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7年2月27日 星期二

「越」不捨 安康市場走入歷史

【記者劉祥蝶/生命力報導】二OO六年五月誠品好讀的專題,介紹了台北市的各國新移民的聚集處,其中台北市木柵安康市場被其劃歸為越南區。安康市場一向是有名的越南移民聚集地,但在二OO六年十二月中結束了二十一年的營業,正式走入歷史。午後在靜謐的安康平宅旁聚集的老婦,談起安康市場就像是說到當地的名勝一般,語氣中又充滿不捨:「你們是來找很多越南攤販的市場吧,明天就要拆掉沒有了。」

安康市場內有超過五家的越南店家,包括生活雜貨舖、道地家鄉的越南小吃,還有越式風格的美容店,這裡的店家不僅零售給一般越南客人,還有為其他地區的越南店家做批發,因此價格都比較便宜。距離市場五分鐘步行路程的興隆路上,也開了幾家台灣人都讚不絕口的越南小吃。木柵這一帶可說是大台北地區越南朋友的重要據點,不少外縣市的越南新移民都會來此「朝聖」。

安康市場歸屬的明義里里長高德四表示,附近的國宅為老舊社區,急待都市計畫更新,加上安康市場長期營運不善,一直以來都未被妥善利用。於是二OO六年三月,由市議員厲耿桂芳提起安康社區發展計畫,市府經過評估後才決定要收回經營權,未來將有可能引進中大型量販店帶動附近商機。

高德四說,因為木柵明義里這一帶多為老弱、殘障人士的養老安身之處,可能是這裡有比較多越南看護、越南配偶的原因。這些越南店家與越南新移民都帶給木柵這個小地方不同的文化色彩,但畢竟面對安康市場這樣的傳統市場,客源與消費群都太小,傳統的越南雜貨店跟超低價的大賣場,根本就像是小蝦米與大鯨魚的對抗。

對於政府這樣的決定,安康市場內的店家似乎也沒有太多抗爭的行動,任憑越南新移民的據點消逝。里長辦公室人員說,市府沒有計畫性的將這些越南店家遷移別處,所以也沒有資料可以查詢這些店都搬去哪裡。附近的居民說,大部分的店家老闆都是木柵的街坊鄰居,在木柵都已經住了好幾年,可能還是會在興隆路三、四段附近繼續經營,「對這裡都有感情,捨不得啦!」。

在經濟能力許可之下的越南店家,有些搬到別的地方另起爐灶:像是鴻芸美容店在安康市場結束營業的隔日,新店就要在靠近菲律賓商圈的中山北路開張,繼續做生意。鴻芸的老闆娘說,也有聽說其他越南店家要搬到汐止忠孝東路的越南商圈,但因為自己忙著新店開張的事,也沒有空多關心他們。也有些攤販商家就隨著市場的結束一同走入歷史,僅留下曾經是越南朋友聚集的安康市場的回憶,在口耳相傳中為其存在為證。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老年失智症 腦海中的橡皮擦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我是班長,以前是負責管人的啦,不過現在老了,記性越來越不好,常常忘東忘西的,變成被人管。」今年六十九歲的陳台光,開自己玩笑完全不尷尬;曾經穿著英挺軍服的他,來台後成為榮民,在過六十六歲大壽後沒多久,經檢驗罹患失智症後被送到安養院療養。

由於罹病後的陳台光慢慢無法適應生活,獨自一個人出門無法知道如何回家,甚至出現妄想、多疑,懷疑老伴給他戴綠帽,或是開始和多年好友斷了聯繫。在確定失智症影響到他的安全和家人評估無力負擔後,決定送他到安養院進行療養。

在安養院中,復健科醫師每兩週會來一次,診斷、開處方,再由物理治療師天天替這些老人家復健,院裡也有擺放許多復健器材的專門復健室,老人家天天運動,做牽引治療,不僅肢體功能恢復得快,心情也特別好。

照顧陳台光的志工楊潔宜,認為失智症的照顧有別於一般失能老人的照顧,是需要技巧及專業的照顧。她表示:「如果能針對疾病特性來尋求照顧他最合適的方法,並注意到給予這些罹病老人生命的盼望、生活的品質,那麼就為他們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世界。」

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為一種在正常意識狀態下,喪失智慧能力表現的疾病。尤其與大腦皮質的退化導致功能的喪失有關,這些功能包括記憶力、判斷力、抽象思考力、推理能力及空間關係等,且盛行於六十五歲以上之老人。

楊潔宜擔任志工已經五年,她認為不管是做志工,或是身為患者的家屬,對於患者的情緒或行為都要不同於對待一般的正常人,要懂得換個角度想、要懂得安撫疏導,也要特別注意病人情況並隨時重新做評估。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患者會有很多不同於正常人的行為,像是依賴、藏匿堆積物品、漫遊、重複問相同的問題與行為等等。楊潔宜回想剛開始擔任志工的時候,總覺得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失智症而引起的,所以每每遇到這樣的行為發生時,都會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後來我就知道錯了。」

因為用這樣的消極想法,去面對失智症患者是不行的,有的患者會把食物不斷囤積起來,放到餿掉都不願意丟掉;也有的患者會像影子般似的,緊跟在自己背後;比較危險的患者是容易激動、好動叛逆,不慎防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意外。

「照顧失智症患者就是要不斷發揮創意,不要以為他們是失去智力的一群。」經過五年的磨練,楊潔宜對於照顧失智症患者這件事看做一場鬥智過程,常會讓其照顧者手足無措,但她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有心得,因為除了基本的照護常識,如何懂得針對每個病人的情況,做機動性的調整,才是最重要的。

子宮內膜癌 療後照顧不輕忽

A1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子宮內膜癌是一種文明病,它不像子宮頸癌,有很多篩檢的方法。大部分的患者會有不正常出血或分泌物的症狀,發生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左右。子宮內膜癌容易被忽略,原因是由於患者常以為出血的狀況是更年期的症狀之一,導致發現的時間太晚。以往在台灣較為少見,但現在因為晚婚、少生育、飲食改變、肥胖人口增多等,使子宮內膜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不孕症的婦女更是子宮內膜癌的好發族群。

傳統上,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包括全子宮和兩側卵巢切除,以及骨盆腔和主動脈旁淋巴組織的摘除,但手術後傷口的疼痛、感染、復原都對病患造成極大的負擔。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黃寬仁醫師表示:「針對早期的子宮內膜癌,可以選擇侵犯性較小的腹腔鏡分期手術來完成,存活率完全同於傳統手術治療,但在手術出血、手術時間以及傷口感染、術後復元等指標上,優於傳統手術。」

已接受分期手術治療的陳媽媽說:「有一陣子因為陰道不正常出血未注意,以為只是經期不順,於是就拖了有些陣子,後來去醫院照超音波,才發現原來得了子宮內膜癌初期。」她表示手術之後所面臨到的問題就是療後照顧不知該如何進行。

針對子宮內膜癌的療後照顧,黃寬仁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與乳癌或大腸癌有關聯,因此子宮內膜癌病人必須篩檢乳癌或大腸癌。更重要的是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健康的飲食、適當的運動,才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子宮內膜癌的飲食照護該如何著手,是很多病友和家屬都想知道的。林口長庚醫院營養師林櫻子建議患者,可以朝維持理想體重、限制高脂肪食物、增加纖維攝取量、維持開朗心情做起。

罹患子宮內膜癌,很重視療後照顧的莊子穎也提供她的飲食方法:「我採取減少進食反式脂肪、少油、每日攝取二十五至三十五公克的膳食纖維質,但最重要的,就是把療後照顧當作享受,心理建設特別重要,這樣對病情的恢復才有正面的幫助。」

維持理想體重的不二法則就是少吃多動,因為體重超重者會有更高的機率罹患子宮內膜癌;而高脂肪的飲食會增加罹患癌症的危險性;另外,多攝取纖維素可增加膽固醇排出體外的量,有利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濃度,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生機率。

2007年2月25日 星期日

一顆落在永和的「綠寶石」

Xiaohuang 【記者黃玉蓉/生命力報導】台北縣永和市人口密度為全台灣之冠,一平方公里超過四萬人。在這擁擠的城市中,有一塊「綠寶石」在人群中閃耀著它的光芒,它擁有撲鼻的青草香,綠油油的草地,與陽光相輝映……這就是永和綠寶石河濱公園。

永和綠寶石河濱公園位於中正橋下至新生溝抽水站的新店溪畔,佔地三十五公頃,橫向串聯永和對外橋樑,有「永和的後花園」之美譽。公園內種植許多栗豆樹,俗稱綠寶石,成株適作園景樹或是行道樹,「綠寶石河濱公園」以此命名,其他為樟樹、榕樹等淺根性的樹木。

「這裡最大的優點就是視野好、幅員廣大,遮蔽物少」永和市公所建設科的技術人員王懷銀說,園區種植的樹木密度稀疏,部分還向同一邊傾斜,「因為樹都順著大水的方向倒一邊」。每年約從四月至十一月間是河川的防汛期,水位高漲,所有的綠地及花草樹木被淹沒,「淹了又種,種了再淹,很沒有經濟效益」,加上水利法規定,行水區不得增設固定型設施,植被景觀以經得起淹水考驗的為主,維持現狀不增設是首要考量。

園區內提供民眾棒球、網球、射箭、溜冰、籃球、四百公尺跑道等運動場地,民眾可以租借場地使用,是一座綜合型的公園。王懷銀說:「未來希望規劃『寵物休閒區』,利用這裡通風良好的優點,不會悶著寵物的體味及排泄物氣味。」遛著一隻小黑狗飼主黃琬庭說,「永和人車都很多,能有這樣一塊青草地可以帶狗散步,不只狗心情好,主人心情也跟著放鬆許多。」

台北縣的自行車道,大漢溪新店溪流域的路段,從土城城林橋溪州運動河濱公園,通往永和綠寶石河濱公園,全長十八公里。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適逢西伯利亞雁鴨群棲息過冬的時期,可以一邊騎車瀏覽明媚風光一邊賞鳥,也是每年「國際無車日」活動的路段之一。王懷銀說,經過綠寶石河濱公園的路段,一邊是河川景色,一邊是高過人的狼尾草(俗稱芒草),「這些狼尾草都不能割掉,因為這裡是候鳥棲息的隱密地點。」

大部分民眾對公園讚譽有加,多虧了管理單位的細心照料。永和市公所建設科是園區的管理單位,技術人員掌管景觀綠化、環境清潔、樹木修剪、器材維護等工作。由於人力資源有限,管轄區域大,加上沒有法令規定約束民眾在公園內的行為,美麗的綠地中產生了一些遺憾。

王懷銀說,部分民眾在非運動區的草地打高爾夫球,揮杆時刮傷草地、寵物的排泄物、玩滑翔翼、甚至在防汛道路上飆車等,都是公園內的問題。

「公園沒有法條的規定,就像沒有牙的老虎,沒有配槍也不能開紅單資格的警察一樣」永和市公所建設科科長江寶和說,公園看起來像棒球場,像高爾夫球場,玩滑翔翼好像的確是不錯的選擇,可是民眾的需求因人而異,對公共空間的使用定義也不同,市公所沒有制定法令的權力,只能開勸導單,要民眾憑良心做事。

「挫折感真的很大,我們只能採柔性勸說」建設科技術助理顏振城說,剛就任時發現,過年時竟然在公園內放鞭炮和烤肉,民眾不理會勸導,屢勸無效。經營一塊都市綠地,不僅要靠管理者的努力,使用者更是要付出一份心力。積極有效的方法還是制定出規範的法令,約束使用者在園區內的行為,以不破壞行水區內生態環境為前提,讓公園管理及維護在制度下更完善。

都市綠地 讓城市深呼吸 

【記者黃玉蓉/生命力報導】「都市綠地的規劃應落實到都市計劃中,都市中的開放空間都應該有完善的規劃,像是機場、公園、水域等都屬開放空間(open space)」輔仁大學景觀系副教授張文瑞說。

公共開放空間是指建築基地沿街面或側、後院預留的線形,提供公眾使用的開放空間。他表示,開放空間最容易被規劃為綠地,而台灣要有完善的綠地,就應該注意「土地栽種條件」、「管理」和「民眾使用習慣」三個要點。

他說,綠地要考量該地的栽種條件,選擇適當的自然植栽,種植合適的樹種;在管理方面,要有真正專業的維護,「許多公園雇用臨時工亂剪花木,因為他們不了解植物特性」;最後一項是民眾使用習慣,「把綠地當作自己家看待,相信沒有人會把它弄髒亂也不會破壞它。」

台北縣市桃園、高雄市把都市設計納入法制,在這幾個縣市的都市設計審議中都包含景觀,「植栽,種花卉,水,眼睛看的見的就連廣告招牌、夜間照明也算在內」張文瑞說,都市的公園綠地是都市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街道、建築物等景觀設計,在合適的地點設置一個公園供民眾休憩,都是居民關切的問題。

「台灣的都市綠地規劃是效法外國,前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林盛豐,他有景觀設計的學術背景,將宜蘭的綠地規劃概念,落實在任期內的政策,促成八大計劃,其中三項就是與都市景觀設計相關。」張文瑞說,林盛豐希望台灣的公共建築要減量,要多注重綠地的設計規劃。

針對台灣綠地規劃的現況,他感嘆,目前台灣的都市中缺少真正的綠地,大安森林公園要成為真正的森林至少要三十年「我帶外國朋友經過大安森林公園,他們驚訝那竟被命名為『森林』,直呼說『where is the forest?』。」

他強調,綠地是大家一起使用的公共空間,要有政府介入的強制力來維護。透過法律,強制規定在一定的範圍內要有多少比例的綠地,「綠化性的美化,利用各種自然材質的建材搭配植物,通常綠覆率為三O%」以及空地違章建築查報,讓都市真正的綠美化。

2007年2月23日 星期五

林美瑗 慢飛天使的守護者

A3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每一個來到世間的孩子,都像一個天使。雖然有的天使帶著殘缺,但痴心的父母們依然伸出堅定的大手,永遠守候。楊舒安和林美瑗就是關於一個慢飛天使,以及母親痴心守護她十九年的動人故事。

「孩子腦室像破豆腐般不完整,如果要養,傾家蕩產拖累你們一輩子也不會好起來。」在楊舒安出生後五個月大時,醫生的一句話,轟得林美瑗和先生腦筋一片空白;林美瑗曾經沉浸在夢破碎的悲痛中,甚至想抱著孩子跳樓,但最後並沒有讓這樣沮喪的心情淹沒,因為她選擇換個角度看待生命和孩子。

林美瑗的二女兒楊舒安,五個月大時被診斷出「胼胝體發育不良症候群」,這是一種重度的身心障礙。患者的動作、語言、智能等發展都可能遲緩,甚至終生躺在床上,平均活不過二十幾歲,唯一能做的只有復健,減少障礙程度。

林美瑗認為,這孩子不是生在我家,就是生在他家;沒有一個生命是別人的負擔,生命會自己找到出口。抱著「為母則強」的意志,林美瑗望著襁褓中的小女兒,輕輕對她說:「小舒安,我們一起努力,媽媽發誓一定讓妳坐起來,讓妳『平視』這個美麗的世界!」

林美瑗不願意放棄楊舒安的療育,由台南搬到台北,再從台北搬到永康、石牌、三芝、蘆洲,最後落居在好山好水的花蓮。曾經為了到療育中心復健,她得手牽大女兒、背上扛著小女兒,換三班公車。往往大清早出門,跋涉三、四小時,就為了二、三十分鐘的復健課程,回到家已是黃昏。

由於不斷努力的復健,楊舒安發展雖慢,但進展已超出當初預期。可惜九歲的一場骨折意外,讓她臥床近一年,多年的努力也付諸流水,從此就只能坐著輪椅,再也站不起來。但林美瑗在工作之餘,常開車帶著女兒去泡溫泉、到海邊透氣,不因家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就限制了自己的生活視野。

因為楊舒安先天性的缺陷,林美瑗進入特殊教育的領域,一邊學習一邊替自己的女兒作居家療育;她四十歲才開始念大學,慈濟大學社工系畢業,並積極參與全台灣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工作的倡導和推動。為了幫助在黑暗中摸索的家庭,林美瑗與小兒神經科醫師郭煌宗在一九九六年成立「早療協會」。

從一個平凡的母親變成早療協會秘書長,林美瑗走過七千個夜不成眠、不斷與病魔和死神拔河的日子,希望的是串起更多堅定的大手,一起守護全台灣十萬個慢飛天使。「父母要儘早明瞭,這樣一個有遲緩或異常的小生命,他的成長勢必要比一般孩子辛苦,而你的耐力和情緒的調適能力,務必要更堅毅、更有彈性。」她認為早療只能改善孩子的障礙,但在她成長的過程中,仍會留下治療的哭聲與淚水的痕跡。

林美瑗現在是個全職的職業婦女,白天將楊舒安送到畢士大教養院,晚上再接女兒回家。一個原本被醫師判定會像植物人那樣每天仰望天花板的孩子,到如今可以坐輪椅、情緒反應正常,這都是林美瑗以信心及不認命的個性所改變的現況。

雖然十九歲的楊舒安還是只能發出原始的咿呀聲,但林美瑗依然樂觀愛笑。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像一顆甜檸檬,雖飽含酸苦的汁液,卻也讓她感受到生命的韌性和奇蹟。林美瑗相信在愛的包圍和守護之下,慢飛的天使終有展翅的機會,縱使不會飛,但讓楊舒安的心和眼裡處處看到愛。林美瑗微笑的說:「舒安是上天賜給我學習生死功課的寶貝,我會永遠珍惜。」

婦幼家園 讓慢飛天使起飛

【記者王鈞美/生命力報導】「慢飛天使」一個優美的詞句,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含意。對一般的孩子來說,叫聲「爸爸」、「媽媽」並不是件難事;從坐穩到站立到跨出人生的第一步,也不是件難事。但對這群名為「慢飛天使」的發展遲緩兒而言,卻需要花上好幾年才能學會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情。

成立於二OO一年、位在台北市內湖的「婦幼家園」,針對零到六歲身心障礙或發展遲緩幼童提供實物補助。在婦幼家園裡的孩子們,除了能接受幼教老師一對三、一對四的細心指導之外,還會安排固定的醫療時間,讓小朋友能定期到醫院接受檢查,以便掌握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除此之外,婦幼家園還會帶著孩子們上街走走、外出購物等,讓他們能融入社會,不會因為生病而漸漸與社會脫節。同時也會提供家長慢飛天使的相關資訊,讓他們能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並對社會資源有所接觸與了解。當家長需要時,婦幼家園也會安排社工師輔導家長,讓家長能更明白該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不會因為天使飛的慢而忽略了要關心他。

有些時候,不是家長故意要去忽略慢飛天使,而是在剛出生時,醫生的錯誤建議。婦幼家園的副主任徐華英表示,當孩子們發展遲緩了,擔心的家長會帶著孩子去詢問醫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生病了。然而有些醫生卻會告訴家長:「長大點就好了。」。這簡單的一句話,卻讓這些慢飛天使們錯過了黃金治療期──零到三歲。如果能好好掌握這段黃金治療期的話,對這些天使的未來發展將會更好。

每個天使都有離開婦幼家園的一天,在慢飛天使起飛的過程裡,常常會因為社會的不了解,而讓這些天使們遭遇到挫折。當他們面對到普通的校園生活時,首先要學的就是不同於以往的「團體生活」,不再是一對三教學,不再是專為他們所設計的課程,缺少了無障礙的軟硬體設施,他們必須要學著多依靠自己一點。

因此,婦幼家園的下個目標是將家園裡的教學年齡從六歲推進到十二歲,從某些重點城市推展到全台灣。也希望能靠著宣導、教育等方式,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慢飛天使,徐華英說:「當這些慢飛天使回到社會時,即使只是一個溫暖的眼神,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種無限大的鼓勵。」

中央酷兒 性別文化入主校園

Dscn7468 【記者楊景婷/生命力報導】近幾年,同志運動發展已趨成熟,不過,占同志比例最高的學生族群卻鮮少收到重視,許多同志性社團在校園裡依舊採取地下化運作。中央大學酷兒文化研究社(Queer Society of NCU)是國內少數受到學校認可的同志社團,對於推動校園的性別文化不遺餘力。

中大酷兒社成立於一九九五年十一月十五日,是個正式向學校登記的學術性社團。酷兒(Queer)一詞來自七○、八○年代,是當時英國人口中對同性戀者的稱呼,有怪異、反叛傳統以及標新立異的意思,具有明顯的反諷意味。現在定義越來越廣,只要是不符合主流的性別文化都可以算是酷兒的範疇。

酷兒社社長阿仁表示,酷兒社的定位是學術性社團。社課內容主要都與性別議題有關,像是校園性別講座、同志婚姻記錄片、公娼深度討論、出櫃認同社課等。不過還是有些中央的學生不太認同,認為中央酷兒是聯誼性的同志社團,對此阿仁無奈的說:「我曾邀他們來參加活動,不過他們並不願意。這些人在還沒接受之前就拒絕了接受的機會,真的很可惜。」

雖然社團成員大多數具有同志身份,但是依舊有不少「直同志」(泛指認同同志的異性戀者)參加,就讀中文系二年級的黃僊本身對於弱勢族群的運動相當重視,加入酷兒就是希望對性別文化能多所了解,除了參加社團活動,連同志社員私底下的聚會活動他都會參一腳。阿仁表示:「直同志是接受同志的異性戀,所以他們對於社團的成員認同度都很高。」

除了比較嚴肅的學術性活動,其中也不乏有趣的「出櫃經驗談」,阿仁說,這堂社課主要是讓大家分享自己對於同學、室友、朋友、老師,最後到家人的出櫃經驗。另外,「SM繩綁教學」更是中央第一個十八禁的活動。阿仁表示,學校方面本來有些為難,後來請了老師背書並在申請書上詳細交代活動的正當性,學校也就同意了。

說起中央大學,阿仁說,學校校風算是開放的,再加上有何春蕤、甯應斌、丁乃菲三位致力於性別研究的老師,所以每次辦活動的時候,別人一聽到是中央酷兒都會禮遇三分。對於許多同志社團現在還是地下化經營,阿仁說:「這個很能理解,畢竟很多同志還是不願意出櫃,所以寧願選擇低調。」

中央酷兒未來除了會持續在校園推廣性別議題,還打算要推動「性別空間」,阿仁舉例,像是廁所不應只侷限在男廁跟女廁,「因為有些人認為自己既不算男生也不算女生」,應該要設立一個屬於共同性別的廁所。另外,直同志日也是中央酷兒規劃的活動之一,希望能讓更多的異性戀者認同並了解同志文化。

師大男友會 盼學校認同

【記者楊景婷/生命力報導】近幾年來校園內的同志型社團越來越多,許多原本是地下化的同志社團紛紛浮上檯面,以學術性社團名義申請登記,讓同志朋友有個可以討論性別問題的空間,「師大男友會」是少數幾個依舊屬於非正式的同志社團。

「師大男友會」已經有超過十年的歷史,最初構想的社名為「師大男同性戀社」,當時曾經向學校提出申請,不過被學校退回,沒有機會繼續向上審核。雖然學校不同意,社長還是很努力的招生,現任社長小安(化名)說:「那時候的社長利用放學後大概八、九點,到每間教室的黑板上留言並留下電子信箱,結果真的有許多同學寄信來。」

三年前「師大男同性戀社」改名為「師大男友會」,再度向學校提出申請,可是依舊不被受理。小安表示,現在正式的同志社團,都是以學術性社團名義提出申請,所以目前正在收集活動資料,並且找英文系教授女性文學的老師擔任指導,一定要讓男友會受到學校認可。

儘管小安一直希望「師大男友會」能成為校內正式社團,不過他也坦言,除了學校方面,社員們願不願意站出來也是一個大問題,「畢竟將來大家都要當老師,很多人不願意曝光。」對此小安認為,同志跟老師這兩個身分並不牴觸,尤其現在中性的人在服務業越來越占優勢,「同志教師多了女生的細膩,更能兼顧班上男女同學的想法。」

他表示,在教學上,同志教師也提供學生在性別認同上更多的思考空間,並不是僅限於傳統的男女異性戀交往。假若班上有學生是同志,也能以同理心輔導學生,讓他們能肯定自己、樂觀的面對外在眼光。

目前男友會的活動不多,社員平常多以BBS相互聯絡,除了期初跟期末的固定聚會以及同志電影討論,偶爾還會跟其他大專院校的同志社團辦活動。小安說,下學期即將規劃更多學術性活動,比如說安全性行為的宣導講座、認識愛滋病等,藉此累積社團成立的資料背景,若社團正式成立,將會在聯誼性活動跟學術性活動間取得平衡。

小安加入師大男友會已經三年了,對他來說,「師大男友會」就像他的「家外之家」,雖然社團規模不大,但是大家感情都很好。不過他也坦承地下社團不容易經營,除了無法使用學校的免費資源,活動贊助也不好拉,社員招生還不能公開,要一個一個在網路上尋找。小安表示,自己一定會盡力爭取,讓「師大男友會」成為下一個學校正式認可的同志社團。

九份的芋圓香 難忘的家鄉味

Yen 【記者葉匀安/生命力報導】沿著豎崎路的石階走,經過幾百個階梯,沿途有許多販賣芋圓的商家,而在九份國小前的這家,是九份芋圓創始店。阿柑姨創造九份芋圓的傳奇,至今有三十四年歷史,今年已經七十六歲,目前相傳兩代,由小兒子來經營。

在清光緒年間,九份發現金礦,歷經清朝、日據時代、光復後的三個時期,金礦為九份帶來繁華,淘金人聚集,豐厚的收入與高消費能力,有「小香港」及「小上海」的別稱。而光復後,金礦資源殆盡,九份的繁華與光榮就走入了歷史。近年來,許多咖啡廣告,以及電影的推波助瀾,使九份再度受到人們的重視,經濟由採礦業轉為觀光業,舊時廢棄礦坑、崎嶇的山路、連綿的石階等,都讓九份具有歷史特色。而阿柑姨創始的芋圓,帶動了周遭的店家跟進,「芋圓」便成了九份的代稱。

最早,阿柑姨的丈夫蘇慶耀先生在當礦工,她為了貼補家用,在九份國小旁開了一家雜貨店,賣麥芽餅、清冰、饅頭、包子等,讓小朋友能在下課時間來買些東西充飢,而這是九份國小的小朋友們最難忘的回憶。阿柑姨說:「小朋友最喜歡清冰加脆圓了!每次小朋友都說要加多一點,要在來一碗,吃的很開心。」之後,新聞報導說脆圓的食材對身體不好,所以改做芋圓給小朋友吃。她也說,當時,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喜歡來捧場。

樸實簡單的文化,漸漸從阿柑姨的靈感中,創出新的在地文化代名詞-芋圓。阿柑姨為了求完美與品質,最初用的全是自行栽種的芋頭及地瓜。近年來,由於人潮聚集,需求量大,必須有大量的原料來製作,以因應人潮的需求,才開始引用不同產地的原料。然而,不同產地的芋頭跟地瓜,有不同特色,做出來的芋圓,品質有南轅北轍之差。阿柑姨說:「大甲的檳榔心芋及金山的紅心地瓜,品質相較之下較為穩定,也可以做出較佳口感的芋圓。」

即便是颱風天,為顧及客人的感受,以及應有的品質,她依然不顧成本多寡,真才實料、踏實的為顧客服務。漸漸的,吃過的客人回流,新顧客也因為彼此的推薦而上門。她說道,客人會好康相報,她想要讓人吃出人情味、吃到家鄉親切的味道。這一番堅持的信念,前來光顧阿柑姨客人始終絡繹不絕。她表示,九份的文化就跟九份芋圓一樣,香味遠播,經過漫長時間的歷練,城市興衰,名聲依舊。

即便是時代的變遷,或是環境因素影響成本,阿柑姨依舊對芋圓的品質講究,並且秉持好奇的個性,也嘗試了新口味的研發,如綠豆口味的芋圓,即是阿柑姨所研發出來的,她說:「賣芋圓已經是一種生活習慣,沒有想因為環境變而改變什麼。這樣的生活很簡單,能夠每天開開心心就好,看著大家吃的開心,我就很滿足了。」

2007年2月20日 星期二

行為導正課 重建親子關係

【記者陳靜鈺/生命力報導】「筱芬,最近小孩的情況怎麼樣啦?」「小瑜,班上的孩子最近還好嗎?」在淡水正德國中的教室裡,師生六人一來一往熱烈的討論,不像是上課,反倒像是生活經驗分享。這是淡水社大開設的「特殊孩子的行為改變技術」課程,楊淑涵老師透過與學員分享接觸特殊孩子的經驗,教導他們透過細心觀察特殊孩子的生活,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

參與這堂課的學員多半是在日常生活中,需長時間接觸及照顧特殊孩子的人。筱芬(化名)的小孩患有注意力不集中,旁人對此疾病多不甚了解,因此常遭受歧視。之前只知道用藥物控制小孩的行為,卻不知如何正確的跟孩子相處,筱芬說:「我們之間不斷的相互折磨。」當時感覺很無助,在參與這堂課之後,學習透過細心的觀察,找出能改變孩子行為的誘因,取代以往的打罵教育,使親子間的互動更親密。

在幼稚園任教的小瑜(化名)說,正規學校雖然有提供幼教人員相關特教課程,但當她在工作崗位實際遇到特殊孩子時,仍感慌亂無助。她發覺部份特殊孩子的家長甚至不知道孩子患精神異常,只知道自己的小孩特別難管教。透過這堂課,她漸漸掌握與特殊孩子的相處模式,並能輔導家長與特殊孩子重建期間的親子關係。

修課人數少,所以楊淑涵能夠清楚的掌握學員與特殊孩子的相處情形,多半依照學員遭遇的情況及其需求,決定上課的內容。課堂上,學員將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分享,與老師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也會提供許多幫助孩子的管道,讓學員能夠學到最實用的資訊。在往後的課程中,楊淑涵將會帶學員參觀照顧特殊孩子的相關單位,使學員了解這些機構的運作,及孩子被照顧的實際情況。

「藥物只能抑制孩子的症狀,但不能改善他與週遭人的互動。」楊淑涵說,要進入特殊孩子的內心世界並不容易,他們不擅用言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多半只會說出情緒性的字眼,或將情緒直接反映在他們的行為上。有些家長選擇用打罵的方式抑制孩子的異常行為,一開始雖然有用,時間久了,孩子的行為不受掌控,也會造成親子關係不好。

楊淑涵說,與特殊孩子相處,兩者間的關係建立很重要。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接納孩子,又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教導孩子分辨是非,不能因他的行為、情緒動搖,改變自己的立場。

台灣心鄉土情 紀錄台灣瑰寶

【記者宋春樺/生命力報導】台灣各項人文、藝術、民俗等事蹟,陸續因為時間流逝、社會進步,及外來文化的刺激,而逐漸湮滅失傳,政府為了要保護這些台灣瑰寶,特別要國立教育電台製作「台灣心鄉土情」,以紀錄台灣最寶貴的傳統藝術及鄉間故事。

這個節目除了在教育電台播放外,也成為國小鄉土藝術課的示範教材。主持人張曉瑩說西元一九九七年,教育部推動「鄉土藝術課」,為了讓授課的老師了解何謂鄉土藝術,於是「台灣心鄉土情」便在這個情況下誕生了。

台灣心鄉土情共分四個單元客家歌謠、原音再現、台灣行腳篇、鄉土謳歌篇,其中客家歌謠是在介紹客家八音、採茶戲、及山歌;原音再現則是介紹原住民富有藝術內涵及深度的音樂、文化、祭典等。另外因為台灣的歌仔戲、南北管、亂彈戲和布袋戲音樂都極具特色,所以製作「鄉土謳歌篇」這個單元。

張曉瑩表示台灣歌謠忠實地呈現平民生活的真面貌,在節目中她會跟來賓討論歌謠的創作背景歷史、時間、情感、事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多面向的呈現台灣歌謠之美,譬如從挫草歌的歌詞「透早出門呀,是舉著鋤仔頭,掛在肩胛頭仔…」中就可以看出,台灣歌謠的出現幾乎都是因為當時是農業時代,農民工作時透過有節奏的歌唱,一方面可聯合眾人之力,另一方面可以減輕勞動中的疲勞、調濟精神。

然而現代社會早已跟過去的農業時代不同,如果歌仔戲、亂彈戲和布袋戲等還依循著過去的形式,那麼只會讓這些傳統隨著時間慢慢消失。所以張曉瑩會在節目中討論,如何在傳統中找到新生命,譬如在歌仔戲中加入爵士音樂、管弦樂等。她說「我希望有文化憂慮感的人,聽過我的節目後能重新燃起希望。」

至於「台灣行腳篇」則邀請民俗專家,例如靜宜大學林茂賢教授、張信雄老師及原住民文史工作者明吉媽咪等,依照季節、慶典、風俗等說明介紹各族群俗諺、俚語、年節習俗、禁忌等讓大家了解一些即將失傳的民俗典故,譬如布農族打耳祭是布農族人狩獵回來,為將獵物與族人分享而舉行的祭典儀式。

她說這個節目已經做七年了,她希望能夠再做第二個、第三個七年,讓她能完整收集台灣的歌謠,並且讓觀眾了解台灣歌謠之美。

2007年2月19日 星期一

台大海外服務團 服務無國界

Untitled36 【記者黃靖惠/生命力報導】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在今年暑假成立,由十五位台大學生組成三隊,分別到馬來西亞的恩惠之家、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以及凱智學障中心服務。

不落於人後,台灣大學海外服務學習團在二OO六年暑假成立,由十五位台大學生組成三隊,分別到馬來西亞的恩惠之家、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以及凱智學障中心服務。

台灣大學醫學系五年級的高維治,今年是第二次隨同台大海外服務學習團到馬來西亞服務,這次負責的範圍是恩惠之家。高維治表示,自閉院的小孩都不會主動找人說話,跟他們講話也似乎聽不到,「要叫很大聲才會看到小朋友的眼神飄到你眼前,不過一下子又失去他們的注意力」。因此他們必須很有耐心抓取自閉兒的注意力,並督導他們做運動及閱讀。

恩惠之家是一個非營利組織,於一九八八年成立,起初希望能提供給老人一個溫暖的家,但逐漸將服務範圍拓展到小孩及青年。現在院內分成老人院、孤兒院、自閉症及過動兒中心。

凱智學障中心於二OO一年四月建立,隸屬於恩惠之家的機構。該中心希望能夠提供給學習障礙與自閉兒童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目前在馬來西亞,凱智學障中心是唯一使用ABA(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的機構,這是世界公認對自閉症與學障兒童最好的教學方法之一。

雙福殘障自強發展協會成立於二OOO年七月,秉持讓殘障朋友活出人性的自尊,以及「給他們吃魚,不如教他們如何捕魚」的服務理念。雙福殘障協會為殘障朋友創設手工藝培養訓練、電腦職訓、公益行銷等訓練服務。目的是要指導及灌輸他們可以藉著本身的技能、發揮才華,進而自立自強,為社會貢獻。

在學習方面,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高維治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他們了解。這些小孩上午會去上課,下午才到恩惠之家來加強本身的進度。大約在下午四、五點時,小朋友的父母就會接他們回家。

孤兒院的小孩,有些是失去雙親的,另外一些是父母無法養育而送至恩惠之家。院裡有十至二十個小朋友,國小生居多。牧師希望他們有能力可以唸到高中,甚至大學。高維治說,「有些小朋友的爸爸媽媽會來偷看,但是牧師很反對這樣的作法。」 這樣的舉止會讓小朋友以為爸爸媽媽要來接他們回家,實際上卻不是如此。

高維治表示,雖然是短期的志工,僅僅兩個星期時間,不過最令他難忘是老人院裡的一位婆婆,每天都會關心的問候他們大家有沒有吃飽。另外最讓他不捨的是恩惠之家的小朋友。他笑著說,「我們要離開之前,有一位小男生跑過來抱住我說要我們不要走。」

台大海外學習服務團希望藉著走訪馬來西亞孤兒院與醫院兒童病房等地方,可以帶給居民更多的歡笑。除此之外,也期盼可以激發參與者無國界的服務之心。最後團員更希望這次服務能真正在馬來西亞紮根、落實。

泰雅文史室 守護紋面文化

【記者葉匀安/生命力報導】花蓮縣崇德村裡,住著一位年長的紋面老人-巫萍,由於老伴早逝,兒子遠洋遲遲未歸來,一個人孤零零的過著窮苦的生活。每天能做的事,即是望著大海、喚著兒子的名字,期盼有一天能把他喚回來。然而,十餘年的時間,兒子終於被喚回來了,但年長的她,母子相聚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年。這是田貴實對於紋面老人的訪問紀錄,許多心酸與感動,讓他對文化的保留,有更大的堅持。

紋面文化歷經各朝代的禁止、摧殘,如今已經逐漸消失殆盡。身為泰雅族人的田貴實,為留下傳統紋面藝術的文化,花了十四年的時間,道訪台灣各個角落的紋面老人,記載他們的故事,留下他們珍貴的影像。近年來,終於成立了泰雅紋面文史工作室。

泰雅文史工作室位在花蓮可樂部落裡,不甚起眼卻價值非凡。田老師說道,在台灣的紋面老人從兩千年的三百多位,現今剩下十幾位,紋面文化面臨的不只是技術的失傳,更是一個族群的文化消失的危機。他認為,泰雅族珍貴的文化不該隨紋面老人們的凋零而消逝,應該盡點心力將它保存下來,不僅讓後代能看見自己的文化,也可告知社會大眾,這些文化的可貴。

田老師提到,許多人不明白紋面的真正意涵,認為它只是族群的特色,在歷史上,甚至被污名化,認為是野蠻的象徵。然而,紋面對泰雅人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它是生命的表徵與榮耀:族人裡,男子必需多次狩獵成功、女子必需有熟練的織布技能,才能完成臉部刺青。老師也說,過去漢人大量遷徙來台灣,對自身文化認同,少數民族只有被忽視的命運。相對於泰雅族人,從大地兒女的驕傲,淪落到社會邊緣人,這是相當殘酷的事實。即便如此,在文化的保存上,是不容許忽視的。

田老師的訪查工作,由工作室的陳列看來,相當順遂。小小一間工作室裡,陳列許多紋面老人的臉部特寫:額紋、頰紋、頤紋,以及文物:獵刀、傳統服飾、紋面工具、琉璃珠畫等。不可否認的,這段旅程孤獨也艱辛,他提到,像個開創者一樣,沒有財務上的支持,也缺少共同理念者的相互勉勵,更缺少的是給老人的時間。此外,不僅面臨老人們對文明的排斥、語言上的溝通困難,更令人感到心酸的是,常常就是來不及去留下記憶。

無數的挫折,田老師依舊不願放棄對文化的堅持。但人們總是習慣緬懷過去,不會不遺餘力的去追尋,對於現存值得珍惜的事物,卻往往視而不見,等到失去後才後悔。然而,「紋面老人」是現存的國寶,可以見證歷史、可以體驗不同文化的價值,我們應該多多關懷與珍惜,不該留下遺憾。

2007年2月18日 星期日

生命換日線 換回燦爛笑容

A2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一根手術線,可以縫合、改變一個人的生命於一小時;一根手術線,也可以為不同文化和國籍的人連結起友誼的橋樑。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將這六年在海外替顏顱患者動手術義診的紀錄,剪輯成一部名叫《生命換日線》的記錄片。協助此次紀錄片的導演王船舷,曾經在九十三年電視金鐘獎得到非戲劇導播獎,他說:「換日線,不僅代表著飛越地球的各個分界線,也代表著改變患者一生的手術線。」

在這部紀錄片中,介紹在海外修補一張張破碎笑臉的歷程,以及培育種子醫護人員的經過。足跡遍佈第三世界國家,有一直用手捂住嘴巴的弟弟,也有用破舊的髒毛巾蒙面的少年,導演王船舷感慨:「手術或許改變了這些小孩的顏面,但過去心靈所受的傷害,卻須更多的幫助才能治療;也許我們不懂手術、醫療,但是還有很多事我們可以去關心的。」

《生命換日線》這部片中,常常會重複拍同一位患者,讓人了解所謂手術改變一個人是怎麼一回事、是否改變他的生活等等;一群穿著白袍趴趴走的醫療人員就這樣像候鳥般,不斷穿越北回歸線、和國際換日線,進行國際醫療。

由於柬埔寨部分地區還留有過去戰爭留下的地雷,再加上治安不好常有搶劫發生,所以當當地的接洽團體知道義工們要去那邊家訪時,全都嚇得臉色大變。但義工們仍舊冒著生命危險去做家訪,因為對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而言,需要做的不只是單單只是那一、兩個小時手術而已,對病患的關懷更是不可缺少。

片中提及小荃虹的故事,在二OOO年時,小荃虹兩歲,罹患先天性唇顎裂。父母親帶著她長途跋涉一百五十公里,第一次來到柬埔寨首都金邊,經過一個小時的手術,她的父母驚喜小荃虹成為一個「美麗的孩子」,到處向鄰居宣傳來自台灣的愛。二OO二年醫療團隊再度為小荃虹施行顎裂修補手術,讓她可以正常的說話、快樂成長。

二OO六年,小荃虹八歲,就讀小學二年級;在紀錄片中,社工們探訪她的家裡,她以自信的笑容,雙手合十迎接,希望長大後能夠當醫師,幫助其他的孩子。

除了義診外,基金會本身還在當地培植種子醫生,甚至帶著他們來台受訓,希望能夠藉由著他們將愛與關懷傳承下去,把它散佈的更廣闊,就像當初羅慧夫醫生離台後,將這個使命傳遞給台灣顱顏中心的醫師群一樣。

導演王船舷談到對這部紀錄片的一些感觸時,他說:「《生命換日線》是我這十年來拍過最粗糙的作品,但是這種粗糙正可以凸顯『義診』的真實意義。它不是一個豪華的製作,因為如果有多餘的錢,基金會也把它都用於醫療材料上面了。我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作品裡發自內心真實的感受,參加義診,讓我更懂得知足,希望看過本片的人,可以感受到這一點心意。」

世奇「木彫餅」 客家閩南一家親

【記者葉勻安/生命力報導】提到苗栗縣的三義鄉,大家腦海浮現的除了勝興車站、龍騰斷橋等景點,以及客家風情、桐花季外,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三義「木彫」藝術的文化特色。在平日最熱鬧的水美路上,有一家「世奇精緻餅店」,巧妙的結合當地著名的「木彫文化」與餅類的藝術之美,推廣在地產業特色,同時結合客家、閩南文化之美。

世奇精緻餅店為蔡永賜夫婦所創立。最早,蔡永賜與弟弟在后里合作創業,由於生意興隆,很快的開了分店,他將當時奧運標誌運用在logo上,命名為「世運」,希望能像奧運一樣,吸引人潮。有一次,蔡永賜帶老婆到三義玩,喜歡上常濃霧密佈的三義氣候,決定在三義開分店,店名改為「世奇」,希望以創意,吸引更多不同族群的人,也將文化推廣、連結,因此也長久的定居下來。

身為台中后里的閩南人,到三義的客家庄開店,因語言不通、文化的不同,在沒有朋友的情況下,讓蔡永賜夫婦遇到許多困難,但也學了很多客家文化的禮俗。蔡永賜說:「一開始因為聽不懂客家話,也不太懂習俗,客人說過年後要多做蛋糕,然後就跟著的做。後來才知道,原來客家人掃墓,從過年掃到清明節。」此時,老闆娘也提到,當時也鬧了不少笑話,有客人要買掃墓用的蛋糕:「瓜子」(客家話,為掃墓之意)用的雞蛋糕,因為聽不懂還跟對方說:「要買『瓜子』我們這裡沒有,要到雜貨店去。」讓現在回想起來,還不時覺得有趣。

面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習慣,蔡永賜在麵包與糕點上下了許多功夫,他提到,客家人個性節儉,在購買上,會選擇可以保存較久的食物,不像閩南人習慣現買現吃。因此,他的麵包的製作方向,不會用沙拉、新鮮蔬果當材料,而是採用較為乾性的素材,例如:菠蘿、土司。在糕點上,他選擇融入客家風味,諸如擂茶、紫蘇等,不僅讓當地人能夠接受,也讓外地來的觀光客,可以體會在地風情。

結合文化內容,蔡永賜在做餅上也融入創意,好讓客人吃了能夠回味無窮。他說:「以桐花餅來說,鬆、Q、入口即化的口感,並摻入香蘭的香味,象徵著四、五月桐花飄落的情景,夾帶出桐花的飄香,而裡頭的起司,則是以色澤來表示桐花的黃色花蕊。」老闆精心細膩的構思,讓客人除了吃出用心之外,同時體會到當持的意境,徹底的呈現出三義道地的文化風情。

除了推廣客家文化,結合在地口味,同時他也推廣了在地文化特色,他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發出著名的「木彫餅」,結合了地方藝術氣息,融入客家風味外,也添加傳統閩南風味,例如:奶香。而除了木彫餅的發明之外,餅店裡也有「龍騰斷橋餅」、勝興車站的「火車餅」、客家的「擂茶酥餅」、「竹塹肉餅」、「麻薯餅」等,老闆娘提到,他們將餅類充分結合景點與文化藝術,目的在於希望客人在吃餅的同時,也能夠知道每塊餅的故事,以及文化意義。

最著名的「木雕餅」曾經獲得許多獎項,產品評鑑金牌獎、消費金商獎等。蔡永賜說:「這些肯定,不僅有鼓勵的作用之外,同時也是對文化的肯定。」他們把目標放在推廣當地文化,同時也將自己的傳統閩南文化帶進來,用了許多巧思,將傳統融入了創意點子,不但讓餅類不被時代淘汰,反而廣受好評。

2007年2月16日 星期五

非主流電影 那裡找?

【記者顧維珊/生命力導覽】電影世界不等於好萊塢,在「不可能的任務」、「達文西密碼」大賣時,光點台北、真善美戲院就像一個門,一個寫著「非好萊塢」的門,這個門帶領大眾通往非主流電影世界,去看更多經典好片。

光點台北原為美國大使館官邸,經修復後規劃為台北之家與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二○○二年十一月正式開館,自此之後,光點致力於推廣電影藝術,其播映影片以歐洲片為主,時有台灣紀錄片或小製作的國片。除了播映影片之外,光點台北也不定期邀請導演親臨座談,民眾在看過影片後,可直接和導演分享,對影片有疑問,也可立刻獲得解答。光點上映的好片不勝枚舉,但是,光點播映的影片不會在大眾媒體上廣告,民眾想要了解最新的影片資訊,可透過光點的網站。

除了光點台北,總統戲院、真善美戲院和長春戲院也是非主流電影的播映管道,真善美戲院位於台北西門町,以播映歐洲片為主,真善美特別之處是,戲院外的放映海報旁,會附上該片的資料剪報與影評,讓大家更被影片吸引。

真善美由於經營方面問題,在今年四月一度傳出關閉消息,大叔&棋子為此發起一連串搶救真善美活動,讓人欣慰的是,真善美戲院在八月四日重新開張,繼續為大眾介紹藝術電影,帶給大家更多的「非主流」。長春戲院和真善美戲院的定位相似,皆為半商業和半藝術電影的型式,民眾在這幾家戲院,可以用較便宜的票價,找到特別、非商業的好片。

非主流電影不像大製作的好萊塢、迪士尼在電視、電影院主打預告片。如果想知道它「好不好看」,是不是值得進電影院觀賞的片,查詢其得獎記錄和影片可略之一二。在無名電影網可查世界電影重要獎項的頒獎紀錄,台灣電影筆記則幫大家記下所有影展時間,影評方面,網路上有名的影評彌勒熊在彌勒熊的電影世界裡評論非主流電影,將大家一知半解的藝術電影做詳盡分析。


延伸閱讀:

光點台北

長春戲院

大叔&棋子

無名電影網

台灣電影筆記

彌勒熊的電影世界

舞蹈治療 從律動釋放自我

【記者李家如/生命力報導】「我看到很多有身心障礙孩子的家長,不管何時何地,內心總是牽掛著家裡,就連上班時間和地點也都會受到限制。」新生活社會福利發展促進會秘書長羅素如表示,這群家長背負著沉重的生活壓力,也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他希望能透過促進會舉辦的舞蹈治療等活動,幫助更多人卸下心頭的負擔。

舞蹈治療是透過肢體的律動,進行身心的察覺。讓參與的人能在手腳的伸展中,解除身體的束縛。再從表達的動作中了解自己,理解身體和他人之間的關係。

「你不但會發現原來自己緊張時會有哪些反應,也可以從身體的每個動作中了解自己。」帶領大家進行舞蹈治療的老師陳欣婷,希望參與者能藉由察覺自己的身體反應,找到自我了解的出口。她強調:「在這裡,即使我們的觀念不同,每個人都還是可以受到鼓勵。」讓大家透過彼此之間的互動,滿足需要被支持的慾望。

「為了糾正孩子的動作,身心障礙朋友的家長反而常否定孩子的行為;有些學員還跟我說,媽媽從來沒有稱讚過他。」陳欣婷說,活動中透過彼此的互動與信任,不但能從中抒發自己的情緒,更讓很多參與的人能從大家的讚美中,變得更有自信。她笑著表示,這裡有很多身心障礙的孩子,都向爸媽堅持一定要來上這堂課。

早在課程開始前的半個小時,在喜憨兒烘焙坊工作的郭自綱就已經在教室裡等著上課。問他喜不喜歡和他一起上課的人,郭自綱笑著點點頭,害羞的說:「我覺得來這邊上課真的好開心」。在舞蹈治療的課堂中,郭自綱努力的在活動裡扮演分內角色的精神,使同組學員對他的認真稱讚不已。也讓郭自綱在組員們充滿愛的讚許和鼓掌聲中,露出羞澀又得意的笑容。

有些學員接受多次的課程後,也漸漸願意傾吐自己內心的想法。帶著智能障礙的小女兒來上課的李小姐,原先對舞蹈治療課程非常排斥,後來拗不過小女兒的堅持,只好硬著頭皮來參加。在先前的課程中,好幾次她都只肯躲在教室一旁,靜靜的看著大家上課。她說:「我都已經六十幾歲了,和年輕人玩這些活動怪怪的。」最後一堂課,老師認真的邀請她和大家一起參與,李小姐才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勉為其難的加入。

在課堂的活動中,她被指定扮演一個會突然死去的角色,組員們還要求她在臨終時,必須留下一句最想說的話。彩排時,李小姐掩不住焦慮的神情,不斷的對組員說,不知道自己可以講什麼。沒想到,在正式表演時,她卻真心的吐露自己臨死前最牽掛的一件事:「在我死了以後,拜託你們要幫我照顧我的小女兒。」這一幕不僅讓許多學員大呼感動,也讓不少人紅了眼眶。在表演結束後的討論中,李小姐難掩激動的神情:「現在是我幾十年來最開心的時候,我終於把最想講的那句話說了出來。」

透過舞蹈與戲劇等治療方式,羅素如期望每個人能「更愛自己,也更有能力去愛人」。讓彼此在互動與協助的過程中,找到更好的融合方式,更希望這類的活動可以一直舉辦下去。但由於目前的活動場地不夠理想,對治療的成效難免有些侷限,她期待未來有更多願意付出的民眾,能提供場地或其他的協助,讓未來的治療課程能有更好的環境,為社會帶來更多支持的力量。

2007年2月15日 星期四

台版「紫禁城」 追思古之幽情

Forbidden
西漢金縷玉衣
【記者黃莉喬/生命力報導】「玩古董是帶癌,我已經染上文化的癌症」紫禁城博物館館長王兩傳搖搖頭笑著說,一語道出他對古典藝術的熱愛,中國傳統文物對他來說不只深具民族歷史發展的典藏意義,更有落地歸根的踏實。本著飲水思源的感恩,開始他的尋「根」之旅,一九九七年,帶著辛苦收藏的「文化遺產」,他回到出生地台北縣蘆洲市,籌設了非以展示營利為目的的─蘆洲市紫禁城博物館。

出生於蘆洲市的王兩傳,原為福建省泉州府佛像雕刻第四代直系傳人,從小喜歡跟著父親到處看古蹟、寺廟、祠堂參觀研究,耳濡目染下逐漸培養出對古典藝術的喜愛,擅長神像木雕。王兩傳二十歲左右,大陸文化大革命造成許多古蹟被破壞殆盡,大量中華文物外流,靠著這場浩劫,他才得以收集到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他說:「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這些文物的源頭在哪裡,人要飲水思源」也因為不忘本,他又回到故鄉蘆洲來設館。

「文化就是要喚起歷史的感動,要有歷史的根據,文跟物並存才可以堪稱一個博物館」,王兩傳認為開博物館的意義就是「保存歷史的完整,和最為歷史的見證」,讓來這邊參觀的人有歸根的感覺。博物館取名「紫禁城」,這個在中國歷史極具代表性的宮殿,更透露了他收藏的雄心壯志,辛苦收集來自對岸的收藏品,他希望要讓中國的博大精深完整呈現。

有感於兩岸的政治敏感,他感慨的說藝術工作不應介入政治,也不該被政治干涉,他認為兩岸都是「漢民族」,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都不重要,先人留下來的東西就不應該被糟蹋,文化也不該受到政治和有心政客的操弄。他希望博物館能做為一個橋樑的角色,讓大家心跟心連結,消弭族群之間的對立。

一踏進「紫禁城」有如古代官輔衙門的氣派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右各一尊唐朝文武官大型石雕。館內仿造中式庭園造景及古僕的環境,柳葉飄逸、假山流水,讓人彷彿錯置時空,而主展覽館「清朝親王府」,館內古董包羅萬象,包括玉、銅器、兵器、木雕與官帽,其中較特殊的是身長一百八十八公分的「西漢金縷玉衣」,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玉片、一千一百公克重的金絲編串而成。

它是雲南晉寧石寨山,石墓出土的滇王御用陪葬品,因為古人相信玉石可以幫助身體永存。在二OOO多年前的西漢時代,要通過一道道的程序把玉料加工成為數以千計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的小玉片,透過磨光和鑽孔,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細致的加工,再用許多特制的金絲編綴玉片,完成一套「金縷玉衣」手工之繁複,不禁讓人佩服先民的智慧。

中國兵器也是展覽主題之一,戰國至清朝的刀、劍、矛、盾等樣式俱全,而極品刀、劍不僅是傷人利器,更是藝術品。尤其名將所配戴的,在鞘、柄、刀身上精美的鑲飾和雕工,更值得細細品味。館藏較珍貴的還包括岳飛寶劍、戚繼光刀、鄭成功馬鞍。其中最特殊的有明朝錦衣衛護駕配用「琉璃鑲銀刀中刀」。再一把刀的刀鞘中竟然暗藏另一把等長利刃,令人嘖嘖稱奇。可怕的怪異兵器「鐵鷹爪」還有武俠小說裡常見的護身用「鐵布衫」等件件都是值得仔細鑑賞的「寶物」。

長期浸淫這些動輒幾百年歷史的古董堆中,王兩傳有著「灑脫」的人生觀,他認為比起古董,人生相對太短暫,就如同生命中過客,而他只是這些古物的暫時保管者並不是擁有者,但王兩傳堅持文化要有專門的人來管理,雖然他也感慨在國內做文化事業的困難,但還是不願意向政府伸手,不想被「外行人」干涉,寧願自己辛苦打造館內的一草一木,就如同他對古物收藏的固執和求真的理念。

王兩傳表示未來館內希望結合更多傳統藝術,水晶、石雕、傳統表演藝術:平劇、歌仔戲……成為綜合的演藝廳,朝向多元化發展。「藝術家就是要包羅萬象,可要包容容納各種文化。」他說,挑出蘆洲的特色文化並結合起來。此外,紫禁城博物館前面之所以冠上蘆洲的名字,也是館長不忘本,希望能回饋於蘆洲地區,有提升蘆洲文化水平的美意。而現在這裡的確也成為蘆洲地區教育活動,社區發展甚至是觀光旅遊的景點,誰能想到文化保存的博物館也能成為蘆州地標性的新據點。

棉紙撕畫 拼成美麗平潭社區

Ping
平潭棉紙撕畫工作坊
【記者張家瑜/生命力報導】「我們用棉紙撕成花瓣的形狀,再一片片黏貼成一朵蓮花,雖然很費功夫,但是看到自己做出來的美麗花朵,心裡就很滿足。」台北縣新店平潭社區,有一批社區媽媽用棉紙撕畫完美地表現出自己社區中的美麗,以社區內四季特色花草生態為主題,每一份作品都有著對社區的認同及付出。

平潭棉紙撕畫工作坊是由社區總幹事鍾瑞娥帶領社區志工媽媽創作而成。撕畫製作過程是把撕下來的有色棉紙一片片黏在底材上,因此層次分明,社區撕畫老師楊慶懿說:「美麗的棉紙幻化成一朵朵的紫菊、舞草等,如果感覺某部份不太對勁,可以沾水把黏上去的棉紙撕下,再黏上新的棉紙。」 由於受到政府補助社區的支持,棉紙撕畫成為平潭社區努力發展的社區工藝。

棉紙撕畫會在平潭社區發展的原因是因為鍾瑞娥和志工參與新店市公所舉辦的活動時,接觸到了棉紙撕畫,由於鍾總幹事平時深具環保理念和美的欣賞,所以深深地被這項特殊技藝所吸引。在社區缺乏經費的情況下,大膽地邀請長春棉紙的駐學教師楊慶懿老師到社區指導教學,將輔導更多社區媽媽加入工藝創作行列。

工作坊除了棉紙撕畫教學DIY之外,也積極配合地方展示活動來推展棉紙撕畫工藝,前不久就在新店市立圖書館舉辦「棉紙撕畫成果展」,展出平潭社區多年來發展社區營造的成果,在撕畫上不僅所獲利潤為社區創造收益,更將棉紙撕畫技藝用在社區活動文宣上。社區也結合學校發展,在文山國中每週有兩小時教學體驗班,社區媽媽詹麗水表示是希望能將技藝向下傳承同時擴大推廣。

因為棉紙撕畫的出現,社區意識在社區中日漸濃厚。在平潭社區內有五公頃大的草地,原本因為沒有規劃利用,成為堆放雜物的地方,後來居民決定清除雜草、用人工一塊塊鋪上石頭步道,將原本髒亂的廢棄草地變為蝴蝶園區,並在園中栽種蝴蝶吃的食草,卻不是以花朵蜜源留住牠們,使得蝴蝶在此產卵孕育後代,社區不但舉辦生態之旅,也訓練社區小朋友當解說員,希望將這片蝴蝶園能夠成為社區生態教室。

「我們在星期二的下午會舉辦卡拉OK大賽,你一定要來參加,唱歌是聯繫大家感情最快的方式,星期四還會有固定的藍染教學,我們的課程可是非常豐富的。」其中一位社區媽媽高興的說。除了棉紙撕畫以外,社區協會另外開辦了卡拉OK班、瑜珈班、串珠班、帶動唱班、南胡班等,常舉辦一些文史導覽活動,在社區裡的蝴蝶生態園區、獅仔頭山風華再現等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也都非常成功。

平潭社區,將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經由各項活動慢慢植入居民心中,社區發展已經慢慢成型,社區協會與居民共同朝著社區工藝文化、古蹟保存、環境綠化努力,希望在未來平潭能夠成為美麗的家鄉。

2007年2月14日 星期三

腿骨延長術 高矮背後的風險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柯曉瑄是一個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的女生,她所做的腿骨延長術雖能讓病友增高,但由於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動此手術的前例很少,所以讓許多病友及家屬對此手術躊躇困惑、無從瞭解。

「軟骨發育不全症」是骨骼異常而導致生長矮小的疾病,俗稱侏儒症,目前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患者身高大多不超過一百三十公分,所以常被稱為「小小人兒」。一般患者會出現四肢短小、頭顱大、額突、O型腿和脊椎彎曲等症狀,雖然骨骼系統有問題,但內臟功能和智能則完全正常。

柯曉瑄今年二十六歲,十三歲時施行腿骨延長術使身高多了十公分,現為一百三十公分。手術的方式是將她的小腿骨切開兩段,再用鐵條貫穿骨頭兩端,形成一個環狀鐵架;鐵架上有轉環,將轉環按照預定速度鬆開,讓腿骨慢慢拉長。

光田醫院大甲分院骨科醫師鄭本岡說:「施行腿骨延長術有健保給付,無骨質疏鬆的困擾;但併發症多,有神經麻痺、關節僵直臠縮脫臼,最容易發生的就是針孔感染,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而且新骨骼太嫩容易骨折。」他表示,手術過後大部分身高仍在一百四十公分至一百四十五公分左右;但骨骼快速延長的同時,血管、神經以及肌肉也會被拉扯,這是種漫長的煎熬,需仔細評估後再決定是否採行。

鄭本岡建議,腿骨延長術不適合未滿八歲的患者,動刀最好時機是在患者剛停止長高的時間點,男性約為十六、十七歲,女性約為十三歲左右;而又因為手術的疼痛性難熬,患者需帶著環狀鐵架一年,如果能分為兩期,第一次在八到十歲,另一次在停止長高的時間動刀能減輕患者的負擔。

在施行手術後,柯曉瑄血液循環變的很差,腿容易腫痛且不能走久,止痛藥隨身攜帶。媽媽林麗穗說,她們萬般不捨的看她從小在身心折磨中,一步一步的走出自己的小路;但是她們並不後悔做了這個手術,因為在生活中,食衣住行的設計很多都以一百三十公分為界線。柯曉瑄變得可以上公車、開燈、使用水龍頭;多爭取到的十公分身高使她的未來便利很多。

林麗穗回想起柯曉瑄的成長,雖然艱難,但也帶給她們全家深刻而有意義的人生,建立相互依賴的親情。做為罕病的父母,林麗穗一方面想保護孩子,但怕過度的保護讓她無法自立;另一方面,想鼓勵她忘卻自身缺陷走向社會,又怕她身心受到無法承擔的創傷;拿捏之間,有困惑徬徨,也有不忍。

林麗穗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去找怎樣的幫助對孩子最適合。不讓孩子處在悲傷的環境,用家庭的親情來彌補,使關係更為緊密,相信只要對孩子有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對於是否施行腿骨延長術,她說:「這是全家人的工作,要讓孩子徹底瞭解這件事,自己做選擇。」

無盡的愛 打敗海洋性貧血

Pict0094
楊旋(左)與媽媽的合照
【記者李家如/生命力報導】身材高挑、擁有一雙會說話的水汪汪大眼,今年十四歲的楊旋是大家眼中的漂亮寶貝。迷糊的個性配上害羞的笑容,看起來有些粗線條的她,是個堅強的生命小鬥士。楊旋出生六個月即被診斷為海洋性貧血,從小必須長期輸血、打針,不過兩年多前接受骨髓移植,她現在已經可以享受得來不易的健康生活。

海洋性貧血俗稱地中海型貧血,患者的紅血球易遭到破壞而變形死亡,死掉的紅血球會釋出大量鐵質 ,鐵質聚集過多會破壞肝臟、心臟及身體各部分。和楊旋一樣嚴重的患者必須終身定期輸血,補充紅血球濃度,還得長期施打排鐵針。加上打一次排鐵針就要八到十小時,每週得施打五次以上,有些病患出門還得把注射排鐵針的機器帶在身上,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女兒在病房內受盡折磨,卻只能在玻璃窗外看著她驚恐的眼神,楊媽媽只好不停的幫楊旋加油打氣。「媽媽那時候一直在外面耍寶,甚至穿著幫我買的新衣服在外面展示,還不停對著對講機跟我講笑話。」

有了家人的支持,楊旋在兩個禮拜後轉到普通病房。終於不用一個人關在移植室中,她笑著說:「好像出獄了!」有爸媽在身邊照顧,楊旋情緒漸漸好轉,血球成長的狀況也更加穩定,甚至比預估提早兩週出院回家休養,雖然還需要好幾年的時間觀察,手術成功的喜悅也讓全家暫時放下長久以來緊張的情緒。

兩年多來,在楊媽媽的悉心照顧下,現在的楊旋看起來活力十足,持續向完全康復的路途邁進。「很感謝爸媽,真的受他們很多照顧。」不善用言語表達情感的楊旋,習慣默默做一些事情,用行動表達對爸媽的愛與感激。談起貼心的女兒,楊媽媽神情滿是欣喜。「她真的是個很乖、很懂事的孩子,我希望我和她不管什麼年紀,都可以像好朋友一樣聊天、說心事。」更不忘叮嚀楊旋,好好珍惜得來不易的健康,才能和媽媽當一輩子的好朋友。

2007年2月13日 星期二

方德泉 打造泰式餐飲「藍天」

【記者劉祥蝶/生命力報導】泰式風味美食當道,打著道地泰國菜名號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最懂泰國菜的非泰國人莫屬。因此在眾多泰勞聚集工作的台北縣新莊化成路上,泰式小吃店林立,「Blue Sky藍天」卻是獨樹一格的以樂團PUB的型態經營,不僅滿足純正泰國菜的口腹之慾,更可滿足來此光臨的顧客們心中的搖滾客。

正在將一樓重新裝潢的藍天,用大膽的深藍色調彩繪在牆上,店內的擺設與布置和其他民歌餐廳類似,卻多了幾分「泰式搖滾」。老闆方德泉有幾位實力派的樂手朋友們,他們都是來台工作的泰勞,平時努力工作,週末時就化身藍天搖滾樂團,風靡店內不分國籍的每一個人。

「藍天樂團」是餐廳最大的特色,被譽為是大台北地區最突出的東南亞搖滾勢力,方德泉認為具有實力的樂團如果沒有好的表演舞台,誰也不會認識到他們的音樂靈魂。於是在泰勞樂團成員工作之餘的禮拜五提供練習,週末便引爆熱情上台演出,漸漸在泰勞當中打出知名度,應各界邀請到任何有泰勞的地方表演。

有次勞工局邀請藍天樂團前去雲林六輕的工廠演出,沒想到台下聚集了超過五千名的泰勞們,儼然就是一場大型的演唱會,唱著家鄉歌曲的藍天樂團,用歌聲撫慰來台辛苦工作的泰勞們。方德泉說,樂團成員的泰勞們希望可以打入台灣搖滾圈,儘管資金不足也要想辦法幫他們出唱片,讓更多沒有辦法現場聆聽的泰國人或熱愛搖滾的人認識藍天樂團。

方德泉的妻子是泰國華僑,常常和泰國的朋友找不到平價又舒適的地方聚會,因此他決定要開一家用台灣餐廳的經營,打造適合泰勞休閒、聚會的地點。方德泉說,這些來台工作的泰勞每月的薪資才一兩萬,「一瓶一百五的海尼根他們怎麼喝得下去?」所以藍天開店一年多,一直本著支出與收入打平即可的原則,能讓這些泰勞在工作之餘,有放鬆心情的娛樂場所,才是「藍天」主要的目的,賺不賺錢反倒沒這麼重要。

店內以提供道地的泰國小吃為主,方德泉打趣地說「廚師保證是從泰國空運來台的喔!」雖然藍天是為泰勞所開設,他不希望泰國的店只有泰國人,方德泉希望能有更多的台灣人來到這裡,在良好的互動下能更認識這些泰勞們。「千萬不要覺得這裡的菜會『太道地』,」方德泉說他們會在點菜單上註明是台灣人桌或泰國人桌,口味會依照國籍作調整。

方德泉驕傲地說,全台灣走透透還找不到三家像「藍天」的餐廳,週末是泰勞們的天堂,平常日也提供給附近公司團體辦party,也租借給學生做樂團表演,朱宗慶打擊樂團也在此辦過慶功宴。在聖誕節時辦摸彩,節慶假日時舉辦啤酒比賽,方德泉說,為了融合族群可不侷限參賽者是泰國人還是台灣人。

許群輝 拉近印尼與台灣距離

【記者劉祥蝶/生命力報導】週末從台北車站的東口步出到北平西路上彷彿來到另一個國度,小小的巷弄佈滿印尼文的招牌,印尼語飛快地在耳邊交錯,印尼食物的特殊香料香味四溢,難得休假的印尼外傭、外勞自在地在各個店家穿梭。對這一群離鄉背井來台工作、結婚的印尼人來說,台北車站旁的北平西路一帶,就是他們思鄉想家的避風港。

Jaya Nusantara Express(努滲德喇包裹快遞,簡稱JNE)位在北平西路與忠孝西路的巷弄中,專門遞送台灣到印尼的包裹物流。老闆許群輝先前在外勞仲介公司上班,經常聽到外勞們說寄回印尼的包裹不是延誤很久,就是根本沒有送到,跑去郵局比手劃腳老半天也說不清。「印尼郵局的工作人員比較不負責任,」許群輝輕描淡寫描述印尼國際運通的「常態」,台灣郵局偏偏因為語言又常常有理說不清,「至少我們語言相通,不用雞同鴨講。」於是一年多前決定自己做起包裹快遞的業務。

在JNE的店門口前,乾淨的玻璃上貼著收件者收到的包裹的照片,黝黑的臉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在這些包裹中,有些是印尼外勞們用存很久的薪水買的台灣物品,有些是雇主那邊收到的衣物捨不得穿,一心只想寄回家裡。許群輝說,對於這些長時間無法回家的外勞、外傭來說,包裹快遞是維繫著他們與家鄉的一條線,送達的照片不僅讓寄件人安心,也讓他們見到收件者久違的笑顏。除了用照片確認包裹的送達外,許群輝還會自己將紙箱親自送到平日無法外出的印傭、印勞住處去,再將打包好的包裹帶回,完全免費到府的貼心服務。

同時店內也販售電話卡及印尼當地的日用雜貨、雜誌等,每到週末時還有現做的印尼小點心。許群輝在店面空下了一個開放的空間,免費提供來此的印尼人唱卡拉OK休閒放鬆,「這是賠本的生意啦!才賺不到錢。」許群輝嘴巴上開玩笑地抱怨,但言談中透露,這些每天辛苦工作十二小時以上的印尼人,在台北並沒有放鬆的地方可去,至少這裡像是他們的家,他們可以在這裡大聲唱印尼歌曲,可以盡情地用印尼文聊天,可以當一個「印尼人」而不是「印傭、印勞」。

不過許群輝說,卡拉OK曾經在北平西路這一區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不久前大眾媒體曾報導在印尼人群聚的卡拉OK,有「賣身體」的生意,因此警察機關常常跑來告誡、檢查,不過並沒有查到實證。「我們這些老闆跟警察都知道沒有這回事,所以後來就隨他們繼續唱。」許群輝有點打抱不平地說,雖然這些勞工們是來台灣賺錢,但該賺的錢跟不該賺的錢還是會分得很清楚的。看著他們拿著麥克風忘情高歌的模樣,似乎不受新聞影響的享受難得的休閒時光。

許群輝說,只要這家店還可以維持,他就會一直做下去。「有時候聽到他們一句『真的很謝謝你』就覺得還可以做更多。」許群輝認為能盡可能幫這些「同鄉」是他回饋印尼的方式,至少讓印尼外勞滿足心理小小的慰藉,減輕他們思鄉的情緒,有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

2007年2月12日 星期一

元智領袖培育團 赴印度教學

Qwerty
小朋友們認真的上課
【記者黃靖惠/生命力報導】元智大學新世紀領袖培育計畫團於二OO六年五月底,扛著大包小包的高科技產品前往北印度境內。搭乘數小時的飛機及車程,來到座落於三千公尺喜馬拉雅山中的大吉嶺難民自助中心。元智大學的同學們希望透過在台灣服務的經驗,配合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需求,幫助當地居民降低都市與鄉村間的數位落差,並且在日後能夠與世界的資訊接軌。

元智大學新世紀領袖培育計畫團於一九九九年成立,但它不屬於學校社團,而是學生自己成立的一個團體。所有的活動規劃,從企劃一直到籌備經費,都由學生自己著手。一開始新世紀領袖培育計畫團著重在團員個人的訓練,不過從前年開始服務學習計畫的項目。先是在台灣各個縣市做資訊服務,慢慢的擴展到國外當服務志工。

印度西藏難民自助中心的住民,早在數十年前,為了逃避中共的迫害,穿山越嶺來到大吉嶺,並與印度政府協商,請求給予他們一塊土地,讓這群西藏人能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許多居住在難民自助中心的小孩渴望能到德里工作或唸書,但是在這資訊科技發達的時代,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越來越大,擁有一部電腦對於小朋友來說是一種奢望。

團員們各自帶著筆記型電腦、軟體、麥克風及立可拍,翻山越嶺的來到北印度大吉嶺。林韻嵐表示,這次的服務主要是要教導小朋友怎麼使用電腦。她說:「年紀比較小的小朋友,我們教他們怎麼操作電腦。至於年紀比較大的,我們就教他們如何使用微軟。」除了簡單的電腦教學外,團員還裝設麥克風及喇叭,鼓勵小朋友一起唱歌。林韻嵐笑笑的說:「他們一開始很害羞,但是之後進入狀況的時候,大家卻開始比大聲!」

對於西藏難民自助中心而言,地區偏遠、資源分配、教育文化等因素,都是造成數位資訊落後的主要原因。近幾年,北印度大吉嶺漸漸受到世人的關注,因此在各方的協助下,成立了一座電腦資訊中心。不過因為缺乏專業人員,資訊中心的十台電腦還是無法使用。於是元智大學同學在去年六月,帶著許多軟體到大吉嶺,更新電腦程式並教導學生如何使用電腦,幫助上百名孩童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另外,團員們也會教導小朋友使用小畫家。最讓他們驚訝的是,每個小朋友都會畫自己的國旗。總召林韻嵐強調,團員事先並沒有規定小朋友要畫什麼,「但很奇怪的是大家都會畫國旗。也因為當時碰上世界盃足球賽,每個小朋友也都會畫出自己喜歡的足球隊。」

在北印度大吉嶺服務的時候,讓林韻嵐覺得最困難的是與當地人溝通的問題。由於西藏小學有電腦教室跟電腦課程,以及專屬的電腦老師,當團員到當地小學做服務時,校方認為學校已經有足夠資源,因此對於他們的來訪並不表示歡迎,這也讓元智領袖培育團感到些許挫折,不過林韻嵐認為這應該是語言溝通上的誤會。

雖然體驗到文化衝擊及溝通不良的事,但對於第一次出國到印度的林韻嵐來說,也獲得不少心靈上的成長。她覺得,能夠住在台灣真的很幸福,因此要好好的珍惜。另外,從這次的海外志工服務經驗,她體會到當志工並不是抱持著一種我們國家比你們國家好的態度去做服務,而是「把學到的東西分享給他們,讓他們也能夠學到我們所學的」。真正踏上印度這塊土地,林韻嵐才發現可以幫助當地的資源真的很少,但是小朋友給培育團的回饋卻比他們付出的更多。

綠化大觀 樹造環境

Img_0722
學生製作海報為認領的老樹拉票
【記者黎荷安/生命力報導】由於體認環境議題的重要,在校長石安樂的推動以及全體教職員的共識下,台北縣立大觀國中在二OO三年加入綠色學校伙伴。綠色學校的願景是透過永續校園的概念,融入服務學習的作法,讓學生從做中學習,把生態環境保育觀念潛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了解省能源、省資源、低污染的永續生活,台北縣立大觀國中教務主任戴春成說。

大觀國中的第一個綠色活動是「樹」造希望。由於大觀國中有許多樹齡年老的樹木,適逢大觀國中第一屆校慶,為了讓學生與校園拉近距離,於是舉辦了讓全體師生票選「希望樹」的活動。每一班要認領校園裡的一棵老樹,在拉票期間,各班要花心思設計話劇、口號、競選旗幟、競選演說以及政見發表來為老樹拉票。到了選舉日,會先進行網路初選,再由校長召集全校師生,到大禮堂做最後的票選。得票數最高者當選為大觀國中的希望樹,並由該樹代言班級自行設計希望祈願卡格式,發給師生寫下願望後掛到樹上祈願。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愛上學校的花花草草,他們感受到學校是他們發揮的舞台。」戴春成說。在「樹造希望」的過程中,課程的安排也搭配活動。透過各科老師的教學,學生學習到正確的選舉投票民主程序,也因此認識校園裡不同的樹木種類,而在設計競選海報、口號以及話劇上,學生發揮了天馬行空的創意。戴春成表示:「老師的角色就像美食節目教大家做菜一樣,要先提出菜單,親身示範,讓學生跟著做,進而發展他們獨特的風格。」

大觀國中主張以學生為本位的環境創意教學,「教學農園」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照顧農作物;學生的陶板畫作也成為校園圍牆的點綴佈置;「落葉堆肥」讓環保活動不再是遙遠的口號,更是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份;「雨撲滿」功用則是回收雨水,從頂樓過水管,把雨水回收至一樓的雨撲滿,透過水龍頭取出,這水可以澆花、澆菜、具有省水省能的優點。「教學可以是極富創意的!」戴春成說。

加入綠色學校伙伴即將邁入第四年,因為實際參與活動,學生學到的不只是「觀念」的建立,「他們能夠體認校園每一個角落都有自己曾參與過的足跡」,與老師的互動、對自我的認同都有提升,戴春成說:「如果說環境改造是一種手段,那麼能夠讓學生成長就是我們的目的。」

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洪淳修紀錄片 盼河解共生 

Fish1 【記者劉俊汝/生命力報導】基隆河口的孩子天真地把死魚丟進河裡直嚷著要放生、居住河口的農民阿郎在財團留下的廢土上持續耕種。這些小市民在大城市的故事,由洪淳修導演花費三年時間所完成的兩部紀錄片「河口人」與「城市農民曆」所記錄下來,細細描寫了河口居民努力的生活以及尋找自己定位的快樂與哀傷。

關渡平原,位於台北市郊的巨大平原,離市區不到半小時的這裡,有一群人依然以最原始的方式,他們與河流和平共處,耕作、捕魚維持著每天的生活。導演洪淳修一開始只是覺得關渡依山傍水,當觀音山與淡水河在夕陽西下的時候,一片金黃美極了,所以選擇在關渡拍攝MV,然而越拍攝發現廢土與污染等問題,所以決定發展成紀錄片。

「城市農民曆」是記錄來自屏東竹田客家務農人阿郎的故事,當二十幾年前關渡居民紛紛棄農轉向工廠時候,阿郎順勢接下了當地大部分的耕作包工,指揮數十人在關渡平原上種稻;但在關渡平原被規劃成巨蛋預定地時候,財團紛紛進駐,投資買下大部分田地,又在巨蛋決定遷到松山時候把土地出租給廢土業者傾倒廢土。就這樣,阿郎必須面對工業廢土的污染、焚化爐的落塵、財團的介入跟水鳥啄食作物的窘境。

而「河口人」則是記錄了百年漁村衰退的景況,當基隆河不再清澈碧綠,導演透過漁民陳萬生,看見了當代漁民如何從中謀生並找尋出路。六O年代以來,沿河的工廠遽增,污染了河川也破壞了河床的生態。陳萬生說因為廢油的污染跟疏濬工程使得鰻苗驟減、魚類蒙上油耗味、蛤蜊也大量減少,往往一整個晚上捕魚的收入還不夠漁船油資的成本。政府的疏濬工程也問題百出,整個河口的生態被政府與財團操弄,而他們這些小市民只能繼續在這不是城市也不是鄉下的地方繼續生活著。

荒野保護協會會長李偉文表示:「當河川被過度消耗而失去自淨功能,不再能提供生養的功能,現代人已經沒有河了」。而當農地與河口一再的被污染,人類用水泥圍住河流,其實人河共生的情況已經漸漸的疏遠了。洪淳修則指出:「他拍這部片只是希望提供民眾思考人河關係,其實人跟河流是息息相關的,進而形成新的觀念,改變大眾」。

洪淳修表示,其實環境中所有的影響都是鍊狀的,當河口被污染、毒素累積到魚類、蔬菜當中,最後受害的也只是人們自己。所以從自身做起,由觀念到行為,改善城市發展下的人河關係,同時他希望透過這兩部紀錄片,讓觀眾找回對台北的感動。

自閉症兒童 象牙塔裡的天使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我要看房子畫!我要看房子畫!」剛滿四歲的華華哭鬧的把外婆給他的筆丟在地上,他要的不是筆,而是想去美術館。這樣自言自語地說些別人聽不懂的話,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正是自閉症兒童的語言特色之一。

華華剛出生的時候,他不吵不鬧,和其他的小孩不太一樣。華華的媽媽說:「那時覺得孩子又乖又好帶,還很開心。」沒想到到了華華一歲多時,夫妻倆才開始擔憂了起來,因為這個和其他孩子的「不一樣」原來是因為自閉症的關係。

自閉症是一種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發展障礙,通常在幼兒二歲半以前就可以被發現。自閉症患者從小就表現出和一般兒童不同的特徵,如語言理解和表達的困難、難與身旁的人建立情感、一成不變的固定玩法與行為等等。自閉症的特徵會隨著年齡、智商及自閉症的嚴重程度而不同。

華華一直到三歲才開始講話,但卻只是像鸚鵡般不斷的重複對方的所說的話;與人溝通時,也常常面無表情。他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固定進行的儀式,誰也不能破壞,像是華華一定要把積木照著特定的方式收進抽屜,如果不一樣的時候,就會大哭大鬧,家人很難讓他改變。

「對於一個滿懷期待的母親來說,要去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自閉症患者,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華華的媽媽表示,剛開始看到自己的孩子對外在事物、家人的擁抱反應冷默,完全沉浸於自己的世界裡,做媽媽的卻無法跨越那條界線,感到很挫折,但在挫折之後,更是加倍的努力。

但孩子是自閉兒的打擊,讓華華的父親無法接受,他認為是因為妻子的原因,才會生下這樣的小孩。在華華三歲多的時候,他的父親突然離開了這個家庭,留下了之前賭博的債務給這對母子負擔,這對華華的媽媽而言,是個很大的打擊。「不管怎樣,當華華成為我的孩子,不管他有怎樣的缺陷,我要讓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樣幸福的長大。」華華的媽媽表示,她帶著華華投靠娘家,扛下接踵而來的債務,和陪伴華華要面對的治療。她身兼多份工作,甚至娘家的人也幫忙負擔經濟,母子倆生活雖然過的勞累但是甘之如飴。

由於其他病友家屬的介紹,為了能幫助之後的就學,華華在兒童病房裡接受治療,學習了團體遊戲、勞作、和一些基本控制情緒和行為的訓練,現在的華華已經可以自己吃飯、大小便,慢慢的可以和別人互動。雖然和一般正常的孩子相比,還有段距離要走,但華華的媽媽表示:「只要他每天有進步,就算只有一點點,我都很為他驕傲,我都看到了希望。」

強悍弱女子 生命大力士

Chin
曾晴
【記者李家如/生命力報導】「叮叮咚!叮咚!」坐在復健椅上的曾晴,開心的玩著眼前的玩具。兩年前的平安夜,醫生評估剛出生的她活不過一年。現在,兩歲的曾晴,身為全台僅有七例的罕見疾病「肌小管病變」患者,是醫護人員眼中的奇蹟;在曾家人的心裡,平安夜出生的曾晴更是上帝賜予的珍貴禮物。

不像一般孩子出生後會嚎啕大哭,剛出生的曾晴不論醫生如何刺激,就是發不出半點哭聲。「生完以後,我躺在床上,突然覺得產房安靜的讓人覺得不對勁。」曾媽媽張乃崙看著剛出生的女兒,卻見到醫生急忙地把缺氧而手腳逐漸發紫的曾晴送進加護病房。

看著剛出生的女兒必須倚賴氧氣呼吸,還得仰賴鼻胃管餵食,曾國榮夫妻倆既心疼又不捨。身為牧師的曾國榮不斷禱告,祈求上帝保佑女兒渡過難關。「一方面希望她可以沒事,但如果真的生病,我們也願意接受她的不完美,讓她做最幸福的病人。」

經過一個多月的檢查與煎熬,醫生最後從肌肉切片發現曾晴罹患「肌小管病變」。這種罕見疾病會呈現肌肉無力,也常伴隨呼吸系統的問題,可能要部份或完全仰賴呼吸器才能生存。面對診斷的結果,曾國榮的心情坦然:「不管她有什麼缺陷,我們都願意去愛真實的她。」

短短兩年內,曾晴進出加護病房七次,還有幾次因為呼吸衰竭,在生死關頭與死神拔河。曾國榮回憶第一次面對女兒情況危及的那天:當他們意識到曾晴的狀況不對勁時,一送進醫院加護病房時,曾晴已經呼吸衰竭,醫院還一度發出病危通知。

「雖然希望她可以活下去,但我們實在不忍心看她再受到折磨。」曾國榮在加護病房看著躺在病床上的曾晴,做出困難的決定。他告訴醫生:「若是曾晴的狀況實在不行,我們願意放棄急救,讓曾晴回到上帝身邊。」但一想到當時準備要告訴醫生的那一刻,他表示,雖然他已經準備好要怎麼跟醫生說,但真的要說出口還是很難。當晚,他和太太騎著機車回家時,天空正下著大雨,他們的眼淚也同時落個不停。

為了不再讓曾晴接受醫療器材的折磨,曾國榮把女兒接回家自行照顧,甚至做了最壞的打算。沒想到,歷經呼吸衰竭的曾晴,回家後卻奇蹟般的一天天逐漸康復。聊到女兒被上帝帶回來的過程,曾國榮臉上盡是幸福與憐惜的笑容。「雖然她又要繼續受苦,但想到我們又可以有更多的回憶,還是覺得很開心。」

即使面對生死關頭的考驗,弱小的曾晴卻有著過於常人的生命力。雖然身體依然虛弱,卻是爸媽最強壯的支柱。曾國榮夫妻面對一路上各種艱辛的挑戰,有時還得二十四小時輪班照顧女兒,他們仍衷心感謝擁有如此獨一無二的寶貝。

「我很感激能擁有曾晴,她讓我學會很多東西,更在醫院裡認識其他相同的家庭,為彼此互相鼓勵。」看著心愛的女兒日漸成長,張乃崙的笑容裡藏不住內心的喜悅與感恩。「我覺得這種感覺很特別,她從一開始不哭也沒有表情,到現在有自己的喜好,看到不喜歡的玩具還會伸手推開。」看著女兒總是有意想不到的進步,讓張乃崙在照顧的過程中充滿驚喜與成就感。

照顧女兒的過程中,曾國榮看到了老婆的堅強與母愛,更覺得好像重新和太太談了場戀愛。「媽媽的優點就是很勤快、能吃苦,這些特質我都知道,卻在生活中慢慢習慣。晴晴出生後,我才發現太太的這些特質好重要。面對這麼多挑戰,讓我更深刻的看到她的好。」現在的他,更懂得欣賞太太,也比以前更愛惜結縭十年的婚姻。

為了分享曾晴的生命故事,也讓其他病友更了解這個疾病。曾國榮將曾晴的生活化作文字、照片與影片。許多網友在部落格中為這名「強悍弱女子」的生命故事感動,來自世界各地的加油打氣不曾間斷。曾國榮在部落格中寫道:「自從晴晴有了部落格,我們開始認識許多窩心的網友,其中有許多從未謀面,但是卻不斷地給我們鼓勵,最近甚至有美國與澳洲的熱心網友合力寫了一首歌送給晴晴,讓我們深深地被感動。」

「有一天當曾晴認識字,她會知道在成長過程中,原來有這麼多人愛她、關心她。」曾國榮說,曾晴的到來讓他看到世界的溫暖,更懂得珍惜與感激。他希望當曾晴長大,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愛可以伴隨她,勇敢度過未來的每個關卡。

2007年2月8日 星期四

寺廟彩繪 筆筆勾勒台灣傳統

【記者陳靜鈺/生命力報導】在淡水三民街三十號的門口,懸掛了一塊鐵片,附上小槌子,這造型獨特的門鈴,原來是古早飯堂的開飯敲鐘。室內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木雕、石雕、與字畫。這裡是老藝師莊武男設置的「滬尾文物中心」,也是淡水社區大學「傳統寺廟彩繪」課程上課的地方。

莊武男自十六歲開始跟師父洪寶真學習寺廟彩繪,從事寺廟彩繪三十餘年,至四十六歲才退休。除了跟師父學習外,不服輸的個性,使他不斷提醒自己:「別人會的,我也要會。」不時觀摩其他師傅的工夫,「偷偷」練習。

莊武男出師後,第一次替附近的寺廟畫修復門神,發生了一件趣事。廟方要他照著原有的圖樣描繪,沒想到,上油漆的工人不小心把原本的圖樣全蓋住了。只好靠自己重新創作,廟方原本很不高興,甚至不放心地在一旁監督他作畫。沒想到等他完成後,廟方人員非常滿意,甚至還請他吃了一頓飯。自此莊武男寺廟彩繪的功夫漸漸廣為人知。

台灣寺廟彩繪技藝分「北式」與「南式」,後者變化較大、圖案比較複雜。「垛頭」是一般寺廟彩繪的邊框圖樣、樑柱的連接處,或彩繪於樑上的圖樣。莊武男擁有目前在台灣多已失傳的「南式」技藝,且畫「垛頭」的技巧精湛。

莊武男說,「垛頭」是寺廟彩繪的基本功夫,但目前多數人只重視繪畫主題,不重視「垛頭」,較少有人肯細心學習畫「垛頭」的技巧。傳統「垛頭」兩邊對稱,講究配色。甚至連繪畫的弧度都必須注意,少有細節,「垛頭」就失去襯托繪畫主體的功效。相較而言,現在的「垛頭」比較粗糙,筆劃交代不清楚,甚至沒有連貫。同樣是畫蝙蝠,早期必須注意投與身體的比例、兩邊翅膀對稱,翅膀的紋路,每一筆每一劃都交待的很清楚。現在的蝙蝠,比例較不正確,翅膀較不講究精確的紋路描繪。

莊武男透過「傳統寺廟彩繪」這堂課,自調彩繪顏料、勾勒,到上色,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紮紮實實的傳授學員傳統寺廟彩繪的技巧。他說,傳統顏料有加特製的爐底油,讓漆料較不易脫落,塗在木頭上十年都不會掉色,現在大多只用水泥漆上色,經風吹日曬,沒多久就掉色了。

「連漆料都不能隨便,每個步驟都要注意,這是很有學問的。」在上學期,他向寺廟購買,已廢棄的「五彎連拱」(廟宇屋簷下方的裝飾),讓全班學員一起幫它補漆、彩繪,共同完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寺廟彩繪。

學員江佩明每週二自三峽來回淡水,就是為了上莊武男老師的課。她說:「在流行快速交替的時代,傳統的東西就顯的更有價值。但是我們通常只會將它死死的放到博物館展示,其實活生生的技術才是最該學習的。」學員余木根說:「寺廟彩繪讓我有種對傳統的情感,看到它就覺得很舒服。其實它是很有學問的,沒有上過這門課不會知道它的深奧。」

「家畫廊」 攬畫家 繪當代藝術

Img_2147
蔡啟賓/攝影
【記者蔡啟賓/生命力報導】當涼秋逐漸籠罩,漫步在台北最美的大道─中山北路上,楓紅從身旁緩緩落下,空氣裡滿是蕭瑟的秋意,但一切,卻在走進「家畫廊」後,有了變化,在這裡,有著這城市的另外一個世界─溫馨的家與美麗畫廊的揉合,以及它的主人對台灣當代藝術的執著

家畫廊的主人王賜勇,在未踏入畫廊經營領域前,本是個從早忙到晚的外貿商人,他說:「每天都在煩惱訂單、出口期限,但每每在逛畫廊時,我覺得很舒服,平常在業務上的煩惱減輕、壓力也紓解了。」因此,他自三十多歲起,便養成每個禮拜逛畫廊的習慣,也培養對收藏藝術品的興趣。

「自己在台灣看畫廊得到好處,覺得應該也把這好處告訴別人」,王賜勇認真地說,每次旅遊都會去看看當地畫廊,二十多年前,國外民眾早已對畫廊有著成熟觀念,而台灣大眾卻還普遍認為它只是個「賣畫的地方」;正因這些推力,讓他決定自行設計、掏錢辦起免費贈閱的展覽刊物─「藝聲」。

從起初僅四頁的月報,到後來,累積近兩千位讀者,聘請銘傳大學大眾傳播系學生,採訪編輯成二十多頁的雜誌,當中的內容不斷進步、多元,最後甚至引起共鳴,許多同類型的藝術刊物也紛紛出籠,他表示:「一樣的東西做一份就夠了!」所以「藝聲」便在發行兩年多後,於一九八八年結束,但它對台灣社會早期藝術教育風氣的開展,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在「藝聲」之後,王賜勇繼續耕耘,將心力轉投注在籌設畫廊上;他說,一九八O年代末期,畫廊的經營者,大多數資金不足,對於年輕藝術家根本不敢碰,認為老畫家的作品才有市場,因此,在一九九O年,他主動支持數名年輕人,在台北市東區開設「輝煌時代」畫廊,為年輕世代畫家提供一個平台,自己則隱身幕後,兩年後,為了能與傳統畫廊更有區隔性,他選擇脫離,大多數還是在主打「老畫家」特色的東區畫廊群,改將畫廊遷徙至中山北路三段現址,並取名為「家畫廊」。

家畫廊的成立,令王賜勇一路走來對「畫廊」的理念與期待,有了一個可完整詮釋的空間,他笑著說:「希望大家來這就好像『家』一樣,有著溫暖舒適的感覺,不會如同過去一般畫廊,是冷冷的、生硬的感覺,好像希望你進去,就是能跟它們買畫。」此外,站在收藏家立場的他,最為重視的不是「賣畫」,而是在教育有心想要收藏的人、甚且是一般大眾,對藝術品的知識,因此,常有鄰近的大同大學老師,直接將教室拉到家畫廊,邊看展覽邊在這講課。「學生可能不會買畫,但希望至少也能在這教育他們一下」,王賜勇緩緩地說道。

如今,家畫廊為其發聲的對象,已不只侷限於台灣當代藝術家,也包括海外的華人藝術家,王賜勇說:「他們有些比台灣的藝術家更好,但知名度卻更薄弱。」而家畫廊的展覽上仍以油畫為主,對此,他表示,油畫是較容易懂、容易感受的,但只要是好的藝術品,都會是家畫廊網羅的對象,譬如今年的年終展覽,就僅展出一件裝置型態的科技藝術作品,和其他畫廊的展覽方式有很大不同,不光對內有創新,家畫廊也經常與各大博物館的特展合作,曾免費借出民初著名畫家常玉、潘玉良的真跡,讓家畫廊於內於外,都能對台灣的藝術氛圍有所助益。

此外,家畫廊未來也計畫與附近社區多些互動,家畫廊的經理趙靜芬說:「將來可能利用家畫廊前的那塊公園綠地,舉辦跳蚤市場,或是一些假日的藝術小市集,這個有著藝術家特別收藏的市集,絕對與其他的創意市集有很大的不同。」如此構想,再加上王賜勇所堅守的理念,讓正努力藉由收藏諮詢、網路行銷、藝術顧問與經紀,活絡當代藝術的家畫廊,走出了台灣畫廊產業,過往封閉型態空間的公式,看見了,不一樣的天空與未來。

2007年2月7日 星期三

平台會議 重視外籍配偶權益

Dsc00272 【記者蕭安志/生命力報導】「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在台灣,外籍配偶的人數已高達三十八萬人之多。這些新移民的加入,使得台灣面臨社會變遷逐漸多元化的問題。」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副總幹事張來好這麼說道。為了解決類似的問題,許多婦運團體或是替新移民服務的志工,會利用面對面直接溝通的方式,更清楚瞭解她們所碰到的問題,作為日後處理、幫助的依據。

這場在台北縣三重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由台北縣政府社會局和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所合辦的「台北縣婦女權益促進分區聯繫平台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使一般社會大眾瞭解新移民面臨的法律及自我權益問題之外,會議中透過律師賴淑玲的個案分享和參與者(外籍配偶)生活上碰到的實際情形,讓大家清楚知道外籍配偶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及如何受到台灣人民歧視的眼光。

賴淑玲提到,從一些案子的判決,就可以看出台灣法官在判斷上,還是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一起本國籍男子和外籍配偶在離婚後爭取小孩監護權的問題,台灣法律規定,只要先生和外籍配偶離了婚,媽媽沒有爭取到小孩的監護權,那麼媽媽就要在規定的時段內被遣返回自己的國家;如果爭取到監護權,就可以繼續住在台灣。

這位外籍配偶起先想把小孩帶回自己的國家,既可由當地的親戚照顧,也能接受當地教育。但是法官主觀上就認定把小孩帶到東南亞的地區,在生活或是接受教育方面,不及台灣的環境。假使最後把監護權判給了媽媽,法官還是認為媽媽在語言上的隔閡,會讓小孩在學習上有障礙。外籍媽媽費盡心力,爭取小孩的監護權,出發點單純是一個母親想要把小孩留在身旁照顧的心情罷了,審理案子的法官,怎麼不站在她們的立場想想。

賴淑玲表示:「台灣法官在審理外籍配偶的案件,不論是居留權、工作權、婚姻問題或是家庭暴力事件,通常敗訴的一方,都會是居於弱勢的外籍人士。」很多律師接觸的案例裡,外籍配偶對律師所說的第一句話,都是「聽說」我們不可能會贏。她提到,外籍配偶大多不瞭解台灣的法律,遇到問題,自然不清楚如何解決問題。現在,台灣各地成立了很多社福機構或是婦女團體,都是外籍配偶可以尋求協助的單位。

即使在現代,台灣的社會,依然存在著種族成見的問題。使得外籍配偶受到許多不平等的待遇與污名化的處境,同時面對到性別與族群等等問題。因此被剝奪了許多權力,包括:自尊心被否定、成為買賣婚姻下的犧牲品、工作權未受保障、生活資訊匱乏、不識字所帶來的恐慌。其實社會大眾應當對這些外籍配偶抱持著佩服的態度,她們來到台灣,不管是為了工作或是嫁到這裡,光是語言的學習,就可以看出她們想融入這個環境的積極心。

「婚姻跟考駕照不同,駕照是考過了才能上路,而婚姻不是用考試來決定。外籍配偶嫁到台灣來,其夫妻之間的經營,是要彼此學習包容與關懷,跌跌撞撞後,才會步上軌道。」婦權會的黃桂蘭女士說著。透過這場會議的進行,希望參與的外籍配偶,能更瞭解怎樣照顧自身的權益,也希望其他民眾對於她們的觀念有所改變。

平等教育權 外配子女非弱勢

【記者劉祥蝶/生命力報導】語言被視為外籍配偶在台灣生活的最大隔閡,也造成親子教育的阻礙,導致外配子女在學習上落後的主因。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吳紹文用外籍配偶說的生動比喻:「台灣『芋頭番薯』的移民社會,現在要再加上『榴槤和火龍果』啦!」說明雖然她們中文字彙量不多,但卻會盡其所能來完全表達自己意見,語言溝通能力怎麼會是親子教育的阻礙。

日前媒體根據台北市教育局二OO五年十月「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斷言新台灣之子是素質較差、適應不良,更是學習遲緩的弱勢。吳紹文提到現今台灣教育越來越重視親子共學,但因語文上的落差導致外籍配偶無法配合,使得母親的外籍身份變成這群新台灣之子備受矚目的焦點。

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了讓外籍配偶在面對台灣的教育體系時,能從容地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開設親子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處理,如何與老師主動用聯絡簿、電話建立溝通管道。泰國姊妹邱雅青說,這個課程不是叫姊妹們「一定」要怎麼做,是用互相討論、經驗交換的方式適應台灣教育文化。

吳紹文覺得這些外籍媽媽並不是不會教小孩,而是因為母國的教育文化的不同,台灣在理解不多之前便全盤否決。因此南洋台灣姊妹會培訓外籍配偶成為種子教師,在各國小推行多元文化教育,藉由童謠、童玩的介紹,將東南亞文化逐步帶入台灣基層教育當中,拓展目前鄉土教學的範圍。

南洋台灣姊妹會也推動托育公共化政策,希望政府提供多一點的平價幼稚教育系統。姊妹會聯絡人吳蕙如解釋,有很多中低收入的新移民家庭無法負擔私立幼稚園費用,在公立幼稚園數量減少的情況下,很多家庭只好選擇讓小孩留在家裡直到小學。吳紹文說,但很多的小學老師會假設學童已受過幼稚教育而超前進度,外配子女無法跟上學習腳步,「這是大家口中外配子女學習遲緩的真正原因。」

世新大學副教授夏曉鵑與國北師兒童心理輔導系主任吳毓瑩,調查北縣一百三十八名外配子女的成績進行排序,發現共有四二.七五%的外籍子女成績落在前三分之一,亦有三四.五%落在最後的段落。吳紹文說:「這表示不是外配子女就應該是成績不好的,」指出目前外配子女的學業表現兩極化現象。

吳紹文說政府提出教育優先區構想,提供外籍配偶、原住民子女免費課後輔導。「為什麼媽媽來自哪裡變成考量的重點?」邱雅青覺得課後輔導應該針對成績不好的小孩。吳紹文也認為這個課後輔導無異是加深了外配子女的身份差異,教育資源也未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孩童身上,「不如把這些錢多設一些公立幼稚園吧!」

政府每年撥款三億補助給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媒體也不斷報導外配子女教育議題,顯示官方或社會大眾都漸漸重視新移民族群,但政府與媒體卻都關注在錯誤的焦點上。吳紹文不認為外籍配偶能完全影響孩童學習成長,家庭支持系統及環境影響力遠高於外籍配偶本身,請給外配子女平等的教育之路。

2007年2月6日 星期二

老年失智症 腦海中的橡皮擦

【記者洪欣怡/生命力報導】「我是班長,以前是負責管人的啦,不過現在老了,記性越來越不好,常常忘東忘西的,變成被人管。」今年六十九歲的陳台光,開自己玩笑完全不尷尬;曾經穿著英挺軍服的他,來台後成為榮民,在過六十六歲大壽後沒多久,經檢驗罹患失智症後被送到安養院療養。

由於罹病後的陳台光慢慢無法適應生活,獨自一個人出門無法知道如何回家,甚至出現妄想、多疑,懷疑老伴給他戴綠帽,或是開始和多年好友斷了聯繫。在確定失智症影響到他的安全和家人評估無力負擔後,決定送他到安養院進行療養。

在安養院中,復健科醫師每兩週會來一次,診斷、開處方,再由物理治療師天天替這些老人家復健,院裡也有擺放許多復健器材的專門復健室,老人家天天運動,做牽引治療,不僅肢體功能恢復得快,心情也特別好。

照顧陳台光的志工楊潔宜,認為失智症的照顧有別於一般失能老人的照顧,是需要技巧及專業的照顧。她表示:「如果能針對疾病特性來尋求照顧他最合適的方法,並注意到給予這些罹病老人生命的盼望、生活的品質,那麼就為他們創造一個溫暖舒適的世界。」

老年失智症又名老年癡呆症,為一種在正常意識狀態下,喪失智慧能力表現的疾病。尤其與大腦皮質的退化導致功能的喪失有關,這些功能包括記憶力、判斷力、抽象思考力、推理能力及空間關係等,且盛行於六十五歲以上之老人。

楊潔宜擔任志工已經五年,她認為不管是做志工,或是身為患者的家屬,對於患者的情緒或行為都要不同於對待一般的正常人,要懂得換個角度想、要懂得安撫疏導,也要特別注意病人情況並隨時重新做評估。

罹患老年失智症的患者會有很多不同於正常人的行為,像是依賴、藏匿堆積物品、漫遊、重複問相同的問題與行為等等。楊潔宜回想剛開始擔任志工的時候,總覺得這些行為都是因為失智症而引起的,所以每每遇到這樣的行為發生時,都會認為這是無法改變的。「但是後來我就知道錯了。」因為光用這樣的消極想法,去面對失智症患者是不行的,有的患者會把食物不斷囤積起來,放到餿掉都不願意丟掉;也有的患者會像影子般似的,緊跟在自己背後;比較危險的患者是容易激動、好動叛逆,不慎防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意外。

「照顧失智症患者就是要不斷發揮創意,不要以為他們是失去智力的一群。」經過五年的磨練,楊潔宜對於照顧失智症患者這件事看做一場鬥智過程,常會讓其照顧者手足無措,但她不但沒有退縮,反而更有心得,因為除了基本的照護常識,如何懂得針對每個病人的情況,做機動性的調整,才是最重要的。

家服是我家 外籍配偶回娘家

Untitled_3  【記者吳苡辰報導】在屏東縣社會福利館,舉行「歡喜回娘家,電信報平安」活動。不僅有小型記者會,屏東縣縣長夫人顏慧珠也親自到達會場參與活動,加上參加的外籍配偶及家屬,會場相當熱鬧。

「我覺得站在我們的立場,我們就是他們的娘家」屏東區家庭教育中心主任蔡順柔表示,是因為多數的外籍配偶沒辦法常回家探親,有些甚至來台灣後,都不曾回去過,所以才會想辦這個活動,讓「家人」在春節前回「娘家」團圓,也可以讓她們感受台灣過年的氣氛。

「媽媽跟小孩都可以來這邊領紅包喔!」「小朋友,快來這邊排隊領燈籠!」活動一開始服務中心的人員便忙著發放紅包及燈籠,這個安排不僅使現場馬上熱鬧了起來,也讓參加的大人與小孩都能感受農曆年的喜氣。


捏麵人盆栽DIY的攤位上,坐滿了人,工作人員發完材料,逐步教導製作,小朋友們主導,媽媽們在一旁幫忙,雖然是一陣手忙腳亂,但在親子合作的情況下,最終都還是能完成作品。柬埔寨籍的馬麗嘉便認為透過這個活動能讓親子同樂,很有意義。

活動現場儼然成了小型園遊會,除了捏麵人盆栽DIY外,還有許多寓教於樂的小攤位:版畫春聯、剪春花、世界拼圖、自製鑰匙圈、包水餃等,都讓小朋友玩的開心,「都很好玩」馬麗嘉的大女兒吳明珠笑著說。

蔡順柔認為,外籍配偶到台灣後多多少少都會面對一些問題:語言不通、身分證無法順利取的、無法工作貼補家計等,「所以我們更應該用娘家的態度來照顧這些姐妹。」

2007年2月5日 星期一

媒體改革 李明璁用文字發聲

070206 【楊竣傑報導】「對抗媒體,是日常生活的戰爭,透過一次次的游擊戰,埋下火種,只要有風、有火,它就會燒起來,連成一線。」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表示,他能做的,就是透過各種方式,推廣媒體識讀,要回閱聽人的主動權。

畫著花開茂盛的門,堆滿書本的牆面,色彩艷麗的沙發,耳邊傳來英式搖滾,李明璁在如此具設計感的研究室中,用他的文字,一次次為媒體改革努力。「說到媒體改革,我真的很不好意思,前輩那麼多,我只是關心者、支持者,卻稱不上主導者。」李明璁強調,在媒改運動中,他只是啦啦隊,還必須與前輩一起努力。

二OO六年十月,媒體改造學社改選,李明璁成為執行委員,正式參與媒改運作。他說,媒改社多以傳播科系老師為主,社會學者相對少數,他雖然長期關注媒改,卻不擅長,希望成為媒改社一員後,能夠發揮所長,為媒改努力。

身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在英國的留學經驗,讓李明璁對公共媒體有很大的感觸,讓他相當關切公共媒體與市場間的關係。他說,就算沒有研究,仍然能感受公共媒體對英國社會的影響;但他很疑惑,同樣在一個地球上,媒體都很多元,都是大鳴大放,為何台灣的媒體環境與英國有如此大的差異?

李明璁認為,國家的角色應該能夠介於社會與市場之間,做調節與管控。他在留學時體驗到英國自由開放的媒體市場中,國家能介入市場失衡與不足的部分,因此有充滿活力,腥煽色的小報;也有質報與由政府出資的英國廣播電台(BBC)。公共與私有媒體的並存,成為一種巧妙的平衡。

九O年代後期台灣媒體開放,隱約出現問題。李明聰表示,解嚴前,媒體是黨國機器;解嚴後,卻直接從公部門解放到市場,過度自由,卻缺少公共化的討論。因此他開始關注台灣媒體公共化,以連署或寫文章的方式,推廣公共化議題。李明璁說:「台灣公共化正一步步往前進,雖然不足,但有進步。」這也是他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他認為,所有社會群體應該都可以自主表達意見,提出他們的困難與被壓抑的部分;但台灣媒體的呈現中,太多錯誤與偏見的新聞,刻意扭曲對方,並貶抑不同社會階級的人。李明璁說:「我們應該對抗選擇下的偏見。」但他更疑惑,產製新聞的機構是如何組成,才會生產出如此具偏見的新聞內容?

李明璁在二OO四年寫的文章中指出,台灣政治對立性強,媒體扮演的角色,卻無法解決矛盾,反而加深衝突與對立。最近因倒扁新聞的誇張與偏頗,文章又被網友轉貼,卻發現同樣的問題依然存在。「我們必須思考,為什麼有偏見的內容不斷的出現?」媒體對於族群與階級的偏見非常嚴重,李明璁認為族群問題不能完全歸咎於政客,媒體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說,媒體產業背後的族群與階級組成應該被討論,才能了解真正的原因。

李明璁更重視如何給閲聽人更多權力,增加他們的主動性。他利用專欄,進行媒體的內部爆破,給予壓力,促使媒體改善。他更透過課堂討論、演講或文章,傳達對抗媒體的觀念,期望以行動表達對媒體的憤怒與不滿。「我們只是在扎根,埋下一顆顆種子,只要時間點適當,他們就會發芽,連成一線。」

二OO六年八月十四日,李明璁在中國時報發表「一切從不看開始」,提倡在公共場所關掉電視台。文章出現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與討論,他也和學生組成讀書會,探討媒體問題。同時美國職棒投手王建民拒絕受訪事件,引起球迷對媒體不滿,便透過網路串聯,促成「822挺建民,嗆TV」行動,讓TVBS道歉。李明璁說:「行動其實沒有那麼困難,若沒有文章的討論與讀書會,加上網路串聯,行動也不會那麼成功。」

李明璁認為閱聽人應該主動,只要對媒體有意見,以最簡單、微小的方式,拿起電話或上網表達意見,一個人做不行,二十個人就會有用。「媒體改革就是社會運動,這些方式都是戰鬥的場域,進行一次次的微型戰爭,只要適當的時機,各個點就會串聯成具行動效果的面,給予媒體壓力。」

改變環境 創造音樂新氣象

【楊竣傑報導】「玩音樂要快快樂樂的。」輔仁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何東洪,雖然認為台灣獨立音樂圈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勉勵獨立樂團,積極找尋出路,自己創造環境,既然是獨立樂團,就快樂的玩音樂。

何東洪為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教於輔仁大學心理系。一九九一年到一九九四年曾經在水晶唱片擔任企劃,在工作期間認識伍佰、陳明章等音樂人,進而關心台灣的獨立音樂發展。他曾經營「地下社會」Live House,相當了解相關法規問題,與獨立樂團生態。

「獨立樂團不夠積極。」何東洪台灣獨立音樂最大的問題,在於許多樂團總是等待主流唱片公司發堀,或抱怨環境不好;但樂團應該了解,環境是艱辛的,凡事應該自己來找通路與觀眾。獨立樂團可以學英美的獨立樂團,自己或幾個團結合,安排活動,進校園宣傳,或出唱片。

何東洪提到閃靈樂團主唱Freddy,自己找場地表演,到各大音樂祭演出,現在成為成功的樂團,可見獨立音樂有生存之道;他說,獨立樂團不要一味喊苦,Freddy就認為玩音樂很快樂。河東洪說,「玩音樂沒什麼了不起」,一切自己先做好比較重要。

其次,何東洪認為台灣獨立音樂圈沒有自己經營的媒體,獨立樂界的生態大眾較難了解。媒體沒有固定版面介紹搖滾樂,報導也以娛樂為主,當搖滾樂不存在於大眾媒體,閱聽人不了解獨立音樂生態,自然對搖滾樂不感興趣。

英國的流行音樂有自己的媒體,如月刊或雜誌,不必依賴大眾媒體,樂迷要了解樂團文化,可以從英國的NME雜誌或Q雜誌獲得相關資訊。台灣需要類似英國,獨立於其他娛樂工業的媒體,內容以音樂為主。何東洪表示,獨立媒體能夠向閱聽人宣傳;相關訊息更能回到創作者,樂團了解音樂的走向與風格,以及音樂圈發生的事情,讓他們能有更多元素創作音樂。

BBC是英國政府資助的公共媒體,民眾相信也信賴BBC能夠提供多樣性的內容。BBC Radio分眾化的處理各種音樂類型,音樂愛好者,可以在BBC的架構下,從Radio1到Radio5,聽到不同類型的音樂。閱聽人習慣聽廣播,了解音樂的最新發展;創作者也知道作品的發表空間。

但何東洪不認為BBC的經驗可以完全複製到台灣,因為英國先有公共媒體,才有商業媒體;台灣的情況卻是,有了大量的商業媒體後,才要推公共化。台灣媒體公共化目前仍然不成熟,難以多元文化與小眾為主。除非媒體大環境改變,否則推動媒體公共化相當困難。策略上仍要繼續推動媒體公共化;但他強調,獨立音樂圈應該要經營自己的媒體。

獨立音樂這種都市青年文化不被「正當性」承認,當社會認為青年玩音樂是不正確的,獨立音樂的發展就難有進展。何東洪說,美國有獨立樂手,半年在樂器行工作,半年在美國各區Live House巡迴表演;運氣好的話,遇到唱片公司簽約,就能全國巡迴。台灣卻難有相同的情形,獨立樂團不被認為是「可以正正當當賺錢的好工作」,社會不認同「搖滾樂為台灣特殊青年文化」。

台灣社會與政府,應該正視此種特殊文化,適時給予表演者補助。例如澳洲與加拿大為了鼓勵多元文化,將青年創作音樂與藝術補助結合。國家補助表演者或社區電台,推廣音樂教育,並贊助大型音樂祭。

台灣的Live House為表演空間,但卻被被認定為酒店與休閒服務業,不符合營業執照,讓許多Live House經營遇到困難。政府應該從音樂底層介入,像蘇格蘭政府便補貼表演場所與門票錢、租金免稅,盈餘可回到表演者,經營者的收入則由國家補助。何東洪希望台灣政府,可以補助表演空間,將音樂工業基礎打穩,才有環境讓表演者培養自己的樂迷,讓獨立音樂環境更好。

簡淑慧 永遠的社運志工

Pic00533_1 【盧太雯報導】爽朗的笑容、閃爍著熱情的眼睛,是反高學費聯盟召集人簡淑慧給人的第一印象。一九九七年至今,她談起十年來參與反高學費運動的歷程,心情一如初衷,堅持走別人認為難走的路,甘之如飴。

大學時代就開始接觸社會運動的簡淑慧,畢業後投入政壇,一九九六年當選國大代表。她說:「公職是為了替運動服務。」對她而言,從事公職是檢視自己所做的社會改革是否為大眾支持。在她擔任國代的第二年,國民大會修正憲法,取消教科文預算,使她深感痛心。此後,她決定和各校的大學生們一起推動反高學費議題,試圖喚起民眾的關心。

一九九八年是反高學費運動最活躍的一年。簡淑慧與輔大、東吳等校學生組成「98’教春反高學費行動聯盟」,前往教育部及行政院抗議,提出「三年不漲學費」、「向財團課徵教育捐」等要求,分別獲得當時的教育次長楊國賜、高教司司長黃碧端的口頭承諾。同年三月,在輔大發起的「聖美善真反高學費大遊行」,發表口號「五星級的學費,路邊攤的享受」更是反高運動的經典名言。

簡淑慧表示,高學費問題的核心是政府撥給教育的預算及補助不足。除去教科文預算的保障,教育經費實質用在學雜費的部分逐年降低,今年僅占總預算的百分之十;教育部雖然提出「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但這些預算只偏重給有顯著研究成果的大學研究所,忽略了大學部這個人才培育的基礎。

她續說,台積電毎年提供各校學生十萬元獎學金、聯電贊助學生研究半導體,這些措施固然令人稱道,但終究只有理工科系學生受益,其他科系學生卻享受不到,所以反高學費聯盟才會提出向企業科徵紅利稅的訴求來嘉恵所有學生。

對簡淑慧來說,從事反高運動所接觸的「人」是讓她最有感觸的部分。她說,年年面對教育部官員說一套、做一套的應對態度,令她非常反感;毎次運動得要動員相當數量的家長、學生、民眾也不是件簡單的事。她開玩笑的說:「希望明年能有人幫我們做道具!」二○○五年,台灣藝術大學學生替反高學費聯盟拍攝了三支生動的宣導短片,讓簡淑慧對這些志願幫忙的同學們深表感謝。

教育部不久前宣布今年公私立大學調漲約百分之十,面對這個情形,學生應該怎麼辦?簡淑慧說:「自己的權益要自己爭取。」她希望學生們能勇敢的站出來,越多人發聲才能迫使政府正視這個議題,走向改革的途徑。

她認為,社會運動就是台灣的未來,也是替後代子孫鋪路,她不會放棄理想,希望能把社運推廣出去,繼續未完成的志業。

2007年2月4日 星期日

用愛彌補 羅慧夫天空部落

【黃偵甯報導】「大象男孩,祥祥,八歲 —雙側唇顎裂、氣管狹窄、聽力障礙。八歲的身軀,困在零歲的語言中。數千次的早餐、午餐和晚餐,不曾嚥過一粒米、吃過一片肉、講過一句話…」這是商業週刊報導祥祥的故事。

祥祥是羅慧夫基金會中一個特別的個案,在商週報導大象男孩祥祥與機器女孩珊珊的故事後,祥祥受到社會大眾的熱烈的關心。當時,羅慧夫天空部落剛成立不久,因著商週的報導,他們的部落格受到網友熱烈的回響。因此,他們便將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放進部落格中,做為部落格的主要內容。

資源開發組副主任陳依伶說:「透過部落格報導祥祥的故事,不僅分散了訊息,減低媒體的採訪,此外透過故事性文章的分享,也告訴社會大眾,羅慧夫基金會是如何幫助祥祥,藉著這個機會,讓更多人了解什麼是唇顎裂,以及如何照顧唇顎裂小朋友的醫療訊息。」

目前羅慧夫部落格中主要放置基金會的消息、金邊義診、有關於顱顏傷殘的知識以及許多故事性的文章等。國際合作的副主任陳玉澤說:「公益團體擁有許多感人的故事,因此我們將有趣、正向、溫暖的故事放在部落格上,吸引大眾來注意。」他發現,當他們以故事性文章呈現在部落格上時,點閱率較高,此外,也會吸引一群死衷的網友定期拜訪他們的部落格。

透過部落格,陳依伶與資源開發組蔡世欣認識了許多部落客,累積了許多的資源,他們將網路的串聯變為實體,舉辦不定期的活動。像是前陣子,基金會將金邊義診的活動貼在部落格,召集部落客參加,從中找出也想一起去海外的志工。此外還有「生命換日線blogger首映會」、「部落客感動創作flash音樂,協助國際園丁」等活動,都是與部落客做外部連結。

家服法進度遲 外傭權難伸張

【汪毓芝報導】家事服務法推動聯盟(簡稱PAHSA)自二○○三年發生劉俠遭外傭毆打致死事件後,即開始推動工人版家事服務法,希望藉以改善外籍家庭勞工的問題。勞委會卻皆以「不切實際」、「窒礙難行」等理由反對,延宕至今。然而繼劉俠之後,日前又發生了外傭比西塔砍傷雇主事件,再度引起各界對外籍勞工的注目。

外傭離鄉背井來台,本就比較孤單寂寞,又因為在台灣引進勞工的家庭通常需要外傭二十四小時待命,造成外傭沒有休假。休息不足,不能參加聯誼活動,也無法發展心靈慰藉的聯絡網,導致他們往往在碰到打擊時,不能及時做好心靈上的調整,造成精神上的崩潰,產生僱庸雙方都受到傷害的局面。

現今家庭外傭問題繁雜,不只是工時過長導致的無法休息,遭到仲介剝削、沒有更換雇主的權力等;另一個問題是,現今還未有成文立法保障他們的權益,而這也是家事服務聯盟推動家事服務法的原因。

家事服務法推動聯盟之一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簡稱TIWA或國際勞協)總幹事吳靜如舉例,如在日前發生的外傭比西塔砍傷雇主事件中,比西塔早在八月已表達無法繼續勝任工作,然而他沒有辭職或更換雇主的權力,導致今天的悲劇。因此,工人版家事服務法,希望將家庭勞工納入勞動基準法(簡稱勞基法),保障他們擁有辭職與自由更換工作的權力。

吳靜如表示,除了將家庭外勞納如勞基法,他們也希望政府對外傭亦提供「喘息服務」。現行的短期照護「喘息服務」,主要是提供全天候照顧家屬的人,一個喘息休息的機會,但對象限制在本國籍的家庭看護。

「在台灣,社會福利不夠,真的有很多家庭以外籍勞工代盡孝道,家裡的小孩上班、工作後,外傭在服侍家裡的老人家。在沒有足夠的社會福利,支柱這個家庭的情況下,父母的安全與生活平質只能押注勞工身上,一旦外勞過勞導致崩潰,年邁的父母們也跟著一起危險」,吳靜如說。外傭也需要休息喘息,他們希望在長期照護制度還沒完備之前,能夠允許外勞申請喘息服務,在全天無休的生活中喘一口氣。

在仲介方面,吳靜如表示,雖然政府對國內仲介有明文規範,但是國內仲介像是個幌子,看起來符合規範,事實上卻在國外設置仲介和外傭訓練所等組織,全面控制外勞的生活。這些仲介商曾扣留勞委會發給外傭的資料,或私下扣起款項等問題。所以,他們希望訴求政府取消私人仲介,做政府與政府的直接聘僱,負起引進外勞的責任。

儘管他們認為,目前法規保障的部份,政府在執行面上還是不夠嚴謹,但「有法」總比「無法」好。吳靜如表示,先有明文規定,才能進一步要求政府在執行面上的執行效力。

國際勞協表示,勞委會為了回應家事服務法,自今年九月開始,也逐漸在對家事服務法開研討會等做研議,考慮將其納入勞基法。這是他們推家事服務法至今的一點小小的進展。「有了討論就有了開始,然而這還只是開始,台灣在保護家庭外傭上,路還很長。」吳靜如說。

2007年2月2日 星期五

綠色五股 處處都是學習角落

【黎荷安報導】台北縣五股國中是一所沿著山坡地建造而成的學校,因為與山緊緊相連,而擁有最珍貴的環境保育學習資源。五股國中自然保育社指導老師賴榮孝說,透過戶外學習的課程,讓學生接近大自然,「與其在教室裡播放Discovery的影片,倒不如帶領同學去戶外認識大自然。」讓他們「看的見生命」、「聽的見生命」,進而了解大自然對人類的重要性,培養並且實踐環保的觀念。

賴榮孝表示,以「自然生態保育社」來說,社團分兩個學習階段,第一學年的課程著重在「自然觀察」。從開學的第一周,讓每一個學生各自認養一棵樹、一株植物,讓他們觀察一個學期,「看植物的生命週期轉變,看樹葉顏色的變化」,進而培養他們對身邊事物觀察的敏銳度;第二學年進入「解說」的階段,播放生態影片,閱讀更深入的相關書籍,引導學生如何講解自己認養的植物,仔細地認識校園,讓學生更了解生態環境的運作及趣味,如果有外賓來學校,也可以向外賓解說校園環境。

指導自然保育社多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賴榮孝說,因為常把從協會中學來的新知識分享給其他老師,老師們對於環境教學很感興趣,而且校長劉麗梅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育,在校方的支持下,五股國中加入教育部實施的「綠色學校」,大力推動「永續經營」的教學。成為學校環境保育顧問的賴榮孝說,「我們希望讓同學走在校園能夠處處都是學習的角落」。

五股國中會徵求國中一年級的新生,在暑假時組成環境教育輔導班,經過四個星期的課程訓練,使學生初步建立「環境保育」的概念。「環保小尖兵」則是由學校衛生組成立,在老師的輔導之下,以學生組成。環保小尖兵主要的工作就是巡視校園、清掃垃圾、督導其他同學做環保並且宣揚環保的重要性。今年剛獲得環保署舉辦的「環保優等生」的戴士文說,每年學生都很踴躍參加環保小尖兵,「清掃環境其實不辛苦,換一個心態,我們把它當作一種愛惜地球的遊戲,誰撿最多的垃圾當天誰就是贏家。」

賴榮孝說,因為學校推行綠色永續校園的概念多年,已經塑造出愛惜、關懷環境的學習氛圍。他說,剛剛上課前,有一位同學興致沖沖拿給他一個紙杯,他還納悶著為什麼要給他杯子,「老師你看!杯子上有螳螂呢!」賴榮孝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小生物吸引了學生。他帶著學生把螳螂放回草叢,「沒想到學生主動說要把紙杯回收!」前幾天也有一個同學跑來找他,很興奮的跟賴榮孝說,「我的樹葉開始變黃變紅了!」雖然是一個小動作,賴榮孝說,「讓我很感動,這代表學生懂得去觀察生活週遭的事物,也能夠主動做環保」。

培養學生愛惜校園、關懷生態,賴榮孝說,學校沒有強迫學生一定要加入環保小尖兵,或許是學校營造出的氣氛,讓學生能從學習中體會到大自然的可貴,實踐「環保」的意義,「學校的每一位同學,都是大自然的義工」。

外配子女教育 從文化著手

【劉祥蝶報導】「在家鄉大學畢業也比不上一個台灣阿嬤!」來自泰國的邱雅青一語道破許多外籍配偶家庭中的教子常態,因文化風俗的不同,外籍配偶的教育方式經常不為家中長輩的認同。在台灣就算有大學畢業的文憑也不被承認,一般還是認定他們來自落後、不先進的國家,被否決的主因只是因為「外籍配偶」這個身分。

南洋台灣姊妹會理事長吳紹文說,外籍配偶並非不會教育下一代,只是文化背景、教育系統發展都不同,在觀念上也會有程度上的差異。邱雅青提及前一次回泰國時,身邊的友人帶回在泰國象徵純潔、祝福的白色繩環送給小孩,但婆婆卻以「白色繩環是辦喪事才戴的」為由,要求剪斷並丟掉,邱雅青不明白,為什麼不能經過溝通,接受不同國家的風俗傳統呢?

在新移民家庭中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但這些文化衝突是可以避免的。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了要舒緩文化上的差異,積極推動文化教育生根的行動。吳紹文說,這是落實多元文化的教育政策,所謂「鄉土教育」也應將東南亞文化包含在內。因此南洋台灣姊妹會培訓外籍配偶當種子教師,用國小說故事媽媽的形式,介紹東南亞的童謠、童玩,把東南亞文化逐步帶入台灣基層教育中。

除了讓台灣能用輕鬆教育的方式接納東南亞文化外,南洋台灣姊妹會為了讓外籍配偶在面對台灣教育體系時,能從容地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開設了親職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日常生活處理,孩子生病時去醫院掛號要如何簡要用中文表達,需要攜帶的證明文件等;家長、老師、小孩三方溝通管道的維持,如何主動與老師聯絡,善用聯絡簿將家中情況實際告知老師,必要時還可用電話來聯繫。邱雅青說,這個課程不是叫姊妹們「一定」要怎麼做,是用互相討論、經驗交換的方式適應台灣教育文化。

吳紹文表示,政府每年撥款三億補助給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也廣設中文訓練班及親職教育班。媒體不斷報導外配子女教育議題,顯示官方或社會大眾都漸漸重視新移民族群。邱雅青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說:「很感謝大家的關心。」,但她希望大眾不要預設立場認為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就是弱勢,不要揣測他們需要幫助,只要平等地把他們都當作是台灣人就好。

幸安國小 回收舊愛新歡


Asd【黎荷安報導】台北市幸安國小在二○○五年十一月加入綠色學校伙伴。從校園的環境改造,包括整頓水池、關懷老樹、廁所綠化美化到廢乾電池回收比賽、在校園栽種有機蔬果、社區打掃服務等,幸安國小期盼透過改變環境,潛移默化讓學生了解環境教育的意涵。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幸安國小推動了十四項綠色活動計畫,成果豐富。

為了能夠讓活動推動的更有效率,幸安國小在加入綠色學校之後,特別到綠色學校資優伙伴,台北縣深坑國小觀摩,效仿他山之石。「環境教育不只是要參與活動,更要從活動中學習精神,培養自動自發的環保習慣與概念」台北市幸安國小訓導主任楊桂霞說。

「我們首先將校門口水池旁圍繞的鐵欄杆拆了!」楊桂霞說。原本有安全上的疑慮,後來經由校方討論,將水池填土,讓水池變淺,使危險性大幅降低,又在水池旁建立花圃、步道,經過校工以及對美學很有概念的總務主任巧手佈置,現在水池區就像是個小型花園,不僅引來蜜蜂蝴蝶,下課時段小朋友常常圍繞在水池邊觀賞。

「舊愛新歡—幫寶貝找新家活動」是瞭解珍惜資源及資源再利用的概念,減少資源與金錢的浪費的計畫。楊桂霞說,配合小朋友的綜合活動課程進行,讓班級間一起合作舉辦跳蚤市場活動。活動前請小朋友蒐集自己家中不需要的物品、玩具集合到學校,由師生一起討論合理的標價,確定物品價錢。

舉辦跳蚤市場活動當天,將參加跳蚤市場的物品分成五區,分別是五元區、十元區、十五元區、二十元區和三十元區,由各組兒童分別輪流擔任老闆和顧客,進行跳蚤市場買賣的工作。跳蚤市場所賺的盈餘,由各班級自由樂捐,捐獻給慈善團體。

「小朋友藉由跳蚤市場活動,除了學習物品估價,對於物品價值有較正確的概念外,從中體認到珍惜資源及資源再利用的概念。」楊桂霞說。

楊桂霞說,前陣子學校有位老師,利用綜合活動課程時間,小朋友人手一本地圖,由老師帶小朋友認識社區環境,「仁愛路上種的是什麼樹,附近有什麼店家,校園附近的環境樣貌」,不僅讓小朋友徒步認識社區,還要用畫筆記錄下所見所聞。「關心社會,從身邊做起」,楊桂霞說,期盼從認識社區,讓小朋友更加了解自己生活的環境。

「覺知、知識、行動,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過程建立小朋友的觀念。」楊桂霞表示,學校不定期舉辦環保回收、社區打掃等活動,讓小朋友首先了解環境保護,再來由老師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環保概念及技能,最後能夠使小朋友自動自發,打從心底,將環保視為一種習慣。楊桂霞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從『心』做起」。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