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4月30日 星期一

歌仔戲小學 深坑國小傳承本土戲曲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新北市報導】深坑國小為增加學生對台灣本土戲曲的認識,規畫了一系列的藝文深耕計劃,連兩年以歌仔戲為主題,融入五年級的藝術與人文課程,十個班級參加,共十六堂課,在運動會演出、期末還有學生粉墨登場辦成果展。


所有課程包刮臉譜化妝、基本身段、曲調教唱、鑼鼓打擊、道具製作等,除了學校原有的藝文師資,還與校外相關的工作室 交流,外聘專業的歌仔戲教學老師,今年更與蘭陽戲劇團的老師合作,由校內老師和外聘老師協同教學,一起投入歌仔戲課程。

除了學生的課程規畫,學校會固定為校內老師安排研習課,「學校的老師都很有興趣,但對歌仔戲的了解不深,所以會外聘老師來教導」負責企畫的陳芬蘭老師說,藉由研習增長傳統戲曲的知識、技藝的內涵,學校老師不但可以幫學生複習外聘老師的教學內容,甚至能獨當一面自己授課。

深坑國小是少數重視傳統戲曲的學校,擔任鑼鼓教學的小玉老師表示:「現在老師教交響樂、直笛,都是偏西洋表演藝術,教傳統戲曲的比較少,很高興深坑國小可以執行這個計劃,讓更多小朋友認識歌仔戲」,學生也許沒辦法學得很透徹,但他認識傳統戲曲、認識舞台表演,長大後他就有可能買票進場,「藝術可能會在他生活上留下一些什麼」。

課堂上學生練習身段、曲調外,DIY製作道具是很重要的一環,陳芬蘭說:「去年我們學都馬調,同學畫扇面的水墨畫、自己做扇子,表演服很多也是學生自己發揮創意完成」一方面環保,一方面學校也可以投注更多的經費在教學師資上。

「未來計畫讓讓歌仔戲和國樂社結合,也希望在中低年級推廣」陳芬蘭說,但礙於經費不足問題,能請到的老師有限,沒有足夠的師資來教導更多的學生,但校長、老師們都覺得很歌仔戲很值得推廣,不斷透過募款、爭取補助,持續為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教學品質而努力。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獨立導演李惠仁 堅守媒體第四權

【記者蔡佩穎、簡夢嫺/台北市報導】禽流感疫情爆發,台灣雞隻部分感染高病原病毒H5N2,全台陷入恐慌中,農委會防檢局長許天來也因防疫不力下台。而真相的背後,是獨立導演李惠仁鍥而不捨地追蹤,花了八年時間拍攝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向大眾揭發政府隱匿數據和真實疫情。




《不能戳的秘密》不僅引起社會大眾和媒體注意,也獲得卓越新聞獎第一屆調查報導獎。李惠仁從二〇〇四年台灣第一次爆發低病源禽流感疫情時,即開始追蹤相關事件,並著手拍攝紀錄片。片中記錄追尋真相的過程,以及產官學三方說法,並發現台灣其實存在著高病原的禽流感病毒,但政府一直隱匿和迴避。

目前的禽流感疫情調查已告一段落,檢調及監察院也介入調查,李惠仁說:「這個過程我相信我都會把它完整呈現出來,會做個完結,整個片子之後也會做個最新的update。」



而除了《不能戳的秘密》外,李惠仁現正拍攝《蘋果的滋味》、《那些年,他們一起搞垮了公共電視!》及台灣生物安全調查。

《蘋果的滋味》記錄壹傳媒登台十年,所帶來的影響與轉變。去年底在公共電視提案並通過,預計明年初在公視紀錄觀點播出。拍攝此片最大的困難在於不能只從社會觀點看媒體,而必須深入媒體。因此得到壹傳媒允許,進去拍攝整個新聞產製過程變得很重要,李惠仁說:「蘋果是答應的,所以到目前為止都滿順利的。」

《那些年,他們一起搞垮了公共電視!》由中正大學教授蔡崇隆發起,並和陳俊志、林靖傑、李惠仁共同拍攝,主要在紀錄公視董事會、立法院、行政院等部會處理公視議題的過程。目前已經開始行動,拍攝內容有傳播學者拜會立法院黨團、未來文化部,及公共電視理監事會過程等。

生物安全調查是李惠仁在調查禽流感過程中,發現台灣生物科技安全和學術倫理部分有一些問題存在,因此想要更深入地追蹤。但因目前還在籌備調查階段,不宜透露太多。李惠仁對此表示:「講太少人家不知道你在幹什麼,講太多怕會打草驚蛇,很兩難!」



對於公民記者在台灣的發展,李惠仁說:「公民記者做的事情跟主流媒體是一樣的,只是說遇到事情、處理事情的狀況不一樣的。」以前說自己是某報社記者,受訪者就會有印象,但假設今天是個公民記者,受訪者可能會問說公民記者是什麼。對一般受訪者和民眾來講,可能無法意識到公民記者的身分,因為公民記者這塊在台灣還算新。

「那你假設去官方、行政單位、官員那邊,他們也不會把你放在眼裡面。」李惠仁進一步說明,因為公民記者露出的通道通常是網路新媒體,而這對政府來說不是主流媒體。到目前為止跟網路新媒體相關的,不管是自由媒體、獨立媒體或公民記者,政府單位都還不太重視這些力量。

李惠仁表示,因為自己在媒體工作過,並受過專業訓練,所以在做一些調查或是報導時,用的方式和工具會不同於一般的公民記者。一般的公民記者要做到「調查」其實還有需要一段路要走,畢竟還是要有更多的技能和技巧去做報導,而那必須花時間去學習。「只是公民記者這塊,其實讓那些有志成為公民記者的人,發現說公民記者的力量其實還是可以撼動一些事情。這個部分可以補足主流媒體的不足。我覺得這是絕對可以做到的!」


延伸閱讀:

導演李惠仁部落格

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完整版-蘋果動新聞

李惠仁:隱匿疫情是保產業還是保烏紗帽?【文、圖/李惠仁】-新新聞

危雞英雄李惠仁妻:我的老公是傻子還是瘋子?-今周刊第794期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成蹊生活誌 記錄台灣同志藝文

【記者劉潔萱、莊沛儀/台北市報導】當西方酷兒遇上東方酷兒會產生什麼樣的激盪?在來自法國的酷兒總編輯帶領下,成蹊同志生活誌用筆和鏡頭,記錄著台灣當代同志藝文動脈,期望能讓優秀的同志被大家看見,並做為同志圈內人的借鏡,讓他們能挖掘自身才能,並對「同志」的身分有所認同。




十二年前的一場美麗誤會,讓法藉的白志仁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並從此定居下來。白志仁。他原本預計要到中國大陸的孤兒院,邊當義工邊學中文,但卻在一連串的誤會之下來到了台灣。原來是有台灣的孤兒院飄洋過海到大陸打廣告徵收義工,所以他也就順水推舟的踏上了這個寶島。

過了四年之後,平時在醫院當義工的白志仁,開始想要為台灣奉獻更多。於是本身為同志的他,為了幫助像他這種身分在社會上相對弱勢的人們,開始和一群長久生活在台北,想為台灣付出回饋的外國朋友共同創立了「勉仁協會」。這個協會主要是幫助患有愛滋病的大學生及同志大學生,除了給予他們獎助學金外,也會免費幫助他們做生涯規劃。而這個協會也成為了往後的成蹊同志生活誌的根基和資金來源。

一般的同志團體或同志刊物不外乎都是在於追求同志團體的人權,或是希望在法理上的取得平等對待、輔導同志朋友在對自我的認同或是解決在台灣這個保守社會中所會面臨到的問題。但對白志仁而言,這類注重同運和同志平權的團體已經夠多了,自己沒必要再跟進去建立新的團體。而且,身為一個外國人,對當時台灣的同運歷史和形勢他也未必了解,因此不會經營得比其他同志組織好。

於是,六年過去,成蹊同志生活誌在此時醞釀而出。白志仁將它鎖定在台灣的「同志」和「藝文」之間,所有的文章主題都必須囊括這兩項元素,缺一不可。他認為同志圈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多元社會,並不是每一個圈內人都對這樣激進的社會運動有興趣,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承認自己同志的身分。

因此喜歡藝術與文化的他,一方面向大家推廣台灣同志藝文的事和人,一方面將優秀、有才能的菁英同志介紹給圈內朋友知道,讓圈內對藝術和文化有興趣的人擁有一個興趣及自我的探尋平台,挖掘自己潛在的才能,同時告訴他們,不是一定要離開這個圈子才能有成就;出櫃的同志,一樣能得到認同和讚揚。

成蹊同志生活誌第十期中,訪問一位用創作和劇團來做為他同志身分發聲的作家。作品中總會隱藏著「同志」的影子,會藉由文字創作來表達這樣的事情和身分,會有這樣發展的歷程,是因為跟從小的接觸有關。他說,他是一個孤單、寂寞的人,圖書館就成了一個類似庇護所和資訊庫的地方,他發現到文字的創作是有趣的,可以抒發情感和創造無盡的想像,也因此奠定了利用文字來作為創作的基礎。

成蹊同志生活志是本公益的網路電子雜誌,目前雜誌社裡約有三十位志工,其中有五位會處理雜誌的行政和業務經營,其他志工則單純負責採訪和文章撰寫。白志仁表示,這裡的志工大多都是同志,但也有部分志工在一開始進來時,尚未出櫃或是對自我感到混亂和疑惑。他打趣的說:「我就像輔導老師,我會一對一的跟他們對談」,他嘗試讓所有志工去了解自身、了解圈內情形,也盡量帶出他們的興趣,讓他們朝自己的興趣去採訪和寫作。

白志仁認為,「如果對自己、圈內不了解,文章就沒有內容和深度;沒有興趣,就不會快樂,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好。」他重視的是,作者本身對同志的意識認同,會在作品中擦擊出怎樣的火花,又,如何將這份意識忠實的現呈現在自己的創作裡。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戲劇兼教育 Be劇團推廣偏鄉公益

【記者李榮晉、蕭令婕/新北市報導】「各位小朋友,請拿好你們手中的地瓜,一同到台前來幫我們把地瓜村的地瓜補滿吧!」舞台上的表演者對著台下的兒童喊道。這裡不是什麼兒童遊樂場,而是Be劇團的兒童互動劇表演現場,透過和觀眾、兒童的互動,讓他們更融入戲劇中。
 



Be劇團成立於二00九年,前身為東吳大學戲劇社,當時因為社團倒社而解散,但憑藉著對戲劇的熱愛,部分學生轉而在外立案成立劇團,而Be劇團就這麼誕生了。團長吳萌其本身就很喜歡小孩子,也想要幫別人做公益,因而規畫了兒童劇和流浪故事屋。「希望能將兒童劇推廣至偏鄉地區,親自讓劇團和這些偏遠地方的小朋友接觸,讓他們能在我們的表演中體悟人生的道理。」

成立已將近三個年載,Be劇團的「流浪故事屋」計畫也在許多個偏遠地區和育幼院實現,其宗旨是由劇團親自到這些幼稚園或是育幼院做義演,讓這些孩子接近戲劇、體認戲劇,並藉由戲劇找到更多的自信和快樂,最遠曾到達南投和高雄等中南部演出。

這次的劇碼「快樂鼠」講述的是一個鄉下老鼠來到都市與城市老鼠相遇所展開的一連串冒險,原本鄉下老鼠很羨慕都市裡的一切,直到發生各種驚奇的事情,從被捕鼠大隊追趕到差點被貓咪給吃掉,一陣驚險之旅後,才發現原來自己擁有的東西才是最美好的,藉此傳達給小朋友「知足」的觀念及其重要性。

另外,整齣戲總共只有四名演員以及操偶的方式交替演出,並採用歌舞方式來包裝,劇中不定時穿插唱歌及舞蹈,對演員來說也是一項挑戰。

團員盧佑典加入Be劇團已有一年,本身為戲劇系畢業,最初還不確定加入劇團是否為正確的選擇,後來才發現自己在戲劇上的熱情。剛開始是以成人劇表演起家,接觸兒童劇不久,談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偏鄉表演時,他說:「有一次去一所幼稚園表演的時候,演戲演到一半,小朋友還因為控制不住情緒,上去和我們一起跳舞,感覺非常深,非常感動,覺得小朋友都有專心在看表演而且也有學到我們所要傳達的。」在演出兒童劇的過程中,所累積的成就感也越來越大,正是有這些小朋友熱切的反應,才給足了Be劇團勇氣繼續為偏鄉兒童服務的勇氣。

今年三月八日Be劇團在文山劇場的排練,吸引將近百位的小朋友到場觀看,其中包含了東門國小一年一班的學生,班導李老師是透過家長的介紹得知這邊有表演,因此才帶全班過來欣賞,「透過兒童劇的欣賞,且以非常活潑生動還有互動的方式來吸引小朋友目光,覺得對小朋友的學習非常有幫助,全班也都很投入,非常值得。」

吳萌其團長說,Be劇團今年將會對團員進行重整,並且擴大兒童劇的規模,將原本兩人操偶形式變成四人操偶演出,並注入更多的歌舞劇表演形式,今年計畫將會以歌舞劇和兒童為主,提供給更多的觀眾欣賞,「流浪故事屋」的計畫也會持續下去,將附有教育意義的兒童劇推廣給更多的偏鄉兒童的欣賞。



天然有機冰品 蜜朵麗助在地小農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位在台北四四南村的蜜朵麗冰淇淋,靠著創辦人林壽益在生物防治上的研究成果,並推廣到在地小農的農產種植中,使一支支有著各色特殊口味的冰淇淋,不但是有機的天然冰品,更是與在地農業的深刻連結。




林壽益最初的工作是關於生物防治的研究,抱持著對土地的關懷和對農藥氾濫的憂心,遂有了「以蟲吃蟲」的想法,以平衡機制來使害蟲能在自然環境下為天敵所捕食,用食物鏈減少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危害。這個研究也使他在一九八七年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神農獎,後續更創立草蜻蛉自然農業有限公司投入天敵昆蟲的開發。

在推動生物防治的過程中,林壽益結識了許多投入有機農業的農友,他說,當時大眾對於有機蔬果的消費意識不高,有機農業的生產成本也很昂貴,再三思量下,決定把這些農特產轉換到一個比較有附加價值的產品上,以此跟這些農友購買有機農產支持他們。而農特產在冷凍時,壽命可以延續,附加價值也會提高,剛好那時妻子陳麗姬在花蓮糖廠冰品部工作,於是有了把農特產製成冰品的想法,開始研發具有本土特色的冰淇淋。

陳麗姬說,在尋找食材的過程中,橄欖口味是購買了產銷班的本土橄欖而開發出的成果;紅玉口味則是收購日月老茶廠的台茶十八號製成。桑椹口味則是購入弱勢農婦獨立種植的桑椹,由於丈夫車禍半身不遂,於是那位農婦自己在農園照顧四十棵桑椹樹。沒有噴灑農藥的結果,造成桑椹各個其貌不揚並爬滿了毛毛蟲,因此蜜朵麗下定決心,教導小農利用天敵來做生物防治,質實幫助在地農友,並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

「所謂的益蟲和害蟲是我們人為去認定的,其實那都只是自然界的平衡機制。」林壽益說,使用生物防治,為的正是讓環境恢復到自然的平衡,其中的核心概念「以蟲吃蟲」,就是讓食物鏈中的天敵,以捕食或寄生等方式,減少那些干擾農作物生產的害蟲,並以此取代農藥的使用。

製作蜜朵麗冰淇淋的食材都是去尋找有機農業的農特產,陳麗姬表示,例如檸檬口味的冰淇淋裡面還會加入檸檬皮來增加口感和香氣,但若是一般農業的檸檬表皮都含有大量農藥,則完全無法拿來應用。正因為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農藥和化學肥料來種植蔬果,讓蔬果連表皮都可以被食用。蜜朵麗還會教導農友使用益生菌來分解有機肥,方便植物吸收養分,同時達到減少肥料的使用量,避免土壤酸化。

「我們會去了解農民們的需要、目前的困難,或者是他們需要的平台是什麼,然後再去試著串連,使他們不要有產銷的問題。」林壽益說。靠著長年來結識的各種產業及農友,希望從蜜朵麗開始,能夠建立起互助的買賣平台,讓優質的農友擁有販售有機蔬果的管道,也使食品產業得以購買天然有機的原料來產製商品,以彼此的需求建立緊密的夥伴關係。未來在農產跟消費群都足夠的情況下,也會規劃國外的貿易網絡。


延伸閱讀:

蜜朵麗冰淇淋

合樸農學市集:五月市集環保完投農友:蜜朵麗冰淇淋

248農學市集:一口口吃出對大地的關懷-「蜜朵麗」冰淇淋專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林壽益—天敵繁殖(寄生蜂)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綠能環保玩具 庇護商品助身障者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光源一打下,背上附有小型太陽能片的玩具小蚱蜢與小火車便靈活地動了起來;在玩具車內滴入鹽水,不用裝電池,就能產生強大的驅動力。「神旺綠能環保創意生活館」位於臺北花博爭艷館,館內有一半以上的商品都由身心障礙者設計,更特別的是,店內許多玩具可藉由綠色能源驅動,不僅環保還兼具教育意義。





現為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副理事長、商店經營者的經理莊青一,微笑著訴說坎坷的成長背景。他在兒時發燒後患有小兒麻痺,因父親家暴而被送進義光育幼院。五年前的一場車禍,使他從此以輪椅代步。但他從來不會自暴自棄,時常藉由繪畫與陶藝創作抒發心情。

因行動不便,莊青一在求學路上並不順遂,國中後半工半讀,還曾因多所學校未提供住宿而苦惱不已。高職讀美工科時,他的老師在學校後山開了一間陶藝工廠,因而有機會接觸陶藝。他說,身心障礙者無法如一般人很快就找到施力的支點,在學習過程中必須花更多的心力學習。近年雖然他的雙手肌肉持續萎縮,仍創作不輟,並持續將技藝教授給其他身心障礙者,幫助他們培養一技之長。
「二○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期間,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在花博園區設有庇護商品館,莊青一以花博為主題設計可重複使用的魔法水繪卡廣受好評,店內也僱用身心障礙者販售商品。他看到許多身心障礙者因而有機會面對人群,行銷自己,為此感到開心。

身為協會副理事長,莊青一認為自己有義務幫助更多身障者自立更生、立足社會。花博結束後,爭艷館開放招標營業,他和妻子蔡麗滿在園區內經營「神旺綠能環保創意生活館」,館內有八成以上商品出自身心障礙者設計,且產品多結合綠色環保概念

為因應近年地球暖化、能源浪費,莊青一與設計團隊將綠色能源結合玩具,創造出大人與小孩都喜歡的產品。他也希望身心障礙者透過販售與介紹時,展現出產品的高品質與獨特性。

莊青一說,一般的電池放久了會有電池液,孩童若不知道而觸摸會傷害身體。以海水代替電池為動能的鹽水車,有別於市面上的電動玩具車,採用微型馬達,在小鐵片上滴上鹽水,就能產生強大的驅動力。

設計團隊也使用小型太陽能板結合多種玩具,如太陽能DIY益智組合玩具可讓孩童自行組裝成飛機或風車等多種樣式,不須加裝電池,光源一照射,便能使扇葉運轉。莊青一表示,團隊在研發過程中看到綠建築用的大型太陽能板,於是產生切成小塊,並應用到玩具的發想。玩具外型主要由身心障礙者負責設計,綠色節能素材則由馬克工業有限公司提供。

由莊青一設計的魔法水繪卡部分圖案空白,不需使用顏料,水彩筆沾水輕輕塗抹,原本白色的部分便逐漸顯現出繽紛的色彩;因為是以水顯影調和劑印刷,乾了可重複著色。魔法水繪卡還與出版社合作,將有聲系統和水繪卡結合,拿點讀筆點擊圖片時,會有聲音導讀故事及詞彙,兼具環保與教育孩童的功能。

「神旺綠能環保創意生活館」目前由莊青一與蔡麗滿共同經營。蔡麗滿患有重度聽障,她曾經認為自己過得不好,為何還要幫助別人,但在莊青一樂觀積極的鼓勵下,現在她耳朵配戴助聽器,會讀唇語,熱情地為顧客介紹店內商品。

環保商品展示館營業到二○一二年五月十五日,莊青一規劃未來另找一家店面,或在重新招標時試著標下來。目前營業額頂多打平房租,他期望未來經濟狀況穩定後,能請更多身心障礙者加入販售庇護商品的行列,並鼓勵外界肯定身心障礙者創作的商品,幫助他們重拾自信與立足社會。


延伸閱讀: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愛心非施捨 長期服務真正需要

【記者歐靖雯/新北市報導】「服務需要長期、固定的。」輔仁大學社會系學生趙薇婷說,她於二O一二年二月,與達仁女中師生一同前往孟加拉的烏特拉為當地居民蓋建棚架、製造肥料,提供居民種植所需。

二OO六年,耶穌孝女會的修女已開始在烏特拉服務,到二O一O年開始,達仁女中於每年寒假都會招募學生一同前往烏特拉,一方面體驗,也為當地居民服務。而達仁女中透過輔仁大學前校牧汪文麟聯系,開放兩名輔大學生名額,因此趙薇婷於二月期間到孟加拉的烏特拉,進行為期八天的服務。


卡羅族(Garo)是孟加拉幾個最大的族群之一,其中超過70%的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識字率不到50%,80%的卡羅人務農,長年來農業知識缺乏,導致低農業生產,也影響了當地的糧食來源及營養狀況。又因地處偏遠,與外界接觸較少,市場交易機制較弱的情況下,難以創造收入。

趙薇婷與達仁女中的學生,要為居民製造肥料。因為當地的土壤砂子較多,種子不容易發芽,因此種植時需要更多的肥料。「我們要親力親為去撿乾掉的牛糞,對我們來說非常掙扎。」趙薇婷說,對於嬌生慣養的女生們,撿牛糞應該是最難的部分,「牛糞是肥料必要的成份,不撿不行,最後我們和居民一起去撿。」


「牛糞是肥料必要的成份,不撿不行,最後我們和居民一起去撿。」趙薇婷說。   


建造棚架是為讓居民能在利用棚架種植,更方便他們的種植工作。「我們要為居民建了一座棚架,可是建棚架不是想像中的簡單。」趙薇婷說,他們用了一、兩天的時間,先利用竹筷子練習建棚架,「千萬不能讓它倒下,如果到真正要建的時候倒下,那不是開玩笑的。」


利用竹筷子所搭的「練習版」。(照片/趙薇婷提供)


經過多少次的練習,終於完成了。(照片/趙薇婷提供)


「當地的小孩子對我們都很好奇,因為很少接觸我們這種膚色的人。」趙薇婷說,小孩子看到他們就很興奮,想要跟他們講話,這也是在當地服務的修女想要的目的,因為當地家庭的狀況,孩子不太可能出國,於是透過和達仁女中合作,讓他們能夠多和其他不一樣的文化接觸交流。

為增加當地孩童的教學機會,耶穌孝女會在烏特拉建蓋學校和女生宿舍,讓學生能擁有更好的教學環境,也讓女學生們有更好的保護與輔導。耶穌孝女會的修女除了教學服務外,平時也會為居民提供輔導,以及種植教學。

趙薇婷表示,看到當地的修女服務了六年,她們才是真正的服務者,因為她們知道居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提供他們最長遠的需要,達仁女中也長期的幫助當地修女,希望能固定的幫助到當地的居民;「而我們只是為他們建了一個棚架,這不算甚麼。」趙薇婷說,她目前參與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的垂死之家計劃,將於今年暑假前往印度,希望也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真正的服務。


延伸閱讀︰

奇摩新聞--勇敢女高中生 孟加拉當志工

達人女中關懷孟加拉計劃

ELIV孟加拉計劃



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帶二手書 到台東「晃晃」住一晚

【記者林穎、張方瑄台東市報導】位在台東平凡住宅巷弄中,門外長長的黑板上寫著「晃晃二手書店」六個字,與一般書店不同的是,晃晃提供「以書換宿」的制度,七、八成新的文學類書籍、小說和圖畫書,經過老闆娘羅素素審核,依照書況及書單決定換宿的天數,如果所換的書籍不夠換取一天的住宿,則可以用來折抵原先一晚住宿四百元的金額。



晃晃二手書店在二○一一年夏天成立,一週只開四天,每週五至隔週一,除了提供二手書的販售,也接待外地的背包客住宿。少了連鎖書店華麗裝潢,沒有顯見的大招牌,憑著本身特色在當地和網路上闖出知名度。


它的有個性也正反映主人素素的個性。素素在收書或是審核換宿的書時,都是依照自己的喜好挑書的,她喜歡文學小說,還有旅遊、生活類的書籍,所以書店裡的藏書也都是這類的書籍。
書店裡的書只有一成是由老闆羅素素 提供的,二至三成是台東人捐的,其他則都是交換住宿換來的。「一方面可以解決台東書本來源的困窘,一方面又可以結交很多朋友。」羅素素說。


在台東經營二手書店不到一年的時間,因為特色鮮明,在網路上已經小有名氣。曾有香港獨立影到店裡借場地拍片,甚至有一位娘家在台東的客人,透過網路認識晃晃,便從台北寄了一箱書到書店。以前,台東人也不知道當地有書店;現在,台東人也慢慢知道這間書店的存在。


「開二手書店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只是想做些有趣的事」羅素素從事網頁設計,原本在台北工作的她,婚後為了想好好生活,於是和先生搬到台東居住。剛開始,抱持著貼補家用、不無小補的心態,加上自己也很愛旅行,所以在自己家中接待背包客的住宿。


後來羅素素買下了住家附近的兩層樓的透天厝,二樓為背包客住宿區,她心想一樓空間空著也是空著,不如實現自己的夢想,將它改成書店,於是晃晃二手書店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


羅素素說,提供二手書的人都是用分享的心情。她常會以書推估書本主人是個什麼樣子的人,有著怎樣的個性,曾有一間屋子空了八年,新的屋主發現舊屋主留下很多書,就將書捐到晃晃。當時她發現有很多跟醫學、生病有關的書,每一本書都保存得很乾淨,在封面寫上何時購買、購於何地。讓她在想這些書的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八年後的現在,主人在做什麼?


因為可以認識不同的人,常有國外背包客光顧,晃晃還有一個特別的「小幫手」制度:幫忙四小時可以換宿。所以外國背包客若是沒有足夠的旅費也沒有關係,可以利用小幫手換宿一晚。店內有一區提供外國背包客一書換一書,換的書也是其他背包客留下來的,讓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因為晃晃的書本而有交集。

店內設立了一個「自閉區」,羅素素說,當有客人想要安靜專心的看書時,就可以利用這個空間。自閉區位在通往二樓的樓梯下方,小小的、只有一個人的空間,旁邊還掛上一盞小燈,人們即使躲在這裡看書,也不怕太暗,可以享受一個人與書本的浪漫。







店內「自閉區」 
(記者林穎、張方瑄/攝影)

素素是個愛貓的人,她把領養的貓咪當成書店的店長。人多的時候,它會出來走秀提供人們拍照。每次店長一出現,總是有一群人拿著相機跟在它後面搶著拍照和合影。而店名是取自第一任店貓的名字,牠是一隻耳朵受損,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的貓。另外,「晃」這個字有閒晃的意思,拆開來又有日光之意,也是代表台東給人的印象。




現任店長歐兜麥,是書店的活招牌
(記者林穎、張方瑄/攝影)

晃晃對我來說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在裡面提供大家夢想的可能性。」開店至今,羅素素一直希望能把書店的門打開,增加交流。書店除了提供二手書的交流外,也常把一樓的空間當成分享的場所,內容並不設限在與書本內容有關,像是來居住的背包客分享自己旅遊、生活的經驗。


三月份開始,晃晃書店將在週末規劃空間販售飲品和點心。一步一步慢慢來,等到書店穩定了之後,就想往郊區發展。未來有空,她希望能用流動舊書攤的方式賣書,晃到哪裡,書店就在哪裡。





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

漸凍人上網開店 販賣故事與希望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新北市報導】網路上有一間店很特別,這間「有故事的店」販賣的是一個個漸凍人病友的故事、一個個他們的創作,而每一件作品寄託著他們對於人生的體悟,以及對於家人的擔憂,也從作品中反映出,因為生病而無法自理、無法行動的無奈。





「有故事的店」的夢想發起源自一位漸凍人病友-袁鵬偉。發病前的他從事國際貿易,飛過三十五個國家,正值不惑的他在二○○三年確診後,病徵一一浮現,原本以為是感冒,沒想到俗稱漸凍人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從他的咽喉發病,之後他的肌肉漸漸無力,但是他的家人一路相伴,發病後,他保持開朗的心情、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的每一天,利用滑鼠與單指敲鍵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他的太太劉淑蓮表示:「鵬偉發病後,才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夠創作、寫詩、畫畫,這是他生病前沒想過的事情」。


二○一一年,袁鵬偉向台灣證券交易所五十周年圓夢計畫申請「有故事的店」,希望成立一個漸凍人病患以及家屬的拍賣網站,在十月,「有故事的店」這項圓夢計畫順利通過。袁鵬偉認為,許多漸凍人病友本身都是多才多藝,有的擅於文字、有的擅於攝影,但卻因為發病後,被迫放棄自己的長才與興趣,而希望成立有故事的店就是希望鼓勵病友再重新創作、重新面對人生,透過一作品、一故事的方式,讓每個販售出去的作品都別具意義,也能增加病友的家庭收入。
  
袁鵬偉的作品也成為「有故事的店」第一個販售的故事,取名自西藏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詩:「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袁鵬偉初讀此詩時,從詩中體悟生病後的心境轉變,就借用這捨詩的意境換成一幅畫,原本袁鵬偉拿去參加國際病友大會的畫作 ,後來在漸凍人協會的協助下將畫作轉印成絲巾。這條絲巾裡寄寓的對家人的不捨,以及「放手」的意思,因為疾病纏身,漸凍人病友們漸漸不能說話、不能控制肌肉,生活上只能深深依賴家人,病友與家人們宛如被互相俘虜一樣,再加上無法溝通,讓雙方都深陷泥淖,找不到超脫的方式,兩方都要學著放手才能繼續前望人生的下一站。
  
「我們從互相取暖,到現在是合力出擊。」袁鵬偉的妻子劉淑蓮說,這也是「有故事的店」的核心價值,以袁鵬偉來說,他用寫部落格來參與社會、用創作再激起對於生命的熱誠,生病前袁鵬偉汲汲於對於成功的執著,生病後讓他沉澱,他才發現畫畫、寫詩也是生命的另一個出口,而「有故事的店」正是為了落實這個想法的具體行動,凝聚病友的創作能量,透過「有故事的店」向外傳達。
  
目前,「有故事的店」已經邁向往社群行銷的階段-漸凍人夢工廠,袁鵬偉先鎖定幾個有在創作的病友,像是林月姑、許志洋、陳宏 ,與他們合作,一起發表作品,所以有故事的店就這樣成立了,因為最具體、也最能直接幫助到病友家庭的經濟收入。而現在,透過在社群網站成立社團,以網路社群的行銷手法,讓更多的網友認識「有故事的店」,讓病友們能更快的完成夢想,除了網路上販售病友們的作品之外,漸凍人協會也會在各個公益場合現場擺攤,讓「故事」更可以與人們面對面。


延伸閱讀:

有故事的店

漸凍人鵬偉的部落格

漸凍人協會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街頭顯身手 藺草嬤編織苑裡風情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苗栗報導】手背上的老人斑清晰可見,雙手熟練編藺,雙眼戴著老花眼鏡,專注的神情讓旁人也跟屏氣凝神,看著她完成作品。七十三歲的藺草嬤陳素質,從小住在苑裡,將藺草編織成富有美麗花紋的手工藝品,化平凡為神奇。
                          

苗栗苑裡和緊鄰的大甲、通宵地區一帶,都是臺灣藺草文化的發源地,從清朝雍正時期就是臺灣輸出藺草手工藝品的重要生產地。陳素質說:「苑裡的女孩必須從小學習編藺,十年前藺草文化漸漸沒落,近幾年是靠政府和文化局推動才能被更多人看見。」

「現在都沒有人要做了,但比較有年紀的人,每個人都還會。」陳素質的先生郭輝煌說。編藺文化已大不如前,在苑裡像陳素質仍然持續編藺的人,已經剩下不到卅位,年齡都比較年長,她為此感到遺憾。陳素質表示,政府推這些相關活動,已經有少數婦人願意重拾編藺,但若要吸引更年輕的女性投入仍有困難度。

從房間拿出一大袋用塑膠袋包裹著的成品和半成品,每件都是陳素質親手編織而成,她邊拿邊說明,有包包、坐墊和小動物等。當提到草帽時,她特別強調,「早期大甲、苑裡、通霄是同時發展編藺的地區,大甲人最早將藺草外銷到日本,普遍的人才會認為藺草帽是大甲的名產,但這個技術其實大家都會。」。

近十幾年來,苗栗政府積極復興苑裡當地文化,並建立藺草文化館,推動編藺活動,讓當地女性重拾舊有文化。苗栗縣農會推廣組技術員陳慧芬說:「藺草文化館設立到現在七年多,過去都有舉辦文物展、藺草研習班,館內也有展示文獻,邀請苑裡會編織藺草的女性現場編織,讓民眾了解藺草是如何編織的。」

現在苑裡會編織藺草的人,大多是年齡層偏高的女性。「為了在當地推廣編織藺草,目前三角、中正、文苑國小等三所學校推廣藺草編織文化,在鄉土教學課程期間,會教導孩子簡單的編織。」苗栗縣農會推廣組技術員陳慧芬說。

陳素質編藺的任何動作毫不馬虎,堅持手工製作每一件作品。她傳承家鄉的手工技藝,再加上巧思,展現對編織藺草的熱愛。藺草就是會呼吸的草」,乾燥時的藺草容易斷裂,在編藺前,她拿起裝水的噴霧器在藺草上噴幾下,還能防止編藺過程中割到手。

編織一頂草帽至少需要五天的時間,拿一支、放一支,重複交叉的動作。過程不難,如果要學編花樣的步驟就比較複雜,一天是學不起來的。因為編織時速度緩慢,任何一個步驟都不能出錯,不然很容易從作品上看到瑕疵。

藺草編成的側背袋、龍蝦、幔簾,掛在客廳的牆上,親手編織椅墊用了十幾年韌性很強,沒有任何損壞。她愛上編織藺草的原因很單純,就是興趣,再加上苑裡編藺的人不多,所以才會重拾舊有文化,讓更多人看見。她開朗地說:「要學這個很簡單,不會說很困難,認真學不用很久。」

三年前,因為興趣加上家人的鼓勵,陳素質的孫女幫她報名了台北市的街頭藝人考試,測驗當天獨自一人坐火車北上。考試評分百分之四十由評審給分,百分之六十則是來自觀眾滿意度。陳素質說,當時許多應考人都找親朋好友前來捧場,自己住臺北親戚剛好出國,但她不慌不忙,想辦法吸引觀眾目光。

陳素質鼓起勇氣和現場的觀眾互動,「有沒有爸爸、媽媽小時候在鄉下釣過青蛙?」現場有不少人回應:「有。」她就當場編織藺草青蛙,讓民眾拿棉線釣,釣到就可以留做紀念,越來越多人群聚集在藺草嬤的攤位前排隊。

她發現很難在十五分鐘內做一隻,就立刻改變策略,改送編織較容易的長頸鹿。用藺草編織的長頸鹿除了可以當書籤,也會站立,廣受民眾喜愛。

考上街頭藝人已經三年,陳素質周末經常在西門町擺攤藺草手工製品,吸引不少對她的作品有興趣的顧客。她也提供小量的客製服務,因為編藺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製作,她希望顧客保有耐心,作品完成會馬上通知。

對編藺富有情感的陳素質,藉由編織的實際行動,表達了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藺草與她的關係,不只是傳承了當地女性的特有技藝,更延續苑裡在地的文化價值。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單車「鹿戰隊」 偏鄉學童騎出自信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台中市報導】教會傳道簡廉政在南投縣鹿谷鄉成立單車「鹿戰隊」,希望透過騎自行車的活動讓這些偏鄉地區的孩童在體能、人際關係及學習方面等有所改善,並能從中找尋自我價值。



南投縣鹿谷鄉E愛教會的單車「鹿戰隊」至今成立五年多,教練簡廉政表示,南投縣的人口外移嚴重,許多青壯年人出外打拼,留下來的多半都是老人和孩童,身旁沒人教導,經濟壓力又沉重。加上山上的孩子騎車不太會遵守交通規則,對課業又較沒興趣,教會在承辦世界展望會的單車挑戰營後,覺得成效不錯,於是便開始自行車體驗的教育活動,希望可以引導孩童自我學習,像是單車維修、如何避免運動傷害、規劃路線等等,從中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也希望能藉成立鹿戰隊找公益團體幫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

簡廉政發現南投鹿谷鄉的美,帶這些偏鄉地區的孩子們騎單車拓展活動範圍,熟悉在地文化,希望能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的家鄉,在鹿谷探索大自然不同的樂趣,而不是整天宅在家裡。他說,騎單車不只是健身,也能使人際關係、團隊溝通能力變好,獲得成就感等等。這些都能開發小朋友的潛能,在其他學習上也能有好的表現。

學生張建專從原本自視甚高的個性,甚至不太聽從別人意見,自加入車隊後因必須學會如何在團體中生活,漸漸懂得尊重與包容,加上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以及教練的幫助,脾氣收斂許多。在單車技術方面也進步不少,曾獲得南投縣運公路技師賽第三名的佳績,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
去年十一月,在南投縣國中小聯運中,車隊拿下十一面獎牌,讓這群騎士們信心大增,今年寒假更在伊甸基金會的協助下,展開為期十二天的單車環島,簡廉政希望他們走出鹿谷鄉,讓視野更加遼闊。

此外,為了避免車隊活動影響平常校園生活,簡廉政將練習時間訂為早上五點至七點,假日則會先在室內教學課程及講解路線,再去戶外探險。有趣的是,有些孩子們平常上學會遲到,但早起練車卻都能準時抵達。

雖然學校師長擔心山上地形危險性較高,簡廉政卻認為這是一種挑戰,能帶給他們更大的歡樂和成就感。因此在規劃上,多選擇較難的路線,增加探險樂趣,更親近大自然,孩童們也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學會修車技術並發揮所長。成立單車隊就是希望能創造一個屬於他們一起歡笑、挑戰、分享歡樂的園地。
但因為環境及經濟因素,孩子只能購買較便宜的二手腳踏車及簡單的維修設備,專業的單車教練更甭提,對單車一竅不通的簡廉政只好請略懂單車知識的朋友幫忙指導,簡廉政當下現學現賣。不僅如此,平常也需額外花時間自學修車技術來教導孩童。但因他包辦教練、技師、行程規劃等等,有體力無法負荷的問題,因此,簡廉政希望車隊中年紀較大、已具備專業常識的孩子們可以學習自己規劃路線,獨立運作,他在旁邊當協助者就好。

而車隊目前最大困難就是缺少更專業的教練來提升技術層面及技術人才的培養,加上少子化,車隊成員有斷層現象,新進的初階學員跟不上車隊的進度,簡廉政也無多餘的時間及體力,卻也無人願意幫忙做這類的活動。


延伸閱讀: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阿金」扶弱勢 共製好味道


記者蔡凱盈、許哲瑄新竹市報導竹東鎮的客家媳婦阿金姐,早年向婆婆學習醃製梅子,供親朋好友享用,後來做出成績來,便拿去販賣,以梅子開創「阿金姐工作坊」。機緣巧合下,阿金姐用公平貿易的精神幫助竹東小農收購酸桔,製造桔醬。堅持無添加、天然製造的產品大受歡迎,阿金姐的二位女兒陸續回來幫忙經營推廣,兩代人一起打造台灣傳統好味道。



阿金姐工作坊,用保證價格,差不多是市面兩倍的價錢,向兩個竹東的柑桔產銷班及小農收購酸桔、契作的青梅,以保證他們的收入,從而使他們能安心以天然方式種植。無論是酸桔還是梅子,阿金姐都以傳統古法,堅持手工製作,不添加任何人工甘料及防腐劑。阿金姐靠自己的努力,而小有名氣,持續以創意產業幫助竹東柑桔農民。

酸桔和梅子是有時效性的作物,當產季的時候,便要把當年的產品數量製作完成,所以阿金姐聘請殘障協會的輕度殘障朋友及婦女團體幫忙。輕度殘障朋友在製作桔醬的過程中,能幫助剝桔皮分離果皮及果肉、去籽這簡單動作,處理好一籃收取兩百元的報酬。而平常要照顧家庭沒有工作的社區媽媽,阿金姐就以時薪的方式聘請她們幫忙製作產品,提供工作機會給弱勢團體。

阿金姐的兩個女兒,巧嫻及巧伶,眼見年紀漸大的母親獨自打理工作坊,自個兒搬玻璃瓶、攪拌大鍋子,於心不忍,就辭去工作,回鄉幫忙。兩姐妹回來後,發揮所長,打理業務。長女巧伶以科學管理,計算成本、開支,並在網上開設部落格推廣產品。念設計出身的幼女巧嫻,把產品重新包裝,讓人耳目一新。

2010年,桔子盛產,小農拼命推銷,阿金姐不忍婉拒農民,都把作物收購。但收購後,產品多了,要開展新的銷售通路,便不停參加展銷活動,尋求買家。此時,連鎖速食餐廳摩斯漢堡尋找在地食材,發現了阿金姐手工天然的產品,吸引他們,上門尋求合作。產品還供不應求,要不停向農民收購。連續兩年,雙方產品相互結合,推出桔香雞腿堡及紫蘇梅雞腿堡,可說是飲食文化新嘗試。

身為第二代的巧嫻及巧伶也認為,工作坊的產品客源多以中年人為主,如何把商品年輕化,吸引年輕一代,是重要的議題。故除了行銷推廣保持產品品質穩定外,還積極研發利用產品,來製作創意的輕食料理,以拓展飲食市場。她們相信能提供傳統天然好滋味,給台灣這個注重飲食文化的市場。正在規劃興建有關酸桔、梅子的醃漬館,也規劃一部分地方是提供餐飲,讓更多人品嚐釀物料理。

母女三人同心協力,用心打造台灣天然好味道,將其發揚光大。雖然阿金姐的天然產品,憑著好口碑,已小量貨源在中國、新加坡等地區銷售。但在台灣本土市場扎根扎穩,讓台灣人都知道台灣製造的,並不輸國外進口的東西,才是她們真正希望看到的。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