷文表示,在這段期間,宜蘭縣的農業局透過產業產銷班等活動派人說明及鼓勵農民發展休閒農業。她也說,在這兩年期間,旅客對宜蘭縣的休閒農業反應佳,甚至很多人只要談到休閒農業就會聯想到宜蘭。

為了讓更多人知道宜蘭縣休閒農業區的特色,徐儷文說,宜蘭縣農會會配合各個農業區所生產的季節性水果做行銷。例如,在芭樂的生產季節,農業局會舉辦行銷活動,鼓勵遊客到當地採水果。另外,他們也會透過國際旅遊展,將宜蘭的農業特色、自然環境等介紹給一般民眾,讓更多人瞭解宜蘭。

至於,發展休閒農業應具備的條件,簡嘉良說,發展休閒農業所需要的資金不多,最主要的是當地應該具備特殊的生態環境和資源。他也表示,政府非常鼓勵農民發展休閒農業,除了改變傳統的農業結構外,也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活動,對整體的社會發展具有很大的幫助。

對於休閒農業的發展情況,楊姓果農表示,政府推動休閒農業可提高農民的經濟來源,相對的也提高農民的生活水準。過去政府還沒有推動休閒農業之前,他早在三十年前開始種植楊桃,並在十二年前改變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開放民眾來採水果。但是知道的人不多,來參觀的民眾也很少。

楊姓果農更進一步的說,當政府開始推動休閒農業後,配合整個社區環境的整合和宣傳,大大的提高宜蘭縣休閒農業區的知名度,來參觀的遊客也不斷的增加。

另外,發展休閒農業最大的困境,楊姓果農說,其實困難並不多,一些種植水果的技術他們都知道,但最重要的是政府要多做宣傳活動。他說,最近幾年宜蘭縣農會也非常積極作宣傳,對農會的協助也感到滿意。


延伸閱讀

行政院農委會

自然保育網

宜蘭縣農會休閒農業服務中心

薪資含食宿 降低外勞實質薪資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以外勞人權為主題的「當代英雄,當代奴工」電影座談會,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北律師工會、公共電視聯合舉辦,影片描述各國來自菲律賓的勞工為了自身與家人的生存,離鄉背井到異鄉工作打拼。他們付出了許多代價,家庭可能因此分崩離析,親子、夫妻可能因此感情疏離,但是經濟的重擔仍然迫使他們不得不向外發展,尋求另一種人生。

經濟發展諮詢委員會日前於會中通過:外勞薪資將包含食宿費在內。工作傷害受傷人協會秘書長顧玉玲,在「當代英雄,當代奴工」電影座談會中表示,外勞薪資含食宿費,造成外勞的實質薪資降低,換句話說,資本家的人事成本當然降低。「這項政策看起來影響不大,但在實質上降低了在台灣的外勞薪水,而且是非常大幅的降低。因為僱主跟外勞算食宿費的話,從一個月四、五千元到七千元都有,幾乎佔他們薪水的一半。」

經發會對於外勞政策的共識為「外勞引進必須以促進本勞就業為目標,同時是在補充性、總量管制及行業重新檢討等原則下繼續嚴格執行外勞緊縮政策。」就業組也決議,為了因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鑒於基本工資是法定制度,我國不應排除外勞適用。但為有效降低雇主的人事成本,外勞薪資可考慮包含食宿費。

顧玉玲說,外勞一開始就以比本勞勞動力更低的價格進入勞動力市場,資本家因而藉由勞動成本的降低獲得更多的利潤。而外勞薪資包含食宿費,實質上是壓低外勞的工資,更進一步藉此壓低本勞的勞動條件,以利資本家利潤的增長。一來引進外勞就已經排擠本勞的就業機會,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本身就起壓低勞動力價格的作用,此時將外勞實質薪資降低,很顯然的使資本家對外勞的需求更高,當然造成失業率增加。追根究柢,外勞政策的重點仍在於如何降低資本家的人事成本,以提高資本家的利潤率。

「合法引進外勞是在一九九三年,外勞引進的主因,並非台灣缺工問題嚴重,而是資本家為降低勞動力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潤率,故引進更便宜的外勞,取代本地勞工,進而造成更多工人失業。」顧玉玲表示,資本家口口聲聲高喊勞動成本太高、企業無利潤、本勞要求過多的福利、好逸惡勞難以管理等等,不僅污名化本勞,更將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對立,移轉成本勞與外勞的對立。

顧玉玲接著說,這些資本家不思產業升級以致無法提高利潤,卻拼命想藉由各種方法來壓低勞動條件。外勞的工資高低與本勞勞動條件息息相關,資本家今日打壓外勞,明日就資遣本勞,為追求整體工人階級的利益,我們要求不分外勞、本勞,一律同工同酬,共同反抗資本家的剝削。

顧玉玲表示,從外勞正式引進以來,這幾年媒體不斷地在告訴我們:「外勞來了,血絲蟲跟著來了;外勞來了,AIDS跟著來了;外勞來了,社會治安跟著出問題了,婦女上街和深夜時要小心被騷擾等。」再加上失業率上升的問題,很多台灣勞工認為外勞搶了本勞的工作,所以對外勞心存怨恨,對於外勞勞動條件被壓低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部分勞工團體認為外勞總額應該限量管制,以降低失業率,卻認為外勞薪資的高低並非勞工團體的議題。

由於顧玉玲在一個工作傷害的團體裡工作,所以遇到的個案大多是受到職業災害的外勞。當外勞發生職業災害時,不管是受傷還是死亡等都暴露了很多問題。外勞也繳勞保費,台灣的勞工老年時可領到勞保的老年給付,生小孩時可領生育給付,但他們不能,第一,他們有養老的義務,所以不可能在台灣待到老,所以領不到老年給付;第二,他們不可能生育,因為一旦懷孕就會立刻被遣返回國,在台灣他們是不准有生育行為的;第三,受傷時也沒有基本的傷病給付,「因為一個不好用的勞工,僱主怎麼會把他留在台灣呢?」

她接著說,所以其實在台灣的法律裡,僱主是可以隨時遣返外籍勞工的,當他不乖了、不聽話了,或是不好用、用壞了,隨時都可以用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把他遣返回去。「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外勞要有勞工保險,因為根本用不到,」殘廢領不到殘廢給付,住院領不到傷病給付,各式各樣的給付對他們來講似乎是領不到的。「我覺得這是台灣政府變相在騙他們的錢,這對他們是一個不對等、不公平的交換。」


延伸閱讀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北律師公會

公共電視

島國殺人紀事2 探討司法人權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台南市發生婦人詹春子遭綁架撕票案。現場發現之證據均不足找出涉案對象。被懷疑涉案的盧正因警方以協助辦案名義進行約談、偵訊,原先盧正否認涉案,不過在警局留置三十六小時後,盧正簽下認罪自白,一、二、三審相繼判決死刑定讞。

但是因為本案欠缺盧正犯案的直接證據,盧正家屬因而不斷尋求再審及非常上訴機會。二千年八月,司法改革基金會亦就偵審過程發生的各項瑕疵,聲請監察院調查執法人員有無違失。就在監院向法務部調卷展開調查之際,法務部長陳定南突然於九月七日批准盧正槍決執行令,令盧正家屬至今仍無法信服。

日前,於台北律師公會會議室舉辦「島國殺人紀事2」電影座談,主辦單位為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北律師工會、公共電視,本片以司法人權為主題,紀錄盧正案件的緣由、經過和結果,同時也包含了詹春子家人、盧正家人、警方與法院等各方說法。盧正家屬也逐漸了解,面對複雜的司法體制,追求公平正義的道路是崎嶇艱辛的。

導演蔡崇隆(見圖左二)於座談會中說,其實製作「島國殺人紀事2」這部片,常思索的問題不只是真相的問題,而是在什麼樣的文化或情境下,人可以打著正義的大旗,對不正義的事情視而不見,以個人利益為己任,置他人生死於度外。

「為什麼某些有權力的人能那麼偏執,看不見自己的思考架構偏斜的厲害?為什麼我們老愛頌揚人權,卻那麼不尊重別人的生命價值?」他說,人權如果是普世的價值,為什麼我清楚的看到它因為階級、族群、教育程度等,而有那麼大的差別?「很多的疑問,比真相還沉重。」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王時思,對於蔡崇隆提出的「很多疑問比真相沉重」做回應,盧正執行死刑的結果,不僅僅是可能誤殺了一個無辜者,而錯放了真正的元兇,更重要的是,我們憂心這起死刑案的執行,是不是宣示了台灣將要進入一個寧可錯殺不可錯放的司法專斷時代?

「就算是一個死刑犯,難道要求一個沒有疑點的判決不是司法的義務嗎?什麼時候我們的司法面對質疑的方式是加速執行死刑?」王時思接著說,面對已經無可挽回的時刻,希望這起死刑案能為台灣的司法換來更嚴格的證據水準,更重視生命的司法程序。

蔡崇隆提到他最常被觀眾問到的問題是,對於整部片似乎沒有歸納出一個真相或還盧正一個清白,而最後當蔡崇隆問盧家姊妹怎麼知道盧正有沒有涉案時,她們的回答十分薄弱,有點可惜。他說,之所以對片子的真相或盧正清白的問題不夠清楚,是不能也不願。「不能是因為公視並非一個專業的偵查單位,不願則是因為如果要由我提出答案,那我們養這些司法單位有何意義。」

而另一個問題他提出的看法是,對尋常百姓來說,沒有證據就不應槍斃她的家人,她們的訴求說穿了就這麼簡單。對第三者來說,只要你的判決有百分之一的疑問就不應該動手槍決。「何況盧正案我認為至少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疑問,也就是有二分之一以上的可能殺錯人了。只要觀眾認同我提出的疑問不能輕忽,那就夠了。」他說,以紀錄片而言,「島國殺人紀事2」只能呈現百分之六、七十的真實,從來不想也不能提出單一的真相或答案。

蔡崇隆表示,拍攝這部片很難帶給家屬什麼安慰,算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紀錄,「雖然乏人聽聞,但總有它不可承受之輕,至少我是這麼看待的。」

賣地為兒童 林國樑無怨無悔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我可以說是一邊養孩子,一邊蓋房子,再一邊賣地。」原住民兒童之家院長林國樑說,照顧這些孩子需要經費,因此他只好賣地,但現在真的是「走投無路」了。他期待兒童之家的立案能盡快通過,才能順利取得政府相關單位的補助。

原住民兒童之家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地理位置接近太魯閣。目前兒童之家一共照顧四十六位小朋友,年齡從三歲到國中畢業都有。並負擔全部孩子的生活費、學雜費,及生活上的照顧。一共有八個工作人員,除了領基本車馬費外,可說都是義工性質。

原住民兒童之家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但其實從民國七十七年開始,林國樑已經開始幫助秀林鄉的孩子。林國樑表示,當時他還在韓國攻讀神學及哲學,有一次回台灣花蓮家鄉探親,他發現,以前大家較單純,現在都變了。村落中離婚、吸毒,家庭暴力等事件都層出不窮。

林國樑談到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在十二月一個很冷的下雨天,他回花蓮看親戚。在村落的道路上,他看到一個沒穿褲子的小孩子,漫無目的的跑來跑去,並一邊哭泣著。他帶這個孩子到雜貨店,買東西給小孩吃。雜貨店老闆說,這個小孩沒有爸媽。他帶這個小孩回家,發現他只有個半身不遂的奶奶,他覺得這個孩子相當可憐,於是起了惻隱之心,想幫助這個孩子。於是,他每個月拿出一萬元,拜託一位朋友幫忙照顧這個小孩。

之後,他又出國繼續唸書,沒想到幾個月後,孩子就從一個增加到六個,甚至到十多個。於是他親自回到家鄉留下來做調查。他發現這個村莊有很多問題,未婚媽媽、販賣人口,吸毒,甚至有年輕少女被賣到外地當小姐後,生的孩子都被丟回村莊。林國樑覺得,這個地方需要他。於是從民國七十九年開始,他正式開始收容兒童,成立了原住民兒童之家。

因為經費不足,他開始把曾經是鄉長,也就是酋長的爸爸留下來的二十幾甲地,一塊一塊的賣掉。兒童之家到現在成立已經第十一年,他的地也賣完了。林國樑說,本來有好幾次,他都想離開兒童之家,因為實在是沒有錢了。有兩次,他連行李都打包好了,可是晚上看到孩子們的睡容,他又不忍心。

林國樑想,愛是不應該後悔的,即使兒童之家有時連電費都交不出來,他還是不忍心不管。現在兒童之家在籌備立案的階段,正等待准予,希望能申請到兒童局的補助。林國樑說,他也去過內政部、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都是要為這些孩子尋求經費。

「我不知道要怎麼走了,」林國樑說,可能是他自尊心太高,不好意思請求別人的援助,連他最好的朋友他都不敢開口。他舉例說,他在花蓮地檢署當義工長達四年,同事是到最近才知道兒童之家的狀況。他覺得,這種發自愛心的工作,不一定要讓人家知道。

兒童之家一位義工杜珍惜感慨,他們實在不知道如何找援助。他們聽說過一些網路公益媒體,像是南方電子報;但是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取得聯繫。也許受限於花蓮偏遠的地理位置,較少媒體注意到他們的需要,但他們真的就要山窮水盡了。

居家職訓 幫助殘障者在家學電腦

【記者李俊達/生命力報導許多像蘊潔一樣天生或中途致殘的重度殘障者,因為環境及行動的限制,長期以來無法獲得就業的機會。現在經由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補助台北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透過網路及教學光碟,提供他們居家學習電腦,經過一年的密集訓練後,受訓成果斐然。

蘊潔原本正攻讀教育碩士,未來前途一片看好,卻因為乳癌而被迫放棄學業,返家休養﹔兩年魔鬼式的治療之後,重新投入職場後的六個月,她突然舉步唯艱,寸步難移,經醫師診斷為放射線治療導致的後遺症-「脊髓損傷」,她失去了行動的能力,一夕之間,生命又跌落谷底。如果沒有任何外援,她的未來可能在毫無希望中結束,但是「電腦」改寫了她的命運,為她重新開啟生命的視窗。

許多像蘊潔一樣天生或中途致殘的重度殘障者,因為環境及行動的限制,長期以來無法獲得就業的機會。現在經由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基金專戶補助台北勝利身心障礙潛能發展中心透過網路及教學光碟,提供他們居家學習電腦,經過一年的密集訓練後,目前已經都具有專業能力。

「居家職訓」是台北勝利累積了多年的職訓經驗之後,所提供一項突破性的服務方案,克服了許多限制與困難,成功地開創一個學習電腦的新模式。明年台北勝利將要成立「接案中心」,進一步的幫助重殘的朋友,由「居家職訓」學員成為「居家就業」的SOHO一族,讓他們有機會獲得獨立生活的能力。

其實,絕大多數的身心殘障者企求的,不是你我同情的施捨,而是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自己獲得獨立生活的機會。中心主任張英樹表示,目前最適合殘障者的工作,莫過於就是電腦相關的工作了,特別是網路盛行之後,網頁設計的需求成了他們相當好的工作來源,有鑑於此,他們才會想透過專業的課程以及案主的媒介,讓這些殘障朋友可以有一個獨立自主的工作。

居家職訓提供整套多媒體網頁設計教學課程,透過教學光碟,不同於網路教學,會受到網路頻寬以及高成本上網費用的限制。多媒體教學光碟,結合不同的專業講師,模擬實際上課方式錄製,儲存於光碟中,透過影像及聲音使課程更為生動,學員學習時有如老師在旁授課,有助於提高學習興趣及增加學習效果;並且可以減少外出所需花費的時間、體力,也可依個人狀況彈性調整學習時間。光碟設計以互動式的圖形介面,讓使用者方便操作,同時課程可重覆研讀,一直到熟練為止。結合教學網站,提供即時及多元化互動的機制,增加學習者彼此的互動,強化學習動機。

除了教學光碟之外,對於學習當中所產生的問題,中心提供每個月一次的面授課程,讓老師及學員間有互動的機會,在面授課程中,學員可以直接提出問題,由老師回答。老師在面授課程中,可以提供實際案例作講解及分析,增加學員瞭解實務運作的經驗。另外,提供專任助教,透過電話及e-mail隨時為學員解答疑難。


延伸閱讀

居家職訓網

彩虹時代廣場 同志主張的發聲筒

【記者邱怡嘉/生命力報導由台灣同志人權協會製播的「彩虹時代廣場」,不像一般同志廣播節目以娛樂性質為主,他們將訴求重點放在資訊的流動,以同志的觀點來討論新聞議題、同志內部、同志與非同志生活中的各種議題,另外並提供同志相關議題的申訴服務。

同志廣播節目「彩虹時代廣場」主持人詹景巖說,同志在社會上往往不被了解,甚至受到壓迫,他表示,要讓別人看得到你、聽得到你,才有被了解的機會,因此選擇了低成本高效益的廣播媒體,作為替同志發聲的管道,他說:「廣播只是提升同志人權運動的一部分。」

承襲一九九六年開播的「我們一家都是G」同志廣播節目,由地下電台,至社區、商業電台,最後成為官方經營的新聞廣播媒體。彩虹時代廣場從私領域進入公領域,進而公開化、社會化、政治化,詹景巖說,我們將它當成一個「政令宣導器」,以同志為主體,由同志的觀點來談新聞議題,旨在追求社會的認同,實現同志的公民權。

詹景巖說,同志都有盡其該盡的義務,但是卻沒有獲得該獲得的權利,他要做的就是恢復同志該有的公民權,讓他們有該有的言論與集會結社等自由。彩虹旗目前已成為同志團體的共同標誌,象徵同志的尊嚴與驕傲,其顏色代表多樣化的同志族群,與各種不同背景的同志朋友的共同信念與經驗;而「廣場」則是一個代表著自由的地方,這也是會將節目命名為「彩虹時代廣場」的原因,他說,希望透過這個每個禮拜一次的虛擬空間,讓同志有充分自由的言論空間,也請大家一同參與討論。

「在節目內容方面,我們不討好誰,而是以批判的方式討論,希望把一件事從最多元的角度不斷討論。」詹景巖說,這是一個以新聞議題、資訊傳播、人權交流、專業政治等為主題的討論性節目,他希望大家能將彩虹時代廣場當作一件稀世珍寶看待,因為它雖然是以同志為出發點,從同志的觀點談論議題,但也是一個闡述多元文化,並且能拓展個人性別視野、眼界的節目。

未來,彩虹時代廣場除了繼續在基層耕耘,提供諮詢服務外,也將開創更多新議題和發展廣播節目週邊活動,朝國際化前進,詹景巖說:「我們要當一個永不停息的學習者。」。

唐寶寶的早療 關愛者協會的努力

【記者陳昭儀/生命力報導 不是每一個新生兒誕生到人世間,都如同你我一般的幸運,四肢健全發育正常,有些寶寶一來到世上就擁有著某部分的缺憾。在台灣地區,平均每八百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唐氏症寶寶,讓誕生他的家庭面臨必須具有無比耐心、毅力以及愛的艱辛過程。

唐氏症患者主要是因為細胞中第二十一號染色體數比正常人多出了一個,這種現象約佔唐氏症患者中的百分之九十五,這種染色體異常的現象大部分並不是由父母遺傳而來,目前研究結果顯示可能是與母親年齡的增加有關。要預防唐寶寶的誕生,目前主要的做法是接受在產前做羊膜穿刺術,及絨毛膜的絨毛取樣。唐氏症對於患者的影響,主要是生長發育的遲緩、二分之一患者伴隨有先天性心臟病、智力一般屬於中度智能不足、抵抗力較差及其他的合併症。

對於唐寶寶來說,早期育療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療育對於唐寶寶來說有許多的優點,除了可以延後遲緩、提升能力之外,也可以減低唐寶寶家庭的負擔,以及在智能上能有部分提升。目前在台灣在有提供早療的機構之中,只有中華民國唐氏症關愛者協會是專門針對唐寶寶提供早療的服務。

協會秘書長兼執行長李政育說,唐氏症關愛者協會其實早在民國七十七年就已經開始在運作,只是當時還未正式在政府登記立案,只是唐寶寶家長互持團體,屬於聯誼會的性質,當時正是弱勢團體正開始活躍的時候,希望能藉此引起外界的共鳴。民國八十年正式向內政部登記後,協會就開始做組織性的運作、建立區域聯絡網,吸收在地資源做在地服務等工作。

民國八十七年在與各界募款之後成立了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李政育又說,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能經營機構針對唐氏症做相關研究、推動醫療及教育單位設立唐氏症的專業部門、整理成立相關文獻以及達成國際性專業的目標。協會與基金會的差別是在於協會所提供的是會員服務、唐寶寶的休閒班隊,譬如說:親子生活營,基金會則是提供比較專業性的服務,例如:早期療育、職能訓練、專案研究等。

目前基金會主要成立有兩個機構:歡喜學園和歡喜園。前者是提供早期療育訓練班隊,而後者則是提供唐氏症青少年患者職前養成訓練。歡喜學園所提供的早期療育訓練班隊,內容有早期特殊教育班、語言治療班、音樂治療班、日間托育班及物理治療班。歡喜學園教務組組長林美智說,所謂早期療育主要是針對零~六歲的孩子來進行治療,尤其是零~三歲是孩子學習的黃金期,如果能盡早進行療育效果也會越好。

通常在參與早療課程時,會要求家長一同與孩子來參與學習的過程,林美智說,畢竟家長才是照顧孩子的人,每一次上課一堂課大約九十分鐘,如果遇到小朋友鬧鬧脾氣,其實孩子能學到的東西並不是很多,但家長在一旁學習教導孩子的方法,回家後就能夠利用平常的時間在家教導小孩。此外,小組課的進行是二或三個孩子一同參與學習,家長彼此之間也能夠互相交流照顧唐寶寶的經驗,這對家長來說其實是很寶貴的。

早期特殊教育班與日間托育班的課程內容大致上是一樣的,主要是:粗大及精細動作的教導、認知活動、溝通表達、概念理解等。但前者招收年齡以零~八歲為主,並且有分個別、小組及團體的課;而後者則是以三~六歲,也就是以能獨立行走的孩子為主,師生比例是一比三,並且有戶外教學。

林美智又說,語言治療班主要都是個別班,因為每個孩子之間的差異往往滿大的,除了注重孩子的口功能外,語言與認知間也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因此也很注重關於認知的教導。音樂治療班會讓唐寶寶使用樂器、鼓勵唐寶寶開口說話,跟人打招呼、注重人際的互動等,通常唐寶寶都是非常喜歡音樂的。物理治療主要是要讓嬰兒運動發展正確,目前有關這部分,因為近幾年許多大醫院都有相關完善的治療,因此協會這幾年就不再開物理治療的課程,而是將有需要的孩子轉介至醫療機構中。

對於要如何知道有新生兒為唐寶寶,並為他們提供幫助,李政育說通常協會是由四個管道來得知的:醫院的轉介、媒體報導、相關人士介紹以及醫生直接轉來的。對於這些家中出現唐寶寶新生兒的家庭,協會通常會對家人做第一時間的諮商,先建立個案,然後再深入瞭解家長對於唐寶寶的認知程度,以及對於唐寶寶的接受度高低,之後再對家長做個別諮商,並強調早期療育對唐寶寶的重要。而在他們的接觸中也發現,通常母親對於自己擁有一個唐氏症的孩子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來適應、接受。

唐寶寶的智商雖然偏低,但在經過職能訓練後依然能勝任簡單的工作;雖然他們的成長發育較遲緩,但他們的心地是善良的、個性是平和的,並且擁有許多的潛能是在等待被開發發揮的。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同情的眼光,而是社會的關懷、接納與扶持,讓唐寶寶能無困難的走入社會之中。 


延伸閱讀

北區早療服務相關機構

南區早療服務相關機構

中華民國唐氏症基金會

2001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向高世 研究蜥蜴不遺餘力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他曾在山上親眼目睹,雙翅張開至少有一米五的大冠鳩揪住長約一米五的大蛇啪啪地展翅高飛,那距離他的頭頂不過三五公尺。觀察大自然的過程總是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與震撼,志於研究爬蟲類的《台灣蜥蜴自然誌》作者向高世笑著說道。

觀察蜥蜴近十年的他說,其實早期被認為為保育類的如蓬萊草蜥,現今的數量可能已多到不屬保育類的範圍。但相對來說,也有的品種可能以少到需要被保育,顯得過去這些調查較不合時宜。而這些都是生物學家很值得再去深入探究的。

他並說道,與其他生物一樣,蜥蜴目前面臨最嚴重的問題便是因環境污染而導致棲地破壞嚴重,如工廠廢水的排放,讓一條河的中游被污染後,整個區域的爬蟲類皆面臨生存上的危機。另一個較難掌握的,便是外來種的問題。他說,如民眾喜飼養的變色龍,裡面大部分就屬外來種。若民眾在飼養不力後遺棄,常常讓外來種因在本地沒有天敵而大量生產,再加上台灣本土的蜥蜴大都屬小型體型,因此這些變色龍很可能在野外稱霸某個區域,並造成當地原生種的滅絕。另外,像蜥蜴這種變溫動物喜愛爬至艷陽下的公路路面上取暖,卻常因此慘遭輾斃,再加上水泥化的問題,使這些小爬蟲類因此棲地變少、死亡機會增加,並因其較不引人注意而不受重視。

不喜歡追求流行的他,會研究蜥蜴近十年或許也是個性使然。他說,自大學時代偶然跟隨一位老師做蜥蜴的研究,他就已經開始對這個小動物發生興趣。後來在師大呂光洋老師做研究助理,到中山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經歷,都讓他在研究之餘也能注意蜥蜴的動態,目前則專注於蜥蜴親緣關係的研究,未來對蛇類的研究也很有興趣。

研究的過程,有時因為較細節的部分書本上不會提及,所以對一些現象,總是要自己思考一番後才能明瞭。這種過程也為研究增添不少興趣。他舉例,如公蜥蜴在見到人時,會做出威嚇的動作。當你再接近時,它就會溜走。而母蜥蜴則多採用保護色的方法,所以一度他曾懷疑,為何公蜥蜴較常見,母蜥蜴卻好像很少出沒,後來在回想到這些特徵時才恍然大悟。

他也回憶道,小時後聽過壁虎精的傳說。大意是壁虎會趁人類吃麵時掉進碗裡變成麵條,等人吃下後,它就變回原形,並開始將人的內臟,器官吃光光,人就會變成一個枯殼。他說自此之後他看到壁虎都會有排斥感,直到長大才發覺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現代人大都對蜥蜴、蛇等等動物排斥,他認為很大一部份是因為我們從小就接觸了不好的觀念。如蛇、蜥蜴是有毒的,且性情不佳。其實蛇不會主動追人,會咬[大部分是出於自衛。而全球四千三百種蜥蜴也只有兩種有毒。但近年的情況已略有改善。他說,近來有不少高中社團如建中、中山女中的學生會請他演講關於爬蟲類的認識,而在他推廣教育的過程中,不少小朋友也在他的講解下願意嘗試觸摸蛇、蜥蜴。他也鼓勵日後想研究爬蟲類的莘莘學子,雖然爬蟲類的研究屬於較冷門的一部份,但只要有興趣又敢嘗試,堅持下去就能有自己的成果。他說,因為冷門,相關的研究很少,相對的研究空間就很大,是個頗不錯的研究方向。

大安溪重建中心 集結社福資源

【記者張仲琬/生命力報導「不管是故事書、科學叢書、原住民文化書籍等等,你願意捐給我們這邊國小國中小孩唸的書,都歡迎寄到: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東崎路二段88號……」這是台中縣「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發出的呼籲,他們正在為台中大安溪沿線九二一災區的原住民部落小朋友,籌備一個流動的圖書館。

「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是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的其中一個服務單位,幫助大安溪沿線的原住民部落進行長期重建及社區發展。「流動的圖書館」其實是由原本為當地原住民服務的「醫療車」「改裝」而成。「我們後來的構想是『飛鼠』,讓它像冰淇淋車一樣,吸引小朋友過來,到大樹下,有大哥哥大姊姊給他們講故事。」中華至善社會服務協會秘書長洪智杰說。

「醫療車」是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在九二一震災之後,由於交通中斷而且當地居民有就醫接送的需求,而設立的服務。然而隨著交通的漸漸恢復,醫療車的需求慢慢減少,因此就出現了「巡迴圖書館」這樣的構想。「平常醫療車還是醫療車,但當小朋友下課的時候,醫療車就變成了『飛鼠公車』。」洪智杰說。只是有了車子,卻沒有足夠的書,於是就開始做募書的工作。

「大安溪生活重建中心」為當地的泰雅族原住民服務,已經邁入了第三年。重建中心除了有醫療車、臨時拖運的服務,並且試著協助當地居民建立老人的居家照顧。「但發揮最大功能的,是中心成為社會福利資源的輸送管道。」協會秘書長洪智杰說,當地有很多人有資格去申請各種補助,但可能因為村里幹事的辦事效率不足,或者是需要人情,或者是居民自己懶惰,以至於不能拿到機關的文件證明。然而一旦缺乏證明,很多的社會福利措施,他們就不能申請。「而中心的功能,就是讓管道暢通。但是,這都只是輔助性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原本的機關系統要有效運作,不能這個系統不能有效運作,而發展另一個系統來輔助它。」

原住民最常碰到的問題是交通和貧窮,洪智杰說,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問題。例如地震發生後是交通醫療的問題,到了今年,又有蓋房子的問題,「總是被申請建築執照及土地所有權的問題卡到。對平地人來說容易瞭解,但原住民沒有所有權的觀念,他們認為『這就是我的地方,我的地嘛!』。」由於許多土地是共有的,有些地主找不到或者失去聯絡,所以蓋房子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洪智杰說。

談到大安溪重建中心的遠程規劃,洪智杰說,當地的需求問題是永久的,重建中心內,剛開始的工作人員都是專業的社工人員,到了現在有兩個當地人成為工作人員,「我們希望它慢慢地在地化,可以讓當地的人參與。」

除此之外,洪智杰還談到了當地經濟發展和文化面向的問題。經濟發展是必須的,不過卻會帶來附帶的問題。例如原住民種植果樹以謀生,但開墾山地會造成水土破壞或土石流的災害等等。而重建中心雖然致力於推動「老人居家照顧」,但泰雅族的老人們,覺得自己不能工作,狀況不好時,就會自己躲起來、變成獨居老人,老人們覺得子女沒有義務要撫養自己,泰雅族的年輕人們、子女們也沒有撫養父母的觀念。洪智杰說,由於文化觀念的不同,做老人服務到底是我們的觀念,這些問題和文化觀念是需要和當地人一起討論溝通的。

觀察原住民住的問題,洪智杰說:「人如果住的環境不好,就會容易沒有歸屬感,會不想去發展。」和原住民相處過後,他又說,其實原住民也是人,他們有開朗、體貼、對人友善的一面,但是也會有貪念等負面的人性。「一開始我們接受了原住民好的一面,過了一半也要接受不好的一面,當兩者都被接受,那才是了解的開始。」

原住民青年文藝營 期待寫出名堂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保存並推廣原住民文化,在社會上已經得到許多人的共鳴,但是由原住民生活教育文化協進會主辦,森學苑人文講堂協辦的原住民青年文藝營卻選擇了一種比較不同的方式來從事這種推廣活動,它們所選擇的方式是─以推動原住民創作為方式,加強原住民青年對於自身文化的認知,進而推廣原住民文化。

活動的主辦人,同時也是原住民工作者陳銘磻表示,自己以前曾經當過記者,有寫作的背景,並且有過教書的經驗,當初會舉辦這個活動,主要是因為自己對於原住民有一份遠古的感情,且從以往跟原住民交流的經驗得知,原住民青年對於本身推廣文化的認知不強,甚至是對於自己母語的書或字典都不甚了解,因此才希望經由寫作為基礎,來達成傳遞文化的目的,這樣的想法已經在他腦海裡存在很久了,到最近才有實現的機會。

「原住民有很多很好的文化,但是卻因為缺乏創作方面的能力,因此無法對於自身的文化有進一步的描述。」陳銘磻說。倘若原住民的青年們,可以藉由這次原住民青年文藝營活動,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之處,那麼就可以基於自己的創作理念,來對於各族不同的文化歷史、生活背景以及對大自然的了解,做一些相關的紀錄,讓外界更加的了解原住民的文化。

目前課程的安排著重在寫作方面,中間有一些舞蹈及晚會,還有一些原住民的的藝術方面如編織、音樂、雕刻等。寫作的課程則請到了許多原住民文學作家如劉克襄、古蒙人及瓦歷斯˙諾幹等。整體的課程都將重點放在激起並強化原住民青年對於本身文化的認知。

陳銘磻說,目前活動所面對的最大困難是經費問題,原本的報名費是原住民兩千元,非原住民則是三千八百元。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原住民經濟並不是那麼的寬裕,所以報名的情形不是很好。原定在民國九十一年二月一日至二月三日,三天兩夜的活動,因此將延期到四月十九日再繼續舉辦。

目前雖然因為經費問題導致整個活動延期,但是主辦單位將向政府以「專案」方式來申請補助,如此就能獲得更充裕的經費,屆時活動就將以全程免費的方式,重新的讓有興趣的原住民同胞來參加。陳銘磻最後說,這樣類似的活動,以後將會繼續的舉辦下去,並將以文學為基礎,把原住民族的音樂、舞蹈及編織這些一向令人讚賞的優秀文化,繼續的來推廣。


延伸閱讀

原住民學習編採 社區報成立有望

蔡崇隆 司法人權的紀錄者

【記者陳宣/生命力報導由於先前在超視擔任專題記者的緣故,現任公視紀錄片製作人的蔡崇隆開始接觸蘇建和案,至今已有五、六年了,這些年來,他持續關心此案的發展,以專題報導、紀錄片等方式持續紀錄,「島國殺人紀事」便是他的作品中,探討蘇案的紀錄片。

蘇建和案發生在九一年的三月二十四日零晨,地點在台北縣的汐止鎮,死者為吳銘漢夫婦,他們遭歹徒砍殺數十刀身亡,五個月後,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因有共犯之嫌,遭警方逮捕,三人經三審後皆被判死刑確定,但由於偵查過程充滿瑕疵,如由於缺乏三人涉案的直接證據,司法人員僅依嫌犯的自白便下判定,故歷年來的法務部部長都沒有下令行刑,此案至今將近十年,三人仍被囚禁於土城看守所。

蔡崇隆畢業於政治大學法律系,大學畢業後的他沒有去考律師,而是選擇踏入媒體這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對此,他表示,其實還在唸大學時,對台灣司法界的印象就不太好,法律並不是主要興趣,他對於如勞工、原住民等弱勢族群的人權議題較感興趣,也由於本身的法學背景,進入媒體後的蔡崇隆,工作性質多與法律相關,而他便是在九五年擔任超視「調查報告」的專題記者時,首度接觸到蘇案,持續至今。

長年觀察下來,蔡崇隆說,台灣雖然號稱為法治國家,法律的制定也還算不錯,但不論是警政單位,還是司法單位實際在執行時,卻常以不正當的手段去執行,如當時蘇案發生了幾個月後,警方因破案壓力,為了盡快取得嫌犯的自白,便以不人道的方式刑囚蘇建和他們三人,及為了趕緊破案,警方便以嫌犯家中找到的二十四塊錢銅板為重要證據等,檢、警方都忘了嫌犯也是人,應該要受到一定的尊重、對待,且他們甚至尚未確定犯罪,「想想看,如果今天那個嫌犯是你的家人、朋友,你會願意他受到這樣的對待嗎?我們雖然有不錯的法律,但卻沒有把『人權』的精神放在心中」。

此外,台灣司法、執法人員的水準不齊,也是他的心得。蔡崇隆指出,曾經聽說過有司法人員私底下說:「一看到蘇建和他們三個,就覺得他們三個不是什麼好東西!」他說,即便他們三人再怎麼其貌不揚又如何呢?像這樣攸關人命的大事,執法人員怎麼能單憑一個人的外貌來下判斷呢?怎麼能因為「覺得」他們不是什麼好東西,就依此去定別人的罪,如果僅靠外貌或感覺就可以下判決,法令制度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而且單憑感覺或外貌去審案,非常容易造成誤判。

蘇案發展至今已有十年,這段期間各界都持續在關注,對此,蔡崇隆表示,他認為,事實上多數人的心態還是以「同情」為主,視之為「特例」,而這也反應出「司法人權」在台灣處於邊緣的地位,多數人對此議題的了解不夠深、沒什麼自覺,但事實上,司法人權的議題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很可能會發生在你、我身上,而也就是基於這個理由,促使蔡崇隆去拍攝另一部紀錄片,「島國殺人紀事2」。

多數人會以為「島國殺人紀事2」的內容也是與蘇案相關,然而事實則否,「島2」是在紀錄九七年發生的盧正案,與蘇建和案並無關聯,盧正案發生於九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台南市婦人詹春子遭綁架並撕票,警方以協助辦的名義約談盧正長達三十六小時,之後盧正認罪,被判處死刑,於去年九月七日被槍決。蔡崇隆說,之所以仍延用「島國殺人紀事」這個名稱,旨在提醒民眾,每個人都很可能會遇上司法問題,如果大家沒有自覺,僅持同情的態度去看待類似的案件,那麼只會發生更多的島國殺人紀事。

長期關注於司法人權議題,蔡崇隆笑著說:「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很有正義感啊!只不過是討厭雙重標準,討厭不公平罷了!」他指出,台灣社會的主流文化一直都是以資本主義為主,因此階級化的現象無可避免只會越來越嚴重,而在階段話的過程中,一定會有一些弱勢的人們被犧牲,而事實上,就這些弱勢者需要各界長期去關注,媒體有責任讓他們的聲音出來,不該只是一味地錦上添花,做主流價值的傳聲筒,媒體是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應該讓所有需要它的人都可以公平地使用。


延伸閱讀

「新政府、舊議題、變不變」系列專輯之「蘇建和案重審」

慈德育幼院 呵護失依兒童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慈德育幼院代理院長林天助說,育幼院曾經透過轉介,收容被施以家庭暴力的兩兄弟,當找到他們時,他們兩人是被鐵鍊綁著的。因此兩兄弟在剛進育幼院的時候,都有自閉的傾向,後來在院內師長及其他院童的陪伴下,經過一年多快兩年的時間才恢復正常,融入育幼院的生活。高雄市慈德育幼院附屬於慈德親幼協會,民國六十六年由陳慶欽、李金龍等人共同創立。他們認為,由於社會的變遷,導致家庭事件增多,所以便成立了以「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為服務宗旨的慈德親幼協會。

協會提供的主要服務內容是社會救濟,第一是收容貧孤幼童,案例轉介後,再經過育幼院審查小組實際訪問,例如孤兒、棄嬰或是家庭暴力的受虐兒,院方將辦理入院手續。第二是提供清寒學生獎助金,以及提供醫療補助給貧困、突發意外而無法支付醫療費用者,協會會提供補助或代替申請醫院社會服務課的補助。

慈德育幼院代理院長林天助說,育幼院曾經透過轉介,收容被施以家庭暴力的兩兄弟,當找到他們時,他們兩人是被鐵鍊綁著的。因此兩兄弟在剛進育幼院的時候,都有自閉的傾向,後來在院內師長及其他院童的陪伴下,經過一年多快兩年的時間才恢復正常,融入育幼院的生活。

慈德育幼院目前收養了四十多個院童,目前年齡最小的是三歲,最大的則是大二的學生。兩年前鄉公所突然要收回育幼院的土地,強迫他們搬離。「當初是在很短促的時間內決定成立育幼院,所以就和地主租地。但是現在鄉公所並不承認當初的土地租賃成立,要將土地要回。」林天助說。

於是慈德親幼協會緊急展開募款和尋找新的土地,現在也已經蓋好新的育幼院,款項的募得一方面是來自協會辦活動時,所舉行的義賣跟募捐,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協會會員每個月交三百元所累積下來的,也有來自其他公益團體的捐款,政府並無補助。他說,「其實這樣成效並不大,大家都是小老百姓哪來的錢!」

林天助表示,新的育幼院雖然蓋好了,但是還沒通過立案,一但立案通過,即可獲得政府補助。而要通過立案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有一千萬的資金,這個部分他們已經向高雄縣政府爭取到,可以用新址的「土地」再加上「地上物」,也就是育幼院建築本身,來抵這一千萬資金。

他表示,未獲得立案,比較無法取得公信力,也不能獲得政府補助。他舉例,有一個媽媽將嬰兒裝在紙箱中,丟棄在育幼院門口,接著又自己打電話通知院方門口有棄嬰。育幼院報警之後,因為立案未通過,便不能收養這名棄嬰,只好交由社會局處理。林天助說,「我認為媽媽自己打電話來通知,就是想讓院方收養,以後媽媽要找小孩也比較簡單,但是現在由社會局轉介之後,就不知道嬰兒會去哪裡了。」

他又舉例說,院內一個就讀五專的學生,班上畢業旅行要出國,院方也很想幫他達成心願,但是出國要有監護人同意,這名學生是孤兒並沒有監護人,因為還沒通過立案,育幼院也無法取得監護權,所以這名學生就不能前往畢業旅行。

林天助表示,現在協會及育幼院最大的目標,就是快點讓育幼院通過立案,為的就是幫院童爭取福利,院童每學期五十多萬元的學雜費,以及健保的給付,才能獲得政府的補助。

2001年12月20日 星期四

邱秀馨 讓廢土變建材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黑狗偷吃,白狗受罪。」「輕質砂石」的研發人邱秀馨在談到海砂屋的問題時用這句話來形容。他說,海砂屋的主要問題在於建商在運用海砂當建材時,沒有經過適當完整的處理程序,所以完工後的房子自然有很大的問題,重點在人為不當的本身,不在海砂。他說,我們在看問題時,常常沒搞清楚問題的本質,以至於不知不覺的就是非不分。

邱秀馨自小沒父沒母,常常一人在墓前思念母親;一天當他發現墓的右邊只有土地公,但左邊卻沒有土地婆時,他想著,怎麼會這樣呢?男女應該是平等的,是共存的。他從那時便開始注意著,天地萬物均是陰陽共生的型態。

這樣的想法,讓他發現了『石頭也能生小孩』的新概念。他說,石頭也有分公母,母的如頁岩、板岩,在溫度控制至一千度,幾近真空狀態時,這個石頭的內部就開始產生變化。他將這稱之為「懷孕了」,在溫度不斷的升高下,石頭的體積也隨之變大,最大可至七倍。但質量不變,密度減輕。比重低於1~0.4,形成毛細現象,可促進吸音,並使熱傳導功能低,而成為一個防火防噪音的環保建材。

這樣的石頭,因為硬度高,可作為建材,其調配出的輕質砂石混凝土較傳統砂石混凝土輕,且具有更好的承壓能力,因而能減輕結構承重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也就是以較小的體積來承受相同的結構壓力。相對地,也增加了建築物內部空間。並減少大量營造成本。另外,台灣每年約三分之二的砂石需求是靠採陸砂及盜取為主。而這樣的建材剛好可解決台灣砂石不足以及水庫淤積嚴重的問題,間接的也加強了水土保育。在廢棄物中,如土石流所夾帶的碎裂岩石,窯爐底部的殘渣,水庫底下的淤泥,建築廢棄土等都是這些建材的原料。他將此環保建材命名為:「輕質砂石」。

他以「輕質石、輕質砂及其製造方法」獲得國內外各發明獎。他所研發出的輕質砂石,已落實在內壢交流道旁的大江國際中心,中油林園石化廠網架超輕質防火防護工程,以及苗栗縣的新東大橋工程。目前他的研究已受到先進國家和政府的肯定。他說,現在大都在協助處理國內的水庫淤泥,及一些建築廢棄土,在採取後,歷經採碎,篩選,乾燥,和燒成(以高溫控制)等階段後分類儲存,就成了環保建材。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也有了建設的原料。

他不禁回想從前在蓋台北市的國泰大樓時,一塊花崗岩不小心被倒下的油罐給弄污了,當時許多專家一起研發出了一種藥劑,想要藉此將這塊花崗岩弄乾淨。但仍是沒有效果。當時他拿起了一桶水倒下去,突然間那塊花崗岩又恢復它原來的樣子。他笑著說,他知道這個岩石很愛吃,所以他給它一桶水,讓它喝下這個,以將油污吐出。他說藥劑沒有用的原因在於,這個藥劑太濃了,以至於岩石無法接受。就好像人吞不下一顆大石頭一樣。

或許就是因藉特殊角度來觀察事物,讓他成為一個發明家。對每件事物都盡力學習的他,卻覺得文憑有時是很虛假的。他曾問過一個化工博士,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投擲原子彈於廣島、長崎,造成重大傷亡的死因是什麼?博士說當然是原子彈。他說,錯了、是空氣;因為空氣,將溫度傳至每一處,引起廣大燃燒,燃燒的高溫又導致真空,萬物在此時夷為平地。他說,對於任何事應謙卑的從頭學起,注重文憑的教育常常讓我們對每件事都有一種硬性的想法,卻忽略了其他的角度。

因為沒有唸過很多書,現在已五十多歲的他,為了取得學術界的認同,才剛從萬能技術學院畢業。拿過國內外發明展獎十次的他說,他於民國七十四年在榮民工程事業管理處開始研究輕質砂石。從基層的工人做起到後來負責榮工處的材料實驗室,從做工裡深刻體會材質的本質,再來研究,就是他能發明的原因。

目前的他積極在各大學授課,由於輕質砂石所調配出的混凝土與傳統的製作過程不同,所以他希望實業界及學術界都能來學習這項受到肯定、又可以解決台灣能源不足的新方法。他說,民國八十六年時他在德國,看到台灣的五股因為水災,水庫水量暴漲而淹死很多人,印象深刻。對於九二一的重建,他說他很願意做功德,若有人需要,可以找他來幫忙。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

水土保持全球資訊網

原住民婦女就業之路 備感艱辛

【記者游欣怡/生命力報導原住民傳統社會主要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原住民謀生的問題很單純,不是天神有沒有下雨,就是祖靈的保護夠不夠。但當所謂的自由經濟市場變成原住民社會的謀生方式,配合金錢制度的介入,原住民開始要找工作才能生存。

「台灣原住民婦女就業的問題,不是昨天才開始,但也不是原住民社會開始以來就存在的問題。」原住民牧師啦亞.那沐豪說,原住民傳統社會主要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原住民謀生的問題很單純,不是天神有沒有下雨,就是祖靈的保護夠不夠。但當所謂的自由經濟市場變成原住民社會的謀生方式,配合金錢制度的介入,原住民開始要找工作才能生存。所以,若要討論原住民婦女就業的問題,台灣整個社會結構的歷史發展是必須要了解的背景知識,另外,還要了解各種不同權力結構的支配。

啦亞.那沐豪說,早期部落中的原住民大多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期間並沒有用現代化的農耕器具取代人力,所以那個年代的部落,並沒有發展出以量產為主的農作經濟。

到了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年時,原住民婦女就業最早透過兩個系統產生:一、國家教育機制運作的方式,如家政科、幼保科、師範學院;二、教會大量提供女性技能訓練的項目:裁縫、保母、護理技能,順利的將原住民婦女推向所謂現代化的就業市場。接受教會系統培訓的女性,因為國家認證資格的規定,使她們沒有技能條件的資格而被排除在很多工作之外。過去國家意識單一操作、父權主義的頑強與漢人歧視的結果,完全限制了原住民婦女就業領域的廣泛發展。至於其他沒有搭上這兩個系統的女性,就直接掉入生產結構完全改造後的謀生環境,只能被推入極端不公平的陷阱,如從事低勞力密集,沒有任何技術可言的苦力與性產業的工作。

啦亞.那沐豪表示,原住民女性為何一直處於勞動密集的就業市場中,可分為幾個時期來探討其主要因素:第一期是六零至七零年代,大多數的原住民男性從事遠洋漁船,這時的婦女都隨著丈夫全家移居到都市,劃下了今日「都市原住民」的起點。當時這些婦女們都選擇了與先生行業相關的就業方向,因此,有些到附近的港口去剝蝦皮、捕魚網,有的就到從事衣服或電子零件的家庭代工。當時資方仗著威權時代工會組織法、人民集會遊行法等嚴密的掌控,根本不把工人放在眼裡,加上台灣又因為外交上的困境,導致許多出外討海的原住民因誤闖別國海域而長期被扣留海外,這時家中的婦女不但陷入了困境,同時出現了許多家庭破碎的循環惡果,許多婦女不堪生活困頓的折磨,而走入色情交易的工作。

除此之外,以當時沒有任何相關的社會福利,在人人自保又物資缺乏的條件下,加上充滿「山地人」歧視的封閉社會,這些婦女就業處境的景象與類型,只能是打零工、工廠作業員、清潔工、幫傭、醫院的看護工。而留在部落的婦女,則是繼承大部分以前男性農忙的勞動力,直到農村全面荒廢為止。

原住民婦女早在民國五十五年時,就以「歌舞表演」之名,結合觀光業的口號,先向日本輸出,再從日本到台灣本島。這個風潮一度成了許多原住民未婚女性夢寐以求的時髦職業,因為若沒有幾分姿色,是無法被挑選的。這個流行的風潮,奠定了日後台灣觀光發展,是以原住民文化歌舞為主的起點,如烏來的文化村、桃園石門水庫蓬萊仙島的文化村,日月潭的邵族文化村、花蓮阿美文化村等。

「然而好景不常,有些靠歌舞為業的女性,後來不幸捲入觀光與色情的糾葛,不可避免的走入色情行業。這一段充滿詐騙、殘酷又不盡公平的原住民婦女就業歷史,始終無法清楚的做歷史交代。」啦亞.那沐豪說,原住民在過去台灣的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論男男女女,一直都有舉足輕重的歷史貢獻,早期為台灣取得外匯資源的經濟利潤,無奈的是這些功過從來就沒有放在正確的分配結構來肯定。所以對原住民婦女的印象,無法擺脫處於少數和劣勢的位置,而繼續的被遺忘和漠視。

到了第二期—民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漁業走向黃昏之後,展開最顛峰的建築板模業。當時因為建築工作看好的情況下,加上原住民婦女刻苦耐勞的精神,使得漢人工頭默許她們得以參與工事,但是卻遭受了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待遇。另外,因為工程層層發包後使的她們沒有固定的雇主,造成在因工受傷時沒有勞保可以幾付。在當時政治威權體制的時代,勞工環境對原住民工人的宰制,就向人肉市場般的無情。這樣的情況一直到了九零年代大量引進外勞後才劃下句點。

進十年來台灣經濟利益集團,通常以降低成本求取高利潤為考量,大量的引進外勞,使得原住民婦女的就業版圖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也因此造成了生活的困境。「有一部份的婦女被迫回到部落,因為這樣的苦悶,有些部落的婦女開始有了酗酒的現象發生,更加為她們的生活帶來困難!」啦亞.那沐豪說。

啦亞.那沐豪指出,雖然近來台灣開始注意傳統手工藝品,似乎帶給了原住民一些生命契機和就業機會,但這畢竟不是唯一的選擇,何況這些都還在試驗階段,到底政府有什麼長期因應的規劃與準備是我們目前最關心的事情,期待原住民婦女能走出更多可能的路。

女性勞工者權益促進會總幹事黃長玲表示,根據一九七三年的資料顯示,當時製造業有百分之五十六的勞工都是在十五歲到二十歲,而加工出口區,女工則佔了三分之二,使大多數的農村女性早在十五歲時就進入到就業市場中,但是因為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女工領到的工資一直低於男性。不但如此,在以承包商的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年代中,女性勞動力在「家庭即工廠」的生產模式中是一項重要的支撐者,女性勞工以按件計酬的方式,經常無日無夜的進行生產,在一層又一層的剝削關係中,女性沒有類似勞保或產假等方面的福利。

台灣經濟的發展,就是這些低工資、高勞動度的廉價女性勞力犧牲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慢慢建造出來的。「漢人女性的工作權益若被剝奪,那原住民婦女的工作權會被更加的邊緣化、零碎化」黃長玲說。


延伸閱讀

兩千年婦女人權報告

午後的約會 市療音樂饗宴園遊會

【記者陳昭儀/生命力報導市療心理師黃龍杰說,對於心理的疾病,預防是重於治療的。要預防心理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會調適自己。如何調適自己呢?第一,當壓力發生時,要對它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第二,要能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要鑽牛角尖;第三,要找朋友傾訴,心裡看不見的垃圾要時常拿出來丟;最後,培養自己的興趣,除了工作外要作自己喜歡做的事來平衡一下。

現代人常常會覺得壓力太大、心情鬱悶或是疲倦勞累,因此一段時間為自己的身體及心理做做檢查,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十二月十五日台北市立療養院及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就一起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咱來打開心內的門窗」—音樂饗宴活動,整個活動分有攤位及舞臺,除了可沈浸在優美的音樂中外,也可得到心理保健的資訊。

晚間在大安森林公園的露天音樂台展開音樂饗宴的活動,活動邀請到台北市立療養院的院長胡維恆致詞,他表示市療平均每天會有五百位門診病人,每個月會有三百人住院,但每個月也會有三百人出院,其實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會有情緒的問題,一旦情緒出現問題時,最好是能找親朋好友來傾訴、分擔你的煩惱,而到醫院求診則是最不得已的情況。

晚會中一位楊先生,也站出來與大家分享他曾經罹患恐慌症的經驗。他說,恐慌症發作時往往都是無預警的,然後就會開始沒有原因的一直感到害怕,常常會持續將近半個小時,感覺整個人像失控了一樣。但在勇於面對後,他努力的去尋找病因,發現因素是非常多的:心理因素、個性及環境的影響等。之後也參與市療的團體治療為期十二週、尋求愛心會的幫忙等,終於讓自己由恐慌症中漸漸恢復。楊先生也說,只要能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官能症,想辦法治療,就會發現官能症只是精神科的小感冒一樣。

在下午的園遊會,市療的兒童精神科,就設立了「青少年時—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服務」的攤位,攤位負責人說,他們主要是藉由遊戲的方式,來讓父母親瞭解小孩子的發展。他們將遊戲分為三部份,參與遊戲的小朋友第一關是要將幾個球由一定距離投入工作人員拿著的籃子中,目的是藉由小孩子拋、丟的大動作來看他的肌肉發展是否正常;第二關則是要小朋友拿著夾子夾放置在桌面上的幾樣東西,目的是利用較精細的動作來觀察小孩子的神經系統是否正常;最後一關則是讓小朋友用手摸放置在不透明袋子中的東西,來說出或形容他們所摸到的東西,目的則是要瞭解他的觸覺是否沒有問題。

雖然這些檢查是針對於小孩子的身體機能部分,但如果心理生了病,相關的身體機能表現也會發生問題,因此這樣的檢查對於檢查心理疾病事實上也是有部分效用。而現場也提供家長有關小孩和青少年的精神醫療諮詢,能對於有需要幫助的家長提供相關的幫助。

除了市療以外,董氏基金會也設立「心理健康DIY」的攤位。基金會心理衛生組的蕭文潔說,他們主要是提供許多有關憂鬱症的資料,不論是老人、小孩、婦女等,希望能宣導一般大眾都認識憂鬱症。然而蕭文潔也說,由於近幾年許多單位都在努力宣導憂鬱症,而因憂鬱症求診的民眾確實跟以前比起來要暴增了許多,讓人不禁懷疑事實上有些狀況並沒有如憂鬱症般嚴重,只是因為過度宣導的關係,使得許多人對憂鬱症有所誤解,而認為自己罹患了憂鬱症。因此之後董氏基金會將會針對此種現象作深入的研究,探討是否真有過度宣導的狀況。

此外,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也設有「性格密碼—藉由顏色來瞭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因為許多的心理精神疾病,往往是源自於患者本身心理、個性、思考模式或因對自己不了解等問題,因此,藉由這樣自我檢驗的方式,讓大家能夠更瞭解自己,以減少心理疾病發生的機會,或是在罹患心理疾病後,能自己思考是否本身應作一些調整,而使自己能更迅速的康復。

當天的活動最後,是由曾獲得金鼎獎最佳演唱獎的簡文秀,以及許崇德,帶領現場所有參與活動的民眾一起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來結束當天的活動。

用愛讓精神病患走出社會角落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台灣人權促進會副會長李茂生表示,在台灣,法律人從不去處理精神病患的問題。整個政府或是法律制度從來不對精神病患給予任何法律的保護,甚至也不給予法律的標籤,完全將這群人排除在法律之外,不受法律的制裁,當然也不受法律的保護。

由台灣人權促進會、台北律師工會、公共電視聯合舉辦的「美麗人生──人權影展暨座談會」,第二場以精神病患人權為主題的座談會中,透過導演薛常慧拍攝的影片「封凍的記憶」,紀錄居家治療中患者的社區生活,這些患者皆為慢性精神病患,有長期受外星人幻聽之苦的女子、因么女高燒不退成重度智障而病發的母親,以及病發後雖然妻離子散,但卻依然樂觀開朗的裝潢師傅.,透過紀錄這些對象的生活面貌,讓精神病患的形象不再停留於只是暴力、瘋狂的狀態。

影片放映後,導演薛常慧於座談會中說:「事實上,在我剛開始接觸居家治療的精神病患時,感到非常的驚訝,因為跟之前從媒體接收到的訊息很不一樣,例如精神病患自殺或是殺親身父母時,才會被媒體報導。」她說,其實患者的種類非常多,並不是只有急性發病的症狀,而且病情穩定後跟一般人沒有兩樣。

李茂生接著說,精神病患在十五、六世紀之前被認為是「先知」,因為一般人無法跟他們溝通,聽不懂那些在我們眼裡認為是奇怪的話,於是當我們無法解釋自然界中奇妙的事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們異於常人且無法被理解的語言和肢體動作,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去解釋、去分析,於是乎這些人都變成先知。「我們會用語言去揣測他這個動作是什麼意思,他畫出來的這個圖案是什麼意思,他變成一種神的意旨宣導者。」

他繼續說,在工業革命出現後這種觀念開始轉變。他引用馬丁路德在聖經中說的:「不勞動者不得食。」要發展資本主義,必須如韋伯所講的「要禁欲、節約、勞動」。而精神病患沒辦法理解資本家所要傳遞的訊息,他也沒有勞動的可能性,所以對整個社會來講,他代表著非正常人的存在。因為他們直接從身體的慾望來表達自己,想要什麼就要什麼,非常直接了當。他又不勞動,因為勞動某種程度上是用我們的理性去拘束他,他沒辦法去思考的話,當然就是不勞動的一群人。

「那時就展開所謂的大拘禁,把到處流竄的精神病患集中到一個固定的場所,開始被觀察,到十九世紀就發展成有名的精神醫學。」李茂生說,精神醫學有一個前提:「這一群人跟我們不一樣。」所以這個學問等於是一種標籤的學問,一個貼標籤的學問要要求不要歧視這群人根本不可能。

「精神醫學沒辦法解決他們所貼的『精神病患』這個標籤在社會裡的意義,他們只能無限的循環,用對一種無法治療的現象繼續不斷的投資進去,治療、失敗、實驗、治療、失敗、實驗,這就是整個精神醫學發展到現在為止很悲慘的一種現象。」李茂生表示,關於這個現象,他曾經問過他一個精神科醫師的學生,那個學生回答他:「老師,在我們的專業領域裡,這種言論離經叛道,但我們無從反抗。」

李茂生說,精神科醫師到目前為止只能做一件事:用他們僅有的可能性給予精神病患多多少少一些醫療服務。「因為以目前的法治狀態來講,根本不可能做到多少,」他說,目前有一個關於精神病患的法律稱「精神衛生法」,內容是說你可以申請將精神病患關到國家的醫院裡去觀察,六個月後,如果在醫師許可下就可繼續再關六個月,「但一般來講病床非常貴,所以通常六個月觀察完後就會將他放出去,等下一次事件爆發再說。」

李茂生又說,但把精神病患又放出去,整個社會會缺乏安全感,所以法律又規定必須要有一位保護人,這個保護人有照顧病患的義務,如果不照顧,就會觸犯刑法中的「保護義務者遺棄罪」。他表示,這種法律用保護人的指定,使得精神病患被鎖在社會裡的一個角落,鎖進去後,政府不可能再給予他任何的補助,就是所謂的「Outsider」(法外的人)。

李茂生舉例說,羅馬法裡面有一個規定,做錯事要接受處罰,但那個人如果對這個社會已沒有任何用處時,可以把他排除到法律之外,任何人都可把他當作獵物將他獵殺,而且當他被獵殺後,不會成為祭品。當我們把非法者的命去除掉時,他是屬於法律的祭品,殺掉他證明其他人是守法的;但是精神患者可能在路邊突然間命就沒了,法律在他生命消失的同時,不會接收到任何因為他把生命捐出來而得到任何有意義的價值,因為他是Outsider。「我們只是利用精神醫學、利用整個法律體制把這一群『至少外型像人的人』,當作是『物』排除到法律的保護圈,或甚至法律的制裁圈之外。」

李茂生又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叫小林敏雄的日本人,他說他之所以不能跟別人溝通,原因是他所使用的文法跟一般人不同。李茂生說,小林處於另外一種文脈,如果一般人用他們文脈想去理解他,或甚至用藥物讓他回到我們的文脈的話,這是非常霸道的文化工作。所以我們應該尊重精神病患的存在,企圖理解他們的文脈、每一個肢體動作和他發出來的聲音所代表的意義;如果做不到的話,至少劃下一條線,提供他們一個生存空間,讓他們在裡面發展自己一套社會規矩和人際關係。

陳俊志 和輔大學生討論同志人權

【記者張仲琬/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立性病防治所為了替愛滋病患解決牙疾問題,特別開設的「愛滋病感染者牙科特別門診」已於本月十八日正式開幕,目前為全台灣唯一一間,以後每週的星期一下午、星期四上午均可看診。

輔仁大學法律系系學會於十二月十八日,在輔仁大學舉辦了一場有關同志人權的研討會,除了播放紀錄片「美麗少年」之外,會中還邀請了「美麗少年」紀錄片的導演陳俊志及輔仁大學教授吳豪人參與座談。紀錄片「美麗少年」是由三段不同的紀錄交織而成,包括了「小羽的絕情批」、「對!我就是周玉蔻」以及「24腰的徐懷鈺」等三個片段。在會場放映的時候,學生反映熱烈,場內笑聲不斷。

「我拍美麗少年,只是單純想紀錄幾個青少年同志的生命。」「美麗少年」紀錄片導演陳俊志說。而以拍攝紀錄片為職志的他,覺得紀錄片裡頭「真實的人生,也許比戲劇更戲劇化。」他說。

而對於會談中討論到的同志人權問題,陳俊志覺得「有資源、有權力的人應該主動去改善制度,而不是由弱勢的人。」他談了許多例子,例如1997年的「常德街事件」、1998年的「AG事件」,還有1970年在美國發生的「哈維米克事件」等,都是同志人權受迫害的例子,然而,在台灣,同志人權的議題卻沒有受到太大的注目,陳俊志覺得是受到了台灣媒體偏差報導的影響,例如此次大選中,有關同志候選人的新聞,媒體幾乎都以花邊新聞的型態報導。陳俊志說,台灣的媒體、社會,不願意見到像哈維米克這樣的犧牲者出現。

對於學生們問到他對影片中主角之一「小丙」日前結婚消息的看法,陳俊志說「我的立場是諒解的」,他也重申,改革應該是由有能力的人主動去做,而不該是由弱勢的人。

陳俊志說,由於看事物的觀點不同,加上生活經歷也不同,所以異性戀的觀點和同性戀的觀點不會相同。對於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人對同志有偏差的了解,他說「同志不是只有性生活,同志只是一種選擇的生活型態。」

溝通 不再是遲緩兒的夢魘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明新啟智中心位於小小的巷子裡,坪數不大的教室內,一、二十名專注的家長坐在小小的矮椅子上,眼睛眨也不眨的盯著投影,為的就是希望學會如何降低家中寶貝的語言障礙,以及增加溝通的技巧。

一般兒童正常的語言發展階段,零到二歲的時候,為口語前期,這個時期的小朋友在發展各種感的能力,包括「口腔動作」。所謂的口腔動作是指像是呼吸時的吹氣、閉唇親親、舌的上下左右外內動、下顎的大口咀嚼等動作練習,以加強說話所需的口腔功能。而三到五歲的基本口語能力建立期,會開始大量的學習說話,並且修正;到了五至七歲,己經是發展語言精熟度的時期了。

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陳美慧老師認為,會造成遲緩兒童語言發展問題的因素,有可能是因為聽的能力不佳,而導致語言發展遲滯,所以家長要用悄悄話的方式,面對面說,句子不要太長並用引導式的問話,以加強孩子在聽方面的專心度。也可能是口腔動作在發展的時候,協調能力不好,而造成小朋友發音的結構方式異常,如果要避免這個問題,在口語前期時,就不要只讓小孩喝牛奶,可加上一些較軟但是需要咬的食物,以訓練口腔動作。

一般正常的小朋友,在二歲多到三歲多之間,都會有一段正常的口吃階段,說話時需要較多的時間思考,此時父母應該保有耐心,千萬不能催促,否則會因為沒有信心而養成習慣,造成蓄發性的口吃。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溝通行為及互動異常,這樣的孩子會一直停留在模仿的階段,不懂得應用己經學到的語言,或是像過動兒,是屬於較低層次的表達方式,多是以動作來代替語言。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的速度略有不同,雖然如此,但仍有一些重要的參考界標,來訂定是否有可能語言發展遲緩,像是至兩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三歲以後說話模糊不清難以理解、五歲以後,句子仍常有錯誤、越長大越不說話。遇到這些狀況時,最好早日尋找專家協助診斷和訂定教育計畫。

陳美慧治療師教導家長,盡一切可能讓幼兒多看、多聽、多模仿,並維持兒童的學習注意力及聽覺注意的程度是否夠寬廣的問題。最好能夠配會日常生活的隨機自然情境,用邊說邊做的方式,讓孩子熟悉更多的辭彙。如果能夠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敘述事情或說故事,效果會更好。

在進行語言訓練的時候,也有許多必須注意的事項。像是不論在和孩子說什麼,都要蹲下來或趴在地上和他面對面,或是模仿或重複孩子的動作,並他還不會使用完整或清晰的語言表達時,幫他說出他想說。在日常生活中指出東西的名稱,形容東西的特性及功用,並在一面做事的時候,一面說明在做什麼,解釋為什麼要做、怎麼做。跟孩子討論過去和未來、昨天和明天的事,且說一件事時,要包括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原因和方法。無論如何,要記得讓孩子時時都能得到正向的語言刺激,所以父母必須時時做好正確的示範。

陳美慧治療師表示,教導孩子需要付出很大的耐心,教導遲緩的孩子更是,多提供孩子說話的機會,對正確或恰當之反應及時給予回饋,增強其的信心與動機,語言溝通障礙之治療必須發揮無限的愛心和耐心,且持之以恆,長久不斷的努力,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將會是令父母最窩心的成績單。

社會有愛 彌補裂唇兒缺憾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 唇顎裂是先天顱顏缺陷中較為常見,也是最能夠治療的一種。尤其對於患童的智力也幾乎沒有影響,只要能夠及早治癒,患童也就能越快恢復為一個健康的孩子。但是唇顎裂的治療必須要做相當長時間的門診追蹤治療,並接受許多不同階段的重建手術。除了顏面外觀上的治療,語言和表達能力的治療和充分的心理建設也會對孩子的未來有很大的影響。這對病童和他們的家人而言,都是相當大的煎熬和挑戰。然而除了父母家人的關愛,社會上仍然有許多地方可以找到愛來彌補這些孩子們的缺憾。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對於使病童獲得整體的醫療,協助病患和家屬成立自助團體和社會宣導等方面皆不遺餘力,經過基金會的努力,社會大眾對於唇顎裂,也就是所謂的兔唇已經普遍有所了解,也使得病童能更容易得到幫助並擺脫社會對唇顎裂的不當認知。同時也建立了取得健康保險等醫療資源的管道,除了美容方面的整型之外,大部分都能得到健保補助。

得福家長聯誼會是一個由唇顎裂患童的家屬所組成,讓家屬們彼此的情緒得以互相支持、分享經驗和醫療知識,並進而由唇顎裂兒童們的相處互動能得到健全的人格發展及良好的社會適應。除了義工家長們的組成的電話諮詢網和門診訪視之外,也舉辦醫療講座和聯誼、感恩活動。自一九八八年在北部成立之後,中部和南部的聯誼會也陸續的成立。

除此之外,基金會的義工謝月慈表示,在台北的文山、士林和桃園等地區也都由家屬成立了自助團體。她說,這些自助團體每三個月會有一次大聚會,以聯絡成員間的感情和經驗交流。而由羅慧夫基金會服務過唇顎裂青年所組成的義工團體─得福青年俱樂部的成立,也讓這群青年在互相扶助的過程中成長。

基金會的社工師廖嘉雯說,羅慧夫基金會同時也提供醫療補助申請,以中低收入戶及經濟困難者為優先的補助對象,只要在手術治療完成後半年內備齊半年內的醫療收據正本、三個月內的醫師診斷書、全戶戶籍謄本一份和全戶綜合所得稅和薪資證明,經由基金會審核通過即可獲得補助。

除了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之外,中華唇顎裂兒童基金會也同樣關懷唇顎裂的孩子。唇顎裂兒童基金會目前主要提供醫療諮詢方面的服務,「兔寶寶專線」每週一、三、五晚間開放免費的電話諮詢服務。基金會的楊社工師表示,目前服務對象也包括和泰國、柬埔寨等國家的相關基金會合作,為當地的裂唇兒提供醫療的補助。不只是彌補國內病童的缺陷,也送愛到國外。

得福家長年會 獻上感恩的心

【記者蔡依芸/生命力報導 十二月十六日的上午,許多唇顎裂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兄弟姊姊們湧入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準備參加北區得福家長聯誼會以「感恩的心,為您起飛」為主題的年度感恩盛會。會中不乏有從桃園、新竹專程遠到而來的家庭,也是難得一年中有幾次機會能夠讓北部包括桃、竹、苗以北地區的得福家長們能夠齊聚一堂的大型聚會。

這個在一九八八年,由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協助下成立的「得福家長聯誼會」正是為關懷唇顎裂兒童的父母親們設立,讓家長們能夠得到情緒上的支持,彼此交流照顧孩子及尋求醫療上的資訊。藉由這些父母親所形成的聯誼組織,再透過義工爸媽們去做門診訪視,認識並幫助更多裂唇兒的家庭。平時定期的集會聯誼,得福的家長們都會彼此傳遞照護孩子的心得和經驗;也不定期的舉辦醫療講座或對需要的唇顎裂家庭進行義工的家庭訪問等等。

年會中除了表揚優秀的義工爸媽們,羅慧夫基金會執行長王金英為基金會及聯誼會的成長作一番回顧與分享之外,士林區自助團體的小朋友們,也以長笛、直笛的合奏表演,對醫護人員、基金會和社工、義工們表達出心中的感謝。九位年齡各不相同、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同吹奏出奇異恩典、歌劇魔笛等雖不成熟但誠意十足的曲子。

主持人之一,也曾經擔任過得福家庭聯誼會會長的豔純媽媽說,雖然她的孩子曾說「我們又沒有很多錢,我們不能買很好的禮物」,但是孩子們仍然要對這些他們生命中的貴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陳國鼎醫師和洪凱風醫師、以及護理師、語言治療師等等其他醫護團隊人員表達心中的感謝。義工媽媽們也將私下拍攝下來許多得福家長感恩感言的錄影帶在會中播放,並將這份「Surprise」拷貝送給這些孩子們「生命中的貴人」。

得福家長聯誼會的會長新美媽媽說,雖然會員們大約都是在兩個星期前收到年會的通知,但事實上這個活動早在兩個月前就開始籌備了。羅慧夫基金會社工師廖嘉雯說,這次一家在板橋開花店的成員,主動負責用汽球裝飾起下午園遊會活動的會場。為了佈置會場,這一家人早上七點鐘就到了劍潭活動中心。

豔純媽媽則找來了就讀成淵國中的兒子徐浩恩的同班同學們,與大同大學慈光社的學生來擔任義工,帶領孩子們一同遊戲。徐浩恩的同學林庭宇說,班上同學們都是自願來幫忙的,願意來參加的人數太多,還得要經過抽籤淘汰呢。

下午的園遊會則是孩子們大展身手的時刻,幾乎每個孩子都忙著玩;家長們則開始忙著分享彼此的近況。特別是在聯誼會之下也成立了台北市文山區、士林區和桃園區的地方自助團體,平時各自舉辦活動,難得有機會讓他們藉此也互相交換活動心得和活動狀況。這些自助團體就像是聯誼會的分支,每三個月就會有一次聯誼活動。

目前聯誼會正推動成立更多的地區自助團體。禮謙的媽媽表示,她所在的桃園區就包括了桃園縣市和新竹,範圍很廣,一些事情推動起來也比較費力。新的自助團體如果能夠成立,並健全的發展,就能夠更完善的服務到每個地區的唇顎裂家庭。

2001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洪中夫 選擇人生的另一條路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洪中夫表示,司法工作者只能讓人知道犯了何罪,卻無法使人免於犯罪。司法只是社會規範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只有藉由社會關懷,由教育著手,才能幫助青少年免於犯罪。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主任洪中夫表示,社會付出許多成本在問題青少年身上,但是,犯罪的預防、矯正才是值得重視的根本之道。他從近十年的青少年工作當中,也發現,他當時的選擇沒有錯。

洪中夫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律系。他在求學階段時就常接觸志願服務,例如救國團的寒暑假服務隊。大二成為基督徒後,他的志向是在司法工作中,能發揮所長,也讓人看見基督徒的不一樣,為自己的信仰作見證。

洪中夫在大學時跟一群志同道合的基督徒朋友,創立了隸屬於校園福音團契的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他說,在當時,民國八十年左右,大家認識的相關機構大概只有張老師、幼獅、救國團等,志願服務並不算是個工作,他表示,他很害怕,因為志願服務的環境對當時的台灣還是陌生的。

大學畢業後,他在成功嶺服役,是預官排長,也因此接觸許多大專兵。因為接觸許多學生,看到青少年學生的確有許多狀況需要關心跟陪伴,他更堅定了他退伍後的選擇,不是司法工作,就是志願服務,而且著重學生族群。

他退伍之後,預備用兩年的時間全力準備律師高考及司法官特考。除了兼家教之外,就只是唸書。那時他已經離開飛颺。第一年,沒有考上;到了第二年,「飛颺」來找他回去幫忙,當時洪中夫已經看見青少年問題日漸嚴重。他想,他若是成為司法工作者,只能讓人知道犯了什麼罪,卻無法使人免於犯罪。司法畢竟是社會規範中的最後一道防線。他重新定位自己的想法及價值,希望能由教育著手,幫助人免於犯罪。

當然,他遇到不小的壓力,他說,傳統的眼光畢竟還是認為讀書是為了賺錢。為了給家人及自己一個交代,他決定依然參加司法考試,但「就算考上也放棄」。放榜時,他以一分之差落榜。但是他說,他感謝上帝讓他落榜,讓他知道自己不是沒有實力,但卻不過分驕傲。

於是,洪中夫確定,他人生價值的方向,已經轉移到看到青少年生命的需要,進而關懷他們的生命。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做了許多青少年關懷活動,寒暑假的營會,用音樂、籃球、直排輪、體驗教育為名,有機會關心到青少年真正的心聲。飛颺也關懷監所中的青少年,有許多義工輔導會定期到監所中和他們談心,關懷他們的需要。

洪中夫舉例,有一次他們在撫育院中跟一個少女聊天,她說「如果我早一天遇見你們就好了」。她認為,她跟飛颺這些輔導們的「跑道不同」,終究不可能再接觸。因此,洪中夫創飛颺,並且繼續在飛颺服務的原因就是,希望可以早一天遇見更多青少年,為可能行為偏差的方向開另一扇窗戶,讓他們有機會跳到另一個跑道,繼續他們的人生。

洪中夫強調,預防性的工作真的很重要。飛颺青少年成長中心希望能藉由「休閒、輔導、福音」的模式,關懷青少年,帶給他們生命的盼望。洪中夫認為,青少年就像一塊海綿,有機會給他們正向的觀念,他們會吸收,也會認知及體驗,繼而影響他們的生命。


延伸閱讀

校園福音團契

哇咧星樂園

更生復健服務中心 諮商再造生命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更生復健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黃智才說,中心服務的對象是小兒麻痺患者和肌肉萎縮症者,提供他們資料諮詢的服務。像是整理出相關的協會(如小兒麻痺症協會、肌肉萎縮症協會)或醫療復健機構的資訊,讓他們自己選擇、聯絡,「我們不做將案例轉介到其他協會的服務」黃智才說。

由於當年有許多小兒麻痺患者在榮總進行復健醫療後,仍繼續向復健部尋求諮詢服務,為了配合他們的需要,劉建仁神父在民國六十二年時創立了更生復健服務中心,他本身就是一名需要使用輪椅的小兒麻痺患者。

更生復健服務中心的負責人黃智才說,中心服務的對象是小兒麻痺患者和肌肉萎縮症者,提供他們資料諮詢的服務。像是整理出相關的協會(如小兒麻痺症協會、肌肉萎縮症協會)或醫療復健機構的資訊,讓他們自己選擇、聯絡,「我們不做將案例轉介到其他協會的服務」黃智才說。

黃智才表示,「每個家庭的狀況不同,所以每次我們諮商的問題也跟著不同」。他舉例,有一對兩人都是小兒麻痺患者的夫妻,他們的小孩遭受到校園暴力,被打成重傷,這時候更生復健服務中心一方面提供諮商,一方面也陪同他們進行小孩的驗傷、就醫以及一起面對尋求法律訴訟、開庭等相關事宜。

同樣的,中心也只提供適當的職業資料讓他們參考,並不會開辦職訓課程。更生復健服務中心主要是提供諮商協尋的服務,並沒有從事醫療性的復健行為或心理治療。至於經費來源方面,完全是仰賴捐助,政府並沒有補助金額。

中心目前服務的小兒麻痺患者都是台灣在三十年前,最後一期小兒麻痺發病的人,提醒他們注意小兒麻痺症候群的病徵。而在十年前臺大醫院委託更生將肌肉萎縮症患者的家長組織起來,不定期舉辦成長座談會,教育經驗交流,因為肌肉萎縮症者通常壽命很短,此時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陪伴家長度過孩子往生的階段。

曾經在更生復健服務中心尋求諮商的陳霖說,「我是有兩次殘障經驗的人,小時的那一場流行性腦膜炎燒壞了我身體上的總開關,很幸運只影響到右手不便行動、右腳有點跛,沒想到在五年前的一次打工,我唯一能靠它照顧自己的左手卻被機械壓壞了,現只剩下三隻手指可以動」。

陳霖表示,自己的手指剛被切除時,復健醫師要他戴上復健手套,他每次都痛哭很久,但是當時一直陪著他去面對病痛的人,只有劉健仁神父,這時他才注意到劉神父的身體狀況比他更糟。

陳霖說,「有人說我的思想健康,這都要歸功參加團體的好處!」他認為從前在正常人的圈子裏,他們不讓殘障者接觸外面的世界,說好聽是保護,事實上是怕丟臉、添麻煩,只有參加更生復健服務中心可以讓他講出自己真正的想法,也可以找到完全接納他的團體。

黃智才表示,一直以來更生復健服務中心都是在走小兒麻痺患者以及肌肉萎縮患者,這兩條線,為他們爭取福利。當初就是更生向健保局提出,要將這兩種疾病的重大傷害者納入健保的體系。他說今後更生仍然會站在朋友的立場,陪伴他們成長。

心路四家發展中心 專業醫療團隊

【記者廖宜晉/生命力報導細數目前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底下的發展中心,共有心路、大同(原心愛)、萬芳、愛兒四家,並各有其特色。其中除了心路兒發中心外,都是由縣市社會局委託心路社福基金會,辦理公設民營的療育機構。

民國八十年心路基金會成立了第一家發展中心,當時稱為心愛兒童發展中心,後因場地違建問題,今年二月便遷址並改名為大同兒童發展中心。遷址後的大同場地擴大不少,編制上也增加,目前計六十名孩童,算是當中人數較多的,而這裡的孩子多以自閉症為主。

原在舊心愛中心時,是不收腦性麻痺的孩子,但現在已不再有此限制。另外,此學期也嘗試新增了「寶貝班」,共九個一至三歲的發展障礙嬰幼兒,這是台北市目前唯一有規模成立年紀這麼小的嬰幼兒日扥班。中心教學組長江玫臻表示:「這類發展障礙要越早訓練越好。」

八十七年成立的萬芳發展中心,則是以全方位整合服務為走向。不同於多數只收零至六歲兒童的早療機構,萬芳更作十五到五十五歲的成人療育服務。

早療社工員陳伯炯表示,萬芳是四家發展中心中唯一的綜合性機構,三百多坪的場地也是當中最大的。而原先特色之一的科技輔具展示中心,因為過佔空間且民眾使用率也低,目前已經撤除,但仍會作諮詢、租借輔具等相關工作。

心路兒童發展中心,又稱CP中心,因為從八十二年成立至今,心路兒發都只收腦性麻痺(簡稱CP)的幼兒。此中心並非公設民營,是直接隸屬在心路基金會下的資產,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免於CP兒童的家長奔波於醫療及教育單位的辛勞,是全台灣第一個這樣的機構。

心路行政組長楊秀敏表示,目前中心多收三歲以上幼兒,從日扥班、親子班、學齡前認知班,到療程班共四十八名幼童;而這樣的人數再加上腦性麻痺者專用的輔具所須的空間,場地過小是中心面臨最大的課題。

今年八月甫成立的愛兒兒童發展中心則是唯一位在台北縣的。座落在新店市,也成了北縣南區第一個提供零至六歲,有發展障礙孩童早期療育服務的機構。愛兒兒發中心社工員楊碧雲表示,中心的特色是以融合教育為主,就是讓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在同一環境下相互學習、成長。

對此楊碧雲舉例說,今天若有一發展障礙的小朋友的情緒管理不當時,像是任性、哭鬧,老師除了會輔導障礙孩子,對一般孩子也會藉機教育,告訴他們這是因為小朋友疾病的關係,而這樣的情緒表現也是不好的,應該要能有認識,並學去包容和幫助他們,而不是模仿或嘲弄。招生至今二十六位孩童中,有八位是一般孩子,對障礙兒童的病症並沒有設限。

心路的四家發展中心,讓有此方面需求的民眾可依其地區位置或中心特色作最佳的選擇。而四家中心也都以專業醫療服務團隊為榮,各種治療師的齊全是讓家長放心最主要的原因。

不過,除了新成立的愛兒兒發尚不欠人手外,志工的缺乏一直是困擾著各社福機構的問題。「志工難招募、流動率又高,我們很希望大眾能加入志工的行列。」大同兒發組長江玫臻、心路兒發組長楊秀敏都如此說。


延伸閱讀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2001年12月18日 星期二

開齋日 印勞歡天喜地過新年

【記者魏明芳/生命力報導 十二月十六日是伊斯蘭教的開齋日也是他們的過年,許多平常忙於工作的印尼外勞,便在當天盛裝打扮,齊聚在二二八公園參加台北市勞工局舉辦的外勞文化節,一起歡度快樂時光,並隨著歌舞的表演活動搖擺身體,忘掉生活上的煩惱及鄉愁。

這場外勞文化節,主要在介紹印尼傳統文化、舞蹈及美食。舞蹈表演由兩名在台南紡織廠工作的阿攸和盧魯(見圖)演出,她們表演東爪哇的YAPONG舞及西爪哇的PADENG BULAN舞,現場也展示印尼二十六個省的傳統服裝,而讓印尼外勞們更高興的,是台北市勞工局還邀請印尼的國民歌王Katon Bagaskara來台唱歌。

台北市勞工局局長鄭村棋說,希望能藉此活動使國人更瞭解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文化,並接受外勞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正當性,就如同我們能接受西方人民來到台灣一樣,以平等的方式來看待他們。

鄭村棋也說,為了讓雇主瞭解伊斯蘭教的齋月習俗,在活動還沒有開始舉辦之前,他們就不斷的呼籲雇主,於開齋日當天讓外勞放假一天,使外勞在當日可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和自我空間。

參與這項活動的印尼外勞菈西雅說,台北市勞工局舉辦這樣的活動,使她感到溫馨和親切,也感覺到台灣人的熱情。雖然在特別的日子裡不能和家人團聚,但並不因此使她感到寂寞,反而得到另一種喜悅。

在現場,除了外勞,也有不少雇主帶著女傭參加,一名王姓雇主表示,本來不知道這天印尼人過節,女傭也沒提到放假過節的事。剛好這天她想和女傭到台北市逛街,恰巧在捷運站聽到,二二八公園有慶祝伊斯蘭教開齋日的活動,因而決定帶女傭來看表演。

對於這活動的看法,王姓雇主說,很贊同這種文化活動,除了讓她更瞭解異國文化之外,最主要的是讓離鄉背井的外勞獲得適當的娛樂和心靈上的滿足。下次若政府舉辦類似的文化活動,她願意配合政府的呼籲,讓女傭放假一天。

去年台北市勞工局開始舉辦外勞文化節活動,當時只介紹菲律賓的文化特色。今年的文化節就分成四場,除了介紹菲律賓文化之外,還增加泰國、印尼及越南。 今年文化節,由第一場到第三場都出席的黃姓參與者說,外勞文化節非常特別,可以看到東南亞國家的不同文化,且發現文化上的差異和特色。

承辦人員鍾惠美說,今年的文化節所安排的節目不同於往年,除了介紹他們的傳統文化和舞蹈之外,還邀請到菲律賓和印尼的名歌手來台唱歌。

至於舉辦這活動的困難,鄭村棋表示,目前國內的失業率高,在宣傳上盡量低調處理,避免本國勞工誤認台北市勞工局不公,只照顧外勞卻不顧本勞的生計。

2001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微軟 打造部落裡的學習e樂園

【記者李俊達/生命力報導東埔布農文化促進會和台灣微軟共同合作,在南投縣信義鄉的東埔原住民部落成立了電腦教室,讓遠離都市的原住民們也能夠有機會學得電腦資訊的相關技能,降低原住民與平地人之間的「資訊鴻溝」。

東埔文化促進會的總幹事,也是主要負責這個電腦教室的張競中表示,合作案是由促進會提出計畫書,透過網路宣傳以及實際接觸許多家大企業之後,台灣微軟主動回應對此計畫有興趣。台灣微軟過去長期持續有進行一些公益活動,而這一次和東埔布農文化促進會合作,主要是延續其在台北、台中以及高雄所推動的「學習e樂園」計畫,希望透過捐贈軟硬體,讓民眾都可以享受到資訊化所帶來的好處。台灣微軟表示,當初接到計畫書的時候,覺得很有意義,而之前在北中南所建立的學習e樂園也都獲得相當的好評,所以就決定延續下去,協助促進會在東埔建立這個電腦教室。

張競中說,整個計畫是由微軟提供軟硬體以及提供安裝服務,微軟並承諾每一季將會提供志工到部落進行教學,而他自己則是負責管理電腦教室,平日除了開放給民眾使用之外,並且有開課教導民眾使用電腦,目前有兩班教成人以及兩班教小朋友。

當被問到電腦教室的使用情況時,張競中說目前使用的狀況滿踴躍的,但是普遍來說,成人使用電腦以及學習電腦的意願比小孩子弱得多,他說,可能是成人比較保守,對於學習新事物意願較低的關係。

和其他社會工作團體一樣,東埔文化促進會的經濟狀況也只是勉力維持,對於電腦運作所花費的開銷,張競中說這確實是一個滿頭大的問題,因為除了電費之外,目前電腦教室是透過單向Cable上網,除了連線費用之外還要負擔電話費,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張競中無奈的表示價格較便宜的ADSL由於技術上的問題,距離機房超過一定的距離就沒有辦法牽線,所以偏遠地區沒辦法接ADSL,只有單向的Cable可以選擇,所以目前只有在上課或者使用者有需要的時候才有連線。

張競中表示,之前扶輪社有捐助三十萬元,而為了讓電腦教室可以繼續運作下去,目前努力的方向是提出各種合作計畫,希望可以募得資金來應付開銷。至於電腦運作所可能需要的耗材部分,張競中說微軟有承諾過會幫忙,但是還需要再一步確認。


延伸閱讀

微軟公益網

東埔電腦教室設置計畫軟、硬體捐募情形

哇咧星樂園 網上最溫暖的家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哇咧」是很多青少年的口頭用語,你可知道「哇咧」其實是個網站的名稱?在商業導向的網路文化中,「哇咧星樂園」的最大不同點是,正向的輔導,也兼具交友、互動的娛樂性。

大部分的社群網站都是營利的,哇咧卻是個非營利的網站。一般的社群網站廣告很多,可是哇咧不會有。由校園福音團契成立,目前由台灣青年歸主協會、校園團契青少年研訓中心共同發行的哇咧,成立已有一年多,有一萬三千多名會員。哇咧星樂園,讓網友在網上互動、交朋友,會員以國高中生居多,小學生跟大學生比例也不少。有七成不是基督徒。為符合一萬多位年輕會員的喜好,哇咧的介面十分動感、富有想像力。

「哇咧星樂園」有兩個特色,第一是提供一個大家喜歡的、不受網路廣告煩擾的地方;第二是「秘密星球」─提供空間給網友問生活中的問題,聊聊心事。站長之一的林愛翎說,青少年需要秘密空間問問題、抒發情感,秘密星球提供了這樣的管道。

秘密星球有四個公開討論區:信仰問題、boy and girl、心情問題、我的煩惱。網友可依自己需要在討論區發表文章與其他人討論;若是想秘密找人協談,秘密星球中有五位輔導老師會負責解決大家的疑難雜症。其中的「非常老師」相當特別,是只為男生開放的。

哇咧正在訓練一批守護天使,讓他們成為網路上的輔導,陪伴、關心青少年的需要。輔導組的林慈翎說,他們歸納出青少年會問的七大類問題:家庭,生涯規劃,自我認識,比方說形象及性別認同,友情信仰,愛情及緊急事件,像是自殺、憂鬱症、性侵害等。有些問題若太牽涉到專業,會轉介到宇宙光協談關懷中心。藉由電話、信件協談方式幫助網友們。

林慈翎及林愛翎說明,秘密星球的功能不等同於「張老師」。張老師或是生命專線,通常是覺得自己有問題時去尋找的幫助;可是秘密星球不同,網友可能不覺得自己有狀況,但輔導會敏銳的注意到網友們的價值觀是否有偏差,藉由在網路上的談天、互動、了解,建立正面紓解的模式。

林慈翎舉例說明,哇咧中有設計一些一般網友無法使用的功能,可讓輔導組的義工及守護天使一起討論問題。有些網友在網路上談到家庭、學校同學時,也許沒有發覺自己的情緒需要調整或轉移,哇咧的守護天使們就會主動關心這樣的朋友。有一位國中老師就用哇咧的社群功能開了個班版,在網路上跟學生互動,成為另類的師生相處模式。

藉由獨特的隱密性,網路在輔導上有不同於傳統輔導模式的功效。林愛翎說,如果是一般學校課堂上的師生互動,老師不會發覺有些學生有很多問題想問,想解決;可是在具有隱密性的網路上,學生卻比較能說出內心的掙扎。

哇咧個人互動的功能很多,像是日記、留言本、自我介紹,還有很少見的即時訊息功能,也就是俗稱的水球。林愛翎強調,哇咧把即時互動的功能從BBS上移過來了。這滿足了部分網友想在網路上與人交談、直接互動的需求。

喝花酒 宰制化的性別關係

【記者游欣怡/生命力報導 日前,婦女救援基金會舉辦了一場名為「台灣少女、色情市場、男性買客」的研討會(見圖)。婦援會認為色情市場不斷的吸納少女進入,此一現象成為國內已普遍認知卻掌握不足的社會亂象,有鑒於於議題相關參考資料的嚴重缺乏,便邀請相關領域的實務工作者及學者共同討論,期待從各個專業領域開始了解台灣少女與色情市場的現況及轉變。其中,婦援會執行長黃淑玲教授帶大家一起討論關於台灣男性集體喝花酒的文化意函,以及這樣的現象對女性的意義如何。

黃淑玲說,在台灣社會的公私領域,喝花酒都是代表關係象徵的餽禮,行動者藉以增進友誼、改善社會關係、累積社會資本、以及促成經濟交易。在公領域職場,喝花酒文化凸顯組織與個人之間的利益衝突,接受喝花酒款待的職務執行人可能不顧組織的最佳利益,協助關係人得到組織的資源,再從中獲取回扣作為酬勞,形成許多貪污舞弊案件。

她又說,喝花酒文化在組織內部,跟權力佈署與馬屁文化有關,造成排擠女性員工與監督體系喪失功能等,有害組織健全發展的效應。不僅傳統貨品製造商、進出口、工程包商,連新興的知識產業如科技公司、媒體公司、廣告傳播業、建築師、律師、記者等都無法擺脫喝花酒文化。喝花酒的費用通常會轉嫁到產品價格與政府的工程預算上,再轉嫁給消費者與納稅人。

「色情場所提供融合柔順與浪蕩的女性特質,讓男性從被伺候中感到強烈的男性自尊,在性遊戲裡分享一起作壞事的親密感。喝花酒的重點不在於滿足性交的慾望,而是想玩得開心,開心的感覺來自於男性氣概被激發。」黃淑玲說,色情場所提供隱密的虛擬世界,消費者可以暫時拋開強者的面具與道德的束縛,宣洩積藏的壓力。那些能夠駕馭色情場所,懂得逢場作戲,成功藉力擴展事業的人,則是男人中的男人,女人是他的饗賞。

男性在喝花酒的同時,由於色情場所小姐扮演「蕩女」與「侍女」雙重角色,讓男性小團體感到自己很棒,玩的很痛快,同時就會提振男性氣概。對於這些男性而言,色情場所是非現實世界中可以博得女人青睞與展現男性魅力的舞台。黃淑玲說:「喝花酒製造的昂貴商品不是『性』,而是男性氣概。喝花酒特意塑造某種女性氣質來烘托男性氣概,因此被商品化與工具化的不但是女人的性,而且是宰制化的性別關係。」

對於婦女而言,喝花酒文化無論在身理或心理都造成負面的衝擊。在公領域的職場世界,喝花酒往往是男性成員締造「內團體」的結盟過程,具有強烈的「排她性」,女性在雇用與升遷上都會受到影響。在情感與性愛方面,男性消費者認為喝花酒是逢場作戲,無損於他的家庭責任。然而,從太太的角度看來,丈夫喝花酒直接威脅到婚姻和諧與家庭生活,傷害太太的情感自尊,黃淑玲說。

黃淑玲最後表示,對於男女而雙方來說,喝花酒的存在意義顯然非常衝突。男性色情消費者認為喝花酒是屬於公領域的工作範圍與男性的權力饗賞,也是減低雜交天性對私領域中婚姻與家庭制度的危害,然而,從太太的觀點看來,喝花酒文化嚴重威脅到家庭與婚姻制度。

研討會的內容有對反雛妓運動的回顧與展望、對兒童性交易法規的檢視、色情行業少女心理創傷及輔導、色情市場與男性慾望機制四個主題。

調適自我 工作也能樂在其中

【記者陳昭儀/生命力報導要能用快樂的心來面對工作,首先就是要從「調適自我」做起。如何調適自我呢?王如玉說,主要是要學習重新看待同事,將同事當作交響樂團的團員。在團裡目的就是要相互協調一起演奏出和諧的音樂,不管在獨奏時每一個人是如何的獨特、厲害,大家一起演出時就是必須要相互配合合作才行。

在現今這樣不景氣的年代,大多數的人只求有工作、不要被解雇就好了,卻忽略了去思考做這個工作到底快不快樂的問題。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輔導中心在「心理補帖系列講座」的一場座談會中,就以「快樂上班族如何悠遊職場、快樂工作」為主題,邀請到輔導中心的輔導員王如玉,來告訴大眾如何在工作中保有愉快的心情。

要能用快樂的心來面對工作,首先就是要從「調適自我」做起。目的是要在工作上有所表現,運用力量來改變組織,融入組織、適應組織。如何調適自我呢?王如玉說,第一是要學習重新看待同事,將同事當作一面鏡子,瞭解自己在別人的眼中是什麼樣子;或是將同事當作是童年的玩伴,與玩伴在一起的目的就是要「玩」、要快樂,遇到問題時就是一起解決;再不然就是將同事當作交響樂團的團員,在團裡目的就是要相互協調一起演奏出和諧的音樂,不管在獨奏時每一個人是如何的獨特、厲害,大家一起演出時就是必須要相互配合合作才行。

再來就是要用新的眼光看待老闆。老闆也可以當作是一面鏡子,用來反省、回顧、檢討自己,但這只是一個參考,有的時候這面鏡子可能會是一面哈哈鏡,因此要知道如何辨別。老闆也可能是煞車。當所提的建議被打回票時,有時可能不是自己能力不夠,而是老闆在提醒你不要衝得太快了,有可能會跌倒或是變成工作狂。當你無法這樣看待老闆時,你也可以將他當作是善心的社會工作者,很好心的收留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有經濟支持。

快樂是什麼?要如何為快樂下定義?王如玉表示,每個人對於快樂的價值觀是不同的,因此重要的不是「快樂是什麼?」,而是如何找到個人的快樂價值觀。例如一個在職場上很成功的婦女,在一般人的眼中她是快樂的,但很有可能她的快樂並不是來自於工作,而是來自於她的家庭,因此她在工作上就不一定是快樂的。而一個不快樂的人,也很有可能他不快樂是因為感情上的因素而與他的工作無關。因此瞭解自己的快樂價值觀,就可以由其他方面來彌補,不一定要從工作方面。

「真正成功的人不只是外表的成就,而是在自我內心中又爬越一個高峰。」王如玉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成功呢?王如玉認為,容易成功的人,必定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把自己的心態歸到零,有願意學習的心,就像是第一次做一樣;學習接納老闆、同事及客戶的人並且擁有開闊的心;並且要能夠承受壓力,並學習改變。

最後王如玉也表示,要享受工作的快樂,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自尊以及自重,常面帶微笑對人有禮,並且擁有積極的態度,對於工作不消極,如此才能夠真正的享受工作的樂趣。

勵殘福利促進協會 創作生活魔法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 勵殘福利促進協會的宋立蓉表示,協會的特色在於,協會的組成人員多是身心障礙者,在三年前大家集合起來自發性的成立勵殘福利促進協會。而當初之所以成立,就是想將協會成員以往在求學就業時,親身遭遇困難的經驗,提供給其他身心障礙者參考。

本身是小兒麻痺者的宋立蓉說「像我以前在求學時,由於學校沒有電梯,往往趕到上課地點時都已經遲到了。還有在找工作的時候,老闆們都會有刻板印象,認為身心殘障者的產能不高。」協會常會舉辦心靈講座,和其他的身心障礙者分享這些經驗。

宋立蓉說,協會成員本身都有穩定的工作,其中一大部分都是公務員,有些人是在市政府上班,也有很多人是醫師或醫院的工作人員,醫療方面的背景相當豐富。因此協會主要的服務對象為特教學生、罕見疾病患者及身心障礙者。

勵殘福利促進協會主要提供的服務有三個大方向,第一是針對罕見疾病患者提供充分的醫療諮詢保健,協會的理事長陳奇峰本身就是台北市忠孝醫院的醫師,所以能提供合適的醫療管道。第二則是於寒暑假時,會和各大學合作舉辦營隊,讓身心障礙者的子女參加,提供教養服務。以及和文化局合作舉行一系列有文化教育意義的活動。

而勵殘福利促進協會在本年度舉辦的活動有兩大主軸,一個是哈利波特奇文魔畫徵文徵畫活動,這是為了特教學生,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的孩子所舉行的。另一個主軸則是針對身心障礙的成人,或是家中有罕見疾病孩子的家長,舉辦傳家寶貝的聯展。

哈利波特奇文魔畫徵文徵畫活動,主要是為了鼓勵特教學生,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的孩子,在生活中多一點想像力並且創作。「沒想到會獲得這麼大的迴響,原先只預計收到三百件,結果居然收到四千五百件稿件!」宋立蓉說。而協會將在十二月十六日舉行頒獎及嘉年華會。

其中獲得獎項的林敬堂,今年十三歲,是重器障者,需要換肝換腎,八十三年的時候發病,現在一天要洗四次腎,除了本身身體的痛苦,家長心裡的壓力也很大。透過這次的活動,以獲得獎項來得到正面的鼓勵。

而替成年身心障礙者舉辦的傳家寶貝聯展,則是要推廣藝術就存在生活中的理念。身心障礙者找出對他最有意義的物品,可能只是一只茶壺或一本老舊的手稿。宋立蓉表示在這次展覽中,有已經過世的視障父親,親手幫肢障的女兒縫製的許多套衣服,使得現場參觀的人都感動的落淚了。也有一對肢障的夫妻,拿出當年交往時所寫的六十六封情書,當作展示品。

宋立蓉說,協會主要是以文化教育方面的活動為主,鼓勵身心障礙者和罕見疾病者,擁有積極正面的人生觀,雖然也有考慮過從事輔導身心障礙者就業的服務,但是目前並沒有這樣的計劃。

學習社交 讓遲緩兒走出封閉

【記者王心怡/生命力報導 「由於我們的孩子是特殊兒童,所以絕對不能有孩子現在還小沒關係,大了再教的想法」偌大的會議室,三十來個父母埋頭努力抄著筆記,台上的教授,就像在教孩子似的,一句一句帶著嚴厲的口吻,慢慢地說著,座位上父母們認真的表情,就連學生也自嘆不如。

這埸在早期療育中心所舉辦的親職講座,請到前師範大學教授,董媛卿教授來教導所有與會的遲緩兒家長,如何提昇孩子的社交能力。主要內容可以分為兩個部份。首先是初級的社交能力,也是屬於基本禮儀的部份。董教授說,禮儀是需要從小建立的,不懂、不同意沒閞係,習慣就好了,接受觀念後,孩子自然就會照著做,這是不用講什麼大道理的。  

董教授認為「當我叫你的名字、或提出問題、或對你說話,你是不是至少要抬頭看我一眼」這樣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基本的,不是特殊兒童就可以得到特許。更在指導孩子有所動作方面,提出「一次論」。事情只說一次,養成孩子每次都能專心聽別人說話的習慣,如果說了一次沒給回應,就馬上帶他去做,不要在原地用叫的。

基本禮儀中,沒有允許,不能隨便碰觸別人的身體是很重要的,許多情況下,「允許」是最重要的觀念,為了長遠與他人相處著想,身體的碰觸一定要經過對方同意,否則會引起許多嚴重的事端。許多規定是不能現在一套以後一套的,「我們的孩子跟一般人不同,不會分辨情況的不同,所以一律要經過允許這個步驟,否則,原諒再原諒的後果,只會造成孩子最後只能和家長相處。」

而在教導的過程中「不牽怒」這一點,有時連家長自己都做不到,為了不做不好的示範,當自己心情不佳的時候,要先表態自己的不開心與孩子無關,不牽怒是很重要的,一定要讓孩子學習不對不相關的人發脾氣。「台灣的父母面對特殊的孩子實在有夠濫情的。有同理心不代表要做受氣包,太濫情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好欺負,在家欺負父母,出去就欺負別人了。」

另外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家中的孩子為了搶東西而打架。教授要父母們堅持「有嘴用嘴說,不打人」只要是會說話的小孩,有語言的小孩,決對不接受用打的。家中如果有兄弟姐妹,就常會出現紛爭,這時雙方都要追究,不能說哥哥要讓弟弟,也不能只追究打人的,而避免紛爭最好的方法是東西各買各的或是以輪流的方式使用。教授也提供了另一種方法,就是東西都歸父母的,只是「暫時」借孩子用而已。

如果這些基本的禮儀都能做到,接下來就得學會「尊重」,將更有助於孩子之後與他人往。像是,聽完「完整」的話及切題回答,才可以說、做或離開;先有所表示,才可以借用或拿用他人的東西,或是先與大家做團體的事,再做個人的事;服從多數的決定,及陳述事情的經過與個人的意見要分開等,都是我們平時會做的事,但對遲緩兒而言,就必須付出心力去教導及學習。 

教授另外還提出,要教孩子先說或想他人的好,再說或想他人的不好。這樣的學習可以建立連結性,做有系統的聯想,時空交錯之後,氣容易消,不會養成只會批評的習慣。懂得回禮答謝。提醒孩子別人的付出,不要讓沒有能力的人老是在利用別人。而且至少要接受人家部分的意見,不能全部否定。父母要幫忙牽思想邏輯上的關係,讓他學會不要只顧自己,幫他拉上與其他人的相關性。教授認為,我們要幫助他們但不是放任。「沒道理你自閉症我們就要全聽你的。」

其實這些社交能力應該注意加強的地方,都是生活易被忽略的小節,可是對這些遲緩兒童而言,卻是能否融入群體生活的關鍵。董教授不假辭色地交代:「不管是怎樣的小孩,都要懂得與人相處。孩子的需求都是大人滿足的,我們是可以為他們鋪路做橋,但這不是義務,「教育」中是不能有濫情的,也不能認為社交力不需要求,因為家中一定有壞榜樣,捫心自問上面的要求自己做到幾項。自然模仿的效果一定不好,而且一致性不存在矛盾,所以社交能力必須精緻地去訓練,從小在設計社交能力的培養時,就該想到未來的團體生活。」特殊兒童的家必定是辛苦,但是付出一定看的到成果。

2001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培訓攝影家 紀錄原住民大小事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原住民在台灣社會長期的邊陲與弱勢化,使得原住民在台灣主流社會中成了無聲的一群,部落社群結構的解體,更使原住民社群失去了自主性,而原住民幾千年來祖先所流傳的文化智慧,也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逐漸一點一滴的流失。」,原聲報枋汝蓉小姐對於原住民文化在社會上的相對弱勢作了以上的表示。

有鑑於此,原聲報結合埔里社大聯合舉辦此在地紀錄片工作者培訓計劃,希望透過從十一月二十日到十二月底這一連串的系列紀錄片攝錄影技術以及原住民議題之相關討論課程,並帶領學員實地操作、實習,並期望透過習作讓學員在訓練後能更加熟稔紀錄片工具的運用,如此不僅訓練絡工作者攝錄影之技術,更能夠提昇其對原住民議題之認識。

本活動聯絡人枋汝蓉表示,原住民的資訊傳播方式需要被注意,因此特別瞄準原住民的議題作為出發點,藉著家用攝影機,讓部落居民能自己紀錄原住民文化、部落議題,用在地的觀點詮釋部落文化。枋汝蓉說,原住民的文化在漢民族文化的衝擊下逐漸流失,培養在地工作者擔任部落文史紀錄者,是刻不容緩的事,而透部落工作者的紀錄觀點,傳遞原住民文化訊息,更有助於族群之間更進一步的認識、互動與理解。

原本活動所要招收的成員是針對原住民部落的居民,但是後來卻有各種不同身份的人來參加,除了部落居民以外,還包括台北地區的學生、社工人員、九二一重建人員、環境教育工作人員等,顯示還是有很多不同層面的人關心並想要協助發揚原住民文化。

本次課程從簡單的攝影概論,探討攝影的語言及表現,並解釋紀錄片工作者的工作態度與觀念,然後逐步進階到深入一點的剪接課程,雖然是跟業界的技巧仍有一段差距,但是卻給學員最大的幫助。

枋汝蓉表示,有些學員原本有在拍攝這方面的影片,上了課之後更有幫助,而有些學員有相關的議題,上課之後就能夠付諸實行。枋汝蓉說,要讓學員所拍攝的作品馬上就能用是不太可能,但是主辦單位會策劃成果展,或者用網路傳播的方式,讓學員們的作品可以呈現在大眾的面前。

在台灣已經有許多在地文史工作者,不管是從事鄉土文史採集、民間藝術、原住民文化研究、環保生態運動、社會運動,逐漸開始普遍使用攝影機此項紀錄方式,以「影像」更精采地把人文活動紀錄下來,保留珍貴的人文資產,傳遞真實的生活風貌與經驗。


延伸閱讀

原住民學習編採 社區報成立有望

原報 一份屬於原住民的報紙

大同兒發中心 關懷障礙兒的園地

【記者廖宜晉/生命力報導由台北市社會局委託心路社福基金會,公設民營的心愛兒童發展中心,是心路基金會底下第一個成立的早期療育機構。但由於原場地並不符合規格,有部分違建,因此今年二月始遷址,並因為新址位於大同區,加上當初行政上及經費申請問題而正式改名為大同兒童發展中心。

搬新家的大同兒發中心場地擴大不少,而學生人數及服務項目也隨之增加。在舊心愛中心時,是不收腦性麻痺的孩子,而現在已不再有此限制。另外,這學期也嘗試新增了「寶貝班」,收受一至三歲的發展障礙嬰幼兒,這是台北市目前唯一辦理年紀這麼小的嬰幼兒日扥班。



發展中心教學組長江玫臻表示:「這類發展障礙要越早訓練越好,現在大同新設的寶貝班有九個孩子,是台北市唯一有規模成立班級療育的地方,這個嘗試效果很好,孩子回饋可見,家長們相當支持。」大同也預估下學期會再增加一寶貝班。

目前大同兒發中心共有六十位小朋友,是心路基金會委辦的發展中心中人數最多的。江玫臻組長表示,地方大了,人也多了,尤其又增收寶貝班和腦性麻痺孩童,人手實在不足,「缺乏義工真是一大問題阿,希望大家能加入義工行列。」

而除了大眾對新名稱仍不熟,以及志工難尋的困擾外,大同兒發中心因加收腦性麻痺孩童,站立架、移動滑板等的輔具也就相對不足。

在此服務近三年的老師林欣表示,每天來這裡都很快樂,從不覺得是在工作。每每見到孩子們一點點的進步,都是最大的鼓舞,「當看到他們能順利的自己漱口並吐出來,我們就好興奮呢!」在這兒,每個小朋友都是帶來歡喜和希望的天使。

不過林老師也說:「有時會覺得比較無力的地方是些許家長可能忙於工作,而讓整個教學責任只落在老師肩上。」老師只是專業和技術的補充,而非完全情感和教學上的替代。林欣建議家長們再忙也要陪陪孩子們,清楚表示關心,甚至抽空一起學習,有意義的陪孩子玩,例如一同看電視、畫畫,並引導出他們的語言。

大同兒發中心目前服務的型態,包含學前日扥班,收受三到六歲中重度身心障礙兒童、零到三歲的親子幼幼班,及新設的寶貝班。中心現在有語言、職能、物理三個領域的治療師服務,以觀察、協助孩子成長狀況。在這裡同樣也有採用角落課程、IEP個別計畫教育,以孩子個別能力、家長期望和老師觀察設計,為每個小孩量身定作一套教學方案,並漸進式教育孩子達成目標。


延伸閱讀

心路社福基金會

IEP的定義

相關報導

《家園》 帶您深入災區生活

【記者張仲琬/生命力報導「紀錄片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它都是一種再現,既然是再現就無法逃避詮釋的問題。所以《家園》所呈現的只是我這一年多在災區複雜的情境中,產生某種整體的直覺與理解的真實而已。」這是紀錄片導演許伯鑫的得獎感言,他的紀錄片作品「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獲得了今年文建會的紀錄影帶獎。

許伯鑫的「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十二月十日時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許伯鑫在九二一發生後的隔天,就驅車前往災區。「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是許伯鑫長期在災區追蹤觀察的紀錄,他說,也許是曾經當過記者的本能,讓他決定要做這樣真實平易的紀錄,把災區的情況「盡所有可能拍下來」。「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以三個小人物的生活為主軸,在其中既呈現了災區的情形,也記錄了人們生活的無奈與變數。

紀錄片由板模工人江龍漢(漢仔)和一個排灣族女孩賀世玲(阿玲)的故事,與潛水夫梁志賢的故事交錯組織而成。影片裡敘述了已婚的江龍漢因為和賀世玲有了外遇,婚姻幾乎破滅,災區的元氣大損與經濟的不景氣,讓江龍漢陷入了難以兼顧照顧兩個家庭的困境。

賀世玲為江龍漢生了一個兒子「阿寶」,她決定漢仔生活在一起,然而由於江龍漢所申請的組合屋不能容納下兩戶人家,阿玲不得已只好搬到地形崎嶇的河邊搭帳棚維生。「我很生氣,因為河邊很髒,我們大人可以住河邊,可是小孩不行,他應該有個正常的家。」阿玲說。而只要江龍漢一兩天不去看她,阿玲和孩子的生活就出了問題。

在河邊居住了兩個多月,阿玲不時地到第二期組合屋的工地去看看,漢仔也幫她申請了組合屋,「我好高興,因為住在這裡比較像一個家吧。」阿玲說。後來,聽說象神颱風將侵襲台灣,漢仔於是幫阿玲再中寮租了一個四坪大的房子,每個月租金一千元。漢仔有時沒有工作,阿玲和孩子便陷入困境,「漢仔沒回來,今天奶粉吃完就沒了。」阿玲說。「我打了好幾通電話去他家都找不到人……我也是無能為力。」

而潛水夫梁志賢(阿賢)的故事,則是「家園──九二一地震中寮記事」的另一條支線。阿賢的工作,也受到了災變與景氣不振的影響,時有時無,「這邊的工程都不是在地人做的,因為外地的人工資較便宜。」阿賢說。阿賢原本計劃要結婚,卻沒料到九二一的發生,將一切都延緩了下來。

導演許伯鑫在紀錄片中,記錄了許多阿賢與他的對話。「慈濟的組合屋,蓋得又大又漂亮。但是就是我們這邊的首長不給他們蓋,因為慈濟來蓋,他沒錢賺啊!」「給別人包工程,我們的鄉長可以分兩成,村長分一成。」阿賢說。

「電視來拍,都是多餘的。」阿賢說。「他們沒法解決我們的問題,做歸做,沒用……他們就是有錢可賺,因為大家都愛看,如果沒人看,他們還會下來嗎?」

影片的後半部發展,阿玲留下了孩子,不告而別。而漢仔急著找她,「小孩要給她,她不回來沒關係,小孩要給她顧……她不要也不行。」但漢仔終究沒找到她,阿玲打了電話給許伯鑫,告訴他她在東埔找到了工作,再也不會回來。

而阿賢,完成了他的婚禮,為了工作,到台北去打拼,他說他心裡常常想到九二一發生的事。

最後,導演許伯鑫告訴我們,阿玲回來帶走了阿寶,但是給人領養了,不知道下落。「我還要繼續拍,拍那個小孩。」許伯鑫說。

談到這部影片,許伯鑫說,他在拍這部影片的時候,只是想盡可能的紀錄。「我故意不拍專家,我只想找幾個小人物,讓他們自己說出自己的感受,而我的影片,也不可能涵蓋整個九二一的情況。」他說。「我只想留下我能理解的真實的部分。」


延伸閱讀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921大地震二週年 文化心為家園重建祈福



朱賢哲 流浪狗的生命紀錄者

【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金馬獎揭曉,最佳紀錄片「養生主」敘述了愛心媽媽楊秋華及湯媽媽在板橋浮州橋下流浪狗舍的故事。「說實在,自己以前應該不算愛護動物的人,在拍了幾部流浪動物的紀錄片之後,應該有比一般人愛護動物一點吧!」導演朱賢哲說。

朱賢哲共拍了「逍遙遊」、「齊物論」及「養生主」三部有關動物權益及流浪狗的紀錄片。其中「養生主」獲得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一九九四年底,甫得到紐約雪城大學電影碩士的朱賢哲回到台灣時,並不曾預期自己會成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更沒有想到,自己會以紀錄片拿下生平第一座金馬獎。

和關懷生命協會合作,九六年初,朱賢哲開始了一系列的紀錄片拍攝工作。包括「養生主」、控訴動物權益的「逍遙遊」及愛心媽媽王淑甘為了福和橋下狗舍,和台北縣政府抗爭的「齊物論」。這三部紀錄片都取用了莊子的語彙作為片名,「我在大學學的是國畫,國畫中有很多意義和老莊思想是很接近的」,朱賢哲認真的說,「也因此,在大學時代讀了很多莊子的思想,很認同這樣的思考模式,我覺得莊子所形容的自然,最接近人性的本質。」

拍攝紀錄片過程中,和愛心媽媽楊秋華、王淑甘的長時間相處,朱賢哲從兩人身上學到的,不只是對於流浪狗生命的感受,對於人性也有完全不同的體悟,「我受她們的影響很大,因為她們做的事情真的可以考驗一個人的韌性。王淑甘和楊秋華原本都是很強勢,甚至很自我的人,但是她們可以為了救流浪狗而放棄一切,甚至尊嚴」,朱賢哲說,「人的本性都是不肯委曲求全,卑屈自己的,但是為了所愛的人、事,人會卑賤下來」。朱賢哲從她們身上看到了「愛」的力量,「人永遠打敗不了你所愛的人和事;而且,人最終總是會屈服的,除非你不想再愛了。」

對於自己的「齊物論」,朱賢哲說道:「這是我拍攝流浪狗紀錄片後第一次對狗的生命有很大的憂傷,而這個憂傷很難說清楚」「因為,我看到了狗的眼神透露出的那種極度的憂鬱,悲傷」。在一系列的紀錄工作結束之後,朱賢哲開始逐漸不吃豬、雞肉,「除了魚類,其他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我已經沒有食慾。拍攝紀錄片的過程,我用這些動物的死亡來呈現情感的特質,紀錄片是情感的面對,如果自己都無法面對,又怎能說服觀眾?」

對於得獎的感想,朱賢哲開玩笑的說,「目前還沒什麼感覺,不過去花蓮玩了一天吧」。問到之後的拍片計劃,朱賢哲的態度隨緣,「不過,我之後應該會勉強自己拍紀錄片」。朱賢哲對於紀錄片的感情特殊,「紀錄片不像劇情片,一開始什麼都敲定了、劇本寫完了、資金準備好了。每一部紀錄片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拍攝過程中,永遠不知道將會遇到什麼,拍紀錄片有『歸零』的感覺」,正如朱賢哲所說,「我認為紀錄片是為自己而拍,為反觀自己而拍」。


延伸閱讀

公共電視台-紀錄觀點

你的公共電視_流離島影

落實無障礙空間 全民一起來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 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服務部的葉守豪表示,以前協會有一個會員,是需要使用輪椅的肢障者,由於公寓住所的無障礙設施不完善,當他要搭乘電梯時,就必須先到地下室的停車場,而停車場的坡道太斜,導致輪椅速度太快,輪子卡到水溝蓋,於是他因此跌倒、受傷。

葉守豪說,現在無障礙環境的推廣,以台北、高雄的執行成效最好,新蓋好的建築在使用之前,一定要先通過檢測,檢查無障礙設施是否完善。檢測時則由工務局建管處的工程師、建築師和身心障礙社團的檢測人員一起勘查。

巧手屋希望工廠廠長黃文斌表示,除了配合「希望工程」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之外,另外也跟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合作,視察各機構的無障礙空間是否完善。例如桃園的二級航站跟高雄的小港機場或其他公家機關,他們都曾視察過。

「新蓋好的建築必須通過檢測才能正式啟用,至於以往的舊有建築,也會由建管處列出目標名單,交由我們的檢測人員進行勘查」葉守豪說。但是在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中,相關的條文寫的並不清楚,加上業者對於無障礙設施並不了解,常會出現的問題是,雖然業者做了一些無障礙設施,最後仍然不能通過檢測,又必須全部重做。

例如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最近在檢測的是中山大學新蓋的文學院,因為是在山坡地上,而且地區較偏僻,為了克服將近二、三層樓高的高低差,業者建設了一條斜坡道。雖然有考慮到無障礙設施,但是斜坡道過於冗長,還是不夠便利。於是在檢測人員的建議下,增加了一條車道來銜接斜坡道,才獲得改善。

葉守豪說,只要做到能適合輪椅乘坐者以及視障者使用,就是完善的設施。他同時也提到,目前在推廣無障礙空間,最大的困難就是擁有深度檢測技術的人員不多,由其他的身心障礙社團輪流檢測的情況下,有的時候即使檢測通過了,實際上無障礙設施仍然不完善。

有鑑於法律條文規定不清楚,以及檢測人員不足,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在去年,向社會局提出開辦檢測人員培訓班的建議。由台灣省建築師聯合工會負責建管處及建築師方面的培訓,而協會方面則負責社工人員及社教系學生方面的培訓。明年就會由建管處、社會局、建築師聯合工會和身心障礙社團聯合舉辦。

在培訓班結訓後,要通過測驗認證才能取得執照,成為正式的檢測人員。未來如果是由沒有執照的檢測人員所進行的無障礙環境設施勘查,將會受到更嚴格的檢驗才會合格。最快明年的二、三月就會在協會的網站上,公佈檢測人員培訓班的相關資料。

葉守豪表示,協會的理念是要建設適合全民的無障礙空間,不光只是服務身心障礙者而已,因為每個人都會年老、生病甚至也會有暫時性障礙的時候,完善的無障礙空間才能便利大家的生活。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無障礙環境推廣協會

2001年12月6日 星期四

王錫榮 愛台灣的實踐家

【記者陳信升/生命力報導走進三重市文化里,會發現所有的交通號誌與電線桿都綁上了綠色的塑膠網,像是電線桿都穿上了新衣一般,十分醒目,這一項工作,就是三重市文化里里長王錫榮的創意。

王錫榮表示,綁上綠色塑膠網後,號誌比較醒目,機車夜間撞上電線桿的意外減少,同時也有綠化功能,「最重要的,是被貼上小廣告後也很好清理。」他笑著說。單純的想法對於王錫榮來說,都可以是一項「志業」的開端,就像他堆動的資源回收工作一般。領著一百多位的義工,每天進行二到三小時的資源分類、回收的工作,再將回收後的「成品」變賣作為社區的建設基金。「單單是作資源回收,那絕對划不來。」所以王錫榮打趣的說,將回收工作後汗流浹背當成是他減肥的妙方;而「掃地動作就像揮高爾夫球桿,我平常都在做,不用上球場。」

也因為這股「傻勁」,讓三重市文化里八年多來,推動社區內資源回收,變賣後所得累積已逾二百多萬元,而這筆錢再投入三重市低收入戶救濟、國內賑災工作以及鄰里活動的推廣上。

由於做出成績,讓許多人從外地慕名而來,帶來許多廢棄用品,常常讓里長與夫人林麗卿從一早開始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但夫妻倆卻越做越起勁。在擔任里長的七年半時間裡,王錫榮共獲得八十年與八十六年度的特優里長殊榮,受到里民與政府的一致肯定。

談到「撩落去」的原因,王錫榮說:「很多人都把愛台灣掛在嘴邊,卻不動起來。」讓他很失望,不過他還是期望下一代還能保有台灣的好山好水,所以就自己動起來。王錫榮表示,近年來台灣已經感受到大自然對環境的反撲,所以我們能夠做的實在很有限,就是不要再破壞環境,否則「台灣的景色美、台灣的錢淹腳目,最後,大家卻都選擇離開台灣。」

大家一起來 打造台北生態城

【記者邱士峰/生命力報導台北市環保局綜合企劃小組的連杉利表示,生態社區就是由社區為出發點,共同在環保發展方面努力,而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社區,最後再把個個獨立的社區串連成一個台北市的整個生態社區。

台北市由於中心部分和郊區部分在發展條件上差異很大,所以必須由不同的方向去發展各自的特色,台北市社區環保服務團的林翌雯指出,台北市中心的社區都市化極高,所以他們發展的方向會朝向節省水、電方面,而比較郊區的社區,例如士林區、北投區,就應該多配合當地的自然資源,朝綠美化的方向發展,而服務團是站在協助的角色,給予營造優良的社區金額上的補助,以玆獎勵,但主要還是靠社區居民自己規劃發展。

像位在士林區芝山岩發展協會,由於它緊鄰芝山岩,所以有很多的自然資源可利用,加上當地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很強,所以這個社區的發展重點,擺在將當地社區擁有的自然美景展現出來,達到綠美化的的目標。

又例如文山區萬和里,它的特色是在它那鄰新店溪的環河公園,有成帶狀的老樹,老樹的樹種是血桐、和火焰木,這兩種樹木要長到很大不容易,而在此卻有很多這兩種樹種高大的老樹,也是這個社區獨有的自然資產,林翌雯表示。

生態環保社區這個概念,和台北市長馬英九競選時的政見,打造環境生態台北城是相符合的,林翌雯表示,社區環保服務團從前就一直在推動社區環保相關的工作,而在馬市長當選後,重點擺在協助每個社區發展成有獨自特色生態社區。

林翌雯指出,人們在利用環境的時候,不能完全以人類的立場為思考的準則,而是應該考慮到,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例如國家公園的設立,就是為了保存住一些珍貴稀有的自然資源,以防被人們破壞,而發展生態環保社區也是秉持這個以人性化思維模式為準的原則。

「資源回收也是發展生態環保社區的主要重點之一,而應該遵循分類、減量、再利用等準則,這樣才有辦法真正達到節省資源目標。」林翌雯說。

而生態社區的長期發展,必須配合著全人教育進行,林翌雯表示,社區環保服務團有和環境教育的老師合作,把相關的知識傳授給民眾,並且也培訓義工和環保尖兵,共同來推動社區的環境保護,讓居民能夠由自己的居住環境起而行,進而完成生態環保社區的目標。


延伸閱讀

台北市環保局

愛兒發展中心 打造融合教育環境

【記者謝豫琦/生命力報導 為幫助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幼兒,能有好的成長及治療環境,台北縣愛兒兒童發展中心於今年八月底在新店市成立招生,成為台北縣南區第一個針對零至六歲有發展障礙嬰幼兒,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機構。「我們希望透過課程,訓練孩子的技能、達到生活自理的能力,也希望能招收更多一般孩子,讓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在融合教育下相互學習成長。」發展中心的社工師楊碧雲說。

愛兒兒童發展中心由台北縣政府委託心路基金會辦理,除針對有發展障礙的幼兒,結合社工、治療師、特教老師等專業人員,提供嬰幼兒的早期療育與專業訓練課程,亦有一般幼兒的托育服務。

楊碧雲表示此中心的特色是以融合教育為主,中心會招收一般的小孩,在部分課程中會讓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發展遲緩兒)一起上課。「對於有發展遲緩問題的孩童來說,便不用再到其他地方接受融合教育。」特教老師洪芝苓也強調,融合教育最大的好處是一般孩子可帶領特殊孩子互動,讓特殊孩子在和一般孩子互動下,學習大小事;對一般孩子而言,也能學習如何和特殊的孩子互動相處。

由於目前中心的學童人數較少,因此活動空間集中在同一樓層。未來學生人數增加後,會以樓層劃分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的活動空間。而日後在編制上也會有親子成長班,是為更小的小朋友設計,家長和小朋友一起上課,家長可以透過上課,學習到照顧的技巧。

提到和一般幼稚園或托兒所的不同,楊碧雲表示,在師生比上,老師和特殊孩子的比例是一比三,而老師和普通孩子的比例是二比二十五,都比一般托兒所高,是中心的優勢。此外中心亦結合社工、治療師、特殊教育老師等人組成專業團隊,為孩子服務。而機構的公辦民營特質,學費較許多私立的托兒所便宜,是另一個能吸引家長的因素。

發展中心共有語言、職能、物理三個領域的治療師協助,觀察孩子成長狀況。而每兩週有萬芳醫院醫生看診,察看小朋友的狀況,寫治療單等,再交由治療師執行。發展中心也會為特殊孩子,開IEP(個別計畫教育)會議,針對孩子個別能力、家長期望和老師觀察,擬定個別計畫,漸進式教育孩子達成目標。


楊碧雲說,在孩子要上小學前,中心則有轉銜的服務,協助家長了解各國小的特教班辦學情形、設備等,了解小學特教老師對小朋友的態度、教學目標等,是否適合孩子,讓家長能妥善安置孩子到小學就讀。

發展中心在課程安排上,有小組課、團體課、角落課等課程。小組課主要是靜態活動,以老師授課小朋友聽講為主。由於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上的差距大,因此會讓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分開上課;團體課和角落課則是合在一起上課,可讓雙方互相學習。

洪芝苓說,角落課有操作角、視覺角等課程,主要是讓孩子自己在摸索中學習。每個角落都有不同的訓練及治療用意,如視覺角的房間裡,有許多經過設計的圖案,可幫助特殊孩子在遊戲中訓練視覺追視的能力。而操作角放置了各種玩具,能訓練孩子握、搥等能力,對特殊孩子來說是很必要的。「有時特殊孩子不知道怎麼玩玩具,但看到一般孩子如何操作,會跟著學,漸漸也能學會怎麼玩了。」

另一特教老師胡憶華說,剛開始一般孩子和特殊孩子在一起時,會覺得對方有點奇怪,或是覺得特殊孩子都不理人。但經過老師們教導一般孩子,應如何對待特殊孩子後,兩方便自然而然打成一片;一般孩子也學習到和特殊孩子相處的寶貴經驗。「剛剛還看到一個正常孩子在講故事給特殊孩子聽呢!雖然故事情節說得完全不對,不過看他們都很天真高興的樣子,真的很有趣呢!」她笑著說。

目前愛兒兒童發展中心也非常期待有更多學生入學。「除了特殊孩子,我們也很希望多收更多一般孩子,」胡憶華說,「希望特殊孩子能在不同情況刺激下成長,不要只是一直待在只有特殊孩子的環境中。」

2001年12月5日 星期三

九二一建築記事 反映建築劣質化

【記者張仲琬/生命力報導 「這不該是天災,如果家是堅固的,不變形扭曲,不變形倒塌,他們或許都能承歡膝下,安享天年。」紀錄片導演簡史朗在他的紀錄片「九二一建築記事」裡說。

「九二一建築記事」是九十年度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紀錄影帶獎的得獎作品,十二月三日時在國家電影資料館放映。這部影片討論台灣的不良建築環境,以及劣質建築對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脅。導演簡史朗在得獎感言裡說道:「地震其實是所有台灣人民無法迴避的宿命,如果選對了居住的地方,所有公私建物都按照建築規範建築,再加上一些簡單的防災措施,我深信地震的災難應該是可以減到最低的。」

影片裡的受災戶接受訪問時說:「讓我們知道哪裡不能蓋房子,是我們對政府的期望。」而希望工程總工程師謝雷諾認為若要避免傷亡,除了要避開地震帶之外,不被核准建造房子的地方,「不能蓋就是不能蓋」。

「九二一建築記事」觀照了許多不良建築的面向。建築業者林芳志在影片裡談到「強柱弱樑」的影響。他說:「台灣寸土寸金,為了好看,常犯了『強柱弱樑』的大忌……『強柱弱樑』看來壯觀,但他們忽略了當樑若粗重,負載就重。」

「變成千層派的違章建築」、「民間的補強施工」、「短柱效應」和「埔里的公共設施」,是「九二一建築記事」裡深入淺出探討的另外幾個面向。影片裡有一棟在九二一中倒塌的違章建築大樓,政府核准的高度是四樓,但卻被偷蓋成七樓半。住在隔壁的居民說:「我們沒有門路啊,陳情有兩三年了……它未倒之前我們提心吊膽,倒了之後我就安心一半了……」

影片中還訪問了建築師謝金勳對民間補強施工的看法。他說柱子斷了要修補的時候,我們應該要考慮到「側向力」,民間草率的補法在小地震時或許有效,但補強是為了大地震,「大地震時,有補跟沒補一樣,只是『做心安的』,會令人失去了警覺心,失去了逃生機會。」謝金勳說。

謝金勳在觀察九二一災後的房子後強調,許多的房子蓋法,都犯了「短柱效應」的錯誤。他說「短柱效應」是一種施工錯誤。有些施工「等於是將鋼筋剪掉,等於沒有鋼筋一樣……我看到的,十根柱子裡,大概有一半到四成,都是這種施工錯誤。」

簡史朗在「九二一建築記事」裡談到,埔里的公共設施,包括鎮公所、警察局以及所有八百多所的中小學,在九二一中無一倖免,全部倒塌。影片訪問了謝雷諾的觀點:「公共的工程,應該是要保護更多人……做事要秉持良心,更何況是保護人的房子。」謝雷諾說當他檢查重建中的建築,焊工做得不行就要全部重焊,接縫做得不好就都要全部加強,「但是,就是這樣子在拖工程啊……」

謝雷諾還說,蓋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找正牌的建築師及結構技師,而政府應該設立及落實一個嚴格的制度,然後開大量的講習會及在媒體上宣導給民眾知道。

簡史朗在影片的最後,提到了九二一大地震其實不是沒有前車之鑑。他說九二一中,真正死於天災的人寥寥可數,主因是因為人們沒有把安身立命的建築蓋好來。他拍攝了歷史的文獻,證實埔里在八十二年前就發生過大地震,只是八十二年後人們仍然在九二一中,因為建築的失敗而受苦。「我仍堅信,地震不應該死人……我深深地期盼著,我們會在九二一中學到教訓。」簡史朗說。

施寄青 解ㄉㄨˊ媒體性別迷思

【記者鄭于瑄/生命力報導台北市婦女晚晴協會理事長施寄青說,大部分的女性生活在社會既定的標準裡,而這些標準從哪裡來?除了傳統的觀念外,就是我們最常接觸的大眾媒體。媒體怎麼設定女人的形象,女人經常就想盡辦法,削足適履也好,把自己弄成大眾或是男人心目中的理想形象。

由台北市政府新聞處和台北廣播電台主辦、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承辦的「解『ㄉㄨˊ』媒體E-Talk開講」,在誠品敦南店舉辦四場座談會。第三場「媒體的傲慢與偏見」座談會中,邀集到台北市婦女晚晴協會理事長施寄青、世新大學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教授羅燦瑛等人,共同討論性別在媒體呈現的形象,並藉著此座談會來觀察與監督媒體。

施寄青說,例如最近徐若瑄拍的一支廣告,全身穿著銀的、腿長長的,躺在太妃椅上做出撩人的姿態,我們女人就是每天被媒體灌輸,你就是要長成這樣,就是要有這麼長的腿,「可以看到女人每天面對威脅,尤其是像我這種年華逝去的老女人,常常沒辦法抵抗地心引力,全身的肉到處散,而且是往下降的,絕不是往上、往橫的。」

「講實話,我大概就是一個媒體的受害人,因為很少人從媒體上面可以很正確的知道我在做什麼,很多人給我各式各樣的頭銜,從早期的『離婚教主』,到現在的女老頑童。我每次到很多地方,別人就會問要怎麼介紹我,大部分是稱我為作家或是晚晴的創辦人或理事長。」施寄青說,實際上我真正在台灣做的事情是婦女運動,包括法律的修訂和制定,如家庭暴力防治法、性侵害防治條例、民法親屬法的修訂等,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法律還沒修完。

她接著說,另外還有性別平權教育的推廣。「為什麼我們不講『兩性』平權教育?是因為事實上性別不是像我們講的只有兩性,不是男的就是女的。」她也舉了一個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跟作家許佑生兩人接受媒體的訪問,我就跟許佑生開玩笑說:「有人說我是維納斯的身體,而具有宙斯的靈魂。如果今天我喜歡一個男生,就生物層面來講,我是異性戀者;但就精神層面來看,我算不算是同性戀呢?」後來許就跟我說:「我正好跟你相反,我具有宙斯的身體,卻有維納斯的靈魂。」所以從這邊就可以看到,性別不是我們想像那麼簡單的。

那女人該是什麼樣子呢?這就出了個問題了。施寄青又舉了一個例子:美國有個澳洲的舉重女冠軍,名字是法蘭西斯貝芙,她去參加健美比賽結果得第八名。她的肌肉練得比阿諾史瓦辛格還漂亮,為什麼得第八名呢?因為評審說她不像女人。我們從這可以看到,很多人包括學者專家都對女人有刻板印象。

她說有一次看到一個節目甚至還請到一個身分證號碼的專家,那個專家就說男性的身分證號碼最後一個數字如果是八,那麼那個男生一定是很花的,因為「發」用台語說就是「花」,而「八」又代表「發」。施寄青說:「唉!所以我們所謂的算命專家只是聲韻學家,而每個男人一聽到我很花,就很得意,就很高興。可是如果說一個女生花,就會覺得怎麼這麼淫蕩。」

施寄青指出還有一些所謂的婚姻專家在電視上教導女性:男人有外遇就要假裝不知道,忍耐過後,這個男人最終會回來。施寄青說她最痛恨這種理論,「女人又不是資源回收中心,幹嘛把自己看的那麼低下?請問如果一個女人搞外遇,那男人要不要資源回收?」

座談會主持人羅燦瑛也對此回應說,美國總統柯林頓發生性醜聞事件,他老婆還得要站在他旁邊支持他;在台灣被控性騷擾的人,絕大多數的老婆會在媒體前表現支持。羅燦瑛說,女性弱勢、被欺負的現象發生過太多次了,根本原因是在電視上看到太多這樣的展現,所以我們就認同那樣的女人才是一個有道德、有美德的女人。

「所以女人是被做成的,不是天生而成的,性別也是被做成的。而『做』的意思是指被捏造、塑型成這個樣子。」羅燦瑛表示,而什麼東西來捏造我們成為今天的我們呢?除了家庭、學校教育外,最重要的就是大眾媒體,對我們的影響非常深刻。

羅燦瑛表示,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這麼多讓我們覺得搖頭嘆息的女人,都是我們的社會教出來的。「不要覺得因為我是女性就在情愛關係裡背負一個原罪,變成弱勢或是沒有聲音的女人。」羅燦瑛說,女性如何去認知自己的角色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2001年12月4日 星期二

廖世源 為災區無條件付出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 「與哀哭的人同哭」,是基督教救助協會的口號,也是希望。參與救助協會事工的廖世源說,他鼓勵、挑戰台灣的教會,可以盡一份責任來幫助同胞。他說,當他接觸越多重建情形及個案,感觸很深,想對台灣付出更多,也希望大家都能一起來為台灣盡一份心力。

廖世源曾是新莊浸信宣道教會加恩堂的牧師,他在牧師的位子上十七年。他笑著說,原來正想休息幾個月,但因救助協會在籌備更重要的工作,於是他便接受了徵召,成為救助協會的一分子。

廖世源是在民國八十九年六月正式成為救助協會的一分子,到現在已一年多。光今年,他就跑了兩百多間教會。他說,在救助協會的工作量是他在原來教會的三倍,當然累,可是值得。他相當喜樂。他表示,自己不是受災戶,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完全是因為看到社會的需要及激勵,引發了使命感。

兩年多前的九二一大地震,新莊博士的家是台北縣唯一的災區,當時還在加恩堂的廖牧師也發起教會會友到災區協助。他表示,當時救助協會打電話到新莊地區各教會請求協助,本來對救助協會還是生疏及不了解,但因為那一次服務災區的合作經驗,他對救助協會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回憶起在博士的家災區服務的十天,廖世源提到一個案例。他們看到一個人,日夜站在同一個地方,等候孩子的遺體被挖出。救助協會的義工送便當、飲料給他,他卻有些渾然不覺。因他已經沒有心力主動來拿便當,義工們便送過去鼓勵他多吃一點。

這個人的親戚告訴廖世源,吃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遺體能快被挖出來。每一次挖到一具遺體,這個人就會昏倒,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與心痛。可是當救助協會的同工鼓勵他,陪他吃便當,陪他等待,廖世源說,他們希望能從小地方的幫忙,帶給罹難者家屬力量。最後,這個人對義工們說:「還好有你們陪伴我們!」

廖世源說,在災區服務、關懷時,清楚看到許多人的改變。本來是不吃不喝,幾乎放棄希望的人,卻可以重新站起來。這也更支持他在救助協會為社會服務的決心。  廖世源說,有一次他在新聞上看到高雄有一個六歲兒童被爸媽虐待致死的案件。記者問鄰居,他們知道這孩子被虐待嗎?鄰居們說:「知道啊,他三歲時我們就知道了。」廖世源沉痛的表示,如果當時有任何一個人願意伸出援手,打一一○,可能這孩子就不會死。救助協會期望能透過教會跟社區連結,成立救助網路系統,當社區民眾有困難時就可以打電話給教會。

救助協會目前的工作內容有兩方面:第一,重大災害救援;第二,社區的關懷工作。廖世源目前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在聯絡各教會一起來關懷社區及每一個家庭。

廖世源的足跡遍及北台灣宜蘭到苗栗的許多教會。他去報告過、傳遞過需要的教會都開始進行關懷社區的工作,也許透過邀民眾來教會喝個咖啡,聽聽他們傾訴他們的心事及困難。廖世源說,辛苦算不得什麼,看到台灣的教會願意開始對社會付出關懷,不分教派的合一,那是相當大的喜樂。

廖世源說,當救助協會開始呼籲各教會動員時,眾教會不分教派的願意協助,等候徵召要做關懷,在桃芝及納莉風災中,各教會也不斷的奉獻;當災區需要有人清理泥沙、作重建工作時,各教會每週都有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去災區幫忙。他說,這些工作都是很難被看見的,很多單位都不見了,可是救助協會仍繼續留在那裡,繼續關懷及動員基督徒及社會善心人士的支援及幫助。

「救助協會的工作,做起來是沒完沒了的。」廖世源笑著說,在重建區有時遇到媒體來採訪,媒體工作人員都說「這是傻瓜作的工作」。沒有舞台,沒有鎂光燈,許多人就不作了,可是他們仍繼續作,而且認為非常值得。「災區有七十八個全天候的傻瓜!」廖世源幽默的說。這是指災區十多個工作站中,無怨無悔付出的工作人員們。



下班後的樂園 北縣勞工中心

【記者魏明芳/生命力報導台北縣政府為落實勞工福利服務,在五股鄉成立台北縣勞工活動中心。今年八月二十七日正式啟用,從開幕到現在已三個月,但知道的勞工仍不多,許多相關設備的使用率也偏低。歷經一年十個月的建設期,花費約四億元的台北縣勞工活動中心,共有六層樓,擁有一間可容納六百多人的演藝廳,健身房、韻律舞教室、電腦教室、圖書室、大小會議室、餐廳、咖啡館、銀行、球類運動室等設備。

台北縣勞工活動中心約聘人員甘京諺說,台北縣政府在三重市原本建有勞工活動中心,但能容納的人數不多,範圍比較小,為了讓更多勞工能享有政府所提供的社會資源,因而在五股鄉成立另一個勞工活動中心。

至於選擇五股鄉為設立地點的最大原因,甘京諺說,主要是考慮台北縣的勞工大都集中於五股為主,另一個因素是縣政府在這裡擁有大批未開發的土地,使建設程序更方便。

由於交通不便,因此政府為了解決運輸問題,便增加往五股的公車班次。甘京諺說,雖然,來往的公車班次增加,但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還不高,使多數來往的公車都未能載滿客人,一般民眾仍比較喜歡自行騎機車來。

目前,台北縣勞工活動中心成為勞工大學上課的重要地點,四樓及五樓有他們的教室。甘京諺表示,上課的學生人數約九百至一千人左右,多數的設備也由他們使用。

他更進一步的表示,除了電腦教室、視聽教室,因所使用的儀器比較昂貴,只限勞工大學學生使用,以及研習教室、會議室必須付費使用外,基本上活動中心的設備,如圖書室、健身儀器及球類室都對外開放使用。凡是設籍或在台北縣工作的勞工,只要申請會員均可免費使用各項儀器及設施。

另一名約聘人員林家慧說,明年縣政府將增加預算費用,他們計畫將增設卡拉OK及撞球運動室供大眾使用,希望民眾能多多利用。

圖書室的管理者陳鳳英說,勞工活動中心的環境優美,且非常安靜,歡迎勞工朋友及一般民眾來到圖書室讀書。雖然,多數書籍還沒有擺滿,但書籍會陸續購進。陳鳳英還說,一般勞工只要攜帶服務證明、身份證及照片兩張,就可申請會員證,此外也可以外借書籍。為了方便管理,一般民眾則只能在圖書室看書。

一名陳姓參觀者說,勞工活動中心的整體空間不錯,又有咖啡館和餐庭,假日時可成為休閒的好去處。如果能多舉辦一些展覽或表演活動,就更有趣。

對此,甘京諺說,往後他們會增加演藝活動場次。目前,台北縣勞工活動中心及五股工業區發展促進會,從今年十月二十四日至明年一月九日,於每週三定期播放免費的電影欣賞,而一般民眾對此活動的反應都不錯。


延伸閱讀

台北縣勞工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2001年12月3日 星期一

沈佑霖 美麗的「藍眼珠」

【記者李桂妗/生命力報導 「他從一出生,就住加護病房,不斷的在醫院裡進進出出,到處轉院,卻檢查不出原因,腸胃不好,喝牛奶喝的很慢,容易吐、也容易拉肚子,而且排泄物很臭,最嚴重時還會拉到屁股發炎潰爛、化膿。」沈太太回憶著她活潑的孩子佑霖在六年前剛出生時的故事。

佑霖天生就有一對漂亮的藍眼珠,因為他的哥哥臉部也有相當深的輪廓,常常會被誤認為是混血兒,所以沈太太以為,佑霖的藍眼珠應該也是遺傳基因所致,卻不知道他這美麗的藍眼珠是所謂的「瓦登柏革氏症候群」。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林炫沛醫師表示,瓦登柏革氏症候群(簡稱瓦氏症)乃是一種單基因遺傳或基因突變而引發的罕見疾病,患者的眼珠雖然是藍色的,但並不會影響到視力,要注意的特徵應該是單耳或雙耳的聽力障礙或長期便秘或罹患先天性巨結腸症及其他併發症。

沈太太說:「在佑霖滿月的時候,我們決定再帶他回醫院檢查一次,結果確定是罹患先天性巨結腸症,手術治療後,他腸胃方面的問題就算比較穩定,我們也比較放心了,但還是不能隨便吃東西。」

愛子心切的沈太太,聽說在馬偕醫院有巨結腸症的病友聯誼會,便帶著佑霖參加,也因為這樣,被馬偕醫院的醫護人員發現他的「藍眼珠」,也才釐清沈太太種種的疑惑,因而知道原來佑霖在聽力上也有極大的障礙。

「以前過年放鞭炮,佑霖都不會哭,當時我們都覺得他好乖喔!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他聽不到鞭炮聲!」沈太太心酸的說。

於是沈太太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照顧佑霖,他的右耳完全聽不見,所以裝上了人工電子耳,左耳則是戴了助聽器,雖然可以聽見外界的聲音,但是還是沒有辦法像一般人一樣,他需要專心的聽,用心的聽,還要配合一些肢體動作或表情,才能讓他明白。

「以前他也會常常問我,為什麼他的眼睛是藍色的,每個人都要一直看他?我就常常告訴他,藍眼睛是天生的!是好漂亮的!時間久了,他也就慢慢接受了,即使他還不一定了解。」沈太太說。

林炫沛醫師表示,目前台灣的醫療服務對於瓦氏症已能掌握治療,所以希望大眾都可以以平常心看待,且更應該注重產前階段檢查的意義,讓有計劃的準備孩子的未來,代替墮胎這種不尊重生命的做法。 

馬偕醫院社工蔡莉莉說,沈太太很懂得去關心和照顧別人,所以在照顧佑霖之餘,她也成了藍眼珠聯誼會的召集人,希望可以藉著聯誼會,讓更多病患有更好的溝通與服務。

現在佑霖已經在念幼稚園了,他很活潑、很喜歡說話,所以和同學之間的相處都非常愉快,而沈太太除了陪他去上語言復健的課程,平時在家,也會不斷訓練他的聽力,因為害怕他學習上跟不上其他同學,所以也會額外幫他「補習」,當他的家教老師。沈太太充滿自信的說:「我希望他在上小學之前就有大概四、五年級的程度!」

面對佑霖的未來,沈太太平常心的說:「他真的很勇敢!也很開朗!一切就順其自然吧!」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生命力公益新聞 為弱勢者發聲

【記者廖宜政/生命力報導近幾年,國內各大學紛紛開設服務課程,引導學生在鑽研專業知能之餘,也培養人文情懷。輔大新聞傳播系,則將專業訓練與人文關懷合一,在一九九七年創辦網路原生媒體《生命力》公益新聞網,讓學生用新聞專業「為弱勢者發聲、為奉獻者立傳」。五年來報導了兩千多篇新聞,曾獨家發掘植物人邱佳信甦醒、盲人登山隊挑戰玉山等感動全國的新聞,還有文章被選入國小「道德」教科書的教師手冊,備受肯定。

今年十二月十日——世界人權日——是《生命力》的五歲生日,輔大新傳系決定在十二月五日提前慶生。目前在報紙、廣播和電視工作多位系友,將回校座談《生命力》術德兼修的教育,對他們從事新聞工作的影響。

《生命力》指導老師陳順孝回憶說,創辦這個公益新聞網是受到醫療奉獻獎的啟發。行政院衛生署和立法院厚生會,每年舉辦醫療奉獻獎,選拔長期在偏遠地區犧牲奉獻的醫療人員,予以表揚。民國八十四年和八十五年,他接受委託,帶領學生訪查候選人的奉獻事蹟,並撰寫報導。他發現,當這些在都市長大的大學生深入馬祖離島、台東深山,採訪艱苦生活的同胞和無私奉獻三、四十年的老醫師後,人生觀大受激盪。在此之前一味嚮往明星主播的鋒芒,在此之後開始會思考新聞專業能為弱勢者、為奉獻者做些什麼事。

陳順孝覺得這正是全人教育的體現,是新聞傳播科系可以走的社會服務之路。因此在輔大新傳系的支持下,創辦《生命力》公益新聞網,每週報導老弱婦孺的處境、殘障者的奮鬥、志工的奉獻,以及社區營造、環境保護、醫療奉獻消息,一方面服務社會,一方面進行術德兼修的教育。剛修完《生命力》課程的學生唐乃琳說:覺得很驕傲、也很光榮,「畢竟《生命力》是我有生以來難得覺得自己也可以『作善事』的時刻」!

陳順孝很高興的透露,五年來《生命力》的新聞經常被大眾媒體引用和跟進報導。他如數家珍的說,一九九八年六月台視「大社會」節目引用楊家三兄弟先後罹患肌肉萎縮症的故事,製播成一小時的專題報導。隔年一月,華視「關愛」節目,更一口氣引用《生命力》十餘篇新聞,改拍成每周一集的系列報導,連續播出三個月。一九九九年三月《生命力》獨家報導「植物人邱佳信甦醒」新聞,五月率先披露「視障者組團挑戰玉山」消息,都引起國內各大媒體全面跟進報導。二000年五月,一篇題為「更生人呂先生從錯誤深淵爬起」的文章,更被選入翰林版國小「道德」教科書的教師手冊,成為教材。他說:「看著這麼多的新聞,得到社會重視,是學生和我最大的光榮和驕傲」。

《生命力》的公益報導也得到了社會善心人士的共鳴。陳順孝透露,南部有一家製造高爾夫球桿的工廠,由員工捐款成立公益基金,兩年前他們的廠長來信提議合作,由《生命力》提供弱勢者名單、這家工廠再予以資助。台北縣也有一家寺廟要求《生命力》定期提供貧民名單,這家寺廟的幹部說:「我們會把名單呈給神明,逐一擲筊決定是否給予幫助」。透過這樣的合作,《生命力》不只能為弱勢者發聲,還能提供實質的援助。

《生命力》的網站建構也是個傳奇故事。陳順孝說:五年前籌備創刊時,他和學生沒有任何人寫過網頁,只好請一個學生買一本網頁設計書,一頁一頁的讀,一步一步的學,花了三個多月時間才架設出第一個網站。這個網站經過連續一年多、三四十次的改版和擴充,結果發展成兼具線上編採和知識管理功能的先進系統,可以讓學生上網發稿、改稿、分核稿、自動輸出網頁,還能進行線上溝通、網路教學和遠距會議,自動化程度超越絕大多數的大眾媒體網站。連資策會都邀他在「台灣網路媒體趨勢研討會」公開展示這套系統。

陳順孝透露,輔大新傳系正在編輯《生命力文選》,希望將五年來的精華報導編輯成冊,與更多人分享。此外,《生命力》也積極建構一套互動傳播系統,鼓勵分散各地的非營利組織自行上網發稿,交換訊息也交流經驗。他強調,《生命力》既是實習媒體,也是非營利新聞的資料庫和通訊社,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到《生命力》來閱讀新聞、檢索資訊、發佈消息,讓弱勢者的處境、奉獻者的事蹟能被更多人知曉,讓新聞專業能真正的為社會服務。


2001年11月29日 星期四

中信專案 讓舊電腦活起來

【記者李俊達/生命力報導中國信託希望透過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將捐贈了近八百部的電腦轉給有需要的人。協會和輔大圖資系副教授毛慶禎老師接洽,希望透過他的協助,讓這些電腦重新「活」起來,而毛慶禎則希望在這一次的中信專案當中,讓Linux扮演讓這些舊電腦「復活」以及落實資訊素養的主要推手。

中國信託銀行捐贈七百四十七部電腦給中華民國善願愛心協會,希望透過該協會,將這些電腦轉給原住民部落、偏遠社區、弱勢團體、貧戶,及國外的弱勢團體等有需要的人。由於這是該企業使用過後淘汰下來的電腦,所以如果要再使用的話,需要先進行一些硬體或軟體上的整哩,於是善願愛心協會便和過去曾經有過合作經驗的毛慶禎副教授接洽,希望透過他的協助,讓這些電腦重新「活」起來。

中國信託表示,雖然捐贈出去的是辦公室退下來的電腦,不過機器本身只要整理過依然可以運作,而會把將這批電腦捐給善願愛心協會,主要是考量該協會過去的工作成果口碑不錯。由於這是中國信託第一次進行這種形式的愛心活動,所以也希望透過這一次的合作成果,評估未來繼續捐贈的可能。

毛慶禎老師則很高興能獲得善願愛心協會的邀請, 來整理這一批電腦,一想到這樣一大批電腦可以幫助許許多多民眾,他感到非常的興奮。由於大部分都是比較老舊的電腦,毛慶禎表示如果作業系統安裝目前最普遍的視窗作業系統,除了要面對配備的等級可能無法安裝之外,就算能夠安裝,電腦運作起來也不一定可以跑的很順暢,而且最重要的是,受贈的單位在接受免費的電腦之後,卻得面對高額的系統授權費用,反而成為一種難以承受的負擔。

這些因素考量之下,毛慶禎決定以Linux來作為這些電腦使用的作業系統,Linux是近幾年來興起的作業系統,免費而且穩定性高,而且由於它是採取開放程式碼的方式流通,所有有能力的程式設計師只要願意, 都可以自行改善系統的設計,所以在一些有志之士的努力之下,目前已經是一套功能頗完整的作業系統,最重要的是,毛慶禎強調Linux就算在486電腦上也可以跑的很好,更何況它是免費的!就在這樣的考量之下,他便在網路上號召了一群對Linux有經驗,也有興趣參與整理電腦的志工,開始對這些老舊的電腦進行「脫胎換骨」。

過去Linux主要是用在網路伺服器上,而在各方努力之下,現在也已經有許多類似視窗作業系統的圖形操作環境,可以讓一些初級使用者輕易的就學會如何操作,而有了暑假推動全國第一個以Linux建構國小電腦教室的萬榮專案經驗之後,毛慶禎老師希望也能夠在這一次的中信專案當中,讓Linux扮演推動落實資訊素養的主要推手。

如果受贈的單位希望安裝視窗作業系統呢?毛慶禎說他並不會刻意的阻止,只是系統的安裝以及授權費用就要由受贈單位自行負擔,另外,他們也無法提供後續的支援服務。

至於受贈單位的選擇,以原住民部落,偏遠地區或弱勢團體優先,其他有需要的單位,也可申請。目前已經申請受贈的單位包括有中寮鄉有機文化協會、花蓮卓溪鄉布農族文化觀光產業發展協會、更生保護協會、桃園平鎮國宏老人養護中心、台中石岡山城發聲工作團隊等台灣各地的社會團體,甚至還包括了海外地區如大陸的健華圖書館、緬甸華僑學校、斯里蘭卡天主教總修院以及菲律賓華語天主教學校等。

毛慶禎表示,其實偏遠地區要募到硬體一直都不是難事,最困難的其實是在軟體以及維護上,如果沒有適當的軟體配合以及維修,再多的電腦也是枉然。所以和一般的捐贈比較不同的是,為了能夠讓這批電腦更確實有效的使用,除了將會透過遠端的網管來協助電腦的管理維護之外,毛慶禎還將推動由志工定期協助偏遠地區的居民使用電腦,希望讓這些「數位弱勢族群」能夠真正獲得資訊化所帶來的好處。

目前這個計畫還在持續推動中,毛慶禎除了希望有需要的單位趕緊將計畫書提出來申請之外,也希望有志之士可以共襄盛舉協助整理電腦。

創世基金會 植物人的希望

【記者陳幸君/生命力報導四十五歲的江先生,七十九年底返家途中發生嚴重車禍,當江太太趕到仁愛醫院時,醫生提醒她病人能被救活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就算救活大概也會變成植物人,但江太太卻仍然請大夫盡力救治。十二年的日子過去,江太太依舊在病榻前悉心照料,期盼丈夫甦醒的那天,一張開眼就能看見苦苦守候的自己……。

現年四十五歲的江先生,在民國七十九年底返家途中不幸發生嚴重車禍,當江太太緊急趕到仁愛醫院時,醫生提醒她病人能被救活的可能性不高,而且就算救活大概也會變成植物人,但勇敢的江太太卻仍然請大夫盡力救治,並一肩挑起家計。轉眼十二年的日子過去,江太太依舊在病榻前悉心照料,期盼丈夫甦醒的那天,一張開眼就能看見苦苦守候的自己……

江太太並不是一個特例,根據衛生處民國八十九年度,針對全國植物人病例建檔資料的調查,全台目前約有六千餘名植物人,但受到妥善照顧的卻僅有百分之五。再加上台灣地區每九個小時就有一人因意外事故而變成植物人,許多家庭在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重擔時,往往是慌了手腳,一片愁雲慘霧。創世基金會的創辦人曹慶先生,當初便是秉持著「救一位植物人等於救一個家庭」的理念四處奔走,終於成功創立「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造福了許多無力照顧植物人的家庭。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全台唯一立案照顧清寒植物人的財團法人,目前全省各地共有十家清寒植物人安養院及四百多個床位。由於創世基金會並不屬於任何政府機關,因此在經費的籌措上始終是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目前創世基金會的財務來源,除了民間的贊助,最大宗的就是各界捐獻的發票。

電視上常可以看到「順手捐發票,救救植物人」的廣告,事實上創世基金會每年都有「認養發票勸募箱」的活動,不分時間全年皆在進行,不論是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募集未開獎的發票寄回創世基金會。同時自即日開始至十二月十五日,也有「愛心寶寶募發票」的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針對全國各幼稚園的小朋友來進行,藉由樂捐發票的方式,請小朋友們把家裡的未開獎的發票帶來。屏東玫瑰幼稚園園長黃玉雪表示,小朋友對於此項活動都很熱中,不但會提醒父母要把發票收好讓他們帶來學校,在交發票給老師時還會天真地說:「我很乖,把發票捐給植物人叔叔阿姨,叔叔阿姨也要很乖,趕快好起來喔!」

除了經費問題之外,創世基金會面臨的另一個難題便是看護及醫護人員的極高流動性。根據義工黃春蓮媽媽表示,義工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例如每天要為植物人進食六次,每兩小時還要為其翻身、拍背、按摩,以及清潔身體等工作,雖然創世基金會有很多義工可以幫忙照料植物人,但畢竟創世還是需要專業的醫護人員。也許會有很多人覺得照顧植物人一點成就感都沒有,因為不論自己如何付出,植物人也很難醒來說聲「謝謝」,但黃媽媽卻說會來創世當義工的,就不會有這種想法,反正「都是自己的小孩,幹嘛計較這麼多!」

創世基金會,的確需要你我的幫助,下次買東西拿發票時,不妨仔細地收集起來,寄到創世基金會幫助需要的人,切記──你的一張發票,都將是植物人的一個希望。


延伸閱讀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邱郁仁 擊不垮的「銅」人

【記者廖宜晉/生命力報導 「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好起來。」今年的慶生會上,患有威爾森氏症的病友邱郁仁許下了唯一的願望。初次見到邱郁仁,不難發現這二十三歲的高個兒大男孩,動作遲緩且左右不協調、說話有些不清楚、步伐不穩,且情緒起伏大,這都是因威爾森氏症而出現的症狀。

威爾森氏症?一種你我一輩子可能都不曾聽過的疾病。關於這種極少見的遺傳性疾病,馬偕醫院小兒科醫生林炫沛說:「這是由於身體對一種重金屬─「銅」的代謝異常而造成的,過多的銅堆積在不同的器官中,通常多在眼、腦、肝,無法排出,而產生對組織的毒性與破壞。」威症出現症狀時,可能以肝臟或中樞神經系統的問題先表現,也有人兩者同時出現,邱郁仁則是屬於後者。

邱郁仁在十六歲時發病,邱媽媽說:「當時從沒想過會這麼嚴重,一開始就是很不諒解怎麼變得字寫這麼亂、脾氣很暴躁,吃飯時又都滿桌飯粒。」邱郁仁表示,以前的自己是很自傲的,一夜之間的轉變,成了這個樣子,連走路都不穩,所有的自信和傲氣全沒了,甚至還想尋死過。

現在就讀德明商專的邱郁仁正和一般學生一樣,喜歡打電話、玩連線遊戲,也想要交女朋友,開朗的他又回來了。「我會把握每個認識新朋友的機會,也讓大眾能認識這種病。」現在邱郁仁一星期有二十個小時以上在醫院作義工,從新光、振興、長庚到馬偕,都看得到他的身影,偶而也去慈濟、伊甸、罕病基金會作義工,「這都是種回饋,盡自己一份力。」

這場病邁入第六個年頭,邱郁仁表示,讓自己真的因此學到很多事,也接受很多人的關愛,「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這場病,我的一生可能會是平淡無奇。」而邱郁仁也常遇到有人會因他的疾病,便對他特別地好,邱郁仁說,「其實真的不用這樣,就像一般人相處就好了;要不另一個辦法是,我會加倍對他好回去。」

雖說威爾氏症是有藥可控制的,不過卻必須吃一輩子的藥。對邱郁仁來說,排銅的、抗憂鬱的、肌肉放鬆的…一天吞近二十顆藥丸已是家常便飯,他說,當時還躺在醫院時,最高紀錄還到一百多顆呢!「把藥當糖果吃阿,我們的生活是大家無法想像的世界,很現實、很殘酷,但我也只能接受面對。」邱郁仁說。

另外,在飲食上也是多有限制。「好想吃蚵仔煎喔」,高含銅的食物,像是有殼的海鮮、乾果類的花生、可可等,都是邱郁仁的違禁品,「連咖啡也不能喝,唉,熬夜不知道怎麼熬阿。」

目前邱郁仁正積極準備籌組病友會,預定明年二月將正式成立,「構思已有兩三年了,其實一個人走得很辛苦,像我等到自己弄清楚自己的病時,已經是現在這樣子了,我不希望還有人會和我一樣。」現在就他也忙著處理相關事物以及聯絡接觸其他病友。「不過,也礙於許多病友對威爾森氏的不了解、或家長對此知識不足,還是因什麼社會壓力而不願意出面,在病友名單收集上是很困難的,其實最糟的是,有很多人也因此誤了治療時機。」

林麗琪 用畫筆打造秘密花園

【記者朱慧芸/生命力報導《林麗琪的秘密花園》一書的作者林麗琪微笑著說,她不知畫畫會遇到什麼樣困難,因為那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唯一的困難大概就是在她家後山上的花都快被她畫完了,她正愁以後要畫什麼才好。

小時後家住在宜蘭的鄉下的林麗琪說,以前家裡沒給她買玩具,她只好跟幾個朋友一起做道具玩伴家家酒。一個人無聊時,她就會拿起畫筆,看著家對面的龜山島,以及外面所有的海、天、草草木木…就自己畫起畫來,沒有接受過完整的美術訓練的畫家林麗琪笑著說,或許大自然就是她最好的指導老師,告訴她最好的構圖、色彩;她也覺得,沒有玩具的童年,在自己做玩具的過程中似乎也培養了她的創造力。「這是現在的小孩所缺乏的。」她有感而發的說。

也許自那時的隨筆而畫起,畫畫已不知不覺變成她生命中的一部份。林麗琪說,因為在鄉下地方成長,她雖喜歡畫畫,但從未想過要去唸美術科系,甚至也不知有這個機會。在求學過程中的懵懵懂懂,她從未想過自己要像現在一樣的做個畫家。她還記得那時為了以後有個穩定的工作,高職時選擇唸會計科,當時老師總在台上講的口沫橫飛,而她自己也在底下畫的津津有味。「這些不是我喜歡的」那時林麗琪只發現數字計算與她沒有緣分,但還沒感受到畫畫與她生命豐富過程的密切連結。

在結婚後的三年,丈夫去南部唸書,她則待在北部生活。丈夫畢業後出來工作,孩子也日益長大,仍是一人顧家的她開始深刻體會到自己該為自己做些什麼,為自己留下些東西,出書的念頭就這樣油然而生。當時,她在社區的媽媽繪畫班學習,指導老師是鄭明進,她說,當時老師要他們交一篇畫,她就會交個四五篇,那時總畫的沒天沒夜,老師也糾正了她在畫畫技巧上的錯誤,讓她的技術日益精進。

畫畫的技術慢慢進步,一天,在大樹出版社的「台灣野花日記」徵文活動錄取的招待茶會上,林麗琪捧著自己的作品,跟出版社的總編輯張蕙芬說,我要出書。憑著這樣的傻勁,總編輯張蕙芬也開始考慮替她出書的事,在幾次的協調後,《林麗祺的秘密花園》一書就這樣問世了。總編輯說,我的這本書就像電影「秘密花園」一樣,所以就幫我取了這個名字,林麗琪回憶道。

林麗琪說,她最感激的就是她老公-讓她實現出書的理想,畫畫也沒有後顧之憂。她說,我不用擔心生計,每天處理完家務後,我就可以帶著我的小狗四處亂晃,尋找畫畫的題材。許多人羨慕她愜意的生活,但相對的,對畫畫很執著的她,常常為了畫一片小葉子而耗掉一個早上。她說,她只畫能感動自己的東西。而這些,可能只是盆栽裡新長出的辣椒,或兒子撿回來的小花。

她的書《林麗琪的秘密花園》就是用素描搭配簡單的文字,描寫她家的後山─北投丹鳳山的美。曾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男生在看過她的書後,相當喜歡,還吵著要搬到她家的後山去住。她笑著說,未來也許就這樣一直畫下去。除了感激讀者的支持外,她更希望看過她的畫的人也能感受到她心中的寧靜與快樂,以及一種對這世界上生生萬物之美的感動。她也在跟那些想當畫家的人說,其實畫畫是件很自然的事。只要用心的觀察與耐心的學習,每個人都可以當個好畫家。


延伸閱讀

賴參事瑞鼎代表部長贈北監藝術班陳同學「林麗琪的秘密花園」

林麗琪把花草移植到畫裡

手語翻譯 實現媒體無障礙空間

【記者邱怡嘉/生命力報導 為了能讓聾啞朋友能與一般人一樣透過電視獲得正確又即時的新聞資訊,而不至於望電視興嘆,在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與中天電視台的積極推動下,中天新聞台預定於今年十二月三日正式推出手語新聞,以子母畫面讓新聞主播與手語翻譯同步進行新聞播報工作。

中天新聞行銷業務部的郭清煌表示,中天新聞台最早的新聞播報,是有字幕隨新聞事件一起呈現的,後來由於政策改變,新聞台轉型為以更多的本土即時新聞取代國際外電,然而,既然強調即時性,字幕便成了政策下的犧牲品,而一向依賴字幕了解新聞內容的聾啞朋友,也因此在資訊獲得方面失去了知的權利。

郭清煌表示,有一個聽障孩童的媽媽說:「這對他們(聽障者)來說是不公平的。」由於她的孩子是聽障者,九一一事件發生時,只知道飛機撞上了世貿大樓,卻不知道詳細情形,「他很急,一直打我,問我『到底發生什麼事』」可是身為聽人的媽媽,根本無法幫她的孩子在短時間做即時的新聞手語翻譯,而也沒有任何新聞台能為她解決這樣的問題。

因此,台北市政府與中天新聞台堅信要做好台灣第一個手語新聞播報的節目,以確保聾啞朋友知的權利,滿足他們對資訊取得的需求,也進一步落實「媒體無障礙空間」的理念,以及「善盡媒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大眾,讓更多人看到新聞」的宗旨。

「聽障朋友們每每看電視都只能用猜的來辨識內容,十分不方便。」勁道數位電視董事長簡漢生說,「這是第一次有民營手語新聞的播出,開播後,預計全台將有十幾萬的聽障朋友能受益。屆時,也希望社會大眾能給予鼓勵與監督,讓這樣的公益能由中天開始堆廣出去,並做得更好。」

看見手語新聞即將開播,台北市長馬英九說,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夢想的實現。「此後,聽障朋友將能看新聞,而不是猜新聞。」馬英九表示,「聽障朋友的基因沒有問題,是機會出了問題,因為他有障礙。資訊吸收得慢、吸收得少都是可以克服的,藉由手語新聞的播報克服這些障礙,聽障朋友的委屈感、失落感、二等公民感,從今天起將能漸漸消失。」聽障兒童家長團體代表說:「我的孩子是聽障者,在這裡,我看到他們的未來更美好。」

目前,中天新聞台的現階段計劃,是將新聞以手語的方式在電視上呈現給聽障朋友,以彌補社會現階段相關措施的不足,郭清煌說,可行的話,未來也將擴大新聞台的關懷面,以專題討論與提供實質援助如金援、發起關懷活動等方式,幫助所有的殘障朋友,除此之外,也將善盡媒體的角色,主動提供管道與資源給想幫助殘障朋友的各界組織、人士。

郭清煌說,中天手語新聞預計在十二月三日起,每天下午二點與晚間五點在第四十一頻道進行初期試播,等到節目上軌道後,再進而將手語新聞播報延長,並推展到各類相關節目,以期能提供聾啞朋友更充份的新聞資訊。

李清惠 期待「人心無障礙」

【記者劉涓涓/生命力報導如何定義「無障礙」?李清惠(見圖)認為,環境的障礙有時無法改變,比方說,山坡地對汽車來講是無障礙的,但對輪椅則太陡了,這就是無法改變的環境障礙。可是可以改變的是「人心無障礙」。她說,只要有人願意去了解、幫助,任何地方都是無障礙環境。

李清惠是一個下肢及左臂已萎縮的重度殘障者,家住永和,目前服務於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雙福發展處,之前也曾經在校園福音團契擔任學生輔導。 李清惠是在二歲時因罹患腦膜炎而「失去行動自由」。她說,她的家人一直認為,「活著,可以呼吸,給我一口飯吃,不至於死掉,好像就應該滿足了。」因此她的學歷只有小學四年級肄業,家中只有幼稚園的畢業證書。

李清惠說,十二歲到二十二歲的十年間,她沒有踏出過家門。她發現她跟別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使她討厭自己。她不相信進化論,而從小就相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但是如果有上帝,為什麼把我造成這樣子?我不明白。」

而在她二十二歲生日的那天,她的生命全然被改變。她說,她家來了一個客人,介紹了基督教信仰給她。她本來唾棄自己的生命,但認識信仰之後,有了不一樣的改變。「我的生命如果脫離了信仰,就沒什麼好談的。」她表示,信仰改變她的生命,使她可以完全接納自己。

進入伊甸工作,又是另一段故事。當年,李清惠經人介紹而參加了一個伊甸開的寫作課程,家住四樓,又沒有電梯,她無法自由行動,靠著一群熱心的教會青年,無怨無悔的接送她上下課兩年,她順利的從寫作班結業,成為唯一的全勤生。結業後,正好伊甸總機剛離職,總務主管就找她出來工作。

剛開始工作的頭一個月,李清惠的家人並不支持她,「他們可能覺得我一定做不久吧!」她沒有交通工具,上下班全得仰賴計程車,但她仍下定決心要自力更生。後來,文筆不錯的她被調到宣廣部,接觸寫新聞稿、製作廣播及月刊編輯等工作。在製作廣播節目時,她接觸到伊甸的一組工作人員─「喜樂盲人四重唱」,之後成為喜樂的文書及聯絡,負責幫喜樂做宣傳。

李清惠曾在校園福音團契擔任輔導七年,之後在民國八十九年再度回到伊甸。她說,之所以回伊甸,是因為想從人心最基本的教育開始改革。想讓人更認識身心障礙者,因為很多狀況跟感受是沒辦法預設立場去想的。她說,「只要大家多給我們一分方便,我們就多一分安全。」因為在伊甸工作,李清惠突破了更多她原先不能突破的東西。她跟著「喜樂盲人四重唱」跑過許多國家,突破行動上的限制。她說,她只是個又破又舊的紙盒子,但主人放進了最寶貴的寶石,就成了有價值的珠寶盒。她的主人,就是那位最寶貴的天父上帝。

剛回伊甸時,李清惠先進培訓組,之後當「友善城市陣線聯盟」的活動成形,就調到雙福發展處,直到現在。友善城市聯盟倡導的身障體驗活動,就是要讓一般人藉著坐輪椅、戴眼罩使用導盲杖等體驗,能更體會身障朋友的不便及需要的協助。今年的三月到五月間,伊甸邀請了十二所大專院校,在校園內舉辦身障體驗週,讓這個活動從大學校園中開始。

李清惠談到今年跟各校配合的狀況時說,其實跟學校合作時,許多行為模式都還在摸索,畢竟是第一屆;但學生的配合度已經讓他們很滿意了。不過,如果可能,她希望能更落實真正體驗的部分,也讓學生多表達體驗的心情。

「所有的人都是身心障礙者,」李清惠的先生朱永祥補充,「只是,有些人的障礙被看見,有些人的不被看見。」他說,盼望藉由「身障體驗」的活動,使年輕的這一代產生不同的看法;盼望有一天,整個台灣會不同。然而即使環境再好,人心如果沒改變,沒有太大的意義。

談到李清惠的先生,也就是友善城市陣線聯盟的發起人朱永祥,李清惠認為,身心障礙朋友仍然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她跟朱永祥愛情長跑了十年後結婚,「很多人都說永祥很偉大,」她苦笑,但她也強調,是不是身障者並不是重點。在愛情的關係中,能保證兩個正常人就不會有狀況嗎?若是對方發生意外而殘障了,是不是就不要他了呢?這反而不是正確的婚姻或感情觀。

明年,同樣是三月到五月,第二屆友善城市陣線聯盟活動,會結合更多學校舉辦身障體驗週,並於明年三月九日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辦萬輛輪椅誓師大會。李清惠衷心希望能從大專生做起,讓更多人有機會多體諒身障朋友的生活,就像今年誓師記者會的宣誓誓詞:「在此時此地,我們願意攜手成為守護小天使家族的一分子,共同邁向傷健一家的友善,美麗新校園、新城市、新世界。」

2001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到石岡鄉 「我們一起走走看」

【記者張仲琬/生命力報導「與其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我覺得它更像一部真實的電影。」紀錄片導演林宏杰說。他在去年四月的到今年五月間,深入災區拍了一部以當地居民為主的紀錄片─「我們一起走走看」。

日前,這部有關九二一大地震的紀錄片「我們一起走走看」,在台北市客家藝文中心播放。導演林宏杰的朋友們,也是一群藝文工作者,他們在石岡鄉石岡國中為當地學生開辦了一個「影像班」,讓當地的孩子們接觸學習攝影。林宏杰於是希望能夠透過這群孩子的眼睛,來看當地人們的生活。

紀錄片從石岡國中影像班的這群學生開始,不過影片的主角,其實是兩個參加影像班的女孩,范喬雅與田孟潔。兩個女孩有志於拍攝他們的家人、他們身邊的生活。而林宏杰的工作,「他在拍我們在拍你!」范喬雅在拍攝媽媽的時候對媽媽解釋道。

影片的故事,就隨著這兩個女孩的生活和他們拍片的工作展開。有范喬雅和田孟潔家的平常生活、家人們的工作情形、范媽媽參加當地的「媽媽戲劇班」、范爸爸的休閒嗜好──種五葉松、還有田孟潔的媽媽組織了一個自救會,為附近許多居民,因九二一震災而被政府強行收回的家園土地奮鬥著。

「啊……啊……」「那這麼黑?」「我的腳被壓到了啦……」「門那攏打未開……」影片進行到下半部時,范媽媽的「媽媽戲劇班」結業演出,演出的是有關九二一的那一夜。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場地或道具,但是他們藉由聲音和動作,展現他們真實恐怖的經驗。

在影片中也提到了,田媽媽自救會和政府的協調會也好不容易開成。導演林宏杰在敘述這段過程時,把田家臨時克難建成的、下雨天還在漏水淹水的房子的情形,和官員們事不關己、互踢皮球的嘴臉接在一起,形成很強烈的對比。

片子的最後,范喬雅的新家蓋好了,是一座終於能讓范爸爸安心睡覺的鐵皮屋。范爸爸說,他每天睡前都要出來看看天色,看是不是有像那天一樣奇怪的雲,看地上是不是又有蟲子都跑出來。不然,他不能安然入睡。然而,田媽媽被強收的土地仍然沒有下落,協調會開了好幾次,但是田家還是住在那個下雨,就漏水淹水的房子裡。

導演林宏杰說,他花了許多時間,讓他拍攝的人們習慣攝影機的存在。他在跟人們說話的時候,都拿了攝影機對準他們,「用時間來縮短他們與鏡頭的距離」他說。也因為林宏杰的努力,我們才能在影片中看到范爸爸獨特的生活態度──「生活的態度,會影響你所有事情……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生活觀點,不要用對不對來看,因為人的想法因人而異。」

「他們感動我的,是苦中作樂。」導演林宏杰說。他也談到了他拍紀錄片的想法。「我們一代一代都應該留一些東西給後人,去了解那時候的環境。」「媒體過度的開放,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個過度包裝的東西」他說。

影片的結尾,是范喬雅在石岡鄉的某一條路上,騎著腳踏車,路上龜裂的路縫裡,長出了花。「與其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我覺得它更像一部真實的電影。」


延伸閱讀

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原住民學習編採 社區報成立有望

【記者林海/生命力報導在台灣社區中,有一份社區報,可以作為傳達訊息、交流溝通之用,以是越來越普遍的事情,因此,台灣社區重建協會便舉辦了「原住民社區報編採工作坊」這種課程,希望能藉由協會的輔導,用媒體的形式來吸引原住民參加,培訓災區的原住民編辦屬於自己的社區報。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至今已屆滿二年,原住民部落重建的工作在時間的推展中漸趨於穩定,然而環視目前重建區的原住民部落,卻普遍缺乏基礎的部落組織及傳播的工作人員,以利進一步的重建工作。活動的聯絡人金惠雯小姐表示,其實在受創嚴重的災區部落,要將訊息傳達出去,是很困難的,也因此,原住民對於社區報有極高的需求,只是因為找不到方法,才無法發展,這次由台灣社區重建協會辦的編採工作坊,則正好符合了災區原住民的需要。

作為社區訊息交換及對外宣傳重要媒介的社區報工作,其實一直是重建區中許多工作團隊的重要媒介,然而在原住民部落中卻很少見這樣的媒介成為部落訊息以及人際溝通的工具,因此,台灣社區重建協會希望能夠透過每梯次一個半月共六天課程的研習工作坊,能夠以社區報編採的技巧訓練出部落的基礎組織與傳播工作人員,並且藉此吸引部落青年開始關心部落事務,了解部落的歷史與文化,將這些珍貴的部落文化資產,能夠由社區報的工作者開始逐步地記錄與累積,以利未來部落文化傳統的保存工作。

編採工作坊的課程則是內容相當的廣泛,從比較入門的社區報介紹、採訪技巧、寫作方式一直到影像及更深的編輯方面都有漸進層次的教學,且每次上課之後都給予學生一定份量的回家作業,讓學生在學習之餘,也能藉由實務的方式來練習所學,達到更好的效果。

目前課程所招收的學生,以泰雅族以及布農族為主,這也是南投重建區最主要的兩個原住民族。金小姐說,由於災區的作業較為緩慢,因此招生比較不容易,但是課程是朝小班制方向走,因此都還是有招收到目標人數。且未來將依重建區原住民部落的區域分野,分區域進行不同梯次的招生,以利將來社區報編採工作時,能夠有互相協力的可能性。

此次研習工作坊的成果,將是學員依部落不同所編輯出的該部落社區報的「試刊號」,內容將偏向部落裡每日的大小事、奇人異事及公共議題的討論,其中,公共議題的討論將佔較大的比重。

金小姐表示,社區重建協會還將協助學生寫作出版及發行等企劃,再搭配上未來的巡迴輔導工作,將使得這些接受過完整區報編採訓練,並且有實際編輯試刊號經驗的社區報新鮮人們,得以持續出刊,延續社區報的壽命,進而可以在未來有整合成原住民刊物的可能性。

北縣多數企業 未提撥退休金

【記者魏明芳/生命力報導民國七十三年政府為了保障勞工的權益,因而成訂立「勞動基準法」。其中,很重要的項目是,有關勞工退休基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的相關法律規定。為了讓更多企業主瞭解這項義務,台北縣勞工局在五股勞工活動中心舉辦勞工退休基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研習會,藉此活動,希望企業主更重視並保障勞工權益。

根據勞動基準法第二十八條規定,雇主要將每個月僱用勞工投保薪資總額及規定的費率,繳納一定金額作為墊償前項積欠工資。假如雇主因歇業、清算或宣告破產,本於勞動契約所積欠的工資未滿六個月部分,有最優先受清償的權利。

另外,勞動基準法第五十六條也明定,雇主應該按月提撥勞工退休準備金,專戶存儲,不可以作為讓與、扣押、抵銷或擔保。所提撥費用,由中央主管機關擬訂,之後,報請行政院核定。雇主所提撥的勞工退休準備金,應該由勞工與雇主共同組織委員會監督。

台北縣勞工局勞動條件課課長周朝宗表示,過去的研習會採取開放方式,由企業或公司自由報名,但是自動參與的公司並不多,參加的意願不高,而且大部分都已來過,這些公司也都能按時提撥費用,已不是宣傳重點。

因此,最近一年,他們開始改變作法,除了自願報名外,他們還邀請一些從未提撥勞工退休基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的公司。周朝宗說,希望以積極及更有效的方式,鼓勵並要求企業主定期繳納勞工退休基金的費用。

他還說,從每月撥款的公司一直不斷的增加來看,顯示北縣勞工局自動邀請公司來參加的作法確實正確,而且更有效率。

承辦人員謝清風表示,研習會每年都會舉辦,但舉辦的場次不同,還需要配合政府所編列的預算。而這一次研習會的主講者,多數是來自勞保局及基金公司的承辦人員,由他們負責解釋勞工退休基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的相關法規。

至於參與的對象,謝清風說,大部分是中小型的企業為主,員工規模大約二十個人左右。由於,公司不大,加上許多員工抱著很重的跳槽心態,因此,就不在乎公司是否有替他們提撥退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的事情。造成北縣多數的中小型企業到目前都還沒有提撥這筆錢。

謝清風也說,勞工本身應該要重視自己的權益,就算不想留在某家公司工作太久仍要有決心去爭取,畢竟許多權益還需要靠勞工的支持才能落實。

有關研習會的內容,謝清風表示,主要以解釋勞動基準法第二十八條及五十六條為主,原則上還需要配合勞委會的新規定或法案。例如,今年勞委會計畫將調整勞工退休基金法,雖然還不確定,但是,在這次的研習會仍特別談論這項議題。

謝清風進一步的表示,未來若勞工退休基金新法通過,舊法和新法將一起採用。為了讓勞工更瞭解新法和舊法之間的差異,他們也計畫舉辦說明會,藉此教導正確的概念。

自願報名這次研習會的杜小姐說,雖然來過好幾次,但每次來都可以學到不少知識,最重要的是,對勞工退休及積欠工資墊償基金的相關法規有更深入的理解。

而另一名參與者萬小姐表示,台北縣勞工局舉辦這樣的研習會非常好,原本不知道的人,也因此變明白。但是缺點在於,活動時間太緊湊,一天之內要消化那麼多的研討內容很不容易,況且一般人又不瞭解法律,加上相關法規時常變動,一般人可能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她建議,一天之內說明一項議題比較好,除了更清楚,以後也不會留很多的疑惑。


延伸閱讀

台北縣勞工局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巧手屋 純手工製作「希望」

【記者吳雅惠/生命力報導 巧手屋希望工廠之所以成立,是因為當初勞委會與勞工局聯合推廣「希望工程」,想要提供身心障礙者更多就業的空間與管道,而由政府補助資金,勞工局負責訓練並且提供五個員工名額,讓肢障者有就業的機會,巧手屋希望工廠的廠長黃文斌表示。

黃文斌說,配合希望工程,從今年的七月份開始,持續的在推動一項由身心障礙者手工製作名為『安心寶貝』娃娃的義賣活動。這是由五名受訓後的肢障者,學習製作娃娃的技術,將製作有兩種造型,每尊單價一千元的手工娃娃來義賣。他說「我們會將義賣的所得,拿來當作推廣身心障礙者就業的輔助金」。

「安心寶貝」手工娃娃,是以人型娃娃為主,搭配兩種造型。一組是白臉的娃娃穿著紅色系的衣服,頭髮束成一束,另一組則是黑臉的娃娃穿上綠色系的衣裳,頭上分別紮著三根辮子,而兩組娃娃都分別背上了祈福袋。「最特別的地方是娃娃的五官中沒有嘴巴,因為我們想讓娃娃反映購買者的心情!」黃文斌說。

他表示,娃娃背著祈福袋的造型,是沿用泰國的一個典故。泰國的媽媽會替自己的孩子親手縫製娃娃,祈福袋中裝的就是希望孩子健康平安的願望。因此希望藉由這個典故,來帶出為失業的身心殘障者祈福,提供他們學習一技之長的機會,丟開煩惱,即使大家有各自的人生道路,也會將他們的心結合在一起,而這也是娃娃造型背後的意義。

負責製作娃娃的員工之一的周成瑞表示,當初被公司裁員,以致失業,由於本身是協會的義工,於是在得知有這項招募人員的消息時,又展開了重新工作的機會。他說「由於我受傷的部位是手指,比較起來行動上算是方便的,他們找我幫忙我就答應了。」

周成瑞說,這份工作對自己最大的幫助就是提供了就業機會,保障了他的收入。這項活動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有大規模的發展,一但生產可以增加,也就是提供了失業的身心障礙者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讓大家學習多一樣的謀生技能。

不過他也提到,『安心寶貝』手工娃娃的行銷推廣上仍然不普遍,目前只有在高雄麗尊飯店、喜憨兒烘培屋擺設展示品,並沒有獨立的店面,於是沒看過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樣娃娃的存在。周成瑞說「目前最大的缺點就是,這項義賣並沒有推展出去,娃娃所代表的意涵沒有被彰顯出來!」

周成瑞表示,自己目前就是專心的在製作娃娃上面經營,對於未來的期望也是希望巧手屋希望工廠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他期許以後不僅只製作手工娃娃,也能創作其他產品,「畢竟這樣才能繼續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就業的機會」他說。

2001年11月27日 星期二

海洋館 海洋生物的樂園?

【記者蘇瑜棻/生命力報導「每天在海洋館工作的我們是感到相當無奈而無力的,因為受僱於館方,卻不得不當起『殺手』;但當每天面對這些生命時,卻不時受良心煎熬,雖曾向館方反應,館方不但置之不理,甚至還拿『開除』來做要脅而一意孤行。」這是關懷生命協會收到的一封信,署名為「一群良心不安的海洋館員工」。

在這封十月二十六日收到的匿名信件中,自稱為某海洋館的員工們指出,館方利用夜間較無遊客時,用魚槍射殺館方所謂「不具觀賞價值」的魚類,其中包括健康的魚。另外,偷偷和漁民合作捕捉海龜飼養,海龜生病時,因為怕被發現盜補及飼養保育動物而不敢向外求助專家學者,只好試驗性的餵了不當藥物。海龜死了,再請漁民載到外海丟棄。

同時,館方花了十五萬元採購了一隻稀有的鯨鯊展出,對外表示是由善心漁民提供。在飼養情況上,不但將二米八長的小鯨鯊硬塞在只有三米長的魚缸中,造成鯨鯊身體因常摩擦到缸壁而紅腫出血,更把常摩擦到的缸壁用膠帶及黑布貼起來,宣稱是保護鯨鯊免於受到驚嚇。

關懷生命協會的釋傳法說,協會之前陸續收到過許多類似訊息,指稱海洋館內許多傷害海洋生物的行為,苦於沒有確切證據。此次信件中,附上了和漁民合作捕捉的海龜及冰櫃中的遺體照片,還有鯨鯊的採購單及驗收單、開會討論對外說明鯨鯊來源一致說法的會議記錄。

釋傳法說,經協會和館方聯繫後,館方向協會承認有射殺魚類情形,但只針對用手捕捉不到的病魚;對於鯨鯊的解釋,館方說是好心的漁民捐贈,養牠是出於善心,另外,也沒有飼養海龜的事件。

經記者求證該海洋館後,海洋館表示,完全沒有射殺任何魚類以及非法飼養保育類海龜,這是無中生有的指控﹔鯨鯊則是熟識的漁民通報館方,請館方去搶救的,養鯨鯊純粹是為了保護這條生命。

釋傳法說,海洋館偷偷飼養保育類動物是普遍情況,尤以民營的海洋館更為常見。「這麼做通常是為了圖利,民營的海洋館業者只在乎如何弄到更稀奇的生物,然後大打廣告,吸引好奇的民眾去觀賞,很少注意到海洋館裡生物的健康或者適應問題。」釋傳法嘆了一口氣,說道:「而且,海洋館中的生物死亡率很高,因為大海的環境實在太複雜了,人工很難模擬。況且人對海洋的情況,或者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還不夠了解,與其投入大量資金做研究,倒不如直接花錢買新的魚種。」

關懷生命協會認為,這次事件只是海洋館經營方式的冰山一角,這樣的錯誤方式在每個海洋館中都可能發生。海洋館中,生物所受到的不公平及不人道待遇,一直存在於社會大眾忽略的邊緣。」,釋傳法甚至聽過有業者將整塑膠袋的活魚直接倒掉的情況,「因為魚不會叫痛,沒有聲音,很多人會忽略了,其實牠們也是可貴的生命。」釋傳法說,許多人可能已經注意到動物園中,遊客的不當舉動會導致動物的異常行為,但可能很少人發現使用閃光燈、興奮的拍打魚缸玻璃、餵食、甚至水族館中最受歡迎的觸摸池都是對於海洋生物的折磨。「短期間內,改善海洋館的經營環境或許有困難,但是可以做的是,就從撤除觸摸池開始吧!」


延伸閱讀

關懷生命協會

2001年11月26日 星期一

解不開的「結」 結節性硬化症

【記者李桂妗/生命力報導「其實小孩子自己心裡都應該會知道,因為她每天都在吃藥,只是現在還不懂事,沒有多大的影響,怕是怕她長大後,知道了、懂了,自己會很難過。」湯兆森望著他六歲的女兒湯惠君無奈的說。

君君一歲多的時候,就有了第一次的發病經驗,但當時只是輕微的癲癇發作,湯爸爸及湯媽媽並不知道,這就是罕見疾病「結節性硬化症」的發病症狀之一,只知道自己的女兒並沒有很健康的身體。 長庚醫院醫師王輝雄表示,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全身上下所有器官都有可能出現結節腫瘤的法定遺傳罕見疾病,主要病因來自於基因突變,臨床表現十分多樣化,外觀較明顯的為皮膚會有大片白斑、臉部會有血管纖維瘤而身上會有較粗糙的鯊魚皮斑。  

君君就是因為腦部的結節,致使神經傳導受損,引發腦部不正常放電,而產生癲癇。根據國外醫療統計,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智力正常,另外三分之二弱智,部分有自閉行為。國泰醫院醫師洪焜隆也表示,這類患者的治療要依照病人結節或腫瘤發生的不同器官或部位而給予不同適當的治療。  

湯爸爸說著君君病發最嚴重時候:「那時她才兩歲多,有一天晚上,就忽然全身抽筋、臉發紫,整個人昏死過去。」之後在林口長庚醫院接受一連串的藥物控制治療,雖然後來沒有再發病,但確認是結節性硬化症後,他真的很心酸。  

湯爸爸說:「我和我太太都很健康呀!怎麼她會有這種遺傳疾病?我們真的不知道她以後要怎麼辦?她學習能力天生就不足了,怎麼就學、就業?人際關係上怎麼處理?醫師說她以後最好不要結婚,因為遺傳的機率很大,難道要我們照顧她一輩子嗎?」

洪焜隆醫師說,結節性硬化症是一種可大可小的病,一旦發病,就無法痊癒,而且徵候非常多變,無法預測病情未來的發展,所以一定要與醫生保持聯絡,好好細心照顧,愈早發病者可能併發症會愈多,要更注意,但也有人終其一生都不會發病的,所以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以平常心看待,才是正確的觀念。  結節性硬化症病友聯誼會會長謝淑玲表示,目前有許多病友申請重大傷病卡時,總是遭到退件,她希望政府主管機關能瞭解結節性硬化症的醫療困境,也懇請衛生署可以將此病明定納入重大傷病給付範圍,讓許多病友可以不要再拖延就診的時間了。

謝淑玲也和許多病友共同聲明,希望社會大眾可以認識結節性硬化症、重視病童的受教權、就業權、病患的福利服務、經濟壓力、就醫問題及遺傳疾病的基因研究,另外也希望病患可以重視自己、疼愛自己,還有許多承受重大壓力的父母們不要放棄自己的小孩。

看著活蹦亂跳的君君,還會開心的對著攝影機說:「我要上電視!我最喜歡跳舞了!」誰也想不到她是結節性硬化症的患者。湯爸爸帶著君君加入結節性硬化症病友聯誼會,他知道君君在學習上有很大的障礙,接受能力也不好,所以沒有讓她上幼稚園的,現在的他,也只能順其自然,用平常心看待,他真的希望有人可以告訴他,接下來他該怎麼做?要如何去幫助君君,才能給她正常的生活。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曾敏傑說,希望未來結節性硬化症在優生保健及基因研究上可以有更進一步的發展,可以提前結束他們辛苦的一生,讓人世間的許多悲劇不要再上演。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