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4年8月1日 星期日

馬躍‧比吼用紀錄片為原住民發聲

【記者胡乃楨/生命力報導】

台灣民族誌影像學會於七月三十一日於中研院舉辦了第三屆「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此次播放的紀錄片有二:由馬躍‧比吼導演的作品「把名字找回來」及由弗耐‧瓦旦導演所拍攝的「外婆的苧麻」。

「把名字找回來」的拍攝動機來自馬躍‧比吼觀察到1995年1月通過「姓名條例修正案」以來,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原住民去換名,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原住民決定換名或不換名,激起了他的好奇心。
在片中可以發現,自一九四六年開始政府強制規定原住民必須使用漢名,許多原住民小朋友到上小學之後才知道自己有一個漢名,即使不習慣,但在強大的漢文化影響下,他們還是必須一筆一劃地去學習寫自己的「名字」。在政府開放原住民能回復傳統姓名之後,卻因為種種的因素讓這項措施的效行不彰。即使政府已明文規定,只要帶齊相關證明文件,到戶籍所在地戶政事務所索取回復傳統姓名申請書填寫後,即可回復傳統姓名並免費換領新國民身分證。甚至只要提出申請,所有政府機關核發的其他證件都可免費換新,但因手續相當繁複,所以提出申請的人並不多。另外,因自信心不足或習慣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針對這個問題馬躍‧比吼提出他的看法:「我當然相當願意看到原住民能主動回覆傳統姓名,因為這讓原住民重新找到立足點。名字是一個符號,代表著一種認同,改回原住民傳統姓名是讓原住民找回自我、找回傳統的第一步。」但是其實他自己也曾經因為原住民的名字受過困擾。他說:「我從以前到現在拍的紀錄片都是用馬躍‧比吼這個名字,但有時候幫別人拍片,我只能用彭台生這個名字才領的到錢。」由此看來,原住民回覆傳統姓名並不是政府法令下來,身分證上名字改變就完成,更重要的是漢人能夠接受這樣名字的轉變,在生活上真正接納他們的姓名,讓台灣的多元從名字開始。

事實上,原住民的名字本身就是多元文化,不應該受到束縛。「原住民的每個名字都有背後的含意,是祖先希望這個人能活出這個名字的意義。」馬躍‧比吼說。馬躍‧比吼對「名字」的重視拍攝了一整個系列有關名字的系列紀錄片,這次播映的「把名字找回來」是系列中的第六部,也是目前最新的一部,他希望藉由這樣的紀錄片讓更多人能了解「姓名」對原住民的深刻意義。

另一部作品「外婆的苧麻」片中內容呈現的是從苧麻的採集到製作成能織布的布的整個過程。苧麻泰雅族傳統服飾的原料,但是因為繁複又辛苦的製作過程讓此項技藝慢慢失傳,而弗耐‧瓦旦用攝影機紀錄起這些過程。此片拍攝於一九九九年,片中的長輩們至今許多已過世,但這捲紀錄片,將會讓他們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無論是「把名字找回來」、「外婆的苧麻」都紀錄了原住民最真實的一面,兩位導演都將自己對族群的熱誠轉化成影像傳達給在場的每一人。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