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看電影學音樂 罕病兒得傑出才藝獎

【記者楊家佳/台北報導】看電影《海角七號》,就愛上彈吉他;看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便開始學鋼琴。今年十五歲的許耀文即使天生患有罕見的瓦登伯格氏症候群,在逐漸失聰的情況下,仍堅持對音樂的熱愛,在去年的布拉格音樂大賽中,抱回優等和特優兩項大獎。

瓦登伯格氏症候群是種遺傳疾病,主要特徵包括藍眼、白髮,及聽力障礙。許耀文在七個月大時因腹瀉不止,媽媽帶他去看小兒科,醫生診斷後建議到馬偕醫院去做更詳盡的檢查。結果發現耀文的身體器官全都左右易位,並且少了一個心室,血液進得去心臟,卻無法順利輸送到全身,造成耀文身體發黑。醫生判斷為瓦登伯格氏症候群,並立即為當時才七個半月大的耀文做心臟手術;一年後,又做了另一次的心臟開刀。

許媽媽賴美芬覺得他們的運氣很好,因為醫生們當時都認為,要對這麼小的孩子做複雜的心臟手術,有一定程度的困難,但兩次耀文都成功挺過來。一般而言,家中有罕病兒童的父母多少有些怨天,「為什麼是我的孩子?」但許媽媽坦然地說,「當時忙著照顧(耀文)都來不及了,哪還有時間想這些?」

許氏夫婦一同經營安親班,耀文是三個孩子中的老么,但大女兒於國小二年級時因為身體的問題而過世,二兒子目前就讀台北市立大同高中。許媽媽不明白為何小兒子會得到這種罕見疾病,醫生們只告知是基因突變。許氏夫婦也不執著於病因,將重心放在照顧耀文的生活上。

瓦登伯格氏症候群最主要的病徵就是聽覺障礙,患者不是天生失聰,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漸漸喪失聽力。許耀文在小學四、五年級時開始聽不清楚周遭的聲音,常常因為聽不到別人講話,只能依靠自己猜測意思,而與同學間產生誤會。在當時許媽媽及學校的導師都以為是耀文叛逆期提早來臨,跟他說話要重複三四次才有回應。

直到耀文升上國中後,失聰的問題益發嚴重,頭髮及眼珠也開始產生顏色的改變,許媽媽帶他到醫院檢查後,才知道是瓦登伯格氏症候群的病徵發作。這些外觀的變化令耀文成為同儕間嘲笑的對象,不但遭受到言語上的欺凌,書包也被割破。

許媽媽一開始不願以家長身份採取行動,擔心會讓惡行更加猖狂,遂請班導師代為處理;但老師的懲罰反而令那些加害的同學懷恨在心,對耀文的霸凌又更為過份。許媽媽心疼地說:「耀文當時都不願去學校,成績也一落千丈。他們的教室在三樓,耀文還說過『真想從這裡直接跳下去算了』的話,讓我覺得是不是我選錯學校害了他。」這種霸凌的行為直到耀文從國二升上國三那年,媽媽將他轉到別的班級才結束。

雖然國中前兩年的生活對許耀文來說是水深火熱,但也是在國二的時候他看電影《海角七號》,受片中彈吉他的演員影響,而開啟學音樂的這條路。當時他與朋友一起報名吉他課程,每天都興致高昂,一天練四、五個小時。許爸爸擔心他太累、身體負荷不了,媽媽卻不忍打斷他的興趣。最後耀文的體力真的透支,每天練完吉他癱在沙發上就睡著了,他對吉他的狂熱才收斂一點。

而鋼琴的興趣則是由電影《不能說的秘密》而來,周杰倫在片中展現超凡的彈琴技巧,也吸引許耀文對習琴的喜愛。他幾乎每天下課都去鋼琴教室練琴,直到升上國三面臨基測後才改為一週一次。

在去年七月舉辦的布拉格台北區音樂大賽中,許耀文獲得表演組古典鋼琴國中二年級組的特優獎及入選獎。而耀文也將自己學琴的經歷和自傳寄至罕見疾病基金會,報名參加基金會所舉行的獎學金頒獎典禮,最後從眾多報名者中雀屏中選,獲頒「傑出才藝獎」。


延伸閱讀

罕見疾病基金會

布拉格全國音樂大賽

讓愛無限大「輔仁The Big Issue」支持街友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在輔仁大學八十五週年校慶期間活動推廣情形。照片引自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在輔仁大學八十五週年校慶期間活動推廣情形。
照片引自「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Facebook
【記者蔡宜倩/新北市報導】「讓愛無限大!」一群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大三(以下簡稱金企三)學生在二○一○年年底,結合輔仁大學校慶,在校園裡發起「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活動,希望藉由鼓勵社會大眾以實際行動向街友購買《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來支持和關懷街友。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活動與《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社合作,推廣相同的理念:「幫助那些,願意幫助自己的人。(Helping people help themselves)」為了讓大家認識《The Big Issue》雜誌,以及提昇自力更生的街友的雜誌銷售量,活動鼓勵參與者向販售《The Big Issue》的街友購買雜誌並合照後,即可在攤位活動時間內至攤位換取禮物。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活動時間結合輔仁大學八十五週年校慶宣傳,為期兩週。「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除了推廣向街友購買雜誌外,並鼓勵大家參與《The Big Issue》的攝影比賽「The Big Shoot」,透過網路社群網站Facebook和電子佈告欄系統批踢踢的宣傳,將愛心散播出去。

問這些學生,當初為甚麼成立這樣的一個活動?金企三林韋宇說:「當初也沒想過會搞這麼大!」起先,聽說過這類與社會企業合作的慈善公益雜誌,接著系上的一門組織學習課要系上同學組織團隊,並藉由行銷企劃與社會企業合作舉辦活動。於是,就先從組織學習課開始「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活動的雛型。後來,這群金企三的學生獲知輔仁大學學生學習中心舉辦的自主學習計畫競賽。

輔仁大學舉辦的自主學習計畫競賽鼓勵學生組成「自主學習團體」,為著共同有興趣的事物或技能等組成一個團體共同學習。所謂自主學習團體指的是「自發性、只有固定成員及固定聚會時間,且有共同學習主題的團體」。因此,他們本來是一個系上組織學習課的團隊,為著讓自己有多一些經驗,決定參加,進而發展成與全校共同競爭的「自主學習團隊」了。

在策劃「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活動時,林韋宇說,他們碰到最大的瓶頸是,街友的肖像權問題。由於部份街友因為個人因素、社會背景或者過去經歷,有些街友不願接受拍照,《The Big Issue》雜誌社當初考量到這些因素,使得計畫有些延宕。林韋宇認為:「確實是我們思考不夠週延。」在經過一番協商後,決定以參與者事先告知街友為前提,方可進行拍照;這才使得他們團隊度過最大的危機。

此外,林韋宇提到,他們組織這個活動的另一個困難點就是,與企業接洽的時間上雙方難以達成共識。另外,雙方重視態度的差異性也是造成他們進行此活動的阻力。雜誌社工作繁忙,他們常常在突然的情況下得知能夠與雜誌社方面進行洽談,總是有驚無險地從輔大趕到雜誌社。這些繁瑣的事情讓他們不得不努力克服,並在困難之中學習推動一項企劃的執行。

林韋宇補充,就內部團隊的阻力來說,管理學院學生的課業繁瑣、以及每個組員都有自己的生活計畫,加上每週都有緊迫的進度,使得他們這個團隊裡的成員不是翹課擺攤、就是翹補習班處理緊急事情。「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要做就做到最好!」林韋宇以堅定的口吻說道,這也是他們組織學習課的一項目標,即學習與團隊內其他人團隊合作。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團隊於輔仁大學自主學習計劃競賽獲得佳作。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團隊於輔仁大學自主學習計劃競賽獲得佳作。
照片引自「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Facebook
最後,在輔仁大學自主學習計劃成果發表時,他們雖然僅得了佳作,但林韋宇說,在組織學習這堂課上,他們學到了與社會企業合作等許多令人感到充實的內容,以及學到組織團隊合作與推動一項企劃活動。此外,他們也推廣了關懷街友的活動,最重要的是,他說:「我們讓愛心變大了!」







延伸閱讀

輔仁大學The Big Issue臉書粉絲團

輔仁大學金融與國際企業學系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社

輔仁大學學生學習中心

輔仁大學學生學習中心「自主學習.卓越啟航」活動簡介

輔仁大學學生學習中心自主學習計畫臉書粉絲團

2011年2月27日 星期日

東方風的簪簪自囍

【記者陳怡安/台北報導】創意市集裡面在賣中國味濃厚的髮簪你有看過嗎?簪簪自囍就是專門以賣髮簪、髮梳和髮釵為主的攤位。走進去紅樓創意市集,靠近入口的地方會看到紅燈籠高高搖晃,推開印有「簪簪自囍」的紗簾,這就是堅持東方味的簪簪自囍。

簪簪自囍的老闆娘是專門負責研發這些髮簪的圖案,每一個髮簪圖案都有自己的名稱,背後也都有一個故事。老闆說會接觸到髮簪是一個機緣,剛好拿到了一本圖騰的書,而且老闆娘本身就對圖騰有興趣也有研究,很多的剛好造就了現在的簪簪自囍。

每隻髮簪、髮梳和髮釵都是手工打造,老闆笑笑的說「師傅心情越好,手工也會做得越漂亮」,但是因為雕工精細,所以其實還是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打造。簪簪自囍的攤位常常會有寫著「NG品」的籃子賣一些斷掉的髮簪,那就是師傅一邊精神不濟一邊做,做出來半成品或是失敗品。

簪簪自囍的客源相當穩定,常常會有客人自己找上門來,拿著自己的圖案要求訂做,也常常會有客人一次就買很多,簪簪自囍一出新商品就來捧場的忠實顧客,老闆娘說:「觀光客來逛市集,看到我們的攤子都會覺得很特別,然後就會買很多髮簪、髮梳和髮釵,回去之後再來台灣的話也會來捧場」,這讓簪簪自囍不怕在市集會沒有生意。

「我們的髮簪和琉璃跟銀都合作過,最近有在開發彩繪的髮簪,不過重心應該還是會放在單隻比較需要雕刻的髮簪」,老闆娘笑笑的表示下一步方向不一定,因為圖騰實在是太多了,接下來應該會再挑選其他的圖騰做新商品。


延伸閱讀

簪簪自囍部落格

簪簪自囍網站

紅樓連結

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 街友溫暖的一角

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李德峰上尉。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提供

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李德峰上尉。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提供


【記者蔡宜倩/台北報導】位於台北市大同區錦西街不起眼的巷弄裡,座落著一間關懷街友的社福中心,每到午餐和晚餐時間,總聚集許多街友。在寒冷的冬天裡,這裡,基督教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成了最溫暖的一個角落。負責人李德峰上尉說:「將來希望我們能成立街友的庇護工廠。」協助街友在工作方面的庇護。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裡,設有兩位社工,由負責人李德峰上尉主持。目前對街友提供大致有六項的服務。提供熱食:由於中心空間與資源關係,中心一天只能供應八十餐次,採餐前登記方式予以供餐。提供盥洗:中心立有一專門供給街友盥洗的淋浴間,在中心開放時間內可至中心使用。衣物提供:透過向民眾募集與採購大量衣物,在挑選整理過後,給需要的街友。

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擁有自行設計之餐盒(圖中左邊黃色之餐盒即是),此圖為包便當、準備給街友用餐的情形。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提供
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擁有自行設計之餐盒,此圖為包便當、準備給街友用餐的情形。
此外,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的服務更有醫療協助與訪視,李德峰說,符合條件的街友可接受社會局補助,由市政府提供掛號單和醫療費用,即可看診,但有些重症的街友無法親自前往申請,因此中心也會視情況協助申請。

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更與勞工局合作,提供街友住屋和就業的資訊,李德峰說:「我們做的是提供資訊與轉介。」還有,中心有鑑於顧及街友教育與生活資訊的吸收,常不定期舉辦講座,內容大約有健康醫療、法律常識與求職訓練等領域。

「關懷街友不只是短暫的層面而已。」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的負責人李德峰上尉說道。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的成立是由於二○○○年時,救世軍教會推動關懷小組,關心附近露宿街頭的遊民並定期送餐。只是後來考慮到遊民流動性大、關懷不只涉及民生需求,應深入關懷、給予穩定且完善的照料與教育,才於二○○三年在台北市太原路正式成立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由李德峰開始負責。

與大同區斯文里合作社區清潔情形。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提供
與大同區斯文里合作社區清潔情形。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提供

二○○五年因空間不敷使用才搬至現今地點後,李德峰說他們面臨到不少問題。特別是社區認同感,由於社區部份居民對於街友認識不深,因此容易對街友心生畏懼。李德峰說,他們現正努力改善這類的問題,透過回饋社區營造的方式,改變大眾對街友的刻板印象。目前正與大同區斯文里合作,使街友從事社區清潔。李德峰說,期盼將來能與現今居住的社區,透過社區清潔的方式合作。

此外,在從事街友關懷工作的困難上,李德峰還提及,街友流動性高是一大困難。「舊的人走,新的人來。」李德峰說,台北車站附近的街友組成,有來自三重、萬華、板橋等,甚至也有來自南部,這會致使他們關懷無法深入與定期追蹤,更無法使他們全盤教育其所需知識。

「資金部份也是現今面臨的困難。」李德峰說,在社會關懷領域裡,老人、兒童和身障等關懷較為容易募得資金,而相對的,街友關懷便顯得較為困難;這是因為其他層面的關懷工作較易見到果效,而且社會大眾多對於街友有著「好手好腳卻不工作」的印象。

談到街友「好手好腳卻不工作」的印象,李德峰逐一解釋街友之所以為街友的原因。其中,有的人是因為年紀、工作能力、體力和知識的因素,年紀較長的街友多屬這一部份原因,「年代變遷會造成落差,因此街友在世代變遷中一定會存在。」李德峰說。另外,還有的是由於大環境與社會心態以及個人因素等。

由於街友和社會脫節,人際圈也變得狹小,因此台北街友關懷中心特別重視教育、資訊、人際和態度等四方面的協助,期盼街友不只受到物質上的協助,更在內在層面有所改善,讓街友能重新習得正確的社會規範。


救世軍台北街友關懷中心側拍。蔡宜倩/製作


延伸閱讀

基督教救世軍台灣區總部

救世軍街友關懷中心 溫暖街友心/生命力新聞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遊民服務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處

台北市政府勞工局職業訓練中心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穀東俱樂部 愛護尊重大自然

【記者曾文萱/宜蘭報導】「穀東俱樂部」,一個不投資,也不賺錢,而是一個與大家共同致力於種好米的網路分享平台。

一九七○年生的賴青松,從小走社會標榜的價值路線,努力念書,考上好大學。大學念環境工程學系,以為這樣可以與大自然越來越親近,沒想到卻是讓環境越來越糟糕,因為教授沒有讓學生明白這個科系是在學如何做工程,而不是讓學生了解人類、大自然、環境的三角課題。

為了要真正接觸大自然,與環保相關的知識領域,賴青松都碰過了,但都無法真正得到他內心所想要的感覺,在即將面對中年時,厭倦城市生活,覺得待在城市,彷彿與大自然隔絕,聽不到蟲鳴鳥叫,看不到鮮花綠草,呼吸不到新鮮空氣,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物質重於心靈,因此賴青松決定要回家鄉。

在因緣際會之下,他跟著老婆回宜蘭老家,岳父將田地租給賴青松,而他也想擁有田園夢,回歸阿公那一代對土地的疼惜,開始了自己種自己吃的生活。另一方面,「我想要給我女兒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還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賴青松說。

但是要怎麼耕種?賴青松說,「自己摸索啊!還有憑藉著之前在主婦聯盟所學的行銷方式。」深具環保意識的賴青松,決定完全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自然栽培法,一個人照顧五甲大的地,種植出無污染香甜的稻米,可是種好的米要給誰呢?賴青松一家四口,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吃這麼多米,因此第一次收成的米,能送的親朋好友都送了,剩下的稻米就面臨發霉的命運了。

幸好,有之前在主婦聯盟所學的經驗,才能讓「穀東俱樂部」逐漸成形。賴青松在進入主婦聯盟共同購買中心不久,主婦聯盟正在討論派遣研修生計劃的,在極為幸運的情況下,自己竟然雀屏中選,來到日本主婦聯盟的分部,進行為期一年的研修。

賴青松將日本共同購買經驗帶回台灣,成立穀東俱樂部。而所謂「共同購買經驗」就是有志一同的朋友一起付出,為某一件事物努力,不論是出錢讓事物的進展更好,或是出力協助整個過程運作順利,這是賴青松在日本的主婦聯盟學到的行銷方式,讓他臨機一動,也想用在穀東俱樂部。

每年年底,會開始招收下一年度會員,只要有興趣的人就可以在穀東俱樂部上隨時注意訊息,報名參加,會員資格就是一年,參與者就成為這片稻田的穀東,委託賴青松種植,收成後,賴青松會宅配到各位穀東住處,如此一來就能天天吃到自己種的,最自然的稻米。當然,風險也是大家一起承擔,不管是颱風或是淹水等,所有農作物的收成與分配,大家都是一視同仁。

其中一位穀東建議他可以開部落格來與其他穀東做交流,隨時發布新消息,賴青松想了想,也覺得不錯,便把資料整理一番,交給朋友,從此這位穀東變成了網站管理者,賴青松僅是把文章打好寄給朋友,讓他代為發布。

仔細觀察賴青松的文章,他總是以「二十四節氣」作為標題,「因為農夫都是看天過生活的!」賴青松說。他認為,「只有中國的節日或是慶典是跟著天氣走,想想西方的節日,都是跟宗教有關係,這或許沒有誰好誰不好的問題,但是看老天爺過生活,就是我們做農夫的特色。」

穀東俱樂部成立四年至今,每年招收一次新會員,賴青松覺得這樣的制度很好,對於未來,一切隨緣,有興趣的民眾就加入,大家一起為這片土地努力,一起享用無汙染的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延伸閱讀


青松米‧穀東俱樂部

大宅院友善市集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長榮社工系 印度海外服務

【記者何宜真/台南報導】二○○九年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印度團發起了一杯珍珠奶茶的計畫,為印度街童募得兩萬元的書籍費用。二○一○年,印度團再度前往印度清奈省進行海外教學服務,為服務盡一份心力。目前就讀社工系大四的學生王怡萱說:「在這次的服務中,看到了一個不同於台灣的地方。」

印度團總共在印度服務兩週,第一週去了馬德拉斯基督教大學和同是社工系的學生一起到下一週要去服務的機構先做實習。團隊和馬德拉斯基督教服務協議會有合作,會跟著當地社工一起跑服務方案。服務方案共分成四組,分別是愛滋防治宣導方案、短期庇護方案、街童方案以及婦女發展方案四組。
參加愛滋防治方案的組員,當地社工會帶他們去漁村參訪和向漁民宣導。王怡萱表示,會去漁村的原因是因為漁夫長期出海捕魚,所以他們都會有性的需求,而為了滿足需求,就會藉由召妓,或是與同性相交,所以得到愛滋的機率也比較高。組員們會用布偶演戲、宣傳單和遊行的方式做宣導,也教導他們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方法。「利用宣傳的手法,讓當地漁民了解到正確的性愛觀念。」

在短期庇護方案裡,團員們會去幫庇護所大掃除、粉刷油漆及彩繪牆壁。除了讓庇護所更整潔之外,也會和他們聊天、說話,讓他們感受到心靈上的溫暖。街童方案的組員們,跟著社工來到當地的垃圾山。街童們晚上是住在一個小學的二樓,隔天早上通常都會去垃圾山撿拾垃圾,晚上再回到小學去睡覺。王怡萱說:「每當看到這些孩子天真的笑容時,都會覺得好不捨。」

在當地志工的陪伴下,長榮大學社工系的學生接觸到愛滋病的孩童、貧民窟的孩童、垃圾山的街童。王怡萱認為,這樣的經驗讓她開始學習接納和反思、也學習用不同的眼光看這個世界,在看到這樣跨文化的經驗後,相信在未來志工這條路上,能夠發揮自己最好的服務,服務更多需要服務的人。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只賣紙的咖啡小熊紙貨店

咖啡小熊紙貨店的插圖。咖啡小熊紙貨店/提供
咖啡小熊紙貨店的插圖。
咖啡小熊紙貨店/提供
【記者陳怡安/台北報導】一走進紅樓,兩頂相當明顯的熊的帽子馬上就會跳入視線裡,一隻棕熊和一隻北極熊,他們是阿凱和阿偉。這家店只賣紙,而且還限定是牛皮紙,他們的作品大多是以熊為主題,所以品牌的名字就取名為咖啡小熊紙貨店。

咖啡小熊紙貨店的作品全部都沒有顏色,他們靠的是用超級細的鋼珠筆一筆一點細細的點出來的獨特紋路,還有動人心弦的文案取勝,例如:他們有的作品數量都非常少,像手工書要花費的時間很長,那是阿凱慢慢的用刀工在做,而所有的插畫圖案都是阿偉冒著近視加深和乾眼症的壓力親手點的原稿,之後才會輸出在牛皮紙上。而且所有的商品其實都可以自己用色鉛筆或任何上色工具上色,阿偉當初覺得這樣可以發揮客人的創意,每一本本子在不同人的手上就會有不同的感覺,這也是一種樂趣。


放大圖。咖啡小熊紙貨店/提供

放大圖。咖啡小熊紙貨店/提供

他們兩個人本來念的科系和現在所做的都不相關,阿凱是念海洋大學的養殖科系,而負責插畫的阿偉本來是念放射系的,後來轉到了設計系,阿偉的媽媽本來一直希望他可以去當醫生,「因為我媽覺得人都會生病,當醫生比較不會失業,做這個感覺就比較不安定。」阿偉笑著說,但是現在他既然已經做出一些成果出來,阿偉媽媽也轉為支持他。

不像常見的創意市集的攤位會賣很多不同創作素材的作品,咖啡小熊紙貨店的商品全部都是牛皮紙做成的,明信片、日誌、筆記本、手工書等等都是紙,因為阿偉很喜歡文具,所以一直想要開一家店全部都是賣紙,最近他們也有在考慮開店,正在積極的在尋覓地點。

阿偉和阿凱本來是朋友,去年五月開始一起經營品牌,回想起當初,阿偉說:「一開始難免會吵架,但是現在時間久了也比較知道該如何和對方溝通,也比較不會吵」,下一步的他們計畫在年底完成一幅巨型海報,也希望在今年可以讓咖啡小熊紙貨店是真的一家店。


陳怡安/製作


延伸閱讀

咖啡小熊臉書

咖啡小熊無名

部落客推薦

健康幸福感 黃琦雅請您臼醬子吃

【記者高芳鈴/高雄報導】創意市集中,大部份的商品都是飾品或是藝術品,但其實創意市集不只販賣創意飾品,一瓶又一瓶口味獨特的果醬,也是手感經濟與創意的一種表現形式。黃琦雅的臼醬子手作坊,就是從天母創意市集開始的。

「臼醬子手作坊的產品,堅持純手工,也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物」,黃琦雅說,她希望以自然健康為基本元素,讓客人每一口都能吃到原汁原味,除了讓客人吃的健康,也想藉由果醬讓客人感受到她想傳達的幸福感覺。

臼醬子的原料多是黃琦雅從蔬果市場或是直接從農場訂購的。黃琦雅說,購買食材前,她會上網蒐集可以訂購的商家資料,盡量採購使用自然農耕或有機的食材,並以自然、低糖、無化學添加物、無防腐劑、無色素為原則來製作果醬。因為每季水果的甜度、水分都不一樣,為了確保品質,黃琦雅會在販售前先研發、試做,直到做出自己滿意的口味為止。

黃琦雅說,她從來沒想過會以手工果醬做為創業的開始,「一切都是誤打誤撞,但也是一種緣分。」二○○八年七月,黃琦雅為了專心把碩士論文寫完,離開原本任職的公司,去市公所辦事情的時候剛好看到職訓局訓練課程的訊息,便報名參加職訓局委託文化大學推廣中心辦的網路創業班,從這裡開始了手工果醬的創業之路。

因為黃琦雅與網路創業班的同組同學都喜歡天然、無負擔的東西,並希望以健康為走向,便決定以手工果醬做為創業班成果展的主題。黃琦雅回憶,當時是柚子的盛產期,所以開始研發柚子醬,經過小組成員的一連串嘗試,終於研發出第一罐果醬。黃琦雅說課程的內容與結果深深吸勾住她,「想都沒想過,自己會這麼就一頭栽進去,就好像我天生就想這麼做一樣」,於是臼醬子就在黃琦雅與小組成員的努力之下,從命名到參與市集,逐漸成形。

但後來黃琦雅因故必須回高雄,離開天母創意市集,臼醬子的工作因此停擺,直到二○○九年九月才恢復,但此時臼醬子已經沒了實體攤位,也少了搭擋,等於是從頭開始。因此黃琦雅現階段的努力是使臼醬子能在網路上發展,她說:「畢竟是網路創業班啊,不要僅僅是留在創意市集的溫床,要慢慢轉到網路上來。」

「說真的,心中有個藍圖是很大的,但最終就是希望能帶給大家幸福的感受」,黃琦雅說,她希望未來能有餘力做公益來回饋社會,像是幫助孤兒院及偏遠地區的小孩,但這些都必須先從穩固臼醬子的網路市場開始。


高芳鈴/製作



延伸閱讀

臼醬子手作坊

天母商圈發展協會

職訓e網-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小熊簡單料理 連繫你我的感情

小熊的簡單食譜讓人感受做菜最初的快樂。小熊/提供
小熊的簡單食譜讓人感受做菜最初的快樂。
小熊/提供
【記者江品璇/台北報導】原本只是喜歡做菜的小熊,透過部落格,把對食物的熱情傳送給每一個人,也徹底改變她的生活,一道簡單的甜點食譜,卻能溫暖一顆失戀傷心的心。小熊想用食譜傳達,食物也是另一種愛的分享。

小熊之前曾經在英國生活過一段時間,在國外的時候,因為生活圈很窄,所以才開始經營部落格,她把自己做的菜色放到網路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她從小就很愛做菜,都是自己從食譜和做菜節目學來的技巧。小熊二○○五年底開設部落格《小熊與廚房的非常關係》,從那之後四年時間,每星期的一、三、五都可以看到她的新文章,就連小熊表示:「這大概是我從小到大堅持最久做過的一件事了。」


部落格中所教的菜色大多很簡單,幾個步驟就可以完成,「原來做菜這麼簡單,讓人不會再害怕做菜」,這是小熊的希望,這也是為什麼她教的食譜都很簡單的原因。文章中除了有創意食譜之外,還結合了小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心情紀錄,跳脫一般美食料理部落格,多了一點文學氣息。像是在跨年的烤雞餐中,她回想到之前在倫敦看煙火的情景,還敎大家用英國傳統的調味料,做出簡單的烤雞腿料理。

經營部落格成為小熊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她表示有了部落格之後,從此改變她的生活,寫部落格變成她想創造新菜色的最大動力,部落格人氣也直線攀升,二○○八年獲得全球華文部落格年度最佳生活情報部落格首獎,目前小熊已經出了三本書真食味-小熊與廚房的非常關係(時報出版社)、我恨炸魚薯條--愛上英國美味(繆思)、七個食材做八十道料理----小熊與廚房的非常關係(出版菊)還有兩本與別人合作的食譜書。

讓人忘記失戀痛苦的甜點。小熊/提供
讓人忘記失戀痛苦的甜點。小熊/提供
小熊認為食物就是人與人之間維繫的表達方式,「因為你在做菜的時候,會考慮到你關心的人喜歡吃什麼,這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愛。」她與網友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很多人會到部落格就像對朋友一樣說出自己不愉快的事跟小熊分享,也因此她曾經有段時間開設「小熊姊姊信箱」單元,傾聽網友的心聲之後,再為她們量身打造一個專屬菜色,用食物讓心情變好。

雖然現在這個單元已經暫時關閉,不過這讓小熊有了一個新目標,希望可以結合做菜和心理治療,將來朝美食治療方面發展。她表示,原本就是藝術心理治療師,現在只是將藝術轉成用料理來做心理治療,藉由一群人一起做料理的方式,不需言語,從每個人做菜的方法、面對食材的反應等,就可以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小熊創意美食集。江品璇/製作





延伸閱讀

小熊與廚房的非常關係

7種食材變化80道美味料理:小熊與廚房的非常關係

小熊姊姊信箱

不花你錢 DIY輔具讓手腦動起來

【記者吳怡萱/新北市報導】市售復健輔具價格貴得嚇人,光是一組套圈圈遊戲就要花費上千元,但其實還有另外一種選擇,自己DIY動手做輔具,不但花不到半毛錢,而且效果一樣好。淡水馬偕護理之家每個月都會研發新款的復健輔具,除了外型逗趣吸引人之外,還能幫助患者活動手腳和頭腦,連原本不愛下床的阿公阿嬤,都搶著要玩。

像是中風患者或是手部僵化的人,可以利用輔具「丟沙包」投擲的動作活化手部機能。材料可拿家中過期的掛式月曆或海報紙,在上面以色紙剪貼出像聖誕老人、美人魚等可愛的圖案,然後將其臉部和手部等處裁出適當的缺口,用以投擲沙包或拿報紙球取代亦可。


手部輔具「丟沙包」製作過程及實際測試。吳怡萱/製作

若是想要活化腳部的運作,只要將報紙揉成球狀塞入不要的絲襪中,並以橡皮筋或是繩索繫在床鋪尾端上方,讓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不下床,躺著一樣能用腳踢出「飛毛腿」。


腳部輔具「飛毛腿」實際測試。吳怡萱/製作

對於非肢體活動障礙,而是像老年痴呆等認知功能受損的患者,利用廢棄的喜餅盒,把印有親友相貌或是與患者相關的人事物圖片,貼在裁切成小塊方形的瓦楞紙上,並個別放入喜餅盒中的分隔,讓病患叫出圖上人事物的名字之後,翻成空白的背面放回。此舉不但能幫助病患提升記憶力,同時還可透過翻取的動作讓手指更加靈活。


腦部輔具「認識新朋友」實際測試。吳怡萱/製作

以上三樣輔具都是由淡水馬偕護理之家創新小組親手製作,創新小組組長黃桂英表示,小組是由護理之家的服務員所組成,平時除了負責照顧病患起居之外,還要利用空閒時間研發操作簡單但卻又吸引人的輔具,每一至二個月就要在病房會議上發表製作成果。

創新小組組員(右起):張璃琳、鍾美芳、黃桂英,(圖左)護理長李莉。吳怡萱/攝影

創新小組組員(右起)張璃琳、鍾美芳、黃桂英、護理長
李莉。吳怡萱/攝影


淡水馬偕護理之家護理長李莉表示,住在護理之家的大多是患有中風、癱瘓、機能退化或是臥病在床卻乏人照顧的老年人,平時需靠輔具來訓練肢體活動。但市售復健輔具動輒就要上千上萬元,加上操作複雜花腦力,反而不受住民喜愛;相較而言,自製復健輔具不但可以達到相同功效,又因其外型搶眼容易操作,使得許多原本不喜歡下床的住民,現在都會主動去玩輔具。


李莉又說,利用生活周遭的回收物自製輔具不但省錢又環保之外,在研發和製作過程中組員的互相激盪更能增加創意力,而且透過輔具的雙向操作讓患者跟服務員之間多了互動,也使服務員更能了解每位患者的需求。不過自製輔具主要是在維持病患目前的生理機能,防止進一步退化,若想要像一般人一樣能活動自如的話,相對來說就比較困難。


延伸閱讀

淡水馬偕護理之家

電視節目「有愛無礙應用輔具篇」

自製穿襪輔具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趕路的雁 七年來重建更生人

【記者蔡宜倩/新北市報導】「趕路的雁」在新北市淡水糞箕湖山上,透過庭園咖啡經營模式協助更生人和戒癮朋友重建心靈與生活已七年,在這裡有許多朋友的心靈層次被修補、生活模式被重建,有的戒掉毒癮、有的找到人生的新方向、還有的與家人重修舊好。創辦人劉昊說:「這裡不是中途之家,我把這裡定位為共生家園。」

每位來到這裡接受協助的學員,每一天都和大家接受早、中、晚三堂的的心靈復育與聖經課程。如此一來,透過每天的心靈更新,便能重建大家的心靈形象。還有學員之間彼此交流的課外學習,如:英語歌曲學習。此外,新來的朋友到此約兩週內便能自然而然找到自己職業訓練的定位,可視自己感興趣的方向而定,有工程、園藝和餐飲等。

趕路的雁學員學習英語歌曲。蔡宜倩/製作

距離上次生命力新聞採訪已有五年,有關五年內的轉變,劉昊說,這五年內他們接待的人次有兩百一十四人次、協談人次有六百八十六人次,而目前居住在趕路的雁共生家園裡的人數,老少有二十八人。此外,雖然五年前計畫成立的姊妹之家因性別因素而無法成功,但青少年之家卻運作得相當成功。

「青少年之家不是一棟具體的建築物,而是一個團隊,叫青少年團隊。」劉昊說,在這裡共生長大的孩子們,在此團隊裡運用「歌、話、故事」等三種方式運作。青少年團隊至學校、電台、教會等機構透過音樂(歌)、福音分享(話)、生命見證(故事)宣導反毒理念。藉此,劉昊認為:「生命見證能證實理念的可實踐性。」

趕路的雁幫助學員重建後,更鼓勵學員站起來幫助相同經驗的人。監獄教誨工作已進行兩年,在二○一○年裡,每週有教誨志工至士林看守所教誨兩小時;而教誨志工,更是由同是過來人身分的趕路的雁更生人所組成,目前男女共有十七位志工。

趕路的雁之所以能屹立七年,並且足以支付一年龐大的費用,其實有三方面的生財之道。其一為餐廳工坊,包含庭園咖啡餐廳以及製作手工餅乾和手工香皂的工作坊。在此可享用由更生和戒癮朋友所製作的餐點與手工餅乾,並可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自然美景,更透過自己的創意學習製作手工香皂。

第二為愛心人士的奉獻外,更有會員制奉獻;會員制搭配庭園咖啡與手工香皂,鼓勵社會大眾關懷更生朋友。最後為與政府配合,申請「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補助」,目前趕路的雁裡有九位學員接受此方案協助。

趕路的雁成立七年有成,更在二○一○年進行國際關懷與公益交流。二○一○年裡,趕路的雁共至中國進行四次國際關懷,參與人共達二十六人次。此外,二○一○年年底更舉行七年有成感恩大會,並在大會上報告未來將在二○一一年裡,進行「雁田計畫」,也就是藉由現有土地資源與開發農作物,結合園藝與農業改變土壤性質。

趕路的雁 重建學員生活圈

趕路的雁透過心靈復育重建學員心靈與生活圈已有七年,劉昊說:「他們在基督裡都是新造的人。希望大家一起來補破口,恢復社會的圓融。」除了更生朋友,還有許多不具更生人身份的戒癮朋友等,因而在此得到幫助,目前擔任餐廳管理的李綜洋和廚師陳俊呈及其一家就是這樣的例子。

劉昊對「重建」這個概念提出以下的看法,舉凡有關戒酒、戒毒、戒癮、甚至是憂鬱症,透過「教會重建生活圈」為主軸,以三種模式來協助有需要的學員。第一種為心靈重建,透過復育課程來重建學員的心思、情感、意志和靈性層次。

在第二種重建模式裡,即重建生活模式,透過教會的社會功能重建學員的心靈,更重要的是,重建每個學員自己與人、事、物等層面的關係狀態,如:人際關係、處事態度和處事方式。劉昊強調教會的社會功能。他說,一個社會裡,除了政府形而上的管理外,更需要每個地方教會配合,帶出心靈層面的管理與恢復。

此外,第三種為重建生活圈,劉昊說,一個人之所以陷入毒癮等,大多數是受到周遭朋友的影響;因此,像在趕路的雁這樣的共生家園團體中,可讓學員和新的朋友等每個「新造的人」,彼此互相學習新的秩序與觀念,並互相帶出正面的影響。

從事過補教業、現今擔任「趕路的雁」餐聽管理的李綜洋教唱大家英語歌曲。蔡宜倩/攝影
從事過補教業、現今擔任「趕路的雁」餐聽管理的李綜
洋教唱大家英語歌曲。蔡宜倩/攝影
透過這樣的重建模式,目前擔任餐廳管理的李綜洋來到這裡一年,他接受重建後有了新的轉變。事實上,李綜洋在來到這裡之前,曾是一個補習班業者,但他私底下卻另有不為人知的一面,就是他的黑道背景。李綜洋說,過去的他為此感到相當苦惱。

李綜洋十六歲就加入幫派,為了洗心革面以及為自己贖罪,因此三十歲開始經營補習班。但在這樣的雙重面具之下,正當職業是補習班主任、私底下卻從事黑道相關行業,李綜洋在那段日子裡,每夜受到良心譴責、在痛苦中拉扯,於是他得靠吃藥來抵抗自己的憂鬱症、解決自己的睡眠問題。

為了讓自己過正軌的生活,而且李綜洋深知「江湖險惡」的道理,他在三十八歲那年決心脫離幫派。脫離幫派後的生活,李綜洋試著當一個平凡補習班主任,但補習班的夜生活讓他克制不了自己過去舊有的習慣。他說:「我每天晚上八、九點到補習班上班,下班後常常克制不了自己的賭博慾,總到凌晨才回到家。」

「我吃藥都吃到兩眼發直,整個人都傻掉了!」李綜洋說,這樣的夜生活模式,讓他重度仰賴如神經阻斷劑等藥物,導致自己有多重人格。直到他自殺未遂,家人才輾轉帶他到這裡。在這裡重建生活圈接受心靈復育一年,現在的他在趕路的雁裡是庭園咖啡的管理者。

除了憂鬱症朋友外,還有戒癮朋友及其家人在此得著改變。現在擔任廚師的陳俊呈過去家境富裕,在學生時代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癮,斷斷續續有而十年之久,大部分的家人和朋友都不知他的這種特殊習慣。現今在此擔任會計師的他的妻子謝秀敏說:「我們學生時代就在一起,那時年輕不懂。二十年裡,他對毒癮的需求一直變大、花的錢也越多。」

曾有二十年毒癮在「趕路的雁」戒治成功、目前擔任「趕路的雁」庭園咖啡廚師的陳俊呈。蔡宜倩/攝影
曾有二十年毒癮在「趕路的雁」戒治成功、目前擔任
「趕路的雁」庭園咖啡廚師的陳俊呈。蔡宜倩/攝影

謝秀敏說,她當時曾因為受不了先生嗜毒成癮、不顧家庭,就帶走孩子離開家裡。但一切的改變就在二○○七年那一年。當時從事銀行業務陳俊呈有一天打電話告訴妻子說:「這種日子我過怕了!」因此陳俊呈拜託妻子帶他到馬偕醫院精神病房接受治療,而後他們夫妻倆又輾轉得知,有個趕路的雁是協助戒毒的機構,因此陳俊呈便來到趕路的雁接受復育戒治。

陳俊呈來到這裡的第一年,為避免戒治不完全,必須忍受與家人的分離。一年後,謝秀敏說:「他整個人都變了!」逐漸接觸這裡的環境後,陳俊呈一家決定搬來這裡,即便起初不習慣較簡樸的山中生活,但陳俊呈說:「白白得來,就白白地捨去。」他們決定住在這裡,幫助同樣經歷的人。

「趕路的雁,什麼最多?愛最多!」謝秀敏興奮地轉述先生最常說的一句話。陳俊呈因為在這裡,除了戒掉長久以來的壞習慣,也和孩子重修舊好,更勇於承認自己有不堪的過往,幫助同樣經歷的人。對於這樣不堪的過往,陳俊呈常對妻子說,「做錯事的人是我,不是你。」因此謝秀敏感受到他極大的轉變,說:「這樣有信心的先生,讓我越來越能信賴。」

要幫助這樣的社會邊緣人,社會大眾必須正視這樣的問題。劉昊引用數據說,現在台灣檯面上的憂鬱症病例約有兩百萬、需要戒毒和戒酒者各以百萬計,而台灣的毒品市場約一年有四千五百億台幣。

劉昊說,在這類問題上,台灣社會除了付出巨大的有形社會成本,在無形付出的社會成本上更是難以估計。台灣社會因為毒癮所付出的無形社會成本:就如毒品消費者,為了消費毒品而不當取得金錢的手段,以及其所引發人們心中的不平安和憂慮等,也使台灣在這一塊付出莫大的社會成本。

但「戒毒的路不難走,戒毒的路是有盼望的。」劉昊說,誤陷毒癮的人,十個有八個都是基於好奇嘗試的心理而深陷毒品的世界,「沒有人是立志吸毒的!」劉昊說明,吸毒者需要改變的聲音。劉昊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堵住這個社會的破口、修築社會上已破裂的堤防,關心這類的議題。


蔡宜倩/製作


延伸閱讀

趕路的雁(官方網站)

趕路的雁 更生人的中途之家/生命力新聞

趕路的雁為窮人預備家園—劉昊、林雲敏的故事/佳音電台

「教會」一詞解釋(維基百科)

《心靈的重建》書介(唐崇榮著)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台灣人憂鬱量表

台灣精神醫療機構一覽

當你所愛的人病了 怎麼辦?/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黃娟娟護理長

《反高鐵之傳媒透視》揭開傳媒生態

媒體觀察基金會在明星咖啡屋舉辦媒觀影展,撥放多部記錄片和映後座談。綦守鈺/攝影
媒體觀察基金會在明星咖啡屋舉辦媒觀影展,撥放多部記
錄片和映後座談。綦守鈺/攝影




(左至右)媒觀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導演陳浩倫、公民記者大暴龍。綦守鈺/攝影
(左至右)媒觀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導演陳浩倫、公民記者大暴龍。綦守鈺/
【記者朱璟柔、綦守鈺/台北報導】在「明星咖啡屋」舉辦的「媒氣力--2010媒觀影展」中,一部關於香港媒體生態的紀錄片《反高鐵之傳媒透視》,敘述二○○八年時香港大規模在香港禮賓府立法院遊行抗議高鐵建案,民眾不滿媒體立場偏向政府,以暴力行為攻擊電子媒體記者,記者媒體與抗議民眾衝突不斷。香港獨立媒體工作者兼本片導演陳浩倫也拍攝了記者及民眾的想法,傳媒在大眾眼中已失去第四權。

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公視紀錄觀點共同主辦的「媒氣力--2010媒觀影展」在位於台北市武昌街一段的「明星咖啡館」舉辦。《反高鐵之傳媒透視》紀錄片由陳浩倫拍攝,由於當地許多民眾反高鐵,媒體卻替政府幫腔,陳浩輪以大量的記者訪問及民眾跟媒體衝突的畫面,陳浩倫說:「拍攝的原點原本是想罵媒體、希望它們振作,但片子的攻擊力仍不夠。」

香港記者覃純健表示,香港媒體不僅偏袒政府,甚至放大衝突場面、抹黑示威者,導致抗議目的失焦,更是引起示威者發出「無線新聞,是是旦旦(馬馬虎虎)」的口號,香港記者林子豪還因在現場而被火燒背包。記者覃純健影片中說:「雙方在現場都很情緒化,還有記者不敢打開記者証,深怕被攻擊。」複雜的社會議題被媒體簡化成民眾衝突,電視畫面也只剩下民眾衝向鐵馬的畫面。

覃純健表示新聞已經不是紀實,而是一群媒體人的意識。陳浩倫認為,傳媒是「嗜血」的,衝突畫面的拍攝如同毒癮,令記者會期待這些暴力畫面出現,「是傳媒結構性的問題,雖然記者 知道這是不對的卻不得不做,因為是賺錢最快的方式。」陳浩倫說,傳媒對於反高鐵的議題報導的少、又沒有深入分析,只注重衝突後帶來的影響,也不管政府沒有 回應民眾對高鐵的質疑,重點只在爭取主流媒體支持,主流與輿論也傾向不責難基礎建設。

會中特別邀請到陳浩倫導演從香港來與觀眾座談。綦守鈺/攝影
會中特別邀請到陳浩倫導演從香港來與觀眾座談。
綦守鈺/攝影

陳浩倫表示,拍片過程很不好受,除了現場抗議時古怪的氣氛,香港記者還分為反高鐵跟支持高鐵兩派,大家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卻疏忽了認真對待自己的角色。在約訪記者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陳浩倫說:「因為都採訪前線的記者,礙於記者身份,有時候打給他還會裝做沒聽到,有的會被傳媒高層罵。」但他認為香港民眾對主流媒體的抗爭是一 項「進步」,有些批判性很強的發言人都不是新聞系學生,而他也想藉由本片嘗試向人民表達一些事藉以改變媒體環境。


反高鐵事件具體行動。綦守鈺/製作



延伸閱讀

媒氣力–2010媒觀影展

香港高鐵爭議

反香港高鐵 上萬港人示威濺血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我用手來說 你用眼來聽

【記者傅紹宇/北市報導】每個禮拜三的晚上,走進中正社區大學,可以發現在一樓的教室裡,老師與學生們,個個保持沈默,唯一的溝通方式,是他們的手部動作。這是剛榮獲台北市社區大學二○一○年優良課程的,中正社區大學手語志工班,指導老師胡松德說:「希望在這個班的同學能盡自己的力量,來幫助聽障朋友們。」

手語志工班主要的精神為二,拓展聽人瞭解聽障朋友的溝通方式,以及培養聽人的休閒活動,對胡松德來說,手語不僅僅只是一種溝通的用具而已,他認為手語就像一種藝術一樣,運用手語藝術,來幫聽障朋友,打造一個無障礙的溝通環境。

打手語的好處很多,胡松德表示,打手語會運用到手關節,藉此訓練,腦筋會變得比較不遲鈍,此外,當你完整的打出一套手語後,也會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不過,最主要的還是,與聽障朋友溝通。

手語志工班學生蔡爺爺,今年七十五歲,因為上了年紀,導致聽覺漸漸退化,生活上發生了些問題,於是便來參加這堂課程,希望能以另一種方式,與他人溝通,他說:「來這裡學習手語很高興,能結交朋友,也能學習另一種溝通方式。」

這學期才加入的鄭先生也表示,他會來參加的原因是希望能與聽障朋友溝通,並想把手語當做自己的休閒娛樂,他說:「希望這學期上完後,程度至少要達到,能用手語來溝通。」

對於這堂課日後的發展,胡松德希望,學生們在學到手語後,能把手語正式推廣出去,讓更多人都可以學習,更多人認識,並且在未來,建造起聽人與聽障朋友之間的橋梁,讓聽障朋友身處在一個,沒有溝通障礙的環境。

胡松德表示,手語,是聽障朋友們用來溝通的工具,在過去,比較少人注意,因此,在社大當中算是冷門課程,但現在,越來越多人重視手語,手語的重要性,以及手語的藝術,正在慢慢發展當中。


中正志工手語班上課情形。傅紹宇/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中正社區大學

關於手語

手語辭典

《好生活電子報》 展現台灣美與好

【記者曾文萱/台北報導】創立於二○○七年的《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是一份「立志讓台灣生活變得更好」的電子報,以「促進公共政策理性討論兼顧弱勢」與「介紹台灣美好人事物」為兩大報導主軸。

總編輯關魚,一個即將邁入四十歲的女子,從事文字報導工作十四年,曾經在主流報社任職,對於任何有趣的人事物充滿好奇心。在二○○六年的跨年環島之旅中,發想了想要集結各方好友的能力,利用好的媒體平台,創立一份刊物,來呈現台灣的好,並將這些美好人事物散播出來給大家知道。而早在二○○二年,網路或是部落格在台灣慢慢發跡時,關魚就已經是網路上的常客,所以透過網路認識不少各個領域朋友,這些朋友之中不少就成為《好生活電子報》的寫手。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中有四大區塊:「驚鴻台灣」、「專題報導」、「主題網摘」及「總編報告」。「主題報導」是好生活最重要的部分,報導的內容同樣是扣緊《好生活電子報》的兩大主軸,同時跳脫主流媒體的報導框架。例如,好生活的第一篇主題報導是與賑災方面的文章有關,然而當時的時機點,卻與任何天災扯不上關係。賑災新聞只有滿週年的當天才會在主流媒體中出現,好生活這樣做的原因是要讓大眾明白,災後重建的消息需要大眾不時地關注,而不是在滿幾週年的時間點才被大肆報導。之後的第二篇報導,則是刊登樂生療養院的新聞,這篇的目的則是要重視台灣的社運,關心社會議題。

「主題網摘」中所連結的文章,同樣也是緊扣兩大主軸,而特別的是,《好生活電子報》只提供網址連結以及編輯自己看完文章後所寫的摘要,想看全文必須自己點選連結,希望大家將迴響直接留給原著,而不是留在《好生活電子報》上。關魚說,這樣做是為了鼓勵大家多去閱讀其他好文章,另一方面也是尊重每一位作者。

離開主流媒體,開始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關魚有更深刻的體會。她認為台灣還沒辦法有「沒有經濟壓力存在的」獨立媒體,但是可以慢慢地期待會有越來越多獨立媒體出現。獨立媒體與公民記者最大的差別在於,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公民記者,什麼都可以報導,但是獨立媒體除了有很強的公民性格外,還要扣緊創刊主軸,而《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正是集眾人之力的媒體,不單單專注於某一個路線。

談起從主流媒體離開,關魚覺得自由度變高了,沒有老闆,報導新聞的角度可以自己切入,獨立性與彈性也提升不少;最重要的是,記者被看見的機會反而變多了,因為不需要屈就於大報社之下。對於未來的好生活,關魚希望可以走向《苦勞網》形式,有個實體組織,提供民眾有小額捐款的機會;一方面可以支付人力費用與採訪經費,另一方面也培育協力編輯,讓更多加入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使它越來越好,也讓台灣的好讓大家都看見。


延伸閱讀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新版)

關於關魚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舊版)

輔大聖善教會 幫助失業弱勢的角落

推動救濟貧寒與弱勢族群的陳彥甫傳道。蔡宜倩/攝影
推動救濟貧寒與弱勢族群的陳彥甫傳道。蔡宜倩/攝影
【記者蔡宜倩/新北市報導】你是否曾在輔仁大學附近看過有人賣愛心餅乾?或者看過有人在輔仁大學附近勸募發票?這些人是正在接受位於輔大旁的聖善教會的協助,才會出現在輔大附近的。

而聖善教會便是為關懷失業和弱勢家庭設立的,設立者為陳彥甫。目前還在就讀研究所的他,一邊唸書、一邊管理教會幫助弱勢,他說:「希望能夠讓台灣成為有愛的社會!」


陳彥甫說:「二十四小時任何人來教會,我們都接納。」聖善教會所提供的關懷工作有包含,一天兩餐免費供應貧寒家庭和有需要者,也免費提供洗澡。此外,不定時舉行技能訓練,更幫助年輕人找工作。尤其是和板橋著名的美雅斯麵包公司合作,提供手工餅乾讓有需要者兜售;以及幫助失業婦女技能訓練。

聖善教會也會不定時到公園關懷弱勢老人,更因此在二○一○年六月份成立成泰教會,專門收容未滿六十五歲且無法接受社會補助的失業年長者。另外,聖善教會也會到南投和宜蘭等地區進行貧寒關懷。南投地區為九二一受災長期關懷,並定期送生活物資至高山部落。

出身自基督教恩友中心的陳彥甫,有感於社會弱勢關懷的需要,在二○○九年八月份至輔大旁租屋,並以一位善心人士三十萬元的捐款開始從事社會弱勢關懷。之後,陳彥甫更在當年八月底成立南投教會,專門協助九二一受災戶的救助與關懷。

聖善教會成立至今雖只有一年餘,但由於陳彥甫的熱心,幫助了不少這個社會上失業角落的人們。陳彥甫說,曾有一位六十七年次的年輕人,本來從事收入穩定的英文家庭教師,但因為當年金融風暴無薪假影響被公司裁員,半年內繳不出房租;因緣際會下聖善教會協助他,免費提供他食宿半年、陪伴輔導他走過低潮後,他現在新竹已找到了一份月收三萬五的穩定工作。

有關貧寒關懷這個項目,陳彥甫說:「每天都在進行,但常碰到不同的情況。」有次,陳彥甫注意到基隆一位遭棄養的貧苦老人,便派教會人員聯絡當地議員雪中送炭,緊急提供一些生活物資,即時伸出援手。


貧苦老人遭棄養,饑餓偷菜被逮。引自YOUTUBE

聖善教會成立至今雖只有一年多,但也推動許多社會弱勢關懷工作。不過,陳彥甫說,他們仍然遇到一些困難。由於聖善教會的經費籌措和救助物資都是由愛心人士奉獻,因此設備上相當簡樸,在人力運用上也並非相當充裕。

即便碰到許多困難,陳彥甫說,未來他仍會繼續堅持下去。他呼籲這個社會和政府:「希望大家能夠正視弱勢、失業照顧和改善工作環境,盼望政府改善弱勢法規,以愛和憐憫的心看重百姓的需要,並落實社會福利。」


蔡宜倩/製作


延伸閱讀

聖善教會網站

聖善教會部落格

貧苦老人遭棄養 饑餓偷菜被逮/民視新聞

基督教恩友中心 投身街友收容工作

【記者蔡宜倩/台北市報導】基督教恩友中心是一間專門協助的社福機構,位於華陰街的台北恩友中心裡,設備相當簡陋且沒有冷氣,但主要負責人李政隆與所有志工卻是在不支薪的情況下,願意投身在街友扶助這塊領域。李政隆說:「做在貧窮人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因此他甘願付出。

基督教恩友中心主要服務為對街友的救濟,以及社區貧寒者每日兩餐的供食。此外,還有衣物和盥洗等日常生活需求的供應。對有工作能力者,設法介紹工作;無工作能力者,中心訂定制度提供食宿。

此外,特別的是,基督教恩友中心有感於街友在醫療方面難以自足,因此計畫建構「台灣GRO義診系統」(GODSENT REMEDY ORGANIZATION),首間「恩友診所」在台北市華陰街的台北恩友中心旁,提供無健保者免費看病、拿藥,造福街友在醫療資源上的匱乏。

基督教恩友中心原為台灣貴格會海山教會聯合其他教會成立的「基督教台灣貴格會恩友中心」,由鄭新教牧師因感受到板橋地區街友的需要而在二○○三年設立。成立之初,許多人都不看好。李政隆說:「王建煊當初還打電話關心。如今進入第八年,算是神蹟了!」李政隆接下棒子後,在全台許多縣市已設立街友中心,南至屏東,中部則有南投、台中、彰化等。

對於街友的定義與印象,李政隆特別提出一些觀念。「街友不是全部都睡在車站裡。」他說,有些街友其實有家、有的失業不願回家、有些人有錢只是需要陪伴。社會大眾對他們的刻版印象為髒亂、犯罪、好吃懶做的一群。事實上,街友並非好吃懶做,而是沒有工作機會。

為了照顧街友,李正隆說,他們曾經的人蛇集團鎖定攻擊,因為部份街友曾被人蛇集團威脅出賣基本資料。街友們來到恩友中心,接受教導後,明白基本資料不能輕易出賣,因此便阻斷了人蛇集團的生財之道。而許多被人蛇集團利用的街友,才是真正被壓榨的一群。

「貧窮不是罪!」李政隆說。在這八年裡,因為秉持著「貧窮不是罪」與「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的信念,「即便碰到許多困難,也一定走下去和越過!」李政隆提及,他們除了人才上的需要外,期盼更多義工加入,並希望有愛心的學生和年輕人,能夠一個月一次固定到一個中心關懷街友、瞭解街友也開拓眼界。此外,他們也需要經濟上的援助。

最後,李政隆盼望政府能夠協助,「未來全台重要都市都有一間恩友中心!」對於街友問題,李政隆認為「根本問題在於經濟」,更呼籲:「只有在他們成為街友之前,讓他們有工作的機會才是根本之道。」


李政隆接受李晶玉《真情部落格》訪問談生平與使命。影片引自YOUTUBE


基督教恩友中心事工點滴影片。影片引自YOUTUBE


蔡宜倩/製作


延伸閱讀

基督教恩友中心

基督教恩友中心台北教會部落格

無健保窮人 恩友診所免費看病/自由時報

陳釗政 靠《大誌》重新站起來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販售《大誌雜誌》的陳釗政。蔡宜倩/攝影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販售《大誌雜誌》的陳釗政。
蔡宜倩/攝影
【記者蔡宜倩/台北報導】歷經兩年監獄生涯、目前在台北車站附近以販售《大誌雜誌》為生的陳釗政,有著為這個社會所難以接受的一段過往,就是監獄生涯;但在因緣際會下,透過基督教恩友中心和《大誌雜誌》的協助與支持後,他說:「接受別人幫助後,要靠自己站起來,並努力成長。」

目前在台北車站附近販售《大誌雜誌》的陳釗政,從事此工作已半年餘,目前平均一個月售出四百本雜誌,藉此讓他的生活步入正軌,也足以應付他的生活所需。但他笑著提到說,起初他賣雜誌並沒有存著一顆感恩的心;第一次向大誌雜誌批基本的十本雜誌販售完後,賺到錢就馬上花光了。

在嘗到揮霍的惡果後,陳釗政自此改變心態,不論晴天或雨天,每天至少在台北車站附近駐點十二個小時,他也才重新體認到:「辛苦賺來的錢,比較甜。」由於販售地點由雜誌社分派,因此每個點的銷售狀況不一,曾有附近販售雜誌的同行對他的業績眼紅,或是有搶地盤的事情發生。但他說:「就跟他們好好講,也就這樣過了。」

會有這樣不與人爭吵、盡力與人和睦的心態,是由於陳釗政曾經有一段特殊的過去。他退伍後,與友人合開餐廳,因某些緣故負債的情形發生,情急之下他選擇詐騙的行為來挽救他的事業,因此鋃鐺入獄。入獄後的他,為著喪失基本的自由感到相當後悔,也認為是過去的日子太平順才使他誤入歧途。

為了盡快重獲自由,陳釗政安分地待完兩年的監獄生活,並於二○一○年五月份重新回到社會。但已無家人和財產的他無處可去,出獄後便在台北車站四處遊蕩;直到有人帶他到基督教恩友中心,他的生活有了不一樣的轉變。

起初,他進到中心遇見許多街友,感到不習慣;因為曾鑄下錯誤的他持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想法。不過後來,他因中心願意為這些「可憐之人」盡心盡力地付出深受感動,也就成為中心的一分子並暫時住在中心裡。約莫十天後,中心告知他有關《大誌雜誌》的消息,他便從事此工作。急切盼望重新站起來的他,努力工作三至四個月後,所賺來的錢已足以應付生活所需,他便另覓住處,搬出去了。

「如果沒有進去恩友中心的話,現在不知道我會在哪裡。」陳釗政最後謝謝恩友中心為他付出的一切。陳釗政更不斷提到一個人,他是恩友中心的朱鴻濱助理傳道;在陳釗政努力站起來的那三、四的月裡,他說:「有著一段辛苦過去的朱助傳常常勉勵我、拉我一把!」

在歷經監獄生涯和街友人生後,重新站起來的陳釗政說:「以前常因為學歷而自恃甚高,無法認同低賤的背景。」經歷這一切後,他的個性被磨塑,他也願意不分貴賤地幫助和接納人們。未來,他計畫,等賺的錢足夠後,他要回到本業重新開餐廳,過著平凡的生活。

「自助天助!」陳釗政斬釘截鐵地說,也對街友喊話:「不要自暴自棄!心態要調整,不能只想靠人幫助,要自己站起來!」陳釗政期許每個有和他相似經歷的人都能重新站立。對於更生朋友,陳釗政以過來人的心態勉勵:「更生人要改變心態!因為一時的跌倒不等於永遠的跌倒。」


陳釗政對街友與更生人的勉勵。蔡宜倩/製作


延伸閱讀

基督教恩友中心

《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

《大誌雜誌》(The Big Issue)臉書粉絲團

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風和日麗唱片 台灣原創音樂品牌

【記者項庭儀/台北報導】風和日麗唱片行成立於二○○三年,和別的唱片行比較不同的是,風和日麗唱片行販售的全是手工製作的唱片。而風和日麗唱片行一開始主要是引進歐美獨立音樂品牌,後來轉型推廣台灣原創的獨立音樂,發行許多專輯,其中有好幾張專輯入圍金曲獎獲得肯定。

「一開始的風和日麗進口國外獨立唱片,並以咖啡店等等的小店為據點,提供ipod讓客人試聽唱片。」風和日麗唱片的陳小姐表示。後來,因為這樣的方式成本太高而因此結束。直到二○○四年,風和日麗開始推廣台灣本土的獨立音樂,陸續製作發行陳綺貞、自然捲、929樂團、吳晟、黃玠等人之專輯,風和日麗的名氣漸漸提升,唱片也開始進入誠品書店及一般唱片行銷售。

風和日麗唱片行近年逐漸站穩台灣獨立音樂界,在二○○五年,自然捲《C’est La Vie》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專輯」、「最佳專輯製作人」、「最佳樂團」三項入圍提名,吳晟《甜蜜的負荷》入圍葛萊美最佳包裝獎及金曲獎年度最佳單曲獎、二○○九年,NyLas同名專輯《NyLas》入圍金曲獎最佳重唱組合。多次入圍金曲獎,肯定了風和日麗唱片行,陳小姐表示「或許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獨立專輯名稱很陌生,但是入圍金曲獎卻給了我們極大的肯定,也是創作的原動力。」然而,話雖如此,風和日麗在二○○四年發行的陳綺貞單曲《旅行的意義》,至今已銷售超過兩萬張。

風和日麗唱片不走主流音樂路線,打造小規模也有好品質的專輯,有別於一般唱片,風和日麗製作的專輯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而在風和日麗唱片行的官網上也提到,「當主流音樂市場快速溜下滑梯,來自生活底層的獨立音樂卻正循著無須驚人廣告預算的網路觸腳,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這樣的音樂之所以能夠崛起,除了依靠網路上人們因受到感動而自發性傳播外,最迷人之處還是它們無可取代的現場演出魅力。」

風和日麗成立至今即將邁入第八個年頭,扮演著台灣當前最重要的獨立音樂廠牌之一,也是台灣獨立音樂的出口,隨著風和日麗唱片行名氣的提升,也帶動了整個台灣獨立音樂界的發展。


台灣的獨立唱片廠牌──小白兔唱片行、風和日麗唱片行。項庭儀/製作


延伸閱讀

風和日麗唱片行不行

吳晟

929樂團

藝術治療 畫出情緒的抒發口

【記者許文綺/台北報導】「當創作與經歷有關時,人們就容易去做連結,也會變得比較容易分享。」藝術治療師方美祈說。人類的記憶是從圖片開始的,對於小孩,甚至是大人也不一定能夠只靠語言,清楚的說出自身的感受。而如果有了畫面,畫面會影響人的情緒,進而比較容易去抒發或對話。

方美祈說:「藝術治療其實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相對於傳統的心理治療與治療師一對一的談話,藝術治療是藉由「創作」這種視覺上的方法去描述,讓個案能夠自己主導自己的創作作品,去決定自己想要傳達的東西,再藉由治療師在一旁的輔助與分析,形成一個情緒上的抒發管道。

前年八八水災發生後,方美祈就有到災區,為災區的小孩們進行藝術治療。方美祈說:「如果你問災區的孩童們『你怕不怕?』這種問題對於小孩來說他根本講不出來。」對於他們來說,害怕是甚麼?現在到底怎麼回事?家園毀了是甚麼意思?小朋友沒有一個清楚的概念,也不會知道要如何去訴說此刻的心情與情況。因此,當給小朋友畫畫時,整張圖畫紙都是他的,他想畫甚麼就畫甚麼,能夠表達的東西自然也就比刻板的問答多很多了。

曾經有過一個癌症的個案,由於是癌症末期,連拿筆的力氣也沒有,因此顯得很沮喪,甚至嚎啕大哭了起來。於是方美祈就選擇先代替他動筆,圖畫裡的東西、位置都是讓個案指定,治療師做的只是依照個案的想法去描繪。當個案逐漸冷靜並開始進入到創作的思維裡時,治療師開始讓他去嘗試畫一些小東西。

一開始只是畫可以雜亂無章的草,漸漸的開始到了著色等很細部的地方。「這時候你會發現到,他可能還是無法好好的拿筆並且完美的完成,但與一開始沮喪、洩氣的負面影響不同,個案的情緒會變成比較正向,選擇會以鼓勵自己的心情去面對。」就如同在面對病情一樣,雖然要常常病魔的折磨、接受化療等都很痛苦,但都不可以洩氣,而是要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去面對。

方美祈說:「藝術治療在美國已經有一段時間的歷史,但在台灣仍然還沒有個完整的制度去規範,也沒有證照的認可。」方美祈本身是在紐約研讀藝術治療,並且取得了美國的藝術治療師證照回國的。現今台灣擁有證照的人仍然不多,而藝術治療已漸漸形成一種很重要的輔助治療,台大兒童醫院近期也開始了有關藝術治療的諮詢。因此,藝術治療在台灣未來的發展,仍有許多進步與成長的空間。


延伸閱讀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表達性藝術治療中心

藝術治療師方美祈部落格

ATT秘密基地 地下樂團的舞台

【記者項庭儀/台北報導】鄰近高雄火車站,這裡有一處地下樂團的朝聖地──ATT秘密基地。「ATT成立大約有十六、十七年了,都是以樂器行和樂團表演為主。」ATT秘密基地的店長Max陳表示。ATT秘密基地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對於高雄的地下音樂圈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舞台。而ATT原先是一家樂器行,後來才增加了錄音室、練團室、音樂商店,以及「秘密基地」展演空間。ATT提供樂器買賣、音樂教學、地下樂團的舞台,打造出一處完全屬於音樂的空間,因此吸引了許多音樂人前來。

「來到ATT秘密基地演出的樂團音樂風格不限,對於新手樂團我們也不排斥,唯一要求即是要有自己的創作。」Max 陳表示。當初ATT秘密基地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讓玩音樂的學生們能有一個演出的舞台,畢竟當時在高雄像這樣的展演空間是很缺乏的,因為高雄的樂團數目及玩音樂的人很多,表演的舞台卻是少之又少,因此ATT秘密基地的出現也就承載了高雄樂團的生命。Max陳說「來演出的樂團除了較知名的地下樂團,例如熊寶貝、台山線以外,也有學生的成果展在這裡發表。」

而對於音樂這塊領域投入許多心血的ATT,在唱片製作這塊也頗有心得,二○一○年時,ATT製作的一張豎笛演奏專輯《艾絲梅拉達》,入圍了金曲獎流行演奏類最佳作曲獎項。

「未來希望繼續把音樂風氣做大。」Max陳說道。ATT從一家樂器行一路發展到今天的規模,ATT匯聚了高雄的樂團,也有來自台灣各地的樂團到ATT演出,成為獨立音樂圈的重要舞台之一,除此之外,ATT也提供許多新手樂團一個舞台,不吝嗇給予機會,因此,ATT對於整個獨立音樂圈的發展之貢獻是無庸置疑的,Max陳說「未來也會持續地做下去,傳佈音樂風氣。」


一窺ATT秘密基地。項庭儀/製作


延伸閱讀

ATTmusic

高雄ATT部落格

熊寶貝樂團

都市中的塵埃碎屑 我們的記憶

【記者蕭采薇/台北報導】舊的房屋被拆除,又蓋上新的房屋。舊的路樹被砍掉,因為這裡將有一條新路。今天熟悉不過的場景,或許一段時間後,又是不一樣的光景。「無止盡地拆除更新是城市表皮上未曾終止過的一項活動,而過去存在的各種證物,終將化為砂礫塵土。」但,對於土地,我們還剩多少記憶?這是「塵埃碎屑」中想探討的。

塵埃碎屑於去年十月在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南海藝廊展出。以「新•都市造山運動」為題,探討都市中人與土地的依存。尤其在台北市推動都市更新計畫後,造成台北市土地價值大洗牌,更進一步的促成更多街景的消逝。「新•都市造山運動」便是指在都市內越蓋越高,越蓋越多的高樓大廈,取代了原有的城市風景。

在這次展覽中,策展人鄭安齊在場地外擺設了A字版及大大的布條,彷彿售屋廣告一般。一進入展場,第一展間的展,便是模擬一般房屋仲介的招待所。牆上的電視螢幕,銷售員也正在滔滔不絕的推銷這個「商品」。而從後面木板的小縫隙看,卻是看到探討城市面貌空間的影片。

接著進入的第二展間,用木橋作為聯繫,兩旁是房子拆除後留下的廢棄磚瓦和礫土。投影布幕上播放著城市的變遷的投影片。而後的第三展間,有著綠色地板,牆上則是以照片搭配圖文,講一個個城市內人與土地的故事。

策展人鄭安齊表示,高中時就讀嘉義中學,當時附近有個空軍的眷村,有賣著好吃的外省麵的老伯,這樣的光景幾乎是他高中時期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後來,眷村在政府規劃下拆除,當時的景象也都成了回憶。也讓他省思人與土地,生存的基本權利和意義。

由於刻意將展場外和第一展間營造成房屋出售的樣子,鄭安齊更特別買專書研究「如何成為一個好的房屋銷售員」。在展覽期間,鄭安齊與南海藝廊更不停接到詢問出售的電話,而他也以房屋銷售員的口吻回應,甚至與詢問的人聊起都市更新,就是不會說明這是一個展覽,「就是要把這些人帶過來,說明是展覽他們就不會來了。」南海藝廊工作人員陳飛豪也表示,「剛開始接到人家打電話來問說『你們這裡是不是要賣啊?』真的會嚇一跳,但又不能直接講出是展覽,很怕自己講一講笑出來。」


「塵埃碎屑」展覽重現,跟著照片一步步帶你看展覽。蕭采薇/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塵埃碎屑展覽

破報報導

風力發電融入生活 用電也可以很環保

【記者吳岱穎/台北報導】一般人對於風力發電機的傳統印象,經常是大型的扇葉隨風轉動,一支支整齊地豎立在沿海道路旁。其實風力發電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一般所知風力較大的場域如漁港、沿海之外,商業大樓、學校、住宅都可以裝設風力發電設備。

目前市面上家庭用的小型風力發電機外觀可說是千變萬化,但依廠牌、葉扇設計、需要風速等因素的不同,所發出的電力大小也有差異,所以民眾在購買之前應該多方比較。任職於風力發電機製造廠的游彩庭表示,以他們公司的產品為例,家用風力發電機可以不同形式安裝,除一般常見固定在頂樓的形式之外,另外還可以依客戶需求,安裝可移動或底座類似腳架的攜帶式風力發電機。

風力發電設備除了發電之外也可以附有其他功能,例如結合太陽能板,就成為風光互補的道路照明設施。游彩庭說:「此種路燈的電力來源以風力、太陽能為主,發電量不足時才用台電的電力,十分環保。」除此之外,可移動的風力發電機底座可以安裝於大型盆栽上,除了發電之外還兼具造景功能。

於台灣綠色產業展中展出的兼具風光互補及環境美化的路燈。吳岱穎/攝影
於台灣綠色產業展中展出的兼具風光互補及
環境美化的路燈。吳岱穎/攝影
風力發電機業者呂紹益表示,加裝風力發電機首要考慮的是風場的好壞,也就是所在地風的大小、持續的時間。呂紹益說:「如果是一個夾在高樓大廈中的小房子,四周都是遮蔽物,風都被擋住了,發電效果當然差。」也因為一般民眾無法方便取得風速測量儀器,如果評估後有安裝的打算,廠商會到現場測量風場情況再給予安裝建議。

目前台灣風力發電的科技越來越進步,即使是微風也可以產生電力。呂紹益表示,即使每秒只有一米的風速也可以發電,不過安裝者必須思考他們希望讓風力產生的電力使用在什麼用途上。呂紹益說:「同樣都當作照明使用,都市道路照明相較於居家庭院的景觀照明,所需求的電功率會增加兩倍以上。」

游彩庭表示,目前風力發電機所產生的電不可能完全取代台電供應的電力,主要當做輔助使用來節省電費開支。游彩庭說,目前法律規定新建大樓都要設有綠能設施,加上工業用的電費很貴,許多大樓及工廠都希望加裝風力發電機來節省成本。

政府近期推動的「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預計台灣的綠能產業是繼半導體、平面顯示器之後的「第三兆元產業」。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風,是不用運送也不用提煉的能源,加上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有害的汙染物質,隨著節能減碳的環保觀念、法律日益普及,加裝風力發電機的建築物也就越來越多。而台灣也有許多廠商紛紛投入風力發電產品的研發,結合多種功能,創造更大價值。


延伸閱讀

風力發電

「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行動計畫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市教大教育系 印尼泗水傳播華語文

【記者何宜真/台北報導】二○一○年的暑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前往印尼泗水臺灣國際學校,舉辦華語文夏令營。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編課程,也經過長時間的行前訓練以及模擬試教,希望能提升學生們的華語文能力,讓他們有更好競爭力。目前就讀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大四學生王俐心說:「能在畢業前有實際教學的機會,真的很難得。」

營隊將學校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分為低、中、高年級,每個年級準備不同的教學課程,課程方面也都是以華語文為主,內容也是以認識台灣文化為主。低年級主要是利用繪本,做故事接龍等活動。繪本是一種主題式課程,會融合各種領域,設計一連串的課程。例如端午節會先講有關屈原的繪本故事,接下來和學生討論到有關台灣的傳統節慶,最後再帶學生做動物香包。

中年級的數學也是以遊戲帶入,學生們對於玩數獨遊戲的反應都很不錯,還會在下課之後和老師討論解法。座標遊戲則是利用「船艇大轟炸」,來教學生如何報讀座標。王俐心說,低年級的數學是讓他們學習拼七巧板,除了一些簡單的圖形排列外,也讓學生拼出自己所想設計的圖案。「看見低年級學生們無限的想像力和創意。」

高年級的學生,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文言文,像是宋詞和寓言故事。宋詞是選擇「水調歌頭」,因為它比較白話,而且也容易唱。課堂上先放王菲唱的版本給學生聽後,再解釋歌詞的意思。除了教唱外,歌曲也搭配手勢和動作,在最後一天的成果發表上,表演的相當精采。

營隊今年也首度向校外華人社去招生,希望能將中華文化推廣到更多地方。校外課程包括華語文和電腦班,電腦班分為成人和兒童班,教的都是基本的電腦軟體應用。另外,營隊也有成立自己的facebook,用來發布訊息和整合大家的意見。

王俐心表示,營隊的每位志工都實際進入了教學現場,親身體會到教育和愛之間的聯繫。「教育是人傳人,人教人,人感化人,」這是她在教育系的課堂上所聽到的,但若是沒有去實際去體會,任何的名言佳句都只是空談。王俐心說很慶幸能參與這次的泗水華語文夏令營,希望還能有機會參加這麼有意義的活動。


市教大教育系,印尼泗水傳播華語文。何宜真/製作



延伸閱讀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系印尼泗水夏令營成果發表影片

心心相印 泗水重逢

中央大學服務學習網

環球漂鳥農夫市集 公園裡買新鮮蔬果

【記者王騰毅/台北報導】假日到新北市中和區民有公園裡,不只可以在公園內休憩放鬆,現在還可以到環球漂鳥農夫市集逛一逛,自二○一○年十月二十四日起,在每週日中午十二點至晚上七點,都會有漂鳥農夫在公園內展售多樣產地直送的新鮮農產,並有樂團在現場演唱多首歌曲,提供來逛環球購物中心的民眾及當地住戶選購農產的機會。

環球漂鳥農夫市集是全台第一個由漂鳥農夫組成的常態市集,漂鳥農夫一詞來自二○○六年農委會推行的「漂鳥計畫」,其目標為引進青年投入農業工作,爲逐漸高齡化的農業注入活水,實施對象特別設定為十八至三十五歲,透過課程安排讓年輕人有機會接觸農業,認識農業,進而投入農業工作,因此將這些先前未曾接觸過農業,但有意願想從事農業的年輕人稱為漂鳥農夫。
市集中的漂鳥農夫鍾文祥表示,因為加入農委會的漂鳥計畫,所以有機會到台北來展售自家農產,讓原本以批發為主的銷售方式有了改變的機會,但來逛市集的人潮有限,現階段仍以推廣為主,他指出人潮不足的原因「因為市集還沒打響知名度,所以人潮沒被帶起來」,兩年前二四八農學市集剛開始也是人潮有限,直到知名度打開經營才好轉,而環球漂鳥市集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自彰化北上展售自家葡萄的詹太太無奈的表示,「雖然百貨公司就在旁邊,但人潮就是不會走過來」,目前來購買的都是以住戶為主,她建議可以多一些廣告或指引標示,吸引人走過來逛逛。鍾文祥也說,民有公園地方很大,樹木多環境又好,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逛市集,他強調,這裡應該還有更多人潮,也期待有更多人來市集走走看看,一方面支持漂鳥農夫,也帶回新鮮蔬果回家享用。


延伸閱讀



農業漂鳥網

漂鳥營隊報名據點

漂鳥部落格

建茶廠固家鄉 林立偉心希望

【記者王騰毅/台北報導】宜蘭縣大同鄉松羅村的林立偉,在畢業後即跟隨父親的腳步,與弟弟一同協助經營家中的茶園,在面臨進口茶低價銷入的衝擊中,正逐步將原先的慣行茶田轉植為有機茶田,如今種茶已邁入第十年的他,正與大同鄉公所洽談建立ISO認證茶廠的可能性,期望茶廠能提供就業機會,讓更多青年願意待在家鄉工作。

林立偉表示,以往台灣茶葉都是從種植到製茶甚至銷售全由茶農一手包辦,三方面都要顧及常令茶農分身乏術,因此他希望能在大同鄉設立一個ISO認證茶廠,統一收購當地茶葉進行製作與販售,茶農只須專注於種茶,不必擔心茶賣不出去,然而大同鄉這邊的農田多為農用地,依法不得建設茶廠,因此他正與大同鄉公所洽談,爭取利用政府部門公共造產的名義進行茶廠建設。

「茶廠建立後的就業機會能留住青年」林立偉說,青年不再投入家鄉就業的問題讓家鄉茶區大幅縮減,「以前茶園佔地超過四百公頃,現在卻只剩十公頃」,茶廠的建立不只要解決就業的問題,更要創造一個有錢大家賺的機會,否則「賺錢的很賺,沒賺錢的也很多」。

五年前面臨進口茶低價衝擊茶葉市場,讓林立偉開啟了轉植有機茶的開端,回憶當時轉植有機最大的困難是蟲害的控制,林立偉說,因為高山地區在轉植有機時,因各家農地離的比較遠,沒有平地常見的鄰園污染的問題,因此蟲害比較嚴重,這是轉植有機的缺點,因為蟲害直接使得產量較少。

目前有機茶的產量仍有限,家中茶園現階段約是兩公頃種植有機另兩公頃施行慣行農法,「因為還是要顧肚子,」林立偉笑說,目前大眾對有機產品的認同度仍不高,雖然有機茶在產製的過程中不使用化學藥劑,能讓民眾吃的健康,但有機茶賣的比一般的貴很多,現在消費者大多還是選擇慣行茶葉,所以有機的市場還沒發展成熟,但未來仍會朝著全面轉植有機邁進,林立偉表示,重點是民眾願不願意意購買有機茶,才是茶農能否轉植成功的關鍵。



延伸閱讀

玉露茶驛棧

為什麼有機茶較耐泡?是不是有機茶較有能量?

玉蘭休閒農業區

支持有機推廣手作 江新燕的樸食理念

江新燕(右)與她的搭檔林宜璇(左)。高芳鈴/攝影
江新燕(右)與她的搭檔林宜璇(左)。高芳鈴/攝影
【記者高芳鈴/新竹報導】台灣氣候溫和,一年四季都有各式各樣的水果產出。而樸食手作坊的江新燕,就用這些台灣本土的各式水果,做出一瓶又一瓶的無添加手工果醬,江新燕說,這就是她給予台灣有機農民「在地支持」的方法。

樸食小舖一開始是為了幫助受八八風災影響的一個位於台東的農園「娪艾農園」才成立的。八八風災後,檸檬不但掉落的不多,反而大出,一時之間檸檬都成熟了,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而要如何解決這些熟成的檸檬?江新燕說:「能延伸水果的生命就是果醬了。」

從成立樸食小舖到現在只有一年多,但江新燕研發的果醬就多達十八種。江新燕表示,台灣一年中都會有許多不一樣的水果產出,而她把四季的水果做一輪了,像是春天會做桑葚果醬、夏天有芒果果醬、秋天有甜柿跟文旦,冬天就做柑橘果醬等等。江新燕覺得,「研發」是一件很挑戰很好玩的事,到現在,即使攤位的台面上已經有十多種果醬,但她仍持續研發新口味的果醬。

而這些水果原料的選用也有江新燕的堅持。江新燕說,她都找台灣本地的農友合作,而這些農友都是採「自然農法」,不灑農藥且安全管理,收成的時候也都有MOA驗證慈心驗證,藉由購買他們的農產來製做果醬,支持這些小農的有機栽種方式。

果醬包裝上的標示清楚。高芳鈴/攝影

果醬包裝上的標示清楚。高芳鈴/攝影
樸食小舖的產品包裝上都有清楚的標示,不僅標明營養成分及各項原料名稱,更註明了每一種農產的產地與農友的名字;除了果醬,樸食小舖的主要產品還有烘焙類的農產加工品。江新燕覺得如果只有單一類果醬產品,會越做越有壓力,因此開始做手工餅乾或蛋糕等烘焙食品來融入果醬。她希望消費者會因為果醬買烘焙或因為烘焙買果醬,並使消費者因為果醬好吃進而直接向農友們購買水果,給予有機栽種的小農們更直接的支持。

不只是支持「自然農法」栽種的農友,江新燕也希望能讓更多消費者了解有機與土地保護的重要。江新燕說:「因為商業炒作,有機的觀念太浮濫,而且消費者對有機的認識也不夠清楚」,因此她希望能多跟客人聊聊,讓大家多了解一點,真正的有機是所有過程,包含水、種子都是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

「曾經有個老伯伯就跟我抱怨果醬太貴了。」江新燕表示,一開始都會覺得有機很貴,可是了解了背後付出是甚麼之後就合理了。雖然自己的父母仍無法完全接受有機,但江新燕笑著說,她還是會偷偷把家裡的菜換成有機菜,也偷偷撕掉價格較無機菜高的價錢標籤,或是乾脆說這些有機的菜是別人送的,雖然不會全面改變,不過還是會有部分改變。

因為慣行農法的農藥噴灑,安全的土地漸漸變少,因此江新燕希望年輕人能夠回鄉,保留農地。她說老人家不懂財團、政府對土地做了什麼,而年輕人是有能力來保護農地的,並且認為年輕人甚至可以考慮未來的職業是農夫,她也相信大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農村,「農村生活是可以很有風格跟品味的。」

最近「樸食小舖」改名為「樸食手作坊」,是因為江新燕期許未來能夠是一個完全手作的生活。江新燕說:「吃是最容易建立關係的」,因此她希望可以從樸食手作坊開始,帶大家加入手做的行列,以達成不過度消費並友善環境,她認為:「對台灣友善,是最重要的事。」


高芳鈴/製作


延伸閱讀

樸食小舖simple food

清大竹蜻蜓綠市集

自然農法

李香雀 希望廣場展售好茶藝

【記者王騰毅/台北報導】「來,請喝茶喔!」一位專業的泡茶師熟稔的斟著茶,一面招呼客人來品嘗自家栽種的冠軍茶,在希望廣場的農產展售會上與客人品茗話家常,她是來自南投縣名間鄉的茶農李香雀,從小就開始種茶的李香雀,繼承父母的種茶事業,不只從產茶、製茶到銷售,全都一手包辦,還擁有泡得一壺好茶的手藝。

只要客人經過攤位詢問,李香雀一定先奉上一杯現泡的熱茶請客人品嘗,並請客人坐著慢慢喝,一邊品茗,一邊聊茶,在與客人介紹產品的同時,李香雀泡茶的手也沒停下來,繼續再泡另外一種茶提供客人試喝,許多愛喝茶的老主顧經常是坐下來一次喝個三至五種茶,待五至十分鐘以上,才帶著茶葉離開。

李香雀說,茶葉除了來展售會進行零售推廣外,唯一的銷售通路就是賣給批發商,「批發賣的價格當然沒辦法太高,」所以直接北上面對面的向客人推廣,對茶葉的銷售還是有幫助。自家栽種的得獎茶搭配她專業的泡茶技術,李香雀對產品深具信心,也大方讓客人試喝,「喝了再介紹效果會更好,」因此如果有機會,她當然很願意不斷的北上推廣茶品。

談及在展售會中產品銷售最佳的,李香雀說還是一般的烏龍茶賣的最好,得獎茶價格太高,銷售的量不大,而有機茶也因為產量少而價格偏高,「有機沒有比較好賣,」因為大家對於有機的認同度還不高,所以銷量並沒有特別好,因此她並沒有將茶田全面轉植有機的打算。

因為有機認證的標準為種植過程不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種植地先前也不能有化學污染,這樣的標準太高,所以在銷售上以茶葉種植不灑農藥為主要訴求,李香雀強調「我的產品都有生產履歷證明,有履歷就代表無農藥,這樣消費者也可以安心購買。」

喜歡喝茶的民眾可以在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到希望廣場找李香雀泡茶,「現在不能每週來了,」在希望廣場展售已三年的李香雀表示,現在越來越多農友想參加市集,市集的攤位數量已經飽和,因此她北上推廣展售的機會變少了,但還是會把握北上機會,持續的泡好茶給民眾喝,也歡迎民眾來希望廣場喝茶聊天逛市集。



延伸閱讀

希望廣場

台灣茶協會

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育成高中女子拳擊隊 找到另一種榮耀

三年級的林欣蓉正揮汗練習,她笑說自己從前也沒想過會跑來打拳擊。余承翰/攝影
三年級的林欣蓉正揮汗練習,她笑說自己從前也沒想過會跑來打拳擊。余承翰/攝影
【記者余承翰/台北市報導】「碰!碰!」渾厚的聲音重重的砸在沙袋上,令人無法相信這是女生所打出來的。在陰雨的午後,育成高中的體育館內仍可見女子拳擊隊的選手在揮汗練習,高三的林欣蓉笑說,當初國中在接觸拳擊前,根本就沒有想過有這樣的運動,沒想到現在反而靠著拳擊讓她有學校唸。

育成高中的女子拳擊隊成立於二○○五年,二○○九年時更拿下中正盃拳擊錦標賽女子團體組第一名。但拳擊這項運動本來就較為冷門,接觸的女生更是少中又少,去年三名高三學生畢業後,拳擊隊現今只剩下三個女生。林欣蓉說當初也沒想過練拳擊,是國中練的有成績後才發現可以藉著拳擊來升學,不然她本來還不知道該唸什麼學校好。

對於拳擊這項運動,林欣蓉說第一印象是來自日本漫畫「第一神拳」,起初剛練習時對於拳擊還不是很有興趣,但隨著參加比賽後有不錯的成績,漸漸感到很有成就感。她笑說:「站在全校面前領獎的感覺還蠻好的!」不然原本課業成績不太好的她,根本沒有機會上台。

教練陳登郎說一般人對於拳擊這項運動是比較暴力的,這也是較少女生接觸拳擊的原因之一,但他說拳擊其實沒有那麼的危險、容易受傷。它是項結合戰術及頭腦的運動,拳擊手必須思考在攻擊中如何突破對方的防守,或在防守時找出空隙攻擊對方,並在出拳的瞬間正確判斷雙方的距離,而不是空用有蠻力的運動,不夠聰明的拳擊手,是難以在擂台上勝出的。

但練拳擊的辛苦之處更不是一般人能體會,除了晨操練體能外,每天下午的基本練習更是不能少,林欣蓉說她經常一回家就很累直接跑去睡覺。到了比賽前一個月,更要節食控制自己體重,便當只能吃個幾口,連水都只能用來漱口不能喝下去。但對林欣蓉而言,能上場比賽就是有趣且開心的事,她笑說反正她也不愛唸書,拳擊打好一點能幫自己爭取到更好的大學唸。陳登郎也表示,上了大學還在打拳擊的學生不多,只是希望他們在高中時能打出好的成績,讓他們以後升學會更有幫助。


二○一○年世界亞洲女子拳擊錦標賽國手選拔,著藍色者是育成高中林欣蓉。影片引自YOUTUBE


延伸閱讀

台灣職業拳擊協會

中華民國拳擊協會

縱橫拳擊半世紀 陳森宏培育選手不遺餘力

比服兵役還長 訓練導盲犬最少需二年

【記者吳怡萱/台北報導】不要覺得導盲犬只是可愛聽話,其餘就和一般狗狗無異,導盲犬除了要會辨認道路環境之外,乘坐交通工具時還必須在座位上安靜趴好,不能爆衝也不可隨便吠叫。若要成為這樣的「超級狗狗」,是必須經過二年多共三個階段的「魔鬼訓練」才能順利畢業的,比在台灣服兵役的時間還要長上一倍。

導盲犬最常見的品種為拉不拉多、黃金獵犬以及兩者混種的黃金拉拉。由於拉不拉多和黃金獵犬的個性溫和、具有服從性,最重要的是喜歡與人接觸,因此最為適合從事導盲的工作。而黃金拉拉除了具備上述特性之外,卻沒有遺傳到拉不拉多和黃金獵犬各自的缺點,可說是更為優秀。
導盲犬的訓練過程總共分為三階段,在最初的寄養家庭階段,出生二個月後的幼犬會被送到寄養家庭學習基礎規範和社會化生活,像是定點大小便和聽從簡單的口令;當狗狗滿一歲至一歲半的時候會回到訓練中心,接受訓練師八個月到一年左右的引導訓練階段;結束訓練之後,則會交由指導員幫狗狗和視障人士配對,並完成一至二個月的共同訓練階段。

左圖為Austin,右圖為Rose。吳怡萱/攝影
左圖為Austin,右圖為Rose。吳怡萱/攝影
台灣導盲犬協會訓練師鍾皓羽表示,由於導盲犬屬於工作犬,不能像一般家犬一樣有爆衝、狂吠、甚至受誘惑而分心的情形發生,平時搭乘交通工具也必須安靜地趴在座位上,不能隨處亂跑亂動,像是才剛來協會一天的導盲犬Austin,搭車時總是拚命地跳到前座,和已經訓練二個月的導盲犬Rose乖乖趴著相比之下,就有很大差別。

而引導訓練的不同階段,狗狗也被賦予不同任務,像是才受訓三天的導盲犬Victor,接受的便是專心度訓練。在帶領盲人行走的過程當中,導盲犬必須隨時回頭注意主人的狀況,當主人喊叫牠時,也必須馬上做出反應,不能因外界的干擾誘惑而撇下主人不管;如果導盲犬在訓練過程中表現良好,這時訓練師便會適時給予食物獎勵。


Victor的專心度訓練。吳怡萱/製作

對於已經訓練二個月的導盲犬Rose,則進入到聽從指令直走和左右轉的訓練,如果主人沒有下「Straight」(直走)、「Right」(右轉)或「Left」(左轉)的命令,導盲犬是不能擅自改變行進方向的。此外,遇到馬路、階梯,或是任何有高低落差跟需轉向的地方時,導盲犬都必須停下腳步讓盲人察覺到周遭環境的改變。


Rose的停步及左右轉訓練。吳怡萱/製作

鍾皓羽說,其實每隻導盲犬都有不同性格,如果碰到個性比較活潑好動且有自信的狗,訓練師就必須以冷靜、嚴格的態度面對;反之若是碰到較內向自卑的狗,訓練師就要多點熱情與鼓勵。不過並不是每隻受訓的導盲犬都能順利畢業成為工作犬,鍾皓羽補充,「一切還是要看導盲犬本身有無服務人類的意願。」

曾雅君和心愛的導盲犬Power合影。吳怡萱/攝影
曾雅君和心愛的導盲犬Power合影。吳怡萱/攝影
協會宣導長兼導盲犬使用者曾雅君表示,由於在二十一歲那年患了視網膜色系病變,視野不但變小之外,顏色也漸漸地分不清楚。一開始當然感到很自卑,但自從有導盲犬的陪伴後,因為不需要再拜託別人幫助,慢慢變得比較有自信,而且沒有任何人能像導盲犬一樣,「只要一聲呼喊,二十四小時都陪伴著你。」

曾雅君又說,導盲犬和白手杖最大的差別在於導盲犬是有溫度的,透過溫度可以察覺到導盲犬的情緒及行動,讓使用者對於周遭環境有個初步瞭解,加上導盲犬能夠主動偵測並避開障礙物,比起白手杖,速度至少快上一倍。

協會公關兼發言人馮倩華表示,台灣使用導盲犬的情況還不普遍,全台六萬多名視障人士,實際工作卻只有三十二隻導盲犬,比起鄰近的韓國和日本發展超過三十年以上的導盲犬制度,台灣直至二○○八年才開始培育本土導盲幼犬,因此希望有更多民眾能加入導盲犬寄養家庭計畫,認養需要照顧的幼犬。

台灣導盲犬協會成立於二○○二年,主要目標是建立並推動導盲犬制度,除了導盲犬觀念的推廣、培育繁殖及引進訓練之外,並將訓練成功的導盲犬,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視障者,讓台灣的視障者不是只有使用白手杖的權利。協會目前已上線的工作犬共有二十一隻,訓練中和寄養家庭的幼犬超過四十隻。


台灣導盲犬協會宣傳短片。影片引自台灣導盲犬協會


延伸閱讀

如何申請導盲犬寄養家庭?

如何申請導盲犬?

台灣導盲犬協會部落格

失智老人基金會 給失智老人「家」的感覺

【記者劉乃瑋/台北報導】「我每天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有時候是她的女兒,有時候是隔壁的張太太、王太太」,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陪伴組的志工陳麗華笑著說,失智老人們總是天南地北的和她聊天。

失智老人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長期投入失智老人的照顧工作,包括社區服務及居家服務,還有送餐的服務,也舉辦關懷失智老人活動,更成立家屬照顧支持團體,也致力於向全民推廣失智症的認知教育。

他們就像電腦當機,一轉頭就忘記剛剛說的話、剛剛做的事,但是他們都片段的記得年輕時的事,只是忘了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志工團團長陳朝欽說,他用日文和受過日本教育的失智老人聊天,他們就會很高興,「還會跟我一起唱日本的兒歌呢!」

照顧失智老人就像照顧小孩一樣,他們情緒起伏不定,「有時後跟你笑,有時候不理你,還會打人」,陳朝欽說。七十三歲的陪伴組副組長范仁發也笑著說:「餵他們吃飯都要又哄又騙的;有時候唱歌給他們聽,他們就會很開心,而且動作很多哦,還會扭屁股。」

志工們一個月有幾天會帶老人們出去走走,有時候到士林官邸,有時候去歷史博物館等,但是也必須要注意很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安全,推輪椅時要小心老人們摔下或跌倒;也要很有耐心,注意老人們的情緒變化,而且因為老人們的聽力衰退,所以講話要大聲一點、慢一點。

老人們是需要被關心的,陳朝欽說:「我們扶他們、抱抱他們,他們就會很開心!」陳麗華也說:「我們把老人們當成自己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用親情那塊來和他們相處,要取得信任,他們就會對你敞開心房,把你當作他心中的那個人。」那個人或許是他的女兒、兒子,有時候也有可能是隔壁的鄰居,但他總會對你吐露心聲。


志工們與失智老人們的相處情形。劉乃瑋/製作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

台北市私立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

台灣失智症協會

漸凍人協會志工與漸凍人溫馨的互動

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標誌。圖片引自
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標誌。
圖片引自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
【記者劉乃瑋/台北報導】「漸凍人只是不能動,但他的聽覺、腦筋思考等,都和一般人一樣,感情上也特別的敏銳、脆弱」,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的志工張秋華說。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又簡稱為漸凍人協會,多年來致力於協助漸凍人病友接受適當的醫療照顧及提供照護資訊、從旁增進病友及家屬間相互扶持與鼓勵、輔導漸凍人病友就醫、提供心理方面的調適輔導,也有網路諮詢服務與器械的流通服務,更重要的是協會極力促進社會大眾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的認識與了解,也為不斷的漸凍人病友們爭取合理的權益。

二○○二年,志工周昇輝剛進協會服務,各方面都很生疏的他,顯得十分緊張,還好有在協會設置的網路聊天室上認識的病友阿布拉,每次上線時總會鼓勵他;而周昇輝第一次單獨面對的高雄病友報紙,用輕鬆愉快的態度和他聊天,也使他緊繃的心情慢慢放鬆,「我印象很深刻,我真的很感謝他們兩位病友,是他們使我慢慢站穩腳步」,周昇輝說。

張秋華曾經遇過一位不喜歡和人接觸的病友,他也不喜歡志工到他家關心,但是志工們還是會定期的拜訪他,時間久了他和志工們說的話也慢慢變多了,「還很幽默會講笑話給志工聽呢!」張秋華欣慰的笑著說。

而張秋華多年前過世的丈夫也是漸凍人病友,她每次和家人分享病友的事,總會哭得淅瀝嘩啦的,因為她心疼有些病友得不到完善的照顧及尊嚴。她說:「我一直以為當志工只要有熱忱,就可以克服一切,沒想到還需要心理上的建設,真的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志工溫雪美說,病友互相在一起的時候最令她動容,「我感受得到他們非常珍惜當下。」周昇輝也說,在和病友們的相處中,「我學到了對生命的樂觀與尊重。」


協會志工與漸凍人病友們的互動情形。劉乃瑋/製作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

中國運動神經元疾病關愛俱樂部

身心障礙e能網

台灣未來工廠 機器人博物館

【記者高欣妤/台北報導】位於關渡的山坡上,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裡的機器人博物館,是台灣唯一的機器人博物館,收藏了超過一千部機器人,這裡不僅讓館長潘同泰實現了成為機器人研究家的夢想,更讓許多學生發掘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愛的機器人類型,打造心目中的機器人。

機器人博物館在二○○五年創立,由機器人專家潘同泰親自帶領研發團隊規劃建置,裡面包含三個主題館和兩間特展室,主題館分為仿生機器人館、人型機器人館、台灣機器人館,特展室會定期舉辦特展,其中二○一○年暑假舉辦的鋼彈機器人特展,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到這裡參觀。

從二○○九年開始,機器人博物館開始對偏遠地區的兒童進行課後輔導教育,一個星期大約兩到三天,除了機器人表演之外,透過介紹和教導他們如何製作機器人,讓小朋友能夠更認識機器人。二○一○年暑假到馬祖東營國小進行課後輔導的研究生王瑞表示:「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因為機器人也能搭起一座傳情的橋樑。」

走進博物館,首先看到的是仿生機器人館,以典藏國外作品以及學生設計為主。在這裡可以看到蟲魚鳥獸各種生物的機器人,櫥窗裡面會擺放小電視,播放機器人實際啟動時的影片紀錄,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日本的作品凱蒂貓,它是一隻互動機器人,除了會唱歌、講話之外,到了該休息的時候便會通知主人並且進入睡眠狀態,在日本很受歡迎。學生設計的部分,是由加入機器人社團的學生展出作品。展出的作品是為了讓大家了解機器人內部的構造,因此沒有華麗的外表,而是讓大家看看裡面的發動器以及材料。

接著是人型機器人館,主要在介紹機器人發展的歷史,而台灣機器人館裡,有從工研院研發出來的第一隻工業機器手臂,還有第一台微型機器車,在這裡可以看到機器人在台灣發展的歷程。各大學教授在機器人領域的研究和作品,也展示在這裡,例如:淡江大學的踢足球機器人。另外,還有業界的機器人,像是,極趣科技公司發明世界上最小的機器人,還有常常辦機器人展覽、機器人大專院校比賽的上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機器人博物館平常是由學生在導覽,而學生的來源是學校的機器人社團。機器人社團裡大部分是電機工程系的學生,配合教育部對機器人發展的補助計畫,學生在大一、大二時從事研究,大三、大四便開始實際動手做。參加社團的同學除了平常的研究和操作,也會定期的到外面比賽,還必須學習介紹機器人博物館。

潘同泰認為自己實現了夢想,又姓潘,因此自稱電影《小飛俠》裡,克服困難並勇敢實踐夢想的Peter Pan。從事機器人研發工作三十多年的他,從進入工研院、中山科學院研究院導控組、自動化產業,一直在機器人領域堅持理想從不間斷,機器人博物館是他實現夢想的地方。

回憶起和機器人為伍的歷程,他說,小學時因為聽不懂國語,所以上課的時候不知道老師在說什麼,只好在課本上畫滿了劉興欽的機器人漫畫,也因為這樣從小學開始就和機器人漫畫為伍。進入成功高中後,夢想成為機器人的研究家。因此大學進入國內知名的機器人研究單位─逢甲大學自動控制系及研究所,追隨指導教授工業機器人之父徐佳銘學習機器人設計,從此進入了機器人研究的康莊大道。

潘同泰認為,機器人博物館的設立, 對於台灣機器人科技的扎根、機器人工業的發展以及在機器人領域的國際知名度有深遠及正面的影響。他把建置台灣在機器人領域的文化創意產業視為自己的使命,希望能夠傳達機器人科技與人文結合的發展方向,帶給人類幸福的理念。


台灣未來工廠,機器人博物館。高欣妤/製作


延伸閱讀

機器人博物館

台灣機器人 競賽情報站

校園裡的「怪獸電力公司」- 機器人博物館

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林美秀藉由發掘圖中意義 讓理化更簡單

【記者胡乃文/台北報導】「通常學生在學習理化的時候,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看不懂課本上的圖片想要傳達的訊息」內湖國中林美秀老師說。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容易理解圖片欲傳達的訊息,她做了「書中有圖,圖中有意」的行動研究,試圖提升學生判圖的能力。

通常可以把課本上的圖片分為三大類,分別是照片、流程圖與示意圖、XY座標圖,研究是針對流程圖與示意圖的部分。訓練方式就是帶領學生按照步驟閱讀,其中的步驟可以分為六個步驟:讀圖片的圖說、讀圖片當中的明顯標語、讀與圖片相關的文章段落、把重要的部分畫重點、整理與歸納、以及最後的自我省思的部分。另外她會在學生使用這個方法前、後各發一張學習單,看學生經過這個方法後有什麼明顯的改變。

林美秀將一個班級以成績分為三個區塊,這樣的方式主要是想改變成績介於中間、甚至是比較後面的那群學生,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已經養成自己良好的讀書習慣,因此希望藉由提升判圖的能力,培養成績屬於中段與後段的學生好的讀書方式,讓學生的成績能有更大的進步。

這樣的一個提升學生判圖能力的方法,確實將部分同學的成績往上拉,學生也表示「喜歡這種讀書方式,只是多練習的話效果就會更好」。然而學生在提升判圖能力的過程,覺得比較困難的部分就是在於,把所接收到的訊息整理成自己的話的部分、以及自我省思的這兩個步驟。林美秀表示這種方式對於理化當中的化學部分比較有明顯的效果,然而在物理的部分,還是需要老師的加強會有比較好的效果,這是由於物理比較抽象,如果學生想要在老師還沒教的時候,先預習的話會感到比較吃力。

林美秀也提到這種讀圖的策略,除了可以運用在理化的科目之外,其他任何一個科目也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她說只是這種讀圖策略,比較不適合用在照片的部分,因為照片比較缺乏可以分析的部分。


延伸閱讀

內湖國中學校網站

書中有圖 圖中有意

讀圖教學法

輔大企管 幫印尼手工企業創造商機

【記者何宜真/台北報導】二○一○年暑假,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前往印尼郊區,運用課堂所學到的管理能力,幫當地中小型手工企業擬定新的宣傳手法,增加企業本身的競爭力。目前就讀輔仁大學企管系二年級的團員黃禹嘉說,希望此行能幫助這些手工企業創造更多的銷售機會。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在二○○九年,和印尼當地的聖那塔達瑪大學(Sanata Dharma University)、菲律賓及日本的大學,一起成立印尼中小企業服務團,專門協助印尼郊區的小型紡織業和手工業。為了使輔大學生能具備基本的管理能力,行前會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培訓課程,包括企劃案的撰寫和對企業的概念,而所有課程都是由學生自行授課。

 服務團會先去服務的企業做巡視,一邊參觀工廠,一邊想工廠需要做什麼樣的改造,他們會為工廠做產品包裝、統計產品的銷售量、架設網站。像是他們會教企業老闆的女兒,運用現在當紅的網站facebook去做宣傳,讓更多外國人知道他們的產品。

另外,服務團也幫忙專門生產batik的蠟染工廠做產品的優劣分析。batik,是一種印尼傳統布料,因為是手工製作,所以有自己產品的獨特性。黃禹嘉表示,batik是用天然染料染製而成,所以非常環保。由於是純手工製作,所以產量並不是很多,相對單價也高,「但因為它有提供客製化的服務,所以還是很受歡迎」。

黃禹嘉說,這種產量不穩定的手工企業,和一般大企業公司在管理上明顯不同,因為對他們而言,工作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老闆和員工間的關係就像是朋友一樣。由於手工業的利潤很少,因為會被轉賣的國際公司所剝削,所以希望能盡自己一份心力,幫他們公司做宣傳,讓他們能有更多銷售的管道。


輔大企管,幫印尼手工企業創造商機。何宜真/製作


延伸閱讀

印尼我們來囉

雲科大舉辦國際資訊志工 印尼服務團成果總驗收

前往印尼 發現感動新力量

寫自己的歌 紀錄你我的人生

客家音樂歌手顏志文。傅紹宇/攝影
客家音樂歌手顏志文。傅紹宇/攝
【記者傅紹宇/北市報導】「寫一首屬於自己的歌一直是我的心願,很開心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不僅如此,這堂課也凝聚了大家對於寫歌的夢想。」文山社區大學課程之一,「寫自己的歌」的班長楊馥如,愉快地發表他對這堂課程的心得。

「寫自己的歌」是台灣客家音樂創作歌手顏志文,在文山社區大學所開設的課程,他表示,音樂有種魔力,可以撫慰人心,同時也是表達自己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他希望學生能在這堂課裡,創作屬於自己的歌,表達自己的想法與心聲。

顏志文表示,課程成立之初,大多數同學對於創作都有恐懼,認為創作很難,要受過專業訓練才能達到目標,但其實這都是受到流行歌出版的影響,對於創作,顏志文一再的強調,其實唱歌就像說話,只要會講話就會唱歌,會唱歌以後,就會開始創作,每個人都可以做歌,表達自己、紀錄生活。

顏志文上課時喜歡同學們發問,對於同學們的問題,他都會一一耐心地回答,除了鼓勵同學們創作外,顏志文也會在課堂上,介紹其他正在為台灣獨立音樂默默奉獻的樂團及音樂人,顏志文說:「同學們都很認真,我希望同學們上完這堂課後,體內對於音樂的基因會被喚起。」


老師上課回答學生問題。傅紹宇/製作

音樂能引起共鳴,紀錄著每個人的故事。吳先生是國中老師,同時也是「寫自己的歌」的學生,某天,他騎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看到一位行動不便的女孩,手上拿著兩大袋垃圾,一跛一跛的走著,這位女孩,即使行動不便,仍然為了生活,辛苦的在外工作,看到這景象,吳先生的靈感便激發了起來,他認為,有必要將這位女孩帶給他的勇氣紀錄下來,於是寫下了「跛腳女孩」這首歌。


學生自己寫的歌「跛腳女孩」。傅紹宇/製作

平常是家庭主婦的黃淑蘋也表示,音樂是最快打動人心的一種途徑,十年前他透過音樂治療認識了顏志文老師,認為老師對於音樂上的理念有很多的想法,於是從宜蘭追隨老師到文山社大,她說:「寫歌很適合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滿也可以寫進去,雖然作曲有主歌以及副歌的限制,但只要會吟唱,一切都沒問題。」

顏志文表示,寫歌並不是寫完就結束了,他希望學生們,能自己唱自己寫的歌,把歌彈好、唱好,在未來,他希望能辦場音樂會,邀請大家來參與,聆聽同學們,用自己的歌曲來表達想法、創造生命。


學生自創客語歌曲「過年」 。傅紹宇/製作


延伸閱讀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顏志文與山狗大樂團

顏志文-台灣大百科全書

張睿銓教授 用母語唱出社會批判

曲風hiphop的嘻哈歌手張睿銓,平時也是個充滿教學熱誠的老師。項庭儀/攝影
曲風hiphop的嘻哈歌手張睿銓,平時也是個充滿教學熱誠
的老師。項庭儀/攝影


【記者項庭儀/台北報導】「真快活,站在這,讓他們聽到咱的聲。這片土地,攏無過客,生命就要作伙。快來,無分東西,無邊大海,較自在;快來,繽紛世界,唱給你知,希望的所在。」這首「希望的所在」,唱出了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無需分先來後到,也唱出了對族群融合的盼望,這就是張睿銓的音樂風格,總是將自己的理念寄託在音樂中,用音樂感染每一個聽歌的人。

而這首歌收錄在張睿銓首張個人創作專輯《創世紀》中。張睿銓是台灣彰化人,現於政治大學英文系任教,而張睿銓為何會走上音樂這條路,是一個意外也是機會,「以前只是單純喜歡聽音樂,國小一、二年級就跟著哥哥聽西洋音樂,到了高中加入熱音社,而大學認識了一些玩樂團的朋友,開始自己寫歌、創作」張睿銓說道。「其實一直都沒有想說會朝音樂這塊發展,直到二○○○年時,與阿弟仔合作單曲『平衡』,才正式展開了對音樂的投入,並於二○○六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創世紀》。」

事實上,張睿銓的音樂大部分都是用台語來寫詞,在台語的歌詞中又混合了一些英語,「台語對我來說很親切,因為台語是我的母語,是我和家人溝通所使用的語言,在情感上也最能貼切表達我想要說的話。而用英語寫詞則是希望能透過英語讓更多人聽到,甚至將我的音樂介紹給外國人。」秉持著對社會現況的關心,張睿銓的音樂裡總是寄託了許多想法,充滿了社會意識。在《創世紀》中收錄的一首歌「囡仔」,便是台灣流行音樂史上第一首以rap的方式,記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的歌曲。

「續來戒嚴三十八年白色恐怖,管你外省本省客家河洛還是原住民,黨看你不爽,你就馬上無去。林義雄老母二個查某子,全部殺死,雷震批評蔣介石,被關十年……關的關,死的死,鄭南榕為言論自由。點起的那把火還未燒完,囡仔,你就要會記,他們的流血流汗艱苦犧牲給你自由的空。不可忘記,民主革命才開始。無經過寒冬的風雪,看不到春天的花蕊。」囡仔這首歌,從一九四五年講起,談到二二八、談到白色恐怖,談到歷史教我們錯誤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張睿銓說「對於台灣的歷史、正義、社會以及全球化、環保等議題,我一直都很關心,或許音樂是我表達意見的管道。」然而,除了用音樂感染他人,張睿銓也積極地參與一些演出與活動,例如前陣子參加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所辦的學術研討會,發表關於人權的議題,並分享如何用音樂表達對社會的關懷。而在二○一○年四月七日,張睿銓也參與了鄭南榕逝世二十一周年紀念音樂會,「我從國一開始就知道鄭南榕,他為了自由而抗議及不妥協的精神很令我敬佩。」

而張睿銓對於台灣的關心,也在他積極地參與社會運動上獲得明證。他曾參與蘇建和案、台灣的司法改革、國光石化等社會運動,張睿銓參與社會運動全是義務幫忙,對張睿銓來說,只要他認同這個活動的宗旨,他便會義不容辭地幫忙。「或許有些人對我會有誤解,認為我有特殊立場,但事實上我只是本著關心台灣、關心這個社會的立場出發。」

除了教書、參與社會運動,張睿銓的文章歷年來也散見台灣各大報,文章裡充滿了對社會及教育的關心。對於張睿銓來說,音樂和教書對他來說都很重要,兩者缺一不可,「音樂是我的興趣,教育對我來說則有一種使命感。」張睿銓說道。張睿銓未來會持續寫歌,並且嘗試新的方向,除了寫台灣社會的議題,也會試著寫貼近情感層面的、較個人化的東西。

張睿銓,這位土生土長的台灣人,選用他的母語來創作,歌曲中充滿對本土的關懷與批判,獨特的音樂風格有別於一般流行音樂,字字句句中充斥了社會意識。而張睿銓追求人權、自由、公平與正義始終不遺餘力,張睿銓說「期望用音樂感染他人,也期望自己能發揮一點點的力量來改變這個社會。」


二○○九年台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河洛語組)張睿銓。張睿銓/提供


張睿銓教授,用母語唱出社會批判。項庭儀/製作


延伸閱讀

張睿銓部落格

蘇建和案

鄭南榕基金會

貓夫人的理想 愛貓成為社區希望

【記者江品璇/台北報導】擬人化的有趣動作,可愛的貓咪將正面的力量透過部落格傳播出去,讓越來越多人能喜歡上貓。貓夫人把愛貓的精神化為對社區的改造行動,讓原本默默無名的侯硐,搖身一變,成為知名觀光景點,透過志工與居民合作,讓百隻流浪貓可以生活在舒適安全的環境中。

貓夫人經營部落格超過三年時間,一開始接觸網頁是因為要幫自己家裡開設的動物醫院架網站,開始學習拍攝醫院裡的動物,因為貓夫人最喜歡的寵物就是貓,之後創立部落格的時候,就以此為主題,將自己幫貓咪拍攝的照片放到部落格上。部落格開設之後,透過網路,貓夫人因此結交了一群不同類型的貓友,彼此互相交流養貓意見,還不定期舉辦貓友聚會等。

在貓夫人的部落格《貓貓博士夫人》中,可以看到大量有關於貓咪的照片,家裡養的五隻貓就是她的專屬模特兒,而照片最大的特色在於大部分的照片都有經過加工,貓夫人會在裡面加上有趣的對話,讓照片中的貓咪好像真人一樣會說話,也可以在上面看到彷彿像人類小孩般任性撒嬌的一面。

選擇以這種方式呈現照片的原因,貓夫人認為,現在社會新聞常常只報導虐待動物的事情,「其實真正會虐待動物的人不過是少數,我希望可以給大家看到更多正面的東西」。她想透過有趣可愛的照片,用部落格默默地傳達正面力量,讓更多人可以喜歡上貓咪,「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有人留言給我說他因為看了部落格,開始喜歡貓咪。」

除了拍攝自己的愛貓之外,貓夫人只要天氣晴朗,就會去野外拍貓,為了拍攝,她全省走透透,越鄉下尚未被開發的地方,她越喜歡去尋寶,追尋野貓的蹤影。貓夫人笑著說:「大家知道我愛貓,有時候出去玩,整車的人都在幫我找貓。」

台灣老建築配上貓咪。貓夫人/提供
台灣老建築配上貓咪。貓夫人/提供



貓掌日的志工清潔活動海報。貓夫人/提供
貓掌日的志工清潔活動海報。
貓夫人/提

在貓夫人的照片當中,不難發現照片裡的貓雖然是主角,不過大多不在正中央的位置,反而是在照片的一角,而且照片中的風景皆是台灣傳統建築,或是不為人知原始風景為主。貓夫人表示:「我希望我的照片要有故事性,可以藉由貓咪可愛的影像來傳遞台灣另一種美,大家也可以從建築物和人文歷史故事和貓咪的關係看到我想要表達的事。」

因為喜愛到戶外拍攝的緣故,也讓貓夫人在二○○八年時無意間發現在基隆瑞芳的一個小村-侯硐,在這個地方有台灣「貓城」之稱,過去流浪貓因為沒人照顧管理,長期帶給當地居民困擾,加上貓咪繁殖速度快,這裡居住超過上百隻流浪貓。貓夫人號召愛貓人士當志工,一起到侯硐幫忙清掃街道,替貓咪進行人工結紮手術,讓當地住民和貓咪都能夠居住在更舒適的環境當中。現在她每星期至少到侯硐兩次,除了成為侯硐對外媒體的聯絡窗口外,與當地居民互動也很緊密,有時候太忙沒去的話,居民還會開玩笑問貓夫人是不是不要他們了。

在侯硐不定期舉辦的貓掌日當天,志工會去幫忙居民打掃環境,陪老人家聊聊天,貓掌日的意義就是用人手代替貓掌來清潔自己的環境,貓夫人說:「我們不只是要關心貓咪,也要關心住在那邊的人,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用心」,這樣一來,當地居民也會漸漸接受流浪貓的存在,開始喜歡上牠們。

在貓夫人的部落格中,可以看到許多與侯硐有關的活動消息與當地貓咪的照片,透過網路的宣傳,現在侯硐這個小地方已經發展成瑞芳的重要觀光景點之一,每天都會有大量遊客為了看貓而來。貓夫人希望侯硐能因為貓凝聚各界的愛心和力量,也期待當地人能因此找到另一個發光發熱的舞台重新打造未來,「我也希望未來這個小鎮除了可以讓遊客來欣賞貓咪之外,也可以讓小朋友學習到尊重生命的精神,讓侯硐具有教育娛樂的意義。」


侯硐在哪裡?江品璇/製作


貓夫人攝影集。貓夫人/提供


延伸閱讀

貓貓博士夫人

猴硐:貓城物語

貓夫人:侯硐篇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