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6日 星期三

從災區走向社區 豐原社區報重生

【記者李晉仰/生命力報導 「現在的紀錄就是未來的歷史,居民書寫就是社區營造的實踐」,豐原社區報的開頭寫出了豐原故鄉重建工作隊的心願。位於台中縣的豐原,從九二一的災後重建走了出來,邁向社區總體營造這條路。豐原社區報的編輯顧問兼撰稿者洪朝棟說:「人總要向前看,拋棄過去的陰影才有希望。」於是豐原社區報就這樣誕生了。

早在民國六十多年,豐原就有「豐原一週社區報」,但因經營不善而消失。後來,洪朝棟記取教訓,改採學區報的方式,與一些老師創了豐東學區報。利用學校教師與學生的資源,減少經費與發行問題,也讓學生帶回家宣傳,讓學區報走入家庭。他說,只要每個家庭都動起來,社區意識就跟著起來了。只是,他承認效果還是有限。

直到九二一地震後,台中縣葫蘆墩文教協會、台中縣父母成長協會、台中縣豐東國中教師會、台中縣生命線協會與春雨文教基金會共同成立了「豐原故鄉重建工作隊」。利用當時的募款,把豐東學區報擴大成非營利的豐原社區報,報導災後重建的工作。只是,洪朝棟與其他人都認為,豐原災民只佔中部災區的少部分,不像中寮鄉等地,因為幾乎全鄉都是受災戶,對重建的意識也比較強,而且要讓豐原站起來,與其重複報導災後重建議題,倒不如喚醒大家冷漠的心,對社區付出更多的關懷。

在這樣的意識下,豐原社區報逐漸從災區走向社區,災後重建的相關報導大量減少,保留「災區重建信箱」部分,提供災民與相關單位對話,而社區報也會不定期報導有關災後重建的進度。改版後的豐原社區報,除了一版固定會有當月相關主題報導外,二、三版主要是以豐原地區居民投稿為主,如新詩、散文的刊載或是村里間的趣聞等,而第四版則大多是人物特寫。編輯顧問洪朝棟說,雖然我們的目標是要讓社區民眾自己來寫出這份刊物的風格,但願意動筆來寫的人實在太少,有時稿件不夠,自己就得來寫。他還說,我們都在等,如果這種寫作投稿的風氣培養出來,我們就輕鬆多了。

「很多人看過後都說不錯!不錯!然後就沒下文了。雖然有感動,卻沒立即行動。」豐原社區報總編輯羅德財感慨的說。社區居民的互動不夠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而市政府與村里長方面反應很冷淡。豐原社區報的一版編輯兼撰稿者蘇英建也說,很多次都快撐不下去,有時還要自掏腰包,但有一股責任在,就得做。「不過還是有些居民相當可愛,上次就有人打電話來問這期報導的肉丸店怎麼都找不到,於是我們決定以後要附上地圖。」羅德財笑著說。

前一陣子,台中縣山線社區公民大學開課,洪朝棟滿懷期待的認為,社區大學所凝聚的社區意識會慢慢起來,那時就可以和社區大學結合,我們也就不用那麼累。他努力的尋找接棒,目前與生活寫作班的老師邱遠芳接洽,準備將一些重擔轉移。他認為,這是一場比耐力的接力賽,撐愈久資源愈多,共識愈強,就愈有希望,就像現在的生活寫作班一樣,每個人都可以寫,不一定要成為作家,只要去寫,社區的感覺就出來了。總編輯羅德財也說,社區民眾都怕跨出第一步,但不去做,就不知道其中的樂趣,就像坐著跟站著看到的一定不同,不站起來也許永遠都不知道草叢中其實有一朵玫瑰花。

「這兩年下來,書看的少了,自己的時間有時都不夠用」、「感覺這兩年下來,生活步調和以前差很多」、「忙著社區報的事,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都變少了」這是他們這些義工的共同心聲。「總不能把這當飯吃吧!因為是無給職,所以還是要靠工作養活家庭。這裡的人都常都是一兼數職,有時要編也要寫,實在很忙。」一版編輯蘇英建說。他也指出,在剛成立時還有不少人,但因為私人時間不能配合,現在都漸漸消失了。

未來的日子怎麼走,他們的共識都是:如果沒錢,就真的撐不下去了。雖然目前有些捐款,但大部分是編輯的朋友贊助的,少部分是因為居民肯定而捐款。總編輯羅德財說,像這次辦拿油漆刷大甲溪鐵橋的活動,就是徵求居民的意願,一人一筒油漆,一起為大甲溪鐵橋重新粉刷。因為經費不夠,只好靠居民的熱心來支持家園打造。

雖然目前有許多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可供參考,編輯顧問洪朝棟卻認為,很多模式在別的地方可以行的通,但在豐原就是沒辦法,這關係到人事、地理等因素,所以要成功,一定得摸索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這樣豐原才有希望。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