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8日 星期四

建構溼地生態圈 復育台北赤蛙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台灣淡水溼地生態多樣性教育園」是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目前在進行的溼地建構實驗與「台北赤蛙」復育的計畫。他們選定在市立動物園內三千坪的次生林丘陵地上,構築一座台灣低海拔淡水濕地生態多樣性教育園,作為瀕臨絕種的台北赤蛙基因庫保存處,也傳遞人們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觀念。

這個計畫是國內第一座結合保育、研究、教育等多元化功能的生態園區。計劃執行長劉國同說,建立這樣一個溼地生態區,一方面可以保存一些多樣性生物物種,台北赤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作為中小學生重要戶外教學場所。

劉國同表示,一般生物應該是以塊狀區域的方式存在,而台北赤蛙族群量稀少,且在台灣呈點狀的分布。以前數量很多,但現在只在台北縣、屏東、中壢桃園一帶有,其他地方很少發現,是個很脆弱的物種,只要一開發,水田棲地被破壞,赤蛙也就無法生存,物種隨時會消失。

民國八十九年,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林慶華帶領兩棲爬蟲類研究團,正式展開在台北縣三芝鄉的台北赤蛙研究計劃。後來他們和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接觸,發現雙方意見投合。於是兩計畫結合,做一個類似溼地的地方來實驗,邊做邊修正,發現這樣的溼地還可以結合很多功能,創造有教育性、推廣性、保存性、及觀賞性的棲地環境,讓民眾了解野外溼地切面的情形。

台北赤蛙是一種小型的美麗青蛙,黃綠褐色的身體配上黑白色的背側,多生活在乾淨的水田池塘等草澤區。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林華慶說,因為水質污染、農藥使用和棲地沼澤草澤都被人開發破壞的原因,台北赤蛙濱臨滅絕危機。

計劃中的埤塘與草澤位在溼地生態區的核心位置,以觀景大玻璃視窗呈現溼地生態切面空間,民眾可看到溼地植物水上面水下的不同樣貌、游泳覓食的青蛙和蝌蚪;工程規劃生態區為開放空間,配合季節性枯水期、滿水期和常態期的水位消長,形成一個很自然的生態區,能吸引台北赤蛙等蛙類及動物來棲息。

「我們現在做的,是營造台北赤蛙等溼地動物的家。現在才做到一半,好幾種青蛙和動物就自己跑進來了。」劉國同說,他們要做的溼地計劃,是多樣性的保存物種,實驗一個自然環境的棲地,觀察研究物種適應的問題,而不只是單一去塑造一個動物明星。動物組組長林華慶也說,台北赤蛙的野外棲息地一直破壞,沒辦法去維護只好做保種的工作,「我們還是優先希望能保護野外棲息地。很不幸,台北赤蛙都在私人土地內,如果要保護,常會和私人利益相爭。」林華慶表示,現在三芝鄉的台北赤蛙大概不到五十隻,也都在私有的水田裡。他們現在找三芝的老師推動保育教育的課程,讓小孩子知道他們那邊有水田、水生植物動物和溼地。

第一階段的溼地構築工程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目前仍在施工中。草澤、小溪流、岩壁已經完成一定的規模,也種植了許多珍貴的植物,譬如萍蓬草、蘭花。負責溼地構築工程的自然生態教育基金會秘書長張文賢說,一個溼地環境的形成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而現在要瞬間達成一個溼地生命最多樣豐富的最顛峰狀態,要給予一定的補助,譬如水源、營養源的供應、植物栽植及動物的使用。「為了營造這個溼地,埋在地下的管線總長度就有好幾公里。大部分工程和細部設計都由我們自己做呢!」張文賢說,從設計到施工,他們一手包辦。

「在這裡,你不用穿潛水衣、潛水鏡,潛到水裡、驚擾動物、把水弄混;也不用守在電視前,就可以觀察到水下世界。」張文賢手裡一邊仔細地將電線纏上膠帶,一邊接著說,這個計劃也用作「生存棲地適性選擇的試驗」,設計幾個流水環境和溼地的區塊,讓浮葉性、沙草科、淺水區或是流水區的水生植物生長,做一些溼地生物實驗觀察和統計,看它們偏好在哪一區塊的位置聚集和活動,未來做野外棲地改善或環境復育時,可以套用這個模式,提供台北赤蛙的適存空間。

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畢業的研究員黃兆鎮背著兩大袋土壤,來來回回攀爬在人工岩壁上親自施工。「我也可以只坐在辦公室打高空,畫畫設計圖、寫寫企劃案,這些對我來說很簡單,」黃兆鎮說,要一個念到碩士的人,來做現場基層施工的東西是不太容易的事,許多來應徵的人,來沒多久就離開了,但他認為,工程的每個機制都有用意在,親自施工更能將設計和實際工程做更好的連結。「許多生態工程設計得很好,可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實際施工狀況,工人也不了解真正用意,結果工程做出來很令人失望。」黃兆鎮說,就拿他們在溼地旁構築的一條溪溝來說,從整地、到水管怎麼配、如何放石頭、如何植栽佈景、讓溪地多樣化、瀑布和深潭的實際情景,都是累積了很多野外觀察經驗。「可以讓別人做啊,但是我不信任。我覺得從頭到尾自己來做,就像照顧自己的小孩子一樣,看著他慢慢長大,這種感覺是很深刻,是無可取代的。」

雖然去年年底才獲得福特保育暨環保獎的一百萬元獎金,目前計劃最大的困難仍是經費不足。「那一百萬只夠我們做那面岩壁。」執行長劉國同說,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基金會的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替他們省了不少錢。

溼地今年年中就會開放給民眾參觀,不過後續工程還是會繼續進行,未來更可以觀察一條溪的剖面情形。林華慶說,大家以前都不會去珍惜這些溼地環境,以為只是一些雜草,很難跟生命聯想在一起。「溼地水下的生物世界是多麼豐富,希望大家可以去愛護這樣一個自然生物棲息地。」


延伸閱讀

台北赤蛙

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開放動物認養 保育更上層樓

為台灣蛙類保育加油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