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6月30日 星期五

地球的孩子 記錄純真生命力

【宋春樺報導】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主要是介紹世界各地兒童的故事,透過「人物紀實」和「主持串場」兩部分,帶領觀眾深入了解每個紀錄對象的真實故事。其中最讓主持人洪菱蔚印象深刻的小孩是葉伯良。

葉伯良的媽媽已經離家出走不知去向,而爸爸因為腳受傷,在外地打零工,只能養活自己,很少回來。他目前跟阿嬷、大伯住在阿里山上,但是大伯因為有精神病所以不能工作,他們家的生計都是靠阿嬷賣自己種的野菜而來的。

為了節省電費,每天放學葉柏良都以飛快的速度離開教室,因為必須趁天黑前趕回家寫功課,即使天黑了仍會靠著微弱的路燈將功課寫完。老師知道情況,告訴他可以到學校在寫,不用那麼辛苦,但是葉伯良仍堅持要準時完成作業。洪菱蔚說,「那天還是做現場的,我看完故事回來,都已經哭到快說不出話來了,但是因為是live的,所以我硬是用哭腔做結尾。」

「地球的孩子」的主持人洪菱蔚說,因為他們希望真實的呈現孩子的生活,而不是用灑狗血的方式說故事。每一集雖然只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但是為了要減少紀錄對象的尷尬和不自然,導演和製作團隊都必須花上一到三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完成拍攝。

她說,因為花很長的時間和拍攝對象相處,所以也曾經發現過拍攝對象的父母說謊,或是故事是假的情況,這時候他們就會立刻停止拍攝,決不會播出造假的故事。

這個節目紀錄身處貧窮或身患疾病的兒童,但卻仍奮發向上的故事。洪菱蔚說經由這個節目鼓舞觀眾自我督促和勉勵自己,並體會到生命價值和意義,發覺自己其實是身處於非常幸福的世界。

洪菱蔚說「自從主持這個節目後,我的個性改變了很多。」以前她跟老公吵架都會覺得老公要先道歉,但是現在會覺得自己已經處於這麼幸福的狀態了,為什麼為這點小事爭執,所以都會主動跟老公說「我們不要吵架了好嗎?」

「地球的孩子」除了希望能幫孩子做些好節目外,還發現在這些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大人失去已久的純真善良和豐富的生命力。

藉著這個節目,讓觀眾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發現自身的幸福美滿,並試著對別人付出,多關懷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2006年6月29日 星期四

外籍配偶找工作 困難重重

【劉祥蝶報導】阿娥(化名)來自越南,和丈夫認識八個月後嫁來台灣。因經濟壓力,阿娥想找工作貼補家用,依法規定,外籍配偶只要獲得居留權便可工作並享有勞保。阿娥已取得居留權,看病時也可享有健保補助,但找工作的過程卻因外籍配偶的身分受到質疑。

有的老闆要求阿娥一定要拿出身份證,否則無法合法任用;有的則表明因其外籍配偶的身份,無法投保勞工保險。阿娥不明白,為什麼找個工作這麼難,難道只因為他是外籍配偶嗎?

行政院勞委會在二00三年五月修正就業服務法,外籍配偶取得外僑居留證後,即可從事不必取得證照便可工作的勞務性工作,取消適用在大陸配偶「有條件許可制」。另依現行法令規定,凡外籍人士取得居留證滿四個月,則可申請全民健保,因此外籍配偶被任用時,也享有勞保的權益。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簡稱國際勞協,TIWA)秘書長顧玉玲說,協會雖然沒有詳細的統計數字,但阿娥的情況絕非個案。儘管法律條文明文規定,也經過數次修正,但外籍配偶受到的歧視仍層出不窮,究竟那個環節出問題?

一般的雇主往往會要求外籍配偶必須具備台灣身份證,否則就無法提供工作機會。雇主會擔心遇上偷渡來台或是假結婚真工作的外籍新娘,一位免洗筷工廠的老闆說:「出代誌的時候,誰又會來幫我們講話?」

行政院勞委員會說,雇主可要求核對外籍配偶證件資料,依親對象姓名、地址及本人出生等身分資料是否相同。勞委會也提醒外籍配偶,找工作時一定要攜帶居留證、護照及在台配偶戶籍謄本。只要資料符合,外籍配偶找工作是不會受限制的,雇主任用外籍配偶也是絕對合法。

除了身份的問題,外籍配偶也常遇到雇主不願為其投保勞工保險。賽珍珠基金會提供的法律諮詢說,這樣的雇主只是在逃避責任,為勞工加保是義務,並不因外籍身份有所影響。提醒外籍配偶得到工作後,還要確認雇主確實做投保動作。

如果外籍配偶有遇到類似的問題,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案而忍氣吞聲,法律上是絕對站得住腳。國際協會及賽珍珠基金會都有提供法律的諮詢,也給予語言、生活上的輔助,隨時歡迎外籍配偶們多加利用。

顧玉玲說,外籍配偶遠離家鄉到台灣,常只能進行社會邊緣的工作。即使擁有一技之長或是學歷,也多不被台灣所承認,再加上媒體對外籍配偶的負面報導,使外界對他們產生了誤解。

因為文化和語言不通,外籍配偶無法為自己多作辯解,即使是遇上這樣不公平的事件,也只能默默選擇接受。顧玉玲說,外籍配偶應該要主動捍衛自己的權益,「他們不是孤立的一群!」

2006年6月28日 星期三

部落社大 原住民成長的空間

【陳靜鈺報導】近年來,台北縣市社區大學林立,致力於提供當地居民終身學習的管道。比較不同的是,在懷生國中裡,有著一個讓台北縣市原住民學習、成長,以及延承部落文化的角落─台北市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

成立的目的,主要在於推廣部落文化、提供原住民一學習管道。與一般社區大學不同的是,在課程的設計上,以部落語言與文化課程為主體之一,主要針對原住民學員開放。今年開放的「卑南圖騰與文化」,課堂上不僅傳授族語、古老的神話、傳統古調等,還教學員製作傳統的肚兜、刺繡,使學員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了解卑南族文化,將之延續。

除課堂教學,還增設幾堂實際走訪部落的課程。其一為「部落巡禮」課程,號召有興趣參加的學員,一同深入商業化較淺的部落,感受來自部落的自然氣息、體驗部落文化的原貌。部落大學主任蔡宜庭說,曾有一次共聚集了四百名師生,一群人從台北浩浩蕩蕩的跑去屏東魯凱族部落,親身體驗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由此感受到了老師、學員的熱情。

「部落論壇」提供學員共同討論原住民相關議題的管道。聘請各方專業人士,針對一部落議題,與學員共同討論。部落社大本身並無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論壇主要是透過討論,激發出一股凝聚力,尋求外界注視,讓有力人士推動這份共識。今年致力於動部落文化,希望在城市中建立一個類似部落的空間,營造都市原住民對此「文化部落」的歸屬感。

很用心的是,考慮到許多距離較遠的原住民,部落社大啟用了「行動教室」的計畫。實地走訪台北市原住民較多的社區,在當地合適的場地開課。像在東湖地區,蔡主任說,經多次的宣導、推動,當地住民反應熱烈,有些甚至在宣導活動當場直接報名、繳交部份學費,參與情況踴躍,目前當地許多課程都已成公開課。

每學期開課前,部落大學都會派人至各地大力推動,甚至挨家挨戶致電,鼓勵原住民多加修課。但本學期開學至今,仍有許多課程無法如期開課,對此蔡主任說,其實根本問題在於,原住民多從事勞力工作,平時生活忙碌,無暇從事其餘活動。加上近幾年外勞引進,搶了許多原住民的飯碗,使的他們生活更無著落。當部落社大致力鼓勵原住民修課時,多半得到冷漠的回應。也因此許多課程至今仍無下文。

再者,其中不同於其他社區大學的是,不管經營好壞,北市部落大學每年都需招標一次,每年承攬組織都有可能改變。蔡主任說,就因為如此,造成課程無法延續,教學不穩定的情形。有許多無法在當期開課的課程,他們都跟學員承諾渴望下期能招收到足夠人數開課。但面臨上述問題,使得原本有意義但只因人數不足的課程,更有可能就此石沉大海。

蔡主任說,由於資金不足,部落社大無法提供,在實質上更趨完整的技能訓練課程。只能作為一個引子,鼓勵原住民邁出學習的腳步,使他們多一分自信。在外來期待能與職訓局合作,提供更完善的技能訓練,甚至提供學員補助獎金,鼓勵原住民主動學習,使他們學到真正能賴以維生的一技之長,改善原本生活品質。

2006年6月27日 星期二

新櫻鳳歌劇團 深根正統歌仔戲

48 【牛姵葳報導】傍晚七點二分,台北中山堂廣場前此起彼落的喧鬧聲揭開了今晚的序幕,二○○六年四月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第一場歌仔戲表演即將登場,坐無虛席的座位見證了新櫻鳳的歌仔戲魅力,掌聲伴著夏夜的涼爽清風,迎接舞台上布幕緩緩升起。

故事是從賣油郎秦鍾驚豔於青樓花魁莘瑤琴的美麗開始,自從第一次見到女主角莘瑤琴,男主角秦鍾便無法自拔地陷入愛情漩渦中,辛辛苦苦積存了半年的錢,才湊足十兩銀子得以見心上人一面,不料當晚瑤琴大醉而歸,秦鍾沒有任何怨言的照顧她一夜,最後終於贏得了美人心。

《賣油郎獨佔花魁女》一劇中,〈良宵〉一場是全劇的精華。秦鍾從進花魁的閨房、照料她、一夜到天明的期待,整場戲的音樂以都馬調為主,呈現其間心情歷經多種波折,「等呀等…等到伊回還……」,當家首席小生許素雲,以她清亮渾厚的嗓音和寬廣的音域唱出男主角秦鍾忐忑不安的情緒。

此段最後一個高潮安排在瑤琴再度睡下,也是〈良宵〉中最抒情的唱段,因為天明之後秦鍾就必須離開,他所有關於戀愛的夢想都將在天明時結束。本段用「六八拍」的都馬調來表達一種「情歌」的感覺,「四更陳,月照東,多情月影入繡房;光陰催盡春宵短,不敢驚醒夢中人」,華麗的音樂加上優美的唱腔,確實展現出一種「詠歎」的、「情不知所起」的奔騰,把男主角秦鍾的心情發揮的淋漓盡致。

演出此劇的新櫻鳳歌劇團成立於一九七六年,是全台灣一百五十幾個歌仔戲團中少數幾個受到國家獎助的團隊,與明華園劇團、河洛歌仔戲團等知名劇團常常受邀參加各地的公演活動,團長陳文億先生今年七十有二,一直以來致力於維護歌仔戲的傳統文化長達幾十年,在培養新血方面,陳團長也親自指導台北縣碧華國中的歌仔戲社,對於推廣歌仔戲藝術、展現歌仔戲新生命可說是不遺餘力。

被問到歌仔戲在現代年輕人的環境中如何繼續存活下去,在傳統與現代接軌上該如何生存等問題,陳團長堅持自己濃烈的草根性,認為傳統文化應該繼續被妥善保存並發揚光大,「我們新櫻鳳從不為了追隨流行而改變根本,有些廟會野台表演的吊鋼絲、放流行音樂等所謂的新潮流,都不是正統的歌仔戲。」從回答中可以聽出他對歌仔戲堅強的毅力,以及期望百年滄桑的本土戲曲能永續發展的決心。

另外,此次演出的戲碼《賣油郎獨佔花魁女》也是新櫻鳳歌劇團的首次嘗試,經過編劇劉南方重新改編與重整,加上新櫻鳳的新製作,同時邀請到民族音樂會家黎翰江設計幾場音樂,在劇本與音樂的完美搭配下,新櫻鳳憑著優質的唱功與美妙身段,顯現主人翁賣油郎秦鍾的無私無悔、犧牲奉獻,與花魁女辛瑤琴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晚風徐徐吹來,表演進入尾聲,陳文億團長上台帶領新櫻鳳所有演出演員向台下致謝,這場新櫻鳳歌劇團首次登台演出的新戲碼就在所有觀眾的歡笑聲中畫下成功的句點。在表演現場的座位後方可以發現一群在年長觀眾中的年輕勢力,來自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主修歌仔戲的幾位同學,在台上表演到精彩處時,不時地在台下又是歡呼驚嘆又是拍手叫好,在這個傳統文化式微的年代中,仍然有一群對歌仔戲抱持熱情理想的新生命正在萌芽起飛。

2006年6月26日 星期一

同志熱線協會 舉辦愛滋課程

【楊景婷報導】為了向同志朋友宣導正確的愛滋觀念,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今年五月舉辦了「愛滋義工課程」,希望將愛滋議題帶入同志圈,讓大家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活動的主辦人,協會辦公室主任賴岡言表示,「愛滋」的傳染途徑跟「B型肝炎」一樣,卻常常被道德化,甚至有異性戀把愛滋病跟同志畫上等號,變向的歧視。其實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最新調查顯示,國內通報的愛滋病毒感染個案裡,藥癮者共用針具已經取代同性間性行為成為感染愛滋病毒的主因了,雖然如此,依舊有許多圈內人對於愛滋議題選擇避而不談,賴岡言無奈的說:「假如連我們自己都不在乎,還有誰會關心?」

本次課程由淺入深,先簡單介紹愛滋病的傳染途徑,再教導同志朋友有關愛滋防治的ABC三部曲的重要性:Abstain拒絕性誘惑、Be Faithful忠實性伴侶、Use a Condom使用保險套。賴岡言說,步驟C容易讓人忽略,卻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線,美國曾經做過調查,目前較易感染愛滋病的人群是藥癮者跟已婚婦女,而不是同志,因為女生在婚後常認為自己已有固定伴侶,不喜歡使用保險套,所以感染的機率大增。

目前同志熱線協會的諮詢電話,愛滋議題就佔了百分之十,很多人打電話來是詢問有關「性」的問題,接線生除了會灌輸對方安全性行為的觀念,也會趁機傳達有關愛滋病的常識。

參加者阿休(化名)表示,在早期愛滋病的確會讓人聯想到同志,但是慢慢的,有很多同志都知道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他希望能從自己身邊的一些同志朋友開始,把這些基本觀念傳播開來,讓大家都能勇敢面對愛滋病。

由於招生條件規定參加者必須具備同志身份,讓許多異性戀望門興嘆,對此賴岡言解釋,「同儕輔導」一直是同志熱線協會的服務宗旨,由同志來互相幫忙比較能「感同身受」,並沒有自我設限的意思。

2006年6月25日 星期日

乘上吳哥之翼 參與志工服務

【張伊蕙報導】今年是知風草文教服務協會成立的第十年,希望藉由營隊的推廣方式來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協會,於是籌辦第一屆「吳哥之翼─暑期青少年國際志工服務」。內容包括服務工作、參與邊境走訪、和專員一起為貧困家庭做家訪,以及到柬埔寨的孤兒院和當地的小孩一起生活。

本著「一點露培育一枝草」的理念,知風草協會在一九九六年成立。憑著執著與人道救援的精神,服務柬埔寨弱勢和急待援助的華裔子民。這支工作團隊,奔走於柬埔寨與台灣兩地,逐步的拓展工作領域,十年來一直秉持信念,努力將台灣人的愛散播出去。

只要是台灣過去的服務人員,男的都叫爸爸,女的則叫媽媽。不懂那裡的語言也沒關係,因為專員們也是利用臉部的表情和肢體的動作與小孩產生互動。這個時候,語言其實也不那麼重要了。臨行前也安排一系列的培訓活動,讓參與者大概了解在柬埔寨將會遇到的一些狀況,而且也會播放當地生活影像,以便更清楚了解情況。

「知風草協會已成立十年,但是對於柬埔寨小孩的協助,一刻也沒停止過。」執行秘書林愛珍小姐微笑著說。林愛珍在一月份時從柬埔寨回來,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到當地進行服務工作。她表示在協會發放助學金時,為了確認家庭的財務狀況,每半年就要做家庭訪問,評估華裔子弟是否應接受助學金。每年都要把全國三千多公里跑一圈,並訪問好幾百戶家庭。

當地最大的憂患就是地雷。一個由德國所援助支持的柬埔寨掃雷計畫顯示,至目前為止,全柬埔寨境內仍然埋藏有約六百萬枚地雷,據統計,二零零四年地雷在高棉造成八百四十一人傷亡,其中三十三%是兒童。此外,這幾年愛滋病蔓延非常嚴重。根據柬埔寨統計資料顯示愛滋病患者在二零零三年已達到十七萬。父母得病又傳染給小孩的情況日益增加。患者一半以上是只有十八歲的孩子,死亡率極高。林愛珍說之前發放輪椅活動時訪問了一個家庭,短短的半年家裡就死了三個人。

知風草在柬埔寨特別設有兩個專案,其中華裔教育助學專案包括了發放助學金、加強華校硬體建設、補助教師薪資並成立中文圖書館。而貧困兒童及婦女援助專案則有流浪兒童之家、職訓中心和籌辦柬文中學。這是希望能透過教育去改變孩子ㄧ生的命運。與當地政府配合並在去年成立的柬文中學,除了有電腦課程也編排了強化英文教育和華文教育。另外,針對一些急待救援的家庭,提供急難救助,以度過一時的難關。

「知風草」是非營利組織。會務經費全是來自小額捐款和社會大眾的回饋。所以更要在有限的資源里做無限的事。如果沒有切身去感受,我們無法真正體會戰爭讓柬埔寨的小孩背負了什麼樣的傷痛。他們就像是一株株堅韌的知風草,不管面對風吹雨打,都努力在春風雨露中抽芽。

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重見光明,撥開重鬱陰影

【洪欣怡報導】「走過心碎的憂鬱症之路, 看到天邊的彩虹在對我微笑,我知道我曾很認真地走過,我要努力留下生命的痕跡。」曾經罹患重鬱症患者的阿毛(化名)這麼說。阿毛從三年前開始發病,在歷經過人生中的低潮期後,目前已重新學會了融入人群、學習如何與人相處,不再抗拒這個世界與自己的互動。

重鬱症使阿毛十九歲時心頭萌上一層陰影,進入與自己理想中有段差距的大學後,每天逃避與沉溺於網路世界當中,生活的重心與人際互動建立於虛擬的空間,與家庭與朋友的關係十分冷淡與陌生;久而久之,很難從網路世界中轉移融入人群,感到挫折並開始對事情感到失去興趣,缺乏自信心,整天心情不好。

阿毛說,那時他很自暴自棄,容易因為別人的眼神舉止去多想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常常想與其這樣痛苦,那自殺會不會比較好?他曾經嘗試割腕吞安眠藥物等方法,一次次的折磨自己身體。當母親發現他的行為後,就開始接受醫生治療,一開始服藥的效果並沒有很好,而且有些副作用;後來參加醫院安排的心理諮商治療,以及日間照料病房後,睡眠開始慢慢正常,也比較想講話,另外在團體治療中,認識了其他相同的病友,可以互相鼓勵彼此。

重新面對現實世界的這段時間中,他開始重新學習和人相處的技巧,重新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再過度敏感於別人對他的眼神、言語;過了半年之後,回到學校開始上比較簡易的課程,回到校園生活。

在罹患重鬱症期間,阿毛除了求助身心科的醫生外,也經由心理輔導志工和董氏基金會的心理衛生組、憂鬱症防治協會的人員連絡;在他們的鼓勵之下,參加他們所舉辦的聚會、活動,從原本的被動到後來變成固定的成員,逐漸認識了很多朋友。

「當我正處在無助的光陰裡,憂鬱症就像是一種黑色的氣體,任意變化它的形體充滿再我的每一個角落,覆蓋我的所有色彩時,我最感謝的是我的媽媽。」阿毛述說自己從小就是單親家庭,在這段期間他的媽媽包容著他的情緒、不斷的給他支持;而醫院裡的醫護人員和志工們也是一路陪他走來,不斷鼓勵他爬出人生中這一個大坑洞。

「我很感謝這些人在我生命中的意義,以前曾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曾為那些人的對待而輕看自己;如今我才知道自己是很特別的,我的價值不在他們的眼中,而是在自己心裡。」阿毛很認真的這樣說著,到現在,他很高興自己能發現原來生命可以如此簡單如此美好!

2006年6月21日 星期三

「慕懷樹」舞出烏來泰雅文化

【張家瑜報導】在烏來瀑布路上正在興建當中的「烏來活力村」表演工地中,傳來的不只是工人敲打鑽地的聲音,還有充滿韻味的原住民山歌。慕懷樹樂舞藝術團的團員們正加緊練習,他們在即將於七、八月份完工的表演舞台上,隨著音樂舞動他們的四肢,揮汗如雨,為的是要將烏來泰雅原住民舞蹈文化完完整整的呈現在大眾面前。

為了接續之前因為許多因素而停演多年的「山地歌舞團」,並且傳承烏來泰雅原住民文化,慕懷樹樂舞藝術團去年在烏來鄉成立,成立的半年期間,雖然仍是啟始階段,人數極少經費不足,但「慕懷樹」仍參加各地旅遊文化展的演出,就是為了要將烏來的文化和泰雅的舞蹈宣傳出去。

「樂舞團成立的使命在於文化的傳遞。」慕懷樹樂舞藝術團團長張家瑜說出了創辦樂舞團的目的,「舞蹈最能代表原住民文化,我們期望成為烏來泰雅原住民文化的靈魂,而成立樂舞團正是為了實踐烏來泰雅文化傳承的使命而踏出的第一步。」

團員大多為當地的泰雅族原住民,由於工作不多,烏來鄉有原住民年少輟學與早婚的問題,平均大約十七歲左右的男性成員大都是中輟生,有些還做過版模工人,但是卻因為對於烏來和泰雅文化充滿熱情,沒有任何職業舞蹈基礎,選擇投入藝術的表演,在學校之外找到另一個方向。就如同張家瑜所說「這是他們的一種天性,也可以說是天賦,只要有機會,他們就會選擇表演。因此我們要給他們一個固定的表演場地,讓這群擁有歌唱與舞蹈天賦的泰雅子民,能夠以此做為人生的目標、發展的舞台。」舞團有付薪水給團員,並且「活力村」也將打造一個專屬舞團的舞台。

僅僅十一個人所組成的「慕懷樹」,張家瑜表示他希望能將樂舞團營造出一個像家一樣的感覺,讓團員在最自由的狀況之下,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做傳承,並且展現出自己的獨特的生命力。「慕懷樹」在未來的發展中沒有任何的設線,以幫助烏來發展觀光和推動文化活動為目標。

不同於一般的舞台劇注重故事的形式,「慕懷樹」偏重舞蹈,此次推出「發現烏來」的七幕劇,將藉由充滿魄力與韻律感的表演,呈現泰雅原住民祖先發現烏來,落地生根、生活方式、慶豐收、選頭目等泰雅傳統文化,並加入狩獵、射箭的場景,賦予傳統烏來泰雅文化新的元素。烏來居民對於「慕懷樹」的演出大都抱持著開心的態度,他們見識到烏來泰雅文化將有新的誕生,但是也憂慮著傳統文化是否會消失,「慕懷樹」的態度樂觀表示樂舞團已將文化的傳承視為使命。

「慕懷樹.巴萊」一詞在泰雅族語中是「感謝」之意:「慕懷」意指謝謝;「樹」有你、我、他等代名詞之意;「巴萊」是指非常、極度、十分等意義。而樂舞團之所以取名「慕懷樹.巴萊」,是為了感謝祖先發現、發展烏來,以及感謝觀眾和支持他們的人。

2006年6月20日 星期二

楊偉中 堅持走社運之路

【盧太雯報導】教育公共連線、台北市教師會及勞動者家長聯盟在今年五月十三日發起「反教育商品化」遊行,其中一名成員楊偉中在遞交陳情書時與警方發生衝撞而被逮捕。隨著媒體大肆報導,這個名字頓時成為搜尋引擎和各大論壇的熱門焦點,他三十五歲的學生身分更是引人側目。

楊偉中目前就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同時也是工人民主協會執委、全國自主勞工執行長、紅鼴鼠季刊執行主編。從事社運十餘年,被媒體點名放大還是頭一遭,他感到有些訝異,也擔心五一三遊行的真正訴求因此被模糊焦點

一九八○年代,台灣社會環境轉變,學運正是風起雲湧,當時的學生體察到校園內外劇烈的變化,或多或少都感染了這個氛圍,剛從嚴厲的升學體制進入建中的楊偉中也不例外。他加入建中青年社,並在高一下學期發表了一篇名為「民主中國夢」的文章,但提及批判一黨專政、性別不平等的內容卻觸怒了校方,下令禁止刊登。學生們不滿校方作法,開始在校內散發傳單展開聲援,這次的事件成為楊偉中從旁觀者轉換為參與者的關鍵。

楊偉中與一群來自北一女、中正高中各校的夥伴組織地下社團,開讀書會研究從台大附近的舊書攤挖出來的禁書,不外乎是馬克思、社會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他們發傳單、開營隊,同時也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見證了九○學運的花開花落。

考取台大之後,楊偉中繼續活躍於社運界,參加台大新聞社及左派社,除了發傳單、辦營隊、開讀書會及參加各界社運之外,他開始和同學下鄉展開田野調查,與當地民眾互動,藉此對基層人群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學運風潮從一九八一年「大論五人小組」開始延燒,在九○年野百合學運達到巔峰,卻在九二、九三年起了變化。

國會全面改選,「學運世代」陸續進入政壇展露頭角;蘇聯瓦解,冷戰結束,證明民主獲勝,社會主義失敗。國內外環境轉變交相衝突,導致學生對社運不如以往關注,學運逐漸由盛轉衰。面對這樣的頹勢,楊偉中只能重新開始經營,抱持「能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的精神理念,繼續在這條路上苦撐前行。

「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其他人的眼光並不那麼重要。」楊偉中眼裡透著堅定說著。他認為工人是社會的根基,而工人運動是捍衛社會的首要任務。儘管面臨家庭和社會的壓力,楊偉中一一克服,並獲得不錯的成績。如二○○三年幫助台鐵公會運作反民營化,帶領九千多名員工走上街頭,儘管背後是動員工協不到二十人的力量沿著台鐵西線一站站做教育和宣傳工作,最後還是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楊偉中表示,未來將把關心的議題放在兩岸勞工待遇問題上。由於台商不斷在大陸設廠,台灣內部因產業外移直接衝擊的是勞工的失業問題,在對岸則面臨工資過低剝削勞力的情形。對這些有可能成真的隱憂,目前的討論並不多。

五一三的訴訟案件仍是餘波蕩漾,楊偉中未來要不斷的接受法庭審理,僅管如此,他還是會抗爭到底,繼續做著他認為對的事。

WTO抗爭 韓農民「不是暴民」

【劉俊汝報導】「讓我們當先鋒,粉碎WTO吧!」二○○五年十二月的香港有著濃濃的耶誕氣息,維多利亞公園裡,傳來陣陣大長今改編的歌曲,韓國農民以三跪一叩與韓國傳統樂器等各種行動,激情而果決的道出反對稻米進口的訴求。

台灣工人行動委員會成員郭明珠當時也在現場,這股憾人的氣氛與強大的凝聚力感動了她,因此,當她得知抗爭過程已經剪輯成紀錄片,便積極與韓國洽談。今年五月,紀錄韓國農民在香港反抗世貿的兩部紀錄片「我們不是暴民」與「Down Down WTO」順利翻譯成中文並上字幕。

二○○五年十二月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在香港舉行,韓國農民和工人共約一千五百多人組隊到香港,為了抗議WTO幫助財團壟斷市場,低層民眾受到剝削與強國壓迫弱勢。然而香港官方與媒體卻把他們形塑成「暴民」,不但香港警察集體到韓國受訓,更自韓國進口胡椒水與防暴配備來反制他們。

韓國民眾的社運經驗豐富,原因來自於長期以來社會運動的興盛與反壓迫的教育的徹底執行,人民普遍知道自己要什麼,而靈活的抗議活動正是多年來對反覆演練的結果。像這次抗爭前,韓國民眾就感受到香港警方與人民的敵意,於是他們改變了抗議策略,以傳統樂器開始,從喧囂的鑼鼓聲、熱鬧的歌聲與舞蹈來喚起媒體與民眾的注意,使大眾注意到他們反抗WTO對韓國農民不當的剝削的訴求。

抗議前幾天,香港警察為了不讓他們靠近會議現場,把抗議隊伍逼到海岸邊,忽然有幾個韓國成員跳入海裡,接著韓國成員紛紛穿著救生衣,一個一個的跳入海中,一邊喊著Down Down WTO,一邊慢慢游向會場,「就像螢光水餃一樣,在海上載浮載沉,那可是十度以下的天氣啊!」在抗議活動中被捕的台灣人鄭小塔笑著說。

而抗議的最高潮是「三跪一叩」遊行,為了強調了土地與人的關聯性,在長達了三公里的遊行裡,配合著Down Down WTO的口號,每走三步就跪下來,以頭抵著路面,向世人表達農業「天人合一」的觀念。他們以最虔誠的心表達其理念,扭轉了暴民的污名,雖然最終還是有八百餘人被捕,兩人被起訴,但他們贏得了香港民眾的支持,在後續的抗爭持續得到香港民眾的聲援,最後全體以無罪被釋放。

「我們不是暴民」與「Down Down WTO」兩部紀錄片是由韓國獨立媒體工作者朴仁煥與MEDIACTION所拍攝,呈現了此次韓國民眾在香港的抗議活動。從出發前的誓師大會到韓國農人、工人的跳海游向香港灣仔會展中心、燭光晚會、三跪一叩、衝撞警方,真實紀錄了多樣的文化活動,也紀錄了韓國農民的無奈與血淚。

這兩部紀錄片的中文化是由北市勞工教育資訊發展協會主動向韓國獨立媒體接觸,爭取翻譯香港反世貿抗爭紀錄片的機會,同時也獲得「聲援楊儒門聯盟」的費用支持。郭明珠說:「翻譯這部片的動機是為了使大家重視這個問題。台灣一半的耕地都已經休耕了,有人重視嗎?台灣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但韓國民眾注意到了。」

當觀眾提到相較於台灣農民高唱無米樂,而韓國農民卻選擇走上街頭,這是韓國民族性的問題嗎,郭明珠說:「韓國社運來自於長期以來的組織與教育,說是民族性導致會太偏頗。台灣民眾經過相關的教育也可以像他們有組織的走上街頭。」

鄭小塔也說:「當人力派遣公司越來越多,人力已經被商業化,可以被買賣,那麼有一天,水跟空氣也可以被買賣,這是我們需要反省的。」他們的共同目標,就是希望有更多人看過這兩部紀錄片,把感動的心意傳出去,使更多人注意到WTO與我們的關係,能喚起更多人共同關注WTO對我們的影響。」

2006年6月19日 星期一

職業潛水員 籌組工會求保障

Untitled 【汪毓芝報導】 今年的五月一日勞動節,一位潛水員蔡書銘於通霄白沙屯外海施放人工魚礁時溺斃。由於缺乏工會團體出來為他發聲,除了家屬以外,沒有人追查出事的真相,潛水員的家屬沒有團體幫忙的情況下,也談不到該有的保障與賠償。

根據職業潛水員鄭清文表示,由於人數有限,至今仍然沒有一個正式的潛水員工會,與其相關的規定也因為缺乏組織推動而漏洞百出。

鄭清文表示,現在大部分保險業者的工事意外險拒絕承保潛水工程人員,就算有保,也只是只保陸上不保海下,在陸地上跌倒,割傷賠;真正下水工作出了意外卻不賠。

鄭清文說,也正因為這樣的規定,當潛水員在水中發生意外往往不能實情實報,否則家屬領不到補助。不實情實報的結果,卻又使承包公司的錯誤不會被指出而有了逃避責任的空間,工安意外的真相也往往不會被探知。

另外,職業潛水除了打撈外,還要進行水下焊接,水下爆破等專業的水下施工,但勞委會裡職業潛水的訓練教材卻還是休閒潛水的教材。

他表示,在法規的部分,除了那些沒有與時並進而出現紕漏,就算像異常氣壓工作環境下的工作時數,已有實際法條規定,卻也因為稽核工作不被重視,潛水員的工作權益依舊受損。

「台灣的職業潛水員現在最需要的是工會,如果不自己成立工會保障自己,根本不會有人保護你」,鄭清文說。

他表示,個人的力量有限,若不以工會這種組織的形式出面,很多人根本不願意理會你。成立工會也有助於自辦職業潛水訓練,督促勞委會修改與職業潛水相關的訓練和規定。

為了推廣職業潛水員的權益,鄭清文架設網站,希望可以讓想要了解職業潛水的人有地方可以了解。此外,他也期望這個網站可以披露惡劣的公司,並幫好公司找潛水員,成為業主和勞工間的平台。

他目前最大的目標是推動工會,增加海事工作的品質,保障潛水員的權利。他表示,依照規定,第一步就是要先備有三十位同業人員的技術證,但雖然大家口頭上都願意幫忙,實際上卻因為工作忙碌等原因遲遲沒有付諸行動,至今只籌到十幾張。

談到若是成立工會後的願景,他表示,希望透過工會加強相關機構注意職業潛水員工安部分的監督與保障,並且成立專門的職業潛水員訓練。更進一步的,他也希望透過工會,監督現在充滿漏洞的海事工程。

2006年6月17日 星期六

愛心二手衣 溫暖柬埔寨

Shih 【李家如報導】貨櫃車緩緩駛入松山物流站,卸下一箱箱沉甸甸的衣物。不久後,柬埔寨將有一群兒童感受到台灣送來的愛心與溫暖。

「柬國募衣行動」才剛剛於五月十八日截止,一群義務參與的貨運公司員工,現在正忙著整理、包裝衣物,集結台灣各地民眾的愛心。

發起這項活動的謝無倫,曾在社福單位服務,是位打扮時髦的六年級女生。說話直接不矯作的她,去年九月一次因公前往柬埔寨的機緣,看到台灣不曾見過的情景,決心幫助柬埔寨的兒童。

回憶當時在柬埔寨聽聞的一切,謝無倫收起開朗的個性,語氣不禁感性起來。當地資源匱乏的程度,令她難以想像。「那是在我們出生的地方不會遇到的環境!」謝無倫說:「即使是柬埔寨的首都金邊,當地只有一些街道能鋪上柏油。」在漫天黃塵的國度裡,隨處可見寡母與乞兒。這些景象帶來的心靈震撼,讓他至今無法忘懷。

憑著一股想為當地居民做事的熱情,今年三月,她辭去工作,在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的情況下,全心投入募衣行動。謝無倫向多家企業提出「柬國孩童募衣行動」企劃,「只要有一個願意相信我,就是一個機會。」成功得到台灣萊雅、森青利通及大榮貨運等企業支持後,方便民眾就近送達衣物的全國物流據點有了著落,募衣行動如火如荼的展開。

由於家中無法上網,謝無倫只好每天提著裝滿資料的行李袋,到一處願意提供網路的咖啡店,處理活動的大小事。不辭辛勞的他,接下來到許多地方演講,分享募衣的機緣與計畫;更架設活動網站,期望喚起更多人的愛心。

負責攝影的蘇福裕,多次陪謝無倫到學校與扶輪社演講:每當謝無倫講到柬埔寨民眾的境況時,淚水便止不住地湧出;即使只是回憶,謝無倫依然不忍。也就因謝的這股熱誠,蘇福裕說,他決定跟著投入;活動過程中,民眾來自四面八方的協助,更讓他印象深刻。

活動從四月二十八日發起後,得到許多回應。有些熱心的民眾,除了捐出許多衣物表示支持,更主動幫忙宣傳與聯繫,讓謝無倫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這些台灣民眾的愛心抵達柬埔寨後,已有熱心的台商願意提供當地的廠房,作為屯放衣服的據點。之後將與當地的社福組織、紅十字會與孤兒院合作,將每一件愛心二手衣,確實送到有需要的民眾手上。

2006年6月16日 星期五

妙音樂集 國樂繚繞

【張君瑋報導】舞台上,一群視障朋友們,用手中的笛子、胡琴、笛子和柳琴,彈奏出一曲大家耳熟能詳的民謠─「陽明春曉」,也讓台下觀眾了解到,這群視障朋友在音樂上的努力。

「妙音樂集國樂團」成立於二○○○年,由前法務部長廖正豪的「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中國民國身心殘障協會、前任「妙音樂集國樂團」團長曾宜臻以及中華汽車贊助成立,成員都是由文化大學國樂系畢業的視障朋友,「當初為了要找到這些前後期的學長姐和學弟妹,花了不少功夫。」現任團長張明雄說。

樂團的表演曲目,以國樂表演曲、台灣民謠以及節慶歌曲為主,也曾經出過台灣民謠曲集專輯,專輯中,有將民謠「雨夜花」改編成爵士版本,「滿山春色」加入電子音效,展現出多元的音樂特性。

參加輔大國樂社的韓仁傑同學說:「很難想像視障的朋友怎麼學習國樂,絃樂器還好,但是若是打擊或是吹奏樂器,若沒辦法用眼睛模仿別人動作跟口技,是很難抓到訣竅的。」

「妙音樂集國樂團」現在一個星期練習兩天,一次兩小時,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黃新財教授來指導指揮;團員有些是弱視,用放大鏡去看譜還可以,但是全盲的團員,就必須要把他的樂譜送到台中,請人轉換成「點字樂譜」,才能用觸摸的方式視譜練習,「所以我們團員個人練習時間都很長,光是看譜就很麻煩。」

團員之間的表演默契也很重要,團員之間各樂器的配合,除了默契之外,也需要用「呼吸聲」來跟其他團員配合,「我們在表演,總不能數一、二、三,所以就發展出這種方式來配合。」張明雄表示,到外面場地表演,也是要先了解場地特性和大小、以及團員們在台上的表演位置,以免表演時候,無法利用「呼吸聲」來互相配合。

今年五月底,「妙音樂集國樂團」應邀到中國大陸的福州、廈門等地作巡迴表演,同時也參加當地電視台的節目演出,張明雄說:「對我們來說,這次是難得的機會可以出國演出;因為出國表演,機票都是要自費的,多虧這次財團法人向陽公益基金會有贊助,才能成行。」

目前樂團營運,最缺乏的還是經費,張明雄說,光是政府補助,還是有不足,所以不足部分,就要靠民間單位幫忙,也要靠自己樂團推出一些促銷推廣活動,才能維持營運,「政府有補助就很好了,雖然沒有很多也沒關係,但是能給大家好聽音樂,以及提供視障朋友們一個利用音樂謀生的管道,就很夠了。」張明雄笑著說。

2006年6月14日 星期三

外籍看護工時長 憂鬱指數高

【林紋嬬報導】據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研究發現,外籍監護工與本國看護相比,工作時數過長,工作環境優劣參差不齊,造成外籍監護工憂鬱指數偏高。而在專業程度上,外籍看護工近五成未受過專業訓練。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理事林秀麗認為,政府應鼓勵民間團體培訓外籍看護,而不是仲介負全部的責任。

台灣國際醫療行動協會於今年發表調查報告,由陽明大學醫學院內科副教授楊振昌等人,面訪四百八十一名外籍與本國看護工,調查中發現,由於外籍看護工時過長,導致出現頭痛、下背痛的比率,明顯比本國看護高。高達五成八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相較之下,只有不到三成的本國看護曾一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

目前外籍看護工在台約十四萬人,本國看護粗估三至四萬人,比例之懸殊,顯示外籍看護工確有市場需求。全國總工會勞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英達表示,由於外籍看護比較便宜,只要付基本薪資一五八四○元,在家庭裡的看護還可包辦家務。但本國看護一個月至少要六萬,工時受勞基法保障,不能超過十二小時。

其中研究顯示五成六外籍看護沒有相關經驗、四成七未受訓練就來台,投入吃重看護工作。林秀麗表示,在醫院中擔任照護工作的本國照顧員,醫院會安排特定時數的訓練課程,但外籍看護則沒有機制特別訓練看護,主要是依照雇主申請的要求,如氣切、插管等特殊照護,有些養護機構才會安排訓練課程。

勞委會職訓局外勞作業組副組長劉興臺說,有的外籍看護本身就有受過專業訓練,部份仲介公司也會協助訓練,但是重點是勞委會沒有外籍看護工的相關訓練機制的規定,造成外籍看護的專業能力沒辦法確切界定。林秀麗則認為,政府應鼓勵民間團體發展培訓外籍看護的課程。

為了增加本國勞工就業機會,勞委會今年推動新的看護申請制度,民眾要先透過各縣市政府的長期照護中心,去找本國看護,找不到人才可以請外勞。但據台北縣長期照護中心表示,因本國看護薪資六萬起跳,許多家庭負擔不起,只好尋求價格低廉的外籍看護。薪資的問題,造成新制上路三個多月來,受理一千兩百多件申請案,卻沒有人要請本國看護。

林秀麗認為,政府除了應鼓勵民間機構培訓外籍看護外,還應將外籍看護與本國看護的就業條件拉到相等的水準,她說:「如果這兩種看護的薪水都一樣高,民眾當然會優先選本國看護。」

2006年6月13日 星期二

自來水博物館 寓教於樂

【萬彥伶報導】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乾淨的自來水,不過鮮少人知道自來水的歷史及其他功能。台北市思源路「自來水博物館」,除了記錄水源輸配使用之珍貴歷史、讓人親身體驗水源淨化過程,室外開放的寬闊空間,更能讓民眾親近自然。


建於一九○八年的自來水博物館,本體古典優雅巴洛克式建築,透露了當時日本殖民的帝國主義風格。博物館是原台北水源地唧筒室,主要做抽水配輸工作,提供乾淨水資源、改善民眾衛生條件,在台北市邁入都市現代化過程中,功不可沒。一九七七年,被新的設備取代之後,唧筒室功成身退,一九九三年內政部將其列為三級古蹟,保存陳設並做即地展示,歷史意義價值豐厚。

在唧筒室展區外還有放映室,訴說自來水園區的多采多姿,希望融合「人文、自然、娛樂」,園區特設廣大室外主題區,走一趟淨水場,實際參觀水的淨化過程、繞過配輸器材展示區,摸一摸平常埋藏在地底的管線是什麼樣貌、欣賞管材雕塑區,發現水管藝術的各種風情、登上觀音山步道,遠眺台北城市風光、漫步於水源地花圃,親手嘗試盆景栽植、坐在水鄉庭園咖啡座,品嘗悠閒午後,除了增長知識,也讓民眾在都市中有機會親山、親水。

在親水中感受水的多種變化、在觀音山步道享受芬多精環繞、在雕塑區欣賞藝術品及嘻戲,「不只是看,更能親身碰觸,達到寓教於樂的功用。」自來水園區資深導覽馬春梅說,從了解、接觸後進而珍惜水資源,是主要教育目標。

「許多父母喜歡帶小朋友們來玩水,除了知性外也有樂趣。」自來水博物館管理室范玉峰先生表示,華航雜誌曾推薦自來水園區為「台北後花園」,為繁華都市中一休閒樂園,如主題區中「水霧花園」,以水柱、水道、水孔等多種設置讓民眾體會水的各種樣式,放鬆心情徜徉在沁涼的乾淨水源中,感受水的不同功用。

「建立教育中心讓學生族群了解水資源的重要,進行向下紮根的工作。」馬春梅說,今年五月新成立「水資源教育館」,針對年齡層較低的小朋友做學習導覽,從滴水穿石展示感受水的力量、被機器圍繞水泡泡感受水的多變化,還有3D視聽中心,在有趣的影片裡了解水的形成。「從遊戲中成長」,用意皆是希望民眾從小就能珍惜資源、善用資源。

2006年6月12日 星期一

社區工作為藍美雅牽紅線

【韋宣均報導】原本只是想找出自己的家族史,蒐集有關土城市民的老照片,到進而研究土城的歷史,編輯成冊「土城百年影像」,最後發現自己對社區鄉土有濃厚興趣,於是縱身投入社區工作、研究、教學,因而認識現在的老公,舉行社區婚禮,樸實平易近人,這就是藍美雅。

藍美雅,台北縣土城人,大學時候在想要了解自己家族的情況下,開始動身研究和到處向人蒐集老照片,但是光有照片是不夠的,所以她繼續田野考察土城的地方歷史,最後在一九九七年她發表成果影像展,並且把這些資料彙整,出版了「土城百年影像」,是藍美雅投入社區的第一步。

「我不只找出我爸媽的小學畢業照,甚至還把我爺爺、奶奶的小學畢業照片給找出來,雖然平時我的家人不清楚我到底在忙些什麼,總是不給我支持,但在我找出他們的照片時,家人終於可以理解。」藍美雅一臉驕傲地說:「在成果展期間,還有一群老人當場用日語唱起校歌,原來那天他們舉辦國小同學會,看到他們小學合唱校歌的留影。」

在一九九八年初,藍美雅參加了由文建會資助,全景傳播基金會主辦的培訓計畫,學習如何攝影、剪接、做田野、製作紀錄片,接下來到高雄師範大學唸碩士,同時進行社區工作,包含輔導社區舉辦活動、協助社區撰寫企畫書、社區教學,並在高雄新興社區大學擔任講師,讓有興趣的民眾了解社區工作的內容,知道其實社區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份而已。

高雄師範大學唸書期間,藍美雅在左營原生植物園參加社區活動時,結識當時還是她同學的老公,兩人因為共同參與、計畫這項社區活動,彼此因此有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對方,再加上個性相近,擁有許多相同的興趣-攝影、社區活動,於是漸漸步入禮堂,夫妻倆甚至還自拍婚紗照。

「說到我的婚禮就覺得好笑!」藍美雅說。婚禮當天是由十二位平均年齡十二歲的小孩當司機,騎著腳踏車,後面綁著鐵罐,到住家附近的公園,和社區一同分享婚禮的喜悅,恰巧鄰居是聯合報的記者,就把藍美雅的婚禮登上聯合報的周日頭版,「我的家人是由朋友看到報紙轉述才知道的。」

婚後每個的結婚週年,藍美雅都會和她的家人一起重遊舊地,在公園跟家人休閒和拍照紀念,度過愉快的一天。

對於自己投入社區工作的想法,藍美雅說:「我本身就是很喜歡到處趴趴跑,也是很喜歡講話的人,而我現在的工作不但可以足夠提供我生活所需,可以一邊把小孩待在身邊就近照顧,一邊工作,可以到處遊玩,還有人專門來聽我說話。最重要的是,我找到我自己和家鄉的連結了。」

雖然她認為年輕人在投入社區工作的時候,經常飽受家長、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不過如果對自己要做的事,都不信任的話,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我當初在要從事社區工作的時候,心想:放手一搏,縱使失敗了,這是我自己選擇的,甘願為它承受。」藍美雅表示,她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

現在她除了專攻博士學位外,還兼任社區大學教師,未來她要繼續讓人了解社區工作的重要性,並且培訓更多的人才去投入。

2006年6月11日 星期日

乘風少年學園 永不放棄的愛

Photo_1 【廖竹珺報導】擺脫「蹺家班長」名聲,進入馬偕護理學院成為白衣天使的楊又青,對乘風少年學園有說不盡的感謝。她在二○○五年也獲得周大觀文教基金「希望獎章」,對於自己的成長過程能夠成為鼓勵別人的故事,楊又青心中感到與有榮焉。

楊又青表示,四年前,就讀國中的她正值叛逆期,逃學、蹺家是家常便飯,曠課次數太多已經無法讓她拿到畢業證書,楊又青說:「那時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轉到乘風少年學園就讀,這裡的老師接纳我、包容我,讓我有了學習意願、生活得以重新開始,並順利在學園完成國中學業,拿到畢業證書。」

乘風少年學園為教會聯合會下的一個單位,於一九九九年成立,是中輟生復學的中繼站。大部分的中輟生復學後遇到適應困難的問題,包括老師同學的異樣眼光、課程進度嚴重落後、以及生活作息難調適等,乘風少年學園為這些有心向學的中輟生做復學準備,使他們能夠順利拿到國中畢業證書。

乘風之所以能提起中輟生的學習興趣,是因為課程安排相當特別,除了國文、英文、數學、歷史地理等一般課程外,還有化妝、保養、街舞、樂團、烹飪、戲劇、撞球等不一樣的學習內容。

乘風少年學園總幹事羅友偵說:「這些孩子會成為中輟生,除了對學習沒有興趣外,自我管理較弱、自信心也比較低,師生關係不好往往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原因。」他也表示,乘風一屆只收一班十五個學生,擁有充足的人力去關心他們,增加他們的自信心,看見偏差行為的轉變,也看見他們的生命在成長。

羅友偵說,曾經有兩個男生為了班上女生起衝突,雙方還各找個二、三十個人馬要打架,這時老師進行衝突處理,並藉機做觀念輔導,最後總算是阻止了一場械鬥發生。

由於中輟生的背景複雜性較高,諸如此類的事件不在少數,但是因為在乘風感受到被愛、被尊重與肯定,乘風少年學園創立八年至今,已有三位學員成為大學生,並且從中輟生變成班上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

乘風少年學園將這群迷途的青少年從懸崖的邊緣帶回,幫助他們面對人生的挫折與困境,引導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因為有這樣無條件接納的愛,這些曾經自我放棄的孩子們,才願意揮別過去,重新出發。

2006年6月9日 星期五

樂生勇士盧憲 活出樂觀自信

【許士琦報導】「想不到那時候打仗死不了,卻得了痲瘋病進了樂生……」樂生院民盧憲笑笑地說。

盧憲,現年八十五歲,廣東封川人,一九四O年跟隨軍隊來到台灣,一九五八年進入樂生療養院。那時,三十八歲的他臉上出現紅點,於是向退伍輔導委員會救助,委員會讓他去樂生院檢查。「想不到這樣一去就是四十幾年了。」慮憲感歎地說。

盧憲十七歲從兵,跟著部隊四處流浪,過著出生入死的日子。他回憶那時打仗,戰場上空無一物,卻只能舉著搶,硬著頭皮往前衝。「看著身邊的伙伴一個個倒下,如果你不想死,就只能拿身邊的屍體,一個個疊起來,疊成圍牆,躲在裡面繼續抗敵。」盧憲輕描淡寫地說:「你是選擇死,還是選擇害怕呢?」不過他卻想不到逃過了子彈,卻逃不了命運的安排。

在樂生院的盧憲並沒有因為自己患病而自暴自棄。相反地,自從樂生院在一九五四年慢慢開放院民回家後,他就一直在工作。挑磚、鋪水泥、打石灰等,什麼苦工他都不介意。「那時候跟院裡的朋友一起去打工,每天朝九晚五,有時候還會加班。」他說,很多工頭都喜歡用他們,因為他們不會多話。除了苦工,盧憲也有在樂生院裡賣過菜、做過廚房,直到後來年紀大了,行動不方便才停下來。

盧憲表示早期的樂生生活很困苦,他們退伍軍人還好,可是很多平民院民因為吃不飽,生活又苦,發病又痛,容易自殺。「早期還沒有特效藥,很多院民會故意把院方給的藥累積起來,拿來自殺,一次服用。」他說。

雖然盧憲的一生波折不斷,可是他卻不失開朗樂觀。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很愛玩,下班後回來洗個澡,就跟朋友一起跑去桃園逛。也會跟朋友組團跑去環島,南中北東他都去過。

現在的盧憲,因為右腳膝蓋以下被截肢,行動不便,所以較少出去了。不過他有空還是會去打打麻將,或是出去跟朋友吃吃飯。提到被截肢的過程,他臉上沒有太多痛苦:「那是四年前的事,那時候朋友載我,我穿著拖鞋,卻不知道鞋子掉了,腳已經被燙傷了。下車時,我就直接踩在地上,水泡破了,後來就開始發炎發爛。」

因為早年痲瘋病破壞了他的末梢神經,所以在他受傷時他感覺不到,到後來發現時,他的腳已經不得不截肢。他表示,如果那時候知道自己的腳被燙傷,他就會輕輕踏地,這樣腳可能就不用被截肢了。

回想顛簸的一生,盧憲沒有抱怨,反而顯得很釋懷。曾經服務盧憲的志工余麗莎也表示:「伯伯平時很愛笑,也很愛虧人,沒事還會騎著代步車去飆車。」

問他如何保持開朗的心境,他表示:「打又打不死,玩也玩夠了,有什麼好可惜的!」他的笑容,因為他懂得滿足,他覺得「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沒什麼大不了的!

2006年6月8日 星期四

游金養 堅持手工木製宮燈

A_1 【陳凱隆報導】全台唯一從事手工木製宮燈的師傅游金養,雖然面臨現代化和低成本塑膠宮燈引進的衝擊,宮燈越來越少人重視,無以維生。但游金養仍五十多年如一日的堅持宮燈製作,如今面臨了傳承的問題,游金養只希望有個小地方展覽宮燈,讓大家能觀賞宮燈傳統文化。

走進游金養在平溪鄉菁桐的家,映入眼簾的是竹籬、陶罐和小石頭所布置的庭院,屋內掛了十多個游金養自製的宮燈,搭配上幾幅字畫,十分古色古香。五月中剛開幕的咖啡店,自己種的野菜、群山環抱的美景,都是這裡的特色。游金養表示,這裡是他們休息和老朋友聚集的地方。

宮燈,是我國特有的手工藝品,在唐代,宮燈逐步形成,到了明清,宮燈發展到極致,成為皇家的專用品。宮燈依形狀分成四方、六角、八角宮燈,游金養表示,必須依照建築物的角度、照明、斜度和房子的高矮來選擇或是訂做宮燈,之所以有這些形狀,跟華人取其吉祥的意思有關,四代表方方正正、六代表六六大順,而八則有八卦趨吉的意味。
   
從事木製宮燈已五十年歷史的游金養,小時候就對木雕工藝有興趣,也因為家裡經濟的關係,沒辦法讓他唸書。游老師表示,十四歲的時候,曾想上學唸書,但因為年紀太大的關係無法入學。十五歲時,在舅媽的介紹下,北上拜浙江宮燈師傅金邦春為師。

游金養提到,當時在林森北路學木雕,每天都要燒飯、挑水,因為沒有自來水,每天都要走很遠的路挑井水回來。「有新的學生進來我們最開心,這樣就不用挑水了。」游金養說,金老師那裡有個不成文規定,必須學習三年四個月才能畢業,如果中途放棄了,同行的人是不會用你的。

游金養二十歲時曾幫先總統蔣中正製作宮燈,他說:「當時我跟老闆去,只看到一個人坐在藤椅看報紙,旁邊戒備森嚴,當時我不知道那就是蔣中正。」因為個子小小的,當時老闆介紹游金養是工廠的師傅時,先總統蔣中正還懷疑的問:「這個小皮賽(小不點)會做宮燈?」結果做出來的宮燈讓蔣中正非常滿意,現在還保留在陽明書房。

游金養曾做過可以放入口袋的祈福小宮燈。有一年元宵節,交通部觀光局希望他在中正紀念堂做一個宮燈,當時為了配合中正紀念堂牌樓的氣勢和雄偉,他做了一個兩層樓高的宮燈,「當時把兩家工廠屋頂拆除,再用吊車來組合。運送宮燈時,也好像媽祖出巡一樣,吸引很多民眾和媒體參觀、採訪。」
   
游金養表示,要製作一個木製宮燈,首先要構圖,接著是選擇能雕刻、堅固和耐熱的硬木,以前都是使用樟木和檜木,但隨著台灣木材量的減少,現今則使用進口木和特製甲板來製作宮燈,而後經過縷空、透孔和組合。游金養說:「透孔是將宮燈底部挖孔,所製造出來的光暈與美感,也是和國外燈最大不同之處。縷空則是讓木雕的形狀投影在牆壁或地板上,有形外有形的功能。」接著用砂紙一次次的打磨、上漆,目的是讓木頭能更耐用、有光澤,現在的宮燈會加上國畫和中國結,而玻璃、壓克力的使用和多變的造型也是不同以往的地方。

游金養說:「有一年元宵節,在中正紀念堂辦宮燈展,當時有一個義大利人對宮燈很有興趣,因為展覽沒辦法買賣,於是他拿了名片,下次來台灣時,就請旅行社找到我的公司,他也很順利地找到他喜歡的宮燈,結果摸摸口袋,發現他差了一點錢才能買這個宮燈,我就乾脆送給他,那個義大利人好開心,回義大利後,還寄一份禮物來。」

從前喜慶、店面開張、國慶都會張燈結綵,宮燈是生活的一部份,不過現今只有懷古的人才會購買宮燈,游金養表示,很多年輕人會把宮燈跟玩樂、觀賞性質較重的花燈、燈籠混為一談,甚至有人不知道宮燈是什麼,七○年代後,低成本塑膠的出現,更是對木製宮燈造成衝擊。游金養說,當時四個師兄弟,現在也只剩自己還在從事手工木製宮燈。

游金養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能建立一座宮燈博物館,讓民眾能達到寓教於樂的功用,但隨著年齡、體力和經濟能力的限制,他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這個夢想,「至少我就盡力做,能做多少就算多少。」

一直以來,妻子羅秀錦都是游金養的幫手,他也表示游老師十分有才華,很支持他做宮燈藝術。曾跟名師黃國隆學過聲樂的游金養,現在則和幾個好友在菁桐的家唱歌、聊天。除了宮燈藝術,游金養也希望藉由咖啡店讓更多人欣賞菁桐的美。

2006年6月7日 星期三

綠的海平線 少年工見證歷史

【洪嘉徽報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自當時的殖民地台灣,募集了八千多名台灣少年前往日本海軍工廠,擔任製造戰鬥機的工人。從一個鋁鍋、一架報廢的日本戰鬥機開始,到八千名少年工的故事,導演郭亮吟搜尋珍貴的歷史檔案和影片,重新喚起這段歷史的記憶。

紀錄片「綠的海平線」,從片頭一張少年工合影的泛黃照片開始,到珍貴的資料影片,重現當時日本高座海軍工廠製造飛機的情形。這些少年工集結到日本的神奈川縣,很多人抱著也許能在此找到出路的想法,登上開往日本的船。

導演郭亮吟從拍攝過的紀錄片「1946消失的日本飛機」開始,追到更多關於日本飛機的故事,後來發現有一群台灣少年在二戰時期,被日本政府徵調到日本神奈川大和市等地的飛機工廠製作戰鬥機。好奇這些台灣少年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前往日本,因此決定拍攝「綠的海平線」,花費四年的時間記錄另一段有關日本飛機與少年工的故事。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當時製造飛機的工作環境,及少年工受訓的嚴苛過程。這些年僅十來歲的少年們,在一些尚未正式啟用完工的飛機工廠內,每天重覆著百次搥打釘子的動作,在悶熱的環境中精密的組裝戰鬥機,有時還會被日本軍官以日語催趕進度。

這些少年工大多數在高座海軍工廠,因為戰況告急,有些被調往群馬縣太田市、茨城縣霞之浦、長崎縣大村、名古屋三菱重工等各飛機工廠工作。當時日本宣稱他們可半工半讀,這些台灣少年聽到消息,紛紛志願前往日本,想到日本賺錢順便讀書。但後來太平洋戰事告急,日本決定加快「零式」等新型戰鬥機的生產速度,所以必須天天加班趕工,根本連讀書的時間沒有。

郭亮吟表示,在許多位受訪者的少年工經驗中,離開故鄉是重要的環節。少年工對於當年搭船前往日本的回憶,形成鮮明的影像,「當船越開越遠,台灣島漸漸沒入海面下,將海平線染成一片綠色,此時才真正覺得家鄉已遠」,因此將片名取名為「綠的海平線」。

「綠的海平線」參加今年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競賽,將在台北電影節合作戲院進行放映。

2006年6月6日 星期二

高齡志工 服務不落人後

Photo 【廖盈蓁報導】位於熱鬧西門町的台北市急難救助協會擁有一群年高六七十歲的志工,儘管曾經苦過、挫折過,依舊願意在第一時間救助比其他更苦的人,他們要做社會弱勢永不退休的志工。

台北急難救助協會最初進行九二一的救災整體善後,一直到二○○二年十月正式成立。理事長盧宜鈴認為,「最急的時候最有用」。一個人或家庭在最緊急時期接受幫助,其需求性更為迫切,為此協會所服務的大多是因天災或其他因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等,極需幫助的民眾。協會所服務的範圍涵蓋全台灣,至今靠著會員志工以及募款而運作,未向政府相關單位申請過補助。

現任協會士林區理事張卻與士林區分會長的丈夫阮孝武在士林民眾服務站附近經營一間白光雜貨店,白光在附近一帶以熱心助人為名。某天晚上,一個阿嬤帶著孫子被反鎖在家門外,一直到十一點多還無法進入家門,這時大多商店都已休息更不要說是找人來開鎖。阮孝武說,當時阿嬤又累又急,身邊的孫子連晚飯都還沒吃過,夜間找人開鎖至少也要兩千多元,阿嬤身邊沒有這麼多錢,卻又不知道可以找誰幫忙。白光這時便發揮作用,讓阿嬤與孫子在店內休息吃飯,請派出所員警協助開鎖才進入家中。

平時經營商店之外,也常到處幫助別人。最令張卻感動的是,曾經幫助過一個單親家庭,其父親出了車禍,留下兩名還在就學的孩子。當年的孩子如今長大成人也回頭加入助人的行列,他對張卻說:「阿姨謝謝妳幫助我們,如果不是妳,我們不會有今天。」

阮孝武之前每個月都會騎著機車載著物資到景美一家育幼院,一直到阮孝武兒女不忍看到父親身體欠佳,還時常從士林騎車到景美,阮孝武才就近找了另一間育幼院服務。「他們常常都可以不顧經營商店,也要到處作服務。」盧宜鈴笑著說。

阮孝武與張卻身體並不健康,阮孝武曾因為胃炎住進醫院,張卻則是脊椎曾因故摔斷而住院。兩人在住院休養期間還經常跟醫院請假,不顧身體狀況到處作志工。盧宜鈴說,「因此,我常跟他們說自己的身體要顧好,再幫助別人。」

跟著國軍來台,現年七十六歲的協會文宣主任胡遠齡,是個開朗的老先生。他說,因為朋友介紹認識理事長,有感理事長的熱心,因此辭掉工作全心加入協會幫忙,只是負責整理資料給志工以及製作協會內的刊物。

服務是「有人需要就要站出來」,胡遠齡說。雖然不像其他志工那樣在外奔波,也用自己的方式為人服務。他靠著過去的苦讀學習練了一手好字畫,當聽到有兒童欠缺學費,就靠著義賣自己書畫與主動向各界募款,幫助過不少孩童。

現年七十歲的莊素梅是文山分會長,身兼協會旗下關懷小組的發起人。最初她看到很多老人孤苦無依,所以跟著理事長發起急難救助活動。

莊素梅的原則是「能做到的一定全力以赴」。即使曾因替友人做保,自己的生活陷入困境,還是繼續擔任志工幫助比她更加困苦的人。儘管現在生活不如過去,莊素梅說,「已經做的就不會後悔,尤其是我認為對的事,最高興的是丈夫、兒子和媳婦都很支持我。」雖然每天要走兩小時的路下山,還是不辭辛苦地幫助其他比更貧困、弱勢的人。

關懷小組的成員之一張梅枝,現年六十九歲。膝蓋鈣化、脊椎也欠佳的她,無法彎腰與久站。儘管如此,張梅枝對服務他人還是樂在其中。有時跟著捐血車站在街頭,一站就是七八個小時。她從不說苦,她說,「只要開心就好。」以前個性比較不開朗的她,自從做了志工之後個性變得開朗很多,也更開心了。

同樣為關懷小組的張碧露,今年當選大安區十大模範母親,現年六十九歲。身為單親媽媽一路走來特別辛苦心酸,也因如此決定要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每次幫助同為單親的家庭時,感觸總是特別深。張碧露說,「原來沒有做(志工),心裡很難過,自從做了(志工)心裡很快樂很舒服」。

「在我心中他們是最偉大的模範志工。」盧宜鈴說。這些平均年齡六十歲的志工有的生活也很辛苦,甚至本身身體不好。在別人眼裡,他們似乎才是需要被服務的一群人,他們卻在這個需要投入體力與時間的工作,幫助比他們更弱勢更辛苦的人。

台北市急難救助協會徵求青年志工,希望各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為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您那溫暖的雙手與本協會一同落實創會時的宗旨”哪裡有需要,我們就在哪裡”請來電至 02-23753737 成為本協會的志工與我們一起做好事!

2006年6月5日 星期一

商圈自治 營造岡山新形象

G1 【韋宣均報導】岡山是位於高雄和台南之間,一個銜接要道和物產匯集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有許多來往商旅到此聚集,因此漸漸形成了一年舉辦三度的「籃筐會」。但是舊商圈因車站遷移而漸漸沒落,籃筐會也因為交通和噪音問題,遭到附近住民的抗議,原本文化逐漸變質。

岡山的「籃筐會」已經舉辦了超過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具有濃厚鄉土意義的民俗市集活動。每年固定舉辦三次,時間是農曆的媽祖生日、中秋節前夕和義民爺生日。從原本主要的交易物品是竹編品,一直演變到今日各種五花八門的商品,漸與夜市相同。

岡山形象促進會的成立,起於一則報導。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總幹事張詠斯表示:「被蘋果日報報導出,在岡山籃筐會有攤販用夾娃娃機,讓民眾夾活生生的兔子時,我們感到驚訝之外,也非常擔心我們岡山的傳統文化有可能將要消失的危機意識。」於是有一群在地岡山人組成了此促進會。

「該怎麼著手呢?」是促進會一開始所遇到的難題,他們認為要改善岡山的問題,就必須先去深入了解岡山的產業和歷史文化,再運用這些資源永續發展,而非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他們利用文建會的資金,聯合岡山社區大學和大崗山青商會,一起編纂社區季刊,試圖讓居民更認識自己的故鄉。

在人力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慢慢地摸索社區的方向。從一開始文字密密麻麻,讓人喘不過氣來的頭版,直到自行繪出休閒觀光地圖。可惜因為人力不足和發行處方向,這份社區報已經停刊了。不過協會還出版了三本有關岡山地理、歷史和人文文化的書,持續和圖書館一起計畫各式活動。

岡山著名的產業三寶是「蜂蜜、豆辦醬和羊肉」,協會曾計畫產業之旅,帶領遊客到岡山去看看地方產業,嘗試附近的特產,張詠斯說:「遊客可以先去牧場DIY擠羊奶、吃羊肉爐,然後買蜂蜜和豆辦醬,附近有阿公店溪和親水公園可騎單車遊玩。」

為了讓岡山商圈更加繁榮,曾向附近居民做問卷調查,以求改善附近交通狀況和商業活動,了解現在市場的消費趨勢。原本的道路就很狹窄,人車一多,就不敷使用。所以向商家要求,不要將自家招牌和商品,違規擺放在馬路兩旁,阻礙交通和人行的安全,和店家訂立這些公約。

張詠斯在網路上認識許多同樣都關心岡山的在地人,像是三奇羊肉店的老闆,還幫助協會架設網站。而且岡山文化資訊工作室的網頁在網路瀏覽人次非常高,不過仍有許多岡山在地人和店家仍然不知道協會的存在。協會表示對於此問題的解決辦法,未來可以利用網際網路的方便性來發布電子報,架設網站讓民眾瀏覽。

2006年6月3日 星期六

舞蹈治療 舞動心裡的聲音

【陳凱隆報導】一九八二年,現任台大醫院精神部舞蹈治療師李宗芹,將舞蹈帶入精神治療,成為台灣舞蹈治療的先驅。當台灣歷經九二一大地震和SARS的災難時,舞蹈治療發揮了效果。在近三年來推廣下、優動能創意平台的成立,還有種子老師的培育,使舞蹈治療在台灣漸漸受到重視。

李宗芹,從小就喜歡跳舞,也由於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媽媽就送她去學舞。上了大學後,因為心理系的朋友帶她去參加身體探索、身體放鬆的課程,李宗芹開始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她說:「這和平常學的舞蹈很不一樣,覺得很好玩,也開始去聽演講、看書等等。」

一九八二年李宗芹對榮總的醫師提到,美國在一九五○年就有舞蹈治療,而台灣一直未施行,榮總精神科主任沈楚文就表示,他們很怕病人因為用藥的關係,退縮在角落不活動,他希望李宗芹帶他們運動一下。李宗芹笑著說:「我本來只是來看朋友,結果因緣際會下,榮總就聘任我為舞蹈治療師。」

在一九六六年成立的美國舞蹈治療協會的定義下,舞蹈治療為一種心理治療,運用動作進行情緒、認知和生理的個人整合過程。李宗芹在著作「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中則提到,我們常把舞蹈治療和舞蹈、拳術等身體活動混淆,它們相同之處都是以人的身體作為傳達的媒介,也重視身體的察覺,例如瑜珈的靜坐、觀呼吸等。不過舞蹈治療的覺察,除了體驗、抒發情感之外,還能聯繫心理狀態,進而對自我有更深的了解,舞蹈治療師的適時介入,對病患產生影響、改變。

之後李宗芹應輔大老師夏林清之邀,到學輔中心幫助學生心靈解放,而後在心理系兼課。一九九○年李宗芹到美國麻州萊斯利學院(Lesley College)研習,開始對之前沒有服務過的領域,例如社區、育幼院、老人或被虐待的團體有了新的體悟。因為麻州萊斯利學院屬於多元文化的融合,李宗芹表示,另一個新的體悟,是有個老師拿非洲的音樂和舞蹈治療非裔的美國人,回台灣後,李宗芹也將自己的文化,例如:舞龍舞獅、車鼓陣、四季紅融入舞蹈治療中。她說:「你會發現原本拘謹的團體,因為舞龍的流動,大家會變得很興奮,這大概就是文化的關係。」

舞蹈治療分成個人治療和團體治療,個人治療會依照治療師的理論有所不同,例如有一個病患走路時會緊張、抖動身體,注重認知理論治療的,就會讓病患體認身體呈現的焦慮和緊張,並且讓病患聯想是不是曾經發生什麼事,導致你的緊張焦慮;精神理論則是著重意象,治療師可能會希望病患對焦慮、緊張做出想像,並表現出感覺。

團體治療中,治療師則是要依照不同的團體,例如同志團體、女性團體、成長團體等,每一次做出不一樣的主題。但常會有案主會說:「我不想動」、「我只想站在旁邊看」等,傳達出他們的焦慮和不安,這時李宗芹會說:「我們先做靜態活動,再來練習呼吸,呼吸讓我們更健康,等到動得很激烈你再到旁邊看好不好。」,或是從玩遊戲開始,一旦病患加入了、身體開始活動,往往會喜歡而不會退到旁邊。

一九九九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李宗芹也南下到災區治療,居民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李老師,不要再叫我們畫畫了,我們已經畫好多了。」這是因為美術治療沒有達到抒發緊張和自我療育的效果。李宗芹說:「當時也有治療一些高中生,他們親眼目睹家人死亡,因為害怕跑去7-11上大夜班,不敢回家睡覺。」「他們會藉由編故事來抒發情緒,有人會想像自己是一隻鳥,飛著飛著就被獵人擊斃。我這幾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九二一的災民。」

舞蹈治療除了抒發情感外,最重要的實質效果就是建立關係,建立和自己、他人的關係。「你嘴巴一直說你跟他多好多好,身體卻跟他很疏離。我覺得舞蹈治療師重視的是關係,而人跟人的關係很多時候來自於身體的語言。」

李宗芹培育了許多種子老師,二○○一年,也開始將舞蹈治療推廣到大陸,去年成立了優動能創意平台,目的是提供舞蹈治療師一個交流、吸取新知的場所,並且也舉行一系列的講座和課程,讓一般民眾更瞭解舞蹈治療,希望藉由如此的推廣,能讓更多人知道舞蹈治療,也進而運用舞蹈治療自我療育。

2006年6月2日 星期五

防性騷擾 女性專用車廂上路

Resize20of20dsc00689 【劉尚倫報導】為了杜絕電車性騷擾,台灣鐵路局自二OO六年六月一日起,於全國通勤電車班次試辦「女性專用車廂」,在每班四輛車廂或八輛車廂編組中,指定一輛車廂為女性專用。

五月十一日,勵馨基金會、台灣防暴聯盟等婦女團體代表和立委王昱婷、柯淑敏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要求台鐵、台北捷運公司效法日本、巴西、墨西哥、菲律賓等國,規劃女性專用車廂,讓女性在通勤時間能有一個安全的環境。

根據勵馨基金會前年做的一份民調指出,性騷擾發生比例最高的公共場所為大眾運輸工具,佔了全部的百分之二十一,其次才是公司、學校等公共場所,而其中受害者絕大多數為女性。所以女性立委及婦女團體大聲疾呼,希望能設立女性專用車廂。

台鐵即在五月二十九日宣布,六月一日起全面於通勤電車前端或後端車廂車窗上標示「女性專用車廂」貼紙,試辦三個月,視成效再決定是否永久施行。台鐵運務處副處長魏鴻傑於記者會中表示,女性專用車廂大多設在最前端或最後端,不過可能會因車輛編組問題有所更動,但台鐵會在月台上和車廂內廣播相關資訊。

以日本為例,女性專用車廂在日本西部幹線早已行之有年,而在去年東京都會區的東日本JR線電車也推出女性專用車廂,其他如Metro線等也考慮跟進。台灣則是首次於大眾運輸工具上推出。

根據台鐵統計,在都會區通勤電車女性乘坐比率略大於二分之一,因此即使在四輛車廂或八輛車廂編組中,指定一輛女性專用車廂,也不會影響男性旅客的權益。

試辦第一天早上八點半尖峰時間,往台北的電車依舊爆滿,女性專用車廂中卻是有男有女。男性乘客吳保義說:「從來沒有聽過相關訊息,所以誤上女性專車。」關於這點,月台值班員警表示,現在是試辦期間,沒有任何法律可以強制男性禁止搭乘,只能再加強宣導,並請男性乘客多多配合。

女性乘客張小姐表示,這項政策相當的貼心,盼能夠長久實施,保障女性人身安全。男性乘客陳偉強說:「這項政策立意很棒,我相當支持。但是可能施行與督導上要更加強。像今天第一天效果就沒有很好。」

另外台北捷運公司表示,目前夜間婦女候車區已施行很長一段時間,成效不錯。而他們也與捷運局研究設置女性專用車廂有一年多的時間,但其實除了政策外,其他配套措施都須從長計議,不是說做就做。捷運公司將以最快的速度調查民眾意見集思廣益,討論女性專用車廂的發展。

2006年6月1日 星期四

安心學園 社區的希望工程

【生命力記者廖盈蓁報導】位於基隆暖暖區浸信會聖光堂的安心學園,一直以服務社區弱勢兒童為主,學園分成國中、國小兩個班級。孩子們在此接受課後輔導,此外還提供點心與晚餐。安心學園的孩子大多數來自社會上的弱勢家庭。擔任聖光堂安心學園主任的成耀民認為,「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如何釣魚。」才是讓這些兒童脫離弱勢環境的根本辦法。

聖光堂長久以來都在為社區服務,他們發現不少家庭,因父母弱勢讓孩子們先天上也處在劣勢的環境下,長大後陷入不良循環的可能性大增。要幫助這些孩子離開這個惡性循環,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教育上做起,因此在二○○三年十月開辦了安心學園。

安心學園週一到週五輔導孩子的課業,除了課業之外也時常舉辦活動。像是週六日的兒童主日學、青少年團契之外,還有其他活動如慶生會、參加飢餓三十、賞鳥等。附近學校社團也常進行團康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也有讓親子同樂的活動,像母親節時邀請孩子們與媽媽一同參加慶祝活動。

學園還會與學校合作定期做家庭訪問,主要是和父母討論孩子們生活與學習上的問題。當家長對孩子缺乏管教時,會跟家長溝通。成耀民會告訴家長,「自己已經處在弱勢的生活環境中,不要讓第二代也處在弱勢當中,自己要好好振作」。

成耀民認為不管學校、教會如何努力幫忙、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原生家庭的影響力太大,就算安心學園努力將孩子推回正軌,若家庭不配合,那麼不論盡了多大的心力都沒有用。

曾經有個孩子本來滿口髒話,有偷竊習慣,在進了安心學園後孩子情況有改善。放了暑假,爸媽帶著小孩回祖父母家,等開學孩子再回到學園,原本說髒話的習慣又發生了。已經花了不少時間精力下去,在原生家庭不願意配合的情況下,究竟是要放棄,還是要堅持下去?負責課業輔導的老師楊美瓊說,不管教導這些孩子時遇到多少困難,還是要耐著性子用愛來教導他們。

安心學園只開設國中、小兩個班級,那在孩子國中畢業之後呢?楊美瓊說,會藉著青少年團契來繼續輔導他們。曾經也有中輟生因為團契的幫助,繼續上了高中、大學,其中也有人畢業後回到教會,繼續輔導其他同樣需要幫助的孩子,讓安心學園永續發展。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