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3月24日 星期三

四六電影節 站在邊緣說出真心話

【記者楊巧君/生命力報導】

「沒報導,不代表不存在。」師大一群來自異議性社團的學生透過四六影展為弱勢電影發聲,讓學生們站在最邊緣的位置,說最真實的語言。人文學社社長張瑜珊兼影展策劃人說,「電影容易讓人更親近,更容易表達社會的真實面貌。」

說到四六事件的歷史,張瑜珊表示,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日台大與師範學院發生警方與學生衝突風波。國民黨先後拘捕了和監禁了兩千多名學生,十八名學生被槍決。過去師大都定期以文學小刊物、壁報等形式紀念四六事件。張瑜珊表示,第一屆四六影展以四六事件為名,除了紀念四六事件,也希望尋求突破,用影展發聲,引起學生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她說,「四六事件逐漸被淡忘,師大從那時候起作風變得保守,影展可促使大家懷想過去學生勇敢表達主張的時光。」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唸書,眼睛也長期被主流媒體操控,似乎都不會去主動關心另類社會議題。」張瑜珊表示,電視機下的鏡頭都是呈現社會最好的一面,他希望藉著這次的影展,讓觀眾有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電影,從關心的角度去切入,進而關懷社會的弱勢族群。

「我叫阿銘啦」呈現一個交織笑淚的遊民世界,從鏡頭裡對城市的邊緣者寄予深刻的關懷。導演跳脫一般對遊民的刻板印象,用詼諧而深刻的手法,呈現一群可親可喜、不卑不亢的遊民人物,提供人們另一種觀看世界的方法。

「其實師大的宿舍和遊民的住所很像呀!」師大地理系吳鄭重老師在電影座談會的這句話引起現場一陣大笑。他建議同學平時可坐在遊民的位子去看社會,「你們一定會得到很多收穫。」

有學生表示,「我叫阿銘啦」雖然很真實的把遊民的生活紀錄下來,但是從鏡頭上去看他們,感覺卻是更疏離了。淡大建築系劉欣蓉老師(見圖)則表示,導演把遊民的可愛之處拍了下來,讓人感覺很親切。 

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大二學生孟恬表示,大家都對遊民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是有病的。「也許在他們眼裡我們才是有病的呢!」她笑著說,小時後想和遊民打招呼一定會被家人立即阻止,她對遊民的精神狀態一直都很好奇,「不知道他們的世界到底是怎樣的。看了電影之後更想了解他們了。」

人文學社選了以關注台灣原住民部落為主題的「夢幻部落」參展,張瑜珊表示,這部片子不僅反映受迫於大多數價值觀底下的少數族群所受到的傷害,原住民流離都會中的失落和傷感,也反映了現代人失根的孤單和寂寞。

台灣文學研究社選擇以女性為主題的「油麻菜籽」,改編自作家廖輝英的作品,從省思的角度,精確描述出民國四、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社會現象,剖析當時的女性命運。張瑜珊對這部片子有很高的評價,「這部片子是台灣新電影的開始,也是台灣女性主義風潮的先鋒。」

女學社推薦的「玫瑰的戰爭」則是台灣首部反性騷擾的電影,紀錄加害者、雇主及政府部門互動過程所遭遇到的挫折及困境,卻仍勇敢抗爭的心路歷程。

台北許多古蹟面臨拆除的命運,客家社選出了以老舊建築物為題的「為甚麼不是新故鄉---寶藏巖」以及「南機場—不在克難」喚起觀眾對台北建築的老舊情懷。

張瑜珊大力推薦壓軸影片「穿過外婆家村」,這部片子除了再現傳統農村生活與工業化帶來的變遷,也真實反映台灣城鄉的發展及呈現人與土地的情感和記憶。他說,「導演胡台麗用紀錄的觀點表現了城市和社會發展帶來的矛盾,很多農村都在工業化的結果犧牲了。」

「以影展來紀念四六事件讓我更關注社會議題。」師大音樂系學生胡延志表示,他很高興能在師大看到另類電影,因為師大一向的作風比較保守。他說,「一般人總是認為大學生只會唸書,對社會不聞不問,其實是我們比較少機會接觸這類的課題。」

張瑜珊表示,舉辦影展的靈感來自於台大社影展,「人家可以做得到,我們為甚麼不可以?」下定決心之後就立刻聯合師大幾個社團,從一月開始籌備。她說,在大家的相互支援之下,這次的影展不但非常順利,而且獲得觀眾熱烈的迴響,第一場開始就座無虛席,給他們打了一劑強心劑。她信心滿滿的說,「希望影展會成為師大的傳統,未來我們還會擴大舉辦。」

第一屆四六影展由師大學生會、師大人文學社、師大女學社、師大客家社和師大台灣文學研究社舉辦辦,各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六部弱勢電影共同參展,從三月十五日至三月三十日,在師大文薈廳輪流放映影片,並有一系列的電影座談會,讓大眾一起分享電影心得。

非典型學習 唐宗浩學問不求人

【記者李昭安/生命力報導】

「在上小學後我發現學校跟家裡有很大的不同,老師不喜歡我問為什麼,也不相信小學生會有什麼理性思考的能力。我很難接受為什麼規則訂在那邊,但是卻不容許我們去質疑。」今年十八歲的唐宗浩,是在自主學習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回憶起接觸自主學習前,在一般體制國小下學習的不適應情況。

唐宗浩說,學校的每個人用一樣的進度在學習,對跟不上的人來說相當吃力;他這種理解力較高的學生,則會覺得時間被浪費掉了。「我當時感覺到一股很大的無力感,那是一種空虛、灰色的色調,讓我慢慢的向下沉淪,感覺是被學校溶解掉了。」因為如此,他曾經在國小二年級時休學在家「療傷」。
直到不久後唐宗浩的母親李雅卿創辦了種籽學苑,提供唐宗浩和其他崇尚自由學習的國小學生一個開放的空間,他才開始正式進入自主學習的階段。在種籽學苑內,大家以理性溝通的方式,共同制定公約,並且選舉法官執行規約,師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他說:「這對我來說是個自由又有序的環境,可以學到自己想學的東西。」

台灣目前施行自主實驗計畫的學校有兩所,一個是在台北縣烏來鄉信賢村的「種籽學苑」,是以國小階段;另一個則是在台北市有中學階段的「自主學習實驗」,這個實驗教育是經過台北市教育局核准支持,民間參與,掛籍景文中學,家長毋需另行多付費的實驗。學生可以自選導師、自排課表,按照自己的學習速度而非統一進度上課。

唐宗浩說,自主學習不是一種知識或技藝的學習,而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態度,包括了瞭解自己、瞭解環境、創造最佳互動的可能性,並著手實現。在這樣的環境下,成人既不操控、也不欺騙,更不替孩子承擔,所以在這樣學習體制下的學生自覺和自我探索的深刻度都非常高。

目前就讀自主學習實驗高三的唐宗浩,有自己的一套學習理念。他認為,過去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多是把自己學習的經驗複製到別人的身上,但是這通常是不適合的。因為每個人學習的方式、姿態、節奏都不同,有人是「視覺型」的學習者,有的則像他是屬於「聽覺型」的,需要透過專心的接收訊息,讓知識進入腦袋;或是必須透過談話,在聽與說的同時讓腦袋快速思考運作。

「我怎麼知道自己的學習經驗對別人有用?」唐宗浩說,認定自己將來想要從事教育工作後,他在心中就一直存有這樣的疑慮。因此他希望能夠延展自己的視野,不要侷限於以往所認知的學習方式。在規劃近兩年的自主學習計畫時,他就安排了一個在烏來閉關的計畫。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自己耕作和打理飲食,在沒有電和自來水的小木屋生活。「我閉關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變成一個器皿,要先掏空、擦拭乾淨之後,才能裝東西進去。」

唐宗浩表示,在閉關的這一個月中,他將自己淨空,把先前學到對世界僵硬的成見丟掉,回到真誠的生活。「人要先知道如何愛自己,才會知道如何去愛他人和愛世界。」在沒有水沒有電的深山裡,他每天都在學習著跟死亡的恐懼相處,經歷過這些恐懼之後,他變得比較不會在乎表面的東西,也可以清楚的判斷哪些東西有價值,而哪些東西沒有。

閉關結束後,唐宗浩安排自己到七所體制外的另類學校進行參訪,實際參與課堂,和辦學的人及老師進行訪談,在整理紀錄之後,創辦一份「另類教育電子報」。他說:「唯有多方瞭解不同的教育學派、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如何看待教育,我才能真正瞭解學習的多元性,而不只是在教學時複製自己的學習理念。」

「我認為現在的教育的確需要改變,但是我贊成的方式是由民間自發提出,以社區這樣小範圍的模式開始做,透過有機的方式慢慢改變,讓基礎往上提升。當大家對教育的認知覺醒,制度自然會跟著改變。」唐宗浩說,他扮演的角色,是在自己所屬的區域發揮影響力,畢竟這些體制面的改革,得要等到時機成熟才可以開始進行。

唐宗浩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幫助文明進行傳承,「這是我作為文明傳承者的義務」。而幫助學習對象,以催化劑的角色,使他們成為好的學習者,幫助他們找到方向、能力,則是他對於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如果他們成為獨立自主學習者,就不再需要教師了。」

在媽媽李雅卿的眼裡,唐宗浩是一個對生命存有熱情,對世界常保有正向關心的孩子,不僅對自己誠實,對別人也很友愛。李雅卿說:「有次我們幾個種籽學苑的家長在討論,希望教導出什麼樣的孩子。但是想一想,不就是像宗浩這樣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且可塑性高的孩子嗎?」


延伸閱讀:

1.另類教育電子報

2.明報週刊的種籽學苑介紹

3.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簡介

4.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摘要

2004年3月20日 星期六

打造失準 社區規劃師效果待評估

【記者洪啟揚/生命力報導】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於一九九六年設立「社區規劃師」制度,由專業的社區規劃師協助社區研擬「地區發展計畫」,其內容包括成立「地區發展工作坊」,深入了解社區環境、依據居民共識提出未來發展的願景、彙整社區營造的課題並研擬策略等,至今已有六年的時間,也完成了不少建設。例如修建永康街人行步道,幫助金華國小規建圍牆等。

然而,社區規劃師的服務內容是否能切中居民的需求呢?台北市恆安里里長林坤謨表示,社區規劃師對社區的實質幫助不大,因為他們事實上並不會主動對社區提出建議,社區必須先向市政府提案,等市府通過提案,撥下預算之後,社區規劃師才會處理;林坤謨認為,社區規劃師有欠積極。
「也不能說他們都沒在做事啦!但是做的還不夠。」林坤謨認為,社區規劃師應該要更有專業性,主動去了解社區有什麼地方需要規劃,而不是有案子才來。林坤謨並表達了對都發局的不滿之意,他說,社區向都發局提案往往很不容易通過,因此里長們只好在和市長開會的時候重新提案,有些案子市長認為不錯,就撥了預算下來,但都發局卻又不積極配合,導致台北市許多社區建設都是「做一半就放在那邊」。

林坤謨並以高雄市愛河一帶的規劃為例指出,高雄的社區營造都是一整塊地區同時進行,因此社區整體有共同的特色,規劃也比較整齊、漂亮,而台北市的社區營造卻是東一塊西一塊,他覺得不夠周延。

永康里里長黃學貴則對社區規劃師制度表示肯定,他指出,社區規劃師參與了永康商圈重新打造的工程,為永康街修建人行步道,的確使得社區的環境有些許改善,規劃師功不可沒,但他也表示,在總統大選前後,許多社區規劃師工作突然「熄火」,導致許多還在建構中的案子延宕不前。

永康商圈的居民大多對社區規劃師制度並不了解,也不清楚什麼是社區規劃師,但多數商家都對永康街的再造表示肯定。居民黃智豪就表示,永康街人行步道的修建,的確對永康商圈有美化的功效,他也相信商圈的重新規劃,對永康街的形象有所助益,但他也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管道方便社區居民和規劃師溝通,如此一來,規劃師才會更了解居民想要什麼,才能提出更合乎社區民意的建言。

針對里長批評社區規劃師缺乏主動的說法,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任務小組規劃師黃智卿說,實際上規劃師會不時去造訪里長,傾聽社區居民的聲音並提供建議。但社區規劃師並非營利事業,而是屬於義務和榮譽性質的工作,很多規劃師另外還有自己的事業,很難要求他們兼顧到每一塊地方;因此目前規劃師主要是採協助的性質,在居民有需求的時候進行協助。

黃智卿並表示,台北市的都市發展是連貫的,並沒有東做一點西做一點的情形,都市發展局對協助各鄰里的社區營造也絕對竭盡心力,然而都市整體建設的規劃是循序漸進的,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里長只負責一小塊地區,難免會只關心自己的地方,無法窺見事情的全貌。

在和社區居民的互動方面,黃智卿指出,都市發展局於去年開始舉辦社區地圖繪製的活動,讓民眾自行勾勒出社區的遠景和規劃藍圖,明年並將舉辦社區規劃論壇,邀請世界各國的社造人士和學者參加,把目前社區營造的不足之處再加以檢討改進。

2004年3月19日 星期五

一雙鞋一雙回憶 歌頌生命之歌

【記者楊巧君/生命力報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鞋子,對那些沒有鞋子的人來說,他們的腳就是鞋子,所有人都行走在同一片土地上。」一雙鞋,是一雙故事 ,也是一雙回憶。走進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展覽廳中,超過80雙造型迥異的鞋子和腳的模型整齊有序的放在地上。澳洲越南籍華裔藝術家施美里透過「鞋子」和參與者溝通,將鞋子作為媒介,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17歲時因戰爭而從越南移民到澳洲的華裔藝術家施美里應台北國際藝術村之邀來到台灣,將鞋子當作媒介,邀請近鄰居、學生、原住民以及台北國際藝術村工作人員,透過交談分享每個人的故事以及個人歷史,共同完成的集體創作展覽計畫。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之後,再將真實人生用一雙雙的鞋子來展現。施美里說,這些經過拼貼繪製的鞋子,其多樣性代表了個人和集體的生命經驗。
將民眾的情感轉化為具體美學的再現,施美里表示鞋子承載的不只是體重,也記錄了生命歷程。每一雙的鞋子蘊含著有血有淚的故事,一雙以手和腳結合而成的模型上面寫著「我嫁到台灣已經有一年二十三天了......」,那是大陸新娘向施美里傾吐找不到工作的煩惱。施美里表示,向上伸展的手隱含了「我在這裡呀,你們快看看我呀!」的意義,象徵了求救的意思。有的鞋子更代表了思念,有位少女的外婆回大陸探親,思念外婆不已的她,出借外婆最常穿的涼鞋給施美里展覽用。

「有些鞋子長得很像主人呢!」每一雙模型,經過施美里用石膏為腳翻模後,再由參與者親自為自己的鞋子或腳彩繪不同的顏色。有的模型寬寬厚厚,主人的體型也是如此。小孩的腳都是最原始的肉色,展現了小孩的淳樸。也有人用黑白2色表達內心不安的情緒;媽媽為小孩做了一雙紅色的小鞋,套上了粉紅的襪子,作品流露出慈祥的母愛。集合大家的表現力,每一雙鞋子聚在一起成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各自唱著不同的生命之歌。

「從小性格自卑,習慣了低著頭看自己的鞋子。」她小時後家境貧窮,父親早逝,靠著母親獨自一人扶養長大。她說,兒時隨著母親在越南的市場上販賣食物和小手藝,坐在母親大大的菜籃裡,往外看只看得到市場上來來往往一雙雙的鞋子和腳,成了記憶中最原始的印象。她說,「有時連作夢也夢到各式各樣的腳呢!」三四歲時,越南內戰爆發,有次和媽媽到戲院看電影,沒想到才看到一半,外面突然轟炸了,一陣忙亂後,她和媽媽逃出戲院,只見外面布滿了各式各樣人在慌亂間脫落的鞋子,「有隻鞋上甚至還附著一隻斷了的腳。」

十七歲時移民到澳洲,當時澳洲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施美里也身受其害。有一天,她從百貨公司拎著两袋貨物走在回家途中,冷不防被2個白人從身後重重的用棍子敲了一下,而且還被惡言以對,旁人卻袖手旁觀。奈於膚色問題,只能忍氣吞聲。亞洲人的地位在澳洲非常卑微,走在街上她總是自卑低頭徐行。這時候,她看到的仍是形形色色的鞋,不禁問自己,「我的鞋既然也在其中,為什麼要逃避自己?」這時候,她決定把藝術當成精神的寄託,從此展開搜尋腳和鞋子生命歷程的創作生涯。

「地面如同一條線,地平線如果是分母,每雙鞋就是分子。」施美里說,大家都踩在一樣的土地上,不應該因為膚色的問題和文化背景的差異而造成不平等的現象。「用藝術可以傳達教育,」她的作品在澳洲受到矚目,各大學紛紛邀請她到學校演講,傳達種族平等的重要性。「一種米養百種人,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很多種不同的人啊!每一雙鞋子就有不同的故事了。」她表示,人與人之間必須要忍讓和互相了解世界才會和平。

3月3日起至3月28日,施美里將在台北國際藝術村(北平東路七號)展出她駐台期間和台灣人互動及創作的近百雙鞋子、她攝錄自台北車站的腳和鞋,以及她的音樂,一鞋一故事邀你共賞。

2004年3月18日 星期四

角落咖啡劇場 傳遞無障礙理念

Bread_2 【記者劉怡君/生命力報導

走進台北市木柵的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訓練中心,剛踏入教學大樓的第一步,咖啡和烘烤麵粉食品的味道迎面撲鼻。循著香味,左轉到底的空間,便是「角落咖啡」調製咖啡和烘焙餐點的地方。二○○四年三月十七日,是角落咖啡在公訓中心成立的一週年,為了給予這些「身心挑戰者」鼓勵,當天在現場還請了角落劇團的團員前來,表演一齣稱作「音樂盒」的歌舞劇,其中也有角落咖啡的員工親自參與演出。(見圖)

角落關懷協會成立於二○○○年,角落關懷協會將「生命無障礙、社區新人文」作為服務理念。成立協會的前兩年,角落關懷協會創辦人連美滿在從小居住的台北市大同區,成立了角落咖啡劇場,是一個以身心障礙者為表演主體的劇團。連美滿表示,她藉由劇團接觸到許多身心障礙者的表演,在長期關懷他們的過程中,她發現只有從「社區」著手,才能讓更多人能接近身心挑戰者,並且讓這群身心障礙者可以更坦然的面對人群,走出角落,因此,成立了角落關懷協會。同時也希望在角落關懷協會「無障礙社區」的理念下,透過在社區中的咖啡店,創造一些學習機會,落實社區中的無障礙工作,也能讓接觸的大眾改變對身心障礙者的刻板印象。
對於身心障礙者,角落關懷協會有一個很特別的稱謂,連美滿說:「在協會裡,我們通常都稱身心障礙者為『身心挑戰者』。我們希望他們在協會和咖啡店的訓練下,可以挑戰自己的潛能,發揮個人的天份。」

公訓中心裡的角落咖啡店目前成立一週年,是一個結合人文與藝術的休憩空間,藉由公訓中心招標商店,角落咖啡才得進駐為民眾服務,替這些身心挑戰者開啟另一個就業的銜接場所。角落咖啡店目前有七個員工,全部都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為了鼓勵這些員工,角落劇團特別準備了一齣名叫「音樂盒」的表演,藉由音樂盒比喻成「一個內在聲音搜尋的網站,可以在此尋覓到任何可能」,來慶祝公訓中心的角落咖啡商店成立一週年的成果。

角落關懷協會的秘書吳惠玉說,她三年前畢業於東吳經濟系,她因為對咖啡有興趣,所以到承德路上的「角落咖啡店」打工,才開始接觸這些身心挑戰者。「很多煮咖啡的技巧和方法都是他們教我的,所以,我比一般人更能相信他們對工作的能力,因為他們都能做的比我好。」吳惠玉表示,許多人會將身心障礙者加上一個能力的框架,就例如說,如果服務生的工作能力不是很好,但是當客人知道他們是身心障礙者,很可能就因此覺得是可以原諒的。「協會不希望他們的能力會因為任何的刻板概念而受到限制。」吳惠玉說,在咖啡店裡,協會不會預設身心挑戰者的能力,而侷限或擔心他們做事的程度,反而希望透過他們嚐試做更多事情,來了解他們的難處和優點。

吳惠玉說,角落咖啡的發薪水的方式,是依照「個人的工作考績」來給薪,工作的內容包含倒水、煮咖啡、打奶泡,甚至到清潔工作等,學的東西越多或是表現得越好,協會就評估個人能力來給薪。吳惠玉表示,各種工作協會都引導員工去嚐試:「我們希望給身心挑戰者的,是全方位的學習,角落咖啡不只是一個營業場所,更是以後他們去其他機構工作的適應銜接站。」她說。

角落咖啡的員工許雅筑,患有中度智能障礙的她,在協會的引導下,練習交通的自理能力,她每日必須從深坑搭公車轉捷運才能到上班地點,現在在咖啡店負責打奶泡的工作。吳惠玉說,剛開始接觸許雅筑,她是一個自信心比較不足、不愛說話的女生,但是從進入角落關懷協會到開始咖啡商店的工作,兩年來,許雅筑從不太愛講話到現在偶爾會打電話給朋友聊天,也開始便得和家人有更多互動。「這就是角落想達成的目標,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協會也會盡可能把員工推薦出去,讓他們獨立。」吳惠玉說。

公訓中心的角落咖啡店一週年慶,咖啡店裡特別準備了角落劇團歷年來的表演紀錄片,讓大家喝咖啡時也能看表演。放映時間,從在三月十五日到三月十九日的中午十二點半開始,如果您有空來到角落咖啡商店的廳裡,不妨也來看看角落劇團成員演出的成果,品嘗那些身心挑戰者親手製作的烘焙產品喔!


延伸閱讀:
角落咖啡劇場

2004年3月17日 星期三

化母愛助人 志工到校服務障礙生

【記者薛明峻/生命力報導】

在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民小學有一群志工,他們到學校照顧身心障礙的學生,除了早自習的學習,還包括推學生上廁所和進教室。其中有幾位家長的孩子本身也是身心障礙兒童,他們的付出幫了學校很多的忙,貼心的照顧身心障礙的學生。

秀朗國小資源班會長柯雅瀞會加入志工,是因為唸小學一年級的女兒小靜(化名)。柯雅瀞表示,小靜診斷是發展遲緩,學習比別人都慢,小靜直到七個月才可以坐,八個月才開始爬,到了兩歲說話都還是不清楚,學習吸收的過程比一般的小孩約晚半年。
柯雅瀞表示,小靜一年級讀資源班,為了加強她的國語和數學,另外她學習方面的肌肉發展有問題,因此她感覺統合的很慢,學習東西很吃力,但經過長久的練習和復健,情況已經有改善了。

張小姐在學校服務了一學期,本身沒有上班,當初會到學校幫忙,也是因為目前正在唸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小咪(化名)。張小姐表示,小咪從小就被發現和一般小孩不同,學習比同年齡的小孩慢,十九個月的時候小咪還不會走路,被診斷是輕度自閉。

張小姐說,小咪以前就算表弟、表妹到家裡來,她也是自己玩自己的。柯雅瀞表示,剛開始見到小咪時,和她打招呼時她只會躲在媽媽後面,社交技巧不好,但現在小咪不會害怕打招呼了。

秀朗國小特教主任嚴安安說,小咪在透過游泳水療後,專注力比以往持久,她能有改善就是因為她「願意持續」。柯雅瀞表示,當初因為學校設有游泳池,便鼓勵特殊學生一起游泳,一方面可以藉由水和皮膚的接觸,讓他們與環境多接觸,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同儕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好的方法。

此外,各方面條件的改善也是孩子進步的原因。柯雅瀞說,以前家長遇到身心障礙的小孩,往往不知道要怎麼辦,但現在各個學校的資源班知道情況,因此家長要配合學校,「而且不是就放手給學校,家裡的環境和家庭的互動都要跟著一起配合。」

嚴安安表示,身心障礙的學生中,以情緒張力大的孩子比較難輔導,因為他們情緒不穩,無法努力的聽和學,只好在教學時每次表達少一點,讓他們慢慢的吸收、連結,「要有耐心去陪他。」

秀朗國小的志工不只這一種,其中參與特教這部分的志工約二十人,工作包括早自習時陪一、二、三和六年級的特殊學生學注音符號、帶動唱和學習能力的練習。平常志工每幾節下課會詢問各班的特殊學生要不要上廁所,也要幫特殊學生到達下一節要上課的教室。而體育課為了達到團體活動,也要讓特殊學生在旁邊玩球、踢毽子。此外,每個星期三、六是身心障礙學生的游泳時間,志工都會陪同。


延伸閱讀:

1.特殊教育 需家長與師生一起融合

2.慈暉文教基金會 替雙和暖溫情

北投社大 培養公民搞「社」情

【記者洪啟揚/生命力報導】

「真厲害!手跟腳好像不是自己的一樣,真的好像一台跳舞機器哦!」舞台下的尖叫聲此起彼落,看著一群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在台上大跳熱舞,彷彿置身於假日的台北西門町街頭。實際上,這些青少年都是北投社區大學的學員,正在為「北投社區日」的活動賣力演出。

「很多人以為社區大學是專門為老人開的,其實他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北投社區大學主任潘篷彬表示,社區大學的確有一些課程是為老人設計的,但實際上社大的課程相當多元。以北投社大為例,就開了應用法語,汽車修護保養,基礎攝影,踢踏舞等課程,都是適合全民一同參與的。
潘篷彬指出,北投社大雖然和鄰近的社區有密切的合作,但招生的範圍卻並非侷限於北投,而是全民都可以參與,他並表示,因為怕從較遠地區來求學的民眾有交通上的問題,社大在鄰近的捷運站設有免費接駁車,歡迎民眾搭乘。北投社大也是全台唯一設有接駁公車的社區大學。

「北投社大的特色,就是我們特別著重學生公民意識。」北投社區大學主任秘書鄭人豪說,社大最近為增進社區居民的民主素養與公民意識,特別在鄰近社區推廣「公民會議」的課程,藉由公民會議討論某些社區議題,並將正反兩方的資料,會議記錄都加以彙整,寫成一般民眾能吸收的東西,供社區居民參考;成效頗佳。「居民一定要有公民意識,才能夠獨立思考,社區才會更活絡;」鄭人豪表示:「一個社區只要能活絡起來,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身為一所社區大學,如何讓民眾感覺到自己社區的特色、培養對社區的感情呢?鄭人豪表示,社大常與附近的幾個社區營造協會合作,在關渡、奇岩等地區舉辦文化生態旅遊,地方史導覽等活動,參加者頗為踴躍。此外,社大開設課程的方向也會與社區的特色結合,包括溫泉產業經營、陶瓷介紹等。並培訓地方上的文化生態解說員,進行文史整理,生態介紹的工作。

鄭人豪坦言,有些結合社區特色而開設的課程,一開始選修的人數非常少,造成了社大經營上的一大瓶頸,但是他們仍然堅持為提升教學品質不肯更改課程。隨著時間的累積,民眾也慢慢的對這些課程產生興趣,參與人數日增,時至今日,社大已經慢慢的步上軌道。

鄭人豪表示,北投社大目前的學生已經有兩千餘人,但是行政人員卻只有六、七個人,一個人就必須要管理一個處,工作非常的繁重。「有時候真的快要撐不下去了,但是志工們無私的付出,都成為我衝刺的動力。」鄭人豪說,有一個叫王昌林的志工,每天都會來幫忙社大做交通管制的工作,不管刮風下雨,都穿著制服,拿著指揮棒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微笑著指揮交通。「他真的很賣力,賣力到會讓我們感到慚愧!」

鄭人豪說,社大未來將規劃一套「台北學學程」,也就是將台北地區的食衣住行育樂全都納入課程的設計主軸,希望讓社區大學更加的在地化。「我們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台北活起來。」


延伸閱讀:

1.北投社區大學

鳥與水舞集 舞出殘障者生命之歌

Sya_1 【記者湛雅婷/生命力報導】

輕快的音樂,強而有力的節拍,一群舞者正賣力地練習。原以為這只是再平凡不過的舞團,仔細一瞧,舞者每個人身上都有著肢體缺陷。他們賣力地舞動自己的身軀,認真地跳出屬於自己的生命之歌。這群殘而不廢的勇士不是別人,他們就是「鳥與水」舞集的團員。

「鳥與水」舞集為國內第一支由截肢者、視障者及侏儒症者所共同組成的舞團。這支在去年成立,結合不同障別的舞團,難度比單一障別舞團都還要來的高,雖然如此,團員們不因難度增高而退縮,反而更用心學習。團長林信宏表示,團名取名為鳥與水,是希望團員在舞蹈的世界中,都能像鳥一樣的飛翔,像水一樣的柔軟,不因現實中身體的殘缺,阻饒追夢的決心。
林信宏表示,當初成立舞團時,其實遇到許多挫折。成員從全省各地來,向心力很難凝聚,大家都習慣帶著一層面具示人,無法真心相待,導致衝突、不合的情形特別多。再加上練習時要依據各種不同障別來做調整,團員必須互相配合,更讓許多人萌生退意。以視障者來說,學習一個舞蹈動作,要摸索老師全身,包括表情、肢體,並且要自行從內心揣摩歌曲的意境。另外,視障者在與全體團員配合時,常常因為看不到,導致撞到人、打到人的情況經常發生。不過,因為團員間彼此的相互扶持及體諒,讓舞團得以突破重重難關,繼續經營,也讓團員在此找到了在生活中堅持下去的動力。

在「鳥與水」舞集,老師是義工,團員要自掏腰包製作舞衣、道具,所有經費都靠他們出外自行募款及團員們的自由捐獻。指導老師顏翠珍表示,什麼事情都靠團員自己來,雖然很艱辛,但是這種不要任何人施捨及同情的心態,才是最難能可貴。

團員劉淑美表示,他們其實跟正常人並無兩樣,外表殘缺不代表心靈殘缺,能夠自行做到之事,就不需要去依賴別人。團員謝詠全也表示,來此舞團之後,看到許多人心酸奮鬥的故事,覺得自己已是非常幸福,更能去珍惜眼前的一切,且願意花更多心力去幫助別人,不再只是躲在陰暗的角落裡,自嘆自憐。

顏翠珍表示,這群舞者,就好像是一幅拼圖,各自有不同的缺角,拼在一起時才能拼出最美麗的風景。當身體有殘缺的他們,從舞蹈中找回自己健全的身體及心靈時,她比誰都開心。看著他們從封閉自己,到接納自己,進而去感染別人,散發出生命的價值,那份勇敢、堅毅的心,是任何人都比不上的。

每位「鳥與水」舞集成員身上都有某種缺陷,內心也曾掙扎、痛苦,甚至痛不欲生過。如今他們彼此相互扶持、激勵,揮別了心中的陰霾,勇敢的迎向一切挑戰。從他們身上,我們看不到肢體障礙所帶給他們的不便,只看到澎湃生命力的綻放,以及人生中無限的希望。

2004年3月11日 星期四

咖啡與海洋的相戀 黑潮咖啡館

【記者謝依明/生命力報導】

走入台北和平東路的黑潮咖啡館,除了咖啡香之外,令人驚喜地聞到海洋的氣息,牆上掛著兩三幅鯨魚的畫,書架上有幾本關於鯨豚的書,細心一點還可以發現連柱子上也貼滿各種介紹鯨魚的圖片文字,這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一個小窗口——黑潮咖啡館。

「其實我是先接觸鯨豚,才碰到咖啡的」,人稱小高的黑潮咖啡館店長高振御這樣說,就像一個男人在述說著生命中兩個最愛的女人。身為鯨豚與咖啡愛好者,他每年都會跟著黑潮基金會出海看鯨豚,也曾在不同的咖啡店打工。一直到開店的前半年,才產生了利用咖啡店推廣黑潮基金會,替他們散佈訊息的想法。「我覺得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只侷限在東部很可惜,台灣西部的人大都不知道。」
位於花蓮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六年,在台灣推行鯨豚保育與調查已有不錯的成效,小高說,因為鯨豚易於親近,所以一般人對基金會的印象多來自於此,其實基金會還有做像漁民生態,海洋廢棄物監測等研究。

小高說,很多人說鯨豚很聰明,在他看來鯨豚是很「了不起」的生物,因為抹香鯨竟可以潛入三千公尺深的海底。而台灣的海洋資源之豐,世界的七十九種鯨魚中,台灣就佔了其中的二十七種。當初他是以一個遊客的姿態接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現在和基金會則是「夥伴關係」,提供他們宣傳的管道,黑潮咖啡館也成了基金會的人來台北時的聚會場所。

對於如何推廣黑潮基金會,小高表示他並沒有刻意宣傳,如果那樣,他的店可能要以鯨豚的外型來設計裝潢,「那就太露骨了」,他不希望鯨豚只是裝飾品而已。其實透過熟客間的口耳相傳,黑潮咖啡館已經舉辦過幻燈片放映、著名海洋作家廖鴻基的新書座談會等。不僅介紹客人去花蓮,去年夏天,小高和幾個熟客還一起到花蓮賞鯨豚,那幾天咖啡館自然是自動休假了。

因為朋友介紹而去了黑潮咖啡館的李姿錦說,店裡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很多關於鯨豚的擺設,讓人想一探究竟,「我才一問小高,他就開始講一堆海豚的東西給我聽」,可見小高對海洋的狂熱。

李姿錦覺得可以坐下來一邊喝咖啡,一邊看鯨豚的書籍,了解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種類的鯨豚,是件很有趣的事。也因為這樣,李姿錦向小高拿了不少有關黑潮基金會的資料,「如果有錢,我也要去看鯨豚。」

「我很希望我的客人能夠看看店裡的書」,小高說,他自己當初也是因為一本圖鑑而對鯨魚產生興趣。其實一個咖啡館的力量有限,「只要一百個客人中有兩個因此而喜愛上海洋,那就夠了。」曾經有客人因為黑潮咖啡館而認識黑潮基金會,不但親自去了花蓮,還成了黑潮基金會的解說員,這讓小高心中充滿了成就感與感動。


延伸閱讀:

1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2黑潮咖啡館

同黨《獨腳戲》邀您暢遊同志世界

【記者許澤勝/生命力報導】

「一個黃種男人,一個白種男人,這對同志戀人一個在台灣,一個在美國,還可以怎樣愛?」,這是同黨劇團《有志一同!獨腳戲聯演》的劇碼之一,也是創團者邱安忱在述說自己的故事。邱安忱說,他們以六個獨腳戲,六個同志故事,破水而出,一次演給大家看。

畢業於美國紐約社會新大學,表演創作藝術碩士班的邱安忱在二○○○年底創辦了同黨劇團。他說:「為了反映人生的真實、創造台灣的獨特聲音,我們的作品都是以弱勢族群和同志為議題。」而《有志一同!獨腳戲聯演》為同志朋友對同志人權或是同志婚姻等不一樣的議題發聲,讓非同志朋友以不一樣的方式看同志世界,對同志世界有較多的了解後,進而釐清個人對同志世界的不解和疑惑。邱安忱道出了這次演出的目的和理念。
獨腳戲並不是一個普遍的戲劇表現方式。「腳」字是指一個人,而「角」字是角色的意思,但劇中是一個人分飾多角。邱安忱表示,他從來沒有嘗試過一個人站在舞台上演三、四十分鐘的戲,所以想看看自己能有什麼樣的成果,也讓觀眾有機會接觸這樣的戲劇表現手法,改變觀眾認為「獨腳戲」沉悶的刻板印象。這次的演出就只做同志議題的獨腳戲,主要以「同志婚姻」為表演題材和議題。

剛開始尋找願意參與這次《獨腳戲》的表演者很困難。一開始便往同志圈尋找,但是都被拒絕。邱安忱覺得,或許是因為同志朋友擔心參與這次演出會被強迫出櫃,但還是找到了願意參與的三位同志朋友。後來是在非同志圈找到願意合作的朋友,或許他們是想藉此機會讓自己設身處地,了解同志。《有志一同!獨腳戲聯演》就這樣塵埃落定了。

這次參與演出的表演者分別有三位同志和三位異性戀朋友,因此表演內容不會單向的從同志角度看同志世界,也能呈現出異性戀從各個角度和層面了解同志世界的多元,達到這次演出的另一個目的和平衡。希望為自己和同志朋友發聲,邱安忱說:「自己不做,誰會幫你做呢?」,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但他覺得有做總比沒做好。

邱安忱說,除了他自己以外,另外五個表演者都是受他邀請一起參與而呈現給觀眾的作品。雖然邱安忱是這次演出的製作人,但他從不做藝術上的干預。

邱安忱表示,這次的演出戲碼,其實是生活中都很可能發生的事。像是《舞騰的悲傷》是在講述妻子發現丈夫是同志的種種,這是改編自白老匯同志經典名作《美國天使》。由美籍劇場工作者紀澤然編導的《週年晚餐》表現的是外國同志在當代台北的生活面貌,並描繪同志情愛的脆弱和為愛情付出的執著。不僅能夠說到同志朋友的心坎裡,也能讓非同志朋友體會或是了解如果事情發生在自己週遭的人身上會是怎樣的一種感覺。

另外,臨界點劇團表演者溫吉興演出的《藍飛機》,可以說是因愛滋病去世的前臨界點劇團編導田啟元的傳記,呈現失戀男子的掙扎及憂鬱情感。除此之外,像谷慕特舞蹈劇場的表演者魏光慶演出的《男人?》,是以舞蹈的方式表現同志議題。邱安忱表示,這相當讓人期待舞蹈要如何讓觀眾知道所要表達的同志訊息。

提到票房,邱安忱說:「很爛」。他從來沒有試過票房這麼差的演出,以前的票房都是不錯的。這次他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為該有的宣傳工作都做了。他嘗試去問同志朋友,到底要演怎樣的劇碼他們才會捧場。而得到的答案是「有沒有脫戲啊?」,這讓邱安忱覺得很好笑、怎麼會這樣,難道只有脫戲才能吸引觀眾嗎?

欲前往觀看的輔大學生蘇美蘭表示,她是從年代售票系統看到同黨劇團的演出訊息。而之前也看過同黨劇團的演出資訊,但一直沒能抽空去看演出,這次剛好時間配合,就購票準備去看。蘇美蘭是新加坡華僑,而在新加坡沒有同志的劇團,所以讓她很想去接觸看看,同志劇團和別的劇團在劇碼內容、表現手法和形式等方面有什麼差異,也想看看同黨劇團如何將同志敏感的議題表現出來。

另外,也是輔仁大學學生的林禾茹表示,她看過有關同志議題的戲劇資訊,剛好這次看到同黨劇團的演出資訊便決定和同學結伴去看。而他就只是單純的對同志議題感興趣,且對同志有太多的疑問和不了解,便想去接觸了解,看看同志世界。


延伸閱讀:


1《有志一同!獨腳戲聯演》

2同黨劇團

社區守護網 網住社區文化特質

【記者洪啟揚/生命力報導】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日前舉辦「二○○四社區守護網」連署活動,希望結合國內各社區團體,透過網路平台,建立一個資源共享,互助合作的系統;並提出參與公益服務、推動社造學院等建議,呼籲政府重視社區總體營造的工程。

學會理事長陳錦煌指出,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已經進行了十年,社造的成果讓社區的生活品質提升很多,但是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貧富差距懸殊、失業率上升等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一大原因,就是社區之間缺少專業的整合,因此他們提出成立社區守護網的方案,盼能增進社區與社區的互動與合作。
陳錦煌表示,社區守護網就是透過網路整合各社區,發展出策略聯盟,讓各社區的營造經驗或面對的問題都可以透過社區守護網彼此交流、溝通,進而衍生出一種合作機制,他也希望藉著社區守護網的成立,能讓社區的總體營造的層次從量變昇華為質變。

社區大學促進會理事長顧忠華表示非常支持社區守護網的概念,但他也認為社區應盡量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就地解決問題,因此要培養更多的民眾參與社區事務。未來社區大學將與社區守護網合作,成立社造學院,培養專業人才,投入社區營造的活動和規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陳曼麗表示,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要的東西,不能用一個政策來涵括,要解決區域發展不均的問題,成立社區守護網勢在必行。政府應該結合資源,成立一個非營利組織,以合作思考的方式,針對每一個社區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來擬定對策。

陳錦煌說,社區守護網絕不空洞,而是一個可以互助,切實解決社區難題的網路機制。社區營造學會已積極和兩組總統候選人溝通,擇日拜會,尋求認同。社區營造協會將在四月上旬舉辦社區守護網操作說明會,社造學院則預定於五月下旬開學,希望能藉著這一連串的活動,協助各社區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凝聚社會改革的力量,營造出社區永續經營的環境。


延伸閱讀:

1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行為藝術節 傾聽身體之「歌」

【記者楊巧君/生命力報導】

「透過肢體傳達意念,我的身體不再只是身體。」台灣藝術家顏亦慈用各種色彩的顏料噴满自己的身體,表達對現實生活中的壓迫。她表示,行為藝術代表了個人和集體的生命經驗,借著身體的延伸而發展出細緻的藝術語言。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集合亞、歐、美洲九國位行為藝術家聯合展演,每位藝術家都塑造獨樹一幟的表演風格。

波蘭藝術家Artur Tajber表示,行為藝術並不昂貴也沒有侷限性。經由藝術的抒發創作,也許有一個機會可以把自己變得更好。他的藝術不受限於任何特定的媒材,只用一條繩子在一張中間有空洞的木製桌子上來回穿梭,表達時間的無恆的觀點,有些時間是虛幻的,而有些時間是真實的。「生活每天都在改變,行為藝術讓我常常都在思考,重新評估生活的價值觀,單單以時間為主題,就可以發展出不同的變化。」
「行為藝術是一種最好的非正式教育。」香港藝術家袁堅樑表示,他跟隨自己生活的感受去創作,表達最真實的藝術意義。他的作品主題是「心祭」,豬肝象徵他的心,藉由現場表演「切豬肝」的方式,深刻的呈現了他心如刀割的感覺。「每一刀切下去,有時候很輕,有時候很重,都是我內心的情感。」由於行為藝術的作品內容擁有大量自我指涉﹐所以具有紓壓分享的心理治療功效。

行為藝術是由藝術家創造出來的自由、開放、而又充滿無限可能的藝術形式,捨棄傳統的藝術行式,而採取的一種前衛性、反抗性藝術活動,由藝術家直接在現場表演。「行為藝術是將情感轉化為具體美學的再現,利用通俗平凡的素材,表達嚴肅且無法抗衡的現實環境。」藝術評論家兼策活動顧問王墨林表示,藝術家幾乎剩頭腦來思考『觀念』作品,而離自己的身體越來越遠,台灣幾乎沒人做行為藝術了。

行為藝術節不同於一般主流藝術節的概念,無法以經濟性來考量整個活動的面向,而是通過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提出前衛美學的概念,相互交流觀摩為重。因此,觀眾以藝術工作者居多,年輕學生也佔著大半。袁堅樑表示,觀眾可以以遊客的身分看展演,看懂與否是其次,最重要是達到雙方的情感交流。袁堅樑說,「行為藝術應該還有更多經濟以外的價值,它讓你重讀心靈的聲音,在自己的身體看到藝術,是值得在台灣推動的。」

「行為藝術」不是劇場演出,也沒有彩排的過程。「行為藝術」只在呈現的當下,才對觀眾產生詮釋的意義。「每一次的演出都是自我革命,行為藝術讓我的身體回歸到零點。」台灣藝術家兼活動執行人蔡旻霓曾經當眾裸露上身,用身體和觀眾對話,造成不小震撼。她解釋自己的作品說,世界充斥太多的語言和資訊,人類往往用耳朵和眼睛去接受,但是卻從來沒有好好和自己的身體對話。「行為藝術是最直接和最環保的表演方式,沒有華麗的舞台和劇本,只用身體說話。」

「用身體的概念出發,讓人尊重身體的價值。」活動策演人鄭荷.徐表示,台灣常發生自殺命案等社會亂象,最大的原因在於對身體內在本質的不了解。「大人帶著小孩自殺,他們並不知道每個人都有身體的自主權。小孩的身體並不屬於父母啊!」她說,行為藝術是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藝術,當大家瞭解自己身體的狀態,就能把身體當成是一個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意念的工具。行為藝術在「身體」上發現自己,對市民而言,也是最容易接近的一門純藝術。她強調,「一個社會若要達成民主的進步,必須要學會尊重他人和自己的身體。」

台灣國際行為藝術節,有台灣、日本、越南、韓國、中國、斯洛伐克、波蘭、墨西哥、美國等九國廿二位行為藝術家參與聯合展演,從三月九日起至三月十二日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演出,並且邀請參展藝術家舉辦座談會和演講,介紹行為藝術及台灣當代行為藝術概況等。

劉宏彬 身障減重的推手

【記者烏蕾/生命力報導】

「下肢殘障者肥胖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二點五倍」,身心殘障減重班的推廣人劉宏彬說道,因為運動量不足和飲食習慣等問題,身障者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常會開始面臨發胖的問題,肥胖不只為身障者帶來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可能會致命。

劉宏彬本身是位小兒麻痺者,他表示身障者開始肥胖時,首先面臨的就是關節痠痛的問題,因為下半身不方便行走,所以他們以手代替腳的功用,是一個很大的負擔。許多病患原本可撐柺杖行走或手推輪椅代步,但因肥胖,反而得以電動輪椅代步,變成體重越重,使用的輔具越好。輔具越好,體重就越重,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劉宏彬說,普遍家庭對小兒麻痺患者的觀念是,「你一定吃的比別人多」,但其實他們的食量和一般人是一樣的。一般人體重在六十到七十之間,其實很正常,但對身障者來說,卻是沉重的負荷,因為大家忽略了他們的下半身其實是很輕的,所以肥胖對身障者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劉宏彬自三十五歲開始發胖,除了肢體的不方便外,更有心血管疾病、呼吸會喘和關節疼痛的毛病,沒想到各專業醫生所稱的病因,竟都指向為肥胖。自此他開始了減重之旅,他求訪許多醫療體系,得到的回答都是少吃、多動,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套為身心殘障者所規劃的運動方法。

同時,他也發現身邊許多輪椅族也都有肥胖的困擾,所以興起了專為身心殘障者減重的想法。為此,他求助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醫生劉燦宏,但劉燦宏表示,「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他們查閱世界文獻,發現很少有為身心殘障者減重的資訊和相關研究。

為此,萬芳醫院組成了一個醫療團隊,包括了專業醫師、營養師和運動教練,經過長達一年的努力推動,成功的舉辦了第一屆的「身心殘障者減重班」。參加的身障者必須先接受一連串精密的健康檢測,並透過營養師的飲食指導和運動來達到減重目的。

營養師會先設計一些減重問卷,了解學員們的問題,並教導正確的均衡飲食觀念,來達到飲食控制的目的,像是堅持三低一高的飲食原則,即低油、低糖、低蛋白、高纖維等。而運動教練則是規劃了「核心訓練」的一連串漸進的動作組合,教身障者如何以上肢做運動,並著重於呼吸及意識性的動作,藉以提高全身肌群之強化、柔軟性和平衡能力。教練也會視每一個人肢體障礙程度的不同,做適當的修正,讓身障者在可承受的範圍內有效運動。

第一屆的減重班結訓成果,二十三名學員三個月共減去九十公斤,醫師並發現減重成功的殘障人士減重前後三酸甘油脂、膽固醇等都有明顯下降。劉宏彬表示,對正常人來說五公斤可能沒什麼,但對身障者來說不但健康改善了,生活品質也大大的提升。

「長那麼大,是我人生第一次有體育課。」這是減重過程中大家都有的共同心
聲。劉宏彬說因為身障者行動不便的緣故,所以成長過程中體育課總是被忽略。而最令他感動的是,結訓後參加的成員都有了正確的飲食觀念和態度。

台北市基督教美門協會身心殘障者減重班 電話:(02)2788-3171


延伸閱讀:
台北市基督教美門協會 身心殘障者減重班
身心障礙者的大敵

2004年3月4日 星期四

拉子三缺一 女同志蜜語空中獻聲

【記者楊巧君/生命力報導】

拉子三缺一是台灣目前唯一的女同志網路廣播節目,集合知名四大拉子主持群為女同志在空中獻聲。她們以拉子DJ的身份和和聽眾在空中互相交流,用聲音詮釋女同志這個長久以來被忽略的角色,幫助女同志重視自身權益,重新解讀受到社會大眾扭曲的女同志觀點。

「拉子」是女同志的俗稱。四大拉子主持陣容包括拉子作家AD、美P嵐嵐、集合出版社小玉、義工站長維維,分成三組每週輪流主持,提供生活化和時事性的節目。AD和嵐嵐是情侶檔,都擁有美國大學的學歷,長期關注同志議題。維維是同志諮詢熱線理事,小玉則是台灣第一家女同志出版社「集合出版社」負責人,也是同志諮詢熱線義工的一份子。他們一手包辦節目策劃,每一週都有不同的節目單元,透過自己蒐集的資料和大量的閱讀製作節目。
AD和嵐嵐在美國主修傳播,以專業的知識分析時事和同志新聞,並且還有書籍電影分享,充滿知性風格。維維和小玉的風格則比較輕鬆化,以提供專題討論、小故事笑話、360行拉子專訪為主。

DJ小玉主持的「360行拉子」邀請不同行業的拉子和聽眾分享親身的經驗,獲得很大的回饋。「360行,行行都有拉子呀,我要讓大家知道拉子是無處不在的。」其中一集更邀請了專業的拉子藥劑師大談中年拉子私處的保養方法。大膽的風格贏得了聽眾很大的回饋,她表示,聽眾的支持是她最大的動力。

AD和嵐嵐促進女同志對法律保障和社會認同的知識。過去的單元有「同性戀結婚權」、「人權保障基本法」較嚴謹的節目。「我們要把拉子的聲音讓全世界都聽到」AD說。此外他們也以情侶檔的身份主持節目,他們還有感情專題討論,以感性的風格和聽眾交流拉子的相處之道。

拉子三缺一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單元,讓更聽眾了解拉子的文化。他們以過來人的身分在「無敵追P術」教導女同志告白的秘訣。「拉子密語」則是討論關於異性戀聽不懂的女同志社群語彙。此外還有測字、廣播劇和塔羅牌的娛樂節目,聽眾可以點播歌曲。

拉子三缺一創辦人兼節目總監Vincent是知名同志節目「真情酷兒」的主持人,長久以來積極推廣同志運動,擴展同志的聲音。Vincent說,坊間的同志觀點大多數集中在男同志,女同志的地位並不受到重視,因此希望藉著拉子三缺一傳遞女同志的心聲,讓他們得到平等的對待,「這項責任好像是老天派給我的。」

拉子三缺一的目前經費完全由Vincent和聽眾的捐款維持,DJ群都是以義務的性質為女同志服務。自去年七月四日正式開播以來,在沒有任何的宣傳之下,靠著網友口耳相傳吸引了大量的聽眾。Vincent表示,四名DJ的親自策劃的節目內容很有深度,居功不少。「拉子三缺一是個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電台,我不會干涉DJ的節目內容。」他說,三組主持人的節目都實力相當,深受好評,聽眾的留言幾乎擠破留言板,「有些女同志為了聽我們的節目還特地去學上網呢。」

「拉子三缺一未來一定會成為台灣的主流媒體,甚至超越現有的媒體。」Vincent信心滿滿的表示,以後還會開發少年同性戀、老年同性戀、雙性戀等內容,結合更多的人力一同為同志發聲。

拉子三缺一由「哈囉錄音工作室」製作,每星期播出一集,廣播檔案每週五更新,除線上收聽外,播出一週內都可將節目檔案下載到電腦裡,日後隨時收聽。此外,台灣雲林、嘉義一帶的聽眾每週末晚上十一點到十二點也可透過姐妹電台FM105.7聽到拉子三缺一。

老有所樂 銀髮者做手藝娛己助人

【記者陳麗亭/生命力報導】

大坎村安老院的許多長者們退而不休,有的長者會利用珠子串連成各種精美擺設品,有的擅長以各種貝殼類或木板等來拼圖作畫,還有的老者喜歡編織毛衣等等。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全是出自阿公阿嬤的巧手,且賣出的作品所得都捐獻給各國的天主教安老院,既可娛己也可助人。

大坎村的天主教安老院位於台北縣八里村,環境怡人,背山面海,大清早就可看見護士和義工推著銀髮長者到長廊上享受清晨的陽光與花香鳥語。江芳貞修女指出,照顧高齡長者,不只是安頓他們生理上的需求,也得從「心」出發。
在大坎村安老院服務的江芳貞修女帶領記者走在安老院二樓的手藝室時,喜孜孜地展示出長者自製的各類手工藝品,驕傲地表示:「我們這裡的長者可說是臥虎藏龍,手藝都一級棒,品質絕對不亞於市面上的商品。」隨著迎向一位阿嬤,並輕撫她的手說:「輔大的孩子來看你們,說你們的手工好棒哦!」。

江芳貞去年八月才剛到大坎村安老院,但實際服務經驗已有二十一年,過去曾在法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地的安老院陪伴長者。她表示,讓長者活得健康是人生的基本條件,使他們覺得生活有價值則是另一層次的提昇。於是安老院鼓勵長者投入工作,以獲得心靈上的滿足,而做手藝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活動。

今年八十二歲的凌晧青爺爺擅長用珠子做擺設品,他鼻樑上掛的一副老花眼鏡,還有一雙巧手,是他的必備工具。他說:「也許年輕時不知道自己在手藝方面有一點天分吧!那時候抗戰,哪有美術課呢!退休以後,反而無師自通,看著別人做,自己再動動腦筋,就可以做出各種擺設品。」桌上放著粉紅色珠子串成的小豬、紫色與黃色相間的花瓶、褐色的烏龜等;過年時也應節做了柿子和鳳梨。他笑呵呵地說:「用柿子來祝賀大家事事順利,鳳梨則代表旺盛大吉啊!」

他接著指出,各種手工藝品製成之後,他們多任由買主開價,所獲得的金錢皆悉數捐到各國的天主教安老院,例如即將在高雄設立的安老院、或者其他比較貧窮國家的安老院。他推一推老花眼鏡說:「這些錢,代表我們老人家支援其他地區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教會的安老院照顧我們,所以我們也照顧其他人。」

除了手工藝品,也有長者擅長書法,院內的字畫都由他們下筆。一些婆婆喜歡編織毛衣,有些還送給修女們當作冬天的禮物。當長者投入這些休閒活動時,臉上總是不時散發出滿足而安祥的微笑。

江芳貞強調培養嗜好的重要性。她指出,在安老院度過晚年的一些長者不善於表達情感,尤其是年長的男性,多數會積壓情緒。她舉例說,有些被家人遺棄的長者,在一開始進入安老院時,由於心裡感到難過,因而會大吵大鬧、甩東西、亂發脾氣等,這些男性長者比較不像年長女性,懂得用傾訴或發牢騷的方式抒發情感。於是安老院非常鼓勵長者培養各種嗜好,譬如製作手工藝品就是其中一種良好活動,既可排遣苦悶和孤獨感,也可助人,並且讓晚年生活有所寄託。

口足畫家陳世峰 用嘴替生命上色

【記者謝佳怡/生命力報導】

當別人揮動雙手作畫時,他奮力搖著頭,用嘴巴一筆一筆地將畫布填滿。他是口足畫家陳世峰。

在十四歲雙手就因為受傷而截肢,過了半年的黑暗期,陳世峰決定加入國際口足畫藝協會,要靠自己的力量過生活。是什麼原因讓他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就能重新面對自己?陳世峰說:「黑暗期的長短和個人的樂觀與否有很大的關係,而我本身就是一個樂觀的人。」
「我覺得自己和一般人沒有不同,我一樣騎車、開車。如果有所不同,那只是外表看起來不一樣。」陳世峰說,沒有雙手並不代表什麼事都沒辦法做,只是做的比較慢,花的時間比較長。

不過,剛開始學畫時,還是有些麻煩。陳世峰表示,最初學畫用的是木製筆桿的畫筆,因為是用嘴巴咬著,筆毛還沒壞,筆桿已經被他啃掉一半了。後來改用塑膠筆桿,還是會吃到些碎屑,而現在用的是鋁製筆桿,問題就解決了。

加入口足就一定要選擇用嘴巴或是用腳來畫畫,而陳世峰選擇用嘴巴來作藝術。學畫、作畫已經十七年了,陳世峰認為,畫畫是將心裡所想表現出來,與身體的部位無關,只是用來傳達的媒介不同。用嘴巴還是用手來畫畫其實是沒有差別的。

除了畫畫,陳世峰也擔任一些小學的生命教育課程講師,例如台中縣的五福國小。陳世峰笑著說:「你們一般看到的車都不稀奇,我開的車比較炫。有兩個方向盤,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腳邊。別人看到我沒有手,車子還會動都嚇死啦。」小朋友聽到這樣都會笑得很開心,他看到那些小孩子,就覺得當老師也很有趣。

陳世峰表示,去學校擔任講師或是演講,最主要是想藉由他本身做一個例子,告訴學校裡的孩子,沒有事情可以難得倒他們。就像他當初學畫一般,剛開始嘴巴動一下就痠了,要常常休息。慢慢的練習,時間久了就會習慣,也愈畫愈好。任何事情只要按部就班的做,由簡單的做起,再漸漸往複雜處挑戰,其實沒有事情是做不到的。

雖然沒有雙手,陳世峰仍是一個游泳愛好者。除了游泳,他也學會浮濳和深潛。「我喜歡深潛,那是一種說不出的快樂與享受。浮潛是無法體會深潛所看到的景象,就像小孩唸幼稚園時每天過著開心的日子,但他們卻不知道大人世界的多采多姿」他說。

「我沒有加入任何的福利團體,我只加入口足,口足不是福利團體。在口足,我靠畫畫或是賣卡片賺錢,滿足我生活上的需要,不需要靠別人幫忙。」身體雖然有所缺陷,但陳世峰不把自己當作殘障者,他覺得靠自己就能生活,有沒有享受社會福利其實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延伸閱讀:
國際口足畫藝股份有限公司
國寶級的六龜天使

台灣青年起步 解決國際數位落差

【記者周興詩/生命力報導】

在高科技設備普及的國家,大眾能充份享受高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有些國家卻受到資訊化不足的痛苦,「數位落差」已是當前全球的重要議題。AIESEC數位落差專案目標消除世界各國數位落差的嚴重性,希望將全球優秀的科技青年,送至需要被科技關懷的國家,協助當地的數位化教育。

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簡稱AIESEC)副會長洪儷恆表示,追求數位科技發展已經是二十一世紀各國建設的主要目標。以亞洲而言,台灣可算是高科技產業發達的國家,數位建設也已經上軌道。但反觀與台灣鄰近的東南亞國家,如泰國、印尼、菲律賓等,科技發展遠落後於世界各國,以致競爭力不夠。數位落差問題越來越嚴重,此議題也一直被探討,但似乎沒有一個完整可靠的解決方式。
洪儷恆說,數位落差專案是協助數位發展落後的國家建構基本的數位化教育,使當地的數位科技得以成長。運用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及人才優勢,和AIESEC的交換計畫,送出五十台來自台灣的電腦及週邊產品,及招募十位台灣的青年科技志工,幫助當地資訊建設和發展,以及維持與對方國家的合作。

AIESEC目前已把泰國設定為今年度的數位落差專案主要對象,並將在今年暑假執行。整個專案除了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助資源分配外,AIESEC泰國分會以及當地的基金會也共同合作,建設全新的數位化教育。

洪儷恆表示,AIESEC希望將從台灣送過去的電腦和志工結合在一起,最好不要分散。如此一來,學生志工將可以直接組裝自己熟悉的電腦,也可直接對當地作硬體教學,並由學生志工編製簡單有趣的基本電腦教材,如互動網頁、遊戲等。AIESEC泰國分會和台灣分會,以及當地教學單位,已把數位化教育對象設定為中小學生與社區居民。

洪儷恆說,AIESEC希望能藉由數位落差專案化解全球世界各地的競爭差距,並進一步提升台灣的企業形象和科技產業實力,並藉由這樣的文化交流機會,讓世界各國更認識台灣。


延伸閱讀:


1.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台灣分會

2004年3月3日 星期三

特殊教育 需家長與師生一起融合

【記者薛明峻/生命力報導】

融合教育是特殊生在普通班級學習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環境需家長及老師從旁協助(見圖)。新竹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吳淑美表示,特殊學生需要父母花很多時間去照顧。就讀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民小學三年級的小童(化名)就面臨這種情況。

小童的導師呂秀娟說,小童患肌肉萎縮症,但是他的智力並沒有障礙。只是慢慢喪失運動能力的結果,讓他的肢體活動力較弱,而且肌肉萎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學校已經幫他申請了電動輪椅代步。
呂秀娟說,小童在書寫跟操作上的能力越來越弱,像是音樂課,他就不能操作笛子,而美勞課和電腦課他都有操作上的困難。呂秀娟說,因為他操作有困難,導致他的學習效果連帶受到影響。所以他上課不能抄筆記,都安靜的坐在那邊聽,不過他很天真,上課想到什麼就衝口而出。

為了不對小童造成壓力,老師給他的作業通常也是普通班的一半,有些課程的作業則要求他口頭式的跟爸爸、媽媽報告。而課程內容老師也會調整,前一次的體育課就上墊上運動,做肢體障礙生也可以做的,讓小童在軟墊上練習活動四肢。

「小朋友都很能接受他啊!」呂秀娟說,同學會推他去上廁所,也會幫他拉椅子、拿要用的物品。不過這學期小童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嚴重,要自己上廁所的難度也越來越高。此外,下課時同學常常就自己出去玩了,小童很希望有人能陪他聊聊天、說說話。所以他只要想說話,呂秀娟會一邊改作業、一邊聽他說,如果他希望老師能不要改作業,「我也會放下作業陪他說說話。」呂秀娟說。

對於小童的情況,呂秀娟認為融合教育對他很不公平。因為小孩有自尊心,他常常會有「別人做得到的,我做不到」的想法,因此遇到障礙,往往就退縮了。呂秀娟說,她的班上三十四人,課程也比資源班緊,「讓他到特殊的班級,才能給他特別的照顧吧!」

呂秀娟表示,因為小童知道自己以後最糟的情況,所以他對於學校的教學內容找不到必須學習的意義。而這樣也是造成他遇到障礙就退縮的原因之一。新竹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吳淑美表示,這種情況,只能靠老師跟家長開導他,尤其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去照顧他。當然,同學也要去關心他。

秀朗國小特教組長嚴安安表示,目前推動融合教育,坦白講是會有困難,因為老師和同學的態度、言語就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她說,孩子不是學不來,但這個群體充滿隱形殺手,對他們無形上的傷害會很大。因此班級還是要教育全部的學生,從心態上融合。


延伸閱讀:

1.吳淑美老師的融合教育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