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1月20日 星期五

遊民工作坊 深入遊民收容所服務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遊民工作坊於一九九八年成立,一開始是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開設的「萬華遊民研究」課程,為進行田野調查而成立的實驗性團體。遊民收容坊每週固定到收容機構帶活動,希望拉近遊民和機構內社工的互動,並且藉由遊戲、唱歌等活動,讓遊民敞開心防,與人相處。

遊民工作坊負責人陳大衛表示,「遊民工作坊不是個強調愛心的行業。愛心一旦被強調,就會干擾的社工該有專業態度。」台灣民眾喜歡「消費愛心」,他們做捐助活動時,不是為解決這個問題才做。

宗教可以當做解決遊民問題的方法之一,但宗教團體處理遊民問題時,常會有「是因為上輩子做了某些事,才會導致現在生活有這些困難,所以今世要反省,多承受苦難,來世才會改變」的看法。這是個很大的問題,提倡這些觀念會妨礙社工專業,讓大眾忽略遊民是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環境、社會福利、住宅政策等有關。

遊民工作坊一開始在華江橋的雁鴨公園服務,之後曾和歸綏街平安站、中和圓通路的遊民收容所合作。陳大衛說,遊民工作坊沒有足夠人力和金錢,一直沒辦法成為法人組織,在資源缺乏的狀況下,一直無法有自己的外展據點。

陳大衛說, 遊民因為四處流浪,對於「人」的感覺非常疏離,即使是在同一個收容所的遊民,彼此都很少交談,只有跟兩、三個自己比較熟的人有接觸。工作坊發現,感化他們冷漠心靈的最好方式,就是「音樂」。遊民工作坊曾舉辦過歌唱大賽、編列一百首遊民最喜愛的歌曲等活動,拉近遊民對人群的疏離感。

現在遊民工作坊每週六固定在收容機構舉辦活動,藉此讓遊民打開心房與人接觸,重新建立他們進入社會的信心。約四點活動結束後,工作坊的團員就在附近的咖啡廳,依當天的工作內容舉行討論會,進行「田野日記」紀錄。

「台灣社工缺乏,是結構性的問題」,陳大衛說。一張專業證照要經由國家考試才能取得,但即使辛苦考到證照後,薪水也只多兩、三千元。比起律師等同樣需要考試才能取得的證照,考社工證照的投資報酬率過低,是造成台灣專業社工缺乏的一大原因。全台灣對遊民議題屬專業的社工,只有兩位而已,楊運生就是其中之一。

台北市政府社工楊運生表示,他們和遊民工作坊接觸不深。他說,在收容所裡的遊民都是身體殘障、無法工作的人,一般身體沒有特殊殘疾的遊民很難進入。而且在外流浪的遊民無拘無束,還可以在火車站找些臨時的工作機會,他們也不會想進收容所被管理。所以一直在收容所服務的遊民工作坊,其實並沒有看到全部遊民的現狀。

遊民工作坊認為,只有遊民對自己的問題最了解,也只有他們最有可能解決遊民問題。工作坊是希望藉由帶領遊民進行團體活動時,可以讓遊民互相討論工作經驗,做全面性的分享,面對職場上的困難和展望,共同探討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陳大衛認為,遊民的界定,不能只從居住型態的表面現象切入,譬如遊民一定是居無定所、遊手好閒等,都會把遊民的本質湮滅。

陳大衛說,每到冬天,就會有很多團體舉辦發送物資,如睡袋、厚重衣物活動。結束後,會發現有些遊民一個人拿到兩三個睡袋。當遊民將多出來的睡袋拿去賣時,這些遊民就會被貼上標籤,認為他們浪費愛心,竟然把別人捐贈的衣物拿去變賣。另一方面,政府沒有完整的遊民管理系統,所以遊民重覆地拿到救助品也無方法可循,這些是需要政府急需重視的問題。

2006年1月16日 星期一

文化客家 體驗客家好風光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客家文化是台灣多元族群中的一環,如客家的採茶歌謠、喝茶文化等都是台灣早期的文化的代表,另外像是客家擂茶、膨風茶等也都是為人津津樂道的美味;客家事務委員會二組組長鄭寶珠表示,客家文化由於沒有文字,文化較不易傳承,客家文化也逐漸流逝。以客家話為例,有許多的客家後代可能都不會講,讓客家文化有很大的斷層;鄭寶珠說,目前客委會希望藉由編撰客語詞彙,讓客家文化更容易讓大眾體會;去年客委會也試著將過去兩年所發行的客語字典統整起來,讓大眾看到更完整的客家文字。

鄭寶珠說,客家文化目前缺乏傳承,需要專門以教學為主的文化館,所以成立了客家文化會館;另外有鑒於目前客家文化內涵的流逝,繼續推動傳統客家樂曲與戲劇也成為目前當務之急。台北市文化局於二○○一年成立了「北區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將日據時代以來的客家歌謠收錄集合,讓更多人可以聽到更豐富的客家歌曲。巫淑蘭館長說,像最近的「客家音樂奇幻之旅」,就是將日據時期的客家歌手林石生、范連生等人的作品收錄起來,讓民眾體會到客家樂曲黃金時期的創造力。

鄭寶珠說,客語的傳承也是目前相當頭痛的問題,面對逐漸消逝的客家文化,培養客家人才成為目前的首要任務;客家文化會館的林政吉表示,目前文化會館就是以客語教學為主要的訴求,如去年九月底至十一月初舉辦的「客家山歌節」,就有教導民眾如何說好客語的教學課程。

鄭寶珠表示,目前最重要的還是如何藉由客家團體的力量,將客家意識結合起來。鄭寶珠說,希望藉由各個熱忱的客家團體,用團體的力量散播客家文化;像由客委會贊助成立的「客語教育中心」,就是由五千多個客家團體共同推廣客語,並且推出如國樂班、採茶戲劇班等文化研習課程,讓民眾從音樂與戲劇上體會客家的獨特魅力,讓客家文化從團體向個人傳承。鄭寶珠說,希望藉由定期舉辦的客家文化座談會,如討論客家文字起源、客家食譜等主題,讓更多人了解客家文化的內涵。

2006年1月12日 星期四

無霸勾蜓吶喊 還我家來

【生命力記者廖育寬報導】保育類昆蟲無霸勾蜓是台灣蜻蜓中體型最大的,分布於全島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下的溪流或森林步道附近,陽明山國家公園內亦可見其蹤跡,陽明山國家公園特有生物研究員陳國昌說:「無霸勾蜓體長可達十公分,飛過時令人彷彿聽見有如轟炸機般轟隆隆的聲音,算是蜻蜓中的巨無霸。」

陳國昌表示,無霸勾蜓有一身翠綠的金屬盔甲,除了體型龐大外,腳上的剛毛更像鐵勾子一般,也因此老一輩的人習慣叫牠「鬼蜻蜓」。「竹子湖、擎天崗和冷水坑一帶都有無霸勾蜓的群落。」陳國昌說,雖然牠分布相當的廣,但由於對環境要求極高,因此水域的污染使無霸勾蜓正面臨著生存威脅。

陳國昌說:「一地的水質與土壤好壞,就決定會不會有蜻蜓了!」蜻蜓需要乾淨無污染的水域環境,從豐富的枯枝落葉、泥層、水草,以至環繞四周的森林,才可能維持水源穩定,提供蜻蜓攀爬、躲蔽、取食、產卵、生長的良好空間,沼澤溼地與池塘即是最好的蜻蜓棲地。

可惜在開發腳步下,濕地與野塘快速受到人為破壞,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大屯自然公園水塘,在綠意盎然的水草堤岸被整治後,無霸勾蜓原有的棲地不見了,人工的排水管與鋼筋水泥代替了沼澤和土壤,蜻蜓只能退居於附近的水溝偷生。而民眾更偷放養錦鯉與什麼都吃的巴西烏龜,造成大屯自然公園水塘原有的二十多種蜻蜓,短時間內只剩五、六種,蜻蜓歧異度也不再。

陽明山公園管理處管理員徐錚說:「我小時候這種蜻蜓在山上隨處可見,但也因為牠體型大而易成為標本蒐集者的目標,而棲地受破壞,更加速牠們的數量減少。」他表示,維護生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員短缺,若要抓偷捕者或是巡邏園區,人力都顯得很薄弱。

關於保育上人力短缺的難題,陳國昌表示,目前只能靠招募義工與陽明山管理處的巡邏員一起分擔巡邏園區的任務,他計畫未來能與陽明山附近居民共組一支守衛隊,讓生態保育的觀念能在地方上落實,也能灌輸下一代保育觀念的重要。

2006年1月10日 星期二

更生事業貸款 給人生更新機會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二○○三年,法務部長陳定南針對更生人就業不易的問題,提出「更生事業貸款」方案。希望更生人由被動地尋找就業機會,轉變成由更生人自己創業,再主動提供工作給更生人,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台灣更生保護會板橋分會曹幹事說,整個大環境不好,導致工作機會本來就越來越少,尤其很多雇主在面試時對於更生人有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有案底,心中會有所顧慮,導致更生人就業更困難。

曹幹事表示,更生保護會對於更生人的就業協助有「創業小額貸款」和「更生事業貸款」。「創業小額貸款」大概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實行,提供更生人四十萬元以內的無息貸款,提供個人做小生意之用;「更生事業貸款」是在二○○三年開始舉辦,提供八十到一百萬的無息貸款,但條件比較嚴苛。

更生保護會因為提供小額貸款,無須保證人,導致有些人在貸款後就消失不見,讓更生保護會的呆帳問題越滾越大。有鑒於呆帳問題嚴重,更生保護會在提供更生事業貸款時,要求繳交計畫書,兩位保證人、不動產證明,且自備金不得低於三成。特別的是,經營人必須提供一定比例的就業機會給更生人,而事業盈虧由經營人自負,依償還計畫在五年內無息攤還資金。

更生保護會對於想要申請更生事業貸款的人,會舉辦大約一小時的個案座談。座談目的是在了解申請人的申請原因、意願、有沒有從事過相關行業、之前的工作經驗如何等。各分會初步審核申請人的資料後,再提報到總會,總會依企劃書、地點、經營模式等資料評估方案的可行性。曹幹事表示,更生事業貸款沒有限定事業的性質,想開辦成功的就有法式料理餐廳、涮涮鍋、老人養護中心、便當店。

板橋分會目前開辦成功的事業有「福隆火車便當」、「春林老人養護中心」和「春雨水餃」。經營逐漸步上軌道的福隆火車便當負責人黃恩亮說,當初光申請經費就花了半年時間。申請時,要先向更生保護會報價,保護會在確定是生意上要用的器具後,申請人必須先自行購買,再提交收據請款。

關於更生事業的經營狀況,曹幹事說,基本上更生保護會是站在輔導的立場,不會干涉更生事業的經營狀況。更生保護會每個月都會有個案輔導,和在工作上適應不良的更生人各別懇談。更生保護會藉由個案輔導一起想辦法找出問題,及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不強迫更生人的就業意願。

延伸閱讀:

福隆火車便當 啟動更生人重生列車

2006年1月9日 星期一

工委會 朝向人民自覺邁進

【生命力記者黃如琦、王亭捷報導】「就組織而言,我們只是一個小團體。但在議題的選擇上,我們敢於提出較尖銳、突出的主題去推動。例如二○○○年,我們推出與藍、綠劃清界線的「廢票運動」,而這就是我們的特色。」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以下簡稱工委會)總幹事賴香玲說。

一九九二年爆發「三法一案」(工會法、勞資爭議法、勞基法和基隆客運案),眾多工運及工會團體聯合成立「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針對勞工法律與勞資糾紛進行大抗爭。不久,「三法一案行動委員會」發現修改勞工法律已不足以應付當時勞資關係的需求,便開始著手於立法部份,並改名為「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

長久以來,工委會一直是主導著秋鬥進行的重要組織。賴香玲表示「我們希望能藉由秋鬥,落實『組織』與『教育』的工作,也就是組織基層勞工,並藉由勞工教育,使其除了關注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利益外,還能意識到國家結構上的不平等。」

賴香玲說,以關廠法為例,一九九六年起台灣開始面臨失業潮的問題,大批工人因工廠外移而失業,因為現實因素,其所要求的是資方必須給付退休金和資遣費。而一九九七年的秋鬥訴求中,有一項是要求政府制定「關廠法」和「大量解雇法」等法,並經由此次秋鬥讓勞工了解到,國家的法律是不足且偏向資方的,而這就是結構上的問題。

賴香玲表示,工委會的存在有兩項重要性。第一、監督體制內的政府與工會、工運團體。長期以來工委會一直沒有被體制化,因為不向政府要求補助,所以不會受到政府的指揮與干涉,而保有一定的自主性。再者,相較於體制內的團體-全國總工會和全國產業總工會,體制外的工委會則扮演監督這些體制內團體的角色。

第二、十多年來,許多學生經由工委會,認識台灣工運這一塊領域,有些人還到工廠的工會當秘書,或者參與抗爭運動,進而產生些思想上的改變,而這種思想的傳承能讓工運繼續進行。例如八月東菱抗爭時,便有許多學生加入聲援的行列,並從中體認勞工在資本主義下的困境,決心投入工運。

最後,賴香玲表示,目前工委會在工運議題的操作上,傾向全民「自覺」,使全民明白自己所面臨的處境,而這一點從今年秋鬥的主題「掙脫藍綠、人民自覺!彼此對話,鬥陣拚活路!」便可清楚了解。

不過,賴香玲還是強調,對於勞工法律的修法和立法部分還是持續進行,並未放棄。「例如今年七月所實施的勞退新制,我們花了二年多的時間研究,並推行工人版的勞退新制,雖然最後沒被政府採納,但我們還是不會放棄立法的這一塊。」

2006年1月7日 星期六

福隆火車便當 啟動更生人重生列車

【生命力記者游麗靜報導】位於台北縣中和市的「福隆火車便當」,是台灣更生保護會板橋分會所輔導開辦的「更生事業」之一。「福隆火車便當」是負責人黃恩亮利用更生保護會提供的「更生事業貸款」所創辦而成。

黃恩亮目前還在保護管束當中,他當初被判了十年刑期,因為在獄中表現良好,五年後假釋出獄。他說,兩年前他剛出監理所時,先到他大哥開的燒臘店工作。在燒臘店上班時,開始對餐飲產生興趣。在那裡從零開始學起,煮了上千鍋飯才摸索出一點心得。不久後,他知道台灣更生保護會有「更生人輔導就業方案」,就向保護會申請,利用創業基金貸款,在一年多前開了「福隆火車便當」。

談到申請過程,黃恩亮表示,需要不動產證明、兩位公務員擔保、自備金不得低於三成等條件,他光是申請書就修改了四、五次。他說,台灣更生保護會的規定會如此嚴格,是因為保護會以前曾提供小額借貸,無需擔保品,又免利息,很多人借了錢後不知去向,導致更生保護會的呆帳太多,所以借貸金額較大的更生事業貸款,就會定這些門檻。

更生保護會板橋分會曹幹事說,以前在開辦創業小額貸款時,有人沒經過他人同意,自行將他人的不動產拿去抵押,衍生出許多問題。所以現在在申請更生事業貸款時,會要求不動產的保人出席,證明自己同意抵押,且當申請人無法償還債務時,要負起償還責任。

「當初我找了一百多個地方,才找到現在這個地點。從計畫開店到真正開幕,總共花了我一年的時間。」黃恩亮說,提出申請後,法務部保護司的官員會親自巡視、審核。當保護司認為貸款申請人的開業動機正當、可行性高、地點合適,才會允許開業。

開業後,必須定期向更生保護會繳交類似財務報表的資料,供更生保護會了解各店家的經營狀況,如果營運狀況不好,更生保護會會給予協助。前法務部長陳定南上任後實施的「更生事業貸款」政策,黃恩亮給予正面回應,他說,「它給了更生人可以自力更生的機會。」

黃恩亮說,「福隆火車便當經營至今已經一年多了,剛開幕時生意很差,一天營業額不到兩萬,差點做不下去,八個月後,漸漸穩定到現在的一日四、五萬營業額。」黃恩亮的母親每天都會到店裡幫忙,切五十斤的白菜當中午的便當材料。她說:「每天光洗菜就會洗三次以上,就是要大家吃的安心。說不辛苦是騙人的啦,自己做的喜樂就好。」

黃恩亮說,「附近居民都知道我們是更生人,但沒有因此有任何歧視行為,大家相處得很好,大概是因為我很會跟他們打關係吧!」他接著說,他用人都是先向更生保護會提出雇用用更生人的申請,對於直接到店裡面試的人,一開始就會直接說明福隆火車便當是更生事業,所以現在店裡的四、五個男員工都是更生人。

「我自己以前也去找過工作,知道更生人真的很難在社會上找到工作。」他說,很多企業老闆看到你有前科,就馬上把你的錄用機會排在最後一個。而且還在保護管束的人,必須定期在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回去報到,一般企業是很難答應這種條件的。


延伸閱讀:

更生事業貸款 給人生更新機會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台北孤兒福利協會 讓孤兒不孤單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去年十二月份在台北市立體育館,舉行了一場全國育幼院運動大會,參加的一千多名小朋友在一個多月前就開始練習,希望能在比賽中獲得好成績。主辦運動會的台北孤兒福利協會表示,藉由運動會,展現這些兒童的活力,希望社會大眾熱烈參與、認領愛心券、擔任活動志工,為失親兒少盡一份心力。

台北孤兒福利協會於一九六八年成立,至今已有四十年的歷史,幫助的對象不只有孤兒,也包括單親家庭或是由親戚照顧的孩子。台灣近年來因夫妻離婚率上升,造成很多這樣的孩子,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目前台灣約有十八萬的單親家庭或由親戚照顧的孩子。孤兒協會理事長黃寶慧表示:「這樣的孩子與一般學童一起學習,但是因為家庭的缺乏,容易進度落後,協會希望能照顧到他們,所以經過兒童局的委託,從各中小學的輔導室取得這些孩童的資料,給予成長學習上的幫助。」

雖然取名是台北孤兒福利協會,他們的工作範圍卻含括全台灣,該協會目前協助約兩千兩百位育幼院的孩童,定期地舉辦各類型活動,例如今年十二月初剛結束的全國育幼院運動大會,黃寶慧表示:「這些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激勵與成長的空間,這些孩子在學校表現很傑出,往往能獲得協會提供獎學金。因為接收到許多來自社會的關愛,他們很知道珍惜自己擁有的。」

面對目前單親孩子越來越多的情況,台北孤兒福利協會積極推動社區志工的招募和訓練,這些志工多半來自於社區的教會或是學校的媽媽教室,很靠近孩童的生活,能夠就近地給予關心和幫助。另外,協會今年來募款成立的關懷中心,希望與公司企業合作,給予這些即將進入社會的育幼院青年工作的能力和工作機會。


延伸閱讀:

台北孤兒福利協會

樂生院民林卻 數十年以樂生為家

【生命力記者陳家豪報導】樂生療養院是台灣專門照顧漢生病病患的醫療機構,許多病患長期以院為家,八十六歲的林卻就是其中一個。從以前樂生院隔離封閉,到現在開放外人進出,林卻住在樂生已經六十五年。最近因興建新莊捷運機場,許多院民被迫搬遷,但林卻仍留在舊院區。林卻說:「樂生病院就是我的家、我的第二個故鄉,對這裡早就有了感情。」

林卻是在一九四○年住進樂生療養院,住宜蘭的她那時才二十一歲。林卻說:「那時候是感覺手不太靈活,有點硬硬的感覺。去給醫生看,醫生說這是痲瘋病,他那邊沒有藥可以吃,要到台北的專科醫院(指樂生院)才有藥可以吃。」那時候林卻已經有兩個小孩,一個四歲、一個剛出生。林卻說:「醫生說在台北有藥,大概兩三年才會好,我聽到就嚇到,我還有兩個小孩要照顧,家人也放不下,當然不願意過去。但是隔天警察就來家裡,強迫我要跟她們走,最後那時有六個病患搭一車,住進台北的樂生療養院。」

林卻住進樂生,但病情卻沒改善。林卻說:「醫生那時候騙說台北有藥,但是到了台北之後才知道其實台北也沒有藥,只是要把大家集中起來,雖然有醫生看,但是其實沒藥吃對病情也沒有用。」那時剛好遇到日本打二次大戰,把糧食送至前線,所以樂生病人伙食並不好。林卻說:「一餐就是配給二兩米、一匙鹽一個月配二兩肉。這樣的配給,大家根本吃不飽。家裡有錢、有辦法的病人,就會請家裡寄米、寄東西來吃,沒有錢的人就只好餓肚子。」「那時候吃飯沒菜配,就只能加一堆調味料,這樣吃了一年多,死了很多人。」

比起之後的國民政府來台,日據時代對病患的限制多,歧視也比較深。林卻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日本人說一個院民跟別人偷殺牛,可是那個院民真的沒有,日本人不相信,先打再說。不過這種事情到國民政府就比較少聽到了。」

社會上對漢生病的恐懼,在國民政府來台時卻未改變。林卻說:「我三十歲那時手腳指截肢,皮膚變成這樣,到外面大家看到我都知道我是痲瘋病,還會說『那是骯髒病院出來的』,聽到的時候都會很難過,搭車時還會被拒絕上車。」另一個院民李添培也說:「以前有人拿死牛肉、豬肉要給他吃,都已經放好幾天發霉了,他不敢吃。那人說:『吃了不會死啦!你還想出院啊,要出院只有後山啦!(指樂生的火葬場)』」

林卻三十三歲時,開始有藥可以控制治療。後來大家逐漸發現痲瘋病的傳染力似乎不強,長期照顧的醫生護士都未得病。林卻小孩、孫子也都長大,問到為何不回家住,林卻說:「住在這裡這麼久,早就習慣了。而且我行動不方便,回家家人還要花心力照顧,這裡又有許多朋友、認識的人作伴。而且我這樣子出去,也怕會嚇到人。」

捷運新莊機場動工,開始拆樂生院讓院民移至新大樓,林卻選擇留在舊院區。林卻說:「這邊是一樓平房,那邊原本說蓋兩層,卻變成九層,可是我們行動不便不能住那麼高。而且像我手這樣,指導員都不讓我騎代步車,到那邊更別說按電梯了。外面的人都以為我們要錢,我們這麼老,哪需要那些錢,這裡住久了,都有感情,而且這裡做什麼也方便。」

採訪過程中,提到過去的事情,林卻曾數度拭淚。輔大醒新社樂生服務隊的陳開文說:「林卻阿媽不太跟我們說他以前的故事,不過阿媽感覺是個樂觀的人,阿媽以前有養隻狗叫老K,阿媽還會跟我們說老K的故事,說老K多聰明。」「其實林卻阿媽他們只是想在自己熟悉的地方,過最後這段日子。」

延伸閱讀: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指南社區 自己種菜自己吃

【生命力記者陳姿婷報導】「做社區工作的人都有一種雞婆的個性啦!」台北市社區工作會館副館長張台山苦笑地表示。曾經擔任第二屆指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張台山,對於推動指南社區生態和環保工作不遺餘力,在他的帶領及社區幹部的努力之下,指南社區陸續推動「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自己種菜自己吃」、「文史及生態導覽培訓課程」等生態環保工作,目前效果顯著,亦受到政府及社區居民的肯定。

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指南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於一九九九年,談到當初為何會設置社區發展協會,指南社區居民張太太表示:「是因為當時里長辦的活動比較少,但是我們社區居民想要多一點互動啊!」於是便催生了指南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張台山說,當初的想法很簡單,並沒有特意要發展生態或文史工作,是因為慢慢地接觸社區、認識社區,才想要宣揚指南社區獨特的資源。

張台山表示,指南社區從二OOO年開始推動廚餘堆肥的工作,當初在宣導的時候,是靠著宣傳單和左鄰右舍一個拉一個而做起來的,協會除了教導居民如何製作廚餘堆肥之外,亦提供製作所需的工具。社區居民可利用製作好的廚餘堆肥,栽種盆栽美化家園,也可以放置在地下室,讓社協統一送至樟湖農園。指南社區推廣廚餘堆肥的成效良好,到二OO一年底,指南里廚餘堆肥的參與戶數已經達到二百戶之多。

樟湖農園是社區推動廚餘堆肥的成功案例,張台山表示,樟湖農園建構的原因,是由於社區的農民張國川先生,他有一塊閒置的土地,於是社協就向他租用,當作廚餘堆肥的實際運用場所。樟湖農園使用廚餘製成的有機土栽種蔬果,堅持不使用化學肥料,不噴灑農藥,種植出純天然的有機蔬菜。張台山說。

他們還向文山社區大學提案「自己種菜自己吃」的學習課程,讓學員親身體驗種菜的樂趣,「剛開始試辦的時候,是沒有收費的,沒想到反應這麼好,學員人數非常多,大家都對這門課很有興趣。」張台山說,現在「自己種菜自己吃」課程,變成社大一門兩學分的課程,而當初租借土地的張國川先生,也由於教導學員們如何種菜,從農民便成了社大的老師。

除了「廚餘堆肥」和「自己種菜自己吃」之外,指南社區也持續推動「文史及生態導覽培訓課程」,陸陸續續培訓了許多社區導覽人才,「我們培訓的對象大多是以二度就業的人為主,主要是為了配合社會局照顧弱勢團體的理念。」張台山說,導覽員自己組成了「樟湖工作室」,只要指南社區接了來自社會局或是學校的案子,就會轉介給「樟湖工作室」,請他們規劃導覽,目前社區導覽主要有三個路線,分別是草湳步道、樟湖步道和茶路步道。

一路做著社區發展工作,把指南社區從無變為有,從大家只知道要到貓空喝茶,到現在知道指南里還有許多豐富的生態文史資源,張台山並不為此感到驕傲,反而感到遺憾,「其實坦白講,經過我們這樣推展,遊客變得好多喔!會亂丟垃圾,還會把喜歡的花草摘回家,所以我們一直很後悔,為什麼發展東西要發展到這種程度,這變成是一種破壞了。」張台山說,現在他們只能用撿垃圾的方式,撿給民眾看,希望讓民眾感受到他們維護生態的辛苦,不要再破壞這些天然的步道了。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從台北縣迴龍地區的樂生療養院因捷運工程遭拆遷命運以來,部分院民和外界團體的反對及批評持續不斷,例如不顧院民的意願便自行決定舊院區拆遷、新建的大樓只有醫院而沒有家的感覺,不適合院民居住,舊院區才是院民的家、損毀古蹟等,對此院方做出澄清。

樂生療養院院長室助理林瑞銀說,當初協調開會決定此事時,院民自組社團,各社社長、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各宗教的院民代表也有出席,院民意願並無被忽視,且至今搬至新建大樓的院民已有二百多位,而尚未搬遷的院民剩五十八位,且其中反對的僅有十多位,其餘並非皆因將舊院區視為家而不願搬至新建大樓,而是有些院民因娶了外籍新娘,但家眷無法和院民一起進駐到新建院舍而不願搬遷,有些只是因習慣了原來環境不願更動,有些則是因「回歸社區」政策而回到原有的家居住。

關於「回歸社區」,林瑞銀說,是院長黃龍德上任後推動的政策,由於醫藥的進步,患有痲瘋病的院民病情已獲相當好的控制及治療,不會傳染給他人,所以治癒的院民可以回到原有的家居住,只需定期回到療養院追蹤觀察。而每位院民每月可獲新台幣七千七百五十元的生活津貼,不僅新舊院區的院民享有,連已回歸社區的院民也享有此津貼。

她說,從日據時代一直到後來的國民政府時期,痲瘋病還沒有特效藥以前,政府將病患集中並與外界隔離是出於無奈,一直到一九八二年世界衛生組織推出特效藥及療法之後,患者的病情便大幅獲得控制和治療,現任院長黃龍德也鼓勵院內醫護人員除去口罩,降低病患的自卑感。

林瑞銀說,在舊院區拆遷以前,每位院民每月須支出一千八百八十元的「公炊」費作為三餐費用,而搬至新院舍之後,院民雖仍需支付公炊費用,但新院舍三餐菜色較豐盛,單憑公炊費用根本不足以負擔,而多餘的部分則由院方向政府申請補助。她補充,勞保費、水電費、食衣住行娛樂等方面院民完全免負擔,環境比舊院區良好許多,外界對院方的負面印象全是因為不了解。

而輔仁大學醒新社的樂生服務隊,也定期派員至樂生療養院舊院區及新院舍,對年邁院民關心照護,到過舊院區也到過新院舍服務的劉姓同學表示,對於院民來說,舊院區還是較合適的居住環境,由於空間較寬敞、空氣良好,平房建築也較適合行動不變的院民。但她說,也要視院民自身的意願而定,有些人喜歡住舊院區,有些人喜歡住新院舍。

關於外界指出拆遷舊院區是毀壞古蹟的行為,林瑞銀表示:「舊院區是不是古蹟我們無法確定,有待文建會的鑑定。」她說,院長相當為院民著想,為他們添購卡啦OK作為娛樂,還定期帶他們出遊,新院舍的院民生活其實相當富足。她表示,現在大部分院民已搬遷至新院舍,只剩少部分的院民堅決反對,令院方很無奈,但也不想多做解釋。她說:「新大樓良好的環境及對院民的照顧,眼見為憑,請自行來一趟就會知道。」

延伸閱讀:

樂生院民林卻 數十年以樂生為家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樂生發聲 捷運局持相反意見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台北縣新莊樂生療養院被定為新莊捷運機廠用地,院民發起了保留療養院的行動,他們訴求能夠將院區規劃為台灣僅存的漢生病(痲瘋病)收容所古蹟。幫助他們的學生團體也與捷運施工單位及警察發生衝突,北區捷運工程局局長吳沛轃則表示,當初已和院民協調,並盡力達成要求。

新莊捷運的完成與否影響著新莊、三重一百五十萬人的交通,樂生療養院土地屬於國家,使用於重大建設而使院民必須搬離,負責這項建設的北區捷運工程局,因此為他們建立了新的醫院療養大樓。北區捷運工程局局長吳沛轃說:「新院區的房間規格和設備是我們和院民代表協調過的,盡力達成他們的要求,當初三百三十四位院民,有兩百多人表示喜歡新環境,他們的生活津貼也增加到一萬四千元,當時的協調是這樣的。」但是樂生保留自救會提出,是因為搬過去的人拿了錢,所以被要求不能回來,當初也只有樂生的部分宗教代表與捷運局協商,不代表全部院民的心聲。

對於保留會質疑機廠原來在新莊輔大的附近,為何會前來樂生,吳沛轃說:「這個地點從民國八十三年交由行政院定案,當時並沒有輔大這個地點。」而是否可以用蘆洲機廠替代,或是部分設施地下化,他表示,蘆洲機廠的廠房層級比新莊來的高,有它專門的用途,不應該混為一談。另外,吳沛轃表示:「地下化是不可能的,會比預估多三到六年的時間完成,新莊人可以等那麼久嗎?」

樂生保留與否的事件越演越烈,吳沛轃說:「我們該做的都做了,該協調的在幾年前都協調了,現在的抗爭可能是有心人士的安排。」他指出有一份新院區院民的連署海報,對舊院區的老朋友表達希望他們也能搬來新院區,但是卻被學生給撕破。他覺得這不應該是學生的事情。但學生團體表示:「院民當初不了解自己的權利,我們只是幫忙他們爭取而已。」

延伸閱讀:

樂生院民林卻 數十年以樂生為家

平烈浩在樂生院的日子

樂生拆遷抗爭 院方低調澄清

大樹下行動 聲援樂生古蹟留存

關懷樂生 樂生說明會在輔大

2006年1月5日 星期四

台北當代藝術館 挑戰你的新視野

【生命力記者王中宏報導】位在長安西路上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老舊的社區中注入了新的藝術元素,並且為國內外藝術家、評論家和策展人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流管道;日前舉辦的「非常厲害」藝術設計展,是由國內外二十多個藝術家共同創作;像由英國布勒樂團主唱Damon Albarn與紐約女孩漫畫家Jamie Hewit聯手打造的「街頭霸王」虛擬藝人的影音記錄畫面、個人物件,還有在105室展出的塔德‧布歇爾(Tord Boontje)的燈帶、二樓展出的「飛天鞋專案」等。台北當代藝術館的行政組組長賴雅恩表示,當代藝術館就是希望大家能在這裡體驗到新的文化元素,讓生活有所感染。

當代館內的展區是依照主題的不同將其佈置,目前推出的「非常厲害」藝術設計展之中的「百雙創意球鞋凌空齊飛」就是在二樓的展廳。將一百雙的球鞋經過國內外藝術家彩繪後懸掛在天花板上,讓來訪的人體會不同藝術家的創意;另外像塔德‧布歇爾(Tord Boontje)創作的燈帶,將電腦生產科技結合手工藝技巧,他所設計的傢俱、燈、簾子等看起來像是手工藝品般充滿手工的質感,沒有科技的冰冷。之外像一樓展出的虛擬藝人「街頭霸王」小麵的窩,內部夠嗆的造型和鮮明的人物風格也顛覆大眾對藝術創作的視野,配合公仔的造型設計,帶領觀眾體驗充滿嘻哈的藝術空間。

教育基地是當代館為了推廣現代藝術所設計出的空間,在這裡舉辦座談會與創作比賽,像是搭配「非常厲害」的展覽而推出的「奢華與頹廢-飾品DIY」教學活動,讓民眾可以親手做出充滿個人色彩的作品,帶領觀眾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品一起動手創作;另外還有「MOCA講Bar」的講座活動,邀請知名旅遊美食作家韓良露、數位時代週刊總編輯詹偉雄等與觀眾對話,讓民眾對設計、藝術、生活能更有體會。來這裡參觀的民眾徐維成說:「從以前就常到這裡來參觀,聽到這次的講座活動,讓我有莫名的興奮。」

台北藝術當代館是台灣第一個古蹟化身的美術館,也是台灣第一個以「當代藝術」為定位的藝文地;賴雅恩認為,希望提供策展人、藝術家、觀眾一個共遊的藝術後花園。她說:「在台灣這樣的地方放入新的藝術是很困難的、是需要時間的。當代館會繼續努力,將這裡發展成為現代藝術的教育推廣中心。」

延伸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

手攜智能障礙者 庇護工廠齊學習

【生命力記者鄭綏霓報導】輔仁大學法律系司法組二年級的鍾宇翔與洪綺晴,在「服務課程I─人、愛心與服務藝術」的實地服務中,他們到龍山啟能中心,與智能障礙者在庇護工廠的代工組、餐飲服務組與清潔組一起工作、互相學習。鍾宇翔表示:「這是我人生中新的體驗,雖然對我未來影響不大,但這些經驗將會深刻地保留在我的記憶中。」

龍山啟能中心於一九九五年七月成立,它提供的服務包括智能障礙者的職業訓練、支持性就業輔導、庇護工廠、親職教育、心理輔導、休閒活動安排等。該中心的服務對象是年齡介於十五歲以上到四十五歲以下的中度、重度與極重度智障及多重障礙者。庇護工廠內可分為抹布製作組、拖把製作組、代工組、餐飲服務組、清潔組等。

輔大法律系司法組二年級的鍾宇翔表示,他和另一位同學分別聨絡了幾個服務機構,但服務時間、服務需求都不配合,因此他們直接到服務課程中參觀過的龍山啟能中心詢問。他說,正好在那個時候,該中心剛發生火災不久,嚴重缺乏人手工作、打掃,因此那裡的輔導老師直接答應讓他們在那裡服務。

他說,他們在每個星期二,早上十點到十二點到該中心服務。第一天,他們在代工組幫忙包裝電子零件,而第二次去服務的時候,他們打掃並整理辦公室和休息室。他說,在服務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些學生很認真地工作,有些卻愛玩、愛鬧,注意力很難集中。他說:「學生們非常聽老師的話,可以說又敬又怕,雖然他們很快忘記老師教過的東西,但老師總會不斷地重覆提醒他們,直到學會某種技巧為止。」

輔大法律系司法組二年級洪綺晴表示,這是她第一次接觸智能障礙者,雖然表面上服務的工作很簡單,但剛開始的時候,她很害怕不知如何跟他們相處。她說,服務過後,她覺得那裡的學生非常熱情,而且還主動跟她聊天,讓她整個服務過程心情感到輕鬆多了。她說,雖然那裡大部分的學生年紀比他們年長,但他們樂觀、天真的態度給她的感覺如同跟小朋友相處。另外,她從學生的身上學會知足,每每工作完畢後,老師就會派發小餅乾給學生,他們就會很開心。

她說,以她的個性,她不喜歡陌生人對她過於親切,記得有一次的服務,她要離開該中心的時候,有一位學生突然從她後面拉她一把,她覺得又驚又氣。她表示,仔細回想並反省過後,她覺得自己太小氣,她並不應該如此對待他們,相反的,她應多包容、體諒他們的處境。服務過後,她覺得自己成長不少,也更懂得待人處世、與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相處模式,這些道理讓她終生受益。

2006年1月4日 星期三

台北客家戲曲音樂 延續客家文化

【生命力記者程旭珀報導】台北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於二○○一年成立,館長巫淑蘭說,以客家音樂、戲劇藝術作為媒介推廣,讓人知道客家文化的所在,藉此讓非客籍民眾了解客家文化,使得台灣的文化能夠多元並存。

巫淑蘭說,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以「客家音樂史」作為常設展的主題,以客觀的歷史現象來建構參觀者的基本概念。以最近所舉辦的『客家音樂奇幻之旅』為例,展出台灣日據時期客家音樂藝人林石生、范連生、何阿文、何阿添、黃芳榮、巫石安、彭阿增等,灌錄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張客語唱片,紀錄了富饒的客家地方特色曲調,代表客家音樂豐富的創作生命力,開啟了客家音樂黃金時期。

巫淑蘭說,日據時代是客家音樂的黃金時期,當時的客家音樂種類繁多,包括了喜慶歡樂八音的《一串年》、《犬開門》,八音指的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等八種聲音,還有溫柔婉約的北管所演奏的《三仙會》、輕鬆的山歌小調《病子歌》、《五更鬧》、傳統採茶戲《茶郎歸家》。流傳於當時村里間的客家歌謠,一一重現於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

此外,客家戲劇、音樂團體由於過去資料保存不足。巫淑蘭說,日據時代是客家唱片出版的高潮期,以《古倫美亞》、《OK》、《三榮》、《美樂》四家唱片公司最重視客家音樂,目前戲曲音樂主題館已經收購《美樂》唱片公司所出產的唱片版權,並將音樂檔案數位化,預計二○○六年一月中將檔案放在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網站,提供民眾試聽。

在推廣客家音樂方面,台北客家戲曲音樂主題館邀請第二屆薪傳獎得主賴碧霞教唱客家山歌,並定期邀請客家歌唱團體演出,藉此由音樂的藝術媒介來吸引民眾了解與認識客家文化。館內的義工曾鳳娥說,他也是看到客家團體的演出,產生想學客家歌謠的動機,每個禮拜都來這邊上課。

巫淑蘭說,多元文化的並存才能使人類文明更加豐富,多元的文化才能夠發展強力的文明,延續客家文化的文化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好的。

2006年1月3日 星期二

更生團契 用愛讓受刑人重生

【生命力記者鄭豪緯報導】更生團契於一九八一年由一位退休典獄長陸國棟發起,他發現監獄不能使犯人向善,他透過自己的信仰,幫助受刑人重新找回自己。總幹事黃明鎮接任後,也積極推動幫助被害人與受刑人的家屬,希望犯罪造成的傷害可以減低。目前台灣已有十五個區會,各線也都有中途之家,照顧出獄的受刑人,輔導邊緣少年,希望可以降低他們的再犯率。

更生團契總幹事黃明鎮牧師說:「受刑人多半出自問題的家庭,童年時缺少愛,在龍蛇雜處的監獄之中,人被拘禁得很痛苦,很難改過自新,出獄後又容易被貼上標籤,被迫走上回頭路。所以更生希望讓他們覺得有一群人接納他們、愛他們,並且幫助他們建立信仰,才有可能走向正途。」所以黃明鎮與更生團契的牧師時常在監獄中給受刑人教導,帶領他們讀聖經。他表示,煙毒犯因為身體成癮的緣故,心中很想拒絕,但是身體卻沒辦法,出獄後有九成的人會再度吸毒,在更生團契的戒毒村努力下,有很多人成功戒毒,重新進入社會。

家人的關心是受刑人的精神支柱,但是他們的家屬怕被社會歧視,或是怕受傷而與受刑人失聯。更生團契一直積極地納幫助這些家屬接他們的親人,也提供物資給經濟匱乏的家庭。他們也在每年的聖誕節舉辦天使樹活動,與各地的教會合作將禮物送到受刑人的家裡,並鼓勵他們的孩子在收到禮物後寫封信給爸爸或媽媽。黃明鎮表示,家人的愛與接納是受刑人自新的鑰匙。

很多受刑人是在社會上遭受挫折,而再度犯案,更生團契在台灣各地成立的中途之家,當中提供了工作技能訓練,而培育受刑人在公益單位工作,希望他們可以再次走入社會,黃明鎮說:「受刑人真的缺乏自我肯定,又容易受到誘惑。中途之家希望幫助他們在工作中肯定自己,也藉由每天的讀聖經禱告,讓他們加強抵抗誘惑的能力。」

更生團契幫助的對象也包括被害人及其家屬,更生的行政張瑞香說:「他看過一件案例是被害人的媽媽,經過更生的幫助,最後原諒了那位犯人,那位媽媽表示一個錯誤不應該讓兩個家庭都受傷,這件事也鼓勵了很多被害者和受刑人。」對於同時幫助受刑人和被害人,心裡會不會有拉鋸,張瑞香表示,她只是站在信仰的地方,這兩邊人都有需要,就應該都幫助,這也是更生所有志工的想法!

延伸閱讀:

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

2006年1月1日 星期日

導覽比一比 台北桃園輸水大不同

【生命力記者林家鴻報導】為了使社區民眾更加了解自己所使用水資源的現況,板橋社區大學關懷環境生態社舉辦桃園大圳與大漢溪的參觀活動,比較桃園地區及包含板橋所在的大台北地區民生用水輸送品質,喚起參與民眾的自覺。

板橋社大關懷環境生態社的社員王肇台說,由於大漢溪與板橋的生活運作息息相關,板橋社大一直都很關心大漢溪的情況,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大漢溪文史與現況,並喚起民眾對大漢溪污染問題及板新水廠水質問題的關切,最近洽逢桃園大圳歲休,開放民眾參觀,所以在十二月十七日舉辦了桃園大圳與大漢溪的參訪行程,其中有板橋居民,也有來自中、永和的民眾參與。

當日上午,首先到了桃園大圳,讓平時無法進入參觀的民眾親身體驗桃園大圳的艱鉅工程後,再到桃園的幾個池塘與古蹟參觀。王肇台說,由於桃園是台地地形,集水不易,桃園剛被開發時,極需灌溉用水,所以開發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埤塘,如今灌溉的需求已不如從前,這些埤塘有的成為聚落地標及觀光景點,有的則退化為魚池,有的甚至成為廢水排放的所在。

王肇台表示,工商社會漸興,灌溉需求大大降低,埤塘隨之功成身退,但埤塘不應該因此被遺忘,反而該將過去桃園開發與埤塘有關的文史事件紀錄下來,將埤塘文化傳承下去,讓以後的桃園人對自己所在地的過去景況能夠不全然陌生。

下午的活動,一行人到了鳶山堰及板新水廠參觀。鳶山堰是三峽與鶯歌地區的一座水利設施,共有十八座水閘門,將石門水庫排放的水攔截,再輸送到板新水廠。王肇台說,桃園大圳和板新水廠的水同樣都來自石門水庫,而桃園人對於桃園大圳的水沒有顧慮,台北人卻對板新水廠的水質有疑慮,是因為輸送到桃園大圳的水是以專用水道,而從鳶山堰送到板新水廠的水卻是以開放式的水道。

王肇台說,開放式水道在輸送過程中無法保證水不遭受到污染,雖然板新水廠方面一再保證水質沒有問題,但還是難以消除民眾的疑慮。王肇台建議,如果板新水廠也能有一條專用水道,直接將水從石門水庫輸送至板新水廠,如此才能真正保證水的高品質,雖然開闢專用水道估計可能需要一、二十億預算,但卻能夠確保大台北地區近一百六十萬人口用水水質,其實是相當符合經濟效益的。

當天參與活動的部分學員表示,此趟行程讓他們覺得很值得,不僅讓他們了解到桃園的埤塘文化,也讓他們對於桃園大圳和板新水廠民生用水輸送的方式不同,有很強烈的感受和自覺。

教師遊行抗議政策 要求組工會

【生命力記者王亭捷報導】上萬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會和全國教師退休聯盟成員,於十二月十日聚集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上,抗議政府在未經過合法的行政程序情況下,即進行十八%優惠定存改革,忽視相關權益人發聲的權利,並於會中宣示要組工會的決心。

全國教師會副理事長楊秀碧說,對於軍公教現有制度,並不是不能進行改革,而是應該經由法定的行政程序,讓關係人有表達想法的機會,例如舉辦公聽會或是政策辯論會。

整起事件起因於今年九月陳總統南下巡視屏東時,重申廢除軍公教人員退休金優惠利率十八%的改革方案。隔月,銓敘部針對此方案修改「退休公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金額優惠存款要點」,已退休人員亦被納入適用,導致軍公教人員權利深受影響。

全國教師退休聯盟召集人張炤青表示,軍公教人員也是受雇者,其薪水、退休金應該受到保障,不得遭雇主任意剝奪。而陳水扁總統和幾位教育部官員開會後,就取消其原有的權益,整個過程實在太過草率。

政府在選舉期間進行十八%優惠的改革,讓教師們對於此次改革的動機有所質疑。「一個合理政策的變動,是不應該在選舉的操作下進行,這會讓以公平為出發點的政策失其原意。」楊秀碧表示。

另外,在這次活動中,教師們也提出組工會的訴求,得到許多工運團體的支持,工運前輩鄭村棋也到現場加油打氣。他表示,站在工農的立場,所應思考的並不是軍公教為何會有十八%,而是為什麼工農沒有十八%,工農的權利必須向上提升,而不是將軍公教的權益往下拉。鄭村棋說,教師也是屬於受薪階級,其立場跟工人一樣的,必須共同面對資本家的剝削,所以組工會是必須的。

另一到場聲援的團體─勞動人權協會也表示,勞工必須要以大格局的角度看待這件事,畢竟大家所爭的權利和福利都是一致的。

不過,楊秀碧也不諱言地表示,由於今年一月教育部曾發表關於教師若組工會,將喪失某些權益的言論,造成會員們對於教師組工會的想法有所保留。但是,全國教師會的幹部們對組工會是毫無疑慮地贊成,所以針對此問題,將透過勞工教育予以改善,相信在一年內就可以達成共識。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