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21日 星期四

天母媽媽走出來 捍衛陽明山生態

【記者葉亭均/生命力報導去年五月,「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正式成立。天母地區一群家庭主婦,為了保護陽明山上的自然湧泉,不被自來水處拿去做包裝礦泉水、破壞生態,於是組成自救會。此時卻發現,湧泉開發的真正目的,是因為陽明山要進行大型開發案。另外,她們還發現磺溪兩旁加高堤防、縮減河道,且將在河岸河床鋪上水泥。這群媽媽決定與居民及相關民間團體結合,自救會正式更名為「草山生態文史聯盟」,致力保護她們生活的這塊土地。

去年三月,陽明山湧泉確定不再供應天母地區用水,將被台北自來水事業處用來生產礦泉水。議員陳雪芬帶著居民抗議,並且成立「關心陽明山自然生態及湧泉自救會」。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成員徐美女表示,生產礦泉水,依市政府的講法,一年將會為市政府帶來兩千萬收益。但這對生態的破壞非常嚴重。一天生產兩萬箱礦泉水,五百箱就要一輛卡車,大卡車每天在陽明山來來回回跑,會製造空氣污染,也讓交通問題更嚴重。由於湧泉地點在半山腰,還要蓋好幾個加壓站。為這小小營利大費周章,竟然破壞生態。後來一次公聽會上,自來水廠表示山上有開發案,才發現原來是位在國家公園旁的保護區被變更興建住宅區。

六之六住宅開發案的地點,原本是山上的保護區,不適合蓋房子。但在李登輝擔任台北市市長時,因為人口迅速成長,為避免房子供應不敷需求,在民國六十八年變更為住宅區。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成員孫蘭英說,但現在環境改變,孩子出生率比以往低,北市空屋率高,應該停止這樣的政策。

孫蘭英表示,將山上湧泉開發做為礦泉水,其實是藉口。最主要的目的,是用加壓站將水送上山上去給那些還不知道是誰的台北市市民來用。「我們的訴求,是希望陽明山不要過度開發,造成交通衝擊,排放廢水,破壞環境。」整個開發重劃區有五十四公頃,相當於一整個天母,或是兩個大安森林公園的範圍。現在開發區的山林樹木都被砍伐殆盡,無法保持水土,造成淹水和增加土石流災變的機率。另外,當初北市由陳水扁執政時,這些住宅區要統籌做一個污水處理廠。但現在為了省錢,完全未做聯外排水系統,改成自家的化糞池來處理,而且還要直接排到山溝,污染下游的磺溪。

接著,這些居民又發現磺溪旁三四十年樹齡的原生樹木一下子被砍光,為的是要重建堤防,加築兩公尺高的水泥牆,阻斷居民親水活動,「原本很多水鳥,加高堤防後,連鳥都飛不進去了!」孫蘭英說。此時,自救會舉辦公聽會,也前往相關單位抗議,要求停止六之六住宅開發案。當他們發現抗議效果不大後,這群主婦決定與居民及相關民間團體結合,正式改名為「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的發展,一開始時,是一個媽媽林煌育的先生去爬山時,看到整片樹被砍光光,回來告訴林煌育,林煌育又告知同棟樓的鄰居,再發展到學校的媽媽、校際的媽媽們。她們開始聯誼,關心此開發案的發展情形。這些媽媽不用上班,所以孩子上課先生上班後,可以有較多的時間來關心社區發展。「孩子放學我們就『下班』回家!」孫蘭英說。「後來一些職業婦女也加入聯盟,幫忙做電腦、文書的工作。然後我們再去找政府官員、議員商量資源、寫公文啦。」

她們先用連署的方式,讓居民知道知道這個議題,從學校成長班、社團、先生公司、同學、親戚朋友開始連署,找議員找開公聽會、寫公文陳情。每週開一次會,討論新的議題與請專家學者來上課。

「納利颱風來時淹了很大的水,我們半夜都不睡覺,打電話通知下游中游的媽媽們,看看水位在哪裡。納利颱風過後一早,我們就上山勘查坍方和淹水處。」孫蘭英說,六之六開發案,把野溪都破壞。原有的山溝,為配合他們的規劃,將野溪填掉改道。於是野溪的水就亂流亂跑,下大雨時山下的居民都嚇壞了。颱風來時,淹了二、三十公分,整個馬路黃土一片,不知道哪裡是路、哪裡是溪。這些都是因為開發案,使得樹被砍光的緣故,土壤鬆動,無法做好水土保持。

當環評委員上山評估六之六開發案時,她們也上山去。「我們這些媽媽很厲害,緊迫盯人,找這些環評委員一個一個打電話,邀請他們上來實際勘查。譬如我們告訴交通環評委員,交通狀況實際是什麼樣,交通評估報告是假的,數據是不真的。我們告訴負責什麼項目的環評委員那項的實際情形。」孫蘭英說。

去年十月份,她們的努力有了成效。草山生態文史聯盟受邀參加台北市環保局在市政府召開的環境影響評估第十九次審查會,內容也討論到保護區變更住宅區六之六。聯盟帶了很多海報和受災照片、資料給環評委員看,也因為之前帶著一些環評委員到山上勘查,爭取到說話發言的機會。這次開會讓環評委員做出決議,重做保護區變更住宅區六之六的環境影響評估,為開發工程設下更嚴格的條件。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現在正為「搶救磺溪」做努力,不讓磺溪被市政府以粗糙的施工方式進行堤防加高及整治工程。如果按照政府的原定計畫施工,磺溪河床河底會被鋪上水泥,變成一條「大水溝」。

目前草山生態文史聯盟遇到的問題,聯盟成員徐美女表示,最主要是沒有在社區將議題擴展得很徹底。在國外,社區對環境的力量是很大的。聯盟希望將議題擴展到社區,也是未來的方向。具體的方式,是將議題用小團體的性質去引導參與。另外,也計劃出版刊物,紀錄與宣傳。而聯盟做了一年下來,這些媽媽都會累,希望有新的人進來替換。期望社區居民的凝聚力更大,社區的人都能參與,讓整個環境變得更好。

1 意見:

非常認同這樣的做法。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